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灯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3-12 00:00:00

冰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冰灯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冰灯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语文第五册第十单元第三篇主体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

  2、 激发学生去用心感受自己父母的爱,从而用实际行动去爱自己的父母。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2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记述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种深切的爱。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在执教的第一课时时,扫除了字、词障碍,并对课文进行了初步感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学*了课文1——7自然段。这节实录是第二课时,重点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立足课文8——11自然段,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使学生的心灵经受洗礼,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分析:

  宁安市是黑龙江省的一个小镇,这里有着北国特有的物产及人文景观。我所执教的班级有63名学生,作为课改的第一批孩子,他们有思维活跃、自信心及表现力强的特点。《冰灯》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恰逢岁末年初,正值隆冬。北国的孩子爱冰雪,冰雪铸就了一代代北方人粗旷、豪放、纯朴的性格。做为冰城雪乡的孩子,对冰灯的感受更是亲切,加上这篇课文浓浓的亲情及北方特点,学生乐于品味,利于达到“三维”目标。

  教学实录:

  一、 复*导入

  师:上节课学*了这篇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作者看到大军有漂亮的玻璃灯,也让他爸给他做一个。

  生2:我知道爸爸很爱他。给他做了一个最漂亮的冰灯。

  二、品读感悟,深入理解

  师: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会有更大的收获。首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 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读,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我看到爸爸给我做冰灯的时候和爸爸的对话部分,我最感动。

  师:能把这部分最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吗?

  生:能

  师:请你自己找同学说说听了你的朗读有什么感受。

  生:选付贵彬

  生:张帆,你读得很有感情,尤其是“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这句我听出了你关心爸爸。就是你读的“我不冷, 小心冻着,要过年了”不像爸爸的语气。爸爸的声音再粗点,就更好了。

  生:谢谢你付贵彬

  师:付贵彬评得真好,爸爸的声音是要再成熟和深沉些,表现出父亲疼爱儿子那种亲切的感情。

  生:对,我就是这么想的,没说出来。

  师:张帆,那请你再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有进步了。谁再说说,还有哪个部分让你最感动。

  生:我最感动的是第10自然段。“我的鼻子发酸”我觉得小作者后悔得都要哭了。

  师:你能读出这种要哭的感觉吗?

  生:我试试吧。(生读)

  师:老师觉得你读的不错。你们选择这部分,我也很受感动,我也想读读,行吗?

  生:行!

  师:听老师朗读8——10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师读)

  生:老师我想给你评一评。

  师:可以

  生:老师你读得真好。第一句“我再也睡不着了”。“再”字重读得很好。

  生:老师,你读的“我鼻子发酸”这一句听得我都要哭了,非常感人。

  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这就是有感情朗读,用自己的感情打动听众,就是朗读的高境界。听了这部分。你能提出什么 问题?(众生举手)先把你的问题说给小组同学听,让大家试着回答。

  (生交流问题,并解答)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最感兴趣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

  生: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看到父亲做冰灯,小作者为什么后悔了?”

  师:大家想听听他们小组的回答吗?

  生:想

  生1:因为他看到父亲暖手,知道冰很凉,心疼爸爸了。所以后悔了。

  生2:爸爸“用力磨”做冰灯很费劲,所以后悔了。

  生3:作者后悔的是我要是不要透亮的灯,爸爸就不用挨冻给我做冰灯了。

  师:你们回答的不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爸爸那么早就起来,我还睡着呢,所以后悔不应该让爸爸早起。

  生:爸爸那么冻手,还不到我的被里暖手,我更后悔了。

  师:大家说得真好,其实,作者后悔就是看到了爸爸做冰灯很不容易,体会到了爸爸那种深沉而伟大的爱。你还从哪 能看出爸爸爱孩子。

  生1:作者要灯,他爸就答应了,是因为爸爸爱他。

  生2:他爸爸明知没钱给儿子买灯,却答应了儿子。还给他做了个透亮的冰灯。

  生3:爸爸起来了,却让儿子再睡一会儿。

  生4:爸爸把棉被按下去也是爱儿子。

  生5:“冰灯融化了,却留在我的心里”其实留下的就是爸爸对他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了解了父亲的爱,让我们再在小组中深情的读读这一部分。

  二、 拓展延伸

  师:父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点点滴滴都有着父母的爱,想想你的爸爸妈 妈对你有没有像课文中这样感人的事。先和小组同学说说。

  师:谁和大家说说你感到的父爱。

  生1:我看到小饭桌有溜肉段,和爸爸说我想吃,那天中午我爸爸就给我做了溜肉段,那是他打电话问别人学着做的。 我知道,那盘溜肉段就是爸爸的爱。

  生2:我的小车子扎了,我爸修了一晚上,第2天,我又骑上小车子了。这也是爸爸的爱。

  生3:我叔叔家买了一台游戏机。我去玩,给弄坏了。我以为爸爸能打我呢。结果他没打我,帮叔叔修理好了游戏机, 还给我买了一个新的游戏机,那就是爸爸的爱。

  师:他们说得老师都感动了。爸爸是如此地疼爱我们,文中小作者是怎么对爸爸的呢?

  生:小作者也爱爸爸。

  师: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1:他让爸爸到被里暖手。

  生2:他后悔就是爱爸爸。

  生3:他说把冰灯留在心里,也是记住爸爸的爱。

  师:大家看得真明白,说得也很清楚。那么你想怎么对待爸爸妈妈呢?

  生1:我好好学*,考上大学,回报爸爸妈妈。

  师:不错,可有点远,现在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生1:我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洗碗、擦桌子,扫地。

  生:到他们过生日的时候,我给他们礼物。

  师:小时候,爸爸妈妈给你洗过脚吗?

  生:洗过。

  师:今天,让你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能洗吗?

  生:能。

  师:那好,今天的作业,就是给爸爸或妈妈洗脚,并且写成一篇日记。看谁做得好。看谁写得好。

  三、 结束

  让我们带着真挚的情感,再把课文朗读一遍,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表达子女对父母的爱。

  执教反思

  《冰灯》这节教学结束了,我还沉浸在课文那浓浓的亲情中,沉浸在课堂上学生那活跃的思维中。如今的孩子,享受着亲人的爱已*以为常。感受别人的爱却很迟钝。真诚回报亲人的为数不多。本节课,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拓展。擦亮了学生读爱的心灵之眼。有的学生下课还围着我说:“老师今早我还感到妈妈的爱。出门时她让我系围巾,怕我冻着。”

  尤其是“洗脚日记”这一课外延伸,还有颇多趣事、乐事、感人事。一个学生学写道:我给爸爸洗脚,以为爸爸的脚很臭,结果,爸爸的脚不香也不臭。又一个学生写到。妈妈说:养女儿真好,还能给妈妈洗脚。我感到给妈妈洗脚,她很幸福,我很快乐。

  班级有一个学生的父亲是聋哑人,只靠装车挣钱。这个孩子写道:爸爸的脚上有土又有泥,还有水泡,我一点点洗着,一块块撮着,爸爸哭了,我也哭了,我要好好学*,长大再不让爸爸干这么重的.活。

  也许我执教的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但我觉得让学生有情可感、有话可说、有事可记也算是有所收益了。

  实录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上讲:“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听完张老师执教的《冰灯》这一课,我深深地被感动着。我被这篇优美的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深所感动。被张老师为孩子搭建的*台所感动,为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所感动。张老师在本节课中真正起到了组织、引导、激励的作用。引导着孩子和书本一次次地对话,在充分的对话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张老师趁热打铁,又将话题引入到生活之中。让孩子们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感人的事,这也是张老师把学语文延伸到家里,延伸到学生的情感中的一种巧妙的做法,既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爱自己的父母,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使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冰灯是北方的孩子非常熟悉的事物,在熟悉的事物中,孩子们的心灵又经受了一次洗礼,得到了净化。同时,张老师还特别注重学*方式的转变,注重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冰灯教学反思2

  在另外一篇课文中,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在学*《电话的发明》的时候,课文中出现一句话"……他们的实验又失败了……",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有个孩子发现了这句话中有个"又"字,马上提出:"老师,课文只讲到他们做的一次实验,为什么这里还用'又'呢?"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注意到,备课的时候也没有在意,而其他孩子对这个问题很疑惑,很有兴趣,我赶紧抓住这个机会,让他们再读课文,再来回答这个问题。本来这篇课文没有什么味道,孩子不是很爱读,来这么一个问题,孩子们马上来了兴趣,很多孩子认真读起课文,寻找原因。经过这么一读,他们找到了了用"又"的原因,同时他们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兴趣似乎也提高了很多,接下来的学*中好像都不放过课文中的每个字眼。

  以上两个的小环节中,我发现,其实孩子的心理特点就是这样,对很对自己不明白的事物都很有兴趣,只要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抓住这个特点,抓住孩子每一次的灵感的闪现,抛弃原来固化的模式和你原来的打算,让孩子自发的对学*中的疑惑或一些不同看法激发出对学*的`浓厚兴趣,让孩子自己带着自己的兴趣去学*,这样不就是所谓的自主探究式的学*方式吗?作为老师,我想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的想法,设置有时还得鼓励;老师还要善于发现孩子在学*中的灵光的闪现,要捕捉住那一瞬间,因为有时候那些能够激发兴趣的"光"就是一闪而过的;老师更要因势利导,抓住机会让孩子用兴趣引导学*;老师还得要有热情,我发现如果老师能够像孩子一样,兴奋地、热情地对待这些瞬间,孩子也对因为你地投入而更加投入。

冰灯教学反思3

  一、重视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面上做反复*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的信心。在这一环节的.学*中,教师不但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调动,而且特别注意问题出示的时机,如,在学生通读课文两遍后,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教给学生学*方法,以指导以后的阅读实践。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在学生充分读文之后,以课后思考题为重点,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学生读文充分,理解课文水到渠成,当他们围在一起讨论时,你侧耳倾听,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人云亦云,意见达成了共识。学*思路、文章思路、教学思路三路合一,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且全班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继进行板书,板书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渗透人文教育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的方面;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冰灯教学反思4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领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以情激情,以情带读,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在跟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积淀情感,感受课文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和意境美,营造情感浸润的课堂。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十二单元“过年”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叙述了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深沉、博大的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和爱戴。课文文风朴实,浅显易通,没有太多的抒情,但是从字里行间却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情分析】

  随着生活水*的日益提高,现在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很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亲的爱体会比较肤浅,因此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品味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感情融于课文内容,更容易体会父子之间的情谊,懂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子女的关爱。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乐趣”“享受”“继续”“后悔”“称赞”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圈画、边批注的良好学**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理解父亲的心情,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同时也理解儿子前后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小作者的心理变化以及心情,教育孩子体谅理解父母。

  【教学准备】制作cai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冰灯写了一件什么事?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生词。

  2、读后指名反馈。

  三、合作学*、掌握生字。

  四、学*1—4段,了解事情原因。

  1、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父亲做灯?

  2、指名反馈。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对大军的灯笼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羡慕心情。

  五、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详)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认读生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父亲做灯,用“因为——所以——”说话。

  3、父亲做灯辛不辛苦,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呢?今天我们接着学*。板书:冰灯。

  二、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研读父亲对孩子的爱

  1、父亲做冰灯辛不辛苦,读出有关语句“大年三十的早上,﹍﹍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⑴“沙沙”指的是什么声音,你能说出表示声音的词语吗?

  ⑵父亲做冰灯起得早不早,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读一读。(很暗的光线)

  ⑶比较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

  父亲起码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⑷指导读父亲做冰灯非常冷的句子。

  2、“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

  3、父亲做冰灯这样辛苦,这样冷,为什么还要帮孩子做冰灯,你想说点什么?

  ▲研读“父与子对话的语句”

  1、默读课文6—9段,用“—”划出父亲说的话,用“~”划出孩子的语言,想想读了他们的话,你体会到什么?作简单批注。

  2、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

  3、汇报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你体会到什么?

  4、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的对话。

  5、师生合作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研读“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戴。

  (一)找出儿子前后心理变化的语句。

  (二)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

  1、“理解后悔”,联系生活实际,你以前做了一件什么事,让你后悔。

  2、生汇报“我”后悔的原因。

  (三)理解最后一段

  1、“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特别在哪里?

  2、“小伙伴们都称赞我的冰灯”,小伙伴是怎么称赞我的冰灯的呢?

  3、“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怎样。

  4、“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它指的是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5、指导读好这一段。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你想对文中父亲说什么?对作者说什么?

  2、说说父母爱我们的事儿。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写一写读《冰灯》有感。(写片断即可)

  【板书设计】

  冰灯

  做冰灯

  父子

  理解爱戴

  【教学反思】

  当我第一次读《冰灯》时,我就深深被文章中浓浓的父子情所感动。父亲忍受彻骨的寒冷起早为儿子做冰灯,儿子理解、心疼父亲。文章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没有描摹激情的'话语,没有大段大段的抒发感情,只用白描手法将父子之间的深情,自自然然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如何让学生理解父子情深,在教学中我是通过品词析句、玩味语言,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实实在在地领悟。

  一、品味词语方法多样

  1、创设情境,理解词语

  “继续”一词在本文中要求学生会写会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我创设了这样情境:我先认真地看书,让学生说老师在干什么,忽然,老师的手机响了,我接手机,接完手机后,我再看书。要求学生运用“继续”说一段话,把刚才老师创设的情境说清楚,说明白。然后向学生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继续”一词。某人开始做某件事,中间因其它的原因,暂且放下这件事,后来又接着做这件事,就可以用“继续”一词。最后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写谁继续做什么事。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帮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说话,写片段的能力。

  2、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我是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后悔”的。

  师:后悔是什么意思?你们以前做过让你后悔的事吗?如果有,请你告诉我们好吗?

  生:有一次,我为了试一试我的小斧子锋不锋利,我用斧子砍我家的桃树,结果桃树被砍死了,爸爸责备我怎么把树砍死了呢?我当时很后悔,不该用斧子砍桃树。

  师:那文中写作者后悔因为什么呢?

  生:因为是作者让父亲为他做灯笼,父亲为了满足“我”的愿望,起早冒着彻骨的寒冷为“我”做冰灯,“我”非常心疼父亲,所以“我”后悔让父亲为“我”做灯笼。

  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后悔”,我想这得益于在理解词语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理解词语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感悟句子形式多样

  1、比较句子

  文章第五自然段有这样一句: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教学这一句时,我让学生和“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这一句进行比较,两句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一句比较好?为什么?通过比较句子,让学生明白父亲为什么离炕很远地地方打磨冰呢?是因为孩子睡在炕上,父亲生怕吵醒孩子,耽误孩子休息,通过“很远”一词,我们能体会到那浓浓的父爱。

  2、动作表演

  片段:当我看见父亲又一次把手放进棉袄时,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喊”,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在上学路上,你看到你的好朋友小红,离你有一段距离,你想和他一起上学校,你怎么喊他呢?谁来试试?文中“喊”前面加了一个什么词呢?“急忙”说明喊的速度快,谁来急忙喊一喊。当“我”看到父亲做冰灯,非常寒冷,我为什么急忙喊呢?透过急忙一词,你能体会到什么呢?(“急忙”一词,说明“我”非常心疼父亲,生怕父亲冻着,想让父亲快点儿来到被窝里来暖暖手。)

  以上片段,我是抓住重点词“急忙喊”“赶快”师生进行表演,玩味语言,这样学生水道渠成地体验到浓浓父子情,学生情趣盎然,印象深刻。

  这堂课,我就是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品词嚼句,玩味语言,体验那浓浓的“爱”,当然,这堂课也有缺憾,在时间把握上有所偏颇,后来拓展延伸部分:说说父母关心我们的事,没时间交流了。

冰灯教学反思5

  很喜欢《冰灯》这篇课文,因为文中所蕴含的深厚的父子感情把我深深感动了。为了让孩子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种父子深情,我设计了一系列很细的问题来引导孩子理解:为什么后来“我”后悔了?做冰灯容易吗?做冰灯如此艰辛,父亲为什么还要做冰灯?“我”看到父亲这样辛苦地做冰灯,“我”是怎么做的?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我”的冰灯是最特别的?提着这盏最特别的.冰灯,“我“会是什么心情呢?

  整堂课上下来,孩子们虽然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的深深父爱,对重点词语的意思也理解了。但是,感觉都是我在牵着孩子们走,而没有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让他们自主读文、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也不利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课后,在教研组讨论时,李老师说她在班上用的是另外一种教学方式来上这篇课文,感觉效果不错,孩子们也动起来了。李老师是这样上的:先检查孩子们的预*情况,带领孩子们把课文读熟,然后问孩子:文中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勾画出相关句子,并思考,为什么让你感动?整堂课上写来,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父子情,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孩子们都乐于自己去读书,然后勾画、谈感受,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不致于把文本讲解得支离破碎。细细想来,是我低估了学生的学*能力和已有的理解水*。真的应该像李老师那样,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谈体会。就好像孩子学走路一样,如果大人因为害怕孩子摔跤而始终把孩子抱在怀里,那么孩子始终学不会走路。

  现在学生已经进入中段了,如果不果断放手,孩子的阅读能力只会在原地踏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更多是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读书,然后谈体会,他们才是课堂的主角。而我所充当的角色就是一个引导者、启发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孩子思维受阻时,适时启发他们;当孩子的思维偏离正确的航向时,我需要及时矫正,引领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冰灯教学反思6

  在教授《冰灯》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中反复在思考:深沉的父爱在孩子们眼中是怎么样的呢?现在的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太大的隔阂,缺乏沟通,以至于导致现在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这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文章:快过年了,“我”看到别的孩子都有一盏美丽的灯笼,虽然家里很穷,但是“我”还是张口向父亲要一盏透亮的灯笼,父亲答应了。在大年三十的清晨,父亲长时间打磨一块冰,正给我做冰灯,父亲冻僵的手不时塞进棉衣里,冰钻心的凉,但父亲却没有放弃,此时的“我”鼻子发酸,赶忙让父亲到我的被子里来暖暖手,但是父亲说,他不冷,让“我”别冻着。春节,我提着这盏冰灯,心里很高兴,后来虽然这盏冰灯融化了,但却永远留在了我心中。这故事中的父爱,藏在一些*常的动作,*淡的话语中,对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是那么不起眼,更谈不上震撼,仔细想想这才是父爱不同于母爱的地方啊!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感受、感悟并感动于这父爱,着实让我费心思。

  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让学生通过感悟、朗读、体会、想象来理解课文,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教学后有些许反思:

  1、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可以不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不一定要从第一段开始按照顺序再讲第二段、第三段……,可以打破常规进行。在教学这课时,我先进行了第一、二部分的教学,学生了解到了爸爸答应为我做冰灯,然后再直接跳到第四部分,“父亲为我做的灯怎么样?”最后再学*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父亲怎样为我做冰灯?”这样做的目的,可以突出重点,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认识。

  2、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表面认识到深入理解。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父亲做的灯怎样?”这一部分时,学生说到了“父亲的灯虽然融化了,但它留在了我的心里”。这时我问:“它”为什么留在了我的心里。学生此时说可能是肤浅的表面的,即便是说出了是因为父亲的爱,那也是一个浅层次的理解。此时我再引导学生学*第三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此时学生再理解,就是对课文深入的理解。这样做,能够体现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3、要引导学生学会享受别人从课文中的体会与感悟。比如在教学第二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时?”当一位学生谈及自己的感受时,可以引导学生品位他的感受,把感受读到课文当中去,从而引起教学中的共鸣。

  4、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教学第三部分,以课后思考题“我为什么后悔了”自学课文,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对于第二个思考题,学生默读课文,细细品味,感受其朴实的文字所表现的父子间的深情,体味父亲深沉的爱。最后结合生活,回忆父子、母子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

冰灯教学反思7

  《冰灯》一文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作者看见小伙伴买了一个漂亮的玻璃灯笼,心里很羡慕,就让父亲给他做一个透明的灯笼,家里没有玻璃,父亲就在除夕的早上冻了一块冰,冒着严寒给孩子做冰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但现实生活中,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可以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爱的体会也比较肤浅。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从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入手,引出伟大无私的父爱。学*“父亲做冰灯”一部分时,以课后思考题“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这个问题统领学生自学、读文。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想象,感受到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最后,我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和父母间的故事,从而引起共鸣,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小事中关心、体谅父母。

  本课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没能让学生及时地写下来,课后,我将引导学生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写成小作文,将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进一步地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冰灯教学反思8

  短短的一堂课结束了,回顾这堂课,有成功的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只有时时总结教育教学成功的地方,不断反思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才能扬长避短,把课改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回顾这堂课,成功的方面有:

  一、“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几张有关冰灯的图片,说:“哈尔滨的冰灯节要到了,最*,老师从网上收集到一些好看的图片,你们想知道吗?”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立即把握导的方向,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冰灯》这篇课文,课文讲了怎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读了课文大家就明白了。”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和悬念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

  二、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布置预*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等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检查预*中,教师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再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父亲寒冷的一句话,思考:从哪些词语看出父亲在做冰灯时很寒冷?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自己试着读一读,读出这份感受。

  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磨一阵、停下来、擦擦手、暖一会儿”来理解。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自由朗读这一句话。指名读,师生评价,再指名读,全班齐读。接着,教师三次深情地引读,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在读中体会父亲做冰灯很寒冷,“我”特别特别感动。这正是父亲对儿子的疼爱,通过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学完这个句子,再小结学*方法:(1)自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3)朗读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学*“父亲做冰灯”其他句子时,引导学生用上面学过的方法,通过“划——说——读”,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名读、同桌合作齐读、齐读几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动,儿子心疼父亲、对自己行为后悔的感情。特别是“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这句话,我先让学生理解“急忙”、“喊”,再指名读,师生评价,然后又指名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学生进入到课文的角色中,读出了儿子心疼父亲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给方法,轻松掌握形声字的特点。

  本课的生字有8个,其中形声字5个,所以充分利用分析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教识字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识字效果。在教学中依据形声字的特点,启发学生认识形旁和声旁,并知道一些形旁的意义。

  如:“笼”,上面的“q”是形旁表义,“笼”的本义:用竹条做成的笼子,下面的“龙”是声旁表音。教完第一个生字,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他几个形声字“级”、“吵”、“按”、“碰”。(用“碰”的小篆字体来辅助教学)这样,学生掌握了形旁和声旁,也懂得声旁表读音,形旁表字义,从而提高识字能力。

  不足的方面;

  一、指导朗读力度不够。

  在“真情感染,以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地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联系生活实际不够。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是缺憾。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冰灯教学反思9

  《冰灯》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无论是描写还是情感都是一篇引领孩子写作和领悟父子之爱的很好的范文,所以这节课我重在知道孩子在阅读中感悟,教学随笔——《冰灯》教学反思 王会勤。

  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我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面上做反复*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的信心。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冰灯教学反思10

  本次教学活动月围绕“品词析句”这个主题以《冰灯》一课为教例进行教学研究。课前和本教研组的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多次探讨,教学设计也根据试讲情况进行了反复修改。充分的前期准备,使我对教材的解读更深入,教学设计也日趋完善,更使我对“品词析句”这个研究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有了新的收获: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通过齐读、引读、指名等多种朗读形式读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学,读中悟。

  2、创设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在引导学生体会对大军玻璃灯笼的羡慕这部分文字时,先通过读文、绘图先展示出大军玻璃灯笼的漂亮,在通过角色体验“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大军漂亮的玻璃灯笼,你会怎样想?”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作者对大军玻璃灯笼的羡慕和向往。

  3、学生的感悟来自于他品读文字的真实内心体验。紧扣文本,多途径引领学生积极的和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句子进行品读,时时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抓具体词语,抓具体句子。如对“*俗”一词采用了拆字法进行理解,对“打磨”一词采用了动作表演方式进行理解,“称赞”一词采用了近义词的方式进行理解。在感悟“冰太凉,父亲每磨一阵就得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这句时,通过语言创设情景,三次引读,层层深入理解父亲的艰难,感悟到位了,有感情的朗读便水到渠成。

冰灯教学反思11

  《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位极普通的劳动者,他淳朴、心灵手巧。他理解孩子,对儿子体贴入微。一年中,穷乡僻壤的孩子们最大的快乐就是提着喜爱的灯笼“招摇”。所以他凭借劳动者的智慧,用深沉的父爱,圆了孩子的梦想。他无言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孩子。

  如何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感同身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呢?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再把重点放在第三部分:写大年三十的早上“我”看见父亲给自己做冰灯。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境表演“我”看见父亲给自己做冰灯,通过学生一言一行的表演让生入情入境,感受到父亲的爱。特别是小细节处“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等语句让学生多演多看多体会,感受父亲做冰灯很辛苦,前一天晚上就准备,天不亮就起来,家里不宽裕,又是接*年根的寒冬,父亲很冷。但他还是认真地做。“磨”显然比用纸糊费劲得多,而且“冰”透骨寒冷。他这样辛苦,只是为了满足儿子的`心愿。从而也在价值观上引导学生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那就是“爱”。最后结合生活,指导学生回忆父子、母子、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再进行最后的小练笔:写一写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感动故事,从而激发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从而达到读中生情、读中感悟的效果。

  但是,这堂课也有缺憾,教学中教师的牵制仍然较多,不敢充分地放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彰显不够。在时间把握上也有所偏颇,以至于最后结合生活,指导学生回忆父母与自己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再进行小练笔这个环节就没时间交流了。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完善。

冰灯教学反思12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教材内容处理不够紧凑。视频声音较小,事先没有处理好。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懂事的初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在校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还是比较多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影响也很大,自私自利的孩子大有人在,不懂得关心父母,不懂得尊敬长辈也是部分学生身上的特点所以,本课教学中学生似乎感受不到父爱,事先创设情境不够。

  二、朗读体悟不够充分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首先,我把生自读和生自悟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再阅读,再思考,来解决问题。其次我更希望学生情感上得到提升,使学生感受到朴素之中真情在,渗透热爱父母的`情感教育,父子之间的深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学生朗读不够充分。

  三、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思考不够

  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默读这一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学生说感受到了父亲做灯很辛苦,我就问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就分别找到了时间很早、天气冷等等。还有学生说我体会到了父亲很关心我,有人也说我也很关心父亲,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教学的重点也能得到体现,但这一部分进行较为仓促,如蜻蜓点水,不够扎实。

  四、课后拓展不够

  学生认为“冰灯”好玩,我就简单口头讲制作冰灯的方法,让他们课后上网查阅,但大部分孩子家庭条件有限,查不到。而我也将此任务抛之脑后。

  还有部分孩子在课堂上不能全面理解文本谈出自己的感想,可能和我提问的准确性,合理性和他们自身情商都有关。我应该在课后把基础这一块做得更好一些,要考虑到差生的情况,引导更细致一些,提问更准确一些,让学生慢慢体悟,不一味追求“拔高”,让每一个孩子在其中都有所收获,有些许的成长。

  五、鼓励评价不够,课堂气氛沉闷

  课堂中鼓励性评价不够充分,没有全面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个性发展,当众口头评价较少,非语言式评价也很少,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而我由于赶进度,把它也忽略了,没有促进学生树立学*的自信心,提高学*语文的

  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六、专业知识及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教高年级和教低年级不一样,我的板书中字迹较为潦草,高年级学生能识别,低年级学生不能识别。个别字的笔顺也不正确,在今后要格外注意。

  以上是我对《冰灯》这一课教学的反思,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冰灯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冰灯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冰灯教学反思菁选

冰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冰灯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冰灯教学反思1

  在教授《冰灯》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中反复在思考:深沉的父爱在孩子们眼中是怎么样的呢?现在的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太大的隔阂,缺乏沟通,以至于导致现在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这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文章:快过年了,“我”看到别的孩子都有一盏美丽的灯笼,虽然家里很穷,但是“我”还是张口向父亲要一盏透亮的灯笼,父亲答应了。在大年三十的清晨,父亲长时间打磨一块冰,正给我做冰灯,父亲冻僵的手不时塞进棉衣里,冰钻心的凉,但父亲却没有放弃,此时的“我”鼻子发酸,赶忙让父亲到我的被子里来暖暖手,但是父亲说,他不冷,让“我”别冻着。春节,我提着这盏冰灯,心里很高兴,后来虽然这盏冰灯融化了,但却永远留在了我心中。这故事中的父爱,藏在一些*常的动作,*淡的话语中,对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是那么不起眼,更谈不上震撼,仔细想想这才是父爱不同于母爱的地方啊!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感受、感悟并感动于这父爱,着实让我费心思。

  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让学生通过感悟、朗读、体会、想象来理解课文,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教学后有些许反思:

  1、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可以不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不一定要从第一段开始按照顺序再讲第二段、第三段……,可以打破常规进行。在教学这课时,我先进行了第一、二部分的教学,学生了解到了爸爸答应为我做冰灯,然后再直接跳到第四部分,“父亲为我做的灯怎么样?”最后再学*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父亲怎样为我做冰灯?”这样做的目的,可以突出重点,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认识。

  2、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表面认识到深入理解。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父亲做的灯怎样?”这一部分时,学生说到了“父亲的灯虽然融化了,但它留在了我的心里”。这时我问:“它”为什么留在了我的心里。学生此时说可能是肤浅的表面的,即便是说出了是因为父亲的爱,那也是一个浅层次的理解。此时我再引导学生学*第三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此时学生再理解,就是对课文深入的理解。这样做,能够体现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3、要引导学生学会享受别人从课文中的.体会与感悟。比如在教学第二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时?”当一位学生谈及自己的感受时,可以引导学生品位他的感受,把感受读到课文当中去,从而引起教学中的共鸣。

  4、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教学第三部分,以课后思考题“我为什么后悔了”自学课文,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对于第二个思考题,学生默读课文,细细品味,感受其朴实的文字所表现的父子间的深情,体味父亲深沉的爱。最后结合生活,回忆父子、母子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

冰灯教学反思2

  《冰灯》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无论是描写还是情感都是一篇引领孩子写作和领悟父子之爱的很好的范文,所以这节课我重在知道孩子在阅读中感悟,教学随笔——《冰灯》教学反思 王会勤。

  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我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面上做反复*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的信心。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冰灯教学反思3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教材内容处理不够紧凑。视频声音较小,事先没有处理好。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懂事的初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在校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还是比较多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影响也很大,自私自利的孩子大有人在,不懂得关心父母,不懂得尊敬长辈也是部分学生身上的特点所以,本课教学中学生似乎感受不到父爱,事先创设情境不够。

  二、朗读体悟不够充分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首先,我把生自读和生自悟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再阅读,再思考,来解决问题。其次我更希望学生情感上得到提升,使学生感受到朴素之中真情在,渗透热爱父母的情感教育,父子之间的深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学生朗读不够充分。

  三、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思考不够

  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默读这一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学生说感受到了父亲做灯很辛苦,我就问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就分别找到了时间很早、天气冷等等。还有学生说我体会到了父亲很关心我,有人也说我也很关心父亲,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教学的重点也能得到体现,但这一部分进行较为仓促,如蜻蜓点水,不够扎实。

  四、课后拓展不够

  学生认为“冰灯”好玩,我就简单口头讲制作冰灯的方法,让他们课后上网查阅,但大部分孩子家庭条件有限,查不到。而我也将此任务抛之脑后。

  还有部分孩子在课堂上不能全面理解文本谈出自己的感想,可能和我提问的准确性,合理性和他们自身情商都有关。我应该在课后把基础这一块做得更好一些,要考虑到差生的情况,引导更细致一些,提问更准确一些,让学生慢慢体悟,不一味追求“拔高”,让每一个孩子在其中都有所收获,有些许的成长。

  五、鼓励评价不够,课堂气氛沉闷

  课堂中鼓励性评价不够充分,没有全面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个性发展,当众口头评价较少,非语言式评价也很少,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而我由于赶进度,把它也忽略了,没有促进学生树立学*的自信心,提高学*语文的

  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六、专业知识及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教高年级和教低年级不一样,我的板书中字迹较为潦草,高年级学生能识别,低年级学生不能识别。个别字的笔顺也不正确,在今后要格外注意。

  以上是我对《冰灯》这一课教学的反思,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冰灯教学反思4

  本次教学活动月围绕“品词析句”这个主题以《冰灯》一课为教例进行教学研究。课前和本教研组的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多次探讨,教学设计也根据试讲情况进行了反复修改。充分的前期准备,使我对教材的解读更深入,教学设计也日趋完善,更使我对“品词析句”这个研究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有了新的收获: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通过齐读、引读、指名等多种朗读形式读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学,读中悟。

  2、创设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在引导学生体会对大军玻璃灯笼的'羡慕这部分文字时,先通过读文、绘图先展示出大军玻璃灯笼的漂亮,在通过角色体验“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大军漂亮的玻璃灯笼,你会怎样想?”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作者对大军玻璃灯笼的羡慕和向往。

  3、学生的感悟来自于他品读文字的真实内心体验。紧扣文本,多途径引领学生积极的和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句子进行品读,时时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抓具体词语,抓具体句子。如对“*俗”一词采用了拆字法进行理解,对“打磨”一词采用了动作表演方式进行理解,“称赞”一词采用了近义词的方式进行理解。在感悟“冰太凉,父亲每磨一阵就得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这句时,通过语言创设情景,三次引读,层层深入理解父亲的艰难,感悟到位了,有感情的朗读便水到渠成。

冰灯教学反思5

  《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位极普通的劳动者,他淳朴、心灵手巧。他理解孩子,对儿子体贴入微。一年中,穷乡僻壤的孩子们最大的快乐就是提着喜爱的灯笼“招摇”。所以他凭借劳动者的智慧,用深沉的父爱,圆了孩子的梦想。他无言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孩子。

  如何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感同身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呢?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再把重点放在第三部分:写大年三十的早上“我”看见父亲给自己做冰灯。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境表演“我”看见父亲给自己做冰灯,通过学生一言一行的表演让生入情入境,感受到父亲的爱。特别是小细节处“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等语句让学生多演多看多体会,感受父亲做冰灯很辛苦,前一天晚上就准备,天不亮就起来,家里不宽裕,又是接*年根的寒冬,父亲很冷。但他还是认真地做。“磨”显然比用纸糊费劲得多,而且“冰”透骨寒冷。他这样辛苦,只是为了满足儿子的心愿。从而也在价值观上引导学生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那就是“爱”。最后结合生活,指导学生回忆父子、母子、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再进行最后的小练笔:写一写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感动故事,从而激发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从而达到读中生情、读中感悟的效果。

  但是,这堂课也有缺憾,教学中教师的牵制仍然较多,不敢充分地放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彰显不够。在时间把握上也有所偏颇,以至于最后结合生活,指导学生回忆父母与自己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再进行小练笔这个环节就没时间交流了。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完善。

冰灯教学反思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语文第五册第十单元第三篇主体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

  2、 激发学生去用心感受自己父母的爱,从而用实际行动去爱自己的父母。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2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记述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种深切的爱。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在执教的第一课时时,扫除了字、词障碍,并对课文进行了初步感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学*了课文1——7自然段。这节实录是第二课时,重点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立足课文8——11自然段,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使学生的心灵经受洗礼,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分析:

  宁安市是黑龙江省的一个小镇,这里有着北国特有的物产及人文景观。我所执教的班级有63名学生,作为课改的第一批孩子,他们有思维活跃、自信心及表现力强的特点。《冰灯》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恰逢岁末年初,正值隆冬。北国的孩子爱冰雪,冰雪铸就了一代代北方人粗旷、豪放、纯朴的性格。做为冰城雪乡的孩子,对冰灯的感受更是亲切,加上这篇课文浓浓的亲情及北方特点,学生乐于品味,利于达到“三维”目标。

  教学实录:

  一、 复*导入

  师:上节课学*了这篇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作者看到大军有漂亮的玻璃灯,也让他爸给他做一个。

  生2:我知道爸爸很爱他。给他做了一个最漂亮的冰灯。

  二、品读感悟,深入理解

  师: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会有更大的收获。首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 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读,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我看到爸爸给我做冰灯的时候和爸爸的对话部分,我最感动。

  师:能把这部分最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吗?

  生:能

  师:请你自己找同学说说听了你的朗读有什么感受。

  生:选付贵彬

  生:张帆,你读得很有感情,尤其是“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这句我听出了你关心爸爸。就是你读的“我不冷, 小心冻着,要过年了”不像爸爸的语气。爸爸的声音再粗点,就更好了。

  生:谢谢你付贵彬

  师:付贵彬评得真好,爸爸的声音是要再成熟和深沉些,表现出父亲疼爱儿子那种亲切的感情。

  生:对,我就是这么想的,没说出来。

  师:张帆,那请你再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有进步了。谁再说说,还有哪个部分让你最感动。

  生:我最感动的是第10自然段。“我的鼻子发酸”我觉得小作者后悔得都要哭了。

  师:你能读出这种要哭的感觉吗?

  生:我试试吧。(生读)

  师:老师觉得你读的不错。你们选择这部分,我也很受感动,我也想读读,行吗?

  生:行!

  师:听老师朗读8——10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师读)

  生:老师我想给你评一评。

  师:可以

  生:老师你读得真好。第一句“我再也睡不着了”。“再”字重读得很好。

  生:老师,你读的“我鼻子发酸”这一句听得我都要哭了,非常感人。

  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这就是有感情朗读,用自己的感情打动听众,就是朗读的高境界。听了这部分。你能提出什么 问题?(众生举手)先把你的问题说给小组同学听,让大家试着回答。

  (生交流问题,并解答)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最感兴趣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

  生: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看到父亲做冰灯,小作者为什么后悔了?”

  师:大家想听听他们小组的回答吗?

  生:想

  生1:因为他看到父亲暖手,知道冰很凉,心疼爸爸了。所以后悔了。

  生2:爸爸“用力磨”做冰灯很费劲,所以后悔了。

  生3:作者后悔的是我要是不要透亮的灯,爸爸就不用挨冻给我做冰灯了。

  师:你们回答的不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爸爸那么早就起来,我还睡着呢,所以后悔不应该让爸爸早起。

  生:爸爸那么冻手,还不到我的被里暖手,我更后悔了。

  师:大家说得真好,其实,作者后悔就是看到了爸爸做冰灯很不容易,体会到了爸爸那种深沉而伟大的爱。你还从哪 能看出爸爸爱孩子。

  生1:作者要灯,他爸就答应了,是因为爸爸爱他。

  生2:他爸爸明知没钱给儿子买灯,却答应了儿子。还给他做了个透亮的冰灯。

  生3:爸爸起来了,却让儿子再睡一会儿。

  生4:爸爸把棉被按下去也是爱儿子。

  生5:“冰灯融化了,却留在我的心里”其实留下的就是爸爸对他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了解了父亲的爱,让我们再在小组中深情的读读这一部分。

  二、 拓展延伸

  师:父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点点滴滴都有着父母的爱,想想你的爸爸妈 妈对你有没有像课文中这样感人的事。先和小组同学说说。

  师:谁和大家说说你感到的父爱。

  生1:我看到小饭桌有溜肉段,和爸爸说我想吃,那天中午我爸爸就给我做了溜肉段,那是他打电话问别人学着做的。 我知道,那盘溜肉段就是爸爸的爱。

  生2:我的小车子扎了,我爸修了一晚上,第2天,我又骑上小车子了。这也是爸爸的爱。

  生3:我叔叔家买了一台游戏机。我去玩,给弄坏了。我以为爸爸能打我呢。结果他没打我,帮叔叔修理好了游戏机, 还给我买了一个新的游戏机,那就是爸爸的爱。

  师:他们说得老师都感动了。爸爸是如此地疼爱我们,文中小作者是怎么对爸爸的呢?

  生:小作者也爱爸爸。

  师: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1:他让爸爸到被里暖手。

  生2:他后悔就是爱爸爸。

  生3:他说把冰灯留在心里,也是记住爸爸的爱。

  师:大家看得真明白,说得也很清楚。那么你想怎么对待爸爸妈妈呢?

  生1:我好好学*,考上大学,回报爸爸妈妈。

  师:不错,可有点远,现在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生1:我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洗碗、擦桌子,扫地。

  生:到他们过生日的时候,我给他们礼物。

  师:小时候,爸爸妈妈给你洗过脚吗?

  生:洗过。

  师:今天,让你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能洗吗?

  生:能。

  师:那好,今天的作业,就是给爸爸或妈妈洗脚,并且写成一篇日记。看谁做得好。看谁写得好。

  三、 结束

  让我们带着真挚的情感,再把课文朗读一遍,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表达子女对父母的爱。

  执教反思

  《冰灯》这节教学结束了,我还沉浸在课文那浓浓的亲情中,沉浸在课堂上学生那活跃的思维中。如今的孩子,享受着亲人的爱已*以为常。感受别人的爱却很迟钝。真诚回报亲人的为数不多。本节课,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拓展。擦亮了学生读爱的心灵之眼。有的学生下课还围着我说:“老师今早我还感到妈妈的爱。出门时她让我系围巾,怕我冻着。”

  尤其是“洗脚日记”这一课外延伸,还有颇多趣事、乐事、感人事。一个学生学写道:我给爸爸洗脚,以为爸爸的脚很臭,结果,爸爸的脚不香也不臭。又一个学生写到。妈妈说:养女儿真好,还能给妈妈洗脚。我感到给妈妈洗脚,她很幸福,我很快乐。

  班级有一个学生的.父亲是聋哑人,只靠装车挣钱。这个孩子写道:爸爸的脚上有土又有泥,还有水泡,我一点点洗着,一块块撮着,爸爸哭了,我也哭了,我要好好学*,长大再不让爸爸干这么重的活。

  也许我执教的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但我觉得让学生有情可感、有话可说、有事可记也算是有所收益了。

  实录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上讲:“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听完张老师执教的《冰灯》这一课,我深深地被感动着。我被这篇优美的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深所感动。被张老师为孩子搭建的*台所感动,为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所感动。张老师在本节课中真正起到了组织、引导、激励的作用。引导着孩子和书本一次次地对话,在充分的对话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张老师趁热打铁,又将话题引入到生活之中。让孩子们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感人的事,这也是张老师把学语文延伸到家里,延伸到学生的情感中的一种巧妙的做法,既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爱自己的父母,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使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冰灯是北方的孩子非常熟悉的事物,在熟悉的事物中,孩子们的心灵又经受了一次洗礼,得到了净化。同时,张老师还特别注重学*方式的转变,注重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冰灯教学反思7

  一、重视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面上做反复*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的信心。在这一环节的学*中,教师不但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调动,而且特别注意问题出示的时机,如,在学生通读课文两遍后,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教给学生学*方法,以指导以后的阅读实践。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

  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

  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

  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在学生充分读文之后,以课后思考题为重点,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学生读文充分,理解课文水到渠成,当他们围在一起讨论时,你侧耳倾听,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人云亦云,意见达成了共识。学*思路、文章思路、教学思路三路合一,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且全班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继进行板书,板书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渗透人文教育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的方面;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冰灯教学反思8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领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以情激情,以情带读,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在跟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积淀情感,感受课文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和意境美,营造情感浸润的课堂。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十二单元“过年”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叙述了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深沉、博大的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和爱戴。课文文风朴实,浅显易通,没有太多的抒情,但是从字里行间却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情分析】

  随着生活水*的日益提高,现在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很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亲的爱体会比较肤浅,因此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品味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感情融于课文内容,更容易体会父子之间的情谊,懂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子女的关爱。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乐趣”“享受”“继续”“后悔”“称赞”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圈画、边批注的良好学**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理解父亲的心情,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同时也理解儿子前后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小作者的心理变化以及心情,教育孩子体谅理解父母。

  【教学准备】制作cai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冰灯写了一件什么事?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生词。

  2、读后指名反馈。

  三、合作学*、掌握生字。

  四、学*1—4段,了解事情原因。

  1、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父亲做灯?

  2、指名反馈。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对大军的灯笼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羡慕心情。

  五、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详)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认读生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父亲做灯,用“因为——所以——”说话。

  3、父亲做灯辛不辛苦,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呢?今天我们接着学*。板书:冰灯。

  二、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研读父亲对孩子的爱

  1、父亲做冰灯辛不辛苦,读出有关语句“大年三十的早上,﹍﹍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⑴“沙沙”指的是什么声音,你能说出表示声音的词语吗?

  ⑵父亲做冰灯起得早不早,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读一读。(很暗的光线)

  ⑶比较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

  父亲起码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⑷指导读父亲做冰灯非常冷的句子。

  2、“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

  3、父亲做冰灯这样辛苦,这样冷,为什么还要帮孩子做冰灯,你想说点什么?

  ▲研读“父与子对话的语句”

  1、默读课文6—9段,用“—”划出父亲说的话,用“~”划出孩子的语言,想想读了他们的话,你体会到什么?作简单批注。

  2、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

  3、汇报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你体会到什么?

  4、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的对话。

  5、师生合作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研读“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戴。

  (一)找出儿子前后心理变化的语句。

  (二)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

  1、“理解后悔”,联系生活实际,你以前做了一件什么事,让你后悔。

  2、生汇报“我”后悔的原因。

  (三)理解最后一段

  1、“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特别在哪里?

  2、“小伙伴们都称赞我的冰灯”,小伙伴是怎么称赞我的冰灯的呢?

  3、“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怎样。

  4、“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它指的是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5、指导读好这一段。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你想对文中父亲说什么?对作者说什么?

  2、说说父母爱我们的事儿。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写一写读《冰灯》有感。(写片断即可)

  【板书设计】

  冰灯

  做冰灯

  父子

  理解爱戴

  【教学反思】

  当我第一次读《冰灯》时,我就深深被文章中浓浓的父子情所感动。父亲忍受彻骨的寒冷起早为儿子做冰灯,儿子理解、心疼父亲。文章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没有描摹激情的话语,没有大段大段的抒发感情,只用白描手法将父子之间的深情,自自然然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如何让学生理解父子情深,在教学中我是通过品词析句、玩味语言,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实实在在地领悟。

  一、品味词语方法多样

  1、创设情境,理解词语

  “继续”一词在本文中要求学生会写会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我创设了这样情境:我先认真地看书,让学生说老师在干什么,忽然,老师的手机响了,我接手机,接完手机后,我再看书。要求学生运用“继续”说一段话,把刚才老师创设的情境说清楚,说明白。然后向学生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继续”一词。某人开始做某件事,中间因其它的原因,暂且放下这件事,后来又接着做这件事,就可以用“继续”一词。最后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写谁继续做什么事。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帮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说话,写片段的能力。

  2、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我是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后悔”的。

  师:后悔是什么意思?你们以前做过让你后悔的事吗?如果有,请你告诉我们好吗?

  生:有一次,我为了试一试我的小斧子锋不锋利,我用斧子砍我家的桃树,结果桃树被砍死了,爸爸责备我怎么把树砍死了呢?我当时很后悔,不该用斧子砍桃树。

  师:那文中写作者后悔因为什么呢?

  生:因为是作者让父亲为他做灯笼,父亲为了满足“我”的愿望,起早冒着彻骨的寒冷为“我”做冰灯,“我”非常心疼父亲,所以“我”后悔让父亲为“我”做灯笼。

  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后悔”,我想这得益于在理解词语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理解词语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感悟句子形式多样

  1、比较句子

  文章第五自然段有这样一句: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教学这一句时,我让学生和“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这一句进行比较,两句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一句比较好?为什么?通过比较句子,让学生明白父亲为什么离炕很远地地方打磨冰呢?是因为孩子睡在炕上,父亲生怕吵醒孩子,耽误孩子休息,通过“很远”一词,我们能体会到那浓浓的父爱。

  2、动作表演

  片段:当我看见父亲又一次把手放进棉袄时,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喊”,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在上学路上,你看到你的好朋友小红,离你有一段距离,你想和他一起上学校,你怎么喊他呢?谁来试试?文中“喊”前面加了一个什么词呢?“急忙”说明喊的速度快,谁来急忙喊一喊。当“我”看到父亲做冰灯,非常寒冷,我为什么急忙喊呢?透过急忙一词,你能体会到什么呢?(“急忙”一词,说明“我”非常心疼父亲,生怕父亲冻着,想让父亲快点儿来到被窝里来暖暖手。)

  以上片段,我是抓住重点词“急忙喊”“赶快”师生进行表演,玩味语言,这样学生水道渠成地体验到浓浓父子情,学生情趣盎然,印象深刻。

  这堂课,我就是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品词嚼句,玩味语言,体验那浓浓的“爱”,当然,这堂课也有缺憾,在时间把握上有所偏颇,后来拓展延伸部分:说说父母关心我们的事,没时间交流了。

冰灯教学反思9

  短短的一堂课结束了,回顾这堂课,有成功的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只有时时总结教育教学成功的地方,不断反思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才能扬长避短,把课改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回顾这堂课,成功的方面有:

  一、“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几张有关冰灯的图片,说:“哈尔滨的冰灯节要到了,最*,老师从网上收集到一些好看的图片,你们想知道吗?”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立即把握导的方向,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冰灯》这篇课文,课文讲了怎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读了课文大家就明白了。”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和悬念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

  二、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布置预*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等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检查预*中,教师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再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父亲寒冷的一句话,思考:从哪些词语看出父亲在做冰灯时很寒冷?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自己试着读一读,读出这份感受。

  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磨一阵、停下来、擦擦手、暖一会儿”来理解。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自由朗读这一句话。指名读,师生评价,再指名读,全班齐读。接着,教师三次深情地引读,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在读中体会父亲做冰灯很寒冷,“我”特别特别感动。这正是父亲对儿子的疼爱,通过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学完这个句子,再小结学*方法:(1)自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3)朗读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学*“父亲做冰灯”其他句子时,引导学生用上面学过的方法,通过“划——说——读”,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名读、同桌合作齐读、齐读几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动,儿子心疼父亲、对自己行为后悔的感情。特别是“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这句话,我先让学生理解“急忙”、“喊”,再指名读,师生评价,然后又指名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学生进入到课文的角色中,读出了儿子心疼父亲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给方法,轻松掌握形声字的特点。

  本课的生字有8个,其中形声字5个,所以充分利用分析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教识字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识字效果。在教学中依据形声字的特点,启发学生认识形旁和声旁,并知道一些形旁的意义。

  如:“笼”,上面的“q”是形旁表义,“笼”的本义:用竹条做成的笼子,下面的“龙”是声旁表音。教完第一个生字,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他几个形声字“级”、“吵”、“按”、“碰”。(用“碰”的小篆字体来辅助教学)这样,学生掌握了形旁和声旁,也懂得声旁表读音,形旁表字义,从而提高识字能力。

  不足的方面;

  一、指导朗读力度不够。

  在“真情感染,以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地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联系生活实际不够。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是缺憾。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冰灯教学反思10

  《冰灯》一文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作者看见小伙伴买了一个漂亮的玻璃灯笼,心里很羡慕,就让父亲给他做一个透明的灯笼,家里没有玻璃,父亲就在除夕的早上冻了一块冰,冒着严寒给孩子做冰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但现实生活中,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可以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爱的体会也比较肤浅。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从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入手,引出伟大无私的父爱。学*“父亲做冰灯”一部分时,以课后思考题“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这个问题统领学生自学、读文。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想象,感受到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最后,我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和父母间的故事,从而引起共鸣,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小事中关心、体谅父母。

  本课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没能让学生及时地写下来,课后,我将引导学生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写成小作文,将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进一步地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冰灯教学反思11

  很喜欢《冰灯》这篇课文,因为文中所蕴含的深厚的父子感情把我深深感动了。为了让孩子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种父子深情,我设计了一系列很细的问题来引导孩子理解:为什么后来“我”后悔了?做冰灯容易吗?做冰灯如此艰辛,父亲为什么还要做冰灯?“我”看到父亲这样辛苦地做冰灯,“我”是怎么做的?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我”的冰灯是最特别的`?提着这盏最特别的冰灯,“我“会是什么心情呢?

  整堂课上下来,孩子们虽然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的深深父爱,对重点词语的意思也理解了。但是,感觉都是我在牵着孩子们走,而没有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让他们自主读文、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也不利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课后,在教研组讨论时,李老师说她在班上用的是另外一种教学方式来上这篇课文,感觉效果不错,孩子们也动起来了。李老师是这样上的:先检查孩子们的预*情况,带领孩子们把课文读熟,然后问孩子:文中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勾画出相关句子,并思考,为什么让你感动?整堂课上写来,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父子情,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孩子们都乐于自己去读书,然后勾画、谈感受,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不致于把文本讲解得支离破碎。细细想来,是我低估了学生的学*能力和已有的理解水*。真的应该像李老师那样,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谈体会。就好像孩子学走路一样,如果大人因为害怕孩子摔跤而始终把孩子抱在怀里,那么孩子始终学不会走路。

  现在学生已经进入中段了,如果不果断放手,孩子的阅读能力只会在原地踏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更多是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读书,然后谈体会,他们才是课堂的主角。而我所充当的角色就是一个引导者、启发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孩子思维受阻时,适时启发他们;当孩子的思维偏离正确的航向时,我需要及时矫正,引领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冰灯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冰灯教学反思菁选

冰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冰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冰灯教学反思1

  《冰灯》一文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作者看见小伙伴买了一个漂亮的玻璃灯笼,心里很羡慕,就让父亲给他做一个透明的灯笼,家里没有玻璃,父亲就在除夕的早上冻了一块冰,冒着严寒给孩子做冰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但现实生活中,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可以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爱的体会也比较肤浅。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从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入手,引出伟大无私的父爱。学*“父亲做冰灯”一部分时,以课后思考题“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这个问题统领学生自学、读文。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想象,感受到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最后,我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和父母间的故事,从而引起共鸣,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小事中关心、体谅父母。

  本课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没能让学生及时地写下来,课后,我将引导学生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写成小作文,将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进一步地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冰灯教学反思2

  短短的一堂课结束了,回顾这堂课,有成功的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只有时时总结教育教学成功的地方,不断反思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才能扬长避短,把课改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回顾这堂课,成功的方面有:

  一、“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几张有关冰灯的图片,说:“哈尔滨的冰灯节要到了,最*,老师从网上收集到一些好看的图片,你们想知道吗?”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立即把握导的方向,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冰灯》这篇课文,课文讲了怎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读了课文大家就明白了。”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和悬念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

  二、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布置预*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等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检查预*中,教师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再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父亲寒冷的一句话,思考:从哪些词语看出父亲在做冰灯时很寒冷?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自己试着读一读,读出这份感受。

  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磨一阵、停下来、擦擦手、暖一会儿”来理解。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自由朗读这一句话。指名读,师生评价,再指名读,全班齐读。接着,教师三次深情地引读,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在读中体会父亲做冰灯很寒冷,“我”特别特别感动。这正是父亲对儿子的疼爱,通过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学完这个句子,再小结学*方法:(1)自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3)朗读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学*“父亲做冰灯”其他句子时,引导学生用上面学过的方法,通过“划——说——读”,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名读、同桌合作齐读、齐读几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动,儿子心疼父亲、对自己行为后悔的感情。特别是“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这句话,我先让学生理解“急忙”、“喊”,再指名读,师生评价,然后又指名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学生进入到课文的角色中,读出了儿子心疼父亲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给方法,轻松掌握形声字的特点。

  本课的生字有8个,其中形声字5个,所以充分利用分析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教识字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识字效果。在教学中依据形声字的特点,启发学生认识形旁和声旁,并知道一些形旁的意义。

  如:“笼”,上面的“q”是形旁表义,“笼”的本义:用竹条做成的笼子,下面的“龙”是声旁表音。教完第一个生字,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他几个形声字“级”、“吵”、“按”、“碰”。(用“碰”的小篆字体来辅助教学)这样,学生掌握了形旁和声旁,也懂得声旁表读音,形旁表字义,从而提高识字能力。

  不足的方面;

  一、指导朗读力度不够。

  在“真情感染,以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地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联系生活实际不够。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是缺憾。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冰灯教学反思3

  本次教学活动月围绕“品词析句”这个主题以《冰灯》一课为教例进行教学研究。课前和本教研组的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多次探讨,教学设计也根据试讲情况进行了反复修改。充分的前期准备,使我对教材的解读更深入,教学设计也日趋完善,更使我对“品词析句”这个研究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有了新的收获: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通过齐读、引读、指名等多种朗读形式读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学,读中悟。

  2、创设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在引导学生体会对大军玻璃灯笼的羡慕这部分文字时,先通过读文、绘图先展示出大军玻璃灯笼的漂亮,在通过角色体验“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大军漂亮的玻璃灯笼,你会怎样想?”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作者对大军玻璃灯笼的羡慕和向往。

  3、学生的感悟来自于他品读文字的真实内心体验。紧扣文本,多途径引领学生积极的和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句子进行品读,时时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抓具体词语,抓具体句子。如对“*俗”一词采用了拆字法进行理解,对“打磨”一词采用了动作表演方式进行理解,“称赞”一词采用了近义词的方式进行理解。在感悟“冰太凉,父亲每磨一阵就得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这句时,通过语言创设情景,三次引读,层层深入理解父亲的艰难,感悟到位了,有感情的朗读便水到渠成。

冰灯教学反思4

  一、重视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面上做反复*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的信心。在这一环节的学*中,教师不但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调动,而且特别注意问题出示的时机,如,在学生通读课文两遍后,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教给学生学*方法,以指导以后的阅读实践。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

  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

  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

  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在学生充分读文之后,以课后思考题为重点,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学生读文充分,理解课文水到渠成,当他们围在一起讨论时,你侧耳倾听,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人云亦云,意见达成了共识。学*思路、文章思路、教学思路三路合一,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且全班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继进行板书,板书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渗透人文教育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的'方面;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冰灯教学反思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语文第五册第十单元第三篇主体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

  2、 激发学生去用心感受自己父母的爱,从而用实际行动去爱自己的父母。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2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记述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种深切的爱。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在执教的第一课时时,扫除了字、词障碍,并对课文进行了初步感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学*了课文1——7自然段。这节实录是第二课时,重点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立足课文8——11自然段,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使学生的心灵经受洗礼,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分析:

  宁安市是黑龙江省的一个小镇,这里有着北国特有的物产及人文景观。我所执教的班级有63名学生,作为课改的第一批孩子,他们有思维活跃、自信心及表现力强的特点。《冰灯》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恰逢岁末年初,正值隆冬。北国的孩子爱冰雪,冰雪铸就了一代代北方人粗旷、豪放、纯朴的性格。做为冰城雪乡的孩子,对冰灯的感受更是亲切,加上这篇课文浓浓的亲情及北方特点,学生乐于品味,利于达到“三维”目标。

  教学实录:

  一、 复*导入

  师:上节课学*了这篇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作者看到大军有漂亮的玻璃灯,也让他爸给他做一个。

  生2:我知道爸爸很爱他。给他做了一个最漂亮的冰灯。

  二、品读感悟,深入理解

  师: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会有更大的收获。首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 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读,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我看到爸爸给我做冰灯的时候和爸爸的对话部分,我最感动。

  师:能把这部分最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吗?

  生:能

  师:请你自己找同学说说听了你的朗读有什么感受。

  生:选付贵彬

  生:张帆,你读得很有感情,尤其是“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这句我听出了你关心爸爸。就是你读的“我不冷, 小心冻着,要过年了”不像爸爸的语气。爸爸的声音再粗点,就更好了。

  生:谢谢你付贵彬

  师:付贵彬评得真好,爸爸的声音是要再成熟和深沉些,表现出父亲疼爱儿子那种亲切的感情。

  生:对,我就是这么想的,没说出来。

  师:张帆,那请你再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有进步了。谁再说说,还有哪个部分让你最感动。

  生:我最感动的是第10自然段。“我的鼻子发酸”我觉得小作者后悔得都要哭了。

  师:你能读出这种要哭的感觉吗?

  生:我试试吧。(生读)

  师:老师觉得你读的不错。你们选择这部分,我也很受感动,我也想读读,行吗?

  生:行!

  师:听老师朗读8——10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师读)

  生:老师我想给你评一评。

  师:可以

  生:老师你读得真好。第一句“我再也睡不着了”。“再”字重读得很好。

  生:老师,你读的“我鼻子发酸”这一句听得我都要哭了,非常感人。

  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这就是有感情朗读,用自己的感情打动听众,就是朗读的高境界。听了这部分。你能提出什么 问题?(众生举手)先把你的问题说给小组同学听,让大家试着回答。

  (生交流问题,并解答)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最感兴趣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

  生: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看到父亲做冰灯,小作者为什么后悔了?”

  师:大家想听听他们小组的回答吗?

  生:想

  生1:因为他看到父亲暖手,知道冰很凉,心疼爸爸了。所以后悔了。

  生2:爸爸“用力磨”做冰灯很费劲,所以后悔了。

  生3:作者后悔的是我要是不要透亮的灯,爸爸就不用挨冻给我做冰灯了。

  师:你们回答的不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爸爸那么早就起来,我还睡着呢,所以后悔不应该让爸爸早起。

  生:爸爸那么冻手,还不到我的被里暖手,我更后悔了。

  师:大家说得真好,其实,作者后悔就是看到了爸爸做冰灯很不容易,体会到了爸爸那种深沉而伟大的爱。你还从哪 能看出爸爸爱孩子。

  生1:作者要灯,他爸就答应了,是因为爸爸爱他。

  生2:他爸爸明知没钱给儿子买灯,却答应了儿子。还给他做了个透亮的冰灯。

  生3:爸爸起来了,却让儿子再睡一会儿。

  生4:爸爸把棉被按下去也是爱儿子。

  生5:“冰灯融化了,却留在我的心里”其实留下的就是爸爸对他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了解了父亲的爱,让我们再在小组中深情的读读这一部分。

  二、 拓展延伸

  师:父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点点滴滴都有着父母的爱,想想你的爸爸妈 妈对你有没有像课文中这样感人的事。先和小组同学说说。

  师:谁和大家说说你感到的父爱。

  生1:我看到小饭桌有溜肉段,和爸爸说我想吃,那天中午我爸爸就给我做了溜肉段,那是他打电话问别人学着做的。 我知道,那盘溜肉段就是爸爸的爱。

  生2:我的`小车子扎了,我爸修了一晚上,第2天,我又骑上小车子了。这也是爸爸的爱。

  生3:我叔叔家买了一台游戏机。我去玩,给弄坏了。我以为爸爸能打我呢。结果他没打我,帮叔叔修理好了游戏机, 还给我买了一个新的游戏机,那就是爸爸的爱。

  师:他们说得老师都感动了。爸爸是如此地疼爱我们,文中小作者是怎么对爸爸的呢?

  生:小作者也爱爸爸。

  师: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1:他让爸爸到被里暖手。

  生2:他后悔就是爱爸爸。

  生3:他说把冰灯留在心里,也是记住爸爸的爱。

  师:大家看得真明白,说得也很清楚。那么你想怎么对待爸爸妈妈呢?

  生1:我好好学*,考上大学,回报爸爸妈妈。

  师:不错,可有点远,现在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生1:我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洗碗、擦桌子,扫地。

  生:到他们过生日的时候,我给他们礼物。

  师:小时候,爸爸妈妈给你洗过脚吗?

  生:洗过。

  师:今天,让你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能洗吗?

  生:能。

  师:那好,今天的作业,就是给爸爸或妈妈洗脚,并且写成一篇日记。看谁做得好。看谁写得好。

  三、 结束

  让我们带着真挚的情感,再把课文朗读一遍,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表达子女对父母的爱。

  执教反思

  《冰灯》这节教学结束了,我还沉浸在课文那浓浓的亲情中,沉浸在课堂上学生那活跃的思维中。如今的孩子,享受着亲人的爱已*以为常。感受别人的爱却很迟钝。真诚回报亲人的为数不多。本节课,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拓展。擦亮了学生读爱的心灵之眼。有的学生下课还围着我说:“老师今早我还感到妈妈的爱。出门时她让我系围巾,怕我冻着。”

  尤其是“洗脚日记”这一课外延伸,还有颇多趣事、乐事、感人事。一个学生学写道:我给爸爸洗脚,以为爸爸的脚很臭,结果,爸爸的脚不香也不臭。又一个学生写到。妈妈说:养女儿真好,还能给妈妈洗脚。我感到给妈妈洗脚,她很幸福,我很快乐。

  班级有一个学生的父亲是聋哑人,只靠装车挣钱。这个孩子写道:爸爸的脚上有土又有泥,还有水泡,我一点点洗着,一块块撮着,爸爸哭了,我也哭了,我要好好学*,长大再不让爸爸干这么重的活。

  也许我执教的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但我觉得让学生有情可感、有话可说、有事可记也算是有所收益了。

  实录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上讲:“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听完张老师执教的《冰灯》这一课,我深深地被感动着。我被这篇优美的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深所感动。被张老师为孩子搭建的*台所感动,为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所感动。张老师在本节课中真正起到了组织、引导、激励的作用。引导着孩子和书本一次次地对话,在充分的对话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张老师趁热打铁,又将话题引入到生活之中。让孩子们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感人的事,这也是张老师把学语文延伸到家里,延伸到学生的情感中的一种巧妙的做法,既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爱自己的父母,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使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冰灯是北方的孩子非常熟悉的事物,在熟悉的事物中,孩子们的心灵又经受了一次洗礼,得到了净化。同时,张老师还特别注重学*方式的转变,注重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冰灯教学反思6

  在教授《冰灯》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中反复在思考:深沉的父爱在孩子们眼中是怎么样的呢?现在的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太大的隔阂,缺乏沟通,以至于导致现在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这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文章:快过年了,“我”看到别的孩子都有一盏美丽的灯笼,虽然家里很穷,但是“我”还是张口向父亲要一盏透亮的灯笼,父亲答应了。在大年三十的清晨,父亲长时间打磨一块冰,正给我做冰灯,父亲冻僵的手不时塞进棉衣里,冰钻心的凉,但父亲却没有放弃,此时的“我”鼻子发酸,赶忙让父亲到我的被子里来暖暖手,但是父亲说,他不冷,让“我”别冻着。春节,我提着这盏冰灯,心里很高兴,后来虽然这盏冰灯融化了,但却永远留在了我心中。这故事中的父爱,藏在一些*常的动作,*淡的话语中,对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是那么不起眼,更谈不上震撼,仔细想想这才是父爱不同于母爱的'地方啊!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感受、感悟并感动于这父爱,着实让我费心思。

  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让学生通过感悟、朗读、体会、想象来理解课文,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教学后有些许反思:

  1、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可以不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不一定要从第一段开始按照顺序再讲第二段、第三段……,可以打破常规进行。在教学这课时,我先进行了第一、二部分的教学,学生了解到了爸爸答应为我做冰灯,然后再直接跳到第四部分,“父亲为我做的灯怎么样?”最后再学*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父亲怎样为我做冰灯?”这样做的目的,可以突出重点,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认识。

  2、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表面认识到深入理解。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父亲做的灯怎样?”这一部分时,学生说到了“父亲的灯虽然融化了,但它留在了我的心里”。这时我问:“它”为什么留在了我的心里。学生此时说可能是肤浅的表面的,即便是说出了是因为父亲的爱,那也是一个浅层次的理解。此时我再引导学生学*第三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此时学生再理解,就是对课文深入的理解。这样做,能够体现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3、要引导学生学会享受别人从课文中的体会与感悟。比如在教学第二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时?”当一位学生谈及自己的感受时,可以引导学生品位他的感受,把感受读到课文当中去,从而引起教学中的共鸣。

  4、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教学第三部分,以课后思考题“我为什么后悔了”自学课文,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对于第二个思考题,学生默读课文,细细品味,感受其朴实的文字所表现的父子间的深情,体味父亲深沉的爱。最后结合生活,回忆父子、母子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

冰灯教学反思7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教材内容处理不够紧凑。视频声音较小,事先没有处理好。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懂事的初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在校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还是比较多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影响也很大,自私自利的孩子大有人在,不懂得关心父母,不懂得尊敬长辈也是部分学生身上的特点所以,本课教学中学生似乎感受不到父爱,事先创设情境不够。

  二、朗读体悟不够充分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首先,我把生自读和生自悟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再阅读,再思考,来解决问题。其次我更希望学生情感上得到提升,使学生感受到朴素之中真情在,渗透热爱父母的情感教育,父子之间的深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学生朗读不够充分。

  三、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思考不够

  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默读这一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学生说感受到了父亲做灯很辛苦,我就问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就分别找到了时间很早、天气冷等等。还有学生说我体会到了父亲很关心我,有人也说我也很关心父亲,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教学的重点也能得到体现,但这一部分进行较为仓促,如蜻蜓点水,不够扎实。

  四、课后拓展不够

  学生认为“冰灯”好玩,我就简单口头讲制作冰灯的.方法,让他们课后上网查阅,但大部分孩子家庭条件有限,查不到。而我也将此任务抛之脑后。

  还有部分孩子在课堂上不能全面理解文本谈出自己的感想,可能和我提问的准确性,合理性和他们自身情商都有关。我应该在课后把基础这一块做得更好一些,要考虑到差生的情况,引导更细致一些,提问更准确一些,让学生慢慢体悟,不一味追求“拔高”,让每一个孩子在其中都有所收获,有些许的成长。

  五、鼓励评价不够,课堂气氛沉闷

  课堂中鼓励性评价不够充分,没有全面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个性发展,当众口头评价较少,非语言式评价也很少,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而我由于赶进度,把它也忽略了,没有促进学生树立学*的自信心,提高学*语文的

  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六、专业知识及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教高年级和教低年级不一样,我的板书中字迹较为潦草,高年级学生能识别,低年级学生不能识别。个别字的笔顺也不正确,在今后要格外注意。

  以上是我对《冰灯》这一课教学的反思,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冰灯教学反思8

  《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位极普通的劳动者,他淳朴、心灵手巧。他理解孩子,对儿子体贴入微。一年中,穷乡僻壤的孩子们最大的快乐就是提着喜爱的灯笼“招摇”。所以他凭借劳动者的智慧,用深沉的父爱,圆了孩子的梦想。他无言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孩子。

  如何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感同身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呢?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再把重点放在第三部分:写大年三十的早上“我”看见父亲给自己做冰灯。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境表演“我”看见父亲给自己做冰灯,通过学生一言一行的表演让生入情入境,感受到父亲的爱。特别是小细节处“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等语句让学生多演多看多体会,感受父亲做冰灯很辛苦,前一天晚上就准备,天不亮就起来,家里不宽裕,又是接*年根的寒冬,父亲很冷。但他还是认真地做。“磨”显然比用纸糊费劲得多,而且“冰”透骨寒冷。他这样辛苦,只是为了满足儿子的心愿。从而也在价值观上引导学生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那就是“爱”。最后结合生活,指导学生回忆父子、母子、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再进行最后的小练笔:写一写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感动故事,从而激发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从而达到读中生情、读中感悟的效果。

  但是,这堂课也有缺憾,教学中教师的牵制仍然较多,不敢充分地放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彰显不够。在时间把握上也有所偏颇,以至于最后结合生活,指导学生回忆父母与自己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再进行小练笔这个环节就没时间交流了。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完善。

冰灯教学反思9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领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以情激情,以情带读,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在跟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积淀情感,感受课文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和意境美,营造情感浸润的课堂。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十二单元“过年”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叙述了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深沉、博大的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和爱戴。课文文风朴实,浅显易通,没有太多的抒情,但是从字里行间却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情分析】

  随着生活水*的日益提高,现在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很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亲的爱体会比较肤浅,因此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品味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感情融于课文内容,更容易体会父子之间的情谊,懂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子女的关爱。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乐趣”“享受”“继续”“后悔”“称赞”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圈画、边批注的良好学**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理解父亲的心情,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同时也理解儿子前后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小作者的心理变化以及心情,教育孩子体谅理解父母。

  【教学准备】制作cai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冰灯写了一件什么事?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生词。

  2、读后指名反馈。

  三、合作学*、掌握生字。

  四、学*1—4段,了解事情原因。

  1、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父亲做灯?

  2、指名反馈。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对大军的灯笼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羡慕心情。

  五、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详)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认读生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父亲做灯,用“因为——所以——”说话。

  3、父亲做灯辛不辛苦,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呢?今天我们接着学*。板书:冰灯。

  二、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研读父亲对孩子的爱

  1、父亲做冰灯辛不辛苦,读出有关语句“大年三十的早上,﹍﹍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⑴“沙沙”指的是什么声音,你能说出表示声音的词语吗?

  ⑵父亲做冰灯起得早不早,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读一读。(很暗的光线)

  ⑶比较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

  父亲起码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⑷指导读父亲做冰灯非常冷的句子。

  2、“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

  3、父亲做冰灯这样辛苦,这样冷,为什么还要帮孩子做冰灯,你想说点什么?

  ▲研读“父与子对话的语句”

  1、默读课文6—9段,用“—”划出父亲说的话,用“~”划出孩子的语言,想想读了他们的话,你体会到什么?作简单批注。

  2、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

  3、汇报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你体会到什么?

  4、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的对话。

  5、师生合作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研读“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戴。

  (一)找出儿子前后心理变化的语句。

  (二)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

  1、“理解后悔”,联系生活实际,你以前做了一件什么事,让你后悔。

  2、生汇报“我”后悔的原因。

  (三)理解最后一段

  1、“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特别在哪里?

  2、“小伙伴们都称赞我的冰灯”,小伙伴是怎么称赞我的冰灯的呢?

  3、“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怎样。

  4、“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它指的是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5、指导读好这一段。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你想对文中父亲说什么?对作者说什么?

  2、说说父母爱我们的事儿。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写一写读《冰灯》有感。(写片断即可)

  【板书设计】

  冰灯

  做冰灯

  父子

  理解爱戴

  【教学反思】

  当我第一次读《冰灯》时,我就深深被文章中浓浓的父子情所感动。父亲忍受彻骨的寒冷起早为儿子做冰灯,儿子理解、心疼父亲。文章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没有描摹激情的话语,没有大段大段的抒发感情,只用白描手法将父子之间的深情,自自然然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如何让学生理解父子情深,在教学中我是通过品词析句、玩味语言,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实实在在地领悟。

  一、品味词语方法多样

  1、创设情境,理解词语

  “继续”一词在本文中要求学生会写会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我创设了这样情境:我先认真地看书,让学生说老师在干什么,忽然,老师的'手机响了,我接手机,接完手机后,我再看书。要求学生运用“继续”说一段话,把刚才老师创设的情境说清楚,说明白。然后向学生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继续”一词。某人开始做某件事,中间因其它的原因,暂且放下这件事,后来又接着做这件事,就可以用“继续”一词。最后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写谁继续做什么事。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帮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说话,写片段的能力。

  2、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我是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后悔”的。

  师:后悔是什么意思?你们以前做过让你后悔的事吗?如果有,请你告诉我们好吗?

  生:有一次,我为了试一试我的小斧子锋不锋利,我用斧子砍我家的桃树,结果桃树被砍死了,爸爸责备我怎么把树砍死了呢?我当时很后悔,不该用斧子砍桃树。

  师:那文中写作者后悔因为什么呢?

  生:因为是作者让父亲为他做灯笼,父亲为了满足“我”的愿望,起早冒着彻骨的寒冷为“我”做冰灯,“我”非常心疼父亲,所以“我”后悔让父亲为“我”做灯笼。

  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后悔”,我想这得益于在理解词语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理解词语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感悟句子形式多样

  1、比较句子

  文章第五自然段有这样一句: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教学这一句时,我让学生和“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这一句进行比较,两句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一句比较好?为什么?通过比较句子,让学生明白父亲为什么离炕很远地地方打磨冰呢?是因为孩子睡在炕上,父亲生怕吵醒孩子,耽误孩子休息,通过“很远”一词,我们能体会到那浓浓的父爱。

  2、动作表演

  片段:当我看见父亲又一次把手放进棉袄时,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喊”,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在上学路上,你看到你的好朋友小红,离你有一段距离,你想和他一起上学校,你怎么喊他呢?谁来试试?文中“喊”前面加了一个什么词呢?“急忙”说明喊的速度快,谁来急忙喊一喊。当“我”看到父亲做冰灯,非常寒冷,我为什么急忙喊呢?透过急忙一词,你能体会到什么呢?(“急忙”一词,说明“我”非常心疼父亲,生怕父亲冻着,想让父亲快点儿来到被窝里来暖暖手。)

  以上片段,我是抓住重点词“急忙喊”“赶快”师生进行表演,玩味语言,这样学生水道渠成地体验到浓浓父子情,学生情趣盎然,印象深刻。

  这堂课,我就是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品词嚼句,玩味语言,体验那浓浓的“爱”,当然,这堂课也有缺憾,在时间把握上有所偏颇,后来拓展延伸部分:说说父母关心我们的事,没时间交流了。

冰灯教学反思10

  《冰灯》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无论是描写还是情感都是一篇引领孩子写作和领悟父子之爱的很好的范文,所以这节课我重在知道孩子在阅读中感悟,教学随笔——《冰灯》教学反思 王会勤。

  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我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面上做反复*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的信心。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冰灯教学反思11

  很喜欢《冰灯》这篇课文,因为文中所蕴含的深厚的父子感情把我深深感动了。为了让孩子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种父子深情,我设计了一系列很细的问题来引导孩子理解:为什么后来“我”后悔了?做冰灯容易吗?做冰灯如此艰辛,父亲为什么还要做冰灯?“我”看到父亲这样辛苦地做冰灯,“我”是怎么做的?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我”的冰灯是最特别的?提着这盏最特别的冰灯,“我“会是什么心情呢?

  整堂课上下来,孩子们虽然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的深深父爱,对重点词语的意思也理解了。但是,感觉都是我在牵着孩子们走,而没有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让他们自主读文、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也不利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课后,在教研组讨论时,李老师说她在班上用的是另外一种教学方式来上这篇课文,感觉效果不错,孩子们也动起来了。李老师是这样上的:先检查孩子们的预*情况,带领孩子们把课文读熟,然后问孩子:文中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勾画出相关句子,并思考,为什么让你感动?整堂课上写来,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父子情,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孩子们都乐于自己去读书,然后勾画、谈感受,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不致于把文本讲解得支离破碎。细细想来,是我低估了学生的学*能力和已有的理解水*。真的'应该像李老师那样,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谈体会。就好像孩子学走路一样,如果大人因为害怕孩子摔跤而始终把孩子抱在怀里,那么孩子始终学不会走路。

  现在学生已经进入中段了,如果不果断放手,孩子的阅读能力只会在原地踏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更多是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读书,然后谈体会,他们才是课堂的主角。而我所充当的角色就是一个引导者、启发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孩子思维受阻时,适时启发他们;当孩子的思维偏离正确的航向时,我需要及时矫正,引领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冰灯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冰灯》教学反思菁选

《冰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冰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冰灯》教学反思1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领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以情激情,以情带读,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在跟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积淀情感,感受课文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和意境美,营造情感浸润的课堂。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十二单元“过年”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叙述了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深沉、博大的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和爱戴。课文文风朴实,浅显易通,没有太多的抒情,但是从字里行间却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情分析】

  随着生活水*的日益提高,现在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很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亲的爱体会比较肤浅,因此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品味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感情融于课文内容,更容易体会父子之间的情谊,懂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子女的关爱。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乐趣”“享受”“继续”“后悔”“称赞”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圈画、边批注的良好学**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理解父亲的心情,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同时也理解儿子前后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小作者的心理变化以及心情,教育孩子体谅理解父母。

  【教学准备】制作cai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冰灯写了一件什么事?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生词。

  2、读后指名反馈。

  三、合作学*、掌握生字。

  四、学*1—4段,了解事情原因。

  1、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父亲做灯?

  2、指名反馈。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对大军的灯笼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羡慕心情。

  五、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详)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认读生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父亲做灯,用“因为——所以——”说话。

  3、父亲做灯辛不辛苦,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呢?今天我们接着学*。板书:冰灯。

  二、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研读父亲对孩子的爱

  1、父亲做冰灯辛不辛苦,读出有关语句“大年三十的早上,﹍﹍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⑴“沙沙”指的是什么声音,你能说出表示声音的词语吗?

  ⑵父亲做冰灯起得早不早,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读一读。(很暗的光线)

  ⑶比较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

  父亲起码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⑷指导读父亲做冰灯非常冷的句子。

  2、“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

  3、父亲做冰灯这样辛苦,这样冷,为什么还要帮孩子做冰灯,你想说点什么?

  ▲研读“父与子对话的语句”

  1、默读课文6—9段,用“—”划出父亲说的话,用“~”划出孩子的语言,想想读了他们的话,你体会到什么?作简单批注。

  2、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

  3、汇报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你体会到什么?

  4、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的对话。

  5、师生合作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研读“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戴。

  (一)找出儿子前后心理变化的语句。

  (二)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

  1、“理解后悔”,联系生活实际,你以前做了一件什么事,让你后悔。

  2、生汇报“我”后悔的原因。

  (三)理解最后一段

  1、“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特别在哪里?

  2、“小伙伴们都称赞我的冰灯”,小伙伴是怎么称赞我的冰灯的呢?

  3、“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怎样。

  4、“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它指的是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5、指导读好这一段。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你想对文中父亲说什么?对作者说什么?

  2、说说父母爱我们的事儿。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写一写读《冰灯》有感。(写片断即可)

  【板书设计】

  冰灯

  做冰灯

  父子

  理解爱戴

  【教学反思】

  当我第一次读《冰灯》时,我就深深被文章中浓浓的父子情所感动。父亲忍受彻骨的寒冷起早为儿子做冰灯,儿子理解、心疼父亲。文章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没有描摹激情的话语,没有大段大段的抒发感情,只用白描手法将父子之间的深情,自自然然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如何让学生理解父子情深,在教学中我是通过品词析句、玩味语言,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实实在在地领悟。

  一、品味词语方法多样

  1、创设情境,理解词语

  “继续”一词在本文中要求学生会写会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我创设了这样情境:我先认真地看书,让学生说老师在干什么,忽然,老师的手机响了,我接手机,接完手机后,我再看书。要求学生运用“继续”说一段话,把刚才老师创设的情境说清楚,说明白。然后向学生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继续”一词。某人开始做某件事,中间因其它的原因,暂且放下这件事,后来又接着做这件事,就可以用“继续”一词。最后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写谁继续做什么事。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帮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说话,写片段的能力。

  2、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我是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后悔”的。

  师:后悔是什么意思?你们以前做过让你后悔的事吗?如果有,请你告诉我们好吗?

  生:有一次,我为了试一试我的小斧子锋不锋利,我用斧子砍我家的桃树,结果桃树被砍死了,爸爸责备我怎么把树砍死了呢?我当时很后悔,不该用斧子砍桃树。

  师:那文中写作者后悔因为什么呢?

  生:因为是作者让父亲为他做灯笼,父亲为了满足“我”的愿望,起早冒着彻骨的寒冷为“我”做冰灯,“我”非常心疼父亲,所以“我”后悔让父亲为“我”做灯笼。

  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后悔”,我想这得益于在理解词语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理解词语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感悟句子形式多样

  1、比较句子

  文章第五自然段有这样一句: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教学这一句时,我让学生和“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这一句进行比较,两句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一句比较好?为什么?通过比较句子,让学生明白父亲为什么离炕很远地地方打磨冰呢?是因为孩子睡在炕上,父亲生怕吵醒孩子,耽误孩子休息,通过“很远”一词,我们能体会到那浓浓的父爱。

  2、动作表演

  片段:当我看见父亲又一次把手放进棉袄时,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喊”,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在上学路上,你看到你的好朋友小红,离你有一段距离,你想和他一起上学校,你怎么喊他呢?谁来试试?文中“喊”前面加了一个什么词呢?“急忙”说明喊的速度快,谁来急忙喊一喊。当“我”看到父亲做冰灯,非常寒冷,我为什么急忙喊呢?透过急忙一词,你能体会到什么呢?(“急忙”一词,说明“我”非常心疼父亲,生怕父亲冻着,想让父亲快点儿来到被窝里来暖暖手。)

  以上片段,我是抓住重点词“急忙喊”“赶快”师生进行表演,玩味语言,这样学生水道渠成地体验到浓浓父子情,学生情趣盎然,印象深刻。

  这堂课,我就是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品词嚼句,玩味语言,体验那浓浓的“爱”,当然,这堂课也有缺憾,在时间把握上有所偏颇,后来拓展延伸部分:说说父母关心我们的事,没时间交流了。

《冰灯》教学反思2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教材内容处理不够紧凑。视频声音较小,事先没有处理好。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懂事的初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在校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还是比较多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影响也很大,自私自利的孩子大有人在,不懂得关心父母,不懂得尊敬长辈也是部分学生身上的特点所以,本课教学中学生似乎感受不到父爱,事先创设情境不够。

  二、朗读体悟不够充分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首先,我把生自读和生自悟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再阅读,再思考,来解决问题。其次我更希望学生情感上得到提升,使学生感受到朴素之中真情在,渗透热爱父母的情感教育,父子之间的深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学生朗读不够充分。

  三、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思考不够

  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默读这一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学生说感受到了父亲做灯很辛苦,我就问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就分别找到了时间很早、天气冷等等。还有学生说我体会到了父亲很关心我,有人也说我也很关心父亲,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教学的重点也能得到体现,但这一部分进行较为仓促,如蜻蜓点水,不够扎实。

  四、课后拓展不够

  学生认为“冰灯”好玩,我就简单口头讲制作冰灯的方法,让他们课后上网查阅,但大部分孩子家庭条件有限,查不到。而我也将此任务抛之脑后。

  还有部分孩子在课堂上不能全面理解文本谈出自己的感想,可能和我提问的准确性,合理性和他们自身情商都有关。我应该在课后把基础这一块做得更好一些,要考虑到差生的情况,引导更细致一些,提问更准确一些,让学生慢慢体悟,不一味追求“拔高”,让每一个孩子在其中都有所收获,有些许的成长。

  五、鼓励评价不够,课堂气氛沉闷

  课堂中鼓励性评价不够充分,没有全面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个性发展,当众口头评价较少,非语言式评价也很少,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而我由于赶进度,把它也忽略了,没有促进学生树立学*的自信心,提高学*语文的

  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六、专业知识及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教高年级和教低年级不一样,我的板书中字迹较为潦草,高年级学生能识别,低年级学生不能识别。个别字的笔顺也不正确,在今后要格外注意。

《冰灯》教学反思3

  一、重视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面上做反复*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的信心。在这一环节的学*中,教师不但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调动,而且特别注意问题出示的时机,如,在学生通读课文两遍后,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教给学生学*方法,以指导以后的阅读实践。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在学生充分读文之后,以课后思考题为重点,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学生读文充分,理解课文水到渠成,当他们围在一起讨论时,你侧耳倾听,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人云亦云,意见达成了共识。学*思路、文章思路、教学思路三路合一,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且全班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继进行板书,板书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渗透人文教育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的方面;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冰灯》教学反思4

  本次教学活动月围绕“品词析句”这个主题以《冰灯》一课为教例进行教学研究。课前和本教研组的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多次探讨,教学设计也根据试讲情况进行了反复修改。充分的前期准备,使我对教材的解读更深入,教学设计也日趋完善,更使我对“品词析句”这个研究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有了新的收获: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通过齐读、引读、指名等多种朗读形式读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学,读中悟。

  2、创设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在引导学生体会对大军玻璃灯笼的羡慕这部分文字时,先通过读文、绘图先展示出大军玻璃灯笼的漂亮,在通过角色体验“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大军漂亮的玻璃灯笼,你会怎样想?”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作者对大军玻璃灯笼的羡慕和向往。

  3、学生的感悟来自于他品读文字的真实内心体验。紧扣文本,多途径引领学生积极的和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句子进行品读,时时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抓具体词语,抓具体句子。如对“*俗”一词采用了拆字法进行理解,对“打磨”一词采用了动作表演方式进行理解,“称赞”一词采用了近义词的方式进行理解。在感悟“冰太凉,父亲每磨一阵就得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这句时,通过语言创设情景,三次引读,层层深入理解父亲的艰难,感悟到位了,有感情的朗读便水到渠成。

《冰灯》教学反思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语文第五册第十单元第三篇主体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

  2、 激发学生去用心感受自己父母的爱,从而用实际行动去爱自己的父母。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2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记述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种深切的爱。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在执教的第一课时时,扫除了字、词障碍,并对课文进行了初步感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学*了课文1——7自然段。这节实录是第二课时,重点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立足课文8——11自然段,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使学生的心灵经受洗礼,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分析:

  宁安市是黑龙江省的一个小镇,这里有着北国特有的物产及人文景观。我所执教的班级有63名学生,作为课改的第一批孩子,他们有思维活跃、自信心及表现力强的特点。《冰灯》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恰逢岁末年初,正值隆冬。北国的孩子爱冰雪,冰雪铸就了一代代北方人粗旷、豪放、纯朴的性格。做为冰城雪乡的孩子,对冰灯的感受更是亲切,加上这篇课文浓浓的亲情及北方特点,学生乐于品味,利于达到“三维”目标。

  教学实录:

  一、 复*导入

  师:上节课学*了这篇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作者看到大军有漂亮的玻璃灯,也让他爸给他做一个。

  生2:我知道爸爸很爱他。给他做了一个最漂亮的冰灯。

  二、品读感悟,深入理解

  师: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会有更大的收获。首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 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读,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我看到爸爸给我做冰灯的时候和爸爸的对话部分,我最感动。

  师:能把这部分最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吗?

  生:能

  师:请你自己找同学说说听了你的朗读有什么感受。

  生:选付贵彬

  生:张帆,你读得很有感情,尤其是“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这句我听出了你关心爸爸。就是你读的“我不冷, 小心冻着,要过年了”不像爸爸的语气。爸爸的声音再粗点,就更好了。

  生:谢谢你付贵彬

  师:付贵彬评得真好,爸爸的声音是要再成熟和深沉些,表现出父亲疼爱儿子那种亲切的感情。

  生:对,我就是这么想的,没说出来。

  师:张帆,那请你再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有进步了。谁再说说,还有哪个部分让你最感动。

  生:我最感动的是第10自然段。“我的鼻子发酸”我觉得小作者后悔得都要哭了。

  师:你能读出这种要哭的感觉吗?

  生:我试试吧。(生读)

  师:老师觉得你读的不错。你们选择这部分,我也很受感动,我也想读读,行吗?

  生:行!

  师:听老师朗读8——10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师读)

  生:老师我想给你评一评。

  师:可以

  生:老师你读得真好。第一句“我再也睡不着了”。“再”字重读得很好。

  生:老师,你读的“我鼻子发酸”这一句听得我都要哭了,非常感人。

  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这就是有感情朗读,用自己的感情打动听众,就是朗读的高境界。听了这部分。你能提出什么 问题?(众生举手)先把你的问题说给小组同学听,让大家试着回答。

  (生交流问题,并解答)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最感兴趣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

  生: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看到父亲做冰灯,小作者为什么后悔了?”

  师:大家想听听他们小组的回答吗?

  生:想

  生1:因为他看到父亲暖手,知道冰很凉,心疼爸爸了。所以后悔了。

  生2:爸爸“用力磨”做冰灯很费劲,所以后悔了。

  生3:作者后悔的是我要是不要透亮的灯,爸爸就不用挨冻给我做冰灯了。

  师:你们回答的不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爸爸那么早就起来,我还睡着呢,所以后悔不应该让爸爸早起。

  生:爸爸那么冻手,还不到我的被里暖手,我更后悔了。

  师:大家说得真好,其实,作者后悔就是看到了爸爸做冰灯很不容易,体会到了爸爸那种深沉而伟大的爱。你还从哪 能看出爸爸爱孩子。

  生1:作者要灯,他爸就答应了,是因为爸爸爱他。

  生2:他爸爸明知没钱给儿子买灯,却答应了儿子。还给他做了个透亮的冰灯。

  生3:爸爸起来了,却让儿子再睡一会儿。

  生4:爸爸把棉被按下去也是爱儿子。

  生5:“冰灯融化了,却留在我的心里”其实留下的就是爸爸对他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了解了父亲的爱,让我们再在小组中深情的读读这一部分。

  二、 拓展延伸

  师:父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点点滴滴都有着父母的爱,想想你的爸爸妈 妈对你有没有像课文中这样感人的事。先和小组同学说说。

  师:谁和大家说说你感到的父爱。

  生1:我看到小饭桌有溜肉段,和爸爸说我想吃,那天中午我爸爸就给我做了溜肉段,那是他打电话问别人学着做的。 我知道,那盘溜肉段就是爸爸的爱。

  生2:我的小车子扎了,我爸修了一晚上,第2天,我又骑上小车子了。这也是爸爸的'爱。

  生3:我叔叔家买了一台游戏机。我去玩,给弄坏了。我以为爸爸能打我呢。结果他没打我,帮叔叔修理好了游戏机, 还给我买了一个新的游戏机,那就是爸爸的爱。

  师:他们说得老师都感动了。爸爸是如此地疼爱我们,文中小作者是怎么对爸爸的呢?

  生:小作者也爱爸爸。

  师: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1:他让爸爸到被里暖手。

  生2:他后悔就是爱爸爸。

  生3:他说把冰灯留在心里,也是记住爸爸的爱。

  师:大家看得真明白,说得也很清楚。那么你想怎么对待爸爸妈妈呢?

  生1:我好好学*,考上大学,回报爸爸妈妈。

  师:不错,可有点远,现在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生1:我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洗碗、擦桌子,扫地。

  生:到他们过生日的时候,我给他们礼物。

  师:小时候,爸爸妈妈给你洗过脚吗?

  生:洗过。

  师:今天,让你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能洗吗?

  生:能。

  师:那好,今天的作业,就是给爸爸或妈妈洗脚,并且写成一篇日记。看谁做得好。看谁写得好。

  三、 结束

  让我们带着真挚的情感,再把课文朗读一遍,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表达子女对父母的爱。

  执教反思

  《冰灯》这节教学结束了,我还沉浸在课文那浓浓的亲情中,沉浸在课堂上学生那活跃的思维中。如今的孩子,享受着亲人的爱已*以为常。感受别人的爱却很迟钝。真诚回报亲人的为数不多。本节课,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拓展。擦亮了学生读爱的心灵之眼。有的学生下课还围着我说:“老师今早我还感到妈妈的爱。出门时她让我系围巾,怕我冻着。”

  尤其是“洗脚日记”这一课外延伸,还有颇多趣事、乐事、感人事。一个学生学写道:我给爸爸洗脚,以为爸爸的脚很臭,结果,爸爸的脚不香也不臭。又一个学生写到。妈妈说:养女儿真好,还能给妈妈洗脚。我感到给妈妈洗脚,她很幸福,我很快乐。

  班级有一个学生的父亲是聋哑人,只靠装车挣钱。这个孩子写道:爸爸的脚上有土又有泥,还有水泡,我一点点洗着,一块块撮着,爸爸哭了,我也哭了,我要好好学*,长大再不让爸爸干这么重的活。

  也许我执教的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但我觉得让学生有情可感、有话可说、有事可记也算是有所收益了。

  实录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上讲:“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听完张老师执教的《冰灯》这一课,我深深地被感动着。我被这篇优美的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深所感动。被张老师为孩子搭建的*台所感动,为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所感动。张老师在本节课中真正起到了组织、引导、激励的作用。引导着孩子和书本一次次地对话,在充分的对话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张老师趁热打铁,又将话题引入到生活之中。让孩子们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感人的事,这也是张老师把学语文延伸到家里,延伸到学生的情感中的一种巧妙的做法,既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爱自己的父母,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使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冰灯是北方的孩子非常熟悉的事物,在熟悉的事物中,孩子们的心灵又经受了一次洗礼,得到了净化。同时,张老师还特别注重学*方式的转变,注重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冰灯》教学反思6

  《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位极普通的劳动者,他淳朴、心灵手巧。他理解孩子,对儿子体贴入微。一年中,穷乡僻壤的孩子们最大的快乐就是提着喜爱的灯笼“招摇”。所以他凭借劳动者的智慧,用深沉的父爱,圆了孩子的梦想。他无言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孩子。

  如何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感同身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呢?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再把重点放在第三部分:写大年三十的早上“我”看见父亲给自己做冰灯。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境表演“我”看见父亲给自己做冰灯,通过学生一言一行的表演让生入情入境,感受到父亲的爱。特别是小细节处“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等语句让学生多演多看多体会,感受父亲做冰灯很辛苦,前一天晚上就准备,天不亮就起来,家里不宽裕,又是接*年根的寒冬,父亲很冷。但他还是认真地做。“磨”显然比用纸糊费劲得多,而且“冰”透骨寒冷。他这样辛苦,只是为了满足儿子的心愿。从而也在价值观上引导学生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那就是“爱”。最后结合生活,指导学生回忆父子、母子、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再进行最后的小练笔:写一写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感动故事,从而激发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从而达到读中生情、读中感悟的效果。

  但是,这堂课也有缺憾,教学中教师的牵制仍然较多,不敢充分地放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彰显不够。在时间把握上也有所偏颇,以至于最后结合生活,指导学生回忆父母与自己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再进行小练笔这个环节就没时间交流了。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完善。

《冰灯》教学反思7

  《冰灯》一文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作者看见小伙伴买了一个漂亮的玻璃灯笼,心里很羡慕,就让父亲给他做一个透明的灯笼,家里没有玻璃,父亲就在除夕的早上冻了一块冰,冒着严寒给孩子做冰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但现实生活中,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可以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爱的体会也比较肤浅。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从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入手,引出伟大无私的父爱。学*“父亲做冰灯”一部分时,以课后思考题“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这个问题统领学生自学、读文。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想象,感受到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最后,我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和父母间的故事,从而引起共鸣,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小事中关心、体谅父母。

  本课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没能让学生及时地写下来,课后,我将引导学生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写成小作文,将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进一步地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冰灯》教学反思8

  《冰灯》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无论是描写还是情感都是一篇引领孩子写作和领悟父子之爱的很好的范文,所以这节课我重在知道孩子在阅读中感悟。

  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我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面上做反复*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的信心。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冰灯》教学反思9

  短短的一堂课结束了,回顾这堂课,有成功的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只有时时总结教育教学成功的地方,不断反思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才能扬长避短,把课改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回顾这堂课,成功的方面有:

  一、“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几张有关冰灯的图片,说:“哈尔滨的冰灯节要到了,最*,老师从网上收集到一些好看的图片,你们想知道吗?”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立即把握导的方向,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冰灯》这篇课文,课文讲了怎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读了课文大家就明白了。”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和悬念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

  二、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布置预*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等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检查预*中,教师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再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父亲寒冷的一句话,思考:从哪些词语看出父亲在做冰灯时很寒冷?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自己试着读一读,读出这份感受。

  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磨一阵、停下来、擦擦手、暖一会儿”来理解。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自由朗读这一句话。指名读,师生评价,再指名读,全班齐读。接着,教师三次深情地引读,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在读中体会父亲做冰灯很寒冷,“我”特别特别感动。这正是父亲对儿子的疼爱,通过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学完这个句子,再小结学*方法:(1)自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3)朗读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学*“父亲做冰灯”其他句子时,引导学生用上面学过的方法,通过“划——说——读”,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名读、同桌合作齐读、齐读几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动,儿子心疼父亲、对自己行为后悔的感情。特别是“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这句话,我先让学生理解“急忙”、“喊”,再指名读,师生评价,然后又指名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学生进入到课文的角色中,读出了儿子心疼父亲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给方法,轻松掌握形声字的特点。

  本课的生字有8个,其中形声字5个,所以充分利用分析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教识字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识字效果。在教学中依据形声字的特点,启发学生认识形旁和声旁,并知道一些形旁的意义。

  如:“笼”,上面的“q”是形旁表义,“笼”的本义:用竹条做成的笼子,下面的“龙”是声旁表音。教完第一个生字,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他几个形声字“级”、“吵”、“按”、“碰”。(用“碰”的小篆字体来辅助教学)这样,学生掌握了形旁和声旁,也懂得声旁表读音,形旁表字义,从而提高识字能力。

  不足的方面;

  一、指导朗读力度不够。

  在“真情感染,以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地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联系生活实际不够。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是缺憾。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冰灯》教学反思10

  很喜欢《冰灯》这篇课文,因为文中所蕴含的深厚的父子感情把我深深感动了。为了让孩子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种父子深情,我设计了一系列很细的问题来引导孩子理解:为什么后来“我”后悔了?做冰灯容易吗?做冰灯如此艰辛,父亲为什么还要做冰灯?“我”看到父亲这样辛苦地做冰灯,“我”是怎么做的?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我”的冰灯是最特别的`?提着这盏最特别的冰灯,“我“会是什么心情呢?

  整堂课上下来,孩子们虽然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的深深父爱,对重点词语的意思也理解了。但是,感觉都是我在牵着孩子们走,而没有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让他们自主读文、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也不利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课后,在教研组讨论时,李老师说她在班上用的是另外一种教学方式来上这篇课文,感觉效果不错,孩子们也动起来了。李老师是这样上的:先检查孩子们的预*情况,带领孩子们把课文读熟,然后问孩子:文中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勾画出相关句子,并思考,为什么让你感动?整堂课上写来,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父子情,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孩子们都乐于自己去读书,然后勾画、谈感受,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不致于把文本讲解得支离破碎。细细想来,是我低估了学生的学*能力和已有的理解水*。真的应该像李老师那样,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谈体会。就好像孩子学走路一样,如果大人因为害怕孩子摔跤而始终把孩子抱在怀里,那么孩子始终学不会走路。

  现在学生已经进入中段了,如果不果断放手,孩子的阅读能力只会在原地踏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更多是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读书,然后谈体会,他们才是课堂的主角。而我所充当的角色就是一个引导者、启发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孩子思维受阻时,适时启发他们;当孩子的思维偏离正确的航向时,我需要及时矫正,引领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冰灯》教学反思11

  在教授《冰灯》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中反复在思考:深沉的父爱在孩子们眼中是怎么样的呢?现在的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太大的隔阂,缺乏沟通,以至于导致现在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这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文章:快过年了,“我”看到别的孩子都有一盏美丽的灯笼,虽然家里很穷,但是“我”还是张口向父亲要一盏透亮的灯笼,父亲答应了。在大年三十的清晨,父亲长时间打磨一块冰,正给我做冰灯,父亲冻僵的手不时塞进棉衣里,冰钻心的凉,但父亲却没有放弃,此时的“我”鼻子发酸,赶忙让父亲到我的被子里来暖暖手,但是父亲说,他不冷,让“我”别冻着。春节,我提着这盏冰灯,心里很高兴,后来虽然这盏冰灯融化了,但却永远留在了我心中。这故事中的父爱,藏在一些*常的动作,*淡的话语中,对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是那么不起眼,更谈不上震撼,仔细想想这才是父爱不同于母爱的地方啊!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感受、感悟并感动于这父爱,着实让我费心思。

  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让学生通过感悟、朗读、体会、想象来理解课文,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教学后有些许反思:

  1、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可以不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不一定要从第一段开始按照顺序再讲第二段、第三段……,可以打破常规进行。在教学这课时,我先进行了第一、二部分的教学,学生了解到了爸爸答应为我做冰灯,然后再直接跳到第四部分,“父亲为我做的灯怎么样?”最后再学*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父亲怎样为我做冰灯?”这样做的目的,可以突出重点,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认识。

  2、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表面认识到深入理解。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父亲做的灯怎样?”这一部分时,学生说到了“父亲的灯虽然融化了,但它留在了我的心里”。这时我问:“它”为什么留在了我的心里。学生此时说可能是肤浅的表面的,即便是说出了是因为父亲的爱,那也是一个浅层次的理解。此时我再引导学生学*第三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此时学生再理解,就是对课文深入的理解。这样做,能够体现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3、要引导学生学会享受别人从课文中的体会与感悟。比如在教学第二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时?”当一位学生谈及自己的感受时,可以引导学生品位他的感受,把感受读到课文当中去,从而引起教学中的共鸣。

  4、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教学第三部分,以课后思考题“我为什么后悔了”自学课文,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对于第二个思考题,学生默读课文,细细品味,感受其朴实的文字所表现的父子间的深情,体味父亲深沉的爱。最后结合生活,回忆父子、母子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


冰灯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音乐教学反思菁选

音乐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教学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但在我教小学音乐这短短的半年时间,便有着这样的深刻的体会:音乐重视识谱教育,但学生最没有兴趣,最弱的也是识唱简谱。对于音乐识谱教学,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学会“听”音乐

  音乐学*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 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做为音乐老师不能剥夺学生聆听音乐的权力,一首乐曲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聆听去充分体会音乐中美和丰富的情感。重“听”的教学,强化“听”的功能。当学生进教室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教师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辅垫,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倾听。在真正要学*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赏,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启发学生:“刚才你们在进音乐教学时听到歌曲是什么情绪的?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到了熟悉旋律等作用。这也是许多老师提出的先唱歌词再唱简谱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学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听的时候要变化多种形式,在给学生美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他们听的感觉。

  二、音乐教学的多元化

  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又不让学生厌倦音乐课。首先就是投学生所好,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所以音乐教学不能再是传统的学*观,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入手。上音乐课时,我就从学生喜爱的一部动画片的主题曲或影视着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感受参与鉴赏。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从而老师学能从中,引导学生兴趣的`去学*了解音乐的不同领域。如自己很喜欢这首歌曲就,把你对这首歌的喜欢之情,容入歌曲中让聆听者知道你喜欢这首歌曲。以这种教学手段

  引领学生知道音乐不单单只是开口就唱,还要表达人内心的情感。音乐教学要多元化,所以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唱。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就要让音乐课堂丰富、多元。充分利用艺术之间的这种相融通关系,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合性的音乐教学方式,如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表演及情节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明暗、相同与不同等等。所以培养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与审情趣,先让学生喜欢你的音乐课堂。

  三、培养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随着年龄特点及乡镇环境的等因素,造就当地大多的学生行为都非常被动,连提问都是极少数学生举手这样的情况,越到高年级就越严重。老师上课就像是一个人在自演独角戏,别说是音乐课里律动和创编这些环节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看到这样的情况我首先从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着手,让学生兴趣主动的参与进教学当中来。从这些音乐教学上让学生知道音乐文化价值的所在。一起探讨流行音乐的发展路程,让学生也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世界多元文化。从而把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延伸到音乐教学内容当中来。再让学生用自己所理解的情感来演唱自己最喜欢的歌曲,从而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音乐教学一直在不断改革都是为了学生、学校、社会等充分肯定音乐的美育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作为音乐教师应不断反思,努力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后,听了特级教师以及名师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讲解、又看了大量的老师们精彩的课堂实例片段,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为自己带来了教学上的新体验、新感受、新的活力。这是一次强烈的从思想到行为的冲击,也是一次大大拓展视野和思维模式的一次蜕变,不论是从教学的理念上还是从教学的方式和组织手段我都受益匪浅!这么多天,学*了这么的理论知识,也有幸看了大量的课堂实例,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只是不停的记录。翻看笔记,重新整理思路,迫不及待地写下以下感想,联想到李老师形象生动的比喻,最*学到的知识如果再不进行整理和反思,那么我真要吃马丁林进行消化了!

  反思一:开拓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观

  培训过程中,李欢老师对当今音乐教学观做了一个分析和评价,其中提到了“以教为中心”的肯普教学法以及史密斯——雷根模型的理论形成以及“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陈萍飞老师和刘永红老师在大量的课题实例讲述中也都强调了西方的教育教学理论对于中国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既然是先进的,存在合理性,就要善于学*和利用,不管是首调概念极强的柯打伊教学法还是原生态奥尔夫教学法还是铃木教学法,我们都要抱着开放的态度,兼容并蓄取其精华。

  当今的世界多元文化主义在许多国家音乐教育的研讨中已经呈现出来,国际音乐教学会所言: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接受由多种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存在的事实,以及对其学*和理解的价值,并把这一观念作为音乐教育的新起点:“在实践层面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和教学材料都实现了共享。”这为老师们丰富了教学手段。

  当然,我们不能全盘照搬西方教育法,不管哪一种理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它的缺憾,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取之所长,补之所短,如中国的音乐教育可能更注重对音乐整体性的欣赏,所谓“品味”,而西方音乐更重视对音乐结构的分析,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灵活地使用教育教学法,双方结合,既保留自身的优势,又吸取别人优点,达到一切为教育服务的目的。现今的教育模式不再是线形、单一的。

  在这次培训中,课堂模式不再象以前都差不多,我看到了音乐教育模式呈现的百花齐放的状态,从体态教学、律动教学、声势训练、多种感官的参与学*,发现式教学,倾听教学法,节奏律动游戏教学,情景教学,美感教学,兴趣教学,参与教学、直观教学、意境教学法等等,教学形式上都实现了全方位的开放以及综合,教育形态呈现辐射状态,多面多维角度,音乐教育的形式越来越新颖,越来越有延伸的空间了!

  反思二:明确综合音乐素质的提升观

  1、摈弃墨守成规。

  音乐教学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符合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就要大胆对原由的教育教学进行质疑,从思路上、理念上,方法上进行全新的、大胆的尝试。这要求老师们要多学*、多去做反思和思考。李老师说:要将每一次的听课做为一次学*机会,常实践、常思考,将提高教学层次作为目标,从各种学*中得到乐趣,得到启发,只是停留在学校的闭门造车无疑不会提高教学的。

  2、建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观念。

  音乐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灌输音乐基本知识、教会音乐技能,很多时候我和一些老师一样闷头教学,人云亦云,现在流行什么就学什么,也学*,也接受,但缺乏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教学能力和方法只是建立在一个浅尝即止的'基础上,更谈不上自我风格的创新和教学艺术的发展了,教学层次当然得不到提高。只有对音乐教材进行整体分析,站得高,看得远,系统联系,“授人以鱼”才会升华为“授人以渔”。

  3、教师教授精确性:从神态、动作、语言都要求精确。

  音乐教育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感染的艺术,感染自己、感染学生,教师必须从上课的神态、动作以及语言上严格要求,使自我亲和力增强,我考核的课由于对教案过程不甚熟悉,导致与学生交流距离感增强,因此有效的互动环节没有成功,这是我失败之处也是对我今后上课的最好启示。

  4、教师多元知识的建构。

  很显然,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是看家本领,但随着社会信息量的增大,音乐教师本身的权威性受到削弱,孩子对知识面的了解、对音乐感知、理解能力以及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都大大提高,

  音乐是建立在文化发展上的学科,音乐教师必须拓宽自己认知,更多了解与音乐学科相关的艺术以及人文知识,全面提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感悟力,从更高的参面引导学生看待音乐,深入地品味音乐,最好的做法就象李欢老师所说,做一个有心人,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当然,教学能力以及使用信息技术能力更是老师们不可或缺的能力。

  三:进行多元实践一定要抓“质”

  学完本培训内容,对我感受最深的是:音乐课堂一定要抓住音乐的“音乐性”,脱离了音乐性的教学离教学目标相差十万八千里,根本无法达到教学效果。

  首先,从音乐课件来看,它不仅仅服务与音乐课,更服务与音乐本身,音乐课件从内容到音响到结构都必须以“音乐”本身为导;从学生审美体验来说,学生的体验都必须建立在感知音乐的基础上,如对音乐节奏、旋律、速度的体验与分析等;音乐教育的内容如果从音乐歌曲或者音乐欣赏本身的音乐内涵和特点出发去寻求教学法,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音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必须围绕音乐教学来设计,这也是一种不脱离实际,离音乐教学主旨越来越*的捷径。

  另外确立“以人为本”教学观也相当关键:在这次授课中无论是哪位老师讲课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首先突出了低年级的趣味性——在符合低年级孩子好动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音乐的训练无疑会受到孩子们的大大欢迎,能够让孩子们喜欢的课就是成功的课。其次突出了本原性——让音乐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也是这次培训的一个很大的启示,音乐来源于生活,学生来源与生活,教育方法设计源于生活,结合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游戏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音乐难点会让所有的知识难点迎刃而解。还有,与学生互动性——这是增强音乐课堂效率的强心剂,在教学中多设计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无疑会让课堂整个亮起来,因为学生的视听反应直接反映了课堂效果。

  最后明确教学目标性。“一切从教学出发回归教学目标”是走向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掌握好它,就掌握了上好优秀音乐课的秘诀!跟着教学目标走,就象在大海中找到了方向,找到方向就有的放矢,成功的彼岸就在前方不远处等待!

  今天我对歌曲综合课《我有一只小羊羔》进行一些反思,这节课我安排了情境导入、认识碰钟、学*歌曲、创编歌词、和欣赏五个环节。

  情境导入,我安排了《喜洋洋和灰太狼》主题歌,让学生一边唱一边做动作,因为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的,又是第一次上公开课,他们难免紧张,这个活泼好玩的歌曲不仅引入了今天的主题关于小动物的歌,更让学生放松心情,轻松愉快的上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用学生喜欢的动画歌曲,把学生的情绪一下就调动起来了,第一环节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还是比较成功的。 Gu

  本堂课我针对教学目标,为这堂课的每个环节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制作了漂亮的课件,将形象活泼的教具与多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快乐地学*。

  [音乐课教学反思]回顾前一时期的音乐课教学,下面两个方面体会较深。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随着学业的加重,音乐在初中生的眼中是副科,是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的课程。所以,在*时的教学中,很多乐理知识都不能被很好地运用起来。这就对我们音乐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去设计一堂音乐课,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练*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达到课堂所追求的展示音乐魅力,愉悦学生身心,健康快乐为本的教标。

  一、学*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

  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坚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起始课上,我就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

  3、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

  二、采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针对本校学生音乐基础差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同学有困难,但从一个学期教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较快的。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4、课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积极性,今后还须努力。孩子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孩子们是开心的!快乐的!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孩子们就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他们纯真的心灵。

  一、这是本学期第一节音乐课,学生有些拘谨,尽管我十分热情,极力的鼓动学生,但是收效甚微。真正调动起学生的还是他们参与其中的活动。回答问题只有八班同学一直很活跃,主动积极,情绪放松。一七班、一五班、一一班有些班不敢发言。除了班级同学之间的差异,可能还与我相同内容的不同语气、神情及无意的引导有关———努力找出,积极改正!

  二、《月光》。本节课从贝多芬的《耳光奏鸣曲》说起,但是我们都了解的那个美丽的传说却是虚构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就让学生有了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所以学生在欣赏《月光奏鸣曲》的时候就格外的用心,想从中听出作曲家当时的真实感受。同名作品的比较也让学生体会了印象乐派、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不同,也许音乐不用过多的言语,但是经典作品肯定能让学生在听觉大餐中得到很大的精神享受,就连*常比较容易激动的班级都能静下来凝神聆听,可见优秀作品的魅力。但是有一点,对于现在的中学生,任何优秀的作品都不能太长,而且多方位的感官刺激更能增进学生对(都江堰》教学反思)作品的印象,所以欣赏课其实包含的内容,所要注意的方面就更多。

  三、学唱歌曲。兴致高昂,学*积极,教学效果很好。本节课所采用的材料(特别是视频)比较新颖,所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的开头很重要,老师要唱歌,同学都拭目以待,吊足了他们的胃口,摇滚与戏曲的结合更令人耳目一新。激将法(说别的班级用三遍就学会了一首歌),让学生快速认真学会演唱歌曲。游戏又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知识讲解中加进老师的形象表演和幽默的.语言,效果会更好,知识讲**在头二十分钟,遵守学生识记规律。

  四、《欧洲随想》。相对于中国民乐和西方音乐学生大部分都喜欢西方的,感觉对中国的民间艺术是一种很大的讽刺。客观的来讲,欧洲的音乐作品相比于中国的确实有着其先进之处。但是学生却不懂得、不了解这种先进究竟从何而来,这节课就是让学生来了解欧洲音乐的历史,进而理解中西音乐的发展进程的差异。但是直接讲述效果不好,我就从他们所知道的音乐家入手,从音乐家的故事讲起,让欧洲音乐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再纵观中国同时期的国情,中国音乐滞后的原因也就一目了然了。音乐课教学反思音乐课教学反思。对于二年的的学生来说,音乐课应该上升到一定得理论高度。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不同的班级表现是有差异的。有的班级同学们很会学*,主动记笔记,有的班级只是对音乐家的故事感兴趣。

  五、《赛歌会》在讨论和欣赏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阶段,各班情况大致相同,只是在赛歌会上表现出不同的演唱水*和反应速度。特别是第三轮,各班反应的敏捷程度不一,通过讲解舞台礼仪,发现学生对此了解比较少,(不如在台上的站姿和站位)。最后让学生在练*中理解了合唱能增进班级凝聚力的道理。

  六、通过两个班的授课情况,发现学生对民乐趣味索然,决定对课程进行细节调整,变要求听赏、学唱为听辨、考查。聆听也欣赏是否用心与教师语言的引导有关,也与班级的同学有关。有的班级从以上可就死气沉沉,思绪没有火起来,以至于整节课都处在被动地位。通过调整,班内学生积极性有明显提高,但是学唱效果改善不多,究其根源,时间太短,鉴于此类歌曲不太受学生欢迎,不安排一节课全部学会,下节课复*的时候再做提高。继续用激将法,树立信心,加强要求,但不能苛求,会削减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的。

  七、《走*大师》。"长久以来,艺术大师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的象征,神秘而遥远,高不可攀,实际上,大师也产生于生活的土壤,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有着同样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情感。"通过教学,发现音乐课中的严肃音乐不易进入学生内心,而一些幽默搞笑的影片却能让学生在哈哈大笑中理解作品背后的内涵。通过《摩登时代》的观赏和卓别林生*的了解,学生对大师的表演风格、作品内涵、人物刻画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定深度的认识。优秀的影片能给人带来精神的享受,更能带来精神境界的提升。

  八、《奥林匹克》。学生对现代奥林匹克的了解还是比较宽泛的,特别是一些爱好运动的同学,因为这是一项世界共同瞩目的盛大赛事。开头让学生讲述的过程,是一种知识共享的过程,有的细节甚至我都不知道,我们的学生还是挺厉害的。但我给他们带来的是古奥运的一些故事,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古今的结合和对比,学生对此了解不多,所以兴趣浓厚。以至于学唱《奥林匹克风》兴致高昂。音乐课教学反思文章音乐课教学反思出自,此链接!。

  九、《黄土地的畅想》。一节课如果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一节课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头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找同学表演秧歌,让他们猜在做什么,学生一下就猜了出来。其实学生感兴趣的是台上表演的同学样子,这样就让所有人的注意力都瞬间集中了起来。再在这样的注意力下,陕北的艺术作品欣赏哪怕不合他们的口味也会让他们静心欣赏的。在他们后半节课注意力又要分散的时候开始

  十、《仲夏夜之梦》。授课两节过后才发现只有很少同学知道这个名字,莎士比亚的这部名作没有几个人了解故事内容、艺术价值。当然就别说音乐作品和绘画作品了。本来安排的作品曲式结构、动机等等的学*就黯淡了意义,我的授课中心就变成了莎士比亚作品的故事情节和音乐作品的欣赏。又通过同名作品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让学生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含义,不同的作者在相同的故事上也会进行二次创作。比方说影视班的《仲夏夜之梦》,就把一个古老的故事搬到了现代社会中,但是故事背后所透出的和谐、自然、仁爱、信任等精神依然不变,不同的只是表达方式罢了。

  音乐教室里,我正陶醉在《回忆》的旋律中,上课的学生来了。“嘿!这是什么呀?蛮好听的。”“这是《猫》。”“前几天人民大会堂刚演完,票巨贵。”听着学生们的对话,语气里充满着兴奋、好奇,我迟疑了一下,直到上课铃响了,才把牒机关上。在我组织教学后,告诉同学们今天的教学内容是欣赏中国最有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时,教室里突然一阵骚乱,有一位胆子大的学生说:“老师,给我们介绍《猫》吧,我们想看《猫》。”接着几乎是全班都在恳求着我。看着同学们从来没有过的兴奋、渴望的眼神,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正是贯彻新课标所提倡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想要、教他们想学的好时机吗?既然学生有意向要看《猫》,我何不抓住他们的兴趣,顺势而为呢?于是我决定同意学生们的建议,临时更换内容,今天就给同学介绍音乐剧《猫》。

  接下来的一节课,我向同学们介绍一切关于《猫》的背景、轶事。介绍了音乐剧、托尼奖、韦伯、沙拉·布莱曼,欣赏了“猫的`命名”、“点点猫”、“摇滚猫”、“回忆”等经典片段。间插着同学、老师的点滴体会、感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同学们从来没有像这节课这样专注过音乐,专注过音乐作品,专注过音乐课。下课铃响了,初次步入音乐剧殿堂的孩子们还久久不愿离去,一直缠着我,问“老师,这盘哪买的?”“老师,您还有别的音乐剧盘吗?”“老师,您能把盘借我吗?”“老师,中国有音乐剧吗?”我被学生的热情所感染,尽量详细解答他们的问题,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兴趣的力量以及音乐的魅力。直到预备铃响了,同学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

  每次回想起这节课,我都能强烈地感觉到当时同学们学*热情的高涨和求知的渴望。仿佛推开了一扇音乐之门,这个班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对于音乐的兴趣、对音乐课的喜爱、课上的发言、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及风格的把握都表现得较其他班突出。这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课程安排。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体验歌曲优雅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感受歌曲表达的'欢乐情绪,幼儿对音乐活动很感兴趣,虽然在演奏中不是很熟悉。但是对幼儿来说已经是很棒了。

  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中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去提问题,让幼儿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幼儿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幼儿是教学最有用而普遍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据此,在本节中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1。开始时请幼儿听音乐做律动《拍手点头》,引起幼儿学*兴趣。

  2。 出示2/4拍节奏图谱:幼儿看符号进行拍手、拍腿、拍肩节奏练*。

  3。带幼儿认识少数民族,最后导出瑶族,进而带幼儿欣赏《瑶族舞曲》。

  4。 欣赏音乐《瑶族舞曲》幼儿用手在身体部位打节奏,感受乐曲的不同。

  5。出示《瑶族舞曲》图谱,教师带幼儿一起看图打节奏。

  6。幼儿听《瑶族舞曲》做节奏练*。

  7。幼儿听曲自编舞蹈动作,幼儿自由舞动。

  8。教师示范跳瑶族舞,幼儿跟着一起跳舞。

  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要让幼儿真正喜欢音乐,就必须做到贴*他们的生活兴趣和欣赏角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让他们真正走进音乐的实践中去,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亲身体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这样,音乐活动才会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竹乡之歌》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十四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中新增的一首儿歌。其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简练、韵律和谐、富有童趣、贴*儿童的生活。这样更好地帮助学生集中学*带有竹字头的字词,避免了以往归类识字时只有图、字的单调性,使识字教学更有趣味性和直观性。由于一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实物认识深刻,抽象思维是建立在直观思维基础上的。所以就针对他们听力强、记忆力强的心理特点,带学生首先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然后缩小语境,摘出词语、认读,再把单字从这些词语中摘离出来,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单独识记,最后把单独识记的汉字放回到课文中,使学生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对诗句的更深领悟。

  根据资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在教学本课时,我在原有课件基础之上增加了文字素材、图片素材、将PowerPoint作为主要媒体资源,将授课思路有条理的串了起来,内容涉及面广,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都为上好这节课奠定了基础。竹林风光及竹子编制的实物图片,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更好的利用远教资源。

  具体运用如下:导课阶段出示幻灯片图画:竹林风光来诱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在指导整体感知朗读阶段出示幻灯片,启发学生去逐句理解、投身体验,尝试学*的乐趣。在突破难点时,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学*带有“竹字头”的生字词,因此,在读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找“竹乡什么多”,在查找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竹乡就是因为它和竹子息息相关,理解文本内容,而且可以找出带有本课要重点学*的字词,可谓一举两得。

  学生找出了“篱笆、彩笔、风筝、笛声、竹筒、箩筐”这几个词,由于这里有些东西学生很熟悉,但有的东西学生是一知半解,于是我采用了《幸运52》中的猜词环节,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东西,可以好几个人一起补充,让其他同学猜,猜中后出示教师收集到的图片加以了解,既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话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在上《竹乡之歌》以前,我还担心孩子们能否理解少数民族的含义、能否想象竹子的故乡的美丽景色。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由于资源的二次看法与整合,孩子们提前预*了课文,且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很简单,所以课本内容的学*很快就结束了,剩下的时间,我让孩子们讨论我国的少数民族。孩子们居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还能说出一些名字来,如:**、蒙古族等等,说到傣家人的生活,竟然有孩子知道一些,看来课外书籍很好的补充了我们的课堂知识。在上完这节课后,我在想:语文课是不是就应该局限于课本呢?许多老师都在讲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把知识点落实等等,可很少又老师想到用一点点的时间去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因此,我们的课堂仅仅是书本的课堂。为了拓展孩子们的眼界,语文课堂必须要贴*于生活。语文课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课后我更深的感觉到如果没有媒体资源的再次开发与利用,那么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

  亲身经历了轰轰烈烈的课改,老师们都积极努力的改进自己教学观念与方式,也有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可以看到:教学的方法多样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学生学*的兴致也变浓了。*几年来,课听了不少,其中不乏让人眼睛一亮的优秀课例,可大多数总叫人觉得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怎么说呢,就是不够实在,幌子太多,其实自己在上公开课的时候也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先想的是怎样才能上出新意不落俗套。静心下来想一想,新课程的理念没有错,是我们的.理解太简单。在这里谈谈对某些课堂现状的一些反思。

  在低年级的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只见一个个学生争相举起了小手,很正常,因为问题实在是不难,但是老师还是说: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再交流。

  反思: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里的协调能力,可是并不是每节课任何环节都需要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也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围在一起大声讨论起来,似乎很热闹,可是只要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没有生生间的互动。这样的讨论有必要吗?我想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应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合作该多一些实在,且在小组合作中,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应该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有小主持人,有督促员……让他们每个人有都有事可做,让每个孩子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雁儿飞》是新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首歌唱歌曲。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是一首三拍子歌曲。由于一年级小朋友学唱歌曲大多为二拍子,对三拍子歌曲的节奏特点比较陌生,所以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感受三拍子的韵律,并能准确演唱。

  在设计教案时,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我要从倾听律动和哼唱旋律这几个方面学*。初听乐曲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聆听。初步让学生感受到歌曲舒缓的情绪和优美的旋律。接着让学生模仿雁儿飞翔的动作,跟着音乐律动,让学生自己的双臂感受三拍子的特点。在律动过程中,还有意在休止的地方做出收翅膀的动作,让学生知道在“飞呀”、“飞呀”的时候有停顿,感受休止符的作用。接着,我让学生用“五wu”哼唱歌曲,进一步熟悉歌曲旋律,最后在让学生填入歌词演唱。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律动环节,情绪较高涨,做的也非常认真。在哼唱环节中,可能是一首新授歌曲,学生的'能力也有限,在好几个班级中学生并不能一下就能唱出来。最后填入歌词时,每小节歌词基本上都是在第一个第三句上在反复思考后,我又加入了读歌词这一环节,让学生跟在伴奏音乐中读一读,再次感受歌曲的情绪和三拍子特点。

  这首歌原来只设计了一课时,但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首歌看着简单,但是让学生真正感受三拍子的韵律并能唱好,有一定难度。因此,在第二节歌中,我决定从歌曲的演唱入手。通过合唱,小组唱,男女领唱等不同形式的演唱来巩固歌曲,完善我的课堂教学!

  一、谜语歌曲导入,首尾呼应,激发学生学*兴趣,直接引出本课主题。

  我们都知道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还能使我们的音乐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设计上首先让学生用动作和声音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物,让大家猜名字,这样一来,通过学生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来引入教学,学生会觉得很自然、很亲*,一下子消除了紧张的情绪,随后,我又将猜大象的谜语编成小歌谣的形式加入到《两只小象》的旋律中,唱到:“这种动物耳朵大,腿儿粗来鼻子长,小朋友们猜一猜,看谁反应最最快”。结果,刚唱到一半学生就纷纷举手抢着回答“是大象”。所以我认为,将歌曲旋律与谜语结合,既有趣味性又能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是个很好的方法。

  二、在聆听感知环节中渗透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相关知识,通过对比法、感受体验法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惯,同时也通过聆听、表现、创编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表现大象与小象不同形象音乐的差别,播放乐曲《大象》与歌曲《两只小象》引导学生着重从力度上分辨出低沉的音乐与活泼音乐的不同,从而是学生明白两段音乐表现的大象笨重与小象滑稽形象的不同,再从速度上分辨出《大象》的缓慢与《两只小象》稍快速度的不同之处,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体验的良好音乐氛围,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蕴含在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并获得了丰富的情感陶冶,还巩固了音乐要素的灵活应用,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准确演唱歌曲做出了非常必要的铺垫,使得学生能够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进行歌唱。

  三、注重体验实践环节,在评价、探究、体验、练*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学生演唱、演奏的音乐基本技能。

  本课教学中,我将评价机制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成为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大亮点。

  首先,学生表演完大象后,教师问“这位同学表演的怎样?”有的同学评价说“他表演的动作再缓慢一些就更能表现出大象的笨重了”,有的补充说“大象的身体很重所以脚步应再沉重些”,还有的说“如果能按照音乐节奏进行表演就更好了”等,经过学生之间简练的评价使表演的学生迅速找到了自己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继而在音乐的伴随下师生共同有节奏的进行表演,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无限欢乐。

  其次,在利用三角铁敲击歌曲强拍时,第一位学生演奏不够准确,学生评价道:“他的演奏没有节奏感没找到强拍”随后,评价的学生到前面做了一下示范,演奏相当准确,在同学肯定的掌声中我追问道:“你是怎样做到的?”他很从容地说:“我是看电视上闪烁的图标演奏的,图标出现时就是强拍”,真没想到*时我告诉学生的小窍门他们真的都记住了,并派上了用场,还有的学生说:“我是靠听感受到强拍的”说完果然演奏的很准确,随即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演奏方法和准确程度。

  最后,在学唱歌曲《两只小象》时我采用了接龙演唱的形式,分别进行了“教师先唱学生后接”、“学生先唱教师后接”、“男生全体演唱”、“女声全体演唱”等多种练*形式,每次演唱结束学生都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如:有的.学生说“老师唱的又轻巧又有弹性,我们唱的有些生硬、老师唱的流畅熟练我们有点紧张张不开嘴”等等,在同学们幼稚而又真诚的评价声中,每一遍的演唱都有一点点的进步,先是唱准了节奏,随后解决了音准,接下来学生能够熟练的放声演唱,最后全班学生基本上都能用非常自然的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了,听着学生们动听的歌声,看着学生们喜悦的表情我也被感染了,边弹琴边和学生一起演唱,陶醉在歌声的海洋中。

  可见将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融入到各个教学内容中去,在多种教学方法的指引下不仅能让学生轻松的接受,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情感体验,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演唱、表演、创编等综合能力的有效提高。

  四、关注创造拓展环节,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运用交流、合作教学法鼓励音乐创造。

  我们都知道小学音乐课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设计了聆听表现大象笨重形象的管弦乐曲《大象》,让学生想象“大象可能在什么?”,伴随着节奏感极强的低沉音乐声,学生说:“大象仿佛在缓慢的走路”,并弯下身体,下垂双臂表演起走路缓慢的大象来。

  随后,我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大象最喜欢做什么?你能用动作表演出来吗?”学生纷纷开动脑筋,迸发出许多创造的火花“大象在吃草”、“大象在喷水”、“大象在打滚”“大象用鼻子卷木头”“大象在吃香蕉”等等,并形象的用动作表演起来,顿时教室热闹了起来,我们师生都忘我的表演着,仿佛自己就是一只笨重又可爱的大象!

  最后,在利用双响筒伴奏“呦啰啰”时,学生也创造性的创编出了多种伴奏型“x x”、“xx x”、“x xx”等,不仅巩固了打击乐器的使用方法,而且多次聆听了歌曲范唱,为下面的歌唱做好了铺垫。紧接着我又提出“呦啰啰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纷纷发表各自见解:“表示小象活泼的形象”、“表示小象走路的样子”“表示小象发出的叫声”等接着,学生还为这些歌词,编配了自己喜欢的动作:拍手、跺脚、晃手、摇头等动作。这时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是那样活跃与具有创造性,学生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并享受着音乐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在这些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内容中,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创造意识,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高尚情操。

  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教育主要是以音乐作品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与情操的教育。在学生能够熟练演唱歌曲《两只小象》后,教师引导学生模仿两只小象有礼貌握手的动作,两人一组合作创编动作进行表演,以此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并在共同创编动作的过程中感受互教互学的和谐氛围,我还抓住了一对同学互相帮助的事例,使学生很自然的理解了团结、友爱、互助的含义,使教学主题得到深化,学生审美情操得到深化。

  总之,本次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音乐知识技能渗透恰到好处,设计环节层层递进,师生互动表演歌唱,学生动手探究演奏,使听课教师一致达成共识,觉得课堂氛围非常和谐融洽,学生在学*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当然听课的领导和同组教师也留下了宝贵的建议。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留意、多观察并及时发现学生具有个性化的表演,并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那些不敢举手的内向学生也在学生的面前展示,以便开阔其他同学的视野及思路;另外,双响筒和三角铁的演奏姿势及伴奏节奏等也要引导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想法;还要适当的增加朗读歌词的练*机会,力争把每个环节落实到位,使每名学生都在音乐课堂上有所收获!

  音乐课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的“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瑶族舞曲》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问一些很专业的问题:“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三个主题旋律的速度是怎样的?”而对于*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教师就会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变化,听到用手势表示,如:渐慢时伸出一个手指,渐快时伸出两个手指。”······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的动力。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我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参与者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孩子们在欣赏训练的过程中,能够经历着一种通常只有专业音乐家才能具有的合奏感。

  首先谈一下李老师的音乐课《我是小音乐家》,她的课前一番听音乐画旋律线的导入,既让学生放松了紧张的心情,又让学生感受到用动作也能表现音乐。充分调动了三年级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十分迫切的想要开始上音乐课,这一点是十分值得学*的,因为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然后,李颖老师介绍了这首舞曲的名字后,就一边播放《匈牙利舞曲》一边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了匈牙利美丽的景色以及匈牙利人们的舞蹈场景,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根据音乐旋律的特点画出图谱来帮助学生了解每段音乐的旋律特点,这是奥尔夫教学法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当旋律优美舒展时应该用什么线条来表示,当旋律热情奔放时有用什么线条,使每位同学都认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也充分体现了授课老师具有非常专业的音乐素质和较高的音乐素养。

  另外,李颖老师在课堂上教唱歌曲《我是小音乐家》时,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先把歌曲中一段简单的衬词提出来让学生模唱,学会演唱后再在乐句前面加上一段连贯的音乐让同学们连起来学唱,两句加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也是这首歌曲的一个难点。在解决这个难点的过程中,她能耐心的引导学生去反复的学唱,直到学生学会唱为止。在解决了难点后,老师才完整的播放整首歌曲让学生学唱,这首歌曲一共有三段歌词,而且每段歌词的内容都不相同,主要是认识三位音乐家分别在伦敦学弹吉他,在柏林学拉提琴,在巴黎学吹法国号,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在一节音乐课把歌词记牢固是比较难的。但李颖老师在教唱歌词时能抓住这一特点来帮助学生认识这三个地方分别是英国、德国、法国的首都,还把三种乐器的演奏手法用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歌词的印象更深刻。这十分有助于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把知识带入到快乐的音乐课堂中,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也要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让他们上课不但有好的音乐,也能在快乐的音乐课堂中学到课外知识。

  在这堂课上,我认为有几点不足的就是:第一,教师的钢琴伴奏比较马虎,只用了即兴伴奏,没有用正式的伴奏谱来伴奏,而且左手的伴奏声音太大,出来的效果不和谐。在今后我的课堂上,我也要尽量的避免此类情况出现;第二,在教唱歌曲时有的乐句反复机械教唱的太多次,让人感到有点烦。其实难点句的教唱还可以在教唱整首歌曲的过程中逐渐渗透,让学生慢慢地接受,不用太急于一时就要学会这句。第三,本课重点是教唱《我是小音乐家》,应该把更多时间留给教唱歌曲,本节课教唱歌曲时间相对较短,不足够。前面的舞曲欣赏占用的时间稍长了一些,可以减少讲解、欣赏舞曲的时间。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希望在今后的时间里我能让学生继续爱上音乐课,改进老的教育方法,迎合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让学生发挥自主学*的作用,在快乐中学,在学中得到快乐!

  《小船》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可爱的家》中的第一首歌曲,这个单元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主题单元。这是一首四四拍的歌曲,表达了孩子们渴望家庭温暖,希望永远得到父母关爱的心情,抒发了对美满、温馨家庭生活的渴望和赞美之情。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是以唱为主的'。首先学唱第一段,跟录音学唱一遍,跟老师学唱两遍,教唱过程中,老师讲解歌曲中的休止符、全音符、依音等音乐知识点,并反复指导唱不准的旋律。然后找两名学得快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通过反复学唱,最终学生能完整的演唱歌曲了。在学*四四拍强弱规律时,先让学生来设计怎样用身体来表现强弱规律,然后老师总结:第一拍拍手,第二拍双手摊开,第三拍拍手心,第四拍双手摊开,学生都能做到。

  不足之处就是课件制作不精美,而且还有一些瑕疵,歌谱书写不规范,还有就是学唱歌曲时肢体动作太僵硬,不够娴熟,以后还是要多钻研业务,向前辈们学*!船教学反思小小的船教学反思


冰灯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看冰灯》教案菁选

《看冰灯》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冰灯》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冬冬观赏冰灯后异常兴奋的心情。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引人注目晶莹等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能说出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二.教学重点

  1.体会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2.掌握按方位顺序写的段落的阅读方法。

  三.课前准备

  课文录音课件词语卡片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学*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一.点击课件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神奇的世界。(点击课件:哈尔滨的冰雕灯会)

  2.说说人们在干什么。(引出课题:24看冰灯)

  3.你看到过用很大很大的冰块雕成的冰灯吗?请说说。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读课文,感受冰灯之美。

  2.自读课文。

  3.学*生字。

  (1)认读生字。重点:滨()莹()烁()

  (2)分析字形。重点:佛腾廊檐

  (3)按结构说生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半包围结构()

  4.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思考:冬冬在看冰灯的过程中到过哪些地方?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

  5.默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后板书:

  什么地方公园门口冰桥前冰雕长廊冰雕动物园冰迷宫冰灯前

  看到什么

  6.说话训练

  (1)冬冬来到______(什么地方),看到________(什么东西)。

  (2)冬冬看到_______(什么东西),在_________(什么地方)。

  三.细读课文

  1.冬冬到了很多地方,看到了许多神奇美丽的冰灯。那么哪一个地方的冰灯你最喜欢呢?请你美美的'读读它吧!(学生自由读)

  2.学*第2段

  (1)指名读。

  (2)品味佳句:公园里一座座冰雕晶莹透亮,闪烁着五彩的光芒。

  一座座写出了什么?闪烁是什么意思?从晶莹透亮上你知道什么?

  (3)朗读第2段。

  3.课文哪一段最吸引你? (这里暂以第4段为例教学)

  (1)有感情地读读第4段.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及原因。(学生各抒己见)

  (2)点击课件:栩栩如生的冰雕动物

  理解奔腾报晓神气活现挥舞等词语。也可以做做动作理解。

  (3)除了这些冰雕动物,还会有哪些冰灯?用()的()怎么样地干什么句式说一说。

  (4)完成作业本第2题,正确搭配词语。

  (5)朗读训练。

  4.学*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段,说说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2)再边默读边用===划出表示地方的词语,用波浪线划出写看到什么的词语。

  (3)读读第2、3两句,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

  (4)读第4、5两句,哪些词突出冰雕特点?有不理解的词吗?

  四.回顾总结

  如此美丽的冰雕让人流连忘返,让我们有感情地读出来,介绍给别人。

  五.课堂练*

  1.抄写生字词语。

  2.读熟全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回顾课文内容,用作家、导游、播音员等形式进行读、说、写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面对这神奇的冰雕世界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2.齐读全文。

  二.能力训练

  1.回顾课文内容:什么地方看到什么?

  什么地方

  看到什么

  2.能力训练。

  (1)板书:作家播音员导游你想当什么?用什么形式把这美丽神奇的冰灯介绍给别人?

  (2)学生自由选择学*内容、学*方式、学*伙伴进行自由学*。

  (3)交流。

  请播音员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出来。

  请当导游的同学把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请当作家的同学把自己想象的东西写出来。(投影显示)

  (4)评选最佳表现奖和创意奖。

  3.评价。

  三.总结全文

  1.冬冬面对多姿多彩的迷人冰灯,心情怎么样?请齐读最后一段。

  2.理解天寒地冻。为什么天寒地冻而冬冬却一点也不觉得冷呢?

  3.指导朗读。

  4.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四.课堂练*

  1.听写词语。

  2.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作业本第5题)

  (1)冬冬钻过冰迷宫。

  冬冬来到冰灯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爷爷带冬冬到公园去。

  爷爷带冬冬去观赏冰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事情发展顺序整理句子。(作业本第7题)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最吸引自己的段落。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冬冬观赏冰灯后异常兴奋的心情。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引人注目”“晶莹”等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能说出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二教学重点

  1。体会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2。掌握按方位顺序写的段落的阅读方法。

  三课前准备

  课文录音课件词语卡片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学*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一。点击课件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神奇的世界。(点击课件:哈尔滨的冰雕灯会)

  2。说说人们在干什么。(引出课题:24 看冰灯)

  3。你看到过用很大很大的冰块雕成的冰灯吗?请说说。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读课文,感受冰灯之美。

  2。自读课文。

  3。学*生字。

  (1)认读生字。重点:滨()莹()烁()

  (2)分析字形。重点:佛腾廊檐

  (3)按结构说生字:上下结构( ) 左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半包围结构()

  4。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思考:冬冬在看冰灯的过程当中到过哪些地方?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

  5。默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后板书:

  什么地方 公园门口 冰桥前 冰雕长廊 冰雕动物园 冰迷宫 冰灯前

  看到什么

  6。说话训练

  (1)冬冬来到______(什么地方),看到________(什么东西)。

  (2)冬冬看到_______(什么东西),在_________(什么地方)。

  三。细读课文

  1。冬冬到了很多地方,看到了许多神奇美丽的冰灯。那么哪一个地方的冰灯你最喜欢呢?请你美美的读读它吧!(学生自由读)

  2。学*第2段

  (1)指名读。

  (2)品味佳句:公园里一座座冰雕晶莹透亮,闪烁着五彩的光芒。

  “一座座”写出了什么?“闪烁”是什么意思?从“晶莹透亮”上你知道什么?

  (3)朗读第2段。

  3。课文哪一段最吸引你? (这里暂以第4段为例教学)

  (1)有感情地读读第4段。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及原因。(学生各抒己见)

  (2)点击课件:栩栩如生的冰雕动物

  理解“奔腾”“报晓”“神气活现”“挥舞”等词语。也可以做做动作理解。

  (3)除了这些冰雕动物,还会有哪些冰灯?用“()的()怎么样地干什么”句式说一说。

  (4)完成作业本第2题,正确搭配词语。

  (5)朗读训练。

  4。学*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段,说说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2)再边默读边用“===”划出表示地方的词语,用波浪线划出写看到什么的.词语。

  (3)读读第2、3两句,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

  (4)读第4、5两句,哪些词突出冰雕特点?有不理解的词吗?

  四。回顾总结

  如此美丽的冰雕让人流连忘返,让我们有感情地读出来,介绍给别人。

  五。课堂练*

  1。抄写生字词语。

  2。读熟全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回顾课文内容,用作家、导游、播音员等形式进行读、说、写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面对这神奇的冰雕世界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2。齐读全文。

  二。能力训练

  1。回顾课文内容:什么地方看到什么?

  什么地方

  看到什么

  2。能力训练。

  (1)板书:作家播音员导游你想当什么?用什么形式把这美丽神奇的冰灯介绍给别人?

  (2)学生自由选择学*内容、学*方式、学*伙伴进行自由学*。

  (3)交流。

  请播音员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出来。

  请当导游的同学把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请当作家的同学把自己想象的东西写出来。(投影显示)

  (4)评选最佳表现奖和创意奖。

  3。评价。

  三。总结全文

  1。冬冬面对多姿多彩的迷人冰灯,心情怎么样?请齐读最后一段。

  2。理解“天寒地冻”。为什么天寒地冻而冬冬却一点也不觉得冷呢?

  3。指导朗读。

  4。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四。课堂练*

  1。听写词语。

  2。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作业本第5题)

  (1)冬冬钻过冰“迷宫”。

  冬冬来到冰灯前。

  (2)爷爷带冬冬到公园去。

  爷爷带冬冬去观赏冰灯。

  3。按事情发展顺序整理句子。(作业本第7题)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最吸引自己的段落。

  教学目标:

  1、 学会“斑、迈、鞭、宫”4个生字,理解“奔腾、报晓、神气活现、挥舞、天寒地冻”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有感情地朗读最吸引自己的一段课文,体会冰雕的美丽和观赏冰雕时快乐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 联系旧知,揭示课题:

  同学们都看过花灯吧,谁来谈谈你的体会?

  那么冰灯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要一起去——看冰灯。(出示课题)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地读课文,思考:什么叫冰灯?

  2、指名谈谈对“冰灯”的理解(欣赏几幅冰灯的图片,解说:冰灯是用很大很大的冰块雕琢而成的灯)

  3、课文中介绍的冰灯是什么样子的`呢?再读课文:圈出生字,划出新词,标好自然段序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指名接读课文,及时正音;说说课文中的冰灯是什么样子的。

  三、 教学第四自然段:

  冰灯这么有趣,带老师到最吸引你的地方去看看吧!(出示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冬冬来到冰雕动物园,看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出示图片:奔腾的斑马,报晓的公鸡,活泼的花猫,笨重的北极熊,小猴骑大象。

  3、出示句子:瞧,那冰雕的大象……正是有趣极了。

  ① 自由读,喜欢这座冰雕吗?为什么?(体会“神气活现”“有趣极了”“挥舞”)

  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句子(抓重点词、加动作……)

  ③ 指名读,评议

  ④ 有感情地齐读。

  4、再请你读读第四段,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反馈)

  ① 如果你是小雕塑家,你还能雕出怎样的小动物来?出示:()的()

  ② 小猴骑大象这么有趣,那活泼的花猫会是怎样的呢?

  ③ 你能不能选择一种冰雕动物,学着第3句的写法把它栩栩如生的样子展现出来呢?

  (练笔—同桌互相评改—指名展示,集体评议)

  5、四人小组合作,以“冰雕动物园的动物真是可爱极了。”为首句,模仿第四段说一说。

  四、 小结。

  《看冰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 “引人注目 晶莹”等词语,看冰灯 第一课时。

  2.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能说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最吸引自己的一段课文,体会冰雕的美丽和观赏冰雕时的欢乐心情。

  4.能仿照例句用“看望”造句。初步学会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5.能将打乱次序的6个句子,按事情发展顺序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默读理解第3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及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全文按方位顺序叙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投影片、课文录音、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看望”造句。

  2.默读课文,按课后第1题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3.能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看冰灯 第一课时》。

  你们见过冰灯吗?冰灯是我国东北城市哈尔滨冬天的一大景观。(读准“滨”bīn)它是用冰做成的灯。那么冰灯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着冬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冰灯吧。(板书:28.看冰灯)

  2.听录音或范读,感受冰灯之美。

  3.自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注音,看清形,读通文。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

  4.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并按课文组词。(重点:赏shǎng、莹yíng 烁shuò)

  (2)分析字形,说部首、笔顺。(重点:赏、佛)

  (3)(投影)按结构说生字:左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 )、半包围结构( )。

  (4)词义质疑问题,理解“看望”,并口头造句。

  5.默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课文写谁?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看冰灯?(要求连起来说一句完整的话。)

  ②冬冬在哪些地方看冰灯?用“——”划出。看到哪些冰灯?用“ ”划出。

  ③你最喜欢的冰灯有哪些?为什么喜欢?

  (2)讨论交流。

  (3)引说。(师说“地方”,生说“看到什么”)

  6.朗读课文。

  7.课堂练*。

  (1)抄写生字、新词。(每个3至5遍)

  (2)完成《作业本》(2)第1、3、4题。

  (一)教学目标

  1.默读第3自然段,说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2.能有感情地朗读最吸引自己的一段课文。体会冰雕美丽和观赏冰雕后异常兴奋的心情。


冰灯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教学反思菁选

关于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写再教设计

  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今天学区来我校听课,我上了《IEUEER》这一课,课后我静静反思,我觉得这节课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教师对课堂的预见性不强。初带这个班就觉得孩子们整体较好,特别表现在说话方面。大家基本上能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这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学生难能可贵。所以在这节课上,我竟然想当然的认为:看图说话——小菜一碟。如果引导的好也许还可以成为本节课的亮点之一。我设计让学生理清了看图顺序之后,放手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话。没想到可能是粗心,可能是没见过,大家异口同声的把枣子说成草莓。至于石榴的'说法就更多了,什么柿子,什么橘子。当半天引不到正题上时。我竟然急出了一身汗。我觉得像石榴的认识,这属于基本常识性的知识,教师应该提前教给学生,没有必要为这耽误教学时间。以后教学时,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学生。过高的估计学生,要注意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切不可想当然。

  2、教学拼音时太枯燥。以前教学时还没有意识到,当红威给我提出来以后,我才发现整个课堂除了教师教读、学生自由读、学生互相读、小老师教读以外,竟然没有什么花样。表面上看起来形式挺多,学生充分动起来。其实一部分学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细细想一想这样机械的学*谁都会厌烦。在这节课上教师如果出示几张简笔画,这样把看图和读拼音联系起来,或者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动起来如:大家一边读L——A——LA一边拉拉同桌的小手。这样真正达到了边学边玩的目的。

  以上两点就是我针对本节课的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算术*方根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是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实数的第一节,学生对数的认识要从有理数扩大到实数的范围,而本课是无理数的前提,是学生实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实数运算的基础,对后面学**方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不多,但这是学生*方根的关键,为后面学*立方根及运用*方根进行基本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也是一个关键。从选择课题,到设计教案,板书设计,每一个环节都经历了反复的推敲和修改,只为达到课堂设计的最佳效果,令学生有收获。从教学环节的设计,例题练*题的选取,甚至是对学生设置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用词都是细心修改。最终这节课得以顺利完成。上完这节课后,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并且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后续学*的兴趣。

  2、最后小结的环节设置比较好,能够让学生自己主说出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以及感受,这样不仅能够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与乘方互为逆运算的“开方”,只要能突破这个难点,学生在意义上理解了解算术*方根,后面的计算也就容易多了。这也是这节公开课做得不足的地方,新课的容量有限,所以将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帮助学生理解算术*方根的意义和求某一个非负数的算术*方根的计算上。在后面的课时,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乘方与开放互为逆运算。当然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细节问题,以后有待改进。

  最后,要感谢涂老师、龚老师课前耐心的帮我听课,帮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感谢前来听课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感谢课后童校长的精彩点评和细心指导!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比如课前应该做足功课,了解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做大量的练*来领会要点等。每一次公开课的经历,都将成为 我工作历程中重要的一笔,现在我也信心百倍,全力以赴迎接未来的挑战!

  *方根教学反思

  我执教了《*方根》一课。课后反思一节课的得失,感触颇多。

  一、 明确的学*目标是有效学*的.前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我校现在施行的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就突出了明确学*目标这一点。然而从课堂上来看,学生对学*目标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学生只是读了一下学*目标,学*目标并没有深入其内心深处,没有成为他学*行为的指南。在上课快结束时回扣目标做得不是很好。事实上出示目标和回扣目标都是一节课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目标应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二、 充足的时间是探究学*质量的保证

  所谓探究学*就是学生象科学家一样地去探索某个结论或规律。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使他们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充足的时间。在本节课中探究:对于正数a,

  根号a的*方=______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致使学生的探究学*只停留在了观察、猜想的层次,而没有达到预想的层次。在探究学*时,要舍得花费时间,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三、 及时检查反馈是小组合作学*的保障

  初中生自制力较差,小组合作学*涉及人多,若组织不当就会使学生精力分散。所以在小组合作学*前就要明确任务要求,并及时检查、评价。在本节课的自主学*1、2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学*的任务要求,在检查反馈时学生掌握很好,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激发了学*的兴趣,为下一个环节的进行做了良好的准备。

  “思考着往前走”,是教学改革中教师自我成长的现实之路。只要每一位教师善于发现、敢于承认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执著探索解决的方法。相信“教得轻松,学得快乐”的教学境界会到来的。

  开课真的是一件苦差事,从定下课题,到备课,到多次的试教,我曾多次怀疑过自己适不适合做老师,感觉自己好像越来越不会教书了。一篇课文拿在手里,想挑精华展示,却反而面面俱到,以致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落到实处,往往蜻蜓点水。经过同事们的指点,教案改了再改,课试教了再教,教到这个星期,感觉自己对这篇课文有点反胃了,上课的激情一减再减。今天总算熬到开课这一刻,完成任务的心情着实让人觉得轻松的。现在再坐下来仔细想,其实磨课的.过程虽辛苦,但收获也是不小的。

  我今天上的这篇课文《画风》是一篇非常浅显易懂、富有童趣的文章。“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于是,我将这堂课设计成两个版块。首先是解决“谁画风”,同时识记课文里的生字,因为大部分生字都藏在人物的姓名当中。其次就是解决“怎么画,画什么”的问题了。通过学*,学生知道了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积极开动脑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学到这儿,可能有些学生也有了自己的办法画风了,于是最后,我就请学生来讲讲,你有什么好办法画风。

  以上是我设计这堂课的粗略思路,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其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是朗读的指导。本堂课上,我采用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但是,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如:学生都通过重读“弯弯的”等词语来表现风。现在想来,只要把表现风的那些重点词“斜斜的、弯弯的、呼呼地转”等再进一步挖掘下去,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这样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感悟,那么朗读时就会有不同的味道了。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课上得有多深,关键在于教材研究得是否透彻。今后我会努力提高自己钻研教材的能力,使自己更上一个台阶。

  不难发现,现有的探讨一般将常规教育看成是班级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较多关注其下头的积极意义,但在幼儿园中什么样的常规才算合理,什么样的常规真正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却值得幼儿教师深思。

  要去过幼儿园的人必须会看到许多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整班幼儿整齐划一的小手放在小腿上坐好;体育游戏开始之前孩子们总是规规矩矩的站好听教师讲解游戏玩法。教师总是夸奖××小朋友,在活动中听指挥、不乱跑;也经常会批评××小朋友老是又跑又跳一点也不安宁。其实正常的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这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从生理上讲,孩子需要跑跑跳跳、喊喊叫叫,不能像大人一样安安静静地坐着。如果我们“强迫”他们规规矩矩,不跑不跳,他们的动作就得不到相应的发展,他们的性格也容易变得忧郁、孤僻、缺乏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和本事。

  同时孩子也是在活动中经过和周围事物的接触来认识世界,如果我们总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地坐着,他们怎能去真正接触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从而去认识周围事物呢同时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而有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如发现幼儿有违反常规的行为便大声喝斥,或当着全体幼儿批评、训斥,使幼儿心理受到极大创伤,久而久之极易使幼儿构成自卑、怯懦的性格,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另外许多教师将常规视为幼儿园教育有效的条件,即认为常规是教育的前提,似乎没有了这个前提,教育效果就不能保证。于是她们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上,使教师的工作重心开始倾斜。

  一个幼儿违反了常规,教师就在全班幼儿面前花较长的时间来纠正,使别的孩子也不能进行活动;在进行活动区活动中,玩具没收拾好,教师也要应对全体儿童花很多的时间指错,并强调常规,最终使幼儿真正活动的时间所剩无几。活动中常规的.确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幼儿真正的纪律性与自制力来自他(她)对活动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约束,一味强调常规与纪律,把它当作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无异于本末倒置。值得指出的是在幼儿的常规教育中,孩子们往往得到的是“指示”,如小朋友吃饭不能说话,上课要坐好,*时要听指挥等……孩子们总是在“我说你做”中建立起各项常规,教师的话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圣旨”。孩子们也总是说“如果这样教师会批评的。”难道我们想象中孩子遵守常规的理由就应当是教师会批评吗如果孩子们没有教师的批评就能够做任意的一件事吗这显然是不对的。孩子虽小,但与**一样同样有自尊心,如果教师只一味地用自我是“教师”这一主角的优越感去压倒、管住孩子,从而使孩子构成一切听从他人的*惯,而没有主见与缺乏创新意识,这显然与新时代所需的人才素质是极不相称的。

  在活动前我认真的分析了活动教案,我觉得最终画画的环节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是有必须难度的。他们也许能说、会表达,可是不必须能把自我说的用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研究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事,我把最终一个环节改成了在教室里下一场糖果雨,我想小班孩子的天真和童趣,会更喜欢这种趣味的情景体验,也更容易让他们感受故事中人们的欢乐状态。

  在整个活动的执教过程中,自我觉得还是比较流畅的,当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当我抛出第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那么多好看的'糖果从天上像下雨一样落下来,你会怎样做时,一下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的空间。有人说拿一把伞打开,把糖果接住;有人说伸出双手接住;有人说快去捡;还有人说拿个网把它们网住。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觉得欣喜不已,没想到他们的小脑瓜里有这么多的鬼点子。经过分段讲述故事,幼儿基本能在教师的提问中,加深对故事资料的理解。开放性的提问如果你是天空里的魔法师,你会下一场什么雨?又一次为幼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人说下一场蜜蜂雨;有人说下一场伞雨;有人说下一场蝌蚪雨等,最终我变成了魔法师,在教室里下了一场糖果雨(撒糖果),孩子们看到那么多五颜六色的糖果激动不已,都想去捡来吃了,在欢乐的氛围中结束了此次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不足的地方没有在分段讲述后完整讲述一遍故事,让孩子们有一个对故事整体的欣赏。从家长的反馈来看,她们觉得这样的活动孩子的思维活跃了,想象力得到了培养,让孩子在欢乐中学到了一些知识。当然我也会认真听取有些家长的意见,如要多关注那些不主动举手发言的孩子,调动他们思考和回答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把在教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文字进行梳理纪录的过程。作为一种“接地气”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方式,*年教学反思越来越受到重视。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写教学反思的目的当然不仅是成为名师,但不管作为一个人还是一位教师确实应该时常反思自己。

  人,正因为擅长反思,所以才能发现一些其他动物看来司空见惯物件的特殊用途,并用之作为生产和生活的工具,进而改变自己生存环境。夜深人静时盘点一天的得失,审思自己的作为,人才可以走的更远、更稳。正因为吃了一堑,所以才长一智。如果一个人重复犯同样错误而毫无改进,那么至少可以这样说,他没有好好的反思自己。教学上也是如此,写教学反思确实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重复类似的错误,进而不断地走向新的`高度。但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能对我们的工作有所帮助呢?我认为教学反思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叙事型反思。

  叙事型反思的特点有以下:反思往往局限于一节课、一个教学内容或一个教学措施;就事论事,有很多的过程性描述;反思没有明确的主题,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反思只关注表面现象,没有对现象后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反思后的改进措施往往会局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今天上了一堂什么课,课上课堂上学生反应如何,课堂组织纪律如何,那个知识点学生不会,那些知识点学生会了,课上有什么突发事情,下节课我准备怎么做……

  第二种类型:问题型反思。

  和叙事型反思比,问题型反思具有以下的特点:关注预设和生成,即上课时教师会带着问题教学,课后教师对自己的预设和学生知识生成之间的矛盾和差异进行分析和比对;教学除了关注点,更关注面,力求寻找具有共性的因素和问题,关注问题后的问题;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兴趣;反思聚焦于某一个教学问题,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而不是全面开花。

  如何让自己的反思更有质量?我认为除了*时注意观察和思考,做个教育的“有心人”外,还要多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这样就容易在一些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和冲突,就能站在更高的教育视野上看问题,避免陷入重复、低效反思的窠臼。

  在执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我感受到了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信息,了解了课文的背景、印第安人的民族*性等,有效地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教学反思《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本文是由一位印第安酋长写给即将收买他们土地的白人领袖的精彩的演说稿,是有史以来在保护环境方面最感人置深的文章。但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背景缺乏了解,对印第安人的生活*俗不清楚,对西雅图这个地方一无所知,在预*课文时的朗诵中感情不到位。而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体会印第安人对大地的热爱。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明确提出预*要求:学生回家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所有资料,并将资料读熟。

  学*课文时,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介绍,资料有文字的、有图片的、还有最震撼眼球的音像资料,通过一系列的资料学*,孩子们明白了印第安人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民族,他们至今仍然保存着自己所特有的一些*俗,如有自己部落的图腾,经常跳一种残忍的太阳舞向神灵祈祷,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进行狩猎,但同时他们非常热爱并尊重自己所生活的这片土地。这时同学们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西雅图在向白人移交他们的土地时,是那么地不舍,那么地眷念,同时对白人提出要他们保护好土地上的河流、空气、动物等的请求。学生在朗诵西雅图的话语时,能用心去读出文本的情感,读出空气的清新,读出河水的清澈,读出树木的清秀,读出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圣洁。课文的重点就在同学们的朗读中得以掌握。文后我特意问学生:“现在的西雅图是什么样子呢?她受到白人的爱护了吗?”有的同学猜肯定被破坏了,袁宝鑫赶紧举手,他向我们展示了一段美丽迷人的现代西雅图城市风景,那妩媚的海岸线让我们对这节课意犹未尽,下课铃声响了许久,我们还沉浸在对文本的理解之中。

  “三三式”主题教研活动,第一次执教老师上课后,我和学科组的老师们一起,重新钻研了教材,课堂上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怎样创建多维互动的有效课堂,对其重新定位思考。

  《颐和园》这篇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采用了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是四年级写作的一篇好范文。所以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感受颐和园的美以及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方法,采用的是自主互动的教学模式。目标定位以后,我确定了上课思路:上课伊始,由同学们交流预*效果,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从而产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接下来,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画出游览示意图?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互动,然后深入理解课文。在这一环节中,我打算充分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熏陶。我以长廊一段为切入口,作为学*方法重点指导:先找景物,再找特点,最后品词品句体会感情,在学生掌握方法后,以小组合作形式游览第二、三站,学*万寿山、昆明湖段落,目的是体现扶与放。自主互动的教学模式虽说进行了一学期,但为了使这次教研活动中充分体现我们的实验成果,真正体现课堂上的有效互动,备课时我反复思考,怎样组织小组学*使小组学*有实效。对于合作学*,课程标准这样定义:“合作学*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所以,合作学*前,先让学生明确共同任务,以及自身承担的责任。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员参与,体现合作学*的真正内涵。为此,在合作学*前,我提出了学*要求:

  1 、自由选择万寿山昆明湖两处景点中的一处,进行小组学*。(1) 学*万寿山部分的小组思考:在万寿山脚下抬头望,看到什么?在山上看到什么?(2 )昆明湖上有哪些景点?

  2 、小组在充分学*的基础上,自由选择展示方式,准备学*成果展示。课文中有以下几处训练点:(1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雄伟壮丽的句子。(2 )描写昆明湖精美的句子。教学设计时我准备把这两处训练点在学生展示该部分的.时候,进行点拨、引导感悟。学生在读悟的基础上,体会到古代园林艺术的成就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三维目标得到了落实。关于文章的结构,我本打算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可是由于教学时间不充足,目的没有达到。

  反思本节课,虽然小组合作学*,体现了生生互动的局面,尤其评价时,学生之间体现了有效的互动,但也有遗憾:

  1 、给学生提供应有的指导不够,没有实现师生互动。学生在画颐和园的游览示意图时,应该是学生与文本互动,然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我没有走进学生中间做必要指导。设计游览示意图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 、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不够充足,在小组学*时,有的小组没有真正的投入,由于分工不明确,小组中思路快的同学,能在小组中得以交流,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有来得及交流,我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展示汇报了,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3 、知识点训练不扎实。

  教学预设小组展示时,比如万寿山的雄伟,学生可能体会不到,打算在学生展示时,引导学生读悟,体会万寿山的雄伟。还有昆明湖这处景点,课堂上,在学生展示时,是采取感情朗读法展示的,昆明湖的精美学生有一种隔靴抓痒的感觉,当时我想在此处,进行赛读的方式,然后联系“滑”字的妙用,再看图片,从而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昆明湖的静美,把学生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果肯定是理想的。但由于个人的教学机智不够,预设的环节在小组展示时没有体现,又一次留下了教学遗憾。

  一、实践教学的应用

  教师在自然环境中讲解速写,在实践中教学,为学生设立情景,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给人带来的视觉的艺术美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娱乐之中的快乐,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如对《我的飞机飞上蓝天》一课的绘画讲解,使学生学会运用彩纸折叠的方法制作出飞机的形状。教师先出示飞机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制作欲望。再让学生分析飞机的外型及制作的材料,学生说出了飞机的种类及性能。运用教师教的几种方法制作出多种飞机。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飞机试飞比赛,与学生一起互动,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对《速写风景》的讲解中,使学生学到了运用速写的方法绘画风景画,学会了如何取景进行绘画。抓住了事物的结构特征进行描绘。本课,教师通过运用在真实景中绘画,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在对《速写游戏活动》的讲解中,使学生学到了运用速写的方法绘画游戏活动,学会了如何构图进行绘画。抓住了游戏活动的特点进行描绘。

  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亲自动手,利用自己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制作一个《童话的城堡》,可以在里面钻来钻去,是一件多么另人激动的事!本课就给同学们这样一个动手圆梦的机会,因为美术学*不但是知识技能的

  传授,而是要贴*儿童的年龄特征与美术学*的实际水*,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现活动。学生能够选择适合的颜色,剪出建筑的各部的基本形,摆一摆,看一看。在装饰细节时注意添加一些有生活情趣的物品,如窗帘、小路等,只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到了乐趣就是成功的学*。

  三、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在上完美术课《名字的设计》后,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形式设计自己的名字。开始我以我的名字用两种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一种形式,导入主题。说出自己的设计想法,然后开始绘制。 整节课,学生的兴趣很浓,想象力得到了发挥。设计出了多种造型的名字形状。而且还图上了美丽的色彩,在笔画的形状上学生有多种的造型。如“点”,有的学生用七星瓢虫,还有的用水珠等表示。总之通过本节美术课的学*,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在上低年级美术《幻想动物》时,开始我以龙来举例。龙是由:鹿、牛、蛇、鹰等动物组成的动物。并出示龙的图片,学生分析图片。他们的兴趣被好奇感激发出来,我再引导他们创作学生心中的怪物。先以牛头、猫的身体的动物为例,可以由两个或三个或更多的动物组合。接下来由学生创作,可以运用不同种类的工具制作或绘画。学生创作出许多有趣的怪物,并为它们起了有趣的名字。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的特点,以龙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掌握孩童的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在《幻想未来的'景色》的绘画中,我通过图片、故事的结合,给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的未来。孩子根据教师的提示,画出了未来的景色。孩子对未来都充满希望,因此产生了绘画的兴趣。教师再正确的引导他们创作。由此,也会产生很大的效果。有的学生把未来的房子建在云彩上,能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

  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现实事物进行再创造。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

  五、美术的教育作用

  在上美术课《谁最美》中,学生通过教师讲故事和图片,使学生了解故事。从中学到了美的真正含义。

  在教学中,我先展示图片让学生观看,要求他们分析出图片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的理解图片的意义。这时我再把图片的内容编成故事讲给他们听,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并且能发自真情实感的完成老师留给的绘画内容。

  总之,社会在进步,方法在更新。要想与时俱进必须不断的反思过去,从中发现优点进行总结应用。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3.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修日志

  在初中教学工作中,很难争取到外出学*交流的机会。实际上从教师内心来说,都希望通过学*获得提高,教师们都愿意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建树。开放的远程研修较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从八月份开始,我参与了远程研修。回想这几个月的研修,我努力并且有所收获。我慎重的对待每一份作业。事实上,这也让我受益匪浅,我的整个教育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自己的学*只是阅读有关教育理论,却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而通过阅读其他教师的作业和点评,使自己看到了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在学校评课的时候我有话说了,不只是局限于教态自然,板书工整这些的`话,我抱着学*和共同提高的诚意与授课教师交流,尝试着用从远程研修上学到的来分析一堂课,试图使自己站高一点,看远一点。当然这些都只是有限度的成功,远远没有达到高标准的要求。所以说,远程研修使我产生最大 的改变就是使自己养成了勤于思考的*惯。

  远程研修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学*方式”。从参加远程研修以来,我在网上结识了很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有一线的教师、有高校的教师、教授,教育科研人员),他们对教育事业执着,有着先进的理念,睿智的思想,当我有了疑惑时就会去向他们请教,不管是教育理论还是数学专业知识,我都找到了良师益友,他们向我推荐了很多网站,博客。对我来说,远程教育是一个*台,我在研修中学*,学*中专业成长。

  第三是学*效率的提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校教师的业余时间很少。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效率便成了很现实的问题,在远程教育中,我看到了教育视点,教育博客这些栏目,使我能迅速有效地分享别人的经验,无疑就节省了学*的时间,“行动时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思想时做一个重行动的人,在学*、思考、交流中提高工作效率!”

  今后的工作打算:

  1、在模仿中摸索课堂教学。在远程研修中,我把重点放在观摩课堂教学上,模仿别人,借他山之石来攻自己的“教学之玉”。远程研修中有很多优秀的课学教学实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可以揣摩每一个精彩的段落,学*他们独具匠心的构思,积累成功的经验,我不是邯郸学步,而是把别人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模仿,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最终是要学会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2、坚持写教育日志。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有些是上课上出来的,有些是通过写作写出来的。我希望通过不停的写教育日志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次远程研修,我看了很多精彩的教育日志,在日志后面的点评中可以看出这是促使自己专业成长的极好方式。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之余,要把真实的教育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与同行交流。我通过写教育日志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那将有助于我深入理解学生的问题,了解自己是怎样组织教学的,寻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式。

  老师们,我们都是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我相信,只要善待每一次研修,我们就能分享研修中思想的觉醒、观念的碰撞、实践的磨擦、成功的快乐,一定会生发出新的教育机智与灵感,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学校现在倡导小组合作学*我认为很有必要,但同时我更认为,应把个体独立学*放在首位,个体独立学*是小组合作学*的基础,是前提。千万不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依赖。

  在生物课堂教学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让学生在个体独立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

  在课堂讲授中,我努力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题的实用性,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于生物教学反思3

  导入技能是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各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兴趣、产生学*动机、明确学*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技能。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使其自觉地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对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进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做到成功地导入呢?本文就教学导入方式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1、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

  这种方式主要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或影片,甚至听一段解说等等,由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热情,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转入正题。在讲授“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这一节时,便可采用这种方式导入。

  2、借教具导入

  授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教具,诸如:挂图、模型、实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教具,马上就会提出疑问:“这是什么东西呀?”由此,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3、通过设问导入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兴趣,使贮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由静息状态转变成动作状态(即活跃状态),减少新知识输入的阻抗,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一定的“心智紧张度”。例如,在讲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教师设问:“为什么我们家里阳台上种植的花卉总是朝着光源方向弯曲生长呢?”在学生初步讨论之后,教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生长素与这种现象有关呢?”通过设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对新知识强烈渴求,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