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意义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P32—34页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六第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能力目标: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主动构建新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能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感到非常高兴,听说同学们都非常聪明、爱动脑筋,课上积极回答问题。今天,我和在座的领导老师们想看一看同学们的表现如何,这节课同学们想不想证明一下自己?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P32页四幅图。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义

  师问:

  ①这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事物?(齐说)

  ②这四面**出现在什么场合或什么地点?(指生回答)

  ③这四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指生回答)

  ④这四面**的大小相同吗?

  说明:虽然**的大小不同,但是,这四面**都是按一定的比制作的,那么,我国的**法是怎样规定**的大小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从**开始,新知识的学*。

  ⑤请同学们分别写出这四面**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指生回答师板书)

  ⑥请同学们看我们写出的**长与宽的比及求出的比值,谁发现了我国**法是怎样规定**的大小的?(**法规定:**的长与宽的比值是3/2也可以说成**长与宽的比是3:2)

  师问:

  ①现在我们选取其中的两个比,如:2、4:1、6和60:40。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3/2相等。那么这两个比是什么关系?生:相等。

  那么我们能用什么符号可以把它们连接成等式?生:等号

  谁来用等号把这两个比写成等式?师板书:2、4:1、6=60:40

  ②如果用比的分数形式来表示这个式子也可写成:或2、4/1、6=60/40

  ③根据我们写出的四面**长与宽的比及比值,你还能找出这样的两个比并用“=”连接成等式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师小结:请同学们观察板书的等式,揭示: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比例吗?(找3名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出示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今天我们学*的第一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意义

  问题:

  ①从比例的意义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板书重点符号)

  ②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③看大屏幕,刚才我们找出的比都是长与宽的比,现在你能找出这四面**宽与长的两个比组成比例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来考一考大家:

  课件出示P33页做一做1题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2、比例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都知道比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那么比例各部分名称叫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P34页前两行及例题。同时思考(课件出示)什么是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什么是比例的内项?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课件演示。

  做一做:指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课件出示)

  4、5∶2、7=10∶6240/160=144/96

  3、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观察:2、4∶1、6=60∶40

  思考: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可以相互讨论)

  用下面的比例验证你的发现:

  6∶10=9∶158∶2=20∶5

  你能用一句话把发现的规律说出来吗?(找3名同学回答)

  下面我们计算2、4:1、6=60:40的两个內项积与两个外项积,共同验证一下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集体计算后师问: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你们发现这个规律了吗?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计算、验证发现了数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师出示板书,指生读)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就是今天我们学*的第二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看大屏幕(课件出示)2、4/1、6=60/40

  问题: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应该怎样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指生回答师小结: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师课件

  演示2、4/1、6=60/40→2、4X40=1、6X60

  4、我们已经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么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

  课件出示: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10:2与2、5:0、5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讲解时可启发:如果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哪两个数是內项,,哪两个数是外项,那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否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因为10X0、5=52X2、5=5,所以假设成立,10:2与2、5:0、5能组成比例,即10:2=2、5:0、5

  5、你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课件出示P34页做一做题目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6、师:学*到这里,我们学*了几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生:两种。一种是根据比例的意义,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另一种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看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是否相等。

  三、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做一做,相信你能行!

  1、判断

  ①10∶5=2是比例。()

  ②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內项的积的差是O、()

  2、填空

  ①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內项是1/9,则另一个內项是()

  ②2:9=8:()

  3、用你喜欢的方法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P37页5题,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或学到了那些知识?

  五、课后作业:搜集生活中的比例,看看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3/260:40=3/2

  2、4:1、6=60:40或2、4/1、6=60/40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1、6=5:10/32、4;1、6=15:10

  5:10/3=15:105:10/3=60:40

  60:40=15:10

  2、4X40=96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

  1、6X60=96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比例的意义中,我通过出示课本图先了解图意,再写出四面**长与宽的比并求比值,根据比值相等进行**法教育。然后根据学校里两面**的比,得出两个比相等。最后通过四面**长与宽的比,写出多个等式,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其后通过四面**宽与长的比巩固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新知不知不觉被学生掌握理解。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比例各部分名称我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学*。设计意图是通过重视自学,培养良好的学**惯。这部分内容非常容易理解,采用自学的方式,通过两个问题检验,培养学生会看书的*惯。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先观察比例式,在思考讨论两个內项和两个外项之间的关系,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计算、观察、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题设计时,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巩固新知,开阔视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知有意义的.数学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于简单的谈话间,简单的提问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通过自己分析思考,总结出了“比例”这一数学概念。于不经意的诱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计算、观察、比较、验证让学生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一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

  本节课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放在一起学*觉得内容较多,完成教学有些困难,同时比例的灵活应用题目没有达到预先的效果有些遗憾,同时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多一些题目就好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2

  (1)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上与前面学*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2)对练*题型、题量的思考

  第一堂课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课本上的练一练没有进行选择,要求学生全部解答,结果发现学生化的时间比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别的理想。有了上次的经验,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完成情况就比较理想,时间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由于在课始的导入环节中的未知每本页数与装订的本书的求解就已经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课堂学生就没有刻意的去讲解,结果从课后的练*第二题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虽然有些同学已经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后来想想本堂课学*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经学*了反比例,对于课后安排的这样的*题就不应该还只是利用上节课的方法去解答,应该很好的把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利用起来,一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二来可以为后面学生学*利用反比例解答应用题留下伏笔。

  (3)对正、反比例数量关系的书写的一点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这道题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想想,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写成ah=s(一定)来说明底和高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会更明确。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3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上与前面学*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反比例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概念比较抽象,学*难度比较大,是六年级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安排准备题正比例的判断,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从而引入学*内容和学*目标。这通过复*、比较,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完例3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例3的方法学*试一试,接着对例3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通过“想一想”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上一堂数学课难,上好一堂数学课更难,课前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练*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参与学生的探究不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亲其生知其道不为过,真正融入学生才能体会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教学新理念。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其它的问题,但有问题就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

  上完课后,虽然看了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是怎么评价的呢?在学生眼里,到底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突然,灵机一动,干脆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许效果还更好呢?通过与学生交谈,让大家一起再次回顾本节课,找一找优点和不足,学生的回答很是让我惊奇,现摘录如下: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4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上完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有:

  一、猜想导课,激发探究愿望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猜测两种量还可能成什么比例,学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然后我问学生想学会反比例的哪些知识,再让学生猜测这些知识,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这一环节设计巧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节课教材上的`例题是由例一变化来的,教学正比例时,我也是自己重新编写了例题,因为我感觉利用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这三种量认识正、反比例对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不接*生活。因此,我借鉴了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这一事例,学生感觉这就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亲切易懂,并且愿意在这个表格中找寻规律,进而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5

  比例这部知识是在学*了比的知识上进行教学的,属于概念教学,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对应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例是在比的基础上讲解的,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相等,由于比的知识是上学期学的,这么长的时间,学生的知识肯定有了一定的遗忘,所以在教学前,先带领学生回顾比的知识。什么叫比?关于比,我们学过哪些知识?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怎样化简比等等。唤醒孩子的旧知,既复*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观察——计算——比较——概括——应用”的.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本课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情境中激趣。一上课,就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并提出问题:

  (1)、在哪些地方见到我们国家的**?

  (2)、你们知道**的尺寸吗?

  出示挂图,叙述每面**,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并读出长和宽。比较四面**不同点和相同点?(大小不同,形状相同)分别列出每面**长与宽的比和求比值。最后观察比较。(比值相等)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首先是判断。其次是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

  一是使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

  二是“四面**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由此引入比例意义的教学;

  三是依据四面**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较多的资源;

  四是为以后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

  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拓宽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内容的一个文本,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用活、用实教材。这节课中在四面**的尺寸中找比组成比例,学生比较容易找到**长与宽的比,两两可以组成比例。同样**宽与长的比,两两也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每两面**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例,课题中通过“你还能找出其它的比吗?”的提问,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的作用,调动学*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在练*中要根据给出的4个数据,组比例,隐含着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学生通过迁移比较,小组合作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问到最后的豁然开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的“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学*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P32—34页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六第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能力目标: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主动构建新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能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感到非常高兴,听说同学们都非常聪明、爱动脑筋,课上积极回答问题。今天,我和在座的领导老师们想看一看同学们的表现如何,这节课同学们想不想证明一下自己?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P32页四幅图。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义

  师问:

  ①这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事物?(齐说)

  ②这四面**出现在什么场合或什么地点?(指生回答)

  ③这四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指生回答)

  ④这四面**的大小相同吗?

  说明:虽然**的大小不同,但是,这四面**都是按一定的比制作的,那么,我国的**法是怎样规定**的大小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从**开始,新知识的学*。

  ⑤请同学们分别写出这四面**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指生回答师板书)

  ⑥请同学们看我们写出的**长与宽的比及求出的比值,谁发现了我国**法是怎样规定**的大小的?(**法规定:**的长与宽的比值是3/2也可以说成**长与宽的比是3:2)

  师问:

  ①现在我们选取其中的两个比,如:2、4:1、6和60:40。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3/2相等。那么这两个比是什么关系?生:相等。

  那么我们能用什么符号可以把它们连接成等式?生:等号

  谁来用等号把这两个比写成等式?师板书:2、4:1、6=60:40

  ②如果用比的分数形式来表示这个式子也可写成:或2、4/1、6=60/40

  ③根据我们写出的四面**长与宽的比及比值,你还能找出这样的两个比并用“=”连接成等式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师小结:请同学们观察板书的等式,揭示: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比例吗?(找3名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出示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今天我们学*的第一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意义

  问题:

  ①从比例的意义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板书重点符号)

  ②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③看大屏幕,刚才我们找出的比都是长与宽的比,现在你能找出这四面**宽与长的两个比组成比例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来考一考大家:

  课件出示P33页做一做1题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2、比例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都知道比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那么比例各部分名称叫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P34页前两行及例题。同时思考(课件出示)什么是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什么是比例的内项?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课件演示。

  做一做:指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课件出示)

  4、5∶2、7=10∶6240/160=144/96

  3、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观察:2、4∶1、6=60∶40

  思考: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可以相互讨论)

  用下面的比例验证你的发现:

  6∶10=9∶158∶2=20∶5

  你能用一句话把发现的规律说出来吗?(找3名同学回答)

  下面我们计算2、4:1、6=60:40的两个內项积与两个外项积,共同验证一下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集体计算后师问: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你们发现这个规律了吗?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计算、验证发现了数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师出示板书,指生读)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就是今天我们学*的第二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看大屏幕(课件出示)2、4/1、6=60/40

  问题: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应该怎样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指生回答师小结: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师课件

  演示2、4/1、6=60/40→2、4X40=1、6X60

  4、我们已经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么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

  课件出示: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10:2与2、5:0、5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讲解时可启发:如果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哪两个数是內项,,哪两个数是外项,那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否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因为10X0、5=52X2、5=5,所以假设成立,10:2与2、5:0、5能组成比例,即10:2=2、5:0、5

  5、你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课件出示P34页做一做题目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6、师:学*到这里,我们学*了几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生:两种。一种是根据比例的意义,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另一种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看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是否相等。

  三、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做一做,相信你能行!

  1、判断

  ①10∶5=2是比例。()

  ②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內项的积的差是O、()

  2、填空

  ①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內项是1/9,则另一个內项是()

  ②2:9=8:()

  3、用你喜欢的方法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P37页5题,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或学到了那些知识?

  五、课后作业:搜集生活中的比例,看看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3/260:40=3/2

  2、4:1、6=60:40或2、4/1、6=60/40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1、6=5:10/32、4;1、6=15:10

  5:10/3=15:105:10/3=60:40

  60:40=15:10

  2、4X40=96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

  1、6X60=96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比例的意义中,我通过出示课本图先了解图意,再写出四面**长与宽的比并求比值,根据比值相等进行**法教育。然后根据学校里两面**的比,得出两个比相等。最后通过四面**长与宽的比,写出多个等式,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其后通过四面**宽与长的比巩固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新知不知不觉被学生掌握理解。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比例各部分名称我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学*。设计意图是通过重视自学,培养良好的学**惯。这部分内容非常容易理解,采用自学的方式,通过两个问题检验,培养学生会看书的*惯。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先观察比例式,在思考讨论两个內项和两个外项之间的关系,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计算、观察、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题设计时,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巩固新知,开阔视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知有意义的.数学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于简单的谈话间,简单的提问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通过自己分析思考,总结出了“比例”这一数学概念。于不经意的诱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计算、观察、比较、验证让学生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一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

  本节课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放在一起学*觉得内容较多,完成教学有些困难,同时比例的灵活应用题目没有达到预先的效果有些遗憾,同时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多一些题目就好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2

  (1)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上与前面学*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2)对练*题型、题量的思考

  第一堂课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课本上的练一练没有进行选择,要求学生全部解答,结果发现学生化的时间比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别的理想。有了上次的经验,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完成情况就比较理想,时间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由于在课始的导入环节中的未知每本页数与装订的本书的求解就已经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课堂学生就没有刻意的去讲解,结果从课后的练*第二题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虽然有些同学已经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后来想想本堂课学*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经学*了反比例,对于课后安排的这样的*题就不应该还只是利用上节课的方法去解答,应该很好的把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利用起来,一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二来可以为后面学生学*利用反比例解答应用题留下伏笔。

  (3)对正、反比例数量关系的书写的一点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这道题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想想,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写成ah=s(一定)来说明底和高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会更明确。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3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上与前面学*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反比例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概念比较抽象,学*难度比较大,是六年级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安排准备题正比例的判断,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从而引入学*内容和学*目标。这通过复*、比较,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完例3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例3的方法学*试一试,接着对例3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通过“想一想”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上一堂数学课难,上好一堂数学课更难,课前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练*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参与学生的探究不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亲其生知其道不为过,真正融入学生才能体会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教学新理念。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其它的问题,但有问题就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

  上完课后,虽然看了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是怎么评价的呢?在学生眼里,到底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突然,灵机一动,干脆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许效果还更好呢?通过与学生交谈,让大家一起再次回顾本节课,找一找优点和不足,学生的回答很是让我惊奇,现摘录如下: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4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上完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有:

  一、猜想导课,激发探究愿望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猜测两种量还可能成什么比例,学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然后我问学生想学会反比例的哪些知识,再让学生猜测这些知识,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这一环节设计巧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节课教材上的`例题是由例一变化来的,教学正比例时,我也是自己重新编写了例题,因为我感觉利用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这三种量认识正、反比例对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不接*生活。因此,我借鉴了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这一事例,学生感觉这就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亲切易懂,并且愿意在这个表格中找寻规律,进而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5

  比例这部知识是在学*了比的知识上进行教学的,属于概念教学,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对应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例是在比的基础上讲解的,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相等,由于比的知识是上学期学的,这么长的时间,学生的知识肯定有了一定的遗忘,所以在教学前,先带领学生回顾比的知识。什么叫比?关于比,我们学过哪些知识?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怎样化简比等等。唤醒孩子的旧知,既复*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观察——计算——比较——概括——应用”的.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本课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情境中激趣。一上课,就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并提出问题:

  (1)、在哪些地方见到我们国家的**?

  (2)、你们知道**的尺寸吗?

  出示挂图,叙述每面**,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并读出长和宽。比较四面**不同点和相同点?(大小不同,形状相同)分别列出每面**长与宽的比和求比值。最后观察比较。(比值相等)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首先是判断。其次是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

  一是使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

  二是“四面**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由此引入比例意义的教学;

  三是依据四面**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较多的资源;

  四是为以后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

  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拓宽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内容的一个文本,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用活、用实教材。这节课中在四面**的尺寸中找比组成比例,学生比较容易找到**长与宽的比,两两可以组成比例。同样**宽与长的比,两两也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每两面**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例,课题中通过“你还能找出其它的比吗?”的提问,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的作用,调动学*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在练*中要根据给出的4个数据,组比例,隐含着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学生通过迁移比较,小组合作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问到最后的豁然开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的“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学*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菁选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正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都是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初步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同时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还比较抽象,在理解上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教学本课的主导思想是: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熟悉的数量关系,体验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而进行归纳概括,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两个量之间的变化情况(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也随着扩大;一个量缩小,另一个量也随着缩小,但是比值不变)并不存在多大难度。关键是让学生把这种规律和正比例的意义建立思维联系,让学生深刻理解比值一定的意义。

  我主要是通过这几个问题在学生观察与思维之间搭建桥梁的:

  1、表中的这些数据可以组成比例吗?请你写出几组比例。

  2、你是怎样正比例中的“正”呢?(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也扩大;一个量缩小另一个量也缩小,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3、体积和高的比值,也就是底面积为什么不变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明吗?【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你是怎样理解底面积一定呢?(一定就是指底面积不随着体积和高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不管体积和高怎样变化,底面积总是一个固定的数。)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对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可能会深刻一些,也就不太容易和后面学*的《反比例的意义》相混淆。

  在后面练*拓展的过程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对比值一定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不是太深刻。

  比如判断:

  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成不成正比例。学生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是圆周率乘半径,仍有部分学生认为一个圆的半径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它们的比值也是不变的,出就是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正比例。看来学生对比值一定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星期五上了一课《正比例的意义》,上完课听了老师们的点评,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对于备课时遇到的许多矛盾也豁然明朗了。

  这是一堂概念课,全新的概念传授,在这之前学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基础,得出概念必定要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规律。原先的备课就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通过填表,再通过一个个的小问题的问答逐步发现。如果在一堂公开课上直接就这样上,是不是不太能充分体现课改理念。于是,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本周一我校第三届读书节拉开了帷幕。“六(4)班有一位李明同学,今年13岁,身高1.5米。上星期天,他专门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到市图书馆去购买图书,行了3小时,买了4本单价为12元的《青铜葵花》,用掉60元,还剩40元。”

  师:同学们,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量? 围绕这几组数量关系师出示了四张统计表

  表一:李明骑自行车的路程和时间如下表

  表二:《青铜葵花》总价和单价统计如下表

  表三:李明买书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统计如下表

  表四:李明的身高和年龄情况如下表

  (让生逐一填写完整。其中表四的空格要求学生通过预测完成)

  师问:从这四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能不能根据你的发现给这四张表分分类?

  设计意图:将多种数量整体融合在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将表格填写完整的过程是为了学生初步意识到每张表格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给这几张表格分类是为了让学生区别开什么是“相关联的量”、什么是“比值一定”,在比较区别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判断两个量能否成正比例的两个必备条件。

  陈老师点评:老师课前做了精心准备将所有的问题集中在一个生活情境中,这样的`设计是不错,但有些细节应注意,如作为15岁的李明骑了3小时去买书,有点不符合实际,如果改成乘车去买书,同样达到设计意图,又符合实际;学生在预测李明40、60岁的年龄时不一定就一个答案,在一定的范围内左右应该也认同,不能全盘否定。

  罗主任点评:一开始就抛出这四张表让学生去比较,这样的安排顺序混乱。学生对于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是怎样一种模式、具体概念还没有形成之前,后面两张表的出现会影响学生对新知掌握,应让学生在掌握好概念后,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再出现后两张表让学生去判断。如果我上的话,就直接出示书中的表格(例1、2),填完整的基础上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反思:怎样判断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效果。按照我这样的设计,中上等学生应该是掌握的不错,那后进生呢?与主任的上课设计两相比较,可能后者的设计使后进生更容易掌握,掌握的更扎实。不管是*时的随堂课还是领导来听的公开课,“真实有效”才是我们的课堂追求,不能因为追求某种形式,而忽略学生的掌握过程。

  正反比例应用题从教参上看主要是分三个层次教学:1、正比例应用题的教学,2、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3、正反比例应用题解答方法的总结。重点应放在如何判断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上。下面我结合自己本节课的教学谈一谈我自己的体会。

  成功之处:

  1、开头的'复*比较的设计比较到位,层次分明,时间分配得当。

  2、总结解比例的方法时能鼓励学生去体验,通过小组的方式去总结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不足之处:

  1、例题教学时应让学生讨论分析,多花时间研究数量关系式。

  2、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按步就搬,应能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进表扬,充分让学生表现自己。

  3、改造例1时让学生宏观上思考与例1的区别,这样可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4、练*题中的表述要清,练*的亮点没有得到很好的拓展。

  正比例意义这一内容是在教学完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打下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个人认为正比例意义的教学要抓住以下几点来进行教学: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随着减少——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相同——这样的两个变量成正比例。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出示了一个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表格,然后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观察中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即时间增加,路程也随着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这两种量的变化方向相同。进而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50千米。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50千米,从而初步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即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之后,我又出示了两个表格,即数量和总价的变化情况表格、高度和体积变化情况表格,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三个表格都有共同的特点,即:每个表格中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最后,在三个例题学*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以及高度和体积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然后,老师用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最后让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式。

  这堂课对教材中几个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量的两种量,课本上的概念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有点相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相关,比如人到长大以后开始发胖,身高不变,体重变化,这又怎么说呢?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单从教材的量来看,书本从第11页至13页,满满的三页纸,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文还要长,从这点上让我感受到教学难度相当大。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再两个例题学*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

  1.学*方式的一点点转变,带来学*效果的一大块进步。

  要改变以往接受式的学*,多给学生探索、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发现规律。实践表明,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中。在正比例的练*中,学生都能够用除法去验证结果是不是一定的,从而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可见教学效果非常好。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放慢学*速度,有助于概念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正比例意义一课包含的难点很多,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都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把这些知识都集中在一堂课中,学生囫囵吞枣,理解得不深不透。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于正比例的意义,并且在发现规律上重点着墨,看起来好像是浪费了很多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重点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的含义,为后继学*扫清了障碍。

  3.一点点遗憾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竿高与影长是成正比例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到外面实际测量一下,会更有说服力。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是在孩子们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孩子们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孩子们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孩子们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能正确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是本节课的难点,特别是如何让学困生掌握概念、判断时明确的阐述理由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寻找相关联的两个量,然后通过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三个素材:路程、速度,总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孩子们的数学学*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特别是=单价,单价就是“比值”学生比较好理解,由此可以引导同学们学*其它两个量的关系。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孩子们学*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两个相关联的量,思考他们之间的特征,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孩子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孩子们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孩子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们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特别是区别“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是否成正比例的时候,让学生讨论,其实小组讨论中仍然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发言人,而学困生主要是听,他们的思维还没到能辨析的程度,只是模糊的有点感觉,“可能成吧……”如果真能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同学的发言,这也会让学困生很受益的。

  4、在练*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自己研究圆的半径和圆有什么关系,让孩子们在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学会通过研究会判断,同时孩子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孩子们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孩子们的归纳能力,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实用二十份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P32―34页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六第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能力目标: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主动构建新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能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感到非常高兴,听说同学们都非常聪明、爱动脑筋,课上积极回答问题。今天,我和在座的领导老师们想看一看同学们的表现如何,这节课同学们想不想证明一下自己?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P32页四幅图。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义

  师问:

  ①这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事物?(齐说)

  ②这四面**出现在什么场合或什么地点?(指生回答)

  ③这四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指生回答)

  ④这四面**的大小相同吗?

  说明:虽然**的大小不同,但是,这四面**都是按一定的比制作的,那么,我国的**法是怎样规定**的大小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从**开始,新知识的学*。

  ⑤请同学们分别写出这四面**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指生回答师板书)

  ⑥请同学们看我们写出的**长与宽的比及求出的比值,谁发现了我国**法是怎样规定**的大小的?(**法规定:**的长与宽的比值是3/2也可以说成**长与宽的比是3:2)

  师问:

  ①现在我们选取其中的两个比,如:2、4:1、6和60:40。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3/2相等。那么这两个比是什么关系?生:相等。

  那么我们能用什么符号可以把它们连接成等式?生:等号

  谁来用等号把这两个比写成等式?师板书:2、4:1、6=60:40

  ②如果用比的分数形式来表示这个式子也可写成:或2、4/1、6=60/40

  ③根据我们写出的四面**长与宽的比及比值,你还能找出这样的两个比并用“=”连接成等式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师小结:请同学们观察板书的等式,揭示: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比例吗?(找3名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出示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今天我们学*的第一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意义

  问题:

  ①从比例的意义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板书重点符号)

  ②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③看大屏幕,刚才我们找出的比都是长与宽的比,现在你能找出这四面**宽与长的两个比组成比例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来考一考大家:

  课件出示P33页做一做1题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2、比例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都知道比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那么比例各部分名称叫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P34页前两行及例题。同时思考(课件出示)什么是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什么是比例的内项?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课件演示。

  做一做:指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课件出示)

  4、5∶2、7=10∶6240/160=144/96

  3、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观察:2、4∶1、6=60∶40

  思考: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可以相互讨论)

  用下面的比例验证你的发现:

  6∶10=9∶158∶2=20∶5

  你能用一句话把发现的规律说出来吗?(找3名同学回答)

  下面我们计算2、4:1、6=60:40的两个�认罨�与两个外项积,共同验证一下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集体计算后师问: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你们发现这个规律了吗?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计算、验证发现了数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师出示板书,指生读)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就是今天我们学*的第二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看大屏幕(课件出示)2、4/1、6=60/40

  问题: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应该怎样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指生回答师小结: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师课件

  演示2、4/1、6=60/40→2、4X40=1、6X60

  4、我们已经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么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

  课件出示: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10:2与2、5:0、5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讲解时可启发:如果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哪两个数是�认睿�,哪两个数是外项,那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否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因为10X0、5=52X2、5=5,所以假设成立,10:2与2、5:0、5能组成比例,即10:2=2、5:0、5

  5、你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课件出示P34页做一做题目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6、师:学*到这里,我们学*了几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生:两种。一种是根据比例的意义,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另一种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看两个外项和两个�认畹幕�是否相等。

  三、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做一做,相信你能行!

  1、判断

  ①10∶5=2是比例。()

  ②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认畹幕�的差是O、()

  2、填空

  ①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认钍�1/9,则另一个�认钍牵ǎ�

  ②2:9=8:()

  3、用你喜欢的方法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P37页5题,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或学到了那些知识?

  五、课后作业:搜集生活中的比例,看看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3/260:40=3/2

  2、4:1、6=60:40或2、4/1、6=60/40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1、6=5:10/32、4;1、6=15:10

  5:10/3=15:105:10/3=60:40

  60:40=15:10

  2、4X40=96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

  1、6X60=96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比例的意义中,我通过出示课本图先了解图意,再写出四面**长与宽的`比并求比值,根据比值相等进行**法教育。然后根据学校里两面**的比,得出两个比相等。最后通过四面**长与宽的比,写出多个等式,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其后通过四面**宽与长的比巩固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新知不知不觉被学生掌握理解。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比例各部分名称我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学*。设计意图是通过重视自学,培养良好的学**惯。这部分内容非常容易理解,采用自学的方式,通过两个问题检验,培养学生会看书的*惯。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先观察比例式,在思考讨论两个�认詈土礁鐾庀钪�间的关系,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计算、观察、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题设计时,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巩固新知,开阔视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知有意义的数学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于简单的谈话间,简单的提问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通过自己分析思考,总结出了“比例”这一数学概念。于不经意的诱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计算、观察、比较、验证让学生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一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

  本节课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放在一起学*觉得内容较多,完成教学有些困难,同时比例的灵活应用题目没有达到预先的效果有些遗憾,同时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多一些题目就好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上完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有:

  一、猜想导课,激发探究愿望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猜测两种量还可能成什么比例,学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然后我问学生想学会反比例的哪些知识,再让学生猜测这些知识,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这一环节设计巧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节课教材上的例题是由例一变化来的,教学正比例时,我也是自己重新编写了例题,因为我感觉利用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这三种量认识正、反比例对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不接*生活。因此,我借鉴了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这一事例,学生感觉这就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亲切易懂,并且愿意在这个表格中找寻规律,进而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问题。

  通过复*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们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们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

  我的复*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们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们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课后我们反思,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工作效率。如果耕地的时间增多,相应的耕地的公顷数也就是工作总量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们当时没想到的,我们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在上课时我们有些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说,有些包办代替,应当多找些学生说一说,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比和比例的不同。

  在这节课中,我感到成功的地方在于教学重点突出,练*有层次,能够在不断的变化形式上加强练*,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起指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探究数学的味道还不浓,我们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多,我们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指导稍弱一些,还应当大胆的让学生进行探究。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重视从下列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学好新知识,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了一组“比”,由这组比,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如:什么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为后边学*比例意义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

  为了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我在新授前将设计这样一段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将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和脚的长度的比是1: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圈一周就知道合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得出新的知识。

  有意义的数学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在学*比例的意义 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二)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三种类型练*。

  (三)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反比例的意义》一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它是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分为三步:

  第一,先从复*正比例开始,复*成正比例的条件和特点。通过"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怎样变化"和"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练*,让学生回顾"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的正比例的意义。然后引入新课题――反比例。

  (从课堂的效果看,感觉在这个环节上的设计还是比较传统化,学生的回答中规中矩,学生的积极性和投入性不是很高,课堂气氛稍显沉闷。课后我想如果这样设计:给出路程,速度,时间,问怎样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 接着小结,"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让学生说出"反比例")从而引出课题《反比例》,引出课题后,让学生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猜一猜什么是反比例,不管学生猜的对与错,让学生初步感知反比例,这样会不会更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后面更好的学*作铺垫 )

  第二,通过例2与例3两个情境(如果按教材的安排先讲例1,觉得会增加难度,让学生不知所以,于是这节课暂不讲例1),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特点,A,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B,果汁总量一定,分的杯数与每杯的果汁量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和成反比例的条件: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相反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采用了与教学正比例时同样的教学程序。考虑到上一节课的研究方法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采取了放手的形式,引导后就直接把研究和讨论的要求给学生,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学*再次的研究反比例的.意义。但在教学过程中,感觉还是扶着学生走,有点放不开。)

  第三,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练*尝试判断给出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1,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注意生活与实际的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两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让学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去判断。

  2,在提问的方面,基本兼顾了优生和中下生,但感觉面不够广。学生的回答很完整,而且也有条理性,感觉是*常课堂上要求的结果反映。

  3,在教学的设计上,条理是清晰的,思路是明确的,但感觉还是有点不够活。如果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可能会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力,效果一定会更好。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回顾明确什么是比和比值。两个数相除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比号写法,另一种是用分数写法。只有比值一样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

  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

  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米。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都是90米,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还是让学生对比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

  最后,在两个例题学*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教材中这个概念比较长,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要真正完整的记忆下来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对一些学*困难的学生。所以我结合每个关系式,让学生找相关联的两个量,它们是怎么样变化的,比值有什么特点,这样对应去理解每句话,最后达到真正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把这个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老师举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

  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中是反复强调过的,学生印象比较深刻,但是还是有一部分数量关系学生掌握的不理想,在后面的练*中体现了这一点,因此还应该多练*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把”正比例”这一知识点掌握扎实。

  教学比例的意义这一课时,我基本上是采取自学和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的还可以。课始,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回忆并交流有关比的知识。例如: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化简比?接下来,自学并小组合作来完成学*任务,出示自学提示;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的形状大小都一样?

  2、自学32页的主题图写出4面**长与宽的比。

  3、选取其中两个比看一看它们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4、将比值相等的比写成一个等式。在这个环节中,我随时巡视并听小组的意见,同学们时讨论并交流各自的认识。最后,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及时引导并引出比例的意义。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你是怎样找的。各组选派代表汇报找来的方法:

  1、求出两个比的比值,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就可以组成比例。

  2、把每个比都化成最简整数比进行比较,最简整数比相同的两个比也可以组成比例。正堂课效果不错。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问题。

  通过复*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们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们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

  我的复*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们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们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课后我们反思,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工作效率。如果耕地的时间增多,相应的耕地的公顷数也就是工作总量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们当时没想到的,我们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在上课时我们有些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说,有些包办代替,应当多找些学生说一说,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比和比例的不同。

  在这节课中,我感到成功的地方在于教学重点突出,练*有层次,能够在不断的变化形式上加强练*,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起指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探究数学的味道还不浓,我们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多,我们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指导稍弱一些,还应当大胆的让学生进行探究。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重视从下列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学好新知识,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了一组“比”,由这组比,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如:什么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为后边学*比例意义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

  为了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我在新授前将设计这样一段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将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和脚的长度的比是1: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圈一周就知道合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得出新的知识。

  有意义的数学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在学*比例的意义 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二)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三种类型练*。

  (三)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遵循由易到难,步步深化的教学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创设情境(设问)――学生思考――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判断(反馈)。另外,还通过游戏练*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练*设计上不仅量多,而且,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达到了教学目标中“应用”之一知识点。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重视从下列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学好新知识,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了一组“比”,由这组比,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如:什么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为后边学*比例意义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得出新的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比例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三、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三种类型练*。

  四、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的过程中始终围绕以学生自己以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知为核心,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最终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主要由“设疑”、“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在“设疑”这个环节中,采用问题解决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学生起初先回忆学过的有关比的知识,例如: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求比值等,接着让学生通过计算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马上会看到有些比的比值相等,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这时再次让学生观察等式,引出:像这样的式子我们数学上叫做比例。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比例尺的意义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反思整个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预*前置。前一天晚上,我给了学生充足的预*时间,学生的预*为展示环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预*是展示之本,展示是学*之魂。

  2、导入简洁。为学生学*新课内容腾出了一定的时间。

  3、展示充分。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学生在自主预*和合作探究以后,把比例尺的内容展示的淋漓尽致,有些小组的展示内容甚至出乎我的意料,着实让我有点儿始料不及。

  3、效果明显。学生的学*效果从达标测试可知,95%的.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良好,目标达成情况很好,可以说,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收到了明显的学*效果。

  诚然,这节课中也存在许多瑕疵,主要表现在:

  1、参与展示的人数相对较少,没有达到人人参与的目标。

  2、展示的孩子追求尽善尽美,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影响了练*的总量,直接造成了不能按时下课的不良后果。

  3、学*内容有点儿多,学生的学*显得紧紧张张,忙忙碌碌,似乎学*过程不是特别轻松愉快。

  课改正在全力推进,我一定努力做得更好!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解决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转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有了以上的铺垫教学,在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就简单多了。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行单位的换算。还有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乘除法关系来求,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把握得不好,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重点,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说比例尺的意义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题没有完成,学生的练*时间偏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从“脑筋急转弯:一只蜗牛从上海爬到北京只用了二分钟,这是为什么呢?”这一有趣的猜谜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请在纸上画一条5厘米、10厘米、10米长的线段,引起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图形的缩放画出来,从而导入笑笑家的*面图,进入新课的教学。

  在体验新知,系统理解新知部分,通过房屋*面图这一富有生活情境的建构,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这样的教学预设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然后我通过:①求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多少米?宽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方米?⑵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方米?③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面图上标出来,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在评课时,我校所有听课的.数学老师及青阳另外3所小学的六年级数学老师给我提出很的建议与意见,特别是在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教师应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应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进一步明白了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学*心理规律,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教师教学中要信任学生,大胆地引导学生探究。

  《比例尺》这部分内容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以及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孩子们的热情似乎也挺高,反应也不错。像比例尺的概念挺好理解,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也进行了板书,以及必要的练*。自以为这节课的内容也没有什么较大的难度,学生应该都能够接受。可反映到作业本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求比例尺,应该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有变成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比例尺互化的格式有几个是创新的,可似乎这几种创新写法不是那么正确。为什么?把孩子叫到身边,我问他们:“我在板书的时候,你们仔细看了吗?”都齐刷刷地回答我看了。“看了怎么连写法都乱七八糟的。”孩子们个个无语,一个个冤枉的样子。

  后来我冷静地想了想,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吧。

  一、对比例尺的接触较少,缩小的`比例尺可能看到过,如地图等,放大的比例尺就比较少见。因此,会有一个错误想法,较小的数是图上距离,继而就出现了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情况。

  二、为了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在课堂上会比较注意口头交流,认为懂了可以不写,但实际上说跟写还真的是两回事,会说不一定会写。如果我们把图上距离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2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会说20千米等于2000000厘米,因此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2000000。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会觉得怎么写好呢?尽管有板书,但那也是走马观花,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看来以后在课堂上必要的写还真不能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