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

《活化石》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活化石教学设计修改及反思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知道讲了哪几种活化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3.培养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知道并了解保护活化石的意义。

  一、谈话导入:大家知道恐龙吗?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一说,对学生地回答适时评价。然后用ppt分别出示图片一、图片二图片三和图片四,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石。恐龙是生活在很多年前的一种动物,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化石来认识它!那么,“活化石”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板书课题《活化石》,引入新课。

  三、引导学*课文。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l)化石一般存放在哪儿?(博物馆)

  (2)化石可以用来干什么?(通过化石,我们可以看到亿万年前的动植物)

  教师讲解化石,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化石存放的地点.

  (修改原因:帮助学生了解化石,为更好地学*活化石做准备)

  2.学*第2自然段。

  (l)指导朗读。

  (2)看图,了解银杏树的样子。

  (3)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关于银杏的哪些知识?

  (银杏树已生活了几亿年,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扇子,生长得很慢。)

  3.自学第3自然段。

  (l)自由读第3自然段。

  (2)你知道了哪些有关熊猫的知识。

  (熊猫生活在许多年前,它爱吃竹子,它的祖先却以食肉为生。)

  (3)指导朗读。

  (4)放课件大熊猫的图片,给学生欣赏。看的学生有些已经在小声

  议论了,瞧,它爬到树上去了。它还趴在那睡觉呢!真可爱! 师:同学们已经看完了大熊猫,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你真会观察!每只大熊猫的样子都不一样,你能说说吗?

  师出示句式:大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它的身子( ),四条腿( ),一双大眼睛( )。

  4.学*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对照插图,了解中华鲟的样子。

  (3)你能说说中华鲟的有关特征吗?

  (中华鲟生活在一亿多年前,生活在江河里,身披大片硬鳞,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嘴巴又尖又长,现在已非常稀有了。)

  5.学*第5自然段。

  (l)齐读。

  (2)明白这段的作用。

  (总结全文,井点出主旨:好好保护它们。)

  四、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1.边看课件图片,边说说这三种活化石的有关特征。

  2.读了全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创造性地演读课文

  师示范表演(银杏树的自述)

  小组内表演:分别表演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各组推选优秀的“大熊猫、银杏树、中华鲟”,戴头饰上台表演。 五、练*:1、句式练*:科学家把()、()和()叫做活化石。

  ()、()和()被科学家叫做活化石。

  2、读读写写:一片片叶子 一把把扇子

  一块块—— 一条条——

  一棵棵—— 一只只

  (修改原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句式及词语的训练,学会准确运用语言。)

《活化石》教学反思2

  《活化石》一课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

  教学一开始,我先出示一张鱼类化石的图片,引出化石。然后从字面意义上了解什么是活化石。在教学“银杏树”时,我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我出示许多叶子的图片,让学生找出银杏树的叶子。既理解了银杏树树叶的样子,又结合理解词语了“辨认”的意思,后我又指导学生模仿写句,银杏树的叶子还像什么?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树叶在他们的脑海中变成了降落伞、小姑娘的裙子,秋天的扫帚。在理解了比喻句的写法以后,我又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子,“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而后进行朗读指导,读出了树叶的美,树叶的珍贵。

  接着,让学生自己学*“大熊猫和中华鲟”,明白大熊猫的祖先是以食肉为生。中华鲟的特点是:大、重、少和怪。最后,在大家都了解了活化石的含义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引出本课的情感目标,那就是我们要保护这些活化石。

《活化石》教学反思3

  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好地体现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性,如何培养学生自如地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任务,在教学《活化石》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能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开课即展示银杏树的图片,激发起学生学*的浓厚兴趣。教师追问:为什么把银杏树称为活化石呢?把学生的兴趣一下带动起来,为下面学*做好铺垫。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画展现课文中提到的三种活化石静态画面,电脑动画体现动态活化石。鲜明的画面,动听的音响,迅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同时又利用文字投影出示难理解的句子,让学生对比两句话的不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理解句子。使得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这样设计,突出了重点,简易突破难点,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和人文性。其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拥有了广阔的语文学*时空。

  语文本来是一门外延极其广阔的学科,可以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活化石》把学生带到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学生读了课文之后,对课文中才讲了那么一点关于“活化石”的知识感到很不满足,好奇地向老师询问了许多这方面的问题,于是老师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去了解课文之外的更多的关于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的知识,学生特别感兴趣,语文学*的范围从原来的课文一下子打开了。可是如何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呢,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大家讨论,上网、查阅课外书、询问家长等多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关于活化石的知识。

  再次,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创造性学*的好伙伴。

  接下来,他们还要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认真阅读理解,进行加工和整理,把与已知重复的、特别生涩的内容适当删减,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所知道的这些传达给别人。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有的把整理后的资料内容读给大家听,有的汇声汇色地讲出来。 利用网络,让学生在网上了解到更多的“活化石”,学生感触很大,纷纷表示,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适量、适度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强化整体感知,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调动学生主动学*的积极性,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使学生有所成,在宽愉的环境中学*,在成功中愉快,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低年级学生学*中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活化石》教学反思4

  本节教学一开始,我先出示各种化石图片,让学生对化石有个初步直观的了解,然后出示课文第一句话,从这句话中更进一步地了解化石的作用;再引出课题,让学生质疑,这班的孩子们很会思考,提出的问题也正是我上课要解决的问题:课文写了哪些活化石?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上课时我就围绕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逐一解决。

  上完课后,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字词教学落实到位。

  孩子们除了会准确认读生字词语以外,还学*到了通过找近义词和反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我重点教学第二自然段,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品读银杏树的特点。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圈出能体现银杏树特点的词语,再进行全班交流。为了让学生理解“几亿年”这个时间的长,我通过画线段图的形式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时间的长,再通过朗读,更进一步地感受银杏树的珍贵。在理解银杏树的叶子容易辨认时,我让学生通过上台找银杏叶,使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学生兴趣浓厚,再让学生比较一片片叶子和一片叶子的不同,但我只是让一个学生说了一下,没有做进一步的比较,这点还不够落实。在解决“为什么称银杏树为活化石?”这个问题时,我以为学生会很难回答,没想到叫起来的第一个孩子就说得很好了,真能干。

  3、重视朗读指导。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银杏树的特点,理解句子的意思。

  4、采用让学生“质疑——解疑——释疑”的过程组织教学。

  使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让学生享受到解疑成功的快乐。

  需要改进的是:

  1、没有把握好时间。前面引入部分花的时间太多了,导致后面的写字指导不够到位,只是匆匆而过了。

  2、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抓得不够到位。比如在学*“银杏树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比喻句时,我只是让学生明白了银杏树叶子的特点,没有对这个比喻句进行拓展练*,如果让孩子们学*这个比喻句的样子再说几个类似结构的比喻句就更好了。

  3、板书设计不够好,应该把银杏树特点的词语写上。

  4、课外资料的补充不够充实。

  5、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活化石》教学反思5

  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儿童的生活,语言*实,通俗易懂,学生爱读,在学*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得不多,但是对于银杏树和大熊猫特别熟悉。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通过看课外书,上网查阅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惯。

  课堂上,我先板书“化石”,让学生运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化石的理解。然后我再补充完整课题,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题的意思了。接着,我尝试让学生质疑课题。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介绍了几种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扬:“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我觉得这样能慢慢培养学生懂得如何去质疑,或者说带着问题学*课文,会更有目的性。


《活化石》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活化石》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活化石》教学反思6篇

《活化石》教学反思1

  《活化石》一课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

  教学一开始,我先出示一张鱼类化石的图片,引出化石。然后从字面意义上了解什么是活化石。在教学“银杏树”时,我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我出示许多叶子的图片,让学生找出银杏树的叶子。既理解了银杏树树叶的样子,又结合理解词语了“辨认”的意思,后我又指导学生模仿写句,银杏树的叶子还像什么?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树叶在他们的脑海中变成了降落伞、小姑娘的裙子,秋天的扫帚。在理解了比喻句的写法以后,我又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子,“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而后进行朗读指导,读出了树叶的美,树叶的珍贵。

  接着,让学生自己学*“大熊猫和中华鲟”,明白大熊猫的祖先是以食肉为生。中华鲟的特点是:大、重、少和怪。最后,在大家都了解了活化石的含义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引出本课的情感目标,那就是我们要保护这些活化石。

《活化石》教学反思2

  在教学《活化石》这一课时,我将侧重点放在了“银杏树”这一活化石。而在教学“银杏树”这一活化石时,我主要抓住两句重点句。一句是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一特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一、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并引导孩子们在日常的写作中也多运用这样的句式,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一把把”。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我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弄清了意思后,我又让学生做拓展训练,说说还有哪些可以用“一片片”、“一把把”做量词。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比如“一条条”、“一座座”可以用在什么词语前面做量词。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这一环节激发了孩子们的学*积极性,学生发言都很踊跃,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同时,这节课也有不少遗憾。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朗读方面。学生的朗读是我训练的弱项,孩子们读书声显得拖沓冗长,没有节奏感,听起来很不舒服。而且,我将教学的着重点定位错误,不是着重标点如何死板地停顿,而是长句如何停顿。

  二、文章的落脚点还未找准。《活化石》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这就强调用词的准确性,虽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不是最主要的,但是我应该在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有个大致的概念,而不是从未提及。

  三、引入部分。在教学时,我在引入部分就让孩子翻书找化石的作用,事实证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显得十分突兀,孩子们在这一环节中不知所措,只有极个别的孩子找到了答案。我想,如果将这一环节放至文章总结时,会不会更好?

  四、识字方面。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识字是重中之重。我在教学时为了赶进度,没有让孩子多读词语,也没有随文识字,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再复现词语,加深印象。

  五、知识运用方面。在教*用连接词将三种活化石连起来表达成完整的一句话时,我将这一环节设置得过于简单——直接出示“和”、“有??有??还有??”让孩子们填空,如果用上之前已经学过的“把”字句、“被”字句,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六、指导写字方面。在教学生写字时,我没有让学生形成一个抓整体结构的概念,教学时较为散乱无章。同时,在学生写完之后,我并没有进行实物投影,指正点评,如果增加了“展评”这一环节,我想学生的知识点能掌握得更好,说不定字也能写得更端正。

  总之,这一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在教学方面的缺陷,我将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弥补以上遗憾。

《活化石》教学反思3

  本节教学一开始,我先出示各种化石图片,让学生对化石有个初步直观的了解,然后出示课文第一句话,从这句话中更进一步地了解化石的作用;再引出课题,让学生质疑,这班的孩子们很会思考,提出的问题也正是我上课要解决的问题:课文写了哪些活化石?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上课时我就围绕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逐一解决。

  上完课后,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字词教学落实到位。

  孩子们除了会准确认读生字词语以外,还学*到了通过找近义词和反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我重点教学第二自然段,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品读银杏树的特点。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圈出能体现银杏树特点的词语,再进行全班交流。为了让学生理解“几亿年”这个时间的长,我通过画线段图的形式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时间的长,再通过朗读,更进一步地感受银杏树的珍贵。在理解银杏树的叶子容易辨认时,我让学生通过上台找银杏叶,使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学生兴趣浓厚,再让学生比较一片片叶子和一片叶子的不同,但我只是让一个学生说了一下,没有做进一步的比较,这点还不够落实。在解决“为什么称银杏树为活化石?”这个问题时,我以为学生会很难回答,没想到叫起来的第一个孩子就说得很好了,真能干。

  3、重视朗读指导。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银杏树的特点,理解句子的意思。

  4、采用让学生“质疑——解疑——释疑”的过程组织教学。

  使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让学生享受到解疑成功的快乐。

  需要改进的是:

  1、没有把握好时间。前面引入部分花的时间太多了,导致后面的写字指导不够到位,只是匆匆而过了。

  2、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抓得不够到位。比如在学*“银杏树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比喻句时,我只是让学生明白了银杏树叶子的特点,没有对这个比喻句进行拓展练*,如果让孩子们学*这个比喻句的样子再说几个类似结构的比喻句就更好了。

  3、板书设计不够好,应该把银杏树特点的词语写上。

  4、课外资料的补充不够充实。

  5、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活化石》教学反思4

  上这课之前我就清楚,这样的课文学生会喜欢的。如之前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如一年级的《火车的故事》。但他们所喜欢并非朗读和思索,而是在课堂上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及多媒体呈现的缤纷图片。而这,也正是我苦恼的。如何让常识性文章上出语文味,是我在这节课的小小探索。

  1、 词

  教学常识性课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识课,要上成语文课,就得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形成听说读写能力。

  《活化石》一文语言简练、准确。如“一把把”、“一片片”、“小扇子”等简单的词语,却极其形象地写出了银杏树的特点。抓住这些词语,让孩子们思索:为何不能换成“一把”、“一片”?这写出了银杏树的什么特点?让孩子们明白,简简单单的语言,背后却包含着这么多深意,真是妙哉!

  2、读

  常识性课文不象其他文体一样富有情感,对这类文章进行有感情朗读则显得很牵强和做作。在《活化石》一课的朗读指导,我重点抓住每种化石的特点,让孩子通过朗读去表现出每种化石的不同之处。如:中华鲟的特点是“怪怪的”,体重很“重”;大熊猫的特点是“可爱”,银杏树的特点是“生长缓慢”;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十分“珍贵”。如何通过突出主要词语的朗读去表达你所要表达的重点,是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

  3、写

  科普说明文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值得学*的。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每种“活化石”的介绍分一小节,让人感觉段落清晰,一目了然。这些,我都在课堂上进行了些许渗透。另外,课文在介绍“中华鲟”的样子时,用了一些深入描写,使中华鲟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介绍“银杏树”时则说“它的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而课文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大熊猫的可爱。也许是我们都太熟悉大熊猫了吧?但能不能抓住这个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呢?这这节课上我进行了尝试。为学生出示了这样的句子:

  大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它的身子( ),四条腿(),一双大眼睛( )。

  孩子们看着图片上憨态可拘的大熊猫,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

  “它的身子胖乎乎的,四条腿粗粗的,像四根柱子。一双大眼睛大大的,黑黑的,像长着黑眼圈。”

  “它的身子圆圆的,身上的毛一半白一半黑。最可爱的要数它的眼睛,好象没睡好长了黑眼圈似的,肯定是晚上失眠啦!”

  ……

  更有学生结合了“大熊猫为什么半黑半白”的科学知识为大家做了介绍。课堂的语文味骤然浓重了起来。

  4、说

  这样的科普文,让孩子们复述是定要的。在本课,我让孩子们勇敢地当一回介绍员,为大家介绍一种你最感兴趣的“活化石”。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空复述总还是有难度。我便让他们在充分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后为他们先出示提示话语,如:

  中华鲟有( )的历史。它的样子怪怪的:身披( ),眼睛( ),一张大嘴()。它生活在( ),最大的可以长到( )重。

  再让他们看黑板板书介绍,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充分体现了说的“层次性”,也照顾到了中下水*的学生。

  另外为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情境创设上动了一番脑筋,伴着音乐让孩子来复述介绍“活化石”,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反而让人觉得很突然,显得很不和谐。我们能否让孩子的情感流露自然些。不需太大的折腾,只言片语就能融会贯通。

  5、语文味,也别忘了科学性。

  牢记语文要姓“语”,但也不能忘记这篇课文的特点。常识性文章不可不顾文章蕴涵的科学与人文因素,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位学生讲解了动物们为什么会灭亡的原因,并为他们介绍了其它的“活化石”,并让他们回家查找资料。虽说查找资料这一环节的反馈结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全班有*一半学生查找了资料却根本无法表述,但我想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想要清楚地表达这么复杂的科学文字总归还是有难度的。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尝试,并要求他们提高。

《活化石》教学反思5

  现在的语文课堂提倡“语用”课堂,所以要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个重点句。“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还叫公孙树。”这一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长得慢这个特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住了两个语文知识点。

  1、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的训练。

  2、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活化石》教学反思6

  《活化石》这篇课文以科学为主题,篇幅较长,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没有直接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熟悉。本节课我反思如下学*这课,我重点教银杏树这一种活化石,抓住“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还叫公孙树。”这一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长得慢这个特点,并小结了这一段的学*方法,接下来让学生从余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选择一种进行小组自学,请学生代表根据自己小组的阅读、交流情况指引老师板书,学生的学*积极性高昂。

  一课下来,学生的学*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但如果能跟好的把握好学生的讨论时间,增加朗读量,在课堂最后能给大家一个总结,回顾一下本课的学*要点,课堂会更加完美。

  《活化石》教学反思 现今的语文课是要用人文性活化工具性语文的训练点要在老师的心中。下面是我上完语文第三册第课《活化石》这节课后的反思

  一、 联系课文抓语文的训练点在联系中积累运用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物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主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 ”、“一条条 ”、“一棵棵 ”、“一只只”学生由于有了以前学过的数量词作基础所以完成这几个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了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我让他们再写出两个像这样的词语是上面几个词中没有用过的量词。学生很积极、踊跃有的写了一个个面包、有的写了一张张白纸有的写了一群群鸟。学生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二、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活动中 整个课的设计都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活动中来。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在学*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在三种活化石中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没重点学*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学*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可以让尖子生吃得饱。调动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积极性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语文的能力。

  三、 重视教给学生学*语文的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这课时我以学*前一课《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学*方法迁移到这课的学*上。在学*这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方法 第一、 找出课文讲了几件太空生活的趣事。 第二、 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进行自学、交流。 第三、 在全班上作交流汇报。然后过渡学*这课我们同样用这方法进行学*找出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先在小组里交流再在班上交流汇报。让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开始学*怎样去学*语文这一工具性学科。 在这节课上不足之处是在一引些知识细节上未能及时纠正学生。如在做一些重叠词的练*上有一个同学写个“一个个太阳”老师只是一语带过“太多太阳了吧”未有及时纠正学生这个词是错误的。也如一个同学说到“一棵棵种子”教师也未能纠正这里该用“颗”不是“棵”。另外在读的分量上还不够应让学生多读进行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上我会注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


《活化石》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活化石》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活化石》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活化石教学设计修改及反思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知道讲了哪几种活化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3.培养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知道并了解保护活化石的意义。

  一、谈话导入:大家知道恐龙吗?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一说,对学生地回答适时评价。然后用ppt分别出示图片一、图片二图片三和图片四,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石。恐龙是生活在很多年前的一种动物,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化石来认识它!那么,“活化石”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板书课题《活化石》,引入新课。

  三、引导学*课文。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l)化石一般存放在哪儿?(博物馆)

  (2)化石可以用来干什么?(通过化石,我们可以看到亿万年前的动植物)

  教师讲解化石,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化石存放的地点.

  (修改原因:帮助学生了解化石,为更好地学*活化石做准备)

  2.学*第2自然段。

  (l)指导朗读。

  (2)看图,了解银杏树的样子。

  (3)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关于银杏的哪些知识?

  (银杏树已生活了几亿年,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扇子,生长得很慢。)

  3.自学第3自然段。

  (l)自由读第3自然段。

  (2)你知道了哪些有关熊猫的知识。

  (熊猫生活在许多年前,它爱吃竹子,它的祖先却以食肉为生。)

  (3)指导朗读。

  (4)放课件大熊猫的图片,给学生欣赏。看的学生有些已经在小声

  议论了,瞧,它爬到树上去了。它还趴在那睡觉呢!真可爱! 师:同学们已经看完了大熊猫,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你真会观察!每只大熊猫的样子都不一样,你能说说吗?

  师出示句式:大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它的身子( ),四条腿( ),一双大眼睛( )。

  4.学*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对照插图,了解中华鲟的样子。

  (3)你能说说中华鲟的有关特征吗?

  (中华鲟生活在一亿多年前,生活在江河里,身披大片硬鳞,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嘴巴又尖又长,现在已非常稀有了。)

  5.学*第5自然段。

  (l)齐读。

  (2)明白这段的作用。

  (总结全文,井点出主旨:好好保护它们。)

  四、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1.边看课件图片,边说说这三种活化石的有关特征。

  2.读了全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创造性地演读课文

  师示范表演(银杏树的自述)

  小组内表演:分别表演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各组推选优秀的“大熊猫、银杏树、中华鲟”,戴头饰上台表演。 五、练*:1、句式练*:科学家把()、()和()叫做活化石。

  ()、()和()被科学家叫做活化石。

  2、读读写写:一片片叶子 一把把扇子

  一块块—— 一条条——

  一棵棵—— 一只只

  (修改原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句式及词语的训练,学会准确运用语言。)

《活化石》教学反思2

  《活化石》一课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

  教学一开始,我先出示一张鱼类化石的图片,引出化石。然后从字面意义上了解什么是活化石。在教学“银杏树”时,我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我出示许多叶子的图片,让学生找出银杏树的叶子。既理解了银杏树树叶的样子,又结合理解词语了“辨认”的意思,后我又指导学生模仿写句,银杏树的叶子还像什么?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树叶在他们的脑海中变成了降落伞、小姑娘的裙子,秋天的扫帚。在理解了比喻句的写法以后,我又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子,“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而后进行朗读指导,读出了树叶的美,树叶的珍贵。

  接着,让学生自己学*“大熊猫和中华鲟”,明白大熊猫的祖先是以食肉为生。中华鲟的特点是:大、重、少和怪。最后,在大家都了解了活化石的含义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引出本课的情感目标,那就是我们要保护这些活化石。

《活化石》教学反思3

  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好地体现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性,如何培养学生自如地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任务,在教学《活化石》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能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开课即展示银杏树的图片,激发起学生学*的浓厚兴趣。教师追问:为什么把银杏树称为活化石呢?把学生的兴趣一下带动起来,为下面学*做好铺垫。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画展现课文中提到的三种活化石静态画面,电脑动画体现动态活化石。鲜明的画面,动听的音响,迅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同时又利用文字投影出示难理解的句子,让学生对比两句话的不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理解句子。使得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这样设计,突出了重点,简易突破难点,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和人文性。其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拥有了广阔的语文学*时空。

  语文本来是一门外延极其广阔的学科,可以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活化石》把学生带到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学生读了课文之后,对课文中才讲了那么一点关于“活化石”的知识感到很不满足,好奇地向老师询问了许多这方面的问题,于是老师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去了解课文之外的更多的关于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的知识,学生特别感兴趣,语文学*的范围从原来的课文一下子打开了。可是如何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呢,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大家讨论,上网、查阅课外书、询问家长等多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关于活化石的知识。

  再次,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创造性学*的好伙伴。

  接下来,他们还要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认真阅读理解,进行加工和整理,把与已知重复的、特别生涩的内容适当删减,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所知道的这些传达给别人。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有的把整理后的资料内容读给大家听,有的汇声汇色地讲出来。 利用网络,让学生在网上了解到更多的“活化石”,学生感触很大,纷纷表示,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适量、适度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强化整体感知,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调动学生主动学*的积极性,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使学生有所成,在宽愉的环境中学*,在成功中愉快,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低年级学生学*中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活化石》教学反思4

  本节教学一开始,我先出示各种化石图片,让学生对化石有个初步直观的了解,然后出示课文第一句话,从这句话中更进一步地了解化石的作用;再引出课题,让学生质疑,这班的孩子们很会思考,提出的问题也正是我上课要解决的问题:课文写了哪些活化石?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上课时我就围绕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逐一解决。

  上完课后,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字词教学落实到位。

  孩子们除了会准确认读生字词语以外,还学*到了通过找近义词和反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我重点教学第二自然段,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品读银杏树的特点。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圈出能体现银杏树特点的词语,再进行全班交流。为了让学生理解“几亿年”这个时间的长,我通过画线段图的形式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时间的长,再通过朗读,更进一步地感受银杏树的珍贵。在理解银杏树的叶子容易辨认时,我让学生通过上台找银杏叶,使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学生兴趣浓厚,再让学生比较一片片叶子和一片叶子的不同,但我只是让一个学生说了一下,没有做进一步的比较,这点还不够落实。在解决“为什么称银杏树为活化石?”这个问题时,我以为学生会很难回答,没想到叫起来的第一个孩子就说得很好了,真能干。

  3、重视朗读指导。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银杏树的特点,理解句子的意思。

  4、采用让学生“质疑——解疑——释疑”的过程组织教学。

  使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让学生享受到解疑成功的快乐。

  需要改进的是:

  1、没有把握好时间。前面引入部分花的时间太多了,导致后面的写字指导不够到位,只是匆匆而过了。

  2、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抓得不够到位。比如在学*“银杏树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比喻句时,我只是让学生明白了银杏树叶子的特点,没有对这个比喻句进行拓展练*,如果让孩子们学*这个比喻句的样子再说几个类似结构的比喻句就更好了。

  3、板书设计不够好,应该把银杏树特点的词语写上。

  4、课外资料的补充不够充实。

  5、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活化石》教学反思5

  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儿童的生活,语言*实,通俗易懂,学生爱读,在学*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得不多,但是对于银杏树和大熊猫特别熟悉。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通过看课外书,上网查阅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惯。

  课堂上,我先板书“化石”,让学生运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化石的理解。然后我再补充完整课题,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题的意思了。接着,我尝试让学生质疑课题。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介绍了几种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扬:“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我觉得这样能慢慢培养学生懂得如何去质疑,或者说带着问题学*课文,会更有目的性。


《活化石》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活化石教学反思实用十份

  在东兴小学听完教研室曹老师给我们分析现今的语文课是要用人文性活化工具性,语文的训练点要在老师的心中,这番语后,对我的启迪很大。刚好,学校要求我上一节有关语言文字的训练的研讨课。我接受了这个任务后,按照曹老师的意见,设计了这节课。我上的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第33课《活化石》这篇课文。上完这节课后,我校的老师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一、联系课文,抓语文的训练点,在联系中积累运用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物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主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一条条”、“一棵棵”、“一只只

  ”学生由于有了以前学过的数量词作基础,所以完成这几个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了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我让他们再写出两个像这样的词语,是上面几个词中没有用过的量词。学生很积极、踊跃,有的写了一个个面包、有的写了一张张白纸,有的写了一群群鸟。学生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活动中

  整个课的设计都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活动中来。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在学*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在三种活化石中,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没重点学*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学*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可以让尖子生吃得饱。调动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积极性,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语文的能力。

  三、重视教给学生学*语文的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这课时,我以学*前一课《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学*方法,迁移到这课的学*上。在学*这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方法:第一、找出课文讲了几件太空生活的趣事。第二,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进行自学、交流。第三,在全班上,作交流汇报。然后,过渡,学*这课,我们同样用这方法进行学*,找出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先在小组里交流,再在班上交流汇报。让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开始学*怎样去学*语文这一工具性学科。

  在这节课上,不足之处是,在一引些知识细节上未能及时纠正学生。如在做一些重叠词的练*上,有一个同学写个“一个个太阳”,老师只是一语带过,“太多太阳了吧!”未有及时纠正学生这个词是错误的。也如一个同学说到“一棵棵种子”,教师也未能纠正这里该用“颗”不是“棵”。另外在读的分量上,还不够,应让学生多读进行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上,我会注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

  这些天,我一直在教文言文,学生背不上,气死我也!私下问过不少学生,他们都认为学*文言文,是一件异常痛苦的事。不仅要大量的背诵,而且课堂也较枯燥。为了让课堂呈现轻松、愉快的气氛,我在《山市》的教学中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方式。通过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使学生养成课前自主学*的*惯。本节课学生就在这方面表现得很好,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一些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又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则留给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惯。

  2、与学生建立*等对话的关系。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才能获得发展,潜能才能得到开发。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方法。诵读与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一、联系课文,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个重点句。一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特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住了两个语文知识点。

  1、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的训练。

  2、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我在这里设计了比较句子的.训练:“一片叶子像一把小扇子”和原句进行对比,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然后结合课后练*进行填空训练,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重视教给学生学*方法。

  学*这课,我先让学生找出课文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然后我重点教授银杏树这一种活化石,并小结学*方法,接下来让学生从余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选择一种进行小组自学,再在班上交流汇报。从低年级起就培养孩子自主探究的意识。

  我讲李商隐《马嵬》这一课时,我以李杨的爱情做了一个精彩的导入,引起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然后在让他们细细品味,慢慢鉴赏。

  先是李商隐和本诗的背景简介,接着我让学生齐读并反复吟咏了这首诗。并提出最能体现本诗感情基调的词是什么以及诗中几个关键字词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整首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叙述。主体部分放在赏析本首诗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和主旨的分析。最后,指导怀古咏史诗的特点和常常出现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并学*如何鉴赏怀古咏史诗,并举出具体实例来训练,现学现用,当堂练*,巩固提高。

  对讲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引起我的关注。一让学生回答问题,课堂上就很不安静,许多同学都在说话,站着的同学生怕怕回答错了,而坐着的就一直抓着李杨的爱情,聊个不停,或者就一句话都不说,把头埋得很低。为解决他们的这一问题,我需要经常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让他们积极发言。

  学生主动发言,能促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勇气得以锻炼,这些为了自身发展的机会学生自己就这样轻易的舍弃掉了。是什么原因?是不知怎么回答?还是不愿意回答?或者是怕答错了?以前和学生谈心,得知以上情况都有。

  课后反思得知课堂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主”,活动再丰富些。令我困惑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让他们进行讨论,所花费的时间与在讨论中所获得的价值是成正比的吗?

  但如不积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们的教育可能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能探索出一条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学*的途径,我们的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我们应该让学生快乐的学*,不应该增加他们的精神负担,整个课堂应该是轻松活跃的,不应该拘束,但是也不能没有纪律可言,要学会欲擒故纵。

  《活化石》这篇课文以科学为主题,篇幅较长,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没有直接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熟悉。本节课我反思如下学*这课,我重点教银杏树这一种活化石,抓住“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还叫公孙树。”这一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长得慢这个特点,并小结了这一段的学*方法,接下来让学生从余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选择一种进行小组自学,请学生代表根据自己小组的阅读、交流情况指引老师板书,学生的学*积极性高昂。

  一课下来,学生的学*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但如果能跟好的把握好学生的讨论时间,增加朗读量,在课堂最后能给大家一个总结,回顾一下本课的学*要点,课堂会更加完美。

  《活化石》教学反思 现今的语文课是要用人文性活化工具性语文的训练点要在老师的心中。下面是我上完语文第三册第课《活化石》这节课后的反思

  一、 联系课文抓语文的训练点在联系中积累运用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物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主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 ”、“一条条 ”、“一棵棵 ”、“一只只”学生由于有了以前学过的数量词作基础所以完成这几个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了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我让他们再写出两个像这样的词语是上面几个词中没有用过的量词。学生很积极、踊跃有的写了一个个面包、有的写了一张张白纸有的写了一群群鸟。学生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二、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活动中 整个课的设计都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活动中来。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在学*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在三种活化石中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没重点学*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学*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可以让尖子生吃得饱。调动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积极性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语文的能力。

  三、 重视教给学生学*语文的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这课时我以学*前一课《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学*方法迁移到这课的学*上。在学*这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方法 第一、 找出课文讲了几件太空生活的趣事。 第二、 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进行自学、交流。 第三、 在全班上作交流汇报。然后过渡学*这课我们同样用这方法进行学*找出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先在小组里交流再在班上交流汇报。让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开始学*怎样去学*语文这一工具性学科。 在这节课上不足之处是在一引些知识细节上未能及时纠正学生。如在做一些重叠词的练*上有一个同学写个“一个个太阳”老师只是一语带过“太多太阳了吧”未有及时纠正学生这个词是错误的。也如一个同学说到“一棵棵种子”教师也未能纠正这里该用“颗”不是“棵”。另外在读的分量上还不够应让学生多读进行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上我会注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

  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儿童的生活,语言*实,通俗易懂,学生爱读,在学*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得不多,但是对于银杏树和大熊猫特别熟悉。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通过看课外书,上网查阅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惯。

  课堂上,我先板书"化石",让学生运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化石的理解。然后我再补充完整课题,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题的意思了。接着,我尝试让学生质疑课题。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介绍了几种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扬:"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我觉得这样能慢慢培养学生懂得如何去质疑,或者说带着问题学*课文,会更有目的性。

  上这课之前我就清楚,这样的课文学生会喜欢的。如之前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如一年级的《火车的故事》。但他们所喜欢并非朗读和思索,而是在课堂上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及多媒体呈现的缤纷图片。而这,也正是我苦恼的。如何让常识性文章上出语文味,是我在这节课的小小探索。

  1、词教学常识性课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识课,要上成语文课,就得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形成听说读写能力。《活化石》一文语言简练、准确。如“一把把”、“一片片”、“小扇子”等简单的词语,却极其形象地写出了银杏树的特点。抓住这些词语,让孩子们思索:为何不能换成“一把”、“一片”?这写出了银杏树的什么特点?让孩子们明白,简简单单的语言,背后却包含着这么多深意,真是妙哉!

  2、读常识性课文不象其他文体一样富有情感,对这类文章进行有感情朗读则显得很牵强和做作。在《活化石》一课的朗读指导,我重点抓住每种化石的特点,让孩子通过朗读去表现出每种化石的不同之处。如:中华鲟的特点是“怪怪的”,体重很“重”;大熊猫的特点是“可爱”,银杏树的特点是“生长缓慢”;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十分“珍贵”。如何通过突出主要词语的朗读去表达你所要表达的重点,是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

  3、写科普说明文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值得学*的。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每种“活化石”的介绍分一小节,让人感觉段落清晰,一目了然。这些,我都在课堂上进行了些许渗透。另外,课文在介绍“中华鲟”的样子时,用了一些深入描写,使中华鲟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介绍“银杏树”时则说“它的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而课文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大熊猫的可爱。也许是我们都太熟悉大熊猫了吧?但能不能抓住这个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呢?这这节课上我进行了尝试。为学生出示了这样的句子:大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它的身子( ),四条腿( ),一双大眼睛( )。孩子们看着图片上憨态可拘的大熊猫,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

  “它的身子胖乎乎的,四条腿粗粗的,像四根柱子。一双大眼睛大大的,黑黑的,像长着黑眼圈。”

  “它的身子圆圆的,身上的毛一半白一半黑。最可爱的要数它的眼睛,好象没睡好长了黑眼圈似的,肯定是晚上失眠啦!”

  ……更有学生结合了“大熊猫为什么半黑半白”的科学知识为大家做了介绍。课堂的语文味骤然浓重了起来。

  4、说这样的科普文,让孩子们复述是定要的。在本课,我让孩子们勇敢地当一回介绍员,为大家介绍一种你最感兴趣的“活化石”。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空复述总还是有难度。我便让他们在充分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后为他们先出示提示话语,如:中华鲟有( )的历史。它的样子怪怪的:身披( ),眼睛( ),一张大嘴( )。它生活在( ),最大的可以长到( )重。再让他们看黑板板书介绍,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充分体现了说的“层次性”,也照顾到了中下水*的学生。另外为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情境创设上动了一番脑筋,伴着音乐让孩子来复述介绍“活化石”,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反而让人觉得很突然,显得很不和谐。我们能否让孩子的情感流露自然些。不需太大的折腾,只言片语就能融会贯通。

  5、语文味,也别忘了科学性。牢记语文要姓“语”,但也不能忘记这篇课文的特点。常识性文章不可不顾文章蕴涵的科学与人文因素,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位学生讲解了动物们为什么会灭亡的原因,并为他们介绍了其它的“活化石”,并让他们回家查找资料。虽说查找资料这一环节的反馈结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全班有*一半学生查找了资料却根本无法表述,但我想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想要清楚地表达这么复杂的科学文字总归还是有难度的。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尝试,并要求他们提高。

  设计思想:

  《活化石》是带有科普性的一篇文章。学*本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活化石》一文语言简练、准确。如“一把把”、“一片片”、“小扇子”等简单的词语,却极其形象地写出了银杏树的特点。抓住这些词语,让孩子们思索:为何不能换成“一把”、“一片”?这写出了银杏树的什么特点?让孩子们明白,简简单单的语言,背后却包含着这么多深意,真是妙哉!在《活化石》一课的朗读指导,我重点抓住每种化石的特点,让孩子通过朗读去表现出每种化石的不同之处。紧扣教学目标,尊重孩子的已有经验和已有的语文水*,通过“读通、读顺、读好、读懂”的过程循序渐进,抓住重点词句,既品悟了语言文字,提炼了相关信息,受到情感的熏陶,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语言。

  教材分析:很多远古时代的生物已经灭绝了,像三叶虫、恐龙等。我们要想了解它们的生存情况,只能通过对它们的化石进行科学的研究。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古生物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它是人类开启地球宫门的一把钥匙。因此,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人们确定地层的年代。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古老的生物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现在,如,本课所介绍的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成为人们研究古生物的活化石。扇形的小叶子,长得很慢却有着营养丰富的果实,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这就是银杏树。肥胖的身体,粗壮的四肢,犹如戴着墨镜的黑眼圈,这就是大熊猫。尖而长的大嘴,核桃大的眼睛,体长可达四五米,体重可达半吨的水中动物,这就是中华鲟。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儿童的生活,语言*实,通俗易懂,学生爱读,在学*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常识性较强的课文,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学生一般比较喜欢这样的科普文章,但他们所喜欢并非朗读和思索,而是在课堂上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及多媒体呈现的缤纷图片。课文的常识性较强,语文味却不够浓厚。而这,也正是我苦恼的。如何让常识性文章上出语文味,是我在这节课的小小探索。要从这样的课文中挖掘出语文味,需要老师反复研读教材。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叠词的使用,初步感受叠词的语言表达作用。

  4、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教学策略和手段: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动物意识。

  课前准备:师生一起搜集有关古生物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乡镇意见教师体会

  课前谈话:小朋友们,今天电脑博士将带大家到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去参观参观,想去吗?(播放课件)(出示博物馆图片)师:你看咱们来到了哪儿,拼一拼它的名字吧!(博物馆)

  师:让我们走进神秘的古生物世界吧!

  (出示“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始祖鸟骨骼化石,蜻蜓和蝴蝶化石,三叶虫化石,枝蒎厥化石,考古学家正在挖掘化石”)师:欣赏完这些图片,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吗?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引入化石:师板书:化石,讲解:“化”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左窄右宽,单人旁的.书写很关键。撇不要弯,要斜,竖要垂直,收笔略顿。师:你们在哪儿见过化石?我知道什么是化石呢?

  师:老师告诉你们吧,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古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它们死后,遗体被埋入地层,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它们的遗体逐渐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我们就把它称作化石。化石对生物学家研究古生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那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是跟化石有关的,(补充课题:活化石),请齐读课题。咦?怎么多了一个字“活”?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质疑。师归纳整理:什么是活化石,课文介绍了哪些活化石?

  3、师:如果你想了解的话,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课文,好吗?(设计理念:上课伊始,通过媒体丰富的图片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学生带着深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并解决了学生对化石的原始积累的不足。同时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是化石,养成学生认真听别人发言的*惯,并由化石导入了活化石,引起学生思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知生字:

  1、按要求读书:

  大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读不通的词句借助“树叶”里的拼音多读几遍,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课件出示生字词,请小老师领读。

  bózhēnxīsūnjuéròuxúnshǐlín博物馆珍稀公孙树灭绝食肉中华鲟历史硬鳞héquēfá核桃缺乏

  4、交流识字方法。

  5、课文读完了,现在你能解决刚才的问题了吗?课文里写了几种“活化石”?用上上面的词语来回答。(出示:课文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三种活化石。)个别说、齐说。

  如学生出现错误,如课文介绍了银杏树、公孙地、中华鲟三种活化石。

  师引导:课文介绍了3种活化石,为什么有4名字呢?(结合理解“公孙树”)读句子: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侯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了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又叫“公孙树”。

  3、师:是啊!这些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远古时代,它们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了现在,所以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重在让学生认读词语,并加以运用,同时提炼出文本传达的主要信息。)

  三、指导学*课文第2-4小节,结合训练:

  (一)学*第2小节。

  1、课文哪几小节介绍了3种化石,让我们进入活化石博物馆参观吧!你们想先去哪儿?(课件出示: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及图片)请你选一种活化石再自由地读一读。

  2、学生选读课文

  3、师:小游客们,欢迎你来到活化石博物馆,先让咱们走进“植物园”吧!哪个小朋友来给我们读读资料?小游客可要听仔细了,等会儿还有问题要问你们呢!

  4、生个别读。师生正音。

  5、辨认树叶,感悟用词。

  师:小游客们,我这儿有几片树叶,你们来认一认,哪片是银杏树叶。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句子: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一片片”和“一把把”能换成“一片”和“一把”吗?为什么?

  师:像这样的重复词语让我感觉事物很多,很丰富,这样的词你还能说出几个吗?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银杏树叶的丰富、可爱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点拨评价:银杏树叶真多呀!银杏树叶真可爱!你一定很喜欢这树叶,听你的声音中还透着喜悦,仿佛真拿着一片银杏树叶在细细端详呢!

  6、小结。你觉得这是一种的银杏树。(交流:古老的、长得慢、珍贵的)

  (二)学*第3小节。

  师过渡:小游客们,走出珍贵的银杏树植物园,让我们迈进可爱的动物吧!哪个小讲解员继续为我们做精彩的讲解。

  1、生个别读

  2、正音:熟悉、灭绝、食肉

  3、交流:你觉得对大熊猫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师点拨:呀,大熊猫真顽强!是呀,真不可思议,这么可爱的大熊猫居然也吃肉呢!大熊猫可爱极了,你们见过吗?可课文却没有写到底有多可爱?小讲解员能把它的样子介绍具体吗?我们学着刚才银杏树的介绍方法来介绍。

  出示句子:大熊猫是我们熟悉的动物,非常可爱。它的身子,四条腿,一双大眼睛像是。同桌练说,指名说。

  (三)学*第4小节。

  师过渡:告别了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让我们走进水族馆吧!

  1、生个别读

  2、正音:正音:硬鳞、核桃、缺乏、稀有

  3、小结:小结。你觉得这是一种的中华鲟。

  四、巩固识字,深化情感。

  师:听完了三种活化石的介绍,我们还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朋友,再叫一叫它们的名字吧!

  1、指读黑板中的词语。

  熟悉、食肉、核桃、硬鳞、历史灭绝、珍贵、保护、稀有缺乏个别读、齐读。

  2、用词说话

  现在你还能来说:课文介绍了银杏树、公孙地、中华鲟三种的活化石。

  3、是呀,我们学这篇课文,不仅要通过文字介绍读懂它,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所以老师建议大家再快速地看看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到哪儿,你感到高兴了,读到哪儿,你觉得悲伤了,或愤怒了,同情了,生气了?

  4、交流、质疑。为什么会伤心,为什么会悲伤,为什么愤怒?咱们下节课再来学*。

  五、自主写字。

  课文中还有3个左右结构的字,请大家按照我们刚才的方法,自己来写写“代、孙、植”,比比谁的字儿最漂亮、最匀称。生练写。师反馈。

  《活化石》一课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

  教学一开始,我先出示一张鱼类化石的图片,引出化石。然后从字面意义上了解什么是活化石。在教学"银杏树"时,我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我出示许多叶子的图片,让学生找出银杏树的叶子。既理解了银杏树树叶的样子,又结合理解词语了"辨认"的意思,后我又指导学生模仿写句,银杏树的叶子还像什么?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树叶在他们的脑海中变成了降落伞、小姑娘的裙子,秋天的扫帚。在理解了比喻句的写法以后,我又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子,"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而后进行朗读指导,读出了树叶的美,树叶的珍贵。

  接着,让学生自己学*"大熊猫和中华鲟",明白大熊猫的祖先是以食肉为生。中华鲟的特点是:大、重、少和怪。最后,在大家都了解了活化石的含义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引出本课的情感目标,那就是我们要保护这些活化石。


《活化石》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活化石》教案实用十篇

  【课前透视】

  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银杏树、国宝──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中华鲟……这些古生物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生存到今天的生物,被人们称为“活化石”。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儿童的生活,语言*实,通俗易懂,学生爱读,在学*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不多,但是对银杏树和大熊猫特别熟悉。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识知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查阅有关古生物的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阅读、识字、交流,注意多让学生自主学*、探究发现,引发他们研究、探索的欲望。本课教学可以采用放手让学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做学*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了解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惜动物的意识。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有关录音磁带,头饰。

  2、制成各种生物形状的生字卡片。

  3、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搜集有关古生物的资料,并自己整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演示:(播放课件或录音,向学生介绍一点古代生物的知识)说说你看到(或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板书课题)组内交流找到的资料(文字或图片),推选出代表向全体同学介绍。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解说和生动的画面的展示中受到感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展示图片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成就感。)

  2、板书:化石,问:你知道什么是化石吗?你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在“化石”前面加上“活”字,齐读。)我们这节课要学*“活化石”这课,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发展了思维和表达能力。)

  〖对话*台〗

  一、自读

  1、课文是怎样介绍“活化石”的呢?请你一边读一边想,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相信学生,给他们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惯。)

  2、边读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培养学生边读书边动手、动脑的*惯。)

  二、朗读

  1、指名读。

  2、领读,教师有重点地领读重点句子,正音。

  3、轮读,每人读一自然段。

  4、选读,喜欢哪段就读哪段。

  5、指读,组内指定读,互听互评。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发挥范读的作用,在朗读中要注意对朗读的评价。)

  三、识字

  1、拿出生字卡片,自主识字。

  2、请小老师介绍识字经验。

  3、开火车读,连词读,齐读。(注意“珍、肉、史”翘舌音。)

  4、游戏:猜猜猜。(小组合作,一人摆生字的口形,其它同学快速找到他说的生字。)

  (用不同的方法复现生字,增加学生和生字见面的机会,给学生识字的空间。)

  四、写字

  1、出示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化 代 孙 植”,认读,交流识记方法。问: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应该怎么样写?(先书空,再引导发现写字规律:左窄右宽。)

  2、观察“化、代”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范写。(加强对单立人写法的认识和运用,写好单立人的关键是:撇不能太弯;竖一定要垂直。)

  3、学生描红,临写。

  4、组内推选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五、作业

  将找到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做成卡片,写上说明,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课前透视】

  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银杏树、国宝──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中华鲟……这些古生物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生存到今天的生物,被人们称为“活化石”。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儿童的生活,语言*实,通俗易懂,学生爱读,在学*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不多,但是对银杏树和大熊猫特别熟悉。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识知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查阅有关古生物的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阅读、识字、交流,注意多让学生自主学*、探究发现,引发他们研究、探索的欲望。本课教学可以采用放手让学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做学*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了解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惜动物的意识。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有关录音磁带,头饰。

  2、制成各种生物形状的生字卡片。

  3、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搜集有关古生物的资料,并自己整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演示:(播放课件或录音,向学生介绍一点古代生物的知识)说说你看到(或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板书课题)组内交流找到的资料(文字或图片),推选出代表向全体同学介绍。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解说和生动的画面的展示中受到感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展示图片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成就感。)

  2、板书:化石,问:你知道什么是化石吗?你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在“化石”前面加上“活”字,齐读。)我们这节课要学*“活化石”这课,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发展了思维和表达能力。)

  〖对话*台〗

  一、自读

  1、课文是怎样介绍“活化石”的呢?请你一边读一边想,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相信学生,给他们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惯。)

  2、边读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培养学生边读书边动手、动脑的*惯。)

  二、朗读

  1、指名读。

  2、领读,教师有重点地领读重点句子,正音。

  3、轮读,每人读一自然段。

  4、选读,喜欢哪段就读哪段。

  5、指读,组内指定读,互听互评。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发挥范读的作用,在朗读中要注意对朗读的评价。)

  三、识字

  1、拿出生字卡片,自主识字。

  2、请小老师介绍识字经验。

  3、开火车读,连词读,齐读。(注意“珍、肉、史”翘舌音。)

  4、游戏:猜猜猜。(小组合作,一人摆生字的口形,其它同学快速找到他说的生字。)

  (用不同的方法复现生字,增加学生和生字见面的机会,给学生识字的空间。)

  四、写字

  1、出示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化 代 孙 植”,认读,交流识记方法。问: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应该怎么样写?(先书空,再引导发现写字规律:左窄右宽。)

  2、观察“化、代”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范写。(加强对单立人写法的认识和运用,写好单立人的关键是:撇不能太弯;竖一定要垂直。)

  3、学生描红,临写。

  4、组内推选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五、作业

  将找到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做成卡片,写上说明,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情趣”教学理念,将学*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通过“说”、“读”、“介绍”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小朋友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设计特色】

  以学*汉字及训练语言文字能力为重点,将生活感受与阅读感悟融为一体。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不多,但是对大熊猫比较熟悉。因此本课教学,课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重组教材,运用跳跃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了解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课前准备】

  1、课件,银杏头饰、生字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搜集有关古生物的资料,并自己整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话导入,学*第三段,揭题

  1、课件出示大熊猫图片:小朋友们,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这是谁呀?(生答师板书:大熊猫)

  2、说话训练: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大熊猫呀?

  3、对于大熊猫,你还了解哪些?

  4、学*课文第三段(课件出示文字):老师这儿也有一段描写大熊猫的资料,赶快读读吧。

  ⑴ 学生自由读。

  ⑵ 学*生字:悉、绝、肉。

  这段话中有三个生字宝宝,我们一起来和它们打声招呼吧。(齐读,将卡片贴在黑板上)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猜字谜:同字框,真狠心,张开大嘴吞两人。

  ⑶ 生字宝宝跳到了这段话里,你还会读吗?(指名读文)

  ⑷ 齐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⑸ 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5、师小结: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是我们的国宝。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像大熊猫这样的古生物,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了现在,所以科学家把大熊猫叫做“活化石”。(板书课题,齐读)

  6、揭题:大熊猫是活化石,那么还有哪些也是活化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第33课《活化石》,请小朋友们打开语文书,翻到15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下面的拼音读准字音,开始吧。

  二、初读全文

  1、自由读文。

  2、课文中有许多生字宝宝,老师把生字宝宝所在的新词都找出来了,你会读吗?

  认读新词:博物馆、珍贵、公孙树、熟悉、灭绝、历史、核桃、食肉动物、缺乏、稀有。(去掉拼音还会读吗?打乱顺序还会读吗?)

  3、再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一共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并动笔圈一圈。

  反馈,师板书:银杏树、中华鲟。

  4、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介绍的这三种活化石吧。(图片出示这三种活化石)

  5、师讲述:大熊猫,现在我们只能在动物园才能见到它。中华鲟呢?就离我们更远了,现在的江河里难觅见它的踪影。只有银杏树还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学*第二段

  接下来我们重点来学*银杏树。课文的哪一段写了银杏树呢?


《活化石》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化石吟》教学反思优选【十】篇

  《化石吟》这堂的教学,使我深有感触,让我深深地懂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上好一堂课,实在不容易,要做很多的准备。这篇课文我抓住了重点性的语句展开教学。“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那么,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问题抛出,学生陷入沉思,教室陷入静寂,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突然,教室后面跳动起极不和谐的音符——几个学生骚动起来,甚至在窃窃私语。我正要发怒,转念一想,已经第四节课了,学生能坐到现在也不容易,于是,我压住火气问:“你们几个干啥呢?” “照片,恐龙照片。”什么,恐龙照片?我一激灵,来了精神,马上让学生把恐龙照片传到讲台上。没想到,这个貌不惊人的女生竟然送来厚厚的一叠照片,翻开一看,全是恐龙照片。这可真是天赐良机啊,我何不趁此机会挖掘出我的课堂需要的资源呢?于是,我让这个女生介绍了与这些照片有关的旅游见闻。 “我在公园里看到了巨大的恐龙化石,它镶嵌在高高的山崖上。我还欣赏了栩栩如声生的恐龙,由此我想,在几百万年以前,一定生活着很多恐龙”一石激起千曾浪,台下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我在公园里看到了三叶虫化石和鱼化石,我想,在远古时代,一定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后来,地壳发生运动,板块之间的挤压让我们这个地方隆起,成了连绵不断的山脉。”如及时的甘霖,轻轻挥洒在干涸的土地上,所有学生都睁大好奇的眼睛聆听着这美丽的神话一样的遐想。是啊,这不是活生生的教材吗?“化石,让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化石,向我们展示了生物进化的过程,揭示了生命的起源,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至此,这堂课的难点在生成的资源中化解了。它之所以化解得那样自然,那样轻松愉快,不着痕迹,我想是我的教学机智帮助了我自己。

  精读品读这一环节我都是以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出发点在于让对远古生物并不熟悉的学生能够在看图识文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因为这个班级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我在提出问题后只请几位能说出答案的学生谈了理解和感受,忽视了大部分不能回答上这些问题的学生,如“冰冷的骸骨”、“*凡的真理”、“裹藏”等语句的品析,学生是难以独立回答完整的,在这里我没有让学生发挥想象,翻阅资料,独立思考,最终都以多媒体出示参考书答案作结,导致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作好笔记来应付作业和考试,也失去了思考的动力和兴趣,这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这一点在评课中经过几位老师的指正,我意识到以后课堂问题的设置要有取舍,有梯度,(课后的题目可以参考采用,不一定要自己追求每一节都有一个问题,要学会取舍,有重点)难度高的问题让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去思考回答,而难度中等或较低的问题就留给基础比较差,认知和思考能力也比较差的学生去思考回答,让学生多想多说,重视课堂“生成”的问题,在学生讲的基础上作相应的补充,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这样也落实了新课程标准中“最*发展区”的理念,让每位学生都能“挑一挑,摘桃子”,成为学*的主人。

  化石吟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 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

  ②理清结构,展 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③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并析题:解释“什么是化石”。并播放化石图片,教师进行解说。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 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好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本诗写科学家通 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学生发言,明确:诗歌在结构上 是“总一分一总”;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三、自主探究

  1、学生齐读3—6节,找出 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也可说说在读诗过程中碰到的困惑之处。

  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怎样 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2、写作方法探 究:

  ⑴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连续不断地问句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⑵诗中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四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⑶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最后一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⑷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3、学生再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1、思考: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2、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3、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五、 布置作业

  1、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2、熟读课文。

  附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化石吟教学反思

  从导入环节来看,开始我是以提问的方式来问学生是否知道化石,并且在多媒体中展示了几张化石的图片,农村的学生没有去过大图书馆,更别说博物馆,所以这样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接着就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边看FLASH播放的课文朗诵视频,边对照课本朗读来整体感知,本意是想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图文结合的阅读中初步感知全文内容的,但我忽视了初一的学生还没有这样的概括能力,他们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认知水*和阅读能力毕竟还十分有限,尽管我在揭示答案之前已经引导学生说出了许多关于这首诗歌内容的不同答案,但我没有就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而展现的是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因为这些语句学生根本不可能答得上来,到最后只是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罢了,所以,在接下来的备课和课前准备中我会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概括内容、组织语言的这一环节。

  连接导入与整体感知的这一环节的失误也影响了我接下来的精读细读环节。因为学生并没有通过两次的朗读就自己领会全诗的意思,他们对整首诗歌的内容把握是从我的PPT中看到的,所以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得并不透彻,这也限制了他们在精读文本的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在请一位学生读第三节的时候,有几个生字“骸”“腐朽”“悄然潜行”“躯壳”等还不是很确定读音,我应该就这一情况再次着重强调这几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并引导学生朗读巩固,而我只用几句话强调了一下,并没有要求学生再读以巩固学*,而“躯壳”的“壳”字在纠正字音之后我自己因为*时的*惯在之后的讲解中又读错了两次,这也于无形当中让学生犯迷糊,到底是读哪个呢,所以这是这堂课让我最惭愧的事情,自己原本的错误*惯的确要注意改正,更加不能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另外,精读品读这一环节我都是以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出发点在于让对远古生物并不熟悉的学生能够在看图识文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因为这个班级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我在提出问题后只请几位能说出答案的学生谈了理解和感受,忽视了大部分不能回答上这些问题的学生,如“冰冷的骸骨”、“*凡的真理”、“裹藏”等语句的品析,学生是难以独立回答完整的,在这里我没有让学生发挥想象,翻阅资料,独立思考,最终都以多媒体出示参考书答案作结,导致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作好笔记来应付作业和考试,也失去了思考的动力和兴趣,这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这一点在评课中经过几位老师的指正,我意识到以后课堂问题的设置要有取舍,有梯度,(课后的题目可以参考采用,不一定要自己追求每一节都有一个问题,要学会取舍,有重点)难度高的问题让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去思考回答,而难度中等或较低的问题就留给基础比较差,认知和思考能力也比较差的学生去思考回答,让学生多想多说,重视课堂“生成”的问题,在学生讲的基础上作相应的补充,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这样也落实了新课程标准中“最*发展区”的理念,让每位学生都能“挑一挑,摘桃子”,成为学*的主人。

  再者朗读能力的提高是初一学生的一大目标,又因为这是一篇诗歌,所以朗读势必要占很大的比重。鉴于对学生的了解(他们重视分数,有很强的小组竞争意识),我设置了一个小组竞赛朗读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等方式来落实朗读环节,虽然学生反映很好,也很积极,但是他们重视的只是自己这组的成绩而不是自己真正的朗读能力,所以这于无形之中淡化了语文课的浓郁书香气。我还没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我的普通话比较标准,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读音,我的诗歌朗诵感情比较丰富,能够为学生做很好的示范),毕竟教师范读是对学生朗读的最好引导,他们能通过老师与自己的朗读对比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语文课堂的独特之处应该是琅琅的读书声而不是竞赛的吆喝声,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学生感知语言——品味文本——畅谈感想为主的练场,而不是竞技场,要真正地做到以语文为宗,让预设为学生而变,让学生动脑,让学生会说。

  最后通过几位老师的指正,我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和方法上的不足,板书设计还是要引起,再者毕竟不是演讲或表演,语文老师的神态和语言表达应该是随着课堂的进行和学生的反应进行而变化的,虽然微笑是最美的语言,但是还是要时刻谨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根据课堂生成情况和学生反映情况来调整自己的用语和神态,取得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综上,发现自己还是有许多的不足和缺点,但我会本着谦虚的态度一如既往地努力,争取一次的反思有一次的进步,提高自己的素养的同时,紧跟新课程的步伐,多为学生想,多想学生所想,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培养兴趣、发挥想象、学会表达的演练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的主人。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那么,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问题抛出,学生陷入沉思,教室陷入静寂,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突然,教室后面跳动起极不和谐的音符——几个学生骚动起来,甚至在窃窃私语。我正要发怒,转念一想,已经第四节课了,学生能坐到现在也不容易,于是,我压住火气问:“你们几个干啥呢?”

  “老师,我们在看照片,恐龙照片。”

  什么,恐龙照片?我一激灵,来了精神,马上让学生把恐龙照片传到讲台上。没想到,这个貌不惊人的女生竟然送来厚厚的一叠照片,翻开一看,全是恐龙照片——在王屋山地质公园里的摄影留念。

  这可真是天赐良机啊,我何不趁此机会挖掘出我的课堂需要的资源呢?于是,我让这个女生介绍了与这些照片有关的旅游见闻。

  “我在王屋山地质公园里看到了巨大的恐龙化石,它镶嵌在高高的山崖上。我还欣赏了栩栩如声生的恐龙,由此我想,在几百万年以前,我们王屋山一带一定生活着很多恐龙……”

  一石激起千曾浪,台下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我在王屋山地质公园里看到了三叶虫化石和鱼化石,我想,在远古时代,我们济源,包括巍巍太行山在内,一定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后来,地壳发生运动,板块之间的挤压让我们这个地方隆起,成了连绵不断的山脉。”

  如及时的甘霖,轻轻挥洒在干涸的土地上,所有学生都睁大好奇的眼睛聆听着这美丽的神话一样的遐想。是啊,这不是活生生的教材吗?

  “化石,让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化石,向我们展示了生物进化的过程,揭示了生命的起源,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至此,这堂课的难点在生成的资源中化解了。它之所以化解得那样自然,那样轻松愉快,不着痕迹,我想是我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帮助了我自己。

  今天我讲了科学抒情诗《化石吟》一文。首先我用歌曲《一个美丽的传说》创设情境,然后由此导入。“石头怎么会说话,他怎么说,说什么?”这样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从而产生探究这首诗的欲望。同时,利用化石图片同样起到了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让学生带着激动、兴奋、急切的心情去探究课文。

  而这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如:


《活化石》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二年级活化石教学反思优选【五】份

  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儿童的生活,语言*实,通俗易懂,学生爱读,在学*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得不多,但是对于银杏树和大熊猫特别熟悉。

  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通过看课外书,上网查阅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惯。

  课堂上,我先板书“化石”,让学生运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化石的理解。然后我再补充完整课题,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题的意思了。接着,我尝试让学生质疑课题。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介绍了几种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扬:“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我觉得这样能慢慢培养学生懂得如何去质疑,或者说带着问题学*课文,会更有目的性。

  《活化石》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银杏树”、我国国宝“大熊猫”、水中元老“中华鲟”,这些古生物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生存到今天,被人们称为“活化石”。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科普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儿童的生活,语言*实、通俗易懂,使学生在学*语言的同时能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学*本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一、紧扣题目,激发学*兴趣。

  学生对化石并不陌生,因为我班学生上学期去科技馆参观曾经见过。讲课前,我板书“化石”二字并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化石图片,谈一谈自己对化石的了解。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我强调化石的“古老”,补充板书课题,在“化石”前加“活”,问:“课题怎么多了一个字‘活’?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户”,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这样的设计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很想揭开心中的疑问。兴趣有了,于是顺势引导,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去思考。

  二、先扶后放,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这篇文章的结构比较相似,适合自主学*,所以我在教学时先指导学*“银杏树”,渗透学法指导。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重点句子,学生很快发现银杏树的“奇异”之处表现为“古老、珍贵”、“叶子奇特”、“生长速度慢”等特点。教师总结:“原来银杏树是因为这些原因被称为活化石的,那大熊猫和中华鲟又是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找出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学生先自学,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因为有了前面的学法指导,学生的自学效果较好。

  三、抓结尾句,升华情感教育。

  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围绕为什么说“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这句话,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各种活化石的资料拿出来,分小组交流资料,并交流阅读资料的体会。教师适当补充资料,根据交流,启发学生编写关于保护珍稀生物的儿歌或广告词。此环节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本课的教学总的感觉效果还不错,但也有一些遗憾,比如本来还设计了让学生转换角色,以“活化石”的身份介绍“活化石”的特点,由于时间关系,舍弃了;还感觉一些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抓的还不够,训练不太扎实。如果把本课设计三课时,这些遗憾应该就可以弥补了。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

  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先理解化石,然后从字面意义上了解什么是活化石。在教学“银杏树”时,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住了两个语文知识点。

  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

  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

  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子,“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接着,让学生自己学*“大熊猫和中华鲟”,明白大熊猫的祖先是以食肉为生。中华鲟的特点是:大、重、少和怪。最后,在大家都了解了活化石的含义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引出本课的情感目标,那就是我们要保护这些活化石。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

  《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

  在学*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在三种活化石中,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没重点学*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学*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可以让尖子生吃得饱。调动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积极性,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语文的能力。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组第33课,本教材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兼有知识性与趣味性,可以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在研读教材的时候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比较相似,比较适合开展合作学*,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一、小组合作,学*课文。

  [教学片断]

  (一)教师指导学*“银杏树:”

  (1)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读准“杏”的字音。板书:几亿年前的树种

  (2)特点:板书(样子容易辨认、长得慢极了)

  填空理解具体描写“长得慢极了”――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还叫公孙树。)

  (3)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学*“辨”,和“辫、辩”比较。

  (4)师生合作读课文,了解银杏树又叫白果树,那是因为它的果子是白色的。

  (二)原来银杏树是因为这些原因被称为活化石的,那大熊猫和中华鲟又是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小组合作学*大熊猫、中华鲟,出示要求。

  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学会了学*的方法,然后小组合作学*结构相似的课文。效果很好。因为合作学*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往往与在其他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同学进行讨论争论时受益匪浅。

  其次,在合作学*中,学生们通过互相解释来学*。每个教师都知道,我们靠教学来学*,而当学生们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还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

  其三,同学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在学*上也能互相帮助。由于他们是一对一地相处,学生就比较容易及时准确地发现同学是否想要或需要额外的解释。

  在传统式的教室里,那些没有听懂的学生只能缩在座位上希望老师别叫到自己,而在合作学*小组里,他们就不必躲了,因为这种环境是毫无威胁的帮助式的,学生可以在此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别人寻求帮助。一个学生如果在全班人面前回答一个问题而答错了的话,很可能会被大家笑话,而在合作学*小组中就不同了,小组中的组员都抱有一种“我们都是一体的”态度。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们中有人不懂的话,组员得到的更可能是帮助而不是嘲笑。在合作学*中,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活动中来,学*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

  而且大家在互相学*中能够不断地学*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就有助于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学*、工作中不断提高学*能力与工作效率。所以,对“大熊猫、中华鲟”两种“活化石”的`学*,教学设计为合作学*是很明智的。

  二、小组合作,演读课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课文学完以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环:

  1、师: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它们,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讲解员,要给前来参观的游人作解说有关“活化石”的内容,你该怎么说呢?想试一试吗?

  2、(师示范):我是银杏树,就是大家常说的白果树,我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我长得很慢很慢,如果你小时侯种下了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了爷爷奶奶,才能吃上我的果子,所以我又叫“公孙树”。

  3、(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活化石”介绍给游客。

  4、各组派代表上台演说。

  由于学生认真学*课文,和文本进行了很好地对话,所以,学生的智慧得到升华,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比如郭俊含同学说:嗨,大家好!我中华鲟,也是一种古生物。我有一亿多年的历史。我生活在江河里,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我的眼睛有核桃那么大,而且亮晶晶的。我有一张又大又尖又长的嘴。你们说:我的样子奇怪吗?如果大家喜欢我,可要好好保护我哟!

  因为要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使那些*常不爱说话的孩子也能与同学交流,既训练他们的胆子,又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

  “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四、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对“化石”的解释要简化、清晰、再口语化些,要和“活化石”的概念比较后讲透彻。句式训练可以用填空式的练*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起来,这样课堂节奏更紧凑。

  总之,我感觉这堂课的教学是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