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学反思 (菁选6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

琥珀教学反思1

  《琥珀》这篇课文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故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了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他们对琥珀的兴趣,我在课前作了如下布置:选择你喜欢的途径,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包括图片)。

  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一带而过,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读得有情感,有滋味。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汇报关于琥珀相关资料,有的用文字介绍,有的根据图片介绍,有的利用电脑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个互动环节他们更全面了解了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文中的琥珀什么样子?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激励学生学*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如: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课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实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学*小组在小组长带领下根据学案,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中松脂球形成的段落(从第二至第九自然段)从中得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1、在一个太阳光很强烈的夏日;2、在一大片松林里;3、松脂不断地往下滴;4、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刚好遇到一起。同学们很快找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例如:第八自然段有一句“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同时把两只小虫无可奈何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写两个小动物行动时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突出它们的活泼可爱:小苍蝇“展开”、“停”、“掸掸”、“拂拭、“飞舞”,蜘蛛则是“爬”、“划动”、“扑”……这些收获全是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本节课中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灵活地因势利导指导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应当在感悟后的基础上读得有情感,有滋味,毕竟语文课的特点还是要突出。

琥珀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 学会课文中的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了解琥珀的特点与价值,认识它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一组有关琥珀的图片和装饰品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解释课题

  1 读课题之后,请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2 老师补充介绍琥珀的资料。

  3 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一组不同样子的琥珀图片。

  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特点?(它们都是透明、光滑的,而且里面都有物体;不同的是里面物体不一样。)

  在学生交流之后,老师过渡到新课:我们今天文中介绍的是哪一块琥珀呢?(学生找准图片后,再一起欣赏文中琥珀的样子。)谁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它是什么样子?(指多名学生进行描述,建议能够抓住物体的特点来说,老师及时给予点评)那文中具体写样子的是哪个自然段?

  二 理解课文内容

  1 打开课本,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到描写样子的段落自由朗读,并做上记号。(最后一个自然段)

  2 请学生一起读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里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有其它描写吗?(价值)

  老师过渡语:琥珀有这么大的价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再自由朗读课文,具体描写它形成过程有哪些段落。(2到12自然段)

  3 分析琥珀形成过程(1)琥珀形成必须经历哪两个阶段?(松脂球与化石的形成)(2)仔细读课文,松脂球的形成应有哪些条件?化石形成又要哪些条件?(3)比较琥珀与黄河象化石的`形成有哪些不同?( 4 )作者假想是什么依据?还有其他的故事发生吗?(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说出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4 学*琥珀的发现:学生朗读相关段落(13到17自然段),思考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找出文中所描写的动词。

  三 回顾全文,引导学生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1 对照板书,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再一次熟悉课文内容。

  2 我们这一单元学*了有关化石的两篇说明文,想一想它们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倒叙、顺叙)

  3 优美句段的品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并简要的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四 拓展:1 欣赏由琥珀做成的各种装饰品,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 建议学生在课外多读这类型的书籍,去了解认识大自然的另一面。

  五 板书设计

  琥珀

  松脂球

  形 成:

  化石

  发 现:卷---踩---挖---识别

  特点与价值:透明 光滑 内有物 ;装饰品 药用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空间,假想琥珀其它可能形成的过程。但在实际引导中没有原设计的流畅,当我的问题抛出以后学生们的思维不很活跃,连*时爱发言的陈洁、汪芯羽等都久久不见举手。大约十分钟之后,邓淞说:蜘蛛与苍蝇的巧遇有可能是苍蝇遇难在先,蜘蛛误会在后。紧接着张鑫说:也有可能是蜘蛛去营救啊。黄昊说:也许是在打架……这下可热闹了,有许多同学都假想了它们的巧遇。此时此刻我赶紧抓住学生们的思维,引导认真分析能成立的是哪些环节。然后通过再次对琥珀样子的朗读,学生们恍然大悟,假想不是空想。原来自己的假想没有建立在最原始的基础之上。文中作者的假想才是科学的,合乎情理之中的。

琥珀教学反思3

  《琥珀》这篇课文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故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了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他们对琥珀的兴趣,我在课前作了如下布置:选择你喜欢的途径,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包括图片)。

  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一带而过,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读得有情感,有滋味。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汇报关于琥珀相关资料,有的用文字介绍,有的根据图片介绍,有的利用电脑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个互动环节他们更全面了解了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文中的琥珀什么样子?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激励学生学*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如: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课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实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学*小组在小组长带领下根据学案,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中松脂球形成的段落(从第二至第九自然段)从中得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1、在一个太阳光很强烈的夏日;2、在一大片松林里;3、松脂不断地往下滴;4、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刚好遇到一起。同学们很快找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例如:第八自然段有一句“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同时把两只小虫无可奈何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写两个小动物行动时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突出它们的活泼可爱:小苍蝇“展开”、“停”、“掸掸”、“拂拭、“飞舞”,蜘蛛则是“爬”、“划动”、“扑”……这些收获全是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本节课中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灵活地因势利导指导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应当在感悟后的基础上读得有情感,有滋味,毕竟语文课的特点还是要突出。

琥珀教学反思4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引进课堂。预*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课文,并检查预*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的效果。预*及检查预*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琥珀教学反思5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极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学小品文。在设计教学时,我采用了“逐层深入,引导推想求异”的教学结构模式:首先让学生结合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谈谈对“琥珀”的了解;接着,根据学急于想见到这块奇异琥珀样子的心理,安排学生自学课文思考:这块琥珀到底是什么样呀?边读边画下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汇报:“这块琥珀什么样?”对照图片,了解琥珀的样子,在学生弄懂琥珀的样子后,问:“看到这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此时最想知道的可能是它的形成过程。)之后,再“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画一画这块琥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奇物”真正的形成过程,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大胆探究科学的兴趣,为后面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做了铺垫。然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理解琥珀形成的经过,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既然是推测,那么科学家又是怎样推测的呢?科学家为什么这么推想?依据的是什么呀?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向科学家挑战,大胆求异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力求在本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在本节课上我认为自己有如下两点成功之处:

  一、发展学生思维,注意培养想象力。这篇课文在内容上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很好载体,因此在课堂上理解形成过程的合理性,应该需要哪些条件,启发学生紧紧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培养想象力。

  二、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学生学*,引导孩子深入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不足之处我认为也有两点需要改进: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整合。例如理解完琥珀形成的条件,教师要依据板书进行总结,使学生更加明确琥珀形成必须要四个条件,从而重点更加突出。

  二、教师深钻教材是永远需要锤炼的硬功夫。这一点表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调控不到位上,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科学家的推理有不合理的地方的时候,我没有及时地引导,因此耽误了教学时间。此外,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茫目的多读,其效果不佳。

  1、提纲导路,整体感知。

  首先,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琥珀是怎么形成的?2、这琥珀为什么会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3、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接着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琥珀的知识,然后自然引入到文中这块琥珀的特点,研究价值,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学生不必深读细挖。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而这些内容中,松脂球的形成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课上我们着重讨论了松脂的形成,其中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我们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我注意运用了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松脂,而夏天的晌午是太阳最热的时候”,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假想琥珀形成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义,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的必备的另一个条件。最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热烈。

  3、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针对教材的特点,这篇文章我多次设计了讨论,如学生读完课文后讨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一些学生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需要阅读总结,这样就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再如前面提到松脂球的形成条件也需讨论、品读才能总结出来,后面化石的形成我也设计了讨论内容,使学生明确了文章开头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是有作用的.,它为形成化石及琥珀出现在海滩埋下了伏笔。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它优于个人独立思考。这篇课文虽是一篇科普短文,但故事性强,语言描述生动传神,细致入微,好多地方适合指导朗读,如描写小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再如,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这些都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我适时地进行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适时朗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但在组织课堂时,对课堂的节奏把握虽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实好多细节之处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后要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课堂语言的能力。

  “你认为作者推测的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合理吗?”我的话音未落,刘书豪立刻高高地举起了手,我想,毫无疑问回答肯定是“太合理了",因为前面我和孩子们已经分析了琥珀形成的条件,可以说是面面俱到,“老师我认为不合理”,我愣了一下,完全不在我的教学设计之内,此时,有很多的学生也都似乎被他的观点吸引了,“好,那你说说理由。”我瞬间调整好自己的表情和语气,看我期待的样子,他更加地理直气壮了“老师,苍蝇是有警惕意识的,他不会等着蜘蛛来抓他的”“好,那我们就来找一找描写苍蝇的部分,说说你的感受””“我从柔嫩的绿翅膀,看出这是一只很小的苍蝇””“我从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感受到小苍蝇的无忧无虑,很快活”“我从伸、掸、拂试这几个动词看出小苍蝇正在专心致志的梳洗打扮,”“说得真好!小苍蝇正在欣赏着自己的美丽陶醉其中。”我及时补充道。“老师我还是赞同刘书豪的意见,我也觉得不合理,苍蝇的腿毛是有感应的,他绝不会等蜘蛛来抓他。”“老师,我想补充。”数学大王马钿雨忽地站起来,胸有成竹的说,“苍蝇的腿毛是有感应的,它是根据空气的流动来判断来袭者的。”“哎呀,老师太佩服你们了,你们的知识太丰富了,看来我必须给自己补充能量了。”“好,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文中描写蜘蛛的内容,通过它的动作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很快,很多孩子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我从慢慢地爬过来,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看出蜘蛛是很小心翼翼地爬过来的”“哦,看来蜘蛛是有备而来的,它是那么的小心,唯恐惊动了苍蝇,而此时的小苍蝇还在那儿欣赏自己的美丽呢,()而且它又是一只长着一对柔嫩翅膀的小苍蝇,他能感受到蜘蛛的来袭吗?”孩子们不住地摇头。”那你们觉得作者的推测合理吗?”“嗯,合理”孩子们不住地点头。琥珀是奇异的,而作者合理的想象,严密的推理更让我们惊奇!

  这节课虽然没有课前预设的那么顺利,但是正是孩子们质疑解疑的过程火花四射,才使得课堂是那么的丰富生动。冷静面对孩子们的质疑,巧妙地给孩子们搭建一个讨论辨析的*台,不论是教者还是孩子都将会收获意外的精彩!

琥珀教学反思6

  《琥珀》这篇课文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故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了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他们对琥珀的兴趣,我在课前作了如下布置:选择你喜欢的途径,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包括图片)。

  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一带而过,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读得有情感,有滋味。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汇报关于琥珀相关资料,有的用文字介绍,有的根据图片介绍,有的利用电脑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个互动环节他们更全面了解了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文中的琥珀什么样子?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激励学生学*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如: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课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实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学*小组在小组长带领下根据学案,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中松脂球形成的段落(从第二至第九自然段)从中得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1、在一个太阳光很强烈的夏日;2、在一大片松林里;3、松脂不断地往下滴;4、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刚好遇到一起。同学们很快找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例如:第八自然段有一句“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同时把两只小虫无可奈何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写两个小动物行动时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突出它们的活泼可爱:小苍蝇“展开”、“停”、“掸掸”、“拂拭、“飞舞”,蜘蛛则是“爬”、“划动”、“扑”……这些收获全是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本节课中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灵活地因势利导指导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应当在感悟后的基础上读得有情感,有滋味,毕竟语文课的特点还是要突出。


琥珀教学反思 (菁选6篇)扩展阅读


琥珀教学反思 (菁选6篇)(扩展1)

——《琥珀》教学反思6篇

《琥珀》教学反思1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引进课堂。预*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课文,并检查预*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的效果。预*及检查预*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琥珀》教学反思2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极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学小品文。在设计教学时,我采用了“逐层深入,引导推想求异”的教学结构模式:首先让学生结合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谈谈对“琥珀”的了解;接着,根据学急于想见到这块奇异琥珀样子的心理,安排学生自学课文思考:这块琥珀到底是什么样呀?边读边画下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汇报:“这块琥珀什么样?”对照图片,了解琥珀的样子,在学生弄懂琥珀的样子后,问:“看到这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此时最想知道的可能是它的形成过程。)之后,再“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画一画这块琥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奇物”真正的形成过程,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大胆探究科学的兴趣,为后面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做了铺垫。然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理解琥珀形成的经过,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既然是推测,那么科学家又是怎样推测的呢?科学家为什么这么推想?依据的是什么呀?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向科学家挑战,大胆求异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力求在本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在本节课上我认为自己有如下两点成功之处:

  一、发展学生思维,注意培养想象力。这篇课文在内容上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很好载体,因此在课堂上理解形成过程的合理性,应该需要哪些条件,启发学生紧紧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培养想象力。

  二、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学生学*,引导孩子深入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不足之处我认为也有两点需要改进: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整合。例如理解完琥珀形成的条件,教师要依据板书进行总结,使学生更加明确琥珀形成必须要四个条件,从而重点更加突出。

  二、教师深钻教材是永远需要锤炼的硬功夫。这一点表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调控不到位上,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科学家的推理有不合理的地方的时候,我没有及时地引导,因此耽误了教学时间。此外,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茫目的多读,其效果不佳。

  1、提纲导路,整体感知。

  首先,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琥珀是怎么形成的?2、这琥珀为什么会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3、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接着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琥珀的知识,然后自然引入到文中这块琥珀的特点,研究价值,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学生不必深读细挖。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而这些内容中,松脂球的形成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课上我们着重讨论了松脂的形成,其中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我们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我注意运用了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松脂,而夏天的晌午是太阳最热的时候”,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假想琥珀形成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义,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的必备的另一个条件。最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热烈。

  3、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针对教材的特点,这篇文章我多次设计了讨论,如学生读完课文后讨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一些学生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需要阅读总结,这样就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再如前面提到松脂球的形成条件也需讨论、品读才能总结出来,后面化石的形成我也设计了讨论内容,使学生明确了文章开头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是有作用的,它为形成化石及琥珀出现在海滩埋下了伏笔。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它优于个人独立思考。这篇课文虽是一篇科普短文,但故事性强,语言描述生动传神,细致入微,好多地方适合指导朗读,如描写小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再如,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这些都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我适时地进行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适时朗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但在组织课堂时,对课堂的节奏把握虽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实好多细节之处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后要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课堂语言的能力。

  “你认为作者推测的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合理吗?”我的话音未落,刘书豪立刻高高地举起了手,我想,毫无疑问回答肯定是“太合理了",因为前面我和孩子们已经分析了琥珀形成的条件,可以说是面面俱到,“老师我认为不合理”,我愣了一下,完全不在我的教学设计之内,此时,有很多的学生也都似乎被他的观点吸引了,“好,那你说说理由。”我瞬间调整好自己的表情和语气,看我期待的样子,他更加地理直气壮了“老师,苍蝇是有警惕意识的,他不会等着蜘蛛来抓他的”“好,那我们就来找一找描写苍蝇的部分,说说你的感受””“我从柔嫩的绿翅膀,看出这是一只很小的苍蝇””“我从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感受到小苍蝇的无忧无虑,很快活”“我从伸、掸、拂试这几个动词看出小苍蝇正在专心致志的梳洗打扮,”“说得真好!小苍蝇正在欣赏着自己的美丽陶醉其中。”我及时补充道。“老师我还是赞同刘书豪的意见,我也觉得不合理,苍蝇的腿毛是有感应的,他绝不会等蜘蛛来抓他。”“老师,我想补充。”数学大王马钿雨忽地站起来,胸有成竹的说,“苍蝇的腿毛是有感应的,它是根据空气的`流动来判断来袭者的。”“哎呀,老师太佩服你们了,你们的知识太丰富了,看来我必须给自己补充能量了。”“好,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文中描写蜘蛛的内容,通过它的动作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很快,很多孩子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我从慢慢地爬过来,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看出蜘蛛是很小心翼翼地爬过来的”“哦,看来蜘蛛是有备而来的,它是那么的小心,唯恐惊动了苍蝇,而此时的小苍蝇还在那儿欣赏自己的美丽呢,()而且它又是一只长着一对柔嫩翅膀的小苍蝇,他能感受到蜘蛛的来袭吗?”孩子们不住地摇头。”那你们觉得作者的推测合理吗?”“嗯,合理”孩子们不住地点头。琥珀是奇异的,而作者合理的想象,严密的推理更让我们惊奇!

  这节课虽然没有课前预设的那么顺利,但是正是孩子们质疑解疑的过程火花四射,才使得课堂是那么的丰富生动。冷静面对孩子们的质疑,巧妙地给孩子们搭建一个讨论辨析的*台,不论是教者还是孩子都将会收获意外的精彩!

《琥珀》教学反思3

  教学《奇异的琥珀》我努力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尽力把读的时间,说的机会,问的权利,评的自由还给学生,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了教学过程。

  一以问题为纽带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他们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在课堂中学生若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他们更多的为问题,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

  这里的“问题”包含了师生双方的提问,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所谓“问是为了思”,而学生的思维不仅仅是由老师的启发性提问来锻炼的,它同样需要学生自己的积极提问。为此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多处鼓励学生自由提问的环节,学生既分别对课题提问,“琥珀为什么是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它包含了什么故事……”,又能在课中随即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写它们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什么要写早已有了那样的蜘蛛和苍蝇……”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在教学中我则以“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奇异在什么地方?松脂球要变成化石需要哪些条件?”作为讨论的主线,这些问题连接起来组成了一条问题的纽带,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推敲,在文本中探究,在一系列的“生疑-质疑-解疑”过程中,理解琥珀的特征,琥珀形成的过程和科学价值,从而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和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以发现为中心

  学生能自己去发现、理解蕴藏在文本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松脂球和化石形成的条件,以及它们形成中的奇异之处,是这节课的重点。为此,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文本后,联系语言文字,找出了松脂球形成所需的四大条件:

  形成地时间在夏天,只有在夏日骄阳下,松树才会渗出厚厚的松脂,天越热,温度越高,松脂渗得越多,才能继续滴下,把虫重重包围;形成地点在松树,只有松树才会渗出松脂,松脂厚、黏稠才能一滴就把两虫完全淹没,挣扎也徒劳,才能继续滴,把他们重重包围;条件三是只有十分接*,一滴松脂滴下,才能把他们一齐包住,蜘蛛刚扑过去,松脂刚好落下,早不滴晚不滴,就在那一刹那,早一秒,晚一秒都不行,而且不偏不倚,一齐包住,这真是机缘巧合,十分奇异。条件四是松脂重重包裹,这样才能历经泥沙的掩埋,岁月的浸润;条件五要有两只距离极*的蜘蛛和苍蝇,这样一大滴松脂才能把他们重重包围。学生在自主发现品味文字,重点理解“刚、刚好、一齐、继续、重重包裹”当蜘蛛要扑向苍蝇时,被刚好滴下的一大滴松脂一齐包住,不偏不倚,不早不晚,完整地包住,厚厚的松脂还要继续滴,重重包围住两只小虫,积成松脂球。它形成的奇异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巧”,蜘蛛刚好要扑过去,一大滴松脂刚好滴下来包住两虫,这一切是多么凑巧啊!

  更值得赞赏的是学生在个性话的理解中,感到“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眼泪”写出了忧伤和无奈,他体会出了作者蕴藏在科学知识的叙述中的文艺元素,真正体验了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学生在自主发现中获得理解,获得体验。

  三以合作为方式

  课中学生有多次小组学*的过程,它体现了学生通过倾听、交流、补充获得集体成功的`过程,它是学生自主学*的又一体现。

  课内学生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和原因,小组交流、展示自主钻研的心得,小组内组员互相补充,不同的小组互相补充。他们有的齐读,有的分角色读,有的分节读,有的交流一条件一个原因,有的针对一个词语,一句句子来谈自己的所得,有的归纳课中所得,活用语言,说出“作者推测……因为……”,总之,他们在小组学*中体验了集体成功的付出过程和集体成功的快乐。

  四以运用为中心

  要让学生把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内化,在外化成独立自信的语言表达,就需要给学生创设各种途径来运用语言。为此在课内,学生通过“大胆提问、个性表达,归纳总结,填空说话”等形式,来活用语言。如在总结全文,归纳说话时,学生这样表达:

  作者推测松脂球形成的时间是在夏天,是因为只有在夏天松树才能渗出厚厚的松脂。

  作者推测松脂球形成的地点是在松树林,是因为只有在松树林里才会有松脂。

  作者推测两只小虫曾经在粘稠的松脂里挣扎,是因为透过琥珀可以看见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作者推测这块琥珀约摸形成在一万年前,是因为这块琥珀显出了一万年前的地质年代的特征。

  作者推测蜘蛛想吃掉苍蝇,是因为蜘蛛是苍蝇的天敌。

  由于经历了这样的外化的过程,学生的语言运用得到了锻炼,做到了语言训练唱主角,多元训练贯始终。

  五以情感为载体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中处处有情,而在课文的学*中,实际包含了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包含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更包含了师生间的对话。所以无论是通过媒体制作出松脂球形成和化石形成的具象过程,给学生以直观感受,还是通过情景创设引入课题,各教学环节的过度,小结的语言都有情感的渲染,如总结时我这样动情地叙述:“《奇异的琥珀》是一篇知识性的美文,作者先描写了推测出的奇异的琥珀的形成的过程和条件然后描写了它怎样被发现,最后告诉我们它的价值所在,整个故事合情合理,生动形象。让人不禁感叹天地造化的神奇,它的形成包含了那么多的巧合,它的存在昭示了沧海桑田的悠远,这真是一块奇异的琥珀啊。”

  课中更有对于学生大胆提问,积极发表个性见解的鼓励和赞赏,“你的体验真丰富,你的钻研真有水*,你的朗读让我们身临其境……”,而学生也通过合作或获得了成功的快乐,通过朗读感受到文中的“奇异”。

《琥珀》教学反思4

  《琥珀》这篇课文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故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了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他们对琥珀的兴趣,我在课前作了如下布置:选择你喜欢的途径,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包括图片)。

  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一带而过,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读得有情感,有滋味。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汇报关于琥珀相关资料,有的用文字介绍,有的根据图片介绍,有的利用电脑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个互动环节他们更全面了解了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文中的琥珀什么样子?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激励学生学*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如: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课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实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学*小组在小组长带领下根据学案,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中松脂球形成的段落(从第二至第九自然段)从中得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1、在一个太阳光很强烈的夏日;2、在一大片松林里;3、松脂不断地往下滴;4、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刚好遇到一起。同学们很快找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例如:第八自然段有一句“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同时把两只小虫无可奈何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写两个小动物行动时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突出它们的活泼可爱:小苍蝇“展开”、“停”、“掸掸”、“拂拭、“飞舞”,蜘蛛则是“爬”、“划动”、“扑”……这些收获全是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本节课中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灵活地因势利导指导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应当在感悟后的基础上读得有情感,有滋味,毕竟语文课的特点还是要突出。

《琥珀》教学反思5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极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学小品文。在设计教学时,我采用了“逐层深入,引导推想求异”的教学结构模式:首先让学生结合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谈谈对“琥珀”的了解;接着,根据学急于想见到这块奇异琥珀样子的心理,安排学生自学课文思考:这块琥珀到底是什么样呀?边读边画下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汇报:“这块琥珀什么样?”对照图片,了解琥珀的样子,在学生弄懂琥珀的样子后,问:“看到这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此时最想知道的可能是它的形成过程。)之后,再“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画一画这块琥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奇物”真正的形成过程,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大胆探究科学的兴趣,为后面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做了铺垫。然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理解琥珀形成的经过,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既然是推测,那么科学家又是怎样推测的呢?科学家为什么这么推想?依据的是什么呀?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向科学家挑战,大胆求异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力求在本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在本节课上我认为自己有如下两点成功之处:

  一、发展学生思维,注意培养想象力。这篇课文在内容上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很好载体,因此在课堂上理解形成过程的合理性,应该需要哪些条件,启发学生紧紧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培养想象力。

  二、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学生学*,引导孩子深入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不足之处我认为也有两点需要改进: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整合。例如理解完琥珀形成的条件,教师要依据板书进行总结,使学生更加明确琥珀形成必须要四个条件,从而重点更加突出。

  二、教师深钻教材是永远需要锤炼的硬功夫。这一点表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调控不到位上,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科学家的推理有不合理的地方的时候,我没有及时地引导,因此耽误了教学时间。此外,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茫目的多读,其效果不佳。

  1、提纲导路,整体感知。

  首先,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琥珀是怎么形成的?2、这琥珀为什么会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3、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接着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琥珀的知识,然后自然引入到文中这块琥珀的特点,研究价值,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学生不必深读细挖。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而这些内容中,松脂球的形成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课上我们着重讨论了松脂的形成,其中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我们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我注意运用了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松脂,而夏天的晌午是太阳最热的时候”,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假想琥珀形成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义,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的必备的另一个条件。最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热烈。

  3、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针对教材的特点,这篇文章我多次设计了讨论,如学生读完课文后讨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一些学生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需要阅读总结,这样就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再如前面提到松脂球的形成条件也需讨论、品读才能总结出来,后面化石的形成我也设计了讨论内容,使学生明确了文章开头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是有作用的,它为形成化石及琥珀出现在海滩埋下了伏笔。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它优于个人独立思考。这篇课文虽是一篇科普短文,但故事性强,语言描述生动传神,细致入微,好多地方适合指导朗读,如描写小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再如,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这些都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我适时地进行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适时朗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但在组织课堂时,对课堂的节奏把握虽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实好多细节之处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后要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课堂语言的能力。

  “你认为作者推测的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合理吗?”我的话音未落,刘书豪立刻高高地举起了手,我想,毫无疑问回答肯定是“太合理了",因为前面我和孩子们已经分析了琥珀形成的条件,可以说是面面俱到,“老师我认为不合理”,我愣了一下,完全不在我的教学设计之内,此时,有很多的学生也都似乎被他的观点吸引了,“好,那你说说理由。”我瞬间调整好自己的表情和语气,看我期待的样子,他更加地理直气壮了“老师,苍蝇是有警惕意识的,他不会等着蜘蛛来抓他的”“好,那我们就来找一找描写苍蝇的部分,说说你的感受””“我从柔嫩的绿翅膀,看出这是一只很小的苍蝇””“我从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感受到小苍蝇的无忧无虑,很快活”“我从伸、掸、拂试这几个动词看出小苍蝇正在专心致志的梳洗打扮,”“说得真好!小苍蝇正在欣赏着自己的美丽陶醉其中。”我及时补充道。“老师我还是赞同刘书豪的意见,我也觉得不合理,苍蝇的腿毛是有感应的,他绝不会等蜘蛛来抓他。”“老师,我想补充。”数学大王马钿雨忽地站起来,胸有成竹的说,“苍蝇的腿毛是有感应的,它是根据空气的流动来判断来袭者的。”“哎呀,老师太佩服你们了,你们的知识太丰富了,看来我必须给自己补充能量了。”“好,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文中描写蜘蛛的内容,通过它的动作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很快,很多孩子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我从慢慢地爬过来,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看出蜘蛛是很小心翼翼地爬过来的”“哦,看来蜘蛛是有备而来的,它是那么的小心,唯恐惊动了苍蝇,而此时的小苍蝇还在那儿欣赏自己的美丽呢,()而且它又是一只长着一对柔嫩翅膀的小苍蝇,他能感受到蜘蛛的来袭吗?”孩子们不住地摇头。”那你们觉得作者的推测合理吗?”“嗯,合理”孩子们不住地点头。琥珀是奇异的,而作者合理的想象,严密的推理更让我们惊奇!

  这节课虽然没有课前预设的那么顺利,但是正是孩子们质疑解疑的过程火花四射,才使得课堂是那么的丰富生动。冷静面对孩子们的质疑,巧妙地给孩子们搭建一个讨论辨析的*台,不论是教者还是孩子都将会收获意外的精彩!

《琥珀》教学反思6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说明文,《奇异的琥珀》教学反思。在学*本课时,我首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这个琥珀是怎么形成的?2、这琥珀为什么会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3、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接着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琥珀的知识,然后自然引入到文中这块琥珀的特点,研究价值,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学生不必深读细挖。

  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是全文的重点,而这些内容中,松脂球的形成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课上我们着重讨论了松脂的形成,其中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我们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教学反思《《奇异的琥珀》教学反思》。所以,我注意运用了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松脂,而夏天的晌午是太阳最热的时候”,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假想琥珀形成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义,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的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适时朗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但在组织课堂时,对课堂的节奏把握虽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实好多细节之处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后要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课堂语言的能力。


琥珀教学反思 (菁选6篇)(扩展2)

——《琥珀》教学反思9篇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

  课的开始,我出示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琥珀的图片,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让他们观察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

  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如: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课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实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中松脂球形成的段落(从第二至第九自然段)从中得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1、在一个太阳光很强烈的夏日;2、在一大片松林里;3、松脂不断地往下滴;4、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刚好遇到一起。同学们很快找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

  我们可以从读中发现:第八自然段有一句“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同时把两只小虫无可奈何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写两个小动物行动时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突出它们的活泼可爱:小苍蝇“展开”、“停”、“掸掸”、“拂拭、“飞舞”,蜘蛛则是“爬”、“划动”、“扑”……

  在现实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珍贵的琥珀,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可以由上述条件推出其他琥珀的形成过程,如果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有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美文。所以我出示了一块镶有两只小昆虫的假琥珀,让孩子们编故事。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有个孩子说:从前有个天然形成的松树屋,屋里总有几只小昆虫在嬉戏。炎热的夏季来临,松树开始渗出香浓的松脂,一天两只小昆虫不幸被松脂裹住,刚好有陨石击中了树屋,松脂球随着大树埋入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化石形成了;还有个孩子说一天白蚁王国正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各地的白蚁纷至沓来。

  不料松脂一滴滴落下挡住了它们的去路,白蚁们想搬开松脂,谁知却被松脂裹得更紧。其他白蚁看到兄弟们被困十分愤怒,于是群起而向肇祸的松树攻击,树被它们啃倒了,松脂球被砸入地底……几千年过去了,松脂球形成了化石。本次教学中我在阅读教学琥珀形成部分时把学生抓得过紧,没有让他们充分自学汇报,所以课堂显得沉闷,后来拓展练*时他们才兴奋起来。看来以后在此部分可以给学生提好要求再让他们充分自学讨论,相信效果会更好。

  现将本课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我能从篇末入手,由果朔因的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

  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2、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二、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检查预*的方法,从今学生预**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极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学小品文。在设计教学时,我采用了“逐层深入,引导推想求异”的教学结构模式:首先让学生结合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谈谈对“琥珀”的了解;接着,根据学急于想见到这块奇异琥珀样子的心理,安排学生自学课文思考:这块琥珀到底是什么样呀?边读边画下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汇报:“这块琥珀什么样?”对照图片,了解琥珀的样子,在学生弄懂琥珀的样子后,问:“看到这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此时最想知道的可能是它的形成过程。)之后,再“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画一画这块琥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奇物”真正的形成过程,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大胆探究科学的兴趣,为后面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做了铺垫。然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理解琥珀形成的经过,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既然是推测,那么科学家又是怎样推测的呢?科学家为什么这么推想?依据的是什么呀?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向科学家挑战,大胆求异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力求在本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在本节课上我认为自己有如下两点成功之处:

  一、发展学生思维,注意培养想象力。这篇课文在内容上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很好载体,因此在课堂上理解形成过程的合理性,应该需要哪些条件,启发学生紧紧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培养想象力。

  二、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学生学*,引导孩子深入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不足之处我认为也有两点需要改进: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整合。例如理解完琥珀形成的条件,教师要依据板书进行总结,使学生更加明确琥珀形成必须要四个条件,从而重点更加突出。

  二、教师深钻教材是永远需要锤炼的硬功夫。这一点表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调控不到位上,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科学家的推理有不合理的地方的时候,我没有及时地引导,因此耽误了教学时间。此外,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茫目的多读,其效果不佳。

  1、提纲导路,整体感知。

  首先,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琥珀是怎么形成的?2、这琥珀为什么会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3、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接着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琥珀的知识,然后自然引入到文中这块琥珀的特点,研究价值,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学生不必深读细挖。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而这些内容中,松脂球的形成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课上我们着重讨论了松脂的形成,其中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我们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我注意运用了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松脂,而夏天的晌午是太阳最热的时候”,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假想琥珀形成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义,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的必备的另一个条件。最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热烈。

  3、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针对教材的特点,这篇文章我多次设计了讨论,如学生读完课文后讨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一些学生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需要阅读总结,这样就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再如前面提到松脂球的形成条件也需讨论、品读才能总结出来,后面化石的形成我也设计了讨论内容,使学生明确了文章开头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是有作用的,它为形成化石及琥珀出现在海滩埋下了伏笔。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它优于个人独立思考。这篇课文虽是一篇科普短文,但故事性强,语言描述生动传神,细致入微,好多地方适合指导朗读,如描写小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再如,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这些都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我适时地进行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适时朗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但在组织课堂时,对课堂的节奏把握虽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实好多细节之处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后要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课堂语言的能力。

  “你认为作者推测的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合理吗?”我的话音未落,刘书豪立刻高高地举起了手,我想,毫无疑问回答肯定是“太合理了",因为前面我和孩子们已经分析了琥珀形成的条件,可以说是面面俱到,“老师我认为不合理”,我愣了一下,完全不在我的教学设计之内,此时,有很多的学生也都似乎被他的观点吸引了,“好,那你说说理由。”我瞬间调整好自己的表情和语气,看我期待的样子,他更加地理直气壮了“老师,苍蝇是有警惕意识的,他不会等着蜘蛛来抓他的”“好,那我们就来找一找描写苍蝇的部分,说说你的感受””“我从柔嫩的绿翅膀,看出这是一只很小的苍蝇””“我从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感受到小苍蝇的无忧无虑,很快活”“我从伸、掸、拂试这几个动词看出小苍蝇正在专心致志的梳洗打扮,”“说得真好!小苍蝇正在欣赏着自己的美丽陶醉其中。”我及时补充道。“老师我还是赞同刘书豪的意见,我也觉得不合理,苍蝇的腿毛是有感应的,他绝不会等蜘蛛来抓他。”“老师,我想补充。”数学大王马钿雨忽地站起来,胸有成竹的说,“苍蝇的腿毛是有感应的,它是根据空气的`流动来判断来袭者的。”“哎呀,老师太佩服你们了,你们的知识太丰富了,看来我必须给自己补充能量了。”“好,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文中描写蜘蛛的内容,通过它的动作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很快,很多孩子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我从慢慢地爬过来,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看出蜘蛛是很小心翼翼地爬过来的”“哦,看来蜘蛛是有备而来的,它是那么的小心,唯恐惊动了苍蝇,而此时的小苍蝇还在那儿欣赏自己的美丽呢,()而且它又是一只长着一对柔嫩翅膀的小苍蝇,他能感受到蜘蛛的来袭吗?”孩子们不住地摇头。”那你们觉得作者的推测合理吗?”“嗯,合理”孩子们不住地点头。琥珀是奇异的,而作者合理的想象,严密的推理更让我们惊奇!

  这节课虽然没有课前预设的那么顺利,但是正是孩子们质疑解疑的过程火花四射,才使得课堂是那么的丰富生动。冷静面对孩子们的质疑,巧妙地给孩子们搭建一个讨论辨析的*台,不论是教者还是孩子都将会收获意外的精彩!

  这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其中,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又是琥珀形成过程中的重点,可谓是重中之重,解决了松脂球形成过程这一重难点,从而就能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想象推理的合理性,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激情引入?提问点拨?入境再现?小组总方法。现将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兴趣,而且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同时教师适时的点拨,也为学生梳理了课堂结构,是整节课的教学显得条理清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教手段的运用

  所设计的动画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让学生再现松脂球的形成的过程,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朗读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样的.课教学设计,既使学生学懂了松脂球的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从而也为学生理解湖泊形成过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所以说,在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么,本节课中,我是如何确定整合点的呢?

  整合点的确立原则:根据学生对于琥珀知识的匮乏,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琥珀的相关知识困难相当大,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在第一环节,就像学生们出示了很多关于化石的图片。

  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

  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2、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检查预*的方法,从今学生预**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3、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找资料,课上交流讨论,然后观看制作的动画,教学效果一定很好,也不至于因为担心讲不完课,而让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读课文。

  4、如果能有些实物展示,我想可能会更好。不光从文章内容上理解,能用手摸一摸,感知以下,就会拉*琥珀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总之,这堂课是我和学生的一次大胆尝试,不管成功与否,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总结由松脂球变成琥珀的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而且时间比较充足,这可是我的一大进步,体现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理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能小结出条件,非常令人高兴。有了这一次的历练,我一定很有很大提高。

  教学《琥珀》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围绕“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这一单元语文要素进行。

  1.“主题教学”使语言学*充满情趣。

  在教学的主体部分设计了两个情境,让学生想象琥珀形成的经过,能巧妙地将朗读指导、口语交际练*、词句理解等环节穿插其间。这些语言活动使师生间的互动流畅自然,就像*时的闲聊,但比*时的闲聊更注重内在的严谨逻辑。学生也完全置身于充满趣味的教学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在不知不觉中既积累了语言,又获得了独特的体验。

  2.实现“用教材教”。

  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课根据课文特点,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确定为教学重点,但没有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课文解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教学提问和学生提问两个环节组织小型的主题研究活动。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相关知识得到整合,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得到快速的提升。

  整篇课文的教学中,老师不拘泥于教材,学生不受制于课文,课堂气氛轻松愉悦。老师完全把自己当作学生学*的伙伴,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地表达,类文链接根据自己的方式讨论、交流、学*。学生们时而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历史的长空里翱翔,时而又回到现实世界提出一个个疑问。课堂上,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开放的,他们的思想也是自由的'、开放的,课堂由此生机勃勃。

  《琥珀》这一课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展开合理的想象”。文章条理清晰,描写生动。为了将语言感悟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德育渗透点——激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琥珀教学反思 (菁选6篇)(扩展3)

——猫教学反思 (菁选6篇)

  初读《猫》一课,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爱护弱小动物,关爱卑微生命这样的主题,学生们也能够很容易地在文中读出这样的主题。徐志耀老师在《启蒙生命的责任——郑振铎<猫>解读》中说:“我们在教学中这样一个问题常常无法回避:为什么作者在文本写道‘自此,我们家永不养猫’,如果仅仅是关爱弱小的生命,他完全可以如当今社会很多动物保护主义者一样,继续收留那些流浪的猫犬,用自己的关爱来弥补无心的过失。他没有这样做,说明文章的主题绝不应局限于这个层次上,其中还包含着作者更深层的思考。”最后一只猫虽然丑陋,可也是一个鲜活生动的生命,“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让我们感觉如此温暖,安静,美好。可是“我”却无情地去棒打它,甚至“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我”的暴怒、虐待,“我”的被针刺过的良心,“我”的妄下断语,没有判断明白带来的冤苦等,这个层面上的理解学生都能读出,文章也明明白白地写出来了。那么,教学要教什么?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教孩子能读出的东西(重温也是一种教学),更要教出他们应该要读出却还没有读懂的东西,而且,教法不是告知,是在教师的点拨下感悟体验最终收获。回到文章深处阅读,我们会问,针刺良心,刺出了什么?“我”严于律己、自我解剖又得出了什么?“永不养猫”的负罪感的背后又是什么?人性的多面性!生命的*等、自由的诉求!维护生命价值的可贵!尊重生命的漫长的路,强弱之分的社会状态,人性中的凶恶、冷酷、残暴和阴暗的暴露提示着人性中善良、仁爱、公*、正义等美好一面的觉醒。文中的“我”剥夺了小猫的生命,“我”的忏悔和负罪又说明什么?过深的解读对初一学生而言,自然不适合,但一点都不去思考文本的深度,教学必然走向浅表化。我们应该教学生认识到:判断未明,勿轻结论;否则,既伤人,又害己。而且,我们还应该通过郑振铎先沉重的笔触去感受“一个时代知识精英对生命的尊重与高度的责任感”,语文,才是一种文字的精神的滋养和唤醒。

  第二只猫走失后,“我也怅然的,愤然的,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这里的“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引起了我的深深思索。第三只猫,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诉说,它不是也被这些“不知名的”夺走了所爱的东西吗?生命,尊严,*等,自由,价值等,这是猫的所爱,也是所有生命的必须。这些“不知名的”是什么?人性中的丑陋、阴暗面,自私,残暴,地位等等。这样一想,文章的情节被打通了,文章的理解也更加顺畅了。这堂课,我们就来找这些“不知名”的东西,就来思考“我们所爱的东西”,作者写作的目的就从这里亮堂开来。

  《猫》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简短,作者写了大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爱猫爱生活的情感,在教学中我注重对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抓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在学*大猫性格古怪一段时,我抓住了“屏息凝视”这个词,先让学生说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是闭住呼吸,有的学生说是抑制呼吸,我让学生去查字典,知道“闭”是。。。。,“凝视”是专注的盯着一个地方看,让学生把这两个词连起来理解就是“有意识的抑制呼吸,眼睛专注的盯着一个地方看”,让学生明白,猫为了等老鼠的出现,怕自己的呼吸声吓跑了老鼠,所以有意识的抑住自己的呼吸,眼睛专注的看着老鼠洞,生怕老鼠跑了,让学生说,从这个词里你看出了什么?学生说,在这个词里看出了猫的尽职。理解了词语意思后,我让学生也屏息凝视盯着一个地方看几分钟,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说,眼睛很累,觉得心里憋得慌,我继而启发道:“你们看几分钟就觉得很累了,那猫盯着老鼠洞一连就是几个小时,它累不累?它累了也不休息,还是依然闭息凝视盯着老鼠洞,从中你看出了什么?”经过理解和自身体验,学生明白了从“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这句话里看出,猫真的是非常尽职,难怪老舍那么喜爱它。

  2、体会拟人句的作用,体会作者爱猫的感情。作者在写猫时,采用了拟人的写法,把猫当作人来写,突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在理解“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介绍老舍的生*:“老舍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酷爱写作,视写作为自己的生命;他也酷爱养花,他家里有几百盆花,每天除了写作就是摆弄花草,家里的花死了,他要难过好几天。”然后让学生看书理解,他这么爱写作,当猫把他的稿纸踩脏后,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当作梅花来欣赏;他那么爱花,当小猫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时,他也不生气,反而觉得它们生机勃勃十分可爱。从这些语句里,看出作者把猫当作自己的孩子似的,看它干什么都觉得可爱。都舍不得责备,由此可

  以看出作者特别喜爱它们。

  3、注重写法的渗透,读写结合。在学*小猫一段时时,先让学生找出作者从几方面来写小猫的淘气可爱的,然后说出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最后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因为渗透了写法,学生很顺利的写出了片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课上读的形式少,有感情朗读来有待提高。

  《猫》是郑振铎先生的名篇,讲述了家里三次养猫的经过,故事性比较强。因为打算用这节课录课,所以准备的很充分。差不多用了一星期的时间。但即便如此,讲起来还是有一定问题。三班是第一节课,可能是因为有人在录像的缘故,有些紧张,以至于讲得太快,将本来差不多两节课的内容用一节课就讲完了。讲完之后发现学生们很迷茫,虽然看似他们很积极。

  但实际没学到什么,对知识点并没有完全理解,效果很不好。讲完后指导教师也说,太快了,语速也有点快,把节奏放慢,别紧张。痛定思痛,我重新把课文内容看了一遍,吸取教训,划分没部分大概用多长时间,这样在四班讲得时候明显好很多,内容讲透彻了,节奏也把握对了。第二课时时,由于在三班讲得太快,基本没剩下什么东西,所以只能多说,也让学生多说,比如拓展训练是“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被误解?怎样才能减少被误解的几率?”我让同学们想一下,然后畅所欲言,发现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也能从自己的故事中更好的体会文章主旨,这算“因祸得福”了吧。但在四班讲的时候,因为停电,多媒体不能用了,只能回归原始,因为怕大家不能理解,所以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写,结果发现时间不够用了,拓展训练没有时间做了。后来指导教师说在黑板上写太多了,太浪费时间,只写重点或学生们不认识的字就行,没必要写那么多。

  虽然讲解这篇课文时状况百出,但通过这些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以后要注意。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成语。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于无疑处设疑,于矛盾处置疑,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态度。“文章向大家介绍了几只大猫?”原是无疑之处;而“面对这样性格古怪的大猫,老舍先生一定很头疼了?”这又是文章的矛盾焦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文中找理由、摆事实,忙得不亦乐乎。教师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一句话,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可能。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如本文中对“蹭”字的理解,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猫》是郑振铎小说的名篇,作者用朴实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沉郁。其文笔朴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挚,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本文篇幅较长,用一课时讲完,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惯,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旨意所在。

  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深情是重点,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是难点,这也正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所以,此课教学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一、说猫的来历、外形、性情、结局:

  试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叙述的表达能力。课堂上学生认真积极,实现了这一目标。

  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我出示了说明文《猫》,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说明文与散文的不同,导出散文写物是为写人、写人的感情,自然的引出第二个板块。

  二、找表达感情的句子,品味文章深情:

  这一环节是重点,而品味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是重中之重。所以用时最多。因为初一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为帮助他们理解体会,所以我设计了“假设你的小猫死了……”“假设你的小猫被抱走了……”以及教师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来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这一设计联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课上学生“骂死他”这样的回答的确是真情流露。

  在这一环节中文我注意了详略的安排:前两只小猫略,第三只小猫详。这样为感悟文章的道理做好铺垫。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从而引出散文的终极目的是让人明理。

  三、说感悟,明道理。

  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的人数多,说出了自己的认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最后联系学生的作文,让他们明白了:通顺的叙事+真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是同学们努力的方向。

  以上这三个板块由浅入深,逐块推递,让学生自由说话、至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课上完了,目标也实现了,教材挖掘得也够深了。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主动。回顾这堂课,自己并不十分满意,觉得最大的遗憾是:

  学生自由说话了,学生主动说话了,但学生说的还是少,老师讲的还是多。

  分析原因:

  1、因为课前听说我上课的班是整个年级最差的一个班,所以,一上课我就信心不足,老是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一不发言我就说。

  2、学生预*情况比我估计的要差。学生一说慢了或说错了我就着急。

  3、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余毒”还影响着我,有问题就急着要答案。

  当然在学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通过艺术的“介入”来调控活动方向,来增强活动的厚度。可是,教师的这种“介入”应该控制在怎样的一个“度”上,才不至于喧宾夺主,不至于越俎代庖?这将是我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探索的问题。

  另外我还有一大收获,那就是要相信学生,相信自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施展的才能就有多大。”今后我会把课堂变成学生的最大的舞台。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生动有趣的散文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突出了语文学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上课时以研究性阅读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个性化阅读,使课堂充满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和谐统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的驱动力,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多种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画面中,获得生动、直观的感受,引领学生融入文本去阅读、去探究,让学生乐学、善学。

  注重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

  对本文中“蹭、屏息凝视、丰富多腔”等字词的理解,没有停留在字面上,而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想象、去尝试、去感悟。学生已经充分地朗读了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体会到了那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韵。

  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情怀,从而树立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本节课的教学,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使学生在品词赏句中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学到了语文阅读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大胆想象的天地。


琥珀教学反思 (菁选6篇)(扩展4)

——琥珀优秀作文 (菁选6篇)

  大约在一万年以前,一只绿苍蝇被炎热的太阳光晒得一翅膀的汗水。突然风一吹,正好吹中了这只绿苍蝇,现在他的翅膀上满是灰尘了。可能是太重了,所以掉在了一课老松树上。他嗡嗡地叫着,似乎在说:

  “好讨厌的太阳光,都快把我晒死了。还有这风,你吹就把我翅膀上的汗水吹掉吧,为什么还要把灰尘吹到我身上呢?要知道你把我那柔嫩的翅膀压断了,那我就丑死虫啦!”

  在他打理翅膀的时候,并不知道危险在靠*。

  一只黑色的中型蜘蛛出场了,它正在寻找猎物。这时,它发现了这只苍蝇,它想;“多胖的一只苍蝇,足够我饱餐一顿了,想想就有点小心动。”

  这只蜘蛛缓缓地向苍蝇靠*,越来越*。当它正准备抓住苍蝇时,一大滴松脂掉下来,将蜘蛛包裹起来。苍蝇好像发现了危险,准备起飞,但可惜太迟了。他也被松脂包住了。

  这两只小虫拼命挣扎,但已经没用了。

  他们和松脂球一起掉在了一片树叶上。天上下起了雨,他们被冲到河里,然后流到了海里。经过一万年的岁月,松脂球变成了琥珀。树呢?已经变成沙子了。

  又是一个雨夜,海浪正在怒吼,雷鸣声响彻家家户户。这枚琥珀被冲到了岸上。天晴了,一个快活的小女孩跑了出来,结果刚好被这枚琥珀绊倒了。她爬起来,发现了这枚琥珀。她被这琥珀金黄色的光给吸引,高兴地拿回家送给了妈妈。

  电影《邮差》里,寂寞小岛上的邮差,在他的诗人朋友离去后,以朝圣的姿态,跑遍整个岛屿,在海岸线,在星空下,在悬崖边,在教堂里,在渔港,在妻子隆起的腹部……录下了种种声音,那是整个影片中最触动我的部分;

  海湾的海浪声,轻轻的;海浪,大声的;掠过悬崖的风声;滑过灌木丛的风声;忧愁的渔网声i教堂的钟声;岛上布满星星的天空,我从未感受过天空如此的美;儿子的心跳声。

  有时候想一想,声音还真是个有趣的东西。可以当作人的第二张脸吧?在隐去面容和动作后,将呈现得格外真实和清晰。如此,一个人的种种气息,在声音里便无法遥逸。

  你有没有对一个人,在多年之后,已经忘记了他的相貌、他的名字,连记忆也变得模糊,却始终记得他的声音?你有没有在心里柔肠百转地想念一个人,于是山长水远地拨通对方的电话,在一声轻轻的应答之后,只是说一句“哦……没有事,我只是想听听你的声音”。

  有一种亲*,叫作声音的相对。两个声音在暗夜里相互依偎,静静缠绵,伴随着呼吸的深浅和心跳的律动,一切都变得有意思起来。

  时间犹如一个巨大的容器,将周遭牢牢包裹。时间又如发丝,总是不经意地拂过你温热的心尖。时间也可以将声音凝结成琥珀,不需要千年万年。它身上每一道清晰可见的纹理,都是一条神奇的时光脉络。

  用手托起一块琥珀,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啊!晶莹剔透却有颜色的深沉,仿佛时间在刹那间定格。或许是时间老人也被这美打动,止步不前了。

  我看那小虫,那小虫也盯着我。也许它生前愿望未遂,死后却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这琥珀坚硬无比,永远透露着一种坚强的美。

  看到它,再看那窗外灿烂的阳光,我不由得想起阳光使者梵高。看那《向日葵》,灿烂的金黄色在笔尖流淌,我想象到蓝天下,梵高在画布上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激情与梦想。这向日葵不恬静,不温柔,它透露着一种张力,一种激情,它的叶子直立着,呼喊着,要征服世界,要得到世界的认可!就是这样的一幅画,在当时却被埋在灰尘下,人们不屑于去欣赏它,唾弃着,鄙夷地将它掩盖。可梵高是坚强的,他没有放弃,他永远都不会放弃!就这样,他用颤抖的手,带着忧伤的眼神,画着一幅幅作品,但它们的命运……不管怎样,他坚持下去了,他承载了阳光的使命,尽管他愿望未遂,在悲伤中死去……

  但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在废墟中找到了它,人们惊叹了,惊叹于这一片片金黄的叶子组合成的金黄人生!

  梵高,一个阳光使者,留下的坚强琥珀在阳光的抚摸下,放出了恬静光彩……

  教堂的钟声响起,此起彼伏,就像命运使者贝多芬

  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可谁又能领悟《命运》里面的真谛?他感受不到上帝的福音,可他感受到了自己心底的福音。他不愿意被悲惨命运的铁蹄践踏,他愤愤不*,要叩击命运的大门!从他的肖像画中,我看到了他坚强的眼神,像团团烈焰,要把悲惨的命运吞噬!他抿着嘴唇,拿着笔,坚定地在纸上写下音符,谱出命运之歌!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是一座火山,纵使这座山倒塌,火热的岩浆也会从他的头颅里喷出,那是坚强的烈焰!

  贝多芬,一个命运使者,他留下的坚强琥珀,溢出熊熊燃烧的烈焰!

  光明使者海伦凯勒

  眼睛是被缩小的心,我们希望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给小鸟送去秋波,给花草送去关爱,与蓝天深情对视,互诉情语。可命运之神将重担压在这个小女孩身上,她的生活中没有色彩,只有黑暗。当然,她难过,她暴躁,她悲伤,她愤愤不*,可她知道这无疑是往伤口上撒盐。于是,她在心里点起了一盏灯,把心灵照得亮亮堂堂。这坚强之光把她的荆棘路照亮,她终于战胜自己,获得多项殊荣。她创造了奇迹!

  海伦凯勒,一个光明使者,她留下的坚强的琥珀,是一双明亮的心灵。

  我渴望得到那块琥珀。

  捧着它,凝视它坚强的内核。

  寒假到了,我到奶奶家做客。每天都在家宅着,上午写作业,下午拉小提琴,这样的生活渐渐变得枯燥起来,好像一个故事,早已知道自己的结尾,更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小鸟,想去拥抱蓝天,却被一个笼子永远禁锢在那里。我向奶奶提出自己的远行梦,可奶奶总是不许我出去,令我很是沮丧。

  一天,我听到奶奶的钢琴曲,便出屋查看,奶奶闭着眼睛,双手挥舞着弹奏一曲古老的俄罗斯舞曲,身体微微前倾,好似回味着岁月,突然,我看见奶奶胸前有一个挂坠,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闪着星星般璀璨的光芒,更像是一枚通体发光的宝石。我走上前去,轻轻把这珍宝放在自己手里欣赏一番。

  这是一枚琥珀,有鸽子蛋一般大小,它通体*似透明,中间能看到阵阵的波纹,整齐的如同一棵大树的年轮,仿佛诉说着回首的岁月,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柔和而又美丽的光芒;周围泛着一层金黄,仿佛是在给这艺术品镶上一道金边,使它变得富贵和高雅;将它握在手中,触感细腻而又光滑,仿佛握着一颗无暇的珍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轻轻的抚摸,温润而又不失典雅。一种柔和的感觉从指尖传来;轻轻嗅一下,仿佛置身于森林之中,那股迷人清香能让全身放松下来。那琥珀之中的小蜘蛛,仿佛在沉睡一般,透过琥珀,都能清晰看见蜘蛛腿上那细微的绒毛。这蜘蛛通体呈灰色,就像一粒尘埃,普通而又丑陋;身上有几处青蓝色的斑点,像是一群发霉的真菌,让人很不舒服。与这如同宝石一般的琥珀相比,它好似一只丑小鸭,又像一枚长在婴儿身上的胎记,十分违和。小蜘蛛的腿微微蜷缩,像是在捕食前的蓄势,更像是午后的休憩,真实而又立体。

  我仔细端详着可怜的小蜘蛛,心中微微地叹口气,心想:这蜘蛛是多么的可怜啊!在几千甚至几百万年前,这只小蜘蛛还在享受着午后的暖阳,甚至还在进行休息,这时,一颗巨大的桉树掉下一大滴黄色的液体,不偏不倚地砸蜘蛛身上,它仿佛还想离开这粘人的家伙,但紧接着一滴,又一滴,将它紧紧困在这牢笼里,这样过了几百万年,经历了无数次的风吹雨打,才成就了这枚美丽的琥珀。

  我正为小蜘蛛而叹息,奶奶已弹完了最后一个音符,她缓缓睁开双眼,挑起眉头问我是否喜欢这枚艺术品,我怔了怔,把我的同情告诉了奶奶,奶奶轻轻笑了笑:这,是小蜘蛛的幸运,如果它没有被这粒树脂粘上,那它便是尘埃落地;但命运没让它止步于此,它变成了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它还在与几千万年的后世们交流,让他们欣赏,这将是多大的幸运啊!

  听完奶奶的话,我将这枚珍贵的琥珀紧紧握在自己手里,轻轻地笑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大约有几千万年前了。

  一个夏日,太阳暖暖的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上飒飒的响着。

  一只小蝴蝶展开它柔嫩彩色的翅膀,在阳光下快乐的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儿。

  那只小蝴蝶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还伸起翅膀来,好像正在向大家展示自己美丽的翅膀。它那薄薄的翅膀上印着许多绚丽多彩的花纹,那五彩缤纷的花纹像一朵朵绽放开的花朵,在空中自由的飞舞,飞进花从中都分辨不出哪个是花儿,哪个是蝴蝶了。就在这时,那只小蝴蝶飞到了那棵松树下的一朵刚刚盛开的花朵上面,正准备吮吸花蜜时,一颗巨大的松脂滴落在了树干上,把花儿和美丽的蝴蝶包在了里面。蝴蝶使劲地挥动着翅膀,想要逃离老松树那黄色的眼泪中,可是她被那粘稠的液体黏住了,美丽而的蝴蝶再也不能吃到美味的花蜜了,花儿也再不能盛开了。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美丽的蝴蝶重重的包裹在里面。

  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蝴蝶飞来飞去,成千上万的花儿开了又凋谢,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小蝴蝶被埋在一个松脂球中,挂在一棵树上。

  许多年后大家终于发现了那个晶莹剔透的琥珀,它让我们明白了在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就有了蝴蝶……

  光落了90度不见踪影,一片阴霾。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的时候窗户开着,风不住地往里灌,吹得我缩了缩脖子。笔下的文字才写了一行。一片英语作文,写自己第一次的经历。看着那些作文提示就觉得好笑:在你的业余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第一次学画画,第一次做饭,第一次骑车……把那些让你也许永生难忘的第一次的经历记录下来吧,那一定会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那些东西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没什么好去记录下来的。我还清楚地记得一个月前我最后一次看阿冰写的文章之后我就把光标移到了她的灰色的头像上,点了右键。删除。

  那些我曾经那么珍惜的东西都已经被我删除的那么一干二净一点不留了,还留着其他的那些东西做什么。记忆的容量没有那么大,太多的总是要淹没掉一些东西的。新发的中学生时代上面有篇文章,越放下越快乐。所以我选择了放弃很多东西,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在留恋也没什么意思。分了好几次把过去的朋友删了一遍,qq理了干净,一点都没有空旷的感觉,但是心里还是没有释然的感觉。就像是一条笔直的路突然在某个地点拐向了另一个方向,但是拐角处人烟寂寥,光怎么也照不到。

  一整天考了四门课程。我不吃早餐不吃中饭终于在最后坚持不住了。外面略微地下了点小雨,我慢吞吞地收拾着书包,接下去是到老师家里补课。阿凌跟阿倩在外面等我,她们一并趴在护栏上,看着外面青蓝带点微灰的天空。教室里面十二盏灯全开着,亮得跟正午十二点的太阳一样,知不是一点也不温暖。阿倩突然在门口跟我说了声阿澈我们先走了。 然后就听到阿凌对着阿倩喊着喂,你真的不等她了么。诶 你等等我呐。

  我什么都没说。我曾经说过的,没人是我的同伴,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敌人。 但是阿倩躺在床上她对我说阿澈你还有我。在这个世界上你还有我。 我想我遇到了一个多么好的女孩子呐,她温柔地包容我,容忍我的放肆,听我说着我在喜欢的那个男生的名字。现在我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她刚刚对我说的那句话。

  一个人始终是我自己选择的路,我没有抱怨的理由。

  走出教室的时候在拐角处阿倩突然窜出来吓了我一跳。我也不知道她是想跟我玩还是被阿凌拉住了没有走,我不善于言辞,只能对着她笑了笑。我是个及其敏感的人,她刚才对我说的那句话还是被我刻在了心里,她大约是没察觉到我的冷漠,如往常一样一边说着我没钱啦没钱了一边笑着往前走。

  在十字路口分成了两道,刚好是一左一右。阿凌跟阿倩走在一起。我自己走一条路。阿倩本说着要陪我走一段,但是还没等她反应过来我就已经走了出去好远。

  生活以千百种恣态出现在我面前,但我却找不到哪条路适合我。还来不及去伸手触碰太阳铅灰色的云马上就浮游了过来。我依稀还记得大约一年前的那个夏天川用她的自行车载着我回家,我坐在她的后车座位上伸手揽住她的腰。她对我说,以后我都载你回家吧。她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弯的跟月亮一样,脸颊上带着的一点点淡黄色的雀斑纠在了一起仿佛要被她明媚的笑给融化。最后一次做她的自行车后座,她轻轻地对我说,一个夏天过去了呐。

  时间过于苍白沉不进心底的几经沧桑变得破旧,日光下的瞳孔变得深邃见不到底,目光穿梭在明与暗之间,朗朗的苍茫。我的执拗划破了纸张,苍穹无力。像是突然变故的风景,落入眸中曾经无比熟悉的物件都被蒙上了一层灰。我感觉像是记错了什么事情或者忘记了什么东西一样,心里有根弦在隐隐拨音。

  一出堇色流年扬起的花落颜色如此鲜明,甚至可以看清花瓣上的点点纹路。影子在天际游走,浮光掠影一大群白鸟飞过留下最后的光在这个世界。

  一场无声无息的演出轰然留在了心中,我却忘记了那个女人的名字。


琥珀教学反思 (菁选6篇)(扩展5)

——社戏教学反思 (菁选6篇)

  一、简化结构,寻找长文短教新的途径

  三年前的那个课例,教学设计也是简单的,运用关键词阅读法,从“乐土”起,将文本从美景、趣事、淳人、真情四个方面解读,结课时用一首小诗(小诗附文后)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组,这样就将长文读薄,也就顺利实现了长文短教。

  这一次,我仍旧沿用了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只不过把关键词的切入点换成了标题“社戏”二字,打乱以前从“景”到“事”到“人”再悟“情”的这个顺序,变成了从“事”到“人”再到“景”, 最后悟“情”。这三个环节的阅读结束之后,都分别用了一句话来概括所讲文本的主要内容,所以最后这篇长达4000多字的小说就变成了三句话:一件有波折的趣事,一群有情味的乡人,一幅有特色的美景。我的目的是想在各个环节中将学法和写法贯串进去,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了解和学*更多的写作方法,积累更多的素材,真正实现文本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通与融合。

  要实现课堂结构的简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关键词阅读法,就是在文中寻找到一个可以支撑起全文内容解读的词语,这就是那个关键词,这也是教学的突破口。顺着这个关键词,就可以把文本内容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进行重组和压缩,文本就变成了某几个方面的内容或某几句话或某几个词语,教学变得灵动,教法就可灵活,课堂就会灵性,学生就有更多灵气。《安塞腰鼓》和《社戏》我都采用这样的方式,我认为这种阅读法留给学生的印象深刻,课堂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扩大。

  二、朗读教学,使用支撑课堂素的方式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法宝之一。但朗读在语文课堂却越来越少,尤其是公开课上,有限的几次朗读都变成了必须呈现的方式或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表演,也就是说,朗读与文本理解是水与油的分离状态,根本没有有机地融为一体。

  我现在的课堂,经常采用的读文本的方式就是默读、朗读;小组读、全班读;小声读、高声读。书声琅琅的状态才应该是语文课堂最真实最美好最温暖的状态!

  下面专门说说朗读。

  教学片断1

  师:从课文14—21段中我们已经从正侧两个角度分析出那夜的“戏不好看”,可是作者却在最后一段中这样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生读。(很*淡随意)

  师:这句话强调的重点词是什么?

  生1:好豆,好戏!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什么词?

  生2:我觉得“实在”这个词也应该重读,因为它表现了作者对那夜的“豆”和“戏”的高度评价。

  师:你关注了这个副词,很好,这个词起着强调的作用,那我们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词重音强调出来。

  生3:我觉得“一直到现在”也要稍微重读一下,说明了时间很长,从那以后我都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

  师:同学们提到的这几个词都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要重读是理所应当的。那我们来读一读。

  生齐读(关键词用重音强调出来了,但情感明显不够!)

  师: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下“真的”。你觉得读这个词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生(七嘴八舌):真诚!确定的!肯定的!

  师:是啊,这个“真的”就好像作者在和我们亲切交谈,说到某个事件的时候把自己想要说的再次强调一遍,所以朗读时要真诚一些,低缓一点。

  再试一次。生再齐读。

  师:“真的”表达作者的真诚和实心,“实在”“再也没有”都表达出作者对那夜的豆和戏的难以忘怀,我们在读两个“那夜似的”的时候可以把声音稍微延长,好似一声叹息一般的回味。

  师范读。我们再读一遍。生再读。(各方面处理好了很多)

  师:同学们,你从我们刚才的多次朗读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对那夜的怀念!不舍!

  师:可作者明明用大量篇幅写了那夜的戏不好看,最后又说好戏,你怎么理解这种前后矛盾?

  生4:我觉得作者所说的好戏并不完全是说那夜的'戏本身,而是说看戏的时候有很多小伙伴一起,他们很快乐,所以很难忘。

  师:这个同学提到很关键的点,一同看戏的人,所以我们很多时候说,吃饭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和谁一起玩。也就是说你所站立的*台决定了你的高度。而这里,“我”同行的小伙伴决定了“我”快乐的程度。

  生5:我觉得还有归航偷豆的趣事让他很难忘,所以他才说那夜的戏很好,都也很好吃,因为豆是偷来吃的。

  师:我可不可以把你的话理解为“偷”来的就要东西味道要更好一些?

  生全班哄堂大笑。生5(极力大声辩解):有这个意思,也不完全是这个意思。你想嘛,一群孩子在大晚上的时候,去豆田里摘豆,没有经过大人同意,这行为本身就有偷的意思嘛!再加上是我们自己煮的,味道当然会觉得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他更难以忘记的是那种经历。

  师:同学们听到了吧?他已经从文字中了解到了作者的深意,所以,我们读课文,一定要在文字里出生入死,方能明白作者的真正目的和情感所在!你能不能按自己的理解把这个句子朗读一遍?

  生5朗读。

  生6:我还觉得作者之所以认为“那夜的戏好”还在于看戏的不容易,就是“戏前波折”那一部分写到的内容。

  师:哇,这个同学的眼光真的是毒辣敏锐,他发现了我们很不容易发现的一个点,看戏不容易,经历了一些波折,所以才会那么难忘!我们再读这段包含着作者怀念和不舍的文字。

  学生齐读。

  师:所以,同学们,“那夜的好戏”其实不是戏本身的好,从事件上来看,而是因为看戏前经历的波折,看戏归途中偷豆的趣事,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戏前究竟经历了什么波折?

  教学片断2

  师:请大家跳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对双喜的描写。

  生静静默读课文,找寻。勾画。

  生很快就找出文中对双喜描写的句子。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从这些句子中我们究竟能够看到一个怎样的双喜?

  生1:“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双喜的聪明。

  师:他从原文语句中找到关键词,很好。你还能从这句中发现什么吗?

  生1短暂沉默,片刻之后,摇头。

  师:我们一起先看看双喜说的那句话,你觉得该怎么读?提示大家注意标点符号。

  生2:惊喜,因为两个句子后面都是问号,尤其是第一个“大船”后面。

  师:你体会得很好,仅从这个来看我觉得还不足以看出他的惊喜,请大家把这个句子再往前面看一看,把提示的话都包含在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师:同学们读出了一种惊喜,如果你们再稍微把句子往前靠一些,可以找到双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一句话,再读。

  生齐读: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师:你看,小伙伴们看社戏回来,大家高兴万分,我呢?不开口!小伙伴叹息又同情,可束手无策,就在这时,双喜打破沉寂,想到了八叔的航船,当然就应该是惊喜万分的,我们还可以想象到一群孩子听到双喜说这话时的惊喜和狂热。所以,这儿除了双喜的聪明外,还应该有——?

  生3:善解人意!

  生4:观察很细心!

  师:双喜的善解人意和细心在后面哪些地方还有?请你再找找!

  生5: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看出“底细”,其实是看出了外祖母和母亲的担心,所以,他聪明、细心又善解人意。

  师:分析得很全面,这个句子同学们能够把提示的部分都找出来做得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这样,不仅读这个句子本身还要学会把句子进行前后勾连地去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两个教学片断是我从四个课时中很随意抽出的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把理解和朗读融合在一起,用朗读来促进理解,用理解促进朗读,二者相互依存。在这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一定跟上,你想向学生传达的东西,不是通过生硬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指导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课堂朗读的使用,一定是精心思考,特意安排,一定是为理解铺垫开路,一定是有方向有目的。不是随意妄为,也不是漫不经心,更不是增添课堂的热闹喧腾。所以,朗读的指导有朗读方法的指导,有阅读思路的点拨,有思维提升的牵引;有个别句子的朗读,有句群的朗读,有文段的朗读。该朗读时一定是不怕耗费时间的大读特读,比如最后一段,我一共安排了6次朗读,有学生的齐读,有学生的个别读,还有老师的范读;每次安排朗读的目的不一样,老师指导的方向从朗读的方法到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到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每次朗读的效果也不一样,学生所收获语文素养、思维能力、语文*惯和情感体验肯定都是不一样的,我想达成的效果是:学生的能力和思维也在这过程中得到层层提升。

  本课“学*目标”确定为:1、品味作者“真的,一向到此刻,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中留露出的真淳感情。2、品味语言,赏析小说清新、细腻、优美的景物描述。3、感受农家老人少年的淳朴善良。学*透过神态、动作、语言等描述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的主要问题为:

  1、小说围绕“社戏”写了几件事?

  2、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说“真的,一向到此刻,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实际上,那夜的戏好看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用以下句式说话:“我认为,那夜的戏好看/不好看,你看课本,(阐述理由)”举出示例:我认为,那夜的戏不好看,你看课本第18段,铁头老生并没有表演绝活,那夜的戏并不精彩,不好看

  3、社戏讲述了“我”小时候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透过激烈的辩论,我们得出结论,其实那天的戏本身并不好看,一场并不好看的戏何以让“我”念念不忘,以至于几十年后还在说“真的,一向到此刻,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到底是哪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呢?


琥珀教学反思 (菁选6篇)(扩展6)

——琥珀教学反思通用十篇

  《琥珀》是一篇极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普说明文。在新模式教学中,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那么要了解这一课,首先我让学生们结合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谈谈对“琥珀”的了解;接着,了解这一课的字词,自学了主要内容,第一课时,就算结束了。根据学急于想见到这块奇异琥珀样子的心理,安排学生们自学课文思考根据第二课时出示的三道问题:这块琥珀到底是什么样呀?边读边画下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汇报:“这块琥珀什么样?”对照图片,了解琥珀的样子,谈谈琥珀样子的奇异之处。再学*它的科学价值,探讨它价值上的奇异。在学生弄懂琥珀的样子和价值后,设疑:“看到这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想推测什么?”(学生此时最想知道的可能是它的形成过程。)之后,看动画视频初步了解形成过程,再在同学们汇报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画一画这块琥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奇物”真正的形成过程,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大胆探究科学的'兴趣。最后回归全文,感受作者想象合理、推理严密,总结写作特点。在本节课上我认为自己有如下两点成功之处:

  一、教学思路清晰,紧扣文眼“奇异”二字展开,突出了重点:琥珀的形成过程。教学环节衔接紧凑,过渡自然,时间安排合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学生学*,引导孩子深入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师生配合较好,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学。

  我认为也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一、要加强对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流畅性和生动性的训练。例如理解完琥珀形成的四个阶段和必备条件,让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时,教师应提示孩子复述时可以用上关联词和一些修饰语把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讲述得流畅、生动些。由于教师没有提示,学生只限于板书内容,复述很生硬。

  二、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应多指导,范读,读书时间有些少。

  三、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整合。本节课的教学显得有些细碎,教师放手不够。

  虽然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适时朗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但在组织课堂时,对课堂的节奏把握虽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实好多细节之处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后要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课堂语言的能力。

  《琥珀》这一课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展开合理的想象”。文章条理清晰,描写生动。为了将语言感悟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德育渗透点——激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琥珀》一文作者按照琥珀“形成时间——形成——发现——科学价值”的顺序来写。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胳,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然后直奔课文最后一段,引导学生学*琥珀的特点。精心设计了“推测”一词的教学,先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地深刻理解“推测”的词义。然后以琥珀的特点为根据,紧紧抓“根据……推想……”的练*,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琥珀形成的环境,使学生了解琥珀的科学价值,进一步理解“推测”一词在句中的意思,学*由已知推想未知的思维方法,有层次地展开琥珀的特点、形成、发现的教学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采取读、思、画、议、批注、交流等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通过揣摩、引导、讨论、点拨让学生边读边思,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

  教学反思:

  在教学《琥珀》一课时,我体会到:当今小学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必须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要使课堂教学优化,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更新教学方法

  《琥珀》这一课教学时,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把幻灯、录音等电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小小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字有图、色彩鲜明、形象具体的世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采用“自读——质疑——发现——解疑”的教学模式,由认识琥珀入手,从它的共性特点“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到它的个性特点与价值,引导学生抓重点段的重点句,分析科学家是怎样想象琥珀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合理之处所在、合理想象的美妙所在,促使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得以解决,提高了课堂学*效率。

  2、巧设提问,活跃课堂

  教师的提问是传授知识、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琥珀》这一课时,我依据教材、紧扣重点,精心设计提问,使提出的问题起到“以问促读”、“以问促思”的作用。针对小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注重选好问题的切入点。《琥珀》一课是根据已知的去推测未知的,学生不易理解。我首先从重点词入手,提问“什么叫推测?”学生不难答出推测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又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知道”的,哪些地方是“不知道”而经过推测才了解的?作者怎样进行推测?提出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明白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推测出松脂球的形成是在很久以前的一个炎热的夏天。从这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推测出当时松脂刚好滴在树枝上把这两只小虫包在里面的情景。从“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当时两个小虫包在松脂里挣扎的样子。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思路一目了然。

  3、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琥珀》这一课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教学过程中充分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教学一开始,学*第四段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讨论: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通过讨论,互相补充,学生就初步地了解了琥珀.“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一句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课文的两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和“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也设计了让学生讨论,旨在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着疑问,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如:“科学家是怎样展开合理的想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琥珀的形成”是科学家的合理想象,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琥珀的发现”,连许多老师也把它看作是对事实的描述。“琥珀的发现”不是事实,它恰恰显示作者想象的精妙之处,是作者行文精采所在。虽然,本课教学时学生没有提出这一个疑问。但处理好这一部分的话,能够深化学生对“合理想象”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想象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0课《琥珀》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这课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激情·入境·自学·点拨的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一、激情,引入新课

  揭示课题,可前,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琥珀图片及实物,介绍它们的价值,以激起学生学*这课的热情。

  二、入境,从感性正认识“琥珀”

  1、出示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包裹物等。

  2、根据所看到的图象让学生对自己产生的问题进行提问。

  三、自学,感知课文内容

  1、读课文,结合预*要求,画出文中有关写琥珀形成、发现及其科学价值的句段。

  3、细读课文,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四、点拨,深入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与别的琥珀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有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这样的一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特点,想象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

  ②“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松脂的香味”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2、有感情地朗读第4—8自然段,思考:

  ①这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

  ②苍蝇和蜘蛛被裹在松脂球里以及它们起初的挣扎是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

  3、默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文中为什么要写“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及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4、读第13自然段,思考:“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与琥珀的发现有什么关系?

  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情境教学法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称科学小品文。作者由一块稀世珍宝琥珀,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采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推测并再现了这块少见的琥珀的形成过程。文章布局严谨,语言细腻形象,逻辑推理严谨,条理清晰,极适于用来指导学生学*语言,掌握写作技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切感受想象故事情节描写的生动传神,细致巧妙。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回顾上节课内容,并从众多琥珀的图片中找到文中描写的那块琥珀,让学生观察这块琥珀是怎样的?接着让学生找出课文哪个自然段是对这块琥珀的描写?(第18自然段)请学生快速阅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块琥珀的,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这块琥珀。说说这块琥珀奇特在哪儿?对于这块琥珀还有哪些疑问?学生自然而然提出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

  在教学琥珀的形成过程,我先给孩子有感情朗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说说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接着让孩子们默读2——12段,小组讨论完成科学研究报告单。报告单上有两块内容,也就是琥珀形成需要的两个阶段:松脂球的形成和化石的形成。接着指名汇报松脂球形成这一部分,全班归纳松脂球形成的条件。

  在学*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这一部分,让学生自主找出条件,接着用课件展示这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读这一部分的课文再感受一下这一过程。

  然后提出问题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让学生知道琥珀是怎样发现的以及渔民为什么说琥珀是很少见的,引出这种种巧合一方面在感叹琥珀本身奇异的同时,我们也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奇。

  最后学*文章的最后一句,点明中心,从“推测”一词看出这块琥珀的价值。作者根据琥珀的样子、特点是怎么推测的?指名回答推测的过程。得出结论,想象和推测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凭空想象。

  讲完这一课后,现将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琥珀》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教手段的运用

  设计的课件巧妙。随着老师的朗读课件图片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小组合作完成,最后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提的个别问题有些笼统,发言的学生较少。朗读较少,应抓住一个部分重点指导朗读。时间比较紧,没能让学生进行写作与点评。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引进课堂。预*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课文,并检查预*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的效果。预*及检查预*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教学目标:

  1 学会课文中的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了解琥珀的特点与价值,认识它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一组有关琥珀的图片和装饰品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解释课题

  1 读课题之后,请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2 老师补充介绍琥珀的资料。

  3 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一组不同样子的琥珀图片。

  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特点?(它们都是透明、光滑的,而且里面都有物体;不同的是里面物体不一样。)

  在学生交流之后,老师过渡到新课:我们今天文中介绍的是哪一块琥珀呢?(学生找准图片后,再一起欣赏文中琥珀的样子。)谁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它是什么样子?(指多名学生进行描述,建议能够抓住物体的特点来说,老师及时给予点评)那文中具体写样子的是哪个自然段?

  二 理解课文内容

  1 打开课本,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到描写样子的段落自由朗读,并做上记号。(最后一个自然段)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