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菁选

首页 / 成语故事 / | 2023-03-21 00:00:00

中华成语故事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华成语故事1

  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人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fán)哙(kuài)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他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会‘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选别人吧!”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

中华成语故事2

  【成语】 捕风捉影

  【拼音】bǔ fēng zhuō yǐng

  【解释】: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出处】: 《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举例造句】: 若被黜者一一求其所以得罪之故,捕风捉影,捏造流言。 明·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上疏》

  【成语故事】:

  “捕风捉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或无事生非。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郊祀志下》,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谷永,字子云,长安(在今陕西西安市)人,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大司农等职。

  汉成帝二十岁做皇帝,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许多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的人,都轻而易举地得到**厚禄。成帝听信他们的话,在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赐福,花了很大的费用,但并没有什么效验。

  谷永向汉成帝上书说:“我听说对于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万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为不正的人蒙蔽。现在有些人大谈神仙鬼怪,宣扬祭祀的方法,还说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药,寿高得像南山一样。听他们的说话,满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象马上就能遇见神仙一样;可是,你要寻找它,却虚无缥缈,好象要缚住风、捉住影子一样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不听这些话,圣人绝对不说这种话。”

  谷永又举例说:周代史官苌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办法帮助周灵王,让天下诸侯来朝会,可是周王室更加衰败,诸侯反叛的更多;楚怀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灵保佑打退秦国军队,结果仗打败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虏;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采药,结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最后,他又说道:“从古到今,帝王们凭着尊贵的地位、众多的财物,寻遍天下去求神灵、仙人,经过了多少岁月,却没有丝毫应验。希望您不要再让那些行为不正的人干预朝廷的事。”

  汉成帝认为谷水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

中华成语故事3

  我在今年的暑假读完了《中华成语故事》,它使我增长了一些知识。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的成语。每个成语都有释义、出处、指点迷津和一个成语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成语是——刮目相看。这个成语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将军吕蒙的故事。吕蒙常常打胜仗,但是他识字很少,孙权劝他以后要多读书,吕蒙却说军事很多,孙权知道吕蒙是在找借口,就给他说了许多道理。从此以后,吕蒙天天用功的读书。后来有一天,鲁肃来看吕蒙,发现吕蒙对打仗和国事都有独特的见解,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粗莽的武夫了,不禁感叹“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就是说有志气的人,分别三日,就要重新审视了。我们要像书中的吕蒙一样,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发奋图强,这样你才会有所进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们也不要总用老眼光看人,因为每个人经过努力都在进步,

  还有一个我喜欢的成语——班门弄斧。说的是“诗圣”李白,特爱喝酒。有一天,年老的李白把船停在采石江边,晚上,月亮又大又圆。李白喝了个大醉,他看见倒映在水里又大又圆的明月。于是就伸手去抓,结果就掉到江里被淹死了。从那以后,那儿出现了李白墓、谪仙楼等名胜。引起了很多游客的兴趣,就在李白的墓碑上乱写乱画、胡言乱语,非常可笑。有一个叫梅之涣的是人看不下去,就写了诗讽刺他们,他认为他们在大诗人的墓碑上乱写诗,很不自量力。

  通过读了《中华成语故事》,不仅使我增长了知识,还对我的说话能力有所提升。

中华成语故事4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许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在写作文时用它。我对大公无私的成语意思记得很牢我来给你说说:春秋时,晋*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少一个**,应该谁当比较合适?”祁黄羊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他能行的。”*公惊奇的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上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公就派解狐到南阳上任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是个好县令。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能算是大公无私啊!还有千钧一发拔苗助长等我也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

  这些故事深受人们的品读和利用,成语真是妙不可言啊!

  最*,我读了许多书,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成语故事》。在这本书里,写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有为人处世的、坚强意志的、求学求知的等等,这本书还图文并茂,每个成语既有出处、解释和例句,又有精彩的故事,十分有趣。

  在这本书里有100个故事,让我最喜欢的是妄自菲薄和目无全牛。妄自菲薄,是讲形容过于小看自己。讲的是在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帮助刘备打天下,建立**,刘备死后,刘禅即位,可刘禅没有治国的才能,也胸无大志。而诸葛亮写了《前出师表》,在其中写到了蜀国文武官员为蜀国拼命效死,而刘禅也应该发愤图强,振奋精神,万万不可以小看自己。这让我知道了,我们要正确地看清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目无全牛指技艺达到精通纯熟的地步,它讲了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庖丁的厨师,他解剖牛的技艺十分高超,把刀分牛分得非常好,哪是肉,哪是筋骨,下刀的时候在筋骨之间的缝隙中游动,连闭着眼也可以解剖牛的身体,这可是他练了几十年才到的境界。这让我知道了我们要过多年的探索和一朝一夕的实践才能获得成功。

  很快,我看完了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历史知识,又让我能掌握成语的涵义和使用方法,使我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地运用成语。我以后还要多读这类书,让我学有掌握更多的知识。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许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在写作文时用它。我对大公无私的成语意思记得很牢我来给你说说:春秋时,晋*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少一个**,应该谁当比较合适?”祁黄羊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他能行的。”*公惊奇的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上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公就派解狐到南阳上任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是个好县令。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能算是大公无私啊!还有千钧一发拔苗助长等我也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

  这些故事深受人们的品读和利用,成语真是妙不可言啊!

  《成语故事》是我们小学六年级时学校的一本课外书,虽是本课外书,但绝不比语文教科书逊色,内容不仅十分有趣,而且能学到许多成语。

  在这本书中,每个成语都有一个小故事,并且其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不像《成语字典》里那样深奥,让人摸不着头绪。就拿“老马识途”来说吧!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天渐渐地暗下来了,刺骨的寒风吹得士兵们瑟瑟发抖,像点火取暖,可是带去的火种,早已被风吹灭了。好不容易把队伍聚拢在一起,挨到天亮,查看人马,已零散不全了,而且,个个士气沮丧,情绪低落。管仲觉得在这样下去,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急忙传令,赶紧寻找出路,可是走来走去,总是走不出迷路,大家都慌张恐惧到了极点”这短短的一段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齐军的处地,几乎陷入了绝境中。

  还有,在“自食其果”中:“这是丘浚手里正好拿着一根拐杖,一气之下,就在和尚头上重重地敲打了几下,说道:‘照你这么说,打你就是爱你,不打你倒是不爱你了,所以我只好打你了,请你原谅吧!’”这段话中的每一个字都充分体现出了那和尚的自作自受。

  再来便是故事下方的出处和释义了。有些类似于词典中的出处,是古文,如果你对古文兴趣的话,可以多留意一下这部分。释义则是整个故事的精华,也就是成语的意思。这一处的内容十分容易让人读懂,并且捉住了整个成语的中心思想。不至于跟字典似的,让人不愿意看,即使看了也不一定完全明白。

  总而言之,《成语故事》是小学生学*和记成语的好帮手,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不能算是一本书了,它是我们小学生在学*上的一位亲密战友,若是没了它,学*成语便成了一件极其枯燥的事情。在这里,请大家允许我说一句话:成语故事的确是一本好书,如果你是小学生的话,那么绝对值得你一看!喜不喜欢,你看了以后便知道了。

  最*我学了《亡羊补牢》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他去放羊,发现羊丢了一只,一检查,发现原来羊圈破了一个洞,邻居劝他修一修羊圈,他没有听,第二天,他又丢了一只羊,这才后悔没有听邻居的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羊再没有丢过”。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见过“亡羊补牢,犹为晚已”的故事。爸爸爱说脏话,妈妈和我多次劝过他,可他把我们的劝告当作耳旁风,听而不做,一天,我想出让爸爸“亡羊补牢,犹为晚已”的惩罚方法,如果我们家谁说脏话就掌谁的嘴,每天爸爸被掌嘴的次数最多,在这种严厉的惩罚措施下,爸爸这个坏*惯改了不少。

  许多人干什么事情都是“亡羊补牢,犹为晚已”他们一开始不听别人的劝告,一意孤行,只有通过惨痛的教训,才会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以后不要做“亡羊补牢,犹为晚已”的事情,要多听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能一拖再拖。

中华成语故事5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QA“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9.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10.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11.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中华成语故事6

  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很能谈论用兵之道,连赵奢也难不住他,日子长了,赵括便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

  公元前260年,秦兵进犯赵国,赵孝成王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廉颇见秦军强大,就在长*筑垒固守,与秦兵形成对峙(zhì)局面。秦国一时无法取胜,就派间谍到赵国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担心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令赵括代廉颇为大将。由于赵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结果陷入秦军重围,他也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国40万军队也被秦将白起活埋。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现用来比喻脱离实际而夸夸其谈的人。

中华成语故事7

  成语是中华民族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简洁明了却又意义深刻。它就像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我们在知识的圣殿里尽情的吸收营养,来滋补我们的心田。

  读完《成语故事》这本书,我对很多成语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不过,记得最清楚的,还是“凿壁偷光”这个成语。成语讲述了:匡衡十分喜欢读书,但匡衡他们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十分穷连油灯都买不起,于是匡衡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邻居家和自己家的墙壁之间,凿一个小孔,这样,邻居家点灯时,匡衡就可以看书了。虽然这样可以看书,但明天就会腰酸背痛,四肢发麻。你看匡衡想看书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我们有那么好的学*环境,却不爱学*,真要好好反省一下啊!

  朋友,每当你打电脑的时候,是否发现时间从键盘上溜走,每当你看电视的时候,日子就会从屏幕上闪去。朋友,人生虽短暂,但细细算一算,一生中我们有多少时间是工作的,是学*的?《长歌行》中有这么一句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一定 要好好学*呀!

  读了这本书,我深有感受,一定要好好学*,天天向上。

中华成语故事8

  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玉璧,叫“和氏璧”,是个无价之宝。秦昭王听说后,非常羡慕,就想把它弄到手。

  于是,秦昭王派使者带书信去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意拿15座城池来换那块“和氏璧”。这可让赵王作了难,给玉璧吧,怕秦王不守信用,得了玉璧不给城;不给吧,又怕惹恼秦王,领兵来攻打赵国。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后来有个人推荐他的门客蔺(lìn)相如去秦国处理此事。惠文王派人把蔺相如叫来一谈,也觉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就决定派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玉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一看,只见玉璧洁白无暇,晶莹透明,果真是个无价之宝,顿时高兴得合不上嘴。他翻来覆去欣赏了好半天,又传给身边的大臣和后宫的美女看,他们个个赞不绝口,纷纷向秦王表示祝贺。蔺相如站在旁边等了好一会,也不见秦王提换城一事,知道秦王要诓(kuāng)骗玉璧。但这时,玉璧已给了他们,又不能硬抢回来。蔺相如急中生智,客气地对秦王说:“这和氏璧虽是天下至宝,可惜上面还有一点小斑瑕(xiá),大王可能还没看见,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把玉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连连倒退几步,靠在殿柱旁,义正词严地说:“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宝贝。当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说要以15座城池换这块玉璧。可是今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随便给人传看,根本没有换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的话,我宁愿把头连同这块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殿柱上!”说完,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连忙陪着笑脸劝阻,又让人拿来地图说明把哪些城地割给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这是先稳住他,再把玉璧骗去,就对秦王说:“这玉璧是稀世珍宝,我们赵王在送璧之前,斋(zhāi)戒了五天,又举行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要是真心换璧,也应斋戒五天,举行相应的受璧换城仪式,我才敢把玉璧献上。”秦昭王见蔺相如态度坚决,知道硬夺不行,就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宾馆,派一名随从化装成穷人的样子,把玉壁包好缠在腰间,沿小路偷偷送回赵国去了。

  五天以后,秦王邀请了楚、燕、齐、魏等国的使者来参加受璧仪式,想借此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安排完毕,宣赵国使者上殿。蔺相如按照使节的仪式行过礼,秦王见他手中空空如也,就问他玉璧在哪里?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贵国从穆公以来,前后有20多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骗,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了。”秦王一听,火冒三丈,让人把蔺相如绑起来问罪。蔺相如从容地说:“大王请息怒,让我把话当着大家说明白:大家都知道,秦国强,赵国弱,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的事,从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如真想要璧,这并不难,先把15座城池交给赵国,然后派一使者跟我去赵国取璧,赵国绝不敢得了城市不给玉璧,去背个不守信用的名声。我知道这次愚弄了大王,罪该万死,请治我的罪吧,让各国都知道大王为了想得到一块玉璧而杀了赵国的使者,天下的人也可以知道是非曲直了。”一*话说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璧,还落个坏名声,就下令把蔺相如放了。结果,秦国舍不得15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成语“完璧归赵”,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中华成语故事9

  【成语】: 废寝忘食

  【拼音】: fèi qǐn wàng shí

  【解释】: 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成语故事】:

  “废寝忘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对某一件事专心一意,以致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了。形容工作和学*专心努力。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述而第七》,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的叶邑(今河南叶县附*)。

  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

  以后,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已的年纪。’这样的话呢?”

  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

中华成语故事10

  程门立雪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简单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简单找到了。”因此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奉养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身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日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一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中华成语故事11

  最*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中华成语故事》,这里面有一个成语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江郎才尽”。

  这个成语讲的是南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家境十分贫困。尽管条件不好,但还发奋读书,由于他刻苦自学,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可是到了晚年,他的才思大大减退,写出的文章也没有风采了,人们都摇着头说:“江郎才尽了。”

  关于这个成语其实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江淹在亭中午睡,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只笔在你那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来还给他,从此,江淹文思枯竭,便再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了。后来人们就用“江郎才尽”来比喻人的文思减退。

  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我知道了:学无止境,只有不停的学*,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才不会像江淹一样不断倒退,使原有的才华枯竭。

中华成语故事12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wěn)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的兵卒逃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以后人们就用“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而陷于孤立窘(jiǒng)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

中华成语故事13

  【成语】: 防微杜渐

  【拼音】: fáng wēi dù jiàn

  【解释】: 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成语故事】:

  东汉和帝时,窦太后亲临朝政,并由太后的兄长窦宪掌握大权,官员们争着逢迎巴结,因此政局混乱不堪。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没有人敢揭发他们的恶行。当时的司徒(相当丞相)丁鸿借着日蚀出现的机会,向和帝密奏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光是代表臣子的。日蚀出现,是象征做臣子的侵夺君王的权力,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记载,日蚀出现了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他控诉窦宪仗着太后的权势,包揽朝政,独断专行,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接着他又说:『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诫我们,我们就应该注意危害国家的灾祸发生。穿破岩石的水,一开始都是涓涓细流,长到天上的大树,也是由刚露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还在萌芽的时候消除它,这样就能够安定汉室王朝,国泰民安。』”

  汉和帝听从了丁鸿的建议,革掉窦宪的官职,消减窦氏家族的势力。朝廷除去了隐患,国势便开始有了好转。

中华成语故事14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中华成语故事》,看完后我受益良多,有几处甚至教会了我人生的道理。这本书可谓是我在寒假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让我领悟到了许多哲理,更让我明白为人处事的方法。

  《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描述的是:从前有一个老人叫愚公,他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出入很不方便。于是愚公就叫上全家人移山。他们的精神感动了神,神派人把山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成功!像我们的沙漠绿化工程,工人们在一步步向成功迈进。如今的大沙漠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绿化带在向外扩散,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我们很快也把沙漠变成绿洲。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沙尘暴风沙肆意给人们带来不便,恶劣的环境就像文中的“大山”那样,绿化工人就像“愚公”和他的家人一样,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大沙漠很快也能被移*。

  书中不但教我持之以恒,还教会了我“铁杵也能磨成针”的耐性。《铁杵成针》这个成语说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很调皮,直到一天,李白看见路边有一位老奶奶,她要把一根铁杵磨成绣花针,后来李白受到启发,刻苦努力,最后成了大诗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玩拼图,,妈妈给我买了一张一千拼的奥特曼拼图,我一点儿也不会拼,弄得心烦气燥失去耐心索性一扔,把它扔在一边再也不管了。自从我看了这个成语,感受良多想起那张我半途而废的拼图,心想我应该把它拼好。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最后我把它拼成一张奥特曼的全家福。过年了,亲戚朋友们见了,第一句话就是:“哟,磊磊挺厉害的嘛,这么乱的拼图都能拼出来,挺有耐性的嘛!”其实我心里知道这都是《中华成语故事》的功劳。

  这本书里还有许多哲理,我只能说到这了,如果你想看也去图书馆找找这本书吧。

中华成语故事15

  杯水车薪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从前有一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听到救火声就跑去救火。后来他的柴车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边去装水来救火,但火势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整车柴全部被烧毁。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扩展阅读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扩展1)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

中华成语故事15篇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还记得都学过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华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成语故事1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中华成语故事2

  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玉璧,叫“和氏璧”,是个无价之宝。秦昭王听说后,非常羡慕,就想把它弄到手。

  于是,秦昭王派使者带书信去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意拿15座城池来换那块“和氏璧”。这可让赵王作了难,给玉璧吧,怕秦王不守信用,得了玉璧不给城;不给吧,又怕惹恼秦王,领兵来攻打赵国。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后来有个人推荐他的门客蔺(lìn)相如去秦国处理此事。惠文王派人把蔺相如叫来一谈,也觉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就决定派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玉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一看,只见玉璧洁白无暇,晶莹透明,果真是个无价之宝,顿时高兴得合不上嘴。他翻来覆去欣赏了好半天,又传给身边的大臣和后宫的美女看,他们个个赞不绝口,纷纷向秦王表示祝贺。蔺相如站在旁边等了好一会,也不见秦王提换城一事,知道秦王要诓(kuāng)骗玉璧。但这时,玉璧已给了他们,又不能硬抢回来。蔺相如急中生智,客气地对秦王说:“这和氏璧虽是天下至宝,可惜上面还有一点小斑瑕(xiá),大王可能还没看见,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把玉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连连倒退几步,靠在殿柱旁,义正词严地说:“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宝贝。当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说要以15座城池换这块玉璧。可是今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随便给人传看,根本没有换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的话,我宁愿把头连同这块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殿柱上!”说完,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连忙陪着笑脸劝阻,又让人拿来地图说明把哪些城地割给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这是先稳住他,再把玉璧骗去,就对秦王说:“这玉璧是稀世珍宝,我们赵王在送璧之前,斋(zhāi)戒了五天,又举行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要是真心换璧,也应斋戒五天,举行相应的受璧换城仪式,我才敢把玉璧献上。”秦昭王见蔺相如态度坚决,知道硬夺不行,就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宾馆,派一名随从化装成穷人的样子,把玉壁包好缠在腰间,沿小路偷偷送回赵国去了。

  五天以后,秦王邀请了楚、燕、齐、魏等国的使者来参加受璧仪式,想借此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安排完毕,宣赵国使者上殿。蔺相如按照使节的仪式行过礼,秦王见他手中空空如也,就问他玉璧在哪里?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贵国从穆公以来,前后有20多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骗,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了。”秦王一听,火冒三丈,让人把蔺相如绑起来问罪。蔺相如从容地说:“大王请息怒,让我把话当着大家说明白:大家都知道,秦国强,赵国弱,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的.事,从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如真想要璧,这并不难,先把15座城池交给赵国,然后派一使者跟我去赵国取璧,赵国绝不敢得了城市不给玉璧,去背个不守信用的名声。我知道这次愚弄了大王,罪该万死,请治我的罪吧,让各国都知道大王为了想得到一块玉璧而杀了赵国的使者,天下的人也可以知道是非曲直了。”一*话说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璧,还落个坏名声,就下令把蔺相如放了。结果,秦国舍不得15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成语“完璧归赵”,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中华成语故事3

  项庄舞剑

  项羽的大军进驻鸿(hóng)门(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后,有人暗中向项羽报告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刘邦为消除误会,在谋士张良的陪同下,到鸿门当面向项羽谢罪。项羽听他说得真诚坦率,表示不再怀疑,并设宴款待刘邦。项羽的谋士范增、项伯等也一起参加。

  范增早就主张杀掉刘邦,免得留下后患。*间,他屡次向项羽暗示杀刘邦,但项羽不予答理。于是他离*,把项羽的堂兄项庄叫来说:“大王心慈手软,你进去敬酒,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杀了沛公。”

  项庄入内敬酒,完毕后对项羽说:“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项羽表示同意,于是项庄拔出剑在*前起舞,项伯看出苗头不对,便拔剑与项庄对舞,并以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从下手。

  刘邦的谋士张良见情势危急,离*找到了刘邦的部将樊哙。樊哙一见张良,就问他现在情况如何。张良说:“现在情况非常危急。此刻项庄表面上是舞剑助兴,其实真正的.用意是要杀掉沛公!”

  樊哙激动地说,既然如此,由他进去与他们拚命。他强行进入营帐,怒视项羽,头发直竖,眼眶睁得像绽开似的。项羽赐酒肉,他大口地喝,大口地吃。吃喝后,面不改色地指责项羽听信谗(chán)言,企图杀掉有功之臣。过了一会儿,刘邦借机入厕,逃回了自己的军营。

  成语“项庄舞剑”常与“意在沛公”连用,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中华成语故事4

  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苟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秦军一定会惊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经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并不想求和。苟偃没有办法,只得准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各军都要填*水井,拆掉炉灶。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想不到苟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苟偃这佯指令,大专横了,反感他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

  将领的副手说:“他是我们的头,我听他的。”于是也率领自己的队伍朝东而去: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苟偃失去了下军,仰天叹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执行,就不会有取胜的希望,一交战肯定让秦军得到好处。”他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中华成语故事5

  惊弓之鸟

  有一天,更羸(léi)和魏王站在一个高台上,仰头看见有鸟在天空中飞。

  更羸对魏王说:“请大王看看,我可以只拉弓不发箭而把鸟射下来。”

  魏王不相信地说:“难道你的射术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吗?”

  更羸很自信地说:“可以。”

  过了一小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羸拿起弓拉了一下空弦,那只雁就一下子栽落到地上。

  魏王惊叹说:“你射箭的本领居然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地步!”

  更羸说:“这是一只受伤的'孤雁啊!”

  魏王说:“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

  更羸回答说:“它飞得很缓慢,叫声很悲惨。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叫得惨,是因为长久失群。由于它的旧伤没有长好而害怕的心情又没有去掉,所以一听见弓弦响,就急忙往高处飞,这就引起伤口破裂,从高空掉下来了。”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中华成语故事6

  上周,我和妈妈一起看了《中国成语故事》。这本书讲了古代很多有名的成语故事。有“朝三暮四”、“画蛇添足”、“一叶障目”等等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在所有的成语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是“朝三暮四”的故事了。它主要讲的是一位老爷爷养了很多的猴子,之前他每天要给猴子们喂食十粒橡子。后来,老爷爷的钱不够了,他给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早上三粒,晚上四粒橡子吧?”猴子们非常生气的大声叫喊。于是,老爷爷改口说:“那么改成早上四粒,晚上三粒,可以吗?”猴子们听了,都很高兴,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胜利了!其实,橡子的总数并没有增多,只是分配方式有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了。这个故事就是最早“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由来。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原来的意思就是指事物的实质不变,用玩弄的手法欺骗人。现在用来比喻做事长长变卦,反复无常。

  我们小朋友,要有理想,做事认准目标,一直向前,千万不能朝三暮四,那将一事无成噢!

中华成语故事7

  我相信你们都读过《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吧!是不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呢?每一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下这个让人发醒的故事!

  《守株待兔》讲述的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民,他天天在地里干农活,感到很累。一天,正在他干农活的.时候,突然从草丛里窜出来一只兔子直接撞到了树上,死了。这个农民看到了很是高兴。从此以后不再干农活了,天天坐在树旁边等着窜出来的兔子。就这样时间过去了很久也没有再有兔子窜出来,而他的庄稼也枯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太贪心,否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也不要死守狭隘的经验,要懂得变通,否则就会一无所获。

中华成语故事8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这话真是太妙了。在中华文化浩渺的烟波里,成语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她是一扇清新的窗,激励着每一个寻梦者。

  在我7岁生日的那一天,妈妈送给我一本《中华成语故事》。

  我很喜欢这本书,一有空就拿出来读。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闻鸡起舞”这个故事。故事讲述的是西晋时,有个勤奋的孩子叫祖逖。他有很大的志向,很想报效祖国。他有一个叫刘琨的好朋友,两人都很勤奋努力,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写毛笔字的事情。每天中午妈妈提醒、督促我写毛笔字,可是每次写毛笔字的时候总是提不起精神,字写得像爬爬虫。没有大人的督促就不写了,能偷懒就偷懒。难怪字写不好。

  再看看祖逖,祖逖虽然不和我们一个朝代,但都生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因为他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果我也像祖逖一样坚持不懈还能有做不好的事情吗?

  后来,我下定决心要把字练好,每天中午一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毛笔,专心写大字。一年多下来来,我坚持不懈,从不间断。我的字有了很大进步。()妈妈也说我越来越懂事了。我没有告诉妈妈为什么我变得这么优秀,只是一个人偷偷的.笑了。

  一个人如果要想成功,光靠想和说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行动。我想,在学*上我也应该珍惜时间,做事不拖拉,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我要学*祖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精神,为了理想发奋图强,勤奋学*。

  长大后我也要向像祖逖一样成为有学问的人。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读后感木偶的森林读后感《聊斋志异》读后感

中华成语故事9

  1.中华成语故事:名落孙山

  宋朝时候,有个名叫孙山的读书人,他与同乡的儿子一起去参加科举考试,考取了最后一名。看完榜后,他马上高兴地回家去了,同乡问他:“我儿子考中了吗?”他幽默地回答;“您儿子的名字排在孙山后面呢!”

  [提示]比喻投考不中或选拔时未被录取。

  2.中华成语故事:塞翁失马

  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注释]塞:边塞。翁:老头儿。

  [提示]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3.中华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广纳人才,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听说在隆中卧龙冈隐居的诸葛亮是个奇才,就去请他出山。一连去了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第三次,诸葛亮正在屋里睡觉,刘备站在院里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建立了蜀国。

  [注释]顾:拜访。茅庐:草屋。

  [提示]比喻真诚地再三邀请人家。

  4.中华成语故事:安居乐业

  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人们不用坐车乘船到远方去;没有战争,人们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稳;与相邻的国家望得见,但不相往来。

  [注释]安居:居住的地方安稳。乐业:喜欢自己的职业。

  [提示]形容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5.中华成语故事:举一反三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注释]反:推及,推论。

  [提示]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6.中华成语故事:班门弄斧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尤其善于使用斧头砍削木器,所以人们认为在他的门前舞弄斧头是不自量力的行为。明代诗人梅之涣讥讽在李白墓前题诗的.人,写过这样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注释]班:鲁班,我国古代的木匠。

  [提示]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7.中华成语故事:囫囵吞枣

  从前,有个人在路上边走边吃梨。这时候,迎面走来一位医生。医生对他说;“吃梨对牙齿有好处,却会伤脾。”那人从口袋里掏出几颗枣,问道:“那么吃枣呢?”医生说:“枣补脾,可是会伤害牙齿。”那人说:“我有办法了,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说完,他把枣一口吞了下去。

  [注释]囫囵:完整,整个儿。

  [提示]多用来比喻学*时不加以分析和理解,而笼统地全部接受。

  8.中华成语故事:打草惊蛇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 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 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申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提示]比喻由于行为不慎而使对方有觉察与防范。

  9.中华成语故事:草木皆兵

  东晋时,秦王苻坚率兵百万南下攻打东晋,而东晋只有八万兵马应战。没把对方放在眼里的苻坚却在首战落败,士气大伤。一天晚上,心中烦躁的苻坚登高观察晋军,只见晋军布阵整齐,再望八公山上,草木都像人形。他对弟弟苻融说,敌兵很多呀。后来,在淝水的决战中,秦军大败。

  [注释]皆:都。

  [提示]比喻失败者恐惧、多疑的心理。

  10.中华成语故事:持之以恒

  元朝,有个叫陶宗仪的人,考进士落榜,并不气馁,继续刻苦读书。他在下地劳作间隙时,总是读书。田野里没有纸,他就把心得记在树叶上,回家后装进瓦罐里,十几年时间装满了十几个瓦罐。有人不理解,他说:“学*就应持之以恒。”后来,他整理树叶,编了本《南村辍耕录》的书,很受欢迎。

  [注释]持:坚持。恒:恒心。

  [提示]指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11.中华成语故事:出类拔萃

  孟子是春秋末期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麒麟和一般走兽是同类,凤凰和普通飞禽是同类,圣人和百姓也是同类;而孔子作为圣人,远远超越同类人中的佼佼者,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了。”

  [注释]出:超出。类:同类。萃;聚集。

  [提示]比喻人的品德和才能超出一般人。

  12.中华成语故事:从容不迫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在一次与另一位哲学家惠子辩论时,指着水中的鱼说:“它从容不迫地游来游去,多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那条鱼,怎么知道?”庄子说:“鱼快不快乐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我们自己快乐,所以可以认为水里的鱼同样非常快乐。”

  [提示]形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13.中华成语故事:大器晚成

  三国时,有个叫崔林的人,年轻时既没成就又无名望,被亲朋好友看不起,只有堂兄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就,崔林以后一定能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曹丕当政时做了大官。

  [注释]器:指才能。

  [提示]比喻有大才能的人要经过长期磨练,往往成名较晚。

  14.中华成语故事:大义灭亲

  春秋时,卫国有位正直的大臣叫石碏,可他的儿子石厚,却帮助卫庄公的儿子州吁杀害了卫桓公,篡夺了国君之位。州吁和石厚很暴虐,引起了民愤。石碏对自己的不肖之子也十分愤恨。他设计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与陈桓公商量好,将两人处决。人们称赞他的行为是“大义灭亲”。

  [注释]义:正义。亲:亲属。

  [提示]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加以处罚。

  15.中华成语故事: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叫郭象。他在对老子和庄子学说的研究上很有造诣。由于他学识渊博,表达能力强,对任何复杂的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学者王衍称赞他说:“听郭象讲话,好像是悬于山上的河流倾泻而下,从无枯竭的时候。”

  [注释]若:好像。悬河:形容像激流倾泻而下。

  [提示]比喻口才好,能言善辩。

中华成语故事10

  西汉时期,有人盖了一座新房子,客人们都前来观赏。可是有一个客人,看到烟囱笔直地竖在厨房顶上,灶门口又堆着柴禾,就劝主人把烟囱重新砌得弯曲一些,柴禾要搬得远些,以免发生火灾。可是主人认为这客人不会说吉利话,很不高兴,便没有听他的。

  过了不久,这家果然失火了,幸亏左邻右舍赶来相救,才把火扑灭。主人为了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杀牛买酒,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其余的人坐在旁边,就是没有请那位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

  *间有个客人说:“如果你当初听从那位朋友的意见,根本不会失火,也就用不着像今天这样杀牛打酒请客了。现在你请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却把那位朋友忘了。这岂不是: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吗?”

  主人听了这话,猛然醒悟过来,他马上派人把那位朋友请来,并让他坐了首*的位置。

中华成语故事11

  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据说他年轻的'时候,读书进步得很慢,他心里就不耐烦起来。有一天,他出门去玩儿,看见一个老婆婆蹲在小溪旁边,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李白觉得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这是干什么?”老婆婆头也不回,一边磨她的铁棒,一边回答说:“我在磨绣花针!”李白更奇怪了,又问:“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绣花针吗?”老婆婆说:“我今天磨,明天磨,铁棒只会越磨越细,哪怕它磨不成绣花针!”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里像开了窍。他从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个很有文才的人。

  “磨杵成针”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这个成语说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中华成语故事12

  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献计说:“魏国攻打赵国,一定把精锐部队统统派出去了,而国内只留下些老弱病残。我们不妨扬言攻打大梁,魏军听闻后一定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大梁,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定可大获全胜。”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听到齐国进攻大梁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大梁,谁知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被杀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赵国之围得解。

  成语“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中华成语故事13

  《映雪囊萤》、《负薪挂角》、《悬梁刺股》、《凿壁偷光》……这些都是《中华励志成语故事大全》里精彩的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让人充满正能量。其中给我鼓励最大的是《悬梁刺股》和《凿壁偷光》两个故事。

  《悬梁刺股》写的是东汉时期的政治家孙敬在学*中怕自己打瞌睡,用绳子的一头绑住头发,另一头绑在房梁上,一打盹,头发就被绳子拉痛醒了。而苏秦在打盹时却是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你看他们两人多刻苦学*啊!而我呢,一困就睡,管他三七二十一。记得有一次,我的'作业才了到一半,眼困了,把笔一扔,上床倒头就睡。本想睡一会再起来接着做完,可是跟伙伴们疯玩了一天的我,一觉醒来天大亮了,昨晚我偷懒了。一到教室就拼命地赶呀赶,狼狈不堪。想想古人悬梁刺股,看看自己得过且过,好惭愧啊!以后,我一定要谨记孙敬、苏秦悬梁刺股的学*精神,好好读书,努力学*文化科学知识。

  还有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也叫我感动。匡衡的家穷到连一根蜡烛都买不起,他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孔,就借着隔壁透进的一点光来读书学*,却成就了西汉时期的一个著名的学者。所以在明亮的灯光下,我会自觉做作业、看书、练字、画画。有一次,我看《十万个为什么》入了迷,半夜被奶奶骂我不关灯,浪费电。我吐吐舌头,告诉自己,以后我白天要多看书学*。

  我爱读书,读书让人明理,读书让人睿智。文化知识使人知书达理,读书学*使人实现梦想。同学们,读书的号角吹响了,大家都来读书吧,因为读书是通向理想的桥梁。

中华成语故事14

  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家名叫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hé)闾(lǘ)。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说也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jǐ)。队伍站好后,孙武命搬出铁钺(yuè)(古时**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中华成语故事15

  一叶障目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气愤说看不见。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扩展2)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

中华成语故事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华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华成语故事1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邯郸学步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中华成语故事2

  图穷匕见(xiàn)

  战国末期,秦国比较强盛,就不断出兵侵占其它国家的领土。一次,秦国攻占了赵国的都城,并且一直打到北部的燕国。

  燕国的太子丹焦虑不安,决定派勇士荆轲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并让秦舞阳作他的助手。为了取得秦王信任和欢喜,以便有机会靠*他,燕太子丹让荆轲带去两样东西作礼物:一是秦王急于得到的'秦国叛将和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头;一是燕国的地图。樊于期的人头和地图分别装在两个匣子里。地图里裹着行刺秦王的匕首,匕首是由毒液泡过的,只要刺破一点皮,就能使秦王丧命。

  荆轲和秦舞阳二人到了秦国都城咸阳后,先用金银珠宝买通秦王的大臣蒙嘉,再通过他对秦王说,燕国的荆轲要把叛将的人头和燕国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大喜,就在咸阳宫里摆下酒宴,接见燕国来的勇士。荆轲在前,秦舞阳随后,登上宫殿的台阶。这时,秦舞阳紧张得腿都有点发抖了,而荆轲却坦然自若,面无惧色。

  秦王看过仇人樊于期的人头,又让荆轲把燕国的地图献上来。荆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面前,恭恭敬敬地献上去。秦王慢慢把地图展开,仔细观看。地图将要展到尽头,裹在里边的匕首突然露了出来。这时,荆轲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一见,吓得扯断衣袖,转身就逃。荆轲没有刺中秦王,就在后边紧追。这时,秦王的卫士赶来了。秦王拔出身上的长剑,砍伤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在地上,把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投去,但没有击中。结果,勇士荆轲被拥上来的卫士杀死了。

  后来,“图穷匕见”这句成语,人们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最后,真相终于暴露出来了。

中华成语故事3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不过,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很多。

  望梅止渴: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中华成语故事4

  在晋代的时候,可恶的匈奴人经常来捣乱,把国家弄得乱糟糟的,很多百姓为了逃避战争,到处躲躲藏藏的,每天都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

  有一个叫做祖逖[tì]的人经常给一些穷人送粮食,但后来,他慢

  慢发现穷人越来越多,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苦,这都是战争造成的。

  祖逖暗暗下定决心,为了赶跑匈奴,让百姓们不再受苦,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更增强大的人,

  于是祖逖每天都认真学*知识,非常刻苦地练*武功。

  后来,祖逖理解了一个叫做刘坤的朋友,他们住在一块,经常一起讨论国家大事,每天还一起练剑,相互比试剑法。

  有一天半夜,睡得迷迷糊糊的祖逖,突然听见院子里传来一阵鸡叫声,他以为是家里进了小偷,就赶紧把刘坤叫醒,两人拿起剑,悄悄地来到了院子,却发现根本没有小偷。

  这时天色蒙蒙亮了,一阵风吹过,两人都觉得身上凉飕飕的,不由得打了个哆嗦。

  祖逖看了看手中的剑说道:我们来练练剑吧,这样身上就暖和了。

  于是,祖逖和刘坤就在院子里练剑,你一招我一式,两人都练得特别投入。

  没过多久,天就完全亮了起来,这时两人都练出了一身汗,但他们觉得可舒服了。

  祖逖擦了一把汗,兴奋地说道:“不如我们以后听到鸡叫声就起床练剑,好不好?”

  刘坤也高兴地说道:“好!”

  从此之后每天大清早,天色还没亮,只要公鸡一叫,祖逖和刘坤就开始练剑,无论刮风下雨,他们都没有偷过懒。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祖逖和刘坤都成了功夫了得的大侠。

  后来,皇上还把他们封为大将军,他们勇猛的带兵打仗终于将匈奴人赶跑了!

中华成语故事5

  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玉璧,叫“和氏璧”,是个无价之宝。秦昭王听说后,非常羡慕,就想把它弄到手。

  于是,秦昭王派使者带书信去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意拿15座城池来换那块“和氏璧”。这可让赵王作了难,给玉璧吧,怕秦王不守信用,得了玉璧不给城;不给吧,又怕惹恼秦王,领兵来攻打赵国。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后来有个人推荐他的门客蔺(lìn)相如去秦国处理此事。惠文王派人把蔺相如叫来一谈,也觉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就决定派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玉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一看,只见玉璧洁白无暇,晶莹透明,果真是个无价之宝,顿时高兴得合不上嘴。他翻来覆去欣赏了好半天,又传给身边的大臣和后宫的美女看,他们个个赞不绝口,纷纷向秦王表示祝贺。蔺相如站在旁边等了好一会,也不见秦王提换城一事,知道秦王要诓(kuāng)骗玉璧。但这时,玉璧已给了他们,又不能硬抢回来。蔺相如急中生智,客气地对秦王说:“这和氏璧虽是天下至宝,可惜上面还有一点小斑瑕(xiá),大王可能还没看见,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把玉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连连倒退几步,靠在殿柱旁,义正词严地说:“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宝贝。当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说要以15座城池换这块玉璧。可是今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随便给人传看,根本没有换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的话,我宁愿把头连同这块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殿柱上!”说完,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连忙陪着笑脸劝阻,又让人拿来地图说明把哪些城地割给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这是先稳住他,再把玉璧骗去,就对秦王说:“这玉璧是稀世珍宝,我们赵王在送璧之前,斋(zhāi)戒了五天,又举行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要是真心换璧,也应斋戒五天,举行相应的受璧换城仪式,我才敢把玉璧献上。”秦昭王见蔺相如态度坚决,知道硬夺不行,就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宾馆,派一名随从化装成穷人的样子,把玉壁包好缠在腰间,沿小路偷偷送回赵国去了。

  五天以后,秦王邀请了楚、燕、齐、魏等国的使者来参加受璧仪式,想借此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安排完毕,宣赵国使者上殿。蔺相如按照使节的仪式行过礼,秦王见他手中空空如也,就问他玉璧在哪里?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贵国从穆公以来,前后有20多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骗,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了。”秦王一听,火冒三丈,让人把蔺相如绑起来问罪。蔺相如从容地说:“大王请息怒,让我把话当着大家说明白:大家都知道,秦国强,赵国弱,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的事,从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如真想要璧,这并不难,先把15座城池交给赵国,然后派一使者跟我去赵国取璧,赵国绝不敢得了城市不给玉璧,去背个不守信用的名声。我知道这次愚弄了大王,罪该万死,请治我的罪吧,让各国都知道大王为了想得到一块玉璧而杀了赵国的使者,天下的人也可以知道是非曲直了。”一*话说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璧,还落个坏名声,就下令把蔺相如放了。结果,秦国舍不得15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成语“完璧归赵”,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中华成语故事6

  1.中华成语故事: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

  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ji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2.中华成语故事: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说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3.中华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4.中华成语故事:土崩瓦解

  释义:“崩”,倒塌。“解”破裂。像泥土倒塌瓦片破裂。比喻彻底**或溃败。

  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个暴虐无道的**。他贪恋酒色、荒*无度,整日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理朝政。

  他听信谗言,重用*臣,残害忠良,戮杀无辜,他强征暴敛,动用巨资,强迫百姓为自己修建宫苑,他惨无人道,制造种种酷 刑,以观看人受刑后的痛苦为乐。在他暗无天日的统治下,百姓无不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虽说商朝的疆土辽阔广袤,左起东海,右至杳无人烟的沙漠,南从五岭以南的交趾,北至遥远的幽州,军队从容关一直驻扎到蒲水。士兵不下数万,但打起仗来,因为兵士不愿意为纣王战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边。商朝军队士气如此低落,商朝的**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当周武王左手擎着用黄金作装饰的大戟,右手节用牦牛尾装饰的白色旌旗、坐着战车,势不可挡地杀来时,所到之处,无不披靡,讷纣王军队的溃败,商纣王**的**,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无法挽救。

  5.中华成语故事:天下无双

  黄香是湖北江夏人,母亲早死了,父亲是个小官员,父子二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黄香知书达理,对父亲十分孝敬,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子扇凉,让父亲睡得舒服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温热一点,再请父亲睡下。因此父亲更爱护他,帮助他学*许多知识。

  黄香长大以后,做了官。在他当魏郡太守期间,有一次遭到水灾,当地的百姓被洪水冲得无家可归,没吃没穿。黄香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分给了受灾的百姓。因为黄香幼年时期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对父亲又十分孝敬,所以博得了许多人的赞美。当时在京城里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释义:天下找不出第二个。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

中华成语故事7

  暑假期间,我读了许多书,其中一本叫《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内容丰富,时而让我兴奋,时而让我嚎啕大哭,时而让我又惊又喜,时而让我……

  这本书有许多成语,成语里面的故事人物描述的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活灵活现。让一个个生动的成语故事映入我的脑海里,有的人简直是个饕餮,比如秦桧,是南宋著名奸臣,内外勾结,陷害忠臣岳飞,加速了南宋的灭亡,他去世后,世人把秦桧夫妇像铸成跪像,赤身长跪于岳飞坟前,遭到了世人唾骂;有的人却心地善良,比如陶侃,东晋人,他*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去世后,供奉于武成王庙内,受世代人祭拜,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有的人却足智多谋,比如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发明家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有的人强词夺理,比如郭默……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不少成语的来历,比如拔帜易帜,讲的是刘邦的手下,张耳带着士兵攻击赵国是怎样胜利的故事,意思是拔掉其他人的旗帜,换上自己的旗帜,多比喻取而代之;黔驴技穷,这个故事描写的.很生动,驴看着很生猛,其实没有什么本事,被虎活活咬死,也揭露了一个真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现在多用于一个人用尽了全部的力量,再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还有很多很多成语:四面楚歌、狐假虎威、邯郸学步、四大皆空等等。

  写作文时,一个个活泼可爱的成语从我脑子里跳出来,仿佛在说这时个时候用我最合适。

  如果大家对《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感兴趣,强烈推荐大家看看!

中华成语故事8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言过其实、形式主义岂不是比比皆是!

中华成语故事9

  我家里有很多书,我最喜欢的书是《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里讲了很多成语故事,每个故事很简短,但道理很深,也让我学了不少知识。

  书中我最喜欢的成语是“闻鸡起舞”,讲的是,东晋有个叫祖逖的人,他小时候不爱读书,爱贪玩,长大后觉得自己没学问,不能报效自己的祖国,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想为国家做贡献。他有一个好朋友叫刘琨,他们俩感情深厚,经常吃睡在一起,他们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都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有一天半夜里,祖逖在梦中突然听到公鸡的叫声,于是用脚把刘琨踢醒,问他:“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要不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吧?”刘琨听了之后也同意了。于是以后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从不间断。经过长期的刻苦学*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文武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后来他们两个人都成了将军,实现了他们报效国家的愿望。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要半途而废,说到做到,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中华成语故事10

  【成语】: 火中取栗

  【拼音】: huǒ zhōng qǔ lì

  【解释】: 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成语故事】:

  讲的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香气扑鼻,但是有火不好拿。于是猴子灵机一动对猫说:都说猫是胆小鬼,这回看你敢不敢把栗子拿出来。小猫为了证实自己的勇敢,便把爪子伸到火里去取栗子。爪子碰到火,上面的.毛立刻被烧焦了,痛得它大叫,急忙甩掉栗子,猴子趁机把栗子吃掉了。

  这个成语出自法国诗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比喻替别人冒险吃苦,自己却得不到好处。

中华成语故事11

  蔺[lìn]相如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胆识超群,为人机智聪明。赵惠文王在位时,有一个姓和的'人将一块美玉(璧)送给了赵王。

  秦国的国王秦昭王,也非常喜欢那块璧,就派人向赵王请求,假装用十五座城换那块璧。

  赵惠文王知道那是个骗局,城是肯定不会给的。但要是不将璧给秦昭王,又怕理亏。

  于是,赵惠文五派蔺相如带璧出使秦国,要他做到既不失璧,又能揭穿秦昭王的骗局。

  蔺相如于是带着璧来到秦国,将璧献给秦昭王。秦昭王看后非常高兴,却丝毫不提割城给赵国的事。

  蔺相如马上灵机一动,说:“大王,这块璧有斑点,让我指给你看。”秦王就将璧交给了他。

  蔺相如拿到璧后,又说:“我将璧给了你,你却不割城给我国。如果你不守信用的话,我就把这璧摔碎。”秦昭王只怕玉毁了,就假惺惺地让人拿出地图割城给赵国。蔺相如明白那是假装的,就又说:“这样的好玉给你们,你们必须举行很大的庆祝活动,否则就不给。”秦昭王没办法,只好照办。

  等庆祝活动准备做好了,就让蔺相如将璧献给他。

  蔺相如却说:“我已经把璧送回赵国。等你们将城池交给我国后,我们再派人送来。我国一定守信用。若是你因为我欺骗你,你要杀我,那我就自杀算了。”秦昭王看璧都不在了,杀了他也没有用,便放了他。

  后来,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没有给秦国那块璧。

中华成语故事12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这话真是太妙了。在中华文化浩渺的烟波里,成语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她是一扇清新的窗,激励着每一个寻梦者。

  在我7岁生日的那一天,妈妈送给我一本《中华成语故事》。

  我很喜欢这本书,一有空就拿出来读。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闻鸡起舞”这个故事。故事讲述的是西晋时,有个勤奋的孩子叫祖逖。他有很大的志向,很想报效祖国。他有一个叫刘琨的好朋友,两人都很勤奋努力,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写毛笔字的事情。每天中午妈妈提醒、督促我写毛笔字,可是每次写毛笔字的时候总是提不起精神,字写得像爬爬虫。没有大人的督促就不写了,能偷懒就偷懒。难怪字写不好。

  再看看祖逖,祖逖虽然不和我们一个朝代,但都生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因为他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果我也像祖逖一样坚持不懈还能有做不好的事情吗?

  后来,我下定决心要把字练好,每天中午一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毛笔,专心写大字。一年多下来来,我坚持不懈,从不间断。我的.字有了很大进步。()妈妈也说我越来越懂事了。我没有告诉妈妈为什么我变得这么优秀,只是一个人偷偷的笑了。

  一个人如果要想成功,光靠想和说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行动。我想,在学*上我也应该珍惜时间,做事不拖拉,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我要学*祖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精神,为了理想发奋图强,勤奋学*。

  长大后我也要向像祖逖一样成为有学问的人。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读后感木偶的森林读后感《聊斋志异》读后感

中华成语故事13

  【成语】: 鸡鸣狗盗

  【拼音】: jī míng gǒu dào

  【解释】: 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是四大公子之一,他养了食客三千多人,个各都有特殊的才能。一旦孟尝君遭遇困难,食客们一定全力相助,帮他解决困难。

  秦昭襄王一向很仰慕孟尝君的才能,因此就派人请他到秦国作客。孟尝君为了报答秦王的赏识,于是就送上一件名贵的纯白狐裘,作为见面礼。孟尝君与秦昭襄王二人一见如故,秦王对于孟尝君的才华也是非常敬佩,因此就想拜他为宰相。但是秦王对孟尝君的宠幸,引起了秦国大臣的嫉妒,于是有许多大臣就在秦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起先秦王并不理会,但是大臣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进谗言,最后孟尝君终于被软禁起来了。

  孟尝君遭到软禁后,就派人去求秦王的宠妾燕妃帮忙。但是燕妃却说:“如果孟尝君送我一件和皇上一样的白狐裘,我就替他想办法。”孟尝君听了燕纪的话,不禁暗暗叫苦:“白狐裘就这么一件,现在要到那里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

  就在这时候,有一位食客自告奋勇地对孟尝君说:“我有办法,明天以前我一定可以弄回一件白狐裘来。”这天晚上,这位食客就偷偷进入皇宫,学着狗叫把卫士引开,顺利地偷回当初献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孟尝君利用白狐裘收买了燕妃,燕妃果然替孟尝君说了不少好话,过了没多久,秦王就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害怕秦王临时反悔,因此一被释放就马上乔装改,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来到了秦国的边界—函谷关。只要通过了这道关口,秦王就奈何他了。可是现在是深夜,城门紧闭,根本没有办法出关。孟尝君一行人内心真是急死了,城门必须等到鸡鸣才会开放,但是如果等到天亮,又怕秦王发现他们逃走了,而派人追赶他们,这该如何是好呢?

  就在这时候,忽然有位食客拉开嗓子,学着鸡鸣“喔—喔喔”,一时之间,全城的鸡都跟着一起鸣叫。守城门的将兵一听到这么多公鸡在叫,以为天亮了,于是就按照规定把城门打开了。

  孟尝君一行人就这样子*安通过了函谷门,离开秦国,回到齐国去了。

中华成语故事14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草木皆兵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中华成语故事15

  栩栩如生

  【释义】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比喻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例句】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义;反义】跃然纸上 惟妙惟肖;风马牛不相及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一天晚上,庄子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那蝴蝶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欣然自得,轻快舒畅极了,称心如意极了。这时,他已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了,而只是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过了好一会儿,他从梦中醒了过来,不由十分惊喜。他不知道究竟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他回味着梦中的情景,思考再三,但得不出任何结论。成语“栩栩如生”,由此而来。

  槁木死灰

  【原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1),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2)立侍乎前,曰:“何居(3)乎?形固可使如槁木(4),而心固可使如死灰(5)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6),汝知之乎?女闻人籁(7)而未闻地籁(8),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9)夫!”

  《庄子.齐物论》

  【故事阐述】

  据《庄子.齐物论》上记载,南郭子綦倚靠几案坐着,仰望天空而缓缓吐气,形体木然,好像精神脱离了身躯。颜成子游侍立在跟前,问说∶“怎么一回事啊?形体可以像枯木般静立不动,而精神也可以像冷却不再燃烧的灰烬一样吗?你今天靠几而坐的神情和过去靠几而坐的神情不一样了。”

  南郭子綦回答说∶“子游,你问的正好!今天我摒弃了偏执的我,你知道吗?你听说过人籁,而没有听说地籁;你听说过地籁,而没有听说过天籁!”南郭子綦认为,这是因为他已经忘了自己的形体,对外物无动于衷,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后来,从这里演变出“槁木死灰”这句成语,形容人因遭受挫折变故而心灰意冷的样子。

  惨不忍睹

  【原文】

  小人伏窗潜窥,但听病者卧床**,其妻侧坐床前,默默若有所思,忽起身挑灯燃烛,向床后招手,一男子轻步而出,两人附耳小语。其妻出绢一匹,登床将甲口缠闭。两人又将甲缚伏行床,褫裈露尻。启盎出一小蛇,将蛇首纳入竹管,以竹管对尻,取香火炙蛇尾,蛇负痛由谷道窜入腹中,闻甲大喘一声,其气遂绝。两人相视而笑,复解甲缚,扛置床上。小人惨不忍睹(1),复一跃(2)上屋,恨恨而返。至今思之,怒发犹为上指也。先生试思,娶妻如此,有何恩爱?岂非天下最毒者莫如女子耶!

  清.许奉恩《里乘.卷八.倪公春岩》

  【故事阐述】

  〈倪公春岩〉这则故事写到:有一渔翁因为赌输钱,决定趁着天黑去前村某甲家偷窃,刚好亲眼看到某甲的妻子和一名男子共同谋害自己丈夫的经过。他看到某甲死状凄惨,让人不忍心再看,于是跳上屋顶,怀恨回家,自此觉得女子是天下最毒的人。

  另外“惨不忍睹”也可用在形容战争场面的残忍血腥,如《洪秀全演义.第三五回》:“前后受敌,不能得脱,有欲伏地请降的,都被身首分离,真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尸首堆积,惨不忍睹。”

  “惨不忍睹”这句成语是说情状极为凄惨,令人不忍目睹。

  不修边幅

  【原文】

  王莽末,四方兵起,莽从弟卫将军林广招雄俊,乃辟援及同县原涉为掾,荐之于莽。莽以涉为镇戎大尹,援为新成大尹。……是时公孙述称帝于蜀,嚣使援往观之。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交让冠,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述鸾旗旄骑,警跸就车,磬折而入,礼飨官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宾客皆乐留,援(1)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2),公孙(3)不吐哺(4)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5),如偶人形(6)。此子何足久稽(7)天下士乎?”因辞归,谓嚣曰:“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后汉书.卷二四.马援列传》

  【故事阐述】

  王莽兵败后,马援改为归附据地陇西的隗(音同“伟”)嚣,为其效力。

  此时,公孙述在蜀地自立为王,因为马援和公孙述本是同乡老友,于是隗嚣派马援去探察公孙述的实力。本以为见面后会和昔日一样,亲切的闲话家常,没想到公孙述以接待臣子的礼仪来接见他,还要任命他为封侯大将军。马援看到这种情形,就对那些愿意留下的宾客说:“现在天下胜负都还未定,公孙述不知道用心的'求取贤士,和他们一起图谋争夺天下,反而讲究衣饰仪容和形式小节,这和用泥土、木头做成的偶像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人怎么有能力长久留住天下的贤士?”

  所以,他随即告辞回去,禀告隗嚣说:“公孙述这个人的眼光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的浅显,还自以为了不起,你大可专心的对付东方的刘秀。”

  后来“不修边幅”这句成语就从“修饰边幅”演变而来,语义转化成相反的意思,用来形容不讲究衣饰仪容或不拘形式小节。

  柳暗花明

  【释义】比喻眼看着情况已无发展余地,忽然又出现转机和希望。

  这个成语出自唐武元衡《摩诃池送李侍御之风翔》诗。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坚决主张抗击金兵,被主和派免去了官职。陆游回到了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整日在家读书,打发时间。

  一天,陆游远行,绕过了一道又一道水,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越来越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只见前面山重水复,似乎已无路可走。游兴正浓的陆游,不肯就此回头。他顺着山坡向前走了几十步,拐过山角,突然发现,在不远处一个山谷里,有一个小村庄,那里花红柳绿,像传说中的桃花源一样。

  回到家里,陆游对这次散步远行印象深刻,便作了一首七言律诗《游山西村》,其中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在山重水复之间,以为无路可走,忽然眼前一亮,发现原来在浓绿色的柳树荫和明丽的花丛中,又有一个村子。这两句写景抒情的诗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和传颂。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扩展3)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

中华成语故事(15篇)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你还记得哪些成语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华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华成语故事1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大家都听说过了,但是它的故事可曾了解过?如果没有的话,可以聆听一下哦!

  【成语】: 乐不思蜀

  【拼音】: lè bù sī shǔ

  【解释】: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又称刘阿斗。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公元263年,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惊慌不已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光着上身、反绑双臂,叫手下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刘禅投降以后,魏王曹髦(máo)为了笼络人心,封他一个食俸禄却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次,他请刘禅喝酒,*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后,刘禅的*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

  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司马昭彻底知道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提防着他了。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中华成语故事2

  我相信你们都读过《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吧!是不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呢?每一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下这个让人发醒的故事!

  《守株待兔》讲述的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民,他天天在地里干农活,感到很累。一天,正在他干农活的时候,突然从草丛里窜出来一只兔子直接撞到了树上,死了。这个农民看到了很是高兴。从此以后不再干农活了,天天坐在树旁边等着窜出来的兔子。就这样时间过去了很久也没有再有兔子窜出来,而他的.庄稼也枯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太贪心,否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也不要死守狭隘的经验,要懂得变通,否则就会一无所获。

中华成语故事3

  拔十失五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的名士庞统年轻时,为人朴质,一直没有人赏识他。但他的叔父大名士庞德公对他却十分看重,认为他不同寻常。当时,颍川人司马徽有善于鉴别人品的名声,庞统慕名前往拜见。见面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于是庞统就坐在树下,跟他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就这样一个树上,一个树下,直谈到深夜。司马徽觉的庞统真是非同凡响,赞叹说:“庞德公确实又知人之明,庞统确有与众不同之处!”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列,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

  庞统有知人之明,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养人才、提高别人的'声望,但是他称赞别人时,多有溢美之词。时人觉得奇怪,问其缘故,庞统说:“当今天下大乱,善人少而恶人多。我选拔的人才,即使有一半不合格,也还有一半真才可以利用,这不是很好吗?”

  庞统在赤壁之战时避乱与江东,被鲁肃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致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后,诸葛亮借吊孝之际拉拢庞统,同时鲁肃也将庞统推荐给孙权,但孙权嫌庞统容貌丑陋,态度傲慢而不予重用。于是庞统往荆州投靠刘备,初为县令,不理政事。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发现他才华横溢,对他大为器重,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商方略,教练军士。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法正奉益州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抗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计,请刘备借机谋取荆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有民众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一定可成就大的发展。刘备认为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人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百万兵士进入益州。在刘备与刘璋会面时,庞统力劝刘备取代刘璋成为汉中王,但刘备以种种理由推掉。刘璋返回成都后,庞统再次劝说刘备偷袭成都,这次刘备听从庞统的计策,出征成都,后庞统随刘备进蜀,设计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但在攻雒城之际疑诸葛亮欲争功,不听其书信劝阻,冒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被乱箭射死。

中华成语故事4

  我读的书是《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的成语故事,就是这些成语故事记下了中华五千年的辉煌成就。虽然,那些现在被我们敬仰的古人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们流芳百世的故事流传了下来。所以我们要当一次传香火的人,把这些成语故事像传香火一样传下去。

  此外,我还选了许多我喜欢的成语故事,我来介绍一下吧。

  程门立雪:告诉我们要像杨时和游酢一样,诚恳好学,尊敬师长。

  前车之鉴:告诉我们如果犯了错误,以后要谨慎一些,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重蹈覆辙也是这个意思)

  打草惊蛇:告诉我们以后做事要谨慎,不要惊动对方,免得打草惊蛇。

  宠辱不惊:告诉我们被别人得宠或屈辱时,不要过于表现自己或记恨别人。

  我觉得这的的确确是一本好书,以后如果还有这类的书的话,我一定还会看的,另外,我推荐大家也来看这类的书。

中华成语故事5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中华成语故事》,看完后我受益良多,有几处甚至教会了我人生的道理。这本书可谓是我在寒假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让我领悟到了许多哲理,更让我明白为人处事的方法。

  《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描述的是:从前有一个老人叫愚公,他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出入很不方便。于是愚公就叫上全家人移山。他们的精神感动了神,神派人把山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成功!像我们的沙漠绿化工程,工人们在一步步向成功迈进。如今的大沙漠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绿化带在向外扩散,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我们很快也把沙漠变成绿洲。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沙尘暴风沙肆意给人们带来不便,恶劣的环境就像文中的“大山”那样,绿化工人就像“愚公”和他的家人一样,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大沙漠很快也能被移*。

  书中不但教我持之以恒,还教会了我“铁杵也能磨成针”的耐性。《铁杵成针》这个成语说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很调皮,直到一天,李白看见路边有一位老奶奶,她要把一根铁杵磨成绣花针,后来李白受到启发,刻苦努力,最后成了大诗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玩拼图,,妈妈给我买了一张一千拼的奥特曼拼图,我一点儿也不会拼,弄得心烦气燥失去耐心索性一扔,把它扔在一边再也不管了。自从我看了这个成语,感受良多想起那张我半途而废的.拼图,心想我应该把它拼好。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最后我把它拼成一张奥特曼的全家福。过年了,亲戚朋友们见了,第一句话就是:“哟,磊磊挺厉害的嘛,这么乱的拼图都能拼出来,挺有耐性的嘛!”其实我心里知道这都是《中华成语故事》的功劳。

  这本书里还有许多哲理,我只能说到这了,如果你想看也去图书馆找找这本书吧。

中华成语故事6

  西汉时期,有人盖了一座新房子,客人们都前来观赏。可是有一个客人,看到烟囱笔直地竖在厨房顶上,灶门口又堆着柴禾,就劝主人把烟囱重新砌得弯曲一些,柴禾要搬得远些,以免发生火灾。可是主人认为这客人不会说吉利话,很不高兴,便没有听他的。

  过了不久,这家果然失火了,幸亏左邻右舍赶来相救,才把火扑灭。主人为了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杀牛买酒,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其余的人坐在旁边,就是没有请那位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

  *间有个客人说:“如果你当初听从那位朋友的'意见,根本不会失火,也就用不着像今天这样杀牛打酒请客了。现在你请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却把那位朋友忘了。这岂不是: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吗?”

  主人听了这话,猛然醒悟过来,他马上派人把那位朋友请来,并让他坐了首*的位置。

中华成语故事7

  前几天,老师给我们全班同学每人发了一本书,叫做《中华成语故事》,我手捧着这本书,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从小我就很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关于古代的成语故事。这次通过读书,我又发现了一个好故事叫机不可失。

  这个故事讲了唐朝初年,李渊为了*定天下,就派大将李靖统率大军去攻打蜀都的'萧铣。当他的大军来到江边,只见大浪滔天,势如千军万马,奔腾咆哮,看得人心惊胆颤。这时候有位将军说:“等江水退了,再打过江去吧!”可李靖语气坚定地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敌军一定认为我们被江水阻隔,不会马上进攻,我们必须在他还没有调集兵马之前,趁着这江水猛涨的大好时机迅速渡过江去,攻到城下,这才是用兵的上策。果然,在李靖的强大攻势下,萧铣被打败了。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牢牢地去把握,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失去了,就后悔莫及!在以后的学*生活中,我也一定要“机不可失”。

中华成语故事8

  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人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fán)哙(kuài)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他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会‘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选别人吧!”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

中华成语故事9

  【典故】

  司马相如是位才子,会击剑抚琴,但最擅长的是写诗作赋。因此汉武帝很赏识他,让他在自己身边作官。这时正赶上唐蒙在修治西南蜀道。由于他征集民工过多,又杀了他们的首领,引起了巴蜀人民的.惊恐和不安,发生了骚乱。汉武帝知道了这件事情,便让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并且让他写一篇文告,向巴蜀人民作一番解释。

  司马相如在文告中说:“调集民夫、士兵修筑道路是应该的,但是惊扰了长老、子弟并不是陛下的意思。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或自相残杀是不对的。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刃和箭镐而上,绝不容许回头看,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你仍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尽人臣之道……”

  司马相如将这件事完成得很好,修路的工程的顺利地进行了。汉武帝非常高兴,又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中华成语故事10

  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家名叫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hé)闾(lǘ)。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说也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jǐ)。队伍站好后,孙武命搬出铁钺(yuè)(古时**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中华成语故事11

  成语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汉语言中的精华,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我爱中国的文化,爱它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中华成语故事》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每个成语故事都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它反映了政治.军事.文化.道德和理想......我们可以通过成语故事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且可以得到教育意义的启示。

  其中我比较喜欢勤能补拙的故事,它讲了白居易的故事,他不仅是唐朝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而且也是为官清廉.深得民心的好官。这与他的`个人做事的态度和原则有关。他认为:一个人天生的资质是很重要的,但是后天的努力更重要。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天资差一点没有关系,关键要勤奋,勤奋了就能弥补笨拙的缺憾!现实生活中,笨并不代表成绩不好,聪明也并不代表成绩好,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通过不懈的努力,刻苦学*,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学*成绩!

  古人好学求知的精神,是我值得学*的优秀榜样。我要“勤能补拙”,认真学*,不负父母的期望!

中华成语故事12

  我非常喜欢读书,暑假里我又拿出新买的《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津津有味的了起来。

  高尔基说过:读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一扇知识的大窗。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深深的吸引着我,有的惊心动魄,有的感人心肺,还有的.回味无穷。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对我的启发意义很大,我知道了做事不能夸夸其谈,还要有实战经验。我们学*也是同样的道理,记得再清楚,不会用一样白费功夫。做事都要以多练为主,熟能生巧,吸取“纸上谈兵”的失败经验。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对我们的教诲。有些故事我们从小就知道,但还是明知故犯,是家长提醒的不够吗?是老师教育的不够吗?其实都不是,这些错误的频频出现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不严格要求自己造成的。我们还会记得一些教训,本能的去改正,这对我们是有益无害的。

  《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他像一条江河源源不断的流入我们真实的海洋中。

中华成语故事13

  【成语】: 火中取栗

  【拼音】: huǒ zhōng qǔ lì

  【解释】: 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成语故事】:

  讲的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香气扑鼻,但是有火不好拿。于是猴子灵机一动对猫说:都说猫是胆小鬼,这回看你敢不敢把栗子拿出来。小猫为了证实自己的勇敢,便把爪子伸到火里去取栗子。爪子碰到火,上面的.毛立刻被烧焦了,痛得它大叫,急忙甩掉栗子,猴子趁机把栗子吃掉了。

  这个成语出自法国诗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比喻替别人冒险吃苦,自己却得不到好处。

中华成语故事14

  暑假里,我看了许多书,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特别是《成语故事》,它是由一个个典故组成的,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精彩的小故事。印象比较深的有《八仙过海》,《守株待兔》……

  《八仙过海》这个故事讲的是韩湘子,张果老,铁拐李,何仙姑,吕洞宾,曹国舅,蓝菜和,花龙去参加蟠桃会。他们为了过海想了很多办法,最后他们终于通过每个人的努力和神术过了东海。所以也就有了后来的歇后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故事同时也说明了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多用心、多努力,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所以我以后要在学*上多动脑子、多努力,也一定能取得好成绩的。

  《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种庄稼的人看见了一只兔子在树桩上撞死了,他轻而易举地得到了一只兔子。然后他就每天在树桩旁边等,庄稼也不管了。最后兔子没再出现,禾苗也都枯萎了,他也饿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好吃懒做,要靠自己的劳动,不能坐等天下掉馅饼,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会有收获。

  与此同时,我也很佩服先人的聪明才智,能够想出这么多典故来。

中华成语故事15

  声东击西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争雄。有一年夏天,刘邦在彭城被项羽的楚军杀得大败,本已归顺刘邦的魏王豹倒戈反汉。

  刘邦派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魏王豹得知汉军进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为大将,统率兵马扼(è)守在黄河东岸的'蒲(pú)坂(bǎn),封锁黄河渡口,阻止汉军渡河。

  韩信带领汉军来到前线,看到蒲坂地势险要,柏直又有重兵坚守,知道从这里硬攻很难获胜。经过反复考虑,他想出一个“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将军营扎在蒲坂对岸,军营四周插上旗帜,又弄来一些船只。白天让士兵操练、呐喊,夜里掌灯举火,调兵遣将,做出要从这里强渡黄河的架势。背地里他却把汉军主力偷偷向北移动,选择了夏阳作为偷渡黄河的据点。

  魏军看到黄河对岸的汉军,调动繁忙,喊杀震天,以为韩信真要从蒲坂渡河。柏直乐得拍手大笑:“韩信之辈真是一伙笨蛋,我这里坚如磐(pán)石,固若金汤;再加上黄河水深流急,休想渡过河来!”于是他便放心睡觉去了。

  汉军开到夏阳以后,韩信命令士兵赶紧做木桶。把几个木桶连在一起,上面拴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就成了渡筏。汉军乘着这些渡筏,偷渡到对岸。因为魏军在那里没有派兵防守,所以汉军顺利地渡过黄河,攻陷了魏军后方要地安邑(yì)。魏王豹毫无准备,慌忙领兵迎战,结果惨败,他自己也被韩信活捉了。

  成语“声东击西”,指为了迷惑敌人,表面上宣扬要攻打一边,其实是攻打另一边。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扩展4)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6篇

  最*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中华成语故事》,这里面有一个成语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江郎才尽”。

  这个成语讲的是南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家境十分贫困。尽管条件不好,但还发奋读书,由于他刻苦自学,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可是到了晚年,他的`才思大大减退,写出的文章也没有风采了,人们都摇着头说:“江郎才尽了。”

  关于这个成语其实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江淹在亭中午睡,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只笔在你那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来还给他,从此,江淹文思枯竭,便再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了。后来人们就用“江郎才尽”来比喻人的文思减退。

  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我知道了:学无止境,只有不停的学*,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才不会像江淹一样不断倒退,使原有的才华枯竭。

  成语是我国最经定典一种文化,我最喜欢成语故事了。

  老师布置我们暑假里好好读书,写好读书笔记,我就找了一本《成语故事》细细品读起来。

  在成语世界里,我认识了心口不一的叶公;明白了“刻舟求剑”的愚蠢;领略了“守株待兔”的迂腐;见证了“掩耳盗铃”的可笑…………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位“闻鸡起舞”的祖逖。

  祖逖是我国晋朝时候的人,他年轻的时候想为国家效力,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听到鸡叫声,受到启发,决心练就过硬的本领,报效国家。于是他和好友刘琨一起练*武艺。这样,无论是凌烈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他们都坚持练*。

  由于本领高强,祖逖当上了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他带领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打了不少胜仗,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这就是祖逖,一个“闻鸡起舞”的青年,一个勤学苦练的模范,一个值得我们学*的人。对于我们这些小学生来说,或许还不需要“闻鸡起舞”,但是我们需要“闻鸡起舞”的这种精神。

  这就是成语的魅力,简简单单一个小故事,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反映了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天我读了《中华成语故事》中的一个成语故事:不学无术。

  故事的意思是西汉时有个名叫霍光的人,他为人乖巧谨慎,是皇帝眼中最信任的人,但别人不知道的是:他什么书都没读过,没有学问,没有本事。当他辅佐第三位皇帝时,已经是大司马将军了。一天,皇帝问霍光:“你读过什么书啊?”霍光什么也没读过,只好老实交待,皇帝知道后立即罢免了他的官。

  我觉得霍光太无知了,用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缺乏深谋远虑的人为官,将给国家、人民带来多大的危害啊!他不好好学*、不明事理,善于察言观色,以自己的“好恶”观来治理国家,最终落得害人害己的下场。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到:人在年少的时候要多读书、多学*,掌握丰富的知识,等到长大以后,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国家需要的人才。如果不学无术的话,必将被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淘汰,成为一个*庸的人。

  “不学无术”这个成语很好,有非常现实的教育意义,小朋友可千万不要学霍光哦。

  了《中华成语故事》,我再一次被汉语的奇妙所震撼,为它的魅力折服。成语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简洁而精辟的词语或短句。它是我国语言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因为,每个成语的形成一般都有一个典故,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通过这一个个的成语故事,我们不仅理解了成语的意思,还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高超的智慧。

  有一个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人合奏吹竽,所以派人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只吹竽乐队,并受到了优厚的待遇。有个叫南郭的人根本不会吹竽,但也混了进去。每次合奏吹竽的时候都只是做做样子。齐宣王去世后,他儿子齐湣王偏喜欢听乐师们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听说后十分害怕,赶紧溜走了。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意思,它是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同时,我也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弄虚作假,靠侥幸取胜。没有真才实学,最终是站不住脚的。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学管乐时的情形。有一次,滥竽充数的故事再次上演,而我就是故事的主角。管乐课学了新曲子,老师让我们回家多练练,我也没在意,只练了一遍,心想到时候做做样子就行了。上课了,老师先让我们合奏了一遍,我不停的按单簧管上的按键,摇头晃脑,好像吹的很陶醉,其实我根本就没吹出来音。终于吹完了,我长叹一口气,以为这样就完了,没想到,老师对我们吹得不太满意,竟让我们一个一个吹。我的心一下子悬到了嗓子眼里,急得抓耳挠腮。轮到我了,我没吹几句就吹不下去了,只得红着脸老老实实说了实话。结果自然免不了挨老师的一阵数落,受同学们的'一顿嘲笑。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滥竽充数是不行的。

  我喜欢《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它真的让我领略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一个词语竟然隐藏着这么一个内涵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可笑或感人,但都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明白了事理。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叫《中华成语故事》的书。这本书里写了许多三国时期的故事,我可喜欢了。

  其中“神机妙算”这一个故事很神奇。208年,曹操准备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统一全国。刘备派诸葛亮去联合孙权,共同对付曹操。因作战需要,诸葛亮答应周瑜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第三天,天有大雾,诸葛亮用扎了稻草人的二十只快船,向曹营驶去。一些士兵在船上擂鼓呐喊,装作要打曹军的样子,曹军向船射箭,没过一会儿,船上插上了十万多支箭。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怪不得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做军师。书里还有其他有趣的故事,如“自相矛盾”。当有人让他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时,结果会如何呢?周围的.人听了,哈哈大笑。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我想:你这样不是在骗人吗?书中这样的故事很多,总让我学到很多道理。

  这些故事虽然简单,但是让我学到了很多道理,多么有意义的一本书啊!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这话真是太妙了。在中华文化浩渺的烟波里,成语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她是一扇清新的窗,激励着每一个寻梦者。

  在我7岁生日的那一天,妈妈送给我一本《中华成语故事》。

  我很喜欢这本书,一有空就拿出来读。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闻鸡起舞”这个故事。故事讲述的是西晋时,有个勤奋的孩子叫祖逖。他有很大的志向,很想报效祖国。他有一个叫刘琨的好朋友,两人都很勤奋努力,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写毛笔字的事情。每天中午妈妈提醒、督促我写毛笔字,可是每次写毛笔字的'时候总是提不起精神,字写得像爬爬虫。没有大人的督促就不写了,能偷懒就偷懒。难怪字写不好。

  再看看祖逖,祖逖虽然不和我们一个朝代,但都生在*这片大地上,因为他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果我也像祖逖一样坚持不懈还能有做不好的事情吗?

  后来,我下定决心要把字练好,每天中午一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毛笔,专心写大字。一年多下来来,我坚持不懈,从不间断。我的字有了很大进步。()妈妈也说我越来越懂事了。我没有告诉妈妈为什么我变得这么优秀,只是一个人偷偷的笑了。

  一个人如果要想成功,光靠想和说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行动。我想,在学*上我也应该珍惜时间,做事不拖拉,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我要学*祖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精神,为了理想发奋图强,勤奋学*。

  长大后我也要向像祖逖一样成为有学问的人。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读后感木偶的森林读后感《聊斋志异》读后感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扩展5)

——经典成语故事菁选

经典成语故事14篇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注音】náng yíng zhào shū

  【典故】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晋书·车胤传》

  【释义】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勤学苦读

  【相*词】囊萤映雪、囊萤照雪、囊萤照读

  【押韵词】燎发摧枯、韫椟藏珠、支床迭屋、和氏之璧,夜光之珠、号啕大哭、体无完肤、五大三粗、酒入舌出、好语似珠、红紫夺朱、......

  【成语故事】晋代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但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因此浪费晚上的.时间他觉得十分可惜。在一个夏日的夜晚,他见室外到处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几十只萤火虫吊在书本的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

  【解释】

  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故事】

  古时候,北方边塞住着一个老头,人们都管他叫塞翁。

  有一天,塞翁家的一匹马撒起野来,跑到塞外胡地去了。他的邻居们得知此事,跑到他家里,劝慰他不必过于伤心。谁知塞翁听了众人的话,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丢了一匹马吗,没什么大不了的!依我看,马儿跑走了,说不定会给我带来好处呢!”邻居们听得目瞪口呆,谁都不相信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过了一段日子,塞翁家的那匹马由于过不惯胡地的生活,自己跑了回来,并且还带来了一匹胡人的骏马。邻居们知道后,又都不约而同地赶来向塞翁祝贺。他们拍着那匹胡马,啧口称赞。可塞翁并不为此感到高兴,皱着眉头叹息道:“这有什么值得庆幸的。没花分文得了一匹胡马,弄不好会给我家引来灾祸啊!”邻居们听了不以为然,心想:塞翁肯定是老糊涂了,不然,怎么连好事坏事都分不清了。

  塞翁的兒子很喜欢骑马,自从家里添了那匹胡马,就整天骑出去游玩。谁知那匹胡马未经驯化,很不服人管教。一天,胡马把塞翁的儿子掀翻在地,他被摔断了一条腿,落得个终身伤残。

  邻居们闻此不幸的消息,纷纷赶来向塞翁表示慰问。可塞翁一点也不难过,反而劝慰大家:“各位不必为我的儿子忧伤,他的腿瘸了,虽然很不幸,但也可能因祸得福啊!”

  果然,一年之后,胡人挥戈南下,大举入侵边塞。边塞上的`所有青壮男人都应征入伍,与胡人展开激战,其中大部分人都死在战场上。塞翁的儿子因伤致残,是个瘸子,就没有去当兵打仗,因而和年迈的塞翁一起保全了性命。

  这就是塞翁失马的故事。现在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常常把“塞翁失马”与“焉知非福”连在一起,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也形容天无绝人之路!

  (摘自《小学阅读指南》)

  【注音】jī zhuó yáng qīng

  【出处】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尸子·君治》

  【解释】激:冲去;浊:脏水;清:清水。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清除坏的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彰善瘅恶、隐恶扬善

  【反义词】讳疾忌医

  【同韵词】拨草瞻风、以聋辨声、如履薄冰、闻宠若惊、石破天惊、井中视星、积久弊生、神色不惊、素昧*生、靡靡之声、......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西晋时期司空从事中郎牵秀好说大话,他说如果他居于督察百官的地位,就一定像冲除脏水浮上清水那样除掉恶人奖励好人。他只是说说而已,实际上并没有那样去做。在“八王之乱”中,作为尚书的他见哪个王有势力就投靠哪个

  【成语示例】待制为官,尽忠报国,激浊扬清。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

  【其它使用】

  ◎相声,这被侯宝林先生称之为"笑的.艺术"的艺术形式,利用捧、哏、逗、说等等手法,其中精彩的片断,风趣的对白,熔高雅诙谐于一炉,合寓意和风趣共一体,常常会使得"台上台下呵成一气",大有"一个小丑进城胜过十个名医"之妙呢!至于相声段子中那意思是针砭时弊、革故鼎新也好;是嘲讽世事、激浊扬清也罢;是忍俊沉吟、陶冶性情也行,其意味、意趣都是极浓的。

  ◎这些文章充满浓郁的政治热情,紧密地联系社会现实,切中时弊,激浊扬清,入木三分,读者拍案惊叹。

  【拼音】xiǎng è xíng yún

  【典故】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 《列子·汤问》

  【释义】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用法】作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歌声嘹亮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响彻云霄、震耳欲聋、震天动地

  【相反词】悄无声息

  【押韵词】大汗涔涔、上下同门、拥彗扫门、逐队成群、大雨倾盆、芝艾同焚、反朴还淳、大开方便之门、超迈绝伦、化驰如神、......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秦**手薛潭向歌唱家秦青拜师学艺,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薛潭的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就向老师辞行。秦青在郊外设宴送行,*间唱了一曲十分悲壮的.歌曲,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觉得十分惭愧,于是留下继续学*

  【示例】跟手又唱第二出,便是《一夜九更天》,用老生挂白须,扮老人家,唱过岭时,全用高字,真是响遏行云。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八回

  【成语造句】

  ◎ 无数人前呼后拥,旌旗蔽日,鼓乐的喧嚣响遏行云。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箕子是朝歌古代名人,其洞察力之强气节之高为后人称道。

  商代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后人称他为殷纣王。年少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领的人。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杀奴隶,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鬼神。征服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但到了统治后期,开始腐败。

  有一次,纣王让人给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大臣太师箕子就感到非常可怕和担心。

  箕子见微知著联想了很多,他认为:用象牙筷子吃饭就一定不肯用陶土粗制碗具,必将用犀牛的`角或玉作成杯盘;餐具改变了,食品也会随之改变,盛的不可能是豆菽青菜,肯定会进一步升级到山珍海味,珍禽异兽将成盘中之物;食物改变了,将不满足穿着,麻布为衣将不再流行,朝中之人进而会穿绫着缎;穿着改了,下一步将造豪华的车子,建高阔殿宇楼台,追求享乐。如此下去将一发不可收拾,腐败之风会很快盛行起来。

  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韩非子,把箕子这种联想,说成“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这就是见微知著的来历。

  有一天,纣王长夜饮晏,不理朝政,竟忘了日期,询问左右,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便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徒弟说:“君主忘日则天下忘日,不是好兆头,商之天下到了危险关头。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我也极其危险”。令徒弟告诉来者:“太师醉了也不知道”。

  以后箕子多次进谏,纣王充耳不闻,我行要素,骄傲恣肆,专横拨扈,使箕子非常失望。他装疯卖傻,以避迫害,但仍被纣王囚禁。

  正如所料,不过五年,纣王就被周武王所灭。

  【注音】bān jīng dào jiù

  【典故】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於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 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杜预注:“班,布也。布荆坐地,共议归楚,事朋友世亲。”

  【释义】指朋友相遇于途,铺荆坐地,共叙情怀。后泛指朋友相遇,共叙离情。亦作“班荆道故”。

  【用法】作谓语;指好友相逢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班荆道故

  【同韵词】积德裕后、如蝇逐臭、负老携幼、挂羊头,卖狗肉、天资雄厚、酒余茶后、朽骨重肉、*履丰厚、威迫利诱、千秋之后、......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的`伍参与蔡国的子朝是好朋友,他们的儿子伍举与声子也是好朋友。伍举因为岳父王子弁犯罪而逃到郑都城郊外,与声子相见,他们马上拔下路边的荆草铺在地上相对而坐,互相倾诉衷肠。声子后终于为伍举**

  【示例】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 晋·陶潜《与子俨等疏》

  【拼音】huán chún fǎn pǔ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梁代的.明山宾忠厚笃实,家里十分贫寒,外出乘坐牛车。为了生存,他把唯一的一头牛卖掉,收钱后对买主说:“这牛经常漏蹄,已经治好,恐怕以后会掉毛,只好如实相告。”买主立即要求退货还钱。处士阮孝绪感叹他的还淳反朴本性。

  【典故】处士阮孝绪闻之,叹曰:‘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

  《梁书·明山宾传》

  【释义】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朴实的状态或本性。同“还淳返朴”。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还淳返朴、还淳反古、还醇返朴

  【成语示列】还淳反朴已难期,依德依仁敢暂违。

  营:像苍蝇到处乱飞比喻某些小人得到名誉,到处钻营的意思。苟:苟且,这里是不顾优容的意思。比喻为了追逐好吃的东西,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的'不知羞耻。(贬义词)

  “蝇营”出自《诗经·小雅·青蝇》诗。诗共3节,每节都以“营营青蝇”开头,第一节四句:“营营青蝇,止于樊。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营营,形容往来频繁之状;青蝇,蝇类中最惹人厌恶的绿头苍蝇;樊,义同“藩”,即篱笆;恺悌,亦作“岂弟”,和乐*易之意,《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杜预注“恺,乐也;悌,易也”。这四句大意是说,绿头苍蝇真讨厌,嗡嗡营营停在篱笆上面。和善明理的君子啊,决不可听信谗言。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诗人把播弄是非、颠倒黑白的小人比作“青蝇”,把谗佞小人为争逐名利无孔不入、不择手段的行为称之为“蝇营”,说卑鄙小人象营营往来的青蝇一般,讨厌之至,正人君子要警惕。

  “狗苟”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还”,他在“蝇营”之后添了“狗苟”二字,这个成语从此流传。《送穷文》是一篇颇有寓意的文章,文中说要送走五个穷鬼“智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蝇营狗苟,驱去复还”。狗苟,是形容苟且、贪婪下作、偷偷摸摸。“蝇营”和“狗苟”二字均同音相连,在字面上组合得较巧妙。“蝇营狗苟”一般都用来形容没有廉耻的卑污人物。

  [成语拼音] yīn hu dé fú

  [成语解释] 变坏事为好事。

  [典故出处] 《史记·管晏列传》:“其为政也,善因祸为福,转败为功。”

  成语故事

  管晏字仲,名夷吾,颖上人。早年家贫,曾在南阳经商,与鲍叔牙是好朋友。后来辅佐公子纠失败后,被鲍叔牙推荐给了齐桓公。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国。

  管仲很善于在不利的形势下扭转败局,变被动为主动,最后一举获得成功。有一次,齐桓公跟夫人蔡姬在湖里划船游玩。蔡姬识水性,她也经常划船游乐,所以坐船就像坐车一样行动自如。但齐桓公不懂水性,*时也很少坐船。蔡姬一时兴起,就与他开起了玩笑,使劲晃动小船。小船荡来荡去,齐桓公一时吓得脸都白了,大叫“别晃!”蔡姬毫不理睬,还哈哈大笑,齐桓公气得要死,上岸后,就打发蔡姬回娘家蔡国。齐桓公这么做只不过是因为一时生气,并没有说要废了她。但蔡国却认了真,很快就把蔡姬改嫁出去了。齐桓公大怒,想立刻率兵去扫*蔡国。但是,一个堂堂诸侯霸主,就因为夫人的一个玩笑闹翻了脸,然后去灭掉夫人的娘家,是在是很不光彩的事。于是管仲就出主意说:“可以先进军楚国,质问他们为什么不按时向周天子纳贡。而蔡国一直亲*楚国,这样侵蔡也就名正言顺了。”于是齐国大军南下到楚边境。

  管仲为了扩大齐国的影响,还建议齐桓公兴兵阀鲁,结果大获全胜,占领了鲁国的遂邑(今山东省宁阳西北)。鲁将曹沫趁鲁君和齐桓公签约时,抓住齐桓公,威胁他退还占领的土地。齐桓公没法,只得签约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过后,齐桓公觉得受了侮辱,就要杀了曹沫。管仲立刻劝阻说:“不能杀。几座鲁城,只不过是一点小利;在诸侯中树立威望,才是大利。如果各地诸侯知道您连在被劫持的情况下订立的盟约都不肯背弃,那就一定会立大信于天下!”

  果然,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各个诸侯国都认为齐桓公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都愿意尊他为霸主,不久齐桓公就成了各个诸侯国的霸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注音】bá xīn lǐng yì

  【出处】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释义】拔:抽出;新:新意;领:具有;异:指独特之处。指创立新意,提出独特的见解。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提出新异的'观点

  【结构】联合式

  【相*词】标新立异

  【押韵词】东南半壁、瞒天昧地、儿皇帝、橐驼之技、自取咎戾、牛衣对泣、开足马力、苍白无力、违害就利、鸿鶱凤立、......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王羲之为会稽内史时,孙兴公推荐支道林,说他看问题拔新领异。王羲之自傲不愿与支道林交谈。支道林默默地退出。后来王羲之外出办事见到高僧支道林,就和他谈起了《庄子·逍遥游》,没想到支道林的论述十分精辟与新奇,王羲之十分佩服

  【注音】luó què jué shǔ

  【出处】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 《新唐书·张巡传》

  【解释】原指张网捉麻雀、挖洞捉老鼠来充饥的窘困情况,后比喻想尽办法筹措财物。

  【用法】作谓语;比喻想尽办法筹措财物

  【结构】联合式

  【同韵词】杯弓市虎、块然独处、志坚行苦、面面相覩、痛心切骨、六神无主、析圭分组、修文演武、竞今疏古、猫鼠同处、......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唐玄宗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757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派手下大将尹子奇围攻睢阳城。睢阳城守将张巡誓死抵抗,在南霁云搬不到救兵及城里粮食断绝的'情况下,他们张网捉鸟雀吃,挖掘老鼠洞寻找残粮,艰苦抵抗守城达3个多月

  【成语示列】快饿死者,罗雀掘鼠,粮食罄尽,转为沟瘠是也。 严复《有如三保》

  【注音】qián jù hòu bēi

  【典故】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战国策·秦策一》

  【释义】倨:傲慢;卑:谦卑,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用法】作谓语、状语、定语;指人的前后态度

  【结构】联合式

  【相*词】前倨后恭

  【押韵词】三复白圭、天下老鸹一般黑、比翼齐飞、身轻言微、文过饰非、上援下推、惹事生非、一定之规、龙标夺归、耀武扬威、......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求父亲给他新皮袍和百两黄金,前去秦国游说他的`政治主张,没有成功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嫂子连饭都不给他吃。他并没灰心,闭门读书,甚至用锥刺股来提醒自己,后来他成为六国的丞相,回家时嫂子跪地不敢抬头

  一天,农民在山上砍完柴准备回家时,发现回家的路上有一排狼的脚印,而且是朝着他家的方向去的。“不好!”农民的心一下子被提了起来了。

  他把柴扔到地上,沿着狼的`足迹找到了自己家的羊圈里。却发现羊圈上破了个洞,羊圈中少了一只羊。农民吓得瘫坐在了地上,嘴巴张大得都可以塞进一个西瓜了。他逐渐*静下来后,心里想:“还好只少了一只羊,洞也不大就不补了。”他于是就把柴拿回家里,然后睡觉去了。

  第二天,当他抓鱼上岸后又发现了狼的脚印,但是这次他看起来*静多了,可能是因为他已经经历了一次。但是他还是很紧张,生怕羊都被狼吃光了。他爬到岸上,拿着装着鱼的桶跑回了家。这次他紧张的连汗都一直在向下滴。回到了家,又少了一只羊,但是农民的想法又不一样了:“都少了两只羊了,狼应该不会再来了吧,洞就不补了。”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扩展6)

——经典成语故事菁选

经典成语故事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用到过成语吧,成语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深奥的,含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的,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注音】yǐ bào yì bào

  【典故】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史记·伯夷列传》

  【解释】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残暴统治

  【结构】偏正式

  【相*词】以暴易乱

  【押韵词】积衰新造、至德要道、龙蟠虎绕、引为同调、掩口而笑、同年而校、火星乱冒、各随其好、空头支票、敲锣放砲。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伯夷与叔齐都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孤竹君死后,两人互相推让都不愿为王,跑到周文王那里。文王死后,武王要出兵讨伐暴君商纣王,出发那天,伯夷与叔齐拉着武王的马劝他不要采取军事行动,认为“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成语举例】吏转念去一狐,得一狐,是以暴易暴也,游移不敢即应。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周三》

  【拼音】dǎng tóng fá yì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了专门传授儒学的'五经博士。到汉宣帝时由萧望之在黄家藏书楼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儒学讨论。讨论中,儒生们把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人作为同党去攻击那些观点不一致的人。

  【典故】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后汉书·党锢传序》

  【释义】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结私营党、诛除异己、朋比为奸

  【相反词】无偏无坦、公正无私、不偏不倚

  【成语造句】

  ◎ 这样,各种矛盾的累积终于爆发,最典型的例子是q·w·格里菲斯由于不满电影托拉斯的垄断和限制,愤而离开比沃格拉夫公司,然后他拍出了名垂青史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两部长片,并捧红了丽莲·吉许这一早期电影的伟大明星。

  如鱼得水

  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的实力很强大,刘备在还没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于亲戚刘表的军队阵容,并且驻守新野这地方。可是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并不想长久寄人篱下,只做别人的军师。正好这个时候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是个难得的好人才,徐庶劝刘备必须要网罗刘备。

  为了请诸葛亮协助自我获得天下,刘备以往三次亲自到他住的茅卢拜访他,诸葛亮看到刘备这么十分诚恳,最终才同意与刘备见面。刘备向他请教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诸葛亮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势,提议刘备先占据荆州,这样才能有机会和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刘备很欣赏诸葛亮的见解,并且和诸葛亮的'感情逐渐加深,高兴的刘备甚至对结拜兄弟关羽及张飞两人说:“我得到孔明的辅助,就好象鱼得了水一样十分快。”

  【成语】: 饮醇自醉

  【拼音】: yǐn chún zì zuì

  【解释】: 醇:浓酒。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

  【成语故事】:

  三国时吴国的名将周瑜,年轻时就才华出众仪表堂堂,容貌美好。他自小与孙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帮助孙策向江东发展,建立了孙氏**。公元198年,周瑜来到吴郡。孙策亲自迎接,并封他为建成中郎将。这一年周瑜才二十四岁。当地百姓见他年轻有为,英俊大方。都亲热地称他为“周郎”。不久,周瑜跟随孙策攻克了皖县。皖县的乔公有两个非常美丽的女儿,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由此可见两人关系之密切。一年后孙策遇刺身亡,他的弟弟孙权统理政事。从此,周瑜辅佐孙权,帮助掌管军政大事,在朝中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周瑜性格开朗,气度宽宏,待人接物谦虚和气。为此,朝中文武大臣都爱和他交往,只有程普对周瑜不满。程普也是东吴的名将,很早就跟随孙权的父亲孙坚,后来又帮助孙策经营江南,是孙氏**中的.元老。他见周瑜年纪轻轻,地位却处于自己之上,内心不服,所以常常倚老卖老,给周瑜看脸色,借以抬高自己身价。周瑜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不愿和程普闹矛盾,所以处处克制,事事谦让,始终不与程普计较,更不与他发生冲突。一次,周瑜乘车外出,途中正好迎面碰上程普坐车而来。周瑜赶紧命车夫将车驶到一旁,让程普的车先过。程普目睹这个情况,以为周瑜在向自己讨好,非常得意。公元208年,曹操率兵二十余万南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被东吴和刘备的联军击败。在这次战争中,周瑜和程普分任吴军左右都督,但战斗的策略主要是周瑜制定的。事后,程普却贬低周瑜,夸耀自己。周瑜知道后不仅不予辩白,反说指挥这次战斗时自己还年轻,没有程公的帮助是不能取胜的。周瑜一再谦逊忍让,终于使程普有所触动。为了消除隔阂,周瑜又多次拜访程普,表达了自己对他的良好愿望。在这种情况下,程普终于抛弃偏见,对周瑜非常敬服,并与他融洽相处。后来,程普对别人感叹说:“跟周公谨(周瑜的字)相交,好比饮味道浓厚的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

  【拼音】míng bù fù shí

  【成语故事】从前有一个人给大儿子取名盗,给小儿子取名殴,两个儿子聪明能干,深得父母的喜爱。一天大儿子盗拿把锄头到田间除草,母亲担心他穿得太单薄,就叫盗,官吏以为盗是贼就把他抓住,母亲叫殴去解释,大叫殴,官吏于是大殴盗。

  【典故】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

  汉·祢衡《鹦鹉赋》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效难》

  【释义】副:相称,符合。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用法】作谓语、定语、定语;指空有虚名

  【近义词】徒有虚名

  【相反词】名副其实、名不虚传

  【其它使用】

  请一些名不副实的`此会那社休息去。

  名不副实的标兵、先进集体,起不到应有的带动作用,原因就在于它们并未能真正形成广大职工心目中的"参照群体"。

  【注音】jī zhuó yáng qīng

  【出处】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尸子·君治》

  【解释】激:冲去;浊:脏水;清:清水。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清除坏的`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彰善瘅恶、隐恶扬善

  【反义词】讳疾忌医

  【同韵词】拨草瞻风、以聋辨声、如履薄冰、闻宠若惊、石破天惊、井中视星、积久弊生、神色不惊、素昧*生、靡靡之声、......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西晋时期司空从事中郎牵秀好说大话,他说如果他居于督察百官的地位,就一定像冲除脏水浮上清水那样除掉恶人奖励好人。他只是说说而已,实际上并没有那样去做。在“八王之乱”中,作为尚书的他见哪个王有势力就投靠哪个

  【成语示例】待制为官,尽忠报国,激浊扬清。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

  【其它使用】

  ◎相声,这被侯宝林先生称之为"笑的艺术"的艺术形式,利用捧、哏、逗、说等等手法,其中精彩的片断,风趣的对白,熔高雅诙谐于一炉,合寓意和风趣共一体,常常会使得"台上台下呵成一气",大有"一个小丑进城胜过十个名医"之妙呢!至于相声段子中那意思是针砭时弊、革故鼎新也好;是嘲讽世事、激浊扬清也罢;是忍俊沉吟、陶冶性情也行,其意味、意趣都是极浓的。

  ◎这些文章充满浓郁的政治热情,紧密地联系社会现实,切中时弊,激浊扬清,入木三分,读者拍案惊叹。

  【注音】huà dì wéi láo

  【典故】古人划地为牢,他将棍子划了圈儿,强似划地为牢,假如有虎狼妖兽来时,如何挡得他住?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回

  【释义】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用以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用法】作谓语、宾语;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结构】连动式

  【近义词】作茧自缚、画地为狱

  【反义词】任其驰骋、豪放不羁

  【同韵词】据水断桥、摸门不着、风雨萧条、不可动摇、跖狗吠尧、寿同松乔、守正不挠、神色不挠、畏罪潜逃、千里送鹅毛、......

  【年代】古代

  【语文同步】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高中六册·课文·13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李陵战败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十分生气。司马迁则认为李陵曾经杀得匈奴人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汉武帝对司马迁施行腐刑。司马迁虽然画地为牢,身陷囹圄,但他艰苦顽强地完成《史记》这部巨著

  【成语举例】‘张富英这小子,不会跑吧?’‘他敢。’得画地为牢,要不价,跟头年韩长脖似的,蹽大青顶子,也是麻烦。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五

  【成语例句】

  ◎ 这样一来,就有一点画地为牢的感觉了。"

  ◎ 如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上下级关系和干群关系中在身份上的某些不*等现象;公民权利义务观念薄弱;经济领域中的某些'官工'、'官商'、'官农'式的`体制和作风;片面强调经济工作中的地区、部门的行政划分和管辖,以至画地为牢,以邻为壑,有时两个社会主义企业、社会主义地区办起交涉来会发生完全不应有的困难;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主义作风;不承认科学和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的极大重要性,不承认没有科学和教育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对外关系中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等。"

  之乎者也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出处文莹《湘山野录》

  古汉语的文言虚词,借为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不讲实际。

  宋·文莹《湘山野录》中卷:(太祖)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叶公好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以下是《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希望你们会喜欢!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 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拼音】负隅顽抗fùyúwánkàng

  【释义】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贬义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

  【主人公】冯妇

  【近义词】负险固守

  【反义词】束手待毙、束手就擒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孟子的弟子陈臻(zhen)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来找老师,心情沉重他说:“老师,您听说了吗?齐国闹饥荒,人都快饿死了。人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地的谷仓救济百姓。我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孟子回答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故事。冯妇是晋国的猎手,善于和老虎博斗。后来他成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现了一只猛虎,常常伤害行人。几个年轻猎人联合起来去打虎,他们把老虎迫至山的.深处,老虎背靠着一介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面向众人。它瞪圆了眼睛吼叫,没有人敢上前去捕捉。就在这时,冯妇坐车路过这儿。猎手们见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请他帮助打虎。冯妇下了车,挽起袖子与老虎搏斗起来;经过一场拼博,终于打死了猛虎,为民除了害。年轻的猎手们高兴地谢他。可是一些读书人却讥笑他。

  成语解释:

  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成语繁体:目瞪口獃

  成语简拼:MDKD

  成语注音:ㄇㄨˋ ㄉㄥˋ ㄎㄡˇ ㄉㄞ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目瞪口呆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呆,不能读作“ái”。

  成语辨析:见“瞠目结舌”(148页)。

  近义词:瞠目结舌

  反义词:从容不迫

  成语例子:弟弟看着被打碎的花瓶,吓得目瞪口呆。

  英语翻译:Eyes and mouth are fixed.

  日语翻译:あいた口がふさがらない,あっけにとられる,ぼうぜんとる

  俄语翻译:остоленеть с разинутым ртом

  其他翻译:<德>vor Schreck oder Angst sprachlos sein<法>rester bouche bée

  成语谜语:眼前有景道不得

  成语故事:

  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吓得他目瞪口呆,从而保住主公。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1铁杵磨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2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3亡羊补牢: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4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5守株待兔:比喻只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6揠苗助长: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7买椟还珠:做事不能舍本求末,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

  8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9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10按图索骥:比喻做事不能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11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12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13叶公好龙: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14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15自相矛盾: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16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17东施效颦:不要盲目效仿别人,否则很容易闹出笑话。

  18卧薪尝胆: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9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20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江淹

  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老舍《四世同堂》五五:“不,他不能和菊子散伙。散了伙,他必感到空虚,寂寞,无聊,或者还落个~,连诗也写不出了。”

  《南史》中除了记载以上故事外,还记载了一个类似的“索锦”的故事,发生在张协与江淹之间。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人,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 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 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扩展7)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

中华成语故事(15篇)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你还记得哪些成语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华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大家都听说过了,但是它的故事可曾了解过?如果没有的话,可以聆听一下哦!

  【成语】: 乐不思蜀

  【拼音】: lè bù sī shǔ

  【解释】: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又称刘阿斗。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公元263年,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惊慌不已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光着上身、反绑双臂,叫手下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刘禅投降以后,魏王曹髦(máo)为了笼络人心,封他一个食俸禄却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次,他请刘禅喝酒,*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后,刘禅的*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

  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司马昭彻底知道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提防着他了。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我相信你们都读过《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吧!是不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呢?每一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下这个让人发醒的故事!

  《守株待兔》讲述的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民,他天天在地里干农活,感到很累。一天,正在他干农活的时候,突然从草丛里窜出来一只兔子直接撞到了树上,死了。这个农民看到了很是高兴。从此以后不再干农活了,天天坐在树旁边等着窜出来的兔子。就这样时间过去了很久也没有再有兔子窜出来,而他的.庄稼也枯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太贪心,否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也不要死守狭隘的经验,要懂得变通,否则就会一无所获。

  拔十失五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的名士庞统年轻时,为人朴质,一直没有人赏识他。但他的叔父大名士庞德公对他却十分看重,认为他不同寻常。当时,颍川人司马徽有善于鉴别人品的名声,庞统慕名前往拜见。见面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于是庞统就坐在树下,跟他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就这样一个树上,一个树下,直谈到深夜。司马徽觉的庞统真是非同凡响,赞叹说:“庞德公确实又知人之明,庞统确有与众不同之处!”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列,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

  庞统有知人之明,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养人才、提高别人的'声望,但是他称赞别人时,多有溢美之词。时人觉得奇怪,问其缘故,庞统说:“当今天下大乱,善人少而恶人多。我选拔的人才,即使有一半不合格,也还有一半真才可以利用,这不是很好吗?”

  庞统在赤壁之战时避乱与江东,被鲁肃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致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后,诸葛亮借吊孝之际拉拢庞统,同时鲁肃也将庞统推荐给孙权,但孙权嫌庞统容貌丑陋,态度傲慢而不予重用。于是庞统往荆州投靠刘备,初为县令,不理政事。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发现他才华横溢,对他大为器重,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商方略,教练军士。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法正奉益州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抗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计,请刘备借机谋取荆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有民众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一定可成就大的发展。刘备认为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人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百万兵士进入益州。在刘备与刘璋会面时,庞统力劝刘备取代刘璋成为汉中王,但刘备以种种理由推掉。刘璋返回成都后,庞统再次劝说刘备偷袭成都,这次刘备听从庞统的计策,出征成都,后庞统随刘备进蜀,设计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但在攻雒城之际疑诸葛亮欲争功,不听其书信劝阻,冒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被乱箭射死。

  我读的书是《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的成语故事,就是这些成语故事记下了中华五千年的辉煌成就。虽然,那些现在被我们敬仰的古人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们流芳百世的故事流传了下来。所以我们要当一次传香火的人,把这些成语故事像传香火一样传下去。

  此外,我还选了许多我喜欢的成语故事,我来介绍一下吧。

  程门立雪:告诉我们要像杨时和游酢一样,诚恳好学,尊敬师长。

  前车之鉴:告诉我们如果犯了错误,以后要谨慎一些,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重蹈覆辙也是这个意思)

  打草惊蛇:告诉我们以后做事要谨慎,不要惊动对方,免得打草惊蛇。

  宠辱不惊:告诉我们被别人得宠或屈辱时,不要过于表现自己或记恨别人。

  我觉得这的的确确是一本好书,以后如果还有这类的书的话,我一定还会看的,另外,我推荐大家也来看这类的书。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中华成语故事》,看完后我受益良多,有几处甚至教会了我人生的道理。这本书可谓是我在寒假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让我领悟到了许多哲理,更让我明白为人处事的方法。

  《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描述的是:从前有一个老人叫愚公,他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出入很不方便。于是愚公就叫上全家人移山。他们的精神感动了神,神派人把山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成功!像我们的沙漠绿化工程,工人们在一步步向成功迈进。如今的大沙漠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绿化带在向外扩散,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我们很快也把沙漠变成绿洲。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沙尘暴风沙肆意给人们带来不便,恶劣的环境就像文中的“大山”那样,绿化工人就像“愚公”和他的家人一样,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大沙漠很快也能被移*。

  书中不但教我持之以恒,还教会了我“铁杵也能磨成针”的耐性。《铁杵成针》这个成语说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很调皮,直到一天,李白看见路边有一位老奶奶,她要把一根铁杵磨成绣花针,后来李白受到启发,刻苦努力,最后成了大诗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玩拼图,,妈妈给我买了一张一千拼的奥特曼拼图,我一点儿也不会拼,弄得心烦气燥失去耐心索性一扔,把它扔在一边再也不管了。自从我看了这个成语,感受良多想起那张我半途而废的.拼图,心想我应该把它拼好。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最后我把它拼成一张奥特曼的全家福。过年了,亲戚朋友们见了,第一句话就是:“哟,磊磊挺厉害的嘛,这么乱的拼图都能拼出来,挺有耐性的嘛!”其实我心里知道这都是《中华成语故事》的功劳。

  这本书里还有许多哲理,我只能说到这了,如果你想看也去图书馆找找这本书吧。

  西汉时期,有人盖了一座新房子,客人们都前来观赏。可是有一个客人,看到烟囱笔直地竖在厨房顶上,灶门口又堆着柴禾,就劝主人把烟囱重新砌得弯曲一些,柴禾要搬得远些,以免发生火灾。可是主人认为这客人不会说吉利话,很不高兴,便没有听他的。

  过了不久,这家果然失火了,幸亏左邻右舍赶来相救,才把火扑灭。主人为了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杀牛买酒,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其余的人坐在旁边,就是没有请那位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

  *间有个客人说:“如果你当初听从那位朋友的'意见,根本不会失火,也就用不着像今天这样杀牛打酒请客了。现在你请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却把那位朋友忘了。这岂不是: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吗?”

  主人听了这话,猛然醒悟过来,他马上派人把那位朋友请来,并让他坐了首*的位置。

  前几天,老师给我们全班同学每人发了一本书,叫做《中华成语故事》,我手捧着这本书,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从小我就很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关于古代的成语故事。这次通过读书,我又发现了一个好故事叫机不可失。

  这个故事讲了唐朝初年,李渊为了*定天下,就派大将李靖统率大军去攻打蜀都的'萧铣。当他的大军来到江边,只见大浪滔天,势如千军万马,奔腾咆哮,看得人心惊胆颤。这时候有位将军说:“等江水退了,再打过江去吧!”可李靖语气坚定地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敌军一定认为我们被江水阻隔,不会马上进攻,我们必须在他还没有调集兵马之前,趁着这江水猛涨的大好时机迅速渡过江去,攻到城下,这才是用兵的上策。果然,在李靖的强大攻势下,萧铣被打败了。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牢牢地去把握,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失去了,就后悔莫及!在以后的学*生活中,我也一定要“机不可失”。

  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人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fán)哙(kuài)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他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会‘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选别人吧!”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

  【典故】

  司马相如是位才子,会击剑抚琴,但最擅长的是写诗作赋。因此汉武帝很赏识他,让他在自己身边作官。这时正赶上唐蒙在修治西南蜀道。由于他征集民工过多,又杀了他们的首领,引起了巴蜀人民的.惊恐和不安,发生了骚乱。汉武帝知道了这件事情,便让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并且让他写一篇文告,向巴蜀人民作一番解释。

  司马相如在文告中说:“调集民夫、士兵修筑道路是应该的,但是惊扰了长老、子弟并不是陛下的意思。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或自相残杀是不对的。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刃和箭镐而上,绝不容许回头看,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你仍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尽人臣之道……”

  司马相如将这件事完成得很好,修路的工程的顺利地进行了。汉武帝非常高兴,又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家名叫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hé)闾(lǘ)。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说也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jǐ)。队伍站好后,孙武命搬出铁钺(yuè)(古时**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成语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汉语言中的精华,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我爱中国的文化,爱它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中华成语故事》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每个成语故事都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它反映了政治.军事.文化.道德和理想......我们可以通过成语故事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且可以得到教育意义的启示。

  其中我比较喜欢勤能补拙的故事,它讲了白居易的故事,他不仅是唐朝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而且也是为官清廉.深得民心的好官。这与他的`个人做事的态度和原则有关。他认为:一个人天生的资质是很重要的,但是后天的努力更重要。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天资差一点没有关系,关键要勤奋,勤奋了就能弥补笨拙的缺憾!现实生活中,笨并不代表成绩不好,聪明也并不代表成绩好,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通过不懈的努力,刻苦学*,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学*成绩!

  古人好学求知的精神,是我值得学*的优秀榜样。我要“勤能补拙”,认真学*,不负父母的期望!

  我非常喜欢读书,暑假里我又拿出新买的《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津津有味的了起来。

  高尔基说过:读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一扇知识的大窗。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深深的吸引着我,有的惊心动魄,有的感人心肺,还有的.回味无穷。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对我的启发意义很大,我知道了做事不能夸夸其谈,还要有实战经验。我们学*也是同样的道理,记得再清楚,不会用一样白费功夫。做事都要以多练为主,熟能生巧,吸取“纸上谈兵”的失败经验。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对我们的教诲。有些故事我们从小就知道,但还是明知故犯,是家长提醒的不够吗?是老师教育的不够吗?其实都不是,这些错误的频频出现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不严格要求自己造成的。我们还会记得一些教训,本能的去改正,这对我们是有益无害的。

  《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他像一条江河源源不断的流入我们真实的海洋中。

  【成语】: 火中取栗

  【拼音】: huǒ zhōng qǔ lì

  【解释】: 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成语故事】: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扩展8)

——中国成语故事菁选

中国成语故事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成语?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语】: 画蛇添足

  【拼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后把酒分给底下办事的人,但酒不够分,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得最快的`人就可以喝酒。

  其中一人画得最快,正打算拿酒来喝,因见其它人还未画好,他就再为蛇添上脚,此时另一人刚好画好了,便从他的手上把酒抢过来,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为甚么要为它添上脚呢?”说完就把酒喝掉了。

  西汉的时候,汉武帝一直想消灭边患匈奴。他听说匈奴打败了月氏,月氏人家破人亡,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因此他就想联络月氏共同进攻匈奴,但是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的地界,于是他就派郎官张骞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但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了,他被匈奴人软禁了十多年,不能离开匈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着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向西北逃走。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听说汉朝非常强大,于是就对张骞很热情,并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把他送到了月氏国。但是此时的月氏国因为迁徙到了更偏远的地方,没有了匈奴的侵略,所以他们只想太*无事,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因此,月氏国王虽然对张骞非常友好热情,但是始终不肯表露是否与汉朝联合进攻匈奴的.明确态度。张骞在那里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觉得月氏国并没有联合起兵的意思,就启程回国了。

  后来人们就用“不得要领”来表示有些人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看不到问题的关键。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之处。

  衣袖中没有暗拿任何进贡的财物。形容为官清廉。

  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曾经担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作为地方最高长官,他前后在任十九年,遍巡州县,考官**,兴利除弊,发展生产,政绩优异,而且自奉简朴,不结私交。)他回京城的时候,总是不带一件礼物。

  人们传颂着他的'一首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绢帕、蘑菇和线香这些土特产,本是这些地方老百姓过日子用的东西,现在却因为一级一级向上进贡而成了地方和百姓被搜刮的祸殃。自己偏偏这些东西什么也不拿,就带两袖清风进京去朝见天子,免得民间也怨怒、议论!)(后来他被奸邪权贵陷害抄家时,“家无余赀,萧然仅书籍耳”。)

  手不释卷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学问提高很快。

  【典故】《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注引《江表传》

  【释义】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勤奋好学

  【近义词】学而不厌、爱不释手

  【相反词】不学无术

  【成语造句】

  ◎ 谷秸的最大乐趣,是手不释卷,闭门读书。

  ◎ 他的'一生养成了好读的*惯,一直到老年仍然每天手不释卷。

  ◎ 说到学*,现在有很多同志可谓手不释卷,无时不学,因此,他们进步也快。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华,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其中不少成语还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传统美德。暑假里,我读了《中国成语故事》这本书,书中的许多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

  《滥竽充数》主要讲了在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里面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他喜欢让人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自知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也曾经当过“南郭先生”。那还是我上三年级时的事了,有一次班级要举行元旦联欢会,老师说需要剪些窗花来装饰教室。我不会剪窗花,但是看到许多同学都去帮忙,我也跟去了。我装腔作势地说:“剪窗花还不简单吗?简直是小菜一碟!”我一会儿让这个同学剪小草,一会儿让那个同学剪小花,俨然是一个“行家”。正巧这一幕被老师看见了,在总结时老师还表扬了我,我心里美滋滋的。在这件事过去不久的一天,老师把我和几个同学叫去,让我们去参加学校的剪纸比赛。我大吃一惊,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后来,我只好红着脸跟老师说了实话,承认了错误。

  这个故事更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取得一番成就,就必须有真才实学。学*也一样,绝不能弄虚作假,自欺欺人。因为没有过硬本领的人,或许能混过一时,但不可能混过一世。《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必须抓紧年少时的宝贵时光,脚踏实地、发奋学*,努力做一个有用的人。

  《中国成语故事》中像这样含义深刻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等,有时间我还要再读读这本书。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

  【成语】: 老生常谈

  【拼音】: lǎo shēng cháng tán

  【解释】: 老书生经常说的话。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

  【成语故事】:

  故事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光其喜爱天文。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渐渐有了小名气。日子一久,传到吏部尚书何晏、侍中尚书邓飓耳里。

  这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两个大官吃饱喝足后,闹着无聊,便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他考虑了一会几,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何虽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听说你的占卜很灵验,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机会升官发财。另外,这几天晚上我还梦见苍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国泰民安;现在你的职位比周公还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惧伯你的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阿!”管辂接着又说:“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圣贤们,发善心,行善事。”邓飓一旁听了,很不以为然,连连摇头说:“这都是些老生常谈,没什么意思。”何宴脸上铁青,一语不发。管辂见了,哈哈一笑:“虽说是老生常谈的话,却不能加以轻视啊!”不久,新年到了,传来消息说何宴、邓辂与曹爽一起因谋反而遭诛杀。管辂知道后,连声说:“老生常谈的话,他们却置之不理,所以难怪有如此下场啊!”

  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他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他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他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他。他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晋代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境贫寒,灯已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成语】: 刮目相看

  【拼音】: guā mù xiāng kàn

  【解释】: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成语故事】:

  刮目相看出自三国东吴军师鲁肃之口。

  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读越起劲。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军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议,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

  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上,吕蒙问:军师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当,水来土淹,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战略应该早定,决不能仓促从事啊!并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鲁肃听了,非常折服,并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这则成语的釜是锅;舟是船。砸破烧饭用的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拚死一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乡西南),被秦军团团围住。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

  不料,宋义把兵带到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停滞不进。项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赶紧渡江北上,赶到巨鹿,与被围赵军来个里应外合。但宋义另有所谋,想让秦、赵两军打得精疲力竭再进兵,这样便于取胜。他严令军中,不听调遣的人,不管是谁都要杀。与此同时,宋义又邀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却忍饥挨饿。

  项羽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勾结齐国反楚,楚王有密令杀他。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代理上将军。项羽把杀宋义的事及原因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只好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震惊了楚国,并在各国有了威名。他随即派出两名将军,率2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在获悉取得小胜并接到增援的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

  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这支有进无退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9次激战,截断了秦军的补给线。负责围攻巨鹿的两名秦将,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这之前,来援助赵国的各路诸侯虽然有几路军队在巨鹿附*,但都不敢与秦军交锋。楚军的拚死决战并取得胜利,大大地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从此,项羽率领的军队成了当时反秦力量中最强大的一支武装。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用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项羽也成了当时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人物,并在不久和刘邦的起义军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坚壁清野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扩展9)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菁选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成语吧,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典中华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言过其实、形式主义岂不是比比皆是!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献计说:“魏国攻打赵国,一定把精锐部队统统派出去了,而国内只留下些老弱病残。我们不妨扬言攻打大梁,魏军听闻后一定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大梁,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定可大获全胜。”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听到齐国进攻大梁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大梁,谁知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被杀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赵国之围得解。

  成语“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人面桃花

  唐朝有个诗人名叫崔户,他的性情孤傲,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的生活。

  有一年的清明节,他又独自一个人到长安城南去游玩,他看到一户庭院,四周都被花木环绕,十分幽静。

  崔户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于是,他饶有兴趣地前往探望,他借口讨水喝,去敲门。

  门开了,一个清纯美丽的姑娘出来了,“啊!相公!”崔户被姑娘的美丽深深地吸引了。

  “请给我一杯水喝好吗?”

  那个姑娘很殷勤地给崔户倒了一杯茶送出来,“相公,请用茶!”

  “啊,谢谢!”崔户一边喝,一边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个姑娘。

  而姑娘也在桃花树下,也用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望着崔户,他们彼此深情地注视了很久。

  这次郊游回来以后,崔户还经常想起那清纯美丽的`姑娘。

  到了第二年清明节时,崔户又再度回到城南寻访,只见门院依旧,桃花依旧,而大门上却上了一把大锁。

  崔户有感而发,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成语人面桃花就由这个故事而来。用以形容男子怀念一见钟情的姑娘后,又不能再度相见,以及由此引起的怅惘心情。

  最*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中华成语故事》,这里面有一个成语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江郎才尽”。

  这个成语讲的是南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家境十分贫困。尽管条件不好,但还发奋读书,由于他刻苦自学,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可是到了晚年,他的才思大大减退,写出的文章也没有风采了,人们都摇着头说:“江郎才尽了。”

  关于这个成语其实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江淹在亭中午睡,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只笔在你那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来还给他,从此,江淹文思枯竭,便再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了。后来人们就用“江郎才尽”来比喻人的文思减退。

  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我知道了:学无止境,只有不停的.学*,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才不会像江淹一样不断倒退,使原有的才华枯竭。

  江郎才尽

  南北朝的时候,河南考城这个地方出了一个文学家,名叫江淹。

  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

  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当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这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公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一个办法。

  公明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

  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对牛弹琴。

  【成语】画龙点睛

  【注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典故】

  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释义】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用法】

  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写文章等

  【成语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好龙的皇帝。

  他派人去打听了一个很好的画家,然后要求他在宫门前画出三条巨龙,就重重有赏。

  画家就画了三条巨龙并点了眼睛。第一个看见龙的人是一个小孩。他左看看右看看觉得哪有点好玩,于是他把三条龙的眼睛擦去了。过了好一会画家和皇帝刚想出宫看龙,但还没出到门外就听见人们的讨论,有人说:“这条龙怎么没有眼睛。”画家解释道说:“我明明画上眼睛了呀!”皇上说:“再画上去就行了。”画家说:“皇上,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呀!”皇上听了说:“为何?”画家有解释道:“要是这三条龙再点一次眼睛的话,它就会飞走的。”皇上已经很生气了,听了这话气上加气,命令道:“你在说这些话,再不画好,朕就要你的`人头!”画家不得不画了了。

  画家刚点好三条龙的眼睛,突然墙上的画不见了,乌云盖满了天下,然后只见三条龙,腾云驾雾而过,然后才恢复了*静。

  从此以后这个皇帝再也不敢叫人画龙了,而画家拿了赏后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这个假期我读了《成语故事》,有很深的感受,《成语故事》是文明智慧的源泉,思想文化的结晶。汉语成语,浓缩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枝独秀的奇葩。在文字表达中恰当地使用成语,能起到画龙点睛、生动形象、意境深奥的效果,这也是其它语言文字难以比拟的地方所在。

  我从“不自量力”的成语中学到了:要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高估自己。

  我从“大公无私”中学到了,要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才能受人爱戴。

  我从“悬梁刺股”中学到了:只有刻苦学*才能成为大器之材。感受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一个成语故事往往就是一段历史,一个传奇,一个哲理,我要以史为鉴,学*古人的智慧,时时反省自己,严格地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多么吉祥啊!”于是当他家装修房子的时候,工匠们就帮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都雕刻上龙,家里就像龙宫一样。就连叶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绣上了栩栩如生的龙。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

  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叫一声逃走了。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叶公好龙是一句成语,讲述了叶公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

  图穷匕见(xiàn)

  战国末期,秦国比较强盛,就不断出兵侵占其它国家的领土。一次,秦国攻占了赵国的都城,并且一直打到北部的燕国。

  燕国的太子丹焦虑不安,决定派勇士荆轲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并让秦舞阳作他的助手。为了取得秦王信任和欢喜,以便有机会靠*他,燕太子丹让荆轲带去两样东西作礼物:一是秦王急于得到的秦国叛将和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头;一是燕国的地图。樊于期的人头和地图分别装在两个匣子里。地图里裹着行刺秦王的匕首,匕首是由毒液泡过的,只要刺破一点皮,就能使秦王丧命。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扩展10)

——成语故事菁选

关于成语故事精选15篇

  从前有个富人,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每次做生意只赚不赔,所以他家有很多钱。有一个的小偷儿,看中了他家的金元宝,所以打算去这个富人家偷金元宝。因为这个富人家没有看守钱的人,所以第一天小偷成功偷到很多金元宝。

  第二天,这个富人准备去买一个大房子住。在他拿钱的时候,感觉钱少了很多,仔细一查,发现少了20个金元宝,聊天的时候,他给另一个富人说了这件事,那个富人劝他说:“你雇一个守护钱的人,这样就不会被小偷偷金元宝了”。可富人不听,他说:“雇一个人还花钱。而且还浪费时间,有这时间,还不如不如去赚钱呢〞。那个富人说:“怪不得你那么懒,现在还是个光棍”。

  今天晚上那个小偷又来了,又偷走了很多金元宝。这下富人可急坏了,马上把那个富人找回来,问那个富人怎么办。那个富人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了才去找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你雇一个守钱的人,但是他的功夫必须得很厉害”。

  那个富人照做了,结果金元宝再也没丢过。

  歧路亡羊

  亡:丢失。在岔道上跑丢了羊,比喻人生道路复杂,掌握不好方向会误入歧途,以致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成语故事:

  杨子的邻居家丢失了一只羊,带领了家属亲友等人去追寻,又来请求杨子的童仆帮忙去追寻。杨子问道:“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回答说:“岔路太多了。”

  追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邻居:“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没有追到”杨子问:“为什么会让它跑掉呢?”邻居回答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不知该走那条。”杨子听了,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他的学生们觉得奇怪,经过询问,终于弄明白老师的想法:“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学的东西不是从根本上不相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归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质上,才会没有得失的感觉,而不迷失方向。”

  天真烂漫

  南宋末年,有位姓郑的画家曾以太学生的资格,参加博学词科考试。后来北方蒙古贵族南侵,他向朝廷上书主张抵抗,但未被采纳。南宋灭亡后,他改名为“思肖”。原来,宋朝是赵姓打的天下,“肖”是赵的偏旁。画家表示自己永远思念南宋,并隐居在苏州的一所寺庙里。郑思肖在自己的寓所里挂了一块大匾,匾上是他亲笔写的“本穴世界”四个字:原来,“本”由“大”、“十”两字组成,把其中的“十”字放在“穴”字中间,就成为“宋”加上“大”就是”大宋”。说明自己仍然生活在“大宋”的疆域内。有一次。他画了二卷高五寸,长一丈多的墨兰。画上的墨兰,自然全无土根的。他还在画上题上八个字:“纯是君子,绝无小人。”大家欣赏了这幅画后,赞不绝口,一致夸它画得纯真自然,生气勃勃。

  【释读】“天真”指单纯;“烂漫”自然的意思,这则成语常用来指人心地单纯,坦率自然。也用来比喻青少年或儿童心地单纯善良。

  【出处】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五·郑思肖》工画墨兰,尝自画一卷,长大会,高可五寸许。天真烂漫,超出物表。宋·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

  看故事学成语札人忧天

  杞人忧天

  从前,在一个名叫杞(qi))的小国里,有一个胆子特别小,经常怕这怕那的人。有一次,他呆呆地望着天空,忽然心头涌上巨大的恐惧。他想,如果有一天,这天突然塌了下来,大地也崩裂了,我没了安身的地方,该怎么办呢?

  他越想越害怕,整天忧心忡忡,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有个朋友担心他这样下去对身体非常有害,便跑来劝导他说:“天只不过是聚积起来的气体,这气体到处都是。你在这气体里呼吸、活动,就是在天里面生活,难道还要担心这天会塌下来吗?”

  杞人问:“天如果真的是聚积起来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不是都要掉下来了?”

  朋友继续劝导他说:“日月星辰也都是聚积起来的气体,只是它们能发出耀眼的光。因为它们都是气体,所以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到人的。

  杞人又问;“那么大地崩裂,然后陷下去,又怎么办呢?”

  朋友再劝导说:“大地其实是一些聚积的土块,填满了四方,到处都是。你在它上面走、跑、跳跃,一直与这土地完全连在一起,难道还用得着担心它舍崩裂吗?”

  杞人听了这些劝导,终于放心了。而他的朋友也开心地笑了。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起,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说:“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该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当务之急 ( dāng wù zhī jí )

  解释 当:当前;务:应该做的事。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判断语句中

  示例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六)》:“我们目下的~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今学者~,曰中国古今史,曰泰东西古*史。

  近义词 燃眉之急、迫在眉睫、事不宜迟

  反义词 慢工细活、鸡毛蒜皮一拖再拖、遥遥无期

  误用 现在的当务之急 (当就是现在的意思)

  出处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释义 意思是指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快乐是一本永不腿色的日记。往事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每当我想起下面一件事时,我便会哈哈大笑,觉得很难忘。

  记得有一天下午,我到阿姨家去玩,却发现家中只有上一年级的表弟。他一见我就喊:“好无聊啊!表哥陪我玩。”我实在没办法,只好陪他玩游戏,玩得满头大汗时,我们便坐下来休息。表弟竟拿出小风扇扇了起来。于是,我和表弟一边吹着风扇一边看电视,准备看小品,我发现正在放小品《砸墙》。表弟马上把电视机关了,我问:“你为什么把电视机关了?”表弟回答道:“我妈妈最喜欢看这个小品了。我要等到她回来以后一起继续接着看,让妈妈也开心快乐。”他以为电视跟书一样看到一半可以合上,等想看了,再打开来接着看。我默不作声,想用事实,把真相告诉他。过了一会儿,我没有事情干,只好陪着表弟玩一些无聊的小游戏打发时间。

  终于,大人们回来了。表弟马上把妈妈拉到沙发上,迫不及待地说:“妈妈快看电视吧!小品,我还帮你存着呢!”阿姨被她弄晕了,便打开了电视。表弟发现小品结束了,现在正在唱京剧呢。表弟疑惑地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阿姨。阿姨对他说:“你这个傻小子,我们家的电视既不是网络电视,又不和书一样,不可以随时观看,小品怎么能存起来呢?”

  表弟的行为,引得我和大人们哈哈大笑,而他羞红了脸,低下了头。阿姨把她抱在怀里,他太喜欢这个“傻小子”了。

  毛遂自荐

  《史记·*原君列传》记载:

  赵王使*原君求救于楚,*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原君。*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颂,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春秋时,秦军在长*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原君:“此人是谁?”*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释读】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今天我读了《成语故事里》中的盲人摸象,故事讲的是有几个盲人摸一头大象,他们每个人摸的部位都不一样,结果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的'人说像柱子,有的人说像蛇,有的人说像扇子,有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全面,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一面。我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观察,不要象盲人摸象一样只看到事物的一面。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

  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

  投影片、教学挂图

  【五羊传说】

  五羊传说是一个关于古代广州城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广州海天茫茫,遍地荒芜,曾一度出现连年灾荒,田野荒芜,农业失收,民不聊生。一天,南海的天空上忽然仙乐缭绕,柔美悠扬。随后便又出现了五朵彩色祥云,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五色仙羊。每只羊都口衔着“一茎六出”的优良稻穗,降临楚庭。仙人把稻穗赠给了广州人,并祝愿此处五谷丰登,永无饥荒。祝罢仙人骑彩云腾空飞逝。而五只仙羊因依恋人间,便化为石头留了下来,并一直保佑着广州风调雨顺。从此,广州便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这就是广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名称的由来。

  【羊皮鼓】

  羊皮鼓是羌族“释比”的法器,而并非一件乐器;击鼓、舞蹈、演唱《坛经》是“释比”作法事的基本形式。以鼓伴唱时,鼓点以比较单一的节奏循环往复,舞蹈少,动作小。以鼓伴舞时,鼓点节奏沉稳热烈,丰富多变。

  羊皮鼓舞在羌语中称为“莫恩纳莎”、“莫尔达沙”或“布滋拉”,是“释比”在法事活动中跳的一种祭祀舞蹈,又称“跳经”,是羌族祭祀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色。羌族羊皮鼓舞起源于传说中的《木姐珠与斗安珠》故事,传说是天神阿巴木纳带了很多在各种祭祀场所用的经书,由于路途劳累,休息时他睡着了,醒来时,所有的经书都被一只山羊吃进了肚里,正着急时,树上的金丝猴对他说:“羊子吃掉了你的经书,你快杀掉山羊,用山羊皮制成鼓,做法事的时候,敲起羊皮鼓,经文就会脱口而出。”此法果然灵验,阿巴木纳为感激金丝猴,在做法事的时候,就佩戴金丝猴皮帽。从此以后,释比们敬拜猴头师祖或做法事时就大跳“羊皮鼓舞”。

  【三阳(羊)开泰】

  对于年画上的“三羊开泰”,人们并没感到有什么差错。其实,就像许多谐音于我国古代成语的广告语一样,“三羊开泰”实为“三阳开泰”。

  鼠年到时,人们喜欢用“羊”字讨个吉利,“三羊开泰”中的“羊”字其实是借了太阳的“阳”的谐音。正确的应该写成“三阳开泰”。这个词来源于《周易》六十四卦中的泰卦。“三阳”意为春天开始,表示冬去春来,阴阳消长,万物复苏:“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也作“三阳交泰”,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成为岁首人们用来互相祝福的吉利话。如果将“阳”字改为“羊”,就词义上说是讲不通的。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不料,梁鸽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之后,梁鹄果然来与他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说:“喂养鹰鸢,要使它凶猛,这样才可以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