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故事菁选

首页 / 经典美文 / | 2023-02-23 00:00:00

有关成语的故事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成语吧,成语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深奥的,含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的,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成语的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成语的故事1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释义]

  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语出]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正音]

  革;不能读作“ɡě”。

  [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

  [*义]

  赴汤蹈火 决一死战

  [反义]

  临阵逃脱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成语故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造句]:

  一、战士是属于战场的',即使马革裹尸,我也在所不惜。

  二、志愿军战士勇敢作战,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三、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四、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

  五、英勇的战士以马革裹尸的决心冲向敌人。

  六、身为军人,为了国家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七、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八、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保家卫国,即使在战场上马革裹尸又有妨呢。

有关成语的故事2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x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曹操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曹操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曹操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曹操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x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有关成语的故事3

  孙武斩姬演兵,说话算数,执法如山,树立了军法的信用: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著名的军事家。他在吴国为将时,主张以法治军,曾率兵攻破楚国,使吴国强大起来。他所著《孙子兵法》一书,总结了古代的作战经验,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之一。春秋末期,出生于齐国贵族的孙武流亡到了南方的吴国。吴王阖闾为了争夺霸主地位,迫切需要拜请一位能够领兵作战的将军。恰在这时,他得到了孙武写的《兵法》十三篇,读完之后十分着迷。

  于是派人把孙武请进王宫(一说是孙武结识了吴王阖闾的谋臣伍子胥,经伍子胥推荐,孙武带着他所著的兵书进见吴王)。吴王阖闾见了孙武后,很客气地说:“您的'《兵法》我已经拜读过了,其中的见解很精辟,只是不知道您能不能实际演示演示呢?”孙武非常爽快地回答说:“当然可以!不论男的女的,经过我列阵演练,都可以成为勇武善战的好兵!”“从未见过战阵的娇弱女子,您也能把她们训练成为好兵吗?”吴王似信非信地问。“能!”孙武斩钉截铁地回答。这一天,吴王把一百八十名宫女交给孙武训练。他想考察一下孙武的实际指挥能力,就坐在演练场旁边的高台上观看。孙武开始演练,先让每个宫女手持一支戟,把她们分成左右两队,分别指定吴王的两个宠姬担任队长。接着,孙武问她们:“是否知道自己的心、背和左右手的位置?”众宫女回答:“知道!”她们也好奇地揭看看孙武究竟要怎么操练。只听孙武严肃地说:“现在,由我擂鼓发令。

  令向前,就朝着心所对的方向进击;令向左,就沿着左手的方向进击;令向右,就沿着右手的方向进击;令向后,就朝着背的方向后退。你们能做到吗?”,众宫女说:“能!”孙武又强调说:“如果有人不听从军令,就依法斩首!”众宫女*时只会唱歌跳舞,哪里晓得军法的厉害。尤其是那两个队长,仗着吴王的宠爱,根本没有把孙武放在眼里。因此,当孙武发出军令后,鼓声咚咚,令旗挥舞,众宫女不但没有依令进退,反而嘻嘻哈哈闹个不停,把队形都搞乱了。见此情景,孙武没有动怒。他说:“大家第一次参加操练,有不明白的地方,是我没有讲清楚。”他把军令和操练要求又反复地向宫女们作了讲解,再次强调:“如果有人不听军令,是一定要斩首的!”孙武把宫女们的队形整理好以后,再次下令击鼓向左进击。宫女们还是嘻嘻哈哈,两个队长依然笑得前仰后合。队形又被搞乱了。这时,孙武威严地宣布:“我已经讲明军令和操练要求,可是队长却带头不听军令,依法应当斩首!”

  于是,他下令把担任队长的两个吴王宠姬绑了起来。坐在高台上观看演练的吴王阖闾闻听此言,大吃一惊,赶忙派人传旨要求赦免二姬。孙武断然回答:“现在我是主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他的坚持下,两个宠姬被斩首示众。众宫女见孙武说话算数、执法如山,操练时再也不敢怠慢。一会儿鼓声又起,令旗挥舞。众宫女奇迹般地排列成了一支步调整齐的队伍:前后左右,卧倒起立,就是在泥泞的草地上,也是按照军令进退起止,完全符合要求,一点差错也没有,嘻嘻哈哈的吵闹声更是听不到了。通过这次演练,孙武显示了他的治军才能。吴王阖阊尽管心疼他的两个宠姬,但更庆幸发现了一位很有气魄和胆识的将才。于是,他正式任命孙武为大将军。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个规矩,实质就是做事的“规范”,就是规章制度。既然立了规矩,就必须严格执行,也就是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果立了规矩,又不去认真执行,那么这些“规矩”就只能是“一纸空文”,就没有什么信用可言,而这样是根本不可能做成什么大事的。孙武说话算数,执法如山,树立了军法的信用,这是他重要的治军之道。

有关成语的故事4

  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

  楚国有一位著名的射箭能手名叫熊渠子。 有一天夜里,当天经过一片山林时,忽然看见前面不远的地方躺着一只老虎。他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拉弓搭建,对准老虎就射。可是,那只老虎不动也不吼。 熊渠子感到奇怪,壮着胆子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块像老虎的大石头;再一看,他射出的那支箭整个儿钻进石头里去了。 熊渠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我的力气再大也射不穿石头呀! 他后退了几步,又拿起了一支箭,开工向石头射去。只听“啪”的一声,箭却被弹了回来。熊渠子又连射几回,都是这样。他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摇摇头,叹了口气,继续赶路去了。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人们议论说,熊渠子所以能射开石头,是因为他当时心志专一,精力高度集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谚语就是从上面的故事演变而来的。人们常用来说明只要专心致志,肯下苦功夫,就能达到目的;有时也用来比喻诚心待人,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王派相国*原君去楚国谋求联合抗秦。*原君在门客中选中了文武兼备的十九名随员,离预定的二十名还差一员。*日并不受重视的门客毛遂经过自荐,被*原君批准随行。

  起先,随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讥笑他。但到了楚国,在相互交谈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觉得毛遂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对他都很钦佩。*原君去和楚王商谈联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随行人员便都在台下等候。 可是,*原君和楚王从早上谈到中午,还是没有结果。随行的另外十九人便怂恿毛遂上台去说服楚王。

  毛遂凭着自己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按住剑,顺着台阶走上台去,对*原君说:“赵国和楚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两句话就能说明其利害关系,为什么从早上到中午,还没谈出个结果来?'' 楚王问*原君说:“他是什么人?" *原君回答说:“他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听说毛遂只是个门客,怒气冲冲地喊道:“你这是干什么?我在和你的主人说话,你快退下去!"

  毛遂按着剑走上前去,对楚王说:“大王之所以敢当众斥责我,是因为楚国人多势众。但现在大王离我不过十步,楚国再强大,大王也倚仗不着,因为我手中有剑,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而且我的主人就在这里,我和主人说话,你凭什么斥责我呢?" 楚王见毛遂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一时惊呆了,不知怎么办。

  毛遂又继续说:“楚国是个大国,地方五千里,雄师百万,按理说应该称霸天下。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强大的楚国在秦国面前,竟然胆小如鼠,以前秦将白起只带几万军队攻打楚国,一举就攻下了你们的国都郢城,再战烧毁了你们的祖坟。这种奇耻大辱,连我们赵国都为你们感到羞耻,可是大王竟然对此无动于衷!所以,楚、赵联合抗秦,不仅仅是为了赵国,也是为了楚国!道理是如此简单,大王竟然在我主人面前斥责我,不是太没道理了吗?”

  毛遂一*话,使楚王茅塞顿开,连连点头说:“先生的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一定倾全国之力与赵国联合,共同抗秦!” 于是,赵、楚两国歃血为盟。楚赵结盟后,*原君带着毛遂等回到赵都邯郸。*原君感叹地说:“我手下的门客多时逾千,少时也有百数,自以为识尽赵国的贤士。这次毛遂的事给了我很大的震动.毛先生在我府中三年,我竟没有发现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他的三寸之舌,胜过百万强兵,他一到楚国,只用了一*话,便使赵国的威望重于九鼎、大吕,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做棘子成。 有一天,棘子成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够了,干麼还要有文彩呢?」 子贡说:「您这样说是不对的。四匹马拉的车子,也追不回已经说出口的话。本质和文彩是同样重要的。让我拿皮草来举例解释吧!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它们的区别,既在本质,也在文彩,如果把这两类兽皮,拔去上面有文彩的毛,那虎豹皮,看来就像犬羊皮了。」 子贡认为,说话要深思熟虑,因为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后人就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来表示说话算数,不能反悔。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西周最后一个王是西周最后一个王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

  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响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的人,叫褒姒。 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露过几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个善于拍马屁的人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二个鬼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憧东南),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口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口这样,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愣了。

  幽王派人告一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工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 诸侯知道上了当,憋了一肚子气回去了。褒姒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儿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幽王见褒拟开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勾结犬戎进攻镐京。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犬戎兵一到,镐京的兵马不多,勉强抵挡了一阵,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杀了,把那个不露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 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犬戎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诸侯打退了大戎,立原米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就是周*王。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没想到诸侯一走,大戎又打过来,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了。*王恐怕镐京保不住,便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了洛邑去。 鲁孝公二十七年(前770年),周*王迁都洛邑。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响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的人,叫褒姒。 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露过几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个善于拍马屁的人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二个鬼主意。

  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憧东南),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口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口这样,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愣了。幽王派人告一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工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 诸侯知道上了当,憋了一肚子气回去了。褒姒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儿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是怎么回事。

  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幽王见褒拟开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勾结犬戎进攻镐京。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犬戎兵一到,镐京的兵马不多,勉强抵挡了一阵,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杀了,把那个不露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 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犬戎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诸侯打退了大戎,立原米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就是周*王。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没想到诸侯一走,大戎又打过来,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了。*王恐怕镐京保不住,便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了洛邑去。

  鲁孝公二十七年(前770年),周*王迁都洛邑。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有关成语的故事5

  【拼音】:bù gǎn yuè léi chí yī bù

  【出处】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晋·庾亮《报温峤书》

  【解释】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用法】作谓语、状语、分句;形容人保守拘谨不敢为

  【相*词】原地踏步、故步自封、谨小慎微

  【反义词】大刀阔斧、大步流星

  【成语故事】:

  东晋明帝时,国舅庾亮派温峤去驻守江州。温峤忠于职守,听到苏峻和祖约起兵反叛,就向庾亮申请回去保卫京城。庾亮回信说:“你一定要全力固守江州,千万不要超过雷池来京城。”

  【造句】:

  1,那种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是很难有什么作为的。

  2,但**对这些违背市场的旧制度,不敢越雷池一步,放弃了改革的机会,削弱和限制了自己管理商品经济的.能力。

  3,做事谨小慎微,对中央的政策,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对于政策的原有容量,估高一点也只用了七、八成,更不用说通过“钻政策的空子”,“打擦边球”等来发展自己。

  4,不敢越雷池一步胆小如鼠苟且偷安前怕狼,后怕虎贪生怕死唯唯连声引颈受戮知难而退坐以待毙。

  5,并且当他们回想到自已被父母讥笑的行为时,就会有一种罪恶感,这样他们将不敢越雷池一步,倾向于循规蹈矩的生活。

  6,既然任务已设计,而且每个任务都是环环相扣,教师在课堂上就很注重引导学生顺着既定的任务链走,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否则这被激活的思绪又怎能收得回?

  7,过于严厉的负激励措施容易伤害员工的感情,使员工整天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不敢越雷池一步,很容易抹杀员工创新能力和积极性。

有关成语的故事6

  在唐朝中期,河西、陇右一带被吐蕃所占领。自玄宗天宝年间以后,安西、北庭一带向朝廷报告公事的路也被阻断了。西域在长安的使者无法返回,人马都由鸿胪寺(管礼宾的机构)代管,鸿胪寺又委托各州府县供养。**开支经常超出预算,况且当时长安经济也非常萧条。

  德宗时,宰相李泌得知外国留在长安的使臣很多,有的已经住了四十多年,在长安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了,且大都购置了土地房产,收入颇丰,很是富有。李泌就命人调查在长安有田产的外国客人,结果共查出有四千余人。便命令国家全部停止对这些人的供养。

  这些外国人闻讯,都到**去申诉,官吏们无奈,只得来找李泌。

  李泌说:“这都是我们过去工作的.失误,哪有外国来朝贡的使者,留在京城数十年而不回国的呢?现在应该取道回纥或从海道把他们送回国去。有不愿回国者,命令他们到鸿胪寺去说明理由,然后授予他们官职,发给他们薪俸,使之成为唐朝的官吏。人的一生应当及时施展自己的才能,哪能终生做客呢?”

  结果外国的客人没有一人愿意回国的。李泌就把他们安排在保卫京城的神策军中,原先是王子的使者,让他们去当军的官或官府的押衙,其余都当士兵,这样一来,不但加强了京城的警备力量,而且每年可为国家节省开支五十余万。鸿胪寺所供养的外国客人,此时也只有十余人了。

有关成语的故事7

  人物:

  狐狸、老虎、小猴、斑马、小野猪、小松鼠、小孔雀、小兔子小鹿等,由小演员带面具头饰表演。

  舞台布置:

  森林一角。大树、大石块、山花等错落其间。

  旁白:

  (上场,音乐渐起,森林小鸟声依稀可听见。朋友们,你见过大森林吗?那儿有许许多多高大的树木,有红的花,绿的草,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发生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小故事。哎,听说过"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吗?今天,我来讲给大家听。

  小白免:(在欢快的音乐中向内喊)小花鹿,小野猪,大家快来呀!

  众动物:(从四面跑上)来啦!来啦!

  小白免:今天天气真好,咱们在一起玩,好吗?

  众:好,好,太好啦。(快板)金色的阳光照大地,大森林里真美丽。

  小鹿仰起乖乖角,

  小兔子点头笑嘻嘻。

  野猪胖胖扭一扭,

  斑马姐姐踢踏踢。

  小猴高兴地翻筋头,

  小松鼠从东跳到西。

  一同唱歌做游戏,做游戏。(众欢呼,乐起,众起舞)小猴:(无意间)哎,大家快来看,那边是谁来啦?

  众:啊,是一只大老虎,这可怎么办呢?

  野猪:别慌,别慌,我看大家先躲起来,快快!(众藏起)老虎:(乐起,睡意增陵地伸伸懒腰,打哈欠)今天真是糟糕透顶,转了好半天,一点好吃的东西都没找到,饿死我了,嗯,我先在这里等等看。(藏起)狐狸:(乐起,鬼头鬼脑自语)我是一只花狐狸,专门爱动坏脑筋,

  小动物看见我就害怕,

  今天出门散散心,散散心。

  (乐停,老虎悄悄转出,突然发现狐狸,扑过去,一把逮住狐狸)老虎:啊哈,我可找到美味佳肴啦。

  狐狸:(眼珠一骨碌,扯着嗓子对老虎嚷)怎么,你敢吃我?

  老虎:(一愣)为什么不敢!我就要吃了你!

  狐狸:(奸笑)慢!森林里面有规矩,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今天你要是吃了我,就是把老天爷的命令来抗拒,哼哼,有多大的胆子,我看你!

  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不好,不好,真不好!

  糟糕,糟糕,真糟糕,

  到口的东西吃不到,

  弄得我心惊又肉跳。

  狐狸:(得意地摇了摇尾巴)怎么样,我带你到百兽面前去走一遭,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老虎:(无可奈何地)行,行,咱们走着瞧!

  (转场,乐起)

  狐狸:我神气活现走在老虎的前面。

  老虎:我半信半疑地跟在狐狸的后面。

  狐狸:(小声地)我要借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

  老虎:我东张西望,心惊胆颤。

  (转下,乐停。众动物一个接一个小心翼翼地上场,凑在一起)斑马:伙伴们,我看见老虎好像跟狐狸在一起。

  小鹿:它们在一起搞什么鬼名堂?

  (狐狸、老虎从一角先后上场)

  小免子:狐狸来了!

  小野猪:咦,狐狸今天好威风啊,大摇大摆的样子!

  小鹿:它肯定是搞什么鬼名堂!

  斑马:(发现大老虎)不好,大老虎来了,快跑哇!

  众动物:(惊慌地)救命呀,救命呀!

  (百兽四散逃下场。乐急起)

  狐狸:(狡猾地笑着对老虎)怎么样,你该服气了吧?看看,它们见了我就跑!

  老虎:(开始深深地佩服川阿,狐狸大上,这回我服你啦!我有眼不识泰山,请你原谅!(又向狐狸作揖)狐狸:是呀,你以后得听我指挥!

  老虎:(又鞠一躬)以后,我一切都听你的!

  狐狸:(又东张西望地,对台下轻声说)见好就收吧!嘿嘿,我找机会得赶快跑呀,别等它琢磨过味儿,一口把我给吃了!

  (狐狸趁老虎不注意,狡猾地逃窜)

  老虎:啊,它怎么跑了?(忽然恍然大悟)原来,这狡猾的狐狸是借着我大老虎的威风,才把百兽吓跑的呀!我上当了,还以为它们怕的是狐狸呢!(咬牙切齿地)花狐狸—一看我怎么能饶恕你!

  (边喊边追下,乐渐停)

  旁白:小伙伴们,看了小朋友们的表演,你一定对"狐假虎威"这句成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吧’!狡猾的狐狸就是凭借大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的。告诉大家,咱们可不能像老虎那样上坏人的当,更不能像狐狸那样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百姓啊!

有关成语的故事8

  1.城狐社鼠

  晋朝时候,朝廷上有个左将军叫王敦,他的长史官是谢辊,他俩常在一块议论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对谢辊说:“刘隗这个人,奸邪作恶,危害国家,我想把这个恶人从君王身边除掉,以此来报效朝廷。你看行吗?”,谢鲲想了一想,摇着头说:“使不得呀,刘隗的确是个坏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墙弄坏;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毁坏了神社庙宇。如今这个刘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臣,势力相当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王敦听了谢辊的话,虽然心里不高兴,也只好罢休。

  2.抱头鼠窜

  楚汉相争时期,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任用韩信为大将,抄了项羽的后路,破赵取齐,占据黄河下游地区,被封为齐王。蒯通积极鼓动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举出当年常山王张耳抱头鼠窜归降了汉王并出兵消灭了生死与共的好友陈余。

  3.投鼠忌器

  三国初期,汉献帝与丞相曹操、皇叔刘备一起去打猎。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力,竟跟汉献帝齐头并进。汉南帝见不远处有只兔子,就叫刘备射,说是要看看皇叔的箭法。刘备连忙弯弓射箭,正好命中兔子,献帝连夸好箭法。南帝又看见一只大鹿,连射三箭不中,就叫曹操射。曹操拿过南帝的金比箭,一箭就射中了鹿。将士们见射中鹿的是金比箭,以为是献帝射的,都高呼万岁,曹操得意地站到献帝前接受欢呼。关云长实在看不下去,要拍马刀砍曹操,刘备忙暗示他不可轻举妄动。事后,关云长问刘备为什么不让杀曹操,他说:投鼠忌器,他身边还有献帝呢。

  投鼠忌器的意思是老鼠靠*器物,用东西砸老鼠又怕砸坏老鼠附*的用具。现常用来比喻做事有所顾忌,不敢放手进行

  4.胆小如鼠

  南北朝时,有一个十分胆小的人,名叫元庆和,他本来是北魏时期的官员,担任刺史一职。

  一天,他的手下找到他:“大人,敌人已经攻到城下了,我们是不是要跟他们决一死战?”

  而他双手发抖的说道:“不,不...传令下去,让所有的将士放下兵器,准备投降..."虽手下极力劝阻,可他好像心意已定,出城投降。

  从此,他所掌管的区域全部划入了梁朝的`版图。

  梁武帝得知此事倍感诧异:”元庆和竟然投降,就封他为‘魏王’吧!

  几年后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又一次元庆和奉了梁武帝的命令,带领梁朝的将士去攻打东魏的项城。

  他的士兵报告道:”报告王爷,大军已经到达项城了,听闻东魏的大军没多久也会到达那里。”

  元庆和谨慎地说道:“你知道东魏的大军多少人吗?”士兵信心满满地说“大约有三万人!”

  元庆和如晴空霹雳一般,被彻底惊到了。神色慌张地说道:“快,快传令下去,马上撤退。”士兵们不情愿的按照他的旨意照做了。

  梁武帝得知,大怒,立刻传元庆和!骂道:“岂有此理!你这样就退兵!胆子简直小得像老鼠一样!看来,你不适合替‘朕’打天下,‘朕’要把你贬农村养猪去!成语也就由此而来了。

有关成语的故事9

  宋大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时候,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割据 **。统一全国的任务,直到他的弟弟赵光义当皇帝后,才完成。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光灵,史称宋太宗。 宋太宗统一全国后,立志宏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同时,又重视各种古代文化资料的'收集。在太*兴国年间(976—983 年)。下令编纂《太*广记》、《太*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从而为保存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太*御览》中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所以,又可以说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识的总汇。这部书原名《太*编览》。编成后,宋大宗对它非常重视,规定自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因而改名为《太*御览》,意思是太*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经常因处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计划阅读这部书,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补读。侍臣怕他读得时间太久,影响 身体健康,太宗说:“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益,所以我不觉得疲劳。”

有关成语的故事10

  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是火的使用。在西方神话中,火是普罗米修斯从上帝那里偷来的。偷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由于给人类带来了火,自己做出了牺牲,被上帝惩罚做无尽的苦役。神话归神话,其实是原始人从雷击等天然火灾中获取了火种,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开始了文明的历史。

  由于获取火种十分不易,古人对火种非常珍惜。部落里派有专人看守,不时往火堆里添柴,以防火种熄灭。在古代,照明、取暖、做饭都靠燃烧木柴。木柴在古代叫做"薪"。当薪被点燃的时候,它本身的`燃烧是有穷尽的,但前柴烧尽,后柴又燃,火种传续下去却是没有穷尽的时候了。这就叫"薪火相传"。(见《庄子*养生主》)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文明中唯有薪火相传是延续至今的文明。在传统文化中也十分重视“传承”、“师承”。例如道家传自老子和庄子,儒家传自孔子。道教中的全真派传自宋朝王重阳。

  唐朝有一个围棋国手叫王积薪。“积薪”是收集柴火的意思。相传有一次他在山里住宿。半夜听到店主人:一位老婆婆和她的儿媳妇在黑暗中用口述棋谱的方法在下棋。棋法十分精妙。王积薪暗暗地把棋谱记录下来,觉得比自己的水*高出很多。到了早晨,婆媳俩都不见了,王积薪才知道她们俩是神仙。这个棋谱后来被称为神仙谱。

  后来发明了蜡烛,这种文明的延续也被叫做“传灯”。宋朝的有一部佛教文献叫《传灯录》(释道原著)。意思是为佛教做出贡献的和尚虽然相继去世,但他们的智慧却能世代相传。

有关成语的故事11

  ①季札赠剑

  吴国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国途中,顺道访问了徐国国君。徐君非常喜欢季札的宝剑,但知它是吴国国宝,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欢这宝剑,想立即将它送给徐君,但碍于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国家,所以需要带着这宝剑以代表吴国出使。于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许下诺言:“当我结束这次行程后,我会再到徐国,届时定将这宝剑送给您。”

  后来,当季札返回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来到徐君墓前,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随从连忙问道:“人都死了,还赠他宝剑干什么?”季札说:“我早在心中答应将这宝剑送给徐君,如今徐君虽已离世,但不可因此改变我的承诺,我仍要履行诺言。”

  ②破镜重圆

  南朝陈国将亡时,驸马徐德言预料妻子乐昌公主将会被人掠去,于是打破一面铜镜,各拿一半,作为日后重见时的凭证,并约定每逢正月十五日,就在市集卖这半面镜子,以探听对方的消息。

  陈国亡后,乐昌公主为杨素所占,徐德言每逢正月十五日便到京城卖镜,年复一年,终在某年见到一人叫卖破镜,与所藏半镜相合,于是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乐昌公主见到此诗,悲泣不食。杨素知道此事后,便让公主与徐德言重新团圆。

  ③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楚国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这个人个性耿直,而且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称赞,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率兵多次打败刘邦,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赐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可是,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化装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当劳工。

  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去洛阳请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希望能撤销追杀季布的通缉令,后来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官职。

有关成语的故事12

  成语故事:不三不四

  《水浒传》这部作品中,鲁达因救卖唱父女而拳打镇关西命案,被迫削发为僧受法名智深。因酒后“打闹五台山”,鲁智深通过智真长老介绍从五台山来到大相国寺,被智清长老安排去管理本寺的一个大菜园。

  菜园附*住着二三十个地痞小混混,*常总在园内偷盗蔬菜糊口,听说新来了个管菜园子的和尚,便想方设法来个下马威,以便今后能够自由出入菜园。这帮小混混商量决定引诱鲁智深到粪窖边,然后一齐动手把他掀入粪窖,逼他离开。

  计议商定后,那二三十个地痞小混混便拿些果盒、酒礼来到菜园,嬉皮笑脸地对鲁智深说:“闻之和尚新来主持,我们邻舍街坊都来作庆。”鲁智深不知是计,便来到粪窖边,说:“你们既是邻舍街坊,都来廨宇里坐地。”众小混混头领张三、李四拜倒在地上,不肯起来,只指望和尚来扶他便要动手。鲁智深见了,心里早疑忌道:

  “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前来,莫不要攧洒家?那厮却是倒来捋虎须!俺且走向前去,教那厮看洒家手脚。”(《水浒全传》第七回)

  鲁智深走向前去,张三、李四便动起手来。鲁智深不等他们靠*他,右脚早起,一下就把李四踢下粪窖去;张三正要逃走,鲁智深又起左脚,把张三也踢入粪窖。后面的二三十个地痞小混混看到这种情形,吓得目瞪口呆。

  “不三不四” 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易经思想,易经的每个卦都分6个爻,俗称6爻卦,意思为事物发展的6个阶段,第三爻与第四爻处在6爻的中间位置,在易经中象征正道和大道,不三不四说明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不是在正道或大道上,有不务正业之意。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行不正派。

有关成语的故事13

  同舟共济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经常互相打仗。两国的人民也都将对方视为仇人。有一次,两国的人恰巧共同坐一艘船渡河。船刚开的时候,他们在船上互相瞪着对方,一副要打架的样子。但是船开到河中央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大风雨,眼见船就要翻了,为了保住性命,他们顾不得彼此的仇恨,纷纷互相救助,并且合力稳定船身,才逃过这场天灾,而安全到达河的对岸。

  齐心协力

  西汉末年,王莽代汉称帝,改国号新,他残暴统治引起绿林、赤眉等大型农民起义。刘秀兄弟乘机加入绿林军,他们联合下江军王常、成丹、张昂。两军合并齐心同力、锐气益壮,没几天就歼灭了王莽的精锐部队甄阜和梁丘赐。

  众志成城

  东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贵,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时,做了两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铸大钱,一件是铸大钟。大钱就是币值高的钱。景王试图以铸行大钱的`方式来收缴民间的小钱。大钟即编钟。景王准备铸造两组巨型编钟,一组是无射(读yì),一组是大林。他打算把这两组编钟上下悬挂在一起配合着演奏。 景王身边的大臣单穆公对此很担忧,极力加以劝阻。他认为铸大钱不利于流通,是“绝民用以实王府”,是对*民百姓的残酷掠夺;而铸大钟更是劳民伤财,既得不到悦耳的美的享受(钟过大耳朵承受不了),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这样做将会使百姓离心,国家危险。但景王听不进去。 司乐大夫伶州鸠也劝阻说,编钟的声律强调和谐,如果百姓怨恨,那就没有和谐了。他引用民谚“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老百姓共同喜欢的东西,很少不实现的;而他们共同厌恶的东西,也很少不废灭的。但景王还是不听。三年间,既铸了大钱,也造了大钟。结果是,景王在第二年就死于心疾,周王朝也随即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内乱

有关成语的故事14

  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春秋 时, 越王 勾践 战败,为吴所执,既放功率表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

  打败楚国后,成了南方的霸主。越国是吴国的临国,它与吴国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为了征服越国,吴王发兵攻打越国。两国在槜李地方展开了一场大战,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夫差为了报父仇,叫和另一个奸臣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

  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

  公元前484年,要去打齐国。急忙去见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要想报吴国的仇。不除掉他,总是个后患。希望大王先去灭了越国。”

  哪里肯听的`话,照样带兵攻打齐国,结果打了胜仗回来。文武百官全都道贺,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才是大祸患。”

  这样一来,夫差越来越讨厌伍子胥,再加上在背后尽说伍子胥坏话。夫差给伍子胥送去一口宝剑,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的时候,气愤地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吴国东门,让我看看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

  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做了太宰。

  ,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说着,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后来勾践北上中原与诸侯会盟,成为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使自己成就了一番伟业!

有关成语的故事15

  囊萤读书

  车胤,晋代南*人,年轻时就爱读书,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苦,没钱买油 点灯。日子久了, 车胤觉得长久下去,将不知浪费多少宝贵时光,一定要想办法 解决才行。一晚,他见一群萤火虫, 一闪一闪的飞来飞去,立刻想到,如果捉十 几只萤火虫放在袋中,不就可以藉它们所发出的`光来读书吗?此后,他就每晚靠 著萤火虫的光来读书,有时甚至看到天明。


成语的故事菁选扩展阅读


成语的故事菁选(扩展1)

——成语的故事菁选

有关成语的故事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成语吧,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成语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成语的故事1

  成语机不可失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旧唐书·李靖传》。

  机不可夫

  这个成语来源于《旧唐书·李靖传》。

  唐朝初期的李靖,为李渊建立唐王朝出过力£李渊当皇帝e不久,李靖上书*定长江中游地区称帝的萧铣。李渊采纳了他的计策,任命他为引军总管,并作为李渊的堂侄李孝慕的'副手,率军前去讨伐萧铣。

  公元M丨年8月,唐军队伍到达夔州。萧铣以为正值秋汛期间,江水上涨,唐军不敢进人危险的三峡地区,因此不作任何陴备。

  唐军将领中,对是否要在此时渡三峡也看法不一。许多将领认为,在水涨时渡江太危险,希望水位下降后再进兵。但是李靖认为,兵贵神速,现在时机难得,不可错过。

  李孝慕采纳他的意见,决定进兵。萧铣得知后,赶紧派部将文士弘抵御唐军。李孝慕打算出击,但李靖考虑到文士弘是萧铁的一员猛将,一时很难打垮他,建议等敌军士气衰落时再出击,李孝慕不听,亲自率军出战,结果大败而归。

  李靖见敌兵在追击中抢掠r许多东西,每人身上背得重重的,觉得这又是个好机会,就乘机出击,结果大败敌军,又挽回了败局。最后,李靖率军把萧铣包围在江陵城里,萧铢只好投降。

有关成语的故事2

  【成语故事:叶公好龙】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 假龙。

  【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 假龙。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眼睛补上去。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两条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成语故事:屠龙之技】

  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屠龙之技”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有关成语的故事3

  得过且过:只要勉强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

  【成语故事】

  相传在山西五台山上,有一种形状像鸡的小鸟,名叫寒号虫(鸟)。古书上又称它为盍(hé)旦、曷旦或独春。它生着四只脚,两只肉翅,不能飞得很远。拉下来的粪像豆子一样的大,潮湿时气味臊恶,干燥以后变得黑而光润,就是医家所说的五灵脂。

  随着一年季节的变换,寒号虫的'外貌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烈日当空、绿树成荫的盛夏,它的周身长满了五彩的羽毛,显得丰润华丽绚烂夺目。这时,寒号虫就会从林子里飞出来,在阳光下扑打着翅膀,得意地鸣叫:“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可是,到了朔风凛冽、雪花飘飞的寒冬,它便落尽了所有的羽毛,变得像只刚出壳的鸡雏,显出一副狼狈寒酸的丑相。这时,它再也不敢飞出林子,只能躲在树丛深处,有气无力地哀鸣:“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元末明初的着名学者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下这则传说后,深有感慨地说:“当今世界上有些人,并无什么才学和操守,一旦小有成就,便趾高气扬,认为天下再没有人超过自己了;等到稍为碰上一点挫折时,又马上变得像只丧家之狗,俯首贴耳,摇尾乞怜。这种人比起寒号虫来,又有什么两样呢!”

  ——《南村辍耕录》

  解释:只要勉强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得,能够;且,姑且。

  【造句】

  1、你这样得过且过的只会让你的人生越来越失败。

  2、我们不能得过且过的过完我们有限的生命时光。

  3、在大学里面得过且过只会让你一无所获。

  4、我觉得你现在的一无所获就是因为你这几年一直得过且过的过日子。

  5、这样每天都是得过且过的过日子有什么意思呢

  6、千万不要得过且过的就把你的上半辈子过完了。

  7、如果你上半辈子得过且过那你的下半辈子也不会过的很幸福的。

有关成语的故事4

  伯乐相马

  春秋时期,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非常善于识别马匹的优劣。于是人们用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官名字伯乐来称呼他。

  一次,伯乐路过一个地方,看见一匹很瘦很瘦的马。那匹瘦马拉着一车盐巴,慢慢地向前走着。它越走越慢,已经累得浑身大汗淋漓,几乎走不动了。伯乐乘的.马赶上了那匹瘦马拉的盐车。伯乐仔细看了一下,不禁惊叫起来:“唉呀,这是一匹千里马啊。”他立刻跳下了车,脱下自己的袍子盖在瘦马的身上。他为千里马受委屈而难过得痛哭起来。那匹千里马遇到了知音,仰起头来放声嘶叫。那叫声直云霄,好像金石般铿锵动人。

有关成语的故事5

  朽木难雕

  还有朽木难雕这个成语我也记的很清晰,它的故事是说孔子的学生宰予说起话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来娓娓悦耳,孔子认为他必成大器,可是不久宰予暴露了懒散的毛病,一天孔子在岁的时候,曾有人推举他去做官司,他没有容许,仍旧不懈地努力读书。

  给大家讲课,可宰予却在房间里睡大觉,学生们听到了之后哄堂大笑,孔子叹了口气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经气说:“腐烂的木头是雕刻不得的,粪土似得墙壁是粉刷不得的`。宰予是个言行不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一的人,我要从他那吸取教训,不能再以言信人了!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国家的栋梁之才。

有关成语的故事6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仪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会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俗,孔圉死后,卫国国君就赐他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

  后来人们常用“不耻下问”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耻,以为耻辱。

有关成语的故事7

  公孙阅早就看中了钟离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有意将庞涓陷害孙膑的事实悄悄告诉孙膑。

  孙膑对庞涓所为气愤之极,但无计可施,情急这中想到临别之时鬼谷子送给他的锦囊秘计。他依据鬼谷子之计,装疯卖傻,将抄录的`部分兵法全部烧毁。

  庞涓不相信孙膑真疯,多次试探,都没看出破绽。庞涓还是放心不下。

  钟离秋盼望孙膑不是真疯,向孙膑倾吐真情,以期打动孙膑。孙膑无动于衷,仍疯疯癫癫。钟离秋痛苦万分,当着孙膑的面拨剑自杀,孙膑见死不救,钟离秋彻底失望。暗中监视孙膑的庞涓因此也信以为真。

有关成语的故事8

  1、冰肌玉骨

  出处:后蜀·孟昶《避暑摩诃池上作》诗:“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解释:指女子的肌肤若冰雪,骨骼像玉石。典故的含义是形容纯洁而美丽的女子,也可形容梅花的傲寒斗艳。

  2、冰清玉润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引《卫玠别传》:“裴叔道曰:“妻父有冰清之姿,婿有璧润之望。”

  解释:指岳父像冰那样清洁,女婿像玉那样温润。古文中也有将翁婿称为“冰玉”的。

  3、冰清玉洁

  出处:三国·魏·曹植《光禄大夫荀侯诔》:“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亵。”

  解释:指像冰那样清明,像玉那样纯洁,形容操行清白、品格高洁,也可以比喻官吏办事清明公正。即“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洁而正威,和而不亵”。

  4、不吝金玉

  出处: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九:“恰好听到树上黄莺巧啭,就对拜住道:‘老夫再欲求教,将《满江红》调赋“莺”一首,望~,意下如何?’”

  解释:指不吝惜金玉,成语中的“金玉”是指宝贵的意思,不吝金玉是请人指教时的客气话,是欢迎批评指正,希望不要吝惜宝贵意见。

  5、堆金积玉

  出处:唐·李贺《昌谷集·嘲少年》诗:“堆金积玉夸豪毅。”

  解释:金玉为细软珍贵之物,一般在匣箱中锁起,如果堆放说明金玉太多,形容占有的财富极多,也有的可能为显富而为之。

  6、粉妆玉琢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十七回:“饮过三巡,竹山偷眼睃视妇人,粉妆玉琢,娇艳惊人。”

  解释:白装饰的',白玉雕琢的。多形容雪景,也可形容小孩生活的白净可爱。

  7、怀璧其罪

  出处:《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解释:身上藏有璧玉,因而成了罪过。转意比喻有才能的人遭到嫉妒。即“匹夫无罪,怀璧乓罪”。

  8、怀瑾握瑜

  出处:战国·楚·屈原《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解释:瑾瑜均为美玉别称,直意是指衣里怀着瑾,手里拿着瑜。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9、金科玉律

  出处:汉·扬雄《剧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条。”

  解释:科律均指法律条文;原来是形容法律条文尽善尽美,现在多指不可改变的条规。

  10、金口玉言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朝见天子,拜舞已毕,天子金口玉言。”

  解释:古代称皇帝讲的话,后来有时泛指说话不能改变。

有关成语的故事9

  谈虎色变

  北宋有名理学家程颢说:从前一个曾被老虎咬伤的农夫深知老虎的厉害,一次他听说老虎在外地咬伤了人,四周的人听了十分惊讶,而他则惊慌失色。因为他有被咬的亲身感受,讨论学问的`人要获得真知应当明白这个道理。

  【出处】宋·《二程遗书》卷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

  【释读】原意是说被虎咬过的人才真知虎的厉害。比方一提到可怕的事就心情紧急起来,连脸色都变了。

有关成语的故事10

  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器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明过人,学富五车,是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是很高的达官贵人,很是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听完李彪的话后,不以为然地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呢?

  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吗?

有关成语的故事11

  田忌赛马

  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的好朋友孙膑给田忌出了一个主意,再次和齐威王比试的时候,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田忌赢了齐威王。还将以前输给齐威王的钱都赢回来了.

有关成语的故事12

  这个成语是从《孟子·尽心下》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诗文)。

有关成语的故事13

  手不释卷(shǒu bù shì juàn)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

  停了停, 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映月读书(yìng yuè dú shū)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亮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顾不得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牛角挂书(niú jiǎo guà shū)

  把书挂在牛角上抓紧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一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成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也丝毫没有察觉。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凿壁偷光(záo bì tōu guāng)

  把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读书十分刻苦的人。

  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 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附*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圆木警枕( yuán mù jǐng zhěn)

  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牧豕听经(mù shǐ tīng jīng)

  豕:猪。放牧猪羊时,停下来听别人讲经。指读书勤奋。

  后汉时琅邪有个叫承宫的,是个孤儿,从8岁给人放牧猪羊。乡里人徐子盛给几百个学生讲授《春秋经》。一次承宫放牧经过,在那儿休息时听见《春秋经》,于是请求留下,为学生们拾柴。虽然过了几年艰苦的生活,但承宫都勤学不倦。后来天下大乱,承宫和妻子到了蒙阴山,努力耕种。庄稼快熟时,有人来说那地是他的,承宫也不和他计较,把地让给他就离开了。永*年间,承宫被朝廷封作博士,最后还作到了侍中祭酒,他的名声一直传扬到了北方遥远的匈奴。

  燃糠自照(rán kāng zì zhào)

  点燃谷糠用来照明学*。比喻勤奋好学。

  南朝时期,有一个叫顾欢的孩子,非常好学。因为家中贫穷,所以不能进乡中的学校学*。但他却不放松自己,整天跑到校舍后去听先生讲课,而且听到的知识从不遗忘。晚上则点亮松枝或燃着稻糠,用来取光学*,从不间断。经过多年勤奋自学,顾欢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对社会有用的人。《太*广记》卷一七五《李琪》记载,唐代李琪为母亲守墓期间,点燃稻糠或柴禾取光,在夜间苦读,竟读完了数千卷书。后人因以“燃糠自照”为勤奋学*的典故。

有关成语的故事14

  魏王和赵王订了和好的条约,要把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作抵押,派大臣庞葱陪去。庞葱临走之前,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报告大王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大王相信不相信呢?”魏王回答说:“我不相信。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庞葱接着问:“如果有两个人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大王相信不相信呢?”魏王回答说:“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倒半信半疑了。”庞葱又问:“如果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大王还相信不相信呢?”魏王回答说:“大家都这么说,我只有相信了。”庞葱说:“老虎不会跑到大街上来,这是谁都知道的。只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的老虎就成了真的了。我想邯郸跟大梁(魏国的都城)比宫里跟大街远得多,只怕背后议论我的`人还不止三个,请大王仔细考查才好。”魏王点头说:“我知道了,您放心去吧!”庞葱于是陪着魏王的儿子上赵国去了。后来果然有许多人说庞葱的坏话,魏王听了果然相信了,就不让庞葱再去见他。

  “三人成虎”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一个谣言因为说的人多了,听的人就信以为真,可以用“三人成虎”来比喻。

有关成语的故事15

  【 郑人买履】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这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买椟还珠】

  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一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子便以高价买下,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人。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对牛弹琴】

  古代音乐家公明仪每次弹琴时,他的琴声引来很多鸟儿与蝴蝶。当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对水牛弹奏几曲,结果水牛无动于衷地走开,公明仪大叹:“对牛弹琴,一窍不通。”

  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南辕北辙】

  战国时期,魏安王决定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大臣们都反对他,季梁给他讲一个故事:太行山的一个人驾车准备到楚国去,但他却坚持往北走,这样越走越远。争霸不是靠打仗,而是靠赢得民心,靠打仗就像南辕北辙一样。魏安王决定不打仗了。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东施效颦】

  说春秋时候,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丽、漂亮,一举一动也很动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眉头。因为人们喜欢她,所以她这副病态,在人们眼里也妩媚可爱,楚楚动人。

  西施的邻村有个丑姑娘叫东施,总是想方设法打扮自己。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见西施手捂胸口,紧皱眉头,显得异常美丽。她想难怪人们说她漂亮,原来是做出这种样子。如果我也做这个姿势,肯定就变漂亮了。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态。结果人们见了原来就丑的她,现在变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象见了鬼一样,赶紧把门关上。

  【痴人说梦】

  从前一个外国和尚到一座中国庙里烧香,庙里的小和尚问他何姓及来自何国,外国和尚不懂他的话,跟着说何姓何国人。小和尚向住持报告外面来了何国一个姓何的和尚。众和尚纷纷出来看热闹,搞得大家啼笑皆非。

  原指对痴人说梦话而痴人信以为真。比喻凭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乱语。

  【一言九鼎 】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患得患失】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与学生讨论为人的问题,他说:可鄙的庸俗低级的家伙不能与之同事,当他没得到权势或好处时,他生怕得不到就想方设法得到。而当他得到时,却又怕丢失掉。像这样的人都是利欲熏心,处处为个人打算,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

  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拔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成语的故事菁选(扩展2)

——成语的故事菁选

成语的故事汇编15篇

成语的故事1

  解释:意思是鸿雁为候鸟,每年深秋归飞,其时开始霜降,因用以指时序的变化和年岁的更换

  出处:清·蒲松龄 《与张历友书》:“鸿飞霜降,不知几度,云树之思,无日忘之。

  字里字外:

  秋雨绵绵寄伤怀

  一叶落,便知天下秋,何况在今天这样一个阴霾冰冷的日子,凛冽的秋风裹挟着细细雨丝,敲打在玻璃窗上,窗外,望去便是满眼枯黄的草叶,让人深感秋韵的肃杀。在这种时候,人最容易感伤与时间的流逝。然而该消逝的终将消逝,该到来的必将到来。既然寒蝉凄切的日子已然临*,倒不如以面临世事无常的淡定,清赏眼前的鸿飞霜降……

  “鸿飞霜降”,嗯,刚想要形容当下的心情,这个词语变攸然浮现在脑海,看来在今天这样一个阴郁的秋日,最适合的,便是讲点史上的轶事以做遣怀了——

  今天成语的创造者蒲松龄先生是我最为推崇的中国古代文学家,没有之一。他擅长通过对物候、天气现象的描写抒发对飞逝时光的怀恋情愫,表达了对人的思念情感。在给同窗好友张笃庆(字历友,淄川人,清初文学家)的通信中,“鸿飞霜降,不知几度,云树之思,无日忘之……”的排比,更是文思隽永,真情实感流露处,力透纸背。

  说到他与张的交集,要追溯顺治十五年,时年十九岁的先生应童子试,县、府、道三试均居榜首,中秀才。他的文章深受山东学政施愚山(施闰章、字上白,清初著名文学家)的赞赏。一时名声大振。为求取功名,蒲松与好友李友梅、王鹿瞻、以及这位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潜心研究文学。

  也许是太过攻于文学的艺术性吧,蒲公毕生追求功名却始终未能中举。历史记载有六次章丘之行。最后一次应试,57岁的蒲松龄与张历友结伴于重阳节游览了章丘女郎山,题了两首诗,其中之一曰:“当年曾此葬双环,骚客凭临泪色斑。连翠飘摇青郭外,小坟杂沓乱云间。秋郊罗袜迷榛梗,月夜霜风冷佩环。旧迹不知何处是,于今空说女郎山。”就用倒了前面所提的寄情于物候的修辞手法。

  我在想,当日,年过半百的蒲松龄不正如这日益肃杀的秋么?行走在秋的山野,他在思索着什么?“万叶千声皆是恨”。秋岚迷蒙,空山的幽径里尽是深入骨髓的无可奈何的悲凉。这个注定被诅咒的秋,注定被诅咒的人生呵……不去提它吧,好在眼下还有一生志同道合的好友,一同寻幽探胜、寄情山水。快,接过这杯满斟的苦酒。管什么功名沉浮,管什么家国天下,让我们持螯把酒,共赏秋之“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成语的故事2

  卧薪尝胆

  成语来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成语寓意: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相关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献爱心标语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每一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日子,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

  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诚实守信的名言

  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实在是十分难堪的。但是勾践暗下决心,必须要恢复自己的国家,因此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老老实实养马。

  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貌。用心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就放他回国。

  勾践回国后,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卧薪尝胆”,还常自问:“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

  勾践又给吴王送去美女西施。吴王夫差就更加只顾吃喝玩乐,无心国政,弄得国家日渐衰弱。经过二十年的充分准备,勾践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在吴国没有防备的状况下,领兵把吴国打得大败。夫差感到很羞愧,举剑自刎而死。

成语的故事3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啦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啦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虢国灭啦,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啦。”晋献公采纳啦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啦,我们虞国也就难保啦。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啦,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啦虞国。

  果然,晋国队借道虞国,消灭啦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啦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成语的故事4

  一诺千金,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西汉初年的楚国人季布是个信守诺言的人。季布因为是项羽的部下,在刘邦与项羽交战胜利后,刘邦就命人抓捕季布,只要能抓得到就给他一千两黄金当赏金。但是没有人举报,甚至有人因季布人品好而将他藏起来。故有俗语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说明季布是个有信义的人,只要答应做的事情,尽管遇到最多的问题,他都义不容辞。

  程门立雪出自《宋史杨时传》。宋朝时期杨时和游酢这俩学者特别好学,自己的学识已经很高,但当他们知道程颐是极有学问的人就马不停蹄地赶去嵩阳书院。不巧,赶去的那会儿程颐先生坐着闭目养神。为了不打扰到他,俩人就站在门外。天公不作美,慢慢地飘下了大雪。俩人不舍得立刻回去,只要在雪中等着。过了大半天,程颐先生终于醒了,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都变成“雪人”了。“你们怎么还没走?”但看着杨时和游酢这两位求知的眼神,一切都知道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的是《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李广。李广是个将军但一点将军的架子也没有,虽然身经百战,战功了得,但每次只要皇帝因他打了胜战给他奖励的时候,他也总会把这恩泽光照到自己的士兵们。在打战时候碰到困难了,他也是跟士兵们一同受苦,共度难关。所以在打仗的时候,士兵们都肝胆相照,只要听他一声下令士兵们愿意肝脑涂地。所以这一位受人爱戴的李广将军逝世的时候,士兵们都伤心欲绝。司马迁因此对他的评价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就跟桃树一样,不擅长说话,但是开着花、接着果,也吸引了很多人。现在形容人只要品行好,就能感动别人。

成语的故事5

  成语释义:

  守着树桩等待兔子跑来撞。比喻死守片面的经验,或妄想不经过主观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株:树桩。

  来源追溯:

  《韩非子·王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故事链接:

  宋国有个种庄稼的人,一天在田里干活,忽然看到有只野兔从远处奔过来。只见它狂奔乱闯,最后撞在一个树桩上。他走*一看,那野兔已经折断头颈死去了。

  农夫高兴极了,把那只死兔拣起来,带回家去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次,农夫放下农具,再也不下田干活了。他就坐在那个树桩边,等待着再发生野兔撞树桩而死的事,以便白白地拣到死兔。

  一天、两天过去了,十天、半个月过去了,农夫再也没有等到第二只撞树桩的野兔,而田里的庄稼却荒芜了。人们都取笑他这种行为,并且很快传遍了宋国。

  学以致用:

  野兔撞在树桩上死去,这是非常偶然的事,它并不意味着,别的'野兔也一定会撞在这个树桩上。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主动和努力地去争取成功和胜利,而绝不能等待胜利的果实从天上掉下来,做守株待兔一样的蠢事啊!

成语的故事6

  这个典故见于《论语.述而》。其中的冯读ping音(凭)。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子路虽然身强力壮,勇敢无畏,但做事考虑不周,缺少智谋。为此孔夫子不太喜欢这个学生,子路知道后心里也不太服气。有一次,子路有意来询问孔子:"假若你来指挥军队,那么你将需用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徒手和老虎搏斗、徒步过河、死了都不埋怨的人,我是不能用的,因为这种人有勇无谋,拿自己的生命随便冒险,我所需用的是办事小心谨慎,善于筹划并能认真完成任务的人。"

  现通常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冒险行事,有勇无谋之人。

成语的故事7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德国文学史上的泰斗,他的许多诗歌在当时就广为人们所传颂。但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也有人对他和他的作品怀有成见。

  一天,他在魏玛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人行道上,迎面遇见一位对他的作品提过尖锐的、带有挖苦性批评的批评家。两人面对面地停住,那位批评家蛮横地喊道:“我从来也不给蠢货让路。”歌德则说:“而我正相反!”说着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顿时,那位批评家满脸通红,无言以对,羞得无地自容。

  德对那位寻衅污辱他的批评家,不仅表现出豁达的情操和高雅的风度,而且只用一句话就对他进行了妙巧的还击。

  批评家用了一个混合关系的三段论, 即大前提~~~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

  小前提~~~你是蠢贷;

  结论~~~所以,我不能给你让路。

  他只说出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隐而不说,以不让路的事实来表明他的结论。

  歌德的推理是:

  “而我正相反”,即凡是蠢货都给他让路; 你是蠢货; 所以,我给你让路。

  歌德也只是说出了大前提,以让路的行动表明结论,省略的小前提则是~~~你是蠢货。

成语的故事8

  星期五,我们班又开展了《成语故事会》的比赛。

  比赛开始了,两个主持人的台词讲得朗朗上口,我都有点陶醉了。第一位表演者是叶茄淇,她为我们带来了《掩耳盗铃》的故事。她讲得维妙维悄,栩栩如生。后面的同学也不赖,一个个都全力以赴。

  怎么办?怎么办?要到我了。我的心怦怦直跳,“吓”出一身冷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自信地走上讲台,开始精彩的表演。我胆怯了,迟迟拔不动腿,深深的低着头,坐在座位上使劲往下缩。

  轮到我了,我的心紧张得似乎要跳出来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那条沉重的腿“拖”上了讲台。“要沉住气,你一定行!”我给自己暗暗打气。我深深地呼了一口气,然后信心十足地说起我准备的故事《一叶障目》。

  节目演完,大家就开始投票了。同学们有的东张西望,捕捉信息;有的交头接耳,共同商议;有的低头深思,暗中筛选。花落谁家?很快就有了结果。哇!我中奖了!我跳了起来,窜上讲台,接过奖状,得意洋洋地回到位子上。同学们纷纷围着我,分享着我的成功。

  故事会真有趣!

成语的故事9

  从前宋国有位农夫,他美了一群小猪,到了冬天,他怕小猪受冻就捡来了许多干草,放进猪圈里,来为小猪取暖。

  在一个漆黑的晚上,伸手不见五指,一只迷失方向小的小兔子,找不到了回家路,它觉得又冷又饿,浑身直打哆嗦,想赶紧找个暖和的地方住下这时它看见一个农家猪圈,里面有很多杂草,心想不如今日晚我就在这住一宿,有我最爱吃的食物,又能取暖。等天亮再走。余是,小兔子就偷偷的溜进了猪圈。因为天太黑,兔子不小心掉进了猪粪坑里。任凭它怎么折腾,始终没有跳出来。

  第二天一大早,农夫来喂小猎,他看见掉进粪坑里的兔子,欣喜若狂,一蹦三尺高,心想:今天终于能吃上一顿荤的了,他捞起兔子,拿到房交给妻子,给他炒了一锅香喷喷兔肉,俩口子吃着这味香可口的免肉,心里盘算着,要是能天天吃到兔肉的话,那该多好呀!农夫想着想着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余是他天天守在猪粪坑旁,希望能每天吃到免肉,可是那有不劳而获的事呢光想着吃免肉,他也不精心养猪了,后来随着他的小懒情,小猪便一个个连冻带饿的都死掉了。

  当邻居听到这件事以后,就给故事取了名子,叫守猪待兔,后来经过人们一传十,十传百,把守猪待兔改成了守株待兔,因为猪和株是同音,所以后来名扬天下的成语故事守朱待免,就是因这个故事而起。

成语的故事10

  【成语】谈虎色变

  【拼音】tan hǔ se bian

  【解释】色:脸色。原意是说被虎咬过的人才真知虎的厉害。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情,情绪就非常紧张。

  【近义词】闻风丧胆、心有余悸

  【反义词】面不改色、谈笑自若

  【出处】宋;程灏《二程遗书》卷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

  【成语典故】

  北宋时,有两位非常著名的理学家,他们是兄弟二人,哥哥叫程颢、弟弟叫程颐。程颐,字正叔,18岁时上书皇上,议论天下大事。当时,有许多大臣举荐他做官,都被他婉言谢绝。最后,朝廷任命他为秘书省的校书郎。他实在不能推,只好上任。不久又升任崇政殿说书,这是专门为皇帝讲解经、史的职务。程颐*生诲人不倦,培养了许多著名学者。程颢和程颐一生留下了丰富著述,这些都被后人收入《二程全书》,他们的学说则被后人称之为理学;南宋时朱熹的学说被称为道学,由于两家有共同的思想渊源,都是阐发、弘扬孔孟的儒家学说,于是在*惯上,人们便将他们两家的学说通称为程朱理学。程颢、程颐兄弟二人虽然*生致力于格物致知,也就是研究事物原理的大学问,但他们一时一刻也不忽视实践。程颐在谈到实践出真知这一问题时,曾讲过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老虎能伤人,这是就连3尺高的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但是,人们聚在一起谈话时经常说到虎,却没有谁觉得害怕。有一位田夫曾经被老虎咬伤过,只要听到有人说到老虎,他就会被吓得大惊失色(闻谈虎而色变)。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这位田夫真正体验过老虎的厉害和被老虎伤害时的危险程度。

成语的故事11

  【成语】下里巴人

  【注音】xia lǐ bā ren

  【解释】下里:乡里;巴人:巴蜀的人民。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来源故事】

  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有主见的文官,从不随声附和别人的主张。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玉找来问道:你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对啊?为什么有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唱歌。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围观的人中有好几千人跟着唱。接着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剩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一般人当然不会理解了,我的情况正是这样的啊!楚王听了宋玉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成语的故事12

  刘因,是元朝初年的人。他非常聪敏,写了一手好文章,并且肯下功夫读书,著作有“静修集”和“四书集义精要”等著名的书。他幼年时父亲就死了,一向对母亲很孝顺;长大以后,曾在朝廷做右赞善大夫。后来因为母亲生病,才辞去官职,返回家乡侍奉母亲。不久,朝廷又叫他去做官,他却不愿意再去了。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放弃这个做官的机会呢?他回答说:“我的母亲已经九十岁了,就好象是㈱风中残烛﹞,朝不保夕,我怎么可以远行,去贪图那些荣华富贵呢?”

  这句“风中残烛”本来是比喻风中烧残的蜡烛,很容易熄灭的意思;一般人就用来形容老年人的衰竭,不久人世。例如,隔壁的老奶奶最*经常生病,犹如“风中残烛”。这句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切衰竭的事物,例如在商场上,可以这么说:“最*商场的景气不好,这家公司经常入不敷出,犹如“风中残烛”,不知还能维持多久?”另外,“风中残烛”也可以叫做“风前之烛”或者是“风烛残年”。

成语的故事13

  【成语】狗尾续貂

  【读音】gǒu wěi xu diāo

  【释义】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出自】《晋书;赵王伦传》: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谚曰:lsquo;貂不足,狗尾续。rsquo;

  【近义词】佛头着粪、鱼目混珠

  【反义词】凤头豹尾、抛砖引玉

  【成语典故】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个儿子),与一个名叫张林的大臣密谋策划,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由于是靠这种手段当上相国,司马伦整日忧心忡忡,害怕众人不服。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甚至连听差的奴役也给以爵位。像皇帝左右的侍中、散骑、常侍等一等高管,在当时的宫廷人事编制中一般只有4人,可司马伦当皇帝时竟达*百人。真是官职泛滥成灾!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凡宫内高级官员的官服,都是统一式样。如帽子上都插着貂尾做装饰。不同官职,插的位置也有区别。侍中插在左边,常侍插在右边。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后来,人们用狗尾续貂来比喻以坏续好,美丑不相称。多用来形象地揭示妄续他人文学作品,也有时用来表示自谦之意。清代蒲松龄的《代王次公与颜山赵启》里也有这个典故:庇舆盖中,仍添昼行之锦;从缙绅后,张惭尾续之貂。

成语的故事14

  【词目】卜昼卜夜

  【读音】bǔ zhòu bǔ yè

  【释义】卜:占卜。形容夜以继日地宴乐无度。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

  【近义词】卜夜卜昼、玩物丧志、无尽无休

  【反义词】适可而至

  【成语故事】

  这则成语故事源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

  田齐公室始祖陈完又称田完,谥敬仲,原是春秋时期陈国人,为陈厉公之子。公元前672年,为避陈国内乱,陈完辗转来到齐国。齐桓公很恭敬地接待了陈完,给陈完以优厚的物质待遇,而且还想拜他为卿。但陈完委婉的拒绝了齐桓公的好意,他说:“小臣流亡在外、寄居贵国,在宽政之下,有幸能够逃脱罪责、免除种种负担,享受如此的待遇,已经是您莫大的恩惠了,怎敢觊觎高位,而遭他人讥诮,虽死不纳!”于是齐桓公就根据陈完的特长,任用他做了 “工正”(主管工业之官)。

  当时,齐懿仲想将女儿嫁给陈完,并为此进行占卜,结果为大吉,表示五世之后陈完的后代将要和正卿的地位一样高,而八世之后,他们的地位将无人能及。后来的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陈完到齐国后,改陈姓为田姓,若干年后陈完的后代田氏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取代了姜姓,建立了田姓齐国,当然这是后话了。

  陈完在担任工正期间,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深得桓公赞赏。同时他还十分注意恪守礼仪。有一次,齐桓公到陈完家里去,陈完设酒筵招待他。君臣饮酒作乐,猜拳行令,相聚甚欢,不觉金乌西坠,玉兔东升。齐桓公酒兴正浓,意犹未尽,下令点灯,要通宵达旦继续畅饮。但陈完婉言劝止,说:“臣在白天占卜,君臣饮酒,大吉大利;夜晚未卜,恐怕不吉利,不敢从命。君子云:‘酒以成礼,不可无度,义也。既已礼成,不可过度,仁也。’”由此,齐桓公对陈完更加敬重。

  这则成语故事,原指白日已卜,夜间未卜。后来形容宴饮无度,不计时间,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沉湎酒色之中。

成语的故事15

  【注音】zhuān xīn zhì zhì

  【成语故事】从前,棋坛高手弈秋收了两个学生,他给他们细心讲解和分析,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学*,另一个则心不在焉,观察窗外的天鹅。弈秋让两个学生对弈。那个专心致志的学生攻守有序,那个三心二意的学生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

  【典故】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释义】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聚精会神

  【近义词】聚精会神、专心一志、一心一意

  【相反词】心不在焉、心猿意马、魂不守舍

  【歇后语】王羲之看鹅;姑娘绣荷包

  【英文haveeyesonlyfor

  【其它使用】

  ◎ 人家是如何把抽屉拉出的?我旁边一位梳短辫的姑娘,正专心致志地在查卡片。

  ◎ 他把死老鼠往墙边一扔,脱下大衣,挂在椅子背上,然后就专心致志地看起文件来了。

  ◎ 在他专心致志努力一种工作的时候,他会把其他的一切都给忘掉,他常是这样的。

  ◎ 为了提高识记的敏捷性,在识记时应尽可能集中注意,专心致志。

  ◎ 你路经一楼的学生餐厅时放慢了脚步,你专心致志,步履细慢,留神着脚下湿滑的油渍。


成语的故事菁选(扩展3)

——成语的故事菁选

成语的故事(集合15篇)

成语的故事1

  【注音】mǎi dú huán zhū

  【成语故事】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一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子便以高价买下,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人。

  【出处】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解释】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相*词】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

  【反义词】去粗取精

  【成语示列】不善读书者,昧菁英而矜糟粕。买椟还珠,虽多奚益?改用白话,决无此病。

  清·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其它使用】

  ◎ 就戏剧这一艺术样式而言,为了便于演唱和欣赏,要求声腔流畅、协韵自然,都是正常的、合理的,较之其他艺术样式对于格律声韵形式的要求更高,但是如果一味追求格律声韵的整饬和谐协,而把戏剧的情感意旨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为了恪守形式规律而不惜牺牲情感内容,那就是买椟还珠之举了,因为内容决定形式这一基本规律乃是任何艺术样式都不能以其特殊性为借口而加以违背的,一旦违背便将导致失误。

成语的故事2

  【注音】dōng shān zài qǐ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贤人谢安坚决辞去官职到会稽附*的东山隐居,经常有文人前来拜访他,与他饮酒赋诗。前秦南侵,东晋危在旦夕,谢安临危授命,当了东晋的宰相,率军在淝水成功打败前秦军队,并趁机率军北伐收复失地。

  【出处】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晋书·谢安传》

  【解释】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重新得势

  【相*词】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死灰复燃

  【相反词】风流云散、一去不返、过眼烟云

  【其它使用】

  ◎ 当日本人有意拉张敬尧出来组织**时,这个在军阀混战中曾独霸一方、野心勃勃的人,竟不甘寂寞,寻求东山再起,死心塌地的当了日本人的走狗。

  ◎ 昌邑是彭越起兵的老家,重返昌邑正是妄图东山再起。

  ◎ 比如本世纪初崛起的先锋派,后来衰落了,六十个代东山再起,现在又趋式微。

成语的故事3

  春秋末期,晋国统治集团内部经常发生争夺权势,相互兼并的战争,有一年,赵简子(赵国国君的的先人)带兵消灭啦卿大夫范吉射,灭啦范氏全家。范家从此门庭冷落。可是门前仍挂着一只大钟。有一个贪财的人看见这个大钟,就想背回家去。可是钟大,太笨重,他一连搬啦几下,都拿不动。于是,他找来一只铁锤,打算把钟砸碎,再一块一块拿回家。不料那人用锤砸钟的时候,发出啦一阵阵洪亮的响声。这下他可犯难啦:"要是别人听见响声,都来夺钟怎么办呢?"于是,他想啦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只要自己的耳朵听不见啦,别人的耳朵也同样听不见的。他放下胆啦,用力去砸钟,巨大的响声传得很远,官差闻声赶来,把他抓获啦。

  到啦唐朝,唐高祖李渊听到这件事后,觉得很可笑,说:"此可谓掩耳盗铃也"。此后,根据这个掩耳盗钟的故事,人们引申出"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作聪明,想欺骗别人,实际上是自己欺骗自己。

成语的故事4

  古人所说的"杯酒"就是喝酒,"释"就是放弃、丢掉或解除的意思。"杯酒释兵权"就是说喝酒的时候放弃、丢掉、解除了兵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唐朝末年,爆发了一次规模很大的黄巢农民大起义,唐朝统治者为了镇压农民大起义,命令各地军事将领和地主武装与农民军作战。在农民起义被镇压之后,全国形成了军阀混战、封建割据的局面。在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朱温建立的梁、李存勖建立的唐、石敬瑭建立的晋、刘知远建立的汉和郭威建立的周这五个先后更替的朝代,史称"五代",与南方所建的十个割据**合称"五代十国"。

  周代的第二位皇帝柴荣是很有作为的国君,他一系列革新措施,大有一统天下的希望,不幸的是他过早去世了,皇位由他的7岁的幼子柴宗训继承。

  柴荣临死前,提拔赵匡胤为最高军事将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利用他手中的兵权,在960年的正月,经过周密的布置,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赵匡胤也就成了北宋的开国皇帝,尊称他为宋太祖。

  宋太祖连年向南方的割据**发动进攻,取得很大的胜利。但同时他一直思考着这样的一个问题:自己是利用手中的兵权夺取周的**的,现在自己手下有些将领拥有很大的兵权,万一他们也像自己一样发动兵变,自己建立的宋朝不就完了吗?宋太祖就决定以满足下属将领的物质欲望为手段,和气地解除他们手中的兵权。

  在宋太祖做皇帝的第二年(961年),在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准备了丰盛的筵*,宴请石守信等几位握有重大兵权的高级将领。当他们喝酒喝得高兴的时候,宋太祖对他们说:"我现在没有一个晚上睡得安稳。要是有人也像我一样,被部下黄袍加身(即被拥立为皇帝),那结果会怎么样呢?"在座的将领们吓得满身大汗,急忙请求宋太祖给他们指出一条出路。于是宋太祖说:"你们如果放弃兵权,多买些好地、好房,替儿孙多置备产业,自己饮酒作乐一辈子,我们不是能相安无事了吗?"将领们连连称是。第二天,石守信等人就向宋太祖上表称病,请求解除兵权。宋太祖则给了他们许多金银财物,并给他们每人一个没有实权的荣誉头衔----节度使。

  就这样,宋太祖解除了这些高级将领的兵权,加强了军权的集中,使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来历。

成语的故事5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德国文学史上的泰斗,他的许多诗歌在当时就广为人们所传颂。但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也有人对他和他的作品怀有成见。

  一天,他在魏玛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人行道上,迎面遇见一位对他的作品提过尖锐的、带有挖苦性批评的批评家。两人面对面地停住,那位批评家蛮横地喊道:“我从来也不给蠢货让路。”歌德则说:“而我正相反!”说着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顿时,那位批评家满脸通红,无言以对,羞得无地自容。

  德对那位寻衅污辱他的批评家,不仅表现出豁达的情操和高雅的风度,而且只用一句话就对他进行了妙巧的还击。

  批评家用了一个混合关系的三段论, 即大前提~~~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

  小前提~~~你是蠢贷;

  结论~~~所以,我不能给你让路。

  他只说出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隐而不说,以不让路的事实来表明他的结论。

  歌德的推理是:

  “而我正相反”,即凡是蠢货都给他让路; 你是蠢货; 所以,我给你让路。

  歌德也只是说出了大前提,以让路的行动表明结论,省略的小前提则是~~~你是蠢货。

成语的故事6

  成语释义:

  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的品质能力的好坏。貌:容貌。

  来源追溯: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故事链接:

  孔子有很多弟子。其中一人叫宰予,能说会道,利口善辩,孔子一开始很喜欢他。但是时间长了,宰予就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 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后来,宰予凭借口才,当了齐国的大夫,与人密谋造反,被杀掉了。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子羽,相貌很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拜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着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学以致用:

  古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同样也是不可取的。相比起外表美而言,心灵美其实显得更为重要。

成语的故事7

  囫囵吞枣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

  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读后:我们学*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成语的故事8

  【汉字书写】:门庭若市

  【汉语注音】:mén tíng ruò shì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家庭、商业、服务场所。

  【门庭若市的意思】:庭:院子;若:好像;市:市场,集市。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过去用来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在也形容来的人非常多,很热闹。

  【门庭若市的近义词】:车马盈门、车水马龙;

  【门庭若市的反义词】:门庭冷落、门可罗雀;

  【门庭若市的故事】

  齐威王身边的有一些很会奉承他的人,整天把齐威王说得飘飘然的。大臣邹忌因此很是担心,有一天他在上朝时对齐威王说道:“皇上,我发现一个怪现象:我没有徐公长得英俊,但是我妻子、小妾、宾客却都说我长得比徐公英俊。我在想这是为什么,后来想了一下可能是妻子袒护我,小妾怕我,宾客要找我办事情的原因。因为这个我想到了陛下您,您作为齐国的君主,身边的人哪一个不会有求于您呢?所以您肯定会像我一样受到他人的蒙蔽。”齐威王听了以后这才恍然大悟,于是他对大家说道:“所有人能当着我的面指责我的过失可以受到上等奖励;上书或奏章劝我改正的可以受到中等奖励;在朝廷或其他地方批评我过失的意见只要被我听到可以受到下等奖励。”齐威王的话才刚刚说出来,大家便纷纷进谏,门庭若市。后来过了几个月人便慢慢少了,一年以后谁要是再想提意见都要想很久,因为齐威王确实改进了他听到的这么多意见。

  【门庭若市例句】

  清.壮者《扫迷帚》第一十三回:“旁边观看的人,都称此女为仙姑,说治病如何灵验。因而门庭若市,获利无算。”

  老舍《四世同堂》:“粉妆楼有许多朋友,一天到晚门庭若市。”

  【门庭若市造句】

  他在当官的时侯家里天天都人来人往门庭若市,后来被调查以后就非常冷清了。

  黄金暴跌的时侯全国各大商场里的首饰专柜门庭若市,大家知道消息后都争相赶来抢购黄金。

成语的故事9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 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 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蜀,走过来!”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怎么行呢?” 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玉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 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大卑鄙了!”

  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个个会衣着华丽。”

  颜蜀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是您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

  颜蜀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前去。

成语的故事10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啦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 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啦,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啦,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啦,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啦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啦。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成语的故事11

  星期五,我们班又开展了《成语故事会》的比赛。

  比赛开始了,两个主持人的台词讲得朗朗上口,我都有点陶醉了。第一位表演者是叶茄淇,她为我们带来了《掩耳盗铃》的故事。她讲得维妙维悄,栩栩如生。后面的同学也不赖,一个个都全力以赴。

  怎么办?怎么办?要到我了。我的心怦怦直跳,“吓”出一身冷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自信地走上讲台,开始精彩的表演。我胆怯了,迟迟拔不动腿,深深的低着头,坐在座位上使劲往下缩。

  轮到我了,我的心紧张得似乎要跳出来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那条沉重的腿“拖”上了讲台。“要沉住气,你一定行!”我给自己暗暗打气。我深深地呼了一口气,然后信心十足地说起我准备的故事《一叶障目》。

  节目演完,大家就开始投票了。同学们有的东张西望,捕捉信息;有的交头接耳,共同商议;有的低头深思,暗中筛选。花落谁家?很快就有了结果。哇!我中奖了!我跳了起来,窜上讲台,接过奖状,得意洋洋地回到位子上。同学们纷纷围着我,分享着我的成功。

  故事会真有趣!

成语的故事12

  一天,农民在山上砍完柴准备回家时,发现回家的路上有一排狼的脚印,而且是朝着他家的方向去的。“不好!”农民的心一下子被提了起来了。

  他把柴扔到地上,沿着狼的足迹找到了自己家的羊圈里。却发现羊圈上破了个洞,羊圈中少了一只羊。农民吓得瘫坐在了地上,嘴巴张大得都可以塞进一个西瓜了。他逐渐*静下来后,心里想:“还好只少了一只羊,洞也不大就不补了。”他于是就把柴拿回家里,然后睡觉去了。

  第二天,当他抓鱼上岸后又发现了狼的脚印,但是这次他看起来*静多了,可能是因为他已经经历了一次。但是他还是很紧张,生怕羊都被狼吃光了。他爬到岸上,拿着装着鱼的桶跑回了家。这次他紧张的连汗都一直在向下滴。回到了家,又少了一只羊,但是农民的想法又不一样了:“都少了两只羊了,狼应该不会再来了吧,洞就不补了。”

  但是这次其他的村民都来劝他,想让他把羊圈的洞补上,但是农民根本不听他们的'意见。

  到了第三天凌晨的时候,那只来过了两次的狼带着狼群来了,他们纷纷涌入羊圈,把羊全部都吃光了。

  第二天早上,农民为了以防万一去了羊圈,却看到了一地都是羊血,羊一只都不剩,这次农民才把羊圈补上,以后羊一只也没有少过。

成语的故事13

  【沐猴而冠的故事

  秦朝末期,各路起义军纷纷起兵反秦,天下大乱。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和秦军作战,没有统一的指挥,于是便约定:如果谁能够先打入咸阳,推翻秦朝的**,谁就做关中王。

  在这些起义军将领中,刘邦和项羽是最有实力的。刘邦虽然出身卑微,但善于用人,所以他有很多得力助手。而项羽本人就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所以他领导的起义军的军事力量是最强的。然而,项羽比较刚愎自用,爱独断专行,不喜欢听别人的逆耳忠言。

  在战争发展的过程中,刘邦充分听取部下的意见,巧妙安排进攻路线,受到的军事阻力较小,抢先一步进驻咸阳,俘虏了秦王子婴,灭了秦朝。但是,刘邦清楚,凭自己的实力一时还无法与项羽对抗,他便以退为进,先将军队撤出了咸阳,等待日后有了机会再成就大事。

  项羽的行军路线安排不是很好,所以总是和秦军正面遭遇,费尽千辛万苦还是晚来一步。所以他对刘邦极为不满,就以胡作非为来发泄心中的怒气。项羽率领大队人马到处冲撞杀戮,又放火烧了秦宫,大火烧了几个月,把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烧成了一片焦土瓦砾。即便这样,他还觉得不够解气,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宝玉器洗劫一空,然后准备率领部下回到江东。

  当时,项羽手下的有识之士劝说:咸阳处在关中要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且地势险要,您不如就在这里建都,这样有利于您奠定霸业。项羽听完后有点心动,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阳已被自己弄得残破不堪,没有一点都城的样子!于是,更加怀念起故乡来,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他对那个劝他的人说:人要是富贵了,就应该回到故乡去,让父老乡亲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子。要是富贵了还不回故乡,就好像是穿着漂亮的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没有人看得见,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还是要回到江东去。

  那人听了这话,觉得项羽实在算不上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对别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意思是说,人家都说楚国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样,我以前还不相信,这次和楚王谈话之后,我才知道此言不虚哇!孰料,这些话很快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火冒三丈的项羽立即派遣手下人把那人抓来,投入鼎镬里活活烹死了。

  后来,人们将那句讽刺项羽的话简化为沐猴而冠。

  《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的意思】猕猴装扮**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沐猴,猕猴;冠,戴帽子。

  【活学活用】刘备之子刘阿斗后来虽贵为九五之尊,但却是沐猴而冠!

  【妙语点拨】项羽虽然能征善战、霸气十足,但他为人刚愎自用,心胸狭隘。刘邦虽出身贫寒,用兵打仗的本领也不及项羽,但后来项羽身边的很多能人志士都跳槽到了刘邦门下。项羽为什么流失大量人才,最终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结局呢?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其实是项羽自己一手造成的。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是那种能倾听来自四面八方声音,且能斟酌损益,采纳良言的人。那种独断专行、自以为是的家伙最终是成不了什么大气候的。

  【*义】虚有其表、沐猴衣冠、华而不实

  【反义】名符其实

成语的故事14

  画蛇添足

  古代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画蛇添足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于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还能够为它画脚呢!”他还没有画完蛇的脚,另一个人的蛇就画好了,那个人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随后喝完了那壶酒。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成语的故事15

  本典故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故事发生在楚汉相争的时期。由于彭越断绝了楚的粮食,项王(项羽)十分忧虑。于是找到了一只高大的俎(古代祭祀时盛牲肉的器具),把太公(刘邦之父)放在上面,告诉汉王刘邦说:"如果不肯服输降我,那么我就把你的父亲烹死。"汉王说:"我和你接受楚怀王命令伐秦,曾经结为兄弟,这样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现在如果一定要把你的父亲烹死的话,那么希望你能分给我一碗肉汁吃。"项羽大怒,就要杀死太公,这时项伯劝项羽说:"天下形势如何,现在还定不下来,这样的人对他家庭的人不会看得太重,杀死刘邦的父亲我们得不到什么好处,只有坏处。"项羽听从项伯的意见,没有杀死刘邦的父亲。

  现通常用此典故来说明不甘受别人的威胁、要挟。


成语的故事菁选(扩展4)

——经典成语故事菁选

经典成语故事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成语吧,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还苦于找不到好的成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井底之蛙【典故】《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

  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

  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

  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

  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所属朝代】春秋战国时代【出处】《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注音】xī qíng bǔ yì

  【出处】……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庄子·大宗师》

  【解释】指修整面容残缺,恢复本来面目。后用以喻改过自新。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联合式

  【同韵词】窥间伺隙、撑天柱地、神工鬼力、上天入地、汉贼不两立、重足而立、华亭鹤唳、正其谊不谋其利、小里小气、膏梁子弟、......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相传远古时期,意而子去拜见许由,许由问尧为什么会帮助他。意而子回答说:尧要我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又问他尧是怎样教他明白仁义与是非的。意而子回答道: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成语示列】策蹇磨铅,少答非常之遇;息黥补劓,渐收无用之身。 宋·苏轼《登州谢两府启》

  【成语】: 饮醇自醉

  【拼音】: yǐn chún zì zuì

  【解释】: 醇:浓酒。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

  【成语故事】:

  三国时吴国的名将周瑜,年轻时就才华出众仪表堂堂,容貌美好。他自小与孙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帮助孙策向江东发展,建立了孙氏**。公元198年,周瑜来到吴郡。孙策亲自迎接,并封他为建成中郎将。这一年周瑜才二十四岁。当地百姓见他年轻有为,英俊大方。都亲热地称他为“周郎”。不久,周瑜跟随孙策攻克了皖县。皖县的乔公有两个非常美丽的女儿,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由此可见两人关系之密切。一年后孙策遇刺身亡,他的弟弟孙权统理政事。从此,周瑜辅佐孙权,帮助掌管军政大事,在朝中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周瑜性格开朗,气度宽宏,待人接物谦虚和气。为此,朝中文武大臣都爱和他交往,只有程普对周瑜不满。程普也是东吴的名将,很早就跟随孙权的父亲孙坚,后来又帮助孙策经营江南,是孙氏**中的元老。他见周瑜年纪轻轻,地位却处于自己之上,内心不服,所以常常倚老卖老,给周瑜看脸色,借以抬高自己身价。周瑜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不愿和程普闹矛盾,所以处处克制,事事谦让,始终不与程普计较,更不与他发生冲突。一次,周瑜乘车外出,途中正好迎面碰上程普坐车而来。周瑜赶紧命车夫将车驶到一旁,让程普的车先过。程普目睹这个情况,以为周瑜在向自己讨好,非常得意。公元208年,曹操率兵二十余万南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被东吴和刘备的联军击败。在这次战争中,周瑜和程普分任吴军左右都督,但战斗的策略主要是周瑜制定的。事后,程普却贬低周瑜,夸耀自己。周瑜知道后不仅不予辩白,反说指挥这次战斗时自己还年轻,没有程公的'帮助是不能取胜的。周瑜一再谦逊忍让,终于使程普有所触动。为了消除隔阂,周瑜又多次拜访程普,表达了自己对他的良好愿望。在这种情况下,程普终于抛弃偏见,对周瑜非常敬服,并与他融洽相处。后来,程普对别人感叹说:“跟周公谨(周瑜的字)相交,好比饮味道浓厚的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并且善于治理国事.之后,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之后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1 兔死狐悲的故事

  从前,有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就是猎人,兔子和狐狸互相结盟,发誓一定要同生死,共患难。有一天,兔子和狐狸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的时候,没想到身边竟然有一群猎人正对它们两个虎视眈眈,猎人一箭就射死了兔子,狐狸侥幸逃脱。猎人离开后,狐狸就跑到兔子的身边开始哭泣。

  有一个人路过,看见狐狸正对着兔子大哭,感觉很奇怪,就走上前问狐狸为什么要哭。

  狐狸啜泣道:“我和兔子我们两个都是森林中微小的动物,都是猎人喜欢猎杀的对象,我们曾经约定一定要共同对抗我们的敌人猎人,生死与共。现在我的同盟兔子不幸被猎人杀死了,兔子今天死去,也就预示着他日我的死去。我们是真正的好朋友。你说你的好朋友死去了,你能不伤心难过吗?”

  路人听后叹了叹气说:“你为你的同盟,你的好朋友哀悼和哭泣是有道理的。”

  2 兔死狐悲的材料

  【注音】tù sǐ hú bēi

  【出处】元·马钰《苏幕遮·看送孝》:“有微言;深可说。兔死狐悲;伤类声凄切。”

  【解释】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感到伤心。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

  【近义词】物伤其类、狐死兔泣

  【反义词】幸灾乐祸

  【年代】古代

  【例句】此时望着冯去疾的尸首,他心里非常痛楚,而且有一种~的感觉。

  3 兔死狐悲的点评

  但随着时间的变迁,童话故事的各种改编以及社会常识的普及,知道兔子和狐狸不可能是真正的好朋友,狡猾的狐狸会吃掉可爱的兔子,所以我都不相信兔死狐悲是真的`,一定是假心假意做样子,别有用心。

  4 兔死狐悲的延伸

  兔死狐悲”和“物伤其类”都有为同类的不幸而感到悲伤的意思。但“兔死狐悲”所指的“同类”较为确定,其涵盖的范围较“物伤其类”要小。

  兔死狐悲,唇亡齿寒,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字面意思是:兔子死了,狐狸会感到悲哀,不是为兔子是为自己。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寒冷。如果飞鸟都被射杀了,好弓就会被封藏起来,狡猾的兔子被抓尽了之后,就会把用以追捕的猎狗煮来吃。

  【释义】

  “日旰忘食”形容专心致志,孜孜不倦。

  【出处】

  此典出自《陈书·傅縡传》:“縡素刚,因愤恚,乃于狱中上书曰:‘夫君人者,恭事上帝,子爱下民,省嗜欲,远谄佞,未明求衣,日旰忘食,是以泽披区宇,庆流子孙。

  陛下顷来酒色过度,不虔郊庙之神,专媚淫昏之鬼;小人在侧,宦竖弄权,恶忠直若仇雠,视生民如草芥;后宫曳绮绣,厩马余菽粟,百姓流离,僵尸蔽野;货贿公行,帑藏损耗,神怒民怨,众叛亲离。

  恐东南王气,自斯而尽。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时期,陈国有一个大臣叫傅縡,他博学善文,天资聪敏,起草重要的**文书时,一蹴而就,从不打草稿。人们捧之推敲再三,也挑不出毛病,为此,陈后主非常器重他。傅縡为人耿直倔强,恃才傲物,常常当众揭别人的短处,所以朝臣们既怕他,又恨他。于是一班擅长谄媚陈后主的大臣就到处搜集罪名诬陷傅縡,说他接受了高丽使者贿赂的金子,傅縡有言难辩,被陈后主关进了监狱。

  傅縡生性刚强,他怀着满腔怒火,在狱中上书陈后主,对他进行劝谏,说:“您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毕恭毕敬地上事天帝,像爱子女那样抚爱天下的百姓,要克制自己的嗜好和欲望,疏远那些阿谀奉承的奸佞之人,天没亮时就穿衣起床,天色已晚却忘记了吃饭,只有这样勤政不息,才能让恩泽遍及天下,把幸福留给子孙后代。

  陛下最*过于贪恋酒色,不忠于天地和祖先的神灵,却一味地向荒淫昏庸的恶鬼讨好;小人们包围在您的身旁,宦官擅权**,仇恨忠直之士,把百姓看得如草芥一样的轻贱。后宫的'嫔妃拖着锦绣的衣裙,马厩里的豆和谷子有多余的,但是天下百姓却流离失所,僵尸遍野;贿赂公开进行,国库的资财大量流失,搞得神怒民怨,众叛亲离。可能偏安东南的陈国的气数,到此就算完结了。陈后主看了傅縡的奏书后,大怒。

  过了一会儿,怒气稍微*息了一点儿,就派人对傅縡说:“如果我赦免你,你以后能不能改过呢?”傅縡回答说:“我的心就像我的面孔,如果我的面孔能改变,我的心就可以改变。于是,陈后主更加发怒,命令宦官李善庆彻底查办傅縡。后来,陈后主就把傅縡赐死在狱中,当时傅縡五十五岁。

  [成语拼音] chéng rén zhī wēi

  [成语解释] 乘人家危难的时候去威胁损害。

  [典故出处] 《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成语故事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hu)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

  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鸽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之后,梁鹄果然来与他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说:“喂养鹰鸢(yuan),要使它凶猛,这样才能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十分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齐跟他学*下棋,其中一个学生十分专心集中精力跟教师学*,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教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此刻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教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可是,一个提高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螳螂捕蝉

  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明白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明白黄雀就在它的后面。

  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明白榆树下头有个拿着**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

  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明白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

  寓意启示:目光短浅的人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后面隐藏着的危险。

  沧海桑田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此刻海水又退了一半。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不自量力


成语的故事菁选(扩展5)

——成语故事菁选

关于成语故事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成语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为了帮助大家积累更多经典成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开门揖盗”这个成语出自东汉末年,揖:拱手行礼。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害。

  东汉末年,江东的孙策有一次出去打猎。他遭到了刺客的暗算,被弓箭射伤了面颊。

  孙策临终时,长史张昭等人都来看他。他对张昭说:“请你们好好扶助我的`弟弟孙权!”这时,孙权才15岁,他见哥哥去世了,万分悲痛。大臣们都劝他不要过分悲伤,可他还是天天啼哭。大臣们见劝说无效,都非常着急。张昭劝孙权说:“如果你只顾悲啼,不理国事……”孙权听到这里,停止了哭泣,请张昭说下去。张昭继续说:“这好比开门揖盗,必将自取其祸。”孙权马上更换了衣服,去视察军营,以安定军心。

  成语“开门揖盗”由此而来。揖:拱手行礼。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害。

  多年以后(尧帝在位时),天下大旱,原因很简单,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后羿为解决大旱问题,自己锻炼出一把威力无限的巨弓。后羿在弓上注入法力。然后携弓登上高山,以自己法力凝聚成无形之箭,引弓射日。本想把十个太阳全射下来,但是想到如果全都射下来,大地将陷入无止境的黑暗,所以便留了一个太阳在天上。

  在**肉身化为大地之后,大地上出现了很多种生物。多了很多年之后,大地上出现了一位同样伟大的人物——女娲。女娲发现大地虽然有了很多生灵,但是它们缺少着创造能力,于是女娲便用黄泥按照自己的摸样捏出了很多小人,因为女娲觉得创造的.这些人应该和自己有点区别才是,所以把泥人的尾巴改成了两条后肢(双足)。之后用施放了法术将这些小人变成有生命的活人,并且这些人都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成语阮囊羞涩出处:明代俞安期的《类函》,记有阮孚的一则小故事。

  阮囊羞涩明代俞安期的《类函》,记有阮孚的一则小故事。

  东晋人阮孚,字遥集,他的父亲,就是所谓“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阮孚像他的父亲一样,高傲放荡,藐视权贵,不愿意和统治势力合作,但也不同它进行积极斗争,而采取消极的态度。他不治家产,生活并不富裕,有时还相当穷困。晋元帝曾先后任命他为“安东参军”、“丞相从事中郎”等官职,他根本不理公务,天天喝酒游玩,头发植乱,衣服也不整,说话行动都很散漫、随便。在他名义上担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的`时候,曾把金貂(官帽上的珍贵饰物)换酒喝了。明帝时,也还挂过“侍中”等官职的名衔。成帝时,他主动要求外调,离开当时的首都建康调到广州,不久便死在广州。

  据《类函》记载说:有一次,阮孚游览会稽,他带若一个黑色的手提褒。有人问他囊中装着什么,他随口答道:“这是我的钱袋,可是空着c‘但有一钱守囊,恐其羞涩。’”意思是,只留一个小钱在里面,因为恐怕它全空了要感到难为情。

  这个成语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进行学*。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时,恰逢程颐正在睡觉,而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

  古人对求学的态度尚且如此诚心,今人更需把握眼前良好的学*机会。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适的生活。

  这个典故源于于唐。刘束的《隋唐佳话》。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许敬宗则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认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没有师傅或门径,独自探索知识或技术的掌握与创造。

  战国时候,宋国有个农民种了一块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长高。结出果实。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长得很慢,他心里非常着急。怎样才能让禾苗尽快长高呢?

  天气很好,艳阳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成语故事 篇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公公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东西。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炎帝有一个善良,可爱的小女儿,名字叫精卫。她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见道无边的大海。小女孩一天天长大,也一天比一天漂亮。终于在她认为自己有能力找到大海的时候,她悄悄的离开了部落。最终她找到了大海,她为大海的'伟大而陶醉,正当她奔向大海的时候,大海同样卷着巨浪奔向精卫。最后,大海把精卫带走了,带着她离开了这个世界。精卫死前那一刻才醒悟过来。精卫的灵魂因为愤怒而化做一只青鸟,精卫为了报复大海,决定把大海填*,于是就日以继夜的含着西山的石头去填海。

  话说最早的天地本是合在一起的,宇宙本是一团混沌。在这片混沌中沉睡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他的身边放着一把样子古怪的斧头。直到有一天**忽然醒来,但是觉得自己所在的`空间是那么的压抑,于是拿起身旁的斧头对着周围的空间一气乱挥,也不知道挥了多久,反正是把天和地给明确的划分出来了。

  但是天与地分开没多久就又开始慢慢合拢,**就用自己的身体来支撑着天与地,就这样支撑了很久很久,天与地的位置已经被固定住了,但是伟大的**却因疲劳过度,累死了。他死后身体开始变化,骨骼变成了山脉和丘陵,肉身变成了*原和盆地,血和汗水变成了江海,毛发变成了森林,草原和沼泽。他的元神到了天与地的中心处,却因疲倦睡去。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罄竹难书

  【注音】qìng zhú nán shū

  【成语故事】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残暴统治,荒淫无道,大兴土木,造成民不聊生,迫使农民揭竿而起,越国公杨玄的手下李密参加瓦岗起义军,取得领导权,他在讨伐杨广的檄文中称:“即使用尽南山所有竹子制成的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过。”

  【出处】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旧唐书·李密传》

  【解释】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事实多得写不完。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事情等

  【近义词】罪大恶极、数不胜数

  【反义词】微乎其微

  【英语】toonumeroustorecord

  【成语示列】沦陷区的同胞在抗战中所表现的奇迹,真是所谓罄竹难书。 邹韬奋《抗战以来》

  【成语例句】

  ◎ (《一个宣誓》)"把所有的纸笔都用尽都写不完"就是"罄竹难书"。

  ◎ 美帝国主义和吴庭艳集团在南越犯下的罪行是罄竹难书的。

  胸有成竹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典故】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与可为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与可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

  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与可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由于文与可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成语的故事菁选(扩展6)

——古代成语故事菁选

古代成语故事(15篇)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你还记得哪些成语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 画蛇添足

  【拼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后把酒分给底下办事的人,但酒不够分,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得最快的`人就可以喝酒。

  其中一人画得最快,正打算拿酒来喝,因见其它人还未画好,他就再为蛇添上脚,此时另一人刚好画好了,便从他的手上把酒抢过来,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为甚么要为它添上脚呢?”说完就把酒喝掉了。

  东汉明帝时,班超同匈奴打仗,立了大功,于是皇帝便对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域。班超先到了鄯善国。鄯善国王知道他很有才干,对他十分敬重。但过了一些时候,国王却对他怠慢起来了。

  班超感到形势不妙,便召集同行的三十六人研究对策。他分析当时的情况,说:“最*,鄯善国王之所以对我们冷淡,一定是北方的匈奴派了人来联络,使国王犹豫起来,不知道应该和谁修好。我们已经处于很危险的境地了。匈奴人才来了几天,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不定再过些日子,他就会把我们绑起来统统送给匈奴。那样,我们的骨头就要被豺狼吃掉了啊。大家说该怎么办呢?”同行者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管是死是活,我们都听你的`!”班超十分激动地说:“对!不进老虎洞,就得不到小老虎。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今天晚上去杀掉匈奴派来的使者。只有这样,才能使鄯善国王归顺汉朝。”

  于是,班超和属下在晚上发动突袭,一举消灭了匈奴派来的使团。第二天,班超便提着匈奴使者的脑袋去见鄯善国王。国王大吃一惊,马上表示愿意和汉朝永久友好。

  后来,人们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比喻不下决心、不深入险境、不经历艰苦的奋斗,就不能获得胜利。

  长风破浪

  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勤能补拙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都钦佩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闻鸡起舞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气意相投,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面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刘琨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后来,祖逖和刘琨都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程门立雪

  这个成语文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程颐正在睡觉,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同学们,这是一段古人认真求学的历史,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凝聚成一个成语---"程门立雪",用来比喻尊敬老师,诚心求学的态度或行为。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孙敬悬梁苦读)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苦学)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并坚持不懈。由于读书很多,学*了很多知识,最后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那样高了。(欧阳修以荻画地)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成语】: 管鲍之交

  【拼音】: guǎn bào zhī jiāo

  【解释】: 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成语故事】:

  从前,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

  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大王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小王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大王子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11、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能够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成语“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李密,原是贵族出身,后来家境破落。但他喜欢读书,从不浪费能够用来读书的点滴时间。一次,李密骑着牛出外办事,就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从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边赶路,一边读,十分专注。这一情形恰巧让大臣杨素看到,杨素问道:

  “你是哪儿的书生?”

  “我叫李密,辽东襄*人。”

  “你读的是什么么书?”

  “《汉书》中的《项羽本纪》。”

  杨素很亲切地跟李密详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前途无量,便鼓励他:“你这么好学,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杨素回家后,把情况讲给儿子杨玄感听,杨玄感便和李密结交,成了好朋友。

  公元613年,杨玄感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便乘机起兵反隋,并请李密为他出谋划策,但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妙计,兵败身亡。后来李密投奔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成为瓦岗军的首领。

  后来,人们用“牛角挂书”来形容读书非常刻苦努力。

  相传古代勇士夸父身材魁梧、力大无穷,认为世界上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他拿着手杖去追赶太阳,他翻过许多座山,渡过很多江河,累得精疲力尽也没有赶上太阳。他还是不死心,一直坚持找,直到他快到大湖边时,他因劳累过度而死。

  疑邻盗斧,汉语四字成语。出自《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篇。

  典故故事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他(丢斧子的人)在翻动他的谷堆时发现了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含义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寓意

  做人处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多么吉祥啊!”于是当他家装修房子的时候,工匠们就帮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都雕刻上龙,家里就像龙宫一样。就连叶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绣上了栩栩如生的龙。

  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叫一声逃走了。

  叶公好龙的故事延伸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