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1

  今天,与孩子们一起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所用的方法是加法。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他们已经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也会解决求和、求剩余以及求一个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而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是求剩余实际问题的逆思考,实质上是以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的求和问题。所以,对孩子们来说,是思维的一个飞跃。

  课本上,通过“小猴摘桃”的具体情境,呈现了“已经采了23个桃,树上还剩5个”的有用信息,又通过树下一只小猴的内心活动,提出了“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让孩子们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并理解数量关系,从而探求用加法来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的方法。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寻找数量关系并不简单。课堂上,通过情境,我想方设法引导孩子们感受这样的一种关系:树上原来的桃已经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被采下来的23个,一部分是仍然留在树上的5个,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能求出树上原来有的桃。只有理解了数量关系,才能确保正确地列式计算,孩子们就能顺理成章地列出加法算式解答。

  这节课,最重要的就是用加法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考虑孩子们可能会一味地运用加法解决问题,为了防止孩子们的思维定势,在专项练*中,我故意设计了求差的实际问题,果然有些孩子上当了,说明孩子们还没有真正沉下心去思考题目的数量关系。趁此机会,我和孩子们进行了比较,提醒孩子们看清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求什么,再来确定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2

  个位上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上是0,十位先向百位借1,即10个10,然后十位退1作10,借个位10个1。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各位数上的变化情况因为有0的出现而更加复杂。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就是“0”。

  1、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不借住情境,让学生直接做纯计算的复*题,然后由复*题517-348,被减数从517到507,学生对这个变化并没有在实质上进行关注,但却引起了学生计算上新的飞跃。教师抓住从1到0,引导学生思考1和0到底有什么区别?学生发现1是有,0是没有,从有到无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从1到0带了了计算上的新问题。但这里教师的问题是:“0特别在哪里?”这样的提问是否指向性不够明确?

  2、抓住关键问题。

  很多老师用各种形式让学生一遍遍地反复说算哩,说计算过程是肯定的,关键是怎么说?教师紧紧抓住为什么十位上的0会变成9?有效的.课堂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在思考,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

  3、500-348

  引导学生发现:减数与差末尾凑10,中间凑9。学生发现规律是否就是真正理解,学生可能会不知其所以然。问题: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为什么要末尾凑10,中间凑9呢?不断追问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两个“0”是不同的,中间的“0”尽力了“借”与“被借”两个过程,而末尾的“0”只有借的过程,明确算理。

  4、怎样的板书书写形式更能让学生理解

  一般是在竖式上写出借与被借的关系。

  她的课的板书是个位:17-8=9

  十位:9-4=5修正后:10-1-4

  百位:4-3=1

  强调十位上的0为什么会变成9。

  5、有比较性又可以增进理解的题目出现在练*中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练*当中穿插可以进行比较与辨析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中间有0之后出现一组练*,前面三道是个位不够减需要连续退位的,而最后一道题目是705-245,让学生发现不同,进行区别辨析,明确中间有0变成9是个位不够减的连续退位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规律。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3

  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无论是理解题意还是理解数量关系,都比一年级上册的加法实际问题要难一些。因此,在教学时,我复*了求总数的练*,进行教学铺垫,使学生理解求总数应该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在教学例题时,通过创设情境:两只小猴子来到山下采桃子,不一会儿已经采了23个桃子(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其中书上还剩的5个桃子不出现)。让学生猜一猜,树上原来有可能有多少个桃子?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从而得出两种情况:如果树上的桃子采完了,那么原来是23个;如果树上的桃子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可能是24、25、26……但不可能少于23个。这时,再出示情境图中还剩的5个桃子。

  因为有了前期铺垫,我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就是求什么?让学生理解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就是求桃子的总数。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自然而然的理解了树上原来的桃子数是总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采走的23个,另一部分是还剩的5个。求原来有多少个桃子,就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接着通过借花游戏进一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要求原来有多少,只要把借走的和剩下的这两部分合起来这一数量关系。

  在练*时,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非常关注。我重点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先是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教学中学生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4

  最新文章 在学*“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前,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已经会解决求和、求剩余以及求一个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它是求剩余实际问题的逆思考,实质上是以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的求和问题。

  本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标注单位,口头作答。

  例题是以猴子采桃的情境出现的。通过一只小猴的自述,给出了“已经采了23个桃,树上还剩5个”的信息;并提出了“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的问题。如何来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悟出:树上原来的桃已经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被采下来的23个,一部分是仍然留在树上的5个,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能求出树上原来有的桃。从而列出算式,算出得数。算出得数后,再强调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个”,并用括号括起来。并提醒学生要口答:“树上原来有28个桃。”

  想想做做的第1、2、3题,都是有一个条件隐藏在图中,要学生自己把它找出来的。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有用信息,然后再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一下这几题的答案,让学生从算式,答,为什么这样做三个方面来交流,以真正达到吃透题意,理解题目数量关系的用意。

  想想做做第4题是对比题,在教学时,我也主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第一小题用加法计算,而第二小题用减法计算,让学生理解到: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意思来进行解答。

  在学生作业中碰到了一些问题:即学生不会口答,单位名称找不到等。等以后学生多接触题目,相信也能找得到。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5

  这节活动课虽小,但立意却很新颖。通过引导学生在实际背景下学*分析和解决问题,作出最优化的选择,对学生将来的学*和生活都很有启迪。另外,活动设计很有梯度,一级级不断深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逐步深化;同时,问题的设置给每个同学都提供表现、表达和展示的机会,使每一个同学数学素养都得到了培养,在实际问题的探究中学会了如何“巧学”数学。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觉得同学之间要学会合作,善于探究,养成深入思考,优化选择*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要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感觉到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会更美好。

  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总结和自我评估,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学**惯。

  本节课不足之处是:

  一节课进行3个应用活动太过累赘,最后一个活动完成得稍微仓促。另外,活动1中的问题1和2比较简单可以先提出来回答而不用讨论,使学生能集中精力讨论问题2,从而使问题2的.争论更加剧烈,出现都认为优惠方案合理但提出不同理由,或都认为优惠方案不合理但提出不同的合理方案,这节课就更加精彩啦!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1)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6篇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摆脱了格式上的困扰,新表现出来的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因此我们又上了一节巩固练*课,帮助学生汇总、整理自己脑中千头万绪的“等量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例如: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多少小时能行560千米?这道题中蕴藏的是我们常用的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由此可以列出方程:70X=560,560÷X=70

  其次,我们还可以根据常见的公式确定等量关系。例如:一块长方形的地长32米,面积是800*方米,它的宽是多少米?这就用到了我们的长方形面积公式,可以列出等量关系式:长×宽=面积,面积÷宽=长由此可列出方程:32X=800,800÷X=32

  最后,如果我们实在没有现成的数量关系去用,还可以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如:小华有邮票45枚,小华的邮票数比东东多5枚,东东有多少枚邮票?我们先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小华比东东多5枚,那么在东东的基础上再加6枚就是小华的邮票数,由此的到等量关系:东东的邮票数+5=小华的邮票数,列出方程:X+5=45。

  数学题一道题可以变化出许多道题,我们每一道题都去做,是做不完的,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我认为数学老师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整理头脑中的千头万绪,找出其中的关键点和共同的地方,能举一反三,这样我们的学*才能轻松起来。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书本74页例2

  教学目标:分析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式。

  教学重难点:找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教学过程:

  一、忆旧引新

  说说下面各题的等量关系:

  如:①、红花是黄花的3倍

  ②、红花比黄花的3倍多2朵。(等)

  二、兴趣谈话引入新例(74页例2),后出示情景图。

  1、让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生根据信息和问题列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板书: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解:设共有x 块黑色皮。

  2x -4=20

  2x=20+4

  2x =24

  x=24÷2

  x =12

  答:-----------------。

  3、引导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

  4、小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①弄清题意,设未知量为x 。②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④解方程。⑤检验。

  三、巩固拓展:

  1、1.根据方程列出等量关系式。

  粮店运来72吨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多12吨。运来面粉多少吨? 根据( ),列方程:3x +12=72

  根据( ),列方程:72-3x =12

  2.先说说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花布每米35元,比黄布的3倍少12元。黄布每米多少元?(提示取值)

  四、作业:书本第75~76页第5、6、9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用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都是抓住解题关键,即先找出题里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再而检验。学生知道了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只是部分学生未会找题里等量关系,所以仍需多练。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3

  学生在解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我觉得“重视关键句分析训练,让学生感悟方程的思想。”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的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由于我知道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对等量关系式的训练不够重视,于是我课前谈话中用了很多时间对等量关系式的写法进行了训练。先从倍数关系,再到相差关系,然后两种关系合并,要求学生分别写出等量关系式,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突出根据关键句写等量关系式,我出示例题后,直接问:“三句话中你觉得哪一句最重要,为什么?”

  让学生根据“20xx年的东北虎只数比20xx年的3倍还多100只,写出三种等量关系,有三种关系式就对应着三种解法,哪一种关系式最容易想到。让学生感受到要提高正确率,我们可以从最容易的入手,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学生是学*的主体,出示问题后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巡视,充分了解学生的困难以及想法,然后才能很好的组织交流。为了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思想,我故意让学生先交流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当交流完列式后让学生说出每一步所表示的意识时,学生感到困难,再次问学生用倒推策略解决时,还可能出现什么错误,这样从两个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用倒推策略解决的不足,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主动愿意来学*用方程来解。方法的优劣是比较出来的,当然也是因人而异的。方程为什么要写设语,方程是怎样列出来的,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条件,才能更好的利用我们最容易想到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才能大大提高正确率。解完例题再次比较总结,列方程是怎样想的,而倒推策略是怎样想的。然后再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方程的作用和价值,学生才会自愿用列方程来解决新的问题。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4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而对于班级中理解能力一直较差的那部分学生来说确实是一大挑战,学生又是刚接触用方程来解决问题,虽然连着几个课时的学*与练*,解题步骤与规范的书写都有了极大的改观,但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还是个尚需努力提升的大问题。于是,这几个课时的例题我都处理得很慢,先把前一节课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易错点、薄弱环节作简要的补充复*,再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题目为新知的学*创设一个奠基与梯子,让他们的思路更顺一些。

  比如说今天的这堂课,我参照教参建议,将本节课的例题以三个层次呈现:

  一、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比如说今天我们去市场买水果,(出示苹果和梨子的图片),该付多少钱的问题?你们能列出等量关系式吗?大多数学生们快速准确地说出: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要付的水果总价。这个简单的等量关系式将是今天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看似简单,但进入方程解决问题中,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便慌了阵脚,不知如何下手,所以今天我们先来一些铺垫,让他们的思想少走弯路。接着,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补充了苹果的总价和梨的总价分别怎么计算,还主动向老师寻求条件来解决问题。这个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好的开端;

  二、在解决基础题:已知苹果、梨的单价、数量,求出总价后,将条件与问题调整,已知苹果、梨的数量、梨的单价、要付的总钱数,求苹果的单价。题目一出,孩子们自信满满:“这两题都是一样的呀!”“一样中还有不一样,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并解决它!”对呀,这两题的等量关系是一样的,数据是一样的,但要求的问题却不一样了,这道题用方程怎么解决?学生们主动拿起笔,回忆上节课所学所内容后开始解决问题:

  1、解:设未知数;

  2、根据第一个环节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他们都*惯了捉笔便完整答题,这种急切、主动的学*态度令我满意。不过,课堂上我们可以轻松一些,暂时休息一下,让我们来个解方程男女生P赛。古灵精怪的他们为对方选取了他们认为实力不太强的选手,其实不然,同学们都很有集体荣誉感,乐于参与、自信满满。而台下的孩子们则比台上的更是激动,在心里为同伴呐喊加油。“有些同学不仅在观战,还在看他们写得怎么样,还在思考、可能等下还有评价!”这时,原本有些躁动的课堂安静了,一个个手举了起来。他们的评价动听、到位、详细,也让参与者乐意接受。

  三、老师就是个“变题龙”,总喜欢把一道题变来变去。瞧!我把其中的一个数字改了,方法还是一样吗?把3千克梨变成“2千克梨”了。学生们纷纷点头,我顺着他们的意思将黑板上方程中的3改成了2,改好后转过身看看满脸挂着自信与成功喜悦的娃娃们。不!有人摇头了,还有人兴奋地举手了,静静地等待后有人有思考了!还有人没忍住说出了“乘法分配律”。我依旧选择了一个一直保持端正坐姿的孩子,并告诉大家我选她的理由,新一道方程便出来了,“能看懂吗?”其实这两道方程是一样的;其实这是乘法分配律。“这条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依次解读后再来场解方程赛,这次让我们一起动手算,动静结合也让你们不觉得重复吧。

  三个环节,孩子们始终投入,而我也觉得欣慰,这样的学*状态挺好!你们今天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我很满意,进步喜人!不过练*的时间却已不太多了。课堂时间有限,我们终有取舍,重了分析与理解的铺设,可能尾就略草了,有一些遗憾也好,说明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希望这样的学*能让你们有收获!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5

  1.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做到一题多解。

  本例题是行程中相遇问题,为了能让学生一题多解,我先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之后让学生想想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问题吗?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画的线段图找出了等量关系:小林行驶的路程+小云行驶的路程=总路程,从而列出方程。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还会用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以及用总路程-甲行驶的路程=乙行驶的路程等,及时的表扬给予学生莫大的鼓舞。

  2.教材解读不够深入。本例题是求时间点的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够精准,没有求出具体的时间点。

  3.板书不够规范。解方程应用题首先写解:设什么什么,后面应该写上单位。

  4.课堂没有面向全体。因为教师想完成教学内容,对于*时的学困生关注不够。

  今后的努力方向:钻研教材,分析学情,采用更合适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不断的学*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对学困生多点辅导,让他们也能有所获。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6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3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维难度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1、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欢的足球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又为学*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

  2、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让学生当小老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的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1,最后我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种解法合理,再从中选择最佳解题方案。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3、教会学生学*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图意,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2)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合集10篇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1

  例6是这个单元比较难的内容,它集中了单位“1”未知和多(或少)百分之几两大知识点在内,上学期求单位“1”的方程,只学了单位“1”未知时求多(或少)多少的一步方程。所以这一知识点还是有难度的,难在找数量关系式。学生不太*惯从“比九月份节约20%”这样的条件中找数量关系式,虽然这一条件上学期已经常分析,但是主要是应用“九月份用水量×20%=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而本例题确要利用这一关系句和线段图找出“九月分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分用水量”,因而这是此例的难点所在。

  今天教学了这一课的内容,从学生的学*情况来看,找单位“1”的量学生是没问题的,主要是数量关系式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掌握得不好。

  练*四的第6、8、9两题我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第六题形同例题,仅有3个孩子解答不正确。第八题正如我所料,错的学生不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用乘法;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用解方程或除法。第9题的第(1)个问题学生错的较多,尽管在例题和做练一练的时候已经强调多的量或少的量,但做这题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会把10%X与节约的量对应起来,学得不够灵活。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2

  例5是已知朝阳小学美术组的总人数,以及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的实际问题。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进行比较的问题,对题中的两个数量关系学生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如何合适的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中,我进行了铺垫。我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改成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后,让学生方程解决问题。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说说单位“1”是哪个,怎么找,解方程后要注意什么。然后将题目改回“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让学生尝试。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好,仅有两人做错。一问,学生齐答:“80%就是 ,跟刚才的题目一样的。”

  哈哈,以不变应万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3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第8—9页。这部分内容是在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解决列方程求“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问题。学好本节内容将为以后学*打下基础。教材通过例7,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二第5、6、7题完成任务。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学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更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用算式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地方,除了形式上的不同,更有思考方法上的不同。教材安排的`“例7”是一幅情境图,理解图的意思是必须的,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摘录:小刚的跳高成绩是1.39米,比小军的跳高成绩少0.06米,小军的跳高成绩是多少米?情境图虽然直观,但表达的信息零星,需要整理,整理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其中摘录是常用的整理方法。理解情境图的意思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条件,算式方法、方程方法都必须有这一环节。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方程既然是等式,就要从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入手思考,上题可以从关键句“小刚的跳高成绩比小军少0.06米”寻找,这句话蕴含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有二:一是小军的跳高成绩-0.06米=小刚的跳高成绩;二是小军的跳高成绩-小刚的跳高成绩=0.06,应用“大数-小数=相差数”这一规律悟得。

  在明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小军的跳高成绩不知道,可以设为x米,再列方程解答。”这里教师的讲授,就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列方程解决要把未知量与已知量结合起来进行列式,体验和算式解决问题的不同。到此,形成了“整理信息—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的思维框架。至于“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书写格式,可以通过模仿课本、讨论交流、教师指导、作业反馈来熟悉,熟悉“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写答句”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堂课学生的课堂作业有许多毛病,如:解写了两个,“设”前面写了一个,解方程时又写了一个;假设未知数x时后面缺了单位;求得的未知数的值的后面多了单位等等。虽然有诸多的问题,但利用课间小组长的力量和练*课的专门辅导,基本得到全面解决。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用方程方法解决问题的起始阶段,让学生明晰“整理信息—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的思维框架,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们可以用这样的思维框架去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复杂的实际问题。还有,要重视找数量间相等关系方法的积累,如根据“部分数+部分数=总数”、公式、常见的数量关系式等去寻找。长此以往,随着解决问题经验的不断丰富,数学学科的质量也会同步提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4

  这是在讲解例题时分析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之间的倍数关系的线段图。这看似简单的一幅图,却难住了我的学生。看到学生在座位上绞尽脑汁也画不出来,真是急啊!课后反思了一下,觉得有以下原因:

  1、从小不重视

  线段图是四年级才教的解决问题的,但是从一年级就已经有线段图的题目出现在小朋友的面前,此时就应该让我们的小朋友对线段图有所了解。不应该等到要用了才开始学,那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有些老师认为线段图是高年级老师的.任务,殊不知在中低年级就应该着手培养了。

  2、空间观念不强

  空间关系同数量关系一样也是数学能力的基本内容,而且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少的数学教学方法,偏重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了人的智力开发的残缺。当前许多教育整体改革实验,都提出使学生和谐发展,这都与充分开发脑功能有关。因此培养空间观念尤为重要了。

  3、指导力度不够

  教师的指导、示范、点拨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关键。学生刚学*画线段图,不知道从那下手,如何去画。教师的指导、示范就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跟教师一步一步来画,找数量关系。也可以教师示范画出以后,让学生仿照重画一遍,即使是把老师画的图照抄一边,也是有收获的。其次,学生可边画边讲,或互相讲解。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一定要给以耐心的指导。最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教师给以适时的点拨,要注意让学生讲清这样画图的道理,可自己讲,也可分组合作讲。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5

  这是一节练*课,我在课的第二部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了调整,把相遇问题、追及问题作为本课的重点,其余9、10、11题只在课堂上练了一道,其余两道作为课堂作业。行程问题中相遇问题学生数量关系比较熟悉,学*比较顺利。而我补充的追及问题,学生很生疏,我画线段图给他们看,引导他们说数量关系,他们还是有些茫然,好像结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我强塞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我后悔不及,应该先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让他们自己画图,这样肯定弄得明白了。作为弥补,我再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次引导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总算勉强通过。

  本节课重点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我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重视列方程解答问题的步骤的训练,学生能够有序思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但,可能是我一贯的作风节奏慢,我总是要到中下学生心领神会了,我才放心地进入下一环节;也可能是我与这些学生的磨合期还没过,怎样听别人讲、怎样回答问题、怎样讨论,也成了我常说的问题。所以,我常完不成一节课的预定任务,课堂作业常带到课外完成。这个问题我要尽量克服。

  想起这节课对追及问题的'处理,其实增添这个内容是因为看到《补充*题》上有这类问题,课上不提出来,学生课后解决有困难。转念一想,我在做了一个追及问题之后,最好接着练*一个同类型的问题,这样这个新知识才会学得扎实。

  这节课,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对追及问题的认识不足,处理不够恰当。究其原因,因为我没有正确把握学情,我不知道学生对这类问题很生疏。我这个一直教老教材的教师,新教材体系我要好好熟悉,学生原有的学*情况,我要及时地了解。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6

  这是在讲解例题时分析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之间的倍数关系的线段图。这看似简单的一幅图,却难住了我的学生。看到学生在座位上绞尽脑汁也画不出来,真是急啊!课后反思了一下,觉得有以下原因:

  1、从小不重视

  线段图是四年级才教的解决问题的,但是从一年级就已经有线段图的题目出现在小朋友的面前,此时就应该让我们的小朋友对线段图有所了解。不应该等到要用了才开始学,那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有些老师认为线段图是高年级老师的任务,殊不知在中低年级就应该着手培养了。

  2、空间观念不强

  空间关系同数量关系一样也是数学能力的基本内容,而且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少的数学教学方法,偏重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了人的'智力开发的残缺。当前许多教育整体改革实验,都提出使学生和谐发展,这都与充分开发脑功能有关。因此培养空间观念尤为重要了。

  3、指导力度不够

  教师的指导、示范、点拨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关键。学生刚学*画线段图,不知道从那下手,如何去画。教师的指导、示范就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跟教师一步一步来画,找数量关系。也可以教师示范画出以后,让学生仿照重画一遍,即使是把老师画的图照抄一边,也是有收获的。其次,学生可边画边讲,或互相讲解。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一定要给以耐心的指导。最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教师给以适时的点拨,要注意让学生讲清这样画图的道理,可自己讲,也可分组合作讲。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7

  这是一节练*课,我在课的第二部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了调整,把相遇问题、追及问题作为本课的重点,其余9、10、11题只在课堂上练了一道,其余两道作为课堂作业。行程问题中相遇问题学生数量关系比较熟悉,学*比较顺利。而我补充的追及问题,学生很生疏,我画线段图给他们看,引导他们说数量关系,他们还是有些茫然,好像结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我强塞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我后悔不及,应该先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让他们自己画图,这样肯定弄得明白了。作为弥补,我再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次引导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总算勉强通过。

  本节课重点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我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重视列方程解答问题的步骤的训练,学生能够有序思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但,可能是我一贯的作风节奏慢,我总是要到中下学生心领神会了,我才放心地进入下一环节;也可能是我与这些学生的磨合期还没过,怎样听别人讲、怎样回答问题、怎样讨论,也成了我常说的问题。所以,我常完不成一节课的预定任务,课堂作业常带到课外完成。这个问题我要尽量克服。

  想起这节课对追及问题的处理,其实增添这个内容是因为看到《补充*题》上有这类问题,课上不提出来,学生课后解决有困难。转念一想,我在做了一个追及问题之后,最好接着练*一个同类型的问题,这样这个新知识才会学得扎实。

  这节课,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对追及问题的认识不足,处理不够恰当。究其原因,因为我没有正确把握学情,我不知道学生对这类问题很生疏。我这个一直教老教材的教师,新教材体系我要好好熟悉,学生原有的学*情况,我要及时地了解。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8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地还不错,只有个别同学会在“解:设………为X…。”X的后面会忘记加单位名称;还有个别同学会在求出的结果X=…,得数的后面反而又加了单位名称。我想格式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几次提醒,个别同学会有所改正的。

  格式上的问题是比较好纠正的,然而理解上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但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所以我在设计第二课时练*课的时候,我想先教会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的本领和方法。 我小结出*时做的练*题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等量关系,如下:

  1、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82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130千米,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由此可以列出方程:

  解:设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X小时。

  X×130=1820

  X=1820÷13

  X=14

  答: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14小时。

  2、根据几何公式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1.2*方米,底是5.6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等量关系式:底×高=*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

  解:设*行四边形的高是X米。

  5.6X=11.2

  X=11.2÷5.6

  X=2

  答:*行四边形的高是2米。

  3、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

  类似于这样的找等量关系的题目,是同学错的最多的题目,我让学生分两步做:第一,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表述的顺序列出等量关系式。

  例1:钢琴的黑键有36个,比白键少16个,白键有多少个?

  第一,找出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比白键少16个”,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比白键少”,“ 少”就是“减”,用“白键的个数-16个=黑键的个数”,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白键有x个。

  x-16=36

  x=36+16

  x=52

  答:白键有52个。

  例2:一只大象的体重是6吨,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一头牛的体重是多少吨?

  第一,找出找出有比较意义关键句,“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看到“……的几倍”,应该用乘法,“一头牛体重×15=一只大象的体重”, 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一头牛的体重是X吨。

  15X=6

  X=6÷15

  X=0.4

  答:一头牛的体重是0.4吨。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其实每道题目都可以列出三个等量关系式,要提醒学生注意,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如果这样列方程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总之,列方程解实际问题只要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式就可以了,等量关系式变化很多,因此方法较多,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我觉得对于理解水*较弱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用方程做出了这道题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用方程解题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就可以了,并且要养成良好的检验*惯。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9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方程,学会解只含有一步计算的方程的基础上,运用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又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以后的数学乃至其他一些学科的学*发挥着基础作用。例题本身是一道需要逆向思考的减法实际问题,教材也比较完整的呈现了列方程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步骤,其中解方程的过程留给学生去完成。教学时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列方程方法的多样性。 我认为本课的关键是教会学生会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并列出相应的方程。

  因此要做到:

  1.现在学生相对的分析说明能力比较薄弱,针对这一点,我让学生多观察以及及时的分析说明,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

  2.等量关系的寻找对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很重要的,针对它的重要性,我相机渗透了一些简单的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每一题都要说一说数量关系。既加深了学生对于学*方程时对数量关系的重视,也在间接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般的步骤是必须要遵守的,老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的书写格式,虽然是模仿,但也算是有接受的学*,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一方面也让学生有计划的记忆。在解题以及展示过程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说,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真正发挥学*的主体作用。

  4.强调了算术方法与方程的区分。通过例题与试一试的练*,让学生发现每道题实际上都可以找出三个数量关系,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这种列方程实际上是在用算术方法解题,而不是方程的方法,这样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10

  例6是这个单元比较难的内容,它集中了单位“1”未知和多(或少)百分之几两大知识点在内,上学期求单位“1”的方程,只学了单位“1”未知时求多(或少)多少的一步方程。所以这一知识点还是有难度的,难在找数量关系式。学生不太*惯从“比九月份节约20%”这样的条件中找数量关系式,虽然这一条件上学期已经常分析,但是主要是应用“九月份用水量×20%=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而本例题确要利用这一关系句和线段图找出“九月分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分用水量”,因而这是此例的难点所在。

  今天教学了这一课的内容,从学生的学*情况来看,找单位“1”的量学生是没问题的,主要是数量关系式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掌握得不好。

  练*四的第6、8、9两题我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第六题形同例题,仅有3个孩子解答不正确。第八题正如我所料,错的学生不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用乘法;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用解方程或除法。第9题的第(1)个问题学生错的较多,尽管在例题和做练一练的时候已经强调多的量或少的量,但做这题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会把10%X与节约的量对应起来,学得不够灵活。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3)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合集10篇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1

  求解有关浓度配比问题的应用题,关键是明确溶液“稀释”或“加浓”前后,哪些量不变,哪些量改变,从而建立等量关系。

  由实际问题引入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从直观上理解溶液在“稀释”或“加浓”前后有关量的变与不变.从而为最终使有关浓度配比问题的应用题顺利求解铺*道路。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2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得较好,只有个别同学在格式上稍有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但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所以我在设计第二课时练*课的时候,我先教会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方法。我要学生小结出*时做的练*题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等量关系,如下:

  1、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82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130千米,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由此可以列出方程:

  2、根据几何公式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1.2*方米,底是5.6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等量关系式:底×高=*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

  3、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

  4、类似于这样的找等量关系的题目,是同学错的最多的题目,我让学生分两步做:

  第一,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

  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表述的顺序列出等量关系式。

  例1:钢琴的黑键有36个,比白键少16个,白键有多少个?

  第一,找出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比白键少16个”,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比白键少”,“少”就是“减”,用“白键的个数—16个=黑键的个数”,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例2:一只大象的体重是6吨,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一头牛的体重是多少吨?

  第一,找出找出有比较意义关键句,“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看到“……的几倍”,应该用乘法,“一头牛体重×15=一只大象的体重”,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总之,列方程解实际问题只要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方程就可以了,等量关系式变化很多,因此方法较多,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我觉得对于理解水*较弱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用方程做出了这道题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用方程解题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就可以了,并且要养成良好的检验*惯。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3

  一、4点说明

  1、单元中的地位及重难点;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二课时――销售中的盈亏问题的探究。通过本节课的学*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有理数、整式加减之后,以及在第三章2,3小节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和解决一元一次方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选择了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销售中的盈亏问题”),设置了探究点,引导学生利用方程为工具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把全章所强调的以方程为工具把实际问题模型化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一方面通过更加贴*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为以后几节列方程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埋下伏笔。

  基于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模型,让学生知道销售中的盈亏的算法。通过探究活动,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思想;

  运用建模思想来指导七年级学生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在学生认知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符号化的具有数学结构特征的“模型”载体,通过这样具有“模型”功能载体,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抽象,为后续学*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持。

  3、育人思想;

  通过对盈亏问题的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态度和与刻苦钻研的顽强毅力。

  4、教与学的困惑、对策;

  我的困惑

  1、一部分学生不*惯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偏爱算术方法;

  2、学生掌握等量关系较弱,等量关系式列不出来,影响方程成形。

  3、书写格式不规范,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去括号,移项经常出错。

  优化对策

  1、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数学课堂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列方程简单;

  2、选择能充分展示用方程解题思维上独特优势的练*题;

  3、设计有坡度,使学生会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个问题,通过解决此问题有助于下一个问题的解决。

  二、3个设计特色

  1、教学模式:安康市初中数学“四环五课”型第二类概念课教学模式,即情景诱导―探究指导―展示归纳―变式练*。

  2、探究提纲简洁明了,层层深入。使学生能够在完成第一个题目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第二个题目;在完成第一个和第二个题目的基础上。又能独立完成第三个题目。

  3。变式练*是在探究题目的基础上,通过改编得到的,着重体现了以探究为依据,以变式为重点。

  三、2个感悟

  1、在“情景诱导”中,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通过智慧和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原动力。结合授课内容,凭借图画、音乐、表演等手段,使学生有感、所悟、所惑、所想、所动。

  2、在“探究”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和推理,积累多样化的数学经验,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

  四、3个优化构想

  1、设计时充分考虑师生互动性。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学*能力。

  3、评价要客观全面,面向全体,注重全程,以达到了解,促进,激励学生的作用。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球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且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惯。

  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还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关键:从积分表中找出等量关系。

  教具:投影仪。

  教法:探究、讨论、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用投影仪展示几张比赛场面及比分(学*是生活需要,引起学生兴趣)

  二、引入课题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课本106页中篮球联赛积分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 用式子表示总积分能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某队的胜场总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么?

  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师:要解决问题①必须求出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你能从积分榜中得到负一场积几分么?你选择哪一行最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

  生:从最下面一行可以发现,负一场积1分。

  师:胜一场呢?

  生:2分(有的用算术法、有的用方程各抒己见)

  师:若一个队胜a场,负多少场,又怎样积分?

  生:负(14-a)场,胜场积分2a,负场积分14-a,总积分a+14.

  师:问题②如何解决?

  学生通过计算各队胜、负总分得出结论:不等。

  师:你能用方程说明上述结论么?

  生:老师,没有等量关系。

  师:欸,就是,已知里没说,是不是不能用方程解决了?谁又没有大胆设想?

  生:老师,能不能试着让它们相等?

  师:伟大的发明都是在尝试中进行的,试试?

  生:如果设一个队胜了x场,则负(14-x)场,让胜场总积分等负场总积分,方程为:2x=14-x解得x=4/3(学生掌声鼓励)

  师:x表示什么?可以是分数么?由此你的出什么结论?

  生:x表示胜得场数,应该是一个整数,所以,x=4/3不符合实际意义,因此没有哪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

  师:此问题说明,利用方程不仅求出具体数值,而且还可以推理判断,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还说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方程解得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拓展

  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你还能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师:我们可以从积分榜中积分不相同的两行数据求的胜负一场各得几分,如:一、三行。

  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学生试说。

  生:设胜一场积x分,则前进队胜场积分10x,负场积分(24-10x)分,它负了4场,所以负一场积分为(24-10x)/4,同理从第三行得到负一场积分为(23-9x)/5,从而列方程为(24-10x)/4=(23-9x)/5。解得x=2,当x=2时,(24-10x)/4=1。仍然可得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

  三、巩固练*

  已知某山区的*均气温与该山的海拔高度的关系见表:

  海拔高度(单位:m)

  100

  200

  300

  400

  *均气温(单位:℃)

  22

  21.5

  21

  20.5

  20

  若某种植物适宜生长在18℃20℃(包括18℃20℃)的山区,请问该植物适宜种在海拔为多少米的山区?

  学生分析题意,思考,在练*本上完成,然后同桌小议,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四、课堂小结:

  让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再让一个学生全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08页8、9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借球赛积分表问题传授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探究的问题比前几节的问题复杂些,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本节的重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节问题的背景和表达都比较贴*实际,其中的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正确建立方程是难点,教师要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找出可作为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但教师不要代替学生的思考。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5

  1.教学计划中,原是考虑把探究1和探究2作为一个课时的,但是在学*了探究1后,发现我们的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分析,依然是个难点,很多同学分析题意不清,也有不少同学解方程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而这类“*均变化率”的问题联系生活又非常密切,是一元二次方程在生活中最典型的应用,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决定把探究2问题作为一个课时来探究。

  2、在教法、学法上我采用“探索、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尝试法、讨论法、先学后教引导式讲授法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学**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3、以导学案的形式,创设由特殊性到一般性的实际问题为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题紧扣生活,难度不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及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出一般的规律。

  4、学生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实际问题的探究后,及时让学生归纳,形成知识与方法。

  5、鼓励学生自主学*,理解教材。采用学案问题设置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解,最后师生共同完成。由于是例题,所以注重板书格式。

  6、学案的设置,具有层次性,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结归纳。有梯度的设置*题,让学生去挑战中考题,感受中考的难度,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且注重问题及考察需要,体现先学后教、合作探究,自主学*的课改精神。

  7、在时间的安排上,教学环节

  (一)、

  (二)部分计划让学生展示后简单点评,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光是要结果,囫囵吞枣,所以做了详细的推导,用了不少的时间,这样导致了教学程序的不完整,挑战中考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环节

  (一)、

  (二)的*题设置有点多和重复,使得环节

  (五)中的综合练*没有在课堂中探究和展示,所以在*题的选择上还要多加精选,力求做到精选精炼。

  8、生生交流活动少,学生大多数都是各自为阵,没有发挥小组的作用,在教学环节

  (三)的自主学*中,如果能发挥小组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想会更好一些,在引导学生讨论上做得不够,不能兼顾全体。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6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数(已知)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求另一个数。教学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让学生明确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最为关键的。通过学*,增强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反思这一节课,做得好的方面是:一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出发,循序渐进,通过“句——式——方程”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方程解题的基本方法:即找到了等量关系,方程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二是练*形式多样,练*有层次。由简到难,有坡度,但目的只有一样,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练*能很快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不足的方面是:练*的重点在于找准数量关系式。课堂上大量提问了学生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并进行了专项训练,但在进行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只满足了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应该让中下学生再再说说关键句是什么,是根据哪句话找出来的,分析题时可先用铅笔画出来,分清已知量和未知量,用相应的未知数和具体数字表示出来,转化成等式,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再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7

  本节课例题的教学注意利用三个等量关系列出三个不同的方程,让学生自主讨论、列出,并利用学过的解方程知识尝试解方程。注意让学生比较选择,让学生明了顺着题意列方程更简洁。注意让学生总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总结出五大步骤后,进一步引导出每一个步骤取一个字,进而总结为“设、找、列、解、验”,比数学课本上总结的步骤更加简洁容易记忆。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重点和学生学的重点,不在于“解”,而在于“学解”。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分析条件、问题,让学生首先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讨论等活动,找出等量关系,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应用题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需要的数量关系式或等量关系式。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展示学生的`方法如何多,因为解决办法是可以举一反三的,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式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多种办法来分析。如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关键字列等量关系式。

  本节课教学设计注意总结回顾方法,让学生总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总结出五大步骤后,进一步引导出每一个步骤取一个字,进而总结为“设、找、列、解、验”,比数学课本上总结的步骤更加简洁容易记忆。

  在小组合作方面,本节课主要在分析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两个环节给孩子们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时间。纵观本节课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我们学校本学期开展的是基于导学案学*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导学案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基本完成,三分之一的学生基本不做、做的很少、干脆不做。导学案的学*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能加快上课的节奏,加大练*量,但对于不预*、不做导学案的学生上课效果大打折扣。基于导学案学*出现的现象是“优者更优”,“弱者被动挨打”“积弱者更弱”。关键是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怎样让家长配合老师,让学生做好提前预*,让学生提前预*好导学案。这样才能目的效果兼收。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8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行程问题,教学中,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主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估算验证等学*方式,在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养成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惯,从而解决了生活中的几道实际问题。重点讨论了航行、相遇、追及三大类型。纵观本节课,其中有精彩之处,但也有很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航行问题很简单,在学*的过程中先回忆了航行问题中的基本公式,然后同学们讨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最后设出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让同学们经历了回顾旧知、应用旧知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讲解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时,我选了两名同学分别相向而行和同向而行,表演了相遇和追及,让这两个问题动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然后用两种颜色的彩粉笔在黑板上分别来代表两个人,一边讲解一边画出两个人行走的路线,这样就将枯燥的代数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几何问题,大家很容易就从图示中发现隐藏在其中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总之,从整节课来看,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彩点拨、拓展延伸、归纳升华六个环节来进行,学生的情绪比

  较饱满,思维比较活跃,能积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还有一些有待探索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时间把握得不够好;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关注极个别学生,以至于他们的积极性没能得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各种方法没有及时的展示。今后,我还要多加努力,调整教学方法。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9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五年级(上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种解决逆思维的解题方法。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学生在学*这个单元的过程中,还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标准量分析训练。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标准量,根据标准量找出题目中直接的等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解答问题。接着通过练*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学会抓住标准量来分析与思考,就能很快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

  在分析标准量的同时,我们要通过找出标准量、用语言分析标准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妈妈的年龄是桐桐的4倍,妈妈比桐桐大24岁。妈妈和桐桐的年龄各是多少?”这一题中,我先让学生说单位“1”的量(即标准量)以及怎样设。再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学生在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多次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分析标准量、列出相等关系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也掌握了探究知识的方法。

  三.重视学生的综合训练。

  在学生学会找准标准量、分析标准量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基础性、综合性等训练。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训练学生的基础表达拓展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有效。如通过基础训练:苹果是香蕉的1.5倍,如果香蕉是x千克,那么苹果和香蕉一共有xx千克,苹果比香蕉多xx千克,香蕉比苹果少xx千克……,类似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弄清每一个式子所表示的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这样的实际问题解决时就能熟能生巧。不仅如此,还通过适当的变式题目,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提高。

  最后跟孩子们一起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过程,并总结出了六步曲:找数量关系式——解设——列方程——解方程——写答语——检验。教学中我反复训练,让学生在学*、辨析、交流与反馈表达中不断开阔思维,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学*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10

  调配问题中既有劳力调配问题,又有事物调配的问题,且这类问题的应用较广泛。由于这类问题都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求解,因此较复杂的应用题应放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章节中去处理.基于上述原因,本教学过程设计时所安排的例题、练*题、及作业题均以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较简单为标准。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反思3篇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节有难度的重量级实际应用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以购票问题送学生一个惊喜,让学生感受了数学魅力,激发了探究兴趣;同时又复*了不等式的性质,为解不等式要变号埋下伏笔。在较复杂的超市购物获得优惠的问题中,设计试购活动精彩纷呈,前二件商品的试购既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体验优惠这一基本事实,又使分类讨论呼之欲出;后二件商品的试购既让学生的猜测不断清晰,又引发第二次分类,同时呈现方程与不等式,为类比提供了*台。通过修改关系符号类比方程解不等式,并进一步挑战带有中括号的不等式的解法,实现跨越发展。而最后购车问题内化前面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探究不等式的解如何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三个问题层次分明,一线串珠,让数学的魅力在学生心中不断加深,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感悟不断积淀。而秘籍的总结形式增加趣味的同时,加深学生建模印象。

  改进之处:因在演播室录课,面对镜头与灯光,学生有些拘谨。由于时间关系,在表达本课感受时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参入,结尾有些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动态,随时注意学生专注性及学**惯的培养。

  1、内容的完成情况

  本节课内容基本完成,但内容于学生来说有些简单,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到位。

  2、教学环节处理

  首先,对于例1后的练*题处理时间较长,基本是每个人都能顾及到,所以在讲课时,忽略了这一点。其次,例2的处理不好。对于例2我认为学生接触起来肯定有一定的难度,在设计课时,我特别设计了很多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类。但是,当我问到“什么是更实惠?”时,学生立刻回答“要分情况。”这样就很自然的出现了分类讨论,可见学生对这种类型的题,已经是了解了,我想主要就是解题了,所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分组解题上,并没有进行太多的分析,只是让学生自己完成,但是我在巡视的时候发现学生不知道如何写,所以我又重新分析带领学生完成三种情况的列式,然后再由学生完成,这样后面总结有些着急,练*题也就没能完成。

  3、课件的辅助作用

  有人曾说过:“不要为了课件而课件”,我的这节课,有些地方处理的就不好,特别是例2的背景,总想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使他们愿意学*,但忽略了PPT使用的真正价值,并没有起到突出教学重点的作用。特别是课件的背景没有突出数学的教学背景。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后面的课件制作中要为突出内容和重点,不能流于形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及其简单应用。 这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性教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我们在认识不等式的教学过程中大量地运用现实生活情景:如天气预报、猜猜我几岁等实际情境引入与学生共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的知识,认识不等式,让学生意识到不等关系和相等关系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数量关系,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是那么的*,增强学生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也是学生以后学*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以及进一步学*不等式知识的基础。由于函数、方程、不等式度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因此,我们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学中通过旅游优惠、购物优惠等具体例子渗透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不等式,感受函数、方程、不等式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在课前,我做了很多的准备,对我所教的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我都做到了心中有数。满以为自己可以打一个漂亮的战役。

  当我开始上课时,情况真的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不但一点都不配合,而且好像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是很理想,虽然我费尽脑汁想尽办法去让学生动起来,可收效甚微。我想我们上课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变得有个性,变得能积极主动发言。到底我错在什么地方了呢?

  经过分析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急于求成。在上课时只想到要展示三项技能可忘记了学生的渐进舒展的规律。还没等学生得以舒展时,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学生没能舒展开。同时复*课上的练*应在于精而不在于多,由于讲求多练,导致学生没有真正把知识练透,削弱了复*的效果。

  通过这节课,让我在教学的道路上又成长了许多。使我明白了怎么更能上好一节数学课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5)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3篇

  一、活动内容:

  课本第110页111页 活动1和活动3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中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2)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演练、合作探究,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运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以上重点也是难点

  3、关键: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每人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了和一个支架。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1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n件,讨论下面问题:

  这个人买了n件商品需要多少元?

  教师活动:

  (1)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进行合作学*,并参入学生中一起探究。

  (2)教师对学生在发表解法时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正。 学生活动:

  (1)分组后对活动一的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派代表上黑板板演,并发表解法。

  解: 2.2n n100

  2.2100+2(n-100) n100

  问题转换: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共花了n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这个人买这种商品多少件?

  (2)如果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那么n的值是多少?

  教师活动:同上 学生活动:同上

  解:(1) n220

  100+ n220

  (2) =0.48n n=0

  100+ =0.48n n=500

  (二)、活动2:

  本活动课前布置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准备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子和一个支架。

  2、分组:(4人一组)

  开始做下面的实验:

  (1)把直尺的中点放在支点上,使直尺左右*衡。

  (2)在直尺两端各放一枚棋子,这时直尺还是保持*衡吗?

  (3)在直尺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衡,然后记下支点到两端距离a 和b,(不妨设较长的一边为a)

  (4)在有两枚棋子的一端面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衡,再记下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

  (5)在棋子多的一端继续加棋子,并重复以上操作。根据统计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以上实验过程可以由学生填写在预先设计的记录表上

  实验次数 棋子数 ab值 a与b的关系

  右 左 a b

  第1次 1 1

  第2次 1 2

  第3次 1 3

  第4次 1 4

  第n次 1 n

  根据记录下的a、b值,探索a 与b的关系,由于目测可能有点误差。

  根据实验得出a、b之间关系,猜想当第n次实验的a 和b的关系如何?a=nb(学生实验得出学生代表发言)

  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另一端放n枚棋子,直尺的长为L,支点应在直尺的哪个位置?(提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

  此问题由学生合作解决并派代表板演并讲解,教师加以指正。

  解:设支点离n枚棋子的距离为 x得:

  x+nx=L x= 答:略

  (三)、小结,由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

  1、课后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类似活动问题,并举出几个例子。

  2、课本,第110页活动2。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问题:

  1、 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监控:“各要2kg”是什么意思?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一)明确问题 提出要求

  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问题:1、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找到什么等量关系? 2、 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二)暴露思维 组织研讨

  预设1: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x+2、8×2=10、4 2x+5、6=10、4 2x+5、6-5、6=10、4-5、6 2x=4、8 2x÷2=4、8÷2 x=2、4

  问题:1、 看看这位同学列的方程,你能读懂他的想法吗?

  监控:他从题目中分析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价钱 2、 这个方程你是怎样解答的?

  预设2: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8+x)×2=10、4

  问题:1、 你能读懂这位同学的想法吗?

  监控:(1)他从题目中分析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总钱数

  (2)怎么想到用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 2、 这个方程怎么解呢? 监控: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就可以转化为我们会解的方程了?

  预设2: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8+x)×2=10、4 (2、8+x)×2 ÷2=10、4÷2 2、8+x=5、2 2、8+x- 2、8 =5、2-2、8 x=2、4

  问题: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是怎么解这个方程的? 监控:把谁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先求谁? (引导学生明确把2、8+x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先求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

  (三)沟通联系 提升认识

  预设1: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x+2、8×2=10、4 2x+5、6=10、4 2x+5、6-5、6=10、4-5、6 2x=4、8 2x÷2=4、8÷2 x=2、4 问题:1、 这两个方程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预设2: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8+x)×2=10、4 (2、8+x)×2 ÷2=10、4÷2 2、8+x=5、2 2、8+x- 2、8 =5、2-2、8 x=2、4(应用乘法分配律)

  2、 怎样检验这道题是否正确?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价钱

  2×2、4 +2、8×2=10、4=总价钱

  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总钱数 (2、8 +2、4)×2=10、4=总价钱

  三、巩固新知 拓展应用

  1、问题:1、 自己读读题,从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 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找到

  一、活动内容:

  课本第110页111页 活动1和活动3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中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2)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演练、合作探究,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运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以上重点也是难点

  3、关键: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每人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了和一个支架。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1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n件,讨论下面问题:

  这个人买了n件商品需要多少元?

  教师活动:

  (1)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进行合作学*,并参入学生中一起探究。

  (2)教师对学生在发表解法时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正。 学生活动:

  (1)分组后对活动一的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派代表上黑板板演,并发表解法。

  解: 2.2n n100

  2.2100+2(n-100) n100

  问题转换: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共花了n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这个人买这种商品多少件?

  (2)如果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那么n的值是多少?

  教师活动:同上 学生活动:同上

  解:(1) n220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6)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6篇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摆脱了格式上的困扰,新表现出来的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因此我们又上了一节巩固练*课,帮助学生汇总、整理自己脑中千头万绪的“等量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例如: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多少小时能行560千米?这道题中蕴藏的是我们常用的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由此可以列出方程:70X=560,560÷X=70

  其次,我们还可以根据常见的公式确定等量关系。例如:一块长方形的地长32米,面积是800*方米,它的宽是多少米?这就用到了我们的长方形面积公式,可以列出等量关系式:长×宽=面积,面积÷宽=长由此可列出方程:32X=800,800÷X=32

  最后,如果我们实在没有现成的数量关系去用,还可以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如:小华有邮票45枚,小华的邮票数比东东多5枚,东东有多少枚邮票?我们先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小华比东东多5枚,那么在东东的基础上再加6枚就是小华的邮票数,由此的到等量关系:东东的邮票数+5=小华的邮票数,列出方程:X+5=45。

  数学题一道题可以变化出许多道题,我们每一道题都去做,是做不完的,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我认为数学老师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整理头脑中的千头万绪,找出其中的关键点和共同的地方,能举一反三,这样我们的学*才能轻松起来。

  教学内容:书本74页例2

  教学目标:分析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式。

  教学重难点:找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教学过程:

  一、忆旧引新

  说说下面各题的等量关系:

  如:①、红花是黄花的3倍

  ②、红花比黄花的3倍多2朵。(等)

  二、兴趣谈话引入新例(74页例2),后出示情景图。

  1、让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生根据信息和问题列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板书: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解:设共有x 块黑色皮。

  2x -4=20

  2x=20+4

  2x =24

  x=24÷2

  x =12

  答:-----------------。

  3、引导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

  4、小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①弄清题意,设未知量为x 。②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④解方程。⑤检验。

  三、巩固拓展:

  1、1.根据方程列出等量关系式。

  粮店运来72吨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多12吨。运来面粉多少吨? 根据( ),列方程:3x +12=72

  根据( ),列方程:72-3x =12

  2.先说说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花布每米35元,比黄布的3倍少12元。黄布每米多少元?(提示取值)

  四、作业:书本第75~76页第5、6、9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用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都是抓住解题关键,即先找出题里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再而检验。学生知道了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只是部分学生未会找题里等量关系,所以仍需多练。

  学生在解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我觉得“重视关键句分析训练,让学生感悟方程的思想。”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的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由于我知道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对等量关系式的训练不够重视,于是我课前谈话中用了很多时间对等量关系式的写法进行了训练。先从倍数关系,再到相差关系,然后两种关系合并,要求学生分别写出等量关系式,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突出根据关键句写等量关系式,我出示例题后,直接问:“三句话中你觉得哪一句最重要,为什么?”

  让学生根据“20xx年的东北虎只数比20xx年的3倍还多100只,写出三种等量关系,有三种关系式就对应着三种解法,哪一种关系式最容易想到。让学生感受到要提高正确率,我们可以从最容易的入手,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学生是学*的主体,出示问题后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巡视,充分了解学生的困难以及想法,然后才能很好的组织交流。为了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思想,我故意让学生先交流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当交流完列式后让学生说出每一步所表示的意识时,学生感到困难,再次问学生用倒推策略解决时,还可能出现什么错误,这样从两个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用倒推策略解决的不足,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主动愿意来学*用方程来解。方法的优劣是比较出来的,当然也是因人而异的。方程为什么要写设语,方程是怎样列出来的,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条件,才能更好的利用我们最容易想到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才能大大提高正确率。解完例题再次比较总结,列方程是怎样想的,而倒推策略是怎样想的。然后再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方程的作用和价值,学生才会自愿用列方程来解决新的问题。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而对于班级中理解能力一直较差的那部分学生来说确实是一大挑战,学生又是刚接触用方程来解决问题,虽然连着几个课时的学*与练*,解题步骤与规范的书写都有了极大的改观,但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还是个尚需努力提升的大问题。于是,这几个课时的例题我都处理得很慢,先把前一节课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易错点、薄弱环节作简要的补充复*,再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题目为新知的学*创设一个奠基与梯子,让他们的思路更顺一些。

  比如说今天的这堂课,我参照教参建议,将本节课的例题以三个层次呈现:

  一、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比如说今天我们去市场买水果,(出示苹果和梨子的图片),该付多少钱的问题?你们能列出等量关系式吗?大多数学生们快速准确地说出: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要付的水果总价。这个简单的等量关系式将是今天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看似简单,但进入方程解决问题中,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便慌了阵脚,不知如何下手,所以今天我们先来一些铺垫,让他们的思想少走弯路。接着,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补充了苹果的总价和梨的总价分别怎么计算,还主动向老师寻求条件来解决问题。这个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好的开端;

  二、在解决基础题:已知苹果、梨的单价、数量,求出总价后,将条件与问题调整,已知苹果、梨的数量、梨的单价、要付的总钱数,求苹果的单价。题目一出,孩子们自信满满:“这两题都是一样的呀!”“一样中还有不一样,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并解决它!”对呀,这两题的等量关系是一样的,数据是一样的,但要求的问题却不一样了,这道题用方程怎么解决?学生们主动拿起笔,回忆上节课所学所内容后开始解决问题:

  1、解:设未知数;

  2、根据第一个环节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他们都*惯了捉笔便完整答题,这种急切、主动的学*态度令我满意。不过,课堂上我们可以轻松一些,暂时休息一下,让我们来个解方程男女生P赛。古灵精怪的他们为对方选取了他们认为实力不太强的选手,其实不然,同学们都很有集体荣誉感,乐于参与、自信满满。而台下的孩子们则比台上的更是激动,在心里为同伴呐喊加油。“有些同学不仅在观战,还在看他们写得怎么样,还在思考、可能等下还有评价!”这时,原本有些躁动的课堂安静了,一个个手举了起来。他们的评价动听、到位、详细,也让参与者乐意接受。

  三、老师就是个“变题龙”,总喜欢把一道题变来变去。瞧!我把其中的一个数字改了,方法还是一样吗?把3千克梨变成“2千克梨”了。学生们纷纷点头,我顺着他们的意思将黑板上方程中的3改成了2,改好后转过身看看满脸挂着自信与成功喜悦的娃娃们。不!有人摇头了,还有人兴奋地举手了,静静地等待后有人有思考了!还有人没忍住说出了“乘法分配律”。我依旧选择了一个一直保持端正坐姿的孩子,并告诉大家我选她的理由,新一道方程便出来了,“能看懂吗?”其实这两道方程是一样的;其实这是乘法分配律。“这条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依次解读后再来场解方程赛,这次让我们一起动手算,动静结合也让你们不觉得重复吧。

  三个环节,孩子们始终投入,而我也觉得欣慰,这样的学*状态挺好!你们今天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我很满意,进步喜人!不过练*的时间却已不太多了。课堂时间有限,我们终有取舍,重了分析与理解的铺设,可能尾就略草了,有一些遗憾也好,说明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希望这样的学*能让你们有收获!

  1.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做到一题多解。

  本例题是行程中相遇问题,为了能让学生一题多解,我先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之后让学生想想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问题吗?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画的线段图找出了等量关系:小林行驶的路程+小云行驶的路程=总路程,从而列出方程。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还会用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以及用总路程-甲行驶的路程=乙行驶的路程等,及时的表扬给予学生莫大的鼓舞。

  2.教材解读不够深入。本例题是求时间点的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够精准,没有求出具体的时间点。

  3.板书不够规范。解方程应用题首先写解:设什么什么,后面应该写上单位。

  4.课堂没有面向全体。因为教师想完成教学内容,对于*时的学困生关注不够。

  今后的努力方向:钻研教材,分析学情,采用更合适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不断的学*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对学困生多点辅导,让他们也能有所获。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3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维难度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1、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欢的足球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又为学*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

  2、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让学生当小老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的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1,最后我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种解法合理,再从中选择最佳解题方案。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3、教会学生学*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图意,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7)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方程,学会解只含有一步计算的方程的基础上,运用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又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以后的数学乃至其他一些学科的学*发挥着基础作用。例题本身是一道需要逆向思考的减法实际问题,教材也比较完整的呈现了列方程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步骤,其中解方程的过程留给学生去完成。教学时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列方程方法的多样性。 我认为本课的关键是教会学生会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并列出相应的方程。

  因此要做到:

  1.现在学生相对的分析说明能力比较薄弱,针对这一点,我让学生多观察以及及时的分析说明,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

  2.等量关系的寻找对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很重要的,针对它的重要性,我相机渗透了一些简单的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每一题都要说一说数量关系。既加深了学生对于学*方程时对数量关系的重视,也在间接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般的步骤是必须要遵守的,老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的书写格式,虽然是模仿,但也算是有接受的学*,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一方面也让学生有计划的记忆。在解题以及展示过程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说,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真正发挥学*的主体作用。

  4.强调了算术方法与方程的区分。通过例题与试一试的练*,让学生发现每道题实际上都可以找出三个数量关系,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这种列方程实际上是在用算术方法解题,而不是方程的方法,这样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这是一节练*课,我在课的第二部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了调整,把相遇问题、追及问题作为本课的重点,其余9、10、11题只在课堂上练了一道,其余两道作为课堂作业。行程问题中相遇问题学生数量关系比较熟悉,学*比较顺利。而我补充的追及问题,学生很生疏,我画线段图给他们看,引导他们说数量关系,他们还是有些茫然,好像结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我强塞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我后悔不及,应该先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让他们自己画图,这样肯定弄得明白了。作为弥补,我再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次引导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总算勉强通过。

  本节课重点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我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重视列方程解答问题的步骤的训练,学生能够有序思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但,可能是我一贯的作风节奏慢,我总是要到中下学生心领神会了,我才放心地进入下一环节;也可能是我与这些学生的磨合期还没过,怎样听别人讲、怎样回答问题、怎样讨论,也成了我常说的问题。所以,我常完不成一节课的预定任务,课堂作业常带到课外完成。这个问题我要尽量克服。

  想起这节课对追及问题的处理,其实增添这个内容是因为看到《补充*题》上有这类问题,课上不提出来,学生课后解决有困难。转念一想,我在做了一个追及问题之后,最好接着练*一个同类型的问题,这样这个新知识才会学得扎实。

  这节课,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对追及问题的认识不足,处理不够恰当。究其原因,因为我没有正确把握学情,我不知道学生对这类问题很生疏。我这个一直教老教材的教师,新教材体系我要好好熟悉,学生原有的学*情况,我要及时地了解。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四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种解决逆思维的解题方法。本周教研活动我们四年级组内听刘淑萍老师的课,对刘老师的课堂给予很高的评价,

  一赞刘老师课堂敢于放手,把主动权教给学生;

  二赞小组合作交流分工明确,真实高效;

  三赞刘老师*时注重*惯的培养。课后评课我们都羡慕这样的课堂,都迫不及待的让刘老师传经送宝,之后我也在课堂上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和刘老师的课堂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课堂还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等量关系式分析训练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解答问题。接着通过练*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学会抓住等量关系来分析与思考,就能很快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在解决问题时刘老师采用以三人小组交流的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如:1号同学讲,2号、3号听;或是3号、1号分析题意,2号书写等,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小组内交流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表达,因此刘老师的课就是思维的课堂,知识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升华。同时小组交流的一大好处就是带动后进生,带动跑神的学生,让他参与到课堂中,带动他们一起进步!与刘老师的课堂相比,我需要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像刘老师所说,刚开始不能急,要慢节奏,教给孩子怎样说,怎样小组交流,正如磨刀不误砍柴工,练上一个月,一个学期,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三、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思路训练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过程,刘老师让学生总结出了七步:读(读清题意)--找(找数量关系式)——解设(未知数x)——列(列方程)——解(解方程)——检(口答检验)--答(写答案)。方法的引领比获得的知识更重要,告诉学生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如何解决。教学中刘老师一节课教学内容我用了两节课时间训练让学生在学*、辨析、交流与反馈表达中不断开阔思维,从中感受到小组学*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学*效果很好,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课堂属于学生,课堂的精彩不在于老师多么优秀,在于学生的出彩,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慢慢践行放手小组合作交流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更大的展示空间,让我的数学课堂更有魅力。

  虽然是第四年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但教完第一课时仍觉迷惘,想想我对本单元的认识真是非常功利,认为本单元只要让学生学会两点,

  一、会解形如ax±b=c、ax÷b=c、ax±bx=c的方程;

  二、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总之,一切以“解”为出发点,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结果。经过学*,我知道其实更深意义的教学应当另有所求:即以“学解”为出发点,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这一单元的价值在通过学*,增强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回顾我第一课时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首先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导入题:西安小雁塔高43米,(师述:大概14、15层楼高)而大雁塔的高度是它的2倍少22米,大雁塔有多高?然后由导入题引出关键句,标准量,数量关系式三个名词概念(为将来的学*作一铺垫)。再将导入题与例1进行比较异同,在对比中明确例1为什么要用方程来解比较合宜,从而体现了用方程解作为一种顺思维它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较轻松的构建方程模型。

  失败之一:

  由于高估了学生的已有能力,解方程过程教学过于放松,没有强调书写规范,更甚者对4X=36÷4这样的错误没有预见,以致于课堂作业很不中看,不过这些问题课后用十分钟和同学们讨论,同学们都能认识到错误,顺利过关。然而,追求尽善尽美的我们还是应当引以为戒。

  失败之二:

  没给出点时间让学生探寻其他解法。其实我私自认为将这一过程放在第一课时,有点难为我的学生。我应当先给他们建一个完整的方程模型,然后再是模型之上的升华。

  我准备在下一课时会补上这一环节。庆幸矣,我能及时领悟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精髓,下面的教学,该是我想方设法来实践了。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地还不错,只有个别同学会在“解:设………为X…。”X的后面会忘记加单位名称;还有个别同学会在求出的结果X=…,得数的后面反而又加了单位名称。我想格式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几次提醒,个别同学会有所改正的。

  格式上的问题是比较好纠正的,然而理解上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但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所以我在设计第二课时练*课的时候,我想先教会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的本领和方法。 我小结出*时做的练*题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等量关系,如下:

  1、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82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130千米,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由此可以列出方程:

  解:设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X小时。

  X×130=1820

  X=1820÷13

  X=14

  答: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14小时。

  2、根据几何公式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1.2*方米,底是5.6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等量关系式:底×高=*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

  解:设*行四边形的高是X米。

  5.6X=11.2

  X=11.2÷5.6

  X=2

  答:*行四边形的高是2米。

  3、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

  类似于这样的找等量关系的题目,是同学错的最多的题目,我让学生分两步做:第一,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表述的顺序列出等量关系式。

  例1:钢琴的黑键有36个,比白键少16个,白键有多少个?

  第一,找出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比白键少16个”,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比白键少”,“ 少”就是“减”,用“白键的个数-16个=黑键的个数”,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白键有x个。

  x-16=36

  x=36+16

  x=52

  答:白键有52个。

  例2:一只大象的体重是6吨,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一头牛的体重是多少吨?

  第一,找出找出有比较意义关键句,“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看到“……的几倍”,应该用乘法,“一头牛体重×15=一只大象的体重”, 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一头牛的体重是X吨。

  15X=6

  X=6÷15

  X=0.4

  答:一头牛的体重是0.4吨。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其实每道题目都可以列出三个等量关系式,要提醒学生注意,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如果这样列方程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总之,列方程解实际问题只要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式就可以了,等量关系式变化很多,因此方法较多,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我觉得对于理解水*较弱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用方程做出了这道题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用方程解题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就可以了,并且要养成良好的检验*惯。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8)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节内容是实际问题中的配套问题和工程问题,对于配套问题学生虽然没有接触过,但它思维模式比较固定,利用比例知识讲解,易于理解。对于工程问题中相关量及数量关系,在小学时期就有所学*,所以本课内容在知识结构上难度不是很大,但是由于他和实际问题联系密切,学生必须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努力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从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提出系列问题,由易到难阶梯上升,分散难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加强建模思想。

  在教学中, 一定要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帮助学生装设计恰当的学*活动。让他们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氛围。教师注重开发生活中蕴含的各种教育因素。使学生感到学*的必要性和趣味性,能更好调动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活动中去。

  当然本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我认为在以下方面。

  1、课堂讲解的连接语有待提高,指示性语言不够明确。语言啰嗦,评价性语言过多。

  2、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上,缺少条理,应学会利用表格清晰展示已知与未知,找寻等量关系。

  3、缺少课堂调节能力和教育机智。

  4、对于学生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

  针对以上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要充分安排时间,有紧有松。

  2、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即时表扬和鼓励。

  3、多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置身于问题当中,充分调动学*兴趣。

  本节课是由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讨”的形式讨论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与实际联系紧密,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第2课时的问题是油菜的种植问题,涉及农业产量计算的一些基本概念。为了降低例题难度,在知识回顾环节利用几个简单的问题进行启发学*。

  效果好,学生能得出“产油量=油菜籽单位面积产量×种植面积×含油率”这个基本等量关系。

  例题中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在探讨过程中正确列方程是难点。这里让学生先在学*小组进行讨论,很好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还是值得的。

  有知识回顾的问题,例题能很好解决。这里要注意有部分学生解题没坚持到最后。要强调整个过程,以及书写。

  课后第6题和例题是同一类型,让学生加强印象。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找等量关系,设合理的未知数,解决实际应用!

  这节课的设置是由带学生参观动物园这一条主线,通过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在参观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出发时的租车问题,到动物园要买票问题,以及到动物园以后遇到的一些问题等,都可以紧紧带着学生的思绪通过边游览边进行数学知识的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紧密性,从而增加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中要突出实际问题想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关键是找等量关系,以及设未知数列方程,类比以前学过的列方程求解的知识,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讨论找等量关系,以及设合适的未知数,进而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对问题进行求解,通过学生展示探究结果,老师作简单总结点评,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不能抓住题目给的已知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不对,应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找等量关系,把文字术语转化成数学式子,列出正确的一元一次方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侧重讲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同时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由于本节课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第一节课,只要学生能达到解题时步骤完整、格式正确就可以了。因此,本节课所选的例题及练*题中的等量关系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易于接受的.

  求解有关浓度配比问题的应用题,关键是明确溶液“稀释”或“加浓”前后,哪些量不变,哪些量改变,从而建立等量关系。

  由实际问题引入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从直观上理解溶液在“稀释”或“加浓”前后有关量的变与不变.从而为最终使有关浓度配比问题的应用题顺利求解铺*道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