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实用5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学*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

  (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二、诵读诗歌

  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作者

  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情思(整体感知)

  缠绵的雨丝撩起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呢?

  这是作者留滞巴蜀写给北方妻子的诗。诗中描绘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对妻子的怀念。

  作者先写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连绵、涨满秋池的夜晚怀念妻子的情景。在这样的夜晚,作者辗转不眠,孤灯听雨,满怀离愁,内心充溢着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妻子能知道自己这种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在西窗烛下向妻子谈谈,今夜雨中思亲的情景。

  前两句写客中境况,后两句写对重聚的渴望,情绪递升。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独及寂寞中的强烈希望表现得很有层次,很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夜雨诗情(细部品析)

  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

  (一) 君问归期未有期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确定而给人以失望。

  (二) 巴山夜雨涨秋池

  1. 在这一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绵密以至于使池塘水满。没完没了的雨声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敲动了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漠与凄清,更为浓重地渲染了愁思与离情,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

  2. 巴山意味着遥远的异乡,季节是凄清孤寂最容易勾动归思和寂寞情怀的秋天。时间也是寂静黑暗的夜晚,独居他乡的诗人也特别容易感受到寂寞忧伤的氛围,雨也撩拨人的情绪。风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伤怀。

  3. “涨”非常富有神韵,是凭感觉而不是凭视觉。“雨涨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见的,表现在漫长的雨夜中,诗人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寂寞无聊的心境。

  4. 延展:

  ⑴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⑵ 一枝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⑶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⑷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⑸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⑹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⑺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三)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时能与你共剪烛花于秋窗之下,共话如今这种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深深思念?那时,把如今这万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欢乐。

  (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对伤感辛酸的往事,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在这,诗人却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旧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将来的重逢欢乐中来回顾今日的寂寞凄凉。这种欢乐式的回顾,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变得珍贵,更充溢着幸福感,就像忆苦思甜一样;另一方面那设想中将来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六、夜雨素描

  (一)唐诗素描

  “唐诗素描”以诗歌为载体,通过准确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它是一种作文的形式。

  (二)例文:

  游子吟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了我年轻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三)课上练笔:唐诗素描:《夜雨寄北》

  雨寄北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了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起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弱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感受和表达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布置作业

  结合对"唐诗素描"含义的理解,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唐诗,写一篇300字以内的唐诗素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具体描述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八、结束语:

  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点滴滴到天明。”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各异。少不更事时,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沧桑的暮年,方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设计意图:在动情的总结中,深化本节课的主题,呼应开头。)

  板书设计:

  夜 客中境况——归期未定(现实)

  雨 孤寂凄凉 深切怀念

  寄 重聚渴望——西窗话雨(想象)

  北

  (设计意图:以清晰的结构图概括诗歌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一、引入学*《夜雨寄北》

  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

  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融情于景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体会诗人表达情感的温婉细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情感。

  难点:体会诗人表达情感的温婉细腻。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由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导入本节课的学*。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师用投影并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一起了解作者李商隐,并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4、师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5、生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6、结合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品味诗歌表达情感的温婉细腻,及诗歌回环往复之美。

  7、课堂小结

  8、诵读由本诗撰写的现代诗歌《夜雨寄北》

  9、课后练*:用现代汉语学*情景交融的手法为李商隐写一封寄给妻子的回信。(500字左右)

  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4

  一、抓住诗眼,导入新课

  1、 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奇妙的文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看老师写“雨”,注意看这四点,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相机:一个雨字,让我们产生了这么多联想)

  2、 今天,我们来学**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这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一场雨呢?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 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2、 谁想读一读?(相机:诗要慢慢读才有味道,谁再试一试)

  3、 老师和大家合作,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题目一起来,可以吗?师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4、 读诗不仅要读得顺口、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那怎样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呢?(生:弄懂诗句的意思)

  5、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借助大屏幕上的注释,再联系书上插图,了解一下诗句的大致意思。

  6、 同位同学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

  7、 谁能说一说诗句大致的意思。

  三、文本补读,品悟诗情

  1、从诗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用你知道的词语形容一下。

  相机:(倾盆大雨)你是从诗中的哪个地方体会到的?这句中最能表现雨大的是 --(涨)

  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听出来了,是倾盆大雨。

  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瓢泼大雨)试着读出你的理解(滂沱大雨)请读出你的感受

  2、 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秋夜,这样一场倾盆大雨落下来,诗人站在窗口,会看到什么?

  相机:(大大小小的池塘都积满了雨水)那池塘边的树木会怎样?(落叶满地)这情景让人感到——(冷、寒意)

  3、 这样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冷冷的秋夜,诗人在哪儿?(巴山)

  4、 巴山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带,这一带在古代被称为“巴山蜀地”,想知道李商隐生活的时代,那儿的情况吗?

  5、 请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记住那句话: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再看看注释。

  6、 读了这段文字,你们知道了什么?

  相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能具体描述一下吗?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用诗中的句子。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由此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交通不便。

  还有谁能说一说,也可以读一读(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路途险恶。所以,——(君问归期未有期)

  7、 你体会到这句包含着什么情绪?(无奈)请读出你的感受(苦闷)请读出你的理解。

  8、 诗人的亲人在哪儿?(北方长安)

  9、 同学们,巴山到长安,那可是山高水远,路途艰险呀!唉!遇上这样一个冷冷的秋夜,又碰上这样一场大雨,诗人的心情会怎样?

  相机: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大)

  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冷)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

  10、 此刻,诗人会想些什么?

  11、 诗中的哪些语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12、 是啊,诗人想念亲人,亲人又何尝不想念千里之外的诗人呢?

  13、 请看大屏幕,这儿有两首词,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还是那句话: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想一想:这两首词都表达了什么情绪?

  14、 温庭筠是李商隐的好朋友,谁来读一读他的《忆江南》

  相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干嘛?(盼亲人回来)这时,江上驶来一帆,是亲人回来了吗?(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十帆,是亲人回来了吗?望呀望呀,过尽百帆(皆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千帆(皆不是),只看见(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样从早盼到(太阳落山),每天如此,每月如此,每年如此。真是令人(肠断白苹洲)这就叫柔肠寸断(板书)

  师生共同:长安的亲人如此,远在巴山的诗人也是一样。

  15、 白天如此思念也就算了,那晚上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你们想听谁读?(听你的朗读真是享受)

  16、 这首词中给你们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7、 “此情”是什么“情”?(思念之情)“无计可消除”,从这两首词中你知道分开两地的人儿想了哪些办法来排解这种思念呢?

  相机:(独上兰舟、望月……)可望着望着,看到大雁又想起了(亲人)让人忍不住轻轻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独倚望江楼……)江水悠悠,望着望着,(又想起了亲人)于是,情不自禁地悠悠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绵绵细雨的春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赤日炎炎的夏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落叶飘零的秋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白雪纷飞的冬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8、 这是怎样的思念?(刻骨铭心……)

  19、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样的相思缠绕在分开两地的人儿心头。同学们,请想一想:一千多年前,巴山的那个秋夜,涨满秋池的仅仅是滂沱大雨,还有什么呢?(思念)涨满了诗人的心湖。

  20、 那漫天飘飞的仅仅是秋雨吗?还是(思念)

  那满天飞洒的仅仅是雨吗?还是(眼泪)相思的眼泪(板书)

  21、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留在我们的口边呢?(齐读)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呢?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呢?

  22、 如果有一天,使人能与亲人团聚,他会和亲人说起什么呢?

  四、 总结、升华

  1、 同学们,雨总会停的,可是,思念能停止吗?

  2、 请看李商隐的名句,让我们深情齐读(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3、 此刻,我觉得一千年前巴山的那场夜雨正穿越时空,飘洒在你我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读!

  五、 作业(拓展阅读)

  读:杜甫《春夜喜雨》、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思: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5

  一、导入新课

  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传唱的古诗。它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三、解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四、研读课文、理解诗歌主旨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口译诗歌内容

  字词:巴山——泛指巴蜀之地却话——重提、再说

  2、结合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表达了作者对家中妻小的思念之情。

  五、当堂落实基础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______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背诵并默写全诗。


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阅读


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1)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强烈的画面2.体会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惆怅和孤寂3.体会诗中虚实结合和反复手法运用的妙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目标2和3

  三、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琵琶语》)爱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花朵。在*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少有文名,抱负远大,受到当时权贵的赏识,26岁时,他与一位节度使的女儿相爱成婚,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佳话。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他不得不远赴离家千里之遥的四川边境任职,过着身不由己寄人篱下的幕府生活。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儿,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丈夫常年宦游在外,夫妻聚少离多,只好鸿雁传书,倾吐相思。一个秋雨绵绵的黄昏,他又收到了妻子的来信,诗人急切地打开信,一行娟秀的工楷映入眼帘: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一阵秋风吹来,诗人望着眼前摇曳不定的烛火,眼前的景渐渐模糊,无尽的惆怅化作两行清泪,打湿了手中的信,他颤巍巍提起手中仿佛千斤重的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位诗人是谁呀?(学生回答李商隐。)

  师: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李商隐,走*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这位大唐奇才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夜雨寄北》(板书课题、作者)

  (二)感知诗中画

  1.学生自由读诗歌,多读几遍,先出声读,再默默读,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争取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来。

  2.借助书上和大屏幕上的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带着自己对诗歌的感觉,想象诗里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下来。

  屏显:剪烛花,又称剪烛芯,简称剪烛,意同剪烛西窗,后以剪烛引申为促膝夜谈之典,取其盼望相聚,秉烛夜语之意。

  明确:好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解好诗歌的内涵是读好本诗的前提。能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描摹诗歌的画面,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形成一种感染的氛围,就能够从感性层面把握诗歌的意境,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描摹画中人。

  3.对照插图和诗的内容,看看插图中表现了什么景、物和人,他在干什么?发挥想象,写出来,并体会一下诗人此时的心理,试着读出那种感觉。

  明确:巴山夜雨时,诗人倚窗独坐,秋雨绵绵无绝期,诗人长久伫立凝望那涨满溢出的秋水出神,绵绵的愁思正如这窗外的'秋雨,溢满心间,溢满眼眶。

  4.课文中的插图能涵盖全诗吗?如果让你在这一幅画里表现诗歌的所有内容,你还会画什么呢?说说你这样的话的理由。

  明确:会在诗人的头顶再画几幅画:他和他的妻子正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共剪烛花;谈论他在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夜晚在远方对她的思念。

  因为这些画面是诗人的想象。一个是眼前的实景,一个是想象的画面。“何当”也表现了这是想象的。

  (四)赏析意象,品味语言

  资料助读:

  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二、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写到春天的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李煜在《相见欢》里写到暮春的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易安在《声声慢》里写过秋天的雨,“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林黛玉也在秋霖潇潇的夜晚,看着那烛泪滚滚,听着那雨滴竹梢,愁绪化作“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三、李商隐24岁时登进士及第,曾任过几任小官,后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困顿不得志。38岁受邀前往西南边陲的梓州幕府任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李商隐一生处在政治的夹缝中抑郁寡欢,45岁时病死在郑州。

  5.思考:李商隐为什么要选取“巴山夜雨”这个意象?诗人仅仅是在写涨满秋池的夜雨吗?

  明确:诗中的雨给人一种凄凉萧瑟的感觉,“夜雨秋池”这样的图画、景观之外,有一双眼睛在看,看着夜雨涨满了秋天的池塘。这里应该有一个涨的过程,那么是诗人眼看着它涨得越来越满的吧?这一双眼睛是长久不动的吧?是无言的吧?是无奈的吧?这凄凉的巴山和绵绵的秋雨阻隔了两个相爱的人,这长久地凝望让人更能感觉到诗人心中的那份孤寂,那份思念,那种无奈,那种惆怅。

  6.你还在哪里看到了诗人?这个诗人和上面的诗人有什么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后两句。从“共剪”“却话巴山夜雨时”看出来。这个诗人是想象场景中的诗人。诗人从眼前之景跳跃到未来之景,憧憬着和他的妻子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共剪烛花,此时的他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彼此倾吐着相思之情。这样写既是安慰自己的妻子,又以相见的欢乐场景来反衬今夜的孤寂、无奈、惆怅和思念,虚实结合,更显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7.绝句里重复用词是大忌讳,可是这首《夜雨寄北》后世对它的评价却很高,结合诗的内容和情感,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这是反复的修辞。起到了加强语气,强调感情的作用。两个“期”,一写出了妻子盼望的急切,询问归期,第二个“期”回答归期无定,欲与下文中的想象欢聚形成反差,更具艺术张力。两个“巴山夜雨”,一实一虚,把个思念写的荡气回肠。

  (五)拓展提升,有味诵读。

  令人心痛的是,自古红颜多薄命。李商隐在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他的妻子王氏已经离开了人世,阴阳两隔,李商隐却还不知,在秋雨绵绵的夜晚他或许还会在信中写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王氏死后,李商隐每逢七夕必有一诗,怀念当时欢爱,直到四十五岁去世。爱情,这朵世上最美丽的情感之花,刺伤了他,也滋养了他;败坏了他,又成全了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代诗人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他的耳旁响起了幽幽的锦瑟之曲,往事如烟一般在心底漫开,又提笔写下了《锦瑟》,以表达对她妻子的深切怀念!请大家带着这种深切的思念再来朗诵《夜雨寄北》和《锦瑟》。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学生配乐诵读,下课。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强烈的画面2.体会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惆怅和孤寂3.体会诗中虚实结合和反复手法运用的妙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目标2和3

  三、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琵琶语》)爱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花朵。在*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少有文名,抱负远大,受到当时权贵的赏识,26岁时,他与一位节度使的女儿相爱成婚,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佳话。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他不得不远赴离家千里之遥的四川边境任职,过着身不由己寄人篱下的幕府生活。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儿,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丈夫常年宦游在外,夫妻聚少离多,只好鸿雁传书,倾吐相思。一个秋雨绵绵的黄昏,他又收到了妻子的来信,诗人急切地打开信,一行娟秀的工楷映入眼帘: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一阵秋风吹来,诗人望着眼前摇曳不定的烛火,眼前的景渐渐模糊,无尽的惆怅化作两行清泪,打湿了手中的信,他颤巍巍提起手中仿佛千斤重的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位诗人是谁呀?(学生回答李商隐。)

  师: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李商隐,走*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这位大唐奇才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夜雨寄北》(板书课题、作者)

  (二)感知诗中画

  1.学生自由读诗歌,多读几遍,先出声读,再默默读,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争取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来。

  2.借助书上和大屏幕上的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带着自己对诗歌的感觉,想象诗里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下来。

  屏显:剪烛花,又称剪烛芯,简称剪烛,意同剪烛西窗,后以剪烛引申为促膝夜谈之典,取其盼望相聚,秉烛夜语之意。

  明确:好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解好诗歌的内涵是读好本诗的前提。能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描摹诗歌的画面,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形成一种感染的氛围,就能够从感性层面把握诗歌的意境,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描摹画中人。

  3.对照插图和诗的内容,看看插图中表现了什么景、物和人,他在干什么?发挥想象,写出来,并体会一下诗人此时的心理,试着读出那种感觉。

  明确:巴山夜雨时,诗人倚窗独坐,秋雨绵绵无绝期,诗人长久伫立凝望那涨满溢出的秋水出神,绵绵的愁思正如这窗外的'秋雨,溢满心间,溢满眼眶。

  4.课文中的插图能涵盖全诗吗?如果让你在这一幅画里表现诗歌的所有内容,你还会画什么呢?说说你这样的话的理由。

  明确:会在诗人的头顶再画几幅画:他和他的妻子正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共剪烛花;谈论他在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夜晚在远方对她的思念。

  因为这些画面是诗人的想象。一个是眼前的实景,一个是想象的画面。“何当”也表现了这是想象的。

  (四)赏析意象,品味语言

  资料助读:

  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二、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写到春天的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李煜在《相见欢》里写到暮春的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易安在《声声慢》里写过秋天的雨,“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林黛玉也在秋霖潇潇的夜晚,看着那烛泪滚滚,听着那雨滴竹梢,愁绪化作“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三、李商隐24岁时登进士及第,曾任过几任小官,后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困顿不得志。38岁受邀前往西南边陲的梓州幕府任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李商隐一生处在政治的夹缝中抑郁寡欢,45岁时病死在郑州。

  5.思考:李商隐为什么要选取“巴山夜雨”这个意象?诗人仅仅是在写涨满秋池的夜雨吗?

  明确:诗中的雨给人一种凄凉萧瑟的感觉,“夜雨秋池”这样的图画、景观之外,有一双眼睛在看,看着夜雨涨满了秋天的池塘。这里应该有一个涨的过程,那么是诗人眼看着它涨得越来越满的吧?这一双眼睛是长久不动的吧?是无言的吧?是无奈的吧?这凄凉的巴山和绵绵的秋雨阻隔了两个相爱的人,这长久地凝望让人更能感觉到诗人心中的那份孤寂,那份思念,那种无奈,那种惆怅。

  6.你还在哪里看到了诗人?这个诗人和上面的诗人有什么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后两句。从“共剪”“却话巴山夜雨时”看出来。这个诗人是想象场景中的诗人。诗人从眼前之景跳跃到未来之景,憧憬着和他的妻子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共剪烛花,此时的他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彼此倾吐着相思之情。这样写既是安慰自己的妻子,又以相见的欢乐场景来反衬今夜的孤寂、无奈、惆怅和思念,虚实结合,更显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7.绝句里重复用词是大忌讳,可是这首《夜雨寄北》后世对它的评价却很高,结合诗的内容和情感,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这是反复的修辞。起到了加强语气,强调感情的作用。两个“期”,一写出了妻子盼望的急切,询问归期,第二个“期”回答归期无定,欲与下文中的想象欢聚形成反差,更具艺术张力。两个“巴山夜雨”,一实一虚,把个思念写的荡气回肠。

  (五)拓展提升,有味诵读。

  令人心痛的是,自古红颜多薄命。李商隐在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他的妻子王氏已经离开了人世,阴阳两隔,李商隐却还不知,在秋雨绵绵的夜晚他或许还会在信中写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王氏死后,李商隐每逢七夕必有一诗,怀念当时欢爱,直到四十五岁去世。爱情,这朵世上最美丽的情感之花,刺伤了他,也滋养了他;败坏了他,又成全了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代诗人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他的耳旁响起了幽幽的锦瑟之曲,往事如烟一般在心底漫开,又提笔写下了《锦瑟》,以表达对她妻子的深切怀念!请大家带着这种深切的思念再来朗诵《夜雨寄北》和《锦瑟》。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学生配乐诵读,下课。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 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问:但紧接着作者却写了"巴山夜雨"之景,这是否偏离了作者在首句所创设的感情基调?

  (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

  问:但作者是否一直延续这一感情进行抒写呢?如果不是,又写了怎样的情感呢?从哪个词语可看出这种转变?

  ("何当",何时,什么时候。"何当"是个表示愿望的词。诗的后两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 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

  小结,板书。

  李商隐-(问答)-友人(亲人) 离愁

  写实 衬托出

  景 交融 情 别绪 眼下的孤寂、

  何当: 共剪 思念

  虚写 什么时候 未来的欢聚

  却话

  3、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有怎样的画面在你的面前闪过。接下来用文字把它们表述出来。

  (设计这一步骤是让学生明白:学*诗歌不能只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想像,去体会诗中丰富的意境。)

  4、齐读全诗。

  四、分发赏析资料,深入分析写法上的技巧。

  (*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有意重复使用了"期"字和"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这可以说是这首诗为人称道的"奇绝"之二。重复"期"字,意在强调诗人滞留在外、前途未卜、归期无定的愁苦;重复"巴山夜雨",更是作者匠心独具的表现,它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回还往复的意境美,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第一次写"巴山夜雨",在于渲染环境与相思,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是作者想像夫妻相见后秉烛长谈的画面,夫妻追述往事,回味无穷。

  这种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书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是作者有意打破常规的成功尝试。

  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往复;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意境上看,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深婉、隽永,余味无穷。)

  五、学生共同欣赏所收集的李商隐诗歌。

  (让学生通过收集李诗,加深对李商隐和他诗歌的了解。)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融情于景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体会诗人表达情感的温婉细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情感。

  难点:体会诗人表达情感的温婉细腻。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由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导入本节课的学*。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师用投影并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一起了解作者李商隐,并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4、师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5、生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6、结合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品味诗歌表达情感的温婉细腻,及诗歌回环往复之美。

  7、课堂小结

  8、诵读由本诗撰写的现代诗歌《夜雨寄北》

  9、课后练*:用现代汉语学*情景交融的手法为李商隐写一封寄给妻子的回信。(500字左右)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5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教学目标: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整体感知作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意蕴。

  二、教学内容:

  1.点提取:诗歌的意蕴

  2.点释意: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诗歌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3.关键词:诗歌意蕴

  三、教学材料1.典型材料:李商隐《夜雨寄北》2.补充材料:卞之琳《断章》、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点导入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诗歌的意蕴。我们在*时的学*过程中一直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学*诗歌哪些方面呢?今天我们就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诗歌的意蕴

  (二)点强化1、作者介绍(知人论诗)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现存的诗有600余首。他由于处在“牛李”倾轧的党争之中,所以受人排挤,很不志。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2、文章脉络结构全诗有四句。首句一开头抓住妻子的来信“问归期”来回答。“未有期”三字,既是对妻子问的回答,又包含着自己宦途失意、羁旅穷愁,有家归不得的抑郁难堪之情。“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似乎是在写眼前景物,实际上是写客怀离绪的惆怅之情,绵绵夜雨,涨满秋池,长夜难眠,孤灯听雨,诗人正是借写萧瑟之景,抒离索之情。三、四句写想象中夫妻二人共居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自己孤凄的生活,既是空间的变化,又有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3、该诗三个层面分析(1)、语言层面分析诗有很强的直觉性。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这种语言艺术特点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词与抽象词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词与具象词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追寻诗人个体感受的信息。《夜雨寄北》就体现了这个特点。这首诗仅用28个字,把自己仕途不得志、有家归不得的抑郁之情表现出了,极富想象力。


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2)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五)份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一、引入学*《夜雨寄北》

  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

  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2

  引导语:《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写给远方妻子的,这首诗是千古名诗,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诗文中诗人要表达的意思,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夜雨寄北》的教案,供各位老师参考。

  重点、难点 :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 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 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一、揭题

  我们刚刚学了李商隐的《无题》,今天再来学*他的一首《夜雨寄北》。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商隐呢?

  二、解题:这首诗大约是他身处巴蜀,收到妻子来信后所作,寄给妻子,故称“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

  三、品味感悟

  1.思考: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妻子问什么?我是怎么回答的?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巴山夜雨涨秋池”-----读了这句,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

  是啊,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范读,生画节奏读,分组读,齐读,背诵。

  补充: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板书设计

  1、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2、 “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3

  一、抓住诗眼,导入新课

  1、 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奇妙的文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看老师写“雨”,注意看这四点,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相机:一个雨字,让我们产生了这么多联想)

  2、 今天,我们来学**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这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一场雨呢?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 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2、 谁想读一读?(相机:诗要慢慢读才有味道,谁再试一试)

  3、 老师和大家合作,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题目一起来,可以吗?师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4、 读诗不仅要读得顺口、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那怎样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呢?(生:弄懂诗句的意思)

  5、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借助大屏幕上的注释,再联系书上插图,了解一下诗句的大致意思。

  6、 同位同学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

  7、 谁能说一说诗句大致的意思。

  三、文本补读,品悟诗情

  1、从诗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用你知道的词语形容一下。

  相机:(倾盆大雨)你是从诗中的哪个地方体会到的?这句中最能表现雨大的是 --(涨)

  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听出来了,是倾盆大雨。

  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瓢泼大雨)试着读出你的理解(滂沱大雨)请读出你的感受

  2、 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秋夜,这样一场倾盆大雨落下来,诗人站在窗口,会看到什么?

  相机:(大大小小的池塘都积满了雨水)那池塘边的树木会怎样?(落叶满地)这情景让人感到――(冷、寒意)

  3、 这样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冷冷的秋夜,诗人在哪儿?(巴山)

  4、 巴山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带,这一带在古代被称为“巴山蜀地”,想知道李商隐生活的时代,那儿的情况吗?

  5、 请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记住那句话: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再看看注释。

  6、 读了这段文字,你们知道了什么?

  相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能具体描述一下吗?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用诗中的句子。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由此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交通不便。

  还有谁能说一说,也可以读一读(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路途险恶。所以,――(君问归期未有期)

  7、 你体会到这句包含着什么情绪?(无奈)请读出你的感受(苦闷)请读出你的理解。

  8、 诗人的亲人在哪儿?(北方长安)

  9、 同学们,巴山到长安,那可是山高水远,路途艰险呀!唉!遇上这样一个冷冷的秋夜,又碰上这样一场大雨,诗人的心情会怎样?

  相机: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大)

  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冷)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

  10、 此刻,诗人会想些什么?

  11、 诗中的哪些语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12、 是啊,诗人想念亲人,亲人又何尝不想念千里之外的诗人呢?

  13、 请看大屏幕,这儿有两首词,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还是那句话: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想一想:这两首词都表达了什么情绪?

  14、 温庭筠是李商隐的好朋友,谁来读一读他的《忆江南》

  相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干嘛?(盼亲人回来)这时,江上驶来一帆,是亲人回来了吗?(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十帆,是亲人回来了吗?望呀望呀,过尽百帆(皆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千帆(皆不是),只看见(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样从早盼到(太阳落山),每天如此,每月如此,每年如此。真是令人(肠断白苹洲)这就叫柔肠寸断(板书)

  师生共同:长安的亲人如此,远在巴山的诗人也是一样。

  15、 白天如此思念也就算了,那晚上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你们想听谁读?(听你的朗读真是享受)

  16、 这首词中给你们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7、 “此情”是什么“情”?(思念之情)“无计可消除”,从这两首词中你知道分开两地的人儿想了哪些办法来排解这种思念呢?

  相机:(独上兰舟、望月……)可望着望着,看到大雁又想起了(亲人)让人忍不住轻轻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独倚望江楼……)江水悠悠,望着望着,(又想起了亲人)于是,情不自禁地悠悠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绵绵细雨的春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赤日炎炎的夏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落叶飘零的秋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白雪纷飞的冬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8、 这是怎样的思念?(刻骨铭心……)

  19、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样的相思缠绕在分开两地的人儿心头。同学们,请想一想:一千多年前,巴山的那个秋夜,涨满秋池的仅仅是滂沱大雨,还有什么呢?(思念)涨满了诗人的心湖。

  20、 那漫天飘飞的仅仅是秋雨吗?还是(思念)

  那满天飞洒的仅仅是雨吗?还是(眼泪)相思的眼泪(板书)

  21、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留在我们的口边呢?(齐读)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呢?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呢?

  22、 如果有一天,使人能与亲人团聚,他会和亲人说起什么呢?

  四、 总结、升华

  1、 同学们,雨总会停的,可是,思念能停止吗?

  2、 请看李商隐的名句,让我们深情齐读(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3、 此刻,我觉得一千年前巴山的那场夜雨正穿越时空,飘洒在你我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读!

  五、 作业(拓展阅读)

  读:杜甫《春夜喜雨》、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思: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4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教学目标: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整体感知作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意蕴。

  二、教学内容:

  1.点提取:诗歌的意蕴

  2.点释意: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诗歌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3.关键词:诗歌意蕴

  三、教学材料1.典型材料:李商隐《夜雨寄北》2.补充材料:卞之琳《断章》、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点导入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诗歌的意蕴。我们在*时的学*过程中一直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学*诗歌哪些方面呢?今天我们就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诗歌的意蕴

  (二)点强化1、作者介绍(知人论诗)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现存的诗有600余首。他由于处在“牛李”倾轧的党争之中,所以受人排挤,很不志。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2、文章脉络结构全诗有四句。首句一开头抓住妻子的来信“问归期”来回答。“未有期”三字,既是对妻子问的回答,又包含着自己宦途失意、羁旅穷愁,有家归不得的抑郁难堪之情。“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似乎是在写眼前景物,实际上是写客怀离绪的惆怅之情,绵绵夜雨,涨满秋池,长夜难眠,孤灯听雨,诗人正是借写萧瑟之景,抒离索之情。三、四句写想象中夫妻二人共居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自己孤凄的生活,既是空间的变化,又有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3、该诗三个层面分析(1)、语言层面分析诗有很强的直觉性。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这种语言艺术特点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词与抽象词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词与具象词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追寻诗人个体感受的信息。《夜雨寄北》就体现了这个特点。这首诗仅用28个字,把自己仕途不得志、有家归不得的抑郁之情表现出了,极富想象力。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5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H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3)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3篇

  一、教学目标

  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整体感知作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意蕴。

  二、教学内容

  1.点提取:诗歌的意蕴

  2.点释意: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诗歌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3.关键词:诗歌意蕴

  三、教学材料

  1.典型材料:李商隐《夜雨寄北》

  2.补充材料:卞之琳《断章》、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点导入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诗歌的意蕴。我们在*时的学*过程中一直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学*诗歌哪些方面呢?今天我们就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诗歌的意蕴

  (二)点强化

  1、作者介绍(知人论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现存的诗有600余首。他由于处在“牛李”倾轧的党争之中,所以受人排挤,很不志。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2、文章脉络结构

  全诗有四句。首句一开头抓住妻子的来信“问归期”来回答。“未有期”三字,既是对妻子问的回答,又包含着自己宦途失意、羁旅穷愁,有家归不得的抑郁难堪之情。“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似乎是在写眼前景物,实际上是写客怀离绪的惆怅之情,绵绵夜雨,涨满秋池,长夜难眠,孤灯听雨,诗人正是借写萧瑟之景,抒离索之情。三、四句写想象中夫妻二人共居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自己孤凄的生活,既是空间的变化,又有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

  3、该诗三个层面分析

  (1)、语言层面分析

  诗有很强的直觉性。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这种语言艺术特点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词与抽象词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词与具象词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追寻诗人个体感受的信息。《夜雨寄北》就体现了这个特点。这首诗仅用28个字,把自己仕途不得志、有家归不得的抑郁之情表现出了,极富想象力。

  (2)、意象成面

  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能否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意象的形成主要用赋、比、兴这三种方法。“巴山的夜雨”、“秋池”点出写这首诗的时间和地点,用一个“涨”字把作者的愁思与窗外的瓢泼大雨联系起来。“共剪西窗烛”把诗人思家的画面刻画淋淋尽致。

  (3)、意蕴层面

  读者伴随着意象在脑海的形成和语音节奏感的刺激,产生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的意象内蕴即诗的意蕴,是诗歌鉴赏成败的关键。诗的意蕴一般包括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优秀诗歌都具有审美性。审美意蕴指诗歌的音乐和结构情感的美;智性美指有诗情的表达透漏出的深刻哲理。诗人通过回环的修辞手法,运用现实和幻想画面的结合,通过简练、意味深远的语言,把身处异地,思念妻子的抑郁之情表现出来。

  (三)点延伸(选讲)

  1、语言层面拓展

  卞之琳的诗向以含蓄睿智为读者所喜爱,他常常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世界,以象征的形象暗喻人生哲理,既有丰富生动的艺术感,又蕴含对世界的体验。《断章》这首诗,其语言就生动体现了这种特点:“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的表面*淡无奇:桥上有风景,于是你在看;你也构成了风景,于是别人也在看你。在无奇中,让人体会到了画面所蕴含的丰富的生与死、知与不知的宇宙人生的相对性哲理。“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装饰”的是梦,这一语言的搭配极为巧妙,巧就巧在具象词与抽象词的组合,打破了语义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种诗意的逻辑,从而大大扩充了诗歌语言的弹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涵,又扩展了诗的表现范围,加深了诗的理意。

  2、意象层面拓展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之所以催人泪下,是与诗人成功运用暗喻及通感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组组含义深刻的意象分不开的:“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视觉“老水车”与听觉“疲惫的歌”相连,诗人用这种苍凉的意象开头,一下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极佳的诗歌欣赏状态,地老天荒之中去感受那份震撼,那份深厚,数百年的历史沉寂一下跳到了读者面前,开阔而雄浑,苍茫而深沉。“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又将具体意象与抽象意象融为一体,在时空的急剧转捩、对比中,完成了诗人主观情志的表达。而“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这些意象,让我们在最初的震撼过后,又恍然于它们所代表的强烈思想感情的复杂意义之中,从而使我们从艺术的.视角感悟到了这首诗独具的审美情趣,使我们感到诗人内在的精神与诗的意象的一致性。因此,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诗的创造力、想像力,诗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读诗,必先读懂意象。

  3、意蕴层面拓展

  穆旦常常在自己的诗中给所塑造的形象以黑暗与光明的哲理,《赞美》这首诗就集中代表了诗人的这种艺术创作风格。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是作为抒情主体的诗人自我,一是“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的农夫。抒情主体在荒凉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在忧郁的森林中,对着在天际爬行的“不移的灰色行列”,诉说自己的“沉默的爱情”,“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阴雨的天气”、“要以带雪的手”和“佝偻的人民拥抱”;这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情的形象。而农夫,这“许多孩子的父亲”,“多少朝代在他身边升起而又降落”,“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路是无限的悠长”,而他却放下了“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的古代的锄头,坚定地“看着自己”融进了死亡。一个劳动者守望着自己的贫穷、劳苦,然后抛开妻儿老母,抛开一切,一去不回头。这是一个什么形象?他的内质是什么?是什么使得“我”也在为他的离去而痛哭?不言而喻,这两组意象,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农夫与我猝然相遇在诗中,各自理解着自己的使命,当芸芸众生昏昏于自我意识的丧失时,我和农夫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着清醒,传达出一种与昏聩的世界格格不入、为寻找光明而粉身碎骨的精神。到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对意象的解剖,挖出了诗歌的某些内涵,对作品有了初步的审美体验;然而进一步去体味:在这一荒凉而饥饿的画面里,农夫形象的精神之光开始活跃起来,浮动起来,扩展起来,从而传达出农夫的个性品格——在自身充满动乱、矛盾、苦难和愚昧时,毫不犹豫地抛弃自己、牺牲自己、改造自己,寻求走向光明的出路,也正因此,“一个民族才能起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农夫这一形象,实际承载着民族历史的内涵,代表着先行者的特定品质,闪耀着民族性格的不朽光华。而我是新生农夫的象征,我与农夫的血肉联系,共同筑就了民族之魂。这正是《赞美》这首诗给我们带来的崇高的美学意蕴,鉴赏到此,才算真正进入到诗歌意蕴层的把握之中,也即进入到诗歌的“智性”意蕴中。

  (四)、点回归

  同学们,相信通过对这首诗意蕴的分析,我们对诗的意蕴有个初步了解,这对我们以后在分析诗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帮助。也希望大家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鉴赏其他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夜雨:点明作诗的时间。北:指巴山以北的长安。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君:指诗人妻子王氏。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有大巴山小巴山。这里指诗人所在之巴东。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二句:是说何时能回家相对夜谈,追述今夜雨中客居巴东的情况。何当:何时。

  全诗译文: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七、作业要求

  课后阅读赏析卞之琳《断章》、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穆旦《赞美》,掌握诗歌的意蕴美。

  教学设想

  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

  1.学*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

  (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二、诵读诗歌

  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作者

  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


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4)

——《诗》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山行》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 配乐齐读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假如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我会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三、作业

  1、背诵《山行》,并能说说意思。

  2、默写古诗。

  【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准备】

  搜集作者生*思想的有关资料。熟读背诵这四首诗。有条件的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教学设想】

  诵读品味,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归田园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交流引读

  同样是写农村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与陆游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各学*他们一首诗,通过比较来了解他们不同风格、思想感情。那么谁能够说说他们的生*事迹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

  陶渊明:(略)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曾因极力主张北伐,被罢官,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范读二首诗歌,学生跟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⑴ 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⑵ 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⑶ 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同学们,你觉得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理由吗?

  三、研读品析,语言品味

  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你觉得陶诗的语言怎样,你能说说吗?(语言自然、通俗)

  《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吗?

  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你能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成为名句的理由吗?

  1、对仗自然工整,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2、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蕴含着希望。

  四、比较赏析,学会评点

  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小组合作学*)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

  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

  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

  陶心情闲适,遁世;陆心情喜悦,留恋。

  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五、诵读体验,互动释疑

  1、诵读体验:

  你认为我们该用用怎样的情感进行朗读?朗读中你体验到了什么?

  学生模仿古人朗读表演。

  2、互动释疑: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学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2、课外延伸:

  ⑴ 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⑵ 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一、巩固理解,解释引读

  1、巩固理解:

  ──《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中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2、解释引读:

  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那么谁能够说说王维呢?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当时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二、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 教师范读;

  ⑵ 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以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三、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颈*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送别诗歌,感受李白《渡荆门送别》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又是谁送谁呢?

  那么谁能够说说李白写这一首诗的背景呢?

  这首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五、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 教师范读;

  ⑵ 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六、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4、本诗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山随*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的顺序写的。

  七、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表达呢?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八、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2、课外延伸:

  ⑴ 背诵这两首诗;

  ⑵ 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⑶ 课外摘抄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二、预*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⑴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⑵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⑶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质疑探究:

  ⑴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⑵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⑴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⑵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⑶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

  (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⑴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⑵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⑶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⑴《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⑵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⑶体味诗的颈*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⑷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⑸《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⑹想象一下,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⑴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⑵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⑶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声起韵。

  (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⑷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把握全诗主旨。

  2、学会比较阅读。

  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强化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讴歌。

  二、《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可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学生朗读诗歌。

  3、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诗中怎样表现虫声之美?

  衬托: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寂寞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

  三、《夜》


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5)

——描写思乡的诗实用5份

  唐·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幼年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闻客从那边来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那边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几多!小楼昨夜又西风,祖国不堪回顾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6)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优选【五】份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一、引入学*《夜雨寄北》

  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

  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一、抓住诗眼,导入新课

  1、 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奇妙的文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看老师写“雨”,注意看这四点,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相机:一个雨字,让我们产生了这么多联想)

  2、 今天,我们来学**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这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一场雨呢?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 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2、 谁想读一读?(相机:诗要慢慢读才有味道,谁再试一试)

  3、 老师和大家合作,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题目一起来,可以吗?师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4、 读诗不仅要读得顺口、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那怎样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呢?(生:弄懂诗句的意思)

  5、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借助大屏幕上的注释,再联系书上插图,了解一下诗句的大致意思。

  6、 同位同学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

  7、 谁能说一说诗句大致的意思。

  三、文本补读,品悟诗情

  1、从诗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用你知道的词语形容一下。

  相机:(倾盆大雨)你是从诗中的哪个地方体会到的?这句中最能表现雨大的是 --(涨)

  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听出来了,是倾盆大雨。

  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瓢泼大雨)试着读出你的理解(滂沱大雨)请读出你的感受

  2、 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秋夜,这样一场倾盆大雨落下来,诗人站在窗口,会看到什么?

  相机:(大大小小的池塘都积满了雨水)那池塘边的树木会怎样?(落叶满地)这情景让人感到——(冷、寒意)

  3、 这样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冷冷的秋夜,诗人在哪儿?(巴山)

  4、 巴山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带,这一带在古代被称为“巴山蜀地”,想知道李商隐生活的时代,那儿的情况吗?

  5、 请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记住那句话: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再看看注释。

  6、 读了这段文字,你们知道了什么?

  相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能具体描述一下吗?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用诗中的句子。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由此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交通不便。

  还有谁能说一说,也可以读一读(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路途险恶。所以,——(君问归期未有期)

  7、 你体会到这句包含着什么情绪?(无奈)请读出你的感受(苦闷)请读出你的理解。

  8、 诗人的亲人在哪儿?(北方长安)

  9、 同学们,巴山到长安,那可是山高水远,路途艰险呀!唉!遇上这样一个冷冷的秋夜,又碰上这样一场大雨,诗人的心情会怎样?

  相机: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大)

  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冷)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

  10、 此刻,诗人会想些什么?

  11、 诗中的哪些语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12、 是啊,诗人想念亲人,亲人又何尝不想念千里之外的诗人呢?

  13、 请看大屏幕,这儿有两首词,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还是那句话: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想一想:这两首词都表达了什么情绪?

  14、 温庭筠是李商隐的好朋友,谁来读一读他的《忆江南》

  相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干嘛?(盼亲人回来)这时,江上驶来一帆,是亲人回来了吗?(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十帆,是亲人回来了吗?望呀望呀,过尽百帆(皆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千帆(皆不是),只看见(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样从早盼到(太阳落山),每天如此,每月如此,每年如此。真是令人(肠断白苹洲)这就叫柔肠寸断(板书)

  师生共同:长安的亲人如此,远在巴山的诗人也是一样。

  15、 白天如此思念也就算了,那晚上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你们想听谁读?(听你的朗读真是享受)

  16、 这首词中给你们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7、 “此情”是什么“情”?(思念之情)“无计可消除”,从这两首词中你知道分开两地的人儿想了哪些办法来排解这种思念呢?

  相机:(独上兰舟、望月……)可望着望着,看到大雁又想起了(亲人)让人忍不住轻轻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独倚望江楼……)江水悠悠,望着望着,(又想起了亲人)于是,情不自禁地悠悠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绵绵细雨的春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赤日炎炎的夏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落叶飘零的秋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白雪纷飞的冬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8、 这是怎样的思念?(刻骨铭心……)

  19、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样的相思缠绕在分开两地的人儿心头。同学们,请想一想:一千多年前,巴山的那个秋夜,涨满秋池的仅仅是滂沱大雨,还有什么呢?(思念)涨满了诗人的心湖。

  20、 那漫天飘飞的仅仅是秋雨吗?还是(思念)

  那满天飞洒的仅仅是雨吗?还是(眼泪)相思的眼泪(板书)

  21、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留在我们的口边呢?(齐读)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呢?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呢?

  22、 如果有一天,使人能与亲人团聚,他会和亲人说起什么呢?

  四、 总结、升华

  1、 同学们,雨总会停的,可是,思念能停止吗?

  2、 请看李商隐的名句,让我们深情齐读(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3、 此刻,我觉得一千年前巴山的那场夜雨正穿越时空,飘洒在你我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读!

  五、 作业(拓展阅读)

  读:杜甫《春夜喜雨》、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思: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为什么要剪“西窗烛”。

  能力目标

  背诵全文,并扩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培养欣赏诗歌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设身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黑板,教科书,多媒体教室。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

  三、朗读

  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

  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③却话:重头谈起。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五、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并背诵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字数不限,没背会的同学下来将诗背熟!下节课交作业。

  八、课后小结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