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设计菁选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3-02-23 00:00:00

山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行教学设计1

  一、[教材简介]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写的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没有一点深秋凄凉的景象,而是一幅浓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美丽油画。

  二、[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三、[重点、难点]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它们读起来琅琅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营造的意境或美丽、或凄凉、或明快、或哀怨,引领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一直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 “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五、[设计思路]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画面想象,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 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自主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3)本课古诗教学把观看图象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对理解诗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简介诗人,配乐欣赏诗文。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创作这些瑰宝的是许许多多伟大的诗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人?这节课,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今天,我们来学*杜牧的《山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时,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写下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放课件,教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这么美的诗,你们爱读吗?那就大声的读吧!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自由读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古诗,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出示挂图)同学们,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提问:

  (1)枫叶什么时候会变红的?

  (2)枫叶被霜打过之后,就会变得特别红,特别漂亮!你们看,即使是春天的鲜花,也不见得有它这么美丽的.红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气怎么样?

  (3)尤其是山上,天气更冷了!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2、那你们能按照由远到*的顺序,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3、师小结:你们看,这儿有火红的枫林、弯弯曲曲的石径、缭绕的白云,多美啊!杜牧,看到这样的美景,忍不住吟诵起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秋天著名的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4、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指名读。

  (1)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指导研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5、(在反诵读之后)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而且对于古诗所描绘的秋色图,在通过眼睛看,嘴巴读,脑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诵读诗歌,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1、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挑战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2、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创作。

  1、同学们,我们的校园也非常的美丽,现在请同学们把美术课上画的校园一角的图拿出来,请你也给自己的画题一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尝试作诗,教师不失时机地个别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山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色图。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3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山行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郎朗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三、尝试学*,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郎朗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三)小组交流,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四)独立学*,理解三、四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山行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板书:

  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山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生说话练*)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问──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⑴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⑵“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和杜爷爷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你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⑶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四、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山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指导书写

  1、上节课,我们学*了一首古诗,叫——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要学*另外一首古诗——山行。

  2、简介作者,并让学生回顾杜牧写过的古诗。

  3、指导书写:于、枫。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3、齐读全诗。

  三、听看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看视频情境动画配诗歌朗诵,边听边看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指名说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提出问题。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重点体会“斜”“生出”,理解诗意。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思考: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师生齐读。

  ②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理解诗意。

  ③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④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板书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巧妙的采用绘画方式,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体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动手绘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山行》。

  2.学会古诗《山行》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理解古诗《山行》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用具:小黑板,音乐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第一首古诗《山行》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径”“飘”

  2.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1.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2.为什么称为“寒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5.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山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会写“寒,径,斜”这三个生字,并理解它们在古诗中的含义。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4.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1.能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晚”在诗句中的意思。明白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3.体会诗人为什么要用“红于”而不用“红如”,体会诗人赞美秋天枫树能经得起严寒考验。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喜欢秋天吗?秋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咱们来欣赏这几幅有关秋天的美景图吧。

  2.原来秋天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在这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板书:山行)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本节课的学*目标,带着学*目标进入本节课的学*。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正音,自学知意。

  1.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生字学*,你能正确、流利的读一读吗?请自由练*!(生自由练读)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2.听出了你的喜爱,而且“寒”“径”“斜”读得很准确。

  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生齐读)

  古诗词最讲韵律,对仗,节奏,你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该怎样划分节奏?读出节奏。

  三、尝试学*,读诗明意。

  (一)读着这优美的诗歌,我们仿佛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深宁静的山林,一处处深秋时节的美景纷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行进在山路上的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色?(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首先看到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1.这样的景色美吗?美在哪里呢?

  从“寒山”这个词语也可以感受到这儿的景色很美。

  “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板书:寒)

  深秋时节山上的植物不再是单一的绿色,而是变成了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这些五颜六色的色彩让人感觉到很美。

  2.石径美不美,美在哪?

  “径”是什么意思?(板书:径)

  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路?这条小路怎么样?

  (这是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小路,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4.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从“斜”字可以看出来。(板书:斜)

  5.你真棒,“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的意思。“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6.“远”字写出了什么?

  “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7.顺着山路向上望去,这条弯弯曲曲绵长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哪儿去呢?

  山上。

  8.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9.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美吗?

  白云生处有人家。

  10.“生”是什么意思?

  “生”生出,生产

  “白云生处”的就是指(白云从这个地方产生出来)

  11.生出的白云是什么样的?

  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12.同学们回答得真好,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而且在这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

  有人家

  有白云看得清楚吗?

  不清楚

  所以是——隐隐约约的人家。

  13.“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16.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17.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读出喜爱与赞美)男女生比赛读一读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

  咱们刚才是怎样理解诗意的?

  对,先读,再结合注释,然后通过词语的分析,最后串联诗意的。

  请你们使用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接下来第三句和第四句。并完成课件上的任务。

  生交流汇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同学们你们可一定要注意,这个坐跟现在的坐可不一样哦,现在的坐是坐下的意思,而我们古诗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

  孩子们,这句诗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种意思:

  (1)它点明了时间,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这才是诗人观赏这美丽枫林发出的内心的感叹,而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读古诗,体会情感。小组比赛读一读。看谁模仿得最棒。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2.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请你代入诗人此时的心情再高声吟诵一下吧(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读出轻重缓急,前面舒缓一些,后面要读出喜爱之情。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配乐朗诵,读出感情。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段或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吧。

山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扫除文字障碍,弄懂关键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悟古诗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源,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 具:

  课文朗读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想象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有的文学体裁,它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格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古诗语句优美,意境深厚,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古诗《山行》。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2、简介诗人杜牧。

  3、指导学生画出诗句的朗读节奏。

  三、学*古诗

  1、学*文中的生字。

  重点指导读音和难写的生字:寒 霜

  2、学生齐读古诗。

  3、学*古诗第一、二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学生解词,说说诗句的意思,课件出示风景图,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后感受到的风景的特点。

  4、学*诗句第三、四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读并解词,理解诗句的意思,发挥想象,说说诗句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动手画一画。

  四、总结古诗

  1、学生试背古诗。

  2、学生说一说: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山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诗句的内容。

  2、感受诗中表现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领悟诗人表达的心境和情趣。

  3、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教学的难点】领悟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条悠久而丰厚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文学的星空上,刚才同学们已经背了几首,今天老师和你们再来学*一首唐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是一首反映什么时节的诗?

  2、说说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三、欣赏图片,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1、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2、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外出旅游的好时光,唐代诗人杜牧在外出观赏美丽的秋景时,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动,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投影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小结古诗学法:

  ⑴读一读:

  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

  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

  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

  3、自学古诗:

  ⑴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⑵合作学*,明确自学的任务。(完成表格)

  ⑶我会读──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读古诗

  1、精讲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⑴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⑵径:小路。

  ⑶斜:弯弯曲曲。

  ⑷前半句句意: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顶。

  ⑸后半句:

  白云深处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地方。

  ⑹句意: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⑺指导朗读:

  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2、小结学法:

  理解诗中的字词,进而理解句意。

  3、师生一起学*、理解第二句:

  ⑴做:因为,古今异议字。

  ⑵爱:留恋,眷恋。

  ⑶晚:傍晚。

  ⑷红于:比……更红。

  ⑸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⑹句意:

  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美丽的景色而停下车来,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山花还要红艳。

  4、读一读第二句古诗。

  六、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⑴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⑵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2、理解并领悟古诗:

  ⑴这首诗主要讲什么?

  ⑵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⑶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感情的读一读。

  七、小结延伸

  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八、向学生推荐两本书

  《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

  【板书】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因而,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他们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加深对“秋”的认识──秋天是一个收获是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由此,唐朝的诗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连忘返,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山行》。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古诗,因为学*方法就象打开知识门户的一把钥匙。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向学生推荐两本书《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让他们*时注重语言的积累,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的难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景,引学生“上路”:

  在导入新课,学生初读古诗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生活的经验,说一说秋天──欣赏美丽的秋色图。得出: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适宜外出旅游的黄金季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古诗《山行》做好了铺垫。

  2、教给方法,让学生自己“上路”:

  好的学*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在总结以往学*古诗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古诗的方法:

  ⑴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3、指导朗读,让学生轻车熟“路”:

  常言道:“书读百遍,情义自现”,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遗憾的是由于课前高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反馈理解诗意的时间稍长,最后不得不压缩了指导朗读的时间。因而导致了学生对古诗的节奏美、意境美领悟不深客。

山行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的古诗两首中《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景和作者写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六、课时准备: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个万花筒,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的变换着它美丽的容颜。那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一睹它的芳容吧!

  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美一番。

  瞧同学们说得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得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一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老师也忍不住来表现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学*)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1)生:看到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理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呢?

  c: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使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 ?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欢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傍晚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得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仅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 ?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都比不上杜牧笔下红的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如果邀请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⑤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春天。请生先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春天?请把它读出来。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6、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诗人去感受了别出一番的秋景图,让我们觉得秋天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八、练*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遍。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的所见、所闻、所感。

  九、自我反思:

  教学《山行》这首诗,我先引导学生解释诗题,并且简单地介绍了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意,使他们产生想学*这首诗的强烈愿望。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观察文中插图来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力求读懂诗的基本内容。从学生自学的表现来看,难不是难在查字典,而是难在查了字典后,不知道如何选择字词的义项,也就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有待加强。

  指名请学生起来朗读这首诗,请同桌进行点评或者比赛读。这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引导他们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却是比较困难的。熟读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把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他们提出了“斜、生、坐、于”这几个词需要帮助,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小家伙们还不错嘛,善于发现问题也是一种优秀的学*能力。及时表扬了刚才提问题的几个同学,接着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这几个词。扫清了理解障碍之后,请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效果还是挺好的。

山行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4课《山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诗的意思

  3、学*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

  4、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教育同学们应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反复朗诵使学生融入情境,在赏析景物中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秋景,乐观面对人生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欣赏诗中描绘的秋色,学*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文意:

  (一) 儿歌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古诗不仅能通过读、画来表现,还可以通过唱来展示。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由古诗编成的儿歌,一边听一边想:这首古诗叫什么名字?你从课本或者其他地方读到过这首诗吗?

  播放儿歌《山行》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这首古诗《山行》,全班齐读一遍课题。

  (二)揭示课题,认识作者,了解文意

  (1)通过理解诗题,初步了解全诗内容:同学们应该已经预*过这首古诗了,那题目“山行”是什么意思?谁在山路间行走?

  (2)师生交流诗人情况:现在,有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杜牧? (杜牧生*:(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被后人成为“小杜”,以区别杜甫,他和同时期的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新授

  (一)读顺古诗,理解字词, 解决疑难

  (1)自由朗读,先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首古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注意节奏。

  (2)指名朗读,强调难点: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教师根据该学生的朗读,指导全班同学注意诗中易读错的字词。 重难点字词:“斜”字,在这首诗中读xia,而不是读xie。因为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在这首诗中,为了让“斜”与“家”、“花”押韵,所以读xia。

  (3)全班齐读:大家一起把这首古诗读一遍。

  默读古诗,划出难解字词: 现在,请同学们再小声地默读几遍这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把你不理解的字词用波浪线标出来。

  (4) 全班交流,解决疑难字词,了解诗文内容

  重难点字词:寒山、石径、斜、生处、坐、爱、晚、霜叶、于

  从“寒,霜”推断出诗文写的是深秋景色,从“白云”、“晚”推断出诗文分别写了白天与傍晚的景色,

  (二)创设情境,串联诗意,融入意境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把这首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都弄清楚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自己串联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描绘情境:哪位同学能把这首诗描绘的场面口述出来?

  (2)融入情境,感受美景:其他同学请闭上眼睛,在轻柔的《高

  山流水》音乐声中,仔细感受他说描绘的景色。

  (3)带着对美的感受朗诵全诗:同学们,他刚才描绘的秋景图美不美啊?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美景的'感受齐读一遍古诗。

  (三)品读古诗,赏析景物,体会情感

  老师从大家的朗诵中,体会到了你们对这首诗描绘的美景的感受。那么,在这幅秋景图中究竟有那些景物呢?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描写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赏析景物。

  1、赏析景物,勾勒图景,体会喜爱之情

  (1)找找景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诗人描写的景物,把它们圈出来

  (2)描绘场景,探寻景物,美丽的秋景图中究竟有哪些景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的。

  “白天,诗人乘坐马车行走在山路间,向远方望去,他看到的景色有……诗人沉醉在美丽的景色中,边走边看,直到傍晚。在傍晚,他又停车观赏,这时他看到的景色有……”

  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写白云用了一个“生”字。“生”是出现生成的意思,表现了白云的升腾缭绕,说明白云是静的还是动的?其他景物是静还是动?

  (3)师生交流,串联景物,揭示诗人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

  在这幅秋景图中,有白天的……有傍晚的……有远处的……有*

  处的……有动态的……有静态的……这所有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副秋景图?看到这样一幅……的秋景图,诗人会有怎样的情感?

  正是这样一种……的情感,使他认真的观察眼前美景,用诗歌从……六个方面描绘出了这幅深秋美景图,从而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4)带着喜爱之情朗诵全诗: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美丽秋景的喜爱之情,再有感情地朗诵这篇古诗。

  2、深度品读,对比感悟,理解霜叶寓意

  听完大家的朗诵,我感觉深秋的景色真美,诗人已经完全沉醉其中。那么,在读完全诗以后,你们觉得,诗人最喜欢的是哪些景物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1)齐读3、4句诗,思考:美丽的景物这么多,为什么他独独最爱枫林霜叶?你认为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让诗人如此喜爱?

  (2)对比“霜叶”与“二月花”,体会寓意

  a.气候与环境对比:“霜叶”是深秋时的枫叶,二月花是春天的鲜花。从气候来看,深秋的气温是……春天的气温是……,从当时的环境来看,深秋的动植物……春天的动植物……这说明,枫林霜叶的生存环境比二月花要……

  b.提问引出枫叶品质:可是,为什么被霜打过的,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霜叶比温暖的春天中盛开的花还要红艳?这说明霜叶具有怎

山行教学设计14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设计15

  [教材简介]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从题目中的“行”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叙事中写景的,因此可以把“行”看着是一条行为主线,围绕“行”我们可以思考、探究这些问题: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心情怎样?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第三句中的“爱”看出诗人的“喜秋”之情,这是一条情感主线,可以看作是“诗眼”,围绕“爱”着力引导学生体会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美景和杜牧的“喜秋”之情。

  [目标预设]

  1、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字词和诗句意思,感受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的自然之美,体会诗人“喜秋”之情。

  3、读写互动,展开想象,分组分句描写秋天美景,丰满文本。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以“爱”为诗眼,引导孩子登寒山,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诗境之美和自然之美,体会诗人“喜秋”之情。

  2、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感受诗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句描写,丰满文本。

  [设计理念]

  尝试构建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展板块的三段式古诗课堂教学新模式。

  [设计思路]

  基础板块:以“行”为主线,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核心板块:以“爱”为诗眼,感受秋色,体会诗情——发展板块:以“写”为目标,训练写话,丰满文本。

  [教学过程]

  一、基础板块——以“行”为主线,朗读背诵,理解词句。

  1、直入、读背: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了古诗《山行》,诗很短,只有4句28个字,能读通吗?能背了吗?

  (生读,正音“斜”;生背,激励。)

  2、解题、质疑:

  我们先来看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在山中行走)

  “行”就是行走的意思,围绕“行”,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

  3、自读、理解: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诗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对话、理解:

  (1)谁“行“?(杜牧。我们不仅要关注诗句,还要关注诗人。简介杜牧:唐朝诗最出名,唐朝有两个姓“杜”的诗人很出名,大杜是杜甫,小杜就是杜牧,诗写得可好了。)

  (2)什么时候“行”?怎样“行”?(“霜叶”,深秋季节的一天;“晚”傍晚时分;“停车”,是坐车而行。可见,杜牧是在深秋的一天,从白天到傍晚一直坐车在山中行走,行走时间长了,应该挺累的。)

  (3)“行”中见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枫林)

  寒山:怎样的山才称为“寒山”呢?(深秋季节,天气冷了,满山的草儿枯黄了,枯叶落了,阵阵冷风吹过,让人感觉到寒意,所以称为“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是怎样的石头小路呢?(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山的远处延伸。)

  白云:白云究竟是什么?(山高,有烟雾,像白云。)白云在哪儿?白云处看到了什么?(在白云飘浮的远处,看到了有人住的房子。)

  坐:因为。杜牧停车是因为什么呢?(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子。)

  5、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能理解,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设计理念:古诗教学不应是零起点,古诗简短,学生有了预*的基础,教学导入完全可以直接朗读、背诵。然后围绕“行”字,引导学生质疑,自学尝试理解后,重点以问题导引方式引发学生交流、对话,教师适当追问、指点,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二、核心板块——以“爱”为诗眼,感受秋色,体会诗情。

  1、过渡:秋天,树叶凋零,绿草枯黄,寒风**,让人心里不舒服,还会有点伤感,这就叫“悲秋”。而杜牧见到的深秋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到表达心情的词吗?

  2、诗眼:“爱”字就表达了诗人喜爱秋天景色、热爱秋天、

  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杜牧是“喜秋”的,而不“悲秋”。

  3、感受:从诗句中你能读出杜牧爱秋天的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自主对话,灵动生成,体会秋色美好,感受“喜秋”之情。)

  爱枫林:在夕阳的映照下,枫叶红艳艳的,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枫树火红火红,像燃烧的火焰跳动着;枫林连成一片,满眼红彤彤的,红得壮观。

  爱寒山:漫山草木虽然都枯黄了,但在杜牧眼里是一片金黄,象是铺了一地金子。

  爱石径:石头小路蜿蜒曲折,一直向远方延伸,给诗人指引方向,给诗人带来希望。

  爱白云:极目远眺,远处白云升腾飘浮,住房若隐若现,诗人恍若身处仙境,诗人会如闻鸡鸣,如见炊烟。

  4、朗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秋色美景图,我们看到了杜牧“喜秋”之情。让我们读出秋色的美丽、诗人的喜秋。

  [设计理念:体会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教学的.灵魂所在,是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教学中,抓情感诗眼“爱”,体会到了秋天景色的美丽,感受到诗人“喜秋”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神韵,使古诗教学充满魅力。]

  三、发展板块——以“写”为目标,训练写话,丰满文本。

  1、过渡:杜牧笔下的秋色是美丽的,我们也用自己的笔来描绘出这迷人的景色。

  2、提示:你现在就是杜牧了,第一句写看到的山是怎样的?山路是怎样的?第二句写白云是怎样的?人家会使你联想到什么?第三、四句是重点,写傍晚时分的枫林怎样红。老师给个句式:傍晚时分,夕阳映照,一片片枫叶,一棵棵枫树,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树林子。

  3、写话:第一组同学写第一句的寒山、石径,第二组的同学写第二句的白云、人家,第三组的同学写第三四句的枫林,第四组同学任意写一个景色。要写出景色的美丽,写出你的喜爱之情。

  4、交流(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生:我坐在马车上,看到连绵起伏的高山上草儿一片金黄,象铺上了一层金子。一阵风吹来,一片片树叶飘落下来,象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伸向远方,带着我一路向前。

  生:我极目远望,远处白云飘动,隐隐约约看到几座房子,我仿佛听到了小狗的叫声,看到小孩游戏的身影,这真是人间仙

  境啊!

  生:车行了好久,已经到了傍晚时分,我连声喊:“停,停,快停车!”只见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一片片枫叶被秋霜染红了,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那一棵棵枫树火红火红的,整个儿象是燃烧起来;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林连成一体,红得那样壮观,红得那样可爱,红得那样热烈。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枫林,爱上了秋天的美景。

  5、小结:把这三段话联起就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改写古诗。课后作业就是改写古诗《山行》。

  [设计理念:在理解诗句、感受诗境的基础上,坚持“读写互动”的理念,把“写”挤进课堂,让学生分组、分句改写诗句,交流后再作为作业来完成。这样的写话实在、可操作,既训练了写话,又丰满了文本。]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扩展阅读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

山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写“寒,径,斜”这三个生字,并理解它们在古诗中的含义。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4.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1.能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晚”在诗句中的意思。明白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3.体会诗人为什么要用“红于”而不用“红如”,体会诗人赞美秋天枫树能经得起严寒考验。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喜欢秋天吗?秋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咱们来欣赏这几幅有关秋天的美景图吧。

  2.原来秋天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在这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板书:山行)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本节课的学*目标,带着学*目标进入本节课的学*。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正音,自学知意。

  1.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生字学*,你能正确、流利的读一读吗?请自由练*!(生自由练读)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2.听出了你的喜爱,而且“寒”“径”“斜”读得很准确。

  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生齐读)

  古诗词最讲韵律,对仗,节奏,你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该怎样划分节奏?读出节奏。

  三、尝试学*,读诗明意。

  (一)读着这优美的诗歌,我们仿佛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深宁静的山林,一处处深秋时节的美景纷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行进在山路上的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色?(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首先看到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1.这样的景色美吗?美在哪里呢?

  从“寒山”这个词语也可以感受到这儿的景色很美。

  “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板书:寒)

  深秋时节山上的植物不再是单一的绿色,而是变成了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这些五颜六色的色彩让人感觉到很美。

  2.石径美不美,美在哪?

  “径”是什么意思?(板书:径)

  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路?这条小路怎么样?

  (这是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小路,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4.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从“斜”字可以看出来。(板书:斜)

  5.你真棒,“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的意思。“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6.“远”字写出了什么?

  “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7.顺着山路向上望去,这条弯弯曲曲绵长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哪儿去呢?

  山上。

  8.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9.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美吗?

  白云生处有人家。

  10.“生”是什么意思?

  “生”生出,生产

  “白云生处”的就是指(白云从这个地方产生出来)

  11.生出的白云是什么样的?

  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12.同学们回答得真好,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而且在这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

  有人家

  有白云看得清楚吗?

  不清楚

  所以是——隐隐约约的人家。

  13.“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16.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17.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读出喜爱与赞美)男女生比赛读一读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

  咱们刚才是怎样理解诗意的?

  对,先读,再结合注释,然后通过词语的分析,最后串联诗意的。

  请你们使用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接下来第三句和第四句。并完成课件上的任务。

  生交流汇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同学们你们可一定要注意,这个坐跟现在的坐可不一样哦,现在的坐是坐下的意思,而我们古诗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

  孩子们,这句诗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种意思:

  (1)它点明了时间,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这才是诗人观赏这美丽枫林发出的内心的感叹,而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读古诗,体会情感。小组比赛读一读。看谁模仿得最棒。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2.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请你代入诗人此时的心情再高声吟诵一下吧(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读出轻重缓急,前面舒缓一些,后面要读出喜爱之情。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配乐朗诵,读出感情。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段或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吧。

山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4。学*写诗,培养学生学*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此环节检查上节课所学古诗背诵情况。

  2。忆学*古诗的方法“读、悟、想、品、诵”

  读————诗文思—诗意想———画面诵—— ——全诗

  表扬大家学*古诗的热情,今天在来学*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山行》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资料准备:(杜牧是唐朝诗人,擅长写景,人称“小李杜”。)(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题: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古诗的'方法学*本诗。

  三、学*诗文。

  1。初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杜不准的地方。

  (2)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通过学法自学古诗。(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找资料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3。总结学*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师重点准备指导:坐是“因为”的意思。晚是“傍晚“的意思

  学生根据词义大致说说诗的意思。

  大意: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4。想像画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想像画面。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呢?让咱们一起走*诗人共同欣赏。(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赏意境。

  1。观看录像《山行》

  2。启发学生说出感觉最美的景色。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你想做什么?

  自由抒发心中的情感。

  (1)唱赞歌来表达。可以鼓励用熟悉的曲调吟唱,再请全班同学跟唱

  (2)诵读诗文表演。

  (3)照一张相。

  (4)画一幅画。

  (5)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五、诵读(或吟唱)。

  1。指导诵读(看谁度的最美、最陶醉、最有滋味)

  要读出节奏美、看图中景物感悟读,配以古筝乐最好,分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指名读。先请学生范读,读出“远上”强音,“石径”次强,“白云”强音,“有”次强,“枫林晚”强音,“二月花”弱音。

  2。试背。

  六、延伸。

  1.创意写诗。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想做小杜牧吗?学*作者写景的方法写一下深秋的校园报答一下你对校园的热爱。

  2.背出描写四季景色的其他诗人写的诗句。

  《泊船瓜洲》、《望庐山瀑布》、《绝句》、《春晓》等。

  3.课下读杜牧诗集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多积累,多背诵。大胆尝试写作,早日出杰作。成为小小诗人。

  板书:山行

  杜牧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景:枫林,霜叶

山行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忧国忧民思想

  重点难点:

  课型教法: 分析鉴赏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幻灯片号:

  教学过程

  1、 练*

  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分析,正确的是:abd

  a、 本诗以七言为主,

  b、 句式多变,

  c、 节拍有缓急,

  d、 其目的是表达自由奔放的情感。

  e、 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

  f、 类似楚辞,

  g、 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h、 本诗反映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i、 积极面对人生与社会态度。

  j、 本诗是借惜别的话题,

  k、 以游仙诗的形式,

  l、 表现自己的政治态度和生活理想。

  2、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3、 结构

  (一)秋风破屋

  动词妙处:“怒号”“卷”“三重”“飞”“洒”“挂”“飘”

  (二)群童抱茅

  动词妙处:“欺”“忍”“呼不得”“似叹息”;写出无可奈何心情。

  (三)长夜沾湿

  “长夜”一语双关,自己的.处境,国家的处境(风雨飘摇之中)

  “何由彻”意味深长,一作结,二铺垫。

  (四)崇高思想

  安得欢颜独破受冻

  秋风破屋风白天室外事

  板书:现实群童论茅自己(生活、精神、痛苦)

  长夜沾湿雨黑夜室内人

  水到渠成推已及人

  理想广厦千万间(点睛之笔)他人(疾苦)

  4、 小结

  1、 主题:从推己及人中,

  2、 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

  3、 忧国忧民的崇

  4、 高思想。

  5、 层次分明清晰。

  5、 升化主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归心似箭)

  杜甫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忧民)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别林斯基: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6、 诗歌鉴赏练*

  1、下边是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对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1—186)

  二月卖新丝,五月新谷。

  医得眼前疮,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错误!未定义书签。,只照逃亡屋。

  a“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田家”虽然贫困,但尚有“丝”、“谷”可卖。

  b“眼前疮”和“心头肉”是比喻的写法,“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丝”、“谷”等农家**。这两句入木三分地提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c“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

  d全诗言简意足,充满诗人对田家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

山行教学设计4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设计5

  目标预设: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教学方法:

  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山行教学设计6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了解、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设计思路】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

  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 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 让诗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2、板书: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引导学生自读。

  3、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 (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二、品读古诗、领悟意境

  1、明确目的、交给方法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但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还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呢 你们都知道哪些好办法呀 (学生自由说)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方法同位合作学*这首诗。学*要求:(1)读一读这首诗。(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互相讨论、再和同伴说一说诗的意思。

  2、再读古诗、品读诗句

  (1)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 (板书)从这些景物中、你们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2)解读感悟诗句。(出示课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谁来读第一句 通过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还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 相机点拨: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作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指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②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 这些景物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③谁来读一读 (个别读、齐读)

  过渡: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这么一幅宁静、悠远的景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 他看到什么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欣赏枫林、感悟诗境。(出示枫林图)

  师:同学们、这些枫叶美吗 在你的眼中这些枫叶又像什么呢

  生: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

  生: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

  ……

  ②师:在作者的眼里、这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还要美。谁来说说、春天的花是怎样的

  生:争奇斗艳。

  生:五彩缤纷。

  生:生机勃勃。

  ……

  ③漫山遍野的枫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呢 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④还从哪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相机理解"坐"。)

  ⑤同学们、诗人喜爱枫林仅仅是因为枫林很美吗 感受枫叶不怕霜冻、越冷越红的精神气质。

  ⑥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傍晚的枫林美得像一幅画、连站在林中的诗人也成了画的一部分、他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谁来读一读第二句

  (3)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1、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不仅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还读得很有感情。那么、谁能看着画面、边想象边用自己的话再来描绘这深秋的山林景色 (生看着画面说)

  2、配乐背诵

  (1)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2)配乐齐诵

  四、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深秋山林图的练*纸)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五、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正确流利地读古诗、看图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学完以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多读、多背古诗。

  六、识字、写字

  1、径、霜: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看田字格、同桌记一记。

  2指导写"霜":说说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

  【作业设计】

  1、回家给画涂上颜色、放进你成长记录袋里。

  2、收集两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寒山 石径

  山 行 白云 人家

  (喜爱 赞美) 枫林 霜叶

山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3、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随诗句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挂图)。

  1、今天我们来学*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山行》。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杜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将生字读三遍。

  (3)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4)同桌互读课文。

  2、检查自读。

  (1)抽读生字卡(指名、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3)教师示范读课文。

  (4)齐读课文。

  三、导读,初步理解诗意。

  1、学*第一、二行。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3)教师讲解:

  “寒”寒冷,点明季节是深秋。

  “石径斜”高而缓的山势,坡度不大,所以可以乘车游山。 “生”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说明山很高。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一处人家,炊烟袅袅。

  (5)指名读、齐读。

  2、学*第三、四行。

  (1)指名读。

  (2)生自由读。说说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教师讲解:

  “坐”因为。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是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3、分组读第三、四行诗。

  4、指导朗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女生读。

  (4)男生读。

  (5)齐读。

  四、指导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试背。

  (3)指名背。

  (4)对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5)男女生背诵比赛。

  (6)齐背。

  五、作业设计。

  背诵全诗。

山行教学设计8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山行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山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版块的第三篇文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认识两个生字:径、斜;学会5个生字:远、亭、停、车、霜,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能区别亭、停,正确书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培养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感悟诗意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

  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看图一句说话。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

  你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初步感知古诗

  1、学生多种形式反复读诗,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2、教师配乐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请学生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组成一幅画。

  4、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以趣为导,学*生字

  1、字理识字,学*行、径。

  在课题中读准字音。

  组词,理解字义。(行:走的意思)

  课件演示字理图,使学生把字义和字形联系起来。

  书空,认识双人旁,在诗中找出径,理解他的意思。指导书写行。

  理解诗题。

  2、做反义词游戏,学*远。

  师出示*、上、暖、白、有,让学生在诗的前两行中找他们的反义词。(远、下、寒、黑、无)

  说*引出远,并认读,说识记方法,扩词说话。

  3、游戏区别学*。停、亭。

  读后两行诗,出示停认读。做动作理解字义。

  去掉单人旁再认读。

  做看图举卡片游戏(课前准备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红灯图片)

  A、分别出示一座小凉亭的图片,播放一段汽车遇到红灯停车的动画片,请学生看图举不同的卡片,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B、根据动作猜词并举卡片。(例如老师做一个停车的动作,学生说出一个词语,并举出相应的卡片。教师还可以让一个学生来做动作,其他学生猜,但一定要围绕这两个字。)

  ..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亭(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指名说),教师教顺口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

  4、学生自主学*车、霜后,汇报识记方法并运用。(师出示车的图片,说明与自然现象有关的字一般都有雨字头。)

  四、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1、前两句诗

  指名一二句,思考:如果给这两句诗配画,应画写什么?

  学生说,教师画。并在诗中找依据。(重点理解径)

  结合图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看图配乐朗读这两句诗。

  2、后两句诗

  看图说一说诗人在干什么?

  他为什么会停下来观赏枫林呢?指名读一读第三句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理解坐的意思。

  诗人是如何赞美枫叶的呢?齐读最后一句诗,说一说。

  如果你看到这样美丽的枫林美景,你会怎样赞美?

  带着感情齐读这两句诗。

  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1、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2、画一幅自己眼中的秋天图,并写几句话。

  3、收集描写秋天的诗歌,读一读。

  以实物导入,可快速地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山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通过“山”“小路”“枫林”“霜叶”等词引领学生通过想象,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

  4、学*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多元吟诵,练*背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星期六,几个小朋友一起到田野里玩,小明看见树上的橘子绿绿的,橙子黄黄的,挂在枝头,就高兴地说:“秋天真美呀!我要吟诵古诗。”可小明“嗯”了半天也没背出来,谁来帮帮他?(出示图片)

  生回答。

  师:对呀,“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课件出示山行图)。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古代诗人杜牧也非常喜欢秋天的美景,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古诗——《山行》。(板书:《山行》)

  2、齐读课题,读准“行”字。

  ①师板书,生书空。

  ②齐读课题。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感悟秋天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现在我想请我们小朋友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那我们就再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秋天的美。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一)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出示图片)师:是呀,秋天的景色多美呀!看在这幅图片中,你知道诗人在那儿看到了哪些景色?

  生:山、小路、白云、人家。师:是呀。相机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师:这么美的景色,那我们就美美的读一读吧。(学生反复读诗句。(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理解“寒山”。

  ①师:小朋友们,在第一句里有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呢?

  生:寒山。

  师:为什么是寒山呢?请看张图片,春天的山和秋天的'山。 (出示图片)

  ②了解“寒山”就是指深秋时候的山。

  3、(出示图片)认识生字“径”、“斜”。

  师:小朋友,在这句诗里面,有两个生字朋友,他们很想和我们交朋友呢!(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出示图片)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了字宝宝的好朋友了,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谁能用诗句来说一说呢?

  多几个学生回答

  (二)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1、回忆《秋叶飘飘》。

  (出示图片)师:说得太好了,你们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给小朋友们背一首诗:“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诶,这描写的是什么景物呢?

  生:枫叶。(板书:枫林)

  师:这里的枫林美吗?(出示枫林图)

  2、学生反复读诗句。

  师:确实很美,诗人杜牧也留恋这傍晚时分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出示图片)谁来读一读?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小组赛读。

  ④齐读。

  3、(出示图片)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老师带来满山的枫叶来奖励大家!你们觉得这个枫叶的颜色怎么样呢?

  生:很红。(板书:红)

  师:对呀,因为了有这些红红的枫叶,让我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更美了。(出示多张枫林图)

  4、理解“坐”、“于”。(出示图片)

  ①齐读。

  ②填空。

  诗人停下车是 喜爱傍晚枫林的景色,

  经过霜打的枫树叶, 早春二月花还红。

  ③了解“坐”是“因为”;“于”是“比”。

  5、认读“枫”、“于”,并书写。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两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

  ①讨论交流识记方法。

  ②师范写,生书空。

  ③生书写,师巡视。

  师:同学们,写字时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一次比一次写的漂亮。

  ④评议。

  师小结:“枫”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设计理念: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改变“满堂说”的课堂,让学生不仅掌握生字的写法,还养成书写的好*惯。】

  四、读中悟情,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1、读中悟情。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找一找读古诗的方法吧!(出示图片)

  ①师范读。

  师:古诗有很多种读法,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自由读一读。

  ②学生自由体会读。

  ③指名读。

  ④齐读。

  2、欣赏“古诗新唱”。

  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①学生欣赏歌曲《山行》。

  ②生小声跟唱。

  ③复*歌曲《赠刘景文》。

  【设计理念:落实个性朗读,老师不要限制学生一定要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3、背诵古诗。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杜牧一起欣赏了这深秋时节美丽的景色,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

  ①填空式背诵。(出示图片)

  ②指名背诵。

  ③小组比赛背诵。

  ④齐背。

  五、拓展运用

  1、师:描写秋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如:在王勃的《腾王阁序》中有一句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课件)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也来说一说写一写吧。

  2、说说写写。(出示课件)

  我喜欢春天 , 因为 春天到处一片绿色 。

  我喜欢夏天 , 因为 。

  我喜欢秋天 , 因为 。

  我喜欢冬天 , 因为 。

  ①自己写一写,师巡视。

  ②指名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设计理念:一节课学*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并让学生有选择说一说,写一写。】

  六、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让我们把这么美的诗送给你的同学和在座的老师们。(齐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收集更多有关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八、板书

  4、古诗两首

  山 行

  杜 牧

山行教学设计11

  一、设计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小学语文《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初步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资料卡片。

  1、师:昨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诗人杜牧的资料,并且动手做了一张资料卡片,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大家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资料卡片后,师小结:现在除了教科书,还有其他许多途径能帮助我们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在做资料卡片的过程中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地选择,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写的一首很有名的写景古诗小学语文《山行》。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谁想来读一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个别朗读。

  正音:斜(xiá)

  师讲解关于古音的知识:我们知道,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所以这里可按古音念xiá。

  4、学生齐读这句诗,再齐读整首诗。

  三、理解诗意

  1、师: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同学们能借助课文的注释及查找的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现在我们就用掌握的这种本领学*这首诗,看看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老师同学是不是能帮助你解决?可以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学*。

  2、学生合作学*。

  (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学*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生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A、理解“坐”的意思。(因为)

  B、引导学生质疑,“白云生处”的“生”和“深”进行比较。

  课件播放白云升腾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齐读这句诗。

  C、“停车坐爱枫林晚”

  师问:对这个晚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话说湖南长沙又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不过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这个晚字的解释,至今学者专家还存在着分歧,还有人认为是时间长的意思呢!同学们在课外可以继续调查研究,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

  齐读这两句诗。

  4、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的探究者)

  四、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它让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想象描述。

  3、师: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小学语文《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五、体会情感

  1、师: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的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小学语文《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进入了更深的境界。在一次比一次深的理解中,营造出那种台阶似的情绪场,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六、拓展阅读。

  师:刚才我们借助工具书及查阅的资料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下面的两首诗,《望洞庭》和《江畔独

  步寻花》,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

  (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使学到的方法得以迁移运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1、汇报学*成果。

  2、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了小学语文《山行》,拓展学*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

  体会情感

  七、课外链接

  1、推荐杜牧诗文阅读篇目

  《秋夕》

  《泊秦淮》

  《赤壁》

  《村行》

  《过华清池绝句》

  《登乐游原》

  《长安秋望》

  《江上逢友人》

  2、搜集与秋天有关的诗文。

山行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的古诗两首中《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景和作者写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六、课时准备: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个万花筒,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的变换着它美丽的容颜。那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一睹它的芳容吧!

  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美一番。

  瞧同学们说得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得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一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老师也忍不住来表现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学*)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1)生:看到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理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呢?

  c: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使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 ?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欢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傍晚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得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仅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 ?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都比不上杜牧笔下红的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如果邀请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⑤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春天。请生先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春天?请把它读出来。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6、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诗人去感受了别出一番的秋景图,让我们觉得秋天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八、练*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遍。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的所见、所闻、所感。

  九、自我反思:

  教学《山行》这首诗,我先引导学生解释诗题,并且简单地介绍了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意,使他们产生想学*这首诗的强烈愿望。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观察文中插图来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力求读懂诗的基本内容。从学生自学的表现来看,难不是难在查字典,而是难在查了字典后,不知道如何选择字词的义项,也就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有待加强。

  指名请学生起来朗读这首诗,请同桌进行点评或者比赛读。这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引导他们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却是比较困难的。熟读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把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他们提出了“斜、生、坐、于”这几个词需要帮助,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小家伙们还不错嘛,善于发现问题也是一种优秀的学*能力。及时表扬了刚才提问题的几个同学,接着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这几个词。扫清了理解障碍之后,请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效果还是挺好的。

山行教学设计13

  【教学设想】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郎朗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三、尝试学*,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郎朗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三)小组交流,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四)独立学*,理解三、四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山行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生字词,写好生字。

  2、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注意:行的读音是后鼻音,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路上行走。

  2、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诗人在山路上行走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大家自由读古诗。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斜”在这里应该读xié,有人认为应该读古音,但现在不提倡。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诗人描绘了深秋哪些景物呢?!

  学生自读。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看文中插图。

  这幅插图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什么叫“寒山”“石径斜”

  [ 多媒体演示:小径弯曲、人家在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决关键词“坐爱”“ 枫林晚” “于”的意思,先让学生说,教师再点拨。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①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巩固练*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4、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霜叶

  情: 热爱自然

  教后记:

  发现的'问题有:

  1、课堂上教师的话比较多,而让学生自己思考表达的时间不够充分,读诗还显得不够,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如果没有课前充分的预*,似乎听得一知半解。

  2、古诗的每句话里都有十分重要的词语,只有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理解诗意,进而感悟情感。在教学每句诗时,应该更加扎实地让学生知道词语的意思,让他们说说,进而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据诗的意思,而不是蜻蜓点水式地想当然以为孩子们会知道,其实,真正不需要老师点拨学得好的学生是非常少的,老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

  3、提问不够整,没有明确的主问题贯穿整节课,或者是备课时有这种想法,但课堂操作中却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或是无法灵活应付,这也说明课前的预设还不够充分,备课还不充分。

  反思:

  首先,上课是一门艺术,当我们设计某个教学环节时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什么?有效吗?这个环节能达到本节课的目标吗?如果热衷于表面的热闹而变成低效的课堂,受害的不仅是老师,更是学生们。

  其次,对于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清楚明了,因为语文本身是个包罗万象的科目,教师不要以主观的臆想或感觉来告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多读课文,课前做做必要的*题,先考虑教什么,再考虑怎么教,这才是扎实真实有效的课堂。

  最后,教学时应该有贯穿全课的主问题,这首诗应该紧紧抓住“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来教学,找出景物,理解关键词,初步感知诗意,配合图片创设情境悟出诗情,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诗歌的味道。

山行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色图。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扩展2)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

山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行教学设计1

  预*展示:

  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2.积累字词

  3.能提出1—2个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学*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

  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一、预*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

  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略)

  五、学*《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

  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

  《渔家傲》的情调:悲壮。

  《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

  《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

  《山行》:由远到*,景中有情,景中寓理。

  《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

  《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

  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①衡阳燕去无留意。()

  ②四面边生连角起。()

  ③山应斜阳天接水。()

  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

  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紧扣学*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训练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进行拟标题训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

山行教学设计2

  [教材简介]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从题目中的“行”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叙事中写景的,因此可以把“行”看着是一条行为主线,围绕“行”我们可以思考、探究这些问题: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心情怎样?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第三句中的“爱”看出诗人的“喜秋”之情,这是一条情感主线,可以看作是“诗眼”,围绕“爱”着力引导学生体会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美景和杜牧的“喜秋”之情。

  [目标预设]

  1、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字词和诗句意思,感受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的自然之美,体会诗人“喜秋”之情。

  3、读写互动,展开想象,分组分句描写秋天美景,丰满文本。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以“爱”为诗眼,引导孩子登寒山,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诗境之美和自然之美,体会诗人“喜秋”之情。

  2、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感受诗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句描写,丰满文本。

  [设计理念]

  尝试构建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展板块的三段式古诗课堂教学新模式。

  [设计思路]

  基础板块:以“行”为主线,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核心板块:以“爱”为诗眼,感受秋色,体会诗情——发展板块:以“写”为目标,训练写话,丰满文本。

  [教学过程]

  一、基础板块——以“行”为主线,朗读背诵,理解词句。

  1、直入、读背: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了古诗《山行》,诗很短,只有4句28个字,能读通吗?能背了吗?

  (生读,正音“斜”;生背,激励。)

  2、解题、质疑:

  我们先来看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在山中行走)

  “行”就是行走的意思,围绕“行”,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

  3、自读、理解: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诗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对话、理解:

  (1)谁“行“?(杜牧。我们不仅要关注诗句,还要关注诗人。简介杜牧:唐朝诗最出名,唐朝有两个姓“杜”的诗人很出名,大杜是杜甫,小杜就是杜牧,诗写得可好了。)

  (2)什么时候“行”?怎样“行”?(“霜叶”,深秋季节的一天;“晚”傍晚时分;“停车”,是坐车而行。可见,杜牧是在深秋的一天,从白天到傍晚一直坐车在山中行走,行走时间长了,应该挺累的。)

  (3)“行”中见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枫林)

  寒山:怎样的山才称为“寒山”呢?(深秋季节,天气冷了,满山的草儿枯黄了,枯叶落了,阵阵冷风吹过,让人感觉到寒意,所以称为“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是怎样的石头小路呢?(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山的远处延伸。)

  白云:白云究竟是什么?(山高,有烟雾,像白云。)白云在哪儿?白云处看到了什么?(在白云飘浮的远处,看到了有人住的房子。)

  坐:因为。杜牧停车是因为什么呢?(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子。)

  5、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能理解,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设计理念:古诗教学不应是零起点,古诗简短,学生有了预*的'基础,教学导入完全可以直接朗读、背诵。然后围绕“行”字,引导学生质疑,自学尝试理解后,重点以问题导引方式引发学生交流、对话,教师适当追问、指点,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二、核心板块——以“爱”为诗眼,感受秋色,体会诗情。

  1、过渡:秋天,树叶凋零,绿草枯黄,寒风**,让人心里不舒服,还会有点伤感,这就叫“悲秋”。而杜牧见到的深秋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到表达心情的词吗?

  2、诗眼:“爱”字就表达了诗人喜爱秋天景色、热爱秋天、

  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杜牧是“喜秋”的,而不“悲秋”。

  3、感受:从诗句中你能读出杜牧爱秋天的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自主对话,灵动生成,体会秋色美好,感受“喜秋”之情。)

  爱枫林:在夕阳的映照下,枫叶红艳艳的,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枫树火红火红,像燃烧的火焰跳动着;枫林连成一片,满眼红彤彤的,红得壮观。

  爱寒山:漫山草木虽然都枯黄了,但在杜牧眼里是一片金黄,象是铺了一地金子。

  爱石径:石头小路蜿蜒曲折,一直向远方延伸,给诗人指引方向,给诗人带来希望。

  爱白云:极目远眺,远处白云升腾飘浮,住房若隐若现,诗人恍若身处仙境,诗人会如闻鸡鸣,如见炊烟。

  4、朗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秋色美景图,我们看到了杜牧“喜秋”之情。让我们读出秋色的美丽、诗人的喜秋。

  [设计理念:体会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教学的灵魂所在,是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教学中,抓情感诗眼“爱”,体会到了秋天景色的美丽,感受到诗人“喜秋”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神韵,使古诗教学充满魅力。]

  三、发展板块——以“写”为目标,训练写话,丰满文本。

  1、过渡:杜牧笔下的秋色是美丽的,我们也用自己的笔来描绘出这迷人的景色。

  2、提示:你现在就是杜牧了,第一句写看到的山是怎样的?山路是怎样的?第二句写白云是怎样的?人家会使你联想到什么?第三、四句是重点,写傍晚时分的枫林怎样红。老师给个句式:傍晚时分,夕阳映照,一片片枫叶,一棵棵枫树,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树林子。

  3、写话:第一组同学写第一句的寒山、石径,第二组的同学写第二句的白云、人家,第三组的同学写第三四句的枫林,第四组同学任意写一个景色。要写出景色的美丽,写出你的喜爱之情。

  4、交流(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生:我坐在马车上,看到连绵起伏的高山上草儿一片金黄,象铺上了一层金子。一阵风吹来,一片片树叶飘落下来,象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伸向远方,带着我一路向前。

  生:我极目远望,远处白云飘动,隐隐约约看到几座房子,我仿佛听到了小狗的叫声,看到小孩游戏的身影,这真是人间仙

  境啊!

  生:车行了好久,已经到了傍晚时分,我连声喊:“停,停,快停车!”只见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一片片枫叶被秋霜染红了,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那一棵棵枫树火红火红的,整个儿象是燃烧起来;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林连成一体,红得那样壮观,红得那样可爱,红得那样热烈。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枫林,爱上了秋天的美景。

  5、小结:把这三段话联起就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改写古诗。课后作业就是改写古诗《山行》。

  [设计理念:在理解诗句、感受诗境的基础上,坚持“读写互动”的理念,把“写”挤进课堂,让学生分组、分句改写诗句,交流后再作为作业来完成。这样的写话实在、可操作,既训练了写话,又丰满了文本。]

山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指导书写

  1、上节课,我们学*了一首古诗,叫——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要学*另外一首古诗——山行。

  2、简介作者,并让学生回顾杜牧写过的古诗。

  3、指导书写:于、枫。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3、齐读全诗。

  三、听看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看视频情境动画配诗歌朗诵,边听边看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指名说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提出问题。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重点体会“斜”“生出”,理解诗意。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思考: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师生齐读。

  ②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理解诗意。

  ③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④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板书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巧妙的采用绘画方式,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体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动手绘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4。学*写诗,培养学生学*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此环节检查上节课所学古诗背诵情况。

  2。忆学*古诗的方法“读、悟、想、品、诵”

  读————诗文思—诗意想———画面诵—— ——全诗

  表扬大家学*古诗的热情,今天在来学*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山行》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资料准备:(杜牧是唐朝诗人,擅长写景,人称“小李杜”。)(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题: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古诗的方法学*本诗。

  三、学*诗文。

  1。初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杜不准的地方。

  (2)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通过学法自学古诗。(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找资料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3。总结学*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师重点准备指导:坐是“因为”的.意思。晚是“傍晚“的意思

  学生根据词义大致说说诗的意思。

  大意: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4。想像画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想像画面。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呢?让咱们一起走*诗人共同欣赏。(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赏意境。

  1。观看录像《山行》

  2。启发学生说出感觉最美的景色。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你想做什么?

  自由抒发心中的情感。

  (1)唱赞歌来表达。可以鼓励用熟悉的曲调吟唱,再请全班同学跟唱

  (2)诵读诗文表演。

  (3)照一张相。

  (4)画一幅画。

  (5)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五、诵读(或吟唱)。

  1。指导诵读(看谁度的最美、最陶醉、最有滋味)

  要读出节奏美、看图中景物感悟读,配以古筝乐最好,分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指名读。先请学生范读,读出“远上”强音,“石径”次强,“白云”强音,“有”次强,“枫林晚”强音,“二月花”弱音。

  2。试背。

  六、延伸。

  1.创意写诗。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想做小杜牧吗?学*作者写景的方法写一下深秋的校园报答一下你对校园的热爱。

  2.背出描写四季景色的其他诗人写的诗句。

  《泊船瓜洲》、《望庐山瀑布》、《绝句》、《春晓》等。

  3.课下读杜牧诗集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多积累,多背诵。大胆尝试写作,早日出杰作。成为小小诗人。

  板书:山行

  杜牧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景:枫林,霜叶

山行教学设计5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同学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

  明确学*目标,可让同学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同学终究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同学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

  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同学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同学学*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同学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同学,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同学“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同学学*第二句。

  先指导同学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同学试着自身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同学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同学掌握了学*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身学懂。

  这样,让同学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和时纠正。

  4.让同学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同学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同学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协助同学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同学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同学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同学发明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同学—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同学“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同学:

  1.同学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干读得美呢?)

  2.同学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安排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同学学*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教学设计6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扩展3)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

山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教学设计1

  一、学*目标

  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5、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自学、小组合作

  学法:自主、小组合作讨论

  四、教学时间

  2课时,本课是第二课时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

  明确日标

  三、“扶放”结合学*

  1.“扶”学生学*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 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五、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六、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山 行》说课稿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

  明确学*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

  123下一页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 行》教后心得

  特意选在深秋季节,来学杜牧这首《山行》,也许也是自己偏爱,总想在一个合适的季节来与学生共同品赏。

  一、粗读。

  满黑板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看着这样的景致,学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诗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读起诗来。

  二、明义。

  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师结合板画:“石径斜”“白云生处”(体会与“白云深处”的不同之处。“白云生处”更有动感!)帮助学生理解。

  三、升华。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帘?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吟诵。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 在学*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适当地点拨。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朗读还学懂了课文。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山行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板书:

  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山行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山行》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 配乐齐读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假如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我会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三、作业

  1、背诵《山行》,并能说说意思。

  2、默写古诗。

山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生说话练*)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问──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⑴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⑵“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和杜爷爷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你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⑶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四、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山行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教学中,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目标预设』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设计理念』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设计思路』

  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所以,教学的过程中,在以识字为重点的基础上,我利用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练*说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

  一、观看枫叶,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说一句说话(可以是介绍枫叶的,也可以是赞美枫叶的)。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设计意图:一下子就使得学生进入课堂学*,提起兴趣。】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1、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读了诗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简介作者:杜牧,唐代诗人,有“小杜”之称,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流传下来的诗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4、(放音乐)师: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再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学*古诗首先先了解诗题的意思与作者,为学好古诗打好基础。配上音乐让学生读,意境更唯美。】

  三、设置情境学诗,随文识字。

  1、配乐齐读古诗。

  2、出示幻灯片(老师将图片顺序打乱)学生讨论:

  (1)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自己选择想说的图片)

  图意:第一幅: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第二幅:山顶上白云缭绕,飘着缕缕炊烟;第三幅:夕阳下诗人停下车来驻足枫树下欣赏赞叹;第四幅:漫山遍野似火的枫叶。

  练*说话:让学生总结每一幅画上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学*了古诗,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再次讨论:每幅图片的内容和诗中的哪一句有联系?

  3、既然我们已经观看了和这首诗有关的图片,那请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及身边的“无字词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4、小组汇报交流。

  (1)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诗中是怎样写的?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哪个字写出了石板路的特点?(斜)

  (2)枫树覆盖的山顶上飘着缕缕炊烟。从诗中哪个词看出人家在哪儿?(白云生处)指导朗读:白云生处有人家。

  (3)漫山遍野如火的枫叶,诗中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说红于二月花呢?(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4)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

  (5)从哪句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答: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6)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头脑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5、指导朗读,进行朗读比赛。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练读。指名读。

  (3)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5)对呀,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不但让学生融入了美丽的秋景中,而且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从读中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五、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按从远到*的顺序观察图画,然后指导背诵。

  六、作业。

  请你今天回去画一幅秋景图,然后配上这首古诗,并把古诗美美地背诵给父母听。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扩展4)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

山行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山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山行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教学中,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目标预设』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设计理念』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设计思路』

  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所以,教学的过程中,在以识字为重点的基础上,我利用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练*说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

  一、观看枫叶,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说一句说话(可以是介绍枫叶的,也可以是赞美枫叶的)。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设计意图:一下子就使得学生进入课堂学*,提起兴趣。】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1、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读了诗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简介作者:杜牧,唐代诗人,有“小杜”之称,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流传下来的诗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4、(放音乐)师: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再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学*古诗首先先了解诗题的意思与作者,为学好古诗打好基础。配上音乐让学生读,意境更唯美。】

  三、设置情境学诗,随文识字。

  1、配乐齐读古诗。

  2、出示幻灯片(老师将图片顺序打乱)学生讨论:

  (1)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自己选择想说的图片)

  图意:第一幅: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第二幅:山顶上白云缭绕,飘着缕缕炊烟;第三幅:夕阳下诗人停下车来驻足枫树下欣赏赞叹;第四幅:漫山遍野似火的枫叶。

  练*说话:让学生总结每一幅画上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学*了古诗,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再次讨论:每幅图片的内容和诗中的哪一句有联系?

  3、既然我们已经观看了和这首诗有关的图片,那请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及身边的“无字词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4、小组汇报交流。

  (1)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诗中是怎样写的?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哪个字写出了石板路的特点?(斜)

  (2)枫树覆盖的山顶上飘着缕缕炊烟。从诗中哪个词看出人家在哪儿?(白云生处)指导朗读:白云生处有人家。

  (3)漫山遍野如火的枫叶,诗中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说红于二月花呢?(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4)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

  (5)从哪句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答: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6)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头脑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5、指导朗读,进行朗读比赛。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练读。指名读。

  (3)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5)对呀,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不但让学生融入了美丽的秋景中,而且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从读中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五、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按从远到*的顺序观察图画,然后指导背诵。

  六、作业。

  请你今天回去画一幅秋景图,然后配上这首古诗,并把古诗美美地背诵给父母听。

山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枫树叶卡片、一枝铅笔、写有古诗的白板纸。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呀?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唐朝啊,有一位大诗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车里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几处人家呢!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并且还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呢!诗的名字就叫《山行》,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古诗

  1、你们想听老师配上音乐来读一读这首诗吗?

  2、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学*生字、诵读古诗

  1、学*古诗第一行:

  ⑴ 这首诗呀,老师还给它配上了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在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⑵ 我们看,这正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呢?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还有红色的,真是五彩斑斓。山上还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伸展着。多美呀!那你们知道这幅画面说的是我们诗中的哪一行吗?

  ⑶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行诗。

  ⑷ 学*生字“远”:

  ① 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上学期学过一首诗就叫《画》,还记得吗?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远”字字卡。)

  ②“远”字在这里也是指远*的意思,它是什么结构的字呢?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

  ③ 还有哪些生字是“辶”?

  ④ 我们再来读一读带有“远”字的那一行诗。

  ⑸ 学*生字“径”:

  ① 这个字宝宝是我们的.新朋友,它读作(jìng),拼读、齐读、开火车读。

  ② 这个“径”字在诗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头铺成的,我们叫它(石径),再读。

  ⑹ 学*生字“斜”:

  ① 这条石头小路是什么样的呢?古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它,是哪个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② 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枝铅笔,这是(立),这样就是(斜)。

  ③ 诗中的这个“斜”字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④ 你能给“斜”字组个词么?

  ⑤ 第一行诗的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来读,相信你们都得会更好!

  2、学*古诗第二行:

  ⑴ (大屏幕)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几户人家,这又是诗中的哪一行诗呢?

  ⑵ 齐读第二行。

  ⑶ 同学们想一想:

  白云浮动,炊烟袅袅,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山林的时候,你说这座山林美不美啊?

  ⑷ 这么漂亮的景色,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这回我们把前两行连起来读一读。

  ⑸ 读的时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间的小路上一样,多美的景色啊,真让人陶醉啊!谁愿意再把这两行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3、学*古诗第三、四行:

  ⑴ 诗人走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么?

  (道路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叶,很美丽。)

  ⑵ 说得真好,这么美的枫树林,杜牧实在是太喜欢了,他都不想走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下车后站在那里细细地欣赏这迷人的景色,这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 学*生字“停”“亭”:

  ① 诗人杜牧实在是太喜欢这深秋的美景了,于是把车子(停了下来),这个字就是“停车”的“停”。

  ② 为了更好地学*这个生字,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

  (出示“亭”字字卡。)

  ③ 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

  ④ 这个“亭”是哪个“亭”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演变):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里,就照样子画了下来,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像什么“(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最后又通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就变成了现在要学*的“亭”字了。

  ⑤ 你能给这个“亭”字组词吗?

  ⑥ 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亭”字。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⑦ 那你能不能用左边的这个“亭”字来帮忙记住右边的这个“停”字呢?

  ⑧ 说得很清楚,说到“停”字,我们就真正停下来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⑷ 学*生字“车”:

  ① 活动之后,我们就要马上回来抓紧时间学*了,因为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这个字就是“小马车”的“车”字,(出示“车”字字卡),拼读音节,小组拼读。

  ② “车”字是一个简化字,在我国的古代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③ 大家看,这就是古时候的车,人们照着车的样子画了下来,同学们看像不像?仔细观察,这里像(车把,车辕,车轮。)后来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这就是繁体的“车”,最后简化为我们今天学*的“车”字了。

  ④ 说一说带有“车”字的词语或成语。

  ⑤ 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车,对车也有很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车”字。(大屏幕书写“车”。)看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注意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⑥ 谁想读一读带有“车”字的那行诗?

  ⑸ 学*生字“霜”:

  ① 诗人为什么把车子停下来了呢?他被什么所吸引了呢?

  ② 具体地说是被那些秋霜打过的枫叶所吸引了,因为枫叶在经历了霜打之后它就会格外的红,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③ 这个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读、齐读、小组读。

  ④ 这个字里面还有一个我们要学*的新部首。(雨字头)书空“雨头”。

  ⑤ 请同学们观察,当“雨”字变成“雨字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⑥ 带有“雨字头”的字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

  ⑦ 谁能来分析一下“霜”字的结构?

  ⑧ 在深秋的早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地面上、草地上会有一层白色的东西,太阳一出来,它就没了,看见过吗?那就是“霜”。

  ⑨ 你们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啊?(图片欣赏)

  ⑩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来你们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想做点什么呢?

  ⑾ 如果我来到了这篇美丽的枫树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行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⑿ 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的后两行好不好?

  四、巩固生字

  1、认读字卡:

  ⑴ 这些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⑵ 赵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准备了几片美丽的枫叶呢?看,好看吗?枫叶的后面还藏着我们今天学*的字宝宝呢!谁想来摘枫叶、读字卡?

  ⑶ 现在我们把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还会读这首诗吗?(齐读)

  ⑷ 同学们非常喜欢这片枫树林,假如你来到了这里,心里多美啊!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带着高兴的语气来读,要有感情来读。

  2、游戏巩固:(小白兔过河)

  同学们读得真好,山上美丽的风景不仅吸引了诗人,还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谁啊?他正准备上山看风景呢!可是面前的石头挡住了他的去路,我们快来助他吧。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教学反思】课堂上,不时引导学生们走上台来,操作学*,以强化记忆。交互式白板建立起了生态学*空间,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积极性和学*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山行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了解、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设计思路】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

  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 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 让诗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2、板书: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引导学生自读。

  3、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 (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二、品读古诗、领悟意境

  1、明确目的、交给方法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但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还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呢 你们都知道哪些好办法呀 (学生自由说)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方法同位合作学*这首诗。学*要求:(1)读一读这首诗。(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互相讨论、再和同伴说一说诗的意思。

  2、再读古诗、品读诗句

  (1)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 (板书)从这些景物中、你们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2)解读感悟诗句。(出示课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谁来读第一句 通过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还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 相机点拨: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作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指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②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 这些景物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③谁来读一读 (个别读、齐读)

  过渡: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这么一幅宁静、悠远的景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 他看到什么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欣赏枫林、感悟诗境。(出示枫林图)

  师:同学们、这些枫叶美吗 在你的眼中这些枫叶又像什么呢

  生: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

  生: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

  ……

  ②师:在作者的眼里、这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还要美。谁来说说、春天的花是怎样的

  生:争奇斗艳。

  生:五彩缤纷。

  生:生机勃勃。

  ……

  ③漫山遍野的枫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呢 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④还从哪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相机理解"坐"。)

  ⑤同学们、诗人喜爱枫林仅仅是因为枫林很美吗 感受枫叶不怕霜冻、越冷越红的精神气质。

  ⑥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傍晚的枫林美得像一幅画、连站在林中的诗人也成了画的一部分、他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谁来读一读第二句

  (3)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1、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不仅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还读得很有感情。那么、谁能看着画面、边想象边用自己的话再来描绘这深秋的山林景色 (生看着画面说)

  2、配乐背诵

  (1)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2)配乐齐诵

  四、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深秋山林图的练*纸)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五、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正确流利地读古诗、看图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学完以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多读、多背古诗。

  六、识字、写字

  1、径、霜: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看田字格、同桌记一记。

  2指导写"霜":说说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

  【作业设计】

  1、回家给画涂上颜色、放进你成长记录袋里。

  2、收集两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寒山 石径

  山 行 白云 人家

  (喜爱 赞美) 枫林 霜叶

山行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学*《山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理解诗的意思,图文结合体会诗的意思和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图文结合体会诗的意思和意境。

  三、教具:

  挂图、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提问: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对,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了。“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

  揭题:有一位诗人,他也喜欢秋天的景物,他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景物的诗《山行》(板课题:山行),这位诗人就是杜牧。杜牧,唐朝著名诗人,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杜牧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许多诗篇。有一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诵千古。这首诗就是《山行》。

  2、初读感知

  (1)“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呢?

  翻开课本到十四页,自由朗读《山行》,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学生自由朗读约5分钟)

  (2)指名朗读,请两位同学朗读。

  (3)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3、精读感悟

  (1)诗中有哪些景物?

  板书: 寒山、石径

  白云、人家

  枫林晚、霜叶红

  请同学们欣赏挂图,看看图中有没有这些景物。

  (2)现在让我们跟随诗人去欣赏这些美景 (用小黑板出示古诗)

  ①(结合挂图)诗人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他首先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 为什么诗人说这座山是“寒山”呢?

  若学生不能理解,则引导:深秋时节,天气渐凉,山上草木枯黄,阵阵秋风向诗人吹来,诗人会有何种感受?

  石径就是石头小路。

  “远上寒山石径斜”,诗意:山间的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②诗人抬头看,又看到了什么?“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句诗中,有没有你们不理解的词语?请同学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看图,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 (虚无缥缈,就先人间仙境)

  人家又在什么地方?

  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③诗人这时突然叫道:“停车。”这是为什么呢?“停车坐爱枫林晚”

  同学们现在都是坐着上课的,但是这里的“坐”和我们*常理解的不一样,这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因为它比较特殊,所以同学们像这样,用笔在书上记一记。

  ④这样的景色太美了,诗人太喜欢这景色了,以至于发出一句感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

  诗人为什么说“霜叶”啊?引导: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的景物。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就是“霜叶”。

  二月花就是春天的`鲜花,请同学们有一个词语来形容二月花。如学生无法回答,我会提示:老师会用漂亮来形容二月花,也会用五彩缤纷来形容二月花。

  二月花是如此的美丽,但是诗人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艳,诗人将霜叶与二月花作比较,可见霜叶是有多美啊,诗人是多么的热爱这景色啊!同学们带着喜爱的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诗。

  4、现在你们就是作者,用你的话向我们介绍这些美景。指名回答。

  游戏:老师说诗意,学生说诗句。

  老实说诗句,学生说诗意。

  5、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再次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这些美景。

  五、作业

  钢笔描红

山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色图。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情导入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

  4、揭题解题

  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结合季节特征,选择悦耳的音乐,配乐朗读,意境更唯美。让学生介绍作者是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再次配乐地朗读,关注学困生,要求人人熟读,为理解打下基础。

  二、理解读——领略美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设计意图】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在总结学*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设计意图】“生处”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通过想象重现诗中画面,对“生”与“深”的区分在赏画品诗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学*三、四句。

  在学*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先引导学生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四)、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的探究者。

  三、反复读——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二)体会情感

  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用心读读好。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设计意图】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进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三)朗读比赛。

  1、播放一组组枫树林图片: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的美呢?比一比,赛一赛,谁最有杜牧的气质。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有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下面的两首诗,《秋词》和《临*泊舟》,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

  2、汇报学*成果。

  3、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了《山行》,拓展学*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选择作业——表现美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寻美、赏美有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而选择性作业,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山行教学设计8

  目标预设: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教学方法:

  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山行教学设计9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溢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同学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同学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经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同学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同学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同学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需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同学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同学的学*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同学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同学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

  明确学*目标,可让同学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同学终究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同学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

  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同学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同学学*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同学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同学,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同学“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同学学*第二句。

  先指导同学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同学试着自身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同学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同学掌握了学*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身学懂。

  这样,让同学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和时纠正。

  4.让同学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同学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同学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协助同学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同学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同学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同学发明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同学—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同学“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同学:

  1.同学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干读得美呢?)

  2.同学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安排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同学学*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 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3、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随诗句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挂图)。

  1、今天我们来学*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山行》。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杜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将生字读三遍。

  (3)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4)同桌互读课文。

  2、检查自读。

  (1)抽读生字卡(指名、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3)教师示范读课文。

  (4)齐读课文。

  三、导读,初步理解诗意。

  1、学*第一、二行。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3)教师讲解:

  “寒”寒冷,点明季节是深秋。

  “石径斜”高而缓的山势,坡度不大,所以可以乘车游山。 “生”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说明山很高。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一处人家,炊烟袅袅。

  (5)指名读、齐读。

  2、学*第三、四行。

  (1)指名读。

  (2)生自由读。说说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教师讲解:

  “坐”因为。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是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3、分组读第三、四行诗。

  4、指导朗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女生读。

  (4)男生读。

  (5)齐读。

  四、指导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试背。

  (3)指名背。

  (4)对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5)男女生背诵比赛。

  (6)齐背。

  五、作业设计。

  背诵全诗。

山行教学设计11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4)、背诗文,能默写。然后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成果时,学生小张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饿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小王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在现实的课堂中,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教师面对意外,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创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就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着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山行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 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四、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山行教学设计13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设计14

  一、[教材简介]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写的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没有一点深秋凄凉的景象,而是一幅浓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美丽油画。

  二、[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三、[重点、难点]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它们读起来琅琅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营造的意境或美丽、或凄凉、或明快、或哀怨,引领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一直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 “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五、[设计思路]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画面想象,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 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自主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3)本课古诗教学把观看图象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对理解诗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简介诗人,配乐欣赏诗文。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创作这些瑰宝的是许许多多伟大的诗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人?这节课,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今天,我们来学*杜牧的《山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时,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写下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放课件,教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这么美的诗,你们爱读吗?那就大声的读吧!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自由读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古诗,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出示挂图)同学们,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提问:

  (1)枫叶什么时候会变红的?

  (2)枫叶被霜打过之后,就会变得特别红,特别漂亮!你们看,即使是春天的鲜花,也不见得有它这么美丽的红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气怎么样?

  (3)尤其是山上,天气更冷了!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2、那你们能按照由远到*的顺序,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3、师小结:你们看,这儿有火红的枫林、弯弯曲曲的石径、缭绕的白云,多美啊!杜牧,看到这样的美景,忍不住吟诵起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秋天著名的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4、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指名读。

  (1)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指导研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5、(在反诵读之后)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而且对于古诗所描绘的秋色图,在通过眼睛看,嘴巴读,脑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诵读诗歌,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1、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挑战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2、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创作。

  1、同学们,我们的校园也非常的美丽,现在请同学们把美术课上画的校园一角的图拿出来,请你也给自己的画题一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尝试作诗,教师不失时机地个别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山行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生说话练*)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问──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⑴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⑵“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和杜爷爷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你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⑶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四、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扩展5)

——《山行》教学反思3篇

  甘溪中心校 王维

  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指导书写

  1.上节课,我们学*了一首古诗,叫——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要学*另外一首古诗——山行。

  2.简介作者,并让学生回顾杜牧写过的古诗。

  3.指导书写:于、枫。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3.齐读全诗。

  三、听看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看视频情境动画配诗歌朗诵,边听边看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指名说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提出问题。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重点体会“斜”“生出”,理解诗意。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思考: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师生齐读。

  ②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理解诗意。

  ③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④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板书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巧妙的采用绘画方式,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体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动手绘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今天教学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它以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炼的语言而流传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意境,这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扩展6)

——三年级上册语文《山行》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诗句的内容。

  2、感受诗中表现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领悟诗人表达的心境和情趣。

  3、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教学的难点】领悟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条悠久而丰厚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文学的星空上,刚才同学们已经背了几首,今天老师和你们再来学*一首唐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是一首反映什么时节的诗?

  2、说说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三、欣赏图片,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1、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2、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外出旅游的好时光,唐代诗人杜牧在外出观赏美丽的秋景时,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动,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投影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小结古诗学法:

  ⑴读一读:

  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

  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

  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

  3、自学古诗:

  ⑴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⑵合作学*,明确自学的任务。(完成表格)

  ⑶我会读──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读古诗

  1、精讲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⑴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⑵径:小路。

  ⑶斜:弯弯曲曲。

  ⑷前半句句意: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顶。

  ⑸后半句:

  白云深处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地方。

  ⑹句意: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⑺指导朗读:

  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2、小结学法:

  理解诗中的字词,进而理解句意。

  3、师生一起学*、理解第二句:

  ⑴做:因为,古今异议字。

  ⑵爱:留恋,眷恋。

  ⑶晚:傍晚。

  ⑷红于:比……更红。

  ⑸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⑹句意:

  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美丽的景色而停下车来,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山花还要红艳。

  4、读一读第二句古诗。

  六、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⑴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⑵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2、理解并领悟古诗:

  ⑴这首诗主要讲什么?

  ⑵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⑶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感情的读一读。

  七、小结延伸

  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八、向学生推荐两本书

  《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

  【板书】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

  唐诗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因而,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他们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加深对“秋”的认识──秋天是一个收获是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由此,唐朝的诗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连忘返,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山行》。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古诗,因为学*方法就象打开知识门户的一把钥匙。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向学生推荐两本书《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让他们*时注重语言的积累,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的难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景,引学生“上路”:

  在导入新课,学生初读古诗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生活的经验,说一说秋天──欣赏美丽的秋色图。得出: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适宜外出旅游的黄金季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古诗《山行》做好了铺垫。

  2、教给方法,让学生自己“上路”:

  好的学*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在总结以往学*古诗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古诗的方法:

  ⑴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3、指导朗读,让学生轻车熟“路”:

  常言道:“书读百遍,情义自现”,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遗憾的是由于课前高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反馈理解诗意的时间稍长,最后不得不压缩了指导朗读的时间。因而导致了学生对古诗的节奏美、意境美领悟不深客。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通过“山”“小路”“枫林”“霜叶”等词引领学生通过想象,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

  4、学*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多元吟诵,练*背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星期六,几个小朋友一起到田野里玩,小明看见树上的橘子绿绿的,橙子黄黄的,挂在枝头,就高兴地说:“秋天真美呀!我要吟诵古诗。”可小明“嗯”了半天也没背出来,谁来帮帮他?(出示图片)

  生回答。

  师:对呀,“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课件出示山行图)。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古代诗人杜牧也非常喜欢秋天的美景,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古诗——《山行》。(板书:《山行》)

  2、齐读课题,读准“行”字。

  ①师板书,生书空。

  ②齐读课题。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感悟秋天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现在我想请我们小朋友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那我们就再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秋天的美。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一)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出示图片)师:是呀,秋天的景色多美呀!看在这幅图片中,你知道诗人在那儿看到了哪些景色?

  生:山、小路、白云、人家。师:是呀。相机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师:这么美的景色,那我们就美美的读一读吧。(学生反复读诗句。(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理解“寒山”。

  ①师:小朋友们,在第一句里有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呢?

  生:寒山。

  师:为什么是寒山呢?请看张图片,春天的山和秋天的山。 (出示图片)

  ②了解“寒山”就是指深秋时候的山。

  3、(出示图片)认识生字“径”、“斜”。

  师:小朋友,在这句诗里面,有两个生字朋友,他们很想和我们交朋友呢!(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出示图片)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了字宝宝的好朋友了,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谁能用诗句来说一说呢?

  多几个学生回答

  (二)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1、回忆《秋叶飘飘》。

  (出示图片)师:说得太好了,你们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给小朋友们背一首诗:“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诶,这描写的是什么景物呢?

  生:枫叶。(板书:枫林)

  师:这里的枫林美吗?(出示枫林图)

  2、学生反复读诗句。

  师:确实很美,诗人杜牧也留恋这傍晚时分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出示图片)谁来读一读?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小组赛读。

  ④齐读。

  3、(出示图片)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老师带来满山的枫叶来奖励大家!你们觉得这个枫叶的颜色怎么样呢?

  生:很红。(板书:红)

  师:对呀,因为了有这些红红的枫叶,让我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更美了。(出示多张枫林图)

  4、理解“坐”、“于”。(出示图片)

  ①齐读。

  ②填空。

  诗人停下车是 喜爱傍晚枫林的景色,

  经过霜打的枫树叶, 早春二月花还红。

  ③了解“坐”是“因为”;“于”是“比”。

  5、认读“枫”、“于”,并书写。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两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

  ①讨论交流识记方法。

  ②师范写,生书空。

  ③生书写,师巡视。

  师:同学们,写字时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一次比一次写的漂亮。

  ④评议。

  师小结:“枫”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设计理念: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改变“满堂说”的课堂,让学生不仅掌握生字的写法,还养成书写的好*惯。】

  四、读中悟情,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1、读中悟情。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找一找读古诗的方法吧!(出示图片)

  ①师范读。

  师:古诗有很多种读法,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自由读一读。

  ②学生自由体会读。

  ③指名读。

  ④齐读。

  2、欣赏“古诗新唱”。

  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①学生欣赏歌曲《山行》。

  ②生小声跟唱。

  ③复*歌曲《赠刘景文》。

  【设计理念:落实个性朗读,老师不要限制学生一定要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3、背诵古诗。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杜牧一起欣赏了这深秋时节美丽的景色,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

  ①填空式背诵。(出示图片)

  ②指名背诵。

  ③小组比赛背诵。

  ④齐背。

  五、拓展运用

  1、师:描写秋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如:在王勃的《腾王阁序》中有一句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课件)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也来说一说写一写吧。

  2、说说写写。(出示课件)

  我喜欢春天 , 因为 春天到处一片绿色 。

  我喜欢夏天 , 因为 。

  我喜欢秋天 , 因为 。

  我喜欢冬天 , 因为 。

  ①自己写一写,师巡视。

  ②指名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设计理念:一节课学*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并让学生有选择说一说,写一写。】

  六、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让我们把这么美的诗送给你的同学和在座的老师们。(齐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收集更多有关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八、板书

  4、古诗两首

  山 行

  杜 牧

  一、[教材简介]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写的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没有一点深秋凄凉的景象,而是一幅浓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美丽油画。

  二、[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三、[重点、难点]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它们读起来琅琅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营造的意境或美丽、或凄凉、或明快、或哀怨,引领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一直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 “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五、[设计思路]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画面想象,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 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自主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3)本课古诗教学把观看图象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对理解诗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简介诗人,配乐欣赏诗文。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创作这些瑰宝的是许许多多伟大的诗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人?这节课,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今天,我们来学*杜牧的《山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时,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写下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放课件,教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这么美的诗,你们爱读吗?那就大声的读吧!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自由读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古诗,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出示挂图)同学们,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提问:

  (1)枫叶什么时候会变红的?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扩展7)

——山行教学设计6篇

  目标预设: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教学方法:

  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板书:

  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的古诗两首中《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景和作者写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六、课时准备: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个万花筒,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的变换着它美丽的容颜。那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一睹它的芳容吧!

  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美一番。

  瞧同学们说得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扩展8)

——山行教学反思 (菁华5篇)

  1、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的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学古诗,教师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今后我还要多阅读,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从而丰满自己的课堂。

  今天教学《山行》,开始时按课前预设,前两步都很顺利。第一步,出示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新课。看到美丽的枫叶,学生热情一下子就上来,纷纷说“啊,真美啊!”当我问他们:“看了这些枫叶,你有什么感受时?”学生的小手举得老高,有的说:“这枫真是太美了,我真想去旅游,亲自看一看。”有的说:“我想把这些枫做成书签,把它珍藏起来。”有的说:“我想在上面美美地睡一觉。”第二步,出示诗文,学生自己练读,要读正确,读流利,再读出节奏。

  但第三步出了问题,按照预设,是出示图片,先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再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让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诗句。图上有什么景物,诗句写了哪些景物学生都能说出来,但是让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没几个人举手了,与第一步让学生说看了枫叶后的感受时的那份兴致、兴趣、热情相比,这一步就冷清了很多,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

  面对这种情况,我只能放弃原先的预设,耐心地给学生逐字地讲解起来。从“径”的意思到“石径”的意思,从“斜”理解到“远上”的语序,从“生”的“产生”意到诗中的“飘浮”意,最后再让学生将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就这两句诗的意思前前后后就花了十几分钟,导致后面还有几个教学步骤没有完成。

  三年级古诗教学要达到何种程度?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经过一阶段的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同学要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文学好是多么的难呀!教完《山行》这一课后,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同学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同学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同学自身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同学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同学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胜利的体验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干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古诗的小同学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同学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同学自身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方: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同学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规范》强调:“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必需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同学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同学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同学戴着头饰,自由想象扮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同学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在教同学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同学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同学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同学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沟通课堂内外,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和其他课程的融合

  1、在学完这首古诗后,我设计让同学回家查找有关描写动物的儿歌或古诗,也可自创儿歌,再配上自画的图画。目的在于让同学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并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2、趁同学初学古诗、爱上古诗,可让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多学*古诗,并定期开展“小小古诗会”、评选“优秀小诗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我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虽然是七律诗,但我们班的学生依然能做到熟读成诵,有一定的语感,并且知道一些常规的停顿。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没有像以往那样进行逐词逐句解释,而是抓住本诗画面感很浓的特点做了如下尝试:

  抓住“生”字,感受意境:

  在诗人杜牧眼中,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说到“白云生处有人家。”老师想把它画下来,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白云应该画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学生说:“画在房子下面”,有的说:“画在山顶上”,有的说:“应该围绕在房子上,因为山很高,云在飘浮,房子只是隐隐约约而见。”“是啊,作者从飘浮的白云里隐隐约约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见了。”我接着说到。在后来的默写中没有学生写错字。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扩展9)

——《山行》教案菁选

《山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山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色图。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 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四、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2、学*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都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人称“温韦”。他的词,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律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二、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清早起马车铃响声叮当,

  出门人想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茅草店残月当空,

  踏寒霜人脚印留板桥上。

  槲树叶纷纷落满山满路,

  月光下枳树花映照驿墙。

  思故乡我昨夜梦回杜陵,

  春天里凫和雁布满池塘。

  三、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前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叠加各组典型意象,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

  2、意象的叠加是指把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现作者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叠加实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分析:”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请谈谈对句“枳花明驿墙”中“枳花”、“驿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相互映衬,以表现天色微明,突出一个“早”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用一些词语概括。诗人在此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4、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想起了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虚实相生指由眼前所见到心中所想,进而把眼前的实象与心中的虚象有机聚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实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这首诗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首尾呼应

  四、总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五、迁移拓展,简要分析这首诗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历任威武(今属山东)主簿、翰林学士、滁州(今属安徽)、扬州(今属江苏)、黄州(今属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等地知州。他直言敢谏,颇为朝中权贵所不容,因而前后三次被贬。晚年贬于黄州,后世因而多称其“王黄州”。《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

  《商山早行》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温庭筠(yún)(约812——约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金奁集》等。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三、理解诗义

  【注释】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2]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2]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⑺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译文】

  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本暗淡店墙。

  令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四、作品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五、古诗主题

  《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商山早行》原文和译文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一、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理解诗的主题,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二、三

  三、教学用时:1课时

  四、课型:讲读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儿歌《秋叶飘飘》课文《秋天》让学生谈对秋叶和秋天给人的联想。(秋叶多彩:美丽愉悦、欢快明朗;草木枯黄摇落:暗淡伤感;硕果累累:丰收喜悦)素有“小杜”之称的唐代诗人杜牧也对秋天情有独钟,让我们随杜牧一起顺着山路而上,走进深秋的山林。

  学生齐读诗文。

  (二)检查预*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晚唐一位著名诗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在文学方面,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助学》的预*积累。

  (三)学*诗作:

  一读:识秋物,赏美景

  解题: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听读时在诗中画出)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

  2、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

  霜叶

  3、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用诗中句子回答)

  霜叶红于二月花

  4、正是这样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

  停车 驻足

  5、让作者停车驻足的是霜叶的红,“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

  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让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6、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诗人更心仪的是深秋的红叶!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

  (和二月的红花对比)

  二读:品名句,悟情理

  7、深入挖掘:(对比引导)

  枫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红于二月花

  把“霜叶”改为“枫叶”,比较体会: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怎样的美?

  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8、小结

  至此,杜牧笔下的红叶内涵更丰富了:经过风霜洗礼这后,枫叶更显其红艳和勃勃生命力。诗人激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的品格。美不美,主要中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后天的磨炼。这样,这句诗不仅景中有情,而且景中寓理。这一切的精彩,就缘于作者从司空见惯的事物身上,用凝练的语句表达出自己特殊的心灵感悟的,超越常规的立意。

  9、正是因为这种超越常规的立意,这句话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成为千古的名句,那么,从写作角度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回答之后师作结:

  好文章,不仅要表现写作对象的特点,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写出表现自己在那一时、那一地特殊感悟的话语,才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构建超越常规的立意,才可以使我们的文章真正的亮起来。反之,光有一些约定俗成套话,文章是没有个性的,缺乏生命力的。

  现在就让我们们穿越时空,和杜牧进行心灵上的对话,用现代优美的文字,解读他留给我们的.意境:

  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经过风霜洗礼的枫叶呀,红得生机勃勃,红得娇艳浓烈,尽显生命本色。

  10、理解文章表达情理

  作者要表达的情理完全得到彰显,你体会到了吗?

  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理:后天的磨炼可以让生命彰显美丽本色。(对生命的感悟,把枫叶经霜喻理)

  再读:嚼字词,参妙意

  11、学生再读诗作,师作总述过渡:

  诗人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一反历来秋景萧条的写法,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使秋色显得生机盎然,与春光争胜的全部利益于诗人的匠心独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前两句写景和最后一句写景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景,全是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而后一句写景,是*景,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12、细节推敲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作中炼字的高妙。

  (1)“枫林晚”与“枫林美”的区别。(《助学》)

  (2)“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不同。(参看《教学用书》)

  提示:引导学生去说,切不可直接讲明。

  13、小结:让学生用现代汉语描述诗的内容。(见《新教案》)

  14、学生背默全诗,教师点评指津。

  (四)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异”字统领并笼罩全篇。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

  《苏幕遮》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旅思乡愁。上片写游子在途中登楼望远所见景象,下片抒写怀远思乡情怀,层层展开,婉转缠绵。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而范仲淹这两首词的基本情调却都是“悲”。但两词又有区别,《渔家傲》是“悲壮”,《苏幕遮》是“悲凉”“悲清”。

  六、课堂练*:《助学》学*测评部分题目。

  七、课堂小结:让学生谈本节课学*收获感悟启发。

  八、布置作业:完成《助学》学*测评中余下题目。

  活动目标:

  1、了解古代书籍的阅读方式,对古诗诵读活动有兴趣。

  2、会有表情地朗诵七言绝句,初步有顺序地摆放诗句。

  活动准备:

  1、大图书一本,《山行》音乐磁带,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幼儿大拇指上画红娃娃(绿娃娃),大号字四份。

  活动过程:

  1、小朋友,这儿有本有趣的书。我们一起来看!

  你觉得什么地方有趣呢?

  教师小结:古时候的书就是封面在下面,封底在上面,看书时从后面一页页往前翻。

  2、告诉你们,这本书里还藏了一首古诗呢!我们再来看一遍。教师翻书并念古诗《山行》。

  这首古诗的名字叫什么?是哪一个大诗人写的?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

  3、你们想来学这首古诗吗?

  出示大号字《山行》。小朋友,跟我念。

  教师念一句,幼儿念一句。(第一遍)

  用好听的声音来念。(第二遍)

  我们连起来念,会念的小朋友声音响亮一点。(第三遍)

  我们再来一遍。

  4、这张纸上还有几幅图画。你们猜猜看,这些图画里藏的是哪个字宝宝?(认识“山、石、白云、车、花”)

  5、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看颜色标记念。

  我是黄娃娃,黄颜色画的'字宝宝我来念。那红颜色的字宝宝谁来念?绿颜色画的字宝宝呢?(四张纸)

  6、红娃娃、绿娃娃真能干!

  这儿还有字卡,你们会把这些字卡排成一首古诗吗?那请你来排一排,念一念。可以去念给后面的老师听。摆对了,念得好,老师还会奖你一个五角星。

  7、念好的小朋友可以将字卡收起来,坐在椅子上,跟着录音机一起唱《山行》这首诗。(放音乐磁带)

  附: 古诗《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理解诗的主题,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4. 培养学生学*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二、三

  三、教学用时:1课时

  四、课型:讲读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二)了解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三)检查预*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解题 :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古诗的方法学*本诗。

  (四)学*诗文

  1、诵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读不准的地方。

  (2)通过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根据学法自学古诗。(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3、交流总结,教师重点指导:

  ①字词方面: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②指名让学生根据词义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想象画面。

  驱车沿着遥远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进,

  远望山顶白云缭绕那里居住着几户人家。

  我不时地停下车来欣赏,因为这枫林晚景太美——

  这经霜变红的枫叶远远胜过二月盛开的红花。

  4、精读赏析,品味美句。

  ①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②“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③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④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异”字统领并笼罩全篇。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

  《苏幕遮》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旅思乡愁。上片写游子在途中登楼望远所见景象,下片抒写怀远思乡情怀,层层展开,婉转缠绵。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而范仲淹这两首词的基本情调却都是“悲”。但两词又有区别,《渔家傲》是“悲壮”,《苏幕遮》是“悲凉”“悲清”。

  (五)小结: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一反历来秋景萧条的写法,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使秋色显得生机盎然,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让读者感到隽永清新。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完成本课配套*题。

  (七)板书设计: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生字。

  经( )枫( )雪( )

  径( )疯( )霜( )

  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

  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

  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

  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师:所以叫秋天的山叫寒山。)

  2顺着学生回答引出诗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

  3读好诗句。

  (二)白云生处有人家

  1这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通向哪里呢?我们顺着山路往上看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

  生:我看到了白云。

  生:我看到了山很高,都高耸入云了。

  生:我还看到在山顶上隐隐约约还有几户人家居住在那儿。

  2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生:虚无缥缈,就像是人间仙境。

  3那几户人家就住在那如仙境般的白云生处,你们想不想到他们家去看看,去做一回客?

  生:想。

  (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正当我们意犹未尽地赶去做客的时候,我们乘坐的马车却突然停了下来?是什么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诗人?(学生随意说说)

  2那我们也下车跟着诗人去看看吧。听!诗人正在吟诵这两句诗呢!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一读)

  3读了这句诗,教师点拨:在这里“坐“是”因为“的意思,“于”指的是“比”。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独立思考)

  (1)诗人是因为喜爱什么才停下了车?(枫林)

  (2)秋天的枫叶是什么颜色的?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不是一片枫叶,也不是一棵枫树,而是一大片的枫树林,红得像火一样的枫树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更加绚丽,更加红艳。告诉我,看到这么美的枫树林你们喜欢吗?

  (3)此时此刻,我们不禁会想到春天那满山遍野的红杜鹃来,与它相比,实在是逊色不少,难怪诗人会吟起这句诗——(学生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4)师:这么美的景色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把它留住?

  生:我要用数码相机把它拍下来,然后放在自己的相框里。

  生:我想写一篇最优美的作文来描写它。

  生:我想用画笔把它画下来。

  四、吟诵古诗、加深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吟诵古诗,并谈谈:读了这首诗你想说些什么?

  2一首《山行》让我们领略到了秋天的美,那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板书唐 杜牧)你还知道他哪些诗?(清明)

  3古诗的魅力可真大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杜牧的《山行》。(学生一起吟诵)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诗中的2个生字。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是感情。

  山行

  一 渲染意境,激趣揭题。

  同学们,刚才的阅读课里,我们读了《陕北八月天》这篇文章,感受到了陕北八月的浓浓秋意,欣赏了西部高原的秋色美景。那么,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山行》这首古诗。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检查: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三 再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听课文录音,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学生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分小组交流 讨论

  教师适当点拨。

  四 美读古诗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课件展示

  (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美丽的山林图片,师旁白)

  走在深秋的山路上,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斜斜地向山顶延伸。诗人杜牧边走边望,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住着几户人家。诗人不禁停下了车,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吸引住了。他赞叹道:

  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刚才我们和诗人一起观赏了山林美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能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吗?(感情朗读)

  五 诵读古诗,练*背诵。

  六 写字

  出示生字 霜 径

  师范写

  描*字册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 学*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为古诗配画。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感知古诗的画面美,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练:自主探索,激**趣

  师:各位小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扬帆旅行社(2),今天,导游老师将带领小游客们去到一个特别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一段朗读,一边听一边想,你听出了什么?(播放《山行》)[板书:山行 杜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山 白云 人家 枫林 枫叶]

  1、出示《山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山行》(生齐读:山行)讲解多音字“行”。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山行》[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行人]

  2、跟范读读诗,读准生字读音。

  二练:自主交流,质疑释难

  1、出示图片,理解诗意。小朋友们,你们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山、小路]

  2、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理解“径”和“斜”意思。根据图片理解诗意: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

  3、出示图片,说一说: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白云,房子)。[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白云,房子]

  4、出示:白云生处有人家,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5、结合两句一起理解: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指导朗读。(师范读,生跟着齐读)

  这一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远方[板书:远景])既然有远景,那就应该有*景[板书:*景],*景是什么?(枫林)

  6、出示图片说一说: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枫树、枫叶)[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枫树、枫叶]跟踪提问:你觉得这红色的枫叶像什么?(二月的花朵。)

  7、出示:霜叶红于二月花,理解“红于”的意思是“比……还要红”的意思,根据图片理解诗意:那红色的枫叶比那二月的花还要红。

  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结合图片,理解:停下车来欣赏这美丽的枫叶。

  结合两句理解,师范读,生跟着齐读。

  8、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师教读,生朗读)生跟范读朗读,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诗人杜牧喜欢这个季节吗?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出来?这首诗写的是(秋天),诗人杜牧(喜欢)这个季节。我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中体会出来的。(朗读)

  9、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诗,进行朗读评比。

  三练:自主展示——提倡合作

  小组各选一名同学上台朗读。学生进行点评:我觉得()小朋友读得好,因为()。老师对六个小组的朗读进行客观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练:自主拓展——创新潜能

  再次理解诗意:学了这首诗,我知道这首诗的意思是: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车来欣赏这美丽的枫叶,那红色的枫叶比那二月的花还要红。

  布置拓展任务任务:画一幅《山行》图,把你们对这首诗的感受全都画进图里。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

  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⑴ 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⑵ 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⑴ 指导朗读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 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设计思路: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山行》描写了诗人行走在深秋时节的山中看到的美景。教学时将多媒体课件与古诗巧妙融合,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在学*的过程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品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的方式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本课要求会写的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诗句。

  3.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有四季,分别是哪四个季节呢?(学生回答)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景,比方说: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枫叶、冬天的梅花。(展示PPT图片)因为有了春、夏、秋、冬的不同美景,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2、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动画,猜一猜这是哪个季节呢?这幅优美的画描绘的是哪首诗?(学生回答)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听一听(播放动画)。大家都猜得很准确,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赞美秋天的经典之作——《山行》 。

  3、理解题目,了解诗人。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4、资料展示:诗人简介。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

  2、你们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呢?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出示“径、斜、枫、霜”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全班齐读。哪位同学来给这些生字找个好朋友,组个词?

  3、指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师评价。

  4、指导全班齐读古诗。(提醒:读古诗时语速要放慢,注意句内停顿。)师读一句,学生跟读。 5、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感。然后分别请女生、男生比赛读古诗。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

  1、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杜牧一起欣赏着秋天的景色。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2)你们从中看到了什么样的美丽景色?(寒山、石径……)

  (3)寒山是什么样的山?为什么觉得寒山美呢?

  我们经常说,距离产生美。那么,从远处看,寒山是什么样的?大家做一个比较了再回答:什么东西矮矮的、短短的',让人感觉丑丑的。

  寒山,让人感觉。

  (4)复*《七律·长征》中描写山的诗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理解“径、斜”的意思。(展示PPT:石径图片)

  (6)除了寒山、石径,诗中还有什么景色让你感觉到非常美?(白云)

  “白云生处”的云是怎样的?(什么颜色的?云是厚厚的还是薄薄的?)

  云在空中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我们用一个成语怎么说?(若有若无。)

  (7)在这若有若无的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隐隐约约的人家。)

  (8)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指名读一二句)

  学生有感情练*朗读。

  (9)学生说说一二句诗意。

  2、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1)前面一二句写的是远处的景色,接着诗人杜牧把笔锋一转,由远到*,他又写

  了什么呢?(学生齐读三四句。)

  (2)诗人原本是坐在车上欣赏着深秋时节的美景,可这会儿诗人却停下车来了,为

  什么呢?用诗句怎么说?(停车坐爱枫林晚。)

  ①“坐”是什么意思?

  ②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情感?(“爱”。)

  ③老师依次问“爱”、“晚”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 ④学生说说第三句诗的意思。

  (3)诗人在这些景物中,最喜欢哪种景物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①老师依次问“霜叶”、“于”、“红于”的意思,学生思考。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0)

——小学古诗《山行》优秀教学设计优选【5】份

  一、[教材简介]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写的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没有一点深秋凄凉的景象,而是一幅浓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美丽油画。

  二、[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三、[重点、难点]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它们读起来琅琅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营造的意境或美丽、或凄凉、或明快、或哀怨,引领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一直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 “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五、[设计思路]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画面想象,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 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自主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3)本课古诗教学把观看图象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对理解诗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简介诗人,配乐欣赏诗文。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创作这些瑰宝的是许许多多伟大的诗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人?这节课,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今天,我们来学*杜牧的《山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时,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写下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放课件,教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这么美的诗,你们爱读吗?那就大声的读吧!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自由读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古诗,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出示挂图)同学们,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提问:

  (1)枫叶什么时候会变红的?

  (2)枫叶被霜打过之后,就会变得特别红,特别漂亮!你们看,即使是春天的鲜花,也不见得有它这么美丽的红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气怎么样?

  (3)尤其是山上,天气更冷了!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2、那你们能按照由远到*的顺序,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3、师小结:你们看,这儿有火红的枫林、弯弯曲曲的石径、缭绕的白云,多美啊!杜牧,看到这样的美景,忍不住吟诵起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秋天著名的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4、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指名读。

  (1)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指导研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5、(在反诵读之后)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而且对于古诗所描绘的秋色图,在通过眼睛看,嘴巴读,脑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诵读诗歌,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1、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挑战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2、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创作。

  1、同学们,我们的校园也非常的美丽,现在请同学们把美术课上画的校园一角的图拿出来,请你也给自己的画题一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尝试作诗,教师不失时机地个别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目标预设: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教学方法:

  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通过“山”“小路”“枫林”“霜叶”等词引领学生通过想象,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

  4、学*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多元吟诵,练*背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星期六,几个小朋友一起到田野里玩,小明看见树上的橘子绿绿的,橙子黄黄的,挂在枝头,就高兴地说:“秋天真美呀!我要吟诵古诗。”可小明“嗯”了半天也没背出来,谁来帮帮他?(出示图片)

  生回答。

  师:对呀,“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课件出示山行图)。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古代诗人杜牧也非常喜欢秋天的美景,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古诗——《山行》。(板书:《山行》)

  2、齐读课题,读准“行”字。

  ①师板书,生书空。

  ②齐读课题。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感悟秋天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现在我想请我们小朋友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那我们就再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秋天的美。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一)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出示图片)师:是呀,秋天的景色多美呀!看在这幅图片中,你知道诗人在那儿看到了哪些景色?

  生:山、小路、白云、人家。师:是呀。相机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师:这么美的景色,那我们就美美的读一读吧。(学生反复读诗句。(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理解“寒山”。

  ①师:小朋友们,在第一句里有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呢?

  生:寒山。

  师:为什么是寒山呢?请看张图片,春天的山和秋天的山。 (出示图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