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学设计菁选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3-03-03 00:00:00

长征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征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征教学设计1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的难点:理解五、六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的语文情境教学》。对“情境教学”,我们是这样界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和文本特点,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课题研究的思路,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按照学*的启动——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几个基本阶段,来进行多元化情境的展开研究,主要采取了下列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拉*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

  (2)初读全诗,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3)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5)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的其他诗词。

  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复*巩固、背诵诗句,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的其他诗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

  我觉得在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

  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感。

  在情境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李吉林老师曾总结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我能认真学*、借鉴李老师的这些做法。

  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沉稳昂扬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比较一下:录音的诵读和你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首诗?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又如,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我播放了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我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从总体上又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为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我也能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词析句。其中,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化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及时地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本来有一小段“飞夺泸定桥”的录象,可是在五楼演播厅无法播放,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忆电影《我的长征》中的画面来体会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当然,效果就打了折扣。

  3、设计富有趣味的训练和作业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情有趣的情境,并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生动,而是要使学生在趣味中进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画面,请你拿出纸和笔,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写写你的理解和感受。在这里,写话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巩固。让学生根据画面来写话,显然要比根据诗句写话,更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练*,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拓宽情境。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研究的好*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语文。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小小朗诵会举行得比较成功,大多数学生很投入,进一步感受了长征的精神,感受了伟人***的诗词成就。

  我对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但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我一再地提醒自己要注重朗读,在读中感受,也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可由于自己的朗读水*有限,指导得不到位,所以,整个班级的朗读氛围还是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对演播厅课件操作,我还缺乏经验,总是找不到鼠标,课件的播放几次问题,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反反复复,始终拿不出一个满意的板书。在其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缺陷,恳请大家指正。

长征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辅导资料每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

  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á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气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⑴根据回答板书:分述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理解"磅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金沙江有什么特点"暖"字反映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哪个字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板书: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板书:无限喜悦

  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

  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次战斗,以及________________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红军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金沙/水拍/云崖/暖,

  万水/千山/只/等闲。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逶迤/腾/细浪,更喜/岷山/千里/雪,

  乌蒙/磅礴/走/泥丸。三军/过后/尽/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背诵。

  ***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的诗词)

  《菩萨蛮·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南京》等

  作业(略)。

  附板书:

  15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大无畏精神

  总写万水千山只等闲。英勇豪迈气慨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涯暖,欢快心情

  分述大渡桥横铁索寒。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无限喜悦

长征教学设计3

  [教材理解]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全诗共八行,一、二两行总括全诗,说明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在红军看来是**常常的事。第三至第六行,诗人以“五岭”“鸟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以红军翻过“五岭”、跨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常事的英雄气慨。最后两行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险,邓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1、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

  2、是要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学*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制作教学课件。

  [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或是在课外书籍中,你们都读过哪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2、同学们说得好,这些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3、(课件出示线路图)教师介绍。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派的围剿,由***指挥,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在此时,*****写下豪情万丈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第一句。

  1、请同学们打开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课件出示课题。)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8行,每行7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全诗4句。

  2、学生自渎诗,读通读准。

  3、(课件出示诗歌)指名读诗,纠正读音。

  4、同学们能很快地将诗读准确,很不错。可是读课文不但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这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说得很好,齐读这句。(教师板书:难)看到这个“难”字,让我为红军战士捏了一把汗,这句诗中哪个词语把这个“难”写具体了?(板书:万水千山)

  6、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山和水呢?同学们找一找。(板书:五岭、乌蒙、岷山、金沙、大渡……)老师为什么要用上“……”,谁能了解老师所想,能替老师说说。

  7、你们真了解老师,说出了老师心里想的。是的,这些山和水只是红军长征路上遇到的困难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来看看这些山和水。(课件出示:五幅图片)

  8、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难)面对这样的困难与考验,我们的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态度呢?(板书:不怕、只等闲)

  9、从这句中你感受到了我们红军战士什么样的品质呢?(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带着这样的感受练读第一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具体地体现在哪些地方呢?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工具书和你课前查阅到的资料,来交流你对2、3、4句诗内容的理解。

  2、学生汇报,理解了哪句诗。

  A、“五岭……乌蒙……”

  ①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②(课件出示:两幅图片)感受即使是在*常,要翻越这些山岭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③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的呢?

  ④红军战士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

  ⑤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有感情地读这句。

  B、“金沙……大渡……”

  ①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②谁知道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说,师生补充。

  ③(课件出示:金沙江图)“暖”,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虽然金沙江水流湍急,**悬崖峭壁,地势险峻,但想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战役,心里还是感到很温暖、很欢快的。

  ④谁能将这温暖的感受读出来。

  ⑤谁知道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学生说,师生补充。

  ⑥(课件出示:金沙江图)“寒”,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大渡河河面阔,水流湍急,几根铁索组成的桥高悬上空。让看到的人不禁心惊胆寒。想到在此桥上牺牲的红军战士,又感到无比的悲痛。

  ⑦谁能将这心寒、心痛的感受读出来。

  ⑧一暖一寒,不仅写出了天气的情况,更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谁能将这一句完整地读一读。

  C、“更喜……三军……”

  ①出示图片,教师介绍:岷山由于山势高,山上终年积雪,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红军战士又是如何看待这座大山的呢?谁读懂了这句。

  ②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③由于胜利在望,喜由心生,眼前千里积雪的岷山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④谁能将红军战士看到岷山时的喜悦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抒**感,回归整体。

  1、学到这里,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夸夸我们的红军战士,表达你此时的心里感受?(……)

  2、让我们带着对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谁先来试试?

  3、短短的56个字中居然蕴涵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使得我们在品诗、吟诗的过程中,不禁会对作者*****产生深深的--(生:崇敬、敬佩之情)。

  4、教师简介***:是啊,一代领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课件出示:***手笔)这就是***亲笔写下的《长征》,这首诗感动了许许多多人,有人以歌曲的形式将这首诗表现出来,你们想不想听一听。

  好,就让我们一边欣赏***这绵柔有力,刚韧秀美的书法作品,一边来听听为歌曲形式表现的《长征》。(播放歌曲)

  5、诗歌配上了音乐,更让人觉得荡气回肠。这么好的诗,如果能背下来,时时回味,一定是件有意义的事,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学生两分钟试背)

  6、配乐齐背全诗。

  五、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几个网址,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查询更多的有关***的诗词。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感受伟人风采。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五岭

  乌蒙难不怕革命英雄主义

  金沙江万水千山只等闲革命乐观主义

  大渡河

  岷山

长征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活动: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并与同学分享。

  (1)给足时间。

  (2)教师帮助学生分类。

  (3)组织学生交流,了解长征的情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订正读音。

  2.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3.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体会。

  1.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

  (1)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学*成果。

  (2)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理解。

  (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靠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2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学生练*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练*朗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还记得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这句诗。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展示葬身与滚滚的大渡河中。你能结合故事和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两句吗?

  学生练*朗读,指名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朗读。

  3.再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一起在来读一读。

  2.播放歌曲《七律·长征》,继续感受,配乐朗诵。

  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壮举——长征,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继续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3.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词语,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了*****的《七律·长征》,被诗中表现出来的乐观的精神所感染,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2.通过诗句,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七律·长征》。

  二、学*生字。

  1.投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寒。

  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看投影口头填空。

  要完整的把诗句填好,必须学会这些生字。出示:逶迤 磅礴 铁索 岷山

  指名读字音,重点是“逶迤”和“岷山”

  2.观察“逶迤”和“磅礴”有什么特点?结合偏旁理解记忆字形。其他生字自由记忆。

  3.重点指导书写:“礴”笔画较多,注意写紧凑。

  4.练*书写。

  5.检查学*效果:

  (1)填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寒。

  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投影订正。

  三、背诵默写。

  1.本课还有一项学*任务是默写课文,默写的基础是背诵和学会生字。刚才同学们已经把生字掌握了,现在我们就练*背诵。

  2.你有什么好的背诵方法?

  3.练*背诵,记住诗句的意思,一边想一边背。

  (1)指名背诵。

  (2)背诵也要有感情,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继续练*。

  (3)通过多种形式巩固背诵。

  4.默写课文。出示: 红军( ),万水千山( )。

  五岭( ),乌蒙( )。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

  更喜( ),三军过后( )。

  可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帮助默写,也可以独立默写。

  同桌互相订正。

  5.一边背诵一边记忆写法。

  四、小结。

  投影几首***,带领学生读一读。

  ***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

长征教学设计5

  一、谈话导入汇报预*成果

  同学们,几十年前,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天我们就要学****的《七律?长征》了,本节课的学*目标是:

  1)、识记“腾、丸、崖、渡”4个生字,理解本诗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这首诗歌。(重点)

  3)、初步理解诗歌大意。(难点)

  1、同学汇报有关“长征”的知识

  结合课前的预*资料,利用班级优化大师,随机选出同学汇报预*成果,点评,班优加分

  2、课堂练*,利用希沃白板的课堂活动检测同学们对长征路线的掌握情况并再次巩固。

  (随机抽选一名同学,完成课堂活动)

  3、交流了解诗体

  (板书:七律?长征***)

  二、扫清字词障碍,正确朗读

  1、齐读生字。

  2、学*“会写字”,根据白板上的“汉字”工具出示生字笔顺,学生学*并书空。

  三、自由朗读、读出节奏韵律

  1、自由读。

  2、生读。(班优随机选生读――评价)

  四、自主学*,合作探究,明确诗歌大意

  1、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是什么意思。

  2、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并尝试解决。给大家六分钟的时间。开始(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3、学生汇报,诗歌的大概意思。

  五、课堂活动,巩固重点词语的理解

  六、有感情的朗读

  多种形式朗读

  1、齐读。

  2、男生读、女生读

  七、作业布置:

  1、生字读、写各一遍。

  (注意笔顺要正确,书写要规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读出磅礴气势。)

  本节课是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信息环境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有如下不足:

  1、在朗读环节,缺少了“范读”,缺少了学生学*朗读的“范本”,学生的朗读还不够出彩。

  2、在理解诗意的环节,可以结合的相关画面的图片或者视频,会让学生有更直观的理解。如果能结合更好的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画面感觉,相信学生在理解诗意上会更透彻,更深刻。

长征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弄懂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 体味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音乐性的特点,以及对仗的严谨。

  教学准备:

  1. 了解长征的背景

  2. 搜集xx的诗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需重新设计个有特色的导入语

  二、1、作者xx需稍稍介绍(可请学生先说)

  2、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为了走上抗日第一线,挽救中华民族。**全国人民,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雩(yú)都等地出发,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就这样开始了震惊全世界的空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 解题并介绍七律的特征,学生齐读感受律诗的节奏和韵律。

  四、 解读诗歌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头两句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对困难怎样的态度?

  明确:在战略上对敌人的蔑视、对困难的藐视,变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诗句中首先肯定“远征”是困难的。但红军的回答是“不怕”。这是多么有力的回答!接着诗人把遇到的千万件困难,只用“万水千山”四个字加以概括,对“万水千山”所概括的困难的态度是“只等闲”。也就是“没什么”的意思。“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的。这两句,实际上就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

  2. 如果说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那么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那么诗歌具体描写了红军长征中要面对的哪些困难呢?

  明确:“弯弯曲曲五岭山、高大的乌蒙山、险要的金沙江、凶险的大渡河、终年积雪严寒的岷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是把藐视困难的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两个动词“腾”和“走”,使静的高山峻岭跃然纸上这种反衬的写法,就把红军战士飞越天险、复夺雄关的神威,琳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五、 总结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可请学生说说,教师再总结)

  问:这首诗歌无论从内容和艺术来说,都有很高的价值,你觉得这首诗写得好的地方在哪些地方?

  六、稍稍拓展一下,xx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的豪迈的气概还在他的哪些诗歌中体现?说说一两句即可。

  七、布置作业。

长征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和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一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长征。

  1、了解“单元导读”。

  (1)师:(出示***图)认识他吗?没错,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这单元,我们将要随着课文的学*,走****,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2)生读“单元导读”。了解怎么学?

  2、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先通过一首长征诗来走****。关于“长征”,你们知道的内容有多少?(出示长征示意图和阅读“资料袋”帮助大致了解长征。要点: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因此,可以说,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也可以说,长征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1、师:当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在望,***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师范读:背诵全诗)

  2、师: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4、6、8行一般押韵,大家读读这首诗,看看哪些字是韵脚?

  3、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找出韵脚。

  (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课件出示诗歌《长征》)

  指名读—>全班齐读。(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着节拍读)

  4、再读课文,思考:

  全诗围绕哪句写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5、生交流,指导朗读这一总领句。

  (二)读书思考,查资料批注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这首诗的总领句。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句来学*。“远征难”诗人是怎么体现的?而“红军不怕”又从何看出?请你们再读诗,画出相关词句,借助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及相关知识,把自己的想法在文旁作批注。

  生自学,师巡视辅导。

  三、作业。

  1、读诗,思考,批注。

  2、抄写生字新词。

  3、《丛书》一到五题。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这首诗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2、出示上节课要思考的问题:“远征难”诗人是怎么体现的?而“红军不怕”又从何看出?

  二、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指导背诵

  (一)体会“远征难”。

  1、你是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长征中的“难”?

  生答,师板书:逶迤、磅礴、千里雪、云崖、铁索。

  2、从这些词句中怎么看出红军“远征难”的?

  (1)逶迤、磅礴:师板画并出示课件体会五岭的长与乌蒙山的高。

  (2)千里雪:看影片《丰碑》理解雪山的可怕。

  (3)云崖、铁索:金沙江和大渡河的难渡。

  3、师小结:五岭、乌蒙山、雪山只是红军过“千山”的代表,像这样难越的高山总共有18座。长征难不难?金沙江、大渡河只是红军过“万水”的代表,像这样难渡的天险有24条。长征难不难?(难!)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万水千山的“远征难”。

  (二)体会“红军不怕”。

  1、长征这么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从何看出?

  (1)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为什么***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

  (2)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

  (3)看影片《飞夺泸定桥》,理解“寒”(心惊胆寒)。

  (4)请生谈对“喜”字的理解。

  2、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三)体会感情。

  1、师:长征这么难,但在红军眼中均只是**常常的事,红军均不怕。此时,你感受到***和他所带领的红军的什么精神?请用一个词来概括。(英勇无畏……)

  2、师:是啊,正因为红军英勇无畏,所以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了!***说:

  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名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和红军胜利后的喜悦)

  3、再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三、情感升华,背诵全诗。

  1、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七律.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播放歌曲)

  2、你觉得自己有没有走****了?他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乐观的、英勇无畏的)

  3、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七律.长征》来表达自己对*****的缅怀及敬佩。

长征教学设计8

  学*目标:

  1、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2、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3、学*红军指战员对待困难不屈不饶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学*难点: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教学设想:

  预*要求:

  1、查找有关影视艺术及红军过草地的资料

  2、认真朗读课文,查找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填写读书卡

  学法设计:基于本文的体裁是剧本,学*以自主学*与合作学*相结合的学*方式运用朗读,观看影片,讨论,模拟播音员等方式进行有效地学*。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长征》第22集碟片,影碟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题导入

  上课之前先来测一测大家的IQ(智商),请听题,四个提示:草地、雪山、二万五千里、红军。答案两个字。(长征)

  请说明理由。

  请同学讲述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感人故事。

  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很多,作家王朝柱也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一个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自主积累,展示预*

  交流读书卡(说明摘录理由并领读)由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其他同学可补充。

  读书卡

  课题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三、自主研读,合作学*

  a)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挑读段落,四人小组合作,提出问题或寻找亮点。

  b)预备题目

  ①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为什么不勇往直前,却要爬进水塘赴死?

  ②一副铮铮铁骨的***,既然下决心枪杀了自己的战马,又为何要“溢出串串泪水”?

  ③作为导演,可以根据剧本在拍摄时加以修改,请发挥想象,你认为“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身全力向水塘爬去”能否给予特写。

  说明:若小组通过合作学*能提出一些问题,发现一些亮点,且讨论较到位,见解较独特,理由较充分,预备题可不用。

  四、课堂延伸,畅谈感受

  在学*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的英雄,有忍痛杀马的***、有舍己为人的周团长,那么你心目中的英雄又是怎样呢?请以“走*英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受。

长征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要求:通过书本、网络等资源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长征的起止时间、路线、经过了哪些省,行程多少里、主要经历等,搜集有关长征的小故事)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一周年,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有着讲述不完的故事,让我们走进长征,一起回望那漫漫长征路吧。

  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如《飞夺泸淀桥》《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等)。

  长征是非常艰苦的……讲解长征的起止时间、路线、行程、主要经历等(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

  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 长征》,诗人就是三军的统帅、伟大的领袖——***。

  教师简要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扫清字词障碍;指名朗读诗歌,师生共同评析朗读节奏:①强调律诗联内部、联与联间停顿的区别,②注意韵脚的韵律感,略点七律: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

  2、再读思考: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感情?该如何读?

  讨论本诗的内容、感情(全诗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洋溢着自豪、喜悦的感情),指导学生从重音、语调等方面读出感情。

  朗读提示: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播放朗读录音(显示***手书的《七律 长征》)

  4、学生齐读课文。

  三、理清思路,品味画面

  (一)、理清思路与结构,思考几个问题:

  1、这首诗的诗眼在哪里?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不怕”——革命英雄主义;“更喜”——革命乐观主义。)

  2、“红军不怕远征难”,远征究竟“难”在何处?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几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3、首联与颔联、颈联在结构上是怎样的关系?首联与尾联在结构上又是怎样的关系?

  (总分关系,颔联承“千山”,颈联承“万水” )(总起与总收,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统一)

长征教学设计10

  【教材说明】

  《长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本第四组中的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2、理解诗意,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现代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内容】

  学*全诗,把握诗句内容,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透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多媒体课件;

  2、画诗句配图(五岭、乌蒙、细浪、泥丸);

  3、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策略

  一进入情境

  二理解感悟

  三激情明志

  四回味升华

  五拓展实践

  (课前课件播放《长征》歌曲)

  (一)谁能说说我们刚才听过的歌曲名字?又是谁作词的呢?

  (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长征》(板书)。

  (三)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对长征的了解。

  (四)(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教师结合路线图进行小结。

  《长征》诗是***于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之后饱蘸胜利的喜悦和革命豪情所创作的。

  (教师板书:

  ***1935年10月)

  过渡:在我们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让我们共同步入长征,同红军战士一起走长征路。

  (一)范读课文

  (二)指导学*

  交流时出示“五岭”“乌蒙”“细浪”“泥丸”等配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三)指导体验感受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长征中的一些感人的场面,看看它们是否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件播放影片)

  过渡:“是啊,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千难万险,面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着万水千山的阻隔,面对着饥锇的威胁,他们啃树皮,吃草根,咬牛皮带,咽鱼骨头……这些都是他们经历过的呀。”

  (四)品读诗句

  短短的几行诗不可能包罗万象,下面我们从诗句中找一找,诗中写了红军遇到的哪些困难?红军又是怎样看待这些困难的?

  提示:“这种种艰难险阻都可概括为一句话--”

  小结:这正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

  (板书):

  “远征难不怕”

  “万水千山只等闲”

  指导学生从故事内容来理解具体字词的意思。

  课件出示“庆祝长征六十周年纪念邮票”,启发学生想象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的喜悦情景,让学生想一想红军战士可能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进而理解“更喜”、“尽开颜”。

  (根据学生的不同答案,给予不同的评价)

  (五)指导朗读感悟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2、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诗句;

  3、组织小小朗诵比赛;(课件出示诗句朗读节奏)

  4、进行奖励。

  (拿出自己的书法作品作为奖品)

  (一)激情

  学*完《长征》,你有心理话要对红军战士说吗?

  (二)小结

  红军战士正是因为有这种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才能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纵横于万里征程。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朗读,再现红军的豪迈气概!

  (播放《长征》歌曲)

  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让我们学唱这首曾经让我们的祖辈父辈为之满腔豪情、热血沸腾的《长征》歌曲,让我们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让我们去感受纷飞的战火,让我们呼吸呼吸弥漫的硝烟,让我们去追寻先辈的足迹……

  (《长征》歌曲再次响起)

  唱《长征》歌曲

  歌曲名为《长征》,是***作词的

  自由谈自己对长征的了解(可以谈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可以谈长征的线路;也可以谈长征中的故事;可以谈长征中的'英雄……)

  听老师小结

  听老师朗读课文,并谈一谈全诗的大概内容。

  小组学*活动

  1、自由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相互解疑;

  3、全班交流,上台汇报。

  1、看《飞夺泸定桥》、《过草地》、《过雪山》、《腊子口战役》等影片剪辑;

  2、谈感想。

  1、认真读全诗,找出红军具体遇到的困难以及红军战士的表现,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读这些句子,并做好标注。

  2、汇报交流

  ①说说诗中所描写的红军遇到的种种困难及红军战士的表现;

  ②有感情把这些诗句读出来,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③学生齐读。

  3、重点感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读一读,把“只等闲”的那种英雄气魄读出来。

  4、质疑

  认真读读诗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或谈谈自己的发现。

  ① “暖”与“寒”的意思。

  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

  讲“巧渡金沙江”故事,帮助大家理解“暖”字;根据“飞夺泸定桥”的场面理解“寒”字。

  (“暖”反映出红军“巧渡金沙江”之后的喜悦心情;“寒”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

  ② “更喜”

  (相互拥抱;放声高歌;跳舞;把帽子抛向空中……)

  ③ “尽开颜”

  (全都“眉开眼笑”、“捧腹大笑”、“笑逐颜开”“放声大笑”“笑得前俯后仰”……)

  1、自读自悟;

  ①练*感情朗读,读出“暖”的喜悦、“寒”的心惊胆寒、“尽开颜”的无比欢乐……

  ②个别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③学生评价;

  ④小组读,齐读;

  2、在自己的书上画出节奏,并试着读一读;

  3、学生推荐代表进行比赛:

  ①试读准备;

  ②朗诵比赛;

  ③学生评比;

  1、对红军战士们说说心里话;

  (具体可结合长征中红军战士遇到的种种困难来说;可从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表现来谈;可联系自身生活经历来谈;也可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来谈……)

  2、齐声朗诵。

  学唱《长征》歌曲

  (在歌声中结束学*活动)

  读读有关长征的故事;

  唱唱有关长征的歌曲。

  课前播放《长征》歌曲,为课堂教学渲染气氛。

  利用长征路线图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红军长征的历程,化空洞的叙述为具体的感知。

  影片的播放拉*了时空的距离,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红军长征中的种种困难和惊险悲壮。

  形象的画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红军长征胜利之后的无比喜悦的心情,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

  课件出示诗句朗读节奏,实现高效反馈。

  在《长征》歌曲声中总结全诗,加强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创设情境,以唱带诵,增强感染效果,更加激发学生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板书设计】

  11长征

  ***

  1935年10月

  远征难不怕(英勇、无畏)

  万水千山只等闲(乐观)

长征教学设计11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

  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热情

  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与历史的距离。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

  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

  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汇报的过程显现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语言处理信息能力,汇报的过程也是自学方法交流的过程。

  2、配乐让学生仿读,读正确读流利

  3、默读体会诗的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教现成的知识而是把学*方法教给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让学生自己选读,自主合作,循文探究,利用诗文中总分结构,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4、抓住“万水千山”总述句,让学生分头研读,分组讨论。体会如何“难”,但红军战士又怎么“等闲”

  ①选取哪些山?怎么难,但红军眼里怎样?

  ②选取哪些水?怎么难,但红军面前又如何?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基础是文本,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自由地讨论交流,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会英勇无畏

  1、出示插图,结合诗文进一步理解诗义。

  2、抓住自己感受深的情节畅谈体会。

  3、引导学生读书深情,诵出豪情。

  4、最后一句作者的愉悦心情和你一样吗?

  四、适当拓展,推荐爱国读物

  1、长征故事你已经读过的有哪些?

  2、推荐如《丰碑》《草地夜行》等读物。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惯。

  五、联系实际,激励攻坚克难

  1、生活中也会通过这样的“山”“水”,结合生活说一说。

  2、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长征精神呢?如何学会排除万难?

  【设计意图】由生活步入教材,再由教材迈向生活,教材只是个例子,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观,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力情感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

长征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推荐读物

  《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

  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常?(描红:等闲)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

  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

  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危峰兀立、高山峻岭)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5.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8.指导读。

  9.“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10.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红军的欢快心情),大渡河横铁索寒(低沉——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加重语气)

  11.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四、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

  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

  3.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自由背背吧!

  4.七律诗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一般都能谱成曲,大家看《长征》MTV。

  5.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

  6.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同学们:“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把***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学*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

  五、作业设计

  1.完成小练笔。

  2.自学《清*乐六盘山》。

  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藐视困难积极乐观

长征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诗歌语言的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5.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你们知道哪些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结合“资料袋”内容,教师简单介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背景知识。

  3.师:***在长征途中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今天让我们跟随***一起走进《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二、自学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规则。

  (3)根据注释或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分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

  3.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学成果。

  三、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教师指导:读每一句诗时,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诗句,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三根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让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从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3.朗读全诗。

  四、指导朗读,总结全诗

  1.教师指导: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指导朗读:教师先范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学生练*,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3.师总结: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向我们展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一幅幅图画。下节课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烘托氛围

  1.课件播放歌曲《七律长征》,学生仔细欣赏。

  2.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这首诗歌写于1935年10月,当时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战胜的艰难险阻,***挥毫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领会诗歌所饱含的精神气概。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悟

  1.指名朗诵《七律·长征》边读边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第一句)

  2.学生自由举手朗读第一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齐读第一句,你从中体会出红军的什么精神?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红军的精神的?

  (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从“只等闲”一词中体会出来的。)

  过渡:我们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呢?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诗歌,体会感情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研读诗句,体会诗句饱含的感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师: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艰难?(万水千山,远征难)

  ②师: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③指名读,齐读。

  ④教师小结:这句诗高度概括了红军战士在***和***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给全诗奠定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师:这句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长征艰难?(指名答)

  ②师:红军战士们害怕吗?(自由答)你从哪里感受到他们的不怕难呢?(腾细浪、走泥丸)

  ③思考: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④小结:这句诗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师:这句诗中,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云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课件出示泸定桥图片)教师简要介绍泸定桥。

  ③师: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困难呢?(暖)

  ④教师引导:金沙江,大渡河,这一暖一寒,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男女生互读)

  ⑤小结:这句诗是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师: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千里雪)

  ②师:那你又是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喜)

  ③默读诗歌。思考: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齐读)

  ④小结: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二字,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又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对红军队伍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四、合作探究,总结归纳

  1.师: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五幅“征难图”——越五岭、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2.小结诗歌主题:本诗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领导的革命力量拥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五、总结拓展

  伟大的长征虽然早已结束,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的另外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教学板书】

  5.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总起)

  万水千山→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分述)

  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

  (藐视困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学生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在精读诗歌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引导学生研读诗句的方式,让他们体会诗句饱含的感情。

  通过这首诗歌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兴趣还是不太浓厚,对于诗歌的内容还没真正理解,也没有真正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学*的主动性不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长征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是***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全诗共四联,56个字。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第二、三、四联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他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结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通过材料,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2)“长征”从字面上讲什么意思?关于长征大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

  (3)师小结,看红军走过的路线图。看完路线图,你有什么感受?

  2、初读文本

  (1)翻开课文,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生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

  (2)渗透律诗特点,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划分的节奏自由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指读。

  3、自读质疑,交流启思

  (1)师: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我们过会交流交流。先小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4、师生互动,录像材料辅助,精读诗文

  (1)用“只等闲”一词切入诗文。板书“只等闲”,师引:“等闲”在字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那结合诗句应该选择第几种?

  (2)诗中红军把什么看做是**常常的事?(板书远征难)

  (3)具体从那几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常常的事情呢?带着问题,默读诗文,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画诗句,师点拨。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4)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5、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同学们,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决不仅仅说是学*七律长征,学*一首诗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给我们的力量和启迪!

  6、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介绍学生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长征教学设计15

  学*目标

  1、通过本诗的学*,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预*

  1、***有关诗句、故事等。

  2、长征的路线图、长征的图片、歌曲等。

  教学过程

  一、名人回顾:投影“***画像”

  1、生生交谈,说说***的丰功伟绩。

  2、过渡:是他们的正确领导,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说长正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心潮澎湃,为了讴歌长征的胜利,达到陕北时,就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请同学们听《长征》诗歌,边听边播放录音,投影红军长征系列片。

  3、同学们你们听了这首诗歌,也目睹了长征的过程,谁能说说***的这首诗反映了什么?诗中哪一句最能反映《长征》这首诗的主题?

  4、学生讨论,并半数学生讨论过程中的诗句(略)。

  5、从你们归纳出来的词语小结:***写了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新诗

  1、谈话:我们都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说说学诗的方法?(板书)学诗的方法(略)。

  2、因为《长征》这首诗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先来读一读。

  1)自由朗读,质疑生字读音。礴bó、丸wán、岷mín。

  2)三人小组轮读。

  3)个人读。

  4)表演读。

  5)师生评读。

  3、好,我们刚才都熟读了这首诗,你们认为你们读出了这首诗的感情没有?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体会诗意,所以才没有把这种感情流露出来。

  4、创设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播放《长征》歌曲,让学生从总体上体会长征的豪迈气势。

  师言述:听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我们好像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山谷乌蒙蜂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潜力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吗?

  5、检查自学情况,学生发言。

  6、生:老师我看到了……我看到了……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河,也就是诗人所说的'“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师:但红军他们不怕这千难万险,红军用自己的双脚走过来了,把万水千山只看得很*常。只用了一个词来表达,表达战士们的什么精神?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板书:只等闲。

  7、请同学们用豪迈的语气来赏读。

  8、诗中涉及到的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吗?

  9、检查学生预*情况(板书出来)。

  1)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2)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3)红军长征的线路图,请学生上来讲。

  10、讲述(介绍时代背景)。

  11、小结: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一次。

  12、过渡:现在诗歌的时代背景懂了,全诗主要的内容懂了,我们抓住这两句的意思,再继续自学,想想每个词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

  13、学生质疑。

  三、带入情景(播放红军长征歌)

  导语:啊,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诗人怎能一一写下,在这里***选取了两座山,两条小河为代表,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

  1、请学生上来画一画,体会体会并解释词语“五岭、逶迤”。

  过渡: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五岭,又越过乌蒙,征服了一座一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对比句子:谁能用一个词“像”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点: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进一步写出红军不怕远征难,高山峻岭只等闲。

  4、指导朗读,学生赏析。

  过渡:山,红军不怕,水呢,红军更不怕,红军涉过许多江河,在这里***也选了两条。

  5、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并仿造上面的学*方法来学*这两句诗,或个别学生把红军当时渡金沙江的场景描述一下。

  过渡:你们讲的多精彩啊,描述的多惊险啊。同学们,你们说,面对汹涌的江水,狡猾的敌人,红军要渡金沙江该怎么办,红军师怎么巧渡金沙江的呢?

  板书;腾、走。

  6、让学生自由表演片断(诗歌、唱歌、打快板等)。

  7、学生齐读这两句,师生赏读。

  过渡: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长征途中的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为什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

  8、谁有条理地说一说。

  板书: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桥下,桥头,红军。

  过渡: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诗中的“暖”、“寒”。

  写出来什么、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板书:暖、寒。

  9、指导朗读①男、女生轮读②表演读

  提示:律诗当中四句是一对一点,非常整齐。

  10、讲读七、八两句。

  11、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两句,提出问题。

  (为什么“喜”、为什么“尽开颜”)体会到了***此时的什么感情?

  四、总结全诗

  投影:

  1、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

  2、听《长征之歌》。

  五、作业

  1、读《长征故事》。

  2、学唱《长征主题歌》。

  3、背长征诗歌。


长征教学设计菁选扩展阅读


长征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

——长征教学设计菁选

长征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初步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简单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律诗的特点,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前四句诗句内容,体会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同学们,长征是什么意思?(漫长的征途)

  长征还有一个特殊的意思,你们知道吗?→出示资料图片(板书长征)→请学生读PPT

  是啊,正是因为这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洗礼,红军才浴火重生,走向辉煌。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红军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险阻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xx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走进长征,感受长征精神。

  二、朗读全诗,感知诗意。

  1、投影全诗,请学生自由读,要求读的'通顺,掌握生字词读音。

  2、诗歌要读的感人,就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现在我们请同学来读读看。

  3、学生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指导停顿(出示标明停顿的全诗)→再请学生读(小组读、男xx读等)要求能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4、读的时候为什么会朗朗上口?

  →回忆《泊船瓜洲》、《秋思》→押韵(简介什么是七律,七律押韵的讲究)

  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5、本课文押的什么韵?

  “an”韵。【韵脚】“难”、“闲”、“丸”、“暖”、“寒”、“颜”

  6、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三、品味诗句,感知诗情

  1、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啊,其中的艰难困苦多的难以想象,让我们来看看革命先辈们的长征路线吧。

长征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怕困难、乐观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二、重点难点: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三、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课文,了解***,收集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介绍长征。

  2、讲解什么叫“七律”。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抽生读,师范读,学生划出诗的'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精读课文

  1、这首诗的围绕着那句话在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那个词语你不理解(讲解“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指导“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出坚定,“只等闲”读出*淡的语气。

  2、在这些千山万水中,***在诗里只选了一些作代表,请同学们读后面六行诗找找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用“——”勾出来。

  3、这些都是一些怎样的山呀?***在诗里用了哪些词?理解逶迤和磅礴(课件出示五岭、乌蒙山图片)理解“腾细浪”“走泥丸”(抽生上黑板画相关简笔画)指导朗读。

  4、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学生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了“暖”其实是一种欢快喜悦的心情。)观看《飞夺泸定桥》,理解“寒”。

  5、抽生读最后一小节。说说红军为什么喜悦?课件出示大会师的场景,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画面呢?理解”尽开颜”。指导学生读出喜悦。

  (四)情感体会

  播放“长征”的歌曲,并让学生说体会。(体会红军不怕困难、乐观主义的精神和***诗歌豪迈的气概。)

  (五)读中升华

  播放音乐,全体起来,诵读全诗(再次感受长征的精神)。

长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律诗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律诗写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揭题。

  1、了解背景:

  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3年10月,***调动50万重兵对中央红军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反围剿失利。1934年10月,红军北上转移。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一路上,他们翻越了18座大山,淌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军当时的境地是上有敌机,下有追兵,敌强我弱,只能走无人能走的地方,可谓“绝地求生”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

  2、介绍七律诗相关知识。

  关于七律,你了解多少?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由学生自己去发现)

  3、读题。

  强调:注意到中间的间隔号了吗?前面表示诗的形式,后面表示诗的内容。读的时候要停顿一下。

  【设计意图:直接揭题,介绍长征;了解七律格式,建立知识结构。】

  二、初读,读顺诗文

  1、自由读。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2、检查生词。

  (1)指名读

  师: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

  (2)齐读

  师:读得真准。来,像他这样我们一起读。

  (3)指导多音字及易错字。

  这里面有个多音字,你发现了吗?

  老师还担心有个字会跳出来为难大家,注意看云崖的崖,它是什么偏旁的?书字的时候要注意上短下长。这样写得好看点,跟着老师一起,在课本生字旁边再写一个。

  (4)检查读。

  师:把生词送回诗里去,和同伴互相读读这首诗,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5)范读。

  师:听老师读,用斜杠线划出诗歌的节奏。

  (6)读出节奏

  你能按这样的节奏来读吗?

  指名,全班。

  【设计意图:到了高年级写字指导仍然不能放松。为此,本设计,对比较难写的、容易写错的字,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另仍采用自读、互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按节奏读等各种形式加强朗读训练。】

  三、再读,抓住诗眼

  1、抓诗眼

  师:字音读准了,诗句读通顺了,这是读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

  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

  2、理解诗眼

  学古诗,我们可以通过对照注释的方法去理解,请大家看注释,同伴之间互相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3、汇报理解(相机指导朗读)

  指名说,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名说,把你的感受送进诗里,读。

  是啊,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把跨越的万水千山只看作**常常的事。这就是——齐读。

  4、点明诗眼作用

  这两句是全诗的首联,起到了统领全诗的作用。

  过渡:诗中哪些地方具体写到了远征难呢?

  【设计意图:以中心句辐射全诗学*,脉络清晰。并点明诗眼在七律诗中的地位及作用。】

  四、品读,感悟诗情

  (一)品山

  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和乌蒙。(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

  师:(课件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五座山岭。

  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

  师: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这就是逶迤啊。知道这逶迤的五岭到底有多长呢?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你能把蜿蜒连绵的感觉读出来吗?(逶迤)

  师:(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

  师:这就是磅礴。(读出这种气势雄伟)

  但是,在红军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

  磅礴的乌蒙就像——

  读到这里,你知道这颔联的意思了吗?说说它的意思。

  你体会到了什么?

  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师:读得真好,连绵不断的五岭,气势雄伟的乌蒙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师:妙啊,你不但读出了山的气势,还读出了只等闲的豪迈。

  回环读:老师从大家的朗读中感受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这就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颔联中的这两句诗,承接了首联中的千山。

  那么,哪两句诗承接了首联中的万水呢?

  (二)品水

  1、自品。

  师:是的,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是展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自由练*读这句诗。

  通过朗读来表现你对句诗的理解吧。指名读

  2、想像

  听老师读,边读边想像,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汇报。

  3、结合资料理解

  看一下资料袋,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两条破船。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然。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控制了**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则奉**命令一直在黔江绕圈子,调虎离山,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结果红军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而唯一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展开了夺桥之战。战士们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奋不顾身地扑向东桥头,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这一战艰险而壮烈。

  联系这些背景资料,你对诗句有新的理解吗?4、学生汇报理解

  师相机指导朗读:

  暖:

  师:。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这使得红军战士们士气大振哪!

  你能读出这种欣慰吗?(指名)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战士们获胜的欢欣鼓舞吧。(齐)

  寒:

  师:我明白了,你的寒是指铁链的寒光闪闪(战斗的惨烈、诗人心中的悲痛缅怀),你能把这种“”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我听出了巧渡金沙江的欢欣!还听出了飞夺泸定桥的悲壮!

  来,男同学一起读。

  师:女生一起读。

  回环读:颈联中这一暖一寒再一次写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仿写颔联与颈联

  课件出示:颔联与颈联的'四句诗。

  诗中这四句诗只是万水千山中的代表,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大山,趟过了24条大河。

  看看老师给大家的资料纸中,红军战胜的其它山水之难,用上这其中的山与水,我们一起来做小诗人,仿写出颔联和颈联。

  请注意: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偶,比如在颔联中,五岭对乌蒙,地名对地名,逶迤对——(),这是山的特点;腾细浪对——()这表现了战士们对困难的藐视。

  学生仿写,汇报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仍旧以诗中“逶迤”“磅礴”“暖”“寒”等字词为突破口,但删除了原设计中过多的拓展资料,运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巧妙地穿插朗读训练,强调了七律诗的特点(颔联、颈联的作用)。在深入地理解熟悉七律格式特点的基础上,再运用拓展资料让学生分层进行仿写,既体会了长征之难,同时熟悉的七律诗的格式特点。】

  (三)品喜

  师:(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自由读尾联,读出自己的感受。

  你读出了什么?指名读。

  补充资料: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长征开始时人数是8万6千多人,最后到达陕北的只有七千多人。这些幸存的战士和红二军、红四军胜利会师,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为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指导朗读:这是来之不易的喜悦啊,把这份欣喜送进诗里吧,请女生读;

  把战士们的激动大声地表达出来吧,请男生读;

  为这夹杂着血与泪的胜利而欢呼吧,全班齐读。

  回环读:老师听出了,这是发自内心的欢呼,这欢呼也同样在宣告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配乐朗诵:同学们,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那段红色的历史可能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牢牢记住那段历史。试着背诵这首诗。

  (播放音乐)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齐声诵读这首诗,把长征这个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牢牢地立在心中。

长征教学设计4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的难点:理解五、六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的语文情境教学》。对“情境教学”,我们是这样界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和文本特点,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课题研究的思路,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按照学*的启动——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几个基本阶段,来进行多元化情境的展开研究,主要采取了下列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拉*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

  (2)初读全诗,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3)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5)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的其他诗词。

  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复*巩固、背诵诗句,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的其他诗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

  我觉得在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

  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感。

  在情境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李吉林老师曾总结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我能认真学*、借鉴李老师的这些做法。

  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沉稳昂扬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比较一下:录音的诵读和你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首诗?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又如,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我播放了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我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从总体上又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为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我也能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词析句。其中,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化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及时地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本来有一小段“飞夺泸定桥”的录象,可是在五楼演播厅无法播放,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忆电影《我的长征》中的`画面来体会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当然,效果就打了折扣。

  3、设计富有趣味的训练和作业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情有趣的情境,并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生动,而是要使学生在趣味中进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画面,请你拿出纸和笔,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写写你的理解和感受。在这里,写话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巩固。让学生根据画面来写话,显然要比根据诗句写话,更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练*,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拓宽情境。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研究的好*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语文。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小小朗诵会举行得比较成功,大多数学生很投入,进一步感受了长征的精神,感受了伟人***的诗词成就。

  我对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但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我一再地提醒自己要注重朗读,在读中感受,也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可由于自己的朗读水*有限,指导得不到位,所以,整个班级的朗读氛围还是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对演播厅课件操作,我还缺乏经验,总是找不到鼠标,课件的播放几次问题,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反反复复,始终拿不出一个满意的板书。在其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缺陷,恳请大家指正。

长征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课件(长征路线图、歌曲《长征》、有关长征的电影录像剪集、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

  师:对本诗的作者*****,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

  指名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说一说。

  2、回顾学过的课文: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

  3、简介本课时代背景:

  师: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结合资料袋提供的信息说一说。

  (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

  1、初读诗文,感知大意:

  ⑴ 学生自由读诗文,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

  指名学生交流。

  ⑵ 按照学*提示自读自悟,同桌之间合作学*:

  师:这首诗描写了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课文是怎样具体生动描写的呢?

  (课件出示学*提示。)

  ⑶ 交流自读自悟的成果: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

  2、精读诗文,领悟意境:

  ⑴ 学*“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 诗中哪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

  ②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③ 品读此句诗。

  ⑵ 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 这样连绵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像什么?

  ② 讨论“腾”能否换成“流”?

  ③ 如此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像什么?

  ④ 讨论“走”能否换成“跋”?

  ⑤ 品读此句诗。

  ⑶ 学*“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画面,师简单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② 体会“暖”字表达的情感。

  ③ 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断,学生默读相关资料。

  ④ 体会“寒”字表达的情感。

  ⑤ 品读此句诗。

  ⑷ 学*“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 这句诗写出了红军怎样的心情?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

  ② 学生讨论交流。

  ③ 品读此句诗。

  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

  1、齐读诗文,体会全诗表达的情感。

  2、播放《长征》歌曲。听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交流感受。

  4、全体起立齐诵《长征》。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

  远征难 只等闲

  五岭 细浪 英乐

  乌蒙 泥丸 雄观

  金沙江 暖 气主

  大渡河 寒 概义

  岷山 开颜

长征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认识大屏幕上的人物吗?(出示***图片),他是人民的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大家了解他吗?(学生汇报) 2.教师板书课题。(长征诗是一个伟大历史事件的再现) 3.出示长征路线图,并随图介绍

  同学们想了解长征路线图吗?(一起看大屏幕)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为了摆脱***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同志在我党的领导地位。此后,红一方面军在***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水草地,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随即,红

  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在这激动人心的特殊时刻,***同志以无比豪迈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文体介绍

  1、创作背景

  2、七律知识知多少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仄有规定。“长征”才是这首诗的题目。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教师指导生字学*。

  教师重点点拨:

  1、字音: 逶 迤(wēi yǐ) 磅礴(pánɡ bó) 岷山(mín)

  2、词语解释: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朗读:

  3、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朗读诗歌,感悟诗意

  全诗围绕哪两行来写的(板书这句话)

  1.学*首联。

  重点点拨:

  (1) “等闲”表面上是如同空闲,等于闲置的意思。引申一下就有*常,算不了什么,无足轻重的意思。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常。

  (2)朗读(读出决心与勇气)

  具体从哪些方面写远征难及(千山万水)的代表

  2.学*颔联。

  (1)读一读这一联,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

  (2)哪些词语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只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4)修辞提示、朗读(读出气势)

  3.学*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读一读这句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3)朗读(读出温暖和心惊胆寒)

  4.学*尾联。

  (1)岷山是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2)通过朗读表达这种心情。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喜笑颜开。

  五、朗读与小结全诗

  1.朗读

  2.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伟、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六、小练笔

  1.示五幅图片

  2.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描绘一下,并说说感受。

  七.板书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细浪 乌蒙 泥丸 金沙 暖 大渡 寒 岷山

  尽开颜

  英雄主义乐观主义革命精神

长征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诗歌语言的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5.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你们知道哪些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结合“资料袋”内容,教师简单介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背景知识。

  3.师:***在长征途中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今天让我们跟随***一起走进《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二、自学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规则。

  (3)根据注释或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分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

  3.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学成果。

  三、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教师指导:读每一句诗时,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诗句,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三根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让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从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3.朗读全诗。

  四、指导朗读,总结全诗

  1.教师指导: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指导朗读:教师先范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学生练*,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3.师总结: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向我们展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一幅幅图画。下节课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烘托氛围

  1.课件播放歌曲《七律长征》,学生仔细欣赏。

  2.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这首诗歌写于1935年10月,当时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战胜的艰难险阻,***挥毫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领会诗歌所饱含的精神气概。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悟

  1.指名朗诵《七律·长征》边读边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第一句)

  2.学生自由举手朗读第一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齐读第一句,你从中体会出红军的什么精神?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红军的精神的?

  (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从“只等闲”一词中体会出来的。)

  过渡:我们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呢?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诗歌,体会感情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研读诗句,体会诗句饱含的感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师: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艰难?(万水千山,远征难)

  ②师: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③指名读,齐读。

  ④教师小结:这句诗高度概括了红军战士在***和***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给全诗奠定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师:这句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长征艰难?(指名答)

  ②师:红军战士们害怕吗?(自由答)你从哪里感受到他们的不怕难呢?(腾细浪、走泥丸)

  ③思考: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④小结:这句诗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师:这句诗中,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云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课件出示泸定桥图片)教师简要介绍泸定桥。

  ③师: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困难呢?(暖)

  ④教师引导:金沙江,大渡河,这一暖一寒,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男女生互读)

  ⑤小结:这句诗是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师: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千里雪)

  ②师:那你又是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喜)

  ③默读诗歌。思考: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齐读)

  ④小结: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二字,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又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对红军队伍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四、合作探究,总结归纳

  1.师: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五幅“征难图”——越五岭、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2.小结诗歌主题:本诗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领导的革命力量拥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五、总结拓展

  伟大的长征虽然早已结束,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的另外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教学板书】

  5.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总起)

  万水千山→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分述)

  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

  (藐视困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学生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在精读诗歌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引导学生研读诗句的方式,让他们体会诗句饱含的感情。

  通过这首诗歌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兴趣还是不太浓厚,对于诗歌的内容还没真正理解,也没有真正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学*的主动性不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长征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弄懂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 体味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音乐性的特点,以及对仗的严谨。

  教学准备:

  1. 了解长征的背景

  2. 搜集xx的诗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需重新设计个有特色的导入语

  二、1、作者xx需稍稍介绍(可请学生先说)

  2、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为了走上抗日第一线,挽救中华民族。**全国人民,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雩(yú)都等地出发,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就这样开始了震惊全世界的空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 解题并介绍七律的特征,学生齐读感受律诗的节奏和韵律。

  四、 解读诗歌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头两句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对困难怎样的态度?

  明确:在战略上对敌人的蔑视、对困难的藐视,变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诗句中首先肯定“远征”是困难的。但红军的回答是“不怕”。这是多么有力的回答!接着诗人把遇到的千万件困难,只用“万水千山”四个字加以概括,对“万水千山”所概括的困难的态度是“只等闲”。也就是“没什么”的意思。“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的。这两句,实际上就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

  2. 如果说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那么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那么诗歌具体描写了红军长征中要面对的哪些困难呢?

  明确:“弯弯曲曲五岭山、高大的乌蒙山、险要的金沙江、凶险的大渡河、终年积雪严寒的岷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是把藐视困难的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两个动词“腾”和“走”,使静的高山峻岭跃然纸上这种反衬的写法,就把红军战士飞越天险、复夺雄关的神威,琳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五、 总结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可请学生说说,教师再总结)

  问:这首诗歌无论从内容和艺术来说,都有很高的价值,你觉得这首诗写得好的地方在哪些地方?

  六、稍稍拓展一下,xx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的豪迈的气概还在他的哪些诗歌中体现?说说一两句即可。

  七、布置作业。

长征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长征》是***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情分析】

  由于时间的关系,长征这一段历史,不仅是学生,连我们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产生了距离感,特别是作为广东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富足的生活中甚至产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不能试图通过这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到红军长征所表现出来的不朽。教学时应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辅以必要的课外课程资源,与文本相辅相成,从而引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的共振,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层次的感悟。学*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设计理念】

  1、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首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拉*与文本距离。课前可让学生利用联网对长征资料进行收集。课上可让学生汇报对长征的印象,对诗意的理解,从而确定了教学的走向和纵深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的实效。

  2、诗作为浓缩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的内涵往往是要用心去意会的。好的东西是不可能言尽的,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意会可以不言传。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诗意,而不是逐字逐句去解释。更主要的`是紧扣诗眼,咀嚼涵咏,抓住“难”“不怕”“ 寒”“暖”和“喜”等词,紧扣诗歌的特点,凸现出语文味。以领悟情感为主线,当学生真正进入到文本背后去发现、去体会语言文字之背后作者那大无畏的豪迈。

  【学*目标】

  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情引入

  1、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信息说一说。(师生交流信息)

  教师出示:

  这是一次可歌可泣的远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甚至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

  2、长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教师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年是20xx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整体感知,了解诗意

  1、大家已经预*了课文,谁来把诗句读一读。

  提示:“等闲、逶迤、磅礴、云崖、泥丸、岷山”的写法和读音。

  2、五年级了,谁能说说有什么方法理解诗句。(如:问同学,上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看看注释,连词成句等等。)

  3、学生运用方法自学,了解诗歌大意。

  三、咬嚼诗眼,品悟诗蕴

  1、读第一句:谁能用一个字说明红军长征是怎样的?(难!)红军面对这些难怕是不怕?(不怕)

  板书:难 不怕

  2、再往下读:哪些重点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长征的“难”和红军的“不怕”。

  (1)引导学生装抓住:“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等重点词语理解“难”。

  (2)引导学生抓:“细浪”“ 泥丸”“ 喜” “心开颜”等词体会红军的“不怕”

  (3)这所有的一切所一句诗来概括是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把自己的理解带进诗句,诵读全诗。

  四、引领提升,直入诗魂

  1、这些词语是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呢?

  “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 ??“细浪”“ 泥丸”“ 喜” “心开颜”

  2、体会五岭的“难”

  (1)教师当场院板画。问哪一个是五岭,哪一个是乌蒙。

  (2)乌蒙磅礴,给磅礴换一个词?你知道乌蒙山有多高吗?4200多米。如果拿我们现在这六屋教学楼来比的话。他相当于800多层。你想要爬上去有多难。你再读。

  (3)五岭连绵数千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细浪?乌蒙山高4200多米,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泥丸?你能会到什么?

  (4)把这种感情送到诗句中读一读。多么豪迈的一件事,对着大家大声读。

  (5)同学们,要是*时,翻过几座大山已属艰难,况且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教师出资料)

  前有阻击,后有追兵,天上不有敌人的飞机。

  (6)看完资料,学生谈理解,教师点拨,学生读第二句诗。引导读出自己的感觉:轻松,悲壮,无畏。豪迈。

  (7)如果你是红军你如何对敌人读这一句诗。面对这万水千山的困难你如何读。对着自己无畏的红军兄弟你又将如何读。

  3、教师小结: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等难以想象到的困难。“难吗?(难)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常常的事!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请读出红军做出的坚定的回答。

  生读第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板书:难、*常)(字体比上一次板书大一倍)

  4.深入感悟“暖”

  (1)读读第3句,你发现了什么?(有一对反义词:云崖暖,铁索寒。)

  (2)(师介绍故事。)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云南进发。面对金沙江的悬崖峭壁、滚滚江水,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的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60多人,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到处是歌声和欢笑声:“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呗!”

  (3)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又会怎么读? (生读)

  (4)请两位学生读资料对话,再谈体会。

  出示对话:

  “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呗!”

  (5)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6)创设不同情境读这一句

  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5、深入感悟“寒”

  (1)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心头暖洋洋的,我们再来看泸定桥。

  (出示泸定桥图片──十三根铁链高悬河面图)

  (2)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用个词来表达。(心惊胆战、魂飞魄散、惊心动魄、望而生畏……)

  (3)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送到诗句中读一读。

  (4)影像再现,突破难点。真的是望而生畏,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中吧!

  (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

  (5)看了这段录相,你想说什么话?用一个词也行。(惊险悲壮、高度概括、心惊肉跳,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6)出示资料,学生深刻领会思想感情。

  1934年十月,一支军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闻的长征,当时没有人能想到,这一走,竟然走了13个月零2天,这一走,走了25000 里。最小的战士只有十一、二岁,长征途中,*均每三百米,就有一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走600里荒芜人烟的茫茫草地,经过11个省份,前进的代价是生命,路上行军一共368天,总长25000里的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其中100多天是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

  ??《长征记》 红一军团编 1936年8月 预旺堡

  (7)再次引领学生感情朗读

  面对这寒光闪闪的铁索桥,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面对那些残暴的敌人,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望着铁索上的鲜血,面对牺牲的战友,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8)升华感情: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这个寒仅仅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寒冷吗? 寒,这是因为我们战士在这里洒过鲜血,寒是因为我们的战友在此长眠,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常地对待。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红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难 不怕(字体更大一些)

  6、体会“喜”

  (1)“喜”的是什么?喜从何来?(喜的是他们已红走过了岷山和一望无际的草地。因为他们只要走出岷山,就可以胜利地会师了。喜的是他们在一路上夺取了种种关卡,非常开心,战胜了敌人。摆脱敌人之喜。离**中国的目标又*了一步。)。

  (2)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呢。把红军所有的喜悦通过你的声音释放出来吧!先练练,你可以站起来读,加上手势读,也可以找你的同伴一起读

  (3)全班同学一起来,抒发红军的喜悦之情。

  五、即兴练笔,激荡诗情

  1、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激动人心的远征,它必将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点击课件视频)在20xx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其中有一项奖,他不是颁给了某一个人,而是颁给了一种精神,一个群体。这种精神叫长征,这个群体叫红军。很可惜,这个奖没有颁奖词。

  2、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让你来红军战士写颁奖词,你想对自己,或是想对红军的先烈们说些什么呢?

  3、学生练笔。

  4、学生配乐读自己的颁奖词。

  总结:是啊,神仙也难过的雪山拦不住他们,绵延几千里的五岭峰,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拦不住他们,激流峭壁的金沙江,寒气逼人的铁索桥拦不住他们,蒋介石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不上他们,因为他们的名字叫红军!(配乐齐背全诗,结束。)

  六、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誊写小练笔到作文本上。

长征教学设计10

  一、谈话导入汇报预*成果

  同学们,几十年前,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天我们就要学****的《七律?长征》了,本节课的学*目标是:

  1)、识记“腾、丸、崖、渡”4个生字,理解本诗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这首诗歌。(重点)

  3)、初步理解诗歌大意。(难点)

  1、同学汇报有关“长征”的知识

  结合课前的预*资料,利用班级优化大师,随机选出同学汇报预*成果,点评,班优加分

  2、课堂练*,利用希沃白板的课堂活动检测同学们对长征路线的掌握情况并再次巩固。

  (随机抽选一名同学,完成课堂活动)

  3、交流了解诗体

  (板书:七律?长征***)

  二、扫清字词障碍,正确朗读

  1、齐读生字。

  2、学*“会写字”,根据白板上的“汉字”工具出示生字笔顺,学生学*并书空。

  三、自由朗读、读出节奏韵律

  1、自由读。

  2、生读。(班优随机选生读――评价)

  四、自主学*,合作探究,明确诗歌大意

  1、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是什么意思。

  2、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并尝试解决。给大家六分钟的时间。开始(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3、学生汇报,诗歌的大概意思。

  五、课堂活动,巩固重点词语的.理解

  六、有感情的朗读

  多种形式朗读

  1、齐读。

  2、男生读、女生读

  七、作业布置:

  1、生字读、写各一遍。

  (注意笔顺要正确,书写要规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读出磅礴气势。)

  本节课是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信息环境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有如下不足:

  1、在朗读环节,缺少了“范读”,缺少了学生学*朗读的“范本”,学生的朗读还不够出彩。

  2、在理解诗意的环节,可以结合的相关画面的图片或者视频,会让学生有更直观的理解。如果能结合更好的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画面感觉,相信学生在理解诗意上会更透彻,更深刻。

长征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推荐读物

  《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

  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常?(描红:等闲)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

  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

  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危峰兀立、高山峻岭)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5.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8.指导读。

  9.“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10.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红军的欢快心情),大渡河横铁索寒(低沉——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加重语气)

  11.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四、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

  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

  3.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自由背背吧!

  4.七律诗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一般都能谱成曲,大家看《长征》MTV。

  5.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

  6.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同学们:“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把***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学*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

  五、作业设计

  1.完成小练笔。

  2.自学《清*乐六盘山》。

  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藐视困难积极乐观

长征教学设计12

  [教材理解]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全诗共八行,一、二两行总括全诗,说明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在红军看来是**常常的事。第三至第六行,诗人以“五岭”“鸟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以红军翻过“五岭”、跨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常事的英雄气慨。最后两行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险,邓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1、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

  2、是要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学*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制作教学课件。

  [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或是在课外书籍中,你们都读过哪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2、同学们说得好,这些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3、(课件出示线路图)教师介绍。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派的围剿,由***指挥,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在此时,*****写下豪情万丈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第一句。

  1、请同学们打开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课件出示课题。)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8行,每行7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全诗4句。

  2、学生自渎诗,读通读准。

  3、(课件出示诗歌)指名读诗,纠正读音。

  4、同学们能很快地将诗读准确,很不错。可是读课文不但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这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说得很好,齐读这句。(教师板书:难)看到这个“难”字,让我为红军战士捏了一把汗,这句诗中哪个词语把这个“难”写具体了?(板书:万水千山)

  6、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山和水呢?同学们找一找。(板书:五岭、乌蒙、岷山、金沙、大渡……)老师为什么要用上“……”,谁能了解老师所想,能替老师说说。

  7、你们真了解老师,说出了老师心里想的。是的,这些山和水只是红军长征路上遇到的困难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来看看这些山和水。(课件出示:五幅图片)

  8、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难)面对这样的困难与考验,我们的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态度呢?(板书:不怕、只等闲)

  9、从这句中你感受到了我们红军战士什么样的品质呢?(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带着这样的感受练读第一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具体地体现在哪些地方呢?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工具书和你课前查阅到的资料,来交流你对2、3、4句诗内容的理解。

  2、学生汇报,理解了哪句诗。

  A、“五岭……乌蒙……”

  ①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②(课件出示:两幅图片)感受即使是在*常,要翻越这些山岭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③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的呢?

  ④红军战士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

  ⑤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有感情地读这句。

  B、“金沙……大渡……”

  ①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②谁知道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说,师生补充。

  ③(课件出示:金沙江图)“暖”,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虽然金沙江水流湍急,**悬崖峭壁,地势险峻,但想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战役,心里还是感到很温暖、很欢快的。

  ④谁能将这温暖的感受读出来。

  ⑤谁知道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学生说,师生补充。

  ⑥(课件出示:金沙江图)“寒”,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大渡河河面阔,水流湍急,几根铁索组成的桥高悬上空。让看到的人不禁心惊胆寒。想到在此桥上牺牲的红军战士,又感到无比的悲痛。

  ⑦谁能将这心寒、心痛的感受读出来。

  ⑧一暖一寒,不仅写出了天气的情况,更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谁能将这一句完整地读一读。

  C、“更喜……三军……”

  ①出示图片,教师介绍:岷山由于山势高,山上终年积雪,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红军战士又是如何看待这座大山的呢?谁读懂了这句。

  ②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③由于胜利在望,喜由心生,眼前千里积雪的岷山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④谁能将红军战士看到岷山时的喜悦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抒**感,回归整体。

  1、学到这里,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夸夸我们的红军战士,表达你此时的心里感受?(……)

  2、让我们带着对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谁先来试试?

  3、短短的56个字中居然蕴涵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使得我们在品诗、吟诗的过程中,不禁会对作者*****产生深深的--(生:崇敬、敬佩之情)。

  4、教师简介***:是啊,一代领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课件出示:***手笔)这就是***亲笔写下的《长征》,这首诗感动了许许多多人,有人以歌曲的形式将这首诗表现出来,你们想不想听一听。

  好,就让我们一边欣赏***这绵柔有力,刚韧秀美的书法作品,一边来听听为歌曲形式表现的《长征》。(播放歌曲)

  5、诗歌配上了音乐,更让人觉得荡气回肠。这么好的诗,如果能背下来,时时回味,一定是件有意义的事,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学生两分钟试背)

  6、配乐齐背全诗。

  五、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几个网址,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查询更多的有关***的诗词。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感受伟人风采。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五岭

  乌蒙难不怕革命英雄主义

  金沙江万水千山只等闲革命乐观主义

  大渡河

  岷山

长征教学设计13

  【教材说明】

  《长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本第四组中的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2、理解诗意,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现代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内容】

  学*全诗,把握诗句内容,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透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多媒体课件;

  2、画诗句配图(五岭、乌蒙、细浪、泥丸);

  3、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策略

  一进入情境

  二理解感悟

  三激情明志

  四回味升华

  五拓展实践

  (课前课件播放《长征》歌曲)

  (一)谁能说说我们刚才听过的歌曲名字?又是谁作词的呢?

  (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长征》(板书)。

  (三)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对长征的了解。

  (四)(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教师结合路线图进行小结。

  《长征》诗是***于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之后饱蘸胜利的喜悦和革命豪情所创作的。

  (教师板书:

  ***1935年10月)

  过渡:在我们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让我们共同步入长征,同红军战士一起走长征路。

  (一)范读课文

  (二)指导学*

  交流时出示“五岭”“乌蒙”“细浪”“泥丸”等配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三)指导体验感受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长征中的一些感人的场面,看看它们是否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件播放影片)

  过渡:“是啊,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千难万险,面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着万水千山的阻隔,面对着饥锇的威胁,他们啃树皮,吃草根,咬牛皮带,咽鱼骨头……这些都是他们经历过的呀。”

  (四)品读诗句

  短短的几行诗不可能包罗万象,下面我们从诗句中找一找,诗中写了红军遇到的哪些困难?红军又是怎样看待这些困难的?

  提示:“这种种艰难险阻都可概括为一句话--”

  小结:这正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

  (板书):

  “远征难不怕”

  “万水千山只等闲”

  指导学生从故事内容来理解具体字词的意思。

  课件出示“庆祝长征六十周年纪念邮票”,启发学生想象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的喜悦情景,让学生想一想红军战士可能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进而理解“更喜”、“尽开颜”。

  (根据学生的不同答案,给予不同的评价)

  (五)指导朗读感悟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2、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诗句;

  3、组织小小朗诵比赛;(课件出示诗句朗读节奏)

  4、进行奖励。

  (拿出自己的书法作品作为奖品)

  (一)激情

  学*完《长征》,你有心理话要对红军战士说吗?

  (二)小结

  红军战士正是因为有这种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才能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纵横于万里征程。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朗读,再现红军的豪迈气概!

  (播放《长征》歌曲)

  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让我们学唱这首曾经让我们的祖辈父辈为之满腔豪情、热血沸腾的《长征》歌曲,让我们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让我们去感受纷飞的战火,让我们呼吸呼吸弥漫的硝烟,让我们去追寻先辈的足迹……

  (《长征》歌曲再次响起)

  唱《长征》歌曲

  歌曲名为《长征》,是***作词的

  自由谈自己对长征的了解(可以谈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可以谈长征的线路;也可以谈长征中的故事;可以谈长征中的英雄……)

  听老师小结

  听老师朗读课文,并谈一谈全诗的大概内容。

  小组学*活动

  1、自由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相互解疑;

  3、全班交流,上台汇报。

  1、看《飞夺泸定桥》、《过草地》、《过雪山》、《腊子口战役》等影片剪辑;

  2、谈感想。

  1、认真读全诗,找出红军具体遇到的困难以及红军战士的表现,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读这些句子,并做好标注。

  2、汇报交流

  ①说说诗中所描写的红军遇到的种种困难及红军战士的表现;

  ②有感情把这些诗句读出来,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③学生齐读。

  3、重点感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读一读,把“只等闲”的那种英雄气魄读出来。

  4、质疑

  认真读读诗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或谈谈自己的发现。

  ① “暖”与“寒”的意思。

  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

  讲“巧渡金沙江”故事,帮助大家理解“暖”字;根据“飞夺泸定桥”的场面理解“寒”字。

  (“暖”反映出红军“巧渡金沙江”之后的喜悦心情;“寒”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

  ② “更喜”

  (相互拥抱;放声高歌;跳舞;把帽子抛向空中……)

  ③ “尽开颜”

  (全都“眉开眼笑”、“捧腹大笑”、“笑逐颜开”“放声大笑”“笑得前俯后仰”……)

  1、自读自悟;

  ①练*感情朗读,读出“暖”的喜悦、“寒”的心惊胆寒、“尽开颜”的无比欢乐……

  ②个别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③学生评价;

  ④小组读,齐读;

  2、在自己的书上画出节奏,并试着读一读;

  3、学生推荐代表进行比赛:

  ①试读准备;

  ②朗诵比赛;

  ③学生评比;

  1、对红军战士们说说心里话;

  (具体可结合长征中红军战士遇到的种种困难来说;可从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表现来谈;可联系自身生活经历来谈;也可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来谈……)

  2、齐声朗诵。

  学唱《长征》歌曲

  (在歌声中结束学*活动)

  读读有关长征的故事;

  唱唱有关长征的歌曲。

  课前播放《长征》歌曲,为课堂教学渲染气氛。

  利用长征路线图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红军长征的历程,化空洞的叙述为具体的感知。

  影片的播放拉*了时空的距离,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红军长征中的种种困难和惊险悲壮。

  形象的画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红军长征胜利之后的无比喜悦的心情,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

  课件出示诗句朗读节奏,实现高效反馈。

  在《长征》歌曲声中总结全诗,加强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创设情境,以唱带诵,增强感染效果,更加激发学生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板书设计】

  11长征

  ***

  1935年10月

  远征难不怕(英勇、无畏)

  万水千山只等闲(乐观)

长征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用具】

  长征专题学*网站。

  【课前准备】

  利用电子阅览室上网浏览“长征专题学*网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

  (板书课题)同学们,初见“长征”这个词,是不是感觉很陌生?因为这是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事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因为有人说: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感受他那博大豪迈的胸襟,走*长征,感受那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交流查阅关于红军长征和诗人***的有关资料:

  1、通过课前预*,你搜集了哪些关于长征的资料?利用课件(地图)结合学生汇报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解诗题。

  2、一代伟人***在这次伟大的征程中,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领导才能。你对***了解多少?

  过渡:

  他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带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我们开创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泼墨挥毫,用精炼的语言以诗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呈现了长征这段惊天动地的壮举,

  二、读诗文,解“七律”

  1、自由练读诗文。

  2、指名学生读诗文,检查字音。

  3、再读诗文,解“七律”,体会诗的韵律节奏。

  三、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

  这首诗文字精炼,内容丰富。想学好这首诗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

  1、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思考一下,这首诗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

  ⑵、体会这句诗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总起全文。

  ⑶、指导朗读(有力度、缓)。

  2、过渡: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默读下面的诗句,思考诗句中哪些词写红军遇到的困难和艰险?哪些词写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并克服困难?并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⑴、同桌交流。

  ⑵、全班汇报交流:

  抓住关键词,相机出示“长征专题学*网站”有关直观形象的图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

  五、想诗境,悟诗情

  1、读完诗文,哪些诗句描绘的情景在你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什么力量支撑红军纵横二万五千里长征?你学到红军什么精神?

  2、过渡:

  红军战士怀着对革命事业无限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心在腥风血雨中闯出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你听,那嘹亮的歌声催人前进,胜利的旋律使人振奋。播放歌曲《长征》。

  3、是呀,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长征,感受长征,再次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你了解长征了吗?课后还可以阅读《同步拓展阅读》,还可以继续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各种途径进一步了解长征。

长征教学设计15

  学*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长征教学设计菁选(扩展2)

——长征教学设计菁选

长征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活动: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并与同学分享。

  (1)给足时间。

  (2)教师帮助学生分类。

  (3)组织学生交流,了解长征的情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订正读音。

  2.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3.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体会。

  1.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

  (1)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学*成果。

  (2)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理解。

  (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靠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2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学生练*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练*朗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还记得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这句诗。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展示葬身与滚滚的大渡河中。你能结合故事和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两句吗?

  学生练*朗读,指名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朗读。

  3.再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一起在来读一读。

  2.播放歌曲《七律·长征》,继续感受,配乐朗诵。

  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壮举——长征,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继续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3.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词语,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了*****的《七律·长征》,被诗中表现出来的乐观的精神所感染,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2.通过诗句,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七律·长征》。

  二、学*生字。

  1.投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寒。

  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看投影口头填空。

  要完整的把诗句填好,必须学会这些生字。出示:逶迤 磅礴 铁索 岷山

  指名读字音,重点是“逶迤”和“岷山”

  2.观察“逶迤”和“磅礴”有什么特点?结合偏旁理解记忆字形。其他生字自由记忆。

  3.重点指导书写:“礴”笔画较多,注意写紧凑。

  4.练*书写。

  5.检查学*效果:

  (1)填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寒。

  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投影订正。

  三、背诵默写。

  1.本课还有一项学*任务是默写课文,默写的基础是背诵和学会生字。刚才同学们已经把生字掌握了,现在我们就练*背诵。

  2.你有什么好的背诵方法?

  3.练*背诵,记住诗句的意思,一边想一边背。

  (1)指名背诵。

  (2)背诵也要有感情,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继续练*。

  (3)通过多种形式巩固背诵。

  4.默写课文。出示: 红军( ),万水千山( )。

  五岭( ),乌蒙( )。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

  更喜( ),三军过后( )。

  可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帮助默写,也可以独立默写。

  同桌互相订正。

  5.一边背诵一边记忆写法。

  四、小结。

  投影几首***,带领学生读一读。

  ***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

  长征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推荐读物

  《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

  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常?(描红:等闲)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

  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

  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危峰兀立、高山峻岭)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5.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8.指导读。

  9.“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10.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红军的欢快心情),大渡河横铁索寒(低沉——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加重语气)

  11.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四、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

  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

  3.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自由背背吧!

  4.七律诗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一般都能谱成曲,大家看《长征》MTV。

  5.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

  6.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同学们:“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把***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学*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

  五、作业设计

  1.完成小练笔。

  2.自学《清*乐六盘山》。

  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藐视困难积极乐观

  长征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

  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热情

  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与历史的距离。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

  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

  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汇报的过程显现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语言处理信息能力,汇报的过程也是自学方法交流的过程。

  2、配乐让学生仿读,读正确读流利

  3、默读体会诗的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教现成的知识而是把学*方法教给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让学生自己选读,自主合作,循文探究,利用诗文中总分结构,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4、抓住“万水千山”总述句,让学生分头研读,分组讨论。体会如何“难”,但红军战士又怎么“等闲”

  ①选取哪些山?怎么难,但红军眼里怎样?

  ②选取哪些水?怎么难,但红军面前又如何?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基础是文本,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自由地讨论交流,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会英勇无畏

  1、出示插图,结合诗文进一步理解诗义。

  2、抓住自己感受深的情节畅谈体会。

  3、引导学生读书深情,诵出豪情。

  4、最后一句作者的愉悦心情和你一样吗?

  四、适当拓展,推荐爱国读物

  1、长征故事你已经读过的有哪些?

  2、推荐如《丰碑》《草地夜行》等读物。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惯。

  五、联系实际,激励攻坚克难

  1、生活中也会通过这样的“山”“水”,结合生活说一说。

  2、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长征精神呢?如何学会排除万难?

  【设计意图】由生活步入教材,再由教材迈向生活,教材只是个例子,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观,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力情感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

  长征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长征路线图;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一、导入,简介作者,了解七律。

  1出示***图片:他是谁?有关他你知道些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写的一首诗——《七律 长征》。生读课题。

  3 知道什么叫“七律”吗?打开书,数一数总共有几行?每行几个字?(七律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字是7个。偶句押韵。“长征”是这一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要注意停顿。)

  4 咱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通。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文中有哪些生字新词?先咱们来读读。(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个别读,齐读。

  4、检查个别读诗。

  5、七律是一首诗,要想读得更好,咱们得注意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来。(七律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三。)

  6、自由读,指名个别读,齐读。

  三 交流主要内容。

  现在你读懂了诗歌的大概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四 深入探究,感悟体会

  (一)体会“长”

  1诗歌的大概意思你们明白了,现在同学们再到诗中找找,红军在这条漫漫的长征路上走过哪些地方?用笔把这些地名划出来。

  2 出示“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有这么多的地方,咱们一起来读读。

  (五岭 乌蒙 岷山是山名,金沙 大渡是水名 )

  3 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只走过这三座山,两道水吗?你从那句诗看出他们走过许许多多的山山水水?(出示第一句诗,生读,板书:千山万水)

  4 你们看这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那条长征路。出示线路图。(师述: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出发点、沿途经过的地方、结束时间。)

  5 是啊,红军战士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走,走过了这么多地方。这里有段文字简要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出示长征简介。学生读。)

  6 咱们特别来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

  7 这条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途,如果把它拉直了,那就是跨了半个地球啊。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二)、体会“征”

  1 看着地图,读着***的诗,我们感受了这条长征路的“漫长”。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长征路的“漫长”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还有什么新的体会和发现?

  2 生自由读全诗。读后讨论。(体会到了红军的不怕难)

  3 感受红军一路的艰辛。

  红军先后遇到了那些困难?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一句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翻山越岭的艰辛?他们遇到了怎样的艰辛?(简介五岭、乌蒙)在红军眼里,在诗人眼里,那逶迤640公里的五岭只不过是什么?那气势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眼里不过是什么?你再读读这句你还能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这种精神吗?

  个别读,齐读。

  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这种大无畏精神的?(夸张)

  山再高,路再险也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然而困难却接踵而至……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渡江过河的艰辛?(出示金沙江图)

  谁知道红军过金沙江的故事?“暖”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关于大渡河你又知道些什么?(补充图片资料、)

  想看看当年那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战争吗?(播放影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场战争打得异常艰辛,红军伤亡惨重。)

  你体会到“寒”的意思了吗?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感受了红军巧度金沙江的大快人心,体会到了飞夺泸定桥的心惊胆寒。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读一读。

  3)更喜岷山千里雪,千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雪”让你想到了什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关于雪山你知道些什么?

  连鸟儿都飞不过去的茫茫雪山,红军却——,他们的心情——,你从哪里体会到了?

  是啊,翻过了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雪山,红军胜利在望,战士们怎能不欢欣鼓舞呢?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分享这种喜悦,这种胜利吧!生读。

  4)红军在历时一年的行军路上发生了许多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补充:回想1934年10月,***率领八万六千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滔滔湘江见证了他们血战湘江的血雨腥风,悠悠赤水演绎了他们四度赤水的壮烈神奇,冷冷铁索感受了他们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皑皑雪山镌刻着他们顽强攀登的斑斑足迹,莽莽草地目睹了他们弹尽粮绝时的艰辛生活……终于,在1935年10月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行军路,胜利到达了目的地——陕北!)

  5)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4、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此刻你读懂了这个“征”字吗?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五、情感朗读,升华感情

  如此艰辛的旅途,如此重重的困难,是什么让他们的脚步如此坚定?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的决心?(板书:英勇顽强乐观主义)是啊,就是这种英勇顽强的乐观主义精神让战士们征服了逶迤的五岭,征服了磅礴的乌蒙,征服了惊涛拍岸的金沙江,征服了惊心动魄的大渡河,征服了茫茫白雪的岷山,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学生再读全诗。

  六 拓展

  读者这首诗,咱们从“不怕”体会到了***豪迈的伟人风度,从“腾细浪”“走泥丸”感受到了他浪漫的诗人气质,从“一暖一寒”领会到了伟人也有喜悦,也有痛心,这就是***的凡人情怀。在漫漫的长征路上,***就是带着他的这份伟人风采、诗人气质和凡人情怀,写下一首又一首诗篇。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写的词《清*乐六盘山》,这是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的最后一座山峰时***写的。大家试着读读。

  《清*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

  课后大家还可以再去欣赏欣赏***的其他诗词。

  长征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2、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订正读音。

  2、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3、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

  ⑴ 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⑵ 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⑶ 记下不懂的问题。

  三、交流理解

  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

  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1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学生练*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

  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练*朗读。)

  ⑵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还记得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这句诗。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展示葬身与滚滚的大渡河中。你能结合故事和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两句吗?

  学生练*朗读,指名读。

  ⑶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一起再来读一读,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壮举──长征,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

  2、***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诗词,和同学们交流。

  长征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是***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全诗共四联,56个字。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第二、三、四联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他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结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通过材料,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2)“长征”从字面上讲什么意思?关于长征大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

  (3)师小结,看红军走过的路线图。看完路线图,你有什么感受?

  2、初读文本

  (1)翻开课文,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生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

  (2)渗透律诗特点,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划分的节奏自由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指读。

  3、自读质疑,交流启思

  (1)师: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我们过会交流交流。先小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4、师生互动,录像材料辅助,精读诗文

  (1)用“只等闲”一词切入诗文。板书“只等闲”,师引:“等闲”在字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那结合诗句应该选择第几种?

  (2)诗中红军把什么看做是**常常的事?(板书远征难)

  (3)具体从那几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常常的事情呢?带着问题,默读诗文,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画诗句,师点拨。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4)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5、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同学们,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决不仅仅说是学*七律长征,学*一首诗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给我们的力量和启迪!

  6、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介绍学生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长征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怕困难、乐观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二、重点难点: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三、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课文,了解***,收集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介绍长征。

  2、讲解什么叫“七律”。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抽生读,师范读,学生划出诗的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精读课文

  1、这首诗的围绕着那句话在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那个词语你不理解(讲解“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指导“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出坚定,“只等闲”读出*淡的'语气。

  2、在这些千山万水中,***在诗里只选了一些作代表,请同学们读后面六行诗找找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用“——”勾出来。

  3、这些都是一些怎样的山呀?***在诗里用了哪些词?理解逶迤和磅礴(课件出示五岭、乌蒙山图片)理解“腾细浪”“走泥丸”(抽生上黑板画相关简笔画)指导朗读。

  4、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学生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了“暖”其实是一种欢快喜悦的心情。)观看《飞夺泸定桥》,理解“寒”。

  5、抽生读最后一小节。说说红军为什么喜悦?课件出示大会师的场景,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画面呢?理解”尽开颜”。指导学生读出喜悦。

  (四)情感体会

  播放“长征”的歌曲,并让学生说体会。(体会红军不怕困难、乐观主义的精神和***诗歌豪迈的气概。)

  (五)读中升华

  播放音乐,全体起来,诵读全诗(再次感受长征的精神)。

  长征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活动】

  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并与同学分享。

  1、给足时间。

  2、教师帮助学生分类。

  3、组织学生交流,了解长征的情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订正读音。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体会

  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

  1、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学*成果。

  2、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交流理解

  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靠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2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学生练*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五、练*朗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还记得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这句诗。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展示葬身与滚滚的大渡河中。你能结合故事和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两句吗?

  学生练*朗读,指名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朗读。

  再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小结

  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一起在来读一读。

  2、播放歌曲《七律·长征》,继续感受,配乐朗诵。

  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壮举──长征,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继续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3、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词语,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了*****的《七律·长征》,被诗中表现出来的乐观的精神所感染,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2、通过诗句,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七律·长征》。

  二、学*生字

  1、投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寒。

  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看投影口头填空。

  要完整的把诗句填好,必须学会这些生字。

  出示:

  逶迤 磅礴 铁索 岷山

  指名读字音,重点是“逶迤”和“岷山”。

  2、观察“逶迤”和“磅礴”有什么特点?结合偏旁理解记忆字形。其他生字自由记忆。

  3、重点指导书写:

  “礴”笔画较多,注意写紧凑。

  4、练*书写。

  5、检查学*效果:

  填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寒。

  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投影订正。

  三、背诵默写

  1、本课还有一项学*任务是默写课文,默写的基础是背诵和学会生字。刚才同学们已经把生字掌握了,现在我们就练*背诵。

  2、你有什么好的背诵方法

  3、练*背诵,记住诗句的意思,一边想一边背:

  ⑴ 指名背诵。

  ⑵ 背诵也要有感情,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继续练*。

  ⑶ 通过多种形式巩固背诵。

  4、默写课文:

  出示:

  红军( ),万水千山( )。

  五岭( ),乌蒙( )。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

  更喜( ),三军过后( )。

  可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帮助默写,也可以独立默写。

  同桌互相订正。

  5、一边背诵一边记忆写法。

  6、小结:

  投影几首***,带领学生读一读。

  ***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

undefined

  长征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用具】

  长征专题学*网站。

  【课前准备】

  利用电子阅览室上网浏览“长征专题学*网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

  (板书课题)同学们,初见“长征”这个词,是不是感觉很陌生?因为这是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事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因为有人说: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感受他那博大豪迈的胸襟,走*长征,感受那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交流查阅关于红军长征和诗人***的有关资料:

  1、通过课前预*,你搜集了哪些关于长征的资料?利用课件(地图)结合学生汇报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解诗题。

  2、一代伟人***在这次伟大的征程中,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领导才能。你对***了解多少?

  过渡:

  他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带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我们开创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泼墨挥毫,用精炼的语言以诗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呈现了长征这段惊天动地的壮举,

  二、读诗文,解“七律”

  1、自由练读诗文。

  2、指名学生读诗文,检查字音。

  3、再读诗文,解“七律”,体会诗的韵律节奏。

  三、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

  这首诗文字精炼,内容丰富。想学好这首诗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

  1、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思考一下,这首诗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

  ⑵、体会这句诗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总起全文。

  ⑶、指导朗读(有力度、缓)。

  2、过渡: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默读下面的诗句,思考诗句中哪些词写红军遇到的困难和艰险?哪些词写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并克服困难?并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⑴、同桌交流。

  ⑵、全班汇报交流:

  抓住关键词,相机出示“长征专题学*网站”有关直观形象的图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

  五、想诗境,悟诗情

  1、读完诗文,哪些诗句描绘的情景在你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什么力量支撑红军纵横二万五千里长征?你学到红军什么精神?

  2、过渡:

  红军战士怀着对革命事业无限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心在腥风血雨中闯出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你听,那嘹亮的歌声催人前进,胜利的旋律使人振奋。播放歌曲《长征》。

  3、是呀,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长征,感受长征,再次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你了解长征了吗?课后还可以阅读《同步拓展阅读》,还可以继续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各种途径进一步了解长征。

  长征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理解]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全诗共八行,一、二两行总括全诗,说明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在红军看来是**常常的事。第三至第六行,诗人以“五岭”“鸟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以红军翻过“五岭”、跨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常事的英雄气慨。最后两行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险,邓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1、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

  2、是要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学*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制作教学课件。

  [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或是在课外书籍中,你们都读过哪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2、同学们说得好,这些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3、(课件出示线路图)教师介绍。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派的围剿,由***指挥,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在此时,*****写下豪情万丈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第一句。

  1、请同学们打开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课件出示课题。)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8行,每行7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全诗4句。

  2、学生自渎诗,读通读准。

  3、(课件出示诗歌)指名读诗,纠正读音。

  4、同学们能很快地将诗读准确,很不错。可是读课文不但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这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说得很好,齐读这句。(教师板书:难)看到这个“难”字,让我为红军战士捏了一把汗,这句诗中哪个词语把这个“难”写具体了?(板书:万水千山)

  6、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山和水呢?同学们找一找。(板书:五岭、乌蒙、岷山、金沙、大渡……)老师为什么要用上“……”,谁能了解老师所想,能替老师说说。

  7、你们真了解老师,说出了老师心里想的。是的.,这些山和水只是红军长征路上遇到的困难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来看看这些山和水。(课件出示:五幅图片)

  8、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难)面对这样的困难与考验,我们的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态度呢?(板书:不怕、只等闲)

  9、从这句中你感受到了我们红军战士什么样的品质呢?(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带着这样的感受练读第一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具体地体现在哪些地方呢?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工具书和你课前查阅到的资料,来交流你对2、3、4句诗内容的理解。

  2、学生汇报,理解了哪句诗。

  A、“五岭……乌蒙……”

  ①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②(课件出示:两幅图片)感受即使是在*常,要翻越这些山岭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③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的呢?

  ④红军战士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

  ⑤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有感情地读这句。

  B、“金沙……大渡……”

  ①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②谁知道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说,师生补充。

  ③(课件出示:金沙江图)“暖”,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虽然金沙江水流湍急,**悬崖峭壁,地势险峻,但想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战役,心里还是感到很温暖、很欢快的。

  ④谁能将这温暖的感受读出来。

  ⑤谁知道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学生说,师生补充。

  ⑥(课件出示:金沙江图)“寒”,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大渡河河面阔,水流湍急,几根铁索组成的桥高悬上空。让看到的人不禁心惊胆寒。想到在此桥上牺牲的红军战士,又感到无比的悲痛。

  ⑦谁能将这心寒、心痛的感受读出来。

  ⑧一暖一寒,不仅写出了天气的情况,更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谁能将这一句完整地读一读。

  C、“更喜……三军……”

  ①出示图片,教师介绍:岷山由于山势高,山上终年积雪,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红军战士又是如何看待这座大山的呢?谁读懂了这句。

  ②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③由于胜利在望,喜由心生,眼前千里积雪的岷山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④谁能将红军战士看到岷山时的喜悦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抒**感,回归整体。

  1、学到这里,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夸夸我们的红军战士,表达你此时的心里感受?(……)

  2、让我们带着对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谁先来试试?

  3、短短的56个字中居然蕴涵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使得我们在品诗、吟诗的过程中,不禁会对作者*****产生深深的--(生:崇敬、敬佩之情)。

  4、教师简介***:是啊,一代领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课件出示:***手笔)这就是***亲笔写下的《长征》,这首诗感动了许许多多人,有人以歌曲的形式将这首诗表现出来,你们想不想听一听。

  好,就让我们一边欣赏***这绵柔有力,刚韧秀美的书法作品,一边来听听为歌曲形式表现的《长征》。(播放歌曲)

  5、诗歌配上了音乐,更让人觉得荡气回肠。这么好的诗,如果能背下来,时时回味,一定是件有意义的事,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学生两分钟试背)

  6、配乐齐背全诗。

  五、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几个网址,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查询更多的有关***的诗词。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感受伟人风采。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五岭

  乌蒙难不怕革命英雄主义

  金沙江万水千山只等闲革命乐观主义

  大渡河

  岷山

  长征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长征》是***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情分析】

  由于时间的关系,长征这一段历史,不仅是学生,连我们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产生了距离感,特别是作为广东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富足的生活中甚至产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不能试图通过这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到红军长征所表现出来的不朽。教学时应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辅以必要的课外课程资源,与文本相辅相成,从而引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的共振,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层次的感悟。学*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设计理念】

  1、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首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拉*与文本距离。课前可让学生利用联网对长征资料进行收集。课上可让学生汇报对长征的印象,对诗意的理解,从而确定了教学的走向和纵深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的实效。

  2、诗作为浓缩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的内涵往往是要用心去意会的。好的东西是不可能言尽的,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意会可以不言传。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诗意,而不是逐字逐句去解释。更主要的是紧扣诗眼,咀嚼涵咏,抓住“难”“不怕”“ 寒”“暖”和“喜”等词,紧扣诗歌的特点,凸现出语文味。以领悟情感为主线,当学生真正进入到文本背后去发现、去体会语言文字之背后作者那大无畏的豪迈。

  【学*目标】

  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情引入

  1、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信息说一说。(师生交流信息)

  教师出示:

  这是一次可歌可泣的远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甚至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

  2、长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教师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年是20xx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整体感知,了解诗意

  1、大家已经预*了课文,谁来把诗句读一读。

  提示:“等闲、逶迤、磅礴、云崖、泥丸、岷山”的写法和读音。

  2、五年级了,谁能说说有什么方法理解诗句。(如:问同学,上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看看注释,连词成句等等。)

  3、学生运用方法自学,了解诗歌大意。

  三、咬嚼诗眼,品悟诗蕴

  1、读第一句:谁能用一个字说明红军长征是怎样的?(难!)红军面对这些难怕是不怕?(不怕)

  板书:难 不怕

  2、再往下读:哪些重点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长征的“难”和红军的“不怕”。

  (1)引导学生装抓住:“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等重点词语理解“难”。

  (2)引导学生抓:“细浪”“ 泥丸”“ 喜” “心开颜”等词体会红军的“不怕”

  (3)这所有的一切所一句诗来概括是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把自己的理解带进诗句,诵读全诗。

  四、引领提升,直入诗魂

  1、这些词语是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呢?

  “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 ??“细浪”“ 泥丸”“ 喜” “心开颜”

  2、体会五岭的“难”

  (1)教师当场院板画。问哪一个是五岭,哪一个是乌蒙。

  (2)乌蒙磅礴,给磅礴换一个词?你知道乌蒙山有多高吗?4200多米。如果拿我们现在这六屋教学楼来比的话。他相当于800多层。你想要爬上去有多难。你再读。

  (3)五岭连绵数千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细浪?乌蒙山高4200多米,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泥丸?你能会到什么?

  (4)把这种感情送到诗句中读一读。多么豪迈的一件事,对着大家大声读。

  (5)同学们,要是*时,翻过几座大山已属艰难,况且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教师出资料)

  前有阻击,后有追兵,天上不有敌人的飞机。

  (6)看完资料,学生谈理解,教师点拨,学生读第二句诗。引导读出自己的感觉:轻松,悲壮,无畏。豪迈。

  (7)如果你是红军你如何对敌人读这一句诗。面对这万水千山的困难你如何读。对着自己无畏的红军兄弟你又将如何读。

  3、教师小结: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等难以想象到的`困难。“难吗?(难)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常常的事!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请读出红军做出的坚定的回答。

  生读第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板书:难、*常)(字体比上一次板书大一倍)

  4.深入感悟“暖”

  (1)读读第3句,你发现了什么?(有一对反义词:云崖暖,铁索寒。)

  (2)(师介绍故事。)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云南进发。面对金沙江的悬崖峭壁、滚滚江水,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的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60多人,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到处是歌声和欢笑声:“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呗!”

  (3)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又会怎么读? (生读)

  (4)请两位学生读资料对话,再谈体会。

  出示对话:

  “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呗!”

  (5)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6)创设不同情境读这一句

  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5、深入感悟“寒”

  (1)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心头暖洋洋的,我们再来看泸定桥。

  (出示泸定桥图片──十三根铁链高悬河面图)

  (2)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用个词来表达。(心惊胆战、魂飞魄散、惊心动魄、望而生畏……)

  (3)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送到诗句中读一读。

  (4)影像再现,突破难点。真的是望而生畏,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中吧!

  (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

  (5)看了这段录相,你想说什么话?用一个词也行。(惊险悲壮、高度概括、心惊肉跳,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6)出示资料,学生深刻领会思想感情。

  1934年十月,一支军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闻的长征,当时没有人能想到,这一走,竟然走了13个月零2天,这一走,走了25000 里。最小的战士只有十一、二岁,长征途中,*均每三百米,就有一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走600里荒芜人烟的茫茫草地,经过11个省份,前进的代价是生命,路上行军一共368天,总长25000里的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其中100多天是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

  ??《长征记》 红一军团编 1936年8月 预旺堡

  (7)再次引领学生感情朗读

  面对这寒光闪闪的铁索桥,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面对那些残暴的敌人,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望着铁索上的鲜血,面对牺牲的战友,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8)升华感情: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这个寒仅仅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寒冷吗? 寒,这是因为我们战士在这里洒过鲜血,寒是因为我们的战友在此长眠,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常地对待。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红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难 不怕(字体更大一些)

  6、体会“喜”

  (1)“喜”的是什么?喜从何来?(喜的是他们已红走过了岷山和一望无际的草地。因为他们只要走出岷山,就可以胜利地会师了。喜的是他们在一路上夺取了种种关卡,非常开心,战胜了敌人。摆脱敌人之喜。离**中国的目标又*了一步。)。

  (2)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呢。把红军所有的喜悦通过你的声音释放出来吧!先练练,你可以站起来读,加上手势读,也可以找你的同伴一起读

  (3)全班同学一起来,抒发红军的喜悦之情。

  五、即兴练笔,激荡诗情

  1、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激动人心的远征,它必将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点击课件视频)在20xx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其中有一项奖,他不是颁给了某一个人,而是颁给了一种精神,一个群体。这种精神叫长征,这个群体叫红军。很可惜,这个奖没有颁奖词。

  2、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让你来红军战士写颁奖词,你想对自己,或是想对红军的先烈们说些什么呢?

  3、学生练笔。

  4、学生配乐读自己的颁奖词。

  总结:是啊,神仙也难过的雪山拦不住他们,绵延几千里的五岭峰,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拦不住他们,激流峭壁的金沙江,寒气逼人的铁索桥拦不住他们,蒋介石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不上他们,因为他们的名字叫红军!(配乐齐背全诗,结束。)

  六、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誊写小练笔到作文本上。

  长征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弄懂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 体味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音乐性的特点,以及对仗的严谨。

  教学准备:

  1. 了解长征的背景

  2. 搜集xx的诗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需重新设计个有特色的导入语

  二、1、作者xx需稍稍介绍(可请学生先说)

  2、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为了走上抗日第一线,挽救中华民族。**全国人民,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雩(yú)都等地出发,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就这样开始了震惊全世界的空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 解题并介绍七律的特征,学生齐读感受律诗的节奏和韵律。

  四、 解读诗歌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头两句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对困难怎样的态度?

  明确:在战略上对敌人的蔑视、对困难的藐视,变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诗句中首先肯定“远征”是困难的。但红军的回答是“不怕”。这是多么有力的回答!接着诗人把遇到的千万件困难,只用“万水千山”四个字加以概括,对“万水千山”所概括的困难的态度是“只等闲”。也就是“没什么”的意思。“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的。这两句,实际上就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

  2. 如果说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那么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那么诗歌具体描写了红军长征中要面对的哪些困难呢?

  明确:“弯弯曲曲五岭山、高大的.乌蒙山、险要的金沙江、凶险的大渡河、终年积雪严寒的岷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是把藐视困难的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两个动词“腾”和“走”,使静的高山峻岭跃然纸上这种反衬的写法,就把红军战士飞越天险、复夺雄关的神威,琳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五、 总结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可请学生说说,教师再总结)

  问:这首诗歌无论从内容和艺术来说,都有很高的价值,你觉得这首诗写得好的地方在哪些地方?

  六、稍稍拓展一下,xx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的豪迈的气概还在他的哪些诗歌中体现?说说一两句即可。

  七、布置作业。

  长征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多种手段搜集、阅读长征中的故事。

  2、能用普通话生动地讲述故事,感动他人。

  3、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述,并从中感悟、学*长征精神,继续革命传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情感目标: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述,并从中感悟、学*长征精神,继续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故事,感动他人。

  2、感悟并学*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生动地讲述故事,感动他人。

  教学流程

  1、自读教材,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2、同桌交流“故事卡”,说说这些故事中最使自己喜欢或感动的是哪一个。

  3、小组练讲。要认真倾听,每组选派几名学生。

  4、评价感悟

  谁讲的故事最使你感动,为什么?

  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教育?

  评选故事大王。

  5、总结升华。

  长征壮举举世闻名,长征故事感人肺腑,新中国就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我们要学*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长征精神。

  长征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初步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简单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律诗的特点,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前四句诗句内容,体会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同学们,长征是什么意思?(漫长的征途)

  长征还有一个特殊的意思,你们知道吗?→出示资料图片(板书长征)→请学生读PPT

  是啊,正是因为这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洗礼,红军才浴火重生,走向辉煌。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红军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险阻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xx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走进长征,感受长征精神。

  二、朗读全诗,感知诗意。

  1、投影全诗,请学生自由读,要求读的通顺,掌握生字词读音。

  2、诗歌要读的感人,就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现在我们请同学来读读看。

  3、学生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指导停顿(出示标明停顿的全诗)→再请学生读(小组读、男xx读等)要求能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4、读的时候为什么会朗朗上口?

  →回忆《泊船瓜洲》、《秋思》→押韵(简介什么是七律,七律押韵的讲究)

  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5、本课文押的什么韵?

  “an”韵。【韵脚】“难”、“闲”、“丸”、“暖”、“寒”、“颜”

  6、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三、品味诗句,感知诗情

  1、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啊,其中的艰难困苦多的难以想象,让我们来看看革命先辈们的长征路线吧。


长征教学设计菁选(扩展3)

——长征教学设计汇总10篇

  长征教学设计 1

  一、教材分析

  (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是***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全诗共四联,56个字。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第二、三、四联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他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结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通过材料,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2)“长征”从字面上讲什么意思?关于长征大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

  (3)师小结,看红军走过的路线图。看完路线图,你有什么感受?

  2、初读文本

  (1)翻开课文,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生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

  (2)渗透律诗特点,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划分的节奏自由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指读。

  3、自读质疑,交流启思

  (1)师: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我们过会交流交流。先小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4、师生互动,录像材料辅助,精读诗文

  (1)用“只等闲”一词切入诗文。板书“只等闲”,师引:“等闲”在字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那结合诗句应该选择第几种?

  (2)诗中红军把什么看做是**常常的事?(板书远征难)

  (3)具体从那几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常常的事情呢?带着问题,默读诗文,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画诗句,师点拨。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4)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5、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同学们,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决不仅仅说是学*七律长征,学*一首诗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给我们的力量和启迪!

  6、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介绍学生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长征教学设计 2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的难点:理解五、六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的语文情境教学》。对“情境教学”,我们是这样界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和文本特点,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课题研究的思路,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按照学*的启动——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几个基本阶段,来进行多元化情境的展开研究,主要采取了下列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拉*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

  (2)初读全诗,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3)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5)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的其他诗词。

  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复*巩固、背诵诗句,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的其他诗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

  我觉得在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

  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感。

  在情境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李吉林老师曾总结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我能认真学*、借鉴李老师的这些做法。

  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沉稳昂扬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比较一下:录音的诵读和你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首诗?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又如,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我播放了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我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从总体上又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为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我也能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词析句。其中,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化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及时地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本来有一小段“飞夺泸定桥”的录象,可是在五楼演播厅无法播放,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忆电影《我的长征》中的画面来体会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当然,效果就打了折扣。

  3、设计富有趣味的训练和作业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情有趣的情境,并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生动,而是要使学生在趣味中进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画面,请你拿出纸和笔,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写写你的理解和感受。在这里,写话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巩固。让学生根据画面来写话,显然要比根据诗句写话,更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练*,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拓宽情境。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研究的好*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语文。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小小朗诵会举行得比较成功,大多数学生很投入,进一步感受了长征的精神,感受了伟人***的诗词成就。

  我对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但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我一再地提醒自己要注重朗读,在读中感受,也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可由于自己的朗读水*有限,指导得不到位,所以,整个班级的朗读氛围还是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对演播厅课件操作,我还缺乏经验,总是找不到鼠标,课件的播放几次问题,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反反复复,始终拿不出一个满意的板书。在其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缺陷,恳请大家指正。

  长征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2、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订正读音。

  2、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3、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

  ⑴ 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⑵ 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⑶ 记下不懂的问题。

  三、交流理解

  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

  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1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学生练*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

  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练*朗读。)

  ⑵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还记得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这句诗。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展示葬身与滚滚的大渡河中。你能结合故事和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两句吗?

  学生练*朗读,指名读。

  ⑶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一起再来读一读,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壮举──长征,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

  2、***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诗词,和同学们交流。

  长征教学设计 4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

  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热情

  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与历史的距离。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

  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

  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汇报的过程显现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语言处理信息能力,汇报的过程也是自学方法交流的过程。

  2、配乐让学生仿读,读正确读流利

  3、默读体会诗的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教现成的知识而是把学*方法教给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让学生自己选读,自主合作,循文探究,利用诗文中总分结构,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4、抓住“万水千山”总述句,让学生分头研读,分组讨论。体会如何“难”,但红军战士又怎么“等闲”

  ①选取哪些山?怎么难,但红军眼里怎样?

  ②选取哪些水?怎么难,但红军面前又如何?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基础是文本,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自由地讨论交流,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会英勇无畏

  1、出示插图,结合诗文进一步理解诗义。

  2、抓住自己感受深的情节畅谈体会。

  3、引导学生读书深情,诵出豪情。

  4、最后一句作者的愉悦心情和你一样吗?

  四、适当拓展,推荐爱国读物

  1、长征故事你已经读过的有哪些?

  2、推荐如《丰碑》《草地夜行》等读物。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惯。

  五、联系实际,激励攻坚克难

  1、生活中也会通过这样的“山”“水”,结合生活说一说。

  2、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长征精神呢?如何学会排除万难?

  【设计意图】由生活步入教材,再由教材迈向生活,教材只是个例子,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观,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力情感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

  长征教学设计 5

  学*目标:

  1、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2、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3、学*红军指战员对待困难不屈不饶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学*难点: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教学设想:

  预*要求:

  1、查找有关影视艺术及红军过草地的资料

  2、认真朗读课文,查找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填写读书卡

  学法设计:基于本文的体裁是剧本,学*以自主学*与合作学*相结合的学*方式运用朗读,观看影片,讨论,模拟播音员等方式进行有效地学*。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长征》第22集碟片,影碟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题导入

  上课之前先来测一测大家的IQ(智商),请听题,四个提示:草地、雪山、二万五千里、红军。答案两个字。(长征)

  请说明理由。

  请同学讲述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感人故事。

  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很多,作家王朝柱也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一个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自主积累,展示预*

  交流读书卡(说明摘录理由并领读)由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其他同学可补充。

  读书卡

  课题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三、自主研读,合作学*

  a)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挑读段落,四人小组合作,提出问题或寻找亮点。

  b)预备题目

  ①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为什么不勇往直前,却要爬进水塘赴死?

  ②一副铮铮铁骨的***,既然下决心枪杀了自己的战马,又为何要“溢出串串泪水”?

  ③作为导演,可以根据剧本在拍摄时加以修改,请发挥想象,你认为“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身全力向水塘爬去”能否给予特写。

  说明:若小组通过合作学*能提出一些问题,发现一些亮点,且讨论较到位,见解较独特,理由较充分,预备题可不用。

  四、课堂延伸,畅谈感受

  在学*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的英雄,有忍痛杀马的***、有舍己为人的周团长,那么你心目中的英雄又是怎样呢?请以“走*英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受。

  长征教学设计 6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的难点:理解五、六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的语文情境教学》。对“情境教学”,我们是这样界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和文本特点,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课题研究的思路,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按照学*的启动——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几个基本阶段,来进行多元化情境的展开研究,主要采取了下列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拉*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

  (2)初读全诗,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3)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5)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的其他诗词。

  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复*巩固、背诵诗句,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的其他诗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

  我觉得在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

  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感。

  在情境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李吉林老师曾总结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我能认真学*、借鉴李老师的这些做法。

  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沉稳昂扬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比较一下:录音的诵读和你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首诗?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又如,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我播放了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我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从总体上又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为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我也能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词析句。其中,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化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及时地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本来有一小段“飞夺泸定桥”的录象,可是在五楼演播厅无法播放,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忆电影《我的长征》中的画面来体会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当然,效果就打了折扣。

  3、设计富有趣味的训练和作业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情有趣的情境,并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生动,而是要使学生在趣味中进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画面,请你拿出纸和笔,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写写你的理解和感受。在这里,写话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巩固。让学生根据画面来写话,显然要比根据诗句写话,更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练*,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拓宽情境。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研究的好*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语文。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小小朗诵会举行得比较成功,大多数学生很投入,进一步感受了长征的精神,感受了伟人***的诗词成就。

  我对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但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我一再地提醒自己要注重朗读,在读中感受,也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可由于自己的朗读水*有限,指导得不到位,所以,整个班级的朗读氛围还是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对演播厅课件操作,我还缺乏经验,总是找不到鼠标,课件的播放几次问题,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反反复复,始终拿不出一个满意的板书。在其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缺陷,恳请大家指正。

  长征教学设计 7

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长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本第四组中的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2、理解诗意,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现代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内容】

  学*全诗,把握诗句内容,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

  透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多媒体课件;

  2、画诗句配图(五岭、乌蒙、细浪、泥丸);

  3、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策略

  一进入情境

  二理解感悟

  三激情明志

  四回味升华

  五拓展实践

  (课前课件播放《长征》歌曲)

  (一)谁能说说我们刚才听过的歌曲名字?又是谁作词的呢?

  (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长征》(板书)。

  (三)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对长征的了解。

  (四)(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教师结合路线图进行小结。

  《长征》诗是***于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之后饱蘸胜利的喜悦和革命豪情所创作的。

  (教师板书:***1935年10月)

  过渡:在我们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让我们共同步入长征,同红军战士一起走长征路。

  (一)范读课文

  (二)指导学*

  交流时出示“五岭”“乌蒙”“细浪”“泥丸”等配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三)指导体验感受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长征中的一些感人的场面,看看它们是否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件播放影片)

  过渡:“是啊,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千难万险,面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着万水千山的阻隔,面对着饥锇的威胁,他们啃树皮,吃草根,咬牛皮带,咽鱼骨头……这些都是他们经历过的呀。”

  (四)品读诗句

  短短的几行诗不可能包罗万象,下面我们从诗句中找一找,诗中写了红军遇到的哪些困难?红军又是怎样看待这些困难的?

  提示:“这种种艰难险阻都可概括为一句话——”

  小结:这正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

  (板书):

  “远征难

  不怕”

  “万水千山

  只等闲”

  指导学生从故事内容来理解具体字词的意思。

  课件出示“庆祝长征六十周年纪念邮票”,启发学生想象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的喜悦情景,让学生想一想红军战士可能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进而理解“更喜”、“尽开颜”。

  (根据学生的不同答案,给予不同的评价)

  (五)指导朗读感悟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2、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诗句;

  3、组织小小朗诵比赛;(课件出示诗句朗读节奏)

  4、进行奖励。

  (拿出自己的书法作品作为奖品)

  (一)激情

  学*完《长征》,你有心理话要对红军战士说吗?

  (二)小结

  红军战士正是因为有这种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才能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纵横于万里征程。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朗读,再现红军的豪迈气概!

  (播放《长征》歌曲)

  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让我们学唱这首曾经让我们的祖辈父辈为之满腔豪情、热血沸腾的《长征》歌曲,让我们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让我们去感受纷飞的战火,让我们呼吸呼吸弥漫的硝烟,让我们去追寻先辈的足迹……

  (《长征》歌曲再次响起)

  唱《长征》歌曲

  歌曲名为《长征》,是***作词的

  自由谈自己对长征的了解(可以谈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可以谈长征的线路;也可以谈长征中的故事;可以谈长征中的英雄……)

  听老师小结

  听老师朗读课文,并谈一谈全诗的.大概内容。

  小组学*活动

  1、自由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相互解疑;

  3、全班交流,上台汇报。

  1、看《飞夺泸定桥》、《过草地》、《过雪山》、《腊子口战役》等影片剪辑;

  2、谈感想。

  1、认真读全诗,找出红军具体遇到的困难以及红军战士的表现,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读这些句子,并做好标注。

  2、汇报交流

  ①说说诗中所描写的红军遇到的种种困难及红军战士的表现;

  ②有感情把这些诗句读出来,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③学生齐读。

  3、重点感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读一读,把“只等闲”的那种英雄气魄读出来。

  4、质疑

  认真读读诗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或谈谈自己的发现。

  ①“暖”与“寒”的意思。

  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

  讲“巧渡金沙江”故事,帮助大家理解“暖”字;根据“飞夺泸定桥”的场面理解“寒”字。

  (“暖”反映出红军“巧渡金沙江”之后的喜悦心情;“寒”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

  ②“更喜”

  (相互拥抱;放声高歌;跳舞;把帽子抛向空中……)

  ③“尽开颜”

  (全都“眉开眼笑”、“捧腹大笑”、“笑逐颜开”“放声大笑”“笑得前俯后仰”……)

  1、自读自悟;

  ①练*感情朗读,读出“暖”的喜悦、“寒”的心惊胆寒、“尽开颜”的无比欢乐……

  ②个别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③学生评价;

  ④小组读,齐读;

  2、在自己的书上画出节奏,并试着读一读;

  3、学生推荐代表进行比赛:

  ①试读准备;

  ②朗诵比赛;

  ③学生评比;

  1、对红军战士们说说心里话;

  (具体可结合长征中红军战士遇到的种种困难来说;可从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表现来谈;可联系自身生活经历来谈;也可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来谈……)

  2、齐声朗诵。

  学唱《长征》歌曲

  (在歌声中结束学*活动)

  读读有关长征的故事;

  唱唱有关长征的歌曲。

  课前播放《长征》歌曲,为课堂教学渲染气氛。

  利用长征路线图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红军长征的历程,化空洞的叙述为具体的感知。

  影片的播放拉*了时空的距离,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红军长征中的种种困难和惊险悲壮。

  形象的画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红军长征胜利之后的无比喜悦的心情,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

  课件出示诗句朗读节奏,实现高效反馈。

  在《长征》歌曲声中总结全诗,加强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创设情境,以唱带诵,增强感染效果,更加激发学生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板书设计】

  11长 征

  ***

  1935年10月

  远征难 不怕 (英勇、无畏)

  万水千山 只等闲 (乐观)

  长征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长征》是***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情分析】

  由于时间的关系,长征这一段历史,不仅是学生,连我们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产生了距离感,特别是作为广东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富足的生活中甚至产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不能试图通过这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到红军长征所表现出来的不朽。教学时应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辅以必要的课外课程资源,与文本相辅相成,从而引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的共振,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层次的感悟。学*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设计理念】

  1、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首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拉*与文本距离。课前可让学生利用联网对长征资料进行收集。课上可让学生汇报对长征的印象,对诗意的理解,从而确定了教学的走向和纵深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的实效。

  2、诗作为浓缩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的内涵往往是要用心去意会的。好的东西是不可能言尽的,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意会可以不言传。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诗意,而不是逐字逐句去解释。更主要的是紧扣诗眼,咀嚼涵咏,抓住“难”“不怕”“ 寒”“暖”和“喜”等词,紧扣诗歌的特点,凸现出语文味。以领悟情感为主线,当学生真正进入到文本背后去发现、去体会语言文字之背后作者那大无畏的豪迈。

  【学*目标】

  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情引入

  1、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信息说一说。(师生交流信息)

  教师出示:

  这是一次可歌可泣的远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甚至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

  2、长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教师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年是2009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整体感知,了解诗意

  1、大家已经预*了课文,谁来把诗句读一读。

  提示:“等闲、逶迤、磅礴、云崖、泥丸、岷山”的写法和读音。

  2、五年级了,谁能说说有什么方法理解诗句。(如:问同学,上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看看注释,连词成句等等。)

  3、学生运用方法自学,了解诗歌大意。

  三、咬嚼诗眼,品悟诗蕴

  1、读第一句:谁能用一个字说明红军长征是怎样的?(难!)红军面对这些难怕是不怕?(不怕)

  板书:难 不怕

  2、再往下读:哪些重点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长征的“难”和红军的“不怕”。

  (1)引导学生装抓住:“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等重点词语理解“难”。

  (2)引导学生抓:“细浪”“ 泥丸”“ 喜” “心开颜”等词体会红军的“不怕”

  (3)这所有的一切所一句诗来概括是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把自己的理解带进诗句,诵读全诗。

  四、引领提升,直入诗魂

  1、这些词语是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呢?

  “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 ??“细浪”“ 泥丸”“ 喜” “心开颜”

  2、体会五岭的“难”

  (1)教师当场院板画。问哪一个是五岭,哪一个是乌蒙。

  (2)乌蒙磅礴,给磅礴换一个词?你知道乌蒙山有多高吗?4200多米。如果拿我们现在这六屋教学楼来比的话。他相当于800多层。你想要爬上去有多难。你再读。

  (3)五岭连绵数千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细浪?乌蒙山高4200多米,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泥丸?你能会到什么?

  (4)把这种感情送到诗句中读一读。多么豪迈的一件事,对着大家大声读。

  (5)同学们,要是*时,翻过几座大山已属艰难,况且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教师出资料)

  前有阻击,后有追兵,天上不有敌人的飞机。

  (6)看完资料,学生谈理解,教师点拨,学生读第二句诗。引导读出自己的感觉:轻松,悲壮,无畏。豪迈。

  (7)如果你是红军你如何对敌人读这一句诗。面对这万水千山的困难你如何读。对着自己无畏的红军兄弟你又将如何读。

  3、教师小结: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等难以想象到的困难。“难吗?(难)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常常的事!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请读出红军做出的坚定的回答。

  生读第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板书:难、*常)(字体比上一次板书大一倍)

  4.深入感悟“暖”

  (1)读读第3句,你发现了什么?(有一对反义词:云崖暖,铁索寒。)

  (2)(师介绍故事。)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云南进发。面对金沙江的悬崖峭壁、滚滚江水,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的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60多人,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到处是歌声和欢笑声:“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呗!”

  (3)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又会怎么读? (生读)

  (4)请两位学生读资料对话,再谈体会。

  出示对话:

  “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呗!”

  (5)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6)创设不同情境读这一句

  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5、深入感悟“寒”

  (1)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心头暖洋洋的,我们再来看泸定桥。

  (出示泸定桥图片──十三根铁链高悬河面图)

  (2)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用个词来表达。(心惊胆战、魂飞魄散、惊心动魄、望而生畏……)

  (3)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送到诗句中读一读。

  (4)影像再现,突破难点。真的是望而生畏,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中吧!

  (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

  (5)看了这段录相,你想说什么话?用一个词也行。(惊险悲壮、高度概括、心惊肉跳,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6)出示资料,学生深刻领会思想感情。

  1934年十月,一支军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闻的长征,当时没有人能想到,这一走,竟然走了13个月零2天,这一走,走了25000 里。最小的战士只有十一、二岁,长征途中,*均每三百米,就有一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走600里荒芜人烟的茫茫草地,经过11个省份,前进的代价是生命,路上行军一共368天,总长25000里的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其中100多天是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

  ??《长征记》 红一军团编 1936年8月 预旺堡

  (7)再次引领学生感情朗读

  面对这寒光闪闪的铁索桥,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面对那些残暴的敌人,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望着铁索上的鲜血,面对牺牲的战友,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8)升华感情: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这个寒仅仅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寒冷吗? 寒,这是因为我们战士在这里洒过鲜血,寒是因为我们的战友在此长眠,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常地对待。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红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难 不怕(字体更大一些)

  6、体会“喜”

  (1)“喜”的是什么?喜从何来?(喜的是他们已红走过了岷山和一望无际的草地。因为他们只要走出岷山,就可以胜利地会师了。喜的是他们在一路上夺取了种种关卡,非常开心,战胜了敌人。摆脱敌人之喜。离**中国的目标又*了一步。)。

  (2)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呢。把红军所有的喜悦通过你的声音释放出来吧!先练练,你可以站起来读,加上手势读,也可以找你的同伴一起读

  (3)全班同学一起来,抒发红军的喜悦之情。

  五、即兴练笔,激荡诗情

  1、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激动人心的远征,它必将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点击课件视频)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其中有一项奖,他不是颁给了某一个人,而是颁给了一种精神,一个群体。这种精神叫长征,这个群体叫红军。很可惜,这个奖没有颁奖词。

  2、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让你来红军战士写颁奖词,你想对自己,或是想对红军的先烈们说些什么呢?

  3、学生练笔。

  4、学生配乐读自己的颁奖词。

  总结:是啊,神仙也难过的雪山拦不住他们,绵延几千里的五岭峰,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拦不住他们,激流峭壁的金沙江,寒气逼人的铁索桥拦不住他们,蒋介石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不上他们,因为他们的名字叫红军!(配乐齐背全诗,结束。)

  六、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誊写小练笔到作文本上。

  长征教学设计 9

  一、谈话导入汇报预*成果

  同学们,几十年前,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天我们就要学****的《七律?长征》了,本节课的学*目标是:

  1)、识记“腾、丸、崖、渡”4个生字,理解本诗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这首诗歌。(重点)

  3)、初步理解诗歌大意。(难点)

  1、同学汇报有关“长征”的知识

  结合课前的预*资料,利用班级优化大师,随机选出同学汇报预*成果,点评,班优加分

  2、课堂练*,利用希沃白板的课堂活动检测同学们对长征路线的掌握情况并再次巩固。

  (随机抽选一名同学,完成课堂活动)

  3、交流了解诗体

  (板书:七律?长征***)

  二、扫清字词障碍,正确朗读

  1、齐读生字。

  2、学*“会写字”,根据白板上的“汉字”工具出示生字笔顺,学生学*并书空。

  三、自由朗读、读出节奏韵律

  1、自由读。

  2、生读。(班优随机选生读――评价)

  四、自主学*,合作探究,明确诗歌大意

  1、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是什么意思。

  2、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并尝试解决。给大家六分钟的时间。开始(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3、学生汇报,诗歌的大概意思。

  五、课堂活动,巩固重点词语的理解

  六、有感情的朗读

  多种形式朗读

  1、齐读。

  2、男生读、女生读

  七、作业布置:

  1、生字读、写各一遍。

  (注意笔顺要正确,书写要规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读出磅礴气势。)

  本节课是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信息环境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有如下不足:

  1、在朗读环节,缺少了“范读”,缺少了学生学*朗读的“范本”,学生的朗读还不够出彩。

  2、在理解诗意的环节,可以结合的相关画面的图片或者视频,会让学生有更直观的理解。如果能结合更好的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画面感觉,相信学生在理解诗意上会更透彻,更深刻。

  长征教学设计 10

  学*目标:

  1、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2、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3、学*红军指战员对待困难不屈不饶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学*难点: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教学设想:

  预*要求:

  1、查找有关影视艺术及红军过草地的资料

  2、认真朗读课文,查找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填写读书卡

  学法设计:基于本文的体裁是剧本,学*以自主学*与合作学*相结合的学*方式运用朗读,观看影片,讨论,模拟播音员等方式进行有效地学*。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长征》第22集碟片,影碟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题导入

  上课之前先来测一测大家的IQ(智商),请听题,四个提示:草地、雪山、二万五千里、红军。答案两个字。(长征)

  请说明理由。

  请同学讲述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感人故事。

  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很多,作家王朝柱也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一个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自主积累,展示预*

  交流读书卡(说明摘录理由并领读)由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其他同学可补充。

  读书卡

  课题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三、自主研读,合作学*

  a)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挑读段落,四人小组合作,提出问题或寻找亮点。

  b)预备题目

  ①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为什么不勇往直前,却要爬进水塘赴死?

  ②一副铮铮铁骨的***,既然下决心枪杀了自己的战马,又为何要“溢出串串泪水”?

  ③作为导演,可以根据剧本在拍摄时加以修改,请发挥想象,你认为“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身全力向水塘爬去”能否给予特写。

  说明:若小组通过合作学*能提出一些问题,发现一些亮点,且讨论较到位,见解较独特,理由较充分,预备题可不用。

  四、课堂延伸,畅谈感受

  在学*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的英雄,有忍痛杀马的***、有舍己为人的周团长,那么你心目中的英雄又是怎样呢?请以“走*英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受。


长征教学设计菁选(扩展4)

——《长征》读后感菁选

《长征》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征》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纵观万里红军征途,定能想到***那首《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那烽火连烟,民不聊生的年代,在那人心惶惶,枪林弹雨的年代,三十万红军踏上了危机四伏的万里长征,长征结束时红军却仅剩三万余人。爬雪山,过草地,跃桥索的艰苦更让人难以想象。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关于长征的书《红军长征史》。文中,红军战士为了集体利益而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让我为之震撼。正如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领队伍为红军垫后,在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后,被落下的四五百名红军,全部被***封锁,饿着肚子的剩余战士只好回山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被敌人击中腹部,他咬着牙,仍坚持到底,自己来掩护红军撤离,最终还是被敌人抓住,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那时他才二十九岁,还是一个热血方刚的青年,多么可敬的英雄啊!

  如果没有许许多多像陈树湘这样的战士,这场战役怎能取胜?如果没有千千万万的红军为对抗敌人牺牲,长征会胜利吗?正因长征中有许许多多像陈树湘的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这万里长征才能胜利,让我们有一个国泰民安的祖国,一个健康成长的地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红军仅靠六只大船,一只漏掉的小船,便突破了蒋介石的致命封锁,红军抵挡着枪林弹雨,通过被敌人砍断的'冻硬的铁索,度过了悬崖峭壁。

  无论是一支军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拥有这种精神,便会无坚不摧,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将来,我们仍会受益匪浅。我们现在的生活,现在正飞速发展的新中国,是战士们所奢望的。愿不辜负祖国,不负韶华,发愤图强。

  ***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是多少红军战士爬雪山过桥索换来的,是多少红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无论何时,在我心里,红军永远是可敬的英雄,可敬的战士。愿吾辈之青春,捍卫这盛世中华!

  有时候感到,生命是一种感动,我们为之而泣,为之感伤,为之满怀着感激,生命没有自身完全的延续,只有为了爱而存在的延续,就像我们爱我们的孩子,还有,每一份来自周围你认识或者不认识的爱着你的人们,那一夜,我带着你在摩天轮上旋转了一夜,只是,你已不再有知觉。

  如果你没有坚强的意志,请读一读《红军长征的故事》;如果你想知道团结的力量,请读一读《红军长征的故事》;如果你需要重温红色经典,请读一读《红军长征的故事》

  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具备的。而是需要经过持久的刻苦磨炼,才能逐步形成。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好: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都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我们青少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我们的祖国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许多国家对我们国家虎视眈眈,想把我们挤兑下去,害怕我们的强大,甚至有些地方想搞分裂,搞独立。在他们进行这种丑恶行经的同时,我们更要勇敢面对。以极大的信心和毅力来面对挑战。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血肉一般不可分割。我们在学*科学文化的同时,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用长征精神充实自己。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国防,提高国家的实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显示中国的世界地位,让世界人看***的强大,不让外敌有机可乘。

  今天,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那么,我们就要将这些品德付诸于祖国建设中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我们的国家将成为世界的强国,我们的民族将成为宇宙的骄子,让我们携起手来,用长征这笔精神的财富,去创造崭新的历史,书写未来更动人的篇章!

  大象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它体型庞大,性情时而温顺,时而暴躁,高兴时也可与人成为朋友。能帮助人们搬运东西,且记忆力极强,很有灵性。但它毕竟是兽类,没有像人一样的感情。而《最后一头战象》这一本书却写出了大象比人类还纯洁的感情。

  **前,日军进攻到西双版纳边陲重镇打洛,在打洛江畔,抗日将士骑着战象浴血奋战,对抗着日军。八十余头战象全部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战士们挖了一个巨坑,将牺牲的战象埋葬起来,还立了一块碑:百象冢。而就在大家搬运大象的尸体时,发现有一头大象还在喘息。人们赶忙将它抬到村子里进行救治。这头战象叫“嗄羧”。当它恢复过来时,受到了全村人的尊敬。26年过去了。有一天,他突然到阁楼下索要他的象鞍,并告别这个村庄,去了那个神秘的象冢。饲养大象的老头波农丁和作者决定跟踪大象,他们想找到这头战象所属的象冢里的象牙,发一笔横财。可谁知,这头战象竟来到了26年前它曾经战斗过的战场来凭吊战友。随后,它又去了埋葬战友的“百象冢”等待死亡的来临,而不是在自己家族那神秘的象冢。作者和波农丁被深深地打动,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可耻,从而决定不再捡象牙了。

  这本书看着看着,我的眼泪就落了下来。大象的情感竟能比得的上人类的情感。文章中有一处最让我感动。那就是战象临行前,带走了它的.象鞍,且没有直接去神秘的象冢,而是去了曾经的战场,凭吊它曾经的战友,怀念它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一声声悲愤的吼声,表达了它对战友的思念,对日军的痛恨和对和*的渴望。它具有许多人类所没有的高尚情怀!它只是一头大象,可它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忘记它曾经的战友和抗日将士。它只是一个兽类,但它却像人类一样有着对战友的怀念,对敌人的痛恨,对和*的渴望!我对它肃然起敬。二十六年前,战争,让它失去了自己亲爱的战友和抗日将士,那时,它的心里已经充满了对和*的渴望。二十六年后,当它再次站在这里,想起那曾经惊天动地的一幕时,想起曾经和自己一起战斗的战友时,那一声声悲愤的吼声,仿佛就是在呐喊:不要战争,要和*!最后,它没有去自己家族的象冢,而是来到了"百象冢",和自己的战友一起永眠。

  《长征》是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而写成的,是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在书中,作者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许多感人的事。通过这些感人的事件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考虑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原来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局部长征最终演变成整个主力红军的长征。

  长征是什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二十多条巨大的山脉,其中五条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历史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当我在书中读到“三排长的身后是一条长长的'血迹,他一直爬到敌人的机枪跟前与这个川军射手紧紧地抱在一起,二排长已经奄奄一息,手里还握着刺刀,刺刀的刀刃深深地插在一个川军的肩胛骨里。”惨烈的景象让我无比震撼!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胜利,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样壮丽的牺牲令山河变色,使山川动容人。在整个长征的过程中,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纵观整个长征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过草地……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落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战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坚持的精神。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不挠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难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

  红军长征的故事是多么震撼人心啊!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背影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没有了粮食就啃树皮、吃树根、挖野菜,尤其在爬雪山时,连野菜都没有了,甚至用雪充饥;担架员还抬着重伤员,一直在坚持,坚持……有时还会遇到大风雪,把身子都埋了半截,冻得浑身都僵硬起来了。但在这种环境中,默默支持他们的是浓浓的战友情!他们可以为了让队伍增快进度,悄悄地割断了大动脉!他们可以为了让更多的人走出去,省下自己的干粮!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

  我们要把他们牢牢记在心中!把党牢牢记在心中!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换过来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和幸福,发奋图强将祖国的未来发展的`更好!更强大!

  说到这里,我回想起以前的我。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天都要让妈妈盛好饭,再吃。衣服也要拿在床边放好。而那时候,战士们每天挨饿,也没有睡觉的地方!我却在那里挑食,真是有愧于那些创造出美好生活的烈士们!当我看完这本书,我便下定决心,要改掉这些坏*惯!

  我们应当学*他们那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我不仅被他们吃苦耐劳所感动,还被他们之间浓浓的战友情所感动!长征是令人难忘的,长征中战友之间的关心,友爱更是让人难忘的。有些战友的生命就是由其他战士的生命换来的。红军战士邓士俊就经历了这样一段经历。他还在发烧,是由几个担架员抬着他走。但却因为过度劳累而壮烈牺牲了,而他却被*安送到四川丹巴!每一位战士都是那么无私,总是奋不顾身的救人,为别人着想,却不注意自己受伤了没有。我们应该学*他们无私奉献,大公无私的精神!在长征途中和艰苦的革命岁月里,战士们时刻不忘自己的任务。他们把生命,完全奉献给了革命。努力的描绘宏伟壮观的革命蓝图。

  我们也应该时刻不忘自己的任务。努力学*,将来报答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烈士们;报答伟大的党;报答伟大的祖**亲!

  让党以我们为荣!党永远在我心中,永远,永远……

  读完《长征》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让我明白新中国能有今天是多么地不容易。改革开放也有30年了,我们应该想想到底为祖国,为党做过些什么。

  祖国能有今天,是那些战士用生命换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真的是应了古人那句老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直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人都在埋怨上天为什么自己不是外国人,甚至还有人改了国籍或是搬到国外去。想想长征那时,***他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才有今天的,他们那时候是多么苦。但是他们挺过来了,他们没有放弃,可是我们这些学生,一点苦也吃不了。今天我们能坐在这么宽敞的教室里读书,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可是有的人说不读就不读了。你们应该感到羞愧,不管你们到了哪里你们都应该记住:是祖国给了我们这一切,是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一切。

  中国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今天我们能有幸走到一起是多么地不容易,所以我们应该团结一致,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了,时间过的真快,这几十年来,今日的祖国已不是昔日的祖国,我们也不是昔日的我们。祖国在变我们也在变,我们都变得越来越好,祖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们都为此感到骄傲。可是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为祖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他们都是伟大的,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改革开放30周年了,那些历史还在眼前闪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画面。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整整五千年的历史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地神奇。我们的祖先是怎么生活的,是怎么为我们发明了那么多宝贵的财富,我们的祖先真是伟大。

  我欣赏我的祖国,是因为中国曾经经历了多少沧桑,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啊;我爱我的祖国,是因为它在*****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敬我的祖国,是因为在孙中山这位大总统的领导下,打响了“武昌起义”,发动了“辛亥革命”,使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走了出来,是因为祖国多壮丽风景使人心旷神怡……

  我爱我的祖国,我为我的祖国骄傲,我庆幸自己是炎黄子孙,是中国人。

  《七律长征》时,爸爸推荐我去阅读《长征的故事》。他说,只有了解长征背后的细节,我才能更好了解长征的艰难困苦。是啊,“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多么艰苦的长征啊!那时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智取遵义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等。

  全书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历史的英勇足迹”、“向着光明跋涉”和“在路上——我们的长征”。在许多故事中,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倔强的小红军》。这个故事讲述了过草地时,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红军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接受陈赓同志的干粮和马匹。对于陈赓送过来的干粮,他“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拍拍自己鼓鼓的'干粮袋”,让陈赓认为自己很好。但陈赓走后,那小鬼已倒在了草地上。陈赓打开他的干粮袋,才发现那只不过是一根印有牙印的牛膝骨。读到这里,我哭了,小红军真是伟大。

  由于时间距离太远,我一直不懂得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对于父母教育我爱惜粮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也不以为然。读了长征背后的故事,我深受震撼,如果我把浪费的粮食给那个小红军,他就不至于饿死了。现在尽管我们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生活富足了,可那些生活在偏僻农村和山区的孩子们仍然还有很多人处于温饱线附*。我们要拿出爱心,多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比我还小的孩子,都能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少像小红军那样的先辈献出生命换得的啊!作为21世纪的少先队员,我们又何尝不能多为别人考虑呢?

  长征的故事有许多都是感人肺腑的,不论是有名,还是无名;司令还是士兵……他们的精神都是可贵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需要传承的。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也是我永远需要铭记在心的丰碑。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中;不管是面对困难还是安定,悲伤还是喜庆……我们都应该用真诚和自信去面对,这样才能够关心他人,避免悲剧发生。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破关夺卡,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正如***同志所说的:“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两年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查轰炸,底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数不尽的艰难险阻,而我们的红军战士靠两只腿,长驱二万余里,纵横中国十一个省。最后,胜利冲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保存了革命力量,取得了战略性的伟大胜利。

  在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充分显示了***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领导下的军队无坚不摧的强大战斗力量。在《***和他的大黑骡子》中,***这个军团长面对战士一个个因饥饿昏倒下去的时候,他心急如焚,为了给战士充饥,他选择了自己徒步走出草地,忍痛割爱,杀掉了情同战友的大黑骡子。

  《丰碑》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为了让一位战士温暖些,军需处长竟把身上厚厚的棉衣让给了那位战士,结果自己冻死在寒冷的.雪山上。难道那位军需处长没有权利穿那棉衣吗?不,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让战士们受苦。这就是我们红军战士的优秀品质。有了这些优秀的***人身先士卒,舍己为人,英勇无畏,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正是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众志成城,才铸就了新中国,成就了我们伟大祖国的辉煌!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出来的勇敢、智慧、友谊、团结、顽强这些精神将时刻激励着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是我们中华儿女每个人的神圣责任,作为小学生,我们要时刻以长征精神为动力,刻苦钻研,勤奋学*,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在学校我们要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我们要学好每一科知识,孜孜不倦地学*,用科技来强国,我们要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祖国永远巨人般屹立于世界之林。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这是《长征组歌》里一首歌的开头,这足以说明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时的艰辛。

  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时是最艰难的,虽说这一段路只是长征中的一小段,但这却是最艰苦、最磨炼人意志的一段路。夹金山、梦笔山、亚克夏山、昌德山、达古山,这是红军翻越的五座大雪山,海拔均超过4000米,极其凶险。松潘大草地是中国海拔最高、最凶险的草地。

  只听这些山的名字,我们可能都会畏缩。红军要在几个月的时间翻过五座大雪山和一片巨大的草地,真是无法想象,而四面八方到处都是***的追兵,还要处处提防。

  红军缺衣少食、超强度的`跋涉是我们这一代人所无法体会的。

  那么,靠着什么使红军战士在面对严寒、饥饿、缺氧以及死亡时都能勇往直前呢?只有一种精神才能使普通战士做到这一点,那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天,可望而不可即,高于天就更不可能了。但是有这样一群人,在他们心里,革命精神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他们面对困难与艰险绝不退缩,而是舍生忘死,勇往直前,他们共有一个名字一一红军。无数的困难与磨难都被他们踩在了脚下,他们是铮铮铁骨,是一支伟大的钢铁部队……

  长征途中,尸骨累累,红军战士们有的饿死,有的冻死,有的病死,看着面前自己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他们忍住悲痛,战胜严酷的环境。革命精神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就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一步一步翻越雪山,走出了沼泽,为我们后辈换来了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

  正是有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红军才能稳稳当当地扎根在陕北那块黄土地上,并在**战争中横扫千军,所向披靡,也才能在朝鲜战争中让目空一切的联合国军乖乖认输。有这样一支部队,中国必将无敌于天下……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正是凭着长征精神,***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和**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

  历史也将证明,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长征精神还将继续激励中国青年坚定地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抚今追昔,共和国和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全面的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奋然前行。


长征教学设计菁选(扩展5)

——《秋天》教学设计菁选

《秋天》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秋天》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并且好动、持久性较差。本课设计时注意到这些,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拉他们走上学*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任务。

  教师教,重在"引导";学生学,重在"自主"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1、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画面)这里的风景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红色枫叶、金黄的稻田、往南飞的大雁、穿上毛衣的小朋友回答是秋天)

  画面上出示课题:秋天

  [利用多媒体生动逼真的有声画面,激起学生的兴趣,轻松的.谈话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入课堂,并且自己揭开了题目。]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听读课文,要求看清哪三种动物在说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说的?记住它说了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到的某个句子)

  [让学生练*边听边看,还要边记,由于是选择自己的所爱,所以特别感兴趣,画面出示句子的一刹那,让学生体验成功。]

  三、自读感受角色体验

  1、初读课文,(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读准,读通,模仿刚刚听的录音朗读。

  2、(让小老师上台)点好画面,读自己选的句子,提醒小朋友哪些字音要注意。(画面也相应点出)领读句子,可提出自己的朗读要求。

  [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自读感受,注意字音,尝试读好。并且安排他们体验"老师"这个他们感兴趣的角色,学*兴趣浓了,学*积极性高了。]

  四、比较异同感悟语言

  1、(出示第一自然段)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画面上在第一自然段的边上,出示"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因为天空是瓦蓝的。")学生比较异同,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2、后两句与上面教法相似。

  3、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多彩的图画"

  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叠词、形容词的美妙,在比较后自然而然理解了最后一句感叹句的意思。后面的延伸问题,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五、创设情景表演巩固

  1、(画面、配乐、头饰)分角色朗读,给时间准备。

  2、上台表演,巩固课文内容。

  [机械的背诵学生没有丝毫兴趣,创设有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头饰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在表演中悄悄地完成了巩固课文的任务。]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文章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春天、冬天的美,现在我们学*一篇新的文章,来领略一下秋天的美。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组图画,看看秋天是怎样的色彩。

  二、图画欣赏

  刚才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画,它是由画家和摄影师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秋天独特的魅力,那么诗人笔下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何其芳的《秋天》。

  三、作者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何其芳。(课本注释划记)

  何其芳,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文艺评论家。著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等。他19岁就读于北京大学,24岁与卞之琳、李广田合作发表《汉园集》,这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那么他在25岁的时候凭借其成名作《画梦录》蜚声文坛。补充一个课外知识点: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他们三个人是中国现代派诗群中的杰出代表诗人,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四、检查预*

  下面检查大家的预*情况,这些生字词的读音应该怎么读?我们来用“开火车”的形式回答。(明确答案之后,学生齐读)

  五、朗读诗歌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正确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

  现在大家一起朗读整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我们朗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注意停顿,正确划分朗读的节奏)接下来大家听一听别人是怎样朗读的,听的时候大家用笔划出朗读的节奏。(明确答案之后学生再读诗歌,效果比第一次朗读有进步)

  何其芳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乡村秋景呢?(全班齐答)

  第一小节:露珠、镰刀、背篓、瓜果

  第二小节:渔网、芦蓬、小桨、白霜

  第三小节:蟋蟀、溪水、牧羊女

  诗人选取了很多景物来表现乡村秋景,那么,诗人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写入诗歌呢?

  明确:这些都是秋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诗人描摹秋天,抓住这些富有秋天特征的代表性景物来体现秋天,这对我们写作是不是一种启发呢?我们可以学*作者这种写法。

  六、整体把握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三个问题,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

  七、图画具体赏析

  农家丰收图

  第一小节展现的是农家丰收的画面,诗人选择了两个典型的场面去描写,一个场景是“山中伐木”,另一个场景是“竹篱间背瓜果”。

  “山中伐木”,我们只听到丁丁的伐木声从幽谷中传来,这声音把清晨的露珠给震落了,通过听觉和视觉,我们能感到有人在山中伐木,可这一切又显得那么幽远,令人觉得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竹篱间背瓜果”,这个劳动场景是写农民们已经将稻谷收割完毕,正放下手中的镰刀,用背篓去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看来这是喜人的收成!瓜果长得十分肥硕,又大又饱满,连镰刀都饱食了稻香(拟人、味觉),诗人虽未写出农民丰收时的心情,但是我们在字里行间能看到他们轻松的步履和脸上挂着的微笑。

  栖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概括了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了,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过渡:在第二节诗当中,诗人将视角转向了渔家的.生活。在我们印象当中,渔民是比较辛苦的,常常是早出晚归,风吹日晒的,有时候甚至要冒生命危险,当然这样的渔民是迫于生计。那么,如果是有粮食的丰收作为保障,渔家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

  霜晨归渔图

  秋收之后,渔民也过上了闲适的生活,打渔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你看他们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却不再关心是否能捞上鱼来,收网的时候,哪有鱼儿的踪影,只网住了一些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虽然一无所获,可他们并不懊恼,依然在晨霜中轻轻地摇着小船归来。

  游戏: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而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渔人的那份闲适。

  少女思恋图

  与夏天相比,秋天少了一些热闹和喧嚣,却多了几分幽静和清远,蟋蟀在空旷的草野中鸣叫,清冽的小溪中,石头露出了水面,如此幽静的秋景,怎能不勾起心怀恋情的牧羊女美好的回忆呢?她不禁想起了火热的夏天,从牛背上传来的笛声,让人心潮澎湃。可是现在,笛声没有了,留给人的却是无尽的思念。

  梦寐: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牧羊女陶醉于夏天“笛声”的神态,她可能正望着羊群,或者远方正出神呢?写出了少女的情怀。也表现出了秋天如诗如画、如痴如梦的神韵。

  过渡:诗人通过这三幅精美的图画,向我们展现了美丽迷人的乡村秋景,营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似乎远离尘俗的秋天的氛围,令人向往,引人入胜。这首诗的创作手法也是值得称道的,作者在每节诗的最后一句,都点明了“秋天”这个主题,起到了一咏三叹的效果。不仅点明了主题,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八、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秋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九、积累与拓展

  秋,是历代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秋的神韵,秋的景致,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源泉。请熟记下列咏秋的诗句: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5、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6、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7、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十、作业

  1、熟读课文直至成诵;

  2、选取你喜欢的一节,把它改写成散文,60字左右;

  3、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2、3题任选一个写在你们的随笔中)

  一、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读出长句子中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懂得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感受到秋天的美。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 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三、教材分析

  《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学情分析

  一年四季,各具风韵,秋天亦有她独具的风味,作者描绘了三幅秋天图画,写了一个别样的秋天。灵动的的语言、优美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学生自学,就能品味出文中的清静、明媚、快乐。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五、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2)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3搜集有关写秋的美文或诗词。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比较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国著名女诗人秋瑾诗中写道“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天是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天是“碧云天,黄叶地”。在我国文人墨客的眼里,秋天往往是忧伤的,凄婉的,令人惆怅的。不过也有一些喜秋颂秋的诗章,如刘禹锡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今天在诗人何其芳的眼里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二)、感知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

  2.资料助读: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着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3.齐声诵读。师作朗读指导:重音的处理。

  4.指名朗读。

  a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生回答后)明确:全诗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

  b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以培想象能力,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5.小组合作:a一人朗读,其他三人点评得失。然后小组内推选一名同学在班内举行朗读比赛。

  (三)、问题探究,品味赏析

  (1)三个场景分别是怎样的图画,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歌写的是“乡村秋景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4)学生研读全诗,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谈谈理由。

  品秋,体现阅读的个性化,旨在使学生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7.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2、欣赏品评。资料:沙白《秋》。谈谈认识:你认为哪个词句最生动?

  3、资料交流。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秋天的美文。

  (五)、课堂小结

  1.概述课文内容

  《秋天》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各幅小画面,以及画面的各个意象和谐统一,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柔的特点无一不达到极致。诗不长,只有三节,每一节独立构成一幅画面,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多景致皆收于笔下。

  2.写作技法

  (1)语言生动、形象、凝练

  (2)构思新奇、虚实结合

  (六)、学生展示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名句

  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2、.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读“稻”、“藏”、“催”三个字。

  2、自己观察画面,初步理解图意,能从图中找出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难字“熟 塘 报 落 岸”。

  2、初步理解图意,能从图中找出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的录像片,然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们学*一篇跟有关的课文,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

  二、学*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在读生字的过程当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读,再指名读。

  蓝天 池塘 岸边 电报 运动场 熟了 当作 底下 金子 往下落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蓝:上面是“草”字头,下面的“监”字第一笔是竖。注意与“篮”字区分。

  塘:左右结构,部首是“土”字旁,右边是“唐”字。“唐”字的第七笔是竖,要出头。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熟: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上是一点一横,左中是口;左下是“子”,第三笔要写成提;右上是“丸”字;下面是四点底。

  报:左右结构,右边的笔顺是:横折钩 竖 横撇 捺

  落: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洛”字,这是一个上形下声的形声字。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词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5)认读“稻”、“藏”、“催”三个字。

  稻:稻子,水稻。农作物的一种,我们吃的大米就是水稻脱壳后的米粒。

  藏:捉迷藏,藏起来。就是躲着不让找到的意思。

  催:急着、催促的意思。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四、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五、总结本课学*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6

  熟 塘 报 落 岸 蓝 金 池 底 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按照一定的顺序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的的特点,知道是收获的季节,感受到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比较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叶子发黄落下,候鸟南飞等一些自然现象发生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抓住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

  2、体会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摘苹果的游戏。谁摘下了苹果,就带着同学们读生字。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读,再指名读。

  蓝天 池塘 岸边 电报 运动场

  熟了 当作 底下 金子 往下落

  二、学*课文

  1、从整体入手学*,教师伴着音乐范读。

  (1)让学生边听边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2)思考:到了,自然界的景物有哪些变化?

  2、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出示相应的插图,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读课文,图文对照。

  3、逐段学*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看课文一边标出共有几句话。

  (2)让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谈一谈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来了,天又高又蓝,还有一朵朵白云。教师板书:天:蓝 高 云:白

  (3)教师出示句子让学生进行比较:

  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A。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B。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使学生知道加上“高高的”使句子更具体。

  C。指导朗读,突出蓝天的特点。

  (4)让学生观看画面,欣赏的天空。

  (5)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的美丽,读出语气。

  让学生自己练*,而后指名读,大家进行评价。

  第二自然段:

  (1)小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怎么样?

  ,稻谷熟了,一片金黄,像是铺上了一层金子一样。

  (2)让学生在书中画出喜欢的语句,谈看法,体会粮食丰产的景象。

  (3)指名让学生谈想法,相互交流。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

  “一眼望不到边”说明稻田所占面积大,是好大一片,使人看不到边际。

  “黄澄澄”是写稻田的颜色,这是稻子成熟的表现,说明了粮食的丰产。

  “铺了一地金子”说明稻子长得好,满地都是,用比喻的方式表明稻子成熟。

  板书:稻田:一眼望不到边,一片金黄。

  (5)师小结:,稻子成熟了,大地一片金黄,远远的看不到边际,就像是金子洒满地,面对这一切你会想到什么,让学生运用读的方式,体会那种丰收的喜悦。而后指名读,进行评价。

  第三、四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

  A。读这两个自然段。

  B。想一想,告诉我们什么?

  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和有关语句谈一谈大自然的变化。

  (2)各小组交流学*情况

  一片一片树叶从树上落下,小鱼藏在落叶下边把落叶当作了伞,小蚂蚁在落叶上爬来爬去,来回跑着,把落叶当作了运动场。燕子看到了落叶,把落叶当作了电报,它们要到南方去过冬了。

  板书:黄叶:落下来。小鱼——伞 小蚂蚁——运动场 燕子——电报

  (3)师小结:这些语句使我们感受到:来了,自然界里的小动物,小昆虫们那种欢快的心情,还有那特有的迷人景色。

  (4)练*朗读,边读边体会小动物、小昆虫们那种欢快的心情,还有那特有的迷人景色。

  注意指导:

  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A。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B。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使学生知道加上“一片一片的”能够说明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是一片接着一片往下落,陆陆续续的感觉。)

  C。教师和学生一起用实物演示。

  D。指导朗读,突出落叶的特点。大家评议。

  三、组织学生观看的录像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看图说说图的意思。

  2、在小组内练*朗读课文,而后互评。

  附: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教学重点:

  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

  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下面两段话是同一个人写的,你觉得他应该是怎样的人?

  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二、读出韵味,读懂母爱的深沉。

  1.学生自主选读课文,其他学生作出评价,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有刚请的朗读。

  2.重点品读:

  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三、读出思考,读懂儿子的忏悔

  1.重点品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又是秋天,当作者来到母亲的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

  四、读出感悟,“读懂好好儿活”

  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词;

  2、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掌握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方法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4、理解题目和篇末描写菊花的含义。

  一、自主学*

  (一)了解作者,走进感人的文本

  1、走*作者。

  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xx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20xx年12月31日病逝。

  2、了解作者。

  ①“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②“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③“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从作者的三段语录中,你觉得他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

  3、阅读文本(一定按照要求做哟!)。

  (1)朗读课文。给课文标上段序,圈画出生字新词,标注出疑难问题;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悟人物形象;

  (3)选段朗读。选择你认为精彩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4、自学诊测(不要看课本!)

  ⑴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并把下面词语抄写在田字格内。

  瘫痪()qiáocuì()沉寂()诀别()喜出wàng外()

  lànmàn()淡雅()暴nù()chuí打()絮絮叨叨()

  ⑵课文写了四个场景,你能标出它们所在自然段,并概括每个场景所写的事件吗?

  场景1:(第自然段)主要事件:

  场景2:(第自然段)主要事件:

  场景3:(第自然段)主要事件:

  场景4:(第自然段)主要事件:

  (二)再读课文,体会复杂的情感

  1、再读课文第1自然段。

  ⑴用一个词语概括我脾气的特点,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⑵从母亲的言行中,体会母爱。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②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③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默读课文2—6自然段,思考:

  ⑴母亲和儿子对话时,为什么对“跑”和“踩”一类的字眼敏感?

  ⑵从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⑶把“我”看到的,描写北海菊花的句子抄下来。

  ⑷北海的菊花有什么精神?“我”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如果将文章的题目直接改称“怀念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二、合作探究

  (一)品味语言,读懂母爱的.深沉

  下面是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句子,试分析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作用。

  1、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二)研读思考,读懂儿子的忏悔

  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伟大的,那么儿子呢?儿子爱母亲吗?

  (三)感受坚韧,读懂人生的磨难

  认识的史铁生,一个坚强的“好好儿活”的史铁生。朗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菊花的色彩?文中还有表示颜色的词语吗?为什么这样描写?

  (四)品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主旨

  1、文中几次写到“看花”?你能看出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的吗?

  2、母亲提议在春天去北海看花,是何用意?秋天到了,又提议去北海公园看菊花,又是为什么?

  3、课文几次写到了秋天?课题《秋天的怀念》,怀念什么?

  三,即时训练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的”去掉好吗?为什么?

  (二)拓展训练

  给身在天国的史铁生或他的母亲写一封短信,或写一段墓志铭。

  (三)推荐阅读

  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写一篇读书报告。

  四、评点总结

  教学思想

  《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美学教科书,一部优美的文学画卷,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篇课文的学*,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文学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同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教师也不宜对它分析得过细。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由课文这一素材,我大胆地设计了半节课的拓展训练,我想体现的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整体感知与深入探究的结合,从书本向生活,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师:尝过中秋的月饼,赏过重阳的菊花,我们又迎来了一场场凉丝丝的秋雨。同学们当中有谁喜欢秋天这个季节,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是的,很多人都喜爱秋天,爱它的天高云淡,爱它的四野飘香,爱它的霜色洁白,也爱它的叠翠流金……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一起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倾听秋的诉说。

  【设计说明】说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入本课内容。

  二、感知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

  【设计说明】赏秋,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感受美的意境、语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3.齐声诵读。师作朗读指导:重音的处理。

  【设计说明】读秋,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4.指名朗读。A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生回答后)明确:全诗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B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

  【设计说明】想秋,旨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5.小组合作:A一人朗读,其他三人点评得失。B讨论:(1)三个场景分别是怎样的图画,概括。(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说明】点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诗的主旨,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6.自由朗读,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设计说明】品秋,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要求,旨在使学生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7.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比较与欣赏能力,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诗风,不同诗作不同诗味。

  2、欣赏品评。资料:沙白《秋》。谈谈认识:你认为哪个词句最生动?

  【设计说明】侧重于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并借此巩固一点修辞知识。

  3、资料交流。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秋天的各种形式的资料,资源共享。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科课程学*的兴趣和信心。

  4、写作*台。A布置练笔题目《我是风》,要求根据《秋天》一诗的内容,以风的眼光见证每一个场景,以风的口吻创造性地描述每一幅画面。B师示范作文。提示: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拟人手法,可选取一个诗节,也可选取一两个诗句,再创造。C学生完成练笔。D展示作文。

  【设计说明】发挥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激发表达兴趣,享受写作带给自己的快乐体验。

  四、结束语并布置作业 :

  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文人墨客,画家歌者还有我们提供了无尽的素材:秋阳暖暖,秋波澹澹,秋风**,秋雨绵绵……流连于字里行间,徜徉于音乐图片,秋的氛围、秋的风韵在我们心头久久久久挥之不去,我们不禁会赞叹,秋天原来如此美丽,世界竟然这样神奇!

  作业 :整理所搜集的资料,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办一个有关秋天主题的展览。我们给这个展览起一个名字就叫《秋天如此美丽》。

  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总体来看,这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要把它上成一堂美学课,文学课的设想基本实现了。这一点,评委们也做了充分的肯定,称这节课是此次总校创优竞赛中“美学价值最高的一堂课”。

  2、基于丰富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大胆创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把理解目标渗透到反复诵读中,问题设计精当,处理简练利落。拓展延伸环节的内容设计,评委高度赞许“丰富而不单一,干练而繁冗,充分而不做作。”

  二、遗憾之处:

  1、教师的激情应该更充沛,在调动学生上还应再想想办法。

  2、由于这节课容量较大,写作环节时间仓促,致使学生的作文没有更多地展示。

  三、意外收获:

   1、在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一位学生未经老师许可就抢先发言,我肯定了他的勇敢积极。老师的理解和宽容会创设一个更开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踊跃地大胆地表现自己。

  2、有好几个学生的发言很见光彩,有的联系实际,有的画龙点睛,有的独辟蹊径,甚至对我都很有启发。我想,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师生都是学*者。

  教学目标:

  通过描绘自己眼中的秋天,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秋天的美丽。

  表达中应用已有知识储备的词语,学*抓住景物的特点,有顺序地表达,使表达清楚、具体。

  教学重难点:

  能够发挥想象抓住景物的特点有顺序地表达出眼里的秋天。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秋天的图片、画报、照片以及描写片段。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诗句导入

  同学们,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词》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意思就是说从古至今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看来秋天在诗人眼里有别具一格的美。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仔细思考,积极举手发言。

  刘禹锡

  1小时前来自唐朝的iphone客户端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1小时前

  说秋天

  师:大家先来说一说,什么信号告诉你秋天来了?

  生:树叶变黄了。

  师:那可不一定,在秋天可不是所有树的叶子都会变成黄色,想一想我们之前学过的《树之歌》。

  生:枫树的叶子变成了红色。枫树秋天叶儿红。

  师:那秋天里动物会有哪些变化呢?(出示大雁南飞、小鸟搭窝图片)

  生:大雁往南方飞去了,因为北方的冬天很冷。

  师:想一想我们之前学过一篇课文,也与秋天有关。

  生:《秋天》

  师:怎么描写大雁的呢?

  生: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师:同学们,你们看课文中这么好的句子是不是可以积累下来,写到作文里呢?

  师:再看看下一幅图片。

  生:小鸟在衔树枝准备搭窝,准备过冬啦。

  生:小松鼠也在找过冬的食物。

  师:许多小动物都在准备食物度过漫长的冬天,因为冬天很冷。

  师:那植物呢?刚才我们说了树叶的变化,想想还有什么呢?

  师:我们还可以想一想之前学过的课文《四季》。

  生: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师:看看这幅图,农民伯伯丰收了。

  师:在秋天,稻谷成熟了。还有很多好吃的水果。

  生:有石榴、柿子。

  生:还有菊花也开了。

  师:老师这里有几张菊花的图片请你们欣赏一下。

  师:秋天到了,小朋友们有哪些变化呢?

  生:穿上了长袖长裤。因为天气冷了。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那你们眼中的秋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师这里有些词语你们来看一下。(出示ppt词语:美丽的、金色的、丰收的、甜甜的……)

  学生自由讨论。

  我笔写我心

  学生动笔写作文。第一段点明主题。第二段写秋天的景物。(可以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写,也可以按类别写,如:动物-植物-人。)第三段用几个词概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诗歌凝练、优美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体会诗歌“诗中有画”的独特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多形式朗读,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秋风吹散了夏日的雾霭,送来了一个清清蔚蓝的天空.秋雨润湿了山川河流,带来了一个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今天就让

  我们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诗歌《秋天》,一同去领略秋的风采,倾听秋的诉说。

  2、介绍作者及作品(展示课文标题:《秋天》和作者)

  在欣赏诗歌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何其芳笔下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吧!进入这节课的第一环节“读秋”。

  二、

  读秋(课件展示:第一环节主题 “读秋”二字)

  1、学生齐读(课件展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在朗读前,请同学先读二遍屏幕上的生字词,读准字音,再朗读课文。

  2、播放配乐课文朗读。

  (对朗读情况作评价)同学们要不要听听名家们是怎么来读这首诗歌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合上书,跟随优美的音乐第二次走进《秋天》,同时根据屏幕上的朗读要求在书上作相应的标记。

  (课件展示朗读要求:1、划分节奏2、标出重音3、注意细节4、揣摩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

  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很陶醉呀。那我们要不要摩仿他重新来一次呢?好,下面请同学们先自由练*朗读,先找找节奏、酝酿一下感情,希望这次读得更好。

  4、全班齐读(课件展示画面和音乐)

  5、评价朗读情况,导入下一环节

  同学们的领悟力很高,朗读技巧也大有所长进,我都快被你们的朗读深深陶醉了。那么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表达读完这首诗的感受,你用什么呢?(生:美、好)那么美在何处呢?这当然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了。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品秋

  三、品秋(课件展示第二环节主题 “品秋”二字)

  所谓品,即品味,就是要仔细体会诗歌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秋天,是含蓄典雅的',要真正领略它的魅力,还要用心去“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品诗中的“人” “物”“景” ,去发现诗歌的美。

  l

  “品秋”方式:合作探究性学*,以小组讨论发言为主。

  (一)探讨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感情。

  请同学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讨论(课件展示讨论问题组)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从导语中找)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的呢?

  A、表季节:(露珠、冷雾、白霜、蟋蟀)

  B、表地点:(稻香、镰刀、农家、渔船、牛背、牧羊女)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发言,我发现大家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能力都很强,可谓“明察秋毫”。大家都抓住了秋天这个季节富有特征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景物,这点对写作是值得借鉴的。

  2、这些景物构成了诗中的几幅图画?请你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名并说明理由。

  师:全诗仅三节,短小精悍(简单复*诗歌的特点:短小精悍、音韵和谐等),却构成了三幅美丽的图画,(命名参考: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牧女思恋图,要求说出理由。)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三幅画,让我们仿佛看见了那幽幽的山谷、闻到了浓浓的稻香、听到了轻轻的渔歌和牧羊女甜蜜的心事,可见诗人怀着是对秋天的一种极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来完成的诗作。

  (二)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意境

  (课件展示:自主实践活动内容及方式)

  l

  主题:这样的秋景你喜欢吗?最喜欢哪幅?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吗?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写的好在哪儿?

  2

  方式:以六人小组为单位选取本组最喜欢的一幅画,并展开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文字描绘所喜欢的图画。

  3、老师示范:朗读第一节并描绘(课件分别展示三幅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

  4、学生自由发言(2——3个同学)分别描绘三幅画,老师作评价。

  5.优美语句赏析---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三)作课堂小结,导入下一环节:(课件展示小结内容)

  1、小结: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探索,我们已了解到诗人通过描绘了不同的秋日场景和画面, 既展现了农闲时的清静氛围,还有世外桃源般的清远生活,也有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的清甜,创造了一种似乎远离尘俗的氛围.令人留连忘返,陶醉其中。

  2、学生再次美读课文(学生自由选择分节朗读)

  3、知识拓展:收集展示古今咏秋名句。

  在中国其他文学家笔下,秋也被描写得绚丽多姿,流光溢彩。唐代诗人王维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将秋写得清新明净,杜牧则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向我们勾勒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村秋景图,在刘禹锡眼中,秋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过春天更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一代伟人***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漫江碧透。”更是赋予了秋以蓬勃的生命力,写出了秋的壮美。如此看来,“秋”真是美不胜收!(齐读诗句)

  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描绘自己眼中美丽的秋天呢?下面到了“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时间了,进入今天的第四个环节:绘“秋”。

  四、绘秋(课件展示第四环节主题 “绘秋”二字)

  按照课前的预*安排,同学们肯定已作好“绘秋”准备了。请同学们自由展示,让你丰富多彩的才能得以充分地展现吧!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准备,老师作简单评价。主要采用三种方法:

  (课件展示方法)

  l

  心灵手巧(制作手工)

  2

  妙笔丹青(用图画和文字表现)

  其中展示三幅图,请学生用散文、诗词等形式自由描写并朗读。

  3

  学生创意表现(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4、同学们的多种展示精彩地表现了自己眼里最美丽的秋天,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每个同学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我们的世界,带着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去创造更加美好的事物。最后让我们再次在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中走进何其芳那恬静而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吧。

  5.全班再次朗读《秋天》,结束本课教学。

  五、布置作业:

  1、以“我是风”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体裁不限,展现秋天的美丽。

  2、利用国庆节假期,走进大自然,发现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描绘家乡和祖国美丽的金秋十月。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

  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识,识记重点的字词

  2、能概括母亲为我做的事,把握叙述方式

  3、通过细节分析人物母亲,以景物描写来展现主题

  4、理解文中我的情感和态度,体会学*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物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叙述方式,概括母新为我做的事

  2、通过细节分析人物,以景物来展现主题

  3、体会学*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物观与价值观


长征教学设计菁选(扩展6)

——密度教学设计菁选

密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密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②进一步熟悉天*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②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二、教学重点:学*用天*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三、教学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量筒的使用:

  ①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2页“快递”中的问题;

  ②学生交流使用方法。

  3、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6、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7、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结果。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工作*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用2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天*的构造及其使用。

  2.会用天*天*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

  4.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

  学生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五、学*情境设计:

  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进入探究、合作学*之中。

  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采用PPT课件;多组实物的天*、量筒、木、铁;实验表格。

  七、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

  采用讲授法、实验法、协作式、问题解决式多种策略组合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过程:

  1.密度概念的引入

  公元前245年,为了庆祝盛大的月亮节,赫农王给金匠一块金子让他做一顶纯金的皇冠。做好的皇冠尽管与先前的金子一样重,但国王还是怀疑金匠掺假了。他命令阿基米德鉴定皇冠是不是纯金的,但是不允许破坏皇冠。

  这看起来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内,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出水面。他的大脑中闪现出模糊不清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进水中,全身放松,这时胳膊又浮出水面。他从浴盆中站起来,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再坐下去时,浴盆中的水位又上升了。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变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觉到自己变轻了。他站起来后,水位下降,他则感觉到自己变重了。一定是水对身体产生向上的浮力才使他感到自己变轻了。他把差不多同样大小的石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浴盆,浸入到水中。石块下沉到水里,但是他感觉到木块变轻了。他必须要向下按着木块才能把它浸到水里。这表明浮力与物体的排水量(物体体积)有关,而不是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在水中感觉有多重一定与水的密度(水单位体积的质量)有关。阿基米德在此找到了解决国王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密度。如果皇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属,它的密度会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这个皇冠的体积是不同的。把皇冠和同样重量的金子放进水里,结果发现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这表明皇冠是掺假的。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些实验: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失去*衡。

  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的两个盘上,结果天*也失去*衡。

  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

  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实验来研究: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小木块和小铁块,然后用天*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第一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的两个铁块,然后分别用天*称出两个铁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体积,并计算出大小两个铁块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分析与与论证: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单位体积的木块、铁块的质量的关系?对实验表格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

  单位何体积木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铁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木块和铁块的质量是不同的。

  2.密度的概念

  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在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上述特性,将某种物质单位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密度=质量/体积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密度公式、单位及密度表,熟悉常见的物质的密度。

  单位转换:训练(1)7.9×103㎏/m3= g/cm3(2)2.7 g/cm3 = ㎏/m3

  判断:1、大铝块的质量为4㎏,小铝块的质量为1㎏,则大铝块的密度大于小铝块的密度。()

  2、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酒精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想一想:一个铁球的质量是15.8克,体积是2立方厘米。则铁球的密度是多少?

  练一练:酒精和煤油的密度都是0.8*103 ㎏/m3 ,那么能装下1千克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千克的(?)

  A酒精B煤油C酱油D豆油

  课堂巩固

  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2.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同种物质,在一定的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的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密度的计算公式是,密度的单位有:或

  3.一杯盐水,现在用掉半杯,那么剩下的半杯盐水()

  A.其密度减半,质量减半B.其质量减半,密度不变

  C.其体积减半,密度也减半D.其质量、体积、密度均减半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对于给定的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它的体积与密度成正比D.体积一定的不同物体,它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5.制作飞机应尽可能的选用密度的材料,制造电风扇底座应尽可能选用密度的材料。

  6.有一块金属,质量为237g,体积是30 cm3,这块金属的密度是kg/m3,这种金属是。若将这块金属切成两半,则其中一半的密度是kg/m3。

  7.单位换算:

  (1)30ml= cm3= m3

  (2)5.5g/ cm3= kg/ m3

  (3)7.9×103kg/ m3= g/ cm3

  4、密度知识的应用:

  指导学生书上密度知识的应用,熟悉密度的变形公式,启发学生从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出发,寻找密度知识的应用途径。

  课堂巩固:

  1.查表分析: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铜块的体积铝块的体积,因为铜块的密度铝块的密度。体积相同的水和煤油,煤油的质量水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物质密度(kg/m3)煤油0.8×103;水1.0×103;铝2.7×103;铜8.9×103

  2.甲、乙两个实心球,体积之比是2:3,质量之比是5:2,则甲、乙两球的密度之比是()

  A.5:3 B.3:5 C.15:4 D.4:15 3.通常说的铁比棉花重,它的实质是指()

  A.铁的体积比棉花的体积小B.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大

  C.铁受到的重力比棉花受到的重力大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4.一瓶子最多可以装0.2kg的水,那么用它最多可以装酒精()

  A.200g B.125g C.160g D.250g

  5.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铝球、铁球和铜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铝球可能是实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B.铝球一定是空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也是空心的

  C.铜球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也是实心的

  D.铜球是空心的,而铝球和铁球是实心的

  6.质量和体积都相等的空心球,分别是铜、铁、铝制成,那么其空心体积最大的是()

  A.铜球最大B.铝球最大C.铁球最大D.无法判断

  7.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密度是物体的疏密程度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跟体积有关

  C.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它的大小跟质量、体积无关

  D.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密度也不会变

  作业:

  1.一只空杯内放入一些砂糖,冲入开水,砂糖慢慢溶化了。对此,甲同学说,杯中糖的质量在变小,直至质量为零;乙同学说,固体的糖质量少了,但总的糖的质量是不会变的。你说哪一个同学说得对?你可用什么方法明?

  2.有一天,小明看到煤气公司价格牌上,冬季55元/瓶,夏季51元/瓶,他寻思着,为什么夏季价格低?他查找了煤气资料,煤气冬季密度0.88×103kg/m3,夏季密度0.8×103kg/m3,煤气瓶容积0.015m3。通过计算发现夏季价格比冬季价格____(填“高”或“低”),若夏季价格与冬季价格一样,夏季应标价为____元/kg。

  课题:密度

  [设计意图]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二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了“质量”和“用天*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和讲授为主。

  知识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 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讲授法

  教学准备:天*,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和学具]

  天*,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课前准备]课内小组交流5分钟

  一:复*旧知

  1、如何用天*称物体的质量?

  二 :自学导学(以下内容采取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并汇报)

  2、密度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公式: 密度的公式:ρ=公式变形:m= 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 ——(kg/m3) m—— ——千克(kg) V—— ——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kg/m3.

  3、例题自己做一遍和书中的解法对比 。反思。

  4、生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5、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上却能*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

  (1)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通过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目标

  1.替代法测密度.

  2.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指导一: 替代法测密度

  【自主预*】

  完成下面*题:

  1.天*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

  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

  【小组讨论】

  小明用天*、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①天**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

  ②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

  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教师点拨】

  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

  【跟踪训练】

  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学*指导二: 其他方法测密度

  【小组讨论】

  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

  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

  “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

  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

  ①用天*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

  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

  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

  3.吸水物质的密度的测定:取一吸水物质,如一小块砖.

  ①用天*先称出它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

  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

  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

  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

  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

  【教师点拨】

  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

  【跟踪训练】

  1.不用量筒,只用天*,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

  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称68g水银即可.

  2.不用天*,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酒精即可.

  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

  (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

  (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

  (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

  (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的盘中称量.

  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

  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 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

  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

  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

  改进方法(仅供参考):

  ①用天*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

  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初三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学生分析】

  在新的课程中提到密度一词,虽然学生会对其有一定的理解,但还是很模糊,所以要在学生很是模糊的时候加以提醒,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会遇到问题--仪器的使用,所以要对学生进行讲解,做应有的对策。

  【仪器材料】

  天*、砝码、水、体积不等的木块、石块等。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

  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1、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2、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上却能*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进一步提问:

  1、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导入:

  在生活中会有类似要去辨认的事物,要用到一些方法去辨认,那我们就来学  观察演示实验并思考问题

  提出猜想:

  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密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氛围,把学生的兴趣给提起来,激励学生去学*。

  提出问题

  1、物体的密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怎么使用仪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实验所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比例法…

  想想密度可能会跟什么因素有关;学会使用仪器做实验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做实验,注意可以更好地去分析和理解实验

  学生实验  

  密度概念

  发实验仪器  

  实验提示  

  分析实验 

  得出结论 

  给出密度的概念

  学生做实验  

  实验记录 

  学生分析

  学生动手实验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更好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归纳总结

  1、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 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水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D.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2、密度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分析

  练*ρ的写法

  练*单位的化法


长征教学设计菁选(扩展7)

——长征观后感菁选

长征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征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长征》的电影。影片中讲到有一次日本鬼子进攻红军,在激战中有的.战士受了伤,有的战士英勇牺牲。

  在长征中,每一次的战斗,红军战士都能不怕危险与敌人战斗,他们把生死抛在脑后,为了让全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们拼死也要与敌人战斗。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做人要勇敢、坚强。长征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征途,在这一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挡在红军的前面,但他们都一一克服了。以后,我还要多看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和电影,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今天下午,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长征》这个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还记得***写下的《七律长征》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啊,红军长征时经历着每天的困难、饥饿、疲惫和各种重重磨难,但他们坚强不屈,走完二万五千里。

  红军是用自己的生命、热血创造了这个奇迹。他们跋山涉水,面对敌人像雨点般的子弹,他们豪不退缩、前仆后继,为了**而献出生命!

  在红军壮士的墓碑上,刻着鲜红的名字,那是壮士的鲜血染红的'。而有些墓碑上没有名字,他们是战场上的无名英雄!

  长征是残酷的,是伟大的。虽然长征已经过去了,但有些人还在《长征》,我们也要学*长征,想想长征两万五。

  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关于“长征”的视频,里面详细地介绍了整个长征。

  在影片中,不仅有参加过红军的老战士的精彩评论,也有故事情节和整个长征前后的资料,真是一部百年难得一遇,不可多得的精彩影片!有长征整个的'线路图,还有当时的形势资料分析和影视资料。

  当年,红军在反围剿中失败,只得让两支队伍从两侧走开,引开敌人,大队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则与1935年出发,跨越11个省,历经飞夺泸定桥,大渡铁索桥,调虎离山等几大战役。过雪山,过草地......

  在我们的今天,也有红军长征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值得称颂赞扬。

  在第70个长征纪念日来临之际,我观看了《长征》这部影片,从中身受启发和教育。

  回顾这段坎坷、艰辛的革命史,长征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百折不挠,所向无敌的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吃苦奉献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红军长征由弱变强,以少胜多,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它不仅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在今天更成为激励我们努力向上,不断进取的风标。

  也许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面对许许多多的困难,在以前,我可能有打退堂鼓的想法,但今后,我将以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励自己,战胜困难,挫败气馁,攻克难关。

  今天,我看了红军《长征》的'纪录片,我认为红军叔叔不怕困难,翻山越岭,爬雪山,过草地,他们十分了不起。

  特别是在过草地时,警卫员同志把自己的炒面悄悄的全部分给了首长吃。在快要走出草地时,他们遇到了沼泽地,他们就手挽着手一起走出了沼泽地。

  我们要向红军叔叔学*不怕困难的精神。

  前几天,我们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一部《长征》的影片,让我感触很深。

  那个年代,红军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要吃没有吃,又没有很好的衣服穿,而且还要和敌人作战。他们越娄山关、渡赤水河、夺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在二年里,行走了二万五千里,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好,读书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吃有穿,我想要是没有革命先烈为我们打下天下,我们也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以后,我一定要认真学*,为祖国的将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星期五的下午,学校在校内组织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我的长征》。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飞夺泸定桥这一段。只见战士们穿着破烂的草鞋,在铁索桥上艰难地移动着每一寸脚步。上有飞机投弹轰炸,桥面又有枪炮阻击。可是,凭着红军对人民的'忠诚,坚强的毅力,不懈的努力,最后还是夺下了泸定桥。

  这让我恍然大悟:我们拼命的喊学*苦、学*累,难道比当年的红军吃野菜、穿破鞋、流血牺牲还苦吗?今天我们在明亮的教师中读书,吃饱穿暖,难道我们不应该用实际行动去报答革命先烈吗?难道不应该更努力更勤奋的学*吗?

  同学们,让我们每个人手拉着手,心连着心,用实际行动去迎接生活学*中的困难,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吧!

  纪录片《长征》主要讲了红军被***堵截,红军勇敢地面对***,最后,终于赢得了胜利,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到达了终点的.伟大壮举。看了这部电影后,我觉得红军真了不起。他们雨天也连夜赶路,而且渴了只能喝水洼里的水。我也觉得他们有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精神,而且他们也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们知道,要往胜利的地方走才会胜利,因此他们才会赢得胜利。看到这儿,我都想哭了,红军真伟大啊!

  当我看完《长征》这部影片后,我被影片中红军战士不怕危险,永往直前的精神所震撼,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一段:

  一天,红军要渡过一条河,那条河很深,水势汹涌,红军缺少渡河的船只,而敌人又在对岸阻挡红军的进攻,部队只能冒险从没有桥面的铁链上通过,战士一边在铁链上爬行,一边与敌人激战,在激烈的战斗,有的.红军战士在战斗中牺牲。在千钧一发之际,指挥员说:“冲啊!”战士们鼓起勇气,冲过了烈火。战斗终于胜利了,战士们欢呼雀跃。

  观看了这部影片,我知道了,在长征途中牺牲了许多战士,战士们不怕牺牲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我们要把长征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今天我们看了长征,是唐国强主演***主要讲了抗日时期的***。1934年,江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实力,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敌军狡诈加重兵力,红军处境险恶,几经艰难红军的三大主力终于相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正所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几经艰难终于到了陕北会合。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看了《扎喜的长征》感觉不错,尽管没看全,扎西的执着与真诚和老班长的`无私与博爱都很让我感动。

  剧中扎西之所以参加长征目的是要找到“穷人的天堂”他受了那么多那么多的苦也是为了这个,相信老班长和其他许许多的战士也一样,都是为了找到“穷人的天堂”。片尾时剧中旁白道:很多很多年以后扎西才明白“穷人的天堂”是要靠穷人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星期四上午,老师带领我们去看电影《我的长征》。这部电影主要是写一个老红军回忆他的长征经历。我最记忆深刻的情节是泸定桥没有木板,八位战士在前面探路,顶着敌人枪弹让身后的.战友快速通过,最后终于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可是一些战士却为此牺牲了。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很感动,现在我们的生活很幸福,这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当时吃不饱,穿不暖,没有学*的机会,现在我们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时光,好好学*,长大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长征教学设计菁选(扩展8)

——《观潮》教学设计菁选

《观潮》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1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设计意图: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通过预*,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7、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四、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家对潮来临时的文字,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设计意图:把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进行简略处理,可以使学生能找准课文重点,防止学生学*内容过多,抓不住要点。】

  【设计意图:运用填空形式降低学生背诵难度,再结合视频让学生去背诵,大大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五、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教学重点

  学*字词,理清思路,学*描写景物的笔法,观潮教案示例。

  教学难点

  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大奇观,钱塘江观潮的盛事古已有之,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潮来之前有水军操练,轰轰烈烈;潮来之时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技艺奇绝。那时从宫廷到民间,万人空巷,观潮者黑压压挤满江头,场面热闹非凡。今天,我们学*南宋作家周密写的《观潮》。题目中的“观潮”,就是观看钱塘江大潮。

  简介作者周密及其作品。

  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钱塘江大潮的景况。

  二、诵读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画下生字词。可以采用幻灯片展示课文,需要突出的字词用红字强调。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准确读出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如个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轮读。巩固生字读音,熟悉课文内容。

  三、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讨论,总结。

  第一段: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

  第二段:写水军演*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写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

  第四段:写江岸观潮的盛况。

  四、串讲

  学生串讲课文第一、二段:

  结合语言环境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边解词边翻译句子。

  既望、际天、沃、岁、艨艟、乘骑、弄旗、标枪、履、倏尔、略不、舸、逝;

  以、而、于、既而、为,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观潮教案示例》。

  讨论这两个段落的内容和写法。

  五、小结

  文章结构清晰,紧扣“观”字,突出“潮”字,抓住典型场景,集中描述,从几个侧面把江潮壮阔景象和观潮的热闹场面艺术地再现出来。

  第一段起句点题,提挚全文,接着采取居高临下、由远渐*的写法,着眼于色彩、声响、力量、气势几个特点,正面描写江潮,然后以“势极雄豪”一语收结,并引诗印证形象,使读者一开始就对此“天下之伟观”,获得强烈的印象。

  第二段聚焦于水军演*。水军演*,虽然仅是每岁一次,但它选择在潮盛之日,作为一项盛大的活动,这一段的描写与对江潮的描写映衬呼应,共同构成雄伟的奇观。

  学生进一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文章结构单纯,但内容却丰富多彩,原因何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本文突出地运用了映衬手法。在第一、二段中,以滔天的江潮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水军操练的盛况反过来也衬托了江潮的波澜壮阔。

  文章第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银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喻,使大潮自远而*滚滚而来的镜像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鲸波万仞”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势。

  总结:

  文章前两个自然段生动描写了钱塘江潮水的雄伟景象,那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的潮头,那一年一度动人心魄的水军演*,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人恍如身临其境,目不暇接。阅读此文,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能唤起我们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观潮》人教小学第七册课文。这是一片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1、学生是小学四年二班的学生2、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能运用网络查询收集资料帮助学*。3、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知识面较广,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借助网络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学*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

  2、学*本科抓住事物的特点的几方面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与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信息。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自主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课文内容、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观潮》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秒潮水的语句,熟练成诵部分语句。

  教学难点: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教学策略:

  复*归知创设情景、感受景的雄伟壮观——自主探究网络查询(网络考察)——制作导游图、解说词写、协作商议——利用网络汇报交流探究实质——归纳总结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兴趣。

  2.合作学*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

  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反思与总结】

  《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的记叙顺序非常清晰。结合这一特点,设计中把教学侧重点就放在了帮助学生理清记叙顺序,学*作者按照观潮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按潮前、潮中、潮后给课文分清段落,进而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注意通过具体的字、词、句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同时,受到激励,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直奔“潮”,整体感知

  1、 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过了课文,着而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 入文理解“观潮”

  (1) 导入: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它、触摸它、观赏它、!

  (2) 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一句。

  A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者说一说吗?

  B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二、 品位“奇”,感觉奇观

  师: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 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 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课件出示:

  *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件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3、 学生读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是什么?眼看潮水就要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4、 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1)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口评“奇”

  A 潮水的长 师:你懂得“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B 潮水的高 师: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又如“白色城墙”色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这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

  C 潮水的气势猛 、声音响

  “起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3)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点拨“移“字的精妙)

  过渡:同学们谈得真不错,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刚才大家想的一样呢?下面请大家欣赏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4)欣赏课件。

  (5)品读回味。

  师: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我想大家也能受到了感染,把这雄伟壮观之势读出来。

  (6)启发学生与文本、作者、大自然的对话。

  师:如果你就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呢?

  (7)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8)配乐朗读3、4自然段。

  5、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联系全文)

  6、品读“潮来前”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静的,*时的钱塘江本来就美,也有大潮出现。但“观潮日”这一天的潮就最奇特了,所以人们对这一天的到来翘首相盼。

  (2)引读:带着期盼的心情,读好句子。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我们仿佛来到了钱塘江边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再次感受“观潮”中的美、壮、奇吧!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分段训练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品位了那“天下奇观”带给我们那壮观的景象和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3、4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写什么?1、2、5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

  引导:第二自然段写“潮来前”,第三、第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第五自然段写“潮来后”。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地讲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在于二至五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的关系,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二、积累,课外拓展

  1、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吗?(出示有关资料)

  钱塘江涌潮:因受太阳、月球引力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普通现象。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分外壮观。特别是每年秋分时节,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潮势更加汹涌,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感叹。钱塘江的潮汐之所以特别大,除了因为这时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的原因之外,还有独特的原因。

  钱江涌潮,出现在我国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处附*,因属海宁市,所以又叫海宁潮,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入,由于**逐渐狭窄,湾内水面固之迅速提高,出现涌潮,加上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反过来又提高了湾内的水位,加强了潮势。钱塘江口横丰一条巨大的沙坎,潮水涌入时受到沙坎阻挡,速度减慢,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后浪推前浪,潮头也越来越高。另外,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

  海宁县盐官镇东南一段河塘,是*代的观潮圣地。这里建有观潮台、观潮亭和镇海塔。江面只有两三公里宽,潮势最盛,潮头并列一线,有“海宁宝一线潮”之称。海潮涨入江口之后,因南北岸势不同,渐成二段。南段速度,经段速度慢,当南段荡回与北段汇合时,潮头相撞,声如山崩地裂。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最官观赏此景。海潮西进,撞上伸入江心的丁字坝时,怒涛惊坚,碎作泼天大雨,潮头反窜塘岸,为“返头潮”。距盐官镇12公里的老盐仓是观赏此景的佳点。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以盐官观潮的人如潮涌。这时潮头最高时可达3.5米,潮差可差8~9米。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5处,相机点拨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3、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

  4、选作题

  A 编写广告语。

  B 通过网上图书馆搜集一些图片或资料。

  一、教材特点分析

  《观潮》这篇课文选自省编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举世文明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江边远、*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这段,作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来之时就更“奇”了。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奇”字。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

  二、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三、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师述: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观赏“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板书:观潮)

  2、提问。(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

  3、这节课我们要重点领略钱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重点学*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段落(第2、3自然段)。

  2、大家打算用怎样的方法来学*这两个自然段呢?(指名学生说说方法,如果学生不会说,就用提建议的方式提出要求,如果学生能说,就引导到用“读”的方法)我有一个建议,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把自已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3、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③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纸)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投影句子(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作者由远及*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划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A、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1、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

  2、有风浪,水面很*静。(风*浪静)

  3、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4、面与天际会合,指地*线。(水天相接)

  5、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

  6、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7、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B、(用投影出示一段话)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联系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浪静)。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四)质疑,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了课文《观潮》,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五)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题、第6题

  六、板书:

  从远处

  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

  水天相接

  10、观潮

  (潮来时)

  再*些

  白浪翻滚

  越来越*

  浩浩荡荡

  一、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第七册)

  2、课题:《观潮》

  3、课时: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不仅运用多种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要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观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见闻。

  三、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但是由于远离沿海,对海潮没有直观感受的经验,对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很难形成深刻的感知,根据小学生对直观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学*兴趣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过程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意识。教师要教会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表现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语文。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会认7个生字,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感受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景象,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磁带

  2、学生准备

  (1)阅读课文,提出预*中遇到的问题。

  (2)利用网络搜索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八、教学方法、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学*方法:

  1、合作学*,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2、读中感悟,感知文中的意象美;

  3、入境促说,训练观察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知自然美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潮起潮落吗?下面就跟随这段视频了解一下涨潮时的壮美景象吧。

  播放大海潮起潮落的视频。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去感受海潮的壮美。

  大自然就像个魔术师,他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海边常见的涨潮景象,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观潮》这一课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最壮美的潮水——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请大家先读一遍课文,想象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象,说说钱塘江大潮有哪些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向往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课文的生字生词。(小组汇报)

  (2)学生自我阅读课文一遍,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②课文的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句子,就是文章的精彩之所在,也是文本最值得研究的重点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2、学*小组间相互交流自主学*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弄懂课文大意,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津津有味。做到不熟读课文,不读通课文,“不去开讲” 】

  (三)研读词语,欣赏语句美

  1、浏览课文,请用一个词成语来概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天下奇观”)

  (2)比较理解“天下奇观”和“观潮”中的“观”的意思。

  【小黑板出示】“观”

  a、看,察看;b、看到的景象或样子;c、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选择对应的释义,理解“观”字在不同词语里的意思。

  2、自我阅读课文,对照插图,重点理解“奇观”的含义。

  3、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4、学生谈观后感,师给予评价,解释“天下奇观”,同时商讨“奇”在哪些方面。(生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辨别“天下奇观”与“观潮”的“观”的区别,从而认清“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层层推进,并运用钱塘江涌潮的录像的放映,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四)研读课文,自我感悟

  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研读,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盛况。

  3、赏读,欣赏课文的佳词美句: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把它读得精彩些。(学*小对子之间进行听、评活动)

  (1)学生先自我尝试。

  (2)指明学生进行阅读,并且介绍朗读的技巧,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3)教师小结后范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教师转变角色,共同参与学*,进行朗读示范,学生能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恰当的评议、鼓励。这样,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五)研究拓展,加深理解(见学研知道案003页课后巩固提升)

  注:积累运用的主要词语为(1)描写钱塘江潮水气势的四字成语4个;描写人多的词语4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钱塘江潮水的认知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有理想的收获,为了弥补他们的“遗漏“。一则让他们积累描写潮水气势、人多的四字成语,主要是从侧面去强化钱塘江潮水的”奇“;二则摘抄相关的.语句,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直观地了解钱塘江潮水的恢弘气势。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细品大潮的奇异美

  1、(播放录像)录像里潮水的景象,课文也有,请找出。(第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第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听。

  3、学生自由朗读,精彩句子在小组里交流,自读品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大潮由远而*的顺序说、也可以结合画面说)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读、感悟、理解、体会、交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进行自主合作学*,培养阅读能力,*得阅读方法。】

  4、全班品味钱塘江潮水来临时的“奇”。(重点理解第四段“横贯”、“浩浩荡荡”、句子“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1)(小黑板出示描写大潮声音和形状的4个句子)站起来,指给教师看,潮水多高?(用手比画)巨浪从天而降,声音像什么?(用嘴模拟)

  (2)默读4个句子,探究: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此时此刻,你面对如此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学生讨论、评论)

  (4)归纳、总结:钱塘江大潮与一般的海浪有什么不同?(声音大、浪罕见)

  5、想象潮水壮观的情景,指导朗读。

  (1)录音机朗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2)潮水从哪儿来?气势是如何的?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吗?(引导学生读出潮水由远而*的变化,读出大潮涌来时的雄浑气势)

  6、学生朗读,教师按时间顺序引读,同时播放相应的潮水变化的录象情景。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想象画面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大潮的雄伟壮观和变化。同时,向学生展示大潮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形象的画面作对照、补充,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学*活动中丰富体验,活跃思维,发展情感。】

  7、集体朗读,感受“美”

  【设计意图在读中感受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的方法。背诵这两段内容】

  8、语言实践:同学们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学*,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句,请你当一回导游,把大潮景象介绍给“旅游团”的“旅客”们听听。(见005页课后巩固提升)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练*。

  (2)选派代表进行评说。

  【设计意图从学*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水*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二)展示环境,感悟人心的奇异情

  1、质疑:

  (1)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朝日?

  (2)为什么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3)潮水没来之前,海塘大堤上有哪些奇异的景象?请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你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3、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蒙蒙胧胧的,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这个奇异的景象,文中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朗读“若隐若现”)

  4、此时,观潮的人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设计意图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读读写写,学会表达(见005页之课堂目标达成第3题)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再*些,只见(),形成()。浪潮越来越*,犹如(),()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可以是自己的想象)

  (2)造句。犹如

  (3)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设计意图我们不能满足与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里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正确运用的予以肯定,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总结全文,深化“奇观”

  1、讨论探究

  (1)小结: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抓住潮的声音、气势和形状具体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绘出江潮由风*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静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作者的描写和看到的视频材料,说一说,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最后归纳总结,整体把握。在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来。这个整体把握对前一个整体感知来说,对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境)水*如镜人声鼎沸

  观潮来时(声)风*浪静闷雷滚动“天下奇观”

  潮来后(形)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通过对课文的学*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作者的笔下,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由于远离沿海,师生对钱塘江大潮没有直观印象,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借助录像

  弥补了这一缺憾。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体会网络搜索的好处,在学*字词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有一定的效果。

  注意让学生辨别异同,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认清“观”的不同用法,并且以此为切入口,通领全文。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绝不包办代替,而是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的应用:范读、自由读、小组读、赛读、视频配音读等等,在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读中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生动画面,体会雄浑的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不足:这堂课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为依托,行语言实践。由于学生之前很少进行这类训练,所以角色有些转换不过来,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这也是我之前没有预想到的。

  点评

  教师的教学设计详细、严谨,综合起来有以下优点:

  1、在情景导入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欣赏自然风光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下面学**好铺垫。

  2、整堂课都让“读”占鳌头。教师在设计时通过各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更深刻的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使学生感悟文中的自然美和语言美。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

  1、学*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 略这“天下奇观”。

  2、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惯。

  3、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感受如临其境。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多媒体设计]

  1、教学*台:多媒体网络课室。

  2、教师自制网络软件(基于WEB)。

  3、准备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切入课文

  1、谈话引入: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天下奇观”是什么?

  2、《观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3、谁来说说“潮来前”当时的情景与人们的心情怎样?

  板书:“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4、可是到了“午后一点左右”呢?人们又怎样?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

  (1)形容声音:“闷雷滚动”

  (2)描写心情:“潮来了”(学生比读,说明急切心情);

  “踮”(学生示范,说明人多)

  “沸腾”(学生示范,说明高兴)

  5、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想必同学们也快等不急了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磅礴气势。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视屏导入,感受情景

  (1)、[课件]视屏放映“潮水”片段录像。

  (2)、发挥想象,当时的潮水是怎样的气势磅礴?

  (3)、学生互相说感想。

  2、引入课文,精读句子

  (1)齐读课文: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象,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大家读课文。

  (2)选读课文: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逐句分析,感受壮观。

  A、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声)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课件]放声音,体会“山崩地裂”的声音。


长征教学设计菁选(扩展9)

——教学设计菁选

教学设计模板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联系旧知。让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寓言,并说说寓言的特点。(借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揭题释题。理解寓、则的意思。(寓:寄托,包含;则,篇的意思。)

  二、导学《掩耳盗铃》,揭示学法

  (一)初读课文,理解题意。

  1、学生通读全文后,找出题眼盗。

  2、,学生字:掩、盗,理解题目的意思。

  3、总结学法:看全文,抓字眼,解题意。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根据题意,提出问题。

  (1)读了这个题目,我们应提出哪些疑问?

  (2)学生讨论,归纳出思考题:a为什么盗?b怎样盗?c盗的结果怎样?

  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

  (1)齐读第1自然段,学*生字:铛、偷,联系插图,了解什么是铃铛。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a齐读第1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什么?结合学*生字:碰,理解句式:只要就(只要,提出条件;

  就,表示必然出现的结果。)

  b齐读第2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样想的'?这样想对吗?为什么?结合理解句式:如果就(如果,表示假设;就,表示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理解1、2句间的关系。(转折)

  c齐读第3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么做的?

  d齐读第4句,回答:偷铃铛的人结果怎样?联系插图,结合理解句式:刚就(刚,表示时间短;就,产生的结果。)

  3、归纳学法:提问题,抓词句,理解内容。

  (三)再读课文,揭示寓意。

  1、齐读全文,思考讨论:a掩耳盗铃的人可笑吗?为什么可笑?b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归纳学法:读全文,析因果,揭示寓意。

  (四)说话练*:用自己的话将这则寓言讲出来。

  三、指导学生运用学法,自学《亡羊补牢》

  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是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圆的周长的,同时它又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为以后学*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因而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关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半径,直径的关系并且会画圆,能测量出圆的直径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前面的知识为这节课的学*活动做好了铺垫。因为六年级学生正在经历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所以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究、猜测验证、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从而使学生理解公式中的固定值“π”是如何得来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似值,初步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在动物王国里,两只小蚂蚁正在进行赛跑,甲乙连只蚂蚁分别沿着正方形和圆形跑一圈,谁跑的路程长?为什么?

  圆的知识系列微课(四)《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甲蚂蚁跑的路程:4×2=8(厘米)

  要求乙蚂蚁跑的路程,就要求出圆的周长。

  从图上可以看出: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曲线的长度。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的周长。

  二、实践操作 探究新知

  1、测量圆的周长

  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

  方法一 绳测法:用绳子绕圆一周,测出绳子的长度。

  方法二 滚测法: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做上记号,量出圆的周长。

  利用课件展示两种测量方法。

  小结;无论是滚动法还是绳绕法,大家都是把我们没学过的圆的周长转化为一条线段,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曲为直。

  2、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

  (2)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并填表

  周长

  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1号圆片

  2号圆片

  3号圆片

  (3)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4)介绍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通常我们称之为“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我们只取它的*似数π≈3.14。(板书:圆周率,π≈3.14)

  (5)渗透数学文化

  师:孩子们,不仅我们发现了圆周率,古人们同样用自己的智慧得出了圆周率的值是多少。【介绍《周髀算经》中与圆的周长相关的内容以及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故事。】

  3、推倒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π倍,而且知道了圆周率是个常量,如果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呢?

  生: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用字母表示圆的周长为; C=π或 C=2πr

  三、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乙蚂蚁爬过的路程为:3.14 ×2=6.28(cm)

  8cm﹥6.28

  甲蚂蚁爬过的路程长。

  四、回顾全课 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化曲为直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π≈3.14

  C=πd或C=2πr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学*重点】

  学*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了解梗概

  1、描述导入,孕伏情感:

  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选择容易读错的几个字词板书。如揪、瞪。

  3、检查:

  ⑴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

  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洪灾老汉)

  4、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二、感受情势危急

  1、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2、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汇报交流谈体会:

  ⑴生读找到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师用课件或小黑板集中出示。

  ⑵谈感受:

  ①几句话都不同程度地写出洪水凶猛,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②从前后几句描写的情况看,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紧张、严峻。

  (相机指导朗读这几句话,读出形势的紧张突变。)

  ③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师相机板书:情势危急。)

  ④这些句子,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

  ⑶观察想象体验:

  师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或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可劳动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大段,读出自己的感受。(危急、恐怖、恐惧、担心。)

  x月1日至8日,我市开展了小学教师技能全员培训活动。我积极地投入到其中,下面是我参加培训以来的心得体会: 在培训开学典礼大会上,刘局长发表了重要讲话,我感受颇深。他对我们教育战线的工作者表示敬意,对教育工作者们所付出的辛劳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还生动地阐述了这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也是我市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大业,人为本,科教兴国,关键在于人的整体目标。刘局长在报告大会上明确指出:(1)培训目标一定要明确,充分认识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的重要性;

  (2)要善于学*实践,在提高自身素质上狠下功夫;

  (3)锤炼师德师风,造就素质教师队伍。刘局长的讲话精神明确,大政方针透彻,是对我们教育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动员,更是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职,尽力的一种体现。 在学科技能培训中,听取了我市教研室林景教研员讲述的《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使我受益匪浅。他生动地讲述了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它包含了“三率一分"、"三个参与"和“三有”;而要做到有效教学,第一,要进行有效备课,特别提到了备课不等于写教案,我深有同感,我们的工作不能停留在形式上,为了应付检查而用大量的时间在“写”教案上,而应把时间用在隠性备课上(如看教材,看教参,看课标,搜集信息......);第二,要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目标是要研究课标,分析教材编排的体系,深入地了解学情等;第三,要设计有效的练*。练*的设计

  (1)计算层次准;

  (2)注意形式多样性;

  (3)重视内容新颖有趣;

  (4)应重视生活化;

  (5)要少而精。第四,实施有效的教学过程。它包括了有效的情境创设;有效的学*方式;有效的提问;还要关注学生的学*起点。以上内容林景教研员为我们作了精彩的讲解,为我们这些培训的教师指明了数学教学的方向。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还听取了骨干教师分别为我们进行了一、二年级上、下册数学教材进行了精彩的分析。他们分析了教材的总体目标,编排的特点,教学建议,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困惑。这使我对教材有了更新的认识,并获取了宝贵的经验 ? 经过这次的技能培训,使我进一步明白,教师终身学*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教师就要具有终身学*的理念,拥有自主学*,自我学*的观点。还要善于从教育实践中汲取能量和资源,善于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学*,善于和同事交流扩大视野,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为培养21世纪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目标:

  1、借助图学会n.l两个声母,能以清形,读准音,在四线格中不确书写。

  2、练*拼音,能区分n.l分别与u和ü相拼音节。

  3、认识轻声音节,能正确读句子。

  教学重点:

  n的发音。

  教学难点:

  1、nl与uü的音节。

  2、轻声音节的读法。

  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

  1、抽读卡片,bpmfdt.

  这几个字母叫作什么?(声母)

  1、 练*音节。

  d? dú dū dùdei dou dai tui dao

  二、 授新课。

  1、 学*n.

  (1)出示图片n.

  师问:图上画的是什么?(一个门洞)

  (2)指导读音。

  ① 老师示范发n音.

  ② 教读音方法: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牙床,让气流从鼻腔出来.

  学生仿读→指名读.

  (3)记字母形

  师问:你们着n的形象图的什么?(门洞)

  教顺口溜:一个门洞.

  2 、学*

  (1) 出示图片l。

  师问:图上点画着什么?(一根小棍)

  (2)指导读音。

  ①教师示范发l音。

  ②教读音方法。

  师问:你们看l的'形象图的什么:(小孩手里拿着的小棍)

  教顺口溜:一根小棍子l l l.

  3、 指导书写。

  (1) 让学生自己说出两个字母在四线格里所占的格位。

  n:l n.

  l:从上格的中间起笔写到中格第二条线止笔。

  4、 教学拼音。

  (1)教读: lǜ liǚ , nái niú

  ①出示幻灯第五幅图。

  师问:图上都车了什么?(柳树、奶牛)

  ②小声试读下面四个音节。

  lǜ liǚ ;nái niú

  ③绿柳和奶牛是两个词。

  5、教学两个句子。

  (1)出示幻灯第三幅图。

  师问: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妹妹拿梨)。

  (2)小声试读下面音节,应该什么?

  (3)师讲轻声音节。

  mei mei na li

  妹妹第二个音节没有标声调,我们读的时候应读轻声。听听示范读,齐读。

  读全句话,指名读→齐读

  这四个音节写了谁干什么?所以这是一句话。

  (1) 投影第四幅图。

  师问:图上画了谁干什么?(弟弟拉驴)

  (2) 看图读下面的句子。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5、教读音节。

  Nu lu nu lu nao le lao lou

  E ai

  n< l<

  i ei

  (1) 学生自己小声读。

  (2) 指名读

  (3) 抽读卡片。

  三、 读课文。

  板书设计:

  10 n l

  图 片 n 图 片 l l

  n-e l-e

  n-ù-nù n-ǚ-nǚ

  l-ù-lù l-ǚ-lǚ

  牛 图

  lǘ liǘ nái niú

  妹妹拿梨图 弟弟拉驴图

  XXXX系

  XXX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要说的课程是《大学英语》,我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课程特色五个方面向大家展开介绍。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性质、地位

  《大学英语》是我省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二)课程定位

  根据省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遵循“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在专业课体系中凸显其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有三项:

  一是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语音、全部语法、常用词汇、基本句型结构和行文结构;

  二是能力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有基本的交流能力;

  三是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方法,自主学*能力。 (四)课程设计

  本课程依据生活情景、学*情景、工作情景展开内容,遵循情景、遵循认知规律,将各种情景重构、有序的整合成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学*知识、掌握知识最终达到能运用知识目的。 二、教学内容

  (一)内容选取

  课程内容选取与学生的生活学*等密切相关,基本以大学生活不同阶段的相关话题展开课文内容,设计相关情景。学生学*过后使用频率较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运用能力。

  (二)内容序化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以及时间发展顺序,内容从新生的入学开始讲起,提出怎

  么适应大学生活的建议,之后插入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交友、兴趣爱好、假期、家庭、购物、环境等,一致到学生即将毕业、求职等连贯性的话题展开课文内容。全部内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深入,不离学生左右。

  (三)资源利用

  1.纸质材料:我们选用的教材是《新时代大学英语》读写及听说教程1,2,3册以及《新时代大学英语同步测试》1,2,3册。建议学生可参考的书籍《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备考指南》,本分简单的课外读物。

  2.网络:主要是词典查询、适合口语学*的欧美电影、电视剧、在线英语广播等

  3.媒体:通过电视频道观看对外新闻。

  4.教学应用多媒体,可以讲以上几种资源搬入课堂。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课堂中以教学单元的话题为主线,让学生参与讲解,教师点评和补充并给与讲解成绩,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听力练*中设计一系列与话题相关的各种类型的任务,让学生用于张口,教师给与点评。

  (二)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视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使用下列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 2.话题讨论法 3.角色扮演法 (三)教学条件 多媒体教室及网络资源。 四、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实施

  组织实施分为两个方面: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

  1.课前准备

  根据话题内容,自行准备词汇、熟悉课文内容。根据词汇量,自行归属A、B、C三级。给出相关问题。

  如第一单元中,给出问题“提出大学生活成功的几条建议”。

  学生根据自己的级别准备不同的内容,A级的同学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答案,并给出1-2条成功的建议,B级的同学要求背诵或复述答案,C级的同学要求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能流利朗诵。

  2.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进行内容引领,点出本课的重点单词、词组、句子、语法、结构。 之后在学生中进行“攻防游戏”,分两个大组,相互提问问题,如单词的'掌握、课文的理解。

  最后进行学生的评价得分,成绩=组成绩和个人成绩的和 (二)教学效果

  1.教学过程注重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

  2.有计划地组织好教与学,强调课堂总结f

,使教学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也掌握多种学*方法能力。

  3.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交流沟通、语言表达的能力的锻炼,并使其树立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合作理念。

  以娱乐、竞争、升级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更扎实的掌握英语知识。 六、特色与创新

  1.教学模式上体现了行动导向和分层教学的方法。

  2.组织实施中,采用了分阵营竞争法,升级法等,调动的学生积极性 我的介绍完毕,谢谢!

  一、教材分析

  全期共有六章。新授课程主要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多项式的运算 、轴对称图形、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阶段的第二学期。通过上期的学*,大多数学生对学*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更有像陈琦、严细毛、瞿俐纯等同学更是对数学探究活动情有独衷。上期期末考试中,0901整体水*稍高于兄弟班级,但有两极分化的`趋势。0902班的及格率稍高于兄弟班,但低分段学生高于10%,而且这部分学生对学*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自信,有自暴自弃之嫌。

  三、目标任务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练*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70分左右,合格率60%以上,优秀率30%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

  四. 主要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个性品质。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4、改进教学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6、 开辟第二课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我们认识到: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更是教学模式的整合,是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教学方式的整合,是学*环境的整合,是学生的学*活动的整合,它促进了学*过程中各要素的互动:①人--机互动。师生上网搜集学*资源--网上信息激发学*欲望--师生的学*兴趣提高--进一步上网搜集学*资源分析、处理信息……师生运用电脑作为学*工具,电脑帮助我们打开学*空间,两者相互依存。信息互动。网上信息--激发学*积极性--实践中获取信息--激起探究主动性 --上网寻找信息支持学*--网上信息加工与内化--研究性学*的深入。师生互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开展自主学*--自主学*的深入发现问题--教师对教学中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究--帮助学生拓展研究性学*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学*理论和学*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来指导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激发、鼓励和发挥想象,培养为追求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2、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

  3、启发学生收集图片和文字资料的工作。

  本教学过程以表格的形式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呈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并适时阐述教师在其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设计的意图。

  教学过程:

  流程 环境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组织形式 设计意图

  谜语导入

  激发兴趣

  交流资料

  形象感知 在学生猜完谜语后播放乌龟图

  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乌龟的情况。 教师说谜面:身穿硬壳袍,缩头又缩脑,水里四脚划,岸上慢慢爬.

  教师:你喜欢乌龟吗?你能说说对乌龟的了解吗?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地方组合一下,可以制作成演示文稿,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来交流你探究的成果。(可用powerpoint来组合你最感兴趣的文字、图片等,制作一图文并茂的交流词。) 学生说出谜底

  汇报交流课前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的乌龟的情况。

  学生个体活动,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乌龟的资料,再看乌龟的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

  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认读课文。2学生圈画生字并读生字。3抽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4自读课文。 教师做适时的指导。 自主学*。学生个体活动,师生互动 尊重、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认读生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巡视注意指导、鼓励,收效更大。

  细读课文

  读懂课文 学生读懂了什么 1孩子们,你们读懂了什么?指导看图,进行想象说话。3指导学*与图相关的课文内容。4借助课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5想一想小鸟用什么办法帮助乌龟飞上天空的? 1小组合作,认读课文.2看到画面进行大胆地想象。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议一议:同桌讨论。 学生个体活动,师生、生生互动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故事情节,通过读写结合来体会课文.

  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可爱的乌龟,从天上掉下来,你会想些什么?2你能为乌龟想一个安全的好办法吗? 我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我们下面可以分组学*。(议一议):

  1.自由组合。

  2.小组派代表或采用语言表达等形式并辅助屏幕广播,图文并茂地作介绍。或由学生利用制作好的演示文稿,组织解说词,并作介绍。

  读一读: 学生个体活动,小组交流,师生、生生互动

  1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2新课标还要求学生关心主人公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理想,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在学*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且,问题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秫秸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创新精神。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赶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

  一、教材内容:

  1、简介足球运动的发展概况及锻炼价值2、学*脚内侧踢、停球技术。3、教学比赛

  二、教材分析:

  足球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选修教材,是趣味性与竞技性强,体能技能与团队意识要求高的集体性运动项目,具有集体性、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和思想品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足球运动,可以发展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增加内脏器官的功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等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一项有很高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

  本课教学内容是足球运动中的学*脚内侧踢、停球技术。脚内侧踢、停球技术是足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初中足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课着重要解决在各种情况下学生控制并支配球的能力,巩固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同时加强准确性、熟练性,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脚内侧踢、停球技术球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本课的重、难点确定:

  重点:脚内侧踢、停球--准确的脚型及触球的部位、力量。

  难点: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协调配合和脚对球的控制掌握能力。停球时伸脚提前量和及时后撤的掌握。

  五、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2’ )

  1、课堂常规

  2、本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二)准备部分( 8’ )

  1、绕操场慢跑( 3’ )学生成两路纵队绕操场慢跑两圈,慢跑时速度均匀精神饱满,队列步调一致 2、熟悉球性( 5’ )

  教师先进行各种方法练*和讲解,然后学生自由模仿创新练*。组织形式为散点。 学生通过各种练*,培养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的兴趣,改善脚对球的控制能力,进一步热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基本部分做充分的准备。

  (三)基本部分( 30’ )

  一、学*脚内侧踢地滚球技术

  动作要求:直线助跑,脚尖正对出球方向,支撑脚踏在球的侧方距球 15cm 左右,大腿外展,脚底与地面*行,脚尖微翘,踝关节紧张,用脚内侧击球的后中部,同推送或敲击的方法将球击出。

  重点:支撑脚站位

  难点:脚型固定

  组织:全班两人一组,每组一球,同时进行练*


长征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0)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汇总5篇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小学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介绍,就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针对此种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识)

  2.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能力)

  3.学*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情况:(5分钟)

  1.生字生词逶迤(wēiyí)磅礴(pangbó)岷山(mín)

  2.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3.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4分钟)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讨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c.颈联:①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四、整体感知(5分钟)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钟)

  20xx年,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

  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com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

  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内容,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必须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

  (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在《七律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通过一节课的学*,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的难点:理解五、六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的语文情境教学》。对“情境教学”,我们是这样界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和文本特点,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课题研究的思路,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按照学*的启动——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几个基本阶段,来进行多元化情境的展开研究,主要采取了下列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拉*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

  (2)初读全诗,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3)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5)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的其他诗词。

  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复*巩固、背诵诗句,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的其他诗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

  我觉得在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

  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感。

  在情境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李吉林老师曾总结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我能认真学*、借鉴李老师的这些做法。

  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沉稳昂扬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比较一下:录音的诵读和你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首诗?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又如,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我播放了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我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从总体上又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为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我也能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词析句。其中,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化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及时地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本来有一小段“飞夺泸定桥”的录象,可是在五楼演播厅无法播放,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忆电影《我的长征》中的画面来体会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当然,效果就打了折扣。

  3、设计富有趣味的训练和作业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情有趣的情境,并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生动,而是要使学生在趣味中进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画面,请你拿出纸和笔,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写写你的理解和感受。在这里,写话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巩固。让学生根据画面来写话,显然要比根据诗句写话,更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练*,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拓宽情境。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研究的好*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语文。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小小朗诵会举行得比较成功,大多数学生很投入,进一步感受了长征的精神,感受了伟人***的诗词成就。

  我对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但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我一再地提醒自己要注重朗读,在读中感受,也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可由于自己的朗读水*有限,指导得不到位,所以,整个班级的朗读氛围还是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对演播厅课件操作,我还缺乏经验,总是找不到鼠标,课件的播放几次问题,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反反复复,始终拿不出一个满意的板书。在其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缺陷,恳请大家指正。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活动】

  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并与同学分享。

  1、给足时间。

  2、教师帮助学生分类。

  3、组织学生交流,了解长征的情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订正读音。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体会

  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

  1、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学*成果。

  2、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交流理解

  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靠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2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学生练*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五、练*朗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还记得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这句诗。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展示葬身与滚滚的大渡河中。你能结合故事和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两句吗?

  学生练*朗读,指名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朗读。

  再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小结

  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一起在来读一读。

  2、播放歌曲《七律·长征》,继续感受,配乐朗诵。

  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壮举──长征,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继续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3、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词语,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了*****的《七律·长征》,被诗中表现出来的乐观的精神所感染,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2、通过诗句,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七律·长征》。

  二、学*生字

  1、投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寒。

  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看投影口头填空。

  要完整的把诗句填好,必须学会这些生字。

  出示:

  逶迤 磅礴 铁索 岷山

  指名读字音,重点是“逶迤”和“岷山”。

  2、观察“逶迤”和“磅礴”有什么特点?结合偏旁理解记忆字形。其他生字自由记忆。

  3、重点指导书写:

  “礴”笔画较多,注意写紧凑。

  4、练*书写。

  5、检查学*效果:

  填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寒。

  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投影订正。

  三、背诵默写

  1、本课还有一项学*任务是默写课文,默写的基础是背诵和学会生字。刚才同学们已经把生字掌握了,现在我们就练*背诵。

  2、你有什么好的背诵方法

  3、练*背诵,记住诗句的意思,一边想一边背:

  ⑴ 指名背诵。

  ⑵ 背诵也要有感情,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继续练*。

  ⑶ 通过多种形式巩固背诵。

  4、默写课文:

  出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