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精选20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画》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首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认识“远、看、*、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个性的尊重。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诗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心灵的震撼。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中华古文化的主动性,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应把握“古诗诵读”这一课型教学的尺度,即重点是识字和熟读成诵,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读,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要把每行诗读通顺,要读好整首古诗直至能熟读成诵。学生主要通过多读和结合看图,以及教师适当的诗意描述,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教师还应恰当创设出诗境,让学生通过多读体会美、欣赏美、评价美,以至于自己表达美、创设美。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刚人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若引导不当,会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上把游戏寓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本节课开课的猜谜语游戏,识字过程中的开火车、猜字的游戏等等,让学生学*情绪高涨,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学*环境,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活动中去,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谁来出个谜语给大家猜?

  (学生兴趣盎然地玩猜谜语的游戏)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也请你们猜个谜语(出示古诗),它是一首谜语诗(板书:古诗诵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完古诗,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请大家翻开书92页,自由读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出示小黑板)这六个字你们会认吗?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

  3.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主选择读宇,重点指导读好前鼻音“*”、后鼻音“听”)

  4.读得很好,去掉拼音朋友也能读这么好吗?咱们开火车比赛来读一读吧1

  5.猜字游戏:老师藏一张字卡在身后,让学生猜是哪个字宝宝这么调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再读古诗,读通诗句

  1.生字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再读古诗时一定能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自己在下面读一读。

  2.同座互读、评,指名全班读、评。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词句,领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座听。

  2.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四行诗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4.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五、积累诗句,熟读成诵

  1.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2.学生在学*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

  (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3.小组学*成果展示。

  4.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六、课外延伸,再现情境

  1.师:(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学画的故事。文章紧紧围绕达·芬奇学画画,老师先让他画鸡蛋这件事展开记叙,重点记叙了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这部分内容含义比较深刻,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还不是很成熟,注意力也不能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因此我采用白板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们爱上学*,爱上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会认字8个,会写字11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认识到学*任何本领首先要打好基础,从基本技能做起。

  3、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意识,以及分析综合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认“鸡蛋”。同学们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鸡蛋)细心的你一定认识“鸡蛋”两个字。

  鸣蚕鸡蛋

  2、写“鸡蛋”。学*本课中两个生字。

  3、画“鸡蛋”。现在我们不但会认“鸡蛋”两个字,还能正确书写。如果老

  师让你画“鸡蛋”,你会有什么想法?(板书课题,生各自发表意见)

  二、学*新课

  1、认识达芬奇。

  有个叫达芬奇的'人,他认为画鸡蛋很容易。谁是达芬奇?读了这段文字,你就会有所了解。(白板出示)

  五百多年以前,有个叫达·芬奇的意大利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预设:

  生1:“五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时间。

  生2:“意大利”是告诉我们国籍。

  生3:“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他的身份。

  这段文字按“时间——国籍——身份”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你能不按这样的顺序,也介绍介绍达芬奇吗?

  过渡:了解了达芬奇,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他是怎样画鸡蛋的呢?

  2、读文,认字。

  (1)自读课文。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力争做到不加字,不漏字。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一读。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3)指名分段读文。

  (4)检查词语,并仿写。

  画得不耐烦画得熟练画得又快又像

  (5)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

  学生运用人物+事件的方法概括。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人物事件我们应该从达芬奇画鸡蛋这件事中知道什么道理呢?学文后相信同学们会把课文内容概括得更完整。

  3、学*达芬奇画鸡蛋的过程

  (1)白板出示“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他画得(xxxxxx)”。①理解“不耐烦”。

  ②找出“不耐烦”的具体表现,指导朗读。③扮演达芬奇,体会人物心情。

  过渡:听了达芬奇的话,老师是怎样教育他的呢?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吗?这就错了。”

  (2)实物演示,得出结论。

  (3)老师为什么总让他画鸡蛋?找一找,读一读。

  ①指导朗读,突出“准确,熟练”。②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4)白板出示“达芬奇听从老师的教导,(xxxx)画鸡蛋”。

  想象、补充句子:,他在用心地画鸡蛋。(课件出示)

  三、总结全文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用心,要从基础学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引导学生运用人物+事件+道理的方法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读会写课文中涉及到的生字词,如“图、摆、叶”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及小组讨论等形式,能够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妄下结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及小组讨论等形式,能够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难点:明白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妄下结论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杨桃图片,并向同学们展示杨桃实物。

  引导语:同学们认识杨桃吗?它不像苹果、橘子这样常见,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杨桃的图片,看屏幕上这个黄绿色的、形状奇特的水果就是杨桃!相信很多同学希望能亲眼看一看这个水果吧,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实物,同学们可以拿起手中的铅笔,画一画你所看到的这个老师放在讲桌上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生画,老师巡视)

  我看到同学们画的杨桃都不太一样,那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这篇课文的小主人公也在上一堂画杨桃的绘画课,那他画的杨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一定也很想知道,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画杨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弄清楚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引导:从人物、地点、事件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明确:主人公“我”在一节绘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嘲笑了“我”画的杨桃,而老师通过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使大家理解了我为什么会这么画,并给大家讲了要从多角度看待事物的道理。)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大声朗读全文,并通过小组讨论划分段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将杨桃画成五角星?

  明确:(第1段)因为我所坐的位置所观察到的杨桃就是五角星的形状,而且我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画出了我所看到的杨桃。

  (2)同学们对待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态度?

  明确:(第2-11段)同学们哈哈大笑,觉得我画的不是杨桃。(态度:嘲笑)

  (3)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明确:(第12-17段)老师让大家来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并说出自己看到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2.(“这幅画画的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这是出自原文的两段师生之间的对话,体会语气的不同,对这两段话分别进行朗读,读完请大家说说你感受到的语气变化,并说说为什么会变化。

  明确:(虽然这两段话用词基本一致,但是大家可以根据情境及他们所使用的标点符号的不同来明确,他们的语气是不同的`。)

  语气:前一段语气是肯定的,后面一段语气是犹豫的。

  原因:前一段大家都相信杨桃并不是五角星的形状,并且大家都在嘲笑“我”。后一段则是因为大家亲眼看到了“五角星”形状的杨桃,此时有些打破自己的常规认知,又有些不敢承认自己刚刚的错误。所以语气是犹豫的。

  3.小组讨论:课文的倒数第二段老师给我们讲了什么道理,你又从中得到了什么感悟呢?

  明确:(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感悟出生活中不仅是杨桃,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你看待他的角度不同,那么你看到的事情可能就不同。大家应该理解这种不同,对于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尝试去理解,并学会换位思考,多角度考虑问题才最全面。

  (四)拓展延伸

  1.练*复述课文,小组展开竞赛。

  2.除了多角度看待问题,从这篇文章中你还学到了什么道理?

  明确:(学生可补充)如应该实事求是、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

  (五)小结作业

  请大家给自己的家长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并掌握本课学到的生字词。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烦、肃、形、状、绘”5个字。

  2、懂得老师说的话的意思,并能背诵老师的话。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弄懂老师说的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几个鸡蛋,看看有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2、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同一棵树上的树叶,有什么发现,记下来。

  3、本课生字卡片。写有“眼力”、“技巧”、“准确”、“熟练”的卡片4块。

  4、幻灯或投影仪。鸡蛋2个,小纸架1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读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注意生字,读准记住。

  二、检查自读情况

  用生字卡片进行抽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找出本课的重点学*部分

  引导: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文章的大概意思。请再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最重要。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多数同学会找出课文第2自然段。

  四、学*第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第2自然段,提出你最想弄明白的是哪句话。

  (学生如果提出“老师的话”以外的句子,就请弄明白了的同学告诉他。如果想出“老师的话”,就请同学齐读“老师的话”)

  2、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的话。

  “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1)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在课前预*布置的两个观察任务进行讨论。

  (2)学生按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推选代表介绍讨论情况。

  (4)小结: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树叶是这样,鸡蛋也是这样。达成.芬奇的老师说这句话是要他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细微差别。同学们十分聪明,在课前预*中就已经发现这个秘密了,真了不起。

  3、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说的话。

  “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

  (1)齐读这句话。

  (2)实物展示:将鸡蛋放在纸做的小架上,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再用铅笔简单勾勒出不同的形状。

  4、现在同学们明白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吧!

  5、学*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话:“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确,画得熟练。”

  (2)教师在黑板上贴词卡:眼力

  技巧

  准确

  熟练

  (3)把你认为有联系的词放在一起,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调整词卡位置,并说自己的`理解)

  眼力

  准确

  技巧

  熟练

  (4)指黑板小结:有好眼力,才能发现细小差别,也才能观察得准确。要好好练*基本功,才能提高技巧,画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达到熟练的程度。

  6、现在同学们明白了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让他天天画鸡蛋的道理了吧!

  7、齐读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识字、巩固练*

  一、自读全文。想想还有不懂的地方没有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再读第2自然段。完成课后练*第3题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第3题。

  2、自己试着背一背,同桌互相抽背。

  3、请勇敢的同学背给大家听。

  4、学生齐读。

  三、完成课后练*第4题

  1、先读书上的两个句子。

  2、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话。鼓励学生和别人说得不一样。

  (1)自己说给自己听。

  (2)说给同桌听。

  (3)说给全班同学听。

  四、复*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2、请同学告诉大家,在写这些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如:

  “蛋”字注意“虫”字的位置对准竖中线,不要写歪了。

  “巧”字注意第三画是提,不是横。第五画是竖折折钩。

  “技、训、使、准、确、论”等字注意左窄右宽。

  3、“著”字写的时候注意上小下大。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完成课后练*2。

  五、用投影仪打出部分学生写的字,大家评价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画》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首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认识“远、看、*、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个性的尊重。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诗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心灵的震撼。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中华古文化的主动性,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应把握“古诗诵读”这一课型教学的尺度,即重点是识字和熟读成诵,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读,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要把每行诗读通顺,要读好整首古诗直至能熟读成诵。学生主要通过多读和结合看图,以及教师适当的诗意描述,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教师还应恰当创设出诗境,让学生通过多读体会美、欣赏美、评价美,以至于自己表达美、创设美。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刚人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若引导不当,会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上把游戏寓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本节课开课的猜谜语游戏,识字过程中的开火车、猜字的游戏等等,让学生学*情绪高涨,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学*环境,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活动中去,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谁来出个谜语给大家猜?

  (学生兴趣盎然地玩猜谜语的游戏)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也请你们猜个谜语(出示古诗),它是一首谜语诗(板书:古诗诵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完古诗,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请大家翻开书92页,自由读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出示小黑板)这六个字你们会认吗?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

  3.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主选择读宇,重点指导读好前鼻音“*”、后鼻音“听”)

  4.读得很好,去掉拼音朋友也能读这么好吗?咱们开火车比赛来读一读吧1

  5.猜字游戏:老师藏一张字卡在身后,让学生猜是哪个字宝宝这么调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再读古诗,读通诗句

  1.生字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再读古诗时一定能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自己在下面读一读。

  2.同座互读、评,指名全班读、评。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词句,领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座听。

  2.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四行诗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4.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五、积累诗句,熟读成诵

  1.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2.学生在学*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

  (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3.小组学*成果展示。

  4.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六、课外延伸,再现情境

  1.师:(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会认“远、色”等11个生字,会写“人、火”等4个生字。认识偏旁“辶、忄”。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远”与“*”、“有”和“无”、“来”与“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

  教学重点:

  练*朗读、认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收入诗句

  1、呈现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画》的20个字:“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师:小朋友,大家看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师:会认这四个字吗?(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师: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比较)

  2、学生读诗

  师: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

  师:哪些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正音,突出重点

  1、学生自读诗句,用铅笔标出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自读,同桌互读互考。发现不对的,同桌教读。

  3、全班齐读,轮读。

  4、教师用生字卡片个别抽读要求会认的.“*、色”等11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舌音,“声、春”是翘舌音;“*、春、人”是前鼻韵母,“声、惊”是后鼻韵母。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自由读,重点抽读,抽读重点。用生字卡抽读,主要抽读“声、春、*、人、惊”等5个易错的重点字;再抽读学生中*舌翘舌、前鼻韵母发音不准的重点学生。全班齐读。

  提示新的偏旁:“辶”叫“走之旁”;“忄”叫“竖心旁。

  三、背诵诗句,领会其义

  1、看谁背诵得最快。(学生自由背诵)

  2、背得不错!你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跟我们*时看到的现象正好想反)

  师: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师:我们*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3、读一读,看看两道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听水无声。*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待学生发现交流后)师总结性引导: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有“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如果学生说出是“画”,则肯定学生的答案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画”;若学生说“照片”,也肯定学生的答案“照片”也是图画的一种方式”。)

  4、戴头饰,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地去?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2)高??矮哪种是高,哪种是矮?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3)远??*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4)白??黑什么东西白,什么东西黑呢?说说相反的例子。

  (5)晚??早什么晚,什么是早?说说相反的例子。

  (6)读一读5组反义词。

  四、写字指导,练*书写

  1、呈现“人、火、文、六”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4个字形的笔顺、笔画特点。注意“火”先写“点”,再写短“撇,第三画是长“撇”,最后是“捺”。

  2、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人”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的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听水无声。*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烦、肃、形、状、绘”5个字。

  2、懂得老师说的话的意思,并能背诵老师的话。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弄懂老师说的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几个鸡蛋,看看有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2、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同一棵树上的树叶,有什么发现,记下来。

  3、本课生字卡片。写有“眼力”、“技巧”、“准确”、“熟练”的卡片4块。

  4、幻灯或投影仪。鸡蛋2个,小纸架1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读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注意生字,读准记住。

  二、检查自读情况

  用生字卡片进行抽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找出本课的重点学*部分

  引导: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文章的大概意思。请再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最重要。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多数同学会找出课文第2自然段。

  四、学*第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第2自然段,提出你最想弄明白的是哪句话。

  (学生如果提出“老师的话”以外的句子,就请弄明白了的同学告诉他。如果想出“老师的话”,就请同学齐读“老师的话”)

  2、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的话。

  “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1)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在课前预*布置的两个观察任务进行讨论。

  (2)学生按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推选代表介绍讨论情况。

  (4)小结: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树叶是这样,鸡蛋也是这样。达成.芬奇的老师说这句话是要他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细微差别。同学们十分聪明,在课前预*中就已经发现这个秘密了,真了不起。

  3、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说的话。

  “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

  (1)齐读这句话。

  (2)实物展示:将鸡蛋放在纸做的小架上,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再用铅笔简单勾勒出不同的形状。

  4、现在同学们明白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吧!

  5、学*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话:“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确,画得熟练。”

  (2)教师在黑板上贴词卡:眼力

  技巧

  准确

  熟练

  (3)把你认为有联系的词放在一起,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调整词卡位置,并说自己的理解)

  眼力

  准确

  技巧

  熟练

  (4)指黑板小结:有好眼力,才能发现细小差别,也才能观察得准确。要好好练*基本功,才能提高技巧,画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达到熟练的程度。

  6、现在同学们明白了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让他天天画鸡蛋的道理了吧!

  7、齐读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识字、巩固练*

  一、自读全文。想想还有不懂的地方没有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再读第2自然段。完成课后练*第3题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第3题。

  2、自己试着背一背,同桌互相抽背。

  3、请勇敢的同学背给大家听。

  4、学生齐读。

  三、完成课后练*第4题

  1、先读书上的两个句子。

  2、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话。鼓励学生和别人说得不一样。

  (1)自己说给自己听。

  (2)说给同桌听。

  (3)说给全班同学听。

  四、复*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2、请同学告诉大家,在写这些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如:

  “蛋”字注意“虫”字的位置对准竖中线,不要写歪了。

  “巧”字注意第三画是提,不是横。第五画是竖折折钩。

  “技、训、使、准、确、论”等字注意左窄右宽。

  3、“著”字写的时候注意上小下大。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完成课后练*2。

  五、用投影仪打出部分学生写的字,大家评价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学画的故事。文章紧紧围绕达·芬奇学画画,老师先让他画鸡蛋这件事展开记叙,重点记叙了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这部分内容含义比较深刻,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还不是很成熟,注意力也不能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因此我采用白板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们爱上学*,爱上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会认字8个,会写字11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认识到学*任何本领首先要打好基础,从基本技能做起。

  3、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意识,以及分析综合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认“鸡蛋”。同学们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鸡蛋)细心的`你一定认识“鸡蛋”两个字。

  鸣蚕鸡蛋

  2、写“鸡蛋”。学*本课中两个生字。

  3、画“鸡蛋”。现在我们不但会认“鸡蛋”两个字,还能正确书写。如果老

  师让你画“鸡蛋”,你会有什么想法?(板书课题,生各自发表意见)

  二、学*新课

  1、认识达芬奇。

  有个叫达芬奇的人,他认为画鸡蛋很容易。谁是达芬奇?读了这段文字,你就会有所了解。(白板出示)

  五百多年以前,有个叫达·芬奇的意大利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预设:

  生1:“五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时间。

  生2:“意大利”是告诉我们国籍。

  生3:“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他的身份。

  这段文字按“时间——国籍——身份”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你能不按这样的顺序,也介绍介绍达芬奇吗?

  过渡:了解了达芬奇,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他是怎样画鸡蛋的呢?

  2、读文,认字。

  (1)自读课文。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力争做到不加字,不漏字。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一读。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3)指名分段读文。

  (4)检查词语,并仿写。

  画得不耐烦画得熟练画得又快又像

  (5)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

  学生运用人物+事件的方法概括。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人物事件我们应该从达芬奇画鸡蛋这件事中知道什么道理呢?学文后相信同学们会把课文内容概括得更完整。

  3、学*达芬奇画鸡蛋的过程

  (1)白板出示“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他画得(xxxxxx)”。①理解“不耐烦”。

  ②找出“不耐烦”的具体表现,指导朗读。③扮演达芬奇,体会人物心情。

  过渡:听了达芬奇的话,老师是怎样教育他的呢?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吗?这就错了。”

  (2)实物演示,得出结论。

  (3)老师为什么总让他画鸡蛋?找一找,读一读。

  ①指导朗读,突出“准确,熟练”。②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4)白板出示“达芬奇听从老师的教导,(xxxx)画鸡蛋”。

  想象、补充句子:,他在用心地画鸡蛋。(课件出示)

  三、总结全文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用心,要从基础学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引导学生运用人物+事件+道理的方法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过看图和学文,使学生了解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互信互爱,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

  1、学*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待人宽容友好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题,出示图画,设问揭题

  1、在学*之前,教师出示谜语:“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去鸟不惊,”进行猜谜活动。(谜底:画)

  2、谈话揭题:学校里的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文中插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欣赏这两幅“校园里的画”(教师板书课题)

  3、学生准生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读准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观察插图,运用比较,培养能力

  1、依文看图,训练观察能力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图画

  (2)分别指导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画,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校园里的画》教学设计》。提问:想一想谁在画画儿,都画了什么画?

  2、缘图悟文,强化学法指导

  (1)看图找段:①指名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卡佳和“我”在黑板上分别画了一些什么图画?②让学生围绕这段内容回答,从而理清写作顺序:卡佳画一艘军舰→“我”画炸弹军舰,水兵们都落水→卡佳“救起”被炸的水兵,坐上了小船驶向岸边→“我”画鲸鱼张开大嘴吃水兵。③教师总结:通过他们两个人的所作所为,你知道了什么?

  (3)品词诵读:要理解、自然段中语句的意思,必须要理解重点词语:“不服气”,变抽象为形象②诵读指导:在读第四自然段中的“说实话”“可是”时语气强调得要重一些,表示“我”的心,虚;“拿起”朗读朗读进语速要快,强调“我”的嫉妒心。

  3、自学第六七自然段。要求:①回顾学*第四五自然段的方法:看图找段,读文析句,品词诵读;②依照这个方法进行自学。

  三、联系实际,发散思维,续编故事

  1、朗读表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分组竞赛朗读,集体朗读)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课文的'主要情节,加深理解。

  2、续编故事,发展思维:卡佳看到“我”满脸不高兴的样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四、合理想象,为文配画

  文中的“我”和卡佳最后合解了,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文中的小男孩,你会在卡佳之后画一幅怎样的画,来表示你的歉意。

  五、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3、校园里的画 1以诚相待

  2友好相处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www.edudown.net)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0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

  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1

  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14课,课题是——画鸡蛋

  生:画鸡蛋。

  师:(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讲谁画鸡蛋的事?

  生:达.芬奇。

  师:把话说完整。

  生:这篇课文是讲达.达芬奇画鸡蛋的事。

  师:要是把达.芬奇什么时候,谁让他画鸡蛋也说清楚,就更好了。谁来试一试。

  生:这篇课文是讲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的事。

  师:他说得好不好?

  生:(齐)他说得好。

  师:大家照他说的样子练*说一遍。

  生:(练*说)

  师:打开书,看看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是从哪几方面概括介绍达.芬奇的。

  生:(打开书,轻声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后)这一自然段有两句话。

  师: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四百多年以前,有个意大利人叫达.芬奇。他是个著名的画家。

  师:噢,你只是把这两句话读了一遍。“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时间。

  生:“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什么时候。

  师:说得都对。(出示“什么时候”的卡片)

  师:“意大利”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意大利”是告诉我们什么地方。

  师:“意大利”是个国家的名字,应该说告诉我们哪个国家。(出示“国家”的卡片,挂出世界地图,指出意大利的位置。)“达.芬奇”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达.芬奇”是告诉我们人物。

  师:(出示“人物”的卡片)“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他是什么人。

  师:(出示“是什么人”的卡片)什么叫画家?

  生:画家就是会画画的人。

  师:图画课上老师教你们画画,你们也会画很多画,你们能叫画家吗?

  生:(发出笑声)不能。

  师:那你们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叫画家?

  生:会画画的大人才能叫画家。

  师:是这样吗?我们学校教图画课的老师都是大人,又会画画,他们都是画家吗?

  生:(沉默不语)

  师:看来这个问题难了一些,听老师说。画家一般是指有画画的特长,画画得很好,并以画画为主要职业的人。懂了吗?

  生:懂了。

  师:你们还听说过什么“家”?

  生:歌唱家。

  生:音乐家。

  生:科学家。

  ……

  师:什么是“著名的画家”?

  生:“著名的画家”就是出名的画家。

  生:“著名的画家”就是有名的画家。

  师:对了。像达.芬奇一样,他很有画画的特长,一生画了好多世界名画,不但意大利人知道他,世界上的很多人都知道他。他就是著名的画家。

  师:第一自然段的两句话从“什么时候、哪个国家、什么人物,他是什么人”四个方面概括介绍达.芬奇,用话不多,讲得很清楚。一齐把这两句话读一遍。读的时候,要把“四百”“意大利”“达.芬奇”“著名”读得重一些,“有个意大利人”后边稍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第一自然段两句话概括介绍达.芬奇,是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生:先讲什么时候,再讲哪个国家,接着讲人物,最后讲他是什么人。

  师:他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为他鼓掌。

  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照他这样说一遍。

  生:(齐说)

  师:我们能不能不按这个顺序,也从这四个方面来概括介绍达.芬奇?

  师:(把黑板上的卡片顺序调整为:什么时候、国家、是什么人、人物)按这样的顺序该怎么说?自己练*一下。

  生:(练*后说)四百多年以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

  师:四个方面都说了,顺序也对了,就是有点不太连贯。应该说“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谁能这样说一遍。

  生:四百多年以前,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

  师:这样说就好了。大家练*说一遍。

  生:(齐说)

  师:(把卡片顺序调整为:什么时候,是什么人、人物、国家)按这样的顺序该怎样说,自己练*一下再站起来对大家说。生:(练*后说)四百多年以前,有个著名的画家叫达.芬奇,他是意大利人。

  师:很好。从这里我们知道,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学会了,说话的能力就提高了。

  师: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讲达.芬奇开始学画画的时候,老师要他画鸡蛋的事。那么,老师为什么要他画鸡蛋,开始他是怎样画的怎样想的,后来又怎样画的怎样想的,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他画鸡蛋与成为著名的画家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继续学*后面的课文,弄懂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接下去指导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读书,思考,议论,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

  点评

  《画鸡蛋》是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里选取的教学片断,是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仅此片断,我们便不难看出老师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扎实的教学功底。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这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有些句子看起来很容易懂,其实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因此,要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务求甚解的学*品质。如老师在讲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时,紧紧抓住“意大利”“画家”“著名画家”等词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意大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意大利”是个国家的概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环境,逐步理解“画家”“著名画家”等词语,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在句子训练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是一个明显特征。如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及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相同的内容,可以说是颇具匠心的。在句子训练中,他不仅要求学生把话说对,而且还要求学生把话说好,说活。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相同的内容,就是把话说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从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非常重视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词句,还是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句子,他都注意到使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

  从老师的“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课堂教学”的经验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务实的教风。在课堂上他让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并受到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掌握2个新偏旁。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4个生字。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展开想象,感受“画”的特点。

  4、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有、无”“来、去”“远、*”3组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画,导人新课

  复*远看、有色、*听、无声、花还在、鸟不惊(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齐读古诗

  二、精读感悟,感受画的特点

  过渡语: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图中画了哪几种景物?板书(山、水、花、鸟)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欣赏这幅画,去看看画中的山、水、花、鸟是什么样?和我们*时见到的山、水、花、鸟有什么不同?

  (一)学*前两句诗

  1、出示句子: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指名读。

  (1)第一句诗写了什么景色?(山)它是什么样子的和我们*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2)指名说,图中的'山是青色的,这就是(出示“山有色”)指名读。色是什么意思?(颜色)板书有色

  (3)*时我们见到的山都是什么颜色的(绿色、青色)画上的山也是有颜色的,远远就能看到,和我们*时看到的山并没有太多的不同。齐读:远看山有色。

  2、第二句写了什么景?(水)

  (1)讲水的字理:“水”字两边的横撇和撇、捺表示水流动时激起的水花,水面激起水花了,我们想象一下,你听到什么呢(水流“哗哗”的声音)“水”这个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水花,还让我们能想象到水声,再认一认这个字“水”。

  (2)听声说话我听到了()声音。

  (3)请一位孩子来听听水声,看着直流而下的瀑布多壮观啊,你听到什么啊?(没有声音就是无声,出示无声)板书看,这就是(*听水无声)板书指名读,评价

  (4)多么美丽的景色啊!我们一起读一读,你还发现了什么?看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指名回答。(点红远*有无)我们看到山有色,而水却无声,真奇怪,为什么?(指课题因为这是画)

  (二)、学*后两句

  (1)出示后两句,这两句写了什么景?(花,鸟)

  (2)理解“春去”

  我们来看这花,闻一闻什么味道?再来闻闻老师手中的花,什么味道?这花没有味道,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季节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现在是春天吗?你怎么知道的?引出“春去”,那“春去”是什么意思?

  (3)理解“花还在”

  现在春天已经过去了,可这花却这么鲜艳,这就是(花还在)板书指名读,齐读,评价

  (4)看这里有一只小鸟呢,声音小一点哦,会吓跑它的,谁来跟小鸟打招呼?让我们靠*一点,拍拍手,小鸟害不害怕?不害怕这就是不惊,不惊是什么意思看我们这位同学和这鸟这就是(人来鸟不惊)。指名读,齐读

  (5)在这两句诗中也有一对反义词,谁的眼睛最亮?(来和去)预设读后两句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为什么春天去了花还是鲜艳的,人来了鸟却不害怕)。

  (6)齐读古诗

  一起读这美丽的画!

  (7)根据交流改写诗句,与《画》形成对比,感悟画的特点。

  出示远看山有色,*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只要我们用心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看,我们也能成为小诗人!指名读,齐读三、拓展阅读1、出示《风》

  小组讨论:谜底是什么?为什么?我认为谜底是(),因为()。 2、出示《咏雪》

  小组讨论:谜底是什么?为什么?我认为谜底是(),因为()。 3、出示《静夜思》

  这里有一组反义词,谁能找到?四、指导写字

  1、提出写字要求(一寸、一拳、一尺)2、师范写,生书空(水、来)3、生书写,提出书写要求4、小老师评价

  五、总结

  多么有趣的诗啊!多么逼真的画啊!同学们古诗和水墨画都是我们国家文化中的宝贝,这幅画中的一切就像真的一样,这就叫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3

  一、教材分析

  《古诗配画》是佛山市《信息技术》编委会编写的《信息技术》小学版四年级(下册)第5课内容。本课通过《古诗配画》这个例子介绍了在Word中插入竖排文本框和在文本框中插入并调整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图、文结合的表现优点,并且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课程的学*,已经基本掌握了Word软件的一些基本排版技巧,能够进行输入文字、修饰文章、插入图片等操作。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普通对实际操作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理论方面反而不感兴趣。所以,在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观察,亲自动手操作,有条件的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体验学*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学*和掌握文本框的使用方法。

  2、学会在文本框中插入图片,并与文字进行混排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在文本框中如何插入图片。

  2、如何调整文本框中的图片。

  五、教学准备

  1、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古诗配画的图片。

  2、教师预先制作一个古诗配画的Word文档范例。

  六、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动手、动脑能力很强的学科,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下:

  一、创设情景:首先通过Word文件举例,让学生在浏览中产生学*的兴趣。

  二、引入“引、放、扶、收”教学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三、通过练*反馈,让学生展开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时点评,培养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四、通过事例讲解,让个别学生到多媒体*台操作演示,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台上操作的学生立即加以改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创作和协调能力。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引导、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诗配画、给画提诗,是中国古代文人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下面,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古诗配画的作品吧。教师出示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到的一些古诗配画图片。

  教师通过多媒体*台展示一些古诗配画作品,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紧扣课本、内容学*

  在学生看完范例后,教师出示课题《古诗配画》,然后提问:

  1、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作品是如何通过Word软件制作出来的?

  2、这些文件应用了Word软件中的哪些技巧?

  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阅读书本16~19页内容,然后,让学生回答,要做出这些漂亮的作品需要用到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需要用到“竖排文本框”、“插入图片”。

  然后教师讲解了如何插入竖排文本框,和在文本框中插入并调整图片的知识,并实际操作一次,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接着,学生结合书本的提示,归纳出操作的步骤。在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自己去掌握,并通过教师的.操作,找出制作文本框和插入图画的操作流程,并归纳。

  3、理解内容、讨论分析。

  学生归纳完后,教师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首先讨论在上述例子中使用了Word中的哪些知识,如何进行处理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其次,如果你来做的话,你会采取哪些步骤进行修改,使整个过程显得美观、大方,赏心悦目?

  再次,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设计出大家通过想象和讨论所设计的内容,并选出一人,准备让他上讲台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后,从学生中选出两个设计比较好的例子,上讲台的教师机处实时制作(多媒体*台可以让所有的学生看到整个制作过程)。让学生在台下思考,哪些地方处理的比较好,哪些地方不够完善,提出意见。当每个学生操作完成后,让下面的学生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所有的操作完成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点评,好的,好在哪里,稍逊的,需要怎样改进。

  4、发挥想象、设计内容

  让学生按照书本的提示自己设计作品。

  首先,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设计出自己的作品。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烦、肃、形、状、绘”5个字。

  2、懂得老师说的话的意思,并能背诵老师的话。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弄懂老师说的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几个鸡蛋,看看有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2、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同一棵树上的树叶,有什么发现,记下来。

  3、本课生字卡片。写有“眼力”、“技巧”、“准确”、“熟练”的卡片4块。

  4、幻灯或投影仪。鸡蛋2个,小纸架1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读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注意生字,读准记住。

  二、检查自读情况

  用生字卡片进行抽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找出本课的重点学*部分

  引导: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文章的大概意思。请再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最重要。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多数同学会找出课文第2自然段。

  四、学*第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第2自然段,提出你最想弄明白的是哪句话。

  (学生如果提出“老师的话”以外的句子,就请弄明白了的同学告诉他。如果想出“老师的话”,就请同学齐读“老师的话”)

  2、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的话。

  “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1)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在课前预*布置的两个观察任务进行讨论。

  (2)学生按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推选代表介绍讨论情况。

  (4)小结: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树叶是这样,鸡蛋也是这样。达成.芬奇的老师说这句话是要他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细微差别。同学们十分聪明,在课前预*中就已经发现这个秘密了,真了不起。

  3、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说的话。

  “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

  (1)齐读这句话。

  (2)实物展示:将鸡蛋放在纸做的小架上,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再用铅笔简单勾勒出不同的形状。

  4、现在同学们明白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吧!

  5、学*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话:“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确,画得熟练。”

  (2)教师在黑板上贴词卡:眼力

  技巧

  准确

  熟练

  (3)把你认为有联系的词放在一起,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调整词卡位置,并说自己的理解)

  眼力

  准确

  技巧

  熟练

  (4)指黑板小结:有好眼力,才能发现细小差别,也才能观察得准确。要好好练*基本功,才能提高技巧,画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达到熟练的程度。

  6、现在同学们明白了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让他天天画鸡蛋的道理了吧!

  7、齐读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识字、巩固练*

  一、自读全文。想想还有不懂的地方没有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再读第2自然段。完成课后练*第3题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第3题。

  2、自己试着背一背,同桌互相抽背。

  3、请勇敢的同学背给大家听。

  4、学生齐读。

  三、完成课后练*第4题

  1、先读书上的两个句子。

  2、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话。鼓励学生和别人说得不一样。

  (1)自己说给自己听。

  (2)说给同桌听。

  (3)说给全班同学听。

  四、复*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2、请同学告诉大家,在写这些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如:

  “蛋”字注意“虫”字的位置对准竖中线,不要写歪了。

  “巧”字注意第三画是提,不是横。第五画是竖折折钩。

  “技、训、使、准、确、论”等字注意左窄右宽。

  3、“著”字写的时候注意上小下大。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完成课后练*2。

  五、用投影仪打出部分学生写的字,大家评价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5

  一. 教学目标 。

  1、会认8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麻烦事。本来花费了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会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伤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有一个小女孩遇到了麻烦事。她是谁呢?

  (课件出示:一个小女孩说:你们好,我叫玲玲。)

  玲玲小姑娘真有礼貌,我们也一起向他问好吧,玲玲,您好!

  (正音“玲” 指导读轻声,生字卡)

  2、看看玲会写了吗?(课件出示“玲”字)

  你认识的人名字里有玲字吗?很多人的名字中有玲字,听起来悦耳动听。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生:形声字、换偏旁,王字加令……)

  3、今天我们学*25课玲玲的画请读课题。(补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质疑)

  (二)、 学*生字,初读课文

  1、同学们的.想法这么多呀,那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读课文好吗?看看能否找到你想知道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第116页,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把它画下来,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课文的生字会念了吗?小老师带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正音)

  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会认读了课文的生字。没有了拼音你还会读吗?

  3、小组学*,自认生字卡。在小组里找出难读的字音,并互相考考对方。

  4、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男女同学读,开火车读。

  5、把课文中含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把生字词放在课文里读,看谁能读得又快又好?同桌合作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问得仔细些。

  (整体感知,解答前面同学提的问题。教师总结:玲玲为了参加评奖,画了《我家的一角》,不小心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画了一条小狗,并获得了奖。)

  ? 过渡:你们想看看玲玲的画吗?玲玲给我们出了几道题,她说我们做对了,才可以欣赏她的画,咱们一起来看看。

  (三)、学*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读准字音,并组词。(指名读,全班读)

  2、自主识记生字。

  小组识记生字,说说用什么方法识记的。

  3、拼苹果游戏。把部首部件拆开,同学上来黑板摆一摆,组成生字。

  4、写字。

  (1)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糟、 楼”,观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部件,写法却不一样,是什么?

  (2)再出示“梯”与“楼”字组成一个词。说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

  (3)范写。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6、展示学生的字、评价。

  (四)、小结

  今天我们的同学在学*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棒,玲玲准备把她这副得奖的画送给大家。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6

  一. 教学目标 。

  1、会认8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麻烦事。本来花费了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会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伤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有一个小女孩遇到了麻烦事。她是谁呢?

  (课件出示:一个小女孩说:你们好,我叫玲玲。)

  玲玲小姑娘真有礼貌,我们也一起向他问好吧,玲玲,您好!

  (正音“玲” 指导读轻声,生字卡)

  2、看看玲会写了吗?(课件出示“玲”字)

  你认识的人名字里有玲字吗?很多人的名字中有玲字,听起来悦耳动听。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生:形声字、换偏旁,王字加令……)

  3、今天我们学*25课玲玲的画请读课题。(补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质疑)

  (二)、 学*生字,初读课文

  1、同学们的'想法这么多呀,那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读课文好吗?看看能否找到你想知道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第116页,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把它画下来,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课文的生字会念了吗?小老师带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正音)

  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会认读了课文的生字。没有了拼音你还会读吗?

  3、小组学*,自认生字卡。在小组里找出难读的字音,并互相考考对方。

  4、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男女同学读,开火车读。

  5、把课文中含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把生字词放在课文里读,看谁能读得又快又好?同桌合作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问得仔细些。

  (整体感知,解答前面同学提的问题。教师总结:玲玲为了参加评奖,画了《我家的一角》,不小心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画了一条小狗,并获得了奖。)

  ? 过渡:你们想看看玲玲的画吗?玲玲给我们出了几道题,她说我们做对了,才可以欣赏她的画,咱们一起来看看。

  (三)、学*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读准字音,并组词。(指名读,全班读)

  2、自主识记生字。

  小组识记生字,说说用什么方法识记的。

  3、拼苹果游戏。把部首部件拆开,同学上来黑板摆一摆,组成生字。

  4、写字。

  (1)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糟、 楼”,观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部件,写法却不一样,是什么?

  (2)再出示“梯”与“楼”字组成一个词。说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

  (3)范写。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6、展示学生的字、评价。

  (四)、小结

  今天我们的同学在学*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棒,玲玲准备把她这副得奖的画送给大家。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会认“远、色”等11个生字,会写“人、火”等4个生字。认识偏旁“辶、忄”。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远”与“*”、“有”和“无”、“来”与“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

  教学重点:

  练*朗读、认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收入诗句

  1、呈现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画》的20个字:“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师:小朋友,大家看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师:会认这四个字吗?(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师: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比较)

  2、学生读诗

  师: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

  师:哪些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正音,突出重点

  1、学生自读诗句,用铅笔标出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自读,同桌互读互考。发现不对的,同桌教读。

  3、全班齐读,轮读。

  4、教师用生字卡片个别抽读要求会认的“*、色”等11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舌音,“声、春”是翘舌音;“*、春、人”是前鼻韵母,“声、惊”是后鼻韵母。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自由读,重点抽读,抽读重点。用生字卡抽读,主要抽读“声、春、*、人、惊”等5个易错的重点字;再抽读学生中*舌翘舌、前鼻韵母发音不准的重点学生。全班齐读。

  提示新的偏旁:“辶”叫“走之旁”;“忄”叫“竖心旁。

  三、背诵诗句,领会其义

  1、看谁背诵得最快。(学生自由背诵)

  2、背得不错!你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跟我们*时看到的现象正好想反)

  师: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师:我们*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3、读一读,看看两道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听水无声。*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待学生发现交流后)师总结性引导: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有“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如果学生说出是“画”,则肯定学生的答案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画”;若学生说“照片”,也肯定学生的答案“照片”也是图画的一种方式”。)

  4、戴头饰,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地去?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2)高??矮哪种是高,哪种是矮?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3)远??*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4)白??黑什么东西白,什么东西黑呢?说说相反的例子。

  (5)晚??早什么晚,什么是早?说说相反的例子。

  (6)读一读5组反义词。

  四、写字指导,练*书写

  1、呈现“人、火、文、六”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4个字形的笔顺、笔画特点。注意“火”先写“点”,再写短“撇,第三画是长“撇”,最后是“捺”。

  2、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人”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的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听水无声。*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8

  教学内容

  《画》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首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认识“远、看、*、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个性的尊重。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诗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心灵的震撼。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中华古文化的主动性,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应把握“古诗诵读”这一课型教学的尺度,即重点是识字和熟读成诵,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读,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要把每行诗读通顺,要读好整首古诗直至能熟读成诵。学生主要通过多读和结合看图,以及教师适当的诗意描述,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教师还应恰当创设出诗境,让学生通过多读体会美、欣赏美、评价美,以至于自己表达美、创设美。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刚人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若引导不当,会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上把游戏寓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本节课开课的猜谜语游戏,识字过程中的开火车、猜字的游戏等等,让学生学*情绪高涨,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学*环境,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活动中去,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谁来出个谜语给大家猜?

  (学生兴趣盎然地玩猜谜语的游戏)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也请你们猜个谜语(出示古诗),它是一首谜语诗(板书:古诗诵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完古诗,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请大家翻开书92页,自由读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出示小黑板)这六个字你们会认吗?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

  3.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主选择读宇,重点指导读好前鼻音“*”、后鼻音“听”)

  4.读得很好,去掉拼音朋友也能读这么好吗?咱们开火车比赛来读一读吧1

  5.猜字游戏:老师藏一张字卡在身后,让学生猜是哪个字宝宝这么调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再读古诗,读通诗句

  1.生字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再读古诗时一定能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自己在下面读一读。

  2.同座互读、评,指名全班读、评。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词句,领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座听。

  2.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四行诗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4.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五、积累诗句,熟读成诵

  1.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2.学生在学*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

  (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3.小组学*成果展示。

  4.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六、课外延伸,再现情境

  1.师:(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1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读会写课文中涉及到的生字词,如“图、摆、叶”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及小组讨论等形式,能够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妄下结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及小组讨论等形式,能够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难点:明白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妄下结论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杨桃图片,并向同学们展示杨桃实物。

  引导语:同学们认识杨桃吗?它不像苹果、橘子这样常见,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杨桃的图片,看屏幕上这个黄绿色的、形状奇特的水果就是杨桃!相信很多同学希望能亲眼看一看这个水果吧,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实物,同学们可以拿起手中的铅笔,画一画你所看到的这个老师放在讲桌上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生画,老师巡视)

  我看到同学们画的杨桃都不太一样,那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这篇课文的小主人公也在上一堂画杨桃的绘画课,那他画的杨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一定也很想知道,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画杨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弄清楚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引导:从人物、地点、事件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明确:主人公“我”在一节绘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嘲笑了“我”画的杨桃,而老师通过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使大家理解了我为什么会这么画,并给大家讲了要从多角度看待事物的道理。)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大声朗读全文,并通过小组讨论划分段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将杨桃画成五角星?

  明确:(第1段)因为我所坐的位置所观察到的杨桃就是五角星的形状,而且我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画出了我所看到的杨桃。

  (2)同学们对待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态度?

  明确:(第2-11段)同学们哈哈大笑,觉得我画的不是杨桃。(态度:嘲笑)

  (3)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明确:(第12-17段)老师让大家来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并说出自己看到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2.(“这幅画画的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这是出自原文的两段师生之间的对话,体会语气的不同,对这两段话分别进行朗读,读完请大家说说你感受到的语气变化,并说说为什么会变化。

  明确:(虽然这两段话用词基本一致,但是大家可以根据情境及他们所使用的标点符号的不同来明确,他们的`语气是不同的。)

  语气:前一段语气是肯定的,后面一段语气是犹豫的。

  原因:前一段大家都相信杨桃并不是五角星的形状,并且大家都在嘲笑“我”。后一段则是因为大家亲眼看到了“五角星”形状的杨桃,此时有些打破自己的常规认知,又有些不敢承认自己刚刚的错误。所以语气是犹豫的。

  3.小组讨论:课文的倒数第二段老师给我们讲了什么道理,你又从中得到了什么感悟呢?

  明确:(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感悟出生活中不仅是杨桃,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你看待他的角度不同,那么你看到的事情可能就不同。大家应该理解这种不同,对于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尝试去理解,并学会换位思考,多角度考虑问题才最全面。

  (四)拓展延伸

  1.练*复述课文,小组展开竞赛。

  2.除了多角度看待问题,从这篇文章中你还学到了什么道理?

  明确:(学生可补充)如应该实事求是、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

  (五)小结作业

  请大家给自己的家长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并掌握本课学到的生字词。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20

  一. 教学目标 。

  1、会认8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麻烦事。本来花费了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会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伤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有一个小女孩遇到了麻烦事。她是谁呢?

  (课件出示:一个小女孩说:你们好,我叫玲玲。)

  玲玲小姑娘真有礼貌,我们也一起向他问好吧,玲玲,您好!

  (正音“玲” 指导读轻声,生字卡)

  2、看看玲会写了吗?(课件出示“玲”字)

  你认识的人名字里有玲字吗?很多人的名字中有玲字,听起来悦耳动听。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生:形声字、换偏旁,王字加令……)

  3、今天我们学*25课玲玲的画请读课题。(补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质疑)

  (二)、 学*生字,初读课文

  1、同学们的想法这么多呀,那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读课文好吗?看看能否找到你想知道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第116页,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把它画下来,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课文的生字会念了吗?小老师带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正音)

  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会认读了课文的`生字。没有了拼音你还会读吗?

  3、小组学*,自认生字卡。在小组里找出难读的字音,并互相考考对方。

  4、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男女同学读,开火车读。

  5、把课文中含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把生字词放在课文里读,看谁能读得又快又好?同桌合作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问得仔细些。

  (整体感知,解答前面同学提的问题。教师总结:玲玲为了参加评奖,画了《我家的一角》,不小心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画了一条小狗,并获得了奖。)

  ? 过渡:你们想看看玲玲的画吗?玲玲给我们出了几道题,她说我们做对了,才可以欣赏她的画,咱们一起来看看。

  (三)、学*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读准字音,并组词。(指名读,全班读)

  2、自主识记生字。

  小组识记生字,说说用什么方法识记的。

  3、拼苹果游戏。把部首部件拆开,同学上来黑板摆一摆,组成生字。

  4、写字。

  (1)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糟、 楼”,观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部件,写法却不一样,是什么?

  (2)再出示“梯”与“楼”字组成一个词。说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

  (3)范写。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6、展示学生的字、评价。

  (四)、小结

  今天我们的同学在学*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棒,玲玲准备把她这副得奖的画送给大家。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精选20篇)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精选20篇)(扩展1)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烦、肃、形、状、绘”5个字。

  2、懂得老师说的话的意思,并能背诵老师的话。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弄懂老师说的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几个鸡蛋,看看有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2、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同一棵树上的树叶,有什么发现,记下来。

  3、本课生字卡片。写有“眼力”、“技巧”、“准确”、“熟练”的卡片4块。

  4、幻灯或投影仪。鸡蛋2个,小纸架1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读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注意生字,读准记住。

  二、检查自读情况

  用生字卡片进行抽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找出本课的重点学*部分

  引导: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文章的大概意思。请再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最重要。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多数同学会找出课文第2自然段。

  四、学*第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第2自然段,提出你最想弄明白的是哪句话。

  (学生如果提出“老师的话”以外的句子,就请弄明白了的同学告诉他。如果想出“老师的话”,就请同学齐读“老师的话”)

  2、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的话。

  “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1)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在课前预*布置的两个观察任务进行讨论。

  (2)学生按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推选代表介绍讨论情况。

  (4)小结: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树叶是这样,鸡蛋也是这样。达成.芬奇的老师说这句话是要他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细微差别。同学们十分聪明,在课前预*中就已经发现这个秘密了,真了不起。

  3、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说的话。

  “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

  (1)齐读这句话。

  (2)实物展示:将鸡蛋放在纸做的小架上,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再用铅笔简单勾勒出不同的形状。

  4、现在同学们明白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吧!

  5、学*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话:“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确,画得熟练。”

  (2)教师在黑板上贴词卡:眼力

  技巧

  准确

  熟练

  (3)把你认为有联系的词放在一起,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调整词卡位置,并说自己的理解)

  眼力

  准确

  技巧

  熟练

  (4)指黑板小结:有好眼力,才能发现细小差别,也才能观察得准确。要好好练*基本功,才能提高技巧,画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达到熟练的程度。

  6、现在同学们明白了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让他天天画鸡蛋的道理了吧!

  7、齐读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识字、巩固练*

  一、自读全文。想想还有不懂的地方没有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再读第2自然段。完成课后练*第3题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第3题。

  2、自己试着背一背,同桌互相抽背。

  3、请勇敢的同学背给大家听。

  4、学生齐读。

  三、完成课后练*第4题

  1、先读书上的两个句子。

  2、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话。鼓励学生和别人说得不一样。

  (1)自己说给自己听。

  (2)说给同桌听。

  (3)说给全班同学听。

  四、复*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2、请同学告诉大家,在写这些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如:

  “蛋”字注意“虫”字的位置对准竖中线,不要写歪了。

  “巧”字注意第三画是提,不是横。第五画是竖折折钩。

  “技、训、使、准、确、论”等字注意左窄右宽。

  3、“著”字写的时候注意上小下大。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完成课后练*2。

  五、用投影仪打出部分学生写的字,大家评价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画》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首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认识“远、看、*、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个性的尊重。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诗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心灵的震撼。*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中华古文化的主动性,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应把握“古诗诵读”这一课型教学的尺度,即重点是识字和熟读成诵,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读,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要把每行诗读通顺,要读好整首古诗直至能熟读成诵。学生主要通过多读和结合看图,以及教师适当的诗意描述,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教师还应恰当创设出诗境,让学生通过多读体会美、欣赏美、评价美,以至于自己表达美、创设美。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刚人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若引导不当,会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上把游戏寓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本节课开课的猜谜语游戏,识字过程中的开火车、猜字的游戏等等,让学生学*情绪高涨,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学*环境,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活动中去,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谁来出个谜语给大家猜?

  (学生兴趣盎然地玩猜谜语的游戏)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也请你们猜个谜语(出示古诗),它是一首谜语诗(板书:古诗诵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完古诗,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请大家翻开书92页,自由读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出示小黑板)这六个字你们会认吗?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

  3.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主选择读宇,重点指导读好前鼻音“*”、后鼻音“听”)

  4.读得很好,去掉拼音朋友也能读这么好吗?咱们开火车比赛来读一读吧1

  5.猜字游戏:老师藏一张字卡在身后,让学生猜是哪个字宝宝这么调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再读古诗,读通诗句

  1.生字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再读古诗时一定能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自己在下面读一读。

  2.同座互读、评,指名全班读、评。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词句,领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座听。

  2.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四行诗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4.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五、积累诗句,熟读成诵

  1.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2.学生在学*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

  (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3.小组学*成果展示。

  4.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六、课外延伸,再现情境

  1.师:(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本课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乐于表达,结合图画感知自然美。

  另外,应当明确——古诗是识字的载体,识字始终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个重点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除了通过反复认读、多次强化巩固认知以外,教学中还要大力开掘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识字。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让识字自然地与阅读、看图、想象、游戏整合在一起,让识字变得更轻松。

  课前准备

  1、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生字,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言: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作比较。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认识?请用铅笔标出来。

  设计意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的兴致。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要求会认的“*、色”等10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舌音,“声”是翘舌音;“*、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色、*”3个易错的重点字。

  (3)抽读重点字。

  (4)全班齐读。

  6、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7、学生自由练*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8、师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一名,然后派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子,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言的优美。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测学生背诵古诗情况,表扬背诵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大家背得不错!你们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这首诗写的景色跟我们*时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教师引问:我们*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见过“山”?说说“山”是什么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听水无声。*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8、教师总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生汇报:有—无高—矮多—少早—晚

  (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组织表演等活动,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学生背诵一句,课件出示一句:“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一年级趣味阅读的思想。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同时又在诵读中巩固识字教学。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1)“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土+厶=去”;“米+一=来”。

  (2)色,上面是“W”,下面是“巴”。可以用想象法识字:尾“巴”顶戴个小帽子。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

  (3)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组词: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4)无:可以用区别形*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5)远、还、*:都有“辶”。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斤”加走之旁;“远”——“元”加走之旁;“还”——“不”加走之旁。

  (6)不:猜谜语识字。谜语:“木不出头”。组词:不好、不用。

  (7)声:上下结构的字。组词:声音、大声、声乐、声母。

  4、教师引导学生学*新的偏旁“辶、W”。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课件出示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互考、识字大转盘游戏等活动方式,引领学生掌握多种识记汉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趣。

  三、指导书写

  1、呈现“水”“去”“来”“不”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逐字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水”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指导书写时必须细致。不仅应该从整体上观察生字,还要从笔画的占格位置、正确笔顺,生字的大小,甚至笔画从哪里起笔,怎样收笔都要提醒。教师范写指导要贯穿整个的学生书写过程。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拓展背诗,产生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通过开展“古诗诵读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丰富积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回家为爸爸妈妈猜谜语的活动再现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时感受到成就感。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

  *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教学反思

  反思《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精选20篇)(扩展2)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菁选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12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烦、肃、形、状、绘”5个字。

  2、懂得老师说的话的意思,并能背诵老师的话。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弄懂老师说的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几个鸡蛋,看看有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2、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同一棵树上的树叶,有什么发现,记下来。

  3、本课生字卡片。写有“眼力”、“技巧”、“准确”、“熟练”的卡片4块。

  4、幻灯或投影仪。鸡蛋2个,小纸架1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读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注意生字,读准记住。

  二、检查自读情况

  用生字卡片进行抽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找出本课的重点学*部分

  引导: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文章的大概意思。请再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最重要。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多数同学会找出课文第2自然段。

  四、学*第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第2自然段,提出你最想弄明白的是哪句话。

  (学生如果提出“老师的`话”以外的句子,就请弄明白了的同学告诉他。如果想出“老师的话”,就请同学齐读“老师的话”)

  2、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的话。

  “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

  (1)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在课前预*布置的两个观察任务进行讨论。

  (2)学生按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推选代表介绍讨论情况。

  (4)小结: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树叶是这样,鸡蛋也是这样。达成.芬奇的老师说这句话是要他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细微差别。同学们十分聪明,在课前预*中就已经发现这个秘密了,真了不起。

  3、幻灯或投影打出老师说的话。

  “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

  (1)齐读这句话。

  (2)实物展示:将鸡蛋放在纸做的小架上,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再用铅笔简单勾勒出不同的形状。

  4、现在同学们明白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吧!

  5、学*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话:“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确,画得熟练。”

  (2)教师在黑板上贴词卡:眼力

  技巧

  准确

  熟练

  (3)把你认为有联系的词放在一起,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调整词卡位置,并说自己的理解)

  眼力

  准确

  技巧

  熟练

  (4)指黑板小结:有好眼力,才能发现细小差别,也才能观察得准确。要好好练*基本功,才能提高技巧,画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达到熟练的程度。

  6、现在同学们明白了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要让他天天画鸡蛋的道理了吧!

  7、齐读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识字、巩固练*

  一、自读全文。想想还有不懂的地方没有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再读第2自然段。完成课后练*第3题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第3题。

  2、自己试着背一背,同桌互相抽背。

  3、请勇敢的同学背给大家听。

  4、学生齐读。

  三、完成课后练*第4题

  1、先读书上的两个句子。

  2、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话。鼓励学生和别人说得不一样。

  (1)自己说给自己听。

  (2)说给同桌听。

  (3)说给全班同学听。

  四、复*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2、请同学告诉大家,在写这些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如:

  “蛋”字注意“虫”字的位置对准竖中线,不要写歪了。

  “巧”字注意第三画是提,不是横。第五画是竖折折钩。

  “技、训、使、准、确、论”等字注意左窄右宽。

  3、“著”字写的时候注意上小下大。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完成课后练*2。

  五、用投影仪打出部分学生写的字,大家评价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2

  【教材说明】

  《画》是鄂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教学要求】

  1、会认“远、刊、*、听、春、还”6个汉字。

  2、借助拼音朗读谜语诗,熟读成诵。

  3、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生字:

  ⑴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

  ⑵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

  ⑶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3

  一. 教学目标 。

  1、会认8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麻烦事。本来花费了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会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伤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有一个小女孩遇到了麻烦事。她是谁呢?

  (课件出示:一个小女孩说:你们好,我叫玲玲。)

  玲玲小姑娘真有礼貌,我们也一起向他问好吧,玲玲,您好!

  (正音“玲” 指导读轻声,生字卡)

  2、看看玲会写了吗?(课件出示“玲”字)

  你认识的人名字里有玲字吗?很多人的名字中有玲字,听起来悦耳动听。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生:形声字、换偏旁,王字加令……)

  3、今天我们学*25课玲玲的画请读课题。(补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质疑)

  (二)、 学*生字,初读课文

  1、同学们的想法这么多呀,那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读课文好吗?看看能否找到你想知道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第116页,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把它画下来,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课文的生字会念了吗?小老师带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正音)

  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会认读了课文的生字。没有了拼音你还会读吗?

  3、小组学*,自认生字卡。在小组里找出难读的字音,并互相考考对方。

  4、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男女同学读,开火车读。

  5、把课文中含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把生字词放在课文里读,看谁能读得又快又好?同桌合作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问得仔细些。

  (整体感知,解答前面同学提的问题。教师总结:玲玲为了参加评奖,画了《我家的一角》,不小心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画了一条小狗,并获得了奖。)

  ? 过渡:你们想看看玲玲的画吗?玲玲给我们出了几道题,她说我们做对了,才可以欣赏她的画,咱们一起来看看。

  (三)、学*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读准字音,并组词。(指名读,全班读)

  2、自主识记生字。

  小组识记生字,说说用什么方法识记的。

  3、拼苹果游戏。把部首部件拆开,同学上来黑板摆一摆,组成生字。

  4、写字。

  (1)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糟、 楼”,观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部件,写法却不一样,是什么?

  (2)再出示“梯”与“楼”字组成一个词。说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

  (3)范写。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6、展示学生的字、评价。

  (四)、小结

  今天我们的同学在学*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棒,玲玲准备把她这副得奖的画送给大家。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学画的故事。文章紧紧围绕达·芬奇学画画,老师先让他画鸡蛋这件事展开记叙,重点记叙了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这部分内容含义比较深刻,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还不是很成熟,注意力也不能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因此我采用白板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们爱上学*,爱上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会认字8个,会写字11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认识到学*任何本领首先要打好基础,从基本技能做起。

  3、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意识,以及分析综合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认“鸡蛋”。同学们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鸡蛋)细心的你一定认识“鸡蛋”两个字。

  鸣蚕鸡蛋

  2、写“鸡蛋”。学*本课中两个生字。

  3、画“鸡蛋”。现在我们不但会认“鸡蛋”两个字,还能正确书写。如果老

  师让你画“鸡蛋”,你会有什么想法?(板书课题,生各自发表意见)

  二、学*新课

  1、认识达芬奇。

  有个叫达芬奇的人,他认为画鸡蛋很容易。谁是达芬奇?读了这段文字,你就会有所了解。(白板出示)

  五百多年以前,有个叫达·芬奇的意大利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预设:

  生1:“五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时间。

  生2:“意大利”是告诉我们国籍。

  生3:“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他的身份。

  这段文字按“时间——国籍——身份”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你能不按这样的顺序,也介绍介绍达芬奇吗?

  过渡:了解了达芬奇,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他是怎样画鸡蛋的呢?

  2、读文,认字。

  (1)自读课文。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力争做到不加字,不漏字。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一读。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3)指名分段读文。

  (4)检查词语,并仿写。

  画得不耐烦画得熟练画得又快又像

  (5)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

  学生运用人物+事件的方法概括。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人物事件我们应该从达芬奇画鸡蛋这件事中知道什么道理呢?学文后相信同学们会把课文内容概括得更完整。

  3、学*达芬奇画鸡蛋的过程

  (1)白板出示“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他画得(xxxxxx)”。①理解“不耐烦”。

  ②找出“不耐烦”的具体表现,指导朗读。③扮演达芬奇,体会人物心情。

  过渡:听了达芬奇的话,老师是怎样教育他的呢?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吗?这就错了。”

  (2)实物演示,得出结论。

  (3)老师为什么总让他画鸡蛋?找一找,读一读。

  ①指导朗读,突出“准确,熟练”。②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4)白板出示“达芬奇听从老师的教导,(xxxx)画鸡蛋”。

  想象、补充句子:,他在用心地画鸡蛋。(课件出示)

  三、总结全文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用心,要从基础学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引导学生运用人物+事件+道理的方法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识记“远、色”等10个生字,认识“辶、 ”两个偏旁。会写“不”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总结、巩固识字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课文,老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发现你们有一个很可贵的学*品质——喜欢动脑筋,今天,我带来了几个谜语考考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请听谜面:

  a、小白花,飞满天,落到地上像白面,落到水里看不见。(雪花)

  b、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蚂蚁)

  c、来个有难度的,请注意听谜面: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导入课题。

  预设1、学生猜出来谜底。真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识字6《画》。预设2、学生没猜出谜底。好吧,请把书翻到67页,等我们一起把《画》这首古诗读明白了,你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朗读古诗,识字写字

  (一)观察画面

  1、仔细看看书上的这幅画里都有什么?请按从远到*的顺序说。

  2、指名回答。师生总结板书:这是一幅有山、水、花、鸟的画。

  (二)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字音,把难读的`字或者诗句多读几遍。

  2、男女生赛读。要求:分行读古诗,读正确字音,特别是预*时圈出的二类生字,读通句子。

  3、齐读。要求:读正确字音,读通句子。

  4、教师引读。(老师读每行的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边读边思考:这首诗里都藏了哪些景物?用符号画出来。

  5、指名回答。师生总结:这是一首有山、水、花、鸟的诗。这首古诗总共有几句?

  (三)读文识字

  学*第一句古诗,课件出示诗句

  1、谁愿意读第一句诗?自荐读。

  1)自荐读,并进行评价。

  2)去拼音读。

  2、这句诗中有两对反义词,谁发现了?

  指名回答。出示:远* 有无

  a、开火车读词语,复*、强调拼音。

  b、交流识字方法,认识“辶”,用做一做的方法理解“无”的意思。

  c、练*说话,巩固生字。

  1)说一说谁离自己*,谁离自己远。

  2)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

  3、出示词语:白色 听见 声音

  a、指名读,强调“听、声”的后鼻音。

  b、去拼音开火车读。

  c、交流识字方法,认识“ ”。

  预设:色 爸—色 +巴=色

  听 *—听 口+斤=听 一口吃一斤(听) 声 强调上面是“士”,组词。

  4、闭眼边想象画面边背这句古诗。

  课间活动:猜反义词

  1、老师领一胖男孩儿站在一起,请大家说反义词。

  2、自由说反义词。

  学*第二句古诗,课件出示诗句

  1、自荐读,并进行评价。

  2、去拼音开火车轮读。

  3、能找出藏在这句诗中的一对反义词吗?(来去)

  a、交流识字方法,用上“来、去”说一句话。

  b、识记“还”

  预设:还 辶+不=还 辶 远 * 还

  3、闭眼边想象画面边背这句古诗。

  4、梳理总结识字方法,巩固生字。

  反义词识字:远* 有无 来去 偏旁归类识字:远 * 还

  换一换识字:爸—色 *—听 天—无 猜字谜识字:一口吃一斤(听)

  5、齐读,展示读整首诗。

  6、你能背诵这首诗了吗?展示给大家听。

  (四)写字 出示生字“不”

  1、引导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练*写字,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写字的“三个一”。

  4、展示、评价。

  三、回顾总结,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通过学*一首古诗,认识了10个生字,学会了一个生字,好多同学都能背诵这首古诗了,大家收获都不小呢。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6

  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14课,课题是——画鸡蛋

  生:画鸡蛋。

  师:(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讲谁画鸡蛋的事?

  生:达.芬奇。

  师:把话说完整。

  生:这篇课文是讲达.达芬奇画鸡蛋的事。

  师:要是把达.芬奇什么时候,谁让他画鸡蛋也说清楚,就更好了。谁来试一试。

  生:这篇课文是讲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的事。

  师:他说得好不好?

  生:(齐)他说得好。

  师:大家照他说的样子练*说一遍。

  生:(练*说)

  师:打开书,看看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是从哪几方面概括介绍达.芬奇的。

  生:(打开书,轻声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后)这一自然段有两句话。

  师: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四百多年以前,有个意大利人叫达.芬奇。他是个著名的画家。

  师:噢,你只是把这两句话读了一遍。“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时间。

  生:“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什么时候。

  师:说得都对。(出示“什么时候”的卡片)

  师:“意大利”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意大利”是告诉我们什么地方。

  师:“意大利”是个国家的名字,应该说告诉我们哪个国家。(出示“国家”的卡片,挂出世界地图,指出意大利的位置。)“达.芬奇”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达.芬奇”是告诉我们人物。

  师:(出示“人物”的卡片)“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他是什么人。

  师:(出示“是什么人”的卡片)什么叫画家?

  生:画家就是会画画的人。

  师:图画课上老师教你们画画,你们也会画很多画,你们能叫画家吗?

  生:(发出笑声)不能。

  师:那你们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叫画家?

  生:会画画的大人才能叫画家。

  师:是这样吗?我们学校教图画课的老师都是大人,又会画画,他们都是画家吗?

  生:(沉默不语)

  师:看来这个问题难了一些,听老师说。画家一般是指有画画的特长,画画得很好,并以画画为主要职业的人。懂了吗?

  生:懂了。

  师:你们还听说过什么“家”?

  生:歌唱家。

  生:音乐家。

  生:科学家。

  ……

  师:什么是“著名的画家”?

  生:“著名的画家”就是出名的画家。

  生:“著名的画家”就是有名的画家。

  师:对了。像达.芬奇一样,他很有画画的特长,一生画了好多世界名画,不但意大利人知道他,世界上的很多人都知道他。他就是著名的画家。

  师:第一自然段的两句话从“什么时候、哪个国家、什么人物,他是什么人”四个方面概括介绍达.芬奇,用话不多,讲得很清楚。一齐把这两句话读一遍。读的时候,要把“四百”“意大利”“达.芬奇”“著名”读得重一些,“有个意大利人”后边稍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第一自然段两句话概括介绍达.芬奇,是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生:先讲什么时候,再讲哪个国家,接着讲人物,最后讲他是什么人。

  师:他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为他鼓掌。

  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照他这样说一遍。

  生:(齐说)

  师:我们能不能不按这个顺序,也从这四个方面来概括介绍达.芬奇?

  师:(把黑板上的卡片顺序调整为:什么时候、国家、是什么人、人物)按这样的顺序该怎么说?自己练*一下。

  生:(练*后说)四百多年以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

  师:四个方面都说了,顺序也对了,就是有点不太连贯。应该说“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谁能这样说一遍。

  生:四百多年以前,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

  师:这样说就好了。大家练*说一遍。

  生:(齐说)

  师:(把卡片顺序调整为:什么时候,是什么人、人物、国家)按这样的顺序该怎样说,自己练*一下再站起来对大家说。生:(练*后说)四百多年以前,有个著名的画家叫达.芬奇,他是意大利人。

  师:很好。从这里我们知道,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学会了,说话的能力就提高了。

  师: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讲达.芬奇开始学画画的时候,老师要他画鸡蛋的事。那么,老师为什么要他画鸡蛋,开始他是怎样画的怎样想的',后来又怎样画的怎样想的,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他画鸡蛋与成为著名的画家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继续学*后面的课文,弄懂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接下去指导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读书,思考,议论,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

  点评

  《画鸡蛋》是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里选取的教学片断,是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仅此片断,我们便不难看出老师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扎实的教学功底。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这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有些句子看起来很容易懂,其实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因此,要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务求甚解的学*品质。如老师在讲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时,紧紧抓住“意大利”“画家”“著名画家”等词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意大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意大利”是个国家的概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环境,逐步理解“画家”“著名画家”等词语,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在句子训练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是一个明显特征。如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及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相同的内容,可以说是颇具匠心的。在句子训练中,他不仅要求学生把话说对,而且还要求学生把话说好,说活。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相同的内容,就是把话说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从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非常重视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词句,还是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句子,他都注意到使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

  从老师的“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课堂教学”的经验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务实的教风。在课堂上他让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并受到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过看图和学文,使学生了解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互信互爱,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

  1、学*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待人宽容友好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题,出示图画,设问揭题

  1、在学*之前,教师出示谜语:“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去鸟不惊,”进行猜谜活动。(谜底:画)

  2、谈话揭题:学校里的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文中插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欣赏这两幅“校园里的画”(教师板书课题)

  3、学生准生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读准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观察插图,运用比较,培养能力

  1、依文看图,训练观察能力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图画

  (2)分别指导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画,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校园里的画》教学设计》。提问:想一想谁在画画儿,都画了什么画?

  2、缘图悟文,强化学法指导

  (1)看图找段:①指名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卡佳和“我”在黑板上分别画了一些什么图画?②让学生围绕这段内容回答,从而理清写作顺序:卡佳画一艘军舰→“我”画炸弹军舰,水兵们都落水→卡佳“救起”被炸的水兵,坐上了小船驶向岸边→“我”画鲸鱼张开大嘴吃水兵。③教师总结:通过他们两个人的所作所为,你知道了什么?

  (3)品词诵读:要理解、自然段中语句的意思,必须要理解重点词语:“不服气”,变抽象为形象②诵读指导:在读第四自然段中的“说实话”“可是”时语气强调得要重一些,表示“我”的心,虚;“拿起”朗读朗读进语速要快,强调“我”的嫉妒心。

  3、自学第六七自然段。要求:①回顾学*第四五自然段的方法:看图找段,读文析句,品词诵读;②依照这个方法进行自学。

  三、联系实际,发散思维,续编故事

  1、朗读表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分组竞赛朗读,集体朗读)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课文的主要情节,加深理解。

  2、续编故事,发展思维:卡佳看到“我”满脸不高兴的`样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四、合理想象,为文配画

  文中的“我”和卡佳最后合解了,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文中的小男孩,你会在卡佳之后画一幅怎样的画,来表示你的歉意。

  五、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3、校园里的画 1以诚相待

  2友好相处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www.edudown.net)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读会写课文中涉及到的生字词,如“图、摆、叶”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及小组讨论等形式,能够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妄下结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及小组讨论等形式,能够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难点:明白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妄下结论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杨桃图片,并向同学们展示杨桃实物。

  引导语:同学们认识杨桃吗?它不像苹果、橘子这样常见,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杨桃的图片,看屏幕上这个黄绿色的、形状奇特的水果就是杨桃!相信很多同学希望能亲眼看一看这个水果吧,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实物,同学们可以拿起手中的铅笔,画一画你所看到的这个老师放在讲桌上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生画,老师巡视)

  我看到同学们画的杨桃都不太一样,那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这篇课文的小主人公也在上一堂画杨桃的绘画课,那他画的杨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一定也很想知道,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画杨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弄清楚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引导:从人物、地点、事件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明确:主人公“我”在一节绘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嘲笑了“我”画的杨桃,而老师通过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使大家理解了我为什么会这么画,并给大家讲了要从多角度看待事物的道理。)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大声朗读全文,并通过小组讨论划分段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将杨桃画成五角星?

  明确:(第1段)因为我所坐的位置所观察到的杨桃就是五角星的形状,而且我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画出了我所看到的杨桃。

  (2)同学们对待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态度?

  明确:(第2-11段)同学们哈哈大笑,觉得我画的不是杨桃。(态度:嘲笑)

  (3)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明确:(第12-17段)老师让大家来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并说出自己看到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2.(“这幅画画的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这是出自原文的两段师生之间的对话,体会语气的不同,对这两段话分别进行朗读,读完请大家说说你感受到的语气变化,并说说为什么会变化。

  明确:(虽然这两段话用词基本一致,但是大家可以根据情境及他们所使用的标点符号的不同来明确,他们的语气是不同的。)

  语气:前一段语气是肯定的,后面一段语气是犹豫的。

  原因:前一段大家都相信杨桃并不是五角星的形状,并且大家都在嘲笑“我”。后一段则是因为大家亲眼看到了“五角星”形状的杨桃,此时有些打破自己的常规认知,又有些不敢承认自己刚刚的错误。所以语气是犹豫的。

  3.小组讨论:课文的倒数第二段老师给我们讲了什么道理,你又从中得到了什么感悟呢?

  明确:(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感悟出生活中不仅是杨桃,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你看待他的角度不同,那么你看到的事情可能就不同。大家应该理解这种不同,对于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尝试去理解,并学会换位思考,多角度考虑问题才最全面。

  (四)拓展延伸

  1.练*复述课文,小组展开竞赛。

  2.除了多角度看待问题,从这篇文章中你还学到了什么道理?

  明确:(学生可补充)如应该实事求是、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

  (五)小结作业

  请大家给自己的家长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并掌握本课学到的生字词。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掌握2个新偏旁。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4个生字。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展开想象,感受“画”的特点。

  4、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有、无”“来、去”“远、*”3组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画,导人新课

  复*远看、有色、*听、无声、花还在、鸟不惊(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齐读古诗

  二、精读感悟,感受画的特点

  过渡语: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图中画了哪几种景物?板书(山、水、花、鸟)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欣赏这幅画,去看看画中的山、水、花、鸟是什么样?和我们*时见到的山、水、花、鸟有什么不同?

  (一)学*前两句诗

  1、出示句子: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指名读。

  (1)第一句诗写了什么景色?(山)它是什么样子的和我们*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2)指名说,图中的山是青色的,这就是(出示“山有色”)指名读。色是什么意思?(颜色)板书有色

  (3)*时我们见到的山都是什么颜色的(绿色、青色)画上的山也是有颜色的,远远就能看到,和我们*时看到的山并没有太多的不同。齐读:远看山有色。

  2、第二句写了什么景?(水)

  (1)讲水的字理:“水”字两边的横撇和撇、捺表示水流动时激起的水花,水面激起水花了,我们想象一下,你听到什么呢(水流“哗哗”的声音)“水”这个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水花,还让我们能想象到水声,再认一认这个字“水”。

  (2)听声说话我听到了()声音。

  (3)请一位孩子来听听水声,看着直流而下的瀑布多壮观啊,你听到什么啊?(没有声音就是无声,出示无声)板书看,这就是(*听水无声)板书指名读,评价

  (4)多么美丽的景色啊!我们一起读一读,你还发现了什么?看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指名回答。(点红远*有无)我们看到山有色,而水却无声,真奇怪,为什么?(指课题因为这是画)

  (二)、学*后两句

  (1)出示后两句,这两句写了什么景?(花,鸟)

  (2)理解“春去”

  我们来看这花,闻一闻什么味道?再来闻闻老师手中的花,什么味道?这花没有味道,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季节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现在是春天吗?你怎么知道的`?引出“春去”,那“春去”是什么意思?

  (3)理解“花还在”

  现在春天已经过去了,可这花却这么鲜艳,这就是(花还在)板书指名读,齐读,评价

  (4)看这里有一只小鸟呢,声音小一点哦,会吓跑它的,谁来跟小鸟打招呼?让我们靠*一点,拍拍手,小鸟害不害怕?不害怕这就是不惊,不惊是什么意思看我们这位同学和这鸟这就是(人来鸟不惊)。指名读,齐读

  (5)在这两句诗中也有一对反义词,谁的眼睛最亮?(来和去)预设读后两句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为什么春天去了花还是鲜艳的,人来了鸟却不害怕)。

  (6)齐读古诗

  一起读这美丽的画!

  (7)根据交流改写诗句,与《画》形成对比,感悟画的特点。

  出示远看山有色,*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只要我们用心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看,我们也能成为小诗人!指名读,齐读三、拓展阅读1、出示《风》

  小组讨论:谜底是什么?为什么?我认为谜底是(),因为()。 2、出示《咏雪》

  小组讨论:谜底是什么?为什么?我认为谜底是(),因为()。 3、出示《静夜思》

  这里有一组反义词,谁能找到?四、指导写字

  1、提出写字要求(一寸、一拳、一尺)2、师范写,生书空(水、来)3、生书写,提出书写要求4、小老师评价

  五、总结

  多么有趣的诗啊!多么逼真的画啊!同学们古诗和水墨画都是我们国家文化中的宝贝,这幅画中的一切就像真的一样,这就叫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古诗配画》是佛山市《信息技术》编委会编写的《信息技术》小学版四年级(下册)第5课内容。本课通过《古诗配画》这个例子介绍了在Word中插入竖排文本框和在文本框中插入并调整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图、文结合的表现优点,并且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课程的学*,已经基本掌握了Word软件的一些基本排版技巧,能够进行输入文字、修饰文章、插入图片等操作。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普通对实际操作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理论方面反而不感兴趣。所以,在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观察,亲自动手操作,有条件的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体验学*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学*和掌握文本框的使用方法。

  2、学会在文本框中插入图片,并与文字进行混排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在文本框中如何插入图片。

  2、如何调整文本框中的图片。

  五、教学准备

  1、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古诗配画的图片。

  2、教师预先制作一个古诗配画的Word文档范例。

  六、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动手、动脑能力很强的学科,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下:

  一、创设情景:首先通过Word文件举例,让学生在浏览中产生学*的兴趣。

  二、引入“引、放、扶、收”教学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三、通过练*反馈,让学生展开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时点评,培养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四、通过事例讲解,让个别学生到多媒体*台操作演示,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台上操作的学生立即加以改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创作和协调能力。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引导、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诗配画、给画提诗,是中国古代文人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下面,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古诗配画的作品吧。教师出示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到的一些古诗配画图片。

  教师通过多媒体*台展示一些古诗配画作品,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紧扣课本、内容学*

  在学生看完范例后,教师出示课题《古诗配画》,然后提问:

  1、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作品是如何通过Word软件制作出来的?

  2、这些文件应用了Word软件中的哪些技巧?

  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阅读书本16~19页内容,然后,让学生回答,要做出这些漂亮的作品需要用到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需要用到“竖排文本框”、“插入图片”。

  然后教师讲解了如何插入竖排文本框,和在文本框中插入并调整图片的知识,并实际操作一次,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接着,学生结合书本的提示,归纳出操作的步骤。在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自己去掌握,并通过教师的操作,找出制作文本框和插入图画的操作流程,并归纳。

  3、理解内容、讨论分析。

  学生归纳完后,教师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首先讨论在上述例子中使用了Word中的哪些知识,如何进行处理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其次,如果你来做的话,你会采取哪些步骤进行修改,使整个过程显得美观、大方,赏心悦目?

  再次,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设计出大家通过想象和讨论所设计的内容,并选出一人,准备让他上讲台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后,从学生中选出两个设计比较好的例子,上讲台的教师机处实时制作(多媒体*台可以让所有的学生看到整个制作过程)。让学生在台下思考,哪些地方处理的比较好,哪些地方不够完善,提出意见。当每个学生操作完成后,让下面的学生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所有的操作完成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点评,好的,好在哪里,稍逊的,需要怎样改进。

  4、发挥想象、设计内容

  让学生按照书本的提示自己设计作品。

  首先,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设计出自己的作品。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通过对范本的解读与欣赏,培养学生为古诗配画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艺术情感。

  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用单幅水墨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结合学校或者班级活动开展“古诗配画展”,或者“看画背古诗”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传统造型方法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添画、改画及创作。

  教学难点:诗所配画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东坡曾称赞画家、诗人为一身的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当你读一首好诗,眼前,常常会浮现动人的画面。那就是你感受到的诗的'意境。也就是诗中有画。画家和诗人都有敏感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的素材,创造出难忘的意境。

  二、欣赏感知

  这是明代画家画得苏东坡题诗图。画中描绘了诗人苏东坡与友人在浙江杭州游鸡宝寺,在竹上题诗。“一首诗”这就是诗人和画家的情怀。苏东坡不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和画家,这就是苏东坡抄写的李白诗的书法作品。这是苏东坡的千古一篇《赤壁怀古》的图,刻印在明代的书籍中。

  这是*代画家傅抱石画的《赤壁图》,这两幅图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这首词的意境。

  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的《雨粼粼》,此意杨柳岸,晓风残月,知己的离别之情,跃然纸上。

  这是清代画家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是别样的一番风景,这也是这首词的词意图。这是词特有的离别气氛烘托表现的非常充分。

  这是*代画家陆俨少画得唐诗千秋雪,文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傅抱石画得松下问童子。

  这也是傅抱石的作品,画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青苍的柳叶带着浓浓的雨意。把诗中离别的气氛表现了出来。

  三、教师示范

  同学们,郑板桥大家都知道吧!他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这也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的竹石图大家都念过,今天,老师就用他的竹石图来画一张画。

  同学们,请看,板桥的竹石图画成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南西北风。

  四、学生操作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已经学过的唐诗或者是宋词来画一张诗意画。

  好诗总是充满了画意,好画常常洋溢着诗情。同学们各自将自己对诗的感受表现在了纸上。看这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又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又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刚才,同学们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画入了画中。真是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课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1、欣赏画家们的作品,参考其中一幅,画出自己的同题诗意画。

  2、一百个人画同一首诗,会有一百幅不同的诗意画出现,因为每一个人对诗的意境理解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可能同。你将画出怎样的同题诗意画来呢?

  3、苏东坡曾经称赞集诗人、画家于一身的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小窍门:在未干或已干的墨块上,加上有一定覆盖力的颜色,会产生对比鲜明的墨色效果。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的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太少了,我认为这可能是学生一下子想不出的缘故,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做好收集故事的工作,或者是翻阅以前的语文书,或者是网上查找等。还有一部分不了解古诗的含义。可以降低作业的难度,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诗句来表现。提款有些不美观,学生可以从欣赏中了解几种提款的形式,教师提醒学生落款是要字迹端正。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画》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首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认识“远、看、*、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个性的尊重。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诗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心灵的震撼。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中华古文化的主动性,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应把握“古诗诵读”这一课型教学的尺度,即重点是识字和熟读成诵,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读,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要把每行诗读通顺,要读好整首古诗直至能熟读成诵。学生主要通过多读和结合看图,以及教师适当的诗意描述,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教师还应恰当创设出诗境,让学生通过多读体会美、欣赏美、评价美,以至于自己表达美、创设美。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刚人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若引导不当,会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上把游戏寓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本节课开课的猜谜语游戏,识字过程中的开火车、猜字的游戏等等,让学生学*情绪高涨,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学*环境,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活动中去,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谁来出个谜语给大家猜?

  (学生兴趣盎然地玩猜谜语的游戏)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也请你们猜个谜语(出示古诗),它是一首谜语诗(板书:古诗诵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完古诗,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请大家翻开书92页,自由读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出示小黑板)这六个字你们会认吗?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

  3.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主选择读宇,重点指导读好前鼻音“*”、后鼻音“听”)

  4.读得很好,去掉拼音朋友也能读这么好吗?咱们开火车比赛来读一读吧1

  5.猜字游戏:老师藏一张字卡在身后,让学生猜是哪个字宝宝这么调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再读古诗,读通诗句

  1.生字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再读古诗时一定能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自己在下面读一读。

  2.同座互读、评,指名全班读、评。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词句,领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座听。

  2.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四行诗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4.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五、积累诗句,熟读成诵

  1.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2.学生在学*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

  (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3.小组学*成果展示。

  4.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六、课外延伸,再现情境

  1.师:(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精选20篇)(扩展3)

——小学语文古诗配画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小学语文古诗配画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通过对范本的解读与欣赏,培养学生为古诗配画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艺术情感。

  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用单幅水墨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结合学校或者班级活动开展“古诗配画展”,或者“看画背古诗”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传统造型方法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添画、改画及创作。

  教学难点:诗所配画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东坡曾称赞画家、诗人为一身的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当你读一首好诗,眼前,常常会浮现动人的画面。那就是你感受到的诗的意境。也就是诗中有画。画家和诗人都有敏感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的素材,创造出难忘的意境。

  二、欣赏感知

  这是明代画家画得苏东坡题诗图。画中描绘了诗人苏东坡与友人在浙江杭州游鸡宝寺,在竹上题诗。“一首诗”这就是诗人和画家的情怀。苏东坡不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和画家,这就是苏东坡抄写的李白诗的书法作品。这是苏东坡的千古一篇《赤壁怀古》的图,刻印在明代的书籍中。

  这是*代画家傅抱石画的《赤壁图》,这两幅图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这首词的意境。

  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的《雨粼粼》,此意杨柳岸,晓风残月,知己的离别之情,跃然纸上。

  这是清代画家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是别样的一番风景,这也是这首词的词意图。这是词特有的离别气氛烘托表现的非常充分。

  这是*代画家陆俨少画得唐诗千秋雪,文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傅抱石画得松下问童子。

  这也是傅抱石的作品,画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青苍的柳叶带着浓浓的雨意。把诗中离别的气氛表现了出来。

  三、教师示范

  同学们,郑板桥大家都知道吧!他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这也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的竹石图大家都念过,今天,老师就用他的竹石图来画一张画。

  同学们,请看,板桥的竹石图画成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南西北风。

  四、学生操作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已经学过的唐诗或者是宋词来画一张诗意画。

  好诗总是充满了画意,好画常常洋溢着诗情。同学们各自将自己对诗的感受表现在了纸上。看这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又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又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刚才,同学们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画入了画中。真是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课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1、欣赏画家们的作品,参考其中一幅,画出自己的同题诗意画。

  2、一百个人画同一首诗,会有一百幅不同的诗意画出现,因为每一个人对诗的意境理解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可能同。你将画出怎样的同题诗意画来呢?

  3、苏东坡曾经称赞集诗人、画家于一身的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小窍门:在未干或已干的墨块上,加上有一定覆盖力的颜色,会产生对比鲜明的墨色效果。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的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太少了,我认为这可能是学生一下子想不出的缘故,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做好收集故事的工作,或者是翻阅以前的语文书,或者是网上查找等。还有一部分不了解古诗的'含义。可以降低作业的难度,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诗句来表现。提款有些不美观,学生可以从欣赏中了解几种提款的形式,教师提醒学生落款是要字迹端正。

  小学语文古诗配画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通过对范本的解读与欣赏,培养学生为古诗配画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艺术情感。

  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用单幅水墨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结合学校或者班级活动开展“古诗配画展”,或者“看画背古诗”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传统造型方法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添画、改画及创作。

  教学难点:诗所配画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东坡曾称赞画家、诗人为一身的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当你读一首好诗,眼前,常常会浮现动人的画面。那就是你感受到的诗的意境。也就是诗中有画。画家和诗人都有敏感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的素材,创造出难忘的意境。

  二、欣赏感知

  这是明代画家画得苏东坡题诗图。画中描绘了诗人苏东坡与友人在浙江杭州游鸡宝寺,在竹上题诗。“一首诗”这就是诗人和画家的情怀。苏东坡不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和画家,这就是苏东坡抄写的李白诗的书法作品。这是苏东坡的千古一篇《赤壁怀古》的图,刻印在明代的书籍中。

  这是*代画家傅抱石画的《赤壁图》,这两幅图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这首词的意境。

  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的《雨粼粼》,此意杨柳岸,晓风残月,知己的离别之情,跃然纸上。

  这是清代画家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是别样的一番风景,这也是这首词的词意图。这是词特有的离别气氛烘托表现的非常充分。

  这是*代画家陆俨少画得唐诗千秋雪,文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傅抱石画得松下问童子。

  这也是傅抱石的作品,画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青苍的柳叶带着浓浓的雨意。把诗中离别的气氛表现了出来。

  三、教师示范

  同学们,郑板桥大家都知道吧!他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这也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的竹石图大家都念过,今天,老师就用他的竹石图来画一张画。

  同学们,请看,板桥的竹石图画成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南西北风。

  四、学生操作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已经学过的唐诗或者是宋词来画一张诗意画。

  好诗总是充满了画意,好画常常洋溢着诗情。同学们各自将自己对诗的感受表现在了纸上。看这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又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又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刚才,同学们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画入了画中。真是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课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1、欣赏画家们的作品,参考其中一幅,画出自己的同题诗意画。

  2、一百个人画同一首诗,会有一百幅不同的诗意画出现,因为每一个人对诗的意境理解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可能同。你将画出怎样的同题诗意画来呢?

  3、苏东坡曾经称赞集诗人、画家于一身的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小窍门:在未干或已干的墨块上,加上有一定覆盖力的颜色,会产生对比鲜明的墨色效果。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的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太少了,我认为这可能是学生一下子想不出的缘故,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做好收集故事的工作,或者是翻阅以前的语文书,或者是网上查找等。还有一部分不了解古诗的含义。可以降低作业的难度,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诗句来表现。提款有些不美观,学生可以从欣赏中了解几种提款的形式,教师提醒学生落款是要字迹端正。

  小学语文古诗配画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4、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字典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老师指自己的鬓毛,让学生加深印象。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停顿是否合适?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根据老师讲的*仄法试着先让学生弄懂,然后试着读好。

  2、老师教学生诵读。在书上做上停顿的符号。

  3.感情朗读,带着悲喜交加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4.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5.诵读古诗。

  (五)吟唱古诗

  1.跟着老师初步学*吟唱。

  2.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反复吟诵,体验成就感。

  (六)拓展活动

  1.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30多岁的贺知章离开家乡,80多岁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感触很深。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让学生吟诵。

  小学语文古诗配画教学设计 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了解《长歌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古诗三首》诵读动画,导入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通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对照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组内简单交流。

  三、学*《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哪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长歌行》。

  附板书: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七步诗》和《出塞》,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长歌行》。

  2.“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3.教师演示诵读动画。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录音范读。

  2.学生练*朗读。

  五、练*背诵

  六、学*《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2.向别人讲述《七步诗》的有关故事。

  附: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教案点评:

  教师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探究活动

  【边塞诗派】

  唐朝的诗歌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等。他们的诗大多描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征戍生活,风格豪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青海湖。

  长云:连绵不断的浮云。

  穿:磨破

  金甲:金属制的战服。

  破:打破。

  终:始终。

  还:回家。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孤城:这里指玉门关。

  何须:何必要。

  怨:吹奏哀怨的乐曲。

  杨柳:《折杨柳》古代一种歌曲名称。

  度:越过。

  请你自己再找一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与大家交流一下,背一背。

  小学语文古诗配画教学设计 5

  教师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记忆,营造氛围。

  谈话: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你瞧,微风轻拂,万树摇绿,百花绽放,到处生机盎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春天充满深情,歌颂赞美它!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春天、赞美春天,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吧!

  1、齐背《春日》。

  2、“万紫千红”主要指的是什么?(花)我们今天再来学和花有关的两首古诗。首先学*《游园不值》这一首。板书题目。解释“值”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诗意,质疑解疑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并且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4、在小组内交流。

  (1)、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大体意思。

  (2)、交流不理解的字词。(注意“屐”“印”的意思)

  5、全班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三、入境品读,体味诗情。

  1、学生再次走进古诗,读古诗,谈自己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诗句领会诗情。

  (1)谈对“小扣柴扉久不开”的理解。如果没有联系到上句,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前两句。

  (2)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4)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得慢一些。

  (5)就在作者失望扫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后两句。学生齐读后两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6)由作者高兴的心情引出“满园春色”。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把满园春色拍成电视片段,每一个同学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展示老师的版本:

  牡丹高贵地昂着头,/ 玉兰花谦虚地含着笑。/ 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黄鹂在枝头上歌唱。

  (7)学生准备版本,然后指名说。

  (8)指导朗读,把作者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3、赏读全诗,诵读全诗。

  (1)范读古诗。把作者由扫兴变为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四、学*第二首古诗。

  导语:刚才很多同学都写出了属于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我国唐朝大诗人杜甫也早已写出了杜甫版的“满园春色”,想看吗?现在来看《江畔独步寻花》。

  1、总结学*第一首诗的方法。自读――借助工具书了解大体意思――小组交流――感悟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自主、合作学*这首古诗。

  3、师生互动。学生大体说说古诗的意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

  4、感情诵读全诗。

  五、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两首古诗,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在全班交流。教师着重指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面的直白与含蓄。

  六、自学本课生字。

  七、课堂小练笔。

  同学们,属于你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是什么样子?能写一写吗?

  扩大阅读范围,布置作业。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精选20篇)(扩展4)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辶、?”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意思相反的词:“远”和“*”、“有”和“无”、“来”和“去”。

  3、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辶、?”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意思相反的词:“远”和“*”、“有”和“无”、“来”和“去”。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什么?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的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同桌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

  (3)抽读重点。*舌音、翘舌音、前后鼻音发音不准的学生。

  (4)全班齐读。

  5、导学:我们已经认识了生字,让我们再来读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6、学生自由练*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7、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次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的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两两赛读,最后选出一名优胜者,然后每组派一名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入:同学们朗读得很棒,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诵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背,表扬背诵得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背得不错!你在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跟我们*时看到的现象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呢!怎么“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我们*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8、教师总结引导: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戴头饰,演一演下面几组反义词,然后再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相反意思。

  (2)高――矮。哪种是高,哪种是矮?通过演示,体会“高、矮”的意思。

  (3)远――*。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通过演示,体会“远、*”的意思。

  (4)白――黑。什么东西白,什么东西黑呢?找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体会“黑、白”的意思。

  (5)晚――早。什么是晚,什么是早?找学生说说知道的例子,体会“早、晚”的意思。

  (6)同桌相互读一读每组反义词。

  (7)教师引领学生做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指名背诵古诗。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认读生字。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识字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学*新的偏旁。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

  三、指导书写。

  1、呈现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这么美的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引导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其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教学反思

  画》这首诗是一个谜语,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利用谜语进行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并且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来猜猜谜语。当我说完课文,孩子一下子都说出了“画”,似乎很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带着这种愉悦的心情,我们进入了课文。识字是课文学*的'重点,其中“远”、“*”、“还”都是走之儿的,所以我进行了归类教学,“远”、“*”还是一组反义词,在识字时进行了教学,并让孩子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反义词。识字方法还是不断地渗透,并进行归类,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识字方法形式多样,培养孩子兴趣。反义词教学也是这一课的重点,孩子们知道得很多,我在此基础上再与孩子分享了一部分,并在课文说一个字反义词的基础上,渗透两个字甚至四个字的反义词,如“三心二意”与“一心一意”等。对于诗句的理解,我设计了一首与“画”相对的反映实际景象的四句诗,激发认知矛盾,孩子能很轻易地明白诗的意思,而不必作过多分析。

  整堂课下来,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得益于老师理念的转变。教学过程展现的是一种*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有被理解的权利。所以,老师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和活动,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互动学*,让课堂学*成为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老师和同学成为学*上的亲密伙伴。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传统的山水画。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精选20篇)(扩展5)

——画杨桃教学设计(20)份

  教学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观察实物帮助理解。

  3.借助实物、插图想象描绘。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与技能

  1.学*本课生字新词,练*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能力训练点: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杨桃实物,重点句子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板书:杨桃)

  2.谁能来和我们介绍介绍杨桃吗?

  师小结:杨桃基本上是椭圆形的,大多数有五条棱。在我国华南地区经常能见到这种果实。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

  3.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反馈预*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四、置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课后深化发展。

  1.熟记生字新词,上作业本。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目标转化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校课文。

  二、逐段深入学*课文

  1.学*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

  (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A、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像五角星一样。

  B、出示图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C、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

  (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D、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E、“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A、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副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B、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1)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什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的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着背诵。

  5.学*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

  (板书:要……不要……;是……就……)

  (4)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并试着背诵。

  第三课时

  一、目标转化

  这节课,将完成课后作业中的说话练*,并进一步巩固生字词。

  二、直接导入,明确要求

  1.教师导入

  《画杨桃》这一课,是作者上小学四年级的事情。在他作为成年人写这件事的时候,仍然记忆犹新,说明这件事让他难忘。我们现在读来也觉得很有意思,而且从中学到了一个道理。今天我们也来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讲给同学们听。

  2.明确要求

  小黑板出示:在你身边每天会发生很多事,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讲给同学们听,要把事情经过说清楚,重点地方说具体,语句要连贯,还要把从中明白的道理说出来。

  三、指导说话

  1.回忆自己想说的事,先和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说得好。

  2.全班交流。师生评议,补充修改。

  3.你在听了别人说的内容后,觉得自己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补充?(学生说,师生评议。)

  四、深化发展

  把刚才说的写下来,算作一次练笔。

  板书设计

  5

  画杨桃

  父亲:是……就……

  老师:角度不同

  样子不一

  (要……不要……是……就……)

  我:一生受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写、查、想,做卡片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准确、一幅画、审视、严肃和颜悦色、熟悉、教诲”8个词语,会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设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通过自身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结果”,体会其中深刻的道理,无论做什么理,都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4、使学生在学*过程中初步学会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演示,激趣导入

  教师出示实物——杨桃,学生仔细观察,说出自己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由于所坐位置的不同,观察到的杨桃形状也不一样,使学生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引导初读、自学感知

  1、师生拟定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己确定自己的学*内容,学*顺序,阅读前请同学想一想,初读时你要做哪些事情?(工同完善自学提纲)。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认为难读的多读几遍,难写的写一写,还可以制作生活卡片,个别不理解的新词,可用联系生活实际的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

  2、组织学生按“自学提示”进行自学,对有需要的同学适当指导。

  3、反馈交流

  (1)汇报用哪些好办法学会词。

  (2)展示学生制作的部分生字卡片,并将有创意的卡片收入班级的“资料库”。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出发,让学生的选择学*内容、学*方法、控制学*顺序,强化了学生的全体意识)。

  第二课时

  (一)学生确定学*内容

  这节课,我们还想解决哪想问题呢?指导学生将所提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确定本节课的学*目标,老师是怎样做的?是怎样说的,为什么这样做?

  (二)指导细读,感悟语气

  1、探究

  (1)默读研讨。在“我”画出杨桃以后,老师和同学各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指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出重点,词句体会交流,从“不像”….“不….像”。“像五角星”等词语中体会学生态度的变化,“从审视”、“严肃”和颜悦色等词语中,体会老师神情的变化,感悟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从老师最后一段话中悟情悟理,受到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教育,受到诲人不倦的真情感染。

  (2)直观演示,运用多媒体演示,先出示两个杨桃的侧面图(即五角星形),然后将其中一个杨桃慢慢旋转,形成教材插图中的图像。直观演示,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悟到“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这一道理,受到实事求是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精读

  (1)自由练读对话,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使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老师教育学生严中有爱,情深义重。

  (2)小组内研读

  (3)评读

  (4)师生对读

  (5)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3、比读

  (1)引导学生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所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仔细比较。

  诱导:两段放有哪些相似之处?你从中懂得了什么?用“不要…….要….”、“不像…….而像……”这样的句式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感受,多元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与态度。

  (三)倡导诵读,积累语言。

  试着背诵课文最后两段,也选择自己体会深刻的语句,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四)总结评价

  1、通过学*,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从思想认识、知识能力、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对自己的学*活动满意吗?哪些方面需要调整。

  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学*过程,通过反思生成自己的学*方法,真正做到“学会学*”。

  (五)知识迁移

  1、谈谈学*,生活中一些类似“画杨桃”的事例,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课后,指导学生用搜集来的事例,集体创办“求实班报”

  学*重难点:学*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送个谜语给你们:天上有一宝,天南地北到处跑,从东看像只鸟,从南看像匹马,从西看像条狗,从北看像只羊。(学生猜)同是一朵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呢?(引出:从不同的角度看,样子不同)

  2、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一节图画课,看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而引起的一场小风波。请翻开11课:画杨桃。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新的朋友多打几声招呼。

  3、检查生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哪个生字朋友的名字最难叫?)

  4、拿起笔,划出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然后在小组作个小交流。(汇报——个人读——齐读)

  二、研读中心段,辐射全文。

  1、小组研读:老师是针对班里的哪些现象而说这段话,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走进这节图画课去看看,听听,然后想想,说说。

  2、小组活动,教师巡堂。

  3、汇报:讲到哪一句算哪一句。

  重点品读的句子:

  A、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个人读——评读2人——齐读)

  B1、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一二组对三四组读:你想到了什么?——男同学对女同学说:你想到了什么?)

  B2、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C、生1: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生2: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师:这幅画画得像不像?生:不像!师:它像什么?生:像五角星!师: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生:好—笑!(四人小组练读——表演读——师生体会读)

  D、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三四组对一二组读:你想到了什么?女同学对男同学读:你想到了什么?)

  E、师: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时看到的杨桃吗?生:不……像。师:那么,像什么?生:像……五角星。师:好,下一个。(四人小组练读——表演读——师生体会读)

  F、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师:读给自己喜欢的同学听,你想读给谁听?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你想到了什么?)

  3、小结:学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用笔写下来。)【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三、课外延伸。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1、画杨桃

  杨桃 角度 五角星

  不同 不同 不同

  教学目标:

  1、认准生字、读通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2、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分板块解读文本,逐步挖掘主题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并且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的画。

  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分板块解读文本,逐步挖掘主题

  2、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并且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的画。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导入新课

  1、盲人摸象

  从前在印度有位国王,一次,他对身旁的大臣说:「你去牵一只大象来,给瞎子们『瞧瞧』。我想他们所说的『瞧』,一定要靠手去摸了。」不久,象牵来了,这批失去视觉的盲人,果然以手去替代眼睛,慢慢地在象身上摸呀摸的。过了一会,国王便把这些瞎子叫到自己的跟前,问:“你们刚才所看到的象,究竟是像什么样子呀!”

  这一群盲人里面,其中有一个因为是摸到象的牙齿的,就说象的形状跟一支又粗又大的萝卜一样;另一个摸到象的耳朵的,就说象的形状,和扬米去糠的簸箕一样;第三个摸到象脚的,就干脆说象的形状,类似舂米用的石臼;再下去一个摸到象的背脊的,就说象的形状是一张*坦的床;第五个摸到象的肚皮的,就说象的形状似瓦瓮;第六个摸到象的尾巴的,就说象的形状,跟一条绳索一样……。总之,说来说去,彼此各执一词,谁也不肯承认谁错。而实际上他们所接触到的,仅仅是象的一部份而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不要像盲人摸象那样,仅仅只知道一部份,就乱下结论,这样不但会发生错误,与事实的真相不符,而且往往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我们必须要仔细观察,小心求证,从事实的全面着手,才不致于闹出笑话来,暴露出我们的无知浅见。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新的课文,也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2、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也可以轻轻地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思考: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请注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生交流

  3、出示主要内容,齐读。

  一次我在图画课上写生,因想起了父亲的嘱咐,便按前排靠边靠座位的视角,将两个杨桃如实地画成五角星的`样子。事后,老师严肃地批评了那两个学生。并教育大家要忠实于写生对象,

  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把它画成怎样,不要为别人的评论所左右

  小结:小作者的画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议,我们在午会课时也画了杨桃,现在我们就来看几位同学画的杨桃,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懂了吗?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课文内容。

  1、在你们评价的时候,老师可是有个要求:

  你只要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来评价学生的作品,你在评价的时候得引用课文的有关语句。用课文上的话来说他理解了,或者没有理解。

  2、评第一幅画(选画得正确的,重点指导评价方法。要坐到别人位置上去看再评。)

  师提示:要想正确地评论人家的画,应该怎么办?

  (生:应该去画这幅图的同学座位上去看这杨桃?)

  课文上有没有关于这个方面的叙述?谁找到了,读出来。

  (生读文)“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老师走到我的座位上,先干什么呀?——在他的位置上来看。这是一次叙述。还有没有?关于刚才那个问题,课文哪里还有叙述?

  (生读文):“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座位上”。哪几个同学?(笑人家画得不对的几个同学。)请他们干什么?老师亲自去,然后又让笑话人家的同学亲自去。去哪里?去画杨桃同学的位置上看,怎么样的看?(理解“审视”)

  现在知道了该怎么正确评价了吗?

  现在来评价,看实物和看图对照,讲。找到课文上有关的语句,说明他对。

  (生读文):“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学生学会用文中语言来进行评价:

  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3、评第二幅画(也选画得正确的,重点让大家从评价中明白画时是怎么画的。)

  这儿还有一幅图,来看一下。(指名进行评价)

  (指作画的学生)你来读一下课文,说明你为什么能画得很正确?

  (生读文):“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他读懂课文没有?那么父亲的话他做到没有。引用有关语句。

  (生读文)“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学生评价: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4、评第三幅画(选一幅画得不太像的画,重点让学生理解不能想当然画画。)

  咱们再找一幅画,这是谁的?谁来评价?

  他为什么不对?用课文的话评判他。

  他没画成五角星样的,而画得像别的,犯了什么错误了?(画走了样)为什么画走了样?(想当然了)

  师:“想当然了”,他想的杨桃有“翅膀”,就按照*常对杨桃的印象来画了,对不对?为什么画画不能想当然?

  要想不“想当然”,要想不画走样,应该怎么办?课文上怎么说的?

  (生读文)“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

  师:是谁说的话?课文最后说老师的话和爸爸的话非常怎么样啊?(相似)那么把相似的爸爸的话再读一次,大家读。

  (生读文)“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学生评价:

  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三、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1、抓住重点,归纳总结。

  刚才我们作画和评价时,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引用的课文语句大多在哪些段里?(1、2段倒数2、3段)在重要的段前画个圈。(学生找段画圈)

  小结:现在又告诉了你一个读文章的重要方法。紧紧抓住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讲讲事情的由来,很简单。真正的道理在哪些段落里呢?在这三个段落里。这是第一步:读文章抓最重要的段落;第二步,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现在从这里面往出抓爸爸的话,你认为哪几句话最重要?越简炼越好,你讲。(指名)

  出示:

  第一步:紧紧抓住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

  第二步: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

  概括父亲话中的重要词句:板书(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2、就是父亲说的话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作者作画这一部分中再找出最重要段落里的最重要的句子,我也要八个字。好好读一读,你找到就说明你完全读懂了。

  板书: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3、下面该看老师的话了,也是从老师这段话里找最重要的内容,然后概括。几个字?

  板书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还是这八个字。因为老师的和父亲的话非常相似,基本相同。

  4、小结:要想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指板书“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指板书“老师的话”)这个作画的人必须是什么样的态度?

  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5、拓展延伸,明理导行。

  现在讲的是画画,我们从课文中出来,不说画画了。做别的事情。“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怎么理解?怎么联系别的事情?

  事情是什么样的,我们就说是什么样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大家联系起来,总起来看:这个事情是什么样子的(板书“事”)我们就按照事情本身实际的情况去观察,去了解,去反映,对不对?这就加了一个字(板书“是”)。这个字不是“是不是”的“是”,而是准确、正确的意思。所以我们*常拿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加板书“实”和“求”,组成“实事求是”)对,根据实在的事情真实的样子,我们去寻求最正确、最准确的认识和解决办法,这就叫什么呀?——实事求是。

  课文讲的是“画杨桃”的事,我们把它扩大到一切事情了。现在你是不是知道得更多一点了? 作者说: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道理自然不仅在于画画。那还可以在哪些地方呢?

  知道什么了?(指名说)

  要想做到实事求是,大家告诉我,你应该抱什么态度去做事?

  板书: 实事求是

  小结;要想做到实事求是,大家告诉我,你应该抱什么态度去做事?

  6、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

  (出示作者简介)

  四、联系生活,想像拓展。

  1、现在,让我们看着大屏幕再来整体感知一下全文,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

  1、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也有过这样的经历,通过一件小小的事情你由此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请以简短的讲讲你的故事。

  学生视角:

  《画杨桃》中小主人公的爸爸和老师,在画画时教会他怎样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

  难点: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教师思考:

  课文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所不同。这正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坚持自己正确观点的契机。

  重点:

  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设计特色:

  指导自学,精讲深化。

  信息资料:

  1.课文中生字新词卡片。

  2.杨桃不同角度图的投影片

  3.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要求

  1.学*本课生字新词,学*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读、写本课13个生字。,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流程: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久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

  二、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来解决。

  (2)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三、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四、学*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画杨桃这部分(25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3.联系前文想想,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说说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六、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你在学*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七、课堂练*。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第6自然段。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学*第7自然段。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的含义。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小结学*,思想升华。

  1.什么是教诲?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2.父亲和老师是讲画画上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的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样做呢?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七、课堂练*。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八、实践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2.写一篇《画杨桃》的读后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2、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3、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惯。

  【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一)出示生字卡,让学生准确读出生字卡上的字。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第十三课《画杨桃》(板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我们来默读一下课文,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让学生把认为难读的段落大声的读给同学们听来加深记忆。(谁愿意向困难发起挑战,把自己认为难读的段落大声的读给同学们听?)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1)接下来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一段话。(请同学回答)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好读完这一段话同学谁来告诉老师,文中的“我”画画是的态度是什么样的?(老老实实,认认真真)

  (3)那其它同学看到我的画什么要哈哈大笑呢?(因为他们觉得我画的杨桃不像杨桃,像个五角星)

  (4)那是我画错了吗?还是他们误会我了?好我们再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这一部分,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哦!原来是他们误会我了,原来是我做的位置和他们不一样,所以看到的方向也不一样,我看到的明明就是个五角星,是不是?)

  (5)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首先我们来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

  1、“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肯定的语气(肯定不像)

  2、“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钝。)(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大声说)“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他结结巴巴地说))

  三、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

  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出示课文,读“审视”句:“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这幅画画得像不像?”理解“审视”,“审视”是指仔细地观察。

  2、老师为什么审视。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为了什么?(是因(1)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3)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4)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想没有根据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3、理解“严肃”。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开始迷惑不解,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我的神情引起老师的注意,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他沉没了“半晌”。同学们,你们能猜测一下,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在想什么吗?(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

  4、理解“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5、老师和颜悦色的说了什么?(请同学找出教师的话并讨论。它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

  3、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

  6、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是想让我们设身处地,亲自去体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四、联系生活,想像拓展。

  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拓展,让学生进入文本和人物进行对话,加深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板书:

  13、画杨桃

  我的画画态度——(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同学们见了我的画——(哈哈大笑嘻嘻的笑声)老师的态度————(严肃——和颜悦色)课文蕴含的道理:

  1、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

  3、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本课生字新词,练*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思路: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及学*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目的。通过指导预*,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梗概。通过第1课时细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字新词。通过第2课时讲读、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学*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通过第3课时的巩固练*,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教学时可采用从课文最后一段入手的方法。先分析父亲的话,再围绕一节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重点分析老师说的那段话。在读懂这段话的基础上,把句子与句子联系起来,理清这段话的层次,弄懂这段话的主要意思,领会其中所说的道理。

  教学用具: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预*:

  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当你们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3.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5.齐读课文。

  6.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7.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审”(shěn)“晌”(shǎng):翘舌音。“肃”(sù):*舌音。笔顺:■(共8笔)熟悉(xǐ):知道得很清楚。

  哈(hā):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ǐ),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他们讲的内容一样。)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特别、十分)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小结: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学*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板书: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板书: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 “我”画得是否准确。)(板书: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他是怎样考虑呢?(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

  ④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5)指导学生学*第13至17自然段。

  ①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板书:“这几个”让轮流看)

  ②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

  ①“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②看投影片。默读“老师”的话。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并指名读这一句。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

  ③“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

  ④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⑤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a.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老师”的话始终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叙述,是本文的重点。包含着两层意思。前三句为第一层,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为第二层,告诉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样做。

  b.通过对“老师”说的五句话的学*,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一段话写得条理清楚的,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义与父亲教诲的相似之处。

  (有条件的班级,可引导学生联系学*实际、生活实际,适当举些例子,以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并把从阅读中得到的收获,练*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指导完成“思考·练*”第三题。

  1.读题目,明确本题有两点要求。

  2.读第一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这一句讲的是作者在他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否定了*时看到的样子,肯定了当时看到的样子。(2)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用“不像……而像……”练*说话。如:

  ①小明长得不像他的爸爸,倒像他的妈妈。

  ②他的这身打扮,不像个学生而像个演员。

  ③我画的这只天鹅一点儿也不像,倒像是一只丑小鸭。3.读第二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这个句子否定了忙着发笑的做法,肯定了要考虑人家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做法。

  (2)启发学生用“不要……而要……”造句。如:①在成绩面前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寻找自己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②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三、完成课后第四题作业。启发学生用“严肃”、“熟悉”造句。

  四、指导学生抄写生字(注意以下字形)。

  “级”字不要丢了最后一笔“丶”。

  “肃”字下面的书写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

  “晌”字与时间有关,是“日”字旁,不要写成“口”字旁。

  “悉”字中间是“米”不要看成“■”字头。

  五、指导背诵课文的后两个自然段。

  六、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小练笔”。

  附:板书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做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为别人的评论所左右。

  2.学*本课“壶、蕉、廓、嘻”等ll个生字,理解“寂寞、紊描、叮嘱、轮廓、如实、椭圆、尖削、教诲、一丝不苟、面面相觑。和颜悦色”等词语的意思。

  3.学*掌握阅读的一般步骤: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3)熟读,领会中心。

  教学重点难点:

  1.学*有步骤地读懂课文。

  2.通过“我”回想起父亲的叮嘱,在写生课上如实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老师批评那些嘲笑“我”的同学,并教育大家的事,从而悟出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能歪曲事实的道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出示实物杨桃,简单介绍。

  二、自读指导

  (一)整体感知

  1.通过预*,我们知道了文中有一句父亲教育我的话。

  出示:

  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画歪了它的模样。

  2.理解这句话中的“对象”是指什么?

  3.父亲说的“想当然“究竟是指什么呢?出示自学课文的步骤,理解父亲的话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3)熟读,领会中心。

  (二)按三个步骤学*课文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2.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示:

  “我”在初学画画的时候,父亲叮嘱“我”画画要忠实于素描对象。“我”在一次写生课上,想起了父亲的叮嘱,将杨桃如实地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老师看了“我”的画后批评了那些嘲笑我的同学,并教育大家要忠实于写生对象。“我”因此悟出了道理。

  ①对照课文说说主要内容。

  ②这段话共几句?根据四句话概括小标题。

  板书:学画——画画——评画——悟理

  3.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4.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我”初学画画时,父亲要“我”忠实于素描对象。

  第二段(2-7):在一次图画课上,“我”想起父亲的叮嘱,把所见的杨桃如实地画了下来。

  第三段(8-26):老师批评了那些对“我”*作嘲笑的同学,并教育大家要忠实于写生对象。

  第四段(27):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5.小结读懂课文的第一个步骤。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自学,小组学*,体会中心

  1.自学。

  ⑴快速熟读课文,用“——”找出父亲教育我的这句话。

  ⑵轻读有关小节,想想父亲的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要求:先核对找到的语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并理解。

  ⑶交流,父亲的话在文**出现了三次。指名朗读句子。

  ⑷用小标题形式总结出父亲的话分别是在“病休学素描、复课画杨桃、老师评我画”时出现的。(板书)

  2.小组学*

  ⑴用“——”找出有关语句,想想讲起或想起这句话的原因。

  ⑵交流:

  第一次:

  ▲抓住“父亲对我的要求很严,要我忠实于素描对象,一丝不苟,从轮廓到光线的明暗层次,都要尽量准确。”

  ▲抓住“忠实于、一丝不苟”来理解父亲说的“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

  第二次:

  ▲抓住“忠实于自己的眼睛和物体的状貌,把自己所见如实地画出来,别人会相信那是杨桃吗?我要不要按自己想象中的模样去画呢?”

  ▲理解“如实地画”就是“按自己所见的状貌去画。”

  ▲朗读:“从我所处的角度看去,那五棱杨桃的轮廓就根本不像杨桃,而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了。”与想象中的形状作比较,让学生再一次理解“想当然”的含义。

  第三次:

  ▲抓住分析老师的教导:“我们都应该忠实于写生对象,不要惟恐别人说它不像杨桃,而故意画成别人承认的样子。”用曲线划下。

  出示:父亲说的“看见的对象是怎样的就把它画成怎样”就是老师说的忠实于写生对象;父亲说的“画歪了它的模样”就是老师说的故意画成别人承认的样子。

  看的角度不同,()也就不一样。因此,当我们看见(),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我们应该()。看到是什么样的就()。

  五、拓展练*,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自己感兴趣的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

  第三课时(略)

  板书设计:

  23、画杨桃(看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我 教师 几个同学

  (想起父亲的话)

  认真看、老实画 看了看 哈哈大笑

  审视(?)

  神情严肃

  和颜悦色

  相信自己的眼睛!换个角度看问题!

  课后反思:

  应该说今天这两节课还是给我带来了快乐,因为它使我有了很强的成就感,我终于敢上自己以前不敢上的“以事述理”的课文了。虽然还存在一些缺陷,但起码在设计和操作上比以前有进步。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是:

  1、能始终把学生放在学*活动主人的位置上;

  2、能根据新课程标准创造性的处理教材;

  3、评价用语比较到位,所以学生能顺着我的思路“走”。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1在质疑的环节中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提问有研究价值:以后可以想这样,让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写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几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有些学*活动没有做到有始有终:如提出让学生合作学*,但在汇报交流时却没有引导学生以合作形式交流;

  3、教师对教材的深挖还是不够,对一些重点词汇自己都没有仔细琢磨,心中没有明确的定义,导致在引导时不明确。

  只关注大处,不琢磨小节,始终是我性格的弱项,这也反映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当中。以后我要从关注细节这方面完善我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因此,老师的话和父亲的叮嘱意思是一样的。

  ▲朗读别人想象中的杨桃形状与不同角度看杨桃的形状的句子。

  (3)熟读,领会中心。

  总结延伸

  ⑴指名读第四段,“这道理自然不仅在画画?”还可以指什么呢?

  ⑵让我们朗读全文,领会文章的中心。

  交流出示课文中心:

  做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为别人的评论所左右。

  师:文中父亲叮嘱的反复出现,对表达课文的中心思想起了强化作用。

  三、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画杨桃》,了解了读懂课文的三个步骤: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3)熟读,领会中心。

  四、完成课后*题2(1)

  和颜悦色—面不改色:脸色

  色彩:颜色。景色:景象。

  略微—略有所闻:大致

  侵略:掠夺。省略:省去,简化。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词语注释:

  寂寞——孤单冷清。

  教诲——教导;教训。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和颜悦色——颜:面容。色:脸上表现的神气、样子。形容态度和蔼亲切。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会用。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学*活动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技能体系,学会系统思考。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观念、换位思考的思想观念以及尊重他们感受的思想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理解教师所说的那段话。

  三、教学方法:

  整体阅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杨桃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理解课文

  第三课时:字词训练,给课文分段

  六、过程设计:

  第一、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

  出示“智慧树”,提出自我评价要求。

  二、揭示课题:23、画杨桃

  三、检查学生预*情况:

  1、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流利程度展开评价。(头两个自然段全班合作检查,后几个自然段同桌合作检查)

  2、说说自己觉得在预*中遇到的困难,如:不容易读正确的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展示在黑板上,教师权衡,能马上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先留下来在理解课文时合作解决。

  四、理解课文:

  1、通过引导学生专心阅读课文(阅读方式可以多样化——快读、默读、小声读、略读),解决对文中人物的理解。

  2、抓住人物对话部分,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师说的那段话。

  (1)、出示重点句子,读一读。

  (2)、问:你认为这段话中的那部分使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3)、出示诗歌《题西林壁》,问: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老师选择在理解完老师所说的话后出示这首古诗?

  (4)、出示填空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2.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读中感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老师的话,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例,并指导学生运用本段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教学媒体:

  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物杨桃。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以疑设悬

  1.板书课题;《画杨桃》。

  2.出示杨桃,复*课文主要内容。

  3.设置悬念进入新课。

  二、互动交流,学会质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质疑。

  2.学生反馈。

  三、深入研读,悟情明理

  (一)读懂“我”画杨桃的态度。

  1.找出有关些写小作者画杨桃的句子。

  2.归纳小作者画杨桃的态度。(板书: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3.抓住“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品读句子。

  (二)读懂同学和老师的不同态度。

  1.体会同学的嘲笑。

  (1)学生交流。朗读文中同学们嘲笑的句子。

  (2)体会同学们嘲笑的语气。

  2、读懂老师的态度

  A小组讨论:

  面对同学们的嘲笑,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B全班交流反馈:

  (1)课件出示老师审视杨桃的句子,抓住“审视”品读分析。(看)

  (2)课件出示老师变得“严肃”的'句子,抓住“严肃”“半晌”品读分析。(想)

  (3)再现老师引导那几位同学到“我”座位上看杨桃的情景。(做)

  3.体会老师说的话(说)

  (1)课件出示老师说话的句子。

  (2)老师的话告诉我们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再次朗读。

  4.读懂作者的收获

  (1)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板书:一生受用)

  (3)课外延伸理解含义。

  (板书:实事求是)

  四、以读促写,深化主题

  五、作业设计,阅读延伸

  1.背诵老师说的那段话。

  2.阅读课外书《小故事大道理》。

  【板书设计】:

  11画杨桃

  父亲说: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实事求是(一生受用)

  老师说: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资料,明白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透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本课生字新词,练*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资料,理解老师透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思路: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要求,到达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及学*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目的。透过指导预*,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梗概。透过第1课时细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字新词。透过第2课时讲读、精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明白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学*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透过第3课时的巩固练*,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教学时可采用从课文最后一段入手的方法。先分析父亲的话,再围绕一节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重点分析老师说的那段话。在读懂这段话的基础上,把句子与句子联系起来,理清这段话的层次,弄懂这段话的主要意思,领会其中所说的道理。

  教学用具: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预*:

  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当你们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状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资料。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明白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3.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5.齐读课文。

  6.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7.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述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透过上面的阅读和练*,我们清楚地明白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状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资料。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状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决定。

  走了样:失去原先的样貌。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貌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能够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主角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取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到达正音、解义的目的。“审”(shěn)“晌”(shǎng):翘舌音。“肃”(sù):*舌音。笔顺:■(共8笔)熟悉(xǐ):明白得很清楚。

  哈(hā):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ǐ),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忙、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透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资料,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也可根据班级具体状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到达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能够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必须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他们讲的资料一样吗?从哪个词能够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他们讲的资料一样。)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个性、十分)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是说就应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貌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状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决定,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貌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小结: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从他的话中我们能够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他的话不仅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就应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学*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十分熟悉”,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十分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貌就不一样。)(从这句话我们能够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个性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应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貌。)

  小结:“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貌。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貌。其中一种样貌还真像五角星。(板书: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貌,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板书: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貌,有两个原因。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证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思考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决定“我”画得是否准确。)(板书: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能够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思考。)他是怎样思考呢?(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

  ④指导学生朗读“好――笑”,那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5)指导学生学*第13至17自然段。

  ①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理解教育。)(板书:“这几个”让轮流看)

  ②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那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资料。)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

  ①“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明白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②看投影片。默读“老师”的话。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就应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并指名读这一句。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

  ③“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

  ④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貌,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⑤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资料,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A.透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老师”的话始终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叙述,是本文的重点。包含着两层意思。前三句为第一层,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貌。后两句为第二层,告诉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就应怎样做。

  B.透过对“老师”说的五句话的学*,我们不仅仅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一段话写得条理清楚的,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义与父亲教诲的相似之处。

  (有条件的班级,可引导学生联系学*实际、生活实际,适当举些例子,以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并把从阅读中得到的收获,练*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指导完成“思考·练*”第三题。

  1.读题目,明确本题有两点要求。

  2.读第一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1)这一句讲的是作者在他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的样貌。否定了*时看到的样貌,肯定了当时看到的样貌。

  (2)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用“不像……而像……”练*说话。如:

  ①小明长得不像他的爸爸,倒像他的妈妈。

  ②他的这身打扮,不像个学生而像个演员。

  ③我画的这只天鹅一点儿也不像,倒像是一只丑小鸭。

  3.读第二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1)这个句子否定了忙着发笑的做法,肯定了要思考人家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做法。

  (2)启发学生用“不要……而要……”造句。如:

  ①在成绩面前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寻找自己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②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三、完成课后第四题作业。启发学生用“严肃”、“熟悉”造句。

  四、指导学生抄写生字(注意以下字形)。

  “级”字不要丢了最后一笔“丶”。

  “肃”字下面的书写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

  “晌”字与时间有关,是“日”字旁,不要写成“口”字旁。

  “悉”字中间是“米”不要看成“■”字头。

  五、指导背诵课文的后两个自然段。

  六、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小练笔”。

  教学目标:

  1、认准生字、读通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2、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分板块解读文本,逐步挖掘主题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并且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的画。

  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分板块解读文本,逐步挖掘主题

  2、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并且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的画。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导入新课

  1、盲人摸象

  从前在印度有位国王,一次,他对身旁的大臣说:「你去牵一只大象来,给瞎子们『瞧瞧』。我想他们所说的『瞧』,一定要靠手去摸了。」不久,象牵来了,这批失去视觉的盲人,果然以手去替代眼睛,慢慢地在象身上摸呀摸的。过了一会,国王便把这些瞎子叫到自己的跟前,问:“你们刚才所看到的象,究竟是像什么样子呀!”

  这一群盲人里面,其中有一个因为是摸到象的牙齿的,就说象的形状跟一支又粗又大的萝卜一样;另一个摸到象的耳朵的,就说象的形状,和扬米去糠的簸箕一样;第三个摸到象脚的,就干脆说象的形状,类似舂米用的石臼;再下去一个摸到象的背脊的,就说象的形状是一张*坦的床;第五个摸到象的肚皮的,就说象的形状似瓦瓮;第六个摸到象的尾巴的,就说象的形状,跟一条绳索一样……总之,说来说去,彼此各执一词,谁也不肯承认谁错。而实际上他们所接触到的,仅仅是象的一部份而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不要像盲人摸象那样,仅仅只知道一部份,就乱下结论,这样不但会发生错误,与事实的真相不符,而且往往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我们必须要仔细观察,小心求证,从事实的全面着手,才不致于闹出笑话来,暴露出我们的无知浅见。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新的课文,也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2、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也可以轻轻地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思考: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请注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生交流

  3、出示主要内容,齐读。

  一次我在图画课上写生,因想起了父亲的嘱咐,便按前排靠边靠座位的视角,将两个杨桃如实地画成五角星的'样子。事后,老师严肃地批评了那两个学生。并教育大家要忠实于写生对象,

  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把它画成怎样,不要为别人的评论所左右

  小结:小作者的画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议,我们在午会课时也画了杨桃,现在我们就来看几位同学画的杨桃,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懂了吗?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课文内容。

  1、在你们评价的时候,老师可是有个要求:

  你只要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来评价学生的作品,你在评价的时候得引用课文的有关语句。用课文上的话来说他理解了,或者没有理解。

  2、评第一幅画(选画得正确的,重点指导评价方法。要坐到别人位置上去看再评。)

  师提示:要想正确地评论人家的画,应该怎么办?

  (生:应该去画这幅图的同学座位上去看这杨桃?)

  课文上有没有关于这个方面的叙述?谁找到了,读出来。

  (生读文)“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老师走到我的座位上,先干什么呀?——在他的位置上来看。这是一次叙述。还有没有?关于刚才那个问题,课文哪里还有叙述?

  (生读文):“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座位上”。哪几个同学?(笑人家画得不对的几个同学。)请他们干什么?老师亲自去,然后又让笑话人家的同学亲自去。去哪里?去画杨桃同学的位置上看,怎么样的看?(理解“审视”)

  现在知道了该怎么正确评价了吗?

  现在来评价,看实物和看图对照,讲。找到课文上有关的语句,说明他对。

  (生读文):“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学生学会用文中语言来进行评价:

  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3、评第二幅画(也选画得正确的,重点让大家从评价中明白画时是怎么画的。)

  这儿还有一幅图,来看一下。(指名进行评价)

  (指作画的学生)你来读一下课文,说明你为什么能画得很正确?

  (生读文):“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他读懂课文没有?那么父亲的话他做到没有。引用有关语句。

  (生读文)“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学生评价: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4、评第三幅画(选一幅画得不太像的画,重点让学生理解不能想当然画画。)

  咱们再找一幅画,这是谁的?谁来评价?

  他为什么不对?用课文的话评判他。

  他没画成五角星样的,而画得像别的,犯了什么错误了?(画走了样)为什么画走了样?(想当然了)

  师:“想当然了”,他想的杨桃有“翅膀”,就按照*常对杨桃的印象来画了,对不对?为什么画画不能想当然?

  要想不“想当然”,要想不画走样,应该怎么办?课文上怎么说的?

  (生读文)“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

  师:是谁说的话?课文最后说老师的话和爸爸的话非常怎么样啊?(相似)那么把相似的爸爸的话再读一次,大家读。

  (生读文)“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学生评价:

  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三、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1、抓住重点,归纳总结。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精选20篇)(扩展6)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漫画是一种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它往往以夸张的造型,讽刺的手法,幽默的表情达意,得到大家的喜爱,初中生更是对漫画的学*充满期待。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激情以及在课堂上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是我在备课时着重要考虑的问题。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顺利的表达,在课堂上,我设计了学生运用日常生活用品或学*用品创造漫画形象和运用所创造的漫画形象创作漫画这两个动手实践活动,两个活动衔接上过渡自然,难度上依次递进。

  为了保证这两个活动的成功实施,我在学生动脑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引导。

  一、讲笑话,轻松导课。为了引导学生逐渐进入上课的状态,我让一至二名同学在讲台上讲一个笑话故事,一是为了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二是为了引起学生发笑,从而顺理成章过渡到《漫画》课题。

  二、PPT幻灯视屏,渗透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更集中地让学生认识漫画的特点、作用、分类、绘制方法和表达方法,我自制了PPT幻灯视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知识层面的学*,为后面发散学生的思维做好了铺垫。紧接着,学生谈一谈自己喜爱的漫画形象,我因势利导,指出所有的漫画形象都是作者根据生活中的人或物创作出来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无论是什么样的形象,都是作者表情达意的符号,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漫画创作的来源和目的,对漫画的认识又深了一层。

  三、初步创作,小试牛刀。漫画形象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我随即展示了几张根据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经过拟人化的处理创作出来的漫画形象,并示范这种画法,鼓励学生手绘线条根据生活中的物品创作漫画形象,并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之后再进行评价辅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交流素材,大显身手。生活是漫画创作的源泉,在学生的生活中也肯定发生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他们也会有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一下,素材也就丰富了,这时老师再展示同龄人的作品以作启发,学生的创作也就不难了。学生用创作的漫画形象创作一幅独幅漫画、或双幅漫画或四格漫画,或抒情,或讽刺、或批判,不限篇幅,不限材料,不限方法,尽管表现他们的思想,尽量做到构图上的适合,用笔的肯定,达到夸张、幽默的效果。

  五、展示和评价作品。这是美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价的方法灵活多样,可以集中点评,可以渗透到各个活动之中。在美术课堂中,可以这么说,评价就是辅导。缺乏评价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课堂上,没有学生的自评,老师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没有老师的点评,学生无法得到专业上的指导,没有学生之间的互评,孩子的作品就没有被欣赏的受众,如此,学生在美术学*中也就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必将减弱,势必影响学生以后对美术的学*。课堂上,教师应充满激情,争取关注每一位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他们,感染他们,学生才能对学*保持长久的兴趣。

  在本课的展示与评价环节,我用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品,便捷、快速、一目了然。通过自评、生评、师评,学生明白了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为进一步改进奠定了基础。

  本课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层层递进,丝丝入扣,但仍然需要教师用激情与智慧激活课堂,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认真钻研业务,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会写“蜀”、“嵩”、“轴”、“锦”、“囊”、“乃”、“谬”、“矣”9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处”。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联系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学*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教师提供附文,帮助学生对应文言文,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自读,小组合作交流感悟和收获。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牧童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讨论交流。

  难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凭借工具或注释,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教学准备:

  插图、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理念

  1.新旧知识点衔接的迁移。

  2.现代文、古文之间的迁移。

  3.学*方法的迁移。

  牐犠灾餮*、自我教育是学生主体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由“学会”到“会学”的主要途径。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自我学*的意识之后,他们就会积极自觉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主动学*、主动求知、解惑。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不教”,就要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文言文“互动式”教学正是创造师生、生生共同的条件和氛围,在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意识。

  牐犖疑杓频“互动式教学”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包括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学生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中。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把以前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后继的学*中去,不能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就不能说已经完成了培养和发展的任务,因此,迁移现象是课堂学*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文言文“互动式”教学正是在课堂情境中通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让学生在学*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的乐趣,从而促进兴趣、态度的迁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插图,质疑:图上画了些什么?画上画了些什么?

  2.教师相机导入新课。

  这是《牧童评画》。

  教师背诵课文。

  学生感受古文的特点。

  小结:古文的特点:简练。

  [简析]对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白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进而在学

  *的时候,加以体会,对学生进行熏陶。

  二、学*现代文《牧童评画》

  1.读通现代文《牧童评画》。

  2.理解故事内容

  3.练*表演,强化故事形象。

  [简析]现代文、古文之间的迁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先把《牧童评画》的现代文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大意,然后让2人小组演课本剧,最后加入口语交际内容,学生先读白话文的翻译,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度。使学生感觉学*文言文并不难,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由现代文过渡到文言文,就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实现了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迁移。

  三、学*文言文《牧童评画》。

  1.齐读文言文的课文,要求读通顺。

  2.自主学*,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3.请几位同学读文,适时指点:读准节奏,感受韵味。

  4.对照书后的注释及你们刚才阅读的资料,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边做注释。

  5.整体感知,理解全篇的内容。

  [简析]学*方法的迁移——在处理教学难点解句释文这个环节中,老师引导学*第一句后,后几句让学生自主理解、合作讨论。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用合作学*的方式来碰撞学生思维的火花,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老师引导学生逐字逐词的理解,并带领学生总结学*方法:(1)古今文对照。(2)参照书后注释及字典。(3)理解每一个字的意思,连字成词,连词成句。这是学*文言文经常用到的扎实有效的方法,学生学*后几句话可以用,以后学*任何文言文都可以用到,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迁移。

  四、归纳理解本文的重点字:“好、曝、拊掌、之”,突破字意理解的难点。

  [简析]教会方法,积累运用——古时候汉字的数量比较少,不象现在词汇非常丰富。一词多意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现象。在学*完一篇古文后,积累词汇的用法,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日积月累,必有成效。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六、课堂小结。

  初读文言文,我们有了新的体验,快快总结,作为经验积累吧!

  七、拓展作业:

  1.理解课文,你想对杜处士和牧童说什么?

  2.推荐故事性强、内容浅显可文言文,让学生读、背。

  教材分析

  《画》是北大版课程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中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衬、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 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理念

  通过这节课的学*,使学生有浓厚的诵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激发学生收集背诵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呤诵古诗词的爱好。通过多种形式和不同层次要求的诵读,使学生有所体会、感悟、获得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美

  2、会认五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3、知道诗中的三对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一日五人背古诗”,引出新课

  1、一日五人背古诗。(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2、引出新课。

  3、揭示课题《画》。

  (1)板书“huà”,检查学生拼读拼音情况。

  (2)书写“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

  二、口述学*目标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准每一个拼音,读准每一个字。

  2、读给同桌听,互相检查。

  3、读给大家听,进行评议。

  4、范读,读出节奏。

  5、再读。

  四、卡片认读生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说出识记方法。

  2、拼字游戏。同桌合作用字卡拼出这首诗,看哪组同桌拼得又快又好。

  (此环节的设计,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看图上有哪些景物。用三角符号标出“山、水、花、鸟”。

  2、说说诗中的这些景物与*时看到的、听到的,有什么不同。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4、学生质疑。

  5、小组合作说诗意。(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及口头表达能力)

  6、配上动作再读。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景物,说说自己的感受。

  (展开大胆的想象,充分感受美)

  7、小结: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是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五言诗,谜底是一幅山水画。

  六、背诵古诗。

  背给自己听,背给同桌听,背给大家听,做动作背。

  七、课间休息

  1、找朋友。(给老师手里拿的卡片上的字,找出一个意思相反的字。)

  2、猜谜语游戏。(请同学们自己说自己收集到的谜语)

  (此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孩子们在课中得到了休息,同时也有所获)

  八、生字教学。

  1、板书拼音。检查学生拼读拼音的情况。

  2、指名学生说出自己识记的生字,老师板书。

  (此环节的设计,不但巩固了学生学*的拼音,还让学生积极动脑,主动识记)

  3、学生书写。每个字写两个,展示、讲评。

  九、学生书画展示

  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画给大家看,选出画的好的给大家看,并说出画的内容来。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看到美,并且自己创造美)

  十、课后拓展

  把今天学的谜语说给爸爸妈妈听,如果他们猜对了,就把画的画送给他们。并和他们一起收集谜语,玩猜谜语游戏。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精选20篇)(扩展7)

——小学语文《画》教学教案范文五份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词语。

  教学难、重点:

  1、感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我家的一角》三幅画、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播放音效,杯子打碎的声音)真可惜,这么漂亮的杯子打碎了,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自己新爱的东西,新爱的作品不小心弄脏了,弄破了,怎么办呢?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她叫苏红,她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可是通过动脑筋想办法,一件坏事却变成了好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第九课苏红的画。

  板书课题,这个小朋友叫什么?标拼音苏是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想读好课文,我们首先要过生字宝宝这一关。我们这些生字宝宝可淘气了,都藏到我们的课文中去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请同学们把语文书轻轻地翻到61页。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你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反复读一读。

  2、看到同学们这么认真朗读课文,老师也想读一读,如果你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要仔细倾听呀!

  你认为老师读得怎么样?

  三、认识生字,积累词语

  1、这些生字宝宝你会读了吗?同桌之间互相认一认生字,互相纠正读音,看谁认得快,读得准。

  2、老师看到你们同桌之间合作这么好,读的这么认真,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共同认识生字。

  3、还有一些生字宝宝在我们的大屏幕上呢,快来看!认识会认的字。

  4、风把这些字宝宝吹到了苹果上,如果我们能读出来,苹果就会掉下来,我们一起来摘苹果好吗?请会认的同学大点声读出来。

  5、看来这些生字真难不倒同学们,那么这些再生字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课文,这一次要注意课文中的生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数一数课文中有几个自然段。

  6、老师把这些生词都集中在词语购物车里了,一块来看。

  7、同学们可真棒!这么快就学会了生字,生词,和它们成了朋友,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好。课文中一共有几个自然段,你数好了吗?

  四、自读自悟,理解主题

  1、瞧,这就是苏红画的画,她都画了什么?她对这幅画满意吗?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你能读一读吗?

  端详是什么意思?请你端详这幅画。

  2、同学们快看,发生了什么事?

  可是好好的一幅画怎么会被弄脏呢?请你默读2到4自然段。

  画是怎么被弄脏的?

  真可惜,那么此时苏红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请同学们分角色来朗读1到4自然段,小组内分好工,要读出苏红的满意与难过。

  3、一幅画弄脏了苏红为什么会那么伤心?

  来不及是什么意思?

  是呀这幅画对苏红来说太重要了,如果是你能不伤心流泪,把自己想成是苏红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谁来读。

  4、真的没有办法了吗?怎么办呢?来替苏红想一想办法?

  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看这幅画发生了什么变化?

  谁帮苏红想的办法?你能找到这样的句子读一读吗?

  爸爸仔细地看了看,爸爸在看什么呢?

  苏红是怎样画的,你能读一读吗?

  苏红想了想,她在想什么?

  她想后是怎样画的?懒洋洋是什么意思?

  这一次苏红满意地笑了,她为什么会笑?

  5、苏红的画获奖了吗?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6、爸爸说了什么?自己读一读。从爸爸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爸爸的话,把它记在心里,用在生活中?

  7、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还记的我们刚刚打碎的玻璃片吧,现在同学们就动一动脑筋,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把它变成好事呢?

  8、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或者是你听说过这样的事吗?

  五、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精选20篇)(扩展8)

——《画》 教学设计三一册(精选五篇)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会认“玲、催”等8个生字,会写“肯、楼、梯”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

  3、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1、板书:玲玲

  学*生字“铃”(出示课件2):读音(后鼻音,第二个“玲”念轻声。);辨别相似的字“铃”“龄”“零”“领”“岭”。

  2、补充板书:的画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设疑: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带着问题读课文(听课文录音朗读,老师带读,学生自读。)

  三、读中识字

  1、出示词语:端详 评奖 脑筋楼梯 催眠 糟糕 弄脏 肯定懒洋洋 叭叭响 一幅画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指导书写“糟糕”中的“米”字旁最后一笔要变成点;而“楼梯”中“楼”上面的“米”不用变。“肯定”中的“月”字竖撇变成了一竖,且这个“月”要写得稍微宽一点;而“弄脏”中“脏”月字旁不用变。

  2、出示句子:

  (1)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bā)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2)小花狗懒洋洋地趴(pā)在楼梯上。

  辨析“叭”与“趴”的读音、字形。学*生字“狗”,强调反犬旁的书写“撇、弯钩、撇”。

  3、积累词语:仔细地看 懒洋洋地趴 满意地笑 高兴地说 满意地端详 (指名读,齐读。)

  第二课时

  一、读中悟理

  1、依次出示图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A、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做动作帮助理解“端详”(仔细地看、反复地看)。指导朗读。读出喜爱、激动、兴奋之情。

  B、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思考:不就是一幅画吗,弄脏了就弄脏了,有什么好哭的!什么原因让玲玲哭得这么伤心?

  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小结:玲玲画这幅画用了好长时间,已经很晚了,很迟了,很不容易,她画得太认真了。

  指导朗读。第一句话抓住“时间不早了”“又在催她了”读出时间长;第二句话抓住“来不及了”读出玲玲的着急和无奈。

  C、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指导朗读。读出喜悦、满意之情。

  说说你认为哪一幅更好?(最后一幅比第一幅更生动了!)

  (在读中梳理玲玲的情感变化,板书:满意地端详——哇地哭了起来——满意地笑了。)

  在“哭了”和“笑了”之间画上一个弯箭头(或虚线)。

  (指着板书)同学们,从玲玲的“哭了”到“笑了”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句子:“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板书:坏事 好事)

  如果要在这个箭头上写四个字,你会写哪四个字?(肯动脑筋)

  玲玲刚才动了脑筋吗?从哪看出来的?(想了想)

  除了玲玲动了脑筋,还有谁也动了脑筋?从哪看出来的?(爸爸,仔细地看了看,爸爸在看的过程中动了脑筋。)

  指导读。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往往”两个字能去掉吗?(不是所有的坏事都能变成好事的,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坏事变成好事。)

  二、拓展延伸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一起来动动脑筋,帮忙把坏事变成好事:

  a、手里的笔筒掉在了地上被摔了一条缝。(用彩色卡纸折几朵漂亮的小花贴在有缝隙的地方)

  b、漂亮的裙子被勾出了一个洞。(在破洞地方绣上一朵花或小动物)

  2、出示“我要说”:

  在今后,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25、玲玲的画

  满意地端详——哇地哭了起来——满意地笑了

  (肯动脑筋)

  坏事 —————好事

  教材分析

  《画》是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五言诗,谜底就是插图的“山水画”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仔细观察,这样,上课时才能使学生对大自然,山水,花鸟,诗情进行联系比较后,顺利地悟出谜底。

  教学目的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准备教具:生字卡片、挂图、录音

  教学过程: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同上

  2.学会七个生字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b.学生动脑筋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