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设计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9-28 00:00:00 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学*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

  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轮船等)。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代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吗?

  [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思考、讨论、总结:

  (1)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纯净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

  (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

  (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

  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

  (6)金属具有延展性。

  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

  (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生:延展性。

  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

  [讨论](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熔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

  (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并总结:

  (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

  (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

  (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般较高。

  (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师:物质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生讨论回答:

  (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

  ①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

  ②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

  ①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

  ②不易生锈;

  ③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师: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并结合实际思考: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认为还需考虑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投影]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师: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板书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第1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生掌握得较好。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quot;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3

  化学是初三学生刚接触的一门课,我相信只要师生齐心协力,一定可以将化学学好。在过去的教学工作中,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发现问题、并从问题和困惑中去寻求解决的办法是自身提高工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要走通这条途径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探寻失败的教训!

  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备课要被学生,才能讲好每一节课。备课是教师课前所作的准备工作。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既有明确的意义又有大致的范围,因此上课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通过认真备课来了解教学大纲、熟悉教材、收集和组织材料,更应从备课活动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减少教学时的不确定感,找到一个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就会显著提高。教学实践中,我更多的是从教材、教参出发来进行备课,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自认为讲解分析清楚的时候,学生却不知所云、鸦雀无声;当我自认为内容简单、不必强调时,学生却常在此出现错误;当我自认为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较好成绩的时候,学生的成绩却让我惨不忍睹。经过反思,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加以改进,备课环节更注重“备学生”。我发现我所教这三个班的学生大多数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更缺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更多的是寄希望于老师直接的讲解。这一点与正在实施的“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要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得先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陈述应少,提问应多,学生思考与回答问题的机会就多了。让学生在不经意中树立这种观念——想知道为什么,不能再坐等老师的讲解,自己要先行思考。对于后进生,我将教学要求适当降低、教学进度适当减缓、课后作业量适当减少,让他们觉得这门课程并不难学、并能保持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老师幽默,学生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兴趣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动力基础,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不断提高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要敢于和学生说笑话。天南的、地北的、国内的、国外的、与化学有关的、无关的。有的学生说水是由h2和o2组成的,我说“那坏了,h2和o2是气体喝一口你就飘忽,喝一杯水是不是就有坐飞机的感觉,如果喝的再多可能就会飞向美国了。同学们想,如果在空中点火抽一支烟,什么结果?”,同学们吆喝“爆炸”,因为h2和o2遇火可能发生爆炸,我说那只有唱“伤心太*洋”的份了,生哈哈大笑。学生要喜欢这课,肯定要先喜欢老师,如果哪位老师很幽默,学生肯定喜欢与他交流。喜欢老师,就会主动接*老师,肯定会增强学生学*的信心。

  三、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学*热情。热爱所教的学科,要找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找一种与学生分享快乐的感觉;用某老师的话说“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学*热情。”

  四、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的最佳机会。如: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要用最短的时间认识所教的所有学生,下课后不看花名册能认识各位学生。“张三,你很聪明”,“李四,第二节课你就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五,……”,实在没有话说,就“认识你很高兴”,利用这短短的5分钟,让学生知道老师很了解他们,加强了师生间的联系。再如:老师检查目标作业时,有的学生自信地说“老师,你看”,有的则说“没问题!”,再看部分没有做完作业的同学只有不好意思的份了,老师则说“很多同学作业写得很好,老师都很受鼓舞,一定尽心教好同学们,你不受鼓舞吗?下次作业你能主动给老师看看吗?”

  五、课堂设计悬念,扑捉学生亮点。课堂教学要有悬念,要利用问题或问题组给学生提供闪光的机会,让学生告诉学生。如: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如何?猜一猜,有猜大的,有猜等于的,有说不知道的,但有许多学生说“小于”,而且还能说的同学们心服口服,一个小问题就能增强好强心、好奇心,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再如:下课前留一些新颖、难度较大的小题目,告诉学生“老师等待着你的结果”,往往是当天就有许多学生在课间围着老师,“答案是几?”“我做的对不对?”,热情特别高。

  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的教学要有特点,形成规矩,并且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教师的教法。①新课堂堂清,让学生感受到学*的轻松、愉快。最笨的办法:讲完后领学生集体读一遍、集体背一遍、个别学生再检查一遍。②课前作业必检查,哪怕写一个或几个关键字,也能显现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③*题讲评课,要求学生拿起笔,把题目种的关键字、关键次划出来,把牵扯到的计算式子列出来,答案自然就明确了,下次再见到类似的题目,眼睛肯定会一亮。教有规矩,学有方圆。在学生适应老师后,他们就知道了老师要讲那一个题、以哪一种物质为例、甚至说哪句话,表现出学生较强的主动性。如:在讲化合价时,九年级六班一名男同学不等老师开口就一边聚首,一边对同学说“老师肯定要问谁把化合价标在题目上”,真是说道老师的心里去了,很高兴,因为学生知道老师要求他们做什么,知道老师喜欢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适应老师,走在教师的前面,占领学*的主动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每节课后必反思。一节课有很多问题或情景,课堂上的效果不一定与我们设计的一样,那么我们就应该反思一下原因,记下这节课的不足,为以后的每堂课做好准备。

  总之,作为一位老师,无论多忙都应该先反思自己一节课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成长,在不足中寻找自己的'失误,成就自己,成就学生。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验导学探究原理

  (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着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

  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分析讨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没有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归纳总结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观看思考

  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

  收:

  分析讨论

  合: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的志向。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在我们正式学*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活动]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出问题]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学*]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阅读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活动天地]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的志向。

  [课后作业]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通过探究学*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探究学*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练*设计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播放视频资料:火灾燃烧现场….

  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本节中,我们将学*燃烧、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提问:请同学们把自己学*过的或生活中了解的2~3个燃烧事例及其燃烧现象填写在表4-1中,并与大家交流、讨论。

  讨论:物质燃烧的有哪些共同特征?其反应实质是什么呢?(特征——发光、发热;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小结:通常的燃烧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来进行一个探究实验。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和一小堆红磷,烧杯热水中放一小块*,过一会儿后铜片上*燃烧起来而红磷和热水中*不燃烧。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

  分析:红磷和*都是可燃物,铜片上*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铜片上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没能达到着火点,所以不燃燃烧;热水中*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也不燃烧。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原理三:移走(隔离)可燃物

  讨论:下列情况下各自灭火的方法及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小黑板灭火的方法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实验室熄灭酒精灯吹灭蜡烛森林火灾熄灭天然气灶油锅着火练*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6篇扩展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6篇(扩展1)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理解和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学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2、利用微粒观点,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微观分析,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

  3、通过学生合作设计、交流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初步学*用实验、观察法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4、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

  5、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6、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让学生知道科学的发展是曲折而漫长的,学*科学家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在初中化学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学*了氧气有关的化学反应,这些知识都为本节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好理论准备,因此本节课学*的质量守恒定律,对全部初中化学的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新课标中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本课题教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探究方法。通过学生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的探究者,并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还处于启蒙阶段,这就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的意识和能力。从知识储备来看,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建立了微粒观;对化学反应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能判断出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是不变的。从能力水*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但是学生没有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也没有把原子不变跟物质总质量不变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意义。

  2、能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3、学生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2、学生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比较分析、启发引导

  学法: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六、教学过程

  导入:

  1、创设情境,激思引趣

  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食物的消化、身体的成长、呼吸作用等,蜡烛燃烧也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化学变化。

  情景再现:点燃蜡烛

  问:关于蜡烛燃烧你有哪些了解?

  这些都属于定性研究,蜡烛燃烧是一个化学变化,这节课我们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怎样变化的?

  展示本节课学*目标。

  认真听老师介绍。认识化学变化的重要性。

  从化学的角度观察蜡烛燃烧这个化学变化。

  学生从生成物、宏观现象等来描述这个变化。

  仔细阅读本节课的学*目标。

  设疑创景,激发引学。

  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身边的化学变化为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初步认识定性、定量是研究化学变化的两个角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目标指导学生后面的学*。

  新授:

  提出问题,建立猜想。

  提出问题: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怎样变化的呢?

  初步猜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做出猜想。

  “权威”对比,进一步引发认知的矛盾冲突:

  (1)1673年波义耳的燃烧实验,结果质量增加。

  (2)1756年罗蒙诺索夫煅烧金属后质量不变。

  (3)1774年拉瓦锡的燃烧实验,结果质量不变。

  根据老师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变、变大或变小。

  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对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真正产生疑问。

  引发猜想,认知冲突。

  让学生大胆参与并阐明自己观点,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通过化学史的学*,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感受化学家的探究历程,通过科学家的实验结果,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质量是否守恒的欲望。

  2、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1)引导思考,明确思路

  让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探究反应前后质量变化需要考虑的方面

  (2)设计方案,合作探究

  可供选择的三个反应:

  1、**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

  3、盐酸和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3)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组织学生小组的成果展示和交流,鼓励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和改进方案。

  教师演示:探究**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变化。

  (4)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一组:探究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变化。

  二组:探究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实验情况拍照上传。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师生一起明确研究的思路。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三个实验的方案,可以利用老师准备的仪器和用品,也可以自己创新,把方案记录在学案上。

  小组代表交流方案的设计思路、步骤或者装置图。

  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根据分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动手动脑,合作探究

  通过实验思路的整理为后面实验方案设计奠定基础,突破分组实验中的障碍。

  使学生个人探究与他人的经验互相借鉴和补充,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中思维碰撞和创新,使实验方案不断优化,学*成果不断地丰富和提升。

  防止学生做**实验出现意外。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同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为后面的展示交流保留资料。

  3、展示交流,获得结论

  (1)小组汇报,展示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教师适时评价,并激发小组间的“矛盾”,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大家找茬,反思评价

  针对实验结果有误差,组织学生开展反思评价。

  (3)获得结论,总结提升

  总结:有气体的反应必须密闭,气球或注射器可以缓冲。

  汇报小组探究成果,评价老师上传的照片。

  对于有些小组实验的失败,找出原因,进行反思和评价。

  展示成果,共同进步

  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对比分析,正确认识

  以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例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对比获得结论。

  同理,让学生写出**与氧气反应、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质量守恒关系,组织交流。进一步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突出重点。

  分析反应前后称量的质量,得出质量守恒关系,获得结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分析三个反应中的等量关系,深入理解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关系。

  5、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科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1)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的原因。

  (2)蜡烛燃烧质量减少的原因。

  学生交流,纷纷发表观点,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情感教育,持续发展

  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6、求异探新,发展思维

  为什么宏观上一切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播放:“水电解”实验“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动画课件。

  教师适当点拨,突破难点。

  总结: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本质。

  学生观看动画、讨论、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的根本原因。

  知识迁移,开拓创新

  通过师生问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问题得到逐步明晰和解决,使知识得到构建。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掌握不再是艰涩难懂的,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满快乐感和成就感。

  7、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教师对本节进行总结提升:

  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不灭定律的一种表现,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之一,它告诉我们利用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

  这节课我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了质量守恒定律,并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质量守恒定律属于化学变化的定量研究,我们也可以定性研究化学变化,定性、定量是科学研究的两个不同角度。

  学生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体验成功。

  让学生树立了信心与勇气,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

  8、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①古人幻想“点石成金”,你认为可能吗?试解释之。

  ②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细铁丝质量大。

  (2)请到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资料,进一步链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2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在此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对比乙醇和乙烷的结构简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中提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说明之前学*的卤代烃、硝基苯都属于烃的衍生物,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3

  一、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

  学*可以认为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教学就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施加影响(执行控制)。因此,教学应完成三项任务:

  (1)明确某一学*任务的始态和终态;

  (2)为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提供指导性帮助;

  (3)对加工产品提供准确的测量和评价,以使学*者得到更全面的反馈。

  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过程可以表述如下,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也不例外,只是各环节的具体内容与其它知识构成的教学不尽相同:

  1环节:

  确定教学起点:学生原有水*——知识、技能、态度。分析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中,学生需要学*的新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发展,以及这三者间的动态关系,分析可由学生本次学*终点目标逆推至学生原有的水*。

  陈述教学目标:根据对教学任务的分析,提出本次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可以参考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但教师要制定出明确的质和量的要求。

  几点说明:

  a.教学目标陈述的应该是学生学*后应达到的结果,而不是描述教师应做什么或做了什么。(教师做什么,应体现在下面的环节中。)

  b.教学目标的陈述,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要十分明确、具体:在什么基础上,在什么条件下(或经过哪几个步骤),得到质和量上的什么结果。不能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来陈述。

  c.教学目标中应体现出学*结果的认知层次。

  设计有效教学技术等三个环节是并列的,它们依据上面三个环节工作的结果,对教学进行综合设计。实质上是根据对象和任务提出教学上的相应对策。教学管理也体现了教学的组织性和程序性。

  测量与评价环节对学生是提供学*结果和反审认知的。

  2反馈信息,对教师是提供教学效果的反馈,以便积累教学经验和作好补救教学的准备。

  二、初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内容与构成

  1.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内容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骨架,中学化学的其它知识构成都是在它上面展开和认识的。它是中学化学基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具体化学物质约20多种:

  典型物质:如,O 2、H 2、C、Al、Fe、H 2O、CO 2、NaOH、H 2SO 4;

  重点介绍的物质:如,CO、HCl、Na 2CO 3、CaCO 3;一般认识的物质:如,C 60、CaO、Al 2O 3、NaCl、NaHCO 3。

  还有若干属于一般了解的:如,N 2、Cu、油脂、维生素、糖、蛋白质;。

  2.中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构成

  中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研究具体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较多,研究金属及其化合物相对较少,原因可能是金属的性质更相似一些。研究单质较多一些,研究化合物相对较少一些,原因可能是单质的性质更具有元素的典型性。对典型物质的研究一般是分几次完成,每次各有侧重点,逐渐形成对某物质的全面认识。

  3.初中化学研究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典型物理性质、重要化学性质、制法(实验室制法为主)、用途;也有结构和存在的内容,但不多。

  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以物质分类为线索交叉展开:空气——氧气(混合物——纯净物)水— —氢气、氧气(化合物——单质)碳——石墨、金刚石(单质——同素异形体)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单质——化合物)金属(单质)—铁、铝

  酸、碱、盐(化合物)— H 2SO 4、HCl、NaOH、Ca(OH) 2、Na2CO 3、CaCO 3

  可表述为图表(分类)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多以归纳方式进行研究;如:氢气、碳、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三、初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

  1.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决不单单是使学生知道和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它的教学还涉及思想方法、价值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自然界与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例如: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观察——初步认识——考察分析——深入认识;方法论)

  故事:在意大利靠*那不勒斯的格罗多得根有一个石灰岩的峡谷。有一个人带着他的狗走进了峡谷,很快狗就晕倒了,人倒安然无恙。人向四周看了看,并没有发现什么,但当人弯下腰去救狗时,人也头晕了。

  2.基于建构观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学*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

  课例分析:《谁偷了我肥料》。

  由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教学中要渗透建构观、结构观、发展观。上海吕彩玲《金刚石、石墨和C60》从物性延伸、过渡到化性;下面再从明显的可燃性深入到还原性,还要把可燃性和还原性统一为碳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这样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回忆开始对单质碳用途的描述;讨论用途与性质的关系,开始形成。性质——用途——存在——制法的认知结构(关系)。这一认知结构既包括了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框架,也包括了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联系和发展途径。 总结本节内容[概括物性、化性(可燃性),形成表格]。

  3.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使用与创新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既是为了深化对元素化合物的认识,也是认识化学事物的重要方法,且实验本身也是学*的内容。使用与创新要依据元素化合物知识讨论的侧重点,要突出要点。

  四、学生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常见障碍及问题解决不要死记硬背,注意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比较。

  注意直观、形象化,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课例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等。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学*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其中,科学探究和STS教育贯彻整个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中。本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上述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

  课例分析《物质的酸碱性》

  本教学设计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体现了学*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特别突出了教学情景设计和实验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点:

  (1)用生活场景视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贴*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兴趣、利用原有认识的局限和错误引出研究的问题。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物质的酸碱性。

  (3)收集身边物质进行酸碱性的检验,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身边的化学。

  (4)谈身边物质酸碱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从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渗透新课程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活动评价方式。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⑴课题名称

  ⑵本节(单元)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⑶教学背景分析包括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状况、问题、对策等说明。

  ⑷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等。

  ⑸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可附教学流程图。

  由于教学设计都是已经实施后的教学过程,因而文字资料中还要包括教学反思。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来谈谈如何体现这些基本要求。

  ⒈如何确定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的确立,需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策略,提出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人教版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⒉如何进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和处理,以适合教学时间。第二是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需要从三方面考虑,即已知:先前经验;学*动机;教学目标。

  案例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简明扼要的列举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并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的先前经验(知识掌握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的核心观念,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⒊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着举纲导向的作用。合适的教学目标需要从三个维度来具体表达,即在知识与技能层面,说明学什么;在过程与方法层面,说明怎么学(怎么做);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说明为什么学。同时要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使教学目标的设计建立在三个维度有机整合的可操作性、可测量的目标系统之上。

  案例分析:云南曲靖段亚鹏《二氧化碳的性质》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从三个维度整体考虑,全面具体,要求明确,可操作性强。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针对本节课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几点要求,针对性强,便于实施。同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去学,从而易于实施,落实和评价。

  ⒋如何进行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涉及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活动的设计、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学意图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设计等几个内容范畴,其核心是活动的设计,基于新课程要求的活动设计应体现为方法而教为策略而教的思想。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的表达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采取表格式也可采取文字叙述式,但更多的是采取表格式。

  案例分析:戴雯婷《竹子中的奥秘》

  ⒌如何进行学*效果评价设计

  学*效果评价设计旨在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结果及其影响结果的课堂教学要素(变量)的评价设计。这种设计需要将学*结果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三维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测,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借助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双重作用,来全面测查学生的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便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调控教学过程。

  案例分析:

  ⒍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旨在介绍本节课与以往课的不同与特色之处。及什么地方做的好好在哪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怎么改进

  对教学设计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教学设计,即是教师备案这一教学环节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基础,使其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教学取得最佳时效、实现教学创新的重要保证。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了解水资源现状,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2)技能目标:通过课前查阅资料,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的应用网络资源,熟用信息技术的运用;

  通过课堂展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网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写成研究性报告并能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水资源现状。

  (2)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改掉自己的不良用水*惯。

  (3)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初步建立关心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4)使学生初步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努力学*化学的志向。

  【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思维水*有了飞速发展,具有一定的思维概括与统整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发展仍不成熟,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帮助。

  2、初三学生已经学会必须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打字技能、会使用网络查找资料,会用Word编辑文档,会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能较好的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剪辑并写出文稿。

  3、通过*一个月的学*,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资源现状,二是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现状。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状况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介绍的,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替文字。节约水和水污染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宣传、报道资料非常丰富,所以书中只给出了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路,具体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并获得。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教学重点】

  1.认识到爱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2.通过研究性式学*,得出切实可行的爱护水资源的措施。

  【教学难点】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对语言准确性的把握、节奏的控制。

  【教法与学法】

  (1)小组协作研究学*

  (2)多媒体展示探究结果

  【课前准备】

  1、向学生明确活动意义,制定计划,小组自主选择研究主题

  2、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参观污水处理厂,调查前山河整治前后并写成研究性调查报告

  3、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并写成问卷调查报告

  4、学生将自主获得的信息以手抄报的形式展出并相互学*

  5、带领学生创设微信公众号,传播节水意识。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闻视频引入] 20xx年9月28日,美国航天局(NASA)宣布:火星表面有液态水存在,有评论称未来人类有可能移居火星。

  [思考]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

  利用新闻将话题引到水资源上来。让学生体会水的重大意义。

  [过渡]课前各小组已自主选择了水资源的相关课题进行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边思考边听取大家的研究汇报:

  [展示]出示问卷调查结果---相对世界其它国家,你认为我国水资源现处于何种状态?(认识各不相同)水资源的自然分布现状在不同区域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们请第一组的同学带来他们的研究调查报告:水资源的自然分布现状。

  [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全球、全国的水资源现状

  [思考]水资源的现状

  第一组同学用PPT讲解,讲述全世界,全国,全省,全市的分布现状,最后概括出全球的水资源现状。

  学生回答

  全球总水储量大,但可用的少全国总水量丰富,但人均水量少

  对课前研究性学*的结果进行展示汇报,并归纳总结,使知识内容系统化。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化学的兴趣。

  该小组采用对网络资料的整理,补充了一系列数据,让人感受到水资源的匮乏。

  [思考]水资源可用的、人均水量是如此的稀少,那人类在利用的过程中状况是怎样的呢?

  第二组同学选了水污染作为调研课题

  [思考]针对第二组的调查和大家提出的现象,大家先提建议

  然后听第三组的调查报告

  学生回答

  水浪费、水污染、水的不合理开发

  第二组同学用微课的形式展示他们的调查,讲述了三大污染源,并举例说明不同的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第三小组对水污染进行防治,简单介绍污水处理流程,用珠海前山河作为实例说明。

  该小组采用图片和文字并配上音乐,让人对污染的现状深受震撼。

  该小组采用亲身实践的学*方法,亲身参观污水处理厂感受污水处理流程。

  [过渡]刚才同学们还提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水浪费,接下来请听第六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调查报告。

  第六组同学讲解水浪费的情况,从周边的生活延伸,生活中水浪费的现象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呈现,第五组黄文新提供技术支持设计问卷调查,探究水浪费背后的原因。

  小组讨论互动,比赛

  各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展示讨论结果,小组内可以上去补充。写完后组序互换,每组派代表队黑板展示内容予以点评。

  第七组同学用小组录制的视频展示节水的方法。

  该小组从实际生活出发,照片资料丰富,调查数据切实可靠,引发同学思考。

  该小组采用DV实录,采用现身说法,很具借鉴意义。

  [拓展]请课后设计一句爱护水资源的广告,届时我们会投票选出既有创意又有警醒意义的贴在学校公共场所,让我们把爱护水资源的意识传播到更多的地方,感染更多的人。

  最后呼吁大家和我们一起关注水、爱护水资源,这是我们班做的微信公众号,一起做护水卫士!

  让学生将爱护水资源的意识继续深入推广,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板书设计】 爱护水资源

  一、水资源现状 二、措施

  1、自然分布现状

  2、人类使用现状

  水浪费 节约用水

  水污染 防止水体污染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盐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通性,在本册课程的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学*,可以为碱和盐的化学性质的学*打下基础,完善无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同时探究酸化学性质的学*方法,可以为碱的学*提供知识基础和学法帮助。本节课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课程改革的特点,通过合作学*、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文字叙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小组合作能力。常见的酸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知识基础上来看,通过前面的学*,学生认识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但是,酸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何特点,这些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够清楚。这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学*,强化对酸的认知。从对盐酸、硫酸两种特殊物质的学*,推广到这一类物质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2、通过交流讨论,总结酸的通性及原因,了解酸与其它物质反应的基本原理,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述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反思与交流,学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盐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通性;

  难点: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及酸的通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法、指导教学法。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法。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7

  化学是初三学生刚接触的一门课,我相信只要师生齐心协力,一定可以将化学学好。在过去的教学工作中,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发现问题、并从问题和困惑中去寻求解决的办法是自身提高工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要走通这条途径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探寻失败的教训!

  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备课要被学生,才能讲好每一节课。备课是教师课前所作的准备工作。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既有明确的意义又有大致的范围,因此上课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通过认真备课来了解教学大纲、熟悉教材、收集和组织材料,更应从备课活动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减少教学时的不确定感,找到一个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就会显著提高。 教学实践中,我更多的是从教材、教参出发来进行备课,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自认为讲解分析清楚的时候,学生却不知所云、鸦雀无声;当我自认为内容简单、不必强调时,学生却常在此出现错误;当我自认为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较好成绩的时候,学生的成绩却让我惨不忍睹。经过反思,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加以改进,备课环节更注重“备学生”。我发现我所教这三个班的学生大多数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更缺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更多的是寄希望于老师直接的讲解。这一点与正在实施的“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要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得先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陈述应少,提问应多,学生思考与回答问题的机会就多了。让学生在不经意中树立这种观念——想知道为什么,不能再坐等老师的讲解,自己要先行思考。对于后进生,我将教学要求适当降低、教学进度适当减缓、课后作业量适当减少,让他们觉得这门课程并不难学、并能保持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老师幽默,学生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兴趣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动力基础,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不断提高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要敢于和学生说笑话。天南的、地北的、国内的、国外的、与化学有关的、无关的。有的学生说水是由h2 和o2组成的,我说“那坏了,h2 和o2是气体喝一口你就飘忽,喝一杯水是不是就有坐飞机的感觉,如果喝的再多可能就会飞向美国了。同学们想,如果在空中点火抽一支烟,什么结果?”,同学们吆喝“爆炸”,因为h2 和o2遇火可能发生爆炸,我说那只有唱“伤心太*洋”的份了,生哈哈大笑。学生要喜欢这课,肯定要先喜欢老师,如果哪位老师很幽默,学生肯定喜欢与他交流。喜欢老师,就会主动接*老师,肯定会增强学生学*的信心。

  三、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学*热情。热爱所教的学科,要找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找一种与学生分享快乐的感觉;用某老师的话说“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学*热情。”

  四、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的最佳机会。如: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要用最短的时间认识所教的所有学生,下课后不看花名册能认识各位学生。 “张三,你很聪明” ,“李四,第二节课你就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五,……”,实在没有话说,就“认识你很高兴”,利用这短短的5分钟,让学生知道老师很了解他们,加强了师生间的联系。 再如:老师检查目标作业时,有的学生自信地说“老师,你看”,有的则说“没问题!”,再看部分没有做完作业的同学只有不好意思的份了,老师则说“很多同学作业写得很好,老师都很受鼓舞,一定尽心教好同学们,你不受鼓舞吗?下次作业你能主动给老师看看吗?”

  五、课堂设计悬念,扑捉学生亮点。课堂教学要有悬念,要利用问题或问题组给学生提供闪光的机会,让学生告诉学生。如: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如何?猜一猜,有猜大的,有猜等于的,有说不知道的,但有许多学生说“小于”,而且还能说的同学们心服口服,一个小问题就能增强好强心、好奇心,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再如:下课前留一些新颖、难度较大的小题目,告诉学生“老师等待着你的结果”,往往是当天就有许多学生在课间围着老师,“答案是几?”“我做的对不对?”,热情特别高。

  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的教学要有特点,形成规矩,并且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教师的`教法。①新课堂堂清,让学生感受到学*的轻松、愉快。最笨的办法:讲完后领学生集体读一遍、集体背一遍、个别学生再检查一遍。②课前作业必检查,哪怕写一个或几个关键字,也能显现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③*题讲评课,要求学生拿起笔,把题目种的关键字、关键次划出来,把牵扯到的计算式子列出来,答案自然就明确了,下次再见到类似的题目,眼睛肯定会一亮。教有规矩,学有方圆。在学生适应老师后,他们就知道了老师要讲那一个题、以哪一种物质为例、甚至说哪句话,表现出学生较强的主动性。如:在讲化合价时,九年级六班一名男同学不等老师开口就一边聚首,一边对同学说“老师肯定要问谁把化合价标在题目上”,真是说道老师的心里去了,很高兴,因为学生知道老师要求他们做什么,知道老师喜欢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适应老师,走在教师的前面,占领学*的主动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每节课后必反思。一节课有很多问题或情景,课堂上的效果不一定与我们设计的一样,那么我们就应该反思一下原因,记下这节课的不足,为以后的每堂课做好准备。

  总之,作为一位老师,无论多忙都应该先反思自己一节课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成长,在不足中寻找自己的失误,成就自己,成就学生。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铁的性质是现行教材(人教版)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非金属元素氧、氢、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也为第八章中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A.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

  B.学会铁制品的一般防锈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A.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B.通过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通过探究性学*,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兴趣,并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B.通过宣化钢铁公司的发展史及我国钢铁史的学*,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好化学的志向。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2)难点:A.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

  B.学生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1.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铁制品已是司空见惯,对铁的一些物理性质也有所了解。因此,对于铁的物理性质,可采用以生活中常见的铁制品入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关于铁的化学性质,在本章之前已经学过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铁与酸的反应,在学*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也曾接触,则可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加以引导,进一步学*。

  2.教材处理及意图

  (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宣化钢铁公司生产发展情况,钢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我国的钢铁发展史及产量情况等资料的收集。每一组推选一人课堂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后转入铁的性质学*。这样处理能使学生自主认识身边常见物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化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联系,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铁的物理性质主要通过讨论题的形式完成,教师选取生活中的钢铁制品为例,由学生讨论各应用了铁的哪些物理性质。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学*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一般顺序和方法。

  (3)铁的化学性质采取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铁跟氧气的反应时,在学生了解铁丝在纯氧中能够燃烧但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在空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探究铁镁两种金属跟氧气反应时的条件的差别,得出镁比铁活泼的结论。在学*铁与酸反应时,由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导入,学生亲自动手做锌、铁、铜与酸混合的实验,探究锌、铁、铜的活泼性差异。学*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时,则通过一个新奇的实验导入:一把明亮的小刀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取出,铁刀变成了铜刀,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奥妙,探究反应的实质。如上的教材处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结论;总结规律的过程,获得主动发现的快感,增强了学*兴趣。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9

  知识目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科学素养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实验器村,学生电源1只,霍夫曼水电解器1只,玻璃水槽1个,长导线2根,小试管两支,酒精灯1个,火柴1盒,木条1根。

  教学过程:

  复*讨论:

  研究性学*,调查本县的空气,水源等污染情况,同学们调查情况如何,互相展示成果,污染现状如何,污染原因有哪些,应如何消除或减少污染。

  参考要点:

  ①污染形势较为严峻。

  ②污染原因

  a工业“三废”

  b农业生产上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的污染。

  c生活上的污染

  ③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建议

  a严控工业“三废”

  b严控农业上的污染

  c严控生活上的污染

  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讲 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水的组成

  讲 述:下面大家一起来观察玻璃水槽中的水你能得出哪些有关水的物理性质?

  学生讨论:小组汇报

  要 点:

  1、无色无味液体

  2、在/0/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

  3、40℃时密度最大,为1g/cm3

  4、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实验3-1)

  经过实验,学生得到下列结论

  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2学生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实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断是何种气体。

  要 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 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

  电解水的表达式:水通电,氧气+氢气属于分解反应,学生结合上述实验结论讨论水的组成。

  要 点:∵VH2:VO2=2:1 ρH2:ρO2=0.899g/L:429g/L

  ∴mH2:mo2=

  查相对原子质量,可知H-1,O-16

  ∴在水中,氢原子数:氧原子数= : =2:1

  即在每个水分子牛,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所以水分子为HzO

  引导学生观察书P49图3-4,让学生讨论图的科学含义:

  要 点:形象地说明了水的组成,进一步验证了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巩固练*。

  课堂小结:

  1、水的物理性质

  2、水的组成H2O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0

  一、引入:

  思考与交流:我们学过哪些分类概念呢?

  二、课堂教学:

  ※纯净物和混合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①:

  1、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你是怎样区分的?请你各举2个例子。

  2、找出下列物质中的纯净物与混合物,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①空气②氯化钠③液氧④氢氧化钠

  ⑤铁⑥赤铁矿⑦干冰⑧铝合金

  属于纯净物的有:;属于混合物的有:

  (二)自主学*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系。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②:

  1、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什么是氧化物?

  2、你能快速找出下列物质中的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吗?

  ①Fe ② Na2CO3 ③H2 ④CaO

  ⑤SO2⑥KNO3⑦ KCI ⑧CaCO3

  (1)属于单质的有,化合物的有,氧化物的有

  (2)怎样区分一种纯净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单质是由组成的;化合物是由组成的。

  (二)自主学*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填空形式归纳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关系。

  ※氧化物

  1、概念:由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2、分类:氧化物

  ※酸、碱、盐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③:给下列纯净物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①盐酸②氯化钠③熟石灰④氢氧化钠

  ⑤硫酸铜⑥硫酸⑦氯化钾⑧碳酸

  属于酸的有:;属于碱的有:;属于盐的有:

  你的判断依据:酸是由组成,

  碱则是由组成,盐是由组成。

  (二)自主学*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酸、碱、盐的关系。

  三、※小结:

  物质分类知识网络图。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结小结物质分类知识网络图。

  ※能力检测:(PPT出示相关练*)

  ※中考怎样考?(PPT出示相关题型)

  ※结束。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通过探究学*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探究学*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练*设计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播放视频资料:火灾燃烧现场….

  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本节中,我们将学*燃烧、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提问:请同学们把自己学*过的或生活中了解的2~3个燃烧事例及其燃烧现象填写在表4-1中,并与大家交流、讨论。

  讨论:物质燃烧的有哪些共同特征?其反应实质是什么呢?(特征——发光、发热;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小结:通常的燃烧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来进行一个探究实验。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和一小堆红磷,烧杯热水中放一小块**,过一会儿后铜片上**燃烧起来而红磷和热水中**不燃烧。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

  分析:红磷和**都是可燃物,铜片上**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铜片上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没能达到着火点,所以不燃燃烧;热水中**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也不燃烧。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原理三:移走(隔离)可燃物

  讨论:下列情况下各自灭火的方法及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小黑板灭火的方法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实验室熄灭酒精灯吹灭蜡烛森林火灾熄灭天然气灶油锅着火练*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

  c、通过本节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

  好学教育:

  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

  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的三个特征:(1)学*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

  好学教育:

  学*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3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

  一、教学目的、任务明确具体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打好基矗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任务是教学的纲,教学目的、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一堂课,一方面有主要的一两项目的。如学*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以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二、知识教学优化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大纲,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另一方面学*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将使知识的本来面目全非。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

  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

  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水*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内容,因受学*水*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在学生认识水*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方法,或*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记忆。再比如,当学*到有关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浓度的计算时,学生往往*惯于按数学计算的思路,急于代公式求解,这时教师要把住方向,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先集中到充分理解概念或原理上,在明确了计算依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准相关项(量)的关系后,再求解。在这里的关键是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符合逻辑的解题格式和方法。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方法。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学生实验一定要课前准备好,课上教师组织、指导好。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是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学工具

  大烧杯、小烧杯、品红液、酚酞液、浓氨水、胶头滴管、针筒、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入]生活中你经常碰到这种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逐渐减少了,如果拿去加热会减少得更快;当你漫步在果园,便有一阵阵果香飘来;当你把紫色高锰酸钾晶体丢人水中,水就会变成紫色,但我们肉眼却看不到高锰酸钾晶体的存在等等,大家是否想过原因呢?

  [演示实验J教材中(实验3-2)o

  [观察]品红溶液逐渐扩散,最后溶解在水中,烧杯中的溶液经振荡后变成浅红色。

  师: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减少?加热后减少得更快?为什么品红滴到静置的水中能逐渐扩散呢?

  [学生讨论]水慢慢变干了,实际上是水微粒蒸发到空气中;我们闻到果香味,是看不见的果子微粒分散在空气中。

  师:同学们都说得对。这样的问题很久以前就引起一些学者的兴趣,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后来,这个大胆的设想随着科技的进步得到了验证。

  [小结]由课本图3-6和图3-7分析得出:

  1.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口(科学仪器直接观察)。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师:分子除了有一定的质量,还存在哪些性质呢?(从现象说明)o

  生1:从品纽的扩散、水的蒸干……等现象说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断运动。

  生2:从水受热蒸发加快这一现象,说明分子微粒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这也说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生3:闻到香味也可以说明分子微粒在不断运动。

  师:回答得很好!分子除了在不断运动外,还有哪些特点?

  生,:当水加热至100℃,水变成水蒸气,说明水分子间的间距拉大;在O℃时结成冰,呈固态,说明水分子的间距拉*;这一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一定间隔。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从生活经验、日常现象中,从前人探究中,我们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得出分子的一些特点,归纳如下(投影):

  (1)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师:这3个特点中第2、3两点是你们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得出的,那么你能不能用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呢?

  (分组实验,重点探究特点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

  二、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教师在学生探究实验前先做个演示实验)

  在一试管中加入lOmL无色的浓氨水,然后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作为信息提供给同学们。

  [现象]溶液呈红色。

  [结论]氨水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岔

  [实验内容]探究分子特点之一——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

  [实验方案1]在一只小烧杯中加入10ml。水,然后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实验方案2]在一只试管A中加入lOml。水,然后滴人2~3滴酚酞试液;另取一支试管B中加入10ml。的浓氨水,然后用带寻管塞子塞好.并用橡胶管连接,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实验方案3]如右图所示,A、B两烧杯中装有无色酚酞试液;另取一个C烧杯加入约5mL的浓氨水。然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观察现象(约5分钟后)。

  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案,从理论上推测结论,完成下表:

  师:同学们亲自进行实验究话动,通过实验,我们归结出以下几点

  1.氨水会挥发出许多微小颗粒并扩散到空气中,所以最先打开瓶塞时,我们都闻到了刺鼻的气味;(亲自体验得出。)

  2.氨水中的氮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含有酚酞的溶液中,使酚酞变红;

  3.说明构成氨气酌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二点,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并举例说明.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然后小结本节的内容。.)

  [讲解]水的蒸发,是水分子微粒受热蒸发,从液态分子微粒变成气态分子或粒,水分子(H2O)本身没有变化。一个水分子(H2 0)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如图:藏骚,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所以水的蒸发过程是属于物理变化;而水的分解不一样如下图所示)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从图中看出,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的分子——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有了新的分子生成,这一变化是化学变化。水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因此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强调这一句话)

  [讨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这一句话应如何理解7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然后举例。)

  [讲解]下面的图示表示***的受热分解过程

  (投影)。

  (***分子分解示意图)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例如,***分子分解成氧原予和汞原子,氧原子无论存在于水中、氧气中.还基在***分子中始终是氧原子。可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课后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了分子和原子,利用实验探究验证了分子的特点。现将本课题总结如下: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存在着以下特点:

  (1)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距。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有用信息;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二、重点和难点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可现场上网的课件,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2、调查市场上有哪些补钙、补锌、补碘、补硒和补铁等的保健药剂或营养补剂出售,查看它们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上课带来。

  3、收集几种不同品牌和不同产地的食盐包装袋、牛奶瓶(或牛奶袋),上课带来。

  四、教材分析

  课题2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着重叙述了组成无机盐的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钙、钠、钾),同时教材还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铁、锌、硒、碘、氟几种元素的生理功能。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类,而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问题,摄入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这将使学生认识到,对含某些元素的营养补剂要科学地、辩证地看待。

  五、教学设计

  活动一:观察与思考

  屏幕投影学生观看三幅图片,思考病人得了哪种疾病说(或猜)出疾病名称。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显示图片和疾病名称:粗脖子病、佝偻病、龋齿)

  思考你知道引起这种疾病的原因吗引出课题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阅读教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7~P101内容,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组**体自身的元素约有多少种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哪一种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哪一种这些元素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②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划分的依据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学生阅读和课堂交流)投影一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

  小结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过渡下面着重讨论钙、碘、铁、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投影二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阅读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5~P97内容。并积极讨论:

  1.钙

  (1)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钙元素的认识。交流汇报学生将自己课外查阅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展示。(如果学生准备的资料不是很充分,教师此时可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现场连接到相关网站演示,同时告诉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

  角色扮演课前精心挑选一名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课堂上出其不意地演出如下一幕:一位“老人”突然从教室后走向讲台,在跨上讲台时,故意摔了一跤,“老人”痛得呲牙咧嘴地坐在讲台上,用双手捂住一只腿(作痛苦状),口里自言自语:“怎么又把腿摔断了”教师乘机提出如下问题:老年人为什么容易骨折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自然地转入到怎样科学补钙上来。

  问题情景如何科学饮用牛奶你知道生产商用什么方法来保存鲜奶吗学生讨论后投影:喝牛奶的误区常见的有:

  ①饮袋奶、不加热。袋奶采用75 ℃左右的巴氏灭菌法,没有高温瞬间灭菌彻底,故袋奶中残留有细菌,因此,喝袋奶必须煮开了再喝。

  ②空腹喝牛奶。空腹饮牛奶会使肠蠕动增加,牛奶在胃内停留时间缩短,营养素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因此,喝牛奶最好与馒头、面包、玉米粥、豆类等同食。

  ③食物搭配不当。牛奶不宜与含鞣酸的饮食同吃,如浓茶、柿子等,这些食物易与牛奶反应结块成团,影响消化。牛奶与香菇、芹菜、银耳等配合食用,对健康大有益处。

  ④饮奶时间安排不当。喝牛奶以每天早、晚为宜。清晨饮奶能充分补充人体能量;晚上睡前喝奶具有安神催眠功效。

  投影将学生带来的牛奶袋、牛奶盒和牛奶瓶等实物上的图案和说明文字投影到屏幕上。同时教师将收集到的琳琅满目的各种补钙品补充投影到屏幕上。

  问题情景阅读屏幕上情景素材: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含钙丰富而又易被人体吸收的奶及奶制品目前尚未走上大多数国人的餐桌,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国人饮食上通常是以含钙量很低的素食为主,基本上不能保证钙的供应。这种膳食结构和饮食*惯使得国人缺钙确实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设问是否有一种既能照顾城镇,又能兼顾农村居民的补钙措施谈谈你的“金点子”。说说你选择这种措施的理由是什么。(分组讨论,达成共识)投影你我共识:

  ①安全、有效──安全第一。

  ②经济又实惠──买得起。

  ③生活化、长期化──每天都吃。

  补钙措施:食用钙盐(盐中加钙)。

  小结:人体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钙。幼儿和青少年缺钙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年人缺钙会骨质疏松,容易骨折。

  过渡那么,如果人得粗脖子病,又是由什么元素引起的呢(共同学*第二种元素──碘)

  2.碘

  交流展示碘元素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将其实物投影到屏幕上。投影碘有“智力元素”的美誉,碘和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等一样是作为一种营养素而存在于人体,它在人体内的含量仅有25~50毫克(*均35毫克),为身体重量的两百万分之一,属于70余种微量元素的一种,尽管含量极低,却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乏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具有影响肌体代谢、生长发育,特别是脑发育的生理作用。因此,如果甲状腺功能异常,分泌激素过量或不足,势必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造成很大影响,导致种种疾病的发生,如较常见的甲状腺问题。问题预防碘缺乏病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通过讨论得出补碘的有效途径是食用含碘食盐。

  活动二:讨论并交流

  1、你家里炒菜做饭使用铁锅还是铝锅用什么锅较好谈谈你选择的理由。

  2、教材P101练*与应用: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连线。

  3、通过对碘、钙、铁、锌、硒五种元素的学*,请你用一句广告词来反映其重要作用。要求通俗上口,特点鲜明,字数少。

  五、反思与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收获、体会、方法)投影学生小结,屏幕投影。

  人体由50多种元素组成,其中含量较多的有11种,它们占人体质量的99.95%。

  无机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它们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有的还是构**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物极必反,凡事都应有一个“度”,元素的摄入不应过量。知道了怎样科学饮用牛奶。

  有些商品标签上蕴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学会了怎样看商品标签上的信息。

  投影关注健康,珍爱生活,用科学把握生命。

  六、课外作业(任选一题):

  1、收集有关微量元素氟、钠和钾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并了解人体是如何摄取这些物质的。

  2、查阅资料,我国有哪几种主要的地方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3、对伊战争如箭在弦,武器核查仍在继续,战争给人们的创伤实在太多太多。1991年海湾战争中曾使用了贫铀弹。请你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贫铀弹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伤害对此你有何感想。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6篇(扩展2)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汇总10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学*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

  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轮船等)。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代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吗?

  [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思考、讨论、总结:

  (1)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纯净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

  (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

  (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

  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

  (6)金属具有延展性。

  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

  (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生:延展性。

  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

  [讨论]

  (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熔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

  (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并总结:

  (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

  (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

  (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般较高。

  (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师:物质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生讨论回答:

  (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

  ①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

  ②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

  ①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

  ②不易生锈;

  ③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师: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并结合实际思考: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认为还需考虑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投影]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师: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板书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第1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生掌握得较好。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2

  化学是初三学生刚接触的一门课,我相信只要师生齐心协力,一定可以将化学学好。在过去的教学工作中,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发现问题、并从问题和困惑中去寻求解决的办法是自身提高工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要走通这条途径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探寻失败的教训!

  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备课要被学生,才能讲好每一节课。备课是教师课前所作的准备工作。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既有明确的意义又有大致的范围,因此上课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通过认真备课来了解教学大纲、熟悉教材、收集和组织材料,更应从备课活动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减少教学时的不确定感,找到一个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就会显著提高。教学实践中,我更多的是从教材、教参出发来进行备课,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自认为讲解分析清楚的时候,学生却不知所云、鸦雀无声;当我自认为内容简单、不必强调时,学生却常在此出现错误;当我自认为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较好成绩的时候,学生的成绩却让我惨不忍睹。经过反思,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加以改进,备课环节更注重“备学生”。我发现我所教这三个班的学生大多数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更缺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更多的是寄希望于老师直接的讲解。这一点与正在实施的“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要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得先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陈述应少,提问应多,学生思考与回答问题的机会就多了。让学生在不经意中树立这种观念——想知道为什么,不能再坐等老师的讲解,自己要先行思考。对于后进生,我将教学要求适当降低、教学进度适当减缓、课后作业量适当减少,让他们觉得这门课程并不难学、并能保持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老师幽默,学生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兴趣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动力基础,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不断提高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要敢于和学生说笑话。天南的、地北的、国内的、国外的、与化学有关的、无关的。有的学生说水是由h2和o2组成的,我说“那坏了,h2和o2是气体喝一口你就飘忽,喝一杯水是不是就有坐飞机的感觉,如果喝的再多可能就会飞向美国了。同学们想,如果在空中点火抽一支烟,什么结果?”,同学们吆喝“爆炸”,因为h2和o2遇火可能发生爆炸,我说那只有唱“伤心太*洋”的份了,生哈哈大笑。学生要喜欢这课,肯定要先喜欢老师,如果哪位老师很幽默,学生肯定喜欢与他交流。喜欢老师,就会主动接*老师,肯定会增强学生学*的信心。

  三、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学*热情。热爱所教的学科,要找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找一种与学生分享快乐的感觉;用某老师的话说“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学*热情。”

  四、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的最佳机会。如: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要用最短的时间认识所教的所有学生,下课后不看花名册能认识各位学生。“张三,你很聪明”,“李四,第二节课你就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五,……”,实在没有话说,就“认识你很高兴”,利用这短短的5分钟,让学生知道老师很了解他们,加强了师生间的联系。再如:老师检查目标作业时,有的学生自信地说“老师,你看”,有的则说“没问题!”,再看部分没有做完作业的同学只有不好意思的份了,老师则说“很多同学作业写得很好,老师都很受鼓舞,一定尽心教好同学们,你不受鼓舞吗?下次作业你能主动给老师看看吗?”

  五、课堂设计悬念,扑捉学生亮点。课堂教学要有悬念,要利用问题或问题组给学生提供闪光的机会,让学生告诉学生。如: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如何?猜一猜,有猜大的,有猜等于的,有说不知道的,但有许多学生说“小于”,而且还能说的同学们心服口服,一个小问题就能增强好强心、好奇心,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再如:下课前留一些新颖、难度较大的小题目,告诉学生“老师等待着你的结果”,往往是当天就有许多学生在课间围着老师,“答案是几?”“我做的对不对?”,热情特别高。

  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的教学要有特点,形成规矩,并且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教师的教法。①新课堂堂清,让学生感受到学*的轻松、愉快。最笨的办法:讲完后领学生集体读一遍、集体背一遍、个别学生再检查一遍。②课前作业必检查,哪怕写一个或几个关键字,也能显现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③*题讲评课,要求学生拿起笔,把题目种的关键字、关键次划出来,把牵扯到的计算式子列出来,答案自然就明确了,下次再见到类似的题目,眼睛肯定会一亮。教有规矩,学有方圆。在学生适应老师后,他们就知道了老师要讲那一个题、以哪一种物质为例、甚至说哪句话,表现出学生较强的主动性。如:在讲化合价时,九年级六班一名男同学不等老师开口就一边聚首,一边对同学说“老师肯定要问谁把化合价标在题目上”,真是说道老师的心里去了,很高兴,因为学生知道老师要求他们做什么,知道老师喜欢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适应老师,走在教师的前面,占领学*的主动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每节课后必反思。一节课有很多问题或情景,课堂上的效果不一定与我们设计的一样,那么我们就应该反思一下原因,记下这节课的不足,为以后的每堂课做好准备。

  总之,作为一位老师,无论多忙都应该先反思自己一节课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成长,在不足中寻找自己的'失误,成就自己,成就学生。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验导学探究原理

  (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着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

  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分析讨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没有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归纳总结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观看思考

  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

  收:

  分析讨论

  合: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5

  知识目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科学素养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实验器村,学生电源1只,霍夫曼水电解器1只,玻璃水槽1个,长导线2根,小试管两支,酒精灯1个,火柴1盒,木条1根。

  教学过程:

  复*讨论:

  研究性学*,调查本县的空气,水源等污染情况,同学们调查情况如何,互相展示成果,污染现状如何,污染原因有哪些,应如何消除或减少污染。

  参考要点:

  ①污染形势较为严峻。

  ②污染原因

  a工业“三废”

  b农业生产上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的污染。

  c生活上的污染

  ③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建议

  a严控工业“三废”

  b严控农业上的污染

  c严控生活上的污染

  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讲 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水的组成

  讲 述:下面大家一起来观察玻璃水槽中的水你能得出哪些有关水的物理性质?

  学生讨论:小组汇报

  要 点:

  1、无色无味液体

  2、在/0/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

  3、40℃时密度最大,为1g/cm3

  4、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实验3-1)

  经过实验,学生得到下列结论

  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2学生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实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断是何种气体。

  要 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 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

  电解水的表达式:水通电,氧气+氢气属于分解反应,学生结合上述实验结论讨论水的组成。

  要 点:∵VH2:VO2=2:1 ρH2:ρO2=0.899g/L:429g/L

  ∴mH2:mo2=

  查相对原子质量,可知H-1,O-16

  ∴在水中,氢原子数:氧原子数= : =2:1

  即在每个水分子牛,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所以水分子为HzO

  引导学生观察书P49图3-4,让学生讨论图的科学含义:

  要 点:形象地说明了水的组成,进一步验证了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巩固练*。

  课堂小结:

  1、水的物理性质

  2、水的组成H2O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7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提高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

  三、教学设计策略:

  1、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认知特点, 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

  2、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化学教学

  课题2 元素(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

  一、教与学目标导航

  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3、中考考点:元素的概念,常见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预*案

  ⑴ 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书上圈划。 ⑵ 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 )部分 ,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不同。

  ⑷ 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 ),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 ,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 ) ,所以作物要施肥。

  (5)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三、教学案

  (一)自学质疑

  1、O2、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什么元素?

  2、O2、O3、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3、H2、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氢原子,这些氢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4、什么是元素?原子的什么决定了元素种类?

  5、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组成物质的元素有100多种,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前4位元素是哪些?生物中,海洋中含量较高的元素分别是哪些?

  6、图4-5中外国人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7、书写元素符号的方法是什么?

  8、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有哪些?

  9、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

  2.地壳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铝、铁

  3.国际上需要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 元素符号

  4.元素符号书写方法

  5.元素符号的意义

  7.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互动探究

  1.对比观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四)精讲点拨

  1.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发生分裂),分子种类改变

  2.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发生分裂),原子种类不变

  3.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4.元素是宏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五)矫正反馈

  1.元素是宏观概念,是对物质的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___________;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

  2.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并说出理由。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C.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单质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氢分子构成的

  (六)迁移运用

  课堂练*

  (一)元素符号组合游戏:请把它们变为你认识的元素符号。

  ABCMN

  a u e l g

  (二)试找一找,下述哪些物质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气(O2)、 水(H2O)、 过氧化氢(H2O2)、

  二氧化硫(SO2)、 氢气(H2)、 硫粉(S)

  (三)身边的元素——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进补的广告,这里的锌指的就是元素,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学*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

  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轮船等)。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代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吗?

  [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思考、讨论、总结:

  (1)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纯净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

  (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

  (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

  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

  (6)金属具有延展性。

  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

  (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生:延展性。

  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

  [讨论](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熔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

  (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并总结:

  (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

  (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

  (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般较高。

  (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师:物质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生讨论回答:(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①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②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①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②不易生锈;③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师: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并结合实际思考: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认为还需考虑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投影]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师: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板书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第1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生掌握得较好。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9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以很大的比重,构成了现代中学化学教材的主体内容。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大量叙述性材料为特征,它的学*是一种掌握事实的学*,易于产生兴趣,却难于保持注意;易于理解,却难于运用。致此,本人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归纳了如下三个设计要求:

  一、元素化合物课要充分利用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

  揭示知识内在联系

  以叙述性材料为主的学*内容,有知识分散。记忆量大等特点。及时将知识横向比较、纵向联系,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联线结网。对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对于防“散”治“乱”,是很有效的。但是,结构化的知识是要有理论作基础的。因此,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用学生能接受的化学理论作为灵魂,将具体的化学事实统帅起来。

  高中化学的教材顺序,以元素周期表为界,“表前元素”的学*采用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将元素性质的理解向原子结构、向元素递变规律的方向归纳:而“表后元素”的学*,则采用演绎法,从一般到个别,用元素周期表的理论知识指导各分族具体的元素性质学*,这是高中化学无机部分教学的基本思路。在有机化学部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应贯串始终。一些比较成功的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设计,无不体现理论的指导作用。例如“硝酸”,整节课可以以氧化还原为主线,从硝酸中氮的化合价人手,以稀浓硝酸氧化性强弱比较连接各教学环节,最后归结出几个氧化还原的规律,在这条主线贯串和组织下,一个个精彩的实验很自然地将硝酸的化学性质铺展开。高二化学中的“乙醛”,可以自始至终紧扣住“结构决定性质”,从醛基的结构入手去分析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以后又多处回应。不难看出,这些课的教学设计之所以显得结构清晰紧凑,化学理论在这起了关键的作用。虽然着“墨”不多,但灵魂却无处不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得“形散意不散”,理论的灵魂作用至关重要。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中要抓住性质这个重点,而化合物的存在状态、制法和用途都与性质是直接相关的,或者说由性质所决定的。

  以性质为核心再跟用途、存在、制法密切联系,则知识就不会显得太零碎,也不会感到枯燥。事物之间会存在一些内在的联系,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设计中就必须揭示出这种联系。一些设计不成功的课往往是仅注重了事实的罗列和堆砌,而忽略了对事实的内部联系做深刻揭示,最终将“学化学”引向了“背化学”的死胡同。

  除了“基本理论指导”和“以性质为中心”这两条线索外,元素化合物学*中的第三条线索就是相关物质之间的相互衍变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线索在到了复*时才加以总结归纳,是不够的,要将这些线索从第一节起,就或明或暗地渗透于学*的全过程,这也是元素化合物课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

  二、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设计要以实验为基础

  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如果离开实验、标本、模型和其它直观手段,仅凭教师的口述和板书,就无法获得生动准确的感性知识。

  这样,学生只有生硬地记忆,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就越来越杂乱,顾此失彼,从而频频发生错误。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化学实验和其它直观教学手段的施用,让学生们注意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描述。就能使学生清楚、准确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这样做还能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的知识。但是,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设计好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呢首先。实验的设计与组合要能深刻地揭示反应规律,有利于掌握化学事实。例如,高一化学“氮气”一节中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其中NO2与水的反应是教学难点。采用下面设计:先从氮的化合价引出氮的五种价态的氧化物。介绍其颜色后演示实验:一瓶无色的NO上倒放一空瓶,抽走其瓶口玻片,NO与空气混和,立即出现红棕色;向其中一瓶加入少量水,盖上玻片,稍振荡,瓶内红棕色消失,再抽开玻片,瓶口上方又出现红棕色。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完成化学方程式,这样,由于实验设计和组合的合理,学生大多能自行总结出NO和NO2的重要化学性质,而其中的难点内容,NO2与水反应的产物中还有NO,也由于实验设计的巧妙而被顺利地突破了。接着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去深化对反应规律的认识:两瓶无色气体(分别是NO和空气)、两瓶红棕色气体(分别是NO2和溴蒸气),要求用最简便的方法鉴别。这样的一段教学设计显然是成功的,实验在其中充分显示了获取知识的功能。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物质的性质,使学生顺利突破了重点难点,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其次。实验要能激发、调动学生思维。这种激发,可以是学*欲望和兴趣层面上的。也可以是在创设问题情景较高层面上的。“氨的性质”一节中氨与酸的反应,普通中学根据学生特点。可设计成学生动手的趣味实验“空瓶生烟”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而由重点中学教师设计的铜与稀硝酸反应,在让学生在向稀酸中加铜片前,先加放少量的碳酸钠粉末,这种似乎“不合常理”的小小改动。却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逼”着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为什么要加Na2CO3(为了排走试管内空气)为什么要排空气(NO易与氧化合)为什么能排气(CO2比空气重)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其思维容量,一个普通的验证实验就变得不普通了,实验启迪思维的功能也就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中的重要性,是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实验设计与实验教学的水*,直接标志着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水*,没有一些别具心裁的实验设计,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很难达到优秀的水*。

  三、元素化合物课要尽可能紧密地联系社会、联系实际

  这是这类课设计的又一个规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若不和实际结合,将成为空中楼阁。无论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无论是为了基础知识的学*。

  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都很有必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体现“化学与社会”这个命题。重视元素化合物与社会、生活、环境、科技的密切联系,才能通过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科学的情感,对科学的关注程度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高一的“氮气”,在学*了NO、N02性质后联系“雷雨与庄稼”,联系汽车引擎点火时产生氮氧化物的环境问题,联系酸雨,联系硝酸的生产。在“乙醛”的学*中,在醛的氧化反应后联系制镜小史、联系糖尿病的检验。既生动又强化了知识的运用。在设计“氨和铵盐”时,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将整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放到化肥这样一个背景中进行,能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有机地渗透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关心环境、能源、材料、卫生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应该成为这一类课设计时重要的教学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联系实际,重点要放到知识的运用上。引导学生在课外模拟攻关,都是一些成功的设计,这种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的联系实际,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开发思维,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的意念,在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中是值得提倡的。

  这里以《氨的性质》教学设计(华南师大附中王季常、曾汉泰设计)为例,说明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一类课的设计。

  教学过程如下(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略去):

  [引入]观察一个实验(氨的喷泉实验),并打开桌面上的浓氨水,闻闻氨气的气味。 [设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①形成喷泉;

  ②烧杯中溶液仍为无色,而烧瓶中溶液为红色;

  ③烧瓶未充满。

  [设问]通过现象:

  ①我们曾学*了什么物质也可以形成喷泉(联系旧知识HC1)

  ②为何形成喷泉(极易溶于水)

  ③为何极易溶于水(由相似相溶原理以及水为极性分子,得出氨分子也呈极性)

  ④从上述结论,能否得出氨分子的结构(学生推导出氨分子NH3的四个原子一定不是在同一个*面上。而会形成三角锥形的分子结构)。

  [分析]我们一起分析氨溶于水的另外两个现象,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①为何形成红色溶液(利用“酚酞遇碱变红”,推断出一定有OH-产生)

  ②烧瓶中的OH-来源于什么物质(从现象得出,新产生的OH--定不是来源于水,因为烧杯中滴有酚酞的水并未变红,也不可能来源于氨,那么只能来源于NH3·H2O )。

  ③如何书写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运用质量守恒,学生即可写出,老师只需提示NH3·H2O为弱碱,注意可逆符号即可) [练*]训练题(巩固性训练,略)(说明:以上氨与水反应的性质是在实验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积极思维得出的,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迁移的能力也能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实验]我们刚学*了氨与水的反应,那么氨与其它物质是否会反应呢下面自己来做一个实验:NH3与酸(盐酸、硫酸、硝酸)的反应。

  [讨论]为何出现白烟写出反应方程式。(说明:由于整个过程是由学生通过自己观察现象,发现滴有浓盐酸和浓硝酸的上方出现白烟,而浓硫酸上方没有。自己作出解释,自己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因而课堂气氛活跃)。

  [演示实验]用爱氏试剂法检验肉类新鲜程度。

  取约10ml的爱氏试剂,置于锥形瓶中,搅匀,并立即塞上下方插有一根细铁丝的橡皮塞,铁丝下端弯曲成钩,可挂住肉样(肉样须不沾管壁,并距液面1-2cm)。若肉样已不新鲜,就有NH3存在,于数秒内即有NH4CI生成,可观察到白烟出现。

  [思考]白烟出现是否可以表明肉已经不新鲜(说明:在学生实验基础上,增加演示实验——用爱氏试剂法检查市场上猪肉是否新鲜,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总结]以上反应氨分子中N、H元素未变价。

  [过渡]回忆HX和H2S的化学性质,分析它们为什么具有还原性。

  [设问]从NH3中N、H元素的化合价,判断NH,是否也会像HX、H一样具有还原性[学生实验]NH,的催化氧化(将锥形瓶置于浓氨水上方,收集少许氨气,然后将铜丝在酒精灯上烧至红热,迅速插人有少许氨气的锥形瓶中)。(说明:学生动手做“氨的催化氧化”实验时,预计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

  a.出现红棕色。

  b.出现白烟。

  c.实验失败,未能观察到任何现象。

  为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刻意追求实验现象的统一,不回避可能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可有意把三种不同实验现象摆到讲台上,请学生解释,促进学生深人思考)。本课在实施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讨论气氛高涨。分析出现红棕色原因时,有的学生说“NH3被O2直接氧化为NO2,故出现红棕色”;马上有学生纠正“NH3被02氧化为NO,NO再被O2氧化为NO2”;分析出现白烟时,有的说“白烟一定为NH4NO3”,马上有学生说出为何产生NH4NO3。特别是分析何种原因导致实验失败时,有的说“锥形瓶不够干燥,使瓶中氨气溶于水中”;有的说“铜丝不够红热,达不到反应温度”,有的说“铜丝表面有杂质,使催化剂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说“收集氨气的时间短,致使氨气太少,反应不够充分”,有的说“收集氨气的时间太长,致使氨气太多,氧气太少,同样使反应不够充分”,甚至有的说“收集氨气时间刚好,氧气恰好反应完全,使生成的NO不能进一步反应生成NO2故观察不到红棕色”他们还纷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解释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出:我们希望成功,但我们并不忌讳失败,失败了,要找到失败原因,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从而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来不得半点的虚假”)。

  [讲述]“氨的催化氧化”是工业生产硝酸的基础,工业中产生的NO和NO2等大量尾气必须用碱液吸收以免污染环境。广州环境污染仍较严重,有的地方酸雨频率已达90%,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社会问题。

  [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自觉用烧碱溶液对瓶内气体进行处理。 [过渡]除了氧气可以氧化氨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氧化剂可以氧化氨呢[设问]回忆HX(HF除外)、H2S被氯气氧化的实验,想一想,氨气能否被氯气氧化[演示实验]氨气和氯气反应的实验(预先用两个干燥的锥形瓶收集一瓶氨气和一瓶氯气,实验时将两个试剂瓶口对好,抽去玻片,上下摇匀)。

  [讲述]氯碱工业中常用浓氨水检查是否有氯气的泄漏。

  [练*]运用相似性以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出现白烟),书写其反应方程式。 [设问]回忆还原CuO的实验,高温时NH,能否还原CuO呢[演示实验]NH3还原CuO实验(实验装置与H2还原Cu0实验相似) [练*]根据相似性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试管口出现水滴,试管底部出现红色物质),书写其反应方程式。

  [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略)从以上《氨的性质》教学设计中,我们看看是怎样体现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设计要求的。

  首先,作为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基础,实验在设计中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氨与水反应这个性质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氨的催化氧化这个难点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在教师精心设计放手实施的问题情境(异常实验现象的分析、争辩)中自己突破的。

  其次,化学理论作为元素化合物知识学*内在灵魂的作用也十分明显:用物质结构的知识指导学*氨的水溶性和弱碱性,用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和氧化还原的知识指导学*氨的还原性,这样的学*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元素化合物课有足够的深度。至于联系社会。联系实际,更是本设计一大特点,结合氨与酸的反应,启发学生设计如何检验猪肉是否新鲜,当时新闻媒体恰好在对少数黑心肉贩私售死猪肉的事件曝光,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如此紧密结合,很自然创设出一个成功的问题情境。可见,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把握住这三点,就能从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反映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型特征和设计要求,只要在实施时能用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为主导,又具备了熟练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上出精彩的元素化合物课来。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了解水资源现状,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2)技能目标:通过课前查阅资料,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的应用网络资源,熟用信息技术的运用;

  通过课堂展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网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写成研究性报告并能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水资源现状。

  (2)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改掉自己的不良用水*惯。

  (3)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初步建立关心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4)使学生初步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努力学*化学的志向。

  【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思维水*有了飞速发展,具有一定的思维概括与统整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发展仍不成熟,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帮助。

  2、初三学生已经学会必须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打字技能、会使用网络查找资料,会用Word编辑文档,会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能较好的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剪辑并写出文稿。

  3、通过*一个月的学*,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资源现状,二是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现状。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状况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介绍的,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替文字。节约水和水污染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宣传、报道资料非常丰富,所以书中只给出了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路,具体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并获得。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教学重点】

  1.认识到爱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2.通过研究性式学*,得出切实可行的爱护水资源的措施。

  【教学难点】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对语言准确性的把握、节奏的控制。

  【教法与学法】

  (1)小组协作研究学*

  (2)多媒体展示探究结果

  【课前准备】

  1、向学生明确活动意义,制定计划,小组自主选择研究主题

  2、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参观污水处理厂,调查前山河整治前后并写成研究性调查报告

  3、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并写成问卷调查报告

  4、学生将自主获得的信息以手抄报的形式展出并相互学*

  5、带领学生创设微信公众号,传播节水意识。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闻视频引入] 20xx年9月28日,美国航天局(NASA)宣布:火星表面有液态水存在,有评论称未来人类有可能移居火星。

  [思考]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

  利用新闻将话题引到水资源上来。让学生体会水的重大意义。

  [过渡]课前各小组已自主选择了水资源的相关课题进行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边思考边听取大家的研究汇报:

  [展示]出示问卷调查结果---相对世界其它国家,你认为我国水资源现处于何种状态?(认识各不相同)水资源的自然分布现状在不同区域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们请第一组的同学带来他们的研究调查报告:水资源的自然分布现状。

  [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全球、全国的水资源现状

  [思考]水资源的现状

  第一组同学用PPT讲解,讲述全世界,全国,全省,全市的分布现状,最后概括出全球的水资源现状。

  学生回答

  全球总水储量大,但可用的少全国总水量丰富,但人均水量少

  对课前研究性学*的结果进行展示汇报,并归纳总结,使知识内容系统化。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化学的兴趣。

  该小组采用对网络资料的整理,补充了一系列数据,让人感受到水资源的匮乏。

  [思考]水资源可用的、人均水量是如此的稀少,那人类在利用的过程中状况是怎样的呢?

  第二组同学选了水污染作为调研课题

  [思考]针对第二组的调查和大家提出的现象,大家先提建议

  然后听第三组的调查报告

  学生回答

  水浪费、水污染、水的不合理开发

  第二组同学用微课的形式展示他们的调查,讲述了三大污染源,并举例说明不同的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第三小组对水污染进行防治,简单介绍污水处理流程,用珠海前山河作为实例说明。

  该小组采用图片和文字并配上音乐,让人对污染的现状深受震撼。

  该小组采用亲身实践的学*方法,亲身参观污水处理厂感受污水处理流程。

  [过渡]刚才同学们还提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水浪费,接下来请听第六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调查报告。

  第六组同学讲解水浪费的情况,从周边的生活延伸,生活中水浪费的现象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呈现,第五组黄文新提供技术支持设计问卷调查,探究水浪费背后的原因。

  小组讨论互动,比赛

  各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展示讨论结果,小组内可以上去补充。写完后组序互换,每组派代表队黑板展示内容予以点评。

  第七组同学用小组录制的视频展示节水的方法。

  该小组从实际生活出发,照片资料丰富,调查数据切实可靠,引发同学思考。

  该小组采用DV实录,采用现身说法,很具借鉴意义。

  [拓展]请课后设计一句爱护水资源的广告,届时我们会投票选出既有创意又有警醒意义的贴在学校公共场所,让我们把爱护水资源的意识传播到更多的地方,感染更多的人。

  最后呼吁大家和我们一起关注水、爱护水资源,这是我们班做的微信公众号,一起做护水卫士!

  让学生将爱护水资源的意识继续深入推广,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板书设计】 爱护水资源

  一、水资源现状 二、措施

  1、自然分布现状

  2、人类使用现状

  水浪费 节约用水

  水污染 防止水体污染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6篇(扩展3)

——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6篇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奠定基础,也能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好准备。鉴于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特点,要想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就必须打造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高效课堂。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要实现初中化学教学的高效课堂,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走*学生,让学生喜欢上化学教师

  教师与所教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连带关系。如果学生喜欢上某位教师,那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就会明显提高。假如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那么,学生就与那位教师不配合,教学效果就自然低下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面

  前树立良好的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渊博方面,还体现在个人的涵养上。教师欲在学生面前树立完美的`形象,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课堂教学有深度、广度。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好每堂课,课后还要做好自身的“充电”工作。其次,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不敢对所学的知识“插嘴”、“多话”。这种课堂,貌似师道尊严,但学生的内心不敬佩教师,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来,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等、共同开展合作学*。因此,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课堂。

  二、科学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喜欢化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化学是一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有很多独特的魅力。学生刚学化学时,常常被化学实验的各种现象所吸引。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实验让学生喜欢化学,比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火等。其次,要注意化学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联系生活的知识最感兴趣,比如怎样进行灭火、胃酸的治疗、水污染的防止、铁制物的防锈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精讲多练,开启高效课堂教学的一把钥匙

  精讲,就是配合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为学生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针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学生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教学过程中,只要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通过精讲多练,就能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主动 性和自觉性,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四、课后反思,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假如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课后反思是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通过课后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误的原因,避免今后出现更多的失误。思考学生在学*上的困惑,找出学生困惑的原因,再选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学*,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努力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我们的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潜能得到开发,智慧得以生成,人格得到完善,这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本学期,学校安排我担任九年级两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我知道这是学校对我工作的信任与考验。九年级的教学工作历来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与责任的重大。作为新人的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为了让自己更快的适应九年级的教学工作,更有目的性,不盲目,特制定该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思想方面

  本人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本学期会一如既往地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和业务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为人师表,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上班开会不迟到不早退,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各项工作。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

  二、教学方面

  1、第一年接手化学学科,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一定要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对每一课都要深入的研读,把握重点、考点,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力求在给学生一杯水的时候自己能够有一桶水,力求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爱听。

  2、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

  虽然经验明显不足,但年轻的我有的是对工作的热忱。因此,我会抓住学校的集体听、评课活动,虚心学*优秀老师们好的教学方法。化学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更是能帮助我快速成长的特别好的途径,因此我更会积极参与,勤学多问。除此以外,学校的开放课堂活动也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台,我会尽量多的去听老教师的课,虚心向老师们请教,提高自己对教材、对考点的把握能力。同时还应多学*老师们的课堂管理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提高课堂效率,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的热情较高。上课时,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实验,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尽量克服重复的毛病,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提高对教材的把握和驾驭能力。在教学上下狠功夫,努力使学生的成绩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和提高。

  4、提高教学质量,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在课后,做好培优补差工作,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对优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扩大知识面,让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对个别特别突出的学生也可以进行单独的辅导提高。在每一次的测验检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多和学生沟通,多鼓励,多关心。对学*上困难大的学生实行"低起点,低要求,补台阶,拖着走,多鼓励,树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优先提问,优先板演,优先面批,有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使他们迎头赶上,只要每天坚持,就一定会有进步。

  5、加强自身教育教学理论水*的提高,多看书,多学*,加强知识更新的速度,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忙碌而充实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在三中工作的日子里,所有的一切都在充实着我的生活,让我感到工作的快乐,让我感受到三中人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态度。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和自己的努力下,虽然有些许进步,但是我仍然是一个各方面都比较欠缺的老师,很多东西还需要我继续努力,更加努力,我仍然

  一个学年的工作已经结束,在本学年中,我从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及格率和优秀率,减少低分率。下面对该学年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思想认识。

  在这一个学年里,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拥护**的领导,忠诚于党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学年来,我还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和业务水*。坚决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各班任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学工作。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增强上课技能,注意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①扎扎实实地为学生化学打好基础。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我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如果为了留更多的复*时间而在*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那么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抓基本技能,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时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时教学与复*,我并不是"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是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针对去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中尽量上好每一节化学实验课。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我还严格要求学生,具体指导他们逐步达到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我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③.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去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年逐步加强。因此我在化学教学中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

  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在课堂上我还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

  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绊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在*时,我还经常为自己充电,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完善自我,把教育教学工作越搞越好。

  今年我依然担任九年级的化学教学工作。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是学生跨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又是中考的必考学科,短短一年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需要培养学生探索化学科学的兴趣,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升学问题。因此这一年对学生至关重要。

  回首一学期的工作有得有失,在此做一个总结。

  一、思想方面。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为同事做好表率,为学生树立榜样。除对自已严格要求外,还利用一切合适的场所,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德育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班级,团结同学,学会合作,懂得感恩、学会担当。本学期,积极参加区、市组织的各类学*和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业务水*。

  二、教育教学方面。

  1、备好、上好每一节课。

  为了备好课,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认真学*课程标准,熟悉“新课标”的要求;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的基本思想、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不随意拔高或降低难度,怎样才能把课堂效率最大化。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我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预设。

  (3)考虑教法和学法,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师生活动、小组活动。为了上好每节课,我做到了:

  (1)、关注全体学生。不仅关注优生,更关注学困生,做到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关注学生的作业,更关注学生的上课状态,做到及时察觉学生心理状态,防止学生走神和掉队。

  (2)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良好的学*环境。为了让更从的学生参与,有更多的收获,在新授课中,培养学生课前5分钟带着问题预*的好*惯,在练*课、复*课和试卷讲评课中,把学生共性的问题按量分配到各组,组长按能力大小分配任务到各个组员,然后再班级集中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还避免了学生不听课的现状,更提高了课堂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3)课堂上讲练结合,作业少而精,确实减轻学生了的学*负担。作业的批改基本上做到了在课堂当堂练*,当堂讲评,当堂纠错,当堂完成。

  (4)考试及试卷分析:认真出每一次考试题,认真做好每一次考试质量分析,用数据说话,让每一次考试的功能发挥到最大:不仅检测学生的掌握的知识程度,更是通过学生的答题来审视自己前面的教学,从而做为改进今后教学的依据,真正把这项工作当作检测、反思、提升、改善自己教学的有效工具。

  2、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拼命赶进度。

  根据这么多年的.带毕业班的经历,知道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在*时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尽量降低落后面,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为了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尽量创造更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时间而在*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3、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时教学与复*,我没有为了简单省事“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是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

  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这几年化学中考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在*时的教学中我做到了认真学*、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本学期使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很感兴趣,基本上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地上升,努力提高了合格率,争取到了较高优秀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足:

  (1)对于优生过于相信,检查的力度不够,课堂的关注度不够,导致高分率太低;对于后进生,由于面过于大,帮抚力度不够。

  (2)对学生的辅导力度不够。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6篇(扩展4)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计划6篇

  实验是学*化学最重要的途径,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从而了解大量物质变化的事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因此实验在整个化学课的学*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实验教学可分为两部分:演示试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化学这门课,尤其是对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变色现象、发光发热、可控的燃烧、爆炸等等,有着极高的兴趣。老师完全可以利用学生这种对实验的好奇心,把他们的兴趣引到化学这门课上来。

  一、演示实验注重“导”

  演示试验是由老师传授,学生观察并学*的实验。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就是说演示试验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观察能力。观察在形成和发展化学概念方面作用很大,但是观察力的培养并非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必须通过老师的引导,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培养锻炼出来的。

  在化学实验中应该观察什么?从什么角度去观察?怎样才能观察的细致、全面?怎样去发现哪些极不明显或隐蔽的但又是极为关键的现象?所有的这些都是要通过老师的演示试验来引导学生发现。如果学生能对实验按照上述要求进行观察,那他必然会围绕着观察展开思维活动,并会以观察到的现象为线索,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形成并发展概念,掌握理论。例如在空气成分测定的实验中,学生都可以观察到集气瓶内水上升了约1/5体积,为什么呢?

  这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前学过的镁条燃烧实验,推导红磷燃烧到底消耗了何种气体,引导学生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的正确答案。掌握越多的化学基本知识、化学技能就会越强,才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宏观现象的分析,逐步对物质的微观结构对立的联系起来。发展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挥了他们的创造精神。

  二、学生实验大胆“放”

  学生的分组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点,我们不能认为初三学生是刚接触化学,知识量少,就把课本上的东西强加给他们。课本上给出的实验方法只是一种,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手中的仪器,想出另外的实验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或者提供给学生多种仪器,由学生自己来安装实验装置,不一定非要“照本宣科”。例如粗盐提纯中的溶解粗盐,课本上给我们提供的是用玻璃棒搅拌,除了搅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酒精灯加热,也可以用确定溶质的量,增大溶剂量的方法。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为以后的学*打下基础。一些实验,由于学生掌握的反应条件不够好,导致了不同的实验结果,若未得到实验的预期效果,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验过程中寻找原因,分析、判断,再与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相对比,可以从实验的失败中找到改进的途径和方法,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还可以掌握更多的实验技能和技巧。

  三、课后实验提高“趣”

  课本后面还给我们提到了一些趣味小实验,虽然对于这些实验,我们不能抽出课堂时间来作,但我们可以利用活动课,把实验室向学生开放,趣味实验中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既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来解决,在自己的设计步骤下做出的实验,学生会对其实验原理及相关知识有着极高的兴趣,这时老师就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对那些掌握课堂知识绰绰有余的学生补充一些知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其实学生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比较有趣的化学现象,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把问题带进实验室,利用开放实验室的时间来研究一下。例如面粉厂的悬浮颗粒爆炸,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条件来和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这样同学们就可以从实际生活中学到化学知识,了解化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对化学的学*兴趣。

  四、具体实验内容如下:

  实验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活动内容: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了解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了解催化剂的含义。

  时间:20xx.3.8 (第一周)

  实验二:质量守恒定律

  活动内容:

  1、通过对水的分解反应,氢气与氧气的化合反应的微观分析,感悟化学反应种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不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也不变;

  2、通过活动,学*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等环节的理解。

  时间:20xx.3.14(第二周)

  实验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活动内容:

  1、通过活动,初步认识用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最重要的、最常见的化学语言--化学方程式;

  2、通过活动,掌握正确书写方程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初步学*化学方程式的配*方法。

  时间:20xx.3.23(第三周)

  实验四:寻找灭火的方法

  活动内容:

  1、寻找灭火的方法,理解燃烧的条件;

  2、初步学会通过控制燃烧条件来控制燃烧的方法;

  3、通过活动,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发生火灾事故时的逃生常识,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时间:20xx.4.4(第五周)

  实验五:氢气的燃烧和爆炸。

  活动内容:

  1、通过活动,了解燃烧与爆炸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理解燃烧的条件;

  2、通过活动,练*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时间:20xx.4.11(第六周)

  实验六: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活动内容: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时间:20xx.4.28(第八周)

  实验七:酸碱指示剂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活动内容:

  1、体验科学探究在人类获取科学知识、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价值,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时间:20xx.5.15(第11周)

  实验八:测定溶液的PH

  活动内容:知道PH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学会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增强学*化学的兴趣。

  时间:20xx.5.24(第12周)

  实验九: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活动内容:

  1、通过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钠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提高发现问题,提出为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

  时间:20xx.5.29(第13周)

  实验十: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活动内容:

  1、通过探究,初步了解盐酸的化学性质;

  2、通过探究,初步学会认识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

  时间:20xx.6.6(第14周)

  实验十一: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活动内容:

  1、通过探究,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2、通过探究,了解碱类物质的化学性质。

  时间:20xx.6.15 (第十五周)

  一、指导思想:

  初中化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其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能了解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化学探究学*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化学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作为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化学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

  二、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九年级有三个*行班,大部分同学已具备了初步的分析推理和归纳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实验主要有: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得比较;蜡烛的燃烧的探究;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可以用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来制备氧气);用一个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配制质量分数为5%氯化钠的溶液;酸的性质实验;做好这些实验对学生掌握化学基本规律、迎接5月实验操作能力考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做好这些实验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三、具体工作计划:

  1、制订规章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2、制订学期实验计划表、周历表。

  3、开足开齐各类实验,积极服务于教学。

  4、充分利用生活中身边的实验器材的作用,结合实验室条件进行分组实验。

  5、做好仪器、器材的常规维修和保养工作。

  6、做好仪器的借出、归还验收工作。

  7、自制一些教具。

  8、做好仪器、器材的补充计划。

  9、结合学校常规管理,保持实验室的常清洁。

  四、具体实验安排:

  1、第一阶段(学*新课的整个过程)随堂练(45分钟),认识常用仪器和性能,掌握基本操作,仪器的使用及实验注意事项了解实验室规定和安全知识。

  2、第二阶段(3.15—4.20)强化训练(30分钟),进一步强化实验的规范化操作,纠正学生的非正确操作和不良*惯。

  3、第三阶段(4.20——实验操作考前)模拟训练(20分钟),让学生熟悉考试的流程,增强学生对实验的严肃认真意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除完成操作、观察、记录外,还要对观察的结果或数据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最后编写实验报告,充满信心迎接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一、指导思想:

  初中化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其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能了解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化学探究学*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化学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作为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化学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

  二、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九年级有三个*行班,大部分同学已具备了初步的分析推理和归纳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6篇(扩展5)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 (菁华5篇)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下,课改的的需要越来越迫切,要求在当前新课程、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重要性尤为突出。为使本人以后的在化学教学中不断的成长和发展,现将以经完成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爱岗敬业,以学生为主体、关爱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要懂得并善于因材施教。要对学生有充满关爱的心,要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愿意并主动与教师亲*,进而乐其学。热爱教育就应热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是学生情感的需要,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主要因素,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有了爱,就会使师生关系达到高度的和谐。反过来,学生也会在爱的呼唤中,把教师视为自己的贴心人,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感激之情,从而产生强烈的爱,这也会成为促进教师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强大动力。爱是连接师生情感的纽带,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还要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把工作的压力变成发展的动力,把工作的挑战看成发展的机遇。勇于承担责任,不断挑战自我 ,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二、在教学中药不断自我反思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效能。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是教学有没有效益、效能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效能,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以有效教学为自己教学工作的切入点,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态度、教学设计和自己的教学方法方式是否有效,并要不断自我提高,以主体身份投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教学的活力和后劲问题。如:复*——进一步提高复*课的效益,有针对性地提高每一节复*课的教学质量和复*质量,每节课必须有教案,有反思记录,备课组必须有教学计划和策略,提优补差要落到实处,要建立目标责任;训练——做好每一份练*,讲评好每一份试卷,要有具体的分析数据,即选择题的得失分率,实验题、探究题和计算题等得分情况、失分情况,哪些知识点是影响学生成功的主要方面,心中一定要有数。要以课标的要求,将试题重组、变形、点面结合,精选*题,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并要进一步做好质量监控工作;开发校本课程和开展校本教研关——形成本校本学科的教学特色和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资源,进一步促使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和反思中促使教学观念、教学能力得到提高,促进教学质量有质的飞跃。

  总之,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必须不断磨炼自己,与时代一起在教学实践中充实和完善自己,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在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中发展自己,在以后的继续教育学*中提高自己。

  本人已经在种田中学工作一年,担任初三四个班的化学教师。对于刚走出大学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学校即安排我从事毕业班教学工作是对我的信任与考验。

  这一年的教学工作,我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这离不开学校领导对我的关心和老师们的帮助。当然,在这两年的教学工作中,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对于新教师而言,发现问题,并从问题和困惑中去寻求解决的办法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走通这条途径就必须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总结,总结成功的经验,探询失败的教训。

  一、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作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一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对话”不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教师要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应当屏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都要到位。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二、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的主人

  有效的化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提倡的有意义的学*方式,教学中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方式,提倡科学探索与合作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同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的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如果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小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三、改革化学学*活动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可经常提出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学*你有什么收获?”等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

  四、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认真备好每一堂

  备课是教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他既有明确的意义有大致的范围。因此,上课前教师(尤其对新教师而言)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通过认真备课来了解课程标准,熟悉教材,收集和组织材料,更应从备课活动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减少教学时的不确定感,找到一个有针对性!

  本年度我担任的是九年级四班、五班和六班的化学教学工作。一年来,我认真学*贯彻党的*精神,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课堂教学工作,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效果显著,现将一年以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政治素质,严守师德规范

  无论何时何地,我对政治学*一刻也未放松,积极参与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个人学*不放松,集中学*不打折扣,做到了学*有计划、有记载、有体会、有实践。通过政治学*,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心灵环保不断加强,无任何违法乱纪行为,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正确的政治观点,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在思想上言行上和国家保持着高度的一致。站在坚决反对邪教,崇尚科学的前列,坚信党的领导,紧跟党的路线,坚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忘我的工作着。

  对教师职业道德我牢记在心,并严格用其规范自己的言行,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班主任工作及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对待学*有困难的学生我牢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服务宗旨,无任何排挤、歧视、讥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春天般的温暖关爱教育对象,多次给贫困生捐款捐物,看望生病学生,抚慰遇天灾人祸的学生家庭。为人师表,以身垂范,与学生始终保持着民主*等的关系。在教书育人的旅程中,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教师、领导的充公肯定,在干部年度考核中,多次被评为优秀。

  二、开拓进取自强不息

  在教书育人的耕耘、搏击中,我深深地领悟到:身居科技竞争、知识爆炸的时代,要能把握时代导向,紧跟时代脉搏,做到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知识层次的不断更新,就得积极进取,与时俱进,我充分利用休闲时间学*《陕西教育》、《基础课程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等业务书刊,把握现代教育理念,捕捉教改信息,探究符合实际的教学路子。在教学中,创造性工作,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情的教学路子,并撰写出《浅谈化学教学语言》、《增强教学感染力“四法”》等论文并分别在相关刊物上发表。并参加了省级实验课题《生态校园》的研究与撰写工作。通过学*、培训、践行,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教学水*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引领校本培训推动本校教研教改工作、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回报须有付出,付出终有回报,*几年来,所带班级中考化学年荣获第一名。本年度被评为优秀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以及先进班主任称号。

  三、坚守岗位,以校为家,努力探索新理念下的教学方法

  二十几年如一日,我始终辛勤战斗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从不因个人所需擅自离岗,也从未因家庭琐事而请假,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享受人民的俸禄,吾当努力工作,误人子弟,伤天害理。因而严谨自律,出勤率总在98%以上。自信、自省、自重、自强始终伴随着我,我的工作理念是: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办事。尤其在当前新课改的大潮下,面对家长望子成龙思想的冲击,加上中考的重压,留守生的与日俱增,我努力探索了一条在新理念下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路:

  1、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精神。一是在教学活动中找到切入点,有目的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例如:通过讲物质的燃烧、熔解、置换反应等知识,让学生领悟到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在讲解分解反应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学*氧化—还原反应时,教育学生懂得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规律。二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教学让学生领略我国在化学领域的重大成就。如:讲铜的冶炼时联系我国古青铜文明于世及对世界科技进步起到的巨大作用,进而列举钱学森、韦钰等中华莘莘学子不为金钱诱惑、不畏重重阻挠,报效祖国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2、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实验操作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一环,以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载体,通过实验操作获得新知,在此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言传身教、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惯。为了演示成功我总是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以规范熟练的操作做出示范。在学生实验中,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按规定的试剂量、仪器进行实验,做到安全、规范、成功,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将仪器、试剂摆放有序,保持桌面整洁清爽。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前我认真探究教材的驾驭途径,设计探索性实验,把学生引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让其探索新知成为发现者、创造者,从而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对化学课的兴趣,寓教于乐。

  总之,自认为在工作中,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积极进取的意识,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未来的教育事业征途中,立志热情更高,劲头更足,拔高标准,争先晋位,恪尽职守,再创佳绩。为了大山深处的明天,为了明天灿烂的太阳,我将奋斗不息,自重自强,以全新的理念,严谨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去谱写崭新的乐章。

  在这一年的教学中,自己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努力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老师的本职工作。这一年是充实的一年,收获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不仅教学经验有所提高,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也有所提高,并认真的完成上级所布置的任务,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所教的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学生大多数是13、14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却很差,注意力也不集中。掌握其规律教学,更应善于引导,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真学*的精神,变被动学*为主动自觉学*。下面我谈谈这一学期来我对七年级生物的几点体会:

  思想方面

  积极参加政治学*,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教学工作

  认真学*、吃透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找准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力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品质培养,能力培养和文化水*的培养并重。做到了教学六认真。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钻研教材时,多方面参阅资料。提前写好教案,备好课。坚持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积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的前沿。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认真批改作业,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个人学*

  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使我明确了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坚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与老教师们备课,吸取他们的长处,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积极学*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电脑知识,学*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同时,在本学年,我担任了校广播站的工作,管理各班级的广播站投稿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向广播站投稿,使学校的广播站得以正常运行。

  取得的成绩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所任教的初一年级5—10班,生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均分都超过了不同学校的同等年级,学生的知识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我国“四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矗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古代的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几十种元素及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癣归纳、补充的能力。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