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实用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1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列方程解应用题。

  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要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复*准备呈现解应用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用算术法解和用方程解,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解法的根本区别点,是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还是从等量关系出发思考问题,第二个环节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同一道题,让学生理解用等量关系分析这类应用题要简单、容易得多,从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个环节就紧紧抓住等量关系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从中掌握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四个环节是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解题步骤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形成在层次、有坡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知识发展逻辑顺序的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学解应用题工程问题思路指点

  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应用题。我们通常所说的:“工程问题”,一般是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因此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它们的基本关系式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程问题是小学分数应用题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下面列举有关练*中常见的几种题型,分别进行思路分析,并加以简要的评点,旨在使同学们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例1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12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两队共同修建需要多少天?

  [思路说明]①把这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队修建需要12天,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2;乙队修建需要20天,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20。甲、乙两队共同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2+1/20=2/15,工作总量“1”中包含了多少个2/15,就是两队共同修建完成这项工程所需要的天数。

  1÷(1/12+1/20)=1÷2/15=15/2(天)

  ②设这项工程的全部工作量为60(12和20的最小公倍数),甲队一天的工作量为60÷12=5,乙队一天的工作量为60÷20=3,甲、乙两队合建一天的工作量为5+3=8。用工作总量除以两队合建一天的工作量,就是两队合建的天数。

  60÷(60÷12+60÷20)=60÷(5+3)

  =60÷8=15/2(天)

  评点这是一道工程问题的基本题,也是工程问题中常见的题型。上面列举的两种解题方法,前者比较简便。这种解法把工作量看作“1”,用完成工作总量所需的时间的倒数作为工作效率,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和,就可以求出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时间。工程问题一般采用这种方法求解。

  练*: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要12天完成,丙队单独修要15天完成,甲、乙、丙三队合修,需要几天完成?

  例2一项工程,甲队独做8天完成,乙队独做10天完成,两队合做,多少天完成全部工程的3/4?

  [思路说明]①把这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队独做8天完成,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8;乙队独做10天完成,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0。甲、乙两队合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8+1/10=9/40,工作总量“1”中包含多少个甲乙效率之和,就是甲乙合做所需要的天数。甲乙合做所需时间的3/4,就是甲乙合做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的时间。

  1÷(1/8+1/10)×3/4

  =1÷9/40×3/4=10/3(天)

  ②把甲、乙两队合做的工作量3/4,除以甲、乙两队的效率之和1/8+1/10=9/40,就是甲乙合做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要的时间。

  3/4÷(1/8+1/10)=3/4÷9/40=10/3(天)

  评点思路①是先求出两队合做一项工程所需的时间,再用乘法求出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的时间。思路②是把“3/4”看作工作总量,工作总量除以两队效率之和,就可以求出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的时间。两种思路简捷、清晰,都是很好的解法。

  练*:一项工程,单独完成,甲队需8天,乙队需12天。两队合干了一段时间后,还剩这项工程的1/6没完成。问甲、乙两队合干了几天?

  例3东西两镇,甲从东镇出发,2小时行全程的1/3,乙队从西镇出发,2小时行了全程的1/2。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才能相遇?

  [思路说明]①由甲2小时行全程的1/3。可知甲行完全程要2÷1/3=6(小时);由乙2小时行全程的1/2,可知乙行完全程要2÷1/2=4(小时)。求出了甲、乙行完全程各需要的时间,时间的倒数便是各自的速度,进而可求出两人速度之和,把东西两镇的路程看作“1”,除以速度之和,就可求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相遇时间。

  综合算式:

  1÷(1/(2÷1/3)+1/(2÷1/2))

  =1÷(1/6+1/4)=1÷5/12=12/5(小时)

  ②由甲2小时行了全程的1/3,可知甲每小时行全程的1/3÷2=1/6;由乙2小时行全程的1/2,可知乙每小时行全程的.1/2÷2=1/4。把东西两镇的路程“1”,除以甲、乙的速度之和,就可得到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相遇时间。

  综合算式:

  1÷(1/3÷2+1/2÷2)

  =1÷(1/6+1/4)=1÷5/12=12/5(小时)

  评点本题没有直接告诉甲、乙行完全程各需的时间,所以求出甲、乙行完全程各需的时间或各自的速度,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练*:打印一份稿件,小张5小时可以打完份稿件的1/3,小李3小时可以打完这份稿件的1/4,如果两人合打多少小时完成?

  例4一项工程,甲、乙合做6天可以完成。甲独做18天可以完成,乙独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思路说明]把一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乙合做6天可以完成,甲、乙合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6,甲独做18天可以完成,甲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8。把甲、乙工作效率之和,减去甲的工作效率1/18,就可得到乙的工作效率:1/6-1/18=1/9。工作总量“1”中包含了多少个乙的工作效率,就是乙独做这项工程的需要的时间。

  1÷(1/6-1/18)=1÷1/9=9(天)

  评点这是一道较复杂的工程问题,是工程问题的主要题型之一。主要考查同学们运用分数的基本知识及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工程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独做的队或个人的工作效率,然后用工作总量“1”除以一个队或个人的工作效率,就可以求出一个队或个人独做的工作时间。

  有的同学在解这道题时,由于审题马虎,而且受基本工程问题解法的影响,错误地列成:1÷(1/6+1/18),这是同学们应引起注意的地方。

  练*:一批货物,用大小两辆卡车同时运送,5小时可以运完。如果用小卡车单独运,15小时可以运完。问大卡车单独运几小时可以运完?

  例5加工一批零件,单独1人做,甲要10天完成,乙要15天完成,丙要12天完成。如果先由甲、乙两人合做5天后,剩下的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

  [思路说明]题目要求剩下的工作量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必须知道剩下的工作量和丙的工作效率。

  加工一批零件,单独1人做,甲要10天完成,甲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0;乙要15天完成,乙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5;丙要12天完成,丙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2。甲、乙合做一天,完成这批零件的1/10+1/15=1/6,合做5天完成这批零件的1/6×5=5/6,工作总量“1”减去甲、乙合做5天的工作量,就得到剩下的工作量。把剩下的工作量除以丙的工作效率,就可以求出剩下的工作量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

  综合算式:

  [1-(1/10+1/15)×5]÷1/12

  =[1-1/6×5]÷1/12

  =1/6÷1/12=2(天)

  评点这是一道较复杂的工程问题,是工程问题中的主要题型之一,也是升学或毕业考试中最常见的试题之一。它的特点是求剩余部分的工作量完成的时间。关键是正确求出剩余部分的工作量。从工作总量“1”中减去已完成的工作量,就是剩余部分的工作量。有的同学由于审题不细,又受前面几例工程问题的解法的影响,容易错误地列成:[1÷(1/10+1/15)×5]÷1/12.

  练*:加工一批零件,甲独做要8天完成,乙独做要7天完成,丙独做要14天完成,三人合作2天后,甲因病休息,乙、丙两人继续合做还要几天完成?

  例6一件工程,甲、乙合作6天可以完成。现在甲、乙合作2天后,余下的工程由乙独做又用8天正好做完。这件工程如果由甲单独做,需要几天完成?

  [思路说明]一件工程,甲、乙合作6天可以完成,可知甲、乙合作1天完成这件工程的1/6,甲、乙合作2天,完成这件工程的1/6×2=1/3。用工作总量“1”减去甲、乙合作2天的工作量1/3,所得的差1-1/3=2/3,就是余下的工作量。又知余下的工程由乙独做用了8天正好做完,用余下的工作量除以8,就可以求出1天的工作量,即乙的工作效率。把甲、乙工作效率之和减去乙的工作效率,就可得到甲的工作效率。求出了甲的工作效率,只要把工作总量“1”除以甲的工作效率,就可得到甲独做这件工程所需要的天数了。

  综合算式:

  1÷[1/6-(1-1/6×2)÷8]

  =1÷[1/6-(1-1/3)÷8]=1÷[1/6-2/3÷8]

  =1÷[1/6-1/12]=1÷1/12=12(天)

  评点这也是一道复杂的工程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求出甲的工作效率。要求出甲的工作效率,解题的步骤较多,只有熟悉和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熟练掌握前面5道例题的解题方法及解题的技能、技巧,才能正确顺利地解答本题。

  练*: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9天完成,乙、丙两队合做12天完成,现在甲、乙两队合做了3天,接着乙、丙两队又合做了6天,最后由丙队单独12天完成了整个工程。如果整个工程由甲、丙两队合做需要几天完成?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利用其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在分析解答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理解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会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小红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1.画图理解题意

  2.指名叙述解答过程.

  3.列式解答40-40× 40×(1-)

  教师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是已知的,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变式引出例

  例6.小红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1.读题

  2.画线段图

  3.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

  4.教师提问:题中表示等量关系的三个量是什么?可以怎样列方程?

  (1)解:设买来大米千克.

  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2)买来大米的重量×剩下几分之几=剩下的重量

  学生自己解方程并检验.

  答:这袋大米重40千克.

  (二)归纳总结.

  例6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而已知剩下的量和吃了的分率,要求的恰好是单位“1”的重量,所以不能直接用乘法直接乘,可以列方程解答.或是找准和已知量相对应的分率用除法解答。

  出示例7。

  烧煤多少吨?

  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画图分析解答。

  ①从这个条件可以看出题中是几个数量相比?(两个数量相比。

  追问:哪两个?(四月份实际烧煤量和四月份计划烧煤量。

  我们应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为什么?(把原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1”。因为和它相比,以它为标准,所以把它看作单位“1”。

  ②画图时我们要用两条线段表示两个数量,先画谁呢?(先画原计划烧煤吨数。

  下一步画什么?(实际烧煤吨数。

  指名回答:把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1”,*均分成9份,实际比计划节约的烧煤量相当于这样的1份,即节约的烧煤量占计划烧煤量的这两条线段谁为已知?谁为未知?

  在提问回答的过程中教师板演线段图:

  ③指图提问:计划烧煤量与实际烧煤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计划烧煤吨数-节约吨数=实际烧煤吨数。

  计划烧煤吨数未知怎么办?(设计划烧煤吨数为x,用方程解答。

  ④试做在练*本上。

  ⑤反馈:说说你的解答方法及依据。

  解设四月份原计划烧煤x吨。

  答:四月份原计划烧煤135吨。

  学生独立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反馈提问:

  ②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的?依据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例6、例7与前边学过的分数应用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相同,解答方法不同。

  三、巩固练*

  (一)找出下面各题的等量关系和对应关系.

  1.某修路除要修一条路,已经修了全长的,还剩240米没修,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等量关系:

  一条路的长度-已经修的米数=没修的米数

  一条路的长度×没修的分率=没修的米数

  对应关系:

  剩的米数÷剩下的分率=全长的米数

  一根电线杆,埋在地下的部分是全长的,露地面的部分是5米.这根电线杆长多少米?

  选择正确的列式.

  一个畜牧场卖出肉牛头数的,还剩300头,这个畜牧场共有肉牛多少头?正确列式是()

  解:设共有肉牛()头。

  四)巩固反馈

  课本第76页的第2题。

  根据列式补充条件: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76页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一册第73页例1。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求一个树比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

  2.学生能够理解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经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发现和探讨问题,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灵活解答。

  教学过程:

  一.巧设铺垫,激趣导入

  1.创设情景: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兵,谁呢?(请出小记者)现在我们来做个现场采访:在前面所的知识中,你感觉哪部分知识比较难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与小记者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应用题”)

  2.设疑:小记者请求大家来帮助他如何理解、掌握应用题?

  3.小记者设问探讨:解答前面所学的分数应用题关键在哪?(学生自由探讨,发表意见,引出找关键句、找单位“1”及数量关系,也可画线段图理解关系)

  [设计意图: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应用题是感到既头疼又枯燥的知识,课一开始,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为新知的引出拉开了一个良好的序幕,使枯燥的数学内容生活花、趣味化。通过巧妙设疑,既复*了以往所学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又为今天所要学的新知作了铺垫,可谓是“一石数鸟”。该环节切实做到了在情景中*旧,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4.小记者示题:说出下面各题的单位“1”及数量关系。

  (1)一些奖状,发了3/5

  (2)已经看了全书的1/8

  (3)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7

  (学生自由口述,选择喜欢的题目解答)

  引出“刚刚的3句话,在应用题中是作为什么部分?(关键句)

  5.示问:除了刚刚的几句关键句,你能找出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用过类似的话?又如何找出单位“1”及数量关系(学生自由探讨,根据学生回答选择适当的关键句写在黑板上,为后面服务)

  [设计意图:突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每让学生亲身经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效突破了教学重点,其找一找、说一说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用生活中的素材,制造认知冲突,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进入了自主探究的积极状态。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又为新知的构建架设桥梁。]

  二.探索交流,建构新知。

  (一)自由构建新知。

  1.设疑:一道完整的应用题除了关键句,还需要什么部分?(学生交流,引出“条件、问题“)

  2.编题:那你能否选择自己喜欢的关键句,补充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并思考如何解决?我们分小组比赛,看哪小组合作的既快又有新意,可邀请我们的小记者和老师一并参与(分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设计意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犹如一枚枚石子投入蓄势已入的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让学生在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中自主探究、积极合作、足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行云流水般的分数应用题教学全无例行公事、思路闭所,空间狭小之嫌。正所谓“灵感总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往往提出一个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为有意义。这一环节,把学*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操作,通过动脑编题――动手写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作比赛,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掌握新知的方法。

  (二)探讨交流新知。

  1.交流展示成果:选一些小组向全班交流

  根据小组的汇报,选出一些典型的题目(多媒体)适时展示,全班共同交流。

  例如:一些奖状共15张,发了3/5,还剩几张?(发了几张?)(发了的的比剩下的少几张?发了的比剩下的少几分之几?)

  示问:对刚刚那小组的成果(题目),你们会帮忙解答吗?(全班尝试解答,请部分学生板演)

  2.交流:“还剩几张”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介绍方法:

  (1)根据数量关系,总共的―发了的=剩下的,总共的×3/5=运走的

  15―15×3/5

  =15―9

  =6(张)

  (2)画线段图帮助理解。

  分析:结合线段图理解“把什么看作单位“!”,运走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各是哪部分?怎么表示的?)

  15×(1―3/5)

  =15×2/5

  =6(张)

  整个方法介绍过程中,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群策群力,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点拨。

  3.小结:刚刚由于全班的共同努力,我们自己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了,真是聪明!看来我们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解答刚刚那一小组的题目的,说说你比较喜欢那种。(自由发言)

  那对于刚刚的方法还有什么困惑的吗?提出来大家共同解答。

  [设计意图:不再将黑板视为教师神圣的领地,把黑板的权利回归学生。黑板上的每个解题过程后面渡藏着那个经典的解题思路、方法,学生的交流无不是将已经获得的主观影象投射在所写的算式、线段图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学生的求异心态无时无刻不让其他学生处于活跃的互动之中。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题并说出解题意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入到方法中,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对学*重难点的理解得意进一步的升华。通过小组展示比赛,促进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比赛展示中形成,学生比较感兴趣。]

  (三)灵活运用新知。

  1.小记者发言:谢谢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参与讨论,然后听了大家介绍的好方法,体会到了解答应用题的乐趣。领略了你们班同学的风采,收益非浅,表示感谢!(拿出“智慧奖、创意奖”等奖状感谢刚刚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疑:还剩下的问题能帮忙解决吗?

  2.学生解答剩余的题目,拓展、巩固对新知的理解。(自由发言、交流)

  4.小记者兴致昂然,想展示一下自己学到的本领,请其余同学出题来考他。(学生出题,视*台展示)

  4.创设情景:小记者解答有困难(数量关系出错,对应分率出错)请同学们帮助解答。

  突出强调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理清数量关系,理清对应分率)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表现颁发奖状,与我们的例题浑然一体,学生兴趣昂然激发了学生后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设立小记者遇到困难,突出强调今天所学的知识的重点。这一活动,还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

  三.巩固应用(略)

  小记者出题:看同学们表现那么棒,考官做的那么溜,也想当会考官,你们敢不敢应战?(多媒体演示出题)

  [总体设想]:

  我设计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是为新授部分服务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课一开始,联系学生学*生活实际,说说学*方面比较困惑的知识话题导入新课,从“解答应用题关键所在”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切感,他们被浓浓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之中。

  2.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关键句编题并思考如何解答。学生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得出解答的方法。从自己质疑――解疑问――汇报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双基训练扎实。教学中设置了许多开放性问题,拓宽了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学*的课程渠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的过程。

  3.注重学*的开放性,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整个学*过程,从问题导入,引出新知,到自由探讨新知,解决问题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形成,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参与其中,从而引导和辅助。学生是整节课引发的一环有一环,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性的投入到学*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4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列方程解应用题。

  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要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复*准备呈现解应用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用算术法解和用方程解,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解法的根本区别点,是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还是从等量关系出发思考问题,第二个环节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同一道题,让学生理解用等量关系分析这类应用题要简单、容易得多,从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个环节就紧紧抓住等量关系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从中掌握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四个环节是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解题步骤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形成在层次、有坡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知识发展逻辑顺序的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学解应用题工程问题思路指点

  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应用题。我们通常所说的:“工程问题”,一般是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因此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它们的基本关系式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程问题是小学分数应用题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下面列举有关练*中常见的几种题型,分别进行思路分析,并加以简要的评点,旨在使同学们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例1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12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两队共同修建需要多少天?

  [思路说明]①把这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队修建需要12天,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2;乙队修建需要20天,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20。甲、乙两队共同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2+1/20=2/15,工作总量“1”中包含了多少个2/15,就是两队共同修建完成这项工程所需要的天数。

  1÷(1/12+1/20)=1÷2/15=15/2(天)

  ②设这项工程的全部工作量为60(12和20的最小公倍数),甲队一天的工作量为60÷12=5,乙队一天的工作量为60÷20=3,甲、乙两队合建一天的工作量为5+3=8。用工作总量除以两队合建一天的工作量,就是两队合建的天数。

  60÷(60÷12+60÷20)=60÷(5+3)

  =60÷8=15/2(天)

  评点这是一道工程问题的基本题,也是工程问题中常见的题型。上面列举的两种解题方法,前者比较简便。这种解法把工作量看作“1”,用完成工作总量所需的时间的倒数作为工作效率,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和,就可以求出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时间。工程问题一般采用这种方法求解。

  练*: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要12天完成,丙队单独修要15天完成,甲、乙、丙三队合修,需要几天完成?

  例2一项工程,甲队独做8天完成,乙队独做10天完成,两队合做,多少天完成全部工程的3/4?

  [思路说明]①把这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队独做8天完成,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8;乙队独做10天完成,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0。甲、乙两队合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8+1/10=9/40,工作总量“1”中包含多少个甲乙效率之和,就是甲乙合做所需要的天数。甲乙合做所需时间的3/4,就是甲乙合做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的时间。

  1÷(1/8+1/10)×3/4

  =1÷9/40×3/4=10/3(天)

  ②把甲、乙两队合做的工作量3/4,除以甲、乙两队的效率之和1/8+1/10=9/40,就是甲乙合做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要的时间。

  3/4÷(1/8+1/10)=3/4÷9/40=10/3(天)

  评点思路①是先求出两队合做一项工程所需的时间,再用乘法求出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的时间。思路②是把“3/4”看作工作总量,工作总量除以两队效率之和,就可以求出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的时间。两种思路简捷、清晰,都是很好的解法。

  练*:一项工程,单独完成,甲队需8天,乙队需12天。两队合干了一段时间后,还剩这项工程的1/6没完成。问甲、乙两队合干了几天?

  例3东西两镇,甲从东镇出发,2小时行全程的1/3,乙队从西镇出发,2小时行了全程的1/2。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才能相遇?

  [思路说明]①由甲2小时行全程的1/3。可知甲行完全程要2÷1/3=6(小时);由乙2小时行全程的1/2,可知乙行完全程要2÷1/2=4(小时)。求出了甲、乙行完全程各需要的时间,时间的倒数便是各自的速度,进而可求出两人速度之和,把东西两镇的路程看作“1”,除以速度之和,就可求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相遇时间。

  综合算式:

  1÷(1/(2÷1/3)+1/(2÷1/2))

  =1÷(1/6+1/4)=1÷5/12=12/5(小时)

  ②由甲2小时行了全程的1/3,可知甲每小时行全程的1/3÷2=1/6;由乙2小时行全程的1/2,可知乙每小时行全程的1/2÷2=1/4。把东西两镇的路程“1”,除以甲、乙的速度之和,就可得到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相遇时间。

  综合算式:

  1÷(1/3÷2+1/2÷2)

  =1÷(1/6+1/4)=1÷5/12=12/5(小时)

  评点本题没有直接告诉甲、乙行完全程各需的时间,所以求出甲、乙行完全程各需的时间或各自的速度,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练*:打印一份稿件,小张5小时可以打完份稿件的1/3,小李3小时可以打完这份稿件的1/4,如果两人合打多少小时完成?

  例4一项工程,甲、乙合做6天可以完成。甲独做18天可以完成,乙独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思路说明]把一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乙合做6天可以完成,甲、乙合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6,甲独做18天可以完成,甲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8。把甲、乙工作效率之和,减去甲的工作效率1/18,就可得到乙的工作效率:1/6-1/18=1/9。工作总量“1”中包含了多少个乙的工作效率,就是乙独做这项工程的需要的时间。

  1÷(1/6-1/18)=1÷1/9=9(天)

  评点这是一道较复杂的'工程问题,是工程问题的主要题型之一。主要考查同学们运用分数的基本知识及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工程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独做的队或个人的工作效率,然后用工作总量“1”除以一个队或个人的工作效率,就可以求出一个队或个人独做的工作时间。

  有的同学在解这道题时,由于审题马虎,而且受基本工程问题解法的影响,错误地列成:1÷(1/6+1/18),这是同学们应引起注意的地方。

  练*:一批货物,用大小两辆卡车同时运送,5小时可以运完。如果用小卡车单独运,15小时可以运完。问大卡车单独运几小时可以运完?

  例5加工一批零件,单独1人做,甲要10天完成,乙要15天完成,丙要12天完成。如果先由甲、乙两人合做5天后,剩下的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

  [思路说明]题目要求剩下的工作量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必须知道剩下的工作量和丙的工作效率。

  加工一批零件,单独1人做,甲要10天完成,甲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0;乙要15天完成,乙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5;丙要12天完成,丙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2。甲、乙合做一天,完成这批零件的1/10+1/15=1/6,合做5天完成这批零件的1/6×5=5/6,工作总量“1”减去甲、乙合做5天的工作量,就得到剩下的工作量。把剩下的工作量除以丙的工作效率,就可以求出剩下的工作量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

  综合算式:

  [1-(1/10+1/15)×5]÷1/12

  =[1-1/6×5]÷1/12

  =1/6÷1/12=2(天)

  评点这是一道较复杂的工程问题,是工程问题中的主要题型之一,也是升学或毕业考试中最常见的试题之一。它的特点是求剩余部分的工作量完成的时间。关键是正确求出剩余部分的工作量。从工作总量“1”中减去已完成的工作量,就是剩余部分的工作量。有的同学由于审题不细,又受前面几例工程问题的解法的影响,容易错误地列成:[1÷(1/10+1/15)×5]÷1/12.

  练*:加工一批零件,甲独做要8天完成,乙独做要7天完成,丙独做要14天完成,三人合作2天后,甲因病休息,乙、丙两人继续合做还要几天完成?

  例6一件工程,甲、乙合作6天可以完成。现在甲、乙合作2天后,余下的工程由乙独做又用8天正好做完。这件工程如果由甲单独做,需要几天完成?

  [思路说明]一件工程,甲、乙合作6天可以完成,可知甲、乙合作1天完成这件工程的1/6,甲、乙合作2天,完成这件工程的1/6×2=1/3。用工作总量“1”减去甲、乙合作2天的工作量1/3,所得的差1-1/3=2/3,就是余下的工作量。又知余下的工程由乙独做用了8天正好做完,用余下的工作量除以8,就可以求出1天的工作量,即乙的工作效率。把甲、乙工作效率之和减去乙的工作效率,就可得到甲的工作效率。求出了甲的工作效率,只要把工作总量“1”除以甲的工作效率,就可得到甲独做这件工程所需要的天数了。

  综合算式:

  1÷[1/6-(1-1/6×2)÷8]

  =1÷[1/6-(1-1/3)÷8]=1÷[1/6-2/3÷8]

  =1÷[1/6-1/12]=1÷1/12=12(天)

  评点这也是一道复杂的工程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求出甲的工作效率。要求出甲的工作效率,解题的步骤较多,只有熟悉和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熟练掌握前面5道例题的解题方法及解题的技能、技巧,才能正确顺利地解答本题。

  练*: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9天完成,乙、丙两队合做12天完成,现在甲、乙两队合做了3天,接着乙、丙两队又合做了6天,最后由丙队单独12天完成了整个工程。如果整个工程由甲、丙两队合做需要几天完成?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教材第145页期末复*第13―16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本册教材里学过的应用题及其结构,加深理解对这些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认识一些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比较熟练地分析推理并正确地解答应用题,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学期我们学*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复*本学期学过的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要进一步认识本册教材里的应用题的特点,更加熟练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确定要先算的中间问题,进一步认识一些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解答本学期学过的应用题。

  二、复*三步计算应用题

  1.整理思路。

  这学期我们学*了许多三步计算应用题。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解答时可按怎样的方法来想要先求出的中间问题?还可以按照怎样的方法来想要先求出的中间问题

  2.做期末复*第13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两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小结:这两题都是求两商之差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而第(2)题有一重复条件,所以也可以两步计算列式解答。

  3.做期末复*第14题。学生读题,比较: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1)题根据问题可以怎样想?根据条件又可以怎样想

  第(2)题可以怎样想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这两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

  小结:这两题都可以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但第(1)题的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和第(2)题的互换,所以解题思路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中间问题:即6天装配电脑的台数要先求出来。

  请同学们看下面一道题。

  山边林场栽槐树和杉树各12行,槐树每行24棵,杉树每行30棵。栽的槐树和杉树一共多少棵

  提问: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

  第一种方法怎样解答?(板书综合算式)这样做是怎样想的

  第二种方法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列算式?(板书综合算式

  谁来说一说,这道题为什么可以用两种方法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内容?解答应用题可以用哪两种方法来分析

  指出:解答应用题,可以根据条件来想能求什么问题,也可以根据问题来想需要什么条件,确定每一步算什么。在列式时,要根据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尽考每一步用什么方法算。在本学期学的三步计算应用题里,如果有一个条件是两个数量共同的条件,也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答。

  五、课堂作业

  1.期末复*第15题。要求先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列式解答。

  2.期末复*第16题。要求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解答。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阅读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1)

——《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教学,我感到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在整节课中我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既为新知的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做好情感上的准备。例题的选择、练*的设计都和生活实际相关,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也体现了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美。

  2、本节课的教学中特别强调了线段图的作用,线段图的教学从三年级就开始了,但在*时的解题过程中学生没有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的意识和*惯,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体会到线段图的作用,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本节课这么强调线段图就是想让学生明白线段图能让你更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能帮你找到与众不同的解法,能让你更准确地把握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等,只有让学生真正的明白其作用,才能有用的意识,从而形成用的*惯。

  不足之处:

  1.本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说不同的思考方法、思考过程,对于哪些学困生来说是不是有必要,因为他们只能听懂其中的某一些解法,在别人“说”的时候,他们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更好地面向每一位学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2.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应采取多种形式如让学生间搞个小竞赛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2

  本节课呈现了世界文化遗产北京颐和园图片。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是:北京颐和园由昆明湖和万寿山组成,其中昆明湖占地219公顷,万寿山占地面积仅是颐和园的1/4。借助问题“颐和园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公顷”引入对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问的学*。这节课主要解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时,从游览世界文化遗产的话题引入文字信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信息提出与本节学*有关问题,展开学*活动。

  本节课是在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首先设计三道找单位“1”的复*题,为学生学*新知识做好辅垫。因为学生有了学*简单分数应用题的经验,因此在理解题意之后我放手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解答试做,做完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讨论,讨论完成请学生上台展示方法。在学*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学*,成为学*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分析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生展示时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围绕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并充分利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理清题中数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并通过对两种不同的解法对比及课后小结,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我作了充分的考虑,也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积极思考,但在教学中还是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学生明白但表述不清楚,个别学生表述单位“1”加几分之几,表示什么意思时,发现还很有点模糊。因此,我觉得今后在常态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教师给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述说解题思路帮助分析问题。

《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3

  (一)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围绕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并充分利用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并通过对两种不同的解法对比及课后小结,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2、因为学生有了学*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因此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同桌或小组讨论、分析、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自己说解题思路。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的主人,调动了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分析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二)不足:

  当然,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我作了充分的考虑,也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积极思考,但在教学中还是显露出了一些问题:

  1、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在学生表述单位“1”加几分之几,表示什么意思时,发现很多的同学有点模糊。

  3、学生明白但表述不清楚,就是因为被圈在了教师给的固定模式里,因此我觉得今后在常态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教师给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述说解题思路帮助分析问题。

《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4

  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教学过程的:

  1、复*时我设计了找单位“1”和写数量相等关系式的练*,是为了学*新课做准备。

  2、出示新课,让学生找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引导学生想:画图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怎样画?

  3、根据线段图,写关系式。

  4、根据关系式列算式,并解答。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了两种不同的数量关系式,根据不同的关系式,列出了两种不同的算式。但是,在讲解算式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时,有一部分人对第二种算法中括号部分算的是什么,有点模糊,不能清楚地表述出来。在教学后,我真正感觉到,要让学生理解一个分率表示什么量的重要性,虽然在教学中也注意到了这点,但因为单位1加几分之几这样的分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因此要更为重视与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含义。

  本课通过教学设计与实践操作,并反思教学过程,颇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深入地研究理解教材,把握其重难点,更深入地研究理解学生,考虑他们的学*方式,理解不同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成长的利弊,力求使教学设计得更有利于他们去体验、去理解,注重对学生学*方法、学*情感的培养,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与思维品质。

《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5

  本节课呈现了世界文化遗产北京颐和园图片。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是:北京颐和园由昆明湖和万寿山组成,其中昆明湖占地219公顷,万寿山占地面积仅是颐和园的1/4。借助问题“颐和园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公顷”引入对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问的学*。这节课主要解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时,从游览世界文化遗产的话题引入文字信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信息提出与本节学*有关问题,展开学*活动。

  本节课是在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首先设计三道找单位“1”的复*题,为学生学*新知识做好辅垫。因为学生有了学*简单分数应用题的经验,因此在理解题意之后我放手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解答试做,做完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讨论,讨论完成请学生上台展示方法。在学*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学*,成为学*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分析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生展示时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围绕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并充分利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理清题中数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并通过对两种不同的解法对比及课后小结,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我作了充分的考虑,也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积极思考,但在教学中还是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学生明白但表述不清楚,个别学生表述单位“1”加几分之几,表示什么意思时,发现还很有点模糊。因此,我觉得今后在常态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教师给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述说解题思路帮助分析问题。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2)

——《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教学,我感到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在整节课中我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既为新知的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做好情感上的准备。例题的选择、练*的设计都和生活实际相关,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也体现了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美。

  2、本节课的教学中特别强调了线段图的作用,线段图的教学从三年级就开始了,但在*时的解题过程中学生没有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的意识和*惯,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体会到线段图的作用,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本节课这么强调线段图就是想让学生明白线段图能让你更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能帮你找到与众不同的解法,能让你更准确地把握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等,只有让学生真正的明白其作用,才能有用的意识,从而形成用的*惯。

  不足之处:

  1.本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说不同的思考方法、思考过程,对于哪些学困生来说是不是有必要,因为他们只能听懂其中的某一些解法,在别人“说”的时候,他们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更好地面向每一位学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2.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应采取多种形式如让学生间搞个小竞赛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2

  本节课呈现了世界文化遗产北京颐和园图片。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是:北京颐和园由昆明湖和万寿山组成,其中昆明湖占地219公顷,万寿山占地面积仅是颐和园的1/4。借助问题“颐和园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公顷”引入对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问的学*。这节课主要解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时,从游览世界文化遗产的话题引入文字信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信息提出与本节学*有关问题,展开学*活动。

  本节课是在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首先设计三道找单位“1”的复*题,为学生学*新知识做好辅垫。因为学生有了学*简单分数应用题的经验,因此在理解题意之后我放手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解答试做,做完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讨论,讨论完成请学生上台展示方法。在学*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学*,成为学*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分析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生展示时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围绕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并充分利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理清题中数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并通过对两种不同的解法对比及课后小结,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我作了充分的考虑,也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积极思考,但在教学中还是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学生明白但表述不清楚,个别学生表述单位“1”加几分之几,表示什么意思时,发现还很有点模糊。因此,我觉得今后在常态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教师给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述说解题思路帮助分析问题。

《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3

  (一)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围绕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并充分利用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并通过对两种不同的解法对比及课后小结,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2、因为学生有了学*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因此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同桌或小组讨论、分析、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自己说解题思路。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的主人,调动了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分析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二)不足:

  当然,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我作了充分的考虑,也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积极思考,但在教学中还是显露出了一些问题:

  1、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在学生表述单位“1”加几分之几,表示什么意思时,发现很多的同学有点模糊。

  3、学生明白但表述不清楚,就是因为被圈在了教师给的固定模式里,因此我觉得今后在常态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教师给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述说解题思路帮助分析问题。

《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4

  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教学过程的:

  1、复*时我设计了找单位“1”和写数量相等关系式的练*,是为了学*新课做准备。

  2、出示新课,让学生找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引导学生想:画图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怎样画?

  3、根据线段图,写关系式。

  4、根据关系式列算式,并解答。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了两种不同的数量关系式,根据不同的关系式,列出了两种不同的算式。但是,在讲解算式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时,有一部分人对第二种算法中括号部分算的是什么,有点模糊,不能清楚地表述出来。在教学后,我真正感觉到,要让学生理解一个分率表示什么量的重要性,虽然在教学中也注意到了这点,但因为单位1加几分之几这样的分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因此要更为重视与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含义。

  本课通过教学设计与实践操作,并反思教学过程,颇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深入地研究理解教材,把握其重难点,更深入地研究理解学生,考虑他们的学*方式,理解不同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成长的利弊,力求使教学设计得更有利于他们去体验、去理解,注重对学生学*方法、学*情感的培养,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与思维品质。

《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5

  本节课呈现了世界文化遗产北京颐和园图片。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是:北京颐和园由昆明湖和万寿山组成,其中昆明湖占地219公顷,万寿山占地面积仅是颐和园的1/4。借助问题“颐和园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公顷”引入对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问的学*。这节课主要解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时,从游览世界文化遗产的话题引入文字信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信息提出与本节学*有关问题,展开学*活动。

  本节课是在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首先设计三道找单位“1”的复*题,为学生学*新知识做好辅垫。因为学生有了学*简单分数应用题的经验,因此在理解题意之后我放手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解答试做,做完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讨论,讨论完成请学生上台展示方法。在学*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学*,成为学*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分析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生展示时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围绕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并充分利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理清题中数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并通过对两种不同的解法对比及课后小结,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我作了充分的考虑,也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积极思考,但在教学中还是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学生明白但表述不清楚,个别学生表述单位“1”加几分之几,表示什么意思时,发现还很有点模糊。因此,我觉得今后在常态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教师给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述说解题思路帮助分析问题。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3)

——解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汇总五篇

  解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会分析乘法简单应用题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活动引入。

  1、师:小朋友,六一节要到了,大家为了布置教室扎了许多花,我们一起来看看扎了些什么花?(课件显示一个花篮里装了一些蓝花、红花、黄花)

  大家起来书数数每种花各有多少朵?

  显示从蓝里拿出有2朵红花有4个2朵黄花有3个2朵

  2、理解: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黄花有3个2朵,可以怎么说?(指名回答)

  3、摆一摆

  学生拿出小图片。(1)要求第一行摆2个圆片,第二行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

  问:第二行要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摆了几个圆片?你是怎样相的?

  板书:3个22×3=6

  (2)要求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

  一块讨论:你是怎样摆的?又是怎样摆的?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看显示:蓝花有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你能说出黄花有多少朵吗?你是怎样想的:(四人一组讨论)

  交流: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背,黄花的朵数用2×3=6,因此黄花有6朵。

  2、想想: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红花有几朵?

  (组内互相说说)列出算式:2×4=8

  3、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这个数的和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计算。

  三、形行应用,加强实践

  1、课本第82页、83页“想想作做”第1、2题,看图理解图意并填空。学生独立完成。

  2、第3题,学生边摆边列式。

  3、游戏,变蝴蝶(把第5题做成头饰,学生根据题目选择)

  5的4倍5×42的3倍2×3

  3个43×44的2倍2×4

  四、自我评价,加深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对自己的学*满意吗?

  五、课堂作业

  第83页第4题应用题的巩固练*

  解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112一132页的分数应用题。

  教学目的:

  1、通过一些有联系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

  2、使学生会正确、熟练地解答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

  教学关键:找准单位"1",理清单位"1"的量、分率及分率对应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使知识建成网状结构

  1、口答:(打开投影仪)

  (1)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类型有几种?哪三种?

  (2)解答这三种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找准单位"1",弄清单位"1"的量、分率及分率对应量。)

  (3)解答这三类分数应用题的基本关系式是什么?

  2、(l)简单的分数应用题

  ①某班有男生4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1/4,女生有多少人?

  ②某班有女生10人,男生4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③某班有女生10人,是男生人数的士,男生有多少人?

  (2)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①某班有男生4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4,女生有多少人?

  ②某班有男生40人,女生30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

  ③某班有女生30人,比男生人数少言,男生有多少人?

  以上这两组题把分数应用题全部展示出来,教学时可先出示第(1)题的3个小题(打幻灯),让学生口头列式并比较异同,生答师板书:

  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率对应量÷单位"1"的量=分率

  ③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分率对应量÷分率=单位"1"的量

  而后出示第(2)题的3个小题(打幻灯),让学生试做,再和第(1)题的三个小题比较异同,使学生进一步懂得,解答这三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三个小题比较异同,使学生进一步懂得,解答这三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然后根据这三个基本关系式进行解答。

  [评析:根据以上复*,使学生对分数应用题从简单到复杂有了整体的认识,这样既梳理了知识,又沟通了联系,通过对知识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和梳理,使知识构成了网状结构,促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进一步理清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二、抓住结构特征,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能力。

  (1)某用户三月份用电100度,四月份比三月份节约用电1/10,?

  ①100×1/10?

  ②100×(1—1/10)?

  ③100×(1—1/10+1)?

  (2)某用户四月份比三月份节约用电100度,正好节约了1/10,

  ①100÷1/10?

  ②100÷1/10×(1—1/10)?

  ③100÷1/10×2—100?

  (3)某用户四月份用电90度,比三月份节约用电1/10,?

  ①90÷(1—1/10)?

  ②90÷(1—1/10)×1/10______________?

  ③90÷(1—1/10)+90________________?

  (学生口述,集体订正,比较异同)

  2、根据补充的条件或问题列式计算:(发散思维,提高能力)(用幻灯逐题打出)

  __________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___________?

  (1)某商店运来苹果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运来的桔子是苹果的几分之几?

  (2)某商店运来苹果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运来的苹果是桔子的几倍?

  (3)某商店运来苹果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多少吨?

  (4)某商店运来苹果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运来的苹果比桔子多多少吨?

  (5)某商店运来苹果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运来的桔子有多少吨?

  (6)某商店运来苹果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两种水果共运来多少吨?

  (7)某商店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苹果多少吨?

  (8)某商店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桔子多少吨?

  (9)某商店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两种水果共运来多少吨?

  (10)某商店运来的苹果比桔子多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苹果多少吨?

  (11)某商店运来的苹果比桔子多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桔子多少吨?

  (12)某商店运来的苹果比桔子多10吨,运来的桔于比苹果少,求两种水果共运来多少吨?

  (13)某商店运来桔子10吨,运来的桔了比苹果少,求运来的苹果有多少吨?

  (14)某商店运来桔子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多少吨?

  (15)某商店运来桔子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的*果比桔子多多少吨?

  (16)某商店运来桔子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两种水果共运来多少吨?

  (17)某商店运来桔子和苹果共18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苹果有多少吨?

  (18)某商店运来桔子和苹果共18,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桔子有多少吨?

  (19)某商店运来桔子和苹果共18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多少吨?

  (20)某商店运来桔子和苹果共18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的苹果比桔子多多少吨?

  以上各题采用先让学生试做,然后老师归纳总结解题思路:

  ①先找出单位"1"的量

  ②谁和单位"1"的量相比

  ③确定算法:a: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就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或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b: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就用除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④确定算法(或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3、发展题(用幻灯逐题打出)

  (1)要修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3/5多2千米,还剩了12千米没有修,求这条路有多少千米?

  (2)要修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3/5少2千米,还剩下12千米没有修,求这条路有多少千米?

  教师先出示第(1)小题,让学生试做,估计有一部分同学会列出错误算式:(12—2)÷(l—3/5),此时,老师不要急于纠正,而应再出示第(2)小题让学生比较异同,引导学生发现两题仅一字之差,列式却不同,然后教师帮助学生画图分析解答。

  通过以上两小题的讲解,使学生在找准单位"1"的基础上,通过图形,灵活掌握"量率对应"。

  三、课堂小结,再次构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师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甲生答:这节课我们复*了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类型。

  乙生答: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然后看谁跟单位"1"的量相比,它相当于单位"1"量的几分之几。

  丙生答:根据分数应用题的基本关系式确定算法。

  丁生答:有些灵活题还要通过画图,找出"量率对应"再解答。

  解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能把稍复杂的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有关知识系统化。

  2、数学思考:能牢固掌握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解决问题: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学会联系实际的良好学**惯。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复*梳理,再现知识。

  1、复*一类应用题。

  (1)复*巩固。

  屏幕出示两条信息,生根据这两条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水彩画50幅;蜡笔画80幅。

  (2)合作交流。

  在小组中相互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3)讨论梳理。

  比较归纳各题的相同点。

  板书:找出单位“1”

  2、复*二、三类应用题。

  (1)复*巩固。

  屏幕出示如下信息:

  A、蜡笔画有80幅B、水彩画有50幅

  35

  C、水彩画比蜡笔画少— D、水彩画是蜡笔画的—

  88

  让学生从以上信息中任选两条,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2)交流探讨。

  屏幕出示四种情况。(略)

  (3)总结梳理。

  以上各题的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弄清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再分析数量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后两条板书)

  (4)类推延伸。

  教师点拨:如果把以上几道应用题分率句中的分数改为百分数,你会做吗?这说明什么?

  小结:在一般情况下,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应先找出分率句中的单位“1”,再分析数量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算术或方程来解答。

  三、加强联系,综合应用。

  1、迁移方法,完成练*卷上的第1题练*。

  (1)生独立思考解答,后集体订正。

  (2)师小结。

  2、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1)生独立思考解答,再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2)师点拨:废品率、合格率之间的关系。

  四、巩固练*。

  1、做练*纸上的第2、3、4题。

  2、讲评。

  五、总结归纳。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指导看书P111的例4,并补充完整。

  六、布置作业。

  练*二十二的第1、2、3、4题。

  板书设计

  1、找出单位“1”;

  2、分析数量间的关系;

  3、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

  教学设计说明

  复*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把复*课上得轻松愉快又富有实效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倡“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同样,要上好数学复*课,也应该切实转变复*方式,突出自主性、针对性、系统性,才能全面提高复*效率。现结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分数应用题的整理和复*》的教学谈谈具体做法。

  列方程解应用题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重点和学生学的重点,不在于解,而在于学解。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无论是学生对各种解题方法的探索和理解,还是让学生感受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都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交流、讨论等活动,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2、应用题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需要的数量关系式或等量关系式。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展示学生的方法如何多,因为解决办法是可以举一反三的,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式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多种办法来分析。如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关键字列等量关系式;通过画线段图理解题意;通过画示意图来理解题意。学生才会更加积极地思考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本节课中呈现的画线段图、画示意图、抓关键字或词来理解和分析应用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感悟、理解、掌握新知识。

  3、注重练*形式的多样化。本节课的练*安排了三个层次,一是巩固练*,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等量关系,促进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掌握;二是开放性练*,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学生学*兴趣高,主动性强。三是通过独立作业,检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4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列方程解应用题。

  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要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复*准备呈现解应用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用算术法解和用方程解,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解法的根本区别点,是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还是从等量关系出发思考问题,第二个环节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同一道题,让学生理解用等量关系分析这类应用题要简单、容易得多,从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个环节就紧紧抓住等量关系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从中掌握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四个环节是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解题步骤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形成在层次、有坡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知识发展逻辑顺序的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学解应用题工程问题思路指点

  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应用题。我们通常所说的:“工程问题”,一般是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因此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它们的基本关系式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程问题是小学分数应用题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下面列举有关练*中常见的几种题型,分别进行思路分析,并加以简要的评点,旨在使同学们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例1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12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两队共同修建需要多少天?

  [思路说明]①把这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队修建需要12天,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2;乙队修建需要20天,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20。甲、乙两队共同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2+1/20=2/15,工作总量“1”中包含了多少个2/15,就是两队共同修建完成这项工程所需要的天数。

  1÷(1/12+1/20)=1÷2/15=15/2(天)

  ②设这项工程的全部工作量为60(12和20的最小公倍数),甲队一天的工作量为60÷12=5,乙队一天的工作量为60÷20=3,甲、乙两队合建一天的工作量为5+3=8。用工作总量除以两队合建一天的工作量,就是两队合建的天数。

  60÷(60÷12+60÷20)=60÷(5+3)

  =60÷8=15/2(天)

  评点这是一道工程问题的基本题,也是工程问题中常见的题型。上面列举的两种解题方法,前者比较简便。这种解法把工作量看作“1”,用完成工作总量所需的时间的倒数作为工作效率,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和,就可以求出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时间。工程问题一般采用这种方法求解。

  练*: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要12天完成,丙队单独修要15天完成,甲、乙、丙三队合修,需要几天完成?

  例2一项工程,甲队独做8天完成,乙队独做10天完成,两队合做,多少天完成全部工程的3/4?

  [思路说明]①把这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队独做8天完成,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8;乙队独做10天完成,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0。甲、乙两队合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8+1/10=9/40,工作总量“1”中包含多少个甲乙效率之和,就是甲乙合做所需要的天数。甲乙合做所需时间的3/4,就是甲乙合做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的时间。

  1÷(1/8+1/10)×3/4

  =1÷9/40×3/4=10/3(天)

  ②把甲、乙两队合做的工作量3/4,除以甲、乙两队的效率之和1/8+1/10=9/40,就是甲乙合做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要的时间。

  3/4÷(1/8+1/10)=3/4÷9/40=10/3(天)

  评点思路①是先求出两队合做一项工程所需的时间,再用乘法求出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的时间。思路②是把“3/4”看作工作总量,工作总量除以两队效率之和,就可以求出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的时间。两种思路简捷、清晰,都是很好的解法。

  练*:一项工程,单独完成,甲队需8天,乙队需12天。两队合干了一段时间后,还剩这项工程的1/6没完成。问甲、乙两队合干了几天?

  例3东西两镇,甲从东镇出发,2小时行全程的1/3,乙队从西镇出发,2小时行了全程的1/2。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才能相遇?

  [思路说明]①由甲2小时行全程的1/3。可知甲行完全程要2÷1/3=6(小时);由乙2小时行全程的1/2,可知乙行完全程要2÷1/2=4(小时)。求出了甲、乙行完全程各需要的时间,时间的倒数便是各自的速度,进而可求出两人速度之和,把东西两镇的路程看作“1”,除以速度之和,就可求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相遇时间。

  综合算式:

  1÷(1/(2÷1/3)+1/(2÷1/2))

  =1÷(1/6+1/4)=1÷5/12=12/5(小时)

  ②由甲2小时行了全程的1/3,可知甲每小时行全程的1/3÷2=1/6;由乙2小时行全程的1/2,可知乙每小时行全程的1/2÷2=1/4。把东西两镇的路程“1”,除以甲、乙的速度之和,就可得到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相遇时间。

  综合算式:

  1÷(1/3÷2+1/2÷2)

  =1÷(1/6+1/4)=1÷5/12=12/5(小时)

  评点本题没有直接告诉甲、乙行完全程各需的时间,所以求出甲、乙行完全程各需的时间或各自的速度,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练*:打印一份稿件,小张5小时可以打完份稿件的1/3,小李3小时可以打完这份稿件的1/4,如果两人合打多少小时完成?

  例4一项工程,甲、乙合做6天可以完成。甲独做18天可以完成,乙独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思路说明]把一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乙合做6天可以完成,甲、乙合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6,甲独做18天可以完成,甲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8。把甲、乙工作效率之和,减去甲的工作效率1/18,就可得到乙的工作效率:1/6-1/18=1/9。工作总量“1”中包含了多少个乙的工作效率,就是乙独做这项工程的需要的时间。

  1÷(1/6-1/18)=1÷1/9=9(天)

  评点这是一道较复杂的工程问题,是工程问题的主要题型之一。主要考查同学们运用分数的基本知识及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工程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独做的队或个人的工作效率,然后用工作总量“1”除以一个队或个人的工作效率,就可以求出一个队或个人独做的工作时间。

  有的同学在解这道题时,由于审题马虎,而且受基本工程问题解法的影响,错误地列成:1÷(1/6+1/18),这是同学们应引起注意的地方。

  练*:一批货物,用大小两辆卡车同时运送,5小时可以运完。如果用小卡车单独运,15小时可以运完。问大卡车单独运几小时可以运完?

  例5加工一批零件,单独1人做,甲要10天完成,乙要15天完成,丙要12天完成。如果先由甲、乙两人合做5天后,剩下的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

  [思路说明]题目要求剩下的工作量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必须知道剩下的工作量和丙的工作效率。

  加工一批零件,单独1人做,甲要10天完成,甲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0;乙要15天完成,乙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5;丙要12天完成,丙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2。甲、乙合做一天,完成这批零件的1/10+1/15=1/6,合做5天完成这批零件的1/6×5=5/6,工作总量“1”减去甲、乙合做5天的工作量,就得到剩下的工作量。把剩下的工作量除以丙的工作效率,就可以求出剩下的工作量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

  综合算式:

  [1-(1/10+1/15)×5]÷1/12

  =[1-1/6×5]÷1/12

  =1/6÷1/12=2(天)

  评点这是一道较复杂的工程问题,是工程问题中的主要题型之一,也是升学或毕业考试中最常见的试题之一。它的特点是求剩余部分的工作量完成的时间。关键是正确求出剩余部分的工作量。从工作总量“1”中减去已完成的工作量,就是剩余部分的工作量。有的同学由于审题不细,又受前面几例工程问题的解法的影响,容易错误地列成:[1÷(1/10+1/15)×5]÷1/12.

  练*:加工一批零件,甲独做要8天完成,乙独做要7天完成,丙独做要14天完成,三人合作2天后,甲因病休息,乙、丙两人继续合做还要几天完成?

  例6一件工程,甲、乙合作6天可以完成。现在甲、乙合作2天后,余下的工程由乙独做又用8天正好做完。这件工程如果由甲单独做,需要几天完成?

  [思路说明]一件工程,甲、乙合作6天可以完成,可知甲、乙合作1天完成这件工程的1/6,甲、乙合作2天,完成这件工程的1/6×2=1/3。用工作总量“1”减去甲、乙合作2天的工作量1/3,所得的差1-1/3=2/3,就是余下的工作量。又知余下的工程由乙独做用了8天正好做完,用余下的工作量除以8,就可以求出1天的工作量,即乙的工作效率。把甲、乙工作效率之和减去乙的工作效率,就可得到甲的工作效率。求出了甲的工作效率,只要把工作总量“1”除以甲的工作效率,就可得到甲独做这件工程所需要的天数了。

  综合算式:

  1÷[1/6-(1-1/6×2)÷8]

  =1÷[1/6-(1-1/3)÷8]=1÷[1/6-2/3÷8]

  =1÷[1/6-1/12]=1÷1/12=12(天)

  评点这也是一道复杂的工程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求出甲的工作效率。要求出甲的工作效率,解题的步骤较多,只有熟悉和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熟练掌握前面5道例题的解题方法及解题的技能、技巧,才能正确顺利地解答本题。

  练*: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9天完成,乙、丙两队合做12天完成,现在甲、乙两队合做了3天,接着乙、丙两队又合做了6天,最后由丙队单独12天完成了整个工程。如果整个工程由甲、丙两队合做需要几天完成?

  解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教材第145页期末复*第13—16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本册教材里学过的应用题及其结构,加深理解对这些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认识一些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比较熟练地分析推理并正确地解答应用题,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学期我们学*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复*本学期学过的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要进一步认识本册教材里的应用题的特点,更加熟练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确定要先算的中间问题,进一步认识一些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解答本学期学过的应用题。

  二、复*三步计算应用题

  1.整理思路。

  这学期我们学*了许多三步计算应用题。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解答时可按怎样的方法来想要先求出的中间问题?还可以按照怎样的方法来想要先求出的中间问题

  2.做期末复*第13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两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小结:这两题都是求两商之差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而第(2)题有一重复条件,所以也可以两步计算列式解答。

  3.做期末复*第14题。学生读题,比较: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1)题根据问题可以怎样想?根据条件又可以怎样想

  第(2)题可以怎样想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这两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

  小结:这两题都可以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但第(1)题的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和第(2)题的互换,所以解题思路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中间问题:即6天装配电脑的台数要先求出来。

  请同学们看下面一道题。

  山边林场栽槐树和杉树各12行,槐树每行24棵,杉树每行30棵。栽的槐树和杉树一共多少棵

  提问: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

  第一种方法怎样解答?(板书综合算式)这样做是怎样想的

  第二种方法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列算式?(板书综合算式

  谁来说一说,这道题为什么可以用两种方法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内容?解答应用题可以用哪两种方法来分析

  指出:解答应用题,可以根据条件来想能求什么问题,也可以根据问题来想需要什么条件,确定每一步算什么。在列式时,要根据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尽考每一步用什么方法算。在本学期学的三步计算应用题里,如果有一个条件是两个数量共同的条件,也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答。

  五、课堂作业

  1.期末复*第15题。要求先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列式解答。

  2.期末复*第16题。要求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解答。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4)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 下册)教材P59―60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用比例解决一般问题。

  2.通过与前面旧知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教材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目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者积)是否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 列比例解答.判断的过程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难点,要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例分配与正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与反比例应用题”这两组概念加以区别,从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同时在四五年级学*了简单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可以重点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 “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沉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老师力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自我展示、一题多解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完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过程;强化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学*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学*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另外,在练*的设计上,本节课力图通过加强对比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

  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首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关系,判断的过程就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重点,也是难点.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迁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兴趣.首先让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答,然后提问:“这道题里有怎样的的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学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最后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了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既分散了难点,又教给了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数量关系式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为后面分析应用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比例的应用.(板书:解比例应用题)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教材对话主题图)

  例5、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元?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10吨水的多少钱?

  12.8÷8×10

  =1.6×10

  =16(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用原来学*的解答归一应用题的方法,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价一定的意义,为正确列出比例式打好基础了。】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水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水的单价一定.)

  用水的数量和水费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单价一定,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家水的总价和用水量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也就是水的单价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8x=12.8×10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16元.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学生自主完成)

  4、变式练*: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上个月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的订正和交流,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有改变,只是未知量变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理解和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教学例6(课件演示例6主题图)

  例6: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学生利用以前的算术方法独立解答.

  20×18÷30

  =360÷30

  =12(包)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是一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成__________比例.所以两次捆书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_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要捆x包,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30x=20×18

  x=360÷30

  x=12

  答:每捆12包.

  4、变式练*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捆15包,每包多少本?

  【设计意图:例6教学沿用了例5的教学形式,但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明白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分析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技巧,同时也能够区分两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三、全课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随堂练*

  1、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___?

  2、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3、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设计意图:通过由易到难,梯级训练,让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有一个初步的巩固和训练,加深知识印象,同时也对本节课起到系统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为后面完成课堂作业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P60---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作业,让学生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解比例应用题

  例5: 例6: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总数量一定,每包本书和包数成反比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解:设要捆x包

  30x=20×18

  8 x=12.8×10 x=360÷30

  x=16 x=12

  答:(略) 答:(略)

  【教学后记】:正反比例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这节课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以旧促新教学理念,设计了简单易学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没有感到学*新知识的压力,能够轻松完成学*任务。同时通过变式训练和拓展训练,让学生掌握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后面解答比例问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 下册)教材P59―60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用比例解决一般问题。

  2.通过与前面旧知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教材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目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者积)是否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 列比例解答.判断的过程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难点,要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例分配与正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与反比例应用题”这两组概念加以区别,从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同时在四五年级学*了简单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可以重点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 “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沉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老师力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自我展示、一题多解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完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过程;强化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学*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学*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另外,在练*的设计上,本节课力图通过加强对比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

  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首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关系,判断的过程就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重点,也是难点.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迁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兴趣.首先让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答,然后提问:“这道题里有怎样的的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学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最后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了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既分散了难点,又教给了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数量关系式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为后面分析应用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比例的应用.(板书:解比例应用题)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教材对话主题图)

  例5、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元?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10吨水的多少钱?

  12.8÷8×10

  =1.6×10

  =16(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用原来学*的解答归一应用题的方法,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价一定的意义,为正确列出比例式打好基础了。】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水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水的单价一定.)

  用水的数量和水费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单价一定,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家水的总价和用水量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也就是水的单价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8x=12.8×10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16元.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学生自主完成)

  4、变式练*: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上个月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的订正和交流,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有改变,只是未知量变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理解和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教学例6(课件演示例6主题图)

  例6: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学生利用以前的算术方法独立解答.

  20×18÷30

  =360÷30

  =12(包)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是一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成__________比例.所以两次捆书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_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要捆x包,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30x=20×18

  x=360÷30

  x=12

  答:每捆12包.

  4、变式练*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捆15包,每包多少本?

  【设计意图:例6教学沿用了例5的教学形式,但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明白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分析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技巧,同时也能够区分两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三、全课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随堂练*

  1、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___?

  2、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3、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设计意图:通过由易到难,梯级训练,让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有一个初步的巩固和训练,加深知识印象,同时也对本节课起到系统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为后面完成课堂作业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P60---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作业,让学生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解比例应用题

  例5: 例6: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总数量一定,每包本书和包数成反比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解:设要捆x包

  30x=20×18

  8 x=12.8×10 x=360÷30

  x=16 x=12

  答:(略) 答:(略)

  【教学后记】:正反比例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这节课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以旧促新教学理念,设计了简单易学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没有感到学*新知识的压力,能够轻松完成学*任务。同时通过变式训练和拓展训练,让学生掌握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后面解答比例问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 下册)教材P59―60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用比例解决一般问题。

  2.通过与前面旧知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教材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目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者积)是否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 列比例解答.判断的过程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难点,要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例分配与正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与反比例应用题”这两组概念加以区别,从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同时在四五年级学*了简单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可以重点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 “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沉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老师力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自我展示、一题多解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完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过程;强化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学*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学*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另外,在练*的设计上,本节课力图通过加强对比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

  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首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关系,判断的过程就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重点,也是难点.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迁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兴趣.首先让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答,然后提问:“这道题里有怎样的的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学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最后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了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既分散了难点,又教给了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数量关系式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为后面分析应用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比例的应用.(板书:解比例应用题)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教材对话主题图)

  例5、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元?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10吨水的多少钱?

  12.8÷8×10

  =1.6×10

  =16(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用原来学*的解答归一应用题的方法,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价一定的意义,为正确列出比例式打好基础了。】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水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水的单价一定.)

  用水的数量和水费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单价一定,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家水的总价和用水量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也就是水的单价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8x=12.8×10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16元.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学生自主完成)

  4、变式练*: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上个月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的订正和交流,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有改变,只是未知量变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理解和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教学例6(课件演示例6主题图)

  例6: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5)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案汇总五篇

  【晒课说明】这是笔者在我校省级骨干教师献课活动中的一节示范课,这节课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和赞美,本课以本班学生的人数为原料,把学生们的最爱“串串烧”引入课堂教学,设计非常巧妙、新颖、别致。又根据口味的不同,练*设计层层推进有梯度,让学生经历三次制作“串串烧”的过程(编一步、两步、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次次吊起学生的胃口,在交流碰撞中高潮迭起,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活了,一直处于兴奋和积极状态下,课堂异常活跃,学生的参与面广,覆盖了较多的知识面,涉及了分数应用题较多的题型,练*容量大。并能及时总结学法,让学生牢固掌握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妙招和法宝。这节课的“串串烧”学生不但吃香了,我们听课的老师们也吃香了,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就连学校请来录课的摄影师说,我录过的数学课很多,还没有听过这么好的有趣的数学课,如果我小时候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讲课,我的数学也能学好。笔者想:既然有这么高的评价,我何不整理出来,让更多的老师们来分享。(此教学设计在20xx年全省中小学教育优秀论文、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将学生学过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集中编排,通过学生编题、解题,让学生经历三个层次的练*,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自己编题,解题,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编题、解题,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电子白板、PPT

  【复*程序】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这么多的老师来听我们班的什么课(数学课)既然是来听我们的数学课,我们就要拿数来说事了。请同学们给在座的老师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人数情况,共有多少人?女生多数人?男生多少人?(根据学生的介绍出示课件:我们班共有75人女生30人,男生45人)(设计意图:本班人数是学生们最熟悉的啦,所以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向听课的老师们介绍本班人数,一下子和听课的老师们拉*了距离,消除了同学们的陌生感,课堂气氛马上活跃了。)

  二、建构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只是向老师们用75、30、45三个数介绍了我们班的人数情况,对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介绍是不是太过于简单了,不是我们六年级学生应有的水*,请拿出你们的真水*和高水*。运用所学的分数给以上三种量中的任意两种量之间建立关系做进一步的介绍。(根据学生介绍,老师整理如下)出示课件

  学生介绍如下:

  女生占全班的2/5

  男生占全班的3/5

  女生占男生的2/3

  男生占女生的'3/2

  女生比男生少1/3

  男生比女生多1/2

  女生比全班少3/5

  男生比全班少2/5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分数给三种数量中的任意两个量建立关系做进一步介绍,学生兴趣盎然,都想极力表现自己,使自己的介绍更为精彩和清楚。在同学们你一言我一句的介绍中,一长串的有关数量之间的分数关系跃然纸上,成为了本节课的珍贵的教学资源。)

  三、自主探究提高能力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这么精彩的介绍,我想在座的老师们已经对我们班的人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两组数据多像好看又好吃的“串串烧”,同学们喜欢吃“串串烧”吗?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喜欢吃“串串烧”。“串串烧”有各种口味的,第一组数据是原汁原味的,这组就叫“原味串串烧”,第二组数据是我们加了佐料做出来的,就叫“香味串串烧”吧,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光吃这两串还不过瘾,(是)那我们再给它加点佐料辣椒粉,来串“微辣串串烧”怎么样?(好)请大家听制作要求,用这两组数据为原料,老师再给你们提供三个问题,女生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全班有多少人?

  (一)(微辣串串烧)编一步计算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并分析解答。

  学生编题如下:

  全班共有75人,女生占全班的2/5,,女生有多少人?

  全班共有75人,男生占全班的3/5,男生有多少人?

  女生有30人,女生占全班的2/5,全班有多少人?

  男生有45人,男生占全班的3/5,全班有多少人?

  女生有30人,男生占女生的3/2,男生有多少人?

  男生有45人,女生占男生的2/3,女生有多少人?

  男生有45人,男生占女生的3/2,女生有多少人?

  ……

  (设计意图:教师把这一长串的分数关系比作“串串烧”,把同学们的最爱“串串烧”引入课堂,同学们想吃“串串烧”吗?同学们正馋的流口水,异口同声说“想吃”。这时教师不失时机请同学们以这两组数据为原料,自己亲自动手制作“微辣串串烧”,既一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同学们积极性会异常高涨。)

  师:同学们编的真多,分析解答的也真好,你们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妙招是什么?

  生:第一步先找准单位“1”,第二步看单位“1”是已知的用乘法计算,单位“1”是未知的用除法计算或用方程解答。

  (设计意图:编题、分析解答之后,都让学生及时总结制作、分析、解答这类题的绝招、法宝是什么?第一步:找单位“1”,第二步:看单位“1”是已知的,用乘法计算,单位“1”是未知的用除法计算或用方程解答。及时总结解题方法。)

  师:同学们我来评价一下你们的这串“微辣串串烧”行吗?香味有余,但辣味不足。我们能不能再给它加点辣椒粉,来串“中辣串串烧”过过瘾。(行)请听制作要求,继续以这两组数据为材料。

  (二)(中辣串串烧)编两步计算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并分析解答。

  学生编题如下:

  全班共有75人,男生占全班的3/5,女生有多少人?

  女生有30人,女生占男生的2/3,全班有多少人?

  女生有30人,男生占女生的3/2,全班有多少人?

  男生有45人,女生占男生的2/3,全班有多少人?

  男生有45人,男生占女生的3/2,全班有多少人?

  女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3,男生有多少人?

  女生有30人,男生比女生多1/2,男生有多少人?

  全班共有75人,女生占全班的2/5,男生有多少人?

  男生有45人,女生比男生少1/3,女生有多少人?

  男生有45人,男生比女生多1/2,女生有多少人?

  ……

  师:同学们你们解答这类应用题的绝招又是什么?

  生:第一步仍找准单位“1”,第二步看单位“1”是已知的用乘法计算,单位“1”是未知的用除法计算或方程解答。

  师:有一部分同学口味重,吃着这串“中辣串串烧”觉得还是不过瘾,还想挑战一下,来串“特辣串串烧”过过瘾好吗?请听制作要求,仍一这两组数据为材料。

  (设计意图:逐层递进,通过制作“中辣串串烧”,既编两步计算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样我们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各种类型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跃然纸上,供同学们解答,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题情境。)

  (三)(特辣串串烧)编三步计算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并分析解答。

  学生编题如下:

  全班共有75人,女生比全班少3/5,男生有多少人?

  全班共有75人,男生比全班少2/5,女生有多少人?

  女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3,全班有多少人?

  女生有30人,男生比女生多1/2,全班有多少人?

  男生有45人,女生比男生少1/3,全班有多少人?

  男生有45人,男生比女生多1/2,全班有多少人?

  女生有30人,女生比全班少3/5,男生有多少人?

  男生有45人,男生比全班少2/5,女生有多少人?

  ……

  (设计意图:再一次吊起学生的胃口,通过同学们制作“特辣串串烧”把课堂推向高潮,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的参与面广,覆盖较多的知识面,涉及了分数应用题较多的题型,练*容量大。并能及时总结学法,让学生牢固掌握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妙招和法宝。)

  归纳:不管是哪种口味的“串串烧”,制作、分析、解答的妙招和法宝都是先找单位“1”,然后看单位“1”是已知的用乘法计算,单位“1”是未知的用除法计算或用方程解答。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以什么样的方法复*了分数应用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同时出示课题:复*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2、一步、两步、三步计算的分数乘除法有共同的解题策略吗?

  3、你对今天这节课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自我评价一下

  4、还有什么问题或困惑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新知识后要及时地总结学*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意识,让学生会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而且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克服教师作学生代言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板书设计:

  复*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解题策略

  1、找准单位“1”

  2、单位“1”是已知的,用乘法计算

  3、单位“1”是未知的,用除法计算

  【反思】

  课始给听课的老师们介绍本班人数引入复*内容,然后又引导学生用分数给三种数量中的任意两个量建立关系做进一步介绍,学生兴趣盎然,都想极力表现自己,使自己的介绍更为精彩和清楚。在同学们你一言我一句的介绍中,一长串的有关数量之间的分数关系跃然纸上,成为了本节课的珍贵的教学资源。也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题情境。

  然后教师把这一长串的分数关系比作“串串烧”,把同学们的最爱“串串烧”引入课堂,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同学们还想吃“串串烧”吗?同学们正馋的流口水,异口同声说“想吃”。这时教师不失时机请同学们以这两组数据为原料,自己亲自动手制作“微辣串串烧”,“中辣串串烧”,“特辣串串烧”。抛出了三个思维空间广阔的、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对自己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对认知结构实行精加工,自然而然地实现编题和解题策略的最优化。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大家一次次跃跃欲试,学*积极性异常高涨。学生根据分数应用题的特点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灵活选择条件和问题,各种口味的“串串烧”被同学们制作出来了,并顺利分析解答完毕。

  每次编题、分析解答之后,都让学生及时总结制作、分析、解答这类题的绝招、法宝是什么?第一步:找单位“1”,第二步:看单位“1”是已知的,用乘法计算,单位“1”是未知的用除法计算或用方程解答。

  这样的复*方法,覆盖了较多的知识面,涉及了分数应用题较多的题型,练*容量大,练*设计层层推进有梯度,让学生经历三次制作“串串烧”的过程,一次次吊起学生的胃口,在交流碰撞中高潮迭起,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活了,一直处于兴奋和积极状态下,课堂异常活跃,学生的参与面广,覆盖了较多的知识面,涉及了分数应用题较多的题型,练*容量大。并能及时总结学法,让学生牢固掌握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妙招和法宝。这节课的“串串烧”学生不但吃香了,而且印象深刻,不易忘记。这样一节课下来,真是“你有我有全都有。”人人都有收获,优等生得到了施展,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后进生得到了提高。实现了互相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已经学*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六年级学生能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去拓展,去学*更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逆向思维,能根据具体的数量和分率,求出单位“1”的量。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方程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1、苹果的重量是X千克,梨的重量比苹果多5千克 。

  ⑴、梨的重量比苹果多了( )千克。

  ⑵、梨的重量是( )千克。

  2、钢笔X元,比毛笔少了3元 。

  ⑴、钢笔比毛笔少了( )元。

  ⑵、毛笔是( )元。

  3、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课

  1、教学补充例题:水果店运来了一些苹果,已经卖了36千克 ,还剩下20千克,水果店运来了多少苹果?

  (1)卖了 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运来苹果的重量-卖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运来苹果X千克。

  x-36=20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1+)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1+)=25

  =25÷

  =20

  答:略。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6)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汇总5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 下册)教材P59�D60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用比例解决一般问题。

  2.通过与前面旧知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教材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目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者积)是否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 列比例解答.判断的过程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难点,要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例分配与正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与反比例应用题”这两组概念加以区别,从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同时在四五年级学*了简单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可以重点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 “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沉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老师力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自我展示、一题多解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完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过程;强化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学*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学*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另外,在练*的设计上,本节课力图通过加强对比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

  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首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关系,判断的过程就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重点,也是难点.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迁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兴趣.首先让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答,然后提问:“这道题里有怎样的的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学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最后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了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既分散了难点,又教给了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数量关系式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为后面分析应用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比例的应用.(板书:解比例应用题)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教材对话主题图)

  例5、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元?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10吨水的多少钱?

  12.8÷8×10

  =1.6×10

  =16(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用原来学*的解答归一应用题的方法,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价一定的意义,为正确列出比例式打好基础了。】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水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水的单价一定.)

  用水的数量和水费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单价一定,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家水的总价和用水量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也就是水的单价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8x=12.8×10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16元.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学生自主完成)

  4、变式练*: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上个月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的订正和交流,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有改变,只是未知量变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理解和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教学例6(课件演示例6主题图)

  例6: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学生利用以前的算术方法独立解答.

  20×18÷30

  =360÷30

  =12(包)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