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反思6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9-28 00:00:00 教学反思

《出师表》教学反思1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

  《出师表》是诸葛亮所作的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陆游就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高度评价,同时它也是一篇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情感。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而且他们本身对三国故事、诸葛亮这一人物就很感兴趣。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学生可以对照注释,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课上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注重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的掌握。但这篇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统一*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理解掌握了。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出师表》教学反思2

  关于《出师表》教学反思,很多人的见解都不同,因为这样一篇脍炙人口,这么经典的文言文,每个人品味它的方式和感觉都会不一样。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鉴赏的范例。

  设计中,注意处理学法指导与教材的关系,力图突破传统的唯教材论、唯知识论,重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学*成果从学法尝试中获得。最后的作文设计, 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惯,克服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的弊端。另外让学生们根据课内课外对诸葛亮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们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重背读在前的。现在台湾等地正在大力倡导的幼童读经活动也在回归传统力主文言学*“背下来”再说。为了让《出师表》的这次“背读在前”的学*能够有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比如为学生讲述刘勰、文天祥、杜甫、陆游、岳飞等人和《出师表》的故事,激发学*热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发起总动员,掀起背诵大潮。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如“背诵击鼓传花”、“背诵pk赛”等,力争优生中等生熟诵,“忧生”重点段落基本成诵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复诵读,才可能有整体的独特感知,“情景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可以说,从语感的培养规律来说,“背读在前”的方式对学*文言文是经济有效的。

  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比如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小学初年级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而高年级则采取分散识字的方式。从人的长远学*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观”也应该是符合语文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片面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只会把文言文学*推到纯粹技术化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相信,文言学*也不能够脱离语言学*的一般规律。当然,有意识地恰当的总结归纳文言字词的用法是有必要的,这和片面追求文言学*字词化不是同一个概念。

  以上就是《出师表》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出师表》教学反思3

  《出师表》出自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是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在北伐之前上奏后主刘禅的一篇奏表。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为了更深入理解诸葛亮要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的强烈思想感情,帮助理解本篇文章,在教授这篇文章前,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以及和先帝刘备之间的故事。诸葛亮青年时隐居隆中,人称“卧龙”,素怀大志,自比管仲、乐毅。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遂辅刘备,后建蜀汉*,与孙、曹成鼎立之势。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任诸葛亮为相,后继续辅佐后主刘禅,职掌军政大权。他励精图志,赏罚严明。他在*定南中诸郡后又挥师北伐,在北伐前上奏此表。

  本篇文言文,虽然比较长,但并不是很难懂,所以在讲解课文时,我让学生多读本课,通过学生自由读,汇报读,齐读等方法让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在掌握了奏表的三条基本建议以及作者追忆往事,表达兴复汉室决心后,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动性,让学生以小级为单位结合注节和工具书弄清文言词语含义,翻译课文,疏通课文内容。

  在掌握课文内容基础之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文章从哪些发方可以看出作者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同学们经过几分钟的共同讨论后,纷纷发言。有的说:作者在提建议时,总是诚宜……不宜……,表现了作者对后主刘禅具体的、细心的教导。有的说:在提出亲贤远佞这条建议时,依次告诉后主要在内政上和军事上要亲*哪些人,信任哪些人,可见他的忧虑之深。有的说:本文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最质朴的语言中传达出“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情实感等等。

  通过本文的讲解,不仅掌握了一些文言词汇,而且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的耿耿忠心。

《出师表》教学反思4

  《出师表》是初中文言文中词汇量最大,最不好背诵和翻译的课文,仅仅生僻字就有二十六个,四字词语有三十个左右,如何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减轻学生的学*负担呢?我反复思考后,设计为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字词。第二课时,读通课文。第三课时,翻译课文。

  课堂上只学*字词是很枯燥的,但是如果建立在自学为主、训练为纲的基础上,学生也会对学*产生兴趣,因为每一个环节都在调动他的学*参与度,增加他的自主学*能力,检查他的学*状况。

  第一课时给学生整整一节课让自学,根据注释,画出所有自己不会翻译的词语,标注出读音。学生紧张而忙碌地学*了一节课,我来回检查,遇到不做批注的就提醒他。这个过程中,需要告诉学生怎样做标记,一是把重要的字词意思写在下面,二是要思考怎么依据词语翻译这句话,三是要做出醒目的笔记。检查很重要,如果不巡回走动,初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自学*惯和默读的自制力。

  第二课时主要是训练朗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是根据标注的读音抽学生分段朗读;第二个层次是读准句读,去掉所有的标点,先自己练*读出句读,再抽人逐段朗读;第三个层次是找出课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读出诸葛亮当时的感情,学生找句子单独读,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再和学生一起比赛读。三个环节难度逐渐增加,就会引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挑战自己、征服困难的愿望。特别是第二个环节读出句读是比较难的,每一张投影有三个段落,学生需要练*好几分钟才敢起来读。第三个环节,其实是让学生在素读的情况下理解课文,可以训练他们对文言文的猜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最后,我的示范朗读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让他们感觉到读好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第三课时翻译课文,我在每一张幻灯片上标注了一句话“翻译课文,语言流畅,突出重点词汇”,要求他们先看课文,自己用三分钟时间试着翻译三个段落,然后合上课本,必须很流利地翻译出课文,这个过程中,要求把重点的字词翻译准确,同时我把课文中重要的词语板书出来。翻译用了半个小时之后,为了避免学生疲倦,设计了五道选择题,用五分钟填完。最后是课文填充,集体背诵。作业是课外搜集写诸葛亮的语段,给诸葛亮写一段推荐词。

  三节课用不同的方式学*字词,学生始终注意力比较集中,除了纠正个别错误外,老师讲得很少。在引导的过程中,主要给学生强调了几点:

  一.必须强化自己迅速识记重点词汇,流利翻译课文的能力,遇到单字要组词,遇到难句子要根据语境推断,遇到词类活用要翻译准确。

  二.必须戒除资料书的白话文翻译,告诉学生多数资料书上的翻译并不是很准确,只有自己学会一字一句的翻译,才能阅读更多文言文。

  三.必须降低学生的畏惧感,每一节课都告诉他们学*的任务,当学生觉得这节课仅仅是学会朗读的时候,他们觉得文言文学起来也不难。在充分自学、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集中翻译课文,就会让他们有了自信心。

  文言文教学,教学方式要因课文而异,我们不能依赖资料书和教学参考书,要自己独立去感受去判断一篇文章的教学重点,确定让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案。学*的难度必须是逐渐提升,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他才有信心去战胜更大的困难。

  我的教学反思是:一定要把学生的学*状态放在第一位,学生才是学*的主体,而非教师;让学生做的一切事情,自己要先去尝试;如果要让课文这把钥匙开更多的锁,那就先教会他自学;保持独立的思考,坚持更多的尝试,讲台上的青春期才会持久。

《出师表》教学反思5

  《出师表》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无非是想让诸臣不要忘了刘禅 是先帝之嗣,不要忘了先帝之“殊遇”和“简拔”,其用心可谓深远。正如 前文指出,在《出师表》里,诸葛亮以极其悲苦的语调陈述身世,不过 是想以自身的忠贞感染诸臣,其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使诸臣看在先 帝的份上,忠诚于昏庸之君。正是因为其“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 权而不失礼”的磊落和坦荡才使其“行君事而国人不疑”,也影响着诸臣, 使他们表现出了对刘氏父子的无比忠贞,甚直得到了敌手的尊崇,以至 曹睿在临终前仿效刘备托孤,要司马懿学诸葛亮“竭尽忠诚,至死方休” 的榜样。诸葛亮忠贞的人格力量可见一斑,可惜司马父子并非诸葛亮,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诸葛亮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诸葛亮借出师一 表警示诸臣。

《出师表》教学反思6

  在这次“践行新课标,研磨示范课”活动中,我和同学们共同学*的是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出师表》的复*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出师表》是必背篇目之一,同时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新课标也要求必须注重文言词语的积累,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由于是复*课,根据新课标和中考的实际,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背诵默写课文。

  3、积累重点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4、会译课文。

  5、领会诸葛亮提出的三项建议的意义,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6、领悟文言文学*方法,学以致用。

  在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与学生*等对话,做*等中的首*,异步备课,异步授课,扎实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授课中,我在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首先,默写课文这一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惯,强调书写工整美观,坐姿正确,养成良好的学**惯,做到以人为本。

  第二、针对学生反馈实际及时矫正强化,力求做到以学定教。

  第三、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惯。

  第四、释义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的三条建议和体现先帝知遇之恩的三件事,领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第五、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通过资料积累和比较阅读,既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积极性,又进一步感受了人物的精神品质,陶冶了情操,坚定了向诸葛亮学*的信念。尤其是拓展三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具有较好的效果,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总之,以上的设计既紧扣中考重点,又凸显了新课标理念,整体感知、部分研读、精读品析、拓展延伸,真正达到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务实高效。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自己的设计也并非尽善尽美。缺点失误在所难免。由于长期从事毕业班教学,总摆脱不了受中考的影响,教师说得多,学生悟的少。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能力的培养,放手学生自学自悟。


《出师表》教学反思6篇扩展阅读


《出师表》教学反思6篇(扩展1)

——《出师表》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出师表》教学反思1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

  《出师表》是诸葛亮所作的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陆游就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高度评价,同时它也是一篇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情感。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而且他们本身对三国故事、诸葛亮这一人物就很感兴趣。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学生可以对照注释,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课上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注重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的掌握。但这篇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统一*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理解掌握了。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出师表》教学反思2

  这堂课,本质上还是一种文言“仿真学*”,其所“仿”之“真”,乃是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实地揣测人物心态,真实地体验人物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品味、咀嚼文言。

  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学,促使我对现在关于文言教学的两个热门论题继续进行着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重背读在前的。为了让《出师表》的这次“背读在前”的学*能够有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比如为学生讲述刘勰、文天祥、杜甫、陆游、岳飞等人和《出师表》的故事,激发学*热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发起总动员,掀起背诵大潮。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如“背诵击鼓传花”、“背诵pk赛”等,力争优生中等生熟诵,“忧生”重点段落基本成诵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复诵读,才可能有整体的独特感知,“情景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可以说,从语感的培养规律来说,“背读在前”的方式对学*文言文是经济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比如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小学初年级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而高年级则采取分散识字的方式。从人的长远学*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观”也应该是符合语文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片面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只会把文言文学*推到纯粹技术化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相信,文言学*也不能够脱离语言学*的一般规律。当然,有意识地恰当的总结归纳文言字词的用法是有必要的,这和片面追求文言学*字词化不是同一个概念。

  这堂课不足的是,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就是文言教学的较高层次了吧。

《出师表》教学反思3

  《出师表》出自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是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在北伐之前上奏后主刘禅的一篇奏表。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为了更深入理解诸葛亮要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的强烈思想感情,帮助理解本篇文章,在教授这篇文章前,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以及和先帝刘备之间的故事。诸葛亮青年时隐居隆中,人称“卧龙”,素怀大志,自比管仲、乐毅。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遂辅刘备,后建蜀汉*,与孙、曹成鼎立之势。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任诸葛亮为相,后继续辅佐后主刘禅,职掌军政大权。他励精图志,赏罚严明。他在*定南中诸郡后又挥师北伐,在北伐前上奏此表。

  本篇文言文,虽然比较长,但并不是很难懂,所以在讲解课文时,我让学生多读本课,通过学生自由读,汇报读,齐读等方法让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在掌握了奏表的三条基本建议以及作者追忆往事,表达兴复汉室决心后,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动性,让学生以小级为单位结合注节和工具书弄清文言词语含义,翻译课文,疏通课文内容。

  在掌握课文内容基础之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文章从哪些发方可以看出作者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同学们经过几分钟的共同讨论后,纷纷发言。有的说:作者在提建议时,总是诚宜……不宜……,表现了作者对后主刘禅具体的、细心的教导。有的说:在提出亲贤远佞这条建议时,依次告诉后主要在内政上和军事上要亲*哪些人,信任哪些人,可见他的忧虑之深。有的说:本文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最质朴的语言中传达出“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情实感等等。

  通过本文的讲解,不仅掌握了一些文言词汇,而且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的耿耿忠心。

《出师表》教学反思4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

  综合性学*是新课程下语文学*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合理地将语文学*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方法,指导学生在学*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

  〖教学过程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

  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断,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教学实录】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生: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小声嘀咕)怎么都有“出师一表”?

  师:(笑着问)可不是吗?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

  〖点评以古代诗句对作品的评价引入,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增添学生人文素养。

  生:可能是说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吧。

  师: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生: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留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真不愧为我们的历史小博士。难得你用这样整齐的句式向我们概括了诸葛亮辉煌而又多彩的一生。谢谢,请坐下。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点评由人所共知的“智慧”自然过渡到学生不太熟悉的“忠诚”,为全文的理解和阅读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做好记号,一会儿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疑难之处)

  生:“开张”是什么意思?

  生:“痛恨”是什么意思?

  生:“感激”是什么意思?

  生:“谨慎”是什么意思?

  师:看来大家还真遇到了不少难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大家解决一下呢?(生紧皱眉头,若有所思)

  生:老师,我知道,可当我将自己的理**到原文中后,就讲不通了。(其他同学表赞同的点点头)

  师:这是因为大家提出的这些词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演变发生了变化。“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同时,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单音词也是古今异义。如:先、崩、弊、诚、愚等,大家在学*时应加以分辨。

  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句话该怎样断句呢?

  生:应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断句吗?

  生:根据课文注释,这句话是讲:如果有违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用这来表明帝王的治理是公*英明的,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让宫内和朝廷行赏之法不同。

  师:讲得不错,看来,大家通过三年的学*积累已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语感。我为大家感到高兴和自豪。下面,这样,大家还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点评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互质疑难,合作解答,体现自主和合作的学*精神。在合作学*中把握本文长句较多的特点给予重点引导,体现教师在关键处参与的重要性。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师:大家都读得不错。对句子的朗读节奏把握的很好。下面,我把全文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对照我和大家朗读异同的时候,请重点关注: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教师范读)

  师:你了解到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向刘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师:哦,“一系列”建议。哪些建议呢?在课文哪些段落写的呢?

  生:在课文1-5段写了这些建议。一共三条:一是开张圣听;二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是亲贤臣,远小人。

  师:你对这三条建议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

  生:“开张圣听”,就是要广开言路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到真话,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等,这样人们遵规守法,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至于“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保证国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被奸臣所害。

  师:恩,解答得真不错,还使用了我们现在的惯用语。看来,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深有体会了啊。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只有蜀国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贤君、明君,而要想成为贤君、明君,就应按诸葛亮提的三条建议去做。所以,诸葛亮提出了这些建议。

  生:诸葛亮重点提出的建议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而且这一条建议十分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具体特点和优势都一一讲明了。

  师:大家读到了吗?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师: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除此提出建议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生:诸葛亮还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在课文的第6-7段。

  师: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和诸葛亮一起回顾他过去的岁月,看看他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生齐读6-7两段)

  生:老师,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顾过去。

  师:哦。很有发现的眼光。不是在回顾过去,那是在写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一会来探讨。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这些事情大致上都应该了解的,我们一起结合原文来明确一下。

  生:有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生:有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有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生:有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师: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生: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是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刘备不因为他身份低微,礼贤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而感动才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又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再次托付给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动,当然想要报答这种知遇之恩。

  师: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有一句古语描述了*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生:(很多同学齐声回答)“士为知己者死!”

  师:是啊。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唯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现在我们来看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第7段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呢?(师朗读“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生:这是写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

  师: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

  生:“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可见愿望之强烈。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把伐魏兴汉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

  生:后面的文章中还有。“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刘禅委托他以讨贼兴复大任的原因。

  师: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师发起,全班齐读)

  生:这里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生:这两段文章同时还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

  师:你从哪些体会到的?

  生:“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就是报答刘备;立下这样的“军令状”来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尽忠于刘禅。

  师: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生:“亲贤臣,远小人”。

  生:不对,应该是“报先帝,忠陛下”。

  师:为什么?

  生:“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的关键所在;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点评阅读和理解紧密结合,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使文言解读轻松自然。

  四、综合学*,自主探究

  师: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做何评价?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学*本文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围绕作品开放课堂,为学生的自由思索和学*创设空间与*台。

  生:我谈谈对《出师表》的一些看法。《出师表》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如: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等。

  生: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帮我解答:本文是诸葛亮向帝王刘禅的上书,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这是为何?

  生:我觉得这是为了让刘禅牢记父亲的遗志。

  生:我认为这是为了让刘禅学*父亲的用人之术。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为了表明自己对蜀国的忠心。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从此,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课文,仔细品一品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生:我根据本文对刘备的死的称“崩”,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古代对“死”的一些表达。一般帝王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生:学*本文中我学会了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

  生:我们觉得还应注意加进自己的情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言之有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有说服力。

  生:我谈谈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己课外了解到的历史资料来评价人物,值得肯定。有没有同学能够谈谈阅读《出师表》后对诸葛亮的感受?

  生: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我觉得太压抑。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众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扶不起*”。这个阿斗就是刘禅。他后来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人家灭亡。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生:可见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陈“亲贤臣远小人”吗?

  师:这位同学的感受很值得探讨,很多史学家也在这样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我想,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个问题同学,请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我们再做专题交流,好吗?(生赞同)

  〖点评表面上虽然对课堂上产生的观点不置褒贬,但却从多个角度引导思考方向,并激发学生将学*由课堂发展到课外,推动学*成为“不终止于课堂”的自主历程。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师:大家在前面的学*过程中表现的很出色,相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前面提到的三副对联对本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种幸福,若能诵记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下来,看谁选得好,背得快。(学生读背,学生竞背,师生共评。)

  〖点评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古典文化积累,帮助学生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

  【教学反思】

  一、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二、在综合学*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这样在解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师生都能从此环节中收获意外的惊喜。

  三、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出师表》教学反思5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本课时内容是在前几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前提是熟悉课文。研读与赏析的过程是按照段落层次展开的,从局部到整体,从思想内容到写作特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最后将课文内容拓展延伸到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的能力。就《出师表》一文的研读与赏析这一课时而言,我觉得有以下成功经验:

  1.调动经验,缩小距离。

  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2.调动情感,关注体验。

  语文学*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所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在本课时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刘禅,看了诸葛叔叔的《出师表》以后,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提高能力,激活课堂。

  在实践中我发现,课前应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之后须有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有一个整合资料的合作过程。课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本课时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评判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看诸葛亮》。学生的作品虽然很多是从小说中找的资料,但说的有理有据。

  不足之处须改进。比如,没有穿插太多的历史材料加以补充等等。今后,凡与历史有关的文言文,尽量多穿插一些史料介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有声有色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课后,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相关内容并进行研究性学*,把研究性学*成果汇编成册。


《出师表》教学反思6篇(扩展2)

——《出师表》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出师表》教学反思 1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

  综合性学*是新课程下语文学*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合理地将语文学*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方法,指导学生在学*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

  〖教学过程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

  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断,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教学实录】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生: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小声嘀咕)怎么都有“出师一表”?

  师:(笑着问)可不是吗?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

  〖点评以古代诗句对作品的评价引入,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增添学生人文素养。

  生:可能是说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吧。

  师: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生: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留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真不愧为我们的历史小博士。难得你用这样整齐的句式向我们概括了诸葛亮辉煌而又多彩的一生。谢谢,请坐下。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点评由人所共知的“智慧”自然过渡到学生不太熟悉的“忠诚”,为全文的理解和阅读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做好记号,一会儿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疑难之处)

  生:“开张”是什么意思?

  生:“痛恨”是什么意思?

  生:“感激”是什么意思?

  生:“谨慎”是什么意思?

  师:看来大家还真遇到了不少难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大家解决一下呢?(生紧皱眉头,若有所思)

  生:老师,我知道,可当我将自己的理**到原文中后,就讲不通了。(其他同学表赞同的点点头)

  师:这是因为大家提出的这些词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演变发生了变化。“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同时,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单音词也是古今异义。如:先、崩、弊、诚、愚等,大家在学*时应加以分辨。

  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句话该怎样断句呢?

  生:应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断句吗?

  生:根据课文注释,这句话是讲:如果有违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用这来表明帝王的治理是公*英明的,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让宫内和朝廷行赏之法不同。

  师:讲得不错,看来,大家通过三年的学*积累已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语感。我为大家感到高兴和自豪。下面,这样,大家还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点评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互质疑难,合作解答,体现自主和合作的学*精神。在合作学*中把握本文长句较多的特点给予重点引导,体现教师在关键处参与的重要性。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师:大家都读得不错。对句子的朗读节奏把握的很好。下面,我把全文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对照我和大家朗读异同的时候,请重点关注: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教师范读)

  师:你了解到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向刘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师:哦,“一系列”建议。哪些建议呢?在课文哪些段落写的呢?

  生:在课文1-5段写了这些建议。一共三条:一是开张圣听;二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是亲贤臣,远小人。

  师:你对这三条建议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

  生:“开张圣听”,就是要广开言路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到真话,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等,这样人们遵规守法,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至于“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保证国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被奸臣所害。

  师:恩,解答得真不错,还使用了我们现在的惯用语。看来,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深有体会了啊。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只有蜀国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贤君、明君,而要想成为贤君、明君,就应按诸葛亮提的三条建议去做。所以,诸葛亮提出了这些建议。

  生:诸葛亮重点提出的建议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而且这一条建议十分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具体特点和优势都一一讲明了。

  师:大家读到了吗?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师: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除此提出建议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生:诸葛亮还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在课文的第6-7段。

  师: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和诸葛亮一起回顾他过去的岁月,看看他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生齐读6-7两段)

  生:老师,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顾过去。

  师:哦。很有发现的眼光。不是在回顾过去,那是在写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一会来探讨。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这些事情大致上都应该了解的,我们一起结合原文来明确一下。

  生:有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生:有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有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生:有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师: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生: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是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刘备不因为他身份低微,礼贤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而感动才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又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再次托付给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动,当然想要报答这种知遇之恩。

  师: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生:(很多同学齐声回答)“士为知己者死!”

  师:是啊。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唯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现在我们来看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第7段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呢?(师朗读“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生:这是写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

  师: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

  生:“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可见愿望之强烈。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把伐魏兴汉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

  生:后面的文章中还有。“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刘禅委托他以讨贼兴复大任的原因。

  师: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师发起,全班齐读)

  生:这里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生:这两段文章同时还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

  师:你从哪些体会到的?

  生:“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就是报答刘备;立下这样的“军令状”来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尽忠于刘禅。

  师: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生:“亲贤臣,远小人”。

  生:不对,应该是“报先帝,忠陛下”。

  师:为什么?

  生:“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的关键所在;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点评阅读和理解紧密结合,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使文言解读轻松自然。

  四、综合学*,自主探究

  师: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做何评价?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学*本文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围绕作品开放课堂,为学生的自由思索和学*创设空间与*台。

  生:我谈谈对《出师表》的一些看法。《出师表》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如: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等。

  生: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帮我解答:本文是诸葛亮向帝王刘禅的上书,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这是为何?

  生:我觉得这是为了让刘禅牢记父亲的遗志。

  生:我认为这是为了让刘禅学*父亲的用人之术。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为了表明自己对蜀国的忠心。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从此,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课文,仔细品一品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生:我根据本文对刘备的死的称“崩”,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古代对“死”的一些表达。一般帝王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生:学*本文中我学会了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

  生:我们觉得还应注意加进自己的情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言之有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有说服力。

  生:我谈谈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己课外了解到的历史资料来评价人物,值得肯定。有没有同学能够谈谈阅读《出师表》后对诸葛亮的感受?

  生: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我觉得太压抑。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众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扶不起***”。这个阿斗就是刘禅。他后来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人家灭亡。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生:可见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陈“亲贤臣远小人”吗?

  师:这位同学的感受很值得探讨,很多史学家也在这样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我想,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个问题同学,请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我们再做专题交流,好吗?(生赞同)

  〖点评表面上虽然对课堂上产生的观点不置褒贬,但却从多个角度引导思考方向,并激发学生将学*由课堂发展到课外,推动学*成为“不终止于课堂”的自主历程。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师:大家在前面的学*过程中表现的很出色,相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前面提到的三副对联对本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种幸福,若能诵记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下来,看谁选得好,背得快。(学生读背,学生竞背,师生共评。)

  〖点评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古典文化积累,帮助学生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

  【教学反思】

  一、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二、在综合学*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这样在解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师生都能从此环节中收获意外的惊喜。

  三、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出师表》教学反思 2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

  《出师表》是诸葛亮所作的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陆游就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高度评价,同时它也是一篇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情感。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而且他们本身对三国故事、诸葛亮这一人物就很感兴趣。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学生可以对照注释,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课上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注重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的掌握。但这篇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理解掌握了。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出师表》教学反思 3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

  综合性学*是新课程下语文学*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合理地将语文学*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方法,指导学生在学*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

  〖教学过程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

  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断,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教学实录】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生: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小声嘀咕)怎么都有“出师一表”?

  师:(笑着问)可不是吗?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

  〖点评以古代诗句对作品的评价引入,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增添学生人文素养。

  生:可能是说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吧。

  师: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生: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留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真不愧为我们的历史小博士。难得你用这样整齐的句式向我们概括了诸葛亮辉煌而又多彩的一生。谢谢,请坐下。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点评由人所共知的“智慧”自然过渡到学生不太熟悉的“忠诚”,为全文的理解和阅读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做好记号,一会儿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疑难之处)

  生:“开张”是什么意思?

  生:“痛恨”是什么意思?

  生:“感激”是什么意思?

  生:“谨慎”是什么意思?

  师:看来大家还真遇到了不少难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大家解决一下呢?(生紧皱眉头,若有所思)

  生:老师,我知道,可当我将自己的理**到原文中后,就讲不通了。(其他同学表赞同的点点头)

  师:这是因为大家提出的这些词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演变发生了变化。“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同时,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单音词也是古今异义。如:先、崩、弊、诚、愚等,大家在学*时应加以分辨。

  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句话该怎样断句呢?

  生:应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断句吗?

  生:根据课文注释,这句话是讲:如果有违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用这来表明帝王的治理是公*英明的,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让宫内和朝廷行赏之法不同。

  师:讲得不错,看来,大家通过三年的学*积累已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语感。我为大家感到高兴和自豪。下面,这样,大家还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点评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互质疑难,合作解答,体现自主和合作的学*精神。在合作学*中把握本文长句较多的特点给予重点引导,体现教师在关键处参与的重要性。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师:大家都读得不错。对句子的朗读节奏把握的很好。下面,我把全文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对照我和大家朗读异同的时候,请重点关注: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教师范读)

  师:你了解到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向刘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师:哦,“一系列”建议。哪些建议呢?在课文哪些段落写的呢?

  生:在课文1-5段写了这些建议。一共三条:一是开张圣听;二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是亲贤臣,远小人。

  师:你对这三条建议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

  生:“开张圣听”,就是要广开言路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到真话,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等,这样人们遵规守法,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至于“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保证国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被奸臣所害。

  师:恩,解答得真不错,还使用了我们现在的惯用语。看来,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深有体会了啊。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只有蜀国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贤君、明君,而要想成为贤君、明君,就应按诸葛亮提的三条建议去做。所以,诸葛亮提出了这些建议。

  生:诸葛亮重点提出的建议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而且这一条建议十分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具体特点和优势都一一讲明了。

  师:大家读到了吗?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师: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除此提出建议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生:诸葛亮还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在课文的第6-7段。

  师: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和诸葛亮一起回顾他过去的岁月,看看他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生齐读6-7两段)

  生:老师,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顾过去。

  师:哦。很有发现的眼光。不是在回顾过去,那是在写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一会来探讨。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这些事情大致上都应该了解的,我们一起结合原文来明确一下。

  生:有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生:有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有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生:有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师: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生: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是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刘备不因为他身份低微,礼贤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而感动才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又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再次托付给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动,当然想要报答这种知遇之恩。

  师: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生:(很多同学齐声回答)“士为知己者死!”

  师:是啊。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唯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现在我们来看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第7段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呢?(师朗读“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生:这是写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

  师: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

  生:“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可见愿望之强烈。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把伐魏兴汉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

  生:后面的文章中还有。“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刘禅委托他以讨贼兴复大任的原因。

  师: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师发起,全班齐读)

  生:这里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生:这两段文章同时还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

  师:你从哪些体会到的?

  生:“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就是报答刘备;立下这样的“军令状”来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尽忠于刘禅。

  师: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生:“亲贤臣,远小人”。

  生:不对,应该是“报先帝,忠陛下”。

  师:为什么?

  生:“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的关键所在;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点评阅读和理解紧密结合,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使文言解读轻松自然。

  四、综合学*,自主探究

  师: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做何评价?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学*本文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围绕作品开放课堂,为学生的自由思索和学*创设空间与*台。

  生:我谈谈对《出师表》的一些看法。《出师表》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如: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等。

  生: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帮我解答:本文是诸葛亮向帝王刘禅的上书,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这是为何?

  生:我觉得这是为了让刘禅牢记父亲的遗志。

  生:我认为这是为了让刘禅学*父亲的用人之术。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为了表明自己对蜀国的忠心。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从此,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课文,仔细品一品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生:我根据本文对刘备的死的称“崩”,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古代对“死”的一些表达。一般帝王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生:学*本文中我学会了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

  生:我们觉得还应注意加进自己的情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言之有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有说服力。

  生:我谈谈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己课外了解到的历史资料来评价人物,值得肯定。有没有同学能够谈谈阅读《出师表》后对诸葛亮的感受?

  生: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我觉得太压抑。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众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扶不起***”。这个阿斗就是刘禅。他后来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人家灭亡。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生:可见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陈“亲贤臣远小人”吗?

  师:这位同学的感受很值得探讨,很多史学家也在这样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我想,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个问题同学,请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我们再做专题交流,好吗?(生赞同)

  〖点评表面上虽然对课堂上产生的观点不置褒贬,但却从多个角度引导思考方向,并激发学生将学*由课堂发展到课外,推动学*成为“不终止于课堂”的自主历程。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师:大家在前面的学*过程中表现的很出色,相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前面提到的三副对联对本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种幸福,若能诵记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下来,看谁选得好,背得快。(学生读背,学生竞背,师生共评。)

  〖点评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古典文化积累,帮助学生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

  【教学反思】

  一、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二、在综合学*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这样在解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师生都能从此环节中收获意外的惊喜。

  三、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出师表》教学反思 4

  《出师表》在本单元虽编排在第六单元第四篇,又属于自读课文,但根据课后思考与练*要求:熟读并背诵,而前三篇只要求熟读,加之中考题还往往会涉及到本文,可见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设计她的目标时,就很注重它的基础。

  这第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 1 、读通、读准全文。 2 、完成第 1 段的译文。

  所以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受是:

  1 、教学任务看似不重。但学生的文言基础还不是很好,自主学*的*惯和能力还没完全培养起来。所以我感觉本课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还是恰当的`,重视了学生的双基训练,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 、由于要面对中考,因此教授课文的同时,我结合中考的考点渗透符合毕业班的教学要求。

  3 、基本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以读为主”的要求,给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充分。除了让那些学*好的表现,我还利用开火车的形式,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关注了中差生。

  4 、由于学生独立译文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因此,我继续采取自愿结合的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中去,有效的调动了学*积极性,也为下一步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任务明确,学*方法简单,老师主要是答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学们学*很认真,绝大部分人都能积极发言,并认真做好笔记。全班交流译文的时候,学生译文还是基本通顺的。因为时间紧,我没有对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作重点讲解,可能有些词学生没理解,就过去了。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加注意。

  《出师表》教学反思 5

  《出师表》是人教版就年级上册第24课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文章。由于本文的注释比较多,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所以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读课文,基本读熟后再读注释,然后抽学生翻译课文——每人翻译一段。第二课时让学生先做练*题,然后练*背课文,通过20分钟的背诵练*,基本能集体背过,我认为我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和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效果是理想的。

  在第二课时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练*题:

  ①诸葛亮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了怎样的人格魅力?

  ②诸葛亮的那些思想值得我们学*和借鉴?

  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题目的探讨,可以提高思想修养的认识,从而体现教学设计的“文道统一”的原则。

  这两堂课不足的是,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文言教学的最佳效果。

  《出师表》教学反思 6

  《出师表》是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虽编排在第六单元第四篇,又属于自读课文,但根据课后思考与练*要求:熟读并背诵,而前三篇只要求熟读,加之中考题还往往会涉及到,可见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设计目标时,就很注重它的基础。

  这课主要目标是读通、读准全文;通译全文,重点语段默写。教学任务看似不重。但学生的文言基础还不是很好,自主学*的.*惯和能力还没完全培养起来。所以我感觉本课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还是恰当的,重视了学生的双基训练,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由于要面对中考,因此教授课文的同时,我结合中考的考点渗透符合毕业班的教学要求。基本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以读为主”的要求,给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充分。除了让那些学*好的表现,我还利用开火车的形式,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关注了中差生。

  由于学生独立译文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因此,我继续采取自愿结合的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中去,有效的调动了学*积极性,也为下一步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全班交流译文的时候,学生译文还是基本通顺的。

  我对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作重点讲解,可能有些词学生没理解,我有要求学生把重点的积累到文言积累本上,这样一来,就有百密而无一疏了。

  《出师表》教学反思 7

  关于《出师表》教学反思,很多人的见解都不同,因为这样一篇脍炙人口,这么经典的文言文,每个人品味它的方式和感觉都会不一样。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鉴赏的范例。

  设计中,注意处理学法指导与教材的关系,力图突破传统的唯教材论、唯知识论,重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学*成果从学法尝试中获得。最后的作文设计, 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惯,克服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的弊端。另外让学生们根据课内课外对诸葛亮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们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重背读在前的。现在台湾等地正在大力倡导的幼童读经活动也在回归传统力主文言学*“背下来”再说。为了让《出师表》的这次“背读在前”的学*能够有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比如为学生讲述刘勰、文天祥、杜甫、陆游、岳飞等人和《出师表》的故事,激发学*热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发起总动员,掀起背诵大潮。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如“背诵击鼓传花”、“背诵pk赛”等,力争优生中等生熟诵,“忧生”重点段落基本成诵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复诵读,才可能有整体的独特感知,“情景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可以说,从语感的培养规律来说,“背读在前”的方式对学*文言文是经济有效的。

  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比如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小学初年级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而高年级则采取分散识字的方式。从人的长远学*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观”也应该是符合语文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片面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只会把文言文学*推到纯粹技术化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相信,文言学*也不能够脱离语言学*的一般规律。当然,有意识地恰当的总结归纳文言字词的用法是有必要的,这和片面追求文言学*字词化不是同一个概念。

  以上就是《出师表》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出师表》教学反思 8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

  综合性学*是新课程下语文学*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合理地将语文学*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方法,指导学生在学*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

  〖教学过程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

  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断,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教学实录】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生: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小声嘀咕)怎么都有“出师一表”?

  师:(笑着问)可不是吗?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

  〖点评以古代诗句对作品的评价引入,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增添学生人文素养。

  生:可能是说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吧。

  师: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生: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留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真不愧为我们的历史小博士。难得你用这样整齐的句式向我们概括了诸葛亮辉煌而又多彩的一生。谢谢,请坐下。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点评由人所共知的“智慧”自然过渡到学生不太熟悉的“忠诚”,为全文的理解和阅读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做好记号,一会儿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疑难之处)

  生:“开张”是什么意思?

  生:“痛恨”是什么意思?

  生:“感激”是什么意思?

  生:“谨慎”是什么意思?

  师:看来大家还真遇到了不少难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大家解决一下呢?(生紧皱眉头,若有所思)

  生:老师,我知道,可当我将自己的理**到原文中后,就讲不通了。(其他同学表赞同的点点头)

  师:这是因为大家提出的这些词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演变发生了变化。“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同时,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单音词也是古今异义。如:先、崩、弊、诚、愚等,大家在学*时应加以分辨。

  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句话该怎样断句呢?

  生:应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断句吗?

  生:根据课文注释,这句话是讲:如果有违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用这来表明帝王的治理是公*英明的,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让宫内和朝廷行赏之法不同。

  师:讲得不错,看来,大家通过三年的学*积累已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语感。我为大家感到高兴和自豪。下面,这样,大家还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点评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互质疑难,合作解答,体现自主和合作的学*精神。在合作学*中把握本文长句较多的特点给予重点引导,体现教师在关键处参与的重要性。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师:大家都读得不错。对句子的朗读节奏把握的很好。下面,我把全文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对照我和大家朗读异同的时候,请重点关注: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教师范读)

  师:你了解到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向刘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师:哦,“一系列”建议。哪些建议呢?在课文哪些段落写的呢?

  生:在课文1-5段写了这些建议。一共三条:一是开张圣听;二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是亲贤臣,远小人。

  师:你对这三条建议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

  生:“开张圣听”,就是要广开言路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到真话,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等,这样人们遵规守法,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至于“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保证国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被奸臣所害。

  师:恩,解答得真不错,还使用了我们现在的惯用语。看来,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深有体会了啊。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只有蜀国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贤君、明君,而要想成为贤君、明君,就应按诸葛亮提的三条建议去做。所以,诸葛亮提出了这些建议。

  生:诸葛亮重点提出的建议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而且这一条建议十分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具体特点和优势都一一讲明了。

  师:大家读到了吗?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师: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除此提出建议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生:诸葛亮还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在课文的第6-7段。

  师: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和诸葛亮一起回顾他过去的岁月,看看他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生齐读6-7两段)

  生:老师,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顾过去。

  师:哦。很有发现的眼光。不是在回顾过去,那是在写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一会来探讨。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这些事情大致上都应该了解的,我们一起结合原文来明确一下。

  生:有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生:有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有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生:有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师: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生: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是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刘备不因为他身份低微,礼贤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而感动才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又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再次托付给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动,当然想要报答这种知遇之恩。

  师: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生:(很多同学齐声回答)“士为知己者死!”

  师:是啊。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唯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现在我们来看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第7段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呢?(师朗读“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生:这是写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

  师: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

  生:“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可见愿望之强烈。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把伐魏兴汉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

  生:后面的文章中还有。“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刘禅委托他以讨贼兴复大任的原因。

  师: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师发起,全班齐读)

  生:这里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生:这两段文章同时还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

  师:你从哪些体会到的?

  生:“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就是报答刘备;立下这样的“军令状”来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尽忠于刘禅。

  师: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生:“亲贤臣,远小人”。

  生:不对,应该是“报先帝,忠陛下”。

  师:为什么?

  生:“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的关键所在;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点评阅读和理解紧密结合,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使文言解读轻松自然。

  四、综合学*,自主探究

  师: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做何评价?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学*本文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围绕作品开放课堂,为学生的自由思索和学*创设空间与*台。

  生:我谈谈对《出师表》的一些看法。《出师表》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如: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等。

  生: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帮我解答:本文是诸葛亮向帝王刘禅的上书,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这是为何?

  生:我觉得这是为了让刘禅牢记父亲的遗志。

  生:我认为这是为了让刘禅学*父亲的用人之术。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为了表明自己对蜀国的忠心。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从此,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课文,仔细品一品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生:我根据本文对刘备的死的称“崩”,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古代对“死”的一些表达。一般帝王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生:学*本文中我学会了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

  生:我们觉得还应注意加进自己的情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言之有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有说服力。

  生:我谈谈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己课外了解到的历史资料来评价人物,值得肯定。有没有同学能够谈谈阅读《出师表》后对诸葛亮的感受?

  生: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我觉得太压抑。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众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扶不起***”。这个阿斗就是刘禅。他后来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人家灭亡。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生:可见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陈“亲贤臣远小人”吗?

  师:这位同学的感受很值得探讨,很多史学家也在这样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我想,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个问题同学,请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我们再做专题交流,好吗?(生赞同)

  〖点评表面上虽然对课堂上产生的观点不置褒贬,但却从多个角度引导思考方向,并激发学生将学*由课堂发展到课外,推动学*成为“不终止于课堂”的自主历程。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师:大家在前面的学*过程中表现的很出色,相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前面提到的三副对联对本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种幸福,若能诵记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下来,看谁选得好,背得快。(学生读背,学生竞背,师生共评。)

  〖点评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古典文化积累,帮助学生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

  【教学反思】

  一、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二、在综合学*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这样在解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师生都能从此环节中收获意外的惊喜。

  三、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出师表》教学反思 9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

  《出师表》是诸葛亮所作的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陆游就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高度评价,同时它也是一篇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情感。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而且他们本身对三国故事、诸葛亮这一人物就很感兴趣。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学生可以对照注释,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课上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注重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的掌握。但这篇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理解掌握了。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出师表》教学反思 10

  本文可以说是初中阶段最难的一篇古文了,为了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古文的困难,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中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学*热情。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就接着提醒他们:“宋朝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们是否知道,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的兴趣已经被激起,我想本课教学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把握不住;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入。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鉴赏的范例。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出师表》教学反思6篇(扩展3)

——《出师表》教学设计9篇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疲弱困乏。 诚:的确、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 宜:应该。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 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 追:追念。 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 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2 学生讲述大意。

  3 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4 分析本段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背诵第1段。

  2 预*2—5段。

  课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1段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2段。

  1 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

  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 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

  陟罚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臧、否用作动词。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 异同:偏义词,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显示。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

  2 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三、讲读第3—5段。

  1 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

  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 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

  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 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所:处所。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倾颓:衰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

  3 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四、讨论问题。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2—5段。

  2、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课后记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

  1 选择题。

  (1)“卑鄙”的意思是( )

  A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 见识浅陋。

  C 地位低下。

  D 低微而鄙俗。

  (2)“尔来”的意思是( )

  A 从那时以来 B 你来 C 算来 D 从来

  (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

  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C 将军宜往驾顾之

  D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也

  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今以蒋氏观之

  E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F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

  B 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C 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

  D 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 )

  A 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 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

  C 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

  D 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

  2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

  3 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

  合成词: 成语:

  4 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参考答案:

  1 (1)D (2)A (3)A、C (4)A、F (5)B (6)B 2 又 3 咨询 三顾茅庐 4 (略)

  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

  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

  1 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 “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三部分,预*第四部分。

  课后记:

  第四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

  1 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3 分析结构层次。

  板书:

  三、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四、归纳写作特点。

  1 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 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五、布置作业。

  1 归纳《出师表》的合成词。

  参考答案:

  同义合成词:

  志虑、阙漏、行阵、兵甲、驽钝、奸凶(名词)崩殂、开张、引喻、简拔、裨补、晓畅、叹息痛恨、闻达、枉屈、感激、驱驰、倾覆、托付、奖帅、攘除、兴复、斟酌、进尽、咨诹、察纳(动词)恢宏、菲薄(由形容词组成、用作动词)疲敝、危急、*明、广益、淑均、和睦、兴隆、倾颓、贞良、卑鄙、危难、谨慎(形容词)

  反义合成词:陟罚臧否、刑赏、优劣、损益、存亡

  2 找出偏义词。(异同,即“不同”)

  3 填表(括号中为答案)

  4 背诵全文。

  课后记:

  附:《出师表》难句例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臣,远小人”等一系列建议就无从解释。文言并列中具有选择关系的词儿之间不用“或”字。又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愚智”是“愚”或“智”,“贤不肖”是“贤”或“不肖”。有时候选择关系里的两个词儿之间用“与”字连接,例如:“遇与不遇,命也。”(《后汉书·傅燮传》)因此“存”和“亡”之间也能加上“与”字;这只是从语法角度说,修辞上却是不能加的。“秋”,《说文》:“禾穀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为收获期,引申为关键的时刻。一说,“秋,愁也。”(《广雅·释诂》)《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欧阳修《秋声赋》:“悲哉,此秋声也。”

  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引喻失义

  “引喻”实在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尔雅序疏》:“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喻”是晓喻,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失去时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衢,引申为“所作所为”。《商君书·更法》有“疑行无成”。而且,这句里有“合叙”(参阅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内容上的交错。“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可以作“姑且”讲,《广雅·释诂》:“苟,且也。”或作“只”讲,扬雄《法言》:“非苟知之。”或作“诚”讲,《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广雅·释诂》同。三说可以共解本句。“闻”,本义是“知声”,《大学》有“听而不闻”。这里是被动式,亦即被闻,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闻’犹‘达’也。”实在也是“被闻”的意思。“闻”与“达”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先“闻(名)”而后“达”;《论语·颜渊》有一段警辟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辨识“闻”与“达”:“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译文: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了。语言愈发达,词儿所含褒贬义就愈多,中性词就愈少,这是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猥”,《说文》:“犬吠声也”。王筠《说文句读》:“《广韵》:‘猥,鄙也。’别义。”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猥”就是“鄙”,自谦之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鄙人”。“猥自枉屈”,刘备自鄙趋访,当是“自我卑下,枉驾屈就”。“猥自”,使自猥,“猥”是形容词增加使动用法。或说:“猥,顿也。”《广雅·释言》王念孙疏证:“‘顿’犹‘突’也。”马融《长笛赋》:“山水猥至。”“猥”,突然。

  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分,枉驾相顾。

  深入不毛

  “毛“就是“苗”。“毛”今读开口呼;“苗”今读齐齿呼,是来自开口呼,古音中随处可见。又,《说苑·修文》引《春秋传》:“苗者,毛也。”《周礼·地官·载师》:“凡宅有不毛者有里布。”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即连生长桑、麻之苗的可能也没有。又,《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李注:“发,犹毛也。”司马注:“北极之下无毛之地也。”“穷发”就是“不毛”,亦即“不苗”,不生五谷的地方,并非一定不生长草木。一说“不毛”就是现在缅甸北部离开我国国境只有一百里的一座古城,当地少数民族至今还供有诸葛亮像。

  译文:深入到连桑麻也不能生长的地方。

  不效则治臣之罪

  有人注“效”为“生效”、“成功”,欠妥。“效”当是“尽力”,《汉书·韩信传》:“顾效愚忠。”《韩非子·三守》:“行私道而不守公忠,此谓明劫。”“不效”,不尽力,上文有“恐托付不效”。

  译文:不尽力,就处治臣仆的罪。

  察纳雅言

  一些注家都注“雅言”为“正言”。此说不误。但“雅言”为什么会是“正言”?“雅”,本来是“乌雅”,鸟名,跟“正”没有联系,这里是“夏”的借字。“夏”,《说文》:“*之人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大也。”《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由“*之人”又转移为“正”为“中”。因此“雅”有“大”、有“正”、有“中”的意思。“雅”在“疑”纽“鱼”部,“夏”在“晓”纽“鱼”部,“疑”、“晓”旁纽双声,参见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声《说文通训定声》:“夏夏犹衙衙吾吾雅雅也。”《荀子·儒效》“居夏而夏”,又《荣辱》“君子安雅”,“夏”就是“雅”。“雅言”就是“大(可贵的)言”、“正言”、“中(适当的)言”。又,《荀子·儒效》:“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雅儒”就是“正派的的儒生”。

  译文: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言论。

  庶竭弩钝

  “庶”,有的注家说是“庶几”,不确。《经传释词》引《尔雅·释言》:“庶,幸也。”郝懿行《义疏》:“‘庶’又为‘幸’者,犹‘觊’也。”吴昌莹《经词衍释》:“‘庶无悔罪’言‘幸无’也,‘庶见素冠兮’言‘幸见’也。”“觊”音义同“希”同“幸”。肖统《讲*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器月希留影,心灰庶方扑。”“希”、“庶”是“互文”。为什么“庶”作“希”、作“幸”讲?这是假借,今吴语区常州一带“猪”读jū,“书”读xū,“储”读qǔ。“庶”在“书(审三)”纽“鱼”部,“希”在“晓”纽“微”部;“幸”在“匣”纽“耕”部。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指出“审三跟晓、匣相通”。“鱼”、“阳”对转,“耕”、“阳”旁转。王力《同源字典》:“‘鱼’,‘元’通转,‘微’、‘元’旁对转。”王、黄二位先生书中都有很多实例。

  译文:希望使我尽点儿笨力。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出师表》教学反思6篇(扩展4)

——《出师表》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2、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3、加强诵读、背诵练*。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

  三、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然后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讲解文章第1~5段

  1、齐读第1段。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⑴疏通字句。

  ⑵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提问二: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讲解: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2、指名朗读第2段:

  ⑴疏通词句。

  ⑵提问:诸葛亮在这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讲解: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明,对内廷和外廷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3、分别朗读第3、4段:

  ⑴疏通词句。

  ⑵提问:这两段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其内容是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

  4、齐读第5段:

  ⑴疏通词句。

  ⑵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中,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臣子。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1~5段。

  2、整理这几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于、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内容。

  第二教时

  一、齐读第6段

  1、疏通词句。

  2、提问:本段写什么内容?

  讲解: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刘备三顾草庐,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优遇。

  二、指名朗读第7段

  1、疏通词句。

  2、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报效先帝、尽忠蜀国的挚情和伐魏兴汉的雄图,并再次嘱咐刘禅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纯”之臣。

  三、齐读第8段、第9段

  1、疏通字句。

  2、提问:第8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诸葛亮在这段中主要是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用心国事,善理政务,采纳雅言。

  3、齐读第9段:

  串讲。“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临表”:面对奏表。“涕”:泪。“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说的是什么;这是谦词,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四、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1、道:

  ⑴道路。“中道崩殂”。

  ⑵办法。“咨诹善道”。

  2、遗:

  ⑴遗留。“以光先帝遗德”。

  ⑵(wèi)给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为:

  ⑴是。“俱为一体”。

  ⑵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⑶做,担任。“众议举宠为督”。

  4、论:

  ⑴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⑵议论。“每与臣论此事”。

  5、无:

  ⑴没有。“若无兴德之言”。

  ⑵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6、行:

  ⑴实行。“然后施行”。

  ⑵行为。“性行淑均”。

  ⑶(háng)行列。“必能使行阵和睦”。

  7、益:

  ⑴益处。“有所广益”。

  ⑵增加。“至于斟酌损益”。

  虚词总结:

  1、而:

  ⑴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⑵连接状语与谓语。“可计日而待也”。

  2、于:

  ⑴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⑵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

  ⑶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⑷到。“还于旧都”。

  3、以:

  ⑴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

  ⑵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⑶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⑷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⑸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作课后练*。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疲弱困乏。 诚:的确、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 宜:应该。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 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 追:追念。 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 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2 学生讲述大意。

  3 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4 分析本段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背诵第1段。

  2 预*2—5段。

  课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1段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2段。

  1 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

  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 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

  陟罚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臧、否用作动词。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 异同:偏义词,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显示。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

  2 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三、讲读第3—5段。

  1 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

  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 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

  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 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所:处所。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倾颓:衰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

  3 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四、讨论问题。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2—5段。

  2、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课后记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

  1 选择题。

  (1)“卑鄙”的意思是( )

  A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 见识浅陋。

  C 地位低下。

  D 低微而鄙俗。

  (2)“尔来”的意思是( )

  A 从那时以来 B 你来 C 算来 D 从来

  (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

  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C 将军宜往驾顾之

  D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也

  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今以蒋氏观之

  E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F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

  B 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C 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

  D 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 )

  A 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 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

  C 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

  D 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

  2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

  3 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

  合成词: 成语:

  4 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参考答案:

  1 (1)D (2)A (3)A、C (4)A、F (5)B (6)B 2 又 3 咨询 三顾茅庐 4 (略)

  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

  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

  1 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 “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三部分,预*第四部分。

  课后记:

  第四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

  1 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3 分析结构层次。

  板书:

  三、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四、归纳写作特点。

  1 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 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五、布置作业。

  1 归纳《出师表》的合成词。

  参考答案:

  同义合成词:

  志虑、阙漏、行阵、兵甲、驽钝、奸凶(名词)崩殂、开张、引喻、简拔、裨补、晓畅、叹息痛恨、闻达、枉屈、感激、驱驰、倾覆、托付、奖帅、攘除、兴复、斟酌、进尽、咨诹、察纳(动词)恢宏、菲薄(由形容词组成、用作动词)疲敝、危急、*明、广益、淑均、和睦、兴隆、倾颓、贞良、卑鄙、危难、谨慎(形容词)

  反义合成词:陟罚臧否、刑赏、优劣、损益、存亡

  2 找出偏义词。(异同,即“不同”)

  3 填表(括号中为答案)

  4 背诵全文。

  课后记:

  附:《出师表》难句例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教学反思6篇(扩展5)

——《出师表》说课稿

《出师表》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出师表》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地位:本课位于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选录的都是名篇本课虽被定为自读课文,但在初中教材中却占有重要位置,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章体裁

  2、熟练朗读课文

  3、掌握一至五段重点词句含义

  4、理解作者提出的三条建议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2、3、4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4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质疑讨论法、朗读法、归纳法、讲解法

  学法指导:质疑讨论法、自学法、批注法、识记法、朗读法

  教学流程:

  一、引入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识地理,运筹帷幄,才智超群,

  后来成了智慧的化身他就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名篇《出师表》

  [设想]:以作者超人的才智引出本文,能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尽快进入课堂

  二、了解作者

  [设想]:不管是从名著考查的角度,还是从历史名人的角度,本文作者都需要学生进行深入了解让他们借助手中资料自行进行了解,教师再根据情况及时进行补充,并强调需要识记的重点,是本文第一课时学*中不可少的环节

  三、师生共读课文

  [设想]:在共读中,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自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朗读

  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和纠正,并能在节奏、停顿、情感等方面给予指正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章一至五段含义

  [设想]:本文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字词含义变化较大,疏通文章含义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由于课下注释标注比较全面,学生手中又有齐备的工具书,有能力解决翻译问题这一环节就放手交给学生去完成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提高学*效率,又可以互相提醒重点,解决难点,从而达到好的学*效果

  五、师生讨论,解决疑难

  [设想]:文中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注释和资料中都没有显示,学生依据自己能力可能无从解决,对于这些问题拿出来在全班讨论,以求解决彻底

  六、反馈检测,强调重点

  [设想]:为及时了解学生学*情况,检测其以文章词句含义的掌握程度,教师设置一些*题,提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适时向学生强调词句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

  七、口头翻译前五段

  [设想]:在多角度翻译的基础上,让学生看着课文独立复述其含义,达到巩固成果的目的

  八、合作探究

  思考:文章前五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设想]: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是《出师表》的重点内容之一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从文章中得出结论,以培养他们的理解概括能力

  九、小结本节内容

  [设想]:作为这篇文章的第一课时,从作者到朗读,再到词句翻译和课文内容,学*内容相当零碎,但要点也较明晰,所以课堂小结必须进行,用以帮助学生梳理本节所学,再次明确学*重点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并翻译前五段

  2、完成基训相应题目

  [设想]:这篇文章需要识记的内容很多受课堂时间限制,学生难以当堂消化以作业的形式督促其课下及时巩固,利于下节课的学*。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要说的:是由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该课出现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让人赞不绝口的文章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贞,三条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叙述生*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更是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真正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学*目标以及本课的实况和学生的实际特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②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③积累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①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②学*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

  ②领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立志做社会上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

  ①背诵全文

  ②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设计说明】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把浓浓的情谊融在说理与叙事之中这是本文的精彩、神秘之处作为重点,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提升人格境界是很有裨益的。

  四、教学难点

  ①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设计说明】学生由于阅历浅对“政治”之概念的理解不是很透彻,应作特别理解。

  ②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设计说明】诸葛亮对蜀国的赤胆忠诚,是其人格魅力的展观,因此需要人去认真品味同时对学生责任感、使命感的培养,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说教法

  一.校情分析

  我校是典型的农村中学,也就具有了农村学校的特点:

  ①语文资源匮乏。

  ②学生学*语文的氛围不浓。

  二.学情分析

  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

  ②学*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

  ③学*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三.学法指导

  1.朗读法:【设计说明】本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言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感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象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读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

  2.讨论法:【设计说明】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的精神。

  3.探究法:【设计说明】提供有关本文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探究中找出乐趣。

  4.“传授——接受”法与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设计说明】“传授——接受”法是传统的教学法,较适合农村学校的实际,但一堂课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5.教具准备:多媒体、VCD光盘、三国形势图。

  6.课时安排:3课时。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情趣特设如下之学法:

  ①用字典、词典及资料疏通自学障碍【设计说明】可以完成对“表”这种文学样式、“诸葛亮其人”、“三国的历史”等,相关资料的查阅;还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水*及能力。

  ②朗读与默读相融合,多种读书方式相结合【设计说明】提高朗读、理解的能力,增强语感,形成整体感知,为深入理解文本作辅垫。

  ③借助经验、资料独自完成课文的翻译,然后与同学交流【设计说明】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水*,增强合作的意识;还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④独自完成对文本的内容、层次、写作特点等内容的分析和总结,然后拿到小组中交流讨论【设计说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把《隆中对》和《出师表》对比学*【设计说明】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全方位理解诸葛亮其人;丰富学*方法。

  说教学程序

  1.导入:同学们,《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呈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表传后者颇少,唯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彪炳千古,奥秘何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出师表》吧!【设计说明】“以表的存者少”这个历史现实,去激发和提高学生学*本文的兴趣、欲望。

  2.利用工具书及资料,扫除障碍,自读课文

  【设想】通过学生自读,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及理解的障碍,提高自学能力(投影生字词的读音)。

  3.师生共读课文,理解要点、重点。

  【设想】

  ①教师范读为引子,帮助学生把握朗读的速度、语调、情感,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中去。

  ②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再次进入文本中去,并作适当的评价。

  ③以理清文章的思路为目标即:出师前对治国的合理安排;出征的原因及决心。

  4.综合学*,自主合作探究

  【设想】

  ①反复朗读,自主理解,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特色。

  ②重点品读文章的15段,感受诸葛亮的政治主张,以及他的远见卓识。

  ③深情朗读文章的69段,感受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感受其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

  5.背诵课文,积累知识

  【设想】

  ①展开竞争背诵,完成对本课的背诵任务,并作适当的评价。

  ②结合文中的注解及资料,总结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投影展示文言常识)。

  6.比较学*,拓展延伸

  【设想】

  ①结合《隆中对》再次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超凡智慧。

  ②交流学*的收获、感受,写一篇读书心得,主题不限。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出师表》。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学*时,还应该结合文章组织相关分析性学*,合理地将语文学*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二、说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在学*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

  B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用法,能够背诵文章的重点段落;

  c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

  B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

  c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相互动;

  D引导学生联系本人的生活体验进列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学会怎样对他人陈述本人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本人的恩惠;怎样看待本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本人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本人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本人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列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方法,指导学生学*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天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列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

  四、说教学构思

  (一)以诗句引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分析学*,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分析其学*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段,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要说的:是由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该课出现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让人赞不绝口的文章。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贞,三条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叙述生*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更是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真正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学*目标以及本课的实况和学生的实际特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②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③积累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①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②学*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

  ②领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立志做社会上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

  ①背诵全文。

  ②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设计说明】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把浓浓的情谊融在说理与叙事之中。这是本文的精彩、神秘之处。作为重点,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提升人格境界是很有裨益的。

  四、教学难点

  ①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设计说明】学生由于阅历浅对“政治”之概念的理解不是很透彻,应作特别理解。

  ②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设计说明】诸葛亮对蜀国的赤胆忠诚,是其人格魅力的展观,因此需要人去认真品味。同时对学生责任感、使命感的培养,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说教法

  一.校情分析

  我校是典型的农村中学,也就具有了农村学校的特点:①语文资源匮乏。②学生学*语文的氛围不浓。

  二.学情分析

  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②学*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③学*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三.学法指导

  1.朗读法:【设计说明】本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言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感。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象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读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

  2.讨论法:【设计说明】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的精神。

  3.探究法:【设计说明】提供有关本文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探究中找出乐趣。

  4.“传授——接受”法与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设计说明】“传授——接受”法是传统的教学法,较适合农村学校的实际,但一堂课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5.教具准备:多媒体、VCD光盘、三国形势图。

  6.课时安排:3课时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情趣。特设如下之学法:

  ①用字典、词典及资料疏通自学障碍。【设计说明】可以完成对“表”这种文学样式、“诸葛亮其人”、“三国的历史”等,相关资料的查阅;还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水*及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