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5)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 1

  教材内容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次品”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质量不合格等。这节课的学*中要找的次品就是外观完全相同,但是质量有所差异,并且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验证等学*方法,探究找次品的策略,能够借助抽象记法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天*测次品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发现运用的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优化思想,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总体上还处在具体运算操作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是他们的优势。由于在前段的学*中,学生已积累了探索数字规律的基本方法与策略,使学生学会灵活地、有序地思考,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

  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以“找次品”的一系列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方式感受生活中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最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具学具:

  12个小方块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视频(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不合格的零件(橡皮圈)引起的。同学们有什么要说的吗?(不合格产品又叫次品,次品虽小,可危害巨大。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些质量不同轻一点或重一点的次品伤害着我们。如果我们提前发现他们就能避免一些伤害。)

  说到次品老师想起了一位世界名人?你们想认识吗?

  生:(想)

  出示比尔盖茨的图像,让学生说说对他的了解。

  师赞美(同学们知识真丰富一定是一群喜欢读书喜欢学*的好孩子。老师给你们点个赞。)

  看到比尔盖茨那充满自信的笑充满智慧的笑我希望我们同学和比尔盖茨一样时刻充满自信的笑智慧的笑,同学们能做到吗?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出示情景生成问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如何去寻找外观相同,只有轻重不同的次品。

  比尔盖茨公司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出过一道找次品的题目,想看吗?

  生:想

  出示课件:这儿有81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比其他的稍轻。如果只能用没有砝码的天*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把它找出来呢?

  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没砝码的天*怎么用)引导学生自己解决。

  师小结用没有砝码的天*去称的时候次品可能在左边,也可能在右边,还可能在旁边,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没砝码天*怎么使用现在明白了吗?生(明白)谁还有问题吗?

  师:保证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保证找到就是一定找到,那怕最坏的情况下也要找出来,不考虑运气好的情况,要考虑运气最坏的情况。

  师:现在题目的意思理解了吗?

  谁来大胆的猜测猜测。学生自由回答。这只是我们的猜测,那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呢?是不是感觉有点难啊?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办呢?(课件展示)老子的话

  老子告诉我们从容易的开始,从容易的研究解决过程之中找到规律发现方法然后再去研究解决难的问题。那你们认为从几瓶找一瓶次品最好找呢?

  生;有的说2瓶有的说3瓶那就从2瓶开始可以吗?

  2.探索规律

  (1)从2瓶中找1瓶次品

  如果从两瓶中找出一瓶次品请问怎么用没有砝码的天*去把它称出来呢?

  生:两端各放一瓶上翘的那瓶就是次品。再找一名学生汇报(回答的真好,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从2瓶中找一瓶次品巩固学生对没砝码天*的运用。】

  (2)从3瓶中找1瓶次品

  二瓶好了接下来我们研究三瓶行吗?(课件展示)生思考,那谁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掌声有请(学生边说边演示)看谁听的

  认真,观察的仔细,谁再来说说?看一看电脑是不是这样做的,在数学上老师把它记录下来可以这样记录:(板书)

  刚才交流的时候大家用了一个词特别好

  如果

  那么

  如果天**衡那么剩下的那瓶是次品。天*不*衡那么上翘的那瓶是次品。

  【设计意图:从3瓶中找一瓶次品巩固学生对没砝码天*的运用,初步感受找次品前先把待测物品分一分。】

  称一次就知道次品在哪份中,还知道那两份中没次品。接下来研究从5瓶中找一瓶次品,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比较从3瓶、5瓶中找次品让说发现?师生共同总结。带着我们的发现接下来我们增加点难度,同学们你们敢去挑战吗?从你们回答的声音中老师听到了你们的信心。

  (3)从8、9、11、12瓶中找1瓶次品那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课件)找学生读提示。我希望我们同学在小组内能够发挥团队的力量,开始(学生操作交流)。

  老师巡视时非常感动,同学们很会合作学*,分工明确,认真研究,发挥了团队的力量,找到了找次品的不同方法,我们找一组上来分享他们的成果。这个小组研究的是从九瓶糖中找一瓶次品,让学生说一说每种方法是怎么分的?怎么称的?用了几次?仔细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保证找到次品所用

  的次数最少?为什么?

  (4)总结规律小组交流汇报结论分成三份,并且*均分保证找到次品所称的次数最少用十二验证。通过验证我们知道分成三份的,并且*均分保证找到次品所称的次数最少。那不能*均分的又有什么规律可寻那?让研究八瓶的小组上前面和大家一起分享,仔细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保证找到次品所用的次数最少?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怎么分的?怎么称的?

  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得出不能*均分的也分成三份,并且尽量*均分保证找到次品所称的次数最少呢?用十一去验证。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不能*均分的也分成三份,并且尽量*均分保证找到次品所称的次数最少。通过我们同学的共同努力我们在找次品的行程中完成了一次飞跃找到了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索找次品的方法,共同优化出最优方法,感受优化过程,并且明白为什么这种方法最优化。】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现在我们找到了找次品的'技巧,那么我们应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去比尔盖茨的公司应聘好吗?八十一能*均分成三份吗?我们应该怎么办?自己完成。呼应猜测。

  【设计意图:应用回归】

  四、回顾整理内化提升

  让学生说收获,生自由说。老师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数学学*方法,数学思想,探究思路是一生的财富。】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利用天*,结合观察、猜测、图示、推理等活动,理解“找次品”问题的基本原理,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用图示或文字表示找次品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天*,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原理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例1:有3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理解题意。

  学生可能会说:倒出来数一数,或掂一掂、称一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生产或生活中有时需要从几个物体中找特别重或特别轻的一个,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找次品”问题。

  如果两个物体的差异很大、很明显,可以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如果差异不明显或物体数量很多(例如有30瓶钙片),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可能不准确或不方便,此时可以用天*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次品”。

  【设计意图】理解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学生面对例1,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数一数或掂一掂,因为他们缺少使用天*的生活经验,所以让他们了解“数”和“掂”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情推理,理解原理。

  (1)了解天*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天*,并让学生想象:如果在天*的左边放一支粉笔,在天*的右边放一本数学书,天*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的左边高,右边低。因为数学书比粉笔重。

  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在天*的左边放一本数学书,在天*的右边也放一本数学书,现在天*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会*衡,因为左右两边一样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出示:天**衡,两边一样重;天*不*,下沉那边重。

  【设计意图】学生没有使用天*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观察丰富表象扫除学*障碍,为进一步学*找次品做好准备。特别地,对两种情况的概括有利于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如何利用天*找次品?

  如果只有两瓶钙片,放在天*上称一次就知道哪一瓶少了3片,因为它会轻一点。现在有3瓶,那么要称几次呢?为什么?

  学生:称一次。左右两边各放1瓶,如果天**衡,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不*衡,天*翘起的一端所放的是次品。

  教师分别演示天*达到*衡和出现不*衡的两种情况,请同学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根据天*的情况推断出剩下一瓶的情况,是解决“找次品”问题的关键。此处将实验演示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3.交流图示,掌握方法。

  你能想办法把用天*找次品的过程,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1)可以用一个“△”加一条短横线表示天*,用长方形表示钙片。

  (2)为了方便,还可以给每瓶钙片加上编号。

  学生完成后,将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图示是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的一种方式,通过图示使找次品的方法具有概括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例1教学后及时进行方法的总结,可以分散本课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发现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探索规律,优化策略

  1.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2。

  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2)大胆猜测。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学生:如果运气好一次就能找到次品,所以至少一次。

  学生:一次不能保证找出次品,因为如果运气不好,就找不到次品了。

  学生:每次称2个零件,4次保证找出次品。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

  学生:既要保证找出次品,又要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这个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类问题,可能不能兼顾两端,说“一次”的同学忽视了“保证”,说“4次”的同学没有考虑到至少。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否定错误,澄清认识,确定研究方向,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走错路,少走弯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2.探索规律。

  (1)分组探究,并将探索的情况填入下表。

  (2)全班交流。

  ①分别请称4次、3次、2次的小组代表介绍本组的方法(此时学生对使用复杂的图示介绍方法可能还有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进行图示,为学生做出正确示范)。

  ②每次每边称1个的小组为什么需要的次数比较多?

  学生:每次称的零件数量太少。

  ③每次每边称4个的小组为什么反而不如每次每边称3个的小组完成得快?

  学生:每次每边称3个,称一次就可以将次品确定在更小的范围内。

  【设计意图】问题②和问题③迫使学生去思考采用不同方法造成次数不同的原因,避免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太容易发现“尽量三等分”这个最优化的策略。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例1,发现利用天*不仅可以对天*两端的零件进行判断,而且可以对没有称量的那一部分做出判断。

  (3)概括最优化策略。

  ①如果9个零件中有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怎么称?

  学生:*均分成三份,每边3个,如果天**衡,次品在剩下的3个零件中;如果天*不*衡,次品在天*下沉一端所放的3个零件中。然后再每边称1个,如果天**衡,次品就是剩下的那1个零件;如果天*不*衡,次品就是天*下沉一端所放的那个零件。

  ②你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将所有零件*均分成三部分,保证找到次品需要的次数最少。

  ③用你发现的规律找出10个、11个零件中的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也是最少的?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将找的过程用图示法记录下来,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与全班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操作得出结论属于不完全概括,属于猜测,而且在小学阶段也无法严密证明,只能通过大量的事实加以验证。验证的过程既可以加深理解,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运用水*,并通过交流提高熟练程度。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5瓶钙片中有1瓶是次品(轻一些),完成下面找次品的过程。

  2.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1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可以保证找出这盒饼干?

  教师提示:将15盒饼干三等分,每份5盒,称一次可以确定那盒少了几块的饼干在哪5盒当中。然后参考前一题的方法找出这盒饼干。

  3.有28瓶水,其中27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教师提示:将28瓶水按照9瓶、9瓶、10瓶分为三份,称一次可以确定这瓶盐水在哪一份当中。如果是在某个9瓶当中,则继续三等分找出这瓶盐水;如果在10瓶当中,可以考虑按照3瓶、3瓶、4瓶的方法继续分组,找出这瓶盐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对练*二十七中的练*与“做一做”的顺序进行了微调,是为了体现由易到难的教学顺序。数量越大,操作和思考的过程就越复杂,对学生而言难度也越大。特别是例2后面的“做一做”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一是因为要称4次,二是因为28不能*均分成三等份,所以进行了调整。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1)今天研究了什么问题?

  (2)找次品的最优化策略是什么?

  2.知识拓展。

  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都是已知次品比较重或比较轻,如果不知道它比较重还是比较轻,你还能找出次品吗?请有兴趣的同学回家思考。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找次品”是一种理想化的问题,把不知次品轻重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 3

  一、教材简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利用天*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基本的解决手段和方法。例2的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在实验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便于学生与例1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解决该问题的一般思路。

  二、目标设计:

  1、通过用天*称,猜测,画图推理等活动,学*找次品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讨论、探究、逻辑推理等活动,寻找找次品的优化方法,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具准备:

  天*6台、测量用的相关物品若干等。

  四、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注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小组交流,经历找次品的过程;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后感想:

  (一)情景的创设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状态。设计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使学生肯动脑、想参与、乐学*。

  (二)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巩固提高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集体备课后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通过今天教学实际来看,效果更好一些。

  (五)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的教学 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在研究从9个和12个中找次品时,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汇报时有些方法没有反馈。

  2、板书设计不好设计、很抽象,不容易使孩子们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进行了简化。用下划线来代表天*,上面的两个数字代表托盘两边的物品数量,这样就更形象一些,让孩子们也更容易理解一些。但分析天*两边出现的两种情况,不很清楚、易懂。究竟什么方法更利于学生理解,还值得探讨。

  3、学生对实验过称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一些学生说不明白,甚至所说的别人听不懂。

  六、改进设想:

  1、能不能把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生活实例用动画式课件播放出来做导入,引出问题会更加直观、形象,吸引学生眼球,更易提高学*兴趣。

  2、能不能各小组用不同数量的物品做实验,减少合作探究实验环节,让各小组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究、交流,以至于能把每一次实验的过称说清楚,说明白。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天*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你知道天*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学生介绍自己对天*的了解,阐述天*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天*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就保持*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天*的工作原理。

  2.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钙片,其是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全班汇报。老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秤来称)、用天*称(老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留出思考空间。)

  3.自主探索用天*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老师指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导交流方法:一个一个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3)全班汇报。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硅码);利用推理(老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老师小结:利用天*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上用祛码称出每瓶的质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是否*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少的;如果天*不*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来帮帮忙。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1: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设法把它找出来。

  2.让学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现在有5瓶钙片,其中有1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我们可以拿出5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老师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较复杂的方法老师帮助板书示意图。老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怎么找?可能出观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5)老师小结:在天*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5.完成教材第1

  36、137页练*二十六的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1)第1题,因总数为9筐,故可*均分成3份,只称2次就能保证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如果天*两端各放4筐,如果这时天*恰好*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就能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2)第2题,把15盒*均分成3份,至多3次就可能保证找出较轻的那盒饼干。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 4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 药瓶

  学生准备 天*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回答)

  2.你们真聪明,在*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

  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回答想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如果在天*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就会*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天我们就借助天*来完成本节课的学*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的*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

  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

  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不*衡,轻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

  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

  组织学生把用天*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

  合作交流,研究探讨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容易就从3瓶钙片中找到了次品,其实你们已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教材中例1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例2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理解题意,动手操作。

  (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 5

  知识目标

  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能力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重点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难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复*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生产中多少会产生次品,这就需要质检员找出次品,今天就请你们来充当质检员,上岗前要对大家进行简单测试,看看你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怎么样?

  出示3组图片,前两组图中有一个次品,找出来,说根据。

  2.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物品看起来完全一样,但事实上重量不同,要么重一点要么轻一点的次品,混在合格产品里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找次品”。(板书:找次品)

  合作探究(二)初步认识“找次品”基本原理。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粒,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师:对,我们可以用天*来帮忙找出次品。

  2.让生根据讨论题同桌互相说说方法。3.学生汇报方案并上台边讲边在天*演示。师据生回答板:3(1,1,1)1次

  (三)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方法。

  1.老师又拿来了两瓶钙片,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将那盒少了两粒的钙片找出来吗?小组讨论:

  (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2)假如天**衡,次品在哪里?

  (3)假如天*不*衡,次品又在哪里?

  (4)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老师在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四)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钙片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较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1、课件出示例2,有8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让学生分析讨论。

  (1)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然后把结果填在表中。零件个数分成的份数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2)汇报交流。

  总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找次品的时的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均。

  作业布置第113页练*二十七,第1题、第2题、第4题。

  第114页练*二十七,第5题、第6题。

  板书设计数学广角

  找次品最好方法:

  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要分得尽量*均。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5)份扩展阅读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5)份(扩展1)

——找次品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找次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能力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重点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难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复*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生产中多少会产生次品,这就需要质检员找出次品,今天就请你们来充当质检员,上岗前要对大家进行简单测试,看看你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怎么样?

  出示3组图片,前两组图中有一个次品,找出来,说根据。

  2.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物品看起来完全一样,但事实上重量不同,要么重一点要么轻一点的次品,混在合格产品里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找次品”。(板书:找次品)

  合作探究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基本原理。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粒,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师:对,我们可以用天*来帮忙找出次品。

  2.让生根据讨论题同桌互相说说方法。3.学生汇报方案并上台边讲边在天*演示。师据生回答板:3(1,1,1)1次

  (三)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方法。

  1.老师又拿来了两瓶钙片,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将那盒少了两粒的钙片找出来吗?小组讨论:

  (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2)假如天**衡,次品在哪里?

  (3)假如天*不*衡,次品又在哪里?

  (4)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老师在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四)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钙片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较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1、课件出示例2,有8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让学生分析讨论。

  (1)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然后把结果填在表中。零件个数分成的份数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2)汇报交流。

  总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找次品的时的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均。

  作业布置第113页练*二十七,第1题、第2题、第4题。

  第114页练*二十七,第5题、第6题。

  板书设计数学广角

  找次品最好方法:

  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要分得尽量*均。

找次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学*观察、猜想、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5盒口香糖

  学具准备:

  9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电脑出示图片: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再出示它爆炸的图片。

  电脑解说: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了一个不合格的零件引起的。

  师:可见,次品的危害有多大,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重一点或轻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研究找次品。

  出示课题:找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自主探索。

  A出示口香糖:老师这儿有三盒口盒糖,其中有一盒是吃了两粒的,你说有什么办法帮忙将它找出来吗?

  师:对,我们可以用天*来帮忙找出次品。

  让生根据讨论题同桌互相说说方法:

  电脑出示:同桌说说:

  (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2)假如天**衡,次品在哪里?

  (3)假如天*不*衡,次品又在哪里?

  B学生汇报方案并上台边讲边在天*演示。

  师据生回答板:3(1,1,1)1次

  2、老师又拿来了两盒口香糖,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将那盒吃了两粒的`口香糖找出来吗?

  A出示:小组讨论:

  (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2)假如天**衡,次品在哪里?

  (3)假如天*不*衡,次品又在哪里?

  (4)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生根据讨论题在学*小组讨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其他成员听。

  B学生在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师据生回答板:5(2,2,1)2次

  5(1,1,1,1,1)2次

  三、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9”

  “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是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1、课件出示例2,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生自己审题,并找出重点、关键的词语,课件用点标出重点词语:次品重、至少、

  一定。

  2、让学生拿出九个正方体,把它当作这几个零件,自己根据刚才的讨论题,说说方法,如果想到有几种方法的,都将方法说出来。

  然后让生说说方法,师据生回答板:

  零件个数分成的份数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93(4,4,1)*

  不*4(2,2)不*2(1,1)3次

  93(3,3,3)*3(1,1,1)

  不*3(1,1,1)2次

  95(2,2,2,2,1)*(2,2)*不*2(1,1)

  不*2(1,1)3次

  99(1,1,1,1,1,1,1,1,1)4次

  3、观察分析,寻找规律。

  “好,刚才我们在9个零件里找次品,方法就有四种了,如果待测物品更多一些,那方法也会更多,如果每次都这样找的话就比较?(麻烦、复杂)对,那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规律呢?”

  “同学们观察表格,那种方法最简便、最快的?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那这种方法我们分成几份?是怎么分的?”(分成三份,并且*均分)

找次品教学设计3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新课标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会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可能性的大小、分数的通分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的。

  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在以往学*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

  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的时间,几年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方式,在小组学*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出示3瓶钙片,说明:在这3瓶钙片中有一瓶少装了几颗,你能帮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装了吗?

  学生自由发言。

  在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的*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出示天*。说说怎样利用天*来找出这瓶钙片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不*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

  揭示课题: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轻一点或是重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利用天*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上,无论*衡还是不*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设疑:如果老师有2187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一颗,用天*几次保证能找到次品?请你猜一猜。

  找次品的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从5瓶钙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用5个学具当钙片。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组长负责作好记录。)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衡:11次

  5(2,2,1)

  不*衡:2(1,1) 2次

  5(1,1,1,1,1) 1次或2次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所以让学生用手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观察板书的图示法,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如果运气好的话称1次就可能找到次品。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的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

  探索最优策略

  在9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画图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2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2名同学分析填表。)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每份的个数

  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进行小组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突破这个难点。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活动前先在小组内进行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让学生摆学具而不再使用天*,并尝试用图示法记录操作过程,是完成由具体到抽象过渡中的重要一步。]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并板书:

  *衡 3(1,1,1)

  9(3,3,3)

  不*衡3(1,1,1) 2次

  *衡1

  9(4,4,1) *衡2(1,1) 3次

  不*衡4(1,1,2)

  不*衡1

  *衡1

  *衡(2,2,1)

  9(2,2,2,2,1) 不*衡2(1,1)3次

  不*衡2(1,1)

  9(1,1,1,1,1,1,1,1,1) 4次

  引导观察:用哪一种方法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小结:*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小组汇报时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图示法板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时,只有*均分成3份称才能保证2次就找到次品,其它任何一种分法都比2次要多,这样便于学生发现规律。]

  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只需7次,让学生从强烈的对比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不能*均分成3份的应该怎样分呢?

  全班合作:用图示法从10个和11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

  (合作要求:将全班所有的小组分成2部分,一部分小组分析从10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另一部分小组分析从11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小组内先共同讨论出几种不同的分法,再2人合作选一种(组内不重复)用图示法分析。)

  指名汇报,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析过程。

  引导观察,感知规律: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均,能够均分的就*均分成3份,不能*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设计意图:设计待测物品数量为10个和11个,带领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感知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但考虑到学生独立用图示法分析仍有难度,因而采用两个合作的方式进行。把学生分成2部分分别分析10个和11个,并要求小组内选方法时组内不重复,这样能提高探究的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几种情况都分析到。]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不能对这个规律作出解释?

  [设计意图:4-6年级学段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学生通过合作探索、归纳总结出了找次品的最优策略,解释这个规律能使学生对得出结论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要想用比较少的次数找到次品,那么每称一次都应该将次品锁定在一个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因为天*有2个托盘,每称一次不但能对放上去的2份进行推理判断,还能对没放上去的1份进行推理判断,所以每称一次保证能锁定范围的最小值是待测物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拓展提高

  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

  第135页做一做:

  有( )瓶水,除1瓶是盐水略重一些外,其他几瓶水质量相同。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请你选择一个合适的数来解这道题,独立用图示法分析,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本节课中提供的归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对数量更大时的情形是否适用,还需要通过试验来检验。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再将做一做进行适当的改编,设计成较为开放的问题,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可以用更多的数据对总结的规律进行验证。如果课堂时间不允许,这一环节也可以作为课堂的延伸让学生课后完成。]

  《找次品》教学反思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的最好刺激是对学*材料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学*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因此,上课开始,我首先拿出学生们喜欢的口香糖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交流:老师这里有3瓶口香糖,要送给今天表现得最出色的同学,不过其中有一瓶已经被我吃过了两片,送给你们肯定不行,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找次品: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能够快速准确的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从3瓶口香糖中找次品的方法是本节课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用手做天*的托盘,感知从3瓶口香糖中找次品,只要称一次就足够了。接着

  让学生用五个圆片代替5瓶口香糖,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验从五件物品中找出一件次品的基本方法。随后,师生小结出方案。第一种方案:每份分一个,至少需要称两次就一定能找出来。第二种方案:有2份分2个,1份分1个,至少需要称两次就能找出来。

  然后通过从9个零件中找出一个轻一些的次品,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引导能让学生对学*的程序、方式、方法、策略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所以,本环节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试验、研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接下来,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策略,一是把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这样次数最少。

  接着呼应课前的猜想,从9到27到81到243到729到2187,只需7次就能保证找到次品,学生从强烈的反差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为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我让学生继续自主分析8瓶的找法,当数字不能被*均分成3份时,怎样分更合理,从均分2份需3次,而分成3、3、2时只需2次,从而更加清楚均分3份的好处,及尽量均分3份的策略。但因时间仓促,过程太简单,效果受到影响。

找次品教学设计4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新课标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会涉及到的可能、一定、可能性的大小、分数的通分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的。

  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在以往学*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

  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的时间,几年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方式,在小组学*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出示3瓶钙片,说明:在这3瓶钙片中有一瓶少装了几颗,你能帮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装了吗?

  学生自由发言。

  在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的*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出示天*。说说怎样利用天*来找出这瓶钙片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不*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

  揭示课题: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轻一点或是重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利用天*找次品。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上,无论*衡还是不*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设疑:如果老师有2187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一颗,用天*几次保证能找到次品?请你猜一猜。

  找次品的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从5瓶钙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衡:11次

  不*衡:2(1,1)2次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所以让学生用手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观察板书的图示法,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如果运气好的话称1次就可能找到次品。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的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

  探索最优策略

  在9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画图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每份的个数

  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进行小组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突破这个难点。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活动前先在小组内进行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让学生摆学具而不再使用天*,并尝试用图示法记录操作过程,是完成由具体到抽象过渡中的重要一步。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并板书:

  *衡3(1,1,1)

  9(3,3,3)

  不*衡3(1,1,1)2次

  *衡1

  9(4,4,1)*衡2(1,1)3次

  不*衡4(1,1,2)

  不*衡1

  *衡1

  *衡(2,2,1)

  9(2,2,2,2,1)不*衡2(1,1)3次

  不*衡2(1,1)

  9(1,1,1,1,1,1,1,1,1)4次

  引导观察:用哪一种方法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小结:*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小组汇报时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图示法板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时,只有*均分成3份称才能保证2次就找到次品,其它任何一种分法都比2次要多,这样便于学生发现规律。

  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只需7次,让学生从强烈的对比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不能*均分成3份的应该怎样分呢?

  全班合作:用图示法从10个和11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

  (合作要求:将全班所有的小组分成2部分,一部分小组分析从10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另一部分小组分析从11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小组内先共同讨论出几种不同的分法,再2人合作选一种(组内不重复)用图示法分析。)

  指名汇报,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析过程。

  引导观察,感知规律: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均,能够均分的就*均分成3份,不能*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设计意图:设计待测物品数量为10个和11个,带领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感知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但考虑到学生独立用图示法分析仍有难度,因而采用两个合作的方式进行。把学生分成2部分分别分析10个和11个,并要求小组内选方法时组内不重复,这样能提高探究的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几种情况都分析到。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不能对这个规律作出解释?

  设计意图:4-6年级学段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学生通过合作探索、归纳总结出了找次品的最优策略,解释这个规律能使学生对得出结论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要想用比较少的次数找到次品,那么每称一次都应该将次品锁定在一个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因为天*有2个托盘,每称一次不但能对放上去的2份进行推理判断,还能对没放上去的1份进行推理判断,所以每称一次保证能锁定范围的最小值是待测物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拓展提高

  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

  第135页做一做:

  有瓶水,除1瓶是盐水略重一些外,其他几瓶水质量相同。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请你选择一个合适的数来解这道题,独立用图示法分析,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本节课中提供的归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对数量更大时的情形是否适用,还需要通过试验来检验。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再将做一做进行适当的改编,设计成较为开放的问题,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可以用更多的数据对总结的规律进行验证。如果课堂时间不允许,这一环节也可以作为课堂的延伸让学生课后完成。

找次品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利用天*,结合观察、猜测、图示、推理等活动,理解“找次品”问题的基本原理,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用图示或文字表示找次品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天*,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原理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例1:有3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理解题意。

  学生可能会说:倒出来数一数,或掂一掂、称一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生产或生活中有时需要从几个物体中找特别重或特别轻的一个,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找次品”问题。

  如果两个物体的差异很大、很明显,可以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如果差异不明显或物体数量很多(例如有30瓶钙片),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可能不准确或不方便,此时可以用天*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次品”。

  【设计意图】理解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学生面对例1,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数一数或掂一掂,因为他们缺少使用天*的生活经验,所以让他们了解“数”和“掂”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情推理,理解原理。

  (1)了解天*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天*,并让学生想象:如果在天*的左边放一支粉笔,在天*的右边放一本数学书,天*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的左边高,右边低。因为数学书比粉笔重。

  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在天*的左边放一本数学书,在天*的右边也放一本数学书,现在天*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会*衡,因为左右两边一样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出示:天**衡,两边一样重;天*不*,下沉那边重。

  【设计意图】学生没有使用天*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观察丰富表象扫除学*障碍,为进一步学*找次品做好准备。特别地,对两种情况的概括有利于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如何利用天*找次品?

  如果只有两瓶钙片,放在天*上称一次就知道哪一瓶少了3片,因为它会轻一点。现在有3瓶,那么要称几次呢?为什么?

  学生:称一次。左右两边各放1瓶,如果天**衡,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不*衡,天*翘起的一端所放的是次品。

  教师分别演示天*达到*衡和出现不*衡的两种情况,请同学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根据天*的情况推断出剩下一瓶的情况,是解决“找次品”问题的关键。此处将实验演示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3.交流图示,掌握方法。

  你能想办法把用天*找次品的过程,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1)可以用一个“△”加一条短横线表示天*,用长方形表示钙片。

  (2)为了方便,还可以给每瓶钙片加上编号。

  学生完成后,将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图示是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的一种方式,通过图示使找次品的方法具有概括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例1教学后及时进行方法的总结,可以分散本课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发现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探索规律,优化策略

  1.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2。

  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2)大胆猜测。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学生:如果运气好一次就能找到次品,所以至少一次。

  学生:一次不能保证找出次品,因为如果运气不好,就找不到次品了。

  学生:每次称2个零件,4次保证找出次品。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

  学生:既要保证找出次品,又要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这个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类问题,可能不能兼顾两端,说“一次”的同学忽视了“保证”,说“4次”的同学没有考虑到至少。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否定错误,澄清认识,确定研究方向,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走错路,少走弯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2.探索规律。

  (1)分组探究,并将探索的情况填入下表。

  (2)全班交流。

  ①分别请称4次、3次、2次的小组代表介绍本组的方法(此时学生对使用复杂的图示介绍方法可能还有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进行图示,为学生做出正确示范)。

  ②每次每边称1个的小组为什么需要的次数比较多?

  学生:每次称的零件数量太少。

  ③每次每边称4个的小组为什么反而不如每次每边称3个的小组完成得快?

  学生:每次每边称3个,称一次就可以将次品确定在更小的范围内。

  【设计意图】问题②和问题③迫使学生去思考采用不同方法造成次数不同的原因,避免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太容易发现“尽量三等分”这个最优化的策略。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例1,发现利用天*不仅可以对天*两端的零件进行判断,而且可以对没有称量的那一部分做出判断。

  (3)概括最优化策略。

  ①如果9个零件中有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怎么称?

  学生:*均分成三份,每边3个,如果天**衡,次品在剩下的3个零件中;如果天*不*衡,次品在天*下沉一端所放的3个零件中。然后再每边称1个,如果天**衡,次品就是剩下的那1个零件;如果天*不*衡,次品就是天*下沉一端所放的那个零件。

  ②你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将所有零件*均分成三部分,保证找到次品需要的次数最少。

  ③用你发现的规律找出10个、11个零件中的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也是最少的?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将找的过程用图示法记录下来,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与全班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操作得出结论属于不完全概括,属于猜测,而且在小学阶段也无法严密证明,只能通过大量的事实加以验证。验证的过程既可以加深理解,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运用水*,并通过交流提高熟练程度。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5瓶钙片中有1瓶是次品(轻一些),完成下面找次品的过程。

  2.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1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可以保证找出这盒饼干?

  教师提示:将15盒饼干三等分,每份5盒,称一次可以确定那盒少了几块的饼干在哪5盒当中。然后参考前一题的.方法找出这盒饼干。

  3.有28瓶水,其中27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教师提示:将28瓶水按照9瓶、9瓶、10瓶分为三份,称一次可以确定这瓶盐水在哪一份当中。如果是在某个9瓶当中,则继续三等分找出这瓶盐水;如果在10瓶当中,可以考虑按照3瓶、3瓶、4瓶的方法继续分组,找出这瓶盐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对练*二十七中的练*与“做一做”的顺序进行了微调,是为了体现由易到难的教学顺序。数量越大,操作和思考的过程就越复杂,对学生而言难度也越大。特别是例2后面的“做一做”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一是因为要称4次,二是因为28不能*均分成三等份,所以进行了调整。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1)今天研究了什么问题?

  (2)找次品的最优化策略是什么?

  2.知识拓展。

  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都是已知次品比较重或比较轻,如果不知道它比较重还是比较轻,你还能找出次品吗?请有兴趣的同学回家思考。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找次品”是一种理想化的问题,把不知次品轻重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5)份(扩展2)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数学的知识来研究生活中的饿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一、创境激趣

  1、昨天我们学*了如何找次品的方法,谁能说一说。

  2、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如何去快速地找出次品的一般方法。

  二、自主探究

  1、解决9个零件的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把它找出来吗?

  老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老师帮助梳理方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老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伐出次品?

  (4)全班汇报。老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6)小结: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2、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1)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均分成3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2)学生猜想

  (3)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切能找出次品?(*均分成3份,即4,4,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3次。

  (4)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2,8)(3,3,6)(5,5,2)(6,6)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5)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6)小结:这样看来利用天*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三、交互反馈

  P137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次。

  四、开放延伸

  P137第6题

  (1)学生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份,至多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不*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若天**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不*衡,则重(轻)的是次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5时如何找出次品。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六、作业

  A级:

  P136第4题

  B级:

  P137你知道吗?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学*观察、猜想、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5盒口香糖

  学具准备:

  9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电脑出示图片: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再出示它爆炸的图片。

  电脑解说: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了一个不合格的零件引起的。

  师:可见,次品的危害有多大,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重一点或轻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研究找次品。

  出示课题:找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自主探索。

  A出示口香糖:老师这儿有三盒口盒糖,其中有一盒是吃了两粒的,你说有什么办法帮忙将它找出来吗?

  师:对,我们可以用天*来帮忙找出次品。

  让生根据讨论题同桌互相说说方法:

  电脑出示:同桌说说:

  (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2)假如天**衡,次品在哪里?

  (3)假如天*不*衡,次品又在哪里?

  B学生汇报方案并上台边讲边在天*演示。

  师据生回答板:3(1,1,1)1次

  2、老师又拿来了两盒口香糖,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将那盒吃了两粒的口香糖找出来吗?

  A出示:小组讨论:

  (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2)假如天**衡,次品在哪里?

  (3)假如天*不*衡,次品又在哪里?

  (4)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生根据讨论题在学*小组讨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其他成员听。

  B学生在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师据生回答板:

  5(2,2,1)2次

  5(1,1,1,1,1)2次

  三、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9”

  “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是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1、课件出示例2,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生自己审题,并找出重点、关键的词语,课件用点标出重点词语:次品重、至少、一定。

  2、让学生拿出九个正方体,把它当作这几个零件,自己根据刚才的讨论题,说说方法,如果想到有几种方法的,都将方法说出来。

  然后让生说说方法,师据生回答板:

  零件个数分成的份数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93(4,4,1)*

  不*4(2,2)不*2(1,1)3次

  93(3,3,3)*3(1,1,1)

  不*3(1,1,1)2次

  95(2,2,2,2,1)*(2,2)*不*2(1,1)

  不*2(1,1)3次

  99(1,1,1,1,1,1,1,1,1)4次

  3、观察分析,寻找规律。

  “好,刚才我们在9个零件里找次品,方法就有四种了,如果待测物品更多一些,那方法也会更多,如果每次都这样找的话就比较?(麻烦、复杂)对,那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规律呢?”

  “同学们观察表格,那种方法最简便、最快的?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那这种方法我们分成几份?是怎么分的?”(分成三份,并且*均分)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3

  知识目标

  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能力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重点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难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复*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生产中多少会产生次品,这就需要质检员找出次品,今天就请你们来充当质检员,上岗前要对大家进行简单测试,看看你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怎么样?

  出示3组图片,前两组图中有一个次品,找出来,说根据。

  2.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物品看起来完全一样,但事实上重量不同,要么重一点要么轻一点的次品,混在合格产品里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找次品”。(板书:找次品)

  合作探究(二)初步认识“找次品”基本原理。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粒,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师:对,我们可以用天*来帮忙找出次品。

  2.让生根据讨论题同桌互相说说方法。3.学生汇报方案并上台边讲边在天*演示。师据生回答板:3(1,1,1)1次

  (三)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方法。

  1.老师又拿来了两瓶钙片,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将那盒少了两粒的钙片找出来吗?小组讨论:

  (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2)假如天**衡,次品在哪里?

  (3)假如天*不*衡,次品又在哪里?

  (4)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老师在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四)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钙片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较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1、课件出示例2,有8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让学生分析讨论。

  (1)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然后把结果填在表中。零件个数分成的份数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2)汇报交流。

  总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找次品的时的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均。

  作业布置第113页练*二十七,第1题、第2题、第4题。

  第114页练*二十七,第5题、第6题。

  板书设计数学广角

  找次品最好方法:

  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要分得尽量*均。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5)份(扩展3)

——《找次品》教学设计实用5篇

  《找次品》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134~135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教师用具: 3瓶口香糖、课件 学生用具:10张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师:出示3瓶口香糖,提出问题:现在这里有3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我们就把那一瓶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能用什么办法很快地找到哪一瓶是次品?

  生1:数一数里面有多少粒,哪一瓶比另外两瓶少了3粒,就把那瓶找出来了。

  师:你是用数的方法来找的.生2:还可以用天*来称。

  师:用天*称。好!天*大家见过吗? 生:见过。

  师:天*上面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东西一样重,天*就会怎么样?

  生:*衡。

  师:如果不一样重呢? 生:天*会一边高,一边低。

  师:低的那边物品比较,高的那边物品比较。

  2.引导学生探索用天*找次品的方法。

  师:大家想一想:有3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是次品,利用天*来称,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

  生答并演示称法。

  3.揭示课题。

  好!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利用天*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1.设疑:

  师:刚才3瓶中有一瓶是次品,利用天*来称,至少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生:1次。

  师:如果不是3瓶,而是2187瓶,你估计要多少次? 点2名学生回答。

  师: 2187瓶到底需要称多少次?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2187这个数怎么样?

  生:很大。

  师:我们碰到数据很大的时候,可以用一个策略。可以把这个很大的数变得很小,我们从很小的数开始研究,逐渐寻找规律。这种策略叫做化繁为简。(板书:化繁为简)

  那么我们就从很小的数开始研究。刚才3瓶已经研究过了,那再研究大一点的数?

  (5)师:我们就来研究5瓶,5瓶中有一瓶是次品,用天*秤来称,至少几次可以保证找到次品?

  2.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拿出5个圆片代替5瓶口香糖,思考一下,怎样找出次品?

  3.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4.全班汇报。

  师:你是怎么称的?天*左右两边怎么放?

  生1:(1,1,3)→(1,1,1)2次

  生2:(2,2,1)→(1,1)2次

  师: 不管这样分组,还是这样分组,都是几次保证找到?(2次)

  5.教师小结:利用天*找次品,除了可以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这样的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三、解决9件物品中有一件是次品的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5个离2187 还差很多,规律还没找出来,怎么办?再增加几个?板书:9

  1、课件出示问题:9瓶中有一瓶是次品,用天*秤来称,至少几次可以保证找到次品?教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用圆片摆一摆,也可以像老师这样做记录,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

  3、学生汇报称法:

  生1:(1,1,1,1,1,1,1,1,1)4次

  生2::(4,4,1)→(2,2)→(1,1)3次

  生3::(2,2,5)→(2,2,1)→(1,1)

  生4::(3,3,3)→(1,1,1)2次

  4、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提示:这种方法一开始就怎么分的?分成了几份?

  5、小结:把9瓶口香糖分成3部分,并且*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板书:*均分成3部分

  四、推测多件物品中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1、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

  2、要验证我们的猜想对不对,怎么验证?我们再增加几个来试一下。如果有12瓶,(板书:12)其中有一瓶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定能找出次品?(生:*均分成3份,即4,4,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生:(4,4,4)→(2,2)→(1,1)3次

  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比3次更少。还有哪些分法?

  生:(2 2 8)(3 3 6)(5 5 2)(6 6)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3、与学生一起小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这说明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对的。

  五、拓展训练

  1、9瓶需要2次,如果是27瓶中有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保证能找到次品?

  2、如果81瓶呢?243瓶呢?729瓶呢?2187瓶?

  3、小结:开始我们猜测是2000多次,经过探究我们发现: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只要7次,相差如此之大,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4、思考:刚才我们研究的9、12、27和81等都是3的倍数,如果不是3的倍数,又该怎么办呢?大家课后想一想,我们下节课来研究这个问题。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找次品的第一课时,当物品数是3的倍数时,利用天*找次品,怎样分组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最*根据学校教导处的安排,我上了这节“找次品”的公开课,上完课后感慨颇多,对有效的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体现“由易到难”的思想。

  教材首先出示例1通过利用天*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我认为在学生初次接触“找次品”问题时,对从5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难度偏大,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于是我在课本例1的前面,增加了“从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的内容,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较易掌握,当学生理解了从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的最优方法,然后再来探究5个、9个的情况。这样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体现了由易到难的思想。而且从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的最优方法,是均分3份思想的基本模型,把这种情况加以研究确实有必要。另外,考虑到“找次品”的问题比较复杂,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将教学内容限定在称量物品的个数是3的倍数的情况展开探究,为下节课探究不是3的倍数的情况作好铺垫。

  二、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我在教学中体现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再从解决简单的问题中发现规律,用这个规律解决复杂的问题。在本节课的开始就设计了让学生猜“2187瓶中有一瓶是次品,用天*称,至少要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学生猜无论如何都要一千多次,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首先研究3瓶、5瓶、9瓶等逐渐寻找规律和方法,最后找到“均分3份来称所需的次数最少”的方法,然后用找到的方法来解决从2187瓶中找次品的问题。后来经过探究后发现从2187瓶中找一瓶次品只要称7次即可,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数学的奇妙!从而激发了学生数学的欲望。

  三、体验“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本节课就让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首先从9瓶中找1瓶次品的几种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发现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的次数最少,是否无论是多少瓶都是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的次数最少呢?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试验,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找次品》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能力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重点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难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复*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生产中多少会产生次品,这就需要质检员找出次品,今天就请你们来充当质检员,上岗前要对大家进行简单测试,看看你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怎么样?

  出示3组图片,前两组图中有一个次品,找出来,说根据。

  2.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物品看起来完全一样,但事实上重量不同,要么重一点要么轻一点的次品,混在合格产品里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找次品”。(板书:找次品)

  合作探究(二)初步认识“找次品”基本原理。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粒,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师:对,我们可以用天*来帮忙找出次品。

  2.让生根据讨论题同桌互相说说方法。3.学生汇报方案并上台边讲边在天*演示。师据生回答板:3(1,1,1)1次

  (三)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方法。

  1.老师又拿来了两瓶钙片,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将那盒少了两粒的钙片找出来吗?小组讨论:

  (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假如天**衡,次品在哪里?

  (3)假如天*不*衡,次品又在哪里?(4)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老师在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四)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钙片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较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1、课件出示例2,有8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让学生分析讨论。(1)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然后把结果填在表中。零件个数分成的份数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2)汇报交流。

  总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找次品的时的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均。

  作业布置第113页练*二十七,第1题、第2题、第4题。

  第114页练*二十七,第5题、第6题。

  板书设计数学广角

  找次品最好方法:

  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要分得尽量*均。

  《找次品》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这类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兴趣。教学重点: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教学准备:课件、简易天*、5瓶木糖醇、每生5个小正方体、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一)、出示问题情境一(用实物演示)有3瓶一样的木糖醇,其中1瓶少了3颗,请你想办法把它找出来。 1、学生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用课件展示天*模型)教师边演示边叙述。结论:两瓶可以一次找出次品3、3瓶的时候怎么找出来呢?在天*的左右两边各放1瓶,如果不*衡,说明次品就在翘起来的那边,如果*衡,说明次品就是另外一瓶。结论:三瓶也可以一次找出次品

  (二)、出示问题情境二1、如果在5瓶中呢?利用天*看谁最快把次品找出来。

  (1)现在我这里有5瓶口香糖,其中1瓶少了3片,你能想办法找把它找出来吗?

  (2)学生小组合作

  师提示:大家可以拿出小正方体,用手摸拟天*摆摆看

  (3)生汇报,师板书:5(2,2,1)-2(1,1);2次5(1,1,1,1,1)1次

  (4)师质疑:称1次能找到吗?一定能找到吗?称2次呢?

  (5)师小结:从5瓶口香糖中找次品,用天*只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到。

  (板书:5瓶称2次)

  二、深入探究,寻找规律:

  在9瓶木糖醇中,有一瓶是次品,(次品轻一些)用天*称,称几次就保证能找出次品来?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完成以下表格:

  木糖醇的总数

  分成的份数

  每份的数量

  保证能找出次品

  需要称的次数9 3 4、4、1

  3 9 3 3、3、3

  2 9 5 2、2、2、2、1

  3 9 9 1、1、1、1、1、1、1、1、1 4 2、全班交流,统一认识,优化方法。结论:九瓶也只要两次可以保证找出次品最优策略:1、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2、尽量*均分,不能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三、智慧冲浪,提升思维。

  1、练*二十六第2题师: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1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称,至少几次保证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2、书本做一做

  (1)师:有10瓶水,其中9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2)如果是11瓶呢?又需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呢?

  师小结:两种方法都很有道理,如果是我会选第一种,因为它更接**均分成3份。这个方法到底是不是一定成立呢?大家不妨课后再举更大的数据来试试验证。

  四、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五、作业:书本练*二十六第1―3题附板书设计:*均分分成3份所称次数最少尽量*均分

  《找次品》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这类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兴趣。教学重点: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教学准备:课件、简易天*、5瓶木糖醇、每生5个小正方体、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一)、出示问题情境一(用实物演示)有3瓶一样的木糖醇,其中1瓶少了3颗,请你想办法把它找出来。 1、学生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用课件展示天*模型)教师边演示边叙述。结论:两瓶可以一次找出次品3、3瓶的时候怎么找出来呢?在天*的左右两边各放1瓶,如果不*衡,说明次品就在翘起来的那边,如果*衡,说明次品就是另外一瓶。结论:三瓶也可以一次找出次品

  (二)、出示问题情境二1、如果在5瓶中呢?利用天*看谁最快把次品找出来。

  (1)现在我这里有5瓶口香糖,其中1瓶少了3片,你能想办法找把它找出来吗?

  (2)学生小组合作

  师提示:大家可以拿出小正方体,用手摸拟天*摆摆看

  (3)生汇报,师板书:5(2,2,1)-2(1,1);2次5(1,1,1,1,1)1次

  (4)师质疑:称1次能找到吗?一定能找到吗?称2次呢?

  (5)师小结:从5瓶口香糖中找次品,用天*只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到。

  (板书:5瓶称2次)

  二、深入探究,寻找规律:

  在9瓶木糖醇中,有一瓶是次品,(次品轻一些)用天*称,称几次就保证能找出次品来?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完成以下表格:

  木糖醇的总数

  分成的份数

  每份的数量

  保证能找出次品

  需要称的次数9 3 4、4、1

  3 9 3 3、3、3

  2 9 5 2、2、2、2、1

  3 9 9 1、1、1、1、1、1、1、1、1 4 2、全班交流,统一认识,优化方法。结论:九瓶也只要两次可以保证找出次品最优策略:1、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2、尽量*均分,不能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三、智慧冲浪,提升思维。

  1、练*二十六第2题师: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1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称,至少几次保证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2、书本做一做

  (1)师:有10瓶水,其中9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2)如果是11瓶呢?又需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呢?

  师小结:两种方法都很有道理,如果是我会选第一种,因为它更接**均分成3份。这个方法到底是不是一定成立呢?大家不妨课后再举更大的数据来试试验证。

  四、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五、作业:书本练*二十六第1—3题附板书设计:*均分分成3份所称次数最少尽量*均分

  《找次品》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利用天*,结合观察、猜测、图示、推理等活动,理解“找次品”问题的基本原理,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用图示或文字表示找次品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天*,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原理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例1:有3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理解题意。

  学生可能会说:倒出来数一数,或掂一掂、称一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生产或生活中有时需要从几个物体中找特别重或特别轻的一个,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找次品”问题。

  如果两个物体的差异很大、很明显,可以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如果差异不明显或物体数量很多(例如有30瓶钙片),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可能不准确或不方便,此时可以用天*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次品”。

  【设计意图】理解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学生面对例1,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数一数或掂一掂,因为他们缺少使用天*的生活经验,所以让他们了解“数”和“掂”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情推理,理解原理。

  (1)了解天*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天*,并让学生想象:如果在天*的左边放一支粉笔,在天*的右边放一本数学书,天*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的左边高,右边低。因为数学书比粉笔重。

  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在天*的左边放一本数学书,在天*的右边也放一本数学书,现在天*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会*衡,因为左右两边一样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出示:天**衡,两边一样重;天*不*,下沉那边重。

  【设计意图】学生没有使用天*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观察丰富表象扫除学*障碍,为进一步学*找次品做好准备。特别地,对两种情况的概括有利于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如何利用天*找次品?

  如果只有两瓶钙片,放在天*上称一次就知道哪一瓶少了3片,因为它会轻一点。现在有3瓶,那么要称几次呢?为什么?

  学生:称一次。左右两边各放1瓶,如果天**衡,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不*衡,天*翘起的一端所放的是次品。

  教师分别演示天*达到*衡和出现不*衡的两种情况,请同学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根据天*的情况推断出剩下一瓶的情况,是解决“找次品”问题的关键。此处将实验演示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3.交流图示,掌握方法。

  你能想办法把用天*找次品的过程,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1)可以用一个“△”加一条短横线表示天*,用长方形表示钙片。

  (2)为了方便,还可以给每瓶钙片加上编号。

  学生完成后,将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图示是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的一种方式,通过图示使找次品的方法具有概括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例1教学后及时进行方法的总结,可以分散本课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发现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探索规律,优化策略

  1.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2。

  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2)大胆猜测。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学生:如果运气好一次就能找到次品,所以至少一次。

  学生:一次不能保证找出次品,因为如果运气不好,就找不到次品了。

  学生:每次称2个零件,4次保证找出次品。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

  学生:既要保证找出次品,又要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这个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类问题,可能不能兼顾两端,说“一次”的同学忽视了“保证”,说“4次”的同学没有考虑到至少。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否定错误,澄清认识,确定研究方向,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走错路,少走弯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2.探索规律。

  (1)分组探究,并将探索的情况填入下表。

  (2)全班交流。

  ①分别请称4次、3次、2次的小组代表介绍本组的方法(此时学生对使用复杂的图示介绍方法可能还有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进行图示,为学生做出正确示范)。

  ②每次每边称1个的小组为什么需要的次数比较多?

  学生:每次称的零件数量太少。

  ③每次每边称4个的小组为什么反而不如每次每边称3个的小组完成得快?

  学生:每次每边称3个,称一次就可以将次品确定在更小的范围内。

  【设计意图】问题②和问题③迫使学生去思考采用不同方法造成次数不同的原因,避免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太容易发现“尽量三等分”这个最优化的策略。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例1,发现利用天*不仅可以对天*两端的零件进行判断,而且可以对没有称量的那一部分做出判断。

  (3)概括最优化策略。

  ①如果9个零件中有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怎么称?

  学生:*均分成三份,每边3个,如果天**衡,次品在剩下的3个零件中;如果天*不*衡,次品在天*下沉一端所放的3个零件中。然后再每边称1个,如果天**衡,次品就是剩下的那1个零件;如果天*不*衡,次品就是天*下沉一端所放的那个零件。

  ②你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将所有零件*均分成三部分,保证找到次品需要的次数最少。

  ③用你发现的规律找出10个、11个零件中的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也是最少的?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将找的过程用图示法记录下来,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与全班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操作得出结论属于不完全概括,属于猜测,而且在小学阶段也无法严密证明,只能通过大量的事实加以验证。验证的过程既可以加深理解,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运用水*,并通过交流提高熟练程度。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5瓶钙片中有1瓶是次品(轻一些),完成下面找次品的过程。

  2.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1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可以保证找出这盒饼干?

  教师提示:将15盒饼干三等分,每份5盒,称一次可以确定那盒少了几块的饼干在哪5盒当中。然后参考前一题的方法找出这盒饼干。

  3.有28瓶水,其中27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教师提示:将28瓶水按照9瓶、9瓶、10瓶分为三份,称一次可以确定这瓶盐水在哪一份当中。如果是在某个9瓶当中,则继续三等分找出这瓶盐水;如果在10瓶当中,可以考虑按照3瓶、3瓶、4瓶的方法继续分组,找出这瓶盐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对练*二十七中的练*与“做一做”的顺序进行了微调,是为了体现由易到难的教学顺序。数量越大,操作和思考的过程就越复杂,对学生而言难度也越大。特别是例2后面的“做一做”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一是因为要称4次,二是因为28不能*均分成三等份,所以进行了调整。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1)今天研究了什么问题?

  (2)找次品的最优化策略是什么?

  2.知识拓展。

  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都是已知次品比较重或比较轻,如果不知道它比较重还是比较轻,你还能找出次品吗?请有兴趣的同学回家思考。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找次品”是一种理想化的问题,把不知次品轻重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5)份(扩展4)

——《找春天》优秀教学设计3篇

  一、教学目标:

  1、只是技能目标:

  (1)学会认读9个生字,会书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学会用形容词修饰名词。

  (4)了解春天的美。

  2、情感目标:

  (1)认识春天的美、观察春天、热爱自然。

  (2)具有正确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认读、书写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

  1、播放《春天在哪里》的录音磁带。(在音乐声中,教师和学生翩翩起舞,营造一种*等和谐的氛围,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提供自由学*的情境。)

  2、师:春天在哪里呢?其实春姑娘已经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只有仔细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板书: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

  1、师:春姑娘来到了课堂,她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春天的气息。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再读一读课文,看看细心的你还能在春天里找到什么?(学生在文中圈一圈,划一划)

  3、你找到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畅谈初读收获。)

  三、识字

  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看图认字鹊;

  做动作猜字羞、遮、掩、探、触、躲

  谜语、顺口溜猜字一头羊长得丑(羞);一朵花藏身后(朵)

  3、同桌检查读句子,互相评价打等级。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2)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3)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利用动作、绘画、语言情境等方式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提高自主识字的质量。)

  四、写字(指导写“脱、冻、溪、棉、探、摇”六个字)

  1、让学生先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2、学生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冻”不要写成“冻”。

  3、教师根据学生书写实际,重点指导“溪”和“摇”。

  4、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5、学生交流评价,互相打等级。

  五、课堂练*

  看拼音写词语:

  xiǎoxījiědòngtiányěmiánhua

  ()()()()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生字、词

  1、出示课堂练*答案,学生自己改正、记忆。

  2、一字开花,看看谁的花开得最鲜艳。

  二、朗读

  1、自由读四至七自然段,思考:我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式的句式训练。例:

  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答: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啊!

  (其他三句也可以模仿训练。)

  3、出示填空题:

  (),那是春天的眉毛吧?(),那是春天的眼睛吧?(),那是春天的音符吧?(),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4、读读第8自然段,特别是第3句“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由这几句话,老师想到一些古诗:

  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采用多种方式感悟读文:引读、竞赛读、表演读等。

  6、春天还会在哪里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拓展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想到的一些诗句。【多种形式感悟读文,利于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拓展课外学*资料,促进语言积累,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性。】

  三、背诵

  1、老师朗读、学生闭上眼睛听。

  2、指名说说:刚才听的时候,你想象到了什么?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背诵(借助板书背诵、看图背诵、想象情境背诵。)【此环节融听、想、品、背于一体,使学生对书面语言文字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多层面、立体的审美和积累。】

  四、写字

  1、学写“野、躲、解”三个字。

  2、解识字方法:

  (1)偏旁识字法:说-脱深-探

  (2)相加法:躲=身+朵解=角+刀+牛

  3、引导学生发现它们左右一样宽,重点强调“身”字做偏旁时的变化。

  4、学生仿写,体会字体的美观、规范。

  五、美文欣赏:

  1、教师朗读朱自清的《春》(节选)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交流:你从文中听到了什么?

  六、拓展:“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其一。

  读春天: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出春天的美。

  说春天:结合生活实践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

  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

  演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板书:

  1找春天

  小草

  野花春天

  找嫩芽(美)

  小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春天,了解春天的特点,积累词汇,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际过程中,学会按顺序观察图画,学*用恰当优美的语言、古诗、歌声、舞蹈等表现春天的美;

  3、通过口语交际中的交流、评价,让学生在增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学会倾听,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完整、生动”的说话;

  难点——让学生学会如何把话说得生动。

  课前准备:

  搜集春天美景图片、歌曲、视频;画一副《春天的图画》;教学生课中操和歌曲;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美景播放,赏春天;

  1、同学们,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把春天的气息带到了人间。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春天”。板书课题:找春天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春天的图画”。

  课件出示:赏春天(播放课件美文解说)

  一株嫩芽蕴育着新的生命,拂堤杨柳,摇曳着春的生机;

  百花盛开,有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油菜花,把大地装扮得五彩斑斓;

  百鸟争鸣,时而在花间飞舞,时而在枝头栖息,好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

  泉水叮咚,春水潺潺,把我们带入了如梦如幻的境界;

  草长莺飞,春光明媚,大地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2、看了这一组图画,你最想说什么?

  板书:美爱

  二、结合生活,找春天;

  1、是啊,这么美的春天其实在不经意间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老师昨天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你们找找身边的春天,那身边的春天到底藏在哪呢?谁找到了,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课件出示:找春天:我在___________找到了春天,我发现_____________。

  2、我发现班里有一些同学不仅用眼睛找到了春天,还用灵巧的双手画出了春天,谁来说一说你的画?

  (1)指名上台拿着画说(2)同桌互相交流各自的画

  三、观察图画,说春天;

  1、同学们画的春天真漂亮,老师也画了一副《春天的图画》,大家观察图,来说一说这美丽的春天吧!——

  2、课件出示:说春天,指导看图说话

  (1)指导学生说好开头的第一句话。

  你从图上看是什么季节?我们看图说话时一般第一句话要说出时间,那么第一句话该怎样说?

  (板书)春天来了!

  (2)指导学生逐一说好每一种景物。

  a、从图上看,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太阳、白云、燕子柳枝、桃花、花草河水、鸭子、小鱼

  b、学生说到哪一处景物,就引导学生把句子说完整、说生动。

  范句如下:

  太阳:太阳公公眯眯笑,把温暖的阳光洒向大地。

  温暖的阳光照着大地。

  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

  阳光温柔地对着每个人微笑。

  白云: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燕子: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一边飞一边歌唱:“春天来啦!”

  燕子高兴地在天空中飞来飞去。

  柳枝:柳枝绿了、抽出了像眉毛一样的细芽、睁开了春天的眼睛。

  柳枝随风摆动,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那嫩绿的枝条像绿色的绸带从树上垂挂下来,在微风中飘来荡去。

  柳条迎着暖风轻轻摆动。

  桃花:花朵站在枝头上踮起脚尖急着找,花,不知道自己就是春天。

  粉红的桃花像怕羞似的,一朵挨着一朵,密密开放着,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桃花红了脸。

  小草:小草从地下钻出来,睁大好奇的眼睛,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小草迎着春风,在阳光中快乐地生长。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草儿醒来,换上了绿衣裳。

  小草睡了一个冬天,悄悄地把头伸出了地面。

  河水:河里的冰雪融化了,小河水唱着欢乐的歌向前奔去。

  鸭子:一只鸭子在河里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鱼:河水清澈见底,几条小鱼在河里尽情地嬉戏。

  (3)指导说一句结束的话。

  图上的景物都说完了,最后该怎样说?

  春天是一幅多彩的画!

  春天真美呀!我爱万紫千红的春天!板书:春天真美啊,我们爱春天!

  春天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我爱美丽的春天!

  课中操:《小鸟小鸟》

  ——过渡:春天太美了,连小鸟也飞来欣赏春天的美丽,让我们一起像小鸟一样边舞边唱,自由飞翔。

  (4)总结规律:

  从老师的板书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板书:空中地上河里

  (5)总结方法:

  看图说话时,一定要按照从“天—地—河”从高到低,从远到*的顺序(课件出示:有序);每一句话说完整,要有开头和结尾,使一段话也完整(课件出示:完整);用拟人、比喻的方法把景物写生动,(课件出示:生动)。——(课件出示:看图说话的方法)

  3、分三大组(空中地上河里)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练*说话。

  4、每组选代表发言(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可评价,补充)

  四、擂台竞赛,赞春天;

  春天真的很美,我们学过许多描写春天的成语和诗歌,下面我们就来分男女生来个擂台竞赛,好不好!

  第一回合:成语擂台(课件出示)

  第二回合:诗歌擂台(课件出示)

  五、总结回顾,唱春天。

  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一首无言的诗,一曲悠扬的歌,一个讲不完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赏春天——找春天——说春天——赞春天,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唱春天——课件出示:唱春天

  学生跟随《春天在哪里》的mtv,唱春天。下课。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能力:(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1)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2)学*积累语言的方法,学*观察生活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课文,使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大自然的美。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找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下册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通过带领学生“找春天”,感受春天风光的无限美好,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感受自然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因此,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识记生字,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从而体验发现的快乐。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与文中的小朋友年龄、动作、语言相仿,让他们更容易感受到文中小朋友的快乐、细心。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5)份(扩展5)

——《找次品》教学反思6篇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缩小待测物品范围的优化策略。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分析

  传统设计一般是首先找5个零件中的次品(目标:在认识*衡与不*衡两种可能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框图,经历逻辑推理的过程);再找9个零件(目标:找到最优称法,形成猜想);然后称8个,27个,探索规律;最后称100个、243个零件(目标:继续学*化归方法,找到零件个数与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这种设计从过程来看体现了操作 ----猜测----验证 ---- 归纳 ----应用的教学思路,它的重点放在学生优化方案的比较上。这样设计有两个弊端。问题一:按这种单刀直入式进行研究,因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储备不够、跨度过大,思维难以突然从方法多样性提升到最优化策略上来,学生的思维容易断层,探究会屡屡受挫,从而造成对此类问题的探究兴趣不足,影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问题二:在9个物品中找次品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猜想最佳策略:分三堆,每堆尽量同样多的规律,学生不容易找出来,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更难。学生探究的多样化一方面暴露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对最佳策略的关注。如何通过优化策略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高老师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探索适合学情的实践尝试

  1、巧:游戏互动做铺垫--巧妙渗透优化思想

  在学生的猜数过程中,高老师总让学生处于最不利的处境,除非他选择了最佳策略,否则猜的次数总是最多。高老师心中想的数不是固定的,是根据学生的猜在不断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开始他心中并没有想好一个具体的数。让最不利发挥到极致时,学生就会最大限度地理解策略的重要性。通过找中间数,学生认识到运用缩小范围猜数可以提高效率 ,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猜数游戏中感悟快速猜数的方法与策略。

  2、趣:交流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让学生用肢体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学生非常感兴趣。高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究3个、5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体现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的方法,分三原则。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即外显了学生的思维痕迹,又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的含义,为后续的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3、实:打破常规设悬念---激起优化需求

  如果说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传授的话,那教师肯定是把其中富有思考意义的东西机械化了,这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所以渗透优化思想一定要让学生经历了自主体验和反思顿悟的过程。本节课高老师打破常规,让学生大胆猜测:如果有2187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你认为至少称几次保证找到这个次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有什么办法?(把数据变小些,并举例研究。)激起学生优化需求,学生也从中认识到以退为进是一种很好的学*策略,为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走好了坚实的一步。

  4、准:找准盲区巧点拨---形成优化策略

  学生挑战在100个中找次品时,高老师及时点拨引导---------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迈出第一步至关重要。结合课前游戏,借鉴缩小范围的策略。小组合作拟订第一步怎么办?的计划。当出现分2份和3份的对比分析时,我又适时提问导引:是不是分的份数越多越好呢?让学生在例证中归纳出将待测物品尽量等分成三份的规律来。用准时点拨为学生扫清思维盲区,为优化策略的形成搭桥铺路。

  探索实践后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备这课时,高老师也考虑到用天*来操作演示,但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没有准备现成的天*;同时又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也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在此处多用时间有喧宾夺主、影响主题的嫌疑,因此他在本节课中没有把实物天*带进课堂,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演示代替天*操作。只要能让学生得到发展,删繁就简是很划算的。

  启示二:万丈高楼*地起。解决再难的问题,丰实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生的思维顺利由方法的多样性转向最优化,高老师在教材例1之前增设在3个中找次品的环节,目的有二:

  1、走实第一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重温天*的结构和用法,收集*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为后续研究储备能量。

  2、强化和预示方法。通过在3个中找次品的演练,引起学生思维方法的先入为主趋势,同时也顺应了学生的学*从模仿开始的*惯。要想学生的思维提升的更高,必须把思维的基础打得最牢。

  思考一:经历了本堂课的预设与生成后,对于本课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到怎样一个度是最合适的?

  思考二:这节课中,对于最佳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方法呢?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从高老师的数学课中,我们领悟到了这样的理念:通过数学学*,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与不足。

  一、优点

  (1)导入激发学生学*热情

  (2)民主导学中渗透"退"也就是"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展示交流中体验"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猜测与验证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接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节课就让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首先从9瓶中找1瓶次品的几种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发现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次数最少,是否无论是多少瓶都是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的次数最少那?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实验,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不足

  在得出待测物品是3的倍数后,我适当将知识进行了拓展,学生经过观察后,很快地分别说出了所要称的次数。这一拓展,有效地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

  (1)本节是思维训练课,但最终是不是所有的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呢?现在反思一下,确实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2)另外所用的图示的办法,应该多做讲解,要让每一位同学能熟练的运用它。

  (3)在板书中由于看到黑板是一块,本来设计的板书临时改为2列,结果出现了板书中"操作方法"占了2行。

  总之,这次教质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对症下药!我深信,只要我们想方设法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辅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我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有这样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此,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如我首先安排了从5个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8个,继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继续发现多种方式找出其中的1个次品。最后安排了9个找出次品,这次提高难度要通过写一写的方式找出次品。总结以上三种情况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我在教学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课的开始我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这过程中,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围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展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本节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沈佳老师让学生借助圆片,以动手操作为手段,以思维训练为目的,把5个零件和8个零件作为学生研究的起点,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虽然本课从整体上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有些细节问题还是应该注意的。如:对于孩子们发言的点评还应该再有一些针对性;时间的控制再合理些,如在5个中找次品的时间再压缩一些为8和9再节省出一些时间会更好。让课堂时间分配更加合理。

  一、尽量体现教材意图。

  《找次品》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优化时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推理的方法运用优化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二、尽量体现“数学味”。

  数学味或者说数学化是现在数学课堂提倡的理念,是我们所追求的。那么,怎样体现出数学味呢?怎样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呢?教师在本节课作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5件物品,找出其中的一件次品。让学生经历多次观察、比较、分析,在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中,加强横向与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找次品的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

  三、尽量体现方法渗透。

  本节课中教者还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方法,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贯穿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学会找次。

  新教材中的“数学广角”一直是教师感叹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内容,这次“找次品”也不例外。为了让学生低起点,拾级而上,我将例1单独作为一课时来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有成功也有困惑:

  一、两处成功

  1.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想快捷准确地解决此类型问题,教师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均分成3份(如不能*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强化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此,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如我首先安排了从2~8个零件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零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把零件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2.重视“数学化”。

 用语言描述找次品过程,当遇到使用天*次数较多时,叙述起来十分麻烦。在例1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更乐意用绘制简单天*示意图的方式表示找的过程。可是随着物品个数的增加,这种方式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不方便。“繁”则思变,教材137页第5题用简单文字加箭头的方式清晰描述过程10个物品分成3份:3个、3个、4找次品。这种方式比画天*简洁得多,但有没有更简便的记录方式呢?《教参》中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树形图。这种树形图用小括号代替了“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别是几”的叙述,一目了然。同时还吸收了箭头示意图的优点,用两个分支表示称得的不同结果。但我觉得“天*两边各放3个”这类语言能否符号化,使图示更具有数学味,也更简洁。当天*两边各放3个*衡时,再将4个物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5)份(扩展6)

——《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单元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进一步理解随机事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并学*如何用直观的方式清晰、简洁、有条理地表示逻辑推理过程。

  成功之处:

  1.重视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在例题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动脑思考怎样从3瓶钙片才能找出次品,并能用简单的过程清楚地描述出来。然后再从8个零件中找出次品,并让学生思考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独立探索,并将自己探索的情况填入课本中的表格里。探索情况如下:

  8(1,1,1,1,1,1,1,1)分成8份至少称4次

  8(4,4)分成2份至少称3次

  8(2,2,2,2)分成4份至少称3次

  8(3,3,2)分成3份至少称2次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当*均分成3份时,称的次数最少,这3份应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相差1。根据这一规律再让学生找出9、10、11个零件中的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并感受到把待测物品要尽可能的均分成3份,进一步明确找次品的最优方法,从而体会到优化思想的重要性。

  2.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找次品中的“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理解关键词的意义,然后教师明确“能保证”就是在运气最差的情况下也能找到才叫保证,而“至少”就是指在所有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

  不足之处:

  1.在探索多种方法的过程中,用时较多,导致时间分配不均匀,练*时间少。

  2.对于运气好的情况明确的不是很清楚,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待测物品无论是多少个,称一次是有可能称出来的。

  3.对于不知道次品是轻或重,还需要再称一次才能得出答案也没有明确。

  再教设计:

  可以改用分组探索,每组探索一种,集体交流时共同总结归纳找次品的最优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课中先安排了从3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我觉得从3个中找次品是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方面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于后面的知识就有了更好的把握;之后安排5个待测物品,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安排9个待测物品,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活动完成后,要求学生汇报结果,并在黑板上呈现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在组织引导后,重点放在猜测、归纳、推理的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时,引导学生从众多繁杂的方法中,简化解题的过程,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课中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不是3的倍数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待改进。比如,这里我把教学内容分为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来教学,这里的分析便存在了欠缺。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在这里其实都是按照分称3份来教学的,不能*均分的待测物品那就尽量把它分得*均。其实整个思想应该是统一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对教材的领会还不够透彻,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领悟其中的教法和思路,如果参透了教材那么就能引入更清晰、明了的方法去教授这节课,课堂内容也会变得更加充实,整个知识重点也就更易把握。

  《找次品》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脑中一片空白,学生该如何学?我该怎样教?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三点:第一、当物体放在天*的两端时会出现*衡和不*衡两种情况;第二、要想通过天*的*衡与不*衡找到次品,那么天*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第三:次品就是大小、形状、颜色完全相同,但质量稍重或稍轻的物品。理解了这三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4、5、6…个,让学生想象着用天*找出次品,比较不同的方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哪种方法称的次数最少。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

  在这节课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理解和把握教材不够,没有用好教材。

  教材设计的是让学生从8包糖果中找出质量不足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找次品的过程,体验“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这个规律,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我觉得不管是8、9、10…个次品,都离不开3、4、5…个次品的学*,只要学生弄会了如何从3、4、5…个物品中找出次品,其他数字大的物品找次品都会迎刃而解。因而我没有按教材的编排教学,而是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4、5、6…个,这个想法挺好,可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好。因为找次品的规律只有在数字达到8以上,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我和学生一起从3个物品找次品,太占用时间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讨论从4、5、6个物品中找次品,直到快下课才讨论到8个物品,学生已经注意力不集中了,对教学内容也失去了兴趣。

  2、在关键处点拨不到位。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受前面教学影响,我没有做好点拨,只是让学生浏览了课本,画出来,学生没有深刻的体验到这个规律的优越性。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追求心目中的理想课堂: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尊重教师的个性创造、目标落实有效、学生持续发展。而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发现不足,从而改进教学设计。最*教研室开展了“一课同上,同课异构”活动,作为青年教师的我经历了两周的精心准备,并进行了多次的的课堂实践之后,感慨颇多,收获颇多,并对有效的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美好的预设≠理想的课堂

  找次品这节课属于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先从3个零件中找一个偏重的次品,再从5瓶口香糖中找一个轻一点的次品,让学生初步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接着再来分析9筐松果中找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用12个零件进行验证,最后设计的巩固练*是:有15箱饼干,其中有一箱是次品,轻一点。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把它找出来?该怎么分?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做一做(称的过程),然后同桌说一说(怎样称的)。看着学生们动手又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我也禁不住加入其中。精心预设后的课堂显得更加活跃,更加生机勃勃。在这时问题出现了,学生在验证时发现12个零件不用*均分成3份,*均分成4份,3个3个的也可以只用3次就找到次品。我随即问道:“有没有比*均分成3份更少的分法?”学生:“没有。”“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均分成3份去称,次数一定是最少的。”我仓促的进行了小结。40分钟的课堂就这样结束了,带着遗憾,带着疑问下了课。

  二、精雕细琢,和学生一起收获着

  课后我又反复解读教材,回忆着课堂上的一个个镜头,听了其他老师的点评和建议,我重新备课,又进行了第二次上课。

  这次我是这样预设的,把3个零件和5瓶口香糖作为学生研究的起点,3给以最优策略的暗示,5给予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师生结合共同研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而9个零件是研究的主体,学生独立自主研究,找出最优方案,并体会最优方案的道理。将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这种方法,在第一次称时,能确定合格品的个数最多。无论天*是否*衡,都能一次排除三分之二的合格品。将第二次称的范围缩小到待测物品的三分之一。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这次我把原来的巩固练*换成了有趣的小游戏——猜一猜,猜猜如果有27个、81个、243个待测物品,要想找出唯一的次品,用天*称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让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实现思维的跨越,并从中发现规律,如果待测物品个数×3,那么找次品称的次数会加1。课堂上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交流想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等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提高,进行优化思维的渗透。

  本节课所研究的待测物品个数都比较特殊,都是3的倍数,刚好可以*均分成3份,我准备第二课时再研究其他普通的一些数如8个、10个等。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我们*惯性的反应就是“难”,可经过这次磨练,我才发现不是教材难,而是自己太“懒”,不愿意去学*,不愿意去思索,其实方法总比困难多。有效的课堂需要精心的预设,有效的课堂需要不断反思。

  《找次品》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脑中一片空白,学生该如何学?我该怎样教?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三点:第一、当物体放在天*的两端时会出现*衡和不*衡两种情况;第二、要想通过天*的*衡与不*衡找到次品,那么天*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第三:次品就是大小、形状、颜色完全相同,但质量稍重或稍轻的物品。理解了这三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4、5、6…个,让学生想象着用天*找出次品,比较不同的方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哪种方法称的次数最少。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

  在这节课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理解和把握教材不够,没有用好教材。

  教材设计的是让学生从8包糖果中找出质量不足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找次品的过程,体验“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这个规律,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我觉得不管是8、9、10…个次品,都离不开3、4、5…个次品的学*,只要学生弄会了如何从3、4、5…个物品中找出次品,其他数字大的物品找次品都会迎刃而解。因而我没有按教材的编排教学,而是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4、5、6…个,这个想法挺好,可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好。因为找次品的规律只有在数字达到8以上,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我和学生一起从3个物品找次品,太占用时间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讨论从4、5、6个物品中找次品,直到快下课才讨论到8个物品,学生已经注意力不集中了,对教学内容也失去了兴趣。

  2、在关键处点拨不到位。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受前面教学影响,我没有做好点拨,只是让学生浏览了课本,画出来,学生没有深刻的体验到这个规律的优越性。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5)份(扩展7)

——《找规律》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够学会找简单规律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相机,水彩笔

  教学设计:

  一、玩游戏,引入规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

  师:那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生:好。)

  师:老师说一个词,你们来做动作。举手,放下,举手,放下,举手,放下。(学生跟着老师的指令做动作。)

  师:猜一猜,老师接下来会说什么?请用你们的动作告诉我。(大部分学生都会举手) 师:你们都猜对了。谁来告诉我,你是怎么猜到的?(生1:我听老师是按举手,放下,举手,放下,这样说的,所以,我就猜是举手。生2:老师的口令是有规律的,举手,放下,举手,放下,按照这样的顺序说的。)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的非常准确。

  师揭示课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这样的规律,你们想不想把他们找出来?(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生齐读: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播放儿歌,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有规律的事物?(生: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

  2.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让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生:XX)

  师:看看猜得对不对(点击播放)。你们是怎么想的?(生:XX)

  3.课件回到主题图

  师(小结过渡):彩旗的规律找到了,请小朋友再认真观察,把你发现的其它事物的规律小声地告诉同桌。(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生:XX)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播放课件)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XX)

  灯笼、彩花 小朋友

  4.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

  三、动手操作,迁移发展

  1.规律的多样性

  做一做:

  ①立体图形的规律

  课件出示正方体、圆柱体交替。让学生跟着做一做,猜一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每组中都有什么图形?都有什么颜色?

  ②*面图形的规律

  首先课件出示*面图形,让学生猜下面的两个会是什么?为什么?再让学生找出*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是什么。

  让学生知道这组图形和上面的几组有所不同,它们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种图形交替出现。

  2.涂一涂。打开书本P89

  ⑴实物投影,出示涂色卡(课本89页“涂一涂”)

  师:老师这里有张卡片,想请大家帮个忙,能按照规律涂颜色吗?(学生动手涂色)涂什么?为什么?是什么规律?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你的作品?(让几位学生上台展示,组织评议)

  ⑵师: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课本89页“做一做”)继续涂色。(学生涂色) 师:在四人小组中同学互相评一评,涂对了吗?(学生评议、订正)

  3.摆一摆,猜一猜。(机动)

  ⑴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律,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用学具把它摆出来。(学生动手操作)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

  师:在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规律的事物,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规律图”)

  五、课后练*。(课本P92,1,2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六一儿童节情境导入,不但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能让他们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积极性,自主性,由以往的教师让我学*转变为我自己想要学*。接着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同学们在迎接节日的到来,这与课前创设的情境相吻合,然后学生观察出教室里的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的排列是有顺序的。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找规律。

  2、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分三个层次,由浅到深,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再把“灯笼图”和“小朋友图”同时出现,由学生找出规律;最后出示三种颜色小花的排列图。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把这些规律知识由易到难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数学问题、思考问题、讨论交流、找出规律。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通过按规律涂色练*,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更好的铺垫。

  2摆一摆。.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议一议,由一般的模仿过程到自主创新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高度活跃,从而加深了对“规律”这一知识的认识。

  4、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找一找生活中规律,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学会图形排列规律的寻找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涂色卡,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什么呢?

  2.课件出示主题图。

  观察主题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彩旗的规律,猜一猜下一面旗是什么颜色?

  师:你是怎么猜的?

  2、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师:灯笼、小朋友的排列又有什么规律呢?

  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颜色?

  学生思考、交流。

  3、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将原课本中的“绿、红”排列改为“绿、红,黄”三种颜色的排列)。

  师: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师:猜一猜,下一组花是什么颜色的?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

  学生根据规律涂颜色。

  2、摆一摆,创造规律。

  师:这些规律都会找了,那你能不能创造出新的规律呢?试试看,拿出学具摆一摆。

  生动手摆学具。

  学生展示作品,欣赏数学美。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1.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2.欣赏规律美。

  五.总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数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示课题。

  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出示学*提纲,探究新知

  1、例7。

  a、规律有很多种,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它记下来

  b、例7的(1),找出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

  方法提示:拿出自己的学具摆一摆,把你找到的规律与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讨论: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后面应怎么摆呢?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c、用同样的方法学*例7的(2)(3)

  小组共同用学具摆一摆,比比哪一小组最先找到规律。

  找出这三组图形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照样子创造规律。

  2、学*例8。

  讨论:她创造的规律没有图形,只有数,你能找到规律吗?

  方法:不管有没有图形,在数量上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找规律时,只要算出每相邻两个数的差就可以了。

  练*:学生自己创造规律,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同参与,一起找规律。

  三、巩固提升

  1、完成书上第91页“做一做”及第92页第4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

  2、完成第92页思考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

  2、能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事物的排列方式。能动手创造简单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推理和动手操作等学*方式,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能发现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找出稍复杂的图形的排列规律,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彩旗;小花;灯笼。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口念:拍手拍手偏偏头拍手拍手偏偏头拍手拍手偏偏头……

  师:我们休息一下吧,静息.

  一、通过猜颜色的游戏,感知规律的含义。

  同学们第一行猜的很棒,第二行却猜得乱七八糟的,几乎没有猜对的,是不是表示你们退步了呢?是什么原因?

  看来啊,有规律就好猜,没有规律就不好猜,规律确实很重要,这节课咱们就来”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课件出示数学小精灵聪聪,让小精灵带着同学们去参观会场布置。

  1、课件出示彩旗图

  ①通过让学生观察,回答问题,孩子们清晰的认识什么是“一组”并板书。

  ②给孩子们强调回答问题要完整,如这里的黄旗、红旗为一组,完整的说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为一组。

  2、课件出示小花图

  ①先让学生读一读,读完一组之后,稍微停顿一下,让别人闭着眼睛听就能听出规律。

  ②通过提问题,找一找谁和谁是一组,圈一圈每一组,让学生理解“重复排列”的含义。并板书。

  ③提出新问题“谁在重复出现?”加深对“重复排列”的理解。

  3、黑板上出示彩旗图、小花图。

  让孩子反复用语言说一说彩旗、小花的排列规律。

  ①彩旗:彩旗是按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老师想继续往后摆一面小旗,你觉得该摆什么颜色的小旗?

  那老师再继续摆一面呢?

  谁能完整的再来说一遍小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②小花:小花是按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老师想继续往后摆一朵小花,你觉得该摆什么颜色的小花?

  那老师再继续摆一朵呢?

  谁能完整的再来说一遍小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三、强化巩固,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灯笼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①读一读:读读灯笼、小朋友的排列

  ②圈一圈:圈出灯笼、小朋友的每一组

  ③说一说:说出灯笼、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四、达标训练

  刚才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儿,那就是找规律,那么找规律是干什么的呢?为什么要去找规律呢?找规律是为了人们更好的应用规律去顺得的解决一些问题。

  1、说一说后面藏着谁?

  2、如果继续摆下去,第6个是红色吗?

  五、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1、我说你接。

  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

  白天黑夜白天黑夜白天黑夜……

  2、欣赏图片

  六、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先说,然后师指着板书总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再来读一读这几个字:一组一组重复出现。

  生活中处处有规律,只要大家用心观察,多动脑筋,一定能发现且创造出更多的规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七、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组一组重复出现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等差数列和数组的规律,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找规律的内容其实学生在以前的学*中已经有所涉及,如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通过1个1个地数数、2个2个的数数、5个5个地数数,让学生体验、发现并描述数数过程中的规律,在上学期的测试卷中经常出现这类的填空题;通过整理20以内的加法表,让学生探索计算中的规律;在认识图形中,也渗透了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等。

  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同时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 在发现规律、描述和表示规律以及简单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

  3、 使学生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排列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

  单元教学难点:

  根据发现的规律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学情分析:

  “找规律”这一内容,虽然在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但是学生对于这一内容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大量的有规律的排列,在学前教育中,大部分学生对此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都是学*本课的重要基础。在一年级的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观察和分类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找规律这一内容。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用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学生举行联欢会布置教室的情境图,让学生发现彩旗、灯笼、小花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使学生初步感受规律。学生分析小旗的排列方式,从颜色的角度发现并表述规律。教材以圈出一组黄旗、红旗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一组”旗子在旗子的规律性排列中的重要性,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这样的“一组”旗子的重复排列。同时学会用语言表述规律的方法,再让学生发现并表述情境图中的其他排列规律,以圈出重复部分的操作活动,突出规律的“核心”,加深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理解规律的含义,能描述和表示规律。

  2、 能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事物的排列方式。

  3、 感受数学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

  理解规律的含义,能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确定事物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生:喜欢)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都有规则,你们一定要听好哦!请听游戏规则:老师下达指令说一个词,你们来做出相应的动作。听清楚了吗?(好!)开始!指眼睛,摸鼻子,揪耳朵;指眼睛,摸鼻子,揪耳朵;指眼睛,摸鼻子,揪耳朵;(速度越来越快)指眼睛,猜一猜老师接下来会说什么?请用你们的动作告诉我。(学生做摸鼻子动作)你们都猜对了,谁来告诉我你是怎么猜到的?(指名回答)

  师:真棒!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很准确。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是一种规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这样的规律,你们想不想把他们找出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找规律》。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过度:刚刚同学们在游戏中表现得这么好,老师接下来决定奖励大家,带你们去阳光小学参观一下。你们瞧,为了迎接六一儿童节,阳光小学的孩子们正在布置教室呢!漂亮吗?

  1.播放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看看同学们都用了什么来布置教室?(生答:小花,彩旗,灯笼)。图上还有什么?(小朋友)

  请大家再仔细地观察一下,它们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吗?(是)

  2.课件出示彩旗图

  让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按照黄、红重复排列)猜一猜最后这面应该是什么颜色?

  师:看看猜的对不对?(点击播放课件)你是怎么想的?(指名说)

  师:如果让你给彩旗按你找到的规律分分组,好把彩旗排列的规律看得更清楚。你准备怎样分?谁来指指?为什么这样分?(小旗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就看得特别清楚了。)

  3.课件回到主题图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彩花的排列、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朵花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该怎么给它们分组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学生思考、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分享给全班同学?(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播放课件)

  该怎么分组呢?

  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一定的顺序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三、考眼力,发现规律(巩固练*)

  (出示课件)

  四、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师:小朋友们的眼力可真不错,那你们的动手能力怎么样呢?能不能创造规律呢?接下来老师就要考考大家。

  1.摆磁扣(指名到黑板摆一摆)

  师:大家看,黑板上有这么多的磁扣,你能不能从它们当中选择一部分,来创造规律?(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摆,说一说你的规律,评议)

  2.摆学具(小组合作完成,展示)

  师:还有没有想摆的?都想来,那么就用你手中的学具和你的同桌合作,创造规律。

  3.涂一涂(书中85页做一做)

  师:同学们创造的规律可真美啊,大家看,这些小花美不美?你能不能让它们变美丽呢?说说你的好方法。(指名说)发挥你的想象,拿着你的水彩笔,选择你最喜欢的颜色,到书中涂一涂吧!

  五、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师:在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有规律的事物,小朋友们还知道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一说?

  六、欣赏规律的美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请欣赏。

  师总结:规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只要大家用心观察,多动脑筋,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的规律,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播放课件)

  七、总结

  师: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学*了《找规律》,你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以后多留一个心,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相信你们会有特别的收获。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组一组 重复排列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5)份(扩展8)

——《找次品》教学反思菁选

《找次品》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找次品》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课中先安排了从3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我觉得从3个中找次品是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方面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于后面的知识就有了更好的把握;之后安排5个待测物品,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安排9个待测物品,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活动完成后,要求学生汇报结果,并在黑板上呈现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在组织引导后,重点放在猜测、归纳、推理的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时,引导学生从众多繁杂的方法中,简化解题的过程,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课中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不是3的倍数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待改进。比如,这里我把教学内容分为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来教学,这里的分析便存在了欠缺。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在这里其实都是按照分称3份来教学的,不能*均分的待测物品那就尽量把它分得*均。其实整个思想应该是统一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对教材的领会还不够透彻,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领悟其中的教法和思路,如果参透了教材那么就能引入更清晰、明了的方法去教授这节课,课堂内容也会变得更加充实,整个知识重点也就更易把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我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有这样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此,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如我首先安排了从5个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8个,继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继续发现多种方式找出其中的1个次品。最后安排了9个找出次品,这次提高难度要通过写一写的方式找出次品。总结以上三种情况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我在教学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课的开始我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这过程中,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围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展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本节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沈佳老师让学生借助圆片,以动手操作为手段,以思维训练为目的,把5个零件和8个零件作为学生研究的起点,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虽然本课从整体上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有些细节问题还是应该注意的。如:对于孩子们发言的点评还应该再有一些针对性;时间的控制再合理些,如在5个中找次品的时间再压缩一些为8和9再节省出一些时间会更好。让课堂时间分配更加合理。

  本周四我与孩子们学*了《找次品》,《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这是一节生活思维训练课。

  问题导入——切*生活

  “商品店有86个玩具,但是有一个是次品,而且这个次品较轻”。抛出这个问题,有的学生问什么是次品?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轻重不达标,光滑度不达标,含量不达标等等,孩子们的思维一下打开了。今天研究的玩具中的次品属于那一类?轻重不达标。(板书:找次品,轻重)

  “轻重不达标,用什么工具能找出来?”学生想到两种工具:天*和秤。“大家说说你会用什么工具来找这个次品?理由是什么?”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天*节约时间,因为天*就有两种情况:*衡和不*衡。(板书:天*,*衡不*衡)

  有了生活经验做铺垫,学生学*起来思维活跃。

  探究新知——退而求之

  “86个玩具太多,研究起来困难,怎么办?”“从小数开始研究!”对!正如华罗庚爷爷所说: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起始,而不失去重要地步,是学好数学的决窍。即对于表面上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退步考虑,研究特殊现象,再运用分析、归纳、迁移、演绎等手法去概括一般规律,使问题获解。

  我们从2个开始研究,又研究了3个。到第4个时,孩子的方法就不一样了:先分成(2,2)和(1,1,2)来秤,都是至少两次就保证找出轻的次品。5,6,7都跟4一种情况,孩子们方法还是集中在分成两份或者三份,但至少的次数是一样的。

  8个,同学们的'方法就多了。小组讨论集体辩论,发现开始分成三份(3,3,2)用的次数少,就能保证找出次品。

  “三份怎么分?”这里联想到抽屉原理中的“尽可能*均分”,因为最多的份与最少的份相差1。

  “为什么分成三份,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呢?”同学们又进行了深度思考。第一次,尽可能的*均分成两份,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二分之一;分成三份,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三分之一;那分成四份是不是就是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四分之一,以此类推呢?

  孩子们又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深度思考。两份,三份,就能一次保证判断出次品在哪一份中。而分成四份,一次不能保证找出次品在哪一份中?需要两次才能确定次品在哪里?也就是两次才确定次品在总数的四分之一,那么比分成三份,一次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三分之一小。由此得出结论:尽可能*均分三份,是为了缩小次品的范围,而且是最小的,这样找次品用的次数就少。

  拓展提升——总结规律

  学生自主找9-28个物品中的次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前提:有一个次品轻或者重。保证找到次品的最少次数,规律:1-3个秤一次,4-9个秤二次,10-27个秤三次,以此类推。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产生跳跃,体验找次品策略不断优化的过程,思维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系统而有步骤地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并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

  本单元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进一步理解随机事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并学*如何用直观的方式清晰、简洁、有条理地表示逻辑推理过程。

  成功之处:

  1.重视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在例题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动脑思考怎样从3瓶钙片才能找出次品,并能用简单的过程清楚地描述出来。然后再从8个零件中找出次品,并让学生思考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独立探索,并将自己探索的情况填入课本中的表格里。探索情况如下:

  8(1,1,1,1,1,1,1,1)分成8份至少称4次

  8(4,4)分成2份至少称3次

  8(2,2,2,2)分成4份至少称3次

  8(3,3,2)分成3份至少称2次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当*均分成3份时,称的次数最少,这3份应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相差1。根据这一规律再让学生找出9、10、11个零件中的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并感受到把待测物品要尽可能的均分成3份,进一步明确找次品的最优方法,从而体会到优化思想的重要性。

  2.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找次品中的“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理解关键词的意义,然后教师明确“能保证”就是在运气最差的情况下也能找到才叫保证,而“至少”就是指在所有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

  不足之处:

  1.在探索多种方法的过程中,用时较多,导致时间分配不均匀,练*时间少。

  2.对于运气好的情况明确的不是很清楚,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待测物品无论是多少个,称一次是有可能称出来的。

  3.对于不知道次品是轻或重,还需要再称一次才能得出答案也没有明确。

  再教设计:

  可以改用分组探索,每组探索一种,集体交流时共同总结归纳找次品的最优方案。

  找次品”的教学内容本来是在“奥数”活动中有时出现的,现在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与生活中选入,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比较好的.课。课本主要以“找次品”这一学*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的学*活动中渗透“优化”的教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掌握用天*找“5个零件的次品”的方法后,我让学生猜想,如果9个物品中也有一个次品,几次一定能找到?学生设想了好几种方案,我采用分组检验,看谁的速度快。通过评价巧妙地把寻找最优方案蕴涵在竞赛活动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的积极性。在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发现了把待测物品*均分成三份的最优方案。随后我又提出8个物品中找次品由学生独立设计法案,在多种方案的比较中发现,如果待测物品不能*均分成三份,则要分得尽量*均。

  新教材中的“数学广角”一直是教师感叹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内容,这次“找次品”也不例外。为了让学生低起点,拾级而上,我将例1单独作为一课时来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有成功也有困惑:

  一、两处成功

  1.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想快捷准确地解决此类型问题,教师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均分成3份(如不能*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强化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此,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如我首先安排了从2~8个零件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零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把零件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2.重视“数学化”。

 用语言描述找次品过程,当遇到使用天*次数较多时,叙述起来十分麻烦。在例1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更乐意用绘制简单天*示意图的方式表示找的过程。可是随着物品个数的增加,这种方式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不方便。“繁”则思变,教材137页第5题用简单文字加箭头的方式清晰描述过程10个物品分成3份:3个、3个、4找次品。这种方式比画天*简洁得多,但有没有更简便的记录方式呢?《教参》中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树形图。这种树形图用小括号代替了“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别是几”的叙述,一目了然。同时还吸收了箭头示意图的优点,用两个分支表示称得的不同结果。但我觉得“天*两边各放3个”这类语言能否符号化,使图示更具有数学味,也更简洁。当天*两边各放3个*衡时,再将4个物

  品分成3份,1、1、2,后面也应按前面格式写明“天*两边各放1个”,接着按*衡或不*衡分析,这样思维才能完整体现。经过自己的修改,我将树形图改为如下格式:

  我通过在两个数字下划线的方式代表“将这两堆物品分别放在天*两边”,这样既减少了文字,又方便最后统计次数。每种情况,最后只需数一数共划了多少条横线即可,既准确、又形象。

  二、两点困惑

 其一、找次品的题目一般都是求“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在使用树形图记录中,是否必须在最后标明谁是次品。即上图是否必须像这样写:

  其二、当所分物品是偶数个(如4、6、8)时,我发现学生更亲睐于将其*均分成2份。这种分法在总数是4和6时,并不影响最少次数,但如果是8个物品时,如果*均分成2份,则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则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应尽量将物品分成3份,能够更好找出次品“找次品”教学反思显得有些牵强。在练*中,有部分学生仍旧痴迷于*均分成2份的方法,在“做一做”中就有部分学生将10分成5和5,用这种分法同样也能做出正确结果,这时教师该怎样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状态。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 降低教学起点,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集体备课后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通过今天教学实际来看,效果更好一些。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在研究从9个和12个中找次品时,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汇报时有些方法,没有反馈。

  2、板书设计本课板书很难设计,很抽象,不容易使孩子们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在第一次试讲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用下划线来代表天*,上面的两个数字代表托盘两边的物品数量,这样就更形象一些,让孩子们也更容易理解一些。但改过之后,分析天*两边出现的两种情况,不如以前清楚、易懂。究竟哪种方法更利于学生理解,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

  新课程数学五下教材在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基于以上认识在进行“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以求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精选研究数量,逐步优化找次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我放弃的了教材中以3个物品、5个物品再到9个物品的研究顺序,将其改为3个物品、4个物品、8个物品、9个物品进而扩展到10个、27个物品中找次品的研究。操作过程简述如下:

  1.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称最方便。并在教师的指点下完成数字化的分析方法:

  *衡1次3(1、1、1)

  不*衡1次

  2.利用不同的分法探究出4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学生实践操作和数字化的分析过程后,质疑利用天*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将物品分成几分?两份还是三份?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随机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学生面前,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上、一份在天*外。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几关注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方法的优化提供可做分析的蓝本。(其中部分方法不做全面展示)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3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而后教师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随机使学生产生不能*均份的数量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刚才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几个情况?从中发现“利用天*找次品,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均分成3份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数量差不多,其中必须有两份要一样多,另一份的.数量尽可能与之接*。”最终优化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

  猜想验证,探究规律

  回顾前面找次品的研究,让学生发现在3个物品中找只要1次,4个物品中找只要2次,8个、9个物品中找也只要2次。并猜想5个、6个、7个物品中找的话,要用几次才可以了?并进行分析验证,得出在4个到9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只要用天*称2次的结论。随后让学生研究10个和27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次数,既做为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练*,又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找次品的规律,得出相应的结论。

  《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连试教合在一起,一共上了3次,但是每一节的教学任务都没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针对各位老师对我的评课意见和自己的想法,对这节《找次品》进行如下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课前谈话环节,我用分过的一瓶七彩糖和没分过的七彩糖进行对比,从而引出“次品”这一概念,让学生从这两瓶中找出次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用天*称。这一环节,我感觉上还好。

  但是在学生示范了从3个物品中,只要称1次就可以找出次品这个环节后,我不应该重复学生的示范过程,而是应该呼应此环节的开始部分,让学生思考从2个物品中只要称一次就可以找出1个次品,为什么从3个物品中也只要称一次?这个道理不应该由我来说,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想明白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接下来的从4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环节,此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找次品的教学过程。我采用学生边说找次品的过程,我随机板书。由于多媒体的黑板离学生比较远,而这节课要板书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写的字相对很小,这些种种原因,大多数学生对我在黑板上写的数学方式,并不是十分理解,虽然对着黑板又引导学生把找次品的过程又说了一次,但亡羊补牢的效果已经不明显了。在学生说方法时,我不应该随机板书,而应该跟学生点明,由于随着物品数目的增多,找次品的过程就更加地繁琐,所以要采用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从而引出用数学方式来表示找的过程,边回想刚才学生找次品的方法,教师边随机板书,也边介绍怎么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现。

  由于用数学方式来表示找次品的过程这一环节落实地很不到位,导致下面的环节的瘫痪,所以学生从8或9个物品找出次品,在小组内探索花的时间很多,集体反馈时花的时间也很多,但学生都只是还停留在口头表达层次上,并不能用数学的方式很好地表达出来。

  一堂课要想上得成功,必须环环相扣,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落实到位。这三次的上课,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是整节课的引领人物,教学节奏的把握尤其重要,这是我今后教学应该尤其要注意的,高段教学的节奏该怎样把握呢?以后要多听听高段老师的课,多学*他们教学时节奏地把握,哪里该讲,哪里不该讲。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辩析、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提升数学素养。上完这节内容,我自认为这节课上得还算成功。

  一、利用信息资源,激发探究欲望。新课的引入,选用美国“挑战者”号火箭升空到火箭突然空中爆炸的视频,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想探究找次品的欲望。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二、开放学*空间,提供探究*台。整节课教师只是提供素材,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方案,展示各种独特的想法,在观察->实践->对比->讨论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如:学生从中发现,把待检的'产品分成3份,尽量*均分,若不能*均分3份,每一份的数量只能相差1,保证找到的次数是最少的,这个结论得出的不是教师给的,而学生从众多的方案中,经过比较,自悟出来的,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情感态度与经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个性化学*。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在观看影片、寻找方法 、感悟策略 、提炼规律的全过程中,老师讲解的很少,只是在知识关键处引导、点拨、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中得到不同程度不同的发展。

  《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通过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优化找次品的方法。

  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明白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体会运用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本节课先分析从5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10、11个零件怎么分?教材虽然给我们提供一个基本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过程如何展开;优化在什么时候妥当;还需要教师充分地备好课。

  充分的'动手操作和课件直观演示是学生分析找次品次数的基础。本节课是属于思维训练课,所以难度较大,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有困难,特别是对学*能力中下的学生。这节课我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学具,让学生借学具模拟称一称,并小组交流方法,同学间相互帮助,让学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为接下来符号化分析称球过程打下了基础。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本节课中教师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学会找次品的方法乃至认识更多更广的生活世界,这也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要体现的重要思想。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5)份(扩展9)

——《找规律》优秀教学设计优选【10】份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找规律》例1―例4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场景事物,发现隐含的规律,对事物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2、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师:今天很高兴和小朋友们在这里上课,周老师准备了一些幸运星想送给会思考、会倾听、会发现问题的小朋友作礼物,想得到吗?

  1、逐渐出示第一串幸运星:红蓝红蓝红蓝……

  师:请小朋友们猜一猜下面这颗幸运星的颜色。(猜的正确,教师就将这颗幸运星送出作为礼物)

  2、逐渐出示第二串幸运星:红绿红绿红绿……

  (学生猜想,并说出自己的思考,教师验证,送给礼物)

  3、逐渐出示第三串幸运星:红黄黄红黄黄红黄黄…….

  (学生猜想,并说出自己的思考)

  师:小朋友们很善于观察,发现了这些幸运星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这就是规律。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认真观察,发现规律

  师:聪聪和明明为欢迎小朋友们的到来,特地布置了教室,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多媒体课件)

  1、交流感受。

  你觉得教室布置得怎么样?(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教室的确布置得很漂亮,很有规律,能说说这些规律吗?(学生畅所欲言说规律。)

  3、请小朋友们翻开书88页看例1,思考:下一个应该是什么?

  4、汇报结果。

  ①课件出示彩旗图。

  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你是怎么想的?

  ②课件出示彩花的排列图

  下面的这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

  你是怎么发现的?

  ③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彩旗小花的规律我们找到了,那灯笼和小朋友的队伍又有什么规律呢?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鼠标)

  你是怎么想的。

  ④小结:刚才,小朋友们通过观察,找出了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队伍的排列规律,真不错.

  三、巩固新知,运用规律

  师:聪聪和明明为欢迎小朋友们的到来,还准备了几个有趣的游戏,想玩吗?

  1、游戏区一:涂一涂(课本第89页)

  ①学生动手操作

  ②指名回答并说说有什么规律

  2、游戏区二:猜一猜

  ①指名说?代表的颜色(课件演示)

  ②说说你的理由

  3、游戏区三:选一选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游戏区四:说一说

  指名说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四、联系生活,创造规律

  1、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地方都有规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是有规律的?(指名说)

  2、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规律,让我们表扬一下自己。

  师:听,你们的掌声也有规律。是什么样的规律呢?再来一次。

  3、创造规律

  师:小朋友们发现了图形有规律,声音也有规律。接下来请小朋友们来做设计师,请你用手中的彩色笔涂一涂,画一画。(课本第89页下做一做第二题)

  活动要求:自己涂出有规律的颜色

  ①学生动手操作

  ②全班展示交流

  五、课堂总结,拓展提高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找规律)

  希望小朋友们课后多观察,多思考,相信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够学会找简单规律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相机,水彩笔

  教学设计:

  一、玩游戏,引入规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

  师:那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生:好。)

  师:老师说一个词,你们来做动作。举手,放下,举手,放下,举手,放下。(学生跟着老师的指令做动作。)

  师:猜一猜,老师接下来会说什么?请用你们的动作告诉我。(大部分学生都会举手) 师:你们都猜对了。谁来告诉我,你是怎么猜到的?(生1:我听老师是按举手,放下,举手,放下,这样说的,所以,我就猜是举手。生2:老师的口令是有规律的,举手,放下,举手,放下,按照这样的顺序说的。)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的非常准确。

  师揭示课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这样的规律,你们想不想把他们找出来?(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生齐读: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播放儿歌,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有规律的事物?(生: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

  2.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让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生:XX)

  师:看看猜得对不对(点击播放)。你们是怎么想的?(生:XX)

  3.课件回到主题图

  师(小结过渡):彩旗的规律找到了,请小朋友再认真观察,把你发现的其它事物的规律小声地告诉同桌。(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生:XX)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播放课件)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XX)

  灯笼、彩花 小朋友

  4.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

  三、动手操作,迁移发展

  1.规律的多样性

  做一做:

  ①立体图形的规律

  课件出示正方体、圆柱体交替。让学生跟着做一做,猜一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每组中都有什么图形?都有什么颜色?

  ②*面图形的规律

  首先课件出示*面图形,让学生猜下面的两个会是什么?为什么?再让学生找出*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是什么。

  让学生知道这组图形和上面的几组有所不同,它们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种图形交替出现。

  2.涂一涂。打开书本P89

  ⑴实物投影,出示涂色卡(课本89页“涂一涂”)

  师:老师这里有张卡片,想请大家帮个忙,能按照规律涂颜色吗?(学生动手涂色)涂什么?为什么?是什么规律?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你的作品?(让几位学生上台展示,组织评议)

  ⑵师: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课本89页“做一做”)继续涂色。(学生涂色) 师:在四人小组中同学互相评一评,涂对了吗?(学生评议、订正)

  3.摆一摆,猜一猜。(机动)

  ⑴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律,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用学具把它摆出来。(学生动手操作)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

  师:在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规律的事物,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规律图”)

  五、课后练*。(课本P92,1,2题)

  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85页《找规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联系实际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规律。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涂一涂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涂一涂活动发现排列规律,能准确地进行猜测、推理出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磁珠若干,作业纸每人一张。

  学具准备:彩色笔

  教法:情景教学法、讲解法、归纳法。

  学法: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教学程序

  一、在生活中感知规律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教室里来了很多客人,他们是县二小的老师。有客人来,我们应该怎样做呀?一是向客人问好,二是用掌声欢迎,今天的这个欢迎仪式由点特别,孩子们先看老师是怎么做的,然后你们再照着做两遍,好吗、师:从你们的掌声中,发现了什么?哇,你们真厉害,说得很棒!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好多像这样按照一定方式来排列的事物,我们把这种排列方式叫做规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找规律。(出示课题:找规律)

  二、在探究中发现规律

  师:谁来说一说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生回答是儿童节)

  ⒈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同学们打算庆祝一下,开个联欢会。你们看他们布置的教室多漂亮啊!他们是用什么来布置的?(出示主题图)(生:他们是用彩旗、小花、灯笼来布置的。)那你还从中发现了什么?它们是胡乱摆放的吗?你们能找出它们的规律吗?

  ⒉出示彩旗图(彩旗按红黄交替的规律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红黄红黄红黄红黄师:谁来猜一猜最后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师:你猜得真准,你是怎么知道的?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小花又是怎样摆放的呢?

  3.出示小花图红紫红紫红紫红紫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其他的小朋友?

  4.出示灯笼图让学生同桌互说:它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说说下一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红蓝蓝红蓝蓝红蓝蓝红蓝蓝

  5.大家看到自己动手布置的会场特别漂亮,高兴地在会场中围成一圈跳起舞来。仔细观察跳舞的同学又是按怎样的规律站的?

  三、在操作中创造规律

  1.猜一猜(课件出示:)师:同学们想不想利用刚才学的知识来做一个涂色比赛。让学生说一说。

  2.摆一摆学生摆规律老师在上面摆磁珠,当我停下来的时候,让学生摆出接下来那个的颜色,好吗?

  3、涂一涂自己做一回小小设计师,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色。师:不光图形有规律,生活中处处有规律。

  四、在生活中欣赏规律。

  联系生活实际找规律、欣赏规律带给我们的美。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周而复始有规律的现象,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日出日落…...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怎样找规律,我们知道了不仅图形有规律,颜色有规律,声音也可以创造规律。希望同学们课下找一找你身边有规律的事物。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图形,颜色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指示下一个物体。

  2、初步培养幼儿的合作,推理能力及合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3、使幼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

  活动准备:

  1、教具学具:各种图形的纸张

  2、媒体应用:PPT课件

  活动过程:

  1、放音乐师有规律跺脚,并给手势说请小朋友们起立和老师一起做。

  (师拍头、肩、肚子各四下,重复三遍,停音乐)教师:小朋友们,刚才老师都拍了身体的哪些部位?拍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儿:拍头、肩、肚子。都拍了一样的次数。都是有规律的。

  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刚才做这些动作都是有规律的。由于你们表现的这么棒,老师决定带你们去参加一个舞会,这个舞会可是在魔仙堡召开,你们愿不愿意去呀?

  幼儿:愿意。

  教师:但是去魔仙堡的路途中会有很多的关卡,你们一定要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去闯关,才能到达魔仙堡参加舞会,否则你们就参加不了舞会见不到魔仙女王和小仙子们啦!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闯关成功吗?

  幼儿:有。

  教师:魔仙女王和老师说了,在闯关的时候,是有要求的,小朋友们在闯关的过程中要安静,自己思考,发现什么请举手回答,在小朋友回答问题时,其他小朋友保持安静,如果不遵守,魔仙女王就取消你们参加舞会的资格了,小朋友们记住了吗?

  幼儿:记住了。

  2、教师出示课件每一关引导幼儿,进行到最后一关的时候,给幼儿时间让幼儿自己用学具创造规律,也可以小组之间相互讨论,最后请几位幼儿到黑板前演示自己创造的规律。

  3、教师:祝贺你们闯关成功!小朋友们,看谁来欢迎我们了呀?(出示课件魔仙女王图片) 我们可以一起参加舞会啦!放音乐,幼儿全体起来跳舞。

  4、:小朋友们,其实生活中,不仅有图形、颜色、数量之间的规律,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规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下,看看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什么规律,明天来了分享!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六一儿童节情境导入,不但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能让他们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积极性,自主性,由以往的教师让我学*转变为我自己想要学*。接着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同学们在迎接节日的到来,这与课前创设的情境相吻合,然后学生观察出教室里的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的排列是有顺序的。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找规律。

  2、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分三个层次,由浅到深,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再把“灯笼图”和“小朋友图”同时出现,由学生找出规律;最后出示三种颜色小花的排列图。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把这些规律知识由易到难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数学问题、思考问题、讨论交流、找出规律。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通过按规律涂色练*,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更好的铺垫。

  2、摆一摆。、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议一议,由一般的模仿过程到自主创新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高度活跃,从而加深了对“规律”这一知识的认识。

  4、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找一找生活中规律,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学会图形排列规律的寻找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涂色卡,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什么呢?

  2、课件出示主题图。

  观察主题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彩旗的规律,猜一猜下一面旗是什么颜色?

  师:你是怎么猜的?

  2、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师:灯笼、小朋友的排列又有什么规律呢?

  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颜色?

  学生思考、交流。

  3、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将原课本中的“绿、红”排列改为“绿、红,黄”三种颜色的排列)。

  师: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师:猜一猜,下一组花是什么颜色的?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

  学生根据规律涂颜色。

  2、摆一摆,创造规律。

  师:这些规律都会找了,那你能不能创造出新的规律呢?试试看,拿出学具摆一摆。

  生动手摆学具。

  学生展示作品,欣赏数学美。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1、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2、欣赏规律美。

  五、总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学具准备:

  红、蓝三角形各若干个;彩色笔3支;一张16k白纸的1/4。

  教具准备:

  主题图5幅。

  教学过程:

  一、摆摆猜猜,引出课题:

  1、师:请生在桌上摆出一个红的三角形,紧挨着一个蓝的三角形,一个红的三角形,一个蓝的三角形……问:猜一猜,接下去该摆出什么颜色的三角形?为什么?

  2、先同桌两人商量后全班交流。

  3、引出课题:“找规律”

  4、点:摆放三角形中有什么规律?“一红一蓝一红一蓝一红一蓝……”这样的次序排列的。

  (通过摆放“一红一蓝”三角形的学具操作,引出“找规律”的主题,让学生发现“规律”就在身边,而且很鲜明,激起探索“规律”的欲望。)

  二、建立表象,感受“规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