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给予树》教学设计实用五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三年级《给予树》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写的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故事,都体现了“美的情感,爱的奉献” 这一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这种感情。《给予树》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叙述角度独特,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这个美丽的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整篇课文处处洋溢着爱的思想、美的情感,时时闪烁着人文的光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给予、担心、沉默不语、如愿以偿”等词语。

  2、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获得美的精神享受。

  3、学*抓住人物心情的变化来体会人物形象的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美的情境

  1、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学生***回忆春节欢快的生活。)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春节,西方的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非常喜欢过节日,不过她们不是过春节,而是圣诞节。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想不想看看他们怎样过圣诞节?(播放西方圣诞节欢乐的情境,教师和着音乐与画面简介圣诞节。)在这欢乐的节日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有一位作家把其中的一件事情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想不想读这篇文章?(生齐喊“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篇文章。板书:给予树

  2、质疑课题:这个课题好特别啊。谁能把它读好?指名生读课题,正音给(ji),学生简单地说说对“给予”一词的理解。请同学们再用心地读一读这个课题,想一想,读了这个课题以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归纳为两大问题:(1)为什么以给予树为课题?(2)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对于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好吗?

  [点评:从儿童生活世界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回味生活的快乐,再次感受节日生活的美,身心获得愉悦,在愉悦中拉*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的兴趣,带着美的心情对课题进行质疑,引发探究的欲望,在个性化建构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梳理,凸现共性的认识,整合出有价值的、统领全课的问题,搭建出新的探究*台,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

  二、初读,感知美的语言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一想你能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吗?

  2、读后交流。(1)指名学生读书后生字所组成的词语,要求不但要读正确而且要读出感情。(2)指名学生读课文重点段落,要求读正确、流利。(3)通过与课文对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点评:不仅仅引导学生“口诵”,更要求学生“心维”,带着问题、明确要求去读书,“字字入目,句句铭心”。通过自读,对给予树获得整体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给予树的含义。同时根据中年级段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对词语的认读,进一步夯实基础,积淀语言。对词语的认读,凸现厚度,不仅仅读正确,更能引导学生从读的情感中透出对词语的理解,感受到语言所蕴含的美。]

  三、深读,交流美的情感

  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用心地去发现妈妈心情有什么变化,画出有关词句。

  1、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相关词句上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阅读心得,尝试小组合作学*。

  3、全班交流妈妈心情的变化,并用上“先……接着……最后……”等关联词语。(担心----生气----激动)

  [点评: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航拍”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妈妈美的情感。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提升学*的整体效益。整个活动以学生的学、思为重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适时为学生的合作呈现清晰的材料,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的情思,理清文本情感变化的线索,孕育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团结互助的品质,培养全体学生的学*力。]

  四、品读,感悟美的心情

  (一)品读“担心”,感悟忧中之美

  妈妈担心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2、抓住“并不、只攒、却要、分享、怎么可能”等词语理解妈妈的担心,重点体会“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这句话所蕴含的情意。

  3、从妈妈的担心中,你体会到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啊,人们常说母爱在下雨时是雨伞,在跌倒时是拐杖,而在圣诞节时却是担心,谁能把这“担心”读好。

  4、指导朗读,体会爱意。

  [点评:学生紧紧抓住“担心”一词,品读课文重点词句,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心灵的美好,用美好的亲情去感受亲情的美丽,用对母亲的爱去感受母亲对子女的爱,真切地感受到“担心”一词所折射出的仁慈、关爱、奉献等美丽的品质,使词句段篇都诠释出人类的文化精神,流淌出滋润生命的情感之水。]

  (二)品读“生气”,感悟矛盾之美

  妈妈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拿到二十美元,就分头去采购圣诞礼物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孩子们该回家了,在回家的途中孩子们表现怎样?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抓住“兴高采烈”一词,体会手足之情。

  2、引读,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如果你是她的哥哥或姐姐,你能告诉我们她为什么沉默不语吗?

  3、看到金吉娅沉默不语,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想?妈妈生气了,如果你就是金吉娅,你如何向妈妈解释呢?

  4、学生反复朗读第四自然段,尝试解释,体会金吉娅的内心世界。

  5、播放音乐,师生角色表演,情境对话。

  (1)抓住“一回到家、立即”等词语,教师扮出生气的样子说道:“金吉娅,你过来一下,再不过来,我可要生气了,告诉妈妈,你的二十美元买了什么?”(与学生面对面而坐,进行对话)

  (2)抓住“难过”一词,引导学生挖掘金吉娅的内心世界。并通过与老师的对话表达出来。

  (3)在师生个别对话的过程中,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整体互动,随机提问,如,从金吉娅的话语中你听懂了什么?(善良、仁爱、同情别人、关心家人……)她难过什么?(没给妈妈、哥哥、姐姐买象样的礼物……) 金吉娅你在拿卡片时是怎么想的(教师出示一张卡片渲染情境)?看到卡片上写着19美元50美分,你决定买吗?你知道这19美元50美分意味着什么?(陌生女孩得到了洋娃娃,得到了金吉娅的爱,金吉娅放弃了给家人买精美的圣诞礼物的机会,被家人责怪……)是啊,给予就是这样,在获得的同时,还意味着放弃呀,这实在令金吉娅为难,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金吉娅的这种内心感受?

  6、指导朗读,体会金吉娅的内心。

  7、深化给予内涵。金吉娅虽然放弃了给家人买漂亮礼物的机会,然而她却得到了----(小女孩的感谢、美好的心灵、妈妈的拥抱、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是啊,给予不仅仅是放弃,也不仅仅是得到,给予更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点评:教学的着眼点立足于发展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抓住表现人物矛盾心情的关键词语,步步深入,从感性的认识走向理性的体验,在自我建构知识的同时,掌握更多的摹会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建构教材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并通过角色表演与文本、作者展开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在对话中增添新的信息,内化语言,加深情感,对“给予”一词赋予新的生命。]

  (三)品读“激动”,感悟梦圆之美

  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你能代妈妈说吗?

  1、学生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自己练说妈妈激动的话语。

  2、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如愿以偿”一词,深层探究陌生女孩、金吉娅、妈妈三人的内心世界。如果你是那个陌生女孩,当你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洋娃娃时,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也会象金吉娅一样仁爱、同情、体贴别人,回报社会对我的爱,关心天下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如果你是金吉娅,当你看到和听到陌生女孩的言行时,你又会怎么想?(使别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小女孩得到了洋娃娃,我帮助别人的心愿也就实现了……)如果你是妈妈,当你看到这一切,你又会怎么想?(自己的孩子已懂得关爱他人,有一颗仁爱、同情、体贴别人的心,这正是妈妈的心愿……)

  3、指导感情朗读。

  [点评:学生紧紧抓住“如愿以偿”一词,在感悟语意的基础上,“寻言以明象”,以读见悟,展开想象,进入语境,领悟文情,理解教材内涵之美,进行生命对话,在对话中还原人性之美,感受到使别人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进一步丰厚文化与精神底蕴。]

  三、拓展,升华美的意蕴

  1、升华给予树的形象。刚上课时,有同学提出: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课文学到这儿,在你的心目中,你认为这是一棵________树(希望、同情、快乐、爱心、友谊、美满、体贴、高兴、热心、愿望……)

  2、走进现实生活。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随机画出一棵圣诞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象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她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吗?(教师发放爱心卡)

  3、播放音乐,学生将自己的爱心写在小卡片上,并进行交流。这样一棵美丽的给予树,应该把它种在哪里呢?(种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充满------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总评]:

  马克思说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美代代相传。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其审美价值不仅仅在语言上,更重要在精神上,美的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课应成为孩子“精神的天堂”。这篇教学设计,以“情”为纽带,以“美”为目标,以“思”为核心,着眼于学生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通过鲜活的学,灵动地进入文本角色,借助多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再现文本情境,把握文本主人公的形象,做到以文启人,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努力让孩子通过这篇课文的学*,展现语言的美,还原人性的美,享受生命的美。尤其是课堂结尾,借助对“给予树” 形象的丰满,进一步丰富爱的内涵,给爱赋于新的生命,使每个学生都明白给予树本身就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要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参天大树,并为自己的心灵修筑一座符合自己梦想、适合自己精神生活的理想家园,一片葱茏的净土---美的精神殿堂。

  三年级《给予树》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认读“给予、分享、试探”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说写结合,初步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受到美好的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金吉娅的言行和心理。

  教学难点:

  以“给予”为主线,通过研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引导学生感受富有爱心能给人带来真情和快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初知给予”。

  1、猜猜看的游戏。猜猜这是什么节日?(出示相应节日的图片)

  2、释题,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给予”。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

  2、金吉娅做了什么事给你印象最深?

  三、直奔中心,感悟“给予”。

  (一)精读第三自然段

  1、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划出描写金吉娅的句子。

  2、理解“沉默不语”。

  3、自由读读1—3自然段,想一想。

  4、哥哥姐姐的这时候的心情呢?

  5、对比读。

  6、为什么妈妈看到金吉娅买的棒棒糖,有些生气?

  (二)精读第四自然段

  1、金吉娅的钱用来干什么了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

  四、升华情感,深化“给予”。

  1、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2、给“给予树”再起个名字。

  3、给予树到底在哪里呢?

  4、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小女孩收到了金吉娅送给她的洋娃娃,她很想写一封信,感谢金吉娅,你们能帮助她吗?

  2、收集给予他人以帮助的故事,召开“爱心故事会”。

  三年级《给予树》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重点引导学生辨清“予”和“裕”的字形,能用同义词替换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给予、担心、宽裕、沉默不语”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是通过妈妈心情变化这一线索来组织课文的写作特点。感受金吉娅的善良、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4、能展开想像拓展写话,为小音乐家杨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穷苦孩子写一张爱心卡。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妈妈的心情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给予”正音给予(jǐ yǔ),辨析“予”的字形。

  简单说说对“给予”一词的理解。(“给予”就是给、送。)像这样在一个词中,两个字表示同一个意思的词叫并列合成词。

  出示:甜蜜、拥抱、宽裕、试探、猜测这些词也是并列合成词,读一读。

  2、补全板书:给予树,了解其含义。

  (1)读文找出文中一句描写“给予树”的句子。

  出示:“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小女孩写的。”

  (2)从上面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叫“给予树”?

  交流:援助中心:援助就是支援帮助的意思,援助中心就是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地方,是慈善组织组办的赞助机构,用来帮助穷苦人或有困难的人。像我国的春蕾计划、希望工程等就是给别人提供帮助的赞助机构。

  给予树:是慈善机构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们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他人赞助的树。

  (3)简介圣诞节。

  交流:每年的12月25日是圣诞节。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我们中国的春节。(播放西方圣诞节欢乐的情境)在这欢乐的节日里,人们围着圣诞树跳舞,相互交换礼物。所以圣诞节是人们最快乐的节日,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

  3、过渡:在这个欢乐的节日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呢?

  二 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词语。

  给予 圣诞节 甜蜜 宽裕 分享 棒棒糖 立即 援助 卡片 盼望 善良 仁爱 同情 体贴 兴高采烈 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

  2、 再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呢?

  填空: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小女孩儿(金吉娅),在圣诞节前夕,妈妈给了二十美元让孩子们互赠礼物,金吉娅却给一个陌生女孩买了洋娃娃。从她身上我们学到了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知道了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要及时献出自己的爱心。

  三、品读课文,体会妈妈心情变化的原因。

  1、是呀,故事发生在美好的西方节日——圣诞节前夕。是金吉娅的母亲将发生在自己女儿身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记录了下来。在这件事中,金吉亚的妈妈心情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出描写妈妈心情变化的词语。

  出示:担心、生气、激动。

  2、学*课文第1节,体会妈妈担心什么。

  交流出示:“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1)辨析“裕”的字形,理解“宽裕”一词。读文你从哪可以看出家里不宽裕?

  随机理解:“攒”:存着。

  指名读这句话,读出妈妈的担心。

  (2)尽管家里并不富有,可金吉娅的妈妈还是把自己积攒的100美元*均分给了五个孩子,让他们每人至少准备四份礼物。读到这儿,如果你是金吉娅,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3、学*课文第3节,体会妈妈为什么生气。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抓住“兴高采烈”一词,体会手足之情。

  师:妈妈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拿到二十美元,就分头去采购圣诞礼物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孩子们该回家了,在回家的途中孩子们表现怎样?

  (2)引读: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看到金吉娅沉默不语,这引起了妈妈的怀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

  (3)联系上下文想象妈妈的心理活动,理解妈妈生气的原因。

  我看到金吉娅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心里非常生气,想:

  (交流时应引导学生理解“一些”与“一大把”的区别。从“五十美分”与“二十美元”的对比,知道棒棒糖太便宜了……妈妈想让孩子送出最诚挚的祝福,而小金吉娅却不够诚挚。)

  (4)体会这时候的金吉娅为何沉默不语?

  (金吉娅担心母亲责怪。)

  4、领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体会妈妈为何激动。

  (1)指名读最后一段话。

  (2)、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妈妈激动的理由。

  (3)总结:金吉亚到底做了什么让妈妈这样激动?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呢?下节课在学*。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生字词。

  给予 圣诞节 甜蜜 宽裕 分享 棒棒糖 立即 援助 卡片 盼望 善良 仁爱 同情 体贴 兴高采烈 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

  二、感受金吉娅这个人物。

  1、从语言感受人物。

  (1)金吉娅拿着这二十美元到底做了什么,让妈妈有着这么明显的情绪上的变化?让我们读读课文的第四节,从金吉娅对妈妈说的这番话中找到答案。指名读金吉亚说的话。

  (2) 读完讨论交流:

  *常的圣诞树上都挂满礼物,可金吉娅看到的却是一棵给予树。金吉娅来到这棵“给予树”下,取下了其中一个小女孩写的卡片,卡片上写着什么呢?

  (出示: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引起了你的关注。什么叫一直盼望。

  出示:

  每当看到邻居伙伴抱着洋娃娃的时候,小女孩就(非常羡慕或非常希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白天,小女孩就想(抱着洋娃娃玩耍);

  夜晚,小女孩就想(拥着洋娃娃入睡);

  每当一个人害怕的时候,小女孩就想(让洋娃娃陪她玩耍)。

  每当有了委屈的时候,小女孩就想(向洋娃娃倾诉)。

  每当(有了高兴的事情 ),小女孩就想(和洋娃娃一起分享)。

  ,《给予树》教学设计(沙龙)

  是呀,小女孩早就想拥有一个洋娃娃;天天想,夜夜想,月月想,年年想呀,读: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拥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就是她现在最大的?(板书:愿望希望)

  (3)金吉娅看到小女孩的愿望,她想:( ),可是:( )。但金吉娅在家人和小女孩的选择中最终倾向了( )因为她想到了一句话,并在后来告诉了自己的母亲。哪一句?

  读: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是呀,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

  我们有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可小女孩没有。

  我们有( ),可小女孩没有。

  我们有( ),可小女孩没有。

  我们有( ),可小女孩没有。

  一句话,小女孩什么也没有。

  多么善良的金吉娅呀!多么( )的金吉娅呀!多么( )的金吉娅呀!多么( )的金吉娅呀!(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于是,她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4)、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你能代妈妈说吗?

  (5)、从金吉娅的做法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填空:金吉娅不仅给家人买了圣诞礼物——棒棒糖,还把同情和爱心送给了一个陌生的小女孩,给她买了洋娃娃,让她的愿望得以实现。她是一个善良、仁爱、有同情心和体贴的孩子。)

  引读:金吉娅虽然放弃了给家人买漂亮礼物的机会,然而她却得到了(小女孩的感谢,妈妈的拥抱……),给予不仅仅是放弃,也不仅仅是得到,给予更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6)、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2、让我们回到书中,再读金吉娅的话,你对金吉娅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先开口 ,本来想送给哥哥姐姐礼物(可以看出金吉娅是个体贴的孩子)

  金吉娅发现了给予树上的卡片(可以看出金吉娅是个细心的孩子)

  她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她毫不犹豫买了洋娃娃,可以看出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

  只够买棒棒糖(可以看出金吉娅体贴家人)

  哥哥姐姐与小女孩比,小女孩更需要礼物(可以看出金吉娅有同情心)等等。

  她把事情的经过全都告诉了妈妈(可以看出金吉娅非常诚实。)

  师总结:是呀,从字里行间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所以妈妈说: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三、点击“给予”,感受“爱”。

  1、整篇课文中,无不透出爱的情意,再找找文中还写了谁给予谁什么?

  a、 妈妈给予每个孩子二十美元。——母子之爱

  b、孩子们给予对方圣诞礼物。——手足之爱

  小结:这些举动都是对亲人的爱,从中更让我们感受到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是那么的可贵,更让人们为之动容。相信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也一定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有很大的关系。

  2、看板书小结:给予树是一棵(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树,这样一棵美丽的给予树,应该种在哪里?(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充满爱。

  五、 拓展说话练*:

  1、一天,妈妈带着金吉娅和她的哥哥姐姐,通过援助中心工作人员的精心安排,在这棵圣诞树下与小爱丽斯见面了,大家会说些什么?你想代表谁,最想说什么?(学生可选择几个不同的人物练*口语交际)

  2、老师想代表工作人员说:有了你们的爱,才使这棵普通的给予树变成了一棵爱心树,有了像金吉娅这样的人献出善良、同情和爱心,我们心中的给予树才能常青、常绿,越来越茂盛。

  三年级《给予树》教学设计 4

  设计理念:

  突出体验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体验,在角色转换中进行“移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运用多种有效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金吉亚的美好品质,受到美好情感谢的熏陶和感染,实现阅读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会认10个,会写12个;理解“沉默不语”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语言,练*表达。

  2.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重点词句,运用此法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学会阅读方法。

  3.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去体会思想感情,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等美好品质,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检查预*

  (一)板书课题,指读。关注多音字和生字。

  (二)打开书找到认字表,同位之间互相检查,有读不准的就互相帮一帮。

  (三)教师检查生字读音。重点检查和指导下列几个字。

  “援”――援还可以怎么组词?课文中还提到了“援助中心”,你了解援助中心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给予树)

  “糖”――这个字不太好写,怎么能写好这个字?谁来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左窄右宽,横多距离要相等)教师示范,学生自己练*。

  设计评析

  本环节重在扫清字词障碍。此环节中,力求重点关注难读的字词,引导学生读准读好。如,对“援”字的处理十分巧妙,由组词引出来“援助中心”,自然而然地对该词进行了处理,理解了该词以后,为理解课文扫清了障碍。

  在指导写字时,不是*均用力,教师抓住一个难写的“糖”字,进行了重点指导。通过关注它的字形、比例、间架结构等,对横多的字的书写进行了重点提示。在学*其它字词时,注意引导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提醒。真正做到了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又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互相提示这一环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整体感知,自读质疑

  (一)谁愿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的同学首先听听他们读得对不对,然后找一找,故事里都写到了谁?谁给你的印象最深?

  (学生找出多个人物,特别注意找出印象最深的几个人物)

  (二)金吉亚做了什么事给你留下的印象这么深?

  小结:大家看,在圣诞节前夕,金吉亚送给自己家人便宜的棒棒糖,却送给陌生小女孩一个洋娃娃,孩子们,面对着金吉亚的做法,你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评析

  一是在检查学生准确读准字词的基础上,看是否准确地读准了内容。

  二是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写的主要人物。让学生对人物从整体上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符合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规律。

  三是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富勒认为“不问一个为什么,什么也学不到。”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此处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学*质疑,因为问题才是思维的开始,提出不懂的问题,利于学生带着问题深入读书、思考,也便于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三、 精读品赏,解疑悟情

  (一)精读第三自然段

  1.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金吉亚的内心世界。先来看看买了礼物走在回家路上的金吉亚吧,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划出描写金吉亚的句子。

  2.指名读读划出的句子。

  3.理解关键词句:知道什么是“沉默不语”吗?自己表演表演。(学生表演)

  师:那我明白了,文中的金吉亚沉默不语,就是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我理解的对吧。(预设:学生一定是否定的。)

  4.那沉默不语的金吉亚究竟在想些什么呢?来,孩子们,自由读读1―3自然段,想一想。

  (1)透过“沉默不语”我们体会到了金吉亚的内心,带着你的体会,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2)如果和哥哥姐姐的兴高采烈对比着读,就更能读出金吉亚沉默不语时的心情。谁愿意读一读。

  (3)哥哥姐姐兴高采烈那会是什么样呀,那金吉亚沉默不语呢,一边想象,一边读,谁再试试。

  5.教师小结。

  设计评析

  本环节的设计流程是:找出词语―通过表演,理解词语―透过词语想象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对比朗读,读出情感。

  本环节的最大亮点是:透过一个“沉默不语”,运用有效的学*策略,如,动作表演、比较、透过词语想象内心、联系上下文、感情朗读等策略,引导学生理解了 “沉默不语”一词,同时深入文本,很好地体会出了金吉亚的美好品质。实现了《课标》所指出的“理解词语,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阅读目标。

  (二)精读第四自然段

  1.我们抓住“沉默不语”,联系着上文,体会到了金吉亚的内心,感到他是那样体贴家人,爱着家人,可是她却只买了棒棒糖给家人,而给陌生小女孩的则是洋娃娃。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预计:“为什么给小女孩买的是洋娃娃,而给家人买的却是棒棒糖?”

  请大家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能不能解答这个问题?可以划出相关的句子。

  2.大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注意到刚才有同学说到了这句话,我把金吉亚的这句话打出来,看着屏幕谁再来读一读。和书上写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不加这三个字也很通顺,不行吗?

  3.圣诞节,多么让孩子们盼望的节日呀,因为那一刻他们会收到许多礼物,孩子们唱啊,跳啊,沉浸在快乐和幸福中。可是这个小女孩呢?她什么都没有。你想,她没有什么?

  金吉亚,在我们的心理小女孩多么可怜呀,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圣诞节前夜他什么都没有,孩子们,现在你就是金吉亚,你走进圣诞节的商场,看到了那颗挂满心愿的给予树,小女孩的心愿卡吸引了你,来,金吉亚,摘下这张卡片,小女孩写什么了?

  4.创境,进行角色体验说话。

  小女孩一直盼望一个洋娃娃呀,白天,小女孩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她一直盼望,晚上,面对着漆黑的屋子,小女孩还在盼望;甚至在梦中他还想着洋娃娃呀。看着小女孩的卡片,金吉亚,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多么善良的孩子呀,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段话。

  师:此时,金吉亚为什么只给家人买棒棒糖,却要给小女孩买洋娃娃,我们全明白了。那孩子们,金吉亚送给小女孩的仅仅是棒棒糖吗?

  设计评析

  此环节重点抓住了“什么都没有”,通过出示两个句子一个带有“什么都”,另一个不带,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小女孩的贫穷、可怜等,接着运用有效的体验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换位体验:把学生当成金吉亚让其入境动情、深入体验,通过引导学生切身体验,深入文本,体会出金吉亚是一个善良、体贴、可爱的孩子。在切身体验中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真正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与作者产生了共呜,进行了心灵的对话,读出了小女孩的美好品质。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圣诞的乐章奏响了,给予树上,有着一个小女孩的梦想,给予树下,另一个小女孩――金吉亚帮她实现了这个梦想, 如果我就是妈妈,我担心过,生气过,可是现在,我高兴极了,紧紧地拥抱着金吉亚。孩子们如果你也是金吉亚的家人,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是啊,作为妈妈的我,我会(范读最后一段)

  作为哥哥、姐姐的你,(指读最后一段)。

  还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动着,一起读。

  让我们记住金吉亚,记住金吉亚给予我们的这一切,一起来背诵,背不过的可以看着屏幕。

  (二)同学们,8岁的金吉亚如此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我们能够想象到小女孩得到洋娃娃时幸福的笑脸,那一刻她会对金吉亚说些什么呢?生交流。

  作业:课后请同学们写一写。

  板书设计:

  棒棒糖(图) 善良 仁爱

  给予树(简笔画) 金吉亚 同情 体贴

  洋娃娃(图) ……

  三年级《给予树》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重点引导学生辨清“予”和“裕”的字形,能用同义词替换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给予、担心、宽裕、沉默不语”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是通过妈妈心情变化这一线索来组织课文的写作特点。感受金吉娅的善良、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4、能展开想像拓展写话,为小音乐家杨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穷苦孩子写一张爱心卡。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妈妈的心情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给予”正音给予(jǐ yǔ),辨析“予”的字形。

  简单说说对“给予”一词的理解。(“给予”就是给、送。)像这样在一个词中,两个字表示同一个意思的词叫并列合成词。

  出示:甜蜜、拥抱、宽裕、试探、猜测这些词也是并列合成词,读一读。

  2、补全板书:给予树,了解其含义。

  (1)读文找出文中一句描写“给予树”的句子。

  出示:“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小女孩写的。”

  (2)从上面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叫“给予树”?

  交流:援助中心:援助就是支援帮助的意思,援助中心就是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地方,是慈善组织组办的赞助机构,用来帮助穷苦人或有困难的人。像我国的春蕾计划、希望工程等就是给别人提供帮助的赞助机构。

  给予树:是慈善机构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们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他人赞助的树。

  (3)简介圣诞节。

  交流:每年的12月25日是圣诞节。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我们中国的春节。(播放西方圣诞节欢乐的情境)在这欢乐的节日里,人们围着圣诞树跳舞,相互交换礼物。所以圣诞节是人们最快乐的节日,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

  3、过渡:在这个欢乐的节日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呢?

  二 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词语。

  给予 圣诞节 甜蜜 宽裕 分享 棒棒糖 立即 援助 卡片 盼望 善良 仁爱 同情 体贴 兴高采烈 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

  2、 再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呢?

  填空: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小女孩儿(金吉娅),在圣诞节前夕,妈妈给了二十美元让孩子们互赠礼物,金吉娅却给一个陌生女孩买了洋娃娃。从她身上我们学到了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知道了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要及时献出自己的爱心。

  三、品读课文,体会妈妈心情变化的原因。

  1、是呀,故事发生在美好的西方节日——圣诞节前夕。是金吉娅的母亲将发生在自己女儿身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记录了下来。在这件事中,金吉亚的妈妈心情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出描写妈妈心情变化的词语。

  出示:担心、生气、激动。

  2、学*课文第1节,体会妈妈担心什么。

  交流出示:“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1)辨析“裕”的字形,理解“宽裕”一词。读文你从哪可以看出家里不宽裕?

  随机理解:“攒”:存着。

  指名读这句话,读出妈妈的担心。

  (2)尽管家里并不富有,可金吉娅的妈妈还是把自己积攒的100美元*均分给了五个孩子,让他们每人至少准备四份礼物。读到这儿,如果你是金吉娅,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3、学*课文第3节,体会妈妈为什么生气。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抓住“兴高采烈”一词,体会手足之情。

  师:妈妈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拿到二十美元,就分头去采购圣诞礼物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孩子们该回家了,在回家的途中孩子们表现怎样?

  (2)引读: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看到金吉娅沉默不语,这引起了妈妈的怀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

  (3)联系上下文想象妈妈的心理活动,理解妈妈生气的原因。

  我看到金吉娅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心里非常生气,想:

  (交流时应引导学生理解“一些”与“一大把”的区别。从“五十美分”与“二十美元”的对比,知道棒棒糖太便宜了……妈妈想让孩子送出最诚挚的祝福,而小金吉娅却不够诚挚。)

  (4)体会这时候的金吉娅为何沉默不语?

  (金吉娅担心母亲责怪。)

  4、领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体会妈妈为何激动。

  (1)指名读最后一段话。

  (2)、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妈妈激动的理由。

  (3)总结:金吉亚到底做了什么让妈妈这样激动?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呢?下节课在学*。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生字词。

  给予 圣诞节 甜蜜 宽裕 分享 棒棒糖 立即 援助 卡片 盼望 善良 仁爱 同情 体贴 兴高采烈 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

  二、感受金吉娅这个人物。

  1、从语言感受人物。

  (1)金吉娅拿着这二十美元到底做了什么,让妈妈有着这么明显的情绪上的变化?让我们读读课文的第四节,从金吉娅对妈妈说的这番话中找到答案。指名读金吉亚说的话。

  (2) 读完讨论交流:

  *常的圣诞树上都挂满礼物,可金吉娅看到的却是一棵给予树。金吉娅来到这棵“给予树”下,取下了其中一个小女孩写的卡片,卡片上写着什么呢?

  (出示: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引起了你的关注。什么叫一直盼望。

  出示:

  每当看到邻居伙伴抱着洋娃娃的时候,小女孩就(非常羡慕或非常希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白天,小女孩就想(抱着洋娃娃玩耍);

  夜晚,小女孩就想(拥着洋娃娃入睡);

  每当一个人害怕的时候,小女孩就想(让洋娃娃陪她玩耍)。

  每当有了委屈的时候,小女孩就想(向洋娃娃倾诉)。

  每当(有了高兴的事情 ),小女孩就想(和洋娃娃一起分享)。

  ,《给予树》教学设计(沙龙)

  是呀,小女孩早就想拥有一个洋娃娃;天天想,夜夜想,月月想,年年想呀,读: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拥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就是她现在最大的?(板书:愿望希望)

  (3)金吉娅看到小女孩的愿望,她想:( ),可是:( )。但金吉娅在家人和小女孩的选择中最终倾向了( )因为她想到了一句话,并在后来告诉了自己的母亲。哪一句?

  读: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是呀,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

  我们有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可小女孩没有。

  我们有( ),可小女孩没有。

  我们有( ),可小女孩没有。

  我们有( ),可小女孩没有。

  一句话,小女孩什么也没有。

  多么善良的金吉娅呀!多么( )的金吉娅呀!多么( )的金吉娅呀!多么( )的金吉娅呀!(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于是,她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4)、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你能代妈妈说吗?

  (5)、从金吉娅的做法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填空:金吉娅不仅给家人买了圣诞礼物——棒棒糖,还把同情和爱心送给了一个陌生的小女孩,给她买了洋娃娃,让她的愿望得以实现。她是一个善良、仁爱、有同情心和体贴的孩子。)

  引读:金吉娅虽然放弃了给家人买漂亮礼物的机会,然而她却得到了(小女孩的感谢,妈妈的拥抱……),给予不仅仅是放弃,也不仅仅是得到,给予更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6)、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2、让我们回到书中,再读金吉娅的话,你对金吉娅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先开口 ,本来想送给哥哥姐姐礼物(可以看出金吉娅是个体贴的孩子)

  金吉娅发现了给予树上的卡片(可以看出金吉娅是个细心的孩子)

  她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她毫不犹豫买了洋娃娃,可以看出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

  只够买棒棒糖(可以看出金吉娅体贴家人)

  哥哥姐姐与小女孩比,小女孩更需要礼物(可以看出金吉娅有同情心)等等。

  她把事情的经过全都告诉了妈妈(可以看出金吉娅非常诚实。)

  师总结:是呀,从字里行间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所以妈妈说: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三、点击“给予”,感受“爱”。

  1、整篇课文中,无不透出爱的情意,再找找文中还写了谁给予谁什么?

  a、 妈妈给予每个孩子二十美元。——母子之爱

  b、孩子们给予对方圣诞礼物。——手足之爱

  小结:这些举动都是对亲人的爱,从中更让我们感受到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是那么的可贵,更让人们为之动容。相信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也一定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有很大的关系。

  2、看板书小结:给予树是一棵(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树,这样一棵美丽的给予树,应该种在哪里?(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充满爱。

  五、 拓展说话练*:

  1、一天,妈妈带着金吉娅和她的哥哥姐姐,通过援助中心工作人员的精心安排,在这棵圣诞树下与小爱丽斯见面了,大家会说些什么?你想代表谁,最想说什么?(学生可选择几个不同的人物练*口语交际)

  2、老师想代表工作人员说:有了你们的爱,才使这棵普通的给予树变成了一棵爱心树,有了像金吉娅这样的人献出善良、同情和爱心,我们心中的给予树才能常青、常绿,越来越茂盛。


三年级《给予树》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给予树》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1)

——三年级《给予树》教学反思3篇

三年级《给予树》教学反思1

  《给予树》是一篇有浓浓人文情怀的课文。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对问题解决过程一层一层的感知文本,渗透情感。

  理解“给予”这个词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 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直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因为她很孤单,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让人如愿以偿的树。”……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

  再品“给予”。这一环节,是通过精读最后一自然段来完成的。读完本段后,先让学生体会妈妈拥抱时的心情,比较妈妈前后的心情变化。接着提出了三个问题:小女孩得到了什么?金吉娅得到了什么?我们得到了什么?层层递进,在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总结“给予”所折射的深层含义:给予不仅是送、给,不仅仅是让人如愿以偿,不仅仅是意味着放弃失去,也不仅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三年级《给予树》教学反思2

  《给予树》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

  在我们国家,也只有春节能和圣诞节相提并论了。一样的热闹,一样的充满了欢乐。不同的是,在我们国家,小孩子都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只是不断的得到礼物,但不会有人苛求送出什么。家长也不会让孩子拿着钱跑到超市去买礼品,就更不用提送礼品了。在春节里,得与失是相互的,孩子磕头,大人给压岁钱。超市也不会设计"给予树"这样的慈善创举,只是不停的促销。

  《给予树》这篇课文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同时,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当然,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三年级《给予树》教学反思3

  本文情感色彩很浓。作者用朴素无华的语言诠释了给予的内涵:“给予”不仅是金吉娅自觉自愿给予小女孩洋娃娃的行为表现,还是她为小女孩送去一份最诚挚的圣诞祝福,一片温暖的人间真情。让读者感受到给予是一种快乐,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震撼。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语言过程中了解金吉娅这个人物形象,感受给予的精神。

  这篇课文上了之后我有一些浅显的.体会:

  一、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在体验中学*

  本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与文体对话、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一是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文;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使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生对“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这四个词便有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以情为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在感受中学*

  本教学一开始首先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情感主线,引领学生走进妈妈和金吉娅的精神世界。然后围绕学生找出的感受最深的句子,通过导语、图片、音乐等创设教学情境,由浅入深积极引导,召唤学生心中那份纯朴的人性,使学生受到浓郁的人文熏陶。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教学理念。

  每一件文学作品都是一段情感的宣泄,一种道德的宣扬。只有用心去感受语言才能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领悟其中的思想内涵。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获得某种人生的启迪。


三年级《给予树》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2)

——三年级上册语文《给予树》教学设计范本10份

  三年级上册语文《给予树》教学设计 1

  一、教材简说:

  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金吉娅小小的年纪,却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中可以看到她金子般的心灵。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继续学*体会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训练要点,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三、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4.积累语言。

  四、教学过程:

  1.布置学生了解圣诞节,教师搜集圣诞节的背景音乐和西方过圣诞节的图片资料。

  2.本课的识字量和写字量都较大,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学*中,教师要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重点指导。

  需要注意读音的字:“圣”“偿”都是翘舌音和后鼻音,“予”读yu,不读yu。“担”是多音字,本文读dan,另外还有dan的读音;“卡”,可读ka,还可以读qia。

  有些字易混淆,如“予”和“矛”,“买”和“卖”,“即”和“既”。有些字虽然笔画简单,但不容易写匀称,如“予、卡、仁”等,教师需做书写指导。

  3.本课表现的是外国儿童的生活,有一些风俗对学生来说不太熟悉,教师要想办法缩小文化差距,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从圣诞节的快乐氛围导人教学,给学生展示一些圣诞节的图片,播放圣诞节的音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前,教师对一些学生不熟悉的国外事物和名词可以直接说明,如“圣诞节”“援助中心”“给予树”。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或者给学生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明白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援助中心”“给予树”则可以给学生直接解释,是慈善组织办的赞助机构,他们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人们赞助。

  4.本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教师可以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首先,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其次,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最后,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妈妈很生气?”“金吉娅在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

  课文中有两个泡泡,第一个是通过金吉娅的神态来突出她内心的难过,这种心情在后面金吉娅的讲述中有提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第二个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做开放性的联想,加深读课文后的体会。

  5.课文中有一些词语,需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如“善良”“仁爱”,本身有很深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的是“心地纯洁的”“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做更深的解释。而有的词语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深入体会,例如,学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别人一起享受”,但老师可以进一步问学生:“课文中的人物都分享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他们不但是分享了礼物,还分享了快乐,金吉娅还和一个陌生女孩分享了爱。“兴高采烈”可以和后面的“沉默不语”一起来理解,这是买完礼物后哥哥姐姐和金吉姬完全相反的神态,哥哥姐姐们兴致很高,非常高兴,但金吉娅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一方面,她为没能给大家买到更好的礼物而难过,另一方面她也害怕妈妈的责怪。“如愿以偿”在文中是指小女孩的愿望得到了实现,教师可以提问让学生回答:“小女孩的愿望是什么?她的愿望是怎么得到实现的?你觉得她的愿望实现以后心情是怎么样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本课的难点。“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把“实物”和“精神品质”联系在一起,显得新颖而别致。在体会句子含义时,教师可以提问:“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引导学生认识到妈妈通过这件事看到了女儿身上的可贵品质。

  6.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课后第二题设计意图是:通过妈妈心情的变化去体会金吉娅的可贵品质。在圣诞节来临前,妈妈担心家里不宽裕,没有更多的钱让孩子们购买礼物;当看见金吉娅买的棒棒糖时,妈妈有些生气,同时又有些疑惑;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为金吉娅的送礼行为和爱心高兴、激动。要注意的是,妈妈心情变化无非是突出金吉娅的美好心灵的陪衬。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妈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小练笔是“替那个女孩子写几句感谢的话”,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可以结合下面的活动进行。

  7.本课教学时,可以配合圣诞节或元旦节搞一些活动。如“新年的祝福”,可以鼓励学生自制贺卡,给父母亲或朋友送上。

  三年级上册语文《给予树》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①认识“予、圣、诞”等10个生字。会写“予、担、宽”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等20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特点,感受富有爱心给人们带来的真情和快乐。

  课前准备

  ①反映圣诞节的录像带或图片。

  ②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①学生看录像(或图片),了解圣诞节。

  ②谈话:你了解圣诞节吗?

  ③出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读一篇发生在圣诞节前夕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给予树”。

  ④理解课题。“给予”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呢?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按要求把课文读两遍。

  要求:

  a.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

  b.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c.把自己不懂的词句画出来与同学讨论。

  ②检查读书情况。

  a.出示下列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前夕、提醒、兴高采烈、立即、卡片、盼望、拥抱、仁爱、同情、体贴、如愿以偿

  b.指名读课文。

  提示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发现读错或读得欠通顺的句子,评议时提出来。

  ③学生讨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主再读课文

  教师提出自主阅读要求:请你认真读读想想,看看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可以用笔在课文上画画写写。下节课我们来讨论交流。

  指导写字

  ①屏显要求会写的12个字,先读读,再组词。

  ②请学生做小老师,指导写字。

  这12个生字,你哪个字写得最好?请你上黑板在田字格中板演给大家看,再谈谈写好这个字的经验。

  ③学生写字写词。

  先把生字写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词语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复*

  ①听写词语。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交流感悟

  ①组织学生交流上节课自主阅读的`感受。

  你对哪些内容最感兴趣?又有什么感受呢?

  ②教师相机出示以下句子,引导学生体会。

  a.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可引导学生抓住“沉默不语”来质疑、释疑。

  b.让学生充分地读第四、五自然段,感悟金吉娅善良、仁爱的品质。

  ③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师生互相合作释疑。

  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很感动,请你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布置作业

  ①抄写自己喜欢句子。

  ②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一定非常感激金吉娅,请你替那个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

  三年级上册语文《给予树》教学设计 3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

  ②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议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过或听说过各种树,可是你们见过“给予树”吗?(师板书课题),你能想象出“给予树”是什么样的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给予树”是不是像我们同学讲得这么神奇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找开课本轻声读读吧。

  初读课文

  ①学生听课文的录音,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②自由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b.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③检查读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巩固)

  b.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c.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讨论交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d.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相机出示有关的句子指导读。

  ④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感动,做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词两遍。

  ②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检查

  ①读下面的词语:沉默不语,如愿以偿,仁爱,体贴

  ②说一说上面四个词语的意思。

  理解重点词句

  ①学生默读课文,用“──”画出这四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②指名读出所画的句子并出示:

  a.“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b.“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③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这两句话。

  a.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有关的句段。

  b.那个陌生女孩有什么愿望?又是怎样如愿以偿的?

  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④用“﹏”画出妈妈前后心情变化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学生选择感人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

  总结全文

  雨果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永远记住在这个善良、可爱的金吉娅。

  布置作业

  ①抄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②替那个陌生的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

  三年级上册语文《给予树》教学设计 4

  一、教材简说:

  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金吉娅小小的年纪,却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中可以看到她金子般的心灵。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继续学*体会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训练要点,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三、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4.积累语言。

  四、教学过程:

  1.布置学生了解圣诞节,教师搜集圣诞节的背景音乐和西方过圣诞节的图片资料。

  2.本课的识字量和写字量都较大,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学*中,教师要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重点指导。

  需要注意读音的字:“圣”“偿”都是翘舌音和后鼻音,“予”读yu,不读yu。“担”是多音字,本文读dan,另外还有dan的读音;“卡”,可读ka,还可以读qia。

  有些字易混淆,如“予”和“矛”,“买”和“卖”,“即”和“既”。有些字虽然笔画简单,但不容易写匀称,如“予、卡、仁”等,教师需做书写指导。

  3.本课表现的是外国儿童的生活,有一些风俗对学生来说不太熟悉,教师要想办法缩小文化差距,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从圣诞节的快乐氛围导人教学,给学生展示一些圣诞节的图片,播放圣诞节的音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前,教师对一些学生不熟悉的国外事物和名词可以直接说明,如“圣诞节”“援助中心”“给予树”。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或者给学生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明白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援助中心”“给予树”则可以给学生直接解释,是慈善组织办的赞助机构,他们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人们赞助。

  4.本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教师可以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首先,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其次,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最后,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妈妈很生气?”“金吉娅在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

  课文中有两个泡泡,第一个是通过金吉娅的神态来突出她内心的难过,这种心情在后面金吉娅的讲述中有提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第二个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做开放性的联想,加深读课文后的体会。

  5.课文中有一些词语,需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如“善良”“仁爱”,本身有很深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的是“心地纯洁的”“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做更深的解释。而有的词语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深入体会,例如,学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别人一起享受”,但老师可以进一步问学生:“课文中的人物都分享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他们不但是分享了礼物,还分享了快乐,金吉娅还和一个陌生女孩分享了爱。“兴高采烈”可以和后面的“沉默不语”一起来理解,这是买完礼物后哥哥姐姐和金吉姬完全相反的神态,哥哥姐姐们兴致很高,非常高兴,但金吉娅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一方面,她为没能给大家买到更好的礼物而难过,另一方面她也害怕妈妈的责怪。“如愿以偿”在文中是指小女孩的愿望得到了实现,教师可以提问让学生回答:“小女孩的愿望是什么?她的愿望是怎么得到实现的?你觉得她的愿望实现以后心情是怎么样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本课的难点。“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把“实物”和“精神品质”联系在一起,显得新颖而别致。在体会句子含义时,教师可以提问:“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引导学生认识到妈妈通过这件事看到了女儿身上的可贵品质。

  6.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课后第二题设计意图是:通过妈妈心情的变化去体会金吉娅的可贵品质。在圣诞节来临前,妈妈担心家里不宽裕,没有更多的钱让孩子们购买礼物;当看见金吉娅买的棒棒糖时,妈妈有些生气,同时又有些疑惑;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为金吉娅的送礼行为和爱心高兴、激动。要注意的是,妈妈心情变化无非是突出金吉娅的美好心灵的陪衬。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妈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小练笔是“替那个女孩子写几句感谢的话”,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可以结合下面的活动进行。

  7.本课教学时,可以配合圣诞节或元旦节搞一些活动。如“新年的祝福”,可以鼓励学生自制贺卡,给父母亲或朋友送上。

  三年级上册语文《给予树》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重点引导学生辨清“予”和“裕”的字形,能用同义词替换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给予、担心、宽裕、沉默不语”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是通过妈妈心情变化这一线索来组织课文的写作特点。感受金吉娅的善良、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4、能展开想像拓展写话,为小音乐家杨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穷苦孩子写一张爱心卡。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妈妈的心情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给予”正音给予(jǐ yǔ),辨析“予”的字形。

  简单说说对“给予”一词的理解。(“给予”就是给、送。)像这样在一个词中,两个字表示同一个意思的词叫并列合成词。

  出示:甜蜜、拥抱、宽裕、试探、猜测这些词也是并列合成词,读一读。

  2、补全板书:给予树,了解其含义。

  (1)读文找出文中一句描写“给予树”的句子。

  出示:“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小女孩写的。”

  (2)从上面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叫“给予树”?

  交流:援助中心:援助就是支援帮助的意思,援助中心就是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地方,是慈善组织组办的赞助机构,用来帮助穷苦人或有困难的人。像我国的春蕾计划、希望工程等就是给别人提供帮助的赞助机构。

  给予树:是慈善机构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们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他人赞助的树。

  (3)简介圣诞节。

  交流:每年的12月25日是圣诞节。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我们中国的春节。(播放西方圣诞节欢乐的情境)在这欢乐的节日里,人们围着圣诞树跳舞,相互交换礼物。所以圣诞节是人们最快乐的节日,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

  3、过渡:在这个欢乐的节日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呢?

  二 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词语。

  给予 圣诞节 甜蜜 宽裕 分享 棒棒糖 立即 援助 卡片 盼望 善良 仁爱 同情 体贴 兴高采烈 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

  2、 再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呢?

  填空: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小女孩儿(金吉娅),在圣诞节前夕,妈妈给了二十美元让孩子们互赠礼物,金吉娅却给一个陌生女孩买了洋娃娃。从她身上我们学到了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知道了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要及时献出自己的爱心。

  三、品读课文,体会妈妈心情变化的.原因。

  1、是呀,故事发生在美好的西方节日——圣诞节前夕。是金吉娅的母亲将发生在自己女儿身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记录了下来。在这件事中,金吉亚的妈妈心情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出描写妈妈心情变化的词语。

  出示:担心、生气、激动。

  2、学*课文第1节,体会妈妈担心什么。

  交流出示:“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1)辨析“裕”的字形,理解“宽裕”一词。读文你从哪可以看出家里不宽裕?

  随机理解:“攒”:存着。

  指名读这句话,读出妈妈的担心。

  (2)尽管家里并不富有,可金吉娅的妈妈还是把自己积攒的100美元*均分给了五个孩子,让他们每人至少准备四份礼物。读到这儿,如果你是金吉娅,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3、学*课文第3节,体会妈妈为什么生气。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抓住“兴高采烈”一词,体会手足之情。

  师:妈妈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拿到二十美元,就分头去采购圣诞礼物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孩子们该回家了,在回家的途中孩子们表现怎样?

  (2)引读: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看到金吉娅沉默不语,这引起了妈妈的怀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

  (3)联系上下文想象妈妈的心理活动,理解妈妈生气的原因。

  我看到金吉娅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心里非常生气,想:

  (交流时应引导学生理解“一些”与“一大把”的区别。从“五十美分”与“二十美元”的对比,知道棒棒糖太便宜了……妈妈想让孩子送出最诚挚的祝福,而小金吉娅却不够诚挚。)

  (4)体会这时候的金吉娅为何沉默不语?

  (金吉娅担心母亲责怪。)

  4、领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体会妈妈为何激动。

  (1)指名读最后一段话。

  (2)、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妈妈激动的理由。

  (3)总结:金吉亚到底做了什么让妈妈这样激动?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呢?下节课在学*。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生字词。

  给予 圣诞节 甜蜜 宽裕 分享 棒棒糖 立即 援助 卡片 盼望 善良 仁爱 同情 体贴 兴高采烈 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

  二、感受金吉娅这个人物。

  1、从语言感受人物。

  (1)金吉娅拿着这二十美元到底做了什么,让妈妈有着这么明显的情绪上的变化?让我们读读课文的第四节,从金吉娅对妈妈说的这番话中找到答案。指名读金吉亚说的话。

  (2) 读完讨论交流:

  *常的圣诞树上都挂满礼物,可金吉娅看到的却是一棵给予树。金吉娅来到这棵“给予树”下,取下了其中一个小女孩写的卡片,卡片上写着什么呢?

  (出示: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引起了你的关注。什么叫一直盼望。

  出示:

  每当看到邻居伙伴抱着洋娃娃的时候,小女孩就(非常羡慕或非常希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白天,小女孩就想(抱着洋娃娃玩耍);

  夜晚,小女孩就想(拥着洋娃娃入睡);

  每当一个人害怕的时候,小女孩就想(让洋娃娃陪她玩耍)。

  每当有了委屈的时候,小女孩就想(向洋娃娃倾诉)。

  每当(有了高兴的事情 ),小女孩就想(和洋娃娃一起分享)。

  ,《给予树》教学设计(沙龙)

  是呀,小女孩早就想拥有一个洋娃娃;天天想,夜夜想,月月想,年年想呀,读: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拥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就是她现在最大的?(板书:愿望希望)

  (3)金吉娅看到小女孩的愿望,她想:( ),可是:( )。但金吉娅在家人和小女孩的选择中最终倾向了( )因为她想到了一句话,并在后来告诉了自己的母亲。哪一句?

  读: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是呀,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

  我们有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可小女孩没有。

  我们有( ),可小女孩没有。

  我们有( ),可小女孩没有。

  我们有( ),可小女孩没有。

  一句话,小女孩什么也没有。

  多么善良的金吉娅呀!多么( )的金吉娅呀!多么( )的金吉娅呀!多么( )的金吉娅呀!(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于是,她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4)、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你能代妈妈说吗?

  (5)、从金吉娅的做法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填空:金吉娅不仅给家人买了圣诞礼物——棒棒糖,还把同情和爱心送给了一个陌生的小女孩,给她买了洋娃娃,让她的愿望得以实现。她是一个善良、仁爱、有同情心和体贴的孩子。)

  引读:金吉娅虽然放弃了给家人买漂亮礼物的机会,然而她却得到了(小女孩的感谢,妈妈的拥抱……),给予不仅仅是放弃,也不仅仅是得到,给予更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6)、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2、让我们回到书中,再读金吉娅的话,你对金吉娅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先开口 ,本来想送给哥哥姐姐礼物(可以看出金吉娅是个体贴的孩子)

  金吉娅发现了给予树上的卡片(可以看出金吉娅是个细心的孩子)

  她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她毫不犹豫买了洋娃娃,可以看出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

  只够买棒棒糖(可以看出金吉娅体贴家人)

  哥哥姐姐与小女孩比,小女孩更需要礼物(可以看出金吉娅有同情心)等等。

  她把事情的经过全都告诉了妈妈(可以看出金吉娅非常诚实。)

  师总结:是呀,从字里行间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所以妈妈说: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三、点击“给予”,感受“爱”。

  1、整篇课文中,无不透出爱的情意,再找找文中还写了谁给予谁什么?

  a、 妈妈给予每个孩子二十美元。——母子之爱

  b、孩子们给予对方圣诞礼物。——手足之爱

  小结:这些举动都是对亲人的爱,从中更让我们感受到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是那么的可贵,更让人们为之动容。相信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也一定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有很大的关系。

  2、看板书小结:给予树是一棵(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树,这样一棵美丽的给予树,应该种在哪里?(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充满爱。

  五、 拓展说话练*:

  1、一天,妈妈带着金吉娅和她的哥哥姐姐,通过援助中心工作人员的精心安排,在这棵圣诞树下与小爱丽斯见面了,大家会说些什么?你想代表谁,最想说什么?(学生可选择几个不同的人物练*口语交际)

  2、老师想代表工作人员说:有了你们的爱,才使这棵普通的给予树变成了一棵爱心树,有了像金吉娅这样的人献出善良、同情和爱心,我们心中的给予树才能常青、常绿,越来越茂盛。

  三年级上册语文《给予树》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写的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故事,都体现了“美的情感,爱的奉献”这一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这种感情。《给予树》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叙述角度独特,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这个美丽的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整篇课文处处洋溢着爱的思想、美的情感,时时闪烁着人文的光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给予、担心、沉默不语、如愿以偿”等词语。

  2、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获得美的精神享受。

  3、学*抓住人物心情的变化来体会人物形象的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美的情境

  1、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学生***回忆春节欢快的生活。)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春节,西方的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非常喜欢过节日,不过她们不是过春节,而是圣诞节。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想不想看看他们怎样过圣诞节?(播放西方圣诞节欢乐的情境,教师和着音乐与画面简介圣诞节。)在这欢乐的节日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有一位作家把其中的一件事情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想不想读这篇文章?(生齐喊“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篇文章。板书:给予树

  2、质疑课题:这个课题好特别啊。谁能把它读好?指名生读课题,正音给(ji),学生简单地说说对“给予”一词的理解。请同学们再用心地读一读这个课题,想一想,读了这个课题以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归纳为两大问题:(1)为什么以给予树为课题?(2)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对于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好吗?

  [点评:从儿童生活世界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回味生活的快乐,再次感受节日生活的美,身心获得愉悦,在愉悦中拉*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的兴趣,带着美的心情对课题进行质疑,引发探究的欲望,在个性化建构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梳理,凸现共性的认识,整合出有价值的、统领全课的问题,搭建出新的探究*台,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

  二、初读,感知美的语言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一想你能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吗?

  2、读后交流。(1)指名学生读书后生字所组成的词语,要求不但要读正确而且要读出感情。(2)指名学生读课文重点段落,要求读正确、流利。(3)通过与课文对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点评:不仅仅引导学生“口诵”,更要求学生“心维”,带着问题、明确要求去读书,“字字入目,句句铭心”。通过自读,对给予树获得整体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给予树的含义。同时根据中年级段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对词语的认读,进一步夯实基础,积淀语言。对词语的认读,凸现厚度,不仅仅读正确,更能引导学生从读的情感中透出对词语的`理解,感受到语言所蕴含的美。]

  三、深读,交流美的情感

  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用心地去发现妈妈心情有什么变化,画出有关词句。

  1、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相关词句上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阅读心得,尝试小组合作学*。

  3、全班交流妈妈心情的变化,并用上“先……接着……最后……”等关联词语。(担心----生气----激动)

  [点评: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航拍”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妈妈美的情感。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提升学*的整体效益。整个活动以学生的学、思为重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适时为学生的合作呈现清晰的材料,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的情思,理清文本情感变化的线索,孕育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团结互助的品质,培养全体学生的学*力。]

  四、品读,感悟美的心情

  (一)品读“担心”,感悟忧中之美

  妈妈担心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2、抓住“并不、只攒、却要、分享、怎么可能”等词语理解妈妈的担心,重点体会“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这句话所蕴含的情意。

  3、从妈妈的担心中,你体会到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啊,人们常说母爱在下雨时是雨伞,在跌倒时是拐杖,而在圣诞节时却是担心,谁能把这“担心”读好。

  4、指导朗读,体会爱意。

  [点评:学生紧紧抓住“担心”一词,品读课文重点词句,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心灵的美好,用美好的亲情去感受亲情的美丽,用对母亲的爱去感受母亲对子女的爱,真切地感受到“担心”一词所折射出的仁慈、关爱、奉献等美丽的品质,使词句段篇都诠释出人类的文化精神,流淌出滋润生命的情感之水。]

  (二)品读“生气”,感悟矛盾之美

  妈妈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拿到二十美元,就分头去采购圣诞礼物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孩子们该回家了,在回家的途中孩子们表现怎样?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抓住“兴高采烈”一词,体会手足之情。

  2、引读,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如果你是她的哥哥或姐姐,你能告诉我们她为什么沉默不语吗?

  3、看到金吉娅沉默不语,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想?妈妈生气了,如果你就是金吉娅,你如何向妈妈解释呢?

  4、学生反复朗读第四自然段,尝试解释,体会金吉娅的内心世界。

  5、播放音乐,师生角色表演,情境对话。

  (1)抓住“一回到家、立即”等词语,教师扮出生气的样子说道:“金吉娅,你过来一下,再不过来,我可要生气了,告诉妈妈,你的二十美元买了什么?”(与学生面对面而坐,进行对话)

  (2)抓住“难过”一词,引导学生挖掘金吉娅的内心世界。并通过与老师的对话表达出来。

  (3)在师生个别对话的过程中,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整体互动,随机提问,如,从金吉娅的话语中你听懂了什么?(善良、仁爱、同情别人、关心家人……)她难过什么?(没给妈妈、哥哥、姐姐买象样的礼物……)金吉娅你在拿卡片时是怎么想的(教师出示一张卡片渲染情境)?看到卡片上写着19美元50美分,你决定买吗?你知道这19美元50美分意味着什么?(陌生女孩得到了洋娃娃,得到了金吉娅的爱,金吉娅放弃了给家人买精美的圣诞礼物的机会,被家人责怪……)是啊,给予就是这样,在获得的同时,还意味着放弃呀,这实在令金吉娅为难,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金吉娅的这种内心感受?

  6、指导朗读,体会金吉娅的内心。

  7、深化给予内涵。金吉娅虽然放弃了给家人买漂亮礼物的机会,然而她却得到了----(小女孩的感谢、美好的心灵、妈妈的拥抱、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是啊,给予不仅仅是放弃,也不仅仅是得到,给予更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点评:教学的着眼点立足于发展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抓住表现人物矛盾心情的关键词语,步步深入,从感性的认识走向理性的体验,在自我建构知识的同时,掌握更多的摹会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建构教材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并通过角色表演与文本、作者展开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在对话中增添新的信息,内化语言,加深情感,对“给予”一词赋予新的生命。]

  (三)品读“激动”,感悟梦圆之美

  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你能代妈妈说吗?

  1、学生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自己练说妈妈激动的话语。

  2、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如愿以偿”一词,深层探究陌生女孩、金吉娅、妈妈三人的内心世界。如果你是那个陌生女孩,当你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洋娃娃时,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也会象金吉娅一样仁爱、同情、体贴别人,回报社会对我的爱,关心天下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如果你是金吉娅,当你看到和听到陌生女孩的言行时,你又会怎么想?(使别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小女孩得到了洋娃娃,我帮助别人的心愿也就实现了……)如果你是妈妈,当你看到这一切,你又会怎么想?(自己的孩子已懂得关爱他人,有一颗仁爱、同情、体贴别人的心,这正是妈妈的心愿……)

  3、指导感情朗读。

  [点评:学生紧紧抓住“如愿以偿”一词,在感悟语意的基础上,“寻言以明象”,以读见悟,展开想象,进入语境,领悟文情,理解教材内涵之美,进行生命对话,在对话中还原人性之美,感受到使别人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进一步丰厚文化与精神底蕴。]

  三、拓展,升华美的意蕴

  1、升华给予树的形象。刚上课时,有同学提出: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课文学到这儿,在你的心目中,你认为这是一棵________树(希望、同情、快乐、爱心、友谊、美满、体贴、高兴、热心、愿望……)

  2、走进现实生活。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随机画出一棵圣诞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象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她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吗?(教师发放爱心卡)

  3、播放音乐,学生将自己的爱心写在小卡片上,并进行交流。这样一棵美丽的给予树,应该把它种在哪里呢?(种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充满------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总评]:

  马克思说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美代代相传。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其审美价值不仅仅在语言上,更重要在精神上,美的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课应成为孩子“精神的天堂”。这篇教学设计,以“情”为纽带,以“美”为目标,以“思”为核心,着眼于学生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通过鲜活的学,灵动地进入文本角色,借助多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再现文本情境,把握文本主人公的形象,做到以文启人,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努力让孩子通过这篇课文的学*,展现语言的美,还原人性的美,享受生命的美。尤其是课堂结尾,借助对“给予树”形象的丰满,进一步丰富爱的内涵,给爱赋于新的生命,使每个学生都明白给予树本身就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要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参天大树,并为自己的心灵修筑一座符合自己梦想、适合自己精神生活的理想家园,一片葱茏的净土---美的精神殿堂。

  三年级上册语文《给予树》教学设计 7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写的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故事,都体现了“美的情感,爱的奉献”这一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这种感情。《给予树》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叙述角度独特,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这个美丽的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整篇课文处处洋溢着爱的思想、美的情感,时时闪烁着人文的光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给予、担心、沉默不语、如愿以偿”等词语。

  2、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获得美的精神享受。

  3、学*抓住人物心情的变化来体会人物形象的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美的情境

  1、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学生***回忆春节欢快的生活。)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春节,西方的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非常喜欢过节日,不过她们不是过春节,而是圣诞节。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想不想看看他们怎样过圣诞节?(播放西方圣诞节欢乐的情境,教师和着音乐与画面简介圣诞节。)在这欢乐的节日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有一位作家把其中的一件事情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想不想读这篇文章?(生齐喊“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篇文章。板书:给予树

  2、质疑课题:这个课题好特别啊。谁能把它读好?指名生读课题,正音给(ji),学生简单地说说对“给予”一词的理解。请同学们再用心地读一读这个课题,想一想,读了这个课题以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归纳为两大问题:(1)为什么以给予树为课题?(2)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对于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好吗?

  [点评:从儿童生活世界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回味生活的快乐,再次感受节日生活的美,身心获得愉悦,在愉悦中拉*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的兴趣,带着美的心情对课题进行质疑,引发探究的欲望,在个性化建构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梳理,凸现共性的认识,整合出有价值的、统领全课的问题,搭建出新的探究*台,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

  二、初读,感知美的语言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一想你能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吗?

  2、读后交流。(1)指名学生读书后生字所组成的词语,要求不但要读正确而且要读出感情。(2)指名学生读课文重点段落,要求读正确、流利。(3)通过与课文对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点评:不仅仅引导学生“口诵”,更要求学生“心维”,带着问题、明确要求去读书,“字字入目,句句铭心”。通过自读,对给予树获得整体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给予树的含义。同时根据中年级段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对词语的认读,进一步夯实基础,积淀语言。对词语的认读,凸现厚度,不仅仅读正确,更能引导学生从读的情感中透出对词语的理解,感受到语言所蕴含的美。]

  三、深读,交流美的情感

  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用心地去发现妈妈心情有什么变化,画出有关词句。

  1、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相关词句上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阅读心得,尝试小组合作学*。

  3、全班交流妈妈心情的变化,并用上“先……接着……最后……”等关联词语。(担心----生气----激动)

  [点评: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航拍”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妈妈美的情感。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提升学*的整体效益。整个活动以学生的学、思为重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适时为学生的合作呈现清晰的材料,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的情思,理清文本情感变化的线索,孕育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团结互助的品质,培养全体学生的学*力。]

  四、品读,感悟美的心情

  (一)品读“担心”,感悟忧中之美

  妈妈担心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2、抓住“并不、只攒、却要、分享、怎么可能”等词语理解妈妈的担心,重点体会“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这句话所蕴含的情意。

  3、从妈妈的担心中,你体会到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啊,人们常说母爱在下雨时是雨伞,在跌倒时是拐杖,而在圣诞节时却是担心,谁能把这“担心”读好。

  4、指导朗读,体会爱意。

  [点评:学生紧紧抓住“担心”一词,品读课文重点词句,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心灵的美好,用美好的亲情去感受亲情的美丽,用对母亲的爱去感受母亲对子女的爱,真切地感受到“担心”一词所折射出的仁慈、关爱、奉献等美丽的品质,使词句段篇都诠释出人类的文化精神,流淌出滋润生命的情感之水。]

  (二)品读“生气”,感悟矛盾之美

  妈妈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拿到二十美元,就分头去采购圣诞礼物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孩子们该回家了,在回家的途中孩子们表现怎样?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抓住“兴高采烈”一词,体会手足之情。

  2、引读,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如果你是她的哥哥或姐姐,你能告诉我们她为什么沉默不语吗?

  3、看到金吉娅沉默不语,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想?妈妈生气了,如果你就是金吉娅,你如何向妈妈解释呢?

  4、学生反复朗读第四自然段,尝试解释,体会金吉娅的内心世界。

  5、播放音乐,师生角色表演,情境对话。

  (1)抓住“一回到家、立即”等词语,教师扮出生气的样子说道:“金吉娅,你过来一下,再不过来,我可要生气了,告诉妈妈,你的二十美元买了什么?”(与学生面对面而坐,进行对话)

  (2)抓住“难过”一词,引导学生挖掘金吉娅的内心世界。并通过与老师的对话表达出来。

  (3)在师生个别对话的过程中,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整体互动,随机提问,如,从金吉娅的话语中你听懂了什么?(善良、仁爱、同情别人、关心家人……)她难过什么?(没给妈妈、哥哥、姐姐买象样的礼物……)金吉娅你在拿卡片时是怎么想的(教师出示一张卡片渲染情境)?看到卡片上写着19美元50美分,你决定买吗?你知道这19美元50美分意味着什么?(陌生女孩得到了洋娃娃,得到了金吉娅的爱,金吉娅放弃了给家人买精美的圣诞礼物的机会,被家人责怪……)是啊,给予就是这样,在获得的同时,还意味着放弃呀,这实在令金吉娅为难,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金吉娅的这种内心感受?

  6、指导朗读,体会金吉娅的内心。

  7、深化给予内涵。金吉娅虽然放弃了给家人买漂亮礼物的机会,然而她却得到了----(小女孩的感谢、美好的心灵、妈妈的拥抱、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是啊,给予不仅仅是放弃,也不仅仅是得到,给予更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点评:教学的着眼点立足于发展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抓住表现人物矛盾心情的关键词语,步步深入,从感性的认识走向理性的体验,在自我建构知识的同时,掌握更多的摹会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建构教材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并通过角色表演与文本、作者展开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在对话中增添新的信息,内化语言,加深情感,对“给予”一词赋予新的生命。]

  (三)品读“激动”,感悟梦圆之美

  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你能代妈妈说吗?

  1、学生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自己练说妈妈激动的话语。

  2、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如愿以偿”一词,深层探究陌生女孩、金吉娅、妈妈三人的内心世界。如果你是那个陌生女孩,当你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洋娃娃时,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也会象金吉娅一样仁爱、同情、体贴别人,回报社会对我的爱,关心天下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如果你是金吉娅,当你看到和听到陌生女孩的言行时,你又会怎么想?(使别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小女孩得到了洋娃娃,我帮助别人的心愿也就实现了……)如果你是妈妈,当你看到这一切,你又会怎么想?(自己的孩子已懂得关爱他人,有一颗仁爱、同情、体贴别人的心,这正是妈妈的心愿……)

  3、指导感情朗读。

  [点评:学生紧紧抓住“如愿以偿”一词,在感悟语意的基础上,“寻言以明象”,以读见悟,展开想象,进入语境,领悟文情,理解教材内涵之美,进行生命对话,在对话中还原人性之美,感受到使别人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进一步丰厚文化与精神底蕴。]

  三、拓展,升华美的意蕴

  1、升华给予树的形象。刚上课时,有同学提出: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课文学到这儿,在你的心目中,你认为这是一棵________树(希望、同情、快乐、爱心、友谊、美满、体贴、高兴、热心、愿望……)

  2、走进现实生活。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随机画出一棵圣诞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象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她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吗?(教师发放爱心卡)

  3、播放音乐,学生将自己的爱心写在小卡片上,并进行交流。这样一棵美丽的给予树,应该把它种在哪里呢?(种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充满------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总评]:

  马克思说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美代代相传。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其审美价值不仅仅在语言上,更重要在精神上,美的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课应成为孩子“精神的天堂”。这篇教学设计,以“情”为纽带,以“美”为目标,以“思”为核心,着眼于学生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通过鲜活的学,灵动地进入文本角色,借助多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再现文本情境,把握文本主人公的形象,做到以文启人,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努力让孩子通过这篇课文的学*,展现语言的美,还原人性的美,享受生命的美。尤其是课堂结尾,借助对“给予树”形象的丰满,进一步丰富爱的内涵,给爱赋于新的生命,使每个学生都明白给予树本身就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要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参天大树,并为自己的心灵修筑一座符合自己梦想、适合自己精神生活的理想家园,一片葱茏的净土---美的精神殿堂。

  三年级上册语文《给予树》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写的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故事,都体现了“美的情感,爱的奉献”这一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这种感情。《给予树》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叙述角度独特,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这个美丽的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整篇课文处处洋溢着爱的思想、美的情感,时时闪烁着人文的光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给予、担心、沉默不语、如愿以偿”等词语。

  2、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获得美的精神享受。

  3、学*抓住人物心情的变化来体会人物形象的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美的情境

  1、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学生***回忆春节欢快的生活。)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春节,西方的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非常喜欢过节日,不过她们不是过春节,而是圣诞节。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想不想看看他们怎样过圣诞节?(播放西方圣诞节欢乐的情境,教师和着音乐与画面简介圣诞节。)在这欢乐的节日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有一位作家把其中的一件事情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想不想读这篇文章?(生齐喊“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篇文章。板书:给予树

  2、质疑课题:这个课题好特别啊。谁能把它读好?指名生读课题,正音给(ji),学生简单地说说对“给予”一词的理解。请同学们再用心地读一读这个课题,想一想,读了这个课题以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归纳为两大问题:(1)为什么以给予树为课题?(2)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对于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好吗?

  [点评:从儿童生活世界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回味生活的快乐,再次感受节日生活的美,身心获得愉悦,在愉悦中拉*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的兴趣,带着美的心情对课题进行质疑,引发探究的欲望,在个性化建构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梳理,凸现共性的认识,整合出有价值的、统领全课的问题,搭建出新的探究*台,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

  二、初读,感知美的语言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一想你能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吗?

  2、读后交流。(1)指名学生读书后生字所组成的词语,要求不但要读正确而且要读出感情。(2)指名学生读课文重点段落,要求读正确、流利。(3)通过与课文对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点评:不仅仅引导学生“口诵”,更要求学生“心维”,带着问题、明确要求去读书,“字字入目,句句铭心”。通过自读,对给予树获得整体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给予树的含义。同时根据中年级段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对词语的认读,进一步夯实基础,积淀语言。对词语的认读,凸现厚度,不仅仅读正确,更能引导学生从读的情感中透出对词语的理解,感受到语言所蕴含的美。]

  三、深读,交流美的情感

  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用心地去发现妈妈心情有什么变化,画出有关词句。

  1、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相关词句上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阅读心得,尝试小组合作学*。

  3、全班交流妈妈心情的变化,并用上“先……接着……最后……”等关联词语。(担心----生气----激动)

  [点评: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航拍”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妈妈美的情感。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提升学*的整体效益。整个活动以学生的学、思为重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适时为学生的合作呈现清晰的材料,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的情思,理清文本情感变化的线索,孕育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团结互助的品质,培养全体学生的学*力。]

  四、品读,感悟美的心情

  (一)品读“担心”,感悟忧中之美

  妈妈担心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2、抓住“并不、只攒、却要、分享、怎么可能”等词语理解妈妈的担心,重点体会“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这句话所蕴含的情意。

  3、从妈妈的担心中,你体会到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啊,人们常说母爱在下雨时是雨伞,在跌倒时是拐杖,而在圣诞节时却是担心,谁能把这“担心”读好。

  4、指导朗读,体会爱意。

  [点评:学生紧紧抓住“担心”一词,品读课文重点词句,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心灵的美好,用美好的亲情去感受亲情的美丽,用对母亲的爱去感受母亲对子女的爱,真切地感受到“担心”一词所折射出的仁慈、关爱、奉献等美丽的品质,使词句段篇都诠释出人类的文化精神,流淌出滋润生命的情感之水。]

  (二)品读“生气”,感悟矛盾之美

  妈妈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拿到二十美元,就分头去采购圣诞礼物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孩子们该回家了,在回家的途中孩子们表现怎样?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抓住“兴高采烈”一词,体会手足之情。

  2、引读,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如果你是她的哥哥或姐姐,你能告诉我们她为什么沉默不语吗?

  3、看到金吉娅沉默不语,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想?妈妈生气了,如果你就是金吉娅,你如何向妈妈解释呢?

  4、学生反复朗读第四自然段,尝试解释,体会金吉娅的内心世界。

  5、播放音乐,师生角色表演,情境对话。

  (1)抓住“一回到家、立即”等词语,教师扮出生气的样子说道:“金吉娅,你过来一下,再不过来,我可要生气了,告诉妈妈,你的二十美元买了什么?”(与学生面对面而坐,进行对话)

  (2)抓住“难过”一词,引导学生挖掘金吉娅的内心世界。并通过与老师的对话表达出来。

  (3)在师生个别对话的过程中,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整体互动,随机提问,如,从金吉娅的话语中你听懂了什么?(善良、仁爱、同情别人、关心家人……)她难过什么?(没给妈妈、哥哥、姐姐买象样的礼物……)金吉娅你在拿卡片时是怎么想的(教师出示一张卡片渲染情境)?看到卡片上写着19美元50美分,你决定买吗?你知道这19美元50美分意味着什么?(陌生女孩得到了洋娃娃,得到了金吉娅的爱,金吉娅放弃了给家人买精美的圣诞礼物的机会,被家人责怪……)是啊,给予就是这样,在获得的同时,还意味着放弃呀,这实在令金吉娅为难,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金吉娅的这种内心感受?

  6、指导朗读,体会金吉娅的内心。

  7、深化给予内涵。金吉娅虽然放弃了给家人买漂亮礼物的机会,然而她却得到了----(小女孩的感谢、美好的心灵、妈妈的拥抱、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是啊,给予不仅仅是放弃,也不仅仅是得到,给予更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点评:教学的着眼点立足于发展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抓住表现人物矛盾心情的关键词语,步步深入,从感性的认识走向理性的体验,在自我建构知识的同时,掌握更多的摹会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建构教材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并通过角色表演与文本、作者展开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在对话中增添新的.信息,内化语言,加深情感,对“给予”一词赋予新的生命。]

  (三)品读“激动”,感悟梦圆之美

  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你能代妈妈说吗?

  1、学生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自己练说妈妈激动的话语。

  2、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如愿以偿”一词,深层探究陌生女孩、金吉娅、妈妈三人的内心世界。如果你是那个陌生女孩,当你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洋娃娃时,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也会象金吉娅一样仁爱、同情、体贴别人,回报社会对我的爱,关心天下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如果你是金吉娅,当你看到和听到陌生女孩的言行时,你又会怎么想?(使别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小女孩得到了洋娃娃,我帮助别人的心愿也就实现了……)如果你是妈妈,当你看到这一切,你又会怎么想?(自己的孩子已懂得关爱他人,有一颗仁爱、同情、体贴别人的心,这正是妈妈的心愿……)

  3、指导感情朗读。

  [点评:学生紧紧抓住“如愿以偿”一词,在感悟语意的基础上,“寻言以明象”,以读见悟,展开想象,进入语境,领悟文情,理解教材内涵之美,进行生命对话,在对话中还原人性之美,感受到使别人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进一步丰厚文化与精神底蕴。]

  三、拓展,升华美的意蕴

  1、升华给予树的形象。刚上课时,有同学提出: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课文学到这儿,在你的心目中,你认为这是一棵________树(希望、同情、快乐、爱心、友谊、美满、体贴、高兴、热心、愿望……)

  2、走进现实生活。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随机画出一棵圣诞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象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她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吗?(教师发放爱心卡)

  3、播放音乐,学生将自己的爱心写在小卡片上,并进行交流。这样一棵美丽的给予树,应该把它种在哪里呢?(种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充满------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总评]:

  马克思说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美代代相传。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其审美价值不仅仅在语言上,更重要在精神上,美的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课应成为孩子“精神的天堂”。这篇教学设计,以“情”为纽带,以“美”为目标,以“思”为核心,着眼于学生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通过鲜活的学,灵动地进入文本角色,借助多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再现文本情境,把握文本主人公的形象,做到以文启人,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努力让孩子通过这篇课文的学*,展现语言的美,还原人性的美,享受生命的美。尤其是课堂结尾,借助对“给予树”形象的丰满,进一步丰富爱的内涵,给爱赋于新的生命,使每个学生都明白给予树本身就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要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参天大树,并为自己的心灵修筑一座符合自己梦想、适合自己精神生活的理想家园,一片葱茏的净土---美的精神殿堂。

  三年级上册语文《给予树》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重点引导学生辨清“予”和“裕”的字形,能用同义词替换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给予、担心、宽裕、沉默不语”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是通过妈妈心情变化这一线索来组织课文的写作特点。感受金吉娅的善良、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4、能展开想像拓展写话,为小音乐家杨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穷苦孩子写一张爱心卡。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妈妈的心情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给予”正音给予(jǐ yǔ),辨析“予”的字形。

  简单说说对“给予”一词的理解。(“给予”就是给、送。)像这样在一个词中,两个字表示同一个意思的词叫并列合成词。

  出示:甜蜜、拥抱、宽裕、试探、猜测这些词也是并列合成词,读一读。

  2、补全板书:给予树,了解其含义。

  (1)读文找出文中一句描写“给予树”的句子。

  出示:“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小女孩写的。”

  (2)从上面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叫“给予树”?

  交流:援助中心:援助就是支援帮助的意思,援助中心就是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地方,是慈善组织组办的赞助机构,用来帮助穷苦人或有困难的人。像我国的春蕾计划、希望工程等就是给别人提供帮助的赞助机构。

  给予树:是慈善机构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们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他人赞助的树。

  (3)简介圣诞节。

  交流:每年的12月25日是圣诞节。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我们中国的春节。(播放西方圣诞节欢乐的情境)在这欢乐的节日里,人们围着圣诞树跳舞,相互交换礼物。所以圣诞节是人们最快乐的节日,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

  3、过渡:在这个欢乐的节日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呢?

  二 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词语。

  给予 圣诞节 甜蜜 宽裕 分享 棒棒糖 立即 援助 卡片 盼望 善良 仁爱 同情 体贴 兴高采烈 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

  2、 再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呢?

  填空: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小女孩儿(金吉娅),在圣诞节前夕,妈妈给了二十美元让孩子们互赠礼物,金吉娅却给一个陌生女孩买了洋娃娃。从她身上我们学到了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知道了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要及时献出自己的爱心。

  三、品读课文,体会妈妈心情变化的原因。

  1、是呀,故事发生在美好的西方节日——圣诞节前夕。是金吉娅的母亲将发生在自己女儿身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记录了下来。在这件事中,金吉亚的妈妈心情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出描写妈妈心情变化的词语。

  出示:担心、生气、激动。

  2、学*课文第1节,体会妈妈担心什么。

  交流出示:“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1)辨析“裕”的字形,理解“宽裕”一词。读文你从哪可以看出家里不宽裕?

  随机理解:“攒”:存着。

  指名读这句话,读出妈妈的担心。

  (2)尽管家里并不富有,可金吉娅的妈妈还是把自己积攒的100美元*均分给了五个孩子,让他们每人至少准备四份礼物。读到这儿,如果你是金吉娅,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3、学*课文第3节,体会妈妈为什么生气。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抓住“兴高采烈”一词,体会手足之情。

  师:妈妈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拿到二十美元,就分头去采购圣诞礼物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孩子们该回家了,在回家的途中孩子们表现怎样?

  (2)引读: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看到金吉娅沉默不语,这引起了妈妈的怀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

  (3)联系上下文想象妈妈的心理活动,理解妈妈生气的原因。

  我看到金吉娅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心里非常生气,想:

  (交流时应引导学生理解“一些”与“一大把”的区别。从“五十美分”与“二十美元”的对比,知道棒棒糖太便宜了……妈妈想让孩子送出最诚挚的祝福,而小金吉娅却不够诚挚。)

  (4)体会这时候的金吉娅为何沉默不语?

  (金吉娅担心母亲责怪。)

  4、领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体会妈妈为何激动。

  (1)指名读最后一段话。

  (2)、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妈妈激动的理由。

  (3)总结:金吉亚到底做了什么让妈妈这样激动?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呢?下节课在学*。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生字词。

  给予 圣诞节 甜蜜 宽裕 分享 棒棒糖 立即 援助 卡片 盼望 善良 仁爱 同情 体贴 兴高采烈 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

  二、感受金吉娅这个人物。

  1、从语言感受人物。

  (1)金吉娅拿着这二十美元到底做了什么,让妈妈有着这么明显的情绪上的变化?让我们读读课文的第四节,从金吉娅对妈妈说的这番话中找到答案。指名读金吉亚说的话。

  (2) 读完讨论交流:

  *常的圣诞树上都挂满礼物,可金吉娅看到的却是一棵给予树。金吉娅来到这棵“给予树”下,取下了其中一个小女孩写的卡片,卡片上写着什么呢?

  (出示: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引起了你的关注。什么叫一直盼望。

  出示:

  每当看到邻居伙伴抱着洋娃娃的时候,小女孩就(非常羡慕或非常希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白天,小女孩就想(抱着洋娃娃玩耍);

  夜晚,小女孩就想(拥着洋娃娃入睡);

  每当一个人害怕的时候,小女孩就想(让洋娃娃陪她玩耍)。

  每当有了委屈的时候,小女孩就想(向洋娃娃倾诉)。

  每当(有了高兴的事情 ),小女孩就想(和洋娃娃一起分享)。

  ,《给予树》教学设计(沙龙)

  是呀,小女孩早就想拥有一个洋娃娃;天天想,夜夜想,月月想,年年想呀,读: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拥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就是她现在最大的?(板书:愿望希望)

  (3)金吉娅看到小女孩的愿望,她想:( ),可是:( )。但金吉娅在家人和小女孩的选择中最终倾向了( )因为她想到了一句话,并在后来告诉了自己的母亲。哪一句?

  读: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是呀,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

  我们有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可小女孩没有。

  我们有( ),可小女孩没有。

  我们有( ),可小女孩没有。

  我们有( ),可小女孩没有。

  一句话,小女孩什么也没有。

  多么善良的金吉娅呀!多么( )的金吉娅呀!多么( )的金吉娅呀!多么( )的金吉娅呀!(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于是,她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4)、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你能代妈妈说吗?

  (5)、从金吉娅的做法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填空:金吉娅不仅给家人买了圣诞礼物——棒棒糖,还把同情和爱心送给了一个陌生的小女孩,给她买了洋娃娃,让她的愿望得以实现。她是一个善良、仁爱、有同情心和体贴的孩子。)

  引读:金吉娅虽然放弃了给家人买漂亮礼物的机会,然而她却得到了(小女孩的感谢,妈妈的拥抱……),给予不仅仅是放弃,也不仅仅是得到,给予更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6)、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2、让我们回到书中,再读金吉娅的话,你对金吉娅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先开口 ,本来想送给哥哥姐姐礼物(可以看出金吉娅是个体贴的孩子)

  金吉娅发现了给予树上的卡片(可以看出金吉娅是个细心的孩子)

  她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她毫不犹豫买了洋娃娃,可以看出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

  只够买棒棒糖(可以看出金吉娅体贴家人)

  哥哥姐姐与小女孩比,小女孩更需要礼物(可以看出金吉娅有同情心)等等。

  她把事情的经过全都告诉了妈妈(可以看出金吉娅非常诚实。)

  师总结:是呀,从字里行间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所以妈妈说: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三、点击“给予”,感受“爱”。

  1、整篇课文中,无不透出爱的情意,再找找文中还写了谁给予谁什么?

  a、 妈妈给予每个孩子二十美元。——母子之爱

  b、孩子们给予对方圣诞礼物。——手足之爱

  小结:这些举动都是对亲人的爱,从中更让我们感受到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是那么的可贵,更让人们为之动容。相信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也一定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有很大的关系。

  2、看板书小结:给予树是一棵(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树,这样一棵美丽的给予树,应该种在哪里?(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充满爱。

  五、 拓展说话练*:

  1、一天,妈妈带着金吉娅和她的哥哥姐姐,通过援助中心工作人员的精心安排,在这棵圣诞树下与小爱丽斯见面了,大家会说些什么?你想代表谁,最想说什么?(学生可选择几个不同的人物练*口语交际)

  2、老师想代表工作人员说:有了你们的爱,才使这棵普通的给予树变成了一棵爱心树,有了像金吉娅这样的人献出善良、同情和爱心,我们心中的给予树才能常青、常绿,越来越茂盛。

  三年级上册语文《给予树》教学设计 10

  一、教材简说:

  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 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金吉娅小小的年纪,却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中可以看到她金子般的心灵。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继续学*体会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训练要点,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三、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4.积累语言。

  四、教学过程:

  1.布置学生了解圣诞节,教师搜集圣诞节的背景音乐和西方过圣诞节的图片资料。

  2.本课的识字量和写字量都较大,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学*中,教师要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重点指导。

  需要注意读音的字:“圣”“偿”都是翘舌音和后鼻音,“予”读yu,不读yu。“担”是多音字,本文读dan,另外还有dan的读音;“卡”,可读ka,还可以读qia。

  有些字易混淆,如“予” 和“矛”,“买” 和“卖”,“即” 和“既”。有些字虽然笔画简单,但不容易写匀称,如“予、卡、仁”等,教师需做书写指导。

  3.本课表现的是外国儿童的生活,有一些风俗对学生来说不太熟悉,教师要想办法缩小文化差距,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从圣诞节的快乐氛围导人教学,给学生展示一些圣诞节的图片,播放圣诞节的音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前,教师对一些学生不熟悉的国外事物和名词可以直接说明,如“圣诞节”“援助中心”“给予树”。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或者给 学生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明白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援助中心”“给予树”则可以给学生直接解释,是慈善组织办的赞助机构,他们 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人们赞助。

  4.本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教师可以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首先,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其次,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 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 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 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最后,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 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 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 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 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 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妈妈很生气?”“金吉娅在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

  课文中有两个泡泡,第一个是通过金吉娅的神态来突出她内心的难过,这种心情在后面金吉娅的讲述中有提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第二个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做开放性的联想,加深读课文后的体会。

  5.课文中有一些词语,需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如“善良”“仁爱”,本身有很深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的是“心地纯洁的”“同情、爱护和帮助人 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做更深的解释。而有的词语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深入体会,例如,学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别人一起享受”,但老 师可以进一步问学生:“课文中的人物都分享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他们不但是分享了礼物,还分享了快乐,金吉娅还和一个陌生女孩分享了爱。“兴高采烈” 可以和后面的“沉默不语”一起来理解,这是买完礼物后哥哥姐姐和金吉姬完全相反的神态,哥哥姐姐们兴致很高,非常高兴,但金吉娅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一方 面,她为没能给大家买到更好的礼物而难过,另一方面她也害怕妈妈的责怪。“如愿以偿”在文中是指小女孩的愿望得到了实现,教师可以提问让学生回答:“小女 孩的愿望是什么?她的愿望是怎么得到实现的?你觉得她的愿望实现以后心情是怎么样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本课的难点。“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把“实物”和“精神品质”联系在一起,显得新颖而别致。在体会句子含义时,教师可以提问:“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 爱、同情和体贴呢?”引导学生认识到妈妈通过这件事看到了女儿身上的可贵品质。

  6.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课后第二题设计意图是:通过妈妈心情的变化去体会金吉娅的可贵品质。在圣诞节来临前,妈妈担心家里 不宽裕,没有更多的钱让孩子们购买礼物;当看见金吉娅买的棒棒糖时,妈妈有些生气,同时又有些疑惑;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为金吉娅的送礼行为和爱心高 兴、激动。要注意的是,妈妈心情变化无非是突出金吉娅的美好心灵的陪衬。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妈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小练笔是“替那个女孩子写几句感谢的话”,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可以结合下面的活动进行。

  7.本课教学时,可以配合圣诞节或元旦节搞一些活动。如“新年的祝福”,可以鼓励学生自制贺卡,给父母亲或朋友送上。


三年级《给予树》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3)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6篇

  《水》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课,主要有三个活动环节的内容,一是通过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结合观察视频,能用网状图加以描述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辨别水和其他物质;三是给物质分类,让学生掌握物质分为固态、液态、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学生分析】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三年级的孩子们对水是非常熟悉的,但熟悉程度是停留在感性 认识层面的,本课的教学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关于水的科学概念。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结合实验探究活动,形成水的科学概念。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种方法,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对水形成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引领学生通过“水在哪个袋中”、“给袋中的物体分类”这两个环节的实验探究,形成对水特性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给每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1块小石头、1块小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1张。

  2、给每个小组准备:1瓶醋、1瓶牛奶、网状图记录纸1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观察:

  上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倒一杯自来水,观察可以发现些什么,同时比一比谁观察最认真,谁收获最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养成细致观察*惯。

  二、检查观察情况,导入新课:

  上课了,师生问好后检查课前观察一杯水的情况。

  老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一杯水进行了认真观察,现在请几名同学汇报观察收获。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为本课学*积极性的调动给力。

  三、新课学*: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请同学们用简洁、准确的语句或词语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知识记录下来。

  2、视屏观看(课本配套视频)四人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我们知道的水

  3、合作填写教材P.66.关于水的网状图。

  4、小组汇报展示, 教师适时小结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用途、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设计意图】该环节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是让学生对“水”已有认知的回顾、总结,也是对“水”进行描述的语言提炼;第二步视屏观看,小组成员交流,为学生相互进一步认知“水”提供了条件;第三步填写网状图,是对第二步的进一步梳理和概括;第四步师生互动,让学生对水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并提问: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我们怎样将袋中的水和其他物体一一分辨出来?

  2、学生分组实际操作,教师温馨提示: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感知,才会更加全面。

  3、小组汇报交流:哪些物体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难辨别的原因是什么?

  4、指导学生把那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是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为什么?

  5、学生分小组实际操作。

  6、小组汇报,教师适时评价后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领学生学会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感官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惯。

  (三)、给袋中的物体分类

  1、引导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我们将袋中的物体都一一分辨出来后,将他们分类,如何分类呢?分类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2、汇报交流(注重分类理由)。

  3、教师评价后归纳总结:给物体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

  【设计意图】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分类方法,理解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只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标准不同,给物体分类的方法也不同。

  四、课外延伸:

  在生活中找找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哪些是气体?

  [设计意图] :科学探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理解更加深入,记忆更加深刻。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页至5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会描述“水的形状”,它与固体的形状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2、让学生在玩水的活动中认识能流动是水的基本性质。

  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总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认识怎么样的物体叫液体。

  4、引导学生认识水*面,讨论水*面的运用。

  5、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养成认真倾听的*惯,学会与人合作交流,通过互评达到反思学*的目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会描述“水的形状”,它与固体的形状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2、让学生在玩水的活动中认识能流动是水的基本性质。

  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总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认识怎么样的物体叫液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水*面,讨论水*面的运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各种形状的能装水的容器、一瓶水、。

  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装有水)。演示实验材料:木块(立方体)、玻璃(圆柱体)球、哑铃;五个杯子,里面分别装有蒸馏水、雪碧、牛奶、橙汁、酒精、五颗小球。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回顾

  1、实物投影出示五个杯子提问:同学们,你能判断一下,这五个杯子里哪个装的是水?

  1、出讲台判断,说出原因。

  巩固原有的知识,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二、提出问题,

  引入学*新知识

  1、 实物投影分别出示木块(立方体)、玻璃(圆柱体)、球、哑铃,提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

  2、 实物投影出示刚才学生判断正确的一杯水,问:这是什么?

  3、 问:你能猜一猜,水是什么形状的?

  1、 一一回答。

  2、 集体回答。

  3、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说出看法和根据。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兴趣,引入课题。

  三、探究新知识

  (一)认识水的形状

  1、 谈话:到底哪一种说法对呢?我们光听别人说而不亲自动手去试一试,行吗?

  2、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3、 指导学生实验。

  4、 谈话:通过这个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5、 总结:你们的发现真了不起!不错,水在不同的容器里有不同的形状。水在自然界里的形状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影片)

  6、 提问:水在自然界里的形状是怎样的呢?

  1、 集体回答。

  2、 阅读要求。

  3、 按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

  4、 各小组代表把实验报告投影出示,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小组互评)

  5、 观看。

  6、 描述。

  1、 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水的形状。

  2、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养成认真倾听的*惯,学会与人合作交流,通过互评达到反思学*的目的。

  3、 通过让学生观看自然界里的水的影片,让学生在感受水的壮观的同时,体会到水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的。

  (二)发现水的流动性

  1、 谈话:水还有哪些特性?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吗?怎样玩?(课件出示操作图)

  2、 与学生一起做实验:

  (1)让水从杯子里流到水槽里,

  (2)用双手拨动水槽里的水。

  3、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4、演示实验:小球从杯子里落到水槽里。

  5、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6、提问:你认为这两个实验有什么不一样?

  7、 谈话:同学们,你能告诉你的同学,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8、 提问:谁能大声地告诉我们,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1、集体回答,观看操作图。

  2、与教师一起做这个实验。

  3、回答。

  4、仔细观察。

  5、回答。

  6、回答。

  7、 交流。

  8、 回答。

  1、 让学生在“玩水”中发现水的流动性。

  2、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玩”,使学生在自由和信任的课堂上玩得更开心,发现更多。

  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总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认识怎么样的物体叫液体。

  (三)认识水*面

  1、指导学生观察同一瓶里的水的水面。

  2、让学生谈谈发现。

  3、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容器中水的水面。

  4、让学生谈谈发现。

  1、小组讨论,观察。

  2、谈发现。

  3、小组讨论,观察。

  4、谈发现。

  1、 使学生在观察中认识水*面。

  2、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惯。

  四、思维拓展

  1、 把一张凳子放上讲台,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检测这张凳子是否放*?小组讨论。

  2、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1、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

  2、回答。

  1、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水。

  五、板书设计

  一杯水的观察(二)

  1、认识水的形状

  2、发现水的流动性

  3、认识水*面

  六、教学设计的评价(自评)

  这个教学设计,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突破:

  (1)强**学与课程的整合。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实验:小球从杯子里落到水槽里是教材里没有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到水与石头不一样,水会流动。同样地,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教材里的讨论“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检测桌子是否放*”改为“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检测凳子是否放*”,目的有两个:

  一是便于操作(把凳子放上讲台),

  二是让学生理解“放*”,只有理解了,才能讨论。

  (2)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和全体参与。

  (3)关注体验性教学,让学生在玩水中发现水的流动性。

  (4)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

  (5)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

  (6)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

  1.经历一次报告会上的发言活动。

  2.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3.体验成功感和荣誉感。

  教学准备:

  1.在整个动物单元教学的3~4星期内,有意识、有计划地发现、安排、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小动物的观察研究活动,并在学生的实际基础上,作好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观察记录。这节课的准备是在整个动物单元的教学过程 中完成的。

  2.老师自己也应亲自参与活动,必要时也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研究成果和观察研究记录。

  3.收集一些三年级学生水*的观察小动物的活动设计、观察记录、研究小论文以及一些研究性、活动性的问题。

  4.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课前安排几个小组或学生准备重点展示和发言。

  5.作些环境气氛方面的布置。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学*活动已经进行了3~4个星期,一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和成果要向大家报告,要和大家分享。我们今天就来开个观察小动物的成果报告会,向大家报告“我的观察研究”。

  二、报告会的内容顺序安排。

  1.报告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报告观察过程中碰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和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展示已经完成的观察记录和观察研究小论文。

  三、报告会。

  从“送蚂蚁回家”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开始。

  1.跟踪蚂蚁中的发现。

  2.蚂蚁路线的观察描述。

  3.蚂蚁窝的观察描述。

  4.关于蚂蚁的其他发现。

  四、对其他小动物的观察和发现。

  五、报告观察过程中碰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和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六、展示已经完成的观察记录和观察研究小论文。

  七、动物单元的小结。

  关于课外的交流和展示;关于许多有趣的、有意义的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动物单元的学*告一段落;动物的观察研究活动还将继续下去。

  教学目标:

  1、利用实验验证的方法,明白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致。

  2、学会使用酒精灯加热的技能,了解材料传热的性能。

  3、培养重视实验和证明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猜想、假设和事实的区别。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证明的科学态度。

  实验器材

  酒精灯、铁架台、纸杯、火柴、水槽、烧杯、镊子、铁棒、纸团、纸条等。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课件出示谜语)

  (1)、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个黑葡萄。生:眼睛。

  (2)、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生:花生。

  2、猜想和验证

  (1)、大胆猜想

  你们想挑战更难的吗?(想)请同学们来猜想。

  1、用酒精灯烧空纸杯的底部,纸杯会烧着吗?

  2、把空纸杯倒扣在酒精灯上,纸杯会烧着吗?

  3、用酒精灯烧装水的纸杯底部,谁能烧开吗?

  生把猜想填入表格,指明说说自己猜想的根据。

  (2)、学*使用酒精灯

  我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猜对了吗?我们要设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要验证自己的猜想,就必须学会安全使用酒精灯。请同学们打开书第6页,阅读左下角的“安全使用酒精灯。”

  (3)、验证

  小组讨论所用实验材料。小组组长到材料超市选取实验材料,分组实验,是巡视指导,生填写实验报告单。汇报实验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历“找到淀粉到又找不到淀粉”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合作,乐于交流的科学态度以及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科学*惯;

  (2)让学生通过对淀粉踪迹的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科学记录的探究能力;

  (3)让学生通过本科的学*进一步了解淀粉与碘酒能发生变色反应,并能根据蓝色的深浅判断淀粉的含量多少;以及淀粉与唾液一起会变成新的东西(糖)等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找淀粉的探究活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淀粉碰到唾液后又会消失了。

  教学准备:

  淀粉、滑石粉、碘酒、滴管、白纸、棉签、小毛巾、蔬果、米饭、馒头、马铃薯 等食品。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1、谈话:老师给大家玩一个魔术,看谁能最快的猜出其中的秘密。

  2、演示实验(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用淀粉液写的“淀粉的踪迹”的贴纸上)揭示课题。

  3、引入新课:对。这和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是一样的道理。这秘密一个在喷壶里一个就在纸条上。字条上涂有淀粉溶液,当碘酒溶液喷射在淀粉上,他们就会发生反应变成蓝色,“淀粉的踪迹”五个字就显现出来了。

  (板书: 淀粉+碘酒 变蓝)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碘酒碰到淀粉会变成蓝色。那么,这节课还探究一些什么问题呢?(点题)怎样寻找淀粉的踪迹呢?

  二、学*新课

  1、认识碘酒寻找淀粉

  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都要使用到碘酒,说说看,你对碘酒知多少?

  活动一:做一个有趣的消毒活动(让学生把碘酒分别涂在各自的食指和拇指上)。

  (1)小组活动(将两只消过毒的手指,捡出5粒米饭,排列在白纸上。)

  (2)汇报。

  (3)小结: 米饭是白的,碘酒是棕黄的,现在这东西是蓝的,说明它即不是米饭,也不是碘酒,这是碘酒和米饭里的淀粉碰到一起相互作用变成的一种新的东西。你们知道淀粉是什么样的吗?

  活动二:

  观察比较淀粉和滑石粉

  (1)观察、实验。

  (2)交流汇报

  (3)小结:科学家也像你们一样利用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的道理科学、快捷的找到淀粉在哪儿。

  讨论研究不同比例的滑石粉和淀粉混合后滴碘酒出现的情况

  (1)猜测:把两份同样多的滑石粉里面,一个放多一些淀粉,一个放一点淀粉,搅拌、混合,再滴入碘酒,它们会变色吗?

  (2)实验要求。

  (3)小组实验。

  (4)汇报。

  (5)小结:淀粉含量多蓝色就深,几乎接*黑色。淀粉含量少蓝色就浅。

  想知道哪些食品含有淀粉吗?想知道哪些食品含有的淀粉最多吗?下面我们就依靠“碘酒”的特殊功能,寻找淀粉的踪迹,看看哪些食品含有淀粉,看看哪些食品含有的淀粉最多。

  2、寻找淀粉的踪迹

  活动三:各种食物遇碘发生的变化

  (1)实验要求:

  A、先推测后实验验证;

  B、注意观察碘酒碰到什么物品会变蓝色,说明了什么问题?

  C、作好纪录和汇报工作。

  (2)小组实验。

  (3)汇报。

  (4)小结: 它们里面都含有一种共同的东西----淀粉,它*时不变色,一碰上碘酒就会“唰”的一下变成蓝色了。 我们吃的粮食如大米、小麦、玉米、高粱、甘薯等,其主要成分都是淀粉。淀粉可以给我们提供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

  三、淀粉失踪了

  过渡:同学们今天你们太棒了!这么多的活动,你们的收获肯定是很多的,说说看你们有什么收获?下面我们还有一个更有趣的实验。

  1、演示实验

  2、交流汇报


三年级《给予树》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4)

——三年级给予作文合集10篇

  在一个看似*凡的房屋中,曾发生过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这个房屋的主人是个善良的小姑娘,她很贫穷,再加上父母相继死去,没有亲人,因此她脸上没了笑容。

  有一次,她到街上去买菜,突然看到了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大约有七八十岁,从穿着看上去是一位流浪已久的白族人。那位老奶奶非常像小姑娘的外婆,于是,小姑娘把那位老奶奶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还把她带进了自己的房子里。

  小姑娘每天都帮老奶奶洗衣、做饭……无论春夏秋冬。

  有一年冬天,因为小姑娘家没有水,所以她只好去翻过那座不知名的小山,来到山另一边的溪流旁。当时溪里的水都结了冰,她没办法,只好用木棒不停地敲打,直到冰块破裂。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半小后,冰终于碎了。小姑娘用手在冰冷的水里洗衣。后来,她的手冻得僵硬、通红,但是,她没有一句怨言。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间就过了十年。这时,老奶奶就要去世了。就在生存的最后一刻,她抚摸了小姑娘那红润的脸,说:“小姑娘,谢谢你没有嫌弃我这个老太婆。让我告诉你,你虽然穷,但是你以后一定会活得很快乐!”

  于是,她又拉着小姑娘的手:“来,笑一个!”小姑娘终于笑了,她的笑容是那么美丽,那么……

  小姑娘和老奶奶的关系胜似亲人,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小姑娘帮助了老奶奶,所以帮助是快乐的,给予是快乐的!

  圣诞节到了,孩子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礼物。迈克拿出吸引人的遥控赛车,黄中带黑的赛车开得飞快,一眨眼,便不见了。托西不服,说:“我的比你好!”说着,从塑料袋里取出一只棕色的玩具熊,它的胸口别着一个红色的蝴蝶结,脚上穿着一双白色的袜子。玛莉皱起眉头,撅起嘴,嘀咕着:“我的比你好,我的还会唱歌呢!"话音刚落,就拿出电子圣诞树,按了下按钮,一首欢快的升档歌在欢笑中响起。艾迪不甘示弱,立刻抽出一个玩具,那是升档老人坐在训鹿雪撬车上。升档老人身穿大红的衣服,带着大红的手套,连帽子也是大红的……总之,它全身通红,相个"升档老人"。而那些训鹿跨着大步,在天空中狂奔。

  现在,轮到金吉娅了。她打开袋子,从里面取出一个棒棒糖,大伙儿都吃惊地张大了嘴。有的说:"她怎么一点也不关心家人啊,只买了那么一把棒棒糖……"有的说:"她用这20美分去干嘛了?"还有的说:"怎么有这种没孝心的人呢?"金吉娅突然说话了,把自己在妈妈房间里说的话全班一字不落地说了。兄弟姐妹被金吉娅这种体贴,善良的心所深深地感动了。

  妈妈笑着说:"我们家金吉娅终于长大了!"这个圣诞节,他们一起愉快地度过了,而且还知道了:想要帮助他人,不能只靠心去想,我们还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同时,还要用自己的'仁爱,同情和关心来帮助别人,让别人在生活中懂得更好地爱其他需要我们去帮助的人!

  我和同学们一样,有着幸福温暖的家庭,有着童年美好的憧憬。但是,由于我从小患小儿软骨病,留下了内心的痛苦。从懂事起,我就怕见生人,担心别人嘲笑、讽刺我。望着同龄的小朋友蹦蹦跳跳地做游戏,我十分难受,多么希望。能和他们一样啊!

  今年九月,因妈妈调动工作,我也转学到秦皇岛建设路小学。还没进学校,恐惧和羞怯就折磨着我,我怕新班级的男同学嘲弄我,女同学们看不起我,多可怕呀!我曾多次暗自流下忧郁的泪水。妈妈再三劝说,我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拽着妈妈的衣角,来到学校。老师热情地把我接到办公室,和妈妈谈了几句话,便把我领进教室和同学们见面了。这时我才明白:我以前的顾虑是多余的,各种猜想都是没有根据的。教室的门一开,迎接我的是一张张亲切的笑脸,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我进了四·二班,同学们从多方面给予我生活的勇气,老师们给予我慈母般的爱。开始几天,女同学们争着陪我去厕所,抢着为我打水喝。不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去水房喝水时,都问一声:“李秦,你喝水吗?”一天下大雨,因道路泥泞,我没顾得吃早点,带了些奶粉,便吃力地走到学校,进了教室,我放下书包就想沏奶粉喝,可是外边雨更大了,水房离教室又远,我坐在座位上拿着水缸、奶粉,望着窗外发愁。任京燕同学见了,主动拿过我手里的东西,冒雨跑向水房。当她把热呼呼的茶缸送到我手里时,我看着她那水淋淋的头发和衣服,不禁淌下了泪水,我不知用什么话才能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同学们不仅从生活上关心我,在学*上也热情地帮助我。十月份,我因病缺了几天课,中队委张娟同学为了给我补课,课上详细记笔记,放学后,便到我家给我补课,还辅导我做作业。我的`心里一阵阵发热,眼里几次充满泪水,我们班不只是张娟,任京燕同学关心我,即使是调皮的男同学也处处照顾,爱护我。三个月来,没有一个人挖苦,歧视过我,这里凝聚了老师的多少心血啊!

  我时常想,老师和同学们对我这样好,我该怎样呢?每天同学们去做操,锻炼时,我就主动擦黑板,扫地,整理同学们桌上的文具,干些我能做的事。

  我的生活道路还很长,我相信在我们可爱的祖国的怀抱里,在老师、同学们的热情关心和帮助下,将来我也能生活好,也能工作好,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快乐是什么?在每个人心中,快乐的定义都不同。而我觉得,快乐是给予。为什么呢?这一切还要从今年暑假说起。

  暑假的一天,和往常一样,酷热难熬。我带了几块钱,和朋友一起去买冰棒。但我们走了一会儿,便不想再走了。这时,我发现,树下有一个乞丐(马路两边有许多树),他头发蓬乱,正在喝着一个脏矿泉水瓶里的.水。我见了,急忙拉着朋友的手,往商店走去。谁知,朋友比我还急,挣脱我的手,去商店买了一支冰棒。我大叫一声:“等等我!”可她却说:“你别过来。”我想,她是怎么了?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正纳闷着,她回来了。

  可是她没有回到我身边,而是径直走到乞丐身边,把那支冰棒递给了乞丐,而且,她把手里剩余的钱也递给了乞丐。

  我吃惊地看着。

  不知不觉中,我也走到了乞丐面前,我伸出手,把手里的钱全都递给了乞丐。要知道,这些钱对我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笔“小小”的“巨款”了。

  我牵着朋友的手,飞快地走了。

  一路上,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心里十分激动、开心,虽然没吃到冰棒,我却像吃到了冰棒一样快乐。

  我转过头来看看朋友,发现她正朝我微笑。我想起来了──刚刚那个乞丐不也是这样对我报以真诚的微笑的吗?我也会心地对朋友笑了。

  也许我以前太贪财,一根冰棒、几块钱、一些给予,就是快乐!

  到此时,我才明白,朋友并没有失去什么,而是获得了快乐,我也是。

  快乐分为很多种,但唯有给予获得的快乐是最美好的。朋友,如果你想要获得快乐,那就给予别人吧。那时你会真正快乐,因为──快乐就是给予!

  在一个看似*凡的房屋中,曾发生过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这个房屋的主人是个善良的小姑娘,她很贫穷,再加上父母相继死去,没有亲人,因此她脸上没了笑容。

  有一次,她到街上去买菜,突然看到了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大约有七八十岁,从穿着看上去是一位流浪已久的白族人。那位老奶奶非常像小姑娘的外婆,于是,小姑娘把那位老奶奶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还把她带进了自己的`房子里。

  小姑娘每天都帮老奶奶洗衣、做饭……无论春夏秋冬。

  有一年冬天,因为小姑娘家没有水,所以她只好去翻过那座不知名的小山,来到山另一边的溪流旁。当时溪里的水都结了冰,她没办法,只好用木棒不停地敲打,直到冰块破裂。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半小后,冰终于碎了。小姑娘用手在冰冷的水里洗衣。后来,她的手冻得僵硬、通红,但是,她没有一句怨言。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间就过了十年。这时,老奶奶就要去世了。就在生存的最后一刻,她抚摸了小姑娘那红润的脸,说:“小姑娘,谢谢你没有嫌弃我这个老太婆。让我告诉你,你虽然穷,但是你以后一定会活得很快乐!”

  于是,她又拉着小姑娘的手:“来,笑一个!”小姑娘终于笑了,她的笑容是那么美丽,那么……

  小姑娘和老奶奶的关系胜似亲人,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小姑娘帮助了老奶奶,所以帮助是快乐的,给予是快乐的!

  我和同学们一样,有着幸福温暖的家庭,有着童年美好的憧憬。但是,由于我从小患小儿软骨病,留下了内心的痛苦。从懂事起,我就怕见生人,担心别人嘲笑、讽刺我。望着同龄的小朋友蹦蹦跳跳地做游戏,我十分难受,多么希望。能和他们一样啊!

  今年九月,因妈妈调动工作,我也转学到秦皇岛建设路小学。还没进学校,恐惧和羞怯就折磨着我,我怕新班级的男同学嘲弄我,女同学们看不起我,多可怕呀!我曾多次暗自流下忧郁的泪水。妈妈再三劝说,我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拽着妈妈的衣角,来到学校。老师热情地把我接到办公室,和妈妈谈了几句话,便把我领进教室和同学们见面了。这时我才明白:我以前的顾虑是多余的,各种猜想都是没有根据的。教室的门一开,迎接我的是一张张亲切的笑脸,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我进了四·二班,同学们从多方面给予我生活的勇气,老师们给予我慈母般的爱。开始几天,女同学们争着陪我去厕所,抢着为我打水喝。不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去水房喝水时,都问一声:“李秦,你喝水吗?”一天下大雨,因道路泥泞,我没顾得吃早点,带了些奶粉,便吃力地走到学校,进了教室,我放下书包就想沏奶粉喝,可是外边雨更大了,水房离教室又远,我坐在座位上拿着水缸、奶粉,望着窗外发愁。任京燕同学见了,主动拿过我手里的东西,冒雨跑向水房。当她把热呼呼的茶缸送到我手里时,我看着她那水淋淋的头发和衣服,不禁淌下了泪水,我不知用什么话才能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同学们不仅从生活上关心我,在学*上也热情地帮助我。十月份,我因病缺了几天课,中队委张娟同学为了给我补课,课上详细记笔记,放学后,便到我家给我补课,还辅导我做作业。我的心里一阵阵发热,眼里几次充满泪水,我们班不只是张娟,任京燕同学关心我,即使是调皮的男同学也处处照顾,爱护我。三个月来,没有一个人挖苦,歧视过我,这里凝聚了老师的多少心血啊!

  我时常想,老师和同学们对我这样好,我该怎样呢?每天同学们去做操,锻炼时,我就主动擦黑板,扫地,整理同学们桌上的文具,干些我能做的事。

  我的生活道路还很长,我相信在我们可爱的祖国的怀抱里,在老师、同学们的热情关心和帮助下,将来我也能生活好,也能工作好,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懂得给予是给人带来快乐,帮别人解决困难,帮邻居管孩子,给老人让座 。

  我曾给予过别人,我觉得感到很快乐,很幸福。

  星期日上午,阳光灿烂,万里晴空。我和外婆约好去她家玩,到外婆家需一段路。我就乘车去外婆家,刚上车门,我看见只有一个空位子了,我连忙上去坐了下来,可是我后面来了一位老奶奶,我不忍心看老奶奶站在那里,我连忙站起来说:“老奶奶,我把位子让给您,请您坐这儿吧!’’老奶奶听了,微笑着说;“谢谢你,好孩子!”我听了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来到外婆家,把这个过程说给外婆听,外婆也夸我是个好孩子。我非常高兴,一个上午就表扬了两次。

  在回家的路上,我又碰到了一个乞丐,他穿着破烂的衣服,手里拿着一只破旧的碗,样子看上去好可怜,他求我说:“小姑娘,给点我钱吧!好心的小姑娘。”我从兜里取出一张五元钱,递到他手里。“谢谢你,好心的小姑娘。”旁边的人看见了,都向我投来赞许的眼光,我的脸都渐渐地变红了。

  这两件事虽然**凡凡,但是我回到了家想了很多。有的人有困难,需要我们伸手去帮助。帮助了别人,他人高兴我也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呀!

  我和同学们一样,有着幸福温暖的家庭,有着童年美好的憧憬。但是,由于我从小患小儿软骨病,留下了内心的痛苦。从懂事起,我就怕见生人,担心别人嘲笑、讽刺我。望着同龄的小朋友蹦蹦跳跳地做游戏,我十分难受,多么希望。能和他们一样啊!

  今年九月,因妈妈调动工作,我也转学到秦皇岛建设路小学。还没进学校,恐惧和羞怯就折磨着我,我怕新班级的男同学嘲弄我,女同学们看不起我,多可怕呀!我曾多次暗自流下忧郁的泪水。妈妈再三劝说,我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拽着妈妈的衣角,来到学校。老师热情地把我接到办公室,和妈妈谈了几句话,便把我领进教室和同学们见面了。这时我才明白:我以前的顾虑是多余的,各种猜想都是没有根据的。教室的'门一开,迎接我的是一张张亲切的笑脸,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我进了四·二班,同学们从多方面给予我生活的勇气,老师们给予我慈母般的爱。开始几天,女同学们争着陪我去厕所,抢着为我打水喝。不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去水房喝水时,都问一声:“李秦,你喝水吗?”一天下大雨,因道路泥泞,我没顾得吃早点,带了些奶粉,便吃力地走到学校,进了教室,我放下书包就想沏奶粉喝,可是外边雨更大了,水房离教室又远,我坐在座位上拿着水缸、奶粉,望着窗外发愁。任京燕同学见了,主动拿过我手里的东西,冒雨跑向水房。当她把热呼呼的茶缸送到我手里时,我看着她那水淋淋的头发和衣服,不禁淌下了泪水,我不知用什么话才能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同学们不仅从生活上关心我,在学*上也热情地帮助我。十月份,我因病缺了几天课,中队委张娟同学为了给我补课,课上详细记笔记,放学后,便到我家给我补课,还辅导我做作业。我的心里一阵阵发热,眼里几次充满泪水,我们班不只是张娟,任京燕同学关心我,即使是调皮的男同学也处处照顾,爱护我。三个月来,没有一个人挖苦,歧视过我,这里凝聚了老师的多少心血啊!

  我时常想,老师和同学们对我这样好,我该怎样呢?每天同学们去做操,锻炼时,我就主动擦黑板,扫地,整理同学们桌上的文具,干些我能做的事。

  我的生活道路还很长,我相信在我们可爱的祖国的怀抱里,在老师、同学们的热情关心和帮助下,将来我也能生活好,也能工作好,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和同学们一样,有着幸福温暖的家庭,有着童年美好的憧憬。但是,由于我从小患小儿软骨病,留下了内心的痛苦。从懂事起,我就怕见生人,担心别人嘲笑、讽刺我。望着同龄的小朋友蹦蹦跳跳地做游戏,我十分难受,多么希望。能和他们一样啊!

  今年九月,因妈妈调动工作,我也转学到秦皇岛建设路小学。还没进学校,恐惧和羞怯就折磨着我,我怕新班级的男同学嘲弄我,女同学们看不起我,多可怕呀!我曾多次暗自流下忧郁的泪水。妈妈再三劝说,我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拽着妈妈的衣角,来到学校。老师热情地把我接到办公室,和妈妈谈了几句话,便把我领进教室和同学们见面了。这时我才明白:我以前的顾虑是多余的,各种猜想都是没有根据的。教室的.门一开,迎接我的是一张张亲切的笑脸,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我进了四·二班,同学们从多方面给予我生活的勇气,老师们给予我慈母般的爱。开始几天,女同学们争着陪我去厕所,抢着为我打水喝。不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去水房喝水时,都问一声:“李秦,你喝水吗?”一天下大雨,因道路泥泞,我没顾得吃早点,带了些奶粉,便吃力地走到学校,进了教室,我放下书包就想沏奶粉喝,可是外边雨更大了,水房离教室又远,我坐在座位上拿着水缸、奶粉,望着窗外发愁。任京燕同学见了,主动拿过我手里的东西,冒雨跑向水房。当她把热呼呼的茶缸送到我手里时,我看着她那水淋淋的头发和衣服,不禁淌下了泪水,我不知用什么话才能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三年级《给予树》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5)

——《陶罐和铁罐》(三年级教学设计)实用5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等词语。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能积累描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语言。

  态度与价值观:读懂课文内容,学*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本课教学难点是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都做了提前预*,那你们能认出这两只罐子吗?说说谁是陶罐谁是铁罐?(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画出陶罐和铁罐)

  师:在现实生活中这两只罐子各有什么特点呢?

  生:陶罐易碎,铁罐坚硬,教师随机在两个罐子里板书。

  师:这两个小罐子的性格差距可大了,一个傲慢无理,一个谦虚礼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27课《陶罐和铁罐》。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一会老师要检查生字认读的情况。

  师:读好了吗?老师看到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请同学们来认读老师所出示的生字,词。

  师:同学们认读得非常好,看来生字是难不倒我们大家的,请同学们再来默读课文,把陶罐和铁罐的话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好吗?老师看谁的动作快,开始了。

  三、品读课文

  师:画好了吗?老师看到同学们边读边画,做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对话,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师:读完了吗?哪位同学告诉大家你读了对话都读懂了什么?

  生:不要骄傲,要学*陶罐一样谦虚……

  师:好了,同学们知道了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

  师:哪位同学能结合上下文,谈一谈你对奚落这个词的理解,奚落是什么意思呢?

  生:瞧不起,嘲笑……

  师:我们理解了这个词,通过读对话,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同桌先相互说说还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铁罐那么骄傲……

  师:老师听了同学们的问题,知道同学们对这几个问题比较感兴趣。

  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师:那我们就来逐个解决以上的问题。

  汇报:

  1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2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陶罐对铁罐说了哪几句话?说这句话时是用什么语气的?谁来用这样的语气来读读。

  3铁罐奚落陶罐还有哪句呢?这时候又是什么态度呢?哪位同学带着轻蔑的样子来读读。老师也想来读读,你们来给老师做旁白好吗?师范读

  4再找找看还有哪些是描写铁罐奚落陶罐的?铁罐从开始的傲慢到轻蔑再到恼怒,谁再来读读铁罐恼怒的句子。

  5铁罐一心想把陶罐碰碎已经到了狂妄自大的地步,找一找描写铁罐狂妄自大的语句,谁来模仿狂妄自大的语气来读读。

  6我们对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有所了解,那么陶罐的态度又如何呢?学*前面的学*方法,抓住重点语句来读一读好吗?

  7找到了吗?谁愿意来告诉大家。生答。这一句能体现陶罐的什么态度呢?

  8我确实不敢碰你和我不敢碰你哪一句好呢?加上确实更能显出自己的态度。

  9你认为陶罐懦弱吗?哪个词能证明它不懦弱。(争辩)现在请同桌互读对话,老师想请同学到台上来读。然后大家来给评评读得怎么样?

  10这两只罐子的结果如何能,快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

  11他们最终如何呢?

  四、总结

  1、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课文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2、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3、人与人之间要懂得互相尊重,互相谦让,学会全面看问题。

  五、作业

  同学们联系课文,尝试着自己来编一则寓言故事。

  【学*目标】

  1、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3、感悟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课前准备】

  1、陶罐和铁罐的图片或实物。

  2、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第一课时

  一、形象揭题,点明学法

  1、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看一看,还可摸一摸。

  2、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读,学*生字陶的音、形、义。

  3、揭示学法: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同座、小组合作学*。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2、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3、同座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可以交替一人读一段,可以分角色读,可以一人读1至9自然段,一人读10至17自然段。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同座配合,向全班展示朗读。

  三、精读课文,读出感情

  1、小组讨论,合理安排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一个小组汇报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们是否读出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特点。

  3、结合学生的朗读,进行评议,点拨理解:

  ⑴ 你觉得铁罐像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⑵ 你觉得陶罐像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⑶ 教师扣住学生的朗读,引导领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克制,帮助学生归纳出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奚落;利用近义词理解谦虚、懦弱、轻蔑、争辩、恼怒;通过表演朗读来理解表示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4、小组再次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5、全班交流,展示朗读。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四、交流感受,明白道理

  1、教师启发: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

  2、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如:学生认为要谦虚,不要骄傲可以;认为要多看别人长处、多看自己短处可以;认为谦虚的人有好的结局,骄傲的人下场可悲也可以。

  3、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想到了哪些学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的事情。

  五、复*生字词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读本课的生字。

  2、用本课学的生字组词,再读读词语表中列出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3、交流记字方法。本课有一部分生字是形声字,可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还可联系熟字比较记忆。

  二、指导写字

  1、认读要写的生字。

  2、归类认识字形特点,观察字的间架结构:

  ⑴ 观察8个左右结构的字,看清左右部分所占位置。

  ⑵ 观察6个上下结构的字,看清上下部分所占位置。

  ⑶ 集体讨论一些需要注意的字,教师可范写。如,陶、谦。

  3、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做好写字准备。

  4、学生自己练*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5、即时展示学生作业,师生评议。

  三、语言实践

  1、抄写课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

  2、找几位同伴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四、听写词语

  1、抄写、记忆词语表中的词语。

  2、听写。订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6个生字,理解奚落、傲慢、轻蔑、恼怒等词。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一部份一部份地细读课文,把每部份的内容读懂,从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读懂课文内容,学*全面地看待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读一读,整体感知。

  2、议一议,了解内容。

  3、品一品,理解品味。

  4、演一演,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的看待事物,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做人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刚才老师让你们触摸了我从**带来的非常漂亮的罐子,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这两只罐子有些什么特点,好吗?(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板书“坚固”“易碎”两个词语)

  同学们通过触摸,发现了两只罐子的不同特点,你们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爱动脑的孩子!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道去认识两只特殊的罐子,他们是国王御厨里的一只陶罐和铁罐,在这两只罐子身上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第19课,陶罐和铁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二)出示生字卡,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三、精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然后告诉大家,从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二)从两个罐子的对话中,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

  (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问题

  1、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2、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3、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四)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师:铁罐正是仗着他坚硬的特点,非常骄傲,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骄傲

  师:谁能结合上下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奚落”这个词的?

  生自由回答,教师视情引导学生。

  (五)下面我们一道来解决后面两个问题。

  1.分角色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部分,理解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1.)生:“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出示课件1:

  师:同学们觉得这时铁罐的态度是怎样呢?

  生:傲慢

  板书:傲慢

  师:谁能用傲慢的语气把这句话读一读?

  (学生试着用傲慢的语气读。)

  (2.)生:“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出示课件2:

  师:这时铁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生:轻蔑

  板书:轻蔑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蔑的神态读一读好吗?

  学生用轻蔑的神态练读。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好!老师也想用轻蔑的神态来读一读这句话,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合作呢?(师生合作完成对话2)

  (3.)师: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还有哪些?

  (学生找出句子“住嘴…………在这里”)

  出示对话3“住嘴…………在这里”。

  师:铁罐的态度由开始的傲慢,到轻蔑,再到现在的什么?请同学们读对话3,然后回答。

  生读铁罐的对话,然后回答。

  板书:恼怒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对话,理解和体会铁罐恼怒的神态。

  (4.)铁罐狂妄到了极点,一心想把陶罐碰成碎片。请大家找出表现铁罐狂妄自大的语句。

  学生找出句子“和你在一起……碰成碎片。”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狂妄自大的语气

  2.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生:谦虚、大度、礼貌……(板书:谦虚、大度)

  师:分别找出表现陶罐谦虚、大度的句子,并读一读,体会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出示课件5:“我确实不敢碰你……再说……”“何必这样说呢?……有什么可吵的呢?”

  生读陶罐的话,教师相机引导。

  四、分角色朗读,鼓励学生自配动作。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问题,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自配动作。

  (一)小组分角色练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二)戴上头饰表演。

  五、学*课文10—17自然段

  (一)同学们表演得非常精彩,老师从你们的表演中看到了谦虚的陶罐和傲慢的铁罐。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俩的命运最终会如何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的后半部分,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陶罐和铁罐的不同命运。

  (二)学生认真读,积极发言

  六、归纳主要内容,揭示寓意领会中心

  (一)这个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二)教师:出示铁罐、陶罐的实物,看同学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三)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归纳出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七、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学过的课文,模仿着编一则寓言故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十个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懊恼、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正确地看待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

  4.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语,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

  2.在学生理解人物不同表现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3.在理解、感悟有关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词句的基础上,把词语积累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懂得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继续运用联系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理解人物不同表现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明白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正确地看待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

  三、教学策略

  《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具体、生动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使角色形象更加鲜明突出。通过对话的形式,更能体会出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学会全面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式自己的短处。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体现课堂已有技能的运用,继续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到了方法,才能将知识变成自己的。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同时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性,学生思考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在熟读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提问质疑、互相解答,鼓励学生说出感受和见解,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复*词语,回忆课文内容

  1.齐读课题,了解人物。

  2.复*词语,回顾内容。

  (1)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为了更好地学*,我们先来复*一下词语吧。

  出示课件:

  铁罐 骄傲 奚落 傲慢 轻蔑 恼怒

  陶罐 谦虚 争辩 兴奋 和睦相处

  (2)提问:你们发现这第一组词是描写谁的?另外一组呢?

  (3)你们能抓住这两个主要人物的表现,借用上面的一些词语,说说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通过词语找到对应的角色,既复*了词语,整体感知陶罐和铁罐的形象特征,又回顾了课文内容,锻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向学生渗透了抓住关键词概括文章的方法。

  (二)抓词质疑

  1.自读课文,了解事情起因。

  2.初步理解“奚落”的意思,说说你理解词语的办法。

  3.质疑。

  提问:看看这句话,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出示课件: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预设:铁罐为什么奚落陶罐?

  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陶罐面对铁罐的奚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设计意图】在对词语、课文内容的质疑过程中,对阅读产生兴趣,在下文中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巩固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方法。目的是在阅读中带有学*任务,调动阅读兴趣,扩展思维,强调思考中阅读。

  (三)围绕质疑,以读促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