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9-28 00:00:00 教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录像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

  1、预*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别的同学当“小老师”,指出字音及句子方面的问题。

  3、投影出示20xx年前黄河及*情况图片,师配乐读第三自然段。

  4、放实景录像,黄河流域的*况

  5、体会“摇篮”与祸河的含义,产生“大吃一惊‘的切身体会。

  二、学*第二部分

  1、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什么关系。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导读第6自然段。

  3、学生交流学完第6自然段后理解的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4、同桌协作,完成下表。

  黄河变化的原因、两大原因的关系、严重后果、治理方案

  自然原因

  人类的破坏

  5、流所填表格。

  三、品读:揭示中心,试谈体会

  1、品读回顾全文,理出文章脉络:变化原因治理。

  2、根据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环保小队”上台汇报:西安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4、师: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应在小组中就西安环保问题提出建议。

  5、在班中集体交流自己小组拟订的环保建议。

  四、作业。

  请同学们将自己调查的西安地区环境问题及建议写下来,寄给省*有关部门。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学*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略读能力;二是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培养环保意识,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河流的只是有简单了解,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大部分学生有查阅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了预*课文的一般方法,对说明文也不是很陌生。但学生对黄河的历史以及现状不是很了解,环保意识仍然有待提高,还没意识到其实保卫黄河自己也可以出一份力。在词汇量上,说明文的表达方式上仍有待提高。

  设计理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的指导者,学*交流的组织者,学*兴趣的激励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和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回顾前文,激趣导入

  师:咱们上节课学*了哪篇课文?生:自然之道。

  师:从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联系你们的生活实际来谈一下。

  生1: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生2: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师:我们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同学们都咱们都是炎黄子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对于黄河你有哪些了解?

  生1:我国的第二长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方公里。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

  生2:黄河上游躲在峡谷中流动,水力资源丰富,可供发电。

  生3:中游绝大部分流经黄土高原,年*均流入黄河的泥沙约16亿吨,水色浑黄,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师:这个图片是什么?生:*地图。师:这两条线代表什么?生:长江黄河。引出“几”字形,加深理解。

  师:老师相信你们在课下一定是对黄河做了一番了解,才可以回答的这么棒,来为自己鼓下掌吧。

  师总结对,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可是很多年以后,黄河变了,成了一条祸河,给*人民带来了灾难。那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呢?今天咱们就一起学*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同学们默读下课文导入,看看本课学*目标有几个。

  预设:生: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有什么启示。

  师评:你真会读书,相信你已经对课文知识有了一个很好地理解了。

  师:接下来快速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词,读通句子。概括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接下来咱们看一下字词,老师相信字词也一定掌握的很好了。哪个同学读一下。

  字词:经营 限制 乃至 媲美 侵蚀 开垦 折腾 忧患生息 繁衍河床

  频繁 悬河 流域 苦难 六亩 祸河 不折不扣 叫苦不迭

  生读,领读,同位相互读一下。 师:读的声音真洪亮,关键是非常准确。

  师:谁来说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黄河有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祸河,人们正在治理它,黄河变好的美梦一定可以实现。

  师:黄河曾经是一条“好河”,那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后来由于黄土高原气候转寒,人们无限制地开垦,致使黄河凶猛暴烈起来,变成了一条“祸河”,现在有了治理黄河的方案,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可以实现。

  三、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师:接下来,把时间交给你们,通过自读课文,来解决刚才课文导入里的学*目标。Ppt呈现三个问题。

  师:不过在读之前老师有两个小要求,1.自读自悟圈点勾画相关词句,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2.小组合作交流,选出代表汇报。生开始读,师在课堂走动,提示,解决学生的疑问。此环节3分钟。

  四、共同探讨,解疑答问

  1. 黄河发生了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呢?

  师:大家讨论完了吧,好,咱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好吗?哪个同学想说一下?

  生:黄河过去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后来却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什么是摇篮?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摇篮是小孩子睡觉的地方,现在是指发源地。

  师:“摇篮”是小孩在很小的时候休息、睡觉的地方。我感觉“摇篮”应该是温馨、舒适的,就像是美美甜甜地躺在妈妈的怀抱中睡觉,让人看了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这里把黄河比喻成摇篮,我想是为了告诉人们黄河是人类的发源地,我们的民族就像小孩一样在黄河这个温馨、舒适的摇篮里逐渐壮大起来的。

  生:说来话长,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媲美”就是比美的意思,就是说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良好,就像现在的江淮流域一样美丽富足,是个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居住地。

  生: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代自然条件更好。”

  师:你从这句话里体会到什么?

  生:这句话说明这里很适合动植物的生长活动,也一定会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气候温暖,土地肥沃”,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耕种,老天爷照顾,还有良好的土地,人们的日子一定过得很快乐。

  生:这句“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因此”表示的是因果关系,正是有了前面这些条件,这些的祖先才会选择这里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

  师:刚才听了×××的话,我的眼前就好像出现了人们在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生活、耕作的景象,你们有没有出现这样的场景呢,向大家描述一下。

  生:在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农民在田地里自由耕种,渔民在船只里满载着捕鱼的收获,妇女们在家里纺织,老人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闲谈,孩子们快乐的玩耍,嬉戏。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人们是那么幸福,无忧无虑。

  师:×××把数千年前到数万年前的黄河流域描述的这么美,这么好,那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生:应带着美好的感情读。生:读的时候好像眼前就有这样的景象。

  生:“媲美”应该读的重一些。师:你们能读出来么?生:能。师:谁试一试?

  师:×××读出了美好的黄河流域,让我们感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后来它却发生了变化,怎样变化的呢?

  生:课文中这样写的“人们都说……苦难”从这一段说明了黄河虽然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它在*20xx年来却给人们带来了苦难。

  生:课文中列举了数字,“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这些数字说明黄河发生了变化,给人们带来了苦难。

  生:这里用“深重”来描写苦难,再加上前面的决口、改道,让人感到心里沉甸甸的,好像要透不过气来了。

  师:那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呢?生读文。师:你是怎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的?生:“竟决口……26次”读得稍快一些。“深重的苦难”读的低、慢,表示我的心情很沉重。

  生:老师,我不明白这里“表现”这个词为什么要加引号?

  师:谁能帮帮他?

  生:这里把黄河当**来写,赋予人的'情感,说明黄河虽然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但是人民并没有忘记她是中华人民的摇篮,是中华人民的骄傲,作为黄河的儿女将永远把它视为神圣的母亲河。

  师:我相信,黄河听了你的话,也会为你对她的热爱而高兴的,×××你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大家要像×××一样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大家鼓励鼓励他。生鼓掌

  师:谁还想说?

  生:读了这一段“可是……忧患”我知道黄河由“摇篮”变成了“忧患”。

  生:从“凶猛暴烈”这个词能看出来她就像一个脾气暴躁的老人一样在发着脾气,还有从“叫苦不迭”这个词说明人们在不停的叫苦,也就是黄河一直折腾,不让人们得到安逸。

  3.师:黄河有好河变成了祸河,原因是什么?

  生:我从课文中“黄河……大水灾“这一段知道了是由于泥沙多使黄河形成了悬河。而悬河的决口是使人们受到灾难的直接原因。

  生:读了这句“据……原因”我知道黄河变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二是……。

  此处师呈现ppt,自然和人为原因。

  生:人们越开垦,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肥力就要下降,农作物就要减产,人们就更要开垦耕地,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长此以往,人为地造成了恶性循环,给母亲河增加了负担,使她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师:这里用了这么多的越字,有什么含义吗?

  生:连续用了12个越字,强调了人为因素造成了黄河泥沙的增加,以事实为例分析透彻,点明了人类的肆意破坏才是黄河变化的罪魁祸首。

  老师板书: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土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大量减产-无限制地开垦放牧。

  师:考虑一下是单个原因造成的,还是两方面呢?哪个又是主要原因呢

  生:两个方面,人为原因是主要的原因。

  师总结:黄河有好变坏,首先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其次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过究其实质,人类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正是人类无节制的肆意开垦放牧和采伐。才使本来就糟糕的自然坏境变得更恶劣。在这种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之下,黄河泛滥成灾,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出示ppt

  4.师:供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黄河,由于人为的因素而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读一读最后一段,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治理的呢?

  生:“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他随心所欲流进黄河”。

  师:奥,治理黄河的核心问题,就是治理泥沙。

  师:此处用了个词不折不扣,不折不扣什么意思啊?造个句子。

  生:不打折,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师:你们以前还学过不-不-的词语吗?

  生:不知不觉,不伦不类,不上不下,不依不饶,不见不散。

  生: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师:为什么是自杀行为呢?

  生:破坏森林是导致水土流失加快的直接原因,而破坏森林的又是人类自己,这不是自己毁掉自己的自杀行为吗?同时点明治理黄河的办法。

  师:科学家亲自为治理黄河设计治理方案,一定要,尽快等词表明科学家治理黄河的决心和信心。那你们谁来读读,得用什么语气来读?(坚定有力)

  师:读的真有力。大家课下都搜集资料了,黄河从一条好河,变成了祸河,但是经过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黄河正在慢慢的变好,结合你们搜集的资料,同学们来说一下现在的黄河又有那些变化呢。

  5.还记得第九课的自然之道,是我们懂得了要遵守自然规律,否则就要受到惩罚,通过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通过你们学*了解了这么的资料,你们又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或者说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从破坏森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得出,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要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师:她能从文中的一句话,总结出一个道理,懂得了怎么做,真会读书,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师:现在人们已经收到了惩罚,是不是啊?

  师总结感受: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人民心头的利剑。让我们关心黄河母亲,关注环境保护,充分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行动起来,拯救黄河,拯救我们身边所有被破坏的自然环境。

  6.点明写作方法

  师总结:本文通过列举调查数据,科学研究结果等大量事实,描写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有好变坏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使我们清楚的了解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那么咱们以后在写作中用事实来讲道理的时候也要借鉴这篇课文的写法。呈现ppt。

  五、拓展与探究

  (师:无数的科学家为母亲河的健康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那么,当这中华民族的骄傲,华夏儿女的母亲河遇到困难,无法自拔时,我们作为黄河的儿女应该怎么做呢?开动一下脑筋想一想治理黄河的办法。

  生:老师,我长大了之后,培植出一种粮食作物,让它在黄土高原安家落户,既能给人们提供生命的粮食又能够起到固定泥沙的作用,使它不再进入黄河。

  生:我要在船下安一种装置,把泥沙重新带回中上游。

  生:我会培养一种藻类植物,形成网状结构,起到做过滤泥沙的作用,不再让泥沙流到黄河中下游。

  生:我想发明一种药水,每当连降暴雨,黄河咆哮时,把它投入水中,使它遇到水产生化学反应,变得温顺、*缓、不给人们带来灾难。

  生:我以后要发明一种仪器,能够控制天气,不让他连降暴雨,不至于水量增大,水面升高,造成决口,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师:同学们的注意都很棒,相信在咱们的共同努力下,黄河一定会再次成为摇篮。此处呈现ppt。)黄河的诗句吧,世界地球日。

  此处绿色字体的内容,如果时间够用就讲,不够,就略过。

  六、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读懂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了解了许多关于黄河的知识,也懂得了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的爱护大自然,为保护、改善、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拓展作业

  1、摘录好词句

  2、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也有一些河流,我们应该怎么保护他们,让他们永远美丽动人呢?请大家在课下设计一条保护家乡河流的环保标语,比一比谁写的最有号召力,最能打动人心。(自选)

  板书设计

  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土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大量减产----无限制地开垦放牧。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认识8个生字,理解“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到?等词语的意思。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保护环境维护生态*衡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焦点问题了,因为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从1999年开始,*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就发起了“保护母亲河”的行动,(板书母亲河)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河是指那条河吗?

  生:母亲河指黄河(师板书:黄河)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的确指的是黄河(继续板书是怎样变化的)看过黄河吗?(没有)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看看黄河,看看它是怎样变化的(手指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学生读课题质疑,出示课件。

  1、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

  2、黄河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3、怎样治理黄河?

  三、初读文章,感知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感知文章内容,围绕黄河都写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品味精华

  1、抓变化:解决问题一,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呢?

  板书:原来----摇篮

  现在----祸河

  感受以前黄河之美。

  (1) 理解摇篮:本义指孕育婴儿的用具,文中指发源地。

  (2) 为什么把黄河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读书找答案。

  (气候温和,森林茂密)

  (3)出示课件,介绍母亲河。

  (4) 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学生自由表达)

  感受现在的黄河。

  (1) 现在黄河变了,由原来的摇篮变成了祸河,她都惹下哪些祸患?(学生表达)

  (2) 什么是决口?什么是改道?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说明的?

  (3) 此时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展开想象)

  2、解决问题二

  黄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泥沙量大 )

  (1)文章哪些地方说明黄河含沙量大?

  黄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大河,是长江的68倍。每年黄河从上游带入河中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运到了大海,还有4亿吨就沉积在下游的河道中。

  (2)作者用什么方法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列数字)

  (3)泥沙多造成了什么后果?

  河床上升,使黄河成了悬河。(出示课件,解释悬河,进一步感受黄河为什么会成为祸河)

  黄河的含沙量为什么会这么?

  (学生找相关句子,老师总结: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4)展示图片,感受黄河的变化。

  3、解决问题三

  怎样治理黄河?(研读最后一段,看科学家的治理方案)

  总结方案: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你还有哪些治理黄河的建议,学生自由表达。

  五、拓展

  1、学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能随心所欲地破坏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我们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3、为保护母亲河设计宣传标语。

  六、全课总结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黄河又会变成中华民族的摇篮。

  出示课件,带着憧憬读:黄河清了,大地绿了,我们的地球又充满生机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黄河素称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可以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那么,有的同学不禁要问:曾经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怎么会变成“中华民族的忧患”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研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看课文,听录音。

  要求:听后,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听后,思考讨论作答。

  二、自主、合作学*课文。 学*提示:

  1、学*时,要基本完成下列问题:

  ①利用资源库或其它方式,理解不懂的词语。

  ②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③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④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

  ⑤黄河的变化给我们怎样的教训?

  2、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请把它记录下来。

  三、汇报学*效果:

  1、通过自主合作学*,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在学*的过程中,还有哪些解决不了的困难?

  四、归类梳理问题:

  1、老师把学生的问题归类梳理,然后链接到网页教案上,再次激发学生合作解决。

  2、学生自主发表对问题的见解;老师及时肯定、鼓励、引导、纠正。

  五、作业: 思考题:由黄河的变化所想到的。

  第二课时

  一、展示相关资料: 展示通过因特网、图书、音像等渠道,查阅有关黄河变化的.资料。

  二、课文延伸:

  1、 回顾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课文浏览一遍。

  2、 读写结合:学*课文后,有什么体会,在留言板上发表自己的想法。由“黄河的变化” 所想到的。看谁的创新思维新奇,文笔流畅,打字速度快。

  参考题目:

  (1)黄河的呐喊

  (2)50年后的黄河

  (3)我为黄河献良策

  3、 作品展现。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已经学完了。从课文中,我们知道了黄河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因,懂得了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绿色植被的重要意义。从课外,我们也了解到许许多多与黄河相关的知识。

  四、作业:

  把自己的作品精心雕琢,给它找个归宿。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教学内容

  课 型:独立阅读课文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多次读文的过程中认识8个生字,并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在学*过程中能学会学*方法和写作方法,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保护环境维护生态*衡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焦点问题了,因为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从1999年开始,*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就发起了“保护母亲河”的行动,(板书母亲河)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河是指那条河吗?

  生:母亲河指黄河(师板书:黄河)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的确指的是黄河(继续板书是怎样变化的)看过黄河吗?(没有)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看看黄河,看看它是怎样变化的(手指课题,并齐读课题)想看吗?

  生:想

  师:(播放课件)古老的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辉煌的篇章,抚今追昔,在泱泱中华大地上,在亿万民众的心理。黄河有着那么多动人的传说。黄河不仅是*的第二大河,而且早在数千年乃至数万年前,那里的自然条件就十分优越,我们的祖先就选择再那里繁衍声息,黄河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为 75.24万*方千米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起源于青海省巴额喀卡山脉,自东流传青海、四川、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在山东省内注入渤海,黄河上游多流经峡谷,水力资源丰富,可供发电,中游绝大部分分流传黄土高原,年*均注入黄河的泥沙约16 亿吨。黄河水色浑黄,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下游进入华北*原,每年沉积在河底的淤沙有40亿万吨之多,致使河床每年*均升高10厘米,极易造成水灾。

  师:(停止课件)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你知道黄河除了叫母亲河,还有其他的什么名字吗?

  生:不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同时思考这个问题,并解决生字新词。

  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谁能来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黄河还叫什么河?)

  生: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说的很对,能再简练些吗?

  生:祸河

  师:(板书)看着这两个名字,你会有什么问题吗?

  生:黄河怎么由母亲河变成祸河了呢?

  师:这位同学问题提得非常好,你们看如果把你问题中的问号去掉,母亲河和祸河由一个词“黄河”来代替,这不就是课文的课题吗?能抓这文章来提问,非常棒,今天老师再教你们一招,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出示课件)

  按课文内容提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问:

  指两名学生读{ 可以紧扣课题,也可以紧扣中心提问,还可以紧扣课文重点、难点内容提问。另外,提问时还要注意根据课文的学*要求来提问。}

  三、细读课文,品味精华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阅读提示和课文,看一看还有那些问题你不能解决?

  生:默读

  师:谁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生边说、师边板书)

  生: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师:你的问题提的很好,也很有价值,能够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提问,还有问题吗?

  生:引起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你也很会学*,能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提问,还有吗?

  生:怎样才能治理黄河?

  师: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知道保护环境,希望你能为治理黄河提出一点合理化的建议。

  师:还有问题吗?没有了,那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三个问题,看第一问题,要想知道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就必须知道变化前及变化后的黄河各是什么样的,对吗?(板书:前后)

  生:对

  师:变化前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生:森林茂盛,土地肥沃

  师:那么书中又是怎么写的那?你能读一读吗?

  生:“在数千年……自条件更好”(p39~3)

  师:非常准确,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正是作者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

  生:想

  师:(播放课件)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

  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

  生:美

  四、精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

  师:原来的黄河也是这样的美,所以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声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那些变化呢?请同学默读课文1——5自然段。

  生:默读课文

  师: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生:“黄河在*20xx年……苦难”

  师:20xx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xx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给人们的灾难,还有吗?

  生:泥沙最大

  师:大到那种程度?能用书上的文字说一说吗?

  生:“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

  师:找得很准确,那么,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68倍、16亿吨、12亿吨,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作者运用了那种说明方法?

  生:列数字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也过这样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九曲黄河万里沙”

  师:黄河还发生了那些变化?

  生: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播放课件)解释:河床高于地面,原员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师:黄河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因而现在人们有称它为祸河,那么,黄河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

  生: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

  师:谁来说一说,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

  师:引导总结:①社会②自然

  师:要想“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我们关键要把什么管住?生:把泥沙管住

  五、整体读文,自由练笔

  师:新*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

  生;读并回答问题(师板书后出示课件①②③)

  师: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设计怎样的治理方案呢?

  生想、说、写、读

  六、总结全文

  总结:1、通过本节课你知道了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

  2、学了本课后,你打算今后怎么做?

  3、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但老师更希望你们在今后写说明文的时候也像作者这样能和用做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变化的过程和原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有信心吗?那就多找一找有关说明文体裁的文章读一读吧!

  七、板书设计;

  < 治理方案

  母亲河 祸河

  (前) > (后)

  自然 社会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录像、图片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竞赛导入:

  1、课前轻松轻松,进行地理知识竞赛,顺势导入黄河的相关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了解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3、让我们一起走*黄河,了解她的过去、现在、共同设计她的未来。学生齐读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过渡:要了解黄河,有什么好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了解。)

  阅读课文时先学*生字词:祸河、乃至、侵蚀、开垦、亩、经营、不折不扣。

  1、齐读。

  2、开火车读。

  二、了解黄河的过去。学*第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通过默读,了解黄河的过去。

  2、学生汇报。

  3、体会“摇篮”的含义,通过联想、与现实生活联系来理解。

  4、出示20xx年前黄河及*情况图片,朗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这样的摇篮多么让人向往啊!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黄河边变了,她变成什么样子呢?

  三、 学*黄河的现在。(现状和原因)

  1、学*1、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黄河变成了什么样子?

  2、学生纷纷汇报。(注意引导学生用课文的语句回答)

  3、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摇篮”变成这样的呢?(请学生读第六自然段。)

  4、同学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归纳为自然原因和人为破坏。

  5、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从无奈到愤怒)

  过渡:正因自然与人为的原因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愤怒了她咆哮了。你们希望我们的黄河继续这样狂躁不安吗? 你想她以后……

  四、共同设计黄河的未来。(学*最后一段)

  1、要治理好黄河,关键是什么?

  2、为了治理好黄河,科学家们事怎样做的?

  3、我们还有什么好方法呢?(让学生各抒己见)

  五、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

  1、 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留意我们的周边环境,你们发现有什么环境问题,你*时是怎样保护环境?

  2、 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指导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

  3、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呼吁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4、检查个别呼吁词。

  六、小结。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身边的环境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6篇扩展阅读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6篇(扩展1)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的指导者,学*交流的组织者,学*兴趣的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

  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

  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图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

  2、你能背诵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千里黄河此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唐太宗

  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但它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黄河,去看看她是怎么变化的。(板书课题:黄河是怎么变化的)

  二、自读质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质疑)

  三、探究交流

  (一)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谁能用文中的词来说说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板书:原来——摇篮后来——忧患原因——水土流失治理——管住河沙

  (二)全班交流

  1、谁能找到文中描写黄河原来样子的句子?愿意读读吗?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b:生:学*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师: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想)(出示图片)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xx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xx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xx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再来读这段话“黄河在*20xx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说明了什么?(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板书:自然社会)。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

  师: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案吗?

  (这么多方法“数管齐下”“管住泥沙”,相信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

  师: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四、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

  同学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但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

  将自己的呼吁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身边的.环境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板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母亲河)

  过去————摇篮(自然环境好)

  后来————忧患(变化————含沙量,大水灾,改道)

  原因————水土流失(自然:气温转寒,暴雨;保护母亲河

  人为:人口增多,砍伐)保护环境

  治理———管住河沙(牧林为主,保护资源,人人有责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与自学能力。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课堂上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语的理解不作为要求。课堂上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独立完成“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内容的梳理,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了自主学*的时间,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随机应变,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所以课堂上会出现教学思路混乱,一个问题重复讲的现象。课文内容的学*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在讲解悬河时,虽然用了课件,但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内容,还要让学生弄清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本节课教学忽略了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很多,成功之处甚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多像别人请教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方法,恰当地运用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搜集黄河资料,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黄河的变化,变化原因及治理黄河的办法。

  2、懂得黄河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教训,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分享资料,导入新课。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了有关黄河的资料,谁来分享一下。

  2、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黄河的图片。【课件】看,在*地图上这条像“几”一样的河流就是黄河。黄河是多么的蜿蜒曲折,气势磅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黄河,看看它是怎样变化的。

  3、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情况

  1、检查生字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对我们学*课文很有帮助。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阅读提示,想一想它向我们提出了哪几个问题,

  1、指名汇报。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变化 原因 治理 启示

  四、自读自悟

  接下来,请孩子们带着阅读提示里提出的这四个问题【课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拿出笔来在书上画一画,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写写自己的体会。开始吧!(小组交流)

  五、反馈交流

  (一)、感悟黄河的变化过程

  1、哪些自然段写黄河的变化过程,黄河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是怎样的?

  2、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孩子们看,这就是昔日的黄河【课件】向往吗?谁来试着读读这段话?难怪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摇篮)作者把黄河比喻成摇篮,可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我们的民族就像小孩一样在黄河这个温馨、舒适的`摇篮里逐渐壮大起来的。

  4、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5、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变得怎样了?

  6、你觉得此时的黄河像什么?他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

  7、“黄河在*20xx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孩子们,从这些数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8、【课件】你们看,黄河发大水了,洪水冲毁了人们的房屋,使得人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想象一下,此时此刻的人们会怎样诉说心中的苦楚?像这样人们不停地诉说心中的苦楚,就叫叫苦不迭。

  9、黄河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不仅令我们震惊更令我们心痛。此时的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板书:忧患)。

  10、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了?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课件】

  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

  (二)、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是为什么?谁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有几方面?

  1、学生汇报(这两个原因我们可以归纳为什么?)(板书:自然原因 社会原因)

  2、对这两个原因,你怎么看?谁是主要原因?【课件】

  3、这样不断的恶性循环,就像课文里说的(最后一句)。你的心情如何?

  (三)、畅谈体会

  【课件】黄河,曾经是摇篮,如今是忧患。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孩子们,你们意识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们也都意识到了,保护黄河迫在眉睫,需要我们行动起来。(板书:保护环境)

  (四)、知黄河的治理方案

  1、请大家看看课本41页的资料袋,还有课文的第七自然段都是写治理黄河的办法。要想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什么?(板书:管住泥沙)

  2、小结。

  六、拓展延伸

  1、小练笔: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我们的学校、小区、木兰溪等。请你选择一处,写写它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两三点建议。

  2、小结:这节课,我们读懂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也懂得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句,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 摇篮 忧患

  原因 自然 社会

  治理 管住泥沙

  启示 保护环境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学*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略读能力;二是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培养环保意识,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河流的只是有简单了解,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大部分学生有查阅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了预*课文的一般方法,对说明文也不是很陌生。但学生对黄河的历史以及现状不是很了解,环保意识仍然有待提高,还没意识到其实保卫黄河自己也可以出一份力。在词汇量上,说明文的表达方式上仍有待提高。

  设计理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的指导者,学*交流的组织者,学*兴趣的激励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和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回顾前文,激趣导入

  师:咱们上节课学*了哪篇课文?生:自然之道。

  师:从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联系你们的生活实际来谈一下。

  生1: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生2: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师:我们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同学们都咱们都是炎黄子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对于黄河你有哪些了解?

  生1:我国的第二长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方公里。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

  生2:黄河上游躲在峡谷中流动,水力资源丰富,可供发电。

  生3:中游绝大部分流经黄土高原,年*均流入黄河的泥沙约16亿吨,水色浑黄,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师:这个图片是什么?生:*地图。师:这两条线代表什么?生:长江黄河。引出“几”字形,加深理解。

  师:老师相信你们在课下一定是对黄河做了一番了解,才可以回答的这么棒,来为自己鼓下掌吧。

  师总结对,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可是很多年以后,黄河变了,成了一条祸河,给*人民带来了灾难。那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呢?今天咱们就一起学*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同学们默读下课文导入,看看本课学*目标有几个。

  预设:生: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有什么启示。

  师评:你真会读书,相信你已经对课文知识有了一个很好地理解了。

  师:接下来快速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词,读通句子。概括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接下来咱们看一下字词,老师相信字词也一定掌握的很好了。哪个同学读一下。

  字词:经营 限制 乃至 媲美 侵蚀 开垦 折腾 忧患生息 繁衍河床

  频繁 悬河 流域 苦难 六亩 祸河 不折不扣 叫苦不迭

  生读,领读,同位相互读一下。 师:读的声音真洪亮,关键是非常准确。

  师:谁来说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黄河有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祸河,人们正在治理它,黄河变好的美梦一定可以实现。

  师:黄河曾经是一条“好河”,那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后来由于黄土高原气候转寒,人们无限制地开垦,致使黄河凶猛暴烈起来,变成了一条“祸河”,现在有了治理黄河的方案,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可以实现。

  三、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师:接下来,把时间交给你们,通过自读课文,来解决刚才课文导入里的学*目标。Ppt呈现三个问题。

  师:不过在读之前老师有两个小要求,1.自读自悟圈点勾画相关词句,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2.小组合作交流,选出代表汇报。生开始读,师在课堂走动,提示,解决学生的疑问。此环节3分钟。

  四、共同探讨,解疑答问

  1. 黄河发生了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呢?

  师:大家讨论完了吧,好,咱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好吗?哪个同学想说一下?

  生:黄河过去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后来却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什么是摇篮?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摇篮是小孩子睡觉的地方,现在是指发源地。

  师:“摇篮”是小孩在很小的时候休息、睡觉的地方。我感觉“摇篮”应该是温馨、舒适的,就像是美美甜甜地躺在妈妈的怀抱中睡觉,让人看了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这里把黄河比喻成摇篮,我想是为了告诉人们黄河是人类的发源地,我们的民族就像小孩一样在黄河这个温馨、舒适的摇篮里逐渐壮大起来的。

  生:说来话长,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媲美”就是比美的意思,就是说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良好,就像现在的江淮流域一样美丽富足,是个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居住地。

  生: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代自然条件更好。”

  师:你从这句话里体会到什么?

  生:这句话说明这里很适合动植物的生长活动,也一定会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气候温暖,土地肥沃”,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耕种,老天爷照顾,还有良好的土地,人们的日子一定过得很快乐。

  生:这句“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因此”表示的是因果关系,正是有了前面这些条件,这些的祖先才会选择这里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

  师:刚才听了×××的话,我的眼前就好像出现了人们在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生活、耕作的景象,你们有没有出现这样的场景呢,向大家描述一下。

  生:在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农民在田地里自由耕种,渔民在船只里满载着捕鱼的收获,妇女们在家里纺织,老人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闲谈,孩子们快乐的玩耍,嬉戏。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人们是那么幸福,无忧无虑。

  师:×××把数千年前到数万年前的黄河流域描述的这么美,这么好,那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生:应带着美好的感情读。生:读的时候好像眼前就有这样的景象。

  生:“媲美”应该读的重一些。师:你们能读出来么?生:能。师:谁试一试?

  师:×××读出了美好的黄河流域,让我们感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后来它却发生了变化,怎样变化的呢?

  生:课文中这样写的“人们都说……苦难”从这一段说明了黄河虽然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它在*20xx年来却给人们带来了苦难。

  生:课文中列举了数字,“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这些数字说明黄河发生了变化,给人们带来了苦难。

  生:这里用“深重”来描写苦难,再加上前面的决口、改道,让人感到心里沉甸甸的,好像要透不过气来了。

  师:那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呢?生读文。师:你是怎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的?生:“竟决口……26次”读得稍快一些。“深重的苦难”读的低、慢,表示我的心情很沉重。

  生:老师,我不明白这里“表现”这个词为什么要加引号?

  师:谁能帮帮他?

  生:这里把黄河当**来写,赋予人的情感,说明黄河虽然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但是人民并没有忘记她是中华人民的摇篮,是中华人民的骄傲,作为黄河的儿女将永远把它视为神圣的母亲河。

  师:我相信,黄河听了你的话,也会为你对她的热爱而高兴的,×××你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大家要像×××一样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大家鼓励鼓励他。生鼓掌

  师:谁还想说?

  生:读了这一段“可是……忧患”我知道黄河由“摇篮”变成了“忧患”。

  生:从“凶猛暴烈”这个词能看出来她就像一个脾气暴躁的老人一样在发着脾气,还有从“叫苦不迭”这个词说明人们在不停的叫苦,也就是黄河一直折腾,不让人们得到安逸。

  3.师:黄河有好河变成了祸河,原因是什么?

  生:我从课文中“黄河……大水灾“这一段知道了是由于泥沙多使黄河形成了悬河。而悬河的决口是使人们受到灾难的直接原因。

  生:读了这句“据……原因”我知道黄河变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二是……。

  此处师呈现ppt,自然和人为原因。

  生:人们越开垦,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肥力就要下降,农作物就要减产,人们就更要开垦耕地,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长此以往,人为地造成了恶性循环,给母亲河增加了负担,使她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师:这里用了这么多的越字,有什么含义吗?

  生:连续用了12个越字,强调了人为因素造成了黄河泥沙的增加,以事实为例分析透彻,点明了人类的肆意破坏才是黄河变化的罪魁祸首。

  老师板书: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土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大量减产-无限制地开垦放牧。

  师:考虑一下是单个原因造成的,还是两方面呢?哪个又是主要原因呢

  生:两个方面,人为原因是主要的原因。

  师总结:黄河有好变坏,首先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其次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过究其实质,人类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正是人类无节制的肆意开垦放牧和采伐。才使本来就糟糕的自然坏境变得更恶劣。在这种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之下,黄河泛滥成灾,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出示ppt

  4.师:供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黄河,由于人为的因素而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读一读最后一段,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治理的呢?

  生:“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他随心所欲流进黄河”。

  师:奥,治理黄河的核心问题,就是治理泥沙。

  师:此处用了个词不折不扣,不折不扣什么意思啊?造个句子。

  生:不打折,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师:你们以前还学过不-不-的词语吗?

  生:不知不觉,不伦不类,不上不下,不依不饶,不见不散。

  生: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师:为什么是自杀行为呢?

  生:破坏森林是导致水土流失加快的直接原因,而破坏森林的又是人类自己,这不是自己毁掉自己的自杀行为吗?同时点明治理黄河的办法。

  师:科学家亲自为治理黄河设计治理方案,一定要,尽快等词表明科学家治理黄河的决心和信心。那你们谁来读读,得用什么语气来读?(坚定有力)

  师:读的真有力。大家课下都搜集资料了,黄河从一条好河,变成了祸河,但是经过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黄河正在慢慢的变好,结合你们搜集的资料,同学们来说一下现在的黄河又有那些变化呢。

  5.还记得第九课的自然之道,是我们懂得了要遵守自然规律,否则就要受到惩罚,通过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通过你们学*了解了这么的资料,你们又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或者说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从破坏森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得出,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要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师:她能从文中的一句话,总结出一个道理,懂得了怎么做,真会读书,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师:现在人们已经收到了惩罚,是不是啊?

  师总结感受: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人民心头的利剑。让我们关心黄河母亲,关注环境保护,充分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行动起来,拯救黄河,拯救我们身边所有被破坏的自然环境。

  6.点明写作方法

  师总结:本文通过列举调查数据,科学研究结果等大量事实,描写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有好变坏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使我们清楚的了解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那么咱们以后在写作中用事实来讲道理的时候也要借鉴这篇课文的写法。呈现ppt。

  五、拓展与探究

  (师:无数的科学家为母亲河的健康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那么,当这中华民族的骄傲,华夏儿女的母亲河遇到困难,无法自拔时,我们作为黄河的儿女应该怎么做呢?开动一下脑筋想一想治理黄河的办法。

  生:老师,我长大了之后,培植出一种粮食作物,让它在黄土高原安家落户,既能给人们提供生命的粮食又能够起到固定泥沙的作用,使它不再进入黄河。

  生:我要在船下安一种装置,把泥沙重新带回中上游。

  生:我会培养一种藻类植物,形成网状结构,起到做过滤泥沙的作用,不再让泥沙流到黄河中下游。

  生:我想发明一种药水,每当连降暴雨,黄河咆哮时,把它投入水中,使它遇到水产生化学反应,变得温顺、*缓、不给人们带来灾难。

  生:我以后要发明一种仪器,能够控制天气,不让他连降暴雨,不至于水量增大,水面升高,造成决口,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师:同学们的注意都很棒,相信在咱们的共同努力下,黄河一定会再次成为摇篮。此处呈现ppt。)黄河的诗句吧,世界地球日。

  此处绿色字体的内容,如果时间够用就讲,不够,就略过。

  六、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读懂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了解了许多关于黄河的知识,也懂得了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的爱护大自然,为保护、改善、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拓展作业

  1、摘录好词句

  2、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也有一些河流,我们应该怎么保护他们,让他们永远美丽动人呢?请大家在课下设计一条保护家乡河流的环保标语,比一比谁写的最有号召力,最能打动人心。(自选)

  板书设计

  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土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大量减产----无限制地开垦放牧。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的指导者,学*交流的组织者,学*兴趣的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

  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

  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图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

  2、你能背诵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千里黄河此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唐太宗

  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但它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黄河,去看看她是怎么变化的。(板书课题:黄河是怎么变化的)

  二、自读质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质疑)

  三、探究交流

  (一)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谁能用文中的词来说说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板书:原来——摇篮后来——忧患原因——水土流失治理——管住河沙

  (二)全班交流

  1、谁能找到文中描写黄河原来样子的句子?愿意读读吗?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b:生:学*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师: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想)(出示图片)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xx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xx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xx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再来读这段话“黄河在*20xx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说明了什么?(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板书:自然社会)。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

  师: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案吗?

  (这么多方法“数管齐下”“管住泥沙”,相信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

  师: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四、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

  同学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但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

  将自己的呼吁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身边的环境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板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母亲河)

  过去————摇篮(自然环境好)

  后来————忧患(变化————含沙量,大水灾,改道)

  原因————水土流失(自然:气温转寒,暴雨;保护母亲河

  人为:人口增多,砍伐)保护环境

  治理———管住河沙(牧林为主,保护资源,人人有责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与自学能力。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课堂上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语的理解不作为要求。课堂上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独立完成“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内容的梳理,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了自主学*的时间,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随机应变,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所以课堂上会出现教学思路混乱,一个问题重复讲的现象。课文内容的学*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在讲解悬河时,虽然用了课件,但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内容,还要让学生弄清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本节课教学忽略了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很多,成功之处甚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多像别人请教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方法,恰当地运用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的指导者,学*交流的组织者,学*兴趣的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

  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

  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图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

  2、你能背诵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千里黄河此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唐太宗

  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但它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黄河,去看看她是怎么变化的。(板书课题:黄河是怎么变化的)

  二、自读质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质疑)

  三、探究交流

  (一)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谁能用文中的词来说说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板书:原来——摇篮后来——忧患原因——水土流失治理——管住河沙

  (二)全班交流

  1、谁能找到文中描写黄河原来样子的句子?愿意读读吗?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b:生:学*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师: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想)(出示图片)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xx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xx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xx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再来读这段话“黄河在*20xx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说明了什么?(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板书:自然社会)。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

  师: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案吗?

  (这么多方法“数管齐下”“管住泥沙”,相信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

  师: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四、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

  同学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但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

  将自己的呼吁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身边的环境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板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母亲河)

  过去————摇篮(自然环境好)

  后来————忧患(变化————含沙量,大水灾,改道)

  原因————水土流失(自然:气温转寒,暴雨;保护母亲河

  人为:人口增多,砍伐)保护环境

  治理———管住河沙(牧林为主,保护资源,人人有责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与自学能力。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课堂上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语的理解不作为要求。课堂上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独立完成“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内容的梳理,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了自主学*的时间,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随机应变,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所以课堂上会出现教学思路混乱,一个问题重复讲的现象。课文内容的学*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在讲解悬河时,虽然用了课件,但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内容,还要让学生弄清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本节课教学忽略了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很多,成功之处甚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多像别人请教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方法,恰当地运用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6篇(扩展2)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的指导者,学*交流的组织者,学*兴趣的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

  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

  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图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

  2、你能背诵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千里黄河此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唐太宗

  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但它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黄河,去看看她是怎么变化的。(板书课题:黄河是怎么变化的)

  二、自读质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质疑)

  三、探究交流

  (一)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谁能用文中的词来说说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板书:原来——摇篮后来——忧患原因——水土流失治理——管住河沙

  (二)全班交流

  1、谁能找到文中描写黄河原来样子的句子?愿意读读吗?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b:生:学*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师: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想)(出示图片)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xx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xx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xx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再来读这段话“黄河在*20xx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说明了什么?(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板书:自然社会)。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

  师: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案吗?

  (这么多方法“数管齐下”“管住泥沙”,相信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

  师: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四、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

  同学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但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

  将自己的呼吁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身边的.环境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板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母亲河)

  过去————摇篮(自然环境好)

  后来————忧患(变化————含沙量,大水灾,改道)

  原因————水土流失(自然:气温转寒,暴雨;保护母亲河

  人为:人口增多,砍伐)保护环境

  治理———管住河沙(牧林为主,保护资源,人人有责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与自学能力。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课堂上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语的理解不作为要求。课堂上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独立完成“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内容的梳理,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了自主学*的时间,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随机应变,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所以课堂上会出现教学思路混乱,一个问题重复讲的现象。课文内容的学*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在讲解悬河时,虽然用了课件,但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内容,还要让学生弄清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本节课教学忽略了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很多,成功之处甚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多像别人请教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方法,恰当地运用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搜集黄河资料,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黄河的变化,变化原因及治理黄河的办法。

  2、懂得黄河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教训,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分享资料,导入新课。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了有关黄河的资料,谁来分享一下。

  2、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黄河的图片。【课件】看,在*地图上这条像“几”一样的河流就是黄河。黄河是多么的蜿蜒曲折,气势磅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黄河,看看它是怎样变化的。

  3、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情况

  1、检查生字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对我们学*课文很有帮助。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阅读提示,想一想它向我们提出了哪几个问题,

  1、指名汇报。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变化 原因 治理 启示

  四、自读自悟

  接下来,请孩子们带着阅读提示里提出的这四个问题【课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拿出笔来在书上画一画,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写写自己的体会。开始吧!(小组交流)

  五、反馈交流

  (一)、感悟黄河的变化过程

  1、哪些自然段写黄河的变化过程,黄河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是怎样的?

  2、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孩子们看,这就是昔日的黄河【课件】向往吗?谁来试着读读这段话?难怪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摇篮)作者把黄河比喻成摇篮,可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我们的民族就像小孩一样在黄河这个温馨、舒适的`摇篮里逐渐壮大起来的。

  4、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5、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变得怎样了?

  6、你觉得此时的黄河像什么?他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

  7、“黄河在*20xx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孩子们,从这些数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8、【课件】你们看,黄河发大水了,洪水冲毁了人们的房屋,使得人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想象一下,此时此刻的人们会怎样诉说心中的苦楚?像这样人们不停地诉说心中的苦楚,就叫叫苦不迭。

  9、黄河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不仅令我们震惊更令我们心痛。此时的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板书:忧患)。

  10、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了?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课件】

  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

  (二)、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是为什么?谁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有几方面?

  1、学生汇报(这两个原因我们可以归纳为什么?)(板书:自然原因 社会原因)

  2、对这两个原因,你怎么看?谁是主要原因?【课件】

  3、这样不断的恶性循环,就像课文里说的(最后一句)。你的心情如何?

  (三)、畅谈体会

  【课件】黄河,曾经是摇篮,如今是忧患。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孩子们,你们意识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们也都意识到了,保护黄河迫在眉睫,需要我们行动起来。(板书:保护环境)

  (四)、知黄河的治理方案

  1、请大家看看课本41页的资料袋,还有课文的第七自然段都是写治理黄河的办法。要想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什么?(板书:管住泥沙)

  2、小结。

  六、拓展延伸

  1、小练笔: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我们的学校、小区、木兰溪等。请你选择一处,写写它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两三点建议。

  2、小结:这节课,我们读懂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也懂得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句,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 摇篮 忧患

  原因 自然 社会

  治理 管住泥沙

  启示 保护环境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学*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略读能力;二是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培养环保意识,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河流的只是有简单了解,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大部分学生有查阅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了预*课文的一般方法,对说明文也不是很陌生。但学生对黄河的历史以及现状不是很了解,环保意识仍然有待提高,还没意识到其实保卫黄河自己也可以出一份力。在词汇量上,说明文的表达方式上仍有待提高。

  设计理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的指导者,学*交流的组织者,学*兴趣的激励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和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回顾前文,激趣导入

  师:咱们上节课学*了哪篇课文?生:自然之道。

  师:从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联系你们的生活实际来谈一下。

  生1: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生2: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师:我们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同学们都咱们都是炎黄子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对于黄河你有哪些了解?

  生1:我国的第二长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方公里。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

  生2:黄河上游躲在峡谷中流动,水力资源丰富,可供发电。

  生3:中游绝大部分流经黄土高原,年*均流入黄河的泥沙约16亿吨,水色浑黄,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师:这个图片是什么?生:*地图。师:这两条线代表什么?生:长江黄河。引出“几”字形,加深理解。

  师:老师相信你们在课下一定是对黄河做了一番了解,才可以回答的这么棒,来为自己鼓下掌吧。

  师总结对,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可是很多年以后,黄河变了,成了一条祸河,给*人民带来了灾难。那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呢?今天咱们就一起学*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同学们默读下课文导入,看看本课学*目标有几个。

  预设:生: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有什么启示。

  师评:你真会读书,相信你已经对课文知识有了一个很好地理解了。

  师:接下来快速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词,读通句子。概括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接下来咱们看一下字词,老师相信字词也一定掌握的很好了。哪个同学读一下。

  字词:经营 限制 乃至 媲美 侵蚀 开垦 折腾 忧患生息 繁衍河床

  频繁 悬河 流域 苦难 六亩 祸河 不折不扣 叫苦不迭

  生读,领读,同位相互读一下。 师:读的声音真洪亮,关键是非常准确。

  师:谁来说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黄河有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祸河,人们正在治理它,黄河变好的美梦一定可以实现。

  师:黄河曾经是一条“好河”,那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后来由于黄土高原气候转寒,人们无限制地开垦,致使黄河凶猛暴烈起来,变成了一条“祸河”,现在有了治理黄河的方案,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可以实现。

  三、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师:接下来,把时间交给你们,通过自读课文,来解决刚才课文导入里的学*目标。Ppt呈现三个问题。

  师:不过在读之前老师有两个小要求,1.自读自悟圈点勾画相关词句,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2.小组合作交流,选出代表汇报。生开始读,师在课堂走动,提示,解决学生的疑问。此环节3分钟。

  四、共同探讨,解疑答问

  1. 黄河发生了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呢?

  师:大家讨论完了吧,好,咱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好吗?哪个同学想说一下?

  生:黄河过去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后来却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什么是摇篮?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摇篮是小孩子睡觉的地方,现在是指发源地。

  师:“摇篮”是小孩在很小的时候休息、睡觉的地方。我感觉“摇篮”应该是温馨、舒适的,就像是美美甜甜地躺在妈妈的怀抱中睡觉,让人看了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这里把黄河比喻成摇篮,我想是为了告诉人们黄河是人类的发源地,我们的民族就像小孩一样在黄河这个温馨、舒适的摇篮里逐渐壮大起来的。

  生:说来话长,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媲美”就是比美的意思,就是说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良好,就像现在的江淮流域一样美丽富足,是个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居住地。

  生: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代自然条件更好。”

  师:你从这句话里体会到什么?

  生:这句话说明这里很适合动植物的生长活动,也一定会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气候温暖,土地肥沃”,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耕种,老天爷照顾,还有良好的土地,人们的日子一定过得很快乐。

  生:这句“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因此”表示的是因果关系,正是有了前面这些条件,这些的祖先才会选择这里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

  师:刚才听了×××的话,我的眼前就好像出现了人们在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生活、耕作的景象,你们有没有出现这样的场景呢,向大家描述一下。

  生:在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农民在田地里自由耕种,渔民在船只里满载着捕鱼的收获,妇女们在家里纺织,老人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闲谈,孩子们快乐的玩耍,嬉戏。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人们是那么幸福,无忧无虑。

  师:×××把数千年前到数万年前的黄河流域描述的这么美,这么好,那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生:应带着美好的感情读。生:读的时候好像眼前就有这样的景象。

  生:“媲美”应该读的重一些。师:你们能读出来么?生:能。师:谁试一试?

  师:×××读出了美好的黄河流域,让我们感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后来它却发生了变化,怎样变化的呢?

  生:课文中这样写的“人们都说……苦难”从这一段说明了黄河虽然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它在*20xx年来却给人们带来了苦难。

  生:课文中列举了数字,“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这些数字说明黄河发生了变化,给人们带来了苦难。

  生:这里用“深重”来描写苦难,再加上前面的决口、改道,让人感到心里沉甸甸的,好像要透不过气来了。

  师:那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呢?生读文。师:你是怎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的?生:“竟决口……26次”读得稍快一些。“深重的苦难”读的低、慢,表示我的心情很沉重。

  生:老师,我不明白这里“表现”这个词为什么要加引号?

  师:谁能帮帮他?

  生:这里把黄河当**来写,赋予人的情感,说明黄河虽然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但是人民并没有忘记她是中华人民的摇篮,是中华人民的骄傲,作为黄河的儿女将永远把它视为神圣的母亲河。

  师:我相信,黄河听了你的话,也会为你对她的热爱而高兴的,×××你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大家要像×××一样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大家鼓励鼓励他。生鼓掌

  师:谁还想说?

  生:读了这一段“可是……忧患”我知道黄河由“摇篮”变成了“忧患”。

  生:从“凶猛暴烈”这个词能看出来她就像一个脾气暴躁的老人一样在发着脾气,还有从“叫苦不迭”这个词说明人们在不停的叫苦,也就是黄河一直折腾,不让人们得到安逸。

  3.师:黄河有好河变成了祸河,原因是什么?

  生:我从课文中“黄河……大水灾“这一段知道了是由于泥沙多使黄河形成了悬河。而悬河的决口是使人们受到灾难的直接原因。

  生:读了这句“据……原因”我知道黄河变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二是……。

  此处师呈现ppt,自然和人为原因。

  生:人们越开垦,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肥力就要下降,农作物就要减产,人们就更要开垦耕地,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长此以往,人为地造成了恶性循环,给母亲河增加了负担,使她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师:这里用了这么多的越字,有什么含义吗?

  生:连续用了12个越字,强调了人为因素造成了黄河泥沙的增加,以事实为例分析透彻,点明了人类的肆意破坏才是黄河变化的罪魁祸首。

  老师板书: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土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大量减产-无限制地开垦放牧。

  师:考虑一下是单个原因造成的,还是两方面呢?哪个又是主要原因呢

  生:两个方面,人为原因是主要的原因。

  师总结:黄河有好变坏,首先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其次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过究其实质,人类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正是人类无节制的肆意开垦放牧和采伐。才使本来就糟糕的自然坏境变得更恶劣。在这种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之下,黄河泛滥成灾,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出示ppt

  4.师:供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黄河,由于人为的因素而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读一读最后一段,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治理的呢?

  生:“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他随心所欲流进黄河”。

  师:奥,治理黄河的核心问题,就是治理泥沙。

  师:此处用了个词不折不扣,不折不扣什么意思啊?造个句子。

  生:不打折,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师:你们以前还学过不-不-的词语吗?

  生:不知不觉,不伦不类,不上不下,不依不饶,不见不散。

  生: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师:为什么是自杀行为呢?

  生:破坏森林是导致水土流失加快的直接原因,而破坏森林的又是人类自己,这不是自己毁掉自己的自杀行为吗?同时点明治理黄河的办法。

  师:科学家亲自为治理黄河设计治理方案,一定要,尽快等词表明科学家治理黄河的决心和信心。那你们谁来读读,得用什么语气来读?(坚定有力)

  师:读的真有力。大家课下都搜集资料了,黄河从一条好河,变成了祸河,但是经过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黄河正在慢慢的变好,结合你们搜集的资料,同学们来说一下现在的黄河又有那些变化呢。

  5.还记得第九课的自然之道,是我们懂得了要遵守自然规律,否则就要受到惩罚,通过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通过你们学*了解了这么的资料,你们又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或者说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从破坏森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得出,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要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师:她能从文中的一句话,总结出一个道理,懂得了怎么做,真会读书,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师:现在人们已经收到了惩罚,是不是啊?

  师总结感受: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人民心头的利剑。让我们关心黄河母亲,关注环境保护,充分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行动起来,拯救黄河,拯救我们身边所有被破坏的自然环境。

  6.点明写作方法

  师总结:本文通过列举调查数据,科学研究结果等大量事实,描写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有好变坏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使我们清楚的了解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那么咱们以后在写作中用事实来讲道理的时候也要借鉴这篇课文的写法。呈现ppt。

  五、拓展与探究

  (师:无数的科学家为母亲河的健康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那么,当这中华民族的骄傲,华夏儿女的母亲河遇到困难,无法自拔时,我们作为黄河的儿女应该怎么做呢?开动一下脑筋想一想治理黄河的办法。

  生:老师,我长大了之后,培植出一种粮食作物,让它在黄土高原安家落户,既能给人们提供生命的粮食又能够起到固定泥沙的作用,使它不再进入黄河。

  生:我要在船下安一种装置,把泥沙重新带回中上游。

  生:我会培养一种藻类植物,形成网状结构,起到做过滤泥沙的作用,不再让泥沙流到黄河中下游。

  生:我想发明一种药水,每当连降暴雨,黄河咆哮时,把它投入水中,使它遇到水产生化学反应,变得温顺、*缓、不给人们带来灾难。

  生:我以后要发明一种仪器,能够控制天气,不让他连降暴雨,不至于水量增大,水面升高,造成决口,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师:同学们的注意都很棒,相信在咱们的共同努力下,黄河一定会再次成为摇篮。此处呈现ppt。)黄河的诗句吧,世界地球日。

  此处绿色字体的内容,如果时间够用就讲,不够,就略过。

  六、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读懂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了解了许多关于黄河的知识,也懂得了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的爱护大自然,为保护、改善、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拓展作业

  1、摘录好词句

  2、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也有一些河流,我们应该怎么保护他们,让他们永远美丽动人呢?请大家在课下设计一条保护家乡河流的环保标语,比一比谁写的最有号召力,最能打动人心。(自选)

  板书设计

  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土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大量减产----无限制地开垦放牧。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的指导者,学*交流的组织者,学*兴趣的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

  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

  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图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

  2、你能背诵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千里黄河此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唐太宗

  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但它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黄河,去看看她是怎么变化的。(板书课题:黄河是怎么变化的)

  二、自读质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质疑)

  三、探究交流

  (一)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谁能用文中的词来说说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板书:原来——摇篮后来——忧患原因——水土流失治理——管住河沙

  (二)全班交流

  1、谁能找到文中描写黄河原来样子的句子?愿意读读吗?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b:生:学*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师: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想)(出示图片)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xx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xx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xx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再来读这段话“黄河在*20xx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说明了什么?(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板书:自然社会)。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

  师: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案吗?

  (这么多方法“数管齐下”“管住泥沙”,相信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

  师: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四、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

  同学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但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

  将自己的呼吁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身边的环境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板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母亲河)

  过去————摇篮(自然环境好)

  后来————忧患(变化————含沙量,大水灾,改道)

  原因————水土流失(自然:气温转寒,暴雨;保护母亲河

  人为:人口增多,砍伐)保护环境

  治理———管住河沙(牧林为主,保护资源,人人有责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与自学能力。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课堂上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语的理解不作为要求。课堂上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独立完成“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内容的梳理,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了自主学*的时间,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随机应变,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所以课堂上会出现教学思路混乱,一个问题重复讲的现象。课文内容的学*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在讲解悬河时,虽然用了课件,但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内容,还要让学生弄清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本节课教学忽略了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很多,成功之处甚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多像别人请教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方法,恰当地运用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的指导者,学*交流的组织者,学*兴趣的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

  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

  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图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

  2、你能背诵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千里黄河此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唐太宗

  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但它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黄河,去看看她是怎么变化的。(板书课题:黄河是怎么变化的)

  二、自读质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质疑)

  三、探究交流

  (一)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谁能用文中的词来说说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板书:原来——摇篮后来——忧患原因——水土流失治理——管住河沙

  (二)全班交流

  1、谁能找到文中描写黄河原来样子的句子?愿意读读吗?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b:生:学*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师: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想)(出示图片)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xx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xx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xx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再来读这段话“黄河在*20xx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说明了什么?(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板书:自然社会)。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

  师: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案吗?

  (这么多方法“数管齐下”“管住泥沙”,相信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

  师: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四、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

  同学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但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

  将自己的呼吁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身边的环境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板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母亲河)

  过去————摇篮(自然环境好)

  后来————忧患(变化————含沙量,大水灾,改道)

  原因————水土流失(自然:气温转寒,暴雨;保护母亲河

  人为:人口增多,砍伐)保护环境

  治理———管住河沙(牧林为主,保护资源,人人有责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与自学能力。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课堂上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语的理解不作为要求。课堂上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独立完成“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内容的梳理,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了自主学*的时间,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随机应变,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所以课堂上会出现教学思路混乱,一个问题重复讲的现象。课文内容的学*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在讲解悬河时,虽然用了课件,但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内容,还要让学生弄清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本节课教学忽略了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很多,成功之处甚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多像别人请教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方法,恰当地运用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6篇(扩展3)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9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以此告诉人们要保护生态环境。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课堂上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语的理解不作为要求。课堂上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独立完成“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内容的梳理,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的指导者,学*交流的组织者,学*兴趣的激励者。

  本篇文章的教学,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自主学*的时间,但仍然不敢大胆放手,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课文内容的学*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 ”,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这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结合单元主题,文本特点,以及学生的学龄特点,我将教学的目标定位为:

  1.认识8个生字:祸、乃、侵、蚀、垦、亩、营、扣。联系上下文理解“生息繁衍”、“侵蚀”、“水土流失”等词,借助板画,理解“决口”、“改道”、“河床”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到启示,并能将这环保意识付诸于实践行动。

  3.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4.感受黄河的美丽,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

  在教学过程中,我这样落实教学目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这些生字只要学生认识即可。而这篇文章中的某些词语,对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决口”、“河床”等专业术语。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联系上下文以及板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这些词语学生都已经理解,对于“决口”“改道”“河床”这几个词,直观的板画,明确地解释了这些词语。

  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上,我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试教时,我出示:

  请用“先......接着......然后......”的句式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概括。)

  希望通过关联词,引导学生把握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学生运用这样的句式,很快就梳理了课文内容。

  之后,我又尝试了另一种方式:选择刚才呈现的词语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虽然将这两个检查预*的环节串联在一起,但或许是引导不当或许是其他原因,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还不顺畅。

  对于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启示,学生通过筛选概括,很快把握了变化的原因。在对比于之前美丽的黄河,而如今却这般摸样,从对比中,深深地体会到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所在,并为人们的行为感到痛惜,由此引发了他们保护黄河,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将这种意识通过实际行动得以实践。在课后,我布置他们一个作业:请仔细关注你生活的周围,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爸爸妈妈等方法,了解你生活环境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文章的开头导入,以美丽的黄河图片引入,并配以音乐。在优美的乐声中,那缓缓舒展的画面,引发了学生对黄河的畅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再急剧呈现黄河的现状:黄河在*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让学生读读这句子,从中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阐释运用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并渗透以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在分析黄河泥沙之多,黄沙之重时,也同样进行渗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祸河。这鲜明的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黄河会有如此大的变化?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引出课题,进入课文的学*。

  对于难点,我采用图示法。根据学生的梳理,再一步一步出示:

  通过这直观系统的图示,学生对人为(社会)因素给黄河所造成的危害之大,深有体会,从而解决了难点。

  2011年新课标,第一次提出非连续性文本这个概念。非连续性文本的简易、直观、明了的特点,适用于对某些概念的梳理与解释。在这次教学中,我也采用了部分非连续性文本,比如以板画解释词语,无限制开垦放牧所造成的循环危害等,这些或图画,或数据,或图示,就明了直观地解释了这些难懂的概念以及繁琐的循环。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黄河的畅想不足,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多等。我希望,这样的磨练能让自己少一些幼稚,多一些成熟。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及演变的过程,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教授本课时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细读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段落,用笔勾画出能说明以上问题的有关词句。然后分成四人小组议一议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归纳出科学家设计的治黄方案的要点。

  通过抓重点词、句的读议,使学生加深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是惨重的,给我们的反思是深沉的。引导学生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受到惩罚的例子,说说怎样才能保护好大自然,激起同学们强烈的、自觉的环保意识,以及民族的忧患意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说明体裁的略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对于黄河还是比较陌生的,课文中关于河流方面的专业术语较多,不容易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是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突出重难点,我精心设计了字词训练,选择了黄河昔日的图片及变化后的图片。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教学内容没有完成。

  1、检查会认的生字时,可以直接去掉拼音读,然后注音。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2、检查词语理解时,可以挑一些有代表性的词语,比如“流域、悬河”,没有必要出示所有的词语。

  3、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逐段说,这样再引导学生将各部分内容连起来,学生易于理解。还可以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质疑课题,教师进行梳理,最后提出三个问题: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黄河?这样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环节可以略去,就可以省不少时间。

  4、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变化时,让学生在指定的段落寻找句子,体会。学生不至于再从头到尾读一遍课文。

  5、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以后,让学生分组学*,一个小组学*黄河发生的变化,一个小组学*黄河产生变化的原因,另一个小组学*科学家如何治理黄河,最后再汇报交流。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在以后设计教学时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毫无疑问这节课讲的很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总结如下。

  首先是在课件的制作上,经历了很多波折也让老师很费心。对于一篇略读课文,课件是要很复杂的,因为对于略读课文的要求不是很高,所给的也只是一课时而已,学生所要做到的就是了解。显然我对这一点把握不够深。所以我自己课件制作的很复杂,内容很多,虽然有一条主线但是内容太多导致有点琐碎。老师也给我提过,也许是因为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而且对时间没什么概念,再或许就是自己有点固执,到最后才稍微减的少了一点。

  这次最大的失误就是对课程结构划分的那一阶段,虽然我的那种划分方式有其合理之处,当然也是自己找的资料加自己的思考。但是对于同学们来说,和全解上一样才是对的。且不说这样一种认知对不对,至少我自己没有说服同学来按照我的分类方法,这是能力上的失误。如果说只有一类分类方式或者说只能按全解的话,那么我的失误就是没有好好参考教参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这算是重大失误了,因为在这里老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还没能及时挽回,哎,无颜见江东父老啊。

  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情绪的感染力,话语的调动性我认为在我这里很成问题。没有这些东西,与孩子们的互动就很难做好,今天上课的时候与孩子们的互动就很尴尬。因为我自己本身就不是一个煽情的人,让我说一些激情澎湃,蕴含各种感情各种语调的话我着实需要加强。孩子们的注意力就是靠老师的语言调动引导的。在这一方面我深感亚历山大。

  孩子们是十来岁的孩子,太理性的话真的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是我需要加强的地方。

  对于课堂来讲,是孩子们的课堂,在这堂课上我无疑是篡权了,自己说的很多,而且语速很快,这不是一个小学教师的风格。要把课堂放给孩子们,让他们去发现、思考、总结,我需要好好学*。

  在时间把握上我简直就是忘了看时间,下课铃一响我就闷了,下课了?还没讲完呢!哎,最后讲的比较仓促,几句带过之后就下课了。虽然有下午的补救但是也不知道效果如何,有没有补救成功。在时间的安排上自己应有个整体的把握,这点我需要加强。

  还有一些关于细节的问题,比方说,上课之前没有喊“上课”;对同学们的回答给予的正面性鼓励性评价不够。还有说话句式太单一,都是什么什么吧,哎,自己听着都头疼。

  当然还有许多我没意识到的小问题,还希望同学老师多多批评指正,我会继续努力的。谢谢老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宽容。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按要求是一课时完成,但本课比较难理解,如果光靠课前预*是不够的,学生在没有读懂课文的情况下老师很难教学,所以我安排了两个课时。在教学前,我预想男孩子会比较感兴趣,女孩子可能积极性不高,所以我尽量设计更多有趣的情景让学生融入到课本中。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下,学生大致已经对课文比较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或句子,找出后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学生虽然对黄河比较陌生,可是如果能将学生身边的河湖以及生存条件联系起来,引发生活的体验,激发起内心的情感,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

  另外,本课关于河流方面的专业术语较多,教师要准确理解,如: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流过的所有地区)、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悬河(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挂在半空中)学生如果存在疑问,可以与老师、同学交流,在理解了这些专业术语后,学生学起来就会容易许多。

  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阅读独立能力。”“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度课文的教学,一般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重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由此可见,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就要注意抓整体、抓关键,每一步教学都以问题开路,每一步教学都应以读为基础,做到读、思、练相结合。

  其课堂核心:师生交融体现活力,体现学*内容与师生的生命力

  其教学特点:粗放结合,以读引读,以读促思

  其课堂教学理念:以读促思

  其课堂教学模式:独立阅读 合作交流 互动评价 拓展升华

  其教学策略运用:生成型教学策略大于替代型教学策略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略读阅读课文,从上述略读阅读教学的要求,对照教师的课堂实践,作如下思考:

  一、激发学*情感,唤起学生学*的需要

  开课,老师简要陈述: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位于我国的中部,全长( )千米,始于( ),经过( ),流入( )海面。同学们,你了解它吗?

  二、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阅读的必要

  你知道很早很早以前(昔日)的黄河是怎样的?促进学生阅读(非读课文不可),从而解决问题。

  后来的黄河又怎样呢?(再读不可)了解“变化”。

  这样的黄河怎么来的?这样的黄河给人民生活带来什么?(再读才行)深入了解“变化。

  多灾多难的黄河,我们该怎么办?有什么好办法?(不读不行)设法思考“如何改变。

  如今的黄河你知道是怎样的?(怎么读也不行)资料拓展,诱发学生阅读思考的愿景,体会“母亲河”的美丽而富饶,文明和伟大。从而达到“写”的目的。

  三、阅读交流评价,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独立阅读,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人类发祥地、摇篮——灾难不断、祸河——设法治理——美丽富饶、旅游圣地、母亲河。达到:“读中感悟”。

  交流评价,萌发学生对黄河“变化”的情感。达到:“读中升华”。

  拓展升华,一是资料介绍;二是以“如今的黄河、我心中的黄河”为题,让学生诉说衷肠,并把所思、所想写下来。

  以上思考,基于略读阅读的教学要求,基于生命学*的需要,基于课堂教学建模而思考的。这样,也许活力课堂、魅力课堂与生命课堂就能诞生。

  “马后炮”之言,权当交流。目的:一石激起千层浪!!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以此告诉人们要保护生态环境。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课堂上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语的理解不作为要求。课堂上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独立完成“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内容的梳理,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的指导者,学*交流的组织者,学*兴趣的激励者。

  本篇文章的教学,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自主学*的时间,但仍然不敢大胆放手,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课文内容的学*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 ”,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

  设计理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的指导者,学*交流的组织者,学*兴趣的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

  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

  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图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

  2、你能背诵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6篇(扩展4)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3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的选读课文,是一篇检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学*材料。

  课文先写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3.教学难点

  根据小组研究主题,学*课文的写作方法,制作电子文稿。

  二、说目标

  信息的浪潮*卷全球,人类不可避免的走进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网络教学过渡。根据网络教学及学科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

  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在获取、过滤、分析、处理、重组信息的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情感目标:通过电子简报的制作,让学生充分体验网络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说教法

  情景导入法:通过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片断对比,引出课题。

  任务驱动法:通过呈现任务的方式明确学*目标。

  演示法:通过地上悬河形成过程的演示,加深对黄河变化过程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四、说学法

  协作式学*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机房座位安排上,三个人一组,好中差结合,便于交流合作,协作学*。

  探究性学*方法:提出要求,由学生采用探究性学*方法,自己设计、解决,从而达到复*巩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讨论、总结学*法: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和思考练*,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自己创作出新颖别致的电子文稿。

  五、说媒体

  本教学设计,尝试将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由于条件的限制,该课只能在模拟网络环境下进行,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局域网为学*工具,以网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需要在互联网上下载有关黄河内容,制作成一个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微型网站。网站结构示意图如下:

  六、说设计

  1.情景导入初读课文

  首先,指导学生进入网站主页。主页以动态的形式展示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图片,同时配以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对黄河产生直观的印象、美的感受。并通过滚动字幕介绍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当学生还沉浸在黄河的美丽风光时,再出现一组黄河洪水泛滥,引出黄河变了,它是怎样变的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带着疑问,点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理清文章条理,为课文的进一步学*奠定基础.

  2.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任务驱动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进入学*辅导区。学生根据学*的内容和要求、自己的学*能力,有步骤地、有选择地自主学*。抓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等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欣赏视频、动画,聆听音频信息、查看文本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呈现任务拓展延伸

  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应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有利时机将教材的内容向课外延伸、拓展,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信息进行检索、筛选和处理,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读写要求:

  (1)阅读课文后,写出自己学*后的真实感受和学*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讨论区发表。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作为研究方向,与其他同学交流,并成立一个学*小组。

  (3)根据研究主题,自主查阅学*资源库中的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

  这组富于创造性的学*任务,把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了。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辅助学生分组自选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

  4.筛选整理制作文稿

  根据自主构建的读写框架,指导学生进入网站的学*资源库,自由选择学*方式:或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料的目录进行检索,或欣赏视频资料,或聆听音频信息,或输入关键字进行模糊查找筛选一系列相同主题的文本、音频、视频资料进行阅读。资料收集完毕,学*课文写作方法,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小组的协作交流,把收集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简报。

  学生在分组协商制作文稿时,教师则通过主控台对学生的学*过程实施监控,针对学生在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实现个别教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5.成果展示作品评价

  展示评价作品,是知识的汇集、共享过程,学生的获得远远超过个人所能及的知识,是信息的深度加工。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放在作品展示区展示,极大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可采取小组自评,师生点评的方式。在评价过程中,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对不足之处加以补充,以便围绕主题重组材料,修改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

  6.延伸课外网上交流

  浓厚的学*兴趣,高昂的学*激情,不能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还在微型网站上设计了一个讨论站点,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保护母亲河、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专题讨论。

  七、说板书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过程

  变化原因治理方案

  水土流失摇篮合理规划

  人为破坏祸河修筑水利

  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

  通过以上的板书设计,我们可以理出文章的脉络:科学家从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中,寻找出治理黄河的方案;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水土的流失、人为的破坏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祸河通过合理规划、兴修水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由此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八、说小结

  网络环境下,语文学科阅读写作教学发生的变化表现为: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着转变为学生学*的合作者、学*过程的引导者、交流讨论的组织者;传统的阅读与写作各自为政的局面转变为在与网络对话中初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具有明显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网络教学防止两个极端:一是教师只顾对着电脑讲,忽略学生动手动脑,使网络教学流于形式;二是放任自流,会导致语文课成为上网课。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6篇(扩展5)

——《黄河颂》教学设计6篇

  教科书分析:

  1、《黄河颂》是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在《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2、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本课学*中要突出“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这个教学重点。

  3、七年级下学期,学生之前已学过现代诗歌,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揣摩诗歌精彩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语言运用的技巧还不是很熟稔,因此,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引导学生细心揣摩,学会品味。

  4、《黄河颂》是歌词,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可以作为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优秀范本。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爱朗读、好模仿,表演欲望也很强烈。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在语音、语调、停顿、重音、语速的处理上更胜一筹;还要对学生朗读技巧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边读边品析、揣摩语言,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2、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年代,祖国屈辱的历史已远。要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反复体味诗歌中澎湃激昂的爱国热情。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多种形式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教学难点: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音频、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识作家作品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PPT显示)

  导入:“一把黄土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聆听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来感受黄河的气势。播放《黄河颂》(男声独唱)音频,请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壮美的意境,然后谈谈对这首曲子的感受由此引入《黄河颂》歌词。

  1.老师板书题目:黄河颂(“颂”字加着重号)

  2.出示任务:

  (1)题目“颂”的含义是什么?(赞颂、歌颂)

  (2)听《黄河颂》的感受是什么?

  3.反馈指导:

  (1)指名回答,理解题目含义;全班齐读课题,在“颂”字上重读。

  (2)《黄河颂》这首歌曲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题目,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课文是赞颂黄河的诗歌;听了歌曲,从歌词中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的气势。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诗歌?它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呢?相信我们只要美美地读这首诗歌,就能知道了。

  (二)初识作家,了解作品

  1.出示任务:

  (1)阅读课本“预*”部分,圈点勾画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

  (2)学生补充介绍作者光未然、作品《黄河大合唱》及预*时查阅的背景。

  2.反馈指导:

  预设(PPT显示):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华县。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指导:

  (1)强调《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补充其它七个乐章;作者光未然、谱曲冼星海。

  (2)学生在补充时不能读资料,要自己理解后介绍出来。

  (3)齐读课本“预*”部分,补充资料。

  二、美读诗歌,体味黄河气势

  (一)听读课文,感知诗意

  1.出示任务: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2)听读时,在课文里把重要字词圈画出来,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及字典将这些字词读准。

  2.反馈指导:

  (1)学生上黑板板书听读时自己圈画的字词,并为其他同学强调重点。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红、加粗字的读音及释义(PPT显示):

  注音:

  释义:

  狂澜:**浪 山巅:山顶

  哺育:喂养 滋长:生长

  (3)补充课堂笔记,全班齐读字词。

  (4)全班齐读诗歌。

  (二)个人表情朗读,读出诗歌节奏

  1.导语:大家诗歌朗读时,字词读音比较准确,但是缺少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

  出示任务:

  (1)请大家听朗读水*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注意他在语调、语速、停顿、重音方面的优点。

  (2)理解体会,反复练*,提高自己的朗读技巧。

  2.反馈指导:

  (1)诗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一些。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3.自由练*读准课文并指名反馈指导,重点注意反馈指导语调、语速、停顿、重音方面。

  (三)小组合作朗读,读出诗歌情感

  1.出示任务: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分工合作,取长补短。

  (2)小组朗读评价: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分工合宜,合作默契。

  2.反馈指导:

  (1)小组合作朗读展示,提示其他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听,在读错的字下面点上圆点,在停顿、重音、速度、语调有问题的地方划线标记,情感不到位的地方勾画。

  (2)一个小组朗读后,其他小组指出读错或不合宜的地方,并进行全面评价。

  (3)小结后自由读或齐读该自然段,反复练*。

  (四)师生联合朗读,读出黄河气势

  1.导语: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朗读,我们读准字音、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更读出了作者的感情。让我们师生合作,再次读出黄河磅礴的气势。

  出示任务:

  男领“朗诵词”部分,女领“歌词”部分的开头至“劈成南北两面”,男生齐读第一节“啊!黄河!”,女生齐读第二节“啊!黄河!”,男生齐读第三节“啊!黄河!”,师领最后一部分,全班齐颂“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2.反馈指导:

  (1)师生合作朗读后,教师评价,不足之处再次朗读。

  (2)小结后自由读,反复练*,读出黄河磅礴的气势。

  (五)小结过渡,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通过听读、范读、小组合作读、师生联合读等形式,读准了诗歌的语音,读清了诗歌的停顿、重音、速度、语调,更读出了诗歌的感情,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大气磅礴的气势。大家读得不错,如果想要读得再好一些,这就需要同学们下节课深入品析,深刻领悟诗的内涵和意境。

  三、布置作业

  (一)查阅资料:黄河在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二)赏析诗歌:抓住诗歌的一个方面,进行赏析。参照课本范例,做好批注。

  第二课时

  一、复*,激趣导入,明确学*目标

  (一)复*上节课已经会认读的字词。

  1.导语:在学*新的课文之前,我们先复*上一课已经会认读的字。请两名同学们上黑板听写。

  听写字词:浊流 屏障 九曲连环 澎湃 哺育 狂澜 山巅

  2.反馈指导:教师指名听写,当堂批改、纠正。全班齐读。

  3.小结:这些划红色着重号的字,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掌握字形,确保准确无误。

  (二)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导语:*同志曾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请同学们谈谈黄河在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1.出示任务:

  (1)小组交流查阅的资料。

  (2)请两组代表分别交流黄河在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3)引出《黄河颂》第二课时学*目标。

  2.反馈指导:

  老师补充相关的资料;明确主要学*目标“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过渡语:同学们,交流了资料,我们知道黄河在历史和地理位置上都非常重要。作者在诗歌中如何诗意地表达黄河在历史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如何表达炽烈的情感?让我们在歌词中去找答案。

  二、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一)自读诗歌,明确诗歌大意

  1.出示任务:

  (1)自读课文,给每节诗前加上段落序号。

  (2)概括每节诗歌的大意,将概括的语言批注在每节诗的空白处。(提示: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

  2.反馈指导:

  教师选两三个同学概括诗歌大意,请其他同学补充。

  预设: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写出了黄河在中华儿女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歌颂黄河,黄河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英雄的黄河就是英雄的中华民族。

  3.小结过渡: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的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宏的颂歌。那么,诗人怎样将歌颂的内容穿在一起呢?让我们理一理他的抒情脉络。

  (二)悟读诗歌,理清抒情脉络

  1.出示任务:

  (1)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理解诗意。

  (PPT显示):

  A.歌词一般有序曲、主体和尾声,概括这三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B.在主体部分,作者刚开始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由哪个字引起?从那些角度写了黄河?

  C.颂黄河的外部标志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以此把内容划为几部分,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D.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就其中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2.反馈指导:

  (1)预设:

  A.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主体:望黄河颂黄河 尾声:学*黄河精神

  B.“望”字引起。四个角度:惊涛狂澜—特写 浊流连环—俯瞰 奔向黄海—纵观 劈成两半—横看

  C.养育中华民族 保卫中华民族 誓言学*黄河。(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D.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

  (2)反馈指导:

  A.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记录讨论要点。

  B.各组选代表就其中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可采用抽签形式选题)

  3.评价:全班评价,评出最佳发言人,授予“发言之星”的桂冠。

  三、品读诗歌,赏析诗歌美点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赏读课文,交流批注作业。(提示:观察书上几处批注,一处批注应抓住一个方面,全文批注可以多样化、多角度)

  (2)小组交流,每个人以“我欣赏这首诗的_____ _(方面),因为______ _____”的句式说话。

  (3)谈论交流,选好代表,准备发言。

  2.反馈指导:

  预设:

  (1)我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因为它有雄浑奔放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洪亮的音节、错落的句式,引人高歌,催人奋进。

  (2)我欣赏这首诗的画面,因为它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立体的美,*远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展现了黄河独特的美。

  (3)我欣赏这首诗的语言美,特别是比喻修辞的运用。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那“千万条铁的臂膀”就是黄河的无数支流。

  (4)我欣赏这首诗形象生动的语言,除比喻外,本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掀”“奔”“劈”等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黄河一泻万里、势不可挡、刚健有力的样子刻画了出来。

  (5)我欣赏这首诗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抒胸臆,充满了雄浑豪迈之美。……

  3.评价过渡:诗歌的美是多元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同学们以个性的眼光发现诗歌独特的美。美在旋律,美在语言,美在画面,美在风格,美在意象,美在情感……真是美不胜收,诗歌解读个性十足。让我们合唱式朗诵这首诗歌,再次体验一下诗歌的美。

  四、合唱式朗诵诗歌,感悟诗歌之美

  1、导入(PPT显示):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这根维系着我们,哺育着我们,它把中华大地串联起来。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催生了优秀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黄河——它经历了最频繁的战争,造就了英雄与史诗。

  黄河——永远值得我们赞扬、学*。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诵读,唱出心中的赞歌。

  1.出示任务:

  (1)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2)学生分角色朗诵诗歌:

  序曲由一女生领诵,主体部分学生齐读,尾声由一男生先领诵,再全班齐诵。

  (2)分诵、合诵配合默契、衔接自然、感情充沛到位。

  2.反馈指导:

  (1)学生合作朗读后,教师评价,不足之处再次朗读。

  (2)反复练*,直至读出黄河磅礴的气势。

  3.总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布置作业

  (一)资料助读:下发资料,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二)学唱歌曲: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细心揣摩、领会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3、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细心揣摩、领会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

  1、朗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2、自主查找《黄河颂》的时代背景,以及词、曲作者的介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手高枫在《大*》中这样唱道:“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是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励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

  二、介绍《黄河颂》的时代背景以及词、曲作者

  1、学生互相交流自主查找的《黄河颂》的创作背景,以及词、曲作者的介绍。

  2、教师补充,明确重点。

  光未然,原名张光华,1913年出生。1935年8月创作的《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悲愤,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流传。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三、朗读

  1、学生听范读。

  2、学生分组自由朗读,交流朗读体会,相互评价。

  3、指读。

  教师指导:

  ①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4、齐读。

  四、整体感知

  提问:请划分出全诗大层次及小层次,并概括出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明确: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

  第一节(朗诵词):这是诗的序曲,作者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第二节(歌词):这是诗的主体。由“望”进入“颂”的阶段,赞颂黄河,并号召学*黄河精神。此节可分为三层次。

  第一层(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写“望”黄河。既有写实的部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有*景,有鸟瞰;有纵向,有横向。着眼于黄河形象的展现。

  第二层(从“啊!黄河”到“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写“颂”黄河。先歌颂黄河对中民族的伟大贡献,然后赞颂黄河是我们民族的屏障,最后歌颂黄河泽被众生,激励着中华民族。

  第三层(从“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到结尾):写“学”黄河。这是诗的尾声,诗人代中华儿女发出了要学*黄河精神的誓言。

  五、深入探究

  1、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① 点出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为全诗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② 引出下文的颂歌

  2、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黄河图?是怎样描绘出来的?

  明确:“望”字引领

  3、作者“望”到了怎样的黄河?

  明确:气势磅礴

  4、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5、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明确: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的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的法宝。

  6、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明确:黄河是世界第五大河,*第二长河,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条重要的水系,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

  教师导析:据*历史记载,黄帝、炎帝曾在这一片土地上激战,大禹曾治理黄河,*的七大古都有五座在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达3300多年。“中华”就是指中原与华夏族。黄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都有重大的影响。到北宋之后,*经济重心才逐渐从黄河流域南移。

  抗日战争(1937-1945年)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又是*中央所在地,也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当年,中华儿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采用“地雷战”、“地道战”等多种战斗方式,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因此诗人说:啊!黄河!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周围扮演!

  7、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明确: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8、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号召我们学*黄河精神

  9、诗人借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黄河颂》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六、课外拓展

  (一)积累有关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浪淘沙》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二)阅读《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七、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练*。

  板书设计:

  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主体望——颂

  尾声学*黄河精神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 掌握“巅 、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味歌词意境,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积累经典语言。

  4、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5、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

  6、理解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领会诗歌的内涵。

  学法指导:

  1. 朗读法。借助录音媒体,通过语音、声色、节奏,使诗歌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引导学生准确安排停顿、处理好重音、调控好速度、把握好语调,美读诗歌。通过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 ,心醉其情,入情、入境、会心,感受诗歌的意蕴、情感。

  2. 讨论点拨法。引导学生抓住全诗的关键性语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3. 美点寻踪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赏读,探究诗歌的美点,激活学生的赏析品味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一、激情导入

  设计(一):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聆听由光未然 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颂》,感受黄河的英雄气势。(多媒体播放黄河的壮阔画面,录音机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第一、二部)

  设计(二):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保卫黄河》这首歌曲,请文体委员指挥全体同学齐唱《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学生唱毕)这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部,今天,我们学*《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颂》。(板书课题)

  设计(三):*同志曾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请同学们谈谈黄河在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学生交流完毕后)引出《黄河颂》。

  设计(四):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洒热血;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

  请看大屏:这就是黄河。

  (播放黄河画面,边播放教师边深情朗诵)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们一起经历过苦难与抗争。在上个世纪,*主义入侵*,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板书课题:黄河颂

  二、整体感知

  1、关于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 1913 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5 年 8 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 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冼星海简介:(1905~1945)*作曲家。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自幼喜爱音乐。1921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并参加大学乐队活动,演奏小提琴和单簧管,还担任过指挥。1926年到北京,入国立北*艺术专门学校学*小提琴。1928年到上海,入国立音乐院学*小提琴。1929年冬赴法国,在巴黎学*小提琴和作曲理论,先后从师奥别多菲尔、丹第、加隆等。1935年春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杜卡教授的高级作曲班。这期间创作了女高音独唱、单簧管与钢琴《风》和《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1935年秋回国后,在上海、武汉等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有《救国军歌》、《夜半歌声》、《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1938年到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创作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1940年被派往苏联工作学*。这期间创作完成有《民族**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满江红》、《*狂想曲》等多部管弦乐和一些声乐、器乐作品。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富于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感,一些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等,已经成为**现代音乐发展的里程碑。在苏联病逝后,*曾为他题写悼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2.听读,感知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3、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

  浊 流(zhuó) 狂 澜 (lán) 山 巅 (diān) 屏 障 (zhànɡ)

  澎 湃 (pài) 哺 育(bǔ) 九 曲 连环(qū)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猛烈的气势。

  宛转:辗转,经过许多地方。

  哺育:比喻培养。

  一泻千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4、教师指定朗读水*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注意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

  (1)诗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总领下文,形成气势,停顿要稍长一些。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反复呼告,文章结构,感情线索)

  (4)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第一节是朗诵词,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的誓言。

  5.深情地读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有感情的朗诵,把握诗的内容,领悟诗的意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读: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让小组的其他同学给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四读: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每人只读一个方面的内容),看看谁最有感染力。(也可以男女之间合作朗诵)

  教师总结: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的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宏的颂歌。

  三、课堂探究

  6.细细地品

  (一)自主探究:

  朗诵诗歌,我们除了要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下面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认真思考,通过诵读诗歌:①你读懂了什么?②你还有哪些疑问?

  大屏显示探究导引:

  ①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颂)

  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即“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先是*镜头特写——“惊涛澎湃 / 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 的总写 ——“浊流宛转 / 结成九曲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 / 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把中原大地 / 劈成南北两面”。

  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②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望)

  “望黄河”这个层次中,诗人望黄河的视角有哪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远镜头——*镜头——俯瞰——纵向——横向

  远*结合,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雄浑开阔、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势不可挡、坚不可摧的黄河立体画卷。

  ③歌词中 “啊!黄河!”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有利于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表达对黄河的礼赞之情。简而言之:加强了抒情语气,又体现了诗歌的内容层次。

  (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地理环境:九曲连环、绵延万里。历史贡献: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

  ④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坚毅执著的流向,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百折不回的韧性,横断南北的气概……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感情:为拥有黄河而骄傲,为自己是黄河哺育下的中华儿女而自豪。

  歌词中说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劈”字用的很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拟人,刚健有力地写出了黄河的气势。

  ⑤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暗喻)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⑥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⑦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

  ⑧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略)

  “它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坚韧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大意正确即可)。

  ⑨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⑩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体会诗歌的两种美学风格──崇高与优美。但在教学实际中,不必过分在术语上纠缠,应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感知来把握这两类诗的特征。

  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属于这类风格;上学期学过的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静夜》则属于委婉含蓄的诗。

  (二)合作探究:

  将你的探究结果在小组上进行交流,并将你所不懂的问题或在自主过程中的其它质疑提出来,与小组同学共同探究。

  7.品读诗歌,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学生,要求学生以“我欣赏这首诗的 ___________ ,因为 ___________ ”的句式说话。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请一两个学生谈谈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感性认识

  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

  激**感

  请一两个学生谈观后感

  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摩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学生各自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练*朗读。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朗读交流

  请一两个学生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提示: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

  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提示: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

  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内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黄河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积累词语,学*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并学会运用。了解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

  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③理解歌词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运用到写作中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理解歌词中反复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3.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的内涵,理解意蕴丰富的词语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

  美美地听——深情地读——细细地品——尽情地说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美点寻踪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聆听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颂》,感受黄河的英雄气势。﹙多媒体播放黄河的壮阔画面,录音机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第一、二部﹚

  板书课题:黄河颂

  二、整体感知

  1.自主学*:

  读教师分发的材料,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自学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美美的听,多媒体播放《黄河颂》,让学生仔细聆听,进入诗中雄浑壮阔境界。

  3.深情地读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有感情的朗诵,把握诗的内容,领悟诗的意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读: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让小组的其他同学给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四读: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每人只读一个方面的内容),看看谁最有感染力。(也可以男女之间合作朗诵)

  三、课堂探究

  1.细细地品

  (一)自主探究:

  可以对歌词做批注,然后自由交流读书感受。

  (二)合作探究:

  将你所不懂的问题或在自主过程中的其它质疑提出来,与小组同学共同探究。

  2.尽情地说

  ①各小组选一代表,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给优胜小组以鼓励)

  ②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学生,要求学生以“我欣赏这首诗的﹙ ﹚,因为﹙ ﹚”的句式说话。

  教师小结:

  美是多元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同学们以个性的眼光发现诗歌独特的美。美在旋律,美在语言,美在画面,美在风格,美在意象,美在情感。真是美不胜收。让我们齐诵这首歌。

  学生齐诵《黄河诵》,教师拨放《黄河诵》音乐。

  四、课堂拓展

  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

  五、课堂小结

  穿越炮火纷飞的岁月,烈士的鲜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手挽手,心连心,以黄昏为榜样,学*它的伟大坚强,捍卫祖国的尊严,捍卫民族的利益。

  六、课外作业

  课外搜集有关黄河的诗句、俗语、故事等,进行归类整理后,在班上进行展示。

  七、板书:

  序曲 黄河伟大坚强

  黄河颂 主体 望---颂 中华魂

  尾声 学*黄河精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细心揣摩、领会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3、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细心揣摩、领会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

  1、朗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2、自主查找《黄河颂》的时代背景,以及词、曲作者的介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手高枫在《大*》中这样唱道:“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是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励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

  二、介绍《黄河颂》的时代背景以及词、曲作者

  1、学生互相交流自主查找的《黄河颂》的创作背景,以及词、曲作者的介绍。

  2、教师补充,明确重点。

  光未然,原名张光华,1913年出生。1935年8月创作的《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悲愤,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流传。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三、朗读

  1、学生听范读。

  2、学生分组自由朗读,交流朗读体会,相互评价。

  3、指读。

  教师指导:

  ①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4、齐读。

  四、整体感知

  提问:请划分出全诗大层次及小层次,并概括出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明确: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

  第一节(朗诵词):这是诗的序曲,作者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第二节(歌词):这是诗的主体。由“望”进入“颂”的阶段,赞颂黄河,并号召学*黄河精神。此节可分为三层次。

  第一层(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写“望”黄河。既有写实的部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有*景,有鸟瞰;有纵向,有横向。着眼于黄河形象的展现。

  第二层(从“啊!黄河”到“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写“颂”黄河。先歌颂黄河对中民族的伟大贡献,然后赞颂黄河是我们民族的屏障,最后歌颂黄河泽被众生,激励着中华民族。

  第三层(从“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到结尾):写“学”黄河。这是诗的尾声,诗人代中华儿女发出了要学*黄河精神的誓言。

  五、深入探究

  1、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① 点出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为全诗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② 引出下文的颂歌

  2、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黄河图?是怎样描绘出来的?

  明确:“望”字引领

  3、作者“望”到了怎样的黄河?

  明确:气势磅礴

  4、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5、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明确: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的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的法宝。

  6、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明确:黄河是世界第五大河,*第二长河,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条重要的水系,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

  教师导析:据*历史记载,黄帝、炎帝曾在这一片土地上激战,大禹曾治理黄河,*的七大古都有五座在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达3300多年。“中华”就是指中原与华夏族。黄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都有重大的影响。到北宋之后,*经济重心才逐渐从黄河流域南移。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6篇(扩展6)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长篇小说的基本方法。

  2、学会从阅读中总结出一些读书心得。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对学生进行一些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小说的人物分析是重点。

  2、从阅读中导出读书心得是难点。

  教法设计:

  1、设疑激趣法。

  2、讨论点拨法。

  3、诵读法:挑选精彩文段加以诵读,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及作者的创作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刚刚结束的北京残奥会上,我们领略到了残疾人体育健儿儿自强不息、奋能拼搏的风采。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这样一位身残志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作家。他是谁呢?想必大家一定能猜得出来,他就是前苏联业余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外围了解

  1、作者简介

  由学生发言介绍,教师汇集补充,主要让学生了解作家以下信息: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前苏联业余作家。出生于乌克兰小镇舍佩托夫卡,并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没阳光的少年时代,后参加革命,1929年,他在全身瘫痪、双目失眠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战斗经历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历时三年创作完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后又开始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的创作,只完成了第一部,就与世长辞,年仅三十二岁。

  读书心得:作家的经历与书中主人公保尔的经历相仿,因此,本书是一部自自传性小说。对我们写作文的启示是,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

  2、标题解析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乍看本文标题,似乎告诉我们本文在讲如何练钢,读完后方知本文乃是在讲如何炼人。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因此作家十分钟爱,不忍更换。

  读书心得:给作文安一个明眸善睐的眼睛十分重要。

  三、整体感知

  教师导学:长篇小说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读完之后对它们进行一番梳理十分必要。

  1、人物分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人物表*列有25人的姓名,请说说下列这些人物的身份职业:瓦莉亚、朱赫来、阿尔焦姆、佩物留拉、杜巴瓦

  下面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

  ①主人公保尔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保尔的形象特征,并稍作解说。

  如:保尔是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在敌人严刑拷打面前,他坚强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与病魔斗争中,他多次让死神望而却步。

  读书心得:人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克服困难。

  ②冬妮亚

  由学生发言讨论她的形象特征,教师归纳总结:

  冬妮亚,保尔的第一个女友,出身资产阶级家庭,是一个追求*凡生活的女性,与保尔因追求不同而最终分手,是保尔形象的很好的烘托。

  读书心得:红花须有绿叶陪衬。

  2、情节梳理

  教师导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整部小说分成上下两部,每部又分成九个章节,全书共有十八个章节。小说紧紧围绕“保尔的成长”这个中心事件,按照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来展开情节。请同学们完成以下填空。

  中心事件:

  时间变化:

  地点转移:

  教师提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我们描绘了十八世纪初俄国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间有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直写到列宁逝世。地点的转移要抓住时间跨度较长的几个主要地点,如舍佩托夫卡、博雅尔卡、莫斯科。

  四、精彩赏析

  教师导学:长篇小说情节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把它们一一记住,但一些精彩的片段我们一定要牢记在心,反复咀嚼,才能有所收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两个精彩片段。

  1、保尔柯察金的人生格言(见小说157页)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全班齐读,并思考:保尔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从这番话可以看出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保尔是在祭扫女战友瓦莉亚墓地时说这番话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坚定理想目标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2、筑路(见小说138页)

  “在离车站不远的地方……但是城里只能供给这么多东西”

  快速默读,并思考:这几段话从哪些方面反映环境的恶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吃住两个方面所遇到的严重问题,这些环境描写出烘托人物的坚强意志,从而含蓄地回答了题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课堂总结

  这节我们主要解决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怎样阅读长篇小说;一是如何写作读后感。阅读长篇小说要先从标题入手,在粗读的基础上对人物和情节进行梳理,最后还要熟记一些精彩片段。读后感可以从阅读的每一个环节产生,既可以是思想启迪方面的,也可以是写作手法方面的,总之,是阅读的一点心得体会。

  六、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学会阅读长篇小说的基本方法。

  2、了解全书内容,熟悉、掌握其中精彩的片段,从保尔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3、在写作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抛砖引玉,以学生读为主,并付诸实践。与写作结合,形成文字。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名著中汲取养分,树立伟大的革命理想,培养崇高的道德品质,形成钢铁般的意志。

  教学设想:

  (一)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读完整本书,做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选看几集电视连续剧。

  (二)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影或电视剧片段,分析人物性格。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重点:

  精读的引领

  教学难点:

  阅读兴趣的激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外阅读阶段:

  1.开学初,课余时间用略读浏览的方法通读全书,弄清主要内容、情节和人物关系等。自我检查一下读书的速度和质量。

  2.根据阅读需要参阅附录的资料和课外及网上搜集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经历、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重要思想和重点内容。

  3.结合观看电视连续剧,将剧中的人物形象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

  4.一边读,一边摘录,加批注,写心得。

  课内导读阶段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刚刚结束的北京残奥会上,我们领略到了残疾人体育健儿儿自强不息、奋能拼搏的风采。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这样一位身残志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作家。他是谁呢?想必大家一定能猜得出来,他就是前苏联业余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钢铁”知识知多少

  采用必答和抢答两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故事大意。

  1、必答题:每一组选出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答对得10分,答错不扣分,但其他组有纠错机会,纠错正确,得10分。

  (1)保尔因为什么离开了学校,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

  (2)保尔第一次面临生命危险,是因为什么?最后是如何脱离危险的?

  (3)保尔和他的同志们为什么要修建一条通向森林的轻便铁路?

  (4)作者为什么要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作书名?

  2、抢答题:最先抢答正确得小组得10分。

  (1)、说出书中除主人公保尔外至少5个人物的名字,并简单介绍他们的身份。

  (2)、保尔的第一把武器是怎样得到的?

  (3)、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4)、小说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三、感悟主题交流会

  1、揭示小说标题的含义。

  “钢铁”指信念、意志和毅力。“钢铁是在烈火和骤冷中炼成的”。这“烈火和骤冷”指特殊的、艰苦的环境和条件,在小说中具体体现为残酷的战争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劳动条件以及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

  2、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

  这部小说描写了前苏联从十月革命到经济建设十多年间的各种激烈矛盾和残酷斗争,塑造了以保尔为核心的英雄群像,表现一代青年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揭示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奉献的主题。

  (以上二问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完成)

  四、阅读方法交流总结会

  1、让学生谈谈在阅读中运用了哪些方法?哪些好,好在哪里?

  2、名人阅读方法介绍(摘录式、批注式、鉴赏式)

  3、“实践营”——

  试品读《筑路》这一篇章,用圈点勾画写批注的方法,赏析引发你感触的语言文字。并思考:这几段话从哪些方面反映环境的恶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吃住两个方面所遇到的严重问题,这些环境描写出烘托人物的坚强意志,从而含蓄地回答了题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课后作业

  试品读《生命的意义》这一篇章,用圈点勾画写批注的方法,赏析引发你感触的语言文字。

  第二课时

  活动要点:品味精彩片段;分析人物性格的形成过程,从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活动过程:

  一、复*旧课导入:

  1、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小说的情节线索。

  3、小说标题的含义。

  4、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精彩情节研讨会

  1、品读《生命的意义》这一篇章,用圈点勾画写批注的方法,赏析引发你感触的语言文字。(全班交流)

  “实践营”——

  (1)、结合作者生*和作品内容,深刻领会“生命的意义”。

  明确: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具有崇高的革命品德,为*事业而奋不顾身地战斗和劳动。当他卧病不起的时候,仍然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坚持写作,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斗争。保尔成为苏联文学中最年轻的英雄形象之一,激励着苏联和我国一代又一代青年读者。所以只有结合作家人生经历和保尔的一生奉献,才能深入理解保尔精神,理解保尔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理解*者愿为人类的**事业贡献全部精力和整个生命的崇高理想。这样,才能在榜样面前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步一步走向崇高。

  (2)、齐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为人类的**而斗争”一段,并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人活着,不应该追求生命的长度,而应该追求生命的质量。

  ※人活着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他的整个生命奉献给全人类。

  ※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生命中可能会刮风下雨,但我们可以在心中拥有自己的一缕阳光。

  ※天并不都是蓝的,云也并不都是白的,但生命的花朵却永远都是鲜艳的。

  三、赏析人物报告会

  活动一:“你讲我讲大家讲”

  教师导学:长篇小说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读完之后对它们进行一番梳理十分必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人物表*列有25人的姓名,请说说下列这些人物的身份、职业:瓦莉亚、朱赫来、阿尔焦姆、佩物留拉、杜巴瓦。

  下面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保尔的形象特征,并稍作解说。

  如:保尔是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在敌人严刑拷打面前,他坚强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与病魔斗争中,他多次让死神望而却步。

  2)、将剧中的保尔与作品中的保尔进行比较,分析他们的异同,并说说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活动二:“模仿秀”——

  每组选一个代表,模仿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评出“最佳演员奖”。

  四、拓展迁移

  1、播放汶川大地震中与死神顽强拼、为他人无私奉献的英雄事迹录像。

  2、“你说我说”:※我们身边的保尔?

  ※我要学*保尔的——

  五、小结:课堂实践点评,值日班长评出本节课的优秀小组,课代表点评本节课课堂明星。

  六、作业

  指导学生链接21CN、Yahoo、263等搜索引擎,尝试链接关于人物形象分析、同龄人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见解等资料,补充、丰富自己对作品了解,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书评。

  总体评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稿的理念。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性。学生既掌握了阅读名著的方法,也体验了合作成功的愉悦感,成就感;

  2、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作为学*的基本单位,体现学*过程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原则;

  3、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名著的内容,真正走进名著阅读;

  4、通过“感悟主题交流会”“阅读方法交流会”“精彩情节交流会”“赏析人物报告会”等学生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台,从而学会分享读书心得;

  5、注重学*评价的主体性和多样性。

  6、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内容,识记名言警句。

  (2)熟悉精彩片段,评价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3)学*保尔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二、重点难点

  深入理解保尔精神,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不断给以指导,以引导他们达到更高的阅读层面。

  三、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

  这是一部*人耳熟能详的优秀外国作品,以保尔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形形色色的敌人和重重困难,为苏维埃*的建立铺*了道路。小说中主人公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永远是我们所有人学*的榜样。请我们记住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奉献给我们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课堂交流

  (1)请一位同学复述本书的故事梗概,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应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本书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等。

  (2)用扼要的语言把保尔“四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说出来,并说说“四次死里逃生”的意义。例如:第一次是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保尔的腿受伤并得了伤寒;第二次是保尔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保尔身边炸响,头部受了重伤;第三次是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有着伤病的保尔,不得不离开岗位,回家养病;第四次是在铁路快修完时,保尔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这四次“死里逃生”表现了保尔顽强的生命力、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3)谈谈你的阅读感受。(可从内容、艺术手法、精神魅力等多方面来谈)如: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保尔那自强不息、坚持信念、身残志坚和惊人的毅力让我深深地感动。他在双目失明、全身残废的情况下,靠那只唯一可以动的右手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竟如此坚强。

  (4)你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题目的含义吗?钢铁是在旺火和骤冷中炼成的,坚强的*战士是在同敌人以及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3、片段赏析

  (1)就文本中节选精彩片段阅读后提问:保尔身上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大家互相交流。

  (2)有感情朗读故事片段。

  (3)一起阅读《筑路》和《生命的意义》,了解革命者和保尔的精神境界。

  (4)识记背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斗争。”

  (5)请按下面的格式,自选角度写一段话介绍保尔。要求结合名著中的其他情节。“保尔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双目失明却决不碌碌无为,在病床上完成了著作——《暴风雨所诞生的》,他用钢铁般的意志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如:保尔和谢廖沙都参加了武装斗争,经受了战斗的洗礼。为了保卫祖国无产阶级*,谢廖沙光荣牺牲了,保尔的腿也受了伤,并且得了伤寒。保尔在部队中羡慕威武雄壮的骑兵,他不顾同志们的劝告,从陆军跑到骑兵去了。一次激战中,他奋不顾身,策马挥刀,冲锋陷阵,头部受了重伤,被送进了医院,他又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死亡,他真不愧为是一个具有无产阶级钢铁般意志的坚强战士。

  4、探究思考

  人们常说苦难是最好的锻炼,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你对生活中的磨难的看法是否有所改变?请结合阅读的心得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谈自己的体会。

  如:保尔身上体现出他敢于向命运挑战,有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保尔崇高的革命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忘我的献身精神、坚强的斗争意志、乐观的生活的态度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的精神都是我们学*的榜样。

  5、教师小结

  同学们,看看吧,上天对你们是多么的公*!把握你们的现在,珍惜你们的拥有。现在没有了战争,我们应当怎样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呢?让我们抓紧每一分钟努力学*,做对班级、学校、社会、祖国有意义的事情。

  6、布置作业

  可布置如下作业:①由班级文艺委员负责编演课本剧。②结合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举行,进行“我心目中的英雄”演讲比赛。③你周围如果有像保尔那样经受种种考验,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地生活、学*、工作的人,去采访他,把他的事迹写成文章。

  四、教学反思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作家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长篇小说,只有结合作家人生经历和保尔的一生奉献,才能深入理解保尔精神。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读全书,然后我再通过阅读指导课,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语文能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内容,识记名言警句。

  (2)熟悉精彩片段,评价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3)学*保尔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二、重点难点

  深入理解保尔精神,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不断给以指导,以引导他们达到更高的阅读层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