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找次品》教学反思 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状态。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 降低教学起点,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集体备课后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通过今天教学实际来看,效果更好一些。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在研究从9个和12个中找次品时,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汇报时有些方法,没有反馈。

  2、板书设计本课板书很难设计,很抽象,不容易使孩子们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在第一次试讲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用下划线来代表天*,上面的两个数字代表托盘两边的物品数量,这样就更形象一些,让孩子们也更容易理解一些。但改过之后,分析天*两边出现的两种情况,不如以前清楚、易懂。究竟哪种方法更利于学生理解,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

  《找次品》教学反思 2

《找次品》教学反思

  想快捷准确解决此类型问题,教师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均分成3份(如不能*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强化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少了发现后的欣喜与快乐,缺乏比较、综合等思维能力的锻炼。为此,我今天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了结论。这样的教学显然费时较多,练*二十六第4、6、7题都没能在单元时间内完成,必须再增加一个课时练*课,但学生们学得开心,思维十分活跃。

  在教学例2时,学生们发现9个物品不可能按教材所说分成4份(2,2,2,3)放在天*上称。因为将其中两个2放在天*上称过以后,剩下的2与3是不同能可时放在天*两边的,所以这种分法应该改为分成5份,即(2,2,2,2,1)。而这种方法实质与9分成4,4,1是一致的`。因此,学生认为教材这种分法不合理。不知大家怎么认为?

  因为9不能*均分成两份,因此学生们普遍选择了分3份。个性化解法丰富多彩,除了教材中提到的4,4,1;3,3,3外,还有2,2,5和1,1,7两种不同分法。这些分法中除*均分成3份以外的分法外,其它都至少需要称3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所以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均,能够*均分的*均分成3 份,不能*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

  最后总结规律: “只要记住物品总数在2——3之间,需要称1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在4——9之间,需要称2次;在10——27之间,需要称3次……。”我引导学生独立阅读137页的“你知道吗”。大家普遍认为这种方法好,如果是填空题可以根据表格快速填写,节省时间;如果是解决问题,可以根据表格核对自己的结果。但记不住数据怎么办?“从上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对照数据寻记忆窍门。果然,不一会儿功夫,刘思源同学就发现了隐藏的规律。“要辨别的物品数目2——3;4——9;10——27;28——81……”,这里的后一个数3,9,27,81都是不断乘3得来的。因此,只需记住第一组数据,然后将3依次乘3,即可得到每组数据的第二个数,第一个数则是前一组数据中第二个数+1得到的。

  《找次品》教学反思 3

  《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通过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优化找次品的方法。

  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明白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体会运用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本节课先分析从5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10、11个零件怎么分?教材虽然给我们提供一个基本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过程如何展开;优化在什么时候妥当;还需要教师充分地备好课。

  充分的动手操作和课件直观演示是学生分析找次品次数的基础。本节课是属于思维训练课,所以难度较大,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有困难,特别是对学*能力中下的学生。这节课我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学具,让学生借学具模拟称一称,并小组交流方法,同学间相互帮助,让学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为接下来符号化分析称球过程打下了基础。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本节课中教师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学会找次品的方法乃至认识更多更广的生活世界,这也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要体现的重要思想。

  《找次品》教学反思 4

  新课程数学五下教材在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基于以上认识在进行“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以求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精选研究数量,逐步优化找次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我放弃的了教材中以3个物品、5个物品再到9个物品的研究顺序,将其改为3个物品、4个物品、8个物品、9个物品进而扩展到10个、27个物品中找次品的研究。操作过程简述如下:

  1.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称最方便。并在教师的指点下完成数字化的分析方法:

  *衡1次3(1、1、1)

  不*衡1次

  2.利用不同的分法探究出4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学生实践操作和数字化的分析过程后,质疑利用天*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将物品分成几分?两份还是三份?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随机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学生面前,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上、一份在天*外。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几关注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方法的优化提供可做分析的蓝本。(其中部分方法不做全面展示)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3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而后教师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随机使学生产生不能*均份的数量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刚才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几个情况?从中发现“利用天*找次品,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均分成3份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数量差不多,其中必须有两份要一样多,另一份的数量尽可能与之接*。”最终优化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

  猜想验证,探究规律

  回顾前面找次品的研究,让学生发现在3个物品中找只要1次,4个物品中找只要2次,8个、9个物品中找也只要2次。并猜想5个、6个、7个物品中找的话,要用几次才可以了?并进行分析验证,得出在4个到9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只要用天*称2次的结论。随后让学生研究10个和27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次数,既做为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练*,又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找次品的规律,得出相应的结论。

  《找次品》教学反思 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学难点: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12个小圆片

  一、 确定研究方法――用天*称。

  师:你们知道伦敦奥运会的开幕时间吗?(20xx年7月28日03时12分)20xx伦敦奥运会就要到了,为了使每个运动员都能打好每场比赛,工厂里对每个体育器材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绝对不能出现次品,否则就会影响运动员的成绩,这不有个工人不小心,把一个次品球与2个好球混到了一起,你们愿意帮帮他找出那一个次品球吗?(出示课件)你们有哪些方法呢?

  生1:用手掂一掂,轻的就是次品。

  生2:用天*称。

  师:刚才有同学说使用天*,大家见过天*吗?

  (课件出示天*图片)

  师:天*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就(请用手势表示)保持*衡,如果不相等,轻的一端就会怎么样(上扬),重的一端就会怎么样(下沉)。

  师:如果使用天*来找出这3个球中的一个次品球,你打算怎么样称?

  生:天*两端各放1个,(是任意拿的吗)如果天*两端*衡,那天*外的那个就是次品;如果天*两端不*衡,那次品就在上扬的一端。

  学生在说的时候出示相应的课件。师:能这样称吗?学生齐读。

  ③师和学生一起小结:刚才在称的过程中,天*出现了几种情况?(2种),一种是两边相等的情况,也就是―――天**衡(板书:*衡),第二种情况时天*一边高,一边低,也就是不*衡。(板书:不*衡)

  这3 个球不管天**衡不*衡,称一次,就保证能找到次品。(保证找到)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起来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者是重一点,我们*惯把这类物品称之为“次品”。

  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这样用天*称来找次品的方法。(板书课题:找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方法。(体会找次品要求中的“保证、至少”和“全面的考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师:3个太少了,是吧,你看,不用老师教,你们都知道了。我们来点挑战性的。想挑战吗?请听题:如果你是一个工厂产品检测员,现在有243个零件,里面有1个是次品,用天*称,至少称几次一定能够保证找到次品?

  师:哪位同学大胆来猜测一下?

  生1,生2,生3

  师:没关系,既然是猜测,就允许出错,只要你认为有道理,就大胆地说出来。 师:你能验证到第几次呢?有办法吗?数量太多验证不出来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从小点开始研究。

  师:你们觉得可以从多少开始研究?生;??师说:那我们就从5开始好吗?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问题:这里有 5 瓶钙片,其中 1 瓶少了 3 片,是次品,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

  1、生独立审题

  师:这道题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要求)要求:同桌合作用手模拟天*,用5个学具(圆片)当钙片。

  思考:(1)把待测物品(5 瓶钙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2)假如天**衡,次品在哪里?

  (3)假如天*不*衡,次品在哪里?

  (4)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来?

  2、学生独立活动。

  3、学生汇报、演示。

  A、第1个学生汇报,是分成5(2,2,1),天*每边各放两个,如果天*不*衡,那么次品就在上扬的那两个中,再把那两个分别放在天*的两边,哪边上扬,那么那个就是次品,至少要称2次。如果天**衡,那么天*外那个就是次品,只要称一次。当学生在说的时候教师相应的板书。师:你们听懂了吗?谁再来说说他是怎么称的。(课件演示。)

  师:称一次能保证找到次品吗?对吗,运气好可能一次能找到次品,如果运气不好,那就要两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

  还有不同的称法吗?

  B、第2个学生汇报分法:分5份(1,1,1,1,1)每份1个。天*每边各放1个,如果天*不*衡,那个上扬的那个就是次品。

  师:找到次品了吗?能保证找到吗?

  生1:用这种方法称球,称1次只是可能找出次品,而不是一定能找出次品,如果天*不*衡,那次品就在剩下的3个中,需要再称一次,也就是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教师板书。)谁也来说说这种称法。(课件演示。) 师:虽然方法不同,却得到一个相同的结论。那就是5个物体中找到1个次品,用天*称,至少称( 2 )次保证能找出次品来。

  师:好了。3个,5个的问题解决了,在一些物品中找到1个次品,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手段和方法了。

  现在我们把数量再增加些,看看能否找到一种最简便的方法。

  三、 寻找找次品的最优方法,体现缩小范围的思想方法。

  1、出示题目 :有9个网球,其中一个网球是次品,它比其它的网球重一些,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就保证能找出次品来?

  师:这题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说说题意。

  生:有九个网球,其中一个重一些,是次品,用天*称,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师:大家可以选择学具摆,也可以在纸上像老师这样用图表示,先想把9个网球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假如天**衡,次品在哪里?(3)假如天*不*衡,次品在哪里?(4)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来?再想一想称一次至少能排除几个,也就是次品一定不在哪几个中。开始吧。

  师:刚才老师发现大家的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现在把你的方法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小组长负责把每种不同的方法记录在这张实验报告单中。大家再观察实验报告单并比一比哪一种是最优策略,想一想为什么?并选一个代表汇报你们组的方法。

  2、学生活动

  3、汇报分法及操作过程,教师相应出示课件。

  师:哪一组同学的代表愿意来汇报一下。(点出相应的课件)

  ①(分3份(4、4、1)的方法)生:天*两边各放在4个,如果天**衡,那剩下的那个就是次品,如果两边不*衡,下沉的那个盘子的4个再分成(2,2),分别放在天*的两边,这时一定有一边下沉,然后再把那两个分成(1,1)放在天*的两边,这时下沉的那边一定是次品,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3次。师:你这种方法称一次至少排除几个?出示课件:5个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②(分5份(2、2、2、2、1的方法)

  师:2个2的称,如果不*衡,次品在下沉的那个盘子里,再把2个分成(1,1)下沉那个就是次品。如果两边*衡,次品在剩下的5个中,这时天边两边再放两个,如果*衡,那么剩下的那个是次品,如果不*衡,再把下沉的那两个分别放在天*的两边,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3次。师:你这种方法称一次至少排除几个?出示课件;4个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③(分3份(3、3、3)的方法)生:天*两边各放三个,如果天**衡,那次品就在剩下的三个中,如果不*衡,那么次品就在下沉的那一边。再把3分成(1,1,1)如果两边*衡,次品就是剩下的那一个,如果两边不*衡,次品就是较轻的那一个。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2次。师:你这种方法称一次至少排除几个?板书:6个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9:(2,2,2,3)3次9:(1,1,1,1,1,1,1,1,1)4次。

  师:9有很多分法,可是能保证找到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是不一样的,最好的方法是怎么样分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为什么呢?

  生:分成三份,称一次排除的个数比较多,

  师:那我们要先考虑分成几份呢?(3份)

  师:这两种都是分成三份,哪一种更好?为什么?生:*均分成3份保证称一次排除的个数是最多的。师:那谁再来说说这种的称法?出示课件。

  师;最好的方法是怎么样分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

  出示课件:分3份 *均分

  3)小结:9个物品中找到1个次品,用天*称,*均分成3份,至少称2次保证可以找到次品。

  三、推测:

  师:那从27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需要称几次就能保证找到次品,你是怎么样分的。

  生:27(9,9,9)9个物品中找到1个次品,至少称2次保证可以找到次品。27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需要称3次就能保证找到次品。

  师:你真是聪明的孩子。那81个呢?怎么样分?

  生:81(27,27,27)只需要称4次就能找到次品

  师:243个?师: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说多少次啊?现在是不是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这就是数学的魅力,它的魅力我们是无法用语言去形容的,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主要是研究物品总数是3的倍数如何来找次品,如果不是3的倍数,比如10个,11个,25个等等,又该如何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要探索的内容。 大声告诉我今天我们学了一节什么课?如何找次品?什么样的方法是最简单的?谈谈你的收获吧。

  板书:找 次 品

  5(,1)2次 保证找到

  5(,,1)2次

  教学反思: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教材的编排是


《找次品》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阅读


《找次品》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1)

——《找次品》教学反思9篇

《找次品》教学反思1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追求心目中的理想课堂: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尊重教师的个性创造、目标落实有效、学生持续发展。而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发现不足,从而改进教学设计。最*教研室开展了“一课同上,同课异构”活动,作为青年教师的我经历了两周的精心准备,并进行了多次的的课堂实践之后,感慨颇多,收获颇多,并对有效的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美好的预设≠理想的课堂

  找次品这节课属于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先从3个零件中找一个偏重的次品,再从5瓶口香糖中找一个轻一点的次品,让学生初步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接着再来分析9筐松果中找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用12个零件进行验证,最后设计的巩固练*是:有15箱饼干,其中有一箱是次品,轻一点。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把它找出来?该怎么分?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做一做(称的过程),然后同桌说一说(怎样称的)。看着学生们动手又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我也禁不住加入其中。精心预设后的课堂显得更加活跃,更加生机勃勃。在这时问题出现了,学生在验证时发现12个零件不用*均分成3份,*均分成4份,3个3个的也可以只用3次就找到次品。我随即问道:“有没有比*均分成3份更少的分法?”学生:“没有。”“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均分成3份去称,次数一定是最少的。”我仓促的进行了小结。40分钟的课堂就这样结束了,带着遗憾,带着疑问下了课。

  二、精雕细琢,和学生一起收获着

  课后我又反复解读教材,回忆着课堂上的一个个镜头,听了其他老师的点评和建议,我重新备课,又进行了第二次上课。

  这次我是这样预设的,把3个零件和5瓶口香糖作为学生研究的起点,3给以最优策略的暗示,5给予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师生结合共同研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而9个零件是研究的主体,学生独立自主研究,找出最优方案,并体会最优方案的道理。将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这种方法,在第一次称时,能确定合格品的个数最多。无论天*是否*衡,都能一次排除三分之二的合格品。将第二次称的范围缩小到待测物品的'三分之一。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这次我把原来的巩固练*换成了有趣的小游戏——猜一猜,猜猜如果有27个、81个、243个待测物品,要想找出唯一的次品,用天*称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让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实现思维的跨越,并从中发现规律,如果待测物品个数×3,那么找次品称的次数会加1。课堂上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交流想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等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提高,进行优化思维的渗透。

  本节课所研究的待测物品个数都比较特殊,都是3的倍数,刚好可以*均分成3份,我准备第二课时再研究其他普通的一些数如8个、10个等。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我们*惯性的反应就是“难”,可经过这次磨练,我才发现不是教材难,而是自己太“懒”,不愿意去学*,不愿意去思索,其实方法总比困难多。有效的课堂需要精心的预设,有效的课堂需要不断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2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缩小待测物品范围的优化策略。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分析

  传统设计一般是首先找5个零件中的次品(目标:在认识*衡与不*衡两种可能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框图,经历逻辑推理的过程);再找9个零件(目标:找到最优称法,形成猜想);然后称8个,27个,探索规律;最后称100个、243个零件(目标:继续学*化归方法,找到零件个数与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这种设计从过程来看体现了操作 ----猜测----验证 ---- 归纳 ----应用的教学思路,它的重点放在学生优化方案的比较上。这样设计有两个弊端。问题一:按这种单刀直入式进行研究,因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储备不够、跨度过大,思维难以突然从方法多样性提升到最优化策略上来,学生的思维容易断层,探究会屡屡受挫,从而造成对此类问题的探究兴趣不足,影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问题二:在9个物品中找次品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猜想最佳策略:分三堆,每堆尽量同样多的规律,学生不容易找出来,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更难。学生探究的多样化一方面暴露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对最佳策略的关注。如何通过优化策略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高老师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探索适合学情的实践尝试

  1、巧:游戏互动做铺垫--巧妙渗透优化思想

  在学生的猜数过程中,高老师总让学生处于最不利的处境,除非他选择了最佳策略,否则猜的次数总是最多。高老师心中想的数不是固定的,是根据学生的猜在不断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开始他心中并没有想好一个具体的数。让最不利发挥到极致时,学生就会最大限度地理解策略的重要性。通过找中间数,学生认识到运用缩小范围猜数可以提高效率 ,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猜数游戏中感悟快速猜数的方法与策略。

  2、趣:交流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让学生用肢体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学生非常感兴趣。高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究3个、5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体现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的方法,分三原则。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即外显了学生的思维痕迹,又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的含义,为后续的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3、实:打破常规设悬念---激起优化需求

  如果说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传授的话,那教师肯定是把其中富有思考意义的东西机械化了,这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所以渗透优化思想一定要让学生经历了自主体验和反思顿悟的过程。本节课高老师打破常规,让学生大胆猜测:如果有2187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你认为至少称几次保证找到这个次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有什么办法?(把数据变小些,并举例研究。)激起学生优化需求,学生也从中认识到以退为进是一种很好的学*策略,为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走好了坚实的一步。

  4、准:找准盲区巧点拨---形成优化策略

  学生挑战在100个中找次品时,高老师及时点拨引导---------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迈出第一步至关重要。结合课前游戏,借鉴缩小范围的策略。小组合作拟订第一步怎么办?的计划。当出现分2份和3份的对比分析时,我又适时提问导引:是不是分的份数越多越好呢?让学生在例证中归纳出将待测物品尽量等分成三份的规律来。用准时点拨为学生扫清思维盲区,为优化策略的形成搭桥铺路。

  探索实践后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备这课时,高老师也考虑到用天*来操作演示,但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没有准备现成的天*;同时又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也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在此处多用时间有喧宾夺主、影响主题的嫌疑,因此他在本节课中没有把实物天*带进课堂,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演示代替天*操作。只要能让学生得到发展,删繁就简是很划算的。

  启示二:万丈高楼*地起。解决再难的问题,丰实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生的思维顺利由方法的多样性转向最优化,高老师在教材例1之前增设在3个中找次品的环节,目的有二:

  1、走实第一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重温天*的结构和用法,收集*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为后续研究储备能量。

  2、强化和预示方法。通过在3个中找次品的演练,引起学生思维方法的先入为主趋势,同时也顺应了学生的学*从模仿开始的*惯。要想学生的思维提升的更高,必须把思维的基础打得最牢。

  思考一:经历了本堂课的预设与生成后,对于本课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到怎样一个度是最合适的?

  思考二:这节课中,对于最佳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方法呢?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从高老师的数学课中,我们领悟到了这样的理念:通过数学学*,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找次品》教学反思3

  一、教材简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利用天*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基本的解决手段和方法。例2的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在实验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便于学生与例1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解决该问题的一般思路。

  二、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注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小组交流,经历找次品的过程;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后感想:

  (一) 情景的创设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状态。设计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使学生肯动脑、想参与、乐学*。

  (二)难点转化, 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盒木糖醇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 ,巩固提高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备课时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的教学 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找次品》教学反思4

  《找次品》教学后记本单元的数学与生活中有一节内容是“找次品”,仔细研究教材,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在教研活动时,与老师们交流、商议,确定低起点、小跨度、多操作、重发现,在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课后回顾教学过程,本节课做到了自主探索、注重数学化,因此学生理解较好,兴趣也较浓。

  首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其实要想快捷准确地解决此类型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均分成3份(如不能*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强化这种方法。但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首先我安排了从2~8个零件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零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把零件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其次重视“数学化”。学生理解了找次品的方法,但是用语言描述找次品过程,叙述起来就十分麻烦,尤其是需要需要多次称时。教材中是采用绘制简单天*示意图的方式表示找的过程。可是随着物品个数的增加,这种方式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不方便。于是,我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更加简单的记录方式?孩子们经过探讨,想到了不同的方式:用简单文字加箭头的方式,用树形图,就像原来学*的数的组成一样,每称一次,接着向下画一次。这种树形图吸收了箭头示意图的优点,使图示更具有数学味,也更简洁既准确、又形象。

  一点思考:当所分物品是偶数个(如4、6、8)时,我发现学生更亲睐于将其*均分成2份。这种分法在总数是4和6时,并不影响最少次数,但如果是8个物品时,如果*均分成2份,则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则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应尽量将物品分成3份,能够更好找出次品显得有些牵强。在练*中,有部分学生仍旧痴迷于*均分成2份的方法,在练*中就有部分学生将10分成5和5,用这种分法同样也能做出正确结果,这时教师该怎样评价呢?

《找次品》教学反思5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首先安排了从3个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继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继续发现多种方式找出其中的1个次品。最后安排了从12个找出次品,这次提高难度要通过写一写的方式找出次品。总结以上三种情况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我在教学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课的开始我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围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 学*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展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最优策略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中我认为还有以下方面没有做好: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还要说不同的方法,我没有给他机会,没照顾到个体差异;再者从5个待测物品中找较轻的一个中,有一学生举出了分成“2和3”的方法,面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均分这一概念的渗透;最后是在对从9个物品中找一个较轻的比较归纳中,总结比较仓促,使得学困生在这方面的理解上还有些困难。这些都需要努力改进和提高。

《找次品》教学反思6

  《找次品》是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条、试验明白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体会运用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本节课先分析从3瓶钙片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进行优化,并且延伸到10、11虫个零件怎么分。教材虽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过程如何展开,优化在什么时候妥当还需要教师充分地备好课。

  充分的动手操作和课件直观演示是学生分析找次品次数的基础。本节课是属于思维训练课,所以难度较大,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有困难,特别是对学*能力中下的学生。这节课我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学具,让学生借学具模拟称一称,并小组交流方法,同学间相互帮助,让学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为接下来符号化分析称的过程打下了基础。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本节课中教师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地学。

《找次品》教学反思7

  一、创设情景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状态。美国挑战者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3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2个玻璃球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2个、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4个、8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

  三、层层推进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2个、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4个、8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8个、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运用规律探究更大的数,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找次品》教学反思8

  新教材中的“数学广角”一直是教师感叹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内容,这次“找次品”也不例外。为了让学生低起点,拾级而上,我将例1单独作为一课时来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有成功也有困惑:

  一、两处成功

  1.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想快捷准确地解决此类型问题,教师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均分成3份(如不能*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强化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此,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如我首先安排了从2~8个零件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零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把零件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2.重视“数学化”。

 用语言描述找次品过程,当遇到使用天*次数较多时,叙述起来十分麻烦。在例1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更乐意用绘制简单天*示意图的方式表示找的过程。可是随着物品个数的增加,这种方式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不方便。“繁”则思变,教材137页第5题用简单文字加箭头的方式清晰描述过程10个物品分成3份:3个、3个、4找次品。这种方式比画天*简洁得多,但有没有更简便的记录方式呢?《教参》中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树形图。这种树形图用小括号代替了“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别是几”的叙述,一目了然。同时还吸收了箭头示意图的优点,用两个分支表示称得的不同结果。但我觉得“天*两边各放3个”这类语言能否符号化,使图示更具有数学味,也更简洁。当天*两边各放3个*衡时,再将4个物

  品分成3份,1、1、2,后面也应按前面格式写明“天*两边各放1个”,接着按*衡或不*衡分析,这样思维才能完整体现。经过自己的修改,我将树形图改为如下格式:

  我通过在两个数字下划线的方式代表“将这两堆物品分别放在天*两边”,这样既减少了文字,又方便最后统计次数。每种情况,最后只需数一数共划了多少条横线即可,既准确、又形象。

  二、两点困惑

 其一、找次品的题目一般都是求“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在使用树形图记录中,是否必须在最后标明谁是次品。即上图是否必须像这样写:

  其二、当所分物品是偶数个(如4、6、8)时,我发现学生更亲睐于将其*均分成2份。这种分法在总数是4和6时,并不影响最少次数,但如果是8个物品时,如果*均分成2份,则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则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应尽量将物品分成3份,能够更好找出次品“找次品”教学反思显得有些牵强。在练*中,有部分学生仍旧痴迷于*均分成2份的方法,在“做一做”中就有部分学生将10分成5和5,用这种分法同样也能做出正确结果,这时教师该怎样评价?

《找次品》教学反思9

  在上这课之前,我已有所耳闻——《找次品》这一内容比较难上,教学完之后确有实感。我在试教时(五1班),学生们的表现比较活跃,且能跟着老师的预设完成教学目标,可是这堂课却恰恰相反,可能与五2班学生的学风有一定的关系。经过反复琢磨,反复推敲,可能是由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较少,导致学生印象不深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使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自主探究活动少之又少。例如:在学生自主探索5个物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时,学生们是在思考,可更多的是想到一种策略后,就不去思考别的方案了。即便其他同学有别的想法,也无瑕去顾忌。因此,在这样的心境下学*,效果就不佳了。

  (2)形象教学还未铺垫好,逻辑思维就无法跟上。学生的思维还需要表象的支持,在本堂课表现为实践操作。当学生们还未真正理解5个物品中找出一个次品的方案时,急匆匆进入下一环节——9个物品中找到一个次品,显然这一步迈得太大了些。应该先让学生总结出5个次品中找到1一上次品的一般方法,总结、提炼之后,升华到逻辑思维的层面,之后再探究9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会使课上得更全面、更有效,孩子们学起来也会变得轻松些。

  (3)课堂气氛调动不够。整堂课上完之后,总感觉很压抑,无论是老师的表现还是学生的表现,这是为什么?分析之后,我认为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老师没有把持到学生的“现状”,一个知识点教学之后,学生的学情是否已经改变?是否能接受下面的知识?这些,都无从考证。只凭老师单方面的意愿进行教学,按部就班,低效乏味!

  这次教学展示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对症下药!我深信,只要我们想方设法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辅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找次品》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2)

——《找次品》教学反思6篇

《找次品》教学反思1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缩小待测物品范围的优化策略。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分析

  传统设计一般是首先找5个零件中的次品(目标:在认识*衡与不*衡两种可能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框图,经历逻辑推理的过程);再找9个零件(目标:找到最优称法,形成猜想);然后称8个,27个,探索规律;最后称100个、243个零件(目标:继续学*化归方法,找到零件个数与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这种设计从过程来看体现了操作 ----猜测----验证 ---- 归纳 ----应用的教学思路,它的重点放在学生优化方案的比较上。这样设计有两个弊端。问题一:按这种单刀直入式进行研究,因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储备不够、跨度过大,思维难以突然从方法多样性提升到最优化策略上来,学生的思维容易断层,探究会屡屡受挫,从而造成对此类问题的探究兴趣不足,影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问题二:在9个物品中找次品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猜想最佳策略:分三堆,每堆尽量同样多的规律,学生不容易找出来,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更难。学生探究的多样化一方面暴露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对最佳策略的关注。如何通过优化策略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高老师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探索适合学情的实践尝试

  1、巧:游戏互动做铺垫--巧妙渗透优化思想

  在学生的猜数过程中,高老师总让学生处于最不利的处境,除非他选择了最佳策略,否则猜的次数总是最多。高老师心中想的数不是固定的,是根据学生的猜在不断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开始他心中并没有想好一个具体的数。让最不利发挥到极致时,学生就会最大限度地理解策略的重要性。通过找中间数,学生认识到运用缩小范围猜数可以提高效率 ,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猜数游戏中感悟快速猜数的方法与策略。

  2、趣:交流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让学生用肢体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学生非常感兴趣。高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究3个、5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体现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的方法,分三原则。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即外显了学生的思维痕迹,又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的含义,为后续的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3、实:打破常规设悬念---激起优化需求

  如果说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传授的话,那教师肯定是把其中富有思考意义的东西机械化了,这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所以渗透优化思想一定要让学生经历了自主体验和反思顿悟的过程。本节课高老师打破常规,让学生大胆猜测:如果有2187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你认为至少称几次保证找到这个次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有什么办法?(把数据变小些,并举例研究。)激起学生优化需求,学生也从中认识到以退为进是一种很好的学*策略,为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走好了坚实的一步。

  4、准:找准盲区巧点拨---形成优化策略

  学生挑战在100个中找次品时,高老师及时点拨引导---------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迈出第一步至关重要。结合课前游戏,借鉴缩小范围的策略。小组合作拟订第一步怎么办?的计划。当出现分2份和3份的对比分析时,我又适时提问导引:是不是分的份数越多越好呢?让学生在例证中归纳出将待测物品尽量等分成三份的规律来。用准时点拨为学生扫清思维盲区,为优化策略的形成搭桥铺路。

  探索实践后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备这课时,高老师也考虑到用天*来操作演示,但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没有准备现成的天*;同时又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也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在此处多用时间有喧宾夺主、影响主题的嫌疑,因此他在本节课中没有把实物天*带进课堂,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演示代替天*操作。只要能让学生得到发展,删繁就简是很划算的。

  启示二:万丈高楼*地起。解决再难的问题,丰实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生的思维顺利由方法的多样性转向最优化,高老师在教材例1之前增设在3个中找次品的环节,目的有二:

  1、走实第一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重温天*的结构和用法,收集*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为后续研究储备能量。

  2、强化和预示方法。通过在3个中找次品的演练,引起学生思维方法的先入为主趋势,同时也顺应了学生的学*从模仿开始的*惯。要想学生的思维提升的更高,必须把思维的基础打得最牢。

  思考一:经历了本堂课的预设与生成后,对于本课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到怎样一个度是最合适的?

  思考二:这节课中,对于最佳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方法呢?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从高老师的数学课中,我们领悟到了这样的理念:通过数学学*,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找次品》教学反思2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与不足。

  一、优点

  (1)导入激发学生学*热情

  (2)民主导学中渗透"退"也就是"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展示交流中体验"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猜测与验证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接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节课就让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首先从9瓶中找1瓶次品的几种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发现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次数最少,是否无论是多少瓶都是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的次数最少那?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实验,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不足

  在得出待测物品是3的倍数后,我适当将知识进行了拓展,学生经过观察后,很快地分别说出了所要称的次数。这一拓展,有效地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

  (1)本节是思维训练课,但最终是不是所有的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呢?现在反思一下,确实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2)另外所用的图示的办法,应该多做讲解,要让每一位同学能熟练的运用它。

  (3)在板书中由于看到黑板是一块,本来设计的板书临时改为2列,结果出现了板书中"操作方法"占了2行。

  总之,这次教质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对症下药!我深信,只要我们想方设法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辅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找次品》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我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有这样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此,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如我首先安排了从5个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8个,继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继续发现多种方式找出其中的1个次品。最后安排了9个找出次品,这次提高难度要通过写一写的方式找出次品。总结以上三种情况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我在教学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课的开始我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这过程中,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围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展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本节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沈佳老师让学生借助圆片,以动手操作为手段,以思维训练为目的,把5个零件和8个零件作为学生研究的起点,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虽然本课从整体上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有些细节问题还是应该注意的。如:对于孩子们发言的点评还应该再有一些针对性;时间的控制再合理些,如在5个中找次品的时间再压缩一些为8和9再节省出一些时间会更好。让课堂时间分配更加合理。

《找次品》教学反思4

  一、尽量体现教材意图。

  《找次品》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优化时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推理的方法运用优化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二、尽量体现“数学味”。

  数学味或者说数学化是现在数学课堂提倡的理念,是我们所追求的。那么,怎样体现出数学味呢?怎样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呢?教师在本节课作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5件物品,找出其中的一件次品。让学生经历多次观察、比较、分析,在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中,加强横向与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找次品的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

  三、尽量体现方法渗透。

  本节课中教者还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方法,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贯穿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学会找次。

《找次品》教学反思5

  新教材中的“数学广角”一直是教师感叹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内容,这次“找次品”也不例外。为了让学生低起点,拾级而上,我将例1单独作为一课时来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有成功也有困惑:

  一、两处成功

  1.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想快捷准确地解决此类型问题,教师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均分成3份(如不能*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强化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此,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如我首先安排了从2~8个零件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零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把零件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2.重视“数学化”。

 用语言描述找次品过程,当遇到使用天*次数较多时,叙述起来十分麻烦。在例1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更乐意用绘制简单天*示意图的方式表示找的过程。可是随着物品个数的增加,这种方式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不方便。“繁”则思变,教材137页第5题用简单文字加箭头的方式清晰描述过程10个物品分成3份:3个、3个、4找次品。这种方式比画天*简洁得多,但有没有更简便的记录方式呢?《教参》中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树形图。这种树形图用小括号代替了“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别是几”的叙述,一目了然。同时还吸收了箭头示意图的优点,用两个分支表示称得的不同结果。但我觉得“天*两边各放3个”这类语言能否符号化,使图示更具有数学味,也更简洁。当天*两边各放3个*衡时,再将4个物

  品分成3份,1、1、2,后面也应按前面格式写明“天*两边各放1个”,接着按*衡或不*衡分析,这样思维才能完整体现。经过自己的修改,我将树形图改为如下格式:

  我通过在两个数字下划线的方式代表“将这两堆物品分别放在天*两边”,这样既减少了文字,又方便最后统计次数。每种情况,最后只需数一数共划了多少条横线即可,既准确、又形象。

  二、两点困惑

 其一、找次品的题目一般都是求“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在使用树形图记录中,是否必须在最后标明谁是次品。即上图是否必须像这样写:

  其二、当所分物品是偶数个(如4、6、8)时,我发现学生更亲睐于将其*均分成2份。这种分法在总数是4和6时,并不影响最少次数,但如果是8个物品时,如果*均分成2份,则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则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应尽量将物品分成3份,能够更好找出次品“找次品”教学反思显得有些牵强。在练*中,有部分学生仍旧痴迷于*均分成2份的方法,在“做一做”中就有部分学生将10分成5和5,用这种分法同样也能做出正确结果,这时教师该怎样评价?

《找次品》教学反思6

  本单元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进一步理解随机事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并学*如何用直观的方式清晰、简洁、有条理地表示逻辑推理过程。

  成功之处:

  1.重视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在例题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动脑思考怎样从3瓶钙片才能找出次品,并能用简单的过程清楚地描述出来。然后再从8个零件中找出次品,并让学生思考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独立探索,并将自己探索的情况填入课本中的表格里。探索情况如下:

  8(1,1,1,1,1,1,1,1)分成8份至少称4次

  8(4,4)分成2份至少称3次

  8(2,2,2,2)分成4份至少称3次

  8(3,3,2)分成3份至少称2次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当*均分成3份时,称的次数最少,这3份应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相差1。根据这一规律再让学生找出9、10、11个零件中的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并感受到把待测物品要尽可能的均分成3份,进一步明确找次品的最优方法,从而体会到优化思想的重要性。

  2.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找次品中的“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理解关键词的意义,然后教师明确“能保证”就是在运气最差的情况下也能找到才叫保证,而“至少”就是指在所有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

  不足之处:

  1.在探索多种方法的过程中,用时较多,导致时间分配不均匀,练*时间少。

  2.对于运气好的情况明确的不是很清楚,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待测物品无论是多少个,称一次是有可能称出来的。

  3.对于不知道次品是轻或重,还需要再称一次才能得出答案也没有明确。

  再教设计:

  可以改用分组探索,每组探索一种,集体交流时共同总结归纳找次品的最优方案。


《找次品》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3)

——《找次品》教学反思菁选

《找次品》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找次品》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找次品》教学反思1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找次品教学反思。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与不足。

  一、优点

  (1)导入激发学生学*热情

  首先,我以讲故事美国航空飞机爆炸导入,抓住学生好奇心理,(飞机的爆炸真的和一个次品有关)课一开始,发挥学生对新课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主体意识。而后又加以课件来解决他们心中的某些疑问,这样能激发学生学*的热情。

  (2)民主导学中渗透“退”也就是“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我在教学中体现了华罗庚“退”的数学思想——善于“退”足够“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把复杂的问题退回简单化,再从解决简单的问题中发现规律,用这个规律解决复杂的问题。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从81瓶钙中找一个次品,用天*称,至少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学生猜无论如何都要81次,有的'说42次。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首先研究2瓶,3瓶5瓶等逐渐寻找规律和方法,最后找到“*均分3份来称所需次数最少”的方法,然后用找到的方法来解决从81瓶中找次品的问题。后来经过探究后发现从81瓶中找次品只需4次即可,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数学的奇妙!从而激发了学生数学的学*欲望。

  (3)展示交流中体验“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猜测与验证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接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节课就让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首先从9瓶中找1瓶次品的几种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发现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次数最少,是否无论是多少瓶都是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的次数最少那?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实验,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不足

  在得出待测物品是3的倍数后,我适当将知识进行了拓展,学生经过观察后,很快地分别说出了所要称的次数。这一拓展,有效地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1)本节是思维训练课,但最终是不是所有的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呢?现在反思一下,确实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2)另外所用的图示的办法,应该多做讲解,要让每一位同学能熟练的运用它。

  (3)在板书中由于看到黑板是一块,本来设计的板书临时改为2列,结果出现了板书中“操作方法”占了2行。总之,这次教学优质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对症下药!我深信,只要我们想方设法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辅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找次品》教学反思2

  一、尽量体现教材意图。

  《找次品》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优化时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推理的方法运用优化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二、尽量体现“数学味”。

  数学味或者说数学化是现在数学课堂提倡的理念,是我们所追求的。那么,怎样体现出数学味呢?怎样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呢?教师在本节课作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5件物品,找出其中的一件次品。让学生经历多次观察、比较、分析,在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中,加强横向与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找次品的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

  三、尽量体现方法渗透。

  本节课中教者还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方法,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贯穿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学会找次。

《找次品》教学反思3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称最方便。

  接着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分法分别探究出4个物品和5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学生实践操作和数字化的分析过程后,质疑利用天*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将物品分

  成几分?两份还是三份?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随机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黑板上,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上、一份在天*外。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接下来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关注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1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然后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随机使学生产生不能*均份的数量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刚才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几个情况?从中发现“利用天*找次品,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均分成3份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数量差不多,其中必须有两份要一样多,另一份的数量尽可能与之接*。”最终优化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

《找次品》教学反思4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追求心目中的理想课堂: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尊重教师的个性创造、目标落实有效、学生持续发展。而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发现不足,从而改进教学设计。最*教研室开展了“一课同上,同课异构”活动,作为青年教师的我经历了两周的精心准备,并进行了多次的的课堂实践之后,感慨颇多,收获颇多,并对有效的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美好的预设≠理想的课堂

  找次品这节课属于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先从3个零件中找一个偏重的次品,再从5瓶口香糖中找一个轻一点的次品,让学生初步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接着再来分析9筐松果中找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用12个零件进行验证,最后设计的巩固练*是:有15箱饼干,其中有一箱是次品,轻一点。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把它找出来?该怎么分?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做一做(称的.过程),然后同桌说一说(怎样称的)。看着学生们动手又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我也禁不住加入其中。精心预设后的课堂显得更加活跃,更加生机勃勃。在这时问题出现了,学生在验证时发现12个零件不用*均分成3份,*均分成4份,3个3个的也可以只用3次就找到次品。我随即问道:“有没有比*均分成3份更少的分法?”学生:“没有。”“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均分成3份去称,次数一定是最少的。”我仓促的进行了小结。40分钟的课堂就这样结束了,带着遗憾,带着疑问下了课。

  二、精雕细琢,和学生一起收获着

  课后我又反复解读教材,回忆着课堂上的一个个镜头,听了其他老师的点评和建议,我重新备课,又进行了第二次上课。

  这次我是这样预设的,把3个零件和5瓶口香糖作为学生研究的起点,3给以最优策略的暗示,5给予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师生结合共同研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而9个零件是研究的主体,学生独立自主研究,找出最优方案,并体会最优方案的道理。将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这种方法,在第一次称时,能确定合格品的个数最多。无论天*是否*衡,都能一次排除三分之二的合格品。将第二次称的范围缩小到待测物品的三分之一。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这次我把原来的巩固练*换成了有趣的小游戏——猜一猜,猜猜如果有27个、81个、243个待测物品,要想找出唯一的次品,用天*称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让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实现思维的跨越,并从中发现规律,如果待测物品个数×3,那么找次品称的次数会加1。课堂上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交流想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等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提高,进行优化思维的渗透。

  本节课所研究的待测物品个数都比较特殊,都是3的倍数,刚好可以*均分成3份,我准备第二课时再研究其他普通的一些数如8个、10个等。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我们*惯性的反应就是“难”,可经过这次磨练,我才发现不是教材难,而是自己太“懒”,不愿意去学*,不愿意去思索,其实方法总比困难多。有效的课堂需要精心的预设,有效的课堂需要不断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5

  新课程数学五下教材在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基于以上认识在进行“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以求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精选研究数量,逐步优化找次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我放弃的了教材中以3个物品、5个物品再到9个物品的研究顺序,将其改为3个物品、4个物品、8个物品、9个物品进而扩展到10个、27个物品中找次品的研究。操作过程简述如下:

  1.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称最方便。并在教师的指点下完成数字化的分析方法:

  *衡1次3(1、1、1)

  不*衡1次

  2.利用不同的分法探究出4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学生实践操作和数字化的分析过程后,质疑利用天*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将物品分成几分?两份还是三份?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随机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学生面前,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上、一份在天*外。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几关注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方法的优化提供可做分析的蓝本。(其中部分方法不做全面展示)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3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而后教师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随机使学生产生不能*均份的数量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刚才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几个情况?从中发现“利用天*找次品,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均分成3份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数量差不多,其中必须有两份要一样多,另一份的数量尽可能与之接*。”最终优化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

  猜想验证,探究规律

  回顾前面找次品的研究,让学生发现在3个物品中找只要1次,4个物品中找只要2次,8个、9个物品中找也只要2次。并猜想5个、6个、7个物品中找的话,要用几次才可以了?并进行分析验证,得出在4个到9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只要用天*称2次的结论。随后让学生研究10个和27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次数,既做为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练*,又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找次品的规律,得出相应的结论。

  《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连试教合在一起,一共上了3次,但是每一节的教学任务都没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针对各位老师对我的评课意见和自己的想法,对这节《找次品》进行如下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课前谈话环节,我用分过的一瓶七彩糖和没分过的七彩糖进行对比,从而引出“次品”这一概念,让学生从这两瓶中找出次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用天*称。这一环节,我感觉上还好。

  但是在学生示范了从3个物品中,只要称1次就可以找出次品这个环节后,我不应该重复学生的示范过程,而是应该呼应此环节的开始部分,让学生思考从2个物品中只要称一次就可以找出1个次品,为什么从3个物品中也只要称一次?这个道理不应该由我来说,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想明白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接下来的从4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环节,此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找次品的教学过程。我采用学生边说找次品的过程,我随机板书。由于多媒体的黑板离学生比较远,而这节课要板书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写的字相对很小,这些种种原因,大多数学生对我在黑板上写的数学方式,并不是十分理解,虽然对着黑板又引导学生把找次品的过程又说了一次,但亡羊补牢的效果已经不明显了。在学生说方法时,我不应该随机板书,而应该跟学生点明,由于随着物品数目的增多,找次品的过程就更加地繁琐,所以要采用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从而引出用数学方式来表示找的过程,边回想刚才学生找次品的方法,教师边随机板书,也边介绍怎么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现。

  由于用数学方式来表示找次品的过程这一环节落实地很不到位,导致下面的环节的瘫痪,所以学生从8或9个物品找出次品,在小组内探索花的时间很多,集体反馈时花的时间也很多,但学生都只是还停留在口头表达层次上,并不能用数学的方式很好地表达出来。

  一堂课要想上得成功,必须环环相扣,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落实到位。这三次的上课,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是整节课的引领人物,教学节奏的把握尤其重要,这是我今后教学应该尤其要注意的,高段教学的节奏该怎样把握呢?以后要多听听高段老师的课,多学*他们教学时节奏地把握,哪里该讲,哪里不该讲。

《找次品》教学反思6

  这两天教学了“找次品”一课,它是五下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是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教材的编排是先分析3瓶钙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8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到9、10、11个零件中。本节课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先从3瓶钙片中找一瓶次品入手,让学生充分感知把待测物品的个数分成能*均分成3份可以更简便。

  在练*5瓶钙片时,有部分学生仍*均分成2份的方法,虽然适用于这道题,但换成例2的'8个零件时,明显发现方法不够简便。所以,在从8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时,我首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都有哪些方法可以找出次品,分别用了多少次?并通过列表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分析中渐渐发现找次品的快捷方法,并在我的引导下发现规律,同时感受*均分和不*均分对寻找次品次数的影响,在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策略:*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均分的话,他们之间只能相差1,这样才能使所需次数最少。

  在整节课中,我通过幻灯片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分析找次品次数,但发现学生学起来还是会有困难,特别是语言表述上。所以,在练*中我让学生借助学具模拟称一称,并在小组中交流方法,同学间相互帮助,让学生都能理解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明显效果好多了。最后,我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了解课本中的补充材料,让学生进一步发现所测物品数目与至少需要次数之间的关系。

  对于此类找最佳策略的题目,必须要学生充分经历学*的过程,在自我操作中感受其规律,并能进行应用,而只通过直观演示还是不够的。

《找次品》教学反思7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连自己都看不懂的内容,学生能听懂吗?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两点:

  第一、当物体放在天*的两端时会出现*衡和不*衡两种情况;

  第二、要想通过天*的*衡与不*衡找到次品,那么天*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

  理解了这两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并提问:还有几个也能1次就能找到次品?让孩子们知道2~3个物品只需要1次就够了。接着学*4个,首先问孩子们能不能1次就找到次品,孩子们回答能够。是呀,在运气好的情况下是能够找到的但是能不能保证找到呢?这样让孩子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要考虑运气最坏的时候也能找到才叫要保证。就4个的分法就多了:(2,2)、(1、1、2),这两种分法都需要2次才能找到。接着教学8个,9个,都只需要2次就能保证找到,到了10个就需要3次了……,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建立模型:2~3个——1次,4~9个——2次,9~27个——3次,这样就能让孩子很快的确定称的次数,然后根据次数来确定的自己的方案,这样的话,学生确定方案时就不局限于一定要按照书上的方案:能*均分成3份的就*均分成3份来称,不能*均分成3份的:2组相等,另一组与之相差1,还有很多种分法。

  这样的教学我感觉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比较容易,孩子们也很感兴趣。

《找次品》教学反思8

  执教《找次品》一节课时,在导入环节,我用孩子们最常见的事物——“口香糖”引入课题,既与本课内容相关,又能提高孩子们的兴趣,从而引出“次品”。

  在探索新知环节中,我让孩子从易到难,从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次品,然后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置了一个环节:让电脑大屏滚动起来,最后停在哪个数字上,就从那个数字的口香糖中找出一瓶次品,最后电脑停在了19683瓶上,学生的兴趣陡然升高。此时老师告诉孩子们,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来解决类似问题,作为老师,不仅要对学生“授以鱼”,更要“授以渔”,让学生学会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接着从6瓶、9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次品,其中在从9瓶口香糖中找次品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的活动,旨在让孩子自己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找次品的规律,发现规律后再从27瓶、81瓶、243瓶、729瓶、2187瓶、6561瓶、19683瓶口香糖中找次品,当学生发现从19683瓶口香糖中至少9次就能找出一瓶次品时,孩子们的情绪立即达到了高潮,也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接着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当待测物品数不是3的倍数时又该如何找次品?引导学生得出当待测物品数*均分成3份后余一瓶或余两瓶时如何放就不影响我们用天*找次品,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旨在让学生养成勤动脑、细观察的好*惯。最后,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口述出找次品的最优化策略,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总结表达能力。

  在接下来的练*环节中,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闯关模式,练*由易到难,让孩子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在练*中得到升华。

  执教过这一节课后,感到存在的不足是:

  1、学情把握不准,准备不充分。在小组合作时,学生对待测物品分份数时,不大胆,导致老师提示过于明显。

  2、对教学时间把握不好。

《找次品》教学反思9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缩小待测物品范围的优化策略。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分析

  传统设计一般是首先找5个零件中的次品(目标:在认识*衡与不*衡两种可能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框图,经历逻辑推理的过程);再找9个零件(目标:找到最优称法,形成猜想);然后称8个,27个,探索规律;最后称100个、243个零件(目标:继续学*化归方法,找到零件个数与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这种设计从过程来看体现了操作 ----猜测----验证 ---- 归纳 ----应用的教学思路,它的重点放在学生优化方案的比较上。这样设计有两个弊端。问题一:按这种单刀直入式进行研究,因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储备不够、跨度过大,思维难以突然从方法多样性提升到最优化策略上来,学生的思维容易断层,探究会屡屡受挫,从而造成对此类问题的探究兴趣不足,影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问题二:在9个物品中找次品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猜想最佳策略:分三堆,每堆尽量同样多的规律,学生不容易找出来,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更难。学生探究的多样化一方面暴露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对最佳策略的关注。如何通过优化策略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高老师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探索适合学情的实践尝试

  1、巧:游戏互动做铺垫--巧妙渗透优化思想

  在学生的猜数过程中,高老师总让学生处于最不利的处境,除非他选择了最佳策略,否则猜的次数总是最多。高老师心中想的数不是固定的,是根据学生的猜在不断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开始他心中并没有想好一个具体的数。让最不利发挥到极致时,学生就会最大限度地理解策略的重要性。通过找中间数,学生认识到运用缩小范围猜数可以提高效率 ,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猜数游戏中感悟快速猜数的'方法与策略。

  2、趣:交流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让学生用肢体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学生非常感兴趣。高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究3个、5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体现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的方法,分三原则。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即外显了学生的思维痕迹,又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的含义,为后续的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3、实:打破常规设悬念---激起优化需求

  如果说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传授的话,那教师肯定是把其中富有思考意义的东西机械化了,这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所以渗透优化思想一定要让学生经历了自主体验和反思顿悟的过程。本节课高老师打破常规,让学生大胆猜测:如果有2187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你认为至少称几次保证找到这个次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有什么办法?(把数据变小些,并举例研究。)激起学生优化需求,学生也从中认识到以退为进是一种很好的学*策略,为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走好了坚实的一步。

  4、准:找准盲区巧点拨---形成优化策略

  学生挑战在100个中找次品时,高老师及时点拨引导---------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迈出第一步至关重要。结合课前游戏,借鉴缩小范围的策略。小组合作拟订第一步怎么办?的计划。当出现分2份和3份的对比分析时,我又适时提问导引:是不是分的份数越多越好呢?让学生在例证中归纳出将待测物品尽量等分成三份的规律来。用准时点拨为学生扫清思维盲区,为优化策略的形成搭桥铺路。

  探索实践后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备这课时,高老师也考虑到用天*来操作演示,但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没有准备现成的天*;同时又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也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在此处多用时间有喧宾夺主、影响主题的嫌疑,因此他在本节课中没有把实物天*带进课堂,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演示代替天*操作。只要能让学生得到发展,删繁就简是很划算的。

  启示二:万丈高楼*地起。解决再难的问题,丰实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生的思维顺利由方法的多样性转向最优化,高老师在教材例1之前增设在3个中找次品的环节,目的有二:

  1、走实第一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重温天*的结构和用法,收集*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为后续研究储备能量。

  2、强化和预示方法。通过在3个中找次品的演练,引起学生思维方法的先入为主趋势,同时也顺应了学生的学*从模仿开始的*惯。要想学生的思维提升的更高,必须把思维的基础打得最牢。

  思考一:经历了本堂课的预设与生成后,对于本课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到怎样一个度是最合适的?

  思考二:这节课中,对于最佳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方法呢?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从高老师的数学课中,我们领悟到了这样的理念:通过数学学*,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找次品》教学反思10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辩析、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提升数学素养。上完这节内容,我自认为这节课上得还算成功。

  一、利用信息资源,激发探究欲望。新课的引入,选用美国“挑战者”号火箭升空到火箭突然空中爆炸的视频,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想探究找次品的欲望。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二、开放学*空间,提供探究*台。整节课教师只是提供素材,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方案,展示各种独特的想法,在观察->实践->对比->讨论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如:学生从中发现,把待检的产品分成3份,尽量*均分,若不能*均分3份,每一份的数量只能相差1,保证找到的次数是最少的,这个结论得出的不是教师给的,而学生从众多的方案中,经过比较,自悟出来的,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情感态度与经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个性化学*。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在观看影片、寻找方法 、感悟策略 、提炼规律的全过程中,老师讲解的很少,只是在知识关键处引导、点拨、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中得到不同程度不同的发展。

《找次品》教学反思11

  本单元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进一步理解随机事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并学*如何用直观的方式清晰、简洁、有条理地表示逻辑推理过程。

  成功之处:

  1.重视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在例题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动脑思考怎样从3瓶钙片才能找出次品,并能用简单的过程清楚地描述出来。然后再从8个零件中找出次品,并让学生思考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独立探索,并将自己探索的情况填入课本中的`表格里。探索情况如下:

  8(1,1,1,1,1,1,1,1)分成8份至少称4次

  8(4,4)分成2份至少称3次

  8(2,2,2,2)分成4份至少称3次

  8(3,3,2)分成3份至少称2次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当*均分成3份时,称的次数最少,这3份应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相差1。根据这一规律再让学生找出9、10、11个零件中的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并感受到把待测物品要尽可能的均分成3份,进一步明确找次品的最优方法,从而体会到优化思想的重要性。

  2.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找次品中的“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理解关键词的意义,然后教师明确“能保证”就是在运气最差的情况下也能找到才叫保证,而“至少”就是指在所有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

  不足之处:

  1.在探索多种方法的过程中,用时较多,导致时间分配不均匀,练*时间少。

  2.对于运气好的情况明确的不是很清楚,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待测物品无论是多少个,称一次是有可能称出来的。

  3.对于不知道次品是轻或重,还需要再称一次才能得出答案也没有明确。

  再教设计:

  可以改用分组探索,每组探索一种,集体交流时共同总结归纳找次品的最优方案。

《找次品》教学反思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进行《找次品》的教学时,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等方式,来凸显数学建模和优化思想。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材的编排是先分析从5瓶钙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10、11个零件怎么分?有效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我通过从3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5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9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8个玻璃球中找一个次品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3瓶中建立利用天*找次品的根,在5瓶中对找次品的方法进行建模,在9瓶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及时进行优化:这种*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所称次数最少,最后在8个玻璃球中进一步优化方法:在利用天*找次品时,首先要把物品分成3份,能*均分时就*均分,不能*均分时就尽量*均分,这样,所称次数最少。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具的直观演示,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用天*实物进行试验,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学生看不太清楚,实验效果不明显;每一次称时,都需要对天*进行调节与处理,麻烦且费时。但在本节课中,又必须要借助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模和推理。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天*模型来直观演示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又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后面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简洁准确的叙述推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简洁、准确的叙述操作和推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我要求学生边摆边说,从而训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学生的叙述过程中要求语言尽量简洁,如:在天*的两个托盘里各放2瓶,可以说成2,2一称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的表述会更清楚,语言会更简洁、准确,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的完整、快捷,从而提高了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四、利用已知结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以往的教学中发现,本课容量大,时间紧,很不容易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根的建立,方法建模时,要求学生要简洁、准确的叙述操作和推理过程,在后面教学中,就直接利用已经发现的结论,不再重复、累赘的叙述。例如:27(9,9,9)第一次9,9一称,然后再从9个里面找次品,就直接利用前面的结论。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

  接到期末考试的时间,确实有点紧,在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怎样讲的前提下,直接让学生讨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学生说:“分组法最省时间。”我直接说:“好!下面讨论怎样分组最优方案。”

  “我总结出来了,分成三份。”

  “当待测物品的数量是3的倍数时,把待测物品*均分成三份,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找出次品。要*均分成三份哦!”

  “说的很到位,谁还有补充。”

  “当待测物品的数量不是3的倍数时,也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每份个数尽可能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1份只相差1。”

  “补充的很全面,把樊静祎与刘懿贤的加起来就是找次品的规律。”

  “好,下面咱们来实战一下!”

  让学生把小状元拿出来,开始做!由于刚才讲的快,所以让学生说答案的时候必须说思路。

  没有想到,孩子们掌握的这么好!心里窃喜。

《找次品》教学反思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通过身边生活实例。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状态。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关系,在研究从9个和12个中找次品时,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汇报时有些方法,没有反馈。

《找次品》教学反思14

  《找次品》教学后记本单元的数学与生活中有一节内容是“找次品”,仔细研究教材,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在教研活动时,与老师们交流、商议,确定低起点、小跨度、多操作、重发现,在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课后回顾教学过程,本节课做到了自主探索、注重数学化,因此学生理解较好,兴趣也较浓。

  首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其实要想快捷准确地解决此类型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均分成3份(如不能*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强化这种方法。但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首先我安排了从2~8个零件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零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把零件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其次重视“数学化”。学生理解了找次品的方法,但是用语言描述找次品过程,叙述起来就十分麻烦,尤其是需要需要多次称时。教材中是采用绘制简单天*示意图的方式表示找的'过程。可是随着物品个数的增加,这种方式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不方便。于是,我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更加简单的记录方式?孩子们经过探讨,想到了不同的方式:用简单文字加箭头的方式,用树形图,就像原来学*的数的组成一样,每称一次,接着向下画一次。这种树形图吸收了箭头示意图的优点,使图示更具有数学味,也更简洁既准确、又形象。

  一点思考:当所分物品是偶数个(如4、6、8)时,我发现学生更亲睐于将其*均分成2份。这种分法在总数是4和6时,并不影响最少次数,但如果是8个物品时,如果*均分成2份,则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则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应尽量将物品分成3份,能够更好找出次品显得有些牵强。在练*中,有部分学生仍旧痴迷于*均分成2份的方法,在练*中就有部分学生将10分成5和5,用这种分法同样也能做出正确结果,这时教师该怎样评价呢?

《找次品》教学反思15

  《找次品》教学反思《找次品》一课是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主要力求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意图。1.从简单问题入手,理解找次品的含义,并用直观方式清晰地表达推理过程。

  学生在本单元学*之前很少接触“找次品”问题,没有相关的学*与生活经验。而教材中的“次品”与日常生活中提到的“次品”有所不同:它指从外表看完全相同的零件,其中重一些或轻一些的那一个就是“次品”。首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充分理解题意,理解“找次品”的意思,了解“正品”“次品”的含义,丰富生活经验。3个零件中有1个较重的次品,任意取2个放在天*两端,天*有可能是*衡的,也有可能是不*衡的。非常重要的一点,这里所指的天*并不是一架实物天*,而是利用天**衡原理抽象出的数学化形式的天*,借助它进行逻辑推理。说理时,引导学生尽量用规范的语言“如果天**衡……如果天*不*衡……”来表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推导的过程用直观图或流程图辅以文字说明来记录和推导,这一点尤其重要。2.充分经历“比较——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理解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理解的难点,这里要让学生理解“能保证”是指每一种可能的情况都要考虑,“至少”就是指在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的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找次品”的最优策略有两个要点: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尽量*均分。教学时从“8个”的情形开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将推理过程用直观图清晰、简洁地表示出来,然后将找次品的不同方案记录下来。从8个零件中找次品,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均分成两份(4,4),但会发现运用这种分组方法称的次数不是最少的,分成3份(3,3,2)的方法才能使称的`次数最少。使学生体会到只有将次品确定在更小的范围内,称的次数才会越少。有了在8个零件中找次品的经验,接下来处理在9个零件中找次品的问题时,受天**衡原理的暗示,学生会自然想到(4,4,1)和(3,3,3)的分法。把两种方案进行对比,感受到分成三份的情况中,*均分的方法称的次数最少。如果不能*均分呢?再去研究在8个零件中找次品的最少次数,会发现尽可能*均分可以使称的次数最少。最后层层递进,逐渐感知理解找次品的最优策略。3.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说”的训练,初步感受“化归”思想 通过练*进一步理解巩固找次品的问题,在练*中要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在找次品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借助直观学具推理、用直观图或流程图直接推理、用口头叙述。让学生多“说过程”,通过说体会到“尽可能将待测物品*均分成三份”的最优策略,培养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有了例题的学*经验,学生在练*时就可以直接利用前面已有的结论。如“做一做”中将28瓶盐水分成三份(9,9,10),称一次后就转化为“从9个或10个物品中找次品”的已学知识。


《找次品》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4)

——《找次品》说课稿3篇

  说教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的学*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新课标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学情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往学*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另外,本节课中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航天飞机失事视频。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给眼睛和心灵极大震撼的同时,真切体会到次品的危害性,使学生能用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下面的学*。]

  出示3瓶口香糖,说明:在这3瓶口香糖中有一瓶少装了几颗,你能帮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装了吗?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的*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出示天*。说说怎样利用天*来找出这瓶口香糖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不*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

  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上,无论*衡还是不*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从具体的实物开始,为后面的抽象积累感性经验。]

  二、“找次品”的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从5瓶钙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用5个学具当钙片。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组长负责作好记录。)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衡:11次

  5(2,2,1)

  不*衡:2(1,1) 2次

  5(1,1,1,1,1)1次或2次

  ……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所以让学生用手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观察板书的图示法,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的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下面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找次品》,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这五个方面谈一下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在以往学*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能力目标: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3瓶钙片圆形纸片试验记录单

  四、教法和学法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操作——推理——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能力和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口算

  口算是我们每节数学课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由于这节课容量较大,所以我只设计了12道比较简单的口算题,1分钟之内做对10道便是百分,多做一道加10分,这样就是想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

  我想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学*状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我设计了帮助王阿姨找出次品的教学情境,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出课题。然后出示图片,次品就在81瓶钙片中,至少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以及华罗庚老先生的一段话,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种数学的学*方法,那就是化繁为简的方法。

  (三)、建立模型

  由于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想分两步进行突破。

  1、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按照例题,本课的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次品找到次品,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这样,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另外,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这里当学生说完称法以及课件同步演示之后,我在黑板上板书出了这种图示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为后面学生利用图示法做好铺垫。

  2、层层推进突破重、难点

  教材在编排结构上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让孩子们在3个里面找出次品后,加深难度,出示图片,在5瓶钙片中找出这瓶次品,至少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来?但是,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此外,教科书在分析方法的编排上还很重视“数学化”,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析模式。当加深到从9个中找次品时,我们不仅要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还要在学生罗列出个中解决方案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好?从而渗透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然后我又让学生将这种分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法联系起来,还可以用除法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更为简便,也更容易理解。

  那*均分时候是这样,不*均分的情况又是怎样呢?紧接着,我又出示图片,次品在8瓶里面,怎么找?类比迁移,自主探究。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说出当待测物品不能*均分的时候,要使多的一份比少的一份相差1是最优化的策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四)、解释应用

  找到优化方法之后,根据课的伊始,华罗庚爷爷教给我们的数学学*方法,在简单的的实例中找出规律后再去解决81瓶中找次品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也做到了首尾呼应。

  那么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学生通过合作,寻求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操作——推理——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本人水*有限,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教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的学*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新课标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学情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往学*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另外,本节课中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航天飞机失事视频。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给眼睛和心灵极大震撼的同时,真切体会到次品的危害性,使学生能用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下面的学*。]

  出示3瓶口香糖,说明:在这3瓶口香糖中有一瓶少装了几颗,你能帮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装了吗?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的*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出示天*。说说怎样利用天*来找出这瓶口香糖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不*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

  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上,无论*衡还是不*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从具体的实物开始,为后面的抽象积累感性经验。]

  二、“找次品”的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从5瓶钙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用5个学具当钙片。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组长负责作好记录。)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衡:11次

  5(2,2,1)

  不*衡:2(1,1) 2次

  5(1,1,1,1,1)1次或2次

  ……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找次品》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5)

——五年级数学教案《找次品》3篇

  一、教学内容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从3个、5个、9个待测产品中找出一个次品,以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⒉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验证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⒊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用天*测次品的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最优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3瓶口香糖)提出问题

  1、哪个办法能最快帮小明找出少了一颗的那瓶口香糖?

  办法一:用手掂一掂。

  办法二:每瓶都倒出来数一次。

  办法三:用秤称一称。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你会选那种秤?从而引出天*。并模拟天*找次品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的*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3、引出课题:借用天*《找次品》。

  (二)探究新课,寻找方法

  出示第二个问题课件提问。

  怎样从这5瓶里找出少一颗的那瓶呢?

  让学生充分说自己的办法,教师根据学生所说板书,把所有的方法都板书之后,再集体总结哪个办法最快,感知最优化,并在此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的含义。

  (三)合作探索,寻找最佳方案

  1.出示问题:商店里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它比其他合格的要重,你能把这个次品找出来吗?

  2.学生合作探索方案

  集体讨论分组的情况,教师板书,小组选择1种方法分析所需要的次数。

  3.反馈交流

  各小组反馈所需要的次数,集体得出最优分法。(*均分成3分)

  4.作出猜想,优化方法

  师:那我们猜测一下,是不是在所有找次品的问题中,我们都可以把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保证找到次品所用的次数一定最少呢?

  生:不一定,因为有的待测物品能*均分成3份,有的就不能*均分成3份。

  师:如果我们遇到的待测物品的数量都是能*均分成3份的,是不是这样的分法一定最好呢?(取例证明)

  (四)拓展研究

  从10个零件中找出较轻的次品,至少需要几次能保证找到呢?怎样分组最好?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学*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的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优思想教学难点:

  观察归纳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课前交流: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考考大家的眼力,看看谁的眼力最棒?

  师:请不同。

  生:(回答)

  师:咦,怎么回事?

  生:不好确定......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析的很对,从外观上看,它们一模一样,可实际上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在生产生活当中我们把这种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那当遇见次品时需要把它找出来吗?生:需要。

  师:大家的声音里感觉少点什么,请看大屏幕

  (播放航天飞机事故图片)

  师:看完后你想说点什么?

  生:次品的危害很大......

  师:再问大家一次,当有次品的时候要不要把它找出来?

  生:要。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声中老师感受到大家的社会责任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找次品》(板书)

  (宣布上课)

  师:大家请看课题,你希望从这节课的学*中了解到什么?

  生:找次品的方法,如何最快找到次品。

  师:那我们带着这样的学*目标咱们开始今天的学*,

  一、探究新知

  (一)探究2和3

  师:这两瓶钙片,谁有办法找出其中的次品?

  生:掂一掂,数一数。

  生:可以用天*

  师:天*咱们在以前的学*中已经接触过了,天*长什么样?谁能用身体模仿一下?

  生:用身体模仿

  师:多么美丽的一架天*啊,那么如何用天*找出其中的次品呢?谁来当天*给大家找一找?

  生:天*两端各放1瓶,哪边轻就是次品。

  师:你把钙片分成了几份?

  生:两份。

  师:天*这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用身体表现出倾斜)

  师:次品在哪里?指一指

  师:如果次品多了几片呢?

  生:哪边重就是次品。

  师:需要称几次?

  生:1次

  师:看来从两瓶里找次品,只需要称1次就一定能找到。

  如果是3瓶呢?请看屏幕,需要称几次?

  师:猜一下?

  生:2次,1次?

  师:独立思考一会,然后跟大家说说你称的方法,你分成了几组?需要称几次?

  生:分成了三份,天*两端各放一瓶,

  如果天**衡,那么剩下的就是次品,(指一指)如果天*不*衡,那么上升的就是次品,(抖一抖)

  需要称一次

  师:称1次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

  生:两种,*衡或不*衡

  师:不论天**衡或不*衡,只需称1次就能找出次品。

  师:咱们一起来体验一下他的称法,伸出手,架起天*,任选两瓶放在天*两端,如果天*不*衡,那么次品在?如果天**衡次品在?

  师:称1次能保证找到次品吗?

  生:能......

  师:大家观察次品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师:就是说次品不在天*上就在。

  生:天*外

  师:那么次品一定是我们用天*称出来的吗?

  生:不是。

  师:从表面上看,咱们比较的是天*上的两份,但加以科学推理咱同时比较的其实是三份。这里有几个位置可以利用?

  师:多好的方法,咱们用数学的方式记录下来,同学们呢仔细看,对照流程图再把方法说一说。

  (二)探究8

  师:咱们用天*称的方法一次就从三个产品中找到了次品,那数量增加到8个呢?请看屏幕。

  师:出示例题2: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能找出次品?

  .-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次品重一些,下降的就是次品

  师:问题是什么呢?

  生:至少称几次能保证能找出次品?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保证找出次品的最少次数

  师:大家先猜一猜,从8个当中找次品,需要几次?

  生:3、4、

  师:到底需要多少次呢?看到桌子上的教具了么?我们实验一下不就知道了么?

  师:请看提示(学生小组合作)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找到的方法,谁先来展示?(站在侧面,让大家看到你的想法)

  生:小组一我们分成了8份,1,1,1,1,1,1,1,1,。需要4次

  师:看到他的方法,你想说点什么?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称法中,有可能一次就找到次品,还要不要继续称下去?

  生:要,因为称一次就找到次品的概率不大,太幸运了,这种方式不能保证找出次品。

  师:当我们选择一种方法分析问题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要全面考虑,做最坏打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找到次品(板书:保证)

  有没有更少的称法?

  生:小组二,我们分成了2,2,2,2共4份。需要3次

  生:小组三4,4两份,需要3次生:小组四3,3,2,3份,需要2次。

  师:还有更少的方案吗?

  生:没有了

  师:观察一下,最佳方案是?

  生:第四种

  师:四种方法,都能保证找到次品,发现没有?各组找次品时物品分法不同,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也就不一样,你认为保证着地次品的次数跟什么有关?生:跟物品的分法有关

  师:那到底怎么分,既能找出次品,用天*称的次数又最少呢?

  生:回答......

  师:再看最佳方案,三份的个数不同,难道跟分成三份有关??

  师:是不是和分成三组有关系呢?

  (三)探究9

  师:咱们再找个数字分成三份试试怎么样?

  这次我们不摆学具,把天*移到脑海里,快速想像,推理,找出方案,从9个零件中里找出一个重一些的次品,至少几次保证找到?

  小组交流学*并汇报。

  生:我这种称法是把球分成了(4、4、1)这样的3份来称,需要称3次才能找出次品。天*的两边各放4个,如果天**衡,天*外的那个球就是次品;如果天*不*衡,接下来就在天*下沉一边的4个里面找,4个就还要称2次,共3次。

  生2:我这种称法是把球分成了(3、3、3)这样的3份来称,只需要称2次就能找出次品。天*的两边各放3个,不管天**衡与不*衡,接下来都在3个里面找,3个就还要称1次,共2次生3:我这种称法是把球分成了2、2、5这样的3份来称,需要称3次才能找出次品。天*的两边各放2个,如果天**衡,接下来就在剩下的5个里面找,还要称2次,共3次。学生边汇报教师边填表。

  师:观察这三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师:哪种方法更快?

  生:第二种。

  师:这就是9个里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四)对比分析,总结规律

  师:我们把三种最佳方案整理到屏幕上,大家观察,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分成三份,*均分

  师:共同点都是分成三份,8能*均分吗?不能*均分时又是怎么分的?

  生:尽量*均分,差距最小是1.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通过刚才的实验、讨论、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发现了找次品分组的秘密和规律。那就是:分成三份,尽量*均分。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大胆猜测,实践验证,细心推理,对比归纳,找到了找次品的规律-----分成3份,尽量*均分。

  原来数学这么有趣,在短短时间里就得出了找次品的规律,你们太了不起了,掌声送给自己。

  四、巩固练*验证规律

  你们有信心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去解决一些问题吗?

  1、探究10和11验证规律

  2、有27瓶水其中一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重一些,至少称几次

  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汇报。

  五、课堂总结,内化新知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4-1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天*、5瓶钙片、学生准备圆形学具10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谈话:随着生活水*的不断提高,我们家里的家用电器也越来越多。说说你们家都有哪些家用电器?各是什么品牌的?为什么选这个品牌呢? 播放电影片断:海尔砸冰箱事件。 看了这段影像,你有什么感想?

  “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不但会侵害消费者的权益,也会损毁一个企业的声誉,可见质量检测是多么重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当小小质检员,用我们的'智慧找出不合格的产品。

  出示3瓶外观完全一样的钙片,说明:在这3瓶钙片中有一瓶少装了几颗,你能帮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装了吗? 学生自由发言。

  在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出示天*。怎样利用天*来找出这瓶钙片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不*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

  揭示课题: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找次品”。 板书课题:找次品

  二、“找次品”的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从5瓶钙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用5个学具当钙片。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组长负责作好记录。)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衡:

  11次 5(2,2,1)

  不*衡:2(1,1)

  2次

  5(1,1,1,1,1) 1次或2次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观察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三、探索最优策略

  出示问题:在9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画图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2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2名同学分析填表。)注:因该网页不能显示表格,出示表格项目如下: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每份的个数 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找次品》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6)

——《找春天》教学反思

《找春天》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找春天》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找春天》是部编本二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文章结合时节,把孩子们引领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教学本课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春天,虽然现在的天气仍然给人一种冬天的气息,但是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还是可以找到春天的迹象的河里的冰融化了,枯草下面探出了嫩芽,迎春花也绽放了……孩子们已经感受到春天来了。这一系列活动让浓浓的春意进驻学生的心间,为学生走进文本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二、诵读感悟,品味语言。

  在本课的'教学中,安排了多种朗读方式。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孩子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找春天的?”并让孩子抓住“脱”“冲”“奔”等关键字词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再让孩子们小组讨论读课文、交流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再用出示第3~8自然段,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看图,并让学生图文结合想为什么把小草说成是春天的眉毛呢?用同样方法让学生自主学*课文的5、6、7自然段,学生再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比赛读,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在读、品、想、说等语文实践中,已经能充分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接着我说孩子们你们找到了美丽的春天,心情怎么样?孩子们会说“高兴、愉快、兴奋”等,那就用你们现在的这种心情读课文第8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通过诵读与想象的结合,调动了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体察到了语言的意境美。

  三、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即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以“( ),那是春天的( )吧?”和“她在……”的典型句式为依托,引导学生模仿、迁移,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领悟,另一方面让学生得到了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本课教学中有不足,在生字书写的教学中,效果不是很好,由于过年和假期未练字的原因,多数学生连笔都不会用了,以后多加强写字训练和要求。


《找次品》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7)

——找骆驼教学反思通用10篇

  《找骆驼》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改编自***民间故事。人物不多: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小海龟找到了》一文的结构与主题,都类似于《找骆驼》。根据教材的特点,我从内容和学法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整体化设计,注重文本语言范式的*得与运用。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设计了教学预案,并进行了试教。从课后反馈的情况来看,虽然整体设计不错,但学生的学*状态一般,课堂效果欠佳。究其原因,想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上的朗读不够充分,不能很好的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不能激起学生进一步学*课文的兴趣。

  2、虽然设计了课前预*单的填写,并且课堂上进行了评价预*单填写内容,但是没有真正促进对老人的观察与发现的理解。

  3、由于过于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而忽略了有效的学*的方式,导致课堂上训练面不广,气氛沉闷。

  4、对课堂上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没能进行有效处理,学生学*过程展示的不够充分,等等。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我一度迷惘过,纠结过,无助过。但是,经过与我校语文教学专家及同段老师的讨论,我顿时豁然开朗。于是,我在保证设计理念和整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重新调整和细化了教学设计,大致思路如下:

  1、走进故事,范例引领,发展说话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为了能突破重点,我分以下几层设计教学,引导孩子们理解老人的话:

  第一层:请学生上黑板贴纸条。

  第二层:看梳理好的表格说话。

  老人看见什么知道什么

  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骆驼驮着蜜和米

  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它缺了一颗牙齿

  ★借助表格,把老人“看见什么”和“知道什么”连起来,说清一次发现。

  ★★借助表格,用上“因为……所以……”把老人“看见什么”和“知道什么”连起来,说清一次发现。

  小结:通过刚才的练*,我们能像老人一样把话说清楚、明白了,能否再学老人把话说连贯呢?板书:说话:清楚、明白、连贯

  ★★★借助表格,把老人“看见什么”和“知道什么”连起来,说清三次发现。

  再次出示原文,对比找把话说连贯的秘密(说一说,圈一圈),练一练。(看见,又看见)

  第三层:读了、贴了、又说了老人的话,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鼓励提出问题。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里,我的设计不仅层次分明,而且逐层递进。请学生贴纸条是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填写表格可以帮助孩子理清看见的现象和知道骆驼特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才请孩子们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看见什么”和“知道什么”;“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练*说话。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2、走出故事,拓展阅读,迁移说话训练。

  我们三年级孩子正处于句到段的说话写话过渡,说话写话时,大部分孩子*惯*铺直叙,没有联系前后文运用上连接词的*惯。通过《找骆驼》第10段的引导,学生初步运用“看见……又看见……还看见……”三个连接词连句成段,把老人的三次发现说清楚,说明白,说连贯,从而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孩子拓展阅读《小海龟找到了》,学*说话:居里夫人是怎样指点伊芙找到丢失的小海龟的?用上”看见……又听说……于是(所以)……”把居里夫人的发现说清楚、明白和连贯。通过反馈交流,学生也体验到要根据不同的事情,选择不同的.关联词,才能清楚、明白又连贯地说好每一次的话。拓展阅读并没有在这里打住,我由课内再次延伸课外,提出殷切的期望:大自然也藏着很多的秘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有了思考与发现,还希望你们能清楚、明白又连贯地表达出来。群文阅读,迁移阅读同特点的文章段落再到生活中,以教材为拓展点,一篇带多篇,一点带一片,实现“个”到“类”的迁移。我想,在今后的说话写话中,学生将一定会继续关注并进行运用。

  就这样,我带着这样的预案再次进入了课堂。课堂上,自我感觉基本上解决了第一次试教后存在的那些问题。事后,从同事们的网络评课稿中,我读到了他们对我这堂课的肯定。当然,我更希望读到的还是同事们诚恳的建议,因为这些诚恳的建议,将会激发我进一步的思考,将会引领我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安阳实验小学谷炳铜)

  《找骆驼》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又是一篇传统经典的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我们精心设计了教案中的那份表格,让学生重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找准骆驼的特点,他的根据是什么?”作为小组合作学*的属性,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再让学生进行全班反馈,从学生汇报的情况看,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能较准确地找出骆驼的特点,1 、左脚有点跛。2 、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3缺了一颗牙齿。并找出写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句子。并注意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加强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让学生想想:骆驼的'特点和老人观察的依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用上“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关联词练*说话,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符合逻辑,找到老人能准确无误判断的有力依据。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请学生想象:当商人再次遇到老人时,他会对老人说些什么?由于在前半节课讨论填表的环节所占的时间较长,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充分,导致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思维受到限制,并且思维较狭窄,只停留在“谢谢,向老人学*留心观察”的思路上。

  本学期开始尝试高效课堂,曾经不喜欢高效课堂,以为这样的模式之下,孩子们只是在对答案而已,以为这样的课堂就是培养做题机器,种种偏见,根植于心。然而经验与看法总是会改变的。亲身下河知深浅,这样的课堂,总要自己经历了,才有资格说好或不好。因此,虽然是在学校的要求下,我也开始尝试高效课堂了。

  最开始尝试的是《秋天的雨》一课,我们从第一课时开始尝试,孩子们结成小对子,对子之间互相进行读课文、读词解词。虽然心里有预设,想过进度会很慢,但一节课的内容依然花费了两节课才完成。主要的问题出在孩子们不知道对子、小组内如何交流、上台展示如何开场,如何请他人给于评价。一连试了几篇文章,都是如此。虽然每次都有举例,都有教,但往往是教的小组学会了,其他小组依然没有学会。基于这样的学情,我们在进行高效课堂的时候,就将培养学生的话语体系作为第一要务。

  《找骆驼》的课文相对来说简单,操作起来容易,所以我打算的就是将这次的`公开课当作随堂课一样,一句一句的教学生说话,教他们去应对、沟通。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是真实的、*实的课堂,缺乏激情与精彩,缺乏美感与韵味,但我却觉得课堂是扎实的,是有效的。以前的课堂沉闷如死水,举手的总是那几个学生,现在的课堂,小手林立,孩子们有更多的表达的欲望。巡查组更是如此,孩子们都特别渴望能当上巡查组,感受“老师”的威严。哪怕是*时课堂上捣乱瞌睡的孩子,当起巡查员,也是尽职尽责,俩眼睁得大大的,生怕错漏哪个环节。

  我尝试高效课堂,我发现了学生在正式沟通方面的不足,体会到了高校课堂带来的好处,以后我也想继续实践下去。以前经历过课堂观察、参与过基于标准的教学、尝试过生本课堂,无论形式如何变换,不变的,是我们每一次的尝试中,都会有新的收获。而这些,恰恰是学生所缺少的。坚实的走下去,不只是学模式,而是学精髓,最终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才是我们不断实践的目的。

  《找骆驼》这一课写了一位老人辅导贩子找骆驼的事,阐明遇到题目只有细致视察,认真思索作出准确果断,才大概找到办理题目标措施。课文以对话形貌为重要表达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具有引导意义的科学的头脑纪律和方法。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阐发为感性体验的头脑,牢牢捉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领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得到头脑启示,掌握语言纪律,进步语文本领。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在《找骆驼》这篇课文中,老人说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三个特点。但是,在课文中并没有展开描写老人的思维过程,课文留白处为学生思维发展预留了空间。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索老人是怎么知道贩子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再用本身的`话说出老人头脑的历程,用课前游戏和课中绘图为学生的思索作铺垫,引导学生可以从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这一历程,既促进了学生头脑的生长,又进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本领。

  反思可以促进教学,可以更好的服务学生。

  《找骆驼》》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找骆驼》一课情节比较简单,通篇大多是对话,写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走失的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及要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也就是说,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一种行为,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进行创造性表达的一个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不同,老师要注重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注重引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读,如自己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读、全班读、评价别的同学读再自读。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会自然体会到课文中每个句子的.不同语气,同时也了解老人到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样子,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点不足,如:在引导学生画出“老人看到的现象和由此判断从而知道的句子”时,因这个教学环节难度有点大,课前的预设不够充分,问题提得过快,学生对这个问题还未作出充分理解,以致有小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画出相应的句子。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之本,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体验,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真正的对话。

  《找骆驼》这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想规律和方法。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在《找骆驼》这篇课文中,老人说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三个特点。但是,在课文中并没有展开描写老人的思维过程,课文留白处为学生思维发展预留了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老人思维的过程,用课前游戏和课中画图为学生的思考作铺垫,引导学生可以从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这一过程,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找骆驼》一文既具有故事性也富有哲理性,让学生们教有兴趣,似乎也比较容易学懂,怎样挖掘文本资源,有效开展教学呢我有如下简短体会:

  1。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阅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如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为什么老人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难点是"为什么骆驼左脚脚印浅就能判断左脚有点跛;看树叶的牙齿印,怎么知道骆驼缺少了一颗牙"。要让学生自主读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阅读教学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教法,既要从学生教师的实际出发,也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本课应注重在读书中启发思维,训练思考。教师要精心设计,做到胸有成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同学间一起探究和讨论,教师积极参与,细心引导,才会实中有活,活中求实。

  《找骆驼》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

  《找骆驼》这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一、重视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二、以“提示语”为突破点,引导学生感悟、体会、表达

  《找骆驼》一文中写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时有两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写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显出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两人的对话:“忿忿”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样儿了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

  三、重学法

  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文本前,先复*略读课文的学*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重整合

  教学结束时,教师的小结:本单元的重点,就是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观察,而本单元的*作也是以此为点。从中可见,教师在备课时,注重了单元的整合,将单元的训练点,重点融入于每一节课。

  五、重朗读感悟

  教学中,教师通过抓重点词。范读,同桌合作读等形式,或教师的导语:“我有一点着急了。谁还能读得再着急一些呢?”来指导学生的朗读。

  不足之处:

  1、讲读与略读定位不准确

  教学时,能抓住学*提示来导入文本的学*。但教学过程中,对略读课文的定位不准确,对文本做了过多的分析。如果我们追求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俱到,像这样的课文,我们只要找住两个大问题,⑴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⑵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就好了。

  2、难点没能突破

  整节课下来,学生没能透彻地明白:老人为什么看见树叶上的牙齿印,就知道缺牙齿呢?可以让学生试咬一下东西,或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样的理解就会更深。

  3、板书不够精美

  教材分析:

  本文是通过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判断,使商人找到骆驼的事,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找骆驼——找到骆驼”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课件:猜谜语引入。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自读自悟

  师:读课题,根据老师给你们提纲自渎课文,让你们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

  出示自学提纲:

  (1) 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 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理解词义

  师: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个词语?

  忿忿:很生气的样子。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不慌不忙的样子。

  3、齐读词语

  4、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词语的意思明白了,那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四、学*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可以划一划有关的句子。

  (1)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把你的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也听听别的同学有什么发现。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认真。好,谁来说说,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1)出示: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 ,所以知道 ;

  因为老人又看见 ,所以知道 ;

  因为老人还看见 ,所以知道 。

  (3)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师: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果然)

  师:请你比较这两句话,说说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第二句)

  从“果然”这个词你可以体会到什么?(老人的判断非常准确)用“果然”练*说话。

  (4)读一读,想一想

  师: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请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想一想。(老人善于观察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

  4、启发学生思考

  师: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要像老人那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5、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样子,却凭着他的观察力和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我们应该向他学*。

  五、再读课文

  1、想象,再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表演读一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要想象他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

  2、给人物语言补充提示语,指名读

  师:老师给他们的对话加了提示语,你能看着提示语,读得更好吗?

  3、分角色读

  师:老师请两位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指名)

  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男女生合作读)

  六、拓展写话

  师:请你任选其中一项说一说、写一写。

  1、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什么?


《找次品》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8)

——《找次品》说课稿(精选五篇)

  一、教材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在这节课的学*中要求学生在所有待测物品中找出唯一一个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的次品,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尝试把这种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通过从3个、5个、9个待测物品中找出一个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些内容的学*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六、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大家喜欢吃口香糖吗?(喜欢)吃口香糖有很多好处呢!今天老师就打算把这些口香糖送给积极动脑思考问题的孩子。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为新课的导入作好铺垫。]

  (一)、情境导入

  1、出示3瓶口香糖,说明:在这3瓶口香糖中有一瓶少了2颗,你能帮我找出那一瓶吗?

  学生自由发言。

  在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的*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2、反馈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利用天*来找出这瓶口香糖的呢?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想法,可以模拟天*称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双手模拟天*称的过程更能充分地帮助学生内化。]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不*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

  揭示课题: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轻一点或是重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来当小小质检员一起来研究如何利用天*“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上,无论*衡还是不*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二)、探究新知,寻找方法

  小组合作:从5瓶木糖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用5个学具当木糖醇。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观察板书的图示法,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如果运气好的话称1次就可能找到次品。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和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

  (三)、合作探索,寻找最优策略

  在9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表示摆的过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进行小组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突破这个难点。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活动前先在小组内进行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法记录操作过程,是完成由具体到抽象过渡中的重要一步。]

  指名汇报,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分析过程:

  引导观察:用哪一种方法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感知规律:*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小组汇报时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图示法展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时,只有*均分成3份称才能保证2次就找到次品,其它任何一种分法都比2次要多,这样便于学生发现规律。]

  (四)、优化方法,萌生猜想

  萌生猜想:是不是把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就能使保证找到次品所需要称的次数最少呢?

  提出质疑:不能*均分成3份的物品应该怎样分呢?

  合作验证:用图示法从若干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

  (合作要求:每小组选取自己喜欢的物品个数用图示法进行分析,共同讨论出多种不同的方法,并找到最优的方案。)

  [设计意图:本节课中提供的归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当学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后自主感知规律。如果课堂时间不允许,这一环节也可以作为课堂的延伸。]

  指名汇报,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析过程。

  引导观察,感知规律: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均,能够均分的就*均分成3份,不能*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感知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演课的课题是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挑战一个新的工作,那就是“小小质检员”。要想当一名合格的质检员,可不容易,因为你需要将产品中的次品找出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觉得至少称多少次才能找到次品呢?我看到有些同学毫无头绪,那你就来猜一猜吧,猜想也是学*数学常用的方法。哎呀,同学们猜的都不一样,那到底谁猜的对呢?接下来的数学之旅会告诉你答案。(出示课题:找次品)

  题目中的关键词有哪些?它的含义是什么呢?请反应最快的小张同学来说说。嗯,他理解的确实很准确,至少是最少的意思,保证是在最不利的情况下找到次品。积极思考的你值得大家的赞赏,掌声在哪里?

  刚听到有的学生小声说:81个数太大了,不好找,怎么办呢?有同学说用3瓶先试试,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真棒,他已经学会用“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了。

  那就请同学们从3瓶开始吧,请看大屏幕。

  看到大家积极的想办法,热烈的讨论,我觉得我今天可以暂时休息了,课堂的小主人们,舞台上有请。

  “老师,我觉得可以用天*称,把天*的左右各放一瓶,如果天*不*衡,说明次品在翘起来的那一边,如果天**衡,说明次品就是另外放的一瓶。所以,三瓶木糖醇一次就能找到次品。”

  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遇见问题,积极动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作为新时代少年必备的能力,而且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老师为你感到骄傲。咱们来看他用我们之前学过的天*解决这个问题,用上了如果…就…来描述

  你们能把刚才用天*找次品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老师我觉得可以这样表示:用小正方形代替木糖醇,上面写上1、2、3。如果1和2*衡,3是次品。如果不*衡。轻的是次品。

  非常棒,不但找出了次品,而且成功地记录了下来。你们离成为合格的质检员不远啦。当然,也可以像老师这样记录。

  如果老师把3瓶木糖醇换成八个零件,你能找到次品吗?怎样才能怎样利用天*把这个重的零件找出来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要求请看大屏幕:

  根据大家小组的汇报交流可以得出结论:把8个零件分成(3,3,2),至少称两次保证找出次品。

  如果是9个零件,应该怎么样找出次品呢?最少称几次?是的,小王同学给出了最佳解决方案,即把9分成(3,3,3),至少两次找到次品。

  老师我有问题,为什么我和小王都分成3份,他称的次数是2,我称的是三次呢?

  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对啊,为什么呢?谁能帮帮他?

  老师,我知道,虽然都是分三组,小王是*均分的,无论第一次称*衡还是不*衡,3都只需要再称1次,小明分的是(4,4,1),4要分成2和2,2还要在分成1和1,3次才能找到次品。解释的清楚明白。掌声送给他。

  通过刚才的学*,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各位课堂上的小主人,舞台上再次有请。

  “我们组发现了要想最快的找到次品,需要把物品分成三份,要尽量的*均分,如果不能*均分,那也应该让多的和少的数只差1,这样不但能保证找到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你们小组总结的真好,把找次品的最优方案说出来了,真厉害!老师准备的建议用不着喽,不过老师更开心,因为你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啦,那老师把一则三字诀作为礼物送给你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大家通过下面考验就可以领到上岗证啦!请看大屏幕

  哇塞,你们都成功找到啦!恭喜同学们都成为了合格的质检员,现在老师要把象征荣誉的工作证发给你们,希望你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佳绩不断。好,同学们,下课,下次再会!

  说教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的学*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新课标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学情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往学*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另外,本节课中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航天飞机失事视频。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给眼睛和心灵极大震撼的同时,真切体会到次品的危害性,使学生能用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下面的学*。]

  出示3瓶口香糖,说明:在这3瓶口香糖中有一瓶少装了几颗,你能帮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装了吗?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的*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出示天*。说说怎样利用天*来找出这瓶口香糖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不*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

  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上,无论*衡还是不*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从具体的实物开始,为后面的抽象积累感性经验。]

  二、“找次品”的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从5瓶钙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用5个学具当钙片。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组长负责作好记录。)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衡:11次

  5(2,2,1)

  不*衡:2(1,1) 2次

  5(1,1,1,1,1)1次或2次

  ……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所以让学生用手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观察板书的图示法,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的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

  一、说教材

  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例如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还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并且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找次品”的教学,目的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我从以下三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 “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运用最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天* 待测物品(乒乓球 羽毛球等)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发现、总结归纳等教学方法,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相互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使学生能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关于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研究学生已经接触过,此前学*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类,在这几节课的学*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也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会涉及到的“可能”、“一定”等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学生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上课开始,先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将要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的图片,如火炬传递、鸟巢体育馆等,从而谈话引出同学们最喜爱的比赛项目之一——乒乓球。在这些大型的比赛中,对乒乓球的质量要求是非常高的,若出现次品就会影响运动员的水*发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有关找次品的问题。板书课题:找次品。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利用今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这一事件引出课题,不但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㈡初步感知 寻求方法

  1.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5个乒乓球,说明:在这5个乒乓球中有一个比较轻的,请你帮忙把这个次品找出来?

  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可能想到多种方法。比如:用手掂一掂、用称一个一个的称出质量、用天*来称等。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多种找次品的方法中,发现用天*称的方法最好,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找出次品,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的*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2.教师简单介绍天*原理。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天*和乒乓球,分组进行活动。然后汇报活动情况。

  这里学生找次品的'方案可能有多种:有的会把5个乒乓球分成三份,5(2,2,1),先在天*的两端各放2个,如果*衡,那剩下的一个就是次品,若不*衡就把轻的一组再分成两份,轻的一个就是次品;还有的可能会把5个乒乓球分成五份,5(1,1,1,1,1),先在天*的两端各放一个,如果不*衡,那轻的一端就是次品,若是*衡,就在天*两端再各放一个,若是还*衡,剩下的一个就是次品,若是不*衡,轻的一个就是次品。这里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非常关键,比如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不管你把5个乒乓球分成几份来称,每次最多称出几份?(两份)你几次能称出次品呢?(这时学生可能会说,有时1次,有时2次)那么我们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称出次品?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称一称,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可是由于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往往只考虑到事情偶然性的方面,教师在这里适时引导,用简短的几句话,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这样的设计不但帮助学生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且培养了学生谨慎、严密的思维*惯。)

  ㈢合作探究 寻找规律

  1.出示题目:一盒羽毛球有9个,里面有一个较轻的,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用天*称,并把找次品的结果填到老师发的表格内。在这里学生分组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把9个羽毛球分成9份,两个两个的称,至少需要4次;也可以分成5份,9(2,2,2,2,1),每次称4个,至少需要3次;*均分成3份,每次称6个,两次就能保证称出次品;如果不是*均分成3份9(4,4,1),至少需要3次等等。最后通过观察、比较、组内交流确定*均分成3份来称,这种方案是最优的。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找出9个物品中的次品,因为物品的数量较多,分组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的机会,学生在对比、观察、分析、交流的过程中找到最佳方案。)

  2.让学生观察、分析表格中的有关数据,找出为什么*均分成3份这种方案是最优的。

  (从几种方案中找到最优的,对五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的数据中发现规律,再根据规律解决问题,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㈣运用规律 拓展提高

  出示题目:如果有8个零件,其中一个质量较重,至少需要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汇报自己找寻方案的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要求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它打破把待测零件*均分成3份的认知结构,故意制造矛盾,若是待测物品不能*均分成三份,怎么办?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若不能*均分时,每份的个数应尽量接*。)

  ㈤总结交流 巩固延伸

  学生交流本节课学过的知识。

  最后教师提出:若是我们待测物品的个数很多,或者是没有天*,我们怎样很快找出次品呢?

  (本环节的设计是对本课内容的总结,同时又为下节课的学*做好了铺垫。)

  一、说教材

  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例如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还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并且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找次品”的教学,目的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我从以下三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 “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找次品》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9)

——找图形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形、三角形、方形。

  2、愿意为图形宝宝找朋友,并按规则要求操作。

  3、喜欢参加数学活动,从中体验与同伴共同操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不同颜色的圆形、方形、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2、贴有圆形、三角形、方形标记的房子三间。

  3、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去图形王国玩一玩,开心吗?那我们现在就出发了。

  二、对圆形、三角形、方形的认识

  三、(一)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其简单特征。

  1、师:哇,图形王国里有这么多图形宝宝,大家想认识他们吗?那我们一起来互相打个招呼吧。教师分别出示三个形状卡片,以形状宝宝的口吻来自我介绍。

  (1)圆形。大家好,我是圆形,我的身体呀胖乎乎的,一个棱角也没有。你们瞧,我的眼睛、嘴巴也都是圆形的呢。

  (2)方形。师:嗨,我是方形,我的身体有四条边和四个角。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做朋友。

  (3)三角形。师:小朋友好,我是三角形,我呀有三条边,三个角,大家愿意和我做朋友吗?2、师:刚才三个形状宝宝介绍了自己,现在,你们认识它们了吗?能说出它们长什么样吗?(请幼儿分别讲述三种形状的特征。如讲述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讲述)。

  师:我们再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三个宝宝,好吗?(师生共同小结)

  (二)游戏:找朋友

  (1)先说说自己拿的是什么图形宝宝。

  师:今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图形宝宝,它们藏在了你们的小椅子下面,快去把他们请出来吧!你取的什么图形宝宝,自己说说。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取得什么图形宝宝。跟你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幼找朋友。A:圆形宝宝找朋友 师:我这儿也有一些图形宝宝,它们想找朋友。(出示圆形)我是圆形宝宝,谁和我长的一样我就和他做朋友。请圆形宝宝站起来。好师朋友挥挥手。B:方形宝宝找朋友师:我是方形宝宝,是方形的宝宝快过来,亲亲。C:三角形找朋友 师:我是三角形宝宝,是三角形的宝宝快过来和我抱一抱。

  (3)同伴间找朋友。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听到音乐就去找跟自己图形宝宝一样的好朋友。你找到好朋友了吗?我来瞧一瞧。(4)和朋友跳个舞。师:我们都找到了好朋友,和你的好朋友跳个舞吧!

  (三)图形宝宝找家

  1、师:图形宝宝累了,想要回家睡觉了。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家吧!

  2、出示贴有图形标记的房子,介绍:这是图形宝宝的家,看看图形宝宝的家里有几间房间?每间房间各住着什么图形?师:这是谁的家(圆形的家)请一个小朋友帮忙把圆形宝宝送到他家里,送的时候要对他说:"我把圆形宝宝送到圆形的家"。(方形、三角形)

  3、分组操作练*。请幼儿把一样的图形送到有相应图形标记的"家"中。鼓励幼儿为图形宝宝都找到家。

  4、验证:图形宝宝找到自己的家了吗?

  集体验证:我们一起来看看圆形妈妈的家是不是都住着圆形宝宝?如发现有不同的形状让幼儿一起观察并纠正

  (2)小组验证:三角形妈妈的家请男孩子去检查;方形妈妈的家请女孩子去检查。(四)结束

  师: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棒,图形妈妈说,请小五班的小朋友也来做它们的孩子。那你们喜欢做什么形状的孩子呢?黑板上有各种形状的贴纸,请小朋友自己来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形状贴纸贴在胸前。

  分别请三种形状的孩子排队:我们一起开着小火车去郊游吧。

  活动反思: 3—4岁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要求幼儿能够辨认*面几何图形,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巩固认识图形,感知相同图形和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

  一、活动目标:

  1.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知道各形状的简单特征。

  2.愿意为图形宝宝找朋友,并按规则进行游戏。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二、活动准备:

  1.三种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的家

  2.三种形状的图形(与幼儿人数相等)

  3、幼儿操作材料

  三、活动过程:

  1、 师:小朋友,今天有许多客人老师来看小朋友上课,你们开心吗?能用自然的声音熟练地演唱歌曲。今天老师还带来一位小客人,看看是谁呀?这可不是普通的口袋,它很神奇哦,可以给小朋友变出好多好玩的东西,你们想要吧!

  师:要魔法袋变东西时,要说一句咒语“变变变”它才会变哦!你们会说吗?

  “小朋友,看看是什么呀(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它长的什么样子呢!

  2、师:小朋友,图形宝宝都认识吗?刚才魔法口袋告诉老师,它想送一份礼物给小朋友,想要吗?闭上眼睛。

  “小朋友,看看你桌子底下有什么呀?”!

  “小朋友,自己说说找的什么图形宝宝。

  3、师:图形宝宝说他今天看到小朋友都这么聪明非常开心,想和小朋友来做做游戏!

  师:图形宝宝边走边唱歌,然后找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图形宝宝做游戏。

  师:老师的是什么图形宝宝师:老师找他做好朋友呢?

  师:你们会找朋友了吗?谁来试试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这个游戏,好不好啊?

  师:看一下你的好朋友找对了吗?

  (10)师:哎呀!图形宝宝玩得有点累了,带他们回到座位上休息一会儿了。

  4、游戏《图形找家》。

  (1)师:图形宝宝玩得有点累了,他想要回家了,我们一起送他回家吧。

  (2)师:看看这会是谁的家呢?你怎么知道呢?老师先把图形宝宝送回家,小朋友送的时候要有礼貌的说“圆形宝宝我送你回家,我们一起来说说?谁来帮老师把三角形送回家呢?

  师:图形宝宝都回到自己的家里了吗?小朋友真棒,来表扬一下我自己吧!

  5、幼儿操作。

  (1)师:今天帮图形朋友找到了家,它们真开心啊!

  师:“早上老师去过图形宝宝家,发现图形宝宝家的地板破了,看看破了哪些图形宝宝的***呢?找一块相同的形状把它补好。

  (2)幼儿每人一份补地板。

  6、展示补好的地板。

  师: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帮图形朋友补好了地板,表扬表扬自己。

  活动反思:

  本节课教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引导幼儿在课堂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体验成功快乐。

  摘要:“图形的旋转”是非常能够体现数学动态美的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应该注意既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到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引发其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本文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教学反思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图形的旋转;小学教学;北师大版本教材;教学反思

  1引言

  如何引导学生学*知识,认识到数学之美是授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图形的旋转”这一课的授课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如何使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旋转构成复杂图形。

  2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图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的小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展示的是如何通过旋转,使简单的图案生成复杂的图案。学生学完这一单元后,应该能够明白如何将一个复杂的图案,使用简单的图案生成,要引导学生探究图形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3教学目标

  通过使用北师大教学的“图形的旋转”这一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第一,认识什么是图形的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以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能够清楚旋转的性质,用数学语言描述使用一个简单图案如何通过旋转运动生成一个复杂图案。第二,空间想象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列举实例和图形进行一定的训练,有一定的想象能力,积累了几何运动的经验,能够举一反三。第三,激起学生对几何运动学*的兴趣,能够欣赏数学的动感之美,同时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欣赏数学的美和应用价值。

  4教学难点及问题

  本次教学内容的难点在于,如何运用旋转的三要素来清楚的描述一个图形旋转的具体过程。但是在教学实施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些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4。1学生兴趣低迷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使得学生上课时的情绪低迷,兴趣也不高,会使教学质量大大折扣。尤其这一课的内容是几何运动,因此,把握学生这课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也十分重要。因此,为了防止学生情绪低迷,要设计有趣的情境。

  4。2注意渗透数学方法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所以要在设置的情境中不是单纯的使用生活中的实例,更重要的是渗透一些数学方法,不要舍本逐末。4。3把握重点和时间“图形的旋转”这一教学知识面比较广,范围也比较大,因此教学的时间也十分有限,要注意把握和学生的交流时间,尽量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加深一些深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力。

  5教学实施方法

  “图形的旋转”相对来说是比较有趣的上课内容,为了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可以使用一些教学方法和技巧。

  5。1学生主动寻找图案

  为了激起学生兴趣,可以提前让学生寻找一些具有旋转特征的或者由旋转运动构成的图案,这样还可以使学生提前预*,对授课内容感到好奇,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5。2创造学*情境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生动的学*,可以创造一些情境,准备一些图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例如,准备一个三角形,通过不停地旋转绘制图案,可以引导学生旋转后的图案进行观察想象。

  5。3动手实践为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动手操作。可以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图案来创造一些新的旋转而成的图案,引导学生自己述说图案形成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能够发现美。

  6教学反思

  通过对“图形的旋转”的备课与教学实施,总结了一些教学时应该注意的方法。数学课主要锻炼的是思维能力,仅仅靠记忆和枯燥的学*来记忆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的方法是很不可取的,因此,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6。1以学生为主体

  如果采用被动式教学,即知识单纯地由老师给予学生,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主动式学*。那么教学的时候,就要注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老师授课为主体。

  6。2知识与生活结合

  如果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话,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兴趣,随时随地地巩固知识,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旋转的图案可以很好地将生活与学*接轨。使得数学和现实世界发生交叉,认识到数学的迷人之处,数学的美。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只是存在于课本当中,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6。3把握教学重点“图形的旋转”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旋转的三要素就: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无论是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还是由学生自主创造图案,都不应该离开这个教学重点。否则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要能够把握好上课的节奏,不能让学生只沉浸于一些案例,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把握。

  7结语

  本文对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对于“图形的旋转”这一教学内容的实施进行了总结并且进行反思提出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吴煜。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图形的旋转》教学案例与反思[j]。都市家教(下半月),20xx,6(11)。

  [2]高俊生。小学数学教师“图形与几何”领域疑难问题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xx。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