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P63。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五、教学对象与准备

  对象:三年级3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台、图片。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引入

  1、旧知引入:8x6(一位数乘一位数)、20x8(两位数乘一位数)、20x10(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像20x18、38x18……这类型的算式,我们叫它两位数乘两位数。

  引入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情景激趣:

  书店一角(课件展示情景图):

  (1)每本书24元,买2本要付多少钱?24x2=48(元);

  (2)每本书24元,买10本要付多少钱?24x10=240(元)

  (3)每本书24元,买12本要付多少钱?48+240=288(元)

  想:如果用乘法怎样列式呢?

  环节二:算法探究

  1、估算:

  请你估算一下,24x12大约是多少?说说你的估算情况。

  2、自主探索:学生独立在练*纸上计算24x1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小组内进行核对算法及答案。(学生组内交流)

  4、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算法并说说算法。

  5、师生评议:请学生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6、研究笔算:

  1、解题活动:小博士寻宝、探路。

  2、游戏活动:帮小动物找鞋,比比哪组找得多。

  3、拓展延伸:

  ①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共有22排,每排有14个座位。如果有300位老师来参加听课活动,能坐得下吗?

  ②课后探讨:123x23(三位数乘两位数)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情境引入(层次推进)——算法探究(自主、合作学*)笔算算理(师生探讨)——专项练*(解决问题)”三个环节来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估算和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注重笔算与算理结合,体验计算。让学生探讨计算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增强自主学*的能力。

  2、注重学生主动探索,加强竞争意识,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增强学*兴趣和加强思想交流。

  3、在判断与交流中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提升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2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20×3200×3),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每位乘积不满十)(43×2),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建议:

  1、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计算方法。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4、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60×530×3300×7200×8

  12×424×213×332×311×5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例1图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23×30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十四3~4.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交流中,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并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与活动,增强对数学学*的成功与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笔算

  133945

  ×12×6×5

  指名学生上讲台进行板演,找同学进行检验。

  二、自学尝试小组交流

  1、学生观察信息窗2情景图

  师:节日期间,街心花坛装扮的异常美丽,请仔细观察画面,你知道了什么:

  1.“保护环境”花坛每排27盆花,共23排。

  2.“美化家园”花坛每排22盆花,。共28排。

  三、点拨升华

  教师再进一步指着竖式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尾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位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巩固练*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分组进行练*,每组中的2号同学到小黑板上进行计算,各组的组长进行判断。统计做对题的人数。

  2、做书上的练*题,自主练*的第3、4、5、题。

  让每组中的3号同学到黑板上进行展示。集体进行纠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在计算过程中要怎样做?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这几天,我们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这一节课,刘老师和同学们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目标导学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看看教学目标,并让一个学生读一读

  三、独立解答、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师:每当夜幕降临,街道上就亮起五彩缤纷的霓虹灯,我们的城市和建筑物在灯光的映射下显得更加迷人和漂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6页,我们一块来欣赏一下这迷人的夜景。(学生们看书36页夜景图)

  师:夜景迷人吗?(生:迷人)通过欣赏夜景图,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48根灯条,每根71个灯泡

  生二:一个广告灯一天的租金是45元,这条街上有29个同样的广告灯

  生三:A型车限乘25人,B型车限乘8人,A租4辆型车正好。

  生四:5棵树用75米彩灯线,用400米彩灯线装饰剩下的25棵树,够吗?

  (通过让学生说数学信息,培养学生完整、正确表达的好*惯)

  师:根据你发现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师:刚才同学们提了很多数学问题,都非常的好,今天咱们着重来解决这四个问题,把其余的放入问题口袋,再一节课再来研究。

  出示四个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灯泡?

  2、29个同样的广告灯一天的租金多少元?

  3、A型车限乘25人,B型车限乘8人,A租4辆型车正好。如果租B型车,需要多少辆?

  4、5棵树用75米彩灯线,用400米彩灯线装饰剩下的25棵树,够吗?

  师:同学们看看这四个问题,你会解答吗?下面请同学们在练*本上独立解答出来。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大约10分钟)

  师:刘老师看大部分同学做完了,而且发现没做完的同学的原因是做题过程中遇到了一点小麻烦,不要紧,下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解题思路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不会的地方提出来,同学们共同帮助你,待会再在班内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看看各小组讨论情况)

  师:各小组都讨论完了,下面请小组的同学上来汇报。

  小组同学就各问题汇报,不对的和不完整的其余各小组及时纠正和补充。

  师:刚才同学们讲的都很棒,特别是第3个问题和第4各问题。第3个问题同学们想的很周到,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到底是舍去还是向前进一,根据生活实际情况解决;第4个问题同学们想到了那么多的解答方法,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喜欢的解答方法。

  四、自主练*

  教材37页第3题和第5题(学生独立解决,小组讨论订正,不会的再在班内交流)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5

  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例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在小组合作学*探究活动中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20=24×10=50×20=70×2=

  21×10=11×30=60×40=30×5=

  2.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预*导学。

  师: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学*这一部分的知识,请看自学提示。(指名读)

  看第63页的情景图,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些信息?把这些信息完整地叙述下来。(独立思考解决)

  (2)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笔算乘法的方法。(4人一组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讨论。

  三、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指名回答自学提示中的问题,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1、板书:妈妈买了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2、24×12=(元)

  师:同学们,你能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求出得数吗?

  生:(能)可以把12本分成2本和10本两个部分,先求出2本书多少钱;再求出10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12=2+1024×2=48(元)24×10=240(元)240+48=288(元)】

  师:你是从哪里看到的?

  生:……(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

  师: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过程用竖式进行计算。请看(屏幕出示:)

  242448

  ×2×10+240

  48240288

  (1)师:刚才求妈妈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我们共同尝试一下,看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来,看着我们的计算过程。刚才的第一步我们是先算什么的?怎样计算?(先算2本多少钱,用24乘2.)

  ○1计算24乘2先算什么呢?再算什么?(先算2乘个位上的4表示8个一;再算2乘十位上的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

  ○2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

  (2)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1”的东西,并问第二步要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24乘10得240。)

  ○1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上的“1”去乘24就是用10去乘24;先用1个十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上写“0”;再用10乘2得20,但是这个2表示2个十,所以10乘2得到的20也表示20个十,也就是200,这个“2”要写在百位上。因此求得的积是240。

  ○2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3师:这次求得的积个位上的“0”应该如何处理呢?

  生:“个位的0不写”。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小括号里提示我们的。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大家应该向他学*。想想个0为什么可以不写呢?

  生:因为用十位上的“1”去乘24,得到的24就表示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在这里个位上的0不写。

  (3)第三步要算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与240加起来,得288。)

  3.师:谁能说一说这道题的计算顺序和方法。

  生:先用2乘24得48,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1乘24得24,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展示讲评、内化提升。

  出示例1的竖式,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这道题的计算顺序和方法,然后各组派代表说。

  2.竖式中48和24比较,哪个数大,为什么?()

  3.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第二个因数()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P63。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五、教学对象与准备

  对象:三年级3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台、图片。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引入

  1、旧知引入:8x6(一位数乘一位数)、20x8(两位数乘一位数)、20x10(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像20x18、38x18……这类型的算式,我们叫它两位数乘两位数。

  引入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情景激趣:

  书店一角(课件展示情景图):

  (1)每本书24元,买2本要付多少钱?24x2=48(元);

  (2)每本书24元,买10本要付多少钱?24x10=240(元)

  (3)每本书24元,买12本要付多少钱?48+240=288(元)

  想:如果用乘法怎样列式呢?

  环节二:算法探究

  1、估算:

  请你估算一下,24x12大约是多少?说说你的估算情况。

  2、自主探索:学生独立在练*纸上计算24x1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小组内进行核对算法及答案。(学生组内交流)

  4、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算法并说说算法。

  5、师生评议:请学生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6、研究笔算:

  1、解题活动:小博士寻宝、探路。

  2、游戏活动:帮小动物找鞋,比比哪组找得多。

  3、拓展延伸:

  ①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共有22排,每排有14个座位。如果有300位老师来参加听课活动,能坐得下吗?

  ②课后探讨:123x23(三位数乘两位数)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情境引入(层次推进)——算法探究(自主、合作学*)笔算算理(师生探讨)——专项练*(解决问题)”三个环节来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估算和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注重笔算与算理结合,体验计算。让学生探讨计算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增强自主学*的能力。

  2、注重学生主动探索,加强竞争意识,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增强学*兴趣和加强思想交流。

  3、在判断与交流中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提升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2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20×3200×3),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每位乘积不满十)(43×2),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建议:

  1、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计算方法。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4、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60×530×3300×7200×8

  12×424×213×332×311×5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例1图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23×30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十四3~4.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交流中,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并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与活动,增强对数学学*的成功与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笔算

  133945

  ×12×6×5

  指名学生上讲台进行板演,找同学进行检验。

  二、自学尝试小组交流

  1、学生观察信息窗2情景图

  师:节日期间,街心花坛装扮的异常美丽,请仔细观察画面,你知道了什么:

  1.“保护环境”花坛每排27盆花,共23排。

  2.“美化家园”花坛每排22盆花,。共28排。

  三、点拨升华

  教师再进一步指着竖式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尾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位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巩固练*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分组进行练*,每组中的2号同学到小黑板上进行计算,各组的组长进行判断。统计做对题的人数。

  2、做书上的练*题,自主练*的第3、4、5、题。

  让每组中的3号同学到黑板上进行展示。集体进行纠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在计算过程中要怎样做?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这几天,我们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这一节课,刘老师和同学们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目标导学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看看教学目标,并让一个学生读一读

  三、独立解答、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师:每当夜幕降临,街道上就亮起五彩缤纷的霓虹灯,我们的城市和建筑物在灯光的映射下显得更加迷人和漂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6页,我们一块来欣赏一下这迷人的夜景。(学生们看书36页夜景图)

  师:夜景迷人吗?(生:迷人)通过欣赏夜景图,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48根灯条,每根71个灯泡

  生二:一个广告灯一天的租金是45元,这条街上有29个同样的广告灯

  生三:A型车限乘25人,B型车限乘8人,A租4辆型车正好。

  生四:5棵树用75米彩灯线,用400米彩灯线装饰剩下的25棵树,够吗?

  (通过让学生说数学信息,培养学生完整、正确表达的好*惯)

  师:根据你发现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师:刚才同学们提了很多数学问题,都非常的好,今天咱们着重来解决这四个问题,把其余的放入问题口袋,再一节课再来研究。

  出示四个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灯泡?

  2、29个同样的广告灯一天的租金多少元?

  3、A型车限乘25人,B型车限乘8人,A租4辆型车正好。如果租B型车,需要多少辆?

  4、5棵树用75米彩灯线,用400米彩灯线装饰剩下的25棵树,够吗?

  师:同学们看看这四个问题,你会解答吗?下面请同学们在练*本上独立解答出来。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大约10分钟)

  师:刘老师看大部分同学做完了,而且发现没做完的同学的原因是做题过程中遇到了一点小麻烦,不要紧,下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解题思路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不会的地方提出来,同学们共同帮助你,待会再在班内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看看各小组讨论情况)

  师:各小组都讨论完了,下面请小组的同学上来汇报。

  小组同学就各问题汇报,不对的和不完整的其余各小组及时纠正和补充。

  师:刚才同学们讲的都很棒,特别是第3个问题和第4各问题。第3个问题同学们想的很周到,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到底是舍去还是向前进一,根据生活实际情况解决;第4个问题同学们想到了那么多的解答方法,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喜欢的解答方法。

  四、自主练*

  教材37页第3题和第5题(学生独立解决,小组讨论订正,不会的再在班内交流)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5

  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例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在小组合作学*探究活动中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20=24×10=50×20=70×2=

  21×10=11×30=60×40=30×5=

  2.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预*导学。

  师: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学*这一部分的知识,请看自学提示。(指名读)

  看第63页的情景图,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些信息?把这些信息完整地叙述下来。(独立思考解决)

  (2)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笔算乘法的方法。(4人一组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讨论。

  三、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指名回答自学提示中的问题,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1、板书:妈妈买了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2、24×12=(元)

  师:同学们,你能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求出得数吗?

  生:(能)可以把12本分成2本和10本两个部分,先求出2本书多少钱;再求出10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12=2+1024×2=48(元)24×10=240(元)240+48=288(元)】

  师:你是从哪里看到的?

  生:……(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

  师: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过程用竖式进行计算。请看(屏幕出示:)

  242448

  ×2×10+240

  48240288

  (1)师:刚才求妈妈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我们共同尝试一下,看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来,看着我们的计算过程。刚才的第一步我们是先算什么的?怎样计算?(先算2本多少钱,用24乘2.)

  ○1计算24乘2先算什么呢?再算什么?(先算2乘个位上的4表示8个一;再算2乘十位上的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

  ○2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

  (2)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1”的东西,并问第二步要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24乘10得240。)

  ○1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上的“1”去乘24就是用10去乘24;先用1个十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上写“0”;再用10乘2得20,但是这个2表示2个十,所以10乘2得到的20也表示20个十,也就是200,这个“2”要写在百位上。因此求得的积是240。

  ○2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3师:这次求得的积个位上的“0”应该如何处理呢?

  生:“个位的0不写”。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小括号里提示我们的。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大家应该向他学*。想想个0为什么可以不写呢?

  生:因为用十位上的“1”去乘24,得到的24就表示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在这里个位上的0不写。

  (3)第三步要算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与240加起来,得288。)

  3.师:谁能说一说这道题的计算顺序和方法。

  生:先用2乘24得48,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1乘24得24,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展示讲评、内化提升。

  出示例1的竖式,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这道题的计算顺序和方法,然后各组派代表说。

  2.竖式中48和24比较,哪个数大,为什么?()

  3.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第二个因数()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篇

  这几天我教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现作出如下反思:

  一、优点:

  (1)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问题情景。教学时,我充分的利用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他们创设生动的情境,在学生入迷的听讲中,顺势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3)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惯。

  A、教师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

  B、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

  C、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

  D、效果明显。

  二、不足:

  (1)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

  (2)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

  三、今后改进方面

  (1)教学中既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要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新知。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细水长流,每天必练。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设计原则之一:计算与应用结合,体验计算是有用。因此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寻找方法巩固方法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计算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切实体会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设计原则之二: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并进行优化,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解决买24本树需要多少元时,学生寻找了很多方法。有的用了拆数,有的用了连乘,有的用了课外学*的竖式。到底哪些方法是通用的?哪些方法是有局限性的?教师应当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更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

  设计原则之三: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①掌握乘的顺序;②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

  本节课是课本65页例题2进位的笔算乘”来加深进位的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同桌间说说笔算的过程,同桌说说,指名说,以此方法突破教学重点。

  计算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无味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们计算的兴趣。我根据教材的编写目的,先引导学生估算。由于刚学过估算,放手让学生们进行估算,然后汇报估算的结果分别是200、240。这样我认为能帮助学生巩固估算的方法。同时也为笔算作了铺垫。

  这时我就问学生24×12准确值是多少呢?你们试着算一算,用你自己的方法计算。学生们开始计算时,我就把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王召鑫:用竖式计算。毕左雪:24×10=240,, 24×2=48,240+48=288。李文彬:240+48=288。他们三个写完后,底下就有同学就说李文彬和毕左雪的'一样,我说:“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了,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三位学生是怎么想的。”李文彬说:“我和毕左雪想的不一样,我是20×12=240, 4×12=48,240+48=288。”他一说完大家就说写的不清楚,不能让人一眼看明白,讨论后觉得就种方法只给5分。毕左雪虽然方法和李文彬一样,却写得比较清楚,但是这种写法比较麻烦,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计算。这时,我在小结这种方法时表扬了这位学生爱动脑,这为以后的简便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最后同学们给毕左雪打了8分。

  最后由王召鑫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这一下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味口,都觉得这样计算简单。于是我们就来研究用竖式计算24×12,我发现学生们都进入了学*状态,最后教学效果也很好。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优秀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不进位的笔算乘法,重点是教学乘的顺序及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突出各部分积的实际含义。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几何直观。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中,首先让学生尝试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并要求学生用点子图把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让学生经历用图示表征解释算法的过程;然后在去全班交流展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学生的汇报使学生明确如何划分点子图、算式表征了哪种计算方法,沟通图形表征、算式表征与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最后,在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时,让学生再次利用点子图,表示出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结果,进而更好地理解其含义,掌握好算法。

  借助点子图,在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解的同时,使学生逐步学会借助几何直观去解决问题,去表达和交流,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在学生探索14×12=?时,学生出现了多种算法:

  (1)14×10=14014×2=28140+28=168

  (2)14×2×6=168

  (3)14×4×3=168

  (4)12×7×2=168

  (5)12×10=12012×4=48120+48=168

  (6)14×9=12614×3=42126+42=168……

  在学生交流多种多种算法时,让学生在感受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应充分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计算方法和点子图的比较、归纳和分类,体验方法的异同,掌握解题策略。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这多种方法,都体现了相同的解题思路“先分后合”。师追问:先分后合的解题思路有什么优点呢?学生体会后说“这些方法都是先分后合,分开以后,数变小了,就会算了。分了以后就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答了。”这样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优化意识。

  三、注意培养良好的学**惯。

  学生在计算时,容易产生一些错误。例如: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某一位;积的位置对错位;出现相加的错误等等。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产生不良的学**惯。所以在学生计算中一定严格要求,书写工整,计算细心,认真审题的良好学**惯。

  最*,笔者参加县实验小学组织的数学优质课评比,听了三位教师同上的课——《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人教版第六册上数学教材),颇有一番感触。评比采取的是教师抽签后定时备课,然后借班上课的方式。三位教师通过创设购物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并让学生列出30×10的算式,再让学生在比较算法中优化算法,最后让学生用“先算3×1=3,再算30×10=300”进行说理,完成教学任务。

  在听课中,有两个班的两位学生对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30×10=300?”执教老师想了一下解释说,因为30×1=30,所以30×10=300(即1个30是30,10个30就是300),这位学生对老师的解释似乎还不理解,满脸疑惑地坐下了。我们也感到老师的这一解释,好像是在解释一种算法,而没有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去解释算理。

  类似于这种算理教学,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备课中应予认真考虑。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面对学生的疑问。

  领会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质疑

  弄清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由于没听明白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这样容易伤害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以后不愿意再提问题。这一节课在最后的练*中,有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50×40=2000,计算结果得数后面是三个零。”老师因为听明白这一问题是针对30×10=300的反驳,就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顺序:先算5×4=20,再算50×40=2000(20后面的两个数用红粉笔标出)。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为什么结果是三个零,而不是两个零。总之,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问题时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只要问题是围绕上课的主题,老师都应先予表扬、鼓励。要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在老师的表扬激励下不断产生的。

  对待疑难问题,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水*

  “为什么30×10=300?”这是一个算理教学问题,学生原有的认知水*是已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如10×9,30×9。因此教师在复*导入时,应从解决这些问题入手,通过变式让学生得到算式:10×10和30×10,从而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再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当学生对于30×10=300就有一定的认知准备,他们会想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这一新知识,就会说:因为30×9=270,而30×10可以表示成9个30再加上1个30,即270加上30一共是300,所以30×10=300。这一教学策略,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通过“以旧迎新,促迁移”的方法来解决算理这一疑难问题。可惜我们很多教师把这一传统的教学策略忘掉了,以致不能正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回答不了问题,要借助学生的思维来解决

  上述问题教师若一时回答不了,可让全班学生思考一下:怎样来解释这一问题。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时,有很多学生想到“30×10”也可以用“30×5+30×5=300”得到结果,这也是一种解释算理的算法。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出乎意料,并能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应树立一种观念,教学是*等的,学生是富有个性与创造力的个体。教师要相信学生,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引导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这样,新课程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才能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教学相长,是永恒的教学原理,学会向学生学*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

  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在课后求助专家

  对待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采用应付了事,不善反思的态度,绝不是一位好教师。当前的课改,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建议,教师的实践反思和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也说明了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疑难、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采取一种逃避、马虎应对的态度。如在上这一节课中,有两位教师在课后还认为自己的算法解释是对的。固执己见,往往会误人子弟。敢于正视教学疑难问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许多优秀教师的可贵品质。

  教学要创设拓展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在这节课教学进入最后阶段时,有位教师让学生口算一道题“340×50=?”很多学生口算不出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先算34×5,再在得数后面补上两个零,学生学得非常主动而且有兴趣。最后老师强调,今后一定要学会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而且这一方法仍是我们今后深入学*经常要运用到的一种重要运算技能。适当渗透今后即将学*的新内容,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很好教学策略。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出拓展性教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惯。

  本节课中,在学*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组织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请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计算方法?”“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吸收,学会欣赏,学会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每做一道题,都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算法,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优秀生教后进生;设计层次性强、生活化的练*,即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有用的数学。

  本节“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为计算法则教学课,我按照传统的模式:导入,新授,巩固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设计的。

  良好的导入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下围棋这一情节,就是针对新课中的“围棋”我设置了“专心致志”的故事而过渡到新课。巧妙地将“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的问题融于故事情节之中,使单纯的数学教学变得情趣盎然。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复*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本节课的亮点部分生生互动环节“蜜蜂采蜜”没有实施。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新课练*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做错。原因是两个数的和没有加反而也用乘法。针对错误指出错误让全班的同学引以为戒。避免这种错误再次发生。

  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并没有上出我理想中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失误。分析如下:

  (1)导入过长。导入过长直接影响后面的教学。

  (2)复*注重梯度练*。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练*多设置些有梯度性的题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消化。

  (3)时间分配上要调整。

  (4)尽量避免口误,注重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

  虽然存在种种遗憾,但是我会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争取上好每一堂课,少上遗憾的课。在遗憾中反思,在遗憾中完善,在遗憾中成长。让学生学到学好更多的知识!

  一、重视故事引入,先声夺人。

  很多计算法则教学课都是按“复*→新授→巩固练*”这样的环节来设计,但我在设计时是这样考虑的:其一,让学生在探索时进行知识的迁移远远比新知学*前迁移更加有效;其二,学*之前,学生的状态可谓纷繁复杂,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注意指向学*内容,全身心地进入数学学*的“门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好的导入犹如乐师弹琴,第一个音符就悦耳动听,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下围棋这一情境,这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内容,那我们能不能在此基础上改进其呈现方式,从而更有利于好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呢?在认真钻研教材后,我采用了学生感兴趣的讲故事形式,巧妙地将“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的问题融于故事情节之中,使单纯的数学计算课变得趣味盎然。这样,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学*亢奋之中,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懂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二、提供交流,经历计算过程。

  对计算教学来说,什么是更重要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关于《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致国民的一份报告中曾明确提出:“今天一个其数学本领仅限于计算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可贡献于当今的社会,因为廉价的计算器就能够把事情办得更好。”因为相对于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说,寻找解题方法、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显得更为重要。

  本节课,在独立探讨“19×19”的方法后,我安排了三次活动。首先,我让学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交流。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势必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先让他们整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试着自己用语言组织,为交流做好准备。然后,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在小组中尽情“展示”着自己个性化的算法,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开阔思路。最后,整理成果,全班汇报,一共获得了5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当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时,我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比较,让学生用自己的算法和用别人算法计算时,认识到差距,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

  学生能否实现从旧有认知经验到新的认知图式的飞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成功地安排好迁移这一环节。在独立探究“19×19”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如果能先让学生回想一下上节课是如何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唤醒学生处理相关问题的相关经验,课堂中就不会出现一小部分学生在独立探究时的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入手的'现象了。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P29-30。

  教学目标:

  1、结合“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淘气他们学校的图书馆又来了一批新书,图书管理员准备将这些新书放在新买来的书架上,瞧,这就是新买来的书架!(师出示情境图)

  师: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师:图上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师板书问题)

  二、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1、列式

  师:小女孩提出的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师板书:18×11=)

  2、估算

  师:小男孩也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本书放得下吗?你能用估算的方法先估一估吗?

  生估算

  反馈:你觉得放得下吗?谁来说说你估算的结果?你是怎么估算的?

  方法1:把11看成10,18×10=180

  方法2:把18看成20,20×11=220

  方法3:把18看成20,11看成10,20×10=

  独立计算

  师:这个书架到底能放得下本书吗?请同学们算一算。

  3、交流算法

  师:谁来说说你算出来的结果?(198)

  大家同意吗?

  师:请在4人小组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

  4人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师展示学生的算法)

  方法1:18×10=180,18×1=18,180+18=198

  方法2:11×18

  =11×9×2

  =99×2

  =198

  方法3:18

  ×11

  18

  180

  198

  4、重点介绍列竖式的方法(请列竖式的学生介绍)

  师:18为什么要和11对齐?(数位要对齐)接着你怎么想?(生:18先乘11个位上的1,得18,再用18乘11十位上的1,得180,写在18下面一行,最后将18和180相加得198。)

  18乘11十位上的1,为什么得180,而不是18呢?

  (生:11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18乘10得180)

  谁再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多请几名生说说列竖式的步骤,理解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三、练*:

  1、试一试

  第1小题让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第2、3小题让生用竖式算法计算,并请几名学生上台板演,师巡视指导。

  2、口算

  比一比,看谁得第一!生完成后可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交流。

  3、计算

  先估算,再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反馈计算的结果。

  4、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5、思考题

  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反馈。(生发现的规律若有价值性,应给予充分的鼓励。)

  四、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解决哪种问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景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谈话导入:今天,我是来和大家交朋友的,欢迎吗?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你们猜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老师倒听过这么一句话:读书的女孩最美,读书的男孩最帅,读书的小孩子最可爱。你们喜欢读书吗?那好,今天呀,老师想带你们去逛书城,愿意吗?

  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就是要做对我出的题目才可以去,现在我们一看都有哪些题(多媒体出示口算)

  20×3040×5070×2030×20

  12×4013×7060×5080×40

  师:同学们表现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书店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点击课件,进入书城。)

  二、探索新知

  1.理解图意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后回答:小红买故事书,一套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提出问题

  师:要求: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3.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列式:24×12)

  (2)提问:谁能帮小红算出应付的钱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展示做题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做出。

  5.并揭示知识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在帮小红计算的时候也学*了新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板书知识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师: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哪些事情?

  生回答:相同数位要对齐,要从个位乘起,一位一位地乘

  三、巩固提高

  1.师:同学们帮小红算好了价钱,她很高兴。为了感谢大家她给我们介绍了买一些好书,你喜欢买哪一种书?请就把价钱算出来吧:

  (1)多媒体出示:

  (学生可以小组内完成,小组长检查,选出最优秀的作业)

  (2)展示汇报,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师:同学们真聪明!可是粗心的小明还没买到书哦!这是怎么回事?(多媒体出示“改错题”)

  四、拓展应用

  师:大家都买到自己满意的书,开心吗?逛书城真开心,不但买到了好书,还可以抽奖。

  (1)看图,介绍游戏规则。

  (2)师生游戏。(得分最高者胜出)

  师:你们中上了大奖了吗?我们也回家吧,今天的逛书城活动到此结束。再见!

  五、课堂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这节课你表现怎么样?

  一、教材内容

  (P.59例2做一做 和 练*十四的第5~11题)

  二、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第两课时,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下一步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方法作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

  3.体会估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复*

  练*十四第5、6题。

  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然后集中订正答案。

  2.新课引入

  计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些计算并不要我们得出准确的结果,只要估算一下大致的结果就行了,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估算,

  (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1)出示教材第59页例2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画,图上的小朋友在议论什么呢?

  从小朋友的话语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要知道礼堂里的座位能否坐下350名同学,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都能很快回答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18)

  (2)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估算乘法的时候,是怎样估算的呢?

  师:22×18怎样估算?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估算能力较差的小组。

  师:通过上面三种估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大家认为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

  (3)教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估算得到三种不同的结果,你们认为哪一种估算的结果最接*准确结果?

  组织学生再在小组中讨论、分析。

  教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地思考。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尽量接*准确数。

  生:估算乘法时,把接*整十整百的因素,看作是整十整百的数,再进行口算,就能估算出乘法的结果。

  生:分小组汇报估算的方法,教师根据估算的方法板书:

  ①18≈20 22≈20

  20×20=400

  大约有400个座位

  ②18≈20

  22×20=440

  大约有440个座位

  ③22≈20

  18×20=360

  大约有360个座位

  生齐答:能。

  六、巩固练*

  1)第59页“做一做”

  ①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2)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作业本上。

  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③投影展示学生的算式,说说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①小组合作学*,理解题意。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②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③请个别同学汇报。

  (4)第62页第9题,夺小红旗游戏。

  ①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开始计算。

  ②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

  ③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5)独立完成练*十四第12题。

  七、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

  练*十四第10、11题。

  九、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出示情境图,引出估算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探索估算结果与方法。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三种不同的估算方法,估算完再让学生笔算出精确的结果,通过比较估算结果与精确结果,让学生明白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与它们最为接*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准确些,同时让学生知道先估算再计算,可以帮助验算。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2×18≈

  (1)18≈20 22≈20 22×18≈20×20=400

  (2)18≈20 22×18≈22×20=440

  (3)22≈20 22×18≈20×18=360

  教材分析说明:

  教材选择了没有拧紧的水龙头滴水,每天白白流掉12千克水和2个月浪费多少千克水?的问题情境。同时给出某一年3、4月份两个月的日历表。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一是先算出每个月浪费多少水,再相加;二是先算出两个月一共有多少,再算乘法。第二种方法就是本节课要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方法。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尝试计算和交流的机会,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本节课在知识窗中,介绍了格子乘法,也叫铺地锦,教师可利用配备的课件进行讲解,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结合计算浪费水的问题,经历自主尝试、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能力教学点】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德育教学点】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节水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据专家介绍,一个健康的人,如果4天喝不到水,就会有生命危险。*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因此,爱护水资源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命!

  教师谈话引入,学生感受水资源的重要,知道水在生活中的作用, 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自主探索

  出示问题:

  一个没有拧紧的水笼头,每天要白白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算,这2个月要浪费多少千克水?

  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试做,先讨论两个月是多少天?

  (1)1231=372(千克) 1230=360(千克) 372+360=732(千克)

  (2)31+30=61(天) 1261=732(千克)

  答:2个月要浪费732千克水。

  三、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把你计算的方法以及你的想法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在讲解时,应重点强调进位乘竖式的计算方法。

  1.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和想法,然后共同总结算法。

  2. 各组间交流算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随时进行质疑、提问或提建议。

  3.你能介绍一下本题竖式的书写格式吗?(注意进位)

  四、实践与应用

  1.先计算,再验算。

  5823 6951 5792

  2.书上41页第1、3题

  1. 1334 3519 5244

  2. 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1) 1231=372(千克) (2)31+30=61(天)

  1 230=360(千克) 1261=732(千克)

  372+360=732(千克)

  答:2个月要浪费732千克水。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63例1(不进位)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过程,理解其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

  2、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体会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练*纸、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旧知

  1、小朋友们,今天和大家一起去新华书店逛逛(出示新华书店门口图片)

  2、在出发之前我们先来一个热身练*,口算:

  13+3=

  11+2=

  21+2=

  13+30=

  11+40=

  21+30=

  390+39=

  440+22=

  630+42=

  学生练*纸上完成,利用课件集体校对

  3、看来大家都作了充分的准备,让我们一起进入书店吧。(出示书店一角)

  二、探索新知

  (在课件播放的同时,出示小红买书的情景)

  1、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观察得出:小红买《上下五千年》,一套书有12本,每本24元)谁知道小红在为什么问题而苦苦思索着呢?(课件“?”)生答:一共要付多少钱?”(课件出示对话框)

  2、谁会列出算式?(生列式:24+12=)

  3、揭题:

  从这个算式中谁知道我们将学*什么新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

  4、估算:

  师:现在有这样的四个答案(课件出示)A:274元B:72元,C:258元,D:288元,你觉得哪个答案肯定是错误的?为什么?(生说着各种理由,A:从积的个位考虑;B:从积的位数考虑;C、D无法确定)

  师:C、D无法确定该怎么办呢?那我们就一起来试着算一算吧!

  5、独立尝试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学困生,想好的小朋友可以和同桌之间或者前后桌之间相互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6、全班交流、展示方法

  学情预设:方法1:12分成10和2,24+10=240,24+2=48,240+48=288

  方法2:24分成4+6,4+12=48,6+48=288

  方法3:12拆成2+6,24+2+6=288。

  这里的24实际上表示什么?(板书24个10)这个“240”是由谁相乘得到的?(板书:24+10=240)明明是240怎么只写24?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4乘1个十等于4个十,十位上的4就表示4个十)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24的时候,要把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同意这样说的请把掌声送给他(个位的0可以不写)那揭示答案:所以D答案才是正确的,师板书完成答句:小红一共要付288元。

  7、请板演错误的学生反思自己的错误原因:你现在觉得自己错在哪里?

  师:找到了错误的原因,相信下次你肯定不会出现同样的错误。

  8、沟通横式和竖式之间的联系

  问:笔算和刚才的第一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吗?24+10在24+12这个算式中其实算出的是什么?竖式是我们的基本计算方法。

  9、方法优化:刚才小朋友们想了这么多种方法,你最欣赏哪一种方法?为什么?(笔算简便、不容易错)师: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笔算》(补充板书)

  10、谁能把这种方法再来说一说,(生说师重新板书)

  11、快乐小尝试(分4组,每组2题,完成自己本组的题目后,可以向其他组题目挑战,最后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胜利的小朋友最多):

  A、33+31=

  B、11+25=

  C、32+12=

  D、22+14=

  21+34=

  23+32=

  22+33=

  12+22=

  请该组的学生上台扮演,其他组当裁判:

  1、书写规范;

  2、计算正确;

  3、提出相应的意见

  三、巩固提升

  1、师:小红顺利地买到了书。可是粗心的小明和他的几个朋友还没有买到书,这是怎么回事呢?(课件显示:改错题)

  小明:22+23=110(元)小亮:41+21=661(元)小刚:34+12=516(元)(抄错题目)

  2、师:通过大家的帮忙,各自都买到了满意的图书。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和顾客朋友,新华书店的经理准备购买一批新书,这是他刚刚下的订单,你能帮助经理算一算各需要多少钱吗?(课件显示:一批新书的订单:

  名称单价

  (元)数量

  (本)金额

  (元)

  《小房子》2241

  《勇气》1214

  《爱的教育》2911

  《爱心树》1332

  《小房子》

  《勇气》

  《爱的教育》《爱心树》

  3、购买一批新书后,现在书店有文学类32本,故事类是文学类的11倍,故事类有多少本?

  (机动)

  4、据统计,书店上午卖出42本,*均每本书的12元,上午一共卖了多少钱?

  5、计算大比拼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最后我们来一个计算大比拼,敢不敢挑战?)

  比赛规则:

  ①在规定的2分钟时间内完成,比一比谁的速度快,精确度高

  ②通过计算,发现什么规律?

  11+11=

  61+11=

  81+11=

  25+11=

  运用规律,随机挑战,学生口答,课件出示题目,如:71+11=、63+11=、18+11=、33+11=、44+11=、53+11=、35+11=……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的学*大家有哪些收获?在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24+10=240(元)

  24+2=48(元)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计算类教学一直被冠以枯燥、乏味的标签,学生课堂上提不起兴趣,反复强调但仍有学生不会计算,老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也痛苦。因此,如何上好计算课成为了我的困扰。上个学期我们创新街基地校便以计算类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理论学*和实践探索,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渐渐发现可以借助直观模型架起算法与算理之间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很庆幸在我们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了吴正宪老师的亲临指导,也得到了很多的启发,下面我将针对到《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作以说明。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做过了表内乘法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些都将成为本节课学*的依据,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也为以后学*三位数乘两位数已经多位数乘法打下基础。根据吴正宪老师的儿童教育观,在明确了这节课的知识地位之后,为了更真实的了解学生情况,我进行了学前调查。对班上随机抽取的2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少数学生通过课前预*、家长或课外班辅导能计算出正确答案168,但对算理并不清楚,竖式的书写格式也不规范,对于给出的电子图,并没有起到帮助理解算理的作用。

  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我对教材进行了研读。课程标准中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经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可见算理和算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新旧教材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中加入了点子图的直观模型并在练*十中安排了相应的*题,教材的用意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认真学*了教师用书。书中明确指出在教学笔算的时候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几何直观,因此点子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点子图,我又阅读了一些相关的饿书籍——《小学数学基本概念解读》《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书中对电子图的一些解释也为我备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研读,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方法。首先要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算式12x14,学生借助估算的知识来分析12x14大约是多少,这一环节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二是为他们准确计算提供依据,同时也渗透了准确计算的方法。接着借助点子图让学生尝试准确计算结果,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出与笔算一致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分布计算的形式写成竖式,并对照着点子图清晰的看出每一部分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同时也渗透十进制和位值制的思想。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难点在于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与第一个乘数相乘时,结果和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如何对齐,因此,我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练*,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

  通过一节课的探索,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加深了,点子图将“冰冷”的算法和“神秘”的算理深层次融合,让学生清楚感受到“法中见理,理中得法”从而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当然,在课堂中为了加深对点子图的理解,花费的时间较多,感觉竖式的规范书写没有练*到位,课下仍要继续规范,这也是本节课的一点遗憾。

  数学练*课在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同时,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设计练*课?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提起数学计算课,大部分老师的脑海中出现的模式总是基础练*、综合练*、提高练*。老师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讲的是口干舌燥,而孩子们总是懒洋洋的,兴趣不浓,错误率还较高,怎样改变这种局面,让孩子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计算准确率,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但是由于电子信息时代,孩子们心态都较浮躁,不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认真观察,每一次考试或是做作业,都是题都没有认真读完,根本就没有思考,就急着下笔,做完也不检查,成绩可想而知。所以培养孩子们学会观察,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思考,是我们现在的数学老师首先要做的。因此,我设计了本节课,目的不是非要教会孩子们什么具体的知识,而是要培养一种能力,让孩子们拿到题后,要先观察、在认真思考、再准确计算,养成一种好*惯,从而提高计算准确率,继而提高数学成绩。

  本节课以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对称算式的积的规律为线索,让孩子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通过计算,得出新的结论。既复*了旧知识,又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惯,一举多得,达到了多个教学目标。

  一、引人入胜的“起调”

  (出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补充完整,然后介绍算式也可以对称)

  【设计目的:课始,利用对称算式引入,既使新知保持一种神秘感,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活动之中。】

  二、扣人心弦的“主旋律”

  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计算、巧算的巩固练*。

  在探究积是否相等时,首先让孩子估算,看成整十数估、都估小,当多种估算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时,自然而然进行了笔算的练*。此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为不是老师硬性的简单要求,而是学生内心自然产生的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学生计算的很主动、很积极,很认真。这时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评价:“看到同学们每一个人都在认真的计算,老师非常感动,是啊,只有准确的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学**惯的养成“润物细无声”。

  在学生计算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对称算式乘积相等时,老师又引导学生质疑:真的是这样吗?老师又举了一个例子,学生主动计算。“真的是这样吗?”学生自己举例进行笔算、估算、巧算。

  【设计目的:在“找到规律——怀疑规律——验证规律——否定规律——完善规律”过程中,学生不断肯定与否定自己的想法,不再轻信别人口中甚至于书中的答案,整个课堂充满了思辨的气息。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培养了有益于一生的思维品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余音绕梁的“终曲”

  师:对于这个结论,你感到怀疑吗?如果还有怀疑,怎么办?大家商量商量,再举例验证。

  ……

  【设计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一个反问,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交流。长此以往,数学的奥妙、数学的美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里,学生怎会不喜欢学*数学呢?】

  整堂课,老师以两位数乘法的练*为引子,引领学生在充分体会对称之美的同时,经历了一次体验深刻的探索之旅。学生在学*过程中,不是为了练*而练*,他们在享受着过程之趣的同时,感受到了数学思想之神奇、数学学*之乐趣,增长了智慧。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停课不停教、线上教学已经持续有一月时间,为了减轻疫情对学校教学的影响,确保在家学*质量不打折,我们三数组制定了详细的线上教学计划,学生上午观看同桌100视频课,下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录制小视频进行答疑。

  根据课程安排,这周我们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就得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算理是算法的基础。

  我认为本节课内容,如果还将算理的呈现停留在实物表征的呈现上,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倒退式引导。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用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过程。在学*这节课前,我对班里的学*情况进行了一个预测,计算对学生来说不难,难就难在算理的理解上,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抄错数字、横式忘写得数等等。通过学*同桌100视频课及家长的辅导,大部分学生已经会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但对于为什么这样写,先怎么计算再怎么计算,还比较迷茫。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算理,如何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呢?在下午批改作业反馈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录制小视频重点讲解14乘12的算理,让学生给家长说一说计算过程,并录制了小视频。为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晚饭后又让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计算情况,自愿完成6道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

  我在批改作业中体会到,对于计算类的教学,千万不能仅看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而更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计算算理的理解。

  本节课是小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学*内容,是在学*了笔算两、三位数位数乘一位数和含整十数的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尝试计算24×12,在学生出现口算方法与竖式计算两种方法后,我先让学生交流口算方法与算理,为进一步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奠定基础。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在交流竖式计算方法时,我出示了个问题:

  ①48是怎样算出来的?

  ②24是怎样算出来的?为什么不与48的数为对齐?

  ③这里的24表示多少?

  ④24既然表示240,为什么个位的0不写?

  ⑤240个位的0省略不写是时,4的位置能变动吗?为什么?

  ⑥288又是怎样得到的?

  通过讨论交流这5个问题,学生真正的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为了加深理解,我又对口算方法与竖式计算进行了沟通,找到他们的联系:方法一样,只是书写形式不同罢了!

  在当堂课的测试中,有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位问题出现错误。还有大多是学生计算时错误,个别学生乘的顺序不对,需要进一步强化!

  核心提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惯。

  本节课中,在学*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组织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请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计算方法?”“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吸收,学会欣赏,学会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每做一道题,都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算法,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优秀生教后进生;设计层次性强、生活化的练*,即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有用的数学。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计算类教学一直被冠以枯燥、乏味的标签,学生课堂上提不起兴趣,反复强调但仍有学生不会计算,老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也痛苦。因此,如何上好计算课成为了我的困扰。上个学期我们创新街基地校便以计算类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理论学*和实践探索,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渐渐发现可以借助直观模型架起算法与算理之间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很庆幸在我们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了吴正宪老师的亲临指导,也得到了很多的启发,下面我将针对到《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作以说明。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做过了表内乘法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些都将成为本节课学*的依据,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也为以后学*三位数乘两位数已经多位数乘法打下基础。根据吴正宪老师的儿童教育观,在明确了这节课的知识地位之后,为了更真实的了解学生情况,我进行了学前调查。对班上随机抽取的2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少数学生通过课前预*、家长或课外班辅导能计算出正确答案168,但对算理并不清楚,竖式的书写格式也不规范,对于给出的电子图,并没有起到帮助理解算理的作用。

  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我对教材进行了研读。课程标准中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经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可见算理和算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新旧教材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中加入了点子图的直观模型并在练*十中安排了相应的*题,教材的用意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认真学*了教师用书。书中明确指出在教学笔算的时候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几何直观,因此点子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点子图,我又阅读了一些相关的饿书籍——《小学数学基本概念解读》《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书中对电子图的一些解释也为我备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研读,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方法。首先要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算式12x14,学生借助估算的知识来分析12x14大约是多少,这一环节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二是为他们准确计算提供依据,同时也渗透了准确计算的方法。接着借助点子图让学生尝试准确计算结果,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出与笔算一致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分布计算的形式写成竖式,并对照着点子图清晰的看出每一部分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同时也渗透十进制和位值制的思想。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难点在于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与第一个乘数相乘时,结果和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如何对齐,因此,我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练*,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

  通过一节课的探索,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加深了,点子图将“冰冷”的算法和“神秘”的算理深层次融合,让学生清楚感受到“法中见理,理中得法”从而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当然,在课堂中为了加深对点子图的理解,花费的时间较多,感觉竖式的规范书写没有练*到位,课下仍要继续规范,这也是本节课的一点遗憾。

  数学练*课在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同时,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设计练*课?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提起数学计算课,大部分老师的脑海中出现的模式总是基础练*、综合练*、提高练*。老师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讲的是口干舌燥,而孩子们总是懒洋洋的,兴趣不浓,错误率还较高,怎样改变这种局面,让孩子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计算准确率,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但是由于电子信息时代,孩子们心态都较浮躁,不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认真观察,每一次考试或是做作业,都是题都没有认真读完,根本就没有思考,就急着下笔,做完也不检查,成绩可想而知。所以培养孩子们学会观察,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思考,是我们现在的数学老师首先要做的。因此,我设计了本节课,目的不是非要教会孩子们什么具体的知识,而是要培养一种能力,让孩子们拿到题后,要先观察、在认真思考、再准确计算,养成一种好*惯,从而提高计算准确率,继而提高数学成绩。

  本节课以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对称算式的积的规律为线索,让孩子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通过计算,得出新的结论。既复*了旧知识,又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惯,一举多得,达到了多个教学目标。

  一、引人入胜的“起调”

  (出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补充完整,然后介绍算式也可以对称)

  【设计目的:课始,利用对称算式引入,既使新知保持一种神秘感,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活动之中。】

  二、扣人心弦的“主旋律”

  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计算、巧算的巩固练*。

  在探究积是否相等时,首先让孩子估算,看成整十数估、都估小,当多种估算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时,自然而然进行了笔算的练*。此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为不是老师硬性的简单要求,而是学生内心自然产生的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学生计算的很主动、很积极,很认真。这时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评价:“看到同学们每一个人都在认真的计算,老师非常感动,是啊,只有准确的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学**惯的养成“润物细无声”。

  在学生计算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对称算式乘积相等时,老师又引导学生质疑:真的是这样吗?老师又举了一个例子,学生主动计算。“真的是这样吗?”学生自己举例进行笔算、估算、巧算。

  【设计目的:在“找到规律——怀疑规律——验证规律——否定规律——完善规律”过程中,学生不断肯定与否定自己的想法,不再轻信别人口中甚至于书中的答案,整个课堂充满了思辨的气息。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培养了有益于一生的思维品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余音绕梁的“终曲”

  师:对于这个结论,你感到怀疑吗?如果还有怀疑,怎么办?大家商量商量,再举例验证。

  ……

  【设计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一个反问,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交流。长此以往,数学的奥妙、数学的美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里,学生怎会不喜欢学*数学呢?】

  整堂课,老师以两位数乘法的练*为引子,引领学生在充分体会对称之美的同时,经历了一次体验深刻的探索之旅。学生在学*过程中,不是为了练*而练*,他们在享受着过程之趣的同时,感受到了数学思想之神奇、数学学*之乐趣,增长了智慧。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停课不停教、线上教学已经持续有一月时间,为了减轻疫情对学校教学的影响,确保在家学*质量不打折,我们三数组制定了详细的线上教学计划,学生上午观看同桌100视频课,下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录制小视频进行答疑。

  根据课程安排,这周我们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就得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算理是算法的基础。

  我认为本节课内容,如果还将算理的呈现停留在实物表征的呈现上,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倒退式引导。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用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过程。在学*这节课前,我对班里的学*情况进行了一个预测,计算对学生来说不难,难就难在算理的理解上,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抄错数字、横式忘写得数等等。通过学*同桌100视频课及家长的辅导,大部分学生已经会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但对于为什么这样写,先怎么计算再怎么计算,还比较迷茫。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算理,如何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呢?在下午批改作业反馈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录制小视频重点讲解14乘12的算理,让学生给家长说一说计算过程,并录制了小视频。为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晚饭后又让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计算情况,自愿完成6道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

  我在批改作业中体会到,对于计算类的教学,千万不能仅看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而更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计算算理的理解。

  本节课是小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学*内容,是在学*了笔算两、三位数位数乘一位数和含整十数的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尝试计算24×12,在学生出现口算方法与竖式计算两种方法后,我先让学生交流口算方法与算理,为进一步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奠定基础。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在交流竖式计算方法时,我出示了个问题:

  ①48是怎样算出来的?

  ②24是怎样算出来的?为什么不与48的数为对齐?

  ③这里的24表示多少?

  ④24既然表示240,为什么个位的0不写?

  ⑤240个位的0省略不写是时,4的位置能变动吗?为什么?

  ⑥288又是怎样得到的?

  通过讨论交流这5个问题,学生真正的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为了加深理解,我又对口算方法与竖式计算进行了沟通,找到他们的联系:方法一样,只是书写形式不同罢了!

  在当堂课的测试中,有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位问题出现错误。还有大多是学生计算时错误,个别学生乘的顺序不对,需要进一步强化!

  核心提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惯。

  本节课中,在学*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组织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请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计算方法?”“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吸收,学会欣赏,学会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每做一道题,都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算法,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优秀生教后进生;设计层次性强、生活化的练*,即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有用的数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