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3篇

首页 / 教学计划 / | 2022-01-31 17:11:56 教学计划,数学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1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如何做一个圆柱的?

  生:先找一张长方形的纸,然后把它卷起来。再剪两个相同的圆做底面。

  师:根据你制作的圆柱来说说圆柱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

  师:如何制作圆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整理圆柱、圆锥的特征

  1.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小结:生活中圆柱、圆锥的物体很多,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要想设计出圆柱、圆锥的物体,首先要掌握它们的特征。

  (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概括出圆锥的特征)

  2、请同学们整理归纳。先说下本单元主要学*哪些内容?

  3、师:拿出自己整理好的本单元的内容。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做以点评。

  4、汇报点评:有的用图,有的画表格,有的做评论,有的装饰等。

  师:根据这些同学的优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二次整理,把整理的内容写在小黑板上,要求简洁明了,完整还要注意书写。

  生分组整理。

  展示:

  学生讲解,并做点评。比较得出哪个最好。老师用哪个小组的整理当板书。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课本76页练*.读题然后完成.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师:通过练*,你这节课有何收获?

  《圆柱和圆锥的复*》说课稿

  谈谈这节课最大的感受:创新、别出心裁。

  胡老师真是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脑袋,放手、大胆放手,让学生来执教,而我们刚才也领略了许文慧同学的风采,真是有其师必有其徒也。

  下面我说说本节课,《圆柱和圆锥的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的基础上学*的,是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方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知识,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柱和圆锥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教学重难点:对知识的整理和疏导。

  课前准备: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和整理。

  说教法学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认知规律出发,及其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难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说一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复*。

  开门见山,引出课题圆柱和圆锥,然后出示一张白纸让学生折无底的圆柱,从而引出圆柱的特征及体积。

  接着回顾了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让学生对知识由直观现象到抽象概括,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本单元的内容,让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然后分小组汇报,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建构网络。这样,学生不但很好的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课本77页7、8、9题,是复*空间与图形的复*题,练*设计具有层次,不但更好的巩固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而且使知识进一步升华。

  最后老师补充本节课学生讲的不足的地方,让本节课的知识更加完整,课堂更加完美。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2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参加动手操作活动。

  2、在操作和摆弄多种操作材料中感知圆柱体的特点。

  3、能用语言表达关于圆柱体的认知,并能正确辨别生活中的圆柱体。

  活动准备

  1、信息技术资源准备:AR视频资源,AR音频资源,AR图片资源。

  2、活动材料准备:圆柱体易拉罐,一次性杯子,毛线,彩带,橡皮泥,铅笔,白纸等。

  活动过程

  教师播放AR视频资源,观看视频中的图形之家,引导幼儿思考,图形家族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用语言描述动画片中圆柱体的特点,导入活动。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品易拉罐和纸杯,引导幼儿尝试探索,进一步感知圆柱体的特点。

  ——在你们的椅子下面也放着两样物品。你觉得哪个是圆柱体?请你们拿出来试一试,放在地上滚一滚,看看这两个物品滚动的轨迹是怎样的?它们一样吗?对!一个直着往前滚,一个绕着圆圈滚。

  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圆柱体的特点。

  ——请你们把直着滚的放在左边的桌子上,把绕着圆圈滚的放在右边的桌子上。再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这边的东西都是直着往前滚的?而另一边却都是绕着圆圈滚的?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杯子的一个圆面大一个圆面小,而罐子的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

  通过测量,引出圆柱体的具体特征。

  ——你怎么知道罐子的上下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有什么方法可验证猜想?

  ——这里刚好有一段绳子,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

  ——杯子的圆面一大一小,而罐子的圆面是一样大的。你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验证一下,看看结果还是不是一样的。

  ——这种像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面圆面和下面圆面一样大的物品就叫做圆柱体。

  圆柱体与非圆柱体,并让幼儿在活动室中寻找圆柱体。

  教师播放AR视频资源,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圆柱体。

  ——除了今天我们找到这些圆柱体的物品外,还有哪些是圆柱体的,请你们找一找吧!

  课堂延展:

  1、放一些桌面玩具(如积木),让幼儿自己检出。

  2、区分让幼儿用橡皮泥做出圆柱体;

  3、投放一些圆柱体的*亲形状体(如圆球、圆锥、圆台等),让幼儿辨认,并能说出不同点。

  教学反思:

  1、课堂的节奏是否有点快?

  2、准备的圆柱体图片是否有点少?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3

  教学内容

  分析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P13—14页,例3、4。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掌握圆柱基本的特征,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因而要以上述知识为基础,运用转化、迁移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其它几何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圆柱体的瓶子、剪子、圆柱的`模型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由于概念抽象,知识难懂,易使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越听越迷糊。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等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实物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全面、全程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总结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

  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w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即长×宽=底面周长×高,所以,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

  S侧=2πr×h

  如果圆柱展开是*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

  给出数据:高10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

  (说说自己的猜想)

  上节课已经学*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初步知识,但没有细致研究侧面展开长方形与圆柱高及底面的关系。在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研究。

  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因为刚才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出现种种情况。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小组观察讨论: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圆柱底面的周长,侧面展开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理解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后,在老师引导下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

  并试着推导和理解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

  计算表面积。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四、抽象概括,提炼升华

  五、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四、抽象概括,提炼升华

  4、教师出示例题4:一顶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方厘米。)

  这道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觉得该怎样求?

  要计算做这个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我们可以用求解圆柱体面积的方法得到,那么,应该分哪几步?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人法取*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五、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1.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形,也可能是()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2.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4.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分组讨论:是求圆柱形的表面积,但是需要少算一个底面的面积)

  独立完成。

  做完后,集体订正。

  理解实际生活中计算圆柱表面积的几种情况:有时需要计算三个面,有时只需计算一个底面和侧面的面积。

  要视情况而定。

  完成练*。

  巩固所学。

  作业设计(可附页)

  一、填空题

  1.用一张长4.5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纸,围成一个圆柱形纸筒,它的侧面积是()。

  2.用一张边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铁皮,围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

  3.直圆柱的底面周长6.28分米,高1分米,它的侧面积是()*方分米。(π取3.14)。

  二、应用题

  1.用一张长2.5米,宽1.5米的铁皮做一个圆柱形烟筒,这个烟筒的侧面积是多少?(接口处忽略不计)

  2.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30厘米,做这个水桶大约需用多少铁皮?(π取3.14。得数保留整数)

  个人调整意见

  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2∏r×h

  圆柱的表面积

  长方形长宽

  圆柱侧面底面周长高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3篇扩展阅读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3篇(扩展1)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准确计算圆柱体积。

  2、能解决与圆柱体积计算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准确计算圆柱体积。

  教学难点:能解决与圆柱体积计算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填空:

  (1)把圆柱体切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后,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的体积=,用字母表示是。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圆柱的体积公式是。

  2、口答:(求体积,只列式不计算单位:cm)

  ①s=0.5h=10

  ②r=2h=5

  ③d=4h=2

  二、巩固练*

  1、p27第1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p27第2题

  ①引导看图明确要求哪个杯里饮料最多,应看哪个杯里饮料的体积最大。

  ②独立计算。

  ③集体订正。

  3、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半径4分米,桶高10分米,这个油桶最多装汽油多少立方分米?如果每立方分米汽油重0.85千克,这个油桶最多装油多少千克?(铁皮厚度不计)

  4、p27第3题独立完成。

  三、提高练*

  1、p27第4题

  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方法。

  小结两种方法:①先算出50枚1元硬币的体积,再算1枚1元硬币的体积;

  ②先算出1枚1元硬币的厚度,再算出1枚1元硬币的体积。

  2、一个圆柱体体积是100、48cm3,底面半径2cm,求圆柱的高。

  四、全课小结

  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sh=πr2h=π()2h

  五、达标检测

  1、求体积。①底面直径8cm,高10cm;②底面半径3cm,高8cm。

  2、有一个圆柱形蓄水池,底面半径2米,池深20分米,现往池内注入1.5米深的水,求注入多少立方米的水?

  3、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直径40厘米,桶高50厘米,若每升水重1千克,这个桶最多能装水多少千克?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复*第5~9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复*,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通过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预*作业:

  1、把课本34页第5——7题在作业本上写一下。

  2、把课本35页第8、9题自己动手做一做。

  教学过程:

  —、预*效果检测

  1、计算下面圆柱的表面积

  底面半径6厘米,高8厘米

  底面直径1米,高2米

  底面周长6.28分米,高3分米

  2、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锥:底面半径3分米,高是底面半径的2倍

  二、合作探究

  1、复*公式。

  提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板书时出示相应图形)为什么正方体体积等于边长a的立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这个公式怎样得到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乘以1/3?

  2、做复*第5----7题。

  让学生在练*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口答每题算式,老师板书出来。

  提问:刚才一题是求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共是多少,根据刚才一题的解答,你能找出数量关系解答这道题吗?(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

  3、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做第8、9题,学生讨论。

  三、当堂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题的作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里学*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因此,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同时,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迁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在编写上遵循了“特征—表面—体”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逐步深入,并拓展到空心的圆柱(钢管、垫片等)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教材比较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编排了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

  本单元在教学方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探究,要让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获取知识,提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锥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感受事物间的联系。

  4、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负责的精神和良好的学**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表面积的计算;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和区分

  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例1;练一练;《作业本》第1页。

  教学目标:认识圆柱,知道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知道圆柱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沿高剪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重点: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面图及运用侧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长方形的关系及侧面积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圆柱模型(可以展开)

  教学过程:

  一、复*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口算)。

  (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3)半径是2分米(4)直径是5分米

  教师依次出示题目。

  二、导入新课

  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

  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了,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1、圆柱的认识。

  小结: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出示目标:1.认识2.看懂

  大家刚才认识了圆柱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圆柱形物体的投影片。

  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于是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线。

  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然后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圆柱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上、下两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圆

  圆柱

  从上到下粗细相同

  2、巩固练*

  (1)做第3页“练一练”的第l题。

  (2)出示(投影)一组立体图形,辨析哪些是圆柱,哪些不是圆柱?为什么?

  3、教学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出示一个带完整商标的罐头盒。这个罐头盒是什么体?(是圆柱体。)

  “它的侧面是哪个面?”然后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再将商标纸打开,*展在黑板上。现在商标纸是什么形状?(是长方形。)沿着商标纸的边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再将这张长方形的纸包在圆柱的侧面上。

  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圆柱底面的高有什么关系?

  小结: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三、教学例1。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8—19,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五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价值,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设计理念:

  本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提问:上面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哪些不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

  2.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观察、辨别

  举例、交流

  二、动手实践探索特征(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并板书:

  底面2个*面完全相同圆

  圆柱

  侧面1个曲面

  4.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2)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二)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侧面(曲面)

  面:2个

  底面(圆)

  (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2、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师指母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4)在下发的练*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学生先在小组内活动、研究、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画高,思考高的条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交流

  观察、思考

  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自己尝试概括

  独立比较

  独立画高

  三、巩固练*,评价反馈

  1.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学生交流同座互相指、说学生连线,交流连线时的思考过程。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旗,依次将小旗快速旋转,借助观察和想象,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课后剪下教材中材料,独立制作圆柱和圆柱。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18-19页,练一练、练*五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价值,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

  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

  预*作业:

  1、预*课本第18页例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知道什么什么样的形体是圆柱和圆锥。

  3、在课本上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练*五的1-4题。

  教学过程:

  一、预*效果检测

  1、你预*的两个立体图形,分别叫什么?

  2、剪下第125、127页的图形,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

  3、反馈练*五的完成情况。

  二、合作探究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3、讨论“练一练”。

  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

  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2、做练*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⑵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⑶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3、做练*五第4题。

  教学反思:(略)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屏摹上显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闪烁。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公式:

  师:这里所说的底面积和高指的是谁的底面积和谁的高?

  四、尝试应用:

  1、课件出示引入题中的三堆沙子,同时添加数据:

  (1)底面积是10*方米,高是0.6米。

  (2)半径是2米,高是0.6米。

  (3)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0.9米。

  通过计算你认为这三堆沙子够不够?

  2、从做实验所用的材料中任选一个圆锥,通过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

  3、(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7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2)一个高是30厘米的圆锥形玻璃杯装满水,现把杯中的水全部倒入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水杯里,水在圆柱形水杯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圆柱形的木块,底面半径是1分米,高是3分米,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你知道圆锥的体积吗?去掉部分的体积呢?去掉部分的体积相当于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五、推荐作业:

  墙角有一堆沙子,你能想办法求出这堆沙子的体积吗?

  六、小结: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7

  复*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12册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知识。

  复*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等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2、通过复*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复*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复*重点: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复*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交流

  1、师生问好。

  2、师生交流谈话,引入正题。

  师:孩子们,屏幕上是一个装粮食的粮囤,这个粮囤是由哪两种图形组合而成的?

  生:圆柱和圆锥

  师: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圆柱和圆锥)。

  3、请看复*指导(出示屏幕)。

  组内交流

  汇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电脑大师也是这样说的,请看屏幕,齐读一遍。

  汇报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各怎样计算(教师分别出示课件并板书)

  圆柱圆锥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V=sh÷3

  4、从体积公式可以看出,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过渡语:下面我们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1、看谁快: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10分米,高是20分米。

  回答问题,并列出算式

  3.14×102②2×3.14×10

  ③2×3.14×10×20④3.14×102×20

  2、压路机前轮直径10分米,宽2.5米,前轮转一周,可以压路多少*方米?如果*均每分前进50米,这台压路机每时压路多少*方米?

  10分米=1米

  3.14×1×2.5=7.85(*方米)

  50×2.5×60=7500(*方米)

  答:————————。

  3、一根6米长的圆柱形木料锯成相等的3段,表面积增加了15*方厘米,每一小段的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每小段木料的长:

  6÷3=2(m)=200(cm)

  15÷4×200=750(cm3)

  答:———————。

  4、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比圆锥体积大36立方分米,圆柱与圆锥体积各是多少?

  圆锥体积:36÷2=18(dm3)

  圆柱体积:18×3=54(dm3)

  答:——————。

  5、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周长是31.4m,高是7.2m,每立方米沙重1.5吨,如果用一辆载重6吨的汽车来运,几次可以运完?

  解:底面半径r=31.4÷3.14÷2=5(m)

  沙堆的体积:

  V=×3.14×52×7.2=188.4(m3)

  188.4×1.5÷6≈48(次)

  答:——————————。

  6、将一个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6分米的圆柱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至少要削去多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3.14×32×6×2/3=113.04(dm2)

  答:——————。

  7、一个装满稻谷的粮囤,上面是圆锥形,下面是圆柱形,量得圆柱底面的周长是62.8米,高是2米,圆锥的高是1.2米。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立方米?如果每立方米稻谷重500千克,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吨?

  解:圆柱的底面半径为:62.8÷3.14÷2=10(m)

  3.14×102×2+3.14×102×1.2÷3=628+125.6=753.6(m3)

  圆柱体积圆锥体积

  753.6×500=376800(千克)=376.8(吨)

  答:————————————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圆柱和圆锥

  圆柱圆锥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V=sh÷3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3、34

  教学目标:1、复*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其特点,能借助图形说出公式推导过程,式形结合,构建体积计算公式系统,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2、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系统掌握体积公式的转化与推导过程,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本节课让学生在梳理和交流中有所收获,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通过自我整理、自我提高,有效地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情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整理知识、形成网络。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复*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请各位同学把自己整理好的知识向大家展示一下。

  2、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完整地表述一下。

  3、强化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体体积公式是什么?请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圆锥体体积公式是什么?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4、根据学生的复*整理,让学生把下表填写完整。

  图形特征计算公式

  圆柱1、上下粗细一样

  2、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S底=πr

  S侧=ch

  =πdh

  =2πrh

  S底=2s底+s侧

  V柱=sh

  =πrh

  圆锥1、有一个顶点

  2、底面是一个圆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母线展开是一个扇形S底=πr

  V锥=1/3sh

  =1/3πrh

  5、根据学生填写的表格教师质疑: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解决什么问题?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解决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

  (1)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判断圆柱和圆锥。

  (2)针对有关条件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进行有关的逆运算。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有关体积和容积的实际问题。学生先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整理的结果。

  学生填写表格,并互相提问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相关概念分得清。

  (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通常得到一个(),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当圆柱的()和()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2)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1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侧面积是()*方厘米。

  (3)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立方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米。

  (4)一个圆柱形水箱,从里面量底面周长是18.84米,高3米,它最多能装()立方米水。

  (5)一个圆锥形机器零件,体积是125.6立方厘米,底面半径是2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

  2、有关计算算得准。

  (1)、一个圆柱形铁皮盒,底面半径2分米,

  高5分米。

  ①如果沿着这个铁皮盒的侧面贴一圈商标纸,需要多少*方分米的纸?

  ②某工厂做这样的铁皮盒100个,需要多少铁皮?

  ③如果用这个铁皮盒盛食品,最多能盛多少升?

  (2)、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直径8米,高3米,这个沙堆占地多少*方米?如果每立方米沙重15千克,这堆沙一共重多少千克?

  3、解决问题用得妙。

  (1)、一个长9分米的圆柱形木材,底面半径是4分米。如果将它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压路机的滚筒的横截面直径是1米,它的长是2米。如果滚筒每分钟转动8周,5分钟能压路多少*方米?

  (3)、一个圆柱形钢块,底面半径和高都是6分米,把它熔铸成一个等高的圆锥,这个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方分米?

  学生说一说求容积为什么要从里面量。

  学生讨论一下每一个问题各是求什么

  三、综合运用、提高能力。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在一个直径是2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里,放入一个底面半径3厘米的圆锥形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0.3厘米。圆锥形铁块的高是多少厘米?

  (2)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直径20厘米,长40厘米,现需要沿直径把它对半锯开,锯开后每根木料的表面积和体积是多少?”

  2、总结复*,畅谈收获。

  3、作业:34页3、4

  学生分组讨论。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20页的例1,“练一练”和练*五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

  学生交流(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三、巩固练*

  1、讨论“练一练”。

  交流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做练*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3、做练*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⑵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3篇(扩展2)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实用5份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 1

  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实例整理圆柱、圆锥的特征

  2.根据特征总结出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特征,总结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如何做一个圆柱的?

  生:先找一张长方形的纸,然后把它卷起来。再剪两个相同的圆做底面。

  师:根据你制作的圆柱来说说圆柱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

  师:如何制作圆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整理圆柱、圆锥的特征

  1.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小结:生活中圆柱、圆锥的物体很多,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要想设计出圆柱、圆锥的物体,首先要掌握它们的特征。

  (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概括出圆锥的特征)

  2、请同学们整理归纳。先说下本单元主要学*哪些内容?

  3、师:拿出自己整理好的本单元的内容。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做以点评。

  4、汇报点评:有的用图,有的画表格,有的做评论,有的装饰等。

  师:根据这些同学的优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二次整理,把整理的内容写在小黑板上,要求简洁明了,完整还要注意书写。

  生分组整理。

  展示:

  学生讲解,并做点评。比较得出哪个最好。老师用哪个小组的整理当板书。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课本76页练*.读题然后完成.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师:通过练*,你这节课有何收获?

  《圆柱和圆锥的复*》说课稿

  谈谈这节课最大的感受:创新、别出心裁。

  胡老师真是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脑袋,放手、大胆放手,让学生来执教,而我们刚才也领略了许文慧同学的风采,真是有其师必有其徒也。

  下面我说说本节课,《圆柱和圆锥的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的基础上学*的,是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方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知识,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柱和圆锥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教学重难点:对知识的整理和疏导。

  课前准备: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和整理。

  说教法学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认知规律出发,及其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难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说一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复*。

  开门见山,引出课题圆柱和圆锥,然后出示一张白纸让学生折无底的圆柱,从而引出圆柱的特征及体积。

  接着回顾了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让学生对知识由直观现象到抽象概括,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本单元的内容,让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然后分小组汇报,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建构网络。这样,学生不但很好的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课本77页7、8、9题,是复*空间与图形的复*题,练*设计具有层次,不但更好的巩固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而且使知识进一步升华。

  最后老师补充本节课学生讲的不足的地方,让本节课的知识更加完整,课堂更加完美。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 2

  教学要求:

  1、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圆柱、圆锥的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

  3、球的形状和特征。

  教学难点:

  1、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准确运用。

  2、圆柱、圆锥的体积和容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准确运用。

  3、球的不同的切面的大小变化。

  课时安排:

  1、圆柱…………………..………………………………………….....6课时

  2、圆锥…………………..…………………………………………….3课时

  3、球………...…………………………………………………………1课时

  4、整理和复*…………………………………………………………2课时

  1、圆柱

  圆柱的认识总14(电1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的侧面是曲面,展开后是*面。

  教具准备:

  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物体各一个,及多个圆柱形的物体,投影片,教材P147圆柱模型纸样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概念

  1、出示一些圆柱的实物。

  提问:A、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B、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

  述: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直圆柱,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2、板书课题:圆柱

  二、合作交流,操作探究

  1、生活感知

  提问: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观察思考:[投影片1]

  板书: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3、圆柱的表面同长方体表面的比较

  提问:A、请仔细看看看看、摸摸,圆柱的表面同长方体表面有什么不同?

  (长方体的表面是*面,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B、如果我把罐头盒的商标纸,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打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形状?

  C、你发现了什么?[投影片2]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可以展开成一个长方形或是一个正方形*面)

  D、展开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E、展开的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三、巩固练*,加深概念

  1、指出下图中哪个是圆柱体。[投影片3]

  2、P32.做一做2.

  3、P32.做一做3.

  四、质疑点拨,抽象概括。

  提问:A、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B、圆柱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五、家作

  仿P147用硬纸做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圆柱展开图,再将其中一个拼合成圆柱。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 3

  教学内容

  分析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P13—14页,例3、4。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掌握圆柱基本的特征,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因而要以上述知识为基础,运用转化、迁移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其它几何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圆柱体的瓶子、剪子、圆柱的模型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由于概念抽象,知识难懂,易使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越听越迷糊。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等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实物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全面、全程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总结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

  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w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即长×宽=底面周长×高,所以,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

  S侧=2πr×h

  如果圆柱展开是*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

  给出数据:高10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

  (说说自己的猜想)

  上节课已经学*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初步知识,但没有细致研究侧面展开长方形与圆柱高及底面的关系。在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研究。

  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因为刚才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出现种种情况。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小组观察讨论: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圆柱底面的周长,侧面展开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理解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后,在老师引导下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

  并试着推导和理解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

  计算表面积。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四、抽象概括,提炼升华

  五、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四、抽象概括,提炼升华

  4、教师出示例题4:一顶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方厘米。)

  这道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觉得该怎样求?

  要计算做这个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我们可以用求解圆柱体面积的方法得到,那么,应该分哪几步?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人法取*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五、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1.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形,也可能是()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2.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4.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分组讨论:是求圆柱形的表面积,但是需要少算一个底面的面积)

  独立完成。

  做完后,集体订正。

  理解实际生活中计算圆柱表面积的几种情况:有时需要计算三个面,有时只需计算一个底面和侧面的面积。

  要视情况而定。

  完成练*。

  巩固所学。

  作业设计(可附页)

  一、填空题

  1.用一张长4.5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纸,围成一个圆柱形纸筒,它的侧面积是()。

  2.用一张边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铁皮,围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

  3.直圆柱的底面周长6.28分米,高1分米,它的侧面积是()*方分米。(π取3.14)。

  二、应用题

  1.用一张长2.5米,宽1.5米的铁皮做一个圆柱形烟筒,这个烟筒的侧面积是多少?(接口处忽略不计)

  2.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30厘米,做这个水桶大约需用多少铁皮?(π取3.14。得数保留整数)

  个人调整意见

  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2∏r×h

  圆柱的表面积

  长方形长宽

  圆柱侧面底面周长高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 4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更好的完成本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册的具体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一)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空间和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究,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丰富的现实学*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具体内容包括:克、千克、吨的认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东西南北、旋转与*移现象、两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周长、分数的初步认识、年月日。

  (二)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结合实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并能计算周长。

  5.掌握年、月、日。

  6.结合实例,进一步感知*移和旋转现象。

  7、认识东、西、南、北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的作用。

  3.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乘法、除法的口算、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这些内容是“数与代数”部分的教学重点。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儿童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数学有一定的基础认识。学生学*目的明确,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积极性高。大部分学生的学**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对于他们来说,学*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在学*上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惯是关键。

  三、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力争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

  2.积极学*组织教学的方法和艺术,以提高每节课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3.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思路、答案开放的练*题,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4.认真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新的理念武装课堂。

  5.严格要求,加强学生能力和学**惯的训练和培养。

  6.注意加强学生的补差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1)开展帮教结对活动,与后进生家长经常联系,及时反映在校的学*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的信心与决心。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后多关心学困生,他们的作业尽量面批。

  (3)每堂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课后设计选做题,让优等生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7.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注意宽松氛围的营造和浓厚学*兴趣的激发,让学生感觉学*不再枯燥无味,促进从小热爱学**惯的养成。

  8.注意结合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9.教学中要注意知识面的扩展,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10.注意和学生家长联系,密切注意学生在家的表现,将学校教育的作用延伸到校外,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11.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四、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安排

  内容周次教学内容课时

  一克千克吨的认识1克、千克、吨的认识3

  实践活动;小调查1

  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2-4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3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笔算6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6

  解决问题及整理复*5

  三东南西北5-7认识东南西北3

  认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2

  实践活动:办数学小报2

  四旋转与*移现象82

  五两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8-11两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估算6

  解决问题及整理复*5

  六周长12-13认识周长2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2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13-14认识分数2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

  八年、月、日14-15年、月、日2

  24时计时法2

  实践活动:做一个家庭年历2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 5

  一、教法分析:

  1、在三五五教学模式下,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激情。

  2、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3、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方式。

  4、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惯。

  二、具体教学要求:

  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理)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4、理解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会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5、(理)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类乘法计数原理;会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能利用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用计数原理证明二项式定理,会用二项式定理解决与二项展开式有关的简单问题。

  6、(理)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了解分布列对于刻画随机现象的重要性;理解超几何分布及其导出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了解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方差的概念,能计算简单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利用实际问题的直方图,了解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7、了解下列一些常见的统计方法,并能应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了解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了解回归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

  8、了解程序框图;了解工序流程图(即统筹图);能绘制简单实际问题的流程图,了解流程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了解结构图;会运用结构图梳理已学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

  三、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信心,提高学*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总结:以上就是高二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的全部内容,希望上面的文章能帮助老师们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3篇(扩展3)

——中职学校数学教学计划3篇

  *年来,中职学校数学教学难,学生基础差,一些教学观念的落后陈旧,内容的不灵活,为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应使用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

  学生情况分析:

  职业学校学生对自己学*数学的信心不足,积极主动性不够,而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基本方法掌握不够扎实,缺乏对基础的理解和研究,没有注重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及时的复*与巩固,进而遗忘很快;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只会模仿,不会举一反三,有点变化的题目就会变得束手无策。

  教学目的: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数学基本概念、数学理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他们在后续学*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2、提高对数学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3、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式、分式、数的乘方和开方的概念;中我他们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能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能灵活的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以及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3、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4、了解集合、元素、子集的概念:了解区间的概念,能够利用区间的形式表示简单的数集。

  教学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创设能体现数学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培养其逻辑思维的*惯

  教学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号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要途径。

  2、加强课外辅导,提高竞争能力。课外辅导是课堂的有力补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力手段。

  3、搞好单元测试,对阶段性的考试进行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全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高一全年级学生共有200多人,就读我校的学生初中基础较差,全年级的学生整体水*不高;大多数学生学**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分析

  1、从中职数学教学的特点出发,加强教材的基础性、实用性和灵活性。新教材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为不同专业,不同水*,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台。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更加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应用性以及学生获取知识手段的多样性,其表现为知识低难度,教材叙述、例题的选择尽量贴*职校生的学*与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的特色。尤其在职业模块,更加强调“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编写理念。

  2、着眼于中职数学教学的实际,通过“低起点、巧衔接”的编写手法,力求实现学生乐于学,教师便于教的目标。教材编写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降低知识的起点,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三、学情分析

  我校的生源对象一般都是中考落榜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就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在经过苦读之后,仍然无望升入高中继续学*,由于不能实现预期的学*目标,学*上的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的信心和进取心。为了求职的需要,有部分学生自愿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迫于外界某种压力,如父母的强烈要求等,而不得不进入职业学校学*的;还有一些学生初中都没有念完,是家长为避免其子女在社会上出乱子,把孩子送到学校,学*知识则放在次要的位置。这些“学困生”容易沉迷于开设在学校周围的录像厅、电子游戏室、网吧等娱乐场所,彻夜不归的上网等逃避学*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致丧失了求职的目标和毅力;于是作业不写不作、上课迟到、说话、看小说、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几乎是比比皆是。另外,由于学生入学时,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差,年龄小,对专业知识生疏,因此,接受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偏低,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门数不断增多,教学方法与中学有所不同,教学进度也比初中快,所以,不少学生难以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自暴自弃。因此,学生中存在的潜在被动学*因素偏多,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学*能力差异较大等,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和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四、教学措施

  1、加强自我学*,特别是中职数学大纲的学*,吃透大纲,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率,不做无用功;

  2、加强听课备课,集思广益,讨论优化教学方案;*行班级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统一考试;

  3、认真贯彻教学六认真的要求,精心组织教学,保护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重视数学学*能力培养;

  4、加强衔接教学,适量打破模块式教学,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发展。

  5、采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来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明确设置课程在能力培养中必须的知识点,根据不同专业工种和不同层次需求选择编排,确定教学要求。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选择相应的理论知识组织教学,同时配合相关的技能训练,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让他们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

  6、降低理论难度,进行概括总结。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奔着够学、够用的原则,不求学的过深,而要强调学会、会用、够用,通过三年的教育使学生能够熟悉或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或技能,以适应求职的需求,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比如说,就适当减少周学时,留出足够时间加强职业能训练。同时,对知识的概括总结也是很重要的。概括总结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梳理知识脉络的重要手段。中职教学里的用语、概念、理论、计算技巧等许多知识,都是通过概括总结才被学生理解接受,并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而且要重视对知识及学*过程进行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7、激发学生兴趣。

  (1)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景教学。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热爱学*,热爱生活。

  (2)对比或类比教学。有些课程内部或课程之间有相似的方面,又有不同的方面。利用这种方法使学生能找到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又便于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

  一、指导思想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

  二、研修目标

  1、加强学*,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2、加强学*,积累研究课题的经验。

  3、通过研修,掌握课堂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4、通过研修,丰富教学经验,能上好每一节的数学课。

  5、通过研修,掌握教学基本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同伴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

  四、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丰富理论基础。每周不少于2小时用于学*教育教学理论。

  2、加强业务学*,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学*新的数学思想、教学方法等。

  3、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认真完成学*任务,做好每一次听课后记录。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每节公开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4、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认真的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3篇(扩展4)

——初中教学计划数学3篇

  本学期是初中学*的关键时期,进入九年级,学生成绩差距较大。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课程标准和考纲,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

  一、 指导思想

  坚持“合理、高效、提高”的主题,紧跟我市学业水*数学考试动向,遵循“精讲精练,注重落实,精考精讲,提升能力”的复*思路,抓基础,抓方法,抓步骤,夯实三基,加强学生思想辅导,培养学好数学的信息,提高学*数学的兴趣,调动数学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复*过程中不断反思,积极有效开展复*,力争取得学业水*考试的胜利。

  二、 总体目标任务:

  以课本为基础,抓基础知识,以中档题为主,抓好三方面复*。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取得高分的条件之一。

  ② 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是解题的关键。

  ③规范解题过程步骤,这是取得高分的关键,这就要求学生写完整过程,避免眼高手低。

  三、 具体复*安排:

  根据数学学科的具体情况,将三轮复*实际整合为两轮复*。

  (一) 第一轮复*:

  1.时间:下学期开始——四月底。

  内容:将初一至初三所有内容复*完。第一轮重点复*巩固基础知识,以课本基本知识为依据,列出每章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系统化,以训练基本技能为主的试题辅以练*,强化训练,加深印象,形成技能。

  每一部分备课以试卷形式,将知识点分类写出并配以典型例题,自测题,重点知识的解题方法重点讲解练*,使每一位同学都打好基础,针对中考题难度降低的现实,涉及题目不易过难,但知识面要全,对必考知识重点复*练*,保证得满分。

  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数学组八位数学老师的聪明才智,来研究教材,研究学考,研究重点、难点、热点,准确把握中考动向,研究课堂教学,提前备好课选好题,对要复*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整体把握对每一题要精心选择,把握好课堂,放手学生,充分练*,展开其思维过程,提倡一题多解,及时检查反馈,精选测试题,做好单元过关。

  突出知识的系统性,专题性,具体按排见附表。

  第一轮复*目的,使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全部知识,积累解题方法,规范解题过程步骤,使会做的题必须得满分,查缺补漏,不断积累。

  (二) 二轮复*

  1、 时间:5月—— 6月初;

  2、 内容:必考题专项训练,模拟训练;

  3、 目的:第二轮复*在第一轮分项复*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类型 题的专项复*,包括几何证明、函数、方程、解直角三角形、不等式、因式分解等。进行模拟训练, 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考试技巧,考试心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查缺补漏,调整最佳考试状态。

  四.具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群策群力,形成合力。

  2、抓好课堂,以练为主,及时反馈,关注全体,培养信心。

  3、注意边缘生的辅导,

  以知识辅导与心理辅导为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教学思想:

  深入推进和贯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1、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方式,提高学*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2、知识与技能: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

  3、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学*,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知识梳理,适时的进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编写好“教案”。

  2、认真备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

  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初中各阶段的总体备课工作,对总体教学情况和各单元、专题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提供保证,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以不为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和教学实践能力。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兴趣,充分用足用好40分钟。爱因斯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教学内容,选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教学组织合理,教学内容语言生动。相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听、乐听,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全面关心学生,这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在课后能对学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理解教材与具体解题中的困难,指导课外阅读因材施教,使优生尽可能“吃饱”,获得进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时扫除学*障碍,增强学*信心,尽可能“吃得了”。充分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水*,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8、落实帮教措施。

  总之通过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环节,尽最大的努力,想出各种有效的办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九年级数学包括第22章《二次根式》,第23章《一元二次方程》,第24章《图形的相似》,第25章《解直角三角形》。第26章《随机事件的概率》。代数三章,几何两章。而且本学期还要授完下册第二十七章内容。

  三、教学目标:

  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 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 生具有良好的学**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相似图形的基本性质;掌握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概念、性质;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四、教学措施、方法和日常教学指导思想

  1、尽快了解学生,融洽师生关系,消除学生逆反心理,进入正常的学*状态,建立良好的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热情。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争取一切时间,紧紧抓住初三阶段的每分每秒。课后反馈。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精选适当的练*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2、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深入挖掘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关键,争取在课堂上消化知识,这也是提高学生学*兴趣的最主要途径。 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秤的教育方法。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回顾。复*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3、组织学困生的辅导。课堂上多进行提问 ,多与学生沟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力,增强学*信心。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4、分层辅导,因材施教对本年级的学生实施分层辅导,利用优胜劣汰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学*激情,保证升学率及优良率,提高及格率。对部分差生实行义务补课,以提高成绩。按时检验学*成果,做到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测验卷子的批改不过夜。考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5、 严格按照教学进度,有序的进行教学工作。用心去做,从细节去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好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五、强化复*指导、分二阶段复*:

  (一)第一阶段全面复*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这个阶段的复*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应以课本为主。

  2、 按知识板块组织复*。把知识进行归类,将全初中数学知识分为十一讲:第一讲数与式;第二讲 方程与不等式;第三讲函数;第四讲统计与概率;第五讲基本图形;第六讲 图形与变换;第七讲角、相交线和*行线;第八讲 三角形;第九讲 四边形;第十讲三角函数学;第十一讲圆 。 复*中由教师提出每个讲节的复*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 忆,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 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 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4、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的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二)第二阶段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讲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 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 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 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的内容多,复*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内容是学 生已经学*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根据个人的具 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 复*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效益。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3篇(扩展5)

——圆柱和圆锥教案 (菁华5篇)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长方体、正方体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以后进一步学*几何知识(立体几何、三视图)的基础。圆柱和圆锥(教材中的圆柱体指的是直圆柱,简称圆柱;圆锥指的也是直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本单元的学*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掌握一些数学方法。

  三.单元教学内容

  信息窗

  主题

  知识点

  信息窗一

  冰淇淋盒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信息窗二

  制作圆柱形纸筒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信息窗三

  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四.单元编写突出特点

  1.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编排顺序,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和联系。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了三个信息窗,分别是圆柱、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在信息窗1里,同时安排了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模型的观察、操作和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在信息窗3里,在学*圆锥的体积之后,又以对话的形式展示学生的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关。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将圆柱和圆锥编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逐一学*的格局,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发现、探索,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

  2.体现从猜想到验证的学*过程,渗透研究数学问题的与方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重视对数学与方法的引领,如:第三个信息窗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教材了这样的思路:由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切入点(化圆为方),实现思维上的迁移,猜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这样的编写,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课时统筹

  信息窗一

  信息窗二

  信息窗三

  回顾

  圆柱、圆锥认识、练*:1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圆柱的体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回顾、练*:1课时

  巩固练*:2课时

  圆柱体积巩固练*:1课时

  综合练*:1课时

  圆锥体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圆柱和圆锥体积巩固练*:2课时

  六.教学建议

  信息窗一:冰淇淋盒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为我们了两种不同形状的冰淇淋包装盒。

  例题的设置:

  第一个红点: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第二个红点: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老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圆柱和圆锥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让高年级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综合自己所掌握的各项技能,对圆柱的特征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建立“圆柱”的表象,是教师备课中应考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找一找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同时可以提前让学生自己先回去做一个圆柱,课中让学生结合自己做图形说一说,对于这两种形体自己有哪些了解。

  第二、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立体几何图形的学*关键是学生要有空间观念,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动手操作,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反复地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从而归纳出圆柱圆锥的特征。

  第三、注重多媒体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把眼中的实物抽象出几何体,让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高。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充分借用媒体,来化解这一难点。特别是要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区分出高和母线。条件不具备的学校要借助于教具,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地展开想象,达到上述目的。

  4、练*的分析:

  练*要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自主练*第3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的题目,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表面积做铺垫。练*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连线。还可以作为学生动手操作的题目,让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找一些实物,沿着高剪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实际是为下一窗口学*圆柱的侧面积做铺垫,结合学生的想象,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动手操作,以加深理解。这一部分好多题目要加强实际操作,象练*中的第四题也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第5题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的题目,练*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在想象不是非常清晰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实验,然后抛开实验,进一步进行想象,这样一步步加深理解。

  第6题要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彩带的长度与圆柱的直径和高之间的关系,第二点要让学生发现圆柱底面也有与上面重复的彩带。

  “课外实践”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并测量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正确测量方法:(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2)用一块木板水*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教参中所述的页码不对,是49页)

  信息窗二:制作圆柱形纸筒

  1、教学内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左侧呈现的是圆柱形纸筒制作车间生产纸筒的情境,右侧的纸筒标示出了底面直径和高。

  3、信息窗的教学建议:

  第一、加强直观操作,让学生直观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

  这里所说的操作,应是两点,一指课前操作。教师课前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形的纸筒,结合自己做纸筒的过程,交流自己是怎么做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纸筒制作车间做纸筒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清晰了解纸筒的制作过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是两个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的面积。二指课中操作,重点解决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实际是一个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应该是底面的周长和高,这是学生非常难理解的,在这里要借助反复地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理解。从而得到侧面积应该是底面周长×高。

  第二、注重几个概念的区分。

  这一窗口涉及到了好几个概念,如侧面积、表面积、底面积、底面周长等等。很多教过五年级的教师都有这种感触,学*这一部分知识时,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进行,学生们掌握得不错,但当把所有的知识点合到一起的时候,学生都乱套了,为什么,主要原因学生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到底求什么要用到底面周长,求什么要用到底面积,让学生头脑清晰一些。

  4、练*的分析:

  自主练*第2题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求商标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同时注意该题的结果要用到“进一法”取*似值。

  第3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因此练*时,要让学生用圆柱代替压路机的前轮,让学生通过演示明白,压路机转一周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而求压路机转动一周的长,实际上就是求压路机的侧面积。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以用课件进一步强化对这一生活现象的理解。

  第5题实际上是对圆柱表面积的一个深入理解题,这道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理解思路:第一看到长方形,我要怎样把长方形围起来,围起来以后谁做了底面的周长?第二底面周长知道了,那么怎样计算它的底面直径?从而根据底面直径对下面几种底面进行相应的选择。

  第8~10题都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时,建议把第8题或者第9题做为半例题处理,第10题应该提醒学生单位的转化。通过练*,进一步巩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先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明确是求的哪些面的面积,再具体问题灵活解决,防止生搬硬套。

  第12题是一道思考题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一下,然后再解答,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每截一次,表面积就增加两个底面的面积,该木料截成4段,需要截3次,增加了6个面,面积是36*方米。

  信息窗三: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2、信息窗的介绍:这幅图呈现的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冰淇淋盒,并分别标出了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

  例题的设置。这里有两个红点,红点一是学*圆柱的体积。红点二是学*圆锥的体积。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启发诱导学生,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和方法,通过猜想和操作,找到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引领学生实现方法的迁移。

  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想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产生了要转化圆柱想法。联想到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脑子里出现圆面积推导的方法,将圆转化成长方体,圆柱与圆有着类似的地方,想到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有了这个猜想,就要去进一步验证。

  第二、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圆柱、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圆柱形状的实物,如萝卜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怎么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结合学生的操作,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或教具再现这个过程,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看到这个转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操作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解释教材中为什么将体积的立方厘米转化成了毫升)。

  圆锥的体积学生理解不是很难,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材中所的思路,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其次,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操作,通过验证得出结论。第三、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三分之一。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的错是漏写1/3,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圆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以加深印象。教材呈现的实验只是一般的一个实验,教学时可以设计其它的实验。(可以补充讨论时的问题及想到的)

  4、练*分析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放到一起时学生有些时候很容易混淆,要让学生反复加强基础练*。

  第12题练*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把圆柱捏成圆锥,体积是不发生变化的,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和它的底面半径,就可以利用算术式或者是方程得到圆锥的高度。进一步观察学生也可以从圆柱和圆锥的关系中找到他们之间高的关系。由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等体积等高,底面直径的关系等。

  第13题难度较大,学生必须有空间观念,在脑子中知道我这个圆柱是怎么样折成的,哪里做了底面周长,哪里做了高,这样才能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学生想象不出来,一定要让学生用纸亲自折一折,这样进一步明确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加强空间观念。

  第※14题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练*时,要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因为它们的高相等,所以只需比较底面积的大小即可。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当周长相等时,圆、正方形、长方形,谁的面积最大?这一问题。可让学生把它们的周长假设成一个具体的数(如:31.4),再通过计算比较面积的大小;也可以给学生一段绳子,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找到答案:当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次之,长方形的面积最小。从而得到最后的答案:圆柱的体积最大。(计算时可用计算器)

  “聪明小屋”这一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表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学具让学生理解。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所谓的表面积就是表面的面积,所以应该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去掉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再加上圆柱的侧面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来进一步理解。同时可以出示其它形状,让学生来说一说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回顾有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对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圆柱和圆锥是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公式。下半部分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第一种:自主式回顾。

  青岛版教材在回顾方面从低中年级就比较注重,到了高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地回顾与。可以让学生独立或者是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对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进行回顾。

  第二种:回顾时,教师可重点对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引领。

  综合练*第3题学生会感到很陌生,因为对雨量器学生并不了解,所以首先要结合图意让学生明白雨量器是怎样的结构,并结合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第一个问题,求做一个雨量器的外壳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的材料这是求雨量器的表面积(只有一个底面)。第二个问题求储水瓶里一共接了多少雨水?这是求一段圆柱的体积。在学生明确了这个以后再让学生自己来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锥的特征,了解圆锥的侧面、底面、高、轴、母线、过轴的截面等概念,了解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2、使学生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或全面积.

  3、通过圆锥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4、通过圆锥的面积计算,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

  5、通过实际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圆锥的形成过程和圆锥的轴、母线、高等概念及其性质;

  (2)会进行圆锥侧面展开图的计算,计算圆锥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准确进行圆锥有关数据与展开图有关数据的转化.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小学,同学们除了学*圆柱之外还学*了一个几何体——圆锥,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圆锥形的物体,涉及到这些物体表面积的计算.这些圆锥形物体的表面积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就是本节课“7.21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所要研究的内容.

  和圆柱一样,圆锥也是日常生活或实践活动中常见物体,在学生学过圆柱的有关计算后,进一步学*圆锥的有关计算,不仅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好处,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用*面几何知识可以解决立体图形的计算,为学*立体几何打基础.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不仅用于圆锥表面积的计算,而且在生产中常用于画图下料上,因此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首先在小学已具有圆锥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用直角三角形旋转运动的观点给出圆锥的一系列概念,然后利用圆锥的模型,把其侧面展开,使学生认识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并能将圆锥的有关元素与展开图扇形的有关元素进行相互间的转化,最后应用圆锥及其侧面展开图之间对应关系进行计算.

  二、新课讲解:

  [幻灯展示生活中常遇的圆锥形物体,如:铅锤、粮堆、烟囱帽]

  前面屏幕上展示的物体都是什么几何体?[安排回忆起的学生回答:圆锥]在小学我们已学过圆锥,哪位同学能说出圆锥有哪些特征?[安排举手的学生回答:圆锥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教师边演示模型,边讲解]:大家观察rt△soa,绕直线so旋转一周得到的图形是什么?[安排中下生回答:圆锥.]大家观察圆锥的底面,它是rt△soa的哪条边旋转而成的?[安排中下生回答:oa]圆锥的侧面是rt△soa的什么边旋转而得的?[安排中下生回答,斜边],因圆锥是rt△soa绕直线so旋转一周得到的,与圆柱相类似,直线so应叫做圆锥的什么?[安排中下生回答:轴.]大家观察圆锥的轴so应具有什么性质?[安排学生稍加讨论,举手发言:圆锥的轴过底面圆的圆心,且与底面圆垂直,轴上连接圆锥顶点与底面圆心的线段就是圆锥的高.]圆锥的侧面是rt△soa的斜边绕直线so旋转一周得到的,同圆柱相类似,斜边sa应叫做圆锥的什么?[安排中下生回答:母线.]给一圆锥,如何找到它的母线?[安排中上生回答:连结圆锥顶点与底面圆任意一点的线段都是母线.]圆锥的母线应具有什么性质?[安排中下生回答:圆锥的母线长都相等.]

  [教师边演示模型,边启发提问]:现在我把这圆锥的侧面沿它的一条母线剪开,展在一个*面上,哪位同学发现这个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安排中下生回答:扇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回答:1.圆锥展示图——扇形的弧长l等于圆锥底面圆的什么?扇形的半径其实是圆锥的什么线段?[安排中下生回答:扇形的弧长是底面圆的周长,即l=2πr,扇形

  弧长已知,圆锥母线已知则展开图扇形的半径已知,因此展开图扇形的面积可求,而这个扇形的面积实质就是圆锥的侧面积,因此圆锥的侧面积也就可求.当然展开图扇形的圆心角也可求.

  [教师边演示模型,边启发提问]:如图7—183,现在将圆锥沿着它的轴剖开,哪位同学回答,经过轴的剖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安排中下生回答:等腰三角形.]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与底分别是圆锥的什么?[安排中下生回答:腰是圆锥的母线,底是圆锥的直径.]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高也就是圆锥的什么?[安排中下生回答:高].这个经过轴的剖面,我们称之谓“轴截面”,在轴截面里包含了有关圆锥的所有元素:轴、高、母线,底面圆半径.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我们称之谓“锥角”,大家不难

  给定旋转一周得圆锥的那个直角三角形,当然给定半径、母线;圆锥侧面展开图——扇形的面积、圆心角可求、因此可以说有关圆锥的计算问题,其实质就是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幻灯展示例题:如图7—184,圆锥形的烟囱帽的底面直径是80cm,母线长50cm,(1)计算这个展开图的圆心角及面积;(2)画出它的展开图.

  要计算展开图的面积,哪位同学知道展开图扇形的弧长是圆锥底面圆的什么?[安排中下生回答:周长.]展开图形的半径是圆锥的什么?[安排中下生回答:母线.]

  请同学们计算这个展开图的面积.[安排一中等生上黑板完成,其余学生在练*本上做].

  解:圆锥底面圆直径80cm,∴底面圆周长=80πcm,又母线长50cm

  =XXπ(cm2).

  哪位同学到前面计算一下这个扇形的圆心角?[安排一名中下生上前,其余在练*本上做].

  同学讨论一下这个扇形怎样画?[安排一中上学生回答:首先画一个

  弧的扇形,r就是所要画的展开图.]

  幻灯展开例题:图7—185中所示是一圆锥形的零件经过轴的剖面,它的腰长等于圆锥的母线长,底边长等于圆锥底面的直径,按图中标明的尺寸(单位mm),求:

  (1)圆锥形零件的母线长l;

  (2)锥角(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α;

  (3)零件的表面积.

  图中给出等腰三角形的哪些尺寸?[安排中下生回答:高40,底边长34]哪位同学会计算圆锥形零件的母线长l?[安排一中等生上黑板,其余同学练*本上做][答案:l=43。5mm]锥角α打算如何求?[安排一中等

  ∠dsb的正切.]请同学们求出α.[安排一中等生上黑板,其余在练*本上做],[答案:α≈46°4′]

  零件的表面积等于什么?[安排中下生回答:圆锥的侧面积加上底面圆面积.]计算圆锥侧面积所需条件已具备了吗?计算底面圆面积所需条

  请同学们把表面积求出来.[s≈3230mm2]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知识?[可安排中下生相互补充完整:1.圆锥的特征;2.圆锥的形成及有关概念;3.圆锥的展示图;4.圆锥的轴截面.]

  四、布置作业

  教材p.198;练*1、2;p.200中5、6、7、8.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单元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如铅笔、饮料罐、茶叶筒等)若干,圆柱模型;学生准备圆柱实物(要有一个侧面贴有商标纸或纸的圆柱体),剪下教材第127页图形、糨糊。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的侧面。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通过学*要认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你认为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老师取下两个底面比较,得出是完全相同或者大小相等的两个圆。(把上面板书补充成: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用手示意侧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接前第二行板书:侧面是一个曲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在说明的基础上画出下面的立体图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板书:高)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在图上表示出高,并板书: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3)老师说一些物体,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汽油桶、钢管、电线杆、腰鼓……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教师出示圆柱模型说明: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教师同时出示),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教师示范)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后提问:你发现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2)侧面积计算方法。

  ①提问: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从第3页最后两行到4页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提问“想一想”所填的结果。

  ②得出计算方法。

  提问: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

  1、提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

  2、做圆柱体。

  让学生按剪下的第127页的图纸做一个圆柱体。指名学生看着做的圆柱体说一说圆柱的特征,边说边指出圆柱的各个部分。让学生说一说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3、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两人板演,让学生在练*本上列出算式。集体订正,要求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思考:

  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一第2题。

  家庭作业:练*一第3题。

  教学内容:

  第24页回顾与整理、练*与应用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能判断一个物体或立体图形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并提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完了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今天开始复*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通过复*,一方面,要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熟悉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掌握圆柱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包括容积)的汁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复*特征

  1.说出物体名称。

  出示一些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和模型,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形体。

  2.复*特征。

  (1)同时出示圆柱和圆锥的图形。

  指名学生说出各图的名称。(板书:圆柱、圆锥)

  (2)提问:谁能拿出圆柱和圆锥,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在图中板书)圆锥的高怎样测量,试着量一量你手里圆锥的高。

  (3)提问:哪位同学来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哪位同学来说说圆锥有什么特征?

  三、复*计算

  1.练*与应用第1题。

  出示表格,说明要求,让学生计算,填在表格里。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填表。

  提问: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的?(板书:圆柱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底面周长乘以高? 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强调把个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得出新的结论)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的?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又是怎样得到的?这两题计算过程完全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2.练*与应用第2题。

  提问:压路机前轮是什么形状的?前轮滚动一周所形成的面的大小相当于前轮的哪一部分面积?接下来学生独立完成。

  3.练*与应用第3题。

  引导思考:水桶底部的铁箍大约长15.7分米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做这个水桶至少要用木板多少*方分米就是圆柱水桶的哪些面的面积之和。这个水桶能盛120升水吗?要拿什么和120升比较?学生自主完成。

  4.练*与应用第4题。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要求得数保留整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与应用第5~6题。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长方体、正方体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以后进一步学*几何知识(立体几何、三视图)的基础。圆柱和圆锥(教材中的圆柱体指的是直圆柱,简称圆柱;圆锥指的也是直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本单元的学*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掌握一些数学方法。

  三.单元教学内容

  信息窗

  主题

  知识点

  信息窗一

  冰淇淋盒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信息窗二

  制作圆柱形纸筒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信息窗三

  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四.单元编写突出特点

  1.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编排顺序,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和联系。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了三个信息窗,分别是圆柱、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在信息窗1里,同时安排了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模型的观察、操作和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在信息窗3里,在学*圆锥的体积之后,又以对话的形式展示学生的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关。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将圆柱和圆锥编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逐一学*的格局,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发现、探索,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

  2.体现从猜想到验证的'学*过程,渗透研究数学问题的与方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重视对数学与方法的引领,如:第三个信息窗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教材了这样的思路:由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切入点(化圆为方),实现思维上的迁移,猜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这样的编写,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课时统筹

  信息窗一

  信息窗二

  信息窗三

  回顾

  圆柱、圆锥认识、练*:1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圆柱的体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回顾、练*:1课时

  巩固练*:2课时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3篇(扩展6)

——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我们现在的教学倡导向“40分钟”要质量,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在教材固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教学有广度有深度,其中练*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是我执教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时的一些心得和感受。

  一、 准备要充分

  学生哪个环节比较薄弱或是哪里容易出错,相对而言,老教师会有经验得多。作为年轻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做到精讲精练,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事先把学生做过的练*题先做一遍,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和充实课堂练*,争取在40分钟新课里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课堂实效。但是,只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教材上的练*题,*时还有练*册和试卷,老师都要提前准备,也让学生做到“有备而练”,这样,学生做起作业来就不会产生畏难等消极情绪,反而会增强自信心,激发练*兴趣。

  二、灵活抓时机

  例如在《圆锥体积》一课的新授环节,通过一系列实验,学生不难发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反过来说,“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有经验的老师会在这时候进行追问:“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柱的体积比圆锥体积多多少?反过来问,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少多少?”从而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我已通过实践证明,这一问一拓展确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做练*册的相关练*时,既轻松又灵活很多。

  通过这件事的点拨,我觉得老师要够“灵活”。一方面要深啃教材,全面了解;另一方面也要开放自己的思维,敢于创新。只要是——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和认识,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这样的练*就是有效的练*,就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写到这里,我深深地觉得自己今后还需要多学*,多思考,不断反思,不断努力。

  今天,进入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的学*,也是学生在小学最后一次学*空间图形。操作、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教材也安排了操作活动的,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让学生进行圆柱实物测量算表面积,制作笔筒,深化知识的理解。

  我跟去年一样,布置课前前置作业:明天我们学*《圆柱的认识》,回家找一个大一点的圆柱形的物体,用最少的彩纸把这个圆柱包起来。

  课一开始,让学生回顾学过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你心目中长方体与正方体是怎样的呢?学生从面、顶点、边来交流,交流中其实对圆柱的认识做了很好引导。接着,让学生交流你心目中的圆柱是怎样的?由于学生自己操作过,因此回答非常积极。从底面、高和侧面来交流,很快学生在交流中明确: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侧面是一个弯曲的面,并且粗细均匀;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有无数条高。我追问着:你怎样证明两个底面大小相等呢?生1:我在包这个圆柱时,只测量了一个底面直径,剪了两个,正好,因此两个底面大小相等。生2:圆柱可以看成有无数个大小相等的圆片叠起来的,那么两个底面大小一定相等。生3:在包圆柱时,我测量过两个底面的直径,大小相等。你怎样证明圆柱的高有无数条?生1:我觉得两个底面间有很多的垂直线段。生2:底面有无数的点,两个底面对应的点连接的线段都是圆柱的高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的方法来证明,让学生结合实验操作进行辩析明理,加深学生对圆柱特征的理解。

  你怎么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呢?学生通过滚、包圆柱、围圆柱发现了展开的侧面与圆柱的联系。你能用这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纸围成怎样的圆柱呢?生1:我围成的圆柱,圆柱的底面周长是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是长方形的长。生2:我围成的圆柱,圆柱的底面周长是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是长方形的宽。我课件演示,观察一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发现了两个圆柱的侧面积相等,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面积。得出了结论侧面积相等,但它们的底面积不相等,高也不相等。通过这样的练*学生很自然的感悟到圆柱的侧面积就用长方形的长乘宽,也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

  学生对圆柱认识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教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圆柱”是“圆柱”单元的重点中的重点。通过包圆柱,一张白纸围圆柱,把传统的“剪”改成现在的“围”,使学生对圆柱侧面研究自然过渡到对“长方形”与“围成圆柱”关系的研究上,更加深入,努力实现探究效果的最大化。

  对于圆柱和圆锥的教学,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索获取新知,如1、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圆锥的高,从而找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2、动手剪开圆锥的侧面,验证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3、学生通过做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3,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4、测量学具有关数据,计算体积等。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

  本节课的基本教学顺序是:激疑——猜想——验证——应用。如,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关系,然后实验验证。教给学生大胆猜想,并用科学方法验证的数学方法。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这部分内容,可先引导学生回忆*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分析、对比各个公式推导过程的共同点,以及由于图形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点。接着提出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的问题,并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两个图形学具,按照书上所示的方法将圆分成16等份,剪开后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然后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让学生通过拼摆进行迁移,可以使学得轻松、主动。

  又如:学*了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练*,1、计算学具的体积;2、在桌面上有一堆沙子,现在想知道它的体积,该怎样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兴趣。


《圆柱与圆锥》数学教学计划3篇(扩展7)

——《圆柱圆锥整理复*》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这节课我所教学的内容是对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整理,有几个同学整理得挺全面,有的同学把知识点都写上了,但没有条理。所以,课上我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有条理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因为是复*课,我没有设计让学生合作学*,动手操作等环节。课上我出了两道具有代表性的题。通过巡视我发现同学们列算式基本没问题,因为我们在讲新课时,同学们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归纳出了所有的计算公式,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这类题基本没什么问题。另外,我每天还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两、三题在早晨或中午做,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上不敢放手,练*题少。

  1、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对圆柱圆锥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复*和应用,围绕圆柱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梳理和复*,并结合知识点设计了判断、选择、解决问题、拓展延伸等练*题,使得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整理复*中形成知识网络,学会知识整理的方法。并能运用圆柱圆锥相关公式解决和圆柱圆锥有关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学生分析

  作为六年级学生,孩子独立整理某一单元的知识,有一部分学生具备这种能力,但小组里面,有大多数学生这种能力尚未形成,因此,我们把单元知识的整理放在小组里面,放到课前,给学生提供了几种模式:列表法,大括号法,知识树等,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集思广益,大家的智慧累加到一起,就是这节课的知识脉络。课上只是展示交流的过程,在提升的过程中,激起学生新的思维火花,生成新的资源,共同处理课上新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2、教学反思:

  从课堂实践来看,知识点与相关练*融合在一起,比与知识点完全割裂,边复*边练*,学以致用,学生的脚步更稳健,知识掌握更扎实。这节课上,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来思考、交流、展示;我们的评价及时、客观,对学生有激励性;教学内容设计有层次性,重难点突出;课堂上学生活动量大。不足之处:因为复*课我们缺乏学法的指导,所以这节课上,孩子们没能把知识点紧密联系,没能找到那种游刃有余的感觉,因此,以后的复*课,需要我们给孩子们更多的指导,让孩子们掌握一种知识梳理的方法。另外,课前预设,备学生这块,预设不够细致,判断题②圆柱的侧面展开一定是长方形。当学生意见没能达到统一时,不同意见方的辩论组织不够有效,觉得苍白的语言让学生游离于正确与错误之间,不可置否。试想,如果我们课前准备实物演示,直观的演示会代替万语千言。

  这节课我所教学的内容是对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整理,有几个同学整理得挺全面,有的同学把知识点都写上了,但没有条理。所以,课上我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有条理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因为是复*课,我没有设计让学生合作学*,动手操作等环节。

  课上我出了两道具有代表性的题。通过巡视我发现同学们列算式基本没问题,因为我们在讲新课时,同学们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归纳出了所有的计算公式,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这类题基本没什么问题。另外,我每天还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两、三题在早晨或中午做,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上不敢放手,练*题少。

  在学*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之后,很多学生容易把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混淆、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老忘乘三分之一、计算生活实际中的物体表面积和体积时,又不能正确判断该计算什么或者如何计算,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全体师生,这些问题也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计算能力差、对计算公式运用不熟练等。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一节《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课,本节课共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整理本单元学过的知识点。包括两部分:

  1、同桌互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相关的计算公式;

  2、全班交流圆柱和圆锥的异同点,整理各种计算公式。第二环节:课堂练*。本环节共设计了10道练*题,都是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的题目,目的是强化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虽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上完这节课,才发现课堂效果并不理想。静下心来反思,似乎自己有点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情的把握也不够好。本计划用7-8分钟的时间完成第一环节,然后就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上课时才发现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的掌握还基本可以,对于计算公式只会死记硬背,很多学生并不理解字母公式表达的意思,因此在汇报交流环节用了较长的时间给学生讲各个字母公式的意思,帮助学生记忆最基础的计算公式。比如,有的同学还没记住圆的面积公式,更不要说新公式了,完全是一塌糊涂。鉴于这种情况,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时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没有简单的基础知识的支撑,学生就很难在脑海里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就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工具解决问题。

  2、在上复*课时,可以将知识点的复*贯穿在*题的训练中,在*题训练中再次提炼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这样可以将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不会出现知识点和解决问题脱节的情况。

  3、复*时不要贪多,一节课只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复*,*题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学*完《圆柱与圆锥》之后,我发现很多学生容易把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混淆;计算圆锥体积时忘乘三分之一;不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计算能力差、对计算公式运用不熟练等。针对此情况,我设计了《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一课。课前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收集、整理已学过的知识。课堂上,我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回忆、联想、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通过表格、框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把学过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学*的自主性,在交流、讨论、合作、练*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

  反思本节课,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时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没有简单的基础知识的支撑,学生就很难在脑海里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就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工具解决问题。

  2、在上复*课时,可以将知识点的复*贯穿在*题的训练中,在*题训练中再次提炼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这样可以将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不会出现知识点和解决问题脱节的情况。

  3、练*设计是非常重要,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练*的内容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以激起学生学*的欲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