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历史

历史的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毕竟是以教学水*的提高为其归宿的,这种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带来教师自身反思水*的提高,也对教师的教学水*的提高有所裨益。让教师自觉承担起学*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具有学*的主动性和自*。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这段时间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带来的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图片准备好?” 徐世慧和马蕊琪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她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徐世慧和马蕊琪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八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历史的教学反思2

  前不久,我在本校初二年级上了一节公开课“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政治*代化的一次尝试,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它是一堂内容多、杂、难,比较棘手的课。《有效课堂教学》指出:实现学*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的创新理论,就是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重视学生学*方法的指导。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发挥学生潜能和聪明才智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兴趣为出发点设计问题。

  在本课中我力图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现活的历史,旨在诱导学生了解历史、探究历史、反思历史,特别重视情感和价值观教育。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反思和整合,构建更加科学严谨的知识体系;在教法设计上,采取学生自主探索、师生互动探讨等开放式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并尝试研究性学*。课后的实际效果基本上达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

  授课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学生的思维拓展不够,如: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讨论还不够充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比较抽象,学生反映不容易理解。现在想来,在课堂上应该不断开展对话,开发课程资源,实实在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反思,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替学生思考。

  第二,设计问题要贴*学生的实际思维。一个问题的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前提,也是进行教学研究的核心。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展示问题背景,产生认知冲突。其次,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因为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必然受到其原有经验的制约和影响,学生只有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才能积极主动地理解教育内容。在教学中我要努力研究学生边缘思维区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的能力。

历史的教学反思3

  本节课我打破了原来的教材编排体系,以色彩中东来建构知识体系,利用多媒体课件扩大地理信息来源,将世界的精彩更多地呈现给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节教学比较满意之处:

  1、以微课的形式将中东的许多元素展现在学生面前,精美的画面、饱含深情的语言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小组合作学*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本节课设计的两个小组合作问题学生讨论都很激烈,问题设计贴*学生实际,活跃了学生思维。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上很到位。比如中东战乱不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谈谈自己对于中东地区和*的设想,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阐述,每个小组的发言都感同身受,令人印象深刻。

  4、多媒体在教学中真正起到了辅助作用。中东石油的外运路线图动态出示,直观性较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脑、眼协调运用,达到良好的效果。对于中东和西亚的区别,我在图片上做闪动的效果,起到强调的作用,使学生过目不忘。把中东的范围用数学的形式表示出来,“中东=西亚—阿富汗+埃及”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中东的范围。

  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不管多么精心的设计,课后总是存在着一些遗憾,比如时间的安排上有些前紧后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积极改进。

历史的教学反思4

  《三国鼎立》一课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为了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展示自己历史知识和口才,在讲到“赤壁之战”时,请学生可以根据课外资料、教材来说说赤壁之战,学生们立即炸开了锅,都想试一试,一位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了孙权和刘备走上联合的经过,还有同学讲述了黄盖的苦肉计。教室里掌声阵阵。这时一位*常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站起来了,讲述了赤壁大战时的场景以及曹操是如何仓惶出逃的,最后总结:“安徽赤壁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古战场,有机会一定去看看”。听完后我注意到这个同学把赤壁所在地说错了,不是在安徽而是在湖北,但我不忍心泼冷水,还鼓励性的说了声“你真不错”,并没有纠正他的错误。

  下课后我仔细想,总觉得那样处理不对劲儿。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特别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充满着“你真不错”、“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扬的话语。虽然这些表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但过度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表扬给孩子带来的就完全是好处吗?我的上述处理方式,让学生接受了错误的知识。作为教师,这是一个不小的错!

  其实,学生听多了赞赏的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当学生做得不对的时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发现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对别人善意的批评、提醒,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所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中肯,公正的评价!

历史的教学反思5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3--7班的历史教学工作。通过不断深入学*以及全心投入地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科知识的教授和基本科学素质的培养,同时促进了优秀学生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前半学期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和不足,对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历史课要寓教于乐。高二的历史课难度深,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要十分扎实。

  因此我在备课时,注意史论结合,课上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和经验,同时加入许多历史背后的故事辅助教学,让学生认识历史真相,客观看待历史。与此同时,我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每一堂课都进行提问,让学生逐渐养成每天复*巩固的*惯,增强紧迫感。

  二、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带领学生共同努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知识的形成。我还介绍自己高考时的学*和生活,告诉她们我是怎样从成绩的低谷步步努力,最后考上大学的,这不仅给了他们经验,也鼓舞了他们的勇气和信心。他们经常向我请教方法和经验,与我探讨,及时向我报告学*状态和心态,我从来都是耐心、高兴的听取,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形成了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并取得了好成绩。

  三、不要放弃学*困难的学生

  我了解到很多学*差的学生是遇到了困难,他们渴望老师的帮助却又不敢,于是我分别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表示了我愿意帮助他们的心情。学生都很感激,于是我提出了一些要求,让他们分批利用课间、自*等时间来找我背书、做练*。他们*时没有养成坚持的*惯,容易忘记,于是我就经常提醒和督促他们,或者直接到班上去找他们,使他们养成了*惯,终于都能够按时找我复*,甚至一有空就来问问题,因此在段考前,他们的成绩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虽然这一学期工作很辛苦,教学任务也不轻,但我始终充满了热情、信心和爱心,在上半个学期里,我不仅收获了知识和经验,还得到了学生的爱戴和信任,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将继续鼓舞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一如既往的努力!


历史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历史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历史教学的反思 (菁华5篇)

历史教学的反思1

  我在中学从事历史教学大纲13年,使用了三个版本的历史教材,以往教材“繁,难,偏。旧。”,导致学生厌学历史,加之历史课与语文,数学课比较,处于从属地位,是“小儿科”,学校,学生都不重视历史学*,教师工作热情低,历史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考什么,教什么,一切以中考,高考的高分值为目标,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满堂灌,教师45分钟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囫囵吞枣,兴趣寡然,,死记硬背以应负考试,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在提高素质教育,强**学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怎样不负历史重任,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历史课,通过新课程培训的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目的。

  过去历史教师是典型的学者,满腹经纶,上课滔滔不绝,包得太多,讲的过细,即使偶尔提问,学生也不过是照本宣科,假模假样地充当”主体”,新课程教学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观是课程观的重点。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自主探究,解决疑难的积极性,应该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的强大内动力;教师要充当一名优秀的导演,指导课堂内的每一位演员——————学生进行精彩的表演,学生看的懂的尽量不讲,教材里能找到答案的尽量不啰嗦,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互相争论。允许百家争鸣。教师在这里应满面春风,使用以下语言:”你真棒”。”你考虑问题和有新意””你再深入想想”。教师多宽容。多肯定。学生的思想火花,每个学生都有巨大潜能,教师要独具慧眼,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每一节历史课都兴趣盎然。

  二、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操境界

  以往的历史教学,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对付一本书,实际上历史教学不但要给学生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要通过各种具体生动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播放一段与教学相关的音乐,绘制一幅形象的历史插图,摆上几样逼真的仿真文物,教师再利用历史教学内容,创造情景,声情并茂地讲读,可以极大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在<<原始的农耕生活>>时,挂出两幅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草图,摆上水稻和小米的实物,顿时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历史离我们如此*。 这哪是几千年前的东西但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培植了出来,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尊敬,自豪之情,由此而生,古老的历史焕发了青春的活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融入课堂扮演历史人物,如讲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时,我结合课文有关《论语》的学*内容。辅导学生将孔子虑心好学,诲人不倦的精神表演一下,穿上古装衣模仿古人言,绘声绘色地在课堂上表演一番,大胆的学生踊跃上台课堂气氛顿时踊跃起来,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更主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名人事迹身体力行的表演,使其在道德理想审美等方面产生了积极而健康的态度,强化了进取,开拓,爱国爱民的美好情操。

  三、设计新颖独特的练*题,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向,

  以往作为训练和测评学生学*能力的历史练*题形式单调;选择。题空。问答机械呆板。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对历史课的兴趣大减;创新思维是指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开放性的历史练*对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开动脑筋,每课课设计一至两道贴*教材,又有创意的练*题以配合课堂教学,例如:

  1。描绘山顶洞人的一天生活

  2。设计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说明它们的科学处

  3。结合诸子百家的思想,你对学校在学*纪律存在的问题向校长提建议

  4。尝试在动物骨头上刻字,再现甲骨文风采`

  开放性历史练*题的创新;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健康情操

历史教学的反思2

  本节课由上册所学朝代更替引入,承上启下,自然导入,效果较好。隋朝大运河是本课的重点,但知识点较为零散,在讲课中要注意结合地图及时总结,让学生在学中速记并强化训练。反思本课如下:

  本课主要内容:第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第二、隋朝的繁荣;第三、隋朝的大运河。“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为“隋朝的繁荣”奠定基础,探究“隋朝的繁荣原因”可先列出隋文帝改革措施和繁荣局面,启发学生找出联系,然后再联系“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这一问题解决后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原因就简单了。

  列出史实——隋炀帝下江南看琼花和书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大运河。

  评价: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大运河,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大量人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后被隋炀帝作为游乐的通道。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的意思是什么?往北可以通道河北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扬州(古时扬州亦称江都)经营运输,他的利用价值是很广的。

  1.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学*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的积极性较高,学生在自主学*的基础上既掌握了本课的主要知识点,课堂教学基本做到学生自主、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课堂达标率较高。

  2.充分挖掘教材,拓展知识,加强了热点、边缘学科知识、前后知识的联系与渗透;注重知识的总结归纳和学生的情感教育。

  3.注重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学法;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落实。三点歌谣北捉南鱼落中心记忆效果明显。

  不足之处:

  1,教学基本功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需不断锤炼、加强。

  2,课堂结构还需改进,应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引导。

  3,,学生的小组学*还需加强,尤其是自主学*的*惯和合作交流的具体分工尚需加强.

  4,由于前期记忆所占时间稍长使后期学生讨论时间稍短,造成时间安排前松后紧还需以后上课合理安排好时间。

历史教学的反思3

  勤奋出成绩是学*上的一条不变真理。

  真正的高效率教育只能是“因材施教”。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反对“以知识为中心”和没有交流、没有互动的“满堂灌”,但不是反对所有形式的“讲”。讲与不讲,不是一成不变的,问题是教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来自教学一线的真正的专家认为:课堂教学需要“讲”,也需要“不讲”,教师课堂的主导地位不能盲目削弱。一堂课的好和坏,不能单用“讲”与“不讲”来评价,而应看“五度”,即情境诱人度、活动刺激度、自主参与度、训练扎实度、建构生成度;老师是否“五有”,即有心、有情、有法、有度、有力;学生是否“三动”,即手动、口动、脑动。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单单是让学生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讲”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的时空,让学生拥有智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内容的难易和课堂的变化,适时调整讲与不讲的比例,把讲与不讲巧妙和谐地统一起来。

  老师绝对不能放弃自己适时的“讲”:在学生学*遇到困难时,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学生质疑问难时,在提问而学生不能答、指点而学生不开窍时,学生经过讨论却不得要领时,为了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深入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某一思维障碍时,突破能开启学生心智、体现教学要求的知识重难点时……这些地方老师若不讲,绝对是误人子弟。

  新课改并不是不要教师的“讲”,而是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在重点的关键处,讲在知识的概括处,讲在思维的提升处。所以,课堂上教师不是要讲得“少”,而是要讲得“精”,讲得“好”,讲得“有序”,不是就题讲题,而是要由题生发地讲,由个别到一般地讲,进而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堂没有教师精要讲授和适时点拨的课一定缺少深度,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学生理解不到、领会不深和理解错的地方,要订正甚至作必要的讲解,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总之,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讲”,让学生在有温度、广度和深度的课堂的浸染中日渐茁壮,让学生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但也要通过自己的“不讲”,给学生增加更多的自主思考、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在思想的恣肆狂涛中体验生命顿悟的喜悦。

历史教学的反思4

  踏上工作岗位多年多以来,我一直担任初中历史的教学工作,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也有得有失。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是为“应试”服务的,始终以考试为目标。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突出,很多历史教师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调动很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实际上这些都是应试教育留下的病根。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方进行的,由一定的人物“扮演”一定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一个人物是英雄,学生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是落实的很不够。而以上这些问题在我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出现。

  面对现今历史教学现状,很明显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初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其中明确规定: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完全达到《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那就从我们每一个基层历史教师做起,共同奋斗,共同努力吧!

历史教学的反思5

  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施后,新旧课程有很大差别。旧课程功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性,重视个性的发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下面分享一篇教学反思:

  一、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现代历史学*方式的运作以学*者的主动参与为先决条件。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学*历史不再是负担而是享受。课堂学*已不能满足学*的需要,课外自主安排学*。视历史老师为良师益友,产生了主动与之对话的强烈愿望。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我思考、自由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立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尊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予适当讲解和点拨,适时解疑释疑。

  例如,在学*世界*代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时候,我要学生自己了解: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找到贝多芬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的地方?课堂气氛活跃,学*兴趣浓厚。学

  二、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例如:学*七年级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的设计中就运用了“问题探究性”教学策略。

  ①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②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效果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③如何评价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和亲的历史作用?如果你是王昭君,面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的和亲请求,你是否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如果你是汉元帝呢?

  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分组活动彼此合作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例如,述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人类进程中的影响。

  把全班分成小组,每组任务明确,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经历、报告向全班介绍交流。因每个人会有各自体会,这许多体会的汇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关注学生的自主学*、独立思考,既重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过程,又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交流分享,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当然,不能把自主学*等同于放任自流的自学,为保证自主学*和合作学*的有效进行,教师要创建积极的、宽松的课堂环境,给学生更多的学*自*,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同时,由于学生的发展极不*衡,教师在合作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相互学*。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流程:“个人独立探索———小组研讨———集体交流——师生总结———质量控制———小组奖励”。

  四、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在古代世界历史教材中,讲述古埃及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有什么区别?此问题若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难理解难掌握。我们不妨让学生先分别动手书写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再比较二者异同。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用心雕塑,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体性也得到体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的学*方式是一个从教会(接受)、学会(理解)到会学(举一反三)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学*过程中参与、体验、感受,通过自主学*、合作学*、体验学*、探究性学*、研究性学*等,使学*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学会学*、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并从探究中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教师应该信任学生,**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历史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船的历史》教学反思3篇

  第一个班我按照教参和书上的步骤上,发现讲完聚焦和探索过后,做独木舟时间不够。我把这节课进行了调整。

  我上网找了很多关于船的资料,结合本单元作业设计内容。我将本课做了一些调整。

  为了激发学生对船的研究兴趣,课堂的前十分钟,我主要对本单元进行了一个大的概括。

  提问:

  你都见到过哪些船?

  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这时候学生兴趣比较高涨,每个班的学生都说了很多。

  你想做一搜船吗?

  五年级的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对这一单元感兴趣,表现出了对做船的热情。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似乎不是有很大的兴趣。我也在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内驱力?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

  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开始研究船

  引出《船的历史》这一课

  一、聚焦

  关于船,你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很多,五年级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知道很多关于船的知识。因此探索部分的讨论我换成了独自填写表格,最后全班交流。

  过渡:船是人类伟大的发明

  提问:从古至今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人们都发明过哪些船呢?

  对于船的种类学生见到很多,我特意加了一个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提醒孩子们关注船的演变,这时候大部分孩子说不出来。

  这时候视频《船的历史》

  看视频的同时,让孩子们观察从古至今船的啊些方面发展了。

  填完船的比较这一个表格,第一节课差不多就下课了。

  独木舟实验放在了第二课时,

  开课以前,对船的知识我进行了回顾,特意强调船在那些方面有了改变。世界上第一种船是独木舟,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下。

  这个实验很简单,第一个班做的时候,仅仅是做独木舟实验,孩子们没有带着问题去做,没有思考。因此做实验之前,我专门强调,你的独木舟可以载重多少,为什么?

  让孩子们观察不同形状的.独木舟,猜一猜哪一个的载重好。

  第二个小实验是比较形状不同,船的阻力不同。这个实验效果不佳,在操作上面有一些问题。这个我没有想到好的方法解决,以后老师们上课的时候我来吸取经验。

  在科学课中有不少内容与科学史相关,其中五年级科学下册的《船的历史》也是典型的科学史的内容。那遇到这样的内容我们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呢?学生又能学会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需要考虑和关注的问题。如果仅仅让教学停留在学生对教材中6艘船的排序,那教了和没教又有怎样的差别呢?教材中为什么要学生对比摇橹木船和轮船呢?这两艘船的不同不是非常明显吗?如何重点利用这两艘船的不同带领学生去总结出船的发展历程,还能让学生迁移到其他事物的发展历程呢?这便是本课的重点。

  一、知道什么?还想知道——关注船的项目式学*的项目发布

  课堂开始,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关于船已经知道的内容,这既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前概念,确定教学重难点,也能让学生充分表达,相互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关于船你还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孩子们随意表达,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进行分类,帮助孩子意识到孩子们的问题都在为后面造一艘船做准备。孩子们的问题大致可以聚焦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材料、动力、浮力、承重力……等问题。

  二、船的排序——关注事物发展历程:简单——复杂

  关于船的排序,孩子们的争议一般集中在潜艇和邮轮上。到底谁早谁晚个人觉得不是本课重点,因为教材中并未明确指出它们分别是谁,具体到某一艘,或许结论就不再适用。但有争议刚好能帮助我们借助常见的典型代表分析船的发展历程。

  借助摇橹木船和轮船对比,分析在以下方面上(体积、功能、载重量、材料、动力……)两者的不同,梳理船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发展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制作到不容易制作。至于游轮和潜艇到底谁先谁后,学生此刻会有自己的论断,有学生说潜艇在水下行驶肯定比游轮在水面行驶更容易;有学生说游轮载重量那么大,这个制作困难也是很难克服的。但是具体谁先谁后可以由学生课后继续去研究。此处最好能借助板书帮助学生梳理,感觉课堂上生成事物发展一般规律时孩子们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也正是作为课堂要教给孩子们的东西——可以迁移运用。

  教师自己需要知道更多关于船的故事和常识:世界上第一艘轮船,美国在1807发明的。 最早的潜艇是1624年荷兰人所制作的人力木制潜艇。1860年意大利发明家制造了搜装有浮沉装置的潜艇。

  三、聚焦独木舟——关注独木舟的特点,为后续船模制作提出挑战

  对于世界上的第一艘船孩子们是很感兴趣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网络信息,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为后续研究做准备。很幸运的是,在20xx年自己参加了一次夏令营,本次夏令营的主题就是船,有幸去浙江萧山的两湖博物馆去亲眼目睹了这艘世界上的第一艘独木舟。在给孩子们分享时他们格外的专注。再请孩子们想一想,8000年前古人是如何制造出了它,也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再到后面研究独木舟特点时(不稳定、载重量少),孩子们不会只发现它的缺点而忽略了古人的劳动智慧。

  我想,这样的一堂课仍然是不完美的,但是只要老师能带着思考去上,带着对教材的专研去上,总能带给孩子们更多一点吧。

  在科学课中有不少内容与科学史相关,其中五年级科学下册的《船的历史》也是典型的科学史的内容。那遇到这样的内容我们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呢?学生又能学会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需要考虑和关注的问题。如果仅仅让教学停留在学生对教材中6艘船的排序,那教了和没教又有怎样的差别呢?教材中为什么要学生对比摇橹木船和轮船呢?这两艘船的不同不是非常明显吗?如何重点利用这两艘船的不同带领学生去总结出船的发展历程,还能让学生迁移到其他事物的发展历程呢?这便是本课的重点。

  一、知道什么?还想知道——关注船的项目式学*的项目发布

  课堂开始,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关于船已经知道的内容,这既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前概念,确定教学重难点,也能让学生充分表达,相互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关于船你还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孩子们随意表达,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进行分类,帮助孩子意识到孩子们的问题都在为后面造一艘船做准备。孩子们的问题大致可以聚焦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材料、动力、浮力、承重力……等问题。

  二、船的排序——关注事物发展历程:简单——复杂

  关于船的排序,孩子们的争议一般集中在潜艇和邮轮上。到底谁早谁晚个人觉得不是本课重点,因为教材中并未明确指出它们分别是谁,具体到某一艘,或许结论就不再适用。但有争议刚好能帮助我们借助常见的典型代表分析船的发展历程。

  借助摇橹木船和轮船对比,分析在以下方面上(体积、功能、载重量、材料、动力……)两者的不同,梳理船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发展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制作到不容易制作。至于游轮和潜艇到底谁先谁后,学生此刻会有自己的论断,有学生说潜艇在水下行驶肯定比游轮在水面行驶更容易;有学生说游轮载重量那么大,这个制作困难也是很难克服的。但是具体谁先谁后可以由学生课后继续去研究。此处最好能借助板书帮助学生梳理,感觉课堂上生成事物发展一般规律时孩子们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也正是作为课堂要教给孩子们的'东西——可以迁移运用。

  教师自己需要知道更多关于船的故事和常识:世界上第一艘轮船,美国在1807发明的。 最早的潜艇是1624年荷兰人所制作的人力木制潜艇。1860年意大利发明家制造了搜装有浮沉装置的潜艇。

  三、聚焦独木舟——关注独木舟的特点,为后续船模制作提出挑战

  对于世界上的第一艘船孩子们是很感兴趣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网络信息,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为后续研究做准备。很幸运的是,在20xx年自己参加了一次夏令营,本次夏令营的主题就是船,有幸去浙江萧山的两湖博物馆去亲眼目睹了这艘世界上的第一艘独木舟。在给孩子们分享时他们格外的专注。再请孩子们想一想,8000年前古人是如何制造出了它,也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再到后面研究独木舟特点时(不稳定、载重量少),孩子们不会只发现它的缺点而忽略了古人的劳动智慧。

  我想,这样的一堂课仍然是不完美的,但是只要老师能带着思考去上,带着对教材的专研去上,总能带给孩子们更多一点吧。


历史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中学历史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第一,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主次、轻重把握不稳,

  导致在教学中面面俱到,为争取教学时间讲的过快,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我分析了一下个中原因,发现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在引导学生学*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于是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尴尬的空白,我不断地讲,“成就”了标准的“填鸭式”的教学,这样做的后果是我讲的累,学生听的也累,事倍功半。

  第二,还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面对不同历史知识水*的教改班和实验班学生,我没能制定出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这样一来,基础好的学生历史知识水*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学*起来又相当吃力,不利于他们的长足进步。

  第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也尝试着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一开始误以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到处是学生的声音,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这样做的后果是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无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自己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类似于放牛羊的牧场,盲无目的、放任自流。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好,而最终的学*效果却并不是很理想,甚至于导致学生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我得到这样的经验教训:课堂活动中需要创造积极的氛围,但是千万不能走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即要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又要动而有效。

  第四,只懂罗列史实,不会深化,突出表现在对课本知识的挖掘程度不够深。

  我在历史教学中也尝试着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历史课堂丰富多彩。我误以为历史材料越多越好,于是导致有时候课堂上仅仅是一些历史资料的堆砌。没有体系,没有系统,只是一盘散沙,甚至于我忽略了自己点拨指导者的身份,仅仅将大量的事实、材料、图片罗列。学生尽管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及自己的一些理性认识,但是至于正确与否却不得而知了。而教师忽略讲解的同时往往容易造成学生自身认知的误区,对自已形成的错误看法没有及时纠正,长此以往就无法正确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又将从何谈起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因此,我认识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下岗”,反而对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选取典型的材料,如何把握住材料与论点之间的链条,如何挖掘材料内在的灵魂等都成为更高层次教师的必备条件。简单的理念讲解只会空泛,而简单的罗列材料只会使学生变得具体而缺乏深度。所以二者如何结合,比例如何,选取的时机等都成为我日后需要探讨的问题。

  以上是我工作以来的一些心得体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求自己牢记经验教训,多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

  本周三县教研室的各位领导来校听课,并进行了座谈。通过座谈交流让自己受到很大的启发,受益匪浅,对课堂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悟读。到底要打造怎样的课堂?能否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课堂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绪飞扬,课堂就是要进行让人成为人,让人成为高尚的人的教育。我们的课堂从以下些许方面更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提升。

  1、面向全体。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这是谈教育成功与否的前提。课堂上,每一个学生是否都在我们的视野?我们是否关注了每一个学生?少数学生不能参与到学*探究环境中,不能达成目标,让面向全体的课堂教育多少有点尴尬。

  2、架构知识体系。注重搭建历史框架,拓展性的贯穿历史要素、及其线索。不要就教材谈教材,缺少整个知识的体系,缺少延伸。构建网络,注重联系。本来很完整的知识体系,人为的零碎化。一节课下来,让人有整体的感觉。

  3、全面发展。不要将课堂教育简单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以知识目标为载体呈现、落实。不要将课堂蜕变成智育课堂。

  4、加强教师的备课。从教材的广度、深度拓展。强调古今知识、世界历史、时事政治等的联系。历史教师同样学会“合并同类项”。新旧知识进行迁移,内涵外延到位,落实教育目标。

  5、学案是教师的第二课程。学案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再提炼、再整合、再升华,是教师自己的教材,这个教材才是最适合教师本人的,也应该最适合所教的学生的。精当设计,不降低难度。注重创设、营造解题的情景和状态。要问题的答案,更要解题的过程、更要思维的过程。

  6、小组“真合作”。小组学*有形式,更要有内容。探索小组评价的科学策略。建立小组评价机制,有足迹,清晰可见。

  7、历史思维课堂。历史课堂同样需要思维。切记问题讨论不要过于简单,直来直去,讨论了不需要讨论的问题。整合多媒体资源,利用好,使用好。搜集整合利用好网络资源。

  8、增强驾驭课堂的态势,教师的气场达到教室的角角落落,达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教师要hold住。.

  反思我们的课改,不要返回到抓分数上来。成绩重要,成长更重要。

  通过学*老师《**思想、相信学生精心准备、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我明白了: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教师要摆正角色正确引导学生,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要把我一个度,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喧宾夺主,教师的引导要适时适度,应该说这为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要求教师能很好的把握和吃透教材,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考试的要求,最起码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记住、理解、应用所学的知识,特别是对理科一些抽象、枯燥的知识更是这样,教师要方方面面的都要考虑到,才能给学生适时适度的指导。

  怎样把握教师知道的时机呢?打个不太恰当地比喻,不能像对到小孩学走路一样,等跌到了再让他自己爬起来,毕竟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他即将倒地的一瞬间就要及时的扶他一把,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例如,某个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尽可能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通盘考虑本节课的课程任务和内容,最多只能给学生10分钟的考虑时间,如果过了15分钟学生还没有思考讨论出结果,还要学生继续思考讨论,我觉着就是教师没有及时发挥指导作用,我觉着如果过了十一二分钟如果还没有思考讨论出结果,我们这是应及时的进行点拨和提示,当然该点拨什么,点拨到什么程度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师一定要明确学生不会的原因到底出在哪里,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是点拨绝对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最终还应该让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答案。

  我们一方面要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但绝不是让学生乱起来,要使课堂“活而不乱”。能灵活地处理课堂中突发的事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教案,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做好学生学*的引导者就一定要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工作,特别是把备课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中摆正自己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有兴趣,才会积极探索、敏锐观察、牢固记忆和丰富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是我在*日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几点方法: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动的讲课,活跃的课堂气氛,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到商朝历史时我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下课了还意犹未尽,课堂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那么谁害死了韩非?是他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了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的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学生也就能跟上老师的思路,较好地掌握知识。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并且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一,重复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这样就能记得比较牢固。第二,重点记忆法,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挑出重点,让学生进行重点记忆,培养学生抓重点的好*惯。第三,比较分析法,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可以从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记忆。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薄见,关于培养学生历史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运用恰当,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作用和对教师成长的至关重要性,只有经验加上反思才能更进一步的成长。因此,我要积极努力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较强适应力的学生。

  一、调动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很重视课堂导入,能否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二、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面的广度和参与的机会出现的频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有句名言说得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兴趣,课堂上还可以精心设计提问,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引导学生时时处于主动学*,主动思考的状态。总之,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的结果,更要强调学生学*的过程,参与的状态,使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

  三、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优势――化学实验。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探究性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做好每章节和期末的复*工作。

  初三化学是中考科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做好每个阶段的复*工作。期末复*,在备课组长的统一安排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复*什么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重点知识和知识点繁杂的章节,尽量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打印相应的复*提要;练*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适应考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


历史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历史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第一、认真备课是基础。

  教师备课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道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点拨;要依据课程标准标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找寻突破重点、难点,澄清疑点的方法;如何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堂训练,进行知识迁移和拓展提升;如何联系现实和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拉*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历史是鲜活生动的,而不是枯燥乏味的。

  第二、落实历史学科三维目标是核心。

  高效课堂教学一定要体现出学科特色,作为历史学科,它具有事实性和叙事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阶段性的基本特点。通过历史课堂学*,学生要掌握所学章节涉及到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原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要得到培养,通过学*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做到这些,历史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才会是高效的。

  第三、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是途径。

  高效课堂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生活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兴趣是学生学*的内在驱动力,只有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兴趣,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这种兴趣的激发不是靠一两个历史故事做“包袱”,而是要有技巧,要挖掘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并且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第四,耐心进行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阶梯。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灵感闪现,为自己的课堂增加亮色,也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使自己措手不及。课后反思就应该把这些散落在课堂记忆中的碎片拾起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养分,这也会成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阶梯,我们会继续攀登,高效优质历史课堂永远是我追求的目标。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教室不再是唯一的学*场所,校园、社区、名胜古迹、园林山川都可成为课堂。对于在这样的大课堂中开展的学生活动,历史教师要积极参加。

  活动是展示教师才华,拉*与学生距离的有利时机。活动中教师的适时讲解、点拨,都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可*,从而对老师产生信任,甚至产生崇拜。 综观*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让人忧思:历史课极不受重视,被视作“副”课,学生认为学历史是难记难背难思维,是政治说教,学生宁可多做一道数理化题目,多记一个英语单词,也不愿意多花一会儿时间在历史上,学生对学历史心生厌倦,兴趣索然。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1、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把学*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2、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教师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场采用如下方法:开门见山、直接入题认真组织、全员参与形象化的语言,增强直观性、情感性组织过程严谨、完整有序。从设计、准备实施到巩固延伸,形成完整体系巧妙结尾、引人深思。

  三、通过本课教学,我更深刻认识到老师在备课是不光备教材、课本,还要备学生。

  课无定课,可以说有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案。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只能是对普通意义上的学生共性进行预先考虑,但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教学对象个体的复杂性出乎教师备课前的教学设想。所以,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一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无能。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表现的机智上,而这些机智是我们写在纸上的教案无法体现的。

  教师要加强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的重要性。

  本课是唐的民族关系课,大唐盛世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外交等方面,也体现在民族关系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学*、理解唐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民族交往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是学*的主人。课前布置学生预*教材,掌握基础知识,搜集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等。这些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能力。课堂上,运用了归纳法、比较法、小组合作学*、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中设计了分组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每组有规定的学*任务,要求学生组内积极合作完成,然后评出优胜组。这一方法果然奏效,学生很快完成了学*任务。并且对收集到的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纷纷展示交流,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完美结合,达到了知、情、意的统一,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可谓想方设法,精心设计。每个环节的衔接与过渡自然得体,恰到好处。从时间分配上看,整堂课时间分配合理,因为唐与突厥、吐蕃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所以活动较多,占时较多。从教师的教态,仪表等方面看,教态自然,仪表得体,语言幽默、风趣不失严谨,板书主要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教学中把唐代少数民族的发展与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变对比,突出了**的伟大,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正确,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树立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的提升

  我从1998年至今一向从事初三历史教学,之所以能有一点点的经验,那是因为我对教材熟悉罢了,教学时光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明白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用心调动学生学*的用心性,必须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状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强中招、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招命题趋势,在*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

  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应对中招考试。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来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师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招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潜力的培养,做到功在*时,构成*惯。

  五、教给学生一些学*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决定等诸方面的综合潜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方这句话吧,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我上了一节课是《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学艺术》。此课按照备课中的教学设计进行,透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课学*主题,然后透过启发与探究完成学*目标,最后是思维拓展、达标检测。反思此课,我感觉最大的遗憾是学生学*的情绪由高涨走向*静最后陷于低落。

  一开始,我透过一段影音资料引出了本课的主题。在讲第一个问题“诗歌的黄金时代”时,我提出问题“你明白的唐代诗人有哪些?”同学们兴致很高,争先恐后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然后我又分别让他们欣赏了三位重点诗人的图片,介绍,并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背诗和画中寻诗的活动。同学们十分用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踊跃举手。当讲到第二个问题“光彩夺目的散文”时,我就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学生立刻开始*静的看书,用书上的话来回答问题,没有了兴高采烈的神情,没有了争论、没有了问题、没有了质疑,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

  静静地思考,我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我组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出现了偏差:只思考了“我就应怎样教”,而忽略了“学生想怎样学”,课堂上完全按照备课时预设的进行,虽然备课时也思考了学生的因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给学生留出自主活动的空间,只是把学生当成了我事先编好的程序中的对讲器,师生像“打乒乓球”一样,你来我往,我问你答,虽然答出了所有的问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掌握了教师安排好的知识。当我和教研组长及其他老师交流时,他们提醒我,你没有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让他们沿着自我的思路继续前行,即没有让学生自我从身边的、熟知的知识谈起到引出未知知识,也没有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质疑的时光,所以学生的情绪才一落千丈??大家的话使我更加明确了本课失败点所在。

  课堂教学中就应为学生的活动留下空间,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时刻把握着“学生想怎样学”。不能用自我的问题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根本没有自我思考活动的空间。教师能够透过创设问题情境后把“发球权”交给学生,透过学生的自学、提问、争辩来完成学*目标,学生在此种开放、宽松的环境中思维也很活跃,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学设计外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节不太成功的历史课,让我体会到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时,要真正做到教师、学生的主角换位:如果我是学生我想怎样去学,我想明白哪些问题??而非按教师的预设只思考自我怎样教、怎样问、学生能答出教师的问题就是完成了学*任务。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一次的偏差,还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相脱离,教学设计中虽然思考了学生的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不知不觉地陷于“老一套”的以教师为主的做法中,这也是今后我就应十分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只挂在口头上。

  透过这节课,我悟出一个道理: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停止了告诉,学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学中只有给学生一片空间,学生才能自我往前走,才能自我去发现。

  开放的课堂,要有开放的思维;开放的思维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引导;教师的引导,离不开生活中一些浅显的例子。历史不能远离生活,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让历史不再那么遥远。于是,我在教学生学*1949年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时,就可以联系今天我们熟知的“*”会议的召开,但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是指*人民的爱国统一战线,而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的《共同纲领》则起临时法律的作用,要求学生理解、区别。再如,学*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会议,可与今年即将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大会联系,今天发生的事就有可能成为明天的历史,这就拉*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这样做,每节课都会带给我们新的收获。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