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2-01 00:00:00 教学设计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1

  教学要点:

  学*课文第二、三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读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讲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形式。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明白了些什么?

  【弟子们摘麦穗时很认真。(抓“埋头”“低着头”“用心挑挑拣拣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如何评价他们)

  ·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2)小组长交流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苏格拉底又说了一段话,谁来读一下?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对弟子们的教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图〕

  在小组里读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

  谁意味深长地读一下?

  集体再来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读到这,大家知道苏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麦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第三段

  1、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抓重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并谈谈体会。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学*情况。(有多人联系实际来谈)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板书(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并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板书(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学到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四、总结课文

  学*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五、作业

  1、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背最后自然段。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读书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学*苏格拉底的话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学*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七、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问:有谁知道天与地之间有多高?有人回答:“三尺。”

  人都有有四尺,那不是要把天都顶破吗?

  这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人们公认的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的回答。他这样解释:“是啊,所以凡是超过三尺的人要立足于天地之间,必须低头。做人要懂得谦虚。”

  *淡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许多人想成为他的学生。我们今天也来做一回苏格拉底的学生好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板书课题:最大的麦穗,看看这次苏格拉底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呢?

  二、讲读课文

  1、出示思考题:苏格拉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上课的?内容是什么?

  请大家轻轻读课文并画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组织讨论。(“大熟的季节”“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说明什么?)

  2、这节课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了一个什么要求?速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等你们。”

  谁当苏格拉底?其他同学当弟子,你们要听明白老师的话。

  问:听明白了吗?你们认为抓住老师要求中的哪些关键词才算听明白了呢?(“最大的麦穗”指什么?从“只许进,不许退”中体会到什么?)

  再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把关键读清楚,让大家听得更明白。

  3、“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最终怎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嘲笑他们。”突出“两手空空”)

  4、为什么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而弟子们却“两手空空”呢?让我们看看他们在摘麦穗时的表现。

  默读第3、4自然段,用不同记号标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

  交流讨论。

  可见,弟子们摘得很认真。谁能把弟子们的专注、用心读出来,让大家再来体会。

  他们为什么没有摘到呢?(“总认为……总以为……)

  原来他们还很犹豫。谁还想再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你能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一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吗?

  5、认真地寻找,到头来却是两手空空,大家能想象弟子们的心情吗?(羞愧、后悔、遗憾)

  谁来读读,让大家感受这种心情。

  6、苏格拉底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们也很遗憾,他又是怎样开导他们的呢?

  指名读,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你们刚刚摘下的。”

  讨论:“有一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师: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有总比没有好,只有把眼前的抓在手里,才是我们需要的最大的。)

  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这件事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面可加一个什么词?交流读。

  追问:(1)如果你是麦地边的一个过路人,当你看到这些学生挑挑拣拣,犹豫不决的时候,你替他们着急吗?你会给他们提醒吗?提什么醒?(注意麦地尽头要到了;你眼前的一穗够大了:手中的一穗怎能扔掉呢;不要犹豫不决……)

  (2)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打算给他的弟子们第二次选麦穗的机会,你准备怎样选最大的麦穗?

  7、两手空空的弟子们真的两手空空吗?其实他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是什么道理?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引读

  重点理解:“最大的追求”指的是什么?“眼前的一穗”又指的是什么?

  (师:苏格拉底不只是让弟子们摘麦穗,他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会,告诉弟子们人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应该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联系实际: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做生意、炒股票、找工作……)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上,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事业,可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却一辈子都没有出息呢?原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的摘下了它,于是就功成名就;“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的错失良机,于是只能独自吞咽失败的苦水。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

  三、总结延伸

  1、关于抓住机遇,把握机会。很多人都有体会。出示名人名言。

  你能用上“犹豫、珍惜、把握、果断、秘诀”等词语自创一两条“名言”吗?

  拿出纸和笔写写,再交流。

  2、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板书:

  24、最大的麦穗不失时机眼前的一穗

  远大目标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6篇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准备:有关苏格拉底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导再读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二、哲人声音,聆听品读

  让我们听听苏格拉底都说了什么?[逐一出示读]

  (一)品读第一句话

  1、读第一句话。

  师:读得真流利,谁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生再读。师:你知道了什么?(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是不能走回头路的。(时间、人生)

  师:谈到时间、人生,我们会感慨万千,此时,你会想起哪些名言?

  出示名言: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

  人生如流水,一去不回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读一读)

  2.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

  3.再来读这一段。

  (二)品读第二句话

  1、谁来读一读苏格拉底的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师:这声音像什么?(像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像惊天动地的雷声。像给人们敲起的警钟……)

  师:再去读一读这句话,你又能读出什么话外之音?(你们已经走到麦地的尽头了。麦地到头了。时间到头了。)

  2.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

  4、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划出弟子们的表现。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仔细抓住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低着头”的: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

  (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直摇头的: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

  (两手空空的:他们总认为……)

  7、假如你就是麦地中的一株小麦,你会如何"嘲笑"弟子们呢?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三)品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苏格拉底用麦地在模拟人生,麦穗*会的。)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3、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三、循循善诱,感悟人生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学生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小结语: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四、课堂小结,名言明理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2、这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机会是每个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要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它。(巴尔扎克)

  五、选择练*,拓展思维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选择一题练*。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学*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2

  一、选准切入点

  1、配乐故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板书:最大的麦穗一个最大只许……不许……

  (设计理念:以故事形式讲述课文的1、2、3、4、5自然段,既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又为精读第3、7自然段创造了条件)

  2、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板书:挑挑拣拣两手空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答案。

  (设计理念: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阅读课文,最可怕的是一句一段地“剖析”,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阅读文章,应该找准理解感悟的切入点,整体感悟,如此,才能让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教学中我尝试采用“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没有喋喋不休的串讲,,而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即“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牵动整个文本的学*,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二、抓住空白点

  1、学生读文中的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2、重点指导“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摇了头”

  2、1指名读、齐读

  2、2就是这句话,如果老师再给你们读一遍,同学们能听出些什么吗?(读第一遍,突出强调词语“摇了摇头”,读第二遍突出强调词语“又”)

  2、3弟子会想些什么?

  (预设没有学生可能答案:弟子会想(1)前面还有更大的麦穗,这一株不要了。(2)后面有的是机会,何必现在就摘。(3)最大的还在前面,没有必要过早定夺………)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责任,阅读教学中,可以走进文本,抓住语言的空白处,在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信息和情感信息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把文字化为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使景物惟妙惟肖。课文第3自然段中“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此句虽短,却是想象的丰富点,以次为生成点启发学生推想;弟子会想什么?启发学生运用想象来填补课文空白处,学生就会把自己当成文中弟子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丰富的想象,揣摩弟子的心理,感悟出弟子摘麦穗时因为犹豫不决,从而错失良机,为突破全文的难点,作好铺垫,同时也给阅读活动留下个性化解读的空间。)

  2、4学生揣摩弟子的想法,练*有滋有味地朗读(个别读、指导读、齐读)

  2、5小结: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弟子,揣摩他的想法,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读,有滋有味地朗读,就这么简单。

  (设计理念:1、学生在角色互换中自然地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行阅读,使得阅读出现“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2、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阅读教学既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又要学生自悟自创,各自的理解方法。因为知识点的掌握是单薄的,易逝的,只有方法才是后重的,久远的。)

  三、聚焦疑惑点

  1、过度:弟子们真的无所获吗?

  2、学生读第7的自然段,教师相机映示。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映示的内容。

  4、学生默读发现并提出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人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最大的麦穗”指什么?颗粒饱满的“麦穗”中双引号表示什么意思?不失良机的摘下它“摘下”是什么意思?“追求最大的”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拿”是什么意思?……

  5、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即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6、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6、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并拿出笔圈圈、画画、写写。

  6、2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6、3各组代表汇报。

  (课文的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较抽象,特别是结尾“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一句文本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提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小组交流,集体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

  6、4在随机汇报中重点引导理解。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是在在的。”

  学生理解句中不懂的词语,哪些如何理解。板书:既要……又要……(追求最大把握现在)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介绍(引导学生大范围,多角度地介绍;可在电视上、网络里、报纸上看到或听到的,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的探究得到的体验、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它是一支创造的火把,它是一口“新活”的源泉。)

  四、抓住创新点

  1、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欣赏《最大的麦穗》一课,比如“大学者苏格垃低的教学你喜欢吗?为什么?”弟子是这样学*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老师相信你们肯定回有许多发现的。

  2、学生的潜心会文后发表看法。

  (设计理念:学生深入与课文对话时,可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受等,此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领悟文本,让学生通过多觉度地与文本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频频闪现,从而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3、小结: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同学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4、这两首熟悉的诗就是反映的这个道理,我们来看一看。

  明日歌(节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金缕衣(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理解、齐读)

  5、“良言一句三冬暖”毕业即将来临,现在我们班召开“送祝福”活动,请大家互相曾送关于机会的名言或写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语句要精炼得像格言。(可列举格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设计理念:学生赠名言或格言,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提升,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一种自己对人生道理诠释。)

  五、提供阅读材料,拓展延伸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材料,《最聪明的人》《快乐在哪里》《先想后做》《亨利两度错失良机》《抓住机遇就是把握了现在》《王羲之吃墨》,划出留给你印象深刻地词句,从中说说你对苏格拉底有哪些新的认识?

  2、选择最有兴趣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六、拓展写作。

  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设计理念:小学语文目标重点抓两方面:一是让学生学*语文,提高人文素养;二是让学生爱好语文,增强探究本领。这一环节创设了让学生加强课内外知识联系的时机,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拓宽了学生的学*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七、课外作业

  去找几句苏格拉底或孔子的名言,看看他们还有哪些话给你很大的启发。

  八、【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一个最大只许……不许……

  挑挑拣拣两手空空

  既要……又要……

  (追求最大把握现在)

  九、点评:

  首先本课设计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改变一句一段地烦琐的分析,而是采用“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首先找准理解感悟的切入点,让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牵动整个文本的学*,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畅所欲言,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地发现问题并提出价值的问题。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创设了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台,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体验的乐趣;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并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教学紧扣文本,创设开放性的,挑战性的和富有体验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

  最后教师设计了课后拓展阅读,让学生带着一个更大的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广阔的自由空间中去主动的探索、发现、体验,构建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态度和良好的学*策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是 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问:有谁知道天与地之间有多高?有人回答:“三尺。”

  人都有有四尺,那不是要把天都顶破吗?

  这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人们公认的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的回答。他这样解释:“是啊,所以凡是超过三尺的人要立足于天地之间,必须低头。做人要懂得谦虚。”

  *淡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许多人想成为他的学生。我们今天也来做一回苏格拉底的学生好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板书课题:最大的麦穗,看看这次苏格拉底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呢?

  二、讲读课文

  1、出示思考题:苏格拉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上课的?内容是什么?

  请大家轻轻读课文并画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组织讨论。(“大熟的季节”“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说明什么?)

  2、这节课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了一个什么要求?速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等你们。”

  谁当苏格拉底?其他同学当弟子,你们要听明白老师的话。

  问:听明白了吗?你们认为抓住老师要求中的哪些关键词才算听明白了呢?(“最大的麦穗”指什么?从“只许进,不许退”中体会到什么?)

  再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把关键读清楚,让大家听得更明白。

  3、“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最终怎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嘲笑他们。”突出“两手空空”)

  4、为什么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而弟子们却“两手空空”呢?让我们看看他们在摘麦穗时的表现。

  默读第3、4自然段,用不同记号标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

  交流讨论。

  可见,弟子们摘得很认真。谁能把弟子们的专注、用心读出来,让大家再来体会。

  他们为什么没有摘到呢?(“总认为……总以为……)

  原来他们还很犹豫。谁还想再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你能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一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吗?

  5、认真地寻找,到头来却是两手空空,大家能想象弟子们的心情吗?(羞愧、后悔、遗憾)

  谁来读读,让大家感受这种心情。

  6、苏格拉底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们也很遗憾,他又是怎样开导他们的呢?

  指名读,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你们刚刚摘下的。”

  讨论:“有一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师: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有总比没有好,只有把眼前的抓在手里,才是我们需要的最大的。)

  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这件事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面可加一个什么词?交流读。

  追问:(1)如果你是麦地边的一个过路人,当你看到这些学生挑挑拣拣,犹豫不决的时候,你替他们着急吗?你会给他们提醒吗?提什么醒?(注意麦地尽头要到了;你眼前的一穗够大了:手中的一穗怎能扔掉呢;不要犹豫不决……)

  (2)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打算给他的弟子们第二次选麦穗的机会,你准备怎样选最大的麦穗?

  7、两手空空的弟子们真的两手空空吗?其实他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是什么道理?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引读

  重点理解:“最大的追求”指的是什么?“眼前的一穗”又指的是什么?

  (师:苏格拉底不只是让弟子们摘麦穗,他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会,告诉弟子们人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应该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联系实际: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做生意、炒股票、找工作……)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上,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事业,可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却一辈子都没有出息呢?原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的摘下了它,于是就功成名就;“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的错失良机,于是只能独自吞咽失败的苦水。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

  三、总结延伸

  1、关于抓住机遇,把握机会。很多人都有体会。出示名人名言。

  你能用上“犹豫、珍惜、把握、果断、秘诀”等词语自创一两条“名言”吗?

  拿出纸和笔写写,再交流。

  2、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板书:

  24、最大的麦穗 不失时机 眼前的一穗

  远大目标 抓住机遇 把握当前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准备:有关苏格拉底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导再读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二、哲人声音,聆听品读

  让我们听听苏格拉底都说了什么?[逐一出示读]

  (一)品读第一句话

  1、读第一句话。

  师:读得真流利,谁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生再读。师:你知道了什么?(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是不能走回头路的。(时间、人生)

  师:谈到时间、人生,我们会感慨万千,此时,你会想起哪些名言?

  出示名言: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

  人生如流水,一去不回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读一读)

  2.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

  3.再来读这一段。

  (二)品读第二句话

  1、谁来读一读苏格拉底的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师:这声音像什么?(像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像惊天动地的雷声。像给人们敲起的警钟……)

  师:再去读一读这句话,你又能读出什么话外之音?(你们已经走到麦地的尽头了。麦地到头了。时间到头了。)

  2.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

  4、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划出弟子们的表现。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仔细抓住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低着头”的: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

  (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直摇头的: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

  (两手空空的:他们总认为……)

  7、假如你就是麦地中的一株小麦,你会如何"嘲笑"弟子们呢?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三)品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苏格拉底用麦地在模拟人生,麦穗*会的。)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3、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三、循循善诱,感悟人生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学生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小结语: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四、课堂小结,名言明理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2、这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机会是每个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要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它。(巴尔扎克)

  五、选择练*,拓展思维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选择一题练*。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学*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背诵最后一节。

  2、引导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进麦地,明确要求

  1、(出示课文插图)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还记得面对满地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吗?

  课件出示: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齐读。)

  2、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一是摘一个最大的;二是只许进不许退。)

  3、 “只许进不许退” 意味着什么?

  (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暗示弟子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珍惜这个机会,摘取“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的要求很清楚,没有商量的余地。)

  4、你来读读这句话。(如学生读得不够理想,可启发: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弟子们回头重选的机会或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读?)

  (苏格拉斯提出要求时的语气是严肃的、不容置疑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二)、读中批注,总结原因

  1、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他们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结果怎么样?

  课件出示:

  自由读2—5自然段,看看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学生读,作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2、时间到。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没有)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两手空空)

  3、忙了大半天竟然是——两手空空。难道是找得不认真吗?(不是)

  4、你怎么知道的?(从两个“看看”和“用心地挑挑拣拣”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的态度是很认真的,在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5、老师很好奇,既然找得这么认真,怎么还两手空空?如果现在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我要问问你了。

  (1)采访学生甲:

  你是怎么找的?(我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再看看那一株)

  看你刚才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你在想什么呢?(我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

  看来你以后做事要当机立断啊。

  (2)采访学生乙:

  问问这个弟子,你刚才好像摘了几穗,怎么又扔掉了?(我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你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抓住现在。

  (3)采访学生丙:

  再来问问你,你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也是两手空空啊?(先前摘的我不太满意,认为前面还有更大的)

  你一直低着头,所见有限哪!

  (4)采访全体:

  你们都是两手空空,知道原因了吗?(眼界不够开阔,视野狭小,所见有限;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把本应该完成的目标往后拖,不能立足于眼前,把握住“现在”。)

  6、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懊悔、失落、遗憾、羞愧……)为什么?(已经到头了,可我还没有摘到麦穗。真有些羞愧啊!)(没有最大,只有比较大。只顾找,没有把握时间和机会。我们没有完成老师的要求,真可惜。)

  【“采访”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换位想象,揣摩体验,感同身受,使学生收获到了文字背后隐藏的东西,在“我是两手空空的弟子”的角色中,对“茫茫麦田里,抓住手中的一穗才是最重要的”这一道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为理解下面重要的语句打下了基础。】

  7、 课件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引读: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是啊,就连那无数株小麦也——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8、 对弟子们失去良机、两手空空,苏格拉底也感到十分惋惜。

  课件出示: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

  引读:他用那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说:“——你们已经到头了。”

  9、意思就是说——(直接点名答)(时间到了,你们也已走到了麦地的尽头,失去了机会)

  (三)、读中比较,感知“最大”

  1、 面对弟子们疑惑的神情,苏格拉底会怎样说?谁能加上提示语读一读。(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课件出示:

  苏格拉底 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2、 这句话你能理解吗?这段话中出现了两个“最大的”(点击变色)——“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它们是同一个麦穗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真正最大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

  “最大的一穗”指弟子们刚刚在麦地里见到的、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那粒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的,心目中认为最大的,是能把握住的那粒最大的麦穗。板书:手中的一穗

  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3、是啊,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所以,苏格拉底告诫弟子说:“——(齐读这句话)

  (四)、结合实际,感悟哲理

  1、你看,到底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一点就通,他们听了这番话后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课件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段话,读完同桌讨论讨论,看从中能读懂什么?有什么疑问?

  【这一段写弟子们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较抽象,教学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让他们参与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关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通过阅读然后进行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信息。从而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量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与他人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好*惯。】

  3、讨论,交流:

  (1)(第一句)比喻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人生追寻理想,就像弟子们在麦地里选取最大的麦穗一样。(人生哲理)

  (2)(第二句)这里的“麦穗”指的就是出现在眼前的机遇。理解“麦穗”和“时机”的关系,“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及时采摘;“有的人则东张西望”,“错失良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3)(第三句)重点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

  ①“最大的追求”指的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指的是前面的“颗粒饱满的‘麦穗’”,即出现在眼前的机遇。(板书:远大的理想 眼前的机遇)

  ②为什么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板书:追求 把握)

  ③ 谁来联系生活实际,举事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正、反两方面事例)

  【本课揭示的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的同学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4、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需要脚踏实地,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做好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地积累起来,你一定会有许多收获。

  5、让我们大声对自己说——让我们记住这段话——让我们用这段话激励自己——(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蕴含的道理)

  (五)、延续中心,尽情书写

  1、关于机遇,老师这里有两则名言送给你们,请你读一读。

  课件出示: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2、 我看很多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你们肯定也能创作许多有关机遇的名言,快把它写下来吧!(播放音乐,学生写)

  【凡人凡言,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创作有关机遇的名言,这是一种自己对人生道理的诠释,一种精神的提升,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经受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大洗礼,切切实实地提升了语文素养。】

  3、交流,师生评价。

  4、大家都说得这么好,可见你们真聪明,个个都是最优秀的。苏格拉底临终前曾留下一句名言:最优秀的人其实就是你自己。这句话与同学们共勉。让我们去寻找心中那一颗——最大的麦穗,做最优秀的自己!

  5、课文已经学完,但我们对于机遇的思考仍在继续,请看课后作业。

  课件出示:

  学*了《最大的麦穗》后,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将自己的感受用“读后感”的形式写下来,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我手写我心”。学完课文,相信学生对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个时候,让他们写出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这一做法既务实有效,又返璞归真。】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6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

  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

  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

  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

  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

  5、我们读书可以质疑大师,你也可以向大师挑战。

  交流:

  A美中不足: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

  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

  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A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名读。

  C说体会。

  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E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F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背诵。

  7、激情总结,回味无穷

  时间过得匆匆,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忘返,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

  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

  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

  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抄写最后一段话。

  附板书:

  24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教学后记:

  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副院长20xx年12月听我的课后的点评:

  1、《最大的麦穗》作为六年级教材较深,课文选材可以放到初中学*,但是六年级学生体会得很有自己的见解,学生思维尤为活跃。

  2、在特定的时空中在这一块麦地里,有最大的麦穗。学生交流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将最大的麦穗改为更大的麦穗在这篇课文中不一定准确。

  3、教师把握教材能力不错,课堂教学效果好,学生的素质更好,说明*时教师训练有素。

  (二)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读书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学*苏格拉底的话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学*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七、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人生格言

  教学重点

  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投影出示)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导入言简意赅,同时也醒目地提出了学*方向,从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入手,展开教学。】

  二、解读第一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

  ”只许进不许退” 背后有什么深意?用上所学的名言阐述你的理解。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

  出示:苏格拉底 ( )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给学生自主训练的*台,为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搭建有力的*台——用名言阐述自己的理解,学以致用,为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创造了最大的可能。】

  三、解读第二句话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_________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 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4、 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这段话对弟子们进行了什么描写?仔细体会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前行的;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光摇头的;两手空空的)

  7、随机采访麦地里的小麦,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颗粒饱满的;比较瘦小的;准备嘲笑的;摇晃脑袋的)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

  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采访”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换位想象,揣摩体验,感同身受,使学生收获到了文字隐藏的东西,在“我是两手空空的弟子”“我是麦穗”,两次角色的变换中,他们对“茫茫麦田里,抓住手中的一穗才是最重要的”这一道理已有了认识;“为弟子提建议”这一环节再一次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与文本的主角对话,不断地叠加、强化真切的体验,使之聚集、生发出新的深刻的认识。】

  四、解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 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 明确两个“最大的麦穗”不同的含义

  3、 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4、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在学*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学生的情感此时已经有了一个“井喷”的欲望,此时的角色变换已超越了“角色变换”本身的含义,这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五、解读最后段落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创设情境,多反复诵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品读,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揭示的哲理,教师的示范理解降低了学生联系实际交流心得的难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交流有关把握机会的事例或名言,让文本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灵撞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产生情感共鸣】

  六、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学着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的例句说一说。

  2、积累诗句:

  明日歌(节选)

  金缕衣

  3、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听说读写”的训练,极富开放性、生成性,空间大,易表达。既联系了学生的学*生活实际,又强化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反思】

  每次翻阅教学杂志,点击教学网页,一股“简单语文”的清新之风就会迎面扑来。拜读、参研、深思……语文课简简单单教,扎扎实实练,追求简单而有效,回归本色语文,就成了我本次公开课《最大的麦穗》的指导方向。

  一节课下来,感悟颇多:

  简简单单教语文绝不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化,而是追寻着语文教学的真实,一种真真实实地引导学生学生学*母语的过程;寻求着语文教学的朴实,一种朴朴实实地引领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展现着语文教学的*实,一种**实实地启发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体现着语文教学的扎实,一种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训练的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语文教学追寻的简单,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样的语文,是有效的简单;这样的简单,有丰富的内涵。

  课堂上,你走*学生,蹲下身子,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他们回报你的是一个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崭新天地!

  ——学生做弟子,教师采访:师生关系是形与影的自由亲和,是声与响的相得益彰。

  ——学生做麦穗,吐露心声:他们的理解充满善意的灵性,闪耀创造的光芒,擦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范例,联系生活理解文本,学生跟进,与课文共舞: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生发无限的活力和生机;教师与学生的见解产生“交融”,愉快轻松中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柏拉图的名言引路,学生写自己的名言:符合语言学*的规律,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生在字里行间中自由生成,真情流露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感悟与创造性理解。

  可见,课堂变成对话的*台,学生就能谛听到日落月升的呼吸、虫蚁鸟兽的欢歌、云里风里的消息;课堂变成对话的*台,学生就能开掘潜能、催发真情、激荡憧憬;课堂变成对话的*台,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个性飞扬、创意无限!你追求简单、有效的语文课堂吗?那么不要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让对话的心灵自由飞翔,为他们留下一片葱绿的情感、思想和智慧,你的课堂定会呈现快乐的“百花齐放”!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尝试运用“主题教学”的语文教学理念,围绕本课的主题,开发语文教学资源,补充相关阅读材料,并与课文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统一,重视在阅读、体验和感悟基础上的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合作与对话,构建充满活力和智慧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5、补充关于苏格拉底的小故事,让学生对古代西方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有初步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古代名人和文化的崇敬。

  【教学重难点】

  从弟子们在麦地里寻找最大麦穗的动作中去感受弟子们的内心,从弟子们最后一无所获和苏格拉底的教导中分析弟子行为的失误原因。最后去领悟出其中的做人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读几遍课文,尽量做到正确通顺。

  (2)对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等办法解决,对不理解的句子做个记号。

  (3)通过网络、图书和请教别人,尽量多了解一些关于苏格拉底的情况,并概括的写下来。同时了解一下世界的文明古国有哪些。

  2、教师准备

  多媒体中设计苏格拉底的图片和课文中的相关文字。文字详见备课中有底纹底句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在公元前四五百年的时候,也就是离现在约2400多年的时候,在古希腊,则出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他被誉为是“人类的导师”。

  多媒体出示:苏格拉底图片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说他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课文,题目叫——(板书)最大的麦穗,就是讲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走*苏格拉底。

  二、初读课文,浅谈体会,引导质疑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提高一些朗读的速度。

  2、把自己最喜欢的或感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听,要求读得正确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发表评价。

  3、引导学生谈谈初读后的想法:同学们,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古老的故事,值得庆幸的是,两千多年以后,王老师和大家又读到了这个故事。王老师很想先听听你读了这个古老的故事以后有什么想法。(畅所欲言,师生对话,了解学生学*的最*“发展区”)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要想谈出自己深刻的感受,必须要能够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可以将我们的思维引向深入。下面再仔细读读课文,看谁能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要提假问题,也不要提过于简单的问题)

  5、引导学生提问,因时间关系,限提4个问题,并将问题归类提要式地写在黑板上。

  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1)弟子们寻找最大麦穗时的所作所为到底有没有可取之处?(2)周围到处都是大麦穗,弟子们为什么到头来两手空空?(3)为什么说最大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4)这个故事,到底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师:同学们,这些问题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读书、思考、讨论,教师的指导等。)其实,真正把课文读懂,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

  三、教师引导,体验感悟

  1、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请读一读。其中的要点是什么?(师:我们读书听话都要抓住要点)板书:一个、最大、只许……不许……

  指导朗读苏格拉底说的话(多媒体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要清楚地表达出其中的要点来。

  2、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请你仔细读读第一段,然后体会一下,当时的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弟子会有什么难处?)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的?从第一段中找出理由来。(多媒体出示:“那正式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指导朗读好这句话,指名朗读,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

  教师指着板书问: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你觉得怎样才能圆满完成苏格拉底交给你的任务。(让学生畅所欲言)

  3、仔细读读课文的有关内容,看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是怎样去寻找那个最大的麦穗的。

  (1)自读,并划出描写弟子们动作的句子。

  (2)指名读一读,教师多媒体出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3)请你边读边想象,要学会抓住重点的词语圈圈划划,并从这些圈划的词语中说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板书:挑挑拣拣)

  (4)指导朗读,要读出这些感受来。(指名读——评价——自由练读——在指名读)

  (5)比较一下多媒体出示的这段话和原文有什么不同,哪一种表达好,好在哪里?(书本上的表达不仅写出了弟子们是怎么做到,而且还写出了弟子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即弟子们的心理活动。这样写更加真实具体。)

  (6)完整朗读4、5自然段,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师:同学们,到最后,弟子们有没有完成苏格拉底提出的要求。请你读读第5自然段,再用一个词语来表达摘麦穗的结果。(板书:两手空空)

  师:这样的结果是谁都不愿意发生的,但却真的发生了。这段话该怎样读,才能把苏格拉底和弟子们的感情读书来。

  自读——指名读——相互评价(在评价中体会感情)——再指名读

  师:此时,弟子们好像感到小麦在嘲笑他们些什么?

  四、小节

  1、同学们,能够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来说一说这节课主要学*的内容?

  自己练说——指名说

  2、同学们,上课时大家提出的问题那几个可以解决了?请刚才提问的同学来回答一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我们留到下一节课再研究。

  五、课外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上一节课,我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二、继续学*课文,探究感悟

  1、质疑激趣:同学们,假如弟子们摘到了一株麦穗但不是最大的一株,你可以原谅他们吗?但弟子们现在是两手空空地去见苏格拉底的,你觉得可以原谅吗?请你分析一下,弟子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弟子们应该怎样做才是明智的?为什么只有这样做才是明智的呢?(教师要通过追问、引导,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来理解消化第六自然段中苏格拉底的话,尤其是最后一句。)

  多媒体出示第6自然段,指导朗读:“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2、同学们,学到这儿,你觉得在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弟子们的想法和苏格拉底的想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多媒体出示弟子摘麦穗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他们总认为最大的一穗还在前面哪。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不同的想法出现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引导讨论,得出:

  弟子们认为手中的麦穗不是最大的。(结果:一无所获)

  苏格拉底认为手中的麦穗就是最大的。(结果:手中总会保留一株麦穗)

  3、同学们,苏格拉底是个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带领弟子到麦地里,仅仅是为了让弟子们去摘到那个最大的麦穗吗?你觉得苏格拉底让弟子摘麦穗的目的是什么?

  (1)不看书,自己默默思考一下。

  (2)四人小组讨论,每人都要发言,即使和同学观点相似,也要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小组长汇总一下观点。

  (3)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谁会用关联词“既要……又要……”来说?

  引导板书:既要追求最大,又要把握机会

  4、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我们看课文是怎么表达其中的道理的。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指导朗读:个别读(反复)——找出一对反义词(不失时机、错失良机)——师引读: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碰到两种人,一种人是:……(生读),另一种人是:……(生读)。

  师:为什么有些人会一再地错失良机?你能够给这样的人一点忠告吗?

  5、出示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四人小组交流,每人都要发言。

  (2)请各四人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谈谈感受。

  教师随机举例:

  ①比如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的目标是十年内让朱棣文小学变成江苏省乃至于全国的名校,但现在首先要保证在太仓市有一定的影响。

  ②比如某同学目标是考上全国的名牌大学,那么现在就要将基础打扎实,开发自己的才能。

  6、看看刚上课时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是否都解决了?(如果有的问题超出了课文的范围,那就带着它到课后去寻找答案。)

  二、提供阅读材料,拓展延伸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材料,划出留给你印象深刻地词句,从中说说你对苏格拉底有哪些新的认识?

  2、同学们,一个两千多年前一个古老的故事,在我们现在似乎不可能在发生,但这个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在我们现在却仍然能留下很深的启迪。苏格拉底的思想,在两千多年以后,仍然对我们的后人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他真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四、课外作业

  1、完成课本联系4的两个造句(尽量在课中指导一下)

  虽然……但是……

  即使……也……

  师:这两个关联词,在前后意思上都有一种相似的关系,请在读中发现,并具体说明。(都有转折的意思)然后仿造句子。

  2、去找几句苏格拉底或孔子的名言,看看他们还有哪些话给你很大的启发。

  【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一个 最大

  只许…… 不许……

  挑挑拣拣 两手空空

  既要…… 又要……

  (追求最大 把握现在)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背诵最后一节。

  2、引导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进麦地,明确要求

  1、(出示课文插图)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还记得面对满地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吗?

  课件出示: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齐读。)

  2、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一是摘一个最大的;二是只许进不许退。)

  3、 “只许进不许退” 意味着什么?

  (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暗示弟子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珍惜这个机会,摘取“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的要求很清楚,没有商量的余地。)

  4、你来读读这句话。(如学生读得不够理想,可启发: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弟子们回头重选的机会或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读?)

  (苏格拉斯提出要求时的语气是严肃的、不容置疑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二)、读中批注,总结原因

  1、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他们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结果怎么样?

  课件出示:

  自由读2—5自然段,看看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学生读,作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2、时间到。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没有)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两手空空)

  3、忙了大半天竟然是——两手空空。难道是找得不认真吗?(不是)

  4、你怎么知道的?(从两个“看看”和“用心地挑挑拣拣”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的态度是很认真的,在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5、老师很好奇,既然找得这么认真,怎么还两手空空?如果现在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我要问问你了。

  (1)采访学生甲:

  你是怎么找的?(我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再看看那一株)

  看你刚才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你在想什么呢?(我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

  看来你以后做事要当机立断啊。

  (2)采访学生乙:

  问问这个弟子,你刚才好像摘了几穗,怎么又扔掉了?(我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你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抓住现在。

  (3)采访学生丙:

  再来问问你,你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也是两手空空啊?(先前摘的我不太满意,认为前面还有更大的)

  你一直低着头,所见有限哪!

  (4)采访全体:

  你们都是两手空空,知道原因了吗?(眼界不够开阔,视野狭小,所见有限;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把本应该完成的目标往后拖,不能立足于眼前,把握住“现在”。)

  6、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懊悔、失落、遗憾、羞愧……)为什么?(已经到头了,可我还没有摘到麦穗。真有些羞愧啊!)(没有最大,只有比较大。只顾找,没有把握时间和机会。我们没有完成老师的要求,真可惜。)

  【“采访”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换位想象,揣摩体验,感同身受,使学生收获到了文字背后隐藏的东西,在“我是两手空空的弟子”的角色中,对“茫茫麦田里,抓住手中的一穗才是最重要的”这一道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为理解下面重要的语句打下了基础。】

  7、 课件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引读: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是啊,就连那无数株小麦也——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8、 对弟子们失去良机、两手空空,苏格拉底也感到十分惋惜。

  课件出示: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

  引读:他用那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说:“——你们已经到头了。”

  9、意思就是说——(直接点名答)(时间到了,你们也已走到了麦地的尽头,失去了机会)

  (三)、读中比较,感知“最大”

  1、 面对弟子们疑惑的神情,苏格拉底会怎样说?谁能加上提示语读一读。(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课件出示:

  苏格拉底 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2、 这句话你能理解吗?这段话中出现了两个“最大的”(点击变色)——“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它们是同一个麦穗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真正最大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

  “最大的一穗”指弟子们刚刚在麦地里见到的、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那粒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的,心目中认为最大的,是能把握住的那粒最大的麦穗。板书:手中的一穗

  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3、是啊,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所以,苏格拉底告诫弟子说:“——(齐读这句话)

  (四)、结合实际,感悟哲理

  1、你看,到底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一点就通,他们听了这番话后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课件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段话,读完同桌讨论讨论,看从中能读懂什么?有什么疑问?

  【这一段写弟子们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较抽象,教学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让他们参与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关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通过阅读然后进行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信息。从而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量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与他人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好*惯。】

  3、讨论,交流:

  (1)(第一句)比喻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人生追寻理想,就像弟子们在麦地里选取最大的麦穗一样。(人生哲理)

  (2)(第二句)这里的“麦穗”指的就是出现在眼前的机遇。理解“麦穗”和“时机”的关系,“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及时采摘;“有的人则东张西望”,“错失良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3)(第三句)重点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

  ①“最大的追求”指的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指的是前面的“颗粒饱满的‘麦穗’”,即出现在眼前的机遇。(板书:远大的理想 眼前的机遇)

  ②为什么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板书:追求 把握)

  ③ 谁来联系生活实际,举事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正、反两方面事例)

  【本课揭示的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的同学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4、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需要脚踏实地,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做好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地积累起来,你一定会有许多收获。

  5、让我们大声对自己说——让我们记住这段话——让我们用这段话激励自己——(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蕴含的道理)

  (五)、延续中心,尽情书写

  1、关于机遇,老师这里有两则名言送给你们,请你读一读。

  课件出示: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2、 我看很多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你们肯定也能创作许多有关机遇的名言,快把它写下来吧!(播放音乐,学生写)

  【凡人凡言,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创作有关机遇的名言,这是一种自己对人生道理的诠释,一种精神的提升,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经受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大洗礼,切切实实地提升了语文素养。】

  3、交流,师生评价。

  4、大家都说得这么好,可见你们真聪明,个个都是最优秀的。苏格拉底临终前曾留下一句名言:最优秀的.人其实就是你自己。这句话与同学们共勉。让我们去寻找心中那一颗——最大的麦穗,做最优秀的自己!

  5、课文已经学完,但我们对于机遇的思考仍在继续,请看课后作业。

  课件出示:

  学*了《最大的麦穗》后,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将自己的感受用“读后感”的形式写下来,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我手写我心”。学完课文,相信学生对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个时候,让他们写出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这一做法既务实有效,又返璞归真。】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的一位。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到2500年前的古希腊去,走*大师,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一同分享《最大的麦穗》带给我们的愉快的精神之旅。

  2、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有一天,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时麦子正是收获的季节,他让弟子们到麦地里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接下来的故事中,你想知道什么?

  2、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刚才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

  沉甸甸 麦垄 定夺 如梦初醒

  苍老 嘲笑 挑挑拣拣 错失良机

  ⑴指名读,齐读。强调:“垄”部首可以是“龙”,也可以是“土”。

  ⑵有哪些词语你不理解。

  ⑶“如梦初醒”近义词是什么?到文中找出“错失良机”的反义词。

  四、理清课文脉络

  1、把生词放到课文中去,再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保证每个同学读准每个字词。

  2、把你们小组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想想这部分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3、全班交流。

  4、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小组合作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五、自主阅读,提出问题。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中去,与文本对话,与苏格拉底对话,看看你又有了怎样的新收获,又产生了哪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画,动笔写一写批注。

  2、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收获,并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到小白板上。

  3、展示小白板。小白板上这么多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去解决这么多问题呢?

  4、梳理归纳,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3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66-69页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互质数的概念。

  2、初步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4、感受数学价值并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互质数的概念。

  2、求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研,学*新知:

  我们已经会求一个数的因数,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两个数的因数又该怎样来求呢?

  出示课件:

  16的因数有:1、2、4、8、16

  12的因数:1、2、3、4、6、12

  那么既是16又是12的因数是:1、2、4

  16和12的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

  出示课件:

  16的因数:1、2、4、8、16

  12的因数:1、2、3、4、6、12

  8的因数:1、2、4、8

  师:我们就把1、2、4叫做16、12和8的什么呢?

  生:公因数

  师:4就是16、12和8的什么呢?

  生:最大公因数。

  师: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公因数是什么意思?

  生: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就叫公因数。

  生:就是几个数都有的因数,就叫公因数。

  师:同学谁能说一下什么又是最大公因数呢?

  生:几个数公因数里面最大的一个,就叫最大公因数。

  师生共同总结概念:

  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公因数里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二、巩固练*,加深理解:

  出示课件: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15和18的公因数,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呢?

  15的因数18的因数15的因数18的因数

  不清

  15和18的公因数

  三、合作探究,认识互质数

  1、5和7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各是多少?

  5的因数:1、5.7的因数:1、7.

  5和7的公因数有:1.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2、7和9呢?

  7的因数:1,7.9的因数:1,3,9.

  7和9的公因数有:1.7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1

  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师总结: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同学们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同学们想不想去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呢?

  四、深化练*、掌握方法:

  那么大家想一想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怎么去求呢?

  小组讨论方法: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师引导出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18=2×3×330=2×3×5

  归纳出:18和30的公有的质因数是2和3,

  那么最大公因数就是2×3=6

  能不能用更简便的方法呢?

  把两个短除法合并成一个短除法

  21830→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

  3915→用公有的质因数3除

  35→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得到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

  2×3=6

  学生总结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练*。

  求12和20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动手练*,师巡视指导,学生上黑板演示过程。

  五、小小能手、我来闯关:

  第一关:填一填

  1.15的因数有(),20的因数有()它们的公因数有(),最大公因数是().

  2.8和9的公因数有(),最大公因数是()

  第二关:判一判

  1.公因数有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

  2.12的因数只有2、3、4、6、12。()

  3.成为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都是质数.()

  第三关:做一做

  木材市场运来一批长12米,16米和20米的木材,把这三种长度的木材截成同样长,最长可以截成每根是多少米?

  六、全课小节、畅谈收获:

  学生谈本节课上的收获。师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指出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已经有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七、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

  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

  最大公因数:公因数里最大的一个。

  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

  把18和30分别分解质因数

  218230

  39315

  35

  18=2×3×3

  30=2×3×5

  18和30的公有质因数是2和3,因此:

  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合并两个短除法

  21830→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

  3915→用公有的质因数3除

  35→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得出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教学反思

  教材对求最大公因数的编排,只是让学生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几分米?由此引出最大公因数,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让学生用不同的小正方形摆拼、观察、思考,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同时,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思想。在摆拼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操作,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新切感,拉*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了和谐、活跃、向上的学*氛围。

  1.借助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以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过程。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用边长1厘米、2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都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1、2、4这些数和16、12有什么关系。这时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显示公因数的意义。实实在在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效果较好。

  2.预设探究过程,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找出了各种求“18和27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建构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真正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充分的发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充分体现了教师驾驭教材,调控学生的能力。

  3.提倡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上,鼓励学生找最大公因数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可能想到三种方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优化,我认为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是一个很有效、很简便的方法,应该让学生掌握。在这中间教师应注意引导、小结、鼓励,重视方法和策略的渗透,以提高学生的学*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境,进行找因数活动:

  1、用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12和18的因数,

  2、用集合的方式找出12和18的因数,分别填在各自的圈中。

  3、同位交流找因数的方法。

  二、自主探索,总结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1、交流方法

  2、激趣导思

  ①小组讨论:

  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那些因数?

  ②小组汇报:

  ③师总结: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这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的这些因数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④还有其他方法吗?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⑤总结找两个数公因数的方法

  3、拓展引思:

  ①15和5014和3512和484和7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明确找两个数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并对找有特征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

  注意:教师出题时,数字不要太大,要注意把握难度要求。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3篇

  非常有幸能在新教师培训中聆听到特级教师——倪宗红老师的课《最大的麦穗》,通过倪老师精彩的上课,使我感触颇深,尤其是与倪老师的交流,使我也摘到了麦穗。让我进一步理解了在语文教学中以读为主,努力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惯的养成,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方式,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思维,发展认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对于低年级儿童从小培养他们的朗读尤为重要。

  我刚接手一年级,对于新课标还很陌生,而小学低年级语文很短,内容又大都浅湿,生僻难懂的词语不多,象这种课文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在低年级中,我们还应注意在不同的课文中运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1)齐读。齐读可以激**绪,渲染气氛。(2)分角色读。能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低年级不少课文适合分角色读。分角色读能增添课堂教学情趣,加深对课外情境的体验。(3)范读。为让学生形成课文所需要的情感状态,进行有感情地范读,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范读可以是老师读,可以是读得好的学生读,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进行。范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朗读的方法还可有引读、散读、轻读、领读等等。

  倪老师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最深刻:“一篇文章不要每一段,每一句都读好,能有二句读好就了不起了,有一句就不错了。”所以对于学生我们不应要求太高,要鼓励他一步一步往前走,要学会找他的进步,这样,学生心情放松,他的情感也就出来了。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不可忽视的。

  巧抓文中的空白点展开教学

  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答案。

  (1)学生读文中的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2)“重点指导;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摇了头”

  (a)指名读、齐读

  (b)就是这句话,如果老师再给你们读一遍,同学们能听出些什么吗?(读第一遍,突出强调词语“摇了摇头”,读第二遍突出强调词语“又”)

  (3)弟子会想些什么?预设没有学生可能答案:弟子会想a前面还有更大的麦穗,这一株不要了。B后面有的是机会,何必现在就摘。C最大的还在前面,没有必要过早定夺………

  (策略:启发学生运用想象来填补课文空白处,突出弟子犹豫不决以至错失良机,到底弟子怎么想,学生的感悟基本合理既可这就给阅读活动留下个性化解读的空间)

  (4)学生揣摩弟子的想法,练*有滋有味地朗读(个别读、指导读、齐读)

  (5)小结: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弟子,揣摩他的想法,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读,有滋有味地朗读,就这么简单。

  (策略1.学生在角色互换中自然地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行阅读,使得阅读出现“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2.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阅读教学既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又要学生自悟自创,各自的理解方法。因为知识点的掌握是单薄的,易逝的,只有方法才是后重的,久远的。)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天游峰的扫路人》告诉我们豁达的人生,《山谷中的谜底》告诉我们智慧人生,而《最大的麦穗》则告诉我们智慧人生。《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亮点: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学本课时为了突破重难点,让学生领悟到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我让学生自主充分地读,让他们在读中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的语句,并体会说说感想。这一环节我认为设计的很好,通过读课文、画句子,同学们感悟到了很多。“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体会到了弟子们的犹豫不决,正是在他们犹豫之时,失去了许多机会。“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体会到弟子们的不满足,很随便的放弃,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二、融入角色深理解

  文中写道:“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再为他们惋惜。”教学时我让学生当小麦,想想当时会对弟子们说些什么。这些“麦穗”纷纷动脑,七嘴八舌说开了,都在劝诫弟子们不该错失良机,不该犹豫不决,痛惜、遗憾之情溢于言表。紧接着我又让学生们当弟子,“假如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按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做?”同学们经过对课文的理解,都懂得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的重要。

  三、联系实际谈感悟

  对于文中最后一段揭示的道理,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又是一个难点,仅仅靠死记硬背,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于是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结合身边的实际事例,来谈感悟,加深理解。同学们能联想到身边大学生找工作不停跳槽,却一事无成;身边的同学做事没有稳扎稳打,结果错失良机……大家畅所欲言,热烈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了做事不能好高骛远,追求远大理想应脚踏实地,拥有当下,才拥有未来。

  四、搜集资料重积累

  语文的学*离不开积累,学了这课,我们为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于是我借机让学生查资料,更好的了解苏格拉底。并让他们搜集积累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和积累。

  通过教学本课,我从苏格拉底身上也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生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时的一点一滴也很重要。对于课堂的灵活调控,以及运用评价语言等许多细节方面,我自己做的还很不到位,有待于今后更好的学*提高。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最大的麦穗》读后感 (菁华5篇)

  《最大的麦穗》的主要内容是: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为了让弟子认识到深刻的道理,便把弟子领到麦田边,让他找麦田中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麦地里,因为那时正是成熟的季节,所以麦地里都是大麦穗。弟子们找了一株又一株,认为都不是最大的,最大的在前头,他们找到地边,仍然是两手空空。 苏格拉对弟子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是你们未必能碰得到;即使碰到了,也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最大的麦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悟出一个道理;人的生活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在寻找人生中最大的麦穗。有的人看见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的摘下来;有的人则东张西望,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我感到,人生活在世界上,追求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就好比攀登高峰一样,从低到高。追求目标,应该付出辛勤的劳动,在实行按目标的过程中,要有坚强的意志,虽然会失败,但不应该气馁,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要从失败中经验的人,哪有一个人生下来就在人生道路的高峰上的? 俗话说“吃一埑,长一智。这话说的一点没错,我们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件事是人生中的大事。

  有的人总认为人生道路的前头。这就是他们缺少判断力,不敢大胆尝试,所以一再地错过良机,道人生的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得到。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 人生中最大的“麦穗”,就是人生中实实在在的事。不论大事、小事,不都是为祖国建设作贡献吗?就是为了追求这个目标,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工作学*,而不是等待;同时,也要尽力找到人生中最大的“麦穗”,这样的人生既充实,又有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人犯过同样的错误,那就是犹豫不决,我也有过同样的错误。以前,我做事都在心中有个打算,可到了该做事的那天,又有新的事等待着我去做,每到了这个时候,我就犹豫不决,总是在问自己,到底做哪件事好,或是做哪件事有意义。

  我真希望我是神仙,没有烦恼,知道哪件事该哪天做。直到读到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才是最好的,也是最有意义的。 朋友们,人生中最大的“麦穗”,就在你的人生中,等待着你去摘取。人生中既有得,也有失。所以你要不怕失败,努力去追求你人生中的目标,不断摘取人生中的大“麦穗”。做实实在在的事,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今天,我学了《最大的麦穗》。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不能一心只想得到最大的麦穗而错过就在眼前的颗粒饱满的麦穗,只有踏踏实实地抓住眼前的机遇,才有可能营造理想的大厦。

  有一个故事很有哲理,三个人一起登山。第一个人没走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放弃了,第二个人登到半山腰,被那险峻的山势而吓倒,也半途折回。只有第三个人抓住机会踏踏实实地攀登,最后到达顶峰,在顶峰上看到了无限美好的风光。前面两个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空有登峰的志向,却不能脚踏实地地攀登。

  我的哥哥去年高考考了520分,进了本二。但的理想是一定要考进一流的大学,因此放弃了进本二大学就读的机会。今年,他重新参加高考,结果反而不如去年,勉强进了本三,可喜的是他没有再好高骛远,欣然前往就读,老老实实地在属于本三的扬州大学读起书来。

  巴尔扎克说得好“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我一向淡泊名利不喜欢当“官”,总觉得自己没别人优秀,在学校竞选干部时,我不屑一顾。没想到有好几位被选上干部的同学根本没我能力强,我产生了隐隐的后悔之意。邻居一老汉今年的稻子收成很糟糕,那是因为他固步自封,一味地相信自己的老经验,村里多次发出通知,要大家在规定时间内洒药除虫,老汉就是不信,推迟了洒药的时间,最终他歉收了,懊悔不已。

  “机会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就说现在的高校毕业生找工作仍有眼高手低之人,都想找到对口或待遇高名胜好的工作,面对错综复杂的职业场无从着手。如果都能不失时机地抓住眼前的锻炼机会,从基层做起,边做边学,我相信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人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但更应该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否则一再地错失良机,虚度光阴,到头来会一事无成。

  比如,我看到小荷上有些朋友的作文很精彩,我知道那也是从写好一句话,用好一个词,认真写每一篇作文开始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不解努力的结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坚信,只要我踏踏实实地写,我的作文水*总会提高。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最大的麦穗》。它主要讲了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按只许进、不许退的方式进入麦地摘最大的麦穗。结果弟子们还沉醉在摘最大麦穗的情境中时,已经走到了尽头,失去了机会。

  从这篇课文中,我悟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抓住眼前的机遇,不错失良机”的人生道理。说到这,让我想到了我生活中的一件事。

  三年前的一个夏天,我要悉心准备八月的常州市轮滑大赛。就在比赛的一周前,有一场聚英社办的比赛,我想∶是去还是不去参加呢?思来想去,我还是选择了参加比赛,不放弃大赛前的唯一的一次热身机会。看来,这次我抓住了良机,由于有一次提前的热身让我熟悉了大赛节奏,在比赛中获得了200米的第四名。

  朋友,我们只有抓住眼前的良机,才能实现人生远大的理想。机会是不等人的,不要到了最后才后悔没有抓住机遇,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纵看古今中外辉煌之事,都是那些拥有大目标,大追求的人士所为。许多人在崇拜和效仿这些人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他们背后的一个共同点:有最大的追求,但更善于抓住眼前的机遇和机会。

  这正如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人的一生仿佛就在麦地里行走,都在寻找着最大的麦穗,有的人看见眼前的麦穗,就不失时机的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细细品味这句话,我若有所悟,也感慨万千。最求之大,虽然是好的,但是那是空虚的,并不如实实在在的麦穗,也就是机会。在小时候,大人们总是教育我们要有远大的追去,但是忽略了眼前的机会——是啊,人的一生是那样短暂,在机会面前,每个人是不容考虑,应当立即抓住它的。这让我想起了当下一个热点——有些大学生到海外留学,自以为喝洋墨水就可以好找工作,回来以后总是认为这个公司待遇低,那个公司干活累等等,到了最后一事无成,什么工作都没有找到,这种实例就充分说明——即使有优势,也要善于抓住眼前的机遇,否则只凭多么远大的.追求,也将是一事无成。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机会太多太多,只看你善于不善于去抓住它,在这个竞争强烈的时代,只有才能和机会才能改变生活,带来好运,同时,拥有机会先改善一些,才可以有更好更远大的追求和理想,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要想有追求,就要善于抓住和把握机会,抓住和把握那最大的麦穗。

  人们常说,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说的与《最大的麦穗》中苏格拉底告诉弟子的一样。

  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麦地里最大的一个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总认为机会还很多,不许过早定夺。结果,到了麦地尽头时,他们每个人都两手空空。

  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读着读着,我联想到我的表哥。

  我表哥读完大学,考取了本科生。他那时二十多岁,正是志高气昂的时候,他准备以他寒窗苦读十多年学来的东西在社会上打拼出一片新天地。他积极地找工作、面试、他认为他是一个工程师,这门技巧可是很多人没有的,建筑公司抢着要呢!他总嫌人家待遇差,一连找了两年工作,面试了几十家公司,姨妈经常劝他说,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就算了,从低层开始,后来表哥终于开窍接受意见了,四年后的今天,他的年薪已是六位之数。

  做人和拾麦穗一样,机会便是其中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麦穗,就象做作业,做作业是见识试题的机会,看课外书是获得知识的机会,做家务是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

  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要懂得把握住眼前的机会,人生路的确很长,但是这是一条只进不退的路,路上的机会每个人均等,懂得珍惜机会的人才能大展鸿图。相反,那些不懂得把握时机的人只能在他没有珍惜的机会面前抱怨自己不幸运,没有机会。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范文10份

  一、课题导入

  1.看看课题,哪个词语是最重要的?

  2.指名说,读读

  3.课文读了几遍?

  4.为了让大家有更加好的表现,请大家自己再大声地读读课文,过会儿,我们进行交流,开始。

  5.学生读课文(没有读完的把它读完)

  二、新授

  1.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谁愿意为大家读第一自然断和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谢谢你

  2.一天,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来到了麦田边,对着弟子说了这样一句话,请一位同学当一位苏格拉底,说说这句话,其他同学作弟子,听听这句话。

  3.指名读

  弟子们听明白了没有,明白了什么了?

  学生说:苏格拉底有两个要求,一个是最大的麦穗,一个是只许进不许退。

  师:真好,大家从只许进不许退体会到什么?

  学生说,老师说:你的意思明白了,但是谁能说得更加准确一些。也就是弟子们对于麦穗有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没有)因为只许进不许退。

  刚才这位同学的语气像个苏格拉底的样子吗?语气怎么样?

  学生点评

  我们再来看看插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位老者、身份)这样来读应该会读得更有苏格拉底的味道。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点评:我倒是觉得这个学生没有领悟老师的引导,没有读好课文。

  2.谁来读读课文的后面几段

  (1)

  (2)

  (3)我们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弟子是十分谨慎的呢?

  师生交流,还有吗?学生说……

  谁能再把这两段为我们读读呢?(指名读)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

  同学们有些这些同学这么认真,为什么后来却两手空空呢?如果你是当时的弟子,你会怎么样?(师生交流)

  是啊,他们感到十分遗憾,请一位同学把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一下这位同学呢?)

  再指名读

  3.课文还剩最后一段,我们一起来读好吗?(学生齐读)

  (老师有一个建议:这是弟子们明白的一个道理,需要很响吗?语速要慢一点,好吗?我们再来一遍)学生再读

  4.对“错失良机”等词语的理解,同学们,这篇课文谈论的中心话题就是两个字:“机会”!

  (1)下面老师请同学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三个问题:(1)弟子们这么认真地寻找最大的麦穗,他们的机会在哪些时候失去了,怎么会失去呢?(2)他们能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他们最大的麦穗是哪一颗?(3)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最大的麦穗吗?

  (2)请同学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师生交流

  第一个问题:

  他们的机会在哪些时候一次次地失去呢?

  学生说:在随手扔掉的时候失去了机会;他们在看到还有很多麦穗的时候失去了麦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地点评)

  他们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机会呢?

  学生说:他们认为最大的麦穗在前面……(师生交流点评)

  5.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用心专注,让我们再来读三四两段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于什么呢?

  (1)学生说:表现他们没有主见,一会儿看这个,一会儿看这个等等。

  (2)指导朗读

  (3)弟子们能够找到最大的麦穗吗?

  师生交流;我觉得弟子们可以,因为……

  他们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大的麦穗呢?(师生交流)

  学生说:不能挑挑拣拣,应该不失时机地抓在手中。

  6.同学们麦地里只有一颗麦穗,为什么苏格拉底说……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苏格拉底的这段话值得非常好好地体会。他会怎么样对自己的弟子说这样的话呢?

  (1)师生交流;他会语重心长地说

  (2)指名读--指导朗读

  (3)苏格拉底有没有预料到这样的结果?(师生交流)他是一位哲学家,他就是想通过这件事情来教育他的弟子们。谁再来和蔼、亲切地说说这句话。

  (4)学生朗读

  7.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1)没有关系,抓住机会,学生收:买衣服的例子、买书的例子(除了买东西,还有什么例子?)学生说;一个求职者的事情。

  点评;这里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否则学生就会往买东西上靠。

  还有什么例子?

  学生说:打篮球的例子

  同学们,苏格拉底弟子跟随他多年,他们的悟性一定非常好,这个道理蕴含在课文的最后一节里,请你们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这个道理究竟是什么?

  (1)学生自读,谈道理(说的明白,听得清楚)

  (2)两个也……

  (3)让我们铭记这个道理,将它永远地记在脑子里,把这段话好好地背一下!(学生自主背诵本段)

  (4)学生齐背

  1.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麦穗这两个字,你还认为这是麦穗吗?

  2.你们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说:我们应该抓住现在感受未来。

  3.下面是部分名人的名言,请大家自己读读,好吗?

  此时电脑的屏幕出现问题,薄老师急中生智地说:“让老师来读给大家听,这也是一种感受。”

  老师读名言,并板书:不失时机,抓住眼前的那一穗,因为我们应该追求远大的目标,但是更重要的是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下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人生格言

  教学重点

  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投影出示)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导入言简意赅,同时也醒目地提出了学*方向,从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入手,展开教学。】

  二、解读第一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

  ”只许进不许退” 背后有什么深意?用上所学的名言阐述你的理解。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

  出示:苏格拉底 ( )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给学生自主训练的*台,为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搭建有力的*台——用名言阐述自己的理解,学以致用,为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创造了最大的可能。】

  三、解读第二句话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_________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 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4、 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这段话对弟子们进行了什么描写?仔细体会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前行的;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光摇头的;两手空空的)

  7、随机采访麦地里的小麦,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颗粒饱满的;比较瘦小的;准备嘲笑的;摇晃脑袋的)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

  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采访”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换位想象,揣摩体验,感同身受,使学生收获到了文字隐藏的东西,在“我是两手空空的弟子”“我是麦穗”,两次角色的变换中,他们对“茫茫麦田里,抓住手中的一穗才是最重要的”这一道理已有了认识;“为弟子提建议”这一环节再一次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与文本的主角对话,不断地叠加、强化真切的体验,使之聚集、生发出新的深刻的认识。】

  四、解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 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 明确两个“最大的麦穗”不同的含义

  3、 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4、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在学*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学生的情感此时已经有了一个“井喷”的欲望,此时的角色变换已超越了“角色变换”本身的含义,这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五、解读最后段落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创设情境,多反复诵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品读,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揭示的哲理,教师的示范理解降低了学生联系实际交流心得的难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交流有关把握机会的事例或名言,让文本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灵撞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产生情感共鸣】

  六、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学着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的例句说一说。

  2、积累诗句:

  明日歌(节选)

  金缕衣

  3、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听说读写”的训练,极富开放性、生成性,空间大,易表达。既联系了学生的学*生活实际,又强化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反思】

  每次翻阅教学杂志,点击教学网页,一股“简单语文”的清新之风就会迎面扑来。拜读、参研、深思……语文课简简单单教,扎扎实实练,追求简单而有效,回归本色语文,就成了我本次公开课《最大的麦穗》的指导方向。

  一节课下来,感悟颇多:

  简简单单教语文绝不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化,而是追寻着语文教学的真实,一种真真实实地引导学生学生学*母语的过程;寻求着语文教学的朴实,一种朴朴实实地引领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展现着语文教学的*实,一种**实实地启发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体现着语文教学的扎实,一种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训练的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语文教学追寻的简单,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样的语文,是有效的简单;这样的简单,有丰富的内涵。

  课堂上,你走*学生,蹲下身子,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他们回报你的是一个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崭新天地!

  ——学生做弟子,教师采访:师生关系是形与影的自由亲和,是声与响的相得益彰。

  ——学生做麦穗,吐露心声:他们的理解充满善意的灵性,闪耀创造的光芒,擦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范例,联系生活理解文本,学生跟进,与课文共舞: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生发无限的活力和生机;教师与学生的见解产生“交融”,愉快轻松中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柏拉图的名言引路,学生写自己的名言:符合语言学*的规律,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生在字里行间中自由生成,真情流露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感悟与创造性理解。

  可见,课堂变成对话的*台,学生就能谛听到日落月升的呼吸、虫蚁鸟兽的欢歌、云里风里的消息;课堂变成对话的*台,学生就能开掘潜能、催发真情、激荡憧憬;课堂变成对话的*台,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个性飞扬、创意无限!你追求简单、有效的语文课堂吗?那么不要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让对话的心灵自由飞翔,为他们留下一片葱绿的情感、思想和智慧,你的课堂定会呈现快乐的“百花齐放”!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精选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

  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初步体会。

  3、结合学生发言,出示下列句子,体会其中含义。

  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两手空空?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时体会。)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含义。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亿年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第三段。

  三、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默读这一段,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说句子。

  出示:

  追求应该战士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四、指导学生造句

  1、自由读课后*题4中的句子,体会前后两小句之间的联系。

  2、指名用“虽然……但是……、即使……也……”造句,集体评议。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要抓住机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是 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问:有谁知道天与地之间有多高?有人回答:“三尺。”

  人都有有四尺,那不是要把天都顶破吗?

  这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人们公认的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的回答。他这样解释:“是啊,所以凡是超过三尺的人要立足于天地之间,必须低头。做人要懂得谦虚。”

  *淡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许多人想成为他的学生。我们今天也来做一回苏格拉底的学生好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板书课题:最大的麦穗,看看这次苏格拉底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呢?

  二、讲读课文

  1、出示思考题:苏格拉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上课的?内容是什么?

  请大家轻轻读课文并画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组织讨论。(“大熟的季节”“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说明什么?)

  2、这节课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了一个什么要求?速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等你们。”

  谁当苏格拉底?其他同学当弟子,你们要听明白老师的话。

  问:听明白了吗?你们认为抓住老师要求中的哪些关键词才算听明白了呢?(“最大的麦穗”指什么?从“只许进,不许退”中体会到什么?)

  再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把关键读清楚,让大家听得更明白。

  3、“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最终怎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嘲笑他们。”突出“两手空空”)

  4、为什么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而弟子们却“两手空空”呢?让我们看看他们在摘麦穗时的表现。

  默读第3、4自然段,用不同记号标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

  交流讨论。

  可见,弟子们摘得很认真。谁能把弟子们的专注、用心读出来,让大家再来体会。

  他们为什么没有摘到呢?(“总认为……总以为……)

  原来他们还很犹豫。谁还想再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你能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一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吗?

  5、认真地寻找,到头来却是两手空空,大家能想象弟子们的心情吗?(羞愧、后悔、遗憾)

  谁来读读,让大家感受这种心情。

  6、苏格拉底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们也很遗憾,他又是怎样开导他们的呢?

  指名读,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你们刚刚摘下的。”

  讨论:“有一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师: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有总比没有好,只有把眼前的抓在手里,才是我们需要的最大的。)

  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这件事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面可加一个什么词?交流读。

  追问:(1)如果你是麦地边的.一个过路人,当你看到这些学生挑挑拣拣,犹豫不决的时候,你替他们着急吗?你会给他们提醒吗?提什么醒?(注意麦地尽头要到了;你眼前的一穗够大了:手中的一穗怎能扔掉呢;不要犹豫不决……)

  (2)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打算给他的弟子们第二次选麦穗的机会,你准备怎样选最大的麦穗?

  7、两手空空的弟子们真的两手空空吗?其实他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是什么道理?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引读

  重点理解:“最大的追求”指的是什么?“眼前的一穗”又指的是什么?

  (师:苏格拉底不只是让弟子们摘麦穗,他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会,告诉弟子们人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应该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联系实际: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做生意、炒股票、找工作……)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上,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事业,可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却一辈子都没有出息呢?原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的摘下了它,于是就功成名就;“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的错失良机,于是只能独自吞咽失败的苦水。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

  三、总结延伸

  1、关于抓住机遇,把握机会。很多人都有体会。出示名人名言。

  你能用上“犹豫、珍惜、把握、果断、秘诀”等词语自创一两条“名言”吗?

  拿出纸和笔写写,再交流。

  2、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板书:

  24、最大的麦穗 不失时机 眼前的一穗

  远大目标 抓住机遇 把握当前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准备:有关苏格拉底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导再读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二、哲人声音,聆听品读

  让我们听听苏格拉底都说了什么?[逐一出示读]

  (一)品读第一句话

  1、读第一句话。

  师:读得真流利,谁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生再读。师:你知道了什么?(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是不能走回头路的。(时间、人生)

  师:谈到时间、人生,我们会感慨万千,此时,你会想起哪些名言?

  出示名言: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

  人生如流水,一去不回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读一读)

  2.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

  3.再来读这一段。

  (二)品读第二句话

  1、谁来读一读苏格拉底的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师:这声音像什么?(像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像惊天动地的雷声。像给人们敲起的警钟……)

  师:再去读一读这句话,你又能读出什么话外之音?(你们已经走到麦地的尽头了。麦地到头了。时间到头了。)

  2.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

  4、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划出弟子们的表现。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仔细抓住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低着头”的: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

  (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直摇头的: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

  (两手空空的:他们总认为……)

  7、假如你就是麦地中的一株小麦,你会如何"嘲笑"弟子们呢?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三)品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苏格拉底用麦地在模拟人生,麦穗***会的。)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3、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三、循循善诱,感悟人生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学生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小结语: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四、课堂小结,名言明理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2、这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机会是每个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要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它。(巴尔扎克)

  五、选择练*,拓展思维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选择一题练*。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学*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一、导入: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诞生过许多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今天,让我们感受两千多年前他的'哲理。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

  二、初读:自由朗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垄:投影在田里用土堆起的一趟土线,宽30公分左右,把植物种在上面。

  三、精读:

  1、苏格拉底不愧是一位大学者、大教育家。生活中随处可见他的课堂。今天这个故事,苏格拉底的课堂就设在一块麦地里。那是一块怎样的麦地呢?读出麦穗的“沉甸甸

  2、多诱人的景象啊!这不,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投影: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大教育家这句话中的要点是什么?意味着什么?由此你还想到哪些事情只能进不能退呢?

  做一次苏格拉底吧!把要点清楚地读出来。

  3、他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从哪儿知道的? 投影: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哪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4、他们醒悟到了什么,让我们从他们追求最大麦穗过程中去探知。让我们读一读课文3-4自然段。投影:自读第三、四自然段,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5、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投影: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前后两个一穗的区别。

  (2)师小结: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6、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弟子们摘麦穗吗?

  投影: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生”与“麦地”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最大的一穗”指什么?(板书:远大的理想,追求)“眼前的一穗”指什么?(板书:眼前的机会,实实在在 抓住机遇)

  这段说了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抓住机会和错失机会的都行。

  让我们朗读这段话,一生记住这个道理。

  7、很多人送给我们珍惜机会的名言警句投影

  8、教师小结: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记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作业:小练笔选择一题练*。

  1、写一句珍惜机会的凡人名言在书上。

  2、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注意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板书:(远大的理想)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机会)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最大麦穗》说课稿(精选五篇)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到麦地里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动张西望的道理。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从三个方面设计的,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反复朗读、品味,体会文中所揭示的深刻人生哲理。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中的哲理进行感悟,重点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样就突破了难点。

  教学方法我采用自主学*、探究感悟,多种形式的读,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合作学*等形式展开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他们敢读、会悟、想说,表达得充分,积极性很高,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分三大块进行。

  第一,贴*文本,复*导入。我由现在的季节、时间、名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让学生抓住了学*时机导入了本节课,又以充满激情的配乐朗诵走*了苏格拉底,导入课题。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第二,精读感悟,赏析文本。我分三个步骤来完成。首先让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中找苏格拉底对弟子提出要求的句子,认真读,用心去体会他的态度坚决果断,不容置疑。其次,由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要求,引入我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默读、批画、做批注、谈体会,带入文字去品读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白了弟子们不能把握时机,当机立断的原因,同时也失去了摘最大麦岁的机会,让学生去想苏格拉底老师和弟子们会怎样想。过渡导入苏格拉底老师会怎么说。最后,出示苏格拉底老师所说的话,让学生体会两个“最大的”指什么?同桌合作交流最大的蕴含在文本后面的意思以及从这段话中体会的道理,师可以适时点拨,再通过朗读指导,学生真正心领神会了,这是,趁势抓住时机,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哪些人把握时机,哪些人错失良机,今后自己应该怎么做?

  第三,总结课文,课堂检测,升华主题。通过总结课文,使学生回归课文,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课堂检测题的安排既是对整篇课文的总结、提升,又是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内化文本。老师在学生表白心声中送名言,激励学生用名言鞭策自己,并积累名言,提高自己的语文底蕴。

  说教材: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通过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4、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说教法学法:

  《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是运用联想,借事说理。所以教学时应抓住事件或言行中那些值得思考、发人深省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文章最后一段话,要让学生明白“眼前的一穗”指什么?“最大”的“追求”又指什么?为什么拿在手中的才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时采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来正反印证。

  对于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含义。

  课文最后一小节要求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学生主要是采用读书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举例说明的方法学*课文。

  说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简介苏格拉底其人其事,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

  默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

  指名分段朗读,检查自学效果,正音,理解课文脉络。

  四、精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思考、交流:

  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什么样的语气?你认为可以用什么词来表示?为什么?

  2、指名分节读第二段(第2至6自然段)

  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动作、神态的句子。

  探究、交流:

  从“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中体会到什么?从“埋头”、“低着头”中体会到什么?从“摇了摇头”、“又……摇”、“摘了……扔掉”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因何不愿过早地“定夺”,不下决心摘一穗在手呢?

  重点品读,感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

  3、全班齐读第三段(第7自然段)。

  划分层次,分析各层次间的关系,抓关键词理解文章中心句。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注: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进行。

  我的感悟:

  语文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对学生而言,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学生唯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主追求“‘读’占鳌头”而努力!

  本课的教学步骤比较简约,但始终把握三个原则:

  1、亲历实践。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理解并打上鲜明的印记。

  2、放飞个性。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情感碰撞。阅读也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语文所带给他们的快乐!把课堂变成对话的*台,学生就能开掘潜能、催发真情、激荡憧憬;把课堂变成对话的*台,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个性飞扬、创意无限!

  一、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二、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最大的麦穗》。

  2、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学*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2、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3、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4、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三、学*第二段。

  1、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的严肃性。

  3、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他们会想些什么?

  4、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含蓄的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四、学*第三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3、出示名言,读一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

  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

  ;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最大的麦穗》.

  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学*第一段.

  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学*第二段.

  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 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的严肃性.

  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 他们会想些什么

  4, 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 .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含蓄的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学*第三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出示名言,读一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学到这儿,你希望找到一生中最大的麦穗吗 为了找到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

  交流.

  作业.

  1,朗读文中最喜欢的句段,并背下来.

  2,选择一题练*: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要抓住机遇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一、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二、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最大的麦穗》。

  2、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学*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2、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3、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4、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三、学*第二段。

  1、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的严肃性。

  3、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他们会想些什么?

  4、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含蓄的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四、学*第三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