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灯》教学反思(精选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冰灯》教学反思 1

  短短的一堂课结束了,回顾这堂课,有成功的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只有时时总结教育教学成功的地方,不断反思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才能扬长避短,把课改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回顾这堂课,成功的方面有:

  一、“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几张有关冰灯的图片,说:“哈尔滨的冰灯节要到了,最*,老师从网上收集到一些好看的图片,你们想知道吗?”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立即把握导的方向,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冰灯》这篇课文,课文讲了怎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读了课文大家就明白了。”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和悬念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

  二、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布置预*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等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检查预*中,教师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再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父亲寒冷的一句话,思考:从哪些词语看出父亲在做冰灯时很寒冷?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自己试着读一读,读出这份感受。

  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磨一阵、停下来、擦擦手、暖一会儿”来理解。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自由朗读这一句话。指名读,师生评价,再指名读,全班齐读。接着,教师三次深情地引读,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在读中体会父亲做冰灯很寒冷,“我”特别特别感动。这正是父亲对儿子的疼爱,通过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学完这个句子,再小结学*方法:(1)自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3)朗读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学*“父亲做冰灯”其他句子时,引导学生用上面学过的方法,通过“划——说——读”,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名读、同桌合作齐读、齐读几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动,儿子心疼父亲、对自己行为后悔的感情。特别是“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这句话,我先让学生理解“急忙”、“喊”,再指名读,师生评价,然后又指名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学生进入到课文的角色中,读出了儿子心疼父亲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给方法,轻松掌握形声字的特点。

  本课的生字有8个,其中形声字5个,所以充分利用分析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教识字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识字效果。在教学中依据形声字的特点,启发学生认识形旁和声旁,并知道一些形旁的意义。

  如:“笼”,上面的“q”是形旁表义,“笼”的本义:用竹条做成的笼子,下面的“龙”是声旁表音。教完第一个生字,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他几个形声字“级”、“吵”、“按”、“碰”。(用“碰”的小篆字体来辅助教学)这样,学生掌握了形旁和声旁,也懂得声旁表读音,形旁表字义,从而提高识字能力。

  不足的方面;

  一、指导朗读力度不够。

  在“真情感染,以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地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联系生活实际不够。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是缺憾。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冰灯》教学反思 2

  在教授《冰灯》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中反复在思考:深沉的父爱在孩子们眼中是怎么样的呢?现在的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太大的隔阂,缺乏沟通,以至于导致现在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这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文章:快过年了,“我”看到别的孩子都有一盏美丽的灯笼,虽然家里很穷,但是“我”还是张口向父亲要一盏透亮的灯笼,父亲答应了。在大年三十的清晨,父亲长时间打磨一块冰,正给我做冰灯,父亲冻僵的手不时塞进棉衣里,冰钻心的凉,但父亲却没有放弃,此时的“我”鼻子发酸,赶忙让父亲到我的被子里来暖暖手,但是父亲说,他不冷,让“我”别冻着。春节,我提着这盏冰灯,心里很高兴,后来虽然这盏冰灯融化了,但却永远留在了我心中。这故事中的父爱,藏在一些*常的动作,*淡的话语中,对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是那么不起眼,更谈不上震撼,仔细想想这才是父爱不同于母爱的地方啊!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感受、感悟并感动于这父爱,着实让我费心思。

  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让学生通过感悟、朗读、体会、想象来理解课文,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教学后有些许反思:

  1、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可以不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不一定要从第一段开始按照顺序再讲第二段、第三段……,可以打破常规进行。在教学这课时,我先进行了第一、二部分的教学,学生了解到了爸爸答应为我做冰灯,然后再直接跳到第四部分,“父亲为我做的灯怎么样?”最后再学*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父亲怎样为我做冰灯?”这样做的目的,可以突出重点,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认识。

  2、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表面认识到深入理解。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父亲做的灯怎样?”这一部分时,学生说到了“父亲的灯虽然融化了,但它留在了我的心里”。这时我问:“它”为什么留在了我的心里。学生此时说可能是肤浅的表面的,即便是说出了是因为父亲的爱,那也是一个浅层次的理解。此时我再引导学生学*第三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此时学生再理解,就是对课文深入的理解。这样做,能够体现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3、要引导学生学会享受别人从课文中的体会与感悟。比如在教学第二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时?”当一位学生谈及自己的感受时,可以引导学生品位他的感受,把感受读到课文当中去,从而引起教学中的共鸣。

  4、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教学第三部分,以课后思考题“我为什么后悔了”自学课文,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对于第二个思考题,学生默读课文,细细品味,感受其朴实的文字所表现的父子间的深情,体味父亲深沉的爱。最后结合生活,回忆父子、母子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

  《冰灯》教学反思 3

  一、重视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面上做反复*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的信心。在这一环节的学*中,教师不但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调动,而且特别注意问题出示的时机,如,在学生通读课文两遍后,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教给学生学*方法,以指导以后的阅读实践。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在学生充分读文之后,以课后思考题为重点,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学生读文充分,理解课文水到渠成,当他们围在一起讨论时,你侧耳倾听,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人云亦云,意见达成了共识。学*思路、文章思路、教学思路三路合一,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且全班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继进行板书,板书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渗透人文教育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的方面;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冰灯》教学反思 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语文第五册第十单元第三篇主体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

  2、 激发学生去用心感受自己父母的爱,从而用实际行动去爱自己的'父母。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2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记述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种深切的爱。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在执教的第一课时时,扫除了字、词障碍,并对课文进行了初步感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学*了课文1——7自然段。这节实录是第二课时,重点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立足课文8——11自然段,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使学生的心灵经受洗礼,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分析:

  宁安市是黑龙江省的一个小镇,这里有着北国特有的物产及人文景观。我所执教的班级有63名学生,作为课改的第一批孩子,他们有思维活跃、自信心及表现力强的特点。《冰灯》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恰逢岁末年初,正值隆冬。北国的孩子爱冰雪,冰雪铸就了一代代北方人粗旷、豪放、纯朴的性格。做为冰城雪乡的孩子,对冰灯的感受更是亲切,加上这篇课文浓浓的亲情及北方特点,学生乐于品味,利于达到“三维”目标。

  教学实录:

  一、 复*导入

  师:上节课学*了这篇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作者看到大军有漂亮的玻璃灯,也让他爸给他做一个。

  生2:我知道爸爸很爱他。给他做了一个最漂亮的冰灯。

  二、品读感悟,深入理解

  师: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会有更大的收获。首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 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读,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我看到爸爸给我做冰灯的时候和爸爸的对话部分,我最感动。

  师:能把这部分最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吗?

  生:能

  师:请你自己找同学说说听了你的朗读有什么感受。

  生:选付贵彬

  生:张帆,你读得很有感情,尤其是“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这句我听出了你关心爸爸。就是你读的“我不冷, 小心冻着,要过年了”不像爸爸的语气。爸爸的声音再粗点,就更好了。

  生:谢谢你付贵彬

  师:付贵彬评得真好,爸爸的声音是要再成熟和深沉些,表现出父亲疼爱儿子那种亲切的感情。

  生:对,我就是这么想的,没说出来。

  师:张帆,那请你再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有进步了。谁再说说,还有哪个部分让你最感动。

  生:我最感动的是第10自然段。“我的鼻子发酸”我觉得小作者后悔得都要哭了。

  师:你能读出这种要哭的感觉吗?

  生:我试试吧。(生读)

  师:老师觉得你读的不错。你们选择这部分,我也很受感动,我也想读读,行吗?

  生:行!

  师:听老师朗读8——10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师读)

  生:老师我想给你评一评。

  师:可以

  生:老师你读得真好。第一句“我再也睡不着了”。“再”字重读得很好。

  生:老师,你读的“我鼻子发酸”这一句听得我都要哭了,非常感人。

  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这就是有感情朗读,用自己的感情打动听众,就是朗读的高境界。听了这部分。你能提出什么 问题?(众生举手)先把你的问题说给小组同学听,让大家试着回答。

  (生交流问题,并解答)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最感兴趣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

  生: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看到父亲做冰灯,小作者为什么后悔了?”

  师:大家想听听他们小组的回答吗?

  生:想

  生1:因为他看到父亲暖手,知道冰很凉,心疼爸爸了。所以后悔了。

  生2:爸爸“用力磨”做冰灯很费劲,所以后悔了。

  生3:作者后悔的是我要是不要透亮的灯,爸爸就不用挨冻给我做冰灯了。

  师:你们回答的不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爸爸那么早就起来,我还睡着呢,所以后悔不应该让爸爸早起。

  生:爸爸那么冻手,还不到我的被里暖手,我更后悔了。

  师:大家说得真好,其实,作者后悔就是看到了爸爸做冰灯很不容易,体会到了爸爸那种深沉而伟大的爱。你还从哪 能看出爸爸爱孩子。

  生1:作者要灯,他爸就答应了,是因为爸爸爱他。

  生2:他爸爸明知没钱给儿子买灯,却答应了儿子。还给他做了个透亮的冰灯。

  生3:爸爸起来了,却让儿子再睡一会儿。

  生4:爸爸把棉被按下去也是爱儿子。

  生5:“冰灯融化了,却留在我的心里”其实留下的就是爸爸对他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了解了父亲的爱,让我们再在小组中深情的读读这一部分。

  二、 拓展延伸

  师:父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点点滴滴都有着父母的爱,想想你的爸爸妈 妈对你有没有像课文中这样感人的事。先和小组同学说说。

  师:谁和大家说说你感到的父爱。

  生1:我看到小饭桌有溜肉段,和爸爸说我想吃,那天中午我爸爸就给我做了溜肉段,那是他打电话问别人学着做的。 我知道,那盘溜肉段就是爸爸的爱。

  生2:我的小车子扎了,我爸修了一晚上,第2天,我又骑上小车子了。这也是爸爸的爱。

  生3:我叔叔家买了一台游戏机。我去玩,给弄坏了。我以为爸爸能打我呢。结果他没打我,帮叔叔修理好了游戏机, 还给我买了一个新的游戏机,那就是爸爸的爱。

  师:他们说得老师都感动了。爸爸是如此地疼爱我们,文中小作者是怎么对爸爸的呢?

  生:小作者也爱爸爸。

  师: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1:他让爸爸到被里暖手。

  生2:他后悔就是爱爸爸。

  生3:他说把冰灯留在心里,也是记住爸爸的爱。

  师:大家看得真明白,说得也很清楚。那么你想怎么对待爸爸妈妈呢?

  生1:我好好学*,考上大学,回报爸爸妈妈。

  师:不错,可有点远,现在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生1:我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洗碗、擦桌子,扫地。

  生:到他们过生日的时候,我给他们礼物。

  师:小时候,爸爸妈妈给你洗过脚吗?

  生:洗过。

  师:今天,让你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能洗吗?

  生:能。

  师:那好,今天的作业,就是给爸爸或妈妈洗脚,并且写成一篇日记。看谁做得好。看谁写得好。

  三、 结束

  让我们带着真挚的情感,再把课文朗读一遍,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表达子女对父母的爱。

  执教反思

  《冰灯》这节教学结束了,我还沉浸在课文那浓浓的亲情中,沉浸在课堂上学生那活跃的思维中。如今的孩子,享受着亲人的爱已*以为常。感受别人的爱却很迟钝。真诚回报亲人的为数不多。本节课,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拓展。擦亮了学生读爱的心灵之眼。有的学生下课还围着我说:“老师今早我还感到妈妈的爱。出门时她让我系围巾,怕我冻着。”

  尤其是“洗脚日记”这一课外延伸,还有颇多趣事、乐事、感人事。一个学生学写道:我给爸爸洗脚,以为爸爸的脚很臭,结果,爸爸的脚不香也不臭。又一个学生写到。妈妈说:养女儿真好,还能给妈妈洗脚。我感到给妈妈洗脚,她很幸福,我很快乐。

  班级有一个学生的父亲是聋哑人,只靠装车挣钱。这个孩子写道:爸爸的脚上有土又有泥,还有水泡,我一点点洗着,一块块撮着,爸爸哭了,我也哭了,我要好好学*,长大再不让爸爸干这么重的活。

  也许我执教的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但我觉得让学生有情可感、有话可说、有事可记也算是有所收益了。

  实录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上讲:“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听完张老师执教的《冰灯》这一课,我深深地被感动着。我被这篇优美的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深所感动。被张老师为孩子搭建的*台所感动,为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所感动。张老师在本节课中真正起到了组织、引导、激励的作用。引导着孩子和书本一次次地对话,在充分的对话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张老师趁热打铁,又将话题引入到生活之中。让孩子们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感人的事,这也是张老师把学语文延伸到家里,延伸到学生的情感中的一种巧妙的做法,既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爱自己的父母,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使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冰灯是北方的孩子非常熟悉的事物,在熟悉的事物中,孩子们的心灵又经受了一次洗礼,得到了净化。同时,张老师还特别注重学*方式的转变,注重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冰灯》教学反思 5

  《冰灯》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无论是描写还是情感都是一篇引领孩子写作和领悟父子之爱的很好的范文,所以这节课我重在知道孩子在阅读中感悟,教学随笔——《冰灯》教学反思 王会勤。

  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我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面上做反复*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的信心。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冰灯》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阅读


《冰灯》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1)

——冰灯教学反思菁选

冰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冰灯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冰灯教学反思1

  在教授《冰灯》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中反复在思考:深沉的父爱在孩子们眼中是怎么样的呢?现在的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太大的隔阂,缺乏沟通,以至于导致现在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这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文章:快过年了,“我”看到别的孩子都有一盏美丽的灯笼,虽然家里很穷,但是“我”还是张口向父亲要一盏透亮的灯笼,父亲答应了。在大年三十的清晨,父亲长时间打磨一块冰,正给我做冰灯,父亲冻僵的手不时塞进棉衣里,冰钻心的凉,但父亲却没有放弃,此时的“我”鼻子发酸,赶忙让父亲到我的被子里来暖暖手,但是父亲说,他不冷,让“我”别冻着。春节,我提着这盏冰灯,心里很高兴,后来虽然这盏冰灯融化了,但却永远留在了我心中。这故事中的父爱,藏在一些*常的动作,*淡的话语中,对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是那么不起眼,更谈不上震撼,仔细想想这才是父爱不同于母爱的地方啊!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感受、感悟并感动于这父爱,着实让我费心思。

  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让学生通过感悟、朗读、体会、想象来理解课文,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教学后有些许反思:

  1、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可以不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不一定要从第一段开始按照顺序再讲第二段、第三段……,可以打破常规进行。在教学这课时,我先进行了第一、二部分的教学,学生了解到了爸爸答应为我做冰灯,然后再直接跳到第四部分,“父亲为我做的灯怎么样?”最后再学*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父亲怎样为我做冰灯?”这样做的目的,可以突出重点,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认识。

  2、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表面认识到深入理解。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父亲做的灯怎样?”这一部分时,学生说到了“父亲的灯虽然融化了,但它留在了我的心里”。这时我问:“它”为什么留在了我的心里。学生此时说可能是肤浅的表面的,即便是说出了是因为父亲的爱,那也是一个浅层次的理解。此时我再引导学生学*第三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此时学生再理解,就是对课文深入的理解。这样做,能够体现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3、要引导学生学会享受别人从课文中的.体会与感悟。比如在教学第二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时?”当一位学生谈及自己的感受时,可以引导学生品位他的感受,把感受读到课文当中去,从而引起教学中的共鸣。

  4、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教学第三部分,以课后思考题“我为什么后悔了”自学课文,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对于第二个思考题,学生默读课文,细细品味,感受其朴实的文字所表现的父子间的深情,体味父亲深沉的爱。最后结合生活,回忆父子、母子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

冰灯教学反思2

  《冰灯》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无论是描写还是情感都是一篇引领孩子写作和领悟父子之爱的很好的范文,所以这节课我重在知道孩子在阅读中感悟,教学随笔——《冰灯》教学反思 王会勤。

  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我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面上做反复*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的信心。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冰灯教学反思3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教材内容处理不够紧凑。视频声音较小,事先没有处理好。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懂事的初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在校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还是比较多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影响也很大,自私自利的孩子大有人在,不懂得关心父母,不懂得尊敬长辈也是部分学生身上的特点所以,本课教学中学生似乎感受不到父爱,事先创设情境不够。

  二、朗读体悟不够充分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首先,我把生自读和生自悟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再阅读,再思考,来解决问题。其次我更希望学生情感上得到提升,使学生感受到朴素之中真情在,渗透热爱父母的情感教育,父子之间的深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学生朗读不够充分。

  三、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思考不够

  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默读这一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学生说感受到了父亲做灯很辛苦,我就问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就分别找到了时间很早、天气冷等等。还有学生说我体会到了父亲很关心我,有人也说我也很关心父亲,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教学的重点也能得到体现,但这一部分进行较为仓促,如蜻蜓点水,不够扎实。

  四、课后拓展不够

  学生认为“冰灯”好玩,我就简单口头讲制作冰灯的方法,让他们课后上网查阅,但大部分孩子家庭条件有限,查不到。而我也将此任务抛之脑后。

  还有部分孩子在课堂上不能全面理解文本谈出自己的感想,可能和我提问的准确性,合理性和他们自身情商都有关。我应该在课后把基础这一块做得更好一些,要考虑到差生的情况,引导更细致一些,提问更准确一些,让学生慢慢体悟,不一味追求“拔高”,让每一个孩子在其中都有所收获,有些许的成长。

  五、鼓励评价不够,课堂气氛沉闷

  课堂中鼓励性评价不够充分,没有全面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个性发展,当众口头评价较少,非语言式评价也很少,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而我由于赶进度,把它也忽略了,没有促进学生树立学*的自信心,提高学*语文的

  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六、专业知识及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教高年级和教低年级不一样,我的板书中字迹较为潦草,高年级学生能识别,低年级学生不能识别。个别字的笔顺也不正确,在今后要格外注意。

  以上是我对《冰灯》这一课教学的反思,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冰灯教学反思4

  本次教学活动月围绕“品词析句”这个主题以《冰灯》一课为教例进行教学研究。课前和本教研组的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多次探讨,教学设计也根据试讲情况进行了反复修改。充分的前期准备,使我对教材的解读更深入,教学设计也日趋完善,更使我对“品词析句”这个研究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有了新的收获: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通过齐读、引读、指名等多种朗读形式读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学,读中悟。

  2、创设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在引导学生体会对大军玻璃灯笼的'羡慕这部分文字时,先通过读文、绘图先展示出大军玻璃灯笼的漂亮,在通过角色体验“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大军漂亮的玻璃灯笼,你会怎样想?”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作者对大军玻璃灯笼的羡慕和向往。

  3、学生的感悟来自于他品读文字的真实内心体验。紧扣文本,多途径引领学生积极的和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句子进行品读,时时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抓具体词语,抓具体句子。如对“*俗”一词采用了拆字法进行理解,对“打磨”一词采用了动作表演方式进行理解,“称赞”一词采用了近义词的方式进行理解。在感悟“冰太凉,父亲每磨一阵就得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这句时,通过语言创设情景,三次引读,层层深入理解父亲的艰难,感悟到位了,有感情的朗读便水到渠成。

冰灯教学反思5

  《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位极普通的劳动者,他淳朴、心灵手巧。他理解孩子,对儿子体贴入微。一年中,穷乡僻壤的孩子们最大的快乐就是提着喜爱的灯笼“招摇”。所以他凭借劳动者的智慧,用深沉的父爱,圆了孩子的梦想。他无言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孩子。

  如何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感同身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呢?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再把重点放在第三部分:写大年三十的早上“我”看见父亲给自己做冰灯。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境表演“我”看见父亲给自己做冰灯,通过学生一言一行的表演让生入情入境,感受到父亲的爱。特别是小细节处“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等语句让学生多演多看多体会,感受父亲做冰灯很辛苦,前一天晚上就准备,天不亮就起来,家里不宽裕,又是接*年根的寒冬,父亲很冷。但他还是认真地做。“磨”显然比用纸糊费劲得多,而且“冰”透骨寒冷。他这样辛苦,只是为了满足儿子的心愿。从而也在价值观上引导学生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那就是“爱”。最后结合生活,指导学生回忆父子、母子、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再进行最后的小练笔:写一写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感动故事,从而激发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从而达到读中生情、读中感悟的效果。

  但是,这堂课也有缺憾,教学中教师的牵制仍然较多,不敢充分地放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彰显不够。在时间把握上也有所偏颇,以至于最后结合生活,指导学生回忆父母与自己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再进行小练笔这个环节就没时间交流了。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完善。

冰灯教学反思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语文第五册第十单元第三篇主体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

  2、 激发学生去用心感受自己父母的爱,从而用实际行动去爱自己的父母。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2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记述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种深切的爱。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在执教的第一课时时,扫除了字、词障碍,并对课文进行了初步感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学*了课文1——7自然段。这节实录是第二课时,重点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立足课文8——11自然段,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使学生的心灵经受洗礼,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分析:

  宁安市是黑龙江省的一个小镇,这里有着北国特有的物产及人文景观。我所执教的班级有63名学生,作为课改的第一批孩子,他们有思维活跃、自信心及表现力强的特点。《冰灯》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恰逢岁末年初,正值隆冬。北国的孩子爱冰雪,冰雪铸就了一代代北方人粗旷、豪放、纯朴的性格。做为冰城雪乡的孩子,对冰灯的感受更是亲切,加上这篇课文浓浓的亲情及北方特点,学生乐于品味,利于达到“三维”目标。

  教学实录:

  一、 复*导入

  师:上节课学*了这篇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作者看到大军有漂亮的玻璃灯,也让他爸给他做一个。

  生2:我知道爸爸很爱他。给他做了一个最漂亮的冰灯。

  二、品读感悟,深入理解

  师: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会有更大的收获。首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 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读,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我看到爸爸给我做冰灯的时候和爸爸的对话部分,我最感动。

  师:能把这部分最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吗?

  生:能

  师:请你自己找同学说说听了你的朗读有什么感受。

  生:选付贵彬

  生:张帆,你读得很有感情,尤其是“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这句我听出了你关心爸爸。就是你读的“我不冷, 小心冻着,要过年了”不像爸爸的语气。爸爸的声音再粗点,就更好了。

  生:谢谢你付贵彬

  师:付贵彬评得真好,爸爸的声音是要再成熟和深沉些,表现出父亲疼爱儿子那种亲切的感情。

  生:对,我就是这么想的,没说出来。

  师:张帆,那请你再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有进步了。谁再说说,还有哪个部分让你最感动。

  生:我最感动的是第10自然段。“我的鼻子发酸”我觉得小作者后悔得都要哭了。

  师:你能读出这种要哭的感觉吗?

  生:我试试吧。(生读)

  师:老师觉得你读的不错。你们选择这部分,我也很受感动,我也想读读,行吗?

  生:行!

  师:听老师朗读8——10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师读)

  生:老师我想给你评一评。

  师:可以

  生:老师你读得真好。第一句“我再也睡不着了”。“再”字重读得很好。

  生:老师,你读的“我鼻子发酸”这一句听得我都要哭了,非常感人。

  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这就是有感情朗读,用自己的感情打动听众,就是朗读的高境界。听了这部分。你能提出什么 问题?(众生举手)先把你的问题说给小组同学听,让大家试着回答。

  (生交流问题,并解答)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最感兴趣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

  生: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看到父亲做冰灯,小作者为什么后悔了?”

  师:大家想听听他们小组的回答吗?

  生:想

  生1:因为他看到父亲暖手,知道冰很凉,心疼爸爸了。所以后悔了。

  生2:爸爸“用力磨”做冰灯很费劲,所以后悔了。

  生3:作者后悔的是我要是不要透亮的灯,爸爸就不用挨冻给我做冰灯了。

  师:你们回答的不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爸爸那么早就起来,我还睡着呢,所以后悔不应该让爸爸早起。

  生:爸爸那么冻手,还不到我的被里暖手,我更后悔了。

  师:大家说得真好,其实,作者后悔就是看到了爸爸做冰灯很不容易,体会到了爸爸那种深沉而伟大的爱。你还从哪 能看出爸爸爱孩子。

  生1:作者要灯,他爸就答应了,是因为爸爸爱他。

  生2:他爸爸明知没钱给儿子买灯,却答应了儿子。还给他做了个透亮的冰灯。

  生3:爸爸起来了,却让儿子再睡一会儿。

  生4:爸爸把棉被按下去也是爱儿子。

  生5:“冰灯融化了,却留在我的心里”其实留下的就是爸爸对他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了解了父亲的爱,让我们再在小组中深情的读读这一部分。

  二、 拓展延伸

  师:父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点点滴滴都有着父母的爱,想想你的爸爸妈 妈对你有没有像课文中这样感人的事。先和小组同学说说。

  师:谁和大家说说你感到的父爱。

  生1:我看到小饭桌有溜肉段,和爸爸说我想吃,那天中午我爸爸就给我做了溜肉段,那是他打电话问别人学着做的。 我知道,那盘溜肉段就是爸爸的爱。

  生2:我的小车子扎了,我爸修了一晚上,第2天,我又骑上小车子了。这也是爸爸的爱。

  生3:我叔叔家买了一台游戏机。我去玩,给弄坏了。我以为爸爸能打我呢。结果他没打我,帮叔叔修理好了游戏机, 还给我买了一个新的游戏机,那就是爸爸的爱。

  师:他们说得老师都感动了。爸爸是如此地疼爱我们,文中小作者是怎么对爸爸的呢?

  生:小作者也爱爸爸。

  师: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1:他让爸爸到被里暖手。

  生2:他后悔就是爱爸爸。

  生3:他说把冰灯留在心里,也是记住爸爸的爱。

  师:大家看得真明白,说得也很清楚。那么你想怎么对待爸爸妈妈呢?

  生1:我好好学*,考上大学,回报爸爸妈妈。

  师:不错,可有点远,现在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生1:我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洗碗、擦桌子,扫地。

  生:到他们过生日的时候,我给他们礼物。

  师:小时候,爸爸妈妈给你洗过脚吗?

  生:洗过。

  师:今天,让你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能洗吗?

  生:能。

  师:那好,今天的作业,就是给爸爸或妈妈洗脚,并且写成一篇日记。看谁做得好。看谁写得好。

  三、 结束

  让我们带着真挚的情感,再把课文朗读一遍,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表达子女对父母的爱。

  执教反思

  《冰灯》这节教学结束了,我还沉浸在课文那浓浓的亲情中,沉浸在课堂上学生那活跃的思维中。如今的孩子,享受着亲人的爱已*以为常。感受别人的爱却很迟钝。真诚回报亲人的为数不多。本节课,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拓展。擦亮了学生读爱的心灵之眼。有的学生下课还围着我说:“老师今早我还感到妈妈的爱。出门时她让我系围巾,怕我冻着。”

  尤其是“洗脚日记”这一课外延伸,还有颇多趣事、乐事、感人事。一个学生学写道:我给爸爸洗脚,以为爸爸的脚很臭,结果,爸爸的脚不香也不臭。又一个学生写到。妈妈说:养女儿真好,还能给妈妈洗脚。我感到给妈妈洗脚,她很幸福,我很快乐。

  班级有一个学生的.父亲是聋哑人,只靠装车挣钱。这个孩子写道:爸爸的脚上有土又有泥,还有水泡,我一点点洗着,一块块撮着,爸爸哭了,我也哭了,我要好好学*,长大再不让爸爸干这么重的活。

  也许我执教的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但我觉得让学生有情可感、有话可说、有事可记也算是有所收益了。

  实录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上讲:“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听完张老师执教的《冰灯》这一课,我深深地被感动着。我被这篇优美的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深所感动。被张老师为孩子搭建的*台所感动,为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所感动。张老师在本节课中真正起到了组织、引导、激励的作用。引导着孩子和书本一次次地对话,在充分的对话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张老师趁热打铁,又将话题引入到生活之中。让孩子们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感人的事,这也是张老师把学语文延伸到家里,延伸到学生的情感中的一种巧妙的做法,既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爱自己的父母,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使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冰灯是北方的孩子非常熟悉的事物,在熟悉的事物中,孩子们的心灵又经受了一次洗礼,得到了净化。同时,张老师还特别注重学*方式的转变,注重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冰灯教学反思7

  一、重视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面上做反复*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的信心。在这一环节的学*中,教师不但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调动,而且特别注意问题出示的时机,如,在学生通读课文两遍后,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教给学生学*方法,以指导以后的阅读实践。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

  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

  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

  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在学生充分读文之后,以课后思考题为重点,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学生读文充分,理解课文水到渠成,当他们围在一起讨论时,你侧耳倾听,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人云亦云,意见达成了共识。学*思路、文章思路、教学思路三路合一,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且全班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继进行板书,板书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渗透人文教育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的方面;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冰灯教学反思8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领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以情激情,以情带读,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在跟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积淀情感,感受课文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和意境美,营造情感浸润的课堂。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十二单元“过年”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叙述了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深沉、博大的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和爱戴。课文文风朴实,浅显易通,没有太多的抒情,但是从字里行间却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情分析】

  随着生活水*的日益提高,现在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很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亲的爱体会比较肤浅,因此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品味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感情融于课文内容,更容易体会父子之间的情谊,懂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子女的关爱。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乐趣”“享受”“继续”“后悔”“称赞”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圈画、边批注的良好学**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理解父亲的心情,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同时也理解儿子前后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小作者的心理变化以及心情,教育孩子体谅理解父母。

  【教学准备】制作cai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冰灯写了一件什么事?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生词。

  2、读后指名反馈。

  三、合作学*、掌握生字。

  四、学*1—4段,了解事情原因。

  1、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父亲做灯?

  2、指名反馈。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对大军的灯笼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羡慕心情。

  五、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详)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认读生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父亲做灯,用“因为——所以——”说话。

  3、父亲做灯辛不辛苦,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呢?今天我们接着学*。板书:冰灯。

  二、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研读父亲对孩子的爱

  1、父亲做冰灯辛不辛苦,读出有关语句“大年三十的早上,﹍﹍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⑴“沙沙”指的是什么声音,你能说出表示声音的词语吗?

  ⑵父亲做冰灯起得早不早,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读一读。(很暗的光线)

  ⑶比较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

  父亲起码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⑷指导读父亲做冰灯非常冷的句子。

  2、“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

  3、父亲做冰灯这样辛苦,这样冷,为什么还要帮孩子做冰灯,你想说点什么?

  ▲研读“父与子对话的语句”

  1、默读课文6—9段,用“—”划出父亲说的话,用“~”划出孩子的语言,想想读了他们的话,你体会到什么?作简单批注。

  2、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

  3、汇报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你体会到什么?

  4、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的对话。

  5、师生合作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研读“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戴。

  (一)找出儿子前后心理变化的语句。

  (二)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

  1、“理解后悔”,联系生活实际,你以前做了一件什么事,让你后悔。

  2、生汇报“我”后悔的原因。

  (三)理解最后一段

  1、“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特别在哪里?

  2、“小伙伴们都称赞我的冰灯”,小伙伴是怎么称赞我的冰灯的呢?

  3、“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怎样。

  4、“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它指的是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5、指导读好这一段。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你想对文中父亲说什么?对作者说什么?

  2、说说父母爱我们的事儿。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写一写读《冰灯》有感。(写片断即可)

  【板书设计】

  冰灯

  做冰灯

  父子

  理解爱戴

  【教学反思】

  当我第一次读《冰灯》时,我就深深被文章中浓浓的父子情所感动。父亲忍受彻骨的寒冷起早为儿子做冰灯,儿子理解、心疼父亲。文章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没有描摹激情的话语,没有大段大段的抒发感情,只用白描手法将父子之间的深情,自自然然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如何让学生理解父子情深,在教学中我是通过品词析句、玩味语言,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实实在在地领悟。

  一、品味词语方法多样

  1、创设情境,理解词语

  “继续”一词在本文中要求学生会写会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我创设了这样情境:我先认真地看书,让学生说老师在干什么,忽然,老师的手机响了,我接手机,接完手机后,我再看书。要求学生运用“继续”说一段话,把刚才老师创设的情境说清楚,说明白。然后向学生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继续”一词。某人开始做某件事,中间因其它的原因,暂且放下这件事,后来又接着做这件事,就可以用“继续”一词。最后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写谁继续做什么事。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帮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说话,写片段的能力。

  2、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我是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后悔”的。

  师:后悔是什么意思?你们以前做过让你后悔的事吗?如果有,请你告诉我们好吗?

  生:有一次,我为了试一试我的小斧子锋不锋利,我用斧子砍我家的桃树,结果桃树被砍死了,爸爸责备我怎么把树砍死了呢?我当时很后悔,不该用斧子砍桃树。

  师:那文中写作者后悔因为什么呢?

  生:因为是作者让父亲为他做灯笼,父亲为了满足“我”的愿望,起早冒着彻骨的寒冷为“我”做冰灯,“我”非常心疼父亲,所以“我”后悔让父亲为“我”做灯笼。

  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后悔”,我想这得益于在理解词语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理解词语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感悟句子形式多样

  1、比较句子

  文章第五自然段有这样一句: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教学这一句时,我让学生和“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这一句进行比较,两句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一句比较好?为什么?通过比较句子,让学生明白父亲为什么离炕很远地地方打磨冰呢?是因为孩子睡在炕上,父亲生怕吵醒孩子,耽误孩子休息,通过“很远”一词,我们能体会到那浓浓的父爱。

  2、动作表演

  片段:当我看见父亲又一次把手放进棉袄时,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喊”,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在上学路上,你看到你的好朋友小红,离你有一段距离,你想和他一起上学校,你怎么喊他呢?谁来试试?文中“喊”前面加了一个什么词呢?“急忙”说明喊的速度快,谁来急忙喊一喊。当“我”看到父亲做冰灯,非常寒冷,我为什么急忙喊呢?透过急忙一词,你能体会到什么呢?(“急忙”一词,说明“我”非常心疼父亲,生怕父亲冻着,想让父亲快点儿来到被窝里来暖暖手。)

  以上片段,我是抓住重点词“急忙喊”“赶快”师生进行表演,玩味语言,这样学生水道渠成地体验到浓浓父子情,学生情趣盎然,印象深刻。

  这堂课,我就是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品词嚼句,玩味语言,体验那浓浓的“爱”,当然,这堂课也有缺憾,在时间把握上有所偏颇,后来拓展延伸部分:说说父母关心我们的事,没时间交流了。

冰灯教学反思9

  短短的一堂课结束了,回顾这堂课,有成功的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只有时时总结教育教学成功的地方,不断反思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才能扬长避短,把课改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回顾这堂课,成功的方面有:

  一、“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几张有关冰灯的图片,说:“哈尔滨的冰灯节要到了,最*,老师从网上收集到一些好看的图片,你们想知道吗?”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立即把握导的方向,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冰灯》这篇课文,课文讲了怎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读了课文大家就明白了。”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和悬念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

  二、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布置预*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等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检查预*中,教师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再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父亲寒冷的一句话,思考:从哪些词语看出父亲在做冰灯时很寒冷?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自己试着读一读,读出这份感受。

  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磨一阵、停下来、擦擦手、暖一会儿”来理解。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自由朗读这一句话。指名读,师生评价,再指名读,全班齐读。接着,教师三次深情地引读,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在读中体会父亲做冰灯很寒冷,“我”特别特别感动。这正是父亲对儿子的疼爱,通过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学完这个句子,再小结学*方法:(1)自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3)朗读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学*“父亲做冰灯”其他句子时,引导学生用上面学过的方法,通过“划——说——读”,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名读、同桌合作齐读、齐读几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动,儿子心疼父亲、对自己行为后悔的感情。特别是“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这句话,我先让学生理解“急忙”、“喊”,再指名读,师生评价,然后又指名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学生进入到课文的角色中,读出了儿子心疼父亲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给方法,轻松掌握形声字的特点。

  本课的生字有8个,其中形声字5个,所以充分利用分析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教识字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识字效果。在教学中依据形声字的特点,启发学生认识形旁和声旁,并知道一些形旁的意义。

  如:“笼”,上面的“q”是形旁表义,“笼”的本义:用竹条做成的笼子,下面的“龙”是声旁表音。教完第一个生字,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他几个形声字“级”、“吵”、“按”、“碰”。(用“碰”的小篆字体来辅助教学)这样,学生掌握了形旁和声旁,也懂得声旁表读音,形旁表字义,从而提高识字能力。

  不足的方面;

  一、指导朗读力度不够。

  在“真情感染,以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地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联系生活实际不够。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是缺憾。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冰灯教学反思10

  《冰灯》一文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作者看见小伙伴买了一个漂亮的玻璃灯笼,心里很羡慕,就让父亲给他做一个透明的灯笼,家里没有玻璃,父亲就在除夕的早上冻了一块冰,冒着严寒给孩子做冰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但现实生活中,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可以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爱的体会也比较肤浅。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从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入手,引出伟大无私的父爱。学*“父亲做冰灯”一部分时,以课后思考题“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这个问题统领学生自学、读文。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想象,感受到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最后,我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和父母间的故事,从而引起共鸣,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小事中关心、体谅父母。

  本课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没能让学生及时地写下来,课后,我将引导学生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写成小作文,将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进一步地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冰灯教学反思11

  很喜欢《冰灯》这篇课文,因为文中所蕴含的深厚的父子感情把我深深感动了。为了让孩子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种父子深情,我设计了一系列很细的问题来引导孩子理解:为什么后来“我”后悔了?做冰灯容易吗?做冰灯如此艰辛,父亲为什么还要做冰灯?“我”看到父亲这样辛苦地做冰灯,“我”是怎么做的?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我”的冰灯是最特别的`?提着这盏最特别的冰灯,“我“会是什么心情呢?

  整堂课上下来,孩子们虽然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的深深父爱,对重点词语的意思也理解了。但是,感觉都是我在牵着孩子们走,而没有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让他们自主读文、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也不利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课后,在教研组讨论时,李老师说她在班上用的是另外一种教学方式来上这篇课文,感觉效果不错,孩子们也动起来了。李老师是这样上的:先检查孩子们的预*情况,带领孩子们把课文读熟,然后问孩子:文中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勾画出相关句子,并思考,为什么让你感动?整堂课上写来,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父子情,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孩子们都乐于自己去读书,然后勾画、谈感受,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不致于把文本讲解得支离破碎。细细想来,是我低估了学生的学*能力和已有的理解水*。真的应该像李老师那样,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谈体会。就好像孩子学走路一样,如果大人因为害怕孩子摔跤而始终把孩子抱在怀里,那么孩子始终学不会走路。

  现在学生已经进入中段了,如果不果断放手,孩子的阅读能力只会在原地踏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更多是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读书,然后谈体会,他们才是课堂的主角。而我所充当的角色就是一个引导者、启发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孩子思维受阻时,适时启发他们;当孩子的思维偏离正确的航向时,我需要及时矫正,引领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冰灯》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2)

——冰灯教学反思菁选

冰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冰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冰灯教学反思1

  《冰灯》一文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作者看见小伙伴买了一个漂亮的玻璃灯笼,心里很羡慕,就让父亲给他做一个透明的灯笼,家里没有玻璃,父亲就在除夕的早上冻了一块冰,冒着严寒给孩子做冰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但现实生活中,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可以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爱的体会也比较肤浅。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从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入手,引出伟大无私的父爱。学*“父亲做冰灯”一部分时,以课后思考题“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这个问题统领学生自学、读文。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想象,感受到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最后,我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和父母间的故事,从而引起共鸣,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小事中关心、体谅父母。

  本课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没能让学生及时地写下来,课后,我将引导学生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写成小作文,将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进一步地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冰灯教学反思2

  短短的一堂课结束了,回顾这堂课,有成功的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只有时时总结教育教学成功的地方,不断反思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才能扬长避短,把课改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回顾这堂课,成功的方面有:

  一、“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几张有关冰灯的图片,说:“哈尔滨的冰灯节要到了,最*,老师从网上收集到一些好看的图片,你们想知道吗?”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立即把握导的方向,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冰灯》这篇课文,课文讲了怎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读了课文大家就明白了。”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和悬念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

  二、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布置预*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等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检查预*中,教师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再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父亲寒冷的一句话,思考:从哪些词语看出父亲在做冰灯时很寒冷?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自己试着读一读,读出这份感受。

  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磨一阵、停下来、擦擦手、暖一会儿”来理解。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自由朗读这一句话。指名读,师生评价,再指名读,全班齐读。接着,教师三次深情地引读,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在读中体会父亲做冰灯很寒冷,“我”特别特别感动。这正是父亲对儿子的疼爱,通过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学完这个句子,再小结学*方法:(1)自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3)朗读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学*“父亲做冰灯”其他句子时,引导学生用上面学过的方法,通过“划——说——读”,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名读、同桌合作齐读、齐读几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动,儿子心疼父亲、对自己行为后悔的感情。特别是“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这句话,我先让学生理解“急忙”、“喊”,再指名读,师生评价,然后又指名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学生进入到课文的角色中,读出了儿子心疼父亲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给方法,轻松掌握形声字的特点。

  本课的生字有8个,其中形声字5个,所以充分利用分析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教识字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识字效果。在教学中依据形声字的特点,启发学生认识形旁和声旁,并知道一些形旁的意义。

  如:“笼”,上面的“q”是形旁表义,“笼”的本义:用竹条做成的笼子,下面的“龙”是声旁表音。教完第一个生字,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他几个形声字“级”、“吵”、“按”、“碰”。(用“碰”的小篆字体来辅助教学)这样,学生掌握了形旁和声旁,也懂得声旁表读音,形旁表字义,从而提高识字能力。

  不足的方面;

  一、指导朗读力度不够。

  在“真情感染,以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地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联系生活实际不够。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是缺憾。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冰灯教学反思3

  本次教学活动月围绕“品词析句”这个主题以《冰灯》一课为教例进行教学研究。课前和本教研组的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多次探讨,教学设计也根据试讲情况进行了反复修改。充分的前期准备,使我对教材的解读更深入,教学设计也日趋完善,更使我对“品词析句”这个研究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有了新的收获: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通过齐读、引读、指名等多种朗读形式读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学,读中悟。

  2、创设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在引导学生体会对大军玻璃灯笼的羡慕这部分文字时,先通过读文、绘图先展示出大军玻璃灯笼的漂亮,在通过角色体验“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大军漂亮的玻璃灯笼,你会怎样想?”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作者对大军玻璃灯笼的羡慕和向往。

  3、学生的感悟来自于他品读文字的真实内心体验。紧扣文本,多途径引领学生积极的和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句子进行品读,时时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抓具体词语,抓具体句子。如对“*俗”一词采用了拆字法进行理解,对“打磨”一词采用了动作表演方式进行理解,“称赞”一词采用了近义词的方式进行理解。在感悟“冰太凉,父亲每磨一阵就得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这句时,通过语言创设情景,三次引读,层层深入理解父亲的艰难,感悟到位了,有感情的朗读便水到渠成。

冰灯教学反思4

  一、重视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面上做反复*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的信心。在这一环节的学*中,教师不但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调动,而且特别注意问题出示的时机,如,在学生通读课文两遍后,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教给学生学*方法,以指导以后的阅读实践。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

  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

  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

  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在学生充分读文之后,以课后思考题为重点,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学生读文充分,理解课文水到渠成,当他们围在一起讨论时,你侧耳倾听,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人云亦云,意见达成了共识。学*思路、文章思路、教学思路三路合一,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且全班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继进行板书,板书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渗透人文教育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的'方面;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冰灯教学反思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语文第五册第十单元第三篇主体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

  2、 激发学生去用心感受自己父母的爱,从而用实际行动去爱自己的父母。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2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记述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种深切的爱。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在执教的第一课时时,扫除了字、词障碍,并对课文进行了初步感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学*了课文1——7自然段。这节实录是第二课时,重点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立足课文8——11自然段,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使学生的心灵经受洗礼,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分析:

  宁安市是黑龙江省的一个小镇,这里有着北国特有的物产及人文景观。我所执教的班级有63名学生,作为课改的第一批孩子,他们有思维活跃、自信心及表现力强的特点。《冰灯》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恰逢岁末年初,正值隆冬。北国的孩子爱冰雪,冰雪铸就了一代代北方人粗旷、豪放、纯朴的性格。做为冰城雪乡的孩子,对冰灯的感受更是亲切,加上这篇课文浓浓的亲情及北方特点,学生乐于品味,利于达到“三维”目标。

  教学实录:

  一、 复*导入

  师:上节课学*了这篇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作者看到大军有漂亮的玻璃灯,也让他爸给他做一个。

  生2:我知道爸爸很爱他。给他做了一个最漂亮的冰灯。

  二、品读感悟,深入理解

  师: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会有更大的收获。首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 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读,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我看到爸爸给我做冰灯的时候和爸爸的对话部分,我最感动。

  师:能把这部分最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吗?

  生:能

  师:请你自己找同学说说听了你的朗读有什么感受。

  生:选付贵彬

  生:张帆,你读得很有感情,尤其是“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这句我听出了你关心爸爸。就是你读的“我不冷, 小心冻着,要过年了”不像爸爸的语气。爸爸的声音再粗点,就更好了。

  生:谢谢你付贵彬

  师:付贵彬评得真好,爸爸的声音是要再成熟和深沉些,表现出父亲疼爱儿子那种亲切的感情。

  生:对,我就是这么想的,没说出来。

  师:张帆,那请你再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有进步了。谁再说说,还有哪个部分让你最感动。

  生:我最感动的是第10自然段。“我的鼻子发酸”我觉得小作者后悔得都要哭了。

  师:你能读出这种要哭的感觉吗?

  生:我试试吧。(生读)

  师:老师觉得你读的不错。你们选择这部分,我也很受感动,我也想读读,行吗?

  生:行!

  师:听老师朗读8——10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师读)

  生:老师我想给你评一评。

  师:可以

  生:老师你读得真好。第一句“我再也睡不着了”。“再”字重读得很好。

  生:老师,你读的“我鼻子发酸”这一句听得我都要哭了,非常感人。

  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这就是有感情朗读,用自己的感情打动听众,就是朗读的高境界。听了这部分。你能提出什么 问题?(众生举手)先把你的问题说给小组同学听,让大家试着回答。

  (生交流问题,并解答)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最感兴趣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

  生: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看到父亲做冰灯,小作者为什么后悔了?”

  师:大家想听听他们小组的回答吗?

  生:想

  生1:因为他看到父亲暖手,知道冰很凉,心疼爸爸了。所以后悔了。

  生2:爸爸“用力磨”做冰灯很费劲,所以后悔了。

  生3:作者后悔的是我要是不要透亮的灯,爸爸就不用挨冻给我做冰灯了。

  师:你们回答的不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爸爸那么早就起来,我还睡着呢,所以后悔不应该让爸爸早起。

  生:爸爸那么冻手,还不到我的被里暖手,我更后悔了。

  师:大家说得真好,其实,作者后悔就是看到了爸爸做冰灯很不容易,体会到了爸爸那种深沉而伟大的爱。你还从哪 能看出爸爸爱孩子。

  生1:作者要灯,他爸就答应了,是因为爸爸爱他。

  生2:他爸爸明知没钱给儿子买灯,却答应了儿子。还给他做了个透亮的冰灯。

  生3:爸爸起来了,却让儿子再睡一会儿。

  生4:爸爸把棉被按下去也是爱儿子。

  生5:“冰灯融化了,却留在我的心里”其实留下的就是爸爸对他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了解了父亲的爱,让我们再在小组中深情的读读这一部分。

  二、 拓展延伸

  师:父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点点滴滴都有着父母的爱,想想你的爸爸妈 妈对你有没有像课文中这样感人的事。先和小组同学说说。

  师:谁和大家说说你感到的父爱。

  生1:我看到小饭桌有溜肉段,和爸爸说我想吃,那天中午我爸爸就给我做了溜肉段,那是他打电话问别人学着做的。 我知道,那盘溜肉段就是爸爸的爱。

  生2:我的`小车子扎了,我爸修了一晚上,第2天,我又骑上小车子了。这也是爸爸的爱。

  生3:我叔叔家买了一台游戏机。我去玩,给弄坏了。我以为爸爸能打我呢。结果他没打我,帮叔叔修理好了游戏机, 还给我买了一个新的游戏机,那就是爸爸的爱。

  师:他们说得老师都感动了。爸爸是如此地疼爱我们,文中小作者是怎么对爸爸的呢?

  生:小作者也爱爸爸。

  师: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1:他让爸爸到被里暖手。

  生2:他后悔就是爱爸爸。

  生3:他说把冰灯留在心里,也是记住爸爸的爱。

  师:大家看得真明白,说得也很清楚。那么你想怎么对待爸爸妈妈呢?

  生1:我好好学*,考上大学,回报爸爸妈妈。

  师:不错,可有点远,现在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生1:我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洗碗、擦桌子,扫地。

  生:到他们过生日的时候,我给他们礼物。

  师:小时候,爸爸妈妈给你洗过脚吗?

  生:洗过。

  师:今天,让你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能洗吗?

  生:能。

  师:那好,今天的作业,就是给爸爸或妈妈洗脚,并且写成一篇日记。看谁做得好。看谁写得好。

  三、 结束

  让我们带着真挚的情感,再把课文朗读一遍,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表达子女对父母的爱。

  执教反思

  《冰灯》这节教学结束了,我还沉浸在课文那浓浓的亲情中,沉浸在课堂上学生那活跃的思维中。如今的孩子,享受着亲人的爱已*以为常。感受别人的爱却很迟钝。真诚回报亲人的为数不多。本节课,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拓展。擦亮了学生读爱的心灵之眼。有的学生下课还围着我说:“老师今早我还感到妈妈的爱。出门时她让我系围巾,怕我冻着。”

  尤其是“洗脚日记”这一课外延伸,还有颇多趣事、乐事、感人事。一个学生学写道:我给爸爸洗脚,以为爸爸的脚很臭,结果,爸爸的脚不香也不臭。又一个学生写到。妈妈说:养女儿真好,还能给妈妈洗脚。我感到给妈妈洗脚,她很幸福,我很快乐。

  班级有一个学生的父亲是聋哑人,只靠装车挣钱。这个孩子写道:爸爸的脚上有土又有泥,还有水泡,我一点点洗着,一块块撮着,爸爸哭了,我也哭了,我要好好学*,长大再不让爸爸干这么重的活。

  也许我执教的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但我觉得让学生有情可感、有话可说、有事可记也算是有所收益了。

  实录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上讲:“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听完张老师执教的《冰灯》这一课,我深深地被感动着。我被这篇优美的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深所感动。被张老师为孩子搭建的*台所感动,为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所感动。张老师在本节课中真正起到了组织、引导、激励的作用。引导着孩子和书本一次次地对话,在充分的对话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张老师趁热打铁,又将话题引入到生活之中。让孩子们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感人的事,这也是张老师把学语文延伸到家里,延伸到学生的情感中的一种巧妙的做法,既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爱自己的父母,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使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冰灯是北方的孩子非常熟悉的事物,在熟悉的事物中,孩子们的心灵又经受了一次洗礼,得到了净化。同时,张老师还特别注重学*方式的转变,注重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冰灯教学反思6

  在教授《冰灯》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中反复在思考:深沉的父爱在孩子们眼中是怎么样的呢?现在的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太大的隔阂,缺乏沟通,以至于导致现在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这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文章:快过年了,“我”看到别的孩子都有一盏美丽的灯笼,虽然家里很穷,但是“我”还是张口向父亲要一盏透亮的灯笼,父亲答应了。在大年三十的清晨,父亲长时间打磨一块冰,正给我做冰灯,父亲冻僵的手不时塞进棉衣里,冰钻心的凉,但父亲却没有放弃,此时的“我”鼻子发酸,赶忙让父亲到我的被子里来暖暖手,但是父亲说,他不冷,让“我”别冻着。春节,我提着这盏冰灯,心里很高兴,后来虽然这盏冰灯融化了,但却永远留在了我心中。这故事中的父爱,藏在一些*常的动作,*淡的话语中,对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是那么不起眼,更谈不上震撼,仔细想想这才是父爱不同于母爱的'地方啊!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感受、感悟并感动于这父爱,着实让我费心思。

  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让学生通过感悟、朗读、体会、想象来理解课文,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教学后有些许反思:

  1、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可以不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不一定要从第一段开始按照顺序再讲第二段、第三段……,可以打破常规进行。在教学这课时,我先进行了第一、二部分的教学,学生了解到了爸爸答应为我做冰灯,然后再直接跳到第四部分,“父亲为我做的灯怎么样?”最后再学*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父亲怎样为我做冰灯?”这样做的目的,可以突出重点,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认识。

  2、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表面认识到深入理解。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父亲做的灯怎样?”这一部分时,学生说到了“父亲的灯虽然融化了,但它留在了我的心里”。这时我问:“它”为什么留在了我的心里。学生此时说可能是肤浅的表面的,即便是说出了是因为父亲的爱,那也是一个浅层次的理解。此时我再引导学生学*第三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此时学生再理解,就是对课文深入的理解。这样做,能够体现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3、要引导学生学会享受别人从课文中的体会与感悟。比如在教学第二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时?”当一位学生谈及自己的感受时,可以引导学生品位他的感受,把感受读到课文当中去,从而引起教学中的共鸣。

  4、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教学第三部分,以课后思考题“我为什么后悔了”自学课文,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对于第二个思考题,学生默读课文,细细品味,感受其朴实的文字所表现的父子间的深情,体味父亲深沉的爱。最后结合生活,回忆父子、母子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

冰灯教学反思7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教材内容处理不够紧凑。视频声音较小,事先没有处理好。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懂事的初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在校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还是比较多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影响也很大,自私自利的孩子大有人在,不懂得关心父母,不懂得尊敬长辈也是部分学生身上的特点所以,本课教学中学生似乎感受不到父爱,事先创设情境不够。

  二、朗读体悟不够充分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首先,我把生自读和生自悟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再阅读,再思考,来解决问题。其次我更希望学生情感上得到提升,使学生感受到朴素之中真情在,渗透热爱父母的情感教育,父子之间的深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学生朗读不够充分。

  三、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思考不够

  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默读这一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学生说感受到了父亲做灯很辛苦,我就问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就分别找到了时间很早、天气冷等等。还有学生说我体会到了父亲很关心我,有人也说我也很关心父亲,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教学的重点也能得到体现,但这一部分进行较为仓促,如蜻蜓点水,不够扎实。

  四、课后拓展不够

  学生认为“冰灯”好玩,我就简单口头讲制作冰灯的.方法,让他们课后上网查阅,但大部分孩子家庭条件有限,查不到。而我也将此任务抛之脑后。

  还有部分孩子在课堂上不能全面理解文本谈出自己的感想,可能和我提问的准确性,合理性和他们自身情商都有关。我应该在课后把基础这一块做得更好一些,要考虑到差生的情况,引导更细致一些,提问更准确一些,让学生慢慢体悟,不一味追求“拔高”,让每一个孩子在其中都有所收获,有些许的成长。

  五、鼓励评价不够,课堂气氛沉闷

  课堂中鼓励性评价不够充分,没有全面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个性发展,当众口头评价较少,非语言式评价也很少,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而我由于赶进度,把它也忽略了,没有促进学生树立学*的自信心,提高学*语文的

  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六、专业知识及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教高年级和教低年级不一样,我的板书中字迹较为潦草,高年级学生能识别,低年级学生不能识别。个别字的笔顺也不正确,在今后要格外注意。

  以上是我对《冰灯》这一课教学的反思,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冰灯教学反思8

  《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位极普通的劳动者,他淳朴、心灵手巧。他理解孩子,对儿子体贴入微。一年中,穷乡僻壤的孩子们最大的快乐就是提着喜爱的灯笼“招摇”。所以他凭借劳动者的智慧,用深沉的父爱,圆了孩子的梦想。他无言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孩子。

  如何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感同身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呢?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再把重点放在第三部分:写大年三十的早上“我”看见父亲给自己做冰灯。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境表演“我”看见父亲给自己做冰灯,通过学生一言一行的表演让生入情入境,感受到父亲的爱。特别是小细节处“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等语句让学生多演多看多体会,感受父亲做冰灯很辛苦,前一天晚上就准备,天不亮就起来,家里不宽裕,又是接*年根的寒冬,父亲很冷。但他还是认真地做。“磨”显然比用纸糊费劲得多,而且“冰”透骨寒冷。他这样辛苦,只是为了满足儿子的心愿。从而也在价值观上引导学生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那就是“爱”。最后结合生活,指导学生回忆父子、母子、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再进行最后的小练笔:写一写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感动故事,从而激发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从而达到读中生情、读中感悟的效果。

  但是,这堂课也有缺憾,教学中教师的牵制仍然较多,不敢充分地放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彰显不够。在时间把握上也有所偏颇,以至于最后结合生活,指导学生回忆父母与自己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再进行小练笔这个环节就没时间交流了。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完善。

冰灯教学反思9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领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以情激情,以情带读,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在跟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积淀情感,感受课文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和意境美,营造情感浸润的课堂。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十二单元“过年”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叙述了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深沉、博大的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和爱戴。课文文风朴实,浅显易通,没有太多的抒情,但是从字里行间却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情分析】

  随着生活水*的日益提高,现在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很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亲的爱体会比较肤浅,因此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品味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感情融于课文内容,更容易体会父子之间的情谊,懂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子女的关爱。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乐趣”“享受”“继续”“后悔”“称赞”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圈画、边批注的良好学**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理解父亲的心情,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同时也理解儿子前后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小作者的心理变化以及心情,教育孩子体谅理解父母。

  【教学准备】制作cai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冰灯写了一件什么事?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生词。

  2、读后指名反馈。

  三、合作学*、掌握生字。

  四、学*1—4段,了解事情原因。

  1、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父亲做灯?

  2、指名反馈。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对大军的灯笼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羡慕心情。

  五、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详)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认读生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父亲做灯,用“因为——所以——”说话。

  3、父亲做灯辛不辛苦,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呢?今天我们接着学*。板书:冰灯。

  二、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研读父亲对孩子的爱

  1、父亲做冰灯辛不辛苦,读出有关语句“大年三十的早上,﹍﹍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⑴“沙沙”指的是什么声音,你能说出表示声音的词语吗?

  ⑵父亲做冰灯起得早不早,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读一读。(很暗的光线)

  ⑶比较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

  父亲起码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⑷指导读父亲做冰灯非常冷的句子。

  2、“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

  3、父亲做冰灯这样辛苦,这样冷,为什么还要帮孩子做冰灯,你想说点什么?

  ▲研读“父与子对话的语句”

  1、默读课文6—9段,用“—”划出父亲说的话,用“~”划出孩子的语言,想想读了他们的话,你体会到什么?作简单批注。

  2、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

  3、汇报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你体会到什么?

  4、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的对话。

  5、师生合作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研读“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戴。

  (一)找出儿子前后心理变化的语句。

  (二)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

  1、“理解后悔”,联系生活实际,你以前做了一件什么事,让你后悔。

  2、生汇报“我”后悔的原因。

  (三)理解最后一段

  1、“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特别在哪里?

  2、“小伙伴们都称赞我的冰灯”,小伙伴是怎么称赞我的冰灯的呢?

  3、“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怎样。

  4、“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它指的是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5、指导读好这一段。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你想对文中父亲说什么?对作者说什么?

  2、说说父母爱我们的事儿。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写一写读《冰灯》有感。(写片断即可)

  【板书设计】

  冰灯

  做冰灯

  父子

  理解爱戴

  【教学反思】

  当我第一次读《冰灯》时,我就深深被文章中浓浓的父子情所感动。父亲忍受彻骨的寒冷起早为儿子做冰灯,儿子理解、心疼父亲。文章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没有描摹激情的话语,没有大段大段的抒发感情,只用白描手法将父子之间的深情,自自然然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如何让学生理解父子情深,在教学中我是通过品词析句、玩味语言,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实实在在地领悟。

  一、品味词语方法多样

  1、创设情境,理解词语

  “继续”一词在本文中要求学生会写会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我创设了这样情境:我先认真地看书,让学生说老师在干什么,忽然,老师的'手机响了,我接手机,接完手机后,我再看书。要求学生运用“继续”说一段话,把刚才老师创设的情境说清楚,说明白。然后向学生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继续”一词。某人开始做某件事,中间因其它的原因,暂且放下这件事,后来又接着做这件事,就可以用“继续”一词。最后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写谁继续做什么事。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帮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说话,写片段的能力。

  2、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我是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后悔”的。

  师:后悔是什么意思?你们以前做过让你后悔的事吗?如果有,请你告诉我们好吗?

  生:有一次,我为了试一试我的小斧子锋不锋利,我用斧子砍我家的桃树,结果桃树被砍死了,爸爸责备我怎么把树砍死了呢?我当时很后悔,不该用斧子砍桃树。

  师:那文中写作者后悔因为什么呢?

  生:因为是作者让父亲为他做灯笼,父亲为了满足“我”的愿望,起早冒着彻骨的寒冷为“我”做冰灯,“我”非常心疼父亲,所以“我”后悔让父亲为“我”做灯笼。

  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后悔”,我想这得益于在理解词语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理解词语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感悟句子形式多样

  1、比较句子

  文章第五自然段有这样一句: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教学这一句时,我让学生和“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这一句进行比较,两句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一句比较好?为什么?通过比较句子,让学生明白父亲为什么离炕很远地地方打磨冰呢?是因为孩子睡在炕上,父亲生怕吵醒孩子,耽误孩子休息,通过“很远”一词,我们能体会到那浓浓的父爱。

  2、动作表演

  片段:当我看见父亲又一次把手放进棉袄时,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喊”,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在上学路上,你看到你的好朋友小红,离你有一段距离,你想和他一起上学校,你怎么喊他呢?谁来试试?文中“喊”前面加了一个什么词呢?“急忙”说明喊的速度快,谁来急忙喊一喊。当“我”看到父亲做冰灯,非常寒冷,我为什么急忙喊呢?透过急忙一词,你能体会到什么呢?(“急忙”一词,说明“我”非常心疼父亲,生怕父亲冻着,想让父亲快点儿来到被窝里来暖暖手。)

  以上片段,我是抓住重点词“急忙喊”“赶快”师生进行表演,玩味语言,这样学生水道渠成地体验到浓浓父子情,学生情趣盎然,印象深刻。

  这堂课,我就是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品词嚼句,玩味语言,体验那浓浓的“爱”,当然,这堂课也有缺憾,在时间把握上有所偏颇,后来拓展延伸部分:说说父母关心我们的事,没时间交流了。

冰灯教学反思10

  《冰灯》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无论是描写还是情感都是一篇引领孩子写作和领悟父子之爱的很好的范文,所以这节课我重在知道孩子在阅读中感悟,教学随笔——《冰灯》教学反思 王会勤。

  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我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面上做反复*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的信心。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冰灯教学反思11

  很喜欢《冰灯》这篇课文,因为文中所蕴含的深厚的父子感情把我深深感动了。为了让孩子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种父子深情,我设计了一系列很细的问题来引导孩子理解:为什么后来“我”后悔了?做冰灯容易吗?做冰灯如此艰辛,父亲为什么还要做冰灯?“我”看到父亲这样辛苦地做冰灯,“我”是怎么做的?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我”的冰灯是最特别的?提着这盏最特别的冰灯,“我“会是什么心情呢?

  整堂课上下来,孩子们虽然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的深深父爱,对重点词语的意思也理解了。但是,感觉都是我在牵着孩子们走,而没有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让他们自主读文、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也不利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课后,在教研组讨论时,李老师说她在班上用的是另外一种教学方式来上这篇课文,感觉效果不错,孩子们也动起来了。李老师是这样上的:先检查孩子们的预*情况,带领孩子们把课文读熟,然后问孩子:文中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勾画出相关句子,并思考,为什么让你感动?整堂课上写来,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父子情,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孩子们都乐于自己去读书,然后勾画、谈感受,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不致于把文本讲解得支离破碎。细细想来,是我低估了学生的学*能力和已有的理解水*。真的'应该像李老师那样,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谈体会。就好像孩子学走路一样,如果大人因为害怕孩子摔跤而始终把孩子抱在怀里,那么孩子始终学不会走路。

  现在学生已经进入中段了,如果不果断放手,孩子的阅读能力只会在原地踏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更多是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读书,然后谈体会,他们才是课堂的主角。而我所充当的角色就是一个引导者、启发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孩子思维受阻时,适时启发他们;当孩子的思维偏离正确的航向时,我需要及时矫正,引领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冰灯》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3)

——冰灯教学反思范文5份

  冰灯教学反思 1

  《冰灯》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无论是描写还是情感都是一篇引领孩子写作和领悟父子之爱的很好的范文,所以这节课我重在知道孩子在阅读中感悟,教学随笔——《冰灯》教学反思 王会勤。

  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我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面上做反复*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的信心。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冰灯教学反思 2

  本次教学活动月围绕“品词析句”这个主题以《冰灯》一课为教例进行教学研究。课前和本教研组的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多次探讨,教学设计也根据试讲情况进行了反复修改。充分的前期准备,使我对教材的解读更深入,教学设计也日趋完善,更使我对“品词析句”这个研究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有了新的收获: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通过齐读、引读、指名等多种朗读形式读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学,读中悟。

  2、创设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在引导学生体会对大军玻璃灯笼的羡慕这部分文字时,先通过读文、绘图先展示出大军玻璃灯笼的漂亮,在通过角色体验“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大军漂亮的玻璃灯笼,你会怎样想?”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作者对大军玻璃灯笼的羡慕和向往。

  3、学生的感悟来自于他品读文字的真实内心体验。紧扣文本,多途径引领学生积极的和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句子进行品读,时时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抓具体词语,抓具体句子。如对“*俗”一词采用了拆字法进行理解,对“打磨”一词采用了动作表演方式进行理解,“称赞”一词采用了近义词的方式进行理解。在感悟“冰太凉,父亲每磨一阵就得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这句时,通过语言创设情景,三次引读,层层深入理解父亲的艰难,感悟到位了,有感情的朗读便水到渠成。

  冰灯教学反思 3

  《冰灯》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无论是描写还是情感都是一篇引领孩子写作和领悟父子之爱的很好的范文,所以这节课我重在知道孩子在阅读中感悟,教学随笔——《冰灯》教学反思 王会勤。

  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我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面上做反复*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的信心。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冰灯教学反思 4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教材内容处理不够紧凑。视频声音较小,事先没有处理好。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懂事的初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在校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还是比较多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影响也很大,自私自利的孩子大有人在,不懂得关心父母,不懂得尊敬长辈也是部分学生身上的特点所以,本课教学中学生似乎感受不到父爱,事先创设情境不够。

  二、朗读体悟不够充分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首先,我把生自读和生自悟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再阅读,再思考,来解决问题。其次我更希望学生情感上得到提升,使学生感受到朴素之中真情在,渗透热爱父母的情感教育,父子之间的深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学生朗读不够充分。

  三、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思考不够

  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默读这一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学生说感受到了父亲做灯很辛苦,我就问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就分别找到了时间很早、天气冷等等。还有学生说我体会到了父亲很关心我,有人也说我也很关心父亲,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教学的重点也能得到体现,但这一部分进行较为仓促,如蜻蜓点水,不够扎实。

  四、课后拓展不够

  学生认为“冰灯”好玩,我就简单口头讲制作冰灯的方法,让他们课后上网查阅,但大部分孩子家庭条件有限,查不到。而我也将此任务抛之脑后。

  还有部分孩子在课堂上不能全面理解文本谈出自己的感想,可能和我提问的准确性,合理性和他们自身情商都有关。我应该在课后把基础这一块做得更好一些,要考虑到差生的情况,引导更细致一些,提问更准确一些,让学生慢慢体悟,不一味追求“拔高”,让每一个孩子在其中都有所收获,有些许的成长。

  五、鼓励评价不够,课堂气氛沉闷

  课堂中鼓励性评价不够充分,没有全面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个性发展,当众口头评价较少,非语言式评价也很少,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而我由于赶进度,把它也忽略了,没有促进学生树立学*的自信心,提高学*语文的

  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六、专业知识及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教高年级和教低年级不一样,我的板书中字迹较为潦草,高年级学生能识别,低年级学生不能识别。个别字的笔顺也不正确,在今后要格外注意。

  以上是我对《冰灯》这一课教学的反思,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冰灯教学反思 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语文第五册第十单元第三篇主体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

  2、 激发学生去用心感受自己父母的爱,从而用实际行动去爱自己的父母。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2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记述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种深切的爱。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在执教的第一课时时,扫除了字、词障碍,并对课文进行了初步感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学*了课文1——7自然段。这节实录是第二课时,重点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立足课文8——11自然段,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使学生的心灵经受洗礼,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分析:

  宁安市是黑龙江省的一个小镇,这里有着北国特有的物产及人文景观。我所执教的班级有63名学生,作为课改的第一批孩子,他们有思维活跃、自信心及表现力强的特点。《冰灯》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恰逢岁末年初,正值隆冬。北国的孩子爱冰雪,冰雪铸就了一代代北方人粗旷、豪放、纯朴的性格。做为冰城雪乡的孩子,对冰灯的感受更是亲切,加上这篇课文浓浓的亲情及北方特点,学生乐于品味,利于达到“三维”目标。

  教学实录:

  一、 复*导入

  师:上节课学*了这篇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作者看到大军有漂亮的玻璃灯,也让他爸给他做一个。

  生2:我知道爸爸很爱他。给他做了一个最漂亮的冰灯。

  二、品读感悟,深入理解

  师: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会有更大的收获。首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 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读,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我看到爸爸给我做冰灯的时候和爸爸的对话部分,我最感动。

  师:能把这部分最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吗?

  生:能

  师:请你自己找同学说说听了你的朗读有什么感受。

  生:选付贵彬

  生:张帆,你读得很有感情,尤其是“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这句我听出了你关心爸爸。就是你读的“我不冷, 小心冻着,要过年了”不像爸爸的语气。爸爸的声音再粗点,就更好了。

  生:谢谢你付贵彬

  师:付贵彬评得真好,爸爸的声音是要再成熟和深沉些,表现出父亲疼爱儿子那种亲切的感情。

  生:对,我就是这么想的,没说出来。

  师:张帆,那请你再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有进步了。谁再说说,还有哪个部分让你最感动。

  生:我最感动的是第10自然段。“我的鼻子发酸”我觉得小作者后悔得都要哭了。

  师:你能读出这种要哭的感觉吗?

  生:我试试吧。(生读)

  师:老师觉得你读的不错。你们选择这部分,我也很受感动,我也想读读,行吗?

  生:行!

  师:听老师朗读8——10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师读)

  生:老师我想给你评一评。

  师:可以

  生:老师你读得真好。第一句“我再也睡不着了”。“再”字重读得很好。

  生:老师,你读的“我鼻子发酸”这一句听得我都要哭了,非常感人。

  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这就是有感情朗读,用自己的感情打动听众,就是朗读的高境界。听了这部分。你能提出什么 问题?(众生举手)先把你的问题说给小组同学听,让大家试着回答。

  (生交流问题,并解答)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最感兴趣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

  生: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看到父亲做冰灯,小作者为什么后悔了?”

  师:大家想听听他们小组的回答吗?

  生:想

  生1:因为他看到父亲暖手,知道冰很凉,心疼爸爸了。所以后悔了。

  生2:爸爸“用力磨”做冰灯很费劲,所以后悔了。

  生3:作者后悔的是我要是不要透亮的灯,爸爸就不用挨冻给我做冰灯了。

  师:你们回答的不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爸爸那么早就起来,我还睡着呢,所以后悔不应该让爸爸早起。

  生:爸爸那么冻手,还不到我的被里暖手,我更后悔了。

  师:大家说得真好,其实,作者后悔就是看到了爸爸做冰灯很不容易,体会到了爸爸那种深沉而伟大的爱。你还从哪 能看出爸爸爱孩子。

  生1:作者要灯,他爸就答应了,是因为爸爸爱他。

  生2:他爸爸明知没钱给儿子买灯,却答应了儿子。还给他做了个透亮的冰灯。

  生3:爸爸起来了,却让儿子再睡一会儿。

  生4:爸爸把棉被按下去也是爱儿子。

  生5:“冰灯融化了,却留在我的心里”其实留下的就是爸爸对他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了解了父亲的爱,让我们再在小组中深情的读读这一部分。

  二、 拓展延伸

  师:父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点点滴滴都有着父母的爱,想想你的爸爸妈 妈对你有没有像课文中这样感人的事。先和小组同学说说。

  师:谁和大家说说你感到的父爱。

  生1:我看到小饭桌有溜肉段,和爸爸说我想吃,那天中午我爸爸就给我做了溜肉段,那是他打电话问别人学着做的。 我知道,那盘溜肉段就是爸爸的爱。

  生2:我的小车子扎了,我爸修了一晚上,第2天,我又骑上小车子了。这也是爸爸的爱。

  生3:我叔叔家买了一台游戏机。我去玩,给弄坏了。我以为爸爸能打我呢。结果他没打我,帮叔叔修理好了游戏机, 还给我买了一个新的游戏机,那就是爸爸的爱。

  师:他们说得老师都感动了。爸爸是如此地疼爱我们,文中小作者是怎么对爸爸的呢?

  生:小作者也爱爸爸。

  师: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1:他让爸爸到被里暖手。

  生2:他后悔就是爱爸爸。

  生3:他说把冰灯留在心里,也是记住爸爸的爱。

  师:大家看得真明白,说得也很清楚。那么你想怎么对待爸爸妈妈呢?

  生1:我好好学*,考上大学,回报爸爸妈妈。

  师:不错,可有点远,现在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生1:我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洗碗、擦桌子,扫地。

  生:到他们过生日的时候,我给他们礼物。

  师:小时候,爸爸妈妈给你洗过脚吗?

  生:洗过。

  师:今天,让你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能洗吗?

  生:能。

  师:那好,今天的作业,就是给爸爸或妈妈洗脚,并且写成一篇日记。看谁做得好。看谁写得好。

  三、 结束

  让我们带着真挚的情感,再把课文朗读一遍,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表达子女对父母的爱。

  执教反思

  《冰灯》这节教学结束了,我还沉浸在课文那浓浓的亲情中,沉浸在课堂上学生那活跃的思维中。如今的`孩子,享受着亲人的爱已*以为常。感受别人的爱却很迟钝。真诚回报亲人的为数不多。本节课,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拓展。擦亮了学生读爱的心灵之眼。有的学生下课还围着我说:“老师今早我还感到妈妈的爱。出门时她让我系围巾,怕我冻着。”

  尤其是“洗脚日记”这一课外延伸,还有颇多趣事、乐事、感人事。一个学生学写道:我给爸爸洗脚,以为爸爸的脚很臭,结果,爸爸的脚不香也不臭。又一个学生写到。妈妈说:养女儿真好,还能给妈妈洗脚。我感到给妈妈洗脚,她很幸福,我很快乐。

  班级有一个学生的父亲是聋哑人,只靠装车挣钱。这个孩子写道:爸爸的脚上有土又有泥,还有水泡,我一点点洗着,一块块撮着,爸爸哭了,我也哭了,我要好好学*,长大再不让爸爸干这么重的活。

  也许我执教的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但我觉得让学生有情可感、有话可说、有事可记也算是有所收益了。

  实录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上讲:“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听完张老师执教的《冰灯》这一课,我深深地被感动着。我被这篇优美的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深所感动。被张老师为孩子搭建的*台所感动,为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所感动。张老师在本节课中真正起到了组织、引导、激励的作用。引导着孩子和书本一次次地对话,在充分的对话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张老师趁热打铁,又将话题引入到生活之中。让孩子们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感人的事,这也是张老师把学语文延伸到家里,延伸到学生的情感中的一种巧妙的做法,既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爱自己的父母,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使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冰灯是北方的孩子非常熟悉的事物,在熟悉的事物中,孩子们的心灵又经受了一次洗礼,得到了净化。同时,张老师还特别注重学*方式的转变,注重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冰灯》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4)

——看冰灯作文 (菁选6篇)

  正月十五,天气非常得冷。我和爸爸、妈妈,还有舅舅一家三口去棋盘山去看灯展。

  来到棋盘山,山门口的`许多小树都挂起了五颜六色的小灯,一闪一闪的好像是天上的小星星一样亮晶晶。我趴在车窗上,□地边看边叫着妈妈,怕她只顾看那边的灯,把这一侧的错过了。

  我们开车到了里边,这里全是冰雕。天真得很冷,爸爸说这样的天气冰雕才会冻得很结实,我感到自己也快成冰雕了。每说一句话,都会带出一大团哈气,我问妈妈,我像神仙吗?这是喷云吐雾!漫步在这冰天雪地之中,周围是一片纯净与洁白,晶莹透明。我还看见了天使展翼、生肖惟妙惟肖,在往里边走有各色的小房子……

  还有最大的雪雕,妈妈说这是郑和下西洋。我仔细地端详着,大大的帆船旁边站着郑和,真是栩栩如生。怎么会雕得这么逼真呢?

  回程的车上,我的身体逐渐回暖,心中全是冰天雪地看冰灯的快乐。

  今天,是元旦节,爸爸妈妈准备带我去看冰灯,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我老家下雪)当我们来到公园时,立刻就被夜景吸引住了。一眼望去,整个公园简直是一座彩灯的世界。那一座座、一簇簇、一只只、五彩缤纷的冰灯,使公园仿佛撒满了珍珠,一片片晶莹弦目。有一些绘制成12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每一个属相都雕刻地十分逼真!抬头望去,这12只小动物张开笑脸,仿佛在欢迎游客来观赏它们。

  抬头观望,到处都是晶莹剔透的彩灯。你可知道,工人叔叔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啊!我爱我的老家,更爱老家的冰灯!

  我最喜欢赏冰灯了,因为会宁公园的冰灯每年都不一样,今年我又去了会宁公园,一路上,我像一只兴奋的小鸟,匆匆相会宁公园跑去,很期待今年的冰灯。

  刚一跃进大门,我就感觉我走进了一个粉装玉砌的世界,树上落满了晶莹的雪花。杨柳的枝条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雪花。,而那些苍松翠柏则挂满了沉甸甸、蓬松松的雪球。孩子们在人工湖上打雪仗、堆雪人……喊声叫声简直要把树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似的。

  会宁公园最引人入目的是还是冰灯,今年的冰灯也很有特色:高高的城门,雕刻的像真的一样,上面还插着两面红旗,在里面是几座小塔,也是雕的惟妙惟肖,中间是几棵假的樱桃花,闪着粉红的光,后面是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的中间是一个小娃娃,还抱着一条大雨呢!真是“年年有余”啊!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的功夫就又要回家了,我依依不舍的回到家,在回家的路上,我还想着那些惟妙惟肖的冰灯。

  今晚上,我和妈妈、姥姥去看冰灯。

  一进门我看见了几座亭子都是用冰桥串连的。再走过一扇冰做的门看见了荷花亭,荷花亭前面是一个池塘,池塘里面有一位老爷爷在钓鱼,池塘里还有一些珍珠。我们又走过了一座五颜六色的桥,来到了山坡下,用了全身的力气爬上了山坡,从山坡再往前走能看见一位老师在教学生课文,学生正在认真地听,哦,原来是“夫子学堂”。

  我们走出大门乘车来到龙塔,进了龙塔我就看见“坐龙广场”四个字,只见在冰灯的上方有很多龙,每一个都刻的栩栩如生,冰灯的中间的有一些动物,老虎、狮子、马……在冰灯的下方有冰椅子、冰桌子供人休息,还有一些花。

  看完这些冰灯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冰灯奇景,叹为观止。这些冰灯确实很漂亮,让人发出赞叹。

  身为哈尔滨的孩子,我从小到大都没有看过大型的冰灯游园会,真是遗憾。寒假里,在我的强烈要求下,爸爸妈妈终于肯带我去看冰灯。

  我们来到冰灯游园会门口,买了票,一进南门,我就看见了三、四匹马,齐头并进,好像要冲出围栏,我真佩服做冰雕的人,他们居然可以把冰雕做的活灵活现,真是百看不厌。

  我们继续往前走,又看见了五光十色,金碧辉煌的冰雕。冰雕各式各样,有动物、植物、宝塔等。我的眼睛应接不暇,看到了这个又怕错过那个。我觉得正置身于冰的世界,灯的海洋,仿佛变成了冰娃娃,和冰兔子、小绵羊做游戏,同白雪公主说说话,在玩一玩大滑梯……过了一会儿,我才想起我不是冰娃娃,我们还要继续参观呢。

  我们又继续往前走,前面是一个冰雕历史博物馆,里面记载着哈尔滨50年的冰灯历史。通过今昔照片的对比,我看到冰灯技术发生了飞速的发展,这说明高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次看冰灯既使我难忘又使我增长了知识,真是一举两得,不虚此行。

  1月13日,是个难忘的日子,爸爸答应了我今天去看冰灯,这是我记忆中我和爸爸第一次去看冰灯。

  吃完饭,我非常麻利地把自己“武装”了一下,就飞一样地跑出了家门。我高兴得像只小梅花鹿,在爸爸的前后左右、又蹦又跳地走着,还不停的问这问那。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公共汽车站。上了公共汽车,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世纪广场。我老远就看见了一座闪烁的冰堡,我惊奇的叫喊着,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高的冰墙,这么多的冰灯,我手舞足蹈,高兴极了。

  我们下了车,眼前的这一切太神奇了,围墙和门楼都是用冰做的。我问爸爸:“那些冰都是从哪儿来的?”爸爸告诉我,“是从采冰场运来的。”“采冰场在哪儿呀?”“灯是怎么放到冰里的?灯发热冰不会化了吗?……”爸爸被我的一连串的问题问住了。他告诉我,你好好学*吧,将来学了很多知识就懂了!

  进入冰堡,里面的冰灯更雄伟、更壮观了。有“神七飞船”、有“万里长城”、“白塔”、“奥运福娃”,还有“水立方”呢,我的眼睛都应接不暇啦!

  看完了冰灯,我和爸爸又到冰上去玩,溜冰、打滚、追逐、嬉戏,尽情享受冬天带给我们的乐趣。


《冰灯》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5)

——《冰灯》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认识生字12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理解各自然段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挂图。

  课型:散文。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谁知道哪儿的冰灯最有名?

  2、板书课题:冰灯

  二、学*新课。

  1、初读课文: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⑵出示12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巷、俗、菱、适、炕、棉、爹、扭、废、袄、悔、融

  (请单行的同学起立教读)

  ⑶、出示生词,同桌读,齐读。

  走街串巷、*俗、菱形、炕上、爹爹、棉袄、合适、废玻璃、扭头、融化、后悔

  2、熟读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小组讨论,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⑶指定学生读5—10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10自然段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勾出课文中反映出父亲做冰灯不容易的句子。

  比较句子:

  a、父亲正在打磨一快冰。

  b、父亲正在离炕不远的地方打磨一快冰。

  全班感情朗读5—10自然段。

  ⑷、齐读11自然段。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⑸、指定学生接读1—4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⑹、齐读全文。

  ⑺、填空:

  这篇课文讲了事,反映出对的关爱。

  三、作业布置:

  感情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我”

  要灯笼(起因)

  冰灯

  父亲

  做灯庞(经过)

  特别灯笼(结果)

  (羡慕)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正确书写9个生字,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教学重难点:正确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田字格黑板。

  课型:写字课。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冰灯》。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出示12个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

  巷、俗、适、废、棉、悔、融、扭、菱、炕、爹、袄

  二、学*新课:

  1、出示要写的生字,学生认读。

  街、巷、俗、适、废、棉、悔、赞、融

  2、分析字型,互相交流。

  3、书写生字。

  ⑴、让学生自由写生字。

  ⑵、指名上台书写,并指名评价。

  ⑶、书写生字,每字3遍。

  ⑷、抄写词语。

  ⑸、合作学*

  小组中,选出写得最快、最好的作业。

  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书写的。

  三、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每字3遍。

  2、抄写词语。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冰灯

  五、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理解父母的心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父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哈尔滨的冰灯节就要开幕了,今天,我就和同学们提前去欣赏。(出示冰灯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师:的确,冰灯非常美丽。阳光下的冰灯晶莹如玉,月光下的冰灯万紫千红。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与冰灯有关的文章。

  教师板书课题:冰灯(生齐读)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决生字。

  1、自读课文,标注段落,圈画生字。

  2、小组合作识字。

  3、整体读文,巩固生字,读通句子。

  4、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声音要高,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字音正误给与评价。)

  学生评价

  5、结合同学们的评价通读课文。(做到熟练朗读)

  二、 研读课文,感悟体验。

  (一)小组合作学*1—4段,谈谈学*的收获。

  生班内交流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灯笼对孩子们的重要,及父亲答应给我做灯笼的喜悦心情。

  (二)父亲答应给我做灯笼我的心情非常高兴,但文章后面为什么说我后悔了呢?

  1、生默读课文5—10段,从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班内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用力”“太凉”“很暗”等词语体会父亲做冰灯不容易。

  指导感情朗读

  3、通过大家的朗读,我深深的感受到做冰灯不容易,但父亲仍然给我做,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交流:父亲爱自己的孩子。

  4、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找出体现父亲爱孩子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赶快”“一把按下”,有感情的朗读。

  5、父亲如此疼爱自己,当看到父亲做冰灯这样辛苦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我又是怎样做的?

  生班内交流,借机引导学生用“一边……一边……”练*口语表达。

  6、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对父亲说什么?

  7、齐读11段,思考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班内交流

  8、“过了几天,冰灯融化了,但它从此留在了我心中。”分析冰灯能留在我心中的两层原因。(1) 冰灯很特别

  (2) 冰灯凝聚着父亲深深的爱

  三、 拓展延伸,行为指导

  每个人都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我想我们与父母之间也有一些感人的'小事,愿不愿意与大家共同分享。

  生班内交流

  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要懂得疼爱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领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以情激情,以情带读,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在跟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积淀情感,感受课文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和意境美,营造情感浸润的课堂。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十二单元“过年”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叙述了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深沉、博大的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和爱戴。课文文风朴实,浅显易通,没有太多的抒情,但是从字里行间却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情分析】

  随着生活水*的日益提高,现在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很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亲的爱体会比较肤浅,因此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品味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感情融于课文内容,更容易体会父子之间的情谊,懂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子女的关爱。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乐趣”“享受”“继续”“后悔”“称赞”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圈画、边批注的良好学**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理解父亲的心情,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同时也理解儿子前后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小作者的心理变化以及心情,教育孩子体谅理解父母。

  【教学准备】制作cai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冰灯写了一件什么事?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生词。

  2、读后指名反馈。

  三、合作学*、掌握生字。

  四、学*1—4段,了解事情原因。

  1、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父亲做灯?

  2、指名反馈。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对大军的灯笼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羡慕心情。

  五、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详)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认读生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父亲做灯,用“因为——所以——”说话。

  3、父亲做灯辛不辛苦,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呢?今天我们接着学*。板书:冰灯。

  二、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研读父亲对孩子的爱

  1、父亲做冰灯辛不辛苦,读出有关语句“大年三十的早上,﹍﹍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⑴“沙沙”指的是什么声音,你能说出表示声音的词语吗?

  ⑵父亲做冰灯起得早不早,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读一读。(很暗的光线)

  ⑶比较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

  父亲起码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⑷指导读父亲做冰灯非常冷的句子。

  2、“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

  3、父亲做冰灯这样辛苦,这样冷,为什么还要帮孩子做冰灯,你想说点什么?

  ▲研读“父与子对话的语句”

  1、默读课文6—9段,用“—”划出父亲说的话,用“~”划出孩子的语言,想想读了他们的话,你体会到什么?作简单批注。

  2、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

  3、汇报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你体会到什么?

  4、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的对话。

  5、师生合作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研读“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戴。

  (一)找出儿子前后心理变化的语句。

  (二)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

  1、“理解后悔”,联系生活实际,你以前做了一件什么事,让你后悔。

  2、生汇报“我”后悔的原因。

  (三)理解最后一段

  1、“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特别在哪里?

  2、“小伙伴们都称赞我的冰灯”,小伙伴是怎么称赞我的冰灯的呢?

  3、“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怎样。

  4、“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它指的是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5、指导读好这一段。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你想对文中父亲说什么?对作者说什么?

  2、说说父母爱我们的事儿。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写一写读《冰灯》有感。(写片断即可)

  【板书设计】


《冰灯》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6)

——马教学反思(精选5篇)

  对此节课的处理,我在原有课型的基础上,加上了对宋濂的简介,其中借展示宋濂的书法,又见缝插针的提示了写字的重要性,学生似有感触。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又联系了《孟子两章》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并又联系学生现在的中考,对他们的进行了思想教育,我想一堂课如果只有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思想的启迪,应该不能算是一堂好课吧……应该说面临中考学生对这番引导还是认可的,从他们默认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这点联系的益处,心乐之。

  课后我对这节进行了反思。学生的预*很扎实,口语表达能力也相对有了提升。本课突出了课文的教育意义。宋濂的学*精神是值得充分挖掘的,他的事例给“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这句话作了有力的诠释。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教育,从而勤奋学*,不怕吃苦。

  教学目标:

  1.学认9-15个汉字,继续理解字与画的关系。

  2.继续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趣。

  3.学认图标小铅笔小天*。

  教学重点难点:

  学认9个汉字,理解字与画的关系。

  教具准备:

  字卡、图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图学*了8个生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生字。

  二、出示生字,明确本课学*任务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9个生字,下面老师贴出字卡,请同学们看到认识的字就轻轻地点一下头,看到不认识的字就轻轻地摇一下头。

  老师贴字卡

  三、学*第一组生字禾竹鸟

  1.出示相应的图片,学生据图猜字并说理由

  2.讲解禾苗的意思禾苗就是庄稼的幼苗,古人用一棵庄稼的样子来表示禾苗的禾字,多么形象!

  3.比较图与字的相似之处,小组合作。

  4.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

  5.读生字。

  四、学*第二组目马鱼

  小组合作学*:

  1.看图说字音讨论:眼睛图旁边为什么是个目字。

  2.比较字与图,说相似之处。

  3.读生字。

  五、第三组人口木由学生自己学*

  课中休息-----找朋友

  六、游戏

  看谁反映快。

  要求:老师任意指一幅图,学生要迅速举出相应的字卡并大声读出来。

  七、口头组词

  一字开花人

  八、完成练*

  1.认识图标小铅笔。

  2.读要求。

  3.教儿歌。

  小铅笔,已出现,让我描写和连线。

  4.观察6幅图和6个字,哪幅图和哪个字应该连在一起?说理由。

  5.指导用尺子连线。

  6.认识图标小天*。

  7.读要求。

  8.教儿歌。

  小天*,左右称,字音字形分得清。

  比较日和目月和日借助图片进行区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学*字与画一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汉字,借助图学汉字是一种识字方法,大家可以和家长一起搜集这样的汉字,你会发现汉字真的很有趣。

  附:板书设计

  禾

  竹

  鸟

  目

  马

  鱼

  人

  口

  木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把字与画结合起来,利用图记字,利用字理解图,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既动口又动手,调动了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的特点很好地体现出来。教学中从故事入手,注意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课中休息的安排从形式上贴*学生的生活,从内容上突出了本课重、难点,既让学生得到了休息,又在游戏中巩固了所学知识。一字开花的练*则又一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本走向生活,符合《课标》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设计点评

  一、挖掘教材特点,找准切入点。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通过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象形字,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而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从图入手是本课的切入点。

  二、充分了解学生,调动兴奋点。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备课时把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吸引孩子的注意,同时将儿歌、故事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学得生动有趣。

  这节课的可取之处有三点:

  1.学*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学生的学*活动有序且有效。整节课下来,学生没有感到特别容易而没有挑战性,也没有因为特别难失去挑战的兴致。反而能时时让学生体会付出就有收获的满足感。

  2.课前导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一组不同生活状态的马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看到了马的生活状态,也为下面学*活动中对课文内容理解奠定了基础。这样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又为下面的学*埋下伏笔,潜在的降低了学生解决梳理课文思路的难度。

  3.当堂练写的安排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针对“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而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学生会依据课文内容,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一个过程,也突现了单元教学重点。

  不足之处:

  1.自学指导一读课文的环节,时间上还是不够充裕。这篇文章生字词比较多,难写的字较多,必须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解决字词障碍,这样才能不给后面的学*留债务。

  2.关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马的偏爱,老师应该提出质疑,让学生能更全面的认识课文,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文章中写到马的长相,与之对比的其他动物真的就那么不可取吗?只是作者的偏爱而已。这样的对比,只是要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学*一篇文章,不是让学生学会单纯全盘接受作者的观点,允许有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学*才是新课程标准下希望培养的能力。

  《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文章所要表达的是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深透,我就在我走进后院看到那些马草后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来加深理解。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生:原来这一切都是一个骗局,一个善意的骗局,一个只不过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的骗局。真是用心良苦啊!

  生:原来他家里根本就没有马!他为了我能安心看书,不必为马草卖不出去,无法换钱,失去看书的机会而担忧,不想让我白白地把这宝贵的光阴给浪费了。更何况借此也让我懂得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读书的机会。


《冰灯》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7)

——《赤壁》教学反思(精选5篇)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有好多学生都谈到这样的学*非常轻松,并且可以涉猎到更感兴趣、更广泛的知识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材料,依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四,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古文的兴趣。

  《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个课时,“战线”会拖这么长我也没想到。第一节课我主要对苏轼这个人进行的介绍,分别通过“三苏”、“唐宋八大家”、“苏黄”、“苏辛”、“宋四家”等来介绍苏轼。我将苏轼的生*遭遇到的坎坷说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问我后来怎么样。可惜我课前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无法继续解答学生的问题。由于是上《赤壁赋》,我又补充了他写的一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让学生整理在本子上,齐读了一遍。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里想:要是早读的时候他们也能像现在这样就好了。时间过得飞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赋》的时候,却已经下课了。

  因为文体是赋的关系,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诵读和背诵,体会赋的美感,而不太过强调翻译与字字对应。况且如此优美的赋,一经过现代文翻译,美感就丧失了。但由于教学经验不丰富,我以为字字落实总没有错,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却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昏昏欲睡。

  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强,所以我几乎是上完一段给学生总结一下本段的思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记忆和理解。许多同学在刚接触这篇文言文的时候,读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结果在我讲完全篇之后,许多同学都说在学过的《劝学》、《师说》、《赤壁赋》中最喜欢这一篇,这倒让我很是惊讶,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课外预*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惯很顽固

  2、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当然,教会学生方法,改变学生的*惯比任何都值)

  这堂课尝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古板模式,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新模式

  一、我觉得我这堂诵读课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注重诵读形式多样化本堂课有齐诵、自诵、范诵、脱稿朗诵、全体背诵等多种诵读方式

  2、教师的诵读指导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诵读方面,我下了一些功夫,设置了“诵读三境界”、“诵读提示”等教学环节,并且针对每一段、每一层甚至每一句的诵读,都设置了渐进式的诵读指导,层层深入,指导学生,让学生逐步达到诵读的目标要求。

  基于课堂时间和课堂容量问题,为了更深入地完成目标,我考虑我的诵读课不以诵读段落的多少作为评判标准,所以就是《赤壁赋》也没有实行全篇诵读教学,而是选取了前三段,将第四段放在课下落实,我觉得这样也符合高效课堂不必要面面俱到的要求

  3、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诵读课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不容易,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就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这是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大忌,所以,为了使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设置了层进式教学指导,问题设置也极为明确,让学生对诵读的理解在一堂课中逐步加深,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参与,又符合教学规律。

  (2)、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运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对学生的诵读予以指导和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在老师指点下真正有提高;允许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肯定学生看法或诵读的合理之处——诵读是有个性化的,绝对不允许千篇一律,统一要求运用某种腔调来诵读,那样做就违反了教学规律

  二、学生表现方面

  1、优点

  这堂课学生总体表现良好,具体表现在:

  (1)齐诵声音响亮,回答问题声音清晰,所有的问题都是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共有有十多位学生

  (2)敢于质疑,敢于谈出自己的诵读看法

  2、问题

  (1)回答问题的学生仍然偏少,据老师们统计,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十多位,其中有的学生主动站起来两次,但一些学生仍然有畏惧心理,只能做到认真地听讲、思考,对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心存顾虑

  解决方法:

  (1)继续推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勤思,多表现

  (2)多创设课堂的发言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

  (3)解决学生畏惧心理,让他们从内心“放下”顾虑,培养心理素质,展现自我

  (4)教师以身作则,善于表现,教出自己的个性风格,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赤壁》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赤壁》(长春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最著名的七言绝句,在讲这首诗时我也是精心准备,讲完之后感觉教学中有创新之处但也有些不足,反思如下:

  优点:

  这首诗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怀古诗的同时当堂背诵,从教学过程的检查中全班很多学生能够背诵。

  关于咏史诗历史背景的渗透也很到位,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这首诗再把赤壁之战这段历史捡起。

  本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讲的很详细,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并总结这首诗的主旨。

  不足:

  1、学生读的少。

  讲这首诗时,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但教学环节中还是存在不足,朗读的部分太少,学生读的少,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背诵。例如:在我范读完这首诗后,直接就叫学生站起来读,而没有给学生时间自己在下面出声的朗读,还有在讲完这首诗后,应该给学生时间带着感情去读并背诵,这个时间我也没给,还有很多学生没带有感情去背诵,当时我也没有给纠正。

  2、我讲的太多。

  在教学中我讲的内容太多,学生思维和课堂活动较少,这不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课堂上,老师是导演,而学生是主角,在构建高效课堂上我存在很大不足,很多知识点学生可以完全自己总结出来,而我都自己代劳了。例如:在讲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时,有很多学生都预*了,找学生说就可以了,而我也找学生了,但自己说的很多,还有在讲赤壁之战这段历史时,几乎都是我自己讲的,而学生只是一个简单的听众,这不好,关于这段历史有些学生完全可以讲出来,最好让学生去讲讲赤壁之战,这样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够激励其他同学课余时间多读书。

  3、未注重生成。

  我在选课参赛的时候,决定选《赤壁赋》一文,是个艰难的决定。本文是经典中的经典,有过无数次的被解读;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广阔;本文以赋为体,主课问答,应突出诵读;本文又是以文言文为载体,应强化理解。一时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畏首畏尾,总怕设计漏洞百出,割裂了学生与文本,但又不愿调换内容。

  我考虑到本文文体特征,先定下了诵读这条主线,为帮助学生诵读,我将课前自主学*的设计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逐层深入理解文本。在自主学*的基础上,展示小组交流成果,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理解,也增强学生的信心。课堂主要以引导,帮助为主,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的景、情、事、理。课后延伸阅读是我的另一个设想,读懂本文是本课的目标之一,读苏轼是我设计的更高目标。作为文化经典,苏轼不可复制,如果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引起学生对苏轼的阅读兴趣,那我总觉得是一种遗憾。

  我的这一节课,完全是一节生成课,学生不是我所带的学生,尽管彼此有些陌生,但他们一次又一次给了我惊喜。我对学生的表现是满意的,我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和引导还有遗憾和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予以指导。

  我自己比较喜欢苏轼,也看过一些苏轼的作品和关于他的介绍评论文章,欣赏他的旷达人生,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来,让我更能坚强的面对困难。我想让学生学这篇课文也有许多收获,所以做了很多准备。

  这一课上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自学阶段的基础文言现象很多同学没有整理全,只有三分之一的好学生能掌握。这要靠检测巩固,还得是反复训练。

  二、诵读遍数不够,学生只满足会读课文。韩博士要求读六遍课文,学生达不到。即使读也只是为默写,只读不思。

  三、苏轼思想本来就是难点,学生对三、四段内容理解不到位。主客问答,苏子思想矛盾的变化,天地万物的辨证关系,苏轼是如何解脱的这些问题学生不好把握。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所以在学完之后,从大师身上没学到多少精神。

  从我自身谈起也有不足之处,我还是放不开手对学生估计高,所以有些失望;引导不到位,学生讨论不出来,有时直接自己讲,学生被动接受。


《冰灯》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8)

——《登高》教学反思(精选5篇)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六中学 涂丽* 从张家界市一中赛教回来以后,我仔细反观自己的这堂诗歌鉴赏课,觉得在诗词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确能增添无穷的魅力。

  一、情境引路,读中悟情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杜甫的《登高》也不例外。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指导朗读《登高》时,我先给学生展示几幅萧索的秋景图,然后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哪些字该重读,哪些字该轻读,哪些字须短暂有力,哪些字该绵延婉转,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 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同学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是个当中那股扑面而来的悲愁的深深的熏陶,对学生感悟诗人沉郁刻骨的悲情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俺是作用。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二、再现意境,体味语言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登高》首两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象丰富,特征凸显,而意境恢弘阔远,苍凉迷蒙,学生势必难以一下子了然于心,顿悟于神,我就想办法借助媒体手段展现诗人见闻之图景,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描写景物特点的词眼如“急”“高”“哀”“清”“白”“回”等进行探究,然后归结。学生通过这一环节认识到,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三、启导想象,自主表达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的感受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诗中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千古名句,那么这两句究竟创设了怎样的情景,传递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展现了只有的艺术之美?我先引导学生想象图景,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启迪学生去思考探究我布置的问题。在一番沉思,讨论与交流之后,终于心领神会:诗人仰望,那茫无边际的树叶萧萧而飘落,俯视奔流不息长江之水,滚滚而来。句中那“无边”的秋色,“不尽”的江水,前者从时间上作笔,表明一年将尽,从秋叶中感受到光阴易逝,人生易老,从而产生了凄凉之感。“秋”在中国文学中,多是表现生命将逝,或者叶落归根引发的思乡之情。后者从空间上作笔,滚滚江水,昼夜不停,跨越时间,从而感受到人生短暂。在中国文学中,“流水”这一意象,多是表现时光的流逝,暗示着人生的短暂。这样,通过时空的交错,不但使诗歌跨越时空,而且使诗歌的的境界更为开阔,从而更好地表现出诗人长年飘泊的无尽生涯。

  四、巧设板书,清障破点

  板书是一堂课的灵魂所在,巧妙的板书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登高》一诗的教学中,我抓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设计了如下板书:

  如此板书,扫清学生对这首诗思路、手法与情感抒发的重重障碍,既抓住了杜甫《登高》一诗当中灵动多变确有恰到好处的抒情方式这个重点,也突破了让学生细细密密真真切切体味诗人悲愁悲苦之情这个难点。再加上媒体教学的多变性与灵活性,所以当最终屏幕定格于此事,学生也感到赏心悦目,茅塞顿开。

  五、培育情感,训练审美。

  多媒体技术,则以其直观、形象、 声音、色彩、动感性等特点,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诗歌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被文以入情”,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登高》前四句写诗人登高闻见之景,景中藏情:一、二句为局部*景,着重对秋声、秋色的刻画;三、四句为整体远景,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通过细致的描摹和大笔的勾勒,诗人描绘了一幅辽阔雄浑而又无比苍凉的秋江图景,烘托出忧国伤时的深沉情怀。后四句则直接抒情,情中见景:诗人从“万里”之外、“百年”之间落笔,在极其壮阔的背景之下,抒发自己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人生感慨,而诗人的不幸正是和 “艰难”的时事、危难的国运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将个人的坎坷命运推向了国家兴衰的高度。至此,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辽远壮阔的秋色融合在一起,使全诗呈现出高浑、悲壮的美学品格。 然而,万事皆有利弊,亦如同多媒体之于诗歌教学。诗歌教学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学生的*得以及语文素养的积淀是有效还是抑制,是强化还是削弱,依然值得我们深思。比如以下弊端:一是依赖媒体,华而不实。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明显优点,因此“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普遍存在,比如这次赛教的六堂课就全部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这也无可非议,但是有的课件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然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二是盲目代替,魅力散淡。 多媒体课件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兴趣,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运用多媒体的语文课上,很难或者很少再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高中诗歌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多方位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况且无论哪首诗歌是非读不能明其真谛的,只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才更容易使学生感受文学形象,揣摩作品语言,领悟作品的艺术价值。语言的朦胧、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三是按部就班,思维受限。由于每个课件的程序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就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但是因为诗歌语言本身的跳跃性与丰富性,使得诗歌教学的随机性很大,师生们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课堂上得出的结论,有时不能和课件设计的结论完全吻合,甚至会有全新的见解。可是,有的教师为了把讨论引导到自己设计的答案上来,往往会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答案的单一性使原本丰富活泼的课堂变得简单划一,这是与高中诗歌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的尤其是多媒体。

  我认为,语文的课堂教学,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一个问题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材的价值有哪些?最主要的最核心的教学价值是什么?二是,师生课堂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教材的教学价值,尤其是教材的核心价值?师生的教学行为对于发展学生的语文心智结构其价值是否达到了最大?我在*时的教学中总是力图去解决这两个问题,从这两个方面去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应该说《登高》这一课的教学,是能够较好地体现我的教学理念的。

  先说第一个问题。我对《登高》的教材教学价值的认识和这堂课所表现出来的对教材教学价值的处理。

  在粤教版必修教材中,杜甫的诗歌只选了一首,不像原来人教版的教材选了五首。但是学生在初中曾经学了不少杜甫诗歌。不过在初中的教学,多是就诗而读诗,难通过诗歌对杜甫进行深层次的把握。而到了高中,学生应该有能力透过某首诗歌对诗人进行深入的理解。那么,《登高》作为粤教版必修教材唯一的一首杜甫诗歌,它应该承担三重教学任务,或者说,它有三方面的教学价值。

  其第一重教学价值,就是读懂这首诗歌,理解这首诗,这只是其最浅层价值,或者是诗歌的原生价值。因为如果教材不选这首诗,而是选的另一首诗,就不存在一定要读懂这首诗了,而要读懂的是另一首诗了。

  其第二重教学价值,是任何选入教材的古典诗歌都可能要承担的教学价值,就是通过本诗的阅读,把握读诗的某种或某些方法,培养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也就是所谓举一反三,由一篇的教学而带动一类的阅读。这是属于本诗教学价值中的一般价值,是属于所有古典诗歌的共同的教学价值。

  其第三重教学价值,就是通过本诗的学*,进一步理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进入杜甫的心灵世界。这应该是本诗作为教材的教学价值的特殊价值。而这一教学价值由于粤教版必修教材没有提供其他杜甫诗歌,那么《登高》就成了这一教学价值的唯一承担着。

  我的这堂课,自我感觉是基本达成了我对本诗的教学价值的理解,或者说《登高》的教学基本实现了本诗作为粤教版必修教材唯一的杜甫诗歌的三重教学价值。

  首先,较好地实现了本诗的原生价值。这节课对本诗进行了三轮解读,第一轮,通过学生研究的汇报,基本读懂了本诗;第二轮,通过与其他六首诗的比较,对《登高》做了比较立体的解读,学生应该是比较深入地理解并鉴赏了《登高》这首诗;第三轮,对本诗的艺术层面的把握,也表明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应该是很到位了。这样,也就较好地实现了本诗的第一重教学价值:读懂这首诗歌。而且不仅读懂了这首诗,还基本读懂了其他六首诗。

  第二,第二重教学价值是把握读诗的方法。通过本诗的教学,学生应该是基本把握了两种读诗的方法,一是由形象入手,透过诗歌的物象和诗人形象,把握诗歌的情感。二是比较的方法。通过对七首诗的比较,学生对于“登高”这一类的诗歌有了初步的类型的把握,从学生对其余六首诗的理解情况看,说明他们透过形象把握情感的方法是基本掌握了,本堂课的教学达到了举一反三、由一篇带动一类的目的;而且通过比较来读诗,也给学生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第三,以《登高》为入口,进入杜甫的心灵世界,也基本做到了。通过与其他五位诗人的诗歌的比较,学生发现其他诗人的诗歌大多侧重于自我,而杜甫的诗歌在抒写自我的同时,更能看到那个时代,这个结论是教学中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的,是学生自己通过比较而得出的。同时,通过同学对诗人形象的选择,也让他们真正看到了杜甫人格的崇高,基本领略到了“诗圣”的品格。最后一个环节对《登高》艺术特色的把握,也让学生基本把握了“诗圣”的艺术性含义。

  从这三个方面看,我自我感觉,这堂课,采用“以一拖六,以六促一”的教学策略,较大限度地实现了本诗的教学价值。

  第二个问题。教学行为怎样最大限度的实现教材的教学价值 问题。

  当然,教学行为的价值包括对教材价值的把握,但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力价值,开发学生的语文心智潜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心智潜力的生发*台;二是适当发挥教师的价值,让教师成为学生心智结构的助力器,而不是挤占学生心智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只有这两点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教材的教学价值。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的教学行为主要设定两个点:

  一是让课堂建筑在学生的自学的基础上。我目前的阅读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自学铺路、课堂提高、训练筑基,活动构建”的语文教学方式,是一种基于学生自学的教学,课堂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为教学的逻辑起点,引导学生向更深的层次挺进。我这堂课的一个环节,“基本解读环节”,就是结合学生自学情况的汇报展示,相机点拨。这样的教学,我觉得能比较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价值,调动其学*的积极性,让课文成为了学生进行语文心智建构的实践的空间和*台,给了学生自我充分发展的机会。在我看来,语文教师的最大价值,主要不是体现在自己的“教”上,而是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关键看学生在做什么和怎么做。但同时,教师又不能无所作为,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当学生有“愤”有“悱”时,则当适时以启以发。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台阶,让学生自我跃升。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的是将杜甫的《登高》与其他诗人的六首登高诗作比较。但比较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探究。补充的六首诗,基本上由学生自我探究而把握。我在另一个班上课的时候,听课的老师曾为我捏一把汗,认为人家一节课仅仅学《登高》一首诗都有些紧张,我还要比较六首诗,而且全由学生自学,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学生不仅完全依靠自学基本读懂了这六首诗,而且还将其与《登高》做了比较深入的比较。其实,我在设计的时候,也曾担心,但是,作为老师,其价值就在于为学生搭起一个一个的台阶。我搭建的台阶,就是在第一个环节,紧紧扣住“从形象入手把握诗人情感”这个基本方法,由于这一步的学*到位,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个方法,后面学*其他六首诗的时候,就比较顺畅了。而且我在要求学生将这六首诗与《登高》作比较的时候,反复强调三个方面的比较,一是物象,二是诗人形象,三是诗人情感,实际上是在为学生搭建学*的台阶。由于搭建了这些台阶,所以他们比较的时候就比较自如。而且六个组,是各领一首的任务,相对并不很重,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学*,果然越到后面,比较就越精彩。当然,教师在教学工程中的除了为学生适当搭建跃升的*台之外,还必须在他们自我跃升的过程中,适时地扶一把。所以,在他们比较的时候,他们能说清,我绝不说,他们不能说清,我则适当地问一问,稍作提示。

  我个人对这堂课的效果相对比较满意。它能基本体现我的“教学价值最大化”的教学追求。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就像这堂课,由于安排的任务相对较紧张,因此有些部分的过程难以充分展开,如第三环节对杜甫诗歌艺术性的探究,就显得有些匆忙。而且,这样的教学可能适合程度稍好的班级,程度略差的班级,教学的难度就不能设置这么大。第三,如果学生没有充分自学,那这个课就只能是另外一种上法了。

  我感觉自己的导入新课设计比较合理,我引入了不少的课外材料,并且对引用诗句逐个简要分析,拓展了学生视野,扩大了学生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鉴赏热情和兴趣,让它们畅游在诗歌的海洋里,尽情享受鉴赏带来的美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我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堆砌,我还注意到这些诗句所表达的感情与登高的联系,它们同是写秋的诗歌,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同有异对学生理解本诗起着引领和推动的作用,让学生感到诗歌海洋的丰富多彩和有趣有味。

  一首写秋的作品,一首登临之作,在指导学生鉴赏时,不能就事论事,就本诗指导本诗,应该就秋天的典型意象及含义,例如:

  梧桐——凄凉悲伤地象征。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的象征。

  鸿雁——羁旅情怀和思乡怀人的象征。

  寒蝉——高洁、悲凉的象征。

  西风——羁旅情怀和思乡怀人的象征。

  落叶——盛衰兴亡、悲伤感慨的象征。

  鸿雁——羁旅情怀和思乡怀人的象征。

  等等的象征意义等,督促学生加以整理,烂熟于心,在以后的赏析中做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展视野,激发兴趣,深化思想,内化为鉴赏能力。学生还学过哪些登临之作,例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崔灏黄鹤楼等等,提示学生迅速地回顾一下,也算是鉴赏课的一大亮点。

  此诗能被后人评价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艺术手法上有独到之处,具体表现是: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2、对仗工稳,音调铿锵。上下句相对;而且句中自对,如: “风”对“天,” “急”对“高” ,“渚”对“沙”,“清”对“白”。音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例如  三、四句。

  3、错综变化,互相照应。一、三照应写山景,二、四句照应写江景,五、七句照应写悲苦,六、八句照应写多病。

  我在鉴赏表现手法时,特别注意,因为掌握诗歌表现手法是学生鉴赏诗歌的一个瓶颈,也是诗歌鉴赏的一大难点,更是屡次诗歌考查的重要内容,指导学生熟悉鉴赏程序,按照鉴赏步骤、积累这些鉴赏术语非常重要。,在设置*题进行拓展练*和巩固。

  大家读清楚:对诗歌的赏析,最终要落脚到某些词语上,对词语的赏析要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词语使用的妙处。所以我把品味诗歌的语言放在【检查预*】部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课外有充足的时间品味,也可以在课堂上得到教师的指导,心中形成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

  我一直强调:鉴赏诗歌要从意象到意境,从意境到主旨,从主旨到感情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在里面。分析诗歌的主题、诗人的情感要从具体诗句中去体味,我在鉴赏本诗时,前两联抓住意象,分析意境;后两联紧扣感情,把握主旨,基本符合鉴赏程序,设置问题符合诗歌内在的逻辑顺序和人们的认知规律,鉴赏过程还算是比较细致。

  另外,我个人认为自己诵读指导比较得法,在点拨以后,让学生个人诵读、并且对每次诵读都能做出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最后全班诵读,趁热打铁,加以巩固,促使学生尽快掌握诵读要领。

  导入新课拓展的诗歌不在多,而在精,应该尽量给学生介绍与夲诗主旨相同或相似的诗歌,我感觉自己导入的比较繁琐冗杂,虽然对诗歌作了简要分析,但所引用的这些诗歌,其主旨也呈现多样化。有的与本诗相去甚远。

  我认为应该把“研讨与练*”第3题放在【当堂讨论】部分来进行,因为这道题是对诗歌主旨的深化和强调,应作为本次指导鉴赏的重头戏来进行。下来与同事座谈,大家也有同感。

  反思本次的指导鉴赏活动,我收获很多。

  本堂课的教学重视诵读、探讨、自主与合作。

  四读诗歌:听朗读录音。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四读诗歌,有利于实现大纲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体味诗歌的音韵。

  探讨景、境、情的关系:此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新大纲中学*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

  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养成自觉学*语文的*惯,为终身学*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本堂课师生对话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调动了自己的知识积累,想象与直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释诗句的含义与思想蕴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型语文审美教学课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作品,师生之间*等尊重,相互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从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传递的诸多信息。


《冰灯》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9)

——年度教学反思_政治教学反思(精选5篇)

  课本是学生学*、阅读的根本,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学*成绩的提高有利,对学生的高考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学生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政治课的学*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1、反思:

  (1)夯实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教学的重点,能力的立意要以知识点为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落实双基。

  (2)加强训练: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的准备途径。学生在主观题中失分较多。原因就在于*时的训练不认真,导致审题不清,角度不明,技巧不熟,表达不畅。

  (3)转变观念:很多同学都认为政治课只需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记记背背就行了。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任何学科知识都需要*时的积累,理解和巩固。要转变其他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观念,取得他们的主持;转变学生的观念,提高学*的主动性。

  2、改进措施:

  (1)加强与学生沟通,建筑师生交流*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上的疑难问题。

  (2)加强学法指导:①指导笔记。很多学生从初中上来,还不*惯高中的教学方式,不懂得如何记课堂笔记。要让他们转变教师讲、学生创的方法。主动提取教师上课的有关信息,重点记录,得到整理。②指导记忆。政治课需要一定的知识点记忆为基础,必须让学生适当背诵,注重理解性的记忆,一般知识点与重难点分开记忆。③指导答题:选择题就是教学生如何理解题形,抓住中心,找准关键词,学会灵活运用排除法,递向法,因果法等解题方法。

  主观题就教学生:1、审材料,抓中心;2、审题题,抓关键;3、牢设问,抓角度;4、找课本,采点子;5、找背景、寻主语;6、找联系,列题纲。最后组织语言,准确答题。

  光阴似箭,转眼间离开大学校园已经一年了,一年来,有成有败,有得有失,有喜有忧,有苦有甜。为了下一年的收获和喜悦,特将本学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酸有甜,有汗有泪有成就也有喜悦,但我总认为人是要有点想法的,也一定要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去奋斗去付出,人活着为自己但更要为别人,人生是短暂的,但生命完全可以不锈,关键就看你怎么选择,我选择不锈,一直以来,我都在为此进行艰辛而无悔的付出,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很快乐,因为我深深地知道,人不是为吃小米饭和馒头而活的,我也没有这样去荒废自己所度过的每一天。

  学*是我生活中不可惑缺的一部分,高质量的学*是神圣而宁静的,是心智的沐浴,是心灵的净化是与灵魂是对白,是生命最真实最质朴的生长。长长的假期是学*的好机会,我没有放过。我认真地阅读,不停地思考、领悟和探讨。我想,假期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的终止,在工作中,我会学到更多更珍贵的东西,我不会放弃每一个机会。

  在教学工作中,我一直以一名中**员摆着对孩子,对家长,对学校、社会和祖国,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从不敢松懈,时时刻刻在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些一年来,七年级六个班的*均成绩提高了10分左右。在几次考试中,高分段的人数在不断增多,成绩也在一点儿一点儿地提高。七年级下学期的课前抽查和题型训练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值得继续坚持下去的。看到取得的这些成绩,我兴奋激动不已,但我明白,还有很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如从总体分布上看,成绩还偏低,高分段学生的成绩不够稳定,与语、数、英等其他学科的生命率较低等等,不过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欢送过去的时光,迎来了新的一个学年,新的一年里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我更相信也会迎来一个又一个成功和惊喜。面对新的工作,我不会害怕不会退缩,更不会放松自己,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一、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在复*过程中,一些内容需要一节课完成的,但真正操作起来是难以完成的,如:自尊自信、理解与宽容等。而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会加快复*速度。虽然很多时候学生都会积极配合,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真正能把知识掌握好的学生是不多的。因此,我悟出了一点道理:只讲速度不讲效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做不仅容易忽略知识点,而且学生也不能真正地把知识扎扎实实地学好,长期下去,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就会有所下降。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就得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好,既要把握时间的度又要讲究效率,让学生能在练*中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同时还应把过程抓牢抓实,不能蜻蜓点水,我想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有以前那种学完教材心里对学生没底的感觉。

  二、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要想得到有效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多听同行授课。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同行交流和探讨,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借鉴别人的长处。比如:新课程谈到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我都感到很费解,我是听了同行的课之后与自己的相比较,才领悟到其中的奥妙,才真正明白“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区别。还有,要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也离不开学生这个重要主体。学生接受新知识较快,对新事物了解较多,我应该多向他们学*,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对于缺点,我能改则改,难改则想办法改,师生感情增进,学生学*积极性有所提高,教学效果自然也有了改善。总之,一个教师要有好的教学效果出来,实现真正的成长,离不开自己有效的努力、同行的帮助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成绩和收获:

  1、在预*环节,个组内都明确了任务,我把课文中的小栏目分到各组,一个组解决一个或两个,交流、讨论很积极,各组内基本达成共识。

  2、展示时,我采取了在各组找经常不好回答问题的同学,或组内学号轮流,这样保证了学生的参与率,也给学*困难的学生创造了一个机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

  3、加大了对时间的调控,从而缩短了预*、交流、讨论的时间,争取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记忆,这样在解决小栏目时,得心应手,全面解决。

  问题与不足:

  1、在预*时,有的组个别学生仍存在等、靠现象,不预*,等现成答案一记,不理解其意。

  2、虽然尽量依据评价细则,去公正的对待每个组、每个学生,但有时各组抢答时、或给其他同学补充资料时,参与的学生多,个别学生可能忘记加分了。

  3、在展示时,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加分,分析的也不到位,有的学生说得过多,也不够精炼。

  4、教师的学案有时还是指导不到位,比如:有一些小知识点疏漏了,另外,学案也缺少创新。

  5、有时因为评价不到位,打消了个别学生的积极性。

  方向及措施:

  1、利用好课堂45分钟,抓好各个环节。

  2、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指导,继续鼓励他们。

  3、教师应对预*、展示环节加强调控,提高效率。

  4、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多一些训练机会。

  5、多采取一些教学方式,比如:课下让他们多搜集一些案例,组内交流,利用知识点解决。

  6、充分发挥组内的带动作用,别丢掉每一个学生。


《冰灯》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10)

——新课改教学反思(精选5篇)

  自20xx年以来,我一向担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科任。这些年我在同事们个性是在丘广辉教师工作室的指导帮忙下,用心投身于课改之中,努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实践中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高中政治教学水*。我在教学实践中将以往的政治课的教学资料和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改革后的政治课的资料与教学模式的比较中有了新的认识,总结以下几点:

  一、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等的师生观。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完美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主角,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构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氛围的营造要坚持适度原则,我们就应参与到学生的学*中去,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学生,这样才能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根据课堂教学的资料确定适宜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

  第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动起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当好一堂课的设计者,要学会挖掘素材。政治教师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资料,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理解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在生活和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齐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作为当代中学生,在金钱面前应当作出怎样的选取?学生中存在很多看法,教师可采取自主学*、综合探究等活动,一方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反映学生对金钱的思想状况;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潜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决定的同时,为学生带给鲜明的基本价值标准,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

  二、搞好教学的调整与优化。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资料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还要求教师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运于教学过程之中。而这一点在政治课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要求更为迫切。在教学中我透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透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透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到达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如在讲述《文化的多样性》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国家民族的各种文化,让学生充分感受世界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到达对学生有效地实施教学的目的。

  三、实践导学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长期以来,政治教学都陷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学*热情低,课堂效率低下,考试成绩差。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减轻学生课后补课的负担,提高考试成绩,我们备课组大胆在高一政治课中实践导学案教学的方法,寻找适合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模式。透过学案导学教学实践,我欣喜地看到课堂的效率被大大提高,学生能看见自己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动力,学生的学*成绩有明显提高,到达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了几个问题有待解决和提高,例如:在导学案设计上清楚完整地反映了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潜力。但缺少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思考空间,某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这是我在导学案上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

  四、充分利用本地乡土资源,调动学生的兴趣。由于乡土材料就发生在学生身边,这样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尤其在搜集事先布置的材料的时候,学生更是有一中主人公的感觉,那么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乡土材料,学生就能用心地参与到教学中,而且还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客家文化去设计各种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与所要传授的知识遥相呼应.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例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结合自己的体验,我们客家人有哪些传统文化?可否用一两个事例加以说明?”那里,由学生举出一些例子,老师将这些例子归纳为几个方面:传统*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五、参与教育科研,促进反思的超越。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潜力;有助于教师把已有的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提升对教学的理论性认识;有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的问题、新的现象,并主动去探讨,构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任教以来我认真用心参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潜力。我认为只有在学术上严谨,才能够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教师知识积累多了、深了,学生才能信任老师,愿意理解老师教导。

  会反思是一种智慧,也是完美人格的表现,作为优秀的教师务必是一位善于质疑,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源远流长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虽然有很多优点,但用现在的眼光看,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而且也让我们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教得很累。本来以为"课改"会让我们轻松一点,可是半年下来,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评价机制,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适应;同时新课改第一年,家长、社会、教育部门的密切关注,这些都也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教龄都在8年以上,教学经验最少的也经历了两个大循环,但我们一致觉得,每一个人都象工作第一年刚刚上岗的新教师,紧张加忙乱。回顾这半年来我们的困惑、思考与实践,我们不能说有什么经验,只有一点点甘苦,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面对的是课程结构的变化。

  以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相对固定,很少变化,是一种稳定的结构。而新课改突出了发展个性和以人为本的概念,相应的对新的课程结构就提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较高要求。具体体现为压缩必修课时,增开选修课,以提供较充分的个性化空间。以前高中3年的语文内容,在新课标中压缩为5个必修模块,在高一、高二共两个半学期内完成。另有3个半学期左右的时间,学生可用来选修。选修课现在设计为5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又可设计若干模块。必修课每个模块计2学分,学生修满10个学分,可以达到基本水*。选修课学生依个人兴趣自选4个模块,修满8个学分后,与必修课共计18学分,这样就可算作语文科目合格。

  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我们的周课时数减至四节,课时减少了,授课内容却不减反而增加了。新教材每个必修模块包括四个单元的阅读鉴赏、一个单元的表达交流、一个单元的梳理探究和一个名著导读,相当于旧教材的一册书,而新课程要求一个学期修完两个模块内容,也就是说,旧教材一年上完的内容新教材要一个学期上完。于是,期中考试前我们高一师生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与有限的精力作斗争,一路奔跑,好不容易到达一个终点,还没来得及喘息,又要向下一个终点奔去。课改,变成一滴滴的汗水,凝成一个大大的"累"字,我们被这个大大的"累"字压得无暇去体味课改带来的益处。我们的困惑是,新教材,如果要以师生的赶和累为代价,那它的存在价值到底有多大?不要说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是让学生的身心得以舒展一下也难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那么多的内容,这的确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但在接下来的必修2中,这个问题就缓解了不少。因为教完必修1后,我们全组教师一起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反思,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处理,缩减了一些内容。比如第二个模块中的演讲词单元,本单元的重点在于拓展运用,所以我们只用了两个课时以本单元的第一篇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和第二篇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两篇演讲稿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一般演讲词的特点,把口头的演讲训练放在课前口语训练甚至*时的课堂发言中。同时我们加大课堂密度,争取有效的授课时间,基本上每一节夜课我们都用来讲课,很少考试。果然,时间够用了,期末实现了我们留出一个半星期总复*的预期。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开设必修课的目的,是构建语文基础,可是略有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打基础是不能开快车。语文各种能力的养成不是一瞬间就可完成,语文素养的形成靠积累、感悟,运用,哪一样也少不了分析和训练。

  缺乏了分析和训练即使能形成也终究是薄弱的,是难以提高的。新课程中尽管回避了训练的话题,而参照其"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表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它暗示了在教学中运用知识与能力去分析文本和训练能力的必要。但现实是课时这么少,几乎每节课都要讲一篇新课文,这与巩固基础的初衷有些矛盾。比如,必修1第四单元是新闻单元,这个单元和高考语言运用考点的新闻压缩直接对应,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这方面的例题、练*,但是就是没时间给学生做,本应期中考试前就完成的练*内容,直到期末复*才安排下去,而这距新闻单元的学*已经很长时间了。最突出的就是文言文教学,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文言文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很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学*,而新课程似乎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更注重语文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课改形式下有限的课时里的文言文该怎么教?同时还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就是很多很好的甚至是必须的语文学**惯(以往学生语文成绩好很大程度得益于这一点),因为抢时间,学生每天只是疲于应付新内容,没有时间复*、整理,所以并没有形成。我想也许是新课标这样安排有些理想化,也许是我们在思路和方法上还存在问题,我想这是我们下一个学期重点要突破的一个难题。

  再来说说选修课,本学期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校本选修课。学生学*的自由度大了,老师讲课的灵活性大了,大大激发起了教学双方的兴趣。我们备课组以打通教材和高考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实际,开设了一门《中国当代名家导读》的选修课,结果深受学生欢迎,这一门课的选课人数达到了人。

  课改给我们的感受是"累",但"累并快乐着"。

  解读教材之乐。

  语文教师难当,没有哪一个学科会让教师在上课之间,首先思考的.是"教什么?",而语文课就是这样,限制中包含着自由,有限中孕含着无限。语文学科本就是人文性、艺术性最强的感性学科,在各科教学中最讲求个性,也最能体现出教师的个人气质和才智学识。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标准和《大纲》背景下,语文教师对教材地处理和运用可以是丰富多采而各具特性的。可以说,教改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当我们在课堂上以自己的文化底蕴、知识功底、价值取向搭建起文本解读的*台,以认知价值、审美价值、发展价值引导学生与文体进行"精神"对话的时候,那种快乐是难以言表的。比如,我们学《史记》中的《鸿门宴》、《项羽本纪》,我们如果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太史公对项羽作为一个悲剧英雄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是抱着高度赞赏的态度来评价的;扬项羽即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贬刘邦,而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如果我们继续思考,就会发现太史公的作为汉朝臣子蔑视至尊的权贵而又不得不隐晦表达的深层用意。也许这种解读,未必符合史学专家的正统,但是谁都不能否认,这种语文学*可能就是太史公和我们后人在作跨越千年的对话,哪怕这种对话可能有着许多误解的成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设置一些相关的情景,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学生自己就把思考推进到这一层面。

  这学期,我们读古代诗歌,从《诗经》《离骚》到汉魏晋诗歌,我们从这些飘逸着历史流风遗俗的诗句中,遥想那个时代的兴衰和个人悲欢;我们读《赤壁赋》、《囚绿记》《荆轲刺秦王》我们深深感受到有那么多如此壮

  阔而又形态迥异的人生奋斗轨迹和生命的选择;学*《*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飞向太空的航程》对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而感到由衷自豪;在名著导读中,穿越时空隧道,与孔子、巴金、雨果、狄更斯进行思想的对话,借他们的智慧之光照亮我们的生命旅程。

  当然新课改对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由单一统一目标变为多元多层次目标,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备课时的知识准备要更充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的可能,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在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选好切入点和提问方式,把学生的课堂学*活动作为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与教学方式的提高。

  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语文的主人。语文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新课程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

  由于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一开始我们对课程的认识还不能很快到位,即使认识到位了,实践也不能很快地跟进,也有过误区。比如说,偏面地认为"新课程的课就是要新",于是在课堂上花样百出,有时课上强调所谓的"自主",而学生实际都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活动,他们非常"忙碌"地,兴致勃勃地交流着、汇报着、表演着……而学生并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而很少考虑讨论的价值。再有有时,合作是合作了,但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合作过程是简短的,讨论研究是匆忙的,因此,学生往往拿不出什么结果或结论,感到非常茫然。

  通过校内的跟踪听评课以及教育学院的展示课,我们及时反思,认为从根本上说,这一误解是与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领悟不到位有关,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甚至于有些急功*利。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选择自己的学*方式,多种方式体验",应该是有条件的。它取决于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切脱离学*内容、违背语文特点、不符实际的、节外生枝的体验,应当慎重。自主学*,应该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这个前提之下,在面对相同学*内容的情形时,学生自主选择学*的方式、学*的伙伴,以饱满的情感来展开学*活动,才能将自主学*落实到实处,避免虚假的自主在课堂上的出现。合作学*要以自主学*为前提,在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学*才有效果。真正的合作学*,必须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学*的难点上。而不是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是通过多人的头脑在讨论中碰出智慧的火花来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而不是一般问题。因此,合作学*的组织,也必须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积极发言,从而得以发展。同时不要一有问题,就组织学生探究,如果探无可探,以学生的实际究无可究,还是结合传统的讲授为好,要把"实"与"活"结合在一起,把"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

  半年的课改实践,我们遇到的问题不少(也许是我们对课改理念认识得还不够深入、透彻吧),但我们相信,课改之路,虽有荆棘,但沿途的风光无限。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但为人师的我们还是在课堂上充满爱心、竭尽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力求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和目标,并且相信,无论如何,课改都将有益于孩子们的成长、发展,都将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与提高!

  面对新课改,我在教学过程中有几点深刻体会,如: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条件难于适应新教材要求;如何处理背景知识、应用材料等课堂延伸材料和课内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等等。;

  面对课改现实,面对教材的整体编排的变化,面对教材引入的亲和力,结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及一年的教学实践,感觉本套教材有利于开展探究性活动,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几点个人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以前我们经常讲:“要给学生一点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现在要反过来讲:“要用教师的一点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毕竟现在教材要求学生参与意识强,要求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入手,教材中很多定理,都是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通过思考,通过动手而直接得到的。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因而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要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那可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高三经验的教师,因为前面知识的积累,经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经验进行补充,这就会造成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等问题,面对诸多问题,我个人认为两种处理方法都不恰当,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折中处理,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补充适当内容。

  二、教学条件难于适应新教材要求。

  教材中的很多实例由于非常靠*现实生活,所以很多数据非常大且不规则,计算时常用到计算机,很多事例、很多函数模型须用图形来表示,这也需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实现,很多普通完中的教学设备都无法达到要求,这也会给教学上造成一定影响。

  三、如何处理背景知识、应用材料等课堂延伸材料和课内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内容丰富了!除了原来单调的数学知识,公式符号,在例题中尽可能贴*生活,重要的定理不仅有清晰简明的推导,更有背景知识的引入,应用知识的拓展,还有数学历史的介绍,更全面地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记得刚开学,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说数学是科学女皇头顶上璀璨的皇冠。”我以我个人的理解给他这样的解释:“因为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数学这门学科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应用都非常紧密,许多学科重要的定理和发展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数学严谨的推导证明。”而这些,在原来的教材教学中体现的并不明显,学生无法充分了解。而在新教材中,做了很大的努力来实现这一点,例如模块一P32的例题二中,就要求学生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去证明物理学中的玻意耳定律,还比如P41把函数图像和信息技术应用结合到一起,还以实*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去体验数学,感受数学。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实现这些要求无疑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是就数学讲数学,一点扩充都做不到。对数学和相关学科的联系,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对数学史的了解都应当进一步的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但是具体实施中,我也发现这样的问题,有时很需要把握一个“度”。过多地注重这些内容,课堂上表面很热闹,教学目标确缺失了。当然背景,应用,过程和历史如何与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是很困难的,其实讲背景,讲应用等是为讲数学知识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更有兴趣的学*数学知识。

  四、新课程会不会有新高考?

  新课改对教师对学生无疑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一一完成这些要求确实不容易,实现新课程的理念,使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靠的决不是几堂公开课,几次做秀的研究性学*。但要在日常教学中始

  终渗透新课改精神,教师很难做到,因为有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新教材相对就教材而言,缺少了很多基础训练,使得部分学生思维虽然开阔了,但运算能力差了很多,在课堂上还需对新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很多同事都认为新课程固然好,但学生的考试成绩大不如从前好了,缺乏必要的重复练*,因为时间不够,大部分的教师都感觉一直是在赶进度。有些老师基本上还是按照老教材在教学,新教材也用老教材也用,练*还是要跟上,因为考试成绩最能说明问题。应该说只要高考的压力存在一天,教师和学生就一天无法摆正心态,真正彻底全面地实施新课程。这其实还是回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的核心是怎样在考试中得高分,并以此作为其它的先决条件。素质教育并不排斥高分。如果说素质全面的,健康发展的,分数就一定低,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相反,素质全面地,健康发展的,分数也一定高。当然是不是应当高到应试教育那种程度,倒不一定。应试教育的关键误区是把“如何应付考试”当成了教育的核心,把考试成绩当作衡量人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指挥棒的驱使下,人们无法重视素质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得孩子的许多素质被扭曲了。看得到这场新课改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但迷茫的老师和学生还是在翘首以盼第一场新课改下的高考。

  五、多媒体的使用。

  新课程主张多媒体教学。在教材中很容易发现新课改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并在配备的光盘中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课件,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注意力和学*的兴趣。但我还是认为,多媒体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选不选用多媒体要看教学内容。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有些直观的内容用多媒体还是不错的,但有的内容诸如让学生思考体会的问题不是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在模块一的教学中我很少用到多媒体教学,而在模块二的教学,第一章的内容我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因为空间几何体这部分的教学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展示空间几何体的性质,让学生更直观深刻的学*掌握。而且现在对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每次空开课或者竞赛课的时候,总是让教师做课件等,认为多媒体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方式,我觉得也是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

  总之,新教材将带给我们很多挑战,也给我们全体同仁一个锻炼的*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有待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创新,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课程改革实施来,我们一线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确发生了可喜的转变。绝大部分的老师已经认识到数学的教学不仅仅只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而更多地关注让学生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而更多地应是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实例、活动、游戏等形式引入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教师在课程观、教学方式、教学材观、评价观、学生观等方面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教师还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经过一段的实验,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减少定性评价,增加发展性评价;减少批评与否定,增加鼓励与表扬。在现在的课堂中,“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好!”、“真不错!”“再想一想”这样的词已经取代了“不对!”、“不要胡说!”,“没脑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保护了学生表达与质疑的勇气及尊严。

  在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转变的同时,学生的学*方式也在不同程度地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惯了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大胆对同学、老师的方法提出疑问;越来越多的学生*惯了与同学合作及交流。教师只需要适当加以引导,学生所获得的就远远超过了书本上的知识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探索知识的乐趣。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自信、自强等品质也在逐渐形成。新课程改革的确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困惑与疑问,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问题及做法反思如下:

  1.双基落实问题。

  在多年的课程改革后,教师们往往对“双基”的落实问题感到困惑,往往担心学生的“双基”变得薄弱,知识点不能落实,运算能力减退,运算速度减慢等等。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既要照顾双基又要提高能力发展个性很难两全。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双基”?我们以前所讲的“双基”,究其根本只是“书本知识”而已,所说的“双基落实”,只是“书本知识落实”而已,并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对“双基”本身而言,我们应看成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课程标准》与《大纲》相比较,不再要求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计算”,而是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能力,同时在小学中将计算器引入,帮助学生进行较复杂的计算,这样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要求就更加降低。所以不能拿以往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学生,现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有用的、必备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中学会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法。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我们应该重温《课程标准》,更加准确地把握在课程标准下,对“双基”的新要求,新标准,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观念。

  2.数学教学中的方法优化问题

  在课程标准中,我们提倡在数学教学时,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不提倡方法的单一性。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感到担心,让学生的多种方法存在,不优化方法是否会影响学生的运算能力?只使用自己的方法是否就是个性得到了发展我们认为,在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并不是不能优化方法,而是看你在什么时候优化?由谁来优化?强调方法的多样化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从不同程度上去体会成功,体会探究与创造·的快乐。但老师在学生充分挖掘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自主优化,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好方法的优势,从而接受并掌握。我们不提倡的是教师直接灌输的优化,而学生自主探究、比较后的优化才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做法。

  3.课堂活动与教学任务完成的矛盾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当我们在课堂中开展了大量活动时,教学任务常常不能按期完成;而不开展课堂活动,又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矛盾?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要倡导的课堂活动?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倡导我们教师要从实际中、活动中、游戏中引人数学知识,这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也倡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我们还要明确任何的课堂活动都是为教学任务与目标服务,准确定位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对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备课环节,深挖教材,研究教法,把握好重难点突破,备好学生、学法,备好各环节

  过度等。真正能够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活动两不误。

  4.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并不是在每一节都需要安排探究学*、合作学*、自主学*等形式,同样也要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要求适时、适度地采取各种教学形式,能够探究的就开展探究,不能开展或不必要开展的也不能强行安排。始终要明确一点,不管是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是教学形式的选择都要为教学的目标服务,就应该是有效的,有利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而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思考,不全面,不准确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初一数学的第一章,让学生以给定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初一数学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