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2、积累词语。

  3、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悟

  1、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2、配乐范读:

  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题:

  ⑴ 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⑵ 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⑶ 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3、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⑴ 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⑵ 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⑶ 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奋斗

  讨论:

  1、“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2、“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

  明确: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3、“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明确:“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4、“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5、“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

  明确: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1、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2、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作必要的语言积累,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句;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本文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言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故确立第一个教学目标。

  “生命”这个话题相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还很抽象,故作者删繁就简,从具体、细小的生命入手,便于学生认识。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珍爱生命。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对作品中的情境作出自己的评价,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故确立目标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作者由具体现象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我们应如何善待自己的生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

  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录音机、磁带(轻音乐)、放像机、录像带(森林大火的场面)、投影仪、投影片。

  [设计思路]

  1. 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根据情意原理,只有真正参与才能有审美活动,因此,本文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为主。

  2.“生命”是个深奥的话题,要让初一学生真正理解它会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通过朗读,对课文中具体生命现象有一定的印象,再通过“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语言,深入课文内涵,感受作者的生命情怀,或许可领悟生命的可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森林大火的画面,教师讲述:

  在一次森林大火中,一个蚁穴被大火团团围住,里面成千上万的蚂蚁为了活命,紧紧抱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蚁球,滚向火海,随着劈哩啪啦的声音,外层的蚂蚁纷纷死去,蚁球也越来越小,但它们仍然不屈地、昂然向前滚动,直到变成一个小球,但终于逃出了火海。如果你就在旁边亲眼目睹,你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蚂蚁,你会选择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为了生命的延续,蚂蚁不惜代价,世间万物为了不辜负上苍赋予的生命,都在顽强的生存下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触摸着自己的心跳,走进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感受生命的可贵。

  (有声有色的画面,导语的设计,渲染了氛围,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激起学生的热情,触动了他们对生命开始思索的情怀,进而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为实施以下的'教学环节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指名学生朗读课本,读时以适合本课的轻音乐相配。同时要求大家思考:

  1、请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一下你对生命的初步理解。

  2、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最有启迪或感触?

  (音乐是最好的催化剂,在它的熏陶下,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直接、真切的感知,这也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情感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用简洁的比喻句概括,可培养学生提炼、概括语言的能力。)

  三赏读课文,感悟生命:

  1、师:同学们,刚才在朗读后,大家谈了自己对生命的一些感悟、理解,那么作者有没有在文章中告诉我们她对生命的一些思考、理解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他们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文章的最后两节,并指名学生示范朗读,然后齐读。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因此,朗读应成为学生自主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让他们读中感悟。学生有了心得,朗读的感情也更充沛、真挚。)

  2、作者的这些对生命的感悟是由什么引发的?具体在哪些语段?

  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发思考。在文章的1、2、3节。学生体会朗读时的感情、语调,然后分角色男女生朗读1-3节。

  (初一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分角色朗读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此外,让学生体会作者由小事引发深刻思考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3、小组讨论: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它们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从作者对生命的呼喊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回指导:三个事例内涵的辨析,意思的深浅;学生谈感悟时应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在这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产生了更多火花,相互的交流,也训练了口语的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得到突破。另外,新课标明确了语文具有人文性,教师应适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成他们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可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4、如果时间允许,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己还有不理解的地方。

  四 拓展练*,加深感悟:

  学完文章,我们感觉到,只要我们细心的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生命现象,用心灵去体验它们对生命的珍视、渴望,我们就会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你在生活中还见到哪些类似的现象,你的想法是什么?

  仿照作者这篇文章的结构形式,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发思考,请你就生活中见到的其他类似的生命现象,写一段文字。要求:先描写现象,再写感悟,字数100字左右。

  (“学以致用”,这道写作训练题,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从中得到新的体会与认识,达到一堂课的目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五 课堂小结,归结板书:

  今天,我们一起乘坐作者的生命旅车,经历了一次探究生命的情感之旅,旅程已接*尾声了,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旅途中你最大的收获吗?

  学生回答,归结板书

  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我们能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顽强地翻越生命中的一座座山峰,我们一定能见到自己生命的大海。

  [资料链接]

  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但她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

  [作业设计意图]

  课外阅读田彩虹的《生命的问句》,这是一篇与课文的思想主题相*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训练,拓展延伸课堂的内容,有利于新课教学目标的巩固。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2、学*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和理解人生。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人生。

  2、揣摩语文的表现力,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并查阅有关生命的资料或名言,做一些思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三个有关生命的事例引发的三点思考;以小见大的写法;对我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启迪。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

  (放音乐《命运》,轻微播放)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作者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用心来品味这篇文章,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认识生命的真谛。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感知内容:

  (过渡)要学*、理解一些问题,首先应当从整体上感悟,因此先请学生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配乐朗读(可以是教师的配乐朗读,也可以是放录音)。

  ⑴ 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⑵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带领大家朗读,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为了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必须亲身去体验一下,带领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二、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地领会,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1、 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

  2、 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

  3、 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4、 赏析语段中好词语的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的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3、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认真阅读大屏幕投影,并教会学生自读和自学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朗读方法:

  ⑴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⑵ 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有关提示: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 如“瓜子抗争”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肃然起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敬意。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过程,进一步研读文章,进行合作探究学*,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学生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互评,可以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教师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性总结: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三、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文章结束了,研读学*后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质疑题:

  1、 阅读本文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识?

  2、 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作答:形成研讨交流的学*过程。

  教师小结: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而进行的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看待生命,怎样好好享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峰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学生也可以就我们应如何生活,对生命是否有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2、拓展延伸:

  请学生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并与本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阅读,思考: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速读后讨论。教师评点并总结,指导学生谈谈为什么喜欢,要求讲出喜欢的理由,以此培养赏析的能力。

  四、教师总结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五、延伸作业

  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如:人生的启迪──读《生命生命》有感。

  【点评】

  此教案显著的特点是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

  从教学目标上看,本课“目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齐备,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目标3:联系生活体验,畅谈对人生的理解。同时,三个目标之间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有序性强。

  从教学流程看,本课“清晰流畅”。突出了青岛市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的“三板块、五环节”教学模式,又不拘泥于模式。除了“导、学、练”三板块的主体渗透外,五环节的流程紧密相连,过渡自然,严谨有序。精心导入中,张默然和杏林子的遭遇令人震撼;整体感悟又将学生带入了对生命的理解;研读赏析中的局部揣摩,使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加明确;体验反思,在教师的疏导中,提出了对生命的三点思考,得出珍爱生命、热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的情感体验;拓展延伸是对主题的升华和灵魂的深化,学生从中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

  从教学方法看,本课“灵活多样”。听读、齐读、竞读、品读、评读等,各种读书方法,意在教会学生读书。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了语文教育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是语文教学案的一个比较好的范例。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教学《生命生命》文章,本着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理论指导,以及语文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理论指导。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们做个游戏,请大家双手捧胸,双眼合闭,静心感受或聆听自己的心跳。然后谈谈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学生自由谈感受)人的生命细算却只有两万多天,我们不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但是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坚强、勇敢和快乐,也可以选择脆弱、逃避和悲伤,甚至是死亡。今天我们读的课文也跟这生命有关,题目是《生命生命》(板书),文章的作者杏林子12岁就染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差不多全身关节都损伤了,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读一下这篇文章,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杏林子对生命这个人最宝贵的东西有何感悟呢。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思考:是那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这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三、交流探讨

  1、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思考:

  是那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这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明确:

  ⑴ 是那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飞蛾:求生之欲望。

  香瓜子:生命之顽强。

  心跳:生命之可贵。

  ⑵ 这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要使生命有意义有价值不辜负生命意味着要为生命而奋斗。

  2、其实,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事物能引发我们思考生命这一话题。下面,就请大家从社会、生活、历史或文学作品中找一些能引起对生命这一永恒主题的思考的例子,说说能引发那些思考?先分小组交流,再在组内推举一位讲得精彩的同学作全班交流

  3、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一定受益非浅。这里,老师也想说几个发人深省的例子:

  第一个:据说,人体的头盖骨是世界上最致密坚硬的东西,科学家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把它剖开,后来,在里面植入一粒种子,奇迹发生了,种子发芽了,并冲开头盖骨长了出来。种子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哪。

  第二个:九八抗洪救灾的日子里,大家都从电视里反复看到这样的镜头:*叔叔成冲锋舟救出被围困在洪水中,死死报住一棵大树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江珊,据说,它紧紧抱着那棵救命树,整整有十九个小时,而这,远远超出了人体力的极限。生命的潜能之强大令人震撼。

  第三个:一次泥石流,冲毁了一个村庄,救援人员扒开一间灌满泥石流的屋子的屋顶,救出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小孩,已经不能说话的小孩却死活不愿离去,拼命指着他的身下。救援人员继续往下挖,挖出一个女的,已经没有呼吸,却保持了这样的姿势──身体直立,双手上举,象是托着什么。而此时,小孩还不罢休,救援人员继续往下挖,又挖出一个男的,保持了同样的姿势。他们是谁呢?他们的双手托着什么呢?对,他们是孩子父母,他们相继用自己的生命把孩子托出了泥石流。

  第四个:某旅游胜地发生了一起重大事故,一缆车车厢突然脱落从高空坠地,在坠地的一刹那,一对年轻的父母把他们的孩子高高托起,她俩双双遇难,而孩子的一幸存。著名歌手韩红从报纸看到这个感人的故事后,收养了那个幸存的孩子,并且创作了那首感人肺腑的歌──《天亮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歌颂亲情和生命的歌。

  (播放《天亮了》)

  四、教师结束语

  老师讲了这么多,并不是要从中挖掘什么深刻的意义,而是要大家明白关于生命的另外两点思考:第一点,生命是强大的,任何时候,要相信自己,我能行。第二点,生命并不仅仅属于你自己,任何时候,不可轻言放弃生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挫折、危险,要珍惜生命。

  最后,老师想把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送给大家以共勉,愿同学们能在你有限的生命中搏出你无限的精彩!(教师诗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五、布置作业

  以由生命联想到为题目,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感受,并把你的这些感受写到你的《心灵小语》上去,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执教感言】

  《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将学生的学*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设计的这个话题:由生命你联想到什么?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我应努力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生命活动过程。我相信我能够做到!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积累并运用。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概括三个事例,并理解从中引发出的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有关“做生活的强者”、“不向命运低头“的事例。

  2、查资料,摘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关于“生命意义”的一段话,并背诵。

  3、教师准备音乐: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创设氛围,学生讲述贝多芬的经历,引出本文。

  (设计意图:以音乐开始,不仅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更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气氛,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作品。)

  二、了解背景,整体感知

  1、默看注释①,了解作者身世。

  2、速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思考: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几件事?试用简明语言概括出来。

  明确:事例一:飞蛾的挣扎

  事例二:瓜子的萌芽生长

  事例三:心脏的跳动

  3、齐声朗读最后三段:

  思考:从中可看出作者由三个事例中引发出了对生命的哪些思考?

  明确:① 必须对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② 生命短暂,生老病死无法捉摸,但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

  ③ 要珍惜生命、珍惜时光,不论命运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

  (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从阅读材料中捕捉到重要的信息,理解文章主旨。)

  三、朗读全文,深入研读

  1、朗读训练:

  ⑴ 各自练读;

  ⑵ 齐声朗读。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探究问题:(分四人小组讨论分析)

  ⑴ “我”为什么忍不住放了那骚扰着“我”的小飞蛾?

  ⑵ 小瓜苗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⑶ 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面列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之类的小生命?

  ⑷ 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① 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那强烈的生之欲望令作者震惊、敬佩。

  ②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长短,只要它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它就拥有了巨大生命力。

  ③ 由物到人,逐步揭示主旨。小小的生命尚且能够顽强生活,人就更应该珍惜生命,勇敢坚强。

  ④ 参见前文中的三种思考。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很好地引发了学生深入钻研的兴趣,使学生在欣赏中,真正领悟作品的内涵。 )

  3、教师小结:

  记得有这么一段话:“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是的,活着就要活得精彩有意义。本文作者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深地引发出对生命的思考,她由衷地呼唤生命,表达出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适宜地介绍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句,扩大了学生阅读范围,拓展了视野。)

  四、品味语言,欣赏积累

  1、动人的情节,深刻的思想,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传达的。让我们一起来揣摩词语,品析鉴赏。

  同位交流研读:

  ⑴ “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中“跃动”能否换成“跳动”?为什么?

  明确:不能,跃动表达心情急切,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⑵ 第2段中的“竟然”,“竟”表达了一种什么意思?

  明确:指出乎意料之外,表现出作者惊喜之情。

  ⑶ “那一股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作者为什么“肃然起敬”?

  明确:因为小瓜子能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石缝中,不屈的向上,茁壮成长,作者对此十分尊敬。

  ⑷ “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中“应许”和“辜负”如何理解?

  明确:“应许”指答应;“辜负”指对不住(期望)。

  ⑸ 课文题目中“生命”为什么重复?

  明确:重复是为了强调,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感受着生命的可贵并发自内心的呼喊。

  (设计意图:让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意识地去积累运用。 )

  2、积累运用:

  选择下列词语,不少于3个,连成一段话。

  庸碌 辜负 肃然起敬 价值 光彩有力 昂然挺立 茁壮 挣扎 擎天撼地。

  五、拓展迁移,体验反思

  1、围绕文章三种思考,联系生活,再举一两个事例。

  如:张海迪,高位截瘫,却矢志不移,自学成才;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失聪,却凭着顽强意志和对音乐的挚爱,创作出《命运交响曲》;史蒂芬·霍金,身残志坚,勇敢无畏地开发数学新领域。

  2、自然界中,还有哪些事物令你为其生命力赞叹不已?

  3、学生自由发言。学了本文,你想对杏林子说些什么?又想对自说些什么?

  可围绕课文主旨来说,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拘一格。

  4、齐声朗读保尔的那段话。

  (设计意图:延伸部分,体现出“新课标”中语文教育的特点,即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三段。

  2、比较阅读:将课文与美国克伦·沃森的同题文章《生命生命》作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再次播放《命运交响曲》,结束。

  【评析】

  本教案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突出了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流程为三大板块:整体感知,研读赏析,

  拓展体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设在开头结尾,使这节课浑然一体,同时也创设出良好的意境,吸引了学生。“拓展迁移,体验反思”这一环节,丰富了课堂容量,激励着学生去主动积极地求知读书,起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生命是什么?台湾女作家杏林子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能力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 继续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继续练*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提高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VCD《生命的活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名言

  1、板书课题并诵读。

  2、谈话铺垫,交流学生收集的有关“生命”的名言:作者开篇就提出自己的疑问,古往今来,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人生解释什么是生命。可是,有的人的一生过的*淡无味,有的人的一生过的精彩纷呈,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有关生命的格言或精彩语段、篇章读给大家听?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生命 生命》一文,愿同学们有所领悟。

  (二)初读全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诵读全文,要求: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教师巡视,帮助个别困难学生)

  2、说说作者在文中讲了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

  3、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但这对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还不够,还应对文章进行仔细的研读。这篇课文有许多含义很深的词句,读时令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

  (三)细读段落,情感体验

  1、默读,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出示有关阅读的“温馨提示”)

  2、小组交流学*:将自己认为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读给同组同学听听,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互相交流、质疑、辩论、研讨,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掌握情况,并予以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学*:以“生命”为主线,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入手,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体会三个事例中各自所展示的强大生命力。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5、小结:无论是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还是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都让作者感到生命的`伟大。随着文章的层层推进,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水到渠成地昭示了这样一个观点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联系生活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体验,感悟提升

  1、观看自制VCD——《生命的活力》,思考:从这些生活、学*的片断中,你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吗?

  2、交流观后体会

  (1)借助提示句式谈体会

  “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就在……”

  (2)写小片断:生命的活力。

  板书设计:

  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 挣扎

  瓜苗生长 冲破

  倾听心跳 跳动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作必要的语言积累,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句;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本文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意图:语言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故确立第一个教学目标。“生命”这个话题相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还很抽象,故作者删繁就简,从具体、细小的生命入手,便于学生认识。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珍爱生命。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对作品中的情境作出自己的评价,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故确立目标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作者由具体现象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我们应如何善待自己的生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

  (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录音机、磁带(轻音乐)、放像机、录像带(森林大火的场面)、投影仪、投影片。)

  【设计思路】

  1、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根据情意原理,只有真正参与才能有审美活动,因此,本文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学*为主。

  2、“生命”是个深奥的话题,要让初一学生真正理解它会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通过朗读,对课文中具体生命现象有一定的印象,再通过“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语言,深入课文内涵,感受作者的生命情怀,或许可领悟生命的可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森林大火的画面,教师讲述:

  在一次森林大火中,一个蚁穴被大火团团围住,里面成千上万的蚂蚁为了活命,紧紧抱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蚁球,滚向火海,随着劈哩啪啦的声音,外层的蚂蚁纷纷死去,蚁球也越来越小,但它们仍然不屈地、昂然向前滚动,直到变成一个小球,但终于逃出了火海。如果你就在旁边亲眼目睹,你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蚂蚁,你会选择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为了生命的延续,蚂蚁不惜代价,世间万物为了不辜负上苍赋予的生命,都在顽强的生存下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触摸着自己的心跳,走进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感受生命的可贵。

  (设计意图:有声有色的画面,导语的设计,渲染了氛围,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激起学生的热情,触动了他们对生命开始思索的情怀,进而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为实施以下的教学环节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指名学生朗读课本,读时以适合本课的轻音乐相配。同时要求大家思考:

  1、请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一下你对生命的初步理解。

  2、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最有启迪或感触?

  (设计意图:音乐是最好的催化剂,在它的熏陶下,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直接、真切的感知,这也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情感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用简洁的比喻句概括,可培养学生提炼、概括语言的能力。)

  三、赏读课文,感悟生命

  1、师:同学们,刚才在朗读后,大家谈了自己对生命的一些感悟、理解,那么作者有没有在文章中告诉我们她对生命的一些思考、理解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他们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文章的最后两节,并指名学生示范朗读,然后齐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因此,朗读应成为学生自主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让他们读中感悟。学生有了心得,朗读的感情也更充沛、真挚。)

  2、作者的这些对生命的感悟是由什么引发的?具体在哪些语段?

  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发思考。在文章的1、2、3节。学生体会朗读时的感情、语调,然后分角色男女生朗读1~3节。

  (设计意图:初一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分角色朗读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此外,让学生体会作者由小事引发深刻思考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3、小组讨论: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它们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从作者对生命的呼喊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回指导:三个事例内涵的辨析,意思的深浅;学生谈感悟时应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在这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产生了更多火花,相互的交流,也训练了口语的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得到突破。另外,新课标明确了语文具有人文性,教师应适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成他们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可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4、如果时间允许,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己还有不理解的地方。

  四、拓展练*,加深感悟

  学完文章,我们感觉到,只要我们细心的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生命现象,用心灵去体验它们对生命的珍视、渴望,我们就会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你在生活中还见到哪些类似的现象,你的想法是什么?

  仿照作者这篇文章的结构形式,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发思考,请你就生活中见到的其他类似的生命现象,写一段文字。要求:先描写现象,再写感悟,字数100字左右。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这道写作训练题,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从中得到新的体会与认识,达到一堂课的目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归结板书

  今天,我们一起乘坐作者的生命旅车,经历了一次探究生命的情感之旅,旅程已接*尾声了,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旅途中你最大的收获吗?

  (学生回答,归结板书)

  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我们能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顽强地翻越生命中的一座座山峰,我们一定能见到自己生命的大海。

  【资料链接】

  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但她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

  【作业设计意图】

  课外阅读田彩虹的《生命的问句》,这是一篇与课文的思想主题相*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训练,拓展延伸课堂的内容,有利于新课教学目标的巩固。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

  年,共计35万字。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2、小组合作学*,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识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轮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全班交流: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评议。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出示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2、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1)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2)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3)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四、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第二课时

  一、温故导入

  1、朗读课文

  2、自主品读:轻声吟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反复读。

  二、研读与赏析

  1、师: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2、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3、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1)“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2)“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3)“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4)“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5)“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1、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2、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1、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2、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课前准备】

  1、搜集自己喜欢的人生格言。

  2、预*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生字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畅谈生命,激**感

  1、谈话导入:

  小时候,在小院的墙角丢下几颗葵花子,不料过了一些日子,竟然长出了两棵葵花秧苗。我不禁惊叹起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相信同学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这些生命现象中感悟到了什么?

  2、简介作者:

  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始,头不能转。但是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

  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2、小组合作学*:

  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全班交流:

  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学*: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共写了几个事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合作交流:

  指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将三个事例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自读自悟:

  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

  2、小组交流: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互相交流、质疑、辩论、研讨,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掌握情况,并予以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

  请学生先读一读自己选择的段落,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教师抓住每一部分中含义较深的语句提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之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1、自主品读:

  轻声吟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或语段,反复诵读。

  2、小组交流:

  小组同学每人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集体赏评: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回读全文,自我总结学*收获。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学*课文的感受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学*收获。

  三、读背说写,积累运用

  1、举行朗读比赛:

  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一比谁读得好。教师引导学生对朗读的同学进行评议,并请读得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成功秘诀。

  2、练*背诵: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蕴深厚,称得上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想不想永远把它装在记忆的宝库中?下面请同学们练*背诵课文。

  3、积累名言:

  ⑴投影出示: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这段话是著名作家冰心对生命的感悟。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关于人生的格言、名言告诉给大家?

  ⑵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摘录的名言,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4、布置作业:

  把学*这篇课文的感受一下来,也可以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5

  【设计简说】

  本教学设计试图从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出发,循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夯实阅读基本功”、“研探领悟,激发主题探究欲”、“拓展导学,引导学生求发展”,使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关爱生命的人文熏陶。

  【教学过程】

  一.以文本为例子,夯实阅读基本功

  1.借助音乐,创设教学情景:尝试用激昂的音乐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可以用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音乐旋律迸发出的坚毅、顽强的生命力中去感受生命、珍视生命。

  2.导入新课。生命,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中外艺术大师都为此不惜努力,为探索它的真谛而历尽艰辛。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今天,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更是饱蘸着作者生命的汁液,从心灵深处唱出的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

  3.介绍作者珍爱生命的故事。

  杏林子,本名刘侠,台湾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她以顽强的毅力强忍病魔的折磨,笔耕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获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1990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议,使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全身心的投入课文,去体验、领悟。同作品、同自己的心灵对话。

  (一)美读。【叩击心灵,感知大意】配乐朗读,便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

  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B、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一节小瓜苗。

  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同时,感知整体结构是前叙后议。

  (二)精读。【领悟内容,解读文意】方式采用四部曲: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组——同桌讨论——组织小组讨论(师生研讨)。设计的问题组如下:

  ①文章前半部分是记叙,叙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指出相应的主题词。

  ②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都有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③三个事例有三点思考,它们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④用心体味、探究作者的写作用意,畅谈你从中得到的教益。

  (三)品读。【品评词语,咀嚼警句】

  指导学生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仅仅活了几天”、“擎天撼地”、“肃然起敬”等,品味、分析,为学生积累词语和妙句做准备。

  (四)赏读。【整体回味,领略精妙】让学生在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赏读,回味全文,体验作品的精妙。

  二、以文本为靶子,激发主体探求欲。

  利用课后同题文章《生命生命》(美国克伦?沃森)给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活动*台。可围绕以下思考题来阅读、讨论。

  1.思考问题:两篇《生命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同杏林子的《生命生命》相同之处有哪些?

  提示:内容都是感悟生命,都是选取生命中的寻常小事。

  3.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同课文相同之处有哪些?

  提示:(1)课文选取三件事,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选取一件事。(2)课文在记叙的基础上,以议论形式揭示题旨;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主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显现主旨,结尾言尽旨远。

  三、以文本为引子,引导学生求发展

  以“生命”为引线,给学生介绍一些珍惜生命、与疾病灾难顽强抗争的知名人士的事迹,并引导学生阅读其作品。

  听朗读录音:奥斯特洛夫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安排学生课外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生命是什么?台湾女作家杏林子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能力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 继续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继续练*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提高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VCD《生命的活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名言

  1、板书课题并诵读。

  2、谈话铺垫,交流学生收集的有关“生命”的名言:作者开篇就提出自己的疑问,古往今来,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人生解释什么是生命。可是,有的人的一生过的*淡无味,有的人的一生过的精彩纷呈,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有关生命的格言或精彩语段、篇章读给大家听?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生命 生命》一文,愿同学们有所领悟。

  (二)初读全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诵读全文,要求: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教师巡视,帮助个别困难学生)

  2、说说作者在文中讲了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

  3、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但这对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还不够,还应对文章进行仔细的研读。这篇课文有许多含义很深的词句,读时令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

  (三)细读段落,情感体验

  1、默读,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出示有关阅读的“温馨提示”)

  2、小组交流学*:将自己认为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读给同组同学听听,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互相交流、质疑、辩论、研讨,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掌握情况,并予以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学*:以“生命”为主线,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入手,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体会三个事例中各自所展示的强大生命力。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5、小结:无论是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还是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都让作者感到生命的`伟大。随着文章的层层推进,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水到渠成地昭示了这样一个观点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联系生活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体验,感悟提升

  1、观看自制VCD——《生命的活力》,思考:从这些生活、学*的片断中,你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吗?

  2、交流观后体会

  (1)借助提示句式谈体会

  “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就在……”

  (2)写小片断:生命的活力。

  板书设计:

  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 挣扎

  瓜苗生长 冲破

  倾听心跳 跳动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作必要的语言积累,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句;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本文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意图:语言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故确立第一个教学目标。“生命”这个话题相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还很抽象,故作者删繁就简,从具体、细小的生命入手,便于学生认识。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珍爱生命。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对作品中的情境作出自己的评价,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故确立目标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作者由具体现象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我们应如何善待自己的生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

  (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录音机、磁带(轻音乐)、放像机、录像带(森林大火的场面)、投影仪、投影片。)

  【设计思路】

  1、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根据情意原理,只有真正参与才能有审美活动,因此,本文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学*为主。

  2、“生命”是个深奥的话题,要让初一学生真正理解它会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通过朗读,对课文中具体生命现象有一定的印象,再通过“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语言,深入课文内涵,感受作者的生命情怀,或许可领悟生命的可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森林大火的画面,教师讲述:

  在一次森林大火中,一个蚁穴被大火团团围住,里面成千上万的蚂蚁为了活命,紧紧抱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蚁球,滚向火海,随着劈哩啪啦的声音,外层的蚂蚁纷纷死去,蚁球也越来越小,但它们仍然不屈地、昂然向前滚动,直到变成一个小球,但终于逃出了火海。如果你就在旁边亲眼目睹,你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蚂蚁,你会选择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为了生命的延续,蚂蚁不惜代价,世间万物为了不辜负上苍赋予的生命,都在顽强的生存下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触摸着自己的心跳,走进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感受生命的可贵。

  (设计意图:有声有色的画面,导语的设计,渲染了氛围,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激起学生的热情,触动了他们对生命开始思索的情怀,进而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为实施以下的教学环节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指名学生朗读课本,读时以适合本课的轻音乐相配。同时要求大家思考:

  1、请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一下你对生命的初步理解。

  2、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最有启迪或感触?

  (设计意图:音乐是最好的催化剂,在它的熏陶下,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直接、真切的感知,这也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情感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用简洁的比喻句概括,可培养学生提炼、概括语言的能力。)

  三、赏读课文,感悟生命

  1、师:同学们,刚才在朗读后,大家谈了自己对生命的一些感悟、理解,那么作者有没有在文章中告诉我们她对生命的一些思考、理解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他们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文章的最后两节,并指名学生示范朗读,然后齐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因此,朗读应成为学生自主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让他们读中感悟。学生有了心得,朗读的感情也更充沛、真挚。)

  2、作者的这些对生命的感悟是由什么引发的?具体在哪些语段?

  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发思考。在文章的1、2、3节。学生体会朗读时的感情、语调,然后分角色男女生朗读1~3节。

  (设计意图:初一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分角色朗读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此外,让学生体会作者由小事引发深刻思考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3、小组讨论: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它们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从作者对生命的呼喊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回指导:三个事例内涵的辨析,意思的深浅;学生谈感悟时应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在这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产生了更多火花,相互的交流,也训练了口语的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得到突破。另外,新课标明确了语文具有人文性,教师应适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成他们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可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4、如果时间允许,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己还有不理解的地方。

  四、拓展练*,加深感悟

  学完文章,我们感觉到,只要我们细心的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生命现象,用心灵去体验它们对生命的珍视、渴望,我们就会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你在生活中还见到哪些类似的现象,你的想法是什么?

  仿照作者这篇文章的结构形式,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发思考,请你就生活中见到的其他类似的生命现象,写一段文字。要求:先描写现象,再写感悟,字数100字左右。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这道写作训练题,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从中得到新的体会与认识,达到一堂课的目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归结板书

  今天,我们一起乘坐作者的生命旅车,经历了一次探究生命的情感之旅,旅程已接*尾声了,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旅途中你最大的收获吗?

  (学生回答,归结板书)

  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我们能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顽强地翻越生命中的一座座山峰,我们一定能见到自己生命的大海。

  【资料链接】

  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但她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

  【作业设计意图】

  课外阅读田彩虹的《生命的问句》,这是一篇与课文的思想主题相*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训练,拓展延伸课堂的内容,有利于新课教学目标的巩固。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

  年,共计35万字。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2、小组合作学*,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识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轮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全班交流: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评议。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出示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2、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1)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2)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3)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四、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第二课时

  一、温故导入

  1、朗读课文

  2、自主品读:轻声吟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反复读。

  二、研读与赏析

  1、师: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2、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3、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1)“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2)“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3)“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4)“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5)“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1、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2、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1、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2、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课前准备】

  1、搜集自己喜欢的人生格言。

  2、预*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生字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畅谈生命,激**感

  1、谈话导入:

  小时候,在小院的墙角丢下几颗葵花子,不料过了一些日子,竟然长出了两棵葵花秧苗。我不禁惊叹起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相信同学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这些生命现象中感悟到了什么?

  2、简介作者:

  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始,头不能转。但是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

  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2、小组合作学*:

  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全班交流:

  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学*: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共写了几个事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合作交流:

  指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将三个事例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自读自悟:

  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

  2、小组交流: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互相交流、质疑、辩论、研讨,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掌握情况,并予以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

  请学生先读一读自己选择的段落,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教师抓住每一部分中含义较深的语句提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之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1、自主品读:

  轻声吟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或语段,反复诵读。

  2、小组交流:

  小组同学每人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集体赏评: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回读全文,自我总结学*收获。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学*课文的感受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学*收获。

  三、读背说写,积累运用

  1、举行朗读比赛:

  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一比谁读得好。教师引导学生对朗读的同学进行评议,并请读得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成功秘诀。

  2、练*背诵: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蕴深厚,称得上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想不想永远把它装在记忆的宝库中?下面请同学们练*背诵课文。

  3、积累名言:

  ⑴投影出示: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这段话是著名作家冰心对生命的感悟。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关于人生的格言、名言告诉给大家?

  ⑵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摘录的名言,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4、布置作业:

  把学*这篇课文的感受一下来,也可以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5

  【设计简说】

  本教学设计试图从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出发,循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夯实阅读基本功”、“研探领悟,激发主题探究欲”、“拓展导学,引导学生求发展”,使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关爱生命的人文熏陶。

  【教学过程】

  一.以文本为例子,夯实阅读基本功

  1.借助音乐,创设教学情景:尝试用激昂的音乐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可以用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音乐旋律迸发出的坚毅、顽强的生命力中去感受生命、珍视生命。

  2.导入新课。生命,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中外艺术大师都为此不惜努力,为探索它的真谛而历尽艰辛。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今天,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更是饱蘸着作者生命的汁液,从心灵深处唱出的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

  3.介绍作者珍爱生命的故事。

  杏林子,本名刘侠,台湾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她以顽强的毅力强忍病魔的折磨,笔耕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获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1990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议,使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全身心的投入课文,去体验、领悟。同作品、同自己的心灵对话。

  (一)美读。【叩击心灵,感知大意】配乐朗读,便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

  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B、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一节小瓜苗。

  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同时,感知整体结构是前叙后议。

  (二)精读。【领悟内容,解读文意】方式采用四部曲: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组——同桌讨论——组织小组讨论(师生研讨)。设计的问题组如下:

  ①文章前半部分是记叙,叙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指出相应的主题词。

  ②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都有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③三个事例有三点思考,它们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④用心体味、探究作者的写作用意,畅谈你从中得到的教益。

  (三)品读。【品评词语,咀嚼警句】

  指导学生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仅仅活了几天”、“擎天撼地”、“肃然起敬”等,品味、分析,为学生积累词语和妙句做准备。

  (四)赏读。【整体回味,领略精妙】让学生在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赏读,回味全文,体验作品的精妙。

  二、以文本为靶子,激发主体探求欲。

  利用课后同题文章《生命生命》(美国克伦?沃森)给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活动*台。可围绕以下思考题来阅读、讨论。

  1.思考问题:两篇《生命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同杏林子的《生命生命》相同之处有哪些?

  提示:内容都是感悟生命,都是选取生命中的寻常小事。

  3.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同课文相同之处有哪些?

  提示:(1)课文选取三件事,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选取一件事。(2)课文在记叙的基础上,以议论形式揭示题旨;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主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显现主旨,结尾言尽旨远。

  三、以文本为引子,引导学生求发展

  以“生命”为引线,给学生介绍一些珍惜生命、与疾病灾难顽强抗争的知名人士的事迹,并引导学生阅读其作品。

  听朗读录音:奥斯特洛夫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安排学生课外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6篇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到羚羊团结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3、关注学生体验交流中新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保,正确的价值取向等人文素养。

  二、教法学法

  1、教法:顺学生思路,组织读书交流。

  2、学法:自读自悟,交流提高。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法,以利自学。

  1、继续学*18课“生命的壮歌”。这节课学*这课的第二个故事“生命桥”。

  2、这课的第一个故事“蚁国英雄”,我们是怎么学的?

  ①先读课文,把生字读准,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②反复读自己感动的地方,说感动的原因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动表现出来。

  3、下面我们就用前面的读书方法来读“生命桥”这个故事。

  二、利用学法,自读自悟。

  (一)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自学生词,读通语句。

  2、检查。

  ①出示:狩猎 下坠 山涧 桥墩 猛蹬一下 目瞪口呆

  ②出示: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二)精读课文,读出感受。

  现在我们进行读书学*的第二步,把自己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待会儿汇报、交流。

  1、学生自读,教师随机了解学生学*情况。

  2、汇报交流。(顺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估计学生可能有以下一些汇报交流。

  ①第一节的第4句。“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让学生通过朗读谈感受弄清老羚羊跃起的高度低一些是老羚羊心甘情愿的而并不是其他原因,同时交流读书学*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读书思考。

  ②文章第二自然段。

  映示第二片段内容。

  a:先说说为什么感动,再读一读。

  b:评读,重点评一评读的好的地方。引导学生体会“…猛蹬一下…”年轻羚羊和老羚羊各自的后果。

  (动画演示)再现奇迹: 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一刹那间它就要坠入山涧摔得粉身碎骨,这时老羚羊飞跃到年轻翔羊的蹄下,用自己的脊背支撑年轻羚羊作第二次跳跃。年轻羚羊得救了,老羚羊却永远停止了呼吸,它把生的希望让给了________、把死亡留给了______,这是多么伟大而神圣的壮举啊,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

  c:学生试读。

  d:指名读后齐读。

  ③第三自然段。

  “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

  (动画演示):体会*静中的伟大。

  读读议议,教师也可讲讲自己的感受。

  “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a、指3人连读这句话。

  b、教师作简笔画并激情讲述。

  这是一座悬崖,这是悬崖的对面,年轻的羚羊快速向对面飞跃,可是它只能飞跃到这里,眼看就要摔下山涧,此刻老羚羊纵身一跃,飞跃到年轻羚羊的蹄下,年轻羚羊在老羚羊背上猛蹬一下,第二次飞跃,轻巧地落在对面的悬崖上,而老羚羊坠入山涧,摔得粉身碎骨。顿时——(学生接读)

  c、这已不是一道道弧线,它是——(学生接读)

  d、读题:生命桥。

  e、透过这座生命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谁先飞过山涧谁就有了第二次生命的机会,谁落在后面就可能遭到猎人的枪杀,在这生命存亡的关键时刻,这群羚羊决不争先恐后,一个接一个有秩序地飞跃山涧,以一个个老羚羊的死亡换来一个个年轻羚羊的生命,这简直是一首——生命的壮歌(读题)。

  三、由此及彼,升华认识。

  这个故事读完了,你想到了些什么呢?

  小练笔:

  选一个话题写一写:

  我是老羚羊,我会说:

  我是年轻羚羊,我会说:

  我是猎人,我会说:

  我想对(老羚羊、年轻羚羊、猎人伯伯)说:

  音乐“爱的奉献”

  四、分层作业,拓展阅读。

  背背有关看待生与死的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2、积累词语。

  3、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悟

  1、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2、配乐范读:

  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题:

  ⑴ 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⑵ 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⑶ 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3、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⑴ 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⑵ 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⑶ 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奋斗

  讨论:

  1、“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2、“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

  明确: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3、“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明确:“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4、“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5、“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

  明确: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1、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2、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教学目标]

  1.作必要的语言积累,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句;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本文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言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故确立第一个教学目标。

  “生命”这个话题相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还很抽象,故作者删繁就简,从具体、细小的生命入手,便于学生认识。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珍爱生命。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对作品中的情境作出自己的评价,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故确立目标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作者由具体现象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我们应如何善待自己的生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

  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录音机、磁带(轻音乐)、放像机、录像带(森林大火的场面)、投影仪、投影片。

  [设计思路]

  1. 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根据情意原理,只有真正参与才能有审美活动,因此,本文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为主。

  2.“生命”是个深奥的话题,要让初一学生真正理解它会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通过朗读,对课文中具体生命现象有一定的印象,再通过“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语言,深入课文内涵,感受作者的生命情怀,或许可领悟生命的可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森林大火的画面,教师讲述:

  在一次森林大火中,一个蚁穴被大火团团围住,里面成千上万的蚂蚁为了活命,紧紧抱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蚁球,滚向火海,随着劈哩啪啦的声音,外层的蚂蚁纷纷死去,蚁球也越来越小,但它们仍然不屈地、昂然向前滚动,直到变成一个小球,但终于逃出了火海。如果你就在旁边亲眼目睹,你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蚂蚁,你会选择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为了生命的延续,蚂蚁不惜代价,世间万物为了不辜负上苍赋予的生命,都在顽强的生存下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触摸着自己的心跳,走进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感受生命的可贵。

  (有声有色的画面,导语的设计,渲染了氛围,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激起学生的热情,触动了他们对生命开始思索的情怀,进而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为实施以下的'教学环节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指名学生朗读课本,读时以适合本课的轻音乐相配。同时要求大家思考:

  1、请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一下你对生命的初步理解。

  2、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最有启迪或感触?

  (音乐是最好的催化剂,在它的熏陶下,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直接、真切的感知,这也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情感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用简洁的比喻句概括,可培养学生提炼、概括语言的能力。)

  三赏读课文,感悟生命:

  1、师:同学们,刚才在朗读后,大家谈了自己对生命的一些感悟、理解,那么作者有没有在文章中告诉我们她对生命的一些思考、理解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他们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文章的最后两节,并指名学生示范朗读,然后齐读。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因此,朗读应成为学生自主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让他们读中感悟。学生有了心得,朗读的感情也更充沛、真挚。)

  2、作者的这些对生命的感悟是由什么引发的?具体在哪些语段?

  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发思考。在文章的1、2、3节。学生体会朗读时的感情、语调,然后分角色男女生朗读1-3节。

  (初一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分角色朗读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此外,让学生体会作者由小事引发深刻思考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3、小组讨论: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它们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从作者对生命的呼喊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回指导:三个事例内涵的辨析,意思的深浅;学生谈感悟时应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在这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产生了更多火花,相互的交流,也训练了口语的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得到突破。另外,新课标明确了语文具有人文性,教师应适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成他们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可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4、如果时间允许,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己还有不理解的地方。

  四 拓展练*,加深感悟:

  学完文章,我们感觉到,只要我们细心的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生命现象,用心灵去体验它们对生命的珍视、渴望,我们就会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你在生活中还见到哪些类似的现象,你的想法是什么?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上星期,教学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陆青年小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课后,学校的几位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非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突如其来学生都很难理解,虽然我放在课文中最突如其来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是没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来我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来运用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的骨肉亲情,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语文课堂跟思想教育应该是合二为一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思想教育而只进行文本,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工具,忽视了其人文性。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没能进行很好的处理,特别是出现了很多口误,把台湾青年说成小钱而把小钱说成台湾青年,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也反映出自身应变能力不强,没能很好地处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教材分析】

  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设计思路】

  紧扣课题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让学生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

  【课程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老师出示板书《跨越海峡的' 桥》: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2、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曾在一首词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桥是什么意思?围绕海峡*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齐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3、交流初读所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一词是怎样理解的?

  4、这座生命桥联接着大陆和台湾,让我们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同走进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2、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你会油然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⑴ 老师范读,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像一下: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城市的各个角落会有哪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呢?

  ⑵ 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3、换位思考:

  同学们所描绘的这些画面,使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然而这一天,对于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⑴ 第2自然段,学生用准确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⑵ 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4、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入。

  ⑴ 感情朗读: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生机,而小钱,却只能躺在病床,命运对他是如此的残酷,让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感情朗读这段话。

  ⑵ 创境引读:

  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老师引读: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⑶ 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那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

  课件出示: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指导朗读这段话。

  ⑷ 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钱有没有一线希望获得重生呢?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有的同学可能会发出感叹,小钱真幸运呀;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小钱怎么会在台湾找到合适的骨髓呢?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也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李博士。

  出示课件:李博士照片及简介。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并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小钱所遭受的不幸,以及合适的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深入阅读文本

  1、默读3~6自然段,了解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所发生的一切,请你用一个词来谈谈你的感受。

  2、为一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捐献骨髓,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谈自己感受,老师引导:帮助他人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捐献骨髓的事例,并不止这一件,而作者却单单写了这件事,那这件事例有什么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上记号。

  (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以及感动的原因。)

  ──这例骨髓移植手术跨越海峡*,有着深远意义。

  抽取骨髓的工作是在剧烈的余震中进行的。

  4、有那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余震的可怕?找出来读一读。

  5、同学们,我们可以想像余震每一次发生时的情景:大地颤抖,房屋摇晃,玻璃破碎。人们惊慌失措……这一切让人感到多么可怕,而此时,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反应如何呢?

  课件出示: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6、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更深入体会台湾同胞不顾亲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小钱的精神的可贵。

  7、台湾青年的爱心和骨肉同胞的亲情,伴随着那涓涓流出的骨髓,被带到海峡彼岸,给小钱带来生的希望,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点明主题,想像拓展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感受“生命桥”一词的深刻内涵。

  师:你认为这仅仅是一座生命桥吗?

  课件出示:

  它还是一座( )桥,因为( )。

  学生根据提示,用此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

  2、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小钱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后,他的身体一天天恢复健康,苍白的脸也红润起来了,生命之花傲然绽放,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感激。假如你就是小钱,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情感得到升华。

  3、老师小结。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台湾

  【教材分析】

  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设计思路】

  紧扣课题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让学生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

  【课程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老师出示板书《跨越海峡的 桥》: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2、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曾在一首词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桥是什么意思?围绕海峡*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齐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3、交流初读所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一词是怎样理解的?

  4、这座生命桥联接着大陆和台湾,让我们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同走进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2、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你会油然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⑴ 老师范读,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像一下: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城市的各个角落会有哪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呢?

  ⑵ 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3、换位思考:

  同学们所描绘的这些画面,使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然而这一天,对于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⑴ 第2自然段,学生用准确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⑵ 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4、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入。

  ⑴ 感情朗读: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生机,而小钱,却只能躺在病床,命运对他是如此的残酷,让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感情朗读这段话。

  ⑵ 创境引读:

  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老师引读: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⑶ 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那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

  课件出示: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指导朗读这段话。

  ⑷ 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钱有没有一线希望获得重生呢?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有的同学可能会发出感叹,小钱真幸运呀;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小钱怎么会在台湾找到合适的骨髓呢?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也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李博士。

  出示课件:李博士照片及简介。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并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小钱所遭受的不幸,以及合适的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深入阅读文本

  1、默读3~6自然段,了解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所发生的一切,请你用一个词来谈谈你的感受。

  2、为一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捐献骨髓,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谈自己感受,老师引导:帮助他人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捐献骨髓的事例,并不止这一件,而作者却单单写了这件事,那这件事例有什么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上记号。

  (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以及感动的原因。)

  ──这例骨髓移植手术跨越海峡*,有着深远意义。

  抽取骨髓的工作是在剧烈的余震中进行的。

  4、有那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余震的可怕?找出来读一读。

  5、同学们,我们可以想像余震每一次发生时的情景:大地颤抖,房屋摇晃,玻璃破碎。人们惊慌失措……这一切让人感到多么可怕,而此时,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反应如何呢?

  课件出示: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6、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更深入体会台湾同胞不顾亲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小钱的精神的可贵。

  7、台湾青年的爱心和骨肉同胞的亲情,伴随着那涓涓流出的骨髓,被带到海峡彼岸,给小钱带来生的希望,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点明主题,想像拓展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感受“生命桥”一词的深刻内涵。

  师:你认为这仅仅是一座生命桥吗?

  课件出示:

  它还是一座( )桥,因为( )。

  学生根据提示,用此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

  2、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小钱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后,他的身体一天天恢复健康,苍白的脸也红润起来了,生命之花傲然绽放,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感激。假如你就是小钱,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情感得到升华。

  3、老师小结。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台湾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猜谜导引

  师:老师有个谜语,请大家猜猜。

  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山字旁”要写得瘦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