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秋》教学反思汇总五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1

  《三峡之秋》是方纪写的一篇写景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不同的美景,以此来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学生们在学*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时,对长江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大多数同学没有去过,对那里的风景没有直观印象,所以在讲本课时,我通过播放三峡的有关视频以及三峡不同时间的美景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三峡的美。散文,重在让学生从读中感受,只有通过多读,才能读出美的韵味。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三峡不同时间段的特点,然后说出自己的感悟,并带着感悟去读文章。在教学中,不仅有学生个别读,还有齐读,男女生赛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我先讲其中一个段落,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剩下的段落,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自主学*,然后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学*本课时,有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体会三峡秋天景物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最后,我总结出本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学以致用。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是全文情感的线索,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体现在以下几点:

  1、图文结合,在适当的图片旁边配上文字,比如在带有露珠的橘柚树旁边配上介绍橘柚树的文字,既让学生直观感受橘柚树的美,又进而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2、小组分工合作,在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时,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在小组汇报交流时,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个问题回答,小组分工明确,不遗漏每一个学生学*的机会。

  3、朗读方式多样,既有自己的范读,也有同学们的个别读,还有男女生赛读,以及齐读等方式,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对语文阅读的学*中。

  这节课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我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好,学生有时候回答问题比较偏离主题,我没能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正确回答问题。

  2、当堂检测缺乏层次性,当堂检测的问题设置,没有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所以显得比较单一。

  针对我课堂教学的不足,我将在以下几方面努力: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另外,我将在当堂检测中设置不同的问题,面向不同的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进步的喜悦。

  通过上课,学生能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三峡秋天的总体特点。能按“找出描写景物,总结时段特点,找出美句批注,感情朗读领悟”四个步骤有层次地自主选择段落合作交流,分析作者的写法和运用的修辞方法,课堂上学生采用讲,画,圈、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情况,效果良好。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2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三峡之秋》是一篇略读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三峡一天当中的景色变化。语言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因此,让学生“口中读出感觉,心中读出感情,眼前读出画面”就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读”也就成了本课主要的教法和学法。

  一节语文课要做到书声琅琅看似容易,但要读出韵味,读出风格,却非易事。安排在什么时机读,读什么,怎样读?这其中有很多讲究。又因为是略读课文,教师不可讲得太多;怎样处理这一导一放的关系,还真让人颇费心思。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这是一节公开课,有很多双眼睛在下面瞅着呢!为不使整个教学流程过于*淡,我采用结构倒置法,先引导学生学*“夜晚段”,通过品析“渔火”、“灯标”、“光晕”、“摇曳”等词和“那清洌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等句子,指导朗读。“流畅”,几乎每个学生都做到了,但对于“夜的宁静”,学生却未能通过朗读展示他们的理解。在这个时候,如果我能打乱教学计划,在此环节多给学生5分钟,也许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韵味来。可惜的是,我为了追求完整地完成教学任务,就那样蜻蜓点水似的过去了。另外,当学生讲到这是一个“幽静”的夜晚时,我却硬将一个“宁静”交给学生,只因我预设的板书是“宁静神秘月色清”。

  接下来的环节是小组合作,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按“画一画,读一读”的方法进行学*,我认为这种设计是合理的,可问题是学生读书汇报时,我对暴露的问题仍未能机智地进行处理。清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学生并未能很好地品味,更别说读出“感情”和“画面”了。对此,我只是稍作点评,虽然我心中也是不甚满意。但因为是公开课,我为了追求一节课的完整,走过场了。

  事后一想,为何不能让公开课危险一次呢?尝试独立备课而不仅仅依赖于教参;尝试熟背课文而不仅仅要求学生做到;尝试让最后进的一名学生站起来读书而不仅仅让朗读翘楚闪亮登场;尝试让学生说哪里不懂而不仅仅大张旗鼓地宣讲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尝试让自己的学生解读文本出现的“不和谐的声音”而不仅仅是千人一腔……这样一来,学生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受益了。

  真实的缺陷无须隐藏,因为我们面对是的正从无知到有知的学生。再说了,刻意追求课堂完整是对学生一种温柔的伤害。看样子,有效课堂的营造不仅需要一名知识渊博的老师,更需要一名善随机应变的老师。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3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学*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学*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来学*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在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初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能把握课文的明显的时间脉络,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细读课文部分,我在试教的时候,由于提问比较含糊,造成学生对问题的不理解,变成自己讲得太多,太细,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指导思想相违背。在这次教学中,我注意改进了这个方面,提问明确,故此,学生在这次课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作为独立阅读课文,我还是讲得比较多,如果能再放手一些,全部让学生讲,那这节课会更加好。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4

  这次市调研课,我考虑了很久才选择了《三峡之秋》。因为我对略读课文的教学也没太大的把握。我知道,许多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后来,为了挑战自己,我还是选择了这篇课文。

  选课之后就慢慢着手备课了:《三峡之秋》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笔虽优美,篇幅却较长,对于小学生来说,完全读懂它有一定的难度。我知道,它还被选入师范和高中语文教材之中。因为这篇写景散文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琅琅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我在定教学目标时,针对学生朗读能力欠缺的特点,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提高朗读能力这一条。主要目标则紧扣单元目标:在读文中感受方法,在读文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考虑到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我班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合作及探究学*的能力,所以,我决定课前要求学生去网络或图书馆等地方搜集、整理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思考,通过默读去发现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文、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的。之后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汇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合作学*的能力。第三大环节就是感悟品读,力图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三峡秋天景色的无穷魅力,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课内学*的延伸也是必需的,我用办墙报和仿写两条课后练*来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使他们在练笔、搜集资料、办墙报等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能力。

  《三峡之秋》可算是我从教以来备得最认真的一节课了,我为此专门写了备课日记,专门把初稿挂到博客中征求部落朋友的意见,结果爱伦指点了一番。不过,她的备课思路和我不太一样,重在以文引言,以文引写,虽然很好,并不适合我的学生,但我还是非常感激她。后来,蔡老师下校听其他老师的课,匆忙间给了我一些意见,没想到她要求更简单:把我“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浅显地了解作者的描写手法,从而受到启发”这一小环节都砍掉了。而“写一段广告词”则因为情境的创设改作了“告别三峡时写话升华心中的感情”。

  课堂上,出现了我预料之外的两个情况:

  我班部分学生的默读速度及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较为欠缺,“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这个大目标的达成费时很多,虽然我随即把幻灯出示这个预设环节拿掉了,但后面的几个环节还是显得仓促了。王亚芸老师在评课时问我为什么不使用表格,对于我曾经想到却因为忌讳“繁琐”而放弃的想法提出了批评,她认为只要有效,就是好的。

  使用表格能帮助学生更快速地理出所写景物。2、学生可能因为紧张或是课文不太熟,“导”后还读不出感情,我连忙借用准备好的音乐来“领”着学生读(这些音乐我只是拿来备用的,如果学生朗读得好,我就不用),音乐一起,朗读的效果有了明显好转。对于本节课所选的轻音乐,包括“告别写话”时的笛子曲《梅花三弄》,王老师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音乐能对学生起到暗示作用,比乏味的语言要求“该怎样怎样读”来得巧妙。而且,“音乐语文”是她想要研究的一个方向。

  唯美的王老师给我这节课的总评价是对略读课文的总体把握较好。她甚至建议我可以大胆取舍,角度站得高些,只精读好一个点(一个时段),再进行回顾(联系所有学过的写秋的文章,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方法更灵活,有更多的选择),彻底使学生悟到写作的内容和方法,其他的时段可以让学生回家学。

  她还特别强调,语文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要具有语文老师真正具有的气质。她说我有语文老师的气质而没有语文老师的语言(我的天,这节课的语言怎么说也是精心准备过的。不过,我确实惭愧自己文化底蕴的浅薄),听了她的话,*日里感觉良好的我犹如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有意思的是,她对我提到“痛骂刘安明,逼他修炼语言后刘语言进步神速”的事例,她期望我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呵呵,我只好自嘲:我会把王老师的期待当作梦中的理想去追求。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5

  《三峡之秋》是方纪写的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通过对三峡一天之中美景变化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爱三峡之情。编者编选此文的目的是通过让学读优美的词句,来感受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爱三峡,爱祖国之情。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把编者的意图给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是在课前必须要考虑好的事。为了能较好的完成这一目标,我在课前制定的预案中着重突出了三个方面:

  1、制作课件。收集了很多与三峡有关的美景图片,制作成了声、图、文一体的幻灯片,以直观视觉来增加学生们的感知力,激发学生与作者、与编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2、以读悟文。通过多种形式的用情的读文,(师领读,生领读,师生互动领读,重点句中特读)以读中感悟来增加学生们的认同力,激发学生与作者、与编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3、写家乡。通过选取家乡的一处美景进行描述,来培养学生写景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之情。

  实践证明,我的预设是有效的,我的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目的。另外,我还认识到,课前预案与课堂生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预案制定的好,课堂生成的就多。相反,结果也相反。这是联系。课前预设的,课堂上并没有出现,而课堂上出现的课前有没有预设上。这就是区别。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要拘泥于形式、依赖预案。我们要用课堂教育机智来驾驭课堂教学。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为建设高效课堂进行探索。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阅读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1)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1

  《三峡之秋》是方纪写的。 读后我们觉得他的语言几乎是尽善尽美,要想把这篇文章中描绘的画面展现给学生简直太难了。而且我们也自我安慰说:“写景的文章就是难讲,你看大家都不讲写景的文章。” 可如此美景不把学生带入其中,作为老师该有的不仅是愧疚,还会有一种误人子弟的罪恶感。于是这些天来,我一直在琢磨到底怎样讲这一课。

  起初我是接连的在网上浏览,也找到一些录像,看了一些课堂实录。但没有可以拿过来就用的。没有让自己满意的。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尤其是如此美文。斟酌再三,这两天终于讲完了这一课。有令自己满意的收获。

  第一课时我通过和学生对诗导入,引入长江三峡。然后就抓住对“峡”字理解,出示三峡图片,认识三峡。进入课题后,直接就检查预*情况。

  本课就两个生字,一个“橘”是在第一自然段先出现的,通过联系上下文学*“橘”字,从而走进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领同学们读课文,画出本段都写了橘柚树的哪些特点,想象画,读出感悟。从而了解了三峡秋天成熟的特点。几篇轮读,赛读。学生们几乎背下了第一自然段。接着我们看第二个生字“冽”,这个字正好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一段同样的方法:找这个字是写什么景物的,画出这个景物还有哪些特点,读文字想象画面,谈感受并读出来。就是这样我们在欣赏中学*语言文字。

  学完这两个生字,我们来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迅速勾画出标志性的词语。

  第一课时就要结束了,我们又回顾了一下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法:找景物,画特点,想画面,读感悟。

  第二课时是学*文章的主体部分。这几段是按时间顺序写,三峡之秋一天的美景的。每一段都要有读得设计,早上一段我抓住“明净和明丽”“闪耀和闪烁”这两组近义词指导学生体会,早上三峡秋天的清新明净之美。中午一段我抓住“热烈”通过去掉比喻句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方纪语言功夫的精到。孩子们主抓“金鳞巨蟒” “呼啸奔腾”体会到滔滔长江的雄壮奔放之美。出了热烈,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形容此时的长江之壮美。黄昏的长江一段,我让学生读书通过自己的朗读去体会它的*静和轻缓,在与上段对比读,此时长江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最让我得意的就是“夜”这一段的设计,我说孩子们,此时现在我们就是游客,终于盼到了夜晚,这是我们很期待的,因为今天是中秋啊!那么此时游江你一定会留影,那么请读书,看看你要拍那里,这张照片你要给谁看,要告诉他什么。

  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游着,拍着......此时我真觉得时间好短暂,我们还没有尽兴游玩,下课了。

  课结束了,我让学生会家写一篇导游词。(自己过过游三峡的瘾吧!)

  课结束了。反思一下问题还是不少,读书指导时间分配不均,早晨用时过的,夜晚用时很少。如果时间分配好了,最后的拍照就会让学生尽情享受其中了,而最后的展示缺没有时间了。再有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进入了情景,这是一个长久的课题。如何才能尽可能的让那些隔岸观火者,也身临其境呢!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2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学*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学*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来学*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在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初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能把握课文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3

  这次市调研课,我考虑了很久才选择了《三峡之秋》。因为我对略读课文的教学也没太大的把握。我知道,许多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后来,为了挑战自己,我还是选择了这篇课文。

  选课之后就慢慢着手备课了:《三峡之秋》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笔虽优美,篇幅却较长,对于小学生来说,完全读懂它有一定的难度。我知道,它还被选入师范和高中语文教材之中。因为这篇写景散文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琅琅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我在定教学目标时,针对学生朗读能力欠缺的特点,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提高朗读能力这一条。主要目标则紧扣单元目标:在读文中感受方法,在读文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考虑到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我班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合作及探究学*的能力,所以,我决定课前要求学生去网络或图书馆等地方搜集、整理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思考,通过默读去发现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文、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的。之后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汇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合作学*的能力。第三大环节就是感悟品读,力图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三峡秋天景色的无穷魅力,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课内学*的延伸也是必需的,我用办墙报和仿写两条课后练*来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使他们在练笔、搜集资料、办墙报等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能力。

  《三峡之秋》可算是我从教以来备得最认真的一节课了,我为此专门写了备课日记,专门把初稿挂到博客中征求部落朋友的意见,结果爱伦指点了一番。不过,她的备课思路和我不太一样,重在以文引言,以文引写,虽然很好,并不适合我的学生,但我还是非常感激她。后来,蔡老师下校听其他老师的课,匆忙间给了我一些意见,没想到她要求更简单:把我“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浅显地了解作者的描写手法,从而受到启发”这一小环节都砍掉了。而“写一段广告词”则因为情境的创设改作了“告别三峡时写话升华心中的感情”。

  课堂上,出现了我预料之外的两个情况:1、我班部分学生的默读速度及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较为欠缺,“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这个大目标的达成费时很多,虽然我随即把幻灯出示这个预设环节拿掉了,但后面的几个环节还是显得仓促了。王亚芸老师在评课时问我为什么不使用表格,对于我曾经想到却因为忌讳“繁琐”而放弃的想法提出了批评,她认为只要有效,就是好的。使用表格能帮助学生更快速地理出所写景物。2、学生可能因为紧张或是课文不太熟,“导”后还读不出感情,我连忙借用准备好的音乐来“领”着学生读(这些音乐我只是拿来备用的,如果学生朗读得好,我就不用),音乐一起,朗读的效果有了明显好转。对于本节课所选的轻音乐,包括“告别写话”时的笛子曲《梅花三弄》,王老师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音乐能对学生起到暗示作用,比乏味的语言要求“该怎样怎样读”来得巧妙。而且,“音乐语文”是她想要研究的一个方向。

  唯美的王老师给我这节课的总评价是对略读课文的总体把握较好。她甚至建议我可以大胆取舍,角度站得高些,只精读好一个点(一个时段),再进行回顾(联系所有学过的写秋的文章,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方法更灵活,有更多的选择),彻底使学生悟到写作的内容和方法,其他的时段可以让学生回家学。她还特别强调,语文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要具有语文老师真正具有的气质。她说我有语文老师的气质而没有语文老师的语言(我的天,这节课的语言怎么说也是精心准备过的。不过,我确实惭愧自己文化底蕴的浅薄),听了她的话,*日里感觉良好的我犹如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有意思的是,她对我提到“痛骂刘安明,逼他修炼语言后刘语言进步神速”的事例,她期望我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呵呵,我只好自嘲:我会把王老师的期待当作梦中的理想去追求。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4

  《三峡之秋》是方纪写的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通过对三峡一天之中美景变化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爱三峡之情。编者编选此文的目的是通过让学读优美的词句,来感受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爱三峡,爱祖国之情。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把编者的意图给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是在课前必须要考虑好的事。为了能较好的完成这一目标,我在课前制定的预案中着重突出了三个方面:

  1、制作课件。收集了很多与三峡有关的美景图片,制作成了声、图、文一体的幻灯片,以直观视觉来增加学生们的感知力,激发学生与作者、与编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2、以读悟文。通过多种形式的用情的读文,(师领读,生领读,师生互动领读,重点句中特读)以读中感悟来增加学生们的认同力,激发学生与作者、与编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3、写家乡。通过选取家乡的一处美景进行描述,来培养学生写景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之情。

  实践证明,我的预设是有效的,我的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目的。另外,我还认识到,课前预案与课堂生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预案制定的好,课堂生成的就多。相反,结果也相反。这是联系。课前预设的,课堂上并没有出现,而课堂上出现的课前有没有预设上。这就是区别。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要拘泥于形式、依赖预案。我们要用课堂教育机智来驾驭课堂教学。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为建设高效课堂进行探索。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5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三峡之秋》是一篇略读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三峡一天当中的景色变化。语言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因此,让学生“口中读出感觉,心中读出感情,眼前读出画面”就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读”也就成了本课主要的教法和学法。

  一节语文课要做到书声琅琅看似容易,但要读出韵味,读出风格,却非易事。安排在什么时机读,读什么,怎样读?这其中有很多讲究。又因为是略读课文,教师不可讲得太多;怎样处理这一导一放的关系,还真让人颇费心思。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这是一节公开课,有很多双眼睛在下面瞅着呢!为不使整个教学流程过于*淡,我采用结构倒置法,先引导学生学*“夜晚段”,通过品析“渔火”、“灯标”、“光晕”、“摇曳”等词和“那清洌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等句子,指导朗读。“流畅”,几乎每个学生都做到了,但对于“夜的宁静”,学生却未能通过朗读展示他们的理解。在这个时候,如果我能打乱教学计划,在此环节多给学生5分钟,也许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韵味来。可惜的是,我为了追求完整地完成教学任务,就那样蜻蜓点水似的过去了。另外,当学生讲到这是一个“幽静”的夜晚时,我却硬将一个“宁静”交给学生,只因我预设的板书是“宁静神秘月色清”。

  接下来的环节是小组合作,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按“画一画,读一读”的方法进行学*,我认为这种设计是合理的,可问题是学生读书汇报时,我对暴露的问题仍未能机智地进行处理。清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学生并未能很好地品味,更别说读出“感情”和“画面”了。对此,我只是稍作点评,虽然我心中也是不甚满意。但因为是公开课,我为了追求一节课的完整,走过场了。

  事后一想,为何不能让公开课危险一次呢?尝试独立备课而不仅仅依赖于教参;尝试熟背课文而不仅仅要求学生做到;尝试让最后进的一名学生站起来读书而不仅仅让朗读翘楚闪亮登场;尝试让学生说哪里不懂而不仅仅大张旗鼓地宣讲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尝试让自己的学生解读文本出现的“不和谐的声音”而不仅仅是千人一腔……这样一来,学生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受益了。

  真实的缺陷无须隐藏,因为我们面对是的正从无知到有知的学生。再说了,刻意追求课堂完整是对学生一种温柔的伤害。看样子,有效课堂的营造不仅需要一名知识渊博的老师,更需要一名善随机应变的老师。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2)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汇总五篇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1

  课标要求与分析:

  《三峡之秋》与语文课标中“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有关。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读感悟”的自主学*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第85-87页的内容。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静心地品读着文章,就如同尽情欣赏着一幅绚丽壮美的三峡秋色图。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亲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视野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在自主学*的基础上,主动与同学交流,去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

  2、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3、学*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下面,结合大家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哪一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三峡?(生充分介绍)

  2、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老师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放三峡风光片] 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美)

  3、录像中的三峡真美,作者方纪笔下的三峡更美。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三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1、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早上”、“中午”、“下午”、“夜”。)

  (二)、自主探究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找到答案?(成熟)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充分说)三峡的秋景如此迷人,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2-5自然段,找到答案。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勾画描写三峡秋天景色及特点的语句。

  (2)勾画出描写景色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学生自学)

  2、全班交流

  早晨(1)学生充分说。(2)教师引导:三峡早晨的特点是什么?(明丽)进一步解释“明丽”那些事物是明丽的?(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3)三峡的早晨就像是一首美妙的音乐,(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中午(1)中午的三峡有什么特点呢?(热烈)(学生充分说)(2)你见过热烈的场面吗?课文那些句子是描写三峡热烈的特点的?(3)出示:“中午,群峰披上金甲…...三峡有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4)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拓展:还能把长江比作什么?

  小结: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生机,是如此热烈,这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不正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吗?

  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读出雄劲、热烈的气势,评读,男生读。

  下午(1)出示三峡神女峰的图片。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感觉?(雾多)(2)这是什么时候的三峡?(下午)(3)出示:“下午,太阳还没有落……..”这一段,下午的三峡给你留下了那些深刻的印象?(学生说,老师补充)(4)讲解:“长江*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比喻句)(5)此时的长江和中午的长江比较,怎么样?能用一个词概括吗?(*静)(6)男女生分读3.4自然段,读出热烈、*静的感觉。

  夜晚 三峡的夜晚景色如何?(1)学生充分说。(2)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出示“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摇曳”.师进一步解释: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静衬动的写作方法,更能体现夜的宁静。(3)读这一段,读出静的感觉。

  月夜(1)说到这宁静的三峡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读,你们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三峡的月色到底独特在哪呢?大屏幕出示“这时…………从山上挂下来”。学生谈理解,教师补充: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皎洁,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月亮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像素锦那样直挂下来。(再次强调比喻句)(3)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美妙的月色,能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吗?(自由读,推荐读)

  学*最后一自然段:是呀,月光如水,多奇妙呀!这就是三峡的秋天,“这一天正是中秋”(随即出示)(1)齐读这一段。(2)作者在最后点明这天的时间,你觉得有必要吗?去掉可以吗?(照应开头,起强调作用)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作者为什么能把三峡之秋景写得这么美?

  1、学生阐明观点

  2、师补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小结: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方纪笔下美丽的三峡,希望在*时的学*和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善于观察和积累,以便于书写自然之美。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秋景。(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二、检查预*

  读生字:橘(橘树)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结:本文语言流畅、优美,请你读读你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朗读

  1、朗读的时候还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2、朗读练*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三峡之秋

  教学要求:

  1、积累词汇;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作顺序;

  3、了解三峡景物的特点;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准备三峡的风光片VCD,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生介绍三峡

  你们对三峡了解多少,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根据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

  1、可以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老师将学生找到的地图投影,让学生介绍: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还可以让学生介绍其他资料。

  3、引导背诵描写三峡的古诗,如:《早发白帝城》

  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看三峡?感受一下?教师播发三峡VCD

  三、新授

  看了刚才的影片,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大家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师生评议。思考,回答: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

  3、以小组为单位,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课文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哪些主要景物?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

  组长注意做好记录。

  4、集体讨论汇报交流,师做好板书。

  5、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师生评议。

  6、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

  7、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配乐朗读: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段。

  四、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尚湖秋景》。

  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今天领略到的三峡的景色介绍给爸爸妈妈。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三、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六、指导写字: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昏”字上面的“氏字头”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稍微长过下面的“日字底”的横折,这样显得美观。“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二、学*课文。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二)在不同时间里,三峡的景色有怎样的不同?自己读课文,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好,一会请你来讲一讲,三峡美在哪里?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要读得轻快一些。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烈”等词语,有激情。

  4、黄昏景色,抓住了*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三、教师总结:

  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积累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静雾倒影

  夜宁静、朦胧月亮月光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5

  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学*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学*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三、说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方法,学*本课时内容。

  四、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因此,授课时可用1、语言描述激发学*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

  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具体学*过程:①出示学*方法的要求:在书上圈圈重点词、划划重点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写一天中的哪些影响,它们有哪些特点吗?②按照谈―思―议―读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课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实累累―喜悦);③学生按照上述要求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时间 特点 词句 朗读

  早晨 明丽 露水闪亮―露水消逝 清新明快

  中午 热烈 群峰披甲―金鳞巨蟒 热烈欢快

  下午 明亮 于是……长江变成小溪 轻柔明快

  夜晚 清冽 沉沉欲睡静明亮像…… 温柔惊奇

  ④谈感想: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孩子们读了《三峡之秋》后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出示课件《山峡风光》,配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五、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3)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通用5篇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1

  这次市调研课,我考虑了很久才选择了《三峡之秋》。因为我对略读课文的教学也没太大的把握。我知道,许多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后来,为了挑战自己,我还是选择了这篇课文。

  选课之后就慢慢着手备课了:《三峡之秋》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笔虽优美,篇幅却较长,对于小学生来说,完全读懂它有一定的难度。我知道,它还被选入师范和高中语文教材之中。因为这篇写景散文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琅琅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我在定教学目标时,针对学生朗读能力欠缺的特点,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提高朗读能力这一条。主要目标则紧扣单元目标:在读文中感受方法,在读文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考虑到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我班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合作及探究学*的能力,所以,我决定课前要求学生去网络或图书馆等地方搜集、整理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思考,通过默读去发现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文、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的。之后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汇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合作学*的能力。第三大环节就是感悟品读,力图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三峡秋天景色的无穷魅力,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课内学*的延伸也是必需的,我用办墙报和仿写两条课后练*来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使他们在练笔、搜集资料、办墙报等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能力。

  《三峡之秋》可算是我从教以来备得最认真的一节课了,我为此专门写了备课日记,专门把初稿挂到博客中征求部落朋友的意见,结果爱伦指点了一番。不过,她的备课思路和我不太一样,重在以文引言,以文引写,虽然很好,并不适合我的学生,但我还是非常感激她。后来,蔡老师下校听其他老师的课,匆忙间给了我一些意见,没想到她要求更简单:把我“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浅显地了解作者的描写手法,从而受到启发”这一小环节都砍掉了。而“写一段广告词”则因为情境的创设改作了“告别三峡时写话升华心中的感情”。

  课堂上,出现了我预料之外的两个情况:1、我班部分学生的默读速度及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较为欠缺,“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这个大目标的达成费时很多,虽然我随即把幻灯出示这个预设环节拿掉了,但后面的几个环节还是显得仓促了。王亚芸老师在评课时问我为什么不使用表格,对于我曾经想到却因为忌讳“繁琐”而放弃的想法提出了批评,她认为只要有效,就是好的。使用表格能帮助学生更快速地理出所写景物。2、学生可能因为紧张或是课文不太熟,“导”后还读不出感情,我连忙借用准备好的音乐来“领”着学生读(这些音乐我只是拿来备用的,如果学生朗读得好,我就不用),音乐一起,朗读的效果有了明显好转。对于本节课所选的轻音乐,包括“告别写话”时的笛子曲《梅花三弄》,王老师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音乐能对学生起到暗示作用,比乏味的语言要求“该怎样怎样读”来得巧妙。而且,“音乐语文”是她想要研究的一个方向。

  唯美的王老师给我这节课的总评价是对略读课文的总体把握较好。她甚至建议我可以大胆取舍,角度站得高些,只精读好一个点(一个时段),再进行回顾(联系所有学过的写秋的文章,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方法更灵活,有更多的选择),彻底使学生悟到写作的内容和方法,其他的时段可以让学生回家学。她还特别强调,语文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要具有语文老师真正具有的气质。她说我有语文老师的气质而没有语文老师的语言(我的天,这节课的语言怎么说也是精心准备过的。不过,我确实惭愧自己文化底蕴的浅薄),听了她的话,*日里感觉良好的我犹如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有意思的是,她对我提到“痛骂刘安明,逼他修炼语言后刘语言进步神速”的事例,她期望我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呵呵,我只好自嘲:我会把王老师的期待当作梦中的理想去追求。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2

  写景的文章很难上好公开课,这是很多老师的共识。因为受公开课气场的影响,学生很难真正能体会到景物的诗情画意,也就很难有师生的'共鸣。因此,当我选择《三峡之秋》作为赛课题目时,曾顾虑重重,难于下手。但是本着锻炼、挑战的出发点,我还是最终上了这节课。

  之所以最终能满怀信心地上了这节课,那是长期的教学经验让我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教法中牢牢地抓住了一个核心,那就是“读”,曾经有一位语文教学的前辈告诉我,小学语文课堂的最基本的秘诀是:“书声琅琅。”我想,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一定能够对词语、对意境产生自己的感想。于是,我在备课的时候简化了很多看似华丽,但却占用学生朗读时间的程序。我设置了很多“读”的方法,比如个人朗读、齐读、小组读,齐读等等。我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以读攻读,以读促讲在设置小组讨论与小组朗读这个环节的时候,我也有顾虑,我听说很多领导不喜欢那种哗众取宠且不产生任何作用的小组讨论形式。但是,我在参加校外的好多次培训中,看到很多学校的高手们都在采用这一招,龙江路小学的一个课题研讨就是这方面的内容。看来,领导反对的不是小组讨论的形式,而是小组讨论的落实。为此,我细化了小组讨论要求,力求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我首先在课件上明确我的我要求,事先对小组组长布置了任务,并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当我看到各个小组能在组长的带领下真正地展开了朗读和讨论,教室里人声鼎沸、书声琅琅,让我想起来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授课模式。课后,王校长在与我的面谈中认为我的理念比较先进,比较适合六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特点。

  回顾整个课堂,我觉得能让我比较自信就是朗读这个环节,但在很多方面则乏善可陈。比如在学生的课堂巩固练*方面,因为学生回答较活跃,所以后来设计的练*没来得及叫学生当堂训练;在字词的赏析方面,似乎还可以让学生当堂造句;我的引导性语言还显得较快,再加上自己的普通话太糟糕,造成了学生的理解障碍;学生的批注可以在小组讨论和赏析中得到引导和强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最后,如果硬要给自己打分,就让我引用历史对***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吧-----七分功劳,三分过错。能和***得同样的分数,我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3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的阅读课文。作者按时间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三峡秋天奇特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比喜爱之情。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本课时的教学我觉得存在以下亮点:

  一、 注重自主探究、自学能力的培养。

  这节课,我重视预*的布置及检查,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多音字“累”有三个读音,第二声最容易读错或被忽略,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理解字义,并多组几个词,与另外两个音加以鉴别。“晕”字也让他们自己学*,通过摘录笔记的交流,使得生字、新词得以解决和巩固。

  我以“美”字贯穿整节课,首先让学生欣赏三峡风光,让他们感受到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通过自学,画出体现三峡之夜的美的词语、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自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为接下来的交流打下基础。在品读课文环节,让学生沉浸在美丽的月色中,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二、品读重点词语,感悟语言魅力。

  本课语言优美,用词形象生动,抓住关键语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感受大家之作的风韵。

  在学生感悟夜晚部分时,重点引导品读“沉沉欲睡”、“惊醒”、“摇曳”等词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方法以动衬静,突出三峡之夜的宁静。在品读月下三峡时,引导学生重点感悟比喻句。如: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展现月光的皎洁与明亮;从“墨一般的黑”,体会三峡的神秘;同时抓住“扑跌”、“泻”、“凌空飞降”、“挂”等词体会作者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突出月下三峡的宁静与神秘。

  遗憾之处:在授课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学生的朗读还不够,不能在每个句子后趁热打铁,加以朗读。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还有缺憾和不足,今后需要更细、更深的反思。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4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学*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学*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来学*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在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初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能把握课文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5

  《三峡之秋》是方纪写的。 读后我们觉得他的语言几乎是尽善尽美,要想把这篇文章中描绘的画面展现给学生简直太难了。而且我们也自我安慰说:“写景的文章就是难讲,你看大家都不讲写景的文章。” 可如此美景不把学生带入其中,作为老师该有的不仅是愧疚,还会有一种误人子弟的罪恶感。于是这些天来,我一直在琢磨到底怎样讲这一课。

  起初我是接连的在网上浏览,也找到一些录像,看了一些课堂实录。但没有可以拿过来就用的。没有让自己满意的。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尤其是如此美文。斟酌再三,这两天终于讲完了这一课。有令自己满意的收获。

  第一课时我通过和学生对诗导入,引入长江三峡。然后就抓住对“峡”字理解,出示三峡图片,认识三峡。进入课题后,直接就检查预*情况。

  本课就两个生字,一个“橘”是在第一自然段先出现的,通过联系上下文学*“橘”字,从而走进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领同学们读课文,画出本段都写了橘柚树的哪些特点,想象画,读出感悟。从而了解了三峡秋天成熟的特点。几篇轮读,赛读。学生们几乎背下了第一自然段。接着我们看第二个生字“冽”,这个字正好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一段同样的方法:找这个字是写什么景物的,画出这个景物还有哪些特点,读文字想象画面,谈感受并读出来。就是这样我们在欣赏中学*语言文字。

  学完这两个生字,我们来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迅速勾画出标志性的词语。

  第一课时就要结束了,我们又回顾了一下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法:找景物,画特点,想画面,读感悟。

  第二课时是学*文章的主体部分。这几段是按时间顺序写,三峡之秋一天的美景的。每一段都要有读得设计,早上一段我抓住“明净和明丽”“闪耀和闪烁”这两组近义词指导学生体会,早上三峡秋天的清新明净之美。中午一段我抓住“热烈”通过去掉比喻句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方纪语言功夫的精到。孩子们主抓“金鳞巨蟒” “呼啸奔腾”体会到滔滔长江的雄壮奔放之美。出了热烈,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形容此时的长江之壮美。黄昏的长江一段,我让学生读书通过自己的朗读去体会它的*静和轻缓,在与上段对比读,此时长江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最让我得意的就是“夜”这一段的设计,我说孩子们,此时现在我们就是游客,终于盼到了夜晚,这是我们很期待的,因为今天是中秋啊!那么此时游江你一定会留影,那么请读书,看看你要拍那里,这张照片你要给谁看,要告诉他什么。

  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游着,拍着......此时我真觉得时间好短暂,我们还没有尽兴游玩,下课了。

  课结束了,我让学生会家写一篇导游词。(自己过过游三峡的瘾吧!)

  课结束了。反思一下问题还是不少,读书指导时间分配不均,早晨用时过的,夜晚用时很少。如果时间分配好了,最后的拍照就会让学生尽情享受其中了,而最后的展示缺没有时间了。再有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进入了情景,这是一个长久的课题。如何才能尽可能的让那些隔岸观火者,也身临其境呢!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4)

——《三峡》教学反思6篇

  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

  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了。七天的长假,相信很多同学早已迫不及待地做好了走出家门到外面旅游的准备。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先来一次精神上的旅游,跟随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一起游一游1500年前的三峡,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优美风光。(出示画面)(板书)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191页。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家作品

  首先,让我们共同走*文章的作者和出处。哪位同学自告奋勇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和作品?可以参考课下注释,其他同学注意用笔圈画出要点。(生读)

  老师再补充一点,(出示画面)齐读。

  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自幼好学,历览群书”。著有《水经注》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好,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三峡。(出示画面)

  在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眼中,三峡是*最值得游览的地方。那么,三峡美在什么地方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文章的朗诵,注意听准字音,圈点勾画。(播放课文朗读)

  如此美文,我想大家更愿意自己读一读。下面我们来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评点一下读得优点和不足。(举手、推荐或点名朗读)

  师生点评订正。

  (出示画面)请同学们参照课下注释,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

  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巡视指导:要求将有争议地方记下来交班内讨论)

  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生生问答,教师明确,板书重要的文言词语)

  (出示画面)现在大家对文章大意已经有所了解,来,我们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这一遍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生齐读课文)

  同学们读得字音准,句读清,不错。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那么,在作者笔下,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呢?

  (学生回答。预设:山和水)(板书)

  四、品读课文,赏析美景

  不错,峡者,两山夹水之地也。山水最能表现峡的特点。作者正是抓住山和水来为我们介绍三峡的。(出示画面)

  《三峡》它是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体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艺并感受文章美丽,在教学时,我设置了一下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了解了三峡的景物特点,还能够能够学生欣赏到文章语言的魅力。

  《三峡》一课的教学,我没有设计一个个零敲碎打的问题,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朗读等,在读中完成学*目标。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是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学生对《三峡》一文精度细品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文章,掌握重点字词,之后用“减字背诵法”加以验测,整堂课有诵读、有品位,有积累,有方法指导,高效、是在。

  无提问的课堂,有章法的朗读。美丽的文章,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美美地学*,美美地收获。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欣赏美、感悟美、收获美的场所。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探究学*,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我认为教师在精心组织学生的学*活动中: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探究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做到互动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师生对话交流,在交流对话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下面就我在《三峡》课堂教学中的得失进行反思。

  一、教训――倡导探究性学*,一定可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

  课堂上探究性学*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我第一次执教《三峡》时(一班),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

  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

  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

  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学生对问题感兴趣,讨论热烈,查阅资料积极,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课后细思,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二、经验――倡导对话,千万不能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

  下面是我第二次(二班)在教学《三峡》设计的“对话式阅读”教学与过程,课后反思,觉得就较好地体现了对话式阅读的内涵与特征。

  1、创设对话的良好氛围。(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雪白的急流、碧

  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啸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

  (2)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韵之美。

  2、创设对话的主导问题。譬如:回溯三峡的过去,细看三峡的现在,展望三峡的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3、设置刺激参与对话的话题。包括:(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先写山后写水,是如何写山的?又是如何写水的?为什么要这样写?(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如:《三峡》语言凝练,虽然只有几百字,却能绘尽四季景色,罗列山水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描写,这是否与本文写景的宗旨背离?你有什么看法?(4)师生与作品的对话。如: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为什么要先写山后写水?能否调整一下顺序,或者只写水?

  4、培养学生在对话中的创造性。譬如:通过讨论"我们今天应当怎样开发和利用三峡?"这一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见,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而实践中,我开始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

  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语文科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极其重要,做好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面临中考的学生提高成绩的需要。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考中也占有一定的分数比重,在第二轮的模拟考试中,其中有关《三峡》的阅读回答题,要求①注音;②解释;③翻译;④回答问题。发觉学生在答题时很是糟糕,为什么文言文对他们来说就这么难呢?越是难的问题老师就越要下功夫,下面我就文言文《三峡》的教学作反思: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5)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学*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学*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三、说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方法,学*本课时内容。

  四、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因此,授课时可用1、语言描述激发学*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

  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具体学*过程:①出示学*方法的要求:在书上圈圈重点词、划划重点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写一天中的哪些影响,它们有哪些特点吗?②按照谈—思—议—读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课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实累累—喜悦);③学生按照上述要求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时间 特点 词句 朗读

  早晨 明丽 露水闪亮—露水消逝 清新明快

  中午 热烈 群峰披甲—金鳞巨蟒 热烈欢快

  下午 明亮 于是……长江变成小溪 轻柔明快

  夜晚 清冽 沉沉欲睡静明亮像…… 温柔惊奇

  ④谈感想: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孩子们读了《三峡之秋》后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出示课件《山峡风光》,配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五、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课标要求与分析:

  《三峡之秋》与语文课标中“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有关。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读感悟”的自主学*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第85-87页的内容。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静心地品读着文章,就如同尽情欣赏着一幅绚丽壮美的三峡秋色图。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亲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视野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在自主学*的基础上,主动与同学交流,去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

  2、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3、学*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下面,结合大家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哪一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三峡?(生充分介绍)

  2、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老师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放三峡风光片] 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美)

  3、录像中的三峡真美,作者方纪笔下的三峡更美。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三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1、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早上”、“中午”、“下午”、“夜”。)

  (二)、自主探究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找到答案?(成熟)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充分说)三峡的秋景如此迷人,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2-5自然段,找到答案。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勾画描写三峡秋天景色及特点的语句。

  (2)勾画出描写景色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学生自学)

  2、全班交流

  早晨(1)学生充分说。(2)教师引导:三峡早晨的特点是什么?(明丽)进一步解释“明丽”那些事物是明丽的?(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3)三峡的早晨就像是一首美妙的音乐,(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中午(1)中午的三峡有什么特点呢?(热烈)(学生充分说)(2)你见过热烈的场面吗?课文那些句子是描写三峡热烈的特点的?(3)出示:“中午,群峰披上金甲…...三峡有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4)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拓展:还能把长江比作什么?

  小结: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生机,是如此热烈,这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不正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吗?

  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读出雄劲、热烈的气势,评读,男生读。

  下午(1)出示三峡神女峰的图片。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感觉?(雾多)(2)这是什么时候的三峡?(下午)(3)出示:“下午,太阳还没有落……..”这一段,下午的三峡给你留下了那些深刻的印象?(学生说,老师补充)(4)讲解:“长江*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比喻句)(5)此时的长江和中午的长江比较,怎么样?能用一个词概括吗?(*静)(6)男女生分读3.4自然段,读出热烈、*静的感觉。

  夜晚 三峡的夜晚景色如何?(1)学生充分说。(2)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出示“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摇曳”.师进一步解释: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静衬动的写作方法,更能体现夜的宁静。(3)读这一段,读出静的感觉。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6)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学*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学*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三、说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方法,学*本课时内容。

  四、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因此,授课时可用1、语言描述激发学*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

  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具体学*过程:①出示学*方法的要求:在书上圈圈重点词、划划重点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写一天中的哪些影响,它们有哪些特点吗?②按照谈—思—议—读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课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实累累—喜悦);③学生按照上述要求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时间 特点 词句 朗读

  早晨 明丽 露水闪亮—露水消逝 清新明快

  中午 热烈 群峰披甲—金鳞巨蟒 热烈欢快

  下午 明亮 于是……长江变成小溪 轻柔明快

  夜晚 清冽 沉沉欲睡静明亮像…… 温柔惊奇

  ④谈感想: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孩子们读了《三峡之秋》后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出示课件《山峡风光》,配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五、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课标要求与分析:

  《三峡之秋》与语文课标中“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有关。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读感悟”的自主学*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第85-87页的内容。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静心地品读着文章,就如同尽情欣赏着一幅绚丽壮美的三峡秋色图。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亲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视野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在自主学*的基础上,主动与同学交流,去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

  2、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3、学*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下面,结合大家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哪一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三峡?(生充分介绍)

  2、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老师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放三峡风光片] 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美)

  3、录像中的三峡真美,作者方纪笔下的三峡更美。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三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1、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早上”、“中午”、“下午”、“夜”。)

  (二)、自主探究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找到答案?(成熟)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充分说)三峡的秋景如此迷人,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2-5自然段,找到答案。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勾画描写三峡秋天景色及特点的语句。

  (2)勾画出描写景色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学生自学)

  2、全班交流

  早晨(1)学生充分说。(2)教师引导:三峡早晨的特点是什么?(明丽)进一步解释“明丽”那些事物是明丽的?(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3)三峡的早晨就像是一首美妙的音乐,(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中午(1)中午的三峡有什么特点呢?(热烈)(学生充分说)(2)你见过热烈的场面吗?课文那些句子是描写三峡热烈的特点的?(3)出示:“中午,群峰披上金甲…...三峡有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4)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拓展:还能把长江比作什么?

  小结: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生机,是如此热烈,这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不正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吗?

  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读出雄劲、热烈的气势,评读,男生读。

  下午(1)出示三峡神女峰的图片。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感觉?(雾多)(2)这是什么时候的三峡?(下午)(3)出示:“下午,太阳还没有落……..”这一段,下午的三峡给你留下了那些深刻的印象?(学生说,老师补充)(4)讲解:“长江*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比喻句)(5)此时的长江和中午的长江比较,怎么样?能用一个词概括吗?(*静)(6)男女生分读3.4自然段,读出热烈、*静的感觉。

  夜晚 三峡的夜晚景色如何?(1)学生充分说。(2)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出示“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摇曳”.师进一步解释: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静衬动的写作方法,更能体现夜的宁静。(3)读这一段,读出静的感觉。

  月夜(1)说到这宁静的三峡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读,你们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三峡的月色到底独特在哪呢?大屏幕出示“这时…………从山上挂下来”。学生谈理解,教师补充: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皎洁,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月亮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像素锦那样直挂下来。(再次强调比喻句)(3)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美妙的月色,能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吗?(自由读,推荐读)

  学*最后一自然段:是呀,月光如水,多奇妙呀!这就是三峡的秋天,“这一天正是中秋”(随即出示)(1)齐读这一段。(2)作者在最后点明这天的时间,你觉得有必要吗?去掉可以吗?(照应开头,起强调作用)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作者为什么能把三峡之秋景写得这么美?

  1、学生阐明观点

  2、师补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小结: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方纪笔下美丽的三峡,希望在*时的学*和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善于观察和积累,以便于书写自然之美。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秋景。(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 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师生共同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照片,也可以谈谈自己游览三峡的感受。 教师酌情补充。

  二、检查预*情况

  1.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得到的收获。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下列特点:

  早晨: 清新而明净 明朗

  中午: 热烈

  下午: *静、轻缓

  夜: 沉沉欲睡 惊醒

  3.朗读课文

  三、深入学*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是如何具体地写三峡一天中的美景的?把你喜欢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加以体会。

  2.学生自学,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结果。

  4.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观看三峡风光片。

  教材分析

  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200多公里,河谷深切、*山峰秀丽、景点众多。尤其是中秋时节的三峡,愈发显出成熟、热烈抑或轻缓、安静的秋天的气息。你看,当秋色把橘柚树染成绿得发黑的颜色,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时,三峡便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作者从第2自然段开始,分别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不同时间段里三峡的景色特点。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非常明显,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每段首句做了提示。三峡之秋很美,描写三峡的'词句也很美。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的词语外,还可以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课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三、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六、指导写字: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昏”字上面的“氏字头”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稍微长过下面的“日字底”的横折,这样显得美观。“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二、学*课文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二)在不同时间里,三峡的景色有怎样的不同?自己读课文,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好,一会请你来讲一讲,三峡美在哪里?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要读得轻快一些。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烈”等词语,有激情。

  4、黄昏景色,抓住了*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三、教师总结: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积累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三峡之秋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静雾倒影

  夜宁静、朦胧月亮月光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四组的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及夜晚不同时段的美丽景象。教学本课,重在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仔细品味,注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赏感悟,升华延伸”的自主学*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科学地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加深理解和体验,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的能力,丰富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文章的表达顺序,学*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自我批注与诵读,感受三峡秋天独特的美,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7)

——《三峡之秋》教案汇总10篇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关键处处理:

  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录相导课,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课文的热情。

  2.出示有关三峡图片,师生共同介绍长江三峡,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3.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全班交流,学*生字词语。

  3.指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3.在交流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色

  早晨

  明丽

  露水

  橘柚树

  中午

  热烈

  阳光

  长江

  下午

  *静

  雾

  倒影

  夜

  朦胧

  月亮

  月光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

  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二、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背诵。

  2.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四、质疑问难。

  五、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语句优美

  比喻句

  作业设计:

  1.《课堂同步学*与探究》

  2.预*下一篇课文。

  课后反思:

  在本课重点的突破方面,我采用了如下几个步骤:一是学生自读;二是配乐指名读;三是说说你对这一段所描写的内容的整体感受;四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五是再读,深入体会。采用了这五步后,学*的效果非常好。

  教学内容:三峡之秋

  教学要求:

  1、积累词汇;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作顺序;

  3、了解三峡景物的特点;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准备三峡的风光片VCD,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生介绍三峡

  你们对三峡了解多少,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根据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

  1、可以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老师将学生找到的地图投影,让学生介绍: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还可以让学生介绍其他资料。

  3、引导背诵描写三峡的古诗,如:《早发白帝城》

  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看三峡?感受一下?教师播发三峡VCD

  三、新授

  看了刚才的影片,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大家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师生评议。思考,回答: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

  3、以小组为单位,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课文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哪些主要景物?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

  组长注意做好记录。

  4、集体讨论汇报交流,师做好板书。

  5、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师生评议。

  6、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

  7、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配乐朗读: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段。

  四、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尚湖秋景》。

  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今天领略到的三峡的景色介绍给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

  教学*台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小组为单位交流学*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出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8)

——《三峡》语文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它是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体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艺并感受文章美丽,在教学时,我设置了一下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

  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了解了三峡的景物特点,还能够能够学生欣赏到文章语言的魅力。

  《三峡》一课的教学,我没有设计一个个零敲碎打的问题,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朗读等,在读中完成学*目标。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是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学生对《三峡》一文精度细品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文章,掌握重点字词,之后用“减字背诵法”加以验测,整堂课有诵读、有品位,有积累,有方法指导,高效、实在。

  无提问的课堂,有章法的朗读。美丽的文章,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美美地学*,美美地收获。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欣赏美、感悟美、收获美的场所。

  《三峡》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教材,这是一篇阅读文言文,作者以极其精炼、优美的语言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示了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根据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即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我精心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

  (1)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三峡的由衷赞叹之情。

  (2)是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充分感受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根据课标对文言阅读的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直接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3)落实实词,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最后我又根据课标对写作的要求,即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达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4)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我觉的我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是完全按照课标的三个维度精心构思的,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情况来看,尤其是从知识扎实的落实,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学生的熏陶渐染,更使我感到我还是上了一节比较成功的一课。授完这节课很长时间了,在我的耳畔还一直回荡着气吞山河的长江之歌,在我的眼前还一直浮现着一幅幅雄伟壮丽的三峡美景,我的情感和思绪还一直沉醉在和谐、融洽,充满激情的课堂里,学生们一双双主动求知的双眼,师生之间热情的交往,情感的互动,更使我深刻地感觉到在课改精神的感召下,我正一步步向新型的人民教师过渡。

  一: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在朗读的教学环节中,我没有从理论上枯燥地去讲解如何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而是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去朗读、去感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学生们的朗读激情和朗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生们的朗读水*也自然而然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美妙的旋律,深情的朗读,使学生们初步感受到了三峡之美,初步享受到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在落实实词和疏通文意方面,我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发挥了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的精神,让学生课前充分的预*,自行解决基础知识,我在课堂上只是检查预*和解决疑难问题而已。通过学生们自信流利的回答,我感到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落实是牢固的,是扎实的。

  在研讨文章内容方面,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从整体入手,提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文章都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脱口而出:“三峡的山和水”。我便以此为出发点,一环又一环的提问:三峡的山和我们家乡的山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言看出来的?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特点?不同季节的水给人的感受一样吗?你最喜欢什么季节的三峡?作者究竟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使我们对三峡如此神往?由于我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再加上我耐心细致的启发诱导,连*时不爱发言的同学都能大胆积极的举手,同时这个问题的设计又为下一个有关写作的教学环节作好了铺垫。为了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我由刚刚研讨完的分析阅读引出了口头作文片段训练,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采用了多媒体,一幅幅三峡美景的再现,伴随着雄浑激昂的配乐歌曲《长江之歌》,同学们的写作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同学们争先恐后的用优美的语言,各种各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述了当今三峡的风采。最后又用学生表演的方式回顾了三峡的过去,展示了当今和未来。因此说,我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是比较成功的。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由于这篇文章重在感悟、欣赏,这对学生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积极营造课堂的情感氛围。师生的热情交往,积极互动一直贯穿课堂始末,为了使学生们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我没有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直接渗透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拟定本节课的学*计划,教师最后再稍加归纳。由于我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们主动求知的欲望就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们怎么能不愿意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解决自己亲自设计的疑问呢?就这样,浓重的学*氛围在刚上课不久就被我营造出来,这为往下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为了使学生们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三峡之美,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呢?我反复揣摩,认真探索,最后决定还是借助多媒体,运用启发、探究的方法,并且把音乐引入了文学的殿堂。典雅的古筝音乐立刻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幻的古代三峡之中,雄浑、豪迈的长江之歌伴随着一幅幅精彩的当今三峡的画面,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怎么能不使学生浮想联翩,怎么能不被江山如此多娇而折服。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已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并将本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情到了,景到了,情景交融的感情促使学生们急不可待的抒发内心的情感,下一个环节的口头作文效训练自然水到渠成。短短的几句对三峡的讴歌赞美,就足见我由阅读引出作文的成效。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受到启迪,我在课堂的结尾还精心设计了表演《昨天 今天 明天》,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表演,不仅展示了学生的特长,而且还以别具一格的'方式重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们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受到启发、感悟,今日的三峡令人迷恋,明天的三峡更令人神往。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拓展,思绪早已飞到明日三峡的建设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可以说是意味深长,学生们倍受鼓舞。

  三:我的教学风格

  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友好交往,热情互动,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特长,是我*几年来的教学风格。在我的课堂上,几乎没有死气沉沉的死角,我会用微笑化解他们的紧张,我会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以朋友谈话的方式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我更会用真诚的目光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我早已不是课堂的主角,我只是*等中的首*,我和学生彼此之间用眼神、动作、表情、语言默默地交流着,深情的互动着,从而达到知识上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由于我和学生的心心相通,学生们的潜能和特长更容易被我挖掘出来,他们在我面前都急于表现自己。如课堂结尾的表演设计,巧妙的构思、新奇的内容就是由我班一名比较内向的女同学的杰作,表演中的南同学*时更是沉默寡言,但是经过我们师生共同的合作、探究,我觉得此处的教学安排是我教学风格最为闪亮的一点,他们声请并茂的表演更使这节课锦上添花,意蕴隽永。

  四:谈谈我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最大的成功是捕捉到瞬间灵感,临时改变教学计划。在重点研讨完春冬之时的美景后,我按原教学计划是想让一名擅长朗读的同学配乐朗读,可是当我看到同学们都已被作者优美的语言所感染,都对壮丽的三峡产生神往之情时,我的脑海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何不让学生闭着眼睛,伴随着悠扬宛转的古筝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遨游呢?我先是被自己的奇发妙想吓了一跳,继而果断地采取了这次“智慧的火花”,看着学生们在沁人心脾的音乐声中,闭着双眼如醉如痴的神态,我真为自己的意外收获而庆幸。优美的音乐此起彼伏,百转回肠,我深信在学生的心中早已设计出了一幅幅更为神奇的画卷。我真的被自己临时设计的温馨情境感染了,由原来设计的学生朗读也变成了我情不自禁的朗读,这处的教学环节也因此成为了我本次教学的最成功之处。事后,我认真反思,终于体会到了这次瞬间灵感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产生的智慧之火,是课堂上师生互动,融为一体的共振效应,它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我的不足和再教设计

  本节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有庞杂之感,有碍于学生对重点的把握,音乐的借助,小品的表演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过多的借助,降低了语文课文学的魅力,有喧宾夺主之感。

  再教设计:在课时安排上,我将由一课时安排两课时,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我将忍痛割爱地舍弃展现今日三峡风采的环节,在多媒体的选用上,我将只选取一段音乐渲染课堂气氛,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在古代文化中熏陶渐染,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学*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学*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来学*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在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初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能把握课文的明显的时间脉络,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细读课文部分,我在试教的时候,由于提问比较含糊,造成学生对问题的不理解,变成自己讲得太多,太细,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指导思想相违背。在这次教学中,我注意改进了这个方面,提问明确,故此,学生在这次课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作为独立阅读课文,我还是讲得比较多,如果能再放手一些,全部让学生讲,那这节课会更加好。

  一: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在朗读的教学环节中,我没有从理论上枯燥地去讲解如何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而是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去朗读、去感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学生们的朗读激情和朗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生们的朗读水*也自然而然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美妙的旋律,深情的朗读,使学生们初步感受到了三峡之美,初步享受到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在落实实词和疏通文意方面,我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发挥了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的精神,让学生课前充分的预*,自行解决基础知识,我在课堂上只是检查预*和解决疑难问题而已。通过学生们自信流利的回答,我感到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落实是牢固的,是扎实的。

  在研讨文章内容方面,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从整体入手,提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文章都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脱口而出:“三峡的山和水”。我便以此为出发点,一环又一环的提问:三峡的山和我们家乡的山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言看出来的?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特点?不同季节的水给人的感受一样吗?你最喜欢什么季节的三峡?作者究竟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使我们对三峡如此神往?由于我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再加上我耐心细致的启发诱导,连*时不爱发言的同学都能大胆积极的举手,同时这个问题的设计又为下一个有关写作的教学环节作好了铺垫。为了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我由刚刚研讨完的分析阅读引出了口头作文片段训练,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采用了多媒体,一幅幅三峡美景的再现,伴随着雄浑激昂的配乐歌曲《长江之歌》,同学们的写作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同学们争先恐后的用优美的语言,各种各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述了当今三峡的风采。最后又用学生表演的方式回顾了三峡的过去,展示了当今和未来。因此说,我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是比较成功的。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由于这篇文章重在感悟、欣赏,这对学生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积极营造课堂的情感氛围。师生的热情交往,积极互动一直贯穿课堂始末,为了使学生们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我没有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直接渗透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拟定本节课的学*计划,教师最后再稍加归纳。由于我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们主动求知的欲望就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们怎么能不愿意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解决自己亲自设计的疑问呢?就这样,浓重的学*氛围在刚上课不久就被我营造出来,这为往下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为了使学生们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三峡之美,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呢?我反复揣摩,认真探索,最后决定还是借助多媒体,运用启发、探究的方法,并且把音乐引入了文学的殿堂。典雅的古筝音乐立刻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幻的古代三峡之中,雄浑、豪迈的长江之歌伴随着一幅幅精彩的当今三峡的画面,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怎么能不使学生浮想联翩,怎么能不被江山如此多娇而折服。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已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并将本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情到了,景到了,情景交融的感情促使学生们急不可待的抒发内心的情感,下一个环节的口头作文效训练自然水到渠成。短短的几句对三峡的讴歌赞美,就足见我由阅读引出作文的成效。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受到启迪,我在课堂的结尾还精心设计了表演《昨天 今天 明天》,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表演,不仅展示了学生的特长,而且还以别具一格的方式重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们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受到启发、感悟,今日的三峡令人迷恋,明天的三峡更令人神往。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拓展,思绪早已飞到明日三峡的建设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可以说是意味深长,学生们倍受鼓舞。

  三:我的教学风格

  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友好交往,热情互动,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特长,是我*几年来的教学风格。在我的课堂上,几乎没有死气沉沉的死角,我会用微笑化解他们的紧张,我会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以朋友谈话的方式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我更会用真诚的目光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我早已不是课堂的主角,我只是*等中的首*,我和学生彼此之间用眼神、动作、表情、语言默默地交流着,深情的互动着,从而达到知识上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由于我和学生的心心相通,学生们的潜能和特长更容易被我挖掘出来,他们在我面前都急于表现自己。如课堂结尾的表演设计,巧妙的构思、新奇的内容就是由我班一名比较内向的女同学的杰作,表演中的南同学*时更是沉默寡言,但是经过我们师生共同的'合作、探究,我觉得此处的教学安排是我教学风格最为闪亮的一点,他们声请并茂的表演更使这节课锦上添花,意蕴隽永。

  四:谈谈我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最大的成功是捕捉到瞬间灵感,临时改变教学计划。在重点研讨完春冬之时的美景后,我按原教学计划是想让一名擅长朗读的同学配乐朗读,可是当我看到同学们都已被作者优美的语言所感染,都对壮丽的三峡产生神往之情时,我的脑海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何不让学生闭着眼睛,伴随着悠扬宛转的古筝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遨游呢?我先是被自己的奇发妙想吓了一跳,继而果断地采取了这次“智慧的火花”,看着学生们在沁人心脾的音乐声中,闭着双眼如醉如痴的神态,我真为自己的意外收获而庆幸。优美的音乐此起彼伏,百转回肠,我深信在学生的心中早已设计出了一幅幅更为神奇的画卷。我真的被自己临时设计的温馨情境感染了,由原来设计的学生朗读也变成了我情不自禁的朗读,这处的教学环节也因此成为了我本次教学的最成功之处。事后,我认真反思,终于体会到了这次瞬间灵感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产生的智慧之火,是课堂上师生互动,融为一体的共振效应,它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我的不足和再教设计

  本节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有庞杂之感,有碍于学生对重点的把握,音乐的借助,小品的表演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过多的借助,降低了语文课文学的魅力,有喧宾夺主之感。

  再教设计:在课时安排上,我将由一课时安排两课时,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我将忍痛割爱地舍弃展现今日三峡风采的环节,在多媒体的选用上,我将只选取一段音乐渲染课堂气氛,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在古代文化中熏陶渐染,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三峡》这一课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成功的方面是:

  一、通过三峡风光视频导入,激发了学生学*兴趣,也为学生直观的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通过采用五种不同的读课文方式,即加强了诵读,又不使学生觉得乏味,从而很快读懂、读通课文。

  三、“品读:课文图片对对碰。请你用最美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环节用的好。通过图片与课文的对比阅读,使学生把枯燥的语言文字物化为美景,便于他们的课文背诵和理解。通过课文语言美读,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对美的领略。

  四、教学用语方面,做到了无一句废话,上下衔接特别流畅自然。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舒缓有度,做到胸有丘壑。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9)

——郦道元《三峡》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虽然编者认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认为古人竟然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让我叹为观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谢灵运这样,陶弘景也这样,苏轼也这样,更不用说陶渊明、郦道元这些人了。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奇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连绵而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你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凄婉。在郦道元的眼中,山仿佛成了容载万物的容器,让那高峡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灵性,“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朗读文章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谈三峡的美,谈我到过三峡后的感受,但当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的时候,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皮毛,只能说出文章写了三峡的四季,写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味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三峡的缘故吧。如果他能到三峡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吧!

  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课文里有赵州桥,有卢沟桥,有故宫博物院,有苏州园林,有钱塘江大潮,有西湖,学生不可能都去过,甚至我都没有全去过。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我们学*课文并不代表我们一定熟悉课文的材料。读书与实践是两回事,但是,如果学生长大,能有机会见识那些胜景,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我们向来都是注重在识记,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尝试,记住字词翻译,记住文章的中心,记住文句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答案”。其实,我认为,光靠记忆,文言文学*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所以我尝试着让学生来给三峡进行描述,写些导游词,做些绘画,加入些诗词,做点朗诵。但矛盾又出现了,学生根本就做不了,他们写不出导游词,也画不了画,更不能在画上添加自作诗词,当然朗诵可以进行,可只有别人的,什么时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遵循新课标理念,结合文本特点,对课堂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传统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这显然是急功*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以往讲授《三峡》,自己都是安排的两课时,本次因课堂性质特殊,便“逼”着自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自然聊天,结合国庆旅游打算指出游览自然山水的益处,自然导入《三峡》的学*,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接着简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首先,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读准字音,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学生仿读,其他同学评点。紧接着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及时组织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了。这时,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通过生生问答,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重要的文言词语。在通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到这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已经深入其中了。

  接下来,进入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环节。通过展示画面,回顾文本优美语句,品味三峡景色的美丽。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组织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峡特点的概括。最后,结合课堂内容,拓展延伸,进行课堂练笔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引导学生用笔深化对三峡特点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综上,我认为,“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还要用“写”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在付诸笔端,学以致用,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的空间

  我认为,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面对《三峡》这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因此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大胆地改变了过去串讲的形式,放手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完全让学生借助

  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诵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赏析,扣住景物特征。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

  一、以读为线组织教学。

  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自行朗读课文。再由老师带感情朗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还学生以自主学*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有的学生欣赏“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课堂上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把文章改成一篇现代散文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探究学*,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我认为教师在精心组织学生的学*活动中: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探究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做到互动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师生对话交流,在交流对话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下面就我在《三峡》课堂教学中的得失进行反思。

  一、教训――倡导探究性学*,一定可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

  课堂上探究性学*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我第一次执教《三峡》时(一班),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

  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

  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

  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 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学生对问题感兴趣,讨论热烈,查阅资料积极,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课后细思,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二、经验――倡导对话,千万不能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

  下面是我第二次(二班)在教学《三峡》设计的“对话式阅读” 教学与过程,课后反思,觉得就较好地体现了对话式阅读的内涵与特征。

  1、创设对话的良好氛围。(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雪白的急流、碧

  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啸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

  (2)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韵之美。

  2、创设对话的主导问题。譬如:回溯三峡的过去,细看三峡的现在,展望三峡的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3、设置刺激参与对话的话题。包括: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先写山后写水,是如何写山的?又是如何写水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如:《三峡》语言凝练,虽然只有几百字,却能绘尽四季景色,罗列山水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

  (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描写,这是否与本文写景的宗旨背离?你有什么看法?

  (4)师生与作品的对话。如: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为什么要先写山后写水?能否调整一下顺序,或者只写水?

  4、培养学生在对话中的创造性。譬如:通过讨论"我们今天应当怎样开发和利用三峡?"这一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见,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而实践中,我开始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

  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遵循新课标理念,结合文本特点,对课堂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传统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这显然是急功*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以往讲授《三峡》,自己都是安排的两课时,本次因课堂性质特殊,便“逼”着自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自然聊天,结合国庆旅游打算指出游览自然山水的益处,自然导入《三峡》的学*,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接着简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首先,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读准字音,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学生仿读,其他同学评点。紧接着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及时组织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了。这时,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通过生生问答,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重要的文言词语。在通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到这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已经深入其中了。

  接下来,进入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环节。通过展示画面,回顾文本优美语句,品味三峡景色的美丽。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组织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峡特点的概括。 最后,结合课堂内容,拓展延伸,进行课堂练笔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引导学生用笔深化对三峡特点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综上,我认为,“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还要用“写”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在付诸笔端,学以致用,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的空间

  我认为,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面对《三峡》这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因此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大胆地改变了过去串讲的形式,放手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完全让学生借助

  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诵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10)

——语文《三峡》教学反思实用5篇

  《课标》中指出:“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享受审美乐趣。”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本着这个理念,教学设计(研究课)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合作探索,团结互助,交流阅读体验,解决疑难,让学生的的自感自悟,互帮互学取代老师的讲解,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服务。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描写了三峡的许多景物,让读者感到美的感受。但是怎样让学生也感受到这份“美”呢。如果按照我们往常的思路――边读边想像文章描绘的画面,看看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将三峡秋天写出来的。我在备课的过程就思考:如果让学生这样品文,就把文中读散了。那应该怎样引导呢?

  无意间,我看到了课文中对阳光、渔火、月亮的描写。有了光亮,三峡就活起来了。看到这个“活”字,我突然茅塞顿开,我想我何不让学生沿着这条路把课文搞“活”呢。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赋予这些景物以生命,正是这强烈的生命感才让我们觉得三峡秋天的气息与众不同,才能感受到长江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

  课上,我给学生这样的一个思考题――我们常说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夏季不论是花草还是鸟兽都把它们最旺盛的生命展示给我们看,那么秋天呢?秋天里我们又能感受到哪些生命的气息呢?

  学生首先回答的是橘柚树的变化――它的叶子、它的果实,它的香味。这些都是秋天特有的生命特征。紧接着学生发现阳光也有了生命,因为作者说它会“跳跃”,群峰有了生命,应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像战士一样披上了金甲,长江也有了生命,它像一条金鳞巨蟒??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关注到文章的写法――这些生命是谁赋予他们的呢?学生说是作者,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生命。我对他们的发言给予肯定,但是我又问――这生命还是谁赋予的呢?学生说是大自然赋予的。我觉得孩子们的发言太好了,既关注了文章的写法,又兼顾了文章的中心,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在了一起。

  本课教学我本着新课程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应该说,这次的教学活动是比较成功的,尤其是在“自主学*,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给学生充足的学*时间,让他们按照阅读提示的自主学*,整体感知课文,获得知识、体验,为下一步的小组合作交流打下基础。让生自主选择学*内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课堂的大量的学*时间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小组的合作探究,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资源共享,让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当我看到学生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时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不禁为他们对学*的热情大加赞赏。

  又如在“畅谈收获”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在老师搭建的“舞台”上尽情地“唱戏”。但是,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不少学生内心有很多话想说,就是无法把它转化为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即使能表达,不少也是支离破碎的,老师得把他们的语言重新“包装”。所以,我觉得老师在点燃学生飞翔的激情时,还得给学生一对有力的翅膀。课程改革再怎么改,语文课还是语文课,不是其他课。语文教师还得静下心来让学生扎实掌握语文最基本的东西。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才能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做到在学生“疑无路”时体会到“柳暗花明”。创设探索时空,提供交流舞台,及时点拨指导,这才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帮助。我们是农夫,但不是“拔苗助长”的农夫,是一个让“禾苗”充分享受自由空间、阳光雨露,经历风吹鱼打,最终能品尝到“硕果累累”的农夫。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享受的天堂吧。

  《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篇经典传世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特征,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特征并感受文章之美。

  在教学时,我向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

  2、反复朗诵中感悟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掌握学*方法,轻松背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读”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朗读等,在读中完成学*目标。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起着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学生对《三峡》一文精度细品的基础上,我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文章,掌握重点字词,众所周知,没有提问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而有章法的朗读,再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愉快地学*,轻松地收获。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欣赏美、感悟美、收获美的场所。

  本节课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的朗读技巧,提升了学生“读中品”、“读中悟”的能力。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虽然编者认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认为古人竟然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让我叹为观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谢灵运这样,陶弘景也这样,苏轼也这样,更不用说陶渊明、郦道元这些人了。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奇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连绵而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你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凄婉。在郦道元的眼中,山仿佛成了容载万物的容器,让那高峡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灵性,“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朗读文章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谈三峡的美,谈我到过三峡后的感受,但当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的时候,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皮毛,只能说出文章写了三峡的四季,写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味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三峡的缘故吧。如果他能到三峡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吧!

  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课文里有赵州桥,有卢沟桥,有故宫博物院,有苏州园林,有钱塘江大潮,有西湖,学生不可能都去过,甚至我都没有全去过。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我们学*课文并不代表我们一定熟悉课文的材料。读书与实践是两回事,但是,如果学生长大,能有机会见识那些胜景,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我们向来都是注重在识记,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尝试,记住字词翻译,记住文章的中心,记住文句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答案”。其实,我认为,光靠记忆,文言文学*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所以我尝试着让学生来给三峡进行描述,写些导游词,做些绘画,加入些诗词,做点朗诵。但矛盾又出现了,学生根本就做不了,他们写不出导游词,也画不了画,更不能在画上添加自作诗词,当然朗诵可以进行,可只有别人的,什么时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以读导写、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早在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说法。显然,人们已经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拧为一体,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谁都希望孩子们手中有一支神奇的笔,可以描绘出大千世界中的千变万化,心灵空间中的奇思妙想。作为教师要启发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

  针对这一点,我在六年级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作水*的研究,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提炼,读后练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

  而仿写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就渗透了仿写训练。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我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学*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学*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来学*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在导入部分,我让学生将搜集到的三峡风光图片互相传阅观看,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初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能把握课文的明显的时间脉络,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细读课文部分,课上,我给学生这样的一个思考题――我们常说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夏季不论是花草还是鸟兽都把它们最旺盛的生命展示给我们看,那么秋天呢?秋天里我们又能感受到哪些生命的气息呢?

  学生首先回答的是橘柚树的变化――它的叶子、它的果实,它的香味。这些都是秋天特有的生命特征。紧接着学生发现阳光也有了生命,因为作者说它会“跳跃”,群峰有了生命,应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像战士一样披上了金甲,长江也有了生命,它像一条金鳞巨蟒??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关注到文章的写法―― 这些生命是谁赋予他们的呢?学生说是作者,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生命。我对他们的发言给予肯定,但是我又问――这生命还是谁赋予的呢?学生说是大自然赋予的。我觉得孩子们的发言太好了,既关注了文章的写法,又兼顾了文章的中心,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在了一起。故此,学生在这次课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作为独立阅读课文,我对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分析得很透彻,讲得比较多,目的是学完本课后,让学生以课文为范本,仿写了一篇《校园之秋》。从学生的实际作文看,大部分学生完成得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所以,我认为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的一条有效的方法,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只要教师把规律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它,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就一定能提高语文成绩,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它是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体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教学时,我设置了以下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三峡四季不同的特点。

  3、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峡》一课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为主,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重点突出以下四个方面,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译读课文,理解文意”、”研读课文,解决问题”、“诵读课文”。最后,通过让学生做一回导游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每个小组选出学生代表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比赛中互相学*,进一步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地方,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根据要求朗读课文。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对文言文来说,只有先弄懂课文的意思才能进行更深入的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