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教学反思(5)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 1

  在我执教的这节公开课上,有两大亮点:

  1、 让学生分享记忆心得,指导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学生可以就此借鉴背诵技巧,有实效性;还能提高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 展示学生作业,学生评价,学生学*积极性高。

  我事先布置创造性复述课文的作业,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加以个人想象,以文字构建画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

  这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发挥其想象力,也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

  不过,所有的教学都是遗憾的艺术。回顾这堂课,有3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1、 教学目标宜上课伊始便确定。

  我确定的目标是“在欣赏课文详略安排的剪裁艺术时,让学生品味花木兰之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但是,我却是在背诵展示、想象故事画面展示之后才提出问题;而且,在讲析时,又把三者混杂一起,问题太大,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导致教学层次不够清晰。

  改进办法:

  (1)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开始便呈现,然后,围绕“木兰是女郎”,按照“故事情节—木兰的优秀品质—如何安排详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的教学思路,学生会觉得更容易把握些。

  (2)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成一堂写作指导课,指导学生改写课文。

  在作业展示的.过程中,指导改写的方法:

  1)加入对话

  2)加入动作

  3)加入心理

  4)加入人物

  5)加入细节

  6)加入环境等

  最后,归纳改写的注意事项:

  1)忠于原著情节

  2)注意详略安排

  如我就针对班上一位学生在日记里想象“父母听说女儿要回来了,高兴的一蹦三尺高”,这就不符合人物身份。两位年迈的老人只能是“颤巍巍的”,“互相搀扶着”了。

  2、 课堂教学内容宜做到重点突出,一课一得。

  为了让学生学*背诵方法,我安排了背诵环节并让两位学生分享背诵技巧。而实际上,这一环节是与课文设计没明显关系的。为了一堂课的完整,应该忍痛割爱,舍弃这一个内容,以便课堂的教学内容之重点突出来。

  改进办法:

  (1) 删掉背诵环节。

  (2) 删掉想象作业分享环节(专门指导写作时适用此环节)。

  3、 及时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生分段背诵课文时出现了几个字音错误,我没有及时处理。

  改进办法:

  及时处理学生存在的读音错误。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 2

  这节课让我感到,课堂教学做到既真实又扎实,既生动又生效才是一节好课。这节课使用了EEPO方式中的要素组合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努力体现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和互动、主动、能动等特色。首先,我认为我这节课的优点有:

  (1)课件制作比较精心,经过认真整理,化繁为简。课前我花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准备课件,为的是更好的梳理课文思路,让学生目的明确。

  (2)分析文本和学情,找准切入点和实破口。

  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本课时的设计理念,木兰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把“通过课文原句,找出人物形象”确定为本次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也是本次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认为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找的比较好。

  (3)注重朗读,适当的评价,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对于朗读的语调、语速、情感方面,我都认真点评、引导、分析,学生的朗读比较理想。

  (4)有效的合作学*。合作学*都有明确的合作要求,操作简单,避免了合作形式化。同桌互说,6人小组合作完成不同形式的呈现方式,成果呈现多元化,促进了学*的实效。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一开始的“温故知新”环节,此环节设计意图是想感悟诗意,检测学生前一节课学*情况和概括能力。不过学生还不在状态,我的调动还不到位。一两个学生后,状态恢复,回答和朗读渐入佳境。

  其次是经验不足,第二个教学目标没有全部完成到位。只抓木兰形象,忽略分析本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并且没能实现在课上讲本诗背诵下来。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 3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觉得的做的不错的有这些做法,我在第一课时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想象木兰回乡后在家变回女儿身后的形象及火伴看到她后的情景。我想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练笔的情境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在上课的'过程中谈到木兰的形象时,我引入豫剧花木兰的视频片段及好莱坞花木兰电影的片段,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花木兰在世界文学中的影响同时也调节了课堂的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最后,我还让学生参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样式,给花木兰写一个颁奖词,很多地方的中考中出现过类似的题目,我想趁热打铁既有助于学生深入感知花木兰的形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明确对学生表示,会背这篇课文那么就完成了70%的学*任务,剩下的30%中,能翻译课文占20%能感知木兰的形象占 10%。虽然我这样地位,但是我在课堂中还是没有创设各种情境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就把文章背下来,说明我的设计还是不精练,没有抓住重点的字词开展教学,而且对于文章中的修辞如很难懂的”互文“也是教的很松散。所以,这样留学生在课堂中做练*的时间就相对比较少。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回答“,在说到”木兰不用尚书郎“时,大部分学生都说这句反映了木兰淡泊名利热爱家乡的性格,可是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木兰这么做是因为她害怕,因为她怕做官久了自己的性别会被别人发现,如果那样,她就犯欺君重罪了……“这样的回答,让我很意外,好像完全脱离了正统的思想,但是也不能说毫无道理。我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善于思考但却没有用很好的方式把她引到”正道“,我想这需要老师的教学机智,这样的学生也能锻炼老师的教学机智。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 4

  《木兰诗》具有音韵美,适合青少年朗读。故布置学生课前朗读。

  本文有几个字的读音容易忽略,上课伊始即指名分段朗读。发现有学生将“可汗”、“愿为”的“为”、“鸣溅溅”的“溅”、“燕山”的“燕”、“朔”、“柝”、“十二转”的“转”、“裳”等字读错了。

  然后让学生自读,思考:你觉得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围绕这一个问题,学生对课文进行仔细地研读。

  接下来,背诵。或背诵段落,或背诵句子:

  (1)《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将士奔赴战场行军急促的句子______

  (2)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

  (3)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兰归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辞赞颂木兰机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检测字词句的解释、翻译。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 5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篇一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孙老师这堂网络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 “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师采用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码的设置,也别巨匠心,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过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 ,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提问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提问价值不大。

  三、改进措施

  1、“读木兰”这个环节要加强,加强朗读。

  2、“译木兰”要加强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3、学生写感想时出现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应予以指导,保持汉语纯洁性。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篇二

  《木兰诗》教学反思

  我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按照 “朗读诗歌——了解情节——疏通文意——揣摩语言——体会主题——背诵积累”的步骤来欣赏这首乐府民歌,课前的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组织教学当中,效果却不够理想。课后认真思考一下,最大的原因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问题,也许是作为一名新教师的关系,在这堂课的组织教学上我仍然使用了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过分注重了教师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通过这堂公开课,我的这个缺点毫无保留的暴露了出来,今后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木兰诗》这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中计划用二个课时来完成,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课文字词语句翻译以及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上。第二课时的教学,这就要求我在第一课时完成对全文的正音、字词翻译、音节停顿,进而将课文熟读成诵的教学任务,以便第二课时展开对花木兰人物形象、文章主题思想的解析。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在第一课时并未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影响到了我第二课时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没有真正读懂课文,二是也影响到完成自己备课时确定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而我也没有根据第一课时的授课情况对第二课时内容及时做出恰当的调整,这一点暴露了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之处,也可以说是我在教学准备上存在不足。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篇三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导入新课我就用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片段,希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和共鸣,拉*学生和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另外我设计了多组竞赛题目,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

  一、

  抓住情节,了解课文

  文言文语言精练,让学生觉得没有现代文的容易理解,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所以上课之初,我从感觉形象入手,通过观看录像着重感受花木兰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威武形象。让学生通过对各段故事情节的简述感知到课文的大概内容,再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花木兰身穿戎装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军的艰辛,感悟花木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花木兰是一位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女英雄。这是教学的基础。

  二、

  深化问题,自主学*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有学*和发展的自由。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在课文的复*中,我设计了一些选择题,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深化,让学生在自己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有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另外,有些题目以学生自我感悟诵读,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诵读有侧重进行指导,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以巩固,体现学生自主学*的氛围。

  三、诵读体会,激发感情

  诵读有利于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语文课堂教学就应书声琅琅,情趣浓浓。从学生们学*时的反映可以看出,由于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展示花木兰驰骋沙场的生动画面,和多种形式的竞赛题目,引导学生去诵读,他们学*的积极性很高,几乎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听他们的朗读,让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浑身是胆的花木兰驰骋在沙场上。通过在一系列多向互动的情境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让学生通过背诵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在朗朗书声中巩固语言,理解语言,从而学会运用语言。这一课时的内容挺多,但由于学生积极投入,整堂课感觉比较顺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这节课,我们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篇四

  这节课让我感到,课堂教学做到既真实又扎实,既生动又生效才是一节好课。这节课使用了EEPO方式中的要素组合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努力体现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和互动、主动、能动等特色。首先,我认为我这节课的'优点有:

  (1)课件制作比较精心,经过认真整理,化繁为简。课前我花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准备课件,为的是更好的梳理课文思路,让学生目的明确。

  (2)分析文本和学情,找准切入点和实破口。

  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本课时的设计理念,木兰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把“通过课文原句,找出人物形象”确定为本次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也是本次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认为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找的比较好。

  (3)注重朗读,适当的评价,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对于朗读的语调、语速、情感方面,我都认真点评、引导、分析,学生的朗读比较理想。

  (4)有效的合作学*。合作学*都有明确的合作要求,操作简单,避免了合作形式化。同桌互说,6人小组合作完成不同形式的呈现方式,成果呈现多元化,促进了学*的实效。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一开始的“温故知新”环节,此环节设计意图是想感悟诗意,检测学生前一节课学*情况和概括能力。不过学生还不在状态,我的调动还不到位。一两个学生后,状态恢复,回答和朗读渐入佳境。

  其次是经验不足,第二个教学目标没有全部完成到位。只抓木兰形象,忽略分析本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并且没能实现在课上讲本诗背诵下来。

  EEPO有效教育,是教师有效的指导,有效的调控,更是学生有效的学*。这节课,我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来组织学*,这么做,学生的个体意识就能够有效的被激发出来。而自己只当后台老板,从旁指点,甚至把自己也作为同学们中的一员来参与学*,这样不单起到了监督学*的作用,还让学生感到老师非常亲切。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

  我还要多花心思,继续实践EEPO模式,让课堂变得更扎实,而不只是一个花架子!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篇五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

  一、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节课我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朗读诗篇-----认识木兰-----聆听豫剧-----想象表演------构思练笔-------赞颂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实际,因为一直以来不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即使教师*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

  二、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因此在看到网上有非常纯正的朗读时就决定用名家朗诵来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在第一次讲的时候,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学生自己在下面读的很不错,然而当让他们主动起来展示时,就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来,是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主动,还是我们*时教学上训练的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上比较的缺失,没有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这启示我自己今后一定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再者,以读促写是落实语文学*的重要途径,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准确的百搭和写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额,因此,我在写这个环节上注重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表演加写作,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三、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使师生享受这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人,会打仗,很勇敢。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

  所以,我便抓住“木兰是一个女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从什么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特征。

  四、教师适时追问,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追问”,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问。“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实现“有效学*”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而我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现有的对诗歌的理解做出迅速的判断,并且巧妙地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追问,更有利于对文本、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同时在《木兰诗》课堂中也存在这缺陷。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有些细节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们的教学正是在这样一种肯定、否定与再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进步的。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5)份扩展阅读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5)份(扩展1)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1

  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一向为人们喜爱,流传深远。木兰其勤劳、善良、勇敢、刚毅、淳朴的形象,她不慕名利、深明大义、替父从军的事迹,也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引发学生的敬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点拨,引发学生回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学*《木兰诗》一课,给我最深刻的感受。

  对于这篇课文,学生的兴趣很浓,学*积极性很高。在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分析了木兰的形象。我正准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时,一个学生举起手,我疑惑不解地问:“有事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我不但不信,更理解不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是呀,木兰上厕所或洗澡,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吗?”为此,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体会到木兰的谨慎、机警。果然,有学生回答:“这些生活细节,木兰可以巧妙地回避。这从文章的结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以看出木兰是谨慎、机警的。”学生都信服了。这堂课结束后,给我的感受是学生应该有参与意识,要积极去思考,通过提出疑问来学*,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2

  在我执教的这节公开课上,有两大亮点:

  1、 让学生分享记忆心得,指导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学生可以就此借鉴背诵技巧,有实效性;还能提高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 展示学生作业,学生评价,学生学*积极性高。

  我事先布置创造性复述课文的作业,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加以个人想象,以文字构建画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

  这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发挥其想象力,也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

  不过,所有的教学都是遗憾的艺术。回顾这堂课,有3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1、 教学目标宜上课伊始便确定。

  我确定的目标是“在欣赏课文详略安排的剪裁艺术时,让学生品味花木兰之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但是,我却是在背诵展示、想象故事画面展示之后才提出问题;而且,在讲析时,又把三者混杂一起,问题太大,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导致教学层次不够清晰。

  改进办法:

  (1)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开始便呈现,然后,围绕“木兰是女郎”,按照“故事情节—木兰的优秀品质—如何安排详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的教学思路,学生会觉得更容易把握些。

  (2)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成一堂写作指导课,指导学生改写课文。

  在作业展示的过程中,指导改写的方法:

  1)加入对话

  2)加入动作

  3)加入心理

  4)加入人物

  5)加入细节

  6)加入环境等

  最后,归纳改写的注意事项:

  1)忠于原著情节

  2)注意详略安排

  如我就针对班上一位学生在日记里想象“父母听说女儿要回来了,高兴的一蹦三尺高”,这就不符合人物身份。两位年迈的老人只能是“颤巍巍的”,“互相搀扶着”了。

  2、 课堂教学内容宜做到重点突出,一课一得。

  为了让学生学*背诵方法,我安排了背诵环节并让两位学生分享背诵技巧。而实际上,这一环节是与课文设计没明显关系的。为了一堂课的完整,应该忍痛割爱,舍弃这一个内容,以便课堂的教学内容之重点突出来。

  改进办法:

  (1) 删掉背诵环节。

  (2) 删掉想象作业分享环节(专门指导写作时适用此环节)。

  3、 及时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生分段背诵课文时出现了几个字音错误,我没有及时处理。

  改进办法:

  及时处理学生存在的读音错误。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3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听了宿迁的孙老师执教的一堂网络课《木兰诗》,感触很多。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孙老师这堂网络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师采用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码的设置,也别巨匠心,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过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 ,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提问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提问价值不大。

  三、改进措施

  1、“读木兰”这个环节要加强,加强朗读。

  2、“译木兰”要加强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3、学生写感想时出现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应予以指导,保持汉语纯洁性。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4

  这节课让我感到,课堂教学做到既真实又扎实,既生动又生效才是一节好课。这节课使用了EEPO方式中的要素组合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努力体现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和互动、主动、能动等特色。首先,我认为我这节课的优点有:

  (1)课件制作比较精心,经过认真整理,化繁为简。课前我花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准备课件,为的是更好的梳理课文思路,让学生目的明确。

  (2)分析文本和学情,找准切入点和实破口。

  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本课时的设计理念,木兰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把“通过课文原句,找出人物形象”确定为本次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也是本次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认为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找的比较好。

  (3)注重朗读,适当的评价,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对于朗读的语调、语速、情感方面,我都认真点评、引导、分析,学生的朗读比较理想。

  (4)有效的合作学*。合作学*都有明确的合作要求,操作简单,避免了合作形式化。同桌互说,6人小组合作完成不同形式的呈现方式,成果呈现多元化,促进了学*的实效。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一开始的“温故知新”环节,此环节设计意图是想感悟诗意,检测学生前一节课学*情况和概括能力。不过学生还不在状态,我的调动还不到位。一两个学生后,状态恢复,回答和朗读渐入佳境。

  其次是经验不足,第二个教学目标没有全部完成到位。只抓木兰形象,忽略分析本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并且没能实现在课上讲本诗背诵下来。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5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在优秀教案中,我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把课堂活动分成三个版块──我能读准、我能读好、我能读懂。意图从三个层次动身来训练同学的阅读能力:首先读准字音、知道词语释义,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最后是读懂木兰的形象,提高同学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层次分明的优秀教案在协助同学认识这节课我们需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协助,能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并最终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身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朗读的时间掌握方面,我用了*20分钟时间让每个小组赛读整首诗,导致完**物形象分析这个教学任务时时间比较紧迫,因此我认识到在赛读时可以分段进行,那么在时间的掌握方面也就比较宽裕了。

  其次是对于朗读的语调分析方面,我做了较细致的分析,其实这里只要对感情基调做一次整体的掌握就足够了,同学在读中体会情感,也许会更真切一些。

  再次是在如何能让学体同学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同学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和时的纠正。

  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同学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这些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我没有让同学沉溺在诗歌的氛围中,彻底领会木兰这一爱国女英雄的形象。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5)份(扩展2)

——《木兰诗》教学反思范本10份

  《木兰诗》教学反思 1

  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一向为人们喜爱,流传深远。木兰其勤劳、善良、勇敢、刚毅、淳朴的形象,她不慕名利、深明大义、替父从军的事迹,也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引发学生的敬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点拨,引发学生回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学*《木兰诗》一课,给我最深刻的感受。

  对于这篇课文,学生的兴趣很浓,学*积极性很高。在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分析了木兰的形象。我正准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时,一个学生举起手,我疑惑不解地问:“有事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我不但不信,更理解不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是呀,木兰上厕所或洗澡,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吗?”为此,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体会到木兰的谨慎、机警。果然,有学生回答:“这些生活细节,木兰可以巧妙地回避。这从文章的结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以看出木兰是谨慎、机警的。”学生都信服了。这堂课结束后,给我的感受是学生应该有参与意识,要积极去思考,通过提出疑问来学*,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

  《木兰诗》教学反思 2

  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至少体现了以下的特点: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个性解读。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五环节教学过程中第一环节相当重要,它直接决定后面几个环节的阅读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惯和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时的思维深度拓宽学生多元化阅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没有越俎代庖,是一点是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

  二、分析文本和学情,找准切入点和实破口。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发展性阅读教学一课一得的设计理念,木兰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把“通过想象和联想推度作物形象”确定为本次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也是本次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在阅读中注重双基,落实语言的训练。在完成这一环节时,根据诗歌的特点,我特别重视朗读,让学生读准、读上口,读上心,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了味道,这为下面通过想象和联想推度人物形象这一核心目标的落实打下基础。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时而勾画,时而默想,时而小声朗诵,时而大声吟咏,学生投入到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的感知之中,并不时在书上作圈点批注。这说明初读的效果十分明显。例如有的学生在读到:“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时抑扬顿挫,缓急相间,重音、节奏、语调都把握得比较好,确实读出了战前的紧张而又井然有序的出征准备场面。如果没有充分地朗读,而是由老师包办代替分析恐怕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四、注重学生对问题的生发。传统的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者是教学目标而强加给学生的问题。有些是学生并不感兴趣的问题,有些是没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收效甚微。或者是一堂课中没有问题。这都是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在反复阅读和思考后生发出来的问题,因为这才是最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比直接寻求问题的答案更加重要。当然,在学生问题生发时老师要注意把学生引向核心目标上来。以免学生的问题过宽过范,漫无边际。教学第一环节中就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围绕核心目标提出最有价的问题,为第二和第三个环节打下基础。后面才会有学生精彩的发言展示和老师精彩的点拨点评。总之,这节课的几个看似不经意的教学预设中重视夯实学生双基,落实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为二三环节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发展学生阅读、表达、倾听能力作好铺垫,为四五环节方法迁移埋下伏笔。 可见第一环节的精心设计无疑是促进学生学*、实现“有效阅读”的教学指导策略。

  《木兰诗》教学反思 3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的认识到:

  一、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导演

  教师在课前周密的设计环节固然很重要,但是实施是关键,它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本课教师设计的环节,都将学生自然推到演员的'位置上,教师的不适时机的引导,教师的配乐朗读,将学生导入遥远的战争年代,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又引导学生入境,将课文的内容清楚的理解;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发挥创新写作,教师时刻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尽情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尤为重要

  本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如按旧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无味的听讲,这节课只能讲结构层次,语言特点,学生接收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留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创新写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活思维,提高写作水*。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木兰诗》教学反思 4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听了宿迁的孙老师执教的一堂网络课《木兰诗》,感触很多。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孙老师这堂网络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师采用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码的设置,也别巨匠心,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过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 ,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提问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提问价值不大。

  三、改进措施

  1、“读木兰”这个环节要加强,加强朗读。

  2、“译木兰”要加强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3、学生写感想时出现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应予以指导,保持汉语纯洁性。

  《木兰诗》教学反思 5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听了宿迁的孙老师执教的一堂网络课《木兰诗》,感触很多。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孙老师这堂网络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师采用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码的设置,也别巨匠心,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过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 ,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提问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提问价值不大。

  三、改进措施

  1、“读木兰”这个环节要加强,加强朗读。

  2、“译木兰”要加强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3、学生写感想时出现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应予以指导,保持汉语纯洁性。

  《木兰诗》教学反思 6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点拨,引发学生回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学*《木兰诗》一课,给我最深刻的感受。 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分析了木兰的形象。

  我正准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时,一个学生举起手,我疑惑不解地问:“有事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我不但不信,更理解不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是呀,木兰上厕所或洗澡,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吗?”一个学生马上回答:“这些生活细节,木兰可以巧妙地回避。这从文章的结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可以看出木兰是谨慎、机警的。”有的学生信服地点了点头,有的又举起手:“男人与女人在生理发育上毕竟有所不同,比如从胸部、皮肤、声音、走路,都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女的,这靠机警是解决不了的。”学生都沉默了。看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我激动地说:“木兰乔装十年,驰骋沙场的传奇经历和洋溢全诗的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都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木兰诗》称得上是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学生眼里流露着喜悦和满足的目光,快速地作好了笔记。本课的写作特点,本来想在下一课时解决,想不到学生的一个疑问,就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我不禁感慨万千: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思考,很难想象他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既然是学*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就应把问答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

  《木兰诗》教学反思 7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听了宿迁的孙老师执教的一堂网络课《木兰诗》,感触很多。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孙老师这堂网络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师采用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码的设置,也别巨匠心,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过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提问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提问价值不大。

  三、改进措施

  1、“读木兰”这个环节要加强,加强朗读。

  2、“译木兰”要加强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3、学生写感想时出现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应予以指导,保持汉语纯洁性。

  《木兰诗》教学反思 8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把课堂活动分成三个版块──我能读准、我能读好、我能读懂。意图从三个层次出发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读准字音、知道词语释义,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最后是读懂木兰的形象,提高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认识这节课我们需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能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并最终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朗读的时间把握方面,我用了*20分钟时间让每个小组赛读整首诗,导致完**物形象分析这个教学任务时时间比较紧迫,因此我认识到在赛读时可以分段进行,那么在时间的把握方面也就比较宽裕了。

  其次是对于朗读的语调分析方面,我做了较细致的分析,其实这里只要对感情基调做一次整体的把握就足够了,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也许会更真切一些。

  再次是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

  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这些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我没有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彻底领会木兰这一爱国女英雄的形象。

  《木兰诗》教学反思 9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简介“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

  2.检查预*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溅溅( )胡骑( )啾啾( )朔气( )金柝( )十二转( )百千强( )扶将( )阿姊( )霍霍( )旧时裳( )理云鬓( )

  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要求学生以“木兰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四、细读课文,感受木兰形象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表述。

  (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明确自己眼中木兰的形象:

  可能的回答有: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

  学生2:我从课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到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人,因为木兰的叹息声是在为父亲担心,可见木兰的孝顺;“愿为市鞍马”的一个“愿”字充分表明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国家的人!

  学生3:我从课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读到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因为战争这么激烈,“十年”说明打仗时间很长,又死了很多人,而木兰还能活着回来,足够证明她的英勇善战!还有,我从课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读到木兰是一个不慕官职厚禄、情系故乡、眷恋家园、热爱和*生活的人,因为木兰立了赫赫战功,因功受赏,可是她依然作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决定,在她看来,打仗好像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官职厚禄,纯粹是为了保卫国家,使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学生4:我从课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读到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打扮、美丽可爱的女人,因为喜欢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说明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热爱的;这些人也是可爱的、美丽的!

  教师在其中要适时做出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班为你鼓掌!

  教师可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的美好心愿。

  2.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撒切尔夫人)。

  五、深读课文,走进木兰内心世界:

  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伙伴、当朝天子和《木兰诗》的读者,说出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在随笔本上写200字的片段作文。

  五、拓展延伸:

  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完成课后*题二3、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题见《课时检测》和《完全解读》)

  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

  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

  《木兰诗》教学反思 10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主人公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诗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诗歌韵律和谐,朗朗上口,表现了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因此在教学中,我从木兰是一个“女英雄”切入,通过“初读诗歌、感知故事——细读诗歌、感受形象——深读诗歌、对话木兰”三个板块引导学生进行了“原来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化解读,品读出了一个刚柔相济、千娇百媚、隐忍刚强的英雄形象。

  一、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使师生享受这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人,会打仗,很勇敢。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

  二、教师适时追问,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追问”,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问。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而追问就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在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并能随机应变地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实现“有效学*”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诗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复述诗文内容。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展开多种形式朗读,为下一步背诵诗**准备,同时在理解诗文的环节注意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5)份(扩展3)

——《木兰诗》教学反思6篇

  这节课让我感到,课堂教学做到既真实又扎实,既生动又生效才是一节好课。这节课使用了EEPO方式中的要素组合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努力体现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和互动、主动、能动等特色。首先,我认为我这节课的优点有:

  (1)课件制作比较精心,经过认真整理,化繁为简。课前我花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准备课件,为的是更好的梳理课文思路,让学生目的明确。

  (2)分析文本和学情,找准切入点和实破口。

  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本课时的设计理念,木兰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把“通过课文原句,找出人物形象”确定为本次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也是本次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认为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找的比较好。

  (3)注重朗读,适当的评价,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对于朗读的语调、语速、情感方面,我都认真点评、引导、分析,学生的朗读比较理想。

  (4)有效的合作学*。合作学*都有明确的合作要求,操作简单,避免了合作形式化。同桌互说,6人小组合作完成不同形式的呈现方式,成果呈现多元化,促进了学*的实效。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一开始的“温故知新”环节,此环节设计意图是想感悟诗意,检测学生前一节课学*情况和概括能力。不过学生还不在状态,我的调动还不到位。一两个学生后,状态恢复,回答和朗读渐入佳境。

  其次是经验不足,第二个教学目标没有全部完成到位《木兰诗》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只抓木兰形象,忽略分析本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并且没能实现在课上讲本诗背诵下来。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简介“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

  2.检查预*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溅溅( )胡骑( )啾啾( )朔气( )金柝( )十二转( )百千强( )扶将( )阿姊( )霍霍( )旧时裳( )理云鬓( )

  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要求学生以“木兰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四、细读课文,感受木兰形象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表述。

  (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明确自己眼中木兰的形象:

  可能的回答有: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

  学生2:我从课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到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人,因为木兰的叹息声是在为父亲担心,可见木兰的孝顺;“愿为市鞍马”的一个“愿”字充分表明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国家的人!

  学生3:我从课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读到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因为战争这么激烈,“十年”说明打仗时间很长,又死了很多人,而木兰还能活着回来,足够证明她的英勇善战!还有,我从课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读到木兰是一个不慕官职厚禄、情系故乡、眷恋家园、热爱和*生活的人,因为木兰立了赫赫战功,因功受赏,可是她依然作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决定,在她看来,打仗好像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官职厚禄,纯粹是为了保卫国家,使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学生4:我从课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读到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打扮、美丽可爱的女人,因为喜欢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说明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热爱的;这些人也是可爱的、美丽的!

  教师在其中要适时做出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班为你鼓掌!

  教师可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的美好心愿。

  2.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撒切尔夫人)。

  五、深读课文,走进木兰内心世界:

  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伙伴、当朝天子和《木兰诗》的读者,说出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在随笔本上写200字的片段作文。

  五、拓展延伸:

  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完成课后*题二3、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题见《课时检测》和《完全解读》)

  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

  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

  一、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节课我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朗读诗篇——认识木兰——聆听豫剧——想象表演——构思练笔——-赞颂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实际,因为一直以来不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即使教师*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

  二、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因此在看到网上有非常纯正的朗读时就决定用名家朗诵来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在第一次讲的时候,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学生自己在下面读的很不错,然而当让他们主动起来展示时,就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来,是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主动,还是我们*时教学上训练的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上比较的缺失,没有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这启示我自己今后一定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再者,以读促写是落实语文学*的重要途径,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准确的百搭和写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额,因此,我在写这个环节上注重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表演加写作,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至少体现了以下的特点: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五环节教学过程中第一环节相当重要,它直接决定后面几个环节的阅读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惯和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时的思维深度拓宽学生多元化阅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没有越俎代庖,是一点是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

  二、分析文本和学情,找准切入点和实破口。

  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发展性阅读教学一课一得的设计理念,木兰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把“通过想象和联想推度作物形象”确定为本次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也是本次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在阅读中注重双基,落实语言的训练。

  在完成这一环节时,根据诗歌的特点,我特别重视朗读,让学生读准、读上口,读上心,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了味道,这为下面通过想象和联想推度人物形象这一核心目标的落实打下基础。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时而勾画,时而默想,时而小声朗诵,时而大声吟咏,学生投入到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的感知之中,并不时在书上作圈点批注。这说明初读的效果十分明显。例如有的学生在读到:“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时抑扬顿挫,缓急相间,重音、节奏、语调都把握得比较好,确实读出了战前的紧张而又井然有序的出征准备场面。如果没有充分地朗读,而是由老师包办代替分析恐怕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四、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发生。

  传统的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者是教学目标而强加给学生的问题。有些是学生并不感兴趣的问题,有些是没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收效甚微。或者是一堂课中没有问题。这都是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在反复阅读和思考后生发出来的问题,因为这才是最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比直接寻求问题的答案更加重要。当然,在学生问题生发时老师要注意把学生引向核心目标上来。以免学生的问题过宽过范,漫无边际。教学第一环节中就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围绕核心目标提出最有价的问题,为第二和第三个环节打下基础。后面才会有学生精彩的发言展示和老师精彩的点拨点评。

  总之,这节课的几个看似不经意的教学预设中重视夯实学生双基,落实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为二三环节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发展学生阅读、表达、倾听能力作好铺垫,为四五环节方法迁移埋下伏笔。可见第一环节的精心设计无疑是促进学生学*、实现“有效阅读”的教学指导策略。

  在我执教的这节公开课上,有两大亮点:

  1、让学生分享记忆心得,指导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学生可以就此借鉴背诵技巧,有实效性;还能提高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展示学生作业,学生评价,学生学*积极性高。

  我事先布置创造性复述课文的作业,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加以个人想象,以文字构建画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

  这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发挥其想象力,也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

  不过,所有的教学都是遗憾的艺术。回顾这堂课,有3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目标宜上课伊始便确定。

  我确定的目标是“在欣赏课文详略安排的剪裁艺术时,让学生品味花木兰之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但是,我却是在背诵展示、想象故事画面展示之后才提出问题;而且,在讲析时,又把三者混杂一起,问题太大,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导致教学层次不够清晰。

  改进办法:

  (1)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开始便呈现,然后,围绕“木兰是女郎”,按照“故事情节—木兰的优秀品质—如何安排详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的教学思路,学生会觉得更容易把握些。

  (2)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成一堂写作指导课,指导学生改写课文。

  在作业展示的过程中,指导改写的方法:

  1)加入对话

  2)加入动作

  3)加入心理

  4)加入人物

  5)加入细节

  6)加入环境等

  最后,归纳改写的注意事项:

  1)忠于原著情节

  2)注意详略安排

  如我就针对班上一位学生在日记里想象“父母听说女儿要回来了,高兴的一蹦三尺高”,这就不符合人物身份。两位年迈的老人只能是“颤巍巍的”,“互相搀扶着”了。

  2、课堂教学内容宜做到重点突出,一课一得。

  为了让学生学*背诵方法,我安排了背诵环节并让两位学生分享背诵技巧。而实际上,这一环节是与课文设计没明显关系的。为了一堂课的完整,应该忍痛割爱,舍弃这一个内容,以便课堂的教学内容之重点突出来。

  改进办法:

  (1)删掉背诵环节。

  (2)删掉想象作业分享环节(专门指导写作时适用此环节)。

  3、及时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生分段背诵课文时出现了几个字音错误,我没有及时处理。

  改进办法:

  及时处理学生存在的读音错误。

  这节课让我感到,课堂教学做到既真实又扎实,既生动又生效才是一节好课。这节课使用了EEPO方式中的要素组合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努力体现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和互动、主动、能动等特色。首先,我认为我这节课的优点有:

  (1)课件制作比较精心,经过认真整理,化繁为简。课前我花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准备课件,为的是更好的梳理课文思路,让学生目的明确。

  (2)分析文本和学情,找准切入点和实破口。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5)份(扩展4)

——《木兰诗》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4、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可同学们却不一定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学*这首诗

  二、背景解题,认识时代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

  1、教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教师重点强调:

  机抒: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èi(缰绳 )

  燕山:yān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 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著我旧时裳:zhuó(穿)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傍地:bàng(临*,此处引申为贴着)

  3、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4、学生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走*木兰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2、《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时间顺序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教师板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决心(替父从军)——从军(准备)奔赴(战场)——十年(征战)拒赏(厚禄)——与亲人(团聚)

  五、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探究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总之,木兰形象特点: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

  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

  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六、体验反思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2、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七、课堂小结

  1、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刘胡兰、秋瑾

  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目标要求:

  1.背诵诗歌,领会诗歌大意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

  3.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4.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问题导读单、训练单、拓展单。

  学生:课前做好结构化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花木兰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自2000年起,河南商丘每年举办“*商丘木兰文化节”,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作为一首民歌,《花木兰》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走*《木兰诗》,走*花木兰。

  今天我们的口号是:确立目标,合作探究,挑战成功。

  二、检查预*。

  检查导读单完成情况。

  老师:

  1、听取组长的汇报。

  2、抽查。

  3、指导解决存在问题。

  期望学生:

  1、各小组长汇报本组完成情况。

  2、学生纠错。

  三、朗读诗歌。

  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感知文意,初步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老师: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指导朗读诗歌的语气。

  期望学生:

  1、小组内讨论用怎样的语气?

  2、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四、疏通诗意。

  老师:指导个别难懂的词句。

  期望学生:借助工具书诠释全诗。

  (小组互动合作,讨论交流,讲解诗意。)

  五、生成问题。

  整理预*过程中的疑难和疑问,生成问题。

  老师:指导各小组整理、归纳,生成问题。

  期望学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

  六、课堂总结。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

  二、合作探究。

  老师:

  1、指导学生小组就生成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2、指导学生展示交流,并作出评价。

  期望学生: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深入讨论,广泛交流,达成共识。

  三、展示成果。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师生评价。

  教师(旁白):现在进入小组展示阶段,各小组代表请上台。

  学生:小组代表上黑板讲解本组探讨的答案。

  四、训练巩固。

  完成《问题训练单》。

  学生:

  1、自主完成*题。

  2、学生小组探讨疑难。

  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繁简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美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临之怦然心动,读之欣然于色,思之慷慨击鼓。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

  六、布置作业。

  完成《问题测验单》。

  附板书:

  木兰诗

  代父从军深明大义

  踏上征途不畏艰险

  征战沙场英勇善战

  辞封拒赏不慕功名

  返家团聚热爱和*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2、学*《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 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今天我们学*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

  1.题解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

  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注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口头试译全诗,熟悉故事情节。教师行间巡视,指教。

  三、研读课文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5)份(扩展5)

——木兰诗教学反思范文十份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

  一、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节课我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朗读诗篇-----认识木兰-----聆听豫剧-----想象表演------构思练笔-------赞颂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实际,因为一直以来不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即使教师*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

  二、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因此在看到网上有非常纯正的朗读时就决定用名家朗诵来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在第一次讲的时候,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学生自己在下面读的很不错,然而当让他们主动起来展示时,就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来,是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主动,还是我们*时教学上训练的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上比较的缺失,没有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这启示我自己今后一定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再者,以读促写是落实语文学*的重要途径,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准确的百搭和写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额,因此,我在写这个环节上注重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表演加写作,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我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按照 “朗读诗歌――了解情节――疏通文意――揣摩语言――体会主题――背诵积累”的步骤来欣赏这首乐府民歌,课前的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组织教学当中,效果却不够理想。课后认真思考一下,最大的原因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问题,也许是作为一名新教师的关系,在这堂课的组织教学上我仍然使用了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过分注重了教师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通过这堂公开课,我的这个缺点毫无保留的暴露了出来,今后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木兰诗》这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中计划用二个课时来完成,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课文字词语句翻译以及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上。第二课时的教学,这就要求我在第一课时完成对全文的正音、字词翻译、音节停顿,进而将课文熟读成诵的教学任务,以便第二课时展开对花木兰人物形象、文章主题思想的解析。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在第一课时并未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影响到了我第二课时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没有真正读懂课文,二是也影响到完成自己备课时确定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而我也没有根据第一课时的授课情况对第二课时内容及时做出恰当的调整,这一点暴露了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之处,也可以说是我在教学准备上存在不足。

  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和音频片段,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活跃课堂气氛的,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我却没有播放这些原先准备好的材料,这一点也说明了我教学应变能力的不足,上公开课时过分的紧张。

  总而言之,课堂气氛显得过于沉闷,学生反应不强烈,许多我事先认为能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忽视了教学的细节安排,自己使用的教学语言在情感上不能够感染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当中通过自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一点是我的薄弱环节,今后要在这方面加强锻炼。

  另外这篇课文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很有节奏感的诗歌,句句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应该要让学生多读,精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整堂课应该有范读、细读、快速默读、高声朗读等。读出语文教学的特色,特别是适时使用朗读方法,既熟练了课文,又增强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而在这一点上明显是我教学准备的不足,在教学设计中安排教师指导朗读,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

  我在问题的设置上,也不够明晰,指向性不强,问题也显得有些“苍白”。例如我在解释“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明了木兰积极投身到战争的准备当中,想尽快奔赴前线时,所设置的问题时,我直接的问了学生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就不太明白老师设置问题的意图,如果我具体的问“为什么木兰要积极地四处奔波,准备道具”,学生应该更能体会到木兰奔赴战场的决心和战场的紧张气氛。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我却没有很好地兼顾。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中应该在“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等方面还要下一番工夫,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却没有很好突出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尤其是“学生翻译”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互文修辞讲得也过于匆忙,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读得不够深入,这种情况下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总的来说,这节课堂教学,内容虽然详实,教法却不尽得当;准备充分,实际教学过程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正在成长的见*教师,在整个上课的准备过程中我都得到我们组其他老师的指导,使我感悟颇深,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我十分希望在更多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内修外炼,使自己的教学水*不断得到提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点拨,引发学生回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学*《木兰诗》一课,给我最深刻的感受。 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分析了木兰的形象。

  我正准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时,一个学生举起手,我疑惑不解地问:“有事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我不但不信,更理解不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是呀,木兰上厕所或洗澡,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吗?”一个学生马上回答:“这些生活细节,木兰可以巧妙地回避。这从文章的'结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可以看出木兰是谨慎、机警的。”有的学生信服地点了点头,有的又举起手:“男人与女人在生理发育上毕竟有所不同,比如从胸部、皮肤、声音、走路,都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女的,这靠机警是解决不了的。”学生都沉默了。看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我激动地说:“木兰乔装十年,驰骋沙场的传奇经历和洋溢全诗的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都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木兰诗》称得上是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学生眼里流露着喜悦和满足的目光,快速地作好了笔记。本课的写作特点,本来想在下一课时解决,想不到学生的一个疑问,就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我不禁感慨万千: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思考,很难想象他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既然是学*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就应把问答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导入新课我就用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片段,希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和共鸣,拉*学生和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另外我设计了多组竞赛题目,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

  一、抓住情节,了解课文

  文言文语言精练,让学生觉得没有现代文的容易理解,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所以上课之初,我从感觉形象入手,通过观看录像着重感受花木兰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威武形象。让学生通过对各段故事情节的简述感知到课文的大概内容,再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花木兰身穿戎装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军的艰辛,感悟花木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花木兰是一位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女英雄。这是教学的基础。

  二、深化问题,自主学*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有学*和发展的自由。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在课文的复*中,我设计了一些选择题,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深化,让学生在自己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有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另外,有些题目以学生自我感悟诵读,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诵读有侧重进行指导,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以巩固,体现学生自主学*的氛围。

  三、诵读体会,激发感情

  诵读有利于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语文课堂教学就应书声琅琅,情趣浓浓。从学生们学*时的反映可以看出,由于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展示花木兰驰骋沙场的生动画面,和多种形式的竞赛题目,引导学生去诵读,他们学*的积极性很高,几乎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听他们的朗读,让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浑身是胆的花木兰驰骋在沙场上。通过在一系列多向互动的情境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让学生通过背诵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在朗朗书声中巩固语言,理解语言,从而学会运用语言。这一课时的内容挺多,但由于学生积极投入,整堂课感觉比较顺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这节课,我们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作为一篇精读课文,我想在一、二节课内通过深入品读语言来品析人物,又不想放弃对学生朗读诗歌的指导,两个方面都是需要大块时间重锤敲击的教学环节,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我越是想两者兼得,越是两个都没有抓牢,这是遗憾之一;

  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能力,一直是我教学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节课显然也成了一个并不漂亮的“尾巴”,这是遗憾之二

  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来看,渴望让学生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从通过准确的语音、恰当的语速语调和节奏的变化到读出不同内容传达出的不同情绪,这个愿望显然有点理想化了,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品读诗歌” 环节,原先设计的赏析突显木兰女性性格和品质特点诗句的环节,应该是本课的一个亮点,然而由于前面朗读部分耗时太多而没有展开,这成为了我这节课最大的遗憾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

  上完课,我感觉整堂课的朗读还欠缺指导,那么究竟怎样的朗读才是有效的呢?我经过反思,觉得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

  1、读有所思:教师首先要明确朗读的目标,你为什么要让学生朗读?朗读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读,朗读的过程中有思维的过程,那么这样的朗读就是积极的,主动的。例如,我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让我们把黄河的气势读出来吧!"

  2、读有所获:一节课下来,学生朗读的时间是很充分了,朗读的面也极广,可是朗读的能力却不见有多少提高。为什么?就是因为缺乏指导,这也是我这堂课最失败的地方。我们常说让学生"自读感悟",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但是,朗读也是需要训练的,没有训练,学生的语感从哪里来呢?因此,课上教师的指导攸关重要,从一句话、一个字甚至一处标点着手,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一句时,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可以把句中"惊涛骇浪"和"如履*地"两个词语提出来,教师进行点拨,学生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既对这两个词语加深了印象,又对艄公的形象有了更深一步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在去朗读课文,我想效果更明显。所以,有效的朗读要能体现层次性,要使学生在这一堂课中朗读方面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3、读有所感:学生朗读后要有所感悟,这个感悟不是教师通过传授、通过暗示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感受。通过朗读,学生脑海中留下的是丰满的形象,是真切的情感,是蕴涵于语言文字的思想,而不是简单的浮于文本之上的文字。我想这样的朗读才是有效的,而这些正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仔细钻研的地方。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简介“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

  2.检查预*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溅溅( )胡骑( )啾啾( )朔气( )金柝( )十二转( )百千强( )扶将( )阿姊( )霍霍( )旧时裳( )理云鬓( )

  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要求学生以“木兰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四、细读课文,感受木兰形象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表述。

  (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明确自己眼中木兰的形象:

  可能的.回答有: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

  学生2:我从课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到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人,因为木兰的叹息声是在为父亲担心,可见木兰的孝顺;“愿为市鞍马”的一个“愿”字充分表明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国家的人!

  学生3:我从课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读到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因为战争这么激烈,“十年”说明打仗时间很长,又死了很多人,而木兰还能活着回来,足够证明她的英勇善战!还有,我从课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读到木兰是一个不慕官职厚禄、情系故乡、眷恋家园、热爱和*生活的人,因为木兰立了赫赫战功,因功受赏,可是她依然作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决定,在她看来,打仗好像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官职厚禄,纯粹是为了保卫国家,使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学生4:我从课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读到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打扮、美丽可爱的女人,因为喜欢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说明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热爱的;这些人也是可爱的、美丽的!

  教师在其中要适时做出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班为你鼓掌!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5)份(扩展6)

——读《木兰诗》有感(10)份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巾帼英雄成为女中豪杰,人中大丈夫!从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到到八十年代的中国保尔张海迪,真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

  中国当代青年张海迪9岁时高位截瘫,多病缠身,每行一断路都要洒下比别人多的汗水,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代价,然而她并没有被病魔所吓倒,而是向命运所挑战,每天坚持在家里自学,而且坚持学*各国语言,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学,而且还翻译了许多英文、日文版的文学著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读木兰诗有感。她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她凭着自己的毅力战胜困难的信心都达到了常人难以办到的事情。她以“人残志不残”的信心创造了生命的辉煌,成为了生活中的强者,谁说女子不如男?

  传统道德上的意识偏见,早就应该被***辗碎,君不见商海女强人,各国政要中也有女强人的身影出现吗?这个世界本来就有我们女人的一半,凭什么把功劳和成绩都说成是男人创造的,我一定要争做一名出色的中学生,在不远的将来也能成为一名女强人!

  成长所需的是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是苏东坡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生”的豁达与潇洒,漫漫成长路上,更需要的是花木兰的爱国志,她为了国家而留血牺牲的深深报国情。

  《木兰诗》云:“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想当年,风华正茂的花木兰,为了不让年迈的爹爹参军,竟剪去瀑布似的.黑发,女扮男装,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驰骋沙场,为国立下许许多多的汗马功劳……能文能武的花木兰,爱国情深的花木兰,是我们每个青少年心目中的榜样。

  在我们成长道路中,总有一些荆棘,一些磕磕绊绊,但是每个人都有一座让你依靠的山,那就是国,国家就像一颗璀璨的蓝水晶,永远熠熠生辉流光连连。我们要像花木兰那样胸怀祖国,为国争光。在我们成长道路中,才会撒下一颗又一颗晶莹的雨珠,回首间,才会发现,它是我们最难以忘怀的情。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的,我拾一片最灿的;漫漫成长路,我采撷人世间最重的——花木兰的爱国志和她那深深的报国情。

  在北魏时期,胡人想来侵犯魏军,而魏 国的士兵都在另一边保卫边境,一时调动不 过来,形势非常严峻,魏王就下令,家里有 十五岁以上的男人,都得去当兵,花木兰的 父亲已经五十多岁了, 年迈体弱, 不能当兵, 但是征兵的名单上也有花木兰父亲的名字, 看到父亲焦急的样子,花木兰决定女扮男装 代父从军。在军营里,木兰总是严格要求自 己,表现的一点不比男人差,在和敌人打仗 的时候,木兰总是冲在最前面英勇杀敌,凡 是有困难时,木兰总能想出好办法,解除困 难。由于她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很快被提 为先锋大将,最后花木兰活捉了胡人的首 领,凯旋而归。

  读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 理,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不怕苦,坚持不 懈,持之以恒,认真想办法,所做的.事情一 定能做成功, 像花木兰一样, 严格要求自己, 凡是多动脑筋想办法。女孩取得的成绩一点 不比男孩差,我以后要好好学*,认真学* 各项技能及科学知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通过我们的努力,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 荣、富强。

  我在语文课本上学了《替父从军》这篇课文后,对文章中的主人公花木兰产生很大的兴趣。

  暑假期间,我找来《花木兰》这本书认真地阅读起来书中的花木兰,从小爱好*武练功,在父亲的帮助下,熟读兵书,练就一身的好武艺(看到花木兰练功的'决心,我想到自己在学*上一遇到困难就想退缩,缺乏恒心和毅力*武练功和文化知识的学*确实存在一些区别:练功更多地考验人的体力和意志,会让我们因为腰酸背疼而放弃;后者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刻苦的同时也离不开技巧。但是,花木兰可以成为我的榜样,至少,我知道认准目标之后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

  花木兰还很孝顺,为了不让年老的父亲上战场打仗,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并凭借自己一身的好武艺,在多年的征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我从心里佩服她!读完《花木兰》这本书,书中的花木长帮助我端正了学*态度,更乐于做一个亲*家人的好孩子,木兰是一个历史人物,让孩子跨越字面与书中人物交流,本身就是一件并不简单的事值得肯定的是,小作者准确把握了花木兰的特点,顺利地将书中内容与自身实际结合,产生合情合理的想法,感情是真实...

  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千百年前闺门女子花木兰的故事。故事对我来说并不生疏,小时候听父母讲述过,后来上学时也学过。可我每次读起《木兰诗》的时候,都深受感动,今天再次读它仍感触颇深。

  虽然时代不同,但木兰的爱国与奉献的精神永存,木兰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的。我们知道,人不能没有祖国。祖国是子民生活成长的土地和摇篮;是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石。我们知道,人不能没有奉献,奉献是欢乐收获的前提和社会的动力,奉献是汗水和热情浇灌的结晶体,是无私的给予和无价爱心锤打而成的闪光物。爱国,就要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用生命去捍卫祖国的尊严;爱国,就要主动承担富国强民的`义务和责任,能不畏千难万险,全身心地投入振兴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奉献自己光和热;爱国,就要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条件地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学*木兰孝顺父母、报效国家的高尚品质和纯朴、善良、忠贞的美好品德。

  看了《木兰诗》,木兰替父从军的孝顺令我十分感动,一名女子愿意为了自己的父亲,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这需要多大的勇气,真是令人敬佩。如果换做是我,我又会怎么样呢?是担当,还是逃避呢?

  小时候,我最喜欢坐在爸爸的肩头。那时最开心的事,就是和爸爸出去玩。他经常带着我去动物园,那真是我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了。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会像以前那样,没有顾虑地往爸爸怀里钻,也不再趴在他肩头撒娇,和他一起到处游玩。以前,跟爸爸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可现在不知为什么,尽管都在家里,也说不上几句话,大概是因为长大了。有时候,真的挺怀念从前。

  爸爸因为经常上夜班,再加上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导致染上了许多小毛病。虽不严重,但疼起来时的痛苦,是我亲眼所见。

  木兰为了自己的父亲不畏艰险奔赴战场,那我又该如何去孝敬爸爸呢?小时候,他陪着我,长大后,他努力工作供我上学,也许他并不是那么有钱,也不是那么善解人意,但他用肩膀扛起了这个家。他的辛苦与劳累,其实我都明白,只不过我跟他很像,从来都不知道如何表达。

  我想,我只有好好学*,才会让父亲得到安慰吧。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长,在民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在众多民间故事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四大神话分别是《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这四大民间故事流传最广,最具有特色,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审美风格。

  《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以第三人称的写法讲述了中国自古以来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里。故事中有善良的田螺姑娘、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勇敢的后羿,用那些神话故事树立一个又一个好的英雄形象。

  不过,我觉得最好看的是《木兰从军》。里面讲了花木兰的`老父亲已经饱经沧桑,上不了战场,于是花木兰就连夜让人赶了一件战袍,在扎上男子的发型,代替父亲上战场,在花木兰从军时虽是女儿身,但丝毫不比其他士兵差,甚至立下的大功。皇帝见了,就奖励给花木兰回家盼望母亲,花木兰进屋换了身衣服,出来时却看傻了同行的士兵,因为他们从不知道花木兰是女儿身。花木兰说:“你们进来吃点东西吧。”

  我们要向花木兰一样孝顺父母,长大以后给他们快乐、幸福的美好生活。

  曹文轩说过:“只有阅读,我们才能变得富有、高贵,有情调,有境界,也才能成为一个心境淡泊、姿态优雅的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一个快乐的人。”

  爱阅读,爱美好人生,大概就是这样子吧!

  木兰诗描述了古代的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的品质。全诗的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诗一开始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然后交代了木兰从军的原因,作者没有直接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也显出战事紧迫。虽然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了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接下来写了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可见她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木兰回到故乡后,诗歌使用排比细致写出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随后又写木兰回家的举动,描绘了木兰迫不及待想变回女儿身的激动心情。

  整体来说,木兰诗表达了木兰勤劳,善良,纯真,朴实,勇敢的性格和她深明大义,孝敬父母,效忠国家,不为名利所动的精神。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已久,作为“巾帼不让须眉”的典型女性英雄,我们由衷的佩服。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匈奴大举进犯中原地区。皇帝下旨从每户人家中抽一名男丁充军。木兰没有兄长,她年迈的父亲只能应征入伍。为了不让年老的父亲到军中承受劳苦和危险,木兰下决心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战场上,花木兰隐瞒着身份,和男兵一起出生入死。她不仅勇敢,而且肯动脑筋,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好士兵。

  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的男英雄,花木兰本是个柔弱的女孩,可她为了年老的父亲,就不再柔弱;她本是个织布女子,但她为了父亲,就参军打仗。她从不向男人低头,大声告诉了世人:巾帼不让须眉。

  花木兰出征急促紧张,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于投入另一个世界。她与男人同吃共住,吃一样的苦,受一样的.累,却干出与男人不同的事迹,创出了与男人不同的辉煌,同时也证明了“女子哪里不如男?”

  我非常钦佩花木兰,钦佩她遇到困难时毫不退缩勇敢面对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我们要向花木兰学*,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不气馁不放弃。同时我们要向花木兰一样孝顺父母,做一个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

  木兰为了父亲,征战沙场,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感恩之情,使得后人赞颂,而如今像木兰人性中最淳朴的感情在社会上已经差不多完全消失了。在社会中往往现代人对物质上的兴趣比对亲人的兴趣还要来得强烈,或许在人的心灵中物质比感情来得重要。在过去木兰可以为父出征,而现代人连父母都不养育,两者的思想是完全相对立的。

  是物质使得人性中最为淳朴的思想消失了吗?木兰当年抛弃钱财和名利回到故乡养育家人,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小时候依赖着父母的肩膀,长大后却不愿容下已经年迈的父母,与木兰相比,他们的心灵会是有多么肮脏与卑微。

  木兰的故事谁都知道,对木兰的精神谁都了解,但这社会上的人谁会去学*?恐怕连拥有一颗孝心都很难吧?每当看到我的爸爸妈妈呵斥奶奶的时候,就会想起爸爸忘记自己是怎么长大的吗?当读到木兰不惜生命替父从军的决心与孝心,觉得有点难为情,或许我没有权利去批评我的`父母,但我绝对不要做一个忘恩负义没有孝心的人,而是应该像木兰一样有一颗淳朴、简单的孝心,这种孝心整个社会的人都应该拥有,去感恩父母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得做到的,或许做不到木兰那样大义凛然,但是拥有一个感恩的心是全社会人的需求。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5)份(扩展7)

——《木兰诗》优秀教案(五)份

  【学生分析

  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淡的生活。所以,学*《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

  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两处:

  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⑵ 远征沙场时的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

  ⑶ 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贴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哪些精神品质?

  略。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指导过程中串入对本诗修辞手法的简要讲解。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

  教学难点:

  学*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准备: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厚禄,而渴望过和*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整体感知

  1、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用课件打出)《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民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浑、热烈、质朴。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第一遍,教师范读课文,第二遍,全班齐读,第三遍,默读并借助注解了解课文大意,因为学生对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比较熟悉,课文注解比较详细,诗歌语言生动质朴,朗朗上口,所以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大致疏通文意。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共同解决,教师巡堂点拨,再由小组把疑难点提出来,教师集中解答。

  3、合上书本,请同学根据自己记忆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同学们互相补充。打开课本,对照课文内容再次复述故事情节。

  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

  4、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通过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善良机智的爱国女英雄的形象,赞美了木兰善良,机智,勇敢,不贪功,爱父母,聪慧。

  三、研读赏析

  1、文章详写了哪一部分?略写了哪一部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

  详写:木兰当户织的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

  略写:战斗过程

  这首诗正是要突出木兰对父母的孝敬,勇于担当重任的品格,所以,对于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

  2、诗歌以声音开头,有什么好处?

  明确:声音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诗歌最后,以兔结尾,有什么好处?

  借兔喻人,使文章含蓄有趣,以比喻作结,赞扬木兰机智,勇敢

  4、通过学*这首诗,你认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学*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东西?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木兰形象分析)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四、拓展延伸

  读了《木兰诗》后,你有何感想?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

  五、布置作业

  请你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传》为题编一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比一般的文言文要好,对于文章中木兰形象的理解也较为到位,同时,能够很好的把文章中所写的与自己以前见到过的材料联系起来,对于文章的把握有一定帮助。文章写作中的特点,详写和略写的地方学生把握不是很好,在教学中,学生在找这详与略的内容时做得不是很好,而且在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的时候也不能很好地自己把握。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很多课外的关于花木兰的资料,相信会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帮助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简介“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

  2.检查预*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溅溅( )胡骑( )啾啾( )朔气( )金柝( )十二转( )百千强( )扶将( )阿姊( )霍霍( )旧时裳( )理云鬓( )

  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要求学生以“木兰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四、细读课文,感受木兰形象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表述。

  (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明确自己眼中木兰的形象:

  可能的回答有: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

  学生2:我从课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到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人,因为木兰的叹息声是在为父亲担心,可见木兰的孝顺;“愿为市鞍马”的一个“愿”字充分表明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国家的人!

  学生3:我从课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读到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因为战争这么激烈,“十年”说明打仗时间很长,又死了很多人,而木兰还能活着回来,足够证明她的英勇善战!还有,我从课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读到木兰是一个不慕**厚禄、情系故乡、眷恋家园、热爱和*生活的人,因为木兰立了赫赫战功,因功受赏,可是她依然作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决定,在她看来,打仗好像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厚禄,纯粹是为了保卫国家,使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学生4:我从课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读到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打扮、美丽可爱的女人,因为喜欢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说明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热爱的;这些人也是可爱的、美丽的!

  学生5:我从课文“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读到木兰是一个机智,小心谨慎的人,因为木兰是一个女人,在军队里和战友们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竟然没有被发现,很难做到,可木兰做到了!

  教师在其中要适时做出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班为你鼓掌!

  教师可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的美好心愿。

  2.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撒切尔夫人)。

  五、深读课文,走进木兰内心世界: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伙伴、当朝天子和《木兰诗》的读者,说出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在随笔本上写200字的片段作文。

  五、拓展延伸: 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完成课后*题二3、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题见《课时检测》和《完全解读》)

  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

  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

  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

  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

  教学目标 :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全诗。

  2、熟练地掌握诗文的意思。

  第二教时

  一、继续分析诗文。

  1、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2、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3、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二、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三、解释诗中的“互文”。

  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四、布置作业 。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木兰到家第二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5)份(扩展8)

——木兰诗优秀教案范本5份

  《木兰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凡的经历。木兰不一定实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不过是这些女子中的一个代表而已。木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戏剧性的。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的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息。《木兰诗》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思想倾向呢?

  这首诗一开头,它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木兰*日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场秋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的抉择。

  木兰从军,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合法的。当她一旦做出“从军”的抉择,她的态度则是积极的,这从她四处购置行装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现出她的主动性和坚决性。木兰初次远离家园,异乡的山山水水,都会触动她的思亲之情。诗中对此的描写是真挚的,也是非常感人的。从军,使木兰得到同男子一样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机,十年的战火考验,使她从一个善良、热情、能干的闺中少女,成为一名建立战功的“壮士”,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环境变了,木兰何去何从?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论功行赏的大典礼中,由于她是一个女子,不配得到自己应有的荣誉。她只有辞受封爵,走上解甲还乡的惟一道路。无名氏作者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用欢快的笔调描写木兰骨肉团聚的欢乐,让她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现在同伴的面前。作者可贵的是,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辨雌雄的隐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这样描写木兰的从军与还乡,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的思想倾向。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去分析作者所反映出来的这种社会现象。有人认为,木兰还乡是她不慕功名富贵,是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本色。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作男儿”,除了木兰,还有一个黄崇嘏。谢枋得在《碧湖杂记》中把她俩的事迹当做奇闻逸事加以记叙。木兰是在战场上杀出来的女英雄,她“不受封爵而归”;黄崇嘏是五代时期蜀国的女子,她女扮男装,在蜀相周庠的府中做掾属。因她“吏事明敏,胥吏畏服”,而被周庠看中,“欲妻以女”。弄得黄崇嘏啼笑皆非,只好讲明自己是个女子,一走了之。

  女扮男装,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视为反常的现象。“男治乎外,女治乎内”是封建礼法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出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不然的话,所谓“牝鸡司晨”的恶名就会落在她的身上。木兰和《木兰诗》的作者都无法改变这种命运。

  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清代的女词人王筠在《鹧鸪天》中痛感自己不能像木兰、崇嘏那样一显身手(“木兰崇嘏事无缘”),只好在她的弹词《繁华梦》里让女主人公登上艺术舞台(“好将心事付梦诠”),来抒发她那埋藏在胸中的人生理想。

  由此可见,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木兰诗》的作者不可能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从木兰所走过的和*──战争──和*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觉地反映了木兰在特殊条件下所创造的奇迹,并热情地歌颂了它。这正是作者忠于现实生活的表现,也是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木兰诗》的思想倾向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它对于普通女子所禀赋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而且也要看到,这种态度是寓于烘托(“火伴皆惊忙”)、隐喻(“双兔傍地走”)等描写中自然流露的。直到明朝末年,人们才能用“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人”这类明确的语言把它说出来。但是,在《木兰诗》中,却没有明朝人那种明显的尊女卑男、矫枉过正的倾向。而明朝人对于妇女潜在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做出那样大胆的估计,除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外,从历史思想源流来看,《木兰诗》是有启蒙作用的。

  引导语:很多人都说书是人类进化灵魂的工具,书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阶梯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书是很重要的。在生活中的好书好好地去读。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木兰诗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背诵全诗。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疏通文义: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 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 ——详写

  木兰改装 ——详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3、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四、复述表演,走*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总结

  本文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感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女子;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柔的女性。她勤劳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六、布置作业

  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②完成练*册的练*

  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引导语: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如何学*《木兰诗》,怎么引导学生们体会诗中的人物,就是老师的职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优秀教案范本,欢迎大家参考改正。

  木兰诗优秀教案范本一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的艺术手法。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两处:

  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⑵ 远征沙场时的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

  ⑶ 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贴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哪些精神品质?

  略。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指导过程中串入对本诗修辞手法的简要讲解。

  〖教学反馈〗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 惟闻女叹息( )

  ⑵ 问女何所忆( )

  ⑶ 愿为市鞍马( )

  ⑷ 万里赴戎机( )

  ⑸ 策勋十二转( )

  ⑹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⑴ 《木兰诗》出自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首著名的五言抒情诗,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

  ⑵ “归来见天子”段,突出了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

  ⑶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几句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恢复女郎装束的木兰见伙伴的喜剧性的场面。( )

  ⑷ 《木兰诗》全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劳动生活的向往。( )

  3、用原文填空:

  ① 旦辞爷娘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旦辞黄河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怕,________。

  ② 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③ ________,对镜贴花黄。

  ④ 文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⑤ “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_, ”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

  4、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一句与例句使用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例⑴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例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例⑶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例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问答题:

  ① 木兰替父出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②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③ 写出“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一段中所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④ 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⑵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