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菁选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3-02-19 00:00:00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12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烦、肃、形、状、绘”5个字。

  2、懂得老师说的话的意思,并能背诵老师的话。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弄懂老师说的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几个鸡蛋,看看有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2、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同一棵树上的树叶,有什么发现,记下来。

  3、本课生字卡片。写有“眼力”、“技巧”、“准确”、“熟练”的卡片4块。

  4、幻灯或投影仪。鸡蛋2个,小纸架1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读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注意生字,读准记住。

  二、检查自读情况

  用生字卡片进行抽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找出本课的重点学*部分

  引导: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文章的大概意思。请再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最重要。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多数同学会找出课文第2自然段。

  四、学*第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第2自然段,提出你最想弄明白的是哪句话。

  (学生如果提出“老师的`话”以外的句子,就请弄明白了的同学告诉他。如果想出“老师的话”,就请同学齐读“老师的话”)

  2、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的话。

  “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1)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在课前预*布置的两个观察任务进行讨论。

  (2)学生按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推选代表介绍讨论情况。

  (4)小结: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树叶是这样,鸡蛋也是这样。达成.芬奇的老师说这句话是要他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细微差别。同学们十分聪明,在课前预*中就已经发现这个秘密了,真了不起。

  3、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说的话。

  “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

  (1)齐读这句话。

  (2)实物展示:将鸡蛋放在纸做的小架上,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再用铅笔简单勾勒出不同的形状。

  4、现在同学们明白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吧!

  5、学*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话:“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确,画得熟练。”

  (2)教师在黑板上贴词卡:眼力

  技巧

  准确

  熟练

  (3)把你认为有联系的词放在一起,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调整词卡位置,并说自己的理解)

  眼力

  准确

  技巧

  熟练

  (4)指黑板小结:有好眼力,才能发现细小差别,也才能观察得准确。要好好练*基本功,才能提高技巧,画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达到熟练的程度。

  6、现在同学们明白了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让他天天画鸡蛋的道理了吧!

  7、齐读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识字、巩固练*

  一、自读全文。想想还有不懂的地方没有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再读第2自然段。完成课后练*第3题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第3题。

  2、自己试着背一背,同桌互相抽背。

  3、请勇敢的同学背给大家听。

  4、学生齐读。

  三、完成课后练*第4题

  1、先读书上的两个句子。

  2、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话。鼓励学生和别人说得不一样。

  (1)自己说给自己听。

  (2)说给同桌听。

  (3)说给全班同学听。

  四、复*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2、请同学告诉大家,在写这些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如:

  “蛋”字注意“虫”字的位置对准竖中线,不要写歪了。

  “巧”字注意第三画是提,不是横。第五画是竖折折钩。

  “技、训、使、准、确、论”等字注意左窄右宽。

  3、“著”字写的时候注意上小下大。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完成课后练*2。

  五、用投影仪打出部分学生写的字,大家评价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2

  【教材说明】

  《画》是鄂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教学要求】

  1、会认“远、刊、*、听、春、还”6个汉字。

  2、借助拼音朗读谜语诗,熟读成诵。

  3、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生字:

  ⑴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

  ⑵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

  ⑶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3

  一. 教学目标 。

  1、会认8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麻烦事。本来花费了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会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伤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有一个小女孩遇到了麻烦事。她是谁呢?

  (课件出示:一个小女孩说:你们好,我叫玲玲。)

  玲玲小姑娘真有礼貌,我们也一起向他问好吧,玲玲,您好!

  (正音“玲” 指导读轻声,生字卡)

  2、看看玲会写了吗?(课件出示“玲”字)

  你认识的人名字里有玲字吗?很多人的名字中有玲字,听起来悦耳动听。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生:形声字、换偏旁,王字加令……)

  3、今天我们学*25课玲玲的画请读课题。(补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质疑)

  (二)、 学*生字,初读课文

  1、同学们的想法这么多呀,那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读课文好吗?看看能否找到你想知道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第116页,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把它画下来,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课文的生字会念了吗?小老师带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正音)

  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会认读了课文的生字。没有了拼音你还会读吗?

  3、小组学*,自认生字卡。在小组里找出难读的字音,并互相考考对方。

  4、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男女同学读,开火车读。

  5、把课文中含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把生字词放在课文里读,看谁能读得又快又好?同桌合作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问得仔细些。

  (整体感知,解答前面同学提的问题。教师总结:玲玲为了参加评奖,画了《我家的一角》,不小心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画了一条小狗,并获得了奖。)

  ? 过渡:你们想看看玲玲的画吗?玲玲给我们出了几道题,她说我们做对了,才可以欣赏她的画,咱们一起来看看。

  (三)、学*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读准字音,并组词。(指名读,全班读)

  2、自主识记生字。

  小组识记生字,说说用什么方法识记的。

  3、拼苹果游戏。把部首部件拆开,同学上来黑板摆一摆,组成生字。

  4、写字。

  (1)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糟、 楼”,观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部件,写法却不一样,是什么?

  (2)再出示“梯”与“楼”字组成一个词。说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

  (3)范写。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6、展示学生的字、评价。

  (四)、小结

  今天我们的同学在学*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棒,玲玲准备把她这副得奖的画送给大家。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学画的故事。文章紧紧围绕达·芬奇学画画,老师先让他画鸡蛋这件事展开记叙,重点记叙了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这部分内容含义比较深刻,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还不是很成熟,注意力也不能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因此我采用白板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们爱上学*,爱上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会认字8个,会写字11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认识到学*任何本领首先要打好基础,从基本技能做起。

  3、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意识,以及分析综合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认“鸡蛋”。同学们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鸡蛋)细心的你一定认识“鸡蛋”两个字。

  鸣蚕鸡蛋

  2、写“鸡蛋”。学*本课中两个生字。

  3、画“鸡蛋”。现在我们不但会认“鸡蛋”两个字,还能正确书写。如果老

  师让你画“鸡蛋”,你会有什么想法?(板书课题,生各自发表意见)

  二、学*新课

  1、认识达芬奇。

  有个叫达芬奇的人,他认为画鸡蛋很容易。谁是达芬奇?读了这段文字,你就会有所了解。(白板出示)

  五百多年以前,有个叫达·芬奇的意大利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预设:

  生1:“五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时间。

  生2:“意大利”是告诉我们国籍。

  生3:“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他的身份。

  这段文字按“时间——国籍——身份”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你能不按这样的顺序,也介绍介绍达芬奇吗?

  过渡:了解了达芬奇,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他是怎样画鸡蛋的呢?

  2、读文,认字。

  (1)自读课文。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力争做到不加字,不漏字。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一读。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3)指名分段读文。

  (4)检查词语,并仿写。

  画得不耐烦画得熟练画得又快又像

  (5)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

  学生运用人物+事件的方法概括。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人物事件我们应该从达芬奇画鸡蛋这件事中知道什么道理呢?学文后相信同学们会把课文内容概括得更完整。

  3、学*达芬奇画鸡蛋的过程

  (1)白板出示“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他画得(xxxxxx)”。①理解“不耐烦”。

  ②找出“不耐烦”的具体表现,指导朗读。③扮演达芬奇,体会人物心情。

  过渡:听了达芬奇的话,老师是怎样教育他的呢?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吗?这就错了。”

  (2)实物演示,得出结论。

  (3)老师为什么总让他画鸡蛋?找一找,读一读。

  ①指导朗读,突出“准确,熟练”。②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4)白板出示“达芬奇听从老师的教导,(xxxx)画鸡蛋”。

  想象、补充句子:,他在用心地画鸡蛋。(课件出示)

  三、总结全文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用心,要从基础学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引导学生运用人物+事件+道理的方法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识记“远、色”等10个生字,认识“辶、 ”两个偏旁。会写“不”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总结、巩固识字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课文,老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发现你们有一个很可贵的学*品质——喜欢动脑筋,今天,我带来了几个谜语考考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请听谜面:

  a、小白花,飞满天,落到地上像白面,落到水里看不见。(雪花)

  b、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蚂蚁)

  c、来个有难度的,请注意听谜面: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导入课题。

  预设1、学生猜出来谜底。真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识字6《画》。预设2、学生没猜出谜底。好吧,请把书翻到67页,等我们一起把《画》这首古诗读明白了,你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朗读古诗,识字写字

  (一)观察画面

  1、仔细看看书上的这幅画里都有什么?请按从远到*的顺序说。

  2、指名回答。师生总结板书:这是一幅有山、水、花、鸟的画。

  (二)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字音,把难读的`字或者诗句多读几遍。

  2、男女生赛读。要求:分行读古诗,读正确字音,特别是预*时圈出的二类生字,读通句子。

  3、齐读。要求:读正确字音,读通句子。

  4、教师引读。(老师读每行的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边读边思考:这首诗里都藏了哪些景物?用符号画出来。

  5、指名回答。师生总结:这是一首有山、水、花、鸟的诗。这首古诗总共有几句?

  (三)读文识字

  学*第一句古诗,课件出示诗句

  1、谁愿意读第一句诗?自荐读。

  1)自荐读,并进行评价。

  2)去拼音读。

  2、这句诗中有两对反义词,谁发现了?

  指名回答。出示:远* 有无

  a、开火车读词语,复*、强调拼音。

  b、交流识字方法,认识“辶”,用做一做的方法理解“无”的意思。

  c、练*说话,巩固生字。

  1)说一说谁离自己*,谁离自己远。

  2)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

  3、出示词语:白色 听见 声音

  a、指名读,强调“听、声”的后鼻音。

  b、去拼音开火车读。

  c、交流识字方法,认识“ ”。

  预设:色 爸—色 +巴=色

  听 *—听 口+斤=听 一口吃一斤(听) 声 强调上面是“士”,组词。

  4、闭眼边想象画面边背这句古诗。

  课间活动:猜反义词

  1、老师领一胖男孩儿站在一起,请大家说反义词。

  2、自由说反义词。

  学*第二句古诗,课件出示诗句

  1、自荐读,并进行评价。

  2、去拼音开火车轮读。

  3、能找出藏在这句诗中的一对反义词吗?(来去)

  a、交流识字方法,用上“来、去”说一句话。

  b、识记“还”

  预设:还 辶+不=还 辶 远 * 还

  3、闭眼边想象画面边背这句古诗。

  4、梳理总结识字方法,巩固生字。

  反义词识字:远* 有无 来去 偏旁归类识字:远 * 还

  换一换识字:爸—色 *—听 天—无 猜字谜识字:一口吃一斤(听)

  5、齐读,展示读整首诗。

  6、你能背诵这首诗了吗?展示给大家听。

  (四)写字 出示生字“不”

  1、引导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练*写字,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写字的“三个一”。

  4、展示、评价。

  三、回顾总结,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通过学*一首古诗,认识了10个生字,学会了一个生字,好多同学都能背诵这首古诗了,大家收获都不小呢。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6

  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14课,课题是——画鸡蛋

  生:画鸡蛋。

  师:(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讲谁画鸡蛋的事?

  生:达.芬奇。

  师:把话说完整。

  生:这篇课文是讲达.达芬奇画鸡蛋的事。

  师:要是把达.芬奇什么时候,谁让他画鸡蛋也说清楚,就更好了。谁来试一试。

  生:这篇课文是讲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的事。

  师:他说得好不好?

  生:(齐)他说得好。

  师:大家照他说的样子练*说一遍。

  生:(练*说)

  师:打开书,看看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是从哪几方面概括介绍达.芬奇的。

  生:(打开书,轻声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后)这一自然段有两句话。

  师: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四百多年以前,有个意大利人叫达.芬奇。他是个著名的画家。

  师:噢,你只是把这两句话读了一遍。“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时间。

  生:“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什么时候。

  师:说得都对。(出示“什么时候”的卡片)

  师:“意大利”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意大利”是告诉我们什么地方。

  师:“意大利”是个国家的名字,应该说告诉我们哪个国家。(出示“国家”的卡片,挂出世界地图,指出意大利的位置。)“达.芬奇”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达.芬奇”是告诉我们人物。

  师:(出示“人物”的卡片)“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他是什么人。

  师:(出示“是什么人”的卡片)什么叫画家?

  生:画家就是会画画的人。

  师:图画课上老师教你们画画,你们也会画很多画,你们能叫画家吗?

  生:(发出笑声)不能。

  师:那你们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叫画家?

  生:会画画的大人才能叫画家。

  师:是这样吗?我们学校教图画课的老师都是大人,又会画画,他们都是画家吗?

  生:(沉默不语)

  师:看来这个问题难了一些,听老师说。画家一般是指有画画的特长,画画得很好,并以画画为主要职业的人。懂了吗?

  生:懂了。

  师:你们还听说过什么“家”?

  生:歌唱家。

  生:音乐家。

  生:科学家。

  ……

  师:什么是“著名的画家”?

  生:“著名的画家”就是出名的画家。

  生:“著名的画家”就是有名的画家。

  师:对了。像达.芬奇一样,他很有画画的特长,一生画了好多世界名画,不但意大利人知道他,世界上的很多人都知道他。他就是著名的画家。

  师:第一自然段的两句话从“什么时候、哪个国家、什么人物,他是什么人”四个方面概括介绍达.芬奇,用话不多,讲得很清楚。一齐把这两句话读一遍。读的时候,要把“四百”“意大利”“达.芬奇”“著名”读得重一些,“有个意大利人”后边稍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第一自然段两句话概括介绍达.芬奇,是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生:先讲什么时候,再讲哪个国家,接着讲人物,最后讲他是什么人。

  师:他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为他鼓掌。

  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照他这样说一遍。

  生:(齐说)

  师:我们能不能不按这个顺序,也从这四个方面来概括介绍达.芬奇?

  师:(把黑板上的卡片顺序调整为:什么时候、国家、是什么人、人物)按这样的顺序该怎么说?自己练*一下。

  生:(练*后说)四百多年以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

  师:四个方面都说了,顺序也对了,就是有点不太连贯。应该说“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谁能这样说一遍。

  生:四百多年以前,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

  师:这样说就好了。大家练*说一遍。

  生:(齐说)

  师:(把卡片顺序调整为:什么时候,是什么人、人物、国家)按这样的顺序该怎样说,自己练*一下再站起来对大家说。生:(练*后说)四百多年以前,有个著名的画家叫达.芬奇,他是意大利人。

  师:很好。从这里我们知道,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学会了,说话的能力就提高了。

  师: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讲达.芬奇开始学画画的时候,老师要他画鸡蛋的事。那么,老师为什么要他画鸡蛋,开始他是怎样画的怎样想的',后来又怎样画的怎样想的,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他画鸡蛋与成为著名的画家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继续学*后面的课文,弄懂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接下去指导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读书,思考,议论,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

  点评

  《画鸡蛋》是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里选取的教学片断,是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仅此片断,我们便不难看出老师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扎实的教学功底。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这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有些句子看起来很容易懂,其实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因此,要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务求甚解的学*品质。如老师在讲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时,紧紧抓住“意大利”“画家”“著名画家”等词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意大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意大利”是个国家的概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环境,逐步理解“画家”“著名画家”等词语,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在句子训练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是一个明显特征。如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及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相同的内容,可以说是颇具匠心的。在句子训练中,他不仅要求学生把话说对,而且还要求学生把话说好,说活。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相同的内容,就是把话说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从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非常重视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词句,还是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句子,他都注意到使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

  从老师的“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课堂教学”的经验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务实的教风。在课堂上他让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并受到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过看图和学文,使学生了解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互信互爱,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

  1、学*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待人宽容友好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题,出示图画,设问揭题

  1、在学*之前,教师出示谜语:“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去鸟不惊,”进行猜谜活动。(谜底:画)

  2、谈话揭题:学校里的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文中插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欣赏这两幅“校园里的画”(教师板书课题)

  3、学生准生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读准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观察插图,运用比较,培养能力

  1、依文看图,训练观察能力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图画

  (2)分别指导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画,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校园里的画》教学设计》。提问:想一想谁在画画儿,都画了什么画?

  2、缘图悟文,强化学法指导

  (1)看图找段:①指名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卡佳和“我”在黑板上分别画了一些什么图画?②让学生围绕这段内容回答,从而理清写作顺序:卡佳画一艘军舰→“我”画炸弹军舰,水兵们都落水→卡佳“救起”被炸的水兵,坐上了小船驶向岸边→“我”画鲸鱼张开大嘴吃水兵。③教师总结:通过他们两个人的所作所为,你知道了什么?

  (3)品词诵读:要理解、自然段中语句的意思,必须要理解重点词语:“不服气”,变抽象为形象②诵读指导:在读第四自然段中的“说实话”“可是”时语气强调得要重一些,表示“我”的心,虚;“拿起”朗读朗读进语速要快,强调“我”的嫉妒心。

  3、自学第六七自然段。要求:①回顾学*第四五自然段的方法:看图找段,读文析句,品词诵读;②依照这个方法进行自学。

  三、联系实际,发散思维,续编故事

  1、朗读表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分组竞赛朗读,集体朗读)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课文的主要情节,加深理解。

  2、续编故事,发展思维:卡佳看到“我”满脸不高兴的`样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四、合理想象,为文配画

  文中的“我”和卡佳最后合解了,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文中的小男孩,你会在卡佳之后画一幅怎样的画,来表示你的歉意。

  五、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3、校园里的画 1以诚相待

  2友好相处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www.edudown.net)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读会写课文中涉及到的生字词,如“图、摆、叶”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及小组讨论等形式,能够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妄下结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及小组讨论等形式,能够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难点:明白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妄下结论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杨桃图片,并向同学们展示杨桃实物。

  引导语:同学们认识杨桃吗?它不像苹果、橘子这样常见,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杨桃的图片,看屏幕上这个黄绿色的、形状奇特的水果就是杨桃!相信很多同学希望能亲眼看一看这个水果吧,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实物,同学们可以拿起手中的铅笔,画一画你所看到的这个老师放在讲桌上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生画,老师巡视)

  我看到同学们画的杨桃都不太一样,那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这篇课文的小主人公也在上一堂画杨桃的绘画课,那他画的杨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一定也很想知道,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画杨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弄清楚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引导:从人物、地点、事件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明确:主人公“我”在一节绘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嘲笑了“我”画的杨桃,而老师通过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使大家理解了我为什么会这么画,并给大家讲了要从多角度看待事物的道理。)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大声朗读全文,并通过小组讨论划分段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将杨桃画成五角星?

  明确:(第1段)因为我所坐的位置所观察到的杨桃就是五角星的形状,而且我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画出了我所看到的杨桃。

  (2)同学们对待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态度?

  明确:(第2-11段)同学们哈哈大笑,觉得我画的不是杨桃。(态度:嘲笑)

  (3)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明确:(第12-17段)老师让大家来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并说出自己看到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2.(“这幅画画的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这是出自原文的两段师生之间的对话,体会语气的不同,对这两段话分别进行朗读,读完请大家说说你感受到的语气变化,并说说为什么会变化。

  明确:(虽然这两段话用词基本一致,但是大家可以根据情境及他们所使用的标点符号的不同来明确,他们的语气是不同的。)

  语气:前一段语气是肯定的,后面一段语气是犹豫的。

  原因:前一段大家都相信杨桃并不是五角星的形状,并且大家都在嘲笑“我”。后一段则是因为大家亲眼看到了“五角星”形状的杨桃,此时有些打破自己的常规认知,又有些不敢承认自己刚刚的错误。所以语气是犹豫的。

  3.小组讨论:课文的倒数第二段老师给我们讲了什么道理,你又从中得到了什么感悟呢?

  明确:(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感悟出生活中不仅是杨桃,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你看待他的角度不同,那么你看到的事情可能就不同。大家应该理解这种不同,对于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尝试去理解,并学会换位思考,多角度考虑问题才最全面。

  (四)拓展延伸

  1.练*复述课文,小组展开竞赛。

  2.除了多角度看待问题,从这篇文章中你还学到了什么道理?

  明确:(学生可补充)如应该实事求是、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

  (五)小结作业

  请大家给自己的家长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并掌握本课学到的生字词。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掌握2个新偏旁。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4个生字。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展开想象,感受“画”的特点。

  4、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有、无”“来、去”“远、*”3组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画,导人新课

  复*远看、有色、*听、无声、花还在、鸟不惊(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齐读古诗

  二、精读感悟,感受画的特点

  过渡语: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图中画了哪几种景物?板书(山、水、花、鸟)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欣赏这幅画,去看看画中的山、水、花、鸟是什么样?和我们*时见到的山、水、花、鸟有什么不同?

  (一)学*前两句诗

  1、出示句子: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指名读。

  (1)第一句诗写了什么景色?(山)它是什么样子的和我们*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2)指名说,图中的山是青色的,这就是(出示“山有色”)指名读。色是什么意思?(颜色)板书有色

  (3)*时我们见到的山都是什么颜色的(绿色、青色)画上的山也是有颜色的,远远就能看到,和我们*时看到的山并没有太多的不同。齐读:远看山有色。

  2、第二句写了什么景?(水)

  (1)讲水的字理:“水”字两边的横撇和撇、捺表示水流动时激起的水花,水面激起水花了,我们想象一下,你听到什么呢(水流“哗哗”的声音)“水”这个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水花,还让我们能想象到水声,再认一认这个字“水”。

  (2)听声说话我听到了()声音。

  (3)请一位孩子来听听水声,看着直流而下的瀑布多壮观啊,你听到什么啊?(没有声音就是无声,出示无声)板书看,这就是(*听水无声)板书指名读,评价

  (4)多么美丽的景色啊!我们一起读一读,你还发现了什么?看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指名回答。(点红远*有无)我们看到山有色,而水却无声,真奇怪,为什么?(指课题因为这是画)

  (二)、学*后两句

  (1)出示后两句,这两句写了什么景?(花,鸟)

  (2)理解“春去”

  我们来看这花,闻一闻什么味道?再来闻闻老师手中的花,什么味道?这花没有味道,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季节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现在是春天吗?你怎么知道的`?引出“春去”,那“春去”是什么意思?

  (3)理解“花还在”

  现在春天已经过去了,可这花却这么鲜艳,这就是(花还在)板书指名读,齐读,评价

  (4)看这里有一只小鸟呢,声音小一点哦,会吓跑它的,谁来跟小鸟打招呼?让我们靠*一点,拍拍手,小鸟害不害怕?不害怕这就是不惊,不惊是什么意思看我们这位同学和这鸟这就是(人来鸟不惊)。指名读,齐读

  (5)在这两句诗中也有一对反义词,谁的眼睛最亮?(来和去)预设读后两句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为什么春天去了花还是鲜艳的,人来了鸟却不害怕)。

  (6)齐读古诗

  一起读这美丽的画!

  (7)根据交流改写诗句,与《画》形成对比,感悟画的特点。

  出示远看山有色,*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只要我们用心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看,我们也能成为小诗人!指名读,齐读三、拓展阅读1、出示《风》

  小组讨论:谜底是什么?为什么?我认为谜底是(),因为()。 2、出示《咏雪》

  小组讨论:谜底是什么?为什么?我认为谜底是(),因为()。 3、出示《静夜思》

  这里有一组反义词,谁能找到?四、指导写字

  1、提出写字要求(一寸、一拳、一尺)2、师范写,生书空(水、来)3、生书写,提出书写要求4、小老师评价

  五、总结

  多么有趣的诗啊!多么逼真的画啊!同学们古诗和水墨画都是我们国家文化中的宝贝,这幅画中的一切就像真的一样,这就叫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古诗配画》是佛山市《信息技术》编委会编写的《信息技术》小学版四年级(下册)第5课内容。本课通过《古诗配画》这个例子介绍了在Word中插入竖排文本框和在文本框中插入并调整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图、文结合的表现优点,并且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课程的学*,已经基本掌握了Word软件的一些基本排版技巧,能够进行输入文字、修饰文章、插入图片等操作。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普通对实际操作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理论方面反而不感兴趣。所以,在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观察,亲自动手操作,有条件的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体验学*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学*和掌握文本框的使用方法。

  2、学会在文本框中插入图片,并与文字进行混排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在文本框中如何插入图片。

  2、如何调整文本框中的图片。

  五、教学准备

  1、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古诗配画的图片。

  2、教师预先制作一个古诗配画的Word文档范例。

  六、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动手、动脑能力很强的学科,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下:

  一、创设情景:首先通过Word文件举例,让学生在浏览中产生学*的兴趣。

  二、引入“引、放、扶、收”教学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三、通过练*反馈,让学生展开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时点评,培养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四、通过事例讲解,让个别学生到多媒体*台操作演示,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台上操作的学生立即加以改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创作和协调能力。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引导、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诗配画、给画提诗,是中国古代文人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下面,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古诗配画的作品吧。教师出示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到的一些古诗配画图片。

  教师通过多媒体*台展示一些古诗配画作品,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紧扣课本、内容学*

  在学生看完范例后,教师出示课题《古诗配画》,然后提问:

  1、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作品是如何通过Word软件制作出来的?

  2、这些文件应用了Word软件中的哪些技巧?

  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阅读书本16~19页内容,然后,让学生回答,要做出这些漂亮的作品需要用到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需要用到“竖排文本框”、“插入图片”。

  然后教师讲解了如何插入竖排文本框,和在文本框中插入并调整图片的知识,并实际操作一次,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接着,学生结合书本的提示,归纳出操作的步骤。在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自己去掌握,并通过教师的操作,找出制作文本框和插入图画的操作流程,并归纳。

  3、理解内容、讨论分析。

  学生归纳完后,教师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首先讨论在上述例子中使用了Word中的哪些知识,如何进行处理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其次,如果你来做的话,你会采取哪些步骤进行修改,使整个过程显得美观、大方,赏心悦目?

  再次,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设计出大家通过想象和讨论所设计的内容,并选出一人,准备让他上讲台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后,从学生中选出两个设计比较好的例子,上讲台的教师机处实时制作(多媒体*台可以让所有的学生看到整个制作过程)。让学生在台下思考,哪些地方处理的比较好,哪些地方不够完善,提出意见。当每个学生操作完成后,让下面的学生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所有的操作完成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点评,好的,好在哪里,稍逊的,需要怎样改进。

  4、发挥想象、设计内容

  让学生按照书本的提示自己设计作品。

  首先,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设计出自己的作品。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通过对范本的解读与欣赏,培养学生为古诗配画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艺术情感。

  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用单幅水墨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结合学校或者班级活动开展“古诗配画展”,或者“看画背古诗”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传统造型方法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添画、改画及创作。

  教学难点:诗所配画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东坡曾称赞画家、诗人为一身的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当你读一首好诗,眼前,常常会浮现动人的画面。那就是你感受到的诗的'意境。也就是诗中有画。画家和诗人都有敏感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的素材,创造出难忘的意境。

  二、欣赏感知

  这是明代画家画得苏东坡题诗图。画中描绘了诗人苏东坡与友人在浙江杭州游鸡宝寺,在竹上题诗。“一首诗”这就是诗人和画家的情怀。苏东坡不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和画家,这就是苏东坡抄写的李白诗的书法作品。这是苏东坡的千古一篇《赤壁怀古》的图,刻印在明代的书籍中。

  这是*代画家傅抱石画的《赤壁图》,这两幅图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这首词的意境。

  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的《雨粼粼》,此意杨柳岸,晓风残月,知己的离别之情,跃然纸上。

  这是清代画家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是别样的一番风景,这也是这首词的词意图。这是词特有的离别气氛烘托表现的非常充分。

  这是*代画家陆俨少画得唐诗千秋雪,文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傅抱石画得松下问童子。

  这也是傅抱石的作品,画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青苍的柳叶带着浓浓的雨意。把诗中离别的气氛表现了出来。

  三、教师示范

  同学们,郑板桥大家都知道吧!他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这也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的竹石图大家都念过,今天,老师就用他的竹石图来画一张画。

  同学们,请看,板桥的竹石图画成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南西北风。

  四、学生操作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已经学过的唐诗或者是宋词来画一张诗意画。

  好诗总是充满了画意,好画常常洋溢着诗情。同学们各自将自己对诗的感受表现在了纸上。看这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又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又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刚才,同学们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画入了画中。真是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课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1、欣赏画家们的作品,参考其中一幅,画出自己的同题诗意画。

  2、一百个人画同一首诗,会有一百幅不同的诗意画出现,因为每一个人对诗的意境理解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可能同。你将画出怎样的同题诗意画来呢?

  3、苏东坡曾经称赞集诗人、画家于一身的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小窍门:在未干或已干的墨块上,加上有一定覆盖力的颜色,会产生对比鲜明的墨色效果。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的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太少了,我认为这可能是学生一下子想不出的缘故,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做好收集故事的工作,或者是翻阅以前的语文书,或者是网上查找等。还有一部分不了解古诗的含义。可以降低作业的难度,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诗句来表现。提款有些不美观,学生可以从欣赏中了解几种提款的形式,教师提醒学生落款是要字迹端正。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画》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首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认识“远、看、*、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个性的尊重。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诗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心灵的震撼。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中华古文化的主动性,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应把握“古诗诵读”这一课型教学的尺度,即重点是识字和熟读成诵,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读,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要把每行诗读通顺,要读好整首古诗直至能熟读成诵。学生主要通过多读和结合看图,以及教师适当的诗意描述,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教师还应恰当创设出诗境,让学生通过多读体会美、欣赏美、评价美,以至于自己表达美、创设美。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刚人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若引导不当,会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上把游戏寓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本节课开课的猜谜语游戏,识字过程中的开火车、猜字的游戏等等,让学生学*情绪高涨,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学*环境,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活动中去,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谁来出个谜语给大家猜?

  (学生兴趣盎然地玩猜谜语的游戏)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也请你们猜个谜语(出示古诗),它是一首谜语诗(板书:古诗诵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完古诗,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请大家翻开书92页,自由读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出示小黑板)这六个字你们会认吗?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

  3.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主选择读宇,重点指导读好前鼻音“*”、后鼻音“听”)

  4.读得很好,去掉拼音朋友也能读这么好吗?咱们开火车比赛来读一读吧1

  5.猜字游戏:老师藏一张字卡在身后,让学生猜是哪个字宝宝这么调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再读古诗,读通诗句

  1.生字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再读古诗时一定能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自己在下面读一读。

  2.同座互读、评,指名全班读、评。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词句,领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座听。

  2.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四行诗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4.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五、积累诗句,熟读成诵

  1.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2.学生在学*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

  (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3.小组学*成果展示。

  4.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六、课外延伸,再现情境

  1.师:(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菁选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烦、肃、形、状、绘”5个字。

  2、懂得老师说的话的意思,并能背诵老师的话。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弄懂老师说的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几个鸡蛋,看看有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2、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同一棵树上的树叶,有什么发现,记下来。

  3、本课生字卡片。写有“眼力”、“技巧”、“准确”、“熟练”的卡片4块。

  4、幻灯或投影仪。鸡蛋2个,小纸架1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读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注意生字,读准记住。

  二、检查自读情况

  用生字卡片进行抽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找出本课的重点学*部分

  引导: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文章的大概意思。请再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最重要。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多数同学会找出课文第2自然段。

  四、学*第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第2自然段,提出你最想弄明白的是哪句话。

  (学生如果提出“老师的话”以外的句子,就请弄明白了的同学告诉他。如果想出“老师的话”,就请同学齐读“老师的话”)

  2、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的话。

  “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1)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在课前预*布置的两个观察任务进行讨论。

  (2)学生按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推选代表介绍讨论情况。

  (4)小结: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树叶是这样,鸡蛋也是这样。达成.芬奇的老师说这句话是要他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细微差别。同学们十分聪明,在课前预*中就已经发现这个秘密了,真了不起。

  3、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说的话。

  “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

  (1)齐读这句话。

  (2)实物展示:将鸡蛋放在纸做的小架上,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再用铅笔简单勾勒出不同的形状。

  4、现在同学们明白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吧!

  5、学*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话:“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确,画得熟练。”

  (2)教师在黑板上贴词卡:眼力

  技巧

  准确

  熟练

  (3)把你认为有联系的词放在一起,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调整词卡位置,并说自己的理解)

  眼力

  准确

  技巧

  熟练

  (4)指黑板小结:有好眼力,才能发现细小差别,也才能观察得准确。要好好练*基本功,才能提高技巧,画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达到熟练的程度。

  6、现在同学们明白了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让他天天画鸡蛋的道理了吧!

  7、齐读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识字、巩固练*

  一、自读全文。想想还有不懂的地方没有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再读第2自然段。完成课后练*第3题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第3题。

  2、自己试着背一背,同桌互相抽背。

  3、请勇敢的同学背给大家听。

  4、学生齐读。

  三、完成课后练*第4题

  1、先读书上的两个句子。

  2、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话。鼓励学生和别人说得不一样。

  (1)自己说给自己听。

  (2)说给同桌听。

  (3)说给全班同学听。

  四、复*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2、请同学告诉大家,在写这些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如:

  “蛋”字注意“虫”字的位置对准竖中线,不要写歪了。

  “巧”字注意第三画是提,不是横。第五画是竖折折钩。

  “技、训、使、准、确、论”等字注意左窄右宽。

  3、“著”字写的时候注意上小下大。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完成课后练*2。

  五、用投影仪打出部分学生写的字,大家评价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画》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首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认识“远、看、*、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个性的尊重。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诗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心灵的震撼。*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中华古文化的主动性,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应把握“古诗诵读”这一课型教学的尺度,即重点是识字和熟读成诵,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读,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要把每行诗读通顺,要读好整首古诗直至能熟读成诵。学生主要通过多读和结合看图,以及教师适当的诗意描述,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教师还应恰当创设出诗境,让学生通过多读体会美、欣赏美、评价美,以至于自己表达美、创设美。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刚人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若引导不当,会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上把游戏寓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本节课开课的猜谜语游戏,识字过程中的开火车、猜字的游戏等等,让学生学*情绪高涨,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学*环境,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活动中去,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谁来出个谜语给大家猜?

  (学生兴趣盎然地玩猜谜语的游戏)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也请你们猜个谜语(出示古诗),它是一首谜语诗(板书:古诗诵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完古诗,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请大家翻开书92页,自由读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出示小黑板)这六个字你们会认吗?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

  3.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主选择读宇,重点指导读好前鼻音“*”、后鼻音“听”)

  4.读得很好,去掉拼音朋友也能读这么好吗?咱们开火车比赛来读一读吧1

  5.猜字游戏:老师藏一张字卡在身后,让学生猜是哪个字宝宝这么调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再读古诗,读通诗句

  1.生字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再读古诗时一定能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自己在下面读一读。

  2.同座互读、评,指名全班读、评。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词句,领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座听。

  2.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四行诗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4.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五、积累诗句,熟读成诵

  1.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2.学生在学*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

  (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3.小组学*成果展示。

  4.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六、课外延伸,再现情境

  1.师:(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本课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乐于表达,结合图画感知自然美。

  另外,应当明确——古诗是识字的载体,识字始终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个重点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除了通过反复认读、多次强化巩固认知以外,教学中还要大力开掘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识字。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让识字自然地与阅读、看图、想象、游戏整合在一起,让识字变得更轻松。

  课前准备

  1、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生字,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言: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作比较。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认识?请用铅笔标出来。

  设计意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的兴致。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要求会认的“*、色”等10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舌音,“声”是翘舌音;“*、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色、*”3个易错的重点字。

  (3)抽读重点字。

  (4)全班齐读。

  6、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7、学生自由练*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8、师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一名,然后派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子,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言的优美。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测学生背诵古诗情况,表扬背诵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大家背得不错!你们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这首诗写的景色跟我们*时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教师引问:我们*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见过“山”?说说“山”是什么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听水无声。*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8、教师总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生汇报:有—无高—矮多—少早—晚

  (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组织表演等活动,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学生背诵一句,课件出示一句:“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一年级趣味阅读的思想。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同时又在诵读中巩固识字教学。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1)“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土+厶=去”;“米+一=来”。

  (2)色,上面是“W”,下面是“巴”。可以用想象法识字:尾“巴”顶戴个小帽子。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

  (3)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组词: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4)无:可以用区别形*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5)远、还、*:都有“辶”。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斤”加走之旁;“远”——“元”加走之旁;“还”——“不”加走之旁。

  (6)不:猜谜语识字。谜语:“木不出头”。组词:不好、不用。

  (7)声:上下结构的字。组词:声音、大声、声乐、声母。

  4、教师引导学生学*新的偏旁“辶、W”。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课件出示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互考、识字大转盘游戏等活动方式,引领学生掌握多种识记汉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趣。

  三、指导书写

  1、呈现“水”“去”“来”“不”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逐字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水”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指导书写时必须细致。不仅应该从整体上观察生字,还要从笔画的占格位置、正确笔顺,生字的大小,甚至笔画从哪里起笔,怎样收笔都要提醒。教师范写指导要贯穿整个的学生书写过程。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拓展背诗,产生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通过开展“古诗诵读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丰富积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回家为爸爸妈妈猜谜语的活动再现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时感受到成就感。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

  *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教学反思

  反思《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菁选(扩展2)

——《画杨桃》教学设计菁选

《画杨桃》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画杨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画杨桃》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9个生字,会认本课14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道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文义

  1.学*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思考:

  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我”画杨桃的过程)

  “我”是怎样画杨桃的?(理解“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准确”等词语)

  猜测“我”把杨桃画成了什么?

  (2)同学们仔细找一找,“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从“我”坐的角度看杨桃,杨桃就像个五角星。)

  (3)老师出示杨桃实物,请同学们观察。

  (学生亲自实践,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第2~17自然段。

  (1)朗读课文,并思考:

  开始同学们认为“我”的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老师有什么反应?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举例子说说为什么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不一样。(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

  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当别人看到的或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忙着嘲笑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2)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出对话时不同的语气。

  读出同学一开始嘲笑的语气,以及后来不好意思、尴尬的情绪。

  读出老师一开始严肃的语气,以及后来和颜悦色的态度。

  3.学*第18自然段。

  (1)为什么说老师的教诲对“我”来说终生难忘?(板书:终生难忘)

  (2)讨论:老师的话只适用于画画吗?(老师的话表明了一个道理:要实事求是,要以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画画,还适用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3)按照老师所讲的,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不要……要……,要……要……)

  谁能用“不要……要……”说一句话?4.老师亲自来到“我”的座位上去看杨桃,是想知道()

  从“我”的角度去看,杨桃是不是“我”画出来的样子。

  是不是“我”的位置有点偏,因此没有把杨桃画准确。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先不要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那么,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老师说的那段话。7.说说自己从这篇课文中懂得的道理。

  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练*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

  5、学*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画杨桃》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导入新课

  1、师出示杨桃实物,并请学生读“资料袋”。

  2、师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学*《画杨桃》这篇课文,看看课文中的我从画杨桃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出示小黑板,认读生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

  指名读,正音:“嘱”读 zhǔ,不要读成 shǔ;“审”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肃”是*舌音;“晌”读 shǎng,不要读成 xiǎng。

  三、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默读思考:“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同学们怎样评价“我”的画?老师怎样做怎样说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交流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四、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找找哪几段具体写了画杨桃的事。(边读边用笔做记号)

  2、练*朗读2~18段:

  指导朗读要点:

  ⑴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我”认为画得怎样?

  抓住重点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体会“我”的一丝不苟。

  ⑵通过对比体会人物心情,把握准感情:

  ①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时认为画得怎样?态度是怎样的?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

  (找出老师的动作,分角色朗读,老师、同学们的对话,体现两者态度的不同。)

  ②当老师让学生坐到“我”的座位观察后,学生的态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次老师问“画像不像杨桃”时,同学们嘲笑的语气;第二次老师问“杨桃像不像*时看到的杨桃”,同学支支吾吾的语气。(对比体会读好这部分内容)

  抓住“和颜悦色”一词,指导老师耐心和诚恳地批评这部分。

  五、升华领悟

  1、出示父亲和老师的两段话:

  ⑴朗读思考:他们的话相似在哪里?都说的什么意思?明白“教诲”的意思吗?

  通过反复读,学生能体会出父亲和老师都是教育“我”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

  ⑵再读,老师的话哪几句和父亲的不相似,是什么意思?(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⑶师总结:父亲和老师教“我”做人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这是做人的根本!从画杨桃一事中,“我”还明白了从不同角度去贯彻,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怎能不让“我”终身受益呢?

  2、背诵老师讲的一段话。

  3、齐读,交流体会:读后想到了什么?可引导联系《题西林壁》一诗、《画鸡蛋》一文,进一步理解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画杨桃》原文阅读推荐:

  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画杨桃》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 欣赏杨桃图片,介绍杨桃资料,实物展示,交流杨桃的知识。

  2、 板书课题 11《画杨桃》齐读

  3、 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围绕课题质疑

  4、 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过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5、 检查自学生词的情况,理解 “严肃”“熟悉”“教诲” “和颜悦色”等词意 ,并造句。

  意图:这一设计首先是想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把学*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既使学生理解了词义,又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词语。

  6、 分段读文,纠正读音。

  7、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写图画课上的是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讨论每一部分内容。

  8、 小组内分段读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用“?”表示出来。在小组内解决。小组长记录没有解决的问题

  二 整合问题

  1、 同学们和老师对“我”的画分别是怎样评价的?

  2、 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严肃了?

  3、 老师说的那段话是什么道理?

  三 解决问题

  1、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

  2、 指名读第一段,思考:父亲对“我”画画有什么要求?在文中画出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抓住重点句:你看见意见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3、 理解“经常”“叮嘱’词义

  4、 指导朗读、 美读、评议读等。

  四 归纳概括

  父亲的教导与下面画杨桃有什么关系呢?下节课就会揭开答案。

  五 指导书写

  1、 出示字卡认读, 组词,对比记忆:排———靠 悔———诲 响———晌 副———福

  2、 指导笔顺:嘱 肃 熟 悉 等字。

  4、 生练*书写,评议 ,展示。

  第二课时

  一 复*导入

  1、 听写词语。

  2 听读课文,说说课文的内容。

  二 解决问题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学们和老师对“我”的画分别是怎样评价的?在文中画出相关词句,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2、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勾画的语句及感受。

  表情读同学的表现:哈哈大笑起来……

  3、指名读第二段:“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我”认为画的怎样?抓住语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意图:在这部分的设计中,我希望用文章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全文主题的关键词“老老实实”来形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一方面是力图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情感的升华点、主题的凝聚点。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激起学生的课堂实践兴趣,使学生能够围绕中心话题,自主研读文章,理解文章所承载的情感。

  4 实物展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

  5 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

  6 指名汇报老师的表现:自由读第六段,找出老师的动作词。

  7、分角色朗读,老师和同学们的对话,体现两者态度的不同。

  8交流问题: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严肃了?

  9、当老师让学生坐到我的座位观察后学生的态度有发生了那些变化?生读出语句。与刚才的态度比较,对比语句,你发现了什么?体会“……、”表示同学不好意思的神态。

  意图 :在此处的教学中,我预设引导学生抓住标点符号来理解同学们的心理。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10、指导朗读。范读,对比读,评议读,引读。

  11、老师看到同学们的'态度转变后,他的态度由原来的“严肃”变成了“和颜悦色”。出示思考题,生自学18段内容。

  思考题:(1)老师的话里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我们什么?

  (3) 举例说说什么叫“角度不一,样子不一”。

  (4)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

  (5)老师说的这段话是什么道理?

  12、指导朗读这段话,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

  13、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这个道理仅适用于画画吗?为什么对我来说“一生受用”?

  对比读两段内容交流体会,指导背诵。

  意图:在这一设计里,我采用多种方式突破难点,目的在于想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探究与文本进行交流,达到加深对课文理解的目的。把外化的情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同时借助、引读、范读、对比朗读、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 拓展应用

  1、 现在,让我们看着大屏幕再来整体感知一下全文,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

  2、在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这样的事情吗?你有哪些体会、感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也拿起笔用概括性的语言写一写你的这些体会、感受和明白的道理。

  意图 意图:以“实事求是”为桥梁过渡,引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归现实,让学生联系实际写下自己的理解。这是对文本的运用,也是对文本的升华。

  四 归纳概括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生汇报:

  人文性: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工具性:课文对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描写具体细致,形象生动。运用对比手法,从一件事的叙述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

《画杨桃》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写、查、想,做卡片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准确、一幅画、审视、严肃和颜悦色、熟悉、教诲”8个词语,会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设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通过自身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结果”,体会其中深刻的道理,无论做什么理,都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4、使学生在学*过程中初步学会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演示,激趣导入

  教师出示实物——杨桃,学生仔细观察,说出自己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由于所坐位置的不同,观察到的杨桃形状也不一样,使学生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引导初读、自学感知

  1、师生拟定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己确定自己的学*内容,学*顺序,阅读前请同学想一想,初读时你要做哪些事情?(工同完善自学提纲)。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认为难读的多读几遍,难写的写一写,还可以制作生活卡片,个别不理解的新词,可用联系生活实际的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

  2、组织学生按“自学提示”进行自学,对有需要的同学适当指导。

  3、反馈交流

  (1)汇报用哪些好办法学会词。

  (2)展示学生制作的部分生字卡片,并将有创意的卡片收入班级的“资料库”。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出发,让学生的选择学*内容、学*方法、控制学*顺序,强化了学生的全体意识)。

  第二课时

  (一)学生确定学*内容

  这节课,我们还想解决哪想问题呢?指导学生将所提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确定本节课的学*目标,老师是怎样做的?是怎样说的,为什么这样做?

  (二)指导细读,感悟语气

  1、探究

  (1)默读研讨。在“我”画出杨桃以后,老师和同学各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指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出重点,词句体会交流,从“不像”….“不….像”。“像五角星”等词语中体会学生态度的变化,“从审视”、“严肃”和颜悦色等词语中,体会老师神情的变化,感悟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从老师最后一段话中悟情悟理,受到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教育,受到诲人不倦的真情感染。

  (2)直观演示,运用多媒体演示,先出示两个杨桃的侧面图(即五角星形),然后将其中一个杨桃慢慢旋转,形成教材插图中的`图像。直观演示,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悟到“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这一道理,受到实事求是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精读

  (1)自由练读对话,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使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老师教育学生严中有爱,情深义重。

  (2)小组内研读

  (3)评读

  (4)师生对读

  (5)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3、比读

  (1)引导学生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所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仔细比较。

  诱导:两段放有哪些相似之处?你从中懂得了什么?用“不要…….要….”、“不像…….而像……”这样的句式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感受,多元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与态度。

  (三)倡导诵读,积累语言。

  试着背诵课文最后两段,也选择自己体会深刻的语句,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四)总结评价

  1、通过学*,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从思想认识、知识能力、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对自己的学*活动满意吗?哪些方面需要调整。

  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学*过程,通过反思生成自己的学*方法,真正做到“学会学*”。

  (五)知识迁移

  1、谈谈学*,生活中一些类似“画杨桃”的事例,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课后,指导学生用搜集来的事例,集体创办“求实班报”

《画杨桃》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2、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3、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惯。

  【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一)出示生字卡,让学生准确读出生字卡上的字。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第十三课《画杨桃》(板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我们来默读一下课文,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让学生把认为难读的段落大声的读给同学们听来加深记忆。(谁愿意向困难发起挑战,把自己认为难读的段落大声的读给同学们听?)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1)接下来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一段话。(请同学回答)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好读完这一段话同学谁来告诉老师,文中的“我”画画是的态度是什么样的?(老老实实,认认真真)

  (3)那其它同学看到我的画什么要哈哈大笑呢?(因为他们觉得我画的杨桃不像杨桃,像个五角星)

  (4)那是我画错了吗?还是他们误会我了?好我们再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这一部分,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哦!原来是他们误会我了,原来是我做的位置和他们不一样,所以看到的方向也不一样,我看到的明明就是个五角星,是不是?)

  (5)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首先我们来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

  1、“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肯定的语气(肯定不像)

  2、“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钝。)(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大声说)“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他结结巴巴地说))

  三、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

  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出示课文,读“审视”句:“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这幅画画得像不像?”理解“审视”,“审视”是指仔细地观察。

  2、老师为什么审视。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为了什么?(是因(1)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3)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4)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想没有根据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3、理解“严肃”。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开始迷惑不解,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我的神情引起老师的注意,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他沉没了“半晌”。同学们,你们能猜测一下,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在想什么吗?(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

  4、理解“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5、老师和颜悦色的说了什么?(请同学找出教师的话并讨论。它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

  3、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

  6、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是想让我们设身处地,亲自去体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四、联系生活,想像拓展。

  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拓展,让学生进入文本和人物进行对话,加深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板书:

  13、画杨桃

  我的画画态度——(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同学们见了我的画——(哈哈大笑嘻嘻的笑声)老师的态度————(严肃——和颜悦色)课文蕴含的道理:

  1、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

  3、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

《画杨桃》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叮嘱”、“教诲”、“受用”等词语。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阅读,合作学*,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惯。

  【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杨桃、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真实体验

  1、(教师在黑板上作画)先画一个圆,中间再画一个圆,里面再画一个圆,两边还各有个小角,这是什么东西,你们能看出来吗?

  师:你们为什么猜不到,看不出我画的什么画?因为你们用的是*惯的,常用的,常看到的那种观察角度。你们在喝早茶的时候,茶桌上有茶壶没有?

  2、(教师出示杨桃)谁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3、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杨桃,把你看到的杨桃实事求是地画下来。

  4、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或者让同学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

  【设计意图: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作者小时候也画过一次杨桃,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你已经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脉络层次与立意主旨】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二大段,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研究一下。我们可以怎样研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研究。

  2、学生寻找研究同一人物的学*伙伴,合作学*,共同研究。

  (二)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三)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实事求是与情感变化。

  1、“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 (1)、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自由轻读,体会我的情感变化。我遵从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满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会被同学们误解和嘲笑。在老师的教育下,同学们又理解了我。课文,没有直接描写“我”被同学们嘲笑与误解时的迷惑不解,伤心委屈;得到同学们理解时的轻松愉快与欣慰满足。但是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与“我”感同身受,深刻体会“我”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以事实为依据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学情参考。】

  (四)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好,下一个。”

  (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________。(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_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好,下一个。”

  【设计意图:对于阅读教学,我也曾反复思索。目前我们阅读课堂教学的过多的提问、细碎的分析、脱离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还有充斥于课堂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压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克服这些弊端的根本途径是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实现教学观念的进一步转变。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问、分析,多读想、感悟。】

  2、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谁来说说你们对“老师”的研究?

  (五)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

  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出示课文,读“审视”句:“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3)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4)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理解“严肃”。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开始迷惑不解,对爸爸的话语产生了怀疑。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我的神情引起老师的注意,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他沉没了“半晌”。同学们,你们能猜测一下,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在想什么吗?(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

  3、理解“和颜悦色”。老师和颜悦色,是因为(

  )。

  4、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5、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

  6、同学们,“杨桃”xx结束了,但美术课继续上下去,孩子们继续画杨桃,你猜想一下,这时他们的杨桃会画成什么样子呢?同时展示同学们自己在不同角度画的杨桃并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体会教师的神态变化,理解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四、联系生活,想像拓展。

  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让学生进入文本和人物进行对话,加深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

  11、画杨桃

  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画杨桃》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练*说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学*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3、学*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4、学*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四、检查预*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五、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六、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七、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反思

  在上《画杨桃》这一课中,我是这样实施教学过程的:

  1、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2、让学生自己勾画感受深的句子,提示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主题思想。这一环节是教学关键,是文道结合的主渠道和立足点。

  3、运用清晰,节奏鲜明的语言做小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节课的最大不足是: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回答得还不错。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讲老师的话时自己脉络不是很清晰,导致这部分占用了几分钟的时间。

《画杨桃》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9个生字,会认本课14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怎样画杨桃?

  (2)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3)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检查预*情况,交流重点字词

  1.指读生字词,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2.交流易读错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而:零声母音节,念“ér”。肃:*舌音,念“sù”。

  晌:念“shǎnɡ”,与“响”要区分字形。

  嘻:念一声,“xī”。诲:念四声,“huì”。

  3.学*多音字“倒”,做组词练*。

  4.指导书写,教学重难点字。

  摆:扌+四+去,注意左窄右宽,“四”字中间是两竖。

  嘻:注意右边“喜”的写法,“士”不要写成“土”,第三横要长。

  5.读“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我”和同学们在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引起了同学们的讥笑。老师通过让学生轮流到“我”的座位上去看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了做事应从实际出发。)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问题预设:

  (1)课文中老师怎样提的问题?

  (2)提的是什么样的问题?

  (3)同样是杨桃,为什么画出了不同的样子?

  (4)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地提出问题?

  (5)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道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文义

  1.学*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思考:

  ①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我”画杨桃的过程)

  ②“我”是怎样画杨桃的?(理解“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准确”等词语)

  ③猜测“我”把杨桃画成了什么?

  (2)同学们仔细找一找,“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从“我”坐的角度看杨桃,杨桃就像个五角星。)

  (3)老师出示杨桃实物,请同学们观察。

  (学生亲自实践,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第2~17自然段。

  (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我”的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老师有什么反应?

  ②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③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④举例子说说为什么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不一样。(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

  ⑤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当别人看到的或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忙着嘲笑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2)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出对话时不同的语气。

  ①读出同学一开始嘲笑的语气,以及后来不好意思、尴尬的情绪。

  ②读出老师一开始严肃的语气,以及后来和颜悦色的态度。

  3.学*第18自然段。

  (1)为什么说老师的教诲对“我”来说终生难忘?(板书:终生难忘)

  (2)讨论:老师的话只适用于画画吗?(老师的话表明了一个道理:要实事求是,要以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画画,还适用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3)按照老师所讲的,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不要……要……,要……要……)

  谁能用“不要……要……”说一句话?4.老师亲自来到“我”的座位上去看杨桃,是想知道()

  ①从“我”的角度去看,杨桃是不是“我”画出来的样子。

  ②是不是“我”的位置有点偏,因此没有把杨桃画准确。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先不要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那么,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老师说的那段话。7.说说自己从这篇课文中懂得的道理。

《画杨桃》教学设计9

  一、 教学设计说明

  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在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全文可分三部分。课文的重点是第二部分,其中老师说的一段话又是理解全文的重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读懂每一句话,理解句与句的联系,从而弄懂段意,领会道理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二、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 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着重进行理解自然段的训练,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学清楚。

  3、 学*本课生字新词,练*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句式说话,并用严肃、熟悉等词语来造句

  4、 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 教学重点

  1、 联系课文内容,懂得老师和父亲所讲的道理。

  2、 进行理解自然段的训练,体会怎样把一段写清楚。

  四、 教学难点

  理解我从所坐的位置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五、 教法设计思路

  1、 扎实进行理解自然段的训练。

  此项训练是本册教材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由于本课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因此要引导学生运用本学期所学到的理解自然段的方法来理解老师所说的一段话。教学的基本步骤是:整体感知理解段意给段分层弄懂层意归纳段意。

  2、 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本课中强调了在语言环境中学词识字,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词句,运用多种方法(如、辨析近义词、联系上段、观察实物等。)进行理解,并结合课后《思考?联系》加强说话、写话的训练。

  3、 使用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

  课文中我所坐的位置看到杨桃的样子,学生大多没有亲身经历,因此不易理解。图片(课文插图)及实物的使用,可帮助学生提高感知效果,从而能准确地理解课文意思,

  促使学生形象形象思维的发展。

  4、 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本课主要以对话形式展示课文内容,因此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背诵是熟读的结果,要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当堂完成背诵任务。

  六、 教学主要步骤

  (一) 揭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出示杨桃(实物),(板书:杨桃)杨桃是一种水果,谁能把你了解到的有关杨桃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教师从杨桃的分布地区、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补充介绍。)

  2、 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哪些内容?(谁画杨桃,怎样画?画成什么样?)

  3、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

  4、 指名轮读课文,帮助正音,读准半晌(shang)回答课文后(2)所提的问题,了解课文大意。

  (二) 讲读课文,理解内容,进行理解自然段的训练。

  1、 学*第一自然段。

  刚开始学画时,爸爸怎样要求我?

  ①齐读爸爸的话。

  ②想当然、画走了样是什么意思?

  ③爸爸这句话告诉我画画时应当怎样做,不要怎样做?(板书,不要想当然)

  ④齐说这一段。

  2、 学*第二自然段。

  点名读这段并思考:

  ①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板书五个角的东西)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板书:坐在前面靠边,认真看,老实画。)

  ②老师也把杨桃摆在讲台上,让部分学生依次来到我所在的位置观看杨桃,并说出自己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③出示句子:我看到的杨桃不像而像,说说句子强调了什么?

  3、 学*318自然段。

  (1) 默读课文并思考:

  ①看了我画的杨桃,同学们的态度怎样?(嘲笑、讽刺我)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他们想杨桃不应该是这个五个角的东西),练读谈们说的有关句子。

  ②老师的态度和同学们有什么不同?(在我的位置审视,请同学们轮流到我的位置上看),理解审字,并说出审视的意思。

  ③同学们说我画得不像,老师神情变得严肃了,严肃是什么意思老师我为什么严肃起来,他在想什么?(同学们想当然地回答,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在想应当怎样教育大家,让大家知道我画得对)。

  (2) 学*课文中老师说的这段话:老师读,学生听,并思考:

  ①老师说了几句话?每句讲什么?可分几层意思?(老师说了4句话,分为两层意思:前两句用画杨桃的例子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告诉我们画画时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②综合两层意思,说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学生先归纳,老师帮助提炼。

  ③指导朗读背诵:理解和颜悦色,有感情的练读老师说的这段话。用引读法和分层背诵法帮助学生当堂背诵。

  ④老师说的这段话,你听了之后,懂得了什么?(学生看法和自己的看法不一样时,不要急于否定,不要急于结论,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问题。)(板书:要实事求是)

  4、 学*最后一自然段。

  齐读,理解相似,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有哪些地方是相似的?辨析教育和教诲两个词,体会父亲和老师对我教育和引导的用心良苦。他们的话为什么让我一生受用?(这个道理适用于处理其他问题。)有感情地背诵这句话。

  (三) 总结全文,完成思考练*。

  1、 看板书,小结课文内容,阐明道理。

  2、 巩固学生生字词。

  3、 用不像而像和不要要练*说话。

  4、 完成书面作业:完成思考练*第四题。(用严肃、熟悉造句)

  (四) 课后进行小练笔:

  选择一件难忘的事写一段话,要写清楚难忘在什么地方,语句要通顺连贯。

《画杨桃》教学设计10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与创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同时,作为新课程改革之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针对本文叙事性强、含义深刻的特点,从文本的整体性出发,师生形成一个阅读话题——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用心研读文本,才会发现:课文通过“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大板块”,逐层挖掘了“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做事、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

  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 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引言激趣:

  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礼物,(出示杨桃)

  这是——杨桃,杨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还能生津止渴、止血止痛呢!真正的杨桃是在秋季和冬季才成熟的。看,有趣吗?

  课本上也向我们做了介绍呢,请大家翻开课本44页,咱们来看一下“资料袋”中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设计意图:北方的孩子对杨桃不太熟悉,教师准备几个杨桃,观察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先读读课文后面资料袋的内容,自然而然地拉*了与文本的距离。)

  2、老师写一位很了不起的作家、出版家的名字,是---------板书:岑桑

  在著名作家岑桑的心中,这个杨桃可不仅仅是有趣,已步入晚年的他,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上小学时“画杨桃”的经历,你们想知道其中的故事吗?

  好,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板书课题)11、画杨桃 生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头脑中也许产生了一些疑问,说说看,你们想知道什么?学贵有疑,会读书,会思考,就一定能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一位年过半百的著名的作家、出版家,竟对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事铭刻在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也就在质疑中拿起书本主动求知了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简单板书,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

  几次。看看,刚才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呢?

  (生自由读课文)

  课堂是最动听的声音,是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刚才大家读得真不错。谁来说说自己的读书所得?

  2、会读书,爱思考,你们可真是会学*的好孩子。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生字,开动脑筋,看能不能自己把课文中的生字学会?

  3、检查读书情况:

  老师考考大家,怎么样?

  1)看,老师把课文中难读的这些“拦路虎”请到大屏幕上来了,你们认识么?

  认读生字 嘱 审 肃 晌 悦 诲

  指名读,正音:“嘱”读 zhǔ,不要读成 shǔ;“审”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肃”是*舌音;“晌”读 shǎng,不要读成 xiǎng。

  2)给生字找个好朋友吧,读读看,怎么样?

  叮嘱、前排、靠边、准确、审视、讲台、神情、严肃、半晌、轮流、和颜悦色、熟悉、角度、相似、教诲、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3)下面这关,可就考你的眼力了,比比看,谁记得最快,谁写得最好!你们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最难记?咱们先一起来练一练

  师在田字格中板书学生提出的字,边写边记,口头组词语。

  说话容易做好难。很多时候,觉得写这个字很简单,可真正写起来,写好还真的不容易呢。怎么样?自己拿起笔练写一个吧!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边记边在课本上的田字格里描红。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提醒书写姿势要正确,书写要规范。

  4、拦路虎被你们制服了,再读书就更容易了。画杨桃,怎么画成五角星呢?感兴趣么?你再读读这篇文章。过一会儿,咱们来个读书比赛。

  怎么样?谁愿意发起挑战,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大声地读给同学们听?

  5、指名接读课文。正音,评价

  6、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将文章读得通顺流利了,从你们津津有味的表情中,我发现你们还若有所思呢。的确,只有细细地品读,才能品出其中的味来!那么,这节图画课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

  看来,图画课上的嘲笑声、大家的讨论、老师的教诲都是因为我那幅画得象五角星的杨桃图而引起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那堂图画课,目睹我的那幅杨桃图。

  (设计意图: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三、引导学*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我究竟是怎样画杨桃的呢?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出了我画杨桃的经过?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用笔画出我“画杨桃”的句子

  1)自己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你是怎么理解“我”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的呢?(生读书思考)

  你能把那份认真读出来么?学生练*读句子。

  2、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1)明明是普普通通的杨桃,可在作者的眼里却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这是为什么呢?咱们班里谁坐的位置和岑桑在教室里的位置一样?在他的位置上观察和你的位置上观察,一样么?观察点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会?

  2)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有观察点的原因,还有别原因么?把1、2自然段结合在一起,认真读读看。

  3)原来在我这样的举动背后,老老实实地遵从了父亲的叮嘱。读读这位父亲的话,你读懂了什么?

  (课件出示)

  谁知道“叮嘱”是什么意思?从父亲的叮嘱里,你明白了什么?

  是圆的就──,是方的就──,不要把圆的画成──,也不要把方的画成──,否则就是──。练读父亲的.话,

  画成“脑子里想象的那样”,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想当然” 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还是在那个前排靠边的座位,如果我想当然地去画,也许会把杨桃画成什么样呢? 还可能画成什么样?不管是把它画成苹果,画成香蕉,还是画成*时最常见的那样,结果都——

  4)、在我开始要画画的时候,我的耳畔总会想起父亲严肃地说:——

  指名读:

  在我粗心大意、画得想当然的时候,父亲仿佛在跟我语重心长地说:——

  指名读:

  3、我正是抱着这种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画杨桃的,(对照板书)尽管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我自己觉得还是——

  请把那种自信、满意读出来。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没有多样性的启迪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读、评等形式的对话,在对话中,学生思考,行动、探究,争论,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四、课堂小结

  对于这幅画,作者自己认为--------------------,交上作品的那一刻,他一定会在心里想--------------------------------------------------------------------------------------------------------------------

  可是,同学们又是如何看待我的这幅画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附: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题答案:

  读一读,选一选:略

  读一读,填一填:严格 严肃 教育 教诲

  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

  杨桃,果实形状特殊,颜色呈翠绿鹅黄色,皮薄如膜,肉脆,滑汁多,甜酸可口。除含糖10%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对于人体有助消化,滋养,保健功能,果汁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治疗皮肤病的功效。

  第二课时

  (熟读理解,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一、复*导入:

  1、认读词语:叮嘱、想当然靠边、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

  2、父亲是怎样教育我学画画的?美术课上,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探究“同学们”的心理转变,丰富“实事求是”

  1)同学们又是如何看待我的这幅画的呢?学生读书,找出相关的句子

  2)哪组同桌愿意来尝试着读一读?(同桌对读,说说自己这样读的理由:哈哈大笑) 同学们会怎样地笑呢?就带着这种讥讽的笑、轻蔑的笑、讽刺的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则对话。

  3)从你们异口同声的话语中、从课堂上传出的嘻嘻的笑声中,我听出了你们对这幅画的嘲笑。自己认认真真地画出的画,竟无端地受到大家这样的嘲笑,此时的我,心里有多么难受!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写出了老师的态度?找出来,读读看。

《画杨桃》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读会写课文中涉及到的生字词,如“图、摆、叶”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及小组讨论等形式,能够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妄下结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及小组讨论等形式,能够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难点:明白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妄下结论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杨桃图片,并向同学们展示杨桃实物。

  引导语:同学们认识杨桃吗?它不像苹果、橘子这样常见,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杨桃的图片,看屏幕上这个黄绿色的、形状奇特的水果就是杨桃!相信很多同学希望能亲眼看一看这个水果吧,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实物,同学们可以拿起手中的铅笔,画一画你所看到的这个老师放在讲桌上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生画,老师巡视)

  我看到同学们画的杨桃都不太一样,那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这篇课文的小主人公也在上一堂画杨桃的绘画课,那他画的杨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一定也很想知道,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画杨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弄清楚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引导:从人物、地点、事件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明确:主人公“我”在一节绘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嘲笑了“我”画的杨桃,而老师通过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使大家理解了我为什么会这么画,并给大家讲了要从多角度看待事物的道理。)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大声朗读全文,并通过小组讨论划分段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将杨桃画成五角星?

  明确:(第1段)因为我所坐的位置所观察到的杨桃就是五角星的形状,而且我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画出了我所看到的杨桃。

  (2)同学们对待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态度?

  明确:(第2-11段)同学们哈哈大笑,觉得我画的不是杨桃。(态度:嘲笑)

  (3)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明确:(第12-17段)老师让大家来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并说出自己看到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2.(“这幅画画的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这是出自原文的两段师生之间的对话,体会语气的不同,对这两段话分别进行朗读,读完请大家说说你感受到的语气变化,并说说为什么会变化。

  明确:(虽然这两段话用词基本一致,但是大家可以根据情境及他们所使用的标点符号的不同来明确,他们的语气是不同的。)

  语气:前一段语气是肯定的,后面一段语气是犹豫的。

  原因:前一段大家都相信杨桃并不是五角星的形状,并且大家都在嘲笑“我”。后一段则是因为大家亲眼看到了“五角星”形状的杨桃,此时有些打破自己的常规认知,又有些不敢承认自己刚刚的错误。所以语气是犹豫的。

  3.小组讨论:课文的倒数第二段老师给我们讲了什么道理,你又从中得到了什么感悟呢?

  明确:(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感悟出生活中不仅是杨桃,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你看待他的角度不同,那么你看到的事情可能就不同。大家应该理解这种不同,对于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尝试去理解,并学会换位思考,多角度考虑问题才最全面。

  (四)拓展延伸

  1.练*复述课文,小组展开竞赛。

  2.除了多角度看待问题,从这篇文章中你还学到了什么道理?

  明确:(学生可补充)如应该实事求是、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

  (五)小结作业

  请大家给自己的家长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并掌握本课学到的生字词。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画杨桃》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学*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l、学会读、写本课 13 个生字。查字典,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久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

  二、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 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来解决。

  (2) 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三、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 ? 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

  四、学*第 1 自然段。

  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画杨桃”这—部分 (2 — 5 自然段) 。

  1、默读第 2 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 3联系前文想想,“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说说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 ”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 ? 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

  六、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你在学*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 ? 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 ? 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七、课堂练*。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 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第 6 自然段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 ?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学*第 7 自然段。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 ? 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 的含义。

  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小结学*,思想升华。

  1、什么是教诲 ? 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

  2、父亲和老师是讲画画上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的看法

  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样做呢 ?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七、课堂练*。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八、实践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 ? 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2、写一篇《画杨桃》的读后感。

《画杨桃》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杨桃实物;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实物,导入新课

  1、师出示杨桃实物,并请学生读“资料袋”。

  2、师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学*《画杨桃》这篇课文,看看课文中的我从画杨桃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出示小黑板,认读生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

  指名读,正音:“嘱”读 zhǔ,不要读成 shǔ;“审”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肃”是*舌音;“晌”读 shǎng,不要读成 xiǎng。

  三、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默读思考:“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同学们怎样评价“我”的画?老师怎样做怎样说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交流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找找哪几段具体写了画杨桃的事。(边读边用笔做记号)

  2、练*朗读2~18段:

  指导朗读要点:

  ⑴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我”认为画得怎样?

  抓住重点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体会“我”的一丝不苟。

  ⑵通过对比体会人物心情,把握准感情:

  ①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时认为画得怎样?态度是怎样的?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

  (找出老师的动作,分角色朗读,老师、同学们的.对话,体现两者态度的不同。)

  ②当老师让学生坐到“我”的座位观察后,学生的态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次老师问“画像不像杨桃”时,同学们嘲笑的语气;第二次老师问“杨桃像不像*时看到的杨桃”,同学支支吾吾的语气。(对比体会读好这部分内容)

  抓住“和颜悦色”一词,指导老师耐心和诚恳地批评这部分。

  二、升华领悟

  1、出示父亲和老师的两段话:

  ⑴朗读思考:他们的话相似在哪里?都说的什么意思?明白“教诲”的意思吗?

  通过反复读,学生能体会出父亲和老师都是教育“我”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

  ⑵再读,老师的话哪几句和父亲的不相似,是什么意思?(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⑶师总结:父亲和老师教“我”做人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这是做人的根本!从画杨桃一事中,“我”还明白了从不同角度去贯彻,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怎能不让“我”终身受益呢?

  2、背诵老师讲的一段话。

  3、齐读,交流体会:读后想到了什么?可引导联系《题西林壁》一诗、《画鸡蛋》一文,进一步理解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第三课时

  一、学*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注意“非”在“排”和“靠”两字中字形的变化。

  “叮”和“钉”、“订”;“幅”和“福”、“诲”和“悔”;“晌”和“响”。

  3、书写点拨:

  嘱:右边下半部的第七笔是竖。

  肃:笔顺:

  悉:上部不是“采”。

  二、巩固作业

  1、书写练*。

  2、完成同步练*。

《画杨桃》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 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3、理解老师的话,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并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把一段话说清楚。

  4、朗读课文,背诵第18自然段老师说的话。

  教学重点:

  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怎样把一段话说清楚。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物杨桃、五角星形的杨桃图画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设疑激趣

  1、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大家已初步认识了杨桃,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一下“我”是怎样画杨桃的,这件事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在学*新课之前,先检查一下上节课学*的内容。请大家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词语

  2、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小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这是怎么回事儿?

  3、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是的,“我”是这样做的,而且“我”是认认真真的看,老老实实地画生: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大屏幕出示这句话)

  从“认认真真”和“老老实实”这两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画完以后是什么样的心情?

  结果“我”把这幅画交上去时,同学们是怎样的反应呢?

  二、感受嘲笑 体会做法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3—5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

  2、体会同学们第一次的嘲笑。

  (1)学生交流后让学生读读文中同学们嘲笑的句子。

  (2)体会同学们嘲笑的语气。

  a、引导:你们什么时候会哈哈大笑过?你们的这种笑和文中的哈哈大笑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b、学生回答后板书。(嘲笑)

  (3)指导朗读:有了这样的体会,谁来读读这两句话?

  (灯片出示句子)“杨桃是这个样子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方式:指名读——体会——评价——再读——齐读)

  3、理解老师的态度和做法

  (1)听到同学们的嘲笑,老师没有笑,他是怎么做的?

  (2)学生交流文中的那段话。

  (3)指导学生理解“审视”。

  在老师这一连串的动作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老师和同学们的态度截然不同?(审视)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杨桃做做审视的动作,其他学生观察后描述并评价。

  (4)同学们想想:老师这一看,会有什么发现?

  三、深入研读 悟情明理

  1、教师引入:是的,正因为有了这一发现,所以,老师举起了“我”的这幅画,(师举起画成五角星的杨桃图画),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2、同学们拿起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7——17自然段,边读边做上记号。

  3、同学交流,了解同学态度的变化。

  (1)出示两次对话,学生交流。

  (2)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段对话,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后小结:前一段对话回答得很简单,很干脆,很坚定,同学们还在嘲笑;后一段对话里有很多省略号,同学们的语气支支吾吾、吞吞吐吐(板书:吞吞吐吐),是知道自己错了的表现。

  (4)指导朗读,学生评价。

  (5)教师举起画和一名同学合作读后,同学分角色朗读。

  4、朗读、理解老师神情的变化

  (1)指名读文中的语句。

  (2)思考讨论:

  a、当老师审视了讲桌上的杨桃,听见同学们还在嘲笑“我”,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为什么变得严肃呢?

  b、这段话中哪个词说明了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一会儿?(半晌)半晌的时间有多长?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既没说什么,也没做什么,如果你就是文中这位老师,你在考虑什么呢?

  c、老师想出的一个好办法是什么?

  (3)出示杨桃实物,让学生从杨桃的一端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结果跟同位交流。

  (4)想象:如果你们就是这些嘲笑别人的同学,看到刚才的这一幕,你们想说些什么?

  (过渡语:听了你们真情的话语,我分明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一份歉意。看到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的神情也变得和颜悦色了。)

  (5)(课件出示老师对学生说的那番话)教师用严厉的语气读其中的一句话给同学们听,学生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对“和颜悦色”一词的理解。

  (6)指导朗读。(指名朗读—齐读)

  (7)引导理解:这段话中哪句话给你的启发最大?为什么?

  (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同;不要随意嘲笑别人。)

  (8)指导背诵。(过渡:老师的话朴实而深刻,让我们试着把它记下来吧!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住它?)

  a、练*背诵。

  b、集体背诵。

  5、理解“教诲”一词。

  (师:虽然杨桃风波结束了,但老师的话带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育。这种教育用文中的一词概括叫做教诲。)

  四、口头说话以读促写

  1、师述:从作者岑桑小时候画杨桃这么简单的事情中,我们明白了如此深刻的道理。(播放音乐)其实生活中,我们也有嘲笑别人或被别人嘲笑的时候,也有误解别人或被别人误解的时候,当时,我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2、同学先想想,想好了再说说。看谁能把自己的经历说成一段完整的话。

  3、同位相互练*说话。

  4、口头*作训练,教师相机指导和评价。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师述:岑桑在老师和父亲的影响下,最后成了一名作家,听了你们刚才的话,我相信你们将来也一定很有出息。最后,我把岑桑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投影出示“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相信你自己,一切从自己出发,这样你才能不断设计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

  2、学生齐读。

《画杨桃》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具准备:

  杨桃的实物或图片 多媒体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

  吗?(板书:杨桃)

  2、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杨桃?

  师小结:杨桃基本上是椭圆形的,大多数有五条棱。在

  我国华南地区经常能见到这种果实。今天,我们要学*一篇

  与杨桃有关的课文(板书:画杨桃)

  3、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一遍课文,把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小组合作学*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3)读生字新词所在的句子,结合词句和生活实际了解字义、词义。

  3、检查自学效果。

  (1) 指名读词语(带音节),重点强调

  叮嘱: 词义,近义词。

  严肃:肃的`笔顺,做出严肃的表情。

  审视:读句子,结合句子理解词义。给“审”选字义。

  教诲:近义词“诲”右边的“每”还可以加上什么偏旁?

  是什么字,怎样组词?

  “确、度”还可以组什么词?

  (2)抢读不带音节的新词。

  (3) 认读词

  三、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想: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用一句话说一说。(学生说)

  3、选出你认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1)“我”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3)“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星。

  (4)“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却

  得到老师的肯定。

  四、课堂练*,课后质疑。

  1、比一比,组词。

  晌( ) 诲( ) 幅( )

  响( ) 梅( ) 福( )

  2、先组词,再照样子写几组。

  丁( ) 角( ) 申( )

  叮( ) 确( ) 审( )

  3、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板书设计:

  6、画杨桃

  zhǔ

  叮 嘱

  严肃 审视 教诲

  作业:

  1、抄写生字。

  2、继续读课文。

  3、按课后练*继续预*课文。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菁选(扩展3)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精选20篇)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画》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首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认识“远、看、*、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个性的尊重。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诗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心灵的震撼。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中华古文化的主动性,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应把握“古诗诵读”这一课型教学的尺度,即重点是识字和熟读成诵,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读,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要把每行诗读通顺,要读好整首古诗直至能熟读成诵。学生主要通过多读和结合看图,以及教师适当的诗意描述,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教师还应恰当创设出诗境,让学生通过多读体会美、欣赏美、评价美,以至于自己表达美、创设美。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刚人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若引导不当,会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上把游戏寓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本节课开课的猜谜语游戏,识字过程中的开火车、猜字的游戏等等,让学生学*情绪高涨,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学*环境,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活动中去,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谁来出个谜语给大家猜?

  (学生兴趣盎然地玩猜谜语的游戏)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也请你们猜个谜语(出示古诗),它是一首谜语诗(板书:古诗诵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完古诗,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请大家翻开书92页,自由读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出示小黑板)这六个字你们会认吗?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

  3.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主选择读宇,重点指导读好前鼻音“*”、后鼻音“听”)

  4.读得很好,去掉拼音朋友也能读这么好吗?咱们开火车比赛来读一读吧1

  5.猜字游戏:老师藏一张字卡在身后,让学生猜是哪个字宝宝这么调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再读古诗,读通诗句

  1.生字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再读古诗时一定能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自己在下面读一读。

  2.同座互读、评,指名全班读、评。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词句,领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座听。

  2.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四行诗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4.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五、积累诗句,熟读成诵

  1.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2.学生在学*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

  (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3.小组学*成果展示。

  4.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六、课外延伸,再现情境

  1.师:(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学画的故事。文章紧紧围绕达·芬奇学画画,老师先让他画鸡蛋这件事展开记叙,重点记叙了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这部分内容含义比较深刻,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还不是很成熟,注意力也不能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因此我采用白板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们爱上学*,爱上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会认字8个,会写字11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认识到学*任何本领首先要打好基础,从基本技能做起。

  3、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意识,以及分析综合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认“鸡蛋”。同学们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鸡蛋)细心的你一定认识“鸡蛋”两个字。

  鸣蚕鸡蛋

  2、写“鸡蛋”。学*本课中两个生字。

  3、画“鸡蛋”。现在我们不但会认“鸡蛋”两个字,还能正确书写。如果老

  师让你画“鸡蛋”,你会有什么想法?(板书课题,生各自发表意见)

  二、学*新课

  1、认识达芬奇。

  有个叫达芬奇的'人,他认为画鸡蛋很容易。谁是达芬奇?读了这段文字,你就会有所了解。(白板出示)

  五百多年以前,有个叫达·芬奇的意大利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预设:

  生1:“五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时间。

  生2:“意大利”是告诉我们国籍。

  生3:“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他的身份。

  这段文字按“时间——国籍——身份”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你能不按这样的顺序,也介绍介绍达芬奇吗?

  过渡:了解了达芬奇,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他是怎样画鸡蛋的呢?

  2、读文,认字。

  (1)自读课文。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力争做到不加字,不漏字。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一读。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3)指名分段读文。

  (4)检查词语,并仿写。

  画得不耐烦画得熟练画得又快又像

  (5)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

  学生运用人物+事件的方法概括。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人物事件我们应该从达芬奇画鸡蛋这件事中知道什么道理呢?学文后相信同学们会把课文内容概括得更完整。

  3、学*达芬奇画鸡蛋的过程

  (1)白板出示“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他画得(xxxxxx)”。①理解“不耐烦”。

  ②找出“不耐烦”的具体表现,指导朗读。③扮演达芬奇,体会人物心情。

  过渡:听了达芬奇的话,老师是怎样教育他的呢?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吗?这就错了。”

  (2)实物演示,得出结论。

  (3)老师为什么总让他画鸡蛋?找一找,读一读。

  ①指导朗读,突出“准确,熟练”。②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4)白板出示“达芬奇听从老师的教导,(xxxx)画鸡蛋”。

  想象、补充句子:,他在用心地画鸡蛋。(课件出示)

  三、总结全文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用心,要从基础学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引导学生运用人物+事件+道理的方法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读会写课文中涉及到的生字词,如“图、摆、叶”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及小组讨论等形式,能够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妄下结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及小组讨论等形式,能够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难点:明白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妄下结论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杨桃图片,并向同学们展示杨桃实物。

  引导语:同学们认识杨桃吗?它不像苹果、橘子这样常见,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杨桃的图片,看屏幕上这个黄绿色的、形状奇特的水果就是杨桃!相信很多同学希望能亲眼看一看这个水果吧,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实物,同学们可以拿起手中的铅笔,画一画你所看到的这个老师放在讲桌上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生画,老师巡视)

  我看到同学们画的杨桃都不太一样,那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这篇课文的小主人公也在上一堂画杨桃的绘画课,那他画的杨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一定也很想知道,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画杨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弄清楚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引导:从人物、地点、事件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明确:主人公“我”在一节绘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嘲笑了“我”画的杨桃,而老师通过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使大家理解了我为什么会这么画,并给大家讲了要从多角度看待事物的道理。)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大声朗读全文,并通过小组讨论划分段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将杨桃画成五角星?

  明确:(第1段)因为我所坐的位置所观察到的杨桃就是五角星的形状,而且我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画出了我所看到的杨桃。

  (2)同学们对待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态度?

  明确:(第2-11段)同学们哈哈大笑,觉得我画的不是杨桃。(态度:嘲笑)

  (3)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明确:(第12-17段)老师让大家来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并说出自己看到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2.(“这幅画画的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这是出自原文的两段师生之间的对话,体会语气的不同,对这两段话分别进行朗读,读完请大家说说你感受到的语气变化,并说说为什么会变化。

  明确:(虽然这两段话用词基本一致,但是大家可以根据情境及他们所使用的标点符号的不同来明确,他们的语气是不同的`。)

  语气:前一段语气是肯定的,后面一段语气是犹豫的。

  原因:前一段大家都相信杨桃并不是五角星的形状,并且大家都在嘲笑“我”。后一段则是因为大家亲眼看到了“五角星”形状的杨桃,此时有些打破自己的常规认知,又有些不敢承认自己刚刚的错误。所以语气是犹豫的。

  3.小组讨论:课文的倒数第二段老师给我们讲了什么道理,你又从中得到了什么感悟呢?

  明确:(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感悟出生活中不仅是杨桃,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你看待他的角度不同,那么你看到的事情可能就不同。大家应该理解这种不同,对于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尝试去理解,并学会换位思考,多角度考虑问题才最全面。

  (四)拓展延伸

  1.练*复述课文,小组展开竞赛。

  2.除了多角度看待问题,从这篇文章中你还学到了什么道理?

  明确:(学生可补充)如应该实事求是、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

  (五)小结作业

  请大家给自己的家长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并掌握本课学到的生字词。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烦、肃、形、状、绘”5个字。

  2、懂得老师说的话的意思,并能背诵老师的话。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弄懂老师说的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几个鸡蛋,看看有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2、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同一棵树上的树叶,有什么发现,记下来。

  3、本课生字卡片。写有“眼力”、“技巧”、“准确”、“熟练”的卡片4块。

  4、幻灯或投影仪。鸡蛋2个,小纸架1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读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注意生字,读准记住。

  二、检查自读情况

  用生字卡片进行抽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找出本课的重点学*部分

  引导: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文章的大概意思。请再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最重要。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多数同学会找出课文第2自然段。

  四、学*第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第2自然段,提出你最想弄明白的是哪句话。

  (学生如果提出“老师的话”以外的句子,就请弄明白了的同学告诉他。如果想出“老师的话”,就请同学齐读“老师的话”)

  2、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的话。

  “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1)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在课前预*布置的两个观察任务进行讨论。

  (2)学生按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推选代表介绍讨论情况。

  (4)小结: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树叶是这样,鸡蛋也是这样。达成.芬奇的老师说这句话是要他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细微差别。同学们十分聪明,在课前预*中就已经发现这个秘密了,真了不起。

  3、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说的话。

  “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

  (1)齐读这句话。

  (2)实物展示:将鸡蛋放在纸做的小架上,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再用铅笔简单勾勒出不同的形状。

  4、现在同学们明白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吧!

  5、学*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话:“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确,画得熟练。”

  (2)教师在黑板上贴词卡:眼力

  技巧

  准确

  熟练

  (3)把你认为有联系的词放在一起,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调整词卡位置,并说自己的`理解)

  眼力

  准确

  技巧

  熟练

  (4)指黑板小结:有好眼力,才能发现细小差别,也才能观察得准确。要好好练*基本功,才能提高技巧,画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达到熟练的程度。

  6、现在同学们明白了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让他天天画鸡蛋的道理了吧!

  7、齐读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识字、巩固练*

  一、自读全文。想想还有不懂的地方没有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再读第2自然段。完成课后练*第3题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第3题。

  2、自己试着背一背,同桌互相抽背。

  3、请勇敢的同学背给大家听。

  4、学生齐读。

  三、完成课后练*第4题

  1、先读书上的两个句子。

  2、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话。鼓励学生和别人说得不一样。

  (1)自己说给自己听。

  (2)说给同桌听。

  (3)说给全班同学听。

  四、复*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2、请同学告诉大家,在写这些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如:

  “蛋”字注意“虫”字的位置对准竖中线,不要写歪了。

  “巧”字注意第三画是提,不是横。第五画是竖折折钩。

  “技、训、使、准、确、论”等字注意左窄右宽。

  3、“著”字写的时候注意上小下大。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完成课后练*2。

  五、用投影仪打出部分学生写的字,大家评价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画》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首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认识“远、看、*、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个性的尊重。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诗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心灵的震撼。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中华古文化的主动性,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应把握“古诗诵读”这一课型教学的尺度,即重点是识字和熟读成诵,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读,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要把每行诗读通顺,要读好整首古诗直至能熟读成诵。学生主要通过多读和结合看图,以及教师适当的诗意描述,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教师还应恰当创设出诗境,让学生通过多读体会美、欣赏美、评价美,以至于自己表达美、创设美。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刚人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若引导不当,会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上把游戏寓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本节课开课的猜谜语游戏,识字过程中的开火车、猜字的游戏等等,让学生学*情绪高涨,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学*环境,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活动中去,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谁来出个谜语给大家猜?

  (学生兴趣盎然地玩猜谜语的游戏)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也请你们猜个谜语(出示古诗),它是一首谜语诗(板书:古诗诵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完古诗,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请大家翻开书92页,自由读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出示小黑板)这六个字你们会认吗?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

  3.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主选择读宇,重点指导读好前鼻音“*”、后鼻音“听”)

  4.读得很好,去掉拼音朋友也能读这么好吗?咱们开火车比赛来读一读吧1

  5.猜字游戏:老师藏一张字卡在身后,让学生猜是哪个字宝宝这么调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再读古诗,读通诗句

  1.生字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再读古诗时一定能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自己在下面读一读。

  2.同座互读、评,指名全班读、评。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词句,领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座听。

  2.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四行诗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4.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五、积累诗句,熟读成诵

  1.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2.学生在学*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

  (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3.小组学*成果展示。

  4.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六、课外延伸,再现情境

  1.师:(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会认“远、色”等11个生字,会写“人、火”等4个生字。认识偏旁“辶、忄”。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远”与“*”、“有”和“无”、“来”与“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

  教学重点:

  练*朗读、认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收入诗句

  1、呈现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画》的20个字:“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师:小朋友,大家看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师:会认这四个字吗?(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师: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比较)

  2、学生读诗

  师: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

  师:哪些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正音,突出重点

  1、学生自读诗句,用铅笔标出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自读,同桌互读互考。发现不对的,同桌教读。

  3、全班齐读,轮读。

  4、教师用生字卡片个别抽读要求会认的.“*、色”等11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舌音,“声、春”是翘舌音;“*、春、人”是前鼻韵母,“声、惊”是后鼻韵母。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自由读,重点抽读,抽读重点。用生字卡抽读,主要抽读“声、春、*、人、惊”等5个易错的重点字;再抽读学生中*舌翘舌、前鼻韵母发音不准的重点学生。全班齐读。

  提示新的偏旁:“辶”叫“走之旁”;“忄”叫“竖心旁。

  三、背诵诗句,领会其义

  1、看谁背诵得最快。(学生自由背诵)

  2、背得不错!你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跟我们*时看到的现象正好想反)

  师: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师:我们*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3、读一读,看看两道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听水无声。*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待学生发现交流后)师总结性引导: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有“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如果学生说出是“画”,则肯定学生的答案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画”;若学生说“照片”,也肯定学生的答案“照片”也是图画的一种方式”。)

  4、戴头饰,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地去?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2)高??矮哪种是高,哪种是矮?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3)远??*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4)白??黑什么东西白,什么东西黑呢?说说相反的例子。

  (5)晚??早什么晚,什么是早?说说相反的例子。

  (6)读一读5组反义词。

  四、写字指导,练*书写

  1、呈现“人、火、文、六”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4个字形的笔顺、笔画特点。注意“火”先写“点”,再写短“撇,第三画是长“撇”,最后是“捺”。

  2、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人”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的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听水无声。*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烦、肃、形、状、绘”5个字。

  2、懂得老师说的话的意思,并能背诵老师的话。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弄懂老师说的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几个鸡蛋,看看有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2、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同一棵树上的树叶,有什么发现,记下来。

  3、本课生字卡片。写有“眼力”、“技巧”、“准确”、“熟练”的卡片4块。

  4、幻灯或投影仪。鸡蛋2个,小纸架1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读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注意生字,读准记住。

  二、检查自读情况

  用生字卡片进行抽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找出本课的重点学*部分

  引导: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文章的大概意思。请再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最重要。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多数同学会找出课文第2自然段。

  四、学*第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第2自然段,提出你最想弄明白的是哪句话。

  (学生如果提出“老师的话”以外的句子,就请弄明白了的同学告诉他。如果想出“老师的话”,就请同学齐读“老师的话”)

  2、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的话。

  “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1)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在课前预*布置的两个观察任务进行讨论。

  (2)学生按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推选代表介绍讨论情况。

  (4)小结: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树叶是这样,鸡蛋也是这样。达成.芬奇的老师说这句话是要他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细微差别。同学们十分聪明,在课前预*中就已经发现这个秘密了,真了不起。

  3、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说的话。

  “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

  (1)齐读这句话。

  (2)实物展示:将鸡蛋放在纸做的小架上,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再用铅笔简单勾勒出不同的形状。

  4、现在同学们明白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吧!

  5、学*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话:“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确,画得熟练。”

  (2)教师在黑板上贴词卡:眼力

  技巧

  准确

  熟练

  (3)把你认为有联系的词放在一起,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调整词卡位置,并说自己的理解)

  眼力

  准确

  技巧

  熟练

  (4)指黑板小结:有好眼力,才能发现细小差别,也才能观察得准确。要好好练*基本功,才能提高技巧,画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达到熟练的程度。

  6、现在同学们明白了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让他天天画鸡蛋的道理了吧!

  7、齐读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识字、巩固练*

  一、自读全文。想想还有不懂的地方没有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再读第2自然段。完成课后练*第3题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第3题。

  2、自己试着背一背,同桌互相抽背。

  3、请勇敢的同学背给大家听。

  4、学生齐读。

  三、完成课后练*第4题

  1、先读书上的两个句子。

  2、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话。鼓励学生和别人说得不一样。

  (1)自己说给自己听。

  (2)说给同桌听。

  (3)说给全班同学听。

  四、复*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2、请同学告诉大家,在写这些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如:

  “蛋”字注意“虫”字的位置对准竖中线,不要写歪了。

  “巧”字注意第三画是提,不是横。第五画是竖折折钩。

  “技、训、使、准、确、论”等字注意左窄右宽。

  3、“著”字写的时候注意上小下大。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完成课后练*2。

  五、用投影仪打出部分学生写的字,大家评价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学画的故事。文章紧紧围绕达·芬奇学画画,老师先让他画鸡蛋这件事展开记叙,重点记叙了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这部分内容含义比较深刻,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还不是很成熟,注意力也不能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因此我采用白板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们爱上学*,爱上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会认字8个,会写字11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认识到学*任何本领首先要打好基础,从基本技能做起。

  3、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意识,以及分析综合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认“鸡蛋”。同学们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鸡蛋)细心的`你一定认识“鸡蛋”两个字。

  鸣蚕鸡蛋

  2、写“鸡蛋”。学*本课中两个生字。

  3、画“鸡蛋”。现在我们不但会认“鸡蛋”两个字,还能正确书写。如果老

  师让你画“鸡蛋”,你会有什么想法?(板书课题,生各自发表意见)

  二、学*新课

  1、认识达芬奇。

  有个叫达芬奇的人,他认为画鸡蛋很容易。谁是达芬奇?读了这段文字,你就会有所了解。(白板出示)

  五百多年以前,有个叫达·芬奇的意大利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预设:

  生1:“五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时间。

  生2:“意大利”是告诉我们国籍。

  生3:“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他的身份。

  这段文字按“时间——国籍——身份”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你能不按这样的顺序,也介绍介绍达芬奇吗?

  过渡:了解了达芬奇,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他是怎样画鸡蛋的呢?

  2、读文,认字。

  (1)自读课文。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力争做到不加字,不漏字。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一读。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3)指名分段读文。

  (4)检查词语,并仿写。

  画得不耐烦画得熟练画得又快又像

  (5)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

  学生运用人物+事件的方法概括。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人物事件我们应该从达芬奇画鸡蛋这件事中知道什么道理呢?学文后相信同学们会把课文内容概括得更完整。

  3、学*达芬奇画鸡蛋的过程

  (1)白板出示“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他画得(xxxxxx)”。①理解“不耐烦”。

  ②找出“不耐烦”的具体表现,指导朗读。③扮演达芬奇,体会人物心情。

  过渡:听了达芬奇的话,老师是怎样教育他的呢?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吗?这就错了。”

  (2)实物演示,得出结论。

  (3)老师为什么总让他画鸡蛋?找一找,读一读。

  ①指导朗读,突出“准确,熟练”。②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4)白板出示“达芬奇听从老师的教导,(xxxx)画鸡蛋”。

  想象、补充句子:,他在用心地画鸡蛋。(课件出示)

  三、总结全文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用心,要从基础学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引导学生运用人物+事件+道理的方法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过看图和学文,使学生了解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互信互爱,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

  1、学*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待人宽容友好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题,出示图画,设问揭题

  1、在学*之前,教师出示谜语:“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去鸟不惊,”进行猜谜活动。(谜底:画)

  2、谈话揭题:学校里的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文中插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欣赏这两幅“校园里的画”(教师板书课题)

  3、学生准生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读准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观察插图,运用比较,培养能力

  1、依文看图,训练观察能力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图画

  (2)分别指导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画,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校园里的画》教学设计》。提问:想一想谁在画画儿,都画了什么画?

  2、缘图悟文,强化学法指导

  (1)看图找段:①指名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卡佳和“我”在黑板上分别画了一些什么图画?②让学生围绕这段内容回答,从而理清写作顺序:卡佳画一艘军舰→“我”画炸弹军舰,水兵们都落水→卡佳“救起”被炸的水兵,坐上了小船驶向岸边→“我”画鲸鱼张开大嘴吃水兵。③教师总结:通过他们两个人的所作所为,你知道了什么?

  (3)品词诵读:要理解、自然段中语句的意思,必须要理解重点词语:“不服气”,变抽象为形象②诵读指导:在读第四自然段中的“说实话”“可是”时语气强调得要重一些,表示“我”的心,虚;“拿起”朗读朗读进语速要快,强调“我”的嫉妒心。

  3、自学第六七自然段。要求:①回顾学*第四五自然段的方法:看图找段,读文析句,品词诵读;②依照这个方法进行自学。

  三、联系实际,发散思维,续编故事

  1、朗读表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分组竞赛朗读,集体朗读)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课文的'主要情节,加深理解。

  2、续编故事,发展思维:卡佳看到“我”满脸不高兴的样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四、合理想象,为文配画

  文中的“我”和卡佳最后合解了,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文中的小男孩,你会在卡佳之后画一幅怎样的画,来表示你的歉意。

  五、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3、校园里的画 1以诚相待

  2友好相处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www.edudown.net)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0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

  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1

  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14课,课题是——画鸡蛋

  生:画鸡蛋。

  师:(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讲谁画鸡蛋的事?

  生:达.芬奇。

  师:把话说完整。

  生:这篇课文是讲达.达芬奇画鸡蛋的事。

  师:要是把达.芬奇什么时候,谁让他画鸡蛋也说清楚,就更好了。谁来试一试。

  生:这篇课文是讲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的事。

  师:他说得好不好?

  生:(齐)他说得好。

  师:大家照他说的样子练*说一遍。

  生:(练*说)

  师:打开书,看看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是从哪几方面概括介绍达.芬奇的。

  生:(打开书,轻声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后)这一自然段有两句话。

  师: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四百多年以前,有个意大利人叫达.芬奇。他是个著名的画家。

  师:噢,你只是把这两句话读了一遍。“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时间。

  生:“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什么时候。

  师:说得都对。(出示“什么时候”的卡片)

  师:“意大利”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意大利”是告诉我们什么地方。

  师:“意大利”是个国家的名字,应该说告诉我们哪个国家。(出示“国家”的卡片,挂出世界地图,指出意大利的位置。)“达.芬奇”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达.芬奇”是告诉我们人物。

  师:(出示“人物”的卡片)“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他是什么人。

  师:(出示“是什么人”的卡片)什么叫画家?

  生:画家就是会画画的人。

  师:图画课上老师教你们画画,你们也会画很多画,你们能叫画家吗?

  生:(发出笑声)不能。

  师:那你们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叫画家?

  生:会画画的大人才能叫画家。

  师:是这样吗?我们学校教图画课的老师都是大人,又会画画,他们都是画家吗?

  生:(沉默不语)

  师:看来这个问题难了一些,听老师说。画家一般是指有画画的特长,画画得很好,并以画画为主要职业的人。懂了吗?

  生:懂了。

  师:你们还听说过什么“家”?

  生:歌唱家。

  生:音乐家。

  生:科学家。

  ……

  师:什么是“著名的画家”?

  生:“著名的画家”就是出名的画家。

  生:“著名的画家”就是有名的画家。

  师:对了。像达.芬奇一样,他很有画画的特长,一生画了好多世界名画,不但意大利人知道他,世界上的很多人都知道他。他就是著名的画家。

  师:第一自然段的两句话从“什么时候、哪个国家、什么人物,他是什么人”四个方面概括介绍达.芬奇,用话不多,讲得很清楚。一齐把这两句话读一遍。读的时候,要把“四百”“意大利”“达.芬奇”“著名”读得重一些,“有个意大利人”后边稍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第一自然段两句话概括介绍达.芬奇,是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生:先讲什么时候,再讲哪个国家,接着讲人物,最后讲他是什么人。

  师:他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为他鼓掌。

  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照他这样说一遍。

  生:(齐说)

  师:我们能不能不按这个顺序,也从这四个方面来概括介绍达.芬奇?

  师:(把黑板上的卡片顺序调整为:什么时候、国家、是什么人、人物)按这样的顺序该怎么说?自己练*一下。

  生:(练*后说)四百多年以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

  师:四个方面都说了,顺序也对了,就是有点不太连贯。应该说“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谁能这样说一遍。

  生:四百多年以前,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

  师:这样说就好了。大家练*说一遍。

  生:(齐说)

  师:(把卡片顺序调整为:什么时候,是什么人、人物、国家)按这样的顺序该怎样说,自己练*一下再站起来对大家说。生:(练*后说)四百多年以前,有个著名的画家叫达.芬奇,他是意大利人。

  师:很好。从这里我们知道,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学会了,说话的能力就提高了。

  师: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讲达.芬奇开始学画画的时候,老师要他画鸡蛋的事。那么,老师为什么要他画鸡蛋,开始他是怎样画的怎样想的,后来又怎样画的怎样想的,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他画鸡蛋与成为著名的画家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继续学*后面的课文,弄懂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接下去指导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读书,思考,议论,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

  点评

  《画鸡蛋》是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里选取的教学片断,是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仅此片断,我们便不难看出老师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扎实的教学功底。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这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有些句子看起来很容易懂,其实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因此,要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务求甚解的学*品质。如老师在讲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时,紧紧抓住“意大利”“画家”“著名画家”等词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意大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意大利”是个国家的概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环境,逐步理解“画家”“著名画家”等词语,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在句子训练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是一个明显特征。如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及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相同的内容,可以说是颇具匠心的。在句子训练中,他不仅要求学生把话说对,而且还要求学生把话说好,说活。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相同的内容,就是把话说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从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非常重视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词句,还是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句子,他都注意到使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

  从老师的“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课堂教学”的经验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务实的教风。在课堂上他让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并受到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掌握2个新偏旁。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4个生字。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展开想象,感受“画”的特点。

  4、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有、无”“来、去”“远、*”3组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画,导人新课

  复*远看、有色、*听、无声、花还在、鸟不惊(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齐读古诗

  二、精读感悟,感受画的特点

  过渡语: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图中画了哪几种景物?板书(山、水、花、鸟)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欣赏这幅画,去看看画中的山、水、花、鸟是什么样?和我们*时见到的山、水、花、鸟有什么不同?

  (一)学*前两句诗

  1、出示句子: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指名读。

  (1)第一句诗写了什么景色?(山)它是什么样子的和我们*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2)指名说,图中的'山是青色的,这就是(出示“山有色”)指名读。色是什么意思?(颜色)板书有色

  (3)*时我们见到的山都是什么颜色的(绿色、青色)画上的山也是有颜色的,远远就能看到,和我们*时看到的山并没有太多的不同。齐读:远看山有色。

  2、第二句写了什么景?(水)

  (1)讲水的字理:“水”字两边的横撇和撇、捺表示水流动时激起的水花,水面激起水花了,我们想象一下,你听到什么呢(水流“哗哗”的声音)“水”这个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水花,还让我们能想象到水声,再认一认这个字“水”。

  (2)听声说话我听到了()声音。

  (3)请一位孩子来听听水声,看着直流而下的瀑布多壮观啊,你听到什么啊?(没有声音就是无声,出示无声)板书看,这就是(*听水无声)板书指名读,评价

  (4)多么美丽的景色啊!我们一起读一读,你还发现了什么?看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指名回答。(点红远*有无)我们看到山有色,而水却无声,真奇怪,为什么?(指课题因为这是画)

  (二)、学*后两句

  (1)出示后两句,这两句写了什么景?(花,鸟)

  (2)理解“春去”

  我们来看这花,闻一闻什么味道?再来闻闻老师手中的花,什么味道?这花没有味道,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季节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现在是春天吗?你怎么知道的?引出“春去”,那“春去”是什么意思?

  (3)理解“花还在”

  现在春天已经过去了,可这花却这么鲜艳,这就是(花还在)板书指名读,齐读,评价

  (4)看这里有一只小鸟呢,声音小一点哦,会吓跑它的,谁来跟小鸟打招呼?让我们靠*一点,拍拍手,小鸟害不害怕?不害怕这就是不惊,不惊是什么意思看我们这位同学和这鸟这就是(人来鸟不惊)。指名读,齐读

  (5)在这两句诗中也有一对反义词,谁的眼睛最亮?(来和去)预设读后两句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为什么春天去了花还是鲜艳的,人来了鸟却不害怕)。

  (6)齐读古诗

  一起读这美丽的画!

  (7)根据交流改写诗句,与《画》形成对比,感悟画的特点。

  出示远看山有色,*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只要我们用心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看,我们也能成为小诗人!指名读,齐读三、拓展阅读1、出示《风》

  小组讨论:谜底是什么?为什么?我认为谜底是(),因为()。 2、出示《咏雪》

  小组讨论:谜底是什么?为什么?我认为谜底是(),因为()。 3、出示《静夜思》

  这里有一组反义词,谁能找到?四、指导写字

  1、提出写字要求(一寸、一拳、一尺)2、师范写,生书空(水、来)3、生书写,提出书写要求4、小老师评价

  五、总结

  多么有趣的诗啊!多么逼真的画啊!同学们古诗和水墨画都是我们国家文化中的宝贝,这幅画中的一切就像真的一样,这就叫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3

  一、教材分析

  《古诗配画》是佛山市《信息技术》编委会编写的《信息技术》小学版四年级(下册)第5课内容。本课通过《古诗配画》这个例子介绍了在Word中插入竖排文本框和在文本框中插入并调整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图、文结合的表现优点,并且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课程的学*,已经基本掌握了Word软件的一些基本排版技巧,能够进行输入文字、修饰文章、插入图片等操作。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普通对实际操作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理论方面反而不感兴趣。所以,在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观察,亲自动手操作,有条件的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体验学*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学*和掌握文本框的使用方法。

  2、学会在文本框中插入图片,并与文字进行混排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在文本框中如何插入图片。

  2、如何调整文本框中的图片。

  五、教学准备

  1、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古诗配画的图片。

  2、教师预先制作一个古诗配画的Word文档范例。

  六、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动手、动脑能力很强的学科,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下:

  一、创设情景:首先通过Word文件举例,让学生在浏览中产生学*的兴趣。

  二、引入“引、放、扶、收”教学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三、通过练*反馈,让学生展开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时点评,培养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四、通过事例讲解,让个别学生到多媒体*台操作演示,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台上操作的学生立即加以改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创作和协调能力。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引导、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诗配画、给画提诗,是中国古代文人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下面,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古诗配画的作品吧。教师出示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到的一些古诗配画图片。

  教师通过多媒体*台展示一些古诗配画作品,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紧扣课本、内容学*

  在学生看完范例后,教师出示课题《古诗配画》,然后提问:

  1、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作品是如何通过Word软件制作出来的?

  2、这些文件应用了Word软件中的哪些技巧?

  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阅读书本16~19页内容,然后,让学生回答,要做出这些漂亮的作品需要用到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需要用到“竖排文本框”、“插入图片”。

  然后教师讲解了如何插入竖排文本框,和在文本框中插入并调整图片的知识,并实际操作一次,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接着,学生结合书本的提示,归纳出操作的步骤。在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自己去掌握,并通过教师的.操作,找出制作文本框和插入图画的操作流程,并归纳。

  3、理解内容、讨论分析。

  学生归纳完后,教师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首先讨论在上述例子中使用了Word中的哪些知识,如何进行处理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其次,如果你来做的话,你会采取哪些步骤进行修改,使整个过程显得美观、大方,赏心悦目?

  再次,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设计出大家通过想象和讨论所设计的内容,并选出一人,准备让他上讲台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后,从学生中选出两个设计比较好的例子,上讲台的教师机处实时制作(多媒体*台可以让所有的学生看到整个制作过程)。让学生在台下思考,哪些地方处理的比较好,哪些地方不够完善,提出意见。当每个学生操作完成后,让下面的学生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所有的操作完成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点评,好的,好在哪里,稍逊的,需要怎样改进。

  4、发挥想象、设计内容

  让学生按照书本的提示自己设计作品。

  首先,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设计出自己的作品。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烦、肃、形、状、绘”5个字。

  2、懂得老师说的话的意思,并能背诵老师的话。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弄懂老师说的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几个鸡蛋,看看有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2、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同一棵树上的树叶,有什么发现,记下来。

  3、本课生字卡片。写有“眼力”、“技巧”、“准确”、“熟练”的卡片4块。

  4、幻灯或投影仪。鸡蛋2个,小纸架1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读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注意生字,读准记住。

  二、检查自读情况

  用生字卡片进行抽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找出本课的重点学*部分

  引导: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文章的大概意思。请再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最重要。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多数同学会找出课文第2自然段。

  四、学*第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第2自然段,提出你最想弄明白的是哪句话。

  (学生如果提出“老师的话”以外的句子,就请弄明白了的同学告诉他。如果想出“老师的话”,就请同学齐读“老师的话”)

  2、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的话。

  “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1)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在课前预*布置的两个观察任务进行讨论。

  (2)学生按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推选代表介绍讨论情况。

  (4)小结: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树叶是这样,鸡蛋也是这样。达成.芬奇的老师说这句话是要他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细微差别。同学们十分聪明,在课前预*中就已经发现这个秘密了,真了不起。

  3、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说的话。

  “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

  (1)齐读这句话。

  (2)实物展示:将鸡蛋放在纸做的小架上,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再用铅笔简单勾勒出不同的形状。

  4、现在同学们明白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吧!

  5、学*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话:“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确,画得熟练。”

  (2)教师在黑板上贴词卡:眼力

  技巧

  准确

  熟练

  (3)把你认为有联系的词放在一起,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调整词卡位置,并说自己的理解)

  眼力

  准确

  技巧

  熟练

  (4)指黑板小结:有好眼力,才能发现细小差别,也才能观察得准确。要好好练*基本功,才能提高技巧,画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达到熟练的程度。

  6、现在同学们明白了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让他天天画鸡蛋的道理了吧!

  7、齐读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识字、巩固练*

  一、自读全文。想想还有不懂的地方没有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再读第2自然段。完成课后练*第3题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第3题。

  2、自己试着背一背,同桌互相抽背。

  3、请勇敢的同学背给大家听。

  4、学生齐读。

  三、完成课后练*第4题

  1、先读书上的两个句子。

  2、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话。鼓励学生和别人说得不一样。

  (1)自己说给自己听。

  (2)说给同桌听。

  (3)说给全班同学听。

  四、复*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2、请同学告诉大家,在写这些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如:

  “蛋”字注意“虫”字的位置对准竖中线,不要写歪了。

  “巧”字注意第三画是提,不是横。第五画是竖折折钩。

  “技、训、使、准、确、论”等字注意左窄右宽。

  3、“著”字写的时候注意上小下大。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完成课后练*2。

  五、用投影仪打出部分学生写的字,大家评价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5

  一. 教学目标 。

  1、会认8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麻烦事。本来花费了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会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伤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有一个小女孩遇到了麻烦事。她是谁呢?

  (课件出示:一个小女孩说:你们好,我叫玲玲。)

  玲玲小姑娘真有礼貌,我们也一起向他问好吧,玲玲,您好!

  (正音“玲” 指导读轻声,生字卡)

  2、看看玲会写了吗?(课件出示“玲”字)

  你认识的人名字里有玲字吗?很多人的名字中有玲字,听起来悦耳动听。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生:形声字、换偏旁,王字加令……)

  3、今天我们学*25课玲玲的画请读课题。(补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质疑)

  (二)、 学*生字,初读课文

  1、同学们的.想法这么多呀,那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读课文好吗?看看能否找到你想知道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第116页,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把它画下来,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课文的生字会念了吗?小老师带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正音)

  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会认读了课文的生字。没有了拼音你还会读吗?

  3、小组学*,自认生字卡。在小组里找出难读的字音,并互相考考对方。

  4、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男女同学读,开火车读。

  5、把课文中含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把生字词放在课文里读,看谁能读得又快又好?同桌合作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问得仔细些。

  (整体感知,解答前面同学提的问题。教师总结:玲玲为了参加评奖,画了《我家的一角》,不小心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画了一条小狗,并获得了奖。)

  ? 过渡:你们想看看玲玲的画吗?玲玲给我们出了几道题,她说我们做对了,才可以欣赏她的画,咱们一起来看看。

  (三)、学*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读准字音,并组词。(指名读,全班读)

  2、自主识记生字。

  小组识记生字,说说用什么方法识记的。

  3、拼苹果游戏。把部首部件拆开,同学上来黑板摆一摆,组成生字。

  4、写字。

  (1)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糟、 楼”,观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部件,写法却不一样,是什么?

  (2)再出示“梯”与“楼”字组成一个词。说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

  (3)范写。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6、展示学生的字、评价。

  (四)、小结

  今天我们的同学在学*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棒,玲玲准备把她这副得奖的画送给大家。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6

  一. 教学目标 。

  1、会认8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麻烦事。本来花费了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会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伤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有一个小女孩遇到了麻烦事。她是谁呢?

  (课件出示:一个小女孩说:你们好,我叫玲玲。)

  玲玲小姑娘真有礼貌,我们也一起向他问好吧,玲玲,您好!

  (正音“玲” 指导读轻声,生字卡)

  2、看看玲会写了吗?(课件出示“玲”字)

  你认识的人名字里有玲字吗?很多人的名字中有玲字,听起来悦耳动听。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生:形声字、换偏旁,王字加令……)

  3、今天我们学*25课玲玲的画请读课题。(补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质疑)

  (二)、 学*生字,初读课文

  1、同学们的'想法这么多呀,那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读课文好吗?看看能否找到你想知道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第116页,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把它画下来,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课文的生字会念了吗?小老师带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正音)

  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会认读了课文的生字。没有了拼音你还会读吗?

  3、小组学*,自认生字卡。在小组里找出难读的字音,并互相考考对方。

  4、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男女同学读,开火车读。

  5、把课文中含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把生字词放在课文里读,看谁能读得又快又好?同桌合作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问得仔细些。

  (整体感知,解答前面同学提的问题。教师总结:玲玲为了参加评奖,画了《我家的一角》,不小心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画了一条小狗,并获得了奖。)

  ? 过渡:你们想看看玲玲的画吗?玲玲给我们出了几道题,她说我们做对了,才可以欣赏她的画,咱们一起来看看。

  (三)、学*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读准字音,并组词。(指名读,全班读)

  2、自主识记生字。

  小组识记生字,说说用什么方法识记的。

  3、拼苹果游戏。把部首部件拆开,同学上来黑板摆一摆,组成生字。

  4、写字。

  (1)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糟、 楼”,观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部件,写法却不一样,是什么?

  (2)再出示“梯”与“楼”字组成一个词。说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

  (3)范写。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6、展示学生的字、评价。

  (四)、小结

  今天我们的同学在学*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棒,玲玲准备把她这副得奖的画送给大家。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会认“远、色”等11个生字,会写“人、火”等4个生字。认识偏旁“辶、忄”。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远”与“*”、“有”和“无”、“来”与“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

  教学重点:

  练*朗读、认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收入诗句

  1、呈现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画》的20个字:“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师:小朋友,大家看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师:会认这四个字吗?(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师: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比较)

  2、学生读诗

  师: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

  师:哪些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正音,突出重点

  1、学生自读诗句,用铅笔标出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自读,同桌互读互考。发现不对的,同桌教读。

  3、全班齐读,轮读。

  4、教师用生字卡片个别抽读要求会认的“*、色”等11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舌音,“声、春”是翘舌音;“*、春、人”是前鼻韵母,“声、惊”是后鼻韵母。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自由读,重点抽读,抽读重点。用生字卡抽读,主要抽读“声、春、*、人、惊”等5个易错的重点字;再抽读学生中*舌翘舌、前鼻韵母发音不准的重点学生。全班齐读。

  提示新的偏旁:“辶”叫“走之旁”;“忄”叫“竖心旁。

  三、背诵诗句,领会其义

  1、看谁背诵得最快。(学生自由背诵)

  2、背得不错!你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跟我们*时看到的现象正好想反)

  师: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师:我们*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3、读一读,看看两道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听水无声。*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待学生发现交流后)师总结性引导: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有“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如果学生说出是“画”,则肯定学生的答案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画”;若学生说“照片”,也肯定学生的答案“照片”也是图画的一种方式”。)

  4、戴头饰,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地去?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2)高??矮哪种是高,哪种是矮?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3)远??*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4)白??黑什么东西白,什么东西黑呢?说说相反的例子。

  (5)晚??早什么晚,什么是早?说说相反的例子。

  (6)读一读5组反义词。

  四、写字指导,练*书写

  1、呈现“人、火、文、六”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4个字形的笔顺、笔画特点。注意“火”先写“点”,再写短“撇,第三画是长“撇”,最后是“捺”。

  2、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人”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的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听水无声。*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8

  教学内容

  《画》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首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认识“远、看、*、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个性的尊重。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诗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心灵的震撼。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中华古文化的主动性,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应把握“古诗诵读”这一课型教学的尺度,即重点是识字和熟读成诵,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读,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要把每行诗读通顺,要读好整首古诗直至能熟读成诵。学生主要通过多读和结合看图,以及教师适当的诗意描述,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教师还应恰当创设出诗境,让学生通过多读体会美、欣赏美、评价美,以至于自己表达美、创设美。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刚人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若引导不当,会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上把游戏寓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本节课开课的猜谜语游戏,识字过程中的开火车、猜字的游戏等等,让学生学*情绪高涨,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学*环境,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活动中去,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谁来出个谜语给大家猜?

  (学生兴趣盎然地玩猜谜语的游戏)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也请你们猜个谜语(出示古诗),它是一首谜语诗(板书:古诗诵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完古诗,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请大家翻开书92页,自由读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出示小黑板)这六个字你们会认吗?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

  3.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主选择读宇,重点指导读好前鼻音“*”、后鼻音“听”)

  4.读得很好,去掉拼音朋友也能读这么好吗?咱们开火车比赛来读一读吧1

  5.猜字游戏:老师藏一张字卡在身后,让学生猜是哪个字宝宝这么调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再读古诗,读通诗句

  1.生字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再读古诗时一定能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自己在下面读一读。

  2.同座互读、评,指名全班读、评。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词句,领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座听。

  2.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四行诗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4.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五、积累诗句,熟读成诵

  1.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2.学生在学*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

  (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3.小组学*成果展示。

  4.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六、课外延伸,再现情境

  1.师:(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读会写课文中涉及到的生字词,如“图、摆、叶”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及小组讨论等形式,能够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妄下结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及小组讨论等形式,能够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难点:明白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妄下结论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杨桃图片,并向同学们展示杨桃实物。

  引导语:同学们认识杨桃吗?它不像苹果、橘子这样常见,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杨桃的图片,看屏幕上这个黄绿色的、形状奇特的水果就是杨桃!相信很多同学希望能亲眼看一看这个水果吧,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实物,同学们可以拿起手中的铅笔,画一画你所看到的这个老师放在讲桌上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生画,老师巡视)

  我看到同学们画的杨桃都不太一样,那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这篇课文的小主人公也在上一堂画杨桃的绘画课,那他画的杨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一定也很想知道,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画杨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弄清楚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引导:从人物、地点、事件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明确:主人公“我”在一节绘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嘲笑了“我”画的杨桃,而老师通过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使大家理解了我为什么会这么画,并给大家讲了要从多角度看待事物的道理。)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大声朗读全文,并通过小组讨论划分段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将杨桃画成五角星?

  明确:(第1段)因为我所坐的位置所观察到的杨桃就是五角星的形状,而且我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画出了我所看到的杨桃。

  (2)同学们对待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态度?

  明确:(第2-11段)同学们哈哈大笑,觉得我画的不是杨桃。(态度:嘲笑)

  (3)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明确:(第12-17段)老师让大家来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并说出自己看到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2.(“这幅画画的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这是出自原文的两段师生之间的对话,体会语气的不同,对这两段话分别进行朗读,读完请大家说说你感受到的语气变化,并说说为什么会变化。

  明确:(虽然这两段话用词基本一致,但是大家可以根据情境及他们所使用的标点符号的不同来明确,他们的`语气是不同的。)

  语气:前一段语气是肯定的,后面一段语气是犹豫的。

  原因:前一段大家都相信杨桃并不是五角星的形状,并且大家都在嘲笑“我”。后一段则是因为大家亲眼看到了“五角星”形状的杨桃,此时有些打破自己的常规认知,又有些不敢承认自己刚刚的错误。所以语气是犹豫的。

  3.小组讨论:课文的倒数第二段老师给我们讲了什么道理,你又从中得到了什么感悟呢?

  明确:(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感悟出生活中不仅是杨桃,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你看待他的角度不同,那么你看到的事情可能就不同。大家应该理解这种不同,对于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尝试去理解,并学会换位思考,多角度考虑问题才最全面。

  (四)拓展延伸

  1.练*复述课文,小组展开竞赛。

  2.除了多角度看待问题,从这篇文章中你还学到了什么道理?

  明确:(学生可补充)如应该实事求是、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

  (五)小结作业

  请大家给自己的家长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并掌握本课学到的生字词。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20

  一. 教学目标 。

  1、会认8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麻烦事。本来花费了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会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伤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有一个小女孩遇到了麻烦事。她是谁呢?

  (课件出示:一个小女孩说:你们好,我叫玲玲。)

  玲玲小姑娘真有礼貌,我们也一起向他问好吧,玲玲,您好!

  (正音“玲” 指导读轻声,生字卡)

  2、看看玲会写了吗?(课件出示“玲”字)

  你认识的人名字里有玲字吗?很多人的名字中有玲字,听起来悦耳动听。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生:形声字、换偏旁,王字加令……)

  3、今天我们学*25课玲玲的画请读课题。(补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质疑)

  (二)、 学*生字,初读课文

  1、同学们的想法这么多呀,那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读课文好吗?看看能否找到你想知道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第116页,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把它画下来,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课文的生字会念了吗?小老师带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正音)

  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会认读了课文的`生字。没有了拼音你还会读吗?

  3、小组学*,自认生字卡。在小组里找出难读的字音,并互相考考对方。

  4、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男女同学读,开火车读。

  5、把课文中含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把生字词放在课文里读,看谁能读得又快又好?同桌合作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问得仔细些。

  (整体感知,解答前面同学提的问题。教师总结:玲玲为了参加评奖,画了《我家的一角》,不小心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画了一条小狗,并获得了奖。)

  ? 过渡:你们想看看玲玲的画吗?玲玲给我们出了几道题,她说我们做对了,才可以欣赏她的画,咱们一起来看看。

  (三)、学*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读准字音,并组词。(指名读,全班读)

  2、自主识记生字。

  小组识记生字,说说用什么方法识记的。

  3、拼苹果游戏。把部首部件拆开,同学上来黑板摆一摆,组成生字。

  4、写字。

  (1)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糟、 楼”,观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部件,写法却不一样,是什么?

  (2)再出示“梯”与“楼”字组成一个词。说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

  (3)范写。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6、展示学生的字、评价。

  (四)、小结

  今天我们的同学在学*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棒,玲玲准备把她这副得奖的画送给大家。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菁选(扩展4)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6篇

  《画杨桃》是对学生进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育的好教材。那么,我在教学中是如何把握这一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呢?

  第一,理出主线。

  由于课文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都是两句话,第一自然段讲父亲叮嘱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最后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教师的话同父亲讲得那么相似”。我就抓住一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粗读文章,教师到讴说了什么呢?这样,就理出了贯穿全文的主线,深入分析理解下文就有了凭借。

  第二,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细读文章的兴趣。

  教学时,我利用简笔画和电教手段向学生展示图画课上发生的顺逆或趣即教师和同学们对待“我”画的杨桃的不同态度的故事情节。并把直观教具五棱的东西放在讲桌上,让学生从前排靠边的座位实际观察一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第三,让学生自己勾画感受深的句子,提示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主题思想。

  纵观整个过程,天论是构思还是实施,都给文章注入了新的内涵,做到了以课文为蓝本,以训练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良好。

  由此可见,选准切入点是语文教学重视“双基”,激发学生兴趣,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的关键。

  讲完这一课稍找回一些自信,能量又满格了。设计了板书后思路清晰多了。父亲说教---我认真画--同学嘲笑--老师审视--同学反省--教师教诲 ,父亲说教和教师教诲箭头同指四个字“实事求是”。

  第一段,读。“想当然”和“走了样”让学生说出其含义。很简单,想象什么样的就以为什么样的。和原来的不一样。

  第一段是父亲的话,后面有一段话和父亲讲的话一个意思。生“第18段,老师的话。”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生“首尾呼应。”

  第二段,为什么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生找关键词句“我的座位正对着杨桃。”抓“正对着”你从我的动作神态中看出了什么?生“看出了我画画认真。”

  分析3-17段。同学们看到我的画有什么表现?生“笑”是哪种笑?“嘲笑。”你来嘲笑着读读。直接指导朗读。老师看了我的画做了一个动作。“审视”什么叫审视?“认真仔细的看。”体会老师态度的严谨。

  师审视后的师生对话再读。指导朗读时要读出同学们的决然、肯定。找生对话着读。再分析老师严肃的原因。用反文表达出的感情色彩。好-笑的破折号含义是声音延长。读出同学们的痞劲、嬉笑感。

  后老师让大家轮流坐在我的座位上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让同学们亲自去体会、去感受。再读,省略号说明了同学们说话吞吞吐吐。为什么同学们会吞吞吐吐?“因为同学们知道错了。”再读。

  课文在写作手法上与以前的课文略有不同。“首尾呼应。”还有。师语言提示。运用了很多标点符号。破折号、省略号、问号等。多神奇啊!让表达更清晰、生动了。

  师“和颜悦色”知道大家错了很欣慰。

  最后,老师的话告诉了我们三个道理,谁来说说?“1、看问题角度不同,结果不一样。”“2、不要忙着嘲笑别人。”“3、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最后生说收获,师总结。“看问题、做事情不能凭空想象。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总觉得自己讲课还是有点牵学生走的感觉,明明已经改了很多了。下次得多下功夫,感觉还是教材研读的浅。

  这几天一直在准备《画杨桃》一课,感觉这篇课文好难上,一直不知道从何下手,该怎样来讲?我在备课的时候其实就感觉到自己备的内容有些多了。真是应了那句话“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课堂证实了我预计,上课内容没有全部完成。

  本堂课我用课文最后一段话“这位老师的话同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直奔中心,层层深入,用一个支点,支撑起整个课堂教学。

  杨桃这种水果虽然不常见,但在教学时我发现对于我班的学生并不陌生,而且他们知道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会不同。所以我根据课堂生成及时改变教学内容,将重点围绕含义深刻的重点句加以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引来了大家的“笑”。后来,老师走到“我”的座位,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再让大家各位同学轮流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大家看到的杨桃确实是五角星的样子。最后老师告诉大家,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别人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在教学中抓住两点:一是“我”把看见什么就画成什么样的做法正是“我”牢记父亲的教诲;二是老师为什么没有直接批评学生,而是让他们轮流坐在“我”的位置上观察。通过探究,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同时学生也很欣赏这位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反省远比直截了当的批评效果更好,因为他保护了孩子的自尊。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朗读。刚开始学生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就基本明确的同学们由“嘲笑”到“惭愧”,抓住这一点,我马上让学生想象,该怎么读好这两句,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我模仿课文,在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

  不足之处是:

  1.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没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让学生明白实事求是可以用在为人处事上。

  2.我预想的那样,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

  3.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起来。

  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

  1、深入钻研、挖掘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将在这门艺术的殿堂中不断提高。

  《画杨桃》一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我在教学中把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理出主线。第一自然段讲父亲叮嘱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而最后一自然段第一句话又讲“老师的话同父亲讲得那么相似”。我就抓住一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粗读文章,老师到底说了什么呢?这样,就理出了贯穿全文的主线,深入分析理解下文就有了凭借。

  二、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细读文章的兴趣。教学时,我把杨桃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从前排靠边的座位实际观察一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三、让学生自己勾画感受深的句子,提示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主题思想。这一环节是教学关键,是文道结合的主渠道和立足点。我先利用教师和同学们态度的对比,教师神情的变化,铺设出一个吸引人的悬念。再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教师态度的关键词“走到”、“审视”,教师这样做本身就是“从实际出发”,这样,重视了文字的训练过程。接着,为了联系学生思维,让学生逐步理解教师说的话。教学中,我分步设计了“老师是怎样做的?”“老师说的话和他的做法一样吗?”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老师说的话。老师说的话正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最后,运用清晰,节奏鲜明的语言做小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开头理出主线时提出的问题“教师和父亲的话为什么那么相似?”学生这时就会很快答出,因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紧扣主题加以拓展。因为,只讲画画,不可能是“一生受用”,而话中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确实是一生受用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自己。文中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就是对自己而言。不仅是要相信自己的眼力,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树立自信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亲自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取“一生受用“的“教诲”,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我在备《画杨桃》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是这么设计的,开始出示杨桃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果实,然后教师介绍杨桃,进入新课。可是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忽然想到市场上好像卖过这种水果,现在运输方便,家庭条件好,一定有很多学生吃过杨桃。于是导入新课我做了改动,问:“你们吃过杨桃吗?”有很多同学举起手来,“那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杨桃呢?”同学们积极发言,说外形,说颜色,说味道,说里面的果实等等。同学们情绪高涨,这时我说,为了证实同学们说得是否正确咱们看杨桃的照片,然后我开始根据资料介绍杨桃,果然和同学们说的很多地方相符,没有吃过杨桃的同学印象也很深,学生的学*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由此我感到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领悟要比教师*淡的叙述效果好得多。

  在找出全文自然段时同学们发生了争议,有的说 18个,有的说19个,一时出现混乱现象,正好下一个环节是朗读课文,我提了一个建议,咱们按座位让同学分自然朗读,然后数数有多少人读,同学们立刻静下来,从姜矾开始依次读了起来,这次同学们听得格外认真,读完一数正好19个同学读过,那就是19个自然段。通过这次读课文我还发现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前朗读课文一般是找举手的学生读,不举手的同学除了齐读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次19个同学当中有的读得好,有的读得结结巴巴,是我教学的失误,没有给这些同学朗读的机会,今后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指导鼓励那些读得不好的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画杨桃》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启发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也就是实事求是这个道理。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刚开始学生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就基本明确的同学们由“嘲笑”到“惭愧”,抓住这一点,我马上让学生想象,该怎么读好这两句,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我模仿课文,在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如:嘲笑时,不仅有哈哈大笑的,还有嘻嘻笑的;在惭愧时,有几个同学甚至感觉到像自己做错事情一样,边说边把头低下来。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给学生部分添加提示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这种源自学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资源是富有生命力的——处处呈现着精彩的感悟,焕发着灵性的光芒。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菁选(扩展5)

——《画》语文教学反思菁选

《画》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画》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今天教学阅读课文第一篇《画》。这是一首谜语诗。早读时我领着学生读了两遍。一上课,我给学生出了两个简单的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进河里看不见。”学生猜出是“雨水”。“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通过猜谜语,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这时,我用很小的声音在给大家出个谜语“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一下子就猜出是“画”。趁着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给这首古诗编动作,学生兴趣盎然,编出来向远看的动作,*处侧耳倾听的动作,春天过去了花还在盛开的动作。人走*了,人赶鸟,鸟仍不走的动作。通过这些灵动的动作的`配合,学生上课想玩儿一样轻松有趣。

  我鼓励动作做得好的学生在讲台前带着全班学生读课文、背课文,做动作。完成了读书课文任务后,又让学生用手指着字读了两遍。抽出文中要认识的11个生字,学生通过学前班的学*,加上古诗朗读时的学*,这些字基本都认识。我又加了“画”这个生字让学生学,想想如何记住这些字,学生用了加一加,比一比等方法进行记忆。效果较好。

  接着我又复*了前边所学的反义词,让学生找找本课中的反义词,学生迅速找出了“远——*”“有——无”“来——去”三组反义词。教学中,通过复*铺垫,学生基本能很快通过自主学*,自主阅读得到新知。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让学生总结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时,学生说认识了12个生字,会读会背课文,能从文中找出三组反义词等。我也接着对反义词进行了拓展练*“黑——白“”晚——早“”前——后“等。通过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在轻松愉悦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二年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而下册统计这一课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

  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课伊始,我借由2008北京奥运的吉祥物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引出书中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仔细看图,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参加了那些项目的比赛?”指名学生回答。接着提问:“通过这幅图,你还想知道什么?”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最后引入课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统计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想知道的问题不同,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进行统计”接着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分类统计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提出不同的问题,感知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根据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解决学生们刚才所提出的问题。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引出通过合计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统计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重点让学生交流: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在教学*题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将一些形状颜色都不相同的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从图片中去收集、整理数据,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多媒体所展示的图片,清晰的了解图形的

  情况,从而确定分类的标准,准确的将图形进行分类统计。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总体来说这节课算是完整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但是仍然出了一些纰漏: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时的培养与提高。

  反思《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画。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

  一、教学效果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像这样的课文,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让人感觉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多形式的悟——再带着感受读”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到过程中,使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二、成功之处:

  1、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

  2、教学中,我抓住“端详、肯、脑筋、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首先是初读,重点落实字音,结合字形和实际初步理解字义,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最后练写字词,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后再书写生字。

  3、紧紧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不足之处:

  1、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2、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没有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学生显得被动,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3、在学生自主活动方面还需拓宽,教师在教学节奏还不够紧凑,整个课堂还是有“牵”的感觉,需加油!

  4、学生在总结课文的启示时,大多数的孩子不能抓住关键词句去总结,语言不够干练,概括能力比较弱。

  四、改进措施

  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在关注教师的教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要圆滑些。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画》这篇课文由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组成。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称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我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的最大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引出课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们学*课文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先是请同学们互猜谜语,在大家兴致勃勃之时我用眼神环视着全班同学,继而神秘又有声有色地背诵课文的五言谜语诗,然后请大家猜,相机板书课题,并用简练过度语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这首谜语诗的学*积极性、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配乐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并且边读边配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如,读到*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学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点燃,跃跃欲试。我想,只要学生的朗读兴趣浓厚,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的朗读水*一定会在不同的.程度上有很大的提高的。本课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我十分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在指导朗读的同时,我还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让他们从一年级第一学期起就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评价态度和良好的评价能力。

  诗中有几对意思相反的词,我指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它们的意思。如,我举例使学生明白“远”和“*”意思相反是比较而言的;“来”和“去”则请学生们通过做动作来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识字教学中是很枯燥的,我在教学识字时,巧妙地诱发孩子们识字的欲望,并善于总结学生在生活学*中的识字积累,给他们创造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机会,同时还适当的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深钻教材后,我在教学时的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课文内容就拨云见日明朗了起来。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上课伊始,让孩子们看情景课堂理清线索,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分角色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心情变化的句子)、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理解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写、背爸爸的话的基础上,抛出问题“这里的“坏事”“好事”分别指什么?坏事变成好事的关键是什么?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也遇到像玲玲一样糟糕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不足之处是启发学生弄清道理后应进行生活中动脑方面的拓展。在指导朗读上,还有所欠缺,应该叫学生体会一下爸爸催促玲玲睡觉时的语气是什么样的。

  一、识字教学:

  本次识字教学的设计意图是让孩子在游戏中识字,达到正确认读生字的目标,每个环节由易到难,重点指导读准三拼音节、检查前后鼻韵母及*翘舌音的发音。在交流识字方法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只要方法得当的都及时给与肯定。指导写字时让学生教老师写的目的是想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字形结构及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通过书空、书写练*进行巩固,最后设计了展示及评价这一环节既为了检查学生的`书写情况,同时也想通过评价让学生做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二、指导学*课文的1——7自然段:

  (一)、抓主线,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伤心(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配合两幅图,从而形成了“以心情变化为主线”“以图为辅助”的两条线索。这两条主线相互交错,相辅相成。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同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分角色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哭着说的句子时,想想玲玲说些什么)、师生引读、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仔细地”时)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课前预*,培养*惯

  二年级的学生已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及如何借助字典去理解词语,因此,我把理解“端详”一词的教学任务放在课前,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查字典查找“端详”的意思,这样既能提高课堂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惯、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时可通过自己动手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去解决难题。

  (四)启发思维,训练表达

  在最后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端详端详第二幅画,思考: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出什么主意来安慰玲玲呢?请用上“玲玲,别哭。要是——不是很好吗?”这样的句式来进行表达。一方面,通过让学生做动作来巩固新知“端详”,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其次,课堂中我比较注重情境的创设、学生之间的评价,板书做到图文并茂,合理利用课件。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1、识字教学还未能做到高效,没有让学生通过说组词来记忆和理解生字。

  2、未能及时检测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3、在指导朗读对话时,幻灯片中没有出示旁白,使学生未能更好的读出感情来。

  4、由于紧张,把同桌合作读对话一环节误说了小组合作读。

  5、学生在识记“叭”字存在困难时没有及时给予识记方法的指引。

  根据教学进度,我准备的是课文《画》的第一课时教学。在这节课上,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指导小朋友初步了解课文,重点指导同学读课文利用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分类识记生字和说反义词的练*。虽然,在课前我对于教学设计已经烂熟于胸。在教学中我教态好,引用先进先进的教学理验,大胆的创新。一节课下来的到了各位老师的好评。

  但是在课上无论是我自身的教学,还是同学的课堂常规都曾在这一些问题。

  一、在课堂教学方面

  1、课前对同学的学情估计缺乏:

  在上个学*单元的《语文园地一》中,同学们就已经接触了反义词的概念,并在课上进行了说反义词的练*。在这节课上,我只是想将课后练*引入课堂教学,借助同学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义词,然后顺学而导,让学生进行说反义词的拓展练*。因此,在课上,我试图让小朋友直接找出课文中的三组反义词,认为这一教学环节只是引入练*的一个过渡,但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环节,同学们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完整、正确找出课文中的反义词,甚至还有一个同学在课上随便地问出:“反义词是什么东西?”这样的情况,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没有预期的,一时间我慌乱无策,没想到以前连练*都做过了,同学们说出了远比书上更难的反义词,怎么偏偏在有老师来听课的情况下,出这种状况呢?此时的我陷入了尴尬的局面,没有方法只得重新引导学生回忆反义词的概念,然后又通过现场扮演引导同学体会“*与远”、“来与去”、“有与无”之间的相反意思。在课后的认真反思中,我认为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完全可以防止的,只要是课上我引导学生从《语文园地一》中的题目说起,引导学生先理解反义词的概念,再练*操作就可以了。由此,我想到自身在备课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情,没有一个紧急的预案,才会被学生在课上弄得个措手不和,毫无防备。我想这就是新课标中反复强调是“教师是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沛尊重同学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2、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同学唱读的纠正:

  由于刚刚接手一年级同学的朗读指导不清楚应该掌握到何种程度,在以前的四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比较重视纠正同学的唱读现象,认为一年级的小同学只要将字音读准就好,唱读也属自然现象,所以没有和时纠正。在听过了指导教师的.评课后,我认为自身对于同学的朗读要求过低,应在朗读上对学生加以规范和指导。

  二、在组织课堂方面

  在这次讲课过程中,我深切地感觉到自身的组织课学能力急需加强。看到自身班的同学在有老师听课的情况下,还是不时地乱动、坐不住,站在讲台上的我,还要对其微笑提醒,真是感觉力不从心、很是着急,但在着急之余我也在分析其原因所在:

  课上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仅停留在口头褒扬阶段,实效性不强:

  在课上,看到有局部的学生坐不住,甚至有说话的现象,我没有直接批评,而是从正面肯定了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但评价的形式仅仅是口头评价,评价的语言仅仅是“现在某某小组做得好”,如此而已。当时也有的同学出于集体荣誉感也做好了,但是坚持的时间很短,不一会就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其实,对于本班的同学,我在课下也采用小组评比和发奖励贴纸的形式对同学的课堂表示给予评价和鼓励,只是有老师来听课,我认为在课上给同学们发贴纸会耽误教学时间,可能会完不成教学任务。但没想到,在课上反复提醒同学们的课堂纪律和坐姿,指出个别同学的问题非但没有节省时间,反而因此延误了许多教学时间,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作保证,学生在课上学*得更加费劲,我讲起课来也觉得力不从心了。因此,我想,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即时性的评价以和评价形式多样化至关重要,无论几年级的教学都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动身。

  总之,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还有许多缺乏,还需要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学*,请各位老师们多多指教。

  《丰收的画》是湘教版第三册第六课,课文描述了一幅秋天丰收的图画。前3个自然段,以拟人的手法,由秋风的呼唤引出小朋友。第4自然段着重描述小朋友眼中所看的五彩的图画。后两个自然段表明丰收的果实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本节课我主要从后三个自然着手分析,重点理解第4自然段内容,想象相关的画面,知道“丰收的画”的含义,难点是懂得丰收的果实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

  在教学设计本课时时,我先采用摘果子的形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在读生字中体验摘果子带来的丰收的喜悦,从而引入课文的学*;接着通过课件画面让学生想象五彩的图画的怎样的,会用比喻句来说写句子;再通过交流谈话理解农民伯伯的艰辛,体会丰收给农民伯伯带来的喜悦;在拓展练*中,由于本课出现的问句和感叹句较多,我设计了一个标点符号练*,同时每组再用卡片形式针对本课内容设计了八个不同的*题,然后再让小组长贴到丰收的果园中去。用首尾呼应的方式也让学生明白丰收带来的乐趣。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功与否”,教学本课时,在细节上我还需不断琢磨,力求在今后的课堂上完美呈现。本课内容贴*儿童生活,语言童趣易懂,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在实践教学中,易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我却没很好的把握这点,或许是问题设计不够贴切,自己在表达中不够明朗,使得学生局限于老师固定的框架中。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课堂也是生活的课堂。”大自然是一个生活的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它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基地。在大自然中,学生能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节课,我虽也想把学*语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想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想学生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想让他们扑进大自然的怀抱,想他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介绍所看到的情景,但我却没让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没有将生活放大到课堂中来去,这或许是老师本身先固定好了按教学设计去走套路,所以整堂课总没能达到学生的那个“兴奋点”,学生和老师的激情都没能在课堂中良好的得以体现。

  相信有了反思和总结,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做到越来越好!

  1、应以读为主,加强朗读训练,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每次读应提出具体的读书要求。读书的方式可多样,建议加上分角色读,调动积极学*氛围。

  2、怎样让学生感悟秋天的美?单靠一次朗读是不够的.,可让学生反复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汇报时让学生先找出课文的句子,再用自己话说说怎么美?学生边汇报,教师边出示相关的图片,借助图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再指导感情朗读。本节课老师出示图片放在讲解课文后,个人认为不太合适,最好放在学生讲完后马上放。这环节的教学方法可以比较灵活,采取多样的学法,避免学生精神分散。

  3、发挥学生的想像进行拓展。在教完秋天各种景物后,提问学生:在秋天里,除了书上描写的景物,小朋友还能说出其他景色是怎么样的吗?(提示可以仿照课文的写法描述)

  4、相机进行环保教育。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我们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被誉为我国宋代小百科全书的《清明上河图》这一古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及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古色古香的图包含了太多的美。怎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做画的精心和古画的历史价值呢?这成了我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我本着略读课文的教学原则——“粗知文章大意,不求斟字酌句”,采用赏、读、悟、议、赞相结合,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检查预*,落实字词,初步了解古画。

  因为了解到孩子们课前都已经预*过课文,又考虑到略读课文不必字斟句酌,所以揭题之后,就马上进入了检查环节,重点让学生把握“摊贩、官吏、作坊、溜达、拽住、一乘轿子”读音和意思。(可是因为多媒体的效果不好,在几个难点词的读音上花了不少的时间)。接着检查孩子对这幅画的了解,速读了第一自然段。(本来在此处,应该让学生对画的尺寸应该有形象上可比的感觉,这样,也许对学生感悟张择端高超的画技有帮助)

  二.确定主旨,赏读结合。

  以“《清明上河图》究竟是怎样一幅画,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为主打问题,启动文本学*。预调时,我想让学生边欣赏古画边听课文朗读,并配上优美古典的古筝乐曲,将学生带入画中美轮美奂的意境中,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古画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围绕主旨问题进行交流,再找出这些内容边赏边读边悟。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古画的艺术价值,在教学时设计了两处补白:一处是让学生想象,画上还画着哪些人,感受人物众多;第二处是赏图说说“我还看到画上的人有的_____,有的_____,还有的_______。”旨在让学生充分感受画中人物的形态各异,感受画家的.画技精湛;(可惜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细节都不够完美,学生由于一开始读得不够通透,所以在感悟时、交流时,语言不够流畅,读得不够精彩。加上课件的效果不好,使得两处补白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了顺应学情,忽视了2、3、4自然段文本的步步递进的关系,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有点乱了。)

  三.拓展欣赏。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是仿照第四节,自主说说画中精彩的场景,把赏图、想象、说话结合起来,以期达到“一个设计,多重效益”,实现既定的学*目标。(因课堂中的意外生成,顺应学情,这一环节融合进了上一个环节,因为对第4自然段读得不够透,悟得不够深,点拨得不够到位,所以在“说说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场景”时,学生便有些无从下“嘴”了,是本课教学中极遗憾之处。)

  四.结课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在之前赏读的结果,总结了这幅画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名扬中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总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总体感觉是知识点抓得准却不够常深入,训练点设计显得单薄,课堂效率低下,对课堂中的生成没有很好的把握和应用。这都是我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开头,激起学生兴致

  上课开始,我便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知道有领导来听咱班的课,所以就特意买了一件特别漂亮的裙子,可惜在来校的时候不小心被刮坏了,老师非常伤心,你能帮帮老师吗?”学生听后纷纷举手发言,同时又恰当的引出了课题。

  二、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1、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细读,体会人物的心情。3、个别读,通过评价指导朗读。4、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表演,体会情境中的人物。在读读、说说、议议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

  四、联系实际,理解爸爸的话

  理解爸爸的话是本课的主题所在,但在生活中,好事变坏事的事其实很少。我在课堂中,就引导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碰到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在思考中也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课文所要表达的东西也就是让学生懂得碰到困难要动脑筋思考。

  五、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且时间较短。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我明白了: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当一位语文老师真正具备了把握教材的能力,那无论是怎样浅显的课文,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是共舞。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菁选(扩展6)

——语文《画》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学生自主自学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根据阅读提示,对照图画,通读课文。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通过图画对照,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让学生当小讲解员讲讲文中涉及的风景和人物。

  3.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查字典、观察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策略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写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学*描写方式,体会语言的生动,在课文学*中理解句子表达效果并体会、积累表达方式的多样性,领悟细节描写的细致。

  2.展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己讲解学到的内容,提出质疑,选择恰当的方式解决。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在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多种艺术作品散发出璀璨的光芒。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名扬中外的古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理解词语意思。

  (1)什么叫“名扬中外”?名扬中外:很有名气,名字传遍了世界。

  (2)让我们一起用赞美的语气再读读课题,读出你的.感情。

  4.读题质疑。

  (1)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叫什么名字?你对他有多少了解?

  补充《清明上河图》的简介:闻名中外的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这幅画是谁画的?这幅画都画的什么?这幅名扬中外的画独特在哪儿?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课题产生兴趣,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影响力与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祖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培养对课题质疑的能力,学会思考提问,带着问题读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给我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让我们了解了这幅名画,知道了关于它的很多知识。

  2.指名分段读文,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分别组词。

  作zuō(作坊) 溜liū(溜冰) 乘shèng(千乘之国)

  作zuò(作业) 溜liù(一溜烟) 乘chéng(乘法)

  3.请你们试着概括一下每段段意。

  第一段:概括介绍《清明上河图》背景。

  第二段:写画上人物多,各行各业,各色人物都有。

  第三段:写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

  第四段:写画面上有险些发生“交通事故”的场景。

  第五段:写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怎样划分段落?可以分为几部分?

  总结:简介、内容、 历史价值。

  【设计意图】将语言概括的能力放在理解课文的前期来培养,培养学生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求抓重点词语。初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完成读通顺、读准确的要求,并能大致概括文章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现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一下这幅画吧。

  2.出示阅读提示:读了阅读提示你知道了什么?

  总结:阅读方法──对照图画读课文。阅读要求──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哪些内容;交流读后感受。

  3.读了第一段,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总结:《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作者、名字;尺寸,画面内容;现状。

  4.学*第二段。

  (1)这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总结:《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

  (2)用什么方式描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呢?省略号的含义是什么?

  出示课件:

  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

  小结: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描写的。省略号表示画面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没有被写出来,表示人物之多。

  (3)这段话不仅在写人多,还从哪个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人多的?在书上把你找到的词语画一画。(从各种行业这个方面,向我们描述了人十分多,有各种职业)

  (4)课文不仅详细地给我们举例说明有各行各业的人,还有哪句话向我们直接说明了人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5)请你来说说你的感受,当你看到这幅画上有这么多的人。

  预设:体会出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这么多人都能画出来很了不起。

  5.学*第三段。

  (1)这段主要写的哪儿?

  总结:街市。

  (2)你能找出这段的中心句吗?

  第一句: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3)这段的结构怎么划分呢?

  总起句;各类商店,形态各异的人;画技精湛。

  (4)从这段体会到什么: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5)谁来给我们当小导游,发挥你的想象,先给我们介绍介绍街上的人,再补充还会有什么样的?

  6.学*第四段。

  (1)说说看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总结:局部情景。

  (2)“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如何理解“传神”?

  预设:画得十分逼真,就像真的一样!

  小结: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或物生动逼真。“传”又读“zhuàn”,如“自传、小传”。

  (3)这句话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敬佩)

  总结:这句话是一个感叹句,写作者在欣赏画家的作品后,情不自禁的赞叹,所以作者是饱含赞美之情的。请大家也带着这份赞美之情来读读这句话。

  7.朗读课文第五段。

  (1)这段是在介绍它的历史价值,那么你是怎么理解它的价值的?

  能再现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这是十分难得的。

  (2)你想对这幅画的作者说些什么呢?

  预设:谢谢您,为我们留下这么好的作品,能为我们再现八百年前的场景,让我们理解到百姓的生活,仿佛看到了他们热闹的场景。

  【设计意图】将内容理解作为文章学*的主线,情感理解作为理解内容后的提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及其中油然而生的赞美之情;观察作者的表达方式,将句式与以前学*过的内容相结合,如“有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与《赵州桥》一课的相似句式作比较,对比学*,激发学生读书乐趣。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自由抒**感,表达心中感慨。

  (四)课后思考,扩展延伸

  1.谁来为我们当一下解说员,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怎么给别人介绍?

  北宋名画、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绘画作品,你能说说它们好在哪儿吗?

  【设计意图】在巩固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口语表达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学会熟练、简洁地组织语言。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在说的过程中这种热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五)布置作业

  1.继续了解有关《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

  2.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回家向父母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这幅画。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认识8个会认字和会写4个生字,并能组词,简单的说句子。

  3.引导学生学会书写“上、月、日、马",并掌握出现的新基本笔画“竖折折钩、横折钩”和笔顺规则。

  4.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书写4个会认字并掌握它们的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

  教具准备:识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画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太阳、月亮、水、火画面,让学生说说:图上出现的是什么?

  2.出示象形字:日、月、水、火让学生猜一猜,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师讲解:这是古代人用于记录事物的符号,是一种象形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文字很多都是象形字。

  3.板书课题《看画识字真有趣》

  二.比较字与图,找关系

  请同学们把字与画对照起来看,说一说图中哪一部分与汉字的哪一笔相似。

  三、认读生字、说话练*

  1.出示识字卡片:日、月、火

  2.①火、日、月这三个汉字的读音有什么地方想要提醒大家吗?

  ②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汉字呢?

  3.引导学生认读上面的生字,分别说出太阳、月亮、火苗的样子。

  4.小结表扬:同学们不仅能想出办法记住这些汉字,而且认真观察。

  四、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看拼音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拼读音节。

  2.用"○"和"△"分别找出这课中的会认字和生字,再反复拼读。

  3.同桌之间互相读读,互相纠正读音。

  4.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5.让学生遮住拼音,自己自由读课文:看看是否能读准字音。

  6.出示课文(去掉拼音部分),老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1)让学生读句子。

  (2)读错字音时要及时出示拼音让学生再读。

  7.小结表扬。

  四、做游戏,巩固学会的字。

  1.找朋友。学生手拿生字卡找找自己的音节朋友。

  2.猜字游戏。生:日字加一横是个什么字…

  五、写字指导

  1.教学新笔画:“横折钩”

  2.学*新字,书空练*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画

  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春天过去。

  惊:吃惊,害怕。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创作背景:

  此诗为诗人赞画之作。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级小学语文等教材中编入此诗时,作者一栏里即是“宋·佚名”。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斟、酌、怔、敝、宗”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了解三位名人是怎样争画的,从中感悟他们生活情趣和鲜明的个性。

  二、教学重点:体会老前辈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课型:独立阅读课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用“小黑板”辅助教学。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