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范本5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1

  教科书第45-46页的例4、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九第1-5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把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帮助学生形成对分数乘法相对完整的认识。

  例4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初步理解的、的的含义;再让学生联系示意图所显示的结果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算出两个分数相乘的积,建立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例5让学生验证猜想,在操作探究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启发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结果。然后组织学生观察例4、例5中几道题目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比较分析,归纳出分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其后,通过填空形式启发学生用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计算整数与分数相乘,把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最后,教材举例介绍了计算分数乘法时更为简单的一种约分方法,简化计算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口算,说说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进一步学*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作好铺垫。)

  二、教学新知

  (一)、建立猜想。

  1、出示例4的长方形纸,学生观察。

  2、依次呈现长方形图,逐步提问。

  (1)出示长方形纸的涂色部分。问:涂色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2)出示斜线。问:画斜线的部分各占的几分之几?

  追问:的、的又各是这个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明确:的是, 的是。(板书)

  3、思考:求的是多少,可以列怎样的算式?求的呢

  口答

  4、小结: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5、完成填空:

  6、比一比:

  这两个算式与以前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的是分数乘分数。

  7、猜想:观察这2个式子,猜猜分数与分数相乘是怎么计算的?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初步说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结合直观图,逐步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在不断的'追问、交流中形成完善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获得独特体验,同时建立了初步的计算方法的猜想。)

  (二)验证猜想。

  谈话:这个猜想很有价值,对不对呢?我们还要举一些例子来验证。

  1、出示例5的填空题和长方形图。

  2、结合题意提问。

  (1)说一说和分别表示的几分之几?

  (2)你能根据刚才的猜想写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学生完成填空。

  3、操作验证:

  (1)提出要求:请大家先在两个长方形图中分别画斜线表示的和的,然后观察一下结果和你猜想的得数一样吗?

  (2)学生操作活动,一生板演,师巡视

  (3)组织交流,证实猜想是正确的。

  (三)比较归纳。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4、例5四道算式:

  提问:在这些算式中,你发现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关系?

  2、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再在小组里交流。

  3、在交流中归纳总结方法;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的分母。

  (设计意图:计算方法的得出是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后得出的,教师在活动中适时引导,学生则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体验到了数学学*的乐趣。)

  (四)试一试

  1、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核对时说一说怎样想的?

  2、明确: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三、方法推广。

  1、出示:请用分数和分数相乘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 提示:整数都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

  3、 学生尝试解答完成填空。指名板演。

  4、 追问: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与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5、说明:分数乘法也可以像下面的这样计算,教师示范:

  6、小结:今后计算分数乘法时,照上面的样子去做,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再加以介绍点拨,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四名学生板演。

  交流时选择部分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注意书写格式。

  2、完成练*九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白,要求小时耕地公顷,就是求 公顷的是多少。

  3、完成练*九第3题

  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错误原因,并进行订正。

  4、完成练*九第4题

  学生先直接在书上写出得数,再引导学生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计算的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最希望得到应用。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练一练、改错比一比等多种形式的练*,让学生在练*中进一步巩固新知,并学会反思,养成检验的好*惯。)

  五、总结

  本节课学*了分数乘分数,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设计意图:必要的学*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惯,提高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提升学*方法。)

  六、课堂作业

  练*九第2题、第5题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3,做一做1~3,练*一4~7。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分数乘分数的应用的广泛事例,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具运用:

  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先说说下面算式的意义,再计算110×5=79×5=2×37=25×750=

  (2)同学们每小时清理草坪20*方米,照这样计算,14小时清理草坪多少*方米?

  二、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李伯伯家有一块12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种玉米的面积占35。根据题目所给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理解题意:这块地共有12公顷,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应把这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求种土豆的面积就是求12公顷的15是多少?乘法计算,列式12×15

  2、揭示课题:请你观察12×15这个算式,它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三、操作探究算理。

  1、提问:12×15究竟等于多少呢?

  2、提出操作要求:这张纸代表面积是1公顷菜地。请你们小组合作用量一量、分一分、涂一涂的方法,说明12×15=110。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先把整张纸对折,纸就被*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张纸的12,再把这12部分*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这1份就占整张纸的110。说明12×15=110。

  5、结合课件演示进行归纳。

  用课件演示涂色过程:我们先把这张纸*均分成2份,1份是这张纸的12,又把这12*均分成5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均分成了2×5=10份,1份是这张纸的110。

  由此可以得到:12×15==110(板书算式)

  四、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1、理解题意:与解决问题(1)的方法相同,种玉米的面积占这块地(12公顷)的35,也是把这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求种玉米的面积就是求12公顷的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2×35。

  2、小组讨论并操作:怎样列式?涂色表示12的35。怎样计算?

  3、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预设:与刚才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2×5=10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

  (板书算式)

  4、提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5、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五、练*。

  教材第4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六、布置作业:练*一4~7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计算下面各题

  2.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回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会更简便。(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3.导语:前几节课我们学*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激活学生的学*经验与学*技能,为学*分数乘小数埋下伏笔。同时,简明扼要地导入新课,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状态。】

  二、自主学*(自主学*,生成问题)

  (一)阅读理解

  1.出示呈现例5情境图(数学信息),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选择问题板书。)

  (1)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设计意图:由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的知识引出例5,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1.自主解答

  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怎样列式?你能计算出来吗?在练*本上试一试。(板书:,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演。)

  2.交流探讨,体会不同算法

  先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再全班交流,一一展示,分析出现的不同计算方法。

  (1)可以把2.1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化成带分数。

  (dm)

  (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1相乘,结果是1.575。

  2.1×=2.1×0.75=1.575(dm)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交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在小组内交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使交流活动不至于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场展示,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二是全班交流,使全体学生在理解自己算法的同时,知道解决同一道题目还有不同的思路,享受不同算法带来的快乐,并掌握自己未考虑到的计算方法,逐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这道分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计算,既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这两种方法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分数乘分数和小数乘小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教师的这段简单小结以旧引新,促进知识迁移,巩固掌握新知识,实现了有意识的学法指导。】

  三、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自主解答

  刚才例5第(1)题大家完成得很不错,下面第(2)题有没有信心做对呢?(出示课件,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交流反馈

  (1)可以把2.4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

  (dm)

  (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4相乘,结果是1.8。

  2.4×=2.4×0.75=1.8(dm)

  3.自学课本

  (1)除了上面两种计算方法,这道题还有另一种算法。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页,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看书自学。)

  (2)这种算法你看懂了吗?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逐步出示第三种算法。)

  小数2.4和分数的分母先约分得到0.6,0.6再跟分子3相乘,结果是1.8。

  4.对比思考。

  为什么可以这样约分?你觉得这样约分计算简便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完例5第(2)题,既复*了分数乘小数的两种计算方法,起到巩固练*的作用,又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学*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计算方法,更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分数乘小数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

  四、回顾反思

  1.既然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这么简便,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

  2.师小结:先约分再计算虽然简便,但只在小数与分数分母有共同因数的情况下适用,如果小数与分数分母没有共同的因数,就不能直接约分,只能采用把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的方法。所以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算式中小数与分数分母的特征,明确小数与分数分母是否有共同的因数,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思考“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让学生体会到先约分再计算的局限性,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

  五、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

  (一)对比练*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计算时你更喜欢哪种算法?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分数乘整数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感受了先约分再计算的简便性,在这个练*中,学生会进一步感受到这种算法不仅在分数乘整数中可以让计算更简便,在分数乘小数中同样适用,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

  (二)基本练*

  教材第8页做一做

  1.学生先观察每一道题的特征,思考:每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做?哪种方法更简便?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反馈交流时提问:哪几题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四道题的对比练*,让学生发现不仅先约分再计算有局限性,分数化小数这种算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与合理性。最终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归纳出结论,以丰富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结论的过程,加深记忆。】

  (三)提高练*

  教材第10页“练*二”第2题:美国人均淡水资源量约为1.38万立方米,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美国的。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是多少万立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

  2.反馈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并适时补充我国的水资源知识,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四)拓展练*(多余条件)(机动)

  教材第10页“练*二”第4题:蜂蜜最主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以上。有一种蜂蜜,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如果有2.5kg的这种蜂蜜,其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共有多少千克?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3.教师点拨:在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时,要先弄清楚题意,看问题所需的条件是什么,选择恰当的条件,找出多余条件,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最后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道题隐含了一个多余条件,增加了学生的审题难度,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准题目中的关键条件,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掌握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分数乘小数)分数乘小数怎么计算?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回顾本课所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既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学*重难点,又巩固新知识、强化记忆。】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4

  课题:

  分数乘分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例3,第11页例4以及做一做,练*二中的3、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 关键: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或者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计算下面各题。

  12 32 15 12

  2、说一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步骤。

  (1) 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 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3、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1) 一袋大米,每天用去千克,3天用去多少千克?

  (2) 某修路队,每天修路千米,5天修多少千米?

  (3)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全程的,4小时行驶全程的几分之几?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

  问题一: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1) 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①表示什么?

  经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就是求的是多少,也就是说把*均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是多少?

  ③ 画示意图分析。

  每小时粉刷 这面墙的

  这面墙的 的

  ③从图上可以看出,这面墙的的,是占整面墙的

  板书:

  ④ 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⑤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结果,看一看其中的联系。

  板书:

  想一想:虚线框中,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计算过程呢?

  学生经过思考交流,不难发现其中的计算过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补充其中的计算过程。

  然后,联系以上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不难发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教师可不急于作出归纳,再提出问题,继续验证学生自己的发现。

  问题二:小时粉刷多少呢?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 你认为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 画示意图加以验证。

  注意:画示意图时,要紧密结合的意义加以分析。

  (4)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

  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3、 教学例4

  4、 出示教材例题,学生简要了解蜂鸟。

  (1)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

  ①列出算式

  ②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计算情况。

  完成后,选择两位不同计算过程的学生上台板演。

  ③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2)5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

  ①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② 教师出示算式,学生判断可以不可以。

  ③ 说明分数和整数相乘时约分的方法。

  强调:整数约分后的结果要写在整数的上面,并与分子相乘。

  三、巩固练*

  1、完成例题后做一做

  2、完成练*二第3、4题

  四、课后作业设计

  一、计算

  4 10 14 15

  二、列式计算。

  1、的是多少?

  2、千克的是多少?

  3、小时的是多少?

  三、解答下列问题。

  1、高山村农民开荒,每小时开垦荒地公顷,小时能开垦荒地多少公顷?

  2、一个长方形长dm,宽dm,它的面积是多少dm2?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46页的例4、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九第1-5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把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帮助学生形成对分数乘法相对完整的认识。

  例4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再让学生联系示意图所显示的结果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算出两个分数相乘的积,建立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例5让学生验证猜想,在操作探究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启发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结果。然后组织学生观察例4、例5中几道题目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比较分析,归纳出分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其后,通过填空形式启发学生用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计算整数与分数相乘,把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最后,教材举例介绍了计算分数乘法时更为简单的一种约分方法,简化计算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口算,说说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进一步学*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作好铺垫。)

  二、教学新知

  (一)、建立猜想。

  1、出示例4的长方形纸,学生观察。

  2、依次呈现长方形图,逐步提问。

  (1)出示长方形纸的涂色部分。问:涂色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2)出示斜线。问:画斜线的部分各占的几分之几?

  追问:的、的又各是这个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明确:的是, 的是。(板书)

  3、思考:求的是多少,可以列怎样的算式?求的呢?

  口答。

  4、小结: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5、完成填空:

  6、比一比:

  这两个算式与以前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的是分数乘分数。

  7、猜想:观察这2个式子,猜猜分数与分数相乘是怎么计算的?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初步说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结合直观图,逐步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在不断的追问、交流中形成完善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获得独特体验,同时建立了初步的计算方法的猜想。)

  (二)验证猜想。

  谈话:这个猜想很有价值,对不对呢?我们还要举一些例子来验证。

  1、出示例5的填空题和长方形图。

  2、结合题意提问。

  (1)说一说和分别表示的几分之几?

  (2)你能根据刚才的猜想写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学生完成填空。

  3、操作验证:

  (1)提出要求:请大家先在两个长方形图中分别画斜线表示的和的,然后观察一下结果和你猜想的得数一样吗?

  (2)学生操作活动,一生板演,师巡视

  (3)组织交流,证实猜想是正确的。

  (三)比较归纳。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4、例5四道算式:

  提问:在这些算式中,你发现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关系?

  2、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再在小组里交流。

  3、在交流中归纳总结方法;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的分母。

  (设计意图:计算方法的得出是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后得出的,教师在活动中适时引导,学生则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体验到了数学学*的乐趣。)

  (四)试一试

  1、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核对时说一说怎样想的?

  2、明确: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三、方法推广。

  1、出示:请用分数和分数相乘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 提示:整数都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

  3、 学生尝试解答完成填空。指名板演。

  4、 追问: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与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5、说明:分数乘法也可以像下面的这样计算,教师示范:

  6、小结:今后计算分数乘法时,照上面的样子去做,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再加以介绍点拨,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四名学生板演。

  交流时选择部分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注意书写格式。

  2、完成练*九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白,要求小时耕地公顷,就是求 公顷的是多少。

  3、完成练*九第3题

  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错误原因,并进行订正。

  4、完成练*九第4题

  学生先直接在书上写出得数,再引导学生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计算的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最希望得到应用。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练一练、改错比一比等多种形式的练*,让学生在练*中进一步巩固新知,并学会反思,养成检验的好*惯。)

  五、总结

  本节课学*了分数乘分数,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设计意图:必要的学*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惯,提高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提升学*方法。)

  六、课堂作业

  练*九第2题、第5题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范本5份扩展阅读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范本5份(扩展1)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3篇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画图表示、推导、归纳等探索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

  3、体验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探索性,感受画图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直观性。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长方形彩纸。

  一、折纸

  教师说明折纸要求,让学生动手操作,折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课件演示折纸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四分之一是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

  二、种地问题

  1、课件出示问题,根据题意出示图示。

  2、提出问题(1),继续出示图,使学生明白求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3的1/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出算式,并结合图得出:

  1/31/2=(11)/(32)=1/6

  3、提出问题(2),方法和过程同问题(1)。

  三、总结计算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出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完成试一试的四道题。

  四、课堂练*

  1、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

  4、练一练第4题。

  5、练一练第5题。

  由折纸引入学*活动,既调动学生学*的兴趣,又是分数乘法问题的准备。

  结合课件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求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3的1/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为总结计算方法作铺垫。

  先让学生观察两个算式,自己总结方法,教师指导归纳,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交流。

  分数乘分数问题的抽象描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其中的指谁的?理解这个问题,学生就知道了是求1/4的2/5是多少。

  通过面积计算,巩固分数乘法计算方法。

  关注比较方法,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抽象描述。

  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一次,再对折,折出的纸片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纸面积的几分之几?

  生:折出的纸片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纸面积的1/4。

  师:折出的纸片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纸的一半的几分之几?

  生:折出的纸片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纸的一半的1/2。

  师:也就是说四分之一是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利用课件演示说明)

  师边口述题意边出示课件。

  师边口述题目边演示课件。

  师:求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什么?怎样计算?

  生:求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3的1/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1/31/2=(11)/(32)=1/6。

  师:观察两道题的计算过程,分数乘分数,我们是怎么计算的?

  生概括归纳。

  师:大家用你们自己归纳的方法试着计算试一试的题目。

  交流时说说计算方法和过程。

  师:说说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算法。

  师:丫丫吃了其中的2/5,是谁的2/5?

  理解后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列式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注意学生比较的方法。对于好的方法给予表扬。并归纳总结比较方法。

  集体订正。注意得数后面要有单位名称。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练*一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示意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2、借助转化的方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在探索与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他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出课题。

  1、复*题。

  (1)列式并根据题意说出算式中的两个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提问:通过解决这三道整数乘法计算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整数乘法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计算:

  计算 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分数乘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分数乘整数。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 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1)分析演示

  题中的: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 个意思什么?(每人吃了整个蛋糕的 )

  确定标准量(单位1)和比较量。每人吃了整个蛋糕的 ,是把整个蛋糕看作标准量(单位1);把每人吃的份数看作比较量。

  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列出加法算式 + +

  (2)观察引导: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

  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 。再启发学生说出 表示求3个 相加的和。

  (3)比较 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 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 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 的和。板书: + + 。学生计算,教师板书: 。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 (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 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 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 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 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 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 是用分数 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 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 按简便方法计算。

  3、反馈练*: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一第1题。

  三、全课小结。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计算下面各题

  2.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回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会更简便。(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3.导语:前几节课我们学*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激活学生的学*经验与学*技能,为学*分数乘小数埋下伏笔。同时,简明扼要地导入新课,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状态。】

  二、自主学*(自主学*,生成问题)

  (一)阅读理解

  1.出示呈现例5情境图(数学信息),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选择问题板书。)

  (1)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设计意图:由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的知识引出例5,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1.自主解答

  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怎样列式?你能计算出来吗?在练*本上试一试。(板书:,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演。)

  2.交流探讨,体会不同算法

  先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再全班交流,一一展示,分析出现的不同计算方法。

  (1)可以把2.1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化成带分数。

  (dm)

  (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1相乘,结果是1.575。

  2.1×=2.1×0.75=1.575(dm)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交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在小组内交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使交流活动不至于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场展示,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二是全班交流,使全体学生在理解自己算法的同时,知道解决同一道题目还有不同的思路,享受不同算法带来的快乐,并掌握自己未考虑到的计算方法,逐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这道分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计算,既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这两种方法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分数乘分数和小数乘小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教师的这段简单小结以旧引新,促进知识迁移,巩固掌握新知识,实现了有意识的学法指导。】

  三、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自主解答

  刚才例5第(1)题大家完成得很不错,下面第(2)题有没有信心做对呢?(出示课件,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交流反馈

  (1)可以把2.4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

  (dm)

  (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4相乘,结果是1.8。

  2.4×=2.4×0.75=1.8(dm)

  3.自学课本

  (1)除了上面两种计算方法,这道题还有另一种算法。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页,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看书自学。)

  (2)这种算法你看懂了吗?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逐步出示第三种算法。)

  小数2.4和分数的分母先约分得到0.6,0.6再跟分子3相乘,结果是1.8。

  4.对比思考。

  为什么可以这样约分?你觉得这样约分计算简便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完例5第(2)题,既复*了分数乘小数的两种计算方法,起到巩固练*的作用,又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学*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计算方法,更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分数乘小数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

  四、回顾反思

  1.既然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这么简便,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

  2.师小结:先约分再计算虽然简便,但只在小数与分数分母有共同因数的情况下适用,如果小数与分数分母没有共同的因数,就不能直接约分,只能采用把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的方法。所以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算式中小数与分数分母的特征,明确小数与分数分母是否有共同的因数,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思考“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让学生体会到先约分再计算的局限性,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

  五、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

  (一)对比练*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计算时你更喜欢哪种算法?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分数乘整数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感受了先约分再计算的简便性,在这个练*中,学生会进一步感受到这种算法不仅在分数乘整数中可以让计算更简便,在分数乘小数中同样适用,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

  (二)基本练*

  教材第8页做一做

  1.学生先观察每一道题的特征,思考:每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做?哪种方法更简便?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反馈交流时提问:哪几题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四道题的对比练*,让学生发现不仅先约分再计算有局限性,分数化小数这种算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与合理性。最终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归纳出结论,以丰富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结论的过程,加深记忆。】

  (三)提高练*

  教材第10页“练*二”第2题:美国人均淡水资源量约为1.38万立方米,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美国的。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是多少万立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

  2.反馈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并适时补充我国的水资源知识,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四)拓展练*(多余条件)(机动)

  教材第10页“练*二”第4题:蜂蜜最主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以上。有一种蜂蜜,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如果有2.5kg的这种蜂蜜,其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共有多少千克?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3.教师点拨:在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时,要先弄清楚题意,看问题所需的条件是什么,选择恰当的条件,找出多余条件,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最后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道题隐含了一个多余条件,增加了学生的审题难度,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准题目中的关键条件,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掌握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分数乘小数)分数乘小数怎么计算?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回顾本课所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既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学*重难点,又巩固新知识、强化记忆。】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范本5份(扩展2)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合集5篇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1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扩展,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算理难度就比较大了。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我主要是突出了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首先在复*中,我先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然后通过直观演示,依次折出长方形纸条的`1/2,再取1/2的1/4和3/4,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初步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用语言概括,初步渗透了无限的思想;然后让学生猜想1/2×1/4=?由于学生已有了分数乘整数的基础,所以不难猜出:1/2×1/4=1/8,接着就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言,体会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感受分数乘分数为什么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体验到结果都相同,再借助教材中“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算式与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类似几道题的“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小结分数乘分数的方法。

  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活动,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通过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2

  今天教学了分数乘分数(例4和例5),在课前研究教材时就觉得不太好理解,因为例题中都有两个单位1, 比如画斜线的1份占1/2的1/4,此时的单位1是1/2,但是对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8,此时的单位1是一个长方形。

  后面的1/2的3/4,以及对例5的两个算式的理解都是同出一辙。但要注意两者教学时的区别:例4是让学生从图中猜想(感知)出两个分数乘分数的结果。例5是让学生先猜算结果,再用图来验证。二者在教学中的顺序是相反的,但其目的都是让学生从图形直观感知进而理会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但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好像不能够充分理解,确实是太抽象了,虽然有图的辅助。分开来看都能理解斜线部分是1/2的1/4,又是这张纸的1/8。但是为什么1/2的1/4就是1/8呢?这其间可是隐含着两个不同的单位1啊。学生能转得过来吗?单靠猜想感知行吗?教学时我是照书按步就班的教的,但有不少学生好像钻到云雾里去了。

  为什么呢?怎么办呢?

  原因很简单太抽象了。

  办法是有的化抽象为形象:我们来看看练*九的第1题,与例题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例题是在数之间思考,练*中的第1题是在数量之间的思考。不要小瞧这一点变化,借助数量来理解就比例题数之间的理解要容易得多。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前面的几个例题都是借助具体的数量让学生理解算理的,而分数乘分数比前面的几个例题都复杂些,但是却摆脱数量而抽象成数,学生的思维难度陡增。为什么不借助数量呢?如果把例题转换成像练*九第1题这样的情境,学生会很容易列式,也比较容易理解算理。在此基础之上,再抽象成数,如例题式样的,学生学起来会好得多。]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3

  《分数乘分数》的教学重点是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算理与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两个教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1/5xx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再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让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还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纵观教材,树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不同的层次,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本学期的分数乘分数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在从直观变为抽象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要将“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让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4

  本节课《分数乘分数》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的内容,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1)、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2)、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积累认知。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分数计算过程的探索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好。

  学生在计算分数乘分数时能根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对于计算过程的约分,部分学生的约分意识不强,如3的倍数,7的倍数,甚至更大质数的倍数,学生不知道约分,使结果不是最简,还要加强训练。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5

  今天教学了分数乘分数(例4和例5),在课前研究教材时就觉得不太好理解,因为例题中都有两个单位1, 比如画斜线的1份占1/2的1/4,此时的单位1是1/2,但是对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8,此时的单位1是一个长方形。

  后面的1/2的3/4,以及对例5的两个算式的理解都是同出一辙。但要注意两者教学时的区别:例4是让学生从图中猜想(感知)出两个分数乘分数的结果。例5是让学生先猜算结果,再用图来验证。二者在教学中的顺序是相反的,但其目的都是让学生从图形直观感知进而理会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但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好像不能够充分理解,确实是太抽象了,虽然有图的辅助。分开来看都能理解斜线部分是1/2的1/4,又是这张纸的1/8。但是为什么1/2的1/4就是1/8呢?这其间可是隐含着两个不同的单位1啊。学生能转得过来吗?单靠猜想感知行吗?教学时我是照书按步就班的教的,但有不少学生好像钻到云雾里去了。

  为什么呢?怎么办呢?

  原因很简单太抽象了。

  办法是有的化抽象为形象:我们来看看练*九的.第1题,与例题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例题是在数之间思考,练*中的第1题是在数量之间的思考。不要小瞧这一点变化,借助数量来理解就比例题数之间的理解要容易得多。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前面的几个例题都是借助具体的数量让学生理解算理的,而分数乘分数比前面的几个例题都复杂些,但是却摆脱数量而抽象成数,学生的思维难度陡增。为什么不借助数量呢?如果把例题转换成像练*九第1题这样的情境,学生会很容易列式,也比较容易理解算理。在此基础之上,再抽象成数,如例题式样的,学生学起来会好得多。]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范本5份(扩展3)

——六年级数学《分数除以整数》教学设计3篇

  学*目标:

  1.初步理解分数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2.在探究中发现,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

  前几天老师在商场买了3包饼干,每包重100克,你们能提出一些问题吗?…3包饼干一共重多少克?100?3=300(克)根据它改编成2道整数除法算式及问题300÷3=100(克)300÷100=3(包)

  小结:除法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引入新课

  如果把整数改成分数,上面的题又该怎样计算?100×3=3/10(千克)3/10÷3=1/10(千克)3/10÷1/10=3(包)

  通过对比,它们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改写两道除法算式:12×1/2 15×1/3

  三、出示学*目标:

  1.初步理解分数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2.在探究中发现,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自主学*,合作探究

  现在老师手中有4/5升的果汁,现在要把这杯果汁*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升?画一画,算一算学生展示计算成果:4/5÷2=4÷2/5=2/5(升)4/5÷2=4/5×1/2=2/5(升)

  通过比较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可以用分子除以这个整数,分母不变。也可以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如果把果汁*分成3份,又该怎样计算?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二种方法简单通用。

  五、质疑再探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共同探讨。

  六、课堂检测

  练*: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下面各题。

  4/5÷3=

  2/9÷2=

  1/3÷4=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60第五单元信息窗1—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示,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探索分数除以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促进个性化学*。

  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会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难点:

  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创设情境

  (出示不同兴趣小组活动的照片,最后定格在布艺兴趣小组活动现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布艺兴趣小组,看看在布艺制作过程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一)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出示问题情境图1(自己改造一个情境图):看,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用2米布,做成了7个小书包)

  师:你最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预设:做一个小书包用多少米布?师: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解答吗?

  学生列出算式以后教师可以追问:你是怎样想的?或者为什么用除法?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出示问题情境图2(课本情境):今天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接受了一项新任务,要用9/10米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如果做裤子,可以做2条。)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最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

  1.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分米?

  2.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分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有计划的进行板书)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我们先来解决“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信息,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算式,教师板书:9/10÷3=师:这个算式该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做一做。

  学生:利用学具纸条折一折、或者画一画探索9/10÷3=的计算方法。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师:将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把每个小组的情况进行整理。教师巡视查看学生都能整理出哪些计算方法)

  师:请各小组代表把小组同学的意见都展示出来,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学生说的有价值的方法板书出来。)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比如:

  方法①把9/10米*均分成3段,就是把9个1/10米*均分成3份,每份是(9÷3)个1/10米,即米,使学生看到在分数除以整数时,如果分数的分子能被除数整除时,可以直接去除。

  9/10÷3=3/10(米)

  方法②画线段图:把1米*均分成10份,其中的9份就是9/10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3/10米。

  方法③ 9/10米*均分成3段,每段是多少米?也就是求9/10米的1/3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每段是9/10×1/3=3/10(米)。

  【使学生初步看到,分数除以整数也就是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9/10÷3=9/10×1/3=3/10(米)】

  方法④学生把米化成小数0.9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0.9÷3=0.3(米)。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解决问题,它们的结果相同,说明大家的思路是正确的,对于第二个问题“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你能独立解答吗?用你认为最简捷的方法解答。

  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情况

  【完成以后,学生交流算法,师板书。9/10÷2=9/10×1/2=(米)】

  3.观察比较,优选算法

  师:仔细观察、分析刚才所解决的两个问题,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分数除以整数(教师顺边板书课题:分数除以整数)

  师:先想一想,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比较这几种算法,说说哪一种算法适用范围更广,为什么?【通过交流,逐步明朗简捷的计算方法:当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用方法①才方便;用方法2太麻烦;用方法④,如果化成小数时除不尽,计算就会出现误差;方法3是个通用的方法,比较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出:(一般分数除法计算方法):分数除以一个非0的整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三、巩固练*,加深理解

  师:同学们已经学*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下面就到了考验大家的时刻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体会到此题分数的分子都能被除数整除,所以采用分子除以除数的方法相对简捷。)

  (让学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连一连。首先让学生观察第一行算式与第二行算式的特点以及之间的关系,从而悟出此题的意图,学生就可以顺利地利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得出应该连的相应算式。)

  3.自主练*4、5

  (这两道题把解决问题和计算知识的练*融为一体,实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同步发展的教学目标。)

  (计算练*,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跟大家共同学*,老师非常高兴!你的心情如何呢?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交流。

  师:通过今天的学*,大家不仅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还学会了把分数除以整数转化为分数乘法进行计算。这就是转化带给我们的美妙与奇特。学好数学,你会感受到数学的无限魅力。

  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学生在学*活动中能进行观察、抽象、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学*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同学你,喜欢动物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数学来了解几种动物的情况。古代有一种动物被称作人们的邮递员,知道它是谁吗鸽子每小时可飞多少千米呢

  2.有这样一组信息:

  出示:一只鸽子小时飞行12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你会用线段图表示条件吗

  求鸽子1小时飞行多少千米,算式怎么列

  这是整数除以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12÷怎样计算呢你能否根据线段图发现不同的解法呢

  学生可能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 12÷=12÷0.2

  这是转化成整数除以小数进行计算。

  ② 12×5

  为什么乘5能在图中解释一下吗

  ③ 12÷=60

  2、12÷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有:

  ①12÷和12×5都是求鸽子1小时飞行的路程,应该相等。

  ②12÷等于乘的倒数。

  提问:你怎么想到的

  从一个例子推想出来的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的例子呢这时可称之为猜想。想证明猜想是正确的,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3、出示下面两题,请学生解答并说出思考过程。

  1.蜜蜂

  2.猫

  这两题的计算过程符合刚才的猜想吗能否说明猜想适用于所有整数除以分数的情况呢

  4、出示:

  一只蝴蝶小时可飞行( )千米,1小时可飞行多少千米

  你想知道四分之几小时飞行的千米数为什么

  补充小时可飞行24千米。

  算式怎么列怎样计算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有:

  24×,24×3÷4,24××4,24÷3+24,24÷0.75

  如果24×是正确的,结果应是相同的,验证一下。

  这些算式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能否转化成24×呢

  教师引导完成:

  5、猜想正确吗用不同的事例来证明猜想是非常了不起的`办法,老师告诉你们,猜想是对的。在中学的学*中,同学们还会学*如何证明猜想。

  (若有化成除以小数的,提问:两种计算方法,哪种更好)

  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哪种方法最方便

  三、巩固练*

  ①4÷2/3=4×( ) 2÷1/5=2×( )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范本5份(扩展4)

——六年级数学分数教案(精选十篇)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以整数乘法的三个运算定律及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为基础。教材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时,通过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出○的左右两边算式的得数,找出它们的相等关系。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同样适用。接着再通过例6教学怎样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以培养学生的简捷思维能力,提高计算的速度。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三个运算定律,并会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由于在讲小数乘法时,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已被推广和应用,因此学生可以通过比较,用类推的方法得到整数乘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同样适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使学生知道在运算时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得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中的数的特征,选择正确、合理的简算方法。

  教学过程备注

  活动一: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教师出示例5:让学生计算并观察每组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

  ×○×

  (×)×○×(×)

  (+)×○×+×

  指名与全班交流。

  教师加以点拔。

  规律: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活动二:应用定律进行简算。

  教师出示例6:

  让学生独立试做,发现简便算法。

  然后指名汇报,说说在简算时分别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活动三:巩固练*。

  1、完成14下面的做一做。

  订正时注意让学生说说每题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练*三的第一题。

  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活动四:课堂。

  板书: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归纳能力。

  3、让学生在操作和探索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旅游,并且去过好多地方。 (出示老师外出旅游的照片,并加以介绍)

  设计意图:以自己为例,展示旅游照片,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师:谁来说说,你们都去过哪些名胜古迹?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到山东的风景区去游览一下,好吗? (出示信息窗1)

  2、师:谁知道,这几幅图分别是山东的哪些城市的什么景区?

  生:……

  师:读一读下面的几句话和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旅游景区有关数据的统计导入新课,能发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一)教学百分数的读法

  师:16%、9%、9.3%怎么来读?

  生:16%读作:百分之十六9%读作:百分之九9.3%读作:百分之九点三(全班齐读,另举例指名读)

  设计意图: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指导读出百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任意举出几个百分数让学生读,便于加深对百分数读法的印象。

  (二)教学百分数的意义

  1、师: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以16%为例,小组讨论,指明解释9%、9.3%)

  得出结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师: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板书:百分数)

  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2、想一想,你在生活中那些地方见到过百分数?

  设计理念: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中寻找百分数的信息,提高学生学*百分数的兴趣。渗透百分数的实际运用的普遍性。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练*巩固,知识延伸

  自主练*

  1、使学生体会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注意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课后练*第二题,仔细阅读题中的相关信息,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在语言叙述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巩固。

  3、课后练*第3、4题,尤其注意100%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练*设计走进生活、课后延伸,研究我们身边的数学,在进行计算巩固练*的同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课后第5题,联系已学过的分数的意义,把全国人口数看作单位“1”(100%),汉族人口占总数的92%,少数人口则占1-92%=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教材第十一册P83例4。

  教学目标:

  1、掌握解题思路。

  2、会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探索精神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学软件(逐步演示的线段图及学生提供的知识)、贴纸(出示例4)、投影片(提供练*题)、纸条(收集不同算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先提一个问题,大家先思考,然后抢答。如果要你们查找广州市**热线电话,有什么办法呢?

  师:(汇报完)同学们想到了查114,找报纸等不少的办法,不管什么方法,我们都是通过联系一些能找到**热线电话的有关资料去查找,同样,解决数学问题也要联系我们学过的有关知识。

  1、引出例4。

  下面同学们就利用这种解决问题要联系有关知识的方法,来解决今天学*的分数应用题(贴纸出示例4,后板书课题)

  例4:出示一个发电厂原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

  2、出示目标。

  解答应用题时,我们通常是怎样做的?(1理解题意;2联系学过的知识去分析数量关系;3会解答。板书目标:会分析、会解答)

  3、理解题意。

  那么下面大家就先默读题目,看一下你是怎样理解这道题的题意的,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独立进行理解题意)汇报。(提问几个学生,教师边根据学生的回答边逐步计算机出示线段图)若学生不会答可补充问用去3/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用去的'是原有的3/5)说明什么?(把原有的2500吨看作单位1)

  2500吨

  还剩?吨

  用去3/5

  4、查找资源。

  刚才大家都能比较准确地理解题意,那么看到题目的条件与问题,你想到什么知识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师参与引导汇报教师根据汇报计算机出示有关知识)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总量-用去量=还剩量

  3)用去3/5用去?吨

  4)用去3/5还剩2/5

  5、主动探索,尝试解决。

  (1)经过一段时间的学*,同学们现在都学会了准确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这些知识你们能解答例题了吗?如果能的就直接解答;不能的再重温这些有关知识,然后尝试解答,(如果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和老师交流一下怎样解,做完的想一想还能有其他方法吗?有的就写出来)

  (2)小组内互相说自己怎样想?怎样算?(组长组织,已经完成的先说,没做完的先听其他人说。交流过程中指名不同的同学出来板算两种不同的方法)

  6、归纳思路,提炼方法。

  (1)汇报:(指着算法)要求还剩多少吨,就要用原有的吨数减去用去的吨数,因为用去的吨数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要先用原有的2500吨乘以用去3/5求出用去的吨数,再求还剩的吨数;要求还剩多少吨,就是求2500吨的2/5是多少,因为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还剩2/5,所以要先用1-3/5求出还剩几分之几,再求还剩多少吨。(先由板算的同学说,再看其他同学有什么补充或象他们那样根据自己的算法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边汇报边计算机闪动线段图,如下图)

  订正:你们认为他们算得怎样?

  2500吨

  (用去?吨)还剩?吨

  用去3/5(还剩几分之几)

  解法一:2500-25003/5解法二:2500(1-3/5)

  =2500-1500=25002/5

  =1000(吨)=1000(吨)

  (2)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对可能的错误如25003/5要指出其错误的原因。对如这样的解法+25003/5=2500要加以肯定,但说明体现不了解题的优越性)

  7、小结。

  (1(指着两种解法)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先别急,下面先由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书P83例4,把例4补充完整后,先想一想,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稍后)下面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汇报。

  区别:两种方法解题思路不同,第一种主要用总量减去用去量得到还剩量,第二种用总量乘以还剩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得到还剩量。

  联系:都把原有的吨数看作单位1,都要用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边听边观察计算机)

  (2)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答例4的?(理解题意,联想学过的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师:所以以后遇到新的问题,我们要充分理解题意,然后联系有关知识去帮助解决。

  三、练*巩固,适当扩展。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做一些练*。

  1、P84:做一做1。(先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汇报。再用两种方法只列式不计算。订正:做的怎样?有什么评价?)

  2、一条公路全长240米,修路队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4,还剩多少米没有修完?(先自己想一想,再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全班订正)

  师:我们说解决问题要联系学过的有关知识,那么刚才两道练*你用到了什么知识呢?(例4的知识)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出示第3(1)题练*)遇到新问题又怎么办呢?联系什么知识?下面就交给你们自己去想一想、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

  3、一条公路全长240米,修路队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4,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3。

  (1)还剩多少米没有修完?

  (2)两天一共修了多少米?

  (3)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

  (用纸条收集不同的算法对答案并重点汇报240(1―1/4―1/3)怎样想。第二、三问独立完成,小组评价,全班订正)

  四、教学评价。

  这节课学*了什么?(分数应用题)有什么收获?(解决问题要联系学过的有关知识或方法)所以当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善于查找有关知识或方法来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机动练*或作业。已经知道朝天小学六年级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25,问1-5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请大家想办法解决)(时间允许让学生汇报想到的一些办法)

  P86:9。(至少用一种方法,有多种写多种,其中一种列式计算,其余的只列式不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通过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的算理,能正确计算。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范本5份(扩展5)

——小学六年级数学分数乘法教案实用五份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计算下面各题

  2.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回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会更简便。(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3.导语:前几节课我们学*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激活学生的学*经验与学*技能,为学*分数乘小数埋下伏笔。同时,简明扼要地导入新课,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状态。】

  二、自主学*(自主学*,生成问题)

  (一)阅读理解

  1.出示呈现例5情境图(数学信息),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选择问题板书。)

  (1)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设计意图:由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的知识引出例5,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1.自主解答

  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怎样列式?你能计算出来吗?在练*本上试一试。(板书:,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演。)

  2.交流探讨,体会不同算法

  先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再全班交流,一一展示,分析出现的不同计算方法。

  (1)可以把2.1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化成带分数。

  (dm)

  (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1相乘,结果是1.575。

  2.1×=2.1×0.75=1.575(dm)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交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在小组内交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使交流活动不至于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场展示,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二是全班交流,使全体学生在理解自己算法的同时,知道解决同一道题目还有不同的思路,享受不同算法带来的快乐,并掌握自己未考虑到的计算方法,逐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这道分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计算,既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这两种方法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分数乘分数和小数乘小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教师的这段简单小结以旧引新,促进知识迁移,巩固掌握新知识,实现了有意识的.学法指导。】

  三、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自主解答

  刚才例5第(1)题大家完成得很不错,下面第(2)题有没有信心做对呢?(出示课件,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交流反馈

  (1)可以把2.4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

  (dm)

  (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4相乘,结果是1.8。

  2.4×=2.4×0.75=1.8(dm)

  3.自学课本

  (1)除了上面两种计算方法,这道题还有另一种算法。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页,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看书自学。)

  (2)这种算法你看懂了吗?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逐步出示第三种算法。)

  小数2.4和分数的分母先约分得到0.6,0.6再跟分子3相乘,结果是1.8。

  4.对比思考。

  为什么可以这样约分?你觉得这样约分计算简便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完例5第(2)题,既复*了分数乘小数的两种计算方法,起到巩固练*的作用,又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学*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计算方法,更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分数乘小数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

  四、回顾反思

  1.既然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这么简便,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

  2.师小结:先约分再计算虽然简便,但只在小数与分数分母有共同因数的情况下适用,如果小数与分数分母没有共同的因数,就不能直接约分,只能采用把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的方法。所以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算式中小数与分数分母的特征,明确小数与分数分母是否有共同的因数,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思考“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让学生体会到先约分再计算的局限性,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

  五、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

  (一)对比练*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计算时你更喜欢哪种算法?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分数乘整数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感受了先约分再计算的简便性,在这个练*中,学生会进一步感受到这种算法不仅在分数乘整数中可以让计算更简便,在分数乘小数中同样适用,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

  (二)基本练*

  教材第8页做一做

  1.学生先观察每一道题的特征,思考:每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做?哪种方法更简便?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反馈交流时提问:哪几题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四道题的对比练*,让学生发现不仅先约分再计算有局限性,分数化小数这种算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与合理性。最终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归纳出结论,以丰富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结论的过程,加深记忆。】

  (三)提高练*

  教材第10页“练*二”第2题:美国人均淡水资源量约为1.38万立方米,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美国的。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是多少万立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

  2.反馈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并适时补充我国的水资源知识,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四)拓展练*(多余条件)(机动)

  教材第10页“练*二”第4题:蜂蜜最主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以上。有一种蜂蜜,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如果有2.5kg的这种蜂蜜,其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共有多少千克?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3.教师点拨:在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时,要先弄清楚题意,看问题所需的条件是什么,选择恰当的条件,找出多余条件,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最后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道题隐含了一个多余条件,增加了学生的审题难度,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准题目中的关键条件,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掌握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分数乘小数)分数乘小数怎么计算?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回顾本课所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既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学*重难点,又巩固新知识、强化记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计算下面各题

  2.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回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会更简便。(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3.导语:前几节课我们学*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激活学生的学*经验与学*技能,为学*分数乘小数埋下伏笔。同时,简明扼要地导入新课,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状态。】

  二、自主学*(自主学*,生成问题)

  (一)阅读理解

  1.出示呈现例5情境图(数学信息),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选择问题板书。)

  (1)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设计意图:由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的知识引出例5,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1.自主解答

  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怎样列式?你能计算出来吗?在练*本上试一试。(板书:,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演。)

  2.交流探讨,体会不同算法

  先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再全班交流,一一展示,分析出现的不同计算方法。

  (1)可以把2.1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化成带分数。

  (dm)

  (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1相乘,结果是1.575。

  2.1×=2.1×0.75=1.575(dm)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交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在小组内交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使交流活动不至于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场展示,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二是全班交流,使全体学生在理解自己算法的同时,知道解决同一道题目还有不同的思路,享受不同算法带来的快乐,并掌握自己未考虑到的计算方法,逐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这道分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计算,既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这两种方法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分数乘分数和小数乘小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教师的这段简单小结以旧引新,促进知识迁移,巩固掌握新知识,实现了有意识的学法指导。】

  三、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自主解答

  刚才例5第(1)题大家完成得很不错,下面第(2)题有没有信心做对呢?(出示课件,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交流反馈

  (1)可以把2.4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

  (dm)

  (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4相乘,结果是1.8。

  2.4×=2.4×0.75=1.8(dm)

  3.自学课本

  (1)除了上面两种计算方法,这道题还有另一种算法。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页,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看书自学。)

  (2)这种算法你看懂了吗?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逐步出示第三种算法。)

  小数2.4和分数的分母先约分得到0.6,0.6再跟分子3相乘,结果是1.8。

  4.对比思考。

  为什么可以这样约分?你觉得这样约分计算简便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完例5第(2)题,既复*了分数乘小数的两种计算方法,起到巩固练*的作用,又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学*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计算方法,更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分数乘小数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

  四、回顾反思

  1.既然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这么简便,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

  2.师小结:先约分再计算虽然简便,但只在小数与分数分母有共同因数的情况下适用,如果小数与分数分母没有共同的因数,就不能直接约分,只能采用把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的方法。所以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算式中小数与分数分母的特征,明确小数与分数分母是否有共同的因数,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思考“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让学生体会到先约分再计算的局限性,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

  五、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

  (一)对比练*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计算时你更喜欢哪种算法?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分数乘整数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感受了先约分再计算的简便性,在这个练*中,学生会进一步感受到这种算法不仅在分数乘整数中可以让计算更简便,在分数乘小数中同样适用,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

  (二)基本练*

  教材第8页做一做

  1.学生先观察每一道题的特征,思考:每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做?哪种方法更简便?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反馈交流时提问:哪几题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四道题的对比练*,让学生发现不仅先约分再计算有局限性,分数化小数这种算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与合理性。最终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归纳出结论,以丰富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结论的过程,加深记忆。】

  (三)提高练*

  教材第10页“练*二”第2题:美国人均淡水资源量约为1.38万立方米,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美国的。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是多少万立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

  2.反馈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并适时补充我国的水资源知识,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四)拓展练*(多余条件)(机动)

  教材第10页“练*二”第4题:蜂蜜最主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以上。有一种蜂蜜,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如果有2.5kg的这种蜂蜜,其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共有多少千克?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3.教师点拨:在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时,要先弄清楚题意,看问题所需的条件是什么,选择恰当的条件,找出多余条件,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最后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道题隐含了一个多余条件,增加了学生的审题难度,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准题目中的关键条件,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掌握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分数乘小数)分数乘小数怎么计算?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回顾本课所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既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学*重难点,又巩固新知识、强化记忆。】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会进行分数的混合运算,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 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自主探究(自主学*,探讨问题)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

  3、教学例5.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

  1、完成练*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进行相关计算;使学生能分辨清楚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回顾、整理、练*、订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出示:我们学校的图书室里有故事书400本,连环画是故事书的 ,作文书是连环画的 。学校图书室里有有多少本作文书?

  1、学生独立解决。

  2、汇报交流做法。

  3、提示课题:分数乘法的整理和复*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单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小组内说一说,适当的时机师生进行点评)

  2、展示自己整理好的分数乘法的知识。

  3、小组合作,优化整理。(课件演示)

  分数乘整数

  求几个相同分数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一个数乘分数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乘加、乘减及乘法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

  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 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a.c+b.c=(a+b)。c

  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

  2、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范本5份(扩展6)

——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不仅是一个物体,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

  2、学生能掌握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知道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单位“1”,知道许多物体也可以是一个整体。

  教具:

  课件、各种形状的纸张、水彩笔等。

  引入:

  1、分苹果

  师:今天老师带来三个苹果,准备分给两个同学,谁能帮老师分一分?

  生:一个同学分一个。

  师:那还剩下一个怎么分呢?

  生:一人一半。

  师:那也就是说把这个苹果*均分成两份,每人一份是么?

  生:是。

  2、(幻灯出示书上的图片),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在古代,因为生产的需要,人们为了测量,把物体分成一段、两段、三段,不够一段了,不是整数,不能用整数的结果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出来该怎么办呢?(出示幻灯,找同学来读)在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用分数来表示。

  一、学*一个整体的分数

  1、幻灯出示1/4,这就是一个分数,它读作什么?(生答四分之一)谁能说说它的各部分名称?它表示什么?(把一个物体*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它的1/4)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准备了教具,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来吧。

  2、请同学们小组合作

  (1)任意选桌上的的材料创造1/4

  (2)用你喜欢的方式把1/4表示出来。

  (一)、学*一个物体的1/4

  (材料:一张正方形纸、一张长方形纸、一张圆形纸,一根一米长的彩带)

  1、展示汇报

  (1)师在同学中分别找到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的1/4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2)生展示,师帮助强调把一个物体*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生边做,师边幻灯演示。

  2、师小结:以上我们把一张纸*均分成4份,每份是他的四分之一,这就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物体*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他的1/4.(板书“一个物体”,“*均分”“1份”“1/4”)

  3、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下面老师要考一考你们,你们怕不怕?

  (出示幻灯练*题),请说说阴影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4、同学们,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巧克力蛋糕,准备奖励给表现好的同学,(幻灯出示)这是一块正方形的蛋糕,我们可以用正方形来代表它,它是原来蛋糕的1/4,猜猜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做一回设计师,在你的练*本上画一画它原来的样子。

  5、请小组内展示一下你的作品,探讨一下还有没有其他的画法啦?

  6、学生展示,老师幻灯演示。

  同学们,你们真是优秀的设计师。其实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演示了。

  (二)、学*一些物体的1/4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这又是一块蛋糕,露出的部分是这个整体的八分之一,你能猜猜原来会是什么样子么?同学猜测。

  师出示圆形的蛋糕

  (2)老师这里还有一块蛋糕,用分数表示是1/8(幻灯),请同学们猜猜这次的蛋糕原来的是什么样的?

  同学们可以用三角形代替蛋糕,动手画一画原来是样子。然后小组讨论。

  同学展示作品。

  师:大多数年同学画的都是圆形的蛋糕,可是这次的蛋糕不是圆形的了,而是由8块单独的蛋糕排列组成的。请看大屏幕。(幻灯出示)

  师:同学们很聪明,你们的表现太出色了。这次的蛋糕不是一个了,而是一些物体了。(板书“一些物体”)请同学们看看我们刚上课时摆的1/4,你能找到你用一些物体摆出的1/4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请2名学生到前面投影仪上展示,教师在旁边指导,让学生说出“把一些物体*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2、(幻灯出示)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请同学读)老师板书“一个整体”

  请同学看看你桌子上的材料,说说你把谁看成一个整体了?你是怎么样分的?谁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再找两名同学展示)

  3、请同学们看看你刚刚分的1/4,都是1/4,为什么有的同学分得的是1个物体,有的是2个物体?

  生汇报,这个整体变了,因为四分之一是1个物体的原来是4个物体,四分之一是2个物体的原来是8个物体。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请同学们再说说同样是一个这一个物体,它可不可以是1/4,可不可以是1/8,可不可以是1/12?

  生汇报:可以

  师:为什么?

  生:当有4个物体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1/4,当有8个物体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1/8…师:这说明什么?

  生:分子不变,分母变了,说明分的份数变了。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真棒!这肯定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二、学*单位“1”

  1、师:刚刚我们分过的这些物体,都可以称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这个“1”加了引号,你知道为什么吗?(生答:因为这个1不是就指1,而是指一个物体或者一些物体。)

  2、师小结,刚刚我们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分数的意义(板书“分数的意义”)

  3、请同学们再看一下我们刚刚分过的物体,它们分别把什么看作单位“1”了?

  (教师举例课后题)

  4、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

  三、练*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幻灯出示12块糖),看看谁最聪明,回答的又快又好。

  完成幻灯的练*

  四、学*分数单位

  1、同学们,请看黑板,其实分数也有计数单位,像这样,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我们就把他叫做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

  师:谁能说说刚才题中的分数单位?

  生:1/4、1/8、1/2…

  师:老师说一个数,看谁能快速地说出他的分数单位。3/4、2/5、8/9…

  生抢答。

  师:老师还没说分子呢,有的同学就已经回答出来了,你们发现什么窍门了么?

  生:分子都是1

  生:分母都是分的那个份数。

  师:所以说,分数单位是由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分数的意义,单位“1”,和分数单位。你们这节课的表现非常出色,我为你们而骄傲,让我们为自己精彩的表现鼓掌。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设计说明

  复*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课那样有“成就感”。而是担负着查缺补漏、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所以,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复*,在轻松、*等、和谐的氛围中学*,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活泼愉悦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1.以学生自主学*为主。

  这部分知识比较多、散,但难度不大,所以让学生先独自整理,再汇报交流。这样就让学生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反思的意识和*惯,形成归纳总结能力。

  2.梳理知识与做*题相结合。

  汇报交流中,老师出示相应的*题加以检验,以便让学生相互学*,查缺补漏,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形成基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交代本节课的复*内容。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结合教材*题,复*与分数有关的知识。

  整理复*

  引导学生构建分数知识框架。

  1.回忆与分数有关的知识有哪些?独自整理,组内交流。(师巡视,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全班汇报,补充交流。(师举例辅助并检验)

  梳理的知识如下:

  (1)分数的意义。

  ①观察下图,理解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②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分数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①根据下面的式子,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13÷42

  ②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课件出示)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联系

  区别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是一种数,也可看作两个数相除

  除法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范本5份(扩展7)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本5份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主产生,理解单位“1”,理解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

  2.理解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应用意识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分数意义的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为:

  理解单位“1”。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一个苹果、5支铅笔、一个文具盒

  学具:圆片、正方形、一根一米长的绳子、一板面包(8个)图片(分格)、12个苹果图片

  教法与学法:

  教法:激趣谈话法、讲授法、引导发现法、问题激励法等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

  课前交流:

  师:老师很荣信,来到美丽的太极城――旬阳和你们一起上一节数学课,特别的开心,孩子们你们欢迎我吗?

  生:欢迎

  师:怎么没见你们的掌声呢?

  生:鼓掌

  师:谢谢,老师今天也带来了许多小礼品,想要吗?

  生:想

  师:我不能白送给你们,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需要你们的付出努力才能得到,上课积极表现、勤于思考、善于发言你们就有机会得到哟。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建立关系,活跃课堂学*氛围,为后面的学*做铺垫。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新知。

  师:今天老师考考我们班孩子们看你们的数学水*达到五年级的水*没有?(出示两块橡皮泥左手一块右手一块),分别出示左右手,问学生几块?

  生:1快。

  师:同学们看的够仔细的啊,现在老师把它们合在一起,用什么数来表示?快速回答我?

  预设一:2(你的数学水*还局限于一年级)

  预设二:1(你能给老师说说为什么是“1”呢?)

  生:指把两个小快的橡皮泥捏成一个整体了,所以可以用“1”表示了。(引出“整体”)

  师:(竖起大姆指,你的想法就是不一般,老师不说你多么优秀,但你就是——与众不同)老师现在又把这一整个橡皮泥*均(强调*均分)分成2份,同学们看看,现在我左手拿的是这整个橡皮泥的多少?

  生:一半、0.5、

  师:有文字表示的,幼儿园都会,有小数表示的,三年级学过。但我要表扬用分数表示的同学,你太给力了,懂老师会理解老师,你一语道破老师的天机了。你能给给大家说说中间一条线表示的是什么?“2”是这个分数的什么?1又叫分数的什么呢?现在老师左手用分数表是?右手呢?这是几个?两个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1”

  师:经过你们的努力你们已经达到了五年级的水*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量,除了一些单位量合成的,可以用自然数表示多少的量之外,还存在许多可以分割的无法用自然数表示的量,这时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分数的意义。(板书并出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以分橡皮泥共同研究了分数是怎么来的。其实,分数在很早以前就产生了,据科学家研究,仅次于自然。古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请同学们认真看屏幕,古代分数的产生。然后听老师给我们作的介绍(PPT出示介绍录音)

  师:现实在你还在哪儿见过分数(谈生活中的分数)

  生:音乐中,八分音符等于,死海表层的水中含盐量达到,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世界*均水*的……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物,为学生创设智力陷井,激发求知欲望。同时,对分数的各个部分的名称进行了一次再现的过程。再次为下面学*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做好铺垫。学生从历史、现实的生活中,初步了解分数的产生、应用的广泛性,呈现了学*分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合作探究,理解分数的意义

  1.操作研究

  师:分数重要吗?你想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

  生:汇报交流,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师:好,首先我们就来围绕什么是分数来研究研究。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研读教科书第46页的知识,小组交流,打开准备的学具袋,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分数。

  2.反馈交流

  师:我刚才转到看了一下,收集了这些表示的方法,现在我请他来告诉大家表示的方法?

  生一:(投影展示)我把圆片一个对折,再对折,这样就*均分成4份了,涂出这样的一份就表示。(老师指导语言的表达:同学们请听我说,我是把……你们听明白了吗?)

  师:嗯,你是把一个圆片*均分成4份,再取其中的一份表示的。真有想法。

  生二:(投影展示)我把一个正方形对折,再对折,这样就*均分成4份了,涂出这样的一份就表示。

  师:你也是把一个图形*均分成4份,用其中的一份来表示的。真好,同学们,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的吗?

  生三:我是这样把一根绳子对折再原折,取其中的1份来表示的。

  师:你很有主见了。你把1米长的绳子也*均分成了4份取其中的1份来表示的,我们把一米长的绳子也可以称为一个计量单位。请坐。同学们,刚才这三位同学给我们分享了用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一个计量单位分别*均分成了4份,表示其中的1份涂上不同的颜色,涂色的部分就是这一个物体的。除了上面的这样一个物体外,你还有其它的表示方法吗?

  生四:我是把8个面包*均分成4份,用其中的一份来表示的。

  师:嗯?你的是多少面包?

  生五:2个

  师:(疑惑)上面同学样表的示的都是1部分,怎么这次的却是2个了呢?

  生:上面是一个物体,下面是8个面包,*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2个面包,把这2个包看作是1份,就取这1份。所以8个面包的表示就2个面包了。

  师:你的分析真到位。哪个同学能用刚才这个同学一样的方法表示12个苹果的。

  生:我表示12个苹果的是3个苹果,12个苹果,*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3个,把这3个苹果看作是1份,就取这其中的1份。所以12个苹果的是3个苹果。

  师:你真是个会学*的孩子。不仅学的快还用的快。像8个面包、12个苹果这些物体*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也可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三年级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示,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均分的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为概括分数的意义做好准备,同时为理解单位“1”做好铺垫。

  3.归纳定义,认识单位“1”

  师:同学表现的非常积极。发言的同学条理清楚声音响亮,听讲的孩子认真仔细思考有序。(用课件展示刚才5个同学汇报的几种情况)现在请大家用心的观察、比较、分析用所表示的物体或计量单位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一:相同的地方,我们都是*均分成4份(板书:*均分),表示其中的1份。不同的地方是我们分的物体不同,分的物体的总数不同。

  师:我们把什么物体*均分了?

  生: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根一米长的绳子,一些面包、苹果。

  师:回答的非常好!在这里,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板书:整体 单位“1”)

  师:现在同学们想想,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物体看成单位“1”?

  (学生汇报,学生自评)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我们的研究发现,把单位“1”*均分成4份,这样的1份可以用表示,这样的3份呢?

  师:看样子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用分数来表示物体的量,现在跟着老师一起说,把单位“1”*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可以用来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2份,可以用来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xx份,表示这样的3份,可以用来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可以用?来表示;(并板书)

  课堂评价一:P47页(见PPT)

  课堂评价二:PPT口头完成做一做(P46页的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的异同之处,使学生透过表象发现本质,再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得出分数的意义,认识单位“1”。再通过两次的课堂练*评价,巩固分数的意义及为分数单位的学*再做铺垫。

  4.认识分数单位,深化单位“1”的理解。

  师:刚才我们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生:一堆糖

  师:把单位“1”*均分成了(老师指着PPT学生回答:2份、3份、4份、6份)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在数学里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分数单位”。例如的分数单位是。

  师:指着课件(学生用圆片表示后剩下的空白部分)同学们看看空白处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

  师:的分数单位是?里有几个?

  生:,3个

  三、拓展延伸,强化认知

  1.创造分数:9个橡皮泥,第一个同学取它的,第二个同学取剩下的,发现什么?

  2.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图形,只露出了一部分,我只知道是这个图形的,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还能知道这个图形是什么样的吗?画画看。(一帆风顺)

  生:动手操作,交流汇报。

  师:你能读出下面的分数并说说它们的含义(见PPT)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画隐藏的图形,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四、数形结合感情数学之美

  老师这里有个图形,你们能用分数表示出阴影部分的大小吗?(八卦图、椭圆)

  师:看到这些图,美不美?还有比这更美的呢?请同学们欣赏下并感悟数学的魅力,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些什么规律?(见PPT)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学*数学的欲望,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审美观念。

  五、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了哪些内容?

  生:……

  师:孩子们,今天出色的表现让老师非常的惊喜,相信明天的你会更精彩。最后老师用与分数有关的话送语送给你们,或许现在不明白,慢慢的你就会悟出其中的道理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新知,谈收获,给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相互提醒,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通过直观的图形展示,激发学生学*数学的欲望,感悟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设计说明

  复*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课那样有“成就感”。而是担负着查缺补漏、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所以,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复*,在轻松、*等、和谐的氛围中学*,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活泼愉悦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1.以学生自主学*为主。

  这部分知识比较多、散,但难度不大,所以让学生先独自整理,再汇报交流。这样就让学生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反思的意识和*惯,形成归纳总结能力。

  2.梳理知识与做*题相结合。

  汇报交流中,老师出示相应的*题加以检验,以便让学生相互学*,查缺补漏,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形成基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交代本节课的复*内容。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结合教材*题,复*与分数有关的知识。

  整理复*

  引导学生构建分数知识框架。

  1.回忆与分数有关的知识有哪些?独自整理,组内交流。(师巡视,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全班汇报,补充交流。(师举例辅助并检验)

  梳理的知识如下:

  (1)分数的意义。

  ①观察下图,理解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②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分数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①根据下面的式子,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13÷42

  ②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课件出示)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联系

  区别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是一种数,也可看作两个数相除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是一种运算

  (3)复*分数的基本性质。

  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规律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4)结合复*约分。

  ①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分数值不变,这个过程叫作约分。

  ②约分的'步骤:找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③约分的目的: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5)结合和、和复*通分。

  ①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作通分。

  ②通分的两个要点:和原来分数相等;分母相同。

  (6)结合○和○复*比较分数的大小。

  ①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②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③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先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方法二:先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补充知识点: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7)先想一想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60―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对具体情景中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能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掌握分数单位的特点。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的理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