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优选【五】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1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这节课当中我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够,“sts”栏目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部分,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速度与现代社会”讲的是,由于交通工具的速度的提高,城市规模扩大了,战争的观念改变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加快了....sts的意义在于揭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兴趣、学**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充实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要能与*几年的高考内容、高考大纲相接轨。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教学主体为小班的同学,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好。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除了课本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外,还要对速度的相关知识进行引申接*高考的难度,发挥学生学*的最大潜能,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丰富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模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仅仅采用的了导入法、讲授法、归纳总结法等一些传统的方法。但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独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2

  紧张激烈的赛课终于结束了,有点儿如释重负的感觉。不过仔细回味从准备这堂课到上完这堂课的过程,收获真的很多。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

  1、新课的引入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一个好的引入应该是一节好课的必要条件,所以这个引入至关重要。在引入环节,我思考了好多种引入新课的方法,不过最终还是定格在了赛课使用的这种方式上。首先给同学们播放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创造奇迹的精彩瞬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指出“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那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2、启发学生通过体验、讨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的概念,突破了速度概念的建立这个难点;

  虽然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则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本节教学中首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是有实际意义的,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引出速度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有效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3、通过“尝试练*--总结方法--巩固练*”这样的流程,有效巩固了速度的计算这个重点;

  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不过学生刚学完《欧姆定律》,对物理计算题的解法大致了解,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练*速度的计算,然后及时给予反馈,再引导学生及时总计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步骤,最后再进行巩固训练。利用这样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们的印象会比较深刻,对教学重点的强化有一定的效果。

  4、自主开发小实验,有效突破了“频闪摄影”这个难点

  “频闪摄影”虽然是课本“想想议议”的内容,但却向学生讲述了一种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所以应当引起重视。查阅了很多资料都对“频闪摄影”做了淡化处理,基本都是只讲述了两张网球运动的频闪照片,我个人觉得这样处理有点略显单薄。所以我在“频闪摄影”这部分自主开发了一个小实验“模拟频闪摄影”--利用初二上学期同学们学过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的内容,通过每相隔一定时间睁开一次眼睛观察斜面上小车的运动情况来模拟整个频闪摄影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了频闪摄影这种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同时利用这个简易的小实验很好地突破了这个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整个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涉及较少

  速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物理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课程,所以应尽可能多的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有紧密联系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拓展,开拓学生的思维。

  2、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彻不到位

  现在的教学设计主张的是三维目标,对于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执行,教师都能做的比较到位。但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彻往往会打折扣。对于赛课,专家们在评课的时候其实往往也就着重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施,用以区别赛课的等级。所以,要将这种意识贯穿到自己的每一堂课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彰显出真功夫,而不是一时之功。如果再上一次这堂课,可以以“龟兔赛跑”的故事作为结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恒心+毅力=成功”。

  3、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有待提高

  这是我第一次用完全陌生的学生上比赛课,内心深处多了几分忐忑。毕竟对学生不熟悉,也担心学生不配合。事实上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真的很感谢七中初二(1)班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带给了我这样一份美好的回忆。但听了同行湾中龙旭老师的课后,我还是觉得在调节课堂气氛上要向龙旭老师好好学*。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3

  速度是初中物理学*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物理量”,它的重要性关乎整个物理的建模,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以直观现象为基础的教学方式,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但由于本节课的特殊性,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应注意更加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形成一定的梯度,使学生能够更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其实,上课之前,我邀请师傅和江海涛老师已经来听了一遍这堂课,两位老师真的给予我非常大的帮助:没有重点,加分生硬,语言要有激发性,第一版书的重要性,抛问题,学生作品的展示,总结时要包括方法的总结等等等等。特别是师傅,给了我很多很直接的建议,某个环节的过渡怎么样会更好,某个环节最好提到前面等;江老师的第一版书一定要速度的定义,直到真正亮相的时候我也还并没有想好怎样处理,但我想下次的授课我应该会试试,来加强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的记忆。当天晚上针对各种建议,我对整份教案进行了大改,认真研究了“二维多元评价”与课堂“四六六”模式,对教案进行修饰,虽然处理还不是很好,但也是这才敢进行了亮相课。

  实际上课的时候,发现课堂和想象中的还是有差距的!特别是进入课堂后半段,课堂的节奏已经有点被自己慌得阵脚打乱了。对此,校长的建议我铭记于心!物理,作为一门**入的课程,其建模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课堂,一定要关注到每个孩子,重点难点保证每个孩子必须都会,提问回答以后要随机,甚至可以一排,同桌,前后,造成一种紧张感,保证每个孩子都在思考;这也就要求课堂上重点需要突出,难点需要攻破,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最为差劲的是板书,新授课重点应位于中部靠右,复*课从左上开始,而其他的尽量靠*右侧,板书既然写了就不尽量不要擦;课堂环节模式应为“讲-练-结-练”,每位同学必须准备笔记本;对于计算机多媒体、电子白板还需要加强联系;对于二维多元评价“四六六模式”也不能只表现在形式,课堂小结要进行横向与纵向评价。要改正要学*的还有很多,同志还需努力!

  教学是一个引导的过程,应注意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缓慢的进行,切忌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只要问题设置合理,自主学*时间充裕,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努力吧,努力备好课,上好课,反思好课,希望自己真正从站上讲台,站稳讲台,到最后站好讲台。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4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节课我以《龟兔赛跑》导入。我问同学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然后我让一位学生讲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使他们的学*兴趣调动起来。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通过本节课的学*,我有一些感受:

  1、让学生体验快慢,获得感性认识

  课改要求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获得学*经历的体验。在快与慢的比较环节教学中,我尝试把学生分组带到操场开展运动快慢的小比赛,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学生分组,有人跑、有人计时、有人发令、有人记录。采取两种比赛方式,第一种,比1 分钟内跑的米数的多少;第二种比跑完60米用的时间的多少。每个人感受自己的相对快慢。

  2、学生 积极参与 探究活动

  学生跑完后再回到教室,比较分析那位同**动的快,并提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看路程的多少,相同路程看所花时间的多少。再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物体运动时间不同,所经过的路程也不同,这时,我们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有学生说:将时间化成相同,看两者的路程多少,这是可以的。有同学说:将路程化成相同,看所用时间的多少,这也是可以的。我再问: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陷入了沉思中。我启发说:就时间相同而言,既然可以放大,那么能否缩小呢?有学生就说:可以的,将他们都化成1 分钟或1 秒钟,看在这1 分钟或1 秒钟内两个物体各自运动的路程是多少,也是相同时间看路程的一种方法。我肯定他的说法,并指出:将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等成为单位时间,刚才的方法也就是看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的多少。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

  3、列举生活实例

  教师在课堂上列举生活中表示快慢的应用,引导学生 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可以让他们知道科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科学的学*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 。

  4、 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 。 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提问要准确,多用短句,学生易理解。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5

  这一节的内容有点把第一节和第二节的特点融合在一起的意思,学生对于速度公式的理解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别是后者计算时容易张冠李戴。还有就是这一节涉及到运动图像,虽然教材没有要求,但是我还是讲了的,而学生没有学*正比例函数图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我的讲解仍然对*均速度的理解出现误区,不能清楚路程、速度、时间必须对应的关系。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物理计算,我对学生做题的规范性强调作为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优选【五】份扩展阅读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优选【五】份(扩展1)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菁选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1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观察现象,学会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物理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1、学生是初二年级学生;小学已经接触过有关运动的知识;

  2、学生为初中的孩子,对物理学的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3、学生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经验;

  4、学生已经学过运动的描述;

  5、学生能够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简单的比较;

  6、学生在*常的学*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一些有关速度的计算。

  3重点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理解。

  2、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难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引入课题:图片引入。

  生活中我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1、百米短跑中以什么为标准来确定冠军的?

  2、小时候做游戏,比较谁跑得快,往往是喊“预备!跑!”然后两人从同一起点跑,怎样判定谁获胜?

  活动2【讲授】进行新课

  一、比较运动的快慢

  1、相同的路程比时间,谁用时短,谁快!

  2、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谁通过路程多,谁快!

  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速度

  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定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3、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

  V= s/t

  回忆:我们学*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谁还记得长度和时间的国际主单位?

  根据这两个单位我们可以得到速度的单位,谁知道呢?

  s——路程 ——米(m)

  t——时间 ——秒(s)

  v——速度 ——米/秒(m/s)

  ⒋单位:

  ⑴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或m·s-

  ⑵常用单位:千米/小时,符号为km/h或km·h-

  ⑶换算关系:1m/s=3.6km/h

  讲解单位换算:(见课件)

  练*

  (1)18 km/h =XXm/s

  (2)15 m/s=XXkm/h

  4规范解题:

  例题1.20xx年刘翔110米栏夺金,成绩是12,92s,问这项纪录的运动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行驶中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与速度是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已知:s1=110m,t1=12.91s,v2=30km/h

  求:v1

  解:v1=s1/t1=110m/12.91s=8.52m/s

  V2=30km/h=30×(1000/3600)m/s=8.3m/s

  答:刘翔的运动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强调解题过程

  注意:1、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

  2、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3、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大屏幕出示)

  下表记录了两辆汽车在*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时间/s

  10

  20

  30

  40

  小车1通过的路程/m

  300

  600

  900

  1200

  小车2通过的路程/m

  200

  450

  750

  1200

  指导学生探究小车1和小车2的速度变化

  总结:在相等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的运动我们把它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直线,速度(快慢)不变的运动。

  2、特点:

  (1)运动路径是直线;

  (2)运动的快慢程度不变。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发生改变

  四、变速运动:

  1、定义:物体运动速度或方向时刻改变的运动。

  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用*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均速度。

  V=s/t *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例题6: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 m用时6 s,后50 m用时7 s,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均速度各是多少?

  前50m*均速度:

  后50m*均速度:

  全程时间:

  全程*均速度:

  50 m

  答: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均速度分别为8.3 m/s、7.1 m/s和7.7 m/s。

  7 s

  50 m

  6 s

  13 s

  100 m

  8.3 m/s

  7.1 m/s

  7.7 m/s

  求变速运动物体的*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部分的*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想想议议:

  我们在媒体上常常可以看到“两地车程1小时”之类的说法,请你说说“车程”一词在这里的含义。

  这里的“车程”指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就是从出发到目的地所用的时间。

  活动3【讲授】归纳小结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运动的快慢

  1、相同路程比时间

  2、相同时间比路程

  二、速度

  1、物理意义及定义

  2、公式:v=s/t

  3、单位:1m/s = 3.6 km/h 1km/h=1/3.6 m/s

  4、规范解题:

  三、匀速直线运动

  四、变速运动

  *均速度: v =s/t

  活动4【练*】随堂练*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多种:A、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B、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C、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那么:

  (1)在进行百米赛跑时,观众认定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采用的是上述XX方法

  (2)裁判员认定到达终点计时少的人运动得快,采用了上述XX方法;

  (3)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采用了上述 XX方法。

  2、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XX,读作 XX,速度用符号XX表示;日常生活中速度的常用单位是XX,读作XX。

  以下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一定远

  4、自行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18km/h,合XXX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XXX。

  5、一辆火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在5s内通过的路程为150m,它在前2s内的速度为 m/s,通过的路程为 m。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短跑运动员5秒跑了50米,羚羊奔跑速度为20米/秒,汽车的速度是54千米/小时,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汽车,羚羊,运动员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

  D、运动员,羚羊,汽车

  2、小明距学校2.7千米,他步行的*均速度为1.2m/s,请你算出小明步行多长时间能到学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进一步学*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中学生进行了不少的有关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关单位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时间,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方法。

  本届九年级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但后进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关注他们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 v=s/t的理解和具体应用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说教学过程

  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播放了自已录制的我校运动会的100m和3000m视频学生学*兴趣高涨。分析学生的运动情况,他们的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3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特别是后进生学*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进生反应慢些老师要理解他们,多肯定他们的成绩,多表扬他们的.进步。增强学生求欲望。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学校的校运会 女子100米短跑记录是13.5s,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3s=7.61m/s

  答: 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为7.61m/s

  例题2: 例题:保靖至吉首的路程为100Km,一辆汽车从保靖县开往吉首,这辆汽车的速度是40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已知:S=100Km ,v = 40km/h

  求:t

  解:根据公式v=s/t得

  t=s/v

  =100km/40km/h

  =2.5h

  答:这辆汽车2.5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例题3: 例题:2006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v1>v2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后进生对这题是难了点,教师要多讲,多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弄清这题。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惯。要求学生在做计算时要写,已知,求,解,答四步。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均速度和速度的*均值。

  课堂小练*:

  1、单位换算:

  (1)108 km/h=XXm/s

  (2)]15m/s=------km/h

  2、汽车在*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 min通过了180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后总结的良好*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 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s表示速度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业布置:

  1.1m/s=XXkm/h

  0.5m/s=XXkm/h

  10m/s=XXkm/h

  54km/h =XXm/s

  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3.5 km/h, 64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的关系是?[注,min表示分钟]

  3、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XXkm.

  4、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声音的路程]

  A.1.25s B.0.625sC.0.8s D.2.5s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3

  整体设计

  高中学*的速度概念较之初中所学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学设计先通过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为速度概念的叙述作好准备。速度的矢量性问题,是本节的重点,特别是对瞬时速度的理解,体现了一种极限的思想,对此要求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不要急于求成。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 介绍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正确地加以引导,力求学生能理解。教学过程中,要多举实例,通过具体的例子从大小和方向两方面来强化对速度概念的认识,在实际情景中达到建立速度概念的目的。教学设计最后说明速度的应用,特别以“STS”形式从一个侧面说明速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的比值定义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速度矢量性的理解;瞬时速度的推导。

  时间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含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记住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计算公式,能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理解*均速度的物理含义,会求某段时间内的*均速度。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为了推动我国田径事业的发展,四川省曾举办过一次100 m飞人挑战赛。有8名世界短跑名将参加角逐,其中包括我国的李雪梅和美国的琼斯,最终琼斯夺得冠军。我们知道百米赛跑分为起跑、途中跑和冲刺三个阶段,李雪梅的途中跑阶段比琼斯的起跑阶段跑得快,但我们都说琼斯比李雪梅跑得快,这是为什么?

  通过本节课学*,我们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评判标准。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各种物体的运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影片展示: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中,日出日落;草原上,猎豹急驰;葡萄架上,蜗牛爬行。

  飞奔的猎豹、夜空的流星在运动;房屋、桥梁、树木,随着地球的自转、公转也在运动。天上的恒星,看起来好像不动,其实它们也在飞快地运动,速度至少在几十千米每秒以上,只是由于距离太远,在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内肉眼看不出它们位置的变化。

  当高台跳雪运动员出现在赛道的顶端时,全场观众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运动员由高处急速滑下,在即将到达赛道底部时,他的速度已达到100 km/h。这时,他双膝弯曲,使劲一蹬,顺势滑向空中。然后,为了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他上身前倾,双臂后摆,整个身体就像一架飞机,向前滑翔。刺骨的寒风抽打着他的脸庞,两边的雪松飞快地向后掠过。最终,滑雪板稳稳地落在地面。

  在以上的各种运动现象中,都有关于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如何,要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那就是速度。

  推进新课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复*旧知:在上一节的学*中,我们学*了位移这一较为重 要的矢量。大家回忆一下,位移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积极思索并回答出位移的定义: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复*此知识点,旨在为速度的引入奠定知识基础,让学生知道位移大小的关键在于初末位置。由位置到位置坐标再到坐标的变化量,使学生的认知呈阶梯状上升)

  教师引导:既然位移是描述物**置变化的物理量,所以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位置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

  问题展示:在训练场上,一辆实*车沿规定好的场地行驶,教练员想在车旁记录汽车在各个时刻的位置情况,他该如何做?假设在每一秒汽车都在做单向直线运动。

  问题启发:对于物**置的描述,我们往往需要建立坐标系。该教练员如何建立坐标系,才能方便地确定该车的位置?

  点评:通过设问,发挥教 师的引导作用,“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达到“以诱达思”的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并总结。

  小结: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其表示方式也最简单。如以出发点为起点,车行驶20 m,我们就很容易地确定车的位置。所以,应该建立直线坐标系来描述汽车的位置。

  课堂训练

  教练员以汽车的出发点为坐标原点,以汽车开始行驶的方向为正方向,建立直线坐标系,其对应时刻的位置如下表所示:

  时刻(s) 0 1 2 3 4

  位置坐标(m) 0 10 —8 —2 —14

  根据教练员记录的数据你能找出:

  (1)几秒内位移最大?

  (2)第几秒内的位移最大?

  解析:汽车在0时刻的坐标x0=0

  汽车在1 s时刻的坐标x1=10

  汽车在第1 s内的位置变 化为Δx=x1—x0=(10—0) m=10 m

  所以,汽车在第1 s内的位移为10 m。

  同理可求,汽车在1 s内、2 s内、3 s内、4 s内的位移分别为10 m、—8 m、—2 m、—14 m。汽车在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第4 s内的位移分别为10 m,—18 m,6 m,—12 m。

  所以,第2 s内的位移最大,4 s内的位移最大。

  答案:(1)4 s内 (2)第2 s内

  二、速度

  以下有四个运动物体,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它们运动的快慢程度。

  运动物体[来源:学*科*网Z*X*X*K]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位置(m)

  A、自行车沿*直道路行驶 0 20 100

  B、公共汽车沿*直道路行驶 0 10 100

  C、火车沿*直轨道行驶 500 30 1 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 500

  如何比较A、B、C、D四个物体的运动快慢呢?

  比较1:对A和B,它们经过的位移相同(都是100 m),A用的时间长(20 s),B用的时间短(10 s)。在位移相等的情况下,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即汽车比自行车快。

  比较2:对B和D,它们所用的时间相等(10 s),B行驶了100 m,D飞行了200 m,B行驶的距离比D短,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位移大的运动得快,即飞机比汽车快。

  提出问题

  以上两种比较都是可行的。位移相等比较时间,时间相等比较位移。如何比较B和C的快慢程度呢?它们的位移不相等,时间也不相等。

  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钟后提出比较意见。

  方法1:B和C的位移和时间都不相等,但可以计算它们每发生1 m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即用各自的时间t去除以位移Δx,数值大的运动得慢。

  方法2:B和C的位移和时间都不相等,但可以计算它们*均每秒钟位移的大小量,单位时间内位移大的运动得快。

  师生讨论: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方法2更能够符合人们的思维*惯。

  点评:问题由教师提出,明确猜想和探究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现象,鼓励大胆猜想讨论。通过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进一个主动探究学*的空间。

  引子: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日出日落;草原,骏马奔驰;树丛,蜗牛爬行。仔细观察物体的。运动,我们发现,在许多情况下,物体运动快慢各不相等且发生变化,在长期对运动的思索、探索过程中,为了比较准确地描述运动,人们逐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提出问题

  如何对速度进行定义?

  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

  1、速度的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度的定义式:v=

  3、速度的单位:m/s 常用单位:km/h,cm/s。

  提示: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移的大小,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再次呈现:四个物体A、B、C、D快慢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速度。

  A、5 m/s B、10 m/s

  C、25 m/s D、200 m/s

  对比以上A、B、C、D的速度就很容易比较它们的快慢程度了。

  课堂训练

  汽车以36 km/h的速度从甲地匀速运动到乙地用了2 h,如果汽车从乙地返回甲地仍做匀速直线运动用了2.5 h,那么汽车返回时的速度为(设甲、乙两地在同一直线上)( )

  A。—8 m/s B、8 m/s

  C。—28.8 km/h D、28.8 km/h

  解析:速度和力、位移一样都是矢量,即速度有正方向、负方向,分别用“+”“—”号表示。当为正方向时,一般不带“+”号。速度的正方向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自己规定。有时也隐含在题目之中。例如该题中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36 km/h,为正值,隐含着从甲地到乙的方向为正,所以返回速度为负值,故淘汰B、D。

  依据甲、乙两地距离为36×2 km=72 km,所以返回速度为 =—28.8 km/h=—28.8× m/s=—8 m/s。

  答案:A

  方法提炼:速度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在我们选择了正方向以后,当速度为正值时,说明质点沿正方向运动,当速度为负值 时,说明质点沿负方向运动,在物理学上,对矢量而言“负号”也有意义,说明它的方向与所选正方向相反。

  三、*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坐在汽车驾驶员的旁边,观察汽车上的速度计,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速度计指示的数值是时常变化的,如启动时,速度计的数值增大,刹车时速度计的数值减小。可见物体运动快慢程度是在变化的。这时我们说的汽车的“速度”是指什么?

  提出问题

  其实,我们日常所看到的直线运动,有许多都是变速运动。由于这种运动的快慢是时刻变化的,没有恒定的速度,我们怎么来描述它的快慢呢?

  课件展示:北京至香港的京九铁路,就像一条长长的直线,把祖国首都与香港连接起来。京九线全长2 400 km,特快列车从北京到香港只需30 h,那么列车在整个过程的运动快慢如何表示?

  学生解答:已知s=2 400 km,t=30 h,所以v=80 km/h

  问题追踪:计算出的结果是否表示列车单位时间的位移都是80 km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此速度的*均效果。既然列车是做变速运动,那么怎么看列车的速度是80 km/h?

  学生总结:如果将列车的变速直线运动看作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的话,列车*均每小时的位移是80 km。

  教师设疑:为了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程度,我们可以用一种*均的思考方式,即引入*均速度的概念。*均速度应如何定义?

  师生总结:

  1、*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的*均速度。

  2、定义式: =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某些物体运动的*均速度,加深对*均速度的概念理解。

  某些物体运动的*均速度/(ms—1)

  真空中的光速c 3.0×108 自行车行驶 约5

  太阳绕银河系中心运动 20×105 人步行 约1.3

  地球绕太阳运动 3.0×104 蜗牛爬行 约3×10—3

  子弹发射 9×102 大陆板块漂移 约10×10—9

  民航客机飞机 2.5×102

  例1斜面滚下时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1—3—1所示。可以从图中观察分析小球通过OA、OB、OC的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计算各段的*均速度。

  图1—3—1

  学生认真计算并公布结果: 段: =0.7 m/s, 段: =0.8 m/s。 段: =0.9 m/s。

  总结归纳:计算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均速度一般是不相等的。计算一个具体的'*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位移)内的*均速度。

  教师点评:由于小球运动快慢是在不断变化的,*均速度不能具体地告诉我们小球在每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可见,*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物体在一段运动过程中的总体快慢程度。

  教师设疑:那么,怎样来描述物体在各个时刻的运动快慢呢?

  学生通过课本预*知道,要精确地描述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必须引入瞬时速度这一物理量。

  根据*均速度的定义可以知道: = ,对应的是一段位移和一段时间,如何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呢?瞬时速度对应的应该是某一位置和某一时刻。

  师生探究:我们 已经知道*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为求瞬时速度我们可以采取无限取微、逐渐逼*的方法。

  方法介绍:以质点经过某点起在后面取一小段位移,求出质点在该段位移上的*均速度,从该点起取到的位移越小,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就越小,即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运动越趋于匀速直线运动。当位移足够小(或时间足够短)时,质点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可以认为是匀速的,求得的*均速度就等于质点通过该点时的瞬时速度。

  教师演示:如图1—3—2所示,让滑块沿倾斜的气垫导轨做加速运动,利用挡光片的宽度Δx除以挡光的时间Δt,即可求得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均速度。

  图1—3—2

  将滑块放上不同宽度的遮光片,即Δx分别为1 cm、3 cm、5 cm、10 cm,若没有成品挡光片,可用硬纸片自制成需要的宽度。

  测出每 个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一段时间间隔Δt。

  遮光片越窄、Δt越小时, 描述通过该位置的运动快慢越精确,当Δx小到一定程度,可认为 是瞬时速度。

  教师总结: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准确地讲,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 内的*均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反映了物体此时刻的运动快慢,它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

  四、速度和速率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例2如图1—3—3,一质点沿直线AB运动,先以速度v从A匀速运动到B, 接着以速度2v沿原路返回到A,已知A B间距为x,求整个过程的*均速度、*均速率。

  图1—3—3

  解析:整个过程位移为0,所以整个过程的*均速度为0。

  整个过程通过的总路程为2x,所用的总时间为t= 。

  所以*均速率为 = = x。

  答案:0 x

  要点总结:1、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2、无论速度方向如何,瞬时速度的大小总等于该时刻的速率。

  3、*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对应的位移方向相同;*均速率是标量,没有方向。

  4、*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均速度的大小不等于*均速率。

  5、只有单向直线运动时,*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均速率,其他情况下,*均速度均小于速率,二者的关系类似于位移和路程。

  课堂小结

  定义 物理意义 注意问题

  速度 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描述物体的快慢程度和运动方向 v和s及t是对应关系。是矢量,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均速度 物体在时间间隔Δt内运动的*均快慢 描述在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大小和所研究的时间间隔Δt有关;是矢量,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 描述物体在某时刻的运动快慢和方向 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矢量,方向沿物体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

  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是标量,只考虑其大小不考虑其方向

  布置作业

  1、教材第18页“问题与练*”,第1、2题。

  2、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快慢,选取一定的对象,测量它们的速度,并说明是*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并把测量的数据与同学交流讨论。

  板书设计

  3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活动与探究

  课题: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

  请你找老师配合,找齐所用仪器,根据说明书,自己亲自体验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并写一实验报告。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目的

  1、根据查阅的资料,确定实验方案 介绍相关书籍资料

  1)让学生了解光电门测瞬时速度的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解答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

  3、相互交流活动的感受 对优秀实验成果进行点评

  参考资料:

  瞬间无长短,位置无大小,除了用速度计外,还可以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实验装置如图1—3—4所示,使一辆小车从一端垫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有光电门,其中A管发出光线,B管接收光线。当固定在车上的遮光板通过光电门时,光线被阻挡,记录仪上可以直接读出光线被阻挡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根据遮光板的宽度Δx和测出的时间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均速度 = 。由于遮光板的宽度Δx很小, 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均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

  图1—3—4

  *题详解

  1、解答:

  (1)1光年=365×24×3 600×3.0×108 m=9.5×1015 m。

  (2)需要时间为 s=4.2年。

  2、解答:

  (1)前1 s*均速度v1=9 m/s

  前2 s*均速度v2=8 m/s

  前3 s*均速度v3=7 m/s

  前4 s*均速度v4=6 m/s

  全程的*均速度v5=5 m/s

  v1最接*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v1小于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

  (2)1 m/s,0

  说明:本题要求学生理解*均速度与所选取的一段时间有关,还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区别*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解答:(1)24.9 m/s (2)36.6 m/s (3)0

  说明:本题说的是*均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这不是教材说的*均速度,实际是*均速率。应该让学生明确教材说的*均速度是矢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均速率是标量,日常用语中把*均速率说成*均速度。

  设计点评

  本节内容是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基础上,建立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建立采用了比值定义法,在教学中稍加说明,在以后的学*中还会有更加详细的介绍。对速度的引用,本设计采用了“单位时间的位移”与“单位位移的时间”进行对比,体会速度引入的方便性。以京九铁路为情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又培养了爱国之情。在瞬时速度的理解上,本设计利用了光电门的装置进行说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4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掌握速度概念,记住速度单位及其换算。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会用速度公式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3、了解变速直线运动,会用*均速度观点计算变速直线运动速度。

  4、了解“速度表”中显示的“即时速度”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对不同的运动快慢程度从时间和路程两个方面分析、理解。

  2、利用速度公式熟练求解匀速运动中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中的未知量。

  3、利用*均速度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中某阶段的*均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速度”概念的学*,让学生领会引用科学的方法和观念,可以更精确地描述运动、便于化解复杂的问题。

  2、建立“速度”概念,还可促进学生生活行为的效率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形成正确的生活理念。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速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速度大小的比较,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均速度。

  教具与教法:

  1、轨道、小车、停表、光电测速仪。

  2、素材的收录(百米跑、速度表、高速运动的物体)、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情景引入:

  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快慢的情景。

  问题的提出:布置学生思考回答:

  1、运动场上在如下情况下,怎样比较谁跑得快,谁跑得慢?

  A、正在赛道上奔跑的几位运动员?

  B、刚刚跑完的几位运动员?

  2、王聪100m用了17s,李明50m用了8s,谁跑得快?

  物理学规定: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来比较物体快慢。

  即用路程除以所用时间,得到每秒运动的'路程,从而可以比较快慢。

  问题探究

  一、速度的定义

  问题1:速度是如何定义的?表达式如何?

  教师总结展示

  定义:运动物体发生的路程与运动时间之比叫速度。

  定义式:V=S/t

  S——路程 t——时间 v——速度

  问题2:速度的国际单位可以从公式中推出,是什么?

  问题3:课本“小资料”了解部分物体各种运动的大致速度是多少?改变部分物体运动速度的单位,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

  问题4:看课本图1.3—2汽车速度表,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该汽车速度表的量程是多大?

  提示:速度表测的是汽车在各个时刻或在某一处的即时速度,不是全程的总的运动速度,它是随汽车运动快慢的随时变化的。

  介绍我国道路限速规定:(高速路小汽车100——120 Km/h国道、省道70——90 Km/h城区街道40——60 Km/h)

  二、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思考问题:在变速直线运动中,我们可以粗略计算全过程总体快慢情况,可以用V=S/t求速度?—称为*均速度。

  三、拓展训练:

  例题分析(题目见书本)

  师生分析解题情况。

  总结计算题注意点:

  A、单位要一致;

  B、要有针对各量的文字说明;

  C、先写公式,再代入已知量求解;

  D、有结论性语言。

  四、课堂练*

  如果一辆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有速度是72 Km/h,则在30min内它能前进多远?

  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

  观看不快慢的运动情景展示:运动员们起跑;从红灯转绿灯,开始启动的汽车、自行车;龟兔赛跑的过程和结局。

  思考答案1。

  A相同时间时位置领先者。

  B跑完相同距离,用时间短者。

  2李明快。依据是李明快慢不变时,跑100m用16s即可完成。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1速度的定义、公式

  2国际单位:S—m,t—s,

  V—m/s(或m·s2)

  3常用单位:1Km/h=1000m/3600s=1/3.6m/s

  蜗牛:1.5*10-3m/s=0.15m/s

  火车:120m/s=432Km/h

  卫星:3070m/s=3.07Km/s

  4学生看课本回答:20Km/h;220Km/h

  领会:汽车速度表原理和意义

  了解:道路限速的目的及意义——主要是为了安全!

  领会基本机械运动的分类

  学生看书后分析:

  甲在各段相同时间内路程相同。

  乙由慢变快,后来速度大于甲。

  *均速度只代表总体运动快慢的情况,不代表某处的的速度,它只是由总路程和总时间来求的。

  学生课堂练*,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运动快慢的比较

  二、速度

  公式:V=S/t单位:m/s;Km/h

  三、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计算:s=vt,t=s/v

  四、变速直线运动

  *均速度V=s/t

  五、速度表:可测汽车在各处的瞬时速度

  作业布置:

  课本P—22页:

  第三题;第四题。

  练*册:1.3运动的快慢。

  教后反思: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5

  1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教材先设置“想想议议”,提出问题: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在相等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通过的路程越多,说明物体运动快。

  第二种方法,在相等的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所用的时间越少,说明物体运动快。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百米赛跑,用两种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进行分析讲解,使能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运用小学所学过的数学知识,确定一定的路程,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计算出通过这段路程的速度,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υ=S/t,单位及换算单位:m/s 、km/h,1m/s=3.6km/h。

  通过阅读小资料给出的数据,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再通过教材两道例题分析解答,使学生掌握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单位换算的理解。

  3重点难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提出问题:

  1.公路上行走的车辆与行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第一章第三节。

  (板书或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

  先给学生感性认识、思考、质疑,从而激起学生学*的兴趣。

  活动2【活动】自主学* 确定目标

  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教材、讨论自学情况、启发学生汇报自学成。

  1、同学们学到哪些知识?

  2、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不懂?

  3、同学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筛选整合,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板书)

  1、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2、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

  3、速度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

  4、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均速度。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产生质疑的能力。

  活动3【活动】互动学* 解决问题

  一、速度(板书)

  提出问题: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播放视频2】 奥运会男子一百米决赛

  【播放视频3】奥运会女子短跑比赛

  提出问题:

  百米赛跑比赛时,裁判用什么方法判定谁跑得最快?观众用什么方法判定谁跑得最快?

  裁判:在相等的路程内,用时最短,速度最快。

  观众:在相同的时间内,跑的路程最多,速度最快。

  结论: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板书)

  第一种方法:在相等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通过的路程越多,说明物体运动快。如甲图。

  第二种方法,在相等的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所用的.时间越少,说明物体运动快。如乙图。

  提出新问题:

  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例如: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 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分析归纳:求出速度,即计算出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一、速度(板书)

  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υ=S/t

  4.单位:s―m s―km

  t―s t―h

  υ―m/s υ―km/h

  换算关系:1m/s=3.6 km/h

  引导学生读阅小资料,了解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及物理意义。

  记住:人步行的速度:1.1 m/s 。要求学生说出它的物理意义。

  (第一宇宙速度:7.9m/s,第二宇宙速度:11.2m/s,第,三宇宙速度:17.6m/s)

  提出问题:火车的速度是72km/h,汽车的速度是30m/s,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

  解:72km/h=7200m/3600s=20m/s

  ∵30m/s>20m/s

  ∴火车的速度慢

  或:30m/s=3.6km/h×30=108km/h

  例题1(P31)

  例题2(P32)

  注意:

  1、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

  2、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引导学生学会读课本图12.2-1所示的速度表。

  补充例题:

  例题1: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而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6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匀速直线运动(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想想议议”,回答下面问题:

  1、甲图片小球在运动中有什么特点?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2、乙图片小球在运动中有什么特点?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3、哪个图片的小球的运动速度快?(用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乙图运动速度快)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运动的特殊性,变速运动是物体运动的普遍性。

  【播放视频4】越野车攀岩石

  提出问题: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变速运动用*均速度来描述物体的快慢程度。

  3.*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均速度。

  即:υ=S/t

  例1、某同学骑自行车上学,前10分钟行驶2.5km,,后10分钟3.5km,该同学骑自行车的*均速度是多少?

  例2、如图所示,一个物体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是5m/s,又从乙地返回到甲地的速度是4m/s,求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速度。

  从上述例2可以得出,要求物体往返*均速度公式为:

  物体往返*均速度υ = 2υ1υ2/ υ1+υ2

  三、科学世界(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时间放大镜”。完成下列问题:

  1.照相机上“快门”的作用是什么?

  2.“频闪摄影”的原理是什么?。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精神、实验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4【活动】延展学* 自我评价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它的国际单位是 ,20m/s合 km/h。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为 。

  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4、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 m,在接下来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6m。分别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均速度。

  6、小明跟爸爸坐火车去旅游,为了测定火车行驶中的*均速度采用了如下方法:从听到车轮与钢轨连接处发生第一次碰撞起计数,结果在1min内听到了25次碰击声,爸爸告诉小明钢轨每一根长25 m ,则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大?

  活动5【讲授】课堂小结

  一、速度

  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υ=S/t

  4.单位:s―m s―km

  t―s t―h

  υ―m/s υ―km/h

  换算关系:1m/s=3.6 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

  3.*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均速度。

  即:υ=S/t

  物体往返*均速度υ = 2υ1υ2/ υ1+υ2

  活动6【作业】

  作业布置:课后练*2、3题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6

  我是来自南八家初中的田富,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

  二、学生分析

  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

  四、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2、练*法:通过学生练*,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题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2004年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

  (二)新授课程

  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

  蜗牛在地面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直的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他们的运动情况有何区别?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他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生活中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待充分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几个办法。

  (1)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如,二人同时同地出发,走在前面的运动的快。

  (2)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如,百米赛跑,先到终点的运动的快。

  (3)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时,1s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

  从而引入速度的概念,引入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学生对速度的认识:

  (1)物理意义

  (2)定义

  (3)公式

  (4)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1.3-2,认识汽车的速度表。让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练*,如:

  1m/s=XXkm/h;5m/s=XXkm/h;72km/h=XXm/s

  2、在生活中,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机械运动时怎样分类的?哪类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想想议议”,学生会发现,甲图中的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运动的路线是直线,乙图中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的路线也是直线。在此基础上,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还应让学生了解,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公式v=s/t计算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均速度。

  3、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学会使用公式v=s/t及变形公式s=vt、t=s/v解决简单的问题。在练*过程中,应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养成先分析,在解题的良好*惯。

  4、小结:新授课后,组织学生讨论“是否还有疑点?”,并对本节课做简单的总结。

  5、完成达标测试,展示答案,集体纠正。

  6、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

  七、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二匀速直线运动

  1物理意义1概念

  2定义2变速直线运动

  3公式:v=s/t3*均速度

  4单位:1m/s=3.6km/h

  八、教学效果

  本节通过教材及身边的实例,科学、规范的引入速度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素的概念,同时也提高了运用数学工具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了建立速度概念的思想方法。对于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并掌握,但解题时过程不规范还应课下加强训练。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7

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运动有快慢” 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建立速度的概念、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学*过程:

  一、自主学*、反馈展示

  1.物体叫做机械运动。

  2.地球同步卫星以 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 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坐在向东行驶汽车里的小明,以自己为参照物会看到路旁的树木 ,若以 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

  4.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 是相对的 5.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转载于:/h= m/s,18m/s= km/h,54km/h= m/s

  6.常见速度值:

  (二)生生互助、合作探究----运动类型

  1.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 3.例题(阅读教材21页例题,并写出计算过程)

  【练一练】:

  (三)小组互助、拓展提高

  1.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行进150m,则它第5s内的速度是______m/s 2.汽车在前20s内通过200m的路程,在后40s内通过250m的路程,则汽车在全程中 的*均速度是 。 三、堂清训练、巩固双基:

  1.汽车在2h内行驶了72km,其速度是 km/h,合 m/s。

  2.飞机在12min内飞行216km,其速度是 :而子弹在2s内飞行了1600m,则 运动的更快。

  3.关于速度,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运动快的物体速度大 B.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 C.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少的物体速度大 D.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

  4.两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2:1,行驶的路程之比是4: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______。

  5.南京到北京的列车第一天晚上10时发车,至第二天下午3时到达,全程1050km,该列车的`*均速度是______km/h。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直铁路上由静止开始运动的列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B.投出的篮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C.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D.沿直线跑道跑百米的运动员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7.甲、乙两气球分别以1m/s和1.5m/s的速度竖直升上天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球在上升B.以地面为参照物,乙球在上升 C.以甲球为参照物,乙球在上升D.以乙球为参照物,甲球在上升

  8.甲、乙两同学进行百米赛跑,每次甲跑到终点时,乙总落后10m,如果甲在起跑线处,乙在甲前方10m同时起跑,则()

  A.甲、乙同时到达终点 B.乙先到达终点 C.甲先到达终点 D.未到终点前,乙在甲前边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优选【五】份(扩展2)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十)份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1

  本课是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快慢,学生在前一课的学*中已经掌握了“在相同距离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它们的快慢”。

  探索活动总共分为三个:

  1.本课内容中通过探索:相同运动时间里不同交通工具通过的具体距离,比较快慢。有了第一课的基础,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归纳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在总结这一课的方法时,可以让学生来完成,逐步培养归纳总结的方法。

  2.通过探索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比较运动的快慢。

  3.探索不同地点,不同时出发,比较运动的快慢。三个探索活动都可以总结出:“时间相同,比距离: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本次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在探究活动中,需给学生着重强调:为了保证运动时间相同,两位同学必须同时开始同时停止,而且计时员也要注意这点。

  2.在利用脚尖接脚跟的方法行走时,由于部分学生一心想要加快行走速度,导致运动路线变成曲线,影响距离的测量。

  所以,可以在利用直线纸带,帮助学生保持直线运动,减少测量中的误差。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2

  我是第四年教初三物理,也算是新手,所以在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缺少经验,但在这几年里我却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改正,并且对几年来的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现就本节课教学体会分析如下:

  1、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节课我以《龟兔赛跑》导入。我问同学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然后我让一位学生讲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使他们的学*兴趣调动起来,很少有学生睡觉。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

  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5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可能还会睡觉。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4、多举实例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

  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题型多了。以上是我的一些教学工作中得到的心得体会,有不好的地方,请多多指教!!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3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这节课当中我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够,“sts”栏目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部分,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速度与现代社会”讲的是,由于交通工具的速度的提高,城市规模扩大了,战争的观念改变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加快了。sts的意义在于揭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兴趣、学**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充实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要能与*几年的高考内容、高考大纲相接轨。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教学主体为小班的同学,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好。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除了课本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外,还要对速度的相关知识进行引申接*高考的难度,发挥学生学*的最大潜能,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仅仅采用的了导入法、讲授法、归纳总结法等一些传统的方法。但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独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4

  前一课观察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活动,学生发现了物体在斜面上会静止、滑动或滚动,也会留意到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本课引导学生研究运动快慢的问题,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在探索活动1中,学生根据6种动物跑100所用的时间对它们的运动快慢进行排序。学生对此类题目可以轻松应对,并且比较轻松的说出排序方法。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的是:题目要求写动物编号,少部分学生写成了动物名称,或者编号写成“1”,没有加圆圈。这些都是不规范的,要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规范作答。

  2.在“重复实验获得多个数据,如何进行处理”时,分别讲解“众数”、“中位数”和“*均数”的计算方法,同时也应该跟学生讲解清楚为什么在探索活动中重复测量3次为什么要选“中位数”。首先,重复实验次数较少,不适合用选“众数”的`方法。其次,学生对于“*均数”较为熟悉,很多学生会选择这种方法,我在这里的解释是:相对于求“*均数”的方法来说,找“中位数”更加快速、便捷。提醒学生,三种方法都要掌握,但是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况选择更合适的方法。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5

  本课是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快慢,学生在前一课的学*中已经掌握了“在相同距离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它们的快慢”。

  探索活动总共分为三个:

  1.本课内容中通过探索:相同运动时间里不同交通工具通过的具体距离,比较快慢。有了第一课的'基础,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归纳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在总结这一课的方法时,可以让学生来完成,逐步培养归纳总结的方法。

  2.通过探索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比较运动的快慢。

  3.探索不同地点,不同时出发,比较运动的快慢。三个探索活动都可以总结出:“时间相同,比距离: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本次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在探究活动中,需给学生着重强调:为了保证运动时间相同,两位同学必须同时开始同时停止,而且计时员也要注意这点。

  2.在利用脚尖接脚跟的方法行走时,由于部分学生一心想要加快行走速度,导致运动路线变成曲线,影响距离的测量。

  所以,可以在利用直线纸带,帮助学生保持直线运动,减少测量中的误差。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6

  这一节的内容有点把第一节和第二节的特点融合在一起的意思,学生对于速度公式的理解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别是后者计算时容易张冠李戴。还有就是这一节涉及到运动图像,虽然教材没有要求,但是我还是讲了的,而学生没有学*正比例函数图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我的讲解仍然对*均速度的理解出现误区,不能清楚路程、速度、时间必须对应的关系。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物理计算,我对学生做题的规范性强调作为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7

  我是第四年教初三物理,也算是新手,所以在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缺少经验,但在这几年里我却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改正,并且对几年来的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现就本节课教学体会分析如下:

  1、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节课我以《龟兔赛跑》导入。我问同学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然后我让一位学生讲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使他们的学*兴趣调动起来,很少有学生睡觉。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

  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5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可能还会睡觉。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4、多举实例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

  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题型多了。以上是我的一些教学工作中得到的心得体会,有不好的地方,请多多指教!!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8

  本课在前一课认识物体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通过对数据的处理,知道路程相同时可以比较时间;比较分析后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课需要大量的数学学*作为铺垫,学生利用计算器以及速度公式完成数据的计算处理,并借助统计表、统计图整理并分析数据,从这一系列思维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中聚焦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课教学,主要讲的是关于运动快慢的'比较,一定要师生充分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百米赛跑学生还可以迅速理解,时间用时最少,就跑的越快。但是“距离不相同”时,学生会有很多不同的讨论,不要迅速否定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讨论并进一步思考和探究,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数学学*经验,不要急于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思考、发现、领会、拓展、反思、总结,体会科学学*所带来的乐趣。

  对于统计表大家比较常见,但对于统计图,很多学生并不会画,还是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去画一画,印象会更加深刻。

  既然说到了速度这个概念,我觉得拓展一些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动物、交通工具之类的知识也是很好的。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9

  速度是初中物理学*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物理量”,它的重要性关乎整个物理的建模,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以直观现象为基础的教学方式,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但由于本节课的特殊性,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应注意更加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形成一定的梯度,使学生能够更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其实,上课之前,我邀请师傅和江海涛老师已经来听了一遍这堂课,两位老师真的给予我非常大的帮助:没有重点,加分生硬,语言要有激发性,第一版书的重要性,抛问题,学生作品的展示,总结时要包括方法的总结等等等等。特别是师傅,给了我很多很直接的建议,某个环节的过渡怎么样会更好,某个环节最好提到前面等;江老师的第一版书一定要速度的`定义,直到真正亮相的时候我也还并没有想好怎样处理,但我想下次的授课我应该会试试,来加强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的记忆。当天晚上针对各种建议,我对整份教案进行了大改,认真研究了“二维多元评价”与课堂“四六六”模式,对教案进行修饰,虽然处理还不是很好,但也是这才敢进行了亮相课。

  实际上课的时候,发现课堂和想象中的还是有差距的!特别是进入课堂后半段,课堂的节奏已经有点被自己慌得阵脚打乱了。对此,校长的建议我铭记于心!物理,作为一门**入的课程,其建模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课堂,一定要关注到每个孩子,重点难点保证每个孩子必须都会,提问回答以后要随机,甚至可以一排,同桌,前后,造成一种紧张感,保证每个孩子都在思考;这也就要求课堂上重点需要突出,难点需要攻破,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最为差劲的是板书,新授课重点应位于中部靠右,复*课从左上开始,而其他的尽量靠*右侧,板书既然写了就不尽量不要擦;课堂环节模式应为“讲-练-结-练”,每位同学必须准备笔记本;对于计算机多媒体、电子白板还需要加强联系;对于二维多元评价“四六六模式”也不能只表现在形式,课堂小结要进行横向与纵向评价。要改正要学*的还有很多,同志还需努力!

  教学是一个引导的过程,应注意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缓慢的进行,切忌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只要问题设置合理,自主学*时间充裕,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努力吧,努力备好课,上好课,反思好课,希望自己真正从站上讲台,站稳讲台,到最后站好讲台。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10

  这一节的内容有点把第一节和第二节的特点融合在一起的意思,学生对于速度公式的理解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别是后者计算时容易张冠李戴。还有就是这一节涉及到运动图像,虽然教材没有要求,但是我还是讲了的',而学生没有学*正比例函数图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我的讲解仍然对*均速度的理解出现误区,不能清楚路程、速度、时间必须对应的关系。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物理计算,我对学生做题的规范性强调作为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优选【五】份(扩展3)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优选【五】篇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1

  我是来自南八家初中的田富,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

  二、学生分析

  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

  四、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2、练*法:通过学生练*,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题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2004年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

  (二)新授课程

  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

  蜗牛在地面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直的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他们的运动情况有何区别?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他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生活中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待充分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几个办法。

  (1)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如,二人同时同地出发,走在前面的运动的快。

  (2)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如,百米赛跑,先到终点的运动的快。

  (3)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时,1s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

  从而引入速度的概念,引入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学生对速度的认识:

  (1)物理意义

  (2)定义

  (3)公式

  (4)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1.3-2,认识汽车的速度表。让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练*,如:

  1m/s=XXkm/h;5m/s=XXkm/h;72km/h=XXm/s

  2、在生活中,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机械运动时怎样分类的?哪类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想想议议”,学生会发现,甲图中的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运动的路线是直线,乙图中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的路线也是直线。在此基础上,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还应让学生了解,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公式v=s/t计算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均速度。

  3、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学会使用公式v=s/t及变形公式s=vt、t=s/v解决简单的问题。在练*过程中,应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养成先分析,在解题的良好*惯。

  4、小结:新授课后,组织学生讨论“是否还有疑点?”,并对本节课做简单的总结。

  5、完成达标测试,展示答案,集体纠正。

  6、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

  七、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二匀速直线运动

  1物理意义1概念

  2定义2变速直线运动

  3公式:v=s/t3*均速度

  4单位:1m/s=3.6km/h

  八、教学效果

  本节通过教材及身边的实例,科学、规范的引入速度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素的概念,同时也提高了运用数学工具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了建立速度概念的思想方法。对于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并掌握,但解题时过程不规范还应课下加强训练。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进一步学*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中学生进行了不少的有关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关单位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时间,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方法。

  本届九年级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但后进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关注他们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 v=s/t的理解和具体应用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说教学过程

  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播放了自已录制的我校运动会的100m和3000m视频学生学*兴趣高涨。分析学生的运动情况,他们的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3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特别是后进生学*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进生反应慢些老师要理解他们,多肯定他们的成绩,多表扬他们的进步。增强学生求欲望。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学校的校运会 女子100米短跑记录是13.5s,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3s=7.61m/s

  答: 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为7.61m/s

  例题2: 例题:保靖至吉首的路程为100Km,一辆汽车从保靖县开往吉首,这辆汽车的速度是40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已知:S=100Km ,v = 40km/h

  求:t

  解:根据公式v=s/t得

  t=s/v

  =100km/40km/h

  =2.5h

  答:这辆汽车2.5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例题3: 例题:2006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v1>v2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后进生对这题是难了点,教师要多讲,多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弄清这题。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惯。要求学生在做计算时要写,已知,求,解,答四步。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均速度和速度的*均值。

  课堂小练*:

  1、单位换算:

  (1)108 km/h=XXm/s

  (2)]15m/s=------km/h

  2、汽车在*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 min通过了180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后总结的良好*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 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s表示速度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业布置:

  1.1m/s=XXkm/h

  0.5m/s=XXkm/h

  10m/s=XXkm/h

  54km/h =XXm/s

  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3.5 km/h, 64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的关系是?[注,min表示分钟]

  3、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XXkm.

  4、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声音的路程]

  A.1.25s B.0.625sC.0.8s D.2.5s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3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掌握速度概念,记住速度单位及其换算。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会用速度公式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3、了解变速直线运动,会用*均速度观点计算变速直线运动速度。

  4、了解“速度表”中显示的“即时速度”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对不同的运动快慢程度从时间和路程两个方面分析、理解。

  2、利用速度公式熟练求解匀速运动中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中的未知量。

  3、利用*均速度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中某阶段的*均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速度”概念的学*,让学生领会引用科学的方法和观念,可以更精确地描述运动、便于化解复杂的问题。

  2、建立“速度”概念,还可促进学生生活行为的效率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形成正确的生活理念。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速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速度大小的比较,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均速度。

  教具与教法:

  1、轨道、小车、停表、光电测速仪。

  2、素材的收录(百米跑、速度表、高速运动的物体)、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情景引入:

  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快慢的情景。

  问题的提出:布置学生思考回答:

  1、运动场上在如下情况下,怎样比较谁跑得快,谁跑得慢?

  A、正在赛道上奔跑的几位运动员?

  B、刚刚跑完的几位运动员?

  2、王聪100m用了17s,李明50m用了8s,谁跑得快?

  物理学规定: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来比较物体快慢。

  即用路程除以所用时间,得到每秒运动的路程,从而可以比较快慢。

  问题探究

  一、速度的定义

  问题1:速度是如何定义的?表达式如何?

  教师总结展示

  定义:运动物体发生的路程与运动时间之比叫速度。

  定义式:V=S/t

  S——路程 t——时间 v——速度

  问题2:速度的国际单位可以从公式中推出,是什么?

  问题3:课本“小资料”了解部分物体各种运动的大致速度是多少?改变部分物体运动速度的单位,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

  问题4:看课本图1.3—2汽车速度表,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该汽车速度表的量程是多大?

  提示:速度表测的是汽车在各个时刻或在某一处的即时速度,不是全程的总的运动速度,它是随汽车运动快慢的随时变化的.。

  介绍我国道路限速规定:(高速路小汽车100——120 Km/h国道、省道70——90 Km/h城区街道40——60 Km/h)

  二、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思考问题:在变速直线运动中,我们可以粗略计算全过程总体快慢情况,可以用V=S/t求速度?—称为*均速度。

  三、拓展训练:

  例题分析(题目见书本)

  师生分析解题情况。

  总结计算题注意点:

  A、单位要一致;

  B、要有针对各量的文字说明;

  C、先写公式,再代入已知量求解;

  D、有结论性语言。

  四、课堂练*

  如果一辆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有速度是72 Km/h,则在30min内它能前进多远?

  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

  观看不快慢的运动情景展示:运动员们起跑;从红灯转绿灯,开始启动的汽车、自行车;龟兔赛跑的过程和结局。

  思考答案1。

  A相同时间时位置领先者。

  B跑完相同距离,用时间短者。

  2李明快。依据是李明快慢不变时,跑100m用16s即可完成。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1速度的定义、公式

  2国际单位:S—m,t—s,

  V—m/s(或m·s2)

  3常用单位:1Km/h=1000m/3600s=1/3.6m/s

  蜗牛:1.5*10-3m/s=0.15m/s

  火车:120m/s=432Km/h

  卫星:3070m/s=3.07Km/s

  4学生看课本回答:20Km/h;220Km/h

  领会:汽车速度表原理和意义

  了解:道路限速的目的及意义——主要是为了安全!

  领会基本机械运动的分类

  学生看书后分析:

  甲在各段相同时间内路程相同。

  乙由慢变快,后来速度大于甲。

  *均速度只代表总体运动快慢的情况,不代表某处的的速度,它只是由总路程和总时间来求的。

  学生课堂练*,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运动快慢的比较

  二、速度

  公式:V=S/t单位:m/s;Km/h

  三、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计算:s=vt,t=s/v

  四、变速直线运动

  *均速度V=s/t

  五、速度表:可测汽车在各处的瞬时速度

  作业布置:

  课本P—22页:

  第三题;第四题。

  练*册:1.3运动的快慢。

  教后反思: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4

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运动有快慢” 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建立速度的概念、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学*过程:

  一、自主学*、反馈展示

  1.物体叫做机械运动。

  2.地球同步卫星以 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 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坐在向东行驶汽车里的小明,以自己为参照物会看到路旁的树木 ,若以 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

  4.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 是相对的 5.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转载于:/h= m/s,18m/s= km/h,54km/h= m/s

  6.常见速度值:

  (二)生生互助、合作探究----运动类型

  1.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 3.例题(阅读教材21页例题,并写出计算过程)

  【练一练】:

  (三)小组互助、拓展提高

  1.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行进150m,则它第5s内的速度是______m/s 2.汽车在前20s内通过200m的路程,在后40s内通过250m的路程,则汽车在全程中 的*均速度是 。 三、堂清训练、巩固双基:

  1.汽车在2h内行驶了72km,其速度是 km/h,合 m/s。

  2.飞机在12min内飞行216km,其速度是 :而子弹在2s内飞行了1600m,则 运动的更快。

  3.关于速度,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运动快的.物体速度大 B.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 C.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少的物体速度大 D.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

  4.两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2:1,行驶的路程之比是4: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______。

  5.南京到北京的列车第一天晚上10时发车,至第二天下午3时到达,全程1050km,该列车的*均速度是______km/h。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直铁路上由静止开始运动的列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B.投出的篮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C.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D.沿直线跑道跑百米的运动员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7.甲、乙两气球分别以1m/s和1.5m/s的速度竖直升上天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球在上升B.以地面为参照物,乙球在上升 C.以甲球为参照物,乙球在上升D.以乙球为参照物,甲球在上升

  8.甲、乙两同学进行百米赛跑,每次甲跑到终点时,乙总落后10m,如果甲在起跑线处,乙在甲前方10m同时起跑,则()

  A.甲、乙同时到达终点 B.乙先到达终点 C.甲先到达终点 D.未到终点前,乙在甲前边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5

  1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教材先设置“想想议议”,提出问题: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在相等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通过的路程越多,说明物体运动快。

  第二种方法,在相等的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所用的时间越少,说明物体运动快。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百米赛跑,用两种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进行分析讲解,使能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运用小学所学过的数学知识,确定一定的路程,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计算出通过这段路程的速度,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υ=S/t,单位及换算单位:m/s 、km/h,1m/s=3.6km/h。

  通过阅读小资料给出的数据,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再通过教材两道例题分析解答,使学生掌握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单位换算的理解。

  3重点难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提出问题:

  1.公路上行走的车辆与行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第一章第三节。

  (板书或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

  先给学生感性认识、思考、质疑,从而激起学生学*的兴趣。

  活动2【活动】自主学* 确定目标

  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教材、讨论自学情况、启发学生汇报自学成。

  1、同学们学到哪些知识?

  2、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不懂?

  3、同学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筛选整合,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板书)

  1、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2、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

  3、速度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

  4、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均速度。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产生质疑的'能力。

  活动3【活动】互动学* 解决问题

  一、速度(板书)

  提出问题: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播放视频2】 奥运会男子一百米决赛

  【播放视频3】奥运会女子短跑比赛

  提出问题:

  百米赛跑比赛时,裁判用什么方法判定谁跑得最快?观众用什么方法判定谁跑得最快?

  裁判:在相等的路程内,用时最短,速度最快。

  观众:在相同的时间内,跑的路程最多,速度最快。

  结论: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板书)

  第一种方法:在相等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通过的路程越多,说明物体运动快。如甲图。

  第二种方法,在相等的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所用的时间越少,说明物体运动快。如乙图。

  提出新问题:

  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例如: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 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分析归纳:求出速度,即计算出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一、速度(板书)

  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υ=S/t

  4.单位:s―m s―km

  t―s t―h

  υ―m/s υ―km/h

  换算关系:1m/s=3.6 km/h

  引导学生读阅小资料,了解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及物理意义。

  记住:人步行的速度:1.1 m/s 。要求学生说出它的物理意义。

  (第一宇宙速度:7.9m/s,第二宇宙速度:11.2m/s,第,三宇宙速度:17.6m/s)

  提出问题:火车的速度是72km/h,汽车的速度是30m/s,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

  解:72km/h=7200m/3600s=20m/s

  ∵30m/s>20m/s

  ∴火车的速度慢

  或:30m/s=3.6km/h×30=108km/h

  例题1(P31)

  例题2(P32)

  注意:

  1、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

  2、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引导学生学会读课本图12.2-1所示的速度表。

  补充例题:

  例题1: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而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6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匀速直线运动(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想想议议”,回答下面问题:

  1、甲图片小球在运动中有什么特点?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2、乙图片小球在运动中有什么特点?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3、哪个图片的小球的运动速度快?(用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乙图运动速度快)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运动的特殊性,变速运动是物体运动的普遍性。

  【播放视频4】越野车攀岩石

  提出问题: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变速运动用*均速度来描述物体的快慢程度。

  3.*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均速度。

  即:υ=S/t

  例1、某同学骑自行车上学,前10分钟行驶2.5km,,后10分钟3.5km,该同学骑自行车的*均速度是多少?

  例2、如图所示,一个物体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是5m/s,又从乙地返回到甲地的速度是4m/s,求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速度。

  从上述例2可以得出,要求物体往返*均速度公式为:

  物体往返*均速度υ = 2υ1υ2/ υ1+υ2

  三、科学世界(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时间放大镜”。完成下列问题:

  1.照相机上“快门”的作用是什么?

  2.“频闪摄影”的原理是什么?。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精神、实验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4【活动】延展学* 自我评价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它的国际单位是 ,20m/s合 km/h。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为 。

  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4、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 m,在接下来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6m。分别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均速度。

  6、小明跟爸爸坐火车去旅游,为了测定火车行驶中的*均速度采用了如下方法:从听到车轮与钢轨连接处发生第一次碰撞起计数,结果在1min内听到了25次碰击声,爸爸告诉小明钢轨每一根长25 m ,则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大?

  活动5【讲授】课堂小结

  一、速度

  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υ=S/t

  4.单位:s―m s―km

  t―s t―h

  υ―m/s υ―km/h

  换算关系:1m/s=3.6 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

  3.*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均速度。

  即:υ=S/t

  物体往返*均速度υ = 2υ1υ2/ υ1+υ2

  活动6【作业】

  作业布置:课后练*2、3题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优选【五】份(扩展4)

——后滚翻的教学反思优选【五】份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安排了本节课的学*内容。同时本节课的教学是根据教、学、练、创新有机结合的教学原则来设计的。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体育教学中努力创设新的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有效的方法、手段和组织措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使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发展得到充分发挥。确立以身体练*为主要手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的积极性,选择发展后滚翻能力的练*作为达成目标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得到较好的发展和提高。在练*内容安排上,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力求做到删繁就简,舍难求易,使学生的学*兴趣层层递进。在学*方法上,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理心理特点,倡导主动参与、动脑动手、乐于探究的学法,提高学生学*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在课的结构上,本课采用顺序排列,其中穿插一些过渡性的小游戏,既为教学目标服务,又起到上下内容衔接的作用,使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互为贯通。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翻掌贴肩、团身滚动。这是一堂新授课,所以只要学生基本上能了解掌握后滚翻的动作要领,最主要还是强调学生团身这点。在课的开始,首先利用球和立方体来导入后滚翻团身这一重点,让学生先建立团身这个意识。在课的基本部分,进行后滚翻教学时,教师先整体示范动作,给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然后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到后滚翻完整动作的学*上,最后请各组优秀学生出来示范,大家一起评价,再次巩固动作要领,教师在学生练*的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教师在比赛过程中巡回指导,并强调安全问题。课的结束部分,将所有的垫子整理放回,然后进行本课的小结。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合作学*的通道。要让学生懂得体育是一种参与性的活动,光靠读书看电视是掌握不了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质的。只有通过自己的练*,才能使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强壮。在游戏中充分给学生合作学*的时空,让他们自己讨论,自己分配任务,不但促进学生的团结精神,而且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合作锻炼的能力,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这样的教学活动的目的愈是明确,就愈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以上这节体育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课堂密度的掌控、学生掌握技术的反馈评价的及时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堂课本人觉得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在于课的衔接不够紧凑,还有在后滚翻的教学时,对本节课的重点团身还是强调的不够多。但总体来说,整堂课还是比较有激情,学生的积极性也蛮高,都积极乐于参与到学*中来。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前滚翻,因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解基本动作,强调练*要求,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本课教学时,我通过不同方式方法的引导激发,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1,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本课的准备活动通过创设游动物园的情景,以游戏的形式代替了传统的.徒手操,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模仿动物走与跳过程中不仅很好的活动了身体各关节,还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模仿创造能力。在障碍接力比赛中,我创设了小猴子跨过小河,绕过大山,钻山洞的进行摘果子比赛的游戏,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使本课达到了高潮。

  2,给学生一个自主创造学*和展示的机会。

  在练*前滚翻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主体验,尝试前滚翻的动作,然后再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示范,让全体学生评价,最后才由老师讲解示范动作。我让学生联想球体和正方体的滚动过程,并加以比较,使学生明白团身紧的重要性。这样做不但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敢于展示自我的精神,而且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了前滚翻的动作技术要领。

  3,在练*活动中懂得了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重要性。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社会能力,所以,体育课上除了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外,还需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在前滚翻练*中,我要求每队的小队长担任本队的保护人员,保障滚翻同学的安全和帮助不能顺利滚翻的同学完成动作;在障碍接力比赛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摆放小山,小河,山洞。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出谋献策摆放,看怎样摆放才能最快通过摘到果子。每个小组设计摆放的都不相同,在这过程中,使学生懂得了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重要性。

  二年级这个单元的课程内容是“前滚翻”,这个技术动作是小学体育的重点教材,每个水*阶段都安排不同的教学目标及相应的教学内容。今天二一班的前滚翻的课,由于时间比较紧,导致密度大,在讲授部分,时间关系,教师讲的不够具体,重难点只是一带而过。前滚翻的着垫动作及方法没有交代清楚,导致学生练*时出现以下几点错误:

  1、一部分学生在滚动时整个胸露出来,造成翻滚不过的技术性错误。这是由于翻滚时没有含胸,没有低头而产生的。于是我结合教学难点,运用简单的方式进行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质的变化。我举例说:假如同样向前推一个篮球和一块方砖,哪个会滚动?学生深思后纷纷举手回答。归纳学生的见解为:篮球会向前滚动,由于篮球是圆形的,接触地面比较小,所以很快向前滚动,而方砖是接触地面较多,所以很难向前滚动。接着我指出,我们学*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跟篮球滚动一样,把身体贴紧大腿和低头。身体成篮球形姿势。接着我又进行示范、学生练*。通过结合示范练*与改进,学生对这项技术的掌握率达85%以上。

  2、我发现在“后脑触垫”这个教学难点解决上不够到位,体育学*对于低段学生来说,只有老师有效的引导,学生不断尝试,才会让学生所发现。几次练*都发现学生的.脚蹬地力度不够,致使很多学生头顶触垫而不能向前翻滚,也容易造成安全问题;于是我及时发现后进行纠正,但也是老师急急忙忙归纳出来,并不是学生经过尝试、比较发现的。致使游戏部分学生还是有些没有改正过来。

  3、游戏部分应该明确游戏要求,强调规范动作而不是速度,导致学生只求快,而忽略了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今后的工作中再教这一教材时一定会完善。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前滚翻,因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解基本动作,强调练*要求,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本课教学时,我通过不同方式方法的引导激发,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1,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本课的准备活动通过创设游动物园的情景,以游戏的形式代替了传统的徒手操,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模仿动物走与跳过程中不仅很好的活动了身体各关节,还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模仿创造能力.在障碍接力比赛中,我创设了小猴子跨过小河,绕过大山,钻山洞的进行摘果子比赛的游戏,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使本课达到了高潮.

  2,给学生一个自主创造学*和展示的机会.

  在练*前滚翻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主体验,尝试前滚翻的动作,然后再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示范,让全体学生评价,最后才由老师讲解示范动作.我让学生联想球体和正方体的滚动过程,并加以比较,使学生明白团身紧的重要性。这样做不但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敢于展示自我的精神,而且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了前滚翻的动作技术要领.

  3,在练*活动中懂得了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重要性.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社会能力,所以,体育课上除了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外,还需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在前滚翻练*中,我要求每队的小队长担任本队的保护人员,保障滚翻同学的安全和帮助不能顺利滚翻的同学完成动作;在障碍接力比赛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摆放小山,小河,山洞.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出谋献策摆放,看怎样摆放才能最快通过摘到果子.每个小组设计摆放的都不相同,在这过程中,使学生懂得了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重要性.

  第一节前滚翻教学觉得学生技术掌握不好,我意识到这是由于翻滚时没有含胸,没有低头而产生的。于是就结合教学难点,运用简单的物理演示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质的变化。我找来一个篮球和一块长方形木块,分别用力推蓝球和木块,组织学生观察结果,反复几次,我问:“为什么篮球会向前滚动而木块不会呢?”学生深思后纷纷举手回答。

  归纳学生的见解为:篮球会向前滚动,由于篮球是圆形的,接触地面比较小,所以很快向前滚动,而长方形木块是接触地面较多,有楞有角。所以很难向前滚动。接着我指出,我们学*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跟篮球滚动一样,把身体贴紧大腿和低头。身体成篮球形姿势。紧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让其作实地示范。通过结合示范练*与改进,学生对这项技术的掌握率达85%以上。

  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水*远不及成年人,但他们的具体性思维高于抽象性思维,而且容易受到激发,所以,在启发的艺术处理中,应尽量避免抽象性和单纯的概念形式,要强调具体的演示,依靠直观的手段启发学生。当时我就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前滚翻基本都能独立完成,但大部分学生的肢体的动作(细节部分)做的普遍不怎么到位:如蹲撑时没有并立,滚翻过程中两腿未能并拢,滚翻过程中呈现分腿、屈腿,团身不紧导致无法成蹲立等。

  但当时只顾着让学生完善低头含胸动作而未能对这些进行及时的纠正。如果当时我先组织学生进行蹲撑前滚成并腿坐这个动作的练*,我想效果会更好。在这堂课的教学中,特别是前滚翻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自主学*的方法,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前滚翻技术,也逐步养成了自主学*的良好*惯。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优选【五】份(扩展5)

——春雨的色彩教学反思优选【五】份

  多么恬美的意境,多么令人遐想联翩呀!学完这篇课文,孩子们沉浸在那对春天的想象中,从他们的小嘴里迸发出许多优美的词句。

  一、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我利用一幅春雨图质疑(老师不知给图画中的春雨涂上什么颜色,你们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呢,让学生展开想像畅所欲言)将学生引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二、自主合作 读句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我把学*的权利充分还给孩子,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如:自由认读、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由扶到放,反复认读、巩固识字。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我利用“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来巩固识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三、朗读感悟 体会情趣

  朗读是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途径,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我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在情境中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读书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春雨的颜色,春雨的形象,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春雨的轻柔、细小,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另外,关于春天的歌曲有很多,在学*课文的过程当中,学生们都会产生思想共鸣,我提示他们,你们谁能唱一首关于春天的歌曲呀?其中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会唱春天在哪里。”下面的同学看着我,几个孩子已毫无顾及地哼唱起来。看者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笑了。她的精彩表演使大家的情绪空前高涨。而后孩子们一起唱,配上动作,边歌边舞。“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天真稚气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讲台上站满了一群手舞足蹈、兴致昂然的孩子,当然还包括我这个老师,多么欢快的时光呀!

  课堂中的这一幕,是我始料未及的。虽然我的教学设计之中有这个环节。但是没有想到课堂气氛会如此热烈,是孩子们的兴之所至感染激发了我,让我感悟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情纳入即兴创造的成分,甚至可以超越目标设定的要求。我想,这样的课堂会使我们的孩子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

  春雨的色彩原文欣赏:

  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田野里,一群小鸟正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

  麻雀说:“不对,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也红了。”

  小黄莺说:“不对,不对,春雨是黄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

  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

  《春雨的色彩》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散文,春雨以其神奇的力量使春天的大地变得万紫千红;这也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小散文,春雨本无色,但可爱的小鸟们却用独特的眼光赋予春雨五颜六色;这也是一篇充满神奇想像的散文,作者通过想像表达了对春雨的理解和赞美。

  因此 在教学本课时,我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春雨是无色的,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五彩缤纷的世界,文中各种小动物对春雨的颜色都有着不同的说法,这童话般的故事,让学生读了还想再读,在读中学生理解了,在读中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

  首先我利用古诗进行导入,“春雨”是春天的使者,杜甫早有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欣赏中很好的激起了学生学*的兴趣,使整个课堂学*气氛异常活跃,接下来分析课文时,重点交代争论的主体是一群小鸟,分析了“绿色”“红色”和“黄色”都是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不同方式的读,都不同层次地理解了课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各种表现也很不错,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环节中,学生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尝试着去读,并且能以最好的状态读出感情和语气。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生生合作也得到了培养。

  另外,为了更好的拉*师生的感情,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我也采取了师生合作读课文的形式,学生的表现更为积极,都想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教学最后时让学生回答“你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是不一样的,在我的大胆鼓励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个性得到了张扬。唯一不足的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朗读水*不一,今后教学要对个别学生加强朗读指导。学生的小组合作还没有一定的规范性,有的学生没有达到真正合作的目的,这都有待于今后不断的努力。

  《春雨的色彩》这篇文章内容不难理解,关键是让学生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

  变化,学会想象,学会欣赏。春雨的色彩在读完全文后,利用课后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春雨的美好。不能把这个问题的答案作为教学的目的或重点。在朗读时,引导学生体会小鸟们的天真、活泼、可爱,体会春雨的轻柔、欢快,体会大自然的美丽、神奇。我除了引导学生边看边读边想象文中小动物的对话外,还激发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通过观察春雨的图片,来体会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变得生机勃勃。

  我在组织学生识字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将读句、识字、解词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看图片识字。课堂实践反映出:一年级学生这样识字学*效果很好。

  现在虽然是春天,但春天的特征还不是很明显,学生对春雨的观察和了解也甚少。我想这节课如果能适机的带领学生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一下春雨的特点,相信学生的学*兴趣会更高,效果会更好。

  分角色朗读,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如果允许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效果可能会更好。

  人教版第二册第二课《春雨的色彩》,由于篇幅比较长,我几年教下来,都效果不是很理想。如今又上《春雨的色彩》,自然对他们抱的期望不是很大。

  虽然这样,却不免还是想激发一下他们的情感。我让学生找找一群小鸟争论的话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入手。学生们也对他很是感兴趣,有说是红的、有说是黄的、也有说是绿色的、还有的说是紫色的、无色的等等,一下子使*静的教师泛起了些许涟漪,我得推波助澜啊!我知道我们班的孩子特喜欢朗读,我于是从“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句话指导朗读,学生们也兴趣盎然,个个举手示意,就在这一个接一个的展示朗读中,课堂的氛围达到了最优化,我看火候已经差不多了,便顺势研读下文。

  于是,我说:“是啊,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小鸟们也都在争论这个问题呢?让我们一起去听听小燕子是怎么说的吧!”(读第3自然段)

  师:“和小燕子一样,认为春雨是绿色的小朋友,快帮帮小燕子,让它的争论更有说服力吧!”(出示:春雨落到()上,()就绿了。)(小朋友们都踊跃举手,因为孩子们的心善良着呢,听到可以帮助别人,纷纷要上来说一两句。)

  “春雨落到草坪上,草儿绿了。”

  “春雨落到树叶上,树叶也绿了。”

  “春雨落到竹叶上,竹叶就更绿了。”??

  师:小燕子真开心啊,这么多小朋友帮他,他现在说话就更有劲了。(齐读这一自然段)

  (刚才帮助过小燕子的孩子都眉开眼笑,小脸上充满了满足感。)看到学生们这么高涨的情绪,我当初的疲倦感早已烟消云散,把原本下一课时的内容也提了上来,趁热打铁嘛。方法仿照学*小燕子的样子,很自然、很轻松地学完了麻雀、小黄莺的内容,既然有种意犹味尽的感觉,哦,原来这就叫“情到深处”,这就叫“课堂的小高潮”啊,我算尝到了,那感觉真得很棒!

  在这一节课里,他们不仅仅学*着一篇关于春天的课文,而且也品尝着帮助人的快乐。虽然,文中的教学目标没有这一点要求,但我们教师有着对教材的二次开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学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品位着别样的人生,又何常不是一件乐事呢?

  在上《春雨的色彩》这一课时,我“放手”了,虽然课谈不上精彩,但是很真实!“放手”的课堂,真实的学生;真实的老师,真实的课!孩子们心中的春雨,正在呼唤我们学会尊重他们。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心理自由,尊重他们的观察,尊重他们的体验,尊重他们的审美差异,这样才能取得孩子们内心的认同,教育才能在他们身上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听了小燕子、麻雀和小黄莺的讨论后,我让同学们也来讨论一下:你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同学们经过讨论后,我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上真是闹开了花:有的认为春雨是白色的,有的认为春雨是粉色的??还有的说春雨是彩色的,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有的同学甚至还编出了和书上差不多的句子。上完这节课后,我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大胆“放手”后,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思维活跃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了。但同时,我感到惭愧,与学生相处这么久了,怎么到现在才发现我班的一个个学生是那么有见解啊!我差点淹没了一个个具有潜力的人才呀!我培养的是有个性的学生,有主见的学生,而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是否也需要一点个性?需要有自己的见解与思考??看来,所谓的接受新观念只注重了表面功夫,旧观念还是存留在我的脑海里。因此,作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我们必须要打破陈规,允许学生“插嘴”,让学生自觉参与讨论,畅所欲言,课堂教学多一点民主,少一点“纪律”,多一点活跃,少一点沉闷。这样,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缩短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一种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此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促使自主学*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的主人。

  看着课堂上孩子们那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我们还能怀疑课改是否可行吗?试想:如果我按照老教材的处理方法,只让学生单纯地听话、说话,硬牵着学生走,会有像刚才那样精彩的瞬间吗?我相信,课堂上,教师只要留给孩子机会,只要告诉他们表达意见是他们的权利,只要说明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许多领域是未知的有待探索的,只要热情地鼓励孩子,真正地赏识孩子,就能看到孩子敞开的心灵之窗,就能听到孩子发出内心深处的声音。我得感谢“新课程”,是“新课程”给予我“放手”的信心,让我真正体会到“学生是学*的主人”,让我深深感悟到“*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我亲身体验到接受新课程理念后的收获!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优选【五】份(扩展6)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汇总五篇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科学探究性学*过程中,若新课引入巧妙,就能激起学生学*的求知欲和极大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取得教学成功。因此很有必要探讨物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引入。

  一、从生动形象的故事引入

  学生感知世界,大多都是从一篇又一篇的故事出发的,即使到了初中,他们也不愿改变这种方式。教者如能搜集大量的物理小故事,对学生学*兴趣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运动的描述》这节,只让学生看书上的图片:机器运转,车辆行驶,河水奔流,白云飘动,课堂就变得比较单调、乏味。可以引入一段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个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只小昆虫,敏捷地抓了过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的子弹。至此,同学们必然会引起了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我提出问题法国飞行员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本事,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为讲述参照物和机械运动埋下了伏笔。

  再比如《浮力》这节,可引入阿基米德帮国王鉴定王冠的故事,导出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等于他所排出液体的重力。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学*物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新课的讲解奠定了基础。

  二、从生活实际引入

  物理取材于生活,也就是说,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教者在统筹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可以将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当作实际引入课堂。比如,在讲《摩擦力》这一节时,可引入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鞋底和汽车轮胎上印制有凹凸不*的花纹?如果时间长了,鞋底磨*了,走路会怎样?走路可以说是一个很*常的动作,简单而鲜明,学生很容易想到鞋底太*了容易滑倒。再比如,讲《惯性》这部分内容时可提出为什么衣服上沾上了尘土之后我们甩几下就可除尘?学生思考之后很顺利引出:由于惯性,尘土物质还处于静止状态,使得尘土与衣服分离。

  从生活中取材,可以简化知识体系的难度,可以直击考点,也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好*惯,对自身物理素养的培养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抛运动是曲线运动中两个很重要的特例之一,也是最简单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同时也是在学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后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对以后学好天体运动中的宇宙速度起到引入性的作用。不仅在第五章的*题中经常用到*抛运动的知识,也是考试常考的内容,同时贴*生活,学生容易接受。如果能让学生培养好一种思维方式,对后面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用到*抛运动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起到启下的作用。所以这一节的教学尤其重要,在此我对今天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反思。

  从演示实验入手,使学生认识*抛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并清楚*抛运动的条件。后让学生提出设想如何研究*抛运动。这样的引入是比较合理,教学后从学生的反馈结果了解到效果不错,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提出设想如何研究*抛运动的方案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学生分组用*抛竖落仪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也有不少同学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比如*抛物体的运动位移方向如何表示?在进行中也有同学操作不当而无法验证设想,但是也不会有人提出解释,这点也许就是我们学生最欠缺的。实验完成后,证实了设想的正确,也对*抛物体的运动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课后的效果获知,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学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关键一点也是最有利的一点就是学生积极参与。

  *抛运动比直线运动复杂,不容易直接研究它的速度、位移等的变化规律,需要将它分解成较简单的运动来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演示课本中的实验,让学生从观察中总结出两球总是同时落地,得出*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结论,再结合频闪照片使学生认识:*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利用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应用力学的知识,分析*抛运动的受力情况,讨论*抛物体为什么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使学生对*抛运动的理解深入一步。

  最后在分析*抛运动的规律时,讲解完水*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还要再将这两个运动合成*抛运动的规律。有助学生理解*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也懂得它们各自的规律。但是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总是只求出在水*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运动,而没有真正求出*抛运动的运动情况,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调这点。抛体运动是曲线运动,是更为常见的运动形式。而对于曲线运动的研究,主要是采用等效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这也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将这种物理思想贯穿于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提高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成功就在于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明确了实验探究的目的,从而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的热情,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较大,无论是刚开始的理论分析还是实验方法的设计、对实验结果的预测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判断方法的阐述上,学生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其次是整节课教学过程比较流畅,遵循了实验探究的一般流程: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探究—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这种探究流程也体现了物理思维之美,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才能学以致用。在规律总结完后,回过头研究本课开始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讨论,自己提出解决的方法,加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会主动学*。学生通过讨论,绝大多数同学按照*抛运动的规律能够解答出来。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教师只是引路人,避免了教师的包办代替,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主动性和自主学*的能力,同时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强化学*的兴趣。最后通过拓展一步,进一步加深*抛运动的理解。课堂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生在理解接受*抛运动的规律时相对比较轻松。

  在*抛运动这节内容中,重要的不是*抛运动自身的运动规律,而是要通过研究*抛运动的思想方法来扩展思维,掌握各式各样的曲线运动处理方法,即:“划曲为直,一分为二”。只要掌握好这种方法,对于一般的曲线运动,我们都可以解决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这种方法是难点,在讲完*抛运动后,给出学生一个一般的曲线运动,学生只知道“划曲为直,一分为二”,但是具体怎么样来建立直角坐标系,怎么样分解运动,分解运动后的分运动分别是什么样的运动,即成为学生的拦路虎,一般对合力和初速度方向垂直的情况都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只要碰到初速度与合力的方向不垂直的情况,学生就比较难理解,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给学生强化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只要能处理好这个问题,我想大部分学都能很好的掌握本部分的内容。还有,在建立直角坐标系时,并非只有水*和竖直两个方向,在没有条件限制时,运动的分解是有无数种的,只是用不同坐标系分解后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在解题时,应因题而异,选择最好的,最简单的解题方法。

  纵观整节课,自我感觉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的较多,但离新课改的要求还差的很远,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学*中,成为学*的主人。

  本节课内容的重点是参照物,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及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很模糊,怎么能让学生直观、简单、清晰地认识参照物的概念呢?

  我个人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对运动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举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举出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举出运动的、静止的物体,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些静止的'物体绝对是静止的吗?学生讨论,最后得出: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那么我们所说的运动、静止又是指什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逐个探讨,让学生对运动的概念做出归纳,这个问题设计对学生的难度很大,学生讨论,我又在学生的总结的基础上归纳出: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置的变化。引导学生对运动的概念进行分析:中心词“位置的变化”,“一个物体”是所要研究的对象,“另一个物体”就是参照物。也就是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没有位置的变化。这样就淡化了参照物的概念的教学,而是着重加深了对它的理解。

  不足之处:

  在机械运动的教学中,运动的含义让学生得出设计的难度大了,在进行参照物有关内容的教学中,不够机智的灵活,仅限于教室内情形,以我静止或运动,让学生来选择参照物或判断运动还是静止的。应选择尽可能贴*生活,让学生感兴趣、体会地到的情景和实例,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比如以学生最为熟悉的坐车为例,以树、地面、司机、座位、、自己、迎面来的车、甩在后面的车……设计问题,这样效果就会更好。总体上就是与学生的互动方面做的太少,对于课堂气氛把握不太理想,这是以后要着重加强的。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多利用课下时间,要多研读教材,认真备课。在教学机智和教学经验上有待于提升和积累。

  基于认知主义学*理论、建构主义学*理论、科学哲学发展而来的概念转变理论,对于当前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概念学*是一个发展过程,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影响。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物理概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该依靠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前科学概念,通过概念的转变,形成科学概念,但目前运用概念转变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教学设计还很少见到。

  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主要采取“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衡”的概念转变教学策略。整节教学内容是“速度(*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注:人教版教材本节的内容安排是“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速度”、“*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对于“速度”这一内容,具体的设计思路是:通过问题情境引入“速度”的`学*任务;通过学生完成的关于“速度”的概念图和二段式测验情况来探测学生已有概念;呈现问题情境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切入点,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冲突,对已有的概念产生不满,教师在此基础上解构迷思概念,所谓“迷思概念”就是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通过有效策略引导学生解决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进而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辨析*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最后通过课堂形成性练*促进学生形成新的认知*衡,完成概念转变。

  对于“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这节课而言,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与其他教学策略相比具有很强的优越性。整节课是在充分探测学生已有概念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运用解决认知冲突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完成由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高中物理关于速度的科学定义并不是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逐渐被学生欣然接受,因而整节课的重点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科学探究性学*过程中,若新课引入巧妙,就能激起学生学*的求知欲和极大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取得教学成功。因此很有必要探讨物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引入。

  一、从生动形象的`故事引入

  学生感知世界,大多都是从一篇又一篇的故事出发的,即使到了初中,他们也不愿改变这种方式。教者如能搜集大量的物理小故事,对学生学*兴趣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运动的描述》这节,只让学生看书上的图片:机器运转,车辆行驶,河水奔流,白云飘动,课堂就变得比较单调、乏味。可以引入一段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个法国飞行员在20xx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只小昆虫,敏捷地抓了过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的子弹。至此,同学们必然会引起了强烈的好奇心,性》这部分内容时可提出为什么衣服上沾上了尘土之后我们甩几下就可除尘?学生思考之后很顺利引出:由于惯性,尘土物质还处于静止状态,使得尘土与衣服分离。

  从生活中取材,可以简化知识体系的难度,可以直击考点,也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好*惯,对自身物理素养的培养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优选【五】份(扩展7)

——教学反思优选实用五份

  最小公倍数是人教版教材第88-90页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因数、倍数和公因数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通分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做准备的,在生活实际中也存在很大作用。教材采用“找”的方法,让学生领悟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本节课我是从以下环节教学的,感觉达到了预期效果。

  一、复*旧知,巧妙无痕揭示新概念。

  在课一开始,我利用小学生争胜心强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比赛写出50以内4的倍数和6的倍数。学生写完后,让他们从写出的4的倍数和6的倍数中挑选出两数的相同倍数,并让学生尝试给4和6相同的倍数取名字,有的同学起名“4和6的同倍数“,有的取名“4和6的共倍数”,还有的取名“4和6的公共倍数”等,我表扬孩子有创意之后,在“4和6的公共倍数”的基础上给孩子统一了一下,叫做“这些相同的倍数叫做4和6的公倍数”,接着说道,4和6这两个数有公倍数,其他任何两个自然数都有公倍数,并追问,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两个数倍数中相同数,既是一个数的倍数,也是另一个数的倍数,这样的数叫做两个数的公倍数。”看到学生已经明白公倍数的含义,我接着说道,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的倍数,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多,也没有公倍数,但是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呢?(12)为了让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有个确切的认识,让学生看课本109页的内容。就这样一边复*,一边谈话,巧妙无痕的揭示了本节课的概念。

  二、让学生体会学*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通过多媒体的特殊功能,让学生集观察、思考与一体,并动手操作,体会最小公倍数学*的意义。(课件出示:)学生读题,明白题意后,便让他们四人一组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长方形纸片去铺这个正方形。铺完后,都有所感悟,发现能铺完,这时问学生知道为什么能正好铺完吗?部分学生说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小长方形长的倍数,也是小长方形宽的倍数,是2和3的公倍数。接着让学生思考用这个小长方形还能铺满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12、18、24......,因为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的公倍数。”看到学生大都明白题意,我开始让学生猜测,可能铺满边长是9厘米、10厘米的正方形吗?为什么?孩子们都抢答说,不能,因为9和10都不是2和3的公倍数。孩子们最后总结出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并说道所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小是6 厘米。正好是长和宽的最小公倍数。从而真正感受到学*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三、引导学生迁移类推,发展能力。

  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大胆迁移、类推、探索出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从而获得能力上的发展。学生迁移出了四种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列举法,先列举出两个数的一些倍数,从中找出他们的公倍数,并从公倍数中找出最小公倍数;

  2、筛选法,先写出较大数的一些倍数,从中筛选出较小数的倍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就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3、分解质因数法,先把两个数分别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因为用分解质因数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公因数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以18和12为例重点介绍了这种方法,先让学生分别把两个数分解质因数,接着把18、12 的最小公倍数36也分解质因数,让学生从最小公倍数36所分解的质因数中,找一找包含了18和12两个数中的哪些质因数?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最小公倍数 36中既包含了12、18全部公有的质因数,也包含了两个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也就是1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两数所有公有质因数和各自独有质因数的乘积,趁次机会把找18和12的最小公倍数与找18和12的公因数的方法作了对比,使学生有个较清楚的认识;

  4、短除法同时分解两个数,求最小公倍数,因为这种方法仅仅是把两个数分解质因数的短除式合并在了一起,所以没多做介绍,重点说了说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把所有除数(即公有质因数)和商(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相乘。针对每种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学生边说边举例,并进行了适量的练*。

  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承担着传承国家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等重大职责,对提升国民素质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小学语文的课程创新是顺应社会的趋势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可是我国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在创新方面做得并不太好,本文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目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以及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来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里有着明确的说明,语文的教学必须要重视基础素质和创新本事的培养,并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时的学*中,学生要把学*的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理解和运用上,注重基础的训练,加强*时的语言沟通,为学生今后能够在社会上合理地运用语言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探究精神。课标中明确地说明了小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除了要学生在*时进取地积累和实践之外,教师自身也应当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策略上做出创新。

  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

  虽然在课标中已经有着明确的规定,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1、教育者的教育观念陈旧。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仍然难以摆脱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注重书面知识,不注重实践本事;注重答案和结果,不注重寻求答案的过程;注重知识的记忆,不注重知识之间的拓展和关联;注重知识的工具性,不注重知识的人文性。这些陈旧的观念在教育者的思想里仍占据主导地位,师长为尊,旧的学生没有在课堂上对结论提出质疑的权利的观念,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教育目标变得不明确,和时代发展相脱节,让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思想和模式上越走越远。探究更深层的原因,是学校过于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以及教师和家长片面地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了教学变成了学校与学校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相互盲目攀比的工具,给学生造成了过大的心理压力,扼杀学生的学*主动性、学*创造性。

  2、教育模式的陈旧。在小学的语文课堂里,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没有构成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自然知识的了解度还不够,所以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只能作为听众和课堂活动的执行者,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缺乏交流。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薄弱之处进行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学*丧失了兴趣和主动性。比如,在教师对课本上的古诗词进行解读时,需要运用到绘画的形式配合学生以感性的理解方式去理解诗句、词句的意思,但大多数教师不会让学生去动手绘画,而是自我在黑板上逐字逐句地边画边讲,学生只用在课本上记好笔记就能够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却因为教育者的理念陈旧而没有发挥出作用,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三、教学创新时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学*语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提升自我的语言素养。而以上几点,既是语文教育创新的目的,也是在进行语文教育创新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策略解决问题。语文教学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言本事,还要让学生的思维本事、创造本事得到综合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学*、研究语文,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小学五年级的课文《推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篇文章以一个句子中动词应用和语句前后的矛盾之处作为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让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综合性,增加了学生运用知识的机会。

  2、教师要敢于创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我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能够从不一样的角度给予学生启示。例如,在课文《与象共舞》中能够运用两种教学思路给学生进行指导:一种是以培养学生阅读本事为主,感悟文章所带来的启示;另一种是以培养学生写作本事为主,学*文章语言形式,并在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这种方法能够从两种不一样的思路,给学生带来两种不一样的启示,激起学生的学*热情。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教学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创造本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拘泥于现有规则。而此刻我国小学语文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者观念的陈旧、模式的陈旧以及教学的策略运用不当等。小学教学的创新要经过教育者的实践去摸索,既要借鉴以往的教学经验,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东西,让学生不拘泥于书本知识,主动地在学*中提升自身的素质,激发自身的潜能,以适应当今不断发展的社会。

  三年级的学生属于小学教育的中年级阶段,对于三年级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我并不陌生。小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德和情操。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在教学中我一向让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尤其是孩子们德育的培养,所以在每一节的音乐教学中我都会或多或少的给孩子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此刻的教学绝不像以前“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教学资料仅有把教材资料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把充满生活情趣的资料充实到教学中去,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活力,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其次,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等的融入学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研究。三年级的孩子们已经有了自我的思想,而不会特意的去模仿。在不一样的教学资料中,我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去表演,去创编。异常有几个班的同学,隔一段时间就会把他们所创编的音乐或歌曲表演给大家看。对于这样的同学每次我都会跟他们一点小提议,使他们的自我创作活力很高。

  音乐课是孩子们展示自我,发挥专长的课程。在课堂中除了教材中的必修曲子以外,我都会给他们拓展新的曲子,使孩子们的视野开阔,多听、多唱、多活动,是我上音乐课的主旨。孩子们经过教师的讲解,能够任意展开想象,自我展示。我一向告诉孩子们,音乐课是让大家欢乐的一节课,所以我的教学中也是充满笑声的,每一节课孩子们都是饱含期待的眼神,对于孩子们的期待和喜欢,每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给孩子们上好完美的一节课。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七年级的英语教学占十分重要的地位,范文之教学反思:七年级英语教学反思。如果英语基础打得不好,会削弱学生的英语学*兴趣,直接影响到八年级的英语继续提高不说,同时也会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制约学生各科成绩的*衡发展,甚至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所以,如何防止两极分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初中阶段打好基础,取得较好的成绩,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值得研究讨论并着手解决的问题。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新生入学伊始,对英语好奇心强,学*兴趣高。教师要用心引导学生,讲明学*英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学*兴趣,多表扬、鼓励学生,少批评、挖苦。要求学生在学*过程中不要怕犯错误,因为谁都会犯错误,包括以英语为母语的人。

  二、七年级学生英语语感还不强,表达潜力也不高。教学应以听说为先,读写跟上。要求学生要熟读每单元主要语法句子和对话,必要时要求背诵。由于初一学生自律性不强,教师要引导、监督,

  三、词汇在英语学*中占重要地位,教会学生单词记忆方法用心重要。教会学生熟读音标和音节,详细讲解英语字母、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要花较多时间去教会学生怎样用音标去记忆单词,直到掌握为止。

  四、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制定有效地教学策略,充分备好课。上课时做到精讲多练,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多用启发性语言组织课堂教学,努力向“互动式教学模式”发展,让学生在简单活跃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做到“玩中学,学中玩”,这种教学模式是很受初中阶段学生欢迎的。

  五、在词汇和语法教学中,要把握重难点,以学生为主体。讲解要清楚透彻,通俗易懂,切忌贪多贪快而导致学生难以消化理解,影响其学*信心。课余时间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及时辅导,加深记忆。

  六、每上完一个单元,要布置适量的针对性练*,反馈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及时总结学*的得失,合理评价学生,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提高,并提出不足,及时改正。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构建高效课堂。就小学语文学科来说,要构建高效课堂就要改变以往单纯的知识灌输,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在知识与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这是对传统教学的全面改革。那么,如何来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呢?对此,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靠于兴趣。”兴趣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内在动力与推动力量。激发学生学*兴趣,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挖掘,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以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学*的主动性与进取性。

  1、优美音乐感染学生。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以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来让学生获取更为丰富、直观而生动的感受,带给学生以美与趣,更具感染性与趣味性。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中,更能展现语文学科的情境性与人文性,更能为学生展现愉悦而宽松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参与学*的主动性与进取性。如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就能够为学生播放一段定有壮族民族特色的音乐,以优美而动听的音乐来激起学生学*的主动性。

  2、趣味问题引发学生。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推动着学生不断探索未知领域,解决心中困惑。这正是激发学生学*热情,引导学生进取思考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以富趣味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活力。

  3、生动画面吸引学生。图片形象直观,将图片灵活地运用于课文教学中,贴合小学生以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且能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中获取更多的感性信息,这样更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与感悟。如在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能够收集优美的风光图,在课上直观而动态地展现给学生,将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中。这样的学*是欢乐而自在的,是学生所喜爱的。

  二、带着学生走进教材

  传统教学视教材为经典与权威,教学中机械照搬教材,将教材上的知识点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学生。这是典型的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成为教材的复制者,学生成为教材的接收者。这样的教学自然不是高效的。要构建高效课堂就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

  1、树立开放的教材观。语文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语文教学也不能局限于封闭而狭小的教材空间,而是要将教学的眼光放到宽广的现实生活中,将各种教学资源整合到语文教学中来,如影视资源、生活素材等,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生本教学资源。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富有生活的气息,贴*学生,贴*生活,才能体现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命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本事的提高。如影视资源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在学*一些距离学生生活年代较为久远的文章时,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的理解。而教师经过播放相关的影视剧片断,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带给学生以真实感。这样在特定的情境下,学生才能产生最深刻、最独特的感受,才能感受到文字之外更深层的'含义。

  2、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材的开发不仅仅要将学生资源纳入其中,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不能进行单向的机械讲解,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是带着学生来一齐来研究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将学生带进宽广的语文殿堂。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高效课堂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教要让步于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换自身主角,成为与学生*等的参与者与指导者,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进取的互动,在互动**同完成知识的构建,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学*。

  1、以探索性问题诱发学生探究。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少讲一些,提出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探究,在探究中深入文本,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多深刻而独特的见解与感受,从而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问题能够针对主题设计,能够针对写作结构,也能够针对文中的某一句话或是某一个词,总要能够延伸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思维就是成功的。

  2、以启发性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小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受自身基础知识、认知水*的限制,并不能深入地解读文本,并不能顺利地完成探究,会遇到重重困难。此时,教师要发挥导向作用,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这正是启发式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在学生的困惑处提出启发性问题,以问启思,帮忙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使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能够透过表面到达深层次的理解。总之,要构建高效课堂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认真学*新课改,将新课标所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愉悦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学*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优选【五】份(扩展8)

——《军神》的教学反思优选【五】份

  《军神》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以“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为序组织材料,通过对人物语言和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描写来表现***钢铁般的意志。

  一、教学一开始我紧扣“为什么称***为军神”这一问题情境,通过圈画、理解、感悟关键词语,领悟***勇敢、坚强、镇静的性格。让学生潜心会文,自悟自得,与老师的相机点拨,适时指导相统一。在此基础,我让学生谈感受,说体会,再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回到语言文字之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二、细读课文,深入文本,体验人物的感受。通过研究课文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培养坚强的性格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这符合新课标中关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思想。在整个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加强读书的指导,适当补充资料,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得更有滋有味。

  三、扩展延伸,深化情感。如出示《赞军神》小诗,感情朗读,深化情感。(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我还让学生练*写一句话赞美***,以此来升华情感。在扩展延伸环节中,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

  四、在课后实践中,我让同学们去搜集有关***的故事,了解他一些称呼的含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军神》这一课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作者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神态描写,从正面刻画和侧面烘托来塑造了具有钢铁般坚强意志的***元帅形象,如何去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这个难点的突破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把握到位的,如何将课文深入浅出地教好,让学生得到情感升华与体验,这是对教师与学生、文本之间的挑战。课文中沃克医生的态度变化与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对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不多,也会直接影响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此,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相关历史资料,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课上,让学生到讲台上介绍自己查询到的相关资料,这样就让学生适时地了解了课文发生的时代背景。

  为了表现***将军坚强的意志,课文主要写了沃克医生情绪、神态的变化。要理解这些变化,必须联系上下文,结合***手术前后的表现;同时,理解了这个变化,也就体会了***坚强的意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沃克医生情绪变化这一主线,让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感悟。通过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并用语言表述出来。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把思绪推向高潮。在指导学生我重点词语时,一改过去把词“揪”出来独立理解,而是随学生思绪流程,让学生自主积极的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文中寻找答案,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同时,也改变以往重知识轻思维过程的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使学生得到自主,活泼地发展,在本课教学中,我选择了“尝试―认识―再实践”的教学方式。我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用标识符号画出表现人物情绪,心理反应和神态变化的词语,从中体会沃克医生和***将军的心理变化过程,然后以小组形式进行课本剧排演。表演者表演中依照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充分地展示人物心理变化过程。每组表演结束后,其他组对表演情况进行评议,表演者说出自己表演过程中的想法,观看的人据自己的理解不断地提出建议,甚至可以上台来进行表演。不需要老师的分析,也不需要可有可无的问答,***和沃克医生的形象就鲜活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

  课本剧的排演,可谓点燃了学生创新火花。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感悟,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相应的新的图像,通过表演,把自己的创作图像,把自己再造想象表现出来。他们在表演中既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又结合了生活的实际经验;既表演出了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又向外人展现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表演才华。

  通过本次授课,我深深领悟到:重参与,重思维,重创新的课堂既能够激发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性,突出重点,又能解决难点,让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军神》一课的教学总的来说是“课前踌躇满志,课中心急如焚,课后垂头丧气”。

  课前踌躇满志。

  应该说,我对于本文准备较充分,对课文钻研较透。不但对于叙述顺序如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较清晰,对以重点写沃克医生的神态来侧面衬托***钢铁般意志的方法了熟于心,而且设计也较新颖,设计含从谈话“神”到“军神”到“初读谈整体印象”到“从学生质疑中提炼核心问题”,还设计了亮点:让学生抓住直接写***术中动作神态的语句品析,进入情境,披文入境地反复读,读出层次,读出个性,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手术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带着所感所想再读文本,再让学生联系实际回忆自己手脚被刺破的例子,让学生对比***一刀一刀割掉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共割72刀,一共割3个多小时,让学生带着此感受读文本,最后还让学生闭上眼睛进入角色,老师数刀数,学生感受氛围,再把感受说出来。

  课中心急如焚。

  由于课前未及时布置学生预*,多少影响了学生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当课堂一进入正轨学生就对“军神”的猜测,对“***的了解”远未达到教师的预想时,我便开始有点急。而当给了学生3分钟初读文本后,他们对文本的把握和质疑又远未达我之预设(连个分术前、术中、术后三阶段都未说到,更别说对话描写和沃克神态描写)时,当学生质疑时,连个***为什么用假名都不会质疑,更别说沃克医生问真名时要打发护士关上门,为什么沃克医生神态会这么大的变化,以及为什么称“军神”。因为学生的表现之差距令我措手不及,而我“因碍于体现学生主体”不敢结果缺乏“主导、点拔、引导”,结果被学生热情的举手发言和不着边际的质疑把时间给耽误了耗掉了。其实一句“本文写作顺序能发现什么特点”便能提醒学生找到“术前、术中、术后之分”,一句“本文哪种句式较多”很容易找到“对话的写作特色”。

  课后垂头丧气。

  虽然有亮点,能引导学生抓住沃克称***为军神的话反复读,抓住手术中***动作的句子反复读,通过想像画面、想像声音、联系自己受伤经历,反复读,读出层次,也有点把学生带进文本情境。再者让学生闭眼数刀数再说感受,通过句式“虽然***一声不吭,但是他……”课堂上还是闪动生命的活力,擦亮着思维的火花。

  最大的问题,课堂不高效,虽然在努力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感悟、让学质疑,但因为教师点拔时机把握不够好,“该出手不敢出手”,加上老师的评价不到位、语言不精炼,爱重复学生的话,虽然教师满腔热情,激情满怀,并未把学生的激情点燃。

  原因是对学情不了解,高估了学生的表现,对困难预设不足,如果学生的质疑层次较低时怎么办想的.不够。

  不过,这也是学生认知水*的真实反映,他们的整体把握能力不足,方向性不强。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因为*时对学生整体把握和质疑能力的训练时间和水*不够,思路不统一。在课前我的思路仍游离于抓***身份“病人、军人、军神”为线和沃克医生神态变化“冷冷、柔和、慈祥、肃然起敬”以及“手术前 拒绝麻醉、手术中 一声不吭、手术后笑说刀数”,虽然有三套方案,美名为“充分的预设”方能有“精彩的生成”,但连我自己都未确定偏向于哪一套,在课堂上出现思路不清晰就显得很正常了。

  《军神》这篇课文写了军人***右眼严重致残后,坚持不用、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表现了***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在教学时,让学生多角度地解读“军神”,全面认识堪称为“军神”的***。文中作者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神态描写,从正面刻画和侧面烘托来塑造了具有钢铁般坚强意志的***元帅形象。如何去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这个难点的突破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把握的。如何将课文深入浅出地教好,让学生得到情感升华与体验,这是对教师与学生、文本之间的挑战。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读课文感悟“神”

  1、从沃克医生的神态变化中感悟。这篇课文描写的主要人物是***,但描写人物的同时,重点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变化。手术前,沃克医生的表情开始是“冷冷”的,当***拒绝用时又“愣住了”,手术后,当病人说出刀数时,沃克医生又对他非常佩服。这些神情的变化,先让学生读书中自主发现,然后再充分地感情朗读,并想想、议议: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从侧面了解***坚强的意志。

  2、从***在治眼过程中的表现感悟。教学时让学生默读,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手术时表现的相关词句:

  (1)***不愿意使用麻醉剂。

  (2)手术时,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汗如雨下。

  (3)手术结束后脸色苍白,勉强一笑。学生通过朗读,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到一般的军人是做不到的,从而领悟到***手术中忍受剧烈痛苦,体现出他坚强的意志。

  二、在读中感悟,领会“神”

  为了表现***将军坚强的意志,课文主要写了沃克医生情绪、神态的变化。要理解这些变化,必须联系上下文,结合***手术前后的表现;同时,理解了这个变化,也就体会了***坚强的意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沃克医生情绪变化这一主线,让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感悟。通过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并用语言表述出来。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把思绪推向xx。在指导学生找重点词语时,一改过去把词“揪”出来独立理解,而是随学生思绪流程,让学生积极自主地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文中寻找答案。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同时,也改变以往重知识轻思维过程的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使他们得到自主,活泼的发展,在本课教学中,我选择了“尝试――认识――再实践”的教学方式。我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用标识符号画出表现人物情绪、心理反应和神态变化的词语,从中体会沃克医生和***将军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情得到升华。

  三、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体会“神”

  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肯定遇到过生病或受伤的现象。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在医治过程中没有使用麻醉剂进行对比,学生体验到***具有钢铁般的意志

  成功之处: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本堂课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精神,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紧扣重点问题,引领学生感悟。

  本课采用“中心句”引领法,引导学生从沃克医生称赞***的话入手,思考“沃克为什么称***为军神”,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去指导阅读、理解文章内涵。学生重点抓住***在手术中“一声不吭”“汗如雨下”等词语,教师适时采用换词法,播放电影片段等手段,他们逐渐感悟到***的钢铁般意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在课堂上只有抓住重难点,避免琐碎提问分析,才有利于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反复涵咏品味语言之妙。

  2.体会侧面描写,学和用巧妙结合。

  本课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特点,值得学*和借鉴。首先,我问学生还能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军神”品质呢?目的是把目光引到沃克身上。学生通过读书感悟沃克在“求治”“术前”“术中”“术后”过程中语言、动作、神态,体会到沃克医生由冷漠到钦佩的感情变化,从而更能衬托出***的顽强意志。老师因势利导引出“侧面描写”,学生很容易接受。其次,在“拓展阅读,迁移运用”环节,巧妙引用“关羽刮骨疗毒”故事,让学生辨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通过这样读书训练,学和用相结合,学生就会心领神会,运用自如了。

  3.创设图文情境,积累词语有妙招。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目标中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本课积累“镇定自若”“戎马一生”等词语,是依据文本和三年级学生特点设计的。首先,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感悟***“军神”内涵;接着,教师适时增添图文资料,并配着声情并茂地介绍:从青年时期的骁勇善战,到横刀立马千里跃进大别山,再到开国大典、建设新中国的不朽业绩。最后,呈现这些词语,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就会明白它们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从课堂效果来看,孩子们兴趣浓厚,对这些词语既可“意会”,也可“言传”。这一设计体现了课内、课外和生活的有效融合。

  不足之处:在精读感悟环节,预设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放手给学生自读自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的钢铁意志、“军神”精神。但交流时学生体会的不到位,而老师的引导不够深入,学生谈的比较浅显。在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方面也应加强些。

  使用建议:引导学生不仅要抓住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细细体会,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谈体会,两方面结合使学生更进一步把握课文内涵。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