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200多公里,河谷深切、*山峰秀丽、景点众多。尤其是中秋时节的三峡,愈发显出成熟、热烈抑或轻缓、安静的秋天的气息。你看,当秋色把橘柚树染成绿得发黑的颜色,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时,三峡便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作者从第2自然段开始,分别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不同时间段里三峡的景色特点。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非常明显,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每段首句做了提示。三峡之秋很美,描写三峡的词句也很美。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的.词语外,还可以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课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三、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六、指导写字: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昏”字上面的“氏字头”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稍微长过下面的“日字底”的横折,这样显得美观。“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二、学*课文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二)在不同时间里,三峡的景色有怎样的不同?自己读课文,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好,一会请你来讲一讲,三峡美在哪里?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要读得轻快一些。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烈”等词语,有激情。

  4、黄昏景色,抓住了*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三、教师总结: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积累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三峡之秋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静雾倒影

  夜宁静、朦胧月亮月光

三峡教学设计2

  《三峡》

  教学目标:

  1、能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2、能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发挥想象,体会文章写景的妙处,了解文章所描写的三峡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正确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发挥想象,体会文章写景的妙处。

  教学难点:

  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幻灯片上的美丽风景,先对图片进行一下描述,然后猜一猜,这是哪里的风景?

  (多媒体展示三峡图片)

  (第一幅)

  生:这幅图片中有高耸的群山,延绵不断。群山当中有一条好像绿丝带一样的河流。

  生:根据图片我猜是三峡的图片。

  (第二幅)

  生:这是一条宽阔的江河,河*的山像被刀削过的一样,很*直,很陡峭。

  (第三幅)

  生:这是一幅远景图,壮观的山峡,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植物,中间的江水有点像黄河,水面上有两艘游览的船。

  师:你怎么知道是游览的船?

  生:因为船的造型就像是游览的船,不像是其他的船,而且船边上有很多人再看*的风景,有几个人还拿着望远镜。

  师:恩,观察听仔细的啊。

  (第四幅)

  生:这幅图像一幅*山水画,*处色彩鲜艳浓郁,远处则显得随意浅淡,画的风景应该是长江三峡的风光。山高水浅,意境深远。

  师:很不错,的确可以说是一幅山水画。

  (第五幅)

  生:这是一个很大的水库,从规模上来看,应该只能是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我想这肯定是三峡了。

  师:正确。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去过三峡旅游的?给大家做做导游,介绍一以下三峡有哪些值得留恋的景物风光?

  生:三峡位于长江中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瞿塘峡山高水急,极为壮观,人称“夔门天下雄”。

  巫峡谷深峡长,幽静秀雅。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恰似亭亭玉立的十二仙女,自古就有“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浪漫传说,据我所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汉代美女王昭君的故乡都在巫峡附*。

  西陵峡水急滩多、行船艰险而令人望而生畏。西陵峡*石壁的形态、色泽都十分奇特,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和黄牛峡等区段都名有特色。西陵峡下口正在修建宏伟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已形成以现代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景观。在到三峡工程之前还有白帝城和地缝天坑等景点。

  师:真为同学说得很详细,真是一名出色的导游,那么我们所看到的是今天的三峡风光,那么古人眼中的三峡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三峡》。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194页。

  二、作家作品:

  师:请一个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及其作品。

  生:本文的作者郦道元是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其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这本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师:谢谢××的清楚简练的介绍。对作者和《水经注》一书大家作个了解即可。

  三、自渎课文,疏通文义:

  师:请大家用3分钟的时间自己把文章默读一遍,不会读的字查查字典,注上拼音,不懂的字词作个标记。

  (3分钟后)

  师:请看幻灯片,请同学读一读屏幕上的生字:

  生:阙处(quē)重岩叠嶂(diézhàng)隐天蔽日(bì)曦月(xī)

  襄陵(xiānglíng)沿溯(sù)素湍(tuān)绝巘(yǎn)

  飞漱(shù)长啸(xiào)属引(zhǔ)

  师: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课文,听的时候注意句读和语气,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下面请大家小组合作,把自己不懂得字词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等会儿提出来请其他小组帮忙。然后每组选择一段结合课文的注释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一下三峡的优美风光,说出来小组内部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小组交流时间5分钟。

  (小组活动,疏通字词)

  师:有没有小组解决不了需要提出来帮忙的字词?

  生:“重岩叠嶂”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嶂”怎样解释?

  生:“重岩叠嶂”实质重重叠叠的悬崖。“嶂”是指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师:回答得非常好,还有没有需要帮助的?

  生:“至于夏水襄陵”这句中,“襄”书上解释为“上”,“陵”又怎么翻译呢?

  生:“陵”是指打的土山,这里是说到了夏天水漫了上来,把大的土山都淹没了。

  师:翻译的非常准确,看还有没有问题?

  生:第二段最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怎么翻译?主要是“御风”和“以”字我们不知道怎样解释。

  生:“御风”意思是驾乘着风,我想这里是夸张的手法,这句的意思是就算骑马驾风而行,都没有从长江中行船那么快。

  师:解释得非常好,看来你们小组的效率还挺高的。还有没有小组在字词的解释上有问题的?没有的话我们就要请大家做做导游了。

  四、讨论体会:

  师:纵观整篇课文,大家想一想,课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小组讨论2分钟。

  (2分钟后)

  生: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对三峡有一种惊叹的感情。

  师:惊叹?有没有一个成语可以更好的表达你这个观点?这个成语中有一个“叹”字。

  生:叹为观止。

  师:很好。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他写连山,用了“略无阙处”“隐天蔽日”这些词,还有后两段写的那些景物都不是*常所能见到的。

  师:理由还比较充分,还有吗?

  生: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对三峡充满了喜爱之情。三峡嘛,我们现在都有这么多人喜欢去玩,说明大家都喜欢,所以才能成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说明它很美很吸引人。

  师:注意,是因为很多人喜欢它,所以它美吗?最好在文中去找支持你们观点的理由。

  生:是因为三峡自古以来就是一美景奇景,所以人们喜欢去游玩。

  师:那你们认为作者对三峡喜爱,理由是什么?请在文中找。

  生:理由是第一,作者对三峡描写比较细致,尤其是对水的描写,分了夏、春冬和秋天来写水。第二,写景都是极力写它的奇险壮美,带有一种前面他们说的叹为观止的感情,既然叹为观止嘛,就说明他很喜爱。

  师:“奇险壮美”,这个词用得很不错,能不能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词句?

  生:第一段中“略无阙处”、“隐天蔽日”、第三段中“素湍绿潭”“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等等。

  师:回答得很具体、很落实。我们知道《水经》是一部地理著作,而作为《水经》中的一条注解的《三峡》,虽然说是一篇介绍性、说明性的文章,写得比较客观,但字里行间的确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三峡的欣赏赞美之情,通过这种赞美表现出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

  好,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把课文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体会作者的这种欣赏和赞叹的感情。

  (全班齐读课文)

  五、研读赏析:

  师:假设我们现在是三峡的导游,请你根据郦道元的这片《三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给正准备前往三峡旅游的游客作总体介绍。说的时候尽量突出三峡风光的特点、语言优美,有吸引力。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段集中讨论,组内交流3分钟,然后选派一名代表起来当导游。在本组的导游介绍前需要小组四个人一起将所选的段落当堂背诵一遍,要求整齐、有感情。

  我们将评选出最佳小组合作奖和表现最佳导游奖。获奖的将得到精美礼品一份。

  (3分钟后)

  师:哪一组同学讨论的是第一段?

  (一小组齐背第一段,“导游介绍”)

  师:嗯,背得很整齐,也比较流利,不过速度稍微快了点,注意感情的把握。

  生: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欢迎乘坐“中华之星”号游轮到著名的长江三峡旅游,三峡最有特色的就是两方面——山和水。在三峡的七百里当中,*山连着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住了天空,挡住了日光请游客们到船边上欣赏这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群山,现在是早上,到中午十一点半左右大家基本上才能在处于峡谷中的船上看到太阳——如果天气好的话,并且到下午一点过后太阳又会躲到重岩叠山后面,一整天见不到面了。月亮也是一样只有到半夜的时候才能看到。

  师:很好,有想象力,介绍比较准确,若语气和用词能再增添一点吸引力就更好了,谢谢这名同学和他们小组。哪一组来介绍第二段的内容?

  (另一小组齐背第二段,“导游”介绍)

  生:游客朋友们,请看岸边那些山陵,到了夏天有时发大水,江水会漫上山陵,就像白素贞水漫金山。沿江上下的行船都被阻绝。据说在古代有时皇帝的命令必须急速传达,那清早从四川的白帝城发船,傍晚就到了湖北的江陵县,壤中间相距一千二百余里,就算是骑快马驾轻风开奔驰,也不象它这样快。

  师:这为同学语言很幽默,不过在座的应该没有人见过百素贞水漫金山吧。类比最好巨大家比较熟悉的东西。不错,掌声鼓励,next。

  (第三小组齐背第三段,“导游”介绍)

  生:现在是初春,大家虽然见不到壮观的洪水,但是春冬的三峡也有其不同一般的景致,请游客们看这水面又洁白的浪花,还有绿茵茵的潭水洄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风物的影子。请抬头看那高高的山顶上,长着很多奇怪的柏树,注意留心山崖中会有一些悬泉和瀑布冲刷在怪柏之间,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无穷的乐趣。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这名导游的介绍?

  生:我来。这位导游语言丰富,口气也挺有导游的味道。介绍全面,就是有些不流利。

  (第四小组齐背第四段,“导游”介绍)

  师:背得比较流畅,遗憾的是不够整齐。有请导游。

  生: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如果大家国庆十一黄金周有机会的话,不妨再来三峡旅游,不是我贪财还想赚大家的钱,而是秋日的三峡的确又别有一番风味:每逢秋雨初晴的日子,或者有霜的早晨,你会感到这里的树木很清凉,山间很寂静,时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叫着,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了哀猿的回声,悲切宛转,很久才能消失。所以自古有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很不错。看来同学们小组合作的效果很好。几位导游的表现都非常优秀,老师真是难评定孰优孰劣,课后请同学们投票选出吧。让我们全班一起再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请注意文章的句读和读时的语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需要注意一下最后那一句渔歌的语气应带一些忧伤哀怨。

  六、总结归纳:

  师:根据刚才四位导游的介绍,结合原文,请同学们讨论归纳一下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小组讨论一分钟。

  (一分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生:文章先写山后写水,突出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是从三峡最有特点的几个时间季节——夏日、春冬、秋晨来描绘其不同的景象的。

  师:概括得很好,很准确。

  七、课后拓展延伸:

  师:课后请同学们比较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杜甫的《登高》,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和思想感情。看看它们和《三峡》有和联系、异同?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峡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会解释。

  4.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会认、会写、会解释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学*资料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7)

  1.今天我们来欣赏三峡的迷人风光。(多媒体出示三峡风景图)教师作简单介绍:三峡,即长江三峡的简称:是矍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谷的全称;位于长江中游,*悬崖绝壁,风光秀丽;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

  2.如果有学生去过三峡,让他们说说所见所闻,加深学生对三峡景物的印象。

  3.下面,我们一直来领略三峡的风光。(出示课题)

  二、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15)

  1.老师读课文,学生跟着读。

  2.学生自由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一听字音是否读准了。

  4.指导读“痴、巫、菱”。

  5.学生读课文。

  集体读、分组读、指名读。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逐段朗读,理解课文内容(15)

  1.全文共有四节,每节都以“三峡雨,三峡云”开头。

  2.(1~2节)作者回忆起在故乡渡过的童年生活;牵动了思乡之情。

  3.(3~4节)诗人身处异乡,仍如梦如痴的眷念着故乡的山水。

  4.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学*体会。

  四、课堂作业(8)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词。

  篙()驾()锦()恰()

  3.写出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摘录本文中的比喻句。

  ———————————————————————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上一节课学*的内容。

  2.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10)

  1.把生字、新词的字音读准确。

  2.正确的释义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讲述课文的内容,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二、指导学生学*本文写作上的特点(10)

  1.中心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情”字展开。

  2.运用排比段开头,文章结构和谐完整。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3.语文质朴无华,比喻形象生动,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品味课文(10)

  1.反复吟诵。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和浓郁的思乡之情。

  3.分组讨论。

  4.学生小结。

  5.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10)

  1.今天的三峡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你知道哪些呢?说给同学们听听。

  2.你的故乡有些什么特色,试着仿写一段。

  板书设计

  三峡雨

  回忆童年趣事

  三峡情表达思乡之情

  渴望再回故乡

  三峡云

三峡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想象,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秋之三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学*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

  三峡风光图片、朗读配乐。

  教学方法:

  情境朗读,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1、学生欣赏三峡风光图片。

  2、你知道这是哪里的美景吗?你对三峡还有哪些了解?

  (1)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39千米。)

  (2)描写三峡的古诗,《早发白帝城》。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2、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思考: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美景的?

  三、自主探究,重点研读。

  1、出示学*要求:

  读课文2-6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圈画出来。

  2、自主探究,汇报交流,师板书,指导朗读。

  早晨——橘柚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长江、雾——*静

  夜晚——长江、月——宁静

  3、思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4、问: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你最喜欢哪一段,能有感情的读一读吗?(配乐)

  五、总结。

  六、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篇*作或片段:参考题目《校园之春》,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板书:

  三峡之秋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静

  夜晚——宁静

三峡教学设计5

  课标要求与分析:

  《三峡之秋》与语文课标中“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有关。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读感悟”的自主学*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第85-87页的内容。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静心地品读着文章,就如同尽情欣赏着一幅绚丽壮美的三峡秋色图。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亲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视野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在自主学*的基础上,主动与同学交流,去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

  2、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3、学*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下面,结合大家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哪一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三峡?(生充分介绍)

  2、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老师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放三峡风光片] 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美)

  3、录像中的三峡真美,作者方纪笔下的三峡更美。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三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1、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早上”、“中午”、“下午”、“夜”。)

  (二)、自主探究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找到答案?(成熟)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充分说)三峡的秋景如此迷人,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2-5自然段,找到答案。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勾画描写三峡秋天景色及特点的语句。

  (2)勾画出描写景色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学生自学)

  2、全班交流

  早晨:

  (1)学生充分说。

  (2)教师引导:三峡早晨的特点是什么?(明丽)进一步解释“明丽”那些事物是明丽的?(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

  (3)三峡的早晨就像是一首美妙的音乐,(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中午(1)中午的三峡有什么特点呢?(热烈)(学生充分说)(2)你见过热烈的场面吗?课文那些句子是描写三峡热烈的特点的?(3)出示:“中午,群峰披上金甲…...三峡有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4)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拓展:还能把长江比作什么?

  小结: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生机,是如此热烈,这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不正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吗?

  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读出雄劲、热烈的气势,评读,男生读。

  下午:

  (1)出示三峡神女峰的图片。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感觉?(雾多)

  (2)这是什么时候的三峡?(下午)

  (3)出示:“下午,太阳还没有落……..”这一段,下午的三峡给你留下了那些深刻的印象?(学生说,老师补充)

  (4)讲解:“长江*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比喻句)

  (5)此时的长江和中午的长江比较,怎么样?能用一个词概括吗?(*静)

  (6)男女生分读3.4自然段,读出热烈、*静的感觉。

  夜晚 三峡的夜晚景色如何?

  (1)学生充分说。

  (2)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出示“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摇曳”.师进一步解释: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静衬动的写作方法,更能体现夜的宁静。

  (3)读这一段,读出静的感觉。

  月夜:

  (1)说到这宁静的三峡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读,你们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三峡的月色到底独特在哪呢?大屏幕出示“这时…………从山上挂下来”。学生谈理解,教师补充: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皎洁,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月亮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像素锦那样直挂下来。(再次强调比喻句)

  (3)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美妙的月色,能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吗?(自由读,推荐读)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作者为什么能把三峡之秋景写得这么美?

  1、学生阐明观点

  2、师补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小结: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方纪笔下美丽的三峡,希望在*时的学*和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善于观察和积累,以便于书写自然之美。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秋景。(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三峡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三峡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三峡》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三峡》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学*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古人叙事抒情的方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4、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要求学生对三峡有些了解;

  2、 收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诗句。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各个角度的精选一副;

  2、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句。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认识作者郦道元,是在《*石拱桥》,它提到了《水经注》,回忆书的内容,《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提到我国的江河,长江与黄河最具代表性,关于黄河的诗句我们学了不少,那么关于长江呢?(师生共同吟诵有关长江的诗句)

  2、长江确实壮美,尤以三峡为甚,让我们目睹一下三峡的美景。(多媒体展示三峡的美景)三峡指上游自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说瞿塘雄、巫峡绚、西陵险,下面的几句诗各是写哪个峡的?是否验证古人的说法?

  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⑵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⑶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⑷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⑸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⑺峡尽天开朝日出,山*水阔大城浮。

  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注:此设计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三峡的特征,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

  3、看着现代的画面,读着古人的诗篇,我们知道,长江不仅壮丽于现在,更壮丽于过去,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还是朗读过后再来解决。(学生齐读)

  4、复*生字词,再次齐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本文的生字、读音。

  quēxiāngyǎnzhǔ

  阙处 襄陵 绝巘嘱引

  sù shù xī tuān

  沿溯 飞漱曦月 急湍

  xiàozhàng

  长啸重岩叠嶂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5、师生带着寻美的眼光找寻三峡最美的所在,教师引导:在山水。

  (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6、好的诗文不需要也不要求每个字都会翻译,因为美需要的是体会而不是肢解,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限时1分钟描绘)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7、教师点评:这几位同学描绘的重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在山水)点出较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8、山是雄奇、险峻的山,水是清幽、柔美的水,山美水美,面对美景,你总不能说好美好美,古人可没照相机,他如何传达目睹的美景,一是认真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二是运用恰当的语言。联系你所见过的山,运用你脑中描写山的词库,你能说出哪些?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山的词库。

  险峻磅礴嶙峋峻峭突兀

  巍峨峥嵘连绵逶迤

  千山万壑峰回路转峰峦叠嶂

  悬崖峭壁深山幽谷冰峰雪岭

  文中如何写山?

  *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词汇)

  9、教师点评:我觉得是郦道元描绘的山美,他是针对山的高这个特点进行描绘,而你们还谈不上描绘,只是词语的堆砌,因为你们脑中并无一副完整的图画。现在,试想着有一副水的图画(瀑布、泉水、小溪),你能说出哪些词语来描绘?

  (小组竞争进行想象积累性的描绘)

  (注:利用初中生好胜的心理,故意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激起他们思考的激情)

  10、这次是你描绘的水美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先看一下郦道元的水,万物因水而有灵性,水因季节不同而呈不同景象,郦道元在描绘水时是分季节来写的。

  多媒体展示:水因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

  夏之景:沿溯阻绝。

  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秋之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各类水的词库:

  潺潺淙淙涓涓汩汩

  奔腾咆哮澄清(澈)

  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波澜壮阔

  惊涛骇浪万丈狂澜烟波浩渺

  碧波荡漾飞瀑溅玉

  (注:此环节把文本和课外积累相结合,牵着他们带着好胜的心进入下一环节)

  11、教师点评:我觉得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水不可能脱离其他事物而单独存在,若是溪水,它有细沙、鹅卵石相伴;若是泉水,它有青松、绿柳相依;若是瀑布,它必与悬崖、岩石同时出现,作者没有只看到单纯的水,而是把水与周边的景物紧密相连,这样,有个性的水,三峡的水便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而且,他多用四字对偶句,句势略有变化,这样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语言显得精炼,充满生气。

  12、让我们再次欣赏本文的山美,水美和语言美。(学生齐读)

  13、多媒体欣赏图片:找出与之相符的诗句,体会文中简练的语言。

  ⑴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⑵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⑶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⑷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⑸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峦翠微。

  ⑹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注:此环节为课外拓展,在欣赏放松的同时积累知识,增强文化底蕴。)

  14、诗句再好,意境再美,终究是别人的,还好现在引用不用付专利。我们能否学着用优美简练的语言进行描绘。选定你想描绘的一副山水画,结合文中的句势,等下同学们一起对号入座,能对得上号,说明你观察仔细,对得上号,又能赢得同学的掌声的,证明你已学到本课的精髓了。

  (注:此环节为课内兼课外的*作,训练学生的观察、书面表达能力。)

  15、小结:点评学生*作,道出本节课重点,学*短小优美的文章,讲究手、脑、口、眼并用,让我们再次用自己美妙的嗓音诠释一下美。

  (注:在朗朗书声中结束本文的学*,意犹未尽。)

《三峡》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诵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位语言的精妙。

  3.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

  培养诵读的*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设想:

  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齐读、品读句段等,在读中完成教学目标,加深文本印象,力求当堂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 析字义,赏三峡。

  汉字是表义文字,每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什么?(山)往深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走*作者及作品。

  (学生齐读书下注解)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世称颂。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地貌特征,还要欣赏《三峡》语言的魅力。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课文,正字音。——前两组齐读至“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后两组接着读完。要求读得准,听要听得清。听出学同朗读中的错误,读完后,帮他指出来。

  二读课文,准确停顿。——老师范读一遍,学生认真听把自己把握不准的停顿在听老师读是做上批注。学生再自由读2遍,然后请一名同学展示一下,老师做评价。

  三读课文,译《三峡》。——单排向后转,组成四人学*小组,再读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重要的词作出批注,有疑问出做出标记,六分钟后教师通过小检测,查看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到位。

  (出示)准确译,我能行!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四、分段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

  四读课文,知三峡。——男生读写山和夏水的层次,女生读春冬和秋景的句子。比比看谁更能读出三峡的特征来,读完老师评价。通过朗读,你能告诉大家你觉得三峡怎样的地貌特征了吗?(黑板上列出问题,学生发言,并上黑板展示)

  怎样的山 ——————— 绵长、高峻

  夏水有什么特征 ——————— 水急、水量大

  春冬景色如何 ——————— 清静、幽美、趣味无穷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 凄凉、肃杀

  五读课文,赏三峡。——了解了三峡的地貌特征,着仅是撩开了三峡面纱的一角,要想深入的感受三峡无穷的魅力,就需要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做到:声音洪亮圆润;停顿有序,重音准确;倾注自己的感情;语速适中)学生自由品读,然后把你认为读的最好的句子,读出来与大家共同欣赏。

  五、品位语言的精妙。

  从修辞、色彩、观察角度、准确精炼的语言等角度品味课文,在书上批注自己的理解和赏析,然后展示。

  六、熟读成诵,记三峡。

  美丽的三峡风光,我们先睹为快;美妙的课文语言,我们也先赏为快,下面让我们先背为快,让着一切美好沉淀成为我们自身文化修养的一部分。

  1.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行文层次和内容,自由背诵。

  2.和老师同步背,老师只强调关键字,词。

  3.学生齐背。

  七、结束学*,布置作业。

  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但掌握了学*内容还能准确地背诵全文,真棒!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课堂更在课外,今天老师给大家再布置两个作业:1、把文章变为一篇优美的现代文。2、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和余秋雨的《三峡》。

《三峡》教学设计3

  一、新课导入

  (展示三峡的音乐风光片)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中的美景在哪里吗?(三峡)对,这是三峡的美丽风光。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跨越湖北省和重庆市,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介绍“巴东三峡”的现代游记,让作者刘大杰带着大家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二、自主预*

  1、走*作者

  刘大杰(1904—1977),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代表作有《*文学发展史》、《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

  2、字音字形。

  恐怖(bù) 玲珑(lóng) 悬崖绝壁(xuán)

  险峻(jùn)浣妆(huàn)古褐苍苍(hè)

  凝望(níng)蔚蓝(wèi)秋高气爽(shuǎng)

  3、词语解释。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

  险峻:山势高而险。

  浣妆:梳洗打扮。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秋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

  青葱:形容植物浓绿。

  4、速读课文,用横线标出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

  明确: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出文章的`结构。

  明确:文章先总写后分写,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

  一(1—2自然段):总写三峡形势之险恶。

  二(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三(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二)内容探究

  速读课文,把握作者游踪,并体会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想想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填写下表。(老师要求:各峡的特点尽量用文中语句概括)

  明确:

  景物特点诗、谚语、典故感觉

  西陵峡

  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紧张

  灯影峡浓厚的江南风味作者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很轻松

  很悠闲

  崆岭峡山形水势,突然险峻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极为可怕

  米仓峡水没以前急,山更高峻典故:王昭君浣妆

  杜甫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巫峡山水最奇险最美丽

  水险:窄、急、曲折、多滩

  山妙:不单调

  山高:笔直、整齐、险峻

  云:奇形怪状,应有尽有有情趣

  瞿塘峡山势稍低*,水仍险急典故:刘皇叔托孤凄凉

  教师总结: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介绍西陵峡中的四段,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各不相同,介绍时简明扼要,抓住了要领;记叙最有名的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记叙瞿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和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作者就是通过记叙、描写三峡的雄伟奇丽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板书设计

  三峡

  西陵峡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

  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山陡江窄),崆岭滩(险)

  灯影峡:黄陵庙一带,风光秀丽

  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昭君村峰峦如聚

  巫峡:山水奇险美丽

  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

  五、课外拓展

  三峡是一首诗,三峡是一幅画,三峡更是一首歌。你一定读过有关三峡的诗,欣赏过有关三峡的画,听过有关三峡的歌。请调动你的词汇积累,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巴东三峡写一段导游词吧!

  示例:大家好,欢迎各位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青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婉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你的到来!

《三峡》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意,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运用工具书,准确译文。

  2.抓住重点词语赏析文章的写景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把握三峡四季江水的不同特色。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翻译法、赏读法进行教学,同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结合文本领略三峡的风景美以及郦道元的描摹之美。

  1.朗读法: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音,在准确句读中把握大意。

  2.翻译法:准确的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的重点。教师在引领学生运用书下的注释,使用工具书的基础上,让学生先突破四字短语的翻译,再完成全文的翻译,为后面的赏读奠定基础。

  3.学生欣赏文章布局之美和山水景色之美时,注意设置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认识《水经注》的文学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向学生简介郦道元和《水经注》。

  资料: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水经注》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突破了《水经》只记河流的局限。他以河流为纲,详细地记述了河流流经区域的地理情况,包括山脉、土地、物产、城市的位置和沿革、村落的兴衰、水利工程、历史遗迹等古今情况,并且具有明确的地理方位和距离的观念。《水经注》是第一部完整记录华夏河流山川地貌的书,在历史上被称为“圣经贤传”“宇宙未有之奇书”。

  【设计意图】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读准确

  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强调重点字读音,尝试去掉标点,准确停顿。

  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夏水襄陵(xiāng)

  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yǎn)

  飞漱(shù)属引凄异(zhǔ)泪沾裳(cháng)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生僻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大致了解文意。

  (三)读明白

  师:逐段翻译,每段先圈画书下注解,将重点词语的义项罗列出来,根据书下注释及已知解释,选择合适的解释。四字词语则注意强调对应,最后翻译全文。

  1.重点字词。

  略无阙处:毫(无),一点儿;同“缺”,缺口。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山。自非:如果。

  亭午夜分:正午。不见曦月:阳光。

  夏水襄陵:上。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或王命急宣:有时。虽乘奔御风:即使;飞奔的马;驾(车)。

  不以疾也:认为,觉得。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

  绝巘:极(高的)山峰。飞漱其间:冲刷。

  林寒涧肃:寂静。

  2.易错句。

  隐天蔽日: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注意语言的简洁)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或”与“有时”的区分)

  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类似于“互文”)

  高猿长啸: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高”与“长”的准确理解)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并能用通顺的现代汉语翻译文章。

  (四)深入探究

  师:1.结合图片和字形,说说什么是“峡”。

  2.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3.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各有怎样的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4.文章三段对江水的描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内容鉴赏:

  “峡”指两山夹水的地方。《三峡》一文写山,突出高峻险拔、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之长。接着指出*山的特点在于“连”,“略无阙处”,毫无残缺的地方,进一步写“连”。下面接着写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山隐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阳,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接下来的两句,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如果不是“*”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设计意图】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非常全面的鉴赏,学生需要通过直观的认识、词句的揣摩将这些鉴赏变为自己的理解,进而真正了解《水经注》的文学特色。

  (五)课外拓展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找出《三峡》中的描写与之相一致的地方。

  明确:

  1.朝辞白帝彩云间──朝发白帝。

  2.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猿声啼不住──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轻舟已过万重山──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阅读《右溪记》(唐·元结)。

  【设计意图】

  1.增强对课文的记忆;

  2.引入与本篇课文相似的同样是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作为学生的拓展阅读。

《三峡》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领会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基础上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笔下三峡的独特风光,激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要求及预*作业。

  要求: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文句的主要意思。

  预*作业:(见本课“教学文本”中的“课前预*”)

  课前预*

  1.一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阙( ) 嶂( ) 曦月( )

  襄陵( )沿溯( )素湍绿潭( )

  漱( ) 属引( )绝巘()

  (2)文学常识积累

  《三峡》的作者是北魏的,选自《》,这是一本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专著。三峡是指长江中上游湖北、重庆两省市之间的峡峡和峡。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已在此建成。

  2.二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实词

  绝巘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_______

  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________

  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猿鸣三声泪沾裳______________

  飞漱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林寒涧肃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片《话说长江》有关“三峡”的片断以及长江三峡的风光辑录片,学生观看后,教师导入:美丽的三峡的确让许多人为之陶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三峡的俊美。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这节课,让我们随着郦道元的脚步,回到1500年前,一起来领略那时三峡的美丽风光吧。

  三、检查学生课前预*情况

  1、教师根据对预*作业抽改的情况,有重点的订正“教学文本”中“课前预*”作业第1、2两题。(视频展示)

  2、检查

  (1)学生朗读、点评。老师请五位同学朗读文章,比比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监督,然后点评。(重点注意不读错字,不漏字,并把握好节奏)

  教师总结指导范读课文后全班齐读。(配乐)

  (2)看谁对文意理解得准。采取一组一人问,另一组任何一人译的方式,答对得10分,答错,则问的组得10分,每组限问5题。(教师针对学生翻译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点拨指正)

  第二课时

  四、深入研读

  1、理清思路。

  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下面,就让我一起来看看课文按怎样的思路行文的?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后回答)

  明确:

  前三句总写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

  2、深入研讨。

  (1)三峡究竟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请同学们稍稍思考一下。

  (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

  地貌特征有:山高岭连。依据“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如果说山塑造了三峡的形,那么水便是三峡的魂。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又是如何描写春冬景色的。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生讨论,师巡视)

  ①请分别用四至六个字概括三峡的四季之景。

  ②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的呢?

  ③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呢?

  ④文中曾写道“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接下来又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否自相矛盾?

  ⑤本文结尾引用渔歌起到怎样的作用?

  讨论交流明确:

  ①三峡春冬之景是清荣峻茂;三峡的夏天水流湍急;三峡的秋天是水枯谷凄。

  ②写春冬之景从色彩的角度描写,如“素湍绿潭”,还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回清倒影”“飞漱其间”等。同时“素湍绿潭”一句是从俯视的角度写的,“绝巘多生怪柏”是从仰视的角度写的。

  ③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④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前句是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在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只一旦起航,便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通过一般和特殊这两种情况的对比性叙述,表现夏日的长江水势大,流速快。

  ⑤结尾引用渔歌更反衬了三峡的凄凉。在行文的过程中,如果恰当引用古人诗词佳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使文章更具音韵美。

  (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悟,对文字上的缺陷及时给以点评指导)

  五、拓展延伸

  1、文章以写景为主,其目的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

  目的是抒发感情,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表达了对三峡欣赏赞叹之情。夏天写了江水的奔放美,春冬写了江水的清幽美,晴初霜旦写了凄婉美。

  3、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鉴和学*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注重字词的锤炼。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他们的任何一点发现都是他们自己所得,不必把老师的答案强加给学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翻译课文。

  (2)做好“教学文本”中的“课后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山高岭连

  夏季水流湍急

  水春冬清荣峻茂

  秋季水枯谷凄


三峡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三峡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三峡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200多公里,河谷深切、*山峰秀丽、景点众多。尤其是中秋时节的三峡,愈发显出成熟、热烈抑或轻缓、安静的秋天的气息。你看,当秋色把橘柚树染成绿得发黑的颜色,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时,三峡便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作者从第2自然段开始,分别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不同时间段里三峡的景色特点。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非常明显,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每段首句做了提示。三峡之秋很美,描写三峡的词句也很美。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的.词语外,还可以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课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三、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六、指导写字: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昏”字上面的“氏字头”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稍微长过下面的“日字底”的横折,这样显得美观。“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二、学*课文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二)在不同时间里,三峡的景色有怎样的不同?自己读课文,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好,一会请你来讲一讲,三峡美在哪里?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要读得轻快一些。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烈”等词语,有激情。

  4、黄昏景色,抓住了*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三、教师总结: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积累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三峡之秋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静雾倒影

  夜宁静、朦胧月亮月光

三峡教学设计2

  《三峡》

  教学目标:

  1、能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2、能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发挥想象,体会文章写景的妙处,了解文章所描写的三峡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正确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发挥想象,体会文章写景的妙处。

  教学难点:

  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幻灯片上的美丽风景,先对图片进行一下描述,然后猜一猜,这是哪里的风景?

  (多媒体展示三峡图片)

  (第一幅)

  生:这幅图片中有高耸的群山,延绵不断。群山当中有一条好像绿丝带一样的河流。

  生:根据图片我猜是三峡的图片。

  (第二幅)

  生:这是一条宽阔的江河,河*的山像被刀削过的一样,很*直,很陡峭。

  (第三幅)

  生:这是一幅远景图,壮观的山峡,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植物,中间的江水有点像黄河,水面上有两艘游览的船。

  师:你怎么知道是游览的船?

  生:因为船的造型就像是游览的船,不像是其他的船,而且船边上有很多人再看*的风景,有几个人还拿着望远镜。

  师:恩,观察听仔细的啊。

  (第四幅)

  生:这幅图像一幅*山水画,*处色彩鲜艳浓郁,远处则显得随意浅淡,画的风景应该是长江三峡的风光。山高水浅,意境深远。

  师:很不错,的确可以说是一幅山水画。

  (第五幅)

  生:这是一个很大的水库,从规模上来看,应该只能是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我想这肯定是三峡了。

  师:正确。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去过三峡旅游的?给大家做做导游,介绍一以下三峡有哪些值得留恋的景物风光?

  生:三峡位于长江中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瞿塘峡山高水急,极为壮观,人称“夔门天下雄”。

  巫峡谷深峡长,幽静秀雅。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恰似亭亭玉立的十二仙女,自古就有“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浪漫传说,据我所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汉代美女王昭君的故乡都在巫峡附*。

  西陵峡水急滩多、行船艰险而令人望而生畏。西陵峡*石壁的形态、色泽都十分奇特,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和黄牛峡等区段都名有特色。西陵峡下口正在修建宏伟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已形成以现代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景观。在到三峡工程之前还有白帝城和地缝天坑等景点。

  师:真为同学说得很详细,真是一名出色的导游,那么我们所看到的是今天的三峡风光,那么古人眼中的三峡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三峡》。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194页。

  二、作家作品:

  师:请一个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及其作品。

  生:本文的作者郦道元是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其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这本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师:谢谢××的清楚简练的介绍。对作者和《水经注》一书大家作个了解即可。

  三、自渎课文,疏通文义:

  师:请大家用3分钟的时间自己把文章默读一遍,不会读的字查查字典,注上拼音,不懂的字词作个标记。

  (3分钟后)

  师:请看幻灯片,请同学读一读屏幕上的生字:

  生:阙处(quē)重岩叠嶂(diézhàng)隐天蔽日(bì)曦月(xī)

  襄陵(xiānglíng)沿溯(sù)素湍(tuān)绝巘(yǎn)

  飞漱(shù)长啸(xiào)属引(zhǔ)

  师: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课文,听的时候注意句读和语气,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下面请大家小组合作,把自己不懂得字词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等会儿提出来请其他小组帮忙。然后每组选择一段结合课文的注释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一下三峡的优美风光,说出来小组内部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小组交流时间5分钟。

  (小组活动,疏通字词)

  师:有没有小组解决不了需要提出来帮忙的字词?

  生:“重岩叠嶂”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嶂”怎样解释?

  生:“重岩叠嶂”实质重重叠叠的悬崖。“嶂”是指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师:回答得非常好,还有没有需要帮助的?

  生:“至于夏水襄陵”这句中,“襄”书上解释为“上”,“陵”又怎么翻译呢?

  生:“陵”是指打的土山,这里是说到了夏天水漫了上来,把大的土山都淹没了。

  师:翻译的非常准确,看还有没有问题?

  生:第二段最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怎么翻译?主要是“御风”和“以”字我们不知道怎样解释。

  生:“御风”意思是驾乘着风,我想这里是夸张的手法,这句的意思是就算骑马驾风而行,都没有从长江中行船那么快。

  师:解释得非常好,看来你们小组的效率还挺高的。还有没有小组在字词的解释上有问题的?没有的话我们就要请大家做做导游了。

  四、讨论体会:

  师:纵观整篇课文,大家想一想,课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小组讨论2分钟。

  (2分钟后)

  生: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对三峡有一种惊叹的感情。

  师:惊叹?有没有一个成语可以更好的表达你这个观点?这个成语中有一个“叹”字。

  生:叹为观止。

  师:很好。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他写连山,用了“略无阙处”“隐天蔽日”这些词,还有后两段写的那些景物都不是*常所能见到的。

  师:理由还比较充分,还有吗?

  生: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对三峡充满了喜爱之情。三峡嘛,我们现在都有这么多人喜欢去玩,说明大家都喜欢,所以才能成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说明它很美很吸引人。

  师:注意,是因为很多人喜欢它,所以它美吗?最好在文中去找支持你们观点的理由。

  生:是因为三峡自古以来就是一美景奇景,所以人们喜欢去游玩。

  师:那你们认为作者对三峡喜爱,理由是什么?请在文中找。

  生:理由是第一,作者对三峡描写比较细致,尤其是对水的描写,分了夏、春冬和秋天来写水。第二,写景都是极力写它的奇险壮美,带有一种前面他们说的叹为观止的感情,既然叹为观止嘛,就说明他很喜爱。

  师:“奇险壮美”,这个词用得很不错,能不能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词句?

  生:第一段中“略无阙处”、“隐天蔽日”、第三段中“素湍绿潭”“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等等。

  师:回答得很具体、很落实。我们知道《水经》是一部地理著作,而作为《水经》中的一条注解的《三峡》,虽然说是一篇介绍性、说明性的文章,写得比较客观,但字里行间的确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三峡的欣赏赞美之情,通过这种赞美表现出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

  好,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把课文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体会作者的这种欣赏和赞叹的感情。

  (全班齐读课文)

  五、研读赏析:

  师:假设我们现在是三峡的导游,请你根据郦道元的这片《三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给正准备前往三峡旅游的游客作总体介绍。说的时候尽量突出三峡风光的特点、语言优美,有吸引力。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段集中讨论,组内交流3分钟,然后选派一名代表起来当导游。在本组的导游介绍前需要小组四个人一起将所选的段落当堂背诵一遍,要求整齐、有感情。

  我们将评选出最佳小组合作奖和表现最佳导游奖。获奖的将得到精美礼品一份。

  (3分钟后)

  师:哪一组同学讨论的是第一段?

  (一小组齐背第一段,“导游介绍”)

  师:嗯,背得很整齐,也比较流利,不过速度稍微快了点,注意感情的把握。

  生: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欢迎乘坐“中华之星”号游轮到著名的长江三峡旅游,三峡最有特色的就是两方面——山和水。在三峡的七百里当中,*山连着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住了天空,挡住了日光请游客们到船边上欣赏这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群山,现在是早上,到中午十一点半左右大家基本上才能在处于峡谷中的船上看到太阳——如果天气好的话,并且到下午一点过后太阳又会躲到重岩叠山后面,一整天见不到面了。月亮也是一样只有到半夜的时候才能看到。

  师:很好,有想象力,介绍比较准确,若语气和用词能再增添一点吸引力就更好了,谢谢这名同学和他们小组。哪一组来介绍第二段的内容?

  (另一小组齐背第二段,“导游”介绍)

  生:游客朋友们,请看岸边那些山陵,到了夏天有时发大水,江水会漫上山陵,就像白素贞水漫金山。沿江上下的行船都被阻绝。据说在古代有时皇帝的命令必须急速传达,那清早从四川的白帝城发船,傍晚就到了湖北的江陵县,壤中间相距一千二百余里,就算是骑快马驾轻风开奔驰,也不象它这样快。

  师:这为同学语言很幽默,不过在座的应该没有人见过百素贞水漫金山吧。类比最好巨大家比较熟悉的东西。不错,掌声鼓励,next。

  (第三小组齐背第三段,“导游”介绍)

  生:现在是初春,大家虽然见不到壮观的洪水,但是春冬的三峡也有其不同一般的景致,请游客们看这水面又洁白的浪花,还有绿茵茵的潭水洄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风物的影子。请抬头看那高高的山顶上,长着很多奇怪的柏树,注意留心山崖中会有一些悬泉和瀑布冲刷在怪柏之间,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无穷的乐趣。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这名导游的介绍?

  生:我来。这位导游语言丰富,口气也挺有导游的味道。介绍全面,就是有些不流利。

  (第四小组齐背第四段,“导游”介绍)

  师:背得比较流畅,遗憾的是不够整齐。有请导游。

  生: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如果大家国庆十一黄金周有机会的话,不妨再来三峡旅游,不是我贪财还想赚大家的钱,而是秋日的三峡的确又别有一番风味:每逢秋雨初晴的日子,或者有霜的早晨,你会感到这里的树木很清凉,山间很寂静,时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叫着,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了哀猿的回声,悲切宛转,很久才能消失。所以自古有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很不错。看来同学们小组合作的效果很好。几位导游的表现都非常优秀,老师真是难评定孰优孰劣,课后请同学们投票选出吧。让我们全班一起再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请注意文章的句读和读时的语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需要注意一下最后那一句渔歌的语气应带一些忧伤哀怨。

  六、总结归纳:

  师:根据刚才四位导游的介绍,结合原文,请同学们讨论归纳一下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小组讨论一分钟。

  (一分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生:文章先写山后写水,突出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是从三峡最有特点的几个时间季节——夏日、春冬、秋晨来描绘其不同的景象的。

  师:概括得很好,很准确。

  七、课后拓展延伸:

  师:课后请同学们比较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杜甫的《登高》,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和思想感情。看看它们和《三峡》有和联系、异同?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峡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会解释。

  4.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会认、会写、会解释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学*资料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7)

  1.今天我们来欣赏三峡的迷人风光。(多媒体出示三峡风景图)教师作简单介绍:三峡,即长江三峡的简称:是矍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谷的全称;位于长江中游,*悬崖绝壁,风光秀丽;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

  2.如果有学生去过三峡,让他们说说所见所闻,加深学生对三峡景物的印象。

  3.下面,我们一直来领略三峡的风光。(出示课题)

  二、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15)

  1.老师读课文,学生跟着读。

  2.学生自由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一听字音是否读准了。

  4.指导读“痴、巫、菱”。

  5.学生读课文。

  集体读、分组读、指名读。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逐段朗读,理解课文内容(15)

  1.全文共有四节,每节都以“三峡雨,三峡云”开头。

  2.(1~2节)作者回忆起在故乡渡过的童年生活;牵动了思乡之情。

  3.(3~4节)诗人身处异乡,仍如梦如痴的眷念着故乡的山水。

  4.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学*体会。

  四、课堂作业(8)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词。

  篙()驾()锦()恰()

  3.写出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摘录本文中的比喻句。

  ———————————————————————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上一节课学*的内容。

  2.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10)

  1.把生字、新词的字音读准确。

  2.正确的释义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讲述课文的内容,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二、指导学生学*本文写作上的特点(10)

  1.中心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情”字展开。

  2.运用排比段开头,文章结构和谐完整。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3.语文质朴无华,比喻形象生动,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品味课文(10)

  1.反复吟诵。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和浓郁的思乡之情。

  3.分组讨论。

  4.学生小结。

  5.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10)

  1.今天的三峡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你知道哪些呢?说给同学们听听。

  2.你的故乡有些什么特色,试着仿写一段。

  板书设计

  三峡雨

  回忆童年趣事

  三峡情表达思乡之情

  渴望再回故乡

  三峡云

三峡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想象,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秋之三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学*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

  三峡风光图片、朗读配乐。

  教学方法:

  情境朗读,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1、学生欣赏三峡风光图片。

  2、你知道这是哪里的美景吗?你对三峡还有哪些了解?

  (1)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39千米。)

  (2)描写三峡的古诗,《早发白帝城》。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2、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思考: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美景的?

  三、自主探究,重点研读。

  1、出示学*要求:

  读课文2-6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圈画出来。

  2、自主探究,汇报交流,师板书,指导朗读。

  早晨——橘柚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长江、雾——*静

  夜晚——长江、月——宁静

  3、思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4、问: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你最喜欢哪一段,能有感情的读一读吗?(配乐)

  五、总结。

  六、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篇*作或片段:参考题目《校园之春》,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板书:

  三峡之秋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静

  夜晚——宁静

三峡教学设计5

  课标要求与分析:

  《三峡之秋》与语文课标中“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有关。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读感悟”的自主学*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第85-87页的内容。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静心地品读着文章,就如同尽情欣赏着一幅绚丽壮美的三峡秋色图。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亲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视野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在自主学*的基础上,主动与同学交流,去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

  2、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3、学*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下面,结合大家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哪一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三峡?(生充分介绍)

  2、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老师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放三峡风光片] 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美)

  3、录像中的三峡真美,作者方纪笔下的三峡更美。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三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1、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早上”、“中午”、“下午”、“夜”。)

  (二)、自主探究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找到答案?(成熟)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充分说)三峡的秋景如此迷人,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2-5自然段,找到答案。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勾画描写三峡秋天景色及特点的语句。

  (2)勾画出描写景色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学生自学)

  2、全班交流

  早晨:

  (1)学生充分说。

  (2)教师引导:三峡早晨的特点是什么?(明丽)进一步解释“明丽”那些事物是明丽的?(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

  (3)三峡的早晨就像是一首美妙的音乐,(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中午(1)中午的三峡有什么特点呢?(热烈)(学生充分说)(2)你见过热烈的场面吗?课文那些句子是描写三峡热烈的特点的?(3)出示:“中午,群峰披上金甲…...三峡有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4)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拓展:还能把长江比作什么?

  小结: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生机,是如此热烈,这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不正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吗?

  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读出雄劲、热烈的气势,评读,男生读。

  下午:

  (1)出示三峡神女峰的图片。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感觉?(雾多)

  (2)这是什么时候的三峡?(下午)

  (3)出示:“下午,太阳还没有落……..”这一段,下午的三峡给你留下了那些深刻的印象?(学生说,老师补充)

  (4)讲解:“长江*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比喻句)

  (5)此时的长江和中午的长江比较,怎么样?能用一个词概括吗?(*静)

  (6)男女生分读3.4自然段,读出热烈、*静的感觉。

  夜晚 三峡的夜晚景色如何?

  (1)学生充分说。

  (2)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出示“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摇曳”.师进一步解释: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静衬动的写作方法,更能体现夜的宁静。

  (3)读这一段,读出静的感觉。

  月夜:

  (1)说到这宁静的三峡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读,你们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三峡的月色到底独特在哪呢?大屏幕出示“这时…………从山上挂下来”。学生谈理解,教师补充: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皎洁,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月亮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像素锦那样直挂下来。(再次强调比喻句)

  (3)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美妙的月色,能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吗?(自由读,推荐读)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作者为什么能把三峡之秋景写得这么美?

  1、学生阐明观点

  2、师补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小结: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方纪笔下美丽的三峡,希望在*时的学*和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善于观察和积累,以便于书写自然之美。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秋景。(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三峡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学*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学*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三、说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方法,学*本课时内容。

  四、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因此,授课时可用1、语言描述激发学*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

  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具体学*过程:①出示学*方法的要求:在书上圈圈重点词、划划重点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写一天中的哪些影响,它们有哪些特点吗?②按照谈—思—议—读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课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实累累—喜悦);③学生按照上述要求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时间 特点 词句 朗读

  早晨 明丽 露水闪亮—露水消逝 清新明快

  中午 热烈 群峰披甲—金鳞巨蟒 热烈欢快

  下午 明亮 于是……长江变成小溪 轻柔明快

  夜晚 清冽 沉沉欲睡静明亮像…… 温柔惊奇

  ④谈感想: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孩子们读了《三峡之秋》后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出示课件《山峡风光》,配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五、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课标要求与分析:

  《三峡之秋》与语文课标中“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有关。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读感悟”的自主学*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第85-87页的内容。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静心地品读着文章,就如同尽情欣赏着一幅绚丽壮美的三峡秋色图。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亲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视野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在自主学*的基础上,主动与同学交流,去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

  2、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3、学*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下面,结合大家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哪一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三峡?(生充分介绍)

  2、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老师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放三峡风光片] 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美)

  3、录像中的三峡真美,作者方纪笔下的三峡更美。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三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1、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早上”、“中午”、“下午”、“夜”。)

  (二)、自主探究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找到答案?(成熟)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充分说)三峡的秋景如此迷人,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2-5自然段,找到答案。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勾画描写三峡秋天景色及特点的语句。

  (2)勾画出描写景色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学生自学)

  2、全班交流

  早晨(1)学生充分说。(2)教师引导:三峡早晨的特点是什么?(明丽)进一步解释“明丽”那些事物是明丽的?(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3)三峡的早晨就像是一首美妙的音乐,(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中午(1)中午的三峡有什么特点呢?(热烈)(学生充分说)(2)你见过热烈的场面吗?课文那些句子是描写三峡热烈的特点的?(3)出示:“中午,群峰披上金甲…...三峡有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4)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拓展:还能把长江比作什么?

  小结: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生机,是如此热烈,这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不正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吗?

  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读出雄劲、热烈的气势,评读,男生读。

  下午(1)出示三峡神女峰的图片。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感觉?(雾多)(2)这是什么时候的三峡?(下午)(3)出示:“下午,太阳还没有落……..”这一段,下午的三峡给你留下了那些深刻的印象?(学生说,老师补充)(4)讲解:“长江*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比喻句)(5)此时的长江和中午的长江比较,怎么样?能用一个词概括吗?(*静)(6)男女生分读3.4自然段,读出热烈、*静的感觉。

  夜晚 三峡的夜晚景色如何?(1)学生充分说。(2)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出示“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摇曳”.师进一步解释: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静衬动的写作方法,更能体现夜的宁静。(3)读这一段,读出静的感觉。

  月夜(1)说到这宁静的三峡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读,你们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三峡的月色到底独特在哪呢?大屏幕出示“这时…………从山上挂下来”。学生谈理解,教师补充: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皎洁,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月亮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像素锦那样直挂下来。(再次强调比喻句)(3)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美妙的月色,能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吗?(自由读,推荐读)

  学*最后一自然段:是呀,月光如水,多奇妙呀!这就是三峡的秋天,“这一天正是中秋”(随即出示)(1)齐读这一段。(2)作者在最后点明这天的时间,你觉得有必要吗?去掉可以吗?(照应开头,起强调作用)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作者为什么能把三峡之秋景写得这么美?

  1、学生阐明观点

  2、师补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小结: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方纪笔下美丽的三峡,希望在*时的学*和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善于观察和积累,以便于书写自然之美。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秋景。(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 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师生共同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照片,也可以谈谈自己游览三峡的感受。 教师酌情补充。

  二、检查预*情况

  1.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得到的收获。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下列特点:

  早晨: 清新而明净 明朗

  中午: 热烈

  下午: *静、轻缓

  夜: 沉沉欲睡 惊醒

  3.朗读课文

  三、深入学*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是如何具体地写三峡一天中的美景的?把你喜欢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加以体会。

  2.学生自学,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结果。

  4.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观看三峡风光片。

  教材分析

  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200多公里,河谷深切、*山峰秀丽、景点众多。尤其是中秋时节的三峡,愈发显出成熟、热烈抑或轻缓、安静的秋天的气息。你看,当秋色把橘柚树染成绿得发黑的颜色,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时,三峡便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作者从第2自然段开始,分别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不同时间段里三峡的景色特点。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非常明显,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每段首句做了提示。三峡之秋很美,描写三峡的'词句也很美。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的词语外,还可以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课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三、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六、指导写字: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昏”字上面的“氏字头”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稍微长过下面的“日字底”的横折,这样显得美观。“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二、学*课文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三峡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三峡》教学设计菁选

《三峡》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三、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六、指导写字: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昏”字上面的.“氏字头”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稍微长过下面的“日字底”的横折,这样显得美观。“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二、学*课文。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二)在不同时间里,三峡的景色有怎样的不同?自己读课文,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好,一会请你来讲一讲,三峡美在哪里?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要读得轻快一些。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烈”等词语,有激情。

  4、黄昏景色,抓住了*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三、教师总结:

  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积累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静雾倒影

  夜宁静、朦胧月亮月光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诵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位语言的精妙。

  3.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

  培养诵读的*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设想:

  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齐读、品读句段等,在读中完成教学目标,加深文本印象,力求当堂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 析字义,赏三峡。

  汉字是表义文字,每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什么?(山)往深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走*作者及作品。

  (学生齐读书下注解)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世称颂。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地貌特征,还要欣赏《三峡》语言的魅力。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课文,正字音。——前两组齐读至“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后两组接着读完。要求读得准,听要听得清。听出学同朗读中的'错误,读完后,帮他指出来。

  二读课文,准确停顿。——老师范读一遍,学生认真听把自己把握不准的停顿在听老师读是做上批注。学生再自由读2遍,然后请一名同学展示一下,老师做评价。

  三读课文,译《三峡》。——单排向后转,组成四人学*小组,再读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重要的词作出批注,有疑问出做出标记,六分钟后教师通过小检测,查看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到位。

  (出示)准确译,我能行!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四、分段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

  四读课文,知三峡。——男生读写山和夏水的层次,女生读春冬和秋景的句子。比比看谁更能读出三峡的特征来,读完老师评价。通过朗读,你能告诉大家你觉得三峡怎样的地貌特征了吗?(黑板上列出问题,学生发言,并上黑板展示)

  怎样的山 ——————— 绵长、高峻

  夏水有什么特征 ——————— 水急、水量大

  春冬景色如何 ——————— 清静、幽美、趣味无穷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 凄凉、肃杀

  五读课文,赏三峡。——了解了三峡的地貌特征,着仅是撩开了三峡面纱的一角,要想深入的感受三峡无穷的魅力,就需要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做到:声音洪亮圆润;停顿有序,重音准确;倾注自己的感情;语速适中)学生自由品读,然后把你认为读的最好的句子,读出来与大家共同欣赏。

  五、品位语言的精妙。

  从修辞、色彩、观察角度、准确精炼的语言等角度品味课文,在书上批注自己的理解和赏析,然后展示。

  六、熟读成诵,记三峡。

  美丽的三峡风光,我们先睹为快;美妙的课文语言,我们也先赏为快,下面让我们先背为快,让着一切美好沉淀成为我们自身文化修养的一部分。

  1.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行文层次和内容,自由背诵。

  2.和老师同步背,老师只强调关键字,词。

  3.学生齐背。

  七、结束学*,布置作业。

  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但掌握了学*内容还能准确地背诵全文,真棒!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课堂更在课外,今天老师给大家再布置两个作业:1、把文章变为一篇优美的现代文。2、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和余秋雨的《三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领会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基础上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笔下三峡的独特风光,激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要求及预*作业。

  要求: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文句的主要意思。

  预*作业:(见本课“教学文本”中的“课前预*”)

  课前预*

  1.一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阙( ) 嶂( ) 曦月( )

  襄陵( )沿溯( )素湍绿潭( )

  漱( ) 属引( )绝巘()

  (2)文学常识积累

  《三峡》的作者是北魏的,选自《》,这是一本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专著。三峡是指长江中上游湖北、重庆两省市之间的峡峡和峡。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已在此建成。

  2.二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实词

  绝巘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_______

  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________

  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猿鸣三声泪沾裳______________

  飞漱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林寒涧肃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片《话说长江》有关“三峡”的片断以及长江三峡的风光辑录片,学生观看后,教师导入:美丽的三峡的确让许多人为之陶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三峡的俊美。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这节课,让我们随着郦道元的脚步,回到1500年前,一起来领略那时三峡的美丽风光吧。

  三、检查学生课前预*情况

  1、教师根据对预*作业抽改的情况,有重点的订正“教学文本”中“课前预*”作业第1、2两题。(视频展示)

  2、检查

  (1)学生朗读、点评。老师请五位同学朗读文章,比比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监督,然后点评。(重点注意不读错字,不漏字,并把握好节奏)

  教师总结指导范读课文后全班齐读。(配乐)

  (2)看谁对文意理解得准。采取一组一人问,另一组任何一人译的方式,答对得10分,答错,则问的组得10分,每组限问5题。(教师针对学生翻译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点拨指正)

  第二课时

  四、深入研读

  1、理清思路。

  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下面,就让我一起来看看课文按怎样的思路行文的?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后回答)

  明确:

  前三句总写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

  2、深入研讨。

  (1)三峡究竟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请同学们稍稍思考一下。

  (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

  地貌特征有:山高岭连。依据“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如果说山塑造了三峡的形,那么水便是三峡的魂。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又是如何描写春冬景色的。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生讨论,师巡视)

  ①请分别用四至六个字概括三峡的'四季之景。

  ②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的呢?

  ③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呢?

  ④文中曾写道“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接下来又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否自相矛盾?

  ⑤本文结尾引用渔歌起到怎样的作用?

  讨论交流明确:

  ①三峡春冬之景是清荣峻茂;三峡的夏天水流湍急;三峡的秋天是水枯谷凄。

  ②写春冬之景从色彩的角度描写,如“素湍绿潭”,还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回清倒影”“飞漱其间”等。同时“素湍绿潭”一句是从俯视的角度写的,“绝巘多生怪柏”是从仰视的角度写的。

  ③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④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前句是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在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只一旦起航,便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通过一般和特殊这两种情况的对比性叙述,表现夏日的长江水势大,流速快。

  ⑤结尾引用渔歌更反衬了三峡的凄凉。在行文的过程中,如果恰当引用古人诗词佳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使文章更具音韵美。

  (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悟,对文字上的缺陷及时给以点评指导)

  五、拓展延伸

  1、文章以写景为主,其目的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

  目的是抒发感情,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