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组成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2-03 00:00:00 教学设计

水组成教学设计1

  水是我们天天接触到的东西,但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首先我们来学*水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水的物理性质[教师活动]:展示一瓶蒸馏水。

  [学生活动]:观察后描述一下水的颜色、状态,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概括一下水的物理性质。

  [总结板书]: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并且,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lg/cm3,水结冰时密度减小,体积膨胀。

  [讲解]:那么水是单质还是化合物?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水的元素组成。 [板书]:

  二、水的组成

  [实验]:演示实验3—1:电解水实验,注意提示学生观察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 [总结板书]:

  (一)电解水实验

  现象:1、正负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2、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讲解]:那么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实验]:演示实验3—2:用燃着的木棒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棒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 [总结板书]:

  (二)验证实验

  现象:

  1、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2、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火柴复燃。

  1、正极产生氧气;

  结论:2、负极产生氢气。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通电

  方程式:水——→氢气+氧气

  [讲述]:通过刚才我们电解水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但到此为止我们还不能确定水的化学式。在科学研究中确定某物质的化学式都是需要通过精密的实验和准确的计算的。下面我们就通过计算来确定水的化学式。

  [板书]:已知:水电解后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氢气的密度为O。08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

  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l;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计算: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2×0.089):(1×1.429)=1:8

  则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

  1 8:= 1:2 1 16

  总结:水分子中氢和氧的原子个数比为2:1,水的化学式为H2O。

  [讲解]:水在通电条件下.一个水分子首先分解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于再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同样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氢气分子聚集成氢气,大量的氧气分子聚集成氧气。

  [副板书]:

  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分子氢分子

  [讲述]:所以水电解的反应用化学式表示为:

  [板书]:通电

  H2O ——→ H2↑ + O2↑

  [讲解]:这个反应也证明了这样一个理论: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练*]:第49页第l题。

  (四)总结、扩展

  本节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以及水的化学式的确定。通过学*同学们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学*中体会到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态度,更要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

水组成教学设计2

  (一)、设计指导思想:

  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初步形成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保护水资源——来构思和组织学*活动。

  水的组成的学*以实验为出发点,尽量以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逐步地了解水的组成和构成,力图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在拓展部分——保护水资源方面,主要以讨论的形式进行。

  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得到一些水的知识,还要让他们感知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虽然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惯的。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为了不冲淡本课题的主体知识──水的组成,作为引入的史实很简短,但在课题之后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用作对这段引入的呼应,供师生教学中灵活选用。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重点:水的组成实验。

  难点:水的组成的论述和表述。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学生已经有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的体验,但还不知道如何从现象来分析总结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第二单元水分子运动的学*,学生知道了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只是分子的间隔,但却不知道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

  在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把如何根据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水的组成和探讨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别。

  (3)通过查阅“水的组成揭秘”等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学*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归纳、和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电解水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2)激发学生学*兴趣和探究欲

  (五)、教法学法:

  创设学*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

  (六)、媒体选择:

  多媒体电脑、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水的电解装置。

  (七)、教学程序

  (一)对水的组成的探究

  师:水是大家非常熟悉一种物质。江、河、湖、海、大气中、生物体内都含有水。水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工业上用水作原料、冷却机器等,农业用水浇灌农田,生活中用水洗衣、做饭。那么,水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可以这样说:水是生命之源!既然水这么重要,那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这个结论你是从哪儿获得的?

  生1:从书上找到的。

  师:你们从书上获得的结论只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是抽象的。下面我们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认识水的组成。

  师:[演示实验3-1]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为让学生好观察,将水染成红色),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投影出示表一:

  观察点

  现象

  电极上

  玻璃管内

  生2:电极上有气泡产生,负极上的气泡比正极上的多

  生3:玻璃管内夜面下降,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比正极玻璃管内气体要多。

  师:能否用具体的数据或比值来衡量气体的多少关系?

  生4:*距离观察后得出:2:1

  师:这个实验是比较粗略的,经过更精确的实验,其体积比约为2:1。

  师:那正、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分别是什么气体呢?

  生5:氢气和氧气。

  师:同学们有很多猜想,究竟是什么,请看下面的鉴定实验。

  师:投影出示鉴定方法,师生协作演示鉴定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要求学生观察

  并记录。

  检验方法

  现象

  结论

  正极玻璃管内的气体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

  用火柴点燃

  师:鉴定正极玻璃管内的气体时有什么现象,由此你获得的结论是什么?

  生8: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种气体是氧气。

  师:点燃负极试管内的气体时有什么现象?

  生9:气体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师:这种气体在玻璃管口燃烧时,由于受玻璃管内钠离子的干扰,产生的是黄色火焰,实际上,这种气体燃烧时发出的是淡蓝色火焰。经过更科学的实验鉴定,这种气体是氢气。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是:“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师: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产生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0:有。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师:你能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吗?

  生11:在黑板上写出:水通电氢气+氧气

  师:从上面的实验和发生的化学反应,你能得出有关水的组成的什么结论?

  生12: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生13: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生14: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生12说的对吗?

  生15:不对。所以水不可能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师:说的棒极了!同学们听懂了吗?以后千万不要说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哟!

  师:生13说的对吗?

  生:不知道。

  师:生13的说法也不对。因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说法中,“氢和氧”是指氢元素和氧元素还是氢气和氧气,是不具体的,所以是不具体的说法。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才是正确的说法。

  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么氢气和氧气又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6: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师:说的很好!那么请同学们思考47页讨论题2:化学变化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

  生17:没有变化。

  师:说的也很好!掌声鼓励!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生23:通过今天的学*,我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生24:我懂得了实验是进行化学研究的好方法。我们在做实验时要认真观察、思考。

  生25:我知道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师:说的都很好!相信通过努力,你们在化学的海洋中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为了巩固大家今天所学知识,请大家完成教材49页2、3、4题。

  (说明:生1、生2……只是代表学生,有可能是同一人。)

  (八)、教学评价设计:

  探究发现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过程,它可以是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可以是发明家的发明过程,可以是技工学*某种技巧的过程,可以是学生掌握学*方法的过程。因此探究发现应分不同层次,主要是根据研究的主体(人)掌握知识的程度及科学实践能力高低,以及相关经验阅历的深浅而定。只要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知识、技能、经验等水*上自己经过钻研学会了过去不曾会操作的方法、过程或技巧,都应属于探究发现。在探究发现过程中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是在同伴互助下、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的,这都属于发现式学*。本案例在发现式学*上作了较好的尝试。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化学课堂中,如果老师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利用简短的语言把学生好奇心紧紧抓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兴趣并设法论出个究竟,它会比老师直接灌输知识或逼着学生去学作用大许多。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兴趣的起源。有了兴趣有时会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本案例中教师用水受热有三态变化,水的化学式有2个氧原子1个氢原子组成等,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然后设下悬念:“如果水中插入电极,情形是否与受热有所不同呢?”用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语言虽然简单,但收到了投石激浪的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2、巧设台阶,引导学生实验操作的完成

  知识的发现往往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学生即便产生了探究欲望,但受知识的局限、经验的缺乏限制,因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把探究过程分解为几步,并会启发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沿着老师设好的台阶逐渐蹦级。本案例中,老师巧妙的把实验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水的电离,第二步生成气体的检验。还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水中插入电极将如何?”“生成的气体不是水蒸气呢?是不是CO2、H2、O2等常见气体呢?”这种逐级递升的引导,使学生自然地沿着老师设定的途径去操作。克服了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又引导他们掌握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捷径,可谓提高了探究过程的高效性。

  3、顺水推舟,促成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究经常需要实验作依托,但实验获得的结果往往是具体表面现象,正确结论往往是抽象概括的本质内容,实验结果距绪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两者有质的区别,如果仅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而不能得出正确结论,那么知识就没有被发现,也可谓是功亏一篑。因此教师还应抓住有利时机,顺势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来分析实验结果。本案例中引导学生注意气体V正极:V负极=1:2,帮助学生猜想气体会不会是CO2、H2、O2等,最后让学生知道O2:H2=1:2等。至此,完成了使学生从宏观的体积的不同推论出微观上原子个数不同的认识。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地促成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称得上乘借东风、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4、巧妙点拨,诱导学生由结果上升理论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很成熟,对概念等抽象问题认识较片面,这时就需教师适时搭设铺垫,诱发其抽象思维。本案例中教师能从能量角度、从元素组成角度、从微粒组成角度启发学生自己进行飞跃式思维得出结论:2H2O2H2↑+O2↑同时还诱导学生认识到H2O通电生成H2和O2的过程中有分子结构的破坏及原子重新组成分子的过程。学生经过教师的铺垫点拨,自己的思维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螺旋式上升变化,最后才产生思维结果。学生不仅发现了知识,而且掌握由实践到理论的一般方法。如果师生们长期坚持,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水组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及其它初步知识;通过对水组成的分析实验,巩固和提高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电解水实验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并非臆造而是根据实验结果所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熟悉的水进行科学的认识和研究,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难点:电解水实验及其对实验结论的理解。

  实验准备

  课本第48页[实验3—1][实验3—2]教学用品

  水槽、试管、直流电源、带电极的导线、烧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小黑板出示)(提问)

  1、下列符号的意义:(追问2的意义)H____,2H_____,H2_____,2H2_____,H2O_____,2H2O____。

  2、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氢、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二、引入新课

  (引言)我们已学了水的化学式H2O,通过第2题的练*,知道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也会计算出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8,但事实是否如此?

  三、新课讲授

  1、水的物质性质

  (观察)展示一杯纯净的水。引导学生按照氧气的物理性质顺序认识论述水的物理性质。

  (阅读)课本第47页水的物理性质。

  (小结)

  (1)常温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2)凝固点:0℃,沸点:100℃;

  (3)1标准大气压下,4℃时密度最大为1g/mL。

  (4)冰的密度比水小。

  2、水的组成

  (实验)课本[实验3—1] (观察)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出现。

  (讨论)正、负两极管内分别为什么气体?如何检验?(实验)课本[实验3—2] (观察)用点燃的木条分别进行检验,可以观察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能使点燃的木条燃烧得更旺;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小结)由此可见,阳极(正极)产生氧气,阴极(负极)产生氢气。

  (提问)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分析)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然后互相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讲解,分析过程可用投影。

  (小结)(1)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了氢气,证明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氢和氧气两种单质,证明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了分解反应,水氢氧+氧气。

  (3)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可进一步扒导水的化学式是H2O。 根据实验事实。

  生成气体的体积比VH2:VO2=2:1 氢气的密度为0.089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

  所以,气体的质量比:H2:O2=(2×0.0899):(1×1.429)=1:8 所以,水中H元素:O元素=H:O=1:8 氢的原子量为1,氧的原子量为16,所以,H2O中原子个数比为H:O=

  根据实验测得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结论)(1)一个水分子只能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水的化学式为H2O

  四、巩固练*

  1、巩固练*(小黑板展示)(1)通电分解水可得到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证明( )

  A、水的组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通电时,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D、通电可使水中的氢气和氧气分离

  E、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2)计算水中H、O元素的质量分数。

  (提示:①B、C ②H%=11.1% O%=88.9%)

  五、典例分析

  例1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果所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又知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88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及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通电计算确定水的化学式。

  (分析)这是一道根据实验数据判断物质组成的计算题,一般情况下确定物质的化学式的步骤是:

  (1)确定该物质组成的无种类,例如该题中根据实验事实得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根据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及该物质的相对分发子质量确定它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3)根据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写出该物质的化学式。

  (详细解题步骤见新课讲授中的最后小结中第(3)点。)例2下图是简易的电解水的装置:(1)在图括号内标出电的正、负极;(2)与正极相连的试管里产生的是________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是_____________气,两种气体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分子个数比_______。

  (分析)由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得知:(1)负极产生的气体为H2,正极产生的气体为O2。

  (2)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2:1.所以分子个数比也是2:1,因此根据氧气、氢气的.密度计算出它们的质量比为:mH2:mO2=2×0.0899g/L:1×1.429g/L=1:8

  六、归纳小结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水的组成,水分子的构成。会用符号表达式表示电解的水的反应。

  3、通过电解水生成了氢气的和氧气的事实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理解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七、作业布置

  1、课后*题

  2、课时作业设计:第一大题。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见课文第47页

  二、水的组成: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1、有气体生成;

  2、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H2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O2

  3、氢气与氧气的全积比为2:1 4。结论:(根据实验事实)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水氢气+氧气;

  (3)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了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是H2O;

  (4)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H2O H2↑+O2


水组成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水组成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6篇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1

  这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水的化学组成。化学组成从宏观到微观,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很难进行教学工作。这些知识储备包括对电解实验产生的氢气和氧气性质的了解和检验方法;氢气氧气的物质组成,氢气氧气的微观构成,等等,这些都是学*水的物质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前提。

  水电解实验在这节课的地位是什么?这是我首先要思考的。其实就是通过了解电解后的产物,来推断水的组成。这个思路建立起来,整堂课就会豁然开朗,不会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不是为了看一下实验现象而实验,而是应该把这个实验当做一个载体,起到引导思维的作用,去发现现象背后的实质。也应该是这种探究性科学课堂的主线。沿着这条主线,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学*科学思维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对科学家探究物质组成的过程有初步的'接触。这种科学方法,也是科学实验课需要体现的,就是引导学生揭示实验背后的实质。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问题的解决,就要求学生能来主动参与。怎样能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融入课堂,一起包含兴趣的参与解决问题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别人的启发和实践中,我发现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让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归属感,到学生中去的时候学生就会更加乐意去参与,能真正融入角色,像一名真正的科学家那样来充满好奇心和兴奋感,去解决问题。于是,我在自己提出的:你发现电极出现了什么现象,液面出现了什么变化,哪一极产生的气体多等这些简单的观察性问题后,对学生说,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相信我们在坐的每个同学也有当科学家的潜质,只要你能学会发现,思考。希望今天是一个开始。水电解的实验演示到此,对你所看到的现象,有什么想知道的吗?然后让课代表记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这个时候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阴极的气体比较多?被压下的水哪里去了?为什么气体能把液体往下压?这两种到底是什么气体?在问题的指引下,老师做一些指导演示和必要的知识铺垫,来解决问题。但是,主线和重点问题要由主导角色的老师把握好,以更好地来突破难点。而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都也正是这节课都需要解决的。按照一定的顺序,问题的递进关系。由是什么气体?这个气体怎么来的?为什么产生的是氢气和氧气?为什么氢气的体积比氧气大?按照这条线有序开展。

  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用类比法来引导是个不错的方法。比如用黑箱实验的思路。出来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知道,进去的是什么。出来的是氢元素和氧元素,那么进去的水肯定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通过模型的演示,认识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是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然后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得到的。得到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别由最小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所以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从宏观到微观来揭示水的组成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对于整堂课的思路设计,我觉得还是比较连贯的。用学生的问题来串联也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并且学生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只是有些语言的连贯性和科学性方面,语言的丰富性和师生的评价的方式等方面需要下更多的功夫。并且从水的宏观组成到微观组成过渡得不是很自然。还要再仔细思考和研究。感谢各位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2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3

  本节课总体看,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三维目标,完成了本课的重点内容的教学任务,充分的利用了资源,发掘了教材,更好的使用了教材,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活跃了课堂,教师真正做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注意采用体验性学*与探究学*的方式;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本节课的几个亮点:

  1、教师能够根据小组合作学*的特点,充分的做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学到化学知识。真正的做到重视个体向重合作学*,从而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2、教师对电解水试验的改进。以往我们做的实验完成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是教师演示的,学生的感受不够深,对化学的学*不能更好的体验。现在,学生能够自己动手,从探究的活动中学到化学知识,这样的学*是终身难忘的。

  3、教师能够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身边的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增强了学*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

  本节课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1、就是在时间上没有把握的太好,时间分配上还有待改动。

  2、学生在化学学*上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对水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已经学*的一些基本化学知识和氧气的性质的一些内容,从而从氧气的学*进一步深入的学*水的知识。但是很多同学不知道元素的概念,对物质组成的知识的缺乏,并且对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方法还不了解,有待改进。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几个亮点:

  1、教师能够根据小组合作学*的特点,充分的做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学到化学知识。真正的做到重视个体向重合作学*,从而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2、教师对电解水试验的改进。以往我们做的实验完成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是教师演示的,学生的感受不够深,对化学的学*不能更好的体验。现在,学生能够自己动手,从探究的活动中学到化学知识,这样的学*是终身难忘的。

  3、教师能够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身边的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增强了学*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

  本节课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1、就是在时间上没有把握的太好,时间分配上还有待改动。

  2、在本节中你是怎样调研学生的学*起点和障碍点?在本节中我通过课前预*、课前和学生的交流,来了解学生的学*起点和障碍点。

  3、学生的学*起点和障碍点是什么?学生的学*起点是:在化学学*上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对水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已经学*的一些基本化学知识和氧气的性质的一些内容,从而从氧气的学*进一步深入的学*水的知识。

  4、学*的障碍点是:不知道元素的概念,对物质组成的知识的缺乏,并且对如何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方法还不了解。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5

  这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水的化学组成。化学组成从宏观到微观,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很难进行教学工作。这些知识储备包括对电解实验产生的氢气和氧气性质的了解和检验方法;氢气氧气的物质组成,氢气氧气的微观构成,等等,这些都是学*水的物质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前提。

  水电解实验在这节课的地位是什么?这是我首先要思考的。其实就是通过了解电解后的产物,来推断水的组成。这个思路建立起来,整堂课就会豁然开朗,不会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不是为了看一下实验现象而实验,而是应该把这个实验当做一个载体,起到引导思维的作用,去发现现象背后的实质。也应该是这种探究性科学课堂的主线。沿着这条主线,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学*科学思维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对科学家探究物质组成的过程有初步的接触。这种科学方法,也是科学实验课需要体现的,就是引导学生揭示实验背后的实质。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问题的解决,就要求学生能来主动参与。怎样能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融入课堂,一起包含兴趣的参与解决问题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别人的启发和实践中,我发现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让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归属感,到学生中去的时候学生就会更加乐意去参与,能真正融入角色,像一名真正的科学家那样来充满好奇心和兴奋感,去解决问题。于是,我在自己提出的:你发现电极出现了什么现象,液面出现了什么变化,哪一极产生的气体多等这些简单的观察性问题后,对学生说,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相信我们在坐的每个同学也有当科学家的潜质,只要你能学会发现,思考。希望今天是一个开始。水电解的实验演示到此,对你所看到的现象,有什么想知道的吗?然后让课代表记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这个时候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阴极的气体比较多?被压下的水哪里去了?为什么气体能把液体往下压?这两种到底是什么气体?在问题的指引下,老师做一些指导演示和必要的知识铺垫,来解决问题。但是,主线和重点问题要由主导角色的老师把握好,以更好地来突破难点。而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都也正是这节课都需要解决的。按照一定的顺序,问题的递进关系。由是什么气体?这个气体怎么来的?为什么产生的是氢气和氧气?为什么氢气的体积比氧气大?按照这条线有序开展。

  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用类比法来引导是个不错的方法。比如用黑箱实验的思路。出来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知道,进去的是什么。出来的是氢元素和氧元素,那么进去的水肯定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通过模型的演示,认识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是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然后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得到的。得到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别由最小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所以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从宏观到微观来揭示水的组成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对于整堂课的思路设计,我觉得还是比较连贯的。用学生的问题来串联也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并且学生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只是有些语言的连贯性和科学性方面,语言的丰富性和师生的评价的方式等方面需要下更多的功夫。并且从水的宏观组成到微观组成过渡得不是很自然。还要再仔细思考和研究。感谢各位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6

  1、设计思路:

  《水的组成》这节课我的设计是以电解水的实验为载体,通过对电解水实验中的现象观察、分析,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从元素的初步认识中引出物质的简单分类。教学时,学生根据实验中的体积比、两种气体的检验方法和判断等探究过程,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微观世界,然后从元素的守恒这一规律中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元素世界,进而从元素中引出物质的简单分类,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元素组成。

  2、存在的不足: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电解水装置陈旧落后,结果将*一节课的实验探究都没得到1/10只试管的气体体积,结果没有达到可是设计的预期效果。同时,学生对纯净物与混合物产生混淆,对元素的认识不清,结果练*与作业时出现许多错误。

  3、改进设想:

  ①、把握好实验进度,控制好时间,注意教学重点的教学。

  ②、对物质的分类这一知识点要抓要点,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该知识的资料,多做些练*以及找些时间和同学们分组讨论,尽量弄清楚。

  ③、想办法利用课件动画演示代替长时间的电解等待,可能会更有利于本课时的优化教学。


水组成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1

  (一)、设计指导思想:

  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初步形成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保护水资源——来构思和组织学*活动。

  水的组成的学*以实验为出发点,尽量以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逐步地了解水的组成和构成,力图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在拓展部分——保护水资源方面,主要以讨论的形式进行。

  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得到一些水的知识,还要让他们感知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虽然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惯的。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为了不冲淡本课题的主体知识──水的组成,作为引入的史实很简短,但在课题之后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用作对这段引入的呼应,供师生教学中灵活选用。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重点:水的组成实验。

  难点:水的组成的论述和表述。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学生已经有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的体验,但还不知道如何从现象来分析总结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第二单元水分子运动的学*,学生知道了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只是分子的间隔,但却不知道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

  在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把如何根据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水的组成和探讨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别。

  (3)通过查阅“水的组成揭秘”等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学*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归纳、和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电解水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2)激发学生学*兴趣和探究欲

  (五)、教法学法:

  创设学*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

  (六)、媒体选择:

  多媒体电脑、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水的电解装置。

  (七)、教学程序

  (一)对水的组成的探究

  师:水是大家非常熟悉一种物质。江、河、湖、海、大气中、生物体内都含有水。水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工业上用水作原料、冷却机器等,农业用水浇灌农田,生活中用水洗衣、做饭。那么,水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可以这样说:水是生命之源!既然水这么重要,那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这个结论你是从哪儿获得的?

  生1:从书上找到的。

  师:你们从书上获得的结论只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是抽象的。下面我们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认识水的组成。

  师:[演示实验3-1]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为让学生好观察,将水染成红色),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投影出示表一:

  观察点

  现象

  电极上

  玻璃管内

  生2:电极上有气泡产生,负极上的气泡比正极上的多

  生3:玻璃管内夜面下降,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比正极玻璃管内气体要多。

  师:能否用具体的数据或比值来衡量气体的多少关系?

  生4:*距离观察后得出:2:1

  师:这个实验是比较粗略的,经过更精确的实验,其体积比约为2:1。

  师:那正、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分别是什么气体呢?

  生5:氢气和氧气。

  师:同学们有很多猜想,究竟是什么,请看下面的鉴定实验。

  师:投影出示鉴定方法,师生协作演示鉴定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

  检验方法

  现象

  结论

  正极玻璃管内的气体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

  用火柴点燃

  师:鉴定正极玻璃管内的气体时有什么现象,由此你获得的结论是什么?

  生8: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种气体是氧气。

  师:点燃负极试管内的气体时有什么现象?

  生9:气体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师:这种气体在玻璃管口燃烧时,由于受玻璃管内钠离子的干扰,产生的是黄色火焰,实际上,这种气体燃烧时发出的是淡蓝色火焰。经过更科学的实验鉴定,这种气体是氢气。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是:“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师: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产生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0:有。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师:你能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吗?

  生11:在黑板上写出:水通电氢气+氧气

  师:从上面的实验和发生的化学反应,你能得出有关水的组成的什么结论?

  生12: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生13: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生14: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生12说的对吗?

  生15:不对。所以水不可能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师:说的棒极了!同学们听懂了吗?以后千万不要说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哟!

  师:生13说的对吗?

  生:不知道。

  师:生13的说法也不对。因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说法中,“氢和氧”是指氢元素和氧元素还是氢气和氧气,是不具体的,所以是不具体的说法。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才是正确的说法。

  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么氢气和氧气又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6: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师:说的很好!那么请同学们思考47页讨论题2:化学变化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

  生17:没有变化。

  师:说的也很好!掌声鼓励!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生23:通过今天的学*,我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生24:我懂得了实验是进行化学研究的好方法。我们在做实验时要认真观察、思考。

  生25:我知道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师:说的都很好!相信通过努力,你们在化学的海洋中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为了巩固大家今天所学知识,请大家完成教材49页2、3、4题。

  (说明:生1、生2……只是代表学生,有可能是同一人。)

  (八)、教学评价设计:

  探究发现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过程,它可以是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可以是发明家的发明过程,可以是技工学*某种技巧的过程,可以是学生掌握学*方法的过程。因此探究发现应分不同层次,主要是根据研究的主体(人)掌握知识的程度及科学实践能力高低,以及相关经验阅历的深浅而定。只要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知识、技能、经验等水*上自己经过钻研学会了过去不曾会操作的方法、过程或技巧,都应属于探究发现。在探究发现过程中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是在同伴互助下、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的,这都属于发现式学*。本案例在发现式学*上作了较好的尝试。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化学课堂中,如果老师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利用简短的语言把学生好奇心紧紧抓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兴趣并设法论出个究竟,它会比老师直接灌输知识或逼着学生去学作用大许多。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兴趣的起源。有了兴趣有时会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本案例中教师用水受热有三态变化,水的化学式有2个氧原子1个氢原子组成等,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然后设下悬念:“如果水中插入电极,情形是否与受热有所不同呢?”用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语言虽然简单,但收到了投石激浪的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2、巧设台阶,引导学生实验操作的完成

  知识的发现往往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学生即便产生了探究欲望,但受知识的局限、经验的缺乏限制,因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把探究过程分解为几步,并会启发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沿着老师设好的台阶逐渐蹦级。本案例中,老师巧妙的把实验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水的电离,第二步生成气体的检验。还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水中插入电极将如何?”“生成的气体不是水蒸气呢?是不是CO2、H2、O2等常见气体呢?”这种逐级递升的引导,使学生自然地沿着老师设定的途径去操作。克服了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又引导他们掌握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捷径,可谓提高了探究过程的高效性。

  3、顺水推舟,促成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究经常需要实验作依托,但实验获得的结果往往是具体表面现象,正确结论往往是抽象概括的本质内容,实验结果距绪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两者有质的区别,如果仅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而不能得出正确结论,那么知识就没有被发现,也可谓是功亏一篑。因此教师还应抓住有利时机,顺势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来分析实验结果。本案例中引导学生注意气体V正极:V负极=1:2,帮助学生猜想气体会不会是CO2、H2、O2等,最后让学生知道O2:H2=1:2等。至此,完成了使学生从宏观的体积的不同推论出微观上原子个数不同的认识。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地促成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称得上乘借东风、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4、巧妙点拨,诱导学生由结果上升理论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很成熟,对概念等抽象问题认识较片面,这时就需教师适时搭设铺垫,诱发其抽象思维。本案例中教师能从能量角度、从元素组成角度、从微粒组成角度启发学生自己进行飞跃式思维得出结论:2H2O2H2↑+O2↑同时还诱导学生认识到H2O通电生成H2和O2的过程中有分子结构的破坏及原子重新组成分子的过程。学生经过教师的铺垫点拨,自己的思维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螺旋式上升变化,最后才产生思维结果。学生不仅发现了知识,而且掌握由实践到理论的一般方法。如果师生们长期坚持,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及其它初步知识;通过对水组成的分析实验,巩固和提高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电解水实验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并非臆造而是根据实验结果所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熟悉的水进行科学的认识和研究,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难点:电解水实验及其对实验结论的理解。

  实验准备

  课本第48页[实验3—1][实验3—2]教学用品

  水槽、试管、直流电源、带电极的导线、烧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小黑板出示)(提问)

  1、下列符号的意义:(追问2的意义)H____,2H_____,H2_____,2H2_____,H2O_____,2H2O____。

  2、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氢、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二、引入新课

  (引言)我们已学了水的化学式H2O,通过第2题的练*,知道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也会计算出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8,但事实是否如此?

  三、新课讲授

  1、水的物质性质

  (观察)展示一杯纯净的水。引导学生按照氧气的物理性质顺序认识论述水的物理性质。

  (阅读)课本第47页水的物理性质。

  (小结)

  (1)常温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2)凝固点:0℃,沸点:100℃;

  (3)1标准大气压下,4℃时密度最大为1g/mL。

  (4)冰的密度比水小。

  2、水的组成

  (实验)课本[实验3—1] (观察)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出现。

  (讨论)正、负两极管内分别为什么气体?如何检验?(实验)课本[实验3—2] (观察)用点燃的木条分别进行检验,可以观察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能使点燃的木条燃烧得更旺;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小结)由此可见,阳极(正极)产生氧气,阴极(负极)产生氢气。

  (提问)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分析)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然后互相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讲解,分析过程可用投影。

  (小结)

  (1)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了氢气,证明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氢和氧气两种单质,证明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了分解反应,水氢氧+氧气。

  (3)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可进一步扒导水的化学式是H2O。 根据实验事实。

  生成气体的体积比VH2:VO2=2:1 氢气的密度为0.089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

  所以,气体的质量比:H2:O2=(2×0.0899):(1×1.429)=1:8 所以,水中H元素:O元素=H:O=1:8 氢的原子量为1,氧的原子量为16,所以,H2O中原子个数比为H:O=

  根据实验测得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结论)

  (1)一个水分子只能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水的化学式为H2O

  四、巩固练*

  1、巩固练*(小黑板展示)

  (1)通电分解水可得到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证明( )

  A、水的组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通电时,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D、通电可使水中的氢气和氧气分离

  E、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2)计算水中H、O元素的质量分数。

  (提示:①B、C ②H%=11.1% O%=88.9%)

  五、典例分析

  例1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果所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又知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88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及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通电计算确定水的化学式。

  (分析)这是一道根据实验数据判断物质组成的计算题,一般情况下确定物质的化学式的步骤是:

  (1)确定该物质组成的无种类,例如该题中根据实验事实得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根据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及该物质的相对分发子质量确定它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3)根据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写出该物质的化学式。

  (详细解题步骤见新课讲授中的最后小结中第(3)点。)

  例2下图是简易的电解水的装置:

  (1)在图括号内标出电的正、负极;

  (2)与正极相连的试管里产生的是________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是_____________气,两种气体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分子个数比_______。

  (分析)由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得知:

  (1)负极产生的气体为H2,正极产生的气体为O2。

  (2)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2:1.所以分子个数比也是2:1,因此根据氧气、氢气的密度计算出它们的质量比为:mH2:mO2=2×0.0899g/L:1×1.429g/L=1:8

  六、归纳小结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水的组成,水分子的构成。会用符号表达式表示电解的水的反应。

  3、通过电解水生成了氢气的和氧气的事实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理解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七、作业布置

  1、课后*题

  2、课时作业设计:第一大题。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见课文第47页

  二、水的组成: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1、有气体生成;

  2、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H2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O2

  3、氢气与氧气的全积比为2:1 4。结论:(根据实验事实)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水氢气+氧气;

  (3)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了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是H2O;

  (4)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H2O H2↑+O2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学*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水的组成

  2.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直流电源 、 水电解器,试管、酒精灯、火柴

  【教学设计】

  板块Ⅰ引入:多彩水世界

  内容1:请你欣赏——明白学*对象

  (电脑显示图片资料)

  ①教材第三单元的封面

  ②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

  ③组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等等)

  师: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

  生:水

  内容2:浮想连翩——认识水是生命之源

  师:地球上适宜生命存在的三大基本因素是什么?

  生: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

  师:(播放火星车在火星上拍摄照片,及证明火星曾经有水的证据的报道)同学们看

  到这些资料和报道后对火星的第一印象 是什么?

  生:(不同的学生印象肯定不同,让他们自由想象)火星上很荒凉,火星上也许从前

  有生命、火星上可以采矿、火星没有地球有生机……

  师:科 学家为什么在火星上搜寻曾经有水的证据呢?

  生:有水就有可能有生命存在过。

  师:美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已经找到了火星原来有水的痕迹,之后在报刊上很快出现了“地球人原来是火星人的后裔”猜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猜的最核心的依据是什么?

  生:水是生命之源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4

  1 、设计思路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熟悉的水对生命的重要性引入。学生对水的最直观的认识是水的物理性质,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生活中水的应用和水的物理性质,在探究中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去认识水,强化化学用语和表达规范等相关知识,理解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试验探究,明确水是由H、O两种元素组成,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在化学学*中的重要性。

  2 、教学目标:

  2.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了解氢气(H2)的制取与物理、化学性质,理解水的组成及其化学式的确定。

  2.2过程与方法:通过H2的制取与燃烧、电解水等探究实验,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验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科学结论的过程。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了实验是化学探究的基础,明白化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激发了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

  3.1 H2燃烧的现象及其产物,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2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进一步探究水的组成,通过实验产物的体积比是V(H2):V(O2)=2:1,进一步理解水的化学式――H2O。

  4 、教学难点:

  H2燃烧,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是理论上的推断,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充分证实了推断是正确的,探讨并确定了水的化学式。

  5、教学过程:

  5.1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教师](出示烧杯盛装的水)说出水的重要性,你们对水的了解有多少?

  [学生]回答。

  [教师]这是从那个角度对水的认识?

  [学生]这是从物理性质的角度认识。

  [教师]导入新课:水的组成。

  5.2 H2的仪器介绍和制取原理

  [教师]在了解如何制取氢气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我手中的这套仪器————启普发生器,(讲启普发生器的作用)。实验室是用锌片和稀硫酸反映制取,现在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为什么不用稀HCl来制取氢气。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大家总结的很好。不用稀HCl的原因正是同学们分析得到的结论,因为HCl有挥发性,制得的H2中会混有HCl气体而是氢气不纯。(将锌粒和稀H2SO4装入启普发生器中,准备制取H2)。

  5.3 H2的爆炸实验

  [教师](实验)大家观察看到了什么?

  [学生]肥皂泡快速上升。

  [教师]这说明什么。

  [学生]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教师](将导管插入水槽中,有大量气泡冒出)这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H2难溶于水。

  [教师]你们总结的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且难溶于水是氢气的什么性质呢?

  [学生]是物理性质。

  [教师]氢气还具有可燃性,现在我就将氢气点燃,请同学们观察。我点燃H2的结果与课本上的结果一样吗,为会么?怎样才能让H2安静的燃烧呢?

  [学生思考讨论]点燃前要对氢气进行验纯,而老师在点燃氢气前没有进行验纯,所以发生了爆炸。

  5.4 H2的验纯

  [教师]氢气如何验纯呢,如何判断氢气是否纯净呢?

  [学生]根据课本描述H2验纯试验的操作过程。

  [教师](按试验要求进行验纯试验)根据同学的描述,大家判断现在氢气是否纯净,是否可以点燃了。

  [学生]爆鸣声小,说明氢气纯净度高,可以点燃了。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点燃其他可燃气体时是否需要验纯?

  [学生]需要,点燃可燃气体时都需要进行验纯。

  [教师]那么点燃可燃气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爆炸呢?我们需要知道另一个名词————爆炸极限。(解释)我们现在已知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4%(体积分数)

  5.5 H2的安全点燃

  [教师](点燃导管口的氢气)同学们观察火焰的颜色。

  [学生]火焰的颜色是淡黄色的,与课本上描述的不一样,为什么呢?

  [教师]释疑。

  5.6 H2燃烧的实质

  [教师](在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只干而冷的烧杯)请同学们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烧杯上有水雾生成。

  [教师]这说明什么呢?

  [学生]说明H2燃烧产生了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教师]这正好说明水是由H、O两种元素组成的。大家能否写出H2与O2通过燃烧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表达式呢。

  [学生](板书)氢气+氧气燃烧水

  [教师]用元素符号如何表示这个化学反应的表达式呢?(在下面写出)

  5.7电解水实验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电解水实验)让学生观察。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两个试管中分别收集到的是什么气体,并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们的猜想。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新物质氢气和氧气,这是一个物理变化的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是化学变化,

  [教师]在这个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元素在反应前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教师]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同学们还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电解水的表达式是H2O电解H2 + O2

  [教师](总结)

  5.8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教师]从上面的实验和发生的化学反应可以说明,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这种组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我们知道的化合物还有哪些?

  [学生]学生举例。

  [教师]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上面同学们指出的化合物中哪里些是氧化物?

  [学生]学生举例。

  [教师]我们在实验中还接触到象H

  2、O2这样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我们把它们叫做单质。同学们总结一下单质的定义。

  [学生]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6、教学反思:

  6.1本课为《自然节的水》一章的第一节“水的组成”,课程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了水的组成。改版前的课程中将氢气的燃烧做为选学内容,认识水直接从电解水入手,改版后将氢气的燃烧改为必学内容,让学生从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方面去认识水的组成。我认为是这样设置更科学,更合理,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接受知识。

  6.2引导学生探讨液化气、天然气使用中的安全防范知识,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常识结合起来,用理论去指导生活实践,体现了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理念,培育了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和价值观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5

  1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氢气的性质和检验。

  2、了解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的区别。

  3、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和过程。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三课题,学生已熟悉了空气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具备了判断化学变化、氧气的鉴别、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的书写等技能,但氢气的检验、元素的概念、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等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崭新的,从知识的形成过程来说,坡度大,学生比较难以接受。

  3重点难点

  1、电解水实验的观察及总结。

  2、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及具体物质的分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知识链接

  如何检验一种气体是不是氧气?

  水的物理性质:纯净的水是_____颜色______气味的______体;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________,沸点是________,水结冰时体积_________(变大或变小),所以冰的密度比水________,能_________在水面上。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与水打交道,也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但你知道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吗?

  活动2【讲授】水的组成

  自主学*一:自主学*教材P79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1、氢气上一种 色 味的气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是相同条件下密度 的气体,氢气具有 性。

  2、收集氢气可用 法 ,因为氢气 ;也可用 法,因为氢气 。

  3、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4、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 。

  合作探究一:

  教师演示收集一试管氢气并进行验纯,然后点燃。

  小组合作探究氢气的性质,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自主学*二:自主学*教材P80-81部分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它们的体积比为 实验说明了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 和 。

  2、切断电源后,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检验两种气体,观察到甲管 ,乙管 。

  3、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4、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 。

  合作探究二:

  教师演示电解水实验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P80探究活动表格的内容,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自主学*三:自主学*教材P81部分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1、由 元素组成的 叫做化合物。

  2、由 元素组成的 叫做单质。

  3、由 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 ,这样的 叫做氧化物。

  4、将下列物质按要求分类:

  空气 氧气 水蒸气 高锰酸钾 铁粉 氮气 海水 冰水混合物 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硫

  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5、物质 (包含 )

  活动3【测试】达标检测

  1.下列有关电解水的说法错误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 素组成

  C.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是混合物 D.水中加入硫酸是为增加导电性

  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单质的是( )。

  A.高锰酸钾、氮气 B.洁净的空气、氧气 C.铝、二氧化碳 D.硫粉、氧化镁

  3. 下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 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4.将下列物质分别按照混合物、纯净物、单质、 化合物、氧 化物分类:①空气、②氮气、③水蒸气、④氧化铁、⑤红磷、⑥二氧化锰、⑦氯酸钾、⑧稀有气体。( 把序号填充到右边的图中)

  5.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是生命活动不 可缺少的物

  B.水是常见的溶剂

  C.水既可作为反应物,也可以是生成物

  D.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一种氧化物


水组成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中班数学课3的组成教案3篇

  一、活动目标:

  1、学*3的组成,知道3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

  2、在活动中,正确记录分合式,并会整理自己的操作材料。

  3、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二、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数量是3的图片。

  2、教师用记录卡一张,小猫头饰一个,两个圈。

  3、幼儿人手一张数字宝宝卡片放在口袋里。

  4、音乐光盘。DVD

  三、活动重难点

  1、知道哪两个数合起来是3,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

  2、在游戏中学*3的组成,,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出示小猫头饰,"看,谁来了呀?"

  (二)学*3的组成。

  1、师:今天小猫要邀请它的好朋友们小兔、小猴到家里来做客,还为它们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它想把这些好吃的分别放在2个盘子里,可是它不知道怎么分才好,你们愿意帮助小猫来分一分吗?

  2、出示记录卡,幼儿自主学*3的分成。

  师:我们先来看看有些什么好吃的?有多少?

  幼:3只桃子。

  幼:3个蘑菇。

  幼:3条小鱼。

  那怎样把数量是3的分成两份呢,请你动动脑筋,看谁想得办法多,并用数字把每次的分法记在下面的格子里。

  (评:通过让幼儿来帮助小猫给它的好朋友分好吃的,给好朋友小兔、小猴这一"任务",在活动一开始就使幼儿的角色一下子就转变了过来,激发了幼儿学*的兴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你是怎么分的?请你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在视频上展示幼儿的分法)幼:我把3只桃子,1只桃子分给了小兔,2只分分给了小猴。

  幼:我把3条小鱼,1条小鱼分给了小兔,2条小鱼分给了小猴。

  教师与幼儿一起记录3可以分成1和2,幼儿一起学念。

  师:"还有其他分法吗?"

  幼:我把3个蘑菇,2个蘑菇分给了小兔,1个蘑菇分给了小猴。

  幼:我把3根棒棒糖,2根棒棒糖分给了小兔,1根棒棒糖分给了小猴。

  "还有其他的分法吗?"(没有了)

  (评:具体形象的小动物角色,使幼儿有话可说,通过自己动手尝试操作的事情,幼儿也较易掌握并表达出来。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把数量为3的食物分给了小兔、小猴,从而掌握3分成2份有两种分法,本环节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

  教师小结

  师:3分成两份有两种分法。幼儿一起念两种分法。

  (评:在幼儿操作后发现了3的两种分法后,教师再小结,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

  (三)游戏学*3的组成。

  师:小动物们吃得可开心啊,吃饱了,他们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森林玩,你们愿意吗?森林很远,我们3人一组开火车去吧! "(听音乐3人一组玩开火车的游戏)"呀,看,这是什么啊?(魔洞),这个魔洞只允许数字3过去,可我们小朋友也想过去怎么办呢?(先变成数字宝宝),请你们先将自己的数字宝宝请出来,看看自己是数字宝宝几呢?是数字3吗?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字变成3呢?(幼儿讲述1和2组合,2和1组合)"真聪明,那快点找到一个与自己合起来是3的朋友手拉手、排好队一起过魔洞吧!"(教师检查)

  幼儿分组找到朋友过魔洞后,做一个胜利的表情或动作!

  师:"刚才你们都很聪明,都能找到和自己合起来是3的好朋友一起过魔洞,真棒!"

  师:"请你来告诉大家,你是数字宝宝几,你找到的好朋友是几?"

  幼:我是数字宝宝1,我找到的是数字宝宝2,我们一起过了魔洞。

  幼:我是数字宝宝2,我找到的是数字宝宝1。

  老师或幼儿记录1和2合起来是3,2和1合起来是3,大家一起学念。

  (评:通过创设"过魔洞"这一情境,让幼儿变成数字宝宝,去找好朋友过魔洞,再一次激起了幼儿的学*兴趣,又起到了生生互动的作用。通过游戏幼儿知道了哪两个合起来是3,并会尝试着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表达出来。本环节转换自然协调,又充分注意到了动静交替,不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相反的是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四)幼儿操作卡练*。

  师:"我准备了许多的智慧星要奖给你们呢,可是你们得完成另一项任务后才能得到,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1)讲解操作卡。(2)幼儿操作。(3)检查练*,奖赏"智慧星"。

  (评:幼儿在学*了3的组成后,让幼儿来操作练*,起到了对新知识的巩固作用,夺取智慧星很切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激发了幼儿的竞争意识。)

  活动延伸:

  在区角活动中练*2、3的组成。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改变了以往数学活动中以"教师教,幼儿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创设了"给小动物分食物""与好朋友过魔洞""夺取智慧星"等游戏情境,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学*兴趣。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让幼儿自主尝试探索,从而知道了3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知道哪两个数合起来是3,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的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并创设了较好的生生互动的环境,活动效果较好。

  活动目标:

  1、学*3的组成,知道3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

  2、在活动中,正确记录分合式,并会整理自己的操作材料。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数量是3的图片。

  2、教师用记录卡一张,小猫头饰一个,两个圈。

  3、幼儿人手一张数字宝宝卡片放在口袋里。

  4、音乐光盘。DVD

  活动重难点

  1、知道哪两个数合起来是3,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

  2、在游戏中学*3的组成,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出示小猫头饰,"看,谁来了呀?"

  (二)学*3的组成。

  1、师:今天小猫要邀请它的好朋友们小兔、小猴到家里来做客,还为它们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它想把这些好吃的分别放在2个盘子里,可是它不知道怎么分才好,你们愿意帮助小猫来分一分吗?

  2、出示记录卡,幼儿自主学*3的分成。

  师:我们先来看看有些什么好吃的?有多少?

  幼:3只桃子。

  幼:3个蘑菇。

  幼:3条小鱼。

  那怎样把数量是3的分成两份呢,请你动动脑筋,看谁想得办法多,并用数字把每次的分法记在下面的格子里。

  (评:通过让幼儿来帮助小猫给它的好朋友分好吃的,给好朋友小兔、小猴这一"任务",在活动一开始就使幼儿的角色一下子就转变了过来,激发了幼儿学*的兴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你是怎么分的?请你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在视频上展示幼儿的分法)幼:我把3只桃子,1只桃子分给了小兔,2只分分给了小猴。

  幼:我把3条小鱼,1条小鱼分给了小兔,2条小鱼分给了小猴。

  教师与幼儿一起记录3可以分成1和2,幼儿一起学念。

  师:"还有其他分法吗?"

  幼:我把3个蘑菇,2个蘑菇分给了小兔,1个蘑菇分给了小猴。

  幼:我把3根棒棒糖,2根棒棒糖分给了小兔,1根棒棒糖分给了小猴。

  "还有其他的分法吗?"(没有了)

  (评:具体形象的小动物角色,使幼儿有话可说,通过自己动手尝试操作的事情,幼儿也较易掌握并表达出来。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把数量为3的食物分给了小兔、小猴,从而掌握3分成2份有两种分法,本环节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

  教师小结

  师:3分成两份有两种分法。幼儿一起念两种分法。

  (评:在幼儿操作后发现了3的两种分法后,教师再小结,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

  (三)游戏学*3的组成。

  师:小动物们吃得可开心啊,吃饱了,他们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森林玩,你们愿意吗?森林很远,我们3人一组开火车去吧! "(听音乐3人一组玩开火车的游戏)"呀,看,这是什么啊?(魔洞),这个魔洞只允许数字3过去,可我们小朋友也想过去怎么办呢?(先变成数字宝宝),请你们先将自己的数字宝宝请出来,看看自己是数字宝宝几呢?是数字3吗?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字变成3呢?(幼儿讲述1和2组合,2和1组合)"真聪明,那快点找到一个与自己合起来是3的朋友手拉手、排好队一起过魔洞吧!"(教师检查)

  幼儿分组找到朋友过魔洞后,做一个胜利的表情或动作!

  师:"刚才你们都很聪明,都能找到和自己合起来是3的好朋友一起过魔洞,真棒!"

  师:"请你来告诉大家,你是数字宝宝几,你找到的好朋友是几?"

  幼:我是数字宝宝1,我找到的是数字宝宝2,我们一起过了魔洞。

  幼:我是数字宝宝2,我找到的是数字宝宝1。

  老师或幼儿记录1和2合起来是3,2和1合起来是3,大家一起学念。

  (评:通过创设"过魔洞"这一情境,让幼儿变成数字宝宝,去找好朋友过魔洞,再一次激起了幼儿的学*兴趣,又起到了生生互动的作用。通过游戏幼儿知道了哪两个合起来是3,并会尝试着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表达出来。本环节转换自然协调,又充分注意到了动静交替,不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相反的是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四)幼儿操作卡练*。

  师:"我准备了许多的智慧星要奖给你们呢,可是你们得完成另一项任务后才能得到,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1)讲解操作卡。(2)幼儿操作。(3)检查练*,奖赏"智慧星"。

  (评:幼儿在学*了3的组成后,让幼儿来操作练*,起到了对新知识的巩固作用,夺取智慧星很切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激发了幼儿的竞争意识。)

  活动延伸:

  在区角活动中练*2、3的组成。


水组成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6的组成教案6篇

  活动目标:

  1、感知6的分解和组成,初步理解数的组成中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2、对数的组成感兴趣,积极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各种练*卡雪花片

  指导要点:

  1、在教室四周布置一些可供幼儿自由探索分解方法的6以内的实物、图片,每类物品可有大小,颜色、形状不同,请幼儿根据其中特点分成两份,并把分解的结果记录。

  2、提供幼儿雪花片,让幼儿分成两份,记录结果。

  3、引导幼儿发现位置互换规律。

  4、分组:翻瓶盖画线看图补漏

  5、游戏:鸭子跟着走碰球对数

  教学目的:

  1、认知6和7的组成。

  2、通过同学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同学对学*的兴趣。

  3、培养同学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6、7的组成

  一、引入

  昨天俺们学*了6和7,说一说你观察到身边有哪些事物可以用6或7来表示的

  二、新授

  1、出示苹果和人像挂图

  老师这有6个苹果,俺想把它分给两个小朋友(或小猴)你能帮俺分一分,有几种分法吗?

  小组互相讨论有几种分法?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同学汇报,师板书分法

  2、总结分法

  看到这些分法,你能发现什么?俺们可以将这些分法总结成这样3种。

  看到每一组,你可以想到什么?

  3、7的组成

  刚才老师拿掉了一个苹果,应该是7个,7个苹果怎样分给2个小朋友的?请拿出7个学具来分分看,有几种分法?

  汇报分法,师板书分法,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

  三、游戏巩固

  1、猜数,师左手拿几个苹果,右手和左手合起来是6个,知道右手是几个吗?

  2、一生出3个手指头,另一个出一个数能和他组成6(7)

  3、拍巴掌,学小猫叫等游戏组成6和7

  四、作业

  48页第1题

  活动目标

  1、学*数字5的组成,知道两个部分数合起来总数为“6” 。

  2、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探索数的多种分法,懂得交换两个部分数的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

  重点:学*6的组成,知道6分成两份有5种分法。

  难点:感知数的分合的有序性。

  活动准备

  小鸡图片、小虫图片若干;画有算术题的作业纸每人一份;铅笔、橡皮、数字卡片若干,盒子一个

  活动过程

  一、复*5的组成

  师:我的1球碰几球?我的3球碰几球?

  幼:你的1球碰4球……

  二、初步理解“6”的组成

  1、师:今天草地上来了一群小鸡,一共有几只小鸡呢?

  幼:一共有6只小鸡。

  2、师:你们看这里有两幢房子,怎样来安排6只小鸡住进这两幢房子呢,小朋友你们想想办法,你是怎么分的?谁来告诉我?

  3、幼儿思考说出分解,教师一一在黑板上记录幼儿所说的分法。

  4、师小结:这两个部分数合起来的总数都是“6”。

  5、师:小鸡们都住进了新房子高兴极了,“咕噜噜——”它们的肚子饿了,这可怎么办呀?别担心,鸡妈妈给它们准备好了香喷喷的小虫呢!(教师出示画有6条小虫的图片)

  6、师:现在左边住了一只小鸡右边住了五只小鸡,有谁愿意为它们送食物呢?(教师把其余图片*放在幼儿面前供挑选,要求一一多应)

  7、师:如果左边住了2只小鸡右边住了4只小鸡,你会怎么分小虫呢?

  8、师:如果左边住了3只小鸡右边住了3只小鸡,你会怎么分小虫呢?

  9、师:如果左边住了4只小鸡右边住了2只小鸡,你又会怎么分小虫呢?10、师:如果左边住了5只小鸡右边住了1只小鸡,你又会怎么分小虫呢?(引导幼儿说出两张图片交换位置即可)

  11、师小结:两个部分数交换位置总数不变,并且多了一组分法。

  三、幼儿操作

  1、为了让幼儿有挑战的机会,张老师这边给你们准备了几道难题,看你们能不能挑战成功。

  2、出示图纸,这张纸上的分解法要小朋友自己完成,请幼儿仔细观察,并把分解后缺少的正确数字写在空的圆圈中。小朋友快速完成后,请马上在位子上做好。(请幼儿把6的组成式补充完整。)

  四、游戏结束

  1、游戏《密码配对》规则:

  师:今天张老师得到了一张密码数字,看看老师的密码是多少?(数字5)师:要破解这个盒子解除的密码必须是6,这个盒子才能打开。我要找我的好朋友,合起来的密码是6,那我要找的另一个密码是几呢?(数字1)

  2、幼儿游戏:请小朋友把自己桌子里的数字卡片拿在手中。请幼儿观察自己的密码是多少?你要找的另一个密码是多少?

  师:想清楚别找错了哦,你的手中的密码数与你要找的密码是合起来是6,才可以把盒子打开。

  3、幼儿游戏结束:放音乐幼儿手拉手唱歌。

  活动目标:

  1、探索6的组成,知道6分成两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巩固对分合号的认识,能用分合号进行记录。

  3、乐于探索,并能边操作边记录讲述。

  4、能按顺序进行操作,初步感知数的互补关系。

  活动准备:

  1、教具:

  (1)小鱼六条,记录纸,房子图一张。

  (2)分合式复*卡、数卡若干张。

  2、学具:

  (1)小箩筐若干,内放数量为6的操作材料,记录纸,人手一支笔。

  (2)《幼儿用书》第38页。

  活动过程:

  一、复*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 教师:我们一起来开火车复*分合式,看看哪一列火车开的最快。(出示分合式卡片,开火车复*)

  2、教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碰球游戏”,眼睛看好黑板上老师贴的数字,数字是几,我们就做几的碰球游戏。(分小组进行碰球游戏)

  二、自主学*6的组成。

  1、教师:每个小朋友的小椅子下面有一个箩筐,每个箩筐里的东西都不太一样,但数量是一样多的,都是6个,现在要请小朋友帮你箩筐里的东西来分一分家,把他们分成两个家,看看有几种分法,一边分,一边把它记录下来。(幼儿操作)

  2、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有几种分法,是怎么分的。(请两位幼儿说一说分法)

  三、探索学*6的组成

  3、教师:今天我们教室还来了一群客人呢,看看我们的客人是谁啊?(出示鱼的图片)数一数一共来了几位客人?(6位)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这些鱼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颜色、大小不同,有的鱼在吹泡泡,有的鱼不吹泡泡)现在要请小朋友来帮帮这些鱼,给它们分一分家,(出示房子图)把鱼分到两个家里面去,并且要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的。(请一个小朋友操作)幼儿操作后,教师记录分法,除了可以根据鱼的大小来分,还能根据什么来给小鱼分家,(按照颜色分,请小朋友操作,教师记录分法)除了根据大小、颜色分,还可以怎么分,(吹泡泡,可以分成3和3)现在6已经有了3种分法,请小朋友动动脑筋想一想,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分法,(四条绿色的鱼住前面,两条红色的鱼住后面,6可以分成4和2)。

  4、教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现在6已经有了几种分法了,(4种)告诉你们哦,6有五种分法,现在我要来考考你们了,看谁最会动脑筋,能想出6的第五种分法(请小朋友操作,找出6的第五种分法,5五条小鱼住前面,1条小鱼住后面,6可以分成5和1)

  5、教师:现在6的五种分法我们已经都找到了,请你观察一下6的五种分法,仔细看前面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排的(顺数)。我们按照顺数的顺序来分,这样就不会漏掉了,就能很快地把6的五种分法找出来。

  四、游戏巩固6的组成。

  1、教师:6的五种分法我们已经全部找出来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分合式。(分男女小朋友念)

  2、教师:数字宝宝要跟我们小朋友来做游戏了,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师拿掉几个数字,纸上只剩一个数字)请小朋友睁开眼睛看一看,哪个数字少掉了,要把6的分合式说出来哦。(分小组进行游戏,多次玩游戏)

  五、讲解操作作业,理解操作要求。

  1、教师:请你将6个圆点分成两份,然后把你的分法用数字记录下来。

  2、教师:书上还有很多的分合式需要小朋友动脑筋把它们填写完整,请你开动小脑筋,比一比谁做的又对又快。

  3、孩子自主操作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目标:

  在观察活动中寻找不同特征学*6的组成,初步了解交换律。

  教学准备:

  不同特点的积木共六块、数字若干

  教学过程:

  1、寻找通过观察积木,寻找积木中的不同特点来学*6以内的组成学*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看到的

  2、讲述幼儿将自己发现的积木不同特点,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讲述。

  例如:六块积木中有2块是红色的,4块是黄色的,6分成2和4,2和4合起来是6。(幼儿讲述,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总结和归纳)

  3、操作幼儿在练*纸上,对6的组成进行归纳、总结,填空。、

  活动反思: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大班的孩子们已经学*过了《5以内各数的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他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时执教这样的活动所运用的教育过程与手段都注重记忆与训练,于是在选材后思考:如何增强活动的趣味性,运用操作和游戏覆盖传统的记忆和训练。不要花哨要实用;不要枯燥要趣味。在本次活动中时刻遵循着这个原则。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理解和掌握6的分解和组成。

  2、在生活中能够正确运用6的分解和组成。

  3、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水组成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十)份

  本节课的几个亮点:

  1、教师能够根据小组合作学*的特点,充分的做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学到化学知识。真正的做到重视个体向重合作学*,从而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2、教师对电解水试验的改进。以往我们做的实验完成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是教师演示的,学生的感受不够深,对化学的学*不能更好的体验。现在,学生能够自己动手,从探究的活动中学到化学知识,这样的学*是终身难忘的。

  3、教师能够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身边的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增强了学*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

  本节课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1、就是在时间上没有把握的太好,时间分配上还有待改动。

  2、在本节中你是怎样调研学生的学*起点和障碍点?在本节中我通过课前预*、课前和学生的交流,来了解学生的学*起点和障碍点。

  3、学生的学*起点和障碍点是什么?学生的学*起点是:在化学学*上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对水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已经学*的一些基本化学知识和氧气的性质的一些内容,从而从氧气的学*进一步深入的学*水的知识。

  4、学*的障碍点是:不知道元素的概念,对物质组成的知识的缺乏,并且对如何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方法还不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2、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

  1、认识水的组成。

  2、电解水所得出的结论。

  3、了解化合物,单质的区别。.

  4、初步学会从微观角度去分析问题。

  难点:化合物,单质概念的理解.。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教学过程:

  1.强化学生的“现象论证-结论推理”的.能力。

  2.加深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3.要学生学会用微观的角度去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反思:

  1.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困此要加强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实验的结论不能直接,牵强地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他们自已根据实验的现象去分析总结.

  2.学生明白水电解的生成物是氧气和氢气后,提示他们去看P50页图3-12,可以帮助他们较快地,较直观理解水的元素组成.同时,帮助他们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3.要注意单质和化合概念的理解,有个前提,都必须是纯净物,不少同学会以为空气是一种化合物,因此,要加强在这方面的练*.

  4.讲课的过程中加入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实物练*,可以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看,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三维目标,完成了本课的重点内容的教学任务,充分的利用了资源,发掘了教材,更好的使用了教材,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活跃了课堂,教师真正做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注意采用体验性学*与探究学*的方式;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本节课的几个亮点:

  1、教师能够根据小组合作学*的特点,充分的做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学到化学知识。真正的做到重视个体向重合作学*,从而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2、教师对电解水试验的改进。以往我们做的实验完成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是教师演示的,学生的感受不够深,对化学的学*不能更好的体验。现在,学生能够自己动手,从探究的活动中学到化学知识,这样的学*是终身难忘的。

  3、教师能够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身边的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增强了学*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

  本节课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1、就是在时间上没有把握的太好,时间分配上还有待改动。

  2、学生在化学学*上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对水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已经学*的一些基本化学知识和氧气的性质的一些内容,从而从氧气的学*进一步深入的学*水的知识。但是很多同学不知道元素的概念,对物质组成的知识的缺乏,并且对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方法还不了解,有待改进。

  这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水的化学组成。化学组成从宏观到微观,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很难进行教学工作。这些知识储备包括对电解实验产生的氢气和氧气性质的了解和检验方法;氢气氧气的物质组成,氢气氧气的微观构成,等等,这些都是学*水的物质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前提。

  水电解实验在这节课的地位是什么?这是我首先要思考的。其实就是通过了解电解后的产物,来推断水的组成。这个思路建立起来,整堂课就会豁然开朗,不会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不是为了看一下实验现象而实验,而是应该把这个实验当做一个载体,起到引导思维的作用,去发现现象背后的实质。也应该是这种探究性科学课堂的主线。沿着这条主线,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学*科学思维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对科学家探究物质组成的过程有初步的接触。这种科学方法,也是科学实验课需要体现的,就是引导学生揭示实验背后的实质。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问题的解决,就要求学生能来主动参与。怎样能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融入课堂,一起包含兴趣的参与解决问题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别人的启发和实践中,我发现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让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归属感,到学生中去的时候学生就会更加乐意去参与,能真正融入角色,像一名真正的科学家那样来充满好奇心和兴奋感,去解决问题。于是,我在自己提出的:你发现电极出现了什么现象,液面出现了什么变化,哪一极产生的气体多等这些简单的观察性问题后,对学生说,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相信我们在坐的每个同学也有当科学家的.潜质,只要你能学会发现,思考。希望今天是一个开始。水电解的实验演示到此,对你所看到的现象,有什么想知道的吗?然后让课代表记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这个时候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阴极的气体比较多?被压下的水哪里去了?为什么气体能把液体往下压?这两种到底是什么气体?在问题的指引下,老师做一些指导演示和必要的知识铺垫,来解决问题。但是,主线和重点问题要由主导角色的老师把握好,以更好地来突破难点。而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都也正是这节课都需要解决的。按照一定的顺序,问题的递进关系。由是什么气体?这个气体怎么来的?为什么产生的是氢气和氧气?为什么氢气的体积比氧气大?按照这条线有序开展。

  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用类比法来引导是个不错的方法。比如用黑箱实验的思路。出来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知道,进去的是什么。出来的是氢元素和氧元素,那么进去的水肯定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通过模型的演示,认识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是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然后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得到的。得到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别由最小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所以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从宏观到微观来揭示水的组成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对于整堂课的思路设计,我觉得还是比较连贯的。用学生的问题来串联也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并且学生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只是有些语言的连贯性和科学性方面,语言的丰富性和师生的评价的方式等方面需要下更多的功夫。并且从水的宏观组成到微观组成过渡得不是很自然。还要再仔细思考和研究。感谢各位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

  在我的整体设计中,以通电分解水的微观过程为载体,渗透各个知识点: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分子、原子的相关知

  识,物质的简单分类。其中,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内容较少也较简单,可交由学生独立完成复*工作。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学生对“纯净物与单质”和“混合物与化合物”这两对概念容易混淆,也希望能通过这节课,使学生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本单元的知识脉络,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碰到很多困难。由于是复*课,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认识,怎样提高学生学*兴趣,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成为实施课堂教学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以一道段考题引入后,引起学生共鸣。实施教学活动中,可以在复*完物质分类后再将此题提出,让学生解决问题。达到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效果,加强课堂的完整性。

  设置的*题应有一定的坡度,有个递进的缓冲,在处理*题时,对于学生普遍掌握的内容可以带过,而学生的共同问题应该深入剖析。做到有的放矢、查漏补缺。

  在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值得深思的。我以提问和课前学生的知识归纳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来回顾知识,稍显单调。复*课应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总结、归纳、对比,使学生在知识系统得到梳理的同时,学*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复*内容的选择上,我选择的是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我曾设想把本单元的分子、原子与第四单元的原子结构、离子等知识点整合上一堂复*课。为了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在以后的复*中可以打破单元间的界线,把各单元相关知识点整合后进行复*,这样更有针对性,急学生之所急,使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课堂上,也要适时地关注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

  的自信心。这方面做得不够,语言应更加具有人情味和鼓励性质,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注。

  在最后的环节,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知识脉络。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的发言,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并让学生谈谈这个单元学生自己的感受,还有那些疑问,有什么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的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使学生获得最大收获的同时,自己也不断成长、提高。通过这次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也有不少的体会和认识。在此,仅简单谈谈我的想法。我还有很多的疑惑,希望各位同行、专家不吝赐教!

  这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水的化学组成。化学组成从宏观到微观,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很难进行教学工作。这些知识储备包括对电解实验产生的氢气和氧气性质的了解和检验方法;氢气氧气的物质组成,氢气氧气的微观构成,等等,这些都是学*水的物质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前提。

  水电解实验在这节课的地位是什么?这是我首先要思考的。其实就是通过了解电解后的产物,来推断水的组成。这个思路建立起来,整堂课就会豁然开朗,不会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不是为了看一下实验现象而实验,而是应该把这个实验当做一个载体,起到引导思维的作用,去发现现象背后的实质。也应该是这种探究性科学课堂的主线。沿着这条主线,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学*科学思维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对科学家探究物质组成的过程有初步的接触。这种科学方法,也是科学实验课需要体现的,就是引导学生揭示实验背后的实质。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问题的解决,就要求学生能来主动参与。怎样能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融入课堂,一起包含兴趣的参与解决问题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别人的启发和实践中,我发现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让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归属感,到学生中去的时候学生就会更加乐意去参与,能真正融入角色,像一名真正的科学家那样来充满好奇心和兴奋感,去解决问题。于是,我在自己提出的:你发现电极出现了什么现象,液面出现了什么变化,哪一极产生的气体多等这些简单的观察性问题后,对学生说,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相信我们在坐的每个同学也有当科学家的潜质,只要你能学会发现,思考。希望今天是一个开始。水电解的实验演示到此,对你所看到的现象,有什么想知道的吗?然后让课代表记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这个时候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阴极的气体比较多?被压下的水哪里去了?为什么气体能把液体往下压?这两种到底是什么气体?在问题的指引下,老师做一些指导演示和必要的知识铺垫,来解决问题。但是,主线和重点问题要由主导角色的老师把握好,以更好地来突破难点。而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都也正是这节课都需要解决的。按照一定的顺序,问题的递进关系。由是什么气体?这个气体怎么来的?为什么产生的是氢气和氧气?为什么氢气的体积比氧气大?按照这条线有序开展。

  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用类比法来引导是个不错的方法。比如用黑箱实验的思路。出来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知道,进去的是什么。出来的是氢元素和氧元素,那么进去的水肯定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通过模型的演示,认识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是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然后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得到的。得到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别由最小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所以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从宏观到微观来揭示水的组成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对于整堂课的思路设计,我觉得还是比较连贯的。用学生的问题来串联也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并且学生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只是有些语言的连贯性和科学性方面,语言的丰富性和师生的评价的方式等方面需要下更多的功夫。并且从水的宏观组成到微观组成过渡得不是很自然。还要再仔细思考和研究。感谢各位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

  这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水的化学组成。化学组成从宏观到微观,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很难进行教学工作。这些知识储备包括对电解实验产生的氢气和氧气性质的了解和检验方法;氢气氧气的物质组成,氢气氧气的微观构成,等等,这些都是学*水的物质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前提。

  水电解实验在这节课的地位是什么?这是我首先要思考的。其实就是通过了解电解后的产物,来推断水的组成。这个思路建立起来,整堂课就会豁然开朗,不会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不是为了看一下实验现象而实验,而是应该把这个实验当做一个载体,起到引导思维的作用,去发现现象背后的实质。也应该是这种探究性科学课堂的主线。沿着这条主线,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学*科学思维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对科学家探究物质组成的过程有初步的接触。这种科学方法,也是科学实验课需要体现的,就是引导学生揭示实验背后的实质。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问题的解决,就要求学生能来主动参与。怎样能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融入课堂,一起包含兴趣的参与解决问题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别人的启发和实践中,我发现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让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归属感,到学生中去的时候学生就会更加乐意去参与,能真正融入角色,像一名真正的科学家那样来充满好奇心和兴奋感,去解决问题。于是,我在自己提出的:你发现电极出现了什么现象,液面出现了什么变化,哪一极产生的气体多等这些简单的观察性问题后,对学生说,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相信我们在坐的每个同学也有当科学家的潜质,只要你能学会发现,思考。希望今天是一个开始。水电解的实验演示到此,对你所看到的现象,有什么想知道的吗?然后让课代表记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这个时候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阴极的气体比较多?被压下的水哪里去了?为什么气体能把液体往下压?这两种到底是什么气体?在问题的指引下,老师做一些指导演示和必要的知识铺垫,来解决问题。但是,主线和重点问题要由主导角色的老师把握好,以更好地来突破难点。而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都也正是这节课都需要解决的。按照一定的顺序,问题的递进关系。由是什么气体?这个气体怎么来的?为什么产生的是氢气和氧气?为什么氢气的体积比氧气大?按照这条线有序开展。

  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用类比法来引导是个不错的方法。比如用黑箱实验的思路。出来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知道,进去的是什么。出来的是氢元素和氧元素,那么进去的水肯定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通过模型的演示,认识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是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然后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得到的。得到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别由最小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所以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从宏观到微观来揭示水的组成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对于整堂课的思路设计,我觉得还是比较连贯的。用学生的问题来串联也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并且学生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只是有些语言的连贯性和科学性方面,语言的丰富性和师生的评价的方式等方面需要下更多的功夫。并且从水的宏观组成到微观组成过渡得不是很自然。还要再仔细思考和研究。感谢各位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看,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三维目标,完成了本课的重点内容的教学任务,充分的利用了资源,发掘了教材,更好的使用了教材,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活跃了课堂,教师真正做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注意采用体验性学*与探究学*的方式;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本节课的几个亮点:

  1、教师能够根据小组合作学*的特点,充分的做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学到化学知识。真正的做到重视个体向重合作学*,从而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2、教师对电解水试验的改进。以往我们做的实验完成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是教师演示的,学生的感受不够深,对化学的学*不能更好的体验。现在,学生能够自己动手,从探究的活动中学到化学知识,这样的学*是终身难忘的。

  3、教师能够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身边的'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增强了学*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

  本节课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1、就是在时间上没有把握的太好,时间分配上还有待改动。

  2、学生在化学学*上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对水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已经学*的一些基本化学知识和氧气的性质的一些内容,从而从氧气的学*进一步深入的学*水的知识。但是很多同学不知道元素的概念,对物质组成的知识的缺乏,并且对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方法还不了解,有待改进。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如何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更富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是中学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水的净化》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课题3,我在教学中做了初步尝试与课后调查,感触颇多。下面是我对《水的净化》的教学反思:

  笔者在探究《水的净化》的两周前,将后续课题4的爱护水资源内容提前,进行上网调查、实地考察、工厂参观、汇报交流等课外研究,扩展学生对科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视野,开拓学生思维发展空间,培养信息收集和整理、问题的分析和判断等科学实践能力,试图在爱护水资源人文精神的大背景下,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其寻找代替实验室中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代用品,寻找生活中常用的净水剂的兴趣,发挥其主动参与性,促进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教育。

  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将河水转化为能饮用的水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探究过滤所需要材料的选择依据,重点探究并建构实验室中用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相融合的教学理念。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不足之处:课时延长了 10 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仍是笔者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使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

  1.贴*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兴趣的重要方法

  贴*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基础、能力发展水*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水组成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数的组成教案(五)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知道10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2.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和十个十个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接*整十数时数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师生每人准备100根小棒.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考大家几个问题,小朋友们想不想回答?第一个问题:咱们班同学有几排(组)?第二个问题:每排(组)有多少位同学? (学生自由抢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这两位同学回答得很好,那么有谁知道咱们班总共有多少位同学?(举手示意)很好,很多同学都会数,可也有些同学不会,怎么办呢?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学怎样数数.(板书部分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一根一根地数【演示动画“数数”】 下载

  ①师生共同数10根小棒,然后捆成一捆,提问:这是多少?

  板书:10个一是一十.

  ②再一起数10根,然后捆成一捆,提问:一共几捆?是几个十?

  ③继续数下去,满10根捆成一捆,一直数到100.

  (2)十根十根地数【播放视频“十个十个地数”】.

  ①按刚才捆好的小棒一捆一捆地数,一直数到100.

  ②把十捆小棒捆成一大捆.讲述:10个十是一百.板书:10个十是一百.

  ③齐读: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

  2.教学例2.

  (1)结合实物数数,从二十五数到三十二.

  ① 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数小棒,当数到二十九时,让学生停止数数.

  提示:二十九是2捆零9根,再添1根应怎么办?动手试试看.

  ②指名说出是怎样做的.

  二十九根是2捆零9根,9根再添1根是10根,10根单根拥成1捆,一共是3捆,有30根.29的后面是30.

  如果有学生有困难,可以问:二十后面是几十?因为二十后面是三十,所以比二十九多一的数是三十.

  (2)第28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然后提问:数到三十九时,再数下去应是几十?数到四十九呢?五十九呢?你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数到几十九时,再往下数,十位上的数要增加1.

  (3)脱离实物数数.

  ①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②尝试练*:从五十七数到七十二.

  从六十九数到八十一.

  同桌互相数数,随便从一个数开始,接着往下数.

  3.教学例3.

  (1)先摆出1捆零5根小棒,请学生说出数的组成,再添上2捆小棒,你能说出数的组成吗?

  (2)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①摆小棒填数的组成.

  ②脱离实物,填数的组成.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数数,还学*了什么?(补充板书:数的.组成)

  随堂练*

  1.数数练*:

  (1)全班同学一起报数,看看全班有多少人.

  (2)练*八第1-3题.

  第1题,让学生看着书上的图数数,注意手指着的小球和口头数出的数要一一对应.

  第2题,要求按顺序一个不漏地把吹的泡泡数出.

  第3题,要注意接*整十的地方学生能不能数对.

  (3)同学随便说个数,数出后面五个数来.

  2.填空:(口答)

  (1)10个一是_________,10个十是____________.

  (2)三十里面有_________ 个十,再添一个十是___________.

  (3)六十五里面有__________ 个十和 ___________ 个一.

  (4)二十七是由____________个十和__________个一组成的.

  布置作业

  练*八第4题.

  4.四十三里面有_个十和_个一.

  六十里面有_个十,一百里面有_个十.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1到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11至20各数,并掌握11至20各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对学生渗透实践第一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1至20各数的组成。

  教具准备:

  数位筒和小棍20根。

  教学过程:

  1.复*检查

  昨天,我们学了新的知识——数位(拿出数位筒)。大家都知道,右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让学生口答下面各题。)

  (1)(师拿1根小棍放入个位筒)在个位筒里放1根小棍,是几个一?

  1个一是几?(1)

  (2)3个一是几?(3)5个一是几?(5)5是由几个一组成的?

  个位筒里放几根小棍表示5个一?(5根)

  (3)(师放小棍)学生数: 6、 7、 8、 9。

  现在个位筒里有几根小棍?(9根)个位筒里是一根一根放的,有几根小棍就是几个一。

  再添1根是几根?(10根)这1根还能放在个位筒里吗?(不能)

  个位筒里最多能放几根?(9根)这10根怎么办?(够10根捆成一捆)

  (举一捆)这1捆是几个十?(1捆是1个十)放在哪位上?(十位)几个一是1个十?(板书: 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里有10个一,也就是说,1个十是由10个一组成的。

  2.新课

  (1)认数11:

  现在数位筒里有多少根小棍?(10根)再添1根是几根?(11根)这1根放在哪儿?(个位筒里)为什么放在个位筒里?(表示1个一)

  在你的数位筒里放好11根小棍,怎么放?(同桌讨论,师巡视)十位筒里有几捆小棍?1捆小棍表示几个十?(板书:1个十)

  个位筒里有多少根小棍?表示几个一?(板书:1个一)

  11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11怎么写呢?左边的1在哪位上?右边的1在哪位上?(在十位上写1,然后在个位上写1)

  (师板书:_)

  怎么读?(十一)十位上的1表示多少?(1个十)个位上的1表示多少?(1个一)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11?(1个十和1个一组成11)

  (2)认数12:

  请你在个位筒里再添1根小棍,一共有多少根?(12根)12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板书:1个十和2个一)。12怎么写呢?(十位上写1,个位上写2)

  (师板书:_)

  十位上的1表示什么?个位上的2表示什么?谁能说说12的组成?(提示: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12)

  (3)认数13:

  12的后面是几呀?(13)在数位筒里放13根小棍,怎么放?(学生操作)十位筒里放几捆小棍?是几个十?个位筒里放几根小棍?是几个一?想一想,13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板书:1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你会写吗?(十位写1,个位写3)

  (师板书:_)

  谁说说13的组成?

  (4)认数15:

  在数位筒里放好15根小棍,怎么放?(学生操作)十位筒里放几捆小棍?个位筒里放几根小棍?看看你摆的小棍,表示多少?(15) 15怎么写?(十位写1,个位写5)

  (师板书:_)

  谁说说15的组成?(板书:1个十和5个一组成15)

  (5)认数14:

  15前面的数是几?(14)

  你会写14吗?怎么写?(十位上写1,个位上写4)

  (学生板书:_)

  谁说说14的组成?

  (板书:1个十和4个一组成14)

  (6)认数17:

  听清问题: 1个十和7个一组成多少?(17)

  (板书:1个十和7个一组成17)

  谁会写17?

  (学生板书:_)

  (7)认数16、18:

  和17相邻的两个数是几?(16、 18)

  你会写这两个数吗?

  (学生板书:_)

  读16、18。谁说说18的组成?

  (板书:1个十和8个一组成18)

  (8)认数19:

  出示:_

  这个数是多少?它排在几的后面?(贴在黑板上)

  在数位筒里放好19根小棍。(学生操作)

  说19的组成。(板书:1个十和9个一组成19)

  (9)小结:

  我们认识了11~19各数,你们会读了吗?(齐读)我们会打手势表示0~10各数,你会打手势表示11~19各数吗?打手势11。(左手表示十位上的数,1个十;右手表示个位上的数,1个一)用手势打出12、13、……19各数。

  通过打手势数数,你发现什么了?(这些数都是1个十和几个1组成的。)(板书:几个一)

  读数时,先读哪位上的数?再读哪位上的数?读作:十几。

  写数时,先写哪位上的数?再写什么?

  (10)认数20:

  看看数位筒里的小棍,一共多少根?(19根)再添1根是多少根?个位筒里有9根,这1根怎么办?(够10根捆成1捆)

  把你捆好的1捆小棍举起来,放在哪儿?(十位筒里)十位筒里有几捆小棍?这2捆小棍表示几个十?(2个十)现在是多少根小棍?(20根)

  谁会写20?怎么写?

  (学生板书:_)

  为什么十位上写2,个位上写0? 0不写行不行?为什么不行?

  20是几个十组成的?(板书: 2个十) 2个十组成多少?你会打手势表示20吗?

  3.练*

  (1)今天,我们认识了11~20各数。(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这些数?(齐读)

  刚才我们是正着读的,现在倒着读。

  (2)从开学到现在,我们认识了哪些数,你会打手势表示吗?(0~20)

  (3)游戏: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了11~20各数的读法、写法,还学*了数的组成、顺序、大小,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为了表扬大家,老师带同学们去参加运动会,看看哪些同学通过努力能够夺得奖章。

  ①比赛准备:

  给运动员编号,按11~20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各就各位,并报出参赛号码。

  回答问题时,答题人就向前迈一步,并报出参赛号码。

  ②比赛的问题如下:

  比11多1的数是几?比11少1的数是几?

  和16相邻的数是几和几?(15、 17)

  比15小的数是几?

  1个十和7个一组成多少?(17)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比17大的数是几?

  (4)指导书写:

  课本第116页,写11~20各数。

  4.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使幼儿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初步的自学能力,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幼儿认真做练*的良好学**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品质,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投影仪、数字卡片、5根小棒、5个小方块。

  2、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复*数数。前面我们学*了哪些数?谁能数给大家听?

  2、复*比较大小出示数字卡片1—5,谁能给大家提问题?

  二、进行新课


水组成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5的组成教案实用五篇

  【活动目的】1.引导幼儿在尝试操作活动中,学*数字5的组成,知道5可以分成2和3,3和2,1和4,4和1。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活动准备】1.小盘每人一只,瓶盖每人5只(也可用正反棋、双面雪花片等)。

  2.二套练*纸每人各一份。

  3.教师用范例表各一份。

  4.数形小方块若干。

  5.铅笔每人一支。

  【活动过程】一、幼儿第一次尝试

  1.幼儿每人手持5只瓶盖,在小盘里撒,看看瓶盖有几个朝上,几个朝下?(边撤边做记录)能力强:用铅笔写在记录纸上。能力弱:用数形小方块在记录纸上表示。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讨论:(1)你玩出了几种方法?有几种不同的结果?(2)用什么好办法把这四种方法全部记住?

  4.小结:撒5只瓶盖按正、反面区分有四种不同的结果。(边归纳边有规律地记录于范例表中)

  5.延伸活动:(1)可与同伴比比,看谁玩出的方法最多?(2)回家后,也与爸爸、妈妈玩这一游戏,比比谁玩出的方法最多?

  二、幼儿第二次尝试

  1.幼儿每人一张图表,上面有许多空格,请幼儿将其补填完整。提示:(1)观察表格中的不同点。(圆点与数字的`区别)(2)按照表格中圆点与数字的提示,正确填写。(若表中的第一行是圆点,则下面的空格也用圆点表示,若表中的第一行是数字,则下面的空格也用数字表示)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能力强:用笔直接记录于纸上。能力弱:可用5只瓶盖操作,并用数形小方块表示。

  3.讨论:请个别幼儿在范例表中进行操作,并要求全体幼儿验证。

  三、讲评、小结幼儿活动情况

  活动反思:

  此活动的设计是为学*新知识做铺垫,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数学课的乐趣。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我一开始没有直接点题,而是自然地引出了课题:5的组成。在情景的创设中,幼儿兴趣浓厚,一个个当起了小兔的小帮手,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过来了。在幼儿探索操作的环节中,我放手让幼儿去尝试操作,再通过集体交流,让幼儿在操作、交流中初步感知5分成两份的四组分合式。但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有的幼儿只是随意分合顺序,没有规律;有的幼儿只会分一种的;有的幼儿按顺序分的;有的幼儿有重复分的。但是经过我有意识的引导后,再次让幼儿操作,让幼儿自己讲述操作过程,这样活动既得到反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得到提高。而且这个环节还让幼儿学会观察比较,学会思考,初步培养分析综合能力。还通过游戏,巩固了5的组成,让幼儿体会数学与生活。

  目标:

  1.学*5以内数的组成,初步体验发现"数越大,组合的方法越多"。

  2.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迁移整理已有经验的能力,逐步促进幼儿思维深刻性的发展。

  3.让幼儿学*简单的数学题目。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重点:认识表示数的分合的符号,初步理解组成的意义。

  难点:概括5以内各数组成情况,初步体验发现数越大,组合的方法越多。

  准备:教具(大房子图一间2层、数卡"1"3张,"2"2张、"3"一张,表示分合意思的符号四个)学具(操作分合学具出现不同结果的记录纸、房子图10张,人手2套1-5的数字卡、宝贴)过程:重点讨论-->幼儿迁移运用-->集体交流-->结束活动1.重点讨论A.目标:在上次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认识表示数的分合的符号"",理解组成的意义。

  B.指导:

  a.出示房子图,引导幼儿将相应数字布置上去,如屋顶上是2,下面2个房间里分别是1和1;b.将房子拿掉,请幼儿讲讲2、1、1是什么关系,该怎么念,引出"":分开、合起来的意思。

  c.同法学*"3"的组成。重点是体会3有2种分法。

  2.幼儿迁移运用目标:在前一次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迁移整理5以内各数的组成的经验,并用数字表示。

  指导:a.教师介绍玩法b.幼儿在上次操作经验的基础上,在房子图里有数字表示3.集体交流:

  目标:整理有关5以内各数的组成经验指导:(1)幼儿介绍,教师有序排放5以内各数的组成卡片。

  重点指导幼儿体会把一个数分成2份,这2份合起来还是原来的数。

  (2)在结果出来后,引导幼儿观察,列出每一个数字分的方法记录情况,问:记录每个数字分的方法从2-5有些什么变化?

  (体验:记录越来越多-->分的方法越来越多)4.结束活动(1)小结有关数的组成的一些经验,激发幼儿下次活动的兴趣;(2)肯定活动中有进步的幼儿。

  课后反思:

  本课的新知教学部分分为三部分:教学5的组成,教学4、3、2、1的组成,巩固练*。其中以教学5的组成为重点环节,主要以启发引导教学为主,有效地落实本节课的重点,而2、3、4的`教学在学*5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这一点也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而教学5的组成,也是按照学生操作---提出困惑---再次操作 ---介绍分析式、读法---找规律等逐步展开的,体现了建构知识的一般过程,从现象到本质展开的,渗透数学知识结构间的有序严谨的思想。

  活动目标

  1、学*5的分解组成,会按顺序分合。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

  2、初步理解数的组成中的互换规律。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雪花片人手5个,菠萝图片5个

  活动过程

  一、动手操作

  1、请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手中的5个雪花片,试着把它分成两份,看有哪几种分法,师巡视

  2、请一个能够比较好的按顺序分的小朋友到前面来展示自己的分法:在磁板上分5个菠萝的图片,分好一个说一遍意思,如:5可以分成1和4,1和4合起来就是5等,师用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分合式;依次摆下去。

  3、提问:你是这样分的吗?这样分有什么好处?引导幼儿学会这种按顺序依次分的方法,以免漏掉。

  4、小朋友再按这种方法分一下你的学具。

  二、演示分合式,学*两个部分数间的'互换关系。

  1、出示5分成1和4,5分成4和1的分合式,让幼儿观察。

  引导幼儿发现两种分法分出来的两个数的位置交换了,总数没有变。

  2、同样观察5分成2和3,5分成3和2的分合式之间的互换关系。

  三、猜棋子游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