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精选5篇)

首页 / 教学计划 / |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1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几何中的“三视图”是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基础,在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单元,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以后还将学*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例1展示了三名学生分别从前面、侧面、后面观察一个恐龙玩具的情景图,下面给出从这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判断这三种形状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也叫反转对称)、中心对称、*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

  本册教材中的对称,仅限于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第68页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而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名称以及“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给出,也不要求学生掌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验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

  2、会画对称及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难点: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突破重难点的措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多动手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

  四、课时安排

  观察物体→1课时

  轴对称→1课时

  镜面对称→1课时

  复*→1课时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2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教二年级十二班的数学,经过半学期的学*与教学,对班里各个同学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针对性教学,学*数学要培养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在课堂和数学学*的活动中,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让学生在思维中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本册教学内容有: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第三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第六单元图形与拼组;

  第七单元混合运算;

  第八单元时、分、秒的认识;

  第九单元统计;

  第十单元总复*。

  (一)、数与代数

  1、有余数的.除法:

  ⑴、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⑵、有余数除法的笔算

  2、万以内数的认识:

  ⑴、千以内数的认识;

  ⑵、万以内数的认识;

  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似数;

  ⑷、估算;

  ⑸、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3

  学情分析:

  二年三班现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21人。该班学生整体素素质处于中等水*,部分学生学*自觉性强,能按时完成作业,学*成绩优良。学生总体上说比较爱学,对一些基础的知识4/5学生能扎实的掌握。

  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17页《过河》,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混合运用已有初步的认识,在学*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困难不是很大。关键让学生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力目标:通过去鄱阳湖旅游"过河"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能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对,在这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春游的好日子,你们喜欢春游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春游!

  (出示鄱阳湖风光图片)

  师:你们看,这就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它位于长江中下游交界处,江西的北部,像一个巨大的宝葫芦,想去吗?那我们跟着导游赶紧出发吧!

  (出示汽车动画图片)

  师:导游听说我们班的同学们非常聪明,想考考大家数学学得怎么样,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课件出示复*题:

  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30+8×4 5×2+3 80-64+8 5×9-5 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7×6=42 60―42=18 6÷2=3 18―3=15 学生回答

  师: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到了鄱阳湖(出示图片)这里烟波浩淼、水草丰美,湖中有大量长江流域的珍贵鱼类漫游,每年有许多珍惜的鸟类栖息在这里,使得鄱阳湖的风景显得更加宜人。看到这美丽风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鄱阳湖太美了

  生:有机会的话我要带爸妈一起来。

  师:鄱阳湖的景色非常美,你们想去吗?

  生:想!

  师:那快看看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要坐船。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过河》。(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出示情景图

  师: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生:男生29人,

  女生25人,

  每条船限乘9人,

  至少需要几条船?

  师:你们先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几条船?你是怎么估的?

  生1:我估计大概需要7条船。我把男生看成30人,女生看成30人,这样用总人数60人除以9,大约需要7条船。

  生2:我估计大概需要6条船。方法和前面的同学差不多,只是人数多算了,所以我从7条里减掉1条船,大约需要6条船。

  师:那么到底需要几条船呢?谁会列式回答

  生:29+25=54(人) 54÷9=6(条)

  师:谁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把分步式列成综合算式

  生:29+25÷9 师:这样列式行不行?请小组讨论

  生1:不行,因为这样就不是先算加法了

  生2:不行,因为这样就先算女生要几条船,男生没算

  师:那我们该怎么办?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这部分应该先算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创造一个符号,把它写在答题卡上。

  小组合作交流

  展示 29+25÷9 29+25÷9 (29+25)÷9 师:请你们讲讲你的创意?

  生1:我用划横线表示这部分先算

  生2:我把先算的部分用线框起来

  生3:我用括号表示29+25先算

  师:这么多的表示方式,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别人写的我们看不懂。

  师:是啊,所以在数学上使用统一的符号――( )小括号(板书)

  你们觉得小括号在我们生活像什么?

  生1:像两面墙。

  生2:像茶杯的把手。

  生3:像一对耳朵.......师:同学们想的都很贴切,以后只要在数学算式中发现了小括号,就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板书)

  那这道算式小括号放在哪儿呢?

  生:给29+25加小括号。

  师:那带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师带读

  师:我们会读这个综合算式,那会计算吗?在书上19页完成。

  学生计算

  师:通过对"过河"问题的解决,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符号朋友――小括号,谁能讲讲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生1: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2: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知识反馈

  出示课件

  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30+8)×4 5×(2+3) 80-(64+8) 5×(9-5)

  (注:采用前复*题1的题目,小括号采用动画飞入的效果)

  2、同学们完成的不错,淘气得知我们在学带有小括号的运算式题,也给我们送来了两道题,你们能独立解决吗?

  (课件)做一做:(83-35)÷6 94-(25+19)

  学生汇报,同桌检查,做对的小朋友请举手。同学们算得又对又快,淘气很高兴,并把掌声送给大家。

  3、下面请小朋友们去掉94―(25+19)这一题的小括号再算一算,然后比较两题的异同。

  (课件)比一比,算一算:94―(25+19),94―25+19。

  加上小括号就改变了运算顺序,你们说小括号的作用大不大?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想一想身边的数学问题,有哪些问题能用到小括号? (笑笑第一次买了4本本子,第二次买了3本本子,每本2元,她一共用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4

  一、学生情景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基本上具备必须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数学的进取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必须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构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资料

  这册教材包括下头一些资料: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图形的运动,数据收集整理,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等。

  (二)资料变动情景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此刻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资料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资料,原先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此刻重点学***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此刻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先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移了多少格的资料。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此刻第五、六单元资料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资料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供给线索。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明白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明白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初步掌握包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3、明白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能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4、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

  5、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明白l千克=1000克。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7、初步构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构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善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构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供给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供给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课时安排

  一、数据收集整理3课时(3、1―3、8)

  二、表内除法(一)10课时(3、9―3、27)

  三、图形的运动(一)4课时(3、30―4、3)

  四、表内除法(二)5课时(4、7―4、17)

  五、混合运算7课时(4、20―4、30)

  六、有余数的除法8课时(5、4―5、19)

  七、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5、20―6、5)

  八、克和千克2课时(6、8―6、12)

  九、数学广角3课时(6、15―6、19)

  十、总复*4课时(6、23―6、30)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5

  一、上学期学生学*本课程基本情况分析

  (一)认知方面

  经过一年半的学*,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除法),掌握了初步统计、图形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数学实践活动,掌握了简单的的学*方法。

  (二)情感方面

  大部分学生有较高的学*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表现为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但还存在以下缺点:

  个别学生由于父母无暇顾及孩子,这些学生学**惯较差,上课开小差,作业马马虎虎完成。个别学生对待学*的意识不强,不会主动学*,需要教师多方面引导。

  二、本学期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

  (一)认知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千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千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千以内的`*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百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解决有余数除法计算的简单问题。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5.会辨认锐角、钝角直角;会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方向,认识简单路线图。

  6.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统计。

  7.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情感方面

  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3.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本学期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教改思路:

  1、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中的主体地位,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充分给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意识。

  2、注重引导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利用新教材的优势之一,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基础上获得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

  3、建立探索性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发挥个别学生的特长,培养数学能力。

  4、让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

  5、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做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6、了解学生,注意评价多样化。重视对学生数学学*过程的评价。适当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7、对学*困难生进行重点辅导,对他们做到“四”优先: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批改。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精选5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精选5篇)(扩展1)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优选【十】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2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中的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计算方法。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根据正确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活动的能力。

  目标解析: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自我评价纸口算纸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一)口算比赛

  1、师:课前老师就听说我们二一班的同学们数学计算能力非常棒,今天老师先准备了1分钟的口算题卡,想看看大家的计算能力到底怎么样?我们先来比一比好吗?

  师: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张自我评价纸,老师会结合同学们的课上表现,奖励给大家评价星星,这节课得到评价星多的同学老师会为你准备一份小礼物,希望同学们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在这节课上展示出来。

  2、教师组织学生完成1组1分钟口算。

  3、反馈计算结果。教师订正,学生自己判,统计全对、错3个及以下、错5个及以下、错5个以上学生数。

  师:整体来看大家的计算速度有很大的不同,我觉得有的同学有点紧张了,没关系,老师不会通过这一次比试就对大家下定论,因为这节课上我们还有很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请全对的同学在自我评价纸上画2个星星,错题在3个及以下的同学画1颗星星。

  (二)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8×3÷4= 6×8-5=

  9×(6÷3)=7+(9-6)=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题目,分组完成。指名侧板书。(教师提前写好)

  反馈学生做题情况,板书同学给订正,并总结我们学过的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指名4人侧板书并订正。

  学生自我评价。(作对的同学涂1颗星星)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例3:7×(7-5)(77-42)÷7

  师:大家看这两个算式,比较一下,和我们刚才完成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而且有括号)

  师:这样的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板书(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师:以前我们学过了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中含有小括号的算式,我们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指示)像这样加减乘除混合并有小括号的算式,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也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计算顺序。

  1、播放课件。(展示运算顺序)

  2、学生学*情况反馈:

  师:看了刚才的演示,结合以前的学*你能试着总结一下这样的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吗?

  (学生试总结,教师课件出示完整过程及运算顺序,并板书)

  3、经历完整运算过程,指名板书。

  (算式条贴:(14+7)÷7 5×(16—9)

  师:老师这有两道题,你选择其中一题,来试着算一算写在答题纸上。

  (1)学生选择试算,指名板书两题。

  (2)学生口述运算顺序并订正。

  (3)学生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师:同学们又了解到了一种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学们你们都得到多少颗评价星。随机抽取学生问。选取得星多的同学到台前教师送一个小礼物。

  师:同学们你们想得到惊喜吗?那老师就再给大家制造一些机会,我们来做一些练*。同学们要加油了!

  师:下面的活动同学们要涉及到和小组同学合作。同学们还记得自己所在的学*小组吗?(课前分好)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76-(12+25)(12-5)×3 48÷(8-2)

  34-(28-13)6×(7+2)(88-56)÷8

  1、学生任选一题说说运算顺序。(全部说一遍)

  2、小组合作完成其中两道题目。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选2个算式,独立完成,后小组完成订正。反馈各组学*情况,教师巡视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师:刚才我们以各种形式对今天学*的内容进行了练*。从反馈情况看大家掌握的还不错。看看自己的评价表,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二)(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4+5×7(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样的运算因为有了小括号,就改变了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看来小括号的作用还真是不小。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两人一组,自选一组题目完成并互相订正完成,进行自我评价。

  师:同学们在合作学*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合作的也很好,尤其是****组,这组同学在自己的评价纸上再加一颗评价印章,希望其他组继续努力。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在练*纸上,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教师强调: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混合运算计时自选练*。(准备一组练*题)

  为学生准备一组混合运算练*题,学生自己选择完成练*。遇到问题可以请同组同学帮忙,也可以请老师帮忙。老师会深入到同学们中间观察大家的表现,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老师会为你加上评价印章。

  (五)拓展练*:(课件出示)

  在数字间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 — × ÷()}使等式成立

  2 2 2 = 2

  要求:1、独立思考,看你能想到哪些填法?

  2、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本组想到所有填法。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发给各组1个纸条,便于各组记录所有填法)

  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1、总结评价印章情况,颁发神秘惊喜。

  2、同学们谈感受。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3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会计算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新知,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学生细心计算的意识,锻炼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识,唤醒已有经验

  1.回顾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练*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强调脱式计算的格式: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

  2.复*小括号的知识。

  师:你还记得58-(14+6)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吗?

  【学情预设】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你能进行脱式计算吗?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没参与运算的部分就照写。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板书课题: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自主探究作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识

  1.自主尝试进行脱式计算。

  课件出示教科书P49例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情预设】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学生独立解答,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会结合脱式计算的格式和小括号的作用,写出脱式计算的过程,但脱式计算的格式掌握得还不够熟练,教师巡视时注意引导并收集相关的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关于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有这方面的学*经验。所以通过独立练*,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为明确概念留下真实而宝贵的素材。

  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2.总结运算规律。

  师: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情预设】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师:两道算式都含有小括号,有乘除法,也有减法,还没学你们怎么就会做了呢?

  【学情预设】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回顾旧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师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脱式计算的经验,对小括号也有一定的认识,尝试知识迁移,独立计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

  3.对比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题。

  指名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再指名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课件出示练*题。

  师:每列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预设1:上面的算式有括号,下面的没有;

  预设2:第一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乘法;下面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第二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除法;下面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预设3:结果不同。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学情预设】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练*提升

  1.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1题。

  师: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学情预设】都是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运算。

  师: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学情预设】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2.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进行计算。

  师:加小括号之前和之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比一比每组两题的得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情预设】每组算式都是两级运算,每组算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都相同,但由于加了小括号,运算顺序和结果都不同。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3.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3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树状图,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解决填空,但是列综合算式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65-(5×6),21÷43-36。

  教师针对典型错误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写综合算式时,要和树状图的运算顺序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要给算式添加小括号。

  师小结:根据树状图写综合算式时,先找运算顺序,再写算式,最后看是否需要加小括号。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的,就要加小括号。

  4.课件出示练*题。

  师: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是怎样列综合算式的?需不需要加小括号?

  【设计意图】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在练*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情预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小括号的作用;树状图如何改写成综合算式。

  板书设计: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有此基础,在今天的学*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很容易发现含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规律,再次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但在将分步算式或树状图改写成综合算式(小括号的应用)上困难很大。所以需要通过教师指导以及有针对性的练*来加深学生对其的熟练程度,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4

  课题名称

  例1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不复杂:本课的重点是理解综合算式的概念以及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学生已经通过读题知道了主要信息,可直接让学生列式,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就是在理解题意。展示分步算式的时候,中间的过程算出的是什么?可以出示一下“还剩下的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式的含义。书写脱式计算时,学生会有困难,最好用综合算式与脱式的对比,来发现书写的格式。最后得出:计算顺序不变,只是格式不一样。

  难点分析

  还是学生理解能力较弱,导致部分孩子法则理解发生了歧义,给出了明确表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而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为“先算加,再算减”或“先算乘,再算除”,不会算除了,可能就想到减了。

  教学方法

  1.通过课件直观演示算理。

  2.通过分步与综合算式的对比体验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练*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这节课我们学*有关加减或乘除的'一些运算方法。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尝试探究,明确算理。

  教学例1,出示教材第47页情境图。

  1.从这幅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探索方法。

  (1)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呢?

  53-24=29 29+38=67

  (2)还有更简便的书写方法吗?

  53-24+38=67

  3.教师讲解两步综合算式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1)边出示边阐述书写格式规范。

  (2)鼓励学生大胆总结运算顺序。

  总结运算顺序: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4.计算15÷3×5。

  (1)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2)要求学生按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

  (3)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总结: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堂练*(难点巩固)

  三、分层练*,巩固提高。

  1.口算。

  6×9=54 30÷5=6

  4×7=28 31-7=24

  32÷4=8 45+8=53

  2.把下面各题中的两道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1)6×7=42

  42÷3=14

  (2)15+9=24

  24-8=16

  答:(1)6×7÷3=14

  (2)15+9-8=16

  3.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写出改正过程。

  (1)35-26+4

  =35-30

  =5 ×

  改:35-26+4

  =9+4

  =13

  (2)56÷7×2

  =8×2

  =16

  4.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

  5.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做短跳绳,用去8米。还剩多少米?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小结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内容: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布置作业。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页例2、例3、例4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掌握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难点】

  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你们去过游乐园吗?

  学生激动地高声答道:去过!

  教师:游乐园里有些什么?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

  学生1:有碰碰车、摩天轮、过山车。我最喜欢玩过山车!

  学生2:还有海盗船、旋转木马。我喜欢玩旋转木马!……

  教师:有这么多啊!那如果去游乐园玩的话,一定要花不少的.时间吧!

  学生们肯定地答道:嗯!

  教师:你们会计算经过的时间吗?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教师:二年级(1)班的小红在下午2:00~4:00(板书:2:00~4:00)去了游乐园,她在游乐园里面玩了多长时间?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全班汇报。

  学生1:我1时1时地数,从2时到3时经过了1时,从3时到4时又经过了1时,一共玩了2时。

  学生2:我用减法做,4-2=2时,小红在游乐园里面玩了2时。

  教师小结:计算从几时到几时经过的时间,可以1时1时地数,也可以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2.教学例3

  教师:第二天,小红去上学。算一算,她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课件出示例3图,引导学生观察:小红是什么时间离开家的?什么时间到达学校的?)

  学生独立解决,并汇报。

  方法一:小红出发时,分针指向1,到校时分针指到5,从1到5是4个大格,是20分。

  方法二:小红出发时是8时5分,到校时间是8时25分,用25-5=20,所以是20分。……教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说出喜欢的理由。

  尝试练*:“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3.教学例4

  教师:小红所在的学校在周末举行了春季运动会。(课件演示运动会的场景)看,紧张激烈的比赛开始了。拔河比赛从8:30开始,9:40结束(板书:8:30~9:40)想一想,拔河比赛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谁愿意介绍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00是30分,9:00~9:40是40分,30+40=70分。

  方法二: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30是1时,9:30~9:4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方法三:可以用减法,9时减去8时是1时,40分减去3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教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哪一种?说一说,单项赛用了多长时间?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小结: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深化

  (1)课堂活动第1题。

  生生互动,互相说一说自己参加的一项活动经过的时间。

  (2)小强的星期天。

  先计算经过的时间,再填在书上。

  (3)出示课堂活动第3题情境图,说一说有哪些活动,先估一估自己做每件事用的时间,课后再实际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对于时间,你想说些什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6

  教学内容:教材P73--75

  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万以内数的调查、收集、整理,让学生初步感受多位数,培养学 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2.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会正确地读出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5.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教学 过程:

  一.课前

  收集资料,感知四五位数。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写在卡纸上,并贴在黑板上。昨天同学们都收集了电脑的价格,现在请同学将它们贴到黑板上来,让大家来看看你的成果。

  二.分类

  师:黑板上有这么多数,请你先轻轻的试着读一读,然后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并给这些数分分类。

  生:这两类数一类中有零,另一类没有零。

  三.读法

  1.没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你觉得哪一类数读起来比较容易?谁能来读一读?

  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出示板书:

  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2.有零的数的读法 。

  师:这些有零的数你会读那一个?你能找出和他同一类的数吗?

  学生小组讨论。

  师:每个人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

  师将黑板上的.数移位。

  师: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板书出示: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师:你还会读哪一个数?(末尾有0的数)找出末尾有0的数,

  师:读这些数,又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出示: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到了有零的四、五位数的读写的方法。你能写一个中间和末尾都有零的数,让大家来读一读吗?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现在请同桌互相出题,考考对方。

  四.写法

  师:刚才还有一些小朋友收集的价格还没有展示出来,现在我就请这些同学来报一报,看你们能不能记下来。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

  出示板书:几万就万位上写几,几千就千位上写几,几百就百位上写几……

  师:谁还能来报一报。(有0的数)

  学生试写。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出示板书: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五.练*与巩固

  1、P75“做一做”1、2

  2、P76 “做一做”1、2

  小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到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7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的主人,将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

  二、互动新授

  1、学*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公正的方法呢?(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能分工合作。)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及搜狐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

  (1)过渡: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画“√”、画“正”、画“○”)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回答问题: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让学生讨论可能性。)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由说。)

  教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方法。

  三、巩固练*

  完成教材“练*一”的第3题。

  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3、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板书设计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8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课件出示)

  16+9+8=32-10-6=

  25+20-10=48-8+17=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同学们做什么呢?(阅览室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他的'这句话是鼓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就是用()减去(),然后再加上()。(学生口答)

  3.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反馈交流解法。

  1.交流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解释概念。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脱式计算: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和写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运用脱式计算。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长短要一致。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运算顺序。你能把这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师指出:加与减是一级运算、乘与除是二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

  (一)计算。

  23+6-11 2×8÷4 72÷8÷3

  =□○□=□○□=□○□

  =□=□=□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二)小法官。

  3×8÷4 34-17+3 18÷3×3=2

  =24÷4=34-20=18÷9

  =6(√)=14(×)=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五、知识梳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掌握了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9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中的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计算方法。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根据正确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活动的能力。

  目标解析: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自我评价纸口算纸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一)口算比赛

  1、师:课前老师就听说我们二一班的同学们数学计算能力非常棒,今天老师先准备了1分钟的口算题卡,想看看大家的计算能力到底怎么样?我们先来比一比好吗?

  师: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张自我评价纸,老师会结合同学们的课上表现,奖励给大家评价星星,这节课得到评价星多的同学老师会为你准备一份小礼物,希望同学们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在这节课上展示出来。

  2、教师组织学生完成1组1分钟口算。

  3、反馈计算结果。教师订正,学生自己判,统计全对、错3个及以下、错5个及以下、错5个以上学生数。

  师:整体来看大家的计算速度有很大的不同,我觉得有的同学有点紧张了,没关系,老师不会通过这一次比试就对大家下定论,因为这节课上我们还有很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请全对的同学在自我评价纸上画2个星星,错题在3个及以下的同学画1颗星星。

  (二)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8×3÷4= 6×8-5=

  9×(6÷3)=7+(9-6)=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题目,分组完成。指名侧板书。(教师提前写好)

  反馈学生做题情况,板书同学给订正,并总结我们学过的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指名4人侧板书并订正。

  学生自我评价。(作对的同学涂1颗星星)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例3:7×(7-5)(77-42)÷7

  师:大家看这两个算式,比较一下,和我们刚才完成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而且有括号)

  师:这样的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板书(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师:以前我们学过了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中含有小括号的算式,我们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指示)像这样加减乘除混合并有小括号的算式,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也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计算顺序。

  1、播放课件。(展示运算顺序)

  2、学生学*情况反馈:

  师:看了刚才的演示,结合以前的学*你能试着总结一下这样的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吗?

  (学生试总结,教师课件出示完整过程及运算顺序,并板书)

  3、经历完整运算过程,指名板书。

  (算式条贴:(14+7)÷7 5×(16—9)

  师:老师这有两道题,你选择其中一题,来试着算一算写在答题纸上。

  (1)学生选择试算,指名板书两题。

  (2)学生口述运算顺序并订正。

  (3)学生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师:同学们又了解到了一种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学们你们都得到多少颗评价星。随机抽取学生问。选取得星多的同学到台前教师送一个小礼物。

  师:同学们你们想得到惊喜吗?那老师就再给大家制造一些机会,我们来做一些练*。同学们要加油了!

  师:下面的活动同学们要涉及到和小组同学合作。同学们还记得自己所在的学*小组吗?(课前分好)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76-(12+25)(12-5)×3 48÷(8-2)

  34-(28-13)6×(7+2)(88-56)÷8

  1、学生任选一题说说运算顺序。(全部说一遍)

  2、小组合作完成其中两道题目。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选2个算式,独立完成,后小组完成订正。反馈各组学*情况,教师巡视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师:刚才我们以各种形式对今天学*的内容进行了练*。从反馈情况看大家掌握的还不错。看看自己的评价表,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二)(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4+5×7(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样的运算因为有了小括号,就改变了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看来小括号的作用还真是不小。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两人一组,自选一组题目完成并互相订正完成,进行自我评价。

  师:同学们在合作学*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合作的也很好,尤其是****组,这组同学在自己的评价纸上再加一颗评价印章,希望其他组继续努力。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在练*纸上,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教师强调: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混合运算计时自选练*。(准备一组练*题)

  为学生准备一组混合运算练*题,学生自己选择完成练*。遇到问题可以请同组同学帮忙,也可以请老师帮忙。老师会深入到同学们中间观察大家的表现,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老师会为你加上评价印章。

  (五)拓展练*:(课件出示)

  在数字间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 — × ÷()}使等式成立

  2 2 2 = 2

  要求:1、独立思考,看你能想到哪些填法?

  2、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本组想到所有填法。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发给各组1个纸条,便于各组记录所有填法)

  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1、总结评价印章情况,颁发神秘惊喜。

  2、同学们谈感受。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10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中的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计算方法。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根据正确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活动的能力。

  目标解析: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自我评价纸口算纸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一)口算比赛

  1、师:课前老师就听说我们二一班的同学们数学计算能力非常棒,今天老师先准备了1分钟的口算题卡,想看看大家的计算能力到底怎么样?我们先来比一比好吗?

  师: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张自我评价纸,老师会结合同学们的课上表现,奖励给大家评价星星,这节课得到评价星多的同学老师会为你准备一份小礼物,希望同学们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在这节课上展示出来。

  2、教师组织学生完成1组1分钟口算。

  3、反馈计算结果。教师订正,学生自己判,统计全对、错3个及以下、错5个及以下、错5个以上学生数。

  师:整体来看大家的计算速度有很大的不同,我觉得有的同学有点紧张了,没关系,老师不会通过这一次比试就对大家下定论,因为这节课上我们还有很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请全对的同学在自我评价纸上画2个星星,错题在3个及以下的同学画1颗星星。

  (二)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8×3÷4= 6×8-5=

  9×(6÷3)=7+(9-6)=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题目,分组完成。指名侧板书。(教师提前写好)

  反馈学生做题情况,板书同学给订正,并总结我们学过的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指名4人侧板书并订正。

  学生自我评价。(作对的同学涂1颗星星)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例3:7×(7-5)(77-42)÷7

  师:大家看这两个算式,比较一下,和我们刚才完成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而且有括号)

  师:这样的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板书(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师:以前我们学过了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中含有小括号的`算式,我们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指示)像这样加减乘除混合并有小括号的算式,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也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计算顺序。

  1、播放课件。(展示运算顺序)

  2、学生学*情况反馈:

  师:看了刚才的演示,结合以前的学*你能试着总结一下这样的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吗?

  (学生试总结,教师课件出示完整过程及运算顺序,并板书)

  3、经历完整运算过程,指名板书。

  (算式条贴:(14+7)÷7 5×(16—9)

  师:老师这有两道题,你选择其中一题,来试着算一算写在答题纸上。

  (1)学生选择试算,指名板书两题。

  (2)学生口述运算顺序并订正。

  (3)学生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师:同学们又了解到了一种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学们你们都得到多少颗评价星。随机抽取学生问。选取得星多的同学到台前教师送一个小礼物。

  师:同学们你们想得到惊喜吗?那老师就再给大家制造一些机会,我们来做一些练*。同学们要加油了!

  师:下面的活动同学们要涉及到和小组同学合作。同学们还记得自己所在的学*小组吗?(课前分好)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76-(12+25)(12-5)×3 48÷(8-2)

  34-(28-13)6×(7+2)(88-56)÷8

  1、学生任选一题说说运算顺序。(全部说一遍)

  2、小组合作完成其中两道题目。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选2个算式,独立完成,后小组完成订正。反馈各组学*情况,教师巡视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师:刚才我们以各种形式对今天学*的内容进行了练*。从反馈情况看大家掌握的还不错。看看自己的评价表,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二)(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4+5×7(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样的运算因为有了小括号,就改变了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看来小括号的作用还真是不小。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两人一组,自选一组题目完成并互相订正完成,进行自我评价。

  师:同学们在合作学*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合作的也很好,尤其是****组,这组同学在自己的评价纸上再加一颗评价印章,希望其他组继续努力。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在练*纸上,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教师强调: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混合运算计时自选练*。(准备一组练*题)

  为学生准备一组混合运算练*题,学生自己选择完成练*。遇到问题可以请同组同学帮忙,也可以请老师帮忙。老师会深入到同学们中间观察大家的表现,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老师会为你加上评价印章。

  (五)拓展练*:(课件出示)

  在数字间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 — × ÷()}使等式成立

  2 2 2 = 2

  要求:1、独立思考,看你能想到哪些填法?

  2、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本组想到所有填法。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发给各组1个纸条,便于各组记录所有填法)

  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1、总结评价印章情况,颁发神秘惊喜。

  2、同学们谈感受。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精选5篇)(扩展2)

——上册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精选五篇)

  上册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1

  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学生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朋友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一小部分同学由于学**惯、学*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

  三、教材总体分析:

  这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用1~9的乘法口诀算表内乘法;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乘法口诀求商;时、分、秒的认识;*面图形的认识;认识东、南、西、北等方向,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种物体,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线段的直观认识;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用尺量线段的长度;统计与概率和实践活动。

  四、学期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数与代数

  1、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除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通过“时、分、秒”的学*,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惯;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

  1、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实践活动

  在从事“节日广场”“趣味运动会”以及“小调查”等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之间的联系;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方法与措施:

  1、继续加强学*常规和学**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学*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数学。如:组织学生进行“数一数”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含义;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在大量*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等等。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与其他学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上册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2

  一、班级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本班学生71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34人。活泼、聪明是整个班级孩子给我的良好印象。班风比较活跃。总体男生较女生活跃。从学生们*时的各种现象表明,以及我对他们的了解,可见班上半数的学生有着明确的学*方向,但有少数部分学生学*目标不明确,不少同学在学*上好胜心强,乐于学*,勇于克服学*上的困难,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惯,有较有成效的学*方法;但也有不少同学学*方法不当,或是学**惯较差,积年累月,致使学*基础薄弱。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环境水*相当,但有极少部分的学生家庭仍然十分困难,因为困难,家长们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赚钱来维持生活,而导致学生学*上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文明守纪、爱劳动、讲卫生、积极参加各项有意义的活动。

  (二)学生学*情况:男生比较喜欢动脑筋,回答问题比较积极,但作业完成情况不够理想,总有学生忘带忘作业或质量极差,而女生作业完成较好些,有部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较慢,而且容易把新旧知识混淆,因此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也有部分学生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不会倾听,有部分学生管不住自己,自控能力较差。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四、教材分析

  (一)、长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

  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难点是在学生&“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等动手实践活动。关键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适应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六)、表内乘法<二>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七)、统计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学*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把收集来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关键是根据实际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创新精神。

  (八)、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是学*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

  上册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3

  一、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二年级(5)、(6)班共有学生92人,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一) 、长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三) 、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 、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 、观察物体 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难点是在学生“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等动手实践活动.关键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适应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六) 、表内乘法<二>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七) 、统计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学*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把收集来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关键是根据实际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创新精神.

  (八) 、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是学*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

  三、教学目的要求

  1、 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 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 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 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 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 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兴趣.

  2、 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3、 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 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进度

  1、 第一大周(8.31—9.13) 长度单位 两位数加两位数

  2、 第二大周(9.18—9.30) 两位数减两位数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3、 第三大周(10.9—10.19)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角的初步认识

  4、 第四大周(10.23—11.2) 乘法的初步认识 5的乘法口诀

  5、 第五大周(11.6—11.16) 2.3.4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

  6、 第六大周(11.20—11.30) 6的乘法口诀 观察物体

  7、 第七大周(12.4—12.14) 7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

  8、 第八大周(12.18—12.28) 8的乘法口诀 9的乘法口诀

  9、 第九大周(01.2—01.11) 统计 数学广角

  10、第十大周(01.15—01.25) 总复*

  11、第十一大周(01.29) 复*迎考

  上册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4

  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小朋友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一小部分同学由于学**惯、学*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

  三、教材分析

  本册的教学内容有::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材还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四、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

  把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

  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作业分层设计。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5、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6、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7、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8、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9、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六、进度安排

  上册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5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33名,从上期期末检测试卷分析,学生对解决问题中拿去多少,剩下多少,求原来有多少的题型解决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对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掌握还好。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学生的成绩都不错,但是与优秀班级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时,学生思维就打不开。因此本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学生体验的思维的乐趣及成功获得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乘法(一)、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二)、测量长度、表内除法。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是本册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积、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乘法口诀求商、倍的认识和解决用表内乘除法计算的问题等为主要内容去联系各部分知识,不仅体现了数学知识结构内部的逻辑性,同时还体现了学生认知发展过程,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机结合的整体体现。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1、结合现实情景,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经历编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识1-9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口算1-9的乘法。

  3、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感知乘加、乘减式题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4、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抽象、概括以及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增加自主学*的意识,感受学*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5、结合情景图,在学*中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在情感、态度方面健康发展。

  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7、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并会用三角板画直角;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锐角、钝角。

  8、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体会厘米、米的含义,建立1cm,1m的实际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要测量的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在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10、在“分一分”的活动中,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理解“*均分”的意义。

  11、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并能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2、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13、在摆学具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一些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14、会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除法与实际的联系,体会表内除法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表内乘除法

  教学难点:有关倍的知识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4、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主动构建知识。

  5、开展课前3分钟口算,增强学生的可算能力,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6、加强估算与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课时及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1、表内乘法(一)12课时第1—4周

  2、角的初步认识&nbs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精选5篇)(扩展3)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_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实用五份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_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1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结合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切实抓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操作、直观,启发和引导等教具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知识,把数学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学情分析

  2.1班和2.2班共99人,这两个班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都比较浓,大部分学生都能按预定目标完成学*任务。在经过了一年半的数学学*后,孩子们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一定困难。本学期我会把重点放在对学困生学*方法的引导上,使他们在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上保持,并逐步让他们在思维中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三、教材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排列问题、表内乘法和除法(二)、观察物体、统计、认识1000以内的数、方向和路线、千克和克、四边形、加减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表内乘法和除法,认识1000以内的数,千克与克,四边形。

  教学难点:表内乘法和除法的计算,认识千克与克,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排列问题

  1.通过拼摆、交流、观察等活动,发现稍复杂的图形的排列规律。

  2.结合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3.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积极参加操作、拼摆、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感受数学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_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2

  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为了搞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根据学校计划和科研室工作计划,特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初二的数学教学工作。这两个班整体情况是学生基础较差,优秀生少,后进生站每个班的40%左右。少数学生学*积极性高,各科作业能按时按量完成,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但大部分学生学*不够认真,上课听讲、作业完成总是应付,不能够主动学*,所以造成基础掌握不扎实。要在本学期获得进步,则必须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查漏补缺,打好基础;同时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二、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努力构建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与有效性

  2、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通过变式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特别是函数一章,利用数形结合,努力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和能力,

  3、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及时查缺补漏。

  4、成立一帮一互助学*小组,辅导后进生,同时促进优生,共同进步。

  三、合理落实各项教学常规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地掌握和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三环六步的各个环节。

  2、上课时定向要明确,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弄清疑难。点难拨疑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都有所发展。

  3、作业布置要分层,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批改要认真、及时,批语要多鼓励学生,根据作业情况查缺补漏,做好个别辅导。

  4、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

  四、教研工作

  积极参加教科室和教研组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结合学校的双思三环六步讨论怎样优化三环六步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交流体会。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上,及时写出教学反思并及时发布。通过教研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

  五、学困生转化工作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分析选好学困生,做好辅导计划。为其以后学*成绩的进一步提高铺*道路。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_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3

  我班有学生39人,男生22人,女生17人。一年来学**惯基本养成,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有几位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题速度慢,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今后要加强辅导。

  本学期教学任务和要求

  1、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总复*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乘法的初步认识与镜面对称的教学。

  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2、重视学生在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5、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6、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7、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8、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_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4

  大部分学生在一年级学*数学后,达到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标,对学*数学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参加学*活动。特别对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动手学*内容感兴趣。存在的问题是两个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差,导致数学成绩不及格,有的学生自觉性差,有时上课不注意听,口语计算粗心,课后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所以针对以上情况,这学期要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节课,做好优秀生的培养和差生的帮助,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数学成绩。

  教材分析:

  本实验教材以《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为基础。本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知道厘米米的长度单位,100以内加减笔画,表内乘法,初步了解角度,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知道时间,简单的组合思路和逻辑推理方法等。

  计算的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乘除。它是进一步研究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多位数乘法在计算上都分为几个一位数和一位数乘法。所以表内乘法就像20以内的加减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也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计算正确、快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乘除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所以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和解题教学有机结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测量方面,教材中出现了对厘米和米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各种自我探索的学*活动,了解使用统一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和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理解线段和角度、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等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线段、角度、直角、锐角、钝角,识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

  在知道时间方面,你会知道你知道的时间和多少分钟,知道的时间点之间的进度,你可以简单的计算时间。

  《数学广角》是一门新的教学内容,引入简单组合思维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材还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次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使用数学的乐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_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5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精选5篇)(扩展4)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2篇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0名,其中男生22名,女生18名。通过一年的学*,大部分学生们都养成了一定的学**惯,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的目标。对于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仍有个别学生的行为较为散漫,听课不专心,作业不按时完成,学**惯和学*态度都不太好。在本学期中必须进行积极引导。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这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量的计算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先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总的要求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教师认真学*新课程标准、多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2、抓好“双基”教学。

  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概念的含义及所学图形的特征,并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能用乘法诀进行乘法计算。

  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4、抓好培优补差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做好优、差生的辅导工作,让优生更优,差生脱差。

  5、做好“家校通”工作,让家长与学校互相配合,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五、课时安排:

  内容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

  4、整理和复*(1课时)

  5、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

  6的乘法口诀(3课时)

  3、整理和复*(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1课时

  1、7的乘法口诀(5课时)

  2、8的乘法口诀(3课时)

  3、9的乘法口诀(4课时)

  4、整理和复*(1课时)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统计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4课时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二年级学生共有学生40人,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但是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学**惯、学*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学生乐于计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点麻木,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急于动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多动手,多思考。加强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当中来。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精选5篇)(扩展5)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菁华5篇)

  一、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读、写多位数的基础。我国的计数*惯是每四位一级,把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弄清楚,掌握了第一级数的读、写法则,再学*万以上的数就可以类推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认数的重要基础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似数,学*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加、减法计算方面,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计算的基础。

  解决问题是在学*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于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包括图形的“*移和旋转”和认识“锐角和钝角”等内容。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学会进行最简单的图形*移,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学*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一册教材也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总体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基本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首先,在“解决问题”单元,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首先,通过可容纳一万人的体育馆的主题图,让学生对10000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其次,提供一些有关三位数、四位数有多大的具体而生动的实际例子。第三,安排了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几个三、四位数的相对大小的练*,让学生进一步学*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第四,安排了结合实际认识万以内数的*似数的教学,以及让学生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用数来表达、交流的有关内容等。第五,结合实际安排了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例题,使学生对万以内数以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和经验。第六,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中出示多种算法和估算等。这样,在上述丰富具体的素材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万以内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3、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1)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本册实验教材集中安排表内除法的教学。“表内除法(一)”教学除法的意义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表内乘法(二)”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首先,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与乘法的初步认识一样,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春游前的准备活动。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均分”以及计算*均分的结果的问题,为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做了准备。第二,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段进行。“*均分”通过组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均分”的含义及*均分的方法。“除法”则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同时了解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这样通过这一节的学*,学生关于除法意义的认识逐步形成起来。第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一方面加强探索性,展示了不同的求商的方法;另一方面加强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在学*除法计算的同时就体会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渗透于学*除法的含义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学*除法计算的目的是用它解决问题。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取这样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有关图形和图形变换应用的素材。其次,教材为每一部分的教学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另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既具探索性且生动有趣的操作活动。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1)教材提供的学*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

  (2)许多内容的教学都注意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另外,教材继续注意提供既丰富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情况分析:

  班级情况分析:本班学生39名,在上学期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时,学生思维就打不开。因此本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学生体验的思维的乐趣及成功获得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加强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是本册教科书重点。读写数中数位表和涉及“0”的读写比较难。

  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是继二年级(上)认识了米、厘米,知道分米且具备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介绍毫米的。对毫米学*的要求要低一点,《标准》表述的是“认识行米,知道毫米”。

  第三单元:“三位数的加减法”是本册教科书的重点。加减计算中的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变化多、学生计算正确性差,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思考性强,这些是学生学*中的难点,要特别注意。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是以一年级(下)初步感知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观察、体验,用自身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感知*形四边形,并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圆拼组图形。

  第五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上)学生学*了表内除法(用口诀求商),三年级(上)将要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用竖式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正是沟通和连接这两部分知识,内容有除法竖式和认识、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第六单元:“时分秒”是在一年级(下)“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时、分、秒”的实际概念,并结合“时、分、秒”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收集与整理”。学生在一年级(下)经历、体验数据最简单最直观的分类,本单元内容有数据的分类整理,初步接触最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仅限于一个方格表示一个数量)。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知识与技能领域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万以内的数,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较大数的意义,并能估计。

  3、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4、经历直观认识简单*面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身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能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5、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毫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6、结合实际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必须小于除数”,会写除法竖式,能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实际问题。

  7、认识钟表,能在实际活动中体会时、分、秒的长短,能结合具体情境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8、经历整理数据的过程,学*最简单的整理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形,能完成相应的图形。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数学学*的重点对双基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打破传统的“学科中心”,突破陈旧的“知识体系”。学*内容并不是以完全的“定论”方式呈现。强调用学生自身的语言描述计算方法。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注意过程与结果并重,在知识的形成与应用中学*知识,将过程与方法确立为课程目标。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一共有39名学生,全是农村子女,家长对教育教学不够支持。在升二年级时从上一个年级降下来5个差生,读完一年级后转来了3名差生在第一学期上课时基本都没心向学,再加上一年级时一个差生都有,本班大多数学生学*环境比较差,种种原因,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只有向困难挑战,努力工作吧。

  一、 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指导思想,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心理学为依据,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适应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特点,教与学,因材施教。

  二、 教学内容

  1、数据收集整理 6、有余数的除法

  2、表内除法(一) 7、万以内数的认识

  3、图形的运动(一) 8、克和千克

  4、表内除法(二) 9、数学广角

  5、混合运算 10、总复*

  三、教学目标

  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能用乘法口诀求商。能认读万以内的数,正确计算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学会用除法解决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在图形中找规律。

  三、方法措施

  学生易对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产生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应用能力。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迁移,全面教学与分层教学相结合。

  教材分析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会比较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似数。了解除法的含义;能熟悉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辨认锐角、钝角;认识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活动感受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教学的实际应用。

  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将这两个单元整合起来,学过《表内除法》后,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表内除法中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迁移能力,还可以省时。

  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我班共有36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多的数学学*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于有一部分学生刚分到这个班级,对于这些学生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学*兴趣和学*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一),图形与变换,表内除法(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找规律。

  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通过对时、分、秒的教学活动,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二)、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精选5篇)(扩展6)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5篇)

  一、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在数学学*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学年的数学学*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计算还是会出现个别偏慢,易出错等粗心问题.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依赖心理,畏难情绪。这个学期我应该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思维的发展、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三、班级分析

  我教的二(3)、(4)两个班*有75人,其中男生人,女生有人。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活动中去。根据上学年成绩检测情况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成绩不够理想,其原因主要是父母在外地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管教,学*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惯。因此,本学期重点工作除了继续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及良好的学**惯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后进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中的良好*惯还有待于加强。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二),观察物体(一),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和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使学生知道“l时=60分”,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二)数学思考方面

  通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向学生渗透简单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教学措施(后20%的学生的辅导)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防止加重学生的学*负担。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法渗透。教师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

  3、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相信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只要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学生心理,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出发,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共40人,每位学生都很天真活泼,他们在学*上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在学*的探究上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基于他们无限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好数学。

  对数学的学*需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因此在教学时注重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密切接触,培养其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课堂教学常规还有待于尽早进行规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表内乘法(一);二、角的初步认识;三、表内乘法(二);四、测量长度;五、表内除法;六、总复*。

  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2、能应用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能测量长度。

  4、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6、在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作用。

  四、教学措施

  (一)、必须按时备课,熟悉课本,吃透教材,对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教师请教;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清楚,能脱口而出。

  (二)、要求孩子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向课堂要质量,根据孩子不同的接受能力进行不同的教学,对个别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位学生都紧跟着。

  (三)、数学要精讲多练,做到思路清晰明了,环环紧扣。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再多多练*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对于每天所讲的内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到底还有那些学生不懂,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及时的纠正错误。

  (四)、做到多鼓励少批评,采用比赛的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团结、积极合作的精神,特别是慢的学生更要对他们有耐心、爱心,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去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教学进度

  一、表内乘法(一)……………………………22课时

  二、角的初步认识………………………………4课时

  三、表内乘法(二)……………………………12课时

  四、测量长度……………………………………9课时

  五、表内除法……………………………………18课时

  六、总复*………………………………………15课时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教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在经过了一年半的数学学*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同学,我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让同学在思维中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本册教学内容有: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三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第六单元图形与拼组;第七单元混合运算;第八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九单元统计;第十单元总复*。

  (一)数与代数

  1、有余数的除法:⑴有余数除法的认识;⑵有余数除法的笔算

  2、万以内数的认识:

  ⑴千以内数的认识;⑵万以内数的认识;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似数;⑷估算;⑸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3、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⑴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⑵简单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估算;⑶稍复杂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⑷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验算。

  4、万以内加减法(二):

  ⑴较复杂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⑵估算;⑶应用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⑷回顾整理。

  5、混合运算:

  ⑴两步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⑵带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⑶应用加减运算解决问题。

  6、时、分、秒的认识:认识时、分、秒。

  (二)、空间与图形

  1、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⑴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⑵长度单位的进率和简单的换算。

  2、对称:认识对称现象。

  3、图形与拼组:

  ⑴*面图形的认识:

  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②、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

  ⑵图形的拼组。

  (三)统计与概率

  统计:分段统计。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1、奇妙的动物世界: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2、户外活动:加深对统计过程的体验,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五)回顾与整理:回顾整理全册内容。

  本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数与代数: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各数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②、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会口算表内有余数除法、百以内加减法、能计算

  三位数的加减法及两步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③、能正确辨认钟面上指示的时刻,认识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2、空间与图形:①、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

  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估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③、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

  3、统计与概率:

  ①、能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②、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掌握分段统计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运用:

  ①、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认识。②、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二)数学思考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从生活情境中认识较大数的过程,能用万以内数描述具体的事物,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3、经历探索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4、在解决简单的混合运算问题中,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5、在对长方形及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提高同学的观察、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6、经历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过程,体会统计的工具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三)解决问题

  1、能用加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用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用统计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

  (四)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的作用。

  3、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惯。

  三、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材重点内容分析:

  结合教学内容的类别分析,我认为“数与代数”中的认识万以内数及这些数的大小比较;有余数除法、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方法的多样性是重点教学内容。在“空间与图形”中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及换算,认识对称现象,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重点教学内容。在“统计与概率”中分段统计是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难点分析:

  在教学“数与代数”教学内容中,关键是给同学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使他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会出“万以内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性和有余数除法及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同学才会较好地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所以说在该类知识中,教学的难点是同学会结合具体情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计算方法和算理的掌握。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时,认识千米、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教学的难点。同学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是教学上一个难点部分。在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是教学上的一大难点知识。在“统计与概率”部分中,分段统计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的具体措施

  1、加强同学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根据同学的年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练*和游戏。

  3、充分利用学具,让同学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

  4、联系同学生活实际,理解所学内容。例如:万以内数认识。让同学收集超市的一些宣传单上一些物品的价格来加深对三、四位数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5、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同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6、结合本册的数学知识,加强能力和良好学**惯的培养。

  五、突破本册教材重难点的可行性教学策略

  (一)将“数与代数”的知识摞列到一个知识板块去教学。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去教学。

  (二)在“空间与图形”时,可以借助实物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力,在探索过程中,提高同学的观察、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在“统计与概率”中,可以以同学周围的数据作为统计的资料,以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引导同学分段统计,并逐步学会统计的方法。

  ※建议

  我建议首先以新的课标为依据,站在为同学终身发展的高度来思考自己的教学工作。我们的教学不只是教会同学知识的,更重要的是引领同学如何愉快地度过自己幸福的童年,并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较强的各项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各个环节中,创设同学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激发同学的学*兴趣,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我想无论再难的知识,大家只要有了超前的理念,教学工作都能干的很出色。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应关注学生学*兴趣和学*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5、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

  (二)、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3、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养成认真作业、书写工整的*惯。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中,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本册教材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二、学情分析:

  通过了解二年级有将*一半学生学*不主动,课堂上好动,但学*积极性很高,还有学生接受能力慢,作业完成的慢,课堂十分被动,不举手回答问题。基于以上情况和对一年级数学课程的了解,学生已经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的具备了观察、理解、思考的能力和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但鉴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方法和*惯仍未养成,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一年级所学课程掌握的不够,在新的学期里,仍需教师下大力度引导和培养,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取得好的成绩。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精选5篇)(扩展7)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精选十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课件出示)

  16+9+8=32-10-6=

  25+20-10=48-8+17=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同学们做什么呢?(阅览室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他的这句话是鼓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就是用()减去(),然后再加上()。(学生口答)

  3.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反馈交流解法。

  1.交流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解释概念。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脱式计算: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和写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运用脱式计算。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长短要一致。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运算顺序。你能把这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师指出:加与减是一级运算、乘与除是二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

  (一)计算。

  23+6-11 2×8÷4 72÷8÷3

  =□○□=□○□=□○□

  =□=□=□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二)小法官。

  3×8÷4 34-17+3 18÷3×3=2

  =24÷4=34-20=18÷9

  =6(√)=14(×)=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精选5篇)(扩展8)

——苏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优选【五】份

  一、本册教材学*的内容与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结合“数一数”的操作活动,经历从相同数�B加的算式引入乘法的抽象概括的过程,了解乘法的现实背景,体会乘法的意义;应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结合大量“分一分”操作活动,经历除法算式的抽象过程,了解除法的现实背景,体会除法的意义;初步学会应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第二单元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结合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一对多”的问题,探索一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值对应规律,掌握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

  4、第六单元“时、分、秒”。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时、分、秒之间的进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时间观念。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三)统计与概率

  1、通过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最喜欢哪些图书等实例,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完成相应的图表;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想法。

  2、通过一些操作与猜测活动,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或*题中,至少安排了11项实践活动:

  1、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

  2、把100根小棒*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说一说可以怎么分,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3、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

  4、站在不同的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先想一想,再看一看。

  5、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

  6、观察夜晚的星空,你能找到北斗星吗?

  7、做一件你喜欢的事情,估计用了1分后停止,看谁估计的时间最接*1分。

  8、唱一首歌,估计用了几分时间。

  9、1分你大约能跑多少米?

  10、你上学时,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在小组内说一说。

  11、调查你们小组的同学每天睡多长时间(不到10时、达到10时)。

  经历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并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班级有个别学生不喜欢跟同学相处,也不张嘴读书,不做作业,好动。以后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课*惯,使学生能专心听讲,不讲小话。四人小组*台建立起来。为了避免小组学*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每一个数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又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如果一堂课看不到有一段时间学生聚精会神地做练*,那么就可能对这堂课掌握“双基”的效果感到不安。教材中的练*题要安排在课内做的,但一般不要采取集体作业的方式,要给学生独立读题,审题,思考与解答的机会;使教师能走下讲台,观察学生学*过程和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

  三、提高质量的措施:

  1、教学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培养良好的读书、写字姿势及思考、倾听、提问等*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

  3、教学生学*知识的方法,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5、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讲评,多鼓励有进步的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不要随意去打断学生的思维,学生练*的快慢不可能一致,不要采取一题一评的反馈方式把练*时间搞得支离破碎,影响学生自主作业的进程;要给做得快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有事做;对全班练*的反馈,最好的方法是提示来自学生的不同的思路、方法或答案,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判断、选择,去识别优劣和正误,不能只关注结果的对或错。练*要结合在游戏之中,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一、本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及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8个单元。“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4个单元,包括“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表内乘法(一)”“表内除法”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图形与几何”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厘米和米”和“观察物体”。“综合与实践”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 “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期末复*”单元。

  教材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既注意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更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学*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努力实现这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另外,还注意把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交叉安排,既促进了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又能使学生避免由于长时间学*单一内容可能引起的厌倦心理,有利于提高学*的效率。

  认识乘、除法的含义和学会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也是小学数学中最为基础的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能否较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不仅影响学生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基本计算能力的形成,而且也直接影响学生进一步学*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认识并使用常用的单位厘米、米;东、南、西、北等方向的认识;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这些是本册教材的难点。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感)

  1.知识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应用学过的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等*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用如“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2.数学思考方面。

  (1)使学生在认识乘法、除法的含义以及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

  (2)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确定位置、辨认方向、观察物体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简单*面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物体与相应的视图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用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用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以及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计算、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和方法从生活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在简单的统计活动中,初步体会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

  (3)使学生在拼图形、测量长度、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观察物体以及简单的调查等活动中,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4)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更清楚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情感态度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观察和发现简单*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方向、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测量或估计物体的长度、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3)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中遇到的困难,初步养成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学**惯。

  三、二(1)班 原有情况分析(双基掌握程度、智力水*和学*态度、*惯等)

  二(1)班现有学生46人,经过一年的学*,孩子们都养成了比较好的学**惯,已经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的具备了观察、理解、思考的能力和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基本知识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

  但二年级学生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后进生面大,在书写、学*品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如肖辉、陆子安、褚翠、刘洪海等小朋友上课注意力始终不集中,手上老是在摸东西,家长比较忙,*日也没有空辅导孩子的学*。伍梦凡、夏东硕等小朋友学*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遇到难题就停滞不前了。因此关注这些孩子,尽可能转化后进,提高先进,发展后进是本学期重点。对于基础很差、上课不遵守纪律、作业*惯不太好的学生,更要认真对待,尽量做到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多与家长联系沟通,与优生结对子,力争使他们取得进步。

  四、教学措施

  1.进一步深入学*新课程标准,认真贯彻落实“学程导航,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2.加强常规教育,教育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养成良好的学*、行为*惯,提高每堂课的课堂效率。

  3.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借助于恰当的教学情境,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操作、思维、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4.让学生通过交流学*方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评价等,充分展示学生的学*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的比较中进行方法的概括与优化。

  5.对学生的学*情况进行充分的预设,同时关注好每堂课的生成资源,以便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作及时的调控和优化。

  6.分层目标,分层作业,开放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科学安排培优补偿。

  7. .培养认真、仔细的计算和及时进行检验的学**惯,特别要重视学生良好的计算*惯培养。

  8.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组成员将本着“努力工作,愉快工作,享受工作”的工作态度,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和学校办学理念,以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高效减负、培养素质、提高质量为重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的学*和研究,在教研和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以及业务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数学学*空间,从而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和快乐。让每一位学生在新学期有更高的发展与提高。

  二、教研组情况分析:

  本组由5名数学教师组成,是个以老中青教师为主的强有力的教学实体,有三名教师都担任过一至六年级的大循环教学,对教材都有整体的把握。曲俊莲老师经验丰富、任劳任怨,经常为组内教学提供及时的帮助;王少华老师不仅教学精湛,更有着娴熟的电脑课件制作技能,在课件制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她虽然是年轻教师,却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和学生打成一片。

  三、工作目标:

  1、认真学*《数学课程标准》领会实质与精神,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现代教育观,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进一步熟悉教材的特点和体系。做好教学计划。

  2、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向35分钟要质量。在教学中“精备、精选、精构、精讲、精练”一节课,真正做到提高教学质量功在课上。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良好*惯的培养,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3、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加强集体备课,把随机和固定的教研时间结合起来,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教研组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使教研组形成一个教学研究的氛围,努力探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二年级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聪明才智,凝聚集体智慧,不断提升实施新课程的水*,提高自身驾御课堂的能力,为每一位老师搭建*台。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4、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的.兴趣,利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计算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增强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识,能主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四、单元集备和单元过关安排:

  单元集备安排:

  三月份:集体备课1-3单元。

  四月份:集体备课4-6单元。

  五月份:集体备课7―9单元。

  六月份:制定复*计划

  单元过关安排:

  每两周进行数学单项技能测试,每一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检测,以查缺补。实施措施:

  1、加强教师学*,进一步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学期仍然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学*,学*新课程教学法。

  2、课堂始终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焕发活力的地方。所以,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创设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中领会知识,感悟知识,经历过程,并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发展其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与创新意识。加强课堂教学后的反思,数学后记的撰写。教学后记的撰写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教学中的得与失,原因分析、改进对策等。

  3、完善评价体系,构建新的评价机制。

  评价策略:注重过程,促进发展,强调多元。

  4、加强教研组建设,切实提高教研效率。

  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工作,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全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争取写出一篇较高质量的数学教学论文。

  一、本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及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8个单元。“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4个单元,包括“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表内乘法(一)”“表内除法”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图形与几何”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厘米和米”和“观察物体”。“综合与实践”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 “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期末复*”单元。

  教材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既注意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更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学*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努力实现这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另外,还注意把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交叉安排,既促进了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又能使学生避免由于长时间学*单一内容可能引起的厌倦心理,有利于提高学*的效率。

  认识乘、除法的含义和学会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也是小学数学中最为基础的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能否较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不仅影响学生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基本计算能力的形成,而且也直接影响学生进一步学*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认识并使用常用的单位厘米、米;东、南、西、北等方向的认识;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这些是本册教材的难点。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精选5篇)(扩展9)

——上学期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精选5篇)

  一、教材分析

  本册包括以下资料:

  1、有余数的除法

  2、时、分、秒

  3、认识方向、测定方向

  4、认识万以内的数

  5、分米和毫米

  6、两、三位时的加法和减法7、角的初步认识

  8、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了解你的好朋友

  9、期末复*。

  二、班级情景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的学**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进取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是一件简便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惯是关键。

  对于上学期的知识掌握尚可,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人计算可是关、走进生活题说理不清、变化题不懂思考方法等问题。经过本册知识的学*,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本事、动手操作的本事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经过把一些物体进行*均分的操作活动,体会余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明白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时光的单位:时、分、秒,明白1时=60分,1分=60秒,并能说出钟面上所显示的时刻,初步建立时光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经过学具操作,认识1000以内的数,明白千以内的数位顺序,明白千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能根据数的意义口算整百数加整百数(和在1000以内)以及相应的减法,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4、经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式题,会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和超过100)以及相应的减法,会估算一些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式题,会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5、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应用加、减法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6、联系乘法含义,理解“倍”的概念,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现实情境中,初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运用乘法和加(减)法正确解答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8、联系生活经验,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明白分米、毫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一些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会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测量并描述物体的长度。

  9、联系对东、南、西、北的已有认识,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运用学过的方位词合理描述现实情境或简单*面图上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能看懂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要求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10、联系一些典型物体的面,初步认识角和直角,明白角有顶点和边,明白角是有大小的,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角。

  11、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一样的标准分类。明白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确定、联想和预测。

  (二)、情感与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与作用。在教师的组织下,能参与数学学*活动,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2、初步具有认真思考的*惯,在教师、同学的鼓励帮忙下,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求商方法。

  2、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

  3、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比较角的大小

  五、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吃透教材,学*资料,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2、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教学乘法口诀,从编儿歌再编口诀,降低口诀的难度。

  3、在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日记,经过寻找其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争取做到自我能学懂的知识,让他们自我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光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

  5、在具体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思考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本事,激发学生动脑筋钻研问题的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开发智力上有促进作用。

  六、课时安排共计62课时,各单元课时安排如下:

  1、余数的除法―――――――――――――――――5课时

  2、时、分、秒―――――――――――――――――― ――8课时

  3、认识方向――――――――――――――――――2课时

  4、测定方向―――――――――――――――――――1课时

  5、认识万以内的数――――――――――――――――7课时

  6、分米和毫米――――――――――――――――――3课时

  7、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12课时

  8、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9、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11课时

  10、了解你的好朋友――――――――――――――――――― 1课时

  一、学生情景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基本上具备必须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本事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本事;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数学的进取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必须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构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本事。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资料

  这册教材包括下头一些资料: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图形的运动,数据收集整理,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等。

  (二)资料变动情景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此刻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资料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资料,原先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此刻重点学***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此刻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先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移了多少格的资料。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此刻第五、六单元资料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资料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本事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本事。

  5、练*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供给线索。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明白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明白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初步掌握包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3、明白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能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4、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

  5、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明白l千克=1000克。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7、初步构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本事。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除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本事;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构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善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构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供给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供给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本事和创新意识。

  六、课时安排

  一、数据收集整理3课时(3、1―3、8)

  二、表内除法(一)10课时(3、9―3、27)

  三、图形的运动(一)4课时(3、30―4、3)

  四、表内除法(二)5课时(4、7―4、17)

  五、混合运算7课时(4、20―4、30)

  六、有余数的除法8课时(5、4―5、19)

  七、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5、20―6、5)

  八、克和千克2课时(6、8―6、12)

  九、数学广角3课时(6、15―6、19)

  十、总复*4课时(6、23―6、30)

  一、班级情况分析:

  44名,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语文学*后,基本知识、技本班学生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多数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语文学*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二、教材简析

  一年级下册教材仍采用主题单元的编排形式,共有16个单元,每个单元大致包括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第二册的内容较之一册更广泛,特别是增多了反映儿童生活的篇目,与学生生活更加贴*,同时也注意了保持一册的趣味性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 通过阅读课文和开展各种学*活动,在语文学*能力、学*方法和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发展。

  2. 认字423个(下限),学*30个(下限)常用偏旁(部首),

  学*看上下文猜字等认字方法,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认字,独立认读“语文天地”中的现代诗文。

  3.写字230个(下限)

  4.抄写字母和音节,能为生字标音。

  5.阅读42篇诗文(下限),背诵15篇(下限)。能借助手指但不出声,或者小声但不用手 指阅读课文。能读懂课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6.积极、认真地参与各项语文活动,用普通话、积极地、又创造地完成教材中的口语交际, 初步形成合作、探究的意识。

  7.学*教材传授的.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学*兴趣。

  8.继续培养天天阅读、收集图片资料、经常“回头看”等好*惯。

  9.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四、教学措施:

  1、理解教材编辑意图,以组为单位整体设计教学。

  2、倡导合作学*。采用多种方式设计教学活动,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

  3、重引导发现,鼓励探究学*。

  4、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发现新与旧的联系,发现识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惯的方法认记方法认识汉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5、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成果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互相学*、互相促进,不断产生成就感。

  6、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和当时、当地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五、教学重点

  1、仍然以识字写字教学为重点,拓展课外识字、识词量。

  2、写话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贯穿整个教学中,从基本素句教学抓起,根据学生实际学*情况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已,着实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

  3、把语文教学放入社会这个大语文环境中教学,结合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课本剧的表演、实地参观学*、观察大自然的变化等等。

  4、整个教学要体现层次性,允许出现差异性,循序渐进。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担任两个班数学,二(1)班47人,二(2)班47人。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兴趣和学*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认识几时几分,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务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定如下表:

  单元结束期末

  *均错误率速度*均错误率速度

  表内乘法6%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4%以内绝人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

  2、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三、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措施

  我班后进生形成的很大的原因,就是学**惯差,毅力缺乏,信心不足。他们不能把握学*语言课程的要点,怕苦畏难,不肯去做认真理解的细致工作,久而久之,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降了,敏锐接受新授知识的能力丧失了,他们不差也变得差了。要转变他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应以精彩的语言引发话题,及时点拨,准确评价,创设出和谐融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使后进生畅所欲言、主动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2、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常常向取得进步的学生竖起大拇指;有时给表现好的同学奖励一本本子;还有时投给学生一缕赞许的目光,伸手亲切地摸摸学生的头,拍拍他的肩膀……

  3、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学科,教师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后进生的注意力,通过直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性质。

  4、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难易适中,

  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督促他们认真完成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后进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特别注意克服急躁冒进情绪,如对后进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后进生,要放低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从起点开始,耐心地给予辅导,让他们一点一滴逐步提高。

  培养优等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竞争的氛围,如优等生他们之间的竞争,挑战难题的竞争等,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2、为他们制定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完成一个个既定的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以及增强对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3、鼓励他们尽量用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解决数学问题,尽量想一想与众不同的方法,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4、教育他们多帮助需要帮助的其余同学,在帮助人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学生情况分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