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

  1、师生做拍手游戏。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拉*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2、摆一摆: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是多少?

  (2)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是多少?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以有的知识出发为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新知

  1、要求学生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再在第二行摆2个正方形,说一说第二行摆2个正方形用的根数里有几个一个正方形的根数。

  2、(1)摆飞机,数一数用几个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指导学生摆飞机。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针对学生回报摆的结果),谁能根据你摆的飞机,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引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也就是他们摆的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4)如果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5)回报结果,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刚才摆飞机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也就是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总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3、看一看,比一比(出示课件)

  (1)萝卜3个,茄子6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个数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

  (2)萝卜2个,茄子6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的个数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生活中的食物联系到倍数关系,因为数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摆9个○。

  4、考考你

  8里面有()个48是4的()倍

  12里面有()个312是3的()倍

  24里面有()个624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思路解决)

  2、引导学生做一做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时间还给学生。

  3、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只是说法不同,用除法计算。

  四、巩固深化

  1、练*十二(第1题)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3、观看课件拓展

  (1)观察各种书籍的本数。

  (2)完成题中的问题。

  (3)还能提出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采取摆一摆、比一比、考考你等学*形式。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探究中学*掌握了本课时的知识,达到预计的目的。不足之处,是教师的巡视不够,导致学困生没有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探索先进的教学经验、制作学生喜欢的课件。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四册54~55页例2、例3,练*十二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内容。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和除法含义,并且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作了知识铺垫。本课时,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其匠心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传统的教学内容,新教材由浅入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主题活动,在操作观察中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例3,通过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数学信息,引导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也为今后进一步学*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作好了思路孕状。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时,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学生的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最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帮助学生巩固加深。

  教学设计思路: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动手操作中感知)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组内交流,解决问题巩固练*课堂小结(小结学*内容,课堂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10根或15根)小棒。

  课前准备:

  1、教师和学生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做伸手指的游戏:

  (1)教师伸几根手指,请学生伸出是老师的几倍的手指数。

  (2)伸出8根手指,每2根分一份,看看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前活动中复*有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除法的含义,为新内容的学*作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收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有关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空中梯队的视频)

  师介绍飞行员刘欣: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中梯队的精彩表演,在这些飞行员中有一名女飞行员,她的名字叫刘欣(出示刘欣的照片)。刘欣姐姐小时候就是青山区的一名学生。我们要像她一样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要努力去实现它。小红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能当一名飞行员。你们看,她用小棒摆了一架飞机。(将小红的图片和用小棒摆成的飞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收看视频,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又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例2

  1、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师: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棒,你们想用小棒摆飞机吗?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小棒摆飞机。请你一边看一边数: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既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小棒摆飞机,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不会摆的现象,同时又能强化一倍数。〕

  (2)提问: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根)

  (3)师出示小丽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丽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丽有10根小棒(板书:10根),猜一猜她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师出示小强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强有15根小棒(板书:15根),猜猜他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小丽、小强各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引导学生向几里面有几个几靠,不让学生说理由,等到学生动手操作,充感知后再来探讨。〕

  师:谁想来帮小丽摆一摆?教师将小丽的10根小棒给1名学生,摆在小丽旁边画好的方框中。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例12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进行教学。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计算结果的*似值。在取*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如第(1)题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能盛0.4千克的瓶子里,求需要多少个瓶子。计算结果是6.25个,按“四舍五入法”取*似值,需要6个瓶子,但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剩下的0.1千克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这里就要用“进一法”将6.25中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1,变成7。而第(2)题求红丝条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则要用“去尾法”,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尾数去掉,得*似数16。最后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似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取*似值的不同情况,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取*似值的方法。

  教学关键:取*似值的方法。

  解决问题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PPT

  教学设计:

  一、复*小数四则混合计算。

  0.75÷0.3+3.23.6÷0.4-1.2×5

  4.8÷1.2+0.5×50.4×(3.2-0.8)÷1.2

  二、学*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似值

  1、创设情境:小强妈妈前几天买来了一桶香油,重2.5千克(出示实物),因这桶过大,小强妈妈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请你们帮她想一想该怎么办?(分装在小瓶里)

  这个主意好!瞧,(出示小瓶子)我找来了一些小瓶子,每个瓶子最多可盛0.4千克香油,那小强妈妈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呢?

  出示例12(1)

  (1)独立审题,分析条件与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引发学生思考:需要准备6.25个瓶子吗?瓶子数可以是小数吗?

  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是多少上瓶子?

  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装进去吗?

  (3)师:从这一道题中,我们知道,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要采用“进一法”来求*似数,也就是无论这题中的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

  2、出示例12(2)。

  (1)独立审题,分析条件与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提问:礼盒的数量必须是整数,那这一道题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是多少个呢?25米够吗?

  (3)师:在这一道题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要采用“去尾法”求*似数,也说是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

  3、引导学生比较(1)和(2)两题在取商的*似值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不采用“四舍五入法”。不同点:(1)是向整数部分进一;而(2)只取整数部分,小数部分舍去。)

  4、小结:“四舍五入”法取*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取商的*似值。

  三、深化方法、巩固应用

  1、出示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思路,说一说用哪种方法去取*似值,为什么?(买东西时,钱不够,就不能再买一本了,用“去尾法”可以买回5本词典)即100÷18.5≈5(本)

  2、练*六第8题。

  (1)读一读。

  (2)问:从题中你找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每本相册多少钱?

  ②还有多少钱去买钢笔?

  ③相册和钢笔比谁贵?

  ④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支钢笔?

  (4)按上面的顺应进行讲解,每个算式表示什么?

  (5)如果求孙老师还可以买多少支钢笔,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6)列式解答。

  (7)反问:为什么这里用“去尾法”求*似数?

  3、出示练*六第9题。

  (1)读题。

  (2)分析数量关系。

  小组内讨论:题中可以发现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是隐藏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要求需要多少方糖,必须知道什么?

  (3)列式解答。

  4、练*六第10题。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外请你们各自搜索一些生活中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似值的例子。

  五、作业设计

  1、幸福小学有378人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进一法)

  2、装订一种笔记本需要用纸60页,现在有同样的纸2800页,可装订多少本这样的笔记本?(去尾法)

  3、练*六第6、7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教学例4,练*十三的第2、6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表格。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课件:想一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

  教师:咱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

  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 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 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三、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当你的练*本用完后,你一般会怎么处理它呢?

  生1:把它扔了。

  生2:卖给废品回收站。师:你可真会节约再利用资源。

  教师:这些纸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播放课件。

  看完后出示:

  据调查统计,在一所有一千名小学生的学校里,一个月可回收废纸约2万张。按1000张纸重约1千克计算,卖给废品回收站可得人民币20元。如果同学们*时收集牛奶盒、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可利用资源,可换得人民币35元。今年我省不少地区遭受到了洪灾,我们可以拿这些钱为灾区小朋友做些什么呢?

  生1:把这些钱捐给他们。

  生2:用这些钱购买学*用品送给他们。

  教师:同学们可真有爱心!

  出示课件。

  教师:这里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教师:第二个问题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各小组可以先讨论,再写下各位购买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购买方案进行整理,填写在表格内。开始吧!

  学生一边讨论教师一边巡视,学生讨论完填写好表格后,老师提问。

  教师: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

  教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同学的方案好吗?好在哪里?你认为不足之处在哪?你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废物再利用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效益,*时的学*生活中大家可得注意回收,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能源,让我们来争当环保节能的小公民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师: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也利用废物回收,换来了一些班费,组织大家进行了一次旅行,在旅行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看!

  出示第6题的情景图。

  先让学生观察“丛林探险”情景图。让学生从两名同学的对话以及图中的指示牌,获得数字信息,解决“坐车”和“租船”问题。

  师:从图中同学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丛林探险活动每辆小车坐6人。

  生:我们班有44人。

  生:激流勇进游戏每条船坐5人。

  师:小男孩小女孩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如果全班都玩“丛林探险”,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会有剩余的人吗?

  生2:如果都玩“激流勇进”,应该租几条船呢?

  师:请同学们自己先自个儿想想,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方法,并列出算式,说明理由。

  (1)坐车问题:44÷6=7(辆)……2(人)

  答:最多可以坐满7辆车,还剩余2人。

  提问:剩余这2人怎么安排呢?

  生:再坐一辆车。

  (2) 租船问题:44÷5=8(条)……4(人)

  教师:你对这种租船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教师:你可真会发现问题。

  教师:剩下的4个人不去了吗?怎么办呢?

  师:应该租几条船呢?为什么?

  教师:你为什么要把8加1呢?

  8+1=9(条)

  答:应该租9条船。

  教师:你考虑得可真周到!

  教师:同学们在外游玩的时候可得注意安全哦!

  五、结束课题。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感今天受?对自己和他人有何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四册54~55页例2、例3,练*十二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内容。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和除法含义,并且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作了知识铺垫。本课时,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其匠心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传统的教学内容,新教材由浅入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主题活动,在操作观察中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例3,通过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数学信息,引导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也为今后进一步学*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作好了思路孕状。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时,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学生的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最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帮助学生巩固加深。

  教学设计思路: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动手操作中感知)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组内交流,解决问题巩固练*课堂小结(小结学*内容,课堂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10根或15根)小棒。

  课前准备:

  1、教师和学生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做伸手指的游戏:

  (1)教师伸几根手指,请学生伸出是老师的几倍的手指数。

  (2)伸出8根手指,每2根分一份,看看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前活动中复*有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除法的含义,为新内容的学*作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收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有关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空中梯队的视频)

  师介绍飞行员刘欣: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中梯队的精彩表演,在这些飞行员中有一名女飞行员,她的名字叫刘欣(出示刘欣的照片)。刘欣姐姐小时候就是青山区的一名学生。我们要像她一样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要努力去实现它。小红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能当一名飞行员。你们看,她用小棒摆了一架飞机。(将小红的图片和用小棒摆成的飞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收看视频,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又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例2

  1、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师: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棒,你们想用小棒摆飞机吗?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小棒摆飞机。请你一边看一边数: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既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小棒摆飞机,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不会摆的现象,同时又能强化一倍数。〕

  (2)提问: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根)

  (3)师出示小丽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丽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丽有10根小棒(板书:10根),猜一猜她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师出示小强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强有15根小棒(板书:15根),猜猜他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小丽、小强各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引导学生向几里面有几个几靠,不让学生说理由,等到学生动手操作,充感知后再来探讨。〕

  师:谁想来帮小丽摆一摆?教师将小丽的10根小棒给1名学生,摆在小丽旁边画好的方框中。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

  1、师生做拍手游戏。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拉*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2、摆一摆: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是多少?

  (2)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是多少?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以有的知识出发为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新知

  1、要求学生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再在第二行摆2个正方形,说一说第二行摆2个正方形用的根数里有几个一个正方形的根数。

  2、(1)摆飞机,数一数用几个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指导学生摆飞机。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针对学生回报摆的结果),谁能根据你摆的飞机,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引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也就是他们摆的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4)如果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5)回报结果,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刚才摆飞机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也就是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总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3、看一看,比一比(出示课件)

  (1)萝卜3个,茄子6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个数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

  (2)萝卜2个,茄子6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的个数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生活中的食物联系到倍数关系,因为数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摆9个○。

  4、考考你

  8里面有()个48是4的()倍

  12里面有()个312是3的()倍

  24里面有()个624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思路解决)

  2、引导学生做一做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时间还给学生。

  3、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只是说法不同,用除法计算。

  四、巩固深化

  1、练*十二(第1题)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3、观看课件拓展

  (1)观察各种书籍的本数。

  (2)完成题中的问题。

  (3)还能提出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采取摆一摆、比一比、考考你等学*形式。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探究中学*掌握了本课时的知识,达到预计的目的。不足之处,是教师的巡视不够,导致学困生没有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探索先进的教学经验、制作学生喜欢的课件。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四册54~55页例2、例3,练*十二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内容。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和除法含义,并且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作了知识铺垫。本课时,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其匠心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传统的教学内容,新教材由浅入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主题活动,在操作观察中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例3,通过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数学信息,引导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也为今后进一步学*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作好了思路孕状。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时,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学生的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最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帮助学生巩固加深。

  教学设计思路: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动手操作中感知)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组内交流,解决问题巩固练*课堂小结(小结学*内容,课堂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10根或15根)小棒。

  课前准备:

  1、教师和学生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做伸手指的游戏:

  (1)教师伸几根手指,请学生伸出是老师的几倍的手指数。

  (2)伸出8根手指,每2根分一份,看看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前活动中复*有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除法的含义,为新内容的学*作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收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有关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空中梯队的视频)

  师介绍飞行员刘欣: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中梯队的精彩表演,在这些飞行员中有一名女飞行员,她的名字叫刘欣(出示刘欣的照片)。刘欣姐姐小时候就是青山区的一名学生。我们要像她一样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要努力去实现它。小红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能当一名飞行员。你们看,她用小棒摆了一架飞机。(将小红的图片和用小棒摆成的飞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收看视频,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又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例2

  1、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师: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棒,你们想用小棒摆飞机吗?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小棒摆飞机。请你一边看一边数: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既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小棒摆飞机,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不会摆的现象,同时又能强化一倍数。〕

  (2)提问: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根)

  (3)师出示小丽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丽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丽有10根小棒(板书:10根),猜一猜她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师出示小强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强有15根小棒(板书:15根),猜猜他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小丽、小强各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引导学生向几里面有几个几靠,不让学生说理由,等到学生动手操作,充感知后再来探讨。〕

  师:谁想来帮小丽摆一摆?教师将小丽的10根小棒给1名学生,摆在小丽旁边画好的方框中。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例12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进行教学。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计算结果的*似值。在取*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如第(1)题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能盛0.4千克的瓶子里,求需要多少个瓶子。计算结果是6.25个,按“四舍五入法”取*似值,需要6个瓶子,但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剩下的0.1千克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这里就要用“进一法”将6.25中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1,变成7。而第(2)题求红丝条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则要用“去尾法”,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尾数去掉,得*似数16。最后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似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取*似值的不同情况,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取*似值的方法。

  教学关键:取*似值的方法。

  解决问题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PPT

  教学设计:

  一、复*小数四则混合计算。

  0.75÷0.3+3.23.6÷0.4-1.2×5

  4.8÷1.2+0.5×50.4×(3.2-0.8)÷1.2

  二、学*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似值

  1、创设情境:小强妈妈前几天买来了一桶香油,重2.5千克(出示实物),因这桶过大,小强妈妈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请你们帮她想一想该怎么办?(分装在小瓶里)

  这个主意好!瞧,(出示小瓶子)我找来了一些小瓶子,每个瓶子最多可盛0.4千克香油,那小强妈妈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呢?

  出示例12(1)

  (1)独立审题,分析条件与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引发学生思考:需要准备6.25个瓶子吗?瓶子数可以是小数吗?

  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是多少上瓶子?

  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装进去吗?

  (3)师:从这一道题中,我们知道,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要采用“进一法”来求*似数,也就是无论这题中的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

  2、出示例12(2)。

  (1)独立审题,分析条件与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提问:礼盒的数量必须是整数,那这一道题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是多少个呢?25米够吗?

  (3)师:在这一道题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要采用“去尾法”求*似数,也说是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

  3、引导学生比较(1)和(2)两题在取商的*似值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不采用“四舍五入法”。不同点:(1)是向整数部分进一;而(2)只取整数部分,小数部分舍去。)

  4、小结:“四舍五入”法取*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取商的*似值。

  三、深化方法、巩固应用

  1、出示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思路,说一说用哪种方法去取*似值,为什么?(买东西时,钱不够,就不能再买一本了,用“去尾法”可以买回5本词典)即100÷18.5≈5(本)

  2、练*六第8题。

  (1)读一读。

  (2)问:从题中你找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每本相册多少钱?

  ②还有多少钱去买钢笔?

  ③相册和钢笔比谁贵?

  ④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支钢笔?

  (4)按上面的顺应进行讲解,每个算式表示什么?

  (5)如果求孙老师还可以买多少支钢笔,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6)列式解答。

  (7)反问:为什么这里用“去尾法”求*似数?

  3、出示练*六第9题。

  (1)读题。

  (2)分析数量关系。

  小组内讨论:题中可以发现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是隐藏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要求需要多少方糖,必须知道什么?

  (3)列式解答。

  4、练*六第10题。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外请你们各自搜索一些生活中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似值的例子。

  五、作业设计

  1、幸福小学有378人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进一法)

  2、装订一种笔记本需要用纸60页,现在有同样的纸2800页,可装订多少本这样的笔记本?(去尾法)

  3、练*六第6、7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教学例4,练*十三的第2、6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表格。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课件:想一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

  教师:咱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

  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 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 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三、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当你的练*本用完后,你一般会怎么处理它呢?

  生1:把它扔了。

  生2:卖给废品回收站。师:你可真会节约再利用资源。

  教师:这些纸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播放课件。

  看完后出示:

  据调查统计,在一所有一千名小学生的学校里,一个月可回收废纸约2万张。按1000张纸重约1千克计算,卖给废品回收站可得人民币20元。如果同学们*时收集牛奶盒、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可利用资源,可换得人民币35元。今年我省不少地区遭受到了洪灾,我们可以拿这些钱为灾区小朋友做些什么呢?

  生1:把这些钱捐给他们。

  生2:用这些钱购买学*用品送给他们。

  教师:同学们可真有爱心!

  出示课件。

  教师:这里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教师:第二个问题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各小组可以先讨论,再写下各位购买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购买方案进行整理,填写在表格内。开始吧!

  学生一边讨论教师一边巡视,学生讨论完填写好表格后,老师提问。

  教师: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

  教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同学的方案好吗?好在哪里?你认为不足之处在哪?你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废物再利用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效益,*时的学*生活中大家可得注意回收,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能源,让我们来争当环保节能的小公民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师: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也利用废物回收,换来了一些班费,组织大家进行了一次旅行,在旅行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看!

  出示第6题的情景图。

  先让学生观察“丛林探险”情景图。让学生从两名同学的对话以及图中的指示牌,获得数字信息,解决“坐车”和“租船”问题。

  师:从图中同学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丛林探险活动每辆小车坐6人。

  生:我们班有44人。

  生:激流勇进游戏每条船坐5人。

  师:小男孩小女孩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如果全班都玩“丛林探险”,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会有剩余的人吗?

  生2:如果都玩“激流勇进”,应该租几条船呢?

  师:请同学们自己先自个儿想想,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方法,并列出算式,说明理由。

  (1)坐车问题:44÷6=7(辆)……2(人)

  答:最多可以坐满7辆车,还剩余2人。

  提问:剩余这2人怎么安排呢?

  生:再坐一辆车。

  (2) 租船问题:44÷5=8(条)……4(人)

  教师:你对这种租船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教师:你可真会发现问题。

  教师:剩下的4个人不去了吗?怎么办呢?

  师:应该租几条船呢?为什么?

  教师:你为什么要把8加1呢?

  8+1=9(条)

  答:应该租9条船。

  教师:你考虑得可真周到!

  教师:同学们在外游玩的时候可得注意安全哦!

  五、结束课题。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感今天受?对自己和他人有何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四册54~55页例2、例3,练*十二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内容。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和除法含义,并且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作了知识铺垫。本课时,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其匠心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传统的教学内容,新教材由浅入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主题活动,在操作观察中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例3,通过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数学信息,引导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也为今后进一步学*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作好了思路孕状。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时,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学生的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最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帮助学生巩固加深。

  教学设计思路: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动手操作中感知)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组内交流,解决问题巩固练*课堂小结(小结学*内容,课堂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10根或15根)小棒。

  课前准备:

  1、教师和学生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做伸手指的游戏:

  (1)教师伸几根手指,请学生伸出是老师的几倍的手指数。

  (2)伸出8根手指,每2根分一份,看看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前活动中复*有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除法的含义,为新内容的学*作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收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有关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空中梯队的视频)

  师介绍飞行员刘欣: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中梯队的精彩表演,在这些飞行员中有一名女飞行员,她的名字叫刘欣(出示刘欣的照片)。刘欣姐姐小时候就是青山区的一名学生。我们要像她一样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要努力去实现它。小红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能当一名飞行员。你们看,她用小棒摆了一架飞机。(将小红的图片和用小棒摆成的飞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收看视频,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又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例2

  1、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师: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棒,你们想用小棒摆飞机吗?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小棒摆飞机。请你一边看一边数: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既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小棒摆飞机,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不会摆的现象,同时又能强化一倍数。〕

  (2)提问: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根)

  (3)师出示小丽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丽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丽有10根小棒(板书:10根),猜一猜她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师出示小强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强有15根小棒(板书:15根),猜猜他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小丽、小强各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引导学生向几里面有几个几靠,不让学生说理由,等到学生动手操作,充感知后再来探讨。〕

  师:谁想来帮小丽摆一摆?教师将小丽的10根小棒给1名学生,摆在小丽旁边画好的方框中。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解决问题连乘问题》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和分析题意,能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法:分析、归纳、练*

  学法:思考、交流、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5分钟)

  1. 认真听、仔细想、解决下面的问题:

  我每天读12页,20天能读多少页?

  12×20=280(页)

  答:二(1)班一共有48页。

  2.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我们是这样解决问题的:

  阅读与理解

  ↓

  分析与解答

  ↓

  回顾与反思

  3.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自学指导(12分钟)

  课件出示第52页例3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元。一共卖了多少钱?

  (一)自学要求

  1.观察并思考:

  (1)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2)可以先求什么?怎样列式?再求什么?怎样列式?

  (3)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解决?

  2.自学方法:先独立完成,后交流讨论

  3.自学时间:4+1分钟

  (二)反馈

  阅读与理解:

  1、知道了每箱有12个,还知道卖出5箱,每个45元。

  2、问题是“一共卖了多少钱”。

  3、怎样分析与解答呢?

  分析与解答:

  教师板书:

  (1)一共卖了多少钱?

  45×60=2700(元)

  12×5×45=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钱。

  回顾与反思:

  知道了卖出的保温壶的数量和每个保温壶的价钱,就可以求出卖的总钱数。

  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到卖了2700元。

  三、质疑探究(6分)

  质疑探究

  1、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因为都是在求几个几是多少。

  2、能不能这样算?为什么?

  45×5=225(元)

  225×12=2700(元)

  四、当堂训练(16分钟)

  (一)课堂检测

  做一做。

  张庄小学新盖16间教室,每间教室有6扇窗子。每扇窗子安装8块玻璃,一共要安装多少块玻璃?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方法一:

  (1)每间教室装多少块玻璃?

  8×6=48(块)

  (2)一共安装了多少块玻璃?

  48×16=768(块)

  8×6×16=768(块)

  方法二:

  (1)16间教室共有多少扇窗子?

  6×16=96(扇)

  (2)一共安装了多少块玻璃?

  8×96=768(块)

  8×(6×16)=768(块)

  答:一共要安装768块玻璃。

  (二)堂清作业

  1、跑道每圈长400米,小红每天跑2圈,她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2、一个西瓜大鹏有8垄,每垄种35棵,每棵结2个西瓜,一共结多少个西瓜?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连乘问题)

  可以先求一箱卖了多少钱,再求一共卖了多少钱。

  (1)每箱卖了多少钱?

  45×12=540(元)

  (2)一共卖了多少钱?

  540×5=2700(元)

  45×12×5=2700(元)

  也可以先求出5箱共有多少个,再求一共卖了多少钱。

  (1)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

  12×5=60(个)

  (2)一共卖了多少钱?

  45×60=2700(元)

  12×5×45=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钱。

  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

  P11例7、做一做,P14练*二第6—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1)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得出:

  ①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3)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学校图书室准备铺地砖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出示例6: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方米,用边长室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怎样知道100块瓷砖够不够呢?

  板书:0.9×0.9×100=81(*方米)

  (100块不够)

  追问:0.9X0.9是先求的什么?再乘100又求的是什么?

  4、那110块够吗?(学生独立尝试,可以怎样算?)

  (1)0.9×0.9×110

  (2) 0.81×10+81

  =0.81×110

  =8.1+81

  =89.1(*方米)

  =89.1(*方米)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以及是如何算的?

  5、(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6、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P.11页的“做一做”。

  (1)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独立计算出结果。

  (3)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4)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P14页7题

  (1)出示:50.4×1.95-1.8

  3.76×0.25+25.8

  (2)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4)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3、P14页9题

  四、体验:

  今天都学了什么?

  五、作业:

  《课堂作业本》P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运算方法的过程。

  2、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能解答三个数连乘计算的简单问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经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

  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

  难点:

  掌握连乘运算的运算顺序,应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1、7×9+3

  49-3×3

  5×(217-215)

  2、三年级植树234课,六年级植树的棵树是三年级的3倍,六年级植树多少课?

  一、情景导入

  师:

  现在家里安装固定电话的少了,但在十几年前,固定电话可是我们的主要通讯工具。咱们一起去看看,当年西王庄固定电话安装情况。

  二、师生合作,学*新课。

  (1)题意分析

  1、图中的老伯伯在干什么呢?

  (汇报西王庄2010年固定电话安装情况。不过老伯伯还是挺风趣,没有直接告诉数量,而是让我们动脑动手算一算。) 2、你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要求2010年固定电话数量,首先得计算出什么?

  2、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师:

  题中给出2005年固话数量吗?看来还是要先求出2005年固话安装数量。它是一个“中间量”,起桥梁的作用。我们借线段图来分析下各年份安装的固话的数量关系。

  3、自己试着计算,然后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4、揭示课题含义

  师:

  像这样的两个乘法算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这样的综合算式叫做连乘(板书)。

  师:

  连乘算式的计算顺序:从左向右。(板书)

  师:

  我这有两道连乘的计算题,谁来说说计算顺序,请在练*本上做一做。

  4×15×9

  12×4×35(板演)三、深度探索:师:刚才同学们帮助算出了固定电话安装数量,学*了连乘的计算顺序,大家表现的都很棒。老伯伯对你们非常满意,不过他还有一个新建楼房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

  试一试:

  住楼问题。

  1、自己先计算,然后小组交流2、组内代表汇报四、课堂练*:

  1、25×2×45

  19×3×24

  27×9×8

  5×13×11(板演) 2、练一练:3题、2题五、课堂总结:

  1、连乘的运算顺序: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2、用连乘解决问题,应找出“中间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六、课下练*:

  练一练:第1题、4题、5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之间关系的含义。

  2、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数量关系解答一些实际的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4、向学生渗透节约的好*惯,以及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数学关系解答应用题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春天到了,同学们是不是都想出去春游?老师准备带我们班的同学来西递玩,准备带一些食品。为了便于方便,每人购买其中一种食品几件,你能为我们同学算一算购物的帐吗?(媒体出示一些常见食品的价格。)

  二、展开活动,探究新知

  (一)、组织活动,初步领悟

  1、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购买一种食品,预算各需多少钱。

  2、展示部分小组的学*成果,并让学生用学过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自己的如何计算出来的。

  3、齐老师出外最怕渴,因此我想多买几瓶水,请同学的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媒体出示)

  ⑴每瓶矿泉水2元,买5瓶矿泉水要用多少元?

  ⑵买5瓶矿泉水用了10元钱,每瓶矿泉水多少元?

  ⑶每瓶矿泉水2元,10元钱可以买多少瓶矿泉水?

  4、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⑴每一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数量?要求的又是什么数量?

  ⑵每道题你能否运用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5、交流展示学生的学*成果。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6、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以上各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中引出:只要知道总价、单价、数量中的任意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二)、类推延伸,形成认知

  1、老师准备进行的春游活动,在路线安排上还有些问题,因为老师处在黄山区,离同学们很远,如何安排好行程,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

  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从黄山区到达黟县需要2小时,两地之间有多少千米?

  ⑵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几小时到达?

  ⑶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2小时到达,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及时组织评议。

  3、议一议:同学们能不能仿照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写出每一题中的数量关系,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4、展示学生的学*成果,并及时组织评议。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三)、归纳小结,深化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不论是单价、数量、总价之间,还是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三、层次练*,拓展运用

  1、反馈练*:

  填写教材P103的第4题,并及时展示评议学*成果。

  2、拓展练*:

  ⑴一种收音机每台售价80元,现在有480元钱, ?

  ⑵一列火车每小时行90千米, ,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3、延伸练*:

  你能把以上第1题改编成求总价或求单价的应用题吗?第2题能改编成求时间或求速度的应用题吗?

  四、总结质疑

  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目标】

  1. 认识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理解它们表示的具体意义。

  2.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3. 感受百分率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信息:西大街小学六(1)班有40人,其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6人。

  问题:六(1)班男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思路,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解决,关键是先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位“1”。

  二、学*新课

  1. 把复*准备的问题改成:六(1)班男生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1)学生尝试解决。

  (2)让学生交流解决思路,比较改动后的问题与复*中的问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由相同之处再次深化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明确还是分别用男生人数÷总人数和女生人数÷总人数来解答,由不同之处可得知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从而共同揭示出: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决。关键是先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位“1”。

  2. 学*例1。

  出示课件: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测试的情景。

  出示两条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

  小精灵提出一个问题: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1)师:对于小精灵给我们带来的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呢?

  可以简单介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关内容,重点解释:达标率是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采取生与生、生与师的对话方式)

  (2)学生独立解答, 再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总结求达标率的计算公式。

  (3)全班交流达标率的计算公式,阅读课本第85页,看看书上的公式与自己总结的有什么不同。讨论:书上的计算公式为什么要乘100%?对此,你有何看法?

  3. 学*例2。

  (1)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重点理解发芽率的含义)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完成统计表。

  (3)分组交流讨论,概括求发芽率的计算公式。

  (4)让学生观察填写完整的统计表,解释绿豆的发芽率是97.5%、花生的发芽率是92%、大蒜的发芽率是95%的具体意义。根据这三个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对这里的同学们所做的种子发芽实验有了怎样的认识?

  (5)简单介绍发芽率的应用价值。

  4. 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

  (1)让学生在认识例1和例2中的达标率和发芽率的基础上,讨论:“率”指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率”是两个数相除的商所化成的百分数,即百分比或百分率。

  (2)师指出生活中用百分率进行统计的还很多,师生共同补充常见的一些百分率的例子。

  (3)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小组讨论:怎样求出我们所知道的百分率?说一说它们的含义和列出相关计算公式。(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个小组列举的公式多而且合理)

  (4)全班反馈交流。

  5.深化理解百分率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1的信息: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用1个圆表示六年级学生的总人数。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图上表示达标率是75%。课件显示这个圆的75%的部分涂上红色。“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

  (2)这个圆的红色部分表示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那么剩下的部分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剩下的部分表示未达标率是25%。

  (3)达标率和未达标率这一组百分率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达标率+未达标率=1,理解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一个百分率,就能根据它们的关系求出另一个百分率。

  (4)你们还能列举出象这样的一组百分率吗?

  (5)根据以上的学*,讨论“百分率一定小于100%”这句话对吗?可让学生根据百分率的意义及一些实例来进行辩论。

  (6)讨论:结合具体实例说一说哪些百分率不可能超过100%?哪些可能超过100%?说明了什么?

  三、巩固练*

  1. 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2题。

  2. 练*二十的第1题。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二十的第2、3、4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把一个数每几个一份,看能分成几份”,这节课是整册教材的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难点,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

  成功的地方:首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的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所以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发现问题,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效果良好。

  其次:本节课在教学时,注重学*方法的优化,让学生说,并呈现出不同的说的方式,比如:个别说、小组讨论说、和同学一起说等,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每几个一份,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由于学生年龄小,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有限,有些学生遇到问题感到无从入手,这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慢慢消化吸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使用“进一法”或“去尾法”解决问题。

  通过租船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读题,让学生明白“最多”和“至少”的意思,分析题意,利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其次通过画、圈小圆片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题意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再通过列算式,列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知晓每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充分理解租6条船的道理。最后检验。

  通过做一做第2题,用钱买面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商+1,两种情况的对比,最后总结出“进一法”和“去尾法”,再通过具体的练*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要比我想象的要好,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选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部分学生总是忘记商的单位,此类问题还需要学生多强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惯。

  这节课是教学用除法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是在学*了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本节课通过复*引入新课,巩固旧知,为接下来的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通过老师摆一架飞机用了5根小棒,学生摆两架、三架、四架飞机,分别用了两个5根,就是10根……。

  老师及时提出问题:你们摆的飞机架数是老师摆的几倍?学生直观看出摆两架飞机用了两个5根,用前面所学的“倍”的知识,就容易理解同学用的小棒是老师的两倍,也就是理解为10里面有2个5也就是10是5的2倍,揭示倍的含义。

  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表述数量关系,讲述倍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渗透数学里德转化思想。通过转化,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道理迁移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从而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课堂容量太大。一节课要完成两个例题和一部分的*题的教学,课堂容量很大,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应注重设计一些拓展题,以提高孩子们的思维。

  介绍解题方法时,太绕。比如“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要你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本意是在总结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忽视了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其实,只要在课堂上不断让学生模仿老师这样说就可以,比如:“要求15是3的几倍,就是要你求15里有几个3。”这样反复的说,学生自然能明白,并记住。如何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板书设计还可以考虑更加的清晰明了。

  本节课存在如下问题:

  1、在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时,应注重摆的过程,如在摆学具的方法时:第一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摆3个盒子,因为是分成3份,求每个盒子里是多少;而第二道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取出5个放到一个盒子里(马上追问:为什么要拿出5只蚕宝宝。生:因为每个盒子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盒子。

  2、应在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后,放下所有的学具,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题的意思,以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3、应对学生“放手”!如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处理,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在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时,若出现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他们,关键处纠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4、在比较两题的异同时,应对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

  本节课因为学生已经具备先前的知识经验,在熟练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学*了表内除法(一)中的解决问题等知识,教学本节课相对简单,学生较易理解。

  首先,明确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分为温故互查、探求新知、巩固练*、拓展练*、课堂总结几大部分。其次,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区分两类问题上(包含和*均分),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再次,设计*题时注意层次性,有梯度进行训练。最后,要强调孩子的学**惯等细节问题。

  在组织教学时,围绕购物的事情,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这节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的不足,还有以下几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1、总结部分,教师在最后总结时过于宽泛,重点不够突出,应该重点强调本课有关表内除法解决问题分为两种类型(包含和*均分),使学生明确本课重难点。

  2、教师语言,在本节课中教师的语言还是不够精炼,各个环节的过渡语用得不是很好。

  3、小组合作学*有待提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今春,我校开展了“三生”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和六一班的吕梅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执教了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用正比例解决问题》一课。本节课主要是教学利用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等基本知识来解决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依据“三生”课堂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我制订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练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学*重难点是利用正比例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本节课的精彩,我认为就源于生成。

  一、教材的整合奠定生成

  在课本中比例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按照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用比例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的。但是根据我班学生的生活学*实际,我选择了把用比例解决问题放在比例的应用最前面学*。事实证明,教材的整合是正确的,它奠定了本节课生成的精彩。

  当我用课件出示例5后,学生一下子就议论开了:8吨水是数量,水费12.8元是总价,单价一定,水费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水费和数量成正比例。这和我当初的预设是不一样的,我的预设是学生会说出用算术方法解决。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用比例知识可以解决,我想就是源于刚学*过正反比例的意义。此时,我很庆幸对教材进行了整合,这样的生成是有益的。

  二、知识的迁移塑造生成

  知识的迁移就是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的影响。就是因为这种影响就会在学生的学*过程中塑造出多种生成。

  当我让学生汇报例5的解法时,肖俊飞同学的.回答是X :8 = 19.2 : 12.8 。我立即惊讶于学生的聪明,这是根据前几节课学*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模仿着列的,这个比例也是对的,虽然没有按照这节课的正比例关系式来列,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来进行,但是我很高兴有了这样的生成,那么围绕这个生成,后面的学*就轻松多了。

  教学完本节课后,我认为教学中也有不足:

  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这个比值相等应该是学生最应该详谈的地方,我认为在课堂上体现不很明显。

  其次,最后的巩固练*,有点过于简单,层次不清楚,形式单一。

  就我个人的备课情况来说,过多的考虑了教师如何教,较少的分析学生,对学生的学*情况预设简单,有种想牵着学生走的思想,课堂教学不够开放。

  假如让我重教这节课,我打算这样改进:

  首先复*铺垫的时候增添一些求每份是多少的和求几份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题目,这样做后,我相信当我问学生:怎样求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学生会很轻松的用算术方法解决。

  再者,再次教学时,我会放手更多一些,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分散到这些问题中,学生在讨论汇报中学*新知。

  最后的练*,我也想增加一道题目中数据单位不同的用比例解决的问题。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还想增加一道“比例连连看”的游戏题,以增强学生的学*兴趣。

  总之,不管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各种动态变化,即生成,所以,作为教师只有积极创造一种宽容氛围,用心呵护生成,才能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变得精彩。

  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首先进行复*,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样找出等量关系。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应用题的特征设问:题目中有三种量?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写出等式吗?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本节课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当堂验收绝大多数学生全部正确,学困生都掌握得不错。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对学生基础了解太少,从学生回答问题看,学生对判断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哪种量一定,怎样找出等量关系掌握不好,这是我备课时没想到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或者基本知识没过关,课堂也就失去了色彩。

  (2)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时还是放不开,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错。比如:在教学例6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再做题。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所以导致后面完不成教学任务拖堂。

  (3)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如果难度稍有提高,正确率就难说了。学生一般都不喜欢用比例方法,而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惯。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比例的意义性质、正反比例的判断的基础上学*的。例5是有关正比例关系的实际应用,我采取引导、谈话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1、熟悉情景,旧知迁移。

  简单的练*唤起学生对正比例的认识,创设贴*生活的情景,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实际问题与正比例知识点间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意识。独立思考,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

  2、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用问题串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正比例角度理解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法。

  3、精心练*,学以致用。

  在题型练*上,我精心设计,有变式练*、巩固练*、拓展练*,“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的变式练*和速度一定的行程问题,最后行程问题中未知发生变化,成为稍复杂的问题等,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问题的同时不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练*,既巩固了新知、形成了技能,又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感受到了数学本身的价值,深刻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很多:

  1、教学内容较有难度,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掌握理解本节课内容,关注后进生过多,巩固练*没能全部完成。

  2、当学生回答出两家的水费与用水的吨数的比值相等时,如果板书李奶奶家的水费/用水的吨数=王大妈家的水费/用水吨数,对后进生的学*会更有帮助。

  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和反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包装书本的情景后,直接提出要求:列方程解决问题,以避免发散思维造成时间分散,使得教学重点部分留给学生的数学活动时间不足。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3个小问题:情境中有哪三个量?哪个量不变?包数和每包本数成什么比例?找出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是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反比例意义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间的联系,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回顾本次教学,还有几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正确想法要及时肯定,保护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增加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比,加深理解。

  对这节课整体感觉还不错,但仍有少数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学生不*惯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有混淆正、反比例的现象,说明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的不透彻,数量关系不会表达,需进一步反思。

  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汇总10篇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局部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同学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考虑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和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总价和数量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想一想”,假如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同学学*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同学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同学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笼统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所特有的能力。

  课堂小结起着整理归纳、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恰当的课堂小结也许适得其反。我带领同学把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整理、归纳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小结对同学的当前解题确有协助,或许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出错的。但新课程强调的是面向同学的未来,试想想,这样的小结会给同学的将来带来什么?

  由于把用比例解应用题归结为这样的四步,同学在解题时依照这样的四步也许是不会错的,但实际上用比例解应用题时,有的也不必一定要依照这样的四步,尽可能简单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题就出不来好效果了。同学的思维训练做不到灵活开放了。更不用说通过练*提高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品质了。

  通过对这节课的总结,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同学的发展为基准,把同学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同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杂

  第一个容易混杂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懂得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观,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懂得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照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懂得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入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懂得,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懂得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入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生的懂得,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础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断定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总价和数量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学生学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熟悉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入一步熟练地断定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懂得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熟悉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入行断定,这是数学学*所特有的能力。

  课堂小结起着整理回纳、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恰当的课堂小结也许适得其反我带领学生把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整理、归纳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小结对学生的当前解题确有帮助,或许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出错的但新课程强调的是面向学生的未来,试想想,这样的小结会给学生的将来带来什么?

  由于把用比例解应用题回结为这样的四步,学生在解题时按照这样的四步也许是不会错的,但实际上用比例解应用题时,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这样的四步,尽可能简单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题就出不来好效果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做不到机动开放了更不用说通过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机动性品质了。

  通过对这节课的总结,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最后一部分知识是学*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后的实践应用。本节课,在教学中教师力求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借助函数关系间变量的对应规律,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它们的正、反比例关系,列出相应的比例式,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的主动权放手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独立尝试、同桌交流、质疑辨析、对比归纳、概括小结、拓展延伸中轻松,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我有以下三点感悟:

  一、课堂永远是无法完全预设的

  本节课,课前的复*按照预期的设计顺利完成。当我出示例5后,学生默读题目,独立分析后,我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不到1分钟,同学们的小手就此起彼伏地浮现在桌面上,个个跃跃欲试,当2名学生将自己的思索展现在黑板上时,我不禁一惊,这两位学生竟然用了不同的解题方法,除了以前学过的归一、归总法,又出现了今天的新课方法,按我预先设计的方案,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决后,我将会出示一个自学提示,引导学生按步骤,按思路来用比例解决,学生会顺理成章地理解题意,学会用比例解决。没想到学生自己就能列出正确的比例,我顺势请板演的同学到黑板前讲一讲自己的思考,真没想到,这个孩子讲得头头是道,把我的“活”儿抢了。同学们听了她的讲解,顿时茅塞大开,把我连续出示的两个基本练*做得漂漂亮亮。

  课后我反思这个环节,异常感慨,本来以为丝丝相扣的自学提示,会让学生在老师无形的指挥下,理解正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没想到一个不到1分钟的独立尝试,就让学生破解了我的预设,而后我的顺势相邀――请学生讲解,却让课程呈现了更为灿烂的一幕。课堂永远是无法预设的,当出现与预设不相符的状况时,教师一定要会调控,得当的调节能让课堂更加精彩。

  二、错误点就是生成点

  在进行变式练*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讲台展示,马彪同学出现的错误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成,我们*惯应用“总价÷数量=单价”,当单价一定时,可以列成正比例式,而马彪同学却将等式的左边写成“数量÷总价”,班内同学议论纷纷,我借势引导学生,抓住正比例关系的对应量对等的要点,使一个比例式拓展成了两个,让学生明白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规律和依存关系。课堂中无意的错误点,生成了新的知识点,让学广开世面,更深层次地理解最简单的函数知识。

  三、真实的课堂,回生阻道

  我喜欢真实的课堂,这节公开课,课前我一点儿都没有提示前面的知识。课堂上,当提问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时,很多学生都有些生疏,对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有些陌生,经过老师提示后,学生们才回想起前面的概念,这部分所用的时间比预先多用了1分钟左右,虽然是大约1分钟的时间,却给我敲响了警钟,知识一定要常温常故,尽量避免学生的回生,更要防止知识的断层。

  反思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一位好的数学老师必须具备全面、科学调控课堂的能力,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点,适时点拨,拓展延伸。与此同时,教师还不能忽视知识的前后联系,不能让知识搁浅,做好做实日常工作,让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扎根学生心中。

  本节课是在学*了正反比例之后的一个内容,这个内容的特点主要是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复*导入,一是找出哪一个量一定,二是如何判断另外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的知识特征提问: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使学生清楚这两种变量的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写出等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从学生回答问题看,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哪个量一定,需要学生自已从已知的两个量中发现定量,因此学生有时找不准什么量一定,这样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出现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在教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还是自已包办代替讲了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那些会做的学生也觉得太哆嗦.

  (3)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如果难度稍有提高,正确率就难说了。学生一般都不喜欢用比例方法,而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比例的意义性质、正反比例的判断的基础上学*的。例5是有关正比例关系的实际应用,我采取引导、谈话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1、熟悉情景,旧知迁移。

  简单的练*唤起学生对正比例的认识,创设贴*生活的情景,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实际问题与正比例知识点间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意识。独立思考,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

  2、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用问题串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正比例角度理解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法。

  3、精心练*,学以致用。

  在题型练*上,我精心设计,有变式练*、巩固练*、拓展练*,“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的变式练*和速度一定的行程问题,最后行程问题中未知发生变化,成为稍复杂的问题等,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问题的同时不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练*,既巩固了新知、形成了技能,又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感受到了数学本身的价值,深刻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很多:

  1、教学内容较有难度,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掌握理解本节课内容,关注后进生过多,巩固练*没能全部完成。

  2、当学生回答出两家的水费与用水的吨数的比值相等时,如果板书李奶奶家的水费/用水的吨数=王大妈家的水费/用水吨数,对后进生的学*会更有帮助。

  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首先进行复*,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样找出等量关系。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应用题的特征设问:题目中有三种量?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写出等式吗?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本节课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当堂验收绝大多数学生全部正确,学困生都掌握得不错。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对学生基础了解太少,从学生回答问题看,学生对判断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哪种量一定,怎样找出等量关系掌握不好,这是我备课时没想到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或者基本知识没过关,课堂也就失去了色彩。

  (2)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时还是放不开,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错。比如:在教学例6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再做题。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所以导致后面完不成教学任务拖堂。

  (3)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如果难度稍有提高,正确率就难说了。学生一般都不喜欢用比例方法,而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惯。

  1、联系生活,旧知迁移。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练*,新知的学*往往需要旧知或生活经验作支撑。所以在环节的设计上,我把“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出示情境图引出问题“李奶奶家的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后,我要求学生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同时为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中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埋下伏笔。

  2、注重策略,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先是调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归一法”解决问题。之后,我激励创新,引导学生尝试利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同一问题。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学*空间,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3、精心设计,学以致用。

  在题型设计上,我尽心设计了“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的变式练*和“测量树高”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问题的同时不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新知、形成了技能,又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感受到了数学本身的价值,深刻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回顾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课堂的学*气氛并没有调动起来,学生发言不积极,各个环节的语言还要不断推敲,还有质疑问难不够充分。每次反思总有不足,可是每次还是很有收获。

  本节课是在学*了正反比例之后的一个内容,这个内容的特点主要是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复*导入,一是找出哪一个量一定,二是如何判断另外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的知识特征提问: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使学生清楚这两种变量的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写出等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从学生回答问题看,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哪个量一定,需要学生自已从已知的两个量中发现定量,因此学生有时找不准什么量一定,这样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出现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在教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还是自已包办代替讲了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那些会做的学生也觉得太哆嗦.

  (3)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如果难度稍有提高,正确率就难说了。学生一般都不喜欢用比例方法,而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学*用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用比例知识解答正、反比例的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然后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因此,教学之前先复*:(1)找出哪一个量是一定的,(2)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我在教学前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判断成什么比例,是依据什么判断的。

  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的知识提问: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哪种量是不变的?使学生弄清这两种变量的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写出等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进行练*,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五份

  分数除法应用即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是在学*了分数乘除法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例题以人体生理常识为内容载体,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比较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具体内容为

  例1:根据测定,**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我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2)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去年我也教学过这部分内容,当教师把这一部分知识全部呈现给学生时,学生要解题,要选择需要的信息,感觉很费劲。今年我改变的呈现的方式,分两部分来教学这些内容:

  第一部分:

  第一环节,教师说明人体内水分的含量,学生知道后,只出示“儿童的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一条信息,让学生观察,说明题目中包含了哪两个量,并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体重×4/5=水分的重量

  教师口头出示:一个儿童的体重为45千克,让学生计算出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学生很容易就口答出了答案。之后我板书:小明体内的水分重20千克,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让学生尝试解决。结果有5名学生选择用除法直接计算,其他学生选择用方程解决。

  在教学后,我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所学的解决问题知识与以前学*的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找出这类问题的特点,总结出当单位1是未知时,可以直接用算术方法,也可以用方程解决。

  第二部分:

  在学生计算出小明的体重后,我再出示另一个条件“小明的体重占爸爸体重的7/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独立解决,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我感觉还蛮顺利的,可是在此题计算中我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学生找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用除法解决都很费力。列算式为25×7/15者有6个同学,列方程为25X=7/15的有2人。我很是失望,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教学这些知识了,最终我以“下节课再说”来结束了这几课。

  下课后我在反思,也和*行班的教师谈论,她们也感觉有些困难,“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决,需要进行逆向思维,教材呈现的是顺向思考,让学生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可是在教学中我感觉出来学生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个别同学很有困难,好像去年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没有这么困难,我又在思索以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今天我又在另一个班教学这部分知识,基本思路还是和昨天一样。不过经过昨天的思考,我添加了一个课前预*环节:总结我们学*过的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类型: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让学生举例,其他学生口答问题。在此基础上我才出示以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结果也还是不能令我满意。我还得继续反思我的这节课。

  分数除法应用即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是在学*了分数乘除法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例题以人体生理常识为内容载体,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比较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具体内容为

  例1:根据测定,**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我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2)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去年我也教学过这部分内容,当教师把这一部分知识全部呈现给学生时,学生要解题,要选择需要的信息,感觉很费劲。今年我改变的呈现的方式,分两部分来教学这些内容:

  第一部分:

  第一环节,教师说明人体内水分的含量,学生知道后,只出示“儿童的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一条信息,让学生观察,说明题目中包含了哪两个量,并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体重×4/5=水分的重量

  教师口头出示:一个儿童的体重为45千克,让学生计算出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学生很容易就口答出了答案。之后我板书:小明体内的水分重20千克,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让学生尝试解决。结果有5名学生选择用除法直接计算,其他学生选择用方程解决。

  在教学后,我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所学的解决问题知识与以前学*的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找出这类问题的特点,总结出当单位1是未知时,可以直接用算术方法,也可以用方程解决。

  第二部分:

  在学生计算出小明的体重后,我再出示另一个条件“小明的体重占爸爸体重的7/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独立解决,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我感觉还蛮顺利的,可是在此题计算中我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学生找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用除法解决都很费力。列算式为25×7/15者有6个同学,列方程为25X=7/15的有2人。我很是失望,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教学这些知识了,最终我以“下节课再说”来结束了这几课。

  下课后我在反思,也和*行班的教师谈论,她们也感觉有些困难,“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决,需要进行逆向思维,教材呈现的是顺向思考,让学生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可是在教学中我感觉出来学生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个别同学很有困难,好像去年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没有这么困难,我又在思索以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今天我又在另一个班教学这部分知识,基本思路还是和昨天一样。不过经过昨天的思考,我添加了一个课前预*环节:总结我们学*过的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类型: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让学生举例,其他学生口答问题。在此基础上我才出示以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结果也还是不能令我满意。我还得继续反思我的这节课。

  一、教材的处理

  按照教材安排,用分数乘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在第二单元,用分数除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在第三单元。如果分开来进行教学,学生由于受定式影响,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都用乘法;学分数除法时又都用除法,看似掌握很好,一旦混合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混淆,看来还没有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题的分析方法。因此,我们就把两类应用题放在一节课进行对比教学。

  二、运用了体验式教学模式。

  启动体验阶段。我通过提出“我们为什么要学*数学?”来引导学生明确学*的目的性,从而调动学生学好本课知识的积极性。

  体亲历时阶段。首先是自主体验,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是小组体验,通过小组讨论,逐步形成共识;最后是班级交流,呈现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分享他人的成果。

  总结内化阶段。引导学生比较两道例题,找出两道例题的异同,感悟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应用提升阶段。这个环节分成2步,(1)基本练*,通过比较,进一步巩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2)拓展练*,通过让学生解决较难的此类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

  这节课,我不仅关心学生是否会解答问题,更关注解决问题是采用了什么方法。首先通过让学生独立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法得出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先划出题中的关键句、圈出单位“1”,再写出关系式,然后代入数据,最后列式解答。

  四、不足之处

  在练*时,大部分学生能用所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仍有个别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这少部分学生,教师既要肯定他们的方法是正确的,但要引导他们最好采用所学的一般方法,这样便于学*“稍难的分数、百分数的解决问题”。

  总之,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所以不管在什么类型的应用题教学中,分析数量关系应该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潜移默化的给学生渗透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看了小雒老师的这篇文章,变亦喜亦忧。喜的是,雒老师很用心,解答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规律是梳理的一清二楚,头头是道;忧的是,这样教学直奔了目的地,沿途的风光可曾让学生领略?二十年前,我初踏上岗位,熟记的就是文中的所说这个简便易行的口诀。今天,我们教师心中仍然要有这个,但是提醒大家:只让学生记住这个口诀行吗?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解题的机器。我们应该仔细想一想:这部分教学的过程性目标是什么?学生能从中受益吗?解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不能得到提高?让我们共同讨论~于华静)

  最*一段时间,从分数的乘法到分数的除法,对于单纯的计算方法孩子们脸上似乎没有露出愁色。但是对于一直相伴至今的分数应用题,孩子们理解与区别起来似乎确实比较吃力,各种数量关系确实比较难分析、判断。怎样选择一个合适的解答方法,是孩子们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对此,我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1、一找、二看、三判断

  分数应用题的基础题型是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要抓住的就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单位“1”×分率=对应量,包括分数除法应用题,仍然使用的是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进行分析解答,所以要把这个关系式吃透,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率,什么是对应的量,从中总结出:“一找:找单位“1”;二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三:判断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在简单的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中,反复使用这个解答步骤以达到熟练程度,对后面的较复杂分数应用题教学将有相当大的帮助。

  2、弄清对应量、对应分数、单位‘1’

  教到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要抓住例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难的两种题型加强训练,就是“已知对应量、对应分率、求单位‘1’”和“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这两种题型,对待前者要充分利用线段图的优势,让学生从意义上明白单位“1”×对应分数=对应量,所以单位“1”=对应量÷对应分数。在训练中牢固掌握这种解题方式,会熟练寻找题中一个已知量也就是“对应量”的对应分数。对于后者,要加强转化训练,要熟练转化“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变成“甲是乙的1+(或-)几分之几”,对这种转化加强训练后学生就能轻松地从“多(少)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中得出“是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从而把较复杂应用题转变成前面所学过的简单应用题。

  3、线段图、数量关系、关系转化

  (1)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对于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教师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画线段图是强调量在下,率在上。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已知的,就用乘法,找未知数量对应的分率;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未知的,就用方程或除法,找已知数量对应的分率。

  (2)找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有许多的分数应用题,题目中都有一句关键分率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一句话翻译成一个等量关系,然后根据这一个数量关系,即可求出题目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这一点必须教会给学生。

  (3)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分析。有部分分数应用题,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比,然后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解答。当然还要鼓励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答。

  总之,分数应用题的学*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我将其以上三点用了六句话进行总结了一下,做分数应用题时,“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

  加,比1少则减”.所以只要充分了解教材,了解知识结构中前后知识点的关系,这部分的教学会变得比较轻松。

  第一部分:

  第一环节,教师说明人体内水分的含量,学生知道后,只出示“儿童的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一条信息,让学生观察,说明题目中包含了哪两个量,并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体重×4/5=水分的重量

  教师口头出示:一个儿童的体重为45千克,让学生计算出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学生很容易就口答出了答案。之后我板书:小明体内的水分重20千克,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让学生尝试解决。结果有5名学生选择用除法直接计算,其他学生选择用方程解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