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这两个运算律,初步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有意识地让学生应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运算,得出课题,让学生由课题思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设计使教学活动的探究性更浓一些,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学*留下了创新的空间 。

  二、新授环节,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获取信息,让学生结合相关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都能准确提出问题,这为接下来探索规律奠定了基础。在这个环节,我进行了创新处理,让学生开放思维,尽情提出问题,并将本节课探究活动必要的三个问题同步呈现出来,同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解答,同步通过口算揭示等式,为下面的探究运算律做好有效的铺垫,促进后面探究活动更加紧凑流畅。在首次探索运算律,学生还不懂得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我在此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设计中,加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按照“猜想——验证——总结”的模式深入探究规律,为今后探索数学规律,起到方法上的导向作用

  三、在自主探索加法结合律这一环节,我在初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式特点之后,放手让学生在合作组中自主探索第二个规律,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自主探索规律,学以致用。

  四、最后,我让学生说一说上完这节课的心里感受。学生对哦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两个定律,也会运用,效果还可以。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2

  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能正确合理的计算,还要掌握灵活的计算方法,何老师这节课正是在学生掌握了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我觉得这节课有一大特点:就是实。

  “实”体现在:

  1、课前复*扎实有效。因为数学课的课前复*很重要,它可以为新课做充分的铺垫与衔接,把前面零散的认知集中一点,便于学生在新课中类比活应用。

  2、课中首先将所有运算法则一一复*,再在复*过后通过练*巩固,加深印象。

  3、课堂中的学生自主学*具有时效性,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后进行汇报,通过自己与别人的进行对比,达到互相补足,达到了人人参与的目的。

  不足之处在于:

  1、教师对于“班班通”的运用不是很熟悉;

  2、我感觉教师出示的计算题的计算量相对有点大;

  3、教师对于后面*题的讲解不够细致。

  改进建议:

  在此,我提出一些自己不成熟的建议:

  1、我觉得教师在计算题讲解过程中,可以出示计算过程;

  2、可以适当的减少计算题的题目,让所有学生能完成练*。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3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正如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说的:“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师生*等的对话,互相尊重,让学生的真实想法得以充分的暴露,最大程度的映出学生学*的意愿,擦出思维的火花。

  正如我在教学《加法结合律》一课时,不管是多数学生的想法,还是个别学生的“怪论”,我都加以重视,给学生们自主和张扬个性的机会,让真实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演绎着学生们的异常的精彩!

  当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加法结合律并能运用定律解决问题了,我开始让学生们看书质疑。这时,一名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书上用字母表示的加法结合律:(a+b)+c=a+(b+c)等号左边(a+b)+c可以写成a+b+c,本来就先算a+b根本不用加括号的。”这一*话马上引起了全班的赞同:“对呀,自左到右算a+b就行了!”教了这些年学时时提醒学生记住定律的字母表达式,还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对书上的运算定律的字母表达式提出异议的。新课改赋予了学生们更多挑战权威的勇气,给予学生们更多创造、思考的灵气。那么我一定要更加关注课堂的这种动态的形成,让学生占有主体学*地位,让我的课堂更富有生命的活力。所以我已经学会了灵活机智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把问题再抛给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再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那你们觉得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我赶紧反问到。生:“a+b+c=a+(b+c)还可以a+b+c=a+(b+c)=b+(a+c)。”我不禁佩服这个学生的精彩发言了。“这样一来,算式中还运用了什么定律?”“加法交换律!”同学异口同声。“怎样用文字表述呢?”“三个数相加,把其中任意两个数先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不变。”说的多好啊,不是象书上说的“前两个”,也不是“后两个”,而是不管先加哪两个都行。“我还觉得不止三个数,更多也可以,几个数相加,先把先把其中一些数相加,再和剩下的数相加,和不变。”“很好!大家很有发现的眼睛和思考的头脑。”我赶紧给学生们以鼓励,让他们沉浸在充满成就感的快乐之中……

  是啊,当我们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持续生成的时候,一节课究竟是怎样的过程,已经不是我们教师能够在备课方案的预先设计中能够把握在手了。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动态地生成学*内容,展示课堂教学真实性的精彩。随后,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分配的学*中,学生们都学会了安自己的意愿和思考总结自己的定律。象除了书上的(a+b)×c=a×c+b×c,还总结出(a-b)×c=a×c-b×c和a×c+b×c+c=(a+b+1)×c、a×c-b×c-c=(a-b-1)×c等等。由此看来,尊重学生的学*需求,尊重学生们的想法,放飞思维的翅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那么我们将会欣赏到学生们演绎的缤纷精彩!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4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已经学完了,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但是通过作业反馈发现,一些孩子运用起来还是有些困难。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我查阅了一些资料。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引导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很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我在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这部分知识时,作了以下一些调整:

  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我认为将两课时可以合并为一课时。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但是教学后发现,学生在应用时情况较好,但对两条定律的区分不够明确。

  于是,在接下来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运算教学时,我出示了大量的*题,分组冲关夺红旗比赛,让学生通过计算从中去发现问题,并从数学角度去探讨问题,然后再通过举例验证,让学生直观感知乘法中的一些变化规律——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因数位置不变,改变计算顺序,积也不变。

  这样,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把乘法中的这种变化规律,心领神会。由此,学生在进行简算过程中,得心应手,不但学得愉快,而且用得灵活,效果较好。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这两个运算律,初步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有意识地让学生应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运算,得出课题,让学生由课题思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设计使教学活动的探究性更浓一些,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学*留下了创新的空间 。

  二、新授环节,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获取信息,让学生结合相关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都能准确提出问题,这为接下来探索规律奠定了基础。在这个环节,我进行了创新处理,让学生开放思维,尽情提出问题,并将本节课探究活动必要的三个问题同步呈现出来,同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解答,同步通过口算揭示等式,为下面的探究运算律做好有效的铺垫,促进后面探究活动更加紧凑流畅。在首次探索运算律,学生还不懂得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我在此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设计中,加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按照“猜想——验证——总结”的模式深入探究规律,为今后探索数学规律,起到方法上的导向作用

  三、在自主探索加法结合律这一环节,我在初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式特点之后,放手让学生在合作组中自主探索第二个规律,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自主探索规律,学以致用。

  四、最后,我让学生说一说上完这节课的心里感受。学生对哦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两个定律,也会运用,效果还可以。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2

  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能正确合理的计算,还要掌握灵活的计算方法,何老师这节课正是在学生掌握了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我觉得这节课有一大特点:就是实。

  “实”体现在:

  1、课前复*扎实有效。因为数学课的课前复*很重要,它可以为新课做充分的铺垫与衔接,把前面零散的认知集中一点,便于学生在新课中类比活应用。

  2、课中首先将所有运算法则一一复*,再在复*过后通过练*巩固,加深印象。

  3、课堂中的学生自主学*具有时效性,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后进行汇报,通过自己与别人的进行对比,达到互相补足,达到了人人参与的目的。

  不足之处在于:

  1、教师对于“班班通”的运用不是很熟悉;

  2、我感觉教师出示的计算题的计算量相对有点大;

  3、教师对于后面*题的讲解不够细致。

  改进建议:

  在此,我提出一些自己不成熟的建议:

  1、我觉得教师在计算题讲解过程中,可以出示计算过程;

  2、可以适当的减少计算题的题目,让所有学生能完成练*。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3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正如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说的:“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师生*等的对话,互相尊重,让学生的真实想法得以充分的暴露,最大程度的映出学生学*的意愿,擦出思维的火花。

  正如我在教学《加法结合律》一课时,不管是多数学生的想法,还是个别学生的“怪论”,我都加以重视,给学生们自主和张扬个性的机会,让真实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演绎着学生们的异常的精彩!

  当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加法结合律并能运用定律解决问题了,我开始让学生们看书质疑。这时,一名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书上用字母表示的加法结合律:(a+b)+c=a+(b+c)等号左边(a+b)+c可以写成a+b+c,本来就先算a+b根本不用加括号的。”这一*话马上引起了全班的赞同:“对呀,自左到右算a+b就行了!”教了这些年学时时提醒学生记住定律的字母表达式,还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对书上的运算定律的字母表达式提出异议的。新课改赋予了学生们更多挑战权威的勇气,给予学生们更多创造、思考的灵气。那么我一定要更加关注课堂的这种动态的形成,让学生占有主体学*地位,让我的课堂更富有生命的活力。所以我已经学会了灵活机智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把问题再抛给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再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那你们觉得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我赶紧反问到。生:“a+b+c=a+(b+c)还可以a+b+c=a+(b+c)=b+(a+c)。”我不禁佩服这个学生的精彩发言了。“这样一来,算式中还运用了什么定律?”“加法交换律!”同学异口同声。“怎样用文字表述呢?”“三个数相加,把其中任意两个数先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不变。”说的多好啊,不是象书上说的“前两个”,也不是“后两个”,而是不管先加哪两个都行。“我还觉得不止三个数,更多也可以,几个数相加,先把先把其中一些数相加,再和剩下的数相加,和不变。”“很好!大家很有发现的眼睛和思考的头脑。”我赶紧给学生们以鼓励,让他们沉浸在充满成就感的快乐之中……

  是啊,当我们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持续生成的时候,一节课究竟是怎样的过程,已经不是我们教师能够在备课方案的预先设计中能够把握在手了。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动态地生成学*内容,展示课堂教学真实性的精彩。随后,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分配的学*中,学生们都学会了安自己的意愿和思考总结自己的定律。象除了书上的(a+b)×c=a×c+b×c,还总结出(a-b)×c=a×c-b×c和a×c+b×c+c=(a+b+1)×c、a×c-b×c-c=(a-b-1)×c等等。由此看来,尊重学生的学*需求,尊重学生们的想法,放飞思维的翅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那么我们将会欣赏到学生们演绎的缤纷精彩!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4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已经学完了,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但是通过作业反馈发现,一些孩子运用起来还是有些困难。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我查阅了一些资料。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引导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很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我在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这部分知识时,作了以下一些调整:

  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我认为将两课时可以合并为一课时。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但是教学后发现,学生在应用时情况较好,但对两条定律的区分不够明确。

  于是,在接下来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运算教学时,我出示了大量的*题,分组冲关夺红旗比赛,让学生通过计算从中去发现问题,并从数学角度去探讨问题,然后再通过举例验证,让学生直观感知乘法中的一些变化规律——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因数位置不变,改变计算顺序,积也不变。

  这样,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把乘法中的这种变化规律,心领神会。由此,学生在进行简算过程中,得心应手,不但学得愉快,而且用得灵活,效果较好。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3篇

  学*目标

  1、知道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难点: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学*重点: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流程: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一、自学提纲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二、 小组合作学*

  根据自学指导,交流汇报,验证。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三、 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四、 当堂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 27/2—4 P2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 125×8×40 =(□×□)×□

  一、教材

  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这一小节是对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简便计算的根据,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的基础。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系统掌握运算定律,能按照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的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学*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意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最终养成简算*惯。

  教学重点:整理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三、学情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探究整理为主线,辅以讨论、交流等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氛围中完成学*任务。

  四、教学过程

  1、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卡片纸

  2、教学流程

  1、巧设疑问,自主整理

  整理运算定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复*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很多,需要对它进行整理。那怎样进行整理呢?学生思考后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结果,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进行整理:

  ①你能说出我们学过的所有运算定律吗?

  ②你能把它进行分类整理吗?

  ③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呢?

  ④你能将整理结果制成学*卡片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将整理结果制成一张张学*卡片。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设计说明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学生具备了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的经验。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中实现算法多样化,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在追问中明晰算理。

  1.在情境中迁移旧知,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育是激励与唤醒。在设计本节课时,仍创设李叔叔骑车旅行的生活情境,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延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过程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的是身边的数学。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呈现的四个数很有特点,在学生列出算式“115+132+118+85”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并让其独立计算,因为学生具备脱式计算的能力,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采取适当的算法进行计算。

  2.在汇报交流*享算法,观察对比实现算法优化。

  算法的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算法的优化是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的优化。因此,在学生交流各自算法之后,着力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种算法,借助交流、评价、体验,在感知不同的方法中,以尊重、接纳、欣赏召唤学生的思维创新,让学生在多样化的交流整合中,感受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能使计算简便,从而实现算法优化。

  3.在追问中明晰算理,体会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数学教学要抓住其本质,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据此,在交流算法时,重点让学生说清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这样算?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追问,突出了算法背后的运算定律支撑,体现了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回顾

  1.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法结合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5+56=56+□

  75+36=□+□

  78+96=□+□

  (143+63)+37=143+(□+□)

  54+(46+147)=(□+□)+147

  78+48+152=□+(□+□)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计算加法时,运用这些运算定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并为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和路线图。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从情境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指名汇报。

  预设

  生1:第四天,从A到B,要骑115km。

  生2:第五天,从B到C,要骑132km。

  生3:第六天,从C到D,要骑118km。

  生4:第七天,从D到E,要骑85km。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师: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课件出示例3。

  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提问:怎样列式呢?(生独立列式)

  (2)提问:请你算一算,想一想,怎样算简便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探究数*算定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和*惯

  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运算定律。

  学*难点:获得探究数*算定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

  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FLASH动画“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并列式。

  2、师:观察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引入新课:猴子吃橡子的故事中蕴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加法运算有什么规律呢?

  二、探究新知,掌握定律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尝试解决问题。

  ①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呢?

  1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讨论为什么要用加法?(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②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0+56=56+40

  2、在枚举中验证规律。

  (1)观察思考。

  观察这一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在这组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2)猜想验证。

  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

  (3)交流汇总。

  3、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总结规律。

  你能用自已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并给你发现的规律命名。(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2)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4、在练*中应用加法交换律。

  (1)完成课本练*五第2题部分题目。

  (2)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二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材安排的顺序是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这样安排,虽然可以按四则运算进行归类,但是对运算定律的类比推理不利。教学时,可以根据运算定律的类比进行安排教学内容,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更加有效。

  一、调整教材顺序,促进有效教学

  乘法交换律与加法交换律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交换数的位置进行运算,结果不变。乘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可以与加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安排在共一课时。

  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讨论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然后再安排教学乘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对加法交换律概念的类比,推理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再以同一课时或者前后课时,安排教学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c=a+(b+c),再通过讨论从而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再通过具体事例得出abc=a(bc),再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的类比推理,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二、设计对比练*,促进有效教学

  在新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新知识、新方法会对旧知识、旧方法产生认知障碍。因此,要设计对比练*,让学生从知识与方法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学*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

  如,463+82+18,463-82-18,463-82+18

  三、进行逆向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逆向运用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对a-(b+c)=a-b-c 和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本节课我只设计了两个环节,(1)复*运算定律,(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在复*运算定律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表示运算定律,为下一步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

  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开始时学生对简算还挺感兴趣,毕竟简算可以摆脱那些繁琐的四则混合运算了,也不用竖式计算了,可是随着简算类型的不断增多,学生开始对一些类型混淆了,特别是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淆的最多。随着简算方法的多样化,简算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

  上了这节练*课后,学生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简便计算的方法也掌握得比较好,所以我认为“简便计算”的教学必须遵循“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二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材安排的顺序是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这样安排,虽然可以按四则运算进行归类,但是对运算定律的类比推理不利。教学时,可以根据运算定律的类比进行安排教学内容,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更加有效。

  一、调整教材顺序,促进有效教学

  乘法交换律与加法交换律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交换数的位置进行运算,结果不变。乘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可以与加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安排在共一课时。

  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讨论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然后再安排教学乘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对加法交换律概念的类比,推理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再以同一课时或者前后课时,安排教学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c=a+(b+c),再通过讨论从而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再通过具体事例得出abc=a(bc),再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的类比推理,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二、设计对比练*,促进有效教学

  在新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新知识、新方法会对旧知识、旧方法产生认知障碍。因此,要设计对比练*,让学生从知识与方法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学*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

  如,463+82+18,463-82-18,463-82+18

  9600254 9600254 9600254

  三、进行逆向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逆向运用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五)份

  一、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

  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和或差是整百数。

  师生游戏。

  同学们玩得真棒!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索发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4情境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用减法)

  2、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168-34

  =134(页)

  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方法三:先用总页数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最后算出

  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4、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234-66-34与234- (66+34)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如果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5、发现、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

  师: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251-30-70=251-(30+70)或154-68-54=154-54-68。

  (2)总结规律。

  ①交流讨沦: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交流后出示:a-b-c=a-(b+c)。

  6、即时练*。

  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检测评价

  1、在○里和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字。

  146-55-45=146○(45○45)

  ☆-※-△=☆○(※○△)

  624-172-328= ○( ○ )

  a-b-c=a○( ○ )

  213-○-○= ○(68○32)

  2、想一想,不改变运算顺序,谁会计算得快一些?

  (1)126-48-52 126-(48+52)

  (2)364-(153+47) 364-153-47

  (3)685-(228+272) 685-228-272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新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了减法的简便计算,知道了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五)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例1: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六、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20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独立思考,类比应用,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