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精选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交流*台”引导学生交流阅读童话的体会与收获。“词句段运用”引导学生区分近义词不同的意思;同时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仿写句子。“书写提示”引导学生制作书签,抄写格言。“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学*名言警句。

  【学情分析】

  本次“交流*台”的话题是童话,这是学生喜欢的一种话题,因此交流时有话可说。近义词意思的不同,学生在课文学*中也有接触,通过朗读就能体会。写一写其他的季节,因为有例子在前,学生通过朗读,能发现例句所运用的方法,就能描写其他季节。“书写提示”既指导学生学会制作书签。又教给学生抄写格言的方法。

  “交流*台”要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引导学生表达、聆听:近义词的不同,借助朗读,体会词语的意思的不同;朗读描写冬天的句子,思考句子所运用的方法,仿照写句子就能水到渠成;“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理解名言,熟读背诵,适当延伸拓展。

  【教学目标】

  1.与同学交流阅读童话故事的感受;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悟近义词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2.学*描写季节的句子,练*仿写。

  3.学做有趣的书签,写上自己喜欢的格言。

  4.积累名言。

  【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悟近义词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2.学*描写季节的句子,练*仿写。

  【教学策略】

  1.“交流*台”要结合本单元课文和课外阅读,感受童话的魅力,感受人物的***。

  2.对于“词句段运用”第一题安排的两组句子,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句子,体会口头语与书面语的不同,并尝试运用。对于第二题,先让学生读熟句子,体会句子是怎样描写冬天的,再照样子写一写其他季节。

  3.“书写提示”教学时,先让学生看清提示要求,再按要求认真书写。

  4.“日积月累”教学时,先让学生读熟名言,再通过查资料或与同学交流,大致了解名言的意思,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与同学交流阅读童话故事的感受。

  2.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悟近义词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3.学*描写季节的句子,并仿写。

  【教学过程】

  1.回顾本单元课文的内容,感知童话的特点。

  (1)师:同学们,本单元选编的课文都是童话故事,通过对这几篇课文的学*,你们感受到童话的特点了吗?读读教材中的文字,我们再来讨论。(课件出示本单元童话相关的内容)

  (2)生分组讨论,简单记录讨论结果。

  (3)师指名汇报,师生共同探讨“童话中的神奇想象”。

  2.拓展延伸。

  (1)师引导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同学们,我们读了不少童话故事,除了本单元学的这几篇童话故事,你还知道哪些童话故事呢?我们现在就来说一说,进一步感知童话、了解童话。

  (2)师指名回答对童话的认识。

  示例1:《白雪公主》讲的是美丽的白雪公主受继母的嫉妒而多次被迫害,最后在七个小矮人和王子的帮助下获得新生的故事。爱慕虚荣、贪恋美貌的王后总是爱问镜子:“魔镜魔镜,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当魔镜说是白雪公主时,王后就伪装成巫婆,骗白雪公主吃下毒苹果。吃下毒苹果的白雪公主被随后出现的王子救了,最终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王后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示例2:《丑小鸭》写了一只天鹅蛋在鸭群中破壳后,因相貌怪异,受到鸭群的鄙弃,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之后长成了白天鹅的故事。

  3.师小结:经过“交流*台”栏目的学*,我们了解了童话故事的特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2

  教学重点:

  1、学会8个字,认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思想感情,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知道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出课题

  看课件的图片,这是谁?同学们在武汉生活了这么多年,你们听说过琴台动人的传说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伯牙断琴》(琴字的写法引导)。指名课题,文章讲的是怎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出示课前预*提示。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2、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了文章以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4、质疑。

  二、逐一检查预*情况

  1、指名读词,读正确。

  2、注意“泰、勤、抒、裂”,当堂写“勤(左宽右窄)、泰(上下展开,撇捺舒展)”

  3、主要内容:伯牙琴艺高超,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子期去也,伯牙断琴不再弹。

  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想法呢?自由论。预设点

  A、琴艺高超;

  B、子期很会听;

  C、伯牙重情;板书:伯牙擅长弹琴;子期善于听琴。

  5、质疑:

  A、为什么伯牙要断琴?

  B、子期为什么会听?

  6、总结学生学*情况,看来,我们想要读懂这篇文章,得在这个“断”字上做文章。

  三、精读文章

  1、读最后一自然段,伯牙为什么会摔琴,直接问题回答,引出“知音已去”,板书:知音已去,什么是知音,指名说说。文章第几自然段描写了有关内容?读第四段。

  2、默读,把能表现伯牙和子期是知音的句子画下来,写感受,交流5分钟

  3、指名交流:“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无论.......很快......”说明什么?“很快”表明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子期都能不假思索地,熟练地说出曲子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后面的内容举了几个例子来具体表现?按顺序出示第一句和第二句。

  A、“立刻兴奋”说明什么?善于听琴。

  B、“不住赞赏”又说明什么?听懂了伯牙的琴声。

  C、着力点在最后一次,“一天,伯牙和钟子期出去游玩,突然下起大雨。伯牙触景生情,便弹奏乐曲,抒发胸中的感慨。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钟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

  指名体会:触景生情,重点“一一说出”,怎样叫做“一一说出”?(一个一个地说出,一个都不漏)

  子期能“一一说出”琴声所表达的含义,说明他不仅听懂了曲子所表现的含义,连伯牙的心情都能听懂。所以说“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再读这一句。

  如果我是伯牙,这时我不禁会说:子期不但能听懂我的琴声,还能听懂我的心,知我者,莫过子期也!——生读“伯牙感动地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子期,你的欣赏,成了我前进的动力,你的欣赏,让我的音乐生涯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标——生读“伯牙感动地说......”

  4、伯牙通过琴声来抒发自己的内心,而这琴声只有子期听懂了,他们俩以琴传情,从而达到了心灵的默契。

  5、小节内容:钟子期不仅能听懂音乐表现的是什么,还能听懂音乐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他善于听琴,也说明伯牙琴艺的高超。回扣到知音的含义上,初读知音时,知道知音的含义,现在再说说知音的含义——能彼此体会思想感情的人。板书:知音难得。

  6、小结方法:作者在表现钟子期和伯牙是知音的部分时,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真情的交流,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的呢?(先总的说他能听懂琴声,再举了三个例子——先总后分,很有条理,很清晰地告诉我们他们为什么是知音的原因(渗透表达方法)具体写时,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表现。

  小结:他们是知音,知音难求,子期去也,伯牙悲痛万分,摔琴不再弹了,对于他摔琴这件事,你们有怎样的看法呢?下节课接着学*。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字识词,了解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部首的用法。

  2、积累表示时间的词语。

  3、充分发挥想象,创设情境写句子。

  4、探索发现汉字偏旁与词意的联系。

  5、朗读背诵古诗,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汉字偏旁与字意之间的紧密联系。

  难点:发挥想象创设情境,写句子;积累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偏旁部首与字意

  (一)识字加油站

  1、出示生字卡,教师领读生字,学生跟读。

  2、开小火车读生字,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把生字带入词语中,学生自由读词语,一个词语读三遍。教师指名读词语,校音指导。

  4、教师:这五组词都分别与金、木、水、火、土有关。请你仔细观察字形特点,说说你的发现。

  指导:“金”字旁的字都跟金属有关;木字旁的字都与植物木头有关;三点水的字都与水有关;火字旁的字都与光亮有关;提土旁的字都与土地有关。

  (二)我的发现

  1、出示第一组字“神、祖 、礼、福”,学生字形观察这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指导:这一组字都是“礻”字旁,都与般与神(包括对神的崇拜活动和心理)有关。

  2、出示其他三组字。小组讨论,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指名小组代表,说出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指导:“冰、冷、冻、凉”这四个字都是两点水,都表示气温低。

  “补、袜、衫、被”这四个字都是衣字旁,都与布料有关。

  “海、流、洒、滴”三点水的字,都与水有关。

  4、方法小结。

  我们遇到不认识的字时,可以通过分析字的偏旁结构来猜测字意,从而理解这个词或者句子的意思,要学会归纳总结,找到汉字的共性和特点,以便扩大我们的识字量。

  二、字词句运用

  1、出示关于时间的词语,学生自由读词语。

  2、理解词意。教师出示相关语境,让学生来选词填空。

  3、教师讲解几个较难理解的词语。示例:徐徐,表示很慢,不慌不忙。

  4、相*词辨析。区别两个意思相*的词语,在使用中,要变化多样,不要重复使用几个一样的词语。

  5、写一写。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说一句话,并写在自己的练*本上。

  6、教师巡视指导,对于使用不当的词语要加以讲解。

  7、出示列句:最后一个太阳害怕极了,慌慌张张地躲进大海里。

  指导:害怕极了才会慌慌张张的。

  创设情境:李明杰迟到了会怎么样?(着急)李明杰来学校太早了会如何?(悠闲)

  8、根据教师创设的情景,把句子补充完整。

  李明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跑进了教室。

  学生在;练*本上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舟夜书所见》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舟夜书所见(板书课题)

  2、师:听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

  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来,一起读读诗题!

  3、齐读课题

  (二)品味诗歌

  1、到底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抓“理解重点词句”与“理解”的途径,主要有: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结合生活实际等等)

  2、小组合作学*。

  3、全班交流 。

  (出示课件:前两行及配图)指名读,多指名,说说重点词语,谈谈自己体会。

  (出示课件,后两行及配图)方法同上。指名读,评价,小组读。

  4、全班齐读古诗,尝试背诵。

  5、全班齐背古诗。

  二、我爱阅读

  (一)导入:

  今天要学的课文《李时珍》讲的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的故事。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再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李时珍从小立下什么志愿?他立志学医的原因是什么?

  2、开始父亲同意李时珍学医吗?为什么?后来怎么才同意的?

  3、读读第二、三自然段,体会体会,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李时珍》教学设计之五》

  4、李时珍为什么决心重新编写药物书?旧的药物书有哪些缺点?旧的药物书的这些缺点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5、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怎样的药物书才是完善的药物书?

  6、为了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李时珍从哪些方面做了准备?

  7、李时珍是怎样到各地采药的?把讲他到各地采药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这几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讲李时珍采药情况的?(到了很多地方;钻进大山找药材;拜访了许多人;亲口品尝药材。)李时珍为什么要这样采药?

  8、李时珍花了多长时间写成了新的药物书?

  9、李时珍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读读第一自然段。

  10、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本草纲目》是一部怎样的药物书?

  11、和旧的药物书对此,我们可以说《本草纲目》是一部怎样的药物书?你为什么这样说?

  (二)联系全文想一想,李时珍能写成著名的《本草纲目》的原因有哪些?

  指导:处处留心、不畏艰难、坚持不懈、亲口尝药、呕心沥血、苦心钻研

  教学反思:

  这次的语文乐园课上,我着重于对汉字偏旁和字意关系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能试着归纳总结汉字构字规律。通过举例子,教师做示范,让学生可以模仿,进而提高了学生参与讨论探究的积极性。说话和写话训练也有一定的要求。我在比较近义词的时候,采用语境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语境中区分近义词的区别,学到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使自己的写话富有变化。学*古诗的过程中,充分的朗读,从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感。对于阅读文章,则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鄂,被故事所吸引,并能延伸到课后,也能保持这个良好的*惯。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同偏旁汉字的归纳可以放手交给学生去做,适当的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效果会更好。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思想感情;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四五自然段,明白知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知音为人生带来的美妙享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在阅读期待中激疑

  1、导语:同学们,走进课文之前,让我们闭上眼睛,进入音乐的殿堂,仔细聆听那来自“高山流水”的天籁之音。(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2、优美的旋律背后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让我们走进课文《伯牙断琴》。

  3、(过渡)伯牙为何断琴呢?带着大家的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寻伯牙的内心世界。

  二、品读精思,在感悟交流中怡心

  1、勾画。学生在整读段落的基础上,思考本段主要围绕哪几句话来写?勾画出本段的总起句

  2、体会句子: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1)指名读,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

  (2)指导朗读,强调“无论”“很快”这两个词。

  3、引导学生体会“高山曲”

  (1)指名读句子。

  教师引导:伯牙用琴声表现了怎样的一座高山呀,让钟子期如此赞叹?

  (2)学生交流听完表现高山的乐曲后的感受。(出示图片,品析“巍峨”)

  (3)出示钟子期听完伯牙弹奏高山曲子后说的话。

  钟子期立刻兴奋地说:“好一座巍峨的高山哪!我好像登上了泰山,亲身感受到了那雄伟的气魄呢!”

  (4)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前面的“立刻”与“兴奋”。强调突出子期欣赏水*之高)

  4、学*“流水曲”。

  (1)出示句子,指导学生读:“好一条滚滚大江啊!那江水滔滔,汹涌澎湃,多么壮观哪!”学生自由读。(播放音乐)

  (2)出示“江水滔滔,汹涌澎湃”的画面,学生交流:看到画面,听着琴声还想到了些什么?指导学生将“江水滔滔,汹涌澎湃”的情形与伯牙的内心情感联系起来想象。

  (3)再读句子,突出气势,体现遇到知音后内心跌荡之情。

  5、学*“雨中曲”。

  (1)出示“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

  钟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

  (2)播放这三段音乐。听着音乐,想想伯牙弹奏不同的曲子时,子期会怎样赞美他呢?学生讨论交流

  (3)说话练*:伯牙弹奏一首表现的曲子,子期赞赏道:!”

  (4)再读句子,然后引读:“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我在琴声中要表达的感情,你全都能领会。”

  (5)理解“知音”的内涵。

  三、学*第五自然段,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内心的痛苦

  出示:后来,钟子期去世了,伯牙悲痛万分,他扯断琴弦,把琴摔在地上,说:“知音已去,我弹琴还有什么意思呢?”从此伯牙不再弹琴。

  指导朗读

  1、理解“扯”“摔”包含的情感。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

  四、课外延伸,在抒写心声中明理

  1、讨论:你怎样看待伯牙断琴?

  2、欣赏乐曲《高山流水》,在美妙的《高山流水》中结束新课!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读课文,收集赞美知音的名言名句。

  2、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到汉阳古琴台游览,了解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动人故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了解“合一合”的识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自学生字。

  2、能够区分形*字和同音字;能把短文读正确,了解意思。

  3、能根据情境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4、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能清楚讲解自己的设计,评议出谁的设计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1、自读韵文,发现规律。

  2、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如:“千”与“口”合在一起就是“舌”;

  “土”与“里”合在一起就是“埋”;

  3、生识记生字:甘、埋、闯、掰、跌。

  4、师检查识字情况。

  5、鼓励学生用这种方法识记汉字。

  如:(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

  〖日积月累〗

  1、找找每组字的异同点。(音、形、意)

  2、选字填空,填完后读一读。

  3、拓展练*。

  声 生 身 远 圆 园 做 坐 座

  笑( ) ( )方 ( )好 ( )位 ( )体

  学( ) 花( ) 请( ) 团( )

  〖我会读〗

  1、自读短文,不懂的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

  2、把短文读给同学听,说说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未来的桥〗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小熊过生日,请小猴去他家做客。可是小熊家住在一条大河对面,河面上没有船,也没有其他的方法能帮助小猴过河。请大家帮助小猴设计一座桥。

  现在,把你们设计的大桥图拿出来,向小猴子推荐自己设计的桥。

  想想,怎样向小猴子介绍自己的设计,才能让他采用自己的设计方案。

  二、分小组交流

  介绍自己设计的桥。

  小猴子选出自己满意的桥,并说出选中的理由。

  三、拓展创新

  1、引导设计具有特殊用途的桥。

  2、鼓励学生讲出其设计理由和使用特点。

  3、评选出最好的桥。

  第三课时

  〖展示台〗

  1、认真看图,了解第三幅图缺的是什么。(缺了把球捞上来的方法)

  2、自己想出最好的打捞方法。

  启发:可以从图上提供的大树、石子、树枝……设想捞球的方法。

  3、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方法。

  4、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好。

  5、试着把第三幅图画出来。

  6、把故事完整地讲一讲。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阅读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通用5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1

  本次“*作”要求我们写一篇观察日记,也可以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作”教学时,我积极地指导学生进行说的练*,从而为写好日记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掌握了读写音节后,我便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由说到写。通过学生现身说法的一读一讲,无形中让其他学生在欣赏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之间互评作文的能力。

  二、成功之处

  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交流自己观察过的某个对象,通过足够的交流,使学生对自己要写的*作胸有成竹。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作时,*作内容中语言不够丰富。虽然学生观察的对象很真实,但总有叙述**的感觉。四年级学生表达能力有限,积累不多,多数只能写出直观所能及的东西,这还需要在日常的口语训练中多下功夫,不断积累,不断创新。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我先是和*常一样对写作的一般技巧做一些要求。如:按顺序写、抓特点写、运用修辞手法等。枯燥的理论总是令人乏味的',所以此后,我也准备了许多的图片,让同学们能产生更多的研究兴趣,果然一些有趣的图片一出,他们瞬间精神抖擞了。有蚂蚁搬家的图片、有豆芽生长图、还有乌龟爬行图等等。写完后,同桌互评互改,修稿后全班交流。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2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根据课文中正确姿势的示范,我教会了学生如何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二、成功之处

  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口语交际”教学时,先了解本班同学的视力,然后分小组对班里的同学视力情况和影响视力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交流如何保护视力,最后全班讨论怎样才能保护好视力,提出保护视力的建议。

  三、不足之处

  教学语言不够丰富,矫正学生的姿势时,学生会有沮丧心理,没有给予学生适当的安抚和鼓励。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请视力下降的同学来分享之所以视力下降的原因,然后让视力良好的同学也分享自己的经验,同时安抚好视力差的同学的情绪,告诉他们只要养成好*惯,视力就会变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3

  “交流*台”安排的是根据本单元的课文,学*作者细致观察的*惯。

  “词句段运用”安排的是:1.为动物找到家。2.读两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积累气象谚语,进一步丰富语言积累。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交流*台”教学时,学生通过交流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词句段运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读两组出示的句子,比较第二句与第一句的不同之处,说一说加点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日积月累”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反复读一读这些谚语,把字音读准,想一想每个谚语的意思,不懂的成语借助词典加以理解。让学生想办法快速记住这些谚语,并积累其他气象谚语。

  二、成功之处

  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栏目时,把动物的家用图片展示的方法呈现,学生很快就能根据图片找到对应的动物。

  三、不足之处

  教学“日积月累”时,需要结合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因为年龄尚小,不能对谚语有深刻的了解。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多角度让学生去学*。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4

  《蝙蝠和雷达》属于科普知识短文,富有趣味,主要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章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探索科学的兴趣

  难点: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课题质疑,引发探究。

  在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蝙蝠和雷达的了解。学生课前已经进行了预*,很快便说出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学生答后我再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设疑是探究学*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作铺垫。

  2.自主学*,合作探究。

  在课前,我加强了预*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我又指几名学生上台分别介绍三个试验过程,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3.渗透方法指导

  语文学*方法指导的方式是影响学*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内容,把指导学生学*语文内容与如何学*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各种学*方法。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如果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课前,我加强了预*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不足之处

  在学*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参与兴趣,“现在咱们开个小小的招聘会,这里有两积职业供大家选择,一种是记者,一种是科研工作者”。接着自学课文,“记者朋友们把你要提的问题罗列在纸上;科研工作者要把你研究的过程按要点罗列到纸上”。然后合作探究:“蝙蝠是怎么探路的?”再谈一谈“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最后,拓展练*,培养创新精神:“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你现在最想发明什么?”这一拓展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拓宽了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同时,激起了学生创造的欲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5

  《蝙蝠和雷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述科学知识的老课文,本人想通过抓住蝙蝠探路和飞机夜航的秘密及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同时,结合本人的研究课题,我认为如下几方面体会深刻。

  一、激发认识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的老师”。它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

  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我注意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学*科学家的三次试验,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学*,然后创设情景介绍概括。在了解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后,学*雷达的工作原理时,也注意让学生同桌自学。并时时处处请学生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

  二、开拓知识领域。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入门不等于有了兴趣,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课前找资料了解蝙蝠,课后多看有关仿生学的知识,想象蝙蝠和雷达之间会有什么对话等练*形式,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我以为)

  三、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例:学*段落第3、6节时,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词语在理解蝙蝠的飞行特点和秘密这一中心。其次,在学*中,我还引导学生质疑、发问,从而摆脱*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灵活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然,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相信,只有更好,没有。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创新思维教学更好的途径。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2)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实用5份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 1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1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设计意图: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通过预*,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7、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四、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家对潮来临时的文字,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设计意图:把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进行简略处理,可以使学生能找准课文重点,防止学生学*内容过多,抓不住要点。】

  【设计意图:运用填空形式降低学生背诵难度,再结合视频让学生去背诵,大大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五、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观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与大海对比让学生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语文的氛围。】

  二、检查预*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展教师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提供两种分段方法,提倡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

  五、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资料,是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解。】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 3

  一、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第七册)

  2、课题:《观潮》

  3、课时: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不仅运用多种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要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观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见闻。

  三、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但是由于远离沿海,对海潮没有直观感受的经验,对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很难形成深刻的感知,根据小学生对直观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学*兴趣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过程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意识。教师要教会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表现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语文。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会认7个生字,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感受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景象,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磁带

  2、学生准备

  (1)阅读课文,提出预*中遇到的问题。

  (2)利用网络搜索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八、教学方法、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学*方法:

  1、合作学*,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2、读中感悟,感知文中的意象美;

  3、入境促说,训练观察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知自然美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潮起潮落吗?下面就跟随这段视频了解一下涨潮时的壮美景象吧。

  播放大海潮起潮落的视频。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去感受海潮的壮美。

  大自然就像个魔术师,他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海边常见的涨潮景象,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观潮》这一课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最壮美的潮水——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请大家先读一遍课文,想象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象,说说钱塘江大潮有哪些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向往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课文的生字生词。(小组汇报)

  (2)学生自我阅读课文一遍,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②课文的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句子,就是文章的精彩之所在,也是文本最值得研究的重点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2、学*小组间相互交流自主学*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弄懂课文大意,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津津有味。做到不熟读课文,不读通课文,“不去开讲” 】

  (三)研读词语,欣赏语句美

  1、浏览课文,请用一个词成语来概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天下奇观”)

  (2)比较理解“天下奇观”和“观潮”中的“观”的意思。

  【小黑板出示】“观”

  a、看,察看;b、看到的景象或样子;c、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选择对应的释义,理解“观”字在不同词语里的意思。

  2、自我阅读课文,对照插图,重点理解“奇观”的含义。

  3、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4、学生谈观后感,师给予评价,解释“天下奇观”,同时商讨“奇”在哪些方面。(生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辨别“天下奇观”与“观潮”的“观”的区别,从而认清“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层层推进,并运用钱塘江涌潮的录像的放映,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四)研读课文,自我感悟

  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研读,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盛况。

  3、赏读,欣赏课文的佳词美句: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把它读得精彩些。(学*小对子之间进行听、评活动)

  (1)学生先自我尝试。

  (2)指明学生进行阅读,并且介绍朗读的技巧,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3)教师小结后范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教师转变角色,共同参与学*,进行朗读示范,学生能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恰当的评议、鼓励。这样,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五)研究拓展,加深理解(见学研知道案003页课后巩固提升)

  注:积累运用的主要词语为(1)描写钱塘江潮水气势的四字成语4个;描写人多的词语4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钱塘江潮水的认知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有理想的收获,为了弥补他们的“遗漏“。一则让他们积累描写潮水气势、人多的四字成语,主要是从侧面去强化钱塘江潮水的”奇“;二则摘抄相关的语句,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直观地了解钱塘江潮水的恢弘气势。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细品大潮的奇异美

  1、(播放录像)录像里潮水的景象,课文也有,请找出。(第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第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听。

  3、学生自由朗读,精彩句子在小组里交流,自读品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大潮由远而*的顺序说、也可以结合画面说)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读、感悟、理解、体会、交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进行自主合作学*,培养阅读能力,*得阅读方法。】

  4、全班品味钱塘江潮水来临时的“奇”。(重点理解第四段“横贯”、“浩浩荡荡”、句子“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1)(小黑板出示描写大潮声音和形状的4个句子)站起来,指给教师看,潮水多高?(用手比画)巨浪从天而降,声音像什么?(用嘴模拟)

  (2)默读4个句子,探究: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此时此刻,你面对如此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学生讨论、评论)

  (4)归纳、总结:钱塘江大潮与一般的海浪有什么不同?(声音大、浪罕见)

  5、想象潮水壮观的情景,指导朗读。

  (1)录音机朗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2)潮水从哪儿来?气势是如何的?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吗?(引导学生读出潮水由远而*的变化,读出大潮涌来时的雄浑气势)

  6、学生朗读,教师按时间顺序引读,同时播放相应的潮水变化的录象情景。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想象画面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大潮的雄伟壮观和变化。同时,向学生展示大潮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形象的画面作对照、补充,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学*活动中丰富体验,活跃思维,发展情感。】

  7、集体朗读,感受“美”

  【设计意图在读中感受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的方法。背诵这两段内容】

  8、语言实践:同学们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学*,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句,请你当一回导游,把大潮景象介绍给“旅游团”的“旅客”们听听。(见005页课后巩固提升)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练*。

  (2)选派代表进行评说。

  【设计意图从学*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水*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二)展示环境,感悟人心的奇异情

  1、质疑:

  (1)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朝日?

  (2)为什么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3)潮水没来之前,海塘大堤上有哪些奇异的景象?请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你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3、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蒙蒙胧胧的,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这个奇异的景象,文中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朗读“若隐若现”)

  4、此时,观潮的人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设计意图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读读写写,学会表达(见005页之课堂目标达成第3题)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再*些,只见(),形成()。浪潮越来越*,犹如(),()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可以是自己的想象)

  (2)造句。犹如

  (3)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设计意图我们不能满足与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里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正确运用的予以肯定,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总结全文,深化“奇观”

  1、讨论探究

  (1)小结: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抓住潮的声音、气势和形状具体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绘出江潮由风*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静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作者的描写和看到的视频材料,说一说,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最后归纳总结,整体把握。在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来。这个整体把握对前一个整体感知来说,对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境)水*如镜人声鼎沸

  观潮来时(声)风*浪静闷雷滚动“天下奇观”

  潮来后(形)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通过对课文的学*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作者的笔下,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由于远离沿海,师生对钱塘江大潮没有直观印象,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借助录像

  弥补了这一缺憾。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体会网络搜索的好处,在学*字词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有一定的效果。

  注意让学生辨别异同,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认清“观”的不同用法,并且以此为切入口,通领全文。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绝不包办代替,而是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的应用:范读、自由读、小组读、赛读、视频配音读等等,在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读中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生动画面,体会雄浑的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不足:这堂课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为依托,行语言实践。由于学生之前很少进行这类训练,所以角色有些转换不过来,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这也是我之前没有预想到的。

  点评

  教师的教学设计详细、严谨,综合起来有以下优点:

  1、在情景导入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欣赏自然风光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下面学**好铺垫。

  2、整堂课都让“读”占鳌头。教师在设计时通过各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更深刻的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使学生感悟文中的自然美和语言美。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部分生字,学*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

  2、过程与方法:

  在读、想、演、练的中掌握文中词语的运用。在读读议议中感受大潮到来时的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内心为我国有这样壮观的自然奇观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师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2、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二、解决问题,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2、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潮来时的图片:闷雷滚动、白线。)

  3、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壮观的图片。

  (师点击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5、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师点击课件出示: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请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三、知识拓展,深化教育

  1、师: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

  2、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两名学生边点击课件“钱塘江大潮图片”边配解说词。)

  3、小结: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2、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多媒体显示:钱塘江潮实况录像

  2、导语:

  3、背景介绍

  4、作者简介

  二、探索研究学*课文

  (一)学*生字词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鲸波(jīnɡ)

  2、辨析中学生字

  蒙ménɡ混过关柠檬ménɡ朦ménɡ胧艨艟ménɡ chōnɡ憧憬chōnɡ jǐnɡ

  罗绮(qǐ)倚yǐ靠崎qí岖

  (二)读顺文章,感知内容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三)质疑解疑,读懂文章

  1、学生个人质疑字、词、句,全班讨论解疑。

  2、学生二人合作翻译课文。

  3、抽查翻译情况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全文翻译

  2、积累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检测上节课学*情况

  【附:《观潮》日日清一

  班级姓名

  一、注音或写汉字

  雷tínɡ()ménɡ chōnɡ()()善泅()

  如lǚ()*地僦赁()罗绮()憧()憬

  二、解释词义:

  既望()既而()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皆披发文身()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三、翻译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为:“敌船”为火所焚()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观: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方:方其远出海门()方欲行()】

  2、背诵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二、继续探索研究学*课文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段意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段壮观的场面。

  选四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3、感受壮观的画面、赏析精彩的描写

  4、小结

  5、指导学生背诵喜欢的句或段

  三、拓展思维,迁移延伸(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2、赏析“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这两句诗,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

  3、假如你是海宁市人民**的秘书长,由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3)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精选5篇)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1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语文学*真实有趣,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动机。

  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们的学生该怎么办呢?我们既不能过高地估量网络的功能,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足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时,先提出学*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网上查找,而自己却很少了解网络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学生在网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给学生几个相关的网站,让他们在其中学*。教师省却了让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而学生的视野被禁锢了。

  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地学*,课前我先让同学们预*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本课的兴趣。同时,基于网站内容来源于书本,而要高于书本;专题网站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专题网站应具有扩展性等特点。我查阅大量资料制作了网络课件。这样的网页中有学生自己搜集的学*内容,学生的学*兴趣会倍增。

  课前我还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较充分地对网页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同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构建学*内容。让学生在网络化教材的学*中,去决定他的学*方向。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主体,而教师也由学*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导师,合作伙伴和学*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这也给了他们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

  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质疑。

  (1)齐读课题,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

  (2)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

  (3)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学生的思维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呼风唤雨”?“一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它是靠什么来呼风唤雨的?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的回答使我明白学生对本课的学*有了兴趣,他们已完整地构建了自己的学*内容。我认为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在对学生的学*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对我们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课件设计的问题,导向性一定要强。“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纵向栏目主要帮助读懂课文。我的横向栏目重在激趣,升华主题,开阔视野。

  其次,注重思维策略的训练。

  (1)用“发散思考思维活”策略训练小学生如何质疑。启发: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当你浏览网页时,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强调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2)用“理解深刻有见解”策略训练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提问:科学永无止境,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阅读*台,了解科技历史,关注科技发展,形成了深刻的见解,自然也会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

  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引导。教学决不能放任自流,学生如果目标不明确的,就等于在大海捞针,花时间多,收获却不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纪”“呼风唤雨”的意思,知道“20世纪”到底是多长时间,我让学生直接进入第一部分进行学*,使同学们一目了然;20世纪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探讨,然后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的理解——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学生的学**惯的培养。学生是学*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地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不说半句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3、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阅读*台,听新闻联播,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明白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艰辛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果实。课堂上还安排了一次畅想活动,“我长大了……”大家谈。“我长大了要开通星际航班,让地球上的人们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长大了……”一个爸爸妈妈是医生的孩子说,“大了要当个医学家,发明一种药,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长寿。”

  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空间,能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三、不足之处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落实方面到位,重难点突出,但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时间太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通过理解课题引起学生探讨20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热情,引入重点段的学*。接着提出明确的学*要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学*。品读词句,学*表达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所查阅的资料,想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事情的意义,想到电视、电话等事物的飞速发展;再通过课件出示有关文中列举例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的发达;同时,通过朗读的指导,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拓展升华办一张科技手抄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2

  《牛和鹅》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角度”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记叙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尤其是描写“我”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通过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第二课时在处理重点词句的引导方面,我抓住“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语让让学生感受鹅的害怕以及“飞快”“提”“握住”等词语感受金奎叔对鹅的不害怕,并采用多形式的朗读内化词语加深体会。另外在设计中能始终围绕文本思想内涵组织教学,语文人文性特点落实到实处。

  经过*一个月的年级组授课、研讨。《牛和鹅》这一课我在年级组里上了四次。四次中都有不同的感悟,也都有不同的收获。

  第一次上课在二班,跟学生课前没有接触,直接授课。在授课过程中,学生非常配合,上课过程中感觉学生有很大的兴趣,我也的情绪也非常高。一堂课讲起来非常顺。学生好像知道我的设计一样,一步一步非常到位。进行的非常快。唯一遗憾的是在话题交流时我设计的问题是:“说说你身边还有哪些变换角度的事情”这一问学生被我问住了。我考虑到问题可能过深了。学生不知道从何答起。我就引导学生一年之中有四季,有的人喜欢夏天有的人喜欢冬天,他们都有不同的理由。有的人觉得夏天很美,有鲜花有水果。不喜欢夏天的人却觉得夏天蚊子很多。冬天很美,白白的世界,可以滑雪滑冰。可有人却认为冬天很冷,不喜欢。所以个人站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一样。

  在我的引导下。有一位站起来大概意思是说:在生活中有的人遇到不开心的事,她就想我还是比较幸运的。这样想想就会越来越快乐。生活中就是这样如果你遇事都往开处想就会越来越快乐。否则,就会钻进牛角尖。孩子说的多好啊。但是大多数同学都觉得这个问题很难。我想可能由于第一课时不是我上的缘故。进入写话环节。孩子写的也不太理想。可能前一部分太顺了。后面反而不知道怎么引导了。课程比预计的提前五分钟下课。第二次上课在四班。这次有了前一次教学经验。在前一次备课基础上修改了细节描写。借鉴了网上老师上《牛和鹅》这课的经验。在四班上课觉得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踊跃,但我能很清楚的感觉到孩子们喜欢听我上课。他们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喜欢我。我的激情没有因为下午孩子的情绪而受到影响。我的精神状态非常饱满。前一部分出现了在二班没有出现的几个问题,但都被我灵活的解决了。我暗自得意自己的教学越来越老练了。但到了话题部分又卡壳了。这部分总是处理不好。看来要改变一下提法了。我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后面写话部分学生交流的较上一个班级好些了。这次我注意了引导。写话部分时间不够了,剩下的留在课下交流了。

  这课已经上过两次了。但从心里我对这课还是非常的不满意。这次我决定做课件在电教室上。于是我连夜制作了课件。第二天我决定在三班上这一课。没想到上了三次的课,这次是最不满意的一次。我考虑了很久看问题处在什么地方了。我把这课进行了大的调整。为了突出重点,删掉留在课上的阅读题,当作回家作业。为了吸引学生。我把《牛鹅换眼》的故事录成了童声,配上了图片,使故事绘声绘色。至于总是出现卡壳的问题,我换成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且围绕单元重点让学生展开说话设置了“实话实说”栏目。我换的话题是:你是怎样看待学*成绩不好的学生的?你是怎样看待父母唠叨的?你是怎样看待老师的批评的?这样学生都能结合自身的实际展开说话。学生不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锻炼了说话能力,还深化了本课本单元的重点。可谓一举两得。

  在授课时我重在文章的对比,对待牛和鹅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引出本文的学*。鹅和我和金奎叔的对比。我前后态度变化的对比。重点指导了文章的朗读,在朗读中学生感受了鹅的嚣张,我的狼狈不堪,金奎叔的勇敢。特别强调练读了“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这句。在读中使学生感受语文的文本作用。在读中让学生重感悟,做批注。这样的学*,把孩子当成了学*的主人。交流话题是本课的亮点。在话题交流时我看到我班一个*时学*有些吃力但最*进步很大的学生在高高的举着手,我就让他来回答。他回答的是“你是怎样看待学*成绩差的学生的”他站起来说:“我以前就是一名学*成绩不好的学生,那时我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是个差生,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但又一次我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美国有个学生学*成绩不好。但有一次却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此以后他对自己有了自信,改变了他的一生。

  从那以后我也不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了。我也要改变我自己。于是我就发奋学*。现在我也进步了。”听着他的回到答,不知道怎么那一刻我有多么感动,我的心里突然有了一种想落泪的感觉。想想我们的后进的孩子吧,他们有多么渴望被老师被同学承认啊,多么渴望被老师被同学关注啊!我的眼泪在眼圈中,我走到他身边忍不住伸手摸摸他的头,哽咽地说:“老师相信你。老师从来没有嫌弃过你,相信你今后还会有更大的进步!同学们让我们给xx鼓励。”那一刻掌声响起在我的课堂。现在想起来。当时我如果什么都不说先带头鼓掌效果可能会更好吧。

  “快乐*作园”中学生练笔时,我课件放了舒缓音乐。随着音乐孩子们笔尖在不停地写着。那一刻我才体会到作为一名学生喜爱的语文老师是多么的重要。学生的思维很广,从各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这节课,总的看来上的还是成功的,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整堂课不是空架子,而是注重了课堂的时效性,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

  这次授课虽然觉得修改的次数比较多,自己也觉得比较辛苦。但每次的修改对自己都是一个提高。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能够不断的提高课堂教学水*。也喜欢自己永远是孩子们喜欢的王老师,孩子们能在我的语文课中学到真正的知识!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3

  《蝙蝠和雷达》属于科普知识短文,富有趣味,主要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章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探索科学的兴趣

  难点: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课题质疑,引发探究。

  在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蝙蝠和雷达的了解。学生课前已经进行了预*,很快便说出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学生答后我再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设疑是探究学*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作铺垫。

  2.自主学*,合作探究。

  在课前,我加强了预*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我又指几名学生上台分别介绍三个试验过程,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3.渗透方法指导

  语文学*方法指导的方式是影响学*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内容,把指导学生学*语文内容与如何学*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各种学*方法。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如果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课前,我加强了预*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不足之处

  在学*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参与兴趣,“现在咱们开个小小的招聘会,这里有两积职业供大家选择,一种是记者,一种是科研工作者”。接着自学课文,“记者朋友们把你要提的问题罗列在纸上;科研工作者要把你研究的过程按要点罗列到纸上”。然后合作探究:“蝙蝠是怎么探路的?”再谈一谈“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最后,拓展练*,培养创新精神:“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你现在最想发明什么?”这一拓展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拓宽了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同时,激起了学生创造的欲望。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4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常识性的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1、教学效果(思效)

  作为科学常识性说明文,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上成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因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我带的班上学生朗读能力整体不高,于是我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分角色朗读三、四自然段介绍农耕社会和20世纪人们生活环境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20世纪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在激情朗读后顺势教授说明方法,教学环节显得自然流畅。

  但是,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充分预*,在课堂上表现很被动,有游离课堂的感觉。

  2、教学收获(思得)

  (1)紧紧围绕中心句,启发学生阅读。

  这篇课文的中心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引导学生。让学生从读、听、看、说中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展开想象:①“呼风唤雨”什么意思?②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③20世纪之前人类的生活又是怎样的?20世纪之所以与过去截然不同,靠什么?④你还能推测21世纪人类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从这一连串的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心句,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展开想象,大胆地表述。让学生从书本中所介绍的资料去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地从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感受20世纪的“呼风唤雨”。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训练朗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这句诗是个重点句,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科学的巨大成就后来读,就自然明白它所表达出的内容和感情的不同。还有,为了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找看,并结合生活实际,辨一辨哪些成就是说“发明”的,哪些是说“发现”?这样的辩论,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从课文学*中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不足之处(思失)

  学生对于“农耕社会”等知识一直都是半知半解的状态,正是因为学生太多的“不了解”,致使教师语言太多,问题过碎,让本可以简洁的教学环节显得松散。并且过多的话也扰乱了学生的思路,剥夺了他们谈自己感悟的机会。

  4、改进措施(思改)

  诸如此类的课文,学生必须有课前的充分预*。学生只有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现在已是21世纪,如果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阅读21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5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同时介绍了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1.教学效果(思效)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蝙蝠和雷达的了解。然后对学生提出质疑:蝙蝠和雷达,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课题用“和”字把它们连接起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这样的问题一提出来,一下子学生的学*情绪被调动起来,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作好了铺垫。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了同桌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设计表格,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然后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同桌合作理一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学生得到了主动、全面的发展。

  2.教学收获(思得)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以简单的教学环节贯穿起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这节课我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

  (1)引导学生用多种读书方式。课堂上,根据学*内容和任务的需要,让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信息,提炼观点,然后表达自己思考的所得。

  (2)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用词的准确、精炼。这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也是一篇传统的“老”教材。这篇文章虽然没有优美的词句,但课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用词准确。我引导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精炼,如:抓住“无论……即使……也……”体会蝙蝠夜间飞行的灵巧;紧扣“一个也没响,一根也没碰着”感受蝙蝠飞行时的敏锐;抓住“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一句中的“反复、终于”体会科学家们做研究,有所发明、创造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引导学生从咬文嚼字、品词品句中体会出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3.不足之处(思失)

  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既令我欣慰,又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课文中的代表性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

  4.改进措施(思改)

  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另外,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4)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菁华6篇)

  2、走月亮

  【教学目标】

  1.认识“鹅、卵”等5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1个字,正确读写“柔和、香味、灰白色”等词语.

  2.摘抄描写月光下美丽的景象的句子, 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作者在月光下获得的无限乐趣和她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3.体会反复的写法对表情达意的强调作用。培养善于积累生活中写作材料的*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鹅、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5个字。(重点)

  2.正确读写“柔和、香味、灰白色”等词语,摘抄描写月光下景象的句子。(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来感受一下她独特的体验吧。(教师板书:走月亮)

  二、作者介绍

  吴然:*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致力于儿童散文和散文诗创作。 主要作品有:《歌溪》《风雨花集》《一碗水》《走月亮》《天使的花房》等。

  资料介绍

  走月亮:也指中秋时吴地的一种风俗。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鹅卵石、风俗、跃出、稻穗、牵着、填上、庄稼、葡萄

  重点指导生字:鹅:“鹅”“哦”都是单韵母音节;卵:“卵”和“卯”是形*字,不要读成“mǎo”;穗: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huì”;填:读二声,不要读成一声;葡萄:在词语中“萄”读轻声。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淘洗 形容地面或器物表面高一块低一块。

  坑坑洼洼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通行的风尚、*惯、礼仪等。

  风俗 洗濯。

  浇灌 浇水灌溉。

  镀亮 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

  招待 形容说话吞吞吐吐。

  闪闪烁烁 稀奇巧妙(多用来形容令人感兴趣的新奇事物)。

  奇妙 对宾客或顾客表示欢迎并给以应有的待遇。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描述了“我”和阿妈在秋天的夜晚走月亮的情形。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 课文写了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一切的一切无不充盈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

  四、学*“会写字”

  牵、鹅、卵、哦、填、庄、稼、俗、跃、葡、萄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和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哦、填、稼、俗、跃”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牵、葡、萄”是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庄”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鹅、卵”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鹅、卵”和上下结构的字“牵、葡”,学生练写。

  鹅:右面是“鸟”不是“乌”。

  卵:左右里面各有一点。

  葡:里面是“甫”,不要忘记有一点。

  牵: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并且在反复诵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月光下美丽的景象。

  六、当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重点)

  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重点)

  3.体会反复的写法对表情达意的强调作用。培养善于积累生活中写作材料的*惯。(重点)

  4.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歌曲《月亮船》)怎么样,好听吗?

  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

  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第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走月亮》)

  【设计意图:从学生们熟悉的歌曲出发,让他们感受到学*的乐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点苍山、村头、大道和小路、小溪和水塘、溪岸和拱桥、果园和菜地)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语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1.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这一段告诉我们月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

  (洱海)

  2.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秋天月夜有着怎样的美景?

  (月光明亮而柔和,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教师板书:月盘明亮 月光柔和)

  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指导朗读: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

  3.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这时候”指什么时候?重点体会:这时“我”的心情怎么样?

  4.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

  引导学生想象月光下小溪、山草、野花构成的画面,体会拟人、生动的语言,才将本无情感的自然之物赋予了甜美、欢快、幸福的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教师板书:看到 山 树 草 花)

  方法指导: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抒发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把真真切切的情,相容相沫的爱表现出来。)

  5.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1)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吧!

  (2)哪些句子你觉得很美,触动了你的心灵?画出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给大家听一听,师生适时评价。

  (3)谈一谈,这些句子为什么会那么吸引人?师生共同品味语言的魅力。

  (4)引导学生想象第六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感受妈妈身上的温暖气息,并个性化的朗读。】

  6.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第三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教师板书:想到 洗衣裳 做小船 看水塘)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六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教师板书:闻到 阿妈的气息)

  第八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教师板书: 星星闪烁 )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7.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教师板书: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8.练*背诵第四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领我们走过小溪、村道、果园、田埂,走过很多很

  多地方,欣赏了月光下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这种表达方法叫做:借景抒情。

  (板书“借景抒情”。 )

  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大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自己在生活细微之处感悟的亲情,像作者这样用心、用笔记录下来。就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生活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快乐。

  六、当堂检测(选做)

  1.说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西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课文中还有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同学们交流(教材课后题第2题。)

  2.句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

  七、课后练笔

  你还记得月光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课文第六自然写一段话。

  八、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2 走 月 亮

  月盘明亮 月光柔和

  “我”和阿妈 看到: 山 树 草 花 星星闪烁……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闻到:阿妈的气息

  想到: 洗衣裳 做小船 看水塘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一起畅谈与家人的美好时光。

  2.在教学本文时,我想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想象,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意境的美,还感悟到亲情的真。开始我设计的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问:“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各种各样,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学生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效果教佳。

  不足之处:

  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一部分时,遗憾的是学生的朗读或者发言闪光点不是很多,进入情境较慢,说明我的引导还是不到位。所以,我应该让学生回忆和自己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但是只有个别学生情感是高涨的,能够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读的动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情感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整堂课不足之处值得改进。

  总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学*这些美妙的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这样整堂课就会是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其效果就会不言而喻。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惯。

  3.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

  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7.调一学生的练*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板书:远 *)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5)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5)份

  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

  学*班级:

  四年级

  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师:

  陈继云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三、四、五自然段,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

  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了爬山虎的什么吗?

  2、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呢?

  3、(PPT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描写的爬山虎,这一墙的爬山虎你们觉得美不美?

  4、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第二自然段)

  5、爬山虎的叶真的是很美很好看,这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一下他描写的《爬山虎的脚》又会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感知“脚”。

  1、老师要看一下课前同学们自学的怎么样,是不是也很认真呢?

  2、检查阅读:小组齐读

  3、师指导“柄”“茎”“着”的读音

  4、指名美读第三自然段

  5、PPT出示第三自然段重点句——齐读

  6、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或它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生举手作答)

  7、师整理板书:位置、形状、颜色

  8、它的脚长在哪里?

  (生举手作答)——师出示PPT图片明确位置。

  9、它长什么样子?(用文中的话说)你觉得还可能像什么?(指名说,自由说或讨论说)(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0、你看到什么颜色?

  11、谁能用完整的话把爬山虎的脚表达出来。(请两个学生说)

  12、生上台画脚。

  13、这么柔软的脚是怎么爬的呢?

  三、细读文段,体会如何“爬”。

  1、出示第四自然段。

  (指名有感情读)

  2、你又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举手作答,指名说)

  师:(1)把“巴”改成“贴”好不好?为什么?

  (2)使用了哪些动作的词?

  2、讨论: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小组汇报结果,师作引导。)(师生一起口述一脚一脚向上爬)

  3、生上台试用手边说边演示

  (师生台下站起做动作)

  4、师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在墙上爬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

  5、自学第五自然段

  师:爬山虎的脚爬得很顺利吗?师:萎是什么意思?又用了哪些动作的词。

  这说明爬山虎的脚与墙关系怎么样。

  四、师总结(观察细致)

  五、延伸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或花,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写一写。板书设计: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颜色:嫩红

  怎么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却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爬山虎的秘密好吗?

  一、请同学们看视频。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看视频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六、作业。

  请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爬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我觉得这堂课的教学环节我的设计应该是合理的。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设置悬念: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却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做一做风吹过爬山虎的叶子时是怎样拂过、漾起?使得学生入情入境的把相关句子读得很贴切。接着我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而班上的学生几乎没人能画的出来,这是出乎我意料。如果我把这一环节换成拿实物给孩子们看,或者自己在黑板上先示意画爬山虎的脚的简笔画,那么这一环节就不会失败。让学生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使其明白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接下来,我在教案中又安排了这样的内容: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今后,我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且把*时积累的好词妙句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相信我们一定也能写出和作者一样棒的文章,有没有信心?(有)

  另外,我对在引导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时,教学语言过于直白、繁琐,使得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还处在雾里雾中。我应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这也是本课的不足。

  最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又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另外,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布置的作业是:以根据*时对校内植物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以促使学生课外去观察植物以及去阅读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以便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体现。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隙”等13个生字。

  2.能找出课文中写的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学定标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10课《爬山虎的脚》(出示课题,和学生一起板书课题)

  2.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的意思,这个题目应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3.老师把这个字写得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叶圣陶先生。

  二、模块探究

  模块一:检查预*初步分享

  1.我会读:重点讲解多音字“曲”。

  2.我会写:教师指导书写生字“虎”,书写提示:撇要伸展,横折弯钩要超出上部;“隙”,书写提示:左短右长,左边的第一笔横折弯钩要写的窄一些,右半部分的第一笔是竖,日要扁一点。

  模块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听读课文,思考问题:本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内容?其中主要写的是哪个?

  2.学生思考后回答。

  模块三:学*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

  1.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找一找,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的特别仔细?

  2.学生自由交流并汇报展示。

  3.教师精讲:

  a: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图片展示: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这说明作者进行了怎样的观察?——连续观察)

  b: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爬山虎的图片,请你试着在心里描述看到的情景,再读一读作者的描述,说说你觉得作者描述的怎么样?“准确生动”,说明作者的经过了怎样的观察?——细致观察)

  C: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同学们,读了这一段,请试着根据课文的描写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吧,……接下来我们跟真实照片对比一下,你们都画的很逼真,这说明作者给我们描述的十分准确,是什么原因让作者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呢?——细致观察)

  d:那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呢?

  ①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

  ②谁能找出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键词语?

  ③能不能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不能,因为爬山虎不像动物一样用**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长出更多新的脚,作者用“触”“变”“巴”“拉”“贴”等一系列动词,通过脚触着墙时的一些变化,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需要经过怎样的观察,才能发现爬山虎往上爬的秘密?——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

  正是因为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才把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了出来,那么除了这样,我们还可以借助哪些方法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课文,总结方法吧。

  模块四: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

  课文回放:

  1.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女生读,男生读,思考红色字体的词语有什么特殊作用?——都是一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在这句话中,细心的你肯定发现了一个优美的句子,是哪一句呢?……非常好,这是个比喻句。另外,大家觉得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介绍的具体吗?……着得益于作者的用词准确,看来使用恰当的修辞方法、用词准确也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生动的表达。)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不仅如此,作者在细致观察爬山虎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所以才能发现爬山虎爬墙过程中一些细微之处,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所以,同学们,你们看,利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帮助我们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

  三、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的观察视角,学会了连续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并且总结了如何把文章准确生动表达出来,那么,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对自己养的蒜苗进行连续细致地观察,发现蒜苗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可以回顾三年级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方法),运用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试着写一写观察日记吧。

  设计意图:

  《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课前我布置了观察任务:

  (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中等学生的*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爬山虎叶和脚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3、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均匀、漾起、嫩茎、空隙、痕迹、拂过、休想、叶柄”等词语。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6)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范文五份

  一、教材简析:

  本教材仍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共有12个单元(包括一个开放单元),每个单元分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两个部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学生对作品的感受逐渐接*作品本身传达的思想感情,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1 ~ 3单元学写摘录笔记。因为我们是语文教学,摘录的重点在语言材料。摘录有用的信息资料是所有课程应该学会使用的学*方法,可以另设一个摘录本记录,从语文教材之内或者从语文教材之外摘录。第4单元后,“语文天地”中第一项“日积月累”都是“我的摘录笔记”,旨在培养学生写摘录笔记的*惯。教材对写摘录笔记的具体统一保底要求是:必须写,经常写,养成*惯。用儿童的语言,在课文后面以小金钥匙的形式对阅读做指导,是北师大版教材做的一种尝试。通过这些小金钥匙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和*惯。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通过这些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从培养表达能力的角度看,写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劳动,不能简化为“制模——铸造”这样的过程。学生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才能学会把话说通,既而把话说好。从学生的学*心理看,*作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已知经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出发,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能力,相机诱导,循循善诱。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32其中女生20人,男生12人,我班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但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认识81个汉字,正确书写257个汉字,养成主动识字的*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积累一定数目的名言警句、谚语和古诗词。

  3、学写摘录笔记,交流展示自己的摘录笔记,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惯。

  4、积累带“月”“明”等的成语。

  5、记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整理自己需要的资料。

  6、熟练阅读28篇诗文,背诵四篇。在阅读中会自己提出比较有质量问题,会处理所提的问题,基本上能自行解答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能对照译文读懂古文,基本上养成良好的阅读*惯。注意把阅读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及各种学*实践结合起来。

  7、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力求学生做重点发言人,做讨论的主持人,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使学生树立对错意识,提高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

  8、写日记,使*作与生活紧密结合。写作和阅读结合,续写,仿写,补写,还包括写发言提纲。写作与综合性学*活动相结合。开始练*写真实的作文,写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有条有理(结构清楚)。教给学生三种修改的方法——自己读、请人提意见和冷处理。

  四、教学重点:

  1、在阅读的同时,既教给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在阅读中,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通过讨论完善问题,提高阅读能力,读懂课文内容,懂得课文内涵。

  3、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4、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力求学生做重点发言人,做讨论的主持人,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

  5、写有根有据(真实)的作文,写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有条有理(结构清楚)。

  五、教学难点:

  1、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

  2、提升独立阅读技能,扩大阅读量,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3、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写真实、有新鲜感的*作。

  六、教学措施:

  1、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维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兴趣。

  2、注重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鼓励学生先自主学*,敢于发现学*中的问题,大胆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创设宽松、和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学*氛围。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每节课均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动口、动手学*。

  5、引导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在大语文的学*实践中领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6、在作业设计中,注意有多种多样的题型和不同层次的题型。

  7、引导学生完成课标规定的阅读量。

  七、教学课时安排:

  周 次     内 容     课时安排

  第一至二周  第一单元 师生    六课时

  第二至三周   第二单元 明月    八课时

  第三至四周   第三单元 民族之花   九课时

  第五至六周   第四单元 收获    七课时

  第六至七周   第五单元 桥     七课时

  第七至八周   第六单元 方寸世界   七课时

  第八至九周   第七单元 地名    五课时

  第九至十周   第八单元 尊严    九课时

  第十一至十二周  第九单元 音乐    九课时

  第十三至十四周  第十单元 金钱    九课时

  第十四至十五周  第十一单元 大与小   九课时

  第十五至十六周  第十二单元 风雪    九课时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是我接的新班,老师和学生之间都有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班上共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经过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的兴趣比较高,喜欢看课外书的有65%左右,这对培养语文阅读*惯、语文学*情趣是很重要的。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是其中有几个学困生的语文素质与学**惯有明显差异。在作文方面,大多数孩子不喜欢写,说的时候夸夸其谈,写的时候却支支吾吾不知所云。主要原因是他们不善于观察、积累,感到没东西可写,写作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或者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不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或者只会简单的叙述事情的经过,感觉只有筋骨没有血肉,因此教会“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期初,我着重培养学生语文课堂上的行为*惯,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小动作直接影响到他不会去倾听别人的发言,便不能很好地分析别人的问题,从而不能很好地提高表达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

  二、教材的特点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册教材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四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本册教材的每组课文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内容与学*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

  本册教材努力做到了使教科书既成为老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三、具体措施

  几年来,课程改革实验给我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扎实的培训、考察学*,帮助我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优秀观摩课展示、论文评比、专题研讨,为我搭建了交流的*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我走上一条研究之路。今年课改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作为一名实验者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作为语文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等的姿态走*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并做到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了个性教育意识。

  二、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

  面对新教材的新内容、新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在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同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与此同时,一方面还进一步学*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借鉴教育同行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新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以此从全方位、多角度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我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学*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学*方式还包括自主学*、合作学*、探究性学*,在学*中我让学生参与确定学*目标、学*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课堂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学生思维活跃,闪光点频频,他们已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还注意**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

  此外,我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谜语与学生的识记生字联系起来。除了编谜让学生猜字外,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抓住某些汉字的字形特点,进行联想,学着编谜语。教学“生”字时,先引导学生把字拆分成“牛”“一”,在老师的动作暗示下,学生心领神会,编出了谜语“小牛坐在草地上”,学生很快记住了字形。现在学生在新课前都能认真预*,特别是能积极查找资料,课堂上思维活跃,发言热烈,常常高潮迭起。

  一、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了三年的语文学*,班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自主阅读能力、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所增强。多数学生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些学生作文能力强,写作时洋洋洒洒,把作文作为一种乐趣,但也有个别学生未能很好地掌握,缺乏表达技巧,不能把*时读书积累到的优美词句运用到*作当中去。因此本学期结合学校的研究主题,着力于学生*作水*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使这两组的学*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的成果提供舞台。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内容与学*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栏目。

  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语文学*是母语的学*,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在识字、写字方面,新增认识200字,会写200字,累计会认2400字,会写1800字。

  (2)在阅读方面,继续重视朗读训练,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朗读,体现了课程标准在中年段提出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同时,加强了默读的训练。课程标准在低年段就提出“学*默读”,中年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

  (3)关于阅读理解与积累,中年段在低年段的基础上提高了要求,低年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到中年段,则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4)课程标准对中年段的阅读还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为此,这套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上和三下每册各有8篇,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增至14篇,就是为了加强略读能力的训练。

  (5)再从*作来看,三年级是*作的起步阶段。三年级的*作,重在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主要是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四年级上册教材仍然注重培养*作的兴趣,继续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教材中还安排了学*写简短的书信,这也是中年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的。

  四、本册教材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

  2、加强词、句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加强*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的联系。

  5、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惯,增加到课外阅读量。

  教学难点:

  1、生字的认识与书写。

  2、朗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7)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5)份

  一、 本学期班级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21名学生,其中有7名同学学*认真,各方面表现突出。有6名同学聪明伶俐,学*比较努力,学*成绩优良。有4、5名同学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学*方法不够灵活,学*成绩良好。有两名同学学*不够努力,缺乏学*自觉性学*成绩差。

  二、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和落实市教育局及中心校在本学期工作计划,结合本校本班特点,把本学期的工作落到实处。

  三、本学期教学总目标和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本学期四年级教学总目标和要求:

  (1)识字与写字。

  1.对学*孩子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辞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谊方面的作用。

  (3)关于*作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的信心。

  (4)关于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

  2.能复述别人的说话。

  3.能阐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四、方法和措施

  1.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借助字典、辞典或其他工具书独立识字。

  2.与课外阅读及*作结合起来。

  3.重视写字的指导。

  4.采取朗读与默读结合的方法联系阅读。

  一、指导思想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密切联系儿童生活,选取生动有趣的素材,让儿童在具体的情景中学*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引导儿童自主学*与合作交流,丰富课堂活动,体现序法,利学利导。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7人,其中男生31个,女生26个。大部分女生学*自觉,*惯较好,成绩也好,部分男生基础差。他们喜欢语文,上课积极认真,课外阅读兴致很高,字也写得不错。但亦有个别学*能力较弱的同学上课不自觉,作业潦草,掌握知识与别人距离较大,这学期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加强优差生的辅导,调动每一个孩子的语文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9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在第二单元和第七单元还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分别是“我们都是普通话的宣传员”和“我们向你致敬”。

  四、教学重难点

  1.自主识字

  2.阅读教学,重视词句训练,注重积累

  3.*作

  五、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190个字,会写2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用钢笔书写正楷字。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继续学*默读,学*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谊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练*复述课文。

  10.开始练**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作的快乐。

  六、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

  *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支训练目标上来。课文教学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训练点规定的那项阅读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在进行阅读重点训练时,要充分发挥每单元前的“学*提示”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方法。

  5.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七、教学时间安排:

  周次时间教学内容课时

  第一周9月3日——7日1课——3课9课时

  第二周10日——14日4课——5课9课时

  第三周17日——21日6课——8课8课时

  第四周24日——28日百花园二——10课9课时

  第五周10月1日——5日放国庆假

  第六周8日——12日11课——百花园三9课时

  第七周15日——19日13课——15课9课时第八周22日——26日16课——百花园四8课时第九周29日—11月2日17课——19课9课时第十周5日——9日复*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12日——16日20课——21课9课时第十二周19日——23日22课——24课8课时第十三周26日——30日百花园六——26课9课时第十四周12月3日——7日27课——百花园七9课时第十五周10日——14日29课——31课8课时第十六周17日——2日32课——百花园八7课时第十七周24日——28日期末复*9课时

  第十八周31日—1月4日期末复*考试9课时

  八、教研专题

  如何提高农村学生写字能力的策略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0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6篇。教材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珍贵的亲情、友情;在学*中成长;生命离不开的绿色;神奇的大千世界;感人的品格。每个主题都力图贴*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主题的学*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综合学*包括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和我的小笔头四大部分。并提示学*要求。其中,精读课文后有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还有课后练*题;略读课文后有要求认识的字。在部分课文的练*题后,还安排有"我的资料夹",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丰富学生的阅读。

  本册要求会认的字250个字,会写的生字308个字。

  二、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68人,部分学生上课有走神现象,书写质量差,识字不能完成任务,写字丢三落四,读课文有丢字、填字、错字现象,不能很好地遵守纪律,反应较迟钝。为了帮助这些同学早日赶上学*队伍,本学期采用四人小组,优差搭配,且从严要求,方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养成良好的*惯。

  三、教学目标

  1、认字250个,会写308个,养成主动识字的*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盛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的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活动中,能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措施

  (一)识字、写字教学

  1、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中分享识字的乐趣。另外,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识字,扩大识字量,并养成独立识字的*惯。

  2、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指导写字时,教师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

  (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

  (3)精读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略读课文的教学。

  内容上,理解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理解即可;方法上,教师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强化这些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选读课文的教学

  根据教学实际分别插入每个单元学*,以学生自己课外阅读、自我检测为主,教师酌情检查,通过交流,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

  (三)口语交际的教学

  1、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交际中,注重语言的.规范和指导。

  3、面向全体,训练到位。

  4、把口语训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5、引导评价,提高语言能力。

  (四)*作教学

  1、拓宽题材范围,给学生*作开辟选择的空间。

  2、写实、想象等多种作文类型。

  3、重视*作后的交流和评改。

  (五)*作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启发引导,让学生乐写、爱写,对写作充满兴趣。

  2、感情真实,内容具体,养成良好的*作*惯。

  3、让学生经常练笔,养成勤动笔的*惯。

  4、*作交流和评价,重在鼓励。

  一、学情分析。

  本班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自觉性非常强,学*效率也很高。而男生学**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总之,在学**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在知识方面,大多数孩子能在基础部分掌握比较牢固,但在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方面,很多孩子只能运用工具书去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没有形成。

  在阅读方面,也有部分孩子练*题和短文根本就对不上号,不知道两者结合起来,边阅读边思考,造成了读不懂文章的现象,更不用说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了。在*作方面,有孩子写的东西,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缺乏可读性,美感差;有的孩子事无巨细,一一罗列,缺乏一个鲜明的中心。就个体而言,肖敏是班上最差的孩子,特别懒,从不做家庭作业,作业速度特别慢,做作业时注意力从来都集中不了,因此导致了语文各方面的能力都非常欠缺。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1个汉字,正确书写257个汉字,养成主动识字的*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积累一定数目的名言警句、谚语和古诗词。

  3、学写摘录笔记,交流展示自己的摘录笔记,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惯。

  4、积累带“月”“明”等的成语。

  5、记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整理自己需要的资料。

  6、熟练阅读28篇诗文,背诵四篇。在阅读中会自己提出比较有质量问题,会处理所提的问题,基本上能自行解答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能对照译文读懂古文,基本上养成良好的.阅读*惯。注意把阅读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及各种学*实践结合起来。

  7、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力求学生做重点发言人,做讨论的主持人,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使学生树立对错意识,提高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

  8、写日记,使*作与生活紧密结合。写作和阅读结合,续写,仿写,补写,还包括写发言提纲。写作与综合性学*活动相结合。开始练*写真实的作文,写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有条有理(结构清楚)。教给学生三种修改的方法——自己读、请人提意见和冷处理。

  三、教学重点。

  1、在阅读的同时,既教给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阅读中,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通过讨论完善问题,提高阅读能力,读懂课文内容,懂得课文内涵。

  3、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4、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力求学生做重点发言人,做讨论的主持人,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

  5、写有根有据(真实)的作文,写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有条有理(结构清楚)。

  四、教学难点。

  1、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

  2、提升独立阅读技能,扩大阅读量,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3、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写真实、有新鲜感的*作。

  五、教学措施。

  1、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维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兴趣。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8)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母鸡》教学设计优选【5】篇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读准“欺侮、一撮儿毛”等难读的词和多音字在课文中的读音;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并积累“颤颤巍巍、如泣如诉、警戒”等词语。

  2、能够通过预*找到表达作者对母鸡态度前后变化的相关语句,把握文章结构。

  3、联系上下文了解作者对母鸡前后不同的看法以及形成的原因,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

  4、通过阅读,发挥想像,明白母鸡叫声所表达的含义,体味母鸡对小雏鸡那份无私的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了解作者对母鸡前后不同的看法以及形成的原因,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名言:“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读读名言,说说这是谁写的。

  2、老舍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母鸡》,感受这位语言大师的魅力吧。

  3、出示课题:24、母鸡,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快速浏览课文。

  要求: 用“ ”划出老舍直接写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

  2、交流并出示句子: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

  理解“一向、不敢”,体会情感。

  3、老舍真不愧是语言大师,看似*淡的词,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母鸡的恨之切与爱之深的强烈情感。让我们带着情感再来朗读一下句子。

  三、品评叫声,体会喜恶。

  (一)研读1——3小节,深入了解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

  1、让我们根据老舍对母鸡的情感变化,给课文分成两段。

  2、老舍一向讨厌母鸡,是因为(女生读1-3节)思考:老舍讨厌母鸡的什么?

  3、交流:叫声 行为

  4、最最让老舍讨厌的是母鸡什么呢?那么就让我们细细品味老舍笔下的母鸡的叫声。

  (1)自由轻声读读1、3小节,要求:a.圈出形容母鸡叫声的词。

  b.感情朗读使你顿生厌恶之感的句子。

  (2)师生串读第1、3节。

  (3)读句品词,随机板书:无病**、拼命炫耀

  5、母鸡的叫声的确让人讨厌,加上它还有的坏毛病。(男生读第2小节)

  读准“欺侮、一撮毛”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只母鸡(欺软怕硬)

  (二)研读5——8节,深入了解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1、过渡:这样的母鸡不要说老舍讨厌,就连我们看了也觉得讨厌。但当他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的表现,再次聆听母鸡的声音时,他的情感徒然发生了变化。

  2、指名读5-8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母鸡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叫声?

  圈出形容母鸡叫声的词。

  3、交流:异常情况、找到食物、大鸡抢食、黄鼠狼来袭

  咕咕地警告、咕咕地紧叫、放声啼叫、尖锐、凄惨

  4、品读语言,发挥想像,体会母鸡的叫声所表达的意思。

  分小组: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展开想像,体会体会母鸡每次咕咕地叫,仿佛在说什么。

  出示:当( )的时候,母鸡( ),好像在说:“( )”。

  第五节:

  (1)指导读好母鸡警戒的句子

  (2)总结:事关孩子的安危,鸡妈妈始终保持警惕,真是一位负责的妈妈呀。

  第六节1:

  (1)理解“紧叫” 、“教”

  (2)总结:为了自己的孩子,母鸡可以不辞辛劳,可以忍饥挨饿,我们体会到鸡妈妈真是——慈爱、辛苦。

  第六节2:

  (1)引读:第2节最后一句

  (2)总结:读到这里,你想说鸡妈妈真是——勇敢呀!

  第八节:

  (1)出示:顶尖锐、顶凄惨(读好)

  (2)总结:你们看,即便在晚上,鸡妈妈也始终保持警惕,连睡觉也不踏实,多么——辛苦,多么——负责。

  第七节

  母鸡一直用叫声传递着它对小鸡雏的爱,但它也有一声不哼的时候。

  (1)齐读第7小节

  (2)我们猜一下,母鸡教儿本领时它会如何叫?(耐心地“咯咯”叫)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多少多少次)这时它会说些什么?

  5、小结:我们一起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展开合理想像,读懂了母鸡叫声的含义,原来,母鸡总是由前院咕咕到后院,再由后院咕咕到前院,这咕咕的叫声并不是没有理由的。难怪作者后来会说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四、升华主题,感悟“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个英雄。”

  1、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齐读句子。

  理解英雄:为了孩子,母亲可以挺身而出;可以 ;可以 ;可以 。(忍饥挨饿、任劳任怨、奋不顾身)所以说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感情朗读

  4、难怪老舍最后写道: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从不敢这个词中,你还体会到老舍对母鸡的什么情感?(敬重、佩服、赞美)

  5、齐读句子。

  【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

  3、了解母鸡的母爱

  4、联系实际,感受母爱,学会感恩母亲。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2、体味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课前准备】

  1、课件制作。

  2、学生收集有关母鸡的资料,收集动物感人的故事,收集有关母爱的古诗、名句、作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发意识

  1、上节课我们到老舍先生家看了他的古怪又可爱的猫,今天我们还到他家去做客,看看他的那只母鸡。

  2、板书:

  母鸡

  3、从题目你了解到什么?

  二、默读课文,抓住情感

  1、把握态度变化: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作者对母鸡感情态度的词语、句子。

  思考:

  “我”对母鸡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让学生在总体把握中也能对作者的情感有所把握。)

  2、总体感知:

  “我”对母鸡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喜欢)。

  3、讨厌之由:

  ⑴ 请同学们列举母鸡的罪状。

  ⑵ 说出“我”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

  ……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了小疙瘩来

  更可恶的是……

  ……被它吵得受不了

  三、细读课文,品位情感

  1、感情的峰回路转:

  母鸡的哪些表现让我不敢再讨厌它?

  (让学生简单概括地说,既是学生理解的表现也有助于他们的概括能力。)

  2、感情的体味:

  说一说:

  你喜欢哪种情况下的母鸡?说出你的理由?并告诉大家这时候的母鸡是一只( )的母鸡。

  小老师:

  请你告诉大家你觉得要注意哪些词语和句子?

  朗读是该用怎样的语气?

  (情感由学生自己把味,并把这种内情外化之。)

  3、情感的提升:

  写一写:

  把前三段换一种语气来写,读了让人觉得母鸡很可爱,而不是讨厌。

  提示可以学*前面课文的写法,如反语,贬词褒用等

  (动手既是让学生对文章感情的进一步体验,又让学生有了更深的提升。)

  4、情感的回归:

  《母鸡》让你读懂了什么?

  (第九自然段)

  (回到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为文之意)

  5、情感的延伸:

  你知道哪些赞颂母爱的古诗?

  (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为最)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母的名句?

  (联系实际,让学生把对母爱的理解结合自身来理解,这也是学*此文的一个关键。)

  四、知识拓展,自主学*

  1、交流:

  你知道那些动物的感人故事?

  2、老师的推荐:

  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养成课外学*的好*惯。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自主、探究学*方式。)

  【板书设计】

  母 爱

  【设计理念】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要更加放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和本组课文的选编意图,《母鸡》教学设计以阅读方法的训练、表达方法的*得为主,在阅读方法的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并以阅读方法的深化为延伸点,组织课后拓展性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课前准备】

  制作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母鸡叫声,引入课题。

  2、通过《猫》引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响亮地读课题。

  二、明确要求,检查预*

  1、检查生字词与难读的词语的读音,了解预*情况。

  (出示词语)

  反抗 欺侮 成绩 凄惨 慈爱 辛苦 如怨如诉

  疙瘩 可恶 鸡雏 一撮儿毛

  2、默读阅读提示,明晰学*任务。

  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⑵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阅读提示是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实践活动的主导,从提示入手,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略读课的学*,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效率。

  三、初读感知,了解感情

  1、自由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用“——”画出。

  师相机板书: 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2、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辨析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

  3、质疑: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打上小问号)(预设:老舍先生为什么讨厌母鸡?他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快速浏览,理清条理

  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老舍先生讨厌母鸡?(1——3自然段)哪些段落写他不敢再讨厌母鸡(4——10自然段),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通过质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的主动性。同时,本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先抑后扬,这两个句子是课文板块划分的线索,抓住了这样的关键句,提纲携领,建构出简约的教学框架。

  5、学法迁移,小组自由选择内容,研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板块学*。

  ○(选择第一部分)自主读书,找找作者讨厌母鸡原因,在小组中交流。

  ○(选择第二部分)自主读书,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在小组中交流让你感动的语句。

  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运用上学*方法,进行小组学*。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的重要方式。明确的学*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的关键。

  四、小组交流,品评长短,体会感情

  (一)小组反馈——品读母鸡令人讨厌之处

  1、把母鸡的罪状一一列举出来,以“这是一只( )的母鸡。”的句式。

  罪状一:这是一只叫声讨厌的母鸡。

  老舍先生用了哪些词来形容母鸡的叫声?引导重点理解“如怨如诉”,感受母鸡“无病**”的形象。

  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板书:拟人),

  这一组描写动物的文章都用上了这样的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罪状二:这是一只欺软怕硬的母鸡。

  它欺谁?怕谁?

  罪状三:这是一只爱炫耀的母鸡。

  它是怎么炫耀的?能通过读把这只爱炫耀的母鸡展现在我们眼前吗?

  2、小结写法:这一部分作者先说——齐读第一句,再用具体事例写出讨厌的原因,(板书)这种围绕中心句的写法,就叫——总分式写法,你在哪篇课文中也见识过这种写法?

  【设计意图】本组四篇课文都是描写动物的文章,在写作特点上都涉及拟人化的写法,所以在“讨厌”板块的设计中,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勾联前三篇文章学*的内容,结合本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相似之处给予提示,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对本组文章表达方法的领会。

  (二)小组反馈——品读母鸡令人尊敬之处。

  1、出示“这是一只( )的母鸡。”

  2、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找出第二部分的中心句。

  3、学生交流反馈有体会的句子。

  a:第5自然段:抓住“挺着脖儿、歪着头、挺着身儿”这几个动作的词来体会“负责”。

  b:第6自然段吃食的情景,将鸡雏和母鸡进行对比,体会慈爱。

  c:与抢食的大鸡作斗争,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母鸡的勇敢。

  d:从夜间啼叫体会母鸡的负责辛苦。这是一位为了自己的孩子日夜操劳的鸡母亲。

  理解词义:这里再一次具体地描写了母鸡的叫声,这是怎样的叫声?联系上下文想想这里的“顶”是什么意思?

  想象画面:透过这两个“顶”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黄鼠狼来了,鸡妈妈顶尖锐、顶凄惨地叫些什么?黄鼠狼朝小鸡们扑来啦,鸡妈妈又会怎样?)

  回旋引读:孩子们,是什么让母鸡这样无怨无悔,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付出呢?是啊,这都是出自她对孩子们深深的爱呀!(板书:母爱)难怪老舍先生赞叹道:“它伟大,因为它是——。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这样的母亲让人感动,所以作者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这样的母亲让人尊敬,所以作者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出示麻雀喂食图)请学生用上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的方法,把从图上看到的、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学生写,巡视指导,指名说,评议。

  深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中,对于母鸡夜间啼叫的段落,教师采用精读课的精教细讲,在这里设计这个精讲的环节,可以为学生阅读能力的迁移提供保证。而对于板块中的其它段落,则是采用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教师适当地引导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点拨解疑的方式。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追求的“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在最后,教师抓住文章围绕中心句,展开具体描写这一写作特点,设计了写话练*,运用写法,感受母爱,练笔和激情,一举两得。

  五、总结写法,比较异同

  1、辨析《猫》和《母鸡》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2、那么除了情感表达方面,这两篇文章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还用上了哪些方法?(围绕中心句、用具体事例、拟人手法)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异同”入手,不但要注重学法上的迁移、运用,同时也要注重新旧知识的比较、联系。本组中的《猫》与《母鸡》同是老舍先生的文章,并且所涉及的题材、写作方法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难得可贵的是,两篇文章的情感表达方法截然不同,所以要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六、推荐阅读:

  许多作家描写动物的佳作也都各具特色,值得我们去阅读,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其中一篇《麻雀》,这也是一篇表现母爱的文章,回家仔细读读,想想它与《母鸡》这篇文章有何不同,相信你读完之后,对于如何写动物,如何表达情感会有更多的收获。请小组长将文章分发给大家。(出示作业:阅读《麻雀》)

  【设计意图】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课堂文本显然是不够的,必须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进行恰当地拓展。《麻雀》与《母鸡》的共同点是赞美了母爱的伟大,不同点是由于作者是外国的作家,所以在语言、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这样的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所利益。

  设计理念

  无论是老舍的语言,还是这篇选材,都充满生活的气息,至高的语言与爱,在老舍的笔下细水无痕。如何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而又能还原一个真情的老舍及其笔下的母鸡,我觉得是当下这个时代,语文要给予孩子的哺育。那么,只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是走进文学的一扇大门。

  教材解析

  《母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本单元中通过作家笔下的小动物们,给我们生命的感动,那就是爱,尤其是母爱。母爱,伟大;母爱,就在身边,一点也不遥远。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母鸡的行为中,感受母性的爱,并感悟母爱的厚重。

  (2)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播放课前录制好的班级同学玩《老鹰捉小鸡》的录像。)

  提问:1、游戏中有几种角色。2、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同桌相互谈谈自己当时心里最期望的是什么?3、点名发言,并探讨母鸡、小鸡和老鹰和观众(看客)这几种角色当时最大的期望。

  【从孩子们参与过的游戏出发,通过录像的回放,激活身体和脑海中的激动,为角色的体验反馈与交流作准备,同时也为深入理解作为母鸡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而铺垫,让孩子们带着感觉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将你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清楚的语句写到笔记本上。

  2、将你读课文的理解和疑惑写在行间空白处。

  3、将你觉得精美的语句或者段落画上横线。

  【读书,并将有效的思考,呈现成文字,才能从散乱的思维灵光中找到进入文本的路径。】

  三、精读课文

  (一)概括课文:一个句子或者一段话皆可。

  1、从你自己的角度,来概括课文,你读到一只怎样的母鸡?

  2、从小鸡的角度,来概括课文,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从作者老舍的角度,来概括课文,我写了一只怎样的母鸡?

  【在角色体验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多角度走进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才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个立体的“母鸡”来。】

  (二)朗读课文:专研一个板块,并记下笔记。

  1、可以是你划下的不懂的部分;

  2、也可以是你最欣赏的部分。

  (三)黑板论坛:说出心中的疑惑,展示思维的成果。

  1、将黑板分为两栏:左手边为问题栏,右手边为展示栏。

  2、采取有奖竟答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尊重不同的理解。

  3、展示栏的思维成果由当事人作为小老师来与大家交流,并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深入追问,深度碰撞,引导学生抓住母鸡的行为变化,追问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来感受作为母亲的舍得之间的选择,感悟母爱的厚重。

  (四)朗读课文:融入感情。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带着你的理解,读出有声音的文字。

  2、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不同的表达有着不一样的含义,你从他/她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话外音”?

  (五)默读课文:老舍对母鸡的爱?恨?

  1、先写恨,哪些是恨的体现?

  2、后写爱,哪些是爱的体现?

  3、先写恨,后写爱,为什么?

  【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四、课堂作业

  仔细回忆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动物身上,有令你感动的母性的行为和力量,用表格的方式作笔记。

  母鸡

  作者:老舍

  我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了个小疙瘩来。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吵得受不了。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就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叫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削瘦了许多。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许多许多次。它还半蹲着—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叫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教学目标:

❤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