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设计优选【五】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点拨法

  2、自主学*,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下。

  二、诵读感知风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 学生诵读

  3[提问]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4[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一、朗读诗歌第一要注意节奏:划分节奏,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或按语意。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二、语速: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比较缓慢。而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或者表达兴奋、激动情绪时语速应快。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诗句,诵读品味)

  三、品读诗歌情感(语言的节奏属于诗歌的外在结构,诗歌还有内在结构,就是诗歌的情感,情感的变化才使诗歌读来抑扬顿挫)

  1、找出这首诗中反复咏叹的诗句,集体朗诵。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

  [明确]一叹高 (学生找出表现高的句子分析)

  [参考]: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二叹险(学生找出表现险的句子分析)

  [明确]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三叹乱(学生找出表现乱的句子分析)

  [明确]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如麻蜀地凶险

  [活动] 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 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小结] 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四、探究: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学生分组讨论)

  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除了劝友人,品读诗歌,探究作者深层的写作意图

  前两叹是自然环境,后一叹是社会环境

  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狂傲的、用生命来追求自由与洒脱的诗仙,却在诗歌的最后发出忧心社稷的沉重叹息,尽显伟大诗人的高尚灵魂和不朽的诗风。

  让我们再次朗诵诗歌,体会伟大诗仙的不朽之作。

  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四、关于《蜀道难》

  在预*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⑴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⑶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4、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一、二、三。

  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设计 3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扫除字词障碍,初步品位词语的妙用

  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重点难点

  重点:扫除文字障碍

  难点:理清课文思路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蜀道难

  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读李白诗,我们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字里行间,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在他的诗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中毫无拘束地**。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活动2【活动】检查预*

  鱼凫fú 石栈zhàn 猿猱náo 萦岩峦yíng 扪参mén

  抚膺yīng 飞湍tuān 喧豗huī 凋朱颜diāo 砯崖pīng

  活动3【讲授】讲授

  (三)文学知识

  1、作者:李白

  李白(701-762),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官至供奉翰林,性格豪放,感情奔放。形成了他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时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留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报负。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

  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著特征是:

  满腔的热情倾注于描写的对象中

  意象常常超于现实大胆的夸张

  2、后人评价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酒》

  (四)整体感知

  1.字词正音

  2.听朗读带

  3.诵读课文

  4.蜀道方位图

  长安——阳*关(洛阳)——剑阁——程度(锦都)

  古蜀道: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起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

  (五)鉴赏第一自然段

  重点字:开国何茫然:……的样子

  尔来四万八千岁:那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回旋、倒流

  青泥何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百步九折萦岩峦:围绕

  扪参历井仰胁息:摸

  以手抚膺坐长叹:胸口

  词类活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调头

  猿猱欲度愁攀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发愁

  古今异义:可以横绝峨眉巅:古义:渡、越;今义:断绝、穷尽、走不通

  特殊句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句)

  (五)精读思考

  1.开头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答:噫吁嚱”三个感叹词连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作用?

  答: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让读者产生探求的欲望。

  活动4【练*】课堂小练

  课堂小练:翻译句子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猿猱欲度愁攀援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第一段

  2.预*第二段文言知识

  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设计 4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台,因此,我将本课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 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 学生自主学*,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 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教学设想: 一课时完成.

  一、 教学过程: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清幽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二)解题(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了解这种题目的一般内容,为把握本诗的内容和思想作铺垫)

  (三)教师范读课文(设计目的在于:1、正音;2、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四)学生初读课文

  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在结合书下注释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读,圈点勾划,教师巡视辅导。(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五)探讨初读疑惑

  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初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六)吟诵诗文

  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找学生吟诵诗文,并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七)精读课文,自主鉴赏诗歌

  1、要求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作鉴赏,然后与同学们交流。

  2、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诗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这样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给几分钟,学生思考,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赏析,然后拿出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看看在这篇诗文当中有那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和借鉴?

  (学生回答,并一一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

  1、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

  (1)善用反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三现,形成行文线索,贯穿始终,使内容层层深入。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2、明确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设计目的在于:1、全面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以便学生写作借鉴,掌握作文的技巧。2、把握诗歌主旨,更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

  (九)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体悟浪漫主义诗歌的放达。(设计目的是:再次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对中华古典诗文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十)课堂练*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艺术手法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4、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5、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设计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检验学生理解的程度,测试教学效果。当发现学生对某个艺术手法掌握不好时,则及时地强化)

  ( 十一)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感受诗仙李白飞扬的人生。备战高考)

  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运用语文”努力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尽量让他们动口动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用武之地。我的说课结束,因水*有限,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设计 5

  设计思想:

  1、治学方法的指导、治学精神的培养是本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2、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所学诗歌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中,“使其言皆出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

  3、教学结构采用板块式,写、辨、删、改、读、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一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识记诗中几个难写的生字:嚱巉豗砯

  2、通过材料辨析,学*文学研究的基础方法——大胆想象,小心求证。

  3、运用施蜇存的“剥皮抽筋法”理解诗歌的主旨;改写诗歌,体会李白诗歌雄奇飘逸、光怪陆离的浪漫主义特色。

  4、学*运用朗读技巧(重音、停顿、扬抑、语气)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5、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根据学生程度,安排1-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写——识记难字

  同学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偶像吗?

  他叫莫砺锋,曾经当过农民,作过临时工,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学术兼职有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1991年被国家教委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同学们想知道莫先生的老师是谁吗?

  他就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程千帆教授,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大师级的人物。

  同学们想知道程千帆教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吗?

  莫砺锋教授回忆说,“程千帆先生别要注意科学研究中基本操作的训练。例如:应当把研究生论文当中出现了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语法不通的句子以及引用别人的论点而不加说明的情况等,看作是自己的失职。因为这些情况的出现,正反映了自己*日对他们要求不高。训练不够,也就是对他们爱护不够。”

  语文学*伴随着我们一生,语文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识字,识字量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的重要尺度,大家任何时候也不应忽视它。请同学们画出课文里你认为比较难写的字,把它们认真的写一写,记住它们。

  【听写】

  嚱巉豗砯

  二、辨——学会研究

  关于《蜀道难》的主旨主要有四种说法:

  ①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

  ②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

  ③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④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1、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四孟棨的《本事诗》判断第二种说法是否正确?

  从材料中可以知道,这首诗作于李白进长安时,而玄宗入蜀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所以第二种说法不正确。

  2、追问:假如孟棨记录的事情不可靠呢?

  教师解释: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

  板书:大胆的想象,小心的求证——胡适

  3、学生独立判断第一种说法。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

  4、教师小结:

  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于作品实际。

  三、删——理解主旨

  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诗词研究专家华东师大施蜇存教授有一种名字听起来有些恐怖,却简单有效的方法——“剥皮抽筋法”,即找出诗歌的主干句子,把那些光怪陆离,神豪气壮的装饰删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问君西游何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问:《蜀道难》的主旨是什么?

  为友人送行,劝其不要入蜀。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论证了这一观点,为学界基本认同。

  四、改——体会表达

  老师把这首改写了一下,请大家对照李白的原诗加以点评。

  蜀道难于上青天,

  山高路陡愁攀缘,

  更有藩镇如虎蛇,

  问君何苦去涉险?

  点拨重点:

  1、语言形式

  ①此诗感情如大河奔涌,不可遏止,惟有采用杂言诗,方能淋漓痛快地抒发出诗人那奔腾恣肆的情感。②此诗竖排恰似群峰错落,连绵逶迤,给读者以视觉壮美的审美愉悦。

  2、浪漫色彩

  诗人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五、读——读出理解

  朗诵诗歌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运用朗读技巧(重音、停顿、扬抑、语气)表达出来。每位同学选择一两句,设计朗诵技巧,并解释这样设计的理由。

  1、学生自主设计

  2、师生交流

  朗读指导: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是惊叹语,面对险峻的大山,让人不由得发出惊叹,因此这三个字要读出惊叹的语气。“危乎高哉”是并列结构,“高”“危”读重音,“乎”“哉”声音延长。“蜀道之难”中“难”字读重音,“上青天”语调上扬。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里回忆古蜀国的历史,语速要慢,读出历史的苍茫感。“地崩山摧壮士死”,“崩”“摧”“死”读重音,咬字要重,声音加强,读出惊心动魄的悲壮感。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几句写山高路险,蜀道难行,“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不”“愁”“何盘盘”“百步九折”读重音。“上有”“下有”稍作停顿。“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此句写在高山行路的紧张,语调紧张,读出现场的紧迫感。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要读出关切的语气。“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意境凄清悲凉,朗诵时“悲”“号”“啼”“愁”读重音,“愁”声音延长,由强到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感情深沉,语带悲哀,因此,“凋朱颜”要读得一字一顿。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此处写蜀道的险恶环境,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朗诵时,速度要不断加快,声音由弱到强。“其险也如此”,朗诵的速度放慢。“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暗含“何苦而来”之意,应用降调来读。

  6.“剑阁峥嵘而崔嵬……**如麻。”

  此处极力渲染蜀地社会环境的险恶,藩镇割据,战祸惨烈,生命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文字充斥浓重的血腥味。朗诵时语速要不断加快,“**”稍作停顿,“如麻”读重音。

  7.“锦城虽云乐……侧身西望长咨嗟。”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要读出规劝的语气,“早还家”读重音。“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六、背——强化记忆

  我们学*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复*它,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用大家的实践来验证吴老师的“重大发现”——滥竽充数效应。

  1、给学生2分钟自由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②此游戏重复3-4遍

  3、“滥竽充数”集体背(重复2-3次)

  4、抽查背诵(注意多给学生以鼓励)

  七、学法总结

  1、写——识记难字

  2、辨——学会研究

  3、删——理解主旨

  4、改——体会表达

  5、读——读出理解

  6、背——强化记忆

  八、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一]

  天马歌

  李白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

  腾昆仑,历四极,四足无一蹶。

  鸡鸣刷燕哺秣越,神行电迈聂慌惚。

  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

  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

  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

  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

  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

  天马奔,恋君轩,

  駷跃惊矫浮云翻。

  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

  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

  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

  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

  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

  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

  严霜五月凋桂枝,伏枥衔冤摧两眉。

  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

  课外阅读[二]

  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余光中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四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示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缘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备课资料: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

  2、阎绍典《<蜀道难>赏析》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设计优选【五】份扩展阅读


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设计优选【五】份(扩展1)

——《蜀道难》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蜀道难》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蜀道难》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蜀道难》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教学设想】

  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的空间,允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

  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全诗的主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的难点】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对诗中典故的运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学生自主学*、讨论、提问的同时,教师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本诗设计两种教学方案:

  1、学生自主学*式教学方案。

  2、教师导学式教学方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作业

  1、布置预*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节课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⑴ 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和他的诗歌风格。

  ⑵ 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⑶ 结合课下注释和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⑷ 理清全文脉络。

  2、检查预*作业:

  ⑴ 按课前布置的作业,分小组讨论,相互取长补短,推举代表发言,陈述本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最后内容。

  ⑵ 教师提问,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⑴ 作者生*及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流徙中亚,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他自青年时就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曾进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年幼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士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的诗现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为《蜀道难》、《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成就。他也是五言、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和王昌龄齐名,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⑵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以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为主),总结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像,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情感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是的,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⑶ 《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又据孟《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见附录),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以上材料可投影或印发。)

  ⑷ 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个别学生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形式,内容以课下注释为主。

  三、阅读训练

  1、播放《蜀道难》并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

  2、齐读,跟着配乐的诗朗诵,全班齐读,以充分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3、自读,在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生*、思想、作品风格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行文脉络。

  四、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为主。)

  提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提问: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求惟一,有理即可)。

  教师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诗,背诵第一段。

  2、阅读全诗,弄清每句诗的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情况。

  2、进行鉴赏式阅读,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探讨全诗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在诗中,作者写山川自然,不是冷静客观的描摹刻画,而是以奇幻的想像与极度的夸张,从表达主观感受、强烈的反应中去显现蜀道慑人心魄的奇险之势。诗人的想像,出入古今,如大河奔流;所有的想像与夸张都临*或逾越了事物性质的极限,基本上是超现实的。由此形成的意象,一个接一个地急促奔涌,奇意迭出。其中又间以诗人的感叹、惊呼、反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如同乐曲的主旋律,一唱三叹,反复出现于其间,构成了强烈的节奏。这样,这首诗便不仅充分显示了蜀道山川雄奇险峭的气势,而且表现着诗人激的跌宕,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灵魂的飞动和广阔的胸襟。那么,诗歌是通过哪些诗句具体表情达意的呢?我们将逐句研讨。

  二、检查背诵

  1、指名让个别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出背诵中的字音错误和音节错误(重点语句的音节和感情的变化见教参“诵读提示”)。

  2、齐读全文,体会感情基调,为具体分析打好基础。

  三、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嚱”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4、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5、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7、“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和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结尾一段写蜀地战祸之烈,意在告诫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风人之义”便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满。

  四、归纳全文的结构并板书

  可让学生先捋清全文的思路、每段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明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领会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全诗背诵。

  2、讨论分析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全诗的背诵情况

  1、提问个别学生全篇背诵,也可个别提问后两段的背诵,注意纠正字音和音节,特别是应读出气势来。

  2、全班齐读,发现个别读不熟的,或没背下来的,再重新个别抽查,争取让学生全都背下来。

  二、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

  1、大胆的夸张:

  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崖转石万壑雷”。写到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到人的惊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果真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吗?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吗?蜀道之难果真是“难于上青天”吗?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存在这种情形的。这就是艺术的夸张。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形象、面貌,会在夸张这个放大镜里,得到非常鲜明、突出和生动的表现。

  2、奇特的想像:

  想像,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是形象赖以表现的基本方法。本诗作者的想像力是非常奇特的,不是一般的艺术想像,而是纵横变幻、层出不穷、出人意外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多么惊人的想像!为了说明山的高大,他的想像里会出现“六龙回日”,把太阳和高山联系了起来。有时诗人是“心游万仞”,站立在群山之上:“连峰去天不盈尺。”有时他又“思接千载”,回到了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他的想像忽而在高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昼。他的想像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无拘无束,无所不到的。正是借助这种丰富、自由而又奇特的艺术想像,诗人才能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最适合于表现蜀道山川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六龙回日、黄鹤之飞等等生活现象,并且把它们组织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表现主题,使自己的诗篇产生了一种神奇飞腾的气势。

  3、强烈的感情:

  《蜀道难》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赞叹惊异的情绪。一开始,“噫吁,危乎高哉!”这一声惊叹便强烈震撼着人心。全诗在每一段具体描绘之后,都有一些单独抒发主观感受情绪的句子。这些表示惊叹的句子,因为它们都是紧接具体描绘之后的诗人的具体感受,所以能在读者的心灵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加强了读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感受。另外,即使是那些具体描绘也是在强烈的情绪之下进行的,我们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这些诗句时,会感到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情力量冲击和震荡着我们。这种感情是产生于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而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来。因此,自然景物就被涂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而诗人的主观情绪也就获得了鲜明的形象性。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数、句数、*仄和韵脚等。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采取适当的语言形式。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体裁的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长短错落不齐,这是为内容所要求的。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奔放畅达,蜀道的高山险川被夸张地表现出来。后半部分写到剑阁的险恶环境时,多用四字短句,跳荡有力,惊恐的情绪在这种语言节奏中得以表现。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绪服务的。诗人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必须有这种纵横崛崎的语言形式;**仄仄千句一律的句子形式,不足以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在情绪。

  三、再听《蜀道难》全诗配乐朗诵,体会诗歌的感情,加深理解

  四、布置作业

  1、书面完成课后练*一、二、三题。

  2、第三题的第4小题,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课下讨论。

  第二方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李白的生*、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2、体会作品本身所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3、品味美丽的诗歌语言及其深刻的含义。

  4、培养学生自主学*、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其作品内容含量之大、艺术特色之奇妙为历代评论家所称道,然而无论对其创作目的的认识,还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又使历代评论者仁者见仁,众说不一。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应该要求学生对作品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学*,拿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切实达到提高独立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可以按照下列思路进行:课前预*(自学:通过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疏通诗歌大意,提出问题)→课上分组讨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课下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并提自己新的见解)→课上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提出,全班学生发言谈看法,最后解决问题)→课下总结归纳,就作品的某一方面写评论或感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作品的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上内容分四个小组准备,每小组只准备一个问题,要全面、准确,每个问题由各小组出一名代表准备课上汇报。)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通读全诗,熟读全诗,以备课上教师叫起朗读。

  3、弄清全文主要内容及感情脉络的发展,准备复述(全班每个学生都准备)。

  4、每个人把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在课前由课代表统一收齐交给教师,以供教师备课和课上讨论使用。

《蜀道难》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文学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的空间,允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

  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全诗的主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的难点】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对诗中典故的运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学生自主学*、讨论、提问的同时,教师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本诗设计两种教学方案:

  1、学生自主学*式教学方案。

  2、教师导学式教学方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作业

  1、布置预*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节课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⑴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和他的诗歌风格。

  ⑵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⑶结合课_释和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⑷理清全文脉络。

  2、检查预*作业:

  ⑴按课前布置的作业,分小组讨论,相互取长补短,推举代表发言,陈述本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最后内容。

  ⑵教师提问,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⑴作者生*及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流徙中亚,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他自青年时就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曾进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年幼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士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的诗现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为《蜀道难》、《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成就。他也是五言、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和王昌龄齐名,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⑵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以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为主),总结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像,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情感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是的,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设计优选【五】份(扩展2)

——蜀道难教学设计范文10份

  蜀道难教学设计 1

  一、课文悟读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二、亮点探究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探究学*: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AA冰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探究学*: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课件下载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蜀道难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教学重点:

  1、从学*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点拨法。

  3、 自主学*,小组合作。

  4、 多媒体影音。

  【教学过程】

  一、请您欣赏

  PPT展示画面,引入本文教学(PPT展示)

  二、写作年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

  研究者认为李白十六岁创作《蜀道难》 东方网03年9月3日消息:四川*武县学者曾维益经过十多年研究发现,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成名作《蜀道难》的时间是在其20岁之前,而且该诗作于古江油关(今*武县南坝镇)。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和不*。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说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三、经典评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千古一诗人—-----杜荀鹤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四、走进新课

  1、检查学生的预*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2、释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3、听读全诗 注意读音(PPT展示,播放录音)

  噫吁戏(yī xū xī) 鱼凫(yú fú) 猿猱(náo)

  (mén)参(shēn)历井膺(yīng) 巉(chán)岩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砯(pīng)崖 万壑(hè)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吮(shǔn)血 咨嗟(zījiē)

  五、讨论分析(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并思考)

  1: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险要,想**惨景——叹蜀道的高峻、艰险、可畏。

  2: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之要。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3: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高峻?(PPT展示)

  4:诗作是如何表现蜀道的险?

   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5:诗歌对蜀道之要是如何表现的?

  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要 所守 化为狼与豺

  **如麻

  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别人都说此段有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的意图,“磨牙吮血,**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这样理解可能有些道理,唐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但我以为如果诗人真有此意的话他绝对不会如此小气,所以我认为诗人的重点就是为了表现蜀道之难的。

  六、能力提升

  1: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2: 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PPT展示)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 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之要,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七、全诗总结(PPT展示)

  八、知识补充(PPT展示)

  2、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 。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PPT展示)

  蜀道难教学设计 3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台,因此,我将本课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 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 学生自主学*,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 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教学设想: 一课时完成.

  一、 教学过程: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清幽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二)解题(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了解这种题目的一般内容,为把握本诗的内容和思想作铺垫)

  (三)教师范读课文(设计目的在于:1、正音;2、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四)学生初读课文

  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在结合书下注释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读,圈点勾划,教师巡视辅导。(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五)探讨初读疑惑

  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初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六)吟诵诗文

  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找学生吟诵诗文,并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七)精读课文,自主鉴赏诗歌

  1、要求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作鉴赏,然后与同学们交流。

  2、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诗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这样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给几分钟,学生思考,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赏析,然后拿出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看看在这篇诗文当中有那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和借鉴?

  (学生回答,并一一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

  1、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

  (1)善用反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三现,形成行文线索,贯穿始终,使内容层层深入。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2、明确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设计目的在于:1、全面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以便学生写作借鉴,掌握作文的技巧。2、把握诗歌主旨,更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

  (九)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体悟浪漫主义诗歌的放达。(设计目的是:再次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对中华古典诗文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十)课堂练*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艺术手法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4、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5、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设计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检验学生理解的程度,测试教学效果。当发现学生对某个艺术手法掌握不好时,则及时地强化)

  ( 十一)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感受诗仙李白飞扬的人生。备战高考)

  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运用语文”努力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尽量让他们动口动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用武之地。我的说课结束,因水*有限,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蜀道难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四、关于《蜀道难》

  在预*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⑴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⑶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4、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一、二、三。

  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蜀道难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四、关于《蜀道难》

  在预*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⑴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⑶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4、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一、二、三。

  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蜀道难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研读,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作业。

  1.检查预*作业。

  2.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3.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个别学生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形式,内容以课下注释为主。

  4.《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介绍。

  (三)、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为主。

  教师: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教师: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

  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

  (四)、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1.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 ,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 ”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 !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4)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5)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五)、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

  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像。

  3.强烈的感情。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六)、课堂小结

  《蜀道难》饱蘸着诗人豪放浪漫的激情,突出地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和奇异的神话传说刻画了蜀道的高峻险要,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种种令人望而生畏、惊心动魄的画面,形成雄放飘逸的艺术风格,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可谓“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晚唐皮日休)

  (七)、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

  四、板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诵读要求。

  【教学方法】

  指导示范。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二、朗读

  1、个别朗读。

  2、集体朗读。

  3、师生探讨朗读:

  ⑴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⑵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⑶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⑷ “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⑸ “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⑹ “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⑺ “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诗歌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作业布置

  背诵《蜀道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背诵而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请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

  二、鉴赏诗歌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三、鉴赏诗歌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四、鉴赏诗歌基调

  五、小结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六、作业布置

  1、找出诗歌中的典故。

  2、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二、背诵课文

  1、集体背诵。

  2、个别背诵。

  三、自由发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四、拓展深化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烘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六、作业

  课后完成黄皮书。

  【板书设计】

  开 篇 主旨句一见:叹蜀道之高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照

  (可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叹蜀道之险

  三 叹 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惨景──以“早还家”结 应

  结 尾 主旨句三见:叹蜀中战祸之烈

  蜀道难教学设计 8

  教学目的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1、唐诗的分类

  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

  *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体诗或今体诗。

  *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2、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人,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欣赏图片

  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二、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与杜甫并称“李杜”(“老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三、解题。

  1、感悟诗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蜀道,蜀地的道路。难nán,艰难。﹙进入﹚蜀地的道路艰难(难行)。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代蜀中商品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词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在诗中,作者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条件易为野心家所利用,以期唤起朝廷的注意。因而诗中寄寓着作者的隐忧,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

  2、蜀道简介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

  3、背景

  唐代蜀中商品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词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在诗中,作者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条件易为野心家所利用,以期唤起朝廷的注意。因而诗中寄寓着作者的隐忧,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

  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棨《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四、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萦绕yínɡrào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ménshēn

  峥嵘zhēnɡrónɡ抚膺tuān巉岩chán飞湍tuān长咨嗟zījiē喧豗huī

  砯崖pīnɡ崔嵬cuīwéi吮血shǔn秦塞sài

  3.提问:根据课前预*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4、合作性学*

  了解文意

  步骤:分三步进行“整体—局部—整体”

  方法:独立思考—对照注释—共同讨论

  2.通假举要

  所守或匪亲(“匪”通“非”)

  3.一词多义

  (1)当西当太白有鸟道(介词,在)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阻挡,把守)

  木兰当户织(介词,对着)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动词,两者相抵)

  诚不足以当之(动词,承担)

  (2)绝

  枯松倒挂倚绝壁(形容词,极高的)

  而绝秦赵之欢(动词,断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隔绝,阻绝)

  而绝江河(动词,渡过)

  以为妙绝(形容词,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副词,很,非常)

  (3)坐

  以手抚膺坐长叹(形容词,空,徒)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由于)

  坐法去官(副词,因……获罪)

  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坐着)

  (4)或

  云霞明灭或可睹(副词,也许,或许)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代词,有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有时,偶尔)

  所守或匪亲(连词,倘若)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探究性学*

  1.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句?为什么?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3、理清诗歌层次内容。

  明确:第一段:概写蜀道之高。

  一层:写蜀道之难;

  二层: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

  三层: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概写蜀道之险。

  第三段:概写蜀道的祸。

  4、开篇两句“噫吁……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点明主题,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5、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贯穿全文。

  第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

  ①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不与秦塞通人烟

  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②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引人入胜,吸引了读者。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2、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3、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4、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明确:“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5、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6、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唐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6、“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是一咏三叹。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军事地势之险,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三、鉴赏其艺术特色。

  1.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2.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

  四、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五、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

  附:板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9

  [导学新概念]

  这个单元学**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

  风格,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李白和杜甫的诗,我们已经学过若干首,李白的豪放飘逸风格,杜甫的沉郁风格,我们早已有所领略。

  为了实现本单元的学*目的,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要复*背诵以往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并尝试品味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是要认真学好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诵,一边诵读一边品味诗中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一点分析。

  三要参读《语文读本》第五册所选李白和杜甫的诗。要用心去读,读得多一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些诗,也应力求背下来。需知:背得越多,记诵的速度越快。

  《蜀道难》,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学*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学*中的难点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资料显示屏]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推翻众说,论证了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HTK(选自《中华活页文选》**版,1998年第24期)

  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明·胡震亨《李诗通》)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

  设计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见导语

  设计)

  二、简介写作背景

  方法:出示《唐摭言》第七卷有关记载,让学生练*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

  三、诵读

  方法:教师范读要具体示范诵读方法和要领,组织学生集体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惯。

  诵读中注意:①口熟脑记;②连缀关键词句;③理清思路;④分清语调语气;⑤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因而,诵读时应把握这个基调,再现诗中的意境。

  教师要结合课后练*一的要求做具体指导。目的是使学生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点韵味来,以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具体提示要求见《教参》。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试背全诗。

  四、理解

  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归纳各段段意,并探究各段间的内在联系。可用点拨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提示:这首诗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讨论1 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讨论2 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讨论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的运用和夸张的写法。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教参》。

  讨论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设计B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艺术风格。要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一、诵读

  仍采纳设计A的诵读设计。

  二、鉴赏

  方法: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

  (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资料:《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之时或在此之前。根据:

  (1)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次提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正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

  (2)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

  (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三)关于这首诗的结构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

  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

  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四)关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资料:

  (1)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李白的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

  (2)殷璠编《河岳英灵集》中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讨论后明确:

  (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

  (2)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

  (3)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设计C

  比较阅读

  比较《蜀道难》和《剑阁赋》的异同。

  拓展训练

  读李白《送友人入蜀》。鉴赏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品味诗的意境,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蜀道难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板书:

  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背诵《蜀道难》。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诵读:唐诗的美是读出来的,诵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学*《蜀道难》我们就从诵读开始。

  1、个别诵读,由三位同学来完成整首诗的诵读;范读,调动学生的探知欲,激发学*热情;齐读,感受诗人奔放的情感。

  诵读第一段:

  《蜀道难》

  李 白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诵读第二段: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f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诵读第三段: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Y,�f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示范诵读:

  《蜀道难》

  李 白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读出一种爆发式的激情,如*地一声惊雷。奠定雄放的基调)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读出对历史的沉思。)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读出悲壮,人类改造自然的艰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读出磅礴的气势。)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而况人乎!)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一声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f岩不可攀。

  (未登程先问归期,写尽旅愁。)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荒凉凄清的环境,无限的哀怨与愁苦,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语调为之一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该句有前后钩连之效,强调蜀道不可轻易前往。)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Y,�f崖转石万壑雷。

  (读出对自然美的赞叹!)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读出一种疑惑和担忧。)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雄关漫道。)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忧虑国事。)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四字短句,跳荡有力,读出一种惊恐的情绪。)

  磨牙吮血,**如麻。

  (令人惊惧。)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殷殷劝戒。)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一唱三叹,兴味无穷!)

  3、学生齐读,感受李白诗歌的语言魅力和强烈、充沛、起伏动荡的感情。

  4、自由诵读,背诵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可将相关注释抄写到课文的相应空白之处。有不懂的地方,请随时向老师提出来。(在此期间设计默写板块。)

  5、可能不理解的词语:

  开:开创、建立。

  何:多么。

  星宿:我国古代指星座。

  分野: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

  或:倘若。

  匪:同“非”。

  6、检查背诵情况:

  采用默写的形式。全文共23句,第一段找5个同学,一人一句;第二段找8个同学,一人一句;第三段找9个同学,一人一句。将黑板两边分出三块供默写。其他同学在下面检查,看有没有写错的地方,包括标点符号。

  7、齐读默写内容,读出吐纳山川的气概。

  二、体会诗人的感情

  1、这首诗竭力描绘蜀道的艰难险恶,是不是让我们觉得很低沉啊?

  不是,作者对蜀道山川的描绘,寄托了自己豪迈的气魄,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崇高雄伟的美。

  2、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啊?有什么特点?

  主要是一种奔放的感情,是对奇险壮丽山川的赞叹还有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暗含对国事的忧虑。

  三、作者赖以抒发感情的语言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1、写蜀道的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写蜀地历史: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写山的高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写急流瀑布:飞湍瀑流争喧�Y,�f崖转石万壑雷。

  写人的惊恐:使人听此凋朱颜。

  以上写山写水写情写事的句子,都运用了新奇大胆的夸张,夸张的作用是什么呢?

  使山水形象鲜明、突出、生动。

  板书:

  艺术夸张──鲜明、突出、生动

  2、艺术的夸张常常和奇特的想象结合在一起,请大家找一找诗中属于想象的内容。(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六龙回日,扪参历井(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摸摸它们,这真是奇特的想象啊!),黄鹤难飞,猿猱愁度,连峰接天,诗人的想象在无限的时空驰骋,奇特而又丰富。想象使这首诗神奇而又浪漫。好象有一种飞翔的感觉。

  板书:

  奇特想象──神奇浪漫

  3、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

  大家看,在这首诗中,诗句字数相同吗?如果不同,有何不同?

  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八字、九字。

  这是一种什么特点?

  自由活泼,灵活多变。

  板书:

  语言多变

  李白为什么使用这种灵活多变的语言呢?

  为了表现情感的起伏变化。

  板书:

  表现情感

  比如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夸张地表现出了对高山险川的赞叹;气势奔放畅达。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跳荡有力,突出了人对剑阁险恶环境的惊恐。

  让我们再齐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用心来感受这首诗带给我们的崇高美。

  【板书设计】

  艺术夸张──鲜明、突出、生动

  奇特想象──神奇、浪漫

  语言多变──表现情感起伏

  【课后记】

  这堂课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用了三个关键词:诵读、体会、品味。难度上注意到了先易后难。考虑到背诵的难度。在默写这一环节上,我采用了人人动手的措施。全诗共23句。我让学生自由上台,一人一句地默写,下边的同学还可以及时更正。这样来调动全班同学的注意力。这一环节用的时间相对过长,以至没有做到铃响音落。体会情感较为简单用的时间较少,分析艺术特色的时候,因为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所以比较顺利。


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设计优选【五】份(扩展3)

——《蜀道难》优秀教案3篇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作者李白。诗中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诗歌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了解李白的放达;

  3.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

  掌握诵读要领,感情丰富地诵读全诗。

  教学难点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教时安排

  2教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20世纪美国旅行家泰鲁·保罗在《游历*》一书中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公元20xx年7月3日22时20分,随着一声汽笛声长鸣,钢铁巨龙穿过昆仑山,翻越唐古拉,骄傲地腾越在世界屋脊之上。青藏线的贯通,让对*人持怀疑论的洋大人们收回了他们的成见,如果历史真的有轮回,还有一位具有诗坛统治力的大人物也会大跌眼镜。谁?李白!

  二、范读全诗、听录音、讲清诵读要领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气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语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触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语调诵读。“上有”两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两语上。“黄鹤”两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两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

  诗的开首四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第二课时

  一、学生读诗

  二、鉴赏要点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而最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涵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三、亮点探究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四、关于《蜀道难》

  在预*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⑴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⑶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设计优选【五】份(扩展4)

——《蜀道难》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创作风格;

  2、结合创作背景,探讨诗歌的创作目的;

  3、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手法与内容转换;

  2、想象夸张。

  【教学难点】

  1、如何把握课文的关键“难”?

  2、如何赏析文章想象之“奇”?

  【教学设想】

  1、大声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2、预先播放记录片《唐之韵》第一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辅助手段】

  PPT、音频、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李白则是照亮这诗国天空的一颗摧残的太白金星,他的诗歌风格如若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话,可以是浪漫雄奇。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他的名篇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这些诗篇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但其中之最却当属《蜀道难》,杜甫因此诗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首诗创作于李白读书山中后,游历天下时。(书P37)“李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俱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二、朗读:

  这首令李白誉满长安的诗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让我们细听朗读带,感受这首诗的韵律与节奏。(听朗读)

  这首诗与我们以往学过的唐代律诗、绝句有很大不同,因为它是一首乐府古诗,属于古体诗的范畴,只不过是在旧的诗歌形式下加入了一些新的创造,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看你能不能在其中驰骋才华,翻出新意来。

  李白的这首诗显然是一篇成功之作,读来与*体诗整饬的韵味又有不同,因为句式不整齐,长短句参差错落,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收放自如,却又不显得零碎,自有一根线在其中穿引,别有一番滋味。读的时候尤其要把这种行云流水、一气贯注的诗味给读出来。(请学生自己放声摹读、感受)

  (请学生师范朗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强调语气)

  三、鉴赏:

  读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有哪句诗在每一自然段都反复出现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全诗的主旨句。文章紧紧地围绕着哪个字来写呢?难。究竟蜀道之难,难于何处?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稍做分析。(请学生抓关键语句试加分析)

  板书:

  来历-开路难

  高危-行路难 (夸张、神话传说、反衬、摹写神态动作)

  险恶-行路难 (由静及动)

  战烈-安居难

  (分段落限时速记)

  四、分析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歌“奇之又奇”在于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从多层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蜀道高峻崎岖的`面貌。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得如此动人,他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参考: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比喻、夸张的笔法、流转的韵律,更重要的是融贯诗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可谓是“寄情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颂,所以景物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玮的姿态。这对我们的创作当有所启迪。(再次朗诵)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人说是担忧入蜀的友人,有人说是担忧国事,也有人说是“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五、拓展: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展示蜀道图片),查阅资料,驰骋想象,发挥激情,试写一篇白话版的《蜀道游记》,愈奇愈妙。写在创作本上。

  六、作业:

  抄写课下注释,完成《名师一号》。

  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如若能讲解得有声有色,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所以我在讲授课文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因为准备充分,所以我的教态较为自然大方,信心十足,语言也清晰流畅。在讲解诗歌单元时,我有意识地把它与文言文单元区别开来,注意到不拘于字词的释义,能深入地挖掘教材,提出的问题也很明晰,难度适中。

  但是还存在明显的缺点。我在介绍李白诗句导出诗风时比较成功,让学生畅所欲言,可是在讲解主体部分时,我看似在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但实际上是在暗示他们得出我所想要的结论,只是为了形成一个规整的板书,这点应当格外注意。以后我教学中,我会用心随堂,根据学生的讲解来形成提纲,正确的答案虽然用词不同也应写入板书,增强他们的自信,而不正确的,让学生们自己来谈理解,来加以纠正。

  在讲解艺术手法的时候,我只是枯燥地讲解本诗运用了些什么手法,学生理解不到位。我应该给学生列出具体的诗句,让他们根据诗文自然而然地推导而出,千万不要脱离课文空讲空授。

  因此,我应当在上课之前,备课之时,先备学生学情。我应当先了学生需要什么,知道什么,能够接受什么。根据学生来准备适当难度的教学方案,而非想当然地脱离实际地闭门造车,这是我在教学上存在的误区。另外,在上完一节课后,我应当多与学生交流,听听他们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从而做出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更快。


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设计优选【五】份(扩展5)

——《蜀道难》教学设计实用10份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扫除字词障碍,初步品位词语的妙用

  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重点难点

  重点:扫除文字障碍

  难点:理清课文思路

  3、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蜀道难

  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读李白诗,我们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字里行间,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在他的诗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中毫无拘束地**。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活动2【活动】检查预*

  鱼凫fú石栈zhàn猿猱náo萦岩峦yíng扪参mén

  抚膺yīng飞湍tuān喧豗huī凋朱颜diāo砯崖pīng

  活动3【讲授】讲授

  (三)文学知识

  1、作者:李白

  李白(701—762),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官至供奉翰林,性格豪放,感情奔放。形成了他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时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留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报负。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

  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著特征是:

  满腔的热情倾注于描写的对象中

  意象常常超于现实大胆的夸张

  2、后人评价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酒》

  (四)整体感知

  1、字词正音

  2、听朗读带

  3、诵读课文

  4、蜀道方位图

  长安——阳*关(洛阳)——剑阁——程度(锦都)

  古蜀道: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起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

  (五)鉴赏第一自然段

  重点字:开国何茫然:……的样子

  尔来四万八千岁:那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回旋、倒流

  青泥何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百步九折萦岩峦:围绕

  扪参历井仰胁息:摸

  以手抚膺坐长叹:胸口

  词类活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调头

  猿猱欲度愁攀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发愁

  古今异义:可以横绝峨眉巅:古义:渡、越;今义:断绝、穷尽、走不通

  特殊句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句)

  (五)精读思考

  1.开头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答:噫吁嚱”三个感叹词连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作用?

  答: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让读者产生探求的欲望。

  活动4【练*】课堂小练

  课堂小练:翻译句子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猿猱欲度愁攀援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第一段

  2、预*第二段文言知识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文学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的空间,允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

  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全诗的主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的难点】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对诗中典故的运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学生自主学*、讨论、提问的同时,教师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本诗设计两种教学方案:

  1、学生自主学*式教学方案。

  2、教师导学式教学方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作业

  1、布置预*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节课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⑴ 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和他的诗歌风格。

  ⑵ 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⑶ 结合课下注释和扫清文字障碍,并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⑷ 理清全文脉络。

  2、检查预*作业:

  ⑴ 按课前布置的作业,分小组讨论,相互取长补短,推举代表发言,陈述本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最后内容。

  ⑵ 教师提问,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⑴ 作者生*及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流徙中亚,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他自青年时就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曾进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年幼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士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的诗现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为《蜀道难》、《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他也是五言、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和王昌龄齐名,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⑵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以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为主),总结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像,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情感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是的,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⑶ 《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又据孟《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见附录),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以上材料可投影或印发。)

  ⑷ 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个别学生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形式,内容以课下注释为主。

  三、阅读训练

  1、播放《蜀道难》并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

  2、齐读,跟着配乐的诗朗诵,全班齐读,以充分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3、自读,在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生*、思想、作品风格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行文脉络。

  四、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为主。)

  提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提问: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求惟一,有理即可)。

  教师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诗,背诵第一段。

  2、阅读全诗,弄清每句诗的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情况。

  2、进行鉴赏式阅读,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探讨全诗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在诗中,作者写山川自然,不是冷静客观的描摹刻画,而是以奇幻的想像与极度的夸张,从表达主观感受、强烈的反应中去显现蜀道慑人心魄的奇险之势。诗人的想像,出入古今,如大河奔流;所有的想像与夸张都临*或逾越了事物性质的极限,基本上是超现实的。由此形成的意象,一个接一个地急促奔涌,奇意迭出。其中又间以诗人的感叹、惊呼、反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如同乐曲的主旋律,一唱三叹,反复出现于其间,构成了强烈的节奏。这样,这首诗便不仅充分显示了蜀道山川雄奇险峭的气势,而且表现着诗人激情的跌宕,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灵魂的飞动和广阔的胸襟。那么,诗歌是通过哪些诗句具体表情达意的呢?我们将逐句研讨。

  二、检查背诵

  1、指名让个别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出背诵中的字音错误和音节错误(重点语句的音节和感情的变化见教参“诵读提示”)。

  2、齐读全文,体会感情基调,为具体分析打好基础。

  三、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嚱”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4、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5、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7、“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和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结尾一段写蜀地战祸之烈,意在告诫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风人之义”便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满。

  四、归纳全文的结构并板书

  可让学生先捋清全文的思路、每段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明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领会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白的生*、作品风格,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继续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自主学*。

  3、情感和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1、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的主旨。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突出领读、诵读、背诵,在熟读背诵中把握情感和特色。

  2、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语:

  蜀道蜀道艰难险阻,自古以来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读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板书)

  2、简介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潦倒的一生。为了便于研究他的创作道路,我们将他的生*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l)读书漫游(42岁以前,701-742)(2)长安三年(42-44岁,742-744)(3)再度漫游(44-55岁,745-755)(4)身经战乱(55-62岁,755-762)。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有人(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人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4、解题:

  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唐以前的《蜀》作品,简短单薄,一般一韵到底。李白根据这一诗题传统内容,加以创新发展,句式从三言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杂,用韵富于变化,以适应浪漫内容之需。

  5、朗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音。

  ⑵自由朗读

  ⑶集体朗读

  附:诵读提示: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咏叹的意味尤其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咏叹的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①“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