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10)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5、补充关于苏格拉底的小故事,让学生对古代西方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有初步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古代名人和文化的崇敬。

  教学重难点:

  从弟子们在麦地里寻找最大麦穗的动作中去感受弟子们的内心,从弟子们最后一无所获和苏格拉底的教导中分析弟子行为的失误原因。最后去领悟出其中的做人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读书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学*苏格拉底的话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学*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n�n”,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2

  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目标预设: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如第六自然段,这一段是全文主旨的升华,不仅让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深有所悟,每个读者也在读后若有所思。上文还在讲实在的摘麦穗,而这一节已由现实的摘麦穗联系到人生路途上如何抓住机遇,这显然是在意义上更进了一层,使文章有了深度。上文写了弟子们一心要摘得最大的麦穗,便不断地取舍,直至到了麦地的尽头还一无所获。

  第7自然段就在前文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开去,联系人生道路上不同的人对待机遇的不同态度来劝谕人们应该及时把握机遇,不要错失良机。由现实的摘麦穗过渡到对待人生的大智慧,这不是巧妙的主旨升华吗?这种文章的主旨在于说理,但却不吝笔墨地要把事情写生动、写具体。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丰富读者的感受,为所要揭示的道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使人对文章所揭示的意义深感言之有理,不觉得空洞。像这篇文章正是这样,当读者为苏格拉底的弟子摘麦穗的故事而感觉生动之时,作者在最后一节借弟子悟出的道理给了读者以感触--人生也如在麦地中行走一般,不能错失良机。

  教学反思

  遥观中心小学王丽萍

  《最大的麦穗》。这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而弟子们总是东张西望、挑挑拣拣,一再错失良机,到了最后还是两手空空。在苏格拉底的指引下,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教完这篇课文,苏格拉底气定神闲的哲人风范,深入浅出的教育艺术,以及蕴含在文中引人深思的大道哲理,让师生如同享用了一次精神饕餮。作为一名教师,课文又是一则栩栩如生的教学案例,尽管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仍然闪烁着熠熠的人文光彩与智性火花,就是用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她也不禁让人叹为观止。

  一、开放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观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我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课程资源。虽然我们也提倡开发新的课程,但由于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内容、条件等方面并未形成整体合力,新的课程内容并没有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然而,随着对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单一、封闭的课程结构的弊端逐步为研究人员和广大教师所认识。“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也就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那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呢?

  一块普通的麦地,一项简单的任务,经过智者的巧妙设计,就成了一个开放而充满生命活力的大课堂。正如新课程要求的,教师不是课程机械的执行者,而应该成为课程的生发者和建设者。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指的就是语文课程的外延与生活是相等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一旦让师生的生活进入课程内容,建构起开放的课程,不仅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激发教师的创造思维,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二、自主探究与启发引导辨证统一的教学观

  教与学关系的定位是教学观的本质。到底什么是教学呢?新课程强调,教学不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新型教学关系的建构,必然要依赖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感观、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基础、自己的行动规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学生是学*的主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要削弱教师的地位,相反更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教师及时、准确的引导、点拨、激励,才能有学生学*过程中一筹莫展时的茅塞顿开,山重水复时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文中,弟子们带着老师的任务走进了麦地。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充分比较、自由选择,是真正自主的。当他们走到麦地的尽头两手空空、一脸茫然的时候,苏格拉底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他的话既总结了弟子们失败的原因,又巧妙地引发了他们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里的“麦地”已经成了虚拟的人生,“麦穗”也就是人生中大大小小的机遇。

  这则课例生动地揭示出,教的艺术实际上就是导的艺术,这也正是当前许多所丢失的。

  专家指出,新课程最根本、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两千多年前的一次教学,在今天看来仍然散发着迷人的芳馨,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时期,特别是语文教学忽左忽右、争议不断的今天,希望她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走进弟子们的内心,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在一个收获的季节里,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了一块长满沉甸甸麦穗的麦地里,他要让弟子们干什么呢?(指名说)

  二、自主感知

  1、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默读,想想苏格拉底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呢?从哪个词语可以感受到?

  (2)“只许进不许退”言下之意就是说什么?指名说

  (3)指导读好这句话,读出严肃、命令的语气

  (4)指名读,齐读

  2、过渡: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话后,怎么去做的呢?

  3、默读课文3、4自然段,在旁边写写批注。提示: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分析一下当时弟子们的表现,也可以写写对弟子们这样做的感受,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等等。

  4、交流

  5、师小结:尽管弟子们很认真的在找那一穗最大的麦穗,但他们的目光短浅,不能把握住眼前的机会,到最后落的个“两手空空”。

  6、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这样的表现,他首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

  出示:你们已经到头了。

  (1)想想苏格拉底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内心感到怎样呢?

  (2)交流(失望、生气)

  (3)指导朗读(根据不同感受读出不同语气)

  7、过渡:失望也好,生气也罢,这都不是苏格拉底所要的,他是要告诉弟子们一个道理。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默读,思考苏格拉底在说这句话时是怎么样的语气呢?

  (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2)指名读,齐读

  (3)这里的“有一穗是最大的”和“最大的一穗”意思同吗?

  (4)小结

  8、过渡:苏格拉底是一位大哲学家,他让弟子来麦田仅仅是为了找最大的麦穗吗?他想让弟子做什么?

  三、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1)自读

  (2)指名读,找出这段话中的一对反义词

  (3)面对机会,往往会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错失良机),一种是——(不失时机)

  (4)小组讨论:这里的“最大的一穗”“那颗粒饱满的“麦穗”眼前的麦穗”分别指什么呢?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5)汇报交流,相机板书:把握眼前的机会追求远大的理想

  (6)用恰当的关联词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

  (7)总结:大哲学家就是大哲学家,他通过这样小的`事情向弟子们,也向我们揭示了这样深刻的道理,从中让我们可以感悟到他是一位怎样的人?(充满智慧、循循善诱)

  (8)齐读这段话

  四、展示反馈,拓展提高

  1、学*有关机会的名人名言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gěn)科尔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2、自己写一句有关机会的凡人名言

  3、阅读有关苏格拉底的另一则故事《最优秀的的人是你自己》,画出让你感悟深刻的词句,说说你对苏格拉底有哪些新的认识。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4

  一、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二、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最大的麦穗》。

  2、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学*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2、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3、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4、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三、学*第二段。

  1、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的严肃性。

  3、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他们会想些什么?

  4、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含蓄的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四、学*第三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3、出示名言,读一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4、学到这儿,你希望找到一生中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五、总结课文。

  1、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

  2、交流。

  六、作业。

  1、朗读文中最喜欢的句段,并背下来。

  2、选择一题练*: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要抓住机遇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悟文中揭示的深刻道理。

  2、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学*任务:研读苏格拉底说的话,感悟文中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走进那块结满沉甸甸麦穗的麦地,继续做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学生,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穗

  2、明确目标: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几句话?

  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我们今天不妨就从苏格拉底的这三句话入手,去解读这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

  3、预期效果:大家有信心顺利完成目标吗?是的,相信自己,就一定行!跟老师一起喊出我们的口号:我自信,我成功!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读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写下你的读书体会。

  2、自主学*:学生自学,标记

  3、展示交流

  (一)交流第一句话“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作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你们听懂他的话了吗?”只许进不许退”意味着什么?(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你读懂了字面的意思,很不错,能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命令)

  4、那么该怎样读,才能让弟子们听懂要求呢?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小结:看来大家不仅体会得好,读得更好。

  (二)交流第二句“你们已经到头了。”

  1、谁来读一下?

  2、几个字?(七个字)苏格拉底说这话的时候,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苏格拉底会带着怎样的表情或语气来说这七个字?(惋惜、气愤、微笑……)

  出示:苏格拉底地说:“你们已经到头了。”

  3、从这七个字中你还读出了什么?(时间到头了,生命到头了,机遇没有了……)

  4、弟子们此时的心情怎样?他们很失落,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他们没有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从哪些地方看出弟子们是很认真地对待的?

  出示:弟子们埋头(努力认真,但目光短浅,视野不开阔)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犹豫不决,挑挑拣拣,不当机立断,继而失去了机会)(【】把希望寄托在明天,没有把握现在,从而错失良机)

  过度:是呀,机会就这样在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中从指缝间悄悄溜走了,到头来手中空空如也。这时的苏格拉底又说出了怎样的话呢?

  (三)交流第三句“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整个麦地里存在的那株最大的麦穗,这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弟子们在麦地里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那一粒最大的麦穗,这是主观的,是相对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文中有两个:“最大的”你明白指什么吗?

  2、这时候,苏格拉底又会以怎样的语气对他的弟子们说这样的一段话呢?

  苏格拉底地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苏格拉底之意仅仅在于“麦穗”吗?更在于什么?(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他的话还可以这样说: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看来苏格拉底的每句话里都蕴含着更深的意思

  4、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四)交流最后一自然段“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麦穗就是出现在眼前的机会,麦地就是人生)

  3、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4、重点理解:“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把眼前的一穗(眼前的机会)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例如课堂上发言的机会,班队委的竞选,爸爸妈妈的就业,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等。)指名说。

  (2)小结: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3)同学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2、结果反馈:集体交流名言

  3、反思总结:

  名言: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辅助设计

  教具与课件:

  苏格拉底的三句话,机遇名言

  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眼前的一穗 

  (追求)(实在)

  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作业设计

  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 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3.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揭示的人生道理。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 阅读文字,揣摩心理,感悟道理。

  1 阅读第一自然段,明白苏格拉底的要求,揣摩弟子们的心理。

  (1) 那天,正是大熟的季节,听苏格拉底说话了:“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 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2)你听明白了吗?明白了什么?

  (主要让学生明白“只许进不许退”和“最大的麦穗”这两个要求。)

  (3)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地的弟子,你心中会怎么想?

  2 阅读第2至5自然段,揣摩弟子们的'心理,明白他们失败的原因。

  (1) 自由阅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仔细揣摩文字,看看你从文字中读出了弟子们的什么心理,试试完成填空。

  走进麦地,弟子们心里( )

  走到尽头,弟子们心里( )

  (2)交流

  先说说怎么填,再说说从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并出示相应的段落指导朗读。

  3 两手空空的弟子们走到尽头,这时,苏格拉地又说话了(师再次扮演苏格拉地说话)

  你们听懂了吗?听懂了什么?

  (区别“有一穗是最大的“和”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4 你们听懂了,弟子们也听懂了,并从中悟出了一个人生哲理。

  (1)出示第7自然段

  (2)引读

  (3)再读,你 发现了什么问题?

  (4)解决问题

  三 欣赏有关抓住机遇的名言,并让学生谈谈最欣赏哪一条,适当说说感受。

  四 欣赏苏格拉地的故事,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7

  第二课时

  一、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

  二、 教学要求

  1、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 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三、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四、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片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我们认识了古希腊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他教育学生有独到之处,这堂课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去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一同分享《最大的麦穗》带给我们的愉快的精神之旅。(板书:“最大的麦穗”)

  二、

  1、 这一天,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到麦地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投影出示)

  2、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让弟子们明白你的要求——其他学生当弟子(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只能一个,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

  3、 你们都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当听到老师这样的要求,你会怎么想?(指名答)(你很有自信!现代人就需要充满自信,自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你们很诚实,也很勇敢。表面上看来机会是老师给予的,实际上是自己争取的,希望你们珍惜自己每一次机会。)

  学*2—4自然段

  1、 师:弟子们到底是怎样寻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圈出弟子摘麦穗时的表现和动作。

  2、 交流。指读段落,其他学生思考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埋头看看……;看看……又……。)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是呀,面对眼前的麦穗。)(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师:他们为什么这样?

  生读: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3、 再读这一段。想想、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有什么看法?尽量用上“虽然……但是…… ” 师: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如梦初醒)

  4、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弟子,你在麦地里,你会怎么做?

  学*§5、§6

  1、 过渡: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的话,你认为应用怎样的口气说?为什么。读后说出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2、 学生自读体会、交流。

  3、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注意是“嘲笑”。

  4、 你知道弟子们没能摘到最大的麦穗的原因吗?(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刚刚摘下的。“)

  5、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6、反复诵读文章第六自然段,理解:事物是比较出来的,有小的就有大的,有最小的就有最大的,因此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麦地太大,麦穗太多,所以弟子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判断不出来。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摘到那真正最大的一穗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学*§7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出示)

  1、 读中大家能领悟到什么呢?联系实际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人组合作学*,要求:⑴抓重点词语感悟到了什么?⑵把感悟到的用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

  “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 ·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板书:要抓住机遇)

  2、 再次理解苏格拉底的要求“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联系下文理解:如果没有这个要求弟子们定会出现进进退退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苏格拉底要让学生明白人的生命也是不可重复的。下文指第七自然段部分内容:人的一生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3、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4、 现在,苏格拉底的“麦穗”故事已经成为世人处世的一种经典理论,或者说叫“麦穗智慧”“麦穗哲理”,老师已经将其融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师示范背诵)

  5、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将它也融入你的生命里,将它牢牢地记在心中呢?

  6、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有感情朗诵。

  真诚对话,激情总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学*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写在书上。如,有追求的人,一定会有好机会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说是均等的……)再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而且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自信,变得更有创造性!咱们不虚此行。谢谢同学们!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8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

  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

  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

  5、我们读书可以质疑大师,你也可以向大师挑战。

  交流:

  A美中不足: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

  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

  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A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名读。

  C说体会。

  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E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F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背诵。

  7、激情总结,回味无穷

  时间过得匆匆,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忘返,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

  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

  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

  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抄写最后一段话。

  附板书:

  24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教学后记:

  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副院长20xx年12月听我的课后的点评:

  1、《最大的麦穗》作为六年级教材较深,课文选材可以放到初中学*,但是六年级学生体会得很有自己的见解,学生思维尤为活跃。

  2、在特定的时空中在这一块麦地里,有最大的麦穗。学生交流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将最大的麦穗改为更大的麦穗在这篇课文中不一定准确。

  3、教师把握教材能力不错,课堂教学效果好,学生的素质更好,说明*时教师训练有素。

  (二)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读书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学*苏格拉底的话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学*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七、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9

  第二课时

  一、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

  二、 教学要求

  1、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 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三、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四、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片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我们认识了古希腊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他教育学生有独到之处,这堂课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去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一同分享《最大的麦穗》带给我们的愉快的精神之旅。(板书:“最大的麦穗”)

  二、

  1、 这一天,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到麦地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投影出示)

  2、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让弟子们明白你的要求——其他学生当弟子(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只能一个,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

  3、 你们都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当听到老师这样的要求,你会怎么想?(指名答)(你很有自信!现代人就需要充满自信,自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你们很诚实,也很勇敢。表面上看来机会是老师给予的,实际上是自己争取的,希望你们珍惜自己每一次机会。)

  学*2—4自然段

  1、 师:弟子们到底是怎样寻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圈出弟子摘麦穗时的表现和动作。

  2、 交流。指读段落,其他学生思考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埋头看看……;看看……又……。)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是呀,面对眼前的麦穗。)(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师:他们为什么这样?

  生读: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3、 再读这一段。想想、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有什么看法?尽量用上“虽然……但是…… ” 师: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如梦初醒)

  4、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弟子,你在麦地里,你会怎么做?

  学*§5、§6

  1、 过渡: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的话,你认为应用怎样的口气说?为什么。读后说出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2、 学生自读体会、交流。

  3、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注意是“嘲笑”。

  4、 你知道弟子们没能摘到最大的麦穗的原因吗?(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刚刚摘下的。“)

  5、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6、反复诵读文章第六自然段,理解:事物是比较出来的,有小的就有大的,有最小的就有最大的,因此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麦地太大,麦穗太多,所以弟子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判断不出来。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摘到那真正最大的一穗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学*§7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出示)

  1、 读中大家能领悟到什么呢?联系实际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人组合作学*,要求:⑴抓重点词语感悟到了什么?⑵把感悟到的用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

  “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 ·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板书:要抓住机遇)

  2、 再次理解苏格拉底的要求“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联系下文理解:如果没有这个要求弟子们定会出现进进退退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苏格拉底要让学生明白人的生命也是不可重复的。下文指第七自然段部分内容:人的一生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3、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4、 现在,苏格拉底的“麦穗”故事已经成为世人处世的一种经典理论,或者说叫“麦穗智慧”“麦穗哲理”,老师已经将其融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师示范背诵)

  5、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将它也融入你的生命里,将它牢牢地记在心中呢?

  6、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有感情朗诵。

  真诚对话,激情总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学*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写在书上。如,有追求的人,一定会有好机会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说是均等的……)再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而且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自信,变得更有创造性!咱们不虚此行。谢谢同学们!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10

  一、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二、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最大的麦穗》。

  2、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学*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2、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3、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4、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三、学*第二段。

  1、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的严肃性。

  3、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他们会想些什么?

  4、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含蓄的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四、学*第三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3、出示名言,读一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4、学到这儿,你希望找到一生中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五、总结课文。

  1、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

  2、交流。

  六、作业。

  1、朗读文中最喜欢的句段,并背下来。

  2、选择一题练*: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要抓住机遇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10)份扩展阅读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10)份(扩展1)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6篇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准备:有关苏格拉底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导再读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二、哲人声音,聆听品读

  让我们听听苏格拉底都说了什么?[逐一出示读]

  (一)品读第一句话

  1、读第一句话。

  师:读得真流利,谁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生再读。师:你知道了什么?(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是不能走回头路的。(时间、人生)

  师:谈到时间、人生,我们会感慨万千,此时,你会想起哪些名言?

  出示名言: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

  人生如流水,一去不回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读一读)

  2.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

  3.再来读这一段。

  (二)品读第二句话

  1、谁来读一读苏格拉底的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师:这声音像什么?(像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像惊天动地的雷声。像给人们敲起的警钟……)

  师:再去读一读这句话,你又能读出什么话外之音?(你们已经走到麦地的尽头了。麦地到头了。时间到头了。)

  2.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

  4、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划出弟子们的表现。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仔细抓住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低着头”的: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

  (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直摇头的: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

  (两手空空的:他们总认为……)

  7、假如你就是麦地中的一株小麦,你会如何"嘲笑"弟子们呢?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三)品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苏格拉底用麦地在模拟人生,麦穗*会的。)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3、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三、循循善诱,感悟人生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学生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小结语: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四、课堂小结,名言明理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2、这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机会是每个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要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它。(巴尔扎克)

  五、选择练*,拓展思维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选择一题练*。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学*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2

  一、选准切入点

  1、配乐故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板书:最大的麦穗一个最大只许……不许……

  (设计理念:以故事形式讲述课文的1、2、3、4、5自然段,既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又为精读第3、7自然段创造了条件)

  2、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板书:挑挑拣拣两手空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答案。

  (设计理念: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阅读课文,最可怕的是一句一段地“剖析”,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阅读文章,应该找准理解感悟的切入点,整体感悟,如此,才能让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教学中我尝试采用“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没有喋喋不休的串讲,,而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即“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牵动整个文本的学*,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二、抓住空白点

  1、学生读文中的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2、重点指导“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摇了头”

  2、1指名读、齐读

  2、2就是这句话,如果老师再给你们读一遍,同学们能听出些什么吗?(读第一遍,突出强调词语“摇了摇头”,读第二遍突出强调词语“又”)

  2、3弟子会想些什么?

  (预设没有学生可能答案:弟子会想(1)前面还有更大的麦穗,这一株不要了。(2)后面有的是机会,何必现在就摘。(3)最大的还在前面,没有必要过早定夺………)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责任,阅读教学中,可以走进文本,抓住语言的空白处,在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信息和情感信息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把文字化为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使景物惟妙惟肖。课文第3自然段中“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此句虽短,却是想象的丰富点,以次为生成点启发学生推想;弟子会想什么?启发学生运用想象来填补课文空白处,学生就会把自己当成文中弟子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丰富的想象,揣摩弟子的心理,感悟出弟子摘麦穗时因为犹豫不决,从而错失良机,为突破全文的难点,作好铺垫,同时也给阅读活动留下个性化解读的空间。)

  2、4学生揣摩弟子的想法,练*有滋有味地朗读(个别读、指导读、齐读)

  2、5小结: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弟子,揣摩他的想法,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读,有滋有味地朗读,就这么简单。

  (设计理念:1、学生在角色互换中自然地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行阅读,使得阅读出现“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2、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阅读教学既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又要学生自悟自创,各自的理解方法。因为知识点的掌握是单薄的,易逝的,只有方法才是后重的,久远的。)

  三、聚焦疑惑点

  1、过度:弟子们真的无所获吗?

  2、学生读第7的自然段,教师相机映示。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映示的内容。

  4、学生默读发现并提出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人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最大的麦穗”指什么?颗粒饱满的“麦穗”中双引号表示什么意思?不失良机的摘下它“摘下”是什么意思?“追求最大的”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拿”是什么意思?……

  5、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即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6、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6、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并拿出笔圈圈、画画、写写。

  6、2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6、3各组代表汇报。

  (课文的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较抽象,特别是结尾“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一句文本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提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小组交流,集体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

  6、4在随机汇报中重点引导理解。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是在在的。”

  学生理解句中不懂的词语,哪些如何理解。板书:既要……又要……(追求最大把握现在)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介绍(引导学生大范围,多角度地介绍;可在电视上、网络里、报纸上看到或听到的,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的探究得到的体验、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它是一支创造的火把,它是一口“新活”的源泉。)

  四、抓住创新点

  1、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欣赏《最大的麦穗》一课,比如“大学者苏格垃低的教学你喜欢吗?为什么?”弟子是这样学*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老师相信你们肯定回有许多发现的。

  2、学生的潜心会文后发表看法。

  (设计理念:学生深入与课文对话时,可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受等,此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领悟文本,让学生通过多觉度地与文本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频频闪现,从而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3、小结: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同学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4、这两首熟悉的诗就是反映的这个道理,我们来看一看。

  明日歌(节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金缕衣(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理解、齐读)

  5、“良言一句三冬暖”毕业即将来临,现在我们班召开“送祝福”活动,请大家互相曾送关于机会的名言或写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语句要精炼得像格言。(可列举格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设计理念:学生赠名言或格言,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提升,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一种自己对人生道理诠释。)

  五、提供阅读材料,拓展延伸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材料,《最聪明的人》《快乐在哪里》《先想后做》《亨利两度错失良机》《抓住机遇就是把握了现在》《王羲之吃墨》,划出留给你印象深刻地词句,从中说说你对苏格拉底有哪些新的认识?

  2、选择最有兴趣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六、拓展写作。

  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设计理念:小学语文目标重点抓两方面:一是让学生学*语文,提高人文素养;二是让学生爱好语文,增强探究本领。这一环节创设了让学生加强课内外知识联系的时机,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拓宽了学生的学*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七、课外作业

  去找几句苏格拉底或孔子的名言,看看他们还有哪些话给你很大的启发。

  八、【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一个最大只许……不许……

  挑挑拣拣两手空空

  既要……又要……

  (追求最大把握现在)

  九、点评:

  首先本课设计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改变一句一段地烦琐的分析,而是采用“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首先找准理解感悟的切入点,让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牵动整个文本的学*,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畅所欲言,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地发现问题并提出价值的问题。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创设了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台,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体验的乐趣;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并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教学紧扣文本,创设开放性的,挑战性的和富有体验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

  最后教师设计了课后拓展阅读,让学生带着一个更大的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广阔的自由空间中去主动的探索、发现、体验,构建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态度和良好的学*策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是 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问:有谁知道天与地之间有多高?有人回答:“三尺。”

  人都有有四尺,那不是要把天都顶破吗?

  这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人们公认的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的回答。他这样解释:“是啊,所以凡是超过三尺的人要立足于天地之间,必须低头。做人要懂得谦虚。”

  *淡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许多人想成为他的学生。我们今天也来做一回苏格拉底的学生好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板书课题:最大的麦穗,看看这次苏格拉底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呢?

  二、讲读课文

  1、出示思考题:苏格拉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上课的?内容是什么?

  请大家轻轻读课文并画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组织讨论。(“大熟的季节”“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说明什么?)

  2、这节课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了一个什么要求?速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等你们。”

  谁当苏格拉底?其他同学当弟子,你们要听明白老师的话。

  问:听明白了吗?你们认为抓住老师要求中的哪些关键词才算听明白了呢?(“最大的麦穗”指什么?从“只许进,不许退”中体会到什么?)

  再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把关键读清楚,让大家听得更明白。

  3、“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最终怎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嘲笑他们。”突出“两手空空”)

  4、为什么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而弟子们却“两手空空”呢?让我们看看他们在摘麦穗时的表现。

  默读第3、4自然段,用不同记号标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

  交流讨论。

  可见,弟子们摘得很认真。谁能把弟子们的专注、用心读出来,让大家再来体会。

  他们为什么没有摘到呢?(“总认为……总以为……)

  原来他们还很犹豫。谁还想再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你能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一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吗?

  5、认真地寻找,到头来却是两手空空,大家能想象弟子们的心情吗?(羞愧、后悔、遗憾)

  谁来读读,让大家感受这种心情。

  6、苏格拉底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们也很遗憾,他又是怎样开导他们的呢?

  指名读,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你们刚刚摘下的。”

  讨论:“有一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师: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有总比没有好,只有把眼前的抓在手里,才是我们需要的最大的。)

  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这件事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面可加一个什么词?交流读。

  追问:(1)如果你是麦地边的一个过路人,当你看到这些学生挑挑拣拣,犹豫不决的时候,你替他们着急吗?你会给他们提醒吗?提什么醒?(注意麦地尽头要到了;你眼前的一穗够大了:手中的一穗怎能扔掉呢;不要犹豫不决……)

  (2)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打算给他的弟子们第二次选麦穗的机会,你准备怎样选最大的麦穗?

  7、两手空空的弟子们真的两手空空吗?其实他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是什么道理?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引读

  重点理解:“最大的追求”指的是什么?“眼前的一穗”又指的是什么?

  (师:苏格拉底不只是让弟子们摘麦穗,他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会,告诉弟子们人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应该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联系实际: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做生意、炒股票、找工作……)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上,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事业,可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却一辈子都没有出息呢?原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的摘下了它,于是就功成名就;“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的错失良机,于是只能独自吞咽失败的苦水。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

  三、总结延伸

  1、关于抓住机遇,把握机会。很多人都有体会。出示名人名言。

  你能用上“犹豫、珍惜、把握、果断、秘诀”等词语自创一两条“名言”吗?

  拿出纸和笔写写,再交流。

  2、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板书:

  24、最大的麦穗 不失时机 眼前的一穗

  远大目标 抓住机遇 把握当前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准备:有关苏格拉底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导再读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二、哲人声音,聆听品读

  让我们听听苏格拉底都说了什么?[逐一出示读]

  (一)品读第一句话

  1、读第一句话。

  师:读得真流利,谁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生再读。师:你知道了什么?(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是不能走回头路的。(时间、人生)

  师:谈到时间、人生,我们会感慨万千,此时,你会想起哪些名言?

  出示名言: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

  人生如流水,一去不回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读一读)

  2.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

  3.再来读这一段。

  (二)品读第二句话

  1、谁来读一读苏格拉底的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师:这声音像什么?(像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像惊天动地的雷声。像给人们敲起的警钟……)

  师:再去读一读这句话,你又能读出什么话外之音?(你们已经走到麦地的尽头了。麦地到头了。时间到头了。)

  2.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

  4、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划出弟子们的表现。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仔细抓住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低着头”的: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

  (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直摇头的: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

  (两手空空的:他们总认为……)

  7、假如你就是麦地中的一株小麦,你会如何"嘲笑"弟子们呢?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三)品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苏格拉底用麦地在模拟人生,麦穗*会的。)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3、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三、循循善诱,感悟人生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学生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小结语: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四、课堂小结,名言明理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2、这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机会是每个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要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它。(巴尔扎克)

  五、选择练*,拓展思维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选择一题练*。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学*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背诵最后一节。

  2、引导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进麦地,明确要求

  1、(出示课文插图)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还记得面对满地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吗?

  课件出示: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齐读。)

  2、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一是摘一个最大的;二是只许进不许退。)

  3、 “只许进不许退” 意味着什么?

  (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暗示弟子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珍惜这个机会,摘取“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的要求很清楚,没有商量的余地。)

  4、你来读读这句话。(如学生读得不够理想,可启发: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弟子们回头重选的机会或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读?)

  (苏格拉斯提出要求时的语气是严肃的、不容置疑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二)、读中批注,总结原因

  1、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他们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结果怎么样?

  课件出示:

  自由读2—5自然段,看看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学生读,作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2、时间到。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没有)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两手空空)

  3、忙了大半天竟然是——两手空空。难道是找得不认真吗?(不是)

  4、你怎么知道的?(从两个“看看”和“用心地挑挑拣拣”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的态度是很认真的,在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5、老师很好奇,既然找得这么认真,怎么还两手空空?如果现在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我要问问你了。

  (1)采访学生甲:

  你是怎么找的?(我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再看看那一株)

  看你刚才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你在想什么呢?(我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

  看来你以后做事要当机立断啊。

  (2)采访学生乙:

  问问这个弟子,你刚才好像摘了几穗,怎么又扔掉了?(我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你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抓住现在。

  (3)采访学生丙:

  再来问问你,你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也是两手空空啊?(先前摘的我不太满意,认为前面还有更大的)

  你一直低着头,所见有限哪!

  (4)采访全体:

  你们都是两手空空,知道原因了吗?(眼界不够开阔,视野狭小,所见有限;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把本应该完成的目标往后拖,不能立足于眼前,把握住“现在”。)

  6、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懊悔、失落、遗憾、羞愧……)为什么?(已经到头了,可我还没有摘到麦穗。真有些羞愧啊!)(没有最大,只有比较大。只顾找,没有把握时间和机会。我们没有完成老师的要求,真可惜。)

  【“采访”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换位想象,揣摩体验,感同身受,使学生收获到了文字背后隐藏的东西,在“我是两手空空的弟子”的角色中,对“茫茫麦田里,抓住手中的一穗才是最重要的”这一道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为理解下面重要的语句打下了基础。】

  7、 课件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引读: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是啊,就连那无数株小麦也——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8、 对弟子们失去良机、两手空空,苏格拉底也感到十分惋惜。

  课件出示: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

  引读:他用那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说:“——你们已经到头了。”

  9、意思就是说——(直接点名答)(时间到了,你们也已走到了麦地的尽头,失去了机会)

  (三)、读中比较,感知“最大”

  1、 面对弟子们疑惑的神情,苏格拉底会怎样说?谁能加上提示语读一读。(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课件出示:

  苏格拉底 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2、 这句话你能理解吗?这段话中出现了两个“最大的”(点击变色)——“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它们是同一个麦穗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真正最大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

  “最大的一穗”指弟子们刚刚在麦地里见到的、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那粒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的,心目中认为最大的,是能把握住的那粒最大的麦穗。板书:手中的一穗

  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3、是啊,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所以,苏格拉底告诫弟子说:“——(齐读这句话)

  (四)、结合实际,感悟哲理

  1、你看,到底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一点就通,他们听了这番话后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课件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段话,读完同桌讨论讨论,看从中能读懂什么?有什么疑问?

  【这一段写弟子们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较抽象,教学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让他们参与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关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通过阅读然后进行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信息。从而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量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与他人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好*惯。】

  3、讨论,交流:

  (1)(第一句)比喻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人生追寻理想,就像弟子们在麦地里选取最大的麦穗一样。(人生哲理)

  (2)(第二句)这里的“麦穗”指的就是出现在眼前的机遇。理解“麦穗”和“时机”的关系,“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及时采摘;“有的人则东张西望”,“错失良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3)(第三句)重点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

  ①“最大的追求”指的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指的是前面的“颗粒饱满的‘麦穗’”,即出现在眼前的机遇。(板书:远大的理想 眼前的机遇)

  ②为什么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板书:追求 把握)

  ③ 谁来联系生活实际,举事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正、反两方面事例)

  【本课揭示的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的同学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4、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需要脚踏实地,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做好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地积累起来,你一定会有许多收获。

  5、让我们大声对自己说——让我们记住这段话——让我们用这段话激励自己——(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蕴含的道理)

  (五)、延续中心,尽情书写

  1、关于机遇,老师这里有两则名言送给你们,请你读一读。

  课件出示: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2、 我看很多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你们肯定也能创作许多有关机遇的名言,快把它写下来吧!(播放音乐,学生写)

  【凡人凡言,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创作有关机遇的名言,这是一种自己对人生道理的诠释,一种精神的提升,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经受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大洗礼,切切实实地提升了语文素养。】

  3、交流,师生评价。

  4、大家都说得这么好,可见你们真聪明,个个都是最优秀的。苏格拉底临终前曾留下一句名言:最优秀的人其实就是你自己。这句话与同学们共勉。让我们去寻找心中那一颗——最大的麦穗,做最优秀的自己!

  5、课文已经学完,但我们对于机遇的思考仍在继续,请看课后作业。

  课件出示:

  学*了《最大的麦穗》后,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将自己的感受用“读后感”的形式写下来,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我手写我心”。学完课文,相信学生对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个时候,让他们写出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这一做法既务实有效,又返璞归真。】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6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

  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

  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10)份(扩展2)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范文10份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1

  一、课题导入

  1.看看课题,哪个词语是最重要的?

  2.指名说,读读

  3.课文读了几遍?

  4.为了让大家有更加好的表现,请大家自己再大声地读读课文,过会儿,我们进行交流,开始。

  5.学生读课文(没有读完的把它读完)

  二、新授

  1.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谁愿意为大家读第一自然断和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谢谢你

  2.一天,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来到了麦田边,对着弟子说了这样一句话,请一位同学当一位苏格拉底,说说这句话,其他同学作弟子,听听这句话。

  3.指名读

  弟子们听明白了没有,明白了什么了?

  学生说:苏格拉底有两个要求,一个是最大的麦穗,一个是只许进不许退。

  师:真好,大家从只许进不许退体会到什么?

  学生说,老师说:你的意思明白了,但是谁能说得更加准确一些。也就是弟子们对于麦穗有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没有)因为只许进不许退。

  刚才这位同学的语气像个苏格拉底的样子吗?语气怎么样?

  学生点评

  我们再来看看插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位老者、身份)这样来读应该会读得更有苏格拉底的味道。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点评:我倒是觉得这个学生没有领悟老师的引导,没有读好课文。

  2.谁来读读课文的后面几段

  (1)

  (2)

  (3)我们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弟子是十分谨慎的呢?

  师生交流,还有吗?学生说……

  谁能再把这两段为我们读读呢?(指名读)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

  同学们有些这些同学这么认真,为什么后来却两手空空呢?如果你是当时的弟子,你会怎么样?(师生交流)

  是啊,他们感到十分遗憾,请一位同学把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一下这位同学呢?)

  再指名读

  3.课文还剩最后一段,我们一起来读好吗?(学生齐读)

  (老师有一个建议:这是弟子们明白的一个道理,需要很响吗?语速要慢一点,好吗?我们再来一遍)学生再读

  4.对“错失良机”等词语的理解,同学们,这篇课文谈论的中心话题就是两个字:“机会”!

  (1)下面老师请同学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三个问题:(1)弟子们这么认真地寻找最大的麦穗,他们的机会在哪些时候失去了,怎么会失去呢?(2)他们能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他们最大的麦穗是哪一颗?(3)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最大的麦穗吗?

  (2)请同学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师生交流

  第一个问题:

  他们的机会在哪些时候一次次地失去呢?

  学生说:在随手扔掉的时候失去了机会;他们在看到还有很多麦穗的时候失去了麦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地点评)

  他们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机会呢?

  学生说:他们认为最大的麦穗在前面……(师生交流点评)

  5.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用心专注,让我们再来读三四两段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于什么呢?

  (1)学生说:表现他们没有主见,一会儿看这个,一会儿看这个等等。

  (2)指导朗读

  (3)弟子们能够找到最大的麦穗吗?

  师生交流;我觉得弟子们可以,因为……

  他们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大的麦穗呢?(师生交流)

  学生说:不能挑挑拣拣,应该不失时机地抓在手中。

  6.同学们麦地里只有一颗麦穗,为什么苏格拉底说……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苏格拉底的这段话值得非常好好地体会。他会怎么样对自己的弟子说这样的话呢?

  (1)师生交流;他会语重心长地说

  (2)指名读--指导朗读

  (3)苏格拉底有没有预料到这样的结果?(师生交流)他是一位哲学家,他就是想通过这件事情来教育他的弟子们。谁再来和蔼、亲切地说说这句话。

  (4)学生朗读

  7.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1)没有关系,抓住机会,学生收:买衣服的例子、买书的例子(除了买东西,还有什么例子?)学生说;一个求职者的事情。

  点评;这里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否则学生就会往买东西上靠。

  还有什么例子?

  学生说:打篮球的例子

  同学们,苏格拉底弟子跟随他多年,他们的悟性一定非常好,这个道理蕴含在课文的最后一节里,请你们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这个道理究竟是什么?

  (1)学生自读,谈道理(说的明白,听得清楚)

  (2)两个也……

  (3)让我们铭记这个道理,将它永远地记在脑子里,把这段话好好地背一下!(学生自主背诵本段)

  (4)学生齐背

  1.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麦穗这两个字,你还认为这是麦穗吗?

  2.你们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说:我们应该抓住现在感受未来。

  3.下面是部分名人的名言,请大家自己读读,好吗?

  此时电脑的屏幕出现问题,薄老师急中生智地说:“让老师来读给大家听,这也是一种感受。”

  老师读名言,并板书:不失时机,抓住眼前的那一穗,因为我们应该追求远大的目标,但是更重要的是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下课!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人生格言

  教学重点

  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投影出示)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导入言简意赅,同时也醒目地提出了学*方向,从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入手,展开教学。】

  二、解读第一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

  ”只许进不许退” 背后有什么深意?用上所学的名言阐述你的理解。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

  出示:苏格拉底 ( )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给学生自主训练的*台,为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搭建有力的*台——用名言阐述自己的理解,学以致用,为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创造了最大的可能。】

  三、解读第二句话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_________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 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4、 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这段话对弟子们进行了什么描写?仔细体会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前行的;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光摇头的;两手空空的)

  7、随机采访麦地里的小麦,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颗粒饱满的;比较瘦小的;准备嘲笑的;摇晃脑袋的)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

  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采访”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换位想象,揣摩体验,感同身受,使学生收获到了文字隐藏的东西,在“我是两手空空的弟子”“我是麦穗”,两次角色的变换中,他们对“茫茫麦田里,抓住手中的一穗才是最重要的”这一道理已有了认识;“为弟子提建议”这一环节再一次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与文本的主角对话,不断地叠加、强化真切的体验,使之聚集、生发出新的深刻的认识。】

  四、解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 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 明确两个“最大的麦穗”不同的含义

  3、 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4、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在学*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学生的情感此时已经有了一个“井喷”的欲望,此时的角色变换已超越了“角色变换”本身的含义,这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五、解读最后段落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创设情境,多反复诵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品读,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揭示的哲理,教师的示范理解降低了学生联系实际交流心得的难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交流有关把握机会的事例或名言,让文本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灵撞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产生情感共鸣】

  六、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学着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的例句说一说。

  2、积累诗句:

  明日歌(节选)

  金缕衣

  3、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听说读写”的训练,极富开放性、生成性,空间大,易表达。既联系了学生的学*生活实际,又强化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反思】

  每次翻阅教学杂志,点击教学网页,一股“简单语文”的清新之风就会迎面扑来。拜读、参研、深思……语文课简简单单教,扎扎实实练,追求简单而有效,回归本色语文,就成了我本次公开课《最大的麦穗》的指导方向。

  一节课下来,感悟颇多:

  简简单单教语文绝不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化,而是追寻着语文教学的真实,一种真真实实地引导学生学生学*母语的过程;寻求着语文教学的朴实,一种朴朴实实地引领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展现着语文教学的*实,一种**实实地启发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体现着语文教学的扎实,一种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训练的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语文教学追寻的简单,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样的语文,是有效的简单;这样的简单,有丰富的内涵。

  课堂上,你走*学生,蹲下身子,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他们回报你的是一个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崭新天地!

  ——学生做弟子,教师采访:师生关系是形与影的自由亲和,是声与响的相得益彰。

  ——学生做麦穗,吐露心声:他们的理解充满善意的灵性,闪耀创造的光芒,擦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范例,联系生活理解文本,学生跟进,与课文共舞: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生发无限的活力和生机;教师与学生的见解产生“交融”,愉快轻松中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柏拉图的名言引路,学生写自己的名言:符合语言学*的规律,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生在字里行间中自由生成,真情流露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感悟与创造性理解。

  可见,课堂变成对话的*台,学生就能谛听到日落月升的呼吸、虫蚁鸟兽的欢歌、云里风里的消息;课堂变成对话的*台,学生就能开掘潜能、催发真情、激荡憧憬;课堂变成对话的*台,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个性飞扬、创意无限!你追求简单、有效的语文课堂吗?那么不要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让对话的心灵自由飞翔,为他们留下一片葱绿的情感、思想和智慧,你的课堂定会呈现快乐的“百花齐放”!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3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精选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

  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4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初步体会。

  3、结合学生发言,出示下列句子,体会其中含义。

  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两手空空?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时体会。)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含义。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亿年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第三段。

  三、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默读这一段,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说句子。

  出示:

  追求应该战士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四、指导学生造句

  1、自由读课后*题4中的句子,体会前后两小句之间的联系。

  2、指名用“虽然……但是……、即使……也……”造句,集体评议。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是 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问:有谁知道天与地之间有多高?有人回答:“三尺。”

  人都有有四尺,那不是要把天都顶破吗?

  这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人们公认的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的回答。他这样解释:“是啊,所以凡是超过三尺的人要立足于天地之间,必须低头。做人要懂得谦虚。”

  *淡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许多人想成为他的学生。我们今天也来做一回苏格拉底的学生好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板书课题:最大的麦穗,看看这次苏格拉底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呢?

  二、讲读课文

  1、出示思考题:苏格拉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上课的?内容是什么?

  请大家轻轻读课文并画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组织讨论。(“大熟的季节”“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说明什么?)

  2、这节课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了一个什么要求?速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等你们。”

  谁当苏格拉底?其他同学当弟子,你们要听明白老师的话。

  问:听明白了吗?你们认为抓住老师要求中的哪些关键词才算听明白了呢?(“最大的麦穗”指什么?从“只许进,不许退”中体会到什么?)

  再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把关键读清楚,让大家听得更明白。

  3、“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最终怎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嘲笑他们。”突出“两手空空”)

  4、为什么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而弟子们却“两手空空”呢?让我们看看他们在摘麦穗时的表现。

  默读第3、4自然段,用不同记号标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

  交流讨论。

  可见,弟子们摘得很认真。谁能把弟子们的专注、用心读出来,让大家再来体会。

  他们为什么没有摘到呢?(“总认为……总以为……)

  原来他们还很犹豫。谁还想再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你能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一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吗?

  5、认真地寻找,到头来却是两手空空,大家能想象弟子们的心情吗?(羞愧、后悔、遗憾)

  谁来读读,让大家感受这种心情。

  6、苏格拉底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们也很遗憾,他又是怎样开导他们的呢?

  指名读,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你们刚刚摘下的。”

  讨论:“有一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师: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有总比没有好,只有把眼前的抓在手里,才是我们需要的最大的。)

  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这件事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面可加一个什么词?交流读。

  追问:(1)如果你是麦地边的.一个过路人,当你看到这些学生挑挑拣拣,犹豫不决的时候,你替他们着急吗?你会给他们提醒吗?提什么醒?(注意麦地尽头要到了;你眼前的一穗够大了:手中的一穗怎能扔掉呢;不要犹豫不决……)

  (2)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打算给他的弟子们第二次选麦穗的机会,你准备怎样选最大的麦穗?

  7、两手空空的弟子们真的两手空空吗?其实他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是什么道理?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引读

  重点理解:“最大的追求”指的是什么?“眼前的一穗”又指的是什么?

  (师:苏格拉底不只是让弟子们摘麦穗,他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会,告诉弟子们人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应该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联系实际: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做生意、炒股票、找工作……)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上,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事业,可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却一辈子都没有出息呢?原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的摘下了它,于是就功成名就;“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的错失良机,于是只能独自吞咽失败的苦水。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

  三、总结延伸

  1、关于抓住机遇,把握机会。很多人都有体会。出示名人名言。

  你能用上“犹豫、珍惜、把握、果断、秘诀”等词语自创一两条“名言”吗?

  拿出纸和笔写写,再交流。

  2、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板书:

  24、最大的麦穗 不失时机 眼前的一穗

  远大目标 抓住机遇 把握当前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6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准备:有关苏格拉底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导再读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二、哲人声音,聆听品读

  让我们听听苏格拉底都说了什么?[逐一出示读]

  (一)品读第一句话

  1、读第一句话。

  师:读得真流利,谁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生再读。师:你知道了什么?(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是不能走回头路的。(时间、人生)

  师:谈到时间、人生,我们会感慨万千,此时,你会想起哪些名言?

  出示名言: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

  人生如流水,一去不回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读一读)

  2.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

  3.再来读这一段。

  (二)品读第二句话

  1、谁来读一读苏格拉底的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师:这声音像什么?(像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像惊天动地的雷声。像给人们敲起的警钟……)

  师:再去读一读这句话,你又能读出什么话外之音?(你们已经走到麦地的尽头了。麦地到头了。时间到头了。)

  2.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

  4、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划出弟子们的表现。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仔细抓住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低着头”的: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

  (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直摇头的: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

  (两手空空的:他们总认为……)

  7、假如你就是麦地中的一株小麦,你会如何"嘲笑"弟子们呢?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三)品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苏格拉底用麦地在模拟人生,麦穗***会的。)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3、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三、循循善诱,感悟人生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学生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小结语: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四、课堂小结,名言明理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2、这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机会是每个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要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它。(巴尔扎克)

  五、选择练*,拓展思维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选择一题练*。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学*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7

  一、导入: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诞生过许多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今天,让我们感受两千多年前他的'哲理。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

  二、初读:自由朗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垄:投影在田里用土堆起的一趟土线,宽30公分左右,把植物种在上面。

  三、精读:

  1、苏格拉底不愧是一位大学者、大教育家。生活中随处可见他的课堂。今天这个故事,苏格拉底的课堂就设在一块麦地里。那是一块怎样的麦地呢?读出麦穗的“沉甸甸

  2、多诱人的景象啊!这不,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投影: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大教育家这句话中的要点是什么?意味着什么?由此你还想到哪些事情只能进不能退呢?

  做一次苏格拉底吧!把要点清楚地读出来。

  3、他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从哪儿知道的? 投影: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哪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4、他们醒悟到了什么,让我们从他们追求最大麦穗过程中去探知。让我们读一读课文3-4自然段。投影:自读第三、四自然段,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5、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投影: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前后两个一穗的区别。

  (2)师小结: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6、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弟子们摘麦穗吗?

  投影: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生”与“麦地”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最大的一穗”指什么?(板书:远大的理想,追求)“眼前的一穗”指什么?(板书:眼前的机会,实实在在 抓住机遇)

  这段说了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抓住机会和错失机会的都行。

  让我们朗读这段话,一生记住这个道理。

  7、很多人送给我们珍惜机会的名言警句投影

  8、教师小结: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记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作业:小练笔选择一题练*。

  1、写一句珍惜机会的凡人名言在书上。

  2、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注意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板书:(远大的理想)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机会)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8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初步体会。

3、结合学生发言,出示下列句子,体会其中含义。

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两手空空?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时体会。)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含义。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亿年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第三段。

三、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默读这一段,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说句子。

出示:

追求应该战士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四、指导学生造句

1、自由读课后*题4中的句子,体会前后两小句之间的联系。

2、指名用“虽然……但是……、即使……也……”造句,集体评议。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9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读书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学*苏格拉底的话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学*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七、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人生格言

  教学重点

  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投影出示)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导入言简意赅,同时也醒目地提出了学*方向,从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入手,展开教学。】

  二、解读第一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

  ”只许进不许退” 背后有什么深意?用上所学的名言阐述你的理解。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

  出示:苏格拉底 ( )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给学生自主训练的*台,为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搭建有力的*台——用名言阐述自己的理解,学以致用,为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创造了最大的可能。】

  三、解读第二句话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_________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 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4、 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这段话对弟子们进行了什么描写?仔细体会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前行的;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光摇头的;两手空空的)

  7、随机采访麦地里的小麦,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颗粒饱满的;比较瘦小的;准备嘲笑的;摇晃脑袋的)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

  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采访”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换位想象,揣摩体验,感同身受,使学生收获到了文字隐藏的东西,在“我是两手空空的弟子”“我是麦穗”,两次角色的变换中,他们对“茫茫麦田里,抓住手中的一穗才是最重要的”这一道理已有了认识;“为弟子提建议”这一环节再一次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与文本的主角对话,不断地叠加、强化真切的体验,使之聚集、生发出新的深刻的认识。】

  四、解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 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 明确两个“最大的麦穗”不同的含义

  3、 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4、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在学*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学生的情感此时已经有了一个“井喷”的欲望,此时的角色变换已超越了“角色变换”本身的含义,这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五、解读最后段落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创设情境,多反复诵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品读,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揭示的哲理,教师的示范理解降低了学生联系实际交流心得的难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交流有关把握机会的事例或名言,让文本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灵撞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产生情感共鸣】

  六、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学着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的例句说一说。

  2、积累诗句:

  明日歌(节选)

  金缕衣

  3、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听说读写”的训练,极富开放性、生成性,空间大,易表达。既联系了学生的学*生活实际,又强化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反思】

  每次翻阅教学杂志,点击教学网页,一股“简单语文”的清新之风就会迎面扑来。拜读、参研、深思……语文课简简单单教,扎扎实实练,追求简单而有效,回归本色语文,就成了我本次公开课《最大的麦穗》的指导方向。

  一节课下来,感悟颇多:

  简简单单教语文绝不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化,而是追寻着语文教学的真实,一种真真实实地引导学生学生学*母语的过程;寻求着语文教学的朴实,一种朴朴实实地引领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展现着语文教学的*实,一种**实实地启发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体现着语文教学的扎实,一种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训练的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语文教学追寻的简单,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样的语文,是有效的简单;这样的简单,有丰富的内涵。

  课堂上,你走*学生,蹲下身子,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他们回报你的是一个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崭新天地!

  ——学生做弟子,教师采访:师生关系是形与影的自由亲和,是声与响的相得益彰。

  ——学生做麦穗,吐露心声:他们的理解充满善意的灵性,闪耀创造的光芒,擦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范例,联系生活理解文本,学生跟进,与课文共舞: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生发无限的活力和生机;教师与学生的见解产生“交融”,愉快轻松中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柏拉图的名言引路,学生写自己的名言:符合语言学*的规律,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生在字里行间中自由生成,真情流露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感悟与创造性理解。

  可见,课堂变成对话的*台,学生就能谛听到日落月升的呼吸、虫蚁鸟兽的欢歌、云里风里的消息;课堂变成对话的*台,学生就能开掘潜能、催发真情、激荡憧憬;课堂变成对话的*台,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个性飞扬、创意无限!你追求简单、有效的语文课堂吗?那么不要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让对话的心灵自由飞翔,为他们留下一片葱绿的情感、思想和智慧,你的课堂定会呈现快乐的“百花齐放”!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10)份(扩展3)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3篇

  《最大的麦穗》课文讲述的是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给学生上的一堂课,让学生走进麦地去采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却收获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会,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

  文章本身的思想性很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应该相信学生的学*潜力,他们已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默读有一定速度,能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恰当意义,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已有经验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有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思考和体验,他们更有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看法的激情。这是我对学生学*状态的分析,它提示我的教学设计中该如何整合利用学*资源。

  以下就是我的教学设想:课文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文章,所以在落实字词句段的训练时更应突出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一般来说,教学会先从质疑开始,即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的最后一自然段,然后联系上下文中的相关句子去细读体会,从而对道理有所感悟。在我看来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演绎思维比较适合六年级学生。

  一、故事激趣,进入情境

  让学生初步认识苏格拉底后激起他们想当他的学生的冲动,自然而然进入课堂情境走进麦田,开始寻找最大的麦穗。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自主研读,自主思考,自主理解

  一开始就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思考,把自己的感悟、理解写在书的旁边。给足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有充足的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在小组讨论,发挥大家的长处,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在班上交流。这样做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开动了学生脑筋。

  三、研读课文,感悟道理

  当学生都找到显而易见的答案时,进一步提问学生是用心寻找,麦地里明明有最大的麦穗,可学生为什么就是没有摘到呢?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怀疑自己已有的理解,促使认真研读课文,更积极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充分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真的希望自己能有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我希望适时的引导能让学生加深认识,我希望巧妙的点拔能让思维混沌的学生豁然开朗,我希望精要的引领能帮助学生思维提升。可我经验不够,机敏不足,现实的课堂或许和理想有一定距离。尤其在预设中我是希望孩子在谈关于最后一小节的理解中结合实际来谈的,可是我引导不到位,学生没有汲及。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感悟道理之后希望学生能够熟读道理并铭记于心,如果前面的.环节是扎实有效的那学生积累起来就是水到渠成了,因为时间关系,课堂上我没有让学生背诵。最后本想出示有关机遇的名言是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旨在能够以拓展阅读的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延展性,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进行。

  如果说我的课堂生涯也好比是走在麦地里,那么追求愉悦、互动、有效的理想课堂是我想要采摘的最大的麦穗。只是刚起步的我,也会犹豫不决,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第三四小节,用心体会:弟子们是如何来找寻“最大的麦穗”的?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生自读体会)

  生:“弟子们埋头向前走。……他们总认为最大的一穗还在前面呢。”我觉得,弟子们找寻麦穗是认真、仔细的。

  生:从“并不满意”可看出,弟子们摘麦穗并不情愿。既然不认为它是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又为什么要摘呢?弟子们根本就不知道哪个才是最大的麦穗,他们只会盲目地挑拨,一再地错失良机和浪费麦穗颗粒。

  生:弟子在寻找麦穗时很用心,很认真。但他们总认为自己见到的不是最大的,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所以一再地错失良机。

  生:我从“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中看出弟子们找寻麦穗是很努力的。但他们无法对麦穗作出准确的判断,虽然“试着摘了几穗”,又“随手扔掉了”。所以最后走出麦地时“两手空空”。由此,我想到:人的一生有许多机会,但如果你不抓住机会,你就会虎度光阴,一无所获。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见解。首先大家都感觉弟子们寻找麦穗是认真的,具体从哪些词语感受出来呢?(学生读出相关语句)是呀,两个“看看”,还有“用心地挑挑拣拣”可以看出弟子们找得很仔细。那为什么没有找到呢?(学生又读文中句子)是呀,从“埋头”“低着头”可看出,他们的眼睛只盯着眼前,搜索寻找的范围是比较小的。而“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可看出他们对自己挑选的麦穗并不满意。而且有的是“摘了”,又随手扔掉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呀?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出示: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生:(读这两句话)他们认为自己看到的不是最大的一穗,最大的还在前面呢;以为选择的机会还很多,也许能碰上更大的麦穗呢!

  师:是呀,机会就在一次次的犹豫中溜走了……

  反思:

  文本是师生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学的实效性最终是由对文本的把握和运用来检验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文本来展开个性化的阅读呢?

  由以上教学片断看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水*参差不齐,有的仅仅能浮光掠影地从文中获得一点大概的印象,有的能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深入体会。如何指导并提高学生“抓关键词句来体会”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进行点拨。当学生回答粗浅时,我们适时追问,引导他结合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作深入的思考;当学生回答深入时,我们及时表扬鼓励,为其他学生提供成功的范例;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决,而要根据他回答的情况来巧妙引导。下面结合上述教学片断具体讲讲。

  例如:当学生仅仅读出相关句子,说出一点儿体会(弟子们找寻认真)时,教师可追问:从这段话的哪儿来看出?/体会到?引导他找出关键词:两个“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再读读这几个关键词,并在脑海中想象“弟子们“用心寻找”的模样(或者也可以演一演,以加深印象)。这样,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便较为到位,且能“依据文本”,“有感而发”,改变阅读时的“泛泛而谈”,增强阅读感悟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而在学生能依据文本理解比较到位时(第四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轻轻点拨:某某同学理解透彻,关键在于她能细读课文,并抓住关键的词语深入思考,不仅理解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深刻的体会。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引导,比较实在,效果也好。因此,以上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他们的一举一动,然后紧扣“埋头”“低着头”感受他们找寻时目光短浅,只盯着眼前一块等等。

  同时,在组织学生交流自学体会时,也要注意回答学生的层次性。如将*时阅读水*比较好的学生放在后一点,避免他的回答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影响其他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交流的不同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在点拨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细读文本,依据文本来深入感悟。可通过朗读、找出关键词句,通过想象,让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孩子的眼前、心里活起来,动起来,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水*,同时,在不断深入的交流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充分利用“生本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课文情节虽简单,但思想性较强,是一篇充满哲理性的。

  作为镇“高效课堂”模式展示课,我该如何构建出较为理想的课堂呢?在钻研教材时,我发现我校 “简真”高效课堂所强调“以学定教、顺序而导”的教学方法和苏格拉底的“点拨式”教育方法不谋而合。苏格拉底创设的麦地课堂是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的课堂,在“课堂”中他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这样的课堂是自由的,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这样的课堂更是有延展度的。这样的课堂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吗?

  本文的思想性很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读懂文中蕴涵的哲理,确有一定的困难。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的理解会浮于表面,其价值取向会出现偏差。反复琢磨,决定通过“领受——领悟——提升”三个环节,采用导读法,引领学生与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让学生的生命在“麦地”中拔节。

  一、领受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课前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文中的主人公正是苏格拉底,通过这个小故事学生们对苏格拉低独特的教学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激起了他们想当苏格拉底学生的冲动。我还将苏氏名言“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送给每位同学,鼓励同学们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满自信,做最优秀的自己。这样做同时拉*师生间的距离(借班上课,我和学生之间不熟悉),可谓一箭三雕。

  2、初读文本、寻找主线

  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苏格拉底说的话。我把这些句子一一呈现在屏幕上,并告诉学生们今天我们就从苏格拉底的这三句话着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去解读这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

  二、领悟

  1、紧扣主线、层层深入

  明晰主线之后,我引领学生紧扣主线、逐步深入。通过第一句话让学生明白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许进不许退。第二句仅仅一句话,看似简单却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一声断喝,蕴涵着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行为的惋惜和微责。让学生明白了来到麦地尽头的弟子们两手空空,毫无收获,美好年华,白白浪费。学*第三句话时,学生已读懂苏格拉底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人生中的机遇,引导学生句句刨析、理清这段话的层次:人生肯定有机遇,但未必能碰见;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抓住,使学生明白了人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时我们也难以发现,难以把握。因此,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才能有所收获。

  2、品读感悟,顺序而导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文本来展开个性化的阅读呢?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水*参差不齐,有的仅仅能浮光掠影地从文中获得一点大概的印象,有的能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深入体会。如何指导并提高学生“抓关键词句来体会”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例如:在交流“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便随手扔到了”这段话时。我提问: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当学生仅仅说出一点儿体会:弟子们找寻认真时,我继续追问:从这段话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引导他找出关键词:两个“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再读读这几个关键词,并在脑海中想一想、演一演弟子们“用心寻找”的模样,以加深印象;引导学生体会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时,我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他们的一举一动,然后紧扣“埋头”“低着头”感受他们找寻时目光短浅、所见有限。这样,学生能“依据文本”,“有感而发”,加强了对文本的解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而在学生理解比较到位时我这样点拨:他的理解很透彻,关键在于他能细读课文,并抓住关键的词语深入思考,不仅理解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深刻的体会。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引导,比较实在,效果也好。

  三、提升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在结束之前我出示了一组有关机遇的名言和两首古诗,旨在以拓展阅读的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延展性,深化认识。由于前面环节较为扎实有效,此时学生的积累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如果说我的课堂生涯也好比是在麦地里行走,那么追求愉悦、互动、扎实、高效的理想课堂就是我想要采摘的最大的麦穗。只是刚起步的我,也会犹豫不决,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比如说在预设中我希望孩子能结合实际来谈对最后一小节的理解,可是我引导不到位,学生没有汲及;再比如说在组织学生交流自学体会时,我没有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是先请阅读水*比较好的学生回答,而他们的回答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了其他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气氛不是很好……这或许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吧!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10)份(扩展4)

——最大的麦穗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人生格言

  【教学重点】

  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认识了古希腊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再次聆听他的教诲。上文讲到在苏格拉底的引导下,弟子们领悟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出示最后一段)

  2、请同学们小声地读这段话,如果有疑问,请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指名说)

  过渡:弟子们是在听了老师的话后,才悟出这个道理的,要想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关键在于读懂老师说的话,请同学们细读课文1-6自然段,划出苏格拉底说的话语。

  【设计理念:上课伊始,以这样的开头直入课题,让学生能够很快的走进文本。抓住重点段落,让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再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也醒目地提出了学*方向,从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入手,展开教学,突出重点】

  二、解读第一句话

  课件演示: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评议。

  2、加上提示语读,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作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你听懂了老师的那些要求?指名说。

  4、该怎样读,才能让弟子们听懂我的要求呢?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设计理念:不同层次的阅读,为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搭建有力的*台,为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创造了最大的可能。】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解读第二句话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_________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

  4、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这段话对弟子们进行了什么描写?仔细体会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前行的;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光摇头的;两手空空的)

  7、随机采访麦地里的小麦,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颗粒饱满的;比较瘦小的;准备嘲笑的;摇晃脑袋的)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

  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采访”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换位想象,揣摩体验,感同身受,使学生收获到了文字隐藏的东西,在“我是两手空空的弟子”“我是麦穗”,两次角色的变换中,他们对“茫茫麦田里,抓住手中的一穗才是最重要的”这一道理已有了认识;“为弟子提建议”这一环节再一次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与文本的主角对话,不断地叠加、强化真切的体验,使之聚集、生发出新的深刻的认识。】

  四、解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明确两个“最大的麦穗”不同的含义

  3、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4、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在学*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学生的情感此时已经有了一个“井喷”的欲望,此时的角色变换已超越了“角色变换”本身的含义,这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五、解读最后段落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创设情境,多反复诵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品读,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揭示的哲理,教师的示范理解降低了学生联系实际交流心得的难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交流有关把握机会的事例或名言,让文本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灵撞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产生情感共鸣】

  六、 欣赏创作,感悟内化。

  1、欣赏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再次体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曾经有过的错失良机的事。

  3、创作名言,送给那些需要提醒的人。

  【“听说读写”的训练,极富开放性、生成性,空间大,易表达。既联系了学生的学*生活实际,又强化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

  2、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抓住机遇 把握当前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初步体会。

  3、结合学生发言,出示下列句子,体会其中含义。

  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两手空空?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时体会。)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含义。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亿年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第三段。

  三、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默读这一段,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说句子。

  出示:

  追求应该战士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四、指导学生造句

  1、自由读课后*题4中的句子,体会前后两小句之间的联系。

  2、指名用“虽然……但是……、即使……也……”造句,集体评议。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要抓住机遇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并学*第一自然段。

  学生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作业设计: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10)份(扩展5)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实用10篇

  【教材透视】

  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测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在这本最大的书里。

  【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直入课题,设置悬念

  1、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文,勾画生字及喜欢的生词。

  2、和同桌交流认识了哪个字,是怎么认识的。

  3、把自己喜欢的生词说给桌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全班交流,把学*的字词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5、同桌间用生字卡片互相抽查。

  6、找合作伙伴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7、回报自读,分段轮读,互相纠正。

  三、朗读感悟,体会角色

  1、自由读:

  “叔叔”为什么把岩石称作“书”,这本“书”有什么用呢?请赶快读一读吧!

  2、伙伴对读:

  和伙伴合作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再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3、读中悟:

  ⑴ 出示文中的问句和感叹句,指导读好这些句子。

  ⑵ 进入角色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提示读好人物的对话。

  ⑶ 表演读,进行评议。

  ⑷ 四人小组合作演一演。

  提示:

  ① 熟练对话,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② 爸爸在文中一句话也没说,可以给他设计动作。

  ⑸ 评一评:哪个角色演得好,为什么?

  四、总结延伸,启发感悟

  1、你能猜出川川长大后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

  2、你认为这本最大的“书”有趣吗?怎样才能和叔叔一样,读懂这本“书”呢?

  五、指导写字

  六、巩固练*

  “我会填”(引导发现规律,适当扩展)

  七、实践活动

  1、收集当地的一些岩石标本。

  2、读《自然百科全书》,把读后的体会说给家长或同学听。

  一棵大苹果树。(能贴在黑板上)

  用吹塑纸做成的写有生字的10个大苹果。(课文中要求认的10个字)

  小黑板。

  本课要求写的生字卡12个。

  【教学目标】

  1、认识“质、勘”等10个生字,会写“册、岩”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了解一些地质勘探知识,增强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写好笔画“竖撇”。

  有感情地朗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揭示课题

  (2分钟)

  1、小朋友,我们都读过书,从书里学到了不少知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书,可不是一般的.书。请小朋友们看老师板书。

  2、板书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提出问题:“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开展活动,读文识字(18分钟)

  一、读书展示会

  1、是啊,“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小朋友,你想知道这本“书”的奥秘吗?那就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吧,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2、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一个学*伙伴,两人一组互相读课文给对方听,互相检查字音都读准了没有,句子都读通了没有。比一比哪一组小朋友最善于合作。

  3、现在我们来评选最佳“读书小组”。哪个小组想读就举手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你们最喜欢的一个部分。

  4、小朋友,你们的最佳“读书小组”选出来了吗?请你们跟我们这儿的读书小组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棒,好吗?

  二、结苹果、摘苹果

  1、黑板上贴出一棵苹果树,出示写有生字的大苹果。

  2、同学们,你能读出这些苹果中的生字吗?你读准一个字,老师就挂上一个苹果。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同学结出的苹果最多。

  3、你们看,苹果树上已经结满了苹果。现在我想请小朋友来摘苹果,请不摘果的小朋友负责评一评谁摘得又快又好。

  三、送生字回家

  1、小黑板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

  ⑴一位地()()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什么。

  ⑵()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本()()的书吗?

  ⑶雨点留下的脚(),叫雨()。

  ⑷把岩石书读懂,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藏。

  2、小朋友,你能把苹果树上的生字送回到句子家中去吗?

  3、生字回到了家,多高兴呀。我们来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

  4、出示本课要写的字(二、三排),认读,组词。

  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四、现在,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课文吧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学*伙伴组成小组互读互查。

  小组自由展示读课文。

  指名展示读课文。

  认读生字。

  学*目标

  1、会认读“质”等11个生字,会写“册”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激发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化石和矿石标本。

  3、学生课前搜集或老师提供有关地质方面的资料。

  一、激趣导入

  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本“书”,想知道是什么“书”吗?(展示燕子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样的“书”。板书课题:最大的“书”。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书”,为什么加了引号呢?谁能解答?

  二、检查预*

  1、先摆出我们制作的生字卡片,老师说字,你们找到卡片举起来,好吗?

  (1)月月少二一线穿。

  (2)左右结构单耳旁

  (3)山在石上

  (4)八只脚

  (5)包外有刀

  (6)家有宝玉

  (7)力气很大

  (8)我们受伤了,身上留下的印记

  (9)厂里过日子

  (10)埋在地底下,和火有关系

  (11)一撇又一撇,撇下十个小宝贝

  学生指出后,老师将卡片贴在黑板上。找完后齐读。

  生字过关了,我们来闯词语关。(课件出示词语)

  2、接读课文

  3、你有什么收获?

  4、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三、解决问题

  (一)整合问题:岩石怎么会是书呢?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川川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地质勘探队员叔叔耐心地回答了他,我们要想解决问题,就找出川川和叔叔的话来读一读吧。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分别标记叔叔和川川的话。

  (三)

  1、指生读川川的话,指导朗读,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刨根问底”。你认为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

  2、面对川川刨根问底,叔叔怎样解答的呢?指生读叔叔的话。指导朗读。听了叔叔的`话,你怎样评价他呢?板书。

  3、岩石怎么会是书呢?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呢?自读川川和叔叔的话,找出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及化石图片。)

  1、“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纹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写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

  2、“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鱼哩!”

  3、“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4、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川川的理想是什么呢?读相关句子。

  5、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大自然充满了神奇,“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时时处处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像川川一样刨根问底,你就能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秘密。课后你能像川川一样,读懂这本“书”(燕子石)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 了解岩石的作用及地壳的变化。

  4. 在对话中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读好人物的对话

  2、了解岩石的作用及地壳的变化

  3、在对话中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复*生字词。

  2、先回忆上节课所提出的问题:(○1题目中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2为什么“书”要加引号呢?○3这本**载了什么?……)

  过度:想知道这此问题的答案吗?(想)让我们一起去学*课文吧。

  二、学*课文

  1、学*第一自然段。

  (1)你读懂了什么?

  (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认识图中的人物吗?怎么称呼他们(结合图:川川、爸爸、叔叔)

  过度:这位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看呀,看呀,这位叔叔就是地质勘探队员。

  2、学*2—4自然段

  (1)最大的“书”指什么?

  (2)“书”为什么加引号呢?

  (3)结合图理解句子:“你看,这岩石一层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4)请齐读第1—4自然段,并用不同的语调、语气读出川川和叔叔的对话。

  过度:结合图,这岩石书一层一层的,就像我们日常用的书,一页一页的,我们的书上有字,这岩石书上有字吗?

  3、学*5-6自然段

  (1)岩石上有字。

  1看谁又对又快地在文中找出描写岩石上有字的自然段。(5、6○

  自然段)

  2指名读5、6自然段。 ○

  3岩石上的字指的是什么?用“~” ○

  (雨点——雨痕 波浪——波痕 闪光的、透明的——物质)

  (2)这本岩石“书”真神奇,请带着神奇的语气来读5、6自然段。 过度:岩石“书”上有字,多么神奇啊!岩石“书”上还有别的吗?(有)

  4、学*7、8自然段

  (1)岩石“书”上还有什么?(结合图)“图画”,从图中能找到岩石“书”上的图画吗?有哪些?(树叶、贝壳、鱼)

  (2)齐读第7、8自然段(用不同的语气读出川川和叔叔的对话)。

  5、岩石上的字和图画能说明什么?齐读课文第十自然段。 过度:原来这本“书”是蕴含着这么多的知识,读了这本“书”有什么用呢?

  6、学*第11、12段

  (1)哪一段告诉读这本“书”的作用?(11、12段)

  (2)指名读。

  (3)本段“……”(省略号),省略了许多宝藏,你能说出其他的宝藏的名字吗?

  (4)大自然还有很多很多宝藏,等待同学们去发现,研究,只要大家把这本“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有信心读懂这本“书”吗?

  (5)川川和大家一样,你能猜猜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

  (6)勤学好问的川川学到了这么多知识,他高兴吗?你从文中哪段看出来?(13自然段)

  1读一读川川说的话,应该带着什么样的语气读?(高兴) ○

  7、喜欢文中的川川吗?为什么?

  8、你喜欢文中的地质勘探叔叔吗?为什么?

  过度:同学们都喜欢文中的叔叔和川川,让我们分角色读他们的

  对话吧。

  9、分角色朗读课文(川川、叔叔、爸爸、旁白)

  (1)通过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就知道最大的“书”指什么?

  三、总结

  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需要我们仔细去思考,认真去研究。我们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希望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大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吸取营养,感受大自然那无穷的魅力。

  四、板书设计:

  19、最大的“书”(岩石)

  教学反思

  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以其便捷、直观、丰富等特点开启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由于有时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导致这个辅助工具“想说爱你也不容易”。在这节课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既不使汉语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汉语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当然在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究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时,我则采用前置的方式展示课件,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准确把握“书”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准确把握三个难度的“书”,即*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我以*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宽泛的“书”结尾,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学生的视

  一层一层 有字:雨痕、波痕、矿物 穷宝藏 有画:树叶、贝壳、小鱼

  野不再被禁固在本教室,使汉语教学不再局限于本课堂。

  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重难点:

  1、读好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课前准备:

  幻灯片

  教学设计:

  一、课题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3、生质疑,师归纳并相机板书:

  (1)“书”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书”字要加引号?

  (2)这本书里有哪些内容?

  (3)这本书有什么作用?

  二、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请带着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我们现在一个一个地来解决这些问题。

  谁来告诉大家,这本“书”指的什么?

  (1)指名回答,相机出示第四自然段。

  (2)指名读,说说岩石为什么像书?“一册”还可以换个什么词语?

  (3)指导读好含感叹号和问号的句子。

  (4)哦,原来这本书指的就是岩石啊!现在我明白了。那你们明白为什么“书”要加引号吗?

  3、过渡:既然叔叔说岩石就是“书”,那这本书里有哪些内容?它又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12自然段,找找川川对叔叔提了哪些问题?

  (1)指名读川川的话,指导读好问号。

  (2)从川川的提问中,你觉得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勤学好问)

  (3)面对川川的问题,知识丰富的地质勘探员叔叔是怎样回答的呢?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读,教师示范读,齐读)

  4、谁能说说这本“书”里有哪些内容?叔叔是通过什么判断这里原来是长满树木的森林,后来变成大海的呢?

  5、这本“书”有什么作用?

  (1)课文中用”……”是什么意思呢?谁能接着说说它还有哪些作用?(出示幻灯片)

  (2)听了叔叔的介绍,川川的心情怎样? (高兴)

  (3)带着高兴的心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读了这一段,请大家猜猜看: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呢?

  四、小结

  最大的”书”不仅满足了川川的好奇心,还让他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梦想.相信同学们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大自然的奥秘还有很多很多,等着聪明的你们去探索、去发现!

  一、板书课题

  1、师:你喜欢什么书?(学生说)

  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本什么书?(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师:今天我们来学*第19课。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

  3、提出问题:“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这本最大的书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一)出示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内学*16个生字。先读生字,再说一说你是用什么识字方法记住这个字的。

  (二)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组长说一说在识字的过程中,有谁把哪个字读错了?

  1、组长汇报

  2、读错的同学当小老师再读一遍。

  (三)趣味识记生字

  1、全班齐读生字。

  2、猜字谜。

  3、生字宝宝藏到词语中。个别读 女孩读 男生读 齐读

  4、理解词语。

  (四)写字

  1、观察本节课要写的6个生字,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教师指导书写 册和印 两个字。重点强调占格位置。

  3、学生书写。

  4、同桌互批互改。

  三、再读课文,理解最大的“书”

  1、谁来说一说本课有几个自然段?

  2、找13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评委。边听变思考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

  3、谁来说一说谁读的好?好的地方我们学*。

  4、谁来说一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

  板书:岩石 书

  5、有感情读第4自然段,理解为什么岩石就是书呢?

  四、美读课文,感受对话魅力

  (一)出示学*要求:

  1、请快速读课文,用 “——”画出川川的问题,用 “~~~”画出叔叔的回答。

  2、画好后,同桌之间检查,检查完同桌之间练*川川和叔叔之间的对话。

  (二)同桌练读对话。

  1、找一组同桌来读一读,并找学生评价。

  2、女生和男生互读。

  3、老师和同学互读。

  4、一起读小儿歌。

  五、扩展阅读,升华思想

  1、原来岩石就是一本书,大自然也有语言。生自读《语文大阅读》书33页《大自然的语言》。

  2、说一说大自然的语言都有哪些?

  六、写作训练,发散思维。

  1、出示 岩石是一本“书”,它让我们找到了更多的宝藏。

  小草是一本“书”,小草绿了,它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___是一本“书”,__________。

  ……哦,生活中处处都有“书”呀!

  谁来说一说?

  2、请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七、总结全文

  1、原来大自然中这么奇妙,需要我们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2、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我们爱科学》

  3、送给大家两句名人名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歌德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一、复*回顾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了《最大的书》这一课,知道了我们*时读的书,书上有字、有画、有丰富的知识,读书能更好的建设祖国。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这些词语会读了吗?指名读(4名)——齐读

  师:点击“刨根问底”,谁来说说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川川就是这样不停地向叔叔提出问题,我们去看看他俩都谈了些什么?

  二、学生分角色读课文1-4小节的对话,了解岩石书

  1、师:打开19课,我们一起来读1-4小节,谁来读川川?谁来读地质勘探队员?

  再请一位小朋友来读叙述部分。 其它小朋友有一个任务,边听边想,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师:读得真不错。从刚才的对话中,你们知道了什么?(岩石就是一本书。 这本最大的“书”就是岩石。)

  师随机板:岩石“书”。

  2、认识岩石书,朗读指导。

  师:小朋友,想不想看看这本“岩石书”呀?点击课件,这就是岩石书,多么神奇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男女声比赛读——评价

  三、感知“书”的内容。

  1、生分角色读课文5-8小节。

  师:当川川明白岩石就是一本书后,好奇心可来了,他又向叔叔提了什么问题?下面就请两位小朋友来读读5—8小节,谁来读叔叔的话?谁来读川川话?小朋友读叙述部分。

  2、师生共同研读“书”的内容。

  师:你们读得真投入!读了这本书,你们知道了什么?

  (1)如若生回答:我知道了这书中有雨痕、波痕,还有矿物。 引出“字”

  师概括:其实这些就是书中的“字”(师板书 字:雨痕、波痕、“矿物)。

  师:小朋友,你们见过雨痕、波痕吗? 那你们想象一下,这雨痕、波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你们太会想象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呢?

  师:(师点击课件)这三幅图你能认出哪个是雨痕,哪个是波痕,哪个是矿物吗?

  师:我们看看答案吧,真棒,全找对了!看,它们多有意思啊!谁能用书上的文字来介绍一下它们呢?( 两位学生介绍)

  师:真能干,介绍得非常流利。

  下面谁来读读书中叔叔的话呢? 老师来当川川,读 川川认真地问:“这上面有字吗?” 生:“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

  师:哦,你这个叔叔当得有板有眼的。 (再请一组学生朗读,一生读川川的话,一生读叔叔的话,师评价:你看,“认真”一词读得真有味道,这真是一位充满求知欲望的小男孩!)

  引:这本厚厚的书上除了有字,还有什么?

  (2)生:书上有树叶、贝壳、小鱼。

  师:这些树叶、贝壳、小鱼,就是书中的“画”。(师板:树叶、贝壳、小鱼)。

  师:你们看,(出示课件)这岩石书上的画与我们*时见到的树叶、小鱼、贝壳有什么不一样呢?(这里的小鱼没有鳞片。这里的小鱼是死的,看不清楚。这里的小鱼是不动的,好像凹进去了。*时看到的树叶是绿色的。*时的贝壳可不是这样的。 …… )

  师:孩子们,这里的树叶、小鱼、贝壳,本来也有美的颜色,也是活的,可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他们被包了起来,死后没有腐烂,埋在地底下,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很多年以后,这些动植物就成什么呢?(指名回答:“化石”。)

  师:你怎么知道的? 对该生进行表扬

  师:(出示句子),谁来读读这些化石呢?

  生:读“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师:是呀,当叔叔从岩石上发现化石心情是怎样的?很激动,好,请你也带着这份激动读读发现的化石……

  (3)拓展

  师:孩子们,其实像这样的图画,岩石书里还有许多,想不想看?

  师:(师点击课件,出示各种化石),你们认识这些有意思的东西吗?

  师:对!这么有意思的东西,能不能也像刚才那样介绍呢? (出示句式:你看,这儿有( ) ,有() ,那儿还有( ) 哩!),小朋友先试着说一说

  师:现在你就是地质勘探队员,我来作川川,向你请教,谁来和我合作。师生对话表演。

  师:这上面有图画吗?

  生:有,你看,这儿有乌龟,有蝴蝶,那儿还有可爱的对虾哩!

  师:大大方方的,挺不错。 ……

  师:谁如果能一边介绍一边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生边介绍边指着画面(3位)——同桌介绍师:小朋友介绍的真投入。

  (4)师:川川此时真的被岩石书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可不明白这些神奇的字、画,又能说明什么呢?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你的脑海里似乎出现了怎样的一幅幅画面?(师配乐朗读第10节)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描述各种画面……

  师:是呀,陆地变成大海,大海又变成高山,那是神奇的地壳运动,这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它要经过漫长的岁月,请大家读读课文第10小节,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地壳运动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生:“很久很久”,“很多很多万年”,“慢慢”。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让我们感受时间的漫长呢? (2位)

  师:把这些词放回课文中,一定会读得更好,谁来读读第10小节?请两位学生读。(师评价: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地壳变化的漫漫过程!)

  师小结:是呀,只要研究这本厚厚的岩石书上的字、画,我们还真能探究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呢!

  四、了解“书”的作用

  师:爱提问题的川川还真不罢休呢,他又向叔叔提了什么问题?(指名读川川和叔叔的话)

  师: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 生:读懂这本岩石书,我们可以找到地下的宝藏。

  师:还告诉我们地下藏着哪些宝藏呢? (石油、铜矿、铁矿、天然气)

  师:那你知道川川长大想干什么呢? (做地质勘探员)

  师:对!这真是一位有理想的小男孩。

  五、整体回味课文,引向更广的“书”。

  师: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这篇课文,看,这篇课文的对话特别多,我请一位小朋友读川川的话,其他小朋友读叔叔的话,合作读。

  师:现在你能明白刨根问底的意思了吗?(生说)

  师:是呀,川川不停地提问题,不断的解决心中的疑问,这就是“刨根问底”!川川刨根问底的精神,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读懂了这本最大的书上有字、有画,读懂这本最大的书能找到地下的宝藏。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其实在我们大自然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书”呢?你们看,(点击课件),这美丽的星空就是一本书,读懂它我们可以找到北斗七星的位置;我们居住的舟山群岛也是一本书,读懂它就知道它的发展历史;这朵娇艳的蓝玫瑰是书,读懂它就知道它的地下有铜矿;小燕子是书,低飞时就是在告诉我们要下雨了;这可爱的胖猪是书,它爱睡懒觉是因为它的大脑里有一种特殊的麻醉作用的物质,让它常处于昏睡状态。其实我赵老师也是一本书,我脸上悄悄出现的皱纹告诉你们我已不再年轻,我的穿着打扮告诉你们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孩子们,茫茫宇宙,万物生灵,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带上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一颗善于探究的心,我相信你们肯定能发现更多的秘密。

  六、做课堂作业

  1、说一说

  师: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还能怎么说?(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2、做一做

  【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学*活动】

  一、揭示课题

  1、导语揭题

  同学们天天在读书,我们的书是什么样的?世界上还有一种书,这种书是没有文字的,而且也是最大的“书”,你们想读这本书吗?(板书课题)

  2、设疑:“书”,为什么加上引号呢?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认真阅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学*生字、词语

  1、自读生字、词语。

  2、互相交流。

  (1)、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可以怎样记住其他的字?

  (2)、把自己喜欢的生词读给同伴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3)、向同桌请教不懂的字词。

  (4)、同桌向集体汇报。

  3、开火车认读生字并扩词。

  4、写字指导。

  (1)、本课要求写的字中,出现了很多“竖撇”,如“质、厚、底、铁、册”,重点指导竖撇的书写。

  示范“质”:指导写好“质”的前两撇。

  学生书写带有竖撇的字。

  (2)、区别“印”和“陆”:“印”的右边是“”,“陆”的左边是“”。

  学生对照书写。

  (3)、学生自己书写其他的字。

  四、朗读感悟

  1、问中读。

  (1)、“书”,为什么加引号呢?指的是什么?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答案。

  学生回答。

  指导读一至四自然段。特别是问句和感叹句。

  (2)、为什么把岩石称为“书”呢?读课文找根据,看谁找得全。

  学生一边回答一边指导朗读五至十自然段。读好问句和感叹句。

  (3)、这本“书”有什么用呢?

  读课文找答案,看谁找得准。

  指导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3、读中学。

  (1)、好问的川川通过问,学到了好多有关地质方面的知识。他问了些什么?学到了些什么?找出川川的问话和叔叔的回答的句子读一读。

  (2)、分角色朗读。

  在小组中读一读。

  展示读。

  (3)川川学到的,你学到了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4、猜中想。

  (1)、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

  (2)、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五、积累运用

  1、词语开花。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会填吗?

  学生填好后,开展组词游戏。

  2、词语积累。

  找出文中喜欢的词语或生字组成的词语写下来。

  3、“我知道”。

  自由读课后的“我知道”,再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了解地质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基础上练*分角色朗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教学难点:

  认识岩石这本大“书”,初步了解地质方面的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80分钟

  精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岩石就是“书”啊!你们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出示课件)

  川川听了叔叔的话,头脑中出现了许多小问号,同学们,你们奇怪吗?那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质疑。

  二、学*58自然段

  1、是啊,这本书中到底有什么呢?让我们和川川一起到书中找答案吧!同学们打开书(端正姿势)

  2、读58自然段,边读边想:岩石这本书中有什么内容呢?

  3、读课文,其余同学继续思考刚才的问题。

  4、汇报。学生结合文中有关的语句进行回答。

  5、我们书中的字和画经常见到,那岩石上的字和画是什么样的呢?想不想看一看。(打开书看插图)从这本岩石书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其实岩石上的字和画还有很多很多呢!想不想看一看?(出示有关岩石的课件)欣赏了这些岩石“书”上的字和画,你有什么感觉?(有趣)

  6、多有趣的岩石啊!那川川和叔叔的对话你能读好吗?

  步骤:①再来读一读58自然段,想想川川和叔叔的话该怎么读?练*读好每一句话。

  ②同桌之间分角色读,看你们谁读得好。

  ③指一组同学读,其余同学听,他们谁读得好,为什么?

  ④评读:(川川的问话;叔叔的答话;画的有趣)

  ⑤练读,指名分角色读。

  三、学*910自然段

  1、这本书中的字和画能说明什么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想)快读读第10自然段,你读好了就会弄懂了。

  ①指名说:能告诉我们什么?

  ②出示课件(动画)

  ③同学们想不想把这段读好?(练*指读范读指读)

  2、地球爷爷就像个魔术师,在几亿年间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谁告诉我们的呀?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9、10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把它读得更好(指名)

  间休:是啊,时间就像个小马车一样在不停地奔跑,随着时间的流逝,地球有了这么大的变化,现在请同学们起来跟老师一起做动作。

  四、学*1113自然段

  1、刚才,我们和川川一起读了岩石书中的字和画,那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川川总爱刨根问底,想问个明白,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川川解决这个问题吗?

  2、现在,你就是叔叔了,快来读读第12自然段,等一会来告诉川川吧!(生读)

  3、哪位叔叔愿意告诉川川呢?(生说)师提醒省略号的作用。

  那你们知道,读了这本岩石书,还能帮助我们找到哪些宝藏吗?(生说)

  4、是啊!找到很多很多,所以说这本书的用处可大哩!谁愿意当叔叔再来读一读这段(指名齐读)

  5、川川听了叔叔的话,高兴极了,那我们和川川一起学了这么多的知识,你高兴吗?那请你高兴地来读一读最后一段(练*指名朗读)

  五、总结

  1、同学们,川川读懂了这本岩石“书”,知道了书中有字和画能告诉我们地球爷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还知道读懂了这本岩石“书”,能帮助我们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所以说,这岩石书真是一本(齐读课题)

  你读懂了吗?你读懂了什么呢?快把你的收获和同桌说一说吧(交流,指名)

  2、同学们,想不想再来翻翻这本最大的“书”?(男女生分角色齐读,师旁白)

  3、你能猜猜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

  4、师总结:教师告诉大家,大自然其实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这其中有很多很多的奥秘呢!老师希望大家长大后和川川一起走进大自然,去了解其中更多的知识,好吗?

  六、识字,指导写字

  1、读懂了岩石书上的字和画,老师把字写出来了,看看你会不会读。

  重点:单个字“册”“质”“ 刨”→(刨根问底)组词,理解(川川总在问他,想问个明白)

  2、写字:出示“铁”

  ①读

  ②看看“铁”是怎么记住的。

  ③组词

  ④观察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⑤指导练*展示

  ⑥“岩”字自己写。

  七、结束:通过这节课的学*了,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回去以后把你收获到的跟你的家长或你的朋友说一说,让他们也来分享你的快乐好吗?

  板书:

  19、最大的“书”

  字 地球发生了变化

  画

  【课前透视】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学*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对话*台

  一、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学生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

  如: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学生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相评议。展示优秀的作品。

  观察、交流是写好字的一个重要前提,引导学生到板前范写难点字,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相互交流与评议,促进了学生欣赏水*的提高。

  三、质疑

  1、快速读文,思考: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2、组织交流,解决疑难。

  这一环节,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读书能力。解决学生在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了解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但要注意字词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当场解决,其他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可以简略处理,为下节课作准备。

  第二课时

  〖对话*台

  一、回顾

  1、听写(指读)词语:

  地质队员 勘探 岩石 波痕 煤炭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2、接读课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进一步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

  二、研读

  针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问题假设:

  1、文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这本书里有什么?有字吗?有图画吗?

  3、读了这本书,我们能知道什么?

  4、这本书有什么作用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