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实用五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1

  本单元是系统学*基础运算理论知识,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有了大量加法、乘法交换或结合性的经验,是学*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可以加深对加法运算定律的理解,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奠定坚实基础。

  1、重视规律发现的过程

  本节课的`学*就开启了学生对四则运算规律的探究,发现一条规律并不难,但掌握发现规律的方法十分重要。所以从学*加法交换律开始,就一直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字母表示”,不断强化具体步骤,就教给学生一把发现规律奥妙的金钥匙。

  2、重视直观演示的操作

  很多教师在教学规律课的时候仅仅只是局限在规律发现的过程,而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把规律的发现建立在加法的本质上,通过线段图直观演示的操作,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规律,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形成了基本模型。

  3、充分激活已有经验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对加法进行了学*,今天就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展开研究。数学的学*是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逐步抽象到用字母来表示规律,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的进行了质的飞跃。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2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材104页的例4以及相应的*题,学*的是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分为三类: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过程,并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德育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简单的多媒体,创设贴*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学*的方法。

  1、教学时,我创设了春季运动会的情景,通过有激励性的四项技能竞赛情境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小数加减简便算法的探索活动,融入新知识的学*中。

  2、我结合学生原来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数学学*的主人。在学生独立自行计算,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从求选手总成绩不同的算法中比较、悟出整数加法定律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通过情境中特设计的两道都能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一道不能简便计算的数据,使学生在有限个例证中证实了初步构建的数学模型,懂得能否凑成整数是判断小数加减算式能不能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

  3、练*设计层次性。课堂练*是学生学*内容的重复反应或拓展,课堂练*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本课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巩固练*、新知的应用、开放题思维训练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学*信心。

  4、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如本课教学内容有数字的特殊性,如何根据学生生活创设趣味性、有效性、真实性的最佳的教学情境;计算课应怎样驾驭课堂既体现自主学*,又不枯燥乏味;在独立探索中有困难的学生应怎样及时引导和帮助,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抛砖引玉,提升自我教学能力,是我本节课的目的。教海无涯,又因本人水*有限,本课堂教学难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问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指点迷津,多多指正。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3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等等。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我追问道:为什么?(生答: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

  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2、对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看法

  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延续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出等式;再给出两组式子,通过计算得到也能用等于号连接;然后学生自己举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加数位置没有改变,运算顺序改变了,和没变。这样的教学显得顺畅,但是新意不够,学生投入的激情不够。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4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综合运用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我讲的第一节课,课前虽然做了很多准备,但是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够充分,做教案和课件时所想到的情况远远不足以应对同学们课上所做的反应,比如一道题的解法,我准备三种,但是学生就可能想出十种、二十种,甚至更多。这就需要我在课上随时注意捕捉同学们的想法并理解和解决引导。虽然上课时我并不紧张,但是在应对同学们的种种想法解题思路时还是很局促。在讲到这节课的重点:计算李叔叔骑行总路程时,需要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这里我只讲到了原式之后的第一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第二步四个加数两两结合,最后得出结果比按步骤计算要简便,却没有想到同学们早已经把四个数按原来顺序相加的原式省略掉了,直接就是交换位置之后两两结合的式子了。直接导致这样讲定律的运用时就不知如何下手,很是被动。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一定会注意将课前的准备工作做的很细致才行,方方面面要想到。尤其注意跟随一些接受能力比较快的学生的方式用比较“方便”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进而注意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引导他们;还要注意不能忽视部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同学,其实讲课大部分时间是要将给他们的,只要他们能接受,能听懂,那么这堂课就差不多达到目标了。

  课堂刚开始同学们非常积极,可能因为本身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对于同学们来说都不是很困难,掌握的比较好,所以会很乐意来展示自己的学*成果;也可能大家对于我这个新来的老师比较好奇,课上想表现自己,所以还比较活跃。但是毕竟小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在课堂进行一段时间后就不再像开始那样气氛活跃了,仅仅是一部分*时一贯活跃的同学继续对我提出的问题积极回应做答,其他同学不再积极,甚至可能开小差了。对于集中同学们注意力这个问题,以后应该及时注意同学们的反应,适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强调一下注意听讲,比一比谁坐的好,谁反应快哪一个小组领先等等方法来吸引同学注意力;也可以通过表扬做的好的同学来激励其他同学,多鼓励少批评。

  经验还需慢慢摸索,逐步积累,每堂课都可能暴露出问题。我一定会在以后的课堂上注意这些问题,争取讲好每一节课,让每个学生都学会。

  我觉得王春风第一次讲课还是不错的,能分析自己的不足和自己以后注意的问题,老师能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扑捉信息引导,甚至纠正或利用学生的错误来完成重难点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实*老师开始不可能做得很好,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5

  最*,有幸听了东洲小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选手俞老师执教的数学人教版教材《加法运算定律》,听后深受启发,东小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提供学生发现运算定律

  课的一开始用讲故事形式导入,既吸引学生又激发学生思考,同时又直接切入教学内容。故事为:猴妈妈给小猴子吃桃,规定早上吃4个,晚上吃3个,小猴子感觉这样吃少了。猴妈妈改变成早上吃3个,晚上吃4个,小猴子感到很高兴。老师问:小猴子占到便宜了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明确了第一种分法是3+4,第二种分法是4+3,实际上是一样多的,从而引出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7+8和8+7许多这样的例子,其结果是一样的,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并要归纳这些数学现象,并且明白这个现象的实质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二、从个别现象类推中引导学生概括运算定律

  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出示学校三个班参加冬季三项比赛的人数,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对本节课需要引入新知研究的问题“三个班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怎样计算?”让学生进行计算,根据学生多种计算算式中列出28+17+23和28+(17+23)、23+28+17和23+(28+17)等,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的新知研究从根据相同和不同之处迈向概括出了加法结合律。接着又通过一组题组让学生分组练*,通过分组练*学生体会到加法结合律的存在对计算时的简便之处,教师的教学设计目的从让学生个别现象类推到引导到概括出加法结合定律,教会了学生的认知方法。题组为:(69+172)+28、(207+155)+145,69+(172+28)、207+(155+145)。

  三、从具体练*应用中启发学生体会定律优越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并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感知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于计算的简便之处。如何让学生感知?执教者通过对填空题的抢答:204+57=57+□、(45+36)+64=45+(□+□)、57+65+135=57+(□+□)、23+46+77+54=(□+□)+(□+□)及对题目74+102+98你认为怎样计算方便,把学生引入了如何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领域,这个引入不是强制的,而是学生自觉获得的需要,也是对新知学*价值的创生。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实用五份(扩展1)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

  最*,有幸听了东洲小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选手俞老师执教的数学人教版教材《加法运算定律》,听后深受启发,东小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提供学生发现运算定律

  课的一开始用讲故事形式导入,既吸引学生又激发学生思考,同时又直接切入教学内容。故事为:猴妈妈给小猴子吃桃,规定早上吃4个,晚上吃3个,小猴子感觉这样吃少了。猴妈妈改变成早上吃3个,晚上吃4个,小猴子感到很高兴。老师问:小猴子占到便宜了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明确了第一种分法是3+4,第二种分法是4+3,实际上是一样多的,从而引出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7+8和8+7许多这样的例子,其结果是一样的,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并要归纳这些数学现象,并且明白这个现象的实质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二、从个别现象类推中引导学生概括运算定律

  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出示学校三个班参加冬季三项比赛的人数,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对本节课需要引入新知研究的问题“三个班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怎样计算?”让学生进行计算,根据学生多种计算算式中列出28+17+23和28+(17+23)、23+28+17和23+(28+17)等,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的新知研究从根据相同和不同之处迈向概括出了加法结合律。接着又通过一组题组让学生分组练*,通过分组练*学生体会到加法结合律的存在对计算时的简便之处,教师的教学设计目的从让学生个别现象类推到引导到概括出加法结合定律,教会了学生的认知方法。题组为:(69+172)+28、(207+155)+145,69+(172+28)、207+(155+145)。

  三、从具体练*应用中启发学生体会定律优越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并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感知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于计算的简便之处。如何让学生感知?执教者通过对填空题的抢答:204+57=57+□、(45+36)+64=45+(□+□)、57+65+135=57+(□+□)、23+46+77+54=(□+□)+(□+□)及对题目74+102+98你认为怎样计算方便,把学生引入了如何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领域,这个引入不是强制的,而是学生自觉获得的需要,也是对新知学*价值的创生。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2

  加法运算定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加法及验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之前的教学中,运算定律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我认为这样做学生固然能够掌握运算规律,但并没有从本质上真正理解规律。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让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去理解并掌握规律,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初步感知规律。

  教学中,结合情境引导学生列式解答问题,并抓住两个不同加法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且都能解决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得到等式。

  二、组织举出相关例子,充分展开讨论,初步提炼规律。

  请学生以上一等式为参照,再举一些有着同样现象的例子,讨论交流具有此类特征的算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种规律,初步提炼规律。

  三、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注意数学学*方法的迁移和渗透。

  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一年级学的凑十法以及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之间的联系。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困难,出现表达不够严谨或不会表达的现象,这时我没有及时补救这种生成问题。课堂语言不够精炼,重复啰嗦;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巩固,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3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材104页的例4以及相应的*题,学*的是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分为三类: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过程,并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德育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简单的多媒体,创设贴*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学*的方法。

  1、教学时,我创设了春季运动会的情景,通过有激励性的四项技能竞赛情境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小数加减简便算法的探索活动,融入新知识的学*中。

  2、我结合学生原来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数学学*的主人。在学生独立自行计算,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从求选手总成绩不同的算法中比较、悟出整数加法定律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通过情境中特设计的两道都能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一道不能简便计算的数据,使学生在有限个例证中证实了初步构建的数学模型,懂得能否凑成整数是判断小数加减算式能不能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

  3、练*设计层次性。课堂练*是学生学*内容的重复反应或拓展,课堂练*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本课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巩固练*、新知的应用、开放题思维训练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学*信心

  4、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如本课教学内容有数字的特殊性,如何根据学生生活创设趣味性、有效性、真实性的最佳的教学情境;计算课应怎样驾驭课堂既体现自主学*,又不枯燥乏味;在独立探索中有困难的学生应怎样及时引导和帮助,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抛砖引玉,提升自我教学能力,是我本节课的目的。教海无涯,又因本人水*有限,本课堂教学难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问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指点迷津,多多指正。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4

  在备课时,我原本以为这是一节比较简单的内容,四年级时学生就学*了整数以及小数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而此节课只是将这些运算定律迁移到分数的加减运算当中。但是在今天课堂上却出现了很多波折。

  课始,我从复*整数及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及应用入手的,想让学生能从复*中回忆旧知,为学生学*新知做好铺垫。我先出示三道题: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④(0.5+1.6)+8.4=0.5+(1.6+8.4)请学生抢答,然后说出简算的依据。但我发现,很多同学能用字母把运算定律表示出来,就是用语言表达不了。我想,可能是*时的语言训练不够,在教学过程当中,尽量让学生多说,鼓励说,提示说。开放性的教学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正真成曾学*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公式复*完后,我给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些字母是表示分数,这些定律还适合吗?接下来由学生自主举例证明。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是直接从左边等于右边再计算。她们完全不知道怎样是证明。最后,我只好引导大家一起证明加法交换律在分数的计算中适合,并说明证明的方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去做。曾记得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只有基础牢固了,学*方法到位了,才能更大地培养学生的学*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另外,虽然题目设计有层次,但出题样式可以更多。在现在的计算当中,不一定每一个题目都能进行简便运算,而且根据很多学生*时计算*惯来看,他们宁愿按部就班地计算也不去观察怎样计算可以更简便。所以,在*时的教学当中,多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能简算的就简算,这样逐步培养数感,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5

  本单元是系统学*基础运算理论知识,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有了大量加法、乘法交换或结合性的经验,是学*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可以加深对加法运算定律的理解,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奠定坚实基础。

  1、重视规律发现的过程

  本节课的学*就开启了学生对四则运算规律的探究,发现一条规律并不难,但掌握发现规律的方法十分重要。所以从学*加法交换律开始,就一直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字母表示”,不断强化具体步骤,就教给学生一把发现规律奥妙的金钥匙。

  2、重视直观演示的操作

  很多教师在教学规律课的时候仅仅只是局限在规律发现的过程,而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把规律的发现建立在加法的本质上,通过线段图直观演示的操作,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规律,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形成了基本模型。

  3、充分激活已有经验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对加法进行了学*,今天就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展开研究。数学的学*是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逐步抽象到用字母来表示规律,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的进行了质的飞跃。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实用五份(扩展2)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菁选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自己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口算竞赛。

  目的:检查同学的计算情况,同时从中引出定律,为新课作铺垫。同学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时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同学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同学学*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具体做法是:让同学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同学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同学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同学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同学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同学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课堂练*。教师根据同学的实际生活背景,出示三组学具,分别有三件、四件、五件,让同学计算它们的总价。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水*,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同学的掌握情况。

  4.概括简算的步骤。当同学学完新知,让同学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同**用结构的学*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惯。

  5、拓展练*。包括两个小题。(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同学学**惯的养成,培养同学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同学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2)、开放题。为同学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同学都得到发展。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2

  加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教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初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运用,难点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本节课,我利用三代导学案进行教学,让学生依据自学导读单在前一天晚上自学本节课的内容,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表达方法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我们就直接同桌交流自学导读单内容,老师只巡视,不讲评。在交流完自学导读单之后,我们就开始完成分层训练的第一题,这道题是根据已知的等式,写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回顾并展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及字母表示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所以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书。其实分层训练第一题的处理,承载着教学新知的任务,只不过这个新知学生已经提前预*了,课堂上只是一个学生的展示和老师的点拨。分层训练的第二题,是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填空,对运算定律起到进一步巩固的作用。分层训练的第三题是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到这种题,所以就安排学生先做第一题,并让两个学生演板,一个学生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不简便,另一个学生是用加法结合律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因为后两个数正好能凑成整百的数。这样,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哪一种方法简便,并且知道了简便的方法就是利用加法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放在一起相加。接着,让学生完成后两道题,这时,应该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困难,我看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发现哪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通过今天的'作业来看,今天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并不好,还需要在接下来的学*中加强练*,不断提高运算的能力。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交流的*惯还没有养成,还不能做到完成后就自觉交流。全班的交流也应该有选择的进行,而不是每道题都交流,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对重难点的内容加以练*和点拨。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突破这个难点的方法是找出算式中哪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课堂上应该把这个方法告诉学生,比如看两个数个位上的数能否凑成整十数。还有学生的做题格式,还需老师的示范。

  总之,本节课看似流程齐全,学生活动积极,但是细节处理还不够得当,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3

  本单元是系统学*基础运算理论知识,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有了大量加法、乘法交换或结合性的经验,是学*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可以加深对加法运算定律的理解,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奠定坚实基础。

  1、重视规律发现的过程

  本节课的.学*就开启了学生对四则运算规律的探究,发现一条规律并不难,但掌握发现规律的方法十分重要。所以从学*加法交换律开始,就一直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字母表示”,不断强化具体步骤,就教给学生一把发现规律奥妙的金钥匙。

  2、重视直观演示的操作

  很多教师在教学规律课的时候仅仅只是局限在规律发现的过程,而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把规律的发现建立在加法的本质上,通过线段图直观演示的操作,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规律,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形成了基本模型。

  3、充分激活已有经验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对加法进行了学*,今天就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展开研究。数学的学*是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逐步抽象到用字母来表示规律,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的进行了质的飞跃。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教学时,充分利用了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形成连贯的情境、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

  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时出现模糊现象。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5

  对于加法的交换律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加数相加时,他们分辨不清是该交换律还是结合律了。通过本节运用课,我发现孩子们对结合律掌握得不太好。尤其是在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使用时,他们有简便的意识,却对定律的辨析不够清晰,缺少明晰的步骤。

  如:在解决115+132+118+85这一题时,学生们都知道将115+85相加、另外两个加数相加,但是他们缺少这一交换和结合的步骤,而是直接在第一步就写道200+250,还有部分同学直接在横式上加括号。这一现象表明:学生们对于简便的计算方法、加法的运算定律只是初步理解了,有简便的意识,但练*还缺少规范性。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又觉得有些矛盾: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为了让学生会用,而不是将重心盯在让学生辨别是交换律,还是结合律之上,我们都知道:会用才是目的`。但是没有规范的要求,他们仅将简便的过程藏在心里,无疑显露出他们对简便运算与定律掌握不太牢固,运用时缺少足够的信心,还未能理清晰计算过程,表现力尚为缺乏。所以学生们尚需走稳每一步,看似简单的内容也得扎实的理解、熟练地运用。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6

  加法运算定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加法及验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之前的教学中,运算定律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我认为这样做学生固然能够掌握运算规律,但并没有从本质上真正理解规律。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让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去理解并掌握规律,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初步感知规律。

  教学中,结合情境引导学生列式解答问题,并抓住两个不同加法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且都能解决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得到等式。

  二、组织举出相关例子,充分展开讨论,初步提炼规律。

  请学生以上一等式为参照,再举一些有着同样现象的例子,讨论交流具有此类特征的算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种规律,初步提炼规律。

  三、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注意数学学*方法的迁移和渗透。

  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一年级学的凑十法以及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之间的联系。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困难,出现表达不够严谨或不会表达的现象,这时我没有及时补救这种生成问题。课堂语言不够精炼,重复啰嗦;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巩固,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7

  加法运算定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加法及验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认识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具体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激发学生主动学*的需要,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2、引导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学生虽然在此前的学*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感性的认识,为新知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节课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学生自己的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中,两个运算定律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应该让学生多举些例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例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全班交流时,可以让学生具体说说他们所举的例子。其中,对于直接写等式的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甄别,使学生形成合理、科学的验证方法。

  还应更强调本课难点,如结合律等号两边的加数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位置和运算顺序;结合律的特点是运用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把两个加数结合起来先算、让学生在课堂上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巩固,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8

  加法运算定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加法及验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本节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课后的反思:

  一、通过回顾验算的方法来完成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验算就是交换;通过摘苹果来暗示学生凑整可以使运算简便,为学*结合律以及简便运算打下基础。结合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导入新课,寓教于乐,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加法交换律,并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让学生由特定的两个加数延伸到任意两个加数,从而引出加法的'交换律。

  二、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学生虽然在此前的学*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感性的认识,为新知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节课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学生自己的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三、教学中,运算定律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9

  《加法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经过讨论,观察推断,发现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一直在尝试让学生自己学自己讲,小组合作探究,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两个运算定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2、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都是引导者,让学生自主合作,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3、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理解和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运算定律(字母表达式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良好。

  4、因为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有些欠缺,对于加法的运算定律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堂上因为学生展示、学生讨论,时间的分配和把握就显得不够合理,这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0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材104页的例4以及相应的*题,学*的是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分为三类: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过程,并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德育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简单的多媒体,创设贴*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学*的方法。

  1、教学时,我创设了春季运动会的情景,通过有激励性的四项技能竞赛情境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小数加减简便算法的探索活动,融入新知识的学*中。

  2、我结合学生原来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数学学*的主人。在学生独立自行计算,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从求选手总成绩不同的算法中比较、悟出整数加法定律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通过情境中特设计的两道都能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一道不能简便计算的'数据,使学生在有限个例证中证实了初步构建的数学模型,懂得能否凑成整数是判断小数加减算式能不能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

  3、练*设计层次性。课堂练*是学生学*内容的重复反应或拓展,课堂练*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本课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巩固练*、新知的应用、开放题思维训练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学*信心

  4、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如本课教学内容有数字的特殊性,如何根据学生生活创设趣味性、有效性、真实性的最佳的教学情境;计算课应怎样驾驭课堂既体现自主学*,又不枯燥乏味;在独立探索中有困难的学生应怎样及时引导和帮助,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抛砖引玉,提升自我教学能力,是我本节课的目的。教海无涯,又因本人水*有限,本课堂教学难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问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指点迷津,多多指正。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1

  最*,有幸听了东洲小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选手俞老师执教的数学人教版教材《加法运算定律》,听后深受启发,东小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提供学生发现运算定律

  课的一开始用讲故事形式导入,既吸引学生又激发学生思考,同时又直接切入教学内容。故事为:猴妈妈给小猴子吃桃,规定早上吃4个,晚上吃3个,小猴子感觉这样吃少了。猴妈妈改变成早上吃3个,晚上吃4个,小猴子感到很高兴。老师问:小猴子占到便宜了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明确了第一种分法是3+4,第二种分法是4+3,实际上是一样多的,从而引出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7+8和8+7许多这样的例子,其结果是一样的',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并要归纳这些数学现象,并且明白这个现象的实质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二、从个别现象类推中引导学生概括运算定律

  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出示学校三个班参加冬季三项比赛的人数,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对本节课需要引入新知研究的问题“三个班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怎样计算?”让学生进行计算,根据学生多种计算算式中列出28+17+23和28+(17+23)、23+28+17和23+(28+17)等,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的新知研究从根据相同和不同之处迈向概括出了加法结合律。接着又通过一组题组让学生分组练*,通过分组练*学生体会到加法结合律的存在对计算时的简便之处,教师的教学设计目的从让学生个别现象类推到引导到概括出加法结合定律,教会了学生的认知方法。题组为:(69+172)+28、(207+155)+145,69+(172+28)、207+(155+145)。

  三、从具体练*应用中启发学生体会定律优越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并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感知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于计算的简便之处。如何让学生感知?执教者通过对填空题的抢答:204+57=57+□、(45+36)+64=45+(□+□)、57+65+135=57+(□+□)、23+46+77+54=(□+□)+(□+□)及对题目74+102+98你认为怎样计算方便,把学生引入了如何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领域,这个引入不是强制的,而是学生自觉获得的需要,也是对新知学*价值的创生。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2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有限个例证明让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根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本课的`教学设计朴实,概括为以下几点:

  1、准确定位,提高课堂效率。本班学生对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及减法的性质已熟练掌握,并能正确运用于加、减简便计算,根据这一认知和技能水*,教学中不以复*铺垫旧知来实现知识迁移,而直截了当引放新课的情境,提高了40分钟的课堂效率。

  2、实现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新知识的愿望。教学情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的,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通过童话故事的情境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小数加减简便算法的探索活动,融入新知识的学*中。

  3、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构建数学模型。结合学生原来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成为数学学*的主人。在学生独立自行计算,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从不同的算法中比较、悟出整数加法定律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通过情境中特设计的两道都能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例题,使学生在有限个例证中证实了初步构建的数学模型,懂得能否凑成整数是判断小数加减算式能不能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3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内容是小学六年制数学第八册课本116页例5以及相应的*题,学*的是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分为三类:

  (1)知识目标: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的,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运用简单的多媒体,创设贴*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1、竞赛。考虑到下午学生的情绪可能较低落,加上本课属于计算课,本身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为此本人临时改变教学计划,把口算题改为小组竞赛,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2、自主探究学*的方法。教学时,我创设了圆圆买文具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帮助她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被信任、能做事情的快乐,不仅实现了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而且让学生享受到助人的乐趣。计算时让学生自行探究,从比较中得到简便算法,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本人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口算比赛。

  目的:检查学生的计算情况,同时从中引出定律,为新课作铺垫。口算也叫心算,它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大脑思维记忆直接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学生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断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课前两三分钟的口算,我几乎每课必用,不知在座认同吗?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学生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课堂练*。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出示三组学具,分别有三件、四件、五件,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总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概括简算的步骤。

  当学生学完新知,让学生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结构的学*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惯。

  5、拓展练*。

  包括两个小题。

  (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学生学**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学生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

  (2)、开放题。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

  《新课标》指出:必须让每个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数学的内容必须来自于学生的实际背景,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模型。

  本课的教学从胆抛弃教材那枯燥无味的数字,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提炼出数学知识,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教学时,教师利用旧知进行迁移,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但开放题时,对于5.38-1.66-时,括号里的数有的学生填1.66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为何填1.66不能达到简便计算,引导时可以留点时间让学生先进行试算一下,学生便可以较清楚地发现:1.66与1.66不能凑成整数,从而解决这个难点。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4

  在备课时,我原本以为这是一节比较简单的内容,四年级时学生就学*了整数以及小数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而此节课只是将这些运算定律迁移到分数的加减运算当中。但是在今天课堂上却出现了很多波折。

  课始,我从复*整数及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及应用入手的,想让学生能从复*中回忆旧知,为学生学*新知做好铺垫。我先出示三道题: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④(0.5+1.6)+8.4=0.5+(1.6+8.4)请学生抢答,然后说出简算的依据。但我发现,很多同学能用字母把运算定律表示出来,就是用语言表达不了。我想,可能是*时的语言训练不够,在教学过程当中,尽量让学生多说,鼓励说,提示说。开放性的教学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正真成曾学*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公式复*完后,我给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些字母是表示分数,这些定律还适合吗?接下来由学生自主举例证明。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是直接从左边等于右边再计算。她们完全不知道怎样是证明。最后,我只好引导大家一起证明加法交换律在分数的计算中适合,并说明证明的方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去做。曾记得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只有基础牢固了,学*方法到位了,才能更大地培养学生的学*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另外,虽然题目设计有层次,但出题样式可以更多。在现在的计算当中,不一定每一个题目都能进行简便运算,而且根据很多学生*时计算*惯来看,他们宁愿按部就班地计算也不去观察怎样计算可以更简便。所以,在*时的教学当中,多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能简算的就简算,这样逐步培养数感,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5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等等。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我追问道:为什么?(生答: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

  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2、对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看法

  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延续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出等式;再给出两组式子,通过计算得到也能用等于号连接;然后学生自己举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加数位置没有改变,运算顺序改变了,和没变。这样的教学显得顺畅,但是新意不够,学生投入的激情不够。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实用五份(扩展3)

——《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1

  加法运算定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加法及验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认识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具体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激发学生主动学*的需要,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2、引导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学生虽然在此前的学*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感性的认识,为新知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节课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学生自己的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中,两个运算定律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应该让学生多举些例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例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全班交流时,可以让学生具体说说他们所举的例子。其中,对于直接写等式的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甄别,使学生形成合理、科学的验证方法。

  还应更强调本课难点,如结合律等号两边的加数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位置和运算顺序;结合律的特点是运用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把两个加数结合起来先算、让学生在课堂上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巩固,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2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综合运用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我讲的第一节课,课前虽然做了很多准备,但是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够充分,做教案和课件时所想到的情况远远不足以应对同学们课上所做的反应,比如一道题的解法,我准备三种,但是学生就可能想出十种、二十种,甚至更多。这就需要我在课上随时注意捕捉同学们的想法并理解和解决引导。虽然上课时我并不紧张,但是在应对同学们的种种想法解题思路时还是很局促。在讲到这节课的重点:计算李叔叔骑行总路程时,需要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这里我只讲到了原式之后的第一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第二步四个加数两两结合,最后得出结果比按步骤计算要简便,却没有想到同学们早已经把四个数按原来顺序相加的原式省略掉了,直接就是交换位置之后两两结合的式子了。直接导致这样讲定律的运用时就不知如何下手,很是被动。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一定会注意将课前的准备工作做的很细致才行,方方面面要想到。尤其注意跟随一些接受能力比较快的学生的方式用比较“方便”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进而注意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引导他们;还要注意不能忽视部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同学,其实讲课大部分时间是要将给他们的,只要他们能接受,能听懂,那么这堂课就差不多达到目标了。

  课堂刚开始同学们非常积极,可能因为本身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对于同学们来说都不是很困难,掌握的比较好,所以会很乐意来展示自己的学*成果;也可能大家对于我这个新来的老师比较好奇,课上想表现自己,所以还比较活跃。但是毕竟小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在课堂进行一段时间后就不再像开始那样气氛活跃了,仅仅是一部分*时一贯活跃的同学继续对我提出的问题积极回应做答,其他同学不再积极,甚至可能开小差了。对于集中同学们注意力这个问题,以后应该及时注意同学们的反应,适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强调一下注意听讲,比一比谁坐的好,谁反应快哪一个小组领先等等方法来吸引同学注意力;也可以通过表扬做的好的同学来激励其他同学,多鼓励少批评。

  经验还需慢慢摸索,逐步积累,每堂课都可能暴露出问题。我一定会在以后的课堂上注意这些问题,争取讲好每一节课,让每个学生都学会。

  我觉得王春风第一次讲课还是不错的,能分析自己的不足和自己以后注意的问题,老师能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扑捉信息引导,甚至纠正或利用学生的错误来完成重难点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实*老师开始不可能做得很好,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3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内容是小学六年制数学第八册课本116页例5以及相应的*题,学*的是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分为三类:

  (1)知识目标: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的,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运用简单的多媒体,创设贴*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1、竞赛。考虑到下午学生的情绪可能较低落,加上本课属于计算课,本身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为此本人临时改变教学计划,把口算题改为小组竞赛,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2、自主探究学*的方法。教学时,我创设了圆圆买文具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帮助她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被信任、能做事情的快乐,不仅实现了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而且让学生享受到助人的乐趣。计算时让学生自行探究,从比较中得到简便算法,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本人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口算比赛。

  目的:检查学生的计算情况,同时从中引出定律,为新课作铺垫。口算也叫心算,它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大脑思维记忆直接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学生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断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课前两三分钟的口算,我几乎每课必用,不知在座认同吗?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学生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课堂练*。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出示三组学具,分别有三件、四件、五件,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总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概括简算的步骤。

  当学生学完新知,让学生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结构的学*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惯。

  5、拓展练*。

  包括两个小题。

  (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学生学**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学生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

  (2)、开放题。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

  《新课标》指出:必须让每个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数学的内容必须来自于学生的实际背景,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模型。

  本课的教学从胆抛弃教材那枯燥无味的数字,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提炼出数学知识,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教学时,教师利用旧知进行迁移,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但开放题时,对于5.38-1.66-时,括号里的数有的学生填1.66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为何填1.66不能达到简便计算,引导时可以留点时间让学生先进行试算一下,学生便可以较清楚地发现:1.66与1.66不能凑成整数,从而解决这个难点。

  《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4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等等。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我追问道:为什么?(生答: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 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2、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的看法 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延续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出等式;再给出两组式子,通过计算得到也能用等于号连接;然后学生自己举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加数位置没有改变,运算顺序改变了,和没变。这样的教学显得顺畅,但是新意不够,学生投入的激情不够。所以我们还在探索、反思是否有更好的题材与方法来教学加法结合律。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5

  对于加法的交换律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加数相加时,他们分辨不清是该交换律还是结合律了。通过本节运用课,我发现孩子们对结合律掌握得不太好。尤其是在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使用时,他们有简便的意识,却对定律的辨析不够清晰,缺少明晰的步骤。

  如:在解决115+132+118+85这一题时,学生们都知道将115+85相加、另外两个加数相加,但是他们缺少这一交换和结合的步骤,而是直接在第一步就写道200+250,还有部分同学直接在横式上加括号。这一现象表明:学生们对于简便的计算方法、加法的运算定律只是初步理解了,有简便的意识,但练*还缺少规范性。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又觉得有些矛盾: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为了让学生会用,而不是将重心盯在让学生辨别是交换律,还是结合律之上,我们都知道:会用才是目的。但是没有规范的要求,他们仅将简便的过程藏在心里,无疑显露出他们对简便运算与定律掌握不太牢固,运用时缺少足够的信心,还未能理清晰计算过程,表现力尚为缺乏。所以学生们尚需走稳每一步,看似简单的内容也得扎实的理解、熟练地运用。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实用五份(扩展4)

——《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3篇

  备课时,我原本以为这是一节比较简单的内容,前面刚学*了整数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而此节课只是将这些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的加减运算当中。但是在今天课堂上却出现了很多波折。

  课始,我从复*整数的运算定律及应用入手的,想让学生能从复*中回忆旧知,为学生学*新知做好铺垫。我先出示三道题:25+36=36+25(17+28)+72=17+(28+72)请学生抢答,然后说出简算的依据。然后告诉学生: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是一些小数计算更简便。

  然后出示0.6+7.91+3.4+0.09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运算定律的简便性。加强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的乐趣。

  另外,虽然题目设计有层次,但出题样式可以更多。在现在的计算当中,不一定每一个题目都能进行简便运算,而且根据很多学生*时计算*惯来看,他们宁愿按部就班地计算也不去观察怎样计算可以更简便。所以,在*时的教学当中,多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能简算的就简算,这样逐步培养数感,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自己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口算竞赛。

  目的:检查同学的计算情况,同时从中引出定律,为新课作铺垫。同学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时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同学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同学学*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具体做法是:让同学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同学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同学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同学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同学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同学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课堂练*。教师根据同学的实际生活背景,出示三组学具,分别有三件、四件、五件,让同学计算它们的总价。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水*,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同学的掌握情况。

  4.概括简算的步骤。当同学学完新知,让同学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同*用结构的学*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惯。

  5、拓展练*。包括两个小题。(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同学学**惯的养成,培养同学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同学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2)、开放题。为同学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同学都得到发展。

  备课时,我原本以为这是一节比较简单的内容,前面刚学*了整数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而此节课只是将这些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的加减运算当中。但是在今天课堂上却出现了很多波折。

  课始,我从复*整数的运算定律及应用入手的,想让学生能从复*中回忆旧知,为学生学*新知做好铺垫。我先出示三道题:25+36=36+25(17+28)+72=17+(28+72)请学生抢答,然后说出简算的依据。然后告诉学生: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是一些小数计算更简便。

  然后出示0.6+7.91+3.4+0.09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运算定律的简便性。加强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的乐趣。

  另外,虽然题目设计有层次,但出题样式可以更多。在现在的'计算当中,不一定每一个题目都能进行简便运算,而且根据很多学生*时计算*惯来看,他们宁愿按部就班地计算也不去观察怎样计算可以更简便。所以,在*时的教学当中,多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能简算的就简算,这样逐步培养数感,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实用五份(扩展5)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最*,有幸听了东洲小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选手俞老师执教的数学人教版教材《加法运算定律》,听后深受启发,东小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提供学生发现运算定律

  课的一开始用讲故事形式导入,既吸引学生又激发学生思考,同时又直接切入教学内容。故事为:猴妈妈给小猴子吃桃,规定早上吃4个,晚上吃3个,小猴子感觉这样吃少了。猴妈妈改变成早上吃3个,晚上吃4个,小猴子感到很高兴。老师问:小猴子占到便宜了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明确了第一种分法是3+4,第二种分法是4+3,实际上是一样多的,从而引出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7+8和8+7许多这样的例子,其结果是一样的,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并要归纳这些数学现象,并且明白这个现象的实质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二、从个别现象类推中引导学生概括运算定律

  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出示学校三个班参加冬季三项比赛的人数,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对本节课需要引入新知研究的问题“三个班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怎样计算?”让学生进行计算,根据学生多种计算算式中列出28+17+23和28+(17+23)、23+28+17和23+(28+17)等,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的新知研究从根据相同和不同之处迈向概括出了加法结合律。接着又通过一组题组让学生分组练*,通过分组练*学生体会到加法结合律的存在对计算时的简便之处,教师的教学设计目的从让学生个别现象类推到引导到概括出加法结合定律,教会了学生的认知方法。题组为:(69+172)+28、(207+155)+145,69+(172+28)、207+(155+145)。

  三、从具体练*应用中启发学生体会定律优越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并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感知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于计算的简便之处。如何让学生感知?执教者通过对填空题的抢答:204+57=57+□、(45+36)+64=45+(□+□)、57+65+135=57+(□+□)、23+46+77+54=(□+□)+(□+□)及对题目74+102+98你认为怎样计算方便,把学生引入了如何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领域,这个引入不是强制的,而是学生自觉获得的需要,也是对新知学*价值的创生。

  加法运算定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加法及验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之前的教学中,运算定律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我认为这样做学生固然能够掌握运算规律,但并没有从本质上真正理解规律。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让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去理解并掌握规律,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初步感知规律。

  教学中,结合情境引导学生列式解答问题,并抓住两个不同加法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且都能解决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得到等式。

  二、组织举出相关例子,充分展开讨论,初步提炼规律。

  请学生以上一等式为参照,再举一些有着同样现象的例子,讨论交流具有此类特征的算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种规律,初步提炼规律。

  三、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注意数学学*方法的迁移和渗透。

  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一年级学的凑十法以及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之间的联系。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困难,出现表达不够严谨或不会表达的现象,这时我没有及时补救这种生成问题。课堂语言不够精炼,重复啰嗦;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巩固,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材104页的例4以及相应的*题,学*的是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分为三类: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过程,并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德育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简单的多媒体,创设贴*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学*的方法。

  1、教学时,我创设了春季运动会的情景,通过有激励性的四项技能竞赛情境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小数加减简便算法的探索活动,融入新知识的学*中。

  2、我结合学生原来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数学学*的主人。在学生独立自行计算,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从求选手总成绩不同的算法中比较、悟出整数加法定律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通过情境中特设计的两道都能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一道不能简便计算的数据,使学生在有限个例证中证实了初步构建的数学模型,懂得能否凑成整数是判断小数加减算式能不能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

  3、练*设计层次性。课堂练*是学生学*内容的重复反应或拓展,课堂练*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本课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巩固练*、新知的应用、开放题思维训练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学*信心

  4、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如本课教学内容有数字的特殊性,如何根据学生生活创设趣味性、有效性、真实性的最佳的教学情境;计算课应怎样驾驭课堂既体现自主学*,又不枯燥乏味;在独立探索中有困难的学生应怎样及时引导和帮助,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抛砖引玉,提升自我教学能力,是我本节课的目的。教海无涯,又因本人水*有限,本课堂教学难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问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指点迷津,多多指正。

  在备课时,我原本以为这是一节比较简单的内容,四年级时学生就学*了整数以及小数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而此节课只是将这些运算定律迁移到分数的加减运算当中。但是在今天课堂上却出现了很多波折。

  课始,我从复*整数及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及应用入手的,想让学生能从复*中回忆旧知,为学生学*新知做好铺垫。我先出示三道题: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④(0.5+1.6)+8.4=0.5+(1.6+8.4)请学生抢答,然后说出简算的依据。但我发现,很多同学能用字母把运算定律表示出来,就是用语言表达不了。我想,可能是*时的语言训练不够,在教学过程当中,尽量让学生多说,鼓励说,提示说。开放性的教学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正真成曾学*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公式复*完后,我给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些字母是表示分数,这些定律还适合吗?接下来由学生自主举例证明。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是直接从左边等于右边再计算。她们完全不知道怎样是证明。最后,我只好引导大家一起证明加法交换律在分数的计算中适合,并说明证明的方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去做。曾记得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只有基础牢固了,学*方法到位了,才能更大地培养学生的学*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另外,虽然题目设计有层次,但出题样式可以更多。在现在的计算当中,不一定每一个题目都能进行简便运算,而且根据很多学生*时计算*惯来看,他们宁愿按部就班地计算也不去观察怎样计算可以更简便。所以,在*时的教学当中,多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能简算的就简算,这样逐步培养数感,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本单元是系统学*基础运算理论知识,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有了大量加法、乘法交换或结合性的经验,是学*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可以加深对加法运算定律的理解,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奠定坚实基础。

  1、重视规律发现的过程

  本节课的学*就开启了学生对四则运算规律的探究,发现一条规律并不难,但掌握发现规律的方法十分重要。所以从学*加法交换律开始,就一直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字母表示”,不断强化具体步骤,就教给学生一把发现规律奥妙的金钥匙。

  2、重视直观演示的操作

  很多教师在教学规律课的时候仅仅只是局限在规律发现的过程,而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把规律的发现建立在加法的本质上,通过线段图直观演示的操作,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规律,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形成了基本模型。

  3、充分激活已有经验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对加法进行了学*,今天就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展开研究。数学的学*是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逐步抽象到用字母来表示规律,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的进行了质的飞跃。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实用五份(扩展6)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回顾

  1.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法结合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5+56=56+□

  75+36=□+□

  78+96=□+□

  (143+63)+37=143+(□+□)

  54+(46+147)=(□+□)+147

  78+48+152=□+(□+□)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计算加法时,运用这些运算定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并为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和路线图。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从情境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指名汇报。

  预设

  生1:第四天,从A到B,要骑115km。

  生2:第五天,从B到C,要骑132km。

  生3:第六天,从C到D,要骑118km。

  生4:第七天,从D到E,要骑85km。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师: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课件出示例3。

  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提问:怎样列式呢?(生独立列式)

  (2)提问:请你算一算,想一想,怎样算简便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学生列式,师板书

  (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1)27+73(2)37+58

  73+27 58+37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投影书上的主题图,

  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让学生举例,

  如35+20=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

  同桌互说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1)口答列式:476+518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实用五份(扩展7)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实用五篇

  教学目标:

  1.建立角的概念,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符号表示法及读法;

  2.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使用量角器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乐趣与严谨,激发热爱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的大小有关。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学具: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认识角

  1.复*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选学生有代表性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有什么发现?这些图形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这些图形是角。

  2.认识角

  教师: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图形是角,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就是角的边。(多媒体展示)

  教师:我们可以用“∠”来表示角。(板书:∠)

  教师:如果给这个角编上序号1,就可以用“∠1”来表示这个角,读作“角一”。大家一起叫叫这个角的名字。

  学生读“角一”。

  教师:大家认识了“角一”,你又能叫出这个角的名字吗?

  学生:它叫“角二”。

  教师:“角一”和“角二”谁大?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学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

  师:那么怎样量角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量角的方法。(板书:角的度量)

  师: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数学工具就是量角器,课件展示量角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角器,仔细看一看,能说一说你从量角器上看到些什么吗?

  生1:量角器有很多刻度,像个半圆形。

  生2:有内外两圈刻度。

  师:有两圈刻度是为了我们量角的方便,知道这些刻度把这个半圆*均分成了多少份吗?

  生:180份。

  师:对,我们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课件出示1°,让学生认识1°,同时显示外圈数字)。

  课件出示量角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观察。

  师:刚才大家都说有两圈刻度,请同学们接着观察你们的量角器,内圈刻度是哪边开始的?

  生:从右边开始的。(显示内圈刻度和数字)

  师:现在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标准的量角器,同学们能找到有0°的刻度线吗?有几条?

  生:2条。

  师:这样的量角器就方便同学们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测量角的度数。(分别闪烁)课件展示外刻度和内刻度进行区别。

  师:现在请同学们找到90度的刻度线在哪里?(抽生上展示台演示)

  2.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师:这条标有0°的刻度线叫做0°刻度线。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刻度线,量角时,要把这条刻度线重合在角的一条边上,并且让量角器的这个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这叫做“两重合”。

  师边讲边演示,要求学生也像这样做一做。

  师:当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后,我们可以看一看角的另一边是多少度,这个角就是多少度。

  抽生试一试,量出角的度数。

  生:汇报测量的方法。

  师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生说出一点后在多媒体上出示一点)

  (1)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2)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3)角的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3.判断量角的方法对吗?课件展示,学生判断。

  三、即时练*

  1.操作时间,拓展新知

  做活动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两根纸条,将它们重合在一起,并用图钉把它们的一端钉起来,这样我们就做起了一个活动角。师生一起操作

  师:请同学们旋转其中一根硬纸条,观察一下角的大小变化。师生一起操作。

  师:从这个实验中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一下。

  师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板书)。

  2.完成书66页课堂活动第2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刚刚学的量角的方法完成书上66页第2题。

  学生操作,师巡视辅导。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115千米

  BC132千米

  CD118千米

  DE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运算定律、规律,及其后的练一练,练*十二第68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里学过的运算定律和一些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7.2+2.8 42.5 812.5 34

  1-0.8 56+44 0.50.2 10-3.7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今天,我们复*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通过复*,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过的一些运算定律和运算的规律,并能应用这些定律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学会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方法。

  二、复*运算定律及应用

  1、整理运算定律。

  (1)出示第66页表格。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板书填表)谁能用数举例并用字母式子来说明加法交换律?(根据口答板书填表)

  (2)对下面这些运算定律,大家都能这样举例和用字母表示吗?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3)提问:谁来根据字母式子,说说每个运算定律是什么意思?乘法的运算定律与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类似的地方?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不同在哪些地方?

  2、应用运算定律。

  (1)提问:运算定律有什么应用?

  指出: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根据算式里数的特点,使一些运算简便。这样,就可以又对又快地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下面就分析一些题里数的特点,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

  (2)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出简便计算的依据和为什么这样算。

  三、复*运算规律

  1、出示第66页最下面两题。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填写符号。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指名说一说每个等式表示的意思。

  2、提问:你知道减法和除法计算时,哪些情况可以应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吗?指出:计算连减或连除时,如果两个减数先加或两个除数先乘,可以用口算计算出算式的得数,就可以顺着用这两个规律使计算简便;反过来看,如果把减去两个数的和转化成连减或者除以两个数的积转化成连除来计算,能直接口算的,可以反过来用这两个规律使计算简便。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先看数的特点,再说依据什么来计算的。

  4、做练一练第3题。

  (1)做加、减式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说说怎样想的。提问:从这里的计算,你发现什么时候可以用这样的简便算法?加、减接*整十、整百数的时候用简便算法可以怎样想?指出:加上或减去接*整十、整百的数时,可以先看做整十、整日的数计算,然后根据应该加上的数,确定再加上或减去几。

  (2)做乘法式题。

  出示乘法题,让学生思考怎样算简便。指名口答,老师板书,井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综合练*

  1、说说下面题里的数有什么特点,怎样算简便。

  0.8+4.6+0.2+5.4 12.5 2.50.84

  9.6-5.7+0.4 6.31.4+3.71.4

  2599 341-103 418+297

  159+102 253-98 490352

  2、改错。

  出示练*十二第7题。让学生改在课本上。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改正,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复*了什么?通过复*你有哪些收获?指出:我们在式题计算时,要注意先看清题目,分析数据的特点。如果数据符合一些运算定律或规律,能用简便算法时.一般应用简便算法,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十二第6题后五行。

  家庭作业:练*十二第8题。

  【教学目标】

  ●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①46+()=75+()

  ②()+38=()+59

  ③24+19=()+()

  ④a+57=()+()

  (1)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①632+85=71785+632=()

  ②304+215=519215+304=()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①140+250=260+130

  ②20+70+30=70+30+20

  ③260+450=460+250

  ④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学生小结。

  练*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求:

  (1)画出线段图。

  (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①369+258+147=369+(□+147)

  ②(23+47)+56=23+(□+□)

  ③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①a+(20+9)=(a+20)+9

  ②15+(7+b)=(20+2)+b

  ③(10+20)+30+40=10+(20+30)+4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91+89+1178+46+154

  ②168+250+3285+41+15+59

  计算:480+325+75、325+480+7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

  二、新课学*

  1.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行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

  40+56=56+40。

  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由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a+b=b+a

  三、巩固练*

  练一练

  (1)59+()=()+36(2)18+25=()+()

  (3)59+()=()+36(4)59+()=()+36

  四、课堂总结

  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

  让学生自己回答。

  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回答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学*

  加法结合律

  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

  88+104+96

  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

  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教师巡视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实用五份(扩展8)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五)份

  一、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

  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和或差是整百数。

  师生游戏。

  同学们玩得真棒!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索发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4情境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用减法)

  2、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168-34

  =134(页)

  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方法三:先用总页数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最后算出

  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4、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234-66-34与234- (66+34)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如果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5、发现、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

  师: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251-30-70=251-(30+70)或154-68-54=154-54-68。

  (2)总结规律。

  ①交流讨沦: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交流后出示:a-b-c=a-(b+c)。

  6、即时练*。

  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检测评价

  1、在○里和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字。

  146-55-45=146○(45○45)

  ☆-※-△=☆○(※○△)

  624-172-328= ○( ○ )

  a-b-c=a○( ○ )

  213-○-○= ○(68○32)

  2、想一想,不改变运算顺序,谁会计算得快一些?

  (1)126-48-52 126-(48+52)

  (2)364-(153+47) 364-153-47

  (3)685-(228+272) 685-228-272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新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了减法的简便计算,知道了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五)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例1: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六、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20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独立思考,类比应用,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谁来说一说?

  (说说其意思,或字母表达式)a+b=b+a?? (a+b)+c=a+(b+c)

  2、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做什么?(验算)。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旧知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面新知的学*作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李叔叔前四天的旅程,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后四天的旅程呢?

  2、(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3、多媒体出示:例3

  4、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1)认真看教材第20页例3内容,边看边思考:

  1、列出李叔叔后四天的总行程并计算。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计算能力)

  (2)完成例3的内容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3)重点引导学生对例3出示的算法(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展示时让不同运算顺序的同学分别展示并汇报,为的是突出运用运算定律的作用)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小结: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知道,在加法计算中,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甚至整千的数,一般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灵活的运用,本环节可大胆的放手学生,让其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2、第20页做一做,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增加学生的成功欲望,激励学生的学*兴趣。)

  3、比一比

  以气球的形式呈现数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五、教学反思

  优点:

  这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足:

  1、课堂上我很少去表扬学生,有的时候连自己都觉得太*淡,该表扬激励的时候却没有说出口,让学生感受不到成功的激动。

  2、在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预期之外的情况时,灵活性不够!

  3、课堂气氛调解的不够,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来,今后我应该在激励启发方面进一步提高。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的成功与快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2) 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2、在学*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根据运算定律,在 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b)+ = +(b+c)

  125+38+75=(125+ )+38

  2、计算并验算。

  480+547 456+358 789+457

  利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0页例3情境图。

  创设情境: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将继续行驶并计划好了骑车的行程。

  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的?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你会计算吗?

  2、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5+132+118+85。

  3、组织交流。

  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

  115+132+118+85

  =247+118+85

  =365+85

  =450(千米)

  方法二: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实用五份(扩展9)

——《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汇总5篇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自己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口算竞赛。

  目的:检查同学的计算情况,同时从中引出定律,为新课作铺垫。同学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时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同学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同学学*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具体做法是:让同学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同学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同学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同学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同学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同学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课堂练*。教师根据同学的实际生活背景,出示三组学具,分别有三件、四件、五件,让同学计算它们的总价。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水*,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同学的掌握情况。

  4.概括简算的步骤。当同学学完新知,让同学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同**用结构的学*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惯。

  5、拓展练*。包括两个小题。(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同学学**惯的养成,培养同学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同学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2)、开放题。为同学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同学都得到发展。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有限个例证明让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根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本课的'教学设计朴实,概括为以下几点:

  1、准确定位,提高课堂效率。本班学生对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及减法的性质已熟练掌握,并能正确运用于加、减简便计算,根据这一认知和技能水*,教学中不以复*铺垫旧知来实现知识迁移,而直截了当引放新课的情境,提高了40分钟的课堂效率。

  2、实现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新知识的愿望。教学情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的,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通过童话故事的情境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小数加减简便算法的探索活动,融入新知识的学*中。

  3、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构建数学模型。结合学生原来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成为数学学*的主人。在学生独立自行计算,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从不同的算法中比较、悟出整数加法定律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通过情境中特设计的两道都能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例题,使学生在有限个例证中证实了初步构建的数学模型,懂得能否凑成整数是判断小数加减算式能不能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

  因为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结合我校堂构建模式要求的问题“质疑---自解----建构”这一教学模式和10+30,3+1的教学 操作模块,。我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探究学*作为最最基本的目标,这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是否亲历探索过程,是 否真正理解数学、是否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我紧紧抓住“推广”两个字进行教学,精心设计了“四巧”即“巧”引入,“巧”探究, “巧”应用,“巧”巩固。课堂上,我没有占用过多的时间去讲解,而是巧妙地点拨、引导。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学生参与的是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不是模仿书本或接受教师提供的现成结论来进行学*,而是自己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这样他们对所学的知识点就 记得快,记得牢,同时又培养了良好的学**惯,挖掘了创造潜能。

  没有完美,本课教学完成后的发现不足之一是将定律迁移的过程有些生硬不是那么完美,其二是在验证过程似乎有些单一没有说服力。于是我决定对这两方面进行改进。进行第二次设计。

  将25×95×4 125×( 17×8) 17×25+83×25 直接演变为:2.5×95×0.4 1.25×(17×8) 17×0.25+83×0.25

  四道算式直接加上小数点问学生可以怎样计算,,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学生质会质疑,这样更顺利的迁移到小数计算当中。解疑过程让学生每人举一例乘法交换律, 全班六十余人会有六十多种结果但都可以验证小数同样适用。教师还鼓励有新发现的学生。(其实不会有)。另外几种定律也是采取小组先交流再全班汇报。这样一 来突出了验证过程增强了广度。有利于学生掌握用运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感悟,利用了知识迁移是方法,使学生能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小数的计算简便,并能灵活运用地进行四则运算,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在复*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先让学生通过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回忆,熟悉运算定律在在整数运算中的运用,在利用计算比较是学生感悟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应。

  二、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首先出示几个算式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先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实际上这三组算式分别运用的是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但是这三组算式都是小数乘法,也符合吗?因此可以先让学生猜测,再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学生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确实适用。先猜测再验证是学生学*数学的最基本的办法,也是科学的世界观养成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决不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发现、验证。

  三、加强巩固,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学到了知识,然后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才是数学学*的真谛。既然发现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再运用这些定律使小数计算变得简便,这一步教学能激起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欲望。接着出示

  0.254.784 4.80.25

  0.65201 1.22.5+0.82.5

  在简算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利用旧知识迁移新知识的课,学生已经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掌握得很好,但是这些运算定律到底是否适合于小数乘法,也是这节课要探究的主要内容。因此这节课让学生先猜测,再验证,从而得到这些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然后就用得到的这个规律来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运算。本节课始终遵循着猜测验证应用的教学主线,使学生始终亲身体验参与知识的结构过程。

  在备课时,我原本以为这是一节比较简单的内容,四年级时学生就学*了整数以及小数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而此节课只是将这些运算定律迁移到分数的加减运算当中。但是在今天课堂上却出现了很多波折。

  课始,我从复*整数及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及应用入手的,想让学生能从复*中回忆旧知,为学生学*新知做好铺垫。我先出示三道题: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④(0.5+1.6)+8.4=0.5+(1.6+8.4)请学生抢答,然后说出简算的依据。但我发现,很多同学能用字母把运算定律表示出来,就是用语言表达不了。我想,可能是*时的语言训练不够,在教学过程当中,尽量让学生多说,鼓励说,提示说。开放性的教学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正真成曾学*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公式复*完后,我给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些字母是表示分数,这些定律还适合吗?接下来由学生自主举例证明。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是直接从左边等于右边再计算。她们完全不知道怎样是证明。最后,我只好引导大家一起证明加法交换律在分数的计算中适合,并说明证明的方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去做。曾记得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只有基础牢固了,学*方法到位了,才能更大地培养学生的学*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另外,虽然题目设计有层次,但出题样式可以更多。在现在的计算当中,不一定每一个题目都能进行简便运算,而且根据很多学生*时计算*惯来看,他们宁愿按部就班地计算也不去观察怎样计算可以更简便。所以,在*时的教学当中,多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能简算的就简算,这样逐步培养数感,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