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诗》教学设计实用5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冰心诗》教学设计 1

  学*目标:

  1、从《成功的花》中体会成功背后的辛苦。

  2、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积极美好。

  3、体会《纸船》中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4、学*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品位这四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学*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冰心(1900一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重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二、学*《母亲》

  (一)全班分读、齐读课文,争取背诵。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二)体会“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中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巧妙地借助前一个躲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里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情)受到了打击,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无私、伟大。

  三、学*《纸船》

  (一)、熟悉全诗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

  2.教师范读。要读得低沉而富有深情。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泊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凉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二)、分析、解读全诗。

  1.请根据诗中给出的信息,想象这是诗人在何种情形下写的这首诗?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为强烈地思念故国、思念亲人,愈发感到孤独、惆怅。

  2.第一节中哪些诗句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且由来已久?

  “从不肯”“总是”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一直就很浓烈,“一只一只”点出所叠纸船的数量多,表明诗人对母亲的思念极深。

  3.第二节诗人写出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发生的种种令人心碎的结果,并写出自己明知没有结果还是不灰心地叠,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实际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实现,这对诗人来说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是否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4.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想象。这一想象有何特点?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纸船虽然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入母亲的梦中,这一想象新奇、大胆、瑰丽,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点明题旨。

  5.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诗中的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诗中的纸船又象征着什么呢?

  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诗人叠纸船这一行为表明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三)问题解惑

  1、诗人为什么要叠纸船并把它抛进海里?

  诗人在船上无法与母亲通音信,只幻想纸船抛进海里能载着她对母亲的一颗爱心飘到母亲的怀抱中。

  2、诗人叠好的纸船有的被风卷进窗子里,有的被海浪打湿了,沾在船头上,可她为什么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因为诗人心中保存着永远的希望。

  3、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悲哀?

  因为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十分想念自己的母亲,思念不着最是难受,所以“含泪”“悲哀”。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热爱母亲、思念母亲的情感;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6、本诗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纸船展开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又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四、学*《成功的花》

  (一)全班分读、齐读课文,争取背诵。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只是一个意思,一个组织句子的单位:漂亮的花,人们都只是惊叹、羡慕她开花时的美丽,并没有意识到它还在芽儿的时候,经历了多少艰苦的奋斗和巨大的牺牲。

  “明艳”就是指色彩鲜明、艳丽。“明艳”一词,形象生动地说明、突出了花的“成功”;而“惊羡”一词用在这里比“羡慕”多了一层惊叹的意思,从而又更衬托出成功之花的明艳。不管是艳丽的鲜花还是其他成果,待到她亮出成功时,确实是令人羡慕的、欣赏的,但她背后的艰辛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呢?作者用惊叹号抒发了她对人们仅仅懂得惊叹、羡慕别人的成功,而看不到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的感慨。

  “然而”一词承接了“只”字,自然地转折,开启了后面的思维:追溯成功的历程。花之所以成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她还在小芽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努力奋斗了,到成为今天的明艳的花儿,一路上浸透了辛酸乃至痛苦的无尽泪水,撒遍了鲜红的血泪,甚至付出了牺牲的代价。一句话,“成功的花”是血与泪滋润的结晶,是奋斗与牺牲孕育的蓓蕾。只有经历这样的一种洗礼,才会有花“现时”的明艳,花的成功。作者将“现时”与“当初”对比,将“奋斗”、“牺牲”与“成功”关联,“泪泉”、“血泪”与“明艳”关联,更加突出了花的成功之不易。

  这首诗,表达了这样的一个意旨:不要只惊羡别人的成功,更应该知道别人的成功是多少艰苦奋斗乃至牺牲的结果,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而且给我们以启示:花的成功尚且如此,那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与发展,不也都是如此吗?从而使人领悟到奋斗者与牺牲者的伟大。

  (三)问题解惑

  1、“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一句中“惊羡”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羡慕”,为什么?

  “惊羡”,有惊叹羡慕的意思,“惊羡”比“羡慕”多一层惊叹的意味,也更能衬托成功之花的明艳。

  2、这是一首哲理小诗,但作者并未空洞的说教,而是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说理,给人鲜明的印象,请问“花”“芽儿”“泪泉”“血雨”分别比作什么?

  “花”比作人生事业的成功;“芽儿”比作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泪泉”比作为培养花付出的辛劳;“血雨”比作为滋润花而作出的牺牲。

  3、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首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而要了解在这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着的艰苦努力,要学*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更重要的。

  4、读了本诗,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谈谈你自己的感想。

  只要能联系自己,围绕本首诗的道理来谈即可。

  五、学*《嫩绿的芽儿》

  (一)全班分读、齐读课文,争取背诵。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①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②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③

  (二)赏析这首诗

  ①嫩绿的芽儿对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这是一个独立的意思,如果拆开便不知所云了。“嫩绿”显示了芽儿的健壮、活力与朝气,在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嫩绿的芽儿有着儿童般的天真无邪,对青年说,发展你自己。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人一样也需要学*与提高,来发展自己,使自己成才。植物发展由芽儿长成花儿,那么,人呢?

  ②淡白的花儿对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同样是一个独立的意思。“淡白”说明了花的朴素无华,纯洁,不追求华丽的外表。植物用花儿来装点这个世界,不孤芳自赏。人呢?在发展了自己的基础上,应当来为社会做贡献。这里作者的意思又进了一层。

  ③深红的果儿对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用“深红”来修饰“果儿”,象征着“果儿”的成熟、丰硕和甜蜜。经历了芽儿、花儿的积累、成长,成了深红的果实,这时就要奉献给人类了。如果没有奉献,这些果实有什么用呢?青年人呢?也应该懂得奉献自己,甚至要有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人生才显得更完美,更充实。

  这首诗中的每一节都可以独立成为一首诗,意思也相当完整,但从思想境界、艺术造诣上讲,它们又意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使意脉得以贯通。“芽儿”“花儿”“果儿”的排列顺序,暗指果树从抽芽发展、开花让人们欣赏到将结果奉献于人类的过程,这一过程正好对应了青年的人生过程。“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提高。当芽变成花时,不要孤芳自赏,而是要美化自然,正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为社会作贡献。最后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以牺牲精神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使人生更辉煌。全诗正是这样,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从而告诫青年人,包括作者自己,要发奋图强,不断充实、提高和发展自己,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诗中运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展示了一个纯洁的心灵和现实的世界。同时,也讴歌了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嫩绿的芽儿”的时候、“淡白的花儿”的时候、“深红的果儿”的时候,组合起来正是整个纯洁的人生。这样的一种纯洁的人生,赋予了作者笔下的语言以诗意,使其散文诗化,而从此不再是散文,只能以诗来解读。也正因为这样,作者才能将这些本来就难以组织起来的话语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说,是她的纯洁的心灵给世界、给语言带来了一种独特的体系,一种一般人及粗俗的语言所不可能具有的体系。

  (三)问题解惑

  1、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生活的大海时,该如何把握人生的方向?用诗中的原话作答。

  “发展你自己!” “贡献你自己!”

  《冰心诗》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学*《母亲》《纸船》,体味人间至爱真情。学*《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品位诗中蕴涵的哲理。

  学*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回忆赞美母亲的诗句,歌曲。

  二,简介作者,1、(出示冰心年轻时代的照片和字幕)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学生朗读,教师简要评说:“中国文坛世纪老人未能跨越世纪门槛”的确是我们民族的一种遗憾,但是冰心老人博大纯洁的灵魂和不朽的艺术作品却时刻激励感召着我们不断前行)

  教师导入:同学们,更详实地了解作者生*以及创作情况,将为我们更好的品评文学作品搭设一方*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同学们预*的成果。让我们来更进一步走进冰心的世界。

  (学生自由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冰心生*创作的有关资料)

  三,诵读诗歌,体味感情。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读前提出要求:1、学生们用心体会本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划出诗歌中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

  四,品位语言,探究问题

  体味“躲”“从来”“妄弃”“留着”“抛”的妙处

  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作者为什么要借纸船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五,完成练*一

  六,拓展延伸:

  《纸船寄母亲》这首诗歌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

  学生练笔,同学交流评价,老师点拨

  教师总结,布置作业: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希望我们通过今天的学*,能够获得一把欣赏研读诗歌的金钥匙,同时,也在诗人的博大情怀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早日成为一名建设祖国的栋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成功的花》中蕴涵的哲理,《嫩绿的芽儿》中阐述的积极的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配乐诗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这两首诗,并推荐朗诵比较好的四人(一小组一人),教师放音乐,这四人依次朗诵这两首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并评比出最佳朗诵者。

  评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话,并且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品读两首小诗,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读完两首小诗,你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2、《成功的花》中第二句的结尾用了一个感叹号,作者要抒发什么慨叹?

  3、体会“明艳“、“然而”一词在本诗中的作用;比较词语:“惊羡”与“羡慕”的区别;诗中的“泉”和“雨”能否省略?“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能否调换?

  4、你还羡慕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四,完成练*二,三

  五,拓展延伸

  《冰心诗》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

  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小诗的形象和哲理。

  3、诗句的相对对称和排比。

  4、作迁移训练。

  教学准备

  1、准备好录音机、投影仪。

  2、把下列材料制成投影片:(1)作者简介(2)有关《繁星》《春水》资料。

  3、预*设计。

  教学设想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文并了解诗的大意,力争会背。

  (2)你对哪首诗的印象最深刻,准备谈谈体会。

  (3)阅读一、二两首诗,设想自己正凝视那些芽儿、花儿、果儿,那么它们会对你讲些什么,试依照本文诗的格式自己写诗。

  教学过程

  由上一课《繁星》导入 本文一、二首诗的出处(也是《繁星》),并从文体上比较两者的不同(巴金的《繁星》是散文,而冰心的《春水》是诗集),并简介作者冰心及诗集《繁星》和《春水》。

  学生自由朗诵这三首诗,并推荐朗诵比较好的四人(一小组一人),教师放音乐,这四人依次朗诵这三首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并评比出最佳朗诵者。

  评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话,并且正确、流利、有感情。

  一、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并准备谈理由)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二、依据1、2、3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教师在听的过程中,应注意学生有没有回答到以下重点内容,回答不到的应补充或用体温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到的感悟点,较为新颖,只要言之成理,即予肯定)

  第一首 成功的花

  (1)、哲理:成功来之不易。

  (2)、体会“明艳“一词的运用。

  (3)、第二句“!”的作用;“然而”一词在本诗中的作用。

  (4)、“成功”与“血”“泪”的关系。

  第二首 嫩绿的芽儿

  (1)、歌咏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

  (2)、“芽儿”“花儿”“果儿”这三个事物比喻什么,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

  (3)、为何用“嫩绿”“淡白”“深红”来修饰“芽儿”“花儿”“果儿”。

  第三首 青年人

  (1)、是谁“描写”,“描写”什么,为什么要“珍重”地描写?

  (2)、体会诗中“!”的作用.

  (3)、课后练*二

  三、诗句的对称和排比

  引导学生了解三首小大体整齐的形式特点,以《嫩绿的芽儿》为例,三节诗构成排比,字数相等,诗行对称。

  四、课堂练*(能力迁移)

  这三首诗是诗人敏锐地捕捉生活中一刹那的感受,把哲理寓于形象之中而写成的,那么,如果当你正凝视着那些芽儿、花儿、果儿,它们会对你讲些什么呢?仿照第二首诗试着自己写诗。

  五、布置作业

  1、练*四:朗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课后练*三。

  《冰心诗》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

  学*《母亲》《纸船》,体味人间至爱真情。学*《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品位诗中蕴涵的哲理。

  学*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回忆赞美母亲的诗句,歌曲。

  二,简介作者,1、(出示冰心年轻时代的.照片和字幕)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学生朗读,教师简要评说:“中国文坛世纪老人未能跨越世纪门槛”的确是我们民族的一种遗憾,但是冰心老人博大纯洁的灵魂和不朽的艺术作品却时刻激励感召着我们不断前行)

  教师导入 :同学们,更详实地了解作者生*以及创作情况,将为我们更好的品评文学作品搭设一方*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同学们预*的成果。让我们来更进一步走进冰心的世界。

  (学生自由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冰心生*创作的有关资料)

  三,诵读诗歌,体味感情。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读前提出要求:1、学生们用心体会本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划出诗歌中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

  四,品位语言,探究问题

  体味“躲”“从来”“妄弃”“留着”“抛”的妙处

  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作者为什么要借纸船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五,完成练*一

  六,拓展延伸:

  《纸船 寄母亲》这首诗歌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

  学生练笔,同学交流评价,老师点拨

  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希望我们通过今天的学*,能够获得一把欣赏研读诗歌的金钥匙,同时,也在诗人的博大情怀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早日成为一名建设祖国的栋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成功的花》中蕴涵的哲理,《嫩绿的芽儿》中阐述的积极的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配乐诗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这两首诗,并推荐朗诵比较好的四人(一小组一人),教师放音乐,这四人依次朗诵这两首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并评比出最佳朗诵者。

  评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话,并且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品读两首小诗,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读完两首小诗,你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2、《成功的花》中第二句的结尾用了一个感叹号,作者要抒发什么慨叹?

  3、体会“明艳“、“然而”一词在本诗中的作用;比较词语:“惊羡”与“羡慕”的区别;诗中的“泉”和“雨”能否省略? “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能否调换?

  4、你还羡慕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四,完成练*二,三

  五,拓展延伸

  《冰心诗》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成功的花》与《嫩绿的芽儿》这两首哲理诗意蕴隽永,饱含鼓励青年奋发向上、努力奋斗、积极贡献、珍惜青春年华等积极的思想,语言清丽。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接触现代诗很少,对现代诗的理解能力也许还不强,需要引导。

  情意目标

  体会诗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能力目标

  学*用凝练的语言写有哲理的诗行

  认知目标

  理解借物言理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解借物言理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学*用凝练的语言写有哲理的诗行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 学 活 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 :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

  这是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老师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就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请大家告诉我,你得知谜底后的真实感想。

  老师归纳: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阅读

  推测

  思考

  二.分析《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1. 你羡慕林肯的成功吗?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让我们来看看冰心是怎样用短短的几句诗来概括成功的过程的。

  2.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成功的花》,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重音、语气、语调。

  3. 这首诗主要写了些什么?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成功来自艰苦的奋斗;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明艳”;我们要学*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花的成功如此,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发展,不都是如此吗?

  4. 齐读《嫩绿的芽儿》,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些什么? 果树的成长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5. 我来把这首诗改写一下,请同学们评析

  6. 总结两首诗共同的表现手法:借物言理

  注意:所借之物的特征与所言之理的和谐一致

  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思考回答

  讨论评析

  感悟

  三、 交流课外阅读:

  教师出示流沙河的两首哲理诗《白杨》《藤》

  交流

  阅读

  感悟

  四、 指导写以《仙人掌》为题的哲理诗,点评

  教师出示著名诗人流沙河、顾城和舒婷的三首哲理诗

  学写哲理诗

  五、 围绕本课目标总结


《冰心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阅读


《冰心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1)

——《冰心诗》教学设计3篇

《冰心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学*《母亲》《纸船》,体味人间至爱真情。学*《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品位诗中蕴涵的哲理。

  学*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回忆赞美母亲的诗句,歌曲。

  二,简介作者,1、(出示冰心年轻时代的照片和字幕)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学生朗读,教师简要评说:“*文坛世纪老人未能跨越世纪门槛”的确是我们民族的一种遗憾,但是冰心老人博大纯洁的灵魂和不朽的艺术作品却时刻激励感召着我们不断前行)

  教师导入:同学们,更详实地了解作者生*以及创作情况,将为我们更好的品评文学作品搭设一方*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同学们预*的成果。让我们来更进一步走进冰心的世界。

  (学生自由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冰心生*创作的有关资料)

  三,诵读诗歌,体味感情。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读前提出要求:1、学生们用心体会本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划出诗歌中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

  四,品位语言,探究问题

  体味“躲”“从来”“妄弃”“留着”“抛”的妙处

  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作者为什么要借纸船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五,完成练*一

  六,拓展延伸:

  《纸船寄母亲》这首诗歌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

  学生练笔,同学交流评价,老师点拨

  教师总结,布置作业: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希望我们通过今天的学*,能够获得一把欣赏研读诗歌的金钥匙,同时,也在诗人的博大情怀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早日成为一名建设祖国的栋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成功的花》中蕴涵的哲理,《嫩绿的芽儿》中阐述的积极的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配乐诗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这两首诗,并推荐朗诵比较好的四人(一小组一人),教师放音乐,这四人依次朗诵这两首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并评比出最佳朗诵者。

  评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话,并且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品读两首小诗,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读完两首小诗,你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2、《成功的花》中第二句的结尾用了一个感叹号,作者要抒发什么慨叹?

  3、体会“明艳“、“然而”一词在本诗中的作用;比较词语:“惊羡”与“羡慕”的区别;诗中的“泉”和“雨”能否省略?“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能否调换?

  4、你还羡慕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四,完成练*二,三

  五,拓展延伸

《冰心诗》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从《成功的花》中体会成功背后的辛苦。

  2、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积极美 好。

  3、体会《纸船》中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4、学*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品位这四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 学*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难点

  引 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冰心(1900一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重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 很大。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 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 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二、学*《母亲》

  (一)全班分读、齐读课文 ,争取背诵。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二)体会“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中躲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诗人巧妙地借助前一个躲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 鸟巢里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情)受到了打击,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无私、伟大。

  三、 学*《纸 船》

  (一)、熟悉全诗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

  2.教师范读。要读得低沉而富有深情。节奏和重音划分 如下: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泊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凉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二)、 分析、解读全诗。

  1.请根据诗中给出的信息,想象这是诗人在何种情形下 写的这首诗?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洋的邮 轮上,远离亲人,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为强烈地思念故国、思念亲人,愈发感到孤独、惆怅。

  2.第一节中哪些诗句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且 由来已久?

  “从不肯”“总是”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此 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一直就很浓烈,“一只一只”点出所叠纸船的数量多,表明诗人对母亲的思念极深。

  3.第二节诗人写出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发生 的种种令人心碎的结果,并写出自己明知没有结果还是不灰心地叠,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实际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实现,这对诗人来说并不重 要,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是否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4.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想象。这一想象有何特点?在诗 中起什么作用?

  纸船虽然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入母亲的梦中, 这一想象新奇、大胆、瑰丽,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点明题旨。

  5.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诗中的这一行为意味着 什么?诗中的纸船又象征着什么呢?

  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 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诗人叠纸船这一行为表明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三)问题解惑

  1、诗人为什么要叠纸船并把它抛进海里?

  诗人在船上无法与母亲通音信,只幻想纸船抛进海里能 载着她对母亲的一颗爱心飘到母亲的怀抱中。

  2、诗人叠好的纸船有的被风卷进窗子里,有的被海浪打湿了,沾在船头上,可她为什么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因为诗人心中保存着永远的希望。

  3、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 的爱和悲哀归去。”

  4、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悲哀?

  因为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十分想念自己的母亲,思念不 着最是难受,所以“含泪”“悲哀”。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热爱母亲、思念母亲的情感;表达了对母爱 的感恩和回报。

  6、本诗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纸船展开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 感,又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四、学*《成功的花》

  (一)全班分读、齐读课文 , 争取背诵。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只是一个意思,一个组织句子的单位:漂亮的花, 人们都只是惊叹、羡慕她开花时的美丽,并没有意识到它还在芽儿的时候,经历了多少艰苦的奋斗和巨大的牺牲。

  “明艳”就是指色彩鲜明、艳丽。“明艳”一词,形象生 动地说明、突出了花的“成功”; 而“惊羡”一词用在这里比“羡慕”多了一层惊叹的意思,从而又更衬托出成功之花的明艳。不管是艳丽的鲜花还是其他成果,待到她亮出成功时,确实是令人羡慕 的、欣赏的,但她背后的艰辛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呢?作者用惊叹号抒发了她对人们仅仅懂得惊叹、羡慕别人的成功,而看不到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的感 慨。

  “然而”一词承接了“只”字,自然地转折,开启了后面的思维:追溯成功的历程。花之所以成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她还在小芽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努力奋 斗了,到成为今天的明艳的花儿,一路上浸透了辛酸乃至痛苦的无尽泪水,撒遍了鲜红的血泪,甚至付出了牺牲的代价。一句话,“成功的花”是血与泪滋润的结 晶,是奋斗与牺牲孕育的蓓蕾。只有经历这样的一种洗礼,才会有花“现时”的明艳,花的成功。作者将“现时”与“当初”对比,将“奋斗”、“牺牲”与“成 功”关联,“泪泉”、“血泪”与“明艳”关联,更加突出了花的成功之不易。

  这首诗,表达了这样的一个意旨:不要只惊羡别人的成功,更应该知道别人的成功是多少艰苦奋斗乃至牺牲的.结果,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而且给我们以启示:花 的成功尚且如此,那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与发展,不也都是如此吗?从而使人领悟到奋斗者与牺牲者的伟大。

  (三)问题解惑

  1、“人 们 只 惊 羡 她 现 时 的 明 艳 !”一句中“惊 羡”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羡慕”,为什么?

  “惊羡”,有惊叹羡慕的意思, “惊羡”比 “羡慕”多一层惊叹的意味,也更能衬托成功之花的明 艳。

  2、这是一首哲理小诗,但作者并未空洞的说教,而是大 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说理,给人鲜明的印象,请问“花”“芽儿”“泪泉”“血雨”分别比作什么?

  “花”比作人生事业的成功;“芽儿”比作成就事业的 起步阶段;“泪泉”比作为培养花付出的辛劳;“血雨”比作为滋润花而作出的牺 牲。

  3、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首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 荣誉,而要了解在这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着的艰苦努力,要学*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更重要 的。

  4、读了本诗,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谈谈你自己的感 想。

  只要能联系自己,围绕本首诗的道理来谈即可。

  五、学*《嫩绿的芽儿》

  (一)全班分读、齐读课文 , 争取背诵。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①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②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③

  (二)赏析这首诗

  ① 嫩绿的芽儿对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这是一个独立的意思,如果拆开便不知所云了。“嫩绿” 显示了芽儿的健壮、活力与朝气,在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嫩绿的芽儿有着儿童般的天真无邪,对青年说,发展你自己。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人一样也 需要学*与提高,来发展自己,使自己成才。植物发展由芽儿长成花儿,那么,人呢?

  ② 淡白的花儿对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同样是一个独立的意思。“淡白”说明了花的朴素无华, 纯洁,不追求华丽的外表。植物用花儿来装点这个世界,不孤芳自赏。人呢?在发展了自己的基础上,应当来为社会做贡献。这里作者的意思又进了一层。

  ③ 深红的果儿对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用“深红”来修饰“果儿”,象征着“果儿”的成熟、丰 硕和甜蜜。经历了芽儿、花儿的积累、成长,成了深红的果实,这时就要奉献给人类了。如果没有奉献,这些果实有什么用呢?青年人呢?也应该懂得奉献自己,甚 至要有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人生才显得更完美,更充实。

  这首诗中的每一节都可以独立成为一首诗,意思也相当完 整,但从思想境界、艺术造诣上讲,它们又意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使意脉得以贯通。“芽儿”“花儿”“果儿”的排列顺序,暗指果树从抽芽发展、开花让人们欣 赏到将结果奉献于人类的过程,这一过程正好对应了青年的人生过程。“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提高。当芽变成花时,不要孤芳自赏,而是要美化 自然,正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为社会作贡献。最后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以牺牲精神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使人生更辉煌。全诗正是这样,以植物的生长来 比喻青年的成长,从而告诫青年人,包括作者自己,要发奋图强,不断充实、提高和发展自己,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诗中运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展示了一个纯洁的心灵 和现实的世界。同时,也讴歌了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嫩绿的芽儿”的时候、“淡白的花儿”的时候、“深红的果儿”的时候,组合起来正是整个纯洁的人 生。这样的一种纯洁的人生,赋予了作者笔下的语言以诗意,使其散文诗化,而从此不再是散文,只能以诗来解读。也正因为这样,作者才能将这些本来就难以组织 起来的话语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说,是她的纯洁的心灵给世界、给语言带来了一种独特的体系,一种一般人及粗俗的语言所不可能具有的体系。

  (三)问题解惑

  1、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生活的大海时, 该如何把握人生的方向?用诗中的原话作答。

  “发 展 你 自 己 !” “ 贡 献 你 自 己 ! ”

《冰心诗》教学设计3

  1、懂得人生奋斗的重要;

  2、理解发展、贡献、牺牲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3、能用三个词简要写学后感;

  4、能正确朗读课文,和说说我如何在学*上发展自己(此目标重在用自己话说出发展和贡献的关系),学生进而认识到将来要有贡献是要有条件的;同时这也让学生训练了说话和概括能力。

  5、贡献需要有条件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不过老师无需一味去拔高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学生的认识能到哪个程度就到哪个程度。可能的话,尽量让学生和他小学学过的内容衔接起来。

  1、导入 :春天里嫩绿的芽我们都见过,很招人喜爱,诗人把芽视为新生命的开始。

  2、问题讨论

  同学们听过下面的话吗: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年之际在于春,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语言和生命联系起来是什么意思?(由同学自由理解阐释后明确):是劝勉生命、特别是新生命要珍惜大好时光茁壮成长自己。(此处提问):那诗中写的嫩绿的芽对青年说、淡白的花对青年说、深红的果儿对青年说,都是劝勉珍惜光阴,茁壮成长的意思吗?(学生回答后明确):不是!诗人是用了三个排比性的拟人化句子,串联全诗并把主旨引出来发展了自己(如茁壮成长为了参天大树),才具有贡献你自己需要的条件(才可以被用去建房或其它),最后你应该有为国家为民族的大业牺牲自己的理想。对发展你自己贡献你自己牺牲你自己三个句子,教师只给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将三者间关系按因果串联起来,(教师可给提示):从生活、学*、交往、体育运动等学生熟悉的话题去把绿色、美丽、果实与我们人类生活形式相联系。(学生的各种回答,教师不强求一律)。在理解完诗的大意基础上,同学做换位思考(按课后探究练*第一题第2问进行)。


《冰心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2)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实用5份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 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

  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

  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

  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处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注。

  2、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第三段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个您”说明了什么?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4)、“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诗篇”我们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春晓》、

  5)、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别之情。

  为什么要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听了李贤弟的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的话中又读出了什么?自由读孟浩然说的话。

  6)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板书:话别

  3、小结:读的不错,孟浩然一方面在劝慰李白不要为离别伤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两人的友谊之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

  4、听了两人临别前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

  四、想象补白,丰富情境

  过渡:说不完的别情,道不完的友谊,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名接读第四小节)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

  2、此情此景,不仅打动了我们,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课件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上沙鸥点点,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诗入境,内化文本

  过渡:此时此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

  2、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是一首怎样的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文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课文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景象,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浏览一下。

  师:文中说随着江风远去的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孤”字是整首诗的眼睛,让我们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大诗人的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经典诗篇,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1、《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读)

  2、说说,这首诗你最欣赏哪里?再齐读

  3、记一记,课件出示。

  七、作业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 2

  一、议题:

  诗人如何表达送别时的离情别绪

  二、选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淮上与友人别》,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和《唐诗三百首》。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五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

  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回忆春节过后,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分别时的情景。

  2、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解诗题

  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2.读诗文

  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3、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1) 下面就请利用书中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自学,看看每句诗讲什么?

  (2)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师:这么多复杂的情绪,真可以说是“百感交集”。然而多情自古伤离别,所以他在黄鹤楼前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播放动画)出示后两行,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师:班级汇报,并填写表格

  4.悟诗情

  师: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填写表格)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

  师:学生填写表格

  (3)想象表达:相聚时难别亦难,诗人伫立岸边,不忍离去,这时候的李白,心中会默念什么?((播放《送别》学生说话 )

  (三)阅读概览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的学*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小组合作学*《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淮上与友人别》四首古诗,再完成表格。(先把这四首诗读一读,再完成表格)

  2、汇报交流。

  预设问题:用什么方式送的?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起来交流时,先把古诗读一读)

  《赠汪伦》:以歌相送;踏歌声,桃花潭水。

  《别董大》:以话相送;黄云、白日曛、北风、雁、雪。

  《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朝雨、客舍、柳色。

  《淮上与友人别》:以柳相送;扬子江、杨柳,杨花,笛子

  3、讨论:这些送别诗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可以看表格)

  不同点:送别的对象、方式、所抓景象都不同。

  相同点:都抓住景象来表达情感;送别时的真情相同。

  4、我们就把诗人送别友人时这一份依依不舍之情读出来。(课件出示诗歌)

  男生读第一、三两首,女生读第二、四首,全班齐读《送孟浩然之广陵》

  5、小结:

  诗人们在送别时,虽然送别的方式不同,所抓的景象不同,但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结课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送别”相关的诗或词,进一步学*。

  2、最后,让我们伴着优扬的乐曲一齐来唱一唱清代大师李叔同的《送别》,让这份送别的真情永驻心田!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二、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2、简介歌曲

  这四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1)、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也是一首影视歌曲,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2)、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1880年9月生于天津,19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3)、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4)、学唱歌曲

  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

  这首歌曲特点,旋律*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 、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隐约、哀婉之美。

  (四)、扩展

  除了这首《送别》外,你们知道的还有哪些关于离别惆怅的歌曲或者诗歌文章呢?

  李白写了很多离别的诗篇,其中有两首很有名: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新、淡雅、优美的《送别》。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们,在学*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和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2、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让我们唱着《送别》所再见吧!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精读课文,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古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揭示课文中重点语段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黄鹤楼送别》(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你们知道这里是谁为谁送行吗?

  3、是啊,朋友即将远去,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此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请大家再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验情景。

  (一)学*第一、二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随李白一起登上飞檐凌空的黄鹤楼送一送友人吧!

  2、齐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3、当时的景色是多么迷人呀!你能来描绘一下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师小结:对,柳絮飞扬,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就是烟花三月的美景。

  4、引: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在这离别之际,他们是在欣赏这烟花三月的美景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或许两人都不愿意去破坏对方的心情,或许两人心中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或许……太多的或许,真是耐人寻味!让我们再读第一、二自然段,再来体会一下深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二)学*第三自然段

  1、过渡: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生接读)“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2、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

  (生接读)“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出示这一段话。)

  3、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对话。反复诵读、讨论:哪些词句体现了两人间的深情厚谊?从哪里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用朗读表达出来。

  5、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

  [这里对这一自然段段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6、指名表演。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三、品读诗文,融入情境。

  1、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迸发。]

  2、生自读,边读边体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之情?

  3、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生一起吟诗。

  诗句的语言是如此简练,却同样表达了李白对杜甫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语句是诗句的具体写照,找出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4、孤帆渐渐远去,终于融入到碧水长波之中。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刚才分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乐场面一幕幕又在眼前闪现,一种淡淡的离愁在心间弥漫着……

  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此时会说些什么?

  5、朗读成诵,深情萦绕。

  让我们一起伫立江边,目送白帆远去,深情吟诵这首诗吧,会背的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情景来轻声吟诵。

  指名背诵。

  6、此情此景将如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一样,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综观以上教学过程,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四、小结拓展。

  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作还有很多,课前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搜集一些这方面的古诗,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送别诗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出示并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或诗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贯彻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搜集资料的方法。]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背诵以下反映送别情的诗句(点击出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板书:

  黄 鹤 楼 送 别

  依依不舍

  李白 孟浩然

  深情厚谊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诗歌,并能举一反三,学*同类诗歌的特点。

  3、学写送别诗。

  教学重点:

  送别诗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写送别诗歌。

  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一、欣赏音乐《送别》,导入:《送别》组诗

  1、你送过一些人吗?怎么送的?

  2、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送别亲友的?——《送别》组诗

  二、第一首《赠汪伦》

  1、齐读,范读。(放开喇叭,诗歌就得吟唱)

  2、问:谁送谁?李白跟汪伦什么关系?李白怎么到汪伦那里去了?(背景介绍: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过渡:了解了李白和汪伦的关系,我们再来尹诗,可能会有长进吧,试着做做李白吟唱——

  3、再读诗歌。(自由读、齐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A、注意语句的通顺、连贯。B、后两句用上关联词试试。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

  5、交流反馈。(说对的表扬,说错的.依然表扬。最欣赏的是……)

  6、这样的读也是表面的读,而要真正走进李白的心,我们得发现一些问题,在书上做一些记号。(同学讨论)(举手的同学提出的问题请不举手的同学来回答)

  问题预设:

  ①字词方面:踏歌、忽闻、不及、深千尺

  ②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行?踏歌的歌词会是什么?

  ③桃花潭水的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用水深比喻情深,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④李白本是汪伦请来的,可为何李白走的时候汪伦却不去送别呢?有几种可能?看谁最厉害。

  A、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B、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C、李白怕汪伦伤心,没让他知道自己的离开。

  D、汪伦没时间送。

  ⑤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同桌讨论互说)

  (鼓励学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李白面对这与众不同的送别情景,面对汪伦这样的深厚友情,即兴吟了一首诗——《赠汪伦》(齐读)

  9、汪伦用什么送朋友?(歌)

  二、学*《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三、拓展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A、一生读。简单评价。

  B、你猜李白在哪里站了多久?他仅仅是看滚滚的江水吗?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情?(友情)它打动你吗?(李白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谊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C、这又是一种什么方式送朋友?(目光)

  2、《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自由选择一首学*。

  B、高适在什么样的天气与朋友分别?在这样的天气里,你的心情如何?你能让好友在这样的天气里离开你吗?看看高适是怎么送朋友的?(后两句话)听了这两句话朋友的心情会怎样?

  C、这又是一种什么方式送朋友?(暖语)(酒)

  四、小结:

  人生自古伤别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古代的诗人送别友人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暖语、酒、目光、歌等,你知道这些诗歌为什么千古传诵?我告诉你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些诗歌作者在写的时候都是以真心在写,用真情在吟,惟有这样的诗才会让我们百吟不厌!(投影出示:真心、真情。)

  五、即兴创作,表达真情。

  1、同学们,同窗共读已六载,转眼已是分别时,临别之时,你是否也想赋诗一首赠给你的母校、恩师或学友呢?

  出示:求学六载将远行,遥闻校园读书声。友情好比千尺水,难忘同窗离别情。

  2、写给亲人送别的一首小诗。(投影出示)

  赠妈妈

  虞杰乘车将欲行,忽闻窗边叮咛声。秋时朝阳暖如火,恰似妈妈送我情。

  3、交流反馈。

  六、推荐阅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芙蓉楼送辛渐》(投影出示)


《冰心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3)

——冰心的现代诗3篇

  母亲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嫩绿的芽儿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他是谁》

  膏将尽了

  只剩得一圈的黑影。

  枝受伤了,

  只剩得几声的**,

  不发光的,吹灭了罢,

  不开花的,折断了罢。

  上帝啊!

  “受伤的.苇子,他不折断。

  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

  我们的光明——他的爱,

  永世无尽,阿们。


《冰心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4)

——《郭沫若诗》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静夜》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

  七、请看课文后边的练*第三题,先让学生读《夕暮》,对诗意略作讨论后,再把原诗改写为一段散文。如果有时间,可以课内完成,并作课内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留到课外去完成。

  补充:

  《夕暮》是一首写景短诗,诗人废名在20世纪40年代说过:“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诗的杰作,如果*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这个评价有些夸张,但也可见这首小诗的魅力。

  诗中用比喻的手法,编织了个童话故事般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据学生前一节课的要求和学生写作的情况,继续鼓励学生写诗,为下一节的练*课做好准备。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朦胧、恬静的美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木质”和“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学*掌握两诗的韵律。

  二、掌握两诗的节奏。

  三、作业评讲。

  四、学生提问、释疑。

  【教学安排】

  一、学*把握两诗的韵脚。

  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

  1.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

  韵脚:第一节“星”──“灯”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ɡ与enɡ韵母相*,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ɡ韵母相同,第四节是ou韵母相同。

  2.再看第二首诗的韵脚。

  第一节:林──星一个in一个inɡ ,韵母接*。

  第二节:处──糊──珠韵母都是u .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二、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可先请一个学生来读,要求分辩出节奏来,然后进行纠正。老师可就一些两可的情况略作说明。)

  三、作业讲评。

  主要做法:将学生的诗歌作品和改写收起来,选择其中较好的进行讲评,针对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一些讲解。

  四、学生提问,大家讨论解答,老师指导并解答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尝试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二、学法引导

  学*本文需熟悉诗人和时代背景,主要是诗人1921年写这首诗的经历和思想情绪。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练*,读出感情。要理解诗中所运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并通过练*使用这两种手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3、解决方法:多举例子让同学们掌握知识。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介绍时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3、理解联想和想象。

  4、体会诗人的感情。

  5、想象创新,续写《天上的街市》。

  七、教学步骤

  导语 “五四”高潮过后,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曾几度彷徨无定地在黄海边上踱来踱去,独自仰望常动不息的星空,从那闪闪的幽光中寻觅、追蹑始终令他醉心的理想。《天上的街市》正是展示他心目中天国乐园的一幅蓝图。

  (一)明确目标

  1、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远大理想。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

  2、生字

  缥(piāo) 缈(miǎo)

  3、生词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4、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女神》是*现代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一部新诗集。它确定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史上新诗歌奠基人的地位。

  5、时代背景

  本诗作于1921年10月24日,那时作者留学日本,满怀憧憬,于春末秋初两度回国,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象使他失望了。诗人凝视“缥缈”的星空,幻想出神异的世界,诗中寄托了他美好的社会理想,抨击了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唤醒了人民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而斗争。

  6、通过朗读,理解、领悟全诗。

  这首诗意在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其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7、教师提问: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再由星星引出了对天上街市的描写。湛蓝的夜空,街灯与明星交相辉映,说不清哪是街灯,哪是明星。诗的开头,巧妙地从街灯和明星互喻,随着迤逦远去的灯火和繁星,把读者引入“那缥缈的空中”,顿觉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创造了一种安谧明朗的境地。

  第二节,联想到天上“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这是自然而然的。接着,进一步驰骋想像的翅膀,具体描绘天上街市的神奇景象,奇就奇在这里陈列的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然而究竟有哪些珍品和奇物呢?诗人没有—一细说,恰好留给读者去细细寻味。

  1、介绍时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第三、四节,由天上的街市想像到天上的生活。

  在一片繁华的“天街”上,诗人更关心的显然是此间人们的生活状况。因而诗的第3、4节,便借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以印证他们生活的幸福自由。谁都知道,在原来的神话中,牛郎与织女扮演的是悲剧故事,他俩一在天河之东,一在天河之西,每年只有一次“鹊桥会”;而在本诗里,这对情侣的面目已经焕然一新,他俩骑着牛儿过银河、游天街,无拘无束地共度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一改动推陈出新,体现了诗人大胆的想像和对幻美的追寻,反衬出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蔑弃。发人深思的是,天上的街市本是神异的幻境,诗人却把自己的愿望当作活生生的实景来描绘,而且写得如此真切,容不得半点怀疑。诗中还反复运用肯定性的词语“定然”,更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执着追求。这一切,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郭沫若独特的艺术个性。

  (三)总结、扩展

  本诗的重点是学*联想和想像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1、作者怎样展开联想和想像的?

  诗人的联想和想像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严密逻辑的。

  诗人把星空中那些看似互不相干的事情,通过连续递进的联想和想像,建立起联系,构成一个先后有序、环环相扣、和谐统一的整体。

  诗人首先*视地上,仰望星空,通过联想,很自然地把人间街市的灯与天上的明星联系起来,从而架设起一条从地上街市想像到天上街市的桥梁。接着诗人神驰星空,尽情地想像天上的街市的美景:既然有街市,那必定有许多物品;既然是天上的街市,那陈列的物品必定是人间没有的珍奇。最后,诗人由天上街市想到天上银河,并由银河想到银河*的牛郎织女;此时,他们不再分离,而是“骑着牛儿”过河来逛街购物,那闪亮的流星正是他们夜行时用来照明的灯笼。可见,这种联想和想像极富有推理层次:“街灯、明星 街市、物品、珍奇 天河、牛郎织女 流星、灯笼”。新颖奇特而不荒诞,合理有序而不违背生活逻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想像空间。

  2、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人把传说中的人物当作自己抒发理想的对象,把自然当作神,把宇宙万物拟人化、诗化,从而使无生命的自然现象人格化,静止不动的星空动态化。在诗人笔下,一切都是神奇的:广袤无垠的银河变得“不甚宽广”而且“浅浅”,每年只得一夕相见的牛郎织女却能够自由来往。这种奔腾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表达了作者对人压迫人的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八、布置作业

  1、诗中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像?

  答案:由街灯写到明星是联想。由街市写到牛郎女提着灯笼走是想像。

  2、诗人怎样由联想进入想像?想像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答案:参见“总结、扩展”。

  3、展开丰富的想像,在原诗基础上,试续写一节。

  语文活动设计:续写《天上的街市》。

  九、板书设计

  静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在写作中学*作者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

  (三)德育渗透点

  珍惜热爱美好的生活。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二、学法引导

  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细细品味诗意,充分展开想象。进而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作者描绘出的奇异的世外仙境。

  2、难点:对诗后两句的理解。

  3、疑点:如何理解鲛人流珠。

  4、解决方法:讨论、辩论、各抒已见。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了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3、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全诗的意境。

  4、理解联想和想象。

  5、美文佳作赏析。(《夕暮》)

  6、写一段描写云的诗歌或文章。

  七、教学步骤

  导语 大作家总是能写出同样成熟却又风格不同的作品。《静夜》这首诗和《天上的街市》一样,一反郭沫若的雄浑、粗犷、绚丽的风格,而以清奇显示自己的`特色。

  民间传说:珠生于蚌,蚌长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乃向月张开,以养其球。珠得月华,始及光莹……。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以民间传说写出“沧海月明珠有泪”的名句,以珠喻泪,脍灸人口。

  郭沫若的《静夜》匠心独运,写了“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天河”“海雾”于是作者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奇丽的迷幻模糊的美景:月也,星也,珠也,泪也,到底谁在天水之间洒成珠,请看诗歌——静夜。

  (一)明确目标

  学*作者奇妙的想像和丰富的联想,描绘出奇异的世外仙境。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文,勾画生字词,整体感知全诗。

  生字

  鲛jiǎo

  生词

  例:朦胧的晨雾笼罩在湖面上。月光笼罩着原野。

  2、有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感悟诗意。

  全诗联想丰富,想像奇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淡淡月光,疏星点点,海雾模糊,对月流珠。大自然披着色彩素淡的外衣,似乎在寂静沉思,多么令人陶醉的清幽秀美的情景啊!

  3、细读诗文,看着诗人具体写了什么。

  月光、村外、松林、白云、疏星、天河、海雾、鲛人

  4、以上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

  月、村、林、云、星是写实。

  “鲛人流珠”是想像。

  5、细品诗意

  在诗中奇美的情景里,诗人自己也完全陶醉了:“月光淡淡”似雪像霜“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给人以梦幻的感觉。在这梦幻般仙境的上空是“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给人以神奇的感觉。除了“漏”出的疏星里面还有些什么呢?真想掀开它的白色的似透非透的神秘的面纱看个究竟。怎么看不见天河呢?只是看见“远远的海雾模糊”,有光,有云,有星,有雾,这么神奇的地方,这么个迷幻的世界里,恐怕会有统人在岸边对着月亮流珠吧。这个极其神奇的想像,把读者引入了奇异的世外仙境,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三)总结、扩展

  提问: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联想丰富,想像奇特;

  实写和虚写相结合。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题一、二、三

  教材分析:

  《郭沫若诗两首》选的是《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它们都短小、精粹,清新、优美,适合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追求理想、追求美的愿望。它们的结构、手法和情调都颇为类似,可以进行比较教学。《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天上的街市》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你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吗?能说说原因吗?(学生自由发言)灿烂星空总是能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浪漫的诗人往往会借助种种想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样一首极富想象力的诗:《天上的街市》。(投影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诗歌,指导朗读。

  1、学生小声地自读诗歌,了解作者。读准字音,用学过的方法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听读(视频朗读)同学们通过自读,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朗读。通过比较,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3、归纳朗读要求

  1)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同学们根据刚才归纳的朗读要求再一次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美、读出悟。

  1、再次自读。

  2、指导朗读并评点,齐读。

  3、师评点。

  4、师读。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同学们在美读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到这首诗写得很美?那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小组交流后、自由发言。

  第一节:描写了美丽的夜景

  (1)作者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景物?

  明确:作者最先看到的是街灯,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

  (2)为什么会有这种联想?

  明确:因为它们有相似点。

  (3)街灯“点”,明星“闪”,“点”和“闪”能否互换?

  明确:不能,“点”暗示天上有人在点灯。

  第二节:由街灯联想到了街市,进一步想到街市上的物品。

  (1)你能想象出天上的街市会有哪些物品吗?或者你想到天上的街市去买些什么物品呢?

  (2)两个“定然”能否改成“是否”?为什么?

  第三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骑牛图)

  第四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闲游图)

  这两节描写了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指名复述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教师起头:从前,有一位勤劳能干的青年名叫牛郎,他和一位名叫织女的仙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长、、、

  (1)诗中所写的和传说中的一样吗?

  (2)作者为什么要改写传说呢?

  明确:不一样.表达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分析这一点时,穿插介绍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诗人所写的天上的人及他们的生活,这些都存在吗?(不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明确:不存在,想象。

  教师讲述:同样是通过想象创造的故事,结局却截然不同。

  小结:这首诗诗人通过两个神话般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诗的意境。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由地上想到天上的呢?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象的诗句?

  2)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3)诗人怎样由联想而进入想象?想象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4)天上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呢?最后一节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予以引导、明确,掌握全诗结构和主旨。

  归纳想象思路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六、课堂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想象世界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二、朗读品味

  1、听〈静夜〉诗歌朗诵,配上二胡曲〈月夜〉。

  思考: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这是一个“*和洁净”的世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环境非常“雅”,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的海雾,想像着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4、多么奇瑰的想像,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接着让学生发挥想像,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明确: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我们可以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读着会联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三、再次朗读,探究解疑。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四、比较阅读,鉴赏提升。

  1、两首诗歌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2、两首诗歌有何异同?

  相同点: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内容: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五、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区别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此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联想和想象练*

  仿句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笼中的小鹦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光照在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小结。

  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七、朗诵比赛。

  背诵两首诗歌。小组间互背,推荐背的好的全班交流。

  八、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2.尝试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诗中所运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并通过练*使用这两种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2.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教学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远眺夜空,总会勾起人们无尽的幽思遐想。诗人郭沫若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预*检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缥piāo 缈miǎo

  2、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三、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女神》是*现代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一部新诗集。它确定了郭沫若

  在我国现代史上新诗歌奠基人的地位。

  时代背景

  本诗作于1921年10月24日,那时作者留学日本,满怀憧憬,于春末秋初两度回国,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象使他失望了。诗人凝视“缥缈”的星空,幻想出神异的世界,诗中寄托了他美好的社会理想,抨击了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唤醒了人民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而斗争。

  四、研读全诗

  1、问: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第一节

  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再由星星引出了对天上街市的描写。湛蓝的夜空,街灯与明星交相辉映,说不清哪是街灯,哪是明星。诗的开头,巧妙地从街灯和明星互喻,随着迤逦远去的灯火和繁星,把读者引入“那缥缈的空中”,顿觉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创造了一种安谧明朗的境地。

  第二节

  联想到天上“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这是自然而然的。接着,进一步驰骋想像的翅膀,具体描绘天上街市的神奇景象,奇就奇在这里陈列的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然而究竟有哪些珍品和奇物呢?诗人没有—一细说,恰好留给读者去细细寻味。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歌的主旨。

  2、欣赏诗歌奇妙的想象,并能在阅读诗歌时展开自己的想象。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理念】

  1、加强对诵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抓住诗魂。

  3、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指导。

  2、领悟诗歌主旨。

  3、培养想象力。

  【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学*《天上的街市》,比较阅读法学*《静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天上的街市》

  导入:同学们,每当繁星闪烁或明月高挂的夜晚,我总爱仰望星空,产生无限的遐想。我多想摘一颗最美的星星送给你们。今天我终于有一件礼物可以送给大家了。(出示星空图)喜不喜欢?(喜欢)是啊,我们不能摘到星星,但我们有飞扬的思绪,有丰富的想象。大诗人郭沫若用他奇特的想象,写成了《天上的街市》,今天,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进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二、初读

  1、学生小声地自读诗歌,了解作者。读准字音,用学过的方法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听读(视频朗读)同学们通过自读,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朗读。通过比较,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3、归纳朗读要求

  ⑴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⑵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三、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

  同学们根据刚才归纳的朗读要求再一次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美、读出悟。

  1、再次自读。

  2、指导朗读、并评点齐读。

  3、师评点。

  4、师读。

  四、细细地品

  同学们在美读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到这首诗写得很美?那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小组交流后、自由发言。

  1、第一节:描写了美丽的夜景,

  ⑴作者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景物?

  明确:作者最先看到的是街灯,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

  ⑵为什么会有这种联想?

  明确:因为它们有相似点。

  ⑶街灯“点”,明星“闪”,“点”和“闪”能否互换?

  明确:不能,“点”暗示天上有人在点灯。

  2、第二节:由街灯联想到了街市,进一步想到街市上的物品。

  ⑴你能想象出天上的街市会有哪些物品吗?或者你想到天上的街市去买些什么物品呢?

  ⑵两个“定然”能否改成“是否”?为什么?

  3、第三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骑牛图)

  4、第四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闲游图)

  这两节描写了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指名复述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教师起头:从前,有一位勤劳能干的青年名叫牛郎,他和一位名叫织女的仙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长……

  ⑴诗中所写的和传说中的一样吗?

  ⑵作者为什么要改写传说呢?

  明确:不一样.表达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分析这一点时,穿插介绍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

  ⑶诗人所写的天上的人及他们的生活,这些都存在吗?(不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明确:不存在.想象。

  教师讲述:同样是通过想象创造的故事,结局却截然不同。

  小结:这首诗诗人通过两个神话般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诗的意境。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由地上想到天上的呢?

  五、归纳想象思路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六、区别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此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七、联想和想象练*

  仿句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者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笼中的小鹦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光照在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比较阅读:学*《静夜》

  1、背景简介: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这期间他曾两次回国,面对当时*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描绘了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在对月沉思。这是诗人对时代的哀伤、无奈、惆怅和思念祖国亲人的心灵投射。

  2、小组合作学*:

  看看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内容: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冰心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5)

——《郭沫若诗》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静夜》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

  七、请看课文后边的练*第三题,先让学生读《夕暮》,对诗意略作讨论后,再把原诗改写为一段散文。如果有时间,可以课内完成,并作课内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留到课外去完成。

  补充:

  《夕暮》是一首写景短诗,诗人废名在20世纪40年代说过:“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诗的杰作,如果*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这个评价有些夸张,但也可见这首小诗的魅力。

  诗中用比喻的手法,编织了个童话故事般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据学生前一节课的要求和学生写作的情况,继续鼓励学生写诗,为下一节的练*课做好准备。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朦胧、恬静的美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木质”和“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学*掌握两诗的韵律。

  二、掌握两诗的节奏。

  三、作业评讲。

  四、学生提问、释疑。

  【教学安排】

  一、学*把握两诗的韵脚。

  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

  1.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

  韵脚:第一节“星”──“灯”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ɡ与enɡ韵母相*,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ɡ韵母相同,第四节是ou韵母相同。

  2.再看第二首诗的韵脚。

  第一节:林──星一个in一个inɡ ,韵母接*。

  第二节:处──糊──珠韵母都是u .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二、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可先请一个学生来读,要求分辩出节奏来,然后进行纠正。老师可就一些两可的情况略作说明。)

  三、作业讲评。

  主要做法:将学生的诗歌作品和改写收起来,选择其中较好的进行讲评,针对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一些讲解。

  四、学生提问,大家讨论解答,老师指导并解答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尝试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二、学法引导

  学*本文需熟悉诗人和时代背景,主要是诗人1921年写这首诗的经历和思想情绪。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练*,读出感情。要理解诗中所运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并通过练*使用这两种手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3、解决方法:多举例子让同学们掌握知识。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介绍时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3、理解联想和想象。

  4、体会诗人的感情。

  5、想象创新,续写《天上的街市》。

  七、教学步骤

  导语 “五四”高潮过后,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曾几度彷徨无定地在黄海边上踱来踱去,独自仰望常动不息的星空,从那闪闪的幽光中寻觅、追蹑始终令他醉心的理想。《天上的街市》正是展示他心目中天国乐园的一幅蓝图。

  (一)明确目标

  1、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远大理想。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

  2、生字

  缥(piāo) 缈(miǎo)

  3、生词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4、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女神》是*现代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一部新诗集。它确定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史上新诗歌奠基人的地位。

  5、时代背景

  本诗作于1921年10月24日,那时作者留学日本,满怀憧憬,于春末秋初两度回国,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象使他失望了。诗人凝视“缥缈”的星空,幻想出神异的世界,诗中寄托了他美好的社会理想,抨击了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唤醒了人民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而斗争。

  6、通过朗读,理解、领悟全诗。

  这首诗意在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其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7、教师提问: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再由星星引出了对天上街市的描写。湛蓝的夜空,街灯与明星交相辉映,说不清哪是街灯,哪是明星。诗的开头,巧妙地从街灯和明星互喻,随着迤逦远去的灯火和繁星,把读者引入“那缥缈的空中”,顿觉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创造了一种安谧明朗的境地。

  第二节,联想到天上“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这是自然而然的。接着,进一步驰骋想像的翅膀,具体描绘天上街市的神奇景象,奇就奇在这里陈列的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然而究竟有哪些珍品和奇物呢?诗人没有—一细说,恰好留给读者去细细寻味。

  1、介绍时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第三、四节,由天上的街市想像到天上的生活。

  在一片繁华的“天街”上,诗人更关心的显然是此间人们的生活状况。因而诗的第3、4节,便借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以印证他们生活的幸福自由。谁都知道,在原来的神话中,牛郎与织女扮演的是悲剧故事,他俩一在天河之东,一在天河之西,每年只有一次“鹊桥会”;而在本诗里,这对情侣的面目已经焕然一新,他俩骑着牛儿过银河、游天街,无拘无束地共度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一改动推陈出新,体现了诗人大胆的想像和对幻美的追寻,反衬出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蔑弃。发人深思的是,天上的街市本是神异的幻境,诗人却把自己的愿望当作活生生的实景来描绘,而且写得如此真切,容不得半点怀疑。诗中还反复运用肯定性的词语“定然”,更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执着追求。这一切,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郭沫若独特的艺术个性。

  (三)总结、扩展

  本诗的重点是学*联想和想像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1、作者怎样展开联想和想像的?

  诗人的联想和想像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严密逻辑的。

  诗人把星空中那些看似互不相干的事情,通过连续递进的联想和想像,建立起联系,构成一个先后有序、环环相扣、和谐统一的整体。

  诗人首先*视地上,仰望星空,通过联想,很自然地把人间街市的灯与天上的明星联系起来,从而架设起一条从地上街市想像到天上街市的桥梁。接着诗人神驰星空,尽情地想像天上的街市的美景:既然有街市,那必定有许多物品;既然是天上的街市,那陈列的物品必定是人间没有的珍奇。最后,诗人由天上街市想到天上银河,并由银河想到银河*的牛郎织女;此时,他们不再分离,而是“骑着牛儿”过河来逛街购物,那闪亮的流星正是他们夜行时用来照明的灯笼。可见,这种联想和想像极富有推理层次:“街灯、明星 街市、物品、珍奇 天河、牛郎织女 流星、灯笼”。新颖奇特而不荒诞,合理有序而不违背生活逻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想像空间。

  2、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人把传说中的人物当作自己抒发理想的对象,把自然当作神,把宇宙万物拟人化、诗化,从而使无生命的自然现象人格化,静止不动的星空动态化。在诗人笔下,一切都是神奇的:广袤无垠的银河变得“不甚宽广”而且“浅浅”,每年只得一夕相见的牛郎织女却能够自由来往。这种奔腾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表达了作者对人压迫人的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八、布置作业

  1、诗中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像?

  答案:由街灯写到明星是联想。由街市写到牛郎女提着灯笼走是想像。

  2、诗人怎样由联想进入想像?想像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答案:参见“总结、扩展”。

  3、展开丰富的想像,在原诗基础上,试续写一节。

  语文活动设计:续写《天上的街市》。

  九、板书设计

  静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在写作中学*作者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

  (三)德育渗透点

  珍惜热爱美好的生活。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二、学法引导

  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细细品味诗意,充分展开想象。进而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作者描绘出的奇异的世外仙境。

  2、难点:对诗后两句的理解。

  3、疑点:如何理解鲛人流珠。

  4、解决方法:讨论、辩论、各抒已见。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了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3、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全诗的意境。

  4、理解联想和想象。

  5、美文佳作赏析。(《夕暮》)

  6、写一段描写云的诗歌或文章。

  七、教学步骤

  导语 大作家总是能写出同样成熟却又风格不同的作品。《静夜》这首诗和《天上的街市》一样,一反郭沫若的雄浑、粗犷、绚丽的风格,而以清奇显示自己的`特色。

  民间传说:珠生于蚌,蚌长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乃向月张开,以养其球。珠得月华,始及光莹……。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以民间传说写出“沧海月明珠有泪”的名句,以珠喻泪,脍灸人口。

  郭沫若的《静夜》匠心独运,写了“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天河”“海雾”于是作者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奇丽的迷幻模糊的美景:月也,星也,珠也,泪也,到底谁在天水之间洒成珠,请看诗歌——静夜。

  (一)明确目标

  学*作者奇妙的想像和丰富的联想,描绘出奇异的世外仙境。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文,勾画生字词,整体感知全诗。

  生字

  鲛jiǎo

  生词

  例:朦胧的晨雾笼罩在湖面上。月光笼罩着原野。

  2、有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感悟诗意。

  全诗联想丰富,想像奇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淡淡月光,疏星点点,海雾模糊,对月流珠。大自然披着色彩素淡的外衣,似乎在寂静沉思,多么令人陶醉的清幽秀美的情景啊!

  3、细读诗文,看着诗人具体写了什么。

  月光、村外、松林、白云、疏星、天河、海雾、鲛人

  4、以上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

  月、村、林、云、星是写实。

  “鲛人流珠”是想像。

  5、细品诗意

  在诗中奇美的情景里,诗人自己也完全陶醉了:“月光淡淡”似雪像霜“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给人以梦幻的感觉。在这梦幻般仙境的上空是“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给人以神奇的感觉。除了“漏”出的疏星里面还有些什么呢?真想掀开它的白色的似透非透的神秘的面纱看个究竟。怎么看不见天河呢?只是看见“远远的海雾模糊”,有光,有云,有星,有雾,这么神奇的地方,这么个迷幻的世界里,恐怕会有统人在岸边对着月亮流珠吧。这个极其神奇的想像,把读者引入了奇异的世外仙境,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三)总结、扩展

  提问: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联想丰富,想像奇特;

  实写和虚写相结合。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题一、二、三

  教材分析:

  《郭沫若诗两首》选的是《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它们都短小、精粹,清新、优美,适合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追求理想、追求美的愿望。它们的结构、手法和情调都颇为类似,可以进行比较教学。《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天上的街市》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你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吗?能说说原因吗?(学生自由发言)灿烂星空总是能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浪漫的诗人往往会借助种种想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样一首极富想象力的诗:《天上的街市》。(投影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诗歌,指导朗读。

  1、学生小声地自读诗歌,了解作者。读准字音,用学过的方法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听读(视频朗读)同学们通过自读,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朗读。通过比较,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3、归纳朗读要求

  1)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同学们根据刚才归纳的朗读要求再一次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美、读出悟。

  1、再次自读。

  2、指导朗读并评点,齐读。

  3、师评点。

  4、师读。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同学们在美读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到这首诗写得很美?那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小组交流后、自由发言。

  第一节:描写了美丽的夜景


《冰心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6)

——《郭沫若诗》教学设计范文10份

  【学*目标】

  1、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3、领略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学*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知识链接】

  1、走*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2、写作背景: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写于19世纪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静夜》最初发表于1922年8月18日上海《时世新报学灯》,原题《静夜吟》。

  3、关于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根据事物互相联系这一客观规律,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而想象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文学作品中,联想可以丰富想象的内容,促进想象的发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环境场面描写更充分发挥衬托人物、烘托气氛的作用。想象则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合理的想象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的。想象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辨别真假、善恶、美丑,提高鉴赏能力,丰富知识,接受美的陶冶,受到教育和启迪。

  【自主学*】

  1、指导、训练朗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并试着划分两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这两首诗在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灯笼()笼罩()漏出()鲛人()

  3、填空。

  这两首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籍贯________,是著名________、________,代表诗集有________、________等。

  4、选词填空。

  (点闪明现)

  (1)远远的街灯___了,好像___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___了,好像____着无数的街灯。

  (2)这四个词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合作探究】

  《天上的街市》

  5、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6、作者怎样展开联想和想像的?诗中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像?

  7、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8、细读《静夜》诗文,看诗人具体写了什么。其中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

  9、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静夜》全诗的意境。

  11、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结构有哪些异同?同是夜晚,同在天上,同条天河,可在两首诗中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意境,你能说说原因吗?

  【精读精练】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12、“我想那缥缈的空中”,“缥缈”一词换成“晴朗”不是更好吗?能不能换,请说说理由。

  13、既是想像,作者为什么又用“定然”一词来作充分肯定呢?

  14、这一小节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试结合背景分析作者这一美好想像的根源在何处?

  15、“美丽的街市”在作者心中是对什么的追求?而“世上没有的珍奇”是作者对什么的追求?

  一、目标与要求

  1.正确诵读这两首诗。

  2.区分诗中写实的诗句和想象的诗句。

  3.体会联想在诗中的作用。

  4.理解作者思路,把握诗的大意。

  二、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学*这两首诗,要了解作者郭沫若的相关情况,理清作者的思路,想一想:诗中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象的诗句。诗人是怎样由联想而进人想象的,想象又是怎样展开的。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读读背背。

  ①重点与难点

  1.《天上的街市》的结构层次。

  这首诗共四节。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

  这一节通过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的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境的美妙意境。

  第二节,写天上的街市。这一节通过想象天上街市的繁华富庶,天上生活的幸福美好,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

  第三、四节,由天上的街市进而想象天上的生活。牛郎织女,一对恩爱夫妻,在耕织之余,悠闲地在美丽的街市上游逛,自由而美满。

  2.《静夜》的结构层次。

  这首诗只有两节。

  第一节,描绘静夜的景色。着重突出一个“静”字,淡淡的月光,静溢的松林,挂着的白云,稀疏的星辰,塑造了月夜静思的环境。

  第二节,由静夜联想到跤人流珠的传说。

  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流露出感伤的情绪。

  3.联想在诗中的作用。

  联想是艺术想象的形式之一,它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点为“触媒”,由此及彼,由现实想到历史,由自然想到传说,想到社会,由生活想到哲理、人生,从而表现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和 思想情怀。这两首诗都成功地运用了联想,由星空联想到天河,联想到跤人流珠的`传说,由地上的街市联想到天上的明星,联想到牛郎织女的传说,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的厌恶,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0.问题与方法

  1.诗中哪些是写实的句子,哪些是想象的句子?

  两首诗中第一节都是写实句子,其余的都是想象的句子。

  2.这两首诗的 写作背景如何?

  这两首诗都选自《女神》之后的诗文集《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这时国内的“五四’海潮已过,政局混乱。作者 思想感情极端矛盾,他既对现实不满,有强列的爱国主义 思想和反抗 精神,又希望在大自然里或在超现实的空幻境界里找寻暂时的逃避和慰安。因此,诗中想象大胆,表情含蓄。

  三、学与练设计

  0识记与理解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 ():闲游:笼罩 ():鲛 ()人:

  2.填空。

  这两首诗的作者是郭沫若,他原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他的代表诗集有____。一等

  3。理出作者联想的思路。

  《天上的街市》:《静夜》:—————

  0巩固与掌握阅读下面两节诗,然后答题。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 ()。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 ()。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箱在走。

  1.诗中的两处括号,依次填上合适的词的一项是 ()。

  A宽阔闲游B.宽广旅游C.宽广闲游D.宽阔旅游

  2.诗中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结合全诗,对本诗中心意思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由现实生活联想到美好的天街生活,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感情。

  B.作者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告诉读者那不过是缥缈的幻想,表达了自己郁闷的感情。

  C.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牛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D.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现实黑暗生活的逃避。

  4.给上面两节诗标上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拓展与迁移阅读课后练*三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首诗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联想到什么,最后才联想到“牧羊的人”的?

  2.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可以建立联系。如:钢笔一月亮可以作如下联想:钢笔一 作文一题目一中秋一月亮。再如大海一小狗:大海一渔家一宠物一小狗。

  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词语进行联想:田野一汽车;人一木星;电脑一垃圾。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诗作,当时他的作品常常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创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这两首诗歌都有这些特征:《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远眺夜空,总会勾起人们无尽的幽思遐想。诗人郭沫若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并按“名、时、地、作、评”确定记忆重点。

  三、朗读体验。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

  3、叫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调动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诗里的想象世界。

  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四、探究讨论

  1、课件打出问题组,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⑴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⑵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⑶这些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

  ⑴街灯(联想)明星(想象)天上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⑵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⑶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⑷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五、背诵诗歌,体味语言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同时仔细体味诗歌语言好在哪里,并举例说明。

  不求谈得多么全面,只要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如:

  1、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2、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

  3、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等。

  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想象世界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二、朗读品味

  1、听《静夜》诗歌朗诵,配上二胡曲《月夜》。

  思考: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这是一个“*和洁净”的世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环境非常“雅”,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的海雾,想像着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4、多么奇瑰的想像,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接着让学生发挥想像,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明确: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我们可以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读着会联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三、朗读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四、比较阅读

  两首诗歌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五、指导学生练*,学*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很简单,是学生学*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小结: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教后反思】

  学生还是很喜欢这两首诗的。让他们谈更喜欢哪一首这个环节很出彩,学生大多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对第二首留白艺术的认识分析很让我意外。他们在这课还是有所获的。这也提醒我,新教材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体悟,只在学生感受的层面上做文章,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教师应该有适当的点拨和传授,以期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

  教学目标:

  1、根据写作背景,正确理解两首诗的主题。

  2、掌握郭沫若早期诗歌的艺术特色。

  能力培养点:

  1、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基调。

  2、发挥想像和联想,赏析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情感体验点:

  感受诗人对自由、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诗人为何把“天上的街市”描写得如此美丽?“鲛人”为何落泪呢?

  课文类型:赏析课。

  教学方法:

  这两首诗代表了郭沫若早期诗歌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通过比较阅读,了解诗歌的创作风格。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一、导入,激发学*兴趣。

  1100多年前,一位唐代诗人凝望着星斗满天的夜空,有感于宫女的幽怨,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82年前,又有一位现代诗人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创作出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二、范读,初步感知诗歌。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感知诗歌内容。

  2、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师生齐读。

  三、诵读,理解诗歌大意。

  1、引导学生学*诗歌第一、二节。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表明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②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

  理解第一节诗中的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接*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

  ③诗人又是怎样写到了街市和物品的?

  理解第二节诗中的想象。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④诗人描绘想象之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天上的生活繁华富庶,美好幸福,令人无比向往。

  2、学生自由讨论诗歌第三、四节。

  ①这两节诗又写了什么内容?

  运用想像,描写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

  ②请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绘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

  他们获得了自由,能够骑着牛儿,淌过不甚宽广的天河,时时来往,天天相见。白天,他们男耕女织,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夜幕降临,他们手提灯笼,闲游天街赏景购物,生活过得美满幸福。

  3、诵读全诗,再现诗人联想、想象的过程。

  四、品读,理解作者感情。

  1、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何不同?

  在诗人的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穿插介绍写作背景。

  1919年5月4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全国展开,许多志士仁人为此热血沸腾,以为黑暗的中国从此有了新的希望。不久,“五四”运动的高潮一过,中国又陷入了死一般沉寂的黑夜中。此时,诗人郭沫若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现状,他一度的兴奋激动变为了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执著地寻求光明与理想。凝望星空,他写下了这首诗。

  表现了诗人追求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美读,背诵全篇诗歌。

  1、师生配乐朗读全诗,再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生结合音乐背诵全篇诗歌。

  六、课堂小结。

  诗人巧妙运用联想和想象,从地上联想到天上,又想象天上的街市和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七、布置作业。

  1、联想想像训练。

  ①深秋时节,落叶飘零。看到纷纷坠下的落叶,你会联想到什么?走在铺满落叶的乡间小路上,你又会想些什么?

  ②一根小小的蜡烛,却能划破无边的黑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看到蜡烛,我就会联想到 ,想到他(们) 。

  2、推荐朗读郭沫若的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静夜》

  一、复*引入新课:

  问:《天上的街市》表现了作者追求怎么样的生活?(自由、幸福) 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思?(光明的向往)

  板书:静夜

  同学们能背一背与之*似的同名古诗吗?(《静夜思》)

  现在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齐读课题。

  3、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4、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老师纠正字音、重音、节奏。

  附板书:模糊(mó)(hu), 鲛(jiāo),怕会有/鲛人在岸

  5、学生自由朗读

  分组讨论:自由、合作、探究地学*,想想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师生讨论归纳,板书

  6、配乐范读,领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老师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读。

  问:①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感悟到了什么旋律?(学生讨论、归纳:忧伤、迷惘、追寻……)

  ②哪些诗句充满了忧伤?(学生讨论、归纳: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③请同学们用散文笔法叙说书中的静夜景,(学生讨论、归纳: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忧愁,故乡的松林啊,依稀在梦中,点点落在笔下,可能身处他乡的缘故,仿佛看到了故乡的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因此,这几句要念得充满了淡淡的忧愁)

  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

  ①哪些诗句充满了迷惘、追求?(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凄婉的鲛人流珠。

  讨论、归纳:异乡的月光令人思接万里,故乡的印象充满了淡淡的愁伤,为什么?诗人联想到那银亮壮观的天河被海雾笼罩、隔断、感到困惑、迷惘、追寻,这里的天河指银河吗?不,是诗人所热爱的美丽的祖国。祖国灾难深重,令诗人痛心忧伤,诗人怕祖国的前途茫茫,想到多情的海雾似有泣远远的海雾模糊,由此,又产生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想象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②鲛人真的是指鱼吗?这泪为什么而流呢?

  师生讨论、归纳:鲛人指的是诗人这类爱国青年,他们看到祖国的现实,天河的无处寻觅,只能遥望茫茫的大海,像伤心的鲛人伫立岸边,对月深思,思乡泪、爱国泪、忧心泪,化成一行行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这也可视为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投射吧?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读出联想的迷惘追求。

  7、学生范读,审美陶情,融为一体

  学生领悟了诗的旋律,意境,张开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体会亲切,在反复的诵读中,欣赏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诗中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怎么说呢?(学生讨论、归纳)

  板书: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8、全班齐读全诗,赏析写作特色

  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揣摩作者的语言。叠韵词“淡淡”“团团”写出景物的朦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伤;动词“笼罩”,以动衬静,写出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夜景;“疏”与“漏”的照应,写出了几颗星透过云层无意而自然显露出来,让人看到一丝光明;“怕”字写活了海雾似有情似有泣,诗人的忧与爱感动海雾中的鲛人,使人领悟到鲛人流的不是泪,而是心血、真情,语言精练、含蓄、深刻,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诗人修辞的妙用,第二节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令人悬念在心,言尽而意未尽;诗人引用鲛人的典故,显得凄婉动人,真切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情。

  9、全班齐读第一节,领悟写景美

  学生练*:模仿第一节写景,写一段《校园月色》,用比喻、拟人、对比、叠字等修辞手法,发挥想象、联想。

  写作之前,老师范读《荷塘月色》片段:“月光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是动态的,柔和的,朦胧的,花和叶笼罩在梦的意境中,杨柳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灌木黑影峭楞如鬼一般,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0、抽几个学生朗读自己的写作,师生共同点评

  五、作业布置:收集信息,拓展学*

  让学生课外收集郭沫若的诗集,如《女神》、《星空》等;赏析他的《夕暮》;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孙莉的小说《荷花淀》,体会现代作品中写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笔。

  【学*目标】

  1、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3、领略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学*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知识链接】

  1、走*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2、写作背景: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写于19世纪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静夜》最初发表于1922年8月18日上海《时世新报学灯》,原题《静夜吟》。

  3、关于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根据事物互相联系这一客观规律,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而想象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文学作品中,联想可以丰富想象的内容,促进想象的发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环境场面描写更充分发挥衬托人物、烘托气氛的作用。想象则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合理的想象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的。想象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辨别真假、善恶、美丑,提高鉴赏能力,丰富知识,接受美的陶冶,受到教育和启迪。

  【自主学*】

  1、指导、训练朗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并试着划分两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这两首诗在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灯笼()笼罩()漏出()鲛人()

  3、填空。

  这两首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籍贯________,是著名________、________,代表诗集有________、________等。

  4、选词填空。

  (点 闪 明 现)

  (1)远远的街灯___了,好像___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___了,好像____着无数的街灯。

  (2)这四个词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合作探究】

  《天上的街市》

  5、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6、作者怎样展开联想和想像的?诗中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像?

  7、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8、细读《静夜》诗文,看诗人具体写了什么。其中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

  9、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静夜》全诗的意境。

  11、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结构有哪些异同?同是夜晚,同在天上,同条天河,可在两首诗中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意境,你能说说原因吗?

  【精读精练】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12、“我想那缥缈的空中”,“缥缈”一词换成“晴朗”不是更好吗?能不能换,请说说理由。

  13、既是想像,作者为什么又用“定然”一词来作充分肯定呢?

  14、这一小节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试结合背景分析作者这一美好想像的根源在何处?

  15、“美丽的街市”在作者心中是对什么的追求?而“世上没有的珍奇”是作者对什么的追求?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歌的主旨

  2.欣赏诗歌奇妙的想象,并能在阅读诗歌时展开自己的想象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理念:

  1.加强对诵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抓住诗魂

  3.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指导

  2.领悟诗歌主旨

  3.培养想象力

  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学*《天上的街市》,比较阅读法学*《静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天上的街市》

  一、导入

  同学们,每当繁星闪烁或明月高挂的夜晚,我总爱仰望星空,产生无限的遐想。我多想摘一颗最美的星星送给你们。今天我终于有一件礼物可以送给大家了。(出示星空图)喜不喜欢?(喜欢)是啊,我们不能摘到星星,但我们有飞扬的思绪,有丰富的想象。大诗人郭沫若用他奇特的想象,写成了《天上的街市》,今天,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进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二、初读

  1.学生小声地自读诗歌,了解作者。读准字音,用学过的方法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听读(视频朗读)同学们通过自读,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朗读。通过比较,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3.归纳朗读要求

  1)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三、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

  同学们根据刚才归纳的朗读要求再一次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美、读出悟。

  1.再次自读

  2.指导朗读、并评点齐读、

  3.师评点

  4.师读

  四、细细地品

  同学们在美读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到这首诗写得很美?那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小组交流后、自由发言。

  第一节:描写了美丽的夜景,

  (1)作者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景物?

  明确:作者最先看到的是街灯,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

  (2)为什么会有这种联想?

  明确:因为它们有相似点。

  (3)街灯“点”,明星“闪”,“点”和“闪”能否互换?

  明确:不能,“点”暗示天上有人在点灯。

  第二节:由街灯联想到了街市,进一步想到街市上的物品。

  (1)你能想象出天上的街市会有哪些物品吗?或者你想到天上的街市去买些什么物品呢?

  (2)两个“定然”能否改成“是否”?为什么?

  第三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骑牛图)

  第四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闲游图)

  这两节描写了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指名复述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教师起头:从前,有一位勤劳能干的青年名叫牛郎,他和一位名叫织女的仙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长、、、、、、

  (1)、诗中所写的和传说中的一样吗?

  (2)、作者为什么要改写传说呢?

  明确:不一样。表达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分析这一点时,穿插介绍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诗人所写的天上的人及他们的生活,这些都存在吗?(不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明确:不存在。想象。

  教师讲述:同样是通过想象创造的故事,结局却截然不同。

  小结:这首诗诗人通过两个神话般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诗的意境。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由地上想到天上的呢?

  五、归纳想象思路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六、区别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此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七、联想和想象练*

  仿句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者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八、比较阅读。学*《静夜》

  1、背景简介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这期间他曾两次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描绘了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在对月沉思。这是诗人对时代的哀伤、无奈、惆怅和思念祖国亲人的心灵投射。

  2小组合作学*

  看看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内容: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九、朗诵比赛

  教学后记: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精神令人赞赏。教学内容很多,程度高的班级能圆满完成任务,程度差点的宜用两课时,但都能达到当堂背诵。

  【教学要点】

  一、阅读并整体把握理解诗歌。

  二、进一步讨论理解诗情、诗意,讨论中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学*理解联想和想像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四、学*理解重点词语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五、学*把握本诗的韵律和节奏。

  六、训练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板书“天上的街市”。

  问:天上有街市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是怎么回事。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然后再让学生齐读一遍。

  三、整体把握,提问讨论。

  1.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儿?

  (让学生发言讨论,初步理解诗中描写的街市美在什么地方。

  可概括为: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2.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诗中一样吗?

  (让学生发言谈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主要情节,突出悲剧的结局。)

  3.作者为什么把天上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民间的悲剧故事改成诗中的那么美好、自由、幸福?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

  (意在引导学生追问诗人的内心世界,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即理解诗歌一定要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写作的背景。)

  四、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郭沫若,四川乐山人。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让学生看注释,掌握要点。)他的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19年至1920年,诗集中充满了“五四”时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2.《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受过“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洗礼,但仍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郭沫若在其著名诗篇《凤凰涅��》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展示已准备好的字幅)

  凤凰鸟活不下去了,不得不架上香木,把自己活活烧死,临死之前,凤凰鸟唱着歌,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      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

  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       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       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

  …………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昂头我问天,            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      我们飞向西方,

  低头我问地,            西方同是一座屠场。

  地已死了,莫有点儿呼吸。      我们飞向东方,

  伸头我问海,海正扬声而呜咽。    东方同是一座囚牢!

  …………              我们飞向南方,

  啊啊!               南方同是一座坟墓!

  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     我们飞向北方,

  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    北方同是一座地狱!

  宇宙呀,宇宙,           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

  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        只好学着海洋哀哭!”

  这就是当时的社会,当时的人世。(板书:屠场、囚牢、坟墓、地狱)

  诗人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感到失望和痛苦,他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他有自己美丽的幻想和希望,《天上的街市》就表现了这种幻想和希望。

  现在再请大家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为什么把天上的街市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牛郎织女的生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由幸福?

  (学生回答应当没有困难了。可板书:抒写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五、理清写作思路,理解联想与想像的作用。

  1.现在具体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老师引导学生逐段地归纳所写的内容,在归纳时可让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逐步从地上写到天上,从物写到人的,突出其中的联想过程和情感的发展。对诗中的词语也适当地引导学生加以理解。

  板书: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自由、幸福)

  2.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区分联想和想像。

  ①作者从地上写到天上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呢?──联想和想像。

  ②老师略作介绍: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的事物形成接*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说明。如从明星想到街灯,从街灯想到街市,这些是联想;可想出天上有街市,那就是一种创造,就是想像。)

  六、请学生再齐读一遍课文,着重体会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特别美。(以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为主,以下要点供老师在学生不能回答时启发用)

  1.第一节的“闪”“点”,写出了明星和街灯各自的特点。

  前两句的比喻,本体是“街灯”,喻体是“明星”;后两句比喻的本体是“明星”喻体是“街灯”。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比喻,读起来特别的美,而内容上又从地上联想到了天上。这两个比喻构成了从地上写到天上的桥梁或天梯,写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非常自然。

  2.后面三节,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明明是想像的,却说“定然”,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表现了作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追求。

  3.“来往”一词是因相隔天河**而言,“闲游”是对他们已然团聚,正在享受欢聚的快乐而言,二词的位置和配搭很准确,断不可互换。

  4.“朵”,用来作流星的量词,而不用“颗”,写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儿一样。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七、学*把握本诗的节奏和韵脚。

  1.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

  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

  韵脚:第一节“星”──“灯”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g与eng韵母相*,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g韵母相同,第四节是ou韵母相同。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2.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可先请一个学生来读,要求分辩出节奏来,然后进行纠正。老师可就一些两可的情况略作说明。)

  八、同学们正在如花的年纪,,正是诗样的年华,充满了幻想和想像,正是有诗情,好写诗的岁月,大家要多读诗,学写诗。

  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大家大胆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运用联想想像等手段,每人写一首诗。可以写宇宙星空、太阳月亮、也可以写清晨黄昏、课内课外,可以写春花秋草、暴雨狂风,也可以写人与人的对话、心灵的独白……。最好是有感而发。写得好的我们可以收集起来办个诗刊。

  【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人间:屠场、囚牢、坟墓、地狱       天上: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思路和内容: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联想:从一物想到另一物          想像:创造性地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词语:闪、点   定然   定  来往  闲游   朵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静夜》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

  七、请看课文后边的练*第三题,先让学生读《夕暮》,对诗意略作讨论后,再把原诗改写为一段散文。如果有时间,可以课内完成,并作课内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留到课外去完成。

  补充:

  《夕暮》是一首写景短诗,诗人废名在20世纪40年代说过:“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诗的杰作,如果中国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这个评价有些夸张,但也可见这首小诗的魅力。

  诗中用比喻的手法,编织了个童话故事般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据学生前一节课的要求和学生写作的情况,继续鼓励学生写诗,为下一节的练*课做好准备。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朦胧、恬静的美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木质”和“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学*掌握两诗的韵律。

  二、掌握两诗的节奏。

  三、作业评讲。

  四、学生提问、释疑。

  【教学安排】

  一、学*把握两诗的韵脚。

  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

  1.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

  韵脚:第一节“星”──“灯”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ɡ与enɡ韵母相*,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ɡ韵母相同,第四节是ou韵母相同。

  2.再看第二首诗的韵脚。

  第一节:林──星一个in一个inɡ ,韵母接*。

  第二节:处──糊──珠韵母都是u .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二、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可先请一个学生来读,要求分辩出节奏来,然后进行纠正。老师可就一些两可的情况略作说明。)

  三、作业讲评。

  主要做法:将学生的诗歌作品和改写收起来,选择其中较好的进行讲评,针对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一些讲解。

  四、学生提问,大家讨论解答,老师指导并解答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诗作,当时他的作品常常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创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这两首诗歌都有这些特征:《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远眺夜空,总会勾起人们无尽的幽思遐想。诗人郭沫若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并按“名、时、地、作、评”确定记忆重点。

  三、朗读体验。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

  3、叫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调动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诗里的想象世界。

  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四、探究讨论

  1、课件打出问题组,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⑴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⑵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⑶这些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

  ⑴街灯(联想)明星(想象)天上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⑵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⑶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⑷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五、背诵诗歌,体味语言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同时仔细体味诗歌语言好在哪里,并举例说明。

  不求谈得多么全面,只要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如:

  1、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2、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

  3、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等。

  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想象世界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二、朗读品味

  1、听《静夜》诗歌朗诵,配上二胡曲《月夜》。

  思考: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这是一个“*和洁净”的世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环境非常“雅”,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的海雾,想像着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4、多么奇瑰的想像,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接着让学生发挥想像,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明确: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我们可以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读着会联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三、朗读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四、比较阅读

  两首诗歌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五、指导学生练*,学*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很简单,是学生学*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小结: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教后反思】

  学生还是很喜欢这两首诗的。让他们谈更喜欢哪一首这个环节很出彩,学生大多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对第二首留白艺术的认识分析很让我意外。他们在这课还是有所获的。这也提醒我,新教材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体悟,只在学生感受的层面上做文章,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教师应该有适当的点拨和传授,以期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尝试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二、学法引导

  学*本文需熟悉诗人和时代背景,主要是诗人1921年写这首诗的经历和思想情绪。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练*,读出感情。要理解诗中所运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并通过练*使用这两种手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3、解决方法:多举例子让同学们掌握知识。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介绍时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3、理解联想和想象。

  4、体会诗人的感情。

  5、想象创新,续写《天上的街市》。

  七、教学步骤

  导语 “五四”高潮过后,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曾几度彷徨无定地在黄海边上踱来踱去,独自仰望常动不息的星空,从那闪闪的幽光中寻觅、追蹑始终令他醉心的理想。《天上的街市》正是展示他心目中天国乐园的一幅蓝图。

  (一)明确目标

  1、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远大理想。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

  2、生字

  缥(piāo) 缈(miǎo)

  3、生词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4、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一部新诗集。它确定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史上新诗歌奠基人的地位。

  5、时代背景

  本诗作于1921年10月24日,那时作者留学日本,满怀憧憬,于春末秋初两度回国,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象使他失望了。诗人凝视“缥缈”的星空,幻想出神异的世界,诗中寄托了他美好的社会理想,抨击了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唤醒了人民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而斗争。

  6、通过朗读,理解、领悟全诗。

  这首诗意在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其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7、教师提问: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再由星星引出了对天上街市的描写。湛蓝的夜空,街灯与明星交相辉映,说不清哪是街灯,哪是明星。诗的开头,巧妙地从街灯和明星互喻,随着迤逦远去的灯火和繁星,把读者引入“那缥缈的空中”,顿觉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创造了一种安谧明朗的境地。

  第二节,联想到天上“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这是自然而然的。接着,进一步驰骋想像的翅膀,具体描绘天上街市的神奇景象,奇就奇在这里陈列的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然而究竟有哪些珍品和奇物呢?诗人没有—一细说,恰好留给读者去细细寻味。

  1、介绍时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第三、四节,由天上的街市想像到天上的生活。

  在一片繁华的“天街”上,诗人更关心的显然是此间人们的生活状况。因而诗的第3、4节,便借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以印证他们生活的幸福自由。谁都知道,在原来的神话中,牛郎与织女扮演的是悲剧故事,他俩一在天河之东,一在天河之西,每年只有一次“鹊桥会”;而在本诗里,这对情侣的面目已经焕然一新,他俩骑着牛儿过银河、游天街,无拘无束地共度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一改动推陈出新,体现了诗人大胆的想像和对幻美的追寻,反衬出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蔑弃。发人深思的是,天上的街市本是神异的幻境,诗人却把自己的愿望当作活生生的实景来描绘,而且写得如此真切,容不得半点怀疑。诗中还反复运用肯定性的词语“定然”,更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执着追求。这一切,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郭沫若独特的艺术个性。

  (三)总结、扩展

  本诗的重点是学*联想和想像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1、作者怎样展开联想和想像的?

  诗人的联想和想像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严密逻辑的。

  诗人把星空中那些看似互不相干的事情,通过连续递进的联想和想像,建立起联系,构成一个先后有序、环环相扣、和谐统一的整体。

  诗人首先*视地上,仰望星空,通过联想,很自然地把人间街市的灯与天上的明星联系起来,从而架设起一条从地上街市想像到天上街市的桥梁。接着诗人神驰星空,尽情地想像天上的街市的美景:既然有街市,那必定有许多物品;既然是天上的街市,那陈列的物品必定是人间没有的珍奇。最后,诗人由天上街市想到天上银河,并由银河想到银河**的牛郎织女;此时,他们不再分离,而是“骑着牛儿”过河来逛街购物,那闪亮的流星正是他们夜行时用来照明的灯笼。可见,这种联想和想像极富有推理层次:“街灯、明星 街市、物品、珍奇 天河、牛郎织女 流星、灯笼”。新颖奇特而不荒诞,合理有序而不违背生活逻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想像空间。

  2、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人把传说中的人物当作自己抒发理想的对象,把自然当作神,把宇宙万物拟人化、诗化,从而使无生命的自然现象人格化,静止不动的星空动态化。在诗人笔下,一切都是神奇的:广袤无垠的银河变得“不甚宽广”而且“浅浅”,每年只得一夕相见的牛郎织女却能够自由来往。这种奔腾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表达了作者对人压迫人的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八、布置作业

  1、诗中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像?

  答案:由街灯写到明星是联想。由街市写到牛郎女提着灯笼走是想像。

  2、诗人怎样由联想进入想像?想像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答案:参见“总结、扩展”。

  3、展开丰富的想像,在原诗基础上,试续写一节。

  语文活动设计:续写《天上的街市》。

  九、板书设计

  静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在写作中学*作者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

  (三)德育渗透点

  珍惜热爱美好的生活。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二、学法引导

  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细细品味诗意,充分展开想象。进而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作者描绘出的奇异的世外仙境。

  2、难点:对诗后两句的理解。

  3、疑点:如何理解鲛人流珠。

  4、解决方法:讨论、辩论、各抒已见。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了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3、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全诗的意境。

  4、理解联想和想象。

  5、美文佳作赏析。(《夕暮》)

  6、写一段描写云的诗歌或文章。

  七、教学步骤

  导语 大作家总是能写出同样成熟却又风格不同的作品。《静夜》这首诗和《天上的街市》一样,一反郭沫若的雄浑、粗犷、绚丽的风格,而以清奇显示自己的特色。


《冰心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7)

——冰心的散文诗(精选5篇)

  《解脱》

  月明如水,树下徘徊——

  沉思——沉思。

  沉思里拾起枯枝,

  慨然的鞭自己

  地上月中的影子。

  世人都当它是一个梦,

  且是一个不分明的梦。

  不分明里要它太分明,

  我的朋友,

  一生的忧患从今起了!

  却仍须渡过这无边的黑海。

  我的朋友!

  世界既不舍弃你,

  何如你舍弃了世界?

  云一般的自由,

  水一般的清静。

  人生纵是一个梦呵,

  也做了一个分明的梦。

  沉思里抛了枯枝,

  悠然的看自己地上月中的影子。

  信步走下山门去,何曾想寻幽访胜。

  转过山坳来,一片青草地,参天的树影无际。树后弯弯的石桥,桥后两个俯蹲在残照里的狮子。回过头来,只一道的断瓦颓垣,剥落的红门,却深深掩闭。原来是故家陵阙!何用来感概兴之,且印下一幅图画。

  半山里,凭高下视,千百的燕子,绕着殿儿飞。城垛般的围墙,白石的甬道,黄绿琉璃瓦的门楼,玲珑剔透。楼前是山上的晚霞鲜红,楼后是天边的*原树林,深蓝浓紫。暮霭里,融合在一起。难道是玉宇琼楼?难道是瑶宫贝阙?何用来搜索诗肠,且印下一幅图画。

  低头走着,一首诗的断句,忽然浮上脑海来。“四月江南无矮树,人家都在绿阴中”。何用苦忆是谁的著作,何用苦忆这诗的全文,只此已描画尽了山下的人家。

  《一朵白蔷薇》

  怎么独自站在河边上?这朦胧的天色,是黎明还是黄昏?何处寻问,只觉得眼前竟是花的世界。中间杂着几朵白蔷薇。

  她来了,她从山上下来了。靓妆着,仿佛是一身缟白,手里抱着一大束花。

  我说,“你来,给你一朵白蔷薇,好簪在襟上。”她微笑说了一句话,只是听不见。然而似乎我竟没有摘,她也没有戴,依旧抱着花儿,向前走了。

  抬头望她去路,只见得两旁开满了花,垂满了花,落满了花。

  我想白花终比红花好;然而为何我竟没有摘,她也竟没有戴?

  前路是什么地方,为何不随她走去?

  都过去了,花也隐了,梦也醒了,前路如何?便摘也何曾戴?

  一九二一年八月二十日追记。

  (本篇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1921年8月26日,后收入诗集《春水》。)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冰心的散文诗集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荷叶母亲》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hàn )萏(dàn)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qī)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2、《纸船》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到一只很小的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母亲,好久以来

  就想为你写一首诗

  但写了好多次

  还是没有写好

  母亲,为你写的这首诗

  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

  不知道该怎样结尾

  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的巴掌

  我不知道是该勇敢接受

  还是该选择逃避

  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

  我决定还是要为你写一首诗

  哪怕写得不好

  哪怕远在老家的你

  永远也读不到……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著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著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3、《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4、《母亲》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5、解脱

  月明如水,树下徘徊——

  沉思——沉思。

  沉思里拾起枯枝,

  慨然的鞭自己

  地上月中的影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