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范本5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1

  “求商的*似值”是一节计算课,它是由“小数除法”和“求*似值”两个知识点组成。学生对于这两个知识点并不陌生,因此,一般都能较快地理解并掌握这节课的知识。但是,“求商的*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而且学生刚初步学*小数除法,计算还不熟练,计算常出错,这也加重学生的学*过程中的心理负担。这节课要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通过教给学生计算技巧,利用现代化工具减轻学生的计算压力,帮助学生在数学课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学*的快乐。

  课一开始,老师从爸爸给王鹏买羽毛球的谈话中自然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的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其积极主动地学*。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师出示例7(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要求根据书上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保留一位小数,应该等于多少?表示计算到“角”。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教师问:你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让学生在计算后交流)

  整节课教师都以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和时间,使探索落到实处。这样学生的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2

  《新课标》强调了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探索、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更实在的体现《新课标》,实施“智慧课堂”的科研课题,因此在苏教版第九册“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似值”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有趣的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以及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有效的学*活动中认识数学、获取知识、积累学*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这样不仅关注了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还关注了学生情感和体验。

  1、创设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例题的巧妙改动给学生留出了更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句“能像上题那样,保留两位小数得6.67吗?”的开放问题,导引着学生建立条件与条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根据条件生发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素质教育也可以说是学生主体教育,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

  2、设计了生活化,学以致用的练*。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致用。因此,在设计练*时,我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求商的*似值”在生活中的用处,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3、组织了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

  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方式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本节课的实施中的每一个学*活动,都试图以学生个性思维,自我感悟为前提多次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学生和谐有效地互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感情。

  4、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

  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元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3

  “求商的*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而且学生刚初步学*小数除法,计算还不熟练,计算常出错,这也加重学生的学*过程中的心理负担。这节课要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帮助学生在数学课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学*的快乐。

  课一开始,从这一单元学生熟悉的“三峡工程”谈话中自然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的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其积极主动地学*。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指导学生掌握取商的*似值的一般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计算关于用小瓶装鱼苗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掌握“进一法” 取商的*似值;最后指导学生探讨关于做成套衣服用布的问题,使学生掌握“去尾法”求商的*似值的方法。

  在教完新课后,我设计了3个小题来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

  1、每千克鸡蛋2.7元,买4.25千克应付多少元?

  错误答案:2.7×4.25=11.475(元)

  教师点拨:人名币的最小单位是分,用元作单位应保留二位小数。所以正确答案应是2.7×4.25≈11.48(元)。

  2、一匹布90米,做一套儿童服装用布2.2米,这批布最多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服装?

  错误答案:90÷2.2≈41(套)

  教师点拨:可以做多少套服装应用“去尾”法,因此90÷2.2≈40 (套)。

  3、一辆车最多可以坐55人,230人去郊游,需要几辆这样的客车?

  错误答案:230÷55≈4(辆)

  教师点拨:需要几辆这样的客车应用“进一”法,230÷55≈5(辆)。

  看来在求*似值时,应引导学生多联系实际生活,才能正确选择对应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多种取*似值的方法,同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整节课教师都以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和时间,使探索落到实处。这样学生的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4

  “求商的*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而且学生刚初步学*小数除法,计算还不熟练,计算常出错,这也加重学生的学*过程中的心理负担。这节课要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帮助学生在数学课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学*的快乐。

  课一开始,从这一单元学生熟悉的“三峡工程”谈话中自然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的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其积极主动地学*。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指导学生掌握取商的*似值的一般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计算关于用小瓶装鱼苗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掌握“进一法” 取商的`*似值;最后指导学生探讨关于做成套衣服用布的问题,使学生掌握“去尾法”求商的*似值的方法。

  在教完新课后,我设计了3个小题来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

  1、每千克鸡蛋2.7元,买4.25千克应付多少元?

  错误答案:2.7×4.25=11.475(元)

  教师点拨: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用元作单位应保留二位小数。所以正确答案应是2.7×4.25≈11.48(元)。

  2、一匹布90米,做一套儿童服装用布2.2米,这批布最多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服装?

  错误答案:90÷2.2≈41(套)

  教师点拨:可以做多少套服装应用“去尾”法,因此90÷2.2≈40 (套)。

  3、一辆车最多可以坐55人,230人去郊游,需要几辆这样的客车?

  错误答案:230÷55≈4(辆)

  教师点拨:需要几辆这样的客车应用“进一”法,230÷55≈5(辆)。

  看来在求*似值时,应引导学生多联系实际生活,才能正确选择对应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多种取*似值的方法,同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整节课教师都以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和时间,使探索落到实处。这样学生的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5

  求一个数的*似数,教材安排是一课时,内容看似比较简单易懂,而实际教学后发现,其实不然。我边教边调整,用了三课时,才有比较满意的效果。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我认为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要用动态的眼光,钻研教材,营造体验式的学*氛围,使学生深刻体验数学学*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受体验,最大限度促进自身发展。

  本节课是求商的*似值的两种变式,是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似值的基础上联系一些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的,比较偏重于对实际情况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我以学生讨论为主解决。

  内容以"生活中的*似数"展开。课前我精心做了个课件,因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实用。一对谈话引入正题后,我抛出一题:天剑服饰公司进了270米布,每套西服用布4米,这批布最多可以做多少套西服?学生开始算了:270÷4=67.5(套)有取*似数67.68的。这时,我一本正经的说:"67.5,根据四舍五入法取*似数68,所以做68套,数字还真吉利啊!"底下开始唧唧喳喳了,好多人不同意我的意见。我开始摆出老师掌握了"真理"的架势,招兵买马般拉拢和我意见一样的。可惜啊,只有几个想忠于我的。"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啊!"我怂恿着,结果还没看到墙头草。"那你们说服我啊!"我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了。"彭老师,你不可能只穿一件衣服或一条裤子吧?那可不是一套啊?!"还有人说:"彭老师,你不可能穿一半西服,穿一半休闲装吧?"顿时哄堂大笑。恩,有点道理啊,但67.5按四舍五入是68吧啊,我想让学生更透彻的明理,又问了一遍。"那实际问题要实际解决啊!""对了,求生活中的*似数要实际问题要实际解决"。紧接着我又练*了一个基础*题。关于用皮革做包的,精确的结果是76.74,同学们立刻得出是76个。有聪明人说,只要算到整数部分就可以了。"会偷懒的聪明人,只有学得巧的人,就轻松",正好体现出学*的巧妙和轻松。后来要他们给这种方法取名字才搞笑了,由于分析76.74时,我无意中比划着说去掉0.74这个小尾巴。结果就又同学取名:实际法、取整法、去掉法、去小尾巴法……五花八门的,我说能简化到3个字吗?结果有人喊出了"去尾法",真是太合我心意了,哈哈。便板书了"去尾法"。

  接下来,我又抛出"炼油厂炼制了3.39吨油,按每桶300千克装在油桶里,至少需要多少个油桶?"让学生想,这个题还是用"去尾法"做吗?学生再也没被我带笼子了,算出11.3,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要12个桶子。"11.3,3比5小,要四舍五入,应该是11。",底下又开始拱了。我装出一副很无助的样子,希望有人跟我站在一边。结果是没一人"投靠"我,我是急在脸上,喜在心里。我故意说:"那我大方点把那多出的一点点油,奢侈点,倒掉不要了,少用个桶。""彭老师,那你就等着被炒鱿鱼吧!""哈哈,我假装气愤地破笑啦!"教室里也是一阵哄堂大笑。"彭老师,今天好没面子了,没一个人相信我,还笑话我"。我委屈地说着,孩子们笑得却更欢了。其实,他们这坚持真理的举措,我很欣赏。后来,练了个基础题:住房装修时要给45*方米的客厅贴地板砖,如果贴边长为80厘米的地板砖,至少需要买多少块地板砖?在巡视时,我看了好多同学没统一单位,便说:"有人跳到了彭老师挖的陷阱。"学生恍然大悟,开始审题再动手化单位了。我觉得,自己越投入,上课越轻松,学生学得越开心,越好。记忆深刻。

  45*方米=450000*方厘米

  450000÷(80×80)≈70.31(块)

  汇报结果时,大部分同学都说买71块,只有那个叼钻的江可飞说:"我买70块,让老板割一小块给我。"呵呵,真精啊!"要不去附*捡一块也行。"他可真会省钱。"老板烦你这种人了"我调侃他。李泽义却说:"我买72块,怕工人呆会没割好。"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确不缺乏他们这种很实际的情况。我真服了他们!我爱我的学生!

  后来要他们为这种取*似值的方法取名,"进位法"、"现实情况法"、"补一法"、"进一法"……最后大家一致敲定"进一法"。

  总结完这节课后,学生还沉迷其中……

  这节课之所以上得如此轻松、精彩,得益于: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学展现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想方设法为抽象的教材内容选择、补充生活背景,使数学贴*学生生活,变得易于感受。通过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结论,并谈谈理由。从学生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生活中的*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似值,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数学化的过程。

  3、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四舍五入法"只是求一个数的*似数是采用的一个规则。当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揭示"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似值这一法则后,与我故意"错误诱导"的"四舍五入法"形成鲜明对比,如果硬性地让其"四舍五入",不仅挫伤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而且的确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于是我开心果断地肯定了这个学生的真实而又正确的体验,为他没跳入陷阱而高兴!他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显然是受人尊重后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数学终究是我工作与生活乐趣的源头,学生是涓涓不断的清泉。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阅读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1)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3篇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1

  “求商的*似值”是一节计算课,它是由“小数除法”和“求*似值”两个知识点组成。学生对于这两个知识点并不陌生,因此,一般都能较快地理解并掌握这节课的知识。但是,“求商的*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而且学生刚初步学*小数除法,计算还不熟练,计算常出错,这也加重学生的学*过程中的心理负担。这节课要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通过教给学生计算技巧,利用现代化工具减轻学生的计算压力,帮助学生在数学课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学*的快乐。

  课一开始,老师从爸爸给王鹏买羽毛球的谈话中自然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的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其积极主动地学*。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师出示例7(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要求根据书上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保留一位小数,应该等于多少?表示计算到“角”。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教师问:你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让学生在计算后交流)

  整节课教师都以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和时间,使探索落到实处。这样学生的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2

  “求商的*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而且学生刚初步学*小数除法,计算还不熟练,计算常出错,这也加重学生的学*过程中的心理负担。这节课要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帮助学生在数学课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学*的快乐。

  课一开始,从这一单元学生熟悉的“三峡工程”谈话中自然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的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其积极主动地学*。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指导学生掌握取商的*似值的一般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计算关于用小瓶装鱼苗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掌握“进一法” 取商的*似值;最后指导学生探讨关于做成套衣服用布的问题,使学生掌握“去尾法”求商的*似值的方法。

  在教完新课后,我设计了3个小题来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

  1、每千克鸡蛋2.7元,买4.25千克应付多少元?

  错误答案:2.7×4.25=11.475(元)

  教师点拨:人名币的最小单位是分,用元作单位应保留二位小数。所以正确答案应是2.7×4.25≈11.48(元)。

  2、一匹布90米,做一套儿童服装用布2.2米,这批布最多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服装?

  错误答案:90÷2.2≈41(套)

  教师点拨:可以做多少套服装应用“去尾”法,因此90÷2.2≈40 (套)。

  3、一辆车最多可以坐55人,230人去郊游,需要几辆这样的客车?

  错误答案:230÷55≈4(辆)

  教师点拨:需要几辆这样的客车应用“进一”法,230÷55≈5(辆)。

  看来在求*似值时,应引导学生多联系实际生活,才能正确选择对应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多种取*似值的方法,同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整节课教师都以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和时间,使探索落到实处。这样学生的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3

  求一个数的*似数,教材安排是一课时,内容看似比较简单易懂,而实际教学后发现,其实不然。我边教边调整,用了三课时,才有比较满意的效果。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我认为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要用动态的眼光,钻研教材,营造体验式的学*氛围,使学生深刻体验数学学*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受体验,最大限度促进自身发展。

  本节课是求商的*似值的两种变式,是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似值的基础上联系一些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的,比较偏重于对实际情况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我以学生讨论为主解决。

  内容以"生活中的*似数"展开。课前我精心做了个课件,因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实用。一对谈话引入正题后,我抛出一题:天剑服饰公司进了270米布,每套西服用布4米,这批布最多可以做多少套西服?学生开始算了:270÷4=67.5(套)有取*似数67.68的。这时,我一本正经的说:"67.5,根据四舍五入法取*似数68,所以做68套,数字还真吉利啊!"底下开始唧唧喳喳了,好多人不同意我的意见。我开始摆出老师掌握了"真理"的架势,招兵买马般拉拢和我意见一样的。可惜啊,只有几个想忠于我的。"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啊!"我怂恿着,结果还没看到墙头草。"那你们说服我啊!"我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了。"彭老师,你不可能只穿一件衣服或一条裤子吧?那可不是一套啊?!"还有人说:"彭老师,你不可能穿一半西服,穿一半休闲装吧?"顿时哄堂大笑。恩,有点道理啊,但67.5按四舍五入是68吧啊,我想让学生更透彻的明理,又问了一遍。"那实际问题要实际解决啊!""对了,求生活中的*似数要实际问题要实际解决"。紧接着我又练*了一个基础*题。关于用皮革做包的,精确的结果是76.74,同学们立刻得出是76个。有聪明人说,只要算到整数部分就可以了。"会偷懒的聪明人,只有学得巧的人,就轻松",正好体现出学*的巧妙和轻松。后来要他们给这种方法取名字才搞笑了,由于分析76.74时,我无意中比划着说去掉0.74这个小尾巴。结果就又同学取名:实际法、取整法、去掉法、去小尾巴法……五花八门的,我说能简化到3个字吗?结果有人喊出了"去尾法",真是太合我心意了,哈哈。便板书了"去尾法"。

  接下来,我又抛出"炼油厂炼制了3.39吨油,按每桶300千克装在油桶里,至少需要多少个油桶?"让学生想,这个题还是用"去尾法"做吗?学生再也没被我带笼子了,算出11.3,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要12个桶子。"11.3,3比5小,要四舍五入,应该是11。",底下又开始拱了。我装出一副很无助的样子,希望有人跟我站在一边。结果是没一人"投靠"我,我是急在脸上,喜在心里。我故意说:"那我大方点把那多出的一点点油,奢侈点,倒掉不要了,少用个桶。""彭老师,那你就等着被炒鱿鱼吧!""哈哈,我假装气愤地破笑啦!"教室里也是一阵哄堂大笑。"彭老师,今天好没面子了,没一个人相信我,还笑话我"。我委屈地说着,孩子们笑得却更欢了。其实,他们这坚持真理的举措,我很欣赏。后来,练了个基础题:住房装修时要给45*方米的客厅贴地板砖,如果贴边长为80厘米的地板砖,至少需要买多少块地板砖?在巡视时,我看了好多同学没统一单位,便说:"有人跳到了彭老师挖的陷阱。"学生恍然大悟,开始审题再动手化单位了。我觉得,自己越投入,上课越轻松,学生学得越开心,越好。记忆深刻。

  45*方米=450000*方厘米

  450000÷(80×80)≈70.31(块)

  汇报结果时,大部分同学都说买71块,只有那个叼钻的江可飞说:"我买70块,让老板割一小块给我。"呵呵,真精啊!"要不去附*捡一块也行。"他可真会省钱。"老板烦你这种人了"我调侃他。李泽义却说:"我买72块,怕工人呆会没割好。"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确不缺乏他们这种很实际的情况。我真服了他们!我爱我的学生!

  后来要他们为这种取*似值的方法取名,"进位法"、"现实情况法"、"补一法"、"进一法"……最后大家一致敲定"进一法"。

  总结完这节课后,学生还沉迷其中……

  这节课之所以上得如此轻松、精彩,得益于: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学展现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想方设法为抽象的教材内容选择、补充生活背景,使数学贴*学生生活,变得易于感受。通过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结论,并谈谈理由。从学生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生活中的*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似值,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数学化的过程。

  3、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四舍五入法"只是求一个数的*似数是采用的一个规则。当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揭示"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似值这一法则后,与我故意"错误诱导"的"四舍五入法"形成鲜明对比,如果硬性地让其"四舍五入",不仅挫伤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而且的确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于是我开心果断地肯定了这个学生的真实而又正确的体验,为他没跳入陷阱而高兴!他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显然是受人尊重后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数学终究是我工作与生活乐趣的源头,学生是涓涓不断的清泉。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2)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10)份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1

  这几天教学了国标五上《商的*似值》这一内容,教学中困惑多多。

  困惑一:教材中这一内容的编排是否合理?

  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似值”,第二课时教学“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去尾法或进一法求商的*似值”。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似乎没有权力质疑由各权威级数学专家编订的教材是否合理。但通过实际教学我认为这一内容的编排如能进行适当调整会更好。

  学生在第一课时学*结束后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只有当除法计算除不尽时才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商的*似值,即将取商的.*似值与取循环小数的*似值划上了等于号。学生将求商的*似值方法与求积的*似值方法进行了对比,都认为取积的*似值可以先通过计算求出积的准确值,后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积的*似值;而求商的*似值则无法求出准确值,只要“除到比要保留的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2

  在例题得出等式性质时,虽说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学生掌握的不错,但讲的还是多,不如直接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发现,总结时强调一下,如何去记住这个性质,而不是背下来。对于例5,让学生列方程后独立完成,会的自己做,不会的可以看书,再独立完成,有意识的选了三名同学上黑板板演,结果三个都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我让每位同学根据你自己写的和书上进行对比,看看自己能挑出多少毛病,三位同学犯的错误还典型,一位没写解,“=”号没对齐,(全班只有7名学生全对)另两个x+10+10=50+10和x+10-10=50-40,以分析错误的形式将例题解决,学生就掌握的很好,这从后面的练*就看出来。

  课堂一定要关注学生,认真思考的学生在课堂上总会带给你一些惊喜,如果你忽视了,就不仅仅是错过了那一次精彩。这节课在学生总结等式的性质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将书上的等式的性质中“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替换成“数量不变”,这也是我在备课时所想的,能不能替换一下,所以我在备课本上写了“结果不变”,可是没过一会,这个同学又举手了,说自己的“数量不变”不能替换书上的话,当然也包括了我的“结果不变”,因为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0除外),结果肯定会发生变化的。就是因为这样一个能不能替换的问题,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肯定会更好。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3

  [片断一]

  师:学校刚刚举行了运动会,同学们都参加了吗?

  生:都参加了!

  师:那肯定有很多同学都获奖了吧?

  生:那当然!

  师:都有谁获奖了?(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不错。(老师随即出示小黑板)

  垒球比赛

  姓名王潇凯仲添翼姜涛

  成绩(米)25.75423.12920.955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师: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统计员要求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你会吗?

  (学生独立练*)

  师:谁来汇报一下结果?

  生1: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分别是:25.8、23.1、21.0。

  师:你是怎么保留一位小数的?

  生1:保留一位小数,就看小数的第二位,第二位大于或等于5,就向前进一;小于5就舍去,采用四舍五入法。

  师:姜涛的成绩是21.0米,这个0可以去掉吗?

  生2:21.0这个0不能去掉,21.0是精确到十分位,21是精确到个位。

  [反思]

  数学计算教学原本是充满情趣的,而传统的计算教学之所以变的乏味,是因为教师们常常使计算教学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只是纯粹地进行机械重复、繁重的训练。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重要的物质载体。但是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在教材处理方面,要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合理处理好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师所用的教材更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这样的理念,教学时我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了教材,利用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况,设计数学问题复*旧知,这样更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的情景。

  [片断二]

  师:张双佳同学虽然感冒了,但她仍坚持参加运动会为班级争光,她的这种精神真令老师感动。在运动会上,张双佳同学跑100米用了19秒。那你能算出她每秒跑多少米吗?

  生:能。

  师:怎么列式?

  生1:100除以19,即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

  师:对吗?

  生:对。

  师: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计算。(学生兴致勃勃地计算起来)

  约两分钟后,有个别学生微微抬头看别的同学。又过了一会儿,有学生禁不住发出了细小的声音。这时有个*时比较敢提问的学生站起来。

  生2:老师这道题不好算的?(其余学生一片赞同声)

  师:“不好算”是什么意思?

  生2:除不尽。

  师:那你们在除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趁机介绍“循环小数”)

  师:商除不尽怎么办呢?

  师:当被除数不能被除数除尽时,我们就需要求商的*似值。比如说,得数保留一位、两位或三位小数。在这场比赛中,统计员要求保留一位小数,怎么保留?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吗?

  ……

  (教师指导列竖式计算)

  师:求商的*似值与以前学的求积的*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反思]

  如何让学生想到求*似值呢?是按照教材上的安排由教师直接讲解呢?还是……最终我还是没有按照教材上的处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去经历,产生求*似值的需要。当学生看到题目后,都是不假思索地就列式计算,可算呀算呀,发现有点不对劲:这得除到何时才结束呀?而且这个结果非常有规律。这时我没有立刻告知,用一句“怎么办呢”把问题又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知与不知之间形成“空白地带”,从而激起了学生调动一切知识去探究问题的欲望,使他们在反思、调整中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4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似值,就要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解决。

  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两点:一个是取*似值的方法,另一个是区分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相应的方法。

  我在教学《商的*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出示例12(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里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得到商为两位小数时。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把商是两位小数的6、25,就放在哪就不管了。这时我问:“实际计算瓶子的个数时,有6、25个吗?应该保留到什么数呢?商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整数。)老师又问:6个瓶子够吗?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整数的道理,而且还要向个位进一。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进一”法法求商的*似数。接着例12(2)学*了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求*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练*,所用的时间比较多多。另外,将学生的水*估计得太高,出示的题目有的比较难,导致学生在联系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浪费了一些探索新知识的时间。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加大了对比的力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三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中,我觉得学生对三种取*似值的方法在理解上没有太大的困难,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区别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主要还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联。我主要通过举一反三的办法进行解决。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5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的是“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思想。我力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促进学*者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学*者学*能力,*惯和态度地形成,关注学*者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关注学*者的价值观念于情感态度在学*活动中的作用。因此,我在制定这节课的目标时,除了培养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似值的方法,能按要求取商的*似值。还要培养参与数学活动,对求商的*似值有兴趣,体会商的*似值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他们在学*新知之前,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以此为依据,我在导入新课时,以实际情景导入情境的创设,根据学生原有认知水*,进行教学,这使学生感到与他们原有知识经验的不协调,从而产生学*的认知需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内进行讨论解决问题,除不尽时要取*似值;学生发现158元的水果分给7个***叔叔结果除不尽,这时要取*似值。“求商的*似值与积的*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环节时,我通过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学生发现应按照“四舍五入法”取*似值,但应保留几位小数意见就不同了,那么我通过他们之间意见不一致适时反问:“请根据生活实际考虑保留几位小数?”这时,部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认为保留两位小数合适。

  整节课基本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了"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思想。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些细节方面不是把握得很好。

  1、生活语言运用得不够贴切。

  2、时间把握不够。本着“以学生发展”的理念,我设计了一系列联系学生实际的练*题,但是一节课下来,有几道练*题来不及讲完。究其原因,除了本节课的计算量比较大,导致时间不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应该学会调整课堂的结构,如有些题目只要学生学会判断商是否要取*似值,以及取几位小数,这样可能课堂的效率可能会更高。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6

  这节课是在学过两位数除多位数的基础之上来展开学*的,由于两位数除多位数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学生的先前学*经验,对这节课的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取*似值来说,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接触到了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似值,在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时候也再一次的重新学*过,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正确的得出积的*似值,综上所述,这节课的成功与否重在学生对两位数除多位数掌握的如何。

  在设计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了取*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随后让学生进行自学、检测、后教、总结方法、当堂训练。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出现的问题恰恰是学生对两位数除多位数掌握的不熟练造成的。无论是自学检测还是最后的当堂训练都体现了这一点,这就造成课堂显得不是太流畅,有点拖沓,学生的学*气氛不是太高,课堂效率不高。由于学生不能正确的计算出两位数除多位数的`商,这就为学生发现、总结商的*似值的方法立下了障碍,最终使得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偏离,学*目标偏离,造成这节课的学*目标没有完成。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前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由于不是用自己的学生授课,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如果课前能够和对方老师进行交流会更好一点。

  2、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将两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对学生进行复*。洋思模式一般是没有课前导入和复*的,所以在设计时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设计,但是如果在自学指导里边能够给学生指出,让学生回忆,效果会好一点。

  3、在*题的设计上,设计的有点难,使学生出现了错误。*题的作用是让学生在*题的基础上总结方法,所以*题的设计不易太难,能起到它该起的作用就可以了,*题太难则容易“喧宾夺主”。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7

  这几天教学了国标五上《商的*似值》这一内容,教学中困惑多多。

  困惑一:教材中这一内容的编排是否合理?

  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似值”,第二课时教学“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去尾法或进一法求商的*似值”。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似乎没有权力质疑由各权威级数学专家编订的教材是否合理。但通过实际教学我认为这一内容的编排如能进行适当调整会更好。

  学生在第一课时学*结束后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只有当除法计算除不尽时才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商的*似值,即将取商的*似值与取循环小数的*似值划上了等于号。学生将求商的*似值方法与求积的*似值方法进行了对比,都认为取积的*似值可以先通过计算求出积的准确值,后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积的*似值;而求商的*似值则无法求出准确值,只要“除到比要保留的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8

  教学本例,教师只提出了两个问题:(1)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呢?(2)你解答这道题时有什么想法?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出示例题、解决问题都顺势而出,在极其自然的情形下学生就完成了新知的学*,效果还比较好。我这样设计,有以下思考:

  一、问题,让知识条件化

  学生从数学中学到的知识有时会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因此学到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知识。为了避免知识僵化,有必要使学生在大脑里储存知识时,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在学*知识的同时,掌握这些知识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上面教学片断中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境化,在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同时,了解了这一知识在课堂之外的背景中的应用条件。这也让数学问题的出示自然而不露痕迹。

  二、问题,让学*自主化

  英国著名数学家斯根普在其名著《数学学*心理学》中指出:“逻辑推理所展现的只不过是数学产品,而不能告诉学*者这些结果是如何一步步被揭开、发展出来的。它只教数学技巧,而不是教数学思考。”由此可见,要教会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一定要引导学*者经历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靠教师灌输,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只有给学生自主学*的时空、教会学生自主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会主动创造。上例中的第二问,就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时空,让他们在经历计算、取值、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再次深入思考,学生的汇报展示了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教学中,教师没有讲,完全由学生“再创造”出这些知识。

  三、问题,数学及数学教育的心脏

  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其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通过“解决问题”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素质是通过这些“问题”上以及“解决”过程之中发展起来的。

  现代“问题解决”研究的先驱G.波利亚主张:“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选择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深入发掘题目的各个侧面,使学生通过这道题目,就如同通过一道大门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上例中的两个问题不符合“问题解决”中问题的要求。之所以写下这一段,在于我感觉到,设计并提出一两个“好”问题确能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比之“满堂问”,学*的效果会好许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好问题”产生,把握数学的心脏就把握住了数学课堂的核心。

  改造数学“问题”,促进学*方式的有效改变——以“问”促学,会有更多的体验与收获。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9

  数学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商的*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出示例7:“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荆教师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一直往下除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时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两位小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似数。

  本以为求*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所用的时间花费太多。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导致后面的练*时间太少,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练*和巩固提高。另外,将学生的水*估计得太高,出示的题目相对比较难,导致学生在计算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白白浪费了很多探索新知识的时间。

  其次,我在教学的时候一味的要求学生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一位小数而强调学生说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其实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因为需要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一位小数而强调学生说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遇到学生除到了比实际需要更多的数位,应加以鼓励表扬,并及时提示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去除,决不能“一味扼杀,一棒子打死”。这也许就是学生创新的灵感之花,是一种钻研精神的表现,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是这样的教学,也需要这样的老师,更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10

  目标预设

  1、认识循环小数,理解在小数除法运算中求商的*似值的方法,会用“四舍五八”法截取商的*似值。

  2、在计算过程中,能有条理地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经历探索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似值的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取值。在探索的过程中,能逐渐学着将已有的知识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中来,能较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似数。

  教学难点:理解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昨天黄老师对三位运动员进行了15秒短跑测试,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谁是比赛的冠军!(出示表格)

  运动员黄陈杰施宇磊蔡凯

  跑得米数858082

  二、探索交流

  1、教学例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教师提问:从表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已知路程与时间,求速度)还可提出哪些问题?

  (2)提问:要求黄陈杰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该怎么算?(速度=路程÷时间)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3)指名一生板演,教师巡视。(让大部分学生产生困惑:商总是除不完)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之间我们先来一次比赛。

  我给你们一个八位小数,请你把它保留一位小数,看谁算的快。但是老师的要求是一位一位给你们看。

  比赛开始23.256345875.69856471

  小组讨论:怎么做才能很快的说出答案?(后面的6位小数要看吗?为什么?)

  (4)集体观察思考:这道题的商有什么特点?

  这时教师相机向学生讲解循环小数的含义,说明这样的小数就叫做循环小数。(自学课本第101页的“你知道吗)

  (5)教师说明:这样的小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它的*似值。让学生观察竖式,提问:谁能试着把它的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你是怎样想的?除到哪一位比较好?与积的.*似值比较一下。

  指出:如果要将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它小数部分的第三位,第三位上的数字满5就向前一位进1,所以结果就约等于5.67米。

  生1:我与大家的看法不同,当商到小数点后第二位“6”时,也可以不要继续除下去。

  (同学们个个惊奇地看着生1,迫切想知道为什么。)

  生1:大家这时只要看一看除法竖式的余数是10,它大于除数15的一半,所以商的千分位上的数肯定大于5,不必继续除就知道千分位上的数一定五入。

  师:你很能动脑筋!只要把除法竖式的余数与除数作比较,取*似值时就能预见是选择“舍”还是选择“入”,而不必比要求的多除一位。

  (6)、做练*十九第1题

  a.指名学生说说题中的小数都是什么小数。

  b.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c.集体订正说说每个*似值是如何得到的。

  d、指出: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循环小数的*似数时,保留几位小数,要看它的后一位数。

  e.补充,指名让学生回答。

  4.260260…0.8383…0.777…

  8.2929…3.1414…6.231231…

  2、试一试(不用计算器,同桌分工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另两位同学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

  要求学生把结果保留三位小数,(同桌交流)集体订正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应用、练*十九第2题

  (1)看懂表格,明确要求。

  (2)提问:一道题有三个要求你觉得要列几个竖式?你觉得这几道算式的商要求到第几位,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4)集体订正

  四、开放式小结。

  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学*内容,你能帮助定个课题吗?

  生1:小数除法的*似数。

  生2:求商的*似值。

  师板书课题后,师:在经历了两次计算后,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生3:与求积的*似数一样,都用四舍五入法。

  生4:因为结果是*似数,必须用约等号。

  生5:最关键的是竖式计算时,只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取*似值了。

  生6:也可以根据余数判断商千分位上的数是“舍”还是“入”。

  生7:求积的*似数,是竖式计算结束后取*似值;而求商的*似数,竖式计算没有结束就可以取*似值,只要比要求的多除一位就行了。

  生8:求积的*似数,是先在横式后写出准确值,再取*似值的;求商的*似数,是直接根据竖式中除出的商取*似值的。

  五、当堂检测

  《补充本》

  六、每日一题

  联系实际想一想,下面两题的答案怎样取*似值比较合理。

  1、做一种奶油蛋糕,每个要用7.5克奶油。5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这样的蛋糕?

  2、幼儿园买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师生、生生以及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定能收获到未曾预约的精彩。

  1、在读题中理解题意,培养能力。原来是按照教材的例题展开教学,但发觉他与学生生活实际没有太大联系,因此改为我班排球运动员的体能测验。例题的巧妙改动给学生留出了更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句“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的开放问题,导引着学生建立条件与条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根据条件生发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实现了教育无痕。

  2、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教师有意制造“添0继续除还是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求一个多位数的*似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3、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似值的关键,教师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寻取值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生1的不同看法,不迷信于书本,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4、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

  从小养成良好的学*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3)

——《求小数的*似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教师们都已知道,而家长们却不是很清楚,在辅导孩子学*时经常是脱离生活而纸上谈兵。本节课的教学是专为我校家长开放日而设计的。要求学生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进一步掌握四舍五入法,丰富所学知识。我的设计分如下几个环节:⑴创设情景、揭示课题⑵复*铺垫,促进迁移;(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4)独立学*,掌握知识。⑸畅谈收获,体验成功。

  【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师:昨天老师到银行办事,只见一位老爷爷和银行工作人员在争论着。原来老爷爷的利息单上写着税后利息:9.547元,银行工作人员付给爷爷9.5元,爷爷觉得不合理,两人发生了争论。你能判一判:付多少利息钱给爷爷比较合理呢?

  生一:我认为应该付给爷爷9元5角4分,因为人民币的单位有只有元、角、分,第三位小数应该省略。

  生二:我有不同意见。第三位小数是“7”,它比5大,如果直接省略不妥当,,应该向前一位进1,所以应该付给爷爷9元5角5分。

  师:现在存在分歧了,你能谈谈你的处理意见吗?

  (学生交流片刻,一致认为应该付给爷爷9.55元)

  生三(若有所思):我听说人民币还有比分更小的单位是厘。不过我没见过几厘钱。

  师:你真是个见识多广的孩子。确实,生活中有“厘”这个单位,1分=10厘。由于这个单位太小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用到它。

  生四:我发现在买东西的时候也没有用到“分”了,都是几元几角了。

  师:你确实很会观察。现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提高了,“分”这个人民币单位几乎从生活中取消了。*时涉及到“分”时,一般都“四舍五入”到“几角”了。

  生五:那我觉得应该付给爷爷9元5角钱。

  生六:我认为应该付给爷爷9元6角钱。

  群生一:9元5角

  群生二:9元6角(声音越来越大,争论得面红脖粗)

  师:好!争吵总该有个说理依据。今天我们学了求一个小数的*似数之后,你就会非常轻松地解决生活中这类现象了。(出示课题:求一个小数的*似数)

  【反思】

  数学的兴趣和学*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现实的生活化的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为了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了解教材内容体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应选择既贴*学生生活,又紧扣教材知识内容的实际问题作为情境,这里从学生熟悉的“存钱得利息”生活情境中引入,在讨论、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学“求小数的*似数”是生活所趋。把它作为实际背景来区分准确数和*似数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使学生感受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片断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出示例题:

  例1.李明在运动会中的跳远成绩是2.953米,你知道他跳远成绩的*似数是多少吗?

  接着明确提出要求:

  1.保留两位小数2.保留一位小数3.保留整数

  然后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表意见,说出结果及想法。

  1、保留两位小数

  师提示思考:保留两位小数要看哪一位上的数?

  (1)学生独立探索。

  (2)小组交流。

  (3)反馈后总结:要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省略百分位后面的数,要看千分位上的数。运用四舍五入法,“千分位上的3不满5,舍去。

  2.953≈2.95

  师讲解: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师:6.587你会保留两位小数吗?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吧。

  2、保留一位小数

  (1)小组合作学*。

  (2)组内交流,组长汇报交流结果。自己总结:要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省略十分位后面的数,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是5,省略尾数后向十分位进1。十分位上9+1=10,满十又要向前一位进一,连续两次进位。

  2.953≈3.0

  师:*似数3.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生一:可以去掉,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二:0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就保留到了个位。

  师:现在有两种不同意见了。你赞同哪一种说法?小组交流交流。

  生交流后,一致认为:0不能去掉。

  师:确实,*似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它起到“占位和表示精确度”的作用。

  师问:刚才我们已知道“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那么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呢?

  生齐答: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个位。

  3.保留整数

  师:你认为该怎样处理呢?把你的意见和同桌交流。

  点名汇报: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要省略个位后面的数,要看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9满5,省略尾数后向个位进1。2.953≈3

  (二)小结:求小数*似数的方法。

  要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要省略个位后面的尾数,把十分位上的数四舍五入;要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就要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把百分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反思】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这一理念,本环节教学时,例题1不是课本中的例题,是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编制的例题,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相互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在小组交流中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加深学生对“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的理解。教师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层次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①保留两位小数”的方法上,坚持启发式,让学生多说多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再帮助分析讲解,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在教学“②保留一位小数”时,则问得较少,使学生能根据刚才的知识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而“③保留整数”我根本不用讲解,学生就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了。

  【片断三】

  独立学*,掌握知识。

  (一)教学例

  2.豆豆身高0.984米,我们可以说豆豆大约高﹎﹎﹎﹎米。(你想保留几位小数就保留几位小数)

  学生思考,自由保留小数位数回答出0.984米的*似数,老师板书,请其余的同学说说分别保留了几位小数。

  生一:0.984米≈1米

  师:你知道他是保留了几位小数?

  生二:他是保留到整数的

  生三:这个数也表示精确到个位

  生四:0.984米≈1.0米

  生五:这个结果保留了一位小数

  生六:也是精确到十分位

  生七:我还会保留两位小数0.984米≈0.98米

  生八:保留两位小数又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二)师: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就在课本第73面。请认真看书73页,核对一下刚才例2中的结果,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如果没有疑问,就请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读出来。

  【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新教材要求只是通过几个问题,几句话,做适当的引导,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留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不仅能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而且能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惯。因此,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把课本中的例题作为兴趣例题2,发散学生思维,让他们想如何保留就如何去做,既尊重了学生,又掌握了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注意发挥教材在学生学*中的作用,使学生学会自我学*、自我发展。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知识的海洋博大无比。我们教师不能也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但是我们可以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学会学*,学会看书掌握知识。这种学*的技能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益。

  【片断四】

  畅谈收获,体验成功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一:我学到了怎样求一个小数的*似数。

  生二:我知道求一个小数的*似数也要用四舍五入法

  生三: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

  师:那么现在,你再会解决“老爷爷得利息”这个问题吗?

  生:(干脆利落)会

  师:老爷爷的利息单上写着税后利息:9.547元,你能判一判:付多少利息钱给爷爷比较合理呢?

  生一:我认为这个问题就是求小数的*似数。

  师:你觉得在实际生活中应该保留几位小数比较合理呢?

  生二:我觉得在实际生活中,应该保留一位小数。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的用到人民币最小的单位是角。

  生三:9.547元≈(9.5)元

  群生:(欢喜地)对,应该付9.5元

  师:你发现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小数?请你大声说出来。你想精确到哪一位?考考你的同桌吧。

  生同桌互练。

  师:小数的*似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课余留心观察,看还有什么地方有了小数*似数,下节课大家再来继续交流。

  【反思】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4)

——《用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了1—8的乘法口诀,已多次经历了编写口诀的过程,有了一定的学*基础。所以在教学时我注意激活学生的知识能力储备,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的学*活动在老师的引领下自主完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准认知起点

  学生的经验,是学*的宝贵财富,如何利用好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是否成功的关键。那如何找准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利用这些经验实行认知的“正迁移”,是整节课的重要环节。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通过1-8的乘法口诀,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对于9的乘法口诀,虽然是教学的新内容,但在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中,或者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中,或多或少会“知道”“了解”有关9的乘法口诀。根据这一学情,我在引导学生根据星星图填完表格以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写九的乘法口诀。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很快编出了九的乘法口诀,而且正确率非常高。同样的,在后面让学生说说若突然忘记了其中一句九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如何来回忆时,学生想出了许多好方法,如利用前一句口诀和后一句口诀相差9这个规律来算得数;利用加法来算得数等等。学生说的头头是道,这都得益于前面1-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这里老师并没有花多大的力气,学生通过*时积累的`经验能自主完成学*的任务。

  二、提供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培养探究能力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内化的过程。所以,教学时我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例题时,我动态地演示星星图,让学生观察、体会星星地个数与几个9的关系,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例如我提问3行星星一共有几颗时?学生回答是27颗。此时,我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继续追问:这个27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有的是用3个9相加得出27;有的是在前一个数18的基础上加上一个9得出27;还有的是根据星星图,和方格去比较用30-3算出27的。总之学生的想法是多样化的,思维是活跃的。数学课堂就需要思维的碰撞,这样才能闪现智慧的火花。再比如说在引导学生发现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几个九比几十少几”时,我先带着学生一起完成前面1个9比10少1,是9和2个9比20少2是18这两个练*,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填写表格。填完以后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在比较中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因为9的乘法口诀比较特殊,有着许多规律,所以在记忆口诀时,允许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或者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忆口诀,照顾学生的不同差异。特别是,老师后来介绍的“手指记忆法”,学生很感兴趣。我先请一位同学上台在投影仪上边背9的乘法口诀边演示过程,其他学生仔细观看,然后带领学生一起伸出10个手指头,自己边动边记忆,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效果很好。提供多种巧记口诀的方法,可以让学*能力强的学生利用抽象的规律来记忆口诀,让学*能力稍弱的学生用手指记忆口诀,让不同层次的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力求以情促学

  对于乘法口诀这种纯数学的内容教学起来是比较枯燥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我在课前播放了儿歌《九九歌》,让学生边念儿歌边发现和今天学*内容密切联系的数字9。课的最后再次回到儿歌,让学生找出儿歌中的9 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感受到9的乘法口诀并没有那么枯燥,连有趣的儿歌里都隐含着9 的口诀呢。还有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方法记忆口诀,以及到“9元超市”买东西等等,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原来我们的双手可以帮助记忆9 的口诀,原来我们买东西时也可以运用9的乘法口诀,让学生体会到学*9的乘法口诀是非常有用的。

  五、需要改进和商榷的地方:

  1、时间处理不够合理。

  我在如何巧计9的乘法口诀和探索特殊规律“几个九比几十少几”这两个环节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导致后来的练*做得比较仓促,不够到位。特别是“9元超市”买东西这道练*题,本应该让每个学生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想买哪几件物品,要付多少钱,可是由于时间原因,我只是让个别学生回答,就匆匆进入下一个环节。实在是可惜。我发现自己*时上课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来时间不够,要么课上好了还没下课。看来如何合理分配时间也是个大学问啊。日后需多学*,多研究。

  2、学生参与面不广。

  本课的练*相对来说少了点,而且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参与面不广。第一道练*题是让学生根据一句乘法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我只是指几名学生回答,并没有给与每个学生说的机会。我想这里改成同桌互相说一说比较好,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说的机会了。第二个抢答题更是聪明学生的天下了,一些后进生根本没有回答的机会。这里若改成学生独立完成口算,再校对答案,实效性更高。第三个“9元超市”买东西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很好地将这道题目与生活联系起来,没有将这道题应有的价值体现出来。看来,以后设计练*题一定要多考虑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当然,我的课堂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对教材的处理设计,对学生的引导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上我一定会多思考,多研究,使自己的课堂逐渐走向有效!

  本节课教学9的乘法口诀。而9的乘法口诀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阶段,因此在课始我就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课的中心,这样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课的一开始,我呈现了一个10×9的方格图,每行的10格中都有9颗☆,由此提出问题:1行有9颗☆,2行有几颗?3行、4行……9行呢?要求学生根据图意独立完成“几个9”连加的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在表中。然后,让学生直接利用列表计算的过程和编制乘法口诀的经验,填出9的乘法口诀。

  接着,我安排了“试一试”作为练*题,要求学生用一句9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因为教材没有通过例题来教学这类算式的计算,而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计算经验独立完成,这样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过程,逐步增强自主学*的意识和能力。因为有了之前的做题经验,这一题学生做起来没有困难。

  由于记忆9的乘法口诀有特殊规律可利用,即:是几个9的和就应比几个10少几,所以在“想想做做”的第1题中,教材组织学生再次观察例题图并借助填表探索并发现上述规律,启发学生利用这个规律帮助记忆9的乘法口诀。第2题,通过题组的形式,让学生根据一句乘法口诀直接写出相关的四道乘、除法算式的得数,进一步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第3题,通过每组两道算式的对比练*,使学生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巩固对一些难度较大的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第4题,是用竖式计算有关9的表内乘、除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刚刚学*的9的乘法口诀。

  但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由于我在寻找9的乘法口诀规律,花了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而浪费过多的时间,导致设计的练*,没有全部做完。该如何引导孩子有效地探索和进行适当的练*并不矛盾,但是两者都需要时间,该如何合理整合呢?我有些困惑。

  今天学*的内容是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这部分内容的学*是完全建立在1~8的 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的,所以教材安排9的乘法口诀和求商一起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学的比较轻松,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学生都是自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最深的是我们教师要注重后进生的情感教学,激发他们的学*积极性。教师要关注后进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使后进生全面和谐地发展。造成学困生情感因素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一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对所学内容感到厌倦,产生学*困难;二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当,使得一些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感到学*困难;三是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的偏颇,只重视优秀生,而冷落学困生,甚至讽刺、挖苦学困生,导致后进生对数学学*抱有消极情绪,造成进一步的学*困难。由此可见,我们在数学中,确实要去除消极情感因素,发展积极情感因素,以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优化教学效果。

  后进生在心理上需要教师的关注、理解、信任和帮助。课堂上教师的目光要多投向学困生,目光中充满信任和希望;课后多找学困生谈心,以*等的态度和学困生交流,从后进生的实际需要寻找解决困难的途径;增进师生情谊,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点燃其心智的火花,给学困生以勇气和力量。例如,我班学生何云帆,他的数学成绩以前一般,我经常鼓励他,只要你在学*上下功夫,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很大提高。我的表扬使他感到意外和惊喜,从那以后,他对数学开始感兴趣。上课也认真多了,数学成绩一直上升。

  数学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才显得真实面精彩。这节课,教师抓住学生活泼爱动的特点,精心创设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情境,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让学生想、说、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建构知识,使得数学课堂真正做到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趣味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生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时,也可以把乘加、乘减式题放到一道题目中,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把例5的图改为3个盘子里各放4个桃,另一个盘子里放3个桃,让学生算,用加法算的算式是4+4+4+3=15,用乘法算的算式是4×3+3=15。教学加法和乘法算式后,再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启发学生得出4×4-1=15。

  1.教科书第25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学生做完第一栏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3×2+3等算式的意思,这有助于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还有助于学生看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

  做第2题时,要让学生认真看题,先看第一问,想清楚是几个几,再在第一个括号里填上数。再看第二问,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要算什么,如第1小题的第二问要算的是6加17是多少,算出得数后再填在第二个括号里。

  2.第26页练*七中的第4题是星号题。教学时,教师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独立解答。对于能够列出合理算式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第26页下面的思考题是让学生用填表的方式复*1~4的乘法口诀。表中左上角一格里是乘号,填的时候要把上面一行的每一个数与左边一列的每一个数相乘,把所得的积填入相应的空格里。以后随着学过的乘法口诀的增多,还可以把这个表扩大,让学生填。

  本节教材重点教学2~6的乘法口诀。由于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的含义,掌握口诀就比较容易。但是要使学生记熟乘法口诀也还要花较大的力量。教材中按照因数是2、3、4、5、6的顺序来教学口诀。与传统的小九九口诀顺序一致,由易到难,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同时,能够使学生很自然地看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便于理解和记忆口诀,即使忘了某一句口诀,也容易自己推想出来。教材中在用小九九口诀计算式题的时候,开始只出现前一个因数大于后一个因数的式题,学过4的乘法口诀,出现交换因数的位置积是一样的知识以后,着重说明一句口诀可以表示两个乘法算式,并且进行较小数在乘号前面的式题的练*,使学生对口诀的意思理解得更完整,更好地牢记口诀并熟练地应用。教材中还采用了多种练*形式,如把口诀说完整、对口令、读口诀说乘法算式等,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以提高计算的速度。

  教材说明

  这部分教材包括5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应用题两部分。

  教科书第27页是5的乘法口诀。教材从准备题入手,在相同数连加的基础上,通过乒乓球图引出5的乘法口诀。因为学生已经有了2、3、4乘法口诀的基础,教材在这里不再出现连加算式,也不再一句一句地把5的乘法口诀出全,而是引导学生先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再编出乘法口诀。

  第29~32页是乘法应用题。教材在正式教学乘法应用题之前,也曾出现过少量的乘法应用题,但都是比较简单的,有的用图画表示,尽量减少文字叙述,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乘法的含义,而且只要求口答。这里的应用题是用文字叙述的,引导学生初步学*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式解答。开始学乘法应用题,学生往往感到困难,有时与加法应用题混淆不清。教材中注意利用图画来帮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如教科书第29页例8和第30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引导学生按照乘法的意义列式解答。还注意把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对照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区分这两种应用题。除此以外,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连加和乘)解答乘法应用题,以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例7~例9,完成练*八和九中的作业。

  2.教学准备题时,要让学生自己5个5个地加一加,加到25,使学生看到:1个5是5,2个5相加是10,3个5相加是15……为学*5的乘法口诀做准备。

  3.教学第113页例7时,可以先出示一袋乒乓球,问学生:这是几个?是几个5?怎样列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一五得五”。然后,拿出两袋乒乓球,用同样的方法编出乘法口诀“二五一十”(注意二五一十,不读二五得十)。第三句口诀的教学,教师出示图以后,可以先指定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最后两句口诀可以让学生自己把书上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练*的机会。教师要对学生填的进行核对,使所有的口诀都填写正确。

  4.教学5的乘法口诀以后,教师要在室内挂的乘法口诀表上添上5的乘法口诀,以供学生*时练*。

  5.教科书第27页上“做一做”中的第1题,教学时要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教学第2题时,教师可以把题目抄在黑板上,全班学生集体练*,或者个别练*。教师指下面一个数,例如“2”,要求学生很快算出5×2的得数。通过练*,帮助学生掌握5的乘法口诀。

  6.关于练*八中一些*题的教学建议

  第1题,教学时要让学生一栏一栏地做,做完以后再让学生看一看每一栏的两个题目的联系。这样,可以训练学生能够根据前一句口诀推出后一句口诀。

  第3题,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口诀,先按顺序背。对于背得不好的学生,要注意多给他们一些练*机会,以帮助他们把5的乘法口诀背熟。

  第4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练*时,让学生先观察书上的图,把两个乘法算式写完全,写出所用的乘法口诀。最后,引导学生讨论5的乘法口诀中,其余的每一句口诀各可以算哪两个(或一个)乘法算式。要一句口诀一句口诀地讨论。

  第6题,是已学过的乘法的混合练*。

  第8题的右图,表示一个盒子里有2枝笔,问5个盒子里有多少枝笔。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5)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菁选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商的*似值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商的*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出示例7:“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荆教师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一直往下除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时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两位小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似数。

  本以为求*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所用的时间花费太多。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导致后面的练*时间太少,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练

  *和巩固提高。另外,将学生的水*估计得太高,出示的题目相对比较难,导致学生在计算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白白浪费了很多探索新知识的时间。

  其次,我在教学的时候一味的要求学生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一位小数而强调学生说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其实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因为需要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一位小数而强调学生说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遇到学生除到了比实际需要更多的数位,应加以鼓励表扬,并及时提示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去除,决不能“一味扼杀,一棒子打死”。这也许就是学生创新的灵感之花,是一种钻研精神的表现,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是这样的教学,也需要这样的老师,更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求商的*似值》在学*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的知识教学的,它是一节计算课。

  本课是由“小数除法”和“求*似值”两个知识点组成。学生对于这两个知识点并不陌生,因此,一般都能较快地理解并掌握这节课的知识。但是,“求商的*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而且学生刚初步学*小数除法,计算还不熟练,计算常出错。这节课我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激发学生学*又能感受到学*的快乐。

  课一开始,我从爸爸给王鹏买羽毛球的.谈话中自然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的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其积极主动地学*,教学反思《求商的*似数教学反思》,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出示(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要求根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不尽时.师问你认为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学生计算后交流解题思路。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求出商的*似数。

  学生总结出方法后,再进行加强联系。但在练*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明白比要求多除一位的意思,比如要求商保留三位小数,学生做竖式时就只除到小数第三位,没有多除一位,导致结果出错。因此,只要不断强调方法中加强巩固,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在例题得出等式性质时,虽说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学生掌握的不错,但讲的还是多,不如直接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发现,总结时强调一下,如何去记住这个性质,而不是背下来。对于例5,让学生列方程后独立完成,会的自己做,不会的可以看书,再独立完成,有意识的选了三名同学上黑板板演,结果三个都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我让每位同学根据你自己写的和书上进行对比,看看自己能挑出多少毛病,三位同学犯的错误还典型,一位没写解,“=”号没对齐,(全班只有7名学生全对)另两个X+10+10=50+10和X+10-10=50-40,以分析错误的形式将例题解决,学生就掌握的很好,这从后面的练*就看出来。

  课堂一定要关注学生,认真思考的学生在课堂上总会带给你一些惊喜,如果你忽视了,就不仅仅是错过了那一次精彩。这节课在学生总结等式的.性质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将书上的等式的性质中“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替换成“数量不变”,这也是我在备课时所想的,能不能替换一下,所以我在备课本上写了“结果不变”,可是没过一会,这个同学又举手了,说自己的“数量不变”不能替换书上的话,当然也包括了我的“结果不变”,因为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0除外),结果肯定会发生变化的。就是因为这样一个能不能替换的问题,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肯定会更好。

  教学本例,教师只提出了两个问题:(1)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呢?(2)你解答这道题时有什么想法?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出示例题、解决问题都顺势而出,在极其自然的情形下学生就完成了新知的学*,效果还比较好。我这样设计,有以下思考:

  一、问题,让知识条件化

  学生从数学中学到的知识有时会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因此学到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知识。为了避免知识僵化,有必要使学生在大脑里储存知识时,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在学*知识的同时,掌握这些知识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上面教学片断中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境化,在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同时,了解了这一知识在课堂之外的背景中的应用条件。这也让数学问题的出示自然而不露痕迹。

  二、问题,让学*自主化

  英国著名数学家斯根普在其名著《数学学*心理学》中指出:“逻辑推理所展现的只不过是数学产品,而不能告诉学*者这些结果是如何一步步被揭开、发展出来的。它只教数学技巧,而不是教数学思考。”由此可见,要教会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一定要引导学*者经历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靠教师灌输,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只有给学生自主学*的时空、教会学生自主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会主动创造。上例中的第二问,就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时空,让他们在经历计算、取值、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再次深入思考,学生的汇报展示了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教学中,教师没有讲,完全由学生“再创造”出这些知识。

  三、问题,数学及数学教育的心脏

  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其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通过“解决问题”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素质是通过这些“问题”上以及“解决”过程之中发展起来的。

  现代“问题解决”研究的先驱G.波利亚主张:“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选择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深入发掘题目的各个侧面,使学生通过这道题目,就如同通过一道大门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上例中的两个问题不符合“问题解决”中问题的要求。之所以写下这一段,在于我感觉到,设计并提出一两个“好”问题确能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比之“满堂问”,学*的效果会好许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好问题”产生,把握数学的心脏就把握住了数学课堂的核心。

  改造数学“问题”,促进学*方式的有效改变——以“问”促学,会有更多的体验与收获。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似值,就要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解决。

  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两点:一个是取*似值的方法,另一个是区分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相应的方法。

  我在教学《商的*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出示例12(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里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得到商为两位小数时。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把商是两位小数的6、25,就放在哪就不管了。这时我问:“实际计算瓶子的个数时,有6、25个吗?应该保留到什么数呢?商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整数。)老师又问:6个瓶子够吗?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整数的道理,而且还要向个位进一。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进一”法法求商的*似数。接着例12(2)学*了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求*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练*,所用的时间比较多多。另外,将学生的水*估计得太高,出示的题目有的比较难,导致学生在联系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浪费了一些探索新知识的时间。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加大了对比的力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三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中,我觉得学生对三种取*似值的方法在理解上没有太大的'困难,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区别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主要还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联。我主要通过举一反三的办法进行解决。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结构不清晰。在例题呈现以后,学生进行尝试解答,应让学生给予解说,将新知识传递给其他同学,这一过程在教案设计中满意预设,在教学中,只匆匆让学生说了一下,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明显的展现。在“做一做”的练*中,没有考虑到差生的情况,在教学中耽误了较长的时间。

  2、教材准备不充分。首先是对教材的把握不准确。本课应是在加强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处理多位小数或无限小数在生活中运用的问题。在教学中强调了小数的计算而轻视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造成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次,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一错再错。最开始的口算,只有8题,学生的速度相差太大,为了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将时间占用较多。例题计算时仍然按计划进行,片面强调计算,再次占时间,完全可以利用图上的结果直接进行四舍五入计算。最后的“做一做”没有及时讲清楚其中的捷径,耽误了大量的.时间。

  3、课堂中随机问题处理欠佳。如学生计算较慢的特点,发现了,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给予有效处理,致使后面的拓展练*没有完成。在如,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舍五入的基本方

  法,还重复的匆忙地讲了一次,既没有展现学生的主体性,还浪费时间。在即将下课时,将全课的点睛之笔匆匆总结出来,没有形成书面的知识点,不利于学生的掌握。值得自我褒奖的地方:

  1、在课堂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呈现中,先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想法,再进行讲解。在口算、复*旧知识和练*中,将知识点化解在这些练*中。

  2、在做一做中,由于学生能力的强弱差别较大,他们的速度分化严重,快的学生早已经完成,让他们去帮助较慢的学生后存在问题的学生。

  3、在即将结束时,适时总结知识点,虽然没有形成书面的语句,但是,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片断一]

  师:学校刚刚举行了运动会,同学们都参加了吗?

  生:都参加了!

  师:那肯定有很多同学都获奖了吧?

  生:那当然!

  师:都有谁获奖了?(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不错。(老师随即出示小黑板)

  垒球比赛

  姓名王潇凯仲添翼姜涛

  成绩(米)25.75423.12920.955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师: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统计员要求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你会吗?

  (学生独立练*)

  师:谁来汇报一下结果?

  生1: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分别是:25.8、23.1、21.0。

  师:你是怎么保留一位小数的?

  生1:保留一位小数,就看小数的第二位,第二位大于或等于5,就向前进一;小于5就舍去,采用四舍五入法。

  师:姜涛的成绩是21.0米,这个0可以去掉吗?

  生2:21.0这个0不能去掉,21.0是精确到十分位,21是精确到个位。

  [反思]

  数学计算教学原本是充满情趣的,而传统的计算教学之所以变的乏味,是因为教师们常常使计算教学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只是纯粹地进行机械重复、繁重的训练。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重要的物质载体。但是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在教材处理方面,要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合理处理好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师所用的教材更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这样的理念,教学时我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了教材,利用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况,设计数学问题复*旧知,这样更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的情景。

  [片断二]

  师:张双佳同学虽然感冒了,但她仍坚持参加运动会为班级争光,她的这种精神真令老师感动。在运动会上,张双佳同学跑100米用了19秒。那你能算出她每秒跑多少米吗?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6)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实用十份

  在例题得出等式性质时,虽说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学生掌握的不错,但讲的还是多,不如直接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发现,总结时强调一下,如何去记住这个性质,而不是背下来。对于例5,让学生列方程后独立完成,会的自己做,不会的可以看书,再独立完成,有意识的选了三名同学上黑板板演,结果三个都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我让每位同学根据你自己写的和书上进行对比,看看自己能挑出多少毛病,三位同学犯的错误还典型,一位没写解,“=”号没对齐,(全班只有7名学生全对)另两个X+10+10=50+10和X+10-10=50-40,以分析错误的形式将例题解决,学生就掌握的很好,这从后面的练*就看出来。

  课堂一定要关注学生,认真思考的学生在课堂上总会带给你一些惊喜,如果你忽视了,就不仅仅是错过了那一次精彩。这节课在学生总结等式的性质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将书上的等式的性质中“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替换成“数量不变”,这也是我在备课时所想的,能不能替换一下,所以我在备课本上写了“结果不变”,可是没过一会,这个同学又举手了,说自己的“数量不变”不能替换书上的话,当然也包括了我的“结果不变”,因为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0除外),结果肯定会发生变化的。就是因为这样一个能不能替换的问题,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肯定会更好。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在小数除法中经常出现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这就需要求商的*似数了。

  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突出取*似值的意义。在例6的教学中,主要解决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体会求商的*似数的必要性;二是掌握取商的*似值的方法。学生通过计算每个羽毛球大约多少钱,计算的结果是1、616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到这里计算的是钱数,实际生活中不需要三位小数,最多可以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分,而在超市付钱时可以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角。由此可以使学生想到:解决问题时,即使能除尽,有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取*似值,如价钱、人数、个数等。

  2、联系旧知,横向比较。在学*商的*似值时联系积的*似值,找出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把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不足之处:

  学生在计算中还是存在计算速度慢,计算不准确的现象,特别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出错率特别高。

  再教设计:

  在教学小数除法时还是需要复*试商的方法,特别是特殊的数。如同头无除商8或9,余数是除数的一半商5等。在学*商的*似值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程度,适当介绍简便方法,也就是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的商小于5,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求出下一位的商等于或大于5,就在已经求得的商的末位上加1。

  目标预设

  1、认识循环小数,理解在小数除法运算中求商的*似值的方法,会用“四舍五八”法截取商的*似值。

  2、在计算过程中,能有条理地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经历探索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似值的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取值。在探索的过程中,能逐渐学着将已有的知识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中来,能较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似数。

  教学难点:理解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昨天黄老师对三位运动员进行了15秒短跑测试,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谁是比赛的冠军!(出示表格)

  运动员黄陈杰施宇磊蔡凯

  跑得米数858082

  二、探索交流

  1、教学例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教师提问:从表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已知路程与时间,求速度)还可提出哪些问题?

  (2)提问:要求黄陈杰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该怎么算?(速度=路程÷时间)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3)指名一生板演,教师巡视。(让大部分学生产生困惑:商总是除不完)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之间我们先来一次比赛。

  我给你们一个八位小数,请你把它保留一位小数,看谁算的快。但是老师的要求是一位一位给你们看。

  比赛开始23.256345875.69856471

  小组讨论:怎么做才能很快的说出答案?(后面的6位小数要看吗?为什么?)

  (4)集体观察思考:这道题的商有什么特点?

  这时教师相机向学生讲解循环小数的含义,说明这样的小数就叫做循环小数。(自学课本第101页的“你知道吗)

  (5)教师说明:这样的小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它的*似值。让学生观察竖式,提问:谁能试着把它的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你是怎样想的?除到哪一位比较好?与积的*似值比较一下。

  指出:如果要将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它小数部分的第三位,第三位上的数字满5就向前一位进1,所以结果就约等于5.67米。

  生1:我与大家的看法不同,当商到小数点后第二位“6”时,也可以不要继续除下去。

  (同学们个个惊奇地看着生1,迫切想知道为什么。)

  生1:大家这时只要看一看除法竖式的余数是10,它大于除数15的一半,所以商的千分位上的数肯定大于5,不必继续除就知道千分位上的数一定五入。

  师:你很能动脑筋!只要把除法竖式的余数与除数作比较,取*似值时就能预见是选择“舍”还是选择“入”,而不必比要求的多除一位。

  (6)、做练*十九第1题

  a.指名学生说说题中的小数都是什么小数。

  b.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c.集体订正说说每个*似值是如何得到的。

  d、指出: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循环小数的*似数时,保留几位小数,要看它的后一位数。

  e.补充,指名让学生回答。

  4.260260…0.8383…0.777…

  8.2929…3.1414…6.231231…

  2、试一试(不用计算器,同桌分工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另两位同学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

  要求学生把结果保留三位小数,(同桌交流)集体订正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应用、练*十九第2题

  (1)看懂表格,明确要求。

  (2)提问:一道题有三个要求你觉得要列几个竖式?你觉得这几道算式的商要求到第几位,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4)集体订正

  四、开放式小结。

  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学*内容,你能帮助定个课题吗?

  生1:小数除法的*似数。

  生2:求商的*似值。

  师板书课题后,师:在经历了两次计算后,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生3:与求积的*似数一样,都用四舍五入法。

  生4:因为结果是*似数,必须用约等号。

  生5:最关键的是竖式计算时,只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取*似值了。

  生6:也可以根据余数判断商千分位上的数是“舍”还是“入”。

  生7:求积的*似数,是竖式计算结束后取*似值;而求商的*似数,竖式计算没有结束就可以取*似值,只要比要求的多除一位就行了。

  生8:求积的*似数,是先在横式后写出准确值,再取*似值的;求商的*似数,是直接根据竖式中除出的商取*似值的。

  五、当堂检测

  《补充本》

  六、每日一题

  联系实际想一想,下面两题的答案怎样取*似值比较合理。

  1、做一种奶油蛋糕,每个要用7.5克奶油。5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这样的蛋糕?

  2、幼儿园买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师生、生生以及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定能收获到未曾预约的精彩。

  1、在读题中理解题意,培养能力。原来是按照教材的例题展开教学,但发觉他与学生生活实际没有太大联系,因此改为我班排球运动员的体能测验。例题的巧妙改动给学生留出了更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句“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的开放问题,导引着学生建立条件与条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根据条件生发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实现了教育无痕。

  2、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教师有意制造“添0继续除还是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求一个多位数的'*似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3、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似值的关键,教师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寻取值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生1的不同看法,不迷信于书本,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4、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

  从小养成良好的学*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如下感想:

  1、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

  教师有意制造“添0继续除还是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求一个多位数的*似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2、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

  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似值的关键,教师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寻取值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生1的不同看法,不迷信于书本,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3、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

  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结构不清晰。在例题呈现以后,学生进行尝试解答,应让学生给予解说,将新知识传递给其他同学,这一过程在教案设计中满意预设,在教学中,只匆匆让学生说了一下,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明显的展现。在“做一做”的练*中,没有考虑到差生的情况,在教学中耽误了较长的时间。

  2、教材准备不充分。首先是对教材的把握不准确。本课应是在加强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处理多位小数或无限小数在生活中运用的问题。在教学中强调了小数的计算而轻视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造成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次,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一错再错。最开始的口算,只有8题,学生的速度相差太大,为了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将时间占用较多。例题计算时仍然按计划进行,片面强调计算,再次占时间,完全可以利用图上的结果直接进行四舍五入计算。最后的“做一做”没有及时讲清楚其中的捷径,耽误了大量的时间。

  3、课堂中随机问题处理欠佳。如学生计算较慢的特点,发现了,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给予有效处理,致使后面的拓展练*没有完成。在如,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舍五入的基本方

  法,还重复的匆忙地讲了一次,既没有展现学生的主体性,还浪费时间。在即将下课时,将全课的点睛之笔匆匆总结出来,没有形成书面的知识点,不利于学生的掌握。值得自我褒奖的地方:

  1、在课堂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呈现中,先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想法,再进行讲解。在口算、复*旧知识和练*中,将知识点化解在这些练*中。

  2、在做一做中,由于学生能力的强弱差别较大,他们的速度分化严重,快的学生早已经完成,让他们去帮助较慢的学生后存在问题的学生。

  3、在即将结束时,适时总结知识点,虽然没有形成书面的语句,但是,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如下感想:

  1、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

  教师有意制造“添0继续除还是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求一个多位数的*似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2、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7)

——《求一个小数的*似数》教学反思(5)份

  数学的兴趣和学*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我把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现实的生活化的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了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我从学生熟悉的“整数四舍五入”和“学生量身高”的生活情境中引入,在讨论、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学“求小数的*似数”是生活所趋。把它作为实际背景来区分准确数和*似数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用数学的意识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这一理念,本环节教学时,例题1是课本中的例题,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相互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在小组交流中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加深学生对“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的理解。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层次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①保留两位小数”的方法上,坚持启发式,让学生多说多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再帮助分析讲解,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在教学“②保留一位小数”时,则问得较少,使学生能根据刚才的知识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而“③保留整数”我根本不用讲解,学生就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了。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新教材要求只是通过几个问题,几句话,做适当的引导,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留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不仅能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而且能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惯。因此,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想如何保留就如何去做,既尊重了学生,又掌握了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注意发挥教材在学生学*中的作

  用,使学生学会自我学*、自我发展。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知识的海洋博大无比。我们教师不能也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但是我们可以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学会学*,学会看书掌握知识。这种学*的技能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益。

  这节课是掌握知识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似数,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和课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有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情绪。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

  总之,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求整数的*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在学*之前,我先让学生复*了求整数的*似数的方 法——四舍五入法,在求小数*似数的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三个教学重难点,即: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什么位;省略什么位后面的尾数”这些要求的含义; 表示*似数的时候,小数末尾的“0”必须保留,不能去掉;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在引入环节,在超市买菜时,总价是7、53元,而售货员只收7元5角钱,这就是在求7、53这个小数的*似 数。在创设情境环节,结合教科书的主题图,创设了邻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测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看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巩固环 节,让学生说出把4、85元精确到元、精确到角分别是多少钱,这样把学*的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知识还原与生活,应用与生活。

  在求小数*似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 分位后面的尾数。这个环节我是让学生看书自学的,在讲完第一个小题0。984≈0。98后,我让学生比较了求小数*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似数的方法,使学 生很快就明确了求小数的*似数要把尾数部分舍去;在教学完0。984≈1。0后,让学生讨论“0”能不能舍去,使学生明确了“0”如果舍去了,小数部分没 有数字就没有保留到十分位;在教学0。984保留整数时,也让学生充分讨论了小数部分要不要加“0”。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求小数*似数的方法。

  但在“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什么位、省略什么位后面的尾数”都出现以后,没有把它们之间的联系梳理出来,这样就会给学生造成要求太多记不住的麻烦。如果让 学生明白保留两位小数就是要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也是要精确到百分位,学生审题后就会自然地归到精确什么位,看什么位进行四舍五入的思维模 式,这样就有了更加清晰的思维。

  已学内容:求一个小数的*似数,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反思内容:学生对求一个小数的*似数掌握较好,基本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求出一个小数的*似数。

  然而对于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就不乐观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以前学生学过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而今天所学的是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这就增加了难度,学生不知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该如何处理。

  第二:前面刚学过求一个小数的*似数,学生往往把求一个小数的*似数和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相混淆,错把改写当成了求一个小数的*似数。

  针对以上情况,解决办法:一方面给学生讲清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方法相同,后者的改写是移动小数点,其实前者也是移动小数点,只不过运用了我们后面所学的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点后面的零去掉了。另一方面,讲清求一个小数的*似数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有什么区别:求*似数需要省略后面的尾数,所以求的是一个数的*似数;而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或八位,加一个单位就可以,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第三,多讲多练,在不断的重复练*过程中,让学生自悟。

  教学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在引入环节,在菜市场买菜时,总价是8.53元,而售货员只收8元5角钱,这就是在求8.53这个小数的*似数。在创设情境环节,也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了邻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测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新课,使学生看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巩固环节,再出题让学生说出把7.85元精确到元、精确到角分别是多少钱,这样把学*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知识还原与生活,应用与生活。在求小数*似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这个环节我是让学生看书自学的,在讲完第一个小题0.664≈0.66后,我让学生比较了求小数*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似数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就明确了求小数的*似数要把尾数部分舍去;在教学完0.974≈1.0后,让学生讨论“0”能不能舍去,使学生明确了“0”如果舍去了,小数部分没有数字就没有保留到十分位;在教学0.984保留整数时,也让学生充分讨论了小数部分要不要加“0”。最后引导学生 总结出求小数*似数的方法。

  教学内容

  课本73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方法,能正确地安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小数的位数,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2、通过旧知迁移新知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教学过程

  一、复*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似数。

  734562 38460 50074 10274

  让一位学生说出求*似数的方法。

  2、下面的空格里可以填哪些数字。

  32()546≈ 47()03≈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求一个整数的*似数,那么求一个小数的*似数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掌握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求一个小数的*似数。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似数

  二、导入新课

  1、课件显示例1图。

  他们是怎样得出豆豆身高的*似数的?

  (1)保留两位小数

  师板书:0.984≈0.98 保留两位小数

  用什么方法?(四舍五入法)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四舍五入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把第三位数省略,因为第三位小数小于5,所以舍去。

  (2)保留一位小数

  师板书:0.984≈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几位不同做法的学生上黑板写:0.984≈0.9,0.984≈1,0.984≈1.0.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在表示*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接着让做对的同学谈自己的想法: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第二位小数,第二位小数上的数字8大于5,向前一位进一,末尾的0不能去掉。

  (3)保留整数。

  师板书:0.98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出想法。

  小结:求*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三、巩固练*

  1、课本74页做一做。

  2、课件显示填空题。

  3、课本练*十二第一题。

  4、课件显示判断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课本练*十二第2、5、6题。

  课后反思:

  在上本节课之前,已经观看了几次本班学生的学*过程,对学生们大概有所了解,发现个别学生的纪律稍有点散漫。为了使全班同学们能够进入一个好的积极的学*状态,我并不急于先上课,而是把那些慢悠悠的,表现不佳的同学的积极性做了调动,同学们的上课精神开始集中了,但是已经占用了上课的三分钟时间。

  求一个小数的*似数是在学生掌握了求整数的*似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方法基本相同。因此我设计了求整数的*似数的复*题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为学*新知做好铺垫。在探求新知部分同学们掌握较好,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原先设计的练*题未能全部完成,有些遗憾。

  纵观整堂课,发现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1、授课语言不够生动灵活,过于单调生硬,未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的学*热情还不够高。

  2、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造成提供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较少,未能达到充分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效果,造成有个别学生对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方法理解得不够深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