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教学反思9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8-15 04:25:24 教学反思,质量

《质量》教学反思1

  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生命。一年来,我校能够紧紧围绕区去年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向老师提出了“在激励中进步、在互动中提高、在反思中发展”和“学中思、思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的口号。同时坚持教学管理创新化,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综合质量在不断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强化创新管理,探究合作策略:

  教学创新重在管理创新。一年来我们树立的教学管理思路是:开发自我、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整合提升。做到“抓骨干、骨干抓”职责到人、“抓大组、带小组”人人提高。为了实现教学管理目标,我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立足本校,抓管理、争优质、提质量、促发展,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而努力。

  1、抓教师队伍建设,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

  我们做到:

  (1)鼓励教师们学*新课标理念

  我校为教师购置了超多的教学和科研书刊,并为每位教师了首都图书馆的借阅证。在学*上我校提倡教师们要:有计划安排、有资料材料、有讨论交流有记录心得、有实践体会、有论文总结;在学*上要做到:学———讲———写———展———评的有机结合;在提高教师学*效度上,我校给予教师在学*资料上以具体的指向:结合新课程的学*、结合科研课题研究的学*、结合学科特点的学*、结合自身特点的学*、结合学生发展的学*等。我校教师每人都有学*心得体会本,及时记录自己的学*收获和体会。利用每周二校例会的前十分钟,我们都要进行“精彩十分钟自我展示活动”,教师们就教育教学等方面学*体会、收获和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经验、教训或是教育教学上最新信息和动向,即将他们的所学、所感、所悟进行展示和交流。以到达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资源共享的目的。另外,对于教师们的学*,本学期我们加大了抽查、互查,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校教师养成了自觉学*的*惯,学校自觉学*的氛围浓厚。学*使教师们认清了形势,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用心性,学*使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有效的提高了教师们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上学年我校充分利用学科教研大组指导作用,抓大组带小组,开展“互动式”活动方式。语、数、科任三个大组分别进行了专题学*、音像资料的观摩、辅导讲座、专题研讨、教学个案分析,学科教研活动等不同教研学*活动,如:期末我校各学科大组组织教师开展复*引路课研究活动,活动中我们提倡讲课者与听课者*等的交流和对话,问题研讨已成为讲座与研讨活动的主要方式。

  每学期学校组织交流展示,确实学有成效,教师们对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质量的评价有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也体现了自主性、全面性、开放性、激励性的特点。

  (2)校长有明确的教学管理思想,带领一班人,深入实际,重点指导以点带面,全盘推动,效果显著。*两年我校注重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有计划、分层次、重实效,用心创造条件苦练教师基本功。为争创语文、科任两大学科,我校教师人人参与基本功培训,采取了大集中、小分散的培训方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学科带头作用,以学科大组带学科小组,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首先加强了基本功自我培训。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在学*区教师基本功考核项目及要求的基础上,找自身弱项,订自训计划,学校予以指导,加强自我培训的针对性。其次,我们发挥学科组的优势,构成教师基本功组训氛围。同伴互助会使优势得到互补。如:语、数、科任各学科分别开展了九次以上学科专项基本功培训。为此,我校还以学科大组的组织形式,多次进行了基本功的培训与展示活动。在教学基本功的展示中锻炼了技能技巧,提高了专业素养。另外,我们还用心与教研中心联系,聘请各学科专家来校进行指导。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一年来,学校为了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分层管理、因材施教,出现了一批全面发展的学生,也出现了许多发展有特长的学生,更可喜的是出现了后进变先进,智力得以开发的学生。

  l、学校对毕业班工作能给予高度重视,连续几年毕业生升学率达100%。没有出任何问题。对其它年级学生注重加强*时管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保质保量,区、学区进行语数抽测成绩良好。学校能为残疾儿章创造条件,使他们随班就读,教师们给他们特殊的关爱,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与一个残疾儿童交朋友,这项活动开展得很好,受到家长、社会的赞扬,使残疾儿童能健康成长。

  2、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够认真执行课程计划,能够开齐、开足课题,认真执行新大纲和学科教学文件的精神,用心组织教师学*研读,校长主任认真做辅导讲座,带头谈学*体会,安排骨干教师做引路课,把学*要求落到实处。几年来,学校一向把教研活动做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资料、有组织、有效果,围绕科研课题研如何采用恰当的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自学,A级课均达50%以上,合格率为100o。

  3、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突出一点是狠抓课堂教学质量,目的是在保质量的前提下,减轻学生的过重的负担;工作中。一向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减负的要求,并依据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沙小“减负”措施。

  4、学校注重加强和改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定一套贴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管理办法,建立了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分层次的管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层的管理,管理中力求体现科学性、构成性、自主性、激励性,使其出现良好的运转机制。校长与教学干部能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参加教研,实地考查,新自指导,校长教学干部参加教研和听课评课的次数均超过上级领导的要求,记录档案能评为优秀。

  5、我校率先参与了区、市乃至中央教科所及有关科研课题的研究,研究期间,重点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建立了科研室,组织了科研小组,构成了领导干部人人带一个课题,每位教师人人有子题,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效果,不仅仅荣获了数篇论文奖和科研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培养了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我校的科研课题“小学生学*策略指导的研究”第一批被区教科所认定为由学校独立承担的区级课题。

  6、以科研促教研提高教师教学水*

  在教学研究中,教师们对学*策略的研究、对影响小学生学*策略的因素进行认识,并进行归纳总结。使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出应培养的学生学*策略,如语文学科中的预*指导策略、自主阅读指导策略;数学学科中的复*指导策略;劳动学科中的调查研究指导策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课后应用知识指导策略等。创新了多种教学模式:如音乐的“在民主原则下的问题—讨论—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个性化原则下的选取—创作—表现”的教学模式、“在主体化原则下合作—互动&mdas学*方法h;创新”的教学模式;体育学科的“启发式”和“创新式”教学模式,英语学科的“五步教学法”和“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劳动学科的“六字教学法”等10余种教学模式。

  7。以反思促提高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潜力

  我校在教学管理中注重引导教师以严谨的态度,对自己及同伴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以教师反思行为促教师教学水*的提升。开展了“教学一课的得与失”活动,就是让教师们透过对一节课的回顾与反思,对自己在课堂教学前的构想与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师生交往与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和再比较。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出经验。

  8、学校认真推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并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切入点,带动其它工作,力求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转化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争上好每一节课。

  对于教师,我们首先强化自我监控——变要我监控为我要监控,如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评价等常规工作先进行自我监控。对于教研组,我们强化了组内互控,我们坚持做到:组内人人把关,从教师自查到组内定期自查,严格把握教学质量。对于学校,我们着力体现目标监控、过程监控和效果的监控,监控中体现计划性、指导性、开放性、规范性。普听课后,我们及时进行质量检测,根据所学资料进行测试。单元测试后,学校进行教师质量再分析,召开学科组质量分析会,认真分析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重新制定查缺补漏措施。学校还及时找问题较大的教师谈话进行个别指导。上学区期末考试后,学校针对考试后的问题及时召开了“期末质量分析会”,促教师的反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9。注重整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在教研活动时,经常是相*学科共同备课、共同研讨。使教师们从新的视角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碰撞。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潜力,在争创学校语文优质学科中,我们组织了全校读书活动,各班紧紧抓住学生读书活动,从强化学生对课本朗读潜力的培养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做了很多工作。全校学生的阅读用心性被调动起来。召开了各年级学生读书会。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他们踊跃登台展示自己,用朗读、背诵、讲故事、表演相声等多种形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三)今后工作思路:

  认真今年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和主动意识,充分认识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树立质量立校的理念。加强质量监控,建立有效的质量反馈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及时有效地改善教学工作。将管理落到实处。

《质量》教学反思2

  质量及其测量八年级物理教学的重点,一方面由于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其测量是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学*密度的基础。

  《质量》这节课的学*目的是: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掌握托盘天*的使用方法。

  我用了2个课时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第1课时学*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和托盘天*的结构;师讲解托盘天*的使用方法和师示范操作用托盘天*测物体的质量。第2课时学生分组用托盘天*测物体的质量。第1课时显得师讲得多,学生处于被动地学。讲台上放着一台托盘天*,师边操作边讲解托盘天*的使用方法,可见度小且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效率低。

  所以,在第二课时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是:1、每一小组的课桌上放一台托盘天*,先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托盘天*并讨论学*托盘天*的结构。2、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托盘天*的使用及注意事项。3、学生分组尝试用托盘天*测物体的质量。4、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5、师引导点拨托盘天*的使用方法。6、课堂基础*题过关检查。

  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会学*和掌握基本技能及学生的动手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因为现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配有说明书,学生要通过阅读说明书学会使用,所以在学*托盘天*的使用方法时,我采用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讨论托盘天*的使用方法,尝试用托盘天*测物体的质量,师点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把学*主动权、思考权、发现问题权还给学生,师起到引导和点拨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边玩边学,学*兴趣很高,课堂学*效率高。

《质量》教学反思3

  本课题《质量守恒定律》,课程标准是这样规定其内容目标的:“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基于对课标的理解,我认为质量守恒的理解是教学重点,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是教学难点。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自认为这节课虽然上得有点磕磕碰碰,但达到了我预先设计的目标。

  本节课教学特色有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学生参与: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程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到位,此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启发式教学优势,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落实学*情感、实践探究和各方面能力参培养。

  2.强化实施探究过程:在本课的三个探究过程设计中,从(1)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2)应用多媒体动画微观展示电解水化学变化,总结得出“守恒”的微观原因;(3)利用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变化分析,巩固定律,引导探究改进实验装置。

  3.注重诱导强化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均采用和谐诱导,启发思考的方式,集培养学*方法、激发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为一体。如实验探究方面,先是猜想、启发引导,再实验探究,直至学生能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最终使学生在坚信“定律”的前提下,能够应用“定律”解决所发现的疑难问题和设计改进实验的装置。是层层深入和关注学生实际感知的。

  4.突出学*兴趣培养:在课的引入阶段,恰当地应用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质量守恒的猜想,引发兴趣,使学生产生良好学*动机,从而顺畅地进入实验探究程序,并通过总结学生所得实验结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我还特意鼓励学生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将课堂向培养创新能力的高度自然延伸,如在“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前后的试验中如果要保证天**衡我们应如何改进装置?”,当学生都得出要保证装置密闭的答案时,我马上提出一个引申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的装置如何调整才能使他密闭?”这时有同学说可以在将药品放在一个大烧杯中,这个答案非常好所以我及时给予了表扬,接着我又把问题答案带回到这节课的第一个试验为什么“*燃烧”天*能*衡?学生很快回答因为导管上系了气球不露气。这样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安排,特别是师生间的和谐交流,使学生的学*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此起彼伏,达到了“我要学、我想学”的境界。

  5.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课堂上通过学生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天*上,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多数同学认为,“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总和等于消耗蜡烛质量”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结论时;教材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与内涵,将学生的认知水*自然而然地推倒了更高的层面上。再通过镁条燃烧的实验,让学生很快找到天*倾斜的原因,并及时地提出创新改进实验装置的要求,把培养能力的教学推到更高的层面上。真正使学生的认知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困惑、不足与反思:

  困惑一:本节课的最佳学*方法应是学生亲手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仪器、多媒体应用等原因,并没有安排在实验室授课,学生失去一次动手的机会,只能看我做实验来推结论。中学生求知欲强,*时上课很多学生主动帮我取、送仪器就是想多接触化学仪器和用品,但二中初三学生课业重,学*紧,很难保证实验课都在实验室完成所以实施课堂教学时我只能选择这种方法授课,而别的选择很难实现。

  困惑二:在教材中,设计有*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碳酸钠与稀盐酸、镁条燃烧四个实验。只有*燃烧学生最熟悉,其他实验第一次操作,也只能知道它是化学反应,对现象,反应本质不熟悉,会影响知识的形成。再有实验的数量多,占用时间长,影响知识能力培养的进一步挖掘,我对教材改进用学生熟悉蜡烛燃烧代替碳酸钠与稀盐酸,并在课前与洪老师探讨其可行性。所以课堂教学选择了*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四个实验,不知是否恰当。

  不足一:有些实验如铁和硫酸铜反应完全可以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学生的体验是教师无法取代的,这个问题在教学设计时有考虑。但想到学生从未亲手使用天*为节省时间所以作罢。

  不足二:凸现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太少,我说的太多个别地方略显拖沓。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像洋思中学学*,多给学生时间和机会。

  不足三:个别学生头脑灵活,课上积极活跃,但作为授课的主体是全班同学,当我提出问题时大部分同学正在思考他已经说出正确结论,有些惰性学生就不再想答案,影响了授课的全面性。这些天我经常课下和他沟通,在表扬他聪明的同时对他提出希望为全班同学着想,给别人回答的机会,我开玩笑的和他说“你是大将应压后阵,有难题找你解决”。他开心的接受,在最*几天教学中偶尔还是抢先说出答案但情况已明显好转。

  反思一: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的指导作用。本节课设计实验有*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探究活动多,学生参与多,活动形式开放。在组织这么多活动的同时,要组织学生总结出守恒定律,要分析原因,要巩固应用守恒定律,还要组织进行装置的创新改进。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而更重

  要的是引导者。教师给学生的不应是*坦的道路,而应是正在修建的桥桩或是杠杆的支点,让学生自己搭建桥梁,操起杠杆实现应有跨越。

  反思二:教学设计要强化追求“预设和达成”的统一。在百分之百成功的铁与硫酸铜溶液分组实验中,学生体验深刻。在*坦顺利地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未能展示学生的许多设想和猜测,会失去许多探究机会。所以,备课时要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做出些针对学生认知思维方式预想,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和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将学*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课堂的教学才有活力和生机。

  给自己的一点建议:

  1、常反思:例如,*时每一次上课后,要多问问,是否完成教学目标?这次课堂效果如何?教学方法是否适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动机?给学生创造了怎样的学*条件和环境?常常这样问后,我们就会不断地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长期以往就会找到更好、更适合、更完善的教学设计。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去做,总有成功的时候。

  2、虚心请教: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工作经验不足,要虚心的向老教师或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主动向他们学*,多听他们的意见、多观摩他们的课堂教学、多吸取他们的教学经验。人常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要多。”确实是这样,老教师经验丰富,见多识广,我们多向他们虚心请教是应该的。

  3、充分利用资源:如今是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变化的时代。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发展,我们需要适应它,而且要紧跟着它的节奏。那么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资源,不断给我们的教学注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不满足现状:什么时候都要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水*不是最好的,还有更好的。有了这个理念,我们需要不断的学*钻研教材,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教学素养。要知道“要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必须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桶水,我们应该是一条河。”所以我们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养成终身学*的*惯,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这节课的两个困惑、两个反思、三个不足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有经验的化学教师,也许备学生比备教材更为重要。只有在充分了解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的认知水*,并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上出一节有质量的漂亮的课,学生才有可能在这样的课堂中更有效地开展学*。

《质量》教学反思4

  这节课应该说是初中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节,是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一节课。《质量和密度》这一章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章,而第一节有事关键所在,这一章里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和技能很多,主要有以几个知识点:

  学生在这一章里要掌握和理解质量和密度的概念,要学会正确的使用天*和量筒(量杯)这两种仪器测密度的原理和方法,要能比较灵活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本章内容概念建立、实验技能和定量的计算较多的一节,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在这一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驾驭本节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全面提高认知能力、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传授本章知识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从生活入手,利用浅显的实验演示来展示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真正懂得质量和密度的概念,掌握用天*、量筒测密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在教给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时,教师更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渗透物理思想、物理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针对以上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上对本章复*采用了一节新课两节跟踪复*与巩固的教学思路。第一课时新授,第二课时复*基础知识,主要让学生识记并理解相关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相关的物理量;理解测密度所用的仪器、方法、原理等。第三课时重点训练密度的相关测量,以及进行适当的拓展,补充“溢杯法” 的相关知识以及密度的有关计算,并进行分类总结。

  课后,我回顾了一下,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应该做到。第一:在上课特别是复*课时应该抓住重点、难点;寻找突破点。在学生自主互动和思维方面有些不足。其次,在上课开始就给学生明确的复*目标,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应该复*什么;应该掌握什么;怎样做。后由学生讨论自学,然后课堂训练与教师指导,然后当堂作业,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我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这样就提高了学*的效率。

  在这节课上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有点单元化,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不是很好。不过我们这里这一级初三的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在复*时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复*。根据以前我上课的经

  验也是在上课时往往眼高手低,学生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今年我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经过测试,我感觉效果比以前好了些。

《质量》教学反思5

  学生评价已经成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通行与规范的做法,相比之下,其他的教学质量评估手段则不太受重视。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学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其中隐含着学生是消费者、学生具有合格评价者应有的理智与技能这样的假说,并对这两个假说进行了理论探讨,说明仅依靠学生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不符合高等教育的方向,应结合专家评教等手段,对教学质量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

  教学质量;学生评教;高等教育

  为了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绝大多数学校均对课堂教学质量开展了学生评教活动,评价方式包括标准打分法、开放问卷法、座谈法等。大量文献表明,对于学生评价教学,教育界人士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参与者,是教学质量的直接感受者,他们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效果有重要而独特的评价;如果设立的评价标准合理并且组织得比较好,比如评价目的明确、采用匿名方式等,学生评价应该可以反映教学过程的真实情况。因此,学生作为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主体是有其理论与实践基础的。但是,通过我们分析也可以看出,学生评教也存在其不足之处,因此以学生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主体应全面分析其优劣之处,从而尽量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

  1 学生评教的优势

  (1)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之一,他们每节课都在直接感受教师教学的风格等,从教师批改作业、考试评分以及其他互相作用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治学态度,因此他们的评价最为直接可靠。

  (2)学生与教师在经济利益、职称及聘任等方面没有直接冲突,应该不存在这方面的道德风险。

  (3)学生评教比较经济易行,可以经常、连续地进行;对同一个教师可以将过去学生评价的信息与现在的评价信息进行对比,研究教师教学方式、态度等方面的进展。

  (4)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学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

  事实上,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学生评教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评教效果的研究也成为热点。到20世纪90年代末,已有数以千计的关于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可信性方面的研究,其数量超出了单纯对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大量的研究表明,采用学生评价教学质量是可靠和可信的,基本达到了提高教学水*、聘任优秀教师等教学评价的目的。

  2 学生评教的不足

  然而本文认为,学生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对学生评教进行认真思考,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带来的不足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可更有效地提高对教学质量评估的可靠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学生评教的每一种具体做法都存在缺陷。等级量表有几个方面的缺点:第一,等级量表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回答大量问题,使学生因时间不足而无法进行较深刻的思考,从而无法获得学生对教学质量更深刻的想法,不能促进学生认真思考教学问题;第二,检查表项目中会出现重复项目或高度相关的项目,影响评价结果;第三,无法实现学生与教师间的直接交流。

  (2)广泛采用的学生评教的做法――座谈,同样存在若干缺点。一方面,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对教师授课方面的评价,学生们可能不愿在公开场合对教师提出真实的看法;另一方面,座谈会上容易形成一种团体压力,后面发言的学生容易受前面发言学生的影响,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意见。

  通过学生的测验成绩评价教学质量,实际上是利用教学结果来评价教学质量。但是,学生的成绩受多方面的影响,如学生本身素质的变化、受其他课程学*效果的影响以及现在使用的测验本身的局限性等,因此单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质量也是不可取的。

  对学生评价教学质量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这种方法的实行有其内在理论基础。采用学生评价教学至少有两个基本假定,第一,将学生看成了消费者,用消费者满意程度来衡量教学的质量;第二,假定学生是合格的、受过训练的评价者。这两个假定并非无须验证就天然成立,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尤其是这样。

  2.1 假定一:学生是消费者

  学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实际上是将学生评教看成是学生的一种权利。在高等教育领域可能存在着一种比较普遍的想法,那就是将高等教育看成是一种消费,而将高校看成是提供这种消费的商业机构,将学生看成是教育市场的消费者。美国一些州立大学正是将自己作为商业单位宣传的,而国内目前有一些教育工作者也持这种看法。他们认为教育实际是一种消费,而学生则正是消费者。David Reisman在1981年曾说,学校从学术优势的竞争转变为对学生消费的竞争是美国传统高等教育两大变化之一。如果将学生看成是消费者,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当然就是学生应有的权利之一。

  将教育作为一种消费的思想也影响了我们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尽管有若干专家、学者对“教育产业化”的提法作出了批评,“高等教育是一种消费”的想法依然占据人们的脑海。然而实际上,大学不是――或者说不应该是一种商业。将高等教育看成商业是不恰当的,至少在某些方面这种思想是不恰当的。McMurtry(1991),Damron(1995)及其他一些学者曾经讨论过,高等教育的商业导向是建立在一系列不正确且相互矛盾的假设基础上的。Stone(1995)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如果视自己为学生服务的提供商,那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它意味着学生可以把教育当作自己可以选择的消费之一,视每门课满足自己的合适程度而利用或者浪费它,自己决定学与不学,这显然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从美国高校学生自选课程即注册选课的现实来看,有很多学生总是去上一些零零碎碎的、能增加学分、水*一般,但比较容易接受的课程。这样他们就可以花比较少的时间和努力、很方便地以高分通过大学教育。我国部分高校曾以“得优率”作为参评奖学金的依据,一些学生对数学类需要投入巨大精力的课程并不重视,而对一些临时突击即可获得高分的学科参与热情相对旺盛,这种现象其实也反映了该种倾向。可以想象,当这些学生日后毕业,真正利用自己所学而工作时,他们就会对所学课程的质量、学术水*十分关心,并后悔没有充分利用以前接受教育的机会了。 另外,如果把教育当作一种消费,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谁为这种消费付费,谁又会从中获得收益。因为一般来说人们只为自己的消费付费并从中获得收益,比如愉悦、放松等。但我们知道,大多数大学的经费是由全社会的纳税人支付的。尽管在校学生都要缴纳不菲的学费,然而一方面这些学费对于弥补高校特别是公立高校的办学经费几乎是九牛一毛,同时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益于奖学金、助学金等。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纳税人、*、父母及奖学金基金提供者是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按消费论,他们才应该是高等教育及其产品的消费者。高等教育的消费者还应该包括各类企业主,他们对教育的专业项目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支持,雇用了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从美国的实践看,美国大学(University)接受一些学院(College)的学生时,会承认学生在学院里获得的学分,或者将这些学分作某种转换后加以接受。这些学生在学院里所接受的教学质量显然会影响到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影响大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大学本身也应该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如果把客户满意度作为判断有效教学的评判标准,那么*、公众、学生及其家长、企业主和学校等社会各方的满意度都要考虑在内。

  这样分析就可以看出,简单地将学生视为消费者是不合适的。如果将高等教育看成是一种消费,那么它的消费者应该是时间和空间上都广泛得多的群体。因此,仅依赖于学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不合理和不充分的。

  2.2 假定二:学生是合格的评判者

  任何科学有效的评价都需要以合格的评价者为前提,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价也不例外。在假定一中实际上已经把学生假设成为合格的判断与评价者。然而,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大多数学生也不是合格的判断教师教学有效性的评价者。理论上他们也许能评判教学的某些方面,比如表达的清晰程度,课程的组织状况,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程度等,但在其他方面,比如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教学方法与教学的艺术性等方面,他们就不一定是合格的人选了。假定学生是合格的教学质量评价者就意味着其他一系列的假定,包括①学生在思想上已经成熟;②学生在能力上可以评价教师教学水*;③学生必须是诚实的,不会受教学以外的因素干扰。然而,这些假定都没有得到相应的证实。相反,美国的研究表明,现在的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呈下降趋势:①课程的准备程度;②国民考试中表现出的能力水*;③对学*的期望;④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⑤花费在学*上的时间。但是,尽管以上几个方面都在下降,现在的大学生在大学里的成绩却比以前提高了(从C或C+提高到了B或B+)。对此我们只能认为,学生评价教学质量这一做法是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因为正如前面所说,美国的学生评教结果还关系到教师的任期及薪水的提升,因此教师们有可能在考核等方面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在各方面水*下降的情况下,学*成绩仍然得到提高。从*的经验来看,不管老师实际教学效果如何,通常老师们都能拿到良以上的成绩,这固然可能是因为学生们认为自己评教对于教师任职并无作用,但同时也说明,学生作为成熟的、合格的,能对教学质量作出评价的主体这一假定是不能成立的。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作为教学评价主体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可能会更严重。一方面,我国大学对学生的评价几乎就是评价学生的学*成绩,这导致在校生片面追求高学分,而不是追求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可能会对要求严格、学*比较紧张的课程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给出不高的评价,这一点虽没有任何文献加以证实,但也没有文献对此加以充分的否定。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依然流行以文凭取人的现象,因此很多在职人员都在努力追求专升本、读在职硕士或在职博士,不否定这里有相当一部分人确实是为追求知识、提升综合素质而学*,但确实有很大部分的人纯为文凭而来,对他们来说,只要能通过学位考试、能拿到文凭就已足够,因而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他们很难成为不存在道德风险、合格而理性的评价者。

  3 利用各方评价主体,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高校评价教学质量的主体,除了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一方的学生外,还应该有其他主体,比如各领域专家、高校同行及课堂教学活动参与的另一方――教师本人。这样才有可能客观公正、综合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学生评教运用最为广泛的是美国,而应用专家和高校同行评教最为广泛的是前苏联。受前苏联影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也主要采用专家和同行评价教学质量的方法,至今在我国一些大学里,专家和同行也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主体。

  前苏联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主要从研究一堂好课出发,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对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提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操作上,主要采用听课与评课的方式,由专家或同行事先安排或随机抽取课堂,对课堂教学进行听课与评价。

  专家与同行听课评价的方式是从教育实践中直接总结得出,与教育实践有着天然联系,易于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高。但由于这种方式在评价时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处于不*等的地位,双方进行的是一种不*等交流。在实践中,由于评课人自身素质的限制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利用学生这一主体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有着其他主体所无法取代的优点,因而可以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主体之一。但是,学生评教又存在天然的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应综合利用各方评价主体,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在对教师的教学责任心、备课情况、板书或PPT准备情况、与同学的互动情况、情感交流等方面,由于学生与教师相处最多,观察的机会最多,因而在这些方面学生是最好的评价主体。另外,如果学生能够事先掌握、了解课堂教学的目的,那么对教学目的的达成程度方面,学生也是最好的评价主体。

  在对教学艺术性、与学生的沟通技巧、教学规律的把握等教育学发展规律方面,由于学生对这些不太了解,再由学生进行评价显然不太合适,而专家则是最好的评价者。另外,在对本学科的前沿介绍、激发学生探索精神方面,专家也是能提供较好意见的评价主体。

  为了改进教学,公*地评价课程的教学质量,同行的评价也必不可少,因此同行也应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受到应有的重视。但由于同行评价可能存在一些非教学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同行评价结果的利用要多加注意。同时,教师往往对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不易有清醒的认识,如果能结合教师的自我认识、同行与专家评价、学生评价三方面的结果,对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日后的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因此进行教师的自我评价也有其积极作用。

《质量》教学反思6

  让学生利用观察和生活体验来理解密度的概念,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学生正确得出实验数据,再根据数据用描点法画出坐标系中的图像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设计中,因此,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质量》教学反思7

  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生命。一年来,我校能够紧紧围绕区去年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向老师提出了“在激励中进步、在互动中提高、在反思中发展”和“学中思、思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的口号。同时坚持教学管理创新化,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综合质量在不断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强化创新管理,探究合作策略:

  教学创新重在管理创新。一年来我们树立的教学管理思路是:开发自我、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整合提升。做到“抓骨干、骨干抓”职责到人、“抓大组、带小组”人人提高。为了实现教学管理目标,我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立足本校,抓管理、争优质、提质量、促发展,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而努力。

  1、抓教师队伍建设,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

  我们做到:

  (1)鼓励教师们学*新课标理念

  我校为教师购置了超多的教学和科研书刊,并为每位教师了首都图书馆的借阅证。在学*上我校提倡教师们要:有计划安排、有资料材料、有讨论交流有记录心得、有实践体会、有论文总结;在学*上要做到:学——讲——写——展——评的有机结合;在提高教师学*效度上,我校给予教师在学*资料上以具体的指向:结合新课程的学*、结合科研课题研究的学*、结合学科特点的学*、结合自身特点的学*、结合学生发展的学*等。我校教师每人都有学*心得体会本,及时记录自己的学*收获和体会。利用每周二校例会的前十分钟,我们都要进行“精彩十分钟自我展示活动”,教师们就教育教学等方面学*体会、收获和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经验、教训或是教育教学上最新信息和动向,即将他们的所学、所感、所悟进行展示和交流。以到达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资源共享的目的。另外,对于教师们的学*,本学期我们加大了抽查、互查,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校教师养成了自觉学*的*惯,学校自觉学*的氛围浓厚。学*使教师们认清了形势,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用心性,学*使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有效的提高了教师们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上学年我校充分利用学科教研大组指导作用,抓大组带小组,开展“互动式”活动方式。语、数、科任三个大组分别进行了专题学*、音像资料的观摩、辅导讲座、专题研讨、教学个案分析,学科教研活动等不同教研学*活动,如:期末我校各学科大组组织教师开展复*引路课研究活动,活动中我们提倡讲课者与听课者*等的交流和对话,问题研讨已成为讲座与研讨活动的主要方式。

  每学期学校组织交流展示,确实学有成效,教师们对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质量的评价有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也体现了自主性、全面性、开放性、激励性的特点。

  (2)校长有明确的教学管理思想,带领一班人,深入实际,重点指导以点带面,全盘推动,效果显著。*两年我校注重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有计划、分层次、重实效,用心创造条件苦练教师基本功。为争创语文、科任两大学科,我校教师人人参与基本功培训,采取了大集中、小分散的培训方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学科带头作用,以学科大组带学科小组,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首先加强了基本功自我培训。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在学*区教师基本功考核项目及要求的基础上,找自身弱项,订自训计划,学校予以指导,加强自我培训的针对性。其次,我们发挥学科组的优势,构成教师基本功组训氛围。同伴互助会使优势得到互补。如:语、数、科任各学科分别开展了九次以上学科专项基本功培训。为此,我校还以学科大组的组织形式,多次进行了基本功的培训与展示活动。在教学基本功的展示中锻炼了技能技巧,提高了专业素养。另外,我们还用心与教研中心联系,聘请各学科专家来校进行指导。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一年来,学校为了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分层管理、因材施教,出现了一批全面发展的学生,也出现了许多发展有特长的学生,更可喜的是出现了后进变先进,智力得以开发的学生。

  l、学校对毕业班工作能给予高度重视,连续几年毕业生升学率达100%。没有出任何问题。对其它年级学生注重加强*时管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保质保量,区、学区进行语数抽测成绩良好。学校能为残疾儿章创造条件,使他们随班就读,教师们给他们特殊的关爱,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与一个残疾儿童交朋友,这项活动开展得很好,受到家长、社会的赞扬,使残疾儿童能健康成长。

  2、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够认真执行课程计划,能够开齐、开足课题,认真执行新大纲和学科教学文件的精神,用心组织教师学*研读,校长主任认真做辅导讲座,带头谈学*体会,安排骨干教师做引路课,把学*要求落到实处。几年来,学校一向把教研活动做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资料、有组织、有效果,围绕科研课题研如何采用恰当的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自学,A级课均达50%以上,合格率为100o。

  3、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突出一点是狠抓课堂教学质量,目的是在保质量的前提下,减轻学生的过重的负担;工作中。一向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减负的要求,并依据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沙小“减负”措施。

  4、学校注重加强和改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定一套贴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管理办法,建立了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分层次的管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层的管理,管理中力求体现科学性、构成性、自主性、激励性,使其出现良好的运转机制。校长与教学干部能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参加教研,实地考查,新自指导,校长教学干部参加教研和听课评课的次数均超过上级领导的要求,记录档案能评为优秀。

  5、我校率先参与了区、市乃至中央教科所及有关科研课题的研究,研究期间,重点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建立了科研室,组织了科研小组,构成了领导干部人人带一个课题,每位教师人人有子题,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效果,不仅仅荣获了数篇论文奖和科研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培养了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我校的科研课题“小学生学*策略指导的研究”第一批被区教科所认定为由学校独立承担的区级课题。

  6、以科研促教研提高教师教学水*

  在教学研究中,教师们对学*策略的研究、对影响小学生学*策略的因素进行认识,并进行归纳总结。使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出应培养的学生学*策略,如语文学科中的预*指导策略、自主阅读指导策略;数学学科中的复*指导策略;劳动学科中的调查研究指导策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课后应用知识指导策略等。创新了多种教学模式:如音乐的“在民主原则下的问题—讨论—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个性化原则下的选取—创作—表现”的教学模式、“在主体化原则下合作—互动&mdas学*方法h;创新”的教学模式;体育学科的“启发式”和“创新式”教学模式,英语学科的“五步教学法”和“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劳动学科的“六字教学法”等10余种教学模式。

  7。以反思促提高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潜力

  我校在教学管理中注重引导教师以严谨的态度,对自己及同伴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以教师反思行为促教师教学水*的提升。开展了“教学一课的得与失”活动,就是让教师们透过对一节课的回顾与反思,对自己在课堂教学前的构想与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师生交往与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和再比较。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出经验。

  8、学校认真推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并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切入点,带动其它工作,力求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转化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争上好每一节课。

  对于教师,我们首先强化自我监控——变要我监控为我要监控,如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评价等常规工作先进行自我监控。对于教研组,我们强化了组内互控,我们坚持做到:组内人人把关,从教师自查到组内定期自查,严格把握教学质量。对于学校,我们着力体现目标监控、过程监控和效果的监控,监控中体现计划性、指导性、开放性、规范性。普听课后,我们及时进行质量检测,根据所学资料进行测试。单元测试后,学校进行教师质量再分析,召开学科组质量分析会,认真分析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重新制定查缺补漏措施。学校还及时找问题较大的教师谈话进行个别指导。上学区期末考试后,学校针对考试后的问题及时召开了“期末质量分析会”,促教师的反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9。注重整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在教研活动时,经常是相*学科共同备课、共同研讨。使教师们从新的视角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碰撞。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潜力,在争创学校语文优质学科中,我们组织了全校读书活动,各班紧紧抓住学生读书活动,从强化学生对课本朗读潜力的培养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做了很多工作。全校学生的阅读用心性被调动起来。召开了各年级学生读书会。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他们踊跃登台展示自己,用朗读、背诵、讲故事、表演相声等多种形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三)今后工作思路:

  认真今年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和主动意识,充分认识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树立质量立校的理念。加强质量监控,建立有效的质量反馈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及时有效地改善教学工作。将管理落到实处。

《质量》教学反思8

  质量及其测量历来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一是由于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而且用天*测质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二是由于质量的学*是学*密度的基础。

  对质量的属性的认识,从对物体分类开始,到物质的多少的概念得出,设计适合学生思维的问题,是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加强了理解,多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到位的。为了解决教师讲得多,学生处于被动地学的问题。我让学生观察天*的结构,讲台上放着一台托盘天*,可见度低,学生只有看图片,没有机会动手实践,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及时暴露出来,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天*使用的问题设计中,如:“为什么要左物右码?”“如果放反了呢?”让学生有针对性再次观察和思考,自己发现原因得出结论,不仅锻炼了学生观察能力,还拓展学生思维,真正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激励学生主动学*。

  但是,很多环节做得还不够深入,不够优化,不够细致。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探索自主学*、少教多学、先学后教等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交流、展示、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学*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多样的物理教学模式。

《质量》教学反思9

  质量及其测量历来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一是由于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而且用天*测质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二是由于质量的学*是学*密度的基础。

  《物体的质量》这节课的学*目标是: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掌握托盘天*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实验*惯和浓厚的学*兴趣。

  以前,我常用2个课时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第1课时学*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和托盘天*的结构;师讲解托盘天*的使用方法和师示范操作用托盘天*测物体的质量。第2课时学生分组用托盘天*测物体的质量。第1课时显得师讲得多,学生处于被动地学。讲台上放着一台托盘天*,师边操作边讲解托盘天*的使用方法,可见度低,学生没有机会动手实践,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及时暴露出来,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反思以后我优化了教学过程设计:

  1、每一小组的课桌上放一台托盘天*,先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托盘天*并讨论学*托盘天*的结构;

  2、学生阅读课本,学*交流托盘天*的使用方法;

  3、学生分组尝试用托盘天*测物体的质量;

  4、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5、师引导点拨托盘天*的使用方法,总结使用技巧;

  6、课堂基础*题过关检查。我改变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会学*和掌握基本技能及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因为现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配有说明书,学生要通过阅读说明书学会使用,所以在学*托盘天*的使用方法时,我采用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讨论托盘天*的使用方法,尝试用托盘天*测物体的质量,师点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把学*主动权、思考权、发现问题权还给学生,师起到引导和点拨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用这种设计进行了两个班的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边玩边学,兴趣很高,课堂学*效率高。

  我们在课堂上往往不敢大胆放手,总希望课堂要向着我们预设的方向发展下去,不让学生尝试,害怕暴露问题,教师一讲到底。我校大力倡导自主课堂后,我在课堂中不断探究小组学*模式,通过自学、交流展示、先学后教等方式尽量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事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很多环节做得还不够深入,不够优化,形式较重。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探索自主学*、少教多学、先学后教等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交流、展示、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学*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物理教学模式。


《质量》教学反思9篇扩展阅读


《质量》教学反思9篇(扩展1)

——《质量》教学反思6篇

《质量》教学反思1

  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的强大动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是推动学生积极学*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愉快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开动脑筋编儿歌,培养识谱兴趣

  识谱知识的传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掌握好识谱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唱好歌曲、理解歌曲。为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感兴趣,我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他们学*,培养他们的学*兴趣。如在教学生认识五线谱的线数和间数时编了如下的儿歌,让他们边指边读:张开左手掌,手心向外翻;五个小手指,就是五条线;四个手指空,就是四个间;从下往上数,一二三四五好象上楼梯,越上音越高。这样的儿歌,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流畅上口,易懂易记,使他们对五线谱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如我在教学生唱《火车开啦》时,只领学生按节奏读了两遍歌词,他们就会唱了。但由于学生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唱起来很呆板,面无表情。

  对此,我便启发学生:“你们谁见过、坐过火车,能说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心情吗?”这一问,同学们可来情绪了,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就要坐火车去北京,到你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去。当火车‘咔嚓、咔嚓’启动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他们说着,笑着,沉浸在美好想象的欢乐之中。我又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你们想到哪儿去呢?”同学们高兴地喊起来:“青岛”、“北京”、“上海”、“广州”。“好!咱们先到北京去看看吧!老师来当播音员。”于是我当起了列车播音员,音乐一起,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象自己真的坐上了火车,他们有的高兴地摇晃着小脑袋,甜甜地笑着;有的同桌兴奋地交流着感情,那眼睛活象是在说话;有的合着音乐节奏愉快地拍着手;还有的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三、引导学生做表演,增强学*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是这样做的:①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②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③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学里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

  四、自制乐器练伴奏,提高学*兴趣

  学生学*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

  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条件所限,各种打击乐器都不能达到人手一件,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我在教学生学唱《过新年》时,做了这样一个集体练*: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第一组击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唱歌,第四组手持彩绸表演。这样反复练*,边唱边奏边舞,寓艺术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整个教室洋溢着幸福、欢乐、喜悦的气氛。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五、图、讲、演结合,诱发欣赏兴趣

  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去感知体验。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和形象的记忆,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

  例如,钢琴曲《骑竹马》是一首非常短小的曲子,乐曲头尾部分以轻快的节奏和弱拍上的突发强音,风趣地表现儿童骑竹为马、奔跑雀跃的欢快情景;中间部分表现儿童模拟勒马动作环顾四周的谐谑情绪。在指导学生欣赏时,我先结合插图讲了儿童比赛骑竹马时的热烈场面,然后初听音乐一遍,复听音乐时让学生举手表示出中间部分的音乐。由于学生对音乐发生了浓厚兴趣,所以听时特别认真、细心。为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歌曲的情绪,再听音乐时便让几名学生拿着教杆、尺子当马骑,同学们兴高采烈、情绪高涨,表演得非常精采。在这个从感知到体验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深刻地理解音乐,充分欣赏音乐之美。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创造愉悦的学*情景,尽可能使每一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质量》教学反思2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我尝试借鉴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1、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语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仅能够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样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3、“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料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新资料。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来选取不同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4、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如把作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起来如在音乐课中,让学生记一记自己是怎样学*歌曲、舞蹈和当时的情绪。在美术课中写一写自己是怎样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的,及看到自己画的感受。

  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品质,张扬他们的个性,和他们一齐茁壮成长。

  【相关阅读】

  一、反思能否从个人走向群众?

  目前,很多的反思只是停留在个人层面上,只是一种个体行为。囿于个人的空间进行反思,难免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遗憾。其实反思不仅仅是自己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思考,还包括反思别人的行为,以及借助别人的决定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因此,反思不应只是个体的行为,它也能够是群体的行为。群众反思对个体反思的补偿作用是不就应忽视的。

  由上我们看到,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如观念、计划、行为、态度等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潜力。然而,方法的获得并不等于行动的落实。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直接,只有建立教师自我反思机制,促使教师养成教育反思的*惯,方能促使教师的反思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外在强迫变成内在需要。而帮忙教师养成反思*惯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构成反思模式,以便教师能够尽快熟悉反思程序,构成动力定型,到达自动化的程度。在建立反思模式的时候,需要个性注意的是,应以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为基础。

  针对教师常规教学活动的资料及环节程序,教师能够依据下列三个阶段来开展反思活动:

  1、课前反思,指向于未来教学,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未来教学的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包括讲授资料要求的难度、材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现有水*、学生学*动机和兴趣的了解与激发、教育技术的应用等。

  2、课中反思,指向于当前教学,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包括资料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的理解状况,课堂管理,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时间安排等。

  3、课后反思,指向于过去教学,对教学经验和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原因分析等。

  上述三个阶段,构成教育教学反思的模式之一,能够称之为“三阶段模式”。这一模式的运用有助于帮忙教师构成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反思,促进教师教育研究潜力的提高,推动其自我发展机制的完善,使教师的教学反思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常规化而逐渐自动化,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教育中的很多现象是雷同的,遇到困惑时不妨先和同伴交流一下,听听别人的看法,再谈谈自己的体会,在各抒己见中寻找到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教学中的群众活动为很多人带给了相同的教育情境,群众活动后的群众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样的教学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大家能够在与同伴的交流反思中取长补短,在不断的听、评与反思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观察力与反思力,构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群众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重要。

  二、反思后能否实现真正超越?

  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找出已完成的教学中的不足,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反思后的教学就应能超越反思前的教学。此刻的反思,我们往往关注于反思的过程,关注于怎样进行反思,而对反思的结果却很少顾及,对反思后能否实现教育教学的超越很少顾及,反思成了一种“发现错误”的形式,却没有能真正落实到“改正错误”的行动中去。我们能够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1、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的好处。

  一般的思考,往往因时间、大脑遗忘规律等方面的因素,或者导致思考停留在一般或者还没思考出具体的结果就产生了搁置现象。而写,首先需要教师对在教学中的引发了注意的教学现象进行认真地回忆,具体、细致、形象的描述,构成对教学事件、个案的进一步细致地、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础。其次,写反思的时候,因为要落笔,就需要对所思考的资料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理性化的表述,促使思考具有必须的理性化。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同时,对写下来的教学现象、个案进行思考,因为写得翔实,思考也会趋于全面。

  2、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学*的深入。

  如果一般的思考,往往是教师的思考不能够与理论的学*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思考的肤浅。而写,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写的深刻一点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往往要参阅一些资料、翻看一些书籍,促使教师进一步学*,是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理论认识的提升,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

  3、促成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提升。

  一般的思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将往事淡忘。而写,能够帮忙教师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积累下来,使自己对自己教学现象中的典型事例和思考深深地记忆下来。因为写的积累作用,教师便真正成为了一个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理性思考的教师。同时,写下来的东西更方便与人交流,会促进教师更好的发展。要想在反思之后实现教学上的超越,就务必以反思中的“理想的教学境界”为奋斗目标,不断地学*,不断地提高,在教育教学潜力上实现对过去自我的超越,只有这样,反思的价值才能够实现。

  三、反思必须得写下来吗?

  不少学校在备课笔记上设置了专门的教学反思栏目,还有的学校给教师发了专门的反思笔记本。在他们的眼中,教学反思只有写到纸上才算落到了实处。

  老师们是如何看待这一切的呢?调查证明,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上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写不完的教案、没完没了的继续教育已经让大家疲于应付,教学之后务必要完成的这些反思更是让大家苦不堪言,有时实在没有东西好写,就只好到教学杂志上找一段话抄上了事。学期结束时,突击完成“反思”任务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学校需要的可能也只是这些反思的“成果”——写满反思的备课笔记、反思笔记本,因为这是应付上级检查必不可少的资料。

  其实反思的形式就应是多样的,而反思笔记只应是其中的一种。在下课回办公室的路上,教师就能够完成一次教学反思:教学任务完成了吗?学生学得简单吗?对教材的处理还有哪些不够成功的地方?教学理念先进吗?办公室内几个教师关于某个教育现象的闲聊也算得上是一种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可能更多的就是这种随意的、即兴的反思。只要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总结与探索,我们为什么非要让他们写下来呢?如果反思演变成老师的“反感”,成了一种应付检查的形式,这样的反思对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又有何用?

  四、反思能从量上进行规定吗?

  笔者透过调查发现,不少学校对教学反思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节课后要写反思,每篇课文教完后要有反思,每个单元教学后要有反思,除此而外还有周反思、月反思等。更有甚者,竟对不同的反思形式在字数上作出了硬性规定。

  其实,对反思进行量的规定可能会给反思的质量带来必须的影响。反思的确需要压力情境,但反思更就应是一种自觉行为。如果教师把反思当成任务来完成,反思笔记的篇数、长度成了衡量反思质量的标准,那这种反思是可悲的,不反思也罢。

  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教学反思的本质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地把前瞻性反思、过程性反思和回顾性反思有机结合起来,用反思来改善实践的效益,用实践来提高反思的质量,进而使实践与反思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提高反思的实效。

  五、教学反思的“反思点”在哪儿?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许多学校倡导教师写教学反思,但一些教师写的教学反思就跟记流水帐一样,只是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些简单的描述,再加上一些泛泛而谈的教学评论,缺乏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度思考,因而成效并不大。哪些资料是值得深入反思的?怎样才能进行深度的反思?也就是如何寻找到教学反思中的“反思点”呢?我们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加强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进行群众反思,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找到“反思点”。

  反思之一:反思教学细节,寻找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反思之二:反思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寻找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差距,促使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反思之三:反思有争议的教学案例,对教学行为进行不断追问,不断促进自我行为的改造和重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养成反思的*惯,不断加强理论学*,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自觉体验和不断完善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并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六、如何构成自觉的教学反思?

  教师对于教学,一般都有过反思,但不能说每一个教师都善于反思。我把反思分成两种,一是自觉的反思,二是不自觉的反思。所谓自觉的反思,不用领导要求,也不管教学工作是否忙,都会主动、用心、及时地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而不自觉的反思,是外在的客观存在原因促使他进行的。如学校领导布景了任务,要求每位教师写一篇教学反思,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反思,也能够在课堂中发生了非同寻常的事情,对他的影响特深,剌激了他反思的神经。可见,不自觉的反思不是经常性的,是消极的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来说,不管自觉也好,不自觉也吧,都会有所帮忙,但有效度来说,自觉反思远远高出不自觉反思。

  自觉的教学反思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反思,它往往成为研究的一个过程,自觉反思是科研型教师内在的素质。这些教师在开学初就会定下一个目标,明确今年我重点研究什么,这研究的资料也就成了他反思的主题。比如确定的研究方向是校本开发。他就会反思每一堂课相应的校本课程资源是什么,如果研究的主题是教学方法,他就会反思每一堂课自己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自觉的教学反思是全面的反思。教学反思有重点,但自觉反思者不会排斥任何值得反思的问题。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是课程的生成过程,课堂中发生的事并不是能够完全预见的。比如,学生意外的回答、意外的提问,以及课堂中突然发生的事件个性值得反思。为什么学生会如此回答?为什么学生会能这样的疑问?针对课堂突发事件学会为什么会如此的反应?这些问题原先与科研的主题并不一致,但自觉反思者是不会错过这样难得的机会的。

  自觉的反思是需要构成文字的反思。想与写是不同层次的活动,写比想更进一步,写建立在想基础之上,想得透才能写得好,彻底的反思是写成文字的反思。在写作的过程,需要语言的提炼、词句的选取过程,而这个过程会促发新的灵感的产生,会引发深一层次的反思。文章越改会越好,就是因为写文章过程中引发的思考越来越全面、越深刻。所以,自觉反思教学,就会坚持写教学随笔。

  七、反思随笔怎样写?

  1、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教师们多数处于实践研究层面,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已的优长,找准“反思”的落脚点。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潜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透过一番自我“反思”,明确自已“反思”的中短期目标、方向;其次“反思”要有结合实际教育资源意识,如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2、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做好反思还务必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的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潜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3、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新课标是一种理念,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4、注意反思的“发展性”。

  经验的积累与知识潜力的更新,对于新时期的老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反思不仅仅仅只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就应有对“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学*,学*后的再反思。

  很多人说,要我反思一下教学没问题,但要写成一篇反思随笔,则有了压力?这是因为,通常我们认为反思5分钟也行,50分钟也可。可写文章则不同,5句话总认为算不上文章吧。就是这一观念影响了大家写随笔的用心性。为了使自己改变被动的局面,为什么不改一改这一旧观念呢?其实也没有人规定过教学随笔不能够只写五句话。如果是你深思熟虑后的五句话也是好随笔。比如:这天的导入不够理想,因为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是选取的素材太陈旧了,时间也用的太多了,今后我得改变。这是五句话的教学随笔,我觉得就是一篇好随笔,可能它不适合发表,但教师写教学随笔主要不是用于发表的,而是对自己教学的改变,是为了自己的提高。这随笔虽然是五句话,但发现了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并提醒自己要改变。而且这样的随笔对工作忙的教师来说,更贴合实际。当然,我并不是说写随笔只用五句话,而是说要具体状况具体分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时间写则长无时间写则短。

  常写短随笔能够克服写随笔的危难情绪,可养成勤写随笔的*惯,这样坚持下去,偶尔写几篇较长的教学随笔,能够发表的随笔并不是难事。文章也是有短到长的,长的随笔往往是在短随笔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教师工作最忙,毕竟也有大快的休息时间,在休息时间里没有教学工作,正是修改随笔,完善随笔的好时机。就拿上面那五句话的随笔来说吧。能够补充一下这样的资料。如何导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什么样的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第二堂课的导入是如何做的?这样是问题深入化,再加上正反的两个导入实例,就构成了一篇好文章,发表也是没有问题的。

  写随笔从字数、语言方面比较自由,但也不能够随便写,它不是流水账,也不是教学实录,它是反思后的结晶,是教学经验的总结,随笔也不是日记,如果说一天下来没有什么可写就能够不写,如果说某一天灵感不断,写它个三、四篇也有必要。有感而发是随笔的主要特征。而发出的感想是否精华,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理论素养、语言表达潜力直接相关。有的人只追求随笔的数量,不关注随笔的质量,几十篇下来,风格一个样,语言一个样,甚至连描述的教学情节也差不多,每一天坚持写这样雷同的教学随笔价值是不大的。写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化过程,要使外化质量的提高务必有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学*是必要的,把他人的观点、知识、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知识、方法,才能不断地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随笔。

  写一写教学案例

  什么是教学案例,很多人迷迷糊糊。有人把教学案例等同于教学设计(常说的是教案),也有人把教学案例等同于教学随笔。就应说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随笔是密切相连的,有时是相互渗透,但它们是有差别的。

  教学设计是指对一堂课的整体设计,它包括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分析,有教学方法的设计、板书的设计、问题的设计、作业的设计,有教学各环节的有序安排。它主要是教师备课的必然产物,是上课的前提条件。而教学案例一般是指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进行点评与思考,它包括实录与反思两个部分。它既能够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也能够是对教学实录的反思,既能够是一堂课的过程,也能够是某一教学环节,还能够对某一教学方法,某一教学素材运用的反思。它是课后反思的构成的,是以总结经验教训为目的。而教学随笔能够是理论性的随想,也可谈自己的教学感受,还能够是对某一案例的分析。就应说教学案例是教学随笔里的一种,即教案性随笔。

  为了使自己的随笔有丰富而具体的资料,务必写一写教学案例。很多人都写过教学随笔,但没有写过教学案例。因为,他们不喜欢写自己的教学实录,而直接写教学过程的体验部分。但是要使别人来吸取你的经验教训,案例性随笔比体验性随笔更有参考价值,因为课堂实录是一个客观描述的过程,而体验性随想则是教师主观方面的反思与感受。针对同一个教学实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随想,让他人更了解你随想产生的原因,就在明明白白写出教学过程。写一写教学案例能够增加一种教学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教师能够把教学的某一实录向其他班级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让学生来讨论,听一听学生的思考,然后展现教师的反思部分,由教师讲一讲自己的思维方法。这种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能够彻底改变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会使师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师反思是构成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政治教师知识的获得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书本、二是教学实践。从知识结构上来看,教师的实践知识是逐步上升的趋势。一般来说,老教师比年轻教师有更多的实践性知识,但也不是每一个老教师的实践知识都胜于年轻教师,这主要原因就在于,看是否能及时地反思。虽然有的教师任职二、三十年了,但他长期以来,局限于课本,并不关注学生的需求,也不重视教学反思,其实践性的知识增长不快,而有的年轻教师本身观念新,精力旺,对每一堂课都能及时反思,三、五年下来,就积累了超多的实践性知识,这样的年轻教师其实践性知识并不比某些不善于反思的老教师少。可见,知识面前人人*等,谁努力谁就拥有它。

  八、如何将反思运用于教师自身的实践?

  此刻,教师在反思方面做的很不够,主要表现为反思的范围很狭窄,反思的层次也很低。教师们常想的问题主要涉及到教学方面的,很少能到达对教育的反思。比如:为什么我的课气氛不好?为什么学生对我的课兴趣不大?为什么我任教的班级成绩不理想?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教案?什么样的作业才算是好作业?什么样的试卷才是好试卷?这些问题都是对教学的效果、教学对策的反思。就应说,教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必需的,它是调动学生用心性,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但更重要的在于对教育的反思。

  教师们的反思往往停留在“反省”或“悔过”上,很容易打击人的自信,在“以人为本”的这天,总结经验比检讨错误更加重要,所以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应首先指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得意之处、成功之处、感动自我之处,然后才是我怎样做得更好,最后才使我还有什么感到遗憾、不足,只有把反思建立在让反思者本人更自尊、更自信的基础上,反思才能成为教育者日常的生活方式,才能成为我们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重视反思、完善自我,需把握三点:

  一、研看课堂录像,认识教学过程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水*,一方面要向他人学*,研究他人的教学方法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自我认识,自我监督,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认清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自我完善,寻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完整地认识自己的教学过程,可请电教老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录像,而后采取课后研看这种自我了解、自我评价的方法。

  一位青年在课后研看了录像,看到了录像中的自己,感触较为深刻。事实也正是如此。摄像机现场拍摄后,自己的课堂教学表现,如教态如何、板书怎样,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妥当,教学气氛是否活泼等,便会清晰地显露在自己的眼前,慢放、定格、重放,边看边思,边思边研:你会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机智应变和可取之处,会心地点头微笑;你也会对自己在课堂中的小小缺憾和不足之处,而面带愧色。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使你能诚恳地"推敲"起自己,使你能慢看细嚼,*心静气地对待同行的推荐,对自己有个基本的估计。研看自己的录像,有利于根据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这样就能在自己的薄弱环节处磨练敲打,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努力增强教育机智和课堂教学潜力。当然拍摄课堂教学需请人帮忙,比较麻烦。在没有人帮忙的前提下,教师自己一个人也能够反思教学过程。用录音机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录下来,课后研听教学录音,自己找出不足,如哪些是废话,哪里点拨得不到位。这种办法也能增强教师自己的问题意识,因陋就简地提高课堂科研水*。

  二、记录学生困惑,有的放矢教学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要一条是坚持执行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发现学生学*中的普遍问题。课堂反馈、课后练*,构成性测验,要尽量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暴露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要分析原因,制订改善措施,从而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对教学质量分析,各人有各人的方法,笔者以为,一个值得提倡的做法是备本“错题本”。在错题本上,教师可总结归纳不同学生发生的不同错误或错误的不同表现,分析出错的原因,是教师未讲清还是未强调,是学生未弄懂还是粗心大意,从而有选取性地给学生作精当的分析讲评,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提高学*成效。每周末教师可带着本周内学生的错题档案,上一节错题反思课,说是上课,实际上老师只是导演,真正的演员是学生,这样反思错题变成了弄懂错题,吃透知识,牢固掌握了课堂资料。实践证明,教师建立了教学得失备忘录的良好*惯,认真记好学生错题,及时掌握学生学*中的失误之处,精当讲评,在薄弱处重锤敲打,那么学生学*的过程显得踏实而深刻,教师的教学定会丰硕而实在,“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的教学目标必将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三、撰写教学后记,注重总结提炼

  “下午天气炎热,学生有点烦躁不安,我是否像往常一样复*课文呢?看到同学们心不在焉的样貌,看到同学们额头上亮晶晶的汗珠,我灵机一动,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将具有必须难度的思考题发给学生,问题一呈现,学生游离的情绪被牵引到了课本,课堂里构成了一派别致的热闹:叽叽喳喳的议论,交头接耳的切磋。是啊,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思考题中的障碍,会使学生重新评估学*资料,诱导他们调整自己的听课节奏,这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又是教学的及时反馈评估。课堂教学中应保证学生充分思考,激起思维浪花,这也是培养学生学*兴趣的需要。在学生心绪不宁时,与其作一番慷慨激昂的动员报告,倒不如布置一点作业诱导学生进入探究情感。”这是一位教师的教后一得,应对课堂上学生学*的精神不振,这位教师巧用方法,诱发兴趣,由此感悟了一点教学道理。它启示我们,勤写教学后记,对我们日常的教学和研究大有裨益。事实上,*时上课好像没有突出的闪光点可记,但课后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可总结的资料往往并不少,如启发引导,讲讲结合效果如何,课文难点及学生质疑问题如何解决,课堂中潜力的锻炼问题等。写教后记或反思日记,能够写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并尽可能地记录下当时的教

  学体验;能够写出自己教学中不足的地方,及时记录自己对教学的灵感、思考;还能够写下学生在课堂上

  反映的好见解。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一些发言,往往能拓宽教师和学生的思路,甚至把问题引向纵深,利于教学相长。写教后记或反思日记,实际上是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促使教师自己进行研究,提高科研工作的主动性和用心性,江苏省最年轻的中学数学特级教师、苏州中学夏炎老师曾深有体会地说道:“教学研究的实践,使我懂得科研重在积累和思考。我认真做好课后的自我小结,满意的或不足的,偶尔的一得或学生的想法都记录在案,便于今后的教学和研究”。

  问题是科研之始,反思使我们深入地思考问题。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炼就一双火眼金睛,那么自己教学中乃至身边的种种现象,都值得反思研究。我们能够反思心理偏差学生的教育方法,能够反思如何避免学生中的抄作业现象,能够反思课堂中怎样有机使用电教手段等,有的放矢地去反思,根据问题去学*、研究、实践,从而能不断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惑。又如,应对学生*均成绩90分,我们仍能够认真追问、着力研究:①比以往低了,为什么?②与以往持*,为什么?③比以往高了,为什么?追问它们,记录感悟,能够发现成功或失常的原因,能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较好地把握教学的主客观因素,为下次顺利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结合教学实际,注重提炼反思,写好教学后记或反思总结,能够从复杂纷繁的现象中挖掘出本质,构成独到的见解;能够把自己点点滴滴的感悟联系起来,进行经验的归纳提炼,构成有见地的论文;能够对教学中的做法加以纠正偏差,为教学拨正航向,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更大成效。

  学*、反思、完善,是提升教学自觉的重要环节,其中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苏州市副*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在20xx年苏州“新世纪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学术报告会暨课堂教学艺术观摩会”上与几百名教师公开“打赌”:教师只要能每一天反思,每一天记写反思所得,十年之后必有大成。如果没有满意成效,那么赔你十万元。这不正是对反思及其效能极好的形象化诠释吗?

  九、反思如何伴我们成长?

  当新课程来临之前我们一向在想:新课程到底时怎样的,我们盼着好奇在等待着。但是03年的暑期,参加各类培训后,我们觉得新课程越来越神秘了,好像是空中的花园也似埃及的金字塔让人不可触摸,大有狼来了之势。应对着什么建构主义、解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对话理论……专家们的理论如同雪花一般铺天盖地地下来,我们真的有点儿招架不住了。这天新课程实施已有二年半的时间,我们仍有许多观念还是无法转变,也产生了种种怀疑和困惑: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在新课程课堂中教师应充当怎样的主角?一年级学生的阅读量那么大,我们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量?怎样的小组合作学*才是专家们所认为是有效的合作方式?等等。

  对于新课程,谁能说我没有困惑?有思考就会有困惑。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必须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其实反思不是新课程带来的新命题,早在我国的古代,许多哲人就对反思的重要性有过深刻而又系统的阐述。

  “君子有九思。”——孔子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还将反思作自己修身之道:“吾日三省吾身。”——孔子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法国著名哲学家)

  从哲人的观点中,我们能够看出反思的重要性。时下,很多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教育教学反思。但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反思能否顺利进行?能否把反思当作生活常态?我们对于反思还有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那我们该怎样反思呢?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以及自己的看法发表个人的看法。

  1、在学*中警醒自我。

  实施新课程,首先要转变观念,而转变观念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用新理念置换旧观念的痛苦的改造过程。要实现这一痛苦的改造,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学*。

  农村中小学可读的书不多,尤其是有关课程改革的书就更少了,无书可读的状况十分普遍。教师不读书,就不明白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明白自己的教育观念落伍到了什么地步。要不断学*教育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同时,将读书与思考、读书与教学、读书与科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得多了,认识自然会提高,实践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2、在实践中检验自我。

  有时我们教师备课、上课,好像时钟一样机械准时,但是对教学资料的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策略的变革、学生的兴趣爱好,很少思考,也很少写教学札记,进行案例分析、建立学生学*和自己的教学档案,同时也很少给自己出难题、不断检查自己的工作。我想只有经常性地问一问:“这天我的课有效吗?”“这天学生发展了吗?”,那么在反思中,就会时时出新,时时会有一个新自我,就会有新收获。那里我想说我们嘉兴市的名师——徐如松校长他是我们学*的榜样,他几乎每一天都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育随笔,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入反思,在那里也推荐各位有空的话到教育在线看一看,“语文建设”就是他反思的精华。

  3、在交往中提高自我

  我们经常参加名师观摩课,专家的讲座、学术报告,同时我们自己的学校也开展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但是我欠也发觉,在参加活动时感到十分激动和心动,但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却感到又无法操作和实施,只能不动了。在参加各级的名师观摩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以及学科组内的备课、研课等都是学*和反思的机会。教育专家和同事的教学、报告和发言,都是他们潜心探索的结晶,是他们感性经验的升华和先进理念的具体化。如果抓住每一个学*的机会,细心体验、用心思考,用心揣摩,反复推敲,探其精密,寻其奥妙,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博采众长,就能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

  4、在评价中发展自我。

  评价的形式多样,无论哪一种评价,都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反馈,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能为教师的反思带给较为客观的信息。教师要正确对待各种评价,将其看作是自己准确了解自身优势、不足和进步状况的大好机会;要分析自己进步和不足的各种原因,以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身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

  “反思”是我们这些“教书匠”在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时而发出的阵痛。上海教育研究所顾泠沅教授说过:“反思三年成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也提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构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必须的高度,并对以后的工作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最简洁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让我们攀着反思这一梯子,快速摘到专业成长的硕果吧!

  最后让我们记住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的一句话吧:“反思故我在!”让反思伴我们成长。

《质量》教学反思3

  学生评价已经成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通行与规范的做法,相比之下,其他的教学质量评估手段则不太受重视。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学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其中隐含着学生是消费者、学生具有合格评价者应有的理智与技能这样的假说,并对这两个假说进行了理论探讨,说明仅依靠学生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不符合高等教育的方向,应结合专家评教等手段,对教学质量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

  教学质量;学生评教;高等教育

  为了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绝大多数学校均对课堂教学质量开展了学生评教活动,评价方式包括标准打分法、开放问卷法、座谈法等。大量文献表明,对于学生评价教学,教育界人士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参与者,是教学质量的直接感受者,他们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效果有重要而独特的评价;如果设立的评价标准合理并且组织得比较好,比如评价目的明确、采用匿名方式等,学生评价应该可以反映教学过程的真实情况。因此,学生作为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主体是有其理论与实践基础的。但是,通过我们分析也可以看出,学生评教也存在其不足之处,因此以学生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主体应全面分析其优劣之处,从而尽量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

  1 学生评教的优势

  (1)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之一,他们每节课都在直接感受教师教学的风格等,从教师批改作业、考试评分以及其他互相作用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治学态度,因此他们的评价最为直接可靠。

  (2)学生与教师在经济利益、职称及聘任等方面没有直接冲突,应该不存在这方面的道德风险。

  (3)学生评教比较经济易行,可以经常、连续地进行;对同一个教师可以将过去学生评价的信息与现在的评价信息进行对比,研究教师教学方式、态度等方面的进展。

  (4)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学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

  事实上,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学生评教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评教效果的研究也成为热点。到20世纪90年代末,已有数以千计的关于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可信性方面的研究,其数量超出了单纯对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大量的研究表明,采用学生评价教学质量是可靠和可信的,基本达到了提高教学水*、聘任优秀教师等教学评价的目的。

  2 学生评教的不足

  然而本文认为,学生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对学生评教进行认真思考,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带来的不足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可更有效地提高对教学质量评估的可靠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学生评教的每一种具体做法都存在缺陷。等级量表有几个方面的缺点:第一,等级量表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回答大量问题,使学生因时间不足而无法进行较深刻的思考,从而无法获得学生对教学质量更深刻的想法,不能促进学生认真思考教学问题;第二,检查表项目中会出现重复项目或高度相关的项目,影响评价结果;第三,无法实现学生与教师间的直接交流。

  (2)广泛采用的学生评教的做法――座谈,同样存在若干缺点。一方面,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对教师授课方面的评价,学生们可能不愿在公开场合对教师提出真实的看法;另一方面,座谈会上容易形成一种团体压力,后面发言的学生容易受前面发言学生的影响,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意见。

  通过学生的测验成绩评价教学质量,实际上是利用教学结果来评价教学质量。但是,学生的成绩受多方面的影响,如学生本身素质的变化、受其他课程学*效果的影响以及现在使用的测验本身的局限性等,因此单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质量也是不可取的。

  对学生评价教学质量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这种方法的实行有其内在理论基础。采用学生评价教学至少有两个基本假定,第一,将学生看成了消费者,用消费者满意程度来衡量教学的质量;第二,假定学生是合格的、受过训练的评价者。这两个假定并非无须验证就天然成立,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尤其是这样。

  2.1 假定一:学生是消费者

  学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实际上是将学生评教看成是学生的一种权利。在高等教育领域可能存在着一种比较普遍的想法,那就是将高等教育看成是一种消费,而将高校看成是提供这种消费的商业机构,将学生看成是教育市场的消费者。美国一些州立大学正是将自己作为商业单位宣传的,而国内目前有一些教育工作者也持这种看法。他们认为教育实际是一种消费,而学生则正是消费者。David Reisman在1981年曾说,学校从学术优势的竞争转变为对学生消费的竞争是美国传统高等教育两大变化之一。如果将学生看成是消费者,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当然就是学生应有的权利之一。

  将教育作为一种消费的思想也影响了我们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尽管有若干专家、学者对“教育产业化”的提法作出了批评,“高等教育是一种消费”的想法依然占据人们的脑海。然而实际上,大学不是――或者说不应该是一种商业。将高等教育看成商业是不恰当的,至少在某些方面这种思想是不恰当的。McMurtry(1991),Damron(1995)及其他一些学者曾经讨论过,高等教育的商业导向是建立在一系列不正确且相互矛盾的假设基础上的。Stone(1995)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如果视自己为学生服务的提供商,那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它意味着学生可以把教育当作自己可以选择的消费之一,视每门课满足自己的合适程度而利用或者浪费它,自己决定学与不学,这显然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从美国高校学生自选课程即注册选课的现实来看,有很多学生总是去上一些零零碎碎的、能增加学分、水*一般,但比较容易接受的课程。这样他们就可以花比较少的时间和努力、很方便地以高分通过大学教育。我国部分高校曾以“得优率”作为参评奖学金的依据,一些学生对数学类需要投入巨大精力的课程并不重视,而对一些临时突击即可获得高分的学科参与热情相对旺盛,这种现象其实也反映了该种倾向。可以想象,当这些学生日后毕业,真正利用自己所学而工作时,他们就会对所学课程的质量、学术水*十分关心,并后悔没有充分利用以前接受教育的机会了。 另外,如果把教育当作一种消费,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谁为这种消费付费,谁又会从中获得收益。因为一般来说人们只为自己的消费付费并从中获得收益,比如愉悦、放松等。但我们知道,大多数大学的经费是由全社会的纳税人支付的。尽管在校学生都要缴纳不菲的学费,然而一方面这些学费对于弥补高校特别是公立高校的办学经费几乎是九牛一毛,同时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益于奖学金、助学金等。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纳税人、*、父母及奖学金基金提供者是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按消费论,他们才应该是高等教育及其产品的消费者。高等教育的消费者还应该包括各类企业主,他们对教育的专业项目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支持,雇用了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从美国的实践看,美国大学(University)接受一些学院(College)的学生时,会承认学生在学院里获得的学分,或者将这些学分作某种转换后加以接受。这些学生在学院里所接受的教学质量显然会影响到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影响大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大学本身也应该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如果把客户满意度作为判断有效教学的评判标准,那么*、公众、学生及其家长、企业主和学校等社会各方的满意度都要考虑在内。

  这样分析就可以看出,简单地将学生视为消费者是不合适的。如果将高等教育看成是一种消费,那么它的消费者应该是时间和空间上都广泛得多的群体。因此,仅依赖于学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不合理和不充分的。

  2.2 假定二:学生是合格的评判者

  任何科学有效的评价都需要以合格的评价者为前提,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价也不例外。在假定一中实际上已经把学生假设成为合格的判断与评价者。然而,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大多数学生也不是合格的判断教师教学有效性的评价者。理论上他们也许能评判教学的某些方面,比如表达的清晰程度,课程的组织状况,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程度等,但在其他方面,比如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教学方法与教学的艺术性等方面,他们就不一定是合格的人选了。假定学生是合格的教学质量评价者就意味着其他一系列的假定,包括①学生在思想上已经成熟;②学生在能力上可以评价教师教学水*;③学生必须是诚实的,不会受教学以外的因素干扰。然而,这些假定都没有得到相应的证实。相反,美国的研究表明,现在的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呈下降趋势:①课程的准备程度;②国民考试中表现出的能力水*;③对学*的期望;④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⑤花费在学*上的时间。但是,尽管以上几个方面都在下降,现在的大学生在大学里的成绩却比以前提高了(从C或C+提高到了B或B+)。对此我们只能认为,学生评价教学质量这一做法是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因为正如前面所说,美国的学生评教结果还关系到教师的任期及薪水的提升,因此教师们有可能在考核等方面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在各方面水*下降的情况下,学*成绩仍然得到提高。从*的经验来看,不管老师实际教学效果如何,通常老师们都能拿到良以上的成绩,这固然可能是因为学生们认为自己评教对于教师任职并无作用,但同时也说明,学生作为成熟的、合格的,能对教学质量作出评价的主体这一假定是不能成立的。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作为教学评价主体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可能会更严重。一方面,我国大学对学生的评价几乎就是评价学生的学*成绩,这导致在校生片面追求高学分,而不是追求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可能会对要求严格、学*比较紧张的课程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给出不高的评价,这一点虽没有任何文献加以证实,但也没有文献对此加以充分的否定。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依然流行以文凭取人的现象,因此很多在职人员都在努力追求专升本、读在职硕士或在职博士,不否定这里有相当一部分人确实是为追求知识、提升综合素质而学*,但确实有很大部分的人纯为文凭而来,对他们来说,只要能通过学位考试、能拿到文凭就已足够,因而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他们很难成为不存在道德风险、合格而理性的评价者。

  3 利用各方评价主体,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高校评价教学质量的主体,除了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一方的学生外,还应该有其他主体,比如各领域专家、高校同行及课堂教学活动参与的另一方――教师本人。这样才有可能客观公正、综合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学生评教运用最为广泛的是美国,而应用专家和高校同行评教最为广泛的是前苏联。受前苏联影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也主要采用专家和同行评价教学质量的方法,至今在我国一些大学里,专家和同行也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主体。

  前苏联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主要从研究一堂好课出发,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对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提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操作上,主要采用听课与评课的方式,由专家或同行事先安排或随机抽取课堂,对课堂教学进行听课与评价。

  专家与同行听课评价的方式是从教育实践中直接总结得出,与教育实践有着天然联系,易于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高。但由于这种方式在评价时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处于不*等的地位,双方进行的是一种不*等交流。在实践中,由于评课人自身素质的限制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利用学生这一主体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有着其他主体所无法取代的优点,因而可以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主体之一。但是,学生评教又存在天然的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应综合利用各方评价主体,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在对教师的教学责任心、备课情况、板书或PPT准备情况、与同学的互动情况、情感交流等方面,由于学生与教师相处最多,观察的机会最多,因而在这些方面学生是最好的评价主体。另外,如果学生能够事先掌握、了解课堂教学的目的,那么对教学目的的达成程度方面,学生也是最好的评价主体。

  在对教学艺术性、与学生的沟通技巧、教学规律的把握等教育学发展规律方面,由于学生对这些不太了解,再由学生进行评价显然不太合适,而专家则是最好的评价者。另外,在对本学科的前沿介绍、激发学生探索精神方面,专家也是能提供较好意见的评价主体。

  为了改进教学,公*地评价课程的教学质量,同行的评价也必不可少,因此同行也应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受到应有的重视。但由于同行评价可能存在一些非教学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同行评价结果的利用要多加注意。同时,教师往往对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不易有清醒的认识,如果能结合教师的自我认识、同行与专家评价、学生评价三方面的结果,对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日后的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因此进行教师的自我评价也有其积极作用。

《质量》教学反思4

  质量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学*密度的必备知识。这节课的内容包括: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性质、质量的单位、质量的测量等。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

  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重点把握较好。抓住了质量的单位和托盘天*的使用这两个重点。

  2、课前学生预*较充分。学生有了充足的自学时间和广阔的学*空间。

  3、学法指导到位。如:指导学生掌握调节横梁*衡的技巧----指针偏左向右调,指针偏右向左调,

  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有:

  1、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不能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学生学*积极性不高,死气沉沉。

  2、学生动手操作时间不足。

  3、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耐心。

  4、课堂练*量不足。

  今后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区分物质和物体这两个概念、区分质量和重量这两个概念。

  2、要抓住本节的重点,质量、质量的单位、托盘天*的使用

  3、要增设一些突破重、难点的练*题。

  4、加强操作练*,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托盘天*的正确使用方法。

  6、要注意表达的规范。比如“左物右码”的表达就是不规范,可以这样记忆,但是不能写成书面语。指出错误和改正不是一回事,在作业讲评时要注意强调。为什么要看游码左边的数字,这个要给学生解释清楚,因为在进行横梁*衡调节时,是游码的左侧对着零刻度线的。

  砝码的质量是和人民币的面值相似的,为什么要这样标度,这也是要解释清楚的,这样是为了学生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才是有效的。学生读数时要看清标尺的分度值,也就是感量。

《质量》教学反思5

  有这样一个现象一直让教师们感到困惑,即我们并不缺乏对新课程教材的认同与实践,但为什么成长有限?我的答案是: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才能创造更有质量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下面,就来谈谈我的真切感受。

  一、教学前的反思——边预设边反思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从一个教学活动方案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诸于实践,我们常常会一次次地否定、修改教学设计,尤其是在公开活动的时候。其实这样一个不断否定、不断修改的过程,就是教师在不断进行教学前反思的过程。它让我们更关注幼儿的经验,更认真地研读教材,更准确地把握活动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1.教学前的反思侧重于教育活动的目标及价值

  教师在精心预设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时候都要不断思考:开展本次活动对推动幼儿当前有效发展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它包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这个教材;开展这个活动能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可以选用哪些关键的素材和资源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

  2.教学前的反思要关注幼儿的经验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的基本精神和新教材上一个个素材点,只有在属于幼儿最*发展区的教学活动中使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前我们必须对幼儿的经验进行充分地思考:幼儿已经有了哪些经验?适合本班幼儿最*发展区的、最具有挑战性的经验是什么?幼儿的经验怎样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梳理提升和迁移运用?

  我曾经尝试在两个不同的中班开展同一个数学活动“过生日”。中一班的幼儿正在开展“幼儿园里朋友多”的主题活动,他们很想和朋友一起在幼儿园过生日,并且已经开始相互调查了解,制作交换生日卡片。所以在认知、情感和能力等方面,他们都具备了开展“过生日”活动的经验基础。在交流“谁是X月份出生的朋友,明日个月出生的朋友最多,谁和谁同月过生日”等问题时,幼儿能很快做出反应,并且生成了很多有价值的话题,如“为什么2月29日过生日的朋友在今年的挂历上找不到”“寒暑假里出生的朋友不能在幼儿园过生日”等。

  中二班的幼儿也喜欢过生日,不少幼儿也有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日的经验。但是他们对自己具体的出生日期并不是很清楚,更缺乏在挂历上看年、月、日的经验。因此,尽管一开始在回忆和交流过生日的快乐体验时也很热闹,但之后的报生日找朋友,在挂历上圈出自己生日等环节就出现了冷场。教师事先预设的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讨论话题也难以深入展开。

  因此,今年非去年,此班非彼班,该幼儿非那幼儿。在开展每一个教学活动前对幼儿的经验多一份了解与思考,活动的质量也就多一份保证。

  二、教学中的反思——边教学边反思

  教学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上是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幼儿的兴趣、热点、生成问题以及学*状况调整活动的方案和教育的策略。

  1.教学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动中动态生成的事件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育现场幼儿自发生成的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及时进行价值判断,调整预设计划,灵活地反馈应对。如在进行“值日生”的公开主题活动中,原本还是艳阳高照的天气忽然打雷下雨了,幼儿一下子将视线转向窗外。教师当即做出判断:这是个非常不错的教育契机,于是马上让幼儿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值日生,你将怎样记录晴转雷阵雨的天气呢?幼儿顿时回过神,非常有兴趣地讨论起来。

  2.根据幼儿对教师预设问题的反应进行瞬间反思与调整问题是影响教育活动质量的关键。

  当幼儿对教师的问题不感兴趣、不知所云、答非所问,或者答案总是处于同一层次,同一角度时,活动就会出现“冷场”。这时教师就要即刻反思调整自己的问题,甚至可让幼儿来提出问题,让他们成为学*的主人。如在“动物照相馆”的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大远小”这一概念非常缺乏经验,就马上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长颈鹿、兔子和小老鼠要拍一张集体照,可是熊猫大叔拍出来的照片总是不能让三个朋友都满意,这是怎么回事?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熊猫大叔吗?这样的问题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幼儿的问题意识,而幼儿的提问也充分反映出了他们对“拍照”的已有经验,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升幼儿经验了。

  三、教学后的反思——反思付诸于行动

  教学后的反思最好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这样可以及时把活动中未发现的问题、教育现场生成的问题或者师生间智慧碰撞的火花等记录下来,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1.教学后的反思可注重分析活动效果与预设意图的相*性

  教师在活动后可以问自己: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成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哪些环节或哪些问题突破预设,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如果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

  2.教学后的反思可侧重分析教育现场

  即时调整或活动后还需调整之处教师在活动后可以问自己:今天活动中我哪些地方作过调整了?为什么要调整?怎样调整得更好?

  如在大班教学活动“我们的秋季运动会”中,第一次分组教学时,幼儿对刘翔夺冠等话题交流得非常热烈,但是对接下来如何设计开展自己的运动会却缺乏经验。当时教师的调整是捕捉幼儿现场交流的热点,如“我们比比谁跳绳跳得多”来重点设计如何开展跳绳比赛,从而让幼儿有话可说,有话会说。第二次的调整是,教师有目的地推出“跳绳排行榜”,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和竞争意识,使教学目的得以较好地实现。

《质量》教学反思6

  今天上了一节课<质量守恒定律>,一直感觉在难点和考点上没有突破,尤其是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上,学生一直似是而非,这让我很是苦恼,课堂在学生自主互助中完成的,后来我们一起梳理,学生的状态也还可以,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呢?

  回到办公室,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直到晚间看学生的时候,校长的一句话,令我茅塞顿开,是呀,我们上初中的时候,这部分上课时也不很理解,随着课程的深入,慢慢的也就越想越明白了,再通过一些练*题,也就解决了!

  由此看出,我们上课的时候,目标完不成,往往是我们目标的定位有问题,要么是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要么是我们对于教材使用上过于死板,对于一些考点和难点的突破上,我们不一定非要这节课一定完成,只要是学生悟不出来的,他们会慢慢消化的,悟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自己用心思考(从悟这个字来看,就是我自己用心),我们老师如果“教会”了学生,学生能会多久呢?

  考点一定要夯实,但不一定这节课来完成!!


《质量》教学反思9篇(扩展2)

——《质量》教学反思

《质量》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质量》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质量》教学反思1

  质量及其测量八年级物理教学的重点,一方面由于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其测量是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学*密度的基础。

  《质量》这节课的学*目的是: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掌握托盘天*的使用方法。

  我用了2个课时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第1课时学*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和托盘天*的结构;师讲解托盘天*的使用方法和师示范操作用托盘天*测物体的质量。第2课时学生分组用托盘天*测物体的质量。第1课时显得师讲得多,学生处于被动地学。讲台上放着一台托盘天*,师边操作边讲解托盘天*的使用方法,可见度小且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效率低。

  所以,在第二课时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是:1、每一小组的课桌上放一台托盘天*,先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托盘天*并讨论学*托盘天*的结构。2、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托盘天*的使用及注意事项。3、学生分组尝试用托盘天*测物体的质量。4、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5、师引导点拨托盘天*的使用方法。6、课堂基础*题过关检查。

  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会学*和掌握基本技能及学生的动手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因为现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配有说明书,学生要通过阅读说明书学会使用,所以在学*托盘天*的使用方法时,我采用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讨论托盘天*的使用方法,尝试用托盘天*测物体的质量,师点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把学*主动权、思考权、发现问题权还给学生,师起到引导和点拨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边玩边学,学*兴趣很高,课堂学*效率高。

《质量》教学反思2

  在本节课上,我将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整个过程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特别是教师的有效启发引导和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内涵,也使培养学生科学的学*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活动落到了实处。还让学生体会和享受学*之快乐。

  本节课教学特色有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学生参与: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程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到位,此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启发式教学优势,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落实学*情感、实践探究和各方面能力参培养。

  2.强化实施探究过程:在本课的三个探究过程设计中,从(1)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汇总学生成果,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2)应用媒体动画、模型模拟,分析磷燃烧的化学变化,总结得出“守恒”的原因;到(3)利用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变化分析,巩固定律,引导探究改进实验装置。

  3.注重诱导强化方法:在其教学的各个环节均采用和谐诱导,启发思考的方式,集培养学*方法、激发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为一体。如实验探究方面,先是猜想、启发引导,再组织实验探究,直至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和实施探究;再由分组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到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最终使学生在坚信“定律”的前提下,能够应用“定律”解决所发现的疑难问题和设计改进实验的装置。是层层深入和关注学生实际感知的。

  4.突出学*兴趣培养:在课的引入阶段,恰当地应用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质量守恒的猜想,引发兴趣,使学生产生良好学*动机,从而顺畅地进入实验探究程序,并通过总结学生所得实验结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特意鼓励学生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将课堂向培养创新能力的高度自然延伸,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安排。特别是师生间的和谐交流,使学生的学*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此起彼伏,达到了“我要学、我想学”的境界。

  5.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课堂上通过学生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天*上,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多数同学认为,“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总和等于消耗蜡烛质量”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结论时;教材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与内涵,将学生的认知水*自然而然地推倒了更高的层面上。再通过镁条燃烧的实验,让学生很快找到天*倾斜的原因,并及时地提出创新改进实验装置的要求,把培养能力的教学推到更高的层面上。真正使学生的认知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困惑与反思:

  困惑一: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实验都要使用到天*称量,托盘天*的操作不怎么复杂但学生用起来却很慢,占时间较长,影响定律原因的内涵挖掘、影响知识巩固应用的深入。但在反复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熟练了托盘天*的使用。若使用电子天*,节省宝贵的时间,很快能得出定律,进而分析原因和安排巩固练*,还能进行改进实验装置等创新能力培养。可实施课堂教学时我只能选择托盘天*,而别的选择很难实现。

  困惑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设计有**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碳酸钠与稀盐酸、镁条燃烧六个实验。只有蜡烛燃烧最熟悉,其他实验第一次操作,也只能知道它是化学反应,对现象,反应本质不熟悉,会影响知识的形成。再有实验的数量多,占用时间长,影响知识能力培养的进一步挖掘。课堂教学时我只选择了**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四个实验,不知是否恰当。

  反思一: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的指导作用。本节课设计实验有**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探究活动多,学生参与多,活动形式开放。在组织这么多活动的同时,要组织学生总结出守恒定律,要分析原因,要巩固应用守恒定律,还要组织进行装置的创新改进。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而更重要的是引导者。教师给学生的不应是*坦的道路,而应是正在修建的桥桩或是杠杆的支点,让学生自己搭建桥梁,操起杠杆实现应有跨越。

  反思二:教学设计要强化追求“预设和达成”的统一。在百分之百成功的铁与硫酸铜溶液分组实验中,学生体验深刻。在*坦顺利地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未能展示学生的许多设想和猜测,会失去许多探究机会。所以,备课时要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做出些针对学生认知思维方式预想,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和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将学*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课堂的教学才有活力和生机。

  反思三:要适当强化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在学生自学*方面,不是教师领着学生说边说边做,而是教师用预想的设计实施教学。此过程还应有实验不同的分组,以便对现象不同,装置不同,结论不同增加分析,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总,提炼,得出结论,可能会更恰当些。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在探究实践中的合作,使学生在多种体验中形成共性的认识,来体验自然科学的实际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严谨和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的实际过程;认识实验是化学获取正确结论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对化学实验的各个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

《质量》教学反思3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是三年级上册第五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第四节《空气有质量吗》基础上继续探究空气的质量,学生已经对空气质量测量有一定的认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学生们已经清楚空气质量的测量方法,也知道10筒空气的质量=5颗绿豆的质量,有了这些认识,同学们学实验材料*这节课就容易很多。

  这节课首先由上节课的知识抛出这节课内容,除了用绿豆来测量空气的质量,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物品吗?同学们纷纷举手说,可以用泡沫,用小积木,用纸,因为他们都很轻,见孩子们往正确的方向回答,我又问可以用乒乓球,塑料块,回形针吗?同学们想了想,回答道可以,因为他们也很轻。然后我出示实验材料,准备做演示实验,这次我是一次打了20筒空气,我让学生们猜分别相当于几个回形针,几个乒乓球,有的说5个,10个……我抢回话题说道为了证明你们的猜想,老师开始做实验了,经过两次演示实验,我们得到了20筒空气质量=2枚回形针质量=1个乒乓球质量,学生们纷纷感叹,原来20筒空气只相当于1个乒乓球啊。我接着又问,那如果是100筒空气呢,有的同学傻眼了,说道,100筒啊,这么多,袋子装的下吗?有的同学似乎在慢慢的计算着,过了一会,有同学举手说,100筒空气质量=10个回形针质量=5个乒乓球质量,这位同学真是聪明,我表扬道。有的同学似乎没反应过来,我说,没关系,同学们下去用你们的数学知识慢慢推算。

  在这节课里,学生只是通过看老师演示实验,没有自己动手实践,他们没有切身的感受,对具体物品的感知效果没有那么明显,还有就是对于20和100中间的换算,对于小朋友来说,可能反应没那么快,这里我应该多加引导,以更加贴*生活的数量关系来帮他们转换。

《质量》教学反思4

  在学校的支持和协助下,在我们课题小组集体努力下,我较成功的完成了EEPo有效教育展示课,下面我将本节课简要做以总结反思。

  一、优点

  1、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研究方法、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内容安排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3、本节课在EEPo学*方式训练指导下,学生已适应EEPo学*方式,约定用了语言约定及手势约定,均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并及时的鼓励了学生,在表达呈现方面用了语言表达及板卡呈现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令人感叹,团队的配合也较好,每个团队成员相处和谐,并关注其他人,能够做到专心倾听,无论大动还是小动,学生占位合理,能够顾及到别人,课堂用时恰当合理,我认为我们的学*方式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不足

  1、在教学设计上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是要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活动时间。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要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3、不能非常熟练地应用EEPo这种教学模式,有待继续学*和实践。

  4、针对于学*方式的训练还应再从不同课型,不同学生,从每个元素再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质量》教学反思5

  质量守恒定律是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学*的唯一一条定律,《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不仅要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还要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判断、分析问题、进行初步的计算,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语言————化学方程式所必需遵守的原则之一,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由于我对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经验不足,同时尚无机会听有工作经验的老师上过此课,因此我只能通过阅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以及利用网络来充实我的教学设计。我在查询资料的时候发现,很多老师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大多是按教材的顺序,按部就班的进行,因此我就在想,能不能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即先理论再实践最后理论的顺序来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于是我就按照上述顺序开始进行教学设计,并付诸于实践。

  公开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教学总结和反思,认为自己在公开课中的表现有闪光点,也有不足。其中好的方面表现在一是能大胆创新;二是从复*化学反应的实质出发,通过学生用生活中熟悉的萝卜和欢团来代替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氧原子和氢原子,把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到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三是课堂气氛比较好,这源于我和学生*时的关系比较融洽;四是演示实验示范性比较好,能够一边实验一边提醒学生接下来需要怎么做。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有新课程的理念但是还很稚嫩,需要进一步的强化;二是不能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总是在少部分成绩较好学生有一点明白是就急于自己宣布正确答案;三是在学生读出的天*读数有问题时没有立即纠正;四是语言表达不够准确,例如不能说有的化学反应不遵守或者违反质量守恒定律,这样容易给学生错误的暗示;五是出现了学生的答案其实是可行的却被我否定的情况,虽说否定的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预设上来,但是打击了学生的创造力。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在下午的课上随即做了纠正,不能给学生错误的导向;六是在评价学生方面还有欠缺,我只知道用简单的诸如你很棒、回答的不错等话语,没有艺术性,起不到既要让学生有满足又要让学生不满足的作用;七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课堂小结,也没有把它巧妙的以学生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说明在课堂节奏的掌握上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八是字写的较差,使得精心设计的板书减色不少。

  我认为这节公开课虽然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经常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争取做的更好。

《质量》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对增大课堂容量的一次尝试,教学内容较多,实验内容有:测定**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铁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其中反应条件的不同,实验可以有8种不同的组合);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改进;还有就是课堂上的大量有钟对性的*题。

  如何在45分钟内将这么多的内容安排好,让学生接受呢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分组的方法,众多的实验中,除一个学生演示和一个教师演示实验外,全部都是分组完成,如:在归纳定律内容的时候,将全体学生分成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两大组,每一大组间,又创造不同的实验条件,如:铁丝有粗和细的两种,硫酸铜溶液有浓的和稀的两种,这样,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就可以完成很多的内容。然后,再通过不同组之间进行的交流,令到学生在完成自已内容的同时,又可以知道其它组同学的实验情况,同时归纳出正确的科学理论。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我觉得课堂的大容量并不是说加大知识点的量,而是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一个知识点。

《质量》教学反思7

  一、本节内容在教学目标上主要是对上一节内容的巩固及学*几种特殊物体质量测量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掌握天*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会用天*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为以后学*密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边实验边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考虑到内容简单,累积法在之前已经学过,故本节内容在组织教学时结合教学案,先让学生根据教学案上的问题自主利用器材探究,结束后再分小组汇报实验中的问题及要注意的地方,很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充分体现现在课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在学*使用托盘天*时,学生提到“右物左砝”的操作方法是不正确的,由于学生现学知识的限制,对托盘天*的原理本节教学设计中没有涉及,因此会产生这种误解。为了降低学*难度,本节实验课上,让学生们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游码相当于小砝码,每向右移一个格,相当于在右盘加一个小砝码,按照*惯“ 左物右砝”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值加上游砝的读数,“右物左砝”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值减去游砝的读数。另外,在调节和测量中如果出现错误,测量值究竟是偏大还是偏小,也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果。这样学生通过实验突破了学*中的难点,理解记忆深刻。

  三.发挥我校实验优势,提高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在实验设计和表格设计要加强

《质量》教学反思8

  本节课我认为授课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

  1、介绍质量这个物理量,包括概念、单位和感受物体的质量;

  2、学*规范使用托盘天*。

  教学重点是规范使用托盘天*、难点是感受生活中物体的质量和托盘天*的规范使用。我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用的是循序渐进的办法。先从学生的巩有知识入手,认识物体和物质。再通过分类认识质量的概念;利用生活常识说到质量在生活中用时要有单位,进而讲解质量的几个单位,以及和生活中的质量单位的关系,体会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学生总结天*使用的规范步骤。最后演示测量硬币的质量,让学生对日常用品的质量有新奇感,提高学*的兴趣。

  质量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学*密度的必备知识。这节课的内容包括: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性质、质量的单位、质量的测量等。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

  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重点把握较好。抓住了质量的单位和托盘天*的使用这两个重点;

  2、课前学生预*较充分。

  3、学法指导到位。

  如:指导学生掌握调节横梁*衡的技巧————指针偏左向右调,指针偏右向左调,

  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有:

  1、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不能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学生学*积极性不高,死气沉沉;

  2、学生动手操作时间不足;

  3、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耐心;

  4、课堂练*量不足。

  今后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区分物质和物体这两个概念、区分质量和重量这两个概念;

  2、要抓住本节的重点,质量、质量的单位、托盘天*的使用;

  3、要增设一些突破重、难点的练*题;

  4、加强操作练*,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托盘天*的正确使用方法;

  5、要注意表达的规范。比如“左物右码”的表达就是不规范,可以这样记忆,但是不能写成书面语。

  指出错误和改正不是一回事,在作业讲评时要注意强调。为什么要看游码左边的数字,这个要给学生解释清楚,因为在进行横梁*衡调节时,是游码的左侧对着零刻度线的。砝码的质量是和人民币的面值相似的,为什么要这样标度,这也是要解释清楚的,这样是为了学生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才是有效的。学生读数时要看清标尺的分度值,也就是感量。

  我们在课堂上往往不敢大胆放手,总希望课堂要向着我们预设的方向发展下去,不让学生尝试,害怕暴露问题,教师一讲到底。我校大力倡导自主课堂后,我在课堂中不断探究小组学*模式,通过自学、交流展示、先学后教等方式尽量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事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很多环节做得还不够深入,不够优化,形式较重。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探索自主学*、少教多学、先学后教等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交流、展示、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学*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物理教学模式。

  这一节的教学重点是天*的正确使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反复强调天*的调节与使用方法。如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掌握天*的正确使用方法会更好。首先,让学生阅读一下天*的使用说明,然后教师演示正确的使

  用方法后,判断书上四幅图中同学的操作错误,最后故意做出一些操作上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因错误而发生的后果,使学生学会天*使用的相关问题。学生在天*使用的实验操作之前,让学生复述天*使用步骤,然后在实验过程中逐渐感性的体会天*的正确使用方法,所有的实验做好后我给学生加了一个测空烧杯的质量,再将空烧杯放在右盘再次测量发现什么?总结左物右码,物体质量等于砝码总质量加游码左端对准的示数值,左砝右物呢?思考游码的作用、相当于什么?这时再让他们来做有关天*使用的*题就容易多了。

《质量》教学反思9

  一、精心制定目标,激励不断进步在我接受这个班的一段时间后,对学生的学*状况有所了解后,我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现状,制定出适合的短期和长期学*目标。在我们班,每一个学生都有两个目标分,一个是最低目标分,一个是最高目标分。我的做法是每一次检测,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成绩填入自己做的卡里。除此之外,学生的学*成绩将计入我班制定的《六年级学生量化考核》中,在考核中就学*成绩占到50%,心得体会《六年级语文教学质量反思》。达到和超过目标分的加10—30分,低于目标分的相应的减去10—20分。

  月末,除了公布个人得分外,并以小组统计成绩,算出总分和*均分来,利用板面公布结果,评出“最佳表现”小组两个、“最佳合作”小组一个和“表现最佳”学生5名成为学*榜样。开展小组竞赛,各小组人员成立了互助对象,实行“一帮一”“一盯一”策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的自觉性。班级中形成了一股小组内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组与组之间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气氛。在我班,不仅语文学科是这样,数学、英语以及、科学学课都采用了这个方法,都不同程度的尝到了甜头。实际操作表明,目标分制度对学生的学*态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心里有了这个目标分,就等于是有了很明确的目标。只要学生*时作业能基本完成,考试时认真答卷,考到最低目标分是相对容易的事情,至于最高目标分,就需要一番努力才能达到,这样做,可以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对待每一次*时测验。而且每个人的目标分都是量身定做的,便于自我比较。

  二、履行有的放矢,帮助差生脱困班级中学困生的学*水*明显低于其他学生,应当怎样做才能有效缩短学困生与其他人的差异?我认为首先要把学困生进行分类,然后制定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我班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比如我班的吕强、窦光照、郝运春,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

《质量》教学反思10

  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生命。一年来,我校能够紧紧围绕区去年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向老师提出了“在激励中进步、在互动中提高、在反思中发展”和“学中思、思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的口号。同时坚持教学管理创新化,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综合质量在不断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强化创新管理,探究合作策略:

  教学创新重在管理创新。一年来我们树立的教学管理思路是:开发自我、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整合提升。做到“抓骨干、骨干抓”职责到人、“抓大组、带小组”人人提高。为了实现教学管理目标,我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立足本校,抓管理、争优质、提质量、促发展,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而努力。

  1、抓教师队伍建设,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

  我们做到:

  (1)鼓励教师们学*新课标理念

  我校为教师购置了超多的教学和科研书刊,并为每位教师了首都图书馆的借阅证。在学*上我校提倡教师们要:有计划安排、有资料材料、有讨论交流有记录心得、有实践体会、有论文总结;在学*上要做到:学———讲———写———展———评的有机结合;在提高教师学*效度上,我校给予教师在学*资料上以具体的指向:结合新课程的学*、结合科研课题研究的学*、结合学科特点的`学*、结合自身特点的学*、结合学生发展的学*等。我校教师每人都有学*心得体会本,及时记录自己的学*收获和体会。利用每周二校例会的前十分钟,我们都要进行“精彩十分钟自我展示活动”,教师们就教育教学等方面学*体会、收获和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经验、教训或是教育教学上最新信息和动向,即将他们的所学、所感、所悟进行展示和交流。以到达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资源共享的目的。另外,对于教师们的学*,本学期我们加大了抽查、互查,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校教师养成了自觉学*的*惯,学校自觉学*的氛围浓厚。学*使教师们认清了形势,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用心性,学*使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有效的提高了教师们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上学年我校充分利用学科教研大组指导作用,抓大组带小组,开展“互动式”活动方式。语、数、科任三个大组分别进行了专题学*、音像资料的观摩、辅导讲座、专题研讨、教学个案分析,学科教研活动等不同教研学*活动,如:期末我校各学科大组组织教师开展复*引路课研究活动,活动中我们提倡讲课者与听课者*等的交流和对话,问题研讨已成为讲座与研讨活动的主要方式。

  每学期学校组织交流展示,确实学有成效,教师们对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质量的评价有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也体现了自主性、全面性、开放性、激励性的特点。

  (2)校长有明确的教学管理思想,带领一班人,深入实际,重点指导以点带面,全盘推动,效果显著。*两年我校注重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有计划、分层次、重实效,用心创造条件苦练教师基本功。为争创语文、科任两大学科,我校教师人人参与基本功培训,采取了大集中、小分散的培训方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学科带头作用,以学科大组带学科小组,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首先加强了基本功自我培训。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在学*区教师基本功考核项目及要求的基础上,找自身弱项,订自训计划,学校予以指导,加强自我培训的针对性。其次,我们发挥学科组的优势,构成教师基本功组训氛围。同伴互助会使优势得到互补。如:语、数、科任各学科分别开展了九次以上学科专项基本功培训。为此,我校还以学科大组的组织形式,多次进行了基本功的培训与展示活动。在教学基本功的展示中锻炼了技能技巧,提高了专业素养。另外,我们还用心与教研中心联系,聘请各学科专家来校进行指导。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一年来,学校为了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分层管理、因材施教,出现了一批全面发展的学生,也出现了许多发展有特长的学生,更可喜的是出现了后进变先进,智力得以开发的学生。

  l、学校对毕业班工作能给予高度重视,连续几年毕业生升学率达100%。没有出任何问题。对其它年级学生注重加强*时管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保质保量,区、学区进行语数抽测成绩良好。学校能为残疾儿章创造条件,使他们随班就读,教师们给他们特殊的关爱,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与一个残疾儿童交朋友,这项活动开展得很好,受到家长、社会的赞扬,使残疾儿童能健康成长。

  2、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够认真执行课程计划,能够开齐、开足课题,认真执行新大纲和学科教学文件的精神,用心组织教师学*研读,校长主任认真做辅导讲座,带头谈学*体会,安排骨干教师做引路课,把学*要求落到实处。几年来,学校一向把教研活动做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资料、有组织、有效果,围绕科研课题研如何采用恰当的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自学,A级课均达50%以上,合格率为100o。

  3、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突出一点是狠抓课堂教学质量,目的是在保质量的前提下,减轻学生的过重的负担;工作中。一向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减负的要求,并依据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沙小“减负”措施。

  4、学校注重加强和改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定一套贴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管理办法,建立了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分层次的管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层的管理,管理中力求体现科学性、构成性、自主性、激励性,使其出现良好的运转机制。校长与教学干部能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参加教研,实地考查,新自指导,校长教学干部参加教研和听课评课的次数均超过上级领导的要求,记录档案能评为优秀。

  5、我校率先参与了区、市乃至中央教科所及有关科研课题的研究,研究期间,重点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建立了科研室,组织了科研小组,构成了领导干部人人带一个课题,每位教师人人有子题,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效果,不仅仅荣获了数篇论文奖和科研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培养了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我校的科研课题“小学生学*策略指导的研究”第一批被区教科所认定为由学校独立承担的区级课题。

  6、以科研促教研提高教师教学水*

  在教学研究中,教师们对学*策略的研究、对影响小学生学*策略的因素进行认识,并进行归纳总结。使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出应培养的学生学*策略,如语文学科中的预*指导策略、自主阅读指导策略;数学学科中的复*指导策略;劳动学科中的调查研究指导策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课后应用知识指导策略等。创新了多种教学模式:如音乐的“在民主原则下的问题—讨论—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个性化原则下的选取—创作—表现”的教学模式、“在主体化原则下合作—互动&mdas学*方法h;创新”的教学模式;体育学科的“启发式”和“创新式”教学模式,英语学科的“五步教学法”和“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劳动学科的“六字教学法”等10余种教学模式。

  7。以反思促提高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潜力

  我校在教学管理中注重引导教师以严谨的态度,对自己及同伴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以教师反思行为促教师教学水*的提升。开展了“教学一课的得与失”活动,就是让教师们透过对一节课的回顾与反思,对自己在课堂教学前的构想与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师生交往与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和再比较。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出经验。

  8、学校认真推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并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切入点,带动其它工作,力求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转化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争上好每一节课。

  对于教师,我们首先强化自我监控——变要我监控为我要监控,如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评价等常规工作先进行自我监控。对于教研组,我们强化了组内互控,我们坚持做到:组内人人把关,从教师自查到组内定期自查,严格把握教学质量。对于学校,我们着力体现目标监控、过程监控和效果的监控,监控中体现计划性、指导性、开放性、规范性。普听课后,我们及时进行质量检测,根据所学资料进行测试。单元测试后,学校进行教师质量再分析,召开学科组质量分析会,认真分析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重新制定查缺补漏措施。学校还及时找问题较大的教师谈话进行个别指导。上学区期末考试后,学校针对考试后的问题及时召开了“期末质量分析会”,促教师的反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9。注重整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在教研活动时,经常是相*学科共同备课、共同研讨。使教师们从新的视角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碰撞。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潜力,在争创学校语文优质学科中,我们组织了全校读书活动,各班紧紧抓住学生读书活动,从强化学生对课本朗读潜力的培养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做了很多工作。全校学生的阅读用心性被调动起来。召开了各年级学生读书会。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他们踊跃登台展示自己,用朗读、背诵、讲故事、表演相声等多种形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三)今后工作思路:

  认真今年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和主动意识,充分认识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树立质量立校的理念。加强质量监控,建立有效的质量反馈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及时有效地改善教学工作。将管理落到实处。

《质量》教学反思11

  今年是小学教学的最后一年,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加强口算的学*。

  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二、加强乘、除数的三位数的乘、除法笔算。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了乘、除数是二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

  三、应用题

  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的一大难点,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

  一学期过去了,在新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教学成绩上不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后进生的问题最大:

  1、尽管我在后进生上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学*成绩上看,只是略有进步或进步的幅度小,和我的预想还有一定的差距。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被动接受知识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或方法少。

  3、部分学生良好的学**惯没有培养起来:

  ①部分学生良好的计算*惯没有养成;

  ②部分学生良好的审题*惯没有养成。这是让我非常头疼的问题,本来非常简单的问题由于审题不细致导致错误,让我感到很可惜。

  ③部分学生良好的检查*惯没有养成。他们做完题目后不知道检查、不会检查,明明错误在眼皮底下却看不出来;有的学生懒于检查。

  上中下三个层次学生比例均为2:3:1,本次考试成绩:人均分84分合格率100%,优秀率26%,比*时考试成绩略差一点,仔细分析,学生失分是这几种原因造成的。一是因为试卷中有一个超范围题目,(第题中的第3小题),本册内容只有口头提问解答题,学生没有接触过书面提问自列式解答问题,二是可能小朋友们对新老师不适应。这种正规考试。

  本次一年级素质教育试卷的特点:整个卷面布局,难易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人人学必须的数学”。

  有60%基础题。如:数数,填空,加减法,看图列式等都是每个学生必须理解掌握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时常要用的。并且也是以后继续学*的基础。这样的基础知识试卷中份量较重,全面检测了学生对本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如数数,加减法计算,基数序数概念。

  分类,比大小,钟表问题等,都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这就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价值所在。试卷中有主有次,合理安排检测内容和题目,并且不是死记硬背能做的,小朋友们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对,这样既检测了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又考察了教者*时教学是否具有新的思路,新的理念。素质教育是否落到了*时教学的实处,“不同学生在数学方面有不同发展”。整个卷面布局难易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基础题60%左右照顾全体学生,大约25%左右中等难度题目,让学生各显身手,看谁最乐于思考问题,善于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觉的问题。

  如:选择题中的“十位是2个位是1”,小题和“和是10的加法算式”。如果对有关知识不是理解掌握,就会被几个有联系的答案所困感。分类题也一样,两组分类都有可能被其中一类只有一个物体而难倒。第九大题3小题虽然有点超范围,但能让学生去观察,思考,然后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充分展示小朋友们的各自个性特点,各自的思路创意,让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我觉得也未尝不可,既然是重学生的素质发展,又何必去追求考试结果的完美呢?基于以上试卷特点,所以考试成绩层面分明。基础题60分差不多所有学生都做对了,说明学生对本册内容已基本掌握。但高分不易。出现错误最多的是分类题,很多小朋友被一个物体也是一类所困惑。选择题第3。4小题。第九小题解决问题中的第3小题,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小朋友们可能对什么是数学问题不懂吧,所以是花样百出,秒趣横生,笑破肚皮。

  “什么小东是哪妈妈生的?”“小兰踢了几个?”等等,文不对题的,提问与列式对不上号的真是应有尽有。究其原因:可能是小朋友们年龄小直观形象思维占上风或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放手不够,对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吧。就此,本人对本试卷命题方面提一个自己也在深思的建议:第九题是解决问题中的第3小题,能否用一个问题多算式选择方式出现?或是用图中条件提出几个不同问题,让学生对照不同问题列出不同算式。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此我也想提出几点共同探讨的教学建议:一是“激”,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所以教师一定想办法激活课堂,让活的课堂引发学生思维活力,变苦学为乐学,在轻松愉快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且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做法:如可选用学*的材料尽量帖*生活,使学生对获得的有用知识本身有浓厚兴趣。再如:多媒体的恰到好处的使用等。二是“促”,老师尽心尽力搞好组织教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学生最大限度的提供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途径和空间。比如:建立*等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乐思想说敢说,从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的问题能力。形成创新意识。“创”“心术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必得”。

  为学生创造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唤起他们捷径欲望。如:根据小朋友们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动画,活动,故事,游戏,操作,猜谜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只要我们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持之以恒,必然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质量》教学反思12

  这节课应该说是初中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节,是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一节课。《质量和密度》这一章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章,而第一节有事关键所在,这一章里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和技能很多,主要有以几个知识点:

  学生在这一章里要掌握和理解质量和密度的概念,要学会正确的使用天*和量筒(量杯)这两种仪器测密度的原理和方法,要能比较灵活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本章内容概念建立、实验技能和定量的计算较多的一节,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在这一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驾驭本节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全面提高认知能力、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传授本章知识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从生活入手,利用浅显的实验演示来展示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真正懂得质量和密度的概念,掌握用天*、量筒测密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在教给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时,教师更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渗透物理思想、物理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针对以上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上对本章复*采用了一节新课两节跟踪复*与巩固的教学思路。第一课时新授,第二课时复*基础知识,主要让学生识记并理解相关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相关的物理量;理解测密度所用的仪器、方法、原理等。第三课时重点训练密度的相关测量,以及进行适当的拓展,补充“溢杯法” 的相关知识以及密度的有关计算,并进行分类总结。

  课后,我回顾了一下,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应该做到。第一:在上课特别是复*课时应该抓住重点、难点;寻找突破点。在学生自主互动和思维方面有些不足。其次,在上课开始就给学生明确的复*目标,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应该复*什么;应该掌握什么;怎样做。后由学生讨论自学,然后课堂训练与教师指导,然后当堂作业,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我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这样就提高了学*的效率。

  在这节课上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有点单元化,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不是很好。不过我们这里这一级初三的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在复*时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复*。根据以前我上课的经

  验也是在上课时往往眼高手低,学生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今年我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经过测试,我感觉效果比以前好了些。

《质量》教学反思13

  对于我国高职教学当中的教学质量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当中一项十分具有研究意义的内容;对于高职教学而言,教育工作的质量往往是其重要的组成环节,同时教学质量对于学生们掌握学*进度的优异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专门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当中的教学质量管理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对高职教学质量管理如何进行深化及具体思路提出有效的建议。

  高职教学质量管理的深化改革,是有效促进高职教学,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的各大高职院校当中的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对高职教学的质量管理和教学模式之上,对于高职教学的质量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只有良好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才能够使高职教育真正的发挥出其完整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对高职教学的质量管理进行进一步深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当前还不够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真正得到改善,以保证高职教学的建设与发展。

  1 当前高职教学质量管理现状

  对于教学的质量管理工作,一般都是通过教学的管理者对教学质量有关因素等环节的影响和干预来完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其实行正确的引导与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的管理工作得以完整的进行;我国*几年以来,**和社会对于学生教育的情况格外关注,这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建设与管理不断的在进行完善,然而,由于现今我国各高职院校对于教学管理的水*还较为落后,因此也就使得高职教学质量的管理工作无法彻底的满足院校教学以及发展的实际需求。

  1.1 新专业更新过快,种类过多:当前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专业的培养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再加上当前我国的各项新兴产业的相继诞生与快速发展,因此也就使得高职院校不断的增添越来越多的新专业种类,专业的快速更新和新专业种类的过多现象,都导致了原本的高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无法及时的跟进新出现的变化,进而使得教学管理出现问题;同时,新专业在师资、企业实*以及教学设备上的不完善,也使得学生在进行新专业的学*过程中,思想发生动摇,从而妨碍了教学质量的管理与提升。

  1.2 师资力量匮乏:当前我国的各高职院校当中,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重视还都明显不够,很多院校缺乏对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有限的教师队伍由于院校的进一步建设而加大了工作量,这使得教师们没有时间对教学质量的管理进行深化的改革与研究,同时,院校管理层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的不重视,也是导致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匮乏的根本因素之一;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当中所外聘来的教师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本身的教育素质不高、积极性不够,往往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而本校的教师由缺乏有效的培养条件和手段,因此也就使得教学质量管理的深化进行,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1.3 课程教育内容改革力度需要加强:对于我国各高职院校而言,其中绝大多数的院校教学课程内容都是围绕着我国社会的各职业岗位以及社会当中的各项产业来进行的;这些课程的教育内容往往都是以相对应的产业或职位来进行教育的,然而,由于我国的社会各产业结构变化比较快,导致了很多高职教学当中的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的工作内容南辕北辙,再加上高职院校本身对于教学课程的内容更新不及时,因此也就使得教材当中出现了教导陈旧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得教育质量明显下降。

  1.4 高职院校课外实践基地缺乏建设和完善: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建立,主要是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备真正技术的实用性人才而存在,这也就要求我们的各高职院校,除了要对学生们的理论知识进行细致的培养和教育外,还需要让学生进行理论外的充分实践,只有理论与实践真正的相结合,才能够使其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从而更快的融入到社会当中;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于学生们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还远远不够,很多院校的实践基地建设缺乏完善性,院校没有与社会当中的各企业建立起为学生提供实*空间的有利环境。

  2 高职院校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深化的思路与措施

  2.1 建设统一的教学管理体系。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当中的教学管理体系,由于专业过多,新专业增添过快等多种因素,因此也就使得院校当中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变得较为分散,对于这一现象,我们的院校管理层人员,应该对分散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进行统一,并加强管理制度的激励与约束职能,使教学质量的管理制度能够真正有效的带动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同时还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将教学质量的管理变得更加深入化、规范化、制度化,并适当的将现代化科学教育手段与之相融合,尽可能的使教学质量管理手段摆脱传统的单一模式,从而真正向着多元化、科技化进行深入和转型。

  2.2 增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重视和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教学的质量管理深化措施,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外聘教师与本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我们需要对外聘教师进入本校的过程进行严格的把关,并增加相应的标准与制度,以防止教育素质较低或语言表达能力不高的外聘教师进入本校,并增添相应的处罚与奖励制度,以激发外聘教师在进行课程传授过程中的积极性,同时约束那些不认真进行教学的外聘教师;对于本校的教师,我们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教育素质培训,并鼓励他们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同时,院校内部还应该施行考核制度,对这些本校内部的任课教师进行细致的专业教育技能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加强高职院校当中教师们的整体教育素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对院校当中的师资力量进行高度的重视,增强其师资力量的建设工作,从而培养出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教育团队,以便于院校能够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深化。

  2.3 加大教学课程内容的变革力度。对于当前因我国社会各产业的快速发展变化而导致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运用出现差异的问题,我们的院校应该多进行社会调查,在教材内容的变更上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重要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各高职院校当中的教学课程内容与社会各行业相对应,从而保证了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人员更加具备实用性;我们院校的管理层,还应该对本校之内的任课教师们进行系统的教学培训,使其能够及时地掌握新的教材内容知识,以便于其能够满足学生们对于新鲜知识、技能的学*;只有高职院校本身真正的加大了对教学课程内容和结构的改革力度,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教学质量管理的深化建设;同时,我国的各高职院校还应该与社会当中的各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合作关系,将自己培养出来的学员送到其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结合,同时加大对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以便于学生们的素质能够真正的得以提升。

  3 结束语

  对于高职教学质量管理的深化工作,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需要我们的院校管理者与任教老师之间进行充分的配合;同时,还需要与各行各业建立起完善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提供较大的空间,并在课程教育的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的院校才能够真正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深化工作,从而使高职教学质量管理上升到一个崭新的空间当中。

《质量》教学反思14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问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产生学*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享受科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应用。

  4、教学方法

  目前,我们正在学*洋思教学模式的先进经验。洋思科学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被上课的桎梏中**出来,充分挖掘学生自我学*的潜力,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的这节课正是借鉴了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采取“出示目标→活动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整理→巩固提高”的教学程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

  5、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6、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通过自学教材,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7、教学过程

  先由课前小实验火柴的燃烧引入课题,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吗?物质都有质量,它们的质量哪去了? 引发学生对反应前后质量的思考。进而提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没有改变,那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变化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

  一、板书课题 展示目标

  设计意图:这是洋思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简短的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能够更清楚的明白本节课的学*任务。

  二、问题导学 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1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引出质量守恒定律。

  自学教材,交流实验方案。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

  方案1 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方案2 铁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成功的探究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活动探究2分组讨论、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学生讨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五个不变,两个改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合作讨论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活动探究3

  【演示实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三、当堂训练 巩固提高

  这以环节,也是我在学*洋思中获得的宝贵经验。新课后用五个难度逐级增加的*题,多角度的考察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暴露学生在学*中的盲点。学生在课上完成作业,并及时进行自我评估,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三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洋思先进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

  2.三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文章来

《质量》教学反思15

  一、填一填:存在问题如下:

  第1小题,看计数器写数,部分孩子读数写数分不清,弄反了,*时还要多加强这方面的练*。

  第2小题,数小棒填空。个别不认识字,把“根”当成“捆”导致出错。

  第7小题:一张20元可以换()张5元。有孩子因为不会换而出错,生活经验较少。

  第8小题:辨别方向是本册教学的难点。应该练*生活让孩子多多练*,这样才能减少错误率。

  第10小题:数图形,两个班级大约有10个左右的孩子因为数错了导致失分,*时还要培养孩子们认真仔细的好*惯。

  二、选一选:

  失分集中在第2题,每个班都有接*一半的孩子出错,再加上分值较高,每题3分,因此此题失分严重。分析原因,孩子们对“各拿”了2张不理解,以为是共拿2张,因此导致出错。这种类型题*时练*忽视了,因此导致失分较多。

  三、算一算

  1、直接写得数,因*时口算练*抓的比较紧,失分较少。

  2、用竖式计算,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横式漏写得数,二是计算错误。还需要*时培养孩子们仔细做题的好*惯。

  四、解决问题

  主要存在问题:

  1、忽视了已经改的数学信息。数学信息跳绳14元改成了10元,在做题过程中,部分孩子还用14来计算,导致出错。

  2、谁比谁多多少?和谁比谁少多少?这两类减法问题个别孩子不知道用减法计算,而用加法计算了,也有同学是读题走马观花,不细致,出现错误。

  3、找错信息或抄错数。个别同学学**惯欠缺,静不下心来,以至于找错信息或找对信息却抄错了数,因此出错。

  今后采取的措施:

  1、重视学生*时上课听讲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使学生会听、会看、会说、会记,力求使学生的马虎降到最低。

  2、加强学生口算的训练,加强学生的口算教学和计算能力的教学,计算尽量要做到仔细,不错数,*日要加强训练,力求使计算题失分达到最低。

  3、在*时的训练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遇到能力题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质量》教学反思9篇(扩展3)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9篇

  这是一篇成语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农夫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的兔子,他就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本着语文阅读教学“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教学《守株待兔》这则成语寓言故事时,我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主要通过在教故事情节的同时,也教给学生学*这类知识的方法程序结构,也就是把 “ 两类结构”的学*和运用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揭题伊始,我就呈现学*方法,接着通过解题:“守株”、“待兔”,让学生很快地把握了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并巧妙地根据题目“守株”和“待兔”,让学生既快速又准确地理清了文章的段落。这种做法不仅化难为易,而且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在学*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新知的方法,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填,最后归纳出寓意,自己表演和构思新的故事情节,克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

  教学中我还努力地为学生架设生活与故事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守株待兔”的人和事,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并力求通过读作为学生学*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获得健康主动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已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了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心头。怀着对新课程教学的学*、探索、思考,我两次执教了人教版第六册《寓言两则》之一《守株待兔》一文。以下是我在两次教学中的反思和点滴想法,坦诚相告,以求得发展,求得进步。

  第一次反思

  一、自我评价

  1、课堂气氛不活,没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2、课文朗读不够,不到位。

  3、课文复述时,没能紧扣课文,学生发散的东西多而散,以致不能顺利领会寓意。

  4、学生评价粗浅,老师没有进行引导。

  5、教案设计面面俱到,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重难点不很突出。

  6、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导致重点部分的训练时间不够而拖堂。

  二、自我反思

  1、课堂气氛不活:《守株待兔》是一个较简单的寓言故事,绝大多数的孩子能够用自己的话比较完整地加以讲述。原以为导入时就让学生简单地讲一下故事,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但由于讲故事的同学声音不够洪亮,讲述不够生动,所以一开始就营造了课堂的沉闷的气氛。后面出示了五幅图画,原意是要求学生图文结合复述课文,希望可以掀起一个高潮的,且这也是老师在设计教案时动了脑筋的地方,夸张一些的说,是老师苦心策划的一个环节,但学生明显兴趣不大,复述时随意且无内容,说者激昂,听者淡然。少部分学生甚至开起了小差,见此情景,老师也没了激情。

  2、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没能充分把握教材,总想面面俱到。结果是在教学中指东指西,盲目教学。尽管老师全场奔命,极力煽情,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却是气定神闲,任你风狂雨骤,自是岿然不动。就别谈完成和落实朗读、复述课文,领悟寓意的教学目标了。

  3、拔高要求,总喜欢要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评价时,老师应抓住最佳时机给学生予以点拨。大多数时候,教师成了一个洗耳恭听的观众,没有穷追猛打,乘胜追击。一味对孩子讲的东西表示认同,似乎是不管你讲什么,只要你能说就行。局面失控,变成了老师被学生牵着走了。

  4、对学生情况估计不足。比如:在拓展想象时,我在五幅图后出示了一幅空白图,原意是想通过学生自行补充的内容,又能达到更深刻地挖掘,领悟寓意的教学目标。没想到一些孩子提出他可以一边劳动,一边等野兔或是他可以改行做猎人等一类完全在我意料之外的回答。无奈之下,老师只好硬生生地抛出了自己准备的问题。这次原以为学生又会顺藤摸瓜地回答,没想到学生的回答竟然又是大出所料。好几个孩子都说他的亲人、邻居、朋友都会鼓励他,他一定可以等到更肥更大的野兔,与原先料想的回答整个儿不挨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随意,说明了老师*时没有做过这样有方向性的训练,学生也没能接受到有目的的系统的训练。我姑且把它叫作学*过程中导定向的训练吧!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既是*时训练的体现,又是训练效果的检验,更能充分体现出老师驾驭课堂、把握课堂的艺术。新课程提出了新的理念:一个纲,七个性。一个纲就是指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面对这些自由程度极强的孩子,老师还是要拿出农人种庄稼的精神来开荒、耕耘的。在孩子心灵的土地上,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惯的收获;播上*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这样做的好处,受益的绝不仅仅只是学生。

  5、忽略了朗读的重要,以致复述不能顺利进行,寓意的领悟不能水到渠成。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和复述课文是重点,生字教学完全可以紧扣课文进行教学。但在这一环中,老师忽略了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这样做,学生表面上得到了机会,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去想了,有发散的东西了。顺应了现在一再强调的要让学生自由地学*,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要求,老师也可以乐得清闲,这样做不是很好吗?但实际上却背离了课本。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口若悬河、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学生一节课之后,到底能收获什么?可能是课本上的东西知之甚少,课外的东西也淡而忘之。以读为本是*几年来教育界

  呼声很高的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反璞归真的学法。牢牢抓住朗读,扣住重点朗读,读好、读懂,加强感受与体验,使老师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教学,学生也不会总是在大门外徘徊,举足不前;老师可以胜似闲庭信步,学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

  三、仍存在的困惑

  1、有关老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到底该怎样做才能算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老师决定学生的思维,牵着学生走不对,但学生自由发挥,老师跟在学生后面走似乎也不对。老师和学生谁才是课堂上的主体?这个度如何去把握?

  2、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的路子是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还是套用某种固定的模式?是给个问题,然后小脑袋一碰,你们讨论去吧,再找几个人汇报汇报完事?还是你一句我一句热热闹闹来个大讨论、大辩论?如今开放的教学课型如百家争鸣,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茶馆式、小组式、采访式、主题式……到底是套用?还是要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3、有关语文学科性质定位的问题:语文课堂上到底是突出读?还是突出演?是突出让学生去想(即发散思维)?还是重点引导学生去悟(在读中悟)?老师能不能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蔓延?这个度又应该如何去把握?|

  第二次反思

  一、自我评价

  《守株待兔》这一课我前后共备课三次,第一次教案突出了老师的主体地位;第二次倒是训练了学生,但目标又不够明确;到第三次时,我将教案重新做了较大的调整,思路变得更清晰,

  重难点更突出,目标更明确了。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了三个:

  1、学会生字和词语。

  2、朗读、用自己的语气有感情地复述课文,领悟寓意。

  3、拓展想象,训练口语交际。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三个目标进行教学,这节课条理清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字教学自然、灵活,学生完成了从积累到运用的过程。

  第二、以训练为主,训练学生读书,说话。老师所设置的每一次的练*,都结合课文朗读进行。

  第三、学生的提问,学生的回答离教学目标更*了,避免了盲目性,因而能较自然地带出寓意。

  第四、问题的设置带有层次性,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第五、老师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己体验,自己感悟。

  二、自我反思

  1、如何开课?如何营造开课的气氛?如何掀起开课的高潮?排球运动中,扣球手在扣杀时要做到短、频、快,老师是不是可以借用并充分运用?

  2、在梳理问题进行点拨时,老师的语言要拿捏到位,明白如话。如果把拓展想象中他的亲人、邻居、朋友纷纷劝他说这个问话设置为:假如你就是他的亲人、邻居、朋友,你会怎样劝他?这样更直接,更有针对性。

  3、学生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应该给予及时的回答。对一些很明白的问题,应该当时解决,涉及到课外知识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通过课外查有关资料获得,而对牵涉到文章主要内容,即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有关问题,则放在学课文当中去解决。

  4、当学生在表达不清楚时,老师该怎么办?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小时,老师又应该怎么办?放大学生优点,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善用赞扬和鼓励,才能引发学*动机。

  5、在教学的最后两个环节出现失误:一是点明寓意时,老师太苛求学生的寓意尽量靠准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正如《画杨桃》一文中告诉我们的一样: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苏轼也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限制孩子思维的发展,等于为孩子和老师画地为牢。老师应该如何去把握好这个度?二是拓展想象时,因为已下课,学生半

  天不往老师心中的答案上靠,又因为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一着急,脑子出现瞬间空白,忙不迭地追问学生:他们应该怎样说?似有你今天说不出来,就休想下课的架势。学生早被吓回去了,那里还会有言语?欲速则不达,破坏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倡导自主性,加强实践性,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应该努力往这方面靠*。自由程度愈高的学*,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

  6、在教学中对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应该充分把握,有备无患,老师也不会自乱阵脚。

  三、解答困惑

  1、突出学生主体应该围绕教学问题来进行。引而不发,助人自助,教师无论是带还是跟,都应该视情况而定。目标中说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会学生怎样学,比让学生学会什么重要。学的过程比获得的结果重要。孔老先生在两千多年前不是早就教诲我们: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在过程中学会了、掌握了方式方法,结果自会水到渠成。

  2、要强化问题意识。在任何教学活动中,师声双方均是主体活动者,任何单一的答案都应该得到否定。但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导引。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提问题,不能漫无边际。这也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导定向的系统训练。

  3、有关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情感浓烈的课文要引导学生以读和悟为主,故事性强的课文要突出演和想。

  4、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一切教学环节都应围绕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简洁、突出重点,而切忌枝蔓太多。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要做到有的放矢。点、线、面都想顾及,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样既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又使得教学效果不突出。

  5、高潮一词的理解是比喻事物高度发展的阶段,具体到教学中来,就是要能使学生兴奋,老师兴奋,体现出一堂课中最精彩、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一部影视作品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剧的精心策划,导演的精彩拍摄,适度引导,演员的出色表演。同样的道理,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就是一部微型作品,导演是老师,演员是学生。这部作品的好与坏,老师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因为老师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演员,是一群没有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演员,或者说是一群正在接受训练还不够成熟的演员,高潮的.出现绝对要靠老师的引导。一节课的高潮可能出现在四十分钟的每一分钟里。具体的问题是如何引起这个高潮!开课时需要高潮,课中时需要高潮,课尾时仍然需要高潮。讲故事、游戏、表演、唱歌、猜谜……种种种种都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关键是看老师如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这种积极性充满整个课堂,乃至自己的每一个课堂。换句话说,就是老师要给学生永远的新鲜感,而这个新鲜感的保持确实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深思索的,特别是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

  两课之后的感想:

  任何思想的转变和观念的蜕变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新课标带来的新观念对我们*惯了传统教学的老师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面对冲击,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态度?是退缩?是无畏?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怎样才能让这种冲击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一种束缚?通过两课两反思,使我逐渐进入蜕变的过程。终于把读书挤进了课堂,终于向传统教学发起挑战了,终于把训练学生作为重中之重了。第一次上课时,总想面面俱到,什么都想展示,结果是所有自己能想到的都展示了,却没一样落实了,活活给自己上了一副枷锁,导致第一节课的失败。第二次上课前,我努力要求自己跳出这个框框,力求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教学,得到的结果是:它只给我指出了前进的大方向,至于如何迈步则是我自己的事情。于是我思考,我改进,我努力。虽然仍有缺憾,但我想我至少已完成了重塑自我的轮廓。如果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的教学,我相信我会使雕像更趋完美。

  由此可见:理想的教学设计与教师的课堂实施总是有一定差距的。差距会带来困惑,更会带来冲突,但困惑使人奋进,冲突使人成熟,而成功就静候在冷静的思考与沟通之后。

  《守株待兔》,是寓言故事,那么就包括两部分的组成。“寓言”应当就是故事所蕴藏的寓意,而这则寓言,我想让学生记得“要想不劳而获,最终一无所获!”而既然是故事,就得让孩子会说这个故事,能向周边的人转述这个故事。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会讲,并且讲清楚,讲正确呢?

  首先按课题讲。揭示课题后让学生给“守”扩词,“看守”“守护”“守卫”……那么《守株待兔》的“守”就是“守候”。之后得出“待”就是“等待”那么“株”指什么?孩子们自由读课文,划出中介绍“守株待兔”的句子,出示:“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读句子,原先“株”就是“树桩”,穿插学*了“桩”这个生字。这样题目的意思,学生经过组词,找句,就那么自主性地理解了。然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种田人要守着树桩坐着野兔?结果怎样样?”再次跟文本对话,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撞死”“白捡”“坐等”“全完了”。师生看着板书,合作完成“撞死了,白捡了野兔,于是坐等,结果,全完了!”指导学生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故事将具体。而故事要想讲生动,则要等全篇课文的学完。

  所以接下来的学*主力就是识字读文。

  “为什么野兔会撞死在树桩上呢?”请一个孩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孩子圈出那关键字。于是“窜”被孩子们从课文中揪了出来,字理识字,“窜”本义是老鼠躲藏在了洞穴里,那么发觉危险,老鼠们就会四处窜逃,于是就有了“抱头鼠窜”“东跑西窜”。那么“窜”表示的是一种怎样样的“跑”,孩子们说谁飞快地跑,慌张地跑。追问“猜猜,野兔为什么要如此飞快、慌张地跑出来呢?”孩子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有的说是因为遇到了猎人,有的说是因为被狮子追赶……而这样的意外并不是为经常发生的,于是孩子们说“这只是巧合”“这只是偶然!”然后在朗读中再次领会“窜”的迅速和慌不择路,所以种田人才得以“白捡”。

  在预*新课时,刚好有孩子质疑为什么说“白捡”,在课堂上我适时地表扬了孩子的用于质疑,然后鼓励其他孩子帮忙解答,于是“没花一点儿力气”被会学*的`孩子找了出来。创设情境,如果你“白捡”这么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你的心境会怎样样?孩子们说得起劲“开心”“高兴”“兴奋”……于是“乐滋滋”自然进入了孩子们的视线,不用繁琐的解释,孩子们都能“乐滋滋”地读好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因着“乐滋滋”,种田人“从此丢下了锄头……”学*“此”本义“就餐”,延伸义“到位”现指“这,那里。”联系“此人”“此时”“此处”“此地”明白它的的此刻意义。然后学*“锄”,为什么是金字旁?右边的“助”声旁的作用所在。种田人丢下了“锄头”就是丢下了自我的劳动工具,就是放弃了种田,那他要干什么?如何理解“整天”?我说:“早上,阳光明媚”孩子们之后说:“种田人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我说:“中午,烈日炎炎”孩子们之后说:“种田人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我说:“傍晚,夕阳西下”孩子们之后说:“种田人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我说:“第二天,第三天……”孩子们之后说:“种田人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我说:“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孩子们之后说:“种田人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那么种田人这样的行为,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该怎样说呢?“不劳而获”被我板书了出来。

  “种田人这样做,会有收获吗?为什么?”“偶然”“巧合”再一次出此刻孩子们的话语里。而课文的结局就是这样介绍的:“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鼓励孩子们“你觉得自我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会强调哪些词语?”“一天一天”“再也没有”“长满”“全完了”孩子们一无遗漏地找了出来,并且读得有声有色。然后让孩子们来劝解种田人,水到渠成,于是“一无所获”应运而生。

  最终留足够的时间指导孩子们书写生字,投影评析孩子的写字,同桌互相给对方的字打星。孩子们认认真真地写完了字,然后仔仔细细地寻找对方写得漂亮的字,每一个孩子都参与,每一个孩子都收获。

  “不要为了一只野兔,放弃整块田地!”也许孩子们此刻不懂,可是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慢慢了解的。

  这是一篇成语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他就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故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

  这则寓言的教学,我主要采取读中感悟的方式引导孩子学*。

  学生读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说出“种田人印象”,学生根据自我的感悟,都有自我的见解。之后我对种田人进行了评价,让学生从文中找到教师评价的`根据。“真幸运、真敢想、真耐心、真伤悲”四个“真”引领学生感悟了文中的重点句子,同时种田人的形象在孩子的头脑中也更加生动。

  在最终一个环节,我说:假如这个种田人是你的邻居,你每一天都看到他坐在树桩旁边等待着兔子来撞死,好美滋滋地拿回家美餐一顿,可是,兔子再也没有来过了,他田里的庄稼都没了。这时的你,应当怎样劝他呢?我的话音刚一落,一个个小手便举起了。陈仁俊迫不急待地说:“你快点去种田吧!兔子不会再来了,要不然你会没有东西吃的。”紧之后吴哲宇说:“上次你捡到的兔子只是幸运才捡到的,天底下哪里有那么多好事,劝你还是回去种田吧。”林茂也不甘示弱,说:“你想不劳而获,那是不可能的。你想要得到就赶紧去劳动吧,不要再等了。”……哎呀,班里真是热闹得很呢!真是佩服孩子们说得这么好。每一则寓言故事都会蕴含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学完了,要让他们生硬地说这个道理来,恐怕也难些。可是,他们能够经过读课文,然后如此地劝说种田人,我认为这说明孩子们真正地懂得了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这堂课在我们的讨论声中结束,孩子们却意犹未尽……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的“寓眼”,关键在于寓意的揭示。

  上完这一课后,我感觉自己对寓意的揭示安排得较为巧妙,水到渠成,学生揭示的教好。主要原因是我在前文的铺垫做得较好,突出表现在:

  (1)学生质疑问难后,我便请学生带着“为什么要守在树桩旁边等野兔”这一问题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不一会儿学生便汇报所划的句子。我根据学生所找的内容出示了这句话“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话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随着学生的回答,随即启发引导学生,像种田人这样白白的捡了一只野兔这叫什么?学生回答后及时板书:不劳而获而后再请学生从他的想法上谈一谈这种不劳而获的高兴心理,随即揭示出他的想法对不对?继而让学生得出种田人捡到野兔是碰巧的事。

  (2)请学生细读第一段划出有关野兔撞在树桩上是碰巧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忽然”“窜”“撞”这几个词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造成野兔惊慌失措的原因,继而得出野兔一定是遇到了危险的事,碰在树桩上纯属一件巧合的事,“巧合”换个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偶然。”接着便让学生谈他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得出偶然的事件是不能经常发生的,但种田人不知道,却执迷不悟,不知是偶然发生的事。顺理成章再让学生划出表现他不知是偶然发生的有关语句。

  (3)正因为前文为学生揭示种田人错在哪儿做好了铺垫,所以当我提出那个人错在哪儿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的十分精彩!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这个人的悲惨下场一无所有,接着让学生入情于境发挥自己的想象:请同学们看图,你看这个人还在那儿呆呆地、傻傻地等着,假如这时你从他身边走过,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话音刚落,学生想象的闸门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课堂气氛也随之推入了高潮,同学们的精彩回答比比皆是:有的学生说:“你真傻呀!你捡到一只撞的兔子,那只是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怎么能天天想好事呢?”有的学生说:“你赶快醒悟吧!快快起来好好种庄稼吧!要不然你明年吃什么呢?”还有的学生说:“你可要老老实实地劳动,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收获,才能过上好日子。”

  总之,寓言所内含的深刻的寓意就这样从学生的口中以不同的语言表达效果揭示出来。由此可见,寓意的揭示贵在做好铺垫。

  经过几个礼拜的艰苦奋斗,学校和工作室的公开课总算是上完了,还记得自己坐在电脑前,不断地观看名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一心想找到符合自身的上课模式,设计出属于自己的教案,再根据自己的教案,上网下载有用的PPT资料。

  可这个过程让我发现原来抉择真的很难,一下觉得这个好,一下觉得那个好,可都弄在一块吧,又似乎太多了,一堂课根本上不完,就这样在不断的增加删减让我花了不少时间,以致于到上课的前一天才弄好,真是效率不高。不过课上得还顺畅,环节紧扣,尤其让我惊讶的是学生都十分的热情,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让我思考自己班上的学生为什么就不能如此,是我的教学管理还不过关,还是本课学生已经上过才如此顺畅呢?无论是哪一点,我觉得我回到学校都该好好的教育学生的课堂举止,端正他们的学*态度,强调课堂纪律。

  除此之外,针对自身的这堂课的教学,感谢吕老师的点评,我会进行改进,运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多关注学生,多鼓励学生,多学*提高自身的基本功,也希望以后能多听到名师的建议,自身可以快点成长,我认为其实公开课上多了,心理素质会提高,会更加自信,会在不断的`反思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已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了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心头。怀着对新课程教学的学*、探索、思考,我两次执教了人教版第六册《寓言两则》之一《守株待兔》一文。以下是我在两次教学中的反思和点滴想法,坦诚相告,以求得发展,求得进步。

  第一次反思

  一、自我评价

  1、课堂气氛不活,没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2、课文朗读不够,不到位。

  3、课文复述时,没能紧扣课文,学生发散的东西多而散,以致不能顺利领会寓意。

  4、学生评价粗浅,老师没有进行引导。

  5、教案设计面面俱到,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重难点不很突出。

  6、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导致重点部分的训练时间不够而拖堂。

  二、自我反思


《质量》教学反思9篇(扩展4)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9篇

  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经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带着“什么叫将心比心?”这个问题,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遇事能推心置腹地想一想,应如何去做。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本事,用自我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经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到达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看看哪一小组概括的既准确又精练?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如在学*第二个故事时,我让学生细读触发点——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找得很准,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扩散深入开来:数数妈妈说的话,几个字,简简单单。请你深入到这个故事中,再去读一读、品一品,你还会觉得简单吗?“再来一次”对这位刚参加实*的护士来说这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吗?普普通通的一位母亲,她为什么能有如此不简单的举动,说出如此不简单的话呢?请联系下文再去体会。学生经过读书体会到:透过母亲“*静的眼神”和“轻轻的话语”,可见母亲把那位护士当作了自我的'孩子,在鼓励她,支持她,同时也期望自我的女儿在将来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有层次的导学中,学生深层次地感受、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本事,产生“一处传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学完这篇课文我在随想本上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写写自我对文章最终一段的感想。第二天当我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感触还挺多的,异常是部分学生的心得体会让我爱不释手。学生联系自我的生活经验去谈自我对将心比心的理解,说得很好。我想经过对这篇文章的学*,学生必须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

  [课后反思]

  阅读和理解就像人与影子,总是相伴相依的。一说到阅读,就必然想到理解;要理解,就必然要通过阅读。新课程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提倡个性化的理解,但是不管阅读理解个性化到什么程度,都不能脱离文本的规定性。

  《将心比心》这篇课文里,也是有它的文本规定性的?

  “将心比心”在这篇文章中具体指的是什么?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关键词来理解:

  师:阅读提示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别人的?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找一找相关的句子,看母亲是怎样对待这个护士的?

  生个人朗读。

  师:你读得很好,不知道其他同学认真思考了没有。母亲是怎样对待这个护士的?

  生: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师:注意,是轻轻地说,咱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师:读得好!母亲轻轻说出的这句话里,藏着的是一份——“鼓励”。还有同学找到其他的句子吗?

  生: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

  师:找的好!母亲*静的眼神里,藏着的是一份——“宽容”。还有同学找到其他的句子吗?

  生: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女儿……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师: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母亲*静的话语中表达出来的是一种——“理解”。咱们把这三个描写母亲对待护士的句子跳读一遍,仔细体会,看哪一处描写让你最感动?

  生跳读。

  师:哪一处让你最感动呢?

  生:最后一处。

  师:咱们再读一读这句话,好好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生齐读

  师:母亲的这段话,实际上表达了一个观点,你看着屏幕说一说这个观点。

  生:对待别人的女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女儿。

  师:这就叫做将心比心。看看第1自然段,还有没有这样让你感到温暖的句子?

  生:阿姨轻轻地说……

  师:这个阿姨的话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谁来说一说?

  生:对待别人的母亲,就像对待自己的母亲。

  师:这就叫做——

  生:将心比心。

  师:明白什么叫做将心比心了吗?

  生:明白了!

  师:看着板书给我们说说你对“将心比心”这个词语的理解吧。

  生1:“将心比心”就是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待别人的女儿。

  生2:“将心比心”就是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别人的母亲。

  生3:“将心比心”就是宽容别人。

  生4:“将心比心”就是鼓励别人。

  生5:“将心比心”就是理解别人。

  师:“将心比心”还可以理解为尊重别人。学会“将心比心”重要吗?

  生:重要!

  师:为什么?课文上是怎么说这个重要性的?

  生: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师:有这么一段歌词“天上的星星,为何,像人群一样的拥挤;地上的人们,为何,像星星一样的疏远?”你说说,为什么人们之间会像星星一样地疏远呢?

  生:因为很多人都不会将心比心。

  师:不理解别人,不宽容别人,不尊重别人,人们之间的关系就会——

  生:疏远了。

  从上面的片断教学中不难看出,“将心比心”一词的理解是带有文本规定性的。在这篇课文中“宽容、鼓励、理解、尊重”都成为了将心比心这个词语的同义语,而妈妈和阿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具体行为,则是对将心比心最详尽的诠释。

  常常听到这样的对话:“这篇(略读)课文我用了两个课时才上完。你呢?”“一个课时。略读课文嘛,学生读读说说就行了。”我想,前者是将略读课文的教学等同于精讲课,后者则是将略读课文忽略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关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教学用书》有明确要求:

  一是内容上,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要求。

  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我想,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我这样设计了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将心比心》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因生活所迫,负担起了照顾婆婆和孩子的重任。她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做事,打理家里的一切,虽然艰辛,但她无怨。她每天晚上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婆婆端洗脚水,帮婆婆洗脚,这俨然已成为一道温馨而又特殊的风景。

  有一天,这位母亲为婆婆洗完脚回房间时看到自己的儿子晃晃悠悠地端来一盆水,她感到很非常惊讶。这时,她的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说:“妈妈,洗脚。”看着如此贴心、懂事的孩子,母亲的心里暖烘烘的,感动地泪流满面。多懂事的孩子呀,原来她为婆婆洗脚的这一幕,已深烙孩子心中。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这真是个感人的故事——是呀,你懂得用心去聆听故事。这位妈妈真孝顺——你打心眼儿里钦佩她。妈妈和孩子都很孝顺——妈妈为婆婆洗脚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孩子受妈妈的感染,将心比心,学会了孝顺自己的妈妈。今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请看我写课题——(板书:将心比心)然后请生读课题。

  B、你们手中拿的就是这篇文章。课堂中最美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出示:现在请自由读课文三分钟,在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

  C、把你认为最难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句并正音。)

  D、读的不错了,现在老师想听你们说说,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1、例如:我知道了一位阿姨帮助“我”的奶奶推门的事。(对,这是你说的这件事是不是这个意思?)(板书:帮助推门。)

  2、例如:母亲打针,护士扎了好几针才扎准,母亲没有责备护士。(你是要告诉大家这位母亲能——板书:理解过失。)

  3、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个词你能说出来吗?)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温暖)你说的正是我想的。如果你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边默读边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一)让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1)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例生说:这位阿姨很善良,温暖了我的心。)(师:哪些字词能让你感到阿姨的善良?)

  推着沉重的大门:为什么?

  一直:如果不一直拉着会有什么后果?

  (2)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畅谈到的“真诚帮助,善良”等等中,教师有意提升一下“陌生人”。(面对这样的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阿姨也能耐心与真诚地帮助。)

  (3)朗读:读出暖暖的感觉。(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的话。”

  学生自由谈体会。

  (是呀,阿姨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老母亲,这种纯洁的爱,令你沉浸在温暖之中是吗?)

  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

  (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3)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静”,难道不疼,你猜猜他当时怎么想?(顺学生的话随机:从哪里看出母亲的敏感、关爱理解别人的心?)

  2、“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1)“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已经打了两针了,而且还起了青包,当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

  (2)引读: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如果我就是母亲,我会这么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如果你是母亲,你会怎么说——(引言:啊,这是宽慰的说,鼓励的,耐心的??)

  (3)你认识到了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1)为什么你的心感到暖暖的?(文章已经是第二次出现”*静”这个词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静这个词,你体会到母亲对一个孩子的什么感情?)(爱孩子,想着自己的孩子,心里装的都是孩子、关心、无私。)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不是。原来是抱怨的。)练笔:原来想责怪护士的我,因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将心比心,激动地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例:母亲的角度:母亲太爱我了,真是我的好母亲;我自省的角度:我为什么就不能像母亲一样体谅别人呢?我太小气了。道理的角度: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宽容对待,学会理解。只要我们将心比心,才会获得快乐与幸福。)

  四、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过渡:同学们,这一撇一捺的“人”字本就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阿姨和母亲这样想: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3、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男孩子把这句话发自肺腑地对女孩子说——

  女孩子请把这句话献给男孩子——

  让我们真心实意地告诉所有人——

  五、回归文本,自然拓展

  1、(板画出心,三十秒钟沉浸)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的。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颗滚烫的心,为了勉励自己,应该在自己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词,你会装入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结课: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

  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主题中;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并安排课后练笔,使整 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真正增加语文知识的含量为目标来教学,这样才能教学得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将心比心》是篇很简短的小文章,文中用两个小事例展现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将心比心,用自我的真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这样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本事,用自我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经过自由阅读,同桌,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到达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将自我感动的语句画出来并写出感受,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纵观整节课,切实有效的学*效果得到了听课教师们的肯定。可是在上课、评课的整个过程中也引发了我很多的反思。

  课文中两个例子,(阿姨帮忙奶奶开门,是期望自我的母亲碰到这种情景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母亲宽容与体贴护士,是期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她那即将当护士的女儿。)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帮忙别人是期望别人也能给他们给予帮忙。这与我们*常经常所说的帮忙别人不求回报有必须的距离。


《质量》教学反思9篇(扩展5)

——《背影》教学反思9篇

  本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所以我将教学的重点自然放在了通过品读“背影”来感悟文章蕴含情感上。文章的标题即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文章的主线。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因而,我在教学设计中选取了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所渗透的父子深情的角度,设置了几个层层深入的环节。先是由一首小诗导入,将生字词蕴含其中,并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进入到一个感悟亲情世界的氛围当中。之后是“初读文章,寻找父爱足迹”这一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的实施,学生对文章能有一个初步的体会,找出文中提及背影的文字,抓住文章主线。再来“品读,聚焦父爱画面”,让学生通过品读,得到发现,发现这幅感人的“背影图”是通过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出来的。然而仅仅是父亲为“我”费力买橘子这一画面让作者感动吗?并不是。而是作者从那个背影当中感悟到了深深的父爱。于是便是下一环节:研读,感悟至深父爱。通过结合当时的家庭状况和父亲的境遇、父亲的言行,特别是父亲送行时的几句话以及作者看到背影前后对父亲的理解,进行探究性学*,让学生走入深深的父爱。最后进行拓展延伸,以片段写作的形式对父母进行“真情告白”,从而学会感恩,关爱身边爱着自己的人。

  本课教学基本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和重点,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获得顿悟并能从课堂中体验到真切的人间至情。从学生的状态来看,他们较为深入地探究了文本,通过层层深入的环节,理解了文章情感。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同学下课时说道:“我希望这堂课永远不会结束。”这说明她在这堂课中有着很多的收获。同时,这也便是对我作为这堂课的教师最大的肯定了,学生的话给了我巨大的感动,让我受到了强烈的鼓舞和震撼。我会因此而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地迈向教学探索的更高境界。因更多地注重情感体验,从而未能够从结构上很好地分析这篇散文。这是本次教学设计中的遗憾和不足。

  知识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学*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体会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设想

  1.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

  2.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四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四次流泪”

  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朗读《儿子眼中的父亲》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听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虽亲*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检查预*

  1、让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25年10月,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2、字词检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jiāo)卸(xiè)奔(bēn)丧(sāng)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典(diǎn)质(zhì)赋(fù)闲(xián)颓(tuí)唐(táng)琐(suǒ)屑(xiè)差(chāi)使(shi)亏(kuī)空(kong)

  勾(gōu)留(liú)拣(jiǎn)搀(chān)蹒(pán)跚(shān)

  (2)、看意思说出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2.纷纷落下的样子()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5.短时间停留()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10.细小而繁多(的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

  质疑探究

  1、“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

  第一次点背影开篇点题

  第二次绘背影突出主题

  第三次别背影深化感情

  第四次念背影深化主题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 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

  a、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b、走路的姿势蹒跚年龄大,腿脚不便

  c、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艰难

  3、《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体会几次流泪包含的感情。

  “到徐州见到父亲??。不禁簌簌地流下泪”(伤心难过的泪)

  看见父亲爬月台??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激的泪)

  父亲背影消失时??我的眼泪又来了。(依依惜别的泪)

  读到父亲来信时??晶莹的泪光(相思的泪、饱含辛酸的泪)

  4、理解本文朴实简练的语言表达方式: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四、再读首尾,领悟深情,把握主旨。

  再读首尾段,引导学生谈自己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质量》教学反思9篇(扩展6)

——《蒲公英》教学反思9篇

  《蒲公英》一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课文寓人生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为了让学生深切感悟到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教学时,师创设了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通过选择—-生活――感慨三个环节来感悟这个哲理。

  一、释放愿望,自由选择

  师让学生把自己想像成在蓝天下自由飘荡的蒲公英种子,有选择生活地点的自由。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即使现在是一颗蒲公英种子也不例外,他们想去各种地方寻找快乐,观赏风景。师抓住这一心里,让他们畅所欲言,充分释放自己的这种欲望。

  二、面对现实,展示生活

  随着音乐,一颗颗小种子在风伯伯的帮助下安下了家。在新的生活地点,种子们体会到了现实和自己的愿望之间的差距。师相机让种子们说说自己的生活经历,因为有了体验和思考,学生诉说的欲望大大地增强了。去了沙漠、湖泊、楼顶的一些种子说得非常悲惨,而去了田野、花园、草地的一些种子说起来又是那样神采飞扬,似乎他们真的.在那儿生活了一年似的。

  三、经历磨难,感慨良深

  当种子经历了生活的波折后,他们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有些种子看到生长在泥土中的同伴的生活后,情不自禁地感叹自己错误的选择,也想起了当初太阳公公的嘱咐。师相机指导学生再来朗读太阳公公的话,让他们认识到老前辈的正确指导对涉世之初的孩子们来说是多么重要。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加上教师的逐步引导,生能够初步感悟到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

  蒲公英,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知道蒲公英会随风飘荡,四处为家。课文拟人化的描述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通过朗读结合生活经验,也能明白为什么沙漠、湖泊中的蒲公英种子会死去,泥土中的会成活。但对其中的寓意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另外,课标还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当中,我综合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朗读中,并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象说话,从而使学生体会故事寓意。

  一、创设情境,走进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生由于受知识水*、生活阅历的限制,与教材、文中人物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差异,如果以“学生角色”这一固定模式参与思维,就很可能因为“立于文外”而无动于衷。故,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跟随蒲公英一同旅行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伞兵”中的一员,想象中想去哪儿就飞哪儿。学生兴致勃勃,想象着自己向往的地方,感受着作为蒲公英的快乐。随后,我又让学生戴着头饰做太阳公公,亲切嘱咐蒲公英种子(即读好课文第二自然段),想象如何劝告误入歧途的两颗小蒲公英种子;再作为生命垂危的小蒲公英种子,说说当时心里的想法等。这样,在课堂上实现了学生身份的转变,迎合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的心理,将学生从文外拉进了文中,使学生更多地触摸到文中的语言文字,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多次的角色转换、想象练说的过程中,学生也已以自己的语言不知不觉地揭示了文章的寓意。

  二、教师范读,引领感受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引**感的共鸣。教师动之以情地范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能力和对语言文字丰富敏锐的感受力。由于年龄的差距,学生在扮太阳公公亲切嘱咐蒲公英种子时,说话的语气如同在与同辈交流,这样也就谈不上嘱咐了。于是,我马上参与其中:“老师也想来作回太阳公公,好吗?”随后投入地朗读文中太阳公公的话,让学生感受到作为长辈应有的语气。课文最后一段,讲述了不同做法的种子的不同命运,有着较强的对比性,学生读得不明显时,我也示范朗读了。小学生大多反应灵敏,模仿力强,课堂上老师为数不多的范读他们会尽心感受,努力模仿。读好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也就蕴于其间了。

  三、形式多样,读而不厌

  在教学中,如果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后,又片面追求“多读”,课堂上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却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而且形式单一,那么学生读书只会流于形式。看起来“书声琅琅”的课堂,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更没有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反而挫伤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甚至会养成了“拖腔拉调”“一字一读”唱读、指读等不良的朗读*惯。因此,我在让学生以多读来体会文章寓意的过程中,注意了朗读形式的多样性,有个别读、自由读、同桌交流读,分角色读等等。另外,在再次让学生读两颗落入沙漠和湖泊的种子的话前,我穿插了这样一个过程:

  师:太阳公公眼看着这两颗种子将有生命危险,它有多着急呀!这时,它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里、湖泊里的小种子呢?

  (学生以太阳公公的口吻劝它们。)

  师:那两颗种子听得进大伙的劝告吗?

  生:听不进。

  师:再来读读它们的话。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两颗小种子的孤注一掷,读好对话。这样练读,学生有新的感受,就不会感到枯燥而读得无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这堂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寓意的课中,我始终以导拨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驶向彼岸而掌舵,逐层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寓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即课文的寓意。所以说,这堂课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自然,这堂课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最后蒲公英茁壮成长的.情景由于电脑操作不熟练没能向学生展示,致使学生少了一份直观感受。再如:板书的设计简洁明了,为学生复述课文作好了铺垫。但由于考虑不成熟,相应的图片只是出示了一下,未能发挥其作用。我想,如果能一起贴在黑板上,这堂课的效果会更佳。

  王崧舟老师说过:在课堂上只看到预设,没有生成,不能看到学生向上发展,不能看到学生智慧的勃发,可见生成性在课堂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留下的空间。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如我在教学《蒲公英》时,

  师:你们想和这两颗蒲公英种子说些什么吗?

  生:沙漠的金光闪闪、湖泊的银花朵朵是太阳光的缘故。你们被自己的眼睛骗了。

  生:被表面看上去很美的东西所蒙骗了。

  师:说得很有道理。

  生:你们不听太阳公公的话,才落得这样的下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呀。

  生:应该听长辈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生:长辈的话不可能都是对的,应该仔细想一想,正确的就听,不正确的就不能照着做。

  师:对呀,不能盲目地听从别人的意见。

  生:老师,我有补充。做任何事情前都要三思而后行。

  师:说得真好。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想对蒲公英种子说:你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才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佩服你们,但也替你们感到惋惜。

  我巧妙创设“对蒲公英种子说一说”的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不断闪烁着学生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创新的价值,走向创新的人生。此时的阅读,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成了心灵的对话。

  上课不再是简单地完成教案。“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促使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除了写教案,教师可能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上好“以学论教”的每一堂课。

  《蒲公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第八篇课文。本文借助蒲公英这一不起眼的植物,用拟人化手法讲了一个寓言故事。故事的结局写了听从和不听从太阳公公话的蒲公英种子的不同命运,由此告诫人们,看事物应当全面,不能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悟,悟中读。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明白我们看事物应当全面,不能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

  一、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首先,在复*第一自然段时,我创设情境,播放有关蒲公英种子去旅行的动画,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美。这时,我借机让学生带着这种心情去读这段中的句子,他们自然读的非常愉快、非常流畅和富于感情。

  接下来,通过阅读第三自然段,学生了解到有两颗小种子没有和大家一起去泥土里生长,而是做了其他的选择。于是,我让他们在找到种子的选择后,联系图片,分别说说小种子为什么会飞向沙漠和湖泊,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两个“小家伙”。三年级的孩子富于想象力和表现力,只要读懂了,他们很愿意大家分享自己的理解,他们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的各种想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乐于与人交流。

  二、通过多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

  里行间的深刻含义。但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很难用准确的语句说出他们对词语的理解。而新课标中也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要让繁琐的词语解释阻碍他们对优美语言的感受。如何让两者相结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朗读在这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这并不是一味的让学生自己读,教师的点拨仍是无处不在。

  在这节课中,我采取了自读、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再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通过反复的、不同要求的读,读出层次,读出理解。在学生读后,理解仍不够到位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理解。举其中一例: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得是太阳公公对“小降落伞”的嘱咐,这点学生很容易发现。但要他们通过对这一自然段的朗读,体会太阳公公嘱咐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就有一定的难度了。为此,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个词,说说自己的理解,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嘱咐”的含义,让他们知道每天上学前或者出去游玩前,父母说的“上课要认真听讲、出去玩要注意安全”等话都是嘱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当一当太阳公公,读一读这些嘱咐,体会“老人家”的语重心长。第三自然段分两层写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嘱咐的态度和行为。第一层写“小降落伞”群体的态度,指导学生抓住“大声答到”“放心吧”“一定”等词语,体会他们的意见一致、态度坚决。抓住两个感叹号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第二层写两颗小种子不同的看法和行为。指导学生抓住“黑黑的泥巴”“金光闪闪”“波光粼粼的湖面”“宝贝”“百万富翁”“得意”“欢乐”等词语,领会两颗小种子脱离实际、想入非

  非和自以为是的心态。通过朗读,指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蒲公英的种子,和他一起思想,一起说话,一起行动,从而实现语像同构,语情同构,语义同构,学生朗读兴致浓,学的也较深入。

  课文学完后,我让学生再一次读读太阳公公的话,联系文中小种子的不同结果,借助多媒体演示的图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这时的学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读课文,而是边读边思考文章的深刻寓意。从而了解太阳公公其实是告诉小种子不要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而应该脚踏实地的做人。这样,学生既充分的读了课文,又通过不同要求的读一步步理解了蕴含在语句中的深层含义,可谓一举两得。

  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气氛中展开学*活动,让他们通过朗读,更好的理解了课文,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蒲公英的种子》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同,从而告诉人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有时,有必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教导。

  新课标“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基本理论,以尊重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为立足点,围绕“读好书”这一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依据阅读教学特点和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以读代讲,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文本读正确,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创设朗读情境,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中去,也许要到天涯海角。如果你们现在都是蒲公英种子,一阵阵风吹过,你们飞到了天空中,朵朵白云从你们身旁飘过,你感觉怎么样?教学中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出来。这也就是我们*时所说的“读进去――理解课文,读出来――表达情感)。

  教学《蒲公英》这一课时,在学生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颗蒲公英种子,听了太阳公公的话,会怎么做?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以下是这一问题的教学片段:

  师:假如你是一颗蒲公英种子,听了太阳公公的话,会怎么做?

  生1:我想落*黑黝黝的泥土里,也茁壮成长起来。

  师:好的,你能为自己选择最适合生长的环境。

  生2:我想去沙漠,到那儿去探险,锻炼一下自己。

  师:(略作思考)可以,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冒险精神。

  生3:我想去湖泊,在银光闪闪的湖面上漂流多么舒服呀。

  师:(满意地点点头)你敢于尝试,不错。

  生4:老师,你说得不对。

  师:(愣了一下,微笑着)是吗?为什么?

  生4:因为蒲公英种子不是想到哪儿就能到哪儿,风把它吹到哪儿它只能落在哪儿。

  师:说得太好了。你的想法令老师耳目一新。

  (老师带头为学生鼓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揭示《蒲公英》这则语言故事的道理时,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学中我巧妙创设“假如你是一颗蒲公英种子,听了太阳公公的话,会怎么做?”的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强求一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闪烁着学生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创新的价值。课堂成了心灵的对话,这时的对话才是师生间、生生间智慧的碰撞。

  课上,当学生说想去沙漠,对于这个背离了标准答案的发言,我没有立即打断,而是耐心倾听。这无疑给了学生求异的勇气,批判的锐气。于是,又有了想去湖泊亲自尝试的学生,这时我没有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民主地接纳了,肯定学生独到的见解。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唤醒了更多学生潜在的心智,产生了“老师,你说得不对”的独创的灵气。生生、师生相互启发:凡事并非随心所欲!有时不能选择,无法改变,那就要学会适应。这里面蕴涵了一个多么深刻的生活哲理呀!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时机,在学生作出了有悖于“标准”的答案之后,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友善的尊重,学生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会得到迥然各异的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感悟了更多的东西:不被假象迷惑,不盲从,敢于尝试,追求快乐,向往美好……

  的确,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另一种声音,民主地接纳学生的标新立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体验,引导和鼓励学生对课文多元理解,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使语言文字在学生们的头脑中“活”起来。这一教学设计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植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求异。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就是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得到了升华,主体性得到了落实。长此以往,就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境界。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课文寓人生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为了让学生深切感悟到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教学时,我创设了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来感悟这个哲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遵循新课标“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基本理论,以尊重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为立足点,围绕“读好书”这一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培养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因上此新课前,我让学生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关于蒲公英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把自己小组认为比较有价值的资料与人共享,不仅体现”大语文观”,还对理解读好课文有很大的作用。

  二、训练从读中悟的能力。

  依据阅读教学特点和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这节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以读代讲,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文本读正确,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创设朗读情境,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中去,也许要到天涯海角。如果你们现在都是蒲公英种子,一阵阵风吹过,你们飞到了天空中,朵朵白云从你们身旁飘过,你感觉怎么样?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出来。这也就是我们*时所说的“读进去――理解课文,读出来――表达情感)。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境界。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些蒲公英种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体验进行交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的启迪,不断提高认识水*。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白看事物应当全面,不能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有时,有必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教导。真正以人为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领悟课文的精髓。

  四、提高从拓展练*中延伸知识的能力。

  结尾的小练笔设计,让学生表演读课文,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自己写一写,小组充分交流。既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更帮助学生在懂得探索与幻想重要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听从和盲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读的形式上还够多,学生能理解“嘱咐”,也会用嘱咐练*说话。但在如何读好太阳公公嘱咐的话时,学生还未读出亲切关爱的语气。如果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父母、老师、长辈们是怎样嘱咐的,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蒲公英〉教学反思

  蒲公英》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从而告诫人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实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讲蒲公英的种子成熟了,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第二、三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讲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第四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讲落在不同地方的蒲公英种子的不同命运。课文寓人生的哲理与有趣的故事之中,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突出人物个性,表现不同的价值取向,强化表达效果,有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面对崭新的教材,陌生的教学内容,课前我认真分析了教材,上网搜索了一些相关教案进行参考,再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学*情况,备了课。为了增添教学的生动性,我还制作了有趣的幻灯片,最后将教案熟记于心,按部就班地上完了第二课时,总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整节课学生的表现非常好,坐得很端正,积极举手发言,就连*时不怎么举手发言的学生也很积极,课堂气氛挺活跃的。可并没有达到原先预想的教学效果。在读的形式上还不够多,学生没有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达到积累和丰富语言的目的。

  究其原因在于我自身。

  一、基本功较弱,上课时语音语调全都是一个样,语言干巴巴、硬邦邦的。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艺术的学科,教师提问的语气、朗读的语气、评价学生的语气等等都是不一样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充满情感,富有感染力,课上抑扬顿挫,说话能够紧紧吸引学生。自己在这些方面尚欠缺,今后应多听朗读录音,练*朗读,培养良好的语感。

  二、课堂问题设计的个数太多,并没有什么难度,答案都在语文书上,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而且整节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形式单调,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由于有老师听课,课上十分紧张,教态不自然,手势僵硬。

  四、可能由于*时对学生一向要求严格,所以上课表情很严肃,对他们的关爱还不够。心里只想着教案,眼神不能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行为不太关注。

  五、虽然制作了课件,但课件上的字小,没能放大,不够清晰,因此坐在后面的学生不大清楚。学生的注意力被课件分散了,他们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下面将要出示什么图片,将会看到什么样的视频,所以他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屏幕上,对于课本中的文字倒没有认真去朗读品味,没有达到内化课文语言的目的。

  总之,这是一堂失败的课。自己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今后需经常听导师和其他老师的课,不断虚心学*,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重阳节的传说》、《观潮》、《蒲公英的梦》

  《重阳节的传说》的教学片断,注重学生自学。导入之后即出示思考题,安排学生自学。三个思考题中,“有什么感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提出不懂的地方”等,体现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因学定教的意识。导入时的“利用关键词理清文章脉络”应是对学*方法的提示。如果能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说说6至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那么方法得以反复运用,有利内化为能力。学*“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概括主要内容”是中年级训练的重点。

  另外一些细节也证明执教者自我评价的“尽力”。板书时适当利用卡片,提高了教学效率;分享喜欢的句子时,教师相机补充,提醒学生忽略的地方;两首相关古诗的补充,拓展了学*内容;教案中的多种“预设”,利于更好地“应变”……如此等等,算是尽力也尽心。

  今后写教案注意分清大步骤、小环节,这样看得更清楚。比如学*课文这一步就是“自主学*”和“交流分享”两个主要环节。“交流分享”又根据思考题分三个层次进行交流。多种预设也要分小点概括写出来,如对学生的朗读,可从“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评价,再仔细点,分别写出评价时你要说的提示语。

  这是一个民间故事,课文后有复述的要求,课堂上就应有这样的训练。包括拓展的内容和课外作业都可以围绕这一重点来安排。

  《观潮》《蒲公英的梦》大家评得很全面,说过的我尽量不重复。

  《观潮》的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颇下功夫。读的方式,引导的方式都很多,我在课堂上已经说到。朗读是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的最好办法,因此,历来强调阅读课要“以读为本”。

  关于执教者反思时说忘了板书这点,我倒有点不同看法。教学最后问学生:按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教师相机板书。教师的板书工整,有一定的速度。我觉得很自然,听了教者自己“反思”,我才发现教案上没有这一环节。应变不错!多了这个环节,我认为让学生对这两个自然段有一个整体印象,强化了“注意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这一单元训练重点。当然,如果学生品读时板书了部分内容,在最后也可以就板书问学生: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再板书“由远及*”。还可以看板书指导背诵,进一步体会文章描写生动、条理清楚的特点。

  《观潮》的教学采取直接进入重点段的学*方式,避免了教学的程式化,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得很好!我建议用下面的方式进入重点段:

  图片展示

  提问:究竟是什么吸引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潮呢?


《质量》教学反思9篇(扩展7)

——拼音教学反思9篇

  新的学期开始了,新的挑战也来临了。作为班主任,一开学就对新生进行学*和生活常规的培养。这一工作是需要耐心和细心的。需要老师反复地唠叨,时刻提醒。在副班主任的配合帮忙下,孩子们渐渐学会了如何排队、收发本子、课前准备做些什么等。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很开心。

  在汉语拼音的学*过程中,孩子们易感到枯燥乏味。经过*一个多月的教学实践,我对拼音教学作了如下反思:

  一、编儿歌,记拼音。

  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音乐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尤为喜欢。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字母的发音,还是规范字母的形式,我都运用了大量的儿歌,有的是传统的儿歌。例如。“嘴巴张大aaa,女孩唱歌aaa;圆圆嘴巴 ooo,公鸡打鸣ooo;嘴巴扁扁eee,白鹅倒影eee。”学生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帮助学生高效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

  二、汉语拼音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学*拼音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用手指、身体、橡皮泥、皮筋摆出字母,让抽象的拼音字母变得那样的形象直观、可以触摸,使学生感受到拼音字母就在我们的周围。将汉语拼音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既培养了动手能力,有开拓了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手段。

  三、游戏中学*汉语拼音。

  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的学*,如开火车读拼音、与老师拍手挨个读,手伸直表示*舌音,手翘起来表示翘舌音,接受老师的挑战等,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得轻松,练得扎实。还有部分学生的拼音掌握的不扎实,在复*中需要多多关注。

  总之,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创新地设计教学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就能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根据这一要求和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直观、生动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将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同有趣的游戏、儿歌、故事、比赛等结合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中去学*。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寓教于乐。注意让拼音教学生活化。

  今天上的《yw》一课,我先从看图说话入手,教学语境歌,然后引出yw这两个字母,并指导读准字音,让孩子尝试自己看表音表形图编顺口溜进一步体验发音方法,指导书写。然后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还通过组词说话的方式来学*其四声。本课y与ü相拼ü上两点 省略的规则是个难点,虽然我已经采用故事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但给学生印象不深,自我感觉有点轻描淡写,所以仍有不少孩子没有掌握。课后想了一下,其实对于这一难点的突破,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也许这样学生印象会深一些,也会记得更牢。

  在教学中,我应努力地为学生创设一种语言环境,调动多种感官,再现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所学新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一座抽象汉语拼音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这样他们才会学得更主动、更快乐、更有信心。总之,让学生动起来,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评价要简单、多样、而又形象,要富有激励性,最终实现能主动地读,

  积极地思考,自主地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拼音是一年级学生最先要攻克的难关。转眼间,领着孩子们学*拼音已有一段时间,虽然好不容易、磕磕碰碰学到了“z c s”,但是看得出,部分孩子对学过的拼音还不能熟练掌握,看来要让这些拼音在孩子们心里扎下根,还是要颇费一番心思的。

  在学《z c s》的时候,为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在课的一开始,我出示了情景图,把小朋友带进了小刺猬学*拼音的课堂中,他们很高兴,纷纷说着图上的内容,兴趣一下子高涨了很多。在练*z c s发音时,发现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就已经认识了z c s,但发音都不够准确,他们的舌尖没有抵住下齿背,还有几位小朋友处于换牙期,门牙还没长出来,因此读的时候总是漏气,发出的z和c的读音几乎没什么两样。如果跟一年级学生讲发音要领,小朋友肯定听不懂,也不想听。于是,我引导孩子编顺口溜,“像个2字Z、Z、Z,刺猬刺猬C、C、C,半个8字 S S S……”通过儿歌,孩子不仅可以较快的记住z c s的字形,也可以纠正发音。

  汉语拼音比较枯燥乏味,再加上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这就需要老师在课上时刻关注、引导学生。在拼读音节时,我充分利用了书上的情景图,然后让学生练*说话。个别学生说的特别好,如:“妈妈在扎辫子;爷爷在浇水;小女孩在擦玻璃”,从而引导他们在语言实践中轻松愉快地学拼音。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很喜欢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简单的话语能让他高兴半天,因此,课堂上,我从不吝啬自己对他们的赞赏,如:“你真棒!太厉害了!哇,你真行!”等,一个个鼓励、赞赏的*乎夸张的表情,充分激起了学生学*的兴致。在这样的激励之下,看到高高举起的小手,对我来说也是值得高兴地事情。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还要注意关注全体学生,个别学生在课上没有认真听讲,有的还在做小动作,但是我没有能及时发现,加强课堂常规的训练,使他们遵守纪律,提高课堂效率。

  一年级开学一个月。

  拼音学*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重在拼音是学*汉语言文化的基础,难在于学生在幼儿园学*的程度不一样,两级分化严重。

  通过一个月的学*,普遍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1、会按顺序背的很熟练,单摘出一个或几个就读不出来,也不能正确书写。

  2、有一半的同学在读的时候滥竽充数,是标准的东郭先生。

  3、即使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都能记下来,却不会运用。不知道怎么拼读。

  4、老师要检查到每一位同学需要花很多的时间,耽误课堂教学。由于农村家长能力有限,多数辅导不了。

  通过一个偶然的活动,我发现可以解决上面出现的问题,调动学生学拼音、用拼音的积极性:让学生把自己认识的事物用拼音标上名字。开始的时候我只是让学生拼好自己的名字,并用拼音在讲台上介绍自己的名字,让其他的同学跟着读,认识认识他。小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虽然有的不熟练,但也能看出在讲台下自己是练*了的。之后扩展的用拼音展示自己家里的物品名称。这样做坐到了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到学*的乐趣,并能主动的想办法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为以后的语文识字学*铺*道路,减少困难。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汉语拼音的学*是异常艰难的过程。汉语拼音的教学也是一年级语文老师深感痛苦的历程。

  最*,我们每天与字母打交道,单韵母的四声折腾得孩子们眼花缭乱。声母又有许多形似音不同的,如b和d、p和q、f和t等等,搅得孩子们似是而非,混淆不清。

  每天从早到晚,校园里总在回荡一年级小朋友们忽高忽低的拼读声。有时老师领读,有时小助手领读。刚开学的那段时间,孩子们还兴致勃勃,精神抖擞,现在越来越萎靡。早上声音响亮些,下午声音沉闷,很多小朋友只是轻启嘴唇,嘤嘤如蜂……老师连哄带骗,几乎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视频呀、卡片呀、投影呀,小组赛读、小火车开起来……实在没辙,使出杀手锏:不会读,放学后不许回家!真的留下不肯回家的,有的忙不迭地保证回家好好练读;有的哭,哭得可怜巴巴,让人又恼又怜;有的甚至双手合十苦苦央求老师放他回家;更多的是耷拉着小脑袋,战战兢兢。

  上周,有位家长告诉我,他们每天晚上指导孩子练*读拼音,发现孩子连梦呓都在读拼音。今天早晨,有家长告诉我,双休日一直教孩子拼读,他就是掌握不好,半夜醒了,孩子自己起来偷偷练读。说着说着,这位母亲眼眶湿了,孩子也几乎要哭了。下午放学后,有家长电话中告诉我,这个双休日根本没给孩子玩的时间,一直让她听磁带、读拼音,不知为什么孩子看到音节还是不能熟练拼读。感觉得到,这位家长又气又急。我听到这些,心中还真难受。孩子们小小年纪,刚刚步入小学就如此被煎熬着,发人深思!

  我们学校往年在十月中旬都会进行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验收,教师们对待拼音教学都不会懈怠,不仅仅是为了能取得优秀的验收结果,也是想为孩子们打好语文基础,毕竟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可是,我们是不是太急功*利了?孩子们学*任何知识都需要有个过程,慢慢吸收内化的过程。一、二年级甚至以后,孩子们在识字的时候,在阅读的时候,都是在巩固与强化汉语拼音。任何知识的学*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过早地扼杀孩子学*的兴趣,那将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一年级新生,环境非常新,孩子好奇强,有一种强烈求知欲望和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此时老师就得告孩子们学*其实很快乐。开学几个星期了,在学拼音方面,我发现有几个问题需要反思的。

  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汉语拼音教学,从教材的编排目的来看,很明显是生动有趣的,每一讲都有一个童话小故事。老师就要抓住这些童话小故事吸引孩子们学*的好奇心。引导孩子们观察图画,让孩子们想象说话,进而进行拼音内容的教学。如第一课学*aoe,我就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乡村的早晨很美,一位可爱的小姑娘一大早就起来练*发音。她张大嘴巴:“啊啊啊啊啊”;这时小公鸡听到了这么美妙的声音,它也不甘示弱,它也发出:“喔喔喔喔喔”的声音;大白鹅听见了,也”鹅鹅鹅”还背起古诗呢:“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时,小鸭子也来趁热闹,多热闹啊!就这样,引出aoe这一课。

  二、要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刚开学,孩子们的常规还控制不好,课堂上,好多时要老师组织课堂纪律,会花很多时间,学生学*的时间就不多,这时就多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拼或是同位互拼。不少孩子已认识了很多声母,韵母。老师可以放手发动有利资源进行教学。老师只是在关键的地方重点指导一下就可以了。

  三、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拼音教学有很多的方法,如如记字母的形状可采取顺口溜记忆法,采取形象记忆法,采取对比法等,这些方法都能使孩子们很快乐地记忆拼音字母的形状的。再如学*拼读音节的方法有记口诀法:两拼音——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三拼音——声轻介短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只要有好的方法,“受之以渔,比授之以鱼”,好多了,学有好的方法会终生受益。

  四、由点带面,以优带差

  当学生学*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的学*差异性就呈现出来了。这时时老师就适当放手,以生为师,以点带面。*时一有空就让同学互读,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几”,经常反复抽读、拼读。从生到熟,从少到多,反复巩固学*。

  五、把书写关抓好

  书写是一个难点,老师首先抓握笔姿势,其二是指导笔画书写,其三是要指导学生装的书写格式和笔顺。一些重点的地方要特别地去指导,如jqx不与u相拼,它的书写就有一定的规则。

  总之,教无定法,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把能力发挥出来,老师就要尽量想办法让学生爱学,乐学,还要学得灵活。

  新学期开始了,孩子们长大了,从各方面来说都有了不小的进步。我心里充满了高兴和信心。这个学期,我要教孩子们学拼音了。既要会读,还要会写。

  开始时,孩子们的学*劲头还很足,一会儿读儿歌,认识每个拼音了。而在教写拼音时那就难于上青天了。有的孩子,一教就会,有的幼儿我握着他的手怎么也写不好,出现了许多错误,不是大了就是写小了,一节课下来我累得腰酸背疼,又得孩子还有点不愿学了,我心急如焚。

  下班时,我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如何教孩子们写好拼音字母。

  有经验的老师教我先画好四线格,分为上中下三格,*格的字母要写的饱满,上下格要空一点,有头占上格,有尾占下格,分清字母占的位置,按一定顺序才能将拼音字母宝宝写规范。我按照她的方法去教孩子们写,效果比上节课好多了,孩子们学的轻松快乐。

  通过教写拼音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容易写的字,孩子们不一定会写,不要过高的估量孩子的能力,教学上遇到了问题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才能把教学做得更好。

  新的学期开始了,新的挑战也来临了。作为班主任,一开学就对新生进行学*和生活常规的培养。这一工作是需要耐心和细心的。需要老师反复地唠叨,时刻提醒。在副班主任的配合帮忙下,孩子们渐渐学会了如何排队、收发本子、课前准备做些什么等。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很开心。

  在汉语拼音的学*过程中,孩子们易感到枯燥乏味。经过*一个多月的教学实践,我对拼音教学作了如下反思:

  一、编儿歌,记拼音。

  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音乐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尤为喜欢。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字母的发音,还是规范字母的形式,我都运用了大量的儿歌,有的是传统的儿歌。例如。“嘴巴张大aaa,女孩唱歌aaa;圆圆嘴巴 ooo,公鸡打鸣ooo;嘴巴扁扁eee,白鹅倒影eee。”学生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帮助学生高效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

  二、汉语拼音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学*拼音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用手指、身体、橡皮泥、皮筋摆出字母,让抽象的拼音字母变得那样的形象直观、可以触摸,使学生感受到拼音字母就在我们的周围。将汉语拼音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既培养了动手能力,有开拓了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手段。


《质量》教学反思9篇(扩展8)

——识字教学反思9篇

  语文识字教学反思

  因为识字是写作 和阅读的基础,也是学* 能力的基础。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根据儿童 年龄特点,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

  一、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我想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低年级的学生活 泼好动,喜欢游戏,在教学中把识字融入丰富的游戏活动 中,让学生在新奇有趣 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 。

  如《司马光》一课,我让学生用动作表示课文内容。课堂气氛活跃,此时我拿出生字卡片,它们变成了生字宝宝,你们还认识 它们吗?只要你们能正确和他们打声招呼,它们就会出来和你们做游戏。”这样一引导,使他们对相应的词语产生兴趣。主动地去记忆 。再如《乌鸦喝水 》一课,我采用比赛 找课文出现最多的字,猜谜语 ,编儿歌,认识偏旁等多种识字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牢牢记住了汉字,

  二 、在识字阅读中画画激趣

  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画画,愿意用画表达他们的思想 。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让他们在阅读想像的同时,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出来,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充分享 受阅读的快乐。如:《识字7》一课分为2小节,每小节藏着一幅美丽 的画。我就让学生在小本子上用画笔画出来,再把自己理解的词语写进画里。好多学生把工人、跟从、群众、树木、松林、森林、等写在相应的画面上;画笔走进了学生识字,阅读的世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识字,阅读的乐趣。

  三、倡导合作 学*,实现优势互补

  在识字教学时,我通常先让学生尝试读课文,不会读的除了借助拼音认读以外,还让他们请教小组里的其他同学 或老师 。在这一环节里,小组成员就可以实现异质互补,会的教不会的,达到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学了一篇课文后,可以让小组里的同学互相听读课文,辨识生字,并告诉他们:如果你的同学读得好,请你夸夸他;如果你的同学需要帮助,请你帮帮他。这样做,既让识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 ,也会让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获得帮助。当小老师是学生愿意做的事,不管课间 还是放学,总有小老师拿出卡片考考同学。让识字成为了学生的乐趣。

  四、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抽象文字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 。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猜字谜 ,找朋友 、风车转转……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形式多样的识字教学,让我在课堂教学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学生学得快,忘掉得也快。如何巩固记忆识字,还是一个让我不断探索的难题。

  这篇识字教学主要讲得是形声字,在“包”字上加上不同的偏旁。分别是草字头、食字旁、三点水、火字旁。根据形旁来理解字的含义,所以课堂上应该花时间让学生去发现去寻找其中的规律。课前我设计教学时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把苞、泡、炮、饱讲清楚。

  课的开始花了些时间讲“包”字,紧接着引出它的四个好朋友:草字头、食字旁、三点水、火字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上黑板来给“包”字找朋友,并且把交上朋友后的名字写在上面带领大家一起读。它们分别是:苞、泡、炮、饱。读完之后让学生自己找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一眼能看出来的是它们每个字里都有“包”这个字,不同点是偏旁不一样。我启发学生想一想它们还有什么共同点,有个男孩发现读音很像,我追问怎么像。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竟然能回答出:它们每个字的读音里的韵母都是ao,只是声调不同而已。是呀,它们的样子像名字更加像,我们怎样才能够区分好它们呢?当我把这个问题抛出去后,学生再次陷入到思考中去了。接下来的教学就是结合形旁的含义讲字义。

  我感觉在这节课上处理的好的地方有这么两处:

  一、把提问权交给学生,让思维得到训练。每个教学环节前都是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大家一起来探究解决问题。比如学生问到:“泡”和“炮”该怎么区分呢?有学生想到它们一个是水一个是火,意思上接*相反。

  二、实物教学,形象直观。讲到“饱满”这个词时,我知道学生无法理解这个词语。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毛豆,让学生挑选出最饱满的一个。学生挑选好后,我举起手中的毛豆让大伙儿一起来说说这个毛豆长得什么样?学生甲说:这个毛豆鼓鼓的。学生乙说:这个毛豆大大的,圆圆的。学生丙说:这个毛豆的水分足足的。我告诉学生把他们三个人的答案综合起来就是饱满的意思,并且教会他们饱满的反义词是干瘪。(相机出示了一个又瘪又干得毛豆)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让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多;没有能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小型练*题,以便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实物展示台没有很好的利用等等。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的标准应该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要朝着更高的方向努力,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让自己的课堂展现出令人着迷的光彩!

  一直喜欢上完课后,能有很多学生围在身边对教学的问题进行问长问短,那一刻觉得自己是一个亲切的孩子王,而不是课堂上那个威严的老师。记得有个外行的网友问我:“当老师该是最怕被学生问倒?”我随口回答说:“哪能?我还巴不得学生能提问题,说明他们对我所教的有兴趣,才会提问的。”这时想来被学生问倒,也说明自己知识的浅薄,还那样美其名曰,真是该羞愧才是。

  教学识字6这篇教材学生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很多词语学生早就会读会理解了。在读音方面我重点放在这几个词上:猩猩、棕熊、麋鹿,这些词学生较陌生也易读错。主要让学生体会图与字的联系上,由于我这儿词卡等教具没有,我就让学生做做我指图你读词的游戏,能较好的加深图与字的对映。词串识字的重点是识字,所似把较多时间花在学生的识字上。通过一段时间的学*学生能自主的掌握些识字的方法,就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识字的。最后让学生看着图说说: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有( )、( )、……我最喜欢( ),因为( )。出乎意料学生说得很好,说得积极性很高,不像以前一到说话时要千呼万唤使出来。

  下课铃声响了,很多学生都不下课,围在我这儿叽叽喳喳的。“老师,狮子是森林之王,老虎是山中之王,那到底谁最大?”“老师,我看到电视上做的大象会喷水,把游人喷得满身是水。”“老师,我听说人是由猴子、猩猩变成的,是不是?那到底是怎么变的?”……此时此刻不由得感概当教师真好。

  本课通过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展示了美丽的秋天,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让学生在读词语中体会美丽的秋天,并学会本课要求会读和会写的生字。本课的生字较多而且相对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的识字。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秋天的体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秋天景色的兴趣,使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关于秋天的知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的`三组词语,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字时发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我来教”、“我会读”等形式不断的熟悉生字,达到会读、会写,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词语。

  本课的四字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读的积极性较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词语意思,效果较好,有的同学还说出了其中几个词语的意思。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较多,因此采用分散学*的方法,便于学生掌握。学生对生字的读音掌握的还可以,但在书写生字时出现了错误,如:“壮”的右部分写成了“土”,“谷”的中间多加了一横,今后还要加强书写练*,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惯。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阶段。搞好识字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读书,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通过识字教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现就学*《 小鹿的玫瑰花 》一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一、注重总结方法,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识字的方法、规律,并迁移到课外让学生自主找方法、用规律去主动获取识字方法。如授课教师在教学《 小鹿的玫瑰花 》一文的识字时,教师抓住以读课文为识字的切入点,以读生字、读词语、读句子为识字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识字,将自己认识的字、词、句与课文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这就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地识读新字, 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

  二、积极倡导随文识字,力求认写分流。

  随文识字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从儿童身边的人物、生活这些鲜活熟悉的内容入手,以儿童感兴趣的图画、儿歌、童话故事等形式呈现,或借助拼音,或借助画面,或借助丰富多采的语言形式,给儿童爱与美的启迪,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 小鹿的玫瑰花 》一文识字中,就注重了借助拼音与儿童感兴趣 课文插图 ,给予儿童爱与美的启迪,成功地运用教育的可接受原则和愉悦情趣再认知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创设了一种温馨而富有情景的识字环境,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去认读生字。 三、注重认写同步,互相促进。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阅读,而低年级的阅读,还在于更好地巩固识字效果。识字要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延伸发展,在具体语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如授课教师在教学《 小鹿的玫瑰花 》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巩固复*学过的生字,积极运用生字 卡片 让学生个别读、同座认读等形式,满足儿童识字后急于阅读的急切欲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惯。 四、注重学法指导与*惯养成。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倡导见字识字、随文识字、以写促记、认读同步等识字方法,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力求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更应注重读书、写字*惯养成。学生语境、语感训练,时时刻刻提醒他们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写字时做到身正、肩*、足安。 五、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关注知识的拓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反复的美读,在读中识字、读中感悟文情、文意与文美。此外,教师要适时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入情入境地朗读。发挥其感染力,关注每个学生。在此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有严格要求,又要有温馨提醒。这样,学生既能理解文情,又能感悟出课文的价值所在。此环节后,及时开展“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达到训练、运用与拓展的目的。

  因此,当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让语文因生活而精彩,让识字因阅读而丰富,就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开拓语文识字与阅读教学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识字2》采用“词串”的形式,围绕小学生每天早晨生活常规,将一组词语组成了韵文让学生认读。12个词语和词旁的图是一一对应的。这些词语都是小学生日常的生活常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主要的精力还是花在了写字上。

  由于学生刚接触汉字,因此教学生学*写字非常重要,要手、脑、口并用,先学*基本笔画,再学会笔顺,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呢?如“太”字,从学生熟悉的大字入手,大字下面加一点就是太,学生也很容易就记住了。每次书写,我都会让学生按着笔顺说一说,并书空,带学生会说了,再让学生观察汉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尤其看清起笔在田字格的位置。我采用的方法是师生共写,我在黑板写,学生在下面跟着写,再单独让学生多写几个,师巡视,必要时,握住孩子的手写一写。

  对于比较难写的“鸟”,我利用每周一节的写字社团课先进行教学,把难点前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难度减小,全班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些字的书写,至于,美观,还没做到。我想还是先踏踏实实写好笔画吧。“一口吃不了一个大饼”,打好了笔画基础,相信孩子们会慢慢写好的。

  现在,语文教学还集中在拼音教学阶段,在每课拼音后,都会有一幅插图、一首小儿歌和会认字。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并做了反思。

  1. 读一读。先读图再读儿歌,讨论问题“图片中画了什么?”,拼读图片中的生字,练*读字,说一句话,编一个故事。再读儿歌。

  2. 圈一圈。在儿歌中找一找,读一读,圈出本课红色音节以及你会拼的音节以及相应的汉字。

  3. 标一标。分别给会认字注音。既可以对拼音教学进行复*,还可以提高学生认字的能力。

  4. 编故事。在汉语拼音3的识字环节“爸妈 我”片断中,教师可运用插图编写“爸妈带我去公园”的故事,在故事中让学生感知家庭的温暖,接受爱的教育;又如在汉语拼音4的“大米 土地 马”中,可通过小马与兔子的对话编讲故事,培养学生要爱惜粮食,同时向学生渗透人与人之间要关心互助的和谐关系。在编故事的过程中,运用了生字,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了,也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5. 运用多媒体识字。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富有极强的表现力与变化性,这尤其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尚未形成自我学*意识, 他们对学*的态度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传统识字教学枯燥无味,很难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 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多媒体运用于识字教学中, 可以富有艺术性与动态感的画面、图片、声音等来呈现汉字,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激发学生识字兴趣的目的。 如在学*口耳目羊鸟兔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系统, 通过富有动态感与多彩的画面,并配以悠扬动听的音乐来向学生直观、形象而动态地展现这些汉字,从将具体的物转换成汉字。 这样的识字教学不再是以往枯燥而单一的拼读,而是具有画面与音效, 这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年龄特征, 可以同时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汉字的学*。

  6. 识字比赛。为了提高孩子的学*兴趣,把这部分识字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结合,借助课件开展不同形式的比赛、游戏,既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扩大了孩子的识字量,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协调发展,使识字、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如摘苹果比赛、看谁反应快。

  7. 识字游戏。学生活泼好动,对游戏更是情有独钟。 一提起游戏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得学生踊跃地参与。 将游戏与识字教学结合起来,可以说实现了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 寓教于乐,能够让学生在玩游戏中快乐而主动的识字。“火眼金睛”、“送生字宝宝回家”、“加减游戏”

  8. 儿歌韵文。孩子现在处于低幼阶段过渡期,孩子对儿歌、韵文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结合生字编写一些韵文,也可以让孩子模仿书中的儿歌或韵文进行编写,提高学*的兴趣。

  9. 查一查。学着查字典,回家后,试着在字典中查一查,标出这个字在字典的哪一页。

  以上这些方法,有些运用过,有些还没有运用过,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每课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既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也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对这些方法进行调整,补充,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这篇课文的教学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重要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依据我以往的经验,学生对写字没有基础。

  为了我的教学顺利些,我利用了每周一节的书法社团课,从开学一开始,就开始教基本笔画,教田字格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本课写字时,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一”。出示课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惯。而“三”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板书,让学生体会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其中,“四、五、九”是写字难点。教学“四”字时,我对学生说先让儿子进去然后关门,简单渗透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这样,学生在写这个字时笔顺就不容易错了。

  学生学过的字很快就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

  如:做字卡:让学生把难记易忘的字做成生字卡片,方便随时记忆。玩字卡:学生小组协作学*,通过玩字卡认读生字。摆——边摆边读,一人一张,不会的可请教小组同学;读——在小组长的组下,学生齐读自己的字卡,可找出难认字拿在手里或摆在一旁;考——学生互相考认字卡,自己不会的跟人学,别人不会的想法教;收——学生快速收字卡,边收边读。邮差送信:可选一位学生扮邮差,将生字卡片当成书信,随意发给多个孩子,然后读生字,手执所读字字卡的学生必须快速将字卡贴在黑板上,大家齐读生字。

  采用这些生动形象、趣味无穷的游戏学*方法,学生兴趣高昂,记忆深刻,识字效果极佳。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也是语文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字量,让学生轻松进行大量的阅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的热点。那如何更好地提高语文识字教学效率呢?*年来,我结合县级立项课题《家校合作,提高学生识字量的策略研究》的实施和研究,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些有效的策略方法,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本文试从识字内容的选择、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多样有效识字方法的运用三方面作一浅显分析。

  一、识字内容的选择

  (一)借鉴传统,丰富识字内容

  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但从教学的实际来看,新理念、自主学*等等甚嚣尘上,在强化横向借鉴的同时,也弱化了纵向的继承。特别在识字教学,忽视了对传统识字教学优秀传统的传承。

  在我国古代,儿童启蒙的识字教学大多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就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的识字教学优秀教材。在识字教学中先用大约一年的时间让儿童集中地认识20xx多字,然后教他们读书。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这与“三百千”的特点分不开的。

  首先,“三百千”都是以韵语形式编写的,正体现出了汉字和汉语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读起来琅琅上口。像《百家姓》共收集507姓(单姓446,复姓61),通俗常见。虽然《百家姓》是由没有意义联系的单字组成,但是采用四字一句,隔句押韵的形式,语调和谐,读来顺口,听来悦耳。

  如: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仄 **仄* **仄仄 仄仄** ***仄 *仄**

  《百家姓》的奇特就在此,它把没有完整意义的姓氏单字组合起来形成韵文,学生易读易记。作为姓氏的只是一些代表符号而已,但作为识字教材,却很实用。就是在今天,读一读《百家姓》也不无裨益,比如将“仇”(qiǜ)读为“酬”,把“查”(zhā)读为“察”的错误就可避免。这也大概是古代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我在一年级下开始尝试在早读时间让学生朗诵《百家姓》来识字,经过半学期的诵读,学生就能掌握,比如我班的流动人口学生正好有“亓” “厍”这二个姓,学生也很快会读。

  其次,“三百千”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如《三字经》三字一句非常容易朗诵,它短小的篇幅,不仅生动有趣,还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从中还可以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以及独特的思想价值。如“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等,就讲了发奋读书的道理,对今天的学生也是有启迪意义的。而《三字经》作为古代识字教材,儿童很喜欢这样三字一句,前后又大致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的编排形式,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也就记住了字形。

  诚然,《三字经》中的内容已落后于当今时代的要求,但它的编排形式完全可以借用于今天的识字教学。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中,一部分识字内容就借鉴了《三字经》的编写形式:如,一年级下册在教学“懂、貌、父、母、教、认、错、事、改、愿、碗、筷、扫、夸”等字时,采用了“三字经”的形式:“小朋友,正年少,尊长辈,懂礼貌。父母教,认真听,做错事,即改正。长辈错,要提醒,态度好,心意诚。家务事,要承担,洗碗筷,扫庭院。家爱我,我爱家,好孩子,人人夸”。这种具有创新性识字方式,将单纯识字的枯燥乏味变得兴趣盎然。


《质量》教学反思9篇(扩展9)

——《质量》教学反思6篇

  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的强大动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是推动学生积极学*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愉快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开动脑筋编儿歌,培养识谱兴趣

  识谱知识的传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掌握好识谱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唱好歌曲、理解歌曲。为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感兴趣,我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他们学*,培养他们的学*兴趣。如在教学生认识五线谱的线数和间数时编了如下的儿歌,让他们边指边读:张开左手掌,手心向外翻;五个小手指,就是五条线;四个手指空,就是四个间;从下往上数,一二三四五好象上楼梯,越上音越高。这样的儿歌,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流畅上口,易懂易记,使他们对五线谱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如我在教学生唱《火车开啦》时,只领学生按节奏读了两遍歌词,他们就会唱了。但由于学生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唱起来很呆板,面无表情。

  对此,我便启发学生:“你们谁见过、坐过火车,能说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心情吗?”这一问,同学们可来情绪了,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就要坐火车去北京,到你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去。当火车‘咔嚓、咔嚓’启动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他们说着,笑着,沉浸在美好想象的欢乐之中。我又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你们想到哪儿去呢?”同学们高兴地喊起来:“青岛”、“北京”、“上海”、“广州”。“好!咱们先到北京去看看吧!老师来当播音员。”于是我当起了列车播音员,音乐一起,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象自己真的坐上了火车,他们有的高兴地摇晃着小脑袋,甜甜地笑着;有的同桌兴奋地交流着感情,那眼睛活象是在说话;有的合着音乐节奏愉快地拍着手;还有的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三、引导学生做表演,增强学*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是这样做的:①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②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③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学里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

  四、自制乐器练伴奏,提高学*兴趣

  学生学*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

  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条件所限,各种打击乐器都不能达到人手一件,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我在教学生学唱《过新年》时,做了这样一个集体练*: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第一组击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唱歌,第四组手持彩绸表演。这样反复练*,边唱边奏边舞,寓艺术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整个教室洋溢着幸福、欢乐、喜悦的气氛。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五、图、讲、演结合,诱发欣赏兴趣

  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去感知体验。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和形象的记忆,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

  例如,钢琴曲《骑竹马》是一首非常短小的曲子,乐曲头尾部分以轻快的节奏和弱拍上的突发强音,风趣地表现儿童骑竹为马、奔跑雀跃的欢快情景;中间部分表现儿童模拟勒马动作环顾四周的谐谑情绪。在指导学生欣赏时,我先结合插图讲了儿童比赛骑竹马时的热烈场面,然后初听音乐一遍,复听音乐时让学生举手表示出中间部分的音乐。由于学生对音乐发生了浓厚兴趣,所以听时特别认真、细心。为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歌曲的情绪,再听音乐时便让几名学生拿着教杆、尺子当马骑,同学们兴高采烈、情绪高涨,表演得非常精采。在这个从感知到体验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深刻地理解音乐,充分欣赏音乐之美。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创造愉悦的学*情景,尽可能使每一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我尝试借鉴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1、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语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仅能够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样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3、“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料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新资料。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来选取不同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4、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如把作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起来如在音乐课中,让学生记一记自己是怎样学*歌曲、舞蹈和当时的情绪。在美术课中写一写自己是怎样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的,及看到自己画的感受。

  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品质,张扬他们的个性,和他们一齐茁壮成长。

  【相关阅读】

  一、反思能否从个人走向群众?

  目前,很多的反思只是停留在个人层面上,只是一种个体行为。囿于个人的空间进行反思,难免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遗憾。其实反思不仅仅是自己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思考,还包括反思别人的行为,以及借助别人的决定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因此,反思不应只是个体的行为,它也能够是群体的行为。群众反思对个体反思的补偿作用是不就应忽视的。

  由上我们看到,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如观念、计划、行为、态度等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潜力。然而,方法的获得并不等于行动的落实。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直接,只有建立教师自我反思机制,促使教师养成教育反思的*惯,方能促使教师的反思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外在强迫变成内在需要。而帮忙教师养成反思*惯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构成反思模式,以便教师能够尽快熟悉反思程序,构成动力定型,到达自动化的程度。在建立反思模式的时候,需要个性注意的是,应以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为基础。

  针对教师常规教学活动的资料及环节程序,教师能够依据下列三个阶段来开展反思活动:

  1、课前反思,指向于未来教学,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未来教学的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包括讲授资料要求的难度、材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现有水*、学生学*动机和兴趣的了解与激发、教育技术的应用等。

  2、课中反思,指向于当前教学,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包括资料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的理解状况,课堂管理,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时间安排等。

  3、课后反思,指向于过去教学,对教学经验和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原因分析等。

  上述三个阶段,构成教育教学反思的模式之一,能够称之为“三阶段模式”。这一模式的运用有助于帮忙教师构成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反思,促进教师教育研究潜力的提高,推动其自我发展机制的完善,使教师的教学反思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常规化而逐渐自动化,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教育中的很多现象是雷同的,遇到困惑时不妨先和同伴交流一下,听听别人的看法,再谈谈自己的体会,在各抒己见中寻找到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教学中的群众活动为很多人带给了相同的教育情境,群众活动后的群众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样的教学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大家能够在与同伴的交流反思中取长补短,在不断的听、评与反思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观察力与反思力,构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群众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重要。

  二、反思后能否实现真正超越?

  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找出已完成的教学中的不足,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反思后的教学就应能超越反思前的教学。此刻的反思,我们往往关注于反思的过程,关注于怎样进行反思,而对反思的结果却很少顾及,对反思后能否实现教育教学的超越很少顾及,反思成了一种“发现错误”的形式,却没有能真正落实到“改正错误”的行动中去。我们能够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1、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的好处。

  一般的思考,往往因时间、大脑遗忘规律等方面的因素,或者导致思考停留在一般或者还没思考出具体的结果就产生了搁置现象。而写,首先需要教师对在教学中的引发了注意的教学现象进行认真地回忆,具体、细致、形象的描述,构成对教学事件、个案的进一步细致地、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础。其次,写反思的时候,因为要落笔,就需要对所思考的资料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理性化的表述,促使思考具有必须的理性化。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同时,对写下来的教学现象、个案进行思考,因为写得翔实,思考也会趋于全面。

  2、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学*的深入。

  如果一般的思考,往往是教师的思考不能够与理论的学*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思考的肤浅。而写,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写的深刻一点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往往要参阅一些资料、翻看一些书籍,促使教师进一步学*,是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理论认识的提升,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

  3、促成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提升。

  一般的思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将往事淡忘。而写,能够帮忙教师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积累下来,使自己对自己教学现象中的典型事例和思考深深地记忆下来。因为写的积累作用,教师便真正成为了一个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理性思考的教师。同时,写下来的东西更方便与人交流,会促进教师更好的发展。要想在反思之后实现教学上的超越,就务必以反思中的“理想的教学境界”为奋斗目标,不断地学*,不断地提高,在教育教学潜力上实现对过去自我的超越,只有这样,反思的价值才能够实现。

  三、反思必须得写下来吗?

  不少学校在备课笔记上设置了专门的教学反思栏目,还有的学校给教师发了专门的反思笔记本。在他们的眼中,教学反思只有写到纸上才算落到了实处。

  老师们是如何看待这一切的呢?调查证明,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上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写不完的教案、没完没了的继续教育已经让大家疲于应付,教学之后务必要完成的这些反思更是让大家苦不堪言,有时实在没有东西好写,就只好到教学杂志上找一段话抄上了事。学期结束时,突击完成“反思”任务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学校需要的可能也只是这些反思的“成果”——写满反思的备课笔记、反思笔记本,因为这是应付上级检查必不可少的资料。

  其实反思的形式就应是多样的,而反思笔记只应是其中的一种。在下课回办公室的路上,教师就能够完成一次教学反思:教学任务完成了吗?学生学得简单吗?对教材的处理还有哪些不够成功的地方?教学理念先进吗?办公室内几个教师关于某个教育现象的闲聊也算得上是一种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可能更多的就是这种随意的、即兴的反思。只要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总结与探索,我们为什么非要让他们写下来呢?如果反思演变成老师的“反感”,成了一种应付检查的形式,这样的反思对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又有何用?

  四、反思能从量上进行规定吗?

  笔者透过调查发现,不少学校对教学反思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节课后要写反思,每篇课文教完后要有反思,每个单元教学后要有反思,除此而外还有周反思、月反思等。更有甚者,竟对不同的反思形式在字数上作出了硬性规定。

  其实,对反思进行量的规定可能会给反思的质量带来必须的影响。反思的确需要压力情境,但反思更就应是一种自觉行为。如果教师把反思当成任务来完成,反思笔记的篇数、长度成了衡量反思质量的标准,那这种反思是可悲的,不反思也罢。

  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教学反思的本质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地把前瞻性反思、过程性反思和回顾性反思有机结合起来,用反思来改善实践的效益,用实践来提高反思的质量,进而使实践与反思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提高反思的实效。

  五、教学反思的“反思点”在哪儿?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许多学校倡导教师写教学反思,但一些教师写的教学反思就跟记流水帐一样,只是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些简单的描述,再加上一些泛泛而谈的教学评论,缺乏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度思考,因而成效并不大。哪些资料是值得深入反思的?怎样才能进行深度的反思?也就是如何寻找到教学反思中的“反思点”呢?我们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加强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进行群众反思,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找到“反思点”。

  反思之一:反思教学细节,寻找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反思之二:反思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寻找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差距,促使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反思之三:反思有争议的教学案例,对教学行为进行不断追问,不断促进自我行为的改造和重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养成反思的*惯,不断加强理论学*,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自觉体验和不断完善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并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六、如何构成自觉的教学反思?

  教师对于教学,一般都有过反思,但不能说每一个教师都善于反思。我把反思分成两种,一是自觉的反思,二是不自觉的反思。所谓自觉的反思,不用领导要求,也不管教学工作是否忙,都会主动、用心、及时地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而不自觉的反思,是外在的客观存在原因促使他进行的。如学校领导布景了任务,要求每位教师写一篇教学反思,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反思,也能够在课堂中发生了非同寻常的事情,对他的影响特深,剌激了他反思的神经。可见,不自觉的反思不是经常性的,是消极的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来说,不管自觉也好,不自觉也吧,都会有所帮忙,但有效度来说,自觉反思远远高出不自觉反思。

  自觉的教学反思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反思,它往往成为研究的一个过程,自觉反思是科研型教师内在的素质。这些教师在开学初就会定下一个目标,明确今年我重点研究什么,这研究的资料也就成了他反思的主题。比如确定的研究方向是校本开发。他就会反思每一堂课相应的校本课程资源是什么,如果研究的主题是教学方法,他就会反思每一堂课自己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自觉的教学反思是全面的反思。教学反思有重点,但自觉反思者不会排斥任何值得反思的问题。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是课程的生成过程,课堂中发生的事并不是能够完全预见的。比如,学生意外的回答、意外的提问,以及课堂中突然发生的事件个性值得反思。为什么学生会如此回答?为什么学生会能这样的疑问?针对课堂突发事件学会为什么会如此的反应?这些问题原先与科研的主题并不一致,但自觉反思者是不会错过这样难得的机会的。

  自觉的反思是需要构成文字的反思。想与写是不同层次的活动,写比想更进一步,写建立在想基础之上,想得透才能写得好,彻底的反思是写成文字的反思。在写作的过程,需要语言的提炼、词句的选取过程,而这个过程会促发新的灵感的产生,会引发深一层次的反思。文章越改会越好,就是因为写文章过程中引发的思考越来越全面、越深刻。所以,自觉反思教学,就会坚持写教学随笔。

  七、反思随笔怎样写?

  1、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教师们多数处于实践研究层面,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已的优长,找准“反思”的落脚点。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潜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透过一番自我“反思”,明确自已“反思”的中短期目标、方向;其次“反思”要有结合实际教育资源意识,如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2、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做好反思还务必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的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潜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3、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新课标是一种理念,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4、注意反思的“发展性”。

  经验的积累与知识潜力的更新,对于新时期的老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反思不仅仅仅只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就应有对“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学*,学*后的再反思。

  很多人说,要我反思一下教学没问题,但要写成一篇反思随笔,则有了压力?这是因为,通常我们认为反思5分钟也行,50分钟也可。可写文章则不同,5句话总认为算不上文章吧。就是这一观念影响了大家写随笔的用心性。为了使自己改变被动的局面,为什么不改一改这一旧观念呢?其实也没有人规定过教学随笔不能够只写五句话。如果是你深思熟虑后的五句话也是好随笔。比如:这天的导入不够理想,因为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是选取的素材太陈旧了,时间也用的太多了,今后我得改变。这是五句话的教学随笔,我觉得就是一篇好随笔,可能它不适合发表,但教师写教学随笔主要不是用于发表的,而是对自己教学的改变,是为了自己的提高。这随笔虽然是五句话,但发现了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并提醒自己要改变。而且这样的随笔对工作忙的教师来说,更贴合实际。当然,我并不是说写随笔只用五句话,而是说要具体状况具体分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时间写则长无时间写则短。

  常写短随笔能够克服写随笔的危难情绪,可养成勤写随笔的*惯,这样坚持下去,偶尔写几篇较长的教学随笔,能够发表的随笔并不是难事。文章也是有短到长的,长的随笔往往是在短随笔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教师工作最忙,毕竟也有大快的休息时间,在休息时间里没有教学工作,正是修改随笔,完善随笔的好时机。就拿上面那五句话的随笔来说吧。能够补充一下这样的资料。如何导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什么样的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第二堂课的导入是如何做的?这样是问题深入化,再加上正反的两个导入实例,就构成了一篇好文章,发表也是没有问题的。

  写随笔从字数、语言方面比较自由,但也不能够随便写,它不是流水账,也不是教学实录,它是反思后的结晶,是教学经验的总结,随笔也不是日记,如果说一天下来没有什么可写就能够不写,如果说某一天灵感不断,写它个三、四篇也有必要。有感而发是随笔的主要特征。而发出的感想是否精华,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理论素养、语言表达潜力直接相关。有的人只追求随笔的数量,不关注随笔的质量,几十篇下来,风格一个样,语言一个样,甚至连描述的教学情节也差不多,每一天坚持写这样雷同的教学随笔价值是不大的。写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化过程,要使外化质量的提高务必有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学*是必要的,把他人的观点、知识、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知识、方法,才能不断地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随笔。

  写一写教学案例

  什么是教学案例,很多人迷迷糊糊。有人把教学案例等同于教学设计(常说的是教案),也有人把教学案例等同于教学随笔。就应说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随笔是密切相连的,有时是相互渗透,但它们是有差别的。

  教学设计是指对一堂课的整体设计,它包括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分析,有教学方法的设计、板书的设计、问题的设计、作业的设计,有教学各环节的有序安排。它主要是教师备课的必然产物,是上课的前提条件。而教学案例一般是指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进行点评与思考,它包括实录与反思两个部分。它既能够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也能够是对教学实录的反思,既能够是一堂课的过程,也能够是某一教学环节,还能够对某一教学方法,某一教学素材运用的反思。它是课后反思的构成的,是以总结经验教训为目的。而教学随笔能够是理论性的随想,也可谈自己的教学感受,还能够是对某一案例的分析。就应说教学案例是教学随笔里的一种,即教案性随笔。

  为了使自己的随笔有丰富而具体的资料,务必写一写教学案例。很多人都写过教学随笔,但没有写过教学案例。因为,他们不喜欢写自己的教学实录,而直接写教学过程的体验部分。但是要使别人来吸取你的经验教训,案例性随笔比体验性随笔更有参考价值,因为课堂实录是一个客观描述的过程,而体验性随想则是教师主观方面的反思与感受。针对同一个教学实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随想,让他人更了解你随想产生的原因,就在明明白白写出教学过程。写一写教学案例能够增加一种教学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教师能够把教学的某一实录向其他班级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让学生来讨论,听一听学生的思考,然后展现教师的反思部分,由教师讲一讲自己的思维方法。这种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能够彻底改变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会使师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师反思是构成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政治教师知识的获得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书本、二是教学实践。从知识结构上来看,教师的实践知识是逐步上升的趋势。一般来说,老教师比年轻教师有更多的实践性知识,但也不是每一个老教师的实践知识都胜于年轻教师,这主要原因就在于,看是否能及时地反思。虽然有的教师任职二、三十年了,但他长期以来,局限于课本,并不关注学生的需求,也不重视教学反思,其实践性的知识增长不快,而有的年轻教师本身观念新,精力旺,对每一堂课都能及时反思,三、五年下来,就积累了超多的实践性知识,这样的年轻教师其实践性知识并不比某些不善于反思的老教师少。可见,知识面前人人*等,谁努力谁就拥有它。

  八、如何将反思运用于教师自身的实践?

  此刻,教师在反思方面做的很不够,主要表现为反思的范围很狭窄,反思的层次也很低。教师们常想的问题主要涉及到教学方面的,很少能到达对教育的反思。比如:为什么我的课气氛不好?为什么学生对我的课兴趣不大?为什么我任教的班级成绩不理想?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教案?什么样的作业才算是好作业?什么样的试卷才是好试卷?这些问题都是对教学的效果、教学对策的反思。就应说,教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必需的,它是调动学生用心性,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但更重要的在于对教育的反思。

  教师们的反思往往停留在“反省”或“悔过”上,很容易打击人的自信,在“以人为本”的这天,总结经验比检讨错误更加重要,所以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应首先指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得意之处、成功之处、感动自我之处,然后才是我怎样做得更好,最后才使我还有什么感到遗憾、不足,只有把反思建立在让反思者本人更自尊、更自信的基础上,反思才能成为教育者日常的生活方式,才能成为我们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重视反思、完善自我,需把握三点:

  一、研看课堂录像,认识教学过程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水*,一方面要向他人学*,研究他人的教学方法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自我认识,自我监督,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认清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自我完善,寻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完整地认识自己的教学过程,可请电教老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录像,而后采取课后研看这种自我了解、自我评价的方法。

  一位青年在课后研看了录像,看到了录像中的自己,感触较为深刻。事实也正是如此。摄像机现场拍摄后,自己的课堂教学表现,如教态如何、板书怎样,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妥当,教学气氛是否活泼等,便会清晰地显露在自己的眼前,慢放、定格、重放,边看边思,边思边研:你会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机智应变和可取之处,会心地点头微笑;你也会对自己在课堂中的小小缺憾和不足之处,而面带愧色。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使你能诚恳地"推敲"起自己,使你能慢看细嚼,*心静气地对待同行的推荐,对自己有个基本的估计。研看自己的录像,有利于根据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这样就能在自己的薄弱环节处磨练敲打,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努力增强教育机智和课堂教学潜力。当然拍摄课堂教学需请人帮忙,比较麻烦。在没有人帮忙的前提下,教师自己一个人也能够反思教学过程。用录音机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录下来,课后研听教学录音,自己找出不足,如哪些是废话,哪里点拨得不到位。这种办法也能增强教师自己的问题意识,因陋就简地提高课堂科研水*。

  二、记录学生困惑,有的放矢教学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要一条是坚持执行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发现学生学*中的普遍问题。课堂反馈、课后练*,构成性测验,要尽量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暴露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要分析原因,制订改善措施,从而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对教学质量分析,各人有各人的方法,笔者以为,一个值得提倡的做法是备本“错题本”。在错题本上,教师可总结归纳不同学生发生的不同错误或错误的不同表现,分析出错的原因,是教师未讲清还是未强调,是学生未弄懂还是粗心大意,从而有选取性地给学生作精当的分析讲评,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提高学*成效。每周末教师可带着本周内学生的错题档案,上一节错题反思课,说是上课,实际上老师只是导演,真正的演员是学生,这样反思错题变成了弄懂错题,吃透知识,牢固掌握了课堂资料。实践证明,教师建立了教学得失备忘录的良好*惯,认真记好学生错题,及时掌握学生学*中的失误之处,精当讲评,在薄弱处重锤敲打,那么学生学*的过程显得踏实而深刻,教师的教学定会丰硕而实在,“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的教学目标必将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三、撰写教学后记,注重总结提炼

  “下午天气炎热,学生有点烦躁不安,我是否像往常一样复*课文呢?看到同学们心不在焉的样貌,看到同学们额头上亮晶晶的汗珠,我灵机一动,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将具有必须难度的思考题发给学生,问题一呈现,学生游离的情绪被牵引到了课本,课堂里构成了一派别致的热闹:叽叽喳喳的议论,交头接耳的切磋。是啊,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思考题中的障碍,会使学生重新评估学*资料,诱导他们调整自己的听课节奏,这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又是教学的及时反馈评估。课堂教学中应保证学生充分思考,激起思维浪花,这也是培养学生学*兴趣的需要。在学生心绪不宁时,与其作一番慷慨激昂的动员报告,倒不如布置一点作业诱导学生进入探究情感。”这是一位教师的教后一得,应对课堂上学生学*的精神不振,这位教师巧用方法,诱发兴趣,由此感悟了一点教学道理。它启示我们,勤写教学后记,对我们日常的教学和研究大有裨益。事实上,*时上课好像没有突出的闪光点可记,但课后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可总结的资料往往并不少,如启发引导,讲讲结合效果如何,课文难点及学生质疑问题如何解决,课堂中潜力的锻炼问题等。写教后记或反思日记,能够写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并尽可能地记录下当时的教

  学体验;能够写出自己教学中不足的地方,及时记录自己对教学的灵感、思考;还能够写下学生在课堂上

  反映的好见解。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一些发言,往往能拓宽教师和学生的思路,甚至把问题引向纵深,利于教学相长。写教后记或反思日记,实际上是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促使教师自己进行研究,提高科研工作的主动性和用心性,江苏省最年轻的中学数学特级教师、苏州中学夏炎老师曾深有体会地说道:“教学研究的实践,使我懂得科研重在积累和思考。我认真做好课后的自我小结,满意的或不足的,偶尔的一得或学生的想法都记录在案,便于今后的教学和研究”。

  问题是科研之始,反思使我们深入地思考问题。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炼就一双火眼金睛,那么自己教学中乃至身边的种种现象,都值得反思研究。我们能够反思心理偏差学生的教育方法,能够反思如何避免学生中的抄作业现象,能够反思课堂中怎样有机使用电教手段等,有的放矢地去反思,根据问题去学*、研究、实践,从而能不断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惑。又如,应对学生*均成绩90分,我们仍能够认真追问、着力研究:①比以往低了,为什么?②与以往持*,为什么?③比以往高了,为什么?追问它们,记录感悟,能够发现成功或失常的原因,能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较好地把握教学的主客观因素,为下次顺利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结合教学实际,注重提炼反思,写好教学后记或反思总结,能够从复杂纷繁的现象中挖掘出本质,构成独到的见解;能够把自己点点滴滴的感悟联系起来,进行经验的归纳提炼,构成有见地的论文;能够对教学中的做法加以纠正偏差,为教学拨正航向,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更大成效。

  学*、反思、完善,是提升教学自觉的重要环节,其中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苏州市副*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在20xx年苏州“新世纪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学术报告会暨课堂教学艺术观摩会”上与几百名教师公开“打赌”:教师只要能每一天反思,每一天记写反思所得,十年之后必有大成。如果没有满意成效,那么赔你十万元。这不正是对反思及其效能极好的形象化诠释吗?

  九、反思如何伴我们成长?

  当新课程来临之前我们一向在想:新课程到底时怎样的,我们盼着好奇在等待着。但是03年的暑期,参加各类培训后,我们觉得新课程越来越神秘了,好像是空中的花园也似埃及的金字塔让人不可触摸,大有狼来了之势。应对着什么建构主义、解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对话理论……专家们的理论如同雪花一般铺天盖地地下来,我们真的有点儿招架不住了。这天新课程实施已有二年半的时间,我们仍有许多观念还是无法转变,也产生了种种怀疑和困惑: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在新课程课堂中教师应充当怎样的主角?一年级学生的阅读量那么大,我们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量?怎样的小组合作学*才是专家们所认为是有效的合作方式?等等。

  对于新课程,谁能说我没有困惑?有思考就会有困惑。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必须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其实反思不是新课程带来的新命题,早在我国的古代,许多哲人就对反思的重要性有过深刻而又系统的阐述。

  “君子有九思。”——孔子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还将反思作自己修身之道:“吾日三省吾身。”——孔子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法国著名哲学家)

  从哲人的观点中,我们能够看出反思的重要性。时下,很多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教育教学反思。但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反思能否顺利进行?能否把反思当作生活常态?我们对于反思还有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那我们该怎样反思呢?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以及自己的看法发表个人的看法。

  1、在学*中警醒自我。

  实施新课程,首先要转变观念,而转变观念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用新理念置换旧观念的痛苦的改造过程。要实现这一痛苦的改造,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学*。

  农村中小学可读的书不多,尤其是有关课程改革的书就更少了,无书可读的状况十分普遍。教师不读书,就不明白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明白自己的教育观念落伍到了什么地步。要不断学*教育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同时,将读书与思考、读书与教学、读书与科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得多了,认识自然会提高,实践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2、在实践中检验自我。

  有时我们教师备课、上课,好像时钟一样机械准时,但是对教学资料的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策略的变革、学生的兴趣爱好,很少思考,也很少写教学札记,进行案例分析、建立学生学*和自己的教学档案,同时也很少给自己出难题、不断检查自己的工作。我想只有经常性地问一问:“这天我的课有效吗?”“这天学生发展了吗?”,那么在反思中,就会时时出新,时时会有一个新自我,就会有新收获。那里我想说我们嘉兴市的名师——徐如松校长他是我们学*的榜样,他几乎每一天都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育随笔,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入反思,在那里也推荐各位有空的话到教育在线看一看,“语文建设”就是他反思的精华。

  3、在交往中提高自我

  我们经常参加名师观摩课,专家的讲座、学术报告,同时我们自己的学校也开展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但是我欠也发觉,在参加活动时感到十分激动和心动,但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却感到又无法操作和实施,只能不动了。在参加各级的名师观摩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以及学科组内的备课、研课等都是学*和反思的机会。教育专家和同事的教学、报告和发言,都是他们潜心探索的结晶,是他们感性经验的升华和先进理念的具体化。如果抓住每一个学*的机会,细心体验、用心思考,用心揣摩,反复推敲,探其精密,寻其奥妙,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博采众长,就能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

  4、在评价中发展自我。

  评价的形式多样,无论哪一种评价,都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反馈,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能为教师的反思带给较为客观的信息。教师要正确对待各种评价,将其看作是自己准确了解自身优势、不足和进步状况的大好机会;要分析自己进步和不足的各种原因,以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身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

  “反思”是我们这些“教书匠”在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时而发出的阵痛。上海教育研究所顾泠沅教授说过:“反思三年成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也提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构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必须的高度,并对以后的工作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最简洁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让我们攀着反思这一梯子,快速摘到专业成长的硕果吧!

  最后让我们记住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的一句话吧:“反思故我在!”让反思伴我们成长。

  学生评价已经成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通行与规范的做法,相比之下,其他的教学质量评估手段则不太受重视。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学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其中隐含着学生是消费者、学生具有合格评价者应有的理智与技能这样的假说,并对这两个假说进行了理论探讨,说明仅依靠学生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不符合高等教育的方向,应结合专家评教等手段,对教学质量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

  教学质量;学生评教;高等教育

  为了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绝大多数学校均对课堂教学质量开展了学生评教活动,评价方式包括标准打分法、开放问卷法、座谈法等。大量文献表明,对于学生评价教学,教育界人士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参与者,是教学质量的直接感受者,他们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效果有重要而独特的评价;如果设立的评价标准合理并且组织得比较好,比如评价目的明确、采用匿名方式等,学生评价应该可以反映教学过程的真实情况。因此,学生作为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主体是有其理论与实践基础的。但是,通过我们分析也可以看出,学生评教也存在其不足之处,因此以学生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主体应全面分析其优劣之处,从而尽量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

  1 学生评教的优势

  (1)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之一,他们每节课都在直接感受教师教学的风格等,从教师批改作业、考试评分以及其他互相作用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治学态度,因此他们的评价最为直接可靠。

  (2)学生与教师在经济利益、职称及聘任等方面没有直接冲突,应该不存在这方面的道德风险。

  (3)学生评教比较经济易行,可以经常、连续地进行;对同一个教师可以将过去学生评价的信息与现在的评价信息进行对比,研究教师教学方式、态度等方面的进展。

  (4)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学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

  事实上,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学生评教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评教效果的研究也成为热点。到20世纪90年代末,已有数以千计的关于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可信性方面的研究,其数量超出了单纯对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大量的研究表明,采用学生评价教学质量是可靠和可信的,基本达到了提高教学水*、聘任优秀教师等教学评价的目的。

  2 学生评教的不足

  然而本文认为,学生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对学生评教进行认真思考,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带来的不足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可更有效地提高对教学质量评估的可靠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学生评教的每一种具体做法都存在缺陷。等级量表有几个方面的缺点:第一,等级量表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回答大量问题,使学生因时间不足而无法进行较深刻的思考,从而无法获得学生对教学质量更深刻的想法,不能促进学生认真思考教学问题;第二,检查表项目中会出现重复项目或高度相关的项目,影响评价结果;第三,无法实现学生与教师间的直接交流。

  (2)广泛采用的学生评教的做法――座谈,同样存在若干缺点。一方面,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对教师授课方面的评价,学生们可能不愿在公开场合对教师提出真实的看法;另一方面,座谈会上容易形成一种团体压力,后面发言的学生容易受前面发言学生的影响,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意见。

  通过学生的测验成绩评价教学质量,实际上是利用教学结果来评价教学质量。但是,学生的成绩受多方面的影响,如学生本身素质的变化、受其他课程学*效果的影响以及现在使用的测验本身的局限性等,因此单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质量也是不可取的。

  对学生评价教学质量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这种方法的实行有其内在理论基础。采用学生评价教学至少有两个基本假定,第一,将学生看成了消费者,用消费者满意程度来衡量教学的质量;第二,假定学生是合格的、受过训练的评价者。这两个假定并非无须验证就天然成立,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尤其是这样。

  2.1 假定一:学生是消费者

  学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实际上是将学生评教看成是学生的一种权利。在高等教育领域可能存在着一种比较普遍的想法,那就是将高等教育看成是一种消费,而将高校看成是提供这种消费的商业机构,将学生看成是教育市场的消费者。美国一些州立大学正是将自己作为商业单位宣传的,而国内目前有一些教育工作者也持这种看法。他们认为教育实际是一种消费,而学生则正是消费者。David Reisman在1981年曾说,学校从学术优势的竞争转变为对学生消费的竞争是美国传统高等教育两大变化之一。如果将学生看成是消费者,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当然就是学生应有的权利之一。

  将教育作为一种消费的思想也影响了我们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尽管有若干专家、学者对“教育产业化”的提法作出了批评,“高等教育是一种消费”的想法依然占据人们的脑海。然而实际上,大学不是――或者说不应该是一种商业。将高等教育看成商业是不恰当的,至少在某些方面这种思想是不恰当的。McMurtry(1991),Damron(1995)及其他一些学者曾经讨论过,高等教育的商业导向是建立在一系列不正确且相互矛盾的假设基础上的。Stone(1995)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如果视自己为学生服务的提供商,那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它意味着学生可以把教育当作自己可以选择的消费之一,视每门课满足自己的合适程度而利用或者浪费它,自己决定学与不学,这显然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从美国高校学生自选课程即注册选课的现实来看,有很多学生总是去上一些零零碎碎的、能增加学分、水*一般,但比较容易接受的课程。这样他们就可以花比较少的时间和努力、很方便地以高分通过大学教育。我国部分高校曾以“得优率”作为参评奖学金的依据,一些学生对数学类需要投入巨大精力的课程并不重视,而对一些临时突击即可获得高分的学科参与热情相对旺盛,这种现象其实也反映了该种倾向。可以想象,当这些学生日后毕业,真正利用自己所学而工作时,他们就会对所学课程的质量、学术水*十分关心,并后悔没有充分利用以前接受教育的机会了。 另外,如果把教育当作一种消费,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谁为这种消费付费,谁又会从中获得收益。因为一般来说人们只为自己的消费付费并从中获得收益,比如愉悦、放松等。但我们知道,大多数大学的经费是由全社会的纳税人支付的。尽管在校学生都要缴纳不菲的学费,然而一方面这些学费对于弥补高校特别是公立高校的办学经费几乎是九牛一毛,同时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益于奖学金、助学金等。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纳税人、*、父母及奖学金基金提供者是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按消费论,他们才应该是高等教育及其产品的消费者。高等教育的消费者还应该包括各类企业主,他们对教育的专业项目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支持,雇用了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从美国的实践看,美国大学(University)接受一些学院(College)的学生时,会承认学生在学院里获得的学分,或者将这些学分作某种转换后加以接受。这些学生在学院里所接受的教学质量显然会影响到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影响大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大学本身也应该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如果把客户满意度作为判断有效教学的评判标准,那么*、公众、学生及其家长、企业主和学校等社会各方的满意度都要考虑在内。

  这样分析就可以看出,简单地将学生视为消费者是不合适的。如果将高等教育看成是一种消费,那么它的消费者应该是时间和空间上都广泛得多的群体。因此,仅依赖于学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不合理和不充分的。

  2.2 假定二:学生是合格的评判者

  任何科学有效的评价都需要以合格的评价者为前提,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价也不例外。在假定一中实际上已经把学生假设成为合格的判断与评价者。然而,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大多数学生也不是合格的判断教师教学有效性的评价者。理论上他们也许能评判教学的某些方面,比如表达的清晰程度,课程的组织状况,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程度等,但在其他方面,比如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教学方法与教学的艺术性等方面,他们就不一定是合格的人选了。假定学生是合格的教学质量评价者就意味着其他一系列的假定,包括①学生在思想上已经成熟;②学生在能力上可以评价教师教学水*;③学生必须是诚实的,不会受教学以外的因素干扰。然而,这些假定都没有得到相应的证实。相反,美国的研究表明,现在的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呈下降趋势:①课程的准备程度;②国民考试中表现出的能力水*;③对学*的期望;④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⑤花费在学*上的时间。但是,尽管以上几个方面都在下降,现在的大学生在大学里的成绩却比以前提高了(从C或C+提高到了B或B+)。对此我们只能认为,学生评价教学质量这一做法是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因为正如前面所说,美国的学生评教结果还关系到教师的任期及薪水的提升,因此教师们有可能在考核等方面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在各方面水*下降的情况下,学*成绩仍然得到提高。从*的经验来看,不管老师实际教学效果如何,通常老师们都能拿到良以上的成绩,这固然可能是因为学生们认为自己评教对于教师任职并无作用,但同时也说明,学生作为成熟的、合格的,能对教学质量作出评价的主体这一假定是不能成立的。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作为教学评价主体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可能会更严重。一方面,我国大学对学生的评价几乎就是评价学生的学*成绩,这导致在校生片面追求高学分,而不是追求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可能会对要求严格、学*比较紧张的课程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给出不高的评价,这一点虽没有任何文献加以证实,但也没有文献对此加以充分的否定。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依然流行以文凭取人的现象,因此很多在职人员都在努力追求专升本、读在职硕士或在职博士,不否定这里有相当一部分人确实是为追求知识、提升综合素质而学*,但确实有很大部分的人纯为文凭而来,对他们来说,只要能通过学位考试、能拿到文凭就已足够,因而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他们很难成为不存在道德风险、合格而理性的评价者。

  3 利用各方评价主体,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高校评价教学质量的主体,除了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一方的学生外,还应该有其他主体,比如各领域专家、高校同行及课堂教学活动参与的另一方――教师本人。这样才有可能客观公正、综合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学生评教运用最为广泛的是美国,而应用专家和高校同行评教最为广泛的是前苏联。受前苏联影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也主要采用专家和同行评价教学质量的方法,至今在我国一些大学里,专家和同行也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主体。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