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1、诗人怎样抒发自己的“忧”。

  2、引用诗句、妙用比喻、巧用用典故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的确如此,当今时代是个人才竞争的时代,那么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期,被称为“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又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短歌行》,体会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二、解题

  “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音节的长短区分。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知人论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孙刘联盟”,统一天下。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年过半百的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下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天空,回到三国,与曹操对话。)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营造氛围: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吟唱《短歌行》片段。

  (鲍国安的吟唱,慷慨悲凉,扣人心弦。曹操当年是不是也是这么唱的?请大家注意,《短歌行》这首乐曲在东汉时期是怎么个唱法已经失传了,鲍国安演唱的《短歌行》是现代人重新谱曲演唱的。)

  (指出版本的区别,见幻灯片。)

  2、检查预*:指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有无读错的字音。)

  3、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诵读。学生齐读课文。

  4、大家已经初步熟悉了课文,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

  忧(板书)——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

  5、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诗人为何而忧?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贤才难得(板书)

  (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到诗作当中去,进一步和诗人对话,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忧”的。)

  五、分析鉴赏

  ㈠人生短暂

  1、诗人是怎样表达“人生短暂”之忧?请同学们把相关的诗句大声读出来。

  2、前四句运用什么手法写“人生短暂”的?

  明确:比喻。朝露,太阳出来一晒就没有了,转瞬即逝。“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诗人将人生比作朝露,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生短暂,韶光易逝。

  (自古以来,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大有人在,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也会发出“时间过得真快呀”的感慨。)

  3、诗人在宴请文武众将时,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该如何理解?他要那么多时间干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板书)

  (播放《三国演义》片段)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击吕布,败袁术,灭袁绍,征乌桓,现在又列阵长江,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此时,曹操已年过半百,统一天下的大业尚未完成,所以才会忧人生短暂。但他雄心不减,依然图谋大志。我们初中学过曹操的《龟虽寿》,其中有两句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意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曹操之忧,是积极进取的英雄之忧,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

  4、“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之酒真的能解诗人之忧吗?

  明确:

  当然不能。李白有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曹操忧人生短暂,杜康之酒并不能延长其人生。(如果曹操活到现在,我会向他推荐一首歌:韩磊的《向天再借五百年》)

  ㈡贤才难得

  1、既然作者觉得人生不够用,那么他要实现一统天下的抱负,此时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明确:招揽人才。司马徽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讲的就是人才的重要性。汉高祖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的辅佐,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也可以成为开国之君!

  2、诗人是如何表达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用原文回答,并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出来。

  3、诗人这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是直接抒发出来的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⑴引用《诗经》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出自《诗经 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长领襟,悠悠的是我想念你的心,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诗人不直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思念和渴望,而是引用《诗经》的句子,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呦呦”是鹿的叫声,说是鹿发现山野之间有它喜欢吃的苹草,就发出快乐的叫声,招呼同伴们都来享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国君的口吻。他说,我今天要宴请你们大家,不但为你们准备了美好的宴*,还准备了美好的音乐。而曹操引用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们来归附我,我也要为你们准备这样美好的宴*,好好地招待你们,共享君臣之乐。简而言之,礼遇贤士。

  ⑵妙用比喻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将贤才比作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得使诗人的担忧从内心当中抒发出来,绵绵不断。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这几句虽然是写眼前的实景,其中却有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曹操的言外之意是说,你们这些有才干的人还在犹豫什么呢?你们要找一个贤明的主人,为什么不投奔到我曹孟德这儿来呢?只有我这里才是你们最好的归宿!

  ⑶巧用典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曹操表示希望尽可能多的招揽人才。他海纳贤才的诚意,其宽广的政治胸怀和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周公的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希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而这正是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所做的艺术的回答——投奔我这个思贤若渴的明主才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也是卒章显志,诗人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板书:统一天下

  (诗人委婉曲折地表明心迹。诗人引用《诗经》语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仰慕和思念,妙用比喻形象生动的说明贤才难得,巧用典故说明自己要尽情地招揽贤才,并且像周公一样礼遇贤才。)

  ㈢小结:何以解忧?

  诗人忧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而真正的忧在于统一大业还未完成。何以解忧?——唯有贤才!

  六、朗读体悟(把握诗歌风格)

  (幻灯片)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 《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 《文心雕龙》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为什么会形成曹操这样的风格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

  (幻灯片)东汉末年的战乱带来的饥荒和瘟疫,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是历史上空前的。史书也多有记载,如《三国志》中记载说:“吏士大小自相啖食。”《世语》:“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涕之哀……或举族而丧。”此时的人们似乎是第一次认识到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古诗十九首》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这种哀叹并没有走向完全否定人生的悲观主义。建安文学在此之后,它也发出人生无常的哀叹,但这哀叹已经同这社会灾难,以及如何结束这社会灾难,重新建立统一繁荣的国家的热望和努力结合在一起。这首先鲜明的表现在曹操的诗作中。

  (曹操的一统天下抱负和这种抱负实现的艰难,形成了曹操诗文的慷慨悲凉的特色。也是那个时代英雄诗文共有的特色。曹操这首诗的风格就是“建安风骨”的主要体现。)

  (幻灯片)

  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

  七、课堂小结

  一般有诗人才情的人不一定有曹操这种雄图霸业的抱负,而有雄图霸业抱负的人又不一定有诗人的才情,只有曹操二者兼而得之,所以《短歌行》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好诗。这首诗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无论是忧人生短暂,还是忧贤才难得,实际上都是因功业未就而忧,而且这种忧是与诗人心中的志向并存的,他希望的是能够统一天下。我想可以这么说,《短歌行》这首诗就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也能够向曹操学*,既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那么我们就增加生命的厚度吧,做一个“及时当勉励”的有志之士。

  八、巩固与训练

  1、背诵并默写《短歌行》。

  2、把《短歌行》与刘邦的《大风歌》作比较阅读,体会两词在内容上和风格上的异同。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

  代表作家:“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女作家蔡琰(字文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生大声自读全诗。

  2、指明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3、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皓月当空,江面风*浪静,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长歌”、“短歌”是依照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诗句都是四字句,就称之为“短歌”。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除了“行”,还有“歌、吟、引、曲、谣、辞”都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四、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1、我们讨论一下,从全诗来看,大家认为哪个字可以用来做全诗的“诗眼”呢?

  明确: 忧

  2、全诗当中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你从哪些诗句当中可以看出这种情绪?

  要我们弄清这个问题,一起分析诗人的情感。

  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齐读)

  这首诗第一句就颇有气势。对酒当歌,应该唱歌,但诗人却想到了?人生的长短 。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分明是感叹人生短暂,短得就像朝露。

  明确:忧。忧人生之短。而且短得就像朝露。

  板书:光阴易逝

  师:诗人举起酒杯的时候,照理应该高兴,可诗人满腹忧愁,用什么来解忧呢?

  生:酒。

  师:对。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诗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忧人生短暂,酒并不能延长人生。那么感到人生短暂,只能从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有一个问题是,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不同的人,对短暂人生的态度看法却未必相同。

  及时行乐

  李白——人生得意胥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无名氏——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积极进取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师:曹操看到人生短暂,曹操持何人生态度?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是。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也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齐读)

  这一句,揭示曹操“忧”之内容和原因。

  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 刚愎自用 乌江自刎

  刘邦: 虚心请教 成就天下

  问: 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鹿在呦呦的叫啊,它们呼朋引伴相聚去郊野食艾蒿。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鼓瑟吹笙地把他们欢迎。可见他是用“嘉宾”之礼热情地对待人才的。诗人为什么用这些礼仪对待人才? 贤才不来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齐读)

  问: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板书:贤才难得)

  问: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几句的含义,其实就是在翻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嚥,心念旧恩”。“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这四句意思是:客人(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问: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3、忧的根源

  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

  (板书:功业未就)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一是时光易失,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二是贤才难得,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是功业未就。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齐读)

  曹操渴求人才,而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

  问: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没有贤主。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问: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有同学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明确: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问:“诗言志,歌咏怀”,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 志在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板书)

  五、艺术特色

  ⑴用典

  “青青子衿”——《诗经·郑风·子衿》

  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韩诗外传》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形解》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才,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⑵比喻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才尚在徘徊并急于寻找可依托的明主,流露出诗人惟恐贤士不来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用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厚遇贤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3、慷慨激昂之气。此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时忧时喜,忽徐忽急,展示着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

  六、总结:

  《短歌行》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在诗歌的最后也坦诚的向世人展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全诗前面部分写的沉郁悲凉,后面部分写得慷慨激昂,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对于我们生活在太*盛世的人来说,曹操的那种珍惜时间、积极上上的精神,真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的。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3

  一、教学设计的说明

  《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这基础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应达到以下目标:

  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是了解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相应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是通过诵读、讨论、赏析、点拨,领悟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引发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体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是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节奏美,教育学生要自觉珍惜时间,要拥有宽广的胸襟,树立远大的志向。

  基于上述“三维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主旨,揭示诗人的创作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针对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表现手法掌握不好的现状,我们把难点定在探究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上。

  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②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探究,得出答案

  ③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

  三、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常山赵子龙于曹营几十万大军中救出吴蜀后主刘禅,曹操在景山顶上看到赵云无比威猛,于是感慨道:“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正是曹操的这句话我们看到了赵子龙单骑救主的义举。这是小说中曹操爱惜人才的生动体现。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曹操的诗作,看看其内心深处是如何渴求贤士的,感受一下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2、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横扫黄河**,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也常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的形象,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那么我们后世人对曹操的看法真的如曹操自己所言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吗?我看未必,作为后世人,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地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人们对他的三个评价: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3、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定北方后率百万挥师南下,饮马长江,想一举消灭东吴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赤壁大战前夕,曹操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饮到夜半,忽然听到乌鸦在悲鸣声中向南飞去。曹操感此景而持矛吟唱了这首千古传颂《短歌行》,尽抒了他的内心世界。

  4、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朗读时,让学生读出四言诗的音律节奏,体会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我认为朗读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在创造过程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由此,呈现出每个学生对文章的不同理解。)

  第二步:听音频朗读后,找学生仿读。

  第三步:全体学生齐读。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

  说明:本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而“读”是“自主”学*方式的最直接体现。放手让学生读,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古典诗歌语言文字的魅力。

  5、鉴赏评价,把握感情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首诗,我将该诗划分为四个小节,再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一小节,让学生动起来,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我适时地引导学生,目的是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问1、请每组同学找出他们最欣赏的诗句,并用最短的语言概括一下。

  第三组同学答:我们认为最有特点的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句。因为曹操把对贤才的渴望即一将难求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用最短的语言来概括的话,我们认为是“忧之至极”。

  问2、很好,刚才第三组的同学回答的非常好,那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除了刚才第三组同学找到的曹操的“忧”外,还有哪些语句反映出曹操的“忧”了?

  它们又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第一组同学答:第一节诗中还有两个“忧”字,通过这两句诗,我们感受到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生命的流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

  问3、你们找的很准确,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那么在这两句诗中,你看到曹操意志的消沉了吗?如果不是,那又展现了曹操怎样的人生态度啊?

  第二组同学抢答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这是借酒明志啊!也就是说,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问4、在第二节诗中,作者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将《诗经》中的诗句信手拈来有什么意图呢?

  第四组同学答:《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啊!言外之意是,人才啊,你们都到我这里来吧!

  问5、第四组的同学回答得太好了,同学们掌声鼓励!有这样一则材料:曹操*定北方后,几次下《求贤令》,打破了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作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为贤,网罗四方名士,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这样大“喜”的局面,曹操还“忧”什么呢?我们能不能分析一下,他“忧”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三组同学答: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在我们对“忧“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贤才难得的渴望,对生命的流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曹操“忧”的就是贤才难求,功业未就,人生苦短。

  问6、同学们还有哪些诗句没有理解,可以提一下?

  第二组同学问:我们没有想透作者为什么引用这几句诗?又为什么把它放在文章的结尾?

  师答:好,这个问题同学们问的非常好,因为这四句诗很有探讨价值。“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作者引用前人成句,意在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也可以说,在这里曹操向贤才们表达了诚心和自己的广阔胸襟,这句话等于曹操拍着胸脯向人才保证:我就是高山我就是大海,请放心我一定不会“才”满为患,快来投奔我吧,让我们一起来干大事吧!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使用了《韩诗外传》里的典故,相传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励。但不管哪种,结果都是“天下归心”。曹操最终的梦想是要一统天下,万民归心,这就等于为天下贤士勾勒了一幅砰然心动的宏伟蓝图。

  问7、同学们体会到这四句诗运用了是什么手法了吗?

  学生甲:是化用典故。诗句都有出处啊!

  问8、好的,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其他的手法吗?

  师背诵:《关雎》一诗的前四句,让同学们对比感受。

  学生乙:是比兴的手法。

  总之,重点和难点的解决完全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质疑发问,教者点拨后,自主生成的。实际上,就是学生“悟”出来的。

  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强化理解,迁移训练

  ⑴显示曹操的另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同是曹操的四言诗,试比较二者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此练*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其次结合练*题,深入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说明:《观沧海》一诗中的“碣石”景观就在葫芦岛市绥中县。)

  ⑵通过这首诗的学*,我们看到了曹操的宽广的胸襟,远大的志向以及对人才的渴望,对生命的流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同学们体会到曹操的这些情感后,有什么触动呢?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们的目的就是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7、作业布置

  ①背诵《短歌行》

  ②评价曹操

  8、板书说明:鉴赏过程中的黑体字是板书的内容。“贤才难求”,“功业未就”,“人生苦短”分别写进“忧”字的左侧的偏旁之中,而“思想”二字写进“忧”字的右侧的“横”之中,“艺术”写在“思想”的上面的“竖”之中,“忧”的“撇”之中写上“比兴”二字,“忧”的“捺”之中写上“用典”二字,“忧”的那一“点”里写上“悟”字。这样在黑板上显示出来的便是大写的“忧”字,“忧”字里面包含了这节课所有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

  语文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我们很难说学生在一节课中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我想:理想的一节语文课,应解决好“两个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1、教师与学生是处在课堂这个特定环境下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个体。相互联系,是指二者都是同一活动——教学活动的主体,有其共同的目的。整个教学活动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及学生的配合下完成四十分钟的教学任务。相互独立是指教师和学生分别是独立的个体,思维、*惯、能力、个性、素质都存在其独特性。如何把这些方面统一起来,并且趋同,有效地加以利用,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在一节语文课上,相对而言,知识既具有固定性,又具有灵活性。通过这些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惯,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节课最终应达到的目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环节,必不可少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另外,创造性应贯穿其始终。教师应在知识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灵活地并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发挥其最大的潜力。学生思维的扩展有助于进一步形成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当然,这一关系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统一在一起的。

  就我这节课而言,我认为学生基本上在我的调动下积极地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在既有的教学思路下,我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最闪光的地方就是对曹操“忧”的含义的理解。因为这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横向的和曹操《观沧海》一诗的对比,是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再度考查。但在教学形式上,思维的张力还不够,形式还不够灵活。

  经过这节课,我认识到语文课应关注生活。远离了鲜活的生活世界,语文课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作为一位教师,我应适时地加强自身业务的学*,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以适应学生对知识要求日益提高的现实。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讨论分析

  【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具体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挟天子以令诸侯”。“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有《曹操集》。

  二、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三、文题理解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相和歌*调曲》。乐府又有《长歌行》。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这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四、同学有感情朗诵 示范朗诵

  五、整体感知、赏析全篇

  (一)解构诗句 分节鉴赏

  分解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分解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

  分解3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

  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

  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分解4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设疑:前四句的内容可作那些解读?

  前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贤士,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二)根据所讲 分组讨论 回答问题

  1、诗作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主题思想)?

  2、本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

  3、诗人如何曲折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的?

  七、小结

  《短歌行》的流露了作者渴望招贤纳士、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八、作业

  熟练诵读 领悟主旨

  九、板书设计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学*诗歌中所运用的用典比兴的艺术手法。

  2.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情境体验、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学*过程,学会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深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教师通过对诗歌的深层解读,学*曹操在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抱负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学*魏晋诗歌的用典比兴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前大家先一起来听段诗歌朗诵。听完朗诵以后,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说说你对刚刚这首诗歌的了解呢?看来大家对曹操很熟悉啊,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二)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忧”的基调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结合诗歌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在学生朗读诗歌之前该让学生明确诵读诗歌的过程中体味诗歌忧的感情基调。

  (三)赏析诗歌语句,解读诗歌意象

  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互相参照,互相启发,要求组内成员都要分享自己对诗歌中的意象的解读及对诗人“忧”的内容的解读;2.各小组内推选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1.诗中表现诗人“忧”的诗句?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课件展示)

  2.诗人为什么而“忧”?

  明确:①忧功业未成(板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课件展示)

  ②忧贤才难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课件展示)

  3.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忧”的感情的?

  明确:酒、朝露、明月

  (1)酒

  在诗歌中“酒”一般被用来表达忧愁思绪,因而有了“借酒浇愁”一说,同学们结合诗人生*及整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曹操借酒表达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还是消极的?

  (知人论世。结合全诗可明确曹操表达的是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2)朝露

  诗人将人生短暂比喻成“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3)明月

  在古典诗歌中明月一般借以寄托相思别绪,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贤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就像天上美好的月亮,一心向往,不知何时才能得到,因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4.诗人借助了很多意象来表达自己“忧”的情绪,他又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感情的?

  明确:

  比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比喻人生短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比喻贤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诗是表达女子思慕爱人,曹操在引用上省略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表现诗人求贤如渴的心情。

  5.诗歌中“忧”的情绪贯穿全诗,但是同学们朗读的时候却情绪激昂,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诗歌虽然“忧”的情绪贯穿整篇,但是在忧的背后却饱含诗人建立功业、渴慕贤才的理想和抱负。

  6.请个别同学朗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其他同学思考曹操借这几句诗表现什么?

  明确:这几句诗勾勒出一幅彷徨无依的特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良将贤才无明主可选时的彷徨,与曹操在整诗中表露的求贤若渴、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抱负相呼应。

  (四)教师总结,拓展作业

  1.正是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所以面对短暂的人生,曹操一扫前人要及时行乐的消极态度,发出人生苦短,及时立业的感慨,处在乱世的曹操,在50多岁的高龄仍然渴望建功立业,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家更应树立远大抱负,发愤图强。

  2.以一篇短文写《短歌行》给你的启示,题材不限。

  五、板书设计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1、诗人怎样抒发自己的“忧”。

  2、引用诗句、妙用比喻、巧用用典故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的确如此,当今时代是个人才竞争的`时代,那么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期,被称为“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又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短歌行》,体会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二、解题

  “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音节的长短区分。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知人论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孙刘联盟”,统一天下。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年过半百的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下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天空,回到三国,与曹操对话。)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营造氛围: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吟唱《短歌行》片段。

  (鲍国安的吟唱,慷慨悲凉,扣人心弦。曹操当年是不是也是这么唱的?请大家注意,《短歌行》这首乐曲在东汉时期是怎么个唱法已经失传了,鲍国安演唱的《短歌行》是现代人重新谱曲演唱的。)

  (指出版本的区别,见幻灯片。)

  2、检查预*:指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有无读错的字音。)

  3、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诵读。学生齐读课文。

  4、大家已经初步熟悉了课文,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

  忧(板书)——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

  5、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诗人为何而忧?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贤才难得(板书)

  (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到诗作当中去,进一步和诗人对话,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忧”的。)

  五、分析鉴赏

  ㈠人生短暂

  1、诗人是怎样表达“人生短暂”之忧?请同学们把相关的诗句大声读出来。

  2、前四句运用什么手法写“人生短暂”的?

  明确:比喻。朝露,太阳出来一晒就没有了,转瞬即逝。“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诗人将人生比作朝露,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生短暂,韶光易逝。

  (自古以来,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大有人在,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也会发出“时间过得真快呀”的感慨。)

  3、诗人在宴请文武众将时,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该如何理解?他要那么多时间干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板书)

  (播放《三国演义》片段)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击吕布,败袁术,灭袁绍,征乌桓,现在又列阵长江,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此时,曹操已年过半百,统一天下的大业尚未完成,所以才会忧人生短暂。但他雄心不减,依然图谋大志。我们初中学过曹操的《龟虽寿》,其中有两句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意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曹操之忧,是积极进取的英雄之忧,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

  4、“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之酒真的能解诗人之忧吗?

  明确:

  当然不能。李白有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曹操忧人生短暂,杜康之酒并不能延长其人生。(如果曹操活到现在,我会向他推荐一首歌:韩磊的《向天再借五百年》)

  ㈡贤才难得

  1、既然作者觉得人生不够用,那么他要实现一统天下的抱负,此时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明确:招揽人才。司马徽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讲的就是人才的重要性。汉高祖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的辅佐,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也可以成为开国之君!

  2、诗人是如何表达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用原文回答,并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出来。

  3、诗人这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是直接抒发出来的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⑴引用《诗经》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出自《诗经 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长领襟,悠悠的是我想念你的心,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诗人不直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思念和渴望,而是引用《诗经》的句子,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呦呦”是鹿的叫声,说是鹿发现山野之间有它喜欢吃的苹草,就发出快乐的叫声,招呼同伴们都来享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国君的口吻。他说,我今天要宴请你们大家,不但为你们准备了美好的宴*,还准备了美好的音乐。而曹操引用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们来归附我,我也要为你们准备这样美好的宴*,好好地招待你们,共享君臣之乐。简而言之,礼遇贤士。

  ⑵妙用比喻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将贤才比作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得使诗人的担忧从内心当中抒发出来,绵绵不断。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这几句虽然是写眼前的实景,其中却有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曹操的言外之意是说,你们这些有才干的人还在犹豫什么呢?你们要找一个贤明的主人,为什么不投奔到我曹孟德这儿来呢?只有我这里才是你们最好的归宿!

  ⑶巧用典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曹操表示希望尽可能多的招揽人才。他海纳贤才的诚意,其宽广的政治胸怀和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周公的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希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而这正是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所做的艺术的回答——投奔我这个思贤若渴的明主才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也是卒章显志,诗人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板书:统一天下

  (诗人委婉曲折地表明心迹。诗人引用《诗经》语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仰慕和思念,妙用比喻形象生动的说明贤才难得,巧用典故说明自己要尽情地招揽贤才,并且像周公一样礼遇贤才。)

  ㈢小结:何以解忧?

  诗人忧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而真正的忧在于统一大业还未完成。何以解忧?——唯有贤才!

  六、朗读体悟(把握诗歌风格)

  (幻灯片)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 《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 《文心雕龙》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为什么会形成曹操这样的风格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

  (幻灯片)东汉末年的战乱带来的饥荒和瘟疫,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是历史上空前的。史书也多有记载,如《三国志》中记载说:“吏士大小自相啖食。”《世语》:“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涕之哀……或举族而丧。”此时的人们似乎是第一次认识到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古诗十九首》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这种哀叹并没有走向完全否定人生的悲观主义。建安文学在此之后,它也发出人生无常的哀叹,但这哀叹已经同这社会灾难,以及如何结束这社会灾难,重新建立统一繁荣的国家的热望和努力结合在一起。这首先鲜明的表现在曹操的诗作中。

  (曹操的一统天下抱负和这种抱负实现的艰难,形成了曹操诗文的慷慨悲凉的特色。也是那个时代英雄诗文共有的特色。曹操这首诗的风格就是“建安风骨”的主要体现。)

  (幻灯片)

  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

  七、课堂小结

  一般有诗人才情的人不一定有曹操这种雄图霸业的抱负,而有雄图霸业抱负的人又不一定有诗人的才情,只有曹操二者兼而得之,所以《短歌行》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好诗。这首诗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无论是忧人生短暂,还是忧贤才难得,实际上都是因功业未就而忧,而且这种忧是与诗人心中的志向并存的,他希望的是能够统一天下。我想可以这么说,《短歌行》这首诗就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也能够向曹操学*,既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那么我们就增加生命的厚度吧,做一个“及时当勉励”的有志之士。

  八、巩固与训练

  1、背诵并默写《短歌行》。

  2、把《短歌行》与刘邦的《大风歌》作比较阅读,体会两词在内容上和风格上的异同。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全文,梳理文意。

  2、正确理解诗人的“忧”,感悟诗人的豪情,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学*本诗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解说:《滚滚长江东逝水》豪放、浑厚、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其内容和基调与这首诗的风格、诗人的心境相*,有利于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感受、理解。)

  一、整体感知

  [预设互动1]美美地忆

  一提起曹操人们便会脱口说出对他的评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奸臣”,“欺君罔上的汉臣贼子”。周瑜说:“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裴松之认为:“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唐太宗如是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易中天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

  鲁迅先生也曾于1927年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由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当年曹操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下这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以学激思

  请写出你的疑惑,由组长整合后交老师。

  三、合作学*

  [预设互动2]美美地读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情感真挚,境界开阔,慷慨深沉。

  [预设互动3]美美地思

  1、通过朗读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诗人心中之“忧”,他到底在忧什么?是如何解忧的?

  第一步:自己诵读诗歌,寻找问题关键。

  第二步:小组交流合作,商定问题观点。

  第三步: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探讨。

  板书:忧解忧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礼遇嘉宾

  功业未就天下归心

  曹操勾画了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他的忧不是简单消极的悲悯,他忧人生的实质是重人生,忧贤才的实质是重贤才,这种“忧”有一股慷慨之气。

  2、观看《曹操横槊赋诗》视频剪辑,思考几个问题。

  (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皎皎如月,何时可辍?

  何枝可依?——无枝可依。

  海不厌深。——水不厌深。

  (2)“辍”和“掇”、“无”与“何”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我们从中可以分别体会出什么心境呢?

  点拨:辍,停止。比喻义为:“我对贤人的思念,何时才能停止呢?”掇,拾取。比喻义为:“皎洁如月的贤才,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呢?”剪辑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其行动较思念更进一层,更符合曹操那种想坐拥天下贤才的霸气。显然,这是剧作者为剧情需要所塑造的。而原诗表现得更多的是曹操的隐忧。

  “无”字,展现的是往南去的人才没有可依之枝,即没有接纳他们的地方;而“何枝可依”,展现的是乱世当中,往南而去的人才在徘徊、犹豫中进行一种选择,而此时的曹操恰似那谦虚的山、博大的海、求贤若渴的周公,成为那可供贤才依托的一枝。

  [预设互动4]美美地赏

  1、“莫道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刘邦、项羽、曹操、***莫不如此。曹操的抱负情怀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

  (1)用典及其作用

  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作用:引用典故可以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2)再次朗读,并按顺序找出用典的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诗人念念不忘贤才的一片真情。)

  呦呦鹿呜,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多多益善。)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2、比兴(在朗读中找出有关诗句)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四、课堂总结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我们鉴赏了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首诗。我们站在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所以我们更应该“及时勉励”,只因为“时不我待”。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文。

  2、感受诗人“忧”的情感基调和理解为何而“忧”。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理解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

  1、诗中引用典故和引用《诗经》句子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行说出自己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个人物,并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从而引出对《短歌行》作者曹操的介绍。

  二、作者介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文学上有重要的成就,他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他的诗歌现存二十多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著有《曹操集》。(ppt展示)

  在此也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原本印象中对于曹操的看法。

  三、写作背景

  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三国中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进而引出曹操当时写作这首《短歌行》时候的相关历史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孙权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ppt展示)

  四、整体感知

  1、先播放课文录音,并提出问题:“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诗歌的诗眼是“忧”,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ppt展示)

  2、请学生回答诗中哪些句子含有“忧”字?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ppt展示)

  3、进一步提出问题,既然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诗人“忧”的究竟是什么呢?

  五、诗歌赏析

  1、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诗歌,然后对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借此也对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进行讲解。

  2、分部分对诗歌进行讲解: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从而提出问题,从这部分中可以看到诗人“忧”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进行引导补充。

  明确: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调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ppt展示)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部分引用《诗经》中句子是难点,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介绍,使学生能够有明确的理解,知道曹操引用这些诗句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贤才的渴望。

  明确:抒发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ppt展示)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妄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该部分着重讲解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喻,提出问题“作者用明月来比喻什么?”,请学生进行回答,结合对诗歌的翻译让学生自行得出这里都是比喻贤才。在此基础上便可提出问题,这一部分可以看到诗人“忧”的又是什么?

  明确:继续写思念贤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ppt展示)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该部分讲解曹操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引导学生得出诗人在这一部分用“乌鹊南飞”同样是用来比喻贤才。

  明确:表明诗人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ppt展示)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曹操这时候的年龄,让学生明确曹操最后“忧”的是天下尚未一统。

  3、诗人“忧”的原因有:

  一、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求贤不得:亲亲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三、功业未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t展示)

  4、艺术手法:再前面对诗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总结

  一、引用《诗经》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二、比喻:明月比喻人才;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

  三、引用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t展示)

  这部分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部分,根据课堂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六、课堂总结

  最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对课堂进行小结。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9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鉴赏诗歌。

  2、难点:

  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和鉴赏。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曹操的名作《短歌行》。请大家先来回忆以前所学的曹操的另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胸襟宽广,壮志雄心)。今天我们来看看《短歌行》中诗人的英雄气慨是否一如既往。

  二、诵读

  1、生初读诗歌,师范读正音。

  2、扫除文字障碍,生读诗感悟。然后交流读诗的体会

  三、鉴赏

  1、把握诗歌中的形象。从诗中可看出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

  背景: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形象:慷慨激昂而又沉郁苍凉。

  2、领会诗歌的主旨,关键在于抓住诗眼。

  ⑴ 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诗眼是忧字。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诗人为何而忧?这个问题解决了对诗歌的理解也就很容易了。(华年已逝,功业未成,人才难求。)本诗意境忧而不伤,有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

  ⑵ 主旨:诗人感叹人生短暂,抒发了他求才若渴希望在有生之年广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⑶ 结构:

  感叹人生短暂

  忧抒发求才若渴广纳贤才

  忧虑贤才难求建功立业

  呼唤贤才来归

  3、语言: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语言简洁、凝炼,生动形象,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4、表达技巧:

  本诗托物起兴,巧用典故和引用古诗来抒发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写作

  从本诗主旨出发,联系自身实际,写下你的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

  五、练*

  运用所学的鉴赏诗歌的方法,来鉴赏下面一首诗歌:

  落日怅望

  [唐]马 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昔颜。

  六、研究性作业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曹操历来被认为是一个大奸臣、大枭雄,在《三国演义》中,他因嫉妒杨修的才能而杀之,但他也曾赤脚迎接许攸。有一句俗语叫做文如其人,现在我们学*了他的三首诗歌,再结合你们所学的历史知识,请你客观地评价他。并写成文章,不少于800字。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 操

  感叹人生短暂

  忧抒发求才若渴广纳贤才

  忧虑贤才难求建功立业

  呼唤贤才来归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通过预*,能介绍作家及创作背景;

  2.说出诗人求贤若渴,志在天下的胸怀抱负,并能通过朗读表达;

  3.能找出诗歌中一两种艺术手法,说出它的用处。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曹操的作品《观沧海》、《龟虽寿》

  二、初读诗歌,力求读准

  正音

  三、背景介绍

  观看《三国演义》视频片段,了解背景。

  要求学生边看边作批注,朗读如何处理情感。

  四、自由诵读,小组竞赛朗读等形式进一步把握诗人感情。

  进行诵读指导

  五、品读诗歌

  有着赫赫战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忧”

  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未就

  六、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年华易逝的感慨,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板书设计

  人生短暂

  因何而忧?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黄秋云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阅读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1)

——《短歌行》教学设计6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意象鉴赏并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

  【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步骤】

  一、导语

  *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关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始创“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

  三、整体感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段。学生读诗、交流。

  四、课文讲读

  导析: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

  释忧:诗言志,歌咏怀,曹操的心情如何呢?唯一“忧”字可总曹公心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忧吗?通览《短歌行》全篇,可知好酒并未使曹操真正地解忧,那么是什么样的忧愁令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举杯消愁愁更愁”呢?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一忧“人生苦短”。二忧“求贤不得”。三忧“功业未就”。

  析结构析诗句: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分解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激疑: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警醒: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多,其实,人生苦短,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所以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好好创造条件,把握现在,服务明天。

  分解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

  分析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

  朗读、思考、交流。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继而多样解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分析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设疑:前四句诗的内容可作哪些解读?

  讨论、交流、小结: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

  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小结:《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

  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则苍茫悲凉。

  五、作业:《学海导航》*题

《短歌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体会诗句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了解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语】

  一、导语(以俗语引入对作者的介绍):

  (说曹操,曹操就到),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句俗语的意思?“devil”一词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把“魔鬼”翻译为曹操呢?请谈谈你所了解的曹操。

  (展示幻灯片)

  【作家和题解】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或教师范读。)

  2、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4、再听示范朗读。感受诗歌寄寓的情感意蕴。

  5、学生自由诵读5分钟,将诗歌读顺读熟。

  二、合作探究,感受诗句,品味意境:

  1、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他忧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明确:忧;忧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

  2、梳理诗意,并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师:作者在此感叹什么?

  明确:光阴易逝、人生短暂。

  师:仅仅是在悲叹自己的人生短暂吗?

  明确:言外之意为“贤士们,你们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赶紧把握有限的时光,及早建功立业吧。只要来投靠于我,我一定会帮助你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

  第二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运用典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以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还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那么诗人在此借古人之语,抒发的是自己的何种情怀呢?

  (补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出自《诗经、子衿》,原句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言外之意即“贤士们呀,即使我不去寻访你们,你们怎么就不能主动给我个音讯呢?”)

  明确: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师:诗人求贤若渴,可是贤才来归了吗?

  明确:没有。

  师:那么,作者在此吐露的是什么之忧?

  明确:求贤不得之忧。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明确: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言外之意即“我就是你们所要寻求的明主,不要再犹豫徘徊了,赶紧来投奔于我,我助你们实现你们的人生理想,你们助我实现统一大业”。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师:作者渴望人才,渴望实现统一大业,那么人才来归了吗?统一的愿望得偿了吗?

  明确:没有。

  师:那么,由此观之,作者还忧什么?

  明确:功业未就。

  3、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三、作业:

  背诵默写此诗。

  第二课时

  【复*导入】

  一、全班齐背此诗。

  二、诗歌情感内容:

  忧:忧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

  【学*新课】

  一、总结艺术特色。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二、鉴赏诗歌风格特点。

  1、慷慨悲壮又不乏激昂豪迈的风格特征。

  2、简单介绍“建安风骨”。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与《龟虽寿》参照阅读。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1、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2、展示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

  (1)、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汉书《武帝纪》)

  (4)、易中天评曹操:曹操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3、结合以上关于曹操的资料及《短歌行》中诗人的形象,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100—200字的练笔。

  三、作业:

  完成《优化方案》相关练*。

  附:板书设计:

《短歌行》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学*诗歌中所运用的用典比兴的艺术手法。

  2.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情境体验、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学*过程,学会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深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教师通过对诗歌的深层解读,学*曹操在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抱负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学*魏晋诗歌的用典比兴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前大家先一起来听段诗歌朗诵。听完朗诵以后,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说说你对刚刚这首诗歌的了解呢?看来大家对曹操很熟悉啊,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二)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忧”的基调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结合诗歌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在学生朗读诗歌之前该让学生明确诵读诗歌的过程中体味诗歌忧的感情基调。

  (三)赏析诗歌语句,解读诗歌意象

  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互相参照,互相启发,要求组内成员都要分享自己对诗歌中的意象的解读及对诗人“忧”的内容的解读;2.各小组内推选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1.诗中表现诗人“忧”的诗句?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课件展示)

  2.诗人为什么而“忧”?

  明确:

  ①忧功业未成(板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课件展示)

  ②忧贤才难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课件展示)

  3.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忧”的感情的?

  明确:酒、朝露、明月

  (1)酒

  在诗歌中“酒”一般被用来表达忧愁思绪,因而有了“借酒浇愁”一说,同学们结合诗人生*及整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曹操借酒表达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还是消极的?

  (知人论世。结合全诗可明确曹操表达的是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2)朝露

  诗人将人生短暂比喻成“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3)明月

  在古典诗歌中明月一般借以寄托相思别绪,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贤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就像天上美好的月亮,一心向往,不知何时才能得到,因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4.诗人借助了很多意象来表达自己“忧”的情绪,他又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感情的?

  明确:

  比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比喻人生短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比喻贤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诗是表达女子思慕爱人,曹操在引用上省略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表现诗人求贤如渴的心情。

  5.诗歌中“忧”的情绪贯穿全诗,但是同学们朗读的时候却情绪激昂,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诗歌虽然“忧”的情绪贯穿整篇,但是在忧的背后却饱含诗人建立功业、渴慕贤才的理想和抱负。

  6.请个别同学朗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其他同学思考曹操借这几句诗表现什么?

  明确:这几句诗勾勒出一幅彷徨无依的特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良将贤才无明主可选时的彷徨,与曹操在整诗中表露的求贤若渴、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抱负相呼应。

  (四)教师总结,拓展作业

  1.正是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所以面对短暂的人生,曹操一扫前人要及时行乐的消极态度,发出人生苦短,及时立业的感慨,处在乱世的曹操,在50多岁的高龄仍然渴望建功立业,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家更应树立远大抱负,发愤图强。

  2.以一篇短文写《短歌行》给你的启示,题材不限。

《短歌行》教学设计4

  一、学*目标:

  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三、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运用典故等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板书标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三国时期,风云动荡。孙权靠父兄基业坐断江东,刘备凭皇叔身份、仁义情怀三分天下有其一,那么,曹操又凭什么一统北方呢?同学们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玩权术,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我负天下人”——自私

  “京剧脸谱中曹操是白色脸谱”——奸诈,阴险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历史自有公论,今天我们来学*他的《短歌行》,领略它作为文学家的风采,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二、解题、背景介绍。

  1、解题:(点击幻灯片)

  “行”是一种文体。短歌行,汉乐府曲调名,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长歌”、“短歌”是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2、写作背景:幻灯展示:(点击幻灯片)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83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孙刘势力。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乌鹊鸣叫往南飞去,曹操深感此景,横槊赋诗《短歌行》。

  预*过程中,同学们还有哪些字词疑问,一起来梳理一下,自由提问,一起解答

  三、解答预*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2、教师检查重点词语(点击幻灯片)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感叹句、陈述句一般读降调,问句一般读升调。请同学们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朗读体会。

  四、朗读诗歌。

  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1)节拍:二二节拍 (点击幻灯片)

  (2)语调(句式) (点击幻灯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教师范读。

  (4)学生朗读

  进一步品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些诗歌可以抓意象,有些诗歌可以抓诗眼,《短歌行》是有诗眼的,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哪些句子写了“忧”,找一找。

  五、品读诗句,理解内涵。

  1、听配乐演唱,把握诗歌情感——“忧” (点击幻灯片链接) (板书)

  2、品读含“忧”的句子(点击幻灯片)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3、把握“忧”的内涵。(点击幻灯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人生短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人才难得(板书)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忧功业未成(板书)

  4、 小结:忧人生短暂,忧人才难得,忧功业未成,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写解忧,必须求得贤才。《短歌行》实质上就是一首“求贤歌”。我们心目中的曹操嫉贤妒能,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其实求贤若渴。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三年,曹操三次颁发求贤令。点击幻灯片

  5、 资料链接:曹操的《求贤令》点击幻灯片

  原文: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求贤令》是曹氏有限公司明明白白的人才招聘广告,《短歌行》就是一份含蓄委婉的古诗版本的人才招聘广告。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贤才们愿意投奔曹操吗?曹操在这份古诗版人才招聘广告中开出了怎样的诱人条件来吸引人才呢?同学们找找表明曹操对待人才态度的诗句,体会一下,曹操是怎样留人的。讨论两分钟。

  6、品读句子,理解诗人如何“求贤”。(点击幻灯片)

  (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板书)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板书)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板书)

  7、总结:忧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成,所以此诗读来深沉悲凉。曹操自比周公,想求得贤才来一统天下,解百姓战乱流离之疾苦,有一股英雄之气驰骋其间,所以此诗又读来慷慨激昂。“悲凉慷慨”是此诗风格,又恰恰正是“建安文学”的“风骨”。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同学们来听听《短歌行》演唱,来感受一下这份悲凉慷慨的情怀。(解释版本问题)

  六、拓展延伸:

  1、经典永远是经典,《短歌行》给了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你从中悟到一些怎样的人生道理呢?

  2、曹操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当时时代精神展示,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人张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展现自己的个性才情,关注时代的发展脉搏,这种时代精神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很多后世文人志士都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3、 幻灯展示:(点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七、课堂总结:

  曹操老矣,故人已去,而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所以我们无须感慨人生短暂,只要好好珍惜当下。泱泱中华,盛世繁荣,国泰民安,直追盛唐。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机遇。同学们,让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努力学*,志存高远,张扬自己的理想抱负,展示自己的个性才情,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课外查阅资料,阅读曹操的《蒿里行》,朱永嘉先生的《论曹操》,进一步了解曹操。

  板书:

  短歌行

  人生短暂

  忧 人才难得

  功业未成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

  求贤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

《短歌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诗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3、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学*他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中诗人之“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课前预*(课前印发资料)

  (一)看课文注释,给生字注音(幻灯片)

  譬(pì)如朝露 青青子衿 (jīn) 呦呦(yōu)鹿鸣 何时可掇(duō) 契(qì) 阔谈? (yàn) 绕树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

  (二)了解曹操,知人论世

  (三)曹操“横槊赋诗”的背景

  (四)解释题目

  板块二:品析诗歌(怎一个忧字了得)

  (一)初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哪一个字可以作为全诗的诗眼?

  2、文章几次写“忧”?分别是什么?

  (二)品读

  师生合作,品析诗歌。在品析诗歌过程中,把握本诗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作者何以写忧呢?

  本诗中的艺术手法最为精彩的当属用典和比喻。可分类归纳诗文中用典句及比喻句,可要求学生用如下的表达方式:例句——释义——效果。

  解读:引用典故不着痕迹,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成就一番伟业的雄心壮志。

  (三)美读

  1、基本二二节拍。

  2、注意节奏与轻重的变化。

  3、注意停顿与延长的变化。

  板块三:课外延伸

  结合学*过的《奇妙的对联》的相关知识以及本文,撰写一幅评价曹操的对联。

《短歌行》教学设计6

  一、教学设计的说明

  《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这基础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应达到以下目标:

  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是了解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相应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是通过诵读、讨论、赏析、点拨,领悟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引发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体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是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节奏美,教育学生要自觉珍惜时间,要拥有宽广的胸襟,树立远大的志向。

  基于上述“三维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主旨,揭示诗人的创作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针对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表现手法掌握不好的现状,我们把难点定在探究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上。

  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②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探究,得出答案

  ③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

  三、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常山赵子龙于曹营几十万大军中救出吴蜀后主刘禅,曹操在景山顶上看到赵云无比威猛,于是感慨道:“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正是曹操的这句话我们看到了赵子龙单骑救主的义举。这是小说中曹操爱惜人才的生动体现。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曹操的诗作,看看其内心深处是如何渴求贤士的,感受一下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2、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横扫黄河*,统一*北方;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也常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的形象,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那么我们后世人对曹操的看法真的如曹操自己所言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吗?我看未必,作为后世人,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地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人们对他的三个评价: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3、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定北方后率百万挥师南下,饮马长江,想一举消灭东吴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赤壁大战前夕,曹操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饮到夜半,忽然听到乌鸦在悲鸣声中向南飞去。曹操感此景而持矛吟唱了这首千古传颂《短歌行》,尽抒了他的内心世界。

  4、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朗读时,让学生读出四言诗的音律节奏,体会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我认为朗读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在创造过程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由此,呈现出每个学生对文章的不同理解。)

  第二步:听音频朗读后,找学生仿读。

  第三步:全体学生齐读。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

  说明:本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而“读”是“自主”学*方式的最直接体现。放手让学生读,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古典诗歌语言文字的魅力。

  5、鉴赏评价,把握感情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首诗,我将该诗划分为四个小节,再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一小节,让学生动起来,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我适时地引导学生,目的是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问1、请每组同学找出他们最欣赏的诗句,并用最短的语言概括一下。

  第三组同学答:我们认为最有特点的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句。因为曹操把对贤才的渴望即一将难求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用最短的语言来概括的话,我们认为是“忧之至极”。

  问2、很好,刚才第三组的同学回答的非常好,那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除了刚才第三组同学找到的曹操的“忧”外,还有哪些语句反映出曹操的“忧”了?

  它们又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第一组同学答:第一节诗中还有两个“忧”字,通过这两句诗,我们感受到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生命的流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

  问3、你们找的很准确,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那么在这两句诗中,你看到曹操意志的消沉了吗?如果不是,那又展现了曹操怎样的人生态度啊?

  第二组同学抢答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这是借酒明志啊!也就是说,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问4、在第二节诗中,作者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将《诗经》中的诗句信手拈来有什么意图呢?

  第四组同学答:《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啊!言外之意是,人才啊,你们都到我这里来吧!

  问5、第四组的同学回答得太好了,同学们掌声鼓励!有这样一则材料:曹操*定北方后,几次下《求贤令》,打破了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作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为贤,网罗四方名士,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这样大“喜”的局面,曹操还“忧”什么呢?我们能不能分析一下,他“忧”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三组同学答: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在我们对“忧“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贤才难得的渴望,对生命的流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曹操“忧”的就是贤才难求,功业未就,人生苦短。

  问6、同学们还有哪些诗句没有理解,可以提一下?

  第二组同学问:我们没有想透作者为什么引用这几句诗?又为什么把它放在文章的结尾?

  师答:好,这个问题同学们问的非常好,因为这四句诗很有探讨价值。“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作者引用前人成句,意在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也可以说,在这里曹操向贤才们表达了诚心和自己的广阔胸襟,这句话等于曹操拍着胸脯向人才保证:我就是高山我就是大海,请放心我一定不会“才”满为患,快来投奔我吧,让我们一起来干大事吧!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使用了《韩诗外传》里的典故,相传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励。但不管哪种,结果都是“天下归心”。曹操最终的梦想是要一统天下,万民归心,这就等于为天下贤士勾勒了一幅砰然心动的宏伟蓝图。

  问7、同学们体会到这四句诗运用了是什么手法了吗?

  学生甲:是化用典故。诗句都有出处啊!

  问8、好的,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其他的手法吗?

  师背诵:《关雎》一诗的前四句,让同学们对比感受。

  学生乙:是比兴的手法。

  总之,重点和难点的解决完全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质疑发问,教者点拨后,自主生成的。实际上,就是学生“悟”出来的。

  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强化理解,迁移训练

  ⑴显示曹操的另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同是曹操的四言诗,试比较二者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此练*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其次结合练*题,深入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说明:《观沧海》一诗中的“碣石”景观就在葫芦岛市绥中县。)

  ⑵通过这首诗的学*,我们看到了曹操的宽广的胸襟,远大的志向以及对人才的渴望,对生命的流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同学们体会到曹操的这些情感后,有什么触动呢?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们的目的就是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7、作业布置

  ①背诵《短歌行》

  ②评价曹操

  8、板书说明:鉴赏过程中的黑体字是板书的内容。“贤才难求”,“功业未就”,“人生苦短”分别写进“忧”字的左侧的偏旁之中,而“思想”二字写进“忧”字的右侧的“横”之中,“艺术”写在“思想”的上面的“竖”之中,“忧”的“撇”之中写上“比兴”二字,“忧”的“捺”之中写上“用典”二字,“忧”的那一“点”里写上“悟”字。这样在黑板上显示出来的便是大写的“忧”字,“忧”字里面包含了这节课所有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

  语文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我们很难说学生在一节课中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我想:理想的一节语文课,应解决好“两个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1、教师与学生是处在课堂这个特定环境下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个体。相互联系,是指二者都是同一活动——教学活动的主体,有其共同的目的。整个教学活动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及学生的配合下完成四十分钟的教学任务。相互独立是指教师和学生分别是独立的个体,思维、*惯、能力、个性、素质都存在其独特性。如何把这些方面统一起来,并且趋同,有效地加以利用,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在一节语文课上,相对而言,知识既具有固定性,又具有灵活性。通过这些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惯,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节课最终应达到的目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环节,必不可少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另外,创造性应贯穿其始终。教师应在知识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灵活地并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发挥其最大的潜力。学生思维的扩展有助于进一步形成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当然,这一关系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统一在一起的。

  就我这节课而言,我认为学生基本上在我的调动下积极地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在既有的教学思路下,我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最闪光的地方就是对曹操“忧”的含义的理解。因为这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横向的和曹操《观沧海》一诗的对比,是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再度考查。但在教学形式上,思维的张力还不够,形式还不够灵活。

  经过这节课,我认识到语文课应关注生活。远离了鲜活的生活世界,语文课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作为一位教师,我应适时地加强自身业务的学*,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以适应学生对知识要求日益提高的现实。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2)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1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教学方法

  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载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

  二 读

  1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学生自由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 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 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 分析

  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

  从哪里看出来?

  生1:标题

  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

  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

  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人生短暂

  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功业未成

  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忧功业未成

  小结: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解忧,必须求得贤才。同学们找找表明曹操对待人才态度的诗句,体会一下,曹操是怎样留人的。讨论两分钟。

  生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

  生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

  生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

  四 小结及课堂作业

  忧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成,所以此诗读来深沉悲凉。古人说“诗言志”,曹操在本诗中所言之志就是想求得贤才来一统天下,解百姓战乱流离之苦。有一股英雄之气驰骋期间,所以读来慷慨激昂。下来,就请同学试带着这份激昂的感情再一次诵读全诗,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微型课来设计,我只选了两个方面作为教学目标,即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 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主要安排以不同的诵读贯穿始终:学生自由诵读、学生代表读、教师指导诵读、学生集体读等等。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悟出全诗的核心主旨。

  引导学生读的过程基本顺利,但在问题的过渡上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生涩,比如在安排学生几轮诵读之后我抛出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得出诗眼“忧”字之后,我说了一段过渡语,给人一种跳出诗境之感。在李社教和王卫涛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明白了20分钟的微型课,快速切入主要环节是关键。比如在学生找出“忧”字之后,就应马上抛出“诗人忧什么?”的问题,得出结论后再问“解忧靠什么?”明确是“人才”

  后马上再问“如何求取人才?”这样安排环环相扣,讲起来顺了许多。

  另外,我之前的板书设计过于简单,主要是三个关键词“忧”“求贤”“一统天下”用两条横线贯穿起来,事后,李老师帮我重新设计了板书,让我明白了微型课板书并不是越简单越好,课堂上讲到的重点词还是得取舍有度地呈现在板书中,这样,整节课的重点内容看起来才能一目了然。

  当然,除了两位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还有各位同行老师为我提出的宝贵建议,让我在这次微型课试讲中获益良多,受益匪浅,谢谢大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会以这节课作为范例,在一堂课的结构安排上,在重难点的取舍与把握上,在师生互动的处理上多下功夫研磨,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上出更优质的课!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讨论分析

  【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具体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挟天子以令诸侯”。“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有《曹操集》。

  二、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三、文题理解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相和歌*调曲》。乐府又有《长歌行》。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这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四、同学有感情朗诵 示范朗诵

  五、整体感知、赏析全篇

  (一)解构诗句 分节鉴赏

  分解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分解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

  分解3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

  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

  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分解4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设疑:前四句的内容可作那些解读?

  前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贤士,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二)根据所讲 分组讨论 回答问题

  1、诗作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主题思想)?

  2、本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

  3、诗人如何曲折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的?

  七、小结

  《短歌行》的流露了作者渴望招贤纳士、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八、作业

  熟练诵读 领悟主旨

  九、板书设计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背景,掌握基础知识,背诵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人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辨体

  1、播放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曹操》。

  2、正如歌中所唱,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还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曹操,他“外定武功”,统一*北方,是一位指点江山的英雄;他“内兴文学”,开启建安风骨,是一位畅抒胸怀的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英雄诗人”曹操的诗歌作品《短歌行》。

  3、解题:“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而“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一般而言,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那曹操想借《短歌行》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通过诵读来进行把握。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4

  一.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他以具有个性特色的古直悲凉的诗句,抒发他政治家、军事家的抱负和胸襟,慷慨悲歌,雄伟壮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正如前人所说“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短歌行》正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第一首。

  二.解题

  在汉末动荡丧乱、分裂割据的社会里,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因而渴望贤才,“唯才是举”,以成就其大业。他曾多次下令求贤,这首《短歌行》其一也可以视为形象的求贤令。其诗通过宴会的歌唱生动地直抒“忧思难忘”的胸臆,显现出他为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而产生的求贤若渴的心情。

  三.反复诵读,总体把握

  1. 指导朗读

  2. 思考:全诗可分为几层?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全诗分为四节,首八句为第一节,写人生有限,诗人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立功业。

  次八句为第二节,诗人两次引用《诗经》成句来表现求贤思想:一则求之不得而沉吟忧思,再则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

  再次八句为第三节,前四句写愁苦,后四句设想贤才到来,分别照应前两节。

  最后八句为第四节,先以情景启发贤才,要他们择善而栖;后则披肝沥胆,表白自己能容纳贤才,使天下归心统一。

  四.研读

  (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欢宴之际,感到年华易逝,慨叹人生短暂如朝露易干。这是表现及时行乐的思想吗?

  不是,这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建安时期的作家,常常感到人生短暂,不能及时建功立业,曹操如此,他的儿子曹植也如此,曹植《求自试表》云:“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又是一例。此诗三次写到忧,曹操《秋胡行》云:“不戚年往,世忧不治。”年岁的流逝本不足过于伤心,令人担忧的海内未定、功业未成,而盛年消逝,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发出深藏于内的“忧思难忘”的心声。所以,此诗的情调苍茫悲凉,但诗人的情绪并不低弱,表现的仍然是奋发进取的精神。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正由于年华易逝,“去日苦多”,而功业未就,这就更渴望贤才来辅佐。这八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表现对贤才的思慕。这里引用是否累赘生硬?

  不累赘。相反却简约而贴切地表现了他复杂的思想感情,在语言风格方面也显得古朴、苍劲而自然。引用《子衿》说自己求才不得而沉吟忧思;引《鹿鸣》说自己求才已得而笙簧酒醴。特别是引用《鹿鸣》四句,对表现他的胸襟抱负尤为恰当。原诗中以鹿食苹草并呼朋引伴共食,来兴周王有酒食与臣共享,而臣子莫不皆来,且以琴瑟乐之,故嘉宾皆因我敬宾如是而爱好我,这就是先王的至美之道。引此诗表现曹操以恳笃诚实之心,渴求贤才,既得贤才,必待之以礼,予以重任,而贤士必定竭力辅佐以成大业。这样的引用来表现他迫切而复杂的心境和愿望,完全切合他的身份、志向和处境。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引用后进一步反复抒发思慕贤才之情。“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承接《子衿》,以明月不可掇为比兴,从人才难得,进而抒发内心求贤不得的无穷忧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承接《鹿鸣》,率直表述对已来的贤才,必当推心置腹,欢宴款待的深情厚谊。这样的匠心独运,运用自如地把《诗经》诗句融合于自己的简朴苍劲而自然的诗句中,浑然一体,不着痕迹,不仅倾诉思慕之情,情真意切,更显得其胸襟的壮阔和气魄的宏伟。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两章分别从贤士择主和明主求贤的角度,把全诗推入更高境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以乌鹊比喻贤士,意谓他们都在寻找依托,但哪里才是他们的依托之所呢?就当时的社会情况而言,“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这四句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者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深深忧虑。

  从明主求贤来说,怎样才能广招天下之士呢?“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曹操先化用管仲语意,表明王者不却众庶,方能成其大业;然后以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表明要像周公那样诚挚虚心地对待贤士,从而得到天下人的衷心拥护。

  四句分用两典的作用?

  贴切自然地表现了为达到“天下归心”的雄伟目标而渴求贤才的深厚沉郁的心情,从而突出全诗的中心。这样结尾,更振起全篇,把上文所写的“人生几何”的感叹、“慨当以慷”的情绪、“忧思难忘”的心境以及反复倾诉的思慕贤才的诚恳之情,通贯起来,谱成为千古传诵的慷慨悲凉的浩歌。

  总之,这首诗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苍茫悲凉。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四言名篇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二 背诵《短歌行》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过程:

  1.导入语:历史上的每一个著名人物都有人去评判,当然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作者,有的人说他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也有的人说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这个人确实是集英雄、奸雄、枭雄于一身,一个雄视古今的人物,同学们他是谁啊?(曹操)对!这个人就是曹操,在我们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曹操的《龟虽寿》、《观沧海》,而今天我们就来学*曹操的另一部作品《短歌行》,来看看曹操的人才观是怎样的。

  板书:短歌行曹操

  2.作者:说起曹操,大家都不陌生,而且也学过他的作品,那么就请同学来说一说曹操,好!同学们说的很对,说明老师以前讲的没有白讲,老师在明确一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代表作品:《龟虽寿》、《观沧海》。

  3.背景:而我们今天所学的《短歌行》这首诗是写于建安十三年,当时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孙、刘势力,在赤壁之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向南飞鸣而去,曹操由此创作了《短歌行》。

  接下来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读一读这首诗,明确字音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哪位同学来读一下。首先我们来看标题《短歌行》,汉乐府的曲调名,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四字句就称为“短歌”,其中“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

  我们来齐读一遍古诗,短歌行1、2

  我们读完了这首是,我们能体会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我想问同学们,我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忧。文中直接表现“忧”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诗句分析思考曹操在“忧”什么?

  1)“对酒……去日苦多”译。引导

  明确:忧人生苦短,功业未成

  人生苦短,人生就如同朝露一样易逝(比喻)

  诗人只有借着杯中之酒来消愁解愁绪,那么我想问同学们,就真的能为诗人消愁么?

  不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那么什么才能真正消解诗人的愁绪啊

  人才,我们接着看

  2)青……笙

  忧人才难得,贤才难得

  要想成就功业,必须有贤才的辅助,曹操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慕之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表姑娘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曹操将此句嫁接到这里,实际上表达的是对贤才的渴慕之情,运用了“用典”这一艺术手法

  用典:指在诗句中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任的成句,故事

  作用:言简意丰,以少胜多,富有书卷气

  3)“呦呦鹿鸣……鼓瑟吹笙”这一句诗人又假设人才如果来了,自己将热烈欢迎的场景

  好,我们同学齐读第一节,注意读出“忧”的情感。

  第二章的一开始诗人看到了明月,不由的“忧”从中来

  这里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经时讲过,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诗人在此处用明月比喻品行高洁的贤才,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之心,那么请问:为什么曹操如此渴求人才

  思考半分钟

  案:前面我们说到时间的流逝使曹操充满了紧迫感,但真正忧的并不仅仅是岁月的流逝,曹操知道时不待我,靠自己的个人努力是难以实现心中的“治世之梦”,所以要依靠人才,但人才如天上的月亮一样难求,所以曹操才会在这个问题上苦苦追求。

  而接下来的四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是诗人想象贤才归来

  “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如《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

  “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

  “契阔”久别重逢。“”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

  这四句是:客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人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忧思不绝,仰慕贤才。

  最后八句同样运用了比兴和用典的手法

  先用比兴的手法,“乌鸦”比喻“贤才”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接着运用典故,表明自己对贤才抱着来者不拒的态度,最大限度的接纳贤才,并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的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点拨学生注意,是人情感的变化)贤才择主,天下归心

  齐读整首诗

  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当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表达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本诗。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3)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1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教学方法

  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载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

  二 读

  1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学生自由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 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 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 分析

  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

  从哪里看出来?

  生1:标题

  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

  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

  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人生短暂

  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功业未成

  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忧功业未成

  小结: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解忧,必须求得贤才。同学们找找表明曹操对待人才态度的诗句,体会一下,曹操是怎样留人的。讨论两分钟。

  生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

  生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

  生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

  四 小结及课堂作业

  忧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成,所以此诗读来深沉悲凉。古人说“诗言志”,曹操在本诗中所言之志就是想求得贤才来一统天下,解百姓战乱流离之苦。有一股英雄之气驰骋期间,所以读来慷慨激昂。下来,就请同学试带着这份激昂的感情再一次诵读全诗,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微型课来设计,我只选了两个方面作为教学目标,即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 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主要安排以不同的诵读贯穿始终:学生自由诵读、学生代表读、教师指导诵读、学生集体读等等。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悟出全诗的核心主旨。

  引导学生读的过程基本顺利,但在问题的过渡上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生涩,比如在安排学生几轮诵读之后我抛出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得出诗眼“忧”字之后,我说了一段过渡语,给人一种跳出诗境之感。在李社教和王卫涛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明白了20分钟的微型课,快速切入主要环节是关键。比如在学生找出“忧”字之后,就应马上抛出“诗人忧什么?”的问题,得出结论后再问“解忧靠什么?”明确是“人才”

  后马上再问“如何求取人才?”这样安排环环相扣,讲起来顺了许多。

  另外,我之前的板书设计过于简单,主要是三个关键词“忧”“求贤”“一统天下”用两条横线贯穿起来,事后,李老师帮我重新设计了板书,让我明白了微型课板书并不是越简单越好,课堂上讲到的重点词还是得取舍有度地呈现在板书中,这样,整节课的重点内容看起来才能一目了然。

  当然,除了两位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还有各位同行老师为我提出的宝贵建议,让我在这次微型课试讲中获益良多,受益匪浅,谢谢大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会以这节课作为范例,在一堂课的结构安排上,在重难点的取舍与把握上,在师生互动的处理上多下功夫研磨,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上出更优质的课!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讨论分析

  【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具体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挟天子以令诸侯”。“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有《曹操集》。

  二、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三、文题理解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相和歌*调曲》。乐府又有《长歌行》。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这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四、同学有感情朗诵 示范朗诵

  五、整体感知、赏析全篇

  (一)解构诗句 分节鉴赏

  分解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分解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

  分解3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

  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

  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分解4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设疑:前四句的内容可作那些解读?

  前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贤士,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二)根据所讲 分组讨论 回答问题

  1、诗作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主题思想)?

  2、本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

  3、诗人如何曲折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的?

  七、小结

  《短歌行》的流露了作者渴望招贤纳士、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八、作业

  熟练诵读 领悟主旨

  九、板书设计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背景,掌握基础知识,背诵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人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辨体

  1、播放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曹操》。

  2、正如歌中所唱,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还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曹操,他“外定武功”,统一*北方,是一位指点江山的英雄;他“内兴文学”,开启建安风骨,是一位畅抒胸怀的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英雄诗人”曹操的诗歌作品《短歌行》。

  3、解题:“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而“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一般而言,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那曹操想借《短歌行》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通过诵读来进行把握。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4

  一.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他以具有个性特色的古直悲凉的诗句,抒发他政治家、军事家的抱负和胸襟,慷慨悲歌,雄伟壮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正如前人所说“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短歌行》正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第一首。

  二.解题

  在汉末动荡丧乱、分裂割据的社会里,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因而渴望贤才,“唯才是举”,以成就其大业。他曾多次下令求贤,这首《短歌行》其一也可以视为形象的求贤令。其诗通过宴会的歌唱生动地直抒“忧思难忘”的胸臆,显现出他为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而产生的求贤若渴的心情。

  三.反复诵读,总体把握

  1. 指导朗读

  2. 思考:全诗可分为几层?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全诗分为四节,首八句为第一节,写人生有限,诗人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立功业。

  次八句为第二节,诗人两次引用《诗经》成句来表现求贤思想:一则求之不得而沉吟忧思,再则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

  再次八句为第三节,前四句写愁苦,后四句设想贤才到来,分别照应前两节。

  最后八句为第四节,先以情景启发贤才,要他们择善而栖;后则披肝沥胆,表白自己能容纳贤才,使天下归心统一。

  四.研读

  (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欢宴之际,感到年华易逝,慨叹人生短暂如朝露易干。这是表现及时行乐的思想吗?

  不是,这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建安时期的作家,常常感到人生短暂,不能及时建功立业,曹操如此,他的儿子曹植也如此,曹植《求自试表》云:“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又是一例。此诗三次写到忧,曹操《秋胡行》云:“不戚年往,世忧不治。”年岁的流逝本不足过于伤心,令人担忧的海内未定、功业未成,而盛年消逝,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发出深藏于内的“忧思难忘”的心声。所以,此诗的情调苍茫悲凉,但诗人的情绪并不低弱,表现的仍然是奋发进取的精神。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正由于年华易逝,“去日苦多”,而功业未就,这就更渴望贤才来辅佐。这八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表现对贤才的思慕。这里引用是否累赘生硬?

  不累赘。相反却简约而贴切地表现了他复杂的思想感情,在语言风格方面也显得古朴、苍劲而自然。引用《子衿》说自己求才不得而沉吟忧思;引《鹿鸣》说自己求才已得而笙簧酒醴。特别是引用《鹿鸣》四句,对表现他的胸襟抱负尤为恰当。原诗中以鹿食苹草并呼朋引伴共食,来兴周王有酒食与臣共享,而臣子莫不皆来,且以琴瑟乐之,故嘉宾皆因我敬宾如是而爱好我,这就是先王的至美之道。引此诗表现曹操以恳笃诚实之心,渴求贤才,既得贤才,必待之以礼,予以重任,而贤士必定竭力辅佐以成大业。这样的引用来表现他迫切而复杂的心境和愿望,完全切合他的身份、志向和处境。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引用后进一步反复抒发思慕贤才之情。“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承接《子衿》,以明月不可掇为比兴,从人才难得,进而抒发内心求贤不得的无穷忧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承接《鹿鸣》,率直表述对已来的贤才,必当推心置腹,欢宴款待的深情厚谊。这样的匠心独运,运用自如地把《诗经》诗句融合于自己的简朴苍劲而自然的诗句中,浑然一体,不着痕迹,不仅倾诉思慕之情,情真意切,更显得其胸襟的壮阔和气魄的宏伟。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两章分别从贤士择主和明主求贤的角度,把全诗推入更高境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以乌鹊比喻贤士,意谓他们都在寻找依托,但哪里才是他们的依托之所呢?就当时的社会情况而言,“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这四句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者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深深忧虑。

  从明主求贤来说,怎样才能广招天下之士呢?“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曹操先化用管仲语意,表明王者不却众庶,方能成其大业;然后以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表明要像周公那样诚挚虚心地对待贤士,从而得到天下人的衷心拥护。

  四句分用两典的作用?

  贴切自然地表现了为达到“天下归心”的雄伟目标而渴求贤才的深厚沉郁的心情,从而突出全诗的中心。这样结尾,更振起全篇,把上文所写的“人生几何”的感叹、“慨当以慷”的情绪、“忧思难忘”的心境以及反复倾诉的思慕贤才的诚恳之情,通贯起来,谱成为千古传诵的慷慨悲凉的浩歌。

  总之,这首诗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苍茫悲凉。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四言名篇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二 背诵《短歌行》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过程:

  1.导入语:历史上的每一个著名人物都有人去评判,当然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作者,有的人说他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也有的人说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这个人确实是集英雄、奸雄、枭雄于一身,一个雄视古今的人物,同学们他是谁啊?(曹操)对!这个人就是曹操,在我们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曹操的《龟虽寿》、《观沧海》,而今天我们就来学*曹操的另一部作品《短歌行》,来看看曹操的人才观是怎样的。

  板书:短歌行曹操

  2.作者:说起曹操,大家都不陌生,而且也学过他的作品,那么就请同学来说一说曹操,好!同学们说的很对,说明老师以前讲的没有白讲,老师在明确一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代表作品:《龟虽寿》、《观沧海》。

  3.背景:而我们今天所学的《短歌行》这首诗是写于建安十三年,当时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孙、刘势力,在赤壁之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向南飞鸣而去,曹操由此创作了《短歌行》。

  接下来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读一读这首诗,明确字音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哪位同学来读一下。首先我们来看标题《短歌行》,汉乐府的曲调名,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四字句就称为“短歌”,其中“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

  我们来齐读一遍古诗,短歌行1、2

  我们读完了这首是,我们能体会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我想问同学们,我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忧。文中直接表现“忧”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诗句分析思考曹操在“忧”什么?

  1)“对酒……去日苦多”译。引导

  明确:忧人生苦短,功业未成

  人生苦短,人生就如同朝露一样易逝(比喻)

  诗人只有借着杯中之酒来消愁解愁绪,那么我想问同学们,就真的能为诗人消愁么?

  不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那么什么才能真正消解诗人的愁绪啊

  人才,我们接着看

  2)青……笙

  忧人才难得,贤才难得

  要想成就功业,必须有贤才的辅助,曹操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慕之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表姑娘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曹操将此句嫁接到这里,实际上表达的是对贤才的渴慕之情,运用了“用典”这一艺术手法

  用典:指在诗句中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任的成句,故事

  作用:言简意丰,以少胜多,富有书卷气

  3)“呦呦鹿鸣……鼓瑟吹笙”这一句诗人又假设人才如果来了,自己将热烈欢迎的场景

  好,我们同学齐读第一节,注意读出“忧”的情感。

  第二章的一开始诗人看到了明月,不由的“忧”从中来

  这里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经时讲过,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诗人在此处用明月比喻品行高洁的贤才,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之心,那么请问:为什么曹操如此渴求人才

  思考半分钟

  案:前面我们说到时间的流逝使曹操充满了紧迫感,但真正忧的并不仅仅是岁月的流逝,曹操知道时不待我,靠自己的个人努力是难以实现心中的“治世之梦”,所以要依靠人才,但人才如天上的月亮一样难求,所以曹操才会在这个问题上苦苦追求。

  而接下来的四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是诗人想象贤才归来

  “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如《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

  “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

  “契阔”久别重逢。“”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

  这四句是:客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人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忧思不绝,仰慕贤才。

  最后八句同样运用了比兴和用典的手法

  先用比兴的手法,“乌鸦”比喻“贤才”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接着运用典故,表明自己对贤才抱着来者不拒的态度,最大限度的接纳贤才,并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的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点拨学生注意,是人情感的变化)贤才择主,天下归心

  齐读整首诗

  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当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表达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本诗。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4)

——《短歌行》教学设计9篇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

  ⑴ 初步体味(熟悉内容),

  ⑵ 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

  ⑶ 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

  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步骤】

  一、简洁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我们来学*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朗读全诗

  三、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⑴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⑵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⑴ 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⑵ 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

  (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

  英雄之慷慨悲歌

  4、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 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 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小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中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可以说,曹操的功绩是非常大的。但是为什么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呢?当时的汝南名士许邵shào曾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戏曲舞台上也给曹操画上了代表奸臣的白脸。其实,站在客观历史的角度上来看,曹操确实对历史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作家介绍及背景

  (一)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说他是政治家呢,是因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知人善察,唯才是举;说他是军事家呢,是因为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北方;说他是文学家呢,则是因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他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那么今天,我们就从文学家的角度上来看一看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和情怀。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解题

  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

  (三)、相关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余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三、整体感知 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朗读感知:所谓诗歌是“三分诗,七分读。”下面我们听下《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听后我请同学来谈谈有什么感觉体会?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给红色的字标音)

  2、字词点拨: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现在请同学们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如今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么去读?请学生翻译。

  3、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提问:你以为在本诗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板书:

  (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贤才难得)(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从“青青……断绝”

  (功业未就)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4、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5、诗歌的主旨 :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解决疑难(内容、手法、情感)

  ①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②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7.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比兴。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乌鹊南飞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⑵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

  周公吐哺:作者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3)借代。唯有杜康:以发明酒的人名来代指酒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课外探究

  (1)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武帝纪》

  以上是一些关于曹操的资料,请你结合《短歌行》诗人的形象来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意象鉴赏并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方法】

  诵读和鉴赏

  【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步骤】

  一、导语

  *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关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始创“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

  三、整体感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段。学生读诗、交流。

  四、课文讲读

  导析: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

  释忧:诗言志,歌咏怀,曹操的心情如何呢?唯一“忧”字可总曹公心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忧吗?通览《短歌行》全篇,可知好酒并未使曹操真正地解忧,那么是什么样的忧愁令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举杯消愁愁更愁”呢?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一忧“人生苦短”。二忧“求贤不得”。三忧“功业未就”。

  析结构析诗句: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分解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激疑: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警醒: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多,其实,人生苦短,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所以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好好创造条件,把握现在,服务明天。

  分解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

  分析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

  朗读、思考、交流。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继而多样解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分析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设疑:前四句诗的内容可作哪些解读?

  讨论、交流、小结: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

  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小结:《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

  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则苍茫悲凉。

  五、作业:《学海导航》*题

  教学目标设计

  1.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矛盾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阐释。

  3.了解“建安文学”的写作特色。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情感。

  2.通过品味语言学*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有担当,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人生观。

  一.课堂导入

  导入语:酒和*的古代诗人都有着不解之缘,高兴的时候喝酒可以助兴,忧愁的时候喝酒可以遣怀,那么大家知道哪些有关酒的诗句呢?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情感?(讨论,提问)

  让我们一起看看今天曹操喝酒是所为何事?他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操的《短歌行》。

  二.初读感知

  1.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2.思考:请写出你对《短歌行》的初印象和对曹操的初印象。

  大部分学生的看法:

  曹操印象: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心狠手辣、野心勃勃、霸气外露、疑心很重、白脸奸臣。

  《短歌行》的印象:

  ①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

  ②慷慨悲歌、气势磅礴

  ③感叹人生苦短,渴望贤才,心想天下

  ④气吞山河的气魄。

  设计意图:学生对诗人的原始认知以及对诗歌的原生态阅读可以看出学生的真实情况。基于学生的原始理解是设计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三.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音频

  2.互动探究

  提问:在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出来吗?

  明确:忧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表现出忧呢?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提问:诗人为什么而忧愁?

  明确:人生苦短、贤才难得。

  设计意图:深入文本,训练学生捕捉文章主旨的能力,学生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够完整,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继续深入挖掘。

  四.品读诗歌,分层鉴赏

  思考: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假如你是三国时期一贤才,被曹操招致麾下,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进入文本。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从《诗经》入手,揣摩诗意,体会曹操对人才的渴望。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从情境入手,理解诗意。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从意象角度分析,理解诗意。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从情境入手,揣摩诗意。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从意象入手,理解曹操对贤才的忧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意象、典故入手,揣摩诗意。

  设计意图:魏晋诗歌距离现代比较久远。创设情境有助于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五.深读悟情,总结归纳

  思考:诗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已经充分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之情。那么后面的诗句是否可以删去呢?

  明确:不能,本诗中诗人表达贤才难得的心情看似重复,其实也存在内在的逻辑性。他用一咏三叹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人才渴望的迫切心情。他用“以情感之,以礼遇之,以志勉之”的方式来吸引人才。

  提问:那么,假如你是三国时期一贤才,最有可能令你感动并且促使你决定进入曹操麾下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理解作者感情曲折多变的特点。将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碎片化的感受进行总结归纳,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进而领悟文本内涵,探讨文本价值。同时教育学生树立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提升自我的积极昂扬人生观。

  六.知人论世,悟“建安风骨”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当时曹操已经54岁。

  思考:他为什么化用周公的典故呢?仅仅是抒发他礼贤下士的情感吗?对比我们之前对曹操的印象,我们对《短歌行》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介绍周公的背景,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先后辅佐武王成王,武王驾崩之后,辅佐成王7年后归政成王却遭谗言,受冤枉后依然忠心耿耿。

  本诗卒章显志。体现了曹操不屈从于命运,和时势的抗争,想要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何以解忧?只有壮志。正是曹操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所以他才会一扫前人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诗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立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

  设计意图:与学生课前对曹操的印象做对比,训练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曹操诗歌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引导学生从文本意识导向作者意识,理解的空间就扩大了,思维的品质就提高了。

  七.课堂总结

  1.再读文本,个性化朗读

  2.作业

  选取诗中最让你感动的一句话进行续写,阐述再读《短歌行》的感悟

  字数200左右。

  一、学*目标:

  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三、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运用典故等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板书标题)

  教学过程: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5)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原文:

  短歌行

  朝代:魏晋

  作者: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海 一作:水)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之歌。当,是唱歌的意思。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没有实际意义。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鼓:弹。苹:艾蒿。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讌(yàn):同“宴”(原文中讌为“讠燕”)。匝(zā):周,圈。

  赏析: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3]?曹操*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浪静,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长江宛如横飘的一条素带。再看船上众将,个个锦衣绣袄,好不威风。曹操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四海,使天下太*。现在只东方人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并横槊告诉众将说:我拿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达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在这良辰美景,我作歌,你们跟着和。接着,他唱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翻译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的两份。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蒙冤受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力。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依靠的主要不是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百姓深受恩惠。

  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也非常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注释

  贡献:谓进奉,进贡。

  节:礼仪、规矩、纪律。坠,失去。一作“隆”。

  见:被。

  赦原:赦免原谅其过。斧钺,古代兵器。古代军法用以**的斧子。专征,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仲尼,孔子字。

  殷:朝代名,即商。

  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取信于诸侯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

  谲:诡诈。

  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

  庙胙:祭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

  小白:齐桓公名。

  尔:这样。

  天威:天子的威严。

  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

  咫尺:指距离很*。

  圭瓒: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鬯,古代祭祀用的酒。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侯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

  卢弓:形似戟的一种弓。

  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

  虎贲:勇士,武士。

  亚:次于。

  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

  是:一作“是以”。

  纷葩:亦作“芬葩”。多貌,盛貌。葩,花。

  创作背景

  《周西伯昌》,学术界也难以确定其具体创作时间,只能大致推断为建安十七年(212)至二十二年(217)之间。

  赏析

  《周西伯昌》是一首咏史诗,诗人意在借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的史事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通篇以时间先后为序,结构层次分明:开头“周西伯昌”十五句写周文王;中间“齐桓之功”十五句写齐桓公;最后“晋文亦霸”十三句写晋文公。曹操写他们,强调了他们的功业和德行。此外还特别突出了他们虽然有盖世的功业,但始终尊奉天子的事迹。

  在诗中,曹操赞颂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成就伟业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借他们来抒发自己的雄伟志向。周文王姬昌在殷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犹能奉事殷纣,故孔子盛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意在表明当时天下形势与当年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命他“专使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他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效法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终守臣节的事迹。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曹操之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曹操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能发挥。鉴于齐桓、晋文当初虽能率诸侯以尊周,但终未能如西伯姬昌终其身而不代商纣,只是为儿子武王姬发创造条件,一旦天地人三才俱备,那就瓜熟蒂落了,不必操之过急而速招恶名。曹操暗欣自己深得文王精义,故亦终其身奉事汉帝而不称孤道寡,故对孙权伺机上表称臣之用心,便洞若观火,使其毒计无所逞其能矣。曹操此诗,是对如孙权辈等外内政敌企图把曹操推向高处不胜寒极端阴谋的粉碎措施。当自己的臣下如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亦诚意敦请曹操称帝时,曹操亦坚定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谋略之高超,实非常人所能及。遵循既定方针,实为曹操施政运筹之要略。

  这首《周西伯昌》是诗人从《史记·殷本纪》中采辑西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尊奉殷室“臣节不坠”的美德,从《左传》中掬取齐桓公“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晋文公“躬奉天王”“威服诸侯”的史迹,加以裁剪,成为诗章,既是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具体阐释,又是对敌手“妄相忖度”疑其有篡汉自立之心的有力回击。

  曹操的四言诗,在《诗经》之后独树一帜。他的四言诗,句式整齐,有明显的节奏感。而这第二首《短歌行》不同,诗中主要主要用四言句式,但又有变化,如有少量的.五言、六言句式,还有不少散文句式。这说明曹操在诗歌形式上,并不拘泥,而能灵活地根据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随时变化。

  曹操的《短歌行二首》,《对酒当歌》是咏怀,在对酒当歌的燕礼现场,就事兴感,即景抒情,心苞天下,思接千载,在沉郁悠长的忧思中,激荡着抗志任事的慷慨之气,抒发了为重建大汉王业而求贤若渴的情怀;《周西伯昌》是咏史,文笔质直,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以大事小而造福天下的大德,申明自己只有殚精竭虑扶佐汉室之志,而决无代汉自立之心。两诗珠联璧合,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雄深雅健为其诗品。

  原文:

  短歌行

  朝代:魏晋

  作者: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海 一作:水)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之歌。当,是唱歌的意思。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没有实际意义。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鼓:弹。苹:艾蒿。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讌(yàn):同“宴”(原文中讌为“讠燕”)。匝(zā):周,圈。

  赏析: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3]?曹操*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浪静,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长江宛如横飘的一条素带。再看船上众将,个个锦衣绣袄,好不威风。曹操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四海,使天下太*。现在只东方人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并横槊告诉众将说:我拿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达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在这良辰美景,我作歌,你们跟着和。接着,他唱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6)

——《短歌行》教学反思3篇

  由于古今有着千百年的时空距离,古代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均与现代汉语存在着明显差异;再加上对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情况缺乏了解,对文章中涉及的典故、制度、名物等不大熟悉,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学生感到阅读文言文要比阅读现代文难一些,甚至因畏难望而却步。

  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又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再加上我们语文老师“保姆式”的教学思想——生怕学生读不懂,采用“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教法,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成一堆“古汉语知识材料”,我们的学生则深陷字、词、句的泥沼中,以致“生气全无”,更谈不上去思考、去感悟了。

  新课标要求我们从传统的字诂句训的束缚中解脱,寻找一种全新的互动式教与学的模式。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师生互动起来,学生必须要有兴趣。因为,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有了学*的内驱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所以,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去思考,如何改变学生学*古诗文畏难、无奈、倦怠的情绪,并唤起学生学*的兴趣和热情。

  刚刚跨出大学校园,走上三尺讲台,我上了从教生涯中的第一堂公开课——《短歌行》。具体到我的这一节课,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现在把自己的想法梳理一下,和大家共享。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教。

  这一单元是高中生学*古典诗歌的第一个阶段,虽然之前已经学过《诗经》、《离骚》、《孔雀东,不知道一首诗应从哪里入手去鉴赏,也就是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能力需要训练和提高。因此我想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让学生从课文学*中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为学生以后鉴赏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鉴赏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形成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这是一个整体的考虑。

  那么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a题目入手,挖掘重要信息;可以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也还可以从意象入手,抓住意象特点,揣摩诗歌情感……到底哪种方法结合本课更好呢?

  我认真的钻研文本,参阅大量资料,梳理思路,在反复诵读中我发现其实本诗抓住“忧”这个关键字,就可以理出一个思路: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之根源──归心解忧。于是我想到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通过点拨法,设置问题,当然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也体现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掌握这种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于是这节课在学生基本鉴赏能力的培养上,希望能达到这个目标。这是一个思路。

  另一方面,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题,尤其对于古诗更是这样。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充实精神世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因此应加强吟诵,在反复吟咏中体会诗中感情,让学生吸取诗歌的积极的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但是课堂上在这一块的处理上,我显得有些仓促,因为要顾及到后面诗歌鉴赏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所以花的时间不够充分。这也显示出在课堂教学的节奏上把握的不是很好。以后需要注意。

  开头导入部分使用多媒体播放《短歌行》吟唱片段,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能让学生尽快地走入我为本篇课文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为诗歌鉴赏作好情感铺垫。

  结尾部分的个别学生背诵诗歌和全班同学试背诗歌是对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诗歌朗诵、理解能力的检测,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文,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能力。

  由于这次的课准备的很仓促,从构思到完成只用了五天时间,再加上自己作公开课还是第一次,所以经验寥寥。但通过这次说课、上课,尤其听评课,受益匪浅。上公开课可以让人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让我更加知道了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快的成长起来。

  《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我按照诗歌的传统教法来讲授,主要从朗读、品赏、分析等方面入手解读本诗,并且在此基础上请教组内多位老师,力争做到严谨。

  一、激起学生兴趣,带入诗歌情境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导入环节。为了营造历史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诗歌情境,在课前三分钟,我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这慷慨、雄壮、悲凉的歌声中,学生们听得很认真,甚至有的同学还小声地跟着哼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迅速的进入了情境。接下来我便根据一代伟人*《沁园春·雪》里的诗句,回首历史,纵览古今,引出课题,引出曹操,用导语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学*的积极性。

  较为具体的介绍曹操其人其事,让学生更全面和具体的了解曹操,正确看待曹操,同时积累文学常识,并介绍《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走入了那个群雄逐鹿、诸侯激战的时代,走入了那个“乱世出英雄”的xxx岁月,也走*了我们这节课的主题《短歌行》。

  二、多次诵读,环环相扣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意境,以达到牢记和背诵的目的。一节课,多次朗诵,次次深入,环环相扣。一读,老师范读,学生正音正字,并注意体会诗中情感和诗人当时的情怀。二读,学生自由朗读,在自读中自主体会诗歌情感。三读,请个别学生感情饱满、抑扬顿挫地朗读全诗,朗读时尽可能地展现诗人曹操的胸襟、情怀和魅力。四读,全班同学齐读。五读,划分了诗文层次,分析了各层次所表达的诗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之后,全班同学再次齐读,目的主要是体会和理解诗人真实、细腻、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六诵,请个别学生站起来背诵全诗。

  六次诵读,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由点到面,一步一步地使学生从学*到接受,到领悟,再到吸收,循序渐进地掌握了这首诗。

  三、品读赏析全诗,挖掘文本内容

  语文课上,讲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语文,所以,我把我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挖掘上。我希望能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开掘,让学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用探究的思维去学*语文。在对《短歌行》层次的划分上,我把每八句诗划分为一节,全诗共分为四节,注重分析各个层次之间的层递关系;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时,我按节讲解,帮助学生理顺全诗的线索,全诗前三节诗人一直在抒发自身的忧思,最后一节中方才吐露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诗歌内容及情感层层递进,使全诗具有了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的效果。在课堂上,我采用问答式交流,逐步引导,让学生有方向的思考,使思想活跃,思维发散,能力提高。在最后,情感升华,劝勉学生自主努力拼搏。

  四、缺点不足之反思总结

  古文重在累积,而最好的方法便是熟读以及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虽多次诵读了全诗,但具体操作上,还是有欠缺和不足,应以学生为主体,可是上课时自己唱主角的时间太长,没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消化吸收的时间。或许,我的分析如果点到为止,那么,学生在这堂课上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既能活跃课堂,又能体现其主体性。在这一点上,我还需努力改进。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在时间上我没有做好整体安排,在前面环节中,有些赶,导致在授课结束时,还有一些剩余时间,在预设时没有想到时间会有剩余,所以这时有些慌乱,没有处理好这一节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注意这一方面的问题。

  通过这次汇报课,我深刻的认识到,单纯的“预设”不应该是我们教师备课和应对课堂所出现情况的全部,新课程非常强**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只有通过这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才能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表现在教师能否敏锐地捕捉到教学细节,并科学地处理这些教学细节上。

  我的第一堂公开课就这么结束了,锻炼了自身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如何敏锐地捕捉教学细节,巧妙地把握教学契机,适度地开拓教学范围,都是我应该继续下大力气钻研的问题。“学生要有一碗水,教师应先有一桶水。”以此自勉。

  《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其成功的教法很多,但总的说来,大体上都是按照朗读、讲解、分析等教法来授课,而我希望能在这些教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下面,我对《短歌行》的教学作以下反思:

  一、激起心灵共鸣,走入历史情境

  课堂上,我特别注重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迅速地走入我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中,感受曹操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他的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他的想要建功立业的大志以及他的欲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

  课前三分钟,我为学生们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歌咏《短歌行》的片段,伴着强大震撼力的音乐,苍凉、悲壮的歌声使曹操跨越了历史长河,仿佛走到了学生们的身边,整个课堂的气氛肃穆而悲壮。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似乎若有所思的样子,有的同学还在小声地跟着哼唱,我感觉到学生们已经慢慢地走入了三国,走入了那个群雄逐鹿、诸侯激战的时代,走入了那个“乱世出英雄”的动乱岁月,也走*了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曹操。

  曹操的思想情感细腻、深沉且复杂,简要的分析之后,我又为学生们播放了《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朗诵者把曹操内心深处复杂、丰富的情感以及全诗感伤、苍凉的基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堂课成功地将学生引入了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氛围当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诵读,环环相扣

  古文重在累积,而最好的方法便是熟读以及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贯穿整堂课的一个教学环节就是朗诵(朗读和背诵)。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意境,以达到牢记和背诵的`目的。通过教师朗诵和学生诵读,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由点到面,一步一步地使学生从学*到接受,到领悟,再到吸收,循序渐进地掌握了这首诗。

  课后在和一些老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回想起课堂上每一个细节,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细节一:“行”是一种古代特殊的诗歌体裁,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我讲到:“《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乐府《相和歌*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和曹丕《燕歌行》的诗句中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

  细节二:在指导学生如何朗诵时,我为大家朗诵了《短歌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为整堂课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三、调动知识储备,挖掘文本内容

  语文课虽然很注重课堂上形式的创新,讲究新颖的教学方式,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语文,所以,我把我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挖掘上。我希望能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开掘,让学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用探究的思维去学*语文。

  在对《短歌行》层次的划分上,我把全诗四句作为一个层次,注重分析各个层次之间的层递关系;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解析时,我帮助学生理顺全诗的线索,这首诗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以忧和思贯穿其中,暗线则是诗人对人才的层层递进的暗示与召唤。尤其是对忧和思分开进行分析,使全诗具有了一唱三叹,反复吟诵的效果。

  要检验学生的学*成果,关键是观察他们是否懂得学以致用,能不能触类旁通。这是一种技能,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自觉引导之。我认为最大限度地对文本进行开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而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关的扩展,就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能有所取,有所得。

  四、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在教学中,我一直相信,只要心中时时刻刻都装着学生,你就会有无穷的智慧。整堂课中,我的设计思路是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完成,教师做适当的点评与指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后对自己的教案、教学设计思路及实际教学进行全面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活动,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想,教学反思,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通过此次授课,自己在对课的设计和思考中成长。同时也发现自己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人说得好“上得最好的课永远是下一课”,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7)

——高中语文短歌行教案

高中语文短歌行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短歌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背景,掌握基础知识,背诵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人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读辨体

  1、播放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曹操》。

  2、正如歌中所唱,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还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曹操,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是一位指点江山的英雄;他“内兴文学”,开启建安风骨,是一位畅抒胸怀的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英雄诗人”曹操的诗歌作品《短歌行》。

  3、解题:“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而“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一般而言,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那曹操想借《短歌行》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通过诵读来进行把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背景,掌握基础知识,背诵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人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辨体

  1、播放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曹操》。

  2、正如歌中所唱,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还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曹操,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是一位指点江山的英雄;他“内兴文学”,开启建安风骨,是一位畅抒胸怀的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英雄诗人”曹操的诗歌作品《短歌行》。

  3、解题:“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而“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一般而言,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那曹操想借《短歌行》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通过诵读来进行把握。

  [教学目标]

  1、识记曹操的生*概况,识记“行”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

  2、能以本诗为例,初步了解曹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3、初步明确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基本读懂本诗,初步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为培养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做准备

  [教学重点]

  本单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个古代诗歌单元,本诗篇幅短小,又编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本诗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学*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任务引领学生首先要读懂“这一首”,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中兼顾诵读,力争让学生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曹操这首代表作“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特色

  2、曹操在历史上和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极其复杂,教学中将避免在人物形象评价上的争议,而将学生的精力引导钻研文本,进而力争合理而多元地阐释文本中的艺术与人物

  [教学方法]

  讲解、点拨、诵读、讨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要学生集体背出《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简述故事——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但是,也有人说曹诗不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二、初步感知

  1、一读诗歌:教师配乐诵读然后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在检查学生对补充注释后,讨论“朝露”、“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乌鹊”四个意象的内涵(强调:“乌鹊”在文中解释为“乌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视为吉祥鸟)

  教师强调:高中生读诗要学会“鉴赏”什么是“鉴赏”?“鉴”是鉴别,说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要求我们读懂诗歌;“赏”是欣赏,说的是“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问题,要求我们学会评价诗歌

  3、二读诗歌:指定一名学生诵读,然后讨论思路——提问:全诗围绕哪个字写的?

  (要求:力争区别出四个层次不同的感情:一层:忧伤读得低沉,缓慢二层:期待读得*稳,悠扬三层:喜悦读得高亢,轻快四层:自信读得果断,坚定)

  (明确:全诗围绕“忧”字展开,分别写了“忧的原因”“忧的方式”“忧的对象”“忧的解脱”)

  三、探究主旨

  采用逐步“瘦身”法,引导学生找“诗眼”

  (明确:第一次压缩成四句,每层保留一句:

  参考答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再次压缩成一句:

  参考答案: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板书“诗眼”〉)

  四、个性解读

  1出示南朝钟嵘的片面评价(钟嵘在《诗品》中把曹操诗歌评定为下品,并评价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的诗古雅质直,很有悲壮苍凉的句子)

  2列举两首代表作,体会“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①将《短歌行》句子重新排序,然后与原诗作比较,讨论其优劣

  (幻灯出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②由古代评论家的评说引出教师自己的评价意见

  (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卷五中分析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二中听歌,一厢心中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

  刘勰《文心雕龙》:诗中多写悲凉,“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

  师生新解:

  (1)其有多首代表作在结构上具有类似特点这种回环曲折,似短似连的结构,是诗人内心矛盾、痛苦、彷徨又坚定等复杂状态的生动体现,沉郁顿挫结构本身便是“梗慨而多气”的又一反映

  (2)吴淇将曹诗回环曲折说成饮酒场合所致,失之片面;

  (3)锺嵘将曹诗归入下品之说已经被否定,而且“古直”之说也不够精当:曹诗语言率真可以说“直”,但布局谋篇上并不“直”……)

  ③学生尝试评价本诗与诗中的曹操简介曹操概况

  (幻灯演示:目前学界对曹诗歌的权威评价,学生齐读学界评价)

  (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并朗诵:招贤才咏慷慨悲凉成千古绝调诉宏愿展文才武韬乃一代英豪)

  五、练*巩固

  这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很值得欣赏(见下表归纳),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角度加以鉴赏(字数100字以内)背诵这首诗歌

  欣赏角度

  显著特色或类别

  表达方式

  议论(言志)与抒情有机结合

  语言

  简约含蓄

  写作手法

  衬托用典起兴

  修辞手法

  双关引用比喻设问

  结构

  意识流结构似断似连回环曲折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所流露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正确评价诗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说到曹操,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毁誉参半。易中天是这样评价曹操的:可爱的“奸雄”: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妍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短歌行》来认识曹操。

  2、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3、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4、题目解说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5、层次结构

  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拨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6、全文分析

  1、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请用意象或原文诗句回答

  明确:(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这几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那么“朝露”和“明明”的`本体是什么?由此可看出“忧”

  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1)作者把人生比作“朝露”,忧的内容是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朝露”:早上的露水,太阳升起,便转瞬即逝,所以用此意象来表达人生短暂之情。

  (2)作者用高高明月,不可掇,来比喻人才难求。忧的内容是“人才难求”。

  3、作者要找什么样的人才呢?又将以何种态度对待人才呢?用原文诗句回答

  明确:(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用典,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原指姑娘思念情人,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用典,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诗句,凝练生动地描写出对待人才的态度。

  用典作用:(1)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

  (2)诚少语辞之繁累。

  (3)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4)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四、布置作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短歌行》。

  2、课后练笔:《我眼中的曹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曹操诗歌的特点及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掌握诗中用典修辞手法及豪放风格。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情绪;学会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诗人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8)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2、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体味忧情。

  3、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运用典故及点化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设疑讨论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2008年奥运会短跑第一人是谁?博尔特。*古代跑得最快的人是谁?脑筋急转弯题

  2、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

  那么曹操在你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自由回答

  二、知人入诗,了解背景。

  1、曹操简介

  2、析诗题

  三、诵读感知,读出“忧” 情。

  1、听范读

  譬pì 如 呦呦yōu 子衿jīn 鼓瑟sè 可掇duō 越陌mò 度阡qiān 三匝zā

  2、学生自由读后,一个代表朗读

  (要求:力争区别出四个层次不同的感情:一层:忧伤。读得低沉,缓慢。二层:期待。读得*稳,悠扬。三层:喜悦。读得高亢,轻快。四层:自信。读得果断,坚定。)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四言诗,两两相隔;

  3、找诗眼

  学生回答诗眼是:

  4、齐诵,体味忧情

  四、知人论世,为何而“忧”。

  1、诗人为何而忧?(找关键句)

  归纳总结:

  2、你觉得这种忧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我的回答是:

  五、品味鉴赏,何以写“忧”。

  提问:诗中曹操是如何抒发这种“忧”的?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朝露的含义是什么?杜康能解愁吗?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子衿、鹿鸣的含义是什么?

  补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前人词句及旧事。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明确:明月可掇吗?明月寓意是什么?反问加强愁情。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①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什么?

  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兴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志向?

  总结:诗人通过设问、比兴、用典等手法来抒写忧的。

  六、迁移拓展。

  1、古今名人向来对曹操的诗都有很高的评价。

  2、问题探究: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阴险、奸诈、残暴。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诗句所表现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别,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3、教师小结:欣赏《横槊赋诗》

  七、课堂小结。

  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更要发愤图强,学好本领,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八、布置作业:1背诵 2系统集成

  板书设计:

  短歌行

  1 人生苦短 设问——引人思考

  忧(诗眼) 2 贤才难得 比兴——生动形象

  3 功业未就 用典——含蓄蕴藉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所流露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正确评价诗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说到曹操,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毁誉参半。易中天是这样评价曹操的:可爱的“奸雄”: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妍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短歌行》来认识曹操。

  2、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3、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4、题目解说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9)

——短歌行古诗(精选5篇)

  短歌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译文

  作者:佚名

  白天那么短暂啊,百年一瞬间就消失。

  苍穹浩浩茫茫,太极经历了万劫的时光。

  连麻姑下垂的两鬓,已有一半已成白霜。

  天公看见玉女,曾经大笑亿千次。

  吾欲揽转为太阳驾马车的六龙,回车驶向东方,挂在扶桑树傍。

  用北斗星酌满美酒,劝六龙各饮一觞。

  富贵非我所愿,但愿能停驻青春的容光。

  鉴赏

  作者:佚名

  古往今来,人生寿夭乃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多少人曾为之发出过无穷的浩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置酒高堂,悲歌临觞”(陆机《短歌行》),久尔久之,《短歌行》遂成专咏这一问题的.篇章。歌而谓之“短”,既指歌调之短促,也隐含人生短促之意。李白这首同名诗作,沿袭了古老的主题,但写法上却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极富浪漫色彩。

  诗分上下两段。前八句言百年(人的一生)易满,天地无穷,时间无限,神仙尚且两鬓成霜,凡人何堪;只有天公、玉女才能与时长存,千年万载,操控天象(玉女投壶不中者天笑。天笑,天无雨闪电)。后六句诗人突发奇想,欲阻拦六龙,留住时光,使人生不老,青春永驻。

  李白

  李白(年-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年病逝,享年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译文

  白天何其太短暂,百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

  苍穹浩渺无际,万劫之世实在是太长了。

  就连以长寿著名的仙女麻姑,头发也白了一半了。

  天公和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中一次即大笑,也笑了千亿次了。

  我想驾日车揽六龙,转车东回,挂车于扶桑之上。

  用北斗酌酒浆,每条龙都各劝其一觞酒,让它们都沉睡不醒,不能再驾日出发。

  富贵荣华非我所愿,只愿为人们留住光阴,永驻青春。

  《短歌行》注释

  短歌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列入《相和歌辞》,属《*调曲》。因其声调短促,故名。多为宴会上唱的乐曲。

  “白日”二句:此用曹操《短歌行》句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百年:一生;终身。

  苍穹:苍天。浩茫茫:原作“浩浩茫”,据王本改。

  万劫:犹万世,形容时间极长。佛经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杨齐贤注:“劫,世也。儒谓之世,道谓之尘,佛谓之劫。”太极:这里指天地未分以前的元气。

  麻姑:神话中仙女名。

  “天公”二句:传说天公与玉女在一起玩投壶之戏,投中者则天公大笑。玉女:仙女。

  “吾欲”二句:此化用《楚辞·远游》“维六龙于扶桑”句意。六龙: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扶桑:神话中的树,在东海中,日出于其上。

  “北斗”句:此化用《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酒浆”句意。

  与:一作“为”。驻:留住。颜光:一作“颓光”。逝去的光阴。

  《短歌行》赏析

  《短歌行》是乐府相和歌*调七曲之一。古乐府中有《长歌行》与《短歌行》之分,关于二者的命意,《乐府解题》有两种说法:一是“言人寿命长短,有定分,不可妄求”;一是“歌声之长短耳,非言寿命也”。在李白之前,以此题为诗者,多为慨叹人生短暂,主张及时行乐。李白的这首诗,却以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精神,在喟叹生命短促的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时间本是个抽象的概念,用“白日”来指代,便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了。“短短”两个叠字,强调它稍纵即逝。由时光的流逝,自然联想到人生易老,年华难驻。这样,诗意自然而然地转到对光阴的珍惜。起首两句,貌似**,实则恰到好处。既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又为诗意的拓展预留地步,而且格调质补,语势流走,转承自然。

  时间永恒,无始无终,漫漫无垠;生命短暂,代谢荣衰,转瞬即逝。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强烈的反差,进一步驰骋瑰丽神奇的想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上句从“空间”角度极言天宇浩瀚无垠;下句则从“时间”角度感叹光阴的永恒漫长。“万劫太极”,何其久远!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那曾经见过东海三次变为桑田的麻姑仙女,如今也已两鬓斑白了。这种浪漫的夸张只能出自李白的笔下。据传为汉代东方朔所作的《神异经》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东王公常和玉女用箭作投壶游戏,每次要投一千二百支,若未投中,天便开口大笑,这就是下界所见到的电光。如今这种电闪雷鸣已历成千上亿次了。诗人巧妙地把这两个故事融入诗篇,将人们带进奇伟的神仙世界。这里有苍茫的穹宇,人世的兴替,麻姑仙女蝉鬓染霜,天公玉女嬉戏作乐,倏忽又是雷鸣电闪,风雨将至……,多么光怪陆离,神奇而诡谲!这些奇异的境界,极其有力地渲染铺排了“万劫太极长”的内涵。至此,空间的浩渺、时间的无垠,通过诗人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表达得淋漓尽致。继而,诗人笔锋一转,拓出另一番意境。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诗人要揽住为太阳驾车的六条神龙,把太阳所乘之车挂在东方“日出之所”的扶桑树上,用北斗作酒勺盛满美酒,请六龙各饮一杯。这样便会使时光停歇下来,人生似乎便能得以长久。结尾二句道出诗人的意愿:“富贵非吾愿,为人驻颓光。”自古帝王们,即使秦皇、汉武一代雄主,也无不遣人访神仙,求长生,无非为了富贵永久。诗人要揽六龙、回朝日,“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绝非为个人富贵。对他人,为的是“老者不死,少者不哭”(李贺《苦昼短》);对诗人自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要拯物济世,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像大鹏一样要“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暂时受挫,也要“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这也许就是诗人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吧。唐司空图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与李生论诗书》)。对诗人的意蕴似乎应作如是观。

  纵观全诗,诗人在驰骋丰富的想象时,把美丽的神话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塑造出瑰奇壮观,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文辞如行云流水,极富表现力,体现了诗人雄奇奔放,清新飘逸的风格。他以吞吐千古,囊括**的胸襟和气魄,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从思想到艺术都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在继承借鉴前人的同时作了重大的突破,比如,“北斗酌美酒”就是反用《诗·小雅·大东》“唯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典故。前人的《短歌行》在慨叹人生短促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声色的`颓废情绪。同样的歌题,在李白的笔下,虽也同样发出“百年苦易满”的叹喟,然而,全诗贯穿的却是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基调。这是诗人的个性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使然。再如,屈原在《离骚》中唱道:“吾令曦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徜徉”。李白显然对此是有所借鉴的。但同样的素材到他手里,便刻意铺排为新颖、诡谲的艺术境界、包蕴着更为深广的内涵。“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力的活动。”(黑格尔语)李白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这一论断。正如皮日休对他的评价:“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李白是当之无愧的。

  《短歌行》创作背景

  此诗沿乐府古诗之旨,然加入游仙之辞。从诗意看,大约作于“奉诏入京”之前。黄锡珪先生《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认为此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