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菁选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3-02-21 00:00:00

有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主要内容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 ,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 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 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

  板书:

  1 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2 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 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

  4 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6 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 用草帽遮脸睡觉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 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 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 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作准备。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有关教学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五、六年级*作明确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创设情景,激**感,引发学生写作冲动,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接受礼物,感受礼物蕴涵的真情、真爱。

  2、指导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

  3、围绕礼物,联系生活实际选材,激情创作,有序表达。

  重点:感受体验心理活动的过程。

  难点:把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生动。

  课时分配:三课时(本课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为学生自由*作,第三课时为作文评改)。

  教学准备:

  1、上好“初显身手”并且整合“笔下生花”的“自己设计和准备的礼物及送给别人的过程”并在礼物上写作祝福的话或者为什么选或制作这件礼物。

  2、扩写训练:在单元课文教学中完成扩写自己送出和接受微笑的经历以及《礼物》一文中女儿两次落泪的想法。

  3、每位学生准备好“自己接受的特别的礼物”课堂备用。

  教学过程:

  一、挖掘资源,激情导入,(约2分钟)

  以开课问好直接导入:同学们好,请坐。第*组坐姿端正认真倾听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刚才我们上课相互问好,也是送给对方?礼物,老师相机板书“礼物”)

  二、体验交流,心随情动(约12分钟)

  1、首先,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件礼物,这件礼物很特别,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准备收礼物,如果你睁开了眼睛,礼物就飞走了。

  2、接下来,老师口技表演“百鸟争鸣”并在教室里面走动,时而俯身,时而疾走,学生不由自主睁开眼睛,惊奇的望着老师,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3、采访学生,当闭上眼睛,听到鸟鸣,睁开眼睛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请用三个关键词描述。

  4、教师相机板书“疑惑——吃惊——佩服”并在收集不同答案后,在相应词语下打省略号。

  5、谁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一段话。要是能用上一些细节,加上动作的词语,这段

  话会更生动。谁再来试一试。老师相机板书这些都是“心理活动”

  6、如何写好心理活动,教材给我们提供咯额很多例子:请快速默读三个片段,说说都用了哪些些写作方法。

  7、要写好心理描写可以通过动作描写,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就会让你的文章生动。现在请你拿出自己接受到的特别的礼物,回想一下接受礼物的过程,也用三个关键词予以概括,然后说一段话给同桌听,让同桌帮你提提意见。

  三、片段呈现,感悟写法(约12分钟)

  1、现在请提起笔,将刚才和同桌交流的写下来,边写边想想,同桌给我提出了哪些好的建议。写完后再读给同桌听一听,同桌听的时候,是否能够体会到你的关键词所表达的心情变化。(5分钟)

  2、*作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作水*,选取正反两个典型,围绕心理描写,有情有意,带领学生修改。(5分钟)

  3、好文章:(在实物投影仪下)请*作者读——老师批注,简单修改词语、标点。请作者把修改后的段落再读:说说修改前后有什么不同?

  4、还需要努力的文章:(在实物投影仪下)请*作者读——老师一遍圈画,一边与同学共同修改(这儿还可以换成别的词语吗?谁来改一改这个标点。)请作者把修改后的段落再读:这样一改有什么不同?

  5、过渡语:写完后,大声读给同学听一听,同学间的交流对我们的*作修改帮助可大了,修改完后,再有感情的读一读,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要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四、启发点拨,激情创作(约4分钟)

  1、完善板书,带领学生通过板书中总结心理描写写作方法。

  2、教师点拨:我们除了可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心理活动,还可以表情描写来突出,

  除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外,还可以学*使用倒叙,插叙的方法使文章写得有条有理。师相机板书:“表情、倒叙”。

  3、师总结:有的礼物代表祝福,也有的礼物可能有动人的故事,要写好“礼物”这个话题作文,只要围绕一个“情”字来写,就一定会成功。师相机总结板书“情”。

  4、结语:我们只要满怀真情,抓好心理活动描写,适当运用倒叙和一些修辞手法,把我们接受礼物的特别礼物和接受礼物的过程一幕幕写下来,再加上一个吸人眼球的题目,就成了一篇精彩的文章了,老师很期待哦!

  开始作文(10分钟)

  五、板书设计:

  礼物 心理活

  动 疑惑

  吃惊

  佩服真情实感 独白 排比 动作 倒叙 表情 插叙

  有关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和游戏形式,引导学生经历认识0的过程及加减法,初步理解0的意义及有关0的加减法,对0的数字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引导学生感受数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0的含义及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0的意义和书写。

  教具准备:

  课件、米尺、有关制图

  学具准备:

  小圆形、小棒

  教学过程:

  一、0的认识

  1、故事引入0及其含义

  师:小朋友们都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想不想听啊?(想)我讲的故事题目是:《快乐的森林》(板书课题)(课件出示:屏幕出示森林中飞跑着的几只小鸟)

  清晨,天刚放亮,森林的小鸟就叽叽喳喳唱个不停,请听,他们唱得多热闹啊!(画面出示巢里2只小鸟)瞧,巢里的2只小鸟多可爱啊!请你们想想看,它们要干什么去?(小组先说说,请几个人回答)

  生1:它们想去捉虫子。

  生2:它们想去晒太阳。

  生3:它们想找妈妈。

  生4:它们想去找朋友玩。

  ……

  师:(渗透)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小鸟十分热爱劳动,一大早就出去捉虫子,我们也要向小鸟一样从小爱劳动好吗?

  师:(出示画面,3棵树上都各有1个巢)问:从左边数第1个巢里的有2个小鸟,用什么数表示?(2只)

  第2个巢里有几只?用几表示?(1只)

  第3个巢里有多少只?用什么表示?(出示0)你是怎样知道用0表示的?(学生小组交流)

  生1:我是看出来的。

  生2:我是听爸爸说的,没有了就用0。

  生3:我是在书本上看的。

  师讲:小朋友们说的真好,其实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没有就用0表示。比如说我手里有两支粉笔,然后都用完了,没有了,这时就用0表示;盘子里一个苹果都没有也用0表示!

  师:你能像老师一样举个例子来用0表示吗?(学生回答,对回答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师:你还在什么物体上见过0?生举例(温度计、电话、手机号、邮政编码、米尺、车牌号等。)

  师小结:0的作用可多啦,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电话、车牌号上0还起占位作用,米尺上的0还表示起点(出示米尺图)请大家看学生尺,找到起点0

  2、教学0的大小和写法(游戏)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表现的好,大家就表扬他。(教师发放数字牌)请1号、2号、3号、4号小鸟飞上来按顺序排队,很好。再请5号飞上来,0号也飞上来(大家来评一评)你认为谁排得好?大家表扬他(她)。

  师:从左往右看按什么顺序排列的?1左边的数字是几?0为什么排在1的`前面?1为什么排在0的后面?请最大的小鸟号飞下去,请0号鸟留下,其它小鸟飞下去。

  师:观察,0怎么写?闭上眼睛用手指比划着写。

  师:要想把0写的既正确又漂亮还真不容易呢?老师这儿有一首有关写0的儿歌(画面出示)下面小朋友们跟着老师把儿歌念一遍。

  师:请同学们根据儿歌中的方法,在本子上写几个0。(写好后小组互相评比,然后全班评比,及时表扬写的好的同学)

  练*:

  在书上p29中间仿写。

  3、课间休息:齐唱《门前大桥下》

  二、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

  1、师:故事引入加法,请看(出示巢里没鸟画面)巢里有小鸟吗?用什么数表示?太阳落山了,小鸟也要休息(放飞回来2只)飞回来几只?用什么数表示?现在一共有几只?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4人答)

  板书:0+2=2

  师:师举例,生说算式,师依次报书

  2、师:当小鸟休息时,猫头鹰要出捉田鼠(出示画面)树上有几只猫头鹰,飞走了几只?还剩几只?

  板书:3-3=0

  师:为什么等于0?怎么想?先引导生用学具摆,再让生摆一摆,看看3-3是不是等于0?你摆的什么学具?怎么摆的?

  师:3-0=()得几,怎么想的?

  生:举例

  三、巩固拓展

  老师考考大家好吗?

  1、p29:用什么数表示,为什么?

  2、p29:看挂图,谁来说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你想写什么算式(4+0),还可以怎么写?(0+4)

  3、p30苹果图先说图意再说算式

  4、p30抢答后让生找一找规律(10道有关0的加减算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有关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

  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2、教师: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 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学生小组分析)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

  (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课下准备,参与活动

  根据课始时的分组情况及学生此时意见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学生明确辩题,确定辩手,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有关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并积累“熬、霎、粼、分歧”等字词;感知亲情。

  2、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开门见山、细节描和以小见大、结尾点题的写法,并让学生能理解和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读品味课文,让学生从中受到尊老爱幼、真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熏陶,明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品味课文,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味课文表现的人性美。

  2、课堂迁移,学以致用。

  教学设想

  《散步》一文的题材极其*凡,意蕴却十分丰富。细读品味可从中领悟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在适当之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采取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等学*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表现的人性美。针对目前大多数学生家长在外打工少与家人在一起的实情,教育让学生以后要更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每一次机会,处理好家人关系,努力创建一个和美、温馨的家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一)学生自己 轻声朗读,思考回答下边问题: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人?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请给这个家庭以及每个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 ) 的家庭( )的我 ( )的母亲( )的妻子 ( )的儿子

  (二)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有一个苹果或一束花,你最想送给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看来大家都喜欢这样的家庭。当然,如此温馨家庭,是数不胜数,人们常说,家是爱的港湾,**淡淡的生活,往往蕴含着亲情的琼浆,即使是一次极*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温馨的亲情。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那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全体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内容。

  要求:

  1、注意字音、停顿、抑扬顿挫,轻重缓意。

  读准下列字音:熬 (ǎo ) 粼(lín) 霎(shà) 咕(gū)

  2、就你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从你喜爱或理解的角度,请你给文章拟个副标题并简述理由吗?A(亲情)B三代C温馨的家庭 D一家人)……

  3、文中的'一家四口人,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以下举学生部分发言)

  喜欢文中“我”,因为他有责任感,孝敬老人……喜欢文中的“母亲”, 虽然自己腿脚不灵便,但她深爱孙子,宁愿受累选择了大路。喜欢文中“‘我’的儿子”他聪明,可爱,听话……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师生评价。

  4请复述课文内容。

  三、品读文段,美点寻踪。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形象的给人以强烈美感、句段,并从思想内容、文章的自身语言和结构特色等方面说说美在哪。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评价。

  2、提示:写人的写景的句段,可从用词或修辞去欣赏。示范:a文章的开头美,美在“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开头有诗意的镜头。B“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地新绿随意的铺着”

  3、美点寻踪: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的句子,并说说为何喜欢?

  4、学生发言,然后师生评价。

  (以下举一些学生发言的例子)

  例1:美在那水波粼粼的鱼塘,你看……

  例2:美在那金色的菜花,你看……

  例3:美在那无言的细节,你看: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就是爱,这就是责任,这就是尊老爱幼美好家庭,,结尾点明题旨。句式整齐、对称)

  例4: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写出孩子的活泼、可爱,聪明)

  四、问题探究:

  1、当散步发生分歧时我是怎样处理的?我为什么这样决定?

  (委屈孩子决定走大路,儿子小我可以背他,母亲老小路不好 走。)

  2、 “我”本来决定走小路,后来为何又走大路?

  (走小路应该爱是母亲的决定,我尊重母亲。这个决定更完美,这才是作者的创作意图。)

  3、文章结尾作者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4题目《散步》是从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请你从另一个角度给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五、展开想象 体验感受

  1、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爽快地毫不犹豫地依从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么想?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六、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略)

  七、比较阅读,学法实践。

  要求:读课后“‘研讨与练*三’”短文:《三代》,试着实践学法:

  (1)重拟标题;

  1、让学生自读、思考、自由讨论。

  2、让学生自由发言,在发言后加以点评、明确。

  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

  如: ①交叉路口 ②一家人 ③感人的画面 ④责任 ⑤背影 ⑥ 爱……[来源:学。科。网Z。X。X。K]

  (注:发言时可让学生略解释重拟此标题的理由,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

  (2)品读文句,美点寻踪: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回答::

  “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让我感受到“爱”的温暖,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先生”。画面真美、感人。

  “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表现出 那“先生”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3)这两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两家祖孙三代那温馨的亲情。我们采用先“阅读感知内容,再品读寻踪美点”的方法学*这两篇文章,这是我们学*美文的一般方法。希望同学们按这方法去学*美文。

  附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戚

  背母、背儿

  走大路

  我 妻子

  走小路

  走小路

  有关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2、让学生看懂图意,明确两次分苹果的不同要求。3、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体会等分的'不同方法。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对发散性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手段:主题图,小圆片或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

  (出示图片)小熊想让大家帮它分苹果,我们一起来,好吗?生:好。师:谁能说出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生:12个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均每个盘子放几个?生: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问题)

  二、问题探究

  1、解决第一个问题:12个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均每个盘子放几个?师:你能用小圆片表示苹果分分吗?看谁分得最快。分完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开始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师:你是怎样分的呢?生:把12个苹果分成4堆,每堆3个,3个放一盘,这种分法最快。生:先往每盘里放2个,再往每盘里放1个,每盘就是3个苹果。……教师给予评价鼓励。

  2、解决第二个问题: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几盘?师:同学们分分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生:我就把12个苹果2个2个的分,就可以分6盘。生:我知道12里面有6个2,我就知道可以分6盘。……

  三、体验感悟师:

  刚才小朋友们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大家动脑筋想一想,除了书上的这两种分法,还可以怎样*均分?用小圆片试着分一分。 生:把12 个苹果*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生:把12 个苹果*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生:把12 个苹果*均分成6份,每份是2个。生:每个盘子放6个苹果,可以放2盘。……

  四、实践应用出示试一试的1、2 、3题。

  教师说清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出示结果,集体订正。第4题,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探索出不同的排法。生:可以排4排,每排4人。生:可以排3排,每排8人。生:可以排2排,每排12人。

  教师小结。

  练*设计:第32页的分一分、33页的试一试。

  有关教学设计 篇7

  教材简析:

  《轴对称图形》是六年《数学》中继“认识圆的特征”,“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之后的一个学*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放在圆的后面,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说明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另一方面可以对所学的各种*面图形中轴对称的情况作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分析:学生已学过简单*面图形,对*面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且初步了解研究*面图形的方式方法。高年级的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讨论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以及鼓励学生在具体、直观操作中发现知识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事物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体会对称美。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3、使学生直观的认识轴对称图形,在操作中理解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流程: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

  1、(屏幕出示相关图片)观察下面的图形,(折一折,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指出:像前三个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轴对称图形。

  3、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知和感受。

  1、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思考:现在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一下这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a、学生试说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b、教师板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完全重合重点强调)

  c、让学生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轴对称图形的。(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图形举例说明)

  d、教师结合图形说明对称轴的概念。

  2、完成做一做。(让学生来汇报,同时电脑演示。)

  3、我们已经学过不少*面图形,现在你动手折一折、看一看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各有几条,请你画出来。(汇报从杂乱----有规律)

  4、完成做一做1(口答,屏幕演示)

  5、完成做一做2(口答,屏幕演示)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轴对称图形,知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并且知道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我们还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我们学过的*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以及各有几条对称轴。

  6、质疑。

  巩固练*:1、数书P1021(口答)(屏幕)

  2、数书P1024(口答)(屏幕)

  3、画出每组图形的对称轴。

  4、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你能不能举例说明?

  5、欣赏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

  6、判断:

  所有的*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所有的*行四边形都是对称图形()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有关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拓展思维,分析、体会人物形象。

  2、学*身处逆境而不改善良的本性,执着为他人送温暖的品质,把这种爱带回家。

  教学重点:

  1、重点把握“我”自身的人性闪光。

  2、能够理解流浪老人身上所具备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流浪老人所具备的善良和美好品质。

  预*内容:解决生字生词读音、熟读本篇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导入新课:

  (图片,我们常见的流浪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面对着形形色色不同的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居无定所,也许甚至他们并没有家;他们也没有亲人,每天孤独的漂泊在灯红酒绿的街道;他们浑身上下无不脏乱,走到哪里都遭受着白眼和唾弃。

  他们——流浪汉

  教学过程:

  一、“我”的形象分析

  1.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见过很多这样的流浪汉吧?大家对他们又报以怎样的态度呢?明确:回答略。

  2.教师:好,现在请翻开课本,看着《好雪片片》我们之前已经预*了这篇文章,谁能说一说,本文中的“我”是怎样对待文中的流浪老人的?

  明确:“我”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待流浪老人充满了同情,并愿意将同情化为实际行动。

  3.教师:很好,这个“我”确实有着很敏锐的观察力,充满着善良的意念从他的字里行间还可以看出,他要使他的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我们生活中很多人,同情别人时,仅仅是嘴巴上说说罢了,“我好同情你啊”、“真可怜”等等当然,也不是说这样就是伪善和虚情假意了,只是,我们这个林清玄,他更愿意付出实际行动,让这份同情不只是脑海里纯粹的念想这一点,证明了他善良的至真、至诚不过我们注意两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在这篇文章中,“我”向流浪老人买奖券,流浪老人为奖券装上鲜艳的小红套并且在装这个小红套的时候,通过书中的原话就可以看出老人装的很缓慢、很吃力、很费时间首先,请问:“我”在购买奖券的时候,是为了中奖么? (生:不是)

  4.教师:那是为了什么? 明确:为了帮助流浪老人。

  5.教师:对,他同情这个流浪老人,他这么做,是为了使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那么,他买了奖券就已经让他的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了吧?他有必要再浪费时间等老人装小红套吗?带着疑问,再看第二个细节:流浪老人流浪老人去帮“我”扣扣子时,有这样一句话——“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他为什么要迟疑?

  (生:因为流浪老人的手很脏吧?)

  6.教师:对,通过前面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流浪老人的外表很怎么样?请找出书中的原话加以证明。

  明确:“第5自然段,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

  “第8自然段,他的手、他的奖券、他的衣服同样油腻污秽”。

  7.教师:对,再加上突然很亲*的举动,也会让人惊讶所以“我”迟疑了,但是虽然我迟疑了,我并没有?(退让)他为什么会有耐心等待,为什么又对老人扣扣子的举动不退让呢?我相信,我们也曾有过帮助街头流浪者的经历,我们也曾有过因为同情别人而去购买东西的经历吧?在我们向地上扔钱的时候,我们有考虑过受我们帮助对象的心理么?我们有把这些人当作是一个“正常人”么?其实,有很多人,在生活把他逼到绝路上的时候,他固然需要人们的物质援助,他也更需要别人对他自尊的保护、对他独立人格的认同那个时候的他们看待我们对他们的举动,会更为敏感甚至,有时候,还能够决定他们人生未来的'走向而本文中的“我”,他是一个那么成功的作家,开个玩笑吧,可能日进斗金,他耽误的时间应该更为值钱了,可是他并没有为此而不耐烦,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性。

  二、解读文章,以流浪老人现象直观现代社会。

  1.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老人——“豆子大爷”的故事引入(春熙路上有个以卖豆子为生的流浪汉大爷,其子女不愿抚养他及其老伴,使得年逾古稀的大爷不分昼夜、寒冬或酷暑,都还在街上卖炒货,但是虽然他如此贫困,其炒货永远不缺斤短两,对于因为同情他而去购买他炒货的人,这位大爷都是带着感激的微笑并送上谢谢和祝福的话语,从而感动了网友,许多人自发去慰问、帮助他)现在,我们来找出“豆子大爷”和我们这位流浪老人的相似之处:

  明确:A,就年龄而言他们都是老人B,就经济状况,他们都是穷困潦倒的人 C,他们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善良。

  2.教师:是的,这些都是他们的共同点同学们,你们听过“蝴蝶效应”这个词吧?不说枯燥乏味的解释,我们来打个比方吧,就比如说咱们双流的一只小蝴蝶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那么有可能会引起美洲的风暴比喻很细小的一件事可能会造成一些很大的事情、或者说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这个词,我们要知道什么呢?从极小的一件事,我们应该要看到很深层次东西“豆子大爷”和我们书中这位流浪老人,他们身处低层、虽然穷困潦倒,他们的身上也的确具备了很多人性的闪光点,他们这种穷困的老人、这种流浪汉的出现,是偶然现象吗?

  3.教师:对,因此我们要把这件事深入的看,挖出它的骨髓来,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里有那么多的流浪汉?如果我们的法律体制是那么的健全,“豆子大爷”会古稀之年流落街头卖炒货吗?如果我们的法律体制是那么的健全,他即使没有文化、没有钱财是不是也能够通过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如果我们的法律体制是那么的健全,他的子女们知道不赡养父母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他们还敢抛下自己年迈的双亲吗? (生:不敢)

  4.教师:是,他们不敢!而我们书中的这位流浪老人,他这么大的年龄了,如果社会的福利制度是那么的万无一失,像这么大年龄的老人、甚至是残疾老人,他们还会在街上无所依靠的漂泊么?答案自然是不会那么,在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明确:好好学*,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完善等等。

  5.教师:说得好,天下事,人皆有责,我们确然应该这么做不过,我们更应该学会一点,那就是——带爱回家。

  《好雪片片》原文阅读推荐:

  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即使热到摄氏三十八度的盛夏,他着一件很厚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毛衣。那么厚的衣物使他肥胖笨重有如木桶。*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很少的时候,他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牛伯伯打游击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如果是中午过后,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前面一站,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甜甜地睡去了。

  我观察老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热带的街头,连最燠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并使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

  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色塑胶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美艳的无法和他相配。

  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由于手的笨拙,使这个简单动作也十分艰困。

  “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缺几颗牙的嘴,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到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一下,但没有退避。

  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都会从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

  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把全部的家当带在身上,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多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时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我想到伟大的禅师庞蕴说的:“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见,美丽的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有关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根据“没有”可用0来表示及加减法的含义。

  2、让学生自己思考、推理,根据0表示“没有”的.意义算出得数。

  教学准备:学具、挂图、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挂图。

  上一次在校园里浇花的几位小朋友还在那儿呢,小朋友们,你们看:(引导学生看图)这时侯水壶里的水没有了,他们都去灌水了……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1。提问:图上刚才是几个人?现在呢?都走掉了,就表示“没有”了。

  2、再让学生讨论一下:没有了该怎样表示?然后列式,得数是多少?

  3、理解3–3=0的含义。

  4、教学例2。看图、讨论图意,弄清一盆开了“5朵”花。一盆“没有”花,提出两盆一共几朵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用哪两个数相加,相加的结果是几。

  5、理解5+0=5的含义。

  6、着重讨论得数为什么分别是0和5,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

  1、想一想。这两题离开了具体的情境进行有关0的加、减计算。可让学生自己先计算或在小组讨论,然后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巩固有关0的加、减计算。其中第6题让学生填数后互相交流、以认识关于0的加、减的规律。

  四、知识总结

  五、能力检测(小黑板出示)

  4–4=2–2=3–3=

  0+4=0+2=0+3=

  4+0=2+0=3+0=

  有关教学设计 篇10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识字课件:

  ① 三维动画《找生字》:以课文插图为背景设计春天万物复苏的动画片,把生字藏于花草树木之中,以教材中卡通人物形象为教材代言人,让两个小人互相帮助把生字一个个找出来,读正确的,相应的生字就跳出来,变大,再跳入下方的格子里;读错的(遮、触)总也进不了格子里,这时小人头上出现一个大问号,再出现这两个字的注音版,声母以闪烁强调,小人再读,读正确后,生字跳入格子里。最后生字都入格。

  ② PPT课文全文,要认的生字用红色突出。

  ③ PPT扩展短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愿意积累和运用描写春天的句子。

  4、有兴趣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初春的勃勃生机。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趣导入

  初读

  识字

  1、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一起学过描写春天的课文,我们一起唱过《春天在哪里》的歌曲。现在,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让我们走进春天,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发现吧。同学们,请大家打开书,借助课文下面带拼音的生字,来试着读读课文,读完后先说说自己画出了哪些不会认的字,再交流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2、请大家说说自己画出了哪些不会认的字。

  3、(出示我会认图标)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片(出示动画《找生字》),同学们画出的生字都藏在这些花草树木之中,课本上的学*伙伴把这些生字找到了,我们会认吗?

  4、同学们,请大家摆好自己的生字卡片,老师读一个生字,你就把这个生字卡片举起来。 1、试读课文,读错的字师生共同纠正,并可交流怎么记。

  2、学生举手说自己画出了哪些不会认的字。

  3、动画里的小伙伴找一个,学生认读一个,读错遮、触,学生、教师、动画合力纠正,强调翘舌。

  4、听教师读,举起相应的卡片

  朗读感悟

  背诵 1、同学们的卡片举得又快又正确,说明大家认识这些字了。我们再来读课文,读完后交流交流我们的新发现和想问的问题。

  2、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3、同学们,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4、还有谁也想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一读,比一比,好吗?

  5、这一课写得真美,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自由地细细地品读,再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大家听听吧。

  6、要是能把这么美的课文背下来,那该多好啊!(出示图标读读背背)

  7、很多同学都能背诵了,要是春游回来,很多同学还会说说自己眼中的春天呢! 1、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交流:⑴ 我发现这一课写的是几个孩子去找春天。⑵ 我想问这几个孩子找到春天了吗?是怎样找到的?⑶ 我发现这一课写的是春天刚到的时候

  2、一生读。

  3、⑴ 听出了欣喜的感觉;⑵ 听出了他对春天的喜爱

  4、学生纷纷站起读。

  5、学生个别读:⑴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相机引导理解探和初春的特点。⑵ 早开的野花,那是春天的眼睛吧?⑶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6、想背诵,用自己的方法练*背诵。或看图背诵,或同桌互背

  7、春天这么美好,老师,带我们出去春游,好吗? 指导

  写字

  1、(出示我会写图标))同学们,请准备好纸和笔,我们一起来写字。

  2、谁能先说说写这一课的.九个字要注意什么。(范写溪)重点强调右下是大。(范写解)重点强调右边的组合。

  3、我们每个字写两遍。 1、准备好纸和笔。

  2、⑴ 学生:探摇都是提手旁的字,而且这两个字的右边都是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的,上边短,下边长。摇字右边第一撇是横撇。⑵ 冻溪要注意区别两点水与三点水旁。③我发现解字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3、每个字写两遍。 发现

  扩展

  1、同学们,除了春天里的发现,在学*这一课时还有什么发现吗?

  2、给学生准备一些写春天的小诗文,嵌入本课生字,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交流展示。

  1、⑴ 发现找找说说里的字可以与不同的字组成不同的词语,比如:嫩草可以组成嫩草,嫩芽可以组成嫩芽,野草可以组成野草,野花可以组成野花⑵ 发现这一课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除了野和解,其他都是左小右大。

  2、喜鹊叫了,桃花开了,柳树吐出了嫩芽芽。冰雪化了,北风躲了,小草探出头来了。 小喜鹊像是害羞似的,在林子里叫着,遮遮掩掩的,让我看不清他的样子。我很喜欢喜鹊,我到林子里找它们,我想告诉它们,我是它们的好朋友,我想触摸它们的羽毛,但我不会伤害它们。

  我终于在林子里找到小喜鹊了,它们停在高高的树枝上,就像一个个动听的音符。

  有关教学设计 篇11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堆煤的情景图,图中标明煤的重量为1吨,一个炊事员说:“这堆煤计划烧40天。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后来在实际烧的过程中,情况发生了变化,你们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在情景图上加上另一个炊事员的对话框:“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

  ”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新情况吗?根据上面的情景,你能编出应用题吗?根据学生的编的'应用题,选出与例2有似的问题(1)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要求改进炉灶后,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我们应该先求什么?(2)你用什么方法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3)让学生尝试解答。

  2、如果把题目里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该怎样解答?

  (1)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解答。

  (2)讲评时让学生说出分析过程。

  (3)引导学生看一看例2与改编后的题目的联系和区别

  3、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2)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帮助学困生。

  (3)集体评讲。

  三、课堂练*

  1、新华乡计划25天修渠道1350米,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21米,实际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要求出实际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必须先算出下面的哪个问题?( )怎样算?再求哪个问题?(1)实际要修多少天?(2)实际每天修多少米?(3)提前几天修完?

  2、有一堆化肥,原计划每天生产1.8吨,20天完成,由于改进技术,每天比计划多生产0.2吨,实际多少天完成?

  四、作业:

  课本第51页的1——5题

  有关教学设计 篇12

  一、学*目标

  (一)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页例3。

  在前面的学*中,关于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殊性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本节课在举例、讨论中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例3明确提出了“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忆、整理和概括,把关于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

  (二)核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在分类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学*目标

  1.借助具体算式,通过分类、整理,概括出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会利用0的特性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讨论,结合例子说明0不能作除数,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进一步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四)学*重点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五)学*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二、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任务

  关于0的运算有哪些?举例子写一写。

  (二)课堂设计

  1.复*旧知

  (1)课前大家写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谁来说一说你写的有哪些?

  学生汇报。

  (2)我也收集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你能快速、正确的计算吗?

  120+0=0+368= 0×79= 267-0=

  0÷74= 187-187= 0÷76= 235+0=

  99-0= 49-49= 0+879= 45×0=【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汇报自己所收集的有关0的运算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有利于唤醒旧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通过有关0的口算练*,为概括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和进一步掌握有关0的运算作铺垫。】2.问题探究

  (1)小组合作,分类整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

  ①小组活动要求:

  请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观察这些运算的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运算;

  在小组内合理分工,做好汇报准备。

  ②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中注重生生间的交流,进行及时补充。

  ③概括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发现了关于0的运算有这些: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任何数,还得0。(注意:在总结时举例验证。)

  (2)探究0不能为除数

  ①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

  若学生想不到,可以通过观察0在不同运算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说出0是否可以作除数。

  ②小组讨论:0能否作除数?如果用0作除数会怎样?

  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0不能作除数。

  ③教师总结:0不能为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这时,教师相机板书“非0的”。【设计意图求:通过分类,使学生归纳出有关0的运算的不同规律;通过举例说明,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白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在分类、举例说明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3.巩固应用 提升能力

  (1)抢答。

  24+0= 13-13= 0×8= 0÷9=

  70-0= 0+504= 0÷36= 392×0=

  (2)判断。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

  ②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

  ③ 一个数加上0仍得0。 ( )

  ④ 130×0=130-0 。 ( )

  (3)同桌之间互相写出关于0的算式,写在练*本上,交换完成后相互检查。

  (4)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 9+9×9-9【设计意图:围绕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正确对待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和疏漏,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同时,最后一题也为下节课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做铺垫。】4.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总结:这节课我们梳理总结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三)课时作业

  题号1:算一算.

  0+31= 18-18= 68-0= 23×0=

  72+0= 78×0= 78×1= 0÷56=

  1+2+3+4+5+6+7+8+9+0=

  1×2×3×4×5×6×7×8×9×0=

  题号2:脱式计算。

  34+4-34+4 430×0÷45 28+(69-69)÷7

  125×8÷125×8 (100-25×4)×36

  有关教学设计 篇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进行语文天地中的阅读短文练*。

  2、进行用形声字组词和词语搭配的练*。

  教学重难点:

  独立阅读短文。

  教学过程 :

  一、照样子写一写。

  校 郊 较 胶

  妈

  迷

  该

  教学过程 :

  1、出示第一排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2、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请同学们练*说一说下面的3排字。

  3、小组合作学*:练*用这些字组词。

  二、连一连。

  凉爽的 家

  遮雨的 手

  明亮的 光

  温暖的 风

  整齐的 伞

  教学过程 :

  1、出示这些词语,请同学们小声音地读一读。

  2、在书上连线,微型小组的同学互相检查。

  3、集体讨论。

  三、读一读:塘鹅妈妈。

  教学过程 :

  1、自由读这一篇短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小组合作学*:

  (1)解决不认识的字。

  (2)分角色练*朗读短文。

  3、齐读短文,思考:为什么塘鹅妈妈开始不笑,后来却笑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进行语文天地中的口语交际练*:夸夸我们的妈妈。

  2、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八节为妈妈做点事。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练*。

  教学过程 :

  一、口语交际:夸夸我们的'妈妈。

  教学过程 :

  1、出示图片,说一说这些小朋友都在做些什么?

  2、小组合作学*:

  (1)在小组内夸夸自己的妈妈。

  (2)选代表在班内交流。

  3、集体交流,听的同学做评委,及时评价。

  二、实践活动:三八节为妈妈做点事。

  教学过程 :

  1、出示图片,读一读,这些小朋友在三八节时都为妈妈做了什么?

  2、讨论:三八节快到了,我想为妈妈做点什么。

  3、把自己要为妈妈做的事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4、把自己的作品在班里交流。

  有关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

  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落花生”就是我们*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4、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⑴ 种花生、收花生。

  ⑵ 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

  ⑶ 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三、学*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⑴ 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⑵ 质疑、解疑:

  ① “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 “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的词吗?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落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⑴ 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 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 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父亲的话中提到了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 让人一见就 ,但是和 相比,还是 最可贵。

  ③ 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④ 教师:

  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⑤ 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吗?

  ⑵ 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① 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 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 教师:

  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思考练*2)

  种花生→( )→( )→( )

  2、思考: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

  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教学设计菁选扩展阅读


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

——教学设计菁选

有关教学设计1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教学设计 篇1

  展示课型:群文阅读课 单元主题:父母的爱 议题:如何通过生活琐事的对比写法突出母爱。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关于母爱是个永恒的话题,她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是一部永远拍不完的电影,她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欣赏、去品味、去敬仰。今天“群文阅读课”我们要欣赏三篇文章。第一是梁晓声的《慈母情深》,第二是林夕的《母亲的存折》,第三是毕淑敏的《孩子,妈妈为什么打你》。看这三篇文章怎样表现母爱的。 二、读文(18分钟) (一)读《慈母情深》 1.简介梁晓声。

  2.自主默读文本,用双色笔标注。你读出一个()的母亲。 (1)通过哪些事例表现母爱的? (2)表现母爱的关键句子,简单批注。 (3)解读我被母爱感动的关键词(鼻子一酸) 3.阅读展示

  (1)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2)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4.迁移训练

  ……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我的母亲。 ……立刻又……,……立刻又……,……立刻又……。 (二)读《母亲的存折》《孩子,妈妈为什么打你》

  读懂母爱的又何止梁晓声一人,用同样的方法再读林夕的《母亲的存折》和

  毕淑敏的《孩子,妈妈为什么打你》,你又读出一个()的母亲。 (1)通过哪些事例表现母爱的? (2)表现母爱的关键句子,简单批注。(3)解读我被母爱感动的关键词 (三)列表格,梳理三篇文章异同。

  1、相同点:几篇文章都通过生活中的*凡事例表达母爱。 2、三篇文章不同之处

  三篇文章不同之处

  三、总结(0.5分钟)

  山,没有母亲的`爱高;海,没有母亲的爱深;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太阳,没有母亲的爱温暖;云朵,没有母亲的爱洁白;花朵,没有母亲的爱灿烂。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懂得母爱的人吧! 四、推荐阅读:(0.5分钟)

  1、散文:《寻梦》、《儿时的事》——季羡林 2、诗集:《繁星》、《春水》 ——冰心 3、散文:《完美的晴天》 ——学生*作 板书设计:

  群文阅读:*凡、伟大的母爱

  《慈母情深》 《母亲的存折》 《孩子,妈妈为什么打你》

  鼻子一酸 存折存“情” “打”是爱

  有关教学设计 篇2

  检查自学效果:

  师:上一节课我们发了张05、06、07、08这4年的表格练*题,下面我们检查大家的自学效果。师:先请吴海潮讲讲你统计出来的这个4年高考题中,表格题所占的分值。

  吴海潮:08年共22分,07年共17分,06年共39分,05年共15分

  师:很好!请坐。下面请梁梓强讲讲表格题是如何考查知识点的。

  梁梓强:表格题一半都是新情景,通过新情景来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

  师:不错!请坐。还有没有补充?

  生:(摇头)

  师:其实,梁梓强已经点出了其中一个方面。但是讲得不够具体,我们来看看(投影课件)

  含表格的生物题统称生物表格题,其特点是:

  1.新材料、新情景:通过表格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

  2.重基础、重能力:生物表格题既有利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如识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的能力,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生物表格题主要有:数据表格题、知识原理表格题、实验表格题、设计表格题、表格综合题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具体实例,首先解决数据表格题、知识原理表格题、实验表格题这三大表格题。

  进入正课:

  一、投影课件,教师向学生分析数据表格题的解题关键。

  1.数据表格题:用表格提供各种数据的题。

  解题关键:

  一是要看清数据的变化规律,如上升还是下降?

  二是要注意特殊数据,如最多、最少、*均、总和等,表格中出现“0”的地方要特别小心,想清道理。

  三是要认真分析表格数据:要进行纵横格比较,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注重分析引起数据变化规律的原因;注意分析表格中两格之间数据的差值或总和及变化规律,分析原因。

  播种量的比例收获种子的产量

  大麦燕麦大麦燕麦

  0.20.842133

  0.40.68156

  0.60.49832

  0.80.210513

  2.*题反馈

  (03广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下表。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是 ( )

  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 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 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3.学生做题并回答

  师:何宏杰你来分析一下这道题

  何宏杰:这是一道数据表格题。表格含有的信息:①随着播种量的增大,大麦、燕麦各自的产量提高。② 当大麦与燕麦比是0.2∶0.8时,产量比接*1∶3,而当大麦与燕麦比是0.4∶0.6时,产量比接*1.6∶1,可见,大麦的适应性强于燕麦,所以大麦的竞争力远大于燕麦,在数量上越来越占优势。所以选B。

  有关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和游戏形式,引导学生经历认识0的过程及加减法,初步理解0的意义及有关0的加减法,对0的数字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引导学生感受数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0的含义及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0的意义和书写。

  教具准备:

  课件、米尺、有关制图

  学具准备:

  小圆形、小棒

  教学过程:

  一、0的认识

  1、故事引入0及其含义

  师:小朋友们都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想不想听啊?(想)我讲的故事题目是:《快乐的森林》(板书课题)(课件出示:屏幕出示森林中飞跑着的几只小鸟)

  清晨,天刚放亮,森林的小鸟就叽叽喳喳唱个不停,请听,他们唱得多热闹啊!(画面出示巢里2只小鸟)瞧,巢里的2只小鸟多可爱啊!请你们想想看,它们要干什么去?(小组先说说,请几个人回答)

  生1:它们想去捉虫子。

  生2:它们想去晒太阳。

  生3:它们想找妈妈。

  生4:它们想去找朋友玩。

  ……

  师:(渗透)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小鸟十分热爱劳动,一大早就出去捉虫子,我们也要向小鸟一样从小爱劳动好吗?

  师:(出示画面,3棵树上都各有1个巢)问:从左边数第1个巢里的有2个小鸟,用什么数表示?(2只)

  第2个巢里有几只?用几表示?(1只)

  第3个巢里有多少只?用什么表示?(出示0)你是怎样知道用0表示的?(学生小组交流)

  生1:我是看出来的。

  生2:我是听爸爸说的,没有了就用0。

  生3:我是在书本上看的.。

  师讲:小朋友们说的真好,其实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没有就用0表示。比如说我手里有两支粉笔,然后都用完了,没有了,这时就用0表示;盘子里一个苹果都没有也用0表示!

  师:你能像老师一样举个例子来用0表示吗?(学生回答,对回答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师:你还在什么物体上见过0?生举例(温度计、电话、手机号、邮政编码、米尺、车牌号等。)

  师小结:0的作用可多啦,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电话、车牌号上0还起占位作用,米尺上的0还表示起点(出示米尺图)请大家看学生尺,找到起点0

  2、教学0的大小和写法(游戏)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表现的好,大家就表扬他。(教师发放数字牌)请1号、2号、3号、4号小鸟飞上来按顺序排队,很好。再请5号飞上来,0号也飞上来(大家来评一评)你认为谁排得好?大家表扬他(她)。

  师:从左往右看按什么顺序排列的?1左边的数字是几?0为什么排在1的前面?1为什么排在0的后面?请最大的小鸟号飞下去,请0号鸟留下,其它小鸟飞下去。

  师:观察,0怎么写?闭上眼睛用手指比划着写。

  师:要想把0写的既正确又漂亮还真不容易呢?老师这儿有一首有关写0的儿歌(画面出示)下面小朋友们跟着老师把儿歌念一遍。

  师:请同学们根据儿歌中的方法,在本子上写几个0。(写好后小组互相评比,然后全班评比,及时表扬写的好的同学)

  练*:

  在书上p29中间仿写。

  3、课间休息:齐唱《门前大桥下》

  二、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

  1、师:故事引入加法,请看(出示巢里没鸟画面)巢里有小鸟吗?用什么数表示?太阳落山了,小鸟也要休息(放飞回来2只)飞回来几只?用什么数表示?现在一共有几只?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4人答)

  板书:0+2=2

  师:师举例,生说算式,师依次报书

  2、师:当小鸟休息时,猫头鹰要出捉田鼠(出示画面)树上有几只猫头鹰,飞走了几只?还剩几只?

  板书:3-3=0

  师:为什么等于0?怎么想?先引导生用学具摆,再让生摆一摆,看看3-3是不是等于0?你摆的什么学具?怎么摆的?

  师:3-0=()得几,怎么想的?

  生:举例

  三、巩固拓展

  老师考考大家好吗?

  1、p29:用什么数表示,为什么?

  2、p29:看挂图,谁来说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你想写什么算式(4+0),还可以怎么写?(0+4)

  3、p30苹果图先说图意再说算式

  4、p30抢答后让生找一找规律(10道有关0的加减算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有关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4、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

  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学生读,指名个别读)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出示幻灯)(意象)。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写潭底彩虹似的梦、夜空斑斓的星辉和自己放歌的狂态,营造了一幅镜花水月、朦胧迷离、似梦非梦的图画,营造了让诗人魂牵梦萦、心迷神醉的意境。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回答)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反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

  4、学生指名用一段话来描绘:你的面前浮现出怎么样的一幅图画?

  师述: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六、小结本文。

  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学生再读诗歌,感受诗的内容和形式的美。(放女声录音,学生跟着读)

  八、联想迁移,拓展诗歌

  有关教学设计 篇5

  教学模式:

  质疑-探究,解疑

  教学目标:

  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这些就是旱灾造成的(看幻灯),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是啊,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生: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

  (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某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如果你是她,你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展开各种想象。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师评价:是的,你已经很渴了;你是个孝顺的孩子;你还不忘他人,为他人着想。)

  师:是啊,多么珍贵的一罐水啊!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个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拿出放在课桌里的文章,放声地读,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三.交流自学成果

  1.检查朗读情况

  师:看大家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情况,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4个)

  我们就请四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是你读得好还是他们读得好。

  (师评价: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读得这么流利,真能干;知道自己读错了,能及时纠正,你真棒;你读得很投入,大家都被你吸引了;你的声音很响亮,读得真好听。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悟

  1.(师:看来大家已经能读通课文了。那么请你再仔细地放声读读课文,你读了课文之后有什么问题想问?可以把问题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自由提问: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水罐里装满了水?(是啊,好奇怪啊!)

  (2)为什么水没有洒?(真是奇迹啊!)

  (3)为什么水罐变成了银的?(老师也想知道啊!)

  (4)为什么水罐又变成了金的?(难道它会变魔术吗?)

  (5)为什么从水罐里会跳出七颗钻石,还会涌出一股巨大的水流,钻石还会变成星星,越升越高?(主要问题)(真是太神奇了!)(你很会思考;你的眼光很敏锐;你的问题很有价值;)

  (6)为什么水罐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2.师:是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神奇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水罐里会装满清澈新鲜的'水?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原因。

  (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旱灾,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生病的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

  (1).师:天上的神仙看到了什么?

  (生;小溪边,大河旁,山泉下,她会翻山越林,到处去找水,手会被树枝割破,衣服会被树枝划破,跌倒了又爬起来能找的地方她都找遍了,可哪儿都没有水,她只能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2).师:神仙看到后,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神仙会想,小姑娘为了她的母亲,不知辛劳到处去找水,她翻山越林,跋山涉水,脸被树枝划破了,衣服也被构破了,手指也已经流血了,她却不喊一声累啊,这是多么孝顺的孩子啊,多么善良的心灵啊,神仙被感动了。有一位神仙从天上飞下来,给了她一罐水;终于她的孝心感动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拿着神水从天而降,用柳枝轻轻一挥,她的手中就有了一罐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连连向观音菩萨磕头谢恩)

  (3.)师:好的,那么现在这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到底是什么力量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呢?

  (生: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是孝心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师:是的,是孝心感动了上天,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澈新鲜的水。那么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吗?好的,那我们就把这个?擦去了。(板书:孝心感天)

  (4.)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边读边体会小姑娘对母亲的那份爱。

  (课件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小姑娘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

  一看,罐子里竟(jìng)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3.师:那是多么清澈,多么新鲜的一罐水啊,可是这罐水怎么会掉在地上,而且一点儿都没有洒呢?请大家再次仔细地放声读第二自然段,按照刚才的方法在文中寻找答案。

  (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啊,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忍住了干渴,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

  (1.)a.学生说感悟,师引: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吗?(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不但说得好,读得更好。谁还想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体会?老师也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小姑娘的高兴劲儿,也体会到了小姑娘是多么地关心自己的妈妈。

  b.学生读文中内容,师引: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你也是喜出望外的,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喜出望外的呢?(喜是因为有了水;也是因为母亲有救了)

  过渡:第二个问题,谁还有补充吗?

  (2.)师:小姑娘,你这样匆匆忙忙的是干什么呀?(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变)

  (生:我心系着母亲,急着为母亲去送水。母亲正急需水啊)

  师:你是担心母亲啊,多孝顺的孩子!(真有孝心,多体贴自己的妈妈啊!)

  (3).师:同学们,使水罐又一次显示它的神奇力量的原因是什么呀?

  (生:正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师:是的,又是小姑娘的孝心啊,,这个问题我们也解决了。(擦去?)(板指:孝心感天)

  (4.)师:小姑娘的孝心使水罐发生了两次神奇的变化,真让我们感动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小姑娘对母亲那份孝心!(齐读)

  (5).师:明明是木头做的水罐又怎么会变成银的呢?真是太神奇了,谁能解开这个疑惑呢?

  (学生说,师引:你从哪感悟到的呢?)小狗变得焊锡起来。

  (1)师:课文第二段也有一句描写小狗的句子,找到了吗?(课件出示小狗却只是哀哀地尖叫;小狗变得欢喜起来。)

  (2)师:它在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哀叫什么呢?

  (生:也许它在向人们哀求,给它点水喝;

  它会说:我好渴啊,求求你,给我点水吧,我快要死了。)

  (3)师:而当小狗舔净了小姑娘手中的水后,它变得欢喜起来。它会欢喜地和小姑娘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写)(交流)

  (生:因为它得到了生命之水,它获得了新生;

  因为它又有了生命力,它感谢小姑娘真挚的爱心。)

  (师评:你很会想象;你的语言真美;你说得非常真诚)

  (4)师:你能像刚才那样概括水罐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吗?

  生:小姑娘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小动物,她的爱心是广博无私的!(板书:爱心如银)

  (5)师: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赞美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齐读)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自己提问,通过学*,已经解决了三个问题,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生:课文内容上的)

  在学*方法上你有什么收获呢?(生:先读课文,提出问题,再找关键词句体会、感悟,最后提炼或总结原因)剩下的几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

  有关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第12册42页—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 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 圆锥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屏摹上显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闪烁。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 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 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 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

  1.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C 教师板书: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2.练*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3、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 )×1.2× 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4、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 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

  ⑴ 立方米 ②3a立方米 ③ 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

  (1)6立方米 (2)3立方米 (3)2立方米

  2、 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书本44页第3、4、5。

  有关教学设计 篇7

  设计意图:

  《称赞》是一篇很有趣的童话故事。小獾清晨时还只能做出三只比较粗糙的板凳。傍晚十分,在刺猬的称赞鼓舞下,做成了一把象样的椅子。文章中有许多它们俩的对话,言语十分朴实,但每一句都非常暖人心。因此,我设计的着眼点放在这些对话上的朗读上,从读中去体会小獾和刺猬彼此间真诚的赞美,从读中去感受称赞带给人们无穷的力量和快乐,从读中学会怎样的语气适合称赞别人。最后,设计了一首小诗送给学生,一方面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复*本堂课所学的.生字,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诗的韵律中再次加深对课文主题的记忆。

  学*目标:

  1、认识刺、猬、板、凳、椅五个字。会写板、椅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由衷地称赞别人,体会称赞带给人们的力量和快乐。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2、准备刺猬、小獾的头饰以及板凳、椅子、苹果等道具。

  3、学生自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看图识字、写字,故事导入。

  1、课件演示刺猬、獾、椅子、板凳的图片,学*生字刺、猬、板、凳。

  如:(生猜谜:身体虽不大,钢针满身插,遇敌缩一团,谁来都不怕。这是谁呀?(刺猬)(出示

  刺猬:这是小刺猬,快和小刺猬打个招呼吧!(生:小刺猬,你好!)

  2、课件演示带拼音的词语刺猬、小獾、椅子、板凳。

  (自由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随机正音:轻声词

  刺猬、椅子;前鼻音獾;后鼻音凳。

  有关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时目标】

  1、第一课时:

  ⑴ 学会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2、第二课时:

  ⑴ 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⑶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⑷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重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

  1、教师:

  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三、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六、练*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有关教学设计 篇9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玩具,好不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七巧板”(板书)。七巧板也叫“七巧图”,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啦!因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所以深受欢迎.传到国外后,风行世界,号称“唐图”,也就是“中国的图板”.(演示动物图片)

  二、操作感知,初步认识七巧板

  1、猜一猜:它为什么叫七巧板?

  汇报发现,“七巧板是由7块板组成的。”

  2、认一认:1、2、6、7号三角形,5号正方行,3号*行四边形认识*行四边形:展示*行四边形,并板书。

  师:看看它的'外形与长方形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四条边,不像正方形和长方形那样四四方方)

  3、分一分:(板书)动手将七巧板的七块图形进行分类。(全班互动,按图形形状分类)你是怎么分的?

  (请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分法) 复*学过的图形:三角形、正方形。认识*行四边形:展示*行四边形,并板书七巧板中有三种图形,三角形最多,有5块;正方形、*行四边形最少,只有1块;

  4、比一比:(板书)

  师:七巧板不但可以分一分,还可以比一比呢?

  (1)、数一数七巧板中有几个三角形

  (2)、比一比三角形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3)、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请你动手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大的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小的三角形一样大,还有一块中等的三角形。

  师:你们发现的?(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图形的大小)

  5 填一填:

  七巧板由( )种图行组成,其中三角形有( )个,正方形有( ),*行四边形有( )个,

  1号和( )号完全一样,4号和( )号完全一样

  5、拼一拼(板书)闯关游戏

  第一关:请用七巧板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一个正方形(学生黑板演示)

  第二关:请用七巧板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其它学过的*面图形。(学生黑板演示)

  第三关:请用七巧板中4、5、6号图形拼出我们学过的*面图形(学生黑板演示)

  有关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了解《伊索寓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呢? 后来它是怎么喝到水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观察比较、动手实践明白其中的道理。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复*导入

  1、师:太阳当空照,一只乌鸦出门找肉吃,它飞呀飞呀,好渴了,到处找水喝,它找到水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乌鸦喝水》这一课,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a黑黑的乌鸦连眼睛都看不到了,所以“乌”字没有点

  b喝水要用嘴巴,所以“喝”是口字旁

  2、看小乌鸦来了。现在,它可要考考大家呢。

  a 复*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b “着”是个多音字,还有个读音是什么,给它找个朋友吧!(指名一个,板书拼音)

  c “喝”和“渴”(这课的生字中有一对孪生兄弟长的很像?你有好方法分清吗?)

  3、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用屏幕上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二、细读课文

  过渡:这个句子,谁来读一读?

  1、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a:(指名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b:生:乌鸦口很渴。那它是什么心情?(着急)指名读

  c:你还从哪里看出来乌鸦很着急?

  d:我们用望远镜去看一下,它都到哪里找水喝了?

  【去了那么多地方,这就是“到处”】

  过渡:这里也找不到,那里也找不到,心情怎么样?(着急)

  e:指名读,看谁读得好。(生练读后做动作齐读)

  【1、口渴的厉害!2、嘴巴都干了!3、多着急呀!】

  (2)是的,乌鸦很渴,很着急,到处找水喝,找到了吗?(生:找到了!)从哪里知道的?

  指名读。(出示:它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背景:乌鸦看到水图片)

  你们看:小乌鸦找到水了,这时心情怎么样?(高兴、激动、兴奋)

  请学生以高兴的心情读。(说一个心情,读一个)

  (3)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小乌鸦们你们现在最想干什么?(喝水)那快去喝水吧!

  咦,你们怎么还不喝呀?你们遇到了什么麻烦呢?(指名交流)板书:瓶口小 喝不着

  师:真不错,观察得很仔细,想得也很有道理。那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请同学自己往下读。(出示: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 指名读

  (4)同学们,乌鸦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这可(怎么办呢?)

  这时它该又是什么心情呢?如果你是小乌鸦,会怎么想?(注意观察图中乌鸦的表情,指名交流)

  (预设:a.乌鸦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巴极力往瓶里伸。b.很气愤。c.很心烦。d.它一定很着急。)

  (5)师:谁来读一读,注意读出乌鸦的心情变化。(说一个心情,读一个)

  【1、特别苦恼的`乌鸦。2、很失望。3、真的很着急呀!】

  (6)齐读。

  2、学*第二自然段。

  过渡语:这只乌鸦确实非常着急,可光着急也没什么用啊,该干什么呀?(得想想办法呀)

  那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1)请大家继续读读课文的二自然段,把乌鸦想出的办法用横线画出来。(指名简单交流)

  (2)出示句子,理解词语。

  a、那乌鸦的办法是一下就想出办法了吗?不是,你从哪里知道?(指名读)

  (出示: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b、读了这句,你有什么体会?“终于”。 【思考了很长时间。动了不少脑筋。费了不少心思。】

  c、你知道这时,小乌鸦的心情是怎样的吗?带着兴奋的心情读一读这句。

  (3)快去看看它的方法吧,指名回答。

  出示:(它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相机板书:放石子喝着水

  (4)相机指导:

  a体会“一颗一颗”的用法。

  出示课件:它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

  ①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如果把这句话去掉几个字,再读读,有什么感受?自由读。

  课件出示:它叼起小石子,放到瓶子里。

  ③指名说,体会“一颗一颗”的用法。

  b练*用“渐渐”说话。

  课件出示夏天来了,天气渐渐。

  渐渐 长大了 。

  渐渐。(指名说。)

  你也能用“渐渐”说话吗?(结合看图,说说瓶子里、外石头的变化、春天来了,天气..)

  (5)乌鸦到底是怎样喝到水的呢?大家要不要看一看?(指名学生做实验)

  这就是乌鸦找到的半瓶水,谁想来演示一下?

  请大家注意观察:他是怎么做的?瓶子里的水又有什么变化?

  (6)乌鸦终于喝到水了,此时,它的心情又是怎样呢?(开心、高兴……)那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把第三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齐读)

  三、朗读课文,启发学生。

  1、教师:同学们,如果当时,那儿没有石子,乌鸦还可以想什么办法喝到水?

  2、讨论、交流:从乌鸦喝水这件事,你明白了什么?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动脑筋想办法。

  3、儿歌: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集体反馈。教师引导:是呀,善于动脑筋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良好*惯。

  4、你们喜欢这只乌鸦吗?捧起书

  自己美美的读一读课文,试试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四、指导背诵。

  (1)想不想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记下来,讲给爸爸妈妈听。

  (2)自己去背一背吧!谁来挑战,给我们背一背。

  a指名背第一小节。b这么快就会被背了,真棒,第二小节谁来背?c指名全文背。

  d 齐背愿意背的可以站起来背;不会背的可以看一看书;还可以加上动作和表情——-师总结评价学*情况。

  四、过度到《狐狸与乌鸦》的故事

  1、学生自己读故事;

  2、表演

  四、课堂总结,引导孩子课外阅读《伊索寓言》

  布置作业

  1、回家把乌鸦喝水的故事分享给家人。

  2、背诵乌鸦喝水。

  3、阅读更多《伊索寓言》的故事,分享给老师和同学。

  有关教学设计 篇11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

  2

  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

  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3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生: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

  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 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4

  生: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9>9>8>6,通过对比得出: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那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生:因为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

  生: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师:你们真的很厉害,会帮助领导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信学校的领导一定会采纳你们的意见。

  三、巩固练*。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1、完成练*一的第1小题。

  有关教学设计 篇12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五、六年级*作明确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创设情景,激**感,引发学生写作冲动,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接受礼物,感受礼物蕴涵的真情、真爱。

  2、指导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

  3、围绕礼物,联系生活实际选材,激情创作,有序表达。

  重点:感受体验心理活动的过程。

  难点:把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生动。

  课时分配:三课时(本课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为学生自由*作,第三课时为作文评改)。

  教学准备:

  1、上好“初显身手”并且整合“笔下生花”的“自己设计和准备的礼物及送给别人的过程”并在礼物上写作祝福的话或者为什么选或制作这件礼物。

  2、扩写训练:在单元课文教学中完成扩写自己送出和接受微笑的经历以及《礼物》一文中女儿两次落泪的想法。

  3、每位学生准备好“自己接受的特别的礼物”课堂备用。

  教学过程:

  一、挖掘资源,激情导入,(约2分钟)

  以开课问好直接导入:同学们好,请坐。第*组坐姿端正认真倾听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刚才我们上课相互问好,也是送给对方?礼物,老师相机板书“礼物”)

  二、体验交流,心随情动(约12分钟)

  1、首先,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件礼物,这件礼物很特别,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准备收礼物,如果你睁开了眼睛,礼物就飞走了。

  2、接下来,老师口技表演“百鸟争鸣”并在教室里面走动,时而俯身,时而疾走,学生不由自主睁开眼睛,惊奇的望着老师,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3、采访学生,当闭上眼睛,听到鸟鸣,睁开眼睛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请用三个关键词描述。

  4、教师相机板书“疑惑——吃惊——佩服”并在收集不同答案后,在相应词语下打省略号。

  5、谁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一段话。要是能用上一些细节,加上动作的词语,这段

  话会更生动。谁再来试一试。老师相机板书这些都是“心理活动”

  6、如何写好心理活动,教材给我们提供咯额很多例子:请快速默读三个片段,说说都用了哪些些写作方法。

  7、要写好心理描写可以通过动作描写,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就会让你的文章生动。现在请你拿出自己接受到的特别的礼物,回想一下接受礼物的过程,也用三个关键词予以概括,然后说一段话给同桌听,让同桌帮你提提意见。

  三、片段呈现,感悟写法(约12分钟)

  1、现在请提起笔,将刚才和同桌交流的写下来,边写边想想,同桌给我提出了哪些好的建议。写完后再读给同桌听一听,同桌听的时候,是否能够体会到你的关键词所表达的心情变化。(5分钟)

  2、*作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作水*,选取正反两个典型,围绕心理描写,有情有意,带领学生修改。(5分钟)

  3、好文章:(在实物投影仪下)请*作者读——老师批注,简单修改词语、标点。请作者把修改后的段落再读:说说修改前后有什么不同?

  4、还需要努力的文章:(在实物投影仪下)请*作者读——老师一遍圈画,一边与同学共同修改(这儿还可以换成别的词语吗?谁来改一改这个标点。)请作者把修改后的段落再读:这样一改有什么不同?

  5、过渡语:写完后,大声读给同学听一听,同学间的`交流对我们的*作修改帮助可大了,修改完后,再有感情的读一读,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要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四、启发点拨,激情创作(约4分钟)

  1、完善板书,带领学生通过板书中总结心理描写写作方法。

  2、教师点拨:我们除了可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心理活动,还可以表情描写来突出,

  除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外,还可以学*使用倒叙,插叙的方法使文章写得有条有理。师相机板书:“表情、倒叙”。

  3、师总结:有的礼物代表祝福,也有的礼物可能有动人的故事,要写好“礼物”这个话题作文,只要围绕一个“情”字来写,就一定会成功。师相机总结板书“情”。

  4、结语:我们只要满怀真情,抓好心理活动描写,适当运用倒叙和一些修辞手法,把我们接受礼物的特别礼物和接受礼物的过程一幕幕写下来,再加上一个吸人眼球的题目,就成了一篇精彩的文章了,老师很期待哦!

  开始作文(10分钟)

  五、板书设计:

  礼物 心理活

  动 疑惑

  吃惊

  佩服真情实感 独白 排比 动作 倒叙 表情 插叙

  有关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解题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化学化学反应计算的练*,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形成解题能力,并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中,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工农业生产及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本课题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学*利用化学方程式所反映的质量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相关计算

  2、学情分析:本课题的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书写方程式,尤其是中等偏差学生由于方程式没有掌握好,没有将化学方程式配*,把几个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之和计算错误,还有的数学功底较差,结果出错。

  三、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氢气可以通过水分解得到。已知1kg氢气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大约跑100km.。观看课本136页图,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听讲、看图、思考。

  (引发问题)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然后进行归纳。小组间猜想、讨论、交流。(1)要想知道18kg水可供汽车跑多远,就必须知道18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2)想知道18kg水分解产生多少氢气,就需要知道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3)要想知道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就需要知道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知识回顾)请写出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并说出化学方程式的涵义。思考:水分子和氢分子的质量比为多少?为什么?让学生写出该化学方程式后回答其含义。水分子和氢分子的质量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引导探究)在水分解的反应体系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你可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讨论并尝试计算后交流:用不同的水分子数目代入计算。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间的`质量比恒等于9:1:8。

  (师生交流)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与什么有关?然后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并总结归纳。让学生交流(1)这种质量关系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2)与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有关;(3)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密不可分。

  (设计方案)我们已知道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那么你能否根据这个质量关系计算一下:18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学生讨论、交流计算方案,并利用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计算。

  (展示评价)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解答方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总结解题步骤和解答过程中易出现差错的地方。让学生交流解题方案,总结解题步骤。并按步骤进行解题。然后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相互补充,得出答案。

  (回顾与反思)通过以上的探索,请你将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解题思路和一般步骤总结出来。通过学生交流,评价自己的学*情况。然后学生练*课本138页的*题,巩固所学新知识。


教学设计菁选(扩展2)

——教学设计菁选

实用的教学设计12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实用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售”“驮”“卖”等14个生字,积累“买卖”“出售”“栩栩如生”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初步体会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二、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合作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教师搜集非洲小朋友、动物、大瀑布和木雕的有关图片,自制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非洲儿童图片)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些孩子都是什么地方的吗?(非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黑色的皮肤)你们想和他们做朋友吗?今天梁老师就带着大家走出亚洲,走进非洲,来认识一位非洲的少年。

  2、板书揭题:《卖木雕的少年》区分“买”和“卖”,并指导书写。

  3、从课文的题目中,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大家?

  生:买木雕的少年是谁?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是怎样的木雕?(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世界地图还有非洲小朋友的图片,直观形象的让孩子们初步感知非洲的情况,之后板书课题,让学生质疑,让孩子们提出由课题想了解的问题,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认真听课文范读。

  (1)注意读准字音,把本课的词语或是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1)提问: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我”和非洲少年)

  (2)小组合作讨论,我到非洲旅行时,开始想要(),但是因为(),只好放弃了,最后()。

  (3)课文围绕木雕写了哪些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3、交流反馈

  在班内交流,个别同学试说,教师相机评价(设计意图:初步朗读课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参与讨论,通过教师出示的总结提纲完成内容填写,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三)再读课文、识记字词

  1、幻灯片出示本课词语:买卖出售驮着构思新奇五官端正掏出饭馆一堆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牙齿莫西奥图尼亚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栩栩如生

  2、开火车试读词语。

  3、整体读词语。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本课生字并试着分析识记方法。强调:“售”字书写时要注意隹字右边有四横;“驮”字右边是大;“馆”食字旁右边不要写成宫;“辨”字的辨析;“齿”的笔顺书写。

  4、考考你大瀑布真是(),那里(),景色()。摊点上的木雕()、()坐凳(),大象雕的'(),我一看就()。(设计意图: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从字的读音、词语的认读,个别生字的辨析书写等方面让学生认读生字和词语,以个别读、开火车读、整体读方式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识记,加强学生对生字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四)品读课文、升华情感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朗读。

  2、指名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3、通过朗读,你觉得少年是一个这样的人?少年身上有哪些你学的地方?(少年对中国人很友好,朋友之间很尊重对方,热情、充满关爱,少年把中国人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4、教师总结:本课我们了解了大瀑布的美丽和木雕的精美,也知道了作者首先听朋友介绍木雕、然后挑选木雕,接着放弃木雕,最后少年赠送了木雕。认识了一位把中国人当成是朋友的非洲少年,那么,非洲少年为这么说这样做呢?我们下节课来共同学*。(设计意图:本课为第一课时,所以要加强学生朗读的训练,只有熟读课文,才能正确把握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感悟少年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初步体会非洲少年与中国人之间的友谊,为第二课时的学*打好基础。)

  (五)作业布置

  认真学*本课生字新词,并把词语抄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课后认真搜集有关非洲的资料图片,并把自己搜集的信息和同学分享。

实用的教学设计2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其基本操作技术是生物科学、医学等领域最基本的实验技术,也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操作技术。因此,“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高中选修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本文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选修1的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中的第1个课题,旨在为学生实践其他的生物技术实验做好铺垫,又由于本节内容位于传统的发酵技术之后,所以它是在传统的生物实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为微生物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可用“承前启后”这个词语来概括本课题的地位。

  2.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确立本课题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列举培养基的种类等基础知识,说明培养基配方及作用;概述无菌技术。

  (2)能力目标:尝试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熟练规范地进行无菌操作,成功地培养微生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纯化大肠杆菌的方法;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领悟实验原理,交流实验体会;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教学重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由于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除了要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外,还需要确保其他微生物无法混入。因此,实验时针对培养基、操作者、用于培养的器皿、接种工具等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和培养,获得纯净培养物,才能成功培养微生物。可见无菌技术是微生物培养过程的关键。教学中可联系医疗和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无菌技术。

  二、教学建议

  1.设置适当情境----有效导入

  虽然微生物无处不在,但由于其一般个体微小,肉眼不可见,须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见,所以学生对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总体比较陌生。我们可以尝试以如下情境导入:情境一中展示一杯红葡萄酒、一小蝶香醋、一块腐乳、一盒酸奶,让学生思考这些食品分别主要是由何种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情境二通过投影仪展示水华和赤潮等与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生物。

  通过上述情境的展示和讨论,学生可以对微生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学*本专题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在微生物培养中保持培养过程纯净的重要性。

  2.重视基础知识---夯实理论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这一课题,就当前普通高中学生学情和各学校实验条件而言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要保证该课题的有效展开,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探究学*。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就是弄清楚三个概念:培养基、菌落和无菌技术。

  关于培养基,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先制备一个常用的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在课上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可以对培养基有个初步的形象认识,同时还可以结合多媒体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培养基的类型及分类依据,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培养基分类的基本知识。然后再设置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①实验室最常用的培养基是什么?②琼脂在培养基中主要起什么作用?③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与其培养基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一定相同吗?④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化学成分、用途等分类依据分别应属于何种培养基?⑤硝化细菌的.氮源、固氮生物的氮源、自养生物的碳源、异养生物的碳源分别是什么?

  而菌落是实验室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教师可实物展示或投影展示大肠杆菌的菌落、分解尿素细菌的菌落、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并让学生比较菌落形态、颜色、光泽等方面的不同,然后讨论以下问题:①科学研究为什么常用菌落作为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主要依据?②菌落形成常在什么培养基表面?液体培养基可以产生菌落吗?③为什么说获得单个菌落就表示微生物得到了“纯化”?④菌落的观察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

  至于无菌技术,是本课题成功与否最关键的操作要领,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行阅读教材P15小字部分“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以及教材P85的附录4,然后归纳出消毒灭菌的适用对象,并以表格的形式比较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3.实验操作部分:建立流程、弄清原理----体会无菌技术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该培养基的配置细节较多,但是并不是完全要记住的,只要抓住关键的环节(牛肉膏和蛋白胨的称量与熔化方法、先调pH后灭菌等),然后建立以下简单的流程图即可:

  计算→称量→融化→调pH→灭菌→倒*板

  上述流程图还可简化为六个字:“算、称、融、调、灭、倒”。为了更好的掌握培养基的配置,还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①皿底和皿盖的大小关系?培养基是倒在那个上面?②“倒*板”中的“倒”字该如何理解?③培养基和培养皿的灭菌方法有何不同?为什么?④“倒*板”指的是接种前还是接种后,还是都要?

  (2)纯化大肠杆菌的两种方法

  微生物的纯化方法很多,教材着重介绍了*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板法,但是原理大

  致是相同的:通过连续划线或系列稀释,降低大肠杆菌浓度,得到单个细菌繁殖成的菌落。以*板划线法为例,可尝试建立如下基本流程:

  教材中关于两种接种方法有详细的示意图,可先让学生自己看,然后由学生谈谈哪些

  细节体现了无菌操作的要求,哪些操作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们在实验室应从哪几大方面确保无菌操作的实现。(3

  )实验室操作

  本课题大体可按以下实验流程操作:

  本课题的具体流程可由学生结合书本中的提示自行设计,鼓励创新,但必须以遵循接种的基本原理和无菌操作为前提,以获得纯化的大肠杆菌菌落为目标,以安全为第一保障。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醒和帮助。

  下面结合实际操作提出几个注意点或建议:①以安全为第一要务。本实验最好选择非致病菌种,如本课题教材中的大肠杆菌等,这样可避免操作者被感染的可能。本实验用到的干热灭菌箱、高压蒸汽灭菌锅、酒精灯、紫外灯等仪器设备都要先培训、后使用,并填好使用记录,强化安全意识。②以无菌操为关键要领。由于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该实验稍不留意就会失败,所以无菌操作显得尤为重要,且细节很多,我们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在制定实验计划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可行性,然后将每一个应该注意的无菌操作环节都做好标

  注;在具体实验操作时,每组至少要安排两位同学监督操作是否遵循的了严格的无菌,并做好记录,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也便于查找实验失败的具体环节和原因。③体现对照原则和重复原则。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的恒温箱培养,未接种的作为空白对照,只有上面培养基完好且无菌落产生,才能说明培养基配置成功了,才有可能得到大肠杆菌单菌落,否则实验只有重做。为了确保实验成功的概率,可以适当增加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基的数目,避免由于偶然原因导致实验失败,延长了实验周期。④以获得标准的大肠杆菌单菌落为主要目标。由于学生不清楚大肠杆菌菌落特征,教师最好事先提供一个参照,这个参照可以是培养好的菌落,也可以是图片。引导学生从菌落颜色、形状、大小、光泽等方面来描述大肠杆菌菌落的特征。一般选择12h和24h为观察基点比较合适,因为微生物具有繁殖快的特点,如果培养时间太长,菌落也会连成一片,就不容易看到单个菌落了。

  三、教后反思

  本节课可以通过生产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保持培养物纯净的重要性。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练*相应操作,从中体会纯净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熟悉实验原理再进行操作实验,利用培养结果指导学生回顾实验中的成败并相互讨论总结,深入理解知识。当然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和危害性,一定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惯。

实用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生活中的设计的*惯,学会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欣赏、分析、评述一件生活用品的设计效果,认识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原则。

  教学重点: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生活用品。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生活用品美观与实用的有机结合。

  教师教具准备:

  优秀生活用品设计作品欣赏投影或多媒体课件;生活用品实物数件。

  学生学具准备:

  每人带一件生活用品实物,如小钟表、小茶杯、小像框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二、引导阶段:请学生以一件自己喜欢的生活用品为例说出喜欢它的理由(从功能、造型、色彩等方面),导出本单元的学*内容。

  三、进入新课:

  1、我们日常生活的用品应该是实用的,同时又是美观的。日用产品不仅给使用者带来方便,也使人们在使用时感到舒适和愉快,很自然地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接触到的工业产品,认识设计的成功和不足,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活动一)多媒体展示古今中外的几种优秀生活用品,引导学生欣赏,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提示和归纳。

  (1)果盘:缠枝鸡冠花纹的纹饰,色彩古朴典雅,构图大方简洁,放置水果时,与水果的鲜艳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缠枝加水果,同类物在*面、立体上的结合形成了统一的美感。不放水果时,也是一件美观的案头摆设。

  (2)木椅:金字塔式的造型,使人有稳固,安全的

  感觉,可以放心的倚坐休息,木质部分单纯的造型,朴实的色彩和原始感的木纹,与现代气息浓厚的椅垫形成对比,似乎暗示了现代人与大自然的融合。

  (3)手机设计图:A款,流线外形和金属质感,传达出独特的信息,置于掌上似乎可以操控穿梭于太空的飞行器;B款,方正规正,拥有它的人应该是诚实、严谨、一丝不苟的专业人士;C款,蓝色的屏幕,游戏机式的按钮设计,外观上可以强化的机器性特征,一定是喜欢寻求刺激的小伙子们的掌中爱物;D款,机盖合起后呈简洁的弧形造型,拿在手中、置于袋里,都会使人感到舒适。

  (4)咖啡具:瓷釉颜色柔美和谐,旋涡纹的纹饰体见了原始彩陶的纹饰,其色彩又与咖啡的颜色相调。盖上无钮,防止打开放在桌上滚落打碎。至于把手造型的设计,则充分考虑了手持时的'力学原理,其舒适省力是显而易见的。

  (5)椅子一组:用最少的材料,最简洁的造型,最单纯的颜色,有最舒适的感觉,也许是这组椅子的设计者所要追求的。不用时尽最大可能节省放置空间的问题饱为你想到了,同时,多把椅子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新的立体构成造型,象一座抽象形态的现代雕塑,不也觉得很美吗?

  2、设计者在设计各种用品时不仅要考虑美观而且充分考虑了实用的各种细节,着实让人感动。申国有句古话叫"学以致用",即物品的存在都有它特定的用途的,所以,产品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它的用途(功能),同时,人对物质产品还有精神方面的要求。(欣赏红

  漆花形洗子)漆器制造在申国有悠久的历史,在自然的花朵形状的基础上加以规整化,是一件实用与美观结合得非常好的作品。(活动二)请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生活用品,共同

  讨论它们的设计好在哪里,有什么缺点。(活动三)将几件相同用途的生活用品放到一起对比欣赏,展开讨论:同是喝水的环子,你更喜欢哪只,为什么?进行分析评述。

  反馈阶段:

  师生讨论以下问题:

  1、购买某种生活用品时你知何进行选择?

  2、生活用品的设计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总结:

  人类生活中处处存在设计,设计是为了更高质量的生活,生活用品设计不能单从美观的角度出发,要从功能、材料、形式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做到美观而实用。

  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生活用品,

  二、生活用品的功能,实用价值、审美价值

  三、生活用品的设计原则,美观又实用

实用的教学设计4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什么是比?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4.5:2.7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几面**的形状一样,但长和宽却各不相同。请大家算一算它们长和宽的比,看看能发现什么?

  (3)(指教室里的**)这面**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3/2

  操场上的**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3/2

  两面**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2.4/1.6.=60/40

  (4)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等式?

  如:5:10/3=15:10

  5:10/3=2.4:1.6

  15?10=2.4/1.6

  15/10=60/40

  (5)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1:2是是比例吗?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

  (7)完成教材“做一做”。

  第1题。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

  完成课文练*六第1~3题。

实用的教学设计5

  1、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方法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根据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1、“嵌入式”教学法

  把与职业岗位有关的身体素质练*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到普通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去,使体育课在完成锻炼学生素质,提高***技能等任务的基础上,对“准职业人”进行必要的身体训练的教学方法。

  1.2、专门性教学法

  开设专门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合理选择与职业活动相*或相似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身体练*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的目的在于借助体育项目的练*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1.3、职业实用性运动项目教学法

  根据职业活动对身体姿势、身体状况的具体要求,选择在操作方式或身体能力方面与职业特点相似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的方法。职业实用性运动项目不仅符合职业活动的要求和特点,而且可以预防职业活动对身体状况和姿势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1.4、拓展训练教学法

  拓展训练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培训中,它可以培养员工适应环境、克服困难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相互了解信任、团结协作的能力,还可以增强个人勇于挑战、不畏艰难实现目标的勇气和自信心。因为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难以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中实现,所以合理将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引入到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中,更能够贴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达到磨练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以及熔炼团队的教学目的。

  1.5、职业实用性体能训练法

  主要针对“准职业人”在未来工作过程中身体活动的特点来改造原有的体育教学项目与内容,或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身体练*内容,达到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能更好地适应职业活动中将要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效果的教学方法。

  2、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评估结果的好坏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所以说要想客观地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要随着教学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可以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的内容不应该只考虑学生的运动成绩,而是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价。

  3、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实际方案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改革与方案的实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打破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三段式”的教学形式与“被动式”的接受与学*指定内容的单一课程内容结构休系,以社会发展、就业岗位需要和学生综合发展为出发点,积极构建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学科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行的立体化课程模式,构建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台,架构新的课程体系。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方案以个性化为基本的设计思路,它所依据的是高职院校的性质和特点、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与水*以及学生的体育基础等。

  3.1、开始阶段

  根据各个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改革目标。该阶段的教育特征是诱导性教育,课程方案的模式是职业实用性课外体育俱乐部或职业短期培训班。具体方案如下:一年级体育基础课教学;二年级进行体育选项课教学;“第二课堂”开设职业实用性课外体育俱乐部或职业短期培训班。设立一年级基础课教学、二年级体育选项课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俱乐部并存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大课程模式。

  3.2、发展阶段

  该阶段的教育特征是强化性教育,课程方案的模式是“3+1”即:选修课+体育俱乐部(含职业实用性体育)。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强化性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在一、二、三学期实施选项课教学,整个选项课采用开方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来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进行练*,通过练*掌握一至两项锻炼身体的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在项目设置上,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场地等情况灵活设置。在第四学期实施体育俱乐部(含职业实用性体育),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增加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可以某个专业作为试点,如“护理专业实用形体礼仪体育俱乐部。

  3.3、成熟阶段

  该阶段的教育特征是专门性教育,课程方案的模式是“2+2”(第一学年的选项课教学,第二学年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主要特征是分专业进行模块教学。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分四个模块:体育运动锻炼*惯养成模块;休闲体育技能模块;职业岗位核心素质模块;职业岗位素质拓展模块。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出高等职业体育教育要为就业服务的特点,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特点有关的内容作为体育教学内容。

  作者:辛雷 单位: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实用的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它通过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自己的回声以及和妈妈对话,生动有趣地说明了什么是回声和产生回声的原因,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一个科学知识。课文优美、生动,动静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学*目标】

  1.认识“呱、圈”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四和五自然段,读出亲切,欢快的语气。

  3.通过课前体验,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等形式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情朗读课文,重点理解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教学难点】

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大屏幕,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小眼睛,仔细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师:谁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2.师:今天我们来学一个和回声有关的故事。

  3.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回声}

  师:同学们请注意“声”字不仅翘舌而且还有后鼻音。{板书:shēng}读“声”。

  4.师: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师:恩,有的同学速度很快,已经读好了,坐端正了。

  2.检查生字:

  呱哩圈纹碰返

  师:谁来读读第一个字?拼读。师:你的三拼音读得很准。师:谁再来试试?师:你的声音很响亮。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师:下一个,谁来?你来读。师:你的轻声读得很好!师:我们学着他的样一起读读。

  师:第三个字有点难读,谁来试试?师:三拼音节读得很准。师:一起读!

  师:下个字,请你读!师:前鼻音读得真准。大家一起来试试!

  师:谁来读第五个字?师:很好,后鼻音读得很准。师:请大家齐读。师:恩,同学们都读准了!

  师:最后一个字!请你读。师:全班跟读。

  3.去拼音读字。

  师:去掉拼音帽还能读准吗?自由试一试。师: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来开火车,火车火车往哪开?

  4.读词语。

  师:生字躲到词语里去了。你还会读吗?呱呱叫一圈圈波纹碰到返回

  师: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互相读这些词,如果你的同桌还读不准的,请你帮帮他!一起读读!

  5.了解“返回”

  师:最后一个词“返回”有个小秘密,返就是回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有趣的词吧!(齐读)

  6.读词、句子(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

  师:大家看“一圈圈”和“波纹”碰到一块儿了,你会读吗?你读,你读。师:这就是一圈圈波纹,一起读。师:(电脑屏幕用鼠标点)现在老师把词语放进句子里,你还会读吗?自己练一练。请你读!师边做动作,边读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请大家带着动作读。

  三、细读课文,感悟回声

  (一)学*第一自然段。

  1.师:同学们生字宝宝我们已经掌握了,那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这篇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呀?

  2.师:是呀!小青蛙跟着妈妈来到桥洞底下,他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呀?

  3.师:是呀!特别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描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呢?

  师:你能不能美美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请你来!师:我听到他读得真美呀!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样读一读吧。

  (二)学*第二自然段。

  1.师:是呀!小青蛙看到美丽的景色,高兴地叫?注明:师引读,点击屏幕。

  师:这时桥洞里传来了一个声音——(师轻读)“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小青蛙紧接着又问?

  师:“你是谁?你在哪儿?”

  2.师:(出示这句话:呱呱呱,多好看哪!)仔细看,这句的结尾是什么标点符号呀?

  师:说明他心里怎么样?师:那我们一起来高兴地读读这句话吧!谁再来读读?他读得真高兴呀,我们再来读读!

  师:(出示这句话:你是谁?你在哪儿?)这句是什么标点符号呢?师:那该怎么问呢?请你来!(我们在读问句的时候,要稍微地往上扬一点,像老师这样,){范读}我们一起来问问吧!

  3.师:谁想来表演这只小青蛙?谁想来表演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咱们一起来看看,看不见的小青蛙是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学生评价。

  4.师:小青蛙这时听到有一只青蛙在学他说话,他心里会感到怎样?

  (三)学*第三自然段。

  师:于是,他就去问?谁来读读他问妈妈的话?(指导读出奇怪的语气。)我听到他读出了那种奇怪的感觉。我们也一起来奇怪地问问吧!

  (四)学*第四——六自然段。

  师:青蛙妈妈听了小青蛙的话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学*第四自然段

  (1)师:同学们,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这时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先读读第四自然段,再来填一填吧。师:谁来填?师:我们一起读。

  (2)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河水是怎样变化的吧?

  (3)师:谁来读读这段话?我听到你的碰字字音读得比较重。

  师:谁再来读?你的荡字也读得比较重了。我们大家一起再来读读吧!

  (4)师:是呀,石子一扔,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水的波纹{板书:水波}碰{板书:碰}到了?{板书:河岸}又怎么样?(师边做动作演示){板书:荡}

  (5)师:我们再来读读这河水的变化吧,会做动作的同学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2.学*第五自然段

  (1)师:还有什么波纹也跟河水的波纹一样呢?读读第五自然段,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师:请你说!你找到了什么?(生:声音的波纹)

  (2)师:哦,声音的波纹,那声音的波纹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同学们填空: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师:请你来填!师:一起读。

  (3)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感受下小青蛙的回声吧!

  (4)师: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5)师:是呀,声音的波纹{板书:声波}碰{板书:碰}到了?(生:桥洞的石壁){板书:石壁},也要返回来{板书:返}。(手演示)这样我们的耳朵就听到回声了。(一只手指着耳朵)这就是回声。(手指着板书课题)

  (6)师:声音的波纹可真有趣呀,谁来读读这句话?请你读!恩,我听到你的返字读得比较重,大家再来读读吧!

  (7)师:是呀,这就是回声,青蛙妈妈就是想把这个道理告诉小青蛙的,我们把青蛙妈妈说的话读一读吧!

  (8)师:小青蛙明白了回声,高兴得一蹦老高,说:“(生: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师:妈妈笑着点点头。

  3.学*第六自然段

  (1)师:小青蛙又游回桥洞里,(生:呱呱地叫个不停)。桥洞里立刻响起了一片呱呱的回声。小青蛙欢快地说:“(生:多好玩啊!)”

  (2)师:小青蛙懂得了道理,多高兴呀!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当成小青蛙,高兴地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四、学写生字

  (一)学“影”字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也和小青蛙一样,带着欢快的心情来学写两个生字吧!看到“影”字。师:同学们看看这个字是什么结构呀?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2.这个字的部首是什么呀?这个三撇就是我们今天新学的部首,我们仔细观察写这三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呀?要注意这三撇起笔在同一条线上。我们在写这个字的时候还要注意左边要写得比较(生:宽)右边写得比较(生:窄),(师:加上手势)这就叫左宽右窄。

  (二)学“游”字

  1.看看这个字,游的左边是?(生三点水),中间是?(生方),右边是?(生撇,横,子,)老师有个好方法来记这个字:大人带着孩子到一个方方的池塘里游泳。

  2.这就是什么字呀?闭上眼睛记一记,记住了吧?我们一起来写一写,(书空)小手拿出来。预备齐,点(生继续读)。(师生一起写,师注意面对学生书空)同学们注意这三个部件要写得瘦长一些。

  3.下面老师把两个字送进田字格!{板书“影和游”}请你们用小眼睛仔细观察!现在你们也把这两个字送进田字格里吧,描一个,写一个。(师范写“影和游”,生描和写)师提醒写字姿势。

  4.学生作业展示: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某某的影字三撇的起笔在同一条直线上,(用笔指着书上)整个字摆在田字格的正中央,而且写得左边宽右边窄。哎呀,真棒!打钩。

  5.这个学生的游字三个部件写得瘦长,而且挨得很紧,像一家人,真不错!打钩。

  五、拓展

  1.师:同学们,生字我们就学到这,今天我们学*了一篇很有趣的课文《回声》,*时你们听到过回声吗?(生:听到过)你们是在哪听到的呢?

  2.师小结:除了回声,其实我们的生活处处存在着一些自然科学现象,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很多,用你们的眼睛,用你们的心到生活中去发现吧。

  3.师:好,这节课我们学*了生字,读懂了课文,还学写了两个生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剩余的生字,并且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的自觉性。

  2、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奇妙纸的特点和作用。

  3、大胆想象一下,你还想造出什么样的纸。

  二、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不同纸的不同特点和用途。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纸奶奶感慨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

  四、课前准备:

  准备课文中介绍的各种纸的实物。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正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纸今年有多大年纪了吗?(举一张纸)关于纸的历史和现在,你们了解多少呢?在生活中,人们通常用纸干什么?学*了《纸奶奶的生日》一课,我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同学们想到了什么?(纸奶奶是谁?纸奶奶有多大?有谁来庆贺?生日热闹吗?)

  (二)初读课文,完成练*。

  出示投影一:

  摘录课文中的词语:

  出示投影二:

  摘录课文中的新词:。

  出示投影三:

  课文中讲了哪几种纸?

  避水纸

  耐热纸

  食用纸

  容器纸

  防锈纸

  速溶纸

  (三)分组学*,合作讨论。

  1、以组为单位,用最快的方法完成下列表格。

  纸名

  特点

  作用

  避水纸

  耐热纸

  食用纸

  容器纸

  防锈纸

  速溶纸

  2、产品展销会每小组任选一种纸为参展商品,派一位代表以推销员的身份介绍该纸品的特点及作用。

  如避水纸:我有一身好本领,不怕水来不怕压;不怕泡来不怕煮,身体结实武艺强。我可以用来做雨衣,做游泳衣,欢迎大家前来选购!

  3、想象大比拼你还能发明什么纸?小组为单位,进行想象大挑战。介绍新纸品的特点和作用。

  (四)语感训练,体会写法。

  1、这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方法,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和向人们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纸的发展,让我们对不同纸的作用、特点有了深刻的了解。作者的文笔很生动,将不同的纸化作一个个可爱的人物,叙述方法也不断变化。如在介绍避水纸出场时,作者这样写道:避水纸恭恭敬敬地对纸奶奶说------同学们,你们还能从文中找出类似的语句吗?读一读,加以体会。

  2、体会带点词的准确用法。

  我在开水里煮三天三夜,身体照样结结实实。

  我在开水里连续煮三天三夜,身体照样结结实实。

  我能经受1000摄氏度的高温。

  我能经受*1000摄氏度的高温。

  3、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

  (五)拓展练*:

  1、给造纸厂写一封信,介绍自己设想中的新产品。

  2、为其中的一种纸写句广告词。

实用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能用"竭力"造句。

  3、朗读课文,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的神奇。

  4、结合课外资料和同学交流世界上还有哪些奇妙的植物。

  教学重点:

  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的神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思考,知道它们为什么能吃到虫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3、用"竭力"造句。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难点:

  用"竭力"造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世界上的生物千奇百怪,会吃虫的植物你们见过吗?今天我们就来见一见会吃虫的植物。板书:

  二、初读课文

  课前同学们进行了充分的预*,检查自己的预*成果,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课文,订正字音。

  认读词语,相机理解:

  (1)茅膏菜,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吃虫的植物?

  (2)黏液,想一想黏液的样子。

  (3)粘住,读准字音,粘住谁了认读苍蝇。

  (4)跌进,半截,腐烂。

  (5)本课还有两个多音字,出示"扎","盛",说说这两个字的`不同读音,分别组词语。

  (6)竭力是什么意思?读句子"一条蜈蚣跌进猪笼草的袋子里,半截身体露在袋外,正竭力挣扎着想爬出袋子"一边读一边想象蜈蚣竭力往外爬的情景,进一步理解"竭力"。

  (7)你能用"竭力"说句子吗?

  自学生字,反馈练*。

  (1)加偏旁成本课生字并组词。

  矛,高,夜,占,失

  (2)比一比,组词语。

  蝇() 截() 竭()

  绳() 裁() 喝()

  三、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都写了什么?

  学生发言,师生共同归纳:写了茅膏菜和猪笼草的样子,以及它们是怎样吃虫的

  四、理清层次

  根据刚才我们归纳的内容,你能给课文分段吗

  学生分段,订正结果。(1—2自然段是第一段,3—4自然段是第二段)

  自己默读第一段,想一想在介绍茅膏菜是先介绍什么,再说什么,

  又是怎样介绍猪笼草的?

  了解课文在介绍这两种吃虫的植物时,都是先介绍它们的样子和怎样吃虫的,再举例说明。

  五、小结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两种吃虫的植物,茅膏菜和猪笼草,我们根据课文内容把课文分成两部分。那么它们又是怎样吃虫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了解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的神奇。

  3、结合课外资料和同学交流世界上还有哪些奇妙的植物,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的神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思考,知道它们为什么能吃到虫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19课

  二、精读课文

  学*第一段。

  默读第一段,思考:茅膏菜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吃虫的?它为什么能吃到虫子?可以用不同的符号画一画。

  学生按要求默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填表:

  植物名称

  外形特点

  怎样吃虫

  能吃到虫子的原因

  茅膏菜

  (师生共填)

  叶子是半月形的,又嫩又绿。叶子上长满柔毛,还带着黏液。

  粘住小虫,叶子紧紧地卷起来。

  半月形的叶子更容易卷起,嫩绿的颜色吸引小虫,柔毛和黏液可以粘住小虫。

  猪笼草

  (小组合作)

  全身红红绿绿,叶子长,宽大,挂着一个袋子,细毛上有蜜汁袋口和内壁很滑,袋底有“积水”,虫子掉进袋子后被“积水”腐蚀。

  颜色和蜜汁吸引虫子,袋口和内壁很滑使虫子容易掉进袋子不能逃脱,消化液的腐蚀作用很强。

  (学生在填写过程中,只用简单的词语即可)

  (1)说茅膏菜的样子时,播放课件,直观了解茅膏菜的样子。知道“积水”是什么(消化液)

  (2)边读文边说茅膏菜这样的外形特点对捉虫有怎样的作用。

  (3)完成表格。

  (4)茅膏菜的叶片紧紧卷起,小虫怎么也逃脱不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给我们讲的事例。

  (5)补充资料,茅膏菜并不大,直径长约1厘米,最后把苍蝇消化得只剩下两片翅膀和六条细腿,真是吃虫的能手。

  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的主要内容。

  学*第二段"猪笼草".

  小组学*第二段内容,按要求填表。

  投影学生自学成果,规范语言。

  课件出示,直观了解猪笼草的外形。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半截身体露在袋外,正竭力挣扎着想爬出袋子,可是那袋里的半截身体,已经腐烂的不成样子了。"说说感受,感受猪笼草真是吃虫的能手。

  小结:正因为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使它们成了自然界的吃虫能手。

  课外阅读:

  1、在世界上的众多植物中还有许多像茅膏菜和猪笼草这样的吃虫高手,你还知道有谁吗

  2、结合课外阅读说一说:例如"捕蝇草""瓶子草""毛毡苔"

  3、除了这些吃虫的奇特植物,你还知道哪些神奇植物和它们的奇特本领,可以仿照书上的方法,先说说它们的样子,能举个例子。

  小结:在我们的世界上有许多奇妙的植物,动物和事情,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和发现。

  有一种吃虫的植物叫猪笼草。它的枝条上有一个“瓶子”。猪笼草上面有蜜,虫子飞来吃蜜就马上掉进“瓶子”里,一会儿就化了。我自从知道了猪笼草,我就不尽地赞叹:大自然真神奇!

  思维拓展:

  通过课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吃虫的植物是怎样吃虫的,那么你还知道有哪些有趣又奇妙的植物呢?

  总结:

  今天学*的收获。

  板书设计:

  吃虫的植物

  茅膏菜猪笼草先画一画句子

  再找一找联系

  最后想一想作用

实用的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掌握汉字构成的一些规律。会填字组成语,并会运用这些成语造句。能找出句子生病的原因,并能正确修改。积累有关学*方面的谚语或名言。自读知识窗内容,了解司马光的事迹。

  二、教学重难点

  学*和掌握汉字的构成规律。

  三、教学流程

  (一)练观察,找出观察这两个部件有什么不同。观察,小组讨论它们用在字中有什么不同。汇报自己的'发现。再找出一些有这两个部件的汉字写一写。成语补充完整并选两个造句。学生独立填写,师巡回检查。指名汇报。强化正确答案,纠正错误答案。造句。自选词语,自由发言。注意拓展思维,避免趋同。修改病句。读句子,,找出句子生病的原因。学*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正确答案:在语文课上,大家都认真地听讲。(属用词重复)为了写好这次作文,我特地到公园里观察了一阵子。(属用词不当)

  (二)日积月累本次日积月累都是与读书有关的谚语和名言。学*方法:学生自读。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同桌互读,说说自己对每句话的理解。熟读,试着背诵。

  (三)知识窗让学生试着说说题目“脚踏实地”的意思。学生自由读短文,了解司马光是怎样脚踏实地地编写《资治通鉴》的。小组交流读书体会。联系实际举一些脚踏实地的例子。

  (四)作业:搜集一些有关读书方面的谚语或名言。

实用的教学设计9

  (1)课时:一课时(40分钟)

  (2)课型:新授课

  (3)教学对象:初中八年级

  (4)按照教材教法要求撰写,条理清晰,书写工整,内容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要求及板书设计等,力求体现教学形象性,直观性和实践性。

  课题:美观又实用的日用产品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日用产品设计的基础知识,知道从日用产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功能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过程与方法:欣赏优秀的日用产品设计作品,了解产品设计的主要特征,尝试用语言或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述,分析产品设计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尝试进行多种形式的设计和制作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学*愿望,能积极思考,具有求新求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会从功能、材质、造型、色彩四个方面欣赏、评述日用产品。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审美能力。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科书,新颖奇特的日用品;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切苹果的神器,让学生猜这有什么好处?学生猜,讨论。从而引指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设计,引出今天的课题《美观又实用的日用产品》

  活动二:直观感知,具体分析

  生活中处处有设计,处处有奇思妙想,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德国厨房里工具的巧妙设计的图片。

  提问:这样的设计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你觉得怎样设计才能更完美。并要求学生欣赏图片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予以肯定(例如:德国厨房中的厨具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注重实用的同时,更人性化,用起来更贴心。青花瓷盘在考虑到实用的基础上,把全世界闻名的青花瓷以最美的感受展示给大家,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师: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看看古代哪些生活用品中充满了无穷的智慧。例如:红漆花形洗子,你能看出它造型上的优美和实用性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予以肯定(漆型洗子是利用自然界的花瓣的形状作为创作的原型,利用中国红在色彩上很鲜艳,非常美观。)

  教师提问: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生活用品,设想一下,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考虑哪几方面进行设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首先要有实用性,其次要有艺术性,二者相结合就是最佳设计)

  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

  (一)教师演示

  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视屏的方式让同学感受旧物改造的好处以及方式方法。并讲解注意事项。

  (二)课堂练*

  布置任务:设计作品可以在造型、色彩、及实用性上多加考虑,设计体现个性的出独一无二的作品。用我们学过的或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一)学生展示交流

  教师让同学做小小鉴赏员选出最有创意的作品

  同学们一小组的形式派出代表发言,评价主要围绕着造型色彩和实用性展开。

  教师请作者谈一下自己设计或改造的旧物的创作灵感

  最后教师总结评议,指出作品中的亮点和问题,语言多以鼓励为主

  活动五,小结,作业

  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下中央二台的《交换空间》这个栏目,里面有许多设计师将他们优秀的设计,展示给我们,有时间的时候大家可以借鉴学*一下,你会变得更加智慧。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创意设计,我们离不开设计,同学们让我们都打开脑洞,把身边已经过时的生活用品来一次大改造,或者作为设计者,有更多更好的发明设计出现在我们班的同学中,为生活服务、装点生活。

  六、板书设计

  美观又实用的日用产品

  设计特点:实用性,艺术性,

  设计要素:造型、色彩、实用性

  七、课后反思

实用的教学设计10

  前几天,参加市里举办的期初思品备课,对于教学设计有了一定的认识。

  课堂教学设计是备课过程的具体体现,也是实施课堂教学的第一蓝本。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十分重要。对于教学设计,我谈以下两点见解。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要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现有知识水*的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水*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快乐中和互动中达到教学效果。这个原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最主要原则。

  2、要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的原则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投其所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般涉及到交友、网络、影视明星等等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体现到教学设计中,有张有弛地加以渗透。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奋点,促成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多种能力。

  3、要尊重学生现有的经验的原则

  学生通过对过去知识的学*与积累,经过头脑的初步加工,已经形成了个性化的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其实这些也是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学生身上的具体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使学生已有的经验不断深入,新的经验不断积累,进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不断提升和升华,逐步形成学科特色。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实用性。

  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听许多同行的思品课,也参与评价了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盲目追求新颖性和学生的理念性,忽略了教学设计的实用性。表现就是课堂上热热闹闹、掌声雷鸣,游戏和“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幻灯片也过多、过于花哨地挤满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老师乐呵呵。但是,课后学生对应该掌握的知识掌握的很少。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没达到教学目的,甚至是与新课程理论相悖而驰的。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以下几点:

  1、实用性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全新的教育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下,讲求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和研究性学*,通过老师的巧引妙导,恰当的活动设计,使学生自己去体味,去辨别,去发现,去创新,达到学以致用。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是教师宏观把握全课,贵在一个“导”字。学生做学*的主角,答案力争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

  2、实用性的'教学设计要做到研究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乐于学生接受。

  随着教材版本的多样化,要依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排除一个版本教材以及教学参考的干扰和限制,跳出课本的条条框框,结合学生的实际,大胆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现实特点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设计最大限度的符合课程标准。思品课版本很多,例如人教版、西苑版和北师大版的,抓住同一方面(或者相*的)教学内容,参看不同版本的教学参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3、实用性的教学设计要善于运用电教手段,激活思品课教学。

  电教手段,易于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不能过多,不更过于花哨。我的教学设计里,时而用到电教设备,但是不经常用,即使用了也是课本资源以外的资源,或者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知识,用了也是十分简单,也达到了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设计要在坚持以上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突出实用性和科学性,使教学设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乐于学生接受,又可以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和业务量,进而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通过参加期初的市级备课,我对教学设计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自己决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体现和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大有好处的!

实用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情感:通过对常见生活用品的欣赏评述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知识:学会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欣赏、分析、评述生活用品的设计,掌握实用和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原则。

  (3)能力:能自觉地以艺术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常见的生活用品,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评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活用品实物数件。

  课堂教学:

  一、游戏导入

  课件展示几组质地不同(不锈钢、塑料、再生纸、陶瓷),造型不一的餐具。游戏规则:同学都是采购员,根据特定的对象,选择合适的餐具并说出理由。二、欣赏评述

  (课件展示几组生活用品,引导学生欣赏,师生共同分析)

  1、果盘:枝条交缠,鸡冠花纹,构图大方简洁,红、蓝、白三色搭配古朴典雅,放置水果时,与水果的鲜艳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枝、叶、花、果实在内容上形成一种统一的.美感,是*面和立体的结合。

  2、坐椅:

  A、木椅:金字塔的造型给人稳固、安全的感觉,使人可以放心的坐下休息,原始的木纹和色彩缤纷的椅垫形成对比,似乎暗示了现代人与大自然的融合。

  B、折椅:铝合金的椅架,造型简洁大方,可以折叠打包,携带方便。帆布面料比较耐磨,深蓝的色彩又较耐脏,真不失为现代人旅游的好伙伴。

  C、椅子一组:单纯的颜色,简洁的造型,给人舒适的感觉,看到了就忍不住想坐一坐。同时,不用时要尽可能节省空间的问题设计者也为你想到了,看,几把椅子叠在一起形成的新的立体构成造型,像一座抽象的现代雕塑,不也觉得很美吗?

  三、合作交流

  (一)想一想、谈一谈

  1、购买某种生活用品时你应如何进行选择?

  2、生活用品的设计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3、 通常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分析、评述一件生活用品?

  (课件逐一展示问题,分别请同学发言)

  (二)看一看、比一比

  手机:(分组训练,相互讲解)

  A款:外形方正规整,蓝色的屏幕和银色的机壳形成色彩的差异,喜欢它的人应该是工作严谨,一丝不苟的人。

  B款:精致小巧的外形,机盖上镶嵌着璀璨的宝石,更显得高雅尊贵,是很多女士的掌中爱物。

  C款:流线外形和金属质感,传达出独特的信息,机盖合起后呈简洁的弧形造型,活泼的式样加上多种富有青春气息的色彩,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拿在手中,置于衣袋,都会使人感到很舒适。(录音讲解,学生对照。)

  (三)写一写、讲一讲

  1、请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生活用品,根据自己的感受在纸上用几句话写出这件生活用品的设计好在哪里?你对于这件生活用品的设计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

  2、小组交流。

  3、请勇于展示的同学上讲台展示自己带来的生活用品,并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

  (四)试一试、摆一摆

  四、课外拓展

  课件展示几组日常生活用品,在学生浏览欣赏的过程中提出要求:

  1、做个有心人。在*常能针对各种常见生活用品的设计,分析其优缺点,提出改进的建议。

  2、人小点子多。在父母、亲友购买生活用品时,能运用所学知识,为他们提供参考意见。

实用的教学设计12

  一、教学内容概述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第九册第三课的内容。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领域。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通过学*、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更了解生活中的*大远小的原理。理解视*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学*它能使学生更好的表现空间立体感是绘画作品更真实。

  2、技能目标:通过学*,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且有留意观察的*惯和探究生活中的*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讲解,能发现“*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

  2、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三、学*者特征分析

  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应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称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收集相关资料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程理念提出“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教师与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与接收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知识的创新者。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重点突出以下一点。

  1、教师要成为教学设计的创新者为了突出“用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表现立体感”这一重点,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感受知识的魅力。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第一,用范画中两个大小不一的“海宝”以奔跑的动式来表现*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第二,用儿童画中一排树木来直观的表现*大远小、*高远矮、*粗远细和*稀远密的透视现象

  第三,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的真实感我把音乐元素融入到了美术课堂上,引到学生在乐曲中需找立体感,恰当地运用音乐元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网上收集各种透视现象的图片、名家画作、透视现象的多媒体文件、绘画用的尺子、铅笔、水彩笔等工具。通过对名家画作的欣赏和临摹,让学生更理解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更深刻的记忆大师的作品也通过基础的透视*大远小表现的。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20xx年5月1日——10月,在上海召开了什么啊?

  生:世博会。

  师:这真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民骄傲的一件事情。你们知道上海的世博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

  生:海宝。

  师:海报象征着吉祥,蕴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今天我们请海宝来同大家一起学*,大家欢迎吗?

  师:仔细看,海宝从远处到*处有什么不同呢?

  生:在*处的大,远处的小。

  师:同学们的感觉很敏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谁愿意把你知道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路、房。

  师:同学们真是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啊!但在观察这些现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像这种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出现*大远小的变化在绘画上就叫透视现象。

  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讲授新课。

  ①透视是绘画中的术语,那么什么是透视呢?就是用线条或着色彩在*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透视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形体透视。

  二是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面上用线条来标识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线投影的科学。

  空气透视:研究和表现空间的距离。

  ②用简笔画形式表达出来!问:他们有哪些透视现象(除了色彩方面)。

  生:*大远小、*宽远窄、*高远低、*清晰远模糊、、、、、、

  师:哇,好厉害。同学们发现这么多透视现象,那么在仔细观察。观察在绘画上色时色彩有哪些变化?

  生:*处亮一些,鲜艳一点,远处灰暗一些。

  师:假如,老师让XXX站在路的一端向另一端跑我不说停,他就不准停,最终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这位同学的回答真是棒极了,由于道路两旁的树木向远处逐渐缩小最终会缩到一点,这个点就叫做消失点的水*线就是视*线。通过消失点的水*线就是视*线。通过消失点的垂直线。这些在画面上通常是不用画出来的。

  ③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在我们就去看看艺术家是怎样处理画面中的透视现象的?这幅作品是荷兰风景画家。看看作者是用什么艺术形式表达的这幅作品?在你看来画家表现了哪些透视现象?

  ④我们今天研究透视就是要解决如何把现实世界里的三维空间立体事物表现在一个*面上?(如果说老师今天要求你们在一张纸上临摹学生作品,你们想先从哪方面入手)老师在黑板上做范画。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透视现象的画面,表现出*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给它填加上人物以及交通工具等,让它变得更美。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拓展

  学生互评,从他人的'作品中学*和借鉴,相互学*,不断提高。

  (五)、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大远小;*高远低;*宽远窄;*清晰远模糊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总结和反思

  一节美术课虽然只有40分钟,但透视对学生的影响却早已冲出了时间的界线。透视是实际绘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它是提升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的前提,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学会把透视原理分析透讲解明白,为孩子们以后的实际绘画奠定基础,引导他们咋爱思考中寻找美,在实践中创造美,在创新中拥有美。相信,在充满梦幻的童心世界,会有对艺术的翅膀,在梦想的天空里自由的翱翔!把一样的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的理解的不深刻,所以在画作业时,表现物体的前后尺寸不是很明显。五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透视的问题,理解的不到位,我们可以慢慢的引导,使他们对这一概念更好的表现在自己的绘画中。

  九、教师个人介绍

  姓名:xxx

  学校:xxx学校

  电子邮件:

  电话:


教学设计菁选(扩展3)

——教学设计菁选

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范文1

  【学生分析】

  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淡的生活。所以,学*《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

  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两处:

  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⑵ 远征沙场时的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

  ⑶ 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贴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哪些精神品质?

  略。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指导过程中串入对本诗修辞手法的简要讲解。

  〖教学反馈〗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 惟闻女叹息( )

  ⑵ 问女何所忆( )

  ⑶ 愿为市鞍马( )

  ⑷ 万里赴戎机( )

  ⑸ 策勋十二转( )

  ⑹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⑴ 《木兰诗》出自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首著名的五言抒情诗,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

  ⑵ “归来见天子”段,突出了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

  ⑶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几句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恢复女郎装束的木兰见伙伴的喜剧性的'场面。( )

  ⑷ 《木兰诗》全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劳动生活的向往。( )

  3、用原文填空:

  ① 旦辞爷娘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旦辞黄河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怕,________。

  ② 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③ ________,对镜贴花黄。

  ④ 文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⑤ “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_, ”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

  4、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一句与例句使用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例⑴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例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例⑶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例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问答题:

  ① 木兰替父出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②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③ 写出“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一段中所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④ 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案例推荐】

  案例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 zhù(织布梭子)

  可汗 kè hán

  鞍鞯 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èi(缰绳 )

  燕山 yān

  胡骑 jì(战马)

  戎机 róng(军事)

  朔气 shuò(北方)

  金柝 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 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 zhuó(穿)

  傍地走 bàng(临*,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 惟 可汗 市 但 朔气 金柝 铁衣 明堂 策勋 强 不用 郭 著 帖花黄 扑朔 迷离 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

  (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一、复*第一部分

  二、(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1、分析第二部分:

  ⑴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⑵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2、分析第三部分:

  ⑴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⑵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6、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安定生活的愿望。

  7、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三、课外延伸

  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教学设计范文2

  【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二四自然段。

  2、能力目标

  练*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学*作者是怎样描绘五彩池的。

  3、德育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数量,形状,颜色及形成五彩颜色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创新目标

  根据画面和文中的描述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

  【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将五彩池的大小,深浅,形状,用了对比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五彩池的美,课文巧妙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瑶池仙境反衬出五彩池的美。 

  2、学生分析

  由于课文层次清晰,描写景物时富于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使描写生动,运用衬托手法更加突出描写景物的特征,此方法值得一学。

  3、确定五点:

  重点:理解课文,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难点:第二三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以及那些学生缺乏感性认知的复合色。

  创新点: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布置作业时,请学生当小导游宣传介绍五彩池。

  德育点: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体会祖国的'壮丽河山增强爱国热情。

  空白点: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五彩池的知识。通过读课文自己展开合理想象。

  【学具选择与目的】

  小黑板:书写格言谚语,以便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主要技术】

  留空白技术、加深体验技术、激励创新技术等。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一、导引目标 激发兴趣

  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创设条件 自主参与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后说出你的收获,交流你的感受,提出你的疑问,发表你的见解。

  2、学生在自由读、说、讲、辩的过程中积极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先独立思考,组织语言,再小组交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三、组织研究 体验发现

  1、指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体会作者用词的优美准确。

  2、章中你最喜欢认为最美的是哪一句?和大家一起品味,品味。(学*作者联想和想象的并用,多种修辞写景的方法。)

  四、引导创新 应用实践

  举行朗读比赛,带着感情美美的读。仿写一个景物,尽量的用上修辞方法和想象的写法。

  五、反思小结 巩固提高

  学*了本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教师积极的引导在学*方法上、写作方法上、思想品质上等方面来谈。

教学设计范文3

  【目的要求】

  1、通过学*本篇课文,学生们能够懂得复杂记叙文如何选材:即点面结合。

  2、体会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效果。

  3、理解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间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吆喝(yāohe)相称(chèn)呵欠(hēqian)

  2、内容主旨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课文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3、写作手法

  选材上注意点面结合。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夏衍先生进行了长期的深入调查,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面对众多材料,作者进行了精心的编选。文章中的有几处简约的工人群像描写,如清早起床一场,作者点出时间:清晨四点一刻,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在这让人瞠目结舌的群像,作者又点出了一个个体的形象“芦柴棒”,她的外貌只有一字可以形容“瘦”,她在忙乱地烧稀饭。这就是包身工们清早起床的场景,通过作者的笔,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被折磨得忘记自己是人的可怜的工人。还有早饭一场,作者也采

  用这种群像与个体结合的手法。包身工的悲惨,带工老板、帝国主义者的凶残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兼用补叙和插叙。

  文章材料丰富,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包身工起床一场,作者将她们的慌乱、无奈、麻木展现得很生动,读到此处,读者都会惊讶,无法理解这个怪异的群体,作者此时补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使读者在惊诧之余,痛恨包身工制度,痛恨带工们的下劣无耻。接着,作者展示了包身工的早饭,这是一顿猪狗不如的饮食,清晨四点多起床,吃这样一顿早饭,然后在繁重地劳作六个小时,带工老板的刻毒不言自明,作者及时插叙之所以会有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进一步揭露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最后,作者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她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作,尽管这已耗尽她们的血汗但还要承受殴打、罚工钱、“停生意”这三种危险,包身工们完全被置于非人的境地中,此时,作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作者如此安排,全文环节清楚,叙议紧凑,又很形象。

  【重点语段研读】

  1、课文第2段

  这一段作为全文开篇的重点场景起到了强烈地渲染作用。包身工们起床时的慌乱,争抢让所有读者为之惊诧。这一群像中有几处描写很发人深省。“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这一细节让人内心震撼,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这都是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命,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就是这种凶残的,奴隶制般的包身工制度使帝国主义者的腰包迅速膨胀起来。

  2、课文第9段,第10段

  这两段是作者描写包身工们吃早饭的情景,饮食差得无法用语言形容,尽管如此,还会有老板娘刻毒的咒骂。这二段中有一个词让读者刻骨难忘。“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是呀,与那些用锅巴、猪食冲上冷水作为早饭的带工老板们比起来,这些肯到市场收集菜叶,给包身工们吃菜的老板真可算是“慈祥”的非同一般了。这“慈祥”一词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尽言到极点。

  3、课文第6段、第31段

  这两段中作者都使用“饲养”一词,不同的是,第6段中在这个词上加了引号,带工们“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第31段开首: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这两处都运用了“饲养”一词,然而差异极大;前一处,写那些贫苦农民,她们的贫寒、饥苦,使她们的孩子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作者说她们无力“饲养”,这是一种无奈,一种被迫的无奈,养活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最大心愿,然而在那个时代却根本无法办到,就连如同牛马一样的饲养,贫寒的农民也无力维持,社会的黑暗可见一斑。而带工老板,纱厂厂主们对待包身工却是发自内心地视她们为机器,为牛马猪狗,在这些剥削者看来包身工从来也不是人,她们只是一些可以榨取出血汗的动物,可以役使的奴隶,手段之残忍,感情之冷酷,完全达到一种野蛮的地步。作者巧妙地运用“饲养”一词,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控诉包身工制度的卑劣。

教学设计范文4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本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课文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对一件*常小事,处理却不同寻常的做法的描写,读者在读后内心受到震动和感染,自然而然的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学生分析】

  这是本学期学生接触到的第二篇略读课文,在学*前篇略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目标】

  通过学*课文,我要知道:为什么路人赞叹修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今天学*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自读效果。

  3、交流:

  你们读懂了什么?谁能把这个故事说一说?

  三、练读、议读、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

  ⑴ 把语句读流利;

  ⑵ 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

  2、议读与质疑:

  其他同学对于别人的朗读和发言,给与评价,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有疑问也可提出。一点要通过读书、思考、议论去认识。

  ⑴ 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

  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⑵ 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⑶ 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他律诱发自律。

  四、练*地方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教学设计范文5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关联词语“不光……还……”、“只要……就……”造句。

  2、在学*课文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听说读写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二、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读通课文,理清文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词句。读写迁移:看录象,写短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5分钟)

  1、同学们看过《动物世界》吗?(看过)说说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当时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3分钟)

  (学生可能说出的意思:谁吃谁。谁帮谁。可能前者更多一些。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谁帮谁”。)

  2、是啊,你帮我,我帮你,你得到了好处,我也没吃亏。谁能把这个意思用最短的话说出来。(无非是:你好我也好、你关心我,我也关心你、你对我不仁,我对你不义等说法)

  说的不错(或“很好”),你们说的意思有一个词语概括得更好——板书课题。(看老师写课题)。

  2、(指导写“惠”,)

  3、(理解“互惠互助”的意思)(2分钟)“互惠互助”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然后从课文中找一个例子,说明你理解了。

  二、引导初读。(20分钟)

  1、初读课文该做些什么事儿,你们都知道吧?(知道)开始读书。

  2、同学们在学*过程中,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忙的`,请举手示意。老师一定尽力,你们千万别客气。

  3、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三、评价初读。(15分钟)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组织评议,板书:(7分钟)

  蜜獾和导蜜鸟

  海葵虾和红海葵

  鳄鱼和千鸟

  2、认读并听写生字新词。(6分钟)

  蜜獾

  水蛭

  喙

  下颚

  互惠互助

  捣毁

  扇动

  美餐

  享用

  觅食

  饱腹

  肉屑

  3、谁能告诉我们,什么叫“互惠互助”?(学生可以自由说:可以举出课文中的例子,也可以不说文中的例子)

  4、说说看,“助”是什么意思?“惠”是什么意思?

  小结:你看,读书就这么简单——用眼看,用嘴读,用心想。没有学不会的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上节课通过读课文,同学们对课题,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再读课文,看看我们对课题能不能有更深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积累和运用语言。(20分钟)

  1、友情提示(出示):

  (1)读完课文以后,要说出:谁帮了谁?谁得到了什么好处?最好不看书,用课文里的话说出来。

  (2)读懂的,跟同伴共享;不懂的,跟同伴讨论。

  (3)读懂的和没读懂的都要整理出来,准备交流。

  2、学生读书准备;教师巡视,个别辅导。(10分钟)

  3、指名学生上台演说,师生评议。

  (1)(说出课文里的内容)问——谁帮了谁?他们各自得到了什么?(主要说课文里的内容)

  (2)在动物界,在大自然中,像这样“互惠互助”还有哪些,你注意了吗?(板书……)(列举其它现象)

  (3)(再读课文)想一想,难道这种现象只存在于自然界吗?你还想到了什么?(引入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

  三、读写迁移。(18分钟)

  1、(导看)

  是啊,国与国,人与人,人与自然,谁也离不开谁。请看下面的资料,你可以从中选择一个画面,说说你的感想。

  (出示动物、植物、人与人、国与国相互依赖的画面及解说词)

  2、播放相关画面及解说词。

  师生交流。

  四、仿照课文的写法,把你刚才看到的,写成一段话或一篇短文,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1、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指名学生读读自己写好的*作,引导学生评点。

  五、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2分钟)

  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老师为大家提供的选文,下节课我们交流自己的读后感。

  2、设计一个游戏,说明大千世界“你需要我,我也需要你

教学设计范文6

  《参观券的设计》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旨在使学生通过学*和实践,了解生活中票券设计的基本要素、方法和规律。 参观券学生时常接触,但往往不会太在意.通过本课学*使学生基本了解参观券的一般知识、特征,并掌握有关设计知识,参观券总体形式是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券有正反两面,以正面为主,有的在反面印有导游图,或印有关要求乃至广告等。为了方便各种类型的参观者,有些券面还附加了英文或其他文字。通过参观券的设计这一活动最终发展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艺术创新能力,扩展审美情趣。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参观券,通过观察、比较、借鉴,帮助学生解决图案、文字、色彩的协调统一。由于学生课前的预*和课堂上老师有的放失的引导,学生对参观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跃跃欲试,部分学生设计意图较有创意。

教学设计范文7

  教学目标:

  1、懂得要爱护庄稼,遇到困难的事能动脑筋,想办法。

  2、能看图理解图意,发挥想象。

  3、能用一段连贯的话把5幅图连起来讲故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图意,能在看单幅图说话的基础上把5幅图连起来。

  难点:看图想象有难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要求。

  1、同学们,你们想做一个聪明的孩子吗?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聪明的孩子。

  2、出示5幅图。

  同学们看,图上的这个小朋友叫小华。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学*看图,说说小华想了个什么办法保护庄稼的'故事。

  二、整体观察图意。

  1、一共有几幅图?每幅图里都有什么?

  2、连起来看图想想这5幅图在家小华看见了什么?

  3、要求学生简单说图意。

  三、逐幅观察图意,质疑引发想象,练说意义。

  第一幅图。

  (1)看图,说说“什么时候?谁在哪里看见什么?

  小华在路边的麦地里看羊妈妈和一只小羊在吃麦苗。

  (2)同桌互说。

  (3)小结。

  看第二幅图。

  (1)看图,小华怎么样了?

  (2)想象,小华为什么仰面倒在路上,他做了什么?

  (3)练说:要求学生把话说具体。

  (他赶紧跑过去拉住羊绳,想把羊妈妈拉出麦地,可是怎么拉也拉不动。小华再一使劲,羊没有拉出来,自己跌了个仰面朝天。)

  第3幅图。

  (1)仔细看图,小华在路边干什么?

  (2)想象小华想了个什么好办法?

  (3)四人小组讨论:观察小华的神态、动作,再看看羊妈妈和小羊的神态,动作,想一想,这个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

  (4)指名说,要求用上适当的动词。

  (5)同桌互说。

  第4幅图。

  (1)仔细看图,小华怎么做,小华的办法行吗?

  (小花跑进麦地,抱起小羊,羊妈妈看见小羊被抢走了,连忙赶出麦地。)

  (2)同桌互说。

  看第5幅图。

  (1)两只羊终于走出了麦地,可又会回来吃麦苗呀,怎么办呢?后来,小华又想了个什么办法使羊不再到麦地里去吃麦苗?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小华在路边打了个木桩,八羊拴在木桩上。他又去割了一篮青草,让它们吃。)

  四、连句成段。

  1、把5幅图连起来回想一下,确定先说什么,重点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2、逐幅图连说。先说每幅图,再回头说第一幅图,第2幅图(以此类推)

  (1)自由说。

  (2)同桌说。

  五、指名讲完整的故事,评议(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

  六、总结。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小华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教学设计范文8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在阅读中识字,结合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理解成语意思,会在语言中运用,受到启发。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问句和叹句。

  4、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大胆推断。

  教学重点: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课前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了解更羸:

  1、配合课文插图:图中骑着白马手拿弓箭的人叫更羸,他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出示第一段: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师:能说说什么是射箭能手吗?各行各业都有能手,纺织纺得特别好的就是纺织能手,你还知道哪些能手?那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3、通过这句话,我们对更羸有了这么多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一个成语就跟更羸有关,这个成语就是惊弓之鸟(板书课题:惊弓之鸟)。相信大家读了这个故事,一定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箭能手的奥秘。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第2——8自然段

  (1)那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大家2—8自然段,体会魏王和更羸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尽量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2)生自由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在练*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他们说说应该怎样朗读,为什么这样朗读;从而领会有关词语的含义和说话人的内心活动。

  (4)师:这是刚才同学们读到的第5自然段,谁愿意在读读。出示这段话:“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蹦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这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讲了两层:一是更羸的行动,一是大雁的行动。)

  (5)听到“嘣”的一声响,大雁怎么样?(“那只大雁直往上飞,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6)这一句中有两个“直”,意思相同吗?各是什么意思?(课件显示:“直”变色)

  老师列出了“直”的几种解释,谁愿意读读。(显示:“直”三种解释)

  “直往上飞”中的“直”什么意思?(一个劲儿,拼命)

  “直掉下来”呢?(笔直)

  (7)咱们再仔细看看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8)更羸的本事就只是不取箭,只拉弓,就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能使大雁掉下来?(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更羸是怎样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课文第几自然段告诉大家了?

  2、学*第9自然段。

  (1)指名读第9自然段。

  (2)出示第一句。读读,这句话写的是什么?飞得慢是更羸看到的、叫得悲惨是他听到的,这也就是更羸观察到的。

  同时板书:慢 悲惨 观察

  更羸是怎么观察这只大雁的?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怎么写的(更羸仔细看了看)?

  师引读:更羸仔细观察,发现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3)出示第二句。师领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师读“果”,生读“因”。

  师:飞得慢,因为……

  师:叫得悲惨,因为……

  看来这不仅是一只箭伤未愈的大雁,还是一只孤单失群的大雁。

  老师板书:箭伤未愈

  孤单失群 什么是孤单失群?

  这两个分句哪说的是原因,哪说的是结果?

  这两个分句都是先说结果再说原因,这样的句式叫果因句式。*时我们都先说事情的原因,再说结果,这样的句式叫因果句式。那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吗?(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个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过渡:更羸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分析出这是一只伤箭未愈、孤单失群的大雁,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

  (4)齐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

  能用“因果句”分析这只惊弓之鸟吗?大家自己说说。

  老师说第一句:因为这只惊弓之鸟听到弦响,所以 …….

  因为它心里害怕,所以拼命往上飞。

  因为它拼命往上飞,所以伤口又裂开了。

  因为它伤口裂开了,所以就掉了下来。

  :所以更羸判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会掉下来。(板书:拉弓 掉下来)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证明了更羸的这一判断?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更羸的判断真准确!

  3、教师。

  通过学*,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更羸通过观察发现这只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悲惨;从而分析出这是一只箭伤未愈、孤单失群的大雁;进而作出判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会掉下来。看来更羸不光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他还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

  下面再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更羸的这个判断是怎么一步步做出来的。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揭示课题,拓展延伸

  1.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学的成语故事是惊弓之鸟,那你知道什么是惊弓之鸟了吗?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到惊吓后,遇到一点情况后就害怕得不得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出示案例。

  3、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现象?

  四、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观察 慢 悲惨

  更羸 分析 箭伤未愈 孤单失群

  判断 拉弓 掉下来

教学设计范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文录音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梁启超的有关资料,课堂质疑与辩论。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精心导入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出示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多媒体出示)

  梁启超(1873-1929),*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二、检查预*

  给加点的字注音:

  旁骛亵渎强聒不舍佝偻承蜩

  三、整体感知

  [过渡]《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听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组: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互相评论补充,明确问题要点: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四、研读揣摩

  学生自读课文1-7段,思考下列问题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试解释中心论点的含义。

  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3.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研讨。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相互补充,最后统一答案要点:

  1.略。

  2.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一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3.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至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五、质疑问难

  1.学生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教师发问。在论证敬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两次运用了设问句,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

  六、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

  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教师点拨:那些凡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的完成,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一等人呢?

  学生即*发言交流,其他学生做适当的评析。

  七、布置作业

  1. 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 完成课后练*二。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

  1.听写词语,进一步巩固掌握基础知识。读积累的经典语句、格言。

  2.回顾本文论点及文章结构

  二、研读揣摩

  学生自读课文8-9段,并思考。

  (多媒体投影出示问题组)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明确答案要点:

  1.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

  2.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三、质疑问难

  1.学生发问。学生自由提出问题,鼓励其他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教师发问。在论证乐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为什么从反面的现象谈起,可不可去掉?

  鼓励学生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

  四、体验反思(多媒体出示)

  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此问题意在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能力,能辨证的理解人生问题。所讨论的问题比较复杂,应根据学生的理解水*来把握讨论的深度。

  本环节采用学生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师作适当发问、引导、点评。

  五、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渡]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做说明。

  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举出文中相应的例子。教师做适当补充,最后多媒体出示: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六、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

  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

  七、布置作业

  领悟作者的精神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体验,谈谈自己在学*中感受到的乐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特意设置了关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探讨。在发言中,有的学生只谈理论,忽略了结合自身实际。我及时地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生活谈感受,从而更好的认清自己现在应该如何去做,如何把握自己现在的青春年华,有很深的实际教育意义。

  我设置的关于立足本职工作和树立远大理想的辩论,激发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效果很好。在辩论中,大多数学生更赞成应有远大理想,认为二者相矛盾。我做了点拨纠正,启发他们,如果不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远大理想就会成为空谈,启发学生要全面具体的看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的能力。在辩论中,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条理清楚说理有力,还有同学联系了自身实际,从而加强了本文的实际教育意义。

  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提出论点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有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什么是“敬”

  敬业 敬业 为什么要敬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与如何做到敬业

  乐业 列举反面现象,进行批驳

  乐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为什么要乐业

  总结全文 敬业和乐业也就是责任心和乐趣。

教学设计范文10

  教学目标:

  1、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展现自我,能抓住自己的外貌特征,真实自然地表现“真我”。

  2、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3、尝试与人合作,共享*作的无穷快乐。

  教学重点:

  ①阅读范文时,要能够概括地说出那个同学是从哪几个方面作了哪些内容的自我介绍。

  ② 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恰当的内容,真实,有条理地作介绍。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自身特点,准确而真实地表现“真我”。

  指导过程:

  一、 猜一猜

  1、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你猜他是谁?

  2、有这样一个人,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壮,穿一身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直裰,提一柄九齿钉耙 ——--你知道他又是谁? (猪八戒 )

  提示:人物特点要选独特来写。

  人人都有的可以不写。

  二、面对自我“看一看”

  观察“镜子中的我”。现在,我们拿出小镜子,抓住特点,“自卖自夸”,欣赏欣赏镜子里的自己吧,小声描述一下自己的外貌。(提出要求:看看你们的.脸、头发、眉、眼睛、鼻、耳朵、嘴、牙齿分别是怎样的?)

  出示“好词*台”,供学生选用。

  看一看老师的“外貌描写词语小宝典”,它重点向你们介绍了描写五官时会用到的词语。请你们小声读一读,看看有没有适合你用的(略)

  3、看着镜子中的自己跟同桌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

  三、学*例文“读一读”

  1、有一个叫杜月斐的小朋友,写了篇作文,题目叫《这就是我》。请看例文,读一读,想一想杜月斐小朋友是怎么介绍自己的。(学生读例文)

  2、小组合作学*,讨论:

  (1)读了例文,你知道杜月斐是个怎样的小朋友了吗?她是怎样来介绍自己的?

  (2)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自己?要注意些什么?

  3、板书归纳本次*作要点:

  ⑴首先介绍自己外貌: 年龄、身材、长相、声音等。

  ⑵要抓住特点: 性格、爱好、优点、缺点 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⑶要有一定的顺序。

  四、 口头作文“说一说”

  1、知道怎么写了,我们试试口头介绍一下自己吧。

  出示说话要求:

  (1)介绍自己的年龄、身材、长相、性格、和兴趣爱好等。

  (2)注意说出自己的特点——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3)介绍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2、在小组内进行自我介绍,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提醒、补充。

  3、小组推荐说得较好的同学向全班介绍自己,互相评议,共同提高。

  五、独立起草“写一写”

  1、学生独立仿写,教师加强巡视指导。

  2、提醒学生注意:语句通顺写具体,标点正确无错字。

教学设计范文1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2、让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学会交流,培养表达、应对能力。

  3、培养大胆、大声、大方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的*惯。

  4、使学生知道打电话这种交际手段的一般常识和基本要求。

  5、培养有礼貌的说话态度,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教学重点:

  把事情说清楚,说完整,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难点:

  说话简洁、明了。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一位朋友,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谁?经常丁零零,十个数字不离身,有耳朵,有尾巴,没鼻子,没眼睛,一边说来一边听。谁先来猜?(电话)师出示电话实物。

  2、家里有电话的请举手。老师这里有几部电话,大家请看(课件),这是老式电话,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话的种类已经越来越多,座机、无绳电话、手机等。

  过渡:电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这节课老师就要和小朋友们玩这个打电话的游戏。(板书课题:打电话)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

  1、过渡语:打电话时一定要把事情讲清楚有礼貌。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回家预*了99页内容,现在检查一下大家的预*情况,(课件)指名读。检查预*:

  (1)谁给谁打的电话?

  (2)为什么事打电话?

  (3)电话中会说什么?

  三、进入情境,双向互动。

  1、师当记者,采访同学们打过电话的情况。主要采访话题可以是:你打过电话吗?该怎样打电话?你们交谈的是什么内容,可以告诉我们吗?……通过采访对话,让学生进一步了解:

  (1)打电话要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如果不知道,可以通过拨通“114”台查号或查阅电话号码簿得到(当然必须是上面登记了的)。

  (2)如果拿起电话机,当听到“嘟、嘟、嘟”短促的“忙音”时,应放下稍等候再拨号。如果听到“翁——”的“拨号音”时,便可以拨号。拨完号码后,如果听到“忙音”,说明对方电话占线,仍要稍等再打。

  (3)打电话前,先想好要说什么,再拨电话。内容要简短清楚,还要有礼貌。

  2、提出要求:语言规范,用普通话,态度大方,大胆、大声,有礼貌。记住一定要把事情说清楚。

  3、组长组织学生四人一组开始玩打电话的游戏。

  4、学生进入游戏状态,并在组内进行评价。(两人打电话,两人评价)

  四、展示个性,了解打电话要求。

  1、同学们想不想上台给小亮打电话呢?(想)那好,现在请两名同学到台前来表演一下,其他同学边看边想:他们表演得怎么样?为什么?

  两名学生在台前表演,其他评议,师板书:说清楚有礼貌

  2、你知道的礼貌用语有哪些?(你好、您好、谢谢、麻烦、请问、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打电话过程中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些礼貌用语呢?

  3、礼貌用语不仅打电话时要用,*时生活中也有经常使用,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更友好的相处。

  4、观动画片:打电话(学生评价)

  5、课间休息。(课件)师带读,生齐读。

  电话歌:打电话,先拨号;问声你好,把名报;说事情,要简要;人不在,记姓名;打错了,对不起;说再见,再挂机。

  五、拓展延伸,引向生活。

  1、学*了电话歌,知道了打电话的要求,那你现在会不会打电话了?

  训练内容:

  (1)你生病了,打电话向老师请假。

  (2)忘了作业,打电话向好朋友或老师询问。

  (选选一题和同桌练一练。)

  2、同桌合作练*表演。

  3、汇报表演,师生点评。奖励。

  4、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了紧急情况,该打什么电话呢?(课件)师读、生汇报。

  紧急情况:火灾险情(119)突发疾病(120)交通事故(122)抢劫报警(110)

  5、这几个电话号码,不能随便拨打,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我们才能拨打。

  6、再次播放《电话歌》。

  六、做一做:1、晚上回家别忘了给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或亲戚打电话问候一下。2、星期天打电话邀请你的朋友到你家做客。

  板书设计:

  说清楚

  打电话

  有礼貌

教学设计范文12

  小小螃蟹运球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本事,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竞争意识。

  2、幼儿能在游戏中体验游戏带来的欢乐。

  【活动准备】

  螃蟹头饰若干,皮球若干。

  活动玩法:

  男女两队排在前面的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两人学小螃蟹的姿势,背靠背,夹住球。胳膊像钳夹一样互相勾住,向前走,走到标志处再走回来,把球放入筐内,然后排在队尾等待下次继续玩。下一组小朋友只要前一组的把球放入筐内就能够出发。两只"小螃蟹"必须要注意团结协作好,球不要掉下来,如果掉了,从头再来,走时必须要注意安全。

  中班游戏教案:网小鱼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和反应本事,学会躲闪。

  2、培养幼儿合作本事

  【活动预备】

  1、小鱼头饰若干,鱼网头饰两个。

  2、用一个呼啦圈放到地上做小桶。

  3、音乐CD《很多小鱼游来了》

  【活动玩法】

  一、将全班幼儿分成两部份,两个幼儿做鱼网,其余的幼儿做成群结队的小鱼。做网的两名幼儿双手相握,举过头顶,然后分开成鱼网状,做小鱼的幼儿排成一字队形,等待穿越。

  二、游戏开始,全体幼儿念童谣:“很多小鱼游来了,游来了,很多小鱼游来了,游来了,快快捉住!”,扮做鱼儿的幼儿低头弯腰快速从鱼网下部经过,扮鱼网的'两名幼儿听到“捉住”二字后,赶紧把鱼网放下,捉住没来得及经过的幼儿,把鱼儿网住,放到桶里,没有捉到的鱼儿继续参加游戏。当捉到3-5条小鱼时,让捉到的小鱼团体表演一个节目。

  三、第二次游戏让幼儿换主角进行。

  【活动反思】

  很多幼儿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教师要随时提示扮鱼网的两名幼儿不要提早放下鱼网,当听到“捉住”两字时,迅速将鱼网放下。扮小鱼的幼儿要首尾相接,鱼贯而进。

教学设计范文13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

  例题1:(1) 已知A(-2,0), 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线段 (D)不存在

  (2)已知动点 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抛物线 (D)两条相交直线

  【设计意图】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题。

  【学情预设】

  估计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后,我将要求学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完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2)就可能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 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x1)2(y2)2

  5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两端的式子|3x4y|5

  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

  在对学生们的'解答做出判断后,我将把问题引申为:该双曲线的中心坐标是 ,实轴长为 ,焦距为 。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义、解决问题

  例2 (1)已知动圆A过定圆B:x2y26x70的圆心,且与定圆C:xy6x910 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2,2), 求|PA|

  【设计意图】

  运用圆锥曲线定义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化归为几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类问题。例2的设置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辨析。

  【学情预设】

  根据以往的经验,多数学生看上去都能顺利解答本题,但真正能完整解答的可能并不多。事实上,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写出点A的轨迹,有了练*题1的铺垫,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来讲就显得颇为简单,因此面对例2(1),多数学生应该能准确给出解答,但是对于例2(2)这样相对比较陌生的问题,学生就无从下手。我提醒学生把3/5和离心率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和第二定义联系起来,从而找到解决本题的突破口。

  (三)自主探究、深化认识

  如果时间允许,练*题将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数学猜想、试验的机会——

  练*:设点Q是圆C:(x1)2225|AB|的最小值。 3y225上动点,点A(1,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分线与CQ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

  引申:若将点A移到圆C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

  【设计意图】 练*题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学*提供*台,当然,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的话,

  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验证。

  【知识链接】

  (一)圆锥曲线的定义

  1. 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

  2.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二)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举例

  1.双曲线1的两焦点为F1、F2,P为曲线上一点,若P到左焦点F1的距离为12,求P到右准线的距离。

  2.|PF1||PF2|2.P为等轴双曲线x2y2a2上一点, F1、F2为两焦点,O为双曲线的中心,求的|PO|取值范围。

  3.在抛物线y22px上有一点A(4,m),A点到抛物线的焦点F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点A的坐标。

  4.(1)已知点F是椭圆1的右焦点,M是这椭圆上的动点,A(2,2)是一个定点,求|MA|+|MF|的最小值。

  x2y211(2)已知A(,3)为一定点,F为双曲线1的右焦点,M在双曲线右支上移动,当|AM||MF|最小时,求M点的坐标。

  (3)已知点P(-2,3)及焦点为F的抛物线y,在抛物线上求一点M,使|PM|+|FM|最小。

  5.已知A(4,0),B(2,2)是椭圆1内的点,M是椭圆上的动点,求|MA|+|MB|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七、教学反思

  1.本课将借助于,将使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成为可能,使原来令人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且通俗易懂,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节省了板演的时间,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自悟、自练、自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充分显示出“多媒体课件”与探究合作式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的教学优势。

  2.利用两个例题及其引申,通过一题多变,层层深入的探索,以及对猜测结果的检测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学会一个问题的求解到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把握这类问题的解法;将学生容易混淆的两类求“最值问题”并为一道题,方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虽然从表面上看,我这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不大,但事实上,学生们的思维运动量并不会小。

  总之,如何更好地选择符合学生具体情况,满足教学目标的例题与练*、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仍是我今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要能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己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在教学中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在学*新知识的同时,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于不知不觉中改善了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范文14

  这是一篇很煽情的文章,这是一篇很具教育意义的文章,这是一篇很亲情的文章。所以,我的教学目标设定在情感的引导上,在对学生的人性化教育上。

  依稀记得在上一届上这篇课文时,学生饱含热泪的感动和意味深长的沉默、依稀还记得这堂课上得我自己颇为得意,颇受好评。但,今日却事与愿违。

  早上第一节在一班,我从《父爱的高度》这首诗引入,配了音乐,找了朗诵好的学生,但因为音乐声音过大、朗诵声音过小,所以这个导入很失败。然后在听课文朗读过程中,我选择的视频没有配文字,学生看书看屏幕很麻烦,这个过程是颇为失败。因为我的情绪没奠定到位,所以当我分析文字的时候,语言显得尤为干瘪,当我的父子生嫌隙的过程时尤为惨白,当我的《父亲》一歌响起时,尤为无力。学生根本没在我关注的点上。我知道在一班,我的《背影》失败了。

  我迅速地调整PPT的逻辑关系,更换新的导入。

  二班时,是下午第三节课。此时的学生经历了一天的疲劳,已经毫无新鲜感。课前我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在一张纸上写上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五个人(很多孩子写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朋友),然后再一个划掉你认为不那么重要的一个,直至最后一个。在第三个的时候,有点孩子就泪光闪闪了,第四个时,直接有孩子呼喊能不能保留两个!而在这时,我再观孩子最后的“爱”,多数是父母。从而引入文章,再播放《父亲》一歌,孩子们就很好地将自己对亲人的不舍和爱意融入歌词和MV。

  就这样,我将这篇的感情基调奠定得很好啦,在没正式进入文本之前,学生就能够将自己对父母的感情融入文章,那么再分析朱自清的文字时,就显得轻而易举啦。

  经过这堂课,我更加明白了导入在授课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抒情散文中,未成曲调先有情是多么重要。

教学设计范文15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挑山工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

  2、练*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生字词,练*用:耽误、朴素造句。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存疑。

  1、让学生提出预*中解决不了的各种问题。

  2、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讨论并弄懂。教师告诉学生学*原本就是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解决不懂得问题要靠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主动去探索知识。

  二、质疑答难

  鼓励学生缘疑质难,或主动引导,或有意激发,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1、小组合作讨论:

  (1)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着重从挑山工登山的姿势、路线来理解。折尺形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可结果花的时间不比游人多,这是不解之谜。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指导学*重点段:

  师生围绕你还知道了什么?你是用什么办法来理解这句话,或明白这个问题的?启迪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中悟出:抓住句子中的关键重点词语是读懂一句话的重要方法;抓住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是读懂一段内容的重要方法,将各段的段意联系起来,就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讨论:

  1、我与挑山工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

  (找出课文中的词、句)。相遇与我感觉有什么共同特点?

  2、品析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什么理?用课文里的词句理解;与我跟你们不一样儿,挑山工与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挑山工:目标专一,坚持不懈,不断攀登)

  3、朗读出挑山工朴素、自豪的感情。

  4、从我心悦诚服到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仅仅是挑山工说的揭开我心中的谜的这番话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与周围人的生活、工作、学*实例,展开讨论、联系,确实感到这段富有哲理的话是具有普遍教育意义及深刻意义的话。

  5、作者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怎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6、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这幅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前进。)

  三、归纳学法:

  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第一个环节是去的趟理解内容和思想。第二个环节是来回趟学*作者怎样表达内容与思想。

  1、学*的顺序:预*提问;讨论读懂了什么?练*存在疑问,归纳学法。

  2、可提供参考的读书方法:

  (1)根据课后提示,指导带着问题读书。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词品句读书。

  (3)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全面理解课文读书。

  (4)观察画面,叙述内容读书。

  (5)文中标点的运用,体会内涵读书。

  (6)边读边思,展开想象,理解文章读书。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回忆课文内容,想一想挑山工跟游人相比,有什么特点?

  2、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归纳总结,感情朗读。

  1、联系课后第4题,说说学*了这一课,我们受到了什么激励?

  2、突出以下内容:

  使学生明确课文的思路,懂得《挑山工》全文紧扣中心,层层叙述,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脉络贯通,首尾呼应,阐述哲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加深体会文章的含义。

  三作业设计(可任选一题,也可采取学生自己设计)

  1、写一则读书笔记。

  2、画一幅《挑山工》的画。

  3、小练笔《我心悦诚服了》。

  4、制作读书笔记卡片。

  5、办一张《劳动创造美》手抄报。

  板书设计

  挑山工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

  挑山工:目标专一,坚持不懈,不断攀登


教学设计菁选(扩展4)

——《麋鹿》教学设计菁选

《麋鹿》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麋鹿》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知道麋鹿是我国的一种珍稀动物,能说出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性和传奇经历。

  2.从麋鹿多灾的命运,领悟到野生动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保护他们。体会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激发热爱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学*重点:

  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

  学*难点:

  从麋鹿多舛的命运,领悟到野生动物的命运往往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学*准备:

  搜集有关麋鹿的资料课件

  学*流程:

  一、学情调查

  (1)检查生字词语:

  难读的生字就藏在这段文字里了,请试着读一读。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

  麋鹿也是哺乳动物,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沼泽环境中。

  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2.课文是围绕()、()和()来向我们介绍麋鹿的。

  (设计意图:这两个内容是对学生上节课的学*效果进行检验,一方面是检查生字词,一方面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本节课的学*做衔接。)

  二、质疑探究

  (一)学*课文2——4自然段,了解麋鹿的生活*性和外形特点。

  1.麋鹿的外形有什么特点?生活*性又是怎样的呢,请仔细阅读第2——4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外形特点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生活*性的句子。

  2.在小组中交流找到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勾画句子,让学生阅读文本,走进文本,准确认识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性。)

  (二)自主合作学*“传奇经历”

  1.麋鹿不仅有奇特的外形,而且还有传奇的经历。自读课文第5-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时间的词,并思考在那个时间段里麋鹿有着怎样的经历?(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也可以用文中的词句概括)

  (温馨提示:先读课文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写在展板上)

  2.用心再去读一读5—7自然段,看看哪段经历吸引着你,并牵动着你的心,画下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麋鹿的坎坷经历。)

  (三)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了解麋鹿的生活环境麋鹿回归祖国,回归大自然,开始了新生活。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个“新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四)结合麋鹿的传奇经历,说说麋鹿的命运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产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达标检测

  本文详细介绍了麋鹿的()()和(),让我们认识了麋鹿奇特的外形:()()()();独特的生活*性:(),();从麋鹿的传奇经历,我们明白了麋鹿的命运与()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应该()。

  四、拓展延伸

  我国还有许多珍稀动物,请搜集收集国家级保护动物的资料。

  《麋鹿》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课文介绍了珍惜动物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性,叙述了它们历经磨难终于回到祖国的坎坷经历,体现了我国**对于野生动物的重视。对于麋鹿,它可以说是中国特有,再加上现在最大的麋鹿群又在江苏大丰,很是值得学生详细了解,为此我采用了“小讲解员”的学法。在一开始就让学生知道麋鹿的珍贵,假设有一些游客来请你做介绍的要求。在学*了外形和生活*性之后就让学生来介绍,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练*,对上台的学生进行指点。从而让学生对麋鹿有清晰的了解。学生们对野生动物感兴趣,采用收集资料法,让学生了解野生动物

  1.学*2-7小结鹿的外形特点,生活*性和传奇经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

  2.指导学生课前收集麋鹿资料,课上学当小讲解员,练*抓住要点介绍麋鹿,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理念] 富有情趣、突出自主、强化实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真真实实地感知麋鹿的特点*性和传奇经历。

  2、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学文、当解说员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感知“麋鹿的生活天堂”

  在上课之前我们随便聊聊,就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吗?这个故事发生在3000年前,相传有一天,姜子牙正在为自己的坐骑所发愁,因为别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动物坐骑了,像美丽高雅的仙鹤、凶猛有力的'狮子、老虎等都被人家选了,他在想,我该选什么呢?选狗选猫?太没面子了吧,我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大神了,应该有一种特别好的动物来做我的坐骑。找找吧,他这么张眼一望,看到了什么?

  1)学生用第一节的内容来回答

  2)然后指导朗读

  3)看视频(看过后谈体会:你觉得这怎么样?)

  二、认识麋鹿:

  (过渡:你真的认识麋鹿吗?请你看看图,再看看书,然后辨认一下,哪头是麋鹿?说话要有依据。)

  1、课件展示几头鹿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和课文进行对照,寻找辨别的依据。

  2、小小组交流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3、班级交流认识和体会。(课件随机展示图片)

  4、最后处理“四不像”

  预案:* 学生每交流一个麋鹿的特点,提示学生概括。

  有些特点教师需要重点强调,比如:角、尾、蹄、毛色等特征。

  他们生活的环境要联系到文章的前面和资料提供的,黄海滩涂是世界上最好的适合麋鹿生活的地方。为麋鹿的回归打下伏笔。

  麋鹿繁殖力低是他珍贵的一个原因。

  三、帮姜子牙解说麋鹿。

  1、姜子牙从人间找到了麋鹿,带回了天庭,向各位神仙夸耀它,他可以怎么说呢?请大家好好想想,然后小组同学练*一下,再举手。

  2、学生练*

  3、学生班级交流自己想的演说稿。(教师重点提示说清楚麋鹿独特的特征)

  四、体会麋鹿的传奇经历:

  麋鹿曾经是姜子牙的坐骑,但是后来它的经历却充满传奇色彩。你们是如何理解“传奇”的呢?麋鹿的命运和什么有着密切的联系呢?(或者说:麋鹿就让他在外国呆着贝,干吗要让它回来呢?)

  1、你们可以先看书,有什么感想,感受,或想说些什么,先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然后再起来交流一下。

  2、班级交流

  3、总结:麋鹿传奇——重用、与姜子牙有关

  灭绝、与国家被列强欺负有关

  国外、与人们喜爱才生存下来

  回归、与国家强盛有关

  4、听说2008奥运会也选中麋鹿作为吉祥物,这就更体现人们对麋鹿的热爱。你们能说一下为什么专家们一致推荐麋鹿为吉祥物呢?

  三、深化延伸,升华感知

  1、学到现在,老师有一点还不明白,我们人类花那么多的精力与金钱保护这些动物,有什么价值呢?

  2、引导学生尽可能说,然后教师补充

  四、选定一个解说员的角色来想大家介绍麋鹿。

  1、要求:

  请你选定一个解说员的角色,向同学或者是外宾,或者是老师介绍麋鹿。(课件展示要求)可以是麋鹿的一个方面的特点,比如为什么叫“四不像”、也可以是麋鹿的外形和生活特性、也可以是麋鹿的传奇经历,也可以综合讲。

  2、自己练*:

  3、同桌练*:

  4、班级交流

  五:总结课文:热爱麋鹿,保护麋鹿,保护一切野生动物。

  六:作业:把你向人们介绍的关于麋鹿的演说稿用笔写下来。

  板书设计:

  11 麋鹿

  外形奇特:四不像

  角、尾巴、蹄子、毛色

  生活*性:常在水中……

  繁殖能力低

  传奇经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

  教学反思

  通过让学生找麋鹿特点,出示图片使学生对麋鹿外形有深刻了解,在此基础上读,练*讲解,当众讲解。针对如何练*讲解,我采用以下的方法:同座互练,指名上台讲,评论,再请学生上台讲,评比。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学生的兴趣摆在首位,对于学生能力采取了不断地锻炼,这样取得较好的效果。

  为了使学生增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我从麋鹿的命运让生说体会,使学生体会到野生动物的不幸命运,再加上补充的说明,使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信念增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结合课文内容或者理解词语的意思。

  3、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性,并能以不同身份介绍心中的麋鹿。

  4、写法迁移,弄清作者怎样抓住显著特点介绍麋鹿的外形奇特,使学生对生动刻画一种小动物的写作方法更为清晰。

  教学重点:

  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性,并能以不同身份介绍心中的麋鹿。

  教学难点:

  写法迁移,弄清作者怎样抓住显著特点介绍麋鹿的外形奇特,使学生对生动刻画一种小动物的写作方法更为清晰。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麋鹿这篇课文,师生共写课题。

  2、看了这课题,猜想课文会写些什么?

  3、带着问题,快速进入课文,一起走进麋鹿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情况。

  1、出示字词:

  遁入 雌鹿 跋涉 繁殖

  杀戮 公爵 别墅 饲养

  行动敏捷 乌邦寺 棕红色

  颠沛流离 悄然无声 销声匿迹 惨遭厄运

  (1)多种方式读词语

  2、分小节朗读课文。(由于课文较长5—7小节可以采用学生默读的方式。)边读边交流: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麋鹿的吗?

  (归纳,板书:生活环境、外形特点、生活*性、传奇经历)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2、3自然段,深入感受麋鹿的外形奇特。

  1、(出示麋鹿的幻灯片)用自己的话说说麋鹿的外形特征。

  2、那课文中又是怎么总体形容麋鹿的外形特征的呢?

  出示: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指名说一说)

  2、用心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它的外形奇特?圈一圈、划一划,体会体会。

  3、预设:

  (1)角型:

  A、学生说出角型独一无二,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B、是的,这位同学的眼光真敏锐,一下子抓住了麋鹿角型“独一无二”的特点。“独一无二”是什么意思?(只有麋鹿才有,其它鹿是没有的。)

  C、对呀,麋鹿站着的时候,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这就是麋鹿的奇特之处。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2)尾巴:

  A、学生说出,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B、教师小结: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这么长的尾巴可以——引读。

  (3)蹄子宽大:

  A、学生说出,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B、教师引导体会蹄子宽大的作用——引读麋鹿蹄子宽大,行动敏捷,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甚至连隆冬季节也不例外。

  (4)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角比较长,每两年脱换一次。

  (5)毛色变化

  3、小结写法:课文先是概括地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奇特,然后从角型、尾巴、蹄子、毛色具体进行了介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作文中,写一样物时,也可以学*这种先概括再具体的方法来写,这样就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长得“四不像”的麋鹿受到人们的青睐,还成了姜子牙的坐骑。可鹿类不高兴了。有一天阿,鹿王就批评麋鹿了:麋鹿啊麋鹿,你怎么长了个四不像!除了角跟我们有点像,你看看自己哪还有些鹿样,长了个马面,牛蹄,驴尾,多难看!快做个整容手术,恢复鹿面。你觉得鹿王批评得对吗?麋鹿会怎么说?

  (体会麋鹿的奇特外形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而演变成的。)

  5、指导朗读

  四、引读第4自然段,体会麋鹿自然繁殖力低。

  1、与此同时,引读: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雌鹿的怀孕期比其他鹿类要长,超过九个半月,且每胎仅产一仔。雄性小鹿两岁时长角分叉,六岁时叉角才发育完全。

  2、这段话写了什么呢?(生活*性)

  3、指导朗读。

  五、迁移练说。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课文的介绍,了解了麋鹿的奇特的外形特点和它奇特的生活*性,但还有很多人不了解麋鹿,假如你就是一只麋鹿,你会怎样来介绍自己恩?假如你是姜子牙,你骑着麋鹿上天庭,你又如何向天上的神仙们介绍你的坐骑?如果你是饲养麋鹿的饲养员,你又会怎样向来参观的客人介绍你的麋鹿?请大家自由选择一种角色,小组交流介绍。注意在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有一定的顺序。

  2、同桌练*。

  3、指名介绍。

  4、评价

  5、小结

  六、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结合课文内容或者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性,并能以不同身份介绍心中的麋鹿。

  4、写法迁移,弄清作者怎样抓住显著特点介绍麋鹿的外形奇特,使学生对生动刻画一种小动物的写作方法更为清晰。

  教学重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性,并能以不同身份介绍心中的麋鹿。

  教学难点:写法迁移,弄清作者怎样抓住显著特点介绍麋鹿的外形奇特,使学生对生动刻画一种小动物的写作方法更为清晰。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和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以姜子牙选座骑的.故事导入。

  2、板题:17、麋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标上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2、检查反馈

  课件出示生字词

  (1)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交流个别重点词语。

  (3)交流初读收获。

  课文主要讲了麋鹿的外形和生活*性。

  课文讲了麋鹿的经历很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讲了麋鹿现在生活的很好。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想想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麋鹿的?

  2、交流

  第一部分(1)大丰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生活的很舒适。

  第二部分(2-4)详细介绍了麋鹿的奇特的外形、生活*性等。

  第三部分(5))介绍了麋鹿的传奇经历。

  四、精读第二部分,了解麋鹿。

  1、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姜子牙为何独爱上了这种四不像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领略一下麋鹿的奇特。

  2、指名读此部分,想一想,麋鹿长像奇特在哪?

  (1)学生交流:(麋鹿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2)在学生阅读基础上媒体资料展示,形成对比,加深学生对麋鹿奇特外形的印象。

  (3)文章是还具体介绍了麋鹿哪些方面?

  3、除了奇特的外形,此部分还介绍了什么?(繁殖能力低下)

  表现:怀胎时间比一般鹿要长,且每胎只产一仔。

  4、为了加深对麋鹿的印象,我们一起来读读此部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麋鹿的外形、生活*性等有了初步了解,相信你们心中还会有一些疑惑。回去准备一下,下节课我们再做交流。

  六、指导写字。

  七、布置作业

  模仿介绍麋鹿的方法,任写一个小动物片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理清课文脉络层次。

  3、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性。

  【教学重点】

  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性。

  【教学难点】

  抓住麋鹿的特点,辨认麋鹿,介绍麋鹿。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想听吗?

  这个故事发生在3000年前。相传有一天,《封神榜》中的姜子牙正在为自己的坐骑所发愁。因为别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动物坐骑了,像美丽高雅的仙鹤、凶猛有力的狮子等等都被人家选了,他在想,我该选什么呢?知道他选了什么当坐骑吗?

  (“四不像”)同学们对这“四不像”感兴趣吗?

  2、点题: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它。(读题)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7页,根据屏幕上的“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

  先请一位同学把要求读给大家听听。

  2、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给课文分段。

  1、这篇课文的生字都会读了吗?好,老师把课文的大部分生字都结合在屏幕上的这段文字里了,请你从头到位,一字不落,按照自己的速度响亮地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两段文字。

  3、有不会读的字吗?可以请教一下。指读第一段文字。

  4、读完了第一段文字,看看第二段话中有四个字组成的一个词语,它的意思跟漂泊他乡的'意思接*,但同时又强调了生活艰辛,无家可归,谁来说说这个词?

  ①指说(正音)指说指说跟他一起读记住它,再读。

  ②指导记写生字“沛”。

  这个词语中的生字“沛”,我们应该怎么记住它?(强调右半部分是一横加上一个“巾”字)师板演。

  请同学们把课本100页的生字在田字格中练一遍,特别注意“沛”字的写法。

  5、这里还有一个词语谁来读?(跋涉)

  指读齐读再读。

  谁来把第二段文字连起来读一遍?

  6、同学们的词语已经掌握得比较好,那课文讲了麋鹿得哪些方面呢?(外形、*性、经历)

  指说。

  7、看一看,课文哪几小节分别写了这些内容?

  8、快速默读第一小节,看看写了什么?

  9、这几部分中你对哪几个片断,哪一小节最感兴趣?试着自己读读,指读。

  三、精读第二段。

  课文已经读通,理顺了。让我们和麋鹿再走*一些。(出示,师说:1、仔细读课文2、3、4三小节,看看麋鹿的外形和生活*性都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可以边读,边用笔画出相关词句。2、把麋鹿的这些特点整理出来,准备上台介绍。)

  学生自练,说给同桌听。

  指名说。

  听了讲解员的介绍,想看看真正的麋鹿吗?(出示图)

  四、布置作业。

  让我们一起来记住麋鹿的这些特点,完成读书卡。

  板书设计:

  17、麋鹿

  外形和生活*性(2-4):角尖、尾巴、毛色、蹄

  传奇经历(5-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放养与饲养”、“陆续与相继”等词语的细微差别。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麋鹿一课属说明文范畴,它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层次清楚,在朴素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极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要求,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明白文章要点,掌握课文内容,从而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文章怎样有条理地介绍知识,理解基本说明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放养与饲养”、“陆续与相继”等词语的细微差别。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四、教法和学法:

  本课采用网络环境下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为主要教学方式。上课时学生在老师发引导下根据教材与网络资源进行自学、交流、学*,达到知识的巩固与深化。学生们通过网络论坛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真诚地交流自己的思想,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交流的氛围特别浓厚。通过展示与交流,学生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反思自己的学*过程;通过交流与分享,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策略,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成功。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复*生活环境,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课文主要给我们介绍了麋鹿哪些方面的知识?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外形、生活*性、传奇经历、生活环境。)

  3、麋鹿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找出关键的词语。)

  (二)、了解外形、生活特点:

  1、麋鹿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学生自学课文,从书中找找描写麋鹿外形和生活*性的句子,体会一下麋鹿的外形奇特在什么地方?再感受一下麋鹿的外形与生活*性有什么特点?还可以点击网络资料看看,体会体会麋鹿的外形与生活*性的特点。

  2、教师提问:你找到了哪些生活*性的句子?指名学生读出句子。并指名学生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的内容。并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出麋鹿的生活*性,

  3交流完书本上了解的知识后,再指导学生说说从网络上了解的资料,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让学生了解麋鹿更多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学*途径。

  (三)了解传奇经历

  麋鹿的经历传奇在什么哪儿?请学生从书本中找出有关的词语,进行讨论。主要要求学生自学,并从书本语句中找出关键词语,再用这些关键的词语概括麋鹿的传奇经历。学完书本语句后,指导学生读读网上拓展三(关于课外有关麋鹿经历的资料。)再指导学生说说你从网络资源中了解到的有关资料,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与解说的能力。

  (四)总结课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提问后不要学生急着回答,而是一改常态让学生打开网上博客,上传自己的感想,这样同学之间就有互相学*的机会,差点的学生也能清晰地明白其他学生的想法供自己学*。

  六、教学过程与分析

  一、复*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课文主要给我们介绍了麋鹿哪些方面的知识?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外形、生活*性、传奇经历、生活环境。

  3、麋鹿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

  4、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环境的舒适?

  二、了解外形、生活特点:

  1、麋鹿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自学课文,从书中找找描写麋鹿外形和生活*性的句子,体会一下麋鹿的外形奇特在什么地方?再感受一下麋鹿的外形与生活*性有什么特点?

  3、指导交流:

  (1)、麋鹿的外形奇特在什么地方?

  (学生读出句子,找出关键的词语说明麋鹿外形的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它集中了四种动物的特点。

  体重250千克左右:体重重

  角型各枝尖指向后方:独一无二

  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长尾巴来。

  蹄子宽大

  毛色变化

  (2)、你找到了哪些生活*性的句子?指名学生读出句子。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说体会。

  (3)、用一个词语概括它的生活*性,你觉得应该是什么?

  与众不同、教师板书

  (4)、你从网上了解到什么知识?

  三、了解传奇经历

  1、麋鹿的经历有什么特点?

  充满传奇色彩

  2、“奇“在什么哪儿?从书本中找找有关的词语。

  3、交流:你从哪儿看出它的经历传奇?

  4、读读网上拓展三

  你从中了解到什么?

  用一句话表达

  四、总结课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2、打开网上博客,上传。

  3、指名交流。

  (七)、板书设计:

  17、麋鹿

  生活环境 舒适

  外形特点 奇特

  生活*性 与众不同

  经历 传奇色彩

  指名学生回答。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找出关键的词语。

  可以点击网络资料看看,体会体会麋鹿的外形与生活*性的.特点。

  指名学生概括语句说。

  利用网络资源学*课文内容。

  网上博客,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七、教学反思:

  采用网络教学,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探讨、学*网络资源。教学时采用学生自主学*的方式,由他们自学、探讨,了解更多的知识。

  麋鹿的外形、生活*性的特点与传奇经历作为课文的两个重要内容。要让学生完全都在一堂40分钟的课中完成,学生是学不到多少知识的,而且也照顾不到个性差异。课堂中精读、浏览速度快的同学能在老师规定的时间中完成自学、探讨的过程,但这毕竟是少数学生,更多的学生不能准时完成学*的任务。

  如若分组自学、探讨的话,学生又只能读懂、读深某一方面的内容,而另一方面只能作为次要内容了解或不学,那么学生学*的知识又有些偏颇。所以要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个难点。

  我想我们不应该要求学生在一堂课中完成所有的内容。如果一课时完成麋鹿的外形、生活*性的教学,另一课时完成麋鹿传奇经历的学*,也许就能照顾学生的差异。

  设计理念:

  学生在学*、生活中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感,对世界充满了求知欲。通过本课的学*可以认识麋鹿、了解麋鹿,更可以在学*中认识到麋鹿是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从而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本课6个生词,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学*多音字“悄”,理解“回归自然”、“绝迹”、“漂泊”等词语的意思。

  3、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

  4、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幻灯片,录音

  课前先学:

  查找有关麋鹿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哪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2)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让我们一起认识它。(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①画出生 字,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②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①出示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悄然无声 遁入 雌鹿 跋涉 每胎 撰文

  杀戮 公爵 别墅 乌邦寺 已逾千头

  颠沛流离 轻纱 《封神榜》 棕红色 饲养

  选自 销声匿迹 例外 惨遭厄运 厘米

  ②了解下列词意掌握情况。

  滩涂 遁入 沼泽 跋涉 传奇 厄运 销声匿迹

  a.学生可以借助字典讲意思。

  b.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

  ③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明白,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课题直接写麋鹿的,写了哪些方面;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关于麋鹿的经历的,写了哪些事。

  ②讨论分段。

  一(1) 二(2~4) 三(5~7)

  三、书写指导

  (1)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笔顺和结构。

  ①对于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窄右宽。

  ②对于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包住中间的字,结构要松紧和适。

  2、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四、作业:

  写近义词。

  遁入( ) 广阔( ) 奇特( )

  著名( ) 温和( ) 神秘( )

  销声匿迹( ) 漂泊不定( )

  第二课时

  一、感知“麋鹿的生活天堂”

  在上课之前我们随便聊聊,就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吗?这个故事发生在3000年前,相传有一天,姜子牙正在为自己的坐骑所发愁,因为别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动物坐骑了,像美丽高雅的仙鹤、凶猛有力的狮子、老虎等都被人家选了,他在想,我该选什么呢?选狗选猫?太没面子了吧,我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大神了,应该有一种特别好的动物来做我的坐骑。找找吧,他这么张眼一望,看到了什么?(生:麋鹿),在哪啊?我怎么看不到啊?

  1)学生用第一节的内容来回答

  2)然后指导朗读

  3)看97页插图(看过后谈体会:你觉得这怎么样?)

  二、认识麋鹿:

  (过渡:你真的认识麋鹿吗?请你看看图,再看看书,然后辨认一下,哪头是麋鹿?说话要有依据。)

  1、课件展示几头鹿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和课文进行对照,寻找辨别的依据。

  2、小小组交流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3、班级交流认识和体会。(课件随机展示图片)

  4、最后处理“四不像”

  三、帮姜子牙解说麋鹿。

  1、姜子牙从人间找到了麋鹿,带回了天庭,向各位神仙夸耀它,他可以怎么说呢?请大家好好想想,然后小组同学练*一下,再举手。

  2、学生练*

  3、学生班级交流自己想的演说稿。(教师重点提示说清楚麋鹿独特的特征并了解其生活*性。)

  四、体会麋鹿的传奇经历:

  麋鹿曾经是姜子牙的坐骑,但是后来它的经历却充满传奇色彩。你们是如何理解“传奇”的呢?麋鹿的`命运和什么有着密切的联系呢?(或者说:麋鹿就让他在外国呆着,干吗要让它回来呢?)

  1、你们可以先看书,有什么感想,感受,或想说些什么,先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然后再起来交流一下。

  2、班级交流

  3、总结:麋鹿传奇——重用、与姜子牙有关 灭绝、与国家被列强欺负有关 国外、因人们喜爱才生存下来 回归、因国家强盛

  体会麋鹿的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看起来麋鹿今天的幸福也是来之不易不呀。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深化延伸,升华感知

  1、学到现在,老师有一点还不明白,我们人类花那么多的精力与金钱保护这些动物,有什么价值呢?

  2、引导学生尽可能说,然后教师补充:

  在亿万种生命之中,我们人类受到大自然的特别宠爱,成为万物之灵长。然而,我们并没有和动物们友好相处。许多几年前、十几年前还随处可见的生物,转眼间已成珍稀;一些*年来才发现的新种,刚一露头便已濒临灭绝;而科学家们相信,还有很大一部分物种甚至还末被人类所认识,就已经绝尘而去。要知道,一个物种的演化、发展需要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以上的时间,而它们的消失,也许就在弹指一挥间。

  一个物种的灭亡,将会导致若干种依附于它的植物毁灭。生物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奇妙。也许,当你正在尽情享受野味的时候,可能又有一种动物正在告别地球,走向灭绝。

  假如人类注定只是像恐龙一样路过这个世界,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与有缘和我们同处一个时代的生灵携手而行呢?

  四、选定一个解说员的角色来想大家介绍麋鹿。

  1、要求:

  请你选定一个解说员的角色,向同学或者是外宾,或者是老师介绍麋鹿。(课件展示要求)可以是麋鹿的一个方面的特点,比如为什么叫“四不像”、也可以是麋鹿的外形和生活特性、也可以是麋鹿的传奇经历,也可以综合讲。

  2、自己练*:

  3、同桌练*:

  五:总结课文:热爱麋鹿,保护麋鹿,保护一切野生动物。

  六:作业:把你向人们介绍的关于麋鹿的演说稿用笔写下来。

  一、根据要求改写句子。

  1、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缩句)

  2、天色微明,晨雾漂浮在黄河滩涂上。(改成比喻句)

  3、麋鹿外形很奇特。麋鹿被称为“四不像”。(用关联词合为一句)

  三、写一段解说词。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惯和传奇经历。

  板书设计:

  繁殖能力低

  17.麋鹿 外形奇特 (“四不象”)

  传奇经历

  回归故土

  教学后记: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在朴实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

  本课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特别是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性,结合多媒体的展示更直观地让学生对麋鹿与普通鹿的外形有深入的了解,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学中引领学生用解说词的形式将书上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而促进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真切感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清课文层次。

  3、抓住麋鹿的特点,辨认麋鹿,用解说词的形式介绍麋鹿。

  教学重点:

  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性。

  教学难点:

  抓住麋鹿的特点,辨认麋鹿,介绍麋鹿。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复旧引新

  1.谈话: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在课本上学过的珍稀动物吗?(学生回答)

  出示: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另一种珍稀动物,它就是麋鹿,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提醒“鹿”的笔顺)

  【设计意图:本设计在于激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为新知的`学生做好准备。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的终生学*着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由课题预测课文的内容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的音,读通句子。

  3.交流检查:

  出示:麋鹿:俗称“四不像”,曾是姜子牙的坐骑,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沼泽环境中,自然繁殖率很低。麋鹿在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由来已久,曾在汉朝时销声匿迹,直至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后惨遭厄运,或遭杀戮或颠沛流离,幸英国贝福特公爵的私人别墅乌邦寺动物园1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回归故土,种群发展到*千头,悄无声息地生活在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1)指名读,正音。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导书写:沛、殖、涉。

  4.理清课文脉络: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主要介绍麋鹿的哪些方面?(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性和传奇经历。)

  5.验证预测

  过渡:想对麋鹿有更深的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走*麋鹿。

  【设计意图:出示包含课文中生字词的一段文字,既能检测出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更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随后安排用更简洁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三个生字的指导环节不容忽视,识清形、写好字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素养。先预测课文内容再进行验证,能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也为以后的阅读提供好的学*方法。】

  三、细读2-4自然段,走*麋鹿

  1、默读第2-4自然段,用横线划出麋鹿外形特点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麋鹿生活*性的句子。

  2、交流

  (一)、麋鹿外形特点

  (1)出示麋鹿图

  提问:你们认识它吗?你认为它长得怎么样?你从哪儿看出奇特来的?(四不像)

  (2)演示对比验证“四不像”

  (3)它的外形的奇特还表现在哪?

  (出示)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长尾巴、宽大的蹄子、毛随着季节变颜色

  (4)提问:

  雄性麋鹿和雌性麋鹿一样吗?()

  (5)总结:齐读麋鹿外形特点的语句。

  (二)、麋鹿的生活*性:

  过渡:除了写麋鹿外形的奇特外,还有它的生活*性也与众不同?

  (1)指名说:

  “麋鹿也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

  (2)补充课外的资料: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

  (3)齐读。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朗读。

  4.休会说明文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在介绍麋鹿外形、生活*性的奇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

  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迁移练说:

  设计情境:

  同学们我们来到了一片林草丰茂之地,看一大群麋鹿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一批游客,他们对麋鹿的外形和生活*性不了解,你们能不能当一回热心的小导游给他们介绍一下?

  自由练说,上台展示。(结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麋鹿外形的奇特和生活*性的与众不同,感受到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同时学*有顺序地介绍事物、把握住特点,最后设计小导游的环节是激发学生把刚学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形成积累。】

  四、深化延伸 升华感知

  1. 介绍其他的珍稀动物(出示)

  2.齐读警语

  3.听录音、激趣

  这里到底是哪儿?曾经是麋鹿的栖息地,为何它还要适应这里的环境呢?到底在麋鹿身上有怎样的传奇经历,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走*麋鹿,揭开谜团。

  【设计意图:学*不能只局限于已知的,要激发学生对未知的探索欲望,从而产生对麋鹿传奇经历的期待,从麋鹿的命运中获得到更多的感悟。】

  五、作业

  实践活动:开展“我了解的国家级保护动物”主题活动,自行选定动物,将自己搜集到的素材,从独特的外形、生活*性等方面加以整理,制作成卡片,张贴在班级展板上。

  前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和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应拓展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的活力的,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跳出语文教语文。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束缚于课堂和教材之中,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有效的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种种活动与兴趣,可以使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因此,改变封闭的教学活动,拓展语文学*的空间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当前的课题。

  网络的介入,给我们教学带来了广阔的天地。为学生发展带来了可能。基于以上认识,本案例将尝试作以下研究与探讨。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册语文课题:11、麋鹿(拓展)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麋鹿》的拓展阅读主题学*。

  所谓拓展阅读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围绕自己判定的研究主题,进行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并不断反思的阅读过程。

  在我国有许多珍稀动物,如大熊猫、扬子鳄、中华鲟、藏羚羊等,需要我们珍惜和保护。麋鹿也是一种,只是相比较前面几种动物,它甚至有点神秘,命运也更为坎坷。

  这篇课文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层次清晰地介绍了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性,叙述了它们历经磨难终于回到祖国的坎坷命运,体现了我国**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本文在朴素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和坎坷的史识:“晨雾如清纱般漂浮”“四不像”“当做姜子牙的坐骑”“失而复得的经历”,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使学*者兴趣倍增地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鉴于学生对动物的爱好与对世上万物的好奇,学生学完《麋鹿》后,浓郁的学*兴趣,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们教师尽可能地猎取这些问题,充分利用、开发这些问题,让学生围绕自己制定的有关麋鹿的研究主题,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拓展与延伸。对所需要的阅读素材进行加工整理,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各种形式加以表述,对培养学生众多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在研究性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他承担着学*资源的提供者、课程的开发者。为此,我们有责任在学生强烈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中来开发课程。本教学就根据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就学生在留言薄上留下的问题展开研究性学*而设计。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语文新课程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和心理特点,结合课文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说明

  认知目标:

  1、在网络环境下研究解决学生在学*时发现的新问题,凭借各类图片、音频、视频等网络信息进行语文教学的拓展,增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这个教学目标,实际上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延伸,使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这里得到运用巩固。

  2、通过多种作品的展示,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的、清楚地把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的能力。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搜集、筛选、整理、加工的能力,包括会使用搜索引擎等查询工具,提高学生信息的综合素养。

  2、学会研究的方法,渗透大语文观教学思想,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拓展学生的信息源。

  情感目标:

  1、通过上网浏览,激发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以及网络信息资源,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进行人文教育,艺术教育,文化教育等诸多教育。

  2、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初步养成自我反思的*惯。

  3、让学生在自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培养成就感。

  重点或难点

  凭借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完成研究性学*,让学生在麋鹿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进行人文教育,艺术教育,文化教育等诸多教育,真正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教与学的策略与研究

  本课采用如下教学模式:

  教学对象及学*需要分析

  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利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开放式个性化学*方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辅助于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则更促进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了研究学*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一)学*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基于我实验班学生思维活跃,问题意识强,有着独特的事物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强,并已初步具备了信息的检索、加工、处理的能力。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方式,学*的热情高涨,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学与教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由于当今学生对新事物兴趣浓郁,探究欲望强烈,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具有人文的互动*台,让学生在问题导向下,积极主动地摄取各类信息,构建新知,对学生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

  麋鹿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珍稀动物,学生对此兴趣浓郁,好奇心强,鉴于学生对动物的爱好与对世上万物的好奇,学生学完该课后产生了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为学生拓展知识带来资源与动力。因此,充分利用、开发这些问题,对培养学生众多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二)教师情况分析

  设计者兼执教者是市现代教育技术骨干教师,多年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上有着一定的研究,并且具有主题学*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独特优势和网络互动*台的操作与调控能力,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提供了保障。

  (一)创设良好的自主学*环境:

  学生确立了自己喜欢的研究主题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性学*,而主题研究学*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弹性的、余暇的学*环境。教师由教坛的表演者退居为后台的导演者,承担着准备、设计、参与等的支援者,通过为学生创设和营造宽松的学*环境,间接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多维一体的。

  (二)教师辅导策略

  1、信息资源的导航者,2、协作学*的协调者,3、主题学*的引导者,4、研讨交流的组织者

  当然,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自主学*的过程中,通常要求学*者自己决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教师可以帮助学*者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同时要加强“异步”指导。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适时实现。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也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

  网络环境创设与应用设计

  研究性学*为师生的发展开阔了无限的空间。教师除了要开发靠课程外,更要开发好供学生学*的资源。

  学生的专题学*网站的学*过程,就是他们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他们不仅是信息的使用者,同样也是信息的建设者,信息在学生使用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增值。本专题学*网站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自行设计了一个《麋鹿》的专题学*网站。

  在网页的结构上,我们设计了以下几大板块:

  (一)“学*辅导区”——学生自主学*的桥梁

  学生的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加以辅导,促使学生能力的形成。本专题学*网站,根据学生学*的特点,根据语文阅读的规律,根据网络学*的特征,将学*的内容和要求有步骤、有指导地出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能力,有选择地自主学*。

  (二)“网络资源区”——学生探索知识的导航

  互联网的资源是海量的,而且其高效的检索功能有利于进行主题学*。资源区尽可能集各种麋鹿的相关图文声像资源信息与一体,提供基本能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某一相关主题的资源,供学生主动探究。网络资源区还超链了许多搜索网站,供学生按深入研究的方向继续学*。

  (三)“主题讨论区”——学生发表见解的窗口

  “主题讨论区”是专为学生主题学*而开辟的论坛等,并提供NetMeeting等网络工具,为学生创设会话、交流的*台和协同发展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讨论区提出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回复看到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成果展示区”——学生展示才华的园地

  让学生将自己的电子创作,PPT文稿,绘画作品,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在展示区中展示,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那一篇篇小论文,图文并茂、有观点、有论据;那一张张出自学生之手的幻灯片,加上自己的观点,佐证于事实,将大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流程与设计):

  实施研究以课文文字信息为依托

  制定研究计划1、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这些问题可以是这上面的,也可以不是这上面的,但只要是自己想解决的。

  2、同学们,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帮助吗?或者说我们该怎么解决这问题呢?

  3、教师帮助学生制定研究计划。(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和谁一起研究,研究的步骤,研究结果怎样反映)也可提供研究记录表

  4、提醒大家也可以通过网络,去寻求校外的有关专家去解决问题。1.自己选择研究主题。

  2.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我想通过网络来研究这些问题;我想请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我想和**同学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

  3.分组制定研究计划。部署研究分工与步骤)

  让学生根据研究对象的大小,可分工研究,最后由组长或者代表发言。

  (让部分学生下载研究记录。)学生个体活动,师生互动根据学生要求,自由结合,协作学*。

  充分发挥学生学*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新课程教育理念。

  制定研究计划,指引研究方向,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突破时空,以网络为桥梁,请教专家,充分发挥网络功能。

  提供网络资源

  网上搜索信息

  整理与设计分析1.提供主题站,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上面提供搜索引擎。

  2.提供学*导航与学*帮助。

  3.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学*情况,并提供适当帮助和个别辅导。1.在学*研究目标的指引下,利用教师推荐的站,通过超级链接转入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自主研究性学*。

  并完成小型研究报告。(思考怎样反映研究你们的研究成果)

  2.遇到问题,通过网络,询问老师。学生个体活动,师生、生生互动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提供充足的信息和自由的环境,这为学*者主动建构知识提供充足的信息源。

  ——创设好一个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环境。

  提供搜索引擎,拓宽信息源。

  继续安排小型研究报告,旨在使学生运用已有信息释疑、解疑,提高搜索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自觉地在信息海洋中学*研究的*惯,从而激活创新思维,进一步培养探索新知的兴趣。

  小组互助

  协同学*

  实施研究过程1.引导学生利用NetMeeting、聊天室、留言板等网络工具进行协作学*,会话交流。

  2.围绕主题设计能引起争论的问题

  (设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

  3.适时评价。

  4、教师参与小组研究。1.自由组合,分组学*,由各组长主持,收集问题,组织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最后整理,准备向全班汇报。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等进行分析、整理、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主题研究,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制作演示文稿、电子作文、自由绘画、从而进一步建构学*者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学生个体活动,师生、生生互动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展开小组讨论,集体汇报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合作,提高协作学*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间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学*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的目的。

  使学*者群体相互交流、讨论、协商,共同构建问题的意义。

  ——设计协作学*环境,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教学设计菁选(扩展5)

——《秋天》教学设计菁选

《秋天》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秋天》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并且好动、持久性较差。本课设计时注意到这些,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拉他们走上学*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任务。

  教师教,重在"引导";学生学,重在"自主"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1、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画面)这里的风景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红色枫叶、金黄的稻田、往南飞的大雁、穿上毛衣的小朋友回答是秋天)

  画面上出示课题:秋天

  [利用多媒体生动逼真的有声画面,激起学生的兴趣,轻松的.谈话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入课堂,并且自己揭开了题目。]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听读课文,要求看清哪三种动物在说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说的?记住它说了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到的某个句子)

  [让学生练*边听边看,还要边记,由于是选择自己的所爱,所以特别感兴趣,画面出示句子的一刹那,让学生体验成功。]

  三、自读感受角色体验

  1、初读课文,(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读准,读通,模仿刚刚听的录音朗读。

  2、(让小老师上台)点好画面,读自己选的句子,提醒小朋友哪些字音要注意。(画面也相应点出)领读句子,可提出自己的朗读要求。

  [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自读感受,注意字音,尝试读好。并且安排他们体验"老师"这个他们感兴趣的角色,学*兴趣浓了,学*积极性高了。]

  四、比较异同感悟语言

  1、(出示第一自然段)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画面上在第一自然段的边上,出示"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因为天空是瓦蓝的。")学生比较异同,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2、后两句与上面教法相似。

  3、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多彩的图画"

  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叠词、形容词的美妙,在比较后自然而然理解了最后一句感叹句的意思。后面的延伸问题,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五、创设情景表演巩固

  1、(画面、配乐、头饰)分角色朗读,给时间准备。

  2、上台表演,巩固课文内容。

  [机械的背诵学生没有丝毫兴趣,创设有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头饰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在表演中悄悄地完成了巩固课文的任务。]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文章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春天、冬天的美,现在我们学*一篇新的文章,来领略一下秋天的美。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组图画,看看秋天是怎样的色彩。

  二、图画欣赏

  刚才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画,它是由画家和摄影师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秋天独特的魅力,那么诗人笔下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何其芳的《秋天》。

  三、作者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何其芳。(课本注释划记)

  何其芳,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文艺评论家。著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等。他19岁就读于北京大学,24岁与卞之琳、李广田合作发表《汉园集》,这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那么他在25岁的时候凭借其成名作《画梦录》蜚声文坛。补充一个课外知识点: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他们三个人是中国现代派诗群中的杰出代表诗人,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四、检查预*

  下面检查大家的预*情况,这些生字词的读音应该怎么读?我们来用“开火车”的形式回答。(明确答案之后,学生齐读)

  五、朗读诗歌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正确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

  现在大家一起朗读整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我们朗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注意停顿,正确划分朗读的节奏)接下来大家听一听别人是怎样朗读的,听的时候大家用笔划出朗读的节奏。(明确答案之后学生再读诗歌,效果比第一次朗读有进步)

  何其芳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乡村秋景呢?(全班齐答)

  第一小节:露珠、镰刀、背篓、瓜果

  第二小节:渔网、芦蓬、小桨、白霜

  第三小节:蟋蟀、溪水、牧羊女

  诗人选取了很多景物来表现乡村秋景,那么,诗人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写入诗歌呢?

  明确:这些都是秋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诗人描摹秋天,抓住这些富有秋天特征的代表性景物来体现秋天,这对我们写作是不是一种启发呢?我们可以学*作者这种写法。

  六、整体把握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三个问题,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

  七、图画具体赏析

  农家丰收图

  第一小节展现的是农家丰收的画面,诗人选择了两个典型的场面去描写,一个场景是“山中伐木”,另一个场景是“竹篱间背瓜果”。

  “山中伐木”,我们只听到丁丁的伐木声从幽谷中传来,这声音把清晨的露珠给震落了,通过听觉和视觉,我们能感到有人在山中伐木,可这一切又显得那么幽远,令人觉得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竹篱间背瓜果”,这个劳动场景是写农民们已经将稻谷收割完毕,正放下手中的镰刀,用背篓去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看来这是喜人的收成!瓜果长得十分肥硕,又大又饱满,连镰刀都饱食了稻香(拟人、味觉),诗人虽未写出农民丰收时的心情,但是我们在字里行间能看到他们轻松的步履和脸上挂着的微笑。

  栖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概括了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了,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过渡:在第二节诗当中,诗人将视角转向了渔家的.生活。在我们印象当中,渔民是比较辛苦的,常常是早出晚归,风吹日晒的,有时候甚至要冒生命危险,当然这样的渔民是迫于生计。那么,如果是有粮食的丰收作为保障,渔家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

  霜晨归渔图

  秋收之后,渔民也过上了闲适的生活,打渔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你看他们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却不再关心是否能捞上鱼来,收网的时候,哪有鱼儿的踪影,只网住了一些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虽然一无所获,可他们并不懊恼,依然在晨霜中轻轻地摇着小船归来。

  游戏: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而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渔人的那份闲适。

  少女思恋图

  与夏天相比,秋天少了一些热闹和喧嚣,却多了几分幽静和清远,蟋蟀在空旷的草野中鸣叫,清冽的小溪中,石头露出了水面,如此幽静的秋景,怎能不勾起心怀恋情的牧羊女美好的回忆呢?她不禁想起了火热的夏天,从牛背上传来的笛声,让人心潮澎湃。可是现在,笛声没有了,留给人的却是无尽的思念。

  梦寐: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牧羊女陶醉于夏天“笛声”的神态,她可能正望着羊群,或者远方正出神呢?写出了少女的情怀。也表现出了秋天如诗如画、如痴如梦的神韵。

  过渡:诗人通过这三幅精美的图画,向我们展现了美丽迷人的乡村秋景,营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似乎远离尘俗的秋天的氛围,令人向往,引人入胜。这首诗的创作手法也是值得称道的,作者在每节诗的最后一句,都点明了“秋天”这个主题,起到了一咏三叹的效果。不仅点明了主题,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八、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秋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九、积累与拓展

  秋,是历代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秋的神韵,秋的景致,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源泉。请熟记下列咏秋的诗句: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5、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6、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7、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十、作业

  1、熟读课文直至成诵;

  2、选取你喜欢的一节,把它改写成散文,60字左右;

  3、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2、3题任选一个写在你们的随笔中)

  一、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读出长句子中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懂得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感受到秋天的美。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 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三、教材分析

  《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学情分析

  一年四季,各具风韵,秋天亦有她独具的风味,作者描绘了三幅秋天图画,写了一个别样的秋天。灵动的的语言、优美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学生自学,就能品味出文中的清静、明媚、快乐。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五、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2)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3搜集有关写秋的美文或诗词。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比较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国著名女诗人秋瑾诗中写道“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天是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天是“碧云天,黄叶地”。在我国文人墨客的眼里,秋天往往是忧伤的,凄婉的,令人惆怅的。不过也有一些喜秋颂秋的诗章,如刘禹锡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今天在诗人何其芳的眼里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二)、感知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

  2.资料助读: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着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3.齐声诵读。师作朗读指导:重音的处理。

  4.指名朗读。

  a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生回答后)明确:全诗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

  b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以培想象能力,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5.小组合作:a一人朗读,其他三人点评得失。然后小组内推选一名同学在班内举行朗读比赛。

  (三)、问题探究,品味赏析

  (1)三个场景分别是怎样的图画,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歌写的是“乡村秋景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4)学生研读全诗,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谈谈理由。

  品秋,体现阅读的个性化,旨在使学生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7.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2、欣赏品评。资料:沙白《秋》。谈谈认识:你认为哪个词句最生动?

  3、资料交流。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秋天的美文。

  (五)、课堂小结

  1.概述课文内容

  《秋天》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各幅小画面,以及画面的各个意象和谐统一,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柔的特点无一不达到极致。诗不长,只有三节,每一节独立构成一幅画面,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多景致皆收于笔下。

  2.写作技法

  (1)语言生动、形象、凝练

  (2)构思新奇、虚实结合

  (六)、学生展示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名句

  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2、.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读“稻”、“藏”、“催”三个字。

  2、自己观察画面,初步理解图意,能从图中找出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难字“熟 塘 报 落 岸”。

  2、初步理解图意,能从图中找出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的录像片,然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们学*一篇跟有关的课文,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

  二、学*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在读生字的过程当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读,再指名读。

  蓝天 池塘 岸边 电报 运动场 熟了 当作 底下 金子 往下落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蓝:上面是“草”字头,下面的“监”字第一笔是竖。注意与“篮”字区分。

  塘:左右结构,部首是“土”字旁,右边是“唐”字。“唐”字的第七笔是竖,要出头。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熟: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上是一点一横,左中是口;左下是“子”,第三笔要写成提;右上是“丸”字;下面是四点底。

  报:左右结构,右边的笔顺是:横折钩 竖 横撇 捺

  落: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洛”字,这是一个上形下声的形声字。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词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5)认读“稻”、“藏”、“催”三个字。

  稻:稻子,水稻。农作物的一种,我们吃的大米就是水稻脱壳后的米粒。

  藏:捉迷藏,藏起来。就是躲着不让找到的意思。

  催:急着、催促的意思。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四、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五、总结本课学*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6

  熟 塘 报 落 岸 蓝 金 池 底 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按照一定的顺序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的的特点,知道是收获的季节,感受到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比较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叶子发黄落下,候鸟南飞等一些自然现象发生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抓住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

  2、体会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摘苹果的游戏。谁摘下了苹果,就带着同学们读生字。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读,再指名读。

  蓝天 池塘 岸边 电报 运动场

  熟了 当作 底下 金子 往下落

  二、学*课文

  1、从整体入手学*,教师伴着音乐范读。

  (1)让学生边听边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2)思考:到了,自然界的景物有哪些变化?

  2、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出示相应的插图,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读课文,图文对照。

  3、逐段学*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看课文一边标出共有几句话。

  (2)让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谈一谈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来了,天又高又蓝,还有一朵朵白云。教师板书:天:蓝 高 云:白

  (3)教师出示句子让学生进行比较:

  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A。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B。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使学生知道加上“高高的”使句子更具体。

  C。指导朗读,突出蓝天的特点。

  (4)让学生观看画面,欣赏的天空。

  (5)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的美丽,读出语气。

  让学生自己练*,而后指名读,大家进行评价。

  第二自然段:

  (1)小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怎么样?

  ,稻谷熟了,一片金黄,像是铺上了一层金子一样。

  (2)让学生在书中画出喜欢的语句,谈看法,体会粮食丰产的景象。

  (3)指名让学生谈想法,相互交流。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

  “一眼望不到边”说明稻田所占面积大,是好大一片,使人看不到边际。

  “黄澄澄”是写稻田的颜色,这是稻子成熟的表现,说明了粮食的丰产。

  “铺了一地金子”说明稻子长得好,满地都是,用比喻的方式表明稻子成熟。

  板书:稻田:一眼望不到边,一片金黄。

  (5)师小结:,稻子成熟了,大地一片金黄,远远的看不到边际,就像是金子洒满地,面对这一切你会想到什么,让学生运用读的方式,体会那种丰收的喜悦。而后指名读,进行评价。

  第三、四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

  A。读这两个自然段。

  B。想一想,告诉我们什么?

  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和有关语句谈一谈大自然的变化。

  (2)各小组交流学*情况

  一片一片树叶从树上落下,小鱼藏在落叶下边把落叶当作了伞,小蚂蚁在落叶上爬来爬去,来回跑着,把落叶当作了运动场。燕子看到了落叶,把落叶当作了电报,它们要到南方去过冬了。

  板书:黄叶:落下来。小鱼——伞 小蚂蚁——运动场 燕子——电报

  (3)师小结:这些语句使我们感受到:来了,自然界里的小动物,小昆虫们那种欢快的心情,还有那特有的迷人景色。

  (4)练*朗读,边读边体会小动物、小昆虫们那种欢快的心情,还有那特有的迷人景色。

  注意指导:

  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A。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B。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使学生知道加上“一片一片的”能够说明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是一片接着一片往下落,陆陆续续的感觉。)

  C。教师和学生一起用实物演示。

  D。指导朗读,突出落叶的特点。大家评议。

  三、组织学生观看的录像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看图说说图的意思。

  2、在小组内练*朗读课文,而后互评。

  附: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教学重点:

  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

  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下面两段话是同一个人写的,你觉得他应该是怎样的人?

  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二、读出韵味,读懂母爱的深沉。

  1.学生自主选读课文,其他学生作出评价,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有刚请的朗读。

  2.重点品读:

  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三、读出思考,读懂儿子的忏悔

  1.重点品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又是秋天,当作者来到母亲的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

  四、读出感悟,“读懂好好儿活”

  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词;

  2、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掌握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方法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4、理解题目和篇末描写菊花的含义。

  一、自主学*

  (一)了解作者,走进感人的文本

  1、走*作者。

  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xx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20xx年12月31日病逝。

  2、了解作者。

  ①“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②“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③“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从作者的三段语录中,你觉得他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

  3、阅读文本(一定按照要求做哟!)。

  (1)朗读课文。给课文标上段序,圈画出生字新词,标注出疑难问题;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悟人物形象;

  (3)选段朗读。选择你认为精彩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4、自学诊测(不要看课本!)

  ⑴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并把下面词语抄写在田字格内。

  瘫痪()qiáocuì()沉寂()诀别()喜出wàng外()

  lànmàn()淡雅()暴nù()chuí打()絮絮叨叨()

  ⑵课文写了四个场景,你能标出它们所在自然段,并概括每个场景所写的事件吗?

  场景1:(第自然段)主要事件:

  场景2:(第自然段)主要事件:

  场景3:(第自然段)主要事件:

  场景4:(第自然段)主要事件:

  (二)再读课文,体会复杂的情感

  1、再读课文第1自然段。

  ⑴用一个词语概括我脾气的特点,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⑵从母亲的言行中,体会母爱。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②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③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默读课文2—6自然段,思考:

  ⑴母亲和儿子对话时,为什么对“跑”和“踩”一类的字眼敏感?

  ⑵从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⑶把“我”看到的,描写北海菊花的句子抄下来。

  ⑷北海的菊花有什么精神?“我”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如果将文章的题目直接改称“怀念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二、合作探究

  (一)品味语言,读懂母爱的.深沉

  下面是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句子,试分析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作用。

  1、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二)研读思考,读懂儿子的忏悔

  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伟大的,那么儿子呢?儿子爱母亲吗?

  (三)感受坚韧,读懂人生的磨难

  认识的史铁生,一个坚强的“好好儿活”的史铁生。朗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菊花的色彩?文中还有表示颜色的词语吗?为什么这样描写?

  (四)品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主旨

  1、文中几次写到“看花”?你能看出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的吗?

  2、母亲提议在春天去北海看花,是何用意?秋天到了,又提议去北海公园看菊花,又是为什么?

  3、课文几次写到了秋天?课题《秋天的怀念》,怀念什么?

  三,即时训练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的”去掉好吗?为什么?

  (二)拓展训练

  给身在天国的史铁生或他的母亲写一封短信,或写一段墓志铭。

  (三)推荐阅读

  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写一篇读书报告。

  四、评点总结

  教学思想

  《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美学教科书,一部优美的文学画卷,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篇课文的学*,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文学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同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教师也不宜对它分析得过细。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由课文这一素材,我大胆地设计了半节课的拓展训练,我想体现的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整体感知与深入探究的结合,从书本向生活,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师:尝过中秋的月饼,赏过重阳的菊花,我们又迎来了一场场凉丝丝的秋雨。同学们当中有谁喜欢秋天这个季节,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是的,很多人都喜爱秋天,爱它的天高云淡,爱它的四野飘香,爱它的霜色洁白,也爱它的叠翠流金……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一起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倾听秋的诉说。

  【设计说明】说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入本课内容。

  二、感知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

  【设计说明】赏秋,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感受美的意境、语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3.齐声诵读。师作朗读指导:重音的处理。

  【设计说明】读秋,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4.指名朗读。A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生回答后)明确:全诗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B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

  【设计说明】想秋,旨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5.小组合作:A一人朗读,其他三人点评得失。B讨论:(1)三个场景分别是怎样的图画,概括。(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说明】点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诗的主旨,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6.自由朗读,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设计说明】品秋,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要求,旨在使学生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7.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比较与欣赏能力,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诗风,不同诗作不同诗味。

  2、欣赏品评。资料:沙白《秋》。谈谈认识:你认为哪个词句最生动?

  【设计说明】侧重于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并借此巩固一点修辞知识。

  3、资料交流。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秋天的各种形式的资料,资源共享。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科课程学*的兴趣和信心。

  4、写作*台。A布置练笔题目《我是风》,要求根据《秋天》一诗的内容,以风的眼光见证每一个场景,以风的口吻创造性地描述每一幅画面。B师示范作文。提示: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拟人手法,可选取一个诗节,也可选取一两个诗句,再创造。C学生完成练笔。D展示作文。

  【设计说明】发挥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激发表达兴趣,享受写作带给自己的快乐体验。

  四、结束语并布置作业 :

  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文人墨客,画家歌者还有我们提供了无尽的素材:秋阳暖暖,秋波澹澹,秋风**,秋雨绵绵……流连于字里行间,徜徉于音乐图片,秋的氛围、秋的风韵在我们心头久久久久挥之不去,我们不禁会赞叹,秋天原来如此美丽,世界竟然这样神奇!

  作业 :整理所搜集的资料,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办一个有关秋天主题的展览。我们给这个展览起一个名字就叫《秋天如此美丽》。

  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总体来看,这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要把它上成一堂美学课,文学课的设想基本实现了。这一点,评委们也做了充分的肯定,称这节课是此次总校创优竞赛中“美学价值最高的一堂课”。

  2、基于丰富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大胆创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把理解目标渗透到反复诵读中,问题设计精当,处理简练利落。拓展延伸环节的内容设计,评委高度赞许“丰富而不单一,干练而繁冗,充分而不做作。”

  二、遗憾之处:

  1、教师的激情应该更充沛,在调动学生上还应再想想办法。

  2、由于这节课容量较大,写作环节时间仓促,致使学生的作文没有更多地展示。

  三、意外收获:

   1、在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一位学生未经老师许可就抢先发言,我肯定了他的勇敢积极。老师的理解和宽容会创设一个更开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踊跃地大胆地表现自己。

  2、有好几个学生的发言很见光彩,有的联系实际,有的画龙点睛,有的独辟蹊径,甚至对我都很有启发。我想,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师生都是学*者。

  教学目标:

  通过描绘自己眼中的秋天,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秋天的美丽。

  表达中应用已有知识储备的词语,学*抓住景物的特点,有顺序地表达,使表达清楚、具体。

  教学重难点:

  能够发挥想象抓住景物的特点有顺序地表达出眼里的秋天。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秋天的图片、画报、照片以及描写片段。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诗句导入

  同学们,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词》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意思就是说从古至今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看来秋天在诗人眼里有别具一格的美。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仔细思考,积极举手发言。

  刘禹锡

  1小时前来自唐朝的iphone客户端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1小时前

  说秋天

  师:大家先来说一说,什么信号告诉你秋天来了?

  生:树叶变黄了。

  师:那可不一定,在秋天可不是所有树的叶子都会变成黄色,想一想我们之前学过的《树之歌》。

  生:枫树的叶子变成了红色。枫树秋天叶儿红。

  师:那秋天里动物会有哪些变化呢?(出示大雁南飞、小鸟搭窝图片)

  生:大雁往南方飞去了,因为北方的冬天很冷。

  师:想一想我们之前学过一篇课文,也与秋天有关。

  生:《秋天》

  师:怎么描写大雁的呢?

  生: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师:同学们,你们看课文中这么好的句子是不是可以积累下来,写到作文里呢?

  师:再看看下一幅图片。

  生:小鸟在衔树枝准备搭窝,准备过冬啦。

  生:小松鼠也在找过冬的食物。

  师:许多小动物都在准备食物度过漫长的冬天,因为冬天很冷。

  师:那植物呢?刚才我们说了树叶的变化,想想还有什么呢?

  师:我们还可以想一想之前学过的课文《四季》。

  生: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师:看看这幅图,农民伯伯丰收了。

  师:在秋天,稻谷成熟了。还有很多好吃的水果。

  生:有石榴、柿子。

  生:还有菊花也开了。

  师:老师这里有几张菊花的图片请你们欣赏一下。

  师:秋天到了,小朋友们有哪些变化呢?

  生:穿上了长袖长裤。因为天气冷了。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那你们眼中的秋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师这里有些词语你们来看一下。(出示ppt词语:美丽的、金色的、丰收的、甜甜的……)

  学生自由讨论。

  我笔写我心

  学生动笔写作文。第一段点明主题。第二段写秋天的景物。(可以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写,也可以按类别写,如:动物-植物-人。)第三段用几个词概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诗歌凝练、优美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体会诗歌“诗中有画”的独特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多形式朗读,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秋风吹散了夏日的雾霭,送来了一个清清蔚蓝的天空.秋雨润湿了山川河流,带来了一个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今天就让

  我们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诗歌《秋天》,一同去领略秋的风采,倾听秋的诉说。

  2、介绍作者及作品(展示课文标题:《秋天》和作者)

  在欣赏诗歌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何其芳笔下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吧!进入这节课的第一环节“读秋”。

  二、

  读秋(课件展示:第一环节主题 “读秋”二字)

  1、学生齐读(课件展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在朗读前,请同学先读二遍屏幕上的生字词,读准字音,再朗读课文。

  2、播放配乐课文朗读。

  (对朗读情况作评价)同学们要不要听听名家们是怎么来读这首诗歌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合上书,跟随优美的音乐第二次走进《秋天》,同时根据屏幕上的朗读要求在书上作相应的标记。

  (课件展示朗读要求:1、划分节奏2、标出重音3、注意细节4、揣摩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

  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很陶醉呀。那我们要不要摩仿他重新来一次呢?好,下面请同学们先自由练*朗读,先找找节奏、酝酿一下感情,希望这次读得更好。

  4、全班齐读(课件展示画面和音乐)

  5、评价朗读情况,导入下一环节

  同学们的领悟力很高,朗读技巧也大有所长进,我都快被你们的朗读深深陶醉了。那么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表达读完这首诗的感受,你用什么呢?(生:美、好)那么美在何处呢?这当然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了。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品秋

  三、品秋(课件展示第二环节主题 “品秋”二字)

  所谓品,即品味,就是要仔细体会诗歌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秋天,是含蓄典雅的',要真正领略它的魅力,还要用心去“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品诗中的“人” “物”“景” ,去发现诗歌的美。

  l

  “品秋”方式:合作探究性学*,以小组讨论发言为主。

  (一)探讨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感情。

  请同学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讨论(课件展示讨论问题组)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从导语中找)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的呢?

  A、表季节:(露珠、冷雾、白霜、蟋蟀)

  B、表地点:(稻香、镰刀、农家、渔船、牛背、牧羊女)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发言,我发现大家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能力都很强,可谓“明察秋毫”。大家都抓住了秋天这个季节富有特征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景物,这点对写作是值得借鉴的。

  2、这些景物构成了诗中的几幅图画?请你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名并说明理由。

  师:全诗仅三节,短小精悍(简单复*诗歌的特点:短小精悍、音韵和谐等),却构成了三幅美丽的图画,(命名参考: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牧女思恋图,要求说出理由。)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三幅画,让我们仿佛看见了那幽幽的山谷、闻到了浓浓的稻香、听到了轻轻的渔歌和牧羊女甜蜜的心事,可见诗人怀着是对秋天的一种极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来完成的诗作。

  (二)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意境

  (课件展示:自主实践活动内容及方式)

  l

  主题:这样的秋景你喜欢吗?最喜欢哪幅?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吗?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写的好在哪儿?

  2

  方式:以六人小组为单位选取本组最喜欢的一幅画,并展开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文字描绘所喜欢的图画。

  3、老师示范:朗读第一节并描绘(课件分别展示三幅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

  4、学生自由发言(2——3个同学)分别描绘三幅画,老师作评价。

  5.优美语句赏析---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三)作课堂小结,导入下一环节:(课件展示小结内容)

  1、小结: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探索,我们已了解到诗人通过描绘了不同的秋日场景和画面, 既展现了农闲时的清静氛围,还有世外桃源般的清远生活,也有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的清甜,创造了一种似乎远离尘俗的氛围.令人留连忘返,陶醉其中。

  2、学生再次美读课文(学生自由选择分节朗读)

  3、知识拓展:收集展示古今咏秋名句。

  在中国其他文学家笔下,秋也被描写得绚丽多姿,流光溢彩。唐代诗人王维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将秋写得清新明净,杜牧则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向我们勾勒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村秋景图,在刘禹锡眼中,秋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过春天更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一代伟人***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漫江碧透。”更是赋予了秋以蓬勃的生命力,写出了秋的壮美。如此看来,“秋”真是美不胜收!(齐读诗句)

  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描绘自己眼中美丽的秋天呢?下面到了“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时间了,进入今天的第四个环节:绘“秋”。

  四、绘秋(课件展示第四环节主题 “绘秋”二字)

  按照课前的预*安排,同学们肯定已作好“绘秋”准备了。请同学们自由展示,让你丰富多彩的才能得以充分地展现吧!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准备,老师作简单评价。主要采用三种方法:

  (课件展示方法)

  l

  心灵手巧(制作手工)

  2

  妙笔丹青(用图画和文字表现)

  其中展示三幅图,请学生用散文、诗词等形式自由描写并朗读。

  3

  学生创意表现(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4、同学们的多种展示精彩地表现了自己眼里最美丽的秋天,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每个同学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我们的世界,带着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去创造更加美好的事物。最后让我们再次在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中走进何其芳那恬静而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吧。

  5.全班再次朗读《秋天》,结束本课教学。

  五、布置作业:

  1、以“我是风”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体裁不限,展现秋天的美丽。

  2、利用国庆节假期,走进大自然,发现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描绘家乡和祖国美丽的金秋十月。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

  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识,识记重点的字词

  2、能概括母亲为我做的事,把握叙述方式

  3、通过细节分析人物母亲,以景物描写来展现主题

  4、理解文中我的情感和态度,体会学*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物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叙述方式,概括母新为我做的事

  2、通过细节分析人物,以景物来展现主题

  3、体会学*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物观与价值观

  教学方法:读中体会,交流中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联想写母亲的诗文,以母亲的无私导入此文中的母亲形象学*

  二、预*展示

  让学生展示预*所得,由学生的问题进行理解分析

  三、整体感知

  1、概括文中写的母亲的几件事,把握叙述方式,以此体会母亲的关爱

  2、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更深入地理解母亲的情感

  此步应多让学生交流讨论,从中理解母亲的形象

  四、探究问题

  1、多次写看花,用意何在?

  2、四个省略号在文中的`具体意思。

  3、两次景物描写有何用意?

  4、最后的一段话的理解。

  用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以分组讨论深入把握

  师在其中加以引导点拨

  五、拓展延伸

  史铁生的《老海棠树》加深对作者的理解

  六、小结作业

  引导学生回顾本文的教学过程,把握主要的要点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

  1、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2、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①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讨论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教学设计菁选(扩展6)

——古诗教学设计菁选

古诗教学设计(15篇)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第 一 课 时

  (学*《望庐山瀑布》)

  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

  3。齐读诗题。

  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 二 课 时

  (学*《绝句》)

  复*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乐》,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小组自学,读中理解,读中想想,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古时儿童生活场景,师生共同做有关的背景介绍,提问“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古时儿童的生活情况吗?”那今天学了古诗二首你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二、学*《宿新市徐公店》

  (一)读诗解题、做背景简介。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题:宿:过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 (疏疏) 一径(深)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小组内说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 黄蝶 菜花

  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 寻:寻找。 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三、学*《清*乐.》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乐·村居》画的。(背景简介)“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作业:

  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自己的想象任选一诗写一段话。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角色,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语文教学要注重阅读,注重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注重在读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时抓点带面,点上着力,次要内容以读代讲,重点内容反复朗读,读中感悟。

  图文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更好的体会作者情感。

  通过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学生讲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学生读辛弃疾的《清*乐.》就要让学生了解辛弃疾本人,了解他生活的时代,从而为学*文本做好准备。

  不同形式的朗读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为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搭建*台。

  语文学*是综合性学*,是开放性学*,本课运用请同学上台表演、连环画等不同的教学环节,不仅是为了增加学*兴趣,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分析】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就是歌咏柳树的意思。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抒发了诗人在春回大地时的欢喜、愉快的心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咏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满人间,婀娜多姿的画面。

  这首诗旨在赞颂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其实,关于大自然的美,不仅仅在于春天,这种美好、蓬勃何尝不体现在夏天,秋天,冬天。《咏柳》重点在咏,用咏的形式赞颂其他的季节,既承接了课堂中的知识,有感受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精炼的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目标】

  1、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春天的优美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吟诗作画等方式来赞颂生活。

  3、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检测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理念解读】

  学*古诗文,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语文素质;而语文素质的核心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情趣、学*能力以及*惯、方法的融合。古诗文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学不同层次的古诗,能使学生从多角度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新教学大纲提倡:古诗教学应以吟诵为主。历史时隔久远,如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添之以情趣化,以诗引画,以画诠诗不失为古诗教学的一大契机。拓宽思维外溢美感,触类旁通,继而举一反三,倡导学生吟诗作画。这也是一种诗文、诗情、诗理与学生的品味、感悟的无声对话交流。

  【案例】

  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从思想上、情感上渗透古诗文沉淀千年的精华之美。学*民族文化,展现的是历史长河的一幅隽永的画卷,过去的学者赋诗必画,远如苏轼、唐寅,*如徐悲鸿、齐白石,诗画交融,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而古诗教学中,美术素养不可忽略。融意象于寥寥几笔中,让学生品足味,悟足情,达到诗与景,情与文的交融。

  师:春,是苏醒,是温暖,是成长,是绿色,是生命。《咏柳》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沐浴在春风中的柳树想象成经过巧手裁剪的艺术品这么一幅生机蓬勃的画面,学了古诗,让我们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多美的春天,多美的大自然。同学们,让我们耳听着古曲,手持画笔画画着美景。

  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学生画《咏柳》春景图。

  投影示学生的作品。

  理念:应拓宽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诵诗成画,渗透美术素养于古诗课堂,并非简单刺激视觉美感而已。

  师:同学们眼中的春天多美啊!其实大自然的一年四季都很美,不是吗?在春天里,我们咏柳,在夏天里我们

  生:在夏天里,我们赞荷。

  生:在夏风里,我们咏荷。

  生:在夏天的池塘里,我们颂睡莲。

  师;原来,夏天也是多姿多彩的'。我国古代许许多多的诗人也曾用他们的精妙之笔,写下诸多的夏的诗篇,不知在你的记忆宝库里,保存着哪些夏之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笔下的夏热情,向上,火红,毫不逊色于春,不知其他季节如何?有没有令我们的心为之一颤的东西呢?

  生:在秋风里,我们赏菊。

  生:在秋天里,我们颂丰收。

  生:在落叶中,我们用落叶。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在白雪皑皑的世界里,我们咏梅。

  生:在银装素裹的日子里,我们赞雪。

  生:犹有傲霜枝。

  理念: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从思想上、情感上渗透古诗文沉淀千年的精华之美,学*民族文化,展现的是历史长河的一幅隽永的画卷。

  师: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风貌。我们欣赏,我们歌咏,我们赞美。我们是否可以学*《咏柳》这首古诗,发挥一下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也来吟诗作画,体会诗人的风范。

  学生交头接耳,觉得很新鲜。

  师:四人小组合作学*,自主选取一个季节,既配诗又作画。希望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开动自己智慧的头脑,搜索佳句美词,谱写出一首首优美的诗,一幅幅动人的画。

  学生合作学*。

  学生交流。

  理念:综合性学*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 围绕吟画展开教学,教师只是学生学*的合作者,除了借助自身的语言优势创设学*情境外,没有加给学生一个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地位。自主选材,合作吟诗作画,效果甚是理想。

  【教学后记】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我以为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的方法,得到情感的体验,积极参与到学*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

  教学古诗《咏柳》,我拓宽了学生的视眼,激起学生心中原有的古诗底蕴,重组教学,跨越美术学科,通过吟诗作画的形式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学*中掌握一些学*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所谓诗,诗情画意;若单单诗文无画又何来情、意?诗歌是以悟诗情为主,学生品读为重;立足读出韵味,悟出品味,达到出神入化的描绘。古诗意境多半渗透于字里行间,并非斟字酌句所能领会。把诗韵、诗情、诗景统一起来,让情感得以回归。使学生、文本、作者、环境实现对话,完成诗歌教学特有的多因素交融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有、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带领学生感悟古诗中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用幻灯片出示2首古诗。

  2、学生配诗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师:学*了前面几篇课文,和你的所见所感,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师: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讲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

  认读生字“古、诗、首”。

  4、指名读古诗名(题目)。

  比较“春”和“村”的发音。

  二、自学生字、自读古诗

  1、生自由读诗:

  师:一边读古诗,一边把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师:要来读一读吗?一定要读准字音。

  ⑴ 区别*、翘舌音:诗、首、处──村、醉、散。

  ⑵ 字形:

  ① 古:十+口; 闻:门+耳

  居:尸+古; 童:立+里

  ② 诗:讠字旁; 醉:酉字旁; 忙—忄旁

  3、口头扩词:

  古( )( )( ) 声( )( )( )

  多( )( )( ) 处( )( )( )

  知( )( )( ) 忙( )( )( )

  4、同桌抽读生字。

  三、书写指导

  1、引导生观察书写、掌握要领。

  2、师范写,生观察:

  “古”字横要长而凸。

  “多”要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

  “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把捺拖长。

  “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的垂直且稍长。

  四、课外作业

  查找有关诗人、古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欣赏导入

  1、生看课文插图,听师配乐朗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古诗两首》,愿意听老师先来读一读吗?

  2、激发学生学*兴趣:

  师:那你们也想来读吗?

  二、朗读、体会、理解古诗

  1、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要想读好这两首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做到“五不”,还要读通句子。其次,就是要反复多读几遍,因为古人能用很少的句子,表达很丰富的意思。最后,还要看谁的想象力丰富,一边读诗,一边能在大脑里作画!

  2、生自愿汇报读。

  3、生赛读(同桌赛、小组赛、男女竞赛)。

  4、背诵古诗:

  师:一不留神,老师发现有好多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都可以背诵古诗了,来站起来,展示一下。

  5、交流理解、体会:

  师:愿意把你们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体会用画笔画下来吗?选择其中一首作画。

  间休:在作画前,我想为大家朗读一段文字(教材简说)。

  交流诗画,展开想象,畅谈感受。

  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一起到前面来,给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三、完成“课后练*”

  1、生口头扩词:

  师:看看谁的词汇量大,是我们班的“小词霸”!

  2、动手实践:

  师:希望利用周末或课余的时间,同学们回家做一只风筝,要记住的是,一定要自己参与动手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3、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情感目标: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由读诗,多读几遍,要读通顺,读流利。

  二、对照注释,初步理解。

  1、同桌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2、师适当讲解,大致理解就行。

  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出示画面和节奏提示,让学生自主品读,同桌合作读读听听

  2、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诗人能表达的思想感情,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3、在熟读读的基础上背诵。

  四、检查识字

  五、练*

  1、评一评

  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描写的春景与本诗描写的春景有什么不同?(自由讨论)

  生:杜甫的'诗写花很多,千朵万朵来表现春天,这首诗没写那么多的花,而写了燕子。

  生:这首诗写的是野生的花和草,而黄四娘家的花是自己种的。

  2、想一想:乌衣巷繁荣时是怎样一种景象?

  自由说,发挥想象力。

  六、作业: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点:读议结合,理解诗句的意义,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播放)。

  刚才听到的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画,猜一猜这是哪一首诗的内容?出示:《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李白去学*他的'另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分析诗题,梳理信息

  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指导认识三个生字,学生讲识记方法。指导书写:孟。在田字格里范写,指出下面皿子底写时要内收,学生再练写一遍。

  2.借助注释“之”,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读出古韵

  学*自读;指名读,指出停顿;范读,声断气不断,读出古诗的韵味;学生练读。

  四、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1.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谁能通过读诗中的句子告诉我。(前两句)

  (1)板画地理方位图,了解黄鹤楼、扬州的方位。

  (2)借助注释,说说是怎么回事?(出示后两个注释)借助注释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识记“辞”

  (3)古诗中用“烟”来描述花草的颇为常见。请看:(出示诗句,以便积累,让学生读)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

  烟花山际重,舟楫(jí)浪前轻。 ——杜甫《泛江送客》

  2.说起“故人”,你知道他们之间的故事吗?(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友情的故事)。借助资料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古诗。

  3.送故人远行,这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出示后两句)自由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汇报,教师在学生基础上作以下点拨——

  (1)点红“孤帆”。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 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激情:老朋友正离我而去,我的眼里心里只有老朋友,就这么一直看啊,看啊!读出我的不舍吧!(指名读第三句,男生读,女生读,让学生读的时候,看着远方的那条孤帆!)

  (2)诗人一直看了有多久?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汇报后,点红“唯见”。是啊,最后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见——(引说,让几位学生接着说)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见——

  (3)出示文中插图:诗人就这么一直望向天的尽头,他的心里在诉说着什么?

  (4)说不尽的不舍与留恋,让滔滔的江水传达情意吧!(我们一起读后两句)

  4.结课:你瞧,后两句没有出现留恋、不舍等字眼,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情意,这就是通过写景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在学*第二首诗时,你一定会有类似的发现,期待着你们的表现!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画) 扬州

  西辞 } 叙事

  黄鹤楼

  孤帆 (画画:孤帆到碧空尽)

  } 写景抒情

  唯见 (画画:长江流向天际)

  教学目标:

  1、 复*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 灵活积累、运用古诗。

  3、 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词整合归类;制成CAI课件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以“快乐大闯关”的形式走进古诗大观园(出示课件一)

  我们要一起闯六关,在闯关过程中,同一组的每一个同学都要积极参与,为本组争荣誉,其中一个同学没答出,另一个同学马上接着帮他答出。记住我们的口号是“我行,我们一定能行!” 我还要请两名助手,来协助我。现在,我们开始进入第一关。(出示课件二)

  (第一关:我能行。要求:抽签作答。听提示,用诗句按序号作答。)

  1、在春天的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诗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想起了家乡,于是他吟起诗句是什么?

  2、母爱是世界上伟大的爱,做儿女的怎么能报答得了母亲的爱呢?这使我们常常会想起哪一句诗?

  3、当你在公园里散步,看到满池荷花,你会吟诵什么?

  4、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常用唐代诗人李绅的诗句来教导我们,你知道他是怎样教导我们的吗?

  5、有时候,有的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用了一句诗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应该是哪句呢?

  6、人们赞美小草,赞美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常常引用白居易的哪一句诗呢?

  (第二关:我是小法官。要求:不仅会判断,还要能说出理由。形式:抢答。)

  1、《出塞》是宋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他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 )

  2、“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长歌行》的形式就是“行”。( )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中“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阴山”指阴山山脉,在现在有内蒙古境内。( )

  4、《七步诗》诗人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兄弟的残酷迫害。( )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第一快诗”,也就是说是他一生中写得最快的一首诗。( )

  6、“报得三春晖”意为报答母亲之恩,“三春”指三个春天。( )

  老师小结。接着我们进入第三关。(出示课件四)

  (第三关:诗句对对碰。每一组都有四句诗,全对才能得分。)

  第一组:

  世事洞明皆学问,————。欲穷千里目,————

  秦时明白汉时关,————。停车坐爱枫林晚,————

  第二组:

  落红不是无情物,————。大漠沙如雪,———。

  少壮不努力,———— 。 问渠哪得清如许————,

  第三组:

  谁知盘中餐,————。谁言寸草心,————

  山穷水复疑无路,————。 劝君更进一杯酒,————

  第四组:

  春色满园关不住,————。孤帆远影碧空尽,————

  黄中娘家花满蹊,————。飞流直下三千尺,————

  第五组:

  不知细叶谁裁出,————。粉骨碎身全不怕,————

  欲穷千里目———— 。 不识庐山真面目,————

  第六组:

  千磨万击还坚劲,————。 纸上得来方觉浅,————

  墙角数枝梅,—————。海内存知己,————

  老师小结。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四关:古诗大荟萃(出示课件五)

  (第四关:古诗大荟萃。抽签选题,再依次作答。)

  第一组:根据下面四组成语猜出四位诗人。

  A、百步穿杨 万古长青 一日千里

  B、光怪陆离 釜底游鱼

  C、一穷二白 居高临下 易如反掌

  D、张冠李戴 白驹过隙

  第二组: 下面四句古诗含有四种花,你能说出来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3、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 )向日开

  4、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第三组:用“春”、“夏”、“秋”、“冬”分别说出一句诗。

  第四组:说出“描写山水、反映边疆将士、送别、珍惜时间”的诗句各一句。

  第五组:用“日、月、雨、鸟”分别说出一句诗来。

  第六组:分别用“红、绿、黄、白、青、紫、蓝”各说一句诗

  (出示课件六)

  (第五关:走*诗人。小学阶段我们学*了70首古诗,。这些古诗以唐诗为主,宋词次之,“杜甫、李白、孟郊 、 陆游、 王安石 、王昌龄”都是我们熟悉的诗人,请从中选一位你们最喜欢的诗人,作答。)

  (出示课件七)

  1、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们知道他的哪些诗歌?请说出来。被后世称为“生*第一首快诗”的是哪一首?请你背出来。 “妻子”和“青春” 在这首诗中怎样理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怎样理解?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

  (出示课件八)

  2、陆游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至死也不忘记祖国的统一,他的绝笔诗叫什么?请你背诵全诗。全诗通过一个什么字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写诗人遗嘱的诗句是什么?(出示课件九)

  3、“钟灵敏秀、山摇地动、只争朝夕、隔墙有耳、数不胜数、重见天日、山清水秀”,这七个成语中藏着一句王安石的一句诗,这句古诗是什么?它的题目又是什么?诗中“绿”字传说作者先作过“过”、“到”、“入”、“荡”,为什么他最后用的是“绿”?(出示课件十)

  4、王昌龄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人度阴山”选自他的哪一首诗?请你背诵全诗,这首诗表达诗人许多心愿,你能说出几种吗?(出示课件十一)

  5、送别诗在我国古诗中占重要地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等等,请你先背你所选诗人的送别诗。再说说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个句子,为什么?(出示课件十二)

  6、歌颂母爱是个永恒的主题,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让人至今难忘,请你先背背这首诗,其中哪一句最能表现母爱的伟大?哪一句最能表现儿女想报答母亲的恩情?再说说你有何感想?(出示课件十三)

  老师小结。下面我们走进最后一关。(出示课件十四)

  (第六关:摘取桂冠上的明珠。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两首回环诗,你会读吗?可以任意先一首.)

  1、松苍浴日晚随风塑雪红

  2、明山映月照泉亭晓雾轻

  老师总结。

  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异同。

  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点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妙。)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点评: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因此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2.略读第二首诗。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名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

  《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相关内容。(略)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运用学*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北京实验版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引领整个小学阶段词的学*。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物,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赞叹和思念。

  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词意,感受江南春景之美,体会作者赞美与思念之情。

  2.初步了解“词”的特点,掌握学*词的方法。

  3.有感情诵读。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诵读。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教师补充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1)有没有发现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今天我们学*的其实是一首词。

  (2)师生交流对词的初步认识。

  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4.教师范读激情,评议导学。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

  1.学生自学,理解字意、句意。

  教师引导,迁移学法:同学们可用学*古诗的方法来学*这首词。

  2.同桌交流自学收获。

  3.全班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你从哪几句感受到江南春景之美的?

  (1)赏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的春景美在哪里?

  红胜火:体会江花的红艳;花的数量多,感受江南春天的盎然生气。

  “胜”可否换成“似”?

  什么时候江边的花更红,更艳?(日出图)

  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江花图)

  体会后指名有感情朗读、评读。

  (2)赏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绿如蓝:体会水的青绿,感受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

  为什么江水这样清绿?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江水图)

  (3)引导学生想像并对比两句诗所描绘的不同画面,感悟两句诗“红”与“绿”相互映衬之美。

  (4)学生结合想象诵读。

  a、 指名读。

  b、合作读。

  (师:日出时分,花开的如此热烈,男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来碧水悠悠,纯净、清幽,女生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2.体会前两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江南春景的如此美丽、绚烂,作者用一个字就表达了由衷的赞叹,那就是——好,

  这个“好”字是在赞美江南的什么好?读出自己的体会。

  作者赞叹的美好春景是他非常熟悉的,亲自感受到的,理解“风景旧曾谙”一句。

  3.对比引申,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1)引入作者另一首诗《魏王堤》。

  当江南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时候,而北方的洛阳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出示七绝《魏王堤》

  (2)引读体会: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那么一点儿春意。

  (3)再次朗读体会“能不忆江南? ”一句的含义。

  4.拓展引申,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赏读白居易其它两首《忆江南》。再次深刻感受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思念。

  引导:作者回忆了哪里?又在怀念江南的什么?

  (2)师补充: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苏州人民不舍得他走,都哭着来为他送行。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带着对江南人民深深的思念,再读——能不忆江南?

  (3)江南不仅景色优美让作者怀念,还有纯朴的人民让作者牵挂,江南的景美、酒香、人更美!我们再来读读这句。再看这个“好”字又增加了哪些含义?

  (4)感情朗读,读出赞美之情、读出思念之意。

  五、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六、板书设计。赞美

  忆江南-----------好

  词思念

  春日

  一、学*《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二、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1. 认知: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感受诗句的节奏美,体会诗的意境美,初步感受这种文化内涵。

  2. 情感:通过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入境入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绘画等方法来体会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认识12个生字,写好8个生字。

  教学难点:

  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 创情境、激兴趣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美、水美,风景如画,名胜众多。你们当中有谁曾和父母、亲人一同去旅游过?都去过哪儿?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感受一下庐山瀑布的壮美和山行的快乐吧!

  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读古诗,学生字

  (一)

  1、学生自读(投影:出示两首诗的注音全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再读,圈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3、开火车读,同桌间互读并纠错。

  4、去掉拼音读,达到正确熟练。

  (二)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1、用卡片出示要求会读的生字词,反复认读。

  2、卡片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反复认读,并试着组一组词语。唤起学生已有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情绪并蓄势成“愤”的状态。

  通过反复诵读逐步达到正确熟练,为背诵打基础

  脱离语言环境,强化对生字的记忆

  (三)指导背诵

  1、教师引导:同学们,现在你们都能把两首诗正确地读下来了。就看谁最先把它们背下来了。

  2、学生自由练*背诵,初步感受诗的节奏美。

  3、检查背诵情况。

  三、想象诗境,了解古诗内容

  (一)感受《望庐山瀑布》

  1、师:这又是一首李白的诗,你们对李白有那些了解?

  生:.畅谈李白。

  2、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理解“望”字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李白望到的庐山瀑布的样子。(示插图)

  师介绍庐山、香炉峰以及瀑布

  3、师:李白在诗中是怎样夸庐山瀑布的呢?

  生读诗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反复吟诵古诗。

  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

  重点理解:紫烟 遥看 飞流 三千尺 疑

  4、质疑问难

  5、师:轻声背诵古诗,边背诵边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6、你能用自己的话也来夸一夸庐山瀑布吗?

  (二)进一步理解《山行》

  1、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2、 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3、 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 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5、细读

  (1) 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 指名读,读后评价。

  (3)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 学生找学*伙伴一起练读。

  6、诵读

  (1) 出示挂图,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 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 观看插图,练*背诵。

  (4) 背诵展示。

  四、书写、识记生字

  (一)自学八个生字,观察每一个生字的字形,确定识记方法。

  (二)小组内交流

  1、交流识记方法

  2、扩词

  (三)班内汇报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的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自己提出不好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解决。

  3、师生共同仿写

  4、点评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将诗背下来,在头脑“自现”诗的意境实现初步感悟。

  充分让学生在进一步巩固理解古诗基础上背诵、积累。在诵读中学生将自己的感情不知不觉潜入到诗所描绘的情景中去,有的学生摇头晃脑,朗诵得有滋有味。

  打通想象世界与经验世界的联系。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能力的提高的质量。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这一环节的设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生字教学也要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字形,他们会记得更牢固。同时,生字的正确、规范书写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从小应养成正确的书写*惯。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遥”“应”“解”“一道”的意思,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意目标:根据诗句想象两个小孩的可爱形象,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唐代有一位诗人胡令能,年轻时当过修理铁木器的工匠。他爱写诗,写诗出名后,远*的人还叫他“胡钉铰”。有一天,他来到乡村迷了路,四下张望,终于发现了一个小孩。他想向小孩打听路怎么走,可是小孩在干什么呢?

  出示图片。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诗——《小儿垂钓》。

  2、板书课题,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分别讲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板书全诗。学生自由练*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词语:蓬头稚子垂纶莓苔遥招手不应人。指名读,齐读。

  3、学写生字:稚,侧。学生描红。

  4、指名多人读诗。引导学生参与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提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蓬头:头发很乱的样子。稚子:小孩子。(引导学生对照插图,了解这里的“蓬头”其实是指由于孩子较小,头发细柔而不易扎束,并不是真的乱蓬蓬。)纶:丝线,这里指钓鱼线。垂纶:钓鱼。侧坐:侧着身子坐,带有随意坐的意思。莓苔:泛指野草。映:掩映,映出。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应:应答。

  2、指名多人说诗句的意思。教师通过评价激励与引导学生。

  四、练*表演,理解诗情。

  1、古诗是高度的浓缩了的文学作品,简洁明快的几十字,有的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有的就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的就像《小儿垂钓》这样,是一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剧。你们想演一演吗?

  小组合作,练*表演。教师巡视指导,主要是问他们原因。

  2、小组表演。第一组教师采访。第二组开始让学生采访和评价。

  要点:(1)这个学钓鱼的小孩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在表演中通过什么来表现的?(2)为什么这么远招手?招手是什么含义?

  随机板书:认真专心天真可爱

  五、学*《池上》。

  1、短短28个字,简简单单的.“遥招手”这个词,诗人胡令能向我们描画了一个专心学钓鱼的可爱孩童的形象。孩子永远是人们心中的开心果,也是诗人非常乐意表现的一个主题。今天,我们就再来学*另一个诗人的一首“童趣诗”(板书)。

  2、猜诗人。出示《池上》,师范读。

  3、生自读,读准,读通,努力理解。

  4、学生交流诗意。指名说,评述对词语的理解是否到位,再指名说,基本到位后同桌互说。

  5、体会“童趣”。领悟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童趣的。

  引导学生对“偷采”进行探讨,通过“不解藏踪迹”一句(对照插图)体会小孩的行为与“偷盗”是不同的,诗歌正是通过这句反应了小孩的天真纯朴。

  6、练*读背。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两首“童趣诗”,诗人通过学钓鱼和偷采白莲这两件小事,为我们描绘了两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七、作业。

  1、搜集其它“童趣诗”读读背背。

  2、读背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池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 童

  侧坐莓苔草映身。 趣

  路人借问遥招手, 诗 不解 藏 踪迹

  怕得鱼惊不应人。

  认真 专心 天真 纯朴

  天真可爱

  学*目标

  1.学会“浥”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读过“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是啊,离别是岸上的踏歌声,碧空尽的孤帆,离别是*明送客后孤独的楚山。从这些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送别诗。

  二、指导读诗《送元二使安西》

  1.刚才已经有同学忍不住读出来了,看看每个字都写准确了没有。特别是这个字念yì(注音)。

  2.诗是一定要吟诵的,我请同学们来推选任意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

  重点指导读好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试与老师的朗读比较 “元二”后有一个停顿。

  3.我们学*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4.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浏览网页,学生自学)

  5.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就更好了!

  6.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1.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和元二是好朋友?

  (“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己的意思。“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可能还要喝许多杯,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尽”就是他们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2.你们注意到“酒”了吗?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知己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 也是一杯祝福的酒。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3.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窗外哪些景物,使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雨、客舍、柳)

  4.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5.师生交流

  6.自古人生重离别。而此朋友远去不远千里,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7、学到这里,你能体会到诗人和元二的情吗?(板书:依依不舍)

  四、教学《别董大》

  1.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2.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哪些景物?

  3.“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

  4.自由读。

  5.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此景次情,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

  6.为什么而愁?(为眼前的环境而愁,为前途而愁)

  7.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对董大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五、结课

  离别是岸上的踏歌声,是碧空尽的孤帆,是*明送客后孤独的楚山。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送别诗,感受一下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目标:

  学*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教学设计菁选(扩展7)

——古诗教学设计菁选

古诗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的

  1.学*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学*三首描写春夏不同景色的诗。板书课题:《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检查预*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扣潋滟亦抹

  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游园不值》

  1.指名读课文。(读准、读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4.交流:按小组向全班汇报,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时点拨:看图(或出示相应的课件)展开想象,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5.反复吟诵。(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

  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2、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两首》。

  二、对话*台

  1、初读:

  ⑴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⑵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⑶小组合作学*,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2、研读:

  ⑴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⑵看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⑶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⑷汇报交流诗意。

  ⑸多种方式朗读。

  3、诵读:

  ⑴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⑵学生自由练读。

  ⑶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写字:

  ⑴出示要写的字:

  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⑵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⑶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⑷学生练*,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5、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一、对话*台

  1、复*:

  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2、自学:

  ⑴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

  ⑵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⑶汇报:

  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⑷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菁选(扩展8)

——《雷雨》教学设计菁选

《雷雨》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雷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解读: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

  根据课标要求和研究的主题,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难点是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通过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观察事物的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与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以朗读感悟为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让学生在 “读、想、悟、说”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感受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观察事物的浓厚兴趣。

  教学过程:

  一、巩固字词

  小学生掌握字词、提高读书的能力是学*语文的重要基础。课堂教学要追求创新的同时,更要兼顾的是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扎实训练。所以在课一开始我通过抽查、齐读和学生喜欢的方式“开火车”认读,对本课生字和词语进行了巩固。

  二、创设情景,读中感悟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情境,在强化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进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主动学*的积极性。

  在学*雨前部分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悟雷雨前乌云、树叶、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是怎样的?有机结合图像、声音、动画,从表现形式上体会这些词语句的精妙唤起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直观理解,。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理解“压”和“垂”字的具体含义,感受雷雨前天气的闷热,以及变化之快。结合自身的感受,读出闪电一次比一次亮,雷声一次比一次响的气势。体会“越…越…”在课文中用得极为准确。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越…越…”说出了很多的句子,学生学得有趣,用得正确。

  学生们曾经历过夏季的雷雨时节,经历过大自然中的各种天气。雷雨中的画面和意境,都沉睡在他们心中。只要我们去激活,它就能成为解化和接纳课文语言的精神同化点。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雷雨时的情境,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哗的雨声,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唤醒学生感知的回忆,从而进入雷雨中的特定情境,在体会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时体会得相当好,读出了雨下得大,下得急的的语气。也读出了雨由急到缓,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使丰富的`感知成为学生体会课文的基础。

  雷雨后的自然界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卷,为营造美的氛围,我让学生伴着轻柔的乐声,聆听教师的范读,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雷雨后的美景,再通过小组合作将文中描绘的雨后美景找出来,在寻美的过程中,借用多媒体展示了雨过天晴的美景。孩子们被雨后的美景吸引住了,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展开了丰富的联象,不仅把雨后的景色描述得美,读得也很美。

  这三个情景的创设,串联起了整个课堂,既把课堂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使课文的各个部份非常明晰地展现出来。

  三、紧扣文本,发展思维

  这篇课文写了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景色。我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旨在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 读的能力。

  对雨前的设计,我主要注重于对文本的理解,挖掘文本的内在资源,将雷雨前天气变化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份理解,体会到雷雨前天气的闷热,以及变化之快,先是闷,再是风,接着是闪电和雷声。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作为最主要的目标。

  雨中这一部分比较简单,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在学生在质疑、解疑、互相争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受雨,体会雨,喜欢雨。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时的生活想象:雨越下越大,还有哪些事物也看不清了?这一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相机点拨与学生提出问题相结合,在读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观察的细致,描绘的生动形象。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对于雨后的设计,我更注重于对学生想象说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雨过天晴的美。并相机展开想象能力的训练:“假如你就是图中的一位小朋友,雷雨过后,你还会看到什么?想做些什么?。”不仅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雨后的美景,还把自己融入其中,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小动物和植物的感受……使丰富的想象和语言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回到整体,使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大自然的*惯,学着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记录下来。这一拓展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累,引导观察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教学模式:读思互导式;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对戏剧语言的把握,体会戏剧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戏剧语言的分析;

  教 具:投影片 录音带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语

  我想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知道,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东西,那就是成语的大量使用。比如,如果我们今天要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场来势非常迅猛的运动,同学 们想想看,你想到了哪一个成语?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在**战争时期我们**区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曾经有一个著名作家还写过一篇著名的作品,题目就叫——

  明确:暴风骤雨

  教师述:那么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我国有一剧本的问世,也可以用这一个成语来形容。它的问世,就好象是一场暴风骤雨一般,震惊了当时整个的剧坛。从此以后,我国剧坛才有了可以和世界优秀剧本相媲美的话剧作品。这部话剧,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常演不衰,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剧目之一。那么这部话剧作品呢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现当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著名话剧《雷雨》。(板书课题:雷雨)

  [过渡]:那么在上新课之前,我想先问问同学们,通过我们的预*,你对这部话剧作品有了多少的了解呢?我想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学生回答]

  二、简述《雷雨》的有关情况

  教师述:这一部《雷雨》创作于1932年,迄今为止刚好是70年。这么长的历史,但它仍然不断地活跃在国内外的各大舞台之上,据说最*还有人把它搬上了荧屏。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看这方面的录象或电影。

  那么我想,一部作品能够具有如此悠久的生命力,总要有它一些独特的魅力,总要能够打动我们读者的心灵,总要能够有助于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那么《雷雨》的成功之处又在哪里呢?它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的.问题。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一篇课文。

  三、 复*戏剧的有关常识

  教师述:那么作为一部话剧作品,我们知道,它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或者说要素,我们说,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戏剧语言和戏剧冲突

  [问]:那么这里的戏剧语言又包括哪些内容呢?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问]:那么这里的戏剧冲突又指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指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更多的体现为人物间的性格冲突。

  四、 找出戏剧人物,并分析人物间的关系

  教师述:那么既然讲的是人物间的矛盾冲突,那么我们看看在本篇课文当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呢?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想请同学们用一张图表的形式来表示一下。

  [学生找,回答,教师板书](内容见后面的板书)

  五、 找出矛盾冲突最强烈的部分

  教师述:我们再对这张人物关系图来分析一下,我们看,这篇文章主要围绕了哪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矛盾冲突的?(明确:周朴园)那么我再深入地问一句,这个周朴园和哪些具体人物之间具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明确:鲁侍萍、鲁大海)所以我想如果我们要把节选的这一部分按照矛盾冲突来划分场次的话,我们说,可以划分成几个部分呢?(2个部分:一场写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一场写周朴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赏析其中的第一场。那么在赏析之时,我想请同学们起来分别扮演剧中的两个人物,来体会一下这两个人物之间强烈的矛盾冲突,进而体会人物不同的性格。

  [问]:那么我们选择哪一段来表演更能体现出人物之间强烈的矛盾冲突呢?

  [答]

  [教师明确]:第一场中的第二个层次

  六、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

  [学生朗读]

  [学生点评]

  七、 归纳表演技巧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并板书:身份、地位、处境的变化、舞台说明、性格、心理等

  八、 学生结合上述表演技巧,再一次表演并点评

  (略)

  九、 听有关这一部分的录音,请学生注意朗读时的重音、停顿、节奏及语气

  (略)

  十、 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表演是一种艺术行为,我们在表演的时候就要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说话、行动,还要加上我们自己的生活积淀和艺术修养。

  所以,我们可以结合了上述的表演技巧,课后试着去排演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一段矛盾冲突。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留给大家的作业。

  板书设计:

  矛盾冲突:周朴园和鲁侍萍 周朴园和鲁大海

  【教学目标】

  1.了解曹禺和《雷雨》的相关知识以及戏剧的一般常识。

  2.理清《雷雨》的人物关系,分析其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品味剧中周朴园鲁侍萍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变化,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3.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

  1.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2.分析两场戏剧冲突,并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 揭露。

  2.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以及学生对戏剧主题的理解。

  【教学策略】

  1.指导学生分组编排表演《雷雨》中的两场戏。

  2.本文将采取活动式(表演)、探讨式、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通过表演课本剧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创设愉悦的课堂情境,在观剧、讨论中不断领略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知识储备

  A. 作家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中国现当代剧作家,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文联**等。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作者自己说: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两部作品,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戏剧氛围浓重,语言富有诗意。

  B.时代背景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杰出剧作。此剧写于1933年。剧本所反映的时代,大约是从1894年至1924年这段时间。这个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社会加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代表着中国最落后、最**的生产关系,人民革命的浪潮前赴后继,无产阶级日益发展着、壮大着,最终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它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广大的劳动人民依然**在豪绅统治下,暂时处在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之中。这个时代的低气压虽然是郁闷的,但却呼唤着、预示着大雷雨的'到来。曹禺以其对时代的敏锐感受,把他的感受结晶为深刻的哲理,由此透出时代的精神。

  C.文本要点

  《雷雨》剧情。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出身封建世家,曾留学德国。三十年前作少爷的时候,为迎娶一位富家小姐,遗弃了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的婢女梅侍萍。长子周萍留在周家,而侍萍怀抱次子大海,投河遇救,后嫁与鲁贵,生下女儿四凤。周家后来从无锡迁居北方某大城市,周朴园又娶繁漪为妻,生下儿子周冲。他们与鲁家共居一地。鲁贵与四凤在周家帮佣,大海在其生父周朴园的煤矿上当工人,但两家各不相知。周朴园当年在包修哈尔滨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二千二百多名小工。从死者身上榨取了钱财,后来又不断地破坏工人的**运动,并指使警察开枪打死矿工。他独断专行,压制繁漪的个性,夫妻矛盾尖锐,视同仇人。繁漪苦闷抑郁,与周萍发生了乱lun关系。后周萍遗弃繁漪,又和四凤相爱,当繁漪获悉周萍、四凤要相偕出走,在绝望中当众宣布了她和周萍的乱lun关系,周朴园也公布了侍萍的真实身份。隐秘暴露,真相大白。四凤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冒雨冲入花园,触电身亡。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侍萍、繁漪在巨大打击下也先后疯癫。周朴园孤苦伶仃。剧作在一天之内集中写了周鲁两家历时三十年的生活史,表现了新旧两种思想斗争和阶级矛盾,揭示了悲剧的根源。结构严谨,矛盾集中,戏剧性强,形象鲜明,语言性格化。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基础知识

  1.生字

  涔(é):形容雨、汗、血、泪等不断流下或渗出。 谛(dì):仔细。 愕(è):惊讶;发愣

  2.词语

  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见解。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 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也作“贤惠”。 郁热:闷热。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 意气:文中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向下流。 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门当户对:指结亲的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

  规矩:(行为)端正老实,合乎标准或常理。 拜望:探望长辈或领导(敬辞)。

  恩怨:恩惠和仇恨。多偏指后者。 痛不欲生:形容悲痛到了极点,不愿再活下去了。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认真细读课文,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成功地表现了“周朴园”和“侍萍”个性特点的?

  子问题1:《雷雨》这个标题可否换成《两个家庭的悲剧》?请谈谈理由。

  子问题2:《雷雨》的故事情节是什么?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一折故事的情节。

  子问题3: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相认的场面,作者通过哪些个性化语言和动作来揭示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的?请细读原文后,填写下表。

  人物: 周朴园/鲁侍萍

  个性化语言

  动作

  人物性格

  矛盾冲突

  子问题4:A.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子问题5:周朴园和鲁大海见面的场景,作者通过哪些个性化语言和动作来揭示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的?请举例简要分析。

  子问题6: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三、课文小结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

  在戏剧艺术上,《雷雨》臻于完美之境。它的冲突设置在其自身的特色中起承转合达到极致。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它成功塑造了剧中人物,丰满而复杂;它具有一种诗意之美,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一起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味。

  课文所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可分为两个场面,地点都是在周家客厅里。第一个场面写周朴园和侍萍三十年后意外重逢并相认,第二个场面写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激烈冲突。周朴园、侍萍相认的情节是剧情很重要的发展。因为他们的对话揭示出两人年轻时曾经有过婚恋纠葛并生有两个儿子这个秘密,而这个秘密是全剧的关键情节。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则让周、鲁两家中的五个人之间初次发生联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关系因为激烈的阶级利益冲突,被完全忽略、消解了。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鲁大海 (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萍 (怒)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周冲 爸爸,这是不公*的。

  周朴园 (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周冲 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 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前)走吧,别说了。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们 (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萍 (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

  周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你!

  仆人们一齐打大海。大海流了血。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

  1.周朴园对周萍、周冲两个儿子分别说“不许多说话”、“你少多嘴”其用意是什么?

  答:

  2.鲁侍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一句的语言妙在哪里,表现了侍萍怎样的感情?

  答:

  3.这个片断中有许多矛盾冲突,其中最基本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播放戏剧片断、教师讲解、课堂讨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

  教学重点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曾有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大学学生,他给沉闷的中国剧坛带来了强烈的震动,,他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那部戏剧就是他的处女作《雷雨》。

  二、《雷雨》简介、人物关系:

  1933年,曹禺完成了第一部多幕话剧《雷雨》。1934年7月发表在《文学季刊》1卷3期。他从自己青少年时期熟悉的社会圈子里,提取了《雷雨》的题材,通过周鲁两家8个人物的历史与现实纠葛,反映了从光绪二十年(1894)到1920年以后约达30年的复杂社会生活和冲突。

  故事梗概一:写某矿董事长周朴园,年轻时遗弃了为他已生二子的婢女侍萍,长子周萍留在周家,侍萍携次子投河遇救,离乡远走。周误以为她已死。后周家亦北迁,与侍萍再嫁的鲁家共居一地,互不相知。鲁家父女皆在周家为仆,次子大海在矿上做工,周妻繁漪与长子周萍有私情,后知周萍爱鲁女四凤,繁漪欲遣去四凤乃召来侍萍,两家关系始被揭开。周萍与四凤知为异父同母兄妹,双双自杀。繁漪之子周冲为救护四凤也触电身亡。大海为**代表在周家**被殴,逃奔而去。侍萍与繁漪不堪重压,一呆一疯,只剩下周朴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人物关系:《雷雨》人物关系表:

  繁漪周朴园侍萍鲁贵

  周冲周萍鲁大海四凤

  三、预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并概述全文情节、拟小标题。

  ①分析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都以场面为基本单位,划分场面的依据,一般是主要人物的上下场或主要场景的转换。

  第一部分:相认梅、周狭路相逢。(家庭内部冲突)昔日情人意外重逢

  第二部分:冲突鲁、周针锋相对。(社会阶级斗争)父子成仇亲人难认

  ②戏剧结构要集中,冲突要强烈,同时还受到舞台、时间地点的局限,本剧是怎么解决这样的矛盾的,选段部分情节设计巧妙在哪里?

  作者灵活运用“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推动剧情的发展。在侍萍同周朴园相认的过程中,通过侍萍“回顾”过去的遭遇,巧妙地交代了三十年前的事。这样,既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历史,又用过去的矛盾推动了现在的矛盾,进而暴露了周朴园伪君子的丑恶面目。又如在侍萍和周萍母子相见的的情节中,穿插了周朴园和鲁大海父子之间的冲突,使父子、母子、兄弟都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相遇,从而反映了劳资之间的阶级对立,使剧作产生了深广的社会意义。三人对话,各依自己的性格发展,构成紧凑的戏剧冲突。

  四、分析戏剧语言:(重点)

  语言、人物与戏剧冲突是构成一个剧本的三要素。其中,语言是剧本的基础,是第一要素。(投影:“话剧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现。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黑格尔《美学》(投影)

  黑格尔显然要告诉我们:对一个剧本而言,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等于抓住了人物的灵魂。戏剧语言的特点主要是:个性化——话到人到;动作化——言为心声;潜台词——言外之意。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课文节选的第一场戏——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中的语言入手,来体会戏剧语言的特点,并进一步来把握周朴园的复杂个性。

  ①周、鲁两人相认经历了怎样的阶段?周又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偶遇———试探———相认

  注意分析的不同前提:偶遇——周认为鲁侍萍已经死了

  试探——周认为鲁侍萍活着但不知道是不是眼前的这个人

  相认——周知道眼前这个人就是鲁侍萍

  提示:偶遇部分抓“哦”这个台词来分析周朴园语言的潜台词,体会周的心理。

  试探部分抓长短句式比较分析

  相认部分抓“那句话最冷酷”来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和学生的阅读首先来体会台词的个性化——话到人到;动作化——言为心声;潜台词——言外之意这样三个特点,然后在学生对台词中人物心理的体会中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探究主旨。

  ②延伸:学生可以采用相同的办法欣赏鲁侍萍的台词:比如“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比如:对鲁侍萍台词中多次提到的“你们”的分析等等。分析舞台说明。

  五:人物、主题探究:

  结合周朴园三十年前的“怀念”和三十年后的相认后的“理性“解决分析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注意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的关系)

  分析一:

  周朴园是一个相当矛盾的人。他年轻时到外国留过学,因此可能还有点浪漫,所以他会或者说敢于同侍女相爱。他与侍萍曾应该产生过真正的爱情,仅从这一点上看,周朴园就可能会对侍萍怀念。因为感情这种东西是很古怪的,失去了的才会觉得它可贵我们自己不也是如此吗?何况他失去的是一个曾经爱恋过的、有血有肉的、美丽柔顺的女子呢?

  周朴园既然敢于同侍萍相爱,为什么最后却“忽然不要她了”呢?这就要从周朴园的阶级本质来说了,任何一个阶级,在阶级社会里,他们的任何一种情感都必须服从本阶级的利益,离开了现实的利害关系来奢谈感情,不过是骗人的鬼话。因此,周朴园“忽然不要”侍萍,不管他是迫于压力,还是出于自愿,因为周朴园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是属于整个资产阶级的,而他同侍萍相爱却是后来的事,他们曾经相爱正同他们后来分手一样是真实的,

  周朴园与繁漪的婚姻不幸福却是肯定的。从这一点来说,周朴园在同鲁侍萍分手后的岁月里为寻找自己感情的寄托(即使这一点很自私),他也可能对侍萍产生怀念的感情。人,常常是不能克制自己的,尤其是一种情感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周朴园亦如此。为了自己,他最后抛弃了侍萍,但对一一个曾经倾心相爱的女子起码的顾念和内疚之情总还是有的。后来他又听说侍萍抱着出生才三天的儿子投水自杀了,在内心深处,在某种程度上,他相信或者说不如说希望侍萍是为自己而死的,因此,对于一个死人,一个为自己而死去的美丽的女子,他怀着那样一种永志不忘的追忆、顾念之情总还是有的,合情合理的。尽管这或许更应该称之为一种自我蒙蔽、自我陶醉,但却总还是有的,不能说它从未有过。于是为了让自己常常能感受到侍萍在时的那样一种淡淡的温馨,屋里的家具都还是三十年前的老样子,而周朴园自己也要穿三十年前的旧衬衣和旧雨衣,而他最后的表白“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总是留着为纪念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凉,总要关窗户,这些*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这样的言语,无可否认其中的虚假和夸大,但同样也无可否认其中的依恋和怀念,起码的情感还是存在的,而作为当事人的侍萍被感动也就毫不奇怪了。但是他后来又忽然翻脸、不认帐,“冷笑”、“(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要多少钱吧!”、“(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这一系列动作和表现我们也不会感到吃惊,因为这也是我们早已料到的。相反的,如果周朴园知道面前这个“像貌老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的女人”就是侍萍时,马上跪下来请求她留下,向她忏悔,向她倾诉思念之苦,表示他们一定要破镜重圆,更不能使人相信,让人接受,因为我们眼前的周朴园已不再是与侍萍相爱时的周朴园,三十年的生活磨练使他的一切都变了,他比从前更加清楚的意识到名誉、地位的重要,他要维护自己的面子,维护周公馆的“*静”,更不愿意在儿子的面前戳穿自己三十年来的谎言,使一切大白于天下,在一份过时的爱情与现实的名利面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一点也只能说明他的资产阶级本质,而并不能否认他的情感。

  分析二:

  (一)有真情实意

  周朴园固然是一个自私,冷酷,狠毒,狡诈,老奸巨滑的资本家。他身上有虚伪的一面,但他的虚伪更多的不是表现在对待侍萍怀念的真假上,而是表现在他对侍萍有真情实意而没有结婚这一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他虚伪倒不如说他软弱。他对鲁侍萍有真情实意,表现在:

  1、30年如一日怀念侍萍。

  (1)赶走侍萍的30年中,他虽然结过两次婚,但始终怀念侍萍,并一直把侍萍当作正式嫁到周家的人看待。

  (2)每年4月18日都为她做生日。

  (3)30年来无论搬到那里都带着侍萍用过的旧家具并一直按照她过去喜欢的样式摆设。

  (4)因生周萍着凉,侍萍爱关窗户,于是30年来即使是闷热的夏天,周朴园也不允许开窗户。

  (5)常向周萍谈及他的母亲。

  (6)儿子名为萍,是为了纪念侍萍。

  (7)听到陌生的“鲁妈”有无锡口音便打听“梅小姐”的下落。

  (8)客厅时时摆放着侍萍的大照片。

  这些生活细节把周朴园对侍萍的真情实意外化出来。

  2、周朴园和繁猗、周萍、周冲关系不太好,也是因为侍萍。因为他心里只有侍萍,所以和后来两个妻子关系不好。

  3、周朴园是一个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实业家,而非一贯玩弄女性的浪荡公子。

  (二)、没有真情实意

  周朴园采用血腥和罪恶的手段,拥有了财富、身份、地位。他刻意把自己标榜成一个“仁厚”“善良”的“好人物”,一个“正直”“有教养”的谦谦君子。其实,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真正的'伪君子。

  1、不可否认,他对侍萍确实付出过真情。但当他面对家族的压力和前程的诱惑时,他放弃了感情。这说明,他并不非常看重这份感情。

  2、一个人对失去的总觉得珍贵,倍感怀念。侍萍已死去,不会对他的前途构成威胁。而侍萍的死又和他有关系,内心的愧疚和赎罪的想法让他怀念侍萍。但他并不是怀念侍萍的悲剧,而是把怀念侍萍当作回味温情浪漫故事和用来点缀、美化自己的装饰品(向别人显示自己重感情,有情有义)。

  3、对侍萍的怀念是以侍萍已死为前提的,如果侍萍还活着,他不一定会怀念她,甚至可能时时防着她。因为当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向侍萍忏悔,而是想到侍萍可能影响到他的名誉、地位、利益,立即翻脸不认人。由此可见,他的所谓“怀念”是虚假的,完全是为了标榜自己。

  (三)、30年前真心喜欢,后来的回忆是虚伪的

  1、“人之初,性本善”。三十年前的周朴园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蛋。他对侍萍一见钟情。可是由于双方地位差别悬殊,他们不可能在一起。

  2、30年后的周朴园是留学回来开工厂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他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他不能告诉别人周萍的母亲是他家的佣人,他必须美化侍萍的身份。为了让别人相信,他必须假戏真做,所以才有几十年的“怀念”前妻。

  ②“雷雨“标题的意义和主题的探讨。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是剧中一切灾难的制造者和痛苦不幸的播种者。其妻繁漪感到被压抑的苦闷,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出于嫉妒,繁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妈痴呆了,绝望的繁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这个罪恶的家庭终于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是和雷雨有关的。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一、导入《窦娥冤》、《长亭送别》:古典戏曲(抒情性和音乐性)——>现当代戏剧:话剧《雷雨》(口语化)回顾古典戏曲既歌且念的特点,理解古典戏曲与现当代戏剧在语言表现形式上的区别与前面所学2个古典戏曲形成对比,初步把握古典戏曲与中国现当代戏剧的区别,从而感受学*方法的差异

  二、自读剧本,整体把握戏剧内容一、速读剧本,完成下面*题:

  1.请将这一幕话剧分成两场,并概括其内容。

  2.了解戏剧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画一张人物关系图

  3.填空(越多越好):一个()的周朴园

  二、明确上面*题

  三、简介《雷雨》:暴露封建的资产阶级大家庭罪恶的优秀现实主义悲剧(把握“封建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理解周朴园的双重身份)自读课文,完成*题

  针对自读情况作答

  思考既是封建阶级的又是资产阶级的周朴园的双重表现:残忍冷酷的剥削工人积累原始资本,专制的对待家人培养速读以及整体感知长文内容的能力,熟悉剧本情节

  从评价的矛盾中初步认识周朴园的特点

  三、分节欣赏第一场(上)(一)请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场的鲁侍萍表明身份以前的内容,其他同学准备点评他们的朗读——>读后请学生点评朗读情况

  (二)依次提问并引导学生明确相关内容:

  1、戏剧开头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2、鲁侍萍有什么表现使周朴园感到奇怪?

  3、对三十年前侍萍的身份,周朴园、鲁侍萍各有什么说法,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理及性格?

  4、周朴园的虚伪在此节还表现在什么方面?

  5、周朴园对侍萍的身份有几次怀疑?品味其语言及动作神态

  引导学生理解后归纳:周朴园极富于动作性与戏剧性的几次问话以及他那每一次都有的不同的声音姿态表情,鲜明地显示了他的渐趋紧张的内心动作,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曹禺在运用语言时经过了反复的推敲。这段对话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层次分明,回环起伏,由隐微至显露,终而达到波涛汹涌的高潮。

  6、对应周朴园的怀疑,侍萍怎样回答?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

  (三)指导学生针对这4个回合的问与答进行表演性朗读

  (一)2人朗读,其他学生倾听并准备评价

  评价

  (二)依次思考1——5题并作答

  参考答案: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

  2.鲁侍萍的无锡口音和关窗的举止。

  3.周朴园——梅家一位小姐(好似大家闺秀),很贤惠,很规矩——抬高侍萍身份,虚伪

  鲁侍萍——梅妈的女儿,既不贤惠,听说也不规矩——不满,愤恨,悔恨,揭穿对方的假面具

  4.侍萍问要“帮帮她吗”时,他连忙说“不”以及“好了”

  5.①“你──你贵姓?”——有怀疑,但还较为*静,说话也客气(潜台词: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②(抬起头)“你姓什么?”——疑惑,不安加重(潜台词:你跟她什么关系,怎么这么了解她的情况)

  ③(忽然立起)“你是谁?”——坐立不安,惊惧(潜台词:你到底叫什么名字,在这场变故中你是什么角色?)

  ④(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几乎认定却不敢相信不愿接受

  (比较动作,体会潜台词,感受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6.“我姓鲁。”“我姓鲁,老爷。”“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我是从前侍候过老爷的下人。”

  心理:她不想马上暴露自己的身份,她也没有马上要表明自己身份的渴望。但三十年前的感情、三十年来的苦难生活、三十年后周朴园的虚伪让她难以控制自己

  (三)表演性朗读周朴园与鲁侍萍有关眼前人身份怀疑的四个回合的对话具体感知人物语言及性格

  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初步体会周朴园的虚伪与鲁侍萍的怨愤

  通过四个回合对话的深度探究,深刻体会剧本丰富的潜台词,体会曹禺朴素生活化的语言底下深厚的语言功底

  在分析人物潜台词、说话时的心理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加强对人物性格心理的把握

  第

  二

  课

  时一、分节欣赏第一场(下)(一)指导学生研读分析以下问题:

  1.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鲁侍萍的时候,为什么会惊恐万状?

  2.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万状之后对鲁侍萍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而侍萍的态度又如何?

  3.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惯说明什么?周朴园有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

  教师总结归纳:周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二)引导学生分析下列语句中的潜台词:1.鲁贵象是个不大老实的人

  2.(侍萍)什么?

  3.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加入潜台词并比较与“鲁大海就是我的儿子”表达效果的差异)

  (三)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并点评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朗读(一)研*问题并作答

  1.感觉名誉地位家庭受到威胁,是内心虚伪又害怕的表现

  2.周朴园:厉声责问〔(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用缓和的语调稳住〔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用感情软化〔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想用金钱收买打发〔(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并开出支票〕

  鲁侍萍:悲愤控诉周朴园的罪行→听说周朴园怀念自己后心软了→撕毁支票以示蔑视**(骨气与尊严)

  3.对年轻漂亮的梅侍萍有过真情,加上现在生活的不如意,使他更怀念过去的情人以得到精神的慰藉,但他的怀疑又是廉价与自私的,必须以丝毫不会影响自己为基础。

  (二)补充潜台词,在对比中体会不同语言表达造成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分角色朗读,深刻体会人物语言表现出来的性格心理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深刻体会周朴园的虚伪、伪善以及侍萍在三十年苦难中磨砺出来的刚强、骨气与尊严

  深刻体会剧本丰富的潜台词,通过对比分析认识语言的不同表达效果

  通过朗读更进一步把握人物语言反映的性格和心理

  二、分节欣赏第二场(一)指导学生研究以下问题:

  1.周朴园对一般工人、鲁大海以及周萍周冲的态度如何?(特别引导分析对鲁大海这个兼有儿子与对立的工人阶级代表两种身份的人物的态度)

  2.鲁大海又有什么特点?

  3.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二)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一)研*问题并明确:

  1.对一般工人:残忍、冷酷、卑劣;对鲁大海:傲慢、无情、挖苦、教训;对周萍周冲:专制

  2.坚定、勇敢、无私,又显幼稚、鲁莽、缺乏斗争经验

  3.资本家←→下层劳动人民

  资本家←→工人阶级

  (二)分角色朗读,深刻把握体会不同人物语言下的性格心理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深入的感受周朴园作为资本家对待工人阶级的无情与冷酷

  通过朗读进一步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三、总结归纳1.引导学生归纳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的人物性格与形象

  2.引导学生归纳戏剧特色:

  三十年前后两个家庭甚至牵连到矿上的事情集中在午后至夜晚发生,是怎样做到的?表明了戏剧的什么特色?剧中随意挑出一句台词都能清楚的知道是谁说的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又表明戏剧的什么特色?

  3.引导学生分析“雷雨”为题的用意1、归纳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的人物性格与形象:

  周朴园——封建家长+资本家:残忍、冷酷、自私、虚伪但又有多面性

  鲁侍萍——受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女子: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鲁大海——觉醒的工人阶级的代表:坚定、勇敢、无私又缺乏斗争经验

  2、归纳戏剧特色:结构高度集中;人物语言个性化

  3、分析标题的含义:《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革命的大雷雨即将来临,此时中国的社会酝酿着一场大变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与提升的能力,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主要任务,形成整体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本剧的结构与人物语言特点

  四、延伸体悟

  1、引导学生比较周鲁两家的第二代

  2、教师归纳:从作者给第二代安排的三死一生的结局看,作者在呼唤一场革命的暴风雨,意图借此洗涤一切罪恶与腐朽,成就一种新生的气象比较周鲁两家第二代的情况,明确:

  周萍:周朴园第二,自私、懦弱、对待工人冷酷

  四凤:梅侍萍第二,善良、受侮辱受损害

  周冲:有繁漪新思想的影响,但比他的母亲要善良单纯得多

  大海:觉醒的工人阶级的代表,雷雨洗涤一切黑暗腐朽后的希望引导学生从出场的不同人物理解作者的立场态度

  学*迁移的目的,实现学生学*的完全自觉化

  一、 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和必然走向毁灭的故事,从而批判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和戏剧语言的特点。

  能力目标:

  第1、 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第2、 分析人物语言

  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难点:分析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的矛盾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 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第1、表演法——深入文本,理解人物

  第2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第3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第4、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二)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三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第1、我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戏剧之门的金钥匙。

  第2、注意学生学**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步骤,提供预*方法,以形成常规;

  第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惯。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学*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一声叹息。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雷雨》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段简介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曹禺。

  (三)表演擂台,学生表演后请演员代表和观众代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自由讨论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

  1、剧中的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对人物对话及潜台词的分析认识人物。教师在学生发言时适时板书总结:

  周朴园:残忍、自私、冷漠、卑鄙的资本家

  鲁侍萍:善良、正直、刚毅、倔强的下层妇女

  2、你如何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它是真实的吗?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时联系周朴园的家庭婚姻生活。从而认识到周朴园在抛弃了侍萍后,他的婚姻生活及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对曾经的初恋保持怀念是真实的,因为那一段时期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不过他怀念的是年轻貌美、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的梅小姐,而不是眼前的鲁侍萍。所以当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害怕侍萍对他的名誉、家庭构成威胁,他露出了自己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他对侍萍态度的转变恰恰是由他的阶级地位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通过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六.说矫正反馈

  假设周朴园重新接受了侍萍,他们会幸福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维

  我想让学生意识到,因为两人的性格及阶级地位他们并不会幸福。再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束语:悲剧是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期历史的苦难,它不应该是某一个人制造的,而应该是民族悲哀的时代显现。《雷雨》悲剧,其实就是一个封建民族的悲剧。剧作者借周朴园的一家将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展示给读者,让他们去感受这个充满罪恶的制度,跟作者一起去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抨击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七.说作业布置

  剧本在周朴园去精神病院探望两个疯了的女人,侍萍和繁漪中结束,你能为剧本写一个不同的结局吗?

  八.说课堂小结

  对于这篇传统的戏剧教学篇目,我重点总结了了本课教学中的创新点

  传统的戏剧鉴赏,*惯于按剧本语言逐句分析,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关键是学生失去了学*的兴趣。《雷雨》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自由论坛”“表演点点评”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以上就是我本课的教学设想,谢谢。

  教学目标:

  1.会认“压,乱,垂”三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重点: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难点: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请小朋友们来猜一猜,“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脾气就数他,发起怒来大声吼,成串泪珠伴着下。”打一自然现象。(雷雨)

  师: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生自由回答)

  师:看来这雨可真不小啊,下这场大雨之前应该还有一些奇怪的现象吧,不知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

  2、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常一定喜欢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老师这里也有一幅关于雷雨的图画大家来看看吧。(师出示课件,学*课文。)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读提示:

  自读提示: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注意生字,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读顺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注意生字,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读顺课文。

  2、8个自然段指名三个同学读,读中注意生字正音。

  3、想一想:为什么8个自然段只请3个同学来读呢?谁知道老师这样安排有什么道理?

  (在课题旁边板书:前、中、后)

  【到了第三学段,会有给长课文分段的练*。在第一学段里,我们不点明,但这种含蓄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有一种感悟:即文章是有几个部分组成的,它们有自己内在联系,有一定的顺序。这篇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这样的顺序写的】

  4、初步体验:夏天的这场雷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说说你刚才“看到”或是“听到”的。

  (交流朗读)

  引语:如果说,春雨是——(蒙蒙细雨),那么,你可以用怎样的词来形容这场雷雨?(倾盆大雨 雷鸣电闪)

  【读一读这三个词,一为积累,二为在对比中突显雷雨情境。】

  引导:现在,我们走进字里行间,去感受这场雷雨吧!

  三、研读雨前

  1、自由轻声读1-3段,反反复复地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要点:

  句一: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聚焦:“压”

  (1)学*生字“压”,出示卡片,指名多人读。

  (2)再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乌云向你压来?

  【抓住“满天、黑沉沉”品读句子。感受乌云的`多、密、沉】

  (3)你认为怎样算“压”?

  (以手掌示云,双手演示)动作辅助品读句子。

  (4)如果你就站在这乌云之下,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怪不得,树叶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仿佛也被这乌云吓坏了。再读课文。

  (5)比较句子

  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说说这两句有什么不同。)

  句二: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1)出示生字:乱、垂,读一读。

  (2)聚焦“乱”,感受风之大。

  听!大风来了!(课件播放声音,感受中想象)

  听后反复读句子,以“乱摆”为基点想象,完成练笔。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仿佛 (扭断了腰) ,

  吹得树枝仿佛 (甩掉了叶) ,

  吹得树枝仿佛 …… ,

  引导:吹得这只蜘蛛——从树上垂下来,逃走了。

  (3)聚焦“垂”

  请你想象蜘蛛从树上垂下的情景,你觉得该怎么读,才能读好这个“垂”字?

  【给学生时间充分自读自悟,在指名展示朗读中,在多元解读里形成语言意象。预设:你为什么这样读?我读得快是想逃得快一点;我读得重是因为我被大风吓坏了,一下子从树上掉了下来;我读得轻是因为我下树的动作很轻巧,这都归功于我口中的丝;我读得慢是因为,我对这样的事情已经很有经验了,我懂得该怎样去逃生。】

  句三: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师生合作反复读:你看到闪电——(越来越亮)

  你听到雷声——(越来越响)

  闪电——(越来越亮)

  雷声——(越来越响)

  ……

  句式训练:用“_____越来越______”说句子。

  【句子简单,不必作过多讲解。始终以读为本,在师生合作朗读中,在几次的反复里,依靠音量的加增,营造一种气势。从而进入雷雨前的情景。】

  小结:师动情的说: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赶来凑热闹,多可怕的气氛呀。

  要下雨了,其他的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

  是啊,要下雨了,(出示)满天的乌云——齐读

  四、我会写“乱”

  【学*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⑴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⑵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⑶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⑷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新词。

  三、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像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二、分段读议

  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3、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三、填词比较词句

  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__在网上。

  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

  四、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五、课堂练*

  1、指导写生字。

  2、完成课后*题“读读抄抄”。

  六、课外延伸

  1、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2、拓展阅读《夏天》:

  夏天

  夏天的午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柳叶打着卷儿,花儿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小鱼该不会煮熟吧!啊,别急别急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

  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了起来。

  下了一阵雨,风去了,云散了,闪停了,雷公公回家了。太阳又出来了,天边挂起了一道彩虹。

  柳叶、花儿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湖里,小鱼摆着尾巴游得多高兴。

  湖边,有人乘凉,有人散步。石拱桥上走着一队小学生。湖水像一面镜子,照着天,照着桥,照着那队过桥的小学生。啊!他们多像一群小鸟飞过雨后的彩虹。

  【教学后记】

  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常识性,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雷雷雨前后的一些现象是怎么发生的,抓住蜘蛛不同动作的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雷雨前后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朗读感悟,“垂”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2、是呀,炎炎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凉爽。这节课,我们一起学*《雷雨》。 (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1、课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色。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生字教学:

  带拼音认生字。(读给同桌听、全会读的读、指名读)

  去拼音读。(打电话游戏识字、抽查读)

  句段中认字。

  说说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

  3、指导写字“垂、蜘、越、逃”。

  三、再读感知,理清条理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写雷雨?

  2、指名分节读课文,读懂了什么?

  3、还有哪些不懂?进入资料城:

  《闪电的形成》、《球形闪电》、《惊蛰至,春雷起》、《昆虫和惊蛰》、《彩虹的成因》、《为什么雷雨前天气闷热》、《为什么先刮风后下雨》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雷雨》一课,学*了生字词。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2、这节课,我们就要读好雨景,想象雨前、中、后的情景。

  二、读中赏雨、读中想象

  1、雷雨就要来了,是怎样的情景?自由读1、2、3节。

  2、汇报。

  3、小作者抓住哪些事物来写?把最能表现雷雨前特点的句子找出来,多读读:

  “乌云”一句:

  (指名汇报──再指名读──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乌云压顶,读出这种感觉来)

  “大风”一句:

  (用第2节过渡──出示图,请看大风一刮,树枝乱摇,大风一刮,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小作者还看到了什么“一只蜘蛛垂下来”品词品句,这句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读懂的?)

  “闪电”一句:

  (与此同时,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积累:“越来越”与此同时,天空越来越──,风越来越──,我的心也越来越──)

  4、听(播雨声)终于下雨了,在小组内读出雨景的.变化。

  5、小组以读的形式汇报。

  6、雨停了,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⑴ 引读。

  ⑵ 你喜欢哪些句子:

  “空气”一句(读出清新、读出愉快)

  “彩虹”一句(这美丽的彩虹像什么?理解“挂”)

  “蜘蛛”一句(蜘蛛此时的心情怎样?体会“坐”)

  ⑶ 雨后,一切焕然一新,美美地读、背。

  三、总体回顾,脱脂延伸

  1、齐读全文。

  2、总结写作特点。

  (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3、拓展阅读:

  写雨的段篇。(资源9篇)

  四、读写结合,练笔

  1、准备录象带。

  2、写《春雨》儿童诗。

  【课前透视】

  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另外教材又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于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应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沟通学生的学*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或插图及雷声录音。

  2、有条件的可课布置学生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3、收集描写雨景的文章或段落。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课件展示: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雨吗?说说你们自己的亲身经历。那么今天课件中又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出示课件展示雷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谈观看的体会,相机板书课题:雷雨 。

  2、引发想像:教师播放雨前和雨时的两段音像资料(风声、雷声、雨声),启发学生闭目想像。听着这两段录音,你们都想像到了什么?相机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像把两段录音和插图进行正确搭配。教师板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雷雨可以说是学生记忆中的一个影像。采用多媒体组合的方式,营造了教学氛围,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学文情境,把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对话*台

  一、自学

  1、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字“压、乱、垂、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交流,促进学生丰富识字经验。如:用动作记住 :“压” "垂";用换偏旁记住“虹”等。

  3、利用生字卡片进行同桌互检。也可设计识字游戏巩固生字的认读。如:开火车读、摘果子等。或引导学生找出这个字在文中的那句话,结合文中的句子朗读进行巩固。

  4、小组读课,互相正音,评价。

  5、全班合作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把课文真正交给学生,组织他们在读中发现,在自学互动中交流识字的方法,丰富识字经验,激发了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进而提高了自主读书的能力。

  二、细读

  1、范读,引导学生谈谈听读的感受。启发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进而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2、学生再读课文,试着把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划分出来。

  3、图文对照读,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课文语言的简炼。

  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有感情地朗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样也是重要方法和手段。坚持以读为本的'进行设计,有效地突出了读的目的性、层次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多形式和多次数的读书活动中,理清思路,感受语言,体会情感,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生归类分析字行,说发现)

  如:“虹、蜘、蛛、蝉”都是虫字旁,书写时要注意“扁口”上宽下窄;“压、逃、越”都是半包围构;“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等。

  2、教师范写学生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重点笔画。

  3、 学生临写,同桌交流评价。对照总结之后,再进行书写,写得好的全班展示。

  由于文章篇幅较短,所以把整课的写字任务安排在这一课时,集中时间和精力。引导观察,分类指导,突出了重点,促进了学生自主写字能力的提高。

  【教学构想】

  戏剧,高考一般不设题考查。因为高考不考,所以戏剧教*就可以“玩一玩”。过去,比如《雷雨》教学,讲讲剧情,分角色读读课文,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处理处理课后*题,有条件放一放《雷雨》电影,如此而已!教学时如何指导学生欣赏戏剧,教师如何教的有“戏味”,教了十几年,似乎未深究。其实,学生乐于表演,尤其时下演艺追风的热潮。有的学校也热衷排演课本剧。人物的台词与小说的语言有何区别,戏剧的台词有自己什么样的鲜明特色,学生有获知的热情!曹禺有幸就读于富有戏剧传统的南开中学,爱看戏,爱演戏,爱写戏,所以就有23岁时的处女作《雷雨》,并且震惊文坛。在教学中,尝试点燃阅读戏剧的热情,激发兴趣、促发潜力,也许今日的教学尝试就会促成另一个“曹禺”的诞生,于是就是抱着这样的奢望,我开始了戏剧知识及作品的研读。

  我的导师赵杰老师一直对我强调“文体意识”,我知道他一直在尝试,在践行。从《长亭送别》的古典戏曲的教学到《别了,不列颠尼亚》,他一直在关注“文体”教学。芜湖“名师大讲坛”倾听即教学“的教学理念也让我耳目一新。如何扣住戏剧的特色,如何弯下身子倾听学生是我备课重点思考的问题。

  几番思量,我确定了“台词”这个教学的核心,通过精选语言片段,尝试从品味台词的针对性、个性化、内蕴性为教学重点,感受戏剧台词对营造戏剧冲突、塑造舞台形象、形成潜台词的独特魅力,努力营造课堂教学的戏剧氛围、角色意识,通过品读精彩台词、分角色表演台词、尝试改编“宝玉摔玉”等活动努力体现戏剧教学的“实演性”独特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不同水*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戏剧学*的热潮中,且各有所获。努力实现课堂解读由语言到形象、由情节到内蕴、由表层到深层的课堂解读框架,由《雷雨》小世界到戏剧大世界的拓展!

  【教学目的】

  1、通过指导学生品味戏剧台词,体会戏剧语言的针对性对营造戏剧冲突的作用;

  2、通过深入挖掘个性化和包蕴性的对话,感受人物复杂心理与人物的鲜明个性;

  3、通过对必修课文的指导研读,从欣赏戏剧语言入手,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戏剧知识与能力,为提高学生对戏剧的兴趣以及独立学*选修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立足文本,品析语言,了解戏剧台词对营造冲突、塑造人物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文字图片投影,电影片断欣赏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世纪60年代,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望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

  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

  同学们,《雷雨》是曹禺在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

  (此教学环节设计目的:以日本作家拜访曹禺设疑激趣。)

  二、初步感知:

  话剧是舶来品,中国古代只有戏曲。戏剧是舞台的艺术,剧本是舞台表演的依据。文学有四种样式:小说、戏剧、诗歌、散文。

  问:你觉得与其他三种文学样式相比,剧本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明确:语言的构成,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戏剧是台词的艺术。剧本由人物对话和像“午饭后,天气更阴沉———”的舞台说明构成。

  简要介绍: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人物上下场等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台词走*《雷雨》世界,感受话剧给予我们的别样感受。

  (此教学环节设计目的:抓蛇握七寸,开门见山明确本课教学重点,以台词的解读切入文本与感受舞台人物形象)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