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大声激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所谓激情就是在读书时大声、清晰的去朗读课本,并在激情朗读之后能够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在早读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缤纷多样的。对于还没有学过的课文我们会选择拿起书本集体大声的朗读,这时的要求是最大声、最清晰。对于学过的我们会选择小组PK的方法,大家更会想要征服对方,所以是更加的大声的读出我们特有的激情。

  一、小组《水调歌头》PK。

  最大声、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读出本词。能够读准每一个字音。

  二、小组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小组的语文课代表组织各组的组员自由朗读,一定要注意本次的节奏、停顿。在读准节奏和停顿后加入情感区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组的展示将本课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为后面的读后感打好基础。

  三、简单的写出读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读之后写下一点点感受为课堂做好铺垫。

  《水调歌头》朗读赏析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精神饱满,朗读激情。

  2、 在小组自由朗读时每组的课代表都能够积极的组织组员朗读课文。

  3、 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诵。并能将情感升华,写出简单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遗憾比如:

  1、学生略显紧张,没能表现出*时展示时的最高水*。

  2、时间还是有些略显仓促。

  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做到扬长避短的。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2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可以使学生学*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

  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学生,而且从初一开始我就侧重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积累的训练,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朗读技巧也有掌握。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师生共同鉴赏。

  3、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设计思路

  1、由学生过中秋的活动,引出中秋佳节的*俗、然后引到描写月亮的诗歌,引入到本课中秋诗词教学内容。

  2。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4。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教学方案

  一、中秋话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中秋佳节,脸上还洋溢着中秋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那么我们中秋节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学生随意回答)中秋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是我们的传统*俗,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大家能说出我们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时对诗歌的积累很好,今天我们还要学*一篇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了解背景

  了解本文的学*目标,本文的作者:学生自由说然后统一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屏幕出示课文

  听读后,学生明确诵读诗词的要求。屏幕出示明确朗读要求

  学生自由诵读学生泛读小组朗读

  四、初步感知明确结构

  本词词共分几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写作的原因背景

  正文部分有两部分,词的特点:上阕、下阕(上片、下片)文中有个字和这个字很相似阙

  下面我们五个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词。1组小序,2、3组上阕,4、5组下阕

  五、抓住语句感受画面

  朗读这首词,你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从哪里发现的?找出相应的句子

  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生1: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

  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

  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

  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

  生:从““起舞弄清影””可以读出,词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影子。

  六、还原背景,感受人物

  师: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

  找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读思考,找动词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

  生:琼楼玉宇

  师:也就是说词人将自己的归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当时的心理又则那样那个呢?请大家在文本中寻找

  生:“恐”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师:“胜”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经受

  师、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

  师: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

  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宫、朝廷

  师:是的,词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为什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呢?请结合词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为词人被朝廷一贬再贬,所以内心深处虽想回归朝廷但不免有“恐”,觉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

  我们邀请一个学生,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朗读上阕

  七、诵读品味,触摸情感

  师:这是一个带着愁思的词人,这是一个怀着矛盾心理的被贬臣子;此时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

  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我们边听读边思考从下阕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词语。

  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

  师:此时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暗指诗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书难受、失意)面对这份难受与失意,诗人又是如何面对如何排遣呢?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师:这是一种指责,对月的指责啊!诗人将满腔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

  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

  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

  师:词人由月联想到了人,月的圆缺是自然规律,人也师一样,由分别就会由相聚,分别之时也是将要相聚的开始,不要为分别悲伤,应当为将要相聚而充满希望、期待。作者几度被贬的经历,还能有这样的化悲伤为希望,这是什么胸怀啊?

  积极乐观、豁达、旷达的胸襟(学生回答)

  词到这里词人的情感达到最高潮了吗?

  生:没有,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词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

  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

  师: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

  生1:玉兔

  生2:玉盘

  生3::嫦娥……

  师:古诗词中月亮的别名很多,月亮总是与思念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此句意境一致的诗句吗?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学生朗诵)

  八、回看板书教师总结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的写作手法,短短的词中流露出情感起伏变化,苦闷—向往、矛盾—自嘲—忧愤—豁达———祝愿。情感起伏变化。全诗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旷达的胸襟。

  再读此诗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九、组内互读达到背诵

  十、作业巩固积累诗词

  十一、板书设计

  小序:时间缘由

  上阕:望月欲归–恐舞弄

  下阕:责月怀人悟理

  乐观、旷达的胸襟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3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咏月名句的收集和诗歌鉴赏。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听着悠扬的曲调,在这屏幕上欣赏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们一起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先了解作者。

  二、作者背景

  1、了解作者。(看屏幕)

  2、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小序)

  总结:中秋时,大醉时。(看屏幕,补充介绍)

  3、介绍“词”的体裁。

  三、前提测评

  给红色的字注音。正音并全体朗读。

  四、朗读训练

  1、播放朗读。

  2、学生跟读。

  3、齐读。

  五、思考讨论

  1、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提问1、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这就过渡到了下面的怀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分析: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分析: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2、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上阙:望月(写景)下阙:怀人(抒情)

  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

  5、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总结:学完了这首词,我们深刻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时常处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斗争。但他却始终有着那么乐观的精神,那么宽阔的胸襟。不因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六、能力训练

  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收集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

  出示范例,学生思考讨论,可写个大意。

  七、音乐欣赏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将刚才交流的你喜欢的一句咏月诗词及喜欢的理由写成200字的短文。

  九、退出课堂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4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学*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测评。)

  二:前提测评

  ①请一位同学回答。

  ②范读(点击开关)。

  ③学生齐读。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好,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四:朗读训练

  ①播放一遍。

  ②学生齐读。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

  五:思考讨论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我们在初一时学*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

  ③讲解想象的定义。

  ④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从天河现水牛图创造出牛郎织女图。

  (好,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五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将会请同学们回答。)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六:能力训练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二,说说自己的联想。)

  2、看图三,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四,展开想象。)

  ----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今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七:音乐欣赏

  ①播放一次。

  ②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环节,通过导学达标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八:导学达标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联想:菏叶上的水珠象(滚动的玻璃珠等)。

  (五)想象:看到此图,我想到……

  (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让他们课后思考。)

  九: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大声激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所谓激情就是在读书时大声、清晰的去朗读课本,并在激情朗读之后能够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在早读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缤纷多样的。对于还没有学过的课文我们会选择拿起书本集体大声的朗读,这时的要求是最大声、最清晰。对于学过的我们会选择小组PK的方法,大家更会想要征服对方,所以是更加的大声的读出我们特有的激情。

  一、小组《水调歌头》PK。

  最大声、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读出本词。能够读准每一个字音。

  二、小组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小组的语文课代表组织各组的组员自由朗读,一定要注意本次的节奏、停顿。在读准节奏和停顿后加入情感区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组的展示将本课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为后面的.读后感打好基础。

  三、简单的写出读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读之后写下一点点感受为课堂做好铺垫。

  《水调歌头》朗读赏析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精神饱满,朗读激情。

  2、在小组自由朗读时每组的课代表都能够积极的组织组员朗读课文。

  3、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诵。并能将情感升华,写出简单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遗憾比如:

  1、学生略显紧张,没能表现出*时展示时的最高水*。

  2、时间还是有些略显仓促。

  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做到扬长避短的。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大声激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所谓激情就是在读书时大声、清晰的去朗读课本,并在激情朗读之后能够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在早读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缤纷多样的。对于还没有学过的课文我们会选择拿起书本集体大声的朗读,这时的要求是最大声、最清晰。对于学过的我们会选择小组PK的方法,大家更会想要征服对方,所以是更加的大声的读出我们特有的激情。

  一、小组《水调歌头》PK。

  最大声、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读出本词。能够读准每一个字音。

  二、小组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小组的语文课代表组织各组的组员自由朗读,一定要注意本次的节奏、停顿。在读准节奏和停顿后加入情感区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组的展示将本课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为后面的读后感打好基础。

  三、简单的写出读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读之后写下一点点感受为课堂做好铺垫。

  《水调歌头》朗读赏析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精神饱满,朗读激情。

  2、 在小组自由朗读时每组的课代表都能够积极的组织组员朗读课文。

  3、 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诵。并能将情感升华,写出简单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遗憾比如:

  1、学生略显紧张,没能表现出*时展示时的最高水*。

  2、时间还是有些略显仓促。

  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做到扬长避短的。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2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可以使学生学*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

  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学生,而且从初一开始我就侧重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积累的训练,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朗读技巧也有掌握。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师生共同鉴赏。

  3、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设计思路

  1、由学生过中秋的活动,引出中秋佳节的*俗、然后引到描写月亮的诗歌,引入到本课中秋诗词教学内容。

  2。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4。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教学方案

  一、中秋话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中秋佳节,脸上还洋溢着中秋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那么我们中秋节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学生随意回答)中秋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是我们的传统*俗,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大家能说出我们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时对诗歌的积累很好,今天我们还要学*一篇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了解背景

  了解本文的学*目标,本文的作者:学生自由说然后统一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屏幕出示课文

  听读后,学生明确诵读诗词的要求。屏幕出示明确朗读要求

  学生自由诵读学生泛读小组朗读

  四、初步感知明确结构

  本词词共分几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写作的原因背景

  正文部分有两部分,词的特点:上阕、下阕(上片、下片)文中有个字和这个字很相似阙

  下面我们五个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词。1组小序,2、3组上阕,4、5组下阕

  五、抓住语句感受画面

  朗读这首词,你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从哪里发现的?找出相应的句子

  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生1: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

  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

  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

  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

  生:从““起舞弄清影””可以读出,词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影子。

  六、还原背景,感受人物

  师: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

  找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读思考,找动词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

  生:琼楼玉宇

  师:也就是说词人将自己的归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当时的心理又则那样那个呢?请大家在文本中寻找

  生:“恐”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师:“胜”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经受

  师、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

  师: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

  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宫、朝廷

  师:是的,词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为什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呢?请结合词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为词人被朝廷一贬再贬,所以内心深处虽想回归朝廷但不免有“恐”,觉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

  我们邀请一个学生,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朗读上阕

  七、诵读品味,触摸情感

  师:这是一个带着愁思的词人,这是一个怀着矛盾心理的被贬臣子;此时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

  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我们边听读边思考从下阕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词语。

  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

  师:此时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暗指诗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书难受、失意)面对这份难受与失意,诗人又是如何面对如何排遣呢?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师:这是一种指责,对月的指责啊!诗人将满腔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

  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

  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

  师:词人由月联想到了人,月的圆缺是自然规律,人也师一样,由分别就会由相聚,分别之时也是将要相聚的开始,不要为分别悲伤,应当为将要相聚而充满希望、期待。作者几度被贬的经历,还能有这样的化悲伤为希望,这是什么胸怀啊?

  积极乐观、豁达、旷达的胸襟(学生回答)

  词到这里词人的情感达到最高潮了吗?

  生:没有,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词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

  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

  师: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

  生1:玉兔

  生2:玉盘

  生3::嫦娥……

  师:古诗词中月亮的别名很多,月亮总是与思念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此句意境一致的诗句吗?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学生朗诵)

  八、回看板书教师总结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的写作手法,短短的词中流露出情感起伏变化,苦闷—向往、矛盾—自嘲—忧愤—豁达———祝愿。情感起伏变化。全诗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旷达的胸襟。

  再读此诗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九、组内互读达到背诵

  十、作业巩固积累诗词

  十一、板书设计

  小序:时间缘由

  上阕:望月欲归–恐舞弄

  下阕:责月怀人悟理

  乐观、旷达的胸襟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3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咏月名句的收集和诗歌鉴赏。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听着悠扬的曲调,在这屏幕上欣赏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们一起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先了解作者。

  二、作者背景

  1、了解作者。(看屏幕)

  2、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小序)

  总结:中秋时,大醉时。(看屏幕,补充介绍)

  3、介绍“词”的体裁。

  三、前提测评

  给红色的字注音。正音并全体朗读。

  四、朗读训练

  1、播放朗读。

  2、学生跟读。

  3、齐读。

  五、思考讨论

  1、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提问1、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这就过渡到了下面的怀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分析: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分析: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2、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上阙:望月(写景)下阙:怀人(抒情)

  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

  5、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总结:学完了这首词,我们深刻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时常处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斗争。但他却始终有着那么乐观的精神,那么宽阔的胸襟。不因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六、能力训练

  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收集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

  出示范例,学生思考讨论,可写个大意。

  七、音乐欣赏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将刚才交流的你喜欢的一句咏月诗词及喜欢的理由写成200字的短文。

  九、退出课堂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4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学*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测评。)

  二:前提测评

  ①请一位同学回答。

  ②范读(点击开关)。

  ③学生齐读。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好,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四:朗读训练

  ①播放一遍。

  ②学生齐读。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

  五:思考讨论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我们在初一时学*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

  ③讲解想象的定义。

  ④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从天河现水牛图创造出牛郎织女图。

  (好,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五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将会请同学们回答。)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六:能力训练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二,说说自己的联想。)

  2、看图三,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四,展开想象。)

  ----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今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七:音乐欣赏

  ①播放一次。

  ②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环节,通过导学达标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八:导学达标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联想:菏叶上的水珠象(滚动的玻璃珠等)。

  (五)想象:看到此图,我想到……

  (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让他们课后思考。)

  九: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大声激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所谓激情就是在读书时大声、清晰的去朗读课本,并在激情朗读之后能够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在早读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缤纷多样的。对于还没有学过的课文我们会选择拿起书本集体大声的朗读,这时的要求是最大声、最清晰。对于学过的我们会选择小组PK的方法,大家更会想要征服对方,所以是更加的大声的读出我们特有的激情。

  一、小组《水调歌头》PK。

  最大声、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读出本词。能够读准每一个字音。

  二、小组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小组的语文课代表组织各组的组员自由朗读,一定要注意本次的节奏、停顿。在读准节奏和停顿后加入情感区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组的展示将本课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为后面的.读后感打好基础。

  三、简单的写出读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读之后写下一点点感受为课堂做好铺垫。

  《水调歌头》朗读赏析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精神饱满,朗读激情。

  2、在小组自由朗读时每组的课代表都能够积极的组织组员朗读课文。

  3、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诵。并能将情感升华,写出简单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遗憾比如:

  1、学生略显紧张,没能表现出*时展示时的最高水*。

  2、时间还是有些略显仓促。

  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做到扬长避短的。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水调歌头》读后感 (菁华5篇)

  我翻开课本,重读了《水调歌头》一文。这篇课文虽然极为简短,但给我的印象却极深。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透过这几句诗,我似乎看到了苏轼脸上的忧愁,他痛恨朝廷之中那种官官相护、勾心斗角的黑暗生活,又想念七年没见面的弟弟。然而面对这种事情,苏轼并没有怨天尤人,却能把心事托付于明月,写出许多瑰丽雄伟的诗句,使后人感慨万千。苏轼这种“不以已悲”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的。苏轼不仅具有“不以已悲”的态度,而且还具有乐观向上的人生精神,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学*、发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就是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悲、欢、离、合,月亮同样不会长久完美。这句诗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其实,无论处在逆境也好,顺境也好,我们都应该像苏轼一样,具有这种乐观的态度,环境的缔造是人为的,而自身对待人生的价值却是主观的。不管处在什么环境,只要我们时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皆能处处泰然,不因处于逆境而有所改变,退一步海阔天空。

  多少文人骚客因逆境而怀忧丧志,把豪情丧失掉。如唐朝的李贺因受打击,抑郁而终。反观苏轼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的乐观态度。可惜李贺没有苏轼的气度,不能“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况且,李贺这种颓废的意志必能使人沉郁不振,这对社会乃至个人又有何益?

  回眸人生,有些人开始渴望天边会有不逝的彩虹,人间会不有散的宴*,追寻着*乎完美的人生。然而现实中,心中的完美往往被太多的逆境所代替,生命中常常夹着唏嘘的叹息。其实,逆境何尝不是一种美呢?它是顺境的一种反面外观。它对顺境,不仅是衬托,更是其意义的说明和解释。人生的真谛,往往不是寄寓“歌舞升*”的繁华,也非蕴寓“*步青云”的惬意,更不在乎“功成名就”的完美。因为这些,给人太多的表象,从而使人有能忍受逆境的磨练。用一颗*常乐观的心去品尝人生,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人是可悲的,我们应该以“不以已悲”的乐观态度去面对逆境,这样才会感到快乐。

  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苏轼所谓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的含义。他能有伟大的事业,实际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时时贡献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的结果。我们也应如此,时刻保持“不以已悲”的乐观向上的人生精神。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没有苏轼把酒问青天的豪爽,我也没有苏轼对月宫的丰富想象,但每当我走在大学校园里,抬头望到天上的明月时,明月就像有意似的,总让我回想起故乡的点点滴滴!

  我的故乡在南方,有一条宽阔而且美丽的河流过故乡。故乡的人都管她叫母亲河。故乡的人在河的岸边修建了许多供人们休憩乘凉的小广场。

  记得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的学校就在河边。在高考复*的那段时间里,我经常在天气好的夜晚,在晚修结束后,一个人来到小广场,静静的望着空中的月亮出神。

  月亮仿佛就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她能让我心情*静,她能把我身上的压力陡然卸去,她能还我一个愉快的心情。她不会生气,她更不会发怒,她只会带着她甜美的微笑默默的注视着你!这时你仿佛觉得这月亮似乎是为了你而变得愈加的`明亮了!

  又一次,我独自走在这位于异乡的大学校园里,我抬起头,看到了天上的月亮,我想到了苏轼,我想到了故乡那明亮的月亮,我想到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我当时学这词的时候,没觉得这句话有多少含意。但是有年的中秋节,我离开了父母被接到了外婆家过中秋节时,我感到了那份对家和家人的思念。虽然有外婆外公在我的身边。我却实实在在的感到的是寂寞、是思念。难道这种血缘的关系就注定了我会这样吗?

  我就和外公说出了一句很简单的'话:我想爸妈了,我要回家。当时外公没能理解过来,以为我在耍性子闹脾气。就没在意我的话。但是我又重复了刚才的话时,他们就知道我不是说着玩了。就回答我说:“这孩子,我姑娘没白生啊!我们可是白带这么多年啊。亲情这个东西就是一根看不见的线,拴着一大家子,拴住了你我他的心。外面再好还是没有家里的狗窝好啊。明天就送你回家哦”。

  当时我是没听懂外公的话是何意思。但是现在我懂了因为我学了这首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当时的想法不就和作者一样吗?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一种亲情的流露。是血缘、是父母绑住我的一根看不到的线,我飞的再远可是那根线还是在家人手里抓着。

  我看着今年的中秋节月亮一定会念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是我发自内心感触的在念和作者有着相同的那份思乡之情。

  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一段清新幽静的思绪,一份在外游子的思恋,一腔精忠报国的热心,在这各种,尽显无疑……每次读来,都深有感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少年前的中秋之夜,苏轼曾望月纵酒,举杯轻吟。如今,虽然中秋已经,但每每拿起书轻吟,都仿佛回到了那个中秋之夜,杯盘狼藉,觥筹交错,一人饮月……

  从古至今,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赞美那轮圆月,莫不是那圆圆的明月,明月。是啊,圆月很美,可那是短暂的。当今朝过去,明天它又变得残缺。残月似乎给人一种残败的伤感,而苏轼却一反常态,纵观苏轼的生*,他一生贫困潦倒,仕途不顺,面对这样的处境,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保持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更能跳出古人“伤感”的圈子,写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的千古佳句。如今读来,依然回味无穷。

  是啊,细细想来,没有这残月的演变,哪来这一轮圆月,哪来人们对这来之不易的圆月的欣喜?好比在生活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圆月”,没有一次次惨重的失败哪能换得成功的喜悦?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自然月亮也会阴藏晴出。

  其实,无论处在逆境也好,顺境也好,我们都应该像苏轼一样,具有这种乐观的态度,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不管处在什么环境,只要我们时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皆能处处泰然,退一步海阔天空。

  回眸人生,天边的彩虹终会消逝,宴*也一定会散去,与其去追寻*乎完美的人生,不如尝试改变自己的心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现实生活中,常常有对名命运的叹息,对生活不公的慨叹,坎坷、逆境是常有的,它何尝不是一种美呢?惊险有趣的冒险,从来都不是*坦的大道,当你战胜一切困难、逆境,到达终点的时候,你会发现逆境也散发着光芒。用一颗*常乐观的心去品尝人生,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人是可悲的,我们应该以“不以已悲”的乐观态度去面对逆境,这样才会感到快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我们都有那一份泰然,不负时光。

  触过泛黄的纸张,清熏的墨香在指尖萦绕。千古绝唱,一拔心碎,两行淸泪,摄魂的文字,残余着幽然的哀痛。轻抚,哦!那不是如水的月,而是你心中那点破碎的慰藉……

  秋天的夜,静谧而安详,融掉了所有的不安。柔柔的银辉浸没了你的全身,任凉风听乱了头发,却拂不乱心中的牵挂。凭栏远眺,泛光的湖面与天边的皓月相交织,唯美的弧线、浪漫的光点,你醉了,眼睛却空洞地望着皎月,以此寄托哀思。怎奈,一泓秋水,一轮碧月,载不动,你心中的愁苦。于是你颓然地合上了双眼,一滴晶莹的泪悄悄在你眼角滑落,隽永的诗篇就此落成——《水调歌头》。苏轼,你,北宋著名文学家,傲人的才华闪越千古,可是当你执笔刻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该是怎样的心情……

  月亮在彩云的追逐下,吃力地爬了一截距离。出于眷顾,月亮把自已装扮得很圆。地塘上,孩童们挥舞着手中的灯笼,于是,橘黄的烛光在嬉戏声中泛开,鞭炮也欢快地唱起了欢庆中秋的歌谣,响亮且畅快,在每个人嘴角漾起笑容,看着家人的微笑,突然觉得自已与苏轼产生了共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啊!家人永远是最温馨的字眼,既然作者能够在孤独中寻找遥远的寄托,那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家人……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水调歌头作文 (菁华3篇)

  曾有一天,夜里的月亮皎洁浑圆,可又有谁知道,那一天的夜里,一个孤单的身影在月下把酒当歌,与夜公舞……

  ——题记

  夜渐渐的深了,由青石板所铺成的大道上,来往的人流不见了踪影。我手握一提酒水,缓缓地走在大街上,中秋的圆月特别明亮,银白色的光辉洒在了我的身上,似乎头发也白了许多。

  街道两旁的人家灯火明亮,透过那一扇扇朱红色的窗,我看到了那一家家人在桌旁,吃着香甜月饼的团圆,我微微地笑了,那熟悉的一幕幕让我感到了久违的快乐。不知何时,当妻子那双温暖的手在我怀中变得冰凉的那一刻,我便不再快乐了。

  捧起了那颗如石般的心,我一步步向前走去,朝着明月,越走越远……

  思念总把时间撵得飞快,不知我以走了多远?回过头,看见了那灯火通明的小镇,我的心痛了。

  中秋佳节,家人团圆,可我却孤独一人,我不明白,那十年的寒窗苦读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今天的一贬再贬,落魄失意吗?我更不明白,为何今日我要孤单一人,在这月下无人诉说心头之苦。缓缓抬起了头,那月色越发朦胧,我心头有意,轻声长吟:“今昔如梦,不知往事如昨。”

  有没有人知道天有多高?今夜月色如雪,不知月盈月缺是何时,我举酒对青天,酒入肚中,不知何时才能冲淡心头之苦。酒如清水,亦能醉人,我欲一醉方休,却苦一生无为,人生能有几回醉生梦死,今昔却知酒不醉人。

  我生在人世之间,无所作为,月呀!你远离人世,清高自洁,能否让我去到你那里呢?

  可是,有人说,月上有亭台楼阁,会不会没有我的容身之地呀?何况高处会比人间更加寒冷,身侧也只能有影子陪伴,又怎比得上人间呢?

  醉了,我更加明白官场如梦,荣华富贵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一场过眼烟云而已,有何必太在乎呢,两袖清风岂不乐乎,又怎么会有遗憾呢?但是,天上的圆月呀!你又为何总是在别人分隔异地才变得浑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着一切自古就无法圆满,我又能怎样呢?

  可我希望每一个人都一生*安,就算相隔千里的人也能共享这明亮的月色。

  我提起了笔,再月光下记载了这一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一个流传千古的好故事,一种恬静淡然的美,一种对游子的憧憬,一种效忠国家的热血,都在这里展露,隐藏着一种复杂和深刻.

  首先,什么时候会有一轮明月

  这可能是投诉。什么时候会有明月?这可能是上天注定的。也许没有皎洁的月光指引我们,但我们一定要有必胜的信心。黑暗只是暂时的,光明是无尽的!

  不知不觉到了初二,整天泡在书里,在题海里钻来钻去,一不小心就迷了路。我常常不知道这是为了什么。期末是试卷,考试,不是试卷吗?感觉很无聊,很困,可怜的寒窗苦读什么时候结束?

  第二,我想乘风而行

  多美啊!在微风的陪伴下飞到美丽的月亮上,看看宁静凉爽的风景,避开世界的喧嚣,独自享受它,并不是一种乐趣。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给了自己沉重的压力,我可以在压力中摆脱幻想。我向往美丽的月亮,不必深究书本。我眼里只有美丽的风景,只有我自己的小天堂。

  第三,世界上似乎有什么

  巨大的转折点!我就不信一个抑郁的朝臣能这么乐观,他哪里比得上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一刻我的.幻想一定要破灭吗?

  我不相信命运或真理。我只相信自己,但这一次我不得不相信真理,因为我想到了我的亲人,我的同学,我的老师,还有那些默默关心我的人。我不能离开他们。我的天堂需要新鲜的活力。世间有真情。寒冷的月亮和温暖的地球相比在哪里?还有我温暖的家?

  第四,人有喜怒哀乐,月有阴晴圆缺

  这是不变的真理。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没有人的一生一帆风顺,总会有一些挫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收获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其实不用在意,不用担心,应该为自己的不断充实而开心。

  初二的时候比较注重自己的感受,稍有挫折就用眼泪发泄。现在才知道是懦弱,所谓“男人有泪不轻弹”。我失去了纯真,却获得了启迪人生的知识。在我得到它之前,我的奉献似乎很小。那么,有什么好难过的呢?

  第五,希望人长寿,千里同游

  多有哲理。千里之外可以一起欣赏美丽的月光,这是作者乐观情绪的表达,也包含了弟弟和家乡的思念。

  这一刻,我不再幻想。我要在前进的路上立下无数的旗帜。我不会退缩,更不会放弃。我会微笑着面对路上的挫折。哪怕有一天我离开了家乡,我的心也会一直牵挂着家乡的土地,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回来的!

  一个流传千古的好故事,一种恬静淡然的美,一种对游子的憧憬,一种效忠国家的热血,都在这里展露,隐藏着一种复杂和深刻.

  首先,什么时候会有一轮明月

  这可能是投诉。什么时候会有明月?这可能是上天注定的。也许没有皎洁的月光指引我们,但我们一定要有必胜的信心。黑暗只是暂时的,光明是无尽的!

  不知不觉到了初二,整天泡在书里,在题海里钻来钻去,一不小心就迷了路。我常常不知道这是为了什么。期末是试卷,考试,不是试卷吗?感觉很无聊,很困,可怜的寒窗苦读什么时候结束?

  第二,我想乘风而行

  多美啊!在微风的陪伴下飞到美丽的月亮上,看看宁静凉爽的风景,避开世界的喧嚣,独自享受它,并不是一种乐趣。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给了自己沉重的压力,我可以在压力中摆脱幻想。我向往美丽的月亮,不必深究书本。我眼里只有美丽的风景,只有我自己的小天堂。

  第三,世界上似乎有什么

  巨大的转折点!我就不信一个抑郁的朝臣能这么乐观,他哪里比得上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一刻我的幻想一定要破灭吗?

  我不相信命运或真理。我只相信自己,但这一次我不得不相信真理,因为我想到了我的亲人,我的同学,我的老师,还有那些默默关心我的人。我不能离开他们。我的天堂需要新鲜的活力。世间有真情。寒冷的月亮和温暖的地球相比在哪里?还有我温暖的家?

  第四,人有喜怒哀乐,月有阴晴圆缺

  这是不变的真理。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没有人的一生一帆风顺,总会有一些挫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收获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其实不用在意,不用担心,应该为自己的不断充实而开心。

  初二的时候比较注重自己的感受,稍有挫折就用眼泪发泄。现在才知道是懦弱,所谓“男人有泪不轻弹”。我失去了纯真,却获得了启迪人生的知识。在我得到它之前,我的奉献似乎很小。那么,有什么好难过的呢?

  第五,希望人长寿,千里同游

  多有哲理。千里之外可以一起欣赏美丽的月光,这是作者乐观情绪的表达,也包含了弟弟和家乡的思念。

  这一刻,我不再幻想。我要在前进的路上立下无数的旗帜。我不会退缩,更不会放弃。我会微笑着面对路上的挫折。哪怕有一天我离开了家乡,我的心也会一直牵挂着家乡的土地,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回来的!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范本十份

  教学要点

  1.掌握《水调歌头・游泳》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3.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

  1.检查上节作业 。

  ①背诵《沁园春・长沙》。

  ②朗读《水调歌头・游泳》,正音。

  2.导入

  ①此词写于1956年,时值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顺利发展之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加紧施工,全面开发长江的规划正在制定,作者看到大好的发展形势兴致很高,心情欢快,短短几天三次畅游长江。试与1927年所作《菩萨蛮・黄鹤楼》相较,“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一个“锁”字,写出心情的沉重。此词亦写同一地点,却是“极目楚天舒”,一个“舒”字,写出心情开朗。这正是知人论世才能懂词。

  ②此词联想巧妙,想象丰富,但都与题目“游泳”相关涉。因此要求同学们读诗词时一定要注意题目。游泳离不开水,这首词中所描写的游泳地点是长江,所写的景物,所联想到的典故神话自然都应与江水有关。

  3.分析词句理解内容。

  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写作者的行踪。

  提问:为什么不说“才留长沙步,又到武昌行”?为什么不说“才饮长沙酒,又食武昌豆”?(诗要用形象思维,不宜直说。诗又要有合乎逻辑的思路,题目是游泳,就要与“水”有关,因此“长沙水”“武昌鱼”均入诗中)

  讲解:作者当年视察大江南北,兴致很高,行迹匆匆,这由“才……又……”可知。这种乐观开朗的心境是全词之主调。

  ②“万里长江横渡……今日得宽余”正面描绘作者畅游长江时的感受。

  提问:作者游于长江时的感受如何?从哪些词语表现出来?(心胸开阔、豪迈自信)

  讲解:作者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在开阔的江面上游泳,十分欢快,十分惬意。一个“楚天舒”,的“舒”,从侧面写出心中之舒畅开朗;“得宽余”,则从正面写出心中的舒展与自在。长江风大浪急,但却“胜似闲庭信步”,多么从容,多么豪迈!从中透露了建国伊始,祖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巧用典故以抒写诗人之志。

  提问:孔子的语录流传后世很多,为什么作者偏偏想到这句话呢?(题目既是“游泳”,必须与“水”相关才可入诗。孔子面对江水一去不复返而生感叹,正好与眼下滔滔而去的长江之水相贴*)

  讲解:作者联想到孔子面对河水而发浩叹是十分自然的,这中间的媒介物即是“水”。但作者的用意却又有新的内容。孔子在发感概,时间一去不返,作者在这里进一步表明,正因为时间宝贵,所以应该抓紧大好时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而是只争朝夕的激励。同时,这个典故亦为过渡到了阕做了准备。

  ④“风樯动……天堑变通途。”写出长江大桥的建设,气势宏伟,速度惊人。

  讲解:这是写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大桥图景,“动”“静”“起”“飞”“变”一连串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不但写出游于长江之所见,而且展现了祖国建设的巨大变化与建设的迅速。这正是建国伊始,整个经济建设大好形势的缩影。

  ⑤“更立西江石壁……当惊世界殊”展望长江开发建设的美好前景,充满自豪之情。

  提问:词中说要进一步开发改造长江之水,那是怎样的一个规划?有什么特点?(大坝十分坚固――石壁,将上游的水蓄积起来――截断巫山云雨,水库的位置很高――高峡出*湖)

  讲解:这是写设想中的全面建设开发长江资源的蓝图。开发长江,利用水利资源是几代人的梦想,只有江山回到人民的手中,这一梦想才有可能实现。作者对词语颇有推敲,使之富有诗味儿,不说大坝而说“石壁”;不说上游流水,而说:“巫山云雨”;不说高山水库,而说“高峡出*湖”。用语典雅合体,更富有艺术之美感。这里又有一个神话联想――巫山神女的故事,那是因为巫山在长江上游,由武汉沿长江上溯,自然可达巫山,既到得巫山,便自然想到神女峰及其名称来历。因此,词的最后一句便巧借神女之传说,设想神女如果活到今天,也该会惊叹于世间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是自然贴切,意味深长。这首词无疑抒发的是改造自然的宏大愿望和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赞美。

  3.丰富而自然的联想与想象。

  ① 提问:诗歌的生命在于联想和想象,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诗了。请你从学过的诗歌中举一例,说明是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的。(李白把两鬓斑白比喻成“秋霜”;**把为革命牺牲做鬼雄,想象成“此去泉台招旧部”。

  ② 讲解:想象要自然合理,要有依据,而不是胡思乱想。如《天上的街市》,由远远的街灯和天上的星星的相似为依据,便张开想象的翅膀:既然天上星星像街灯,那必然也有街市;既然有街市,必有珍奇的物品;既然有物品出售,那必然也会有顾客光临;那顾客当中就会有牛郎织女,他们在天街上闲游;那颗一闪滑划去的流星,那就是他们提着的灯笼……这样由*及远,由人间到天上,由现实到神话,依次联想,轨迹清晰,自然合理。由此看来,***词《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两处联想,也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作者根据中心的需要,从“游泳”的题目出发,切合了作者的诗情。因此,无论是成语典故,还是神话传说,都自然而贴切。

  4.课上练*:阅读下面这首题为《相思》的诗,谈一谈它是怎样展开联想的?其联想的依据是什么?

  相 思

  高雨秀

  打开电视机,

  台湾――雨,

  台湾――雨。

  几乎天天如此,

  雨多得出奇。

  说奇也不奇,

  人类四分之一的

  相思泪,

  倾泻在那里。

  5.作业 :背诵两首词。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 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 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 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 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情景教学法

  3. 讨论点拨法

  4. 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方法:

  1. 朗读理解

  2. 小组合作

  3. 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 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 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 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 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 热爱人间 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 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 思弟之情

  难全

  五. 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 拓展:

  1. 赏析美术作品、书法、绘画,融合音乐,激发学生别出心裁读古诗,并教育学生热爱古诗词

  2. 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 《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七.总结:

  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3.体会作者豁达的心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且积极的人生观;体会词中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整首词;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体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传达的是不为任何纷扰所动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这两句千古名句皆出自范仲淹所作的《岳阳楼记》,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之人。今天我们要学*他的一首词《渔家傲》,让我们再一次走*这位伟大的词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三、复*有关词的基本常识。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歌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每个词调都有限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声律;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词的段落也有数种,一段的称为单调,两段的称为双调,三段或四段的称为三叠或四叠,其中以双调者为多,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阕或上阕,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阕或下阕;词的句式或整齐,如《浣溪沙》,或参差,如《渔家傲》,但绝大多数词调的句式长短不齐,短者仅一字,长者达十一字,因此,词又名长短句。

  四、落实字词。

  五、朗读词。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2.学生自读,感悟文义。

  3.学生齐读,加强理解。

  六、理解词。

  1.范仲淹所作的《渔家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来的?

  描写的是边塞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交代了写作的地点,“秋来”写了时间。“风景异”概括了这里景致的特点。

  2.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本词的上阕以“异”字统领全文,词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里着重表现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与中原大不相同。

  (1)雁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塞之地的荒凉。

  (2)号角凄厉。“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夹杂着风吼、马嘶的声音,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3)重山叠嶂。交代了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处于偏远之地。

  (4)孤城紧闭。“孤”不仅仅交代所在城池的环境,也是自身心境的写照。“闭”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呈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

  3.下阕则围绕一个“情”字展开,结合语句体会词人当时的情感。

  (1)思乡之情急切。“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一杯”,举杯消愁,消思乡之愁苦;“家万里”,可是家却在万里之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显急切的归家之情。

  (2)建功之心强烈。“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由此可以体会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在这双重情感的积聚下,使人夜不能寐。“羌管悠悠霜满地”,于是听到羌笛悠扬的声音,看到寒霜满地的景致。“将军白发征夫泪”也体现出将士们长期驻守边塞的劳苦和感伤之情。

  4.小结。

  本首词着力渲染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七、布置作业。

  背诵《渔家傲》。

  板书设计

  渔家傲

  范仲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明月为主题吟诗作赋,大量的咏月诗词不断涌现,请回顾我们曾接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在中秋佳节,遥望明月,词人苏轼感慨良多,遂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词,体会作者是如何借月抒怀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并精通棋琴书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贬谪,经历十分坎坷,与此同时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朗读词。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2.教师领读,落实读音。

  3.学生自读,感悟文义。

  4.学生齐读,加强理解。

  5.指名朗读,强化记忆。

  四、理解词。

  1.请在本首词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为众人知晓,并流传甚广。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当时苏轼与弟弟已六七年未见,他们饱受离别之苦,这句应饱含作者一种美好的祝愿,希望兄弟二人的情谊天长地久,借此抒发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2.此句除传达一种美好的祝愿之外,你还读出哪些内涵?让我们结合前文词句详加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人问月问天,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之所以向往是由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政治失意,故寄希望于天宫,并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诗人要乘风归去是想离开现实直奔天宫而去,幻想借此忘掉一切。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此时,天上和人间,理想和现实,使他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欲登琼楼玉宇,却又留恋美好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此句写景表现出作者因为思念而心绪不宁、辗转难眠的情景。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弟天各一方的遗憾和无奈。所以作者用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遍规律来自我安慰,自我释怀。在安慰的同时也传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既然人世间有许多离别、不圆满的事情,就希望天下所有与他境遇相同的人都能*安,虽远隔千里,亦能感受到彼此的真情,享有美好的月色。

  3.小结。

  此时作者的情感并未拘泥于兄弟之情,而是延展开来,以此祝愿天下人,更加突显其博大、豁达的胸襟。

  五、拓展延伸。

  积累以下苏轼的两首诗词,可选取感兴趣的一首加以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布置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

  教材分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有着极其丰富深广的意蕴,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达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明圆缺当中阐明人生哲理,贯穿着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深刻而独到的思索,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永恒魅力。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的生*和文学成就;

  2,指导学生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和主旨,掌握本词的名句和哲理句;

  3,背诵本词,尝试默写有关月光与友情的古诗。

  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形式:讲授、提问、练*、诵读等

  教学重点:把握理解本词所表达的哲理和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现实人生态度的矛盾与所展示的旷达情怀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各位同学,我们大家有谁听说过享誉文坛有名的“三苏”名?----对,他们就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他们并成为我国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成就最大的是苏轼,今天我们学的《水调歌头》就是苏轼的一首著名的写中秋的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所以他的作品集叫什么?---《东坡乐府》,他的诗词文、书法绘画样样精通,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这首词写的是他41岁被贬谪到任山东诸城知州时在中秋之夜怀念弟弟苏辙(字子由),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的词句既表现了他的旷达情怀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祝愿,因此流传千古。

  二、新课简析讲评: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宫殿不胜shēng禁受不住绮qǐ户:雕花的门窗婵chán娟:指月亮

  2边讲边评新课

  A,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字数*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B,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抉择上的徘徊困惑心态;于是想到乘风飞往月宫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分析提问词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C,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1,什么语气----反诘埋怨;2,怀念谁?---弟弟子由。接着有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不可能完美无缺的。——什么语气、态度?------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最后两句是名句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D,本词的特点:以月为中心贯穿,色彩绚丽,想象奔放,阐发哲理含蓄自然。

  三,朗读背诵课文,思考提问:

  1,本词哪一句最能体现对弟弟的思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苏轼《水调歌头》教案范文5份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

  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

  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

  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

  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一、目标阐述

  1、知识和能力

  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⑶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2、过程和方法

  ⑴能在学*内容之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法。

  ⑵能在学*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

  ⑶能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⑵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

  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设计1: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传统名篇,或抚今追昔、或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以丰富的情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2:还记得那首“静夜思”吗?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背诵一下。这首广为传唱的诗表达了作者李白怎么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在寂静的月夜作者思念家乡。)古往今来,一轮皎洁的明月总能触发文人墨客心中的情愫,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面对中秋的圆月,他会有怎么的情感体验呢。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并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真切、细腻、个性化的感受,培养自己纤细的感受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每次读这首词都会让我的体会更加深刻:语言锤炼的优美独特让我喜爱,对景情的大胆想象让我震撼,对亲人情真意切的思念让我感动,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我钦佩。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用略读和浏览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读出整体的感知,并能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所写的内容,培养自己整体的感知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学*心得:

  本词叙写了中秋之际作者赏月品秋时抒发自己的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怀人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三读课文,说说哪些方面写得精彩

  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并用“的”字结构的名词短语(先用名词,然后加上修饰语)来说说本文哪些方面写得精彩,值得学*,培养自己敏锐的判断力。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我觉得整首词四个方面写得精彩和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优美独特的语言、大胆的想象、浪漫飘逸的词风和旷达的情怀。

  (五)四读课文,对精彩内容进行赏析

  学生有所选择地浏览课文,对精彩内容研读赏析。如果精彩之处太多,就以“两特一先”(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的、语言学*优先)为选择标准,选择两个精彩内容,认真研读赏析。研读赏析的要求和方法是:紧扣所选内容的相关语句深入品味,不蜻蜓点水,不浮光掠影;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使自己的研读赏析有个性,有新意;研读赏析后能用细腻确切的语言清晰表达,不使用粗糙空洞的大话、套话。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赏析理解:

  1、优美独特的语言

  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真可谓“奇逸之笔”。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大胆的想象

  “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3、浪漫飘逸的词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4、旷达的情怀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六)五读课文,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

  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五读课文,自主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基本原则是“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他人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教师提出帮助学生理解主题的补充性问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样的意蕴?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借助课内注解及课外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创作观,并了解写作此文的背景和意图,以此增进对课文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理解。

  教师介绍: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根据词前小序推测一下,作者中秋赏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下?

  教师趁机介绍本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作者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八)六读课文,积累新鲜字词和妙语佳句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再聚焦语言优美、情感优美的语句或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并流利的背诵此词。

  (九)用一句话总结学*收获或学*感受

  课文学*结束后,每人用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收获或学*感受。

  最后教师也说一句:

  女诗人舒婷曾说过:“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请记住这堂课,记住苏轼,把汉语语言文字对我们的熏陶,留在心中,让我们在语言学*中不断成长。

  (十)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请同学们自主寻找并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评论文章三篇以上,并欣赏背诵苏轼其他词作三首,篇名不定。可以到网上直接阅读。

  (一)、教学目标:

  1、能流畅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词。

  2、能体会并用简要的语言说出月亮在词中的意蕴。

  3、能探究月亮在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和意蕴。

  (二)、教学难点:

  把握作品的意蕴

  (三)、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

  45分钟

  (五)、教学思路:

  看图联想——品读透悟——拓展探究——音乐回想

  (六)、教学过程:

  一、 月之妙语

  导入语:请观察下列图片,用优美的语言形容你所看到的内容。

  要求:

  1、可以用自己最喜爱的语言形式表达,比如一个词语、一个短语、一句话等。

  2、一定要包含“月”的意思。

  二、 书读百遍

  (提示语:这唯美的画面,空灵的意境,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来形容它是最合适的了。这首词它借助的是中秋的圆月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深情。请看课文《水调歌头》。)

  1、自读课文(提示读音及朗读的节奏)。

  2、用文中语句概括画面内容。

  (提示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假如画面上的人物是你,在画面情景下,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文中的那个语句?)

  3、听范读。

  (提示语:如果你能学会用心聆听别人的深情,你会离诗歌最*。请闭上眼睛,倾听名家的范读。听的时候注意他是如何把语调、重音等朗读要素完美结合起来的。)

  4、模仿表演。(对刚才的朗读,你感觉象不象在听一首歌?其实,诗歌就具有这种音乐美的特点。下面,你能否模仿刚才的朗读,上台表演诗朗诵《水调歌头》。)

  5、全体大声朗读课文。

  三、 诗中有情

  1、(提示语:对对子能用最凝练的语言涵盖内容,你能尝试完成下列对上下阕内容概括的对子吗?)

  把酒弄清影

  望月

  2(提示语:曾经有歌词这样唱到:“月亮代表我的心”。你知道中秋的圆月在苏轼的心中代表了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或提供的背景资料谈谈你的看法。注意:要言之有理。)

  月是的代表

  四、 我说月亮

  (提示语:我们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月亮有了更深的了解。很难忘苏轼他对弟弟的那一份真情,更难忘他那“千里共婵娟”,对天下游子的殷殷祝福。所以,月亮是情思。在古代的诗歌中,不仅是苏轼,在中国其他文人的许多诗词或文章中,月亮是心中的诗。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月亮在古诗中代表了什么。)

  合作探究

  话题:月亮在古诗中的形象。

  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

  2、整理资料,形成观点。

  3、用规定的句式回答。

  4、每组可推选代表发言。

  五、妙言生花

  为某月饼厂设计人员设计的月饼盒广告封面,从画面和内容上提供创意。

  (可以是本堂课涉及的内容,也可以是围绕主题自创的)

  六、 诗歌共色

  (提示语:同学们,诗中月亮是圆圆的,却也是涩涩的。歌中的月亮是空灵的,却是释怀的。让我们在歌中再次品味苏轼的《水调歌头》。)

  播放flash《水调歌头》,全体合唱。

  一、导入

  1、齐背《渔家傲》。

  2、月,是一个充满感情和感动的意象,借月抒情的诗很多,你能说出几句吗?

  参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