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1

  今天上了《阿里山纪行》一课,不甚满意。现列举十大败笔:

  1、导语不熟练,不能做到目视前方。

  2、第一个问题应该齐答。顺势引出的课文结构和开头、结尾的特点应该有更明晰的思路。

  3、第三个问题处理仓促又费时,需要找合理引导学生的方法。还有,对于学生回答的内容缺乏必要的点拨,原因在于备课不够充分,对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没有准确的预测,如“青苔”“林区”,教师没有架好桥梁而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另外,这是板书的内容,可以不必展示幻灯片。

  4、第四个问题神木的涵义理解很表面,忘了挖掘到其深层的意义。

  5、第五个问题赏析语言时,缺乏一个规范的回答模式,如“我欣赏______________(句子),因为它用_____________(方法)_______________(好处)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或感情)”。缺乏一个朗读的提示或指导,以第五段为例,如“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要轻柔,“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禅的世界”形容词要读出重音,语速要慢,如“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要读出喜爱之情。缺乏一个恰当丰富的激励性的评价。

  当然,语言的特点音乐美和情韵美也有硬塞之嫌。

  6、导学归纳在“我欣赏了……”一部分关于五“美”教师有不必要的重复,“我学会了……”一部分除了移步换景、融情于景之外,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特征也是非常必要的。

  7、反馈训练时间不够,没有起到练*的作用。

  8、临*下课,心理素质太差而语无伦次。

  9、不停地为完成任务赶时间,凝固了思维,漠然了表情。

  10、没有真正融情于课堂,这是最大的失败。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2

  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类散文,也是现代美学家吴功正的一篇美文。教*本课时我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学*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二、品味本文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后,做了以下总结:

  比较好的地方是:

  一、结合本文特点,在目标一中设计了导游角色扮演版块。请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今天游览的路线安排,理清本文的思路。课前把导游介绍行程的题目布置给学生预*,学生对课文心中有数了,介绍起来才会更生动。所以这个目标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很容易完成了。

  二、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三、作为一篇游记,本文语言优美。我要求学生在书上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认为精彩的语句,做赏析批注。

  四、以从《阿里山纪行》这篇课文中学到什么做为小结,既能很好地让学生回顾了课文,又锻炼了学生的小结能力。

  五、拓展作业以“我的校园”为题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学以致用。

  不足的地方有:

  1、教师的教学语言欠准确,如快速“看”课文。

  2、对语言的品味学生的参与不够。应该多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语言。

  3、对于学生回答的内容缺乏必要的点拨,原因在于备课不够充分,对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没有准确的预测,如“青苔”“林区”,教师没有架好桥梁而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4、神木的涵义理解很表面,忘了挖掘到其深层的意义。

  5、缺乏一个朗读的提示或指导,以第五段为例,如“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要轻柔,“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禅的世界”形容词要读出重音,语速要慢,如“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要读出喜爱之情。

  6、缺乏一个恰当丰富的激励性的评价。

  7、反馈训练时间不够,没有起到练*的作用。

  8、没有真正融情于课堂。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3

  听了老师的网络课《阿里山纪行》,感受最深的是她丰厚的知识底蕴、环环紧扣的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和整节课中所弥漫散发出来的浓浓的文学韵味。她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透露出对学生人性的关怀,体现出对教材准确的把握。总体来说,这节课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体会作者渴望*人民情谊相融的愿望。

  二、巧妙地运用学生熟悉的歌曲来解决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赏析富有音乐性的语言。翟老师的方法是: 先让学生唱三种不同曲调的歌,体会歌曲不同的节奏美,再将歌曲与文字进行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规律,最后再分析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通过比较与阅读,既体会了文章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还加深了对课文作者“渴望*人民情谊相融的愿望”的理解。

  三、站的制作,较好地呈现了学*内容,比较实用。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开放、交互、共享的*台,使学生能方便地利用这些资源。其中“阅读指津”、“跳读美文”、“品析美文”、“我展我才”、“百家争鸣”、“与我联系”等栏目的设置创设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协作学*、主动学*的教学环境。

  四、课堂各个环节中都体现出对学生学*方法的重视。鉴于学生很少上这种形式的网络课,老师导入本课后,便介绍网站所设栏目及其内容,给与学生方法上的指示。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进行学*;接着分成小组讨论归纳并汇报如何阅读写景类的文章的方法;在难点的突破阶段,教师不断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比较、练读,以达到体会文章语言音乐美和情韵美的目的。

  五、阅读设计科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教师由一开始带学生欣赏阿里山的图画美,到中间引导学生欣赏文章语言的音乐美,最后再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情感美,环环紧扣,且都牵动了对文章的整体阅读,呈现出板块阅读的科学性、层次性。

  由于网络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本节课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1、采用 “听”“说”“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本来是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的,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前面教学板块所占时间较多,后面显得很紧张,造成“百家争鸣”、“与我联系”这两个凸显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重要板块没有落到实处,削弱了课堂效果,没有充分发挥网络课交互、开放、共享的特点。

  2、从整节课看,由于教师主控较多,使得学生按部就班的线性学*略显多一些。

  3、网络技术上在某些环节还可以更优化些。比如播放的阿里山的迷人风光等图片不清晰。

  4、《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移步换景的手法在课堂教学中虽不是重点,但不做梳理,听课者脑中就形不成整体感。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阿里山迷人风光的同时,可以对移步换景的手法加以强调。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4

今天上了《阿里山纪行》一课,不甚满意。现列举十大败笔:

  1、导语不熟练,不能做到目视前方。

  2、第一个问题应该齐答。顺势引出的课文结构和开头、结尾的特点应该有更明晰的思路。

  3、第三个问题处理仓促又费时,需要找合理引导学生的方法。还有,对于学生回答的内容缺乏必要的点拨,原因在于备课不够充分,对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没有准确的预测,如“青苔”“林区”,教师没有架好桥梁而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另外,这是板书的内容,可以不必展示幻灯片。

  4、第四个问题神木的涵义理解很表面,忘了挖掘到其深层的意义。

  5、第五个问题赏析语言时,

  缺乏一个规范的回答模式,如“我欣赏______________(句子),因为它用_____________(方法)_______________(好处)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或感情)”。

  缺乏一个朗读的提示或指导,以第五段为例,如“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要轻柔,“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禅的世界”形容词要读出重音,语速要慢,如“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要读出喜爱之情。

  缺乏一个恰当丰富的激励性的评价。

  当然,语言的特点音乐美和情韵美也有硬塞之嫌。

  6、导学归纳在“我欣赏了……”一部分关于五“美”教师有不必要的重复,“我学会了……”一部分除了移步换景、融情于景之外,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特征也是非常必要的。

  7、反馈训练时间不够,没有起到练*的作用。

  8、临*下课,心理素质太差而语无伦次。

  9、不停地为完成任务赶时间,凝固了思维,漠然了表情。

  10、没有真正融情于课堂,这是最大的失败。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5

  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类散文,也是现代美学家吴功正的一篇美文。教*本课时我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学*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二、品味本文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后,做了以下总结:

  比较好的地方是:

  一、结合本文特点,在目标一中设计了导游角色扮演版块。请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今天游览的路线安排,理清本文的思路。课前把导游介绍行程的题目布置给学生预*,学生对课文心中有数了,介绍起来才会更生动。所以这个目标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很容易完成了。

  二、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三、作为一篇游记,本文语言优美。我要求学生在书上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认为精彩的语句,做赏析批注。

  四、以从《阿里山纪行》这篇课文中学到什么做为小结,既能很好地让学生回顾了课文,又锻炼了学生的小结能力。

  五、拓展作业以“我的校园”为题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学以致用 。

  不足的地方有:

  1、教师的教学语言欠准确,如快速“看”课文。

  2、对语言的品味学生的参与不够。应该多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语言。

  3、对于学生回答的内容缺乏必要的点拨,原因在于备课不够充分,对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没有准确的预测,如“青苔”“林区”,教师没有架好桥梁而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4、神木的涵义理解很表面,忘了挖掘到其深层的意义。

  5、缺乏一个朗读的提示或指导,以第五段为例,如“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要轻柔,“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禅的世界”形容词要读出重音,语速要慢,如“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要读出喜爱之情。

  6、缺乏一个恰当丰富的激励性的评价。

  7、反馈训练时间不够,没有起到练*的作用。

  8、没有真正融情于课堂。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1

  今天上了《阿里山纪行》一课,不甚满意。现列举十大败笔:

  1、导语不熟练,不能做到目视前方。

  2、第一个问题应该齐答。顺势引出的课文结构和开头、结尾的特点应该有更明晰的思路。

  3、第三个问题处理仓促又费时,需要找合理引导学生的方法。还有,对于学生回答的内容缺乏必要的点拨,原因在于备课不够充分,对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没有准确的预测,如“青苔”“林区”,教师没有架好桥梁而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另外,这是板书的内容,可以不必展示幻灯片。

  4、第四个问题神木的涵义理解很表面,忘了挖掘到其深层的意义。

  5、第五个问题赏析语言时,缺乏一个规范的回答模式,如“我欣赏______________(句子),因为它用_____________(方法)_______________(好处)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或感情)”。缺乏一个朗读的提示或指导,以第五段为例,如“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要轻柔,“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禅的世界”形容词要读出重音,语速要慢,如“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要读出喜爱之情。缺乏一个恰当丰富的激励性的评价。

  当然,语言的特点音乐美和情韵美也有硬塞之嫌。

  6、导学归纳在“我欣赏了……”一部分关于五“美”教师有不必要的重复,“我学会了……”一部分除了移步换景、融情于景之外,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特征也是非常必要的。

  7、反馈训练时间不够,没有起到练*的作用。

  8、临*下课,心理素质太差而语无伦次。

  9、不停地为完成任务赶时间,凝固了思维,漠然了表情。

  10、没有真正融情于课堂,这是最大的失败。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2

  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类散文,也是现代美学家吴功正的一篇美文。教*本课时我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学*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二、品味本文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后,做了以下总结:

  比较好的地方是:

  一、结合本文特点,在目标一中设计了导游角色扮演版块。请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今天游览的路线安排,理清本文的思路。课前把导游介绍行程的题目布置给学生预*,学生对课文心中有数了,介绍起来才会更生动。所以这个目标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很容易完成了。

  二、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三、作为一篇游记,本文语言优美。我要求学生在书上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认为精彩的语句,做赏析批注。

  四、以从《阿里山纪行》这篇课文中学到什么做为小结,既能很好地让学生回顾了课文,又锻炼了学生的小结能力。

  五、拓展作业以“我的校园”为题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学以致用。

  不足的地方有:

  1、教师的教学语言欠准确,如快速“看”课文。

  2、对语言的品味学生的参与不够。应该多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语言。

  3、对于学生回答的内容缺乏必要的点拨,原因在于备课不够充分,对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没有准确的预测,如“青苔”“林区”,教师没有架好桥梁而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4、神木的涵义理解很表面,忘了挖掘到其深层的意义。

  5、缺乏一个朗读的提示或指导,以第五段为例,如“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要轻柔,“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禅的世界”形容词要读出重音,语速要慢,如“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要读出喜爱之情。

  6、缺乏一个恰当丰富的激励性的评价。

  7、反馈训练时间不够,没有起到练*的作用。

  8、没有真正融情于课堂。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3

  听了老师的网络课《阿里山纪行》,感受最深的是她丰厚的知识底蕴、环环紧扣的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和整节课中所弥漫散发出来的浓浓的文学韵味。她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透露出对学生人性的关怀,体现出对教材准确的把握。总体来说,这节课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体会作者渴望*人民情谊相融的愿望。

  二、巧妙地运用学生熟悉的歌曲来解决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赏析富有音乐性的语言。翟老师的方法是: 先让学生唱三种不同曲调的歌,体会歌曲不同的节奏美,再将歌曲与文字进行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规律,最后再分析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通过比较与阅读,既体会了文章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还加深了对课文作者“渴望*人民情谊相融的愿望”的理解。

  三、站的制作,较好地呈现了学*内容,比较实用。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开放、交互、共享的*台,使学生能方便地利用这些资源。其中“阅读指津”、“跳读美文”、“品析美文”、“我展我才”、“百家争鸣”、“与我联系”等栏目的设置创设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协作学*、主动学*的教学环境。

  四、课堂各个环节中都体现出对学生学*方法的重视。鉴于学生很少上这种形式的网络课,老师导入本课后,便介绍网站所设栏目及其内容,给与学生方法上的指示。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进行学*;接着分成小组讨论归纳并汇报如何阅读写景类的文章的方法;在难点的突破阶段,教师不断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比较、练读,以达到体会文章语言音乐美和情韵美的目的。

  五、阅读设计科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教师由一开始带学生欣赏阿里山的图画美,到中间引导学生欣赏文章语言的音乐美,最后再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情感美,环环紧扣,且都牵动了对文章的整体阅读,呈现出板块阅读的科学性、层次性。

  由于网络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本节课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1、采用 “听”“说”“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本来是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的,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前面教学板块所占时间较多,后面显得很紧张,造成“百家争鸣”、“与我联系”这两个凸显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重要板块没有落到实处,削弱了课堂效果,没有充分发挥网络课交互、开放、共享的特点。

  2、从整节课看,由于教师主控较多,使得学生按部就班的线性学*略显多一些。

  3、网络技术上在某些环节还可以更优化些。比如播放的阿里山的迷人风光等图片不清晰。

  4、《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移步换景的手法在课堂教学中虽不是重点,但不做梳理,听课者脑中就形不成整体感。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阿里山迷人风光的同时,可以对移步换景的手法加以强调。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4

今天上了《阿里山纪行》一课,不甚满意。现列举十大败笔:

  1、导语不熟练,不能做到目视前方。

  2、第一个问题应该齐答。顺势引出的课文结构和开头、结尾的特点应该有更明晰的思路。

  3、第三个问题处理仓促又费时,需要找合理引导学生的方法。还有,对于学生回答的内容缺乏必要的点拨,原因在于备课不够充分,对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没有准确的预测,如“青苔”“林区”,教师没有架好桥梁而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另外,这是板书的内容,可以不必展示幻灯片。

  4、第四个问题神木的涵义理解很表面,忘了挖掘到其深层的意义。

  5、第五个问题赏析语言时,

  缺乏一个规范的回答模式,如“我欣赏______________(句子),因为它用_____________(方法)_______________(好处)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或感情)”。

  缺乏一个朗读的提示或指导,以第五段为例,如“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要轻柔,“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禅的世界”形容词要读出重音,语速要慢,如“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要读出喜爱之情。

  缺乏一个恰当丰富的激励性的评价。

  当然,语言的特点音乐美和情韵美也有硬塞之嫌。

  6、导学归纳在“我欣赏了……”一部分关于五“美”教师有不必要的重复,“我学会了……”一部分除了移步换景、融情于景之外,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特征也是非常必要的。

  7、反馈训练时间不够,没有起到练*的作用。

  8、临*下课,心理素质太差而语无伦次。

  9、不停地为完成任务赶时间,凝固了思维,漠然了表情。

  10、没有真正融情于课堂,这是最大的失败。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5

  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类散文,也是现代美学家吴功正的一篇美文。教*本课时我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学*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二、品味本文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后,做了以下总结:

  比较好的地方是:

  一、结合本文特点,在目标一中设计了导游角色扮演版块。请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今天游览的路线安排,理清本文的思路。课前把导游介绍行程的题目布置给学生预*,学生对课文心中有数了,介绍起来才会更生动。所以这个目标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很容易完成了。

  二、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三、作为一篇游记,本文语言优美。我要求学生在书上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认为精彩的语句,做赏析批注。

  四、以从《阿里山纪行》这篇课文中学到什么做为小结,既能很好地让学生回顾了课文,又锻炼了学生的小结能力。

  五、拓展作业以“我的校园”为题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学以致用 。

  不足的地方有:

  1、教师的教学语言欠准确,如快速“看”课文。

  2、对语言的品味学生的参与不够。应该多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语言。

  3、对于学生回答的内容缺乏必要的点拨,原因在于备课不够充分,对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没有准确的预测,如“青苔”“林区”,教师没有架好桥梁而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4、神木的涵义理解很表面,忘了挖掘到其深层的意义。

  5、缺乏一个朗读的提示或指导,以第五段为例,如“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要轻柔,“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禅的世界”形容词要读出重音,语速要慢,如“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要读出喜爱之情。

  6、缺乏一个恰当丰富的激励性的评价。

  7、反馈训练时间不够,没有起到练*的作用。

  8、没有真正融情于课堂。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山行》教学反思3篇

  甘溪中心校 王维

  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指导书写

  1.上节课,我们学*了一首古诗,叫——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要学*另外一首古诗——山行。

  2.简介作者,并让学生回顾杜牧写过的古诗。

  3.指导书写:于、枫。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3.齐读全诗。

  三、听看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看视频情境动画配诗歌朗诵,边听边看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指名说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提出问题。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重点体会“斜”“生出”,理解诗意。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思考: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师生齐读。

  ②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理解诗意。

  ③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④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板书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巧妙的采用绘画方式,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体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动手绘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今天教学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它以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炼的语言而流传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意境,这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的前提,必须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古诗,烂熟于心以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那么诗中的意境自然而然会在脑海中浮现。所以,我对本次课文教学的安排首先是这样的:

  一、熟读古诗,读中体会。

  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你是怎么理解的就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然后,再让学生听范读,学生从老师的朗读和课文录音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听到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标出来,再模仿范读的节奏反复读诗,直到熟读成诵。学生通过熟读,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再进行个别难懂字词的理解。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台湾阿里山导游词 (菁华5篇)

  从有常茶园上阿里山的时候,已是上午10点50分了。阿里山海拔约2216米,坐大巴上阿里山需一个多小时,全是盘山公路,颠簸是难免的。导游说,从山下到山上温差大,还得带上外套。主要问题是对晕车的人来说,要上一趟山就很困难。于是,出发前,导游征求大家的意见,对不上山的人则还需签一个协议类的文书,表明是自愿放弃游这一景点的。最终有兴致上山的只有13人,其他人因晕车、不想爬山等原因自愿留在了山下。

  大巴车开始在山路上盘旋起来,不停地起伏摇晃,让人不敢离开座位。导游反复对我们说,开车的师傅是最棒的,言下之意,一方面向让我们放心坐车,另一方面也是对师傅的鼓励。师傅年轻,稳重,那技术还真没得说。不过想上山的我们,并没有被难行的山路所吓倒,大家一边看着车载电视《张学良》,聆听那一段历史,一边谈笑着,看着沿途的风景,好像没有感到有何不适。车向上走着,山峰相错,雄姿巍然,山坡上摈榔树、修竹连成一片,使阿里山充满着勃勃生机。看着阿里山的美景,我不想错过,顾不得东转西上的摇摇晃晃,还是拿起相机对着窗外的风景不停地按下快门,收藏着青山、茂林和野趣天热的美景时不时地为大自然的造化惊奇、叫好。

  不知转过了多少弯,爬过了多少坡,只觉车越往上走天越蓝。挺拔的山峰、茂密的森林,还有沿途的翠绿的茶树,都有一种想让我下车去走一走的冲动。其实,对于阿里山的感知,最早还是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首流行歌《高山青》,那让人耳熟能详的歌词莫过于“高山青,涧水长,阿里山的姑娘美于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也因为这首歌,激发了我们对阿里山的向往。之前,导游曾介绍说,阿里山的姑娘是否美如水,那是仁者见仁了。但上了阿里山,那里的小火车、云海、日出、晚霞、森林(神木)“五奇”才是阿里山真正的美之所在。当然,只有住在山上才能看到这“五奇”景观。我们这次能够看到几奇呢?

  大巴终于开到了山顶,这时,已到中午,蓝蓝的天空如洗过一般。明媚的阳光照射到山的每个角落,似乎也格外青睐我们这些来自大陆的游客,站在山上,迎面扑来的是清新的空气和微微的凉意,而艳阳却带给了我们一丝温暖。步行了一段路程,在一个路边树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作:“阿里山空气品质净区”。并标识了禁行的车辆及处罚的要求。穿过阿里山森林游乐区的门牌,导游阿凤领我们到了一个空场地,让我们稍等一下,她则去为我们联系安排就餐的事去了。到山上来的游客很多,而餐馆有限,就只能轮着进餐了。约莫过了半小时,在肚子开始咕咕叫的时候,终于轮到我们进餐了。也许与登上高山有关吧,那一顿好像吃得特别香。午饭后,我们将乘坐阿里山特有的小火车去看森林里的各种神木。

  阿里山火车站就建在高山下,候车室全是用木材建筑的,连地板也是木质的,广场上还有几座木雕,造型也很精美。走进站台,火车轨道交错向深山里延伸着。1点时分,火车进站了,红色的车头,看上去很娇小,七八节车厢在这时格外醒目。我们坐在最后一节车厢,相对的两排座椅,就如公交车一样,中间是宽宽的通道,可以站人的。这会进山的人可能不多,坐在里面就很宽松了。1点10分,火车启动了,沿途尽是高大的树木,各种植被十分繁茂。经过7分钟车程,火车抵达神木观赏区。下车便看到成片的参天大树,挺拔而葱翠。导游先带我们观赏了放到在铁路旁的一棵千年神树,被称为“阿里山神木遗迹”。倒放在地上的神木看上去很粗壮,约有一人高,树木全裂开了,形成空洞,有些地方已腐坏。在横躺的神木旁立有一块宣传牌,上面用中、日、英文字分别对神木作了简介:“西元(公元)1920__年11月,日治时期发现红桧巨木,树高50公尺,胸高周围25公尺,推测树龄3020__年以上,敬之为神木。1920__年阿里山森林铁路全线通车,其中阿里山神木与行驶而过的`森林小火车之景象几乎就是阿里山的精神之象征,并成为闻名中外的台湾地标。”据称,1953年这棵神木遭受雷击元气大伤。1956年6月7日,再遭雷劈,树干内起火,神木终至焚烧身亡。1997年6月,因山区持续暴雨,神木因水份负荷过重及土质松动,于7月1日10时5分,终至不堪崩裂。其中三分之一树身倾倒在铁路上,另三分之二仍留在原地。1998年6月,在台湾各界对神木不舍的目光聚焦下,当局对神木的安放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后,进行了最终放到,让神木回归大自然怀抱。当日并在原地种植红桧树苗,以传承象征阿里山神木生生不息之精神。听完这神奇的故事,加深了我对阿里山神木的了解,让我对眼前这棵躺倒的神木肃然起敬,更为台湾人民崇尚大自然、保护物种的精神所感动。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天早上我们将要欣赏的是阿里山的日出云海。阿里山的日出闻名中外,多年来,为数众多的游客,不辞早起,摸黑上路,只为等待光芒乍现与太阳蹦出的顷刻喜悦。“阿里山云海”为台湾八景之一,其云层翻腾,波诡涛谲,极具神秘快感,在气候干冷的秋冬晨昏,最易见著。

  看完日出,我们将进入阿里山的森林。阿里山为台湾三大林场之一,因地形、气候的影响,森林自山下而上呈热、暖、温三带垂直分布,林相清晰可辨,资源富而不竭。 其中最显著的,要数神木了!在阿里山蓊郁俊美的大片森林中,以已逝的旧神木最负盛名,是阿里山的地标。由于其主干苍劲挺拔,枝桠突出有力,加上树型优美,一直深受世人的喜爱。然而,神木惨遭雷劈而成为枯木,取而代之的新神木群,多达20余株,树龄从数百年至数千年不等,此外,阿里山的名木尚有以奇著称的三代木、象鼻木,和仅次于旧神木的小一号神木——千岁桧、光武桧。

  阿里山素以花卉闻名,百花争艳中又以樱花称冠,早年即博得“樱都”雅号。3月中旬至4月中旬则有成片樱海怒放,称为阿里山花季。4、5月,当地特产的一叶兰及森氏杜鹃、牡丹、芍药、紫藤、金雀儿、毛地黄陆续报到,外貌像风铃成串的毛地黄,有紫、黄、白三种颜色,因造型讨喜,常引人亲*,但请游客门注意,他们其身含剧毒,碰触不得。

  好了,下面请游客朋友们自行赏花,但请您在12点之前务必回来,否则,您将欣赏不到“眠月石猴”的奇观哦!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台湾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DAVID。阿里山,台湾地区地名,是台湾地区的著名旅游风景区,阿里山位于台湾省嘉义市东方75公里,地处海拔高度为2,216米,坐标为北纬23度31分,东经120度48分,东面靠*台湾最高峰玉山。

  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阿里山和玉山山脉与玉山国家公园相邻,*均气温为摄氏10.6度,夏季*均14.3度,冬季*均气温*度。阿里山国家森林游乐区西靠嘉南*原,北界云林、南投县,南接高雄、台南县,总计面积高达1400公顷。阿里山共由十八座高山组成,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隔陈有兰溪与玉山主峰相望。群峰环绕、山峦叠翠、巨木参天。

  相传以前,有一位邹族酋长阿巴里曾只身来此打猎,满载而归后常带族人来此,为感念他便以其名为此地命名。了解真实的阿里山文化历史就应深入到阿里山邹族*落里面,在阿里山邹族的文化园区,相信可以让你更认识邹族这个英勇的原住民族。阿里山的日出、云海、晚霞、森林与高山铁路,合称阿里山五奇:阿里山铁路有7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仅存的三条高山铁路之一,途经热、暖、温、寒四带,景致迥异,搭乘火车如置身自然博物馆。

  尤其三次螺旋环绕及第一分道的Z字形爬升,更是难忘的经验;祝山是观赏日出的最佳地点,要到祝山可坐火车或从电信局旁的石板路循阶而去,穿过森林大约40分即可到达。阿里山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

  阿里山森林游乐区位于台湾省嘉义市东方75公里,地处海拔2000公尺以上,坐标为北纬23度31分,东经120度48分,东临玉山山脉与玉山公园相邻,四周高山环列,气候凉爽,*均气温为摄氏10.6度,夏季*均14.3度,冬季*均气温*度。阿里山森林游乐区西靠嘉南*原,北接云林、南投县,南接高雄、台南县,阿里山森林游乐区全部属于林班地,总计面积高达1400公顷。主峰塔山海拔二千六百多公尺,东面靠*台湾最高峰玉山。

  一般俗称的阿里山,正确的说法是阿里山由十八座大山组成,涵盖了阿里山山脉的主要山系。若以地形来说,阿里山山脉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在塔塔加鞍部以楠梓仙溪、沙里仙溪和玉山群峰区隔。阿里山又是一个绯艳绚丽的樱林。这里的樱花驰名中外,每年二月至四月列为花季,登山赏樱花的游人络绎不绝。阿里山山脉属玉山支脉,西临深谷与小塔山对峙,东有祝山、对高岳隔着陈有兰溪遥望玉山主峰,北有如削的大塔山巍立,南以万岁山、水山、石山延至玉山前峰。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台湾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DAVID。阿里山,台湾地区地名,是台湾地区的著名旅游风景区,阿里山位于台湾省嘉义市东方75公里,地处海拔高度为2,216米,坐标为北纬23度31分,东经120度48分,东面靠*台湾最高峰玉山。

  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阿里山和玉山山脉与玉山国家公园相邻,*均气温为摄氏10.6度,夏季*均14.3度,冬季*均气温*度。阿里山国家森林游乐区西靠嘉南*原,北界云林、南投县,南接高雄、台南县,总计面积高达1400公顷。阿里山共由十八座高山组成,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隔陈有兰溪与玉山主峰相望。群峰环绕、山峦叠翠、巨木参天。

  相传以前,有一位邹族酋长阿巴里曾只身来此打猎,满载而归后常带族人来此,为感念他便以其名为此地命名。了解真实的阿里山文化历史就应深入到阿里山邹族*落里面,在阿里山邹族的文化园区,相信可以让你更认识邹族这个英勇的原住民族。阿里山的日出、云海、晚霞、森林与高山铁路,合称阿里山五奇:阿里山铁路有7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仅存的三条高山铁路之一,途经热、暖、温、寒四带,景致迥异,搭乘火车如置身自然博物馆。

  尤其三次螺旋环绕及第一分道的Z字形爬升,更是难忘的经验;祝山是观赏日出的最佳地点,要到祝山可坐火车或从电信局旁的石板路循阶而去,穿过森林大约40分即可到达。阿里山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

  阿里山森林游乐区位于台湾省嘉义市东方75公里,地处海拔2000公尺以上,坐标为北纬23度31分,东经120度48分,东临玉山山脉与玉山公园相邻,四周高山环列,气候凉爽,*均气温为摄氏10.6度,夏季*均14.3度,冬季*均气温*度。阿里山森林游乐区西靠嘉南*原,北接云林、南投县,南接高雄、台南县,阿里山森林游乐区全部属于林班地,总计面积高达1400公顷。主峰塔山海拔二千六百多公尺,东面靠*台湾最高峰玉山。

  一般俗称的阿里山,正确的说法是阿里山由十八座大山组成,涵盖了阿里山山脉的主要山系。若以地形来说,阿里山山脉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在塔塔加鞍部以楠梓仙溪、沙里仙溪和玉山群峰区隔。阿里山又是一个绯艳绚丽的樱林。这里的樱花驰名中外,每年二月至四月列为花季,登山赏樱花的游人络绎不绝。阿里山山脉属玉山支脉,西临深谷与小塔山对峙,东有祝山、对高岳隔着陈有兰溪遥望玉山主峰,北有如削的大塔山巍立,南以万岁山、水山、石山延至玉山前峰。

  各位朋友好!我是导游xxx,大家可以叫我小程。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著名的旅游胜地——阿里山了,接下来的时间就让我陪伴各位一起去领略阿里山的美丽景色吧!

  阿里山的登山铁道、云海、森林、日出、樱花,被称为“阿里山五奇”。首先,我们来观赏登山铁道。阿里山的登山铁道建于1912年,呈螺旋形。铁路好像一个大弹簧圈,一半露出山坡,另一半埋在山的隧道中,往往过一座山要转几个圆圈。车既要绕山,又要钻洞,忽进忽退,十分惊险。

  再来看看云海。阿里山云海名列台湾八景之一,通常出现于晴朗天气。层层云雾波浪起伏,时而像连绵起伏的冰峰从山谷中冒出,时而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从天外滚滚而来,我们置身其间,真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瞧,森林!阿里山拥有非常丰富的森林资源,所产的是世界罕见的高级建筑木材,台湾杉、铁杉、红松、扁柏和小姬松,被称为阿里山特产“五木”。

  如果各位游客有兴致,还可以在拂晓时看看日出的壮观景象。每当夜色退去,天空呈鱼肚白,天边先现出一丝红霞,红霞慢慢变成弧形,半圆、大半圆,越来越红,越来越亮。紧接着一轮红日从云海边冉冉升起,再从山顶冒出,光芒四射,美不胜收。

  时间过得真快,一日的游程就要结束了,希望旖旎的风光能在你的脑海里留下美好的记忆。不知各位知道阿里山的樱花否?阿里山的樱花驰名中外,每年三四月间,樱花几乎开遍整个山区,姹紫嫣红,艳丽多娇,煞是迷人。欢迎朋友们届时再来此地游览!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阿里山神木导游词(精选5篇)

  阿里山森林资源丰富,尤以红桧、樱花闻名中外。错过了樱花漫天的季节,蓝天下也不见阿里山云海,而短暂的游览,更无法观日出,看晚霞……但在这片古老的森林里,我们感受了大自然的赐予,触摸到阿里山神木,阿里山的神奇尽收眼底,对我们来说已很幸运了。虽然我们看到的只是现存20棵神木的一部分,但却享受到了阿里山的自然、空气、山林、野趣,让身心受到了洗礼。不过最让人痛心的是在日本侵略台湾时期,日本殖民者疯狂砍伐掠夺阿里山的林木资源,山林里那些触目惊心的神木树墩,就是日本侵略者留下的罪证。台湾人民不会忘记这些历史,中华民族不会忘记民族的仇恨。

  沉浸在阿里山传奇的美中,不见阿里山姑娘美如水,也不再遗憾。阿里山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传承、守护了这片山林的美丽,我们才得以看到阿里山神木的生生不息,他们同山林一样美丽、伟大。离开阿里山时,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我伫立向这篇广袤的.森林,还有那些神木,行了注目礼!心里浮出的是:阿里山,今生我还能再见到你吗?

  随后,攀上石级阶梯,穿过木质栈道,我们沿山而行,观赏了更多神木。它们少则几百年,多达千余年,自然神奇地生长在这块清风明月的土地,成为台湾人民的骄傲。在海拔2128米高处,有一个福德万古树洞,多树根交合在一起,几棵新树延续着万古树的生命。往前走,被称为香林,不远处,又见神奇的象鼻木。也许是经过千年的生长延续,使裸露在外的树木逐渐长成了酷似象鼻的形状,堪称一奇。而三代木则让我们看到了树木成长的经历,它们的繁衍滋生也与人类类似,一代传承一代,老树死亡,新枝又生,世世代代为阿里山献出葱绿。再往上走,有一所香林国民小学,据说也是台湾海拔最高的学校。游人们争相在学校门前留影,因为教育才是人类的希望。顺着学校的小路,穿过一片树林,我们看到了一棵高耸的红桧树,指示牌告诉我们其树龄已达2520__年,树高45米,树胸围12。3米,被称为“香林神木”,应该是目前尚存的树龄最长的树了。在这株神木不远处,建有一树灵塔,高约20米。日本人在砍伐阿里山最珍贵的红桧后,许多伐木工人染上怪病而死,日本人认为是这些树灵在作祟,心生不安,怕这红桧被砍伐后的树灵会找上来报复,为了安佛这些树灵,便建了这座树灵塔,用以祭祀那些被砍伐的红桧。

各位团友,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台湾观光旅游,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参观阿里山,并很荣幸能和大家共度一段美好时光,祝大家游得开心,玩得尽兴!

  阿里山的日出闻名中外,多年来,为数众多的游客,不辞早起,摸黑上路,只为等待光芒乍现与太阳蹦出的顷刻喜悦。阿里山云海为台湾八景之一,其云层翻腾,波诡涛谲,极具神秘快感,在气候干冷的秋冬晨昏,最易见著。

  看完日出,我们将进入阿里山的森林。阿里山为台湾三大林场之一,因地形、气候的影响,森林自山下而上呈热、暖、温三带垂直分布,林相清晰可辨,资源富而不竭。 其中最显著的,要数神木了!在阿里山蓊郁俊美的大片森林中,以已逝的旧神木最负盛名,是阿里山的地标。由于其主干苍劲挺拔,枝桠突出有力,加上树型优美,一直深受世人的喜爱。然而,神木惨遭雷劈而成为枯木,取而代之的新神木群,多达20余株,树龄从数百年至数千年不等,此外,阿里山的名木尚有以奇著称的三代木、象鼻木,和仅次于旧神木的小一号神木千岁桧、光武桧。

  阿里山素以花卉闻名,百花争艳中又以樱花称冠,早年即博得樱都雅号。3月中旬至4月中旬则有成片樱海怒放,称为阿里山花季。4、5月,当地特产的一叶兰及森氏杜鹃、牡丹、芍药、紫藤、金雀儿、毛地黄陆续报到,外貌像风铃成串的毛地黄,有紫、黄、白三种颜色,因造型讨喜,常引人亲*,但请游客门注意,他们其身含剧毒,碰触不得。

  好,阿里山到这里就参观完了,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合作,希望这次台湾之行能给各位留下美好的回忆,不到之处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同时欢迎各位再次光临阿里山,再见!

  从有常茶园上阿里山的时候,已是上午10点50分了。阿里山海拔约2216米,坐大巴上阿里山需一个多小时,全是盘山公路,颠簸是难免的。导游说,从山下到山上温差大,还得带上外套。主要问题是对晕车的人来说,要上一趟山就很困难。于是,出发前,导游征求大家的意见,对不上山的人则还需签一个协议类的文书,表明是自愿放弃游这一景点的。最终有兴致上山的只有13人,其他人因晕车、不想爬山等原因自愿留在了山下。

  大巴车开始在山路上盘旋起来,不停地起伏摇晃,让人不敢离开座位。导游反复对我们说,开车的师傅是最棒的,言下之意,一方面向让我们放心坐车,另一方面也是对师傅的鼓励。师傅年轻,稳重,那技术还真没得说。不过想上山的我们,并没有被难行的山路所吓倒,大家一边看着车载电视《张学良》,聆听那一段历史,一边谈笑着,看着沿途的风景,好像没有感到有何不适。车向上走着,山峰相错,雄姿巍然,山坡上摈榔树、修竹连成一片,使阿里山充满着勃勃生机。看着阿里山的美景,我不想错过,顾不得东转西上的摇摇晃晃,还是拿起相机对着窗外的风景不停地按下快门,收藏着青山、茂林和野趣天热的美景时不时地为大自然的造化惊奇、叫好。

  不知转过了多少弯,爬过了多少坡,只觉车越往上走天越蓝。挺拔的山峰、茂密的森林,还有沿途的翠绿的茶树,都有一种想让我下车去走一走的冲动。其实,对于阿里山的感知,最早还是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首流行歌《高山青》,那让人耳熟能详的歌词莫过于“高山青,涧水长,阿里山的姑娘美于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也因为这首歌,激发了我们对阿里山的向往。之前,导游曾介绍说,阿里山的姑娘是否美如水,那是仁者见仁了。但上了阿里山,那里的小火车、云海、日出、晚霞、森林(神木)“五奇”才是阿里山真正的美之所在。当然,只有住在山上才能看到这“五奇”景观。我们这次能够看到几奇呢?

  大巴终于开到了山顶,这时,已到中午,蓝蓝的天空如洗过一般。明媚的阳光照射到山的每个角落,似乎也格外青睐我们这些来自大陆的游客,站在山上,迎面扑来的是清新的空气和微微的凉意,而艳阳却带给了我们一丝温暖。步行了一段路程,在一个路边树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作:“阿里山空气品质净区”。并标识了禁行的.车辆及处罚的要求。穿过阿里山森林游乐区的门牌,导游阿凤领我们到了一个空场地,让我们稍等一下,她则去为我们联系安排就餐的事去了。到山上来的游客很多,而餐馆有限,就只能轮着进餐了。约莫过了半小时,在肚子开始咕咕叫的时候,终于轮到我们进餐了。也许与登上高山有关吧,那一顿好像吃得特别香。午饭后,我们将乘坐阿里山特有的小火车去看森林里的各种神木。

  阿里山火车站就建在高山下,候车室全是用木材建筑的,连地板也是木质的,广场上还有几座木雕,造型也很精美。走进站台,火车轨道交错向深山里延伸着。1点时分,火车进站了,红色的车头,看上去很娇小,七八节车厢在这时格外醒目。我们坐在最后一节车厢,相对的两排座椅,就如公交车一样,中间是宽宽的通道,可以站人的。这会进山的人可能不多,坐在里面就很宽松了。1点10分,火车启动了,沿途尽是高大的树木,各种植被十分繁茂。经过7分钟车程,火车抵达神木观赏区。下车便看到成片的参天大树,挺拔而葱翠。导游先带我们观赏了放到在铁路旁的一棵千年神树,被称为“阿里山神木遗迹”。倒放在地上的神木看上去很粗壮,约有一人高,树木全裂开了,形成空洞,有些地方已腐坏。在横躺的神木旁立有一块宣传牌,上面用中、日、英文字分别对神木作了简介:“西元(公元)1920__年11月,日治时期发现红桧巨木,树高50公尺,胸高周围25公尺,推测树龄3020__年以上,敬之为神木。1920__年阿里山森林铁路全线通车,其中阿里山神木与行驶而过的森林小火车之景象几乎就是阿里山的精神之象征,并成为闻名中外的台湾地标。”据称,1953年这棵神木遭受雷击元气大伤。1956年6月7日,再遭雷劈,树干内起火,神木终至焚烧身亡。1997年6月,因山区持续暴雨,神木因水份负荷过重及土质松动,于7月1日10时5分,终至不堪崩裂。其中三分之一树身倾倒在铁路上,另三分之二仍留在原地。1998年6月,在台湾各界对神木不舍的目光聚焦下,当局对神木的安放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后,进行了最终放到,让神木回归大自然怀抱。当日并在原地种植红桧树苗,以传承象征阿里山神木生生不息之精神。听完这神奇的故事,加深了我对阿里山神木的了解,让我对眼前这棵躺倒的神木肃然起敬,更为台湾人民崇尚大自然、保护物种的精神所感动。

  阿里山神木导游词一:

  阿里山,中国地名,是台湾省的著名旅游风景区,阿里山位于台湾省嘉义市东方75公里,地处海拔2000公尺以上,坐标为北纬23度31分,东经120度48分,东面靠*台湾最高峰玉山。阿里山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另外有同名歌曲《阿里山》。阿里山森林游乐区西靠嘉南*原,北接云林、南投县,南接高雄、台南县,阿里山森林游乐区全部属于林班地,总计面积高达1400公顷,令人流连忘返。

  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耸立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巍巍挺立,虹劲苍郁,被人们尊为“阿里山神木”。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又被称为“周公桧”,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树“世界爷”。此外还有千岁桧、同心木、三兄弟、三姐妹等奇木奇树。它们都青葱挺拔、摇曳多姿,为阿里山增添了不少魅力。

  阿里山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大类型的植被分布。阿里山森林游乐区隶属嘉义县,距离嘉义市东方约75公里,东临玉山山脉与玉山国家公园相邻,西邻嘉南*原,北界南投县。阿里山由尖仑山、祝山、对高岳山、大塔山、塔山........等十八座大山组成,总面积为39,650公顷。群山峰峦环列,形势雄伟。附*溪谷甚多,分别有北流之和社溪,西有西北流之清水溪及西南流之曾文溪等。

  阿里山神木导游词二:

  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耸立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树“世界爷”。

  一九五六年秋,树身曾遭雷击,现在上端所植之二代木,为一九六二年栽种。但遗憾的是,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因大雨而有半边倒塌。

  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异有趣的“三代木”。三代木同一根株,能枯而后荣,重复长出祖孙三代的树木,是造化的神奇安排。横倒于地的第一代枯干,树龄已逾千年,矗立的第二代只剩空壳残根,高一丈的第三代则枝繁茂盛。

  阿里山,中国地名,是台湾省的著名旅游风景区,阿里山位于台湾省嘉义市东方75公里,地处海拔2000公尺以上,坐标为北纬23度31分,东经120度48分,东面靠*台湾最高峰玉山。阿里山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

  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另外有同名歌曲《阿里山》。阿里山森林游乐区西靠嘉南*原,北接云林、南投县,南接高雄、台南县,阿里山森林游乐区全部属于林班地,总计面积高达1400公顷,令人流连忘返。

  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耸立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巍巍挺立,虹劲苍郁,被人们尊为“阿里山神木”。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又被称为“周公桧”,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树“世界爷”。此外还有千岁桧、同心木、三兄弟、三姐妹等奇木奇树。

  它们都青葱挺拔、摇曳多姿,为阿里山增添了不少魅力。 阿里山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大类型的植被分布。阿里山森林游乐区隶属嘉义县,距离嘉义市东方约75公里,东临玉山山脉与玉山国家公园相邻,西邻嘉南*原,北界南投县。阿里山由尖仑山、祝山、对高岳山、大塔山、塔山........等十八座大山组成,总面积为39,650公顷。群山峰峦环列,形势雄伟。附*溪谷甚多,分别有北流之和社溪,西有西北流之清水溪及西南流之曾文溪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