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十)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 1

  《草原就是我的家》这是一首内蒙古短调民歌。四二拍,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整齐,使得歌词简单易唱,表现了小小年纪的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深深地挚爱之情。这首歌曲主要让学生通过聆听、演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并结合蒙古族大草原的广阔无边,唱出歌曲欢快的情绪,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用歌表演的方式表现蒙古族人民的豪爽,并唱出旋律的豪放、雄壮有力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通过反复聆听、跟琴学唱,孩子们很快就能演唱这首歌曲了,接着我让孩子们用快、慢两种速度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快速的热情、活泼,慢速的辽阔、悠扬的不同特点,更好的感受、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本节课最值得一说的是歌表演环节,我让学生自己根据歌词创编动作并几个人一组上台表演,孩子表现的都非常好,不仅唱出了豪放、雄壮有力的声音,动作也有模有样,还有的同学竟然在“骑上了我的小红马,挥动鞭儿唱起歌”时一边挥动鞭子,一边跳了起来,还真有骑马时的状态,这节课孩子们看上去都很开心,教学效果也不错!

  今后的课堂上,我们要多鼓励学生们进行创编,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 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感体验和肢体语言的融合互动,培养学生的协调交往能力。

  2、拓宽思维,丰富知识,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借助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培养集体意识的同时,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乐趣,结合教学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会创编协调大方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把握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具准备:电子琴、课件、部分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今天马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想知道去哪里吗?(想)我先不告诉大家,一会到了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不坐汽车火车,也不乘飞机,那让我们一起骑上马儿出发吧!(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老师带领学生做起码的动作。)

  2、观赏课件,了解蒙古风情。

  师:我们到站了,请看!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课件展示:蓝天、大草原、牛羊群、蒙古包。。。。。。)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你看到这里有什么?

  生:蓝天、白云、蒙古包。。。。。

  师:说得好,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你知道蒙古族吗?谁来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生:自由说。

  师: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他们喜欢骑马射箭,能歌善舞。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和奶为主,他们的服饰也很有特色,男女都穿宽大长袖的袍子系腰带,长筒靴,*时以红、黄色布缠头,女子盛装时戴漂亮的头饰。

  生:欣赏课件画面。

  师:更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非常热闹,我们看看他们都干些什么?(课件展示:摔跤、骑马、射箭三幅图片。)你想参加吗?

  生:想。

  3、创编,声音创编同时进行。

  师:谁想来为大家表演摔跤、骑马、射箭的动作呢?

  生:试着表演创编的动作。

  师:谁能为这些动作配上声音呢?

  生:创编声音并上台表演。(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摔跤:嘿—嘿—,骑马: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射箭:嗖0嗖0)

  4、游戏:找朋友

  师:这些动作下面有几种节奏,这些节奏应该和那个动作交朋友呢?(出示动作名称、节奏与象声词的课件,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节奏。)

  5、课件三幅画面,师选择不同画面,请学生作出相应的表演。(表演是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二、寓教于乐

  1、欣赏歌表演,再次感受歌曲。

  师:蒙古族的那达慕盛会热闹又动人,这里的人民热情善良又勇敢,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一起祝福他们好吗?(好)我们就为他们献上一首好听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加入动作。

  2、熟悉歌词。

  师:请大家看看歌词中有没有生字和不懂得地方?(教师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3、用身体为歌曲伴奏,再次熟悉歌曲。

  教案《小学一年级音乐下册《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网!/JiaoAn/YinYueJAX/85135.html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还想再听吗?

  生:想

  师:不过这次老师是有要求的,请你们用自己的身体为歌曲伴奏,比如:拍手、跺脚、拍肩等都可以,请欣赏!(播放歌曲)

  生:一边欣赏,一边用身体来搬走。

  4、跟钢琴直接唱歌词,教师伴奏。

  师:在唱的时候,你认为那一句最难唱呢?(引导学生自己找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

  生:第三句。(八度音程大跳和附点)

  师:谁来当小老师,帮他唱好这一句?(指名两名学生上台教唱,老师在一边点拨)

  5、师生对唱一遍。(教师伴奏)

  6、跟钢琴完整的唱歌词,教师伴奏。

  三、创造表现

  师:刚才大家唱得不错,请说说我们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唱呢?是唱得强一些还是弱一些?

  生:讨论问题后按自己的方法表现歌曲。(教师伴奏,学生唱)

  7、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创编动作,最后放歌曲完整的表演唱。

  师:大家已经会唱歌词了,想不想和老师一样给他配上好看的舞蹈动作?

  生:想。

  8、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除了唱歌、舞蹈你还有别的方法来表现这首歌曲吗?

  生:乐器。(自选乐器并试着演奏。)

  最后师生一起边唱边用打击乐器伴奏。(放歌曲录音)

  四、完美结课

  今天我们一起游览了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你有哪些收获呢?(学会了唱歌、舞蹈,为歌曲伴奏)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棒!老师很想记住你们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蹈,请大家再次为我和台下的老师们表演唱这首《草原就是我的家》!(在集体歌表演中结束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我感受最深刻是: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情绪随着教学的推进不断高涨,快乐地歌唱舞蹈,几乎达到了疯狂的地步。通过“看——说——听——唱——演”的教学活动,一步一步加深对“蒙古族”的了解。特别是他们高歌的同时骑马挥鞭表演,仿佛是真的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还情不自禁地在歌曲的间隙加上“驾”的衬词,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蒙古族儿童骑上小红马奔驰草原的情景以及他们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学生的这种热情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特别是加上衬词这一自发的集体创新行为,真是给了我意外的惊喜。让我感受到他们骑上小红马奔驰在大草原上的兴奋之情以及对大草原的热爱,他们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知不觉中我也和他们一起尽情高歌舞蹈了。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出来,给学生创设最大的空间去感受、体验、想象、表现和创作,从而使他(她)们能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只有突出情感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美育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美,从而产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 3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歌曲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简单、易唱,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对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进行了三大步骤。首先是创设情景,激**感,我用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走进56个民族中的蒙古族,接着很自然的进入播放蒙古美丽景色片段请学生欣赏,把学生的心引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初步感受到蒙古音乐的特点。

  了解蒙古从而导入新课,体验情感,揭示课题《草原就是我的家》。首先我让学生认真聆听了歌曲,之后让学生尝试着按着节奏读歌词,然后教师的'伴奏,学生的轻声哼唱为之后学唱歌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唱的过程中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节奏。

  最后是歌曲延伸,升华情感,在学生对歌曲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加入了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击乐器的运用,使学生们学生很高兴的加入了歌曲的表演中。 整个教学以“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景为主线,层层推进,突出审美的愉悦性,轻松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感受最深刻是: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情绪随着教学的推进不断高涨,快乐地歌唱舞蹈,通过“看——说——听——唱——演”的教学活动,一步一步加深对“蒙古族”的了解。特别是他们高歌的同时骑马挥鞭表演,仿佛是真的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蒙古族儿童骑上小红马奔驰草原的情景以及他们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学生的这种热情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让我感受到他们骑上小红马奔驰在大草原上的兴奋之情以及对大草原的热爱,他们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知不觉中我也和他们一起尽情高歌舞蹈了。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应给学生创设最大的空间去感受、体验、想象、表现和创作,从而使他(她)们能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只有突出情感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美育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美,从而产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我想今后在自己的课堂上要注意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多提供探索的空间,创新自我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师生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互动交流;以文本教材为主题,表达体验的课堂,带着童心走到学生中去,教态轻松、自然、亲切,增加对学生精彩的评价,认真听取同行教师对自己授课的反馈;*时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听课,学*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及其课改后的创新观念思维方式。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 4

  《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是小学音乐教材中一年级下学期的一课,针对本课,我做了如下设计。

  在导入部分,制作了幻灯片给学生观看,并且演唱了一首好听的民歌,来自内蒙古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用画面和声音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对内蒙古大草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了解,孩子初步体会到了内蒙古草原上的一些风情和特点,通过画面和声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入作用。

  本课意图在于通过欣赏和感受音乐,领略到内蒙古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惯,让孩子们知道并了解那里的一些特点,并且学会一首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和一个小舞蹈《**舞》。于是我选择了带他们去内蒙古草原玩为一条主线,首先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草原,有坐车,坐飞机,坐船,骑马等等方式,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第一组是乘坐交通工具去的,让孩子跟着音乐的伴奏有节奏的向草原出发。第二组是骑马去的,让孩子跟着歌曲骑着马去草原,这里孩子听着歌词便能准确的做出骑马的动作,这个环节让孩子初步听歌曲的旋律,跟着节奏做动作。学歌环节没有明显的'教唱,只是让孩子通过音乐,通过教师的动作来体会歌词,很容易的就把歌词记住了,同时可以跟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把歌词读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孩子记住了歌词,也就很容易的把歌词带到旋律中去演唱。在加入了自己喜欢的动作进行表演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内蒙古的舞蹈动作,使他们对内蒙古的舞蹈有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舞蹈学*做了铺垫。

  教师简单介绍内蒙古的风俗*惯和风情,让学生对蒙古的舞蹈有所了解,并且跟随舞蹈的音乐进行动作的联系,**舞的动作很简单,学生跟着音乐就可以掌握其要领。教师为学生完整跳一遍舞蹈,让学生感受蒙古舞蹈的特点,并且教师出示了具有代表性的小头巾,并且作为奖励发给能够记住舞蹈动作的孩子,让这些孩子带领全体同学一起学*他们记住的动作,这样以来,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并且更能够主动的掌握舞蹈的动作。学生学会了舞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来找小伙伴们一起表演,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最后教师将本课内容引申,为学生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歌曲,孩子在个歌声中很开心的跳起蒙古舞蹈。在本课最后,孩子跳着舞,唱着《草原就是我的家》离开大草原。

  本课通过学*了一首蒙古族的歌曲和一个舞蹈,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蒙古音乐的特点和民族的*惯与风俗。课堂教学中基本每个环节都能达到教学目标,歌唱部分稍欠缺。达到了学会一歌一舞的教学目标。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 5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歌曲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简单、易唱,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对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进行了三大步骤。首先是创设情景,激**感,我用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走进56个民族中的蒙古族,接着很自然的进入播放蒙古美丽景色片段请学生欣赏,把学生的心引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初步感受到蒙古音乐的特点。

  了解蒙古从而导入新课,体验情感,揭示课题《草原就是我的家》。首先我让学生认真聆听了歌曲,之后让学生尝试着按着节奏读歌词,然后教师的伴奏,学生的轻声哼唱为之后学唱歌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唱的过程中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节奏。

  最后是歌曲延伸,升华情感,在学生对歌曲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加入了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击乐器的运用,使学生们学生很高兴的加入了歌曲的表演中。 整个教学以“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景为主线,层层推进,突出审美的愉悦性,轻松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感受最深刻是: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情绪随着教学的推进不断高涨,快乐地歌唱舞蹈,通过“看——说——听——唱——演”的教学活动,一步一步加深对“蒙古族”的了解。特别是他们高歌的同时骑马挥鞭表演,仿佛是真的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蒙古族儿童骑上小红马奔驰草原的情景以及他们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学生的这种热情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让我感受到他们骑上小红马奔驰在大草原上的兴奋之情以及对大草原的热爱,他们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知不觉中我也和他们一起尽情高歌舞蹈了。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应给学生创设最大的空间去感受、体验、想象、表现和创作,从而使他(她)们能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只有突出情感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美育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美,从而产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我想今后在自己的课堂上要注意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多提供探索的空间,创新自我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师生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互动交流;以文本教材为主题,表达体验的课堂,带着童心走到学生中去,教态轻松、自然、亲切,增加对学生精彩的评价,认真听取同行教师对自己授课的反馈;*时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听课,学*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及其课改后的创新观念思维方式。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 6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在聆听音乐《**舞》这一环节,我从学生跟教师学跳《**舞》入手,这时的学生兴趣高涨,学得很认真;但有一点忽略了,这首《**舞》是聆听乐曲,应该在学生学会**舞后,再让学生安静、完整地聆听乐曲《**舞》,以“动”、“静”相结合教学效果会更好,让学生对乐曲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接着在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这一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自己模唱歌曲的教学方法,由于一年级学生音准、节奏都不是很准确,教师还是应该分句教唱一下歌曲,学生对歌曲的掌握会更准确。

  在此基础上,我深入挖掘教材所提供的资源,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教学中,我用启发式的话语引导学生参加草原上的“那达慕”大会。先是让学生为节奏分别配出象声词,接着学跳蒙古族舞蹈《**舞》,让学生体验与模仿的'活动中发现、探究、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更进一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从而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感受到节奏就在身边,是鲜活的。

  在学唱新歌《草原就是我的家》时,由于在课前“找领袖”的音乐游戏和欣赏内蒙古风光片时,播放的就是《草原就是我的家》的伴奏音乐,学生已初步感受到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对歌曲有了初步的印象。在学唱歌曲前又让学生听了两遍歌曲,又加深了对歌曲的印象。所以在学唱歌曲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学《草原就是我的家》是很容易的,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的新课程理念。

  在进行即兴创编、表现音乐时,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尊重学生的编创成果,让他们为歌曲编创自己喜欢的动作,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学*方式,全员参与,课堂氛围很积极,也激发了学*音乐的兴趣。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 7

  在教授二年级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要求学生用优美、抒情而有连贯的声音歌唱。同学们在欣赏了歌曲后,发挥想象,用语言描绘出草原上美丽的景色:蓝天、白云、草地、蒙古包、牛羊成群……于是我请大家用模声词“呜”轻哼歌曲旋律,同学们都非常投入地唱了起来,可突然几下又低、又重极不和谐但又十分熟悉的。“呜”声转入耳际,“一定是刘强!又是一阵低而重的“呜”声,还夹着几声偷笑,我心头顿时掠过一丝不快,这时

  又另有几名学生竟然也偷偷地跟着学,顿时,教室里引起了一阵骚动。我真想把琴声停下,对他们批评一番,但转念一想,还是耐住性子,只是边弹琴边用目光搜索到那几个孩子,在目光的对视中,他们的声音轻了下来。唱罢,我离开钢琴,默不作声地走到大家面前,几十双眼睛都盯着我。我认真地说道“草原上的天气真不错,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太阳公公笑眯眯——突然飘来了一朵乌云,又飘来了几朵乌云(边说边看这几名学生),遮住了太阳,遮住了白云,哎!我们玩不成了,游戏也做不了了,真扫兴!”同学听后也都满脸扫兴的样子,我接着问道:“你想对‘乌云’说些什么呢?”同学们争先恐后:“乌云,你快走吧,把好天气还给我们5”“乌云你真讨厌!”同学们的话使“乌云”低下了头,我见教育的效果已经达到,便说,“让我们一起像天上的白云一样轻轻地用‘呜’再来唱一遍,老师相信,乌云听见了我们美妙的歌声一定会变成白云的!”说完向“乌云们”投去相信的目光。音乐起,这回再也没有听到不和谐的声音,大家始终用优美动听的声音学会了这首歌曲,后面的表演环节也没有受到这段“小插曲”的不良影响。

  在这堂课所出现的情况中,我采用了“暗示效应”,而不是直接去批评这些同学,给他们留了“面子”。作用反而更好。心理 效应在音乐教学中的影响不可低估,心理效应是指由于某个人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而在人的心理上引起的反应和效果。其中暗示效应是教师在每堂课上都会用到的一种心理效应,它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暗示考不自觉地按照暗示的意愿行动。暗示效应在具体实施中主要表现为直接暗示、间接思想倾向、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衡等人格效应。

  因此了解并掌握音乐教学心理效应的`特性与规律,利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防止与克服其消极作用,对教师顺利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是十分有帮助的,对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大有益处。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 8

  这是一首内蒙古短调民歌。四二拍,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整齐,使得歌词简单易唱,表现了小小年纪的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深深地挚爱之情。这首歌曲主要让学生通过聆听、演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并结合蒙古族大草原的广阔无边,唱出歌曲欢快的情绪,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用歌表演的方式表现蒙古族人民的豪爽,并唱出旋律的豪放、雄壮有力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通过多听、跟琴学唱,孩子们很快学会了这首歌曲,接着让孩子们用快、慢两种速度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快速的热情、活泼,慢速的辽阔、悠扬的不同特点,更好的感受、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本堂课最大的亮点是歌表演环节,让学生自己根据歌词创编动作并几个人一组上台表演,两个班孩子都非常好,一班的王晨贺那组,不仅唱出了豪放、雄壮有力的.声音,动作也有模有样,二班的孔泽群同学竟然在“骑上了我的小红马,挥动鞭儿唱起歌”时一边挥动鞭子,一边跳了起来,还真有骑马时的状态,这堂课孩子们看上去都很开心,看来,孩子真的是需要用心激励的。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 9

  《草原就是我的家》这是一首内蒙古短调民歌。四二拍,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整齐,使得歌词简单易唱,表现了小小年纪的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深深地挚爱之情。这首歌曲主要让学生通过聆听、演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并结合蒙古族大草原的广阔无边,唱出歌曲欢快的情绪,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用歌表演的方式表现蒙古族人民的豪爽,并唱出旋律的豪放、雄壮有力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通过反复聆听、跟琴学唱,孩子们很快就能演唱这首歌曲了,接着我让孩子们用快、慢两种速度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快速的热情、活泼,慢速的辽阔、悠扬的不同特点,更好的感受、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本节课最值得一说的是歌表演环节,我让学生自己根据歌词创编动作并几个人一组上台表演,孩子表现的都非常好,不仅唱出了豪放、雄壮有力的声音,动作也有模有样,还有的同学竟然在“骑上了我的小红马,挥动鞭儿唱起歌”时一边挥动鞭子,一边跳了起来,还真有骑马时的状态,这节课孩子们看上去都很开心,教学效果也不错!

  今后的课堂上,我们要多鼓励学生们进行创编,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 10

  在教授二年级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要求学生用优美、抒情而有连贯的声音歌唱。同学们在欣赏了歌曲后,发挥想象,用语言描绘出草原上美丽的景色:蓝天、白云、草地、蒙古包、牛羊成群……于是我请大家用模声词“呜”轻哼歌曲旋律,同学们都非常投入地唱了起来,可突然几下又低、又重极不和谐但又十分熟悉的。“呜”声转入耳际,“一定是刘强!又是一阵低而重的“呜”声,还夹着几声偷笑,我心头顿时掠过一丝不快,这时

  又另有几名学生竟然也偷偷地跟着学,顿时,教室里引起了一阵骚动。我真想把琴声停下,对他们批评一番,但转念一想,还是耐住性子,只是边弹琴边用目光搜索到那几个孩子,在目光的对视中,他们的声音轻了下来。唱罢,我离开钢琴,默不作声地走到大家面前,几十双眼睛都盯着我。我认真地说道“草原上的天气真不错,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太阳公公笑眯眯——突然飘来了一朵乌云,又飘来了几朵乌云(边说边看这几名学生),遮住了太阳,遮住了白云,哎!我们玩不成了,游戏也做不了了,真扫兴!”同学听后也都满脸扫兴的样子,我接着问道:“你想对‘乌云’说些什么呢?”同学们争先恐后:“乌云,你快走吧,把好天气还给我们5”“乌云你真讨厌!”同学们的话使“乌云”低下了头,我见教育的效果已经达到,便说,“让我们一起像天上的白云一样轻轻地用‘呜’再来唱一遍,老师相信,乌云听见了我们美妙的歌声一定会变成白云的!”说完向“乌云们”投去相信的目光。音乐起,这回再也没有听到不和谐的声音,大家始终用优美动听的声音学会了这首歌曲,后面的表演环节也没有受到这段“小插曲”的不良影响。

  在这堂课所出现的情况中,我采用了“暗示效应”,而不是直接去批评这些同学,给他们留了“面子”。作用反而更好。心理 效应在音乐教学中的影响不可低估,心理效应是指由于某个人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而在人的心理上引起的反应和效果。其中暗示效应是教师在每堂课上都会用到的一种心理效应,它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暗示考不自觉地按照暗示的意愿行动。暗示效应在具体实施中主要表现为直接暗示、间接思想倾向、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衡等人格效应。

  因此了解并掌握音乐教学心理效应的特性与规律,利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防止与克服其消极作用,对教师顺利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是十分有帮助的,对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大有益处。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十)份扩展阅读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十)份(扩展1)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3篇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1

  在教授二年级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要求学生用优美、抒情而有连贯的声音歌唱。同学们在欣赏了歌曲后,发挥想象,用语言描绘出草原上美丽的景色:蓝天、白云、草地、蒙古包、牛羊成群……于是我请大家用模声词“呜”轻哼歌曲旋律,同学们都非常投入地唱了起来,可突然几下又低、又重极不和谐但又十分熟悉的。“呜”声转入耳际,“一定是刘强!又是一阵低而重的“呜”声,还夹着几声偷笑,我心头顿时掠过一丝不快,这时又另有几名学生竟然也偷偷地跟着学,顿时,教室里引起了一阵骚动。我真想把琴声停下,对他们批评一番,但转念一想,还是耐住性子,只是边弹琴边用目光搜索到那几个孩子,在目光的对视中,他们的声音轻了下来。唱罢,我离开钢琴,默不作声地走到大家面前,几十双眼睛都盯着我。我认真地说道“草原上的天气真不错,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太阳公公笑眯眯——突然飘来了一朵乌云,又飘来了几朵乌云(边说边看这几名学生),遮住了太阳,遮住了白云,哎!我们玩不成了,游戏也做不了了,真扫兴!”同学听后也都满脸扫兴的样子,我接着问道:“你想对‘乌云’说些什么呢?”同学们争先恐后:“乌云,你快走吧,把好天气还给我们5”“乌云你真讨厌!”同学们的话使“乌云”低下了头,我见教育的效果已经达到,便说,“让我们一起像天上的白云一样轻轻地用‘呜’再来唱一遍,老师相信,乌云听见了我们美妙的歌声一定会变成白云的!”说完向“乌云们”投去相信的目光。音乐起,这回再也没有听到不和谐的声音,大家始终用优美动听的声音学会了这首歌曲,后面的表演环节也没有受到这段“小插曲”的不良影响。

  在这堂课所出现的情况中,我采用了“暗示效应”,而不是直接去批评这些同学,给他们留了“面子”。作用反而更好。心理 效应在音乐教学中的影响不可低估,心理效应是指由于某个人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而在人的心理上引起的反应和效果。其中暗示效应是教师在每堂课上都会用到的一种心理效应,它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暗示考不自觉地按照暗示的意愿行动。暗示效应在具体实施中主要表现为直接暗示、间接思想倾向、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衡等人格效应。

  因此了解并掌握音乐教学心理效应的特性与规律,利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防止与克服其消极作用,对教师顺利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是十分有帮助的,对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大有益处。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2

  这是一首内蒙古短调民歌。四二拍,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整齐,使得歌词简单易唱,表现了小小年纪的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深深地挚爱之情。这首歌曲主要让学生通过聆听、演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并结合蒙古族大草原的广阔无边,唱出歌曲欢快的情绪,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用歌表演的方式表现蒙古族人民的豪爽,并唱出旋律的豪放、雄壮有力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通过多听、跟琴学唱,孩子们很快学会了这首歌曲,接着让孩子们用快、慢两种速度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快速的热情、活泼,慢速的辽阔、悠扬的不同特点,更好的感受、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本堂课最大的亮点是歌表演环节,让学生自己根据歌词创编动作并几个人一组上台表演,两个班孩子都非常好,一班的王晨贺那组,不仅唱出了豪放、雄壮有力的声音,动作也有模有样,二班的孔泽群同学竟然在“骑上了我的小红马,挥动鞭儿唱起歌”时一边挥动鞭子,一边跳了起来,还真有骑马时的状态,这堂课孩子们看上去都很开心,看来,孩子真的是需要用心激励的。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3

  在教授二年级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要求学生用优美、抒情而有连贯的声音歌唱。同学们在欣赏了歌曲后,发挥想象,用语言描绘出草原上美丽的景色:蓝天、白云、草地、蒙古包、牛羊成群……于是我请大家用模声词“呜”轻哼歌曲旋律,同学们都非常投入地唱了起来,可突然几下又低、又重极不和谐但又十分熟悉的。“呜”声转入耳际,“一定是刘强!又是一阵低而重的“呜”声,还夹着几声偷笑,我心头顿时掠过一丝不快,这时

  又另有几名学生竟然也偷偷地跟着学,顿时,教室里引起了一阵骚动。我真想把琴声停下,对他们批评一番,但转念一想,还是耐住性子,只是边弹琴边用目光搜索到那几个孩子,在目光的对视中,他们的声音轻了下来。唱罢,我离开钢琴,默不作声地走到大家面前,几十双眼睛都盯着我。我认真地说道“草原上的天气真不错,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太阳公公笑眯眯——突然飘来了一朵乌云,又飘来了几朵乌云(边说边看这几名学生),遮住了太阳,遮住了白云,哎!我们玩不成了,游戏也做不了了,真扫兴!”同学听后也都满脸扫兴的样子,我接着问道:“你想对‘乌云’说些什么呢?”同学们争先恐后:“乌云,你快走吧,把好天气还给我们5”“乌云你真讨厌!”同学们的话使“乌云”低下了头,我见教育的效果已经达到,便说,“让我们一起像天上的白云一样轻轻地用‘呜’再来唱一遍,老师相信,乌云听见了我们美妙的歌声一定会变成白云的!”说完向“乌云们”投去相信的目光。音乐起,这回再也没有听到不和谐的声音,大家始终用优美动听的声音学会了这首歌曲,后面的表演环节也没有受到这段“小插曲”的不良影响。

  在这堂课所出现的情况中,我采用了“暗示效应”,而不是直接去批评这些同学,给他们留了“面子”。作用反而更好。心理效应在音乐教学中的影响不可低估,心理效应是指由于某个人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而在人的心理上引起的反应和效果。其中暗示效应是教师在每堂课上都会用到的一种心理效应,它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暗示考不自觉地按照暗示的意愿行动。暗示效应在具体实施中主要表现为直接暗示、间接思想倾向、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衡等人格效应。

  因此了解并掌握音乐教学心理效应的特性与规律,利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防止与克服其消极作用,对教师顺利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是十分有帮助的,对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大有益处。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十)份(扩展2)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实用5份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 1

  授课 人:四川自贡 张岚

  教学年级:一年级

  教学内容:

  1、学*、表演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认识音的高低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信地演唱、表现歌曲。

  2、初步感受音的高低,能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听辨。

  教学重难点:能听辨音的高低;进行创编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CAI课件、小奖品、蒙古包卡片、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实践活动

  1、听歌曲《天堂》或《蒙古人》引入。

  2、介绍蒙古族:

  概况:是我国的56个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最喜欢骑马、射箭、摔跤。

  衣:宽大的'长袍,束腰带

  食:奶茶为主,粮食为辅

  住:蒙古包

  行:骑马

  音乐:种类多。主要有牧歌(悠长)、赞歌(热情、高亢)、短歌(欢快)等

  3、学*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A、初听。提问:歌曲情绪?歌里唱些什么?(引入并认识音的高低)

  B、跟教师边做动作边朗读歌词。

  C、复听。轻声跟唱。

  D、教师纠正。

  E、跟录音齐唱

  F、学*蒙古舞的代表性动作。

  G、放音乐,学生创编动作表演歌曲,分小组展示、相互点评。

  H、抽生自选乐器伴奏。

  I、综合表演。

  J、音乐游戏:听辨音的高低、听辨是否蒙古族音乐。(单抽与小组展示结合)

  三、结束活动:

  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做蒙古族动作出教室。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1、了解蒙古族

  2、熟唱内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

  3、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欣赏和歌曲的演唱,充分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让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草原。

  2、能够尝试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听、唱、跳体验蒙古音乐的特点,感受音乐的美。

  教学设计:

  说草原——看草原——唱草原——听草原——跳草原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播放蒙古族歌曲《吉祥三宝》

  2、常规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谈话式导入

  “有哪位同学注意到了,刚才我们听的歌曲是什么?”(吉祥三宝)

  “它是哪一个民族的?”(蒙古族)

  “我们国家有56个少数民族,你还知道有哪些民族呢?看谁知道的最多。”(***族、藏族、苗族、傣族、彝族、汉族、朝**、侗族……….)

  三、欣赏图片——草原风情

  教师适时讲解。

  (幻灯片4)蒙古包

  (幻灯片5)骑马——摔跤——射箭

  (幻灯片6)服饰

  四、新歌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

  1、学生随着歌曲范唱打拍子,在完整地聆听中感受熟悉歌曲的音调。 提问:“这首歌是几拍子的?它的强弱规律是什么?”

  2、有感情地读歌词

  3、听唱法学唱歌曲

  4、师生接龙唱

  5、学生展示

  6、集体唱

  教师总结:这是蒙古族最古老,有代表性的乐器。上方是马头,细长的琴杆连着梯形的琴箱,两根琴弦马尾做成,琴弓琴身是分开的。活象一匹半身的马。

  五、欣赏蒙古舞蹈片段

  喜欢蒙古舞蹈的同学可以尝试着学上一两个动作。

  1、顶碗舞

  2、筷子舞

  3、安代舞

  (逐一讲解)教师加以引导。

  六、创新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准备、创编

  2、学生现场评价

  3、教师引导连接,学生用所学动作为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编配舞蹈动作

  七、总结

  今天我们唱了蒙古,跳了蒙古,一起了解了蒙古,大家一定很想去那里看看吧!其实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让我们学好本领,长大以后,亲自到祖国的各地看看,走走吧。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1、学唱并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2、聆听歌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3、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本课的学*,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掌握蒙古舞的基本动作。

  3、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创造性地参与音乐表演实践活动,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培养学生对音的高低的听辨能力和感受能力。

  2、创编表演歌曲。

  设计理念: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蒙古族民歌,由于学生没有去过内蒙古,对蒙古族不是很了解,蒙古族的民间舞蹈就更不熟悉了。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感受、理解和体验蒙古族歌舞和蒙古族文化,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课堂上我以“到辽阔的.草原”为主线,通过欣赏草原美景,感受蒙古人多姿多彩的生活等手段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表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在演唱实践活动中通过集体舞等手段,逐步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木琴独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学生做律动进教室。(学生根据乐曲情绪做扬鞭催马动作)

  2、师生问好。

  二、教学导入

  1、师问;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乐曲太好听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到底是哪儿呢?在这首乐曲中,你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感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展示蒙古族人民歌舞的画面。让学生谈谈自己看到画面后的想法。(生自由发挥想象回答)

  3、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蒙古族人民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生活在辽阔美丽的大草原上,他们都非常热爱绿色的大草原和可爱的家乡。今天咱们就来学唱一首内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展示大歌谱)

  三、学唱新歌

  1、播放歌曲。

  2、让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3、学唱简谱,注意音准。(小组合作学唱简谱)

  4、教师用电子琴演奏歌曲,让学生随着音乐哼唱。(学生跟着琴声用“啊”来哼唱)

  5、让学生自己填加歌词来演唱。

  6、请学生跟着伴奏带演唱一遍,教师指出不足的地方,并给予鼓励。(演唱时要注意身体放松,咬字清晰,用活泼、愉快的心情来演唱)

  7、师;同学们唱的好极了,老师为你们鼓掌,想再唱一遍吗?(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把歌曲唱的更动听)教师可以用碰铃给歌曲伴奏,活跃学生的演唱情绪。

  师;同学们看了老师的表演你们想试试吗?

  四、编创活动

  1、给歌曲伴奏。(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给歌曲伴奏)

  2、创编歌舞。(学生分小组进行创编舞蹈,发挥自己的才能)

  3、评比。评出最优美的动作,大家进行模仿学跳。

  五、合作表演

  1、师;同学们刚才发挥想象给歌曲进行了伴奏和伴舞,表现非常出色。下面就请出我们班的“小歌星”来演唱歌曲,我们进行合作表演。

  2、教师进行表扬和鼓励,并指出不足之处。

  六、音乐游戏

  1、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比比谁的耳朵最好,模仿的最像。

  2、多媒体播放汽车、轮船、动物、交通工具等发出的声音。(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来辨别,并说出是由什么物体或动物发出来的?模仿一下,看谁模仿的最像)

  七、小结

  同学们,老师今天很荣幸跟你们一起到美丽的大草原上游玩,我看到了你们对大草原的喜爱之情,你们给蒙古族儿童带去了欢乐、带去了幸福,有了你们,广阔的大草原将会更加美丽、欢腾、富有生机。

  八、下课

  学生听音乐走出教室。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 4

  一、 感受蒙古风情。

  1、导入:

  师:今天高老师要当一回导游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想知道去哪里吗?(想)我先不告诉大家,一会到了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不坐汽车火车,也不乘飞机,那让我们一起骑上马儿出发吧!(放歌曲《赛马》,老师带领学生做起码的动作。)

  2、观赏课件,了解蒙古风情。

  师:我们到站了,请看!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课件展示:蓝天、大草原、牛羊群、蒙古包……)

  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你看到这里有什么?

  生:蓝天、白云、蒙古包......

  师:说得好,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你知道蒙古族吗?谁来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生:自由说。

  师: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他们喜欢骑马射箭,能歌善舞。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和奶为主,他们的服饰也很有特色,(课件展示:蒙族服饰)男女都穿宽大长袖的袍子系腰带,长筒靴,*时以红、黄色布缠头,女子盛装时戴漂亮的头饰。

  生:欣赏课件画面。

  师: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赶上了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为了庆祝草原上的庄稼丰收而举办的,非常热闹,我们看看他们都干些什么?(课件展示:摔跤、骑马、射箭三幅图片。)

  二、表演

  1、导入

  来了这么久了,怎么都没见到草原的小朋友啊?想不想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出示**图

  (原来,这里的小朋友说我们赶路也累了,就去挤牛奶给我们喝了!哇,这里的小朋友真能干,你们知道怎么挤牛奶吗?

  挤牛奶有一定的窍门,想不想学会以后和蒙古族小朋友一起挤牛奶啊?)

  3、学***、硬肩、硬腕、笑肩动作(轻声播放《挤牛奶音乐》)

  4、跟随老师听音乐表演

  5、小结:

  小朋友们真厉害,这么快就把挤牛奶给学会了,你们知道吗?草原上的人们把这种用来表现挤牛奶的舞蹈叫作“**舞”。

  三、《草原就是我的家》(想象体验,创造表演)

  1、听(范唱)

  师:同学们,你们听蒙古的小朋友唱起了他们最喜爱的歌曲,听一听他们是怎样歌唱草原的。(想草原)你们听到了什么?来谁来说说?(学生再说草原)

  2、揭示课题:《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下面我们一起学唱这首蒙古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来一起读一读歌名。(生齐读)

  3、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师:下面和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这首歌的歌词。

  4、师生一起读歌词,并为歌词加上动作

  师:那好,你们跟这老师来读一读,我们再为歌词加上动作,(教师带读一边加动作,学生模仿)嗯,同学们读得真棒!

  6、播放录音同学们随着音乐轻声哼唱

  7、随着琴声小声唱la

  8、学唱歌曲(唱草原)

  学生跟音乐有感情的演唱,老师做提示让孩子唱得更有感情。

  9、用动作表演歌曲(跳草原)

  10、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 创编歌词

  1、师:同学们,蒙古的小朋友这么热爱自己的家乡,你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那现在我们把这首歌的歌词稍稍改动一下,来赞美我们自己校园好吗?

  小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优美的舞蹈、甜美的歌声来表现了大草原的美。如果你们想更加了解了蒙古的民族风情。有机会,让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内蒙古大草原旅游,亲自感受大草原的美,到蒙古包做客。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一年级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感体验和肢体语言的融合互动,培养学生的协调交往能力。

  2、拓宽思维,丰富知识,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借助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培养集体意识的同时,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乐趣,结合教学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

  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会创编协调大方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把握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具准备:钢琴、课件、部分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感受蒙古风情。

  1、导入:

  师:今天马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想知道去哪里吗?(想)我先不告诉大家,一会到了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不坐汽车火车,也不乘飞机,那让我们一起骑上马儿出发吧!(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老师带领学生做骑马的动作。)

  2、观赏课件,了解蒙古风情。

  师:我们到站了,请看!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课件依次展示:蓝天、大草原、牛羊群、蒙古包、奶酪、奶茶、马。)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叔叔阿姨都在等着我们呢,去看看他们吧,他们住在什么地方?(课件展示:蒙古包)

  师:老奶奶为我们准备了奶酪,来,尝一尝,还有热腾腾的奶茶,来,吹一吹,比一比,看谁的气息最长(课件展示:奶酪,奶茶)

  师:再来看,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什么?(课件展示:马)

  师: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他们能歌善舞,喜欢骑马射箭。*时上学,走亲戚的时候都用马,所以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生:欣赏课件画面。

  师:更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非常热闹,我们看看他们都干些什么?(课件展示:那达慕大会——摔跤、骑马、射箭三幅图片。)你想参加吗?

  生:想。

  3、创编,声音创编同时进行。

  师:谁想来为大家表演摔跤、骑马、射箭的动作呢?

  生:试着表演创编的动作。

  师:谁能为这些动作配上声音呢?

  生:创编声音并上台表演。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摔跤:嘿—嘿—

  骑马:嗒嗒 嗒嗒 嗒嗒 嗒嗒, 射箭:嗖0嗖0

  4、游戏:找朋友

  师:这些动作下面有几种节奏,这些节奏应该和那个动作交朋友呢?(出示动作名称、节奏与象声词的课件,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节奏。)

  5、课件三幅画面,师选择不同画面,请学生作出相应的表演。(表演是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是导入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必须手段。我根据主题内容运用多媒体,创设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情景进行教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并能产生相关的联想、想像。

  2、借助观看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课件,让学生在模仿摔跤、、射箭、赛马等动作来体验民俗的同时,进行节奏练*,以及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的培养,使之在玩玩跳跳中轻松达到教学目标。

  3、在体验民俗、节奏练*及即兴创编时都采用本课歌曲做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感受、体验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风格特征,提前熟悉歌曲的旋律,为下面的歌曲教学做准备。

  二、新授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1、欣赏歌表演,再次感受歌曲。

  师:蒙古族的那达慕盛会热闹又动人,这里的人民热情善良又勇敢,这里的小朋友们更是热情,还为我们准备了一首歌,我们赶紧去听听吧!(课件展示:歌词图片,播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生:欣赏歌曲。

  师:歌怎么样,还有个好听的题目,叫《草原就是我的家》跟着老师有感情地读一读。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小朋友们用什么样的心情去演唱的。

  生:高兴的、开心的心情。

  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老师提醒一下,从速度和旋律上听一听。)

  生:速度很快,旋律优美动听。

  师:听老师来唱一唱

  师:再听,仔细听老师都唱了什么?

  2、熟悉歌词。

  师:不用唱,用你的动作告诉老师,你都听到了什么?(教师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师:谁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师:听歌曲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你最美的声音赞美一下大草原

  3、用身体为歌曲伴奏,再次熟悉歌曲。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还想再听吗?

  生:想

  师:不过这次老师是有要求的,请你们用自己的身体为歌曲伴奏,比如:拍手、跺脚、拍肩等都可以,请欣赏!

  生:一边欣赏,一边用身体来伴奏。

  师:有几个音唱的还不太准确,再来听

  师:歌曲有几句?四句都用一个感情唱出来吗?

  师:我们加上动作来表演好不好?

  4、跟钢琴直接唱歌词,教师伴奏。

  师:在唱的时候,你认为那一句最难唱呢?(引导学生自己找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

  生:第三句。(八度音程大跳和附点)

  师:谁来当小老师,帮他唱好这一句?(指名两名学生上台教唱,老师在一边点拨)

  5、师生对唱一遍。(教师伴奏)

  6、直接跟钢琴完整的唱歌词,教师伴奏,穿插歌曲的处理。

  师:刚才大家唱得不错,请说说我们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唱呢?是唱得强一些还是弱一些?

  生:讨论问题后按自己的方法表现歌曲。 (教师伴奏,学生唱)

  7、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创编动作,最后放歌曲完整的表演唱。

  师:大家已经会唱歌词了,想不想和老师一样给他配上好看的舞蹈动作?

  生:想。

  8、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除了唱歌、舞蹈你还有别的方法来表现这首歌曲吗?

  生:乐器。(自选乐器并试着演奏。)

  最后师生一起边唱边用打击乐器伴奏。(放歌曲录音)

  【设计意图】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集情感体验、知识认知、能力培养为一体。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学生对蒙古风情已有所了解,并产生喜爱之情。当学生有了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时,再进行认知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片段采用了合作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在学*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从小养成主动学*、互动、关注、欣赏他人的品质。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游览了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你有哪些收获呢?(学会了唱歌、舞蹈,为歌曲伴奏)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棒!热情好客的小牧民还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我们一起去吧?(在集体歌表演中结束本课)。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我创设了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了解风情,体验音乐。

  3、学*歌曲,挖掘歌曲。

  4、拓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情绪随着教学的推进不断高涨,快乐地歌唱舞蹈,通过“看——说——听——唱——演”的教学活动,一步一步加深对“蒙古族”的了解。特别是他们高歌的同时骑马挥鞭表演,仿佛是真的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还情不自禁地在歌曲的间隙加上“驾”的衬词,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蒙古族儿童骑上小红马奔驰草原的情景以及他们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他们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知不觉中我也和他们一起尽情高歌舞蹈了。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出来,给学生创设最大的空间去感受、体验、想象、表现和创作,从而使他(她)们能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课上也有许多不足和缺点,如:学生在进行律动时,相互之间的距离太挤了,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提醒学生。在摸索中不断前进。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十)份(扩展3)

——《草原》教学反思6篇

  《草原》这篇课文收录在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听歌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像从没见过的景色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一上课,我就请一位家乡在内蒙古的善于歌唱的女同学唱了一首蒙古族的《祝酒歌》,美妙的歌声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积极发言描述自己通过歌声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顺势要求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想像中的草原,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已经感受到文中优美的语言,这时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很自然的达到积累优美语言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的意识,最终让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自主学*,并得到全面发展,取得学与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点设计了“美图配佳句”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为他(她)选的句子配上一幅图片,制作成演示文稿,并结合图片谈谈自己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但他们脑海中抽象的画面怎样具体地再现在其他同学面前呢?再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语言大师的范本,另一方面未免枯燥,所以我利用网上大量的图片资源,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所选句子的图片。设计这个环节有个目的: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图片再现在学*伙伴的面前;二是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过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单纯是感受,学生选图片的过程,实际是他们对文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交流意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但在指导朗读这一环节上,应该在朗读的层次上对学生做出渐进的要求,如“谁来读?他读的怎么样?谁读的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谁能读的更好?(指读得好的学生)我们像他一样读。”而不是单纯的谁再来读,以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在朗读上的相互学*和进步。

  “美图配佳句”这一设想看似操作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几点值得注意:

  1、虽然是设计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但是整体上还是应该以语文课的要求为主,不能为应用媒体而应用媒体。试教时就有这样的问题,我将“找句子、配图片、读句子”几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就忽略了朗读,一找到句子就进行配图,结果大半节课都用在了计算机操作上,语文课上得像计算机课了。在修改教案时我就将任务环节细化,逐一分配下去,并以比赛的形式限定制作演示文稿的时间,这样以来学生的注意力就转移到朗读、理解上来了。

  2、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是为语文课服务,应尽量减少学生可能会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单调重复的技术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如为了节省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时输入文本所用的时间,我事先就做好一个演示文稿,装在学生机里,里面就有课文中优美的或较难理解的句子,学生只要选出它,直接插入图片就完成了。

  在小组合作学*方面,受限于教师机、学生机这个机房形式,展示某个学生作品的速读太慢,不用每次都等上差不多半分钟才能展示一个学生的作品。如果可以利用专题使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之间实现相互的实时交流甚至是相互点评。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台,使学生不仅可以在小组内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有更高层次的借助的零距离、多层面交流。

  多媒体环境下小组合作学*教学课件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环境和问题情境中展开学*,展开讨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自信。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我真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与知识牵手,将学生带入利用网络自主学*的殿堂,为他们以后的终生学*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踏上草原一直是我和孩子们的梦想,遗憾的是久未成行;这堂《草原》,经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融洽配合,终于实现了一场心灵的旅行。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在识字写字中渗透语文味

  结合课标中提出的“对学*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惯”这一目标要求,在教学生字环节,我重点抓住了“貌”字的字源进行呈现和讲解,通过汉字的演变,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培养了主动识字的*惯。

  学*渲染和勾勒,除了认读准确,更要理解词语的含义。我通过图片的方式给学生呈现,用与之前学过的《鱼游到了纸上》中出现的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同时又引出之后要学到的“白描”“细描”写作手法,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二、在阅读中挖掘语文味

  首先,课堂的开始用儿童诗导入,既轻松自然,又充满诗情画意,给学生提供了从另一种角度欣赏草原的视角。

  其次,在文本的解读时,侧重了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浏览课文,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景和人的特点;突出了阅读批注能力的训练,比如,让学生画出感觉优美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觉得美;侧重了文本写作思路和技巧的挖掘,最用心设计的就是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分析,从比喻、拟人、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中体会细描手法的精妙,通过二至五段“握手再握手”这样白描语句的朗读和体会,发现另外一种文字的魅力,体会不同写作目标可以选择不同写作手法的道理。同时,将第一自然段转换成小诗的形式,师生共同朗读演绎,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欣赏文字的美。

  另外,课堂最后依然采用以往推荐阅读的方式,既有同一作者文章的推荐,也有同类作品的推荐,为学生关联阅读打开一扇大门。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够成熟之处,一是教师自身的教态不够热情大方,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有待加强;二是课堂后半部分处理有些仓促,白描手法的引导和挖掘不够深入,学生掌握起来还有一定难度;最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中仍存在参与不够积极,部分学生不主动的问题,这些都应该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提高。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1、《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脉络清晰,衔接紧凑,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淳朴简练,生动感人;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草原图片和音乐,为上好这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和音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文章,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风光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的积极性。接着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赛读等朗读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学生们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充分地感受到草原的碧绿辽阔的特点。

  2、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体会人情美。例如: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生答: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这一设计,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学*,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3、在进行“夕阳话别”教学环节时,我创设蒙古包外依依惜别的情境:找同学扮演主人和蒙古族老乡。设计了一道拓展练*题:此时此刻,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是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环节,使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情感得到了升华。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象,受到美的陶冶。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一词,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三、不足之处

  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1、在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得不够,使学生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地锻炼;2、老师的评价语过于单一,应具有针对性;3、不能够兼顾全班学生,对于学困生还需多关注。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读是学*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所以,在学*这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走进文本。然后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最后,创设一个夕阳话别时的情景,拓展想象,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歌曲《草原上》是人音版小学三年级第五册教材,是第二课《草原》中的一首歌曲,我在教这首歌曲时,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多看、多听,让学生从感官上去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使学生用自己甜美的声音去表现牧民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及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但这节课存在很多不足,一、由于我把时间给看错了,所以下课提前了,本来我还准备了蒙古族的舞蹈都没有来得及教学,导致讲课效果不是很好。二、这节课,我对乐理知识讲解的过于详细,讲得有点深,导致一些学生不理解,并且觉得沉闷。三、我还应该在音乐课中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来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融入草原的气氛中,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音乐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我要在今后的音乐课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水*,使学生尽情地享受音乐带来的无穷魅力。

  本学期,学校的校内评估课我所讲的是《蒙古草原狼》这一课,通过备课、讲课和课后研讨等阶段,使我对这一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做了反思,总结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首先在备课阶段,由于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第一章的前半部分,所以我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为此,我还阅读了姜戎的.《狼图腾》,以及有关《狼图腾》的相关评论和研究。《狼图腾》是一部全面研究狼、描绘狼、与狼共舞、人狼合一,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小说。对于课文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还在网上找到与狼相关的视频及狼的嚎叫声,作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学案。

  其次,在讲课阶段,整体来说,内容安排较合理,时间分配得到,特别是视频的播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对学生的预*课文指导不到位。个别问题设计的过于难,在启发和引导上有所欠缺,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于少,缺少适当的讨论。

  最后,在课后研讨阶段,本教研组的同事给予了很多建议,例如语速过快,要适当的启发等等,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使我对本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备将来讲得更好,同时也发现了自己讲课的共性问题,有待改进,收获良多。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十)份(扩展4)

——《草原》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在备课时,我就在想:这样一篇离孩子的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怎么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怎样让他们能够乐于学*,乐于融入文本所描绘的情景呢?

  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从看图入手,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图片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象的缺憾。再让学生在老师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老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课中又通过一些图片让学生理解“铺满新绿” 、“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等词句。

  于是,带着这样的课件走进课堂,孩子们通过欣赏草原风光、倾听草原歌曲再借助文本进行阅读,他们和书本的距离一下子就拉*了,在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互动交流中他们也放飞了自己的心灵,跟着牧羊人人一起高歌一曲,在唯美的课文描述中感受到了大草原的无限美景和牧民们惬意欢快的生活,从而对大草原充满了期盼之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可以说,我在备课时的担忧成了杞人忧天,这样一篇课文的学*,反倒引起了孩子们对草原的无限向往之情,确实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在教授二年级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要求学生用优美、抒情而有连贯的声音歌唱。同学们在欣赏了歌曲后,发挥想象,用语言描绘出草原上美丽的景色:蓝天、白云、草地、蒙古包、牛羊成群……于是我请大家用模声词“呜”轻哼歌曲旋律,同学们都非常投入地唱了起来,可突然几下又低、又重极不和谐但又十分熟悉的。“呜”声转入耳际,“一定是刘强!又是一阵低而重的“呜”声,还夹着几声偷笑,我心头顿时掠过一丝不快,这时

  又另有几名学生竟然也偷偷地跟着学,顿时,教室里引起了一阵骚动。我真想把琴声停下,对他们批评一番,但转念一想,还是耐住性子,只是边弹琴边用目光搜索到那几个孩子,在目光的对视中,他们的声音轻了下来。唱罢,我离开钢琴,默不作声地走到大家面前,几十双眼睛都盯着我。我认真地说道“草原上的天气真不错,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太阳公公笑眯眯——突然飘来了一朵乌云,又飘来了几朵乌云(边说边看这几名学生),遮住了太阳,遮住了白云,哎!我们玩不成了,游戏也做不了了,真扫兴!”同学听后也都满脸扫兴的样子,我接着问道:“你想对‘乌云’说些什么呢?”同学们争先恐后:“乌云,你快走吧,把好天气还给我们5”“乌云你真讨厌!”同学们的话使“乌云”低下了头,我见教育的效果已经达到,便说,“让我们一起像天上的白云一样轻轻地用‘呜’再来唱一遍,老师相信,乌云听见了我们美妙的歌声一定会变成白云的!”说完向“乌云们”投去相信的目光。音乐起,这回再也没有听到不和谐的声音,大家始终用优美动听的声音学会了这首歌曲,后面的表演环节也没有受到这段“小插曲”的不良影响。

  在这堂课所出现的情况中,我采用了“暗示效应”,而不是直接去批评这些同学,给他们留了“面子”。作用反而更好。心理 效应在音乐教学中的影响不可低估,心理效应是指由于某个人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而在人的心理上引起的反应和效果。其中暗示效应是教师在每堂课上都会用到的一种心理效应,它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暗示考不自觉地按照暗示的意愿行动。暗示效应在具体实施中主要表现为直接暗示、间接思想倾向、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衡等人格效应。

  因此了解并掌握音乐教学心理效应的特性与规律,利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防止与克服其消极作用,对教师顺利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是十分有帮助的,对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大有益处。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让学生去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的勤劳、欢乐。

  在教这一课时,我首先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从看图入手,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在朗读的时后,先让孩子们自由诵读,然后听老师范读。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多给予读书的技巧,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其次,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比较抽象的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比如,我用一张春天茂密的草原图来解释“铺满新绿”,你看到草原的`颜色是什么样的?草原的草刚刚发出新芽,嫩绿嫩绿的,而且到处都是,所以课文中说(铺满新绿)。再如我让学生听听牧羊人的歌声,让他们从欢快的歌声中感受牧民们辛勤劳作时喜悦的心情。这节课我把读书和观察画面结合起来,有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情感目标: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勤劳。

  教学用具:

  光盘、录音歌曲、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悠悠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板书:草原)(放录音歌曲)

  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那里的早晨是什么样的。(补充课题:的早晨)

  齐读课题。

  二、看图感知

  看!(播放光盘)

  你喜欢草原吗?你喜欢草原的早晨吗?

  三、初读课文

  1、那就翻开书,自己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2、能把课文再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听吗?

  要求:请拼音小博士帮好你的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朋友仔细听好,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然后两人再交换进行,开始!

  3、练读了几遍课文,那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来表示。

  四、细读训练

  1、谁来先读好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评价,指导:你读得很流利。

  好象鞭声还不够响亮,谁再试试。

  黎明时,草原还没有苏醒,是很静很静的。读好:宁静。

  眼前,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读好:铺满新绿。

  谁愿意当一回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

  草原还没彻底醒来,再来一遍。

  齐读

  2、此时,草原开始热闹起来,欢乐起来!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从朗读中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谁来读好它。谁能超过他。

  喜欢羊儿出圈,喜欢跨马追赶的同学一起来读吧!

  3、让我们眺望远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草原的远处十分迷人。谁来读。为什么这样读?

  悠悠的感觉读得真棒!学他的样子一起来读。

  4、草原真是太美了,这样美的地方,这样美的课文,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了。

  (齐读)你觉得草原怎么样,草原的早晨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五、写字教学

  小朋友把课文读得这么棒,相信课文中的生字你也能学得很棒。

  1、认读生字卡片

  小火车开起来(带拼音,去拼音)

  2、这堂课我们学*两个生字“动、牧“

  自学笔顺表,掌握笔顺。学生书空笔顺。

  自己分析字型结构,左右等宽。结合学*新偏旁。

  学生在《*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1、出示生字词: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2、指名认读,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二、背诵指导

  1、各自朗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练*

  (1)()的(),打破了()。()的草原醒来了。

  (2)()羊儿()圈门,()奔向()。牧民们(),追赶那()。

  (3)()羊儿像()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2、结合口头填空,理清文章结构。

  3、读了课文,我们又懂得了什么?

  4、练*背诵。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无打处民原新

  2、指名认读。

  3、仔细看光盘上生字书写笔顺,比较每个生字的结构安排。

  指导:“无、民”都是独体字。“无”最后一笔是竖弯钩,沿竖中线往下写,“民”的最后一笔是斜钩,幅度较大。

  “处、原”是半包围结构。“处”第三笔是*撇,“原”里面是“白、小”。

  四、作业

  1、练*描红。

  2、各自练*书写生字,觉得难写难记的多写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十)份(扩展5)

——草原教学反思菁选

草原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 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实际生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写景语言优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战,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进行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学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 ),有( ),有( )的句式进行描述,真正理解到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赞扬声中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三、 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不够明显。

  主要问题:

  1、 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 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 第二部分处理的较仓促。

  4、 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5、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草原》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看图片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像从没见过的景色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一上课,我就播放了图片,加上美妙的配音,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积极发言描述自己通过歌声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顺势要求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想像中的草原,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已经感受到文中优美的语言,这时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很自然的达到积累优美语言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的意识,最终让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自主学*,并得到全面发展,取得学与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点设计了美图配佳句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但他们脑海中抽象的画面怎样具体地再现在其他同学面前呢?再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语言大师的范本,另一方面未免枯燥,所以我利用网上大量的图片资源,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所选句子。设计这个环节有个目的: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出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图片再现在学*伙伴的面前;二是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过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单纯是感受,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实际是他们对文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交流意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在学*蒙古族朋友的 热情好客时,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来体会。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多媒体环境下小组合作学*,教学课件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环境和问题情境中展开学*,展开讨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自信。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我真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与知识牵手,将学生带入利用网络自主学*的殿堂,为他们以后的终生学*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

  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根据文章的特点,我着重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无限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激起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的兴趣。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另一方面,我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学本课我始终把朗读放在了第一位。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小组结合问题合作学*: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图文结合理解重点句。最后,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这样以读为本,学生从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最后在音乐声中展示草原资料,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这次小百花课我选择的是《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在课的设计、试教的过程中非常感谢师傅和同事们帮助和指导,课后,我对本课的反思如下:

  本节课的合理、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

  1、课的设计思路清晰流畅,紧紧围绕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两个特点展开教学。

  2、把思考的表达的'空间留给学生,把朗读的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草原的美丽和欢腾,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某处景物,找到哪些词语能够表现出草原的欢腾景象,提升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教师的评价语言富有激励性,能够具体地指出学生的优点,用鼓励的语言指正学生缺点,让学生得到肯定,比如“你读出了你对话多的喜爱之情,咬字清楚、朗读有感情且流畅”“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等等,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能够得到肯定,激发学*兴趣。

  4、课外拓展能够和课文的写作手法相统一起来,尝试运用“过渡段”写一写校园的特点,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5、过渡语衔接流畅,使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自然清晰。

  上完课后,我对本课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由于时间安排不得当,在讲第二段时时间有些长,导致将“欢腾”这一特点时,时间不足,朗读较少,再找哪些词语体现草原欢腾时过于仓促,给学生的回答机会也少了,没有将透彻,感受不够深刻。

  2、在讲解“过渡段”的含义和作用时,没有讲太透彻,由于是初次接触,应该再将详细一些。

  3、在拓展写作之前,应该给一篇简短的运用“过渡段”写作手法的范文,领着学生再分析一下,感受怎样运用,然后在写之前再多找几个学生说说香怎样写,然后再动笔,效果会更好。

  语文课程制定的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过程和掌握

  学*方法

  。

  在教学《美丽的草原》一课时,我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三维”目标。

  一、自主学*,贯穿阅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主。本节课我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书,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学始伊,我播

  放了一段关于草原美丽风光的录象,然后告诉学生这节课我要带领他们一同走进美丽的草原,拉*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观赏这组美丽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学生读书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这时,我安排了第一个层次读书,并且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或问老师,问同学。读完后,我鼓励学生站起来轮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后师生评议。紧接着我安排了第二个层次读书,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中都写了谁喜欢草原?他们为什么喜欢草原呢?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了第三个层次读书,也就是精读感悟,随文识字。以上三个层次的朗读设计,环环紧扣,层层递升,使得整节课的朗读指导有目的,有层次,体现了教师指导和学生学*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得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淡到读出感情,真到实现了读的目标。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这节课我注意以境导情,步步铺垫,让学生进入角色,入境入情,从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比如,开课伊始,我说:“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吗?”在学生的欢呼声中,我又说:“看,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对,我们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大草原,它橡一副巨大的绿毯铺在地上。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美丽的草原。”这样的开课为学生以后的情感升华作了铺垫。学*第一小节时,我请同学欣赏草原的草和普通的草的对比图片,然后请同学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我的引导**会到了草原的草最新鲜,接着我问:“能用读展示出来吗?”学*第二小节时,我和学生一起欣赏草原云白、天蓝的画面,经过此种情境的创设,学生自然而然地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特别是学完前两小节之后,为了达到情感的升华,我播放了课件《美丽草原我的家》。学生观看后,进一步加深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此时读第三小节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拓展延伸,重视实践

  读中学写,学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此,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说话”因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作。比如,学完全文后,我播放了一段锦州美丽风光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家乡锦州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而且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然后布置了一项拓展练*:创作一首歌颂家乡锦州的诗篇。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读中学写,学写结合的要求。

  整节课的学*中,我只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更多的是学生的自读、自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老师说教式的灌输,而是学生自我体验后的感悟。这节课的教学,真正使三维目标落到了实处,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草原》这篇课文,是老舍优秀的名篇。文章语言优美,描会了引人入胜的草原风光。在文章中,老舍用舒缓的笔调描写了第一次访问草原时的所见所闻,用洗练的文字将写出了草原美丽动人的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全文散发出“景美,人更美”的思想,让人读来回味无穷。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一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激起兴趣,描述草原概貌

  对文字的品味是以朗读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伊始,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很重要的环节。我利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如分组读,男女生齐读,赛读等方式进行展开。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把握,让学生对老舍笔下“草原”这一美丽的景色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朗读结束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心中的印象,告诉大家,你觉得草原是怎样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鼓励学生自我思索,不仅对口头表达能力起到锻炼作用,也培养了想象能力。

  二.精读课文,感受“景美和人情美”

  (一)理顺课文中心思路。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然后提出问题,你从文章中感受到的草原时什么样的?你是怎样感受到的?学生的回答是自己对文章的自主感悟。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对草原的美丽有了进一步体会。交流感受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哪些文字能让人感受到草原美丽?从而深入到重点的句段或字词去品味草原的美。重点品味文章的一二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用得很恰当,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阅读中,体会草原“一碧千里”的优美景色。同时,也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对草原美景进行展现,使学生能直观感受草原美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想象变为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此外,在训练字词句段时,需要采取寻找经典句子、想象文中美景、谈论阅读体会等方式得以实现,因此,作为教学的一种工具,其辅助教学作用便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二)佳句重点学*,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句子,并且进行背诵。对第一自然段的叙述方式和顺序进行讲解,并且督促和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在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时,我抓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对草原“绿”和“广阔”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教学逐层伸入,接着重点赏析这样几个句子: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够了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3.“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三个句子各有特色,作者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草原“绿”和美的特点。在品析这段文字时,主要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如“翠**流”和“渲染”等词进行体悟。在教学中,我将读和悟结合了起来。

  景美体悟结束,该去乘着语言文字的翅膀去感悟草原人们的好客的热情和人情美了。在体悟人情美的时候,要抓住关键的词句如:“欢呼着,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除此之外,文章中也有一些具体的描写能看出蒙古族的热情好客。在教学时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悟草原人民语汉族的深厚情感。同时要想象这两句话所描绘的情境。学生动手写一写。

  (三)本课总结和一点思考

  在本课的学*中,首先要关注的是人文主义情怀应该充满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草原》一文文字*淡,无华丽的辞藻和跌宕的悬念,初看略显简单,但是,当整体阅读后,读者便被文章深深吸引了,因此,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诵读来理解其中内涵。从而欣赏文章的美丽和情怀,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导入——阅读体会——多媒体展示——学生探究——欣赏品鉴这几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唤起了学生的兴趣。

  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在语文教学中要以探究学*的模式来引导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体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进行相应的学*,在促进学*深入发展的同时,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生硬追求“讲”,而是要以引导为主要方式。因此,在这次教学中,我想做到“方而不纵,散而凝神”。通过自由的思维,学生可以真正发现和品味到文章中蕴含的感情,从而学*相关知识。

  新课标要求: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方式,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对深刻领悟文章的内容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教学中,也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思索。在学*中获得快乐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之一。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主自悟,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会。

  展示课《草原》在慎重的选课、团结的备课、说课中宣告结束了。我全身心的投入到整个过程之中,备课过程的和谐之美让我收获了几许成长。教学过程的不和谐之音,暴露了许多教育、教学的问题。

  何校长和语文组的老师针对我的课堂提出了衷肯、宝贵的意见。他们如同庖丁解牛,精妙的指出了失误的关节点,这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但是,从教一载以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不能克服?始终如一块磐石沉沉地压在我的胸口,让我喘不过气来;又如一团乱麻,让我在午夜梦回之际也不能沉沉入眠。

  直到读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她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把人生视为当然。我们知道有一天我们必将死去,但我们总是把那一天想得极其遥远。我们处于精神活泼、身体轻快的健康状态,死亡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我们难得想到它。日子延伸到无穷无尽的远景之中,所以,我们总是做些无价值的工作,几乎意识不到我们对于生活懒洋洋的态度有时我认为,如果我们象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这样的态度可以尖锐的强调生命的价值,我们每天都应该怀着友善、朝气和渴望去生活。

  是的,我缺乏的正是一种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友善、朝气和渴望的态度。在我的潜意识中,我只是一个新老师,有许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慢慢成长,我对自己很宽容,总是对自己说:这堂课上不好,没关系,有许多的下一节课可供我去弥补,殊不知一句话说得好:学生是经不起实验的!我可以慢慢的`成长,而学生却不能,我应竭尽所能给他们以最好的护航。

  假如我每天都带着这样的态度去生活: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假如我能带着这样的态度来工作:这是我上的最后一堂课。我想一切都会发生改变。我会用微笑、用友善、用朝气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用愉快上扬的调子与学生对话,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发言,对他们的回答给以发自内心的赞美;对他们的羞涩给以最为宽容的鼓励;我会露出大大的微笑,让他们感受到我的阳光;我会用上好公开课的态度来上好每一节课。用最为严谨和负责的态度来处理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像科学家那样严谨的比较每一种教学方法间的优劣之处;像艺术家那样精心的书写每一块小黑板,准备每一个教具。那时每一堂课将不再是一个遗憾。师生间的关系也将是一种其乐融融的和谐。

  除此而外,我还缺乏一种解读文本的经验和能力。教师需要高屋建瓴的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与感悟,因此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教师只有深入解读了文本,才有可能想出办法在语文教学中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起来。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对教材一知半解,又怎么能以其昏昏使其昭昭呢?

  我在教学中暴露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教材的解读不够,对文本的关节点把握不准。如在描写草原自然美景的第一自然段中,我抓住了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进行草原美景的教学。要学生首先体会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意思,再说说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这样的画面。学生找到了草原的羊群、骏马、大牛、小丘以及草原的天空进行说和读的训练。虽然线索理清了,但是问题却显得十分杂乱,也过碎,某些问题也不够科学。这是没有找准文章的关节点所致。如:抓住境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境界?(引导学生了解境界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回答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引导学生对草原的天空明朗和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画面进行感知和想象)这种境界给人以什么样的体验?(引导学生找到并读出体验)在此之上引导学生读透、读懂文本。

  同时我对文本的语言训练点把握不够准确。语言训练点的选择既来源于对文本的解读也来源于对学情的分析。在文中如渲染、勾勒、奇丽、清鲜这样的语言准确、优美,对于表达作者的情感,增添文章的意境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掌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如:为什么叫清鲜不用新鲜?渲染是什么样的?学过国画的同学来说说,演示给我们看一看?因此,我还需要夯实自身解读文本的功底。

  另外,对于教学方式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我不够慎重,令人感动和深思的课往往是那种*实,波澜不惊的课,因此在教学中能不使用课件的地方尽量不用。追求教学的*实与真实。

  在教学中我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出,恳请各位老师不啬指正!

  寒假熟悉新教材的时候,我再一次被《草原》这篇课文吸引住了。它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初次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安排的'是两课时,按照作者旅游的顺序学*课文。但是,真正学*时,我花了三课时,对原有教学设计也作了一定的修改,从风景、蒙古人两方面来感受草原的美,感觉较为理想。

  一、我班的孩子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导入。通过用多媒体播放七幅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的兴趣。

  二、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一碧千里”,“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着白色花朵”等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小组读、品读……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收到语言美的熏陶。

  三、感受蒙古人们的热情好客时,我先让学生找找从哪几方面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提炼: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然后课件出示: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让学生加到适合的词语前。学生在完成词语搭配的时候,进一步感受到了“热情好客”,因而在学*小组学*时,重点把握较准确,还能从教材想开去。

  学完全文后,我觉得有一点还不够到位,那就是学生的个别朗读,情感流露未得到充分体现。

  《草原上》是三年级上册第二课的一首歌曲,一首蒙古族民歌,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歌曲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首先,发声练*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孩子接下来演唱的效果,发声练*一定要提醒孩子轻声演唱,把音连贯在一起,自己听辨什么是美的.声音。

  其次,带领孩子们复*“×”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再次感受这两个音符的长短,把“—”欧带进节奏,读一读,知道了这些时值的长短,开始让学生看歌词中的节奏型,试着读一读。这首歌曲的歌词很简单,孩子们只要多注意就能够正确的读出来,但是这个环节忽略了“×———”全音符的时值,可能会有部分学生读不正确,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留意并纠正这个地方,再次提醒孩子们这是个全音符“×———”注意有几拍,不要少拍。歌词按照节奏读下来以后,我试着先让学生认识“356”三个音,从一年级到现在孩子们对音准应该有了初步的认识,引导大家学*乐谱,主要问题在高音“1”上,没有大概的高低音概念,就没办法完整演唱乐谱。

  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点,不能把他们想像的完全一样,设计的课程应该是有变化的,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定教学方案是很有必要的,慢慢摸索,继续学*!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因此,要全面完成小学音乐教育的任务,小学音乐课就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环节。笔者认为音乐欣赏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益处。

  一、享受音乐,美化人生。

  二、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在欣赏《草原放牧》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和着那欢快、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扭动着身体,一副活泼、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到草原上放牧,高兴得蹦来跳去。我不禁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所激动,更为音乐欣赏的魅力而折服。

  三、通过欣赏我国民族音乐作品,有助于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欣赏琵琶名曲,《十面埋伏》逼真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场面;《彝族舞曲》是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和粗扩强悍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青年人舞蹈欢乐的场面。我给学生做示范,学生欣赏。琵琶是我国民乐中的瑰宝,学生通过欣赏,可以引起自己对民族音乐的兴趣。通过欣赏,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热爱伟大祖国、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壮志。

  四、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接触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经典之作。

  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是经过锤炼、考验的艺术生命力较强的精品。例如在欣赏柳琴、阮、三弦、筝、扬琴等等。学生欣赏后,可以开扩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草原》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了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在教学中,我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我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设置情景,充分考虑增强学生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地、具体地表现了出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学生的个性在语言感悟训练中尽情的发挥。这种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每个人的潜能,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1、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环境。

  一个良好宽松的学*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为此我播放了一段韵律欢快的“鄂尔多斯舞曲”。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维,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挥。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后,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尽情的享受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文本融化了成孩子们的智慧,欢快祥和的音乐中促成了孩子们语感的形成。在本节课教学接*尾声时,伴随着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再次让学生整体读课文,感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把这节课带入了高潮,虽然话已尽,但是情未了,本文的中心又一次得到提升。

  2、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环境。

  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在研读“喜迎远客”时,我出示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抓住“襟飘带舞”“飞”“欢呼着”等重点语句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通过优美的画面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到“盛情款待”的美好境界。“奶茶、奶豆腐、奶酒,大盘的手抓羊肉”画面的出现,使孩子们不知不觉的兴奋起来。场面隆重而热烈,感受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同时,进一步体现出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的真挚感情。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环境,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

  3、体验文本,营造浓厚的学*氛围。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才能彼此接纳,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文本,“激情相见”部分从四个“握”字体会见面时的亲切,我很激动的与一个学生握手做示范,立即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孩子们立刻模仿起来,肢体语言使孩子们对草原人民的热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文本碰撞,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的个性也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学生的个性与学*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文章既写出了草原的独特风光;又写出了蒙古同胞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古族人民的心灵之美,各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全篇文章文笔优美、语言清新流畅,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闹欢腾的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学生很难体会到草原那种一望无际、满眼都是绿色的美。于是我准备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美,听一首描述草原美景的.歌曲,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歌词想象那儿的景。

  让学生爱上想象,为学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从此在智慧的天空自由翱翔。

  在假期里把教材通了一遍,重点研究第一单元教材。课文不陌生,但是怎样教好需要下功夫。《草原》一课是传统老课文,结合新课标和先学后教的模式,设计了流程。

  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开学初就去听课。在听了聂老师课后,感觉条理更清晰了,训练什么心中更有数了。在读熟练课文后,让学生理清条理,再一部分一部分学*。结合训练点,让学生随堂练*巩固。如第一段中几个比喻句的'训练,又如,把酒联欢部分,敬酒时他们会说什么?引导学生想象。要求背诵的第一二段及时进行背诵,积累语言。

  本课生字按说不难,但是由于刚开学,学生没有进入学*状态,记忆生字有些懒惰,导致听写时出错。只好再学*,再听写。刚开学,调动学生学*积极性非常重要。

  器乐曲《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段。共分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节奏轻快活泼,旋律灵活,速度较快,刻画了小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的情景。第二主题音调宽广起伏,速度缓慢,表达了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的赞美。

  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认识琵琶,了解琵琶的相关知识,知道琵琶的演奏姿势,在听了草原小姐妹的故事后,孩子们对都对两姐妹产生了崇拜之情,乐曲有两个主题旋律,两个旋律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段速度较快、情绪很欢快,第二段速度较慢、情绪比较抒情,这些很多孩子都能感受出来,教学中,我还让孩子们通过线条或图形表现两段音乐的不同,有些孩子表现非常好,1班的李若涵同学说:“第二段音乐是悲伤的、难过的”,所以他的`创作中用很多“点”表示眼泪,还有同学第一段音乐用“点”表示欢快、跳动的,第二段音乐用“线”表示优美、连贯的,这些都让我感受到音乐的强大力量。

  同样的“点”可以表示跳动,可以表示眼泪,这取决于我们怎样理解、怎样表达,音乐带给我们的发散的思维、自由想象的空间,值得我们认真地聆听、真切的感受,原本是通过聆听,自由表达,然而很多孩子却人云亦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与音乐相结合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草原》是一篇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融为一体的感人之作。课文饱含了作者老舍先生对草原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饱含了老舍先生对蒙古族人民的感恋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而优美、感情丰富,是陶冶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了解感悟民族团结的好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既有成功,也有遗憾。反思教学,有一处是我未曾预料的,回想此教学环节至今意犹未尽。

  师:哪个同学能告诉老师,通过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生:见了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很热情,谁还补充。

  生: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生: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师:如果你是谁老舍先生的随同访问团成员,你会对蒙古族人民说什么?

  生:你好,草原太美了。

  生:谢谢你们这么远来迎接我们。

  师:蒙古族人民对你会说什么?

  生:你们好,一路辛苦了。

  生:快进蒙古包喝茶。

  师:蒙**民热情相见,这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情谊深厚的表现。

  生:老师,什么是民族团结?为什么老舍先生他们去草原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就是民族团结?

  此处学生的大胆质疑我始料未及,记得我当时对学生这样说的“这个同学质疑的问题很好,其实我们学*这篇课文不但感受到了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而且还应该感受到蒙**民的团结友爱、深情厚意。你懂了吗?”课堂教学到此为止,那种生动的课堂教学不见了,大部分学生那稚气的脸颊上浮现出了疑惑和不解。显然,我对学生的那种抽象地点拨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课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此处教学环节如玉中一瑕,使得整个教学不尽完美。怎么办?如何才能让知识、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感悟到蒙汉情深的民族情感呢?我改变了教法,再次进入课堂,重新回到学生感到不解的问题上去。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

  生:好。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十)份(扩展6)

——草原上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草原上》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是第五册教材中唯一一个弘扬民族音乐的单元。

  教学设计上,我主要根据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进行了综合的设计。教学过程仍以歌舞、伴奏为主要的体验音乐的方法,但在学生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那就是改变传统的听唱学*方式,初次尝试由视唱入手,引导学生们自主学*,填词演唱。

  时间证明,我的尝试是成功的。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出色地完成歌曲的自主学*任务。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比如可以使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增强,视唱旋律的能力提高,在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音乐的兴趣﹍﹍而这些也正是我尝试这种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

  对于刚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这种方法是有很大难度的,而我的大胆尝试,另一方面体现的世我对学生的透彻的了解。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所以备课中我既要备教材,更要备教学生。我的方法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要完成这个环节,还要针对学生的哪些技能进行特殊训练?一次次的定案,一次次地推翻,在反复的斟酌中,我决定刚刚的学*方法,也形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是,体验音乐的环节。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蒙古族音乐、舞蹈的魅力,我首先借助多媒体把一段蒙古民族特有的舞蹈——筷子舞展示在学生面前。视与听的结合,营造了强大的震撼力,激起学生随歌起舞的情感。这时拿出我自费为他们准备的`筷子,边讲解边示范,很快地把他们引入音乐,变身为骄傲自豪的蒙古族小牧民。在感受音乐带给自己快乐同时,进一步了解了蒙古族舞蹈,从而为民族音乐感到自豪。

  本节课的不足是学生在用不同方式表现音乐的时候,总是忽视自己的唱,使得歌曲教学课中唱的不突出。分析原因,是学生年龄较小。主应力分布不均,顾此失彼了。还有就是新学歌曲,唱我的熟练度还不够。从这也看出一个优点,那就是这节课的教学是真实的。

  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多运用这样或类似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形成好的学**惯,促成更强的学*音乐的能力。

  此歌曲是一首蒙古族民歌,音乐语言十分简练,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为了孩子们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含义,也为了能够让他们用不同的音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利用教材上的童谣《河里有只小青蛙》的内容,帮助他们辨别音色并能够选择合适的音色演唱歌曲。

  首先,巩固唱名、音名知识,让他们跟琴视唱童谣《河里有只小青蛙》的旋律,接着填唱歌词。在演唱歌词的过程中,引导他们用不同的声音,表现小青蛙、大青蛙、小铃铛、大铃铛发出的声响,通过演唱他们基本掌握了两种不同的音色,接下来视唱歌曲《草原上》旋律,并向他们简介歌曲创作背景及蒙古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和他们音乐的风格特点,然后填词学唱歌曲。歌曲演唱熟练后,我首先用明亮的、粗犷的两种音色范唱歌曲,接着让他们选择合适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听着孩子们粗犷、豪放的歌声,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置身于蓝天、白云和绿草间,合着奔跑着的马群、羊群,大声歌唱!

  一、乐曲简析: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俄国作曲家包罗丁的一首著名的交响音画,也是交响音画中的一个极品。但是由于包罗丁一生的作品不是很多,熟悉他的人也很少,因此他的这首作品几乎没有学生知道。

  这首音乐是一首“标题”作品。作者曾在总谱上写了一段说明文字:“在中亚细亚单调的砂质草原上,第一次传来了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可以听见渐渐走*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音调。一支商队在俄罗斯士兵的卫护之下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安然无虑地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完成漫长的旅程,越走越远,俄罗斯和东方安详的曲调和谐的交织在一起,他的回声长时间萦绕在草原上,最后消失在远方。”与其它的欣赏课不同,作者这段话概括了这首乐曲所要刻画的音乐形象,因此以往在欣赏课中作为重点分析的音乐形象就无须再费力了。我把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对教学过程及教育理念的反思:

  音乐欣赏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难点,而欣赏这样的交响曲,更要难上加难。一是学生的欣赏水*有限;再有学生的兴趣取向决定了学生对这种很难听得懂的音乐不是那么感兴趣。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着重于问题的设计,即提出的问题既要有针对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使我更清楚的认识到欣赏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体会到音乐欣赏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欣赏教学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

  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当然都不可能离开音乐、音响和人的听觉,倾听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提供学生们鉴赏的音乐必须是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美感的艺术精品。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惯,逐步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

  2.欣赏教学要注意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欣赏教学要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欣赏教学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由描绘性音乐引起联想;二是由情节性音乐引起联想;三是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引起自由的想象。前两种方式比较浅显、易懂,也比较容易收到效果,后一种方式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当的欣赏能力。

  3.教师的讲解、提问,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

  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对欣赏曲进行讲解、提问是必要的。但是,教师的讲解力求精简、生动,多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表达,多采用先简要提示后倾听音乐,再让学生进行探索的方法,有些作品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在倾听之后,再作探索讨论,最后由教师作必要的讲解和提示。

  4.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交响音画是交响音乐的一种形式。交响乐被冠以“高雅音乐”多由于他的难懂,不具有大众性。虽然《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首标题音乐,作者对乐曲做了详尽的解释,但是乐曲的特点决定了其欣赏的`难度。而让十岁的孩子们听这样的音乐并且要求他们兴趣高涨,也确实勉为其难。因此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

  师:一首歌曲,作者可以通过歌词表现自己所要揭示的内容和主题,还能和听众产生共鸣。那么一首乐曲要想达到那种境界怎么办?

  生:??(表情茫然)

  师:分组讨论一下,看谁有办法?

  生:分组讨论。

  因为学生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交响诗、交响音画等音乐题材,所以学生在讨论之后仍旧没有找到办法。但是好奇心理驱使学生们想得到答案,这时再向学生介绍交响诗、交响音画这种音乐体裁,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难懂,而且很想听这种音乐,为下面的教学又做了铺垫,效果很好。

  5.抓住典型段落,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设计中,我把学生感受音乐要素——力度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作为重点,同时这也是学生在欣赏分析方面的一个难点。为此,我决定抓住乐曲中的典型段落与学生共同攻克难点。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乐曲风格总体比较婉转、静谧,但是中间有一段音乐的音响非常大,力度很强,用学生的话来形容是吓了“一跳”。我抓住这段落向学生提出了问题。

  师:本来很优美的音乐,作者为什么再此处用这样强烈的音响?

  生1:有危险情况发生了。(有学生笑)

  生2:遇到险情发生战争了!(学生大笑)

  师: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从开始的轻

  声音越来越大到最大,是为什么?

  生3:骆驼队从远处向我们走来。

  师:为什么到这个地方声音最大?

  生4:越来越*。

  师:越来越*的结果是什么?

  生5:走到我们的眼前!

  师:非常正确!作者的音乐刻画了骆驼队由远及*,直到来到我们眼前的这样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作者是通过利用音乐力度的变化来表现的,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了音乐的力度在刻画音乐形象上的重要作用。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参与意识非常强,而且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这也正是体现了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欣赏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难题,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乐曲的思想内涵之间的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使得欣赏教学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受学生欢迎,因此在这方面还需要进行综合的探究。

  器乐曲《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段。共分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节奏轻快活泼,旋律灵活,速度较快,刻画了小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的情景。第二主题音调宽广起伏,速度缓慢,表达了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的赞美。

  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认识琵琶,了解琵琶的相关知识,知道琵琶的演奏姿势,在听了草原小姐妹的故事后,孩子们对都对两姐妹产生了崇拜之情,乐曲有两个主题旋律,两个旋律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段速度较快、情绪很欢快,第二段速度较慢、情绪比较抒情,这些很多孩子都能感受出来,教学中,我还让孩子们通过线条或图形表现两段音乐的不同,有些孩子表现非常好,1班的李若涵同学说:“第二段音乐是悲伤的、难过的”,所以他的`创作中用很多“点”表示眼泪,还有同学第一段音乐用“点”表示欢快、跳动的,第二段音乐用“线”表示优美、连贯的,这些都让我感受到音乐的强大力量。

  同样的“点”可以表示跳动,可以表示眼泪,这取决于我们怎样理解、怎样表达,音乐带给我们的发散的思维、自由想象的空间,值得我们认真地聆听、真切的感受,原本是通过聆听,自由表达,然而很多孩子却人云亦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与音乐相结合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草原上》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是第五册教材中唯一一个弘扬民族音乐的单元。

  教学设计上,我主要根据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进行了综合的设计。教学过程仍以歌舞、伴奏为主要的体验音乐的方法,但在学生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那就是改变传统的听唱学*方式,初次尝试由视唱入手,引导学生们自主学*,填词演唱。

  时间证明,我的尝试是成功的。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出色地完成歌曲的自主学*任务。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比如可以使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增强,视唱旋律的能力提高,在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音乐的兴趣�l�l而这些也正是我尝试这种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

  对于刚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这种方法是有很大难度的,而我的大胆尝试,另一方面体现的世我对学生的透彻的了解。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所以备课中我既要备教材,更要备教学生。我的方法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要完成这个环节,还要针对学生的哪些技能进行特殊训练?一次次的定案,一次次地推翻,在反复的斟酌中,我决定刚刚的学*方法,也形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是,体验音乐的环节。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蒙古族音乐、舞蹈的魅力,我首先借助多媒体把一段蒙古民族特有的舞蹈――筷子舞展示在学生面前。视与听的结合,营造了强大的震撼力,激起学生随歌起舞的情感。这时拿出我自费为他们准备的筷子,边讲解边示范,很快地把他们引入音乐,变身为骄傲自豪的蒙古族小牧民。在感受音乐带给自己快乐同时,进一步了解了蒙古族舞蹈,从而为民族音乐感到自豪。

  本节课的不足是学生在用不同方式表现音乐的时候,总是忽视自己的唱,使得歌曲教学课中唱的不突出。分析原因,是学生年龄较小。主应力分布不均,顾此失彼了。还有就是新学歌曲,唱我的熟练度还不够。从这也看出一个优点,那就是这节课的教学是真实的。

  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多运用这样或类似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形成好的学**惯,促成更强的学*音乐的能力。

  《草原》是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感受自然风光美时,让学生找找第一段中的景物,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体会“一碧千里”这个词语,让学生说说这种情景。关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中国画的专业术语,我出示了两幅中国画,让学生对比比较,学生就能体会到老舍为什么用“渲染”这个词语。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还设计了写话练*,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练*写话。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

  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学生默读课文时,就能从文中的语句感受到蒙汉情深。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学生学*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草原》是一篇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融为一体的感人之作。课文饱含了作者老舍先生对草原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饱含了老舍先生对蒙古族人民的感恋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而优美、感情丰富,是陶冶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了解感悟民族团结的好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既有成功,也有遗憾。反思教学,有一处是我未曾预料的,回想此教学环节至今意犹未尽。

  师:哪个同学能告诉老师,通过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生:见了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很热情,谁还补充。

  生: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生: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师:如果你是谁老舍先生的随同访问团成员,你会对蒙古族人民说什么?

  生:你好,草原太美了。

  生:谢谢你们这么远来迎接我们。

  师:蒙古族人民对你会说什么?

  生:你们好,一路辛苦了。

  生:快进蒙古包喝茶。

  师:蒙**民热情相见,这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情谊深厚的表现。

  生:老师,什么是民族团结?为什么老舍先生他们去草原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就是民族团结?

  此处学生的大胆质疑我始料未及,记得我当时对学生这样说的“这个同学质疑的问题很好,其实我们学*这篇课文不但感受到了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而且还应该感受到蒙**民的团结友爱、深情厚意。你懂了吗?”课堂教学到此为止,那种生动的课堂教学不见了,大部分学生那稚气的脸颊上浮现出了疑惑和不解。显然,我对学生的那种抽象地点拨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课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此处教学环节如玉中一瑕,使得整个教学不尽完美。怎么办?如何才能让知识、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感悟到蒙汉情深的民族情感呢?我改变了教法,再次进入课堂,重新回到学生感到不解的问题上去。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有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中兄弟姐妹很多,大哥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爱护弟弟妹妹,经常帮助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很爱大哥,兄弟姐妹互帮互爱,使这个家庭团结和睦、非常幸福。你们说这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情谊深厚吗?

  生:当然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互帮互爱。

  生:因为他们是兄弟姐妹,所以情谊深厚。

  师:我们的祖国也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就是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相见会怎样?

  生:他们会很高兴,很激动。

  生:他们会很热烈地拥抱,手拉着手,不放开。

  师:你知道什么是民族团结了吗?

  生:民族团结就是各个民族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互助,友好相处。

  师:为什么蒙汉情深呢?

  (进一步拓深学生的思维)

  生:因为他们像兄弟姐妹一样,兄弟姐妹的情谊是深厚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好吗?

  (播放***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

  两次教学方法不同,效果迥异,再次教学,我从补白入手,将*淡无味的抽象思维转换成生动有趣地讲故事,听歌曲,学生有了具体的感受,切身的体会,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挖掘。同时,我也享受到了反思后的精彩,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快乐。

  总之,课后及时反思,另寻教学佳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突破教学的误区,把自己的教学水*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2、注重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草原》教学片断及反思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下面,我就谈谈我在《草原》一课中的教学设计片断。

  一、教学片断

  (一)情境导入

  1、放草原风光片,学生欣赏。

  (配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草原美吗?看后,你想说什么?

  3、教师导语:

  是啊,看到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听到蒙古族歌手浑厚、嘹亮的牧歌,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也飞向了那广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了,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块儿去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学*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

  2、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3、互助交流,资源共享:

  讨论优美的句子:

  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愉悦。

  出示句子:

  空气是新鲜的,天空是晴朗的,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愉悦。

  提问:你觉得这句和原句哪句美?为什么?

  ⑵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这句话用上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②假如你就是老舍,站在草原上,看到了这番景象,你能不能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说上几句?

  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体会“渲染”与“勾勒”的不同。

  ②学生同桌合作画画小丘。

  ③同学展示作品。

  ⑷感情朗读,体会美的意境。

  二、教学反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应注重课堂教学,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情境导入,创造美的氛围

  在导入新课时,我边播放音乐边和同学们一起欣赏草原风光片,让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到了那广阔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又适时地导入:“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听着蒙古族歌手浓厚、嘹亮的牧歌,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也飞向了那广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了……”这们的导入,以美的氛围,一下子就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

  (二)比较分析,感受语言美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交流自己认为写的最美的句子时,有一句优美的句子: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悦。我运用了换比和删比这两种方法,把“清鲜”换成“新鲜”,把“明朗”换成“晴朗”,并把“那么……那么……”删掉,让学生和原句比较。学生比较后感到:草原无污染,青草净化了空气,泛着芳香,空气特别清爽、新鲜,正因为空气清爽新鲜,草原的天空才格外明朗纯净。

  (三)启发想象,体会意境美

  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写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老舍,你能不能也用上比喻句描述这样的美景。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说:“……像碧蓝的天空中飘着千万朵白云。”有的说“……像蔚蓝色的大海上飘着点点白帆。”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会了美的意境。

  (四)巧设活动,增强美的趣味

  在交流优美的句子中,同学们对于“渲染”和“勾勒”两个词语很不理解,这两个词语都是美术上专有名词。“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我先让学生体会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含义,再让学生动手合作来画画小丘,课堂氛围一下子变得活跃了起来,让学生再来展示下自己的作品,同学们对于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就理解的更深刻了。

  (五)感情朗读,抒发美的情怀

  如果说想象能体验到美的意境,那么,朗读,就能抒发对美的情怀。课文中的一些好词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采用多种多样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能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抒发美的情怀。在学*第一自然段的最后,我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美的意境,抒发美的情怀,让那外在的自然美与内在的心灵相互迭印,热爱草原,赞美草原之情发于心而诵于口。

  总之,我们要注重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和谐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

  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草原》这一课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动,我被课文中所表现的蒙汉情深所感动,更为课堂上学生的那份热情而感动。我觉得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前,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天堂》,在悠扬的乐趣中,学生的脑海中展现草原的美景。接着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草原迷人的风景画,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积累的优美词句。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提问的情境,促使学生自主读文,边读边想,主动发现问题。我觉得学生提出的问题含金量很高,并掌握了基本的提问方法,学生在自主提问、互助解答的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最后,我用动情的导语抛出牵引全文的问题:“……你们体会到了蒙汗民族间那浓浓的深情了吗?把你们动情之处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在自学交流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我还以“情”为主线,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由学生自主选择学*内容,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唱一唱等学生喜欢的方式,充分地进行富有个性的语言实践与体验。再通过小组读、表演读、推荐读、比赛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感悟课文内容,体味到了动情之处,并深深地感受到了蒙**民之间的浓浓深情,特别是情到深处时,学生吹奏长笛曲,我跳起了蒙古舞蹈,这时学生配唱,有的学生还不自主地与我共舞,更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更加明白了要吃透学情,善于处理学生“突发”的问题,知识面要宽,还要全心的爱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全面地认识、教育、发展三大任务,课堂就能看到最佳效果。

  一、对主题图使用的体会

  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是计算正方体的个数,在计算中,出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产生我们需要的素材。教后,发现学生能呈现的算法基本上局限在:3×4×5、3×5×4、4×5×3范围内,我们探索所需要的类似3×(4×5)的算式是较难主动再现的。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刻意的人为的“引导”得到,其实很不自然,有些强加的感觉。也许,直接呈现给学生会更好些。但是又与以前学*的知识是相矛盾的,如(3×4)×5,是不应该添括号的。

  二、对教学内容的体会

  在教学中发现,在具体应用时,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很难分清楚的。比如:25×125×8×4,学生处理的第一步是:25×4×125×8,第二步是:(25×4)×(125×8)。一般来说,学生认为第一步是依据乘法交换律,第二步是乘法结合律。显然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我认为有些知识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可以模糊一点。

  首先,在小学阶段,有些问题要搞清楚,是很难的。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北师大教材没有文字定义,只有字母模型,参考人教版,它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定义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较之原来浙教版,少了三个数相乘和两个数相乘的前提,结合它的教师用书,我们不难发现,它告诉大家的信息是:编者无奈,小学生的认知水*低,科学地分析计算过程中到底根据什么规律,对他们来说,太麻烦,也不好理解,只单纯产应用了结合律或交换律算了。

  其次,没有这个必要的。在小学阶段不存在非要清楚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我们只要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是一种数学规律,意义是改变运算顺序,积不变;乘法交换律也是数学规律,改变乘数位置,积不变。至于一定要在三个数相乘和两个数相乘的前提下讨论的话,那学生在简便计算中,看不到三个数、两个数的模型,很难想到依据的定律是什么,只知道改变的什么。所以,从意义上理解定律更能让学生接受,然后让学生体会用定律模型能把这种变化规律表达地最简洁、本质。

  三、关于对乘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关系的思考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十)份(扩展7)

——《我的家在日喀则》教学反思范文5份

  昨天上午,在XX小学上了第一堂公开课,一大清早就赶到了那边,不过事实证明我确实早了点。晒了半个多小时太阳,才有一个人出现。听课的全是我们组里的老师,对于这种小场面,我是一点也不紧张。相反,我觉得自己年纪轻轻就像老油条,做什么事都抱着一种应付心理,完成就好。

  就拿昨天的那堂课来说,很早就可以准备,但这个准备只是形式上的教案,课件,一些表面该做的我确实都做了,虽然听课的那些老师也很谦虚的说挺好的,但我知道那些也都是表面的,慢慢的谈到音乐性,歌唱技巧等方面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到不足之处了。确实,这堂课有太多地方的不足。首先是最基本的,对学生的关注,如是否能唱了?唱到了什么程度?音准怎么样?情绪怎么样?这些我没有做好,因为自己觉得这首歌还是比较简单的,对教材理解的不透彻,所以在学生学唱方面也只是一味的简单的反复学唱了几面就过。其次是歌唱技巧,在这首歌的教学当中,学生唱的不是很到位,但我还是没有发现,如果之前可以教一下那几句高音的演唱技巧,那效果应该会更好。最后是单老师谈到的,音乐性不够,挖掘的不够细,对旋律的起伏我都没有牢牢抓住。也有老师说我这堂课有点杂,回头一想自己也觉得好像在做戏,而非知识的传授和学生之间的共鸣。而且一堂课下来,我还多出5分钟,像单老师说的,如果我能把这些东西都运用进去,那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

  是的,这堂课不完美,形成这些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我想只有一个——懒,在这里我要好好检讨一下,本来已经够懒的了,自从来到了乡下,就变得越来越懒,每天迟到早退不说,教学也不是非常认真,我不承认自己是个笨的人,说的这些我都知道,但就是不肯去钻研,懒得去做,做事情也常常一拖再拖,每次在单老师的空间里看到其它人都这么用心,都让我觉得非常惭愧。

  原来做一个音乐老师并非别人想象的这么轻松,真的很需要智慧,更需要勤奋!

  一、聆听歌曲、感受藏族文化以一个藏族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进行导入,引入新歌的聆听,接着结合对所听歌曲内容的回顾,有机介绍藏族文化,增进学生对藏族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喜爱藏族文化和藏族歌舞艺术的兴趣。在指导学生学跳藏族舞时,我先亲自给学生跳了一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藏族舞蹈的特征,藏族独特的舞蹈风格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好像来到了藏族人民中间。从而使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学跳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学跳藏族舞蹈,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尽管动作还谈不上十分优美,但对基本舞步的掌握情况良好。

  二、利用身势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的难点是一个7拍的长音的准确演唱,如果学生内心的节奏感非常好的话,比较容易唱准,但大多数学生节奏感不是特别好,所以在心里默默地数节拍肯定是无法突破难点的,所以我设想用动作去引导学生唱准,第1、2拍双手在头顶拍手,第3、4拍拍肩,第5、6拍叉腰,第7拍拍手,第8拍握拳。经过教师的示范,身势的引导,学生很快掌握了时值,演唱的比较准确,遗憾的是:在往下接歌词的时候不够及时,稍微有些遗憾。

  三、合理创编歌词在学生们学会了这首歌后,我引导学生进入了创编歌词的环节。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歌曲表达了藏族小朋友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我们也有自己的家乡,我们的家乡在哪里?(金太仓)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爱)我们家乡有什么特产吗?(肉松,双凤爊鸡,板桥西瓜、太仓糟油、麻雀蛋等等)好,张老师请你们根据这首歌曲的旋律来创编歌词唱唱我们自己的家乡好吗?学生非常感兴趣,唱得是不亦乐乎。这样进一步巩固了歌曲曲调,开拓了学生们想象的空间,提高了学生们编创歌词的能力,同时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尽情渲染了出来。总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所以本节课我积极引导学生沉浸于歌曲中,让学生入情、动情、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得到艺术享受。

  本课以同学参与为主体,通过认知、感受、表示、发明等参与活动的综合形式教学,指导同学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并感受藏族歌舞特色,从而拓宽视野,获得愉悦和美的感受。

  上课之前,我为同学布置了一个课前活动:听鼓声做动作进入教室,然后摆出自身想好的独特的造型,使同学在上课之前就活跃了起来,课堂气氛得到了很好的调节,激起了同学对音乐课学*的极大兴趣,为本课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接着以“用节奏型说话:你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青田。”入手,教师有节奏地提问,同学按老师的节奏回答,进行节奏模仿练*,因为练*联系实际生活,同学兴趣高涨,在此基础上请同学简单介绍家乡青田,引出小卓玛也想把自身的家乡介绍给大家,进而自然地过渡到歌曲教学。同学学唱歌曲的愿望被激发。为了进一步伐动同学学*歌曲的兴趣,我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通过课件,使同学对歌曲和日喀则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感受,以至于后面能自然地用丰满的情绪、轻快的声音,自豪地扮演唱歌曲。而“借小卓玛的歌,把青田介绍给大家”的歌词创编则将歌曲学唱推向了高潮,拓展了同学的思维,培养了同学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接着通过观察藏族服饰进入藏族甩袖舞的学*,唱跳结合,在巩固了唱的基础上,锻炼了同学的模仿能力,使整个课堂动了起来。最后布置了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活动。

  总的来说,在本堂课中,同学获得了愉悦和美的感受,较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也有很多地方值得研讨和改进,比方在内容布置方面,本课内容布置过多,以至于最后一项活动由于时间关系而未能很好的完成。其次,应该更加大胆地放手让同学自身去考虑、去探索、去创新,如在扮演歌曲中,可通过看甩袖舞,使同学的视觉感官得到刺激,然后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让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讨论,合作探索怎样创编动作扮演会更好,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可使小朋友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藏族音乐高亢嘹亮和欢快活泼的特点,同时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表示音乐和发明音乐的能力,增强他们扮演的自信心,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使整堂课真正体现以同学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并将音乐与舞蹈等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同学的文化视野变得开阔,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本课以学生参与为主体,通过认知、感受、表现、创造等参与活动的综合形式教学,指导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并感受藏族歌舞特色,从而拓宽视野,获得愉悦和美的感受。

  上课之前,我为学生安排了一个课前活动:听鼓声做动作进入教室,然后摆出自己想好的独特的造型,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就活跃了起来,课堂气氛得到了很好的调节,激起了学生对音乐课学*的极大兴趣,为本课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接着以“用节奏型说话:你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青田。”

  入手,教师有节奏地提问,学生按老师的节奏回答,进行节奏模仿练*,因为练*联系实际生活,学生兴趣高涨,在此基础上请学生简单介绍家乡青田,引出小卓玛也想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大家,进而自然地过渡到歌曲教学。学生学唱歌曲的愿望被激发。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歌曲的兴趣,我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通过课件,使学生对歌曲及日喀则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感受,以至于后面能自然地用饱满的情绪、轻快的声音,自豪地表演唱歌曲。而“借小卓玛的歌,把青田介绍给大家”的歌词创编则将歌曲学唱推向了xx,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接着通过观察藏族服饰进入藏族甩袖舞的学*,唱跳结合,在巩固了唱的基础上,锻炼了学生的模仿能力,使整个课堂动了起来。最后安排了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活动。

  总的来说,在本堂课中,学生获得了愉悦和美的感受,较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和改进,比如在内容安排方面,本课内容安排过多,以至于最后一项活动由于时间关系而未能很好的完成。其次,应该更加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如在表演歌曲中,可通过看甩袖舞,使学生的视觉感官得到刺激,然后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讨论,合作探索怎样创编动作表演会更好,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可使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藏族音乐高亢嘹亮和欢快活泼的特点,同时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增强他们表演的自信心,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使整堂课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并将音乐与舞蹈等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文化视野变得开阔,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课我以学生参与为主体,通过认知、感受、表现、创造等参与活动的综合形式教学,指导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并感受藏族歌舞特色,从而拓宽视野,获得愉悦和美的感受。

  上课之前,我以用“节奏型说话:你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恩施城”入手,老师有节奏地提问,学生按老师的节奏回答,进行节奏模仿练*,因为练*联系实际生活,学生兴趣高涨,在此基础上请学生简单介绍家乡恩施,引出小卓玛也想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大家,进而自然地过渡到歌曲教学。学生学唱歌曲的愿望被激发。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歌曲的兴趣,我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通过课件,使学生对歌曲及日喀则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感受,以至于后面能自然地用饱满的情绪、轻快的.声音,自豪地表演唱歌曲。而“借小卓玛的歌,把恩施介绍给大家”的歌词创编则将歌曲学唱推向了高潮,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接着通过观察藏族服饰进入藏族甩袖舞的学*,唱跳结合,在巩固了唱的基础上,锻炼了学生的模仿能力,使整个课堂动了起来。

  总的来说,在本堂课中,学生获得了愉悦和美的感受,较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和改进,比如在内容安排方面,本课内容安排过多,以至于最后一项活动由于时间关系而未能很好的完成。其次,应该更加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如在表演歌曲中,可通过看藏族舞,使学生的视觉感官得到刺激,然后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讨论,合作探索怎样创编动作表演会更好,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藏族音乐高亢嘹亮和欢快活泼的特点,同时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增强他们表演的自信心,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使整堂课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并将音乐与舞蹈等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文化视野变得开阔,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