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教学反思范本5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草原的教学反思 1

  看到这篇课文是那样的熟悉,它是五年级学过的内容,在这一次新的统编教材里又出现了,我觉得应该不用学了,只需一带而过,完成练*题就可以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开始备课,突然发现此次的重难点与之前的有所不同,教学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也许这就是新教材的“新”吧!

  备好课,走进课堂。按部就班的读书自学,积累字词,解决了基础知识问题,开始探究学*。此次的教学重点是学*第一自然段景物描写,并指导学生学*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课文中,作者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的顺序描写了草原的风光,最后还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是五年级学过的内容,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剩下的2—4自然段则作为略读段落,从中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最后,抓住课文中心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体会蒙**民的深厚情谊。

  再学这一课时,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成了本课的重点!所以学完这一课后,除了完成课后练*题,我还让学生仿写课文第一自然段,交上来的小练笔大多同学写得不错!

  反思存在的问题:课堂讲解过于繁琐,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课堂效率不是很高!

  草原的教学反思 2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景色。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我是这样做的。

  先自己熟读课文,画出中心句,弄懂作者观察顺序(即从上到下)和写作特点(总分)。大体了解了这些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再细读课文。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用横线画出来。接着逐句分析,看看草原的天空是怎样样的,齐读,品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天空的明朗和作者愉快的心情。从天到地,地上作者采用的是总分的写作方法,先总写: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分析这一句:草原辽阔,一片碧绿这种美是真实的,充实的,所以绿得实在而不空洞。分别找出描写小丘。羊群。骏马大牛的句子分别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再一起朗读,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抓住比喻句,拟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参透写作指导,并结合这个自然段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参透。

  草原的教学反思 3

  草原对于江南水乡的学生来说是相当陌生的,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进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在老师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像草原景象,再让学生欣赏一段优美的草原风光片。这两次感知,一虚一实,前者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教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后者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像的缺憾。这样虚实结合,两次感知,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因而感触是深刻的。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了,教师正是捕捉了这一点,将学生发言时运用的准确优美的语言一一写在黑板上,书写时还加上了简洁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话语。这样做,将学生的语言当作了课堂评价的资源,一方面使发言者得到充分肯定而深受鼓舞,一方面又激起了其他学生的竞争热情。全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同时,板书的语言也是一种示范,能更充分地发挥师生交流的作用,又避免了小学生发言易重复的问题。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独特的词语从学生的口中迸发出来。

  反思二: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在上《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时,上课已接*尾声,我正引导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让孩子们在朗读想像中体会草原静谧的美。按教学设计,我该引导学生朗读全文了,让他们能在朗读中体会草原的动态美与静态美,同时领会课文的条理。可刚读完第三自然段,第一组里就冒出一只小手,“汪明宇,你有什么事吗?”我耐心地问。汪明宇站起来,拿起书汪明宇,,郑重其事地说:“老师,我知道为什么说羊群像白云。”我很高兴,提醒全班学生:“同学们注意了,现在汪明宇小朋友有一个重大发现,让我们来听一听。” 汪明宇说:“因为白云是白的,羊群也是白的,所以说羊群像白云。“

  汪明宇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冒出了更多的小手:“老师,我还知道。老师.我还知道。”“吴雪倩,你说说看。” 吴雪倩站起来,说:“如果是一只羊的话就不像白云了,要许多只羊在一起才像白云,”

  “对。还有,如果羊群在跑的时候也不像白云,因为白云不会跑得那么快。只有羊群一边吃草一边走的时候才像朵朵白云在飘动。”杨俊干脆就不站起来,坐在座位上直接插话。这时我再让学生读这句话,学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下课铃响了,虽然教学任务没能完成,但我很兴奋。

  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如果我在教学中对第一只突然举起的小手视若无睹的话,我想我会错过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失去一次又次和学生真正交流学*的机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在乎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师不再是孤独的演奏者,才能使课堂响起动听的交响乐。

  反思三: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昨天上午第一节课,重点指导孩子对这篇课文的朗读,我把课文中的一些语句的朗读权力放给了孩子们,不是我教给他们怎么读,而是让他们认为这些语句你应该怎么读!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讲到“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呀,从低年级就应该开始训练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这节课我就试着做了,结果让我收到了一份喜悦!

  草原的教学反思 4

  踏上草原一直是我和孩子们的梦想,遗憾的是久未成行;这堂《草原》,经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融洽配合,终于实现了一场心灵的旅行。 首先培养学生在识字写字中渗透语文味结合课标中提出的“对学*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惯”

  这一目标求在教学生字环节,我重点抓了“貌”字的字源进行呈现和讲解,通过汉字的演变,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培养了主动识字的*惯。学*渲染和勾勒,除了认读准确,更要理解词语的含义。我通过图片的方式给学生呈现,用与之前学过的《鱼游到了纸上》中出现的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同时又引出之后要学到的“白描”“细描”写作手法,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教学本节课时要教育学生在阅读中挖掘语文味首先,课堂的开始用儿童诗导入,既轻松自然,又充满诗情画意,给学生提供了从另一种角度欣赏草原的视角。其次,在文本的解读时,侧重了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浏览课文,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景和人的特点;突出了阅读批注能力的训练,比如,让学生画出感觉优美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觉得美;侧重了文本写作思路和技巧的挖掘,最用心设计的就是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分析,从比喻、拟人、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中体会细描手法的精妙,通过二至五段“握手再握手”这样白描语句的朗读和体会,发现另外一种文字的魅力,体会不同写作目标可以选择不同写作手法的道理。同时,将第一自然段转换成小诗的形式,师生共同朗读演绎,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欣赏文字的美。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够成熟之处,一是教师自身的教态不够热情大方,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有待加强;二是课堂后半部分处理有些仓促,白描手法的引导和挖掘不够深入,学生掌握起来还有一定难度;最后,学生在小组合作 学*中仍存在参与不够积极,部分学生不主动的问题,这些都应该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提高。

  草原的教学反思 5

  本课是以“美丽的草原”为主题的教学内容,从小学语文版到音乐版,已经有很多年了,到了今天的美术版终于出炉了。回头看来,似乎这道“美丽的草原”是这样酿成的。

  一、主料---育人

  本课通过欣赏草原导入新课、赞美草原探究新知、设计草原才艺创新、评价草原各抒己见这四大板块突出一个字,那就是“爱”,用美术教育人,通过手工粘贴、线描画、水彩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美丽的大草原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学*的热爱,对美术的热爱。

  二、配料---审美+创新

  美术是视觉艺术,我力求把这道菜制成视觉大餐。

  从欣赏视频草原美景,到我的板书,以及孩子们在黑板上的即兴作画,欣赏颜色鲜艳的同龄人的范品,每一步都为孩子们提供着视觉美感和心灵的震撼,目的是为了激发孩子们想象和创作能力。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孩子们享受这着老师为他们提供的视觉大餐,激发内心与众不同的创意,小组合作的如此默契,将孩子们的创造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品构图合理,主题突出,颜色搭配的符合自然常理,又有与众不同的创意,达到了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艺术实践当中。

  三、调料---趣味

  一节成功的美术课,恐怕离不开“趣味”做调剂,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情,实践证明,只有让孩子对美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本课中,通过欣赏草原、赞美草原、设计草原、评价草原这几个大的环节,设计出各种各样与草原有关的美术作品,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欲望,使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美术带给他们的乐趣。

  也许这道丰盛的“美丽的草原”大餐的分量还不足,只要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丝回忆,对于我来讲已经足够。我将继续努力,为孩子们烹制一道道美术佳肴。


草原的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阅读


草原的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1)

——《草原》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草原》的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在备课时,我就在想:这样一篇离孩子的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怎么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怎样让他们能够乐于学*,乐于融入文本所描绘的情景呢?

  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从看图入手,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图片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象的缺憾。再让学生在老师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老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课中又通过一些图片让学生理解“铺满新绿” 、“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等词句。

  于是,带着这样的课件走进课堂,孩子们通过欣赏草原风光、倾听草原歌曲再借助文本进行阅读,他们和书本的距离一下子就拉*了,在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互动交流中他们也放飞了自己的心灵,跟着牧羊人人一起高歌一曲,在唯美的课文描述中感受到了大草原的无限美景和牧民们惬意欢快的生活,从而对大草原充满了期盼之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可以说,我在备课时的担忧成了杞人忧天,这样一篇课文的学*,反倒引起了孩子们对草原的无限向往之情,确实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草原》的教学反思2

  在教授二年级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要求学生用优美、抒情而有连贯的声音歌唱。同学们在欣赏了歌曲后,发挥想象,用语言描绘出草原上美丽的景色:蓝天、白云、草地、蒙古包、牛羊成群……于是我请大家用模声词“呜”轻哼歌曲旋律,同学们都非常投入地唱了起来,可突然几下又低、又重极不和谐但又十分熟悉的。“呜”声转入耳际,“一定是刘强!又是一阵低而重的“呜”声,还夹着几声偷笑,我心头顿时掠过一丝不快,这时

  又另有几名学生竟然也偷偷地跟着学,顿时,教室里引起了一阵骚动。我真想把琴声停下,对他们批评一番,但转念一想,还是耐住性子,只是边弹琴边用目光搜索到那几个孩子,在目光的对视中,他们的声音轻了下来。唱罢,我离开钢琴,默不作声地走到大家面前,几十双眼睛都盯着我。我认真地说道“草原上的天气真不错,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太阳公公笑眯眯——突然飘来了一朵乌云,又飘来了几朵乌云(边说边看这几名学生),遮住了太阳,遮住了白云,哎!我们玩不成了,游戏也做不了了,真扫兴!”同学听后也都满脸扫兴的样子,我接着问道:“你想对‘乌云’说些什么呢?”同学们争先恐后:“乌云,你快走吧,把好天气还给我们5”“乌云你真讨厌!”同学们的话使“乌云”低下了头,我见教育的效果已经达到,便说,“让我们一起像天上的白云一样轻轻地用‘呜’再来唱一遍,老师相信,乌云听见了我们美妙的歌声一定会变成白云的!”说完向“乌云们”投去相信的目光。音乐起,这回再也没有听到不和谐的声音,大家始终用优美动听的声音学会了这首歌曲,后面的表演环节也没有受到这段“小插曲”的不良影响。

  在这堂课所出现的情况中,我采用了“暗示效应”,而不是直接去批评这些同学,给他们留了“面子”。作用反而更好。心理 效应在音乐教学中的影响不可低估,心理效应是指由于某个人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而在人的心理上引起的反应和效果。其中暗示效应是教师在每堂课上都会用到的一种心理效应,它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暗示考不自觉地按照暗示的意愿行动。暗示效应在具体实施中主要表现为直接暗示、间接思想倾向、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衡等人格效应。

  因此了解并掌握音乐教学心理效应的特性与规律,利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防止与克服其消极作用,对教师顺利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是十分有帮助的,对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大有益处。

《草原》的教学反思3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让学生去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的勤劳、欢乐。

  在教这一课时,我首先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从看图入手,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在朗读的时后,先让孩子们自由诵读,然后听老师范读。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多给予读书的技巧,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其次,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比较抽象的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比如,我用一张春天茂密的草原图来解释“铺满新绿”,你看到草原的`颜色是什么样的?草原的草刚刚发出新芽,嫩绿嫩绿的,而且到处都是,所以课文中说(铺满新绿)。再如我让学生听听牧羊人的歌声,让他们从欢快的歌声中感受牧民们辛勤劳作时喜悦的心情。这节课我把读书和观察画面结合起来,有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

《草原》的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情感目标: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勤劳。

  教学用具:

  光盘、录音歌曲、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悠悠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板书:草原)(放录音歌曲)

  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那里的早晨是什么样的。(补充课题:的早晨)

  齐读课题。

  二、看图感知

  看!(播放光盘)

  你喜欢草原吗?你喜欢草原的早晨吗?

  三、初读课文

  1、那就翻开书,自己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2、能把课文再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听吗?

  要求:请拼音小博士帮好你的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朋友仔细听好,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然后两人再交换进行,开始!

  3、练读了几遍课文,那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来表示。

  四、细读训练

  1、谁来先读好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评价,指导:你读得很流利。

  好象鞭声还不够响亮,谁再试试。

  黎明时,草原还没有苏醒,是很静很静的。读好:宁静。

  眼前,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读好:铺满新绿。

  谁愿意当一回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

  草原还没彻底醒来,再来一遍。

  齐读

  2、此时,草原开始热闹起来,欢乐起来!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从朗读中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谁来读好它。谁能超过他。

  喜欢羊儿出圈,喜欢跨马追赶的同学一起来读吧!

  3、让我们眺望远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草原的远处十分迷人。谁来读。为什么这样读?

  悠悠的感觉读得真棒!学他的样子一起来读。

  4、草原真是太美了,这样美的地方,这样美的课文,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了。

  (齐读)你觉得草原怎么样,草原的早晨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五、写字教学

  小朋友把课文读得这么棒,相信课文中的生字你也能学得很棒。

  1、认读生字卡片

  小火车开起来(带拼音,去拼音)

  2、这堂课我们学*两个生字“动、牧“

  自学笔顺表,掌握笔顺。学生书空笔顺。

  自己分析字型结构,左右等宽。结合学*新偏旁。

  学生在《*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1、出示生字词: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2、指名认读,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二、背诵指导

  1、各自朗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练*

  (1)()的(),打破了()。()的草原醒来了。

  (2)()羊儿()圈门,()奔向()。牧民们(),追赶那()。

  (3)()羊儿像()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2、结合口头填空,理清文章结构。

  3、读了课文,我们又懂得了什么?

  4、练*背诵。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无打处民原新

  2、指名认读。

  3、仔细看光盘上生字书写笔顺,比较每个生字的结构安排。

  指导:“无、民”都是独体字。“无”最后一笔是竖弯钩,沿竖中线往下写,“民”的最后一笔是斜钩,幅度较大。

  “处、原”是半包围结构。“处”第三笔是*撇,“原”里面是“白、小”。

  四、作业

  1、练*描红。

  2、各自练*书写生字,觉得难写难记的多写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从看图入手,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挂图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课文阅读分析中,我紧扣了一个“情”字:

  一、在导入课文时,激发动机——入情

  我说:孩子们,我们生活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到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购物娱乐都很方便,但还有一个比大都市更美丽的地方。下面请孩子们听这首歌描绘的是什么地方:“辽阔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奔腾的马儿……就是我的家”。合着优美的歌声,我不时用手势、表情进行表演。孩子们被优美的歌声和我恰当的抒隋表演所感染。

  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察觉他们向往这个美丽的地方,然后让他们带着向往之情去读课文。

  二、在感受课文的描写中——动情

  如何让孩子们“动情”呢?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去感受课文的描写。所以我主张“强化语感,淡化分析”。

  先让孩子们自由诵读,然后听老师范读,让孩子们正确把握语气,把握感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总是饱蘸着感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音乐、表演的艺术形式,让他们通过读去品味。例如:我在处理课文欢乐踊跃这一场景时,想方设法用音乐和图画相结合的方法,让孩子们体会“涌出的…”、“蹦跳的…”、“跨上的…”、“追赶的…”这一欢乐的`场景。此时此刻的课堂,师生都沉浸在一个无形的充满情感交流的草原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表情朗读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了,他们会情不自禁的进行抒发。

  我采用分小组进行赛读、点名诵读、小组选代表表情诵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尽情的诵读,抒发他们内心的真切感受。这节课,师生的情感随课文的情感起伏而推进、延续,使课堂变成了草原,孩子们成了羊儿、马儿……

  学完这一课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图画。《美丽的草原》,远处,蓝天下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飘荡……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在作业画展中展示出了学生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通过学生亲手绘画,即培养了他们爱美的情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草原》的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在备课时,我就在想:这样一篇离孩子的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怎么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怎样让他们能够乐于学*,乐于融入文本所描绘的情景呢?

  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从看图入手,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图片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象的缺憾。再让学生在老师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老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课中又通过一些图片让学生理解“铺满新绿” 、“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等词句。

  于是,带着这样的课件走进课堂,孩子们通过欣赏草原风光、倾听草原歌曲再借助文本进行阅读,他们和书本的距离一下子就拉*了,在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互动交流中他们也放飞了自己的心灵,跟着牧羊人人一起高歌一曲,在唯美的课文描述中感受到了大草原的无限美景和牧民们惬意欢快的生活,从而对大草原充满了期盼之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可以说,我在备课时的担忧成了杞人忧天,这样一篇课文的学*,反倒引起了孩子们对草原的无限向往之情,确实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草原的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2)

——《草原》教学反思(20)份

  《草原》教学反思 1

  《草原小姐妹》是一堂综合性的音乐课。我的课程是这样安排的:

  一、导入。

  在导入这个部分中我安排了绿动和节奏训练。一开始利用视觉图像把学生“带入”草原,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然后在歌曲伴奏背景下学***、硬件等动作,熟悉旋律,为教唱作铺垫。蒙古族被称作是“马背上的民族”引出学生模仿马蹄声做节奏训练;

  二、听赏歌曲。

  听了第一段一部分,让学生感受这一部分的主题内容了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通过这一部分的欣赏,了解什么是协奏曲;

  三、歌曲教唱。

  学唱小姐妹心中的赞歌,采用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体验歌曲自豪的情感。

  这堂课在教学上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

  1、教学组织语言、连接语言不是很巧妙,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说的少,老师说的多;

  2、节奏时间过多,乃至于演唱歌曲时间不够,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就已经下课,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表中的“能用朴素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体验歌曲自豪的情感”;因为时间关系歌曲中衬词部分还有同学旋律上还有错误,没有全部纠正。

  《草原》教学反思 2

  (1)《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向人们生动展示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和内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对场面描写富有激情,细腻传神,并且将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课上我用优美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用激昂的语调带动学生的情感,用*等的心态去审视每一个孩子……在清妙的下课铃声中结束了这一节令我令学生都十分难忘的课。回想这节课的每一个细节,我有许多的话说,对比以前的课例,我感慨颇多: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合作完成学*任务,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对于每一篇课文,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不能强加给学生。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整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学生与自己摆在*等的位置上,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者、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把学*、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力求将自己与学生摆在民主*等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二、教师深层挖掘文本资源,力求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

  教学中,从学生的阅读欣赏―展开想象―品词析句―自主感悟等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孩子们的理解和想象是可以超越文本的。比如说,在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句话时,民主*等的气氛让孩子们打开了话匣子。我问:“为什么草原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时,有学生这样回答:“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猛然间换了一个环境,心情豁然开朗,他不但看到了明朗的天空,还看到了羊群、小丘、骏马,都是那么美丽,他的心情很愉快,所以看什么都觉得可爱。”也有学生那喧嚣的城市天空与草原的天空作比较,来衬托草原天空的可爱,从学生精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身上的创造潜能被挖掘出来了,

  不教语文不被语文这条缰绳拴。经常教语文的,有时侯会受语文的限制,在教学方法与过程的设计上有所局限。当我抛开脑中的常规的设计思路来看《草原》这篇课文的时候,思如潮涌,各式各样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涌现。从三维目标完成的效果来看,这节课既让学生体验到学*的快乐,受到感情的陶冶和熏陶,学生又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深入地品词析句,领悟文本表达的内容孩子们的回答很精彩,某些话语超乎了老师的想象。所以,课堂上,必须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不仅这些,学生在自主参与学*的过程中,学得知识,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以及提高语文素养。可以说,我最终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孩子是发展的主体,是课堂学*的主人,他们具备创造的潜能,他们的理解和想象可以超越文本。只是要老师善于激发,学生可以表现的更好。

  对于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会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把提问的机会、解决问题的机会、朗读感悟的机会,寻取学*方法的机会交给学生。这样,学生会有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会有一种被**的感觉,他们的思维、思想、理解和感悟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课堂将充满个性化的理解感悟,从而迸发出更精彩的思维火花。

  三、巧妙使用多媒体教学,注重个性差异,将课堂还给孩子。

  课件中所使用的图片和音乐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很容易让他们感受到美丽,最容易引发学生对美的享受。高年级的学生通过视频音乐的欣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简单阅读,很容易就总结出草原景色美丽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内心深处有所触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对文本内容个性化的理解和阅读,随时鼓励学生对文本创造性地感悟和发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课堂,有效地进行了思维,他们结合文本中的语言情境展开想象,产生意境,并能够使自己的理解感悟超越文本情境,不但能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更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有了更多的创造性的理解和感悟,这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如:“草原美景”这部分,我提出问题“草原哪一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孩子门争先恐后,有的说:“草原的绿太饱满了,就快溢了出来,我真想接住它”有的说:“草原真是美的让人陶醉,看,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它们也被这草原美景吸引住了!”……听着孩子们的精彩回答,我真的被深深的感动了!也让我对语文教学刮目相看!

  所以,在学生不难理解的地方,大可以多让学生对字词句进行品读,揣摩,反复吟诵,推敲,质疑,其实,这就是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深入了解感悟文本、情感受到陶冶所必不可缺少的过程。我让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再加上想象能力的配合,感受草原的美丽,之后,我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草原。此时,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在想象,甚至他们还会有新的发现,有高于作者的感悟,对文本有新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

  四、课堂中的不足,反而让我有了更多的反思,更多的收获。

  首先,我觉得,教师要有一双神奇的眼睛,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从不同的方面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这节课,课堂教学很吸引学生,符合学生的学*特点。图片、音乐吸引了他们、感动了他们,民主*等的课堂氛围给了学生说真话的机会。但遗憾的是,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却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来肯定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信,给学生更多的学*动力。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针对这项弱势,我觉得,单纯的学*几句表扬的常用话语,是不会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学生是发展的,课堂是发展的,知识是发展的,所以深入学*新课程下的学生观,了解学生的个性、气质差异,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让自己的眼睛充满“神奇”的力量,能够轻易的捕捉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另外,我发现,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也可以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只要声音大而清脆,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其实,并不是这样,学生并不喜欢这种一个调子下来的`声音。几年的教学经验让我越来越感觉到,语文教学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当执教者真正爱上它时,才会由内而外的透出灵气。语言是有血有肉的,激情澎湃的语言具有更大的感召力。有感情的语言可以吸引听众,更容易让听众走入文本的情景。所以,今后无论是文本的示范朗读,还是教学当中的话语,我都会努力锤炼自己的情感,让语言成为一种艺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发挥它巨大的魅力。(丁庄子小学张荣丽)

  (2)《草原》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看图片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像从没见过的景色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一上课,我就播放了图片,加上美妙的配音,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积极发言描述自己通过歌声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顺势要求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想像中的草原,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已经感受到文中优美的语言,这时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很自然的达到积累优美语言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的意识,最终让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自主学*,并得到全面发展,取得学与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点设计了“美图配佳句”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但他们脑海中抽象的画面怎样具体地再现在其他同学面前呢?再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语言大师的范本,另一方面未免枯燥,所以我利用网上大量的图片资源,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所选句子。设计这个环节有个目的: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出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图片再现在学*伙伴的面前;二是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过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单纯是感受,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实际是他们对文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交流意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在学*蒙古族朋友的热情好。

  《草原》教学反思 3

  (1)《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向人们生动展示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和内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对场面描写富有激情,细腻传神,并且将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课上我用优美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用激昂的语调带动学生的情感,用*等的心态去审视每一个孩子……在清妙的下课铃声中结束了这一节令我令学生都十分难忘的课。回想这节课的每一个细节,我有许多的话说,对比以前的课例,我感慨颇多: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合作完成学*任务,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对于每一篇课文,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不能强加给学生。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整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学生与自己摆在*等的位置上,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者、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把学*、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力求将自己与学生摆在民主*等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二、教师深层挖掘文本资源,力求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

  教学中,从学生的阅读欣赏—展开想象—品词析句—自主感悟等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孩子们的理解和想象是可以超越文本的。比如说,在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句话时,民主*等的气氛让孩子们打开了话匣子。我问:“为什么草原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时,有学生这样回答:“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猛然间换了一个环境,心情豁然开朗,他不但看到了明朗的天空,还看到了羊群、小丘、骏马,都是那么美丽,他的心情很愉快,所以看什么都觉得可爱。”也有学生那喧嚣的城市天空与草原的天空作比较,来衬托草原天空的可爱,从学生精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身上的创造潜能被挖掘出来了,

  不教语文不被语文这条缰绳拴。经常教语文的,有时侯会受语文的限制,在教学方法与过程的设计上有所局限。当我抛开脑中的常规的设计思路来看《草原》这篇课文的时候,思如潮涌,各式各样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涌现。从三维目标完成的效果来看,这节课既让学生体验到学*的快乐,受到感情的陶冶和熏陶,学生又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深入地品词析句,领悟文本表达的内容孩子们的回答很精彩,某些话语超乎了老师的想象。所以,课堂上,必须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不仅这些,学生在自主参与学*的过程中,学得知识,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以及提高语文素养。可以说,我最终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孩子是发展的主体,是课堂学*的主人,他们具备创造的潜能,他们的理解和想象可以超越文本。只是要老师善于激发,学生可以表现的更好。

  对于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会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把提问的机会、解决问题的机会、朗读感悟的机会,寻取学*方法的机会交给学生。这样,学生会有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会有一种被**的感觉,他们的思维、思想、理解和感悟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课堂将充满个性化的理解感悟,从而迸发出更精彩的思维火花。

  三、巧妙使用多媒体教学,注重个性差异,将课堂还给孩子。

  课件中所使用的图片和音乐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很容易让他们感受到美丽,最容易引发学生对美的享受。高年级的学生通过视频音乐的欣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简单阅读,很容易就总结出草原景色美丽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内心深处有所触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对文本内容个性化的理解和阅读,随时鼓励学生对文本创造性地感悟和发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课堂,有效地进行了思维,他们结合文本中的语言情境展开想象,产生意境,并能够使自己的理解感悟超越文本情境,不但能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更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有了更多的创造性的理解和感悟,这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如:“草原美景”这部分,我提出问题“草原哪一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孩子门争先恐后,有的说:“草原的绿太饱满了,就快溢了出来,我真想接住它”有的说:“草原真是美的让人陶醉,看,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它们也被这草原美景吸引住了!”……听着孩子们的精彩回答,我真的被深深的感动了!也让我对语文教学刮目相看!

  所以,在学生不难理解的地方,大可以多让学生对字词句进行品读,揣摩,反复吟诵,推敲,质疑,其实,这就是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深入了解感悟文本、情感受到陶冶所必不可缺少的过程。我让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再加上想象能力的配合,感受草原的美丽,之后,我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草原。此时,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在想象,甚至他们还会有新的发现,有高于作者的感悟,对文本有新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

  四、课堂中的不足,反而让我有了更多的反思,更多的收获。

  首先,我觉得,教师要有一双神奇的眼睛,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从不同的方面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这节课,课堂教学很吸引学生,符合学生的学*特点。图片、音乐吸引了他们、感动了他们,民主*等的课堂氛围给了学生说真话的机会。但遗憾的是,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却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来肯定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信,给学生更多的学*动力。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针对这项弱势,我觉得,单纯的学*几句表扬的常用话语,是不会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学生是发展的,课堂是发展的`,知识是发展的,所以深入学*新课程下的学生观,了解学生的个性、气质差异,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让自己的眼睛充满“神奇”的力量,能够轻易的捕捉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另外,我发现,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也可以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只要声音大而清脆,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其实,并不是这样,学生并不喜欢这种一个调子下来的`声音。几年的教学经验让我越来越感觉到,语文教学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当执教者真正爱上它时,才会由内而外的透出灵气。语言是有血有肉的,激情澎湃的语言具有更大的感召力。有感情的语言可以吸引听众,更容易让听众走入文本的情景。所以,今后无论是文本的示范朗读,还是教学当中的话语,我都会努力锤炼自己的情感,让语言成为一种艺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发挥它巨大的魅力。(丁庄子小学张荣丽)

  (2)《草原》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看图片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像从没见过的景色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一上课,我就播放了图片,加上美妙的配音,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积极发言描述自己通过歌声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顺势要求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想像中的草原,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已经感受到文中优美的语言,这时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很自然的达到积累优美语言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的意识,最终让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自主学*,并得到全面发展,取得学与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点设计了“美图配佳句”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但他们脑海中抽象的画面怎样具体地再现在其他同学面前呢?再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语言大师的范本,另一方面未免枯燥,所以我利用网上大量的图片资源,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所选句子。设计这个环节有个目的: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出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图片再现在学*伙伴的面前;二是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过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单纯是感受,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实际是他们对文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交流意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在学*蒙古族朋友的热情好。

  《草原》教学反思 4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在本课的学*过程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个例子:在总结草原广阔美丽时,毕云瀚说:草原是美丽的,有一碧千里的野草,有清亮的湖水,有各种各样的野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反思五:

  许是因为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投入了太多的专心,亦或是上课的过程中自己太过于精力集中,成功的讲完这一堂课看着听课的老师们微笑着满意的走出课堂时,一阵心慌,一阵晕眩,一阵身心疲惫。设计这种以作文

  教学的方法贯穿整篇课文的教学这一想法,是学生开始进入三年级,开始接触作文

  就萌发出来的。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能有这种别出心裁的创意是我自己以前也没有想到过的,主要是学生三年级之后一直想在作文教学上有所突破,也许是整日冥思苦想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的缘故吧,于是就有了这种渗透写作方法的创新教学。

  整堂课上的很成功,学生认识到了先概括描述后具体描写的写作方式,学会了如何运用过渡段过渡句,学会了描写一个优美的事物要用上一些优美的词语,用上比喻句等形象的修辞手法。

  也出现了一些非意料中的事情,开始的检查读生字词,没有想到叫起来开火车读的一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字的读音都不够准确。第二组出现的五个多音字很多学生都读不准字音。关于这一环节,课前设计时没有想到会有障碍,认为学生一遍就能读准确,强调一些注意事项很快就过去的。现在想想以往听的一些公开课,这一环节都毫无障碍的顺利通过纯粹是花架子,那么多的生字,学生怎么可能全体都一下子就脱离音节熟记认识呢?而要上成实实在在的一堂公开课,就免不了要花费一些时间知道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学,通过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来背诵课文,这一点做得很成功。野草、野花、湖水都是静止不动的,这种描写叫做静态描写,作者通过描写展现了草原的静态美,由此引导学生猜出相对的会飞会跑的事物的描写就是动态的描写,这一步做的非常成功。找出做桥梁作用的过渡段,认识过渡段的作用,也很成功!

  由于陌生的生字比较多,多音字比较陌生,指导读准字音上

  计划

  外指出了几分钟的时间,显得最后学*过渡段的教学环节显得有些仓促。

  《草原》教学反思 5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描写了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草原上欢腾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草原的热爱,同时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描写草原特点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通过听王老师的课使我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草原的美丽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广阔,还体现在其自然景观的无雕琢,蓝天白云,大大小小清亮的湖水,湖水中闪烁的太阳的七彩光芒,绿色草原上盛开的各色野花,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作者在这部分的描写中由远及*,层层展示了草原的广阔美丽。其次,草原上欢腾的场面是由动物无拘无束的活动,牧民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构成的。课文中描写的动物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进行着各自的活动互不干扰,小牧民神气活现的歌唱着自己美好的生活。草原从静态的广阔美丽到动态的欢腾,展现了生动的生活气息。

  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使我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在教学中,我按照王老师的思路,在我们班上了一节。 但是我又加入了更多的相关资料充实课文的内容,如:课题“锡林郭勒”的意思;内蒙古的地图;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我把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依据,并在学*野草时复*学*过的古诗《草》,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在编写歌词时变得轻松、自如,不觉得没话可写。

  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中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在本课的学*过程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个例子:在总结草原广阔美丽时,毕云瀚说:草原是美丽的,有一碧千里的野草,有清亮的湖水,有各种各样的野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草原》教学反思 6

  本课程包括歌曲《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欣赏曲目《草原放牧》、《草原巡逻兵》等内容,需3-4个课时完成。我校三位老师分别上了唱歌课《草原上》、唱歌律动课《我是草原小牧民》及欣赏课《草原放牧》。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导入

  《草原上》采用了听音乐律动击拍的方式导入,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并且为后面的歌曲学唱做好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我是草原小牧民》采用的是教师手风琴演奏导入,教师精彩的表演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求知的目光,可谓事半功倍。《草原放牧》采用了故事导入,教师的语言极具感染力,精彩的故事讲述紧紧揪着孩子们的心。总的来说,三位老师的导入都非常成功。

  二、教学方法

  三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可谓是形式多样、尽心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旋律的起伏变化,第一课时的王老师设计了随旋律蹲起的环节;为了更好地展示蒙古族的歌舞特点,王老师现场舞了起来。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第二课时的易老师设计了整首歌曲的律动。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第三课时的梁老师设计了集诗歌、绘画和舞蹈于一体的创编环节。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三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这对现在多媒体稍显泛滥的课堂更显珍贵。

  三、教学建议

  王老师的《草原上》前面的节奏击拍x x x-未能在歌曲教唱环节中运用略感可惜,后与之交流得知是因时间不够,则之前的歌词朗读环节似可删减。而手号引导歌谱视唱环节又似乎可以拓展为:个别学生手号打出歌曲的任意一句谱,其他同学唱出该句歌词,借以巩固对手号及音高的认识,并巩固歌词。易老师的《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内容安排稍显琐碎。其中歌曲教唱用时太少,在学生基本学会歌曲之后还可在歌曲的音准、节奏及歌唱的声音、情绪上再作要求并落实。梁老师的欣赏课《草原英雄小姐妹》开始的曲式结构“aba”环节似可不要,直接故事导入。梁老师的语言极富感染力,若脱稿讲述效果会更佳。第一遍欣赏时要学生听辨有几个乐段的目标太难,似乎应重新设定该环节教学目标,并进一步加强音乐主题的熟悉。

  总的来看,三位老师在课堂上教态自然、教学语言运用恰当、具亲和力、课堂组织有序、备课认真充分,诸如这般的优点很多很多,值得本人认真学*。以上观点为本人听课所思,供大家参考。

  《草原》教学反思 7

  当然,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作为老师并不能事先一一预设好,一切都要以学生为本,但我真的很期待有机会的话再给学生们上这一堂课,通过课堂来验证我的想法。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我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找出做桥梁作用的过渡段,认识过渡段的作用,这一步做得很成功.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反思二: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篇写景短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色,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场景展现草原的美丽,再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找出草原的特点,使学生切实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进行表达,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感悟。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学探究,弄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这个核心问题,并组织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学*的体会。在交流感受时,孩子们抓住“满”、“一直铺向”、“没过”等词感受野草的广阔与茂盛;抓住“清亮、一洼洼、映出”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品味,加深了孩子们对草原美景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我还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想象,这样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图象,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二、放飞想像,感受美景。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还不够,若要亲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发挥想像。在学*湖水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我引导学生想象“那清亮的湖水还能映出什么呢?学生们有的说:“映出了圆圆的蒙古包。”有的说:“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影子”还有的说:“映出了牛羊喝水的倒影……”等。于是,我又让他们将想像的画面用下面的句式说出来“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映出了( ),映出( ),还映出了(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运用音乐、动画营造学*氛围。

  教学中我两次使用音乐,第一次在导入时播放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并配了一段体现草原美景的动画短片,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过来,一下就将同学们带进了学*的氛围。第二次在结尾时,我又一次以蒋大为演唱的这首歌结束了这次“草原之旅”。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整节课在歌声中结束,使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对自身课堂教学素质的反思:

  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自己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课文内容、重难点的把握得比较到位,但在一些教学环节的时间上还不能合理分配,比如:在感悟第二段时,用的时间太长,分析的过于细致,以至于在学*第四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朗读的太少。另外,在教学细节上还不够精益求精,尤其是教学语言,如:导入语、过渡语、

  总结语,在备课中没有重视,而恰恰是这些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语文老师的一项基本功就是用语言创设学*的场景、氛围,自己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多锻炼。

  《草原》教学反思 8

  语文课上,我正引导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让他们在朗读想像中去体会草原静谧的美。按教学思路,我该引导学生朗读全文了,让他们能在朗读中体会草原的动态美与静态美,同时领会课文的条理。可刚一读完第三自然段,第一大组里就冒出了一只小手。曹悦,你有什么事吗?我耐心地问。曹悦站起来,拿起书,郑重其事地说:老师,我知道为什么说羊群像白云。我很高兴,提醒全班学生:同学们注意了,现在曹悦小朋友有一个重大发现,让我们来听一听。

  曹悦说:因为白云是白的,羊群也是白的,所以说羊群像白云。曹悦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冒出了更多的小手:老师,我还知道。老师,我还知道。于润泽,你说说看。

  于润泽站起来,说:如果是一只羊的话就不像白云了,要许多只羊在一起才像白云。对。还有,如果羊群在跑的时候也不像白云,因为白云不会跑得那么快。只有羊群一边吃草一边走的时候才像朵朵白云在飘动。刘悒杉干脆就不站起来,坐在座位上直接插话。再读这句话,学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这时,下课铃响了,虽然教学任务没能完成,但我很兴奋。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如果我在教学中对第一只突然举起的小手视若无睹的话,我想我会错过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失去一次又一次和学生真正交流学*的机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经历了这一次后,使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草原》教学反思 9

  《草原的早晨》中的语句感悟 共饮一杯

  昨天上午第一节课,重点指导孩子对这篇课文的朗读,我把课文中的一些语句的朗读权力放给了孩子们,不是我教给他们怎么读,而是让他们认为这些语句你应该怎么读!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讲到“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呀,从低年级就应该开始训练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这节课我就试着做了,结果让我收到了一份喜悦!

  如:“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我引导:“你读了这句话,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该怎样读?”有的学生说:“我看到美丽的花儿醒了!”有的说:“草儿也醒了,伸了伸懒腰!”有的说:“我听见羊咩咩地叫了!”“是呀,那你就读读你眼中刚醒来的草原吧!”孩子们自然把“醒来了”读得各有各的特色!

  有了上面的例子,当读这一句时“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时,孩子们好象知道该怎么读了,我说,当你读这句话时,就把你看到的,感受到读出来就行,练了一会,他们读得还令我满意,(包括中下生)问起他们为什么这样读时,他们兴奋极了,“我看见羊都往外挤,咩咩地叫,我知道小羊高兴,就这样读了!”“我看见大草原了,小羊撒欢往外跑!”几个学生说完,真的象小羊一样,挤出教室门外,嘴里还咩咩地叫着!

  剩下的内容孩子们自己就这样解决了,我也上得很轻松,再不象以前那样这样引导,那样引导,最后还气得你半死,总还觉得他们没读到位!

  !

  《草原》教学反思 10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但是,对于我们江南水乡这边的孩子来说,草原是相当陌生的。孩子们基本上没有看到过草原、牛、羊,要理解、要体会、要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等相当困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围绕《语文新课程标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努力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丰富学生表象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学*注重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情景中体悟,在体悟中学*。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努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多媒体图象及声音效果,拉进学生与“草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学*。我运用多媒体图片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象的缺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意境。

  我利用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比较抽象的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与精神。比如,我用一张春天茂密的草原图来解释“铺满新绿”——先课件出示“铺满新绿的草原图”,然后问“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嫩绿嫩绿的;很多,到处都是。)接着老师说“春天来了,草原上的小草都冒出了新的'嫩芽,而且到处都是,像给草原铺上了一层绿绒绒的地毯。这就是课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学生找出了“铺满新绿”,最后知道学生读好词语和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

  总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我成功地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理解了一些难懂的词语,深刻地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

  二、积极渲染,激发学生想象

  我播放“啪!啪!”的鞭声,响亮、震撼,通过形象的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感受草原的“宁静”,体会“草原醒来了”的情景。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牧羊人在远处放羊的情景”时,我用饱蘸着感情,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草原,让学生在老师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老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

  再如我让学生听听牧羊人的歌声,欣赏草原的风景图片,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回荡”一词的含义,并让孩子们从欢快的歌声中感受牧民们辛勤劳作时喜悦的心情。

  三、紧扣关键,引导学生品味

  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指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一切生活都是运动着的。我从教材中提炼出“醒”这个动词,结合之前学过的《春笋》《雨点》《小池塘》等课文中的拟人句来理解,注重了知识的复现与整合,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拟人”这种方法的有趣、生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表达,避免了枯燥抽象的讲解。引导学生畅谈看到的、听到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学知识,进一步揭示了“醒”的内涵,加深了对“醒”一词的理解,更让学生觉得贴*可感,收到因方借巧,即势会奇的效果,悟解得更加深切了。

  再如,“涌”字生动地再现了很多羊儿欢快地出圈门的景象,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语言描述,让学生感受到一幅鲜活、跳动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假设自己就是那一只只欢乐的羊群,体会草原的快乐、自由,再读课文,学生自然就能把羊儿的多、羊儿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抓住机会,鼓励学生表达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之一。每学完一个自然段,我都会引导学生谈谈: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 )的草原”?捕捉了这一点,并将学生发言时运用的准确优美的语言一一写在黑板上,书写时还加上了简洁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话语。这样做,将学生的语言当作了课堂评价的资源,一方面使发言者得到充分肯定而深受鼓舞,一方面又激起了其他学生的竞争热情。全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同时,板书的语言也是一种示范,能更充分地发挥师生交流的作用,又避免了小学生发言易重复的问题。于是,一个个独特的词语从学生的口中迸发出来。

  当然,本堂课也并非尽善尽美。比如,有些小地方有高估学生的能力问题,训练难度偏高了点,而一些比较简单的能力点训练被我忽略掉,可能会造成中下等学生的学*困扰。

  《草原》教学反思 11

  看到这篇课文是那样的熟悉,它是五年级学过的内容,在这一次新的统编教材里又出现了,我觉得应该不用学了,只需一带而过,完成练*题就可以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开始备课,突然发现此次的重难点与之前的有所不同,教学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也许这就是新教材的“新”吧!

  备好课,走进课堂。按部就班的读书自学,积累字词,解决了基础知识问题,开始探究学*。此次的教学重点是学*第一自然段景物描写,并指导学生学*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课文中,作者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的顺序描写了草原的风光,最后还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是五年级学过的内容,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剩下的2―4自然段则作为略读段落,从中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最后,抓住课文中心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体会蒙**民的深厚情谊。

  再学这一课时,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成了本课的重点!所以学完这一课后,除了完成课后练*题,我还让学生仿写课文第一自然段,交上来的小练笔大多同学写得不错!

  反思存在的问题:课堂讲解过于繁琐,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课堂效率不是很高!

  《草原》教学反思 12

  (1)《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向人们生动展示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和内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对场面描写富有激情,细腻传神,并且将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课上我用优美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用激昂的语调带动学生的情感,用*等的心态去审视每一个孩子……在清妙的下课铃声中结束了这一节令我令学生都十分难忘的课。回想这节课的每一个细节,我有许多的话说,对比以前的课例,我感慨颇多: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合作完成学*任务,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对于每一篇课文,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不能强加给学生。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整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学生与自己摆在*等的位置上,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者、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把学*、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力求将自己与学生摆在民主*等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二、教师深层挖掘文本资源,力求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

  教学中,从学生的阅读欣赏―展开想象―品词析句―自主感悟等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孩子们的理解和想象是可以超越文本的。比如说,在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句话时,民主*等的气氛让孩子们打开了话匣子。我问:“为什么草原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时,有学生这样回答:“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猛然间换了一个环境,心情豁然开朗,他不但看到了明朗的天空,还看到了羊群、小丘、骏马,都是那么美丽,他的心情很愉快,所以看什么都觉得可爱。”也有学生那喧嚣的城市天空与草原的天空作比较,来衬托草原天空的可爱,从学生精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身上的创造潜能被挖掘出来了,

  不教语文不被语文这条缰绳拴。经常教语文的,有时侯会受语文的限制,在教学方法与过程的设计上有所局限。当我抛开脑中的常规的设计思路来看《草原》这篇课文的时候,思如潮涌,各式各样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涌现。从三维目标完成的效果来看,这节课既让学生体验到学*的快乐,受到感情的陶冶和熏陶,学生又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深入地品词析句,领悟文本表达的内容孩子们的回答很精彩,某些话语超乎了老师的想象。所以,课堂上,必须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不仅这些,学生在自主参与学*的过程中,学得知识,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以及提高语文素养。可以说,我最终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孩子是发展的主体,是课堂学*的主人,他们具备创造的潜能,他们的理解和想象可以超越文本。只是要老师善于激发,学生可以表现的更好。

  对于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会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把提问的机会、解决问题的机会、朗读感悟的机会,寻取学*方法的机会交给学生。这样,学生会有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会有一种被**的感觉,他们的思维、思想、理解和感悟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课堂将充满个性化的理解感悟,从而迸发出更精彩的思维火花。

  三、巧妙使用多媒体教学,注重个性差异,将课堂还给孩子。

  课件中所使用的图片和音乐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很容易让他们感受到美丽,最容易引发学生对美的享受。高年级的学生通过视频音乐的欣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简单阅读,很容易就总结出草原景色美丽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内心深处有所触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对文本内容个性化的理解和阅读,随时鼓励学生对文本创造性地感悟和发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课堂,有效地进行了思维,他们结合文本中的语言情境展开想象,产生意境,并能够使自己的理解感悟超越文本情境,不但能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更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有了更多的创造性的理解和感悟,这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如:“草原美景”这部分,我提出问题“草原哪一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孩子门争先恐后,有的说:“草原的绿太饱满了,就快溢了出来,我真想接住它”有的说:“草原真是美的让人陶醉,看,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它们也被这草原美景吸引住了!”……听着孩子们的精彩回答,我真的被深深的感动了!也让我对语文教学刮目相看!

  所以,在学生不难理解的地方,大可以多让学生对字词句进行品读,揣摩,反复吟诵,推敲,质疑,其实,这就是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深入了解感悟文本、情感受到陶冶所必不可缺少的过程。我让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再加上想象能力的配合,感受草原的美丽,之后,我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草原。此时,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在想象,甚至他们还会有新的发现,有高于作者的感悟,对文本有新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

  四、课堂中的'不足,反而让我有了更多的反思,更多的收获。

  首先,我觉得,教师要有一双神奇的眼睛,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从不同的方面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这节课,课堂教学很吸引学生,符合学生的学*特点。图片、音乐吸引了他们、感动了他们,民主*等的课堂氛围给了学生说真话的机会。但遗憾的是,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却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来肯定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信,给学生更多的学*动力。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针对这项弱势,我觉得,单纯的学*几句表扬的常用话语,是不会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学生是发展的,课堂是发展的,知识是发展的,所以深入学*新课程下的学生观,了解学生的个性、气质差异,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让自己的眼睛充满“神奇”的力量,能够轻易的捕捉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另外,我发现,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也可以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只要声音大而清脆,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其实,并不是这样,学生并不喜欢这种一个调子下来的`声音。几年的教学经验让我越来越感觉到,语文教学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当执教者真正爱上它时,才会由内而外的透出灵气。语言是有血有肉的,激情澎湃的语言具有更大的感召力。有感情的语言可以吸引听众,更容易让听众走入文本的情景。所以,今后无论是文本的示范朗读,还是教学当中的话语,我都会努力锤炼自己的情感,让语言成为一种艺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发挥它巨大的魅力。(丁庄子小学张荣丽)

  (2)《草原》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看图片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像从没见过的景色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一上课,我就播放了图片,加上美妙的配音,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积极发言描述自己通过歌声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顺势要求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想像中的草原,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已经感受到文中优美的语言,这时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很自然的达到积累优美语言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的意识,最终让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自主学*,并得到全面发展,取得学与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点设计了“美图配佳句”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但他们脑海中抽象的画面怎样具体地再现在其他同学面前呢?再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语言大师的范本,另一方面未免枯燥,所以我利用网上大量的图片资源,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所选句子。设计这个环节有个目的: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出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图片再现在学*伙伴的面前;二是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过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单纯是感受,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实际是他们对文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交流意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在学*蒙古族朋友的热情好。

  《草原》教学反思 13

  《草原上》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是第五册教材中唯一一个弘扬民族音乐的单元。

  教学设计上,我主要根据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进行了综合的设计。教学过程仍以歌舞、伴奏为主要的体验音乐的方法,但在学生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那就是改变传统的听唱学*方式,初次尝试由视唱入手,引导学生们自主学*,填词演唱。

  时间证明,我的尝试是成功的。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出色地完成歌曲的自主学*任务。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比如可以使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增强,视唱旋律的能力提高,在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音乐的兴趣﹍﹍而这些也正是我尝试这种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

  对于刚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这种方法是有很大难度的,而我的大胆尝试,另一方面体现的世我对学生的透彻的了解。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所以备课中我既要备教材,更要备教学生。我的方法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要完成这个环节,还要针对学生的哪些技能进行特殊训练?一次次的定案,一次次地推翻,在反复的斟酌中,我决定刚刚的学*方法,也形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是,体验音乐的环节。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蒙古族音乐、舞蹈的魅力,我首先借助多媒体把一段蒙古民族特有的舞蹈——筷子舞展示在学生面前。视与听的.结合,营造了强大的震撼力,激起学生随歌起舞的情感。这时拿出我自费为他们准备的筷子,边讲解边示范,很快地把他们引入音乐,变身为骄傲自豪的蒙古族小牧民。在感受音乐带给自己快乐同时,进一步了解了蒙古族舞蹈,从而为民族音乐感到自豪。

  本节课的不足是学生在用不同方式表现音乐的时候,总是忽视自己的唱,使得歌曲教学课中唱的不突出。分析原因,是学生年龄较小。主应力分布不均,顾此失彼了。还有就是新学歌曲,唱我的熟练度还不够。从这也看出一个优点,那就是这节课的教学是真实的。

  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多运用这样或类似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形成好的学**惯,促成更强的学*音乐的能力。

  《草原》教学反思 14

  《草原》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了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在教学中,我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我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设置情景,充分考虑增强学生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地、具体地表现了出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学生的个性在语言感悟训练中尽情的发挥。这种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每个人的潜能,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1、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环境。

  一个良好宽松的学*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为此我播放了一段韵律欢快的“鄂尔多斯舞曲”。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维,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挥。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后,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尽情的享受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文本融化了成孩子们的智慧,欢快祥和的音乐中促成了孩子们语感的形成。在本节课教学接*尾声时,伴随着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再次让学生整体读课文,感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把这节课带入了高潮,虽然话已尽,但是情未了,本文的中心又一次得到提升。

  2、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环境。

  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在研读“喜迎远客”时,我出示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抓住“襟飘带舞”“飞”“欢呼着”等重点语句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通过优美的画面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到“盛情款待”的美好境界。“奶茶、奶豆腐、奶酒,大盘的手抓羊肉”画面的出现,使孩子们不知不觉的兴奋起来。场面隆重而热烈,感受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同时,进一步体现出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的真挚感情。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环境,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

  3、体验文本,营造浓厚的学*氛围。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才能彼此接纳,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文本,“激情相见”部分从四个“握”字体会见面时的亲切,我很激动的与一个学生握手做示范,立即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孩子们立刻模仿起来,肢体语言使孩子们对草原人民的热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文本碰撞,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的个性也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学生的个性与学*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草原》教学反思 15

  本课是以“美丽的草原”为主题的教学内容,从小学语文版到音乐版,已经有很多年了,到了今天的美术版终于出炉了。回头看来,似乎这道“美丽的草原”是这样酿成的。

  一、主料---育人

  本课通过欣赏草原导入新课、赞美草原探究新知、设计草原才艺创新、评价草原各抒己见这四大板块突出一个字,那就是“爱”,用美术教育人,通过手工粘贴、线描画、水彩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美丽的大草原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学*的热爱,对美术的热爱。

  二、配料---审美+创新

  美术是视觉艺术,我力求把这道菜制成视觉大餐。

  从欣赏视频草原美景,到我的板书,以及孩子们在黑板上的即兴作画,欣赏颜色鲜艳的同龄人的范品,每一步都为孩子们提供着视觉美感和心灵的震撼,目的是为了激发孩子们想象和创作能力。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孩子们享受这着老师为他们提供的视觉大餐,激发内心与众不同的创意,小组合作的如此默契,将孩子们的创造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品构图合理,主题突出,颜色搭配的符合自然常理,又有与众不同的创意,达到了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艺术实践当中。

  三、调料---趣味

  一节成功的美术课,恐怕离不开“趣味”做调剂,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情,实践证明,只有让孩子对美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本课中,通过欣赏草原、赞美草原、设计草原、评价草原这几个大的环节,设计出各种各样与草原有关的美术作品,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欲望,使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美术带给他们的乐趣。

  也许这道丰盛的“美丽的草原”大餐的.分量还不足,只要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丝回忆,对于我来讲已经足够。我将继续努力,为孩子们烹制一道道美术佳肴。

  《草原》教学反思 16

  从教以来,我已经是多次执教《草原》了。过去都是循着自然美、人情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这次自然也是驾轻就熟,只是在教学时,由于一个学生的“发现”,我让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没想到课堂因此而变得鲜活与灵动。

  师:课文第一段描写了草原景色美,后边则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请认真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敏感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

  (学生读书勾画)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远处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么多人老远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师:你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热情。(生齐读)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还写得很美。作者把这群疾驰而来的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认为是他们穿的衣服颜色艳美,才会给作者美的印象。刚才读这句话,我觉得真美。

  师(一愣,然后惊喜地):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板书:色彩美)请看插图,他们的服饰确实色彩鲜艳,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朗读方式表现出来吗?(生动情地读)

  生:老师,刚才他读得太慢了,我认为语速应该快一点。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语还写出了草原纵马疾驰的那种动感美。

  师(激动地):你真了不起!能抓住关键词语用心体会。(板书:动感美)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你自己的感受。(生读,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体验。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这里的色彩美与动感美。

  (生齐读)

  师: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像他们那样去发现课文中蕴藏的美吧。(生开始投入地朗读,教师也开始迅速地浏览课文。)

  生:“初入草原,听不见忽飞忽落的小鸟。”从这一句我体会到草原的静寂美。

  师:体会得不错!(板书:寂静美。)草原这样静寂,是为什么呢?默读下面的内容,看能发现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因为草原太大了。课文里写:“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还是草原。”

  生:我觉得这里可以用“辽阔美”来概括。草原真辽阔呀,我真想到草原上去走一走。

  师:嗯,联系下文是理解句子的好方法。你发现了辽阔美,就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生板书)

  生:我从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中体会到了人情美。(课文说:“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生:我觉得这段话还写出了蒙古族的风俗美。他们盘腿而坐,吃奶茶和手抓羊肉的风俗真有意思。我都流口水了。(生大笑)

  生:我认为最后一段话也写出了蒙**民的友谊美。

  师:也请你们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风俗美”“人情美”)是呀!草原风景美如画,蒙**民友情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段话,感受蒙古族的风俗美,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吧!(齐读课文)

  师(情不自禁地):孩子们,你们和老舍爷爷一样,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悟美的心灵。老舍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在他优美的文笔下,自然美与人情美融合成了一幅让人流连1忘返、美不胜收的诗意画,难怪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深情感叹──(出示、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齐读课题,同学们,记住这让我们感动、向往的神奇美丽的地方吧。(生很有感情地齐读──“草原”)

  这节课,因为一个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发现了文本中的“色彩美”),教学离开了我课前精心预设的轨道。于是,师生沿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建构新的阅读体验。一时,课堂“美”不胜收,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而真诚,而感动,而精彩。课后,我对这堂课的成功教学进行了反思:

  1.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西方美学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流(或对话)。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对话)。在教学中,学生能感悟到文中的“色彩美”,是我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好在我对课文已是滚瓜烂熟,稍一思考,便抓住这一契机,引领学生循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我也迅速参与到阅读行列中),于是才生成了后边愈来愈精彩的对话。如果我漠视了学生的这一独特体验,后边的课堂可能同样只能在我的预设中按部就班进行,“草原”也不会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留下如此“美”的记忆。

  2.生成性课堂对教师的角色行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领者。”这个引领者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人文修养,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细微变化,理解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本节课而言,这是一节典型的生成性课堂,我如果没有前两次执教《草原》的基础,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反复学*、揣摩、实践,就不会抓住“色彩美”大做文章,引领学生体验到“草原”更多更丰富的“美”,而绚丽多姿的课堂氛围也就不会出现。

  20xx年6月30日

  《草原》教学反思 17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歌曲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简单、易唱,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对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进行了三大步骤。首先是创设情景,激**感,我用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走进56个民族中的蒙古族,接着很自然的进入播放蒙古美丽景色片段请学生欣赏,把学生的心引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初步感受到蒙古音乐的特点。

  了解蒙古从而导入新课,体验情感,揭示课题《草原就是我的家》。首先我让学生认真聆听了歌曲,之后让学生尝试着按着节奏读歌词,然后教师的伴奏,学生的轻声哼唱为之后学唱歌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唱的过程中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节奏。

  最后是歌曲延伸,升华情感,在学生对歌曲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加入了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击乐器的运用,使学生们学生很高兴的加入了歌曲的表演中。 整个教学以“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景为主线,层层推进,突出审美的愉悦性,轻松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感受最深刻是: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情绪随着教学的推进不断高涨,快乐地歌唱舞蹈,通过“看――说――听――唱――演”的教学活动,一步一步加深对“蒙古族”的了解。特别是他们高歌的同时骑马挥鞭表演,仿佛是真的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蒙古族儿童骑上小红马奔驰草原的情景以及他们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学生的这种热情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让我感受到他们骑上小红马奔驰在大草原上的兴奋之情以及对大草原的热爱,他们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知不觉中我也和他们一起尽情高歌舞蹈了。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应给学生创设最大的空间去感受、体验、想象、表现和创作,从而使他(她)们能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只有突出情感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美育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美,从而产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我想今后在自己的课堂上要注意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多提供探索的空间,创新自我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师生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互动交流;以文本教材为主题,表达体验的课堂,带着童心走到学生中去,教态轻松、自然、亲切,增加对学生精彩的评价,认真听取同行教师对自己授课的反馈;*时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听课,学*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及其课改后的创新观念思维方式。

  《草原》教学反思 18

  《草原》是老舍先生采访内蒙草原的`一篇特写。作者用细腻的笔调,以饱满的热情向人们展现了内蒙草原的迷人景色和浓厚的草原风土人情,赞美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文章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样一个对偶句浓缩了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这句话是文章感情的升华,也是文章中心的表达。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文字,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课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借助多媒体展示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悟、理解。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多媒体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草原》教学反思 19

  《草原上》是三年级上册第二课的一首歌曲,一首蒙古族民歌,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歌曲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首先,发声练*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孩子接下来演唱的效果,发声练*一定要提醒孩子轻声演唱,把音连贯在一起,自己听辨什么是美的声音。

  其次,带领孩子们复*“×”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再次感受这两个音符的长短,把“—”欧带进节奏,读一读,知道了这些时值的长短,开始让学生看歌词中的节奏型,试着读一读。这首歌曲的歌词很简单,孩子们只要多注意就能够正确的读出来,但是这个环节忽略了“×———”全音符的时值,可能会有部分学生读不正确,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留意并纠正这个地方,再次提醒孩子们这是个全音符“×———”注意有几拍,不要少拍。歌词按照节奏读下来以后,我试着先让学生认识“356”三个音,从一年级到现在孩子们对音准应该有了初步的认识,引导大家学*乐谱,主要问题在高音“1”上,没有大概的高低音概念,就没办法完整演唱乐谱。

  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点,不能把他们想像的完全一样,设计的课程应该是有变化的,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定教学方案是很有必要的,慢慢摸索,继续学*!

  《草原》教学反思 20

  《草原》一课是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上课伊始,我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了学*兴趣。课程结束,以歌曲结束,让学生再次受到美的熏陶。第二步,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环境。第三步,选精彩段落感悟人情美。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整体来看,本课完成的较为理想。

  不足之处:学生放手不够,教师点拨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草原的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3)

——语文草原教学反思范本5份

  语文草原教学反思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别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记号;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最后,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我觉得通过“默读”“边读边想”,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语文草原教学反思 2

  语文课上,我正引导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让他们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草原静谧的美。按教学思路,我该引导学生朗读全文了,让他们能在朗读中体会草原的动态美与静态美,同时领会课文的条理。可刚一读完第三自然段,第一大组里就冒出了一只小手。“曹悦,你有什么事吗?”我耐心地问。曹悦站起来,拿起书,郑重其事地说:“老师,我知道为什么说羊群像白云。”我很高兴,提醒全班学生:“同学们注意了,现在曹悦小朋友有一个重大发现,让我们来听一听。”

  曹悦说:“因为白云是白的,羊群也是白的,所以说羊群像白云。”曹悦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冒出了更多的小手:“老师,我还知道。老师,我还知道。”“于润泽,你说说看。”于润泽站起来,说:“如果是一只羊的话就不像白云了,要许多只羊在一起才像白云。”“对。还有,如果羊群在跑的时候也不像白云,因为白云不会跑得那么快。只有羊群一边吃草一边走的时候才像朵朵白云在飘动。”刘悒杉干脆就不站起来,坐在座位上直接插话。再读这句话,学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

  这时,下课铃响了,虽然教学任务没能完成,但我很兴奋。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而且孩子们在小组学*中充分讨论,畅所欲言,让他们的思维不受局限,更加开阔。在交流中他们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对课文的理解在一步步加深。如果我在教学中对第一只突然举起的小手视若无睹的话,我想我会错过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失去一次又一次和学生真正交流学*的机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经历了这一次后,使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语文草原教学反思 3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愧不如。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在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在这节课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问题:

  一、课后练*中的读读写写落实不够。

读读写写中的很多词正是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而不应局限于第一课时中单纯的句词。

  二、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语文草原教学反思 4

  【课前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那么怎样让孩子们感受“文散而意凝”是本文处理的关键,而且身处内地的孩子很少有见过美丽的草原,因此我想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赏读兴趣,于是播放音乐《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然后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看图想象,而后行成互动。再通过我找一些美丽的草原图片以课件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加直观鲜明的印象,这样,通过“画中感,读中悟”,最终让孩子们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和欢乐!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一

  一. 歌曲导入:

  1. 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歌曲,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2. 你们听出歌曲里唱的是哪儿了吗?----------草原

  3. 那么你们想了解,游览草原吗?好,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一篇有关草原的文章------《草原的早晨》

  4.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复*字词:

  1. 草原上牧民啊都非常的好客,热烈欢迎咱们去他们的大草原上做客呢!可是,他们有一个条件:凡是过了生字关的游客才允许他去大草原游玩呢,你们想试试吗?

  2. 出示生字词,要求:开火车读。读对的跟读两遍;读得不对,大家就把小嘴闭的紧紧的

  三. 正文学*:

  1. 好,带上了生字朋友,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牧民的脚步去看看草原的早晨吧!出示课件

  2. 来到了大草原,你最想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呢?(学生想象)

  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学生放声读课文)

  3. 把你最喜欢的段读给大家听!

  4. 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呢?(带着问题学课文)好,接下来,让我们在学*课文的时候把这些问题解决掉。

  学*第一段:

  1. 大家读了这么多,老师也想把第一段读一读!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啪!啪!”此时音乐戛然而止

  2. 你们看,春姑娘来到了草原上,小草长出来了,草原又变绿了,而且草原上到处是绿色,这真是——铺满新绿的草原!

  3. 小草长出来了,草原上的牛啊,马啊,羊啊又可以吃到鲜嫩的草了,牧民也开始忙碌起来。天刚蒙蒙亮,人们还在睡梦中时,远处传来了响亮的鞭声,是谁这么早抽响了鞭声?(牧民)

  4. 随着这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已不在睡梦之中,铺满新绿的草原怎样?(醒来了)

  5. 指导朗读第一段。

  学*第二段:

  1. 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此时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回答)

  2. 那我们来看看作者看到了什么?自读,指名读

  3. “一只羊”和“一只只羊”有什么不同?那么,从“涌出”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羊多)

  4. 牧民们是怎样放羊的呢?(跨上,追赶)

  5. 指导朗读第二段。(仿佛自己骑上骏马,开心激动地奔驰在大草原上)

  学*第三段:

  1. 同桌互读(读好了给他在书上课题处画一个五角星,读的不正确你来当个小老师教教他)

  2. 羊儿成群地散布在草原上,慢慢地移动吃草,所以远远望去,很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3. 好客的牧羊人邀请咱们欣赏他们的歌声呢!(放音乐)谁来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歌声?

  4. 那么美那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去,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到呢!书上用了一个词————-回荡

  5. 我相信,那么美的歌声,和快乐的羊群一定会深深留在你的脑海中,美读第3段。

  四.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春姑娘已经带我们游玩了美丽的大草原,此时你心里最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2. 春姑娘就要走了,她还要走进农村,走进城市,你们准备送什么礼物给春姑娘留做纪念呢?

  3. 老师帮大家出个主意,每人画一幅画,名字就叫做“草原的早晨”!好吗?好,下课!

  【课中反思】:

  通过第一次*行课的公开教学,发现了一些这节课存在的实质性问题。好多地方处理的华而不实,学生没有真正的领悟到草原的美与牧民的勤劳。但在几个词语的细节处理上有显的碎而乱。由于用的不是本班的孩子,但师生间的互动与配合是我不曾想过的默契。因此,在课下又通过全组老师的研究与探讨备出了第二次的详案。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二

  一. 歌曲导入:

  1. 我知道大家*时都很喜欢唱歌,今天我们就先来听一段美妙的歌曲。《天堂》

  2. 你们听出歌曲里唱的是哪儿了吗?----------草原

  3. 对了,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草原的早晨非常的美,今天呀我们就再一次跟随作者的脚步走入草原,看看草原的早晨究竟美在哪里?

  4.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复*字词:

  1. 好了,我们要出发了,把我们的生字朋友也带上吧!你们看,他们来了!

  2. 出示生字词,要求:开火车读。读对的跟读两遍;读得不对,大家就把小嘴闭的紧紧的!

  三. 正文学*:

  1. 好,带上了生字朋友,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牧民的脚步去看看草原的早晨吧!出示课件

  2. 师范读课文,草原的早晨究竟美在哪儿?

  3. 生回答。师小结:是啊。绿绿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欢快蹦跳的羊儿,快乐的牧民,动听的歌声都值得我们慢慢品位,细细学*!

  学*第一段

  1. 下面自己来读第一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从哪句话,哪个词你读懂的?)

  2. 理解“醒”,人睡一觉醒来了会伸个懒腰,可草原是怎么醒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啊?

  刚才草地上还是静悄悄的,现在太阳升起来了,草地也亮起来了。

  3. 指名读。生评价,怎么个好法?

  4. 全班齐读。“人多力量大,让我们把这美丽的草原唤醒吧!”

  学*第二段

  1. 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就醒来了,那么醒来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 生答草原醒来的样子。先说*处,再说远处。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 指名读第二段。这段话有几句?先读第一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从“涌”字你想到了什么?你挤着我,我挤着你,谁也不让谁!所以用了“涌出”

  指名读本句。带着羊儿欢快的感情读。

  4. 羊儿欢快地去吃草了,游戏了,那牧民呢?指名读第二句,你听了有什么感觉?

  5. 全体起立,老师范读,生表演,再齐读。(来吧,小牧民们,让我们骑上骏马,开心激动地奔驰在大草原上吧!)

  6. 齐读第二段

  学*第三段:

  1. 小牧民们,刚才在放牧的时候,远处的羊群是什么样的?

  2. 指名读第3段

  3. 齐读前半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说的真好,羊儿成群地散步在草原上,慢慢地移动吃草,所以远远望去,很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4. 再读前半句,想想此时的羊群还像什么?

  5. 读后半句,那么美那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去,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到呢!书上用了一个词————-回荡!

  6. 我相信,那么美的歌声,和快乐的羊群一定会深深留在你的脑海中,美读第3段。

  四. 总结全文:

  1. 我想,现在这个时候响亮的鞭声,铺满新绿的草原,成群的羊儿,快乐的牧民,优美的歌声已经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了。

  2. 今天我们领略到了草原早晨的美景,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快乐下面让我们也带着这种快乐把课文美美的读一读。

  3. 想办法,动脑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下这美丽的草原。

  【板书设计】:

  5.草原的早晨

  羊儿 一只只 涌出

  醒 美

  牧民 跨上 追赶

  【课后反思】:

  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通过讲授《草原的早晨》这一课,我明白了要想上好一节成功,生动的课,千万不能在课堂中形成“学生死角”

  在这一节课上,由于自己本身对教案的不熟悉,导致在上课时不能更多的关注全体学生,尤其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

  教师在设计问题以及在课堂上与学生生成问题时,应首先以学生思维及角度从实际出发考虑。而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大部分学生还回答不出来,此时教师应让学生再继续深入地理解,吃透教材,教师切不可在此时只叫那些反应快,优秀的孩子回答,而要面向全体。

  所以我也更加清楚地知道,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首先自己得把教材,教案深熟于心,只有这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与学生的配合游刃有余,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正所谓“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语文草原教学反思 5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本课重点一是让学生通过文章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草原美景及人民热爱的情感;二是在阅读课文中学*、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课后“思考练*”题,也是围绕“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特点编排的。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不足:

  本课教学重点之二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学*、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课后“思考练*”题,也是围绕“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特点编排的。教学设计中,我也是围绕这一重点设计的,但是在讲解“那么……那么……”、“既……又……既……又……”这两个词时,只留于表面,没有深入进行讲解,应该告之学生:两个“那么”连用,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又……既……又……”之间是并列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用这个词造句加深理解就更好了。因课上的失误,作业中学生在对这两个词进行造句时错误率较高。


草原的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4)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3篇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欣赏、体验、感受音乐中对两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理解,并更加深入的感知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色,全面的掌握了蒙古族音乐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在引导他们进一步表现音乐时他们兴趣浓厚,表现的轻松愉悦,并情不自禁随着音乐哼唱曲调。还有些喜欢舞蹈的`学生载歌载舞,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顺利完成。整堂课的教学音乐性体现较强,氛围浓,效果好。

  该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及音乐营造的意境这一知识点;通过师生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用歌声、琴声、舞蹈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的审美无处不在,我还需要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掌握重点。在欣赏的环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多种欣赏方式,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这样将会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这两首歌曲,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艺术的美,能够为他们不断学*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做好铺垫。对于我自身,发现了一些闪光点,也认识到一些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思维,积累了经验。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欣赏、体验、感受音乐中对两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理解,并更加深入的感知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色,全面的掌握了蒙古族音乐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在引导他们进一步表现音乐时他们兴趣浓厚,表现的轻松愉悦,并情不自禁随着音乐哼唱曲调。还有些喜欢舞蹈的学生载歌载舞,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顺利完成。整堂课的教学音乐性体现较强,氛围浓,效果好。

  该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及音乐营造的意境这一知识点;通过师生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用歌声、琴声、舞蹈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的审美无处不在,我还需要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掌握重点。在欣赏的环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多种欣赏方式,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这样将会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这两首歌曲,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艺术的美,能够为他们不断学*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做好铺垫。对于我自身,发现了一些闪光点,也认识到一些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思维,积累了经验。

  试图从蒙古音乐入手,探讨与感受蒙古音乐中有本民族特色的弦乐、舞蹈、歌曲以及它们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有关“蒙古”的资料,使其知道除了课堂以外,还可以从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构建知识的意识;继而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本课例力图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蒙古音乐文化的愿望,给学生的学*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回味,符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领域。

  第一, 感受与鉴赏。从课前热身的蒙古音乐到蒙古文化的

  了解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让课的序幕在一种学生纯自然感受上拉开的,而并非老师强加上去的,老师的角色只是个引导者。

  第二,体验与表现。音乐源自于生活,课的开始借用影像片段将同学们的视线、听觉逐渐拉向传统的蒙古音乐。课的主线是蒙古弦乐、舞蹈和歌曲,通过学生欣赏、模仿、表演等来完成,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

  第三、实践与创造。对于学生们的创作与表演,不求完美精细,但求投入开心,使他们体会到真正的蒙古音乐特点。

  这三个教学领域我主要通过应用现代化媒体和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两大手段来完成,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再加上让学生尽量地动起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体验进而喜欢,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草原的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5)

——草原教学反思9篇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描写了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草原上欢腾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草原的热爱,同时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描写草原特点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通过听王老师的课使我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草原的美丽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广阔,还体现在其自然景观的无雕琢,蓝天白云,大大小小清亮的湖水,湖水中闪烁的太阳的七彩光芒,绿色草原上盛开的'各色野花,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作者在这部分的描写中由远及*,层层展示了草原的广阔美丽。其次,草原上欢腾的场面是由动物无拘无束的活动,牧民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构成的。课文中描写的动物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进行着各自的活动互不干扰,小牧民神气活现的歌唱着自己美好的生活。草原从静态的广阔美丽到动态的欢腾,展现了生动的生活气息。

  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使我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在教学中,我按照王老师的思路,在我们班上了一节。 但是我又加入了更多的相关资料充实课文的内容,如:课题“锡林郭勒”的意思;内蒙古的地图;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我把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依据,并在学*野草时复*学*过的古诗《草》,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在编写歌词时变得轻松、自如,不觉得没话可写。

  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中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在本课的学*过程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个例子:在总结草原广阔美丽时,毕云瀚说:草原是美丽的,有一碧千里的野草,有清亮的湖水,有各种各样的野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教完《草原》一课,我觉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后进行如下的反思:

  一、准备不足,考虑不周全

  在教学设计中,我有设计了学生部分的回答,但在孩子们别样的思维中,别样的回答中,我没能及时反应并加以点评,这充分说明了我在备课时候考虑欠周,准备得不充分,在课堂上没能变通,思维受到了限制,一味的按照设计的走,一步走错,步步错。

  二、埋头书本,未能及时赞赏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同时,要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评议,面对学生精彩的发扬,我竟然忘记了“赞赏”这两个字,甚至最基本的鼓励话语和眼神也没有。对学生的发言,又没能及时地给予点评,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回答都一头雾水,挫伤了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我死板的照着我的教学设计去走,整节课,我仿佛是用一个个的问题当稻谷引导鸟雀们进食,没有给孩子们更多的选择,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能在我心不在焉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而又精彩的回答,这着实让人兴奋,我没能及时地引导,导致孩子们慢慢地沉闷。

  三、文本细读,未能有效

  在课堂上,虽然我抓住了一些字词引导学生学*,让学生感情人物形象,但在有效上,未能表现出来,大多是点水蜻蜓,点到即止,因此学生跟着我的脚步,“饱食”了文本,却食之无味,腹中无物。

  此外,对文中要弄明白的“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文眼,也没能引导孩子们通过回顾全文来加以理解,在他们还在慒懂之中,我已经结束了全文的教学。

  四、几点启示

  1、多练语言基本功,让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精彩,让自己课堂上的过渡能够水到渠成。点评学生时,多从小处着眼。

  2、与学生交流时,应该更加*易*人,自然一些;要多关注学生,不要一味关注自己的教科书和课件,学生一旦发觉自己被忽略了,兴趣自然不高。

  3、学会及时指导学生,给予孩子以鼓励性的语言或暗示,如果多给孩子一次机会,也许能改变孩子一生。

  4、课堂上,多让学生自主阅读。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语言、发展语感。学*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

  《草原》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教完本课,细细反思,成功之处喜悦作为经验,不足之处不馁作为改进的目标。

  一、 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来结束今天的学*,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此训练比较到位。

  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实际生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写景语言优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战,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进行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学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 ),有( ),有( )的句式进行描述,真正理解到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赞扬声中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三、 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我体现得不够明显。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教学中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将扬长避短。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感受蒙*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文章篇幅较长,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小组读、个人读、品读。

  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交流讨论),找风俗民情、理解了“骑马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礼节,也就知道了内蒙古人民对“我们”非常热情,非常友好,为理解文章中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了厚实的铺垫。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人音版小学三年级第五册教材,第二课《草原》中的一首歌曲,本课的总目标是通过听、唱、舞、奏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本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带有浓厚草原风格的儿歌,旋律流畅自然,朗朗上口;情绪热烈、欢快;节奏跳跃性强,非常具有舞蹈的律动感,表达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喜悦自豪的心情。

  我在教这首歌曲时,在学*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视、讲、听、演四者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看、多听,去感受内蒙古音乐的歌舞一体以及它的美,让学生从感官上去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对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为学*歌曲奠定了基础。因为学生对这类乐曲欣赏的机会较少,更不要说去理解、感受了;且学生年龄较小,较为专业的音乐术语更加难以领会。因此,我从让学生去“看”,也就是看关于内蒙古人文的图片、视频,去了解,去感受;然后让老师与学生共同讲讲有关草原英雄小姐们的故事,感受姐妹俩高尚的品德;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去“听”,听节奏,听风格,听特点;有了两者的结合后,学生基本上都能了解蒙古族的歌曲了。这时候再将音乐文化加深学*的记忆就是“演”了,让学生把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样一来既能把四者进行结合,而且还深化了本单元的主题,加深了对蒙古音乐的记忆。

  在教学时,为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美的氛围,让学生在整个学*过程中,始终感受到了美的享受,充分的感受到音乐给人们带来的美的熏陶、美的感染,使学生尽情的用自己甜美的声音、舒畅愉快心情和赞美的情感,去表现牧民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及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我觉得整节课,效果还是不错的,同学们不但唱的好,而且音色很美,富有情感,通过学生的唱、演,看出同学们不但基础好,而且还是很投入的去尽情的表现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完全的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从而也被草原的景美、音乐美、舞美等深深的陶醉。除此,我还准备了好多好听的、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吉祥三宝》,这两首歌曲都是很好听的,也都是很美的,能够充分的体现大草原的美丽以及牧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

  整个课堂进行的还是比较顺利的,学生的热情也很高,特别是在观看课件的时候,学生的热情极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但是我感觉有几个方面没有做好,

  1、在舞蹈动作的学*中,对学生的组织没有做好,整个程序的进行有点仓促,不够细致。应该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把动作做得再整齐规范一些。

  2、没有充分发挥小组的优势。准备不够充分,课前曾计划把座位摆放得更加合理,更能适合于本节课的分组表演,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

  3、在最后一个环节的表演中,没有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积极性,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融入最后的表演中,把自己作为表演者,而不是一个观看者。最后的集体表演时,有一部分同学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大大影响了最后表演的效果。所以在表演前应该把要求细化,分工更明晰一些。自己没有更好的扮演“引导”的角色。

  通过这节课,我思考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其育人功能,它绝不是简单的唱、跳、奏,它就象是一个工程:先要架好一个合理的框架,然后注重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出来,在以后争取多给学生观看课件,让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多运用这样或类似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形成好的学**惯,促成更强的学*音乐的能力。

  一、教学手段“新”

  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七幅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草原之夜》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学方法“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图画让学生感悟、理解。

  三、教师的朗读比较指导到位

  我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先示范读,接着让学生说说刚才教师是怎么读的,哪些词语读重音,哪些词语要提高声调,哪个地方停顿较长,哪个地方停顿较短,哪个词声音要拖长,用什么语气来读,然后学生试着读,最后指名读,全班齐读。学生读得比较有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同时也受到了语言美的醺陶。

  四、注重学生学*方法的指导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时,要求学生用“——”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标出景物特点的词,用“()”标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教学中问题提得过多了一些,不够精练。

  3、反馈时提问的面不够广,优等生,中等生提问次数多,没有照顾到后进生。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

  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锡林郭勒大草原》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广阔,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草原图画,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每每读到此文,我都会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吸引,怎样让我的学生也产生这样的感受呢?为此,我精心备课,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引领着我的这些从未见过草原的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感悟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一步步走进这沃野千里,绿草茵茵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

  目前我执教的班级是我从一年级带起来的,在教学中,我一直很注重学生学*能力的培养,经过*三年的指导,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学*方法,有了一定的画批能力,这对于语文学*是很有帮助的。上课伊始,我通过舒缓优美的音乐导入课文,问大家:我们要想在课堂上亲身感受草原的美景,就要认认真真地读书,品味文中的语言,你有哪些好的学*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们纷纷举手,“可边读边想象”,“可以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的方法是结合上下文”……“一会儿,你们就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一定会看到草原的'美景。”在学*第二自然段时,学生通过默读画批,初步感受到了草原的美景。在交流感受时,孩子们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一个学生说:“草原不仅美丽,还是香香的大草原。”通过对词句的品味,加深了孩子们对草原美景的感悟。

  二,放飞想像,感受美景。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还不够,若要亲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发挥想像。在学*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假如此时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昵?”学生说“野草很多,很多,到处都是绿绿的青草,真漂亮!我又继续引发学生想像那绿绿的青草一直铺向远方,都铺到了哪里?学生答:“山岭上,深谷里,*原上,很远很远的地方,望不到边”。此时,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说“那青青的野草一直铺向远方,仿佛与蓝蓝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多辽远啊!”这张图片及教师的语言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则读出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在学*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我用两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谈有什么不同感受:

  1、草滩上嵌着清亮的湖水。

  2、高低不*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草原的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6)

——草原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首先,我考虑的是如何让幼儿用水粉画在湿纸巾上画小草和花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作画的空间和时间。其次,在材料的提供上也作了认真的准备,如:颜料和油画笔的摆放和材料的提供是否合理有效,幼儿便于作画。最后,本人认为中班的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握笔姿势和大胆选择颜色作画的基本能力,在引导幼儿绘画的同时,让幼儿尝试进行想象作画,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我在提供给幼儿每人一张湿纸巾的背景纸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范围中作画,并利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规范作画常规和技能技巧。例如:拿笔蘸颜料说:笔宝宝,手中拿,XX颜料里洗个澡,伸出脑袋擦身体,再在纸上跳个舞。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提示,让幼儿从中感受到作画的快乐,特别是每次活动后,幼儿都觉得自己仿佛好像真的是在与笔宝宝一起做游戏。所以,幼儿的每一张绘画作品都很有特色富有童趣。

  总之,我一直觉得“孩子只有在自身丰富的体验表达时,才会有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绘画”。通过本次的绘画活动,使我感到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让幼儿画草和花已不是教学的重难点,而是幼儿对花的位置和形状的掌握才是需要突破的`重难点,在形状的把握上我利用儿歌让幼儿学*。如:从下往上长出一棵草,再长一棵草,长出一片草,然后开出各种各样漂亮的小花。就这样,教师一边示范一边用语言提示,大大地增强了幼儿的作画兴趣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学*中,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更多的是让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表现,以及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老师说教式的灌输,而是幼儿自我体验后的感悟作画,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老舍先生写的《草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由于本文是本组单元——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着重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无限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激起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的兴趣。为此,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正确、琉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2揣摩“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等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作者抒**感的方法。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我的教学目标,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另一方面,我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进西部,了解西部和热爱西部。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即使学生和老师是多么喜欢这篇课文,多么投入到课文的学*中,师生从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中、从文章字里行间中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但是始终未能亲身到辽阔而又美丽的大草原中感受,目睹这一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感遗憾。正如古人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确如此,我个人认为,假如学生和老师都能到蒙古草原中走一趟,置身其中,相信体会绝对比现在看图片、看书、看录像、读书深刻得多。

  本次新上岗教师汇报课由我执教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西北地区草原风情一课。在备课方面,我认真阅读了教学参考书,仔细查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翔实有序的教学设计。

  课前提问的内容是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多少个?并且让学生列举出他知道的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这道题我选择的我们班级后三分之一的学生来回答的,不仅这道题是和我们学*的新课有关,能使学生用已有的旧知识对新知识形成迁移作用,而且关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也能提高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让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并没有受到歧视而遭到老师的放弃。课前提问的第二个题目是我国分为哪四大地理区域及其想对应的气候类型是什么。这个题目为我们进一步掌握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环境做了铺垫。总体上课前提问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的查漏补缺。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了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后让学生对这一视频所播出的画面进行描述,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活动中来,并且调节了课程气氛,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奠下了基调。由此导入第三课草原风情的学*,自然而然过度到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草原风情比较独特的省级行政区,紧接着分析内蒙古草原的位置、地形、气候降水等特征,为下面学*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埋下了伏笔,可谓一环紧扣一环,衔接紧密。掌握了自然环境特征以后,分析草原牧民衣食住行文化*俗方面的特点与草原环境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全班的30人*均分成六组。充分利用导学案,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这样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然而我觉得最大的好处还在于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了学*积极性,展示了学生学*的能力,还学生学*主体的地位。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相互补充交流,教师总结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了知识,相信这种自己主动建构的知识一定会让他们终身难忘的。探究之后整理出了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视频《敕勒歌》的欣赏,感受到草原牧民在这种环境中的幸福生活。接下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草原的沙漠化成因及其对策是什么,如此开放性的试题既常见又结合了当前的热点,发散了学生思维。在由此联系到我们现实生活之中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你作为学生会怎么做,可以说是无形之中进行了德育教育。草原牧民的现代化生活方面我让学生举了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羊毛衫的一些例子,使学生对畜牧业基地产品深加工的含义加深了理解。在新课小结之后我按照一定的坡度难度设计了相对应的*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在最后还对学生的收获进行了询问。

  不足之处:

  教学设计在准备的时候虽然很充分,自己也查阅了很多了资料,但是在具体的实施阶段,有的预设是没有想到的,所以在这种没预设而生成的方面,我还是没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去应对。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时,虽然评价语言可能很具体,但是这样也占用了一些时间,再加上学生课堂气氛并没有被我充分的调动,作为班主任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养成应该在于*时,而不仅仅在于这次课的“汇报”,所以在这方面检验学生自学和合作能力的时候启发学生占用了时间,造成了课堂巩固的*题只能在下次课完成的局面,这可以说是最让我无法释怀的地方了。也许这不是最精彩的一课,但是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同行的指导下,我一定能上出最精彩的一课。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

  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踏上草原一直是我和孩子们的梦想,遗憾的是久未成行;这堂《草原》,经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融洽配合,终于实现了一场心灵的旅行。首先培养学生在识字写字中渗透语文味结合课标中提出的“对学*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惯”

  这一目标求在教学生字环节,我重点抓了“貌”字的字源进行呈现和讲解,通过汉字的演变,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培养了主动识字的*惯。学*渲染和勾勒,除了认读准确,更要理解词语的含义。我通过图片的方式给学生呈现,用与之前学过的《鱼游到了纸上》中出现的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同时又引出之后要学到的“白描”“细描”写作手法,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教学本节课时要教育学生在阅读中挖掘语文味首先,课堂的开始用儿童诗导入,既轻松自然,又充满诗情画意,给学生提供了从另一种角度欣赏草原的视角。其次,在文本的解读时,侧重了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浏览课文,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景和人的特点;突出了阅读批注能力的训练,比如,让学生画出感觉优美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觉得美;侧重了文本写作思路和技巧的挖掘,最用心设计的就是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分析,从比喻、拟人、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中体会细描手法的精妙,通过二至五段“握手再握手”这样白描语句的朗读和体会,发现另外一种文字的魅力,体会不同写作目标可以选择不同写作手法的道理。

  同时,将第一自然段转换成小诗的形式,师生共同朗读演绎,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欣赏文字的美。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够成熟之处,一是教师自身的教态不够热情大方,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有待加强;二是课堂后半部分处理有些仓促,白描手法的引导和挖掘不够深入,学生掌握起来还有一定难度;最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中仍存在参与不够积极,部分学生不主动的问题,这些都应该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提高。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愧不如。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在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在这节课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问题:

  一、课后练*中的读读写写落实不够。读读写写中的很多词正是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而不应局限于第一课时中单纯的句词。

  二、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草原的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7)

——草原教学反思菁选

草原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原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根据新音乐课标要求,六年级学生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聆听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能以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参与表演。

  本节课内容:欣赏两首草原歌曲《草原牧歌》和《天堂》。

  本节课教材位于十一册第一课同一首歌之后的第二课,就知识体系来说,有着呈上启下的作用,对第一课的内容有着延伸、深化、更细致,更民族,更具指向性,从《我的祖国》的氛围中进入民族特色更具体的草原风情当中,让学生更加真实具体的了解草原文化,草原歌曲音调特点,更加准确的学*长调音乐,从而更准确、细微的表现这一音乐要素。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音乐才具魅力。尤其蒙古族可以说就是一个音乐的民族,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作为小学最高年级我觉得学*蒙古族的音乐内容很有必要!

  学情分析

  1.六年级学生音乐基础较好,对于音乐欣赏、分析能力相对强一些,他们能够分析较长、相对大些的音乐作品。

  2.学生整体对音乐知识、旋律模唱、音准、节奏、情感表现等音乐要素掌握较好,能够结合音乐说出自己的理解。

  3.学生可能会对歌曲较高音准的把握,()较复杂的节奏掌握,歌曲情感体验等有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两首草原歌曲,让学生感受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喜欢草原歌曲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模仿等方法,感受蒙古族长调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会听辨乐段,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3、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演唱风格和方法。使学生喜爱蒙古民歌,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夸父追日教学反思初三数学教学反思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1)《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向人们生动展示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和内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对场面描写富有激情,细腻传神,并且将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课上我用优美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用激昂的语调带动学生的情感,用*等的心态去审视每一个孩子……在清妙的下课铃声中结束了这一节令我令学生都十分难忘的课。回想这节课的每一个细节,我有许多的话说,对比以前的课例,我感慨颇多: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合作完成学*任务,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对于每一篇课文,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不能强加给学生。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整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学生与自己摆在*等的位置上,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者、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把学*、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力求将自己与学生摆在民主*等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二、教师深层挖掘文本资源,力求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

  教学中,从学生的阅读欣赏—展开想象—品词析句—自主感悟等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孩子们的理解和想象是可以超越文本的。比如说,在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句话时,民主*等的气氛让孩子们打开了话匣子。我问:“为什么草原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时,有学生这样回答:“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猛然间换了一个环境,心情豁然开朗,他不但看到了明朗的天空,还看到了羊群、小丘、骏马,都是那么美丽,他的心情很愉快,所以看什么都觉得可爱。”也有学生那喧嚣的城市天空与草原的天空作比较,来衬托草原天空的可爱,从学生精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身上的创造潜能被挖掘出来了,

  不教语文不被语文这条缰绳拴。经常教语文的,有时侯会受语文的.限制,在教学方法与过程的设计上有所局限。当我抛开脑中的常规的设计思路来看《草原》这篇课文的时候,思如潮涌,各式各样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涌现。从三维目标完成的效果来看,这节课既让学生体验到学*的快乐,受到感情的陶冶和熏陶,学生又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深入地品词析句,领悟文本表达的内容孩子们的回答很精彩,某些话语超乎了老师的想象。所以,课堂上,必须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不仅这些,学生在自主参与学*的过程中,学得知识,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以及提高语文素养。可以说,我最终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孩子是发展的主体,是课堂学*的主人,他们具备创造的潜能,他们的理解和想象可以超越文本。只是要老师善于激发,学生可以表现的更好。

  对于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会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把提问的机会、解决问题的机会、朗读感悟的机会,寻取学*方法的机会交给学生。这样,学生会有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会有一种被**的感觉,他们的思维、思想、理解和感悟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课堂将充满个性化的理解感悟,从而迸发出更精彩的思维火花。

  三、巧妙使用多媒体教学,注重个性差异,将课堂还给孩子。

  课件中所使用的图片和音乐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很容易让他们感受到美丽,最容易引发学生对美的享受。高年级的学生通过视频音乐的欣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简单阅读,很容易就总结出草原景色美丽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内心深处有所触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对文本内容个性化的理解和阅读,随时鼓励学生对文本创造性地感悟和发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课堂,有效地进行了思维,他们结合文本中的语言情境展开想象,产生意境,并能够使自己的理解感悟超越文本情境,不但能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更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有了更多的创造性的理解和感悟,这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如:“草原美景”这部分,我提出问题“草原哪一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孩子门争先恐后,有的说:“草原的绿太饱满了,就快溢了出来,我真想接住它”有的说:“草原真是美的让人陶醉,看,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它们也被这草原美景吸引住了!”……听着孩子们的精彩回答,我真的被深深的感动了!也让我对语文教学刮目相看!

  所以,在学生不难理解的地方,大可以多让学生对字词句进行品读,揣摩,反复吟诵,推敲,质疑,其实,这就是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深入了解感悟文本、情感受到陶冶所必不可缺少的过程。我让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再加上想象能力的配合,感受草原的美丽,之后,我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草原。此时,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在想象,甚至他们还会有新的发现,有高于作者的感悟,对文本有新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

  四、课堂中的不足,反而让我有了更多的反思,更多的收获。

  首先,我觉得,教师要有一双神奇的眼睛,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从不同的方面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这节课,课堂教学很吸引学生,符合学生的学*特点。图片、音乐吸引了他们、感动了他们,民主*等的课堂氛围给了学生说真话的机会。但遗憾的是,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却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来肯定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信,给学生更多的学*动力。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针对这项弱势,我觉得,单纯的学*几句表扬的常用话语,是不会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学生是发展的,课堂是发展的,知识是发展的,所以深入学*新课程下的学生观,了解学生的个性、气质差异,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让自己的眼睛充满“神奇”的力量,能够轻易的捕捉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另外,我发现,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也可以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只要声音大而清脆,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其实,并不是这样,学生并不喜欢这种一个调子下来的`声音。几年的教学经验让我越来越感觉到,语文教学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当执教者真正爱上它时,才会由内而外的透出灵气。语言是有血有肉的,激情澎湃的语言具有更大的感召力。有感情的语言可以吸引听众,更容易让听众走入文本的情景。所以,今后无论是文本的示范朗读,还是教学当中的话语,我都会努力锤炼自己的情感,让语言成为一种艺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发挥它巨大的魅力。(丁庄子小学张荣丽)

  (2)《草原》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看图片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像从没见过的景色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一上课,我就播放了图片,加上美妙的配音,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积极发言描述自己通过歌声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顺势要求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想像中的草原,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已经感受到文中优美的语言,这时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很自然的达到积累优美语言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的意识,最终让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自主学*,并得到全面发展,取得学与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点设计了“美图配佳句”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但他们脑海中抽象的画面怎样具体地再现在其他同学面前呢?再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语言大师的范本,另一方面未免枯燥,所以我利用网上大量的图片资源,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所选句子。设计这个环节有个目的: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出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图片再现在学*伙伴的面前;二是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过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单纯是感受,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实际是他们对文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交流意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在学*蒙古族朋友的热情好。

  草原这一课是一直以来的经典之作,无数名师都讲过,能出彩的都在第一自然段,可是我们组内要求都讲第二课时。自己一个人在备课时就觉得没有出彩之处,找不到突破口,所以就按照常规的讲法来备,没有什么新意。星期二第一节在五(1)班试讲,让组长刘洁琼老师来试听了,经过刘老师的指导,帮我解决了备课时的.一大难题。

  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自然段,写了草原的风景美。第二至五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了草原人民的人情美。可是在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还在介绍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风景。当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2—5段,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学生很容易说出:热情好客。然后过渡:我们想要见到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之前,先要随老舍一起欣赏一下初入草原的美景,之后再进入感悟热情好客,当时我也觉得有些反复、不流畅。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将先后顺序颠倒一下,由复*第一段的风景美直接出示写景的语段,品读完之后,再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剩余部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这样处理既自然流畅,又让后面的内容紧密连成一体。(DX)

  《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深入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

  3、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通过让学生们划分段落,总结段意,让学生们整体地把握了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的巧妙。

  4、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地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5、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进西部,了解西部和热爱西部。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的熏陶,产生共鸣。在这课中,我投影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吸引了同学们,从而使他们产生学*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2、兼顾两方面,既重景色的欣赏,又重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首先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再谈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首先让孩子们学*有关的景物的描写,再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民族情谊,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的学*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我还有不足的地方。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优美,语气语调的把握上有欠缺,在对学生的回答问题上的激励评价针对性不够。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增加课件中对草原景色图片的展示,注重自己的语调、语气,以自己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及时、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回答,给予回答精彩的同学以肯定,给予回答不到位的同学以鼓励和点拨,使得这节课互动效果更突出。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文章既写出了草原的独特风光;又写出了蒙古同胞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古族人民的心灵之美,各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全篇文章文笔优美、语言清新流畅,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闹欢腾的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学生很难体会到草原那种一望无际、满眼都是绿色的美。于是我准备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美,听一首描述草原美景的歌曲,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歌词想象那儿的景。

  让学生爱上想象,为学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从此在智慧的天空自由翱翔。

  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上课的过程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借助音乐,以及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感悟、理解。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多媒体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由于制作水*有限,不能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调出图片,只能按照固定顺序出示图片,教学显得不够灵活。

  3、反馈时提问的面不够广,优等生,中等生提问次数多,没有照顾到后进生。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看图片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像从没见过的景色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一上课,我就播放了图片,加上美妙的配音,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积极发言描述自己通过歌声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顺势要求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想像中的草原,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已经感受到文中优美的语言,这时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很自然的达到积累优美语言的效果。

  《草原》这篇课文收录在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听歌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像从没见过的景色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一上课,我就请一位家乡在内蒙古的善于歌唱的女同学唱了一首蒙古族的《祝酒歌》,美妙的歌声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积极发言描述自己通过歌声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顺势要求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想像中的草原,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已经感受到文中优美的语言,这时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很自然的达到积累优美语言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的意识,最终让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自主学*,并得到全面发展,取得学与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点设计了“美图配佳句”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为他(她)选的句子配上一幅图片,制作成演示文稿,并结合图片谈谈自己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但他们脑海中抽象的画面怎样具体地再现在其他同学面前呢?再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语言大师的范本,另一方面未免枯燥,所以我利用网上大量的图片资源,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所选句子的图片。设计这个环节有个目的: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图片再现在学*伙伴的面前;二是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过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单纯是感受,学生选图片的过程,实际是他们对文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交流意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但在指导朗读这一环节上,应该在朗读的层次上对学生做出渐进的要求,如“谁来读?他读的怎么样?谁读的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谁能读的更好?(指读得好的学生)我们像他一样读。”而不是单纯的谁再来读,以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在朗读上的相互学*和进步。

  “美图配佳句”这一设想看似操作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几点值得注意:

  1、虽然是设计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但是整体上还是应该以语文课的要求为主,不能为应用媒体而应用媒体。试教时就有这样的问题,我将“找句子、配图片、读句子”几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就忽略了朗读,一找到句子就进行配图,结果大半节课都用在了计算机操作上,语文课上得像计算机课了。在修改教案时我就将任务环节细化,逐一分配下去,并以比赛的形式限定制作演示文稿的时间,这样以来学生的注意力就转移到朗读、理解上来了。

  2、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是为语文课服务,应尽量减少学生可能会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单调重复的技术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如为了节省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时输入文本所用的时间,我事先就做好一个演示文稿,装在学生机里,里面就有课文中优美的或较难理解的句子,学生只要选出它,直接插入图片就完成了。

  在小组合作学*方面,受限于教师机、学生机这个机房形式,展示某个学生作品的速读太慢,不用每次都等上差不多半分钟才能展示一个学生的作品。如果可以利用专题使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之间实现相互的实时交流甚至是相互点评。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台,使学生不仅可以在小组内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有更高层次的借助的零距离、多层面交流。

  多媒体环境下小组合作学*教学课件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环境和问题情境中展开学*,展开讨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自信。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我真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与知识牵手,将学生带入利用网络自主学*的殿堂,为他们以后的终生学*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2课《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课文里,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采取先整体感受到品读优美句子的方式,并且结合本学期探索自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鼓励学生多读课文,多讲感受。

  一、整体感受,把握叙述顺序。

  《草原》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初读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课文分段,并加上小标题。在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学*了课文之后,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复*加小标题的方法,如《落花生》、《十里长街送**》等,再让学生分学*小组,把本课的小标题按顺序列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二、品词品句,体会思想感情。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像,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一词,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同样地,作者还通过描写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等景物,勾画出一副美妙的草原美景。这里,我让学生去找表现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句,通过读来感悟到作者被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从而产生了“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感受。读到这里,师生都被这美境打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美境的形象,体会到作者的神妙之笔,达到与作者感受同步,产生共鸣。

  三、情景交融,自由拓展空间。

  同学们在追求美的向往中陶醉了。此时,我把事先准备的`《草原恋》这首歌曲播放出来,让学生在悦耳抒情的音乐声中轻松下来,闭上眼睛,放飞想像的翅膀,再把想到的在配乐声中向同学们一一深情叙说。这样一来,学生都积极举手,个个都希望在同学面前讲讲自己美好的愿望和感受。有的同学还准备了自己旅游时的照片,告诉大家在旅游中的所见所闻……在同学们都沉浸在草原的美丽之中时,我把课后作业展示出来。为了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做作业的兴趣,我布置了三种作业,让学生任选一道题做,使学生觉得自己是学*的主人。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活动,我更加认识到了教学模式需要改革的重要性,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学*空间,积极去探索教学中的自主学*方式,这才是我们今后要走的正确的道路。

  教学《草原》这一课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动,我被课文中所表现的蒙汉情深所感动,更为课堂上学生的那份热情而感动。我觉得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前,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天堂》,在悠扬的乐趣中,学生的脑海中展现草原的美景。接着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草原迷人的风景画,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积累的优美词句。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提问的情境,促使学生自主读文,边读边想,主动发现问题。我觉得学生提出的问题含金量很高,并掌握了基本的提问方法,学生在自主提问、互助解答的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最后,我用动情的导语抛出牵引全文的问题:“……你们体会到了蒙汗民族间那浓浓的深情了吗?把你们动情之处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在自学交流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我还以“情”为主线,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由学生自主选择学*内容,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唱一唱等学生喜欢的方式,充分地进行富有个性的语言实践与体验。再通过小组读、表演读、推荐读、比赛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感悟课文内容,体味到了动情之处,并深深地感受到了蒙**民之间的浓浓深情,特别是情到深处时,学生吹奏长笛曲,我跳起了蒙古舞蹈,这时学生配唱,有的学生还不自主地与我共舞,更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更加明白了要吃透学情,善于处理学生“突发”的问题,知识面要宽,还要全心的爱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全面地认识、教育、发展三大任务,课堂就能看到最佳效果。

  《《草原》教学反思》全文共767字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感受蒙**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文章篇幅较长,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 小组读 个人读 品读 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交流讨论),找风俗民情.理解了“骑马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礼节,也就知道了内蒙古人民对“我们”非常热情,非常友好,为理解文章中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了厚实的铺垫。

  除此之外,还让学生把文章与插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直观地感受草原景美人更美. 课下,我又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上网查阅你想知道的有关草原的知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课外知识.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从风俗人情这一角度着手进行阅读,既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扫除了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更加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草原的景美人更美的.所以我要加强自己在电教技能上的业务学*.

  这次小百花课我选择的是《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在课的设计、试教的过程中非常感谢师傅和同事们帮助和指导,课后,我对本课的反思如下:

  本节课的合理、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

  1、课的.设计思路清晰流畅,紧紧围绕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两个特点展开教学。

  2、把思考的表达的空间留给学生,把朗读的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草原的美丽和欢腾,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某处景物,找到哪些词语能够表现出草原的欢腾景象,提升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教师的评价语言富有激励性,能够具体地指出学生的优点,用鼓励的语言指正学生缺点,让学生得到肯定,比如“你读出了你对话多的喜爱之情,咬字清楚、朗读有感情且流畅”“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等等,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能够得到肯定,激发学*兴趣。

  4、课外拓展能够和课文的写作手法相统一起来,尝试运用“过渡段”写一写校园的特点,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5、过渡语衔接流畅,使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自然清晰。

  上完课后,我对本课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由于时间安排不得当,在讲第二段时时间有些长,导致将“欢腾”这一特点时,时间不足,朗读较少,再找哪些词语体现草原欢腾时过于仓促,给学生的回答机会也少了,没有将透彻,感受不够深刻。

  2、在讲解“过渡段”的含义和作用时,没有讲太透彻,由于是初次接触,应该再将详细一些。

  3、在拓展写作之前,应该给一篇简短的运用“过渡段”写作手法的范文,领着学生再分析一下,感受怎样运用,然后在写之前再多找几个学生说说香怎样写,然后再动笔,效果会更好。

  从教以来,我已经是多次执教《草原》了。过去都是循着自然美、人情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这次自然也是驾轻就熟,只是在教学时,由于一个学生的“发现”,我让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没想到课堂因此而变得鲜活与灵动。

  师:课文第一段描写了草原景色美,后边则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请认真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敏感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

  (学生读书勾画)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远处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么多人老远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师:你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热情。(生齐读)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还写得很美。作者把这群疾驰而来的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认为是他们穿的衣服颜色艳美,才会给作者美的印象。刚才读这句话,我觉得真美。

  师(一愣,然后惊喜地):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板书:色彩美)请看插图,他们的服饰确实色彩鲜艳,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朗读方式表现出来吗?(生动情地读)

  生:老师,刚才他读得太慢了,我认为语速应该快一点。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语还写出了草原纵马疾驰的那种动感美。

  师(激动地):你真了不起!能抓住关键词语用心体会。(板书:动感美)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你自己的感受。(生读,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体验。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这里的色彩美与动感美。

  (生齐读)

  师: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像他们那样去发现课文中蕴藏的美吧。(生开始投入地朗读,教师也开始迅速地浏览课文。)

  生:“初入草原,听不见忽飞忽落的.小鸟。”从这一句我体会到草原的静寂美。

  师:体会得不错!(板书:寂静美。)草原这样静寂,是为什么呢?默读下面的内容,看能发现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因为草原太大了。课文里写:“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还是草原。”

  生:我觉得这里可以用“辽阔美”来概括。草原真辽阔呀,我真想到草原上去走一走。

  师:嗯,联系下文是理解句子的好方法。你发现了辽阔美,就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生板书)

  生:我从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中体会到了人情美。(课文说:“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生:我觉得这段话还写出了蒙古族的风俗美。他们盘腿而坐,吃奶茶和手抓羊肉的风俗真有意思。我都流口水了。(生大笑)

  生:我认为最后一段话也写出了蒙**民的友谊美。

  师:也请你们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风俗美”“人情美”)是呀!草原风景美如画,蒙**民友情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段话,感受蒙古族的风俗美,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吧!(齐读课文)

  师(情不自禁地):孩子们,你们和老舍爷爷一样,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悟美的心灵。老舍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在他优美的文笔下,自然美与人情美融合成了一幅让人流连1忘返、美不胜收的诗意画,难怪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深情感叹──(出示、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齐读课题,同学们,记住这让我们感动、向往的神奇美丽的地方吧。(生很有感情地齐读──“草原”)

  这节课,因为一个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发现了文本中的“色彩美”),教学离开了我课前精心预设的轨道。于是,师生沿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建构新的阅读体验。一时,课堂“美”不胜收,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而真诚,而感动,而精彩。课后,我对这堂课的成功教学进行了反思:

  1.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西方美学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流(或对话)。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对话)。在教学中,学生能感悟到文中的“色彩美”,是我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好在我对课文已是滚瓜烂熟,稍一思考,便抓住这一契机,引领学生循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我也迅速参与到阅读行列中),于是才生成了后边愈来愈精彩的对话。如果我漠视了学生的这一独特体验,后边的课堂可能同样只能在我的预设中按部就班进行,“草原”也不会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留下如此“美”的记忆。

  2.生成性课堂对教师的角色行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领者。”这个引领者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人文修养,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细微变化,理解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本节课而言,这是一节典型的生成性课堂,我如果没有前两次执教《草原》的基础,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反复学*、揣摩、实践,就不会抓住“色彩美”大做文章,引领学生体验到“草原”更多更丰富的“美”,而绚丽多姿的课堂氛围也就不会出现。

  《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老舍先生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在这次教学中,学生读出草原的美及对草原的情是我的教学目标之一,将要进入朗读训练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羊群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教师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音乐课件伴奏中,随着课件展示的草原美景,声情并貌地向学生描绘着草原的美丽景色。从学生们的脸上能看出他们对草原美景的迷恋,从他们的眼中能看出他们对草原生活的向往。我想,这时我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了,我要运用视觉、听觉的冲击及音乐感染的多种方法,去挖掘学生发自肺腑的感情。让他们一次到位的爱上草原,只有爱上草原,才能对草原有情,只有对草原有情,才能真正读出草原的美,及对草原的情。图片展示完之后,孩子们的眼睛一直盯在最后一张图片上,久久不愿离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还在耳边飘着……这时,我轻轻的问着:“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这时才回过神来,将眼睛游到了我的脸上。“草原太美了!我一定要到草原那里去看一看!”“草原真是美极了,感觉像走进入了人间仙境。”“啊!老师,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仿佛已经闻到了草儿的清香,花的芬芳了!美!太美了!”

  孩子们高兴的交流着,好象真正的游了一次草原。这时,我给学生配上音乐,让学生们读一读课文,体会文章中的美,学生们忘情地读着,读书声在优美的旋律中飞扬。

  反思:

  如果在处理这一部分时,一上课就让学生干巴巴的读,那种感受只能是生硬的,只触及到文字层面的感受。而一旦创造出与课文境界相和谐的课堂教学意境,就一下子触及到文字的内在意蕴——作者、课文及草原的“心灵”。这里,用课件展示出草原的风光,加上老师在音乐伴奏下的范读,巧妙地实现了学生与草原的“心灵”相会。有了这心灵碰撞,就会擦出学生与草原间爱的火花,孩子们既然爱上了草原,那么读出草原美及对草原爱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但是,对于我们江南水乡这边的孩子来说,草原是相当陌生的。孩子们基本上没有看到过草原、牛、羊,要理解、要体会、要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等相当困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围绕《语文新课程标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努力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丰富学生表象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学*注重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情景中体悟,在体悟中学*。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努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多媒体图象及声音效果,拉进学生与“草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学*。我运用多媒体图片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象的缺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意境。

  我利用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比较抽象的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与精神。比如,我用一张春天茂密的草原图来解释“铺满新绿”——先课件出示“铺满新绿的草原图”,然后问“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嫩绿嫩绿的;很多,到处都是。)接着老师说“春天来了,草原上的小草都冒出了新的嫩芽,而且到处都是,像给草原铺上了一层绿绒绒的地毯。这就是课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学生找出了“铺满新绿”,最后知道学生读好词语和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

  总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我成功地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理解了一些难懂的词语,深刻地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

  二、积极渲染,激发学生想象

  我播放“啪!啪!”的鞭声,响亮、震撼,通过形象的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感受草原的“宁静”,体会“草原醒来了”的情景。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牧羊人在远处放羊的情景”时,我用饱蘸着感情,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草原,让学生在老师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老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

  再如我让学生听听牧羊人的歌声,欣赏草原的风景图片,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回荡”一词的含义,并让孩子们从欢快的歌声中感受牧民们辛勤劳作时喜悦的心情。

  三、紧扣关键,引导学生品味


草原的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8)

——《草原》的教学反思实用十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学生,教师都应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在本节课中,我通过自己有感情的范唱,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播放蒙古族风光片,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其营造了一种愉快和谐的学*氛围。

  1、以聆听、体验,感受音乐的风格。

  提倡学生聆听、体验、感受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中主要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通过聆听感受蒙古歌曲的风格,并体验演唱歌曲,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风格。

  2、教法、学法上体现“活”。

  本课我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善于表现自我。教学中体现学法不枯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根据高年级同学喜好流行音乐的特点,让他们通过“对比法”比较两首歌曲的不同风格,并了解两位歌唱家的不同的演唱风格,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3、对问题的反思:

  第一:在给学生展示的时间上,安排的不是很得当,只是让学生演唱了本节课的歌,还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蒙古族歌曲,以及展示前几学年学过的歌曲,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以后,在教学设计的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还须不断完善。

  第二:给学生表演的机会很少,缺乏音乐与其相关学科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把歌唱与表演结合,让学生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并根据音乐编创动作,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表现力,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从看图入手,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挂图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课文阅读分析中,我紧扣了一个“情”字:

  一、在导入课文时——入情

  我说:孩子们,我们生活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到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购物娱乐都很方便,但还有一个比大都市更美丽的地方。下面请孩子们听这首歌描绘的是什么地方:“辽阔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奔腾的马儿……就是我的家”。合着优美的歌声,我不时用手势、表情进行表演。孩子们被优美的歌声和我恰当的抒隋表演所感染。

  二、在感受课文时——动情

  如何让孩子们“动情”呢?先让孩子们自由诵读,然后听老师范读,让孩子们正确把握语气,把握感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总是饱蘸着感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音乐、表演的艺术形式,让他们通过读去品味。例如:我在处理课文欢乐踊跃这一场景时,想方设法用音乐和图画相结合的方法,让孩子们体会“涌出的…”、“蹦跳的…”、“跨上的…”、“追赶的…”这一欢乐的场景。此时此刻的课堂,师生都沉浸在一个无形的充满情感交流的草原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表情朗读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了,他们会情不自禁的进行抒发。我采用分小组进行赛读、点名诵读、小组选代表表情诵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尽情的诵读,抒发他们内心的真切感受。这节课,师生的情感随课文的情感起伏而推进、延续,使课堂变成了草原,孩子们成了羊儿、马儿……

  《草原》这篇课文收录在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听歌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像从没见过的景色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一上课,我就请一位家乡在内蒙古的善于歌唱的女同学唱了一首蒙古族的《祝酒歌》,美妙的歌声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积极发言描述自己通过歌声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顺势要求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想像中的草原,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已经感受到文中优美的语言,这时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很自然的达到积累优美语言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的意识,最终让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自主学*,并得到全面发展,取得学与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点设计了“美图配佳句”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为他(她)选的句子配上一幅图片,制作成演示文稿,并结合图片谈谈自己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但他们脑海中抽象的画面怎样具体地再现在其他同学面前呢?再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语言大师的范本,另一方面未免枯燥,所以我利用网上大量的图片资源,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所选句子的图片。设计这个环节有个目的: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图片再现在学*伙伴的面前;二是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过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单纯是感受,学生选图片的过程,实际是他们对文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交流意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但在指导朗读这一环节上,应该在朗读的层次上对学生做出渐进的要求,如“谁来读?他读的怎么样?谁读的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谁能读的更好?(指读得好的学生)我们像他一样读。”而不是单纯的谁再来读,以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在朗读上的相互学*和进步。

  “美图配佳句”这一设想看似操作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几点值得注意:

  1、虽然是设计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但是整体上还是应该以语文课的要求为主,不能为应用媒体而应用媒体。试教时就有这样的问题,我将“找句子、配图片、读句子”几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就忽略了朗读,一找到句子就进行配图,结果大半节课都用在了计算机操作上,语文课上得像计算机课了。在修改教学设计时我就将任务环节细化,逐一分配下去,并以比赛的形式限定制作演示文稿的时间,这样以来学生的注意力就转移到朗读、理解上来了。

  2、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是为语文课服务,应尽量减少学生可能会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单调重复的技术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如为了节省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时输入文本所用的时间,我事先就做好一个演示文稿,装在学生机里,里面就有课文中优美的或?夏牙斫獾木渥樱学生只要选出它,直接插入图片就完成了?

  在小组合作学*方面,受限于教师机、学生机这个机房形式,展示某个学生作品的速读太慢,不用每次都等上差不多半分钟才能展示一个学生的作品。如果可以利用专题使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之间实现相互的实时交流甚至是相互点评。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台,使学生不仅可以在小组内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有更高层次的借助的零距离、多层面交流。

  多媒体环境下小组合作学*教学课件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环境和问题情境中展开学*,展开讨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自信。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我真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与知识牵手,将学生带入利用网络自主学*的殿堂,为他们以后的终生学*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感受蒙**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文章篇幅较长,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小组读、个人读、品读。

  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交流讨论),找风俗民情、理解了“骑马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礼节,也就知道了内蒙古人民对“我们”非常热情,非常友好,为理解文章中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了厚实的铺垫。

  核心提示:《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 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

  三、 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描写了牧民早晨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课意在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的心情。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是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语言优美、获得阅读快乐的好课例。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低段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多感官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再加上草原对于我们江南水乡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陌生的,这使学*本课有了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适时创设情境,使文本更加生动、丰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课始就播放一段有关草原的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对草原有了直观的了解;再如理解“黎明、宁静、新绿、回荡”等词语是难点,课件的视觉冲击加上老师语言的描述,使这些教学上的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全身心地感悟草原风光美丽,体会牧民生活的欢乐,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喜爱之情,从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多种方法随文识字,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xiaoxue.xuekeedu.com

  识字教学时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本节课我以文本为载体,依托文本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教学中我采用多样化的识字形式让识字与阅读有机结合,在多样性、趣味性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快乐识字,感受汉字的魅力。在对学生的认知有了充分的估计上,对每个生字各有侧重,有的字音是重点,有的字形是重点,有的字义是重点。如:遍顺口溜记“原”(草原是个大工厂,里面出产白小羊);演示象形字“羊”的文字变迁;利用古文字记忆“牧”的字形、字义;从而引出“民”的组词,记忆“民”的笔顺等。这样做优化了学生主动识字的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深入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

  3、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通过让学生们划分段落,总结段意,让学生们整体地把握了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的巧妙。

  4、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地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5、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进西部,了解西部和热爱西部。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的熏陶,产生共鸣。在这课中,我投影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吸引了同学们,从而使他们产生学*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2、兼顾两方面,既重景色的欣赏,又重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首先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再谈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首先让孩子们学*有关的景物的描写,再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民族情谊,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的学*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我还有不足的地方。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优美,语气语调的把握上有欠缺,在对学生的回答问题上的激励评价针对性不够。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增加课件中对草原景色图片的展示,注重自己的语调、语气,以自己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及时、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回答,给予回答精彩的同学以肯定,给予回答不到位的同学以鼓励和点拨,使得这节课互动效果更突出。

  一、教材分析:

  《草原的早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

  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文意在培养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生动,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情感熏陶的好课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

  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7个绿线条的生字只认不写,认识1个新偏旁(厂字旁),会写“原、无、门、打”。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

  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设计这一课时,紧紧围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

  1、以读为本,创设情境,感悟朗读,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2、以鼓励性评价作为激发学生学*积极性的手段,体现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

  3、体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小朋友,几天来,我们跟着春风姐姐游了美丽的小池塘,逛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出示草原视频……这是哪儿呢?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草原 学*生字“原”,宽宽一个“厂字头”,下半部分是白下面一个小,注意下半部分与“泉”的区别。谁来读好这个词?读准字音。

  3、简介草原,导入课题: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的风光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板书:5、草原的早晨

  谁会读这个课题?指名读,听出来他哪个音读得特别准?“晨”是个前鼻音,又是个轻声。谁再来读。我们一起来读。

  4、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吗?引导学生根据课

  题进行质疑。

  5、教师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草原的早晨吧。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轻读绿色线和田字格中的生字,然后再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碰到难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多媒体出示词语:

  先逐个指名认读,相机正音;说说难读的字,分清前后鼻音,再一个词领读, 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读。

  绿色通道里的词:

  鞭声 黎明 宁静 铺满 新绿 跨上 骏马

  先一个词领读,再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

  3、再次轻读课文,读通句子,做到:不添、不漏、不错、不破,遇到难读的

  句子多读几遍。

  4、检查自读情况:

  (1)交流: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三个自然段)

  (2)指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根据实际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随机校读,重点指导读好几个较长的句子: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第二自然段的

  第一句话及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话。

  (3)请读得好的学生介绍方法。

  (4)同桌互相读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互相纠正。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想,你现在又知道了什么?交流时指导学生用课文中

  的句子说话。

  (6)集体朗读课文。

  三、学*生字,指导书写:原、门、无、打。

  1、出示生字 学生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交流记忆方法:重点指导学生把“原”的下面部分与“泉”区分清。

  3、指名分析生字的结构和摆布,并说说书写注意点,同时教师在田字格内示范

  书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随着进行书空。

  4、学生练*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5、反馈纠正: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进行点评。

  《草原的早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会写“原、

  门、无、打”四个生字。

  3、初步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教学重难点

  1、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草原的美丽。

  2、学*生字,并练*正确、规范地书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小朋友,几天来,我们跟着春风姐姐来到了美丽的小池塘,爬上了花儿盛开的

  梅花山。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出示草原视频??这是哪儿呢?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草原 学*生字“原”,宽宽一个“厂字头”,下

  半部分是白下面一个小,注意下半部分与“泉”的区别。谁来读好这个词?读准字

  音。

  3、简介草原,导入课题: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的风光

  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

  是在春天的早晨。板书: 5、草原的早晨

  谁会读这个课题?指名读,听出来他哪个音读得特别准?“晨”是个前鼻音,又

  是个轻声。谁再来读。我们一起来读。

  4、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吗?引导学生根据课

  题进行质疑。

  5、教师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草原的早晨吧。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生自由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碰到难读

  的字可以多读几遍,做到:不添、不漏、不错、不破,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多媒体出示词语:

  wú yuán pū xīn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