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菁选

首页 / 经典美文 / | 2023-03-21 00:00:00

中华成语故事(15篇)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你还记得哪些成语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华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华成语故事1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大家都听说过了,但是它的故事可曾了解过?如果没有的话,可以聆听一下哦!

  【成语】: 乐不思蜀

  【拼音】: lè bù sī shǔ

  【解释】: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又称刘阿斗。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公元263年,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惊慌不已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光着上身、反绑双臂,叫手下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刘禅投降以后,魏王曹髦(máo)为了笼络人心,封他一个食俸禄却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次,他请刘禅喝酒,*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后,刘禅的*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

  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司马昭彻底知道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提防着他了。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中华成语故事2

  我相信你们都读过《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吧!是不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呢?每一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下这个让人发醒的故事!

  《守株待兔》讲述的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民,他天天在地里干农活,感到很累。一天,正在他干农活的时候,突然从草丛里窜出来一只兔子直接撞到了树上,死了。这个农民看到了很是高兴。从此以后不再干农活了,天天坐在树旁边等着窜出来的兔子。就这样时间过去了很久也没有再有兔子窜出来,而他的.庄稼也枯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太贪心,否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也不要死守狭隘的经验,要懂得变通,否则就会一无所获。

中华成语故事3

  拔十失五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的名士庞统年轻时,为人朴质,一直没有人赏识他。但他的叔父大名士庞德公对他却十分看重,认为他不同寻常。当时,颍川人司马徽有善于鉴别人品的名声,庞统慕名前往拜见。见面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于是庞统就坐在树下,跟他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就这样一个树上,一个树下,直谈到深夜。司马徽觉的庞统真是非同凡响,赞叹说:“庞德公确实又知人之明,庞统确有与众不同之处!”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列,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

  庞统有知人之明,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养人才、提高别人的'声望,但是他称赞别人时,多有溢美之词。时人觉得奇怪,问其缘故,庞统说:“当今天下大乱,善人少而恶人多。我选拔的人才,即使有一半不合格,也还有一半真才可以利用,这不是很好吗?”

  庞统在赤壁之战时避乱与江东,被鲁肃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致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后,诸葛亮借吊孝之际拉拢庞统,同时鲁肃也将庞统推荐给孙权,但孙权嫌庞统容貌丑陋,态度傲慢而不予重用。于是庞统往荆州投靠刘备,初为县令,不理政事。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发现他才华横溢,对他大为器重,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商方略,教练军士。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法正奉益州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抗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计,请刘备借机谋取荆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有民众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一定可成就大的发展。刘备认为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人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百万兵士进入益州。在刘备与刘璋会面时,庞统力劝刘备取代刘璋成为汉中王,但刘备以种种理由推掉。刘璋返回成都后,庞统再次劝说刘备偷袭成都,这次刘备听从庞统的计策,出征成都,后庞统随刘备进蜀,设计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但在攻雒城之际疑诸葛亮欲争功,不听其书信劝阻,冒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被乱箭射死。

中华成语故事4

  我读的书是《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的成语故事,就是这些成语故事记下了中华五千年的辉煌成就。虽然,那些现在被我们敬仰的古人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们流芳百世的故事流传了下来。所以我们要当一次传香火的人,把这些成语故事像传香火一样传下去。

  此外,我还选了许多我喜欢的成语故事,我来介绍一下吧。

  程门立雪:告诉我们要像杨时和游酢一样,诚恳好学,尊敬师长。

  前车之鉴:告诉我们如果犯了错误,以后要谨慎一些,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重蹈覆辙也是这个意思)

  打草惊蛇:告诉我们以后做事要谨慎,不要惊动对方,免得打草惊蛇。

  宠辱不惊:告诉我们被别人得宠或屈辱时,不要过于表现自己或记恨别人。

  我觉得这的的确确是一本好书,以后如果还有这类的书的话,我一定还会看的,另外,我推荐大家也来看这类的书。

中华成语故事5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中华成语故事》,看完后我受益良多,有几处甚至教会了我人生的道理。这本书可谓是我在寒假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让我领悟到了许多哲理,更让我明白为人处事的方法。

  《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描述的是:从前有一个老人叫愚公,他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出入很不方便。于是愚公就叫上全家人移山。他们的精神感动了神,神派人把山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成功!像我们的沙漠绿化工程,工人们在一步步向成功迈进。如今的大沙漠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绿化带在向外扩散,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我们很快也把沙漠变成绿洲。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沙尘暴风沙肆意给人们带来不便,恶劣的环境就像文中的“大山”那样,绿化工人就像“愚公”和他的家人一样,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大沙漠很快也能被移*。

  书中不但教我持之以恒,还教会了我“铁杵也能磨成针”的耐性。《铁杵成针》这个成语说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很调皮,直到一天,李白看见路边有一位老奶奶,她要把一根铁杵磨成绣花针,后来李白受到启发,刻苦努力,最后成了大诗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玩拼图,,妈妈给我买了一张一千拼的奥特曼拼图,我一点儿也不会拼,弄得心烦气燥失去耐心索性一扔,把它扔在一边再也不管了。自从我看了这个成语,感受良多想起那张我半途而废的.拼图,心想我应该把它拼好。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最后我把它拼成一张奥特曼的全家福。过年了,亲戚朋友们见了,第一句话就是:“哟,磊磊挺厉害的嘛,这么乱的拼图都能拼出来,挺有耐性的嘛!”其实我心里知道这都是《中华成语故事》的功劳。

  这本书里还有许多哲理,我只能说到这了,如果你想看也去图书馆找找这本书吧。

中华成语故事6

  西汉时期,有人盖了一座新房子,客人们都前来观赏。可是有一个客人,看到烟囱笔直地竖在厨房顶上,灶门口又堆着柴禾,就劝主人把烟囱重新砌得弯曲一些,柴禾要搬得远些,以免发生火灾。可是主人认为这客人不会说吉利话,很不高兴,便没有听他的。

  过了不久,这家果然失火了,幸亏左邻右舍赶来相救,才把火扑灭。主人为了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杀牛买酒,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其余的人坐在旁边,就是没有请那位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

  *间有个客人说:“如果你当初听从那位朋友的'意见,根本不会失火,也就用不着像今天这样杀牛打酒请客了。现在你请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却把那位朋友忘了。这岂不是: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吗?”

  主人听了这话,猛然醒悟过来,他马上派人把那位朋友请来,并让他坐了首*的位置。

中华成语故事7

  前几天,老师给我们全班同学每人发了一本书,叫做《中华成语故事》,我手捧着这本书,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从小我就很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关于古代的成语故事。这次通过读书,我又发现了一个好故事叫机不可失。

  这个故事讲了唐朝初年,李渊为了*定天下,就派大将李靖统率大军去攻打蜀都的'萧铣。当他的大军来到江边,只见大浪滔天,势如千军万马,奔腾咆哮,看得人心惊胆颤。这时候有位将军说:“等江水退了,再打过江去吧!”可李靖语气坚定地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敌军一定认为我们被江水阻隔,不会马上进攻,我们必须在他还没有调集兵马之前,趁着这江水猛涨的大好时机迅速渡过江去,攻到城下,这才是用兵的上策。果然,在李靖的强大攻势下,萧铣被打败了。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牢牢地去把握,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失去了,就后悔莫及!在以后的学*生活中,我也一定要“机不可失”。

中华成语故事8

  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人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fán)哙(kuài)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他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会‘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选别人吧!”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

中华成语故事9

  【典故】

  司马相如是位才子,会击剑抚琴,但最擅长的是写诗作赋。因此汉武帝很赏识他,让他在自己身边作官。这时正赶上唐蒙在修治西南蜀道。由于他征集民工过多,又杀了他们的首领,引起了巴蜀人民的.惊恐和不安,发生了骚乱。汉武帝知道了这件事情,便让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并且让他写一篇文告,向巴蜀人民作一番解释。

  司马相如在文告中说:“调集民夫、士兵修筑道路是应该的,但是惊扰了长老、子弟并不是陛下的意思。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或自相残杀是不对的。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刃和箭镐而上,绝不容许回头看,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你仍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尽人臣之道……”

  司马相如将这件事完成得很好,修路的工程的顺利地进行了。汉武帝非常高兴,又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中华成语故事10

  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家名叫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hé)闾(lǘ)。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说也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jǐ)。队伍站好后,孙武命搬出铁钺(yuè)(古时**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中华成语故事11

  成语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汉语言中的精华,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我爱中国的文化,爱它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中华成语故事》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每个成语故事都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它反映了政治.军事.文化.道德和理想......我们可以通过成语故事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且可以得到教育意义的启示。

  其中我比较喜欢勤能补拙的故事,它讲了白居易的故事,他不仅是唐朝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而且也是为官清廉.深得民心的好官。这与他的`个人做事的态度和原则有关。他认为:一个人天生的资质是很重要的,但是后天的努力更重要。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天资差一点没有关系,关键要勤奋,勤奋了就能弥补笨拙的缺憾!现实生活中,笨并不代表成绩不好,聪明也并不代表成绩好,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通过不懈的努力,刻苦学*,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学*成绩!

  古人好学求知的精神,是我值得学*的优秀榜样。我要“勤能补拙”,认真学*,不负父母的期望!

中华成语故事12

  我非常喜欢读书,暑假里我又拿出新买的《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津津有味的了起来。

  高尔基说过:读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一扇知识的大窗。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深深的吸引着我,有的惊心动魄,有的感人心肺,还有的.回味无穷。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对我的启发意义很大,我知道了做事不能夸夸其谈,还要有实战经验。我们学*也是同样的道理,记得再清楚,不会用一样白费功夫。做事都要以多练为主,熟能生巧,吸取“纸上谈兵”的失败经验。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对我们的教诲。有些故事我们从小就知道,但还是明知故犯,是家长提醒的不够吗?是老师教育的不够吗?其实都不是,这些错误的频频出现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不严格要求自己造成的。我们还会记得一些教训,本能的去改正,这对我们是有益无害的。

  《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他像一条江河源源不断的流入我们真实的海洋中。

中华成语故事13

  【成语】: 火中取栗

  【拼音】: huǒ zhōng qǔ lì

  【解释】: 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成语故事】:

  讲的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香气扑鼻,但是有火不好拿。于是猴子灵机一动对猫说:都说猫是胆小鬼,这回看你敢不敢把栗子拿出来。小猫为了证实自己的勇敢,便把爪子伸到火里去取栗子。爪子碰到火,上面的.毛立刻被烧焦了,痛得它大叫,急忙甩掉栗子,猴子趁机把栗子吃掉了。

  这个成语出自法国诗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比喻替别人冒险吃苦,自己却得不到好处。

中华成语故事14

  暑假里,我看了许多书,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特别是《成语故事》,它是由一个个典故组成的,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精彩的小故事。印象比较深的有《八仙过海》,《守株待兔》……

  《八仙过海》这个故事讲的是韩湘子,张果老,铁拐李,何仙姑,吕洞宾,曹国舅,蓝菜和,花龙去参加蟠桃会。他们为了过海想了很多办法,最后他们终于通过每个人的努力和神术过了东海。所以也就有了后来的歇后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故事同时也说明了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多用心、多努力,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所以我以后要在学*上多动脑子、多努力,也一定能取得好成绩的。

  《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种庄稼的人看见了一只兔子在树桩上撞死了,他轻而易举地得到了一只兔子。然后他就每天在树桩旁边等,庄稼也不管了。最后兔子没再出现,禾苗也都枯萎了,他也饿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好吃懒做,要靠自己的劳动,不能坐等天下掉馅饼,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会有收获。

  与此同时,我也很佩服先人的聪明才智,能够想出这么多典故来。

中华成语故事15

  声东击西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争雄。有一年夏天,刘邦在彭城被项羽的楚军杀得大败,本已归顺刘邦的魏王豹倒戈反汉。

  刘邦派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魏王豹得知汉军进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为大将,统率兵马扼(è)守在黄河东岸的'蒲(pú)坂(bǎn),封锁黄河渡口,阻止汉军渡河。

  韩信带领汉军来到前线,看到蒲坂地势险要,柏直又有重兵坚守,知道从这里硬攻很难获胜。经过反复考虑,他想出一个“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将军营扎在蒲坂对岸,军营四周插上旗帜,又弄来一些船只。白天让士兵操练、呐喊,夜里掌灯举火,调兵遣将,做出要从这里强渡黄河的架势。背地里他却把汉军主力偷偷向北移动,选择了夏阳作为偷渡黄河的据点。

  魏军看到黄河对岸的汉军,调动繁忙,喊杀震天,以为韩信真要从蒲坂渡河。柏直乐得拍手大笑:“韩信之辈真是一伙笨蛋,我这里坚如磐(pán)石,固若金汤;再加上黄河水深流急,休想渡过河来!”于是他便放心睡觉去了。

  汉军开到夏阳以后,韩信命令士兵赶紧做木桶。把几个木桶连在一起,上面拴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就成了渡筏。汉军乘着这些渡筏,偷渡到对岸。因为魏军在那里没有派兵防守,所以汉军顺利地渡过黄河,攻陷了魏军后方要地安邑(yì)。魏王豹毫无准备,慌忙领兵迎战,结果惨败,他自己也被韩信活捉了。

  成语“声东击西”,指为了迷惑敌人,表面上宣扬要攻打一边,其实是攻打另一边。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扩展阅读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扩展1)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

中华成语故事15篇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还记得都学过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华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成语故事1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中华成语故事2

  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玉璧,叫“和氏璧”,是个无价之宝。秦昭王听说后,非常羡慕,就想把它弄到手。

  于是,秦昭王派使者带书信去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意拿15座城池来换那块“和氏璧”。这可让赵王作了难,给玉璧吧,怕秦王不守信用,得了玉璧不给城;不给吧,又怕惹恼秦王,领兵来攻打赵国。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后来有个人推荐他的门客蔺(lìn)相如去秦国处理此事。惠文王派人把蔺相如叫来一谈,也觉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就决定派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玉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一看,只见玉璧洁白无暇,晶莹透明,果真是个无价之宝,顿时高兴得合不上嘴。他翻来覆去欣赏了好半天,又传给身边的大臣和后宫的美女看,他们个个赞不绝口,纷纷向秦王表示祝贺。蔺相如站在旁边等了好一会,也不见秦王提换城一事,知道秦王要诓(kuāng)骗玉璧。但这时,玉璧已给了他们,又不能硬抢回来。蔺相如急中生智,客气地对秦王说:“这和氏璧虽是天下至宝,可惜上面还有一点小斑瑕(xiá),大王可能还没看见,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把玉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连连倒退几步,靠在殿柱旁,义正词严地说:“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宝贝。当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说要以15座城池换这块玉璧。可是今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随便给人传看,根本没有换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的话,我宁愿把头连同这块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殿柱上!”说完,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连忙陪着笑脸劝阻,又让人拿来地图说明把哪些城地割给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这是先稳住他,再把玉璧骗去,就对秦王说:“这玉璧是稀世珍宝,我们赵王在送璧之前,斋(zhāi)戒了五天,又举行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要是真心换璧,也应斋戒五天,举行相应的受璧换城仪式,我才敢把玉璧献上。”秦昭王见蔺相如态度坚决,知道硬夺不行,就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宾馆,派一名随从化装成穷人的样子,把玉壁包好缠在腰间,沿小路偷偷送回赵国去了。

  五天以后,秦王邀请了楚、燕、齐、魏等国的使者来参加受璧仪式,想借此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安排完毕,宣赵国使者上殿。蔺相如按照使节的仪式行过礼,秦王见他手中空空如也,就问他玉璧在哪里?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贵国从穆公以来,前后有20多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骗,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了。”秦王一听,火冒三丈,让人把蔺相如绑起来问罪。蔺相如从容地说:“大王请息怒,让我把话当着大家说明白:大家都知道,秦国强,赵国弱,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的.事,从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如真想要璧,这并不难,先把15座城池交给赵国,然后派一使者跟我去赵国取璧,赵国绝不敢得了城市不给玉璧,去背个不守信用的名声。我知道这次愚弄了大王,罪该万死,请治我的罪吧,让各国都知道大王为了想得到一块玉璧而杀了赵国的使者,天下的人也可以知道是非曲直了。”一*话说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璧,还落个坏名声,就下令把蔺相如放了。结果,秦国舍不得15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成语“完璧归赵”,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中华成语故事3

  项庄舞剑

  项羽的大军进驻鸿(hóng)门(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后,有人暗中向项羽报告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刘邦为消除误会,在谋士张良的陪同下,到鸿门当面向项羽谢罪。项羽听他说得真诚坦率,表示不再怀疑,并设宴款待刘邦。项羽的谋士范增、项伯等也一起参加。

  范增早就主张杀掉刘邦,免得留下后患。*间,他屡次向项羽暗示杀刘邦,但项羽不予答理。于是他离*,把项羽的堂兄项庄叫来说:“大王心慈手软,你进去敬酒,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杀了沛公。”

  项庄入内敬酒,完毕后对项羽说:“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项羽表示同意,于是项庄拔出剑在*前起舞,项伯看出苗头不对,便拔剑与项庄对舞,并以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从下手。

  刘邦的谋士张良见情势危急,离*找到了刘邦的部将樊哙。樊哙一见张良,就问他现在情况如何。张良说:“现在情况非常危急。此刻项庄表面上是舞剑助兴,其实真正的.用意是要杀掉沛公!”

  樊哙激动地说,既然如此,由他进去与他们拚命。他强行进入营帐,怒视项羽,头发直竖,眼眶睁得像绽开似的。项羽赐酒肉,他大口地喝,大口地吃。吃喝后,面不改色地指责项羽听信谗(chán)言,企图杀掉有功之臣。过了一会儿,刘邦借机入厕,逃回了自己的军营。

  成语“项庄舞剑”常与“意在沛公”连用,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中华成语故事4

  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苟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秦军一定会惊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经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并不想求和。苟偃没有办法,只得准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各军都要填*水井,拆掉炉灶。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想不到苟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苟偃这佯指令,大专横了,反感他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

  将领的副手说:“他是我们的头,我听他的。”于是也率领自己的队伍朝东而去: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苟偃失去了下军,仰天叹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执行,就不会有取胜的希望,一交战肯定让秦军得到好处。”他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中华成语故事5

  惊弓之鸟

  有一天,更羸(léi)和魏王站在一个高台上,仰头看见有鸟在天空中飞。

  更羸对魏王说:“请大王看看,我可以只拉弓不发箭而把鸟射下来。”

  魏王不相信地说:“难道你的射术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吗?”

  更羸很自信地说:“可以。”

  过了一小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羸拿起弓拉了一下空弦,那只雁就一下子栽落到地上。

  魏王惊叹说:“你射箭的本领居然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地步!”

  更羸说:“这是一只受伤的'孤雁啊!”

  魏王说:“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

  更羸回答说:“它飞得很缓慢,叫声很悲惨。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叫得惨,是因为长久失群。由于它的旧伤没有长好而害怕的心情又没有去掉,所以一听见弓弦响,就急忙往高处飞,这就引起伤口破裂,从高空掉下来了。”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中华成语故事6

  上周,我和妈妈一起看了《中国成语故事》。这本书讲了古代很多有名的成语故事。有“朝三暮四”、“画蛇添足”、“一叶障目”等等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在所有的成语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是“朝三暮四”的故事了。它主要讲的是一位老爷爷养了很多的猴子,之前他每天要给猴子们喂食十粒橡子。后来,老爷爷的钱不够了,他给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早上三粒,晚上四粒橡子吧?”猴子们非常生气的大声叫喊。于是,老爷爷改口说:“那么改成早上四粒,晚上三粒,可以吗?”猴子们听了,都很高兴,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胜利了!其实,橡子的总数并没有增多,只是分配方式有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了。这个故事就是最早“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由来。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原来的意思就是指事物的实质不变,用玩弄的手法欺骗人。现在用来比喻做事长长变卦,反复无常。

  我们小朋友,要有理想,做事认准目标,一直向前,千万不能朝三暮四,那将一事无成噢!

中华成语故事7

  我相信你们都读过《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吧!是不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呢?每一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下这个让人发醒的故事!

  《守株待兔》讲述的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民,他天天在地里干农活,感到很累。一天,正在他干农活的.时候,突然从草丛里窜出来一只兔子直接撞到了树上,死了。这个农民看到了很是高兴。从此以后不再干农活了,天天坐在树旁边等着窜出来的兔子。就这样时间过去了很久也没有再有兔子窜出来,而他的庄稼也枯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太贪心,否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也不要死守狭隘的经验,要懂得变通,否则就会一无所获。

中华成语故事8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这话真是太妙了。在中华文化浩渺的烟波里,成语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她是一扇清新的窗,激励着每一个寻梦者。

  在我7岁生日的那一天,妈妈送给我一本《中华成语故事》。

  我很喜欢这本书,一有空就拿出来读。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闻鸡起舞”这个故事。故事讲述的是西晋时,有个勤奋的孩子叫祖逖。他有很大的志向,很想报效祖国。他有一个叫刘琨的好朋友,两人都很勤奋努力,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写毛笔字的事情。每天中午妈妈提醒、督促我写毛笔字,可是每次写毛笔字的时候总是提不起精神,字写得像爬爬虫。没有大人的督促就不写了,能偷懒就偷懒。难怪字写不好。

  再看看祖逖,祖逖虽然不和我们一个朝代,但都生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因为他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果我也像祖逖一样坚持不懈还能有做不好的事情吗?

  后来,我下定决心要把字练好,每天中午一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毛笔,专心写大字。一年多下来来,我坚持不懈,从不间断。我的字有了很大进步。()妈妈也说我越来越懂事了。我没有告诉妈妈为什么我变得这么优秀,只是一个人偷偷的.笑了。

  一个人如果要想成功,光靠想和说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行动。我想,在学*上我也应该珍惜时间,做事不拖拉,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我要学*祖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精神,为了理想发奋图强,勤奋学*。

  长大后我也要向像祖逖一样成为有学问的人。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读后感木偶的森林读后感《聊斋志异》读后感

中华成语故事9

  1.中华成语故事:名落孙山

  宋朝时候,有个名叫孙山的读书人,他与同乡的儿子一起去参加科举考试,考取了最后一名。看完榜后,他马上高兴地回家去了,同乡问他:“我儿子考中了吗?”他幽默地回答;“您儿子的名字排在孙山后面呢!”

  [提示]比喻投考不中或选拔时未被录取。

  2.中华成语故事:塞翁失马

  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注释]塞:边塞。翁:老头儿。

  [提示]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3.中华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广纳人才,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听说在隆中卧龙冈隐居的诸葛亮是个奇才,就去请他出山。一连去了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第三次,诸葛亮正在屋里睡觉,刘备站在院里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建立了蜀国。

  [注释]顾:拜访。茅庐:草屋。

  [提示]比喻真诚地再三邀请人家。

  4.中华成语故事:安居乐业

  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人们不用坐车乘船到远方去;没有战争,人们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稳;与相邻的国家望得见,但不相往来。

  [注释]安居:居住的地方安稳。乐业:喜欢自己的职业。

  [提示]形容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5.中华成语故事:举一反三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注释]反:推及,推论。

  [提示]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6.中华成语故事:班门弄斧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尤其善于使用斧头砍削木器,所以人们认为在他的门前舞弄斧头是不自量力的行为。明代诗人梅之涣讥讽在李白墓前题诗的.人,写过这样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注释]班:鲁班,我国古代的木匠。

  [提示]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7.中华成语故事:囫囵吞枣

  从前,有个人在路上边走边吃梨。这时候,迎面走来一位医生。医生对他说;“吃梨对牙齿有好处,却会伤脾。”那人从口袋里掏出几颗枣,问道:“那么吃枣呢?”医生说:“枣补脾,可是会伤害牙齿。”那人说:“我有办法了,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说完,他把枣一口吞了下去。

  [注释]囫囵:完整,整个儿。

  [提示]多用来比喻学*时不加以分析和理解,而笼统地全部接受。

  8.中华成语故事:打草惊蛇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 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 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申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提示]比喻由于行为不慎而使对方有觉察与防范。

  9.中华成语故事:草木皆兵

  东晋时,秦王苻坚率兵百万南下攻打东晋,而东晋只有八万兵马应战。没把对方放在眼里的苻坚却在首战落败,士气大伤。一天晚上,心中烦躁的苻坚登高观察晋军,只见晋军布阵整齐,再望八公山上,草木都像人形。他对弟弟苻融说,敌兵很多呀。后来,在淝水的决战中,秦军大败。

  [注释]皆:都。

  [提示]比喻失败者恐惧、多疑的心理。

  10.中华成语故事:持之以恒

  元朝,有个叫陶宗仪的人,考进士落榜,并不气馁,继续刻苦读书。他在下地劳作间隙时,总是读书。田野里没有纸,他就把心得记在树叶上,回家后装进瓦罐里,十几年时间装满了十几个瓦罐。有人不理解,他说:“学*就应持之以恒。”后来,他整理树叶,编了本《南村辍耕录》的书,很受欢迎。

  [注释]持:坚持。恒:恒心。

  [提示]指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11.中华成语故事:出类拔萃

  孟子是春秋末期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麒麟和一般走兽是同类,凤凰和普通飞禽是同类,圣人和百姓也是同类;而孔子作为圣人,远远超越同类人中的佼佼者,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了。”

  [注释]出:超出。类:同类。萃;聚集。

  [提示]比喻人的品德和才能超出一般人。

  12.中华成语故事:从容不迫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在一次与另一位哲学家惠子辩论时,指着水中的鱼说:“它从容不迫地游来游去,多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那条鱼,怎么知道?”庄子说:“鱼快不快乐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我们自己快乐,所以可以认为水里的鱼同样非常快乐。”

  [提示]形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13.中华成语故事:大器晚成

  三国时,有个叫崔林的人,年轻时既没成就又无名望,被亲朋好友看不起,只有堂兄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就,崔林以后一定能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曹丕当政时做了大官。

  [注释]器:指才能。

  [提示]比喻有大才能的人要经过长期磨练,往往成名较晚。

  14.中华成语故事:大义灭亲

  春秋时,卫国有位正直的大臣叫石碏,可他的儿子石厚,却帮助卫庄公的儿子州吁杀害了卫桓公,篡夺了国君之位。州吁和石厚很暴虐,引起了民愤。石碏对自己的不肖之子也十分愤恨。他设计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与陈桓公商量好,将两人处决。人们称赞他的行为是“大义灭亲”。

  [注释]义:正义。亲:亲属。

  [提示]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加以处罚。

  15.中华成语故事: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叫郭象。他在对老子和庄子学说的研究上很有造诣。由于他学识渊博,表达能力强,对任何复杂的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学者王衍称赞他说:“听郭象讲话,好像是悬于山上的河流倾泻而下,从无枯竭的时候。”

  [注释]若:好像。悬河:形容像激流倾泻而下。

  [提示]比喻口才好,能言善辩。

中华成语故事10

  西汉时期,有人盖了一座新房子,客人们都前来观赏。可是有一个客人,看到烟囱笔直地竖在厨房顶上,灶门口又堆着柴禾,就劝主人把烟囱重新砌得弯曲一些,柴禾要搬得远些,以免发生火灾。可是主人认为这客人不会说吉利话,很不高兴,便没有听他的。

  过了不久,这家果然失火了,幸亏左邻右舍赶来相救,才把火扑灭。主人为了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杀牛买酒,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其余的人坐在旁边,就是没有请那位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

  *间有个客人说:“如果你当初听从那位朋友的意见,根本不会失火,也就用不着像今天这样杀牛打酒请客了。现在你请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却把那位朋友忘了。这岂不是: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吗?”

  主人听了这话,猛然醒悟过来,他马上派人把那位朋友请来,并让他坐了首*的位置。

中华成语故事11

  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据说他年轻的'时候,读书进步得很慢,他心里就不耐烦起来。有一天,他出门去玩儿,看见一个老婆婆蹲在小溪旁边,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李白觉得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这是干什么?”老婆婆头也不回,一边磨她的铁棒,一边回答说:“我在磨绣花针!”李白更奇怪了,又问:“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绣花针吗?”老婆婆说:“我今天磨,明天磨,铁棒只会越磨越细,哪怕它磨不成绣花针!”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里像开了窍。他从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个很有文才的人。

  “磨杵成针”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这个成语说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中华成语故事12

  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献计说:“魏国攻打赵国,一定把精锐部队统统派出去了,而国内只留下些老弱病残。我们不妨扬言攻打大梁,魏军听闻后一定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大梁,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定可大获全胜。”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听到齐国进攻大梁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大梁,谁知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被杀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赵国之围得解。

  成语“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中华成语故事13

  《映雪囊萤》、《负薪挂角》、《悬梁刺股》、《凿壁偷光》……这些都是《中华励志成语故事大全》里精彩的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让人充满正能量。其中给我鼓励最大的是《悬梁刺股》和《凿壁偷光》两个故事。

  《悬梁刺股》写的是东汉时期的政治家孙敬在学*中怕自己打瞌睡,用绳子的一头绑住头发,另一头绑在房梁上,一打盹,头发就被绳子拉痛醒了。而苏秦在打盹时却是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你看他们两人多刻苦学*啊!而我呢,一困就睡,管他三七二十一。记得有一次,我的'作业才了到一半,眼困了,把笔一扔,上床倒头就睡。本想睡一会再起来接着做完,可是跟伙伴们疯玩了一天的我,一觉醒来天大亮了,昨晚我偷懒了。一到教室就拼命地赶呀赶,狼狈不堪。想想古人悬梁刺股,看看自己得过且过,好惭愧啊!以后,我一定要谨记孙敬、苏秦悬梁刺股的学*精神,好好读书,努力学*文化科学知识。

  还有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也叫我感动。匡衡的家穷到连一根蜡烛都买不起,他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孔,就借着隔壁透进的一点光来读书学*,却成就了西汉时期的一个著名的学者。所以在明亮的灯光下,我会自觉做作业、看书、练字、画画。有一次,我看《十万个为什么》入了迷,半夜被奶奶骂我不关灯,浪费电。我吐吐舌头,告诉自己,以后我白天要多看书学*。

  我爱读书,读书让人明理,读书让人睿智。文化知识使人知书达理,读书学*使人实现梦想。同学们,读书的号角吹响了,大家都来读书吧,因为读书是通向理想的桥梁。

中华成语故事14

  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家名叫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hé)闾(lǘ)。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说也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jǐ)。队伍站好后,孙武命搬出铁钺(yuè)(古时**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中华成语故事15

  一叶障目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气愤说看不见。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扩展2)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

中华成语故事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华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华成语故事1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邯郸学步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中华成语故事2

  图穷匕见(xiàn)

  战国末期,秦国比较强盛,就不断出兵侵占其它国家的领土。一次,秦国攻占了赵国的都城,并且一直打到北部的燕国。

  燕国的太子丹焦虑不安,决定派勇士荆轲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并让秦舞阳作他的助手。为了取得秦王信任和欢喜,以便有机会靠*他,燕太子丹让荆轲带去两样东西作礼物:一是秦王急于得到的'秦国叛将和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头;一是燕国的地图。樊于期的人头和地图分别装在两个匣子里。地图里裹着行刺秦王的匕首,匕首是由毒液泡过的,只要刺破一点皮,就能使秦王丧命。

  荆轲和秦舞阳二人到了秦国都城咸阳后,先用金银珠宝买通秦王的大臣蒙嘉,再通过他对秦王说,燕国的荆轲要把叛将的人头和燕国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大喜,就在咸阳宫里摆下酒宴,接见燕国来的勇士。荆轲在前,秦舞阳随后,登上宫殿的台阶。这时,秦舞阳紧张得腿都有点发抖了,而荆轲却坦然自若,面无惧色。

  秦王看过仇人樊于期的人头,又让荆轲把燕国的地图献上来。荆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面前,恭恭敬敬地献上去。秦王慢慢把地图展开,仔细观看。地图将要展到尽头,裹在里边的匕首突然露了出来。这时,荆轲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一见,吓得扯断衣袖,转身就逃。荆轲没有刺中秦王,就在后边紧追。这时,秦王的卫士赶来了。秦王拔出身上的长剑,砍伤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在地上,把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投去,但没有击中。结果,勇士荆轲被拥上来的卫士杀死了。

  后来,“图穷匕见”这句成语,人们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最后,真相终于暴露出来了。

中华成语故事3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不过,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很多。

  望梅止渴: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中华成语故事4

  在晋代的时候,可恶的匈奴人经常来捣乱,把国家弄得乱糟糟的,很多百姓为了逃避战争,到处躲躲藏藏的,每天都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

  有一个叫做祖逖[tì]的人经常给一些穷人送粮食,但后来,他慢

  慢发现穷人越来越多,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苦,这都是战争造成的。

  祖逖暗暗下定决心,为了赶跑匈奴,让百姓们不再受苦,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更增强大的人,

  于是祖逖每天都认真学*知识,非常刻苦地练*武功。

  后来,祖逖理解了一个叫做刘坤的朋友,他们住在一块,经常一起讨论国家大事,每天还一起练剑,相互比试剑法。

  有一天半夜,睡得迷迷糊糊的祖逖,突然听见院子里传来一阵鸡叫声,他以为是家里进了小偷,就赶紧把刘坤叫醒,两人拿起剑,悄悄地来到了院子,却发现根本没有小偷。

  这时天色蒙蒙亮了,一阵风吹过,两人都觉得身上凉飕飕的,不由得打了个哆嗦。

  祖逖看了看手中的剑说道:我们来练练剑吧,这样身上就暖和了。

  于是,祖逖和刘坤就在院子里练剑,你一招我一式,两人都练得特别投入。

  没过多久,天就完全亮了起来,这时两人都练出了一身汗,但他们觉得可舒服了。

  祖逖擦了一把汗,兴奋地说道:“不如我们以后听到鸡叫声就起床练剑,好不好?”

  刘坤也高兴地说道:“好!”

  从此之后每天大清早,天色还没亮,只要公鸡一叫,祖逖和刘坤就开始练剑,无论刮风下雨,他们都没有偷过懒。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祖逖和刘坤都成了功夫了得的大侠。

  后来,皇上还把他们封为大将军,他们勇猛的带兵打仗终于将匈奴人赶跑了!

中华成语故事5

  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玉璧,叫“和氏璧”,是个无价之宝。秦昭王听说后,非常羡慕,就想把它弄到手。

  于是,秦昭王派使者带书信去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意拿15座城池来换那块“和氏璧”。这可让赵王作了难,给玉璧吧,怕秦王不守信用,得了玉璧不给城;不给吧,又怕惹恼秦王,领兵来攻打赵国。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后来有个人推荐他的门客蔺(lìn)相如去秦国处理此事。惠文王派人把蔺相如叫来一谈,也觉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就决定派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玉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一看,只见玉璧洁白无暇,晶莹透明,果真是个无价之宝,顿时高兴得合不上嘴。他翻来覆去欣赏了好半天,又传给身边的大臣和后宫的美女看,他们个个赞不绝口,纷纷向秦王表示祝贺。蔺相如站在旁边等了好一会,也不见秦王提换城一事,知道秦王要诓(kuāng)骗玉璧。但这时,玉璧已给了他们,又不能硬抢回来。蔺相如急中生智,客气地对秦王说:“这和氏璧虽是天下至宝,可惜上面还有一点小斑瑕(xiá),大王可能还没看见,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把玉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连连倒退几步,靠在殿柱旁,义正词严地说:“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宝贝。当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说要以15座城池换这块玉璧。可是今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随便给人传看,根本没有换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的话,我宁愿把头连同这块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殿柱上!”说完,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连忙陪着笑脸劝阻,又让人拿来地图说明把哪些城地割给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这是先稳住他,再把玉璧骗去,就对秦王说:“这玉璧是稀世珍宝,我们赵王在送璧之前,斋(zhāi)戒了五天,又举行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要是真心换璧,也应斋戒五天,举行相应的受璧换城仪式,我才敢把玉璧献上。”秦昭王见蔺相如态度坚决,知道硬夺不行,就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宾馆,派一名随从化装成穷人的样子,把玉壁包好缠在腰间,沿小路偷偷送回赵国去了。

  五天以后,秦王邀请了楚、燕、齐、魏等国的使者来参加受璧仪式,想借此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安排完毕,宣赵国使者上殿。蔺相如按照使节的仪式行过礼,秦王见他手中空空如也,就问他玉璧在哪里?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贵国从穆公以来,前后有20多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骗,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了。”秦王一听,火冒三丈,让人把蔺相如绑起来问罪。蔺相如从容地说:“大王请息怒,让我把话当着大家说明白:大家都知道,秦国强,赵国弱,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的事,从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如真想要璧,这并不难,先把15座城池交给赵国,然后派一使者跟我去赵国取璧,赵国绝不敢得了城市不给玉璧,去背个不守信用的名声。我知道这次愚弄了大王,罪该万死,请治我的罪吧,让各国都知道大王为了想得到一块玉璧而杀了赵国的使者,天下的人也可以知道是非曲直了。”一*话说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璧,还落个坏名声,就下令把蔺相如放了。结果,秦国舍不得15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成语“完璧归赵”,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中华成语故事6

  1.中华成语故事: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

  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ji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2.中华成语故事: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说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3.中华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4.中华成语故事:土崩瓦解

  释义:“崩”,倒塌。“解”破裂。像泥土倒塌瓦片破裂。比喻彻底**或溃败。

  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个暴虐无道的**。他贪恋酒色、荒*无度,整日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理朝政。

  他听信谗言,重用*臣,残害忠良,戮杀无辜,他强征暴敛,动用巨资,强迫百姓为自己修建宫苑,他惨无人道,制造种种酷 刑,以观看人受刑后的痛苦为乐。在他暗无天日的统治下,百姓无不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虽说商朝的疆土辽阔广袤,左起东海,右至杳无人烟的沙漠,南从五岭以南的交趾,北至遥远的幽州,军队从容关一直驻扎到蒲水。士兵不下数万,但打起仗来,因为兵士不愿意为纣王战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边。商朝军队士气如此低落,商朝的**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当周武王左手擎着用黄金作装饰的大戟,右手节用牦牛尾装饰的白色旌旗、坐着战车,势不可挡地杀来时,所到之处,无不披靡,讷纣王军队的溃败,商纣王**的**,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无法挽救。

  5.中华成语故事:天下无双

  黄香是湖北江夏人,母亲早死了,父亲是个小官员,父子二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黄香知书达理,对父亲十分孝敬,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子扇凉,让父亲睡得舒服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温热一点,再请父亲睡下。因此父亲更爱护他,帮助他学*许多知识。

  黄香长大以后,做了官。在他当魏郡太守期间,有一次遭到水灾,当地的百姓被洪水冲得无家可归,没吃没穿。黄香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分给了受灾的百姓。因为黄香幼年时期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对父亲又十分孝敬,所以博得了许多人的赞美。当时在京城里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释义:天下找不出第二个。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

中华成语故事7

  暑假期间,我读了许多书,其中一本叫《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内容丰富,时而让我兴奋,时而让我嚎啕大哭,时而让我又惊又喜,时而让我……

  这本书有许多成语,成语里面的故事人物描述的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活灵活现。让一个个生动的成语故事映入我的脑海里,有的人简直是个饕餮,比如秦桧,是南宋著名奸臣,内外勾结,陷害忠臣岳飞,加速了南宋的灭亡,他去世后,世人把秦桧夫妇像铸成跪像,赤身长跪于岳飞坟前,遭到了世人唾骂;有的人却心地善良,比如陶侃,东晋人,他*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去世后,供奉于武成王庙内,受世代人祭拜,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有的人却足智多谋,比如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发明家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有的人强词夺理,比如郭默……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不少成语的来历,比如拔帜易帜,讲的是刘邦的手下,张耳带着士兵攻击赵国是怎样胜利的故事,意思是拔掉其他人的旗帜,换上自己的旗帜,多比喻取而代之;黔驴技穷,这个故事描写的.很生动,驴看着很生猛,其实没有什么本事,被虎活活咬死,也揭露了一个真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现在多用于一个人用尽了全部的力量,再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还有很多很多成语:四面楚歌、狐假虎威、邯郸学步、四大皆空等等。

  写作文时,一个个活泼可爱的成语从我脑子里跳出来,仿佛在说这时个时候用我最合适。

  如果大家对《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感兴趣,强烈推荐大家看看!

中华成语故事8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言过其实、形式主义岂不是比比皆是!

中华成语故事9

  我家里有很多书,我最喜欢的书是《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里讲了很多成语故事,每个故事很简短,但道理很深,也让我学了不少知识。

  书中我最喜欢的成语是“闻鸡起舞”,讲的是,东晋有个叫祖逖的人,他小时候不爱读书,爱贪玩,长大后觉得自己没学问,不能报效自己的祖国,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想为国家做贡献。他有一个好朋友叫刘琨,他们俩感情深厚,经常吃睡在一起,他们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都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有一天半夜里,祖逖在梦中突然听到公鸡的叫声,于是用脚把刘琨踢醒,问他:“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要不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吧?”刘琨听了之后也同意了。于是以后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从不间断。经过长期的刻苦学*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文武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后来他们两个人都成了将军,实现了他们报效国家的愿望。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要半途而废,说到做到,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中华成语故事10

  【成语】: 火中取栗

  【拼音】: huǒ zhōng qǔ lì

  【解释】: 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成语故事】:

  讲的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香气扑鼻,但是有火不好拿。于是猴子灵机一动对猫说:都说猫是胆小鬼,这回看你敢不敢把栗子拿出来。小猫为了证实自己的勇敢,便把爪子伸到火里去取栗子。爪子碰到火,上面的.毛立刻被烧焦了,痛得它大叫,急忙甩掉栗子,猴子趁机把栗子吃掉了。

  这个成语出自法国诗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比喻替别人冒险吃苦,自己却得不到好处。

中华成语故事11

  蔺[lìn]相如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胆识超群,为人机智聪明。赵惠文王在位时,有一个姓和的'人将一块美玉(璧)送给了赵王。

  秦国的国王秦昭王,也非常喜欢那块璧,就派人向赵王请求,假装用十五座城换那块璧。

  赵惠文王知道那是个骗局,城是肯定不会给的。但要是不将璧给秦昭王,又怕理亏。

  于是,赵惠文五派蔺相如带璧出使秦国,要他做到既不失璧,又能揭穿秦昭王的骗局。

  蔺相如于是带着璧来到秦国,将璧献给秦昭王。秦昭王看后非常高兴,却丝毫不提割城给赵国的事。

  蔺相如马上灵机一动,说:“大王,这块璧有斑点,让我指给你看。”秦王就将璧交给了他。

  蔺相如拿到璧后,又说:“我将璧给了你,你却不割城给我国。如果你不守信用的话,我就把这璧摔碎。”秦昭王只怕玉毁了,就假惺惺地让人拿出地图割城给赵国。蔺相如明白那是假装的,就又说:“这样的好玉给你们,你们必须举行很大的庆祝活动,否则就不给。”秦昭王没办法,只好照办。

  等庆祝活动准备做好了,就让蔺相如将璧献给他。

  蔺相如却说:“我已经把璧送回赵国。等你们将城池交给我国后,我们再派人送来。我国一定守信用。若是你因为我欺骗你,你要杀我,那我就自杀算了。”秦昭王看璧都不在了,杀了他也没有用,便放了他。

  后来,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没有给秦国那块璧。

中华成语故事12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这话真是太妙了。在中华文化浩渺的烟波里,成语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她是一扇清新的窗,激励着每一个寻梦者。

  在我7岁生日的那一天,妈妈送给我一本《中华成语故事》。

  我很喜欢这本书,一有空就拿出来读。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闻鸡起舞”这个故事。故事讲述的是西晋时,有个勤奋的孩子叫祖逖。他有很大的志向,很想报效祖国。他有一个叫刘琨的好朋友,两人都很勤奋努力,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写毛笔字的事情。每天中午妈妈提醒、督促我写毛笔字,可是每次写毛笔字的时候总是提不起精神,字写得像爬爬虫。没有大人的督促就不写了,能偷懒就偷懒。难怪字写不好。

  再看看祖逖,祖逖虽然不和我们一个朝代,但都生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因为他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果我也像祖逖一样坚持不懈还能有做不好的事情吗?

  后来,我下定决心要把字练好,每天中午一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毛笔,专心写大字。一年多下来来,我坚持不懈,从不间断。我的.字有了很大进步。()妈妈也说我越来越懂事了。我没有告诉妈妈为什么我变得这么优秀,只是一个人偷偷的笑了。

  一个人如果要想成功,光靠想和说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行动。我想,在学*上我也应该珍惜时间,做事不拖拉,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我要学*祖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精神,为了理想发奋图强,勤奋学*。

  长大后我也要向像祖逖一样成为有学问的人。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读后感木偶的森林读后感《聊斋志异》读后感

中华成语故事13

  【成语】: 鸡鸣狗盗

  【拼音】: jī míng gǒu dào

  【解释】: 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是四大公子之一,他养了食客三千多人,个各都有特殊的才能。一旦孟尝君遭遇困难,食客们一定全力相助,帮他解决困难。

  秦昭襄王一向很仰慕孟尝君的才能,因此就派人请他到秦国作客。孟尝君为了报答秦王的赏识,于是就送上一件名贵的纯白狐裘,作为见面礼。孟尝君与秦昭襄王二人一见如故,秦王对于孟尝君的才华也是非常敬佩,因此就想拜他为宰相。但是秦王对孟尝君的宠幸,引起了秦国大臣的嫉妒,于是有许多大臣就在秦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起先秦王并不理会,但是大臣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进谗言,最后孟尝君终于被软禁起来了。

  孟尝君遭到软禁后,就派人去求秦王的宠妾燕妃帮忙。但是燕妃却说:“如果孟尝君送我一件和皇上一样的白狐裘,我就替他想办法。”孟尝君听了燕纪的话,不禁暗暗叫苦:“白狐裘就这么一件,现在要到那里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

  就在这时候,有一位食客自告奋勇地对孟尝君说:“我有办法,明天以前我一定可以弄回一件白狐裘来。”这天晚上,这位食客就偷偷进入皇宫,学着狗叫把卫士引开,顺利地偷回当初献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孟尝君利用白狐裘收买了燕妃,燕妃果然替孟尝君说了不少好话,过了没多久,秦王就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害怕秦王临时反悔,因此一被释放就马上乔装改,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来到了秦国的边界—函谷关。只要通过了这道关口,秦王就奈何他了。可是现在是深夜,城门紧闭,根本没有办法出关。孟尝君一行人内心真是急死了,城门必须等到鸡鸣才会开放,但是如果等到天亮,又怕秦王发现他们逃走了,而派人追赶他们,这该如何是好呢?

  就在这时候,忽然有位食客拉开嗓子,学着鸡鸣“喔—喔喔”,一时之间,全城的鸡都跟着一起鸣叫。守城门的将兵一听到这么多公鸡在叫,以为天亮了,于是就按照规定把城门打开了。

  孟尝君一行人就这样子*安通过了函谷门,离开秦国,回到齐国去了。

中华成语故事14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草木皆兵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中华成语故事15

  栩栩如生

  【释义】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比喻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例句】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义;反义】跃然纸上 惟妙惟肖;风马牛不相及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一天晚上,庄子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那蝴蝶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欣然自得,轻快舒畅极了,称心如意极了。这时,他已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了,而只是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过了好一会儿,他从梦中醒了过来,不由十分惊喜。他不知道究竟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他回味着梦中的情景,思考再三,但得不出任何结论。成语“栩栩如生”,由此而来。

  槁木死灰

  【原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1),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2)立侍乎前,曰:“何居(3)乎?形固可使如槁木(4),而心固可使如死灰(5)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6),汝知之乎?女闻人籁(7)而未闻地籁(8),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9)夫!”

  《庄子.齐物论》

  【故事阐述】

  据《庄子.齐物论》上记载,南郭子綦倚靠几案坐着,仰望天空而缓缓吐气,形体木然,好像精神脱离了身躯。颜成子游侍立在跟前,问说∶“怎么一回事啊?形体可以像枯木般静立不动,而精神也可以像冷却不再燃烧的灰烬一样吗?你今天靠几而坐的神情和过去靠几而坐的神情不一样了。”

  南郭子綦回答说∶“子游,你问的正好!今天我摒弃了偏执的我,你知道吗?你听说过人籁,而没有听说地籁;你听说过地籁,而没有听说过天籁!”南郭子綦认为,这是因为他已经忘了自己的形体,对外物无动于衷,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后来,从这里演变出“槁木死灰”这句成语,形容人因遭受挫折变故而心灰意冷的样子。

  惨不忍睹

  【原文】

  小人伏窗潜窥,但听病者卧床**,其妻侧坐床前,默默若有所思,忽起身挑灯燃烛,向床后招手,一男子轻步而出,两人附耳小语。其妻出绢一匹,登床将甲口缠闭。两人又将甲缚伏行床,褫裈露尻。启盎出一小蛇,将蛇首纳入竹管,以竹管对尻,取香火炙蛇尾,蛇负痛由谷道窜入腹中,闻甲大喘一声,其气遂绝。两人相视而笑,复解甲缚,扛置床上。小人惨不忍睹(1),复一跃(2)上屋,恨恨而返。至今思之,怒发犹为上指也。先生试思,娶妻如此,有何恩爱?岂非天下最毒者莫如女子耶!

  清.许奉恩《里乘.卷八.倪公春岩》

  【故事阐述】

  〈倪公春岩〉这则故事写到:有一渔翁因为赌输钱,决定趁着天黑去前村某甲家偷窃,刚好亲眼看到某甲的妻子和一名男子共同谋害自己丈夫的经过。他看到某甲死状凄惨,让人不忍心再看,于是跳上屋顶,怀恨回家,自此觉得女子是天下最毒的人。

  另外“惨不忍睹”也可用在形容战争场面的残忍血腥,如《洪秀全演义.第三五回》:“前后受敌,不能得脱,有欲伏地请降的,都被身首分离,真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尸首堆积,惨不忍睹。”

  “惨不忍睹”这句成语是说情状极为凄惨,令人不忍目睹。

  不修边幅

  【原文】

  王莽末,四方兵起,莽从弟卫将军林广招雄俊,乃辟援及同县原涉为掾,荐之于莽。莽以涉为镇戎大尹,援为新成大尹。……是时公孙述称帝于蜀,嚣使援往观之。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交让冠,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述鸾旗旄骑,警跸就车,磬折而入,礼飨官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宾客皆乐留,援(1)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2),公孙(3)不吐哺(4)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5),如偶人形(6)。此子何足久稽(7)天下士乎?”因辞归,谓嚣曰:“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后汉书.卷二四.马援列传》

  【故事阐述】

  王莽兵败后,马援改为归附据地陇西的隗(音同“伟”)嚣,为其效力。

  此时,公孙述在蜀地自立为王,因为马援和公孙述本是同乡老友,于是隗嚣派马援去探察公孙述的实力。本以为见面后会和昔日一样,亲切的闲话家常,没想到公孙述以接待臣子的礼仪来接见他,还要任命他为封侯大将军。马援看到这种情形,就对那些愿意留下的宾客说:“现在天下胜负都还未定,公孙述不知道用心的'求取贤士,和他们一起图谋争夺天下,反而讲究衣饰仪容和形式小节,这和用泥土、木头做成的偶像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人怎么有能力长久留住天下的贤士?”

  所以,他随即告辞回去,禀告隗嚣说:“公孙述这个人的眼光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的浅显,还自以为了不起,你大可专心的对付东方的刘秀。”

  后来“不修边幅”这句成语就从“修饰边幅”演变而来,语义转化成相反的意思,用来形容不讲究衣饰仪容或不拘形式小节。

  柳暗花明

  【释义】比喻眼看着情况已无发展余地,忽然又出现转机和希望。

  这个成语出自唐武元衡《摩诃池送李侍御之风翔》诗。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坚决主张抗击金兵,被主和派免去了官职。陆游回到了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整日在家读书,打发时间。

  一天,陆游远行,绕过了一道又一道水,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越来越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只见前面山重水复,似乎已无路可走。游兴正浓的陆游,不肯就此回头。他顺着山坡向前走了几十步,拐过山角,突然发现,在不远处一个山谷里,有一个小村庄,那里花红柳绿,像传说中的桃花源一样。

  回到家里,陆游对这次散步远行印象深刻,便作了一首七言律诗《游山西村》,其中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在山重水复之间,以为无路可走,忽然眼前一亮,发现原来在浓绿色的柳树荫和明丽的花丛中,又有一个村子。这两句写景抒情的诗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和传颂。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扩展3)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

中华成语故事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华成语故事1

  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人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fán)哙(kuài)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他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会‘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选别人吧!”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

中华成语故事2

  【成语】 捕风捉影

  【拼音】bǔ fēng zhuō yǐng

  【解释】: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出处】: 《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举例造句】: 若被黜者一一求其所以得罪之故,捕风捉影,捏造流言。 明·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上疏》

  【成语故事】:

  “捕风捉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或无事生非。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郊祀志下》,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谷永,字子云,长安(在今陕西西安市)人,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大司农等职。

  汉成帝二十岁做皇帝,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许多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的人,都轻而易举地得到**厚禄。成帝听信他们的话,在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赐福,花了很大的费用,但并没有什么效验。

  谷永向汉成帝上书说:“我听说对于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万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为不正的人蒙蔽。现在有些人大谈神仙鬼怪,宣扬祭祀的方法,还说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药,寿高得像南山一样。听他们的说话,满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象马上就能遇见神仙一样;可是,你要寻找它,却虚无缥缈,好象要缚住风、捉住影子一样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不听这些话,圣人绝对不说这种话。”

  谷永又举例说:周代史官苌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办法帮助周灵王,让天下诸侯来朝会,可是周王室更加衰败,诸侯反叛的更多;楚怀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灵保佑打退秦国军队,结果仗打败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虏;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采药,结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最后,他又说道:“从古到今,帝王们凭着尊贵的地位、众多的财物,寻遍天下去求神灵、仙人,经过了多少岁月,却没有丝毫应验。希望您不要再让那些行为不正的人干预朝廷的事。”

  汉成帝认为谷水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

中华成语故事3

  我在今年的暑假读完了《中华成语故事》,它使我增长了一些知识。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的成语。每个成语都有释义、出处、指点迷津和一个成语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成语是——刮目相看。这个成语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将军吕蒙的故事。吕蒙常常打胜仗,但是他识字很少,孙权劝他以后要多读书,吕蒙却说军事很多,孙权知道吕蒙是在找借口,就给他说了许多道理。从此以后,吕蒙天天用功的读书。后来有一天,鲁肃来看吕蒙,发现吕蒙对打仗和国事都有独特的见解,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粗莽的武夫了,不禁感叹“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就是说有志气的人,分别三日,就要重新审视了。我们要像书中的吕蒙一样,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发奋图强,这样你才会有所进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们也不要总用老眼光看人,因为每个人经过努力都在进步,

  还有一个我喜欢的成语——班门弄斧。说的是“诗圣”李白,特爱喝酒。有一天,年老的李白把船停在采石江边,晚上,月亮又大又圆。李白喝了个大醉,他看见倒映在水里又大又圆的明月。于是就伸手去抓,结果就掉到江里被淹死了。从那以后,那儿出现了李白墓、谪仙楼等名胜。引起了很多游客的兴趣,就在李白的墓碑上乱写乱画、胡言乱语,非常可笑。有一个叫梅之涣的是人看不下去,就写了诗讽刺他们,他认为他们在大诗人的墓碑上乱写诗,很不自量力。

  通过读了《中华成语故事》,不仅使我增长了知识,还对我的说话能力有所提升。

中华成语故事4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许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在写作文时用它。我对大公无私的成语意思记得很牢我来给你说说:春秋时,晋*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少一个**,应该谁当比较合适?”祁黄羊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他能行的。”*公惊奇的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上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公就派解狐到南阳上任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是个好县令。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能算是大公无私啊!还有千钧一发拔苗助长等我也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

  这些故事深受人们的品读和利用,成语真是妙不可言啊!

  最*,我读了许多书,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成语故事》。在这本书里,写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有为人处世的、坚强意志的、求学求知的等等,这本书还图文并茂,每个成语既有出处、解释和例句,又有精彩的故事,十分有趣。

  在这本书里有100个故事,让我最喜欢的是妄自菲薄和目无全牛。妄自菲薄,是讲形容过于小看自己。讲的是在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帮助刘备打天下,建立**,刘备死后,刘禅即位,可刘禅没有治国的才能,也胸无大志。而诸葛亮写了《前出师表》,在其中写到了蜀国文武官员为蜀国拼命效死,而刘禅也应该发愤图强,振奋精神,万万不可以小看自己。这让我知道了,我们要正确地看清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目无全牛指技艺达到精通纯熟的地步,它讲了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庖丁的厨师,他解剖牛的技艺十分高超,把刀分牛分得非常好,哪是肉,哪是筋骨,下刀的时候在筋骨之间的缝隙中游动,连闭着眼也可以解剖牛的身体,这可是他练了几十年才到的境界。这让我知道了我们要过多年的探索和一朝一夕的实践才能获得成功。

  很快,我看完了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历史知识,又让我能掌握成语的涵义和使用方法,使我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地运用成语。我以后还要多读这类书,让我学有掌握更多的知识。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许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在写作文时用它。我对大公无私的成语意思记得很牢我来给你说说:春秋时,晋*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少一个**,应该谁当比较合适?”祁黄羊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他能行的。”*公惊奇的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上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公就派解狐到南阳上任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是个好县令。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能算是大公无私啊!还有千钧一发拔苗助长等我也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

  这些故事深受人们的品读和利用,成语真是妙不可言啊!

  《成语故事》是我们小学六年级时学校的一本课外书,虽是本课外书,但绝不比语文教科书逊色,内容不仅十分有趣,而且能学到许多成语。

  在这本书中,每个成语都有一个小故事,并且其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不像《成语字典》里那样深奥,让人摸不着头绪。就拿“老马识途”来说吧!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天渐渐地暗下来了,刺骨的寒风吹得士兵们瑟瑟发抖,像点火取暖,可是带去的火种,早已被风吹灭了。好不容易把队伍聚拢在一起,挨到天亮,查看人马,已零散不全了,而且,个个士气沮丧,情绪低落。管仲觉得在这样下去,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急忙传令,赶紧寻找出路,可是走来走去,总是走不出迷路,大家都慌张恐惧到了极点”这短短的一段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齐军的处地,几乎陷入了绝境中。

  还有,在“自食其果”中:“这是丘浚手里正好拿着一根拐杖,一气之下,就在和尚头上重重地敲打了几下,说道:‘照你这么说,打你就是爱你,不打你倒是不爱你了,所以我只好打你了,请你原谅吧!’”这段话中的每一个字都充分体现出了那和尚的自作自受。

  再来便是故事下方的出处和释义了。有些类似于词典中的出处,是古文,如果你对古文兴趣的话,可以多留意一下这部分。释义则是整个故事的精华,也就是成语的意思。这一处的内容十分容易让人读懂,并且捉住了整个成语的中心思想。不至于跟字典似的,让人不愿意看,即使看了也不一定完全明白。

  总而言之,《成语故事》是小学生学*和记成语的好帮手,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不能算是一本书了,它是我们小学生在学*上的一位亲密战友,若是没了它,学*成语便成了一件极其枯燥的事情。在这里,请大家允许我说一句话:成语故事的确是一本好书,如果你是小学生的话,那么绝对值得你一看!喜不喜欢,你看了以后便知道了。

  最*我学了《亡羊补牢》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他去放羊,发现羊丢了一只,一检查,发现原来羊圈破了一个洞,邻居劝他修一修羊圈,他没有听,第二天,他又丢了一只羊,这才后悔没有听邻居的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羊再没有丢过”。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见过“亡羊补牢,犹为晚已”的故事。爸爸爱说脏话,妈妈和我多次劝过他,可他把我们的劝告当作耳旁风,听而不做,一天,我想出让爸爸“亡羊补牢,犹为晚已”的惩罚方法,如果我们家谁说脏话就掌谁的嘴,每天爸爸被掌嘴的次数最多,在这种严厉的惩罚措施下,爸爸这个坏*惯改了不少。

  许多人干什么事情都是“亡羊补牢,犹为晚已”他们一开始不听别人的劝告,一意孤行,只有通过惨痛的教训,才会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以后不要做“亡羊补牢,犹为晚已”的事情,要多听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能一拖再拖。

中华成语故事5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QA“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9.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10.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11.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中华成语故事6

  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很能谈论用兵之道,连赵奢也难不住他,日子长了,赵括便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

  公元前260年,秦兵进犯赵国,赵孝成王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廉颇见秦军强大,就在长*筑垒固守,与秦兵形成对峙(zhì)局面。秦国一时无法取胜,就派间谍到赵国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担心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令赵括代廉颇为大将。由于赵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结果陷入秦军重围,他也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国40万军队也被秦将白起活埋。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现用来比喻脱离实际而夸夸其谈的人。

中华成语故事7

  成语是中华民族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简洁明了却又意义深刻。它就像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我们在知识的圣殿里尽情的吸收营养,来滋补我们的心田。

  读完《成语故事》这本书,我对很多成语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不过,记得最清楚的,还是“凿壁偷光”这个成语。成语讲述了:匡衡十分喜欢读书,但匡衡他们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十分穷连油灯都买不起,于是匡衡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邻居家和自己家的墙壁之间,凿一个小孔,这样,邻居家点灯时,匡衡就可以看书了。虽然这样可以看书,但明天就会腰酸背痛,四肢发麻。你看匡衡想看书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我们有那么好的学*环境,却不爱学*,真要好好反省一下啊!

  朋友,每当你打电脑的时候,是否发现时间从键盘上溜走,每当你看电视的时候,日子就会从屏幕上闪去。朋友,人生虽短暂,但细细算一算,一生中我们有多少时间是工作的,是学*的?《长歌行》中有这么一句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一定 要好好学*呀!

  读了这本书,我深有感受,一定要好好学*,天天向上。

中华成语故事8

  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玉璧,叫“和氏璧”,是个无价之宝。秦昭王听说后,非常羡慕,就想把它弄到手。

  于是,秦昭王派使者带书信去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意拿15座城池来换那块“和氏璧”。这可让赵王作了难,给玉璧吧,怕秦王不守信用,得了玉璧不给城;不给吧,又怕惹恼秦王,领兵来攻打赵国。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后来有个人推荐他的门客蔺(lìn)相如去秦国处理此事。惠文王派人把蔺相如叫来一谈,也觉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就决定派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玉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一看,只见玉璧洁白无暇,晶莹透明,果真是个无价之宝,顿时高兴得合不上嘴。他翻来覆去欣赏了好半天,又传给身边的大臣和后宫的美女看,他们个个赞不绝口,纷纷向秦王表示祝贺。蔺相如站在旁边等了好一会,也不见秦王提换城一事,知道秦王要诓(kuāng)骗玉璧。但这时,玉璧已给了他们,又不能硬抢回来。蔺相如急中生智,客气地对秦王说:“这和氏璧虽是天下至宝,可惜上面还有一点小斑瑕(xiá),大王可能还没看见,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把玉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连连倒退几步,靠在殿柱旁,义正词严地说:“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宝贝。当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说要以15座城池换这块玉璧。可是今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随便给人传看,根本没有换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的话,我宁愿把头连同这块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殿柱上!”说完,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连忙陪着笑脸劝阻,又让人拿来地图说明把哪些城地割给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这是先稳住他,再把玉璧骗去,就对秦王说:“这玉璧是稀世珍宝,我们赵王在送璧之前,斋(zhāi)戒了五天,又举行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要是真心换璧,也应斋戒五天,举行相应的受璧换城仪式,我才敢把玉璧献上。”秦昭王见蔺相如态度坚决,知道硬夺不行,就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宾馆,派一名随从化装成穷人的样子,把玉壁包好缠在腰间,沿小路偷偷送回赵国去了。

  五天以后,秦王邀请了楚、燕、齐、魏等国的使者来参加受璧仪式,想借此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安排完毕,宣赵国使者上殿。蔺相如按照使节的仪式行过礼,秦王见他手中空空如也,就问他玉璧在哪里?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贵国从穆公以来,前后有20多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骗,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了。”秦王一听,火冒三丈,让人把蔺相如绑起来问罪。蔺相如从容地说:“大王请息怒,让我把话当着大家说明白:大家都知道,秦国强,赵国弱,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的事,从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如真想要璧,这并不难,先把15座城池交给赵国,然后派一使者跟我去赵国取璧,赵国绝不敢得了城市不给玉璧,去背个不守信用的名声。我知道这次愚弄了大王,罪该万死,请治我的罪吧,让各国都知道大王为了想得到一块玉璧而杀了赵国的使者,天下的人也可以知道是非曲直了。”一*话说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璧,还落个坏名声,就下令把蔺相如放了。结果,秦国舍不得15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成语“完璧归赵”,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中华成语故事9

  【成语】: 废寝忘食

  【拼音】: fèi qǐn wàng shí

  【解释】: 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成语故事】:

  “废寝忘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对某一件事专心一意,以致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了。形容工作和学*专心努力。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述而第七》,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的叶邑(今河南叶县附*)。

  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

  以后,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已的年纪。’这样的话呢?”

  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

中华成语故事10

  程门立雪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简单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简单找到了。”因此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奉养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身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日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一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中华成语故事11

  最*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中华成语故事》,这里面有一个成语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江郎才尽”。

  这个成语讲的是南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家境十分贫困。尽管条件不好,但还发奋读书,由于他刻苦自学,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可是到了晚年,他的才思大大减退,写出的文章也没有风采了,人们都摇着头说:“江郎才尽了。”

  关于这个成语其实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江淹在亭中午睡,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只笔在你那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来还给他,从此,江淹文思枯竭,便再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了。后来人们就用“江郎才尽”来比喻人的文思减退。

  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我知道了:学无止境,只有不停的学*,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才不会像江淹一样不断倒退,使原有的才华枯竭。

中华成语故事12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wěn)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的兵卒逃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以后人们就用“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而陷于孤立窘(jiǒng)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

中华成语故事13

  【成语】: 防微杜渐

  【拼音】: fáng wēi dù jiàn

  【解释】: 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成语故事】:

  东汉和帝时,窦太后亲临朝政,并由太后的兄长窦宪掌握大权,官员们争着逢迎巴结,因此政局混乱不堪。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没有人敢揭发他们的恶行。当时的司徒(相当丞相)丁鸿借着日蚀出现的机会,向和帝密奏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光是代表臣子的。日蚀出现,是象征做臣子的侵夺君王的权力,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记载,日蚀出现了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他控诉窦宪仗着太后的权势,包揽朝政,独断专行,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接着他又说:『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诫我们,我们就应该注意危害国家的灾祸发生。穿破岩石的水,一开始都是涓涓细流,长到天上的大树,也是由刚露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还在萌芽的时候消除它,这样就能够安定汉室王朝,国泰民安。』”

  汉和帝听从了丁鸿的建议,革掉窦宪的官职,消减窦氏家族的势力。朝廷除去了隐患,国势便开始有了好转。

中华成语故事14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中华成语故事》,看完后我受益良多,有几处甚至教会了我人生的道理。这本书可谓是我在寒假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让我领悟到了许多哲理,更让我明白为人处事的方法。

  《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描述的是:从前有一个老人叫愚公,他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出入很不方便。于是愚公就叫上全家人移山。他们的精神感动了神,神派人把山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成功!像我们的沙漠绿化工程,工人们在一步步向成功迈进。如今的大沙漠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绿化带在向外扩散,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我们很快也把沙漠变成绿洲。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沙尘暴风沙肆意给人们带来不便,恶劣的环境就像文中的“大山”那样,绿化工人就像“愚公”和他的家人一样,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大沙漠很快也能被移*。

  书中不但教我持之以恒,还教会了我“铁杵也能磨成针”的耐性。《铁杵成针》这个成语说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很调皮,直到一天,李白看见路边有一位老奶奶,她要把一根铁杵磨成绣花针,后来李白受到启发,刻苦努力,最后成了大诗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玩拼图,,妈妈给我买了一张一千拼的奥特曼拼图,我一点儿也不会拼,弄得心烦气燥失去耐心索性一扔,把它扔在一边再也不管了。自从我看了这个成语,感受良多想起那张我半途而废的拼图,心想我应该把它拼好。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最后我把它拼成一张奥特曼的全家福。过年了,亲戚朋友们见了,第一句话就是:“哟,磊磊挺厉害的嘛,这么乱的拼图都能拼出来,挺有耐性的嘛!”其实我心里知道这都是《中华成语故事》的功劳。

  这本书里还有许多哲理,我只能说到这了,如果你想看也去图书馆找找这本书吧。

中华成语故事15

  杯水车薪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从前有一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听到救火声就跑去救火。后来他的柴车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边去装水来救火,但火势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整车柴全部被烧毁。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扩展4)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6篇

  我喜欢看书,我经常看的就是《中华成语故事。,在这本书离,我读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更让我懂得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精卫填海”的故事:传说炎帝有一个女儿,名叫女娃,她非常喜欢玩水,一天,女娃到东海去游泳,突然天空起了变化,乌云四起,狂风大作,水面突起了一道巨浪冲向女娃,把他推向海中央。女娃心想;啊,这下完了。她努力地在海里挣扎着,拼命向岸边游去,可是有一个巨浪打来,把女娃的身体整个卷入海中,海面上只留下了一个个巨浪,再也看不不到女娃的影子了。

  女娃心不甘,他死后变成了一只鸟,发出"精卫,精卫“的啼叫声,所以人们便叫它“精卫鸟“。为了避免更多人淹没在大海里,精卫鸟决定要把大海填*,她每天从西山衔来树枝,石子,飞到东海上空,将他们投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它终于八代还填*了。

  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我们学到了:无论做什么是都不能半途而废,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获得成功,精卫填海是这样,我们的学*也是这样。

  我在今年的暑假读完了《中华成语故事》,它使我增长了一些知识。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的成语。每个成语都有释义、出处、指点迷津和一个成语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成语是——刮目相看。这个成语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将军吕蒙的故事。吕蒙常常打胜仗,但是他识字很少,孙权劝他以后要多读书,吕蒙却说军事很多,孙权知道吕蒙是在找借口,就给他说了许多道理。从此以后,吕蒙天天用功的读书。后来有一天,鲁肃来看吕蒙,发现吕蒙对打仗和国事都有独特的见解,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粗莽的武夫了,不禁感叹“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就是说有志气的人,分别三日,就要重新审视了。我们要像书中的吕蒙一样,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发奋图强,这样你才会有所进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们也不要总用老眼光看人,因为每个人经过努力都在进步,

  还有一个我喜欢的.成语——班门弄斧。说的是“诗圣”李白,特爱喝酒。有一天,年老的李白把船停在采石江边,晚上,月亮又大又圆。李白喝了个大醉,他看见倒映在水里又大又圆的明月。于是就伸手去抓,结果就掉到江里被淹死了。从那以后,那儿出现了李白墓、谪仙楼等名胜。引起了很多游客的兴趣,就在李白的墓碑上乱写乱画、胡言乱语,非常可笑。有一个叫梅之涣的是人看不下去,就写了诗讽刺他们,他认为他们在大诗人的墓碑上乱写诗,很不自量力。

  通过读了《中华成语故事》,不仅使我增长了知识,还对我的说话能力有所提升。

  前几天,妈妈买了一本《中华成语故事》给我,我爱不释手,不管到哪儿都带着它。

  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这本书里的故事分三种: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寓言成语故事是《滥竽充数》。这篇故事是这样写的: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子,按着竽眼儿,装出来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宣王死后,他儿子齐泯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以次充好,要真本领,蒙混是混不了多久的。像这种寓言成语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说:《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都是寓言成语故事。

  从这本书中,我还知道《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都是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深动有趣,令我感动至今。

  历史故事是古时候真实的故事,《纸上谈兵》、《卧薪尝胆》等一些故事都属于这一类,其中《三顾茅庐》这篇故事最为突出,这是我国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里的一篇故事,讲的.是刘备去拜访诸葛亮,两次上山拜访都没遇到,却在第三次遇到诸葛亮,以诚心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便陪刘备出山打天下。

  成语——是我们*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我国古代人民在自然界、社会以及在征战过程和政治斗争中所发生的'历史典故,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结晶、语言精华。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成语能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我很喜欢读《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这本读物,它不仅有对成语由来的小故事,对其中的生僻字做了详细的解说之外,还增设了历史典故、人物介绍以及道理等。它还包括历史成语故事、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成语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历史成语故事,因为它能让我了解历史上的一些典故,能让我更好的学*历史。(.)

  这不,今天我又读了一篇《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这则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的是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早操失败,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经过多方打听,得知诸葛亮住茅庐草棚,精研史书,是个杰出的人才。于是专程到隆中去拜访。而诸葛亮得知后故意躲开,刘备两次扑空,第三次看见诸葛亮在睡觉,不敢惊动他,一直等他醒来,诸葛亮为刘备的诚意所打动,一起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统一天下,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建立蜀汉*。而现在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来表示诚心实意的邀请。在请求别人帮助时,一定要有诚意,这不只是礼貌的问题,更是态度问题,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同时通过读了这则成语也激起了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了。

  《中华成语故事》让我懂得了不少的知识,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让我懂得了要多读课外书的道理。我喜欢读这本书。

  我家里有很多书,我最喜欢的书是《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里讲了很多成语故事,每个故事很简短,但道理很深,也让我学了不少知识。

  书中我最喜欢的成语是“闻鸡起舞”,讲的是,东晋有个叫祖逖的人,他小时候不爱读书,爱贪玩,长大后觉得自己没学问,不能报效自己的`祖国,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想为国家做贡献。他有一个好朋友叫刘琨,他们俩感情深厚,经常吃睡在一起,他们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都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有一天半夜里,祖逖在梦中突然听到公鸡的叫声,于是用脚把刘琨踢醒,问他:“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要不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吧?”刘琨听了之后也同意了。于是以后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从不间断。经过长期的刻苦学*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文武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后来他们两个人都成了将军,实现了他们报效国家的愿望。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要半途而废,说到做到,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我读的书是《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的成语故事,就是这些成语故事记下了中华五千年的辉煌成就。虽然,那些现在被我们敬仰的古人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们流芳百世的故事流传了下来。所以我们要当一次传香火的人,把这些成语故事像传香火一样传下去。

  此外,我还选了许多我喜欢的成语故事,我来介绍一下吧。

  程门立雪:告诉我们要像杨时和游酢一样,诚恳好学,尊敬师长。

  前车之鉴:告诉我们如果犯了错误,以后要谨慎一些,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重蹈覆辙也是这个意思)

  打草惊蛇:告诉我们以后做事要谨慎,不要惊动对方,免得打草惊蛇。

  宠辱不惊:告诉我们被别人得宠或屈辱时,不要过于表现自己或记恨别人。

  我觉得这的的确确是一本好书,以后如果还有这类的书的话,我一定还会看的,另外,我推荐大家也来看这类的书。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扩展5)

——历史成语故事菁选

历史成语故事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对成语都不陌生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都有哪些经典的成语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成语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解释: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故事:南北朝时,北周有个叫长孙晟的武将,善于射箭,又智谋超人。他曾被派遣护送公主到西北突厥族去成婚。突厥族国王摄图很器重他,把他留了下来,常让他随自己一起去打猎。

  一次,摄图看见两只大雕在空中争夺一块肉,便交给长孙晟两支箭,请他将雕射下来。长孙晟跨马前奔,拉开弓,只听嗖的`一声,一箭竟穿过两只大雕的胸脯。雕顿时双双落下。这个原指射箭技术高超。现指一举两得。

  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趁隋末之乱起兵,南征北战,打了无数胜仗,为*定内乱,建立李唐王朝,立下了大功。后来,李世民继承了李渊的王位,成为唐代的第二代君王。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所作为的开明君主,作为一位文武兼备,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取得了辉煌成就,使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巅峰状态,“贞观之治”闻名四海。

  然而,作为一言九鼎的封建帝王,李世民也无法摆脱他的历史局限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李世民也具有很多封建帝王无法摆脱的缺点。《新唐书》的作者把李世民比作是古代周武王那样的圣明君王,但也指出他“好大喜功,勤兵于远”。

  贞观六年,群臣提议李世民行封禅之礼,魏征对此持反对意见。李世民便气呼呼地逼问魏征:“朕功不高耶?”“德未厚耶?”“年谷未登耶?”“华夏未安耶?”“远夷未慕耶?”魏征承认李世民在这些方面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指出还不足够。从两人的一问一答中可以看出,李世民此时已经产生了自满情绪,对已取得的胜利和成功沾沾自喜。

  李世民不足的暴露,主要集中在贞观十年以后。

  贞观十一年,魏征指出他已有“意渐深刻”“法无定科,任情以轻重”的情况。张亮、张蕴古与卢祖尚等人就是在这种喜怒任刑的`情况下,被轻罪重判而处死的,连李世民本人也对其中的几件事追悔不已。所以,有人指出,贞观后期,李世民经常以言代法,破坏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法制,这等于是自乱其法。

  贞观十三年,魏征奏上了他那篇著名的《十渐疏》,对李世民展开了全面的批评。尽管李世民以“从谏如流”的美名家喻户晓,但在这方面他并非完人,有时候纳谏也不算是心甘情愿。有一次,如果不是皇后的提醒,他还差点杀了直言的魏征呢。

  贞观十九年,好大喜功的李世民拒绝褚遂良、张亮、李大亮等大臣的谏言,一心兴师东征高丽,结果惨败而归。这场战争劳民伤财,削弱了唐朝国力。在班师回朝的路上,李世民闷闷不乐地叹息说:“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事实上,当时尽管魏征已经离世,但朝中并不缺乏犯颜苦谏的大臣,只是李世民追求个人功业的欲望迷乱了自己的心罢了。

  尽管远征高丽以败北收场,然而,李世民并没有从中汲取足够的教训,而是刚愎自用,执拗不回,顽固地还要准备再一次发动东征高丽的战争,在以后几年中大练水师,制造战船。

  就这样,李世民为了扩张唐朝的势力,沿着政治上的下坡路滑行,而且越滑越远,直至生命的终点。

  多多益善

  秦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有一个很有军事指挥才能的青年人,名叫韩信。他先是参加了项羽领导的起义军,但项羽并不重用他,于是他又投靠了另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刘邦,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他通过数年的征战,指挥军队攻克了秦朝的国都并打败了项羽,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刘邦当了汉朝皇帝后,担心手下的功臣们谋反,对韩信也逐渐失去了信任,于是设计将韩信抓了起来,但是并没有治罪,只是降了韩信的官职,又将他从监狱里放了出来。韩信知道这是刘邦畏忌自己的才干,所以心里闷闷不乐,经常推说有病而不去上朝。

  刘邦明白了韩信的心思,于是就常常找韩信聊天,讨论国事,并谈论朝中各位将领的才能。有一次,刘邦问韩信:“你觉得我能统率多少军队呢?”韩信回答说:“陛下最多能统率十万人的军队。”刘邦接着问道:“那你呢?”韩信从容地回答说:“我带兵越多越好啊!”(原文是:“臣多多益善尔!”)刘邦笑道:“既然你带兵打仗越多越好,为什么以前还是被我逮住了呢?”韩信说:“陛下您虽然不善于带领士兵打仗,但是您很善于率领和指挥将领,所以我就被您抓住了。”刘邦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多多益善”来比喻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

  咄咄怪事

  晋朝的时候,有个人名叫殷浩,他从小就用心苦读,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因而学识十分渊博,善于表达,再加上又喜爱武艺,经常钻研兵法,所以还精通各种战争谋略。

  由于他才能出众,就被当时的皇帝任命为建武大将军,统率着扬州、豫州、徐州、兖州和青州五个州的军队。他担任大将军期间,率领部队打了很多胜仗,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一次战斗中,殷浩的军队打了败仗,他便被免去官职流放到信安这个偏远的地方。

  殷浩到了信安之后,虽然表面上没有任何反抗的言行,但内心里却是十分不满,而且充满了怨气。人们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到他,他总是要么在**发呆,要么就在漫无目的地乱走,还用手在半空中比画着写字。大家暗中细细观察后,才发现他原来一直在比画着“咄咄怪事”这四个字。原来殷浩被罢官,事出突然,其中的原因连他自己也弄不明白。所以,他只是对空书写“咄咄怪事”四字,来表现内心的迷惑和愤懑。

  后来,人们引用“咄咄怪事”来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或者是令人惊讶的怪事情。咄咄,表示惊诧的声音。

  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huàtuó)。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却并不相同呢?”

  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所以,虽然你们两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华佗随即给两人分别开了药方,他们两人买了华佗开的药,刚刚吃了两天,病就全好了。

  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用“对症下药”来称赞华佗的这种治疗方法。

  后来,人们将“对症下药”作为成语,来比喻针对不同的客观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应对,从而妥善地处理问题。

  望梅止渴(曹操)

  [释义] 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语出] 元?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辨形] 渴;不能写作“喝”。

  [*义] 画饼充饥 [反义] 名副其实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辨析] ~和“画饼充饥”;都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常可通用。但~表示空等、空想;没有实际行动;而“画饼充饥”往往有聊以替代的画饼的行为。

  [例句] 如果不潜心钻研;一心只想走捷径;恐怕是~;无济于事的。

  [成语故事]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释义]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形容有志报国之士奋发图强;也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鸡:鸡鸣报晓。

  [语出]宋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

  [辨形]鸡;不能写作“机”。

  [*义]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反义]苟且偷安,自暴自弃。

  [成语故事]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敝帚自珍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开明君主。他待人敦厚,诚恳尚信,在军事上有谋略,禁止虏掠,争取民心。“敝帚自珍”这个成语,就出自他在都城洛阳所下的一道诏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风格。

  公元20xx年,刘秀经过多年征战,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在这个时候,各地还有许多豪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其中,一个叫公孙述的,就依仗着四川险要地势,在这里自立为帝,国号“成家”。

  随着全国的逐渐统一,光武帝数次遣使前去劝公孙述归顺东汉,但公孙述怒而不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朝廷派兵征讨,被述所拒。

  次年,刘秀又命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公孙述。吴汉,字子颜,南阳人,是东汉中兴名将,武威将军刘禹为其副将。

  面对东汉的强大攻势,公孙述调兵遣将进行抵挡,但节节败退,吴汉连战连胜,逼*成都。此后,双方在广都至成都之间展开殊死搏斗,互有胜负。公孙述更是拿出国库中的全部财货珍奇,招募了5000名敢死之士,鸣鼓挑战,暗地里派遣奇兵,绕到汉军背后进行偷袭。

  这年十一月,公孙述亲率数万人,出成都城与吴汉大战。两军连战数日,公孙述兵败逃走,最后被汉军追上,刺穿胸部坠落马下,当夜死去。

  第二天,公孙述手下见大势已去,弃城投降。汉军副将刘禹率兵浩浩荡荡进入城内,将公孙述的妻子家人全部杀死,并割下公孙述的头颅,派人飞马送往洛阳。与此同时,他还纵兵大掠,四处焚烧。

  这一消息传至京城,光武帝刘秀大为震怒,特别下诏谴责刘禹:“这座城池已经投降了,满城老妇、孩子还有数万人,一旦纵兵进行放火乱杀,谁听了都会心酸气愤。通常之人,即使家里有一把破扫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却这样不爱护子民的生命财产!你怎么这样残暴,竟忍心做出如此的行为?”随即,刘秀下诏撤了刘禹的职务,并对主将吴汉也给以严厉批评。

  “敝帚自珍”和“敝帚千金”同出一源,都表示珍惜自己的东西。但“敝帚自珍”由“敝帚千金”发展而来,语义较重,而且不用于劝诫和批评方面。这样看来许多词语表面上的意义都是差不多的,不过在用法上可有着区别呢!小朋友们使用成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哦!

  韬光养晦

  曹操一个人喝着闷酒,想了半天,请刘备来喝酒聊天。

  刘备很高兴,曹操请我喝酒,不容易啊;另一方面心里也发毛,为什么请我喝酒?喝酒时最容易漏嘴,得小心点。

  有些人虽然一度贫困潦倒,但依旧掩盖不了他的大贵之气,刘备就是这样的人。

  曹操跟刘备聊得很开心,问了刘备一个问题:“玄德兄,你说这年头谁是英雄?”

  刘备心里想:“我肯定是英雄,只是现在不得已。”但刘备不敢说,说了,要被曹操宰。刘备想了想,就跟曹操打起了酒官司,顾左右言其它。

  绕了半天,曹操有些不耐烦,端起一杯酒喝完说:“别绕了!这年头真正的.英雄人物就是你跟我。”

  天上“轰隆”一声打了个巨雷。刘备呆呆地看着曹操,筷子掉到了地上,一支筷子在地上弹了一下。

  曹操正用袖子擦胡子上的酒,听到了筷子落地又弹起的声音,就问刘备:“怎么啦?”

  刘备赶紧把筷子捡了起来,顺口说了句:“这么大的雷,吓死我了。”

  曹操哈哈一笑:“大丈夫怎么可以怕雷呢?”

  刘备赶紧接口:“孔子是圣人,他也怕打雷,别说我了。”

  此时张飞关羽两人怕曹操会杀刘备,闯了进来。见刘备没事,关羽连忙掩饰说自己来舞剑助兴。曹操说:“这又不是鸿门宴。”然后斟酒让他们压惊。

  后来三人一起出来,刘备说:“我在曹操的地盘上天天种菜,就是要让他知道我胸无大志,没想到刚才曹操竟说我是英雄,吓得我筷子都掉了。又怕曹操生疑,所以我就说自己怕打雷掩饰过去了。”关羽张飞佩服得不得了。

  由于种种原因,韬光养晦在现代社会变成了一个完全褒义的词语。但在古代,韬光养晦是一个中性词,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韬光养晦是一种对自己的完善与反省;另一方面,韬光养晦也包含了一种消极的因素,即它是不作为的。

  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墨胎氏。孤竹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滦县等地)。孤竹君生前立三儿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出走,欲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也不愿作国君而逃避。

  后来二人在路上相遇,闻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以为不仁,极力劝谏。武王不听,决意灭商。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野果为生。

  不食周粟讲的是伯夷和叔齐的事儿。

  商朝时,有个叫孤竹国的小国。国君非常喜欢小儿子叔齐,经常对别人说:“叔齐很聪明,而且有才能,假如我死了,就让他来做国君吧!”

  后来,他立下遗嘱,立叔齐为孤竹国国君。但是,叔齐可不愿意违背长子继位的规矩,他找到兄长伯夷,请求伯夷来做国君。

  不管他怎么恳求,伯夷就是不答应,并推辞说:“你做国君是父王的旨意,我们怎么能不遵从父命呢?这是不孝啊!”

  伯夷执意不继承王位,叔齐没办法,只好回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叔齐又去找伯夷,没想到伯夷竟然不见了。原来伯夷见说服不了叔齐,为了让他安心地做国君,自己收拾好行装趁夜色偷偷地走了。

  叔齐很伤心,他知道大哥是不愿意看到自己为难而离开王宫的。

  伯夷逃走了,叔齐死活也不肯做国君,他心想:我如果违背继位的规矩,天下人都会耻笑我的!他决定出去寻找大哥,和大哥一起生活,就拾好随身的衣物,悄悄地走了。

  叔齐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伯夷,兄弟相见,感慨万千,他们相聚后,决定不再回孤竹国,打算找一个和*安稳的地方长期待下去。

  伯夷叔齐想投奔周国,在路上正好碰上周武王率大军讨伐纣王。他们认为武王这样做是不道德的,就上前拦住武王,劝说道:“商纣王虽然统治残暴,但周国作为商朝的属国,以臣代君,以下犯上,是不仁。我们劝你还是带兵回去吧!”

  武王听了非常生气,要命令随从杀了他们。

  这时,在旁边的姜太公说话了:“等一等!他们是仁义之人,不能杀啊!大王,请收回命令吧!”武王摆了摆手,让人把他们扶走了。

  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伯夷、叔齐认为周朝不仁不义,坚决不同周朝的人交往,不吃一粒周朝地里长的粮食,每日仅靠吃点野果野菜充饥。

  不久,兄弟俩都活活饿死了。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非常敬佩他们竟然这么有骨气,宁愿自己饿死,也不吃自己仇人地盘上的一粒粮食,我们现在的人都应该学*,学*他们这种宁死不屈,宁折不弯的精神。但是就现在的意义来说,活下来才有别的可能,希望每个中国人民都热爱我们的祖国。

  穷兵黩(dú)武

  东吴名将陆逊之后陆抗,有勇有谋,很年轻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

  东吴后期朝政,且国君孙皓荒淫暴虐,滥杀无辜。陆抗对此非常不满,便多次上疏劝谏。但是,孙皓对这些建议置之不理。尽管东吴内政混乱不堪,但由于陆抗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视东吴,而欲南下一统中国的晋,也无可奈何。

  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kù)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败东吴并不容易,于是改变对东吴策略,采取了和的.战略。陆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方。在边境,两人还常派使者往来,以示友好。因此当时吴、晋一部分边境竟出现了和*局面。

  孙皓听说了边境的情况,十分不悦,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我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反而会助长羊祜的威德。”孙皓听后,也就没再说什么。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统一中国。于是频频调兵。陆抗知道后,便又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应该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增强国力。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员不荒怠(dài)职守,严明赏罚以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戒黎民。如果图虚名重形式,处处用兵,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即使敌寇没有削弱,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孙皓对陆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闻,以致于国力日渐衰退。而陆抗死后,晋军便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吴国最终为晋所灭。

  成语“穷兵黩武”,现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释义]让完好无损的璧回归赵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完:完整无损;璧:宝玉;赵:赵国。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辨形]璧;不能写作“壁”。

  [*义]物归原主。

  [成语故事]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李贺在他短暂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结而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kū)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即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常用“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

  春秋时期,卫国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许可,他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与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与人民利益,对犯罪亲属不徇(xùn)私情。

  春秋时期,楚庄王派左司马申舟访问齐国,派公子冯出使晋国。

  当时,从楚国到齐国必经宋国;从楚国到晋国必经郑国。按规定,从别国经过,事先要得到别人的允许。可是楚庄王自恃楚国为大国,可以轻视别国,不把宋国和郑国放在眼里,所以就没有通知宋国和郑国。

  临行前,申舟担心地对楚庄王说:“郑国明于事理,到晋国去不向它借路还关系不大;可宋国不讲情面,到齐国去不向它借路,我恐怕会被他们杀死。”

  楚庄王说:“不用担心,假如他们真敢杀你,我就替你报仇。”

  宋国国君知道了后,十分气愤,将申舟扣留下来。

  大臣华元对国君说:“楚国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国当作已亡,领土已归属于他。我们必须维护独立**的尊严,不能受这种侮辱!就算楚国要发兵进攻,大不了就亡国。但我们宁可战败,也不服屈辱!”

  宋国国君听了后,处死了申舟,并随时迎接楚国的进攻。

  楚庄王得知消息后,果然派兵进攻宋国,并将宋国都城睢阳团团围住,双方相持了好几个月,楚国也未能取胜。

  楚军把宋国围困了半年,第二年春,宋国被逼无奈,只好派大夫乐婴向晋国求助。

  晋景公欲派援兵去帮助宋国解围,可是晋国大夫伯宗极力反对,他对晋景公说:“我们不能派兵帮宋打楚,古话说的好,‘虽鞭长,不及马腹(鞭子再长,也打不到马的肚子)’,现今的楚国正在兴旺时期,楚国的强盛是上天赠与它的,别人不能与它相争。我们晋国再强大,也不能违抗天命,又怎能管得了楚国呢?”

  晋景公仍然犹豫不决,他说:“人家有难相求于我们,我们竟不加理睬,这有点说不过去吧?我感到耻辱。”

  伯宗进一步劝道:“这算不了什么,山林沼泽里难免有污垢疾害,就是美玉也难免有斑点。因此说,国君有时不免要含耻忍辱,这是小毛病损害不了大德。”

  听了伯宗这番道理,晋景公才决定不派兵去救援宋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都不要奢求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要做,就做自己能力所能涉及的范围内的`才是最适合的。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巴蛇吞象"原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的疾病.由此可见,即使是神话中的大蛇,吞下一头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当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后来遂以此比喻人心贪得无厌.久而久之即演变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语.明代学者罗洪先曾有诗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临头螂扑蝉。


中华成语故事菁选(扩展6)

——经典成语故事菁选

经典成语故事汇编15篇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用到成语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你还记得哪些成语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凤来仪,中国汉语成语。凤: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仪:仪容。古时吉祥的征兆。出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有观点认为《有凤来仪》引自《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与凤通假。《有凤来仪》《凤仪亭》都是针对女性的。前者指元春探亲,一展凤的风采。后者指貂蝉不守闺训,乱了人常。有凤来仪,指有凤凰来配合某个事物。

  出处

  《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引用《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朋与凤通假。《说文解字》朋:朋党,党羽。所以朋只能解释为《凤》。这里的“乐”应念成音乐的“乐”。是“庆贺”的意思。

  《有凤来仪》《凤仪亭》都是针对女性的。前者在红楼梦中指元春探亲,一展凤的风采。后者指三国演义吕布与貂蝉相聚之处,常以此地承托凄美动人的爱情。

  典故

  三国·凤仪亭

  “凤仪亭”又名“梳妆掷戟”,出于《三国演义》。吕布知道董卓携貂蝉入府,收为姬妾,心怀不满。一日,吕乘董卓上朝时节,入府窥探貂蝉,并邀至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假意哭诉被董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戟来,直刺吕布,吕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动吕布,剪除了董卓。

  【注音】tiān duó zhī pò

  【典故】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 《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夺其魄,死期将至。 《晋书·温峤传》

  【释义】魄:魂魄。天夺去了他的魂魄。比喻人离死不远。

  【用法】作宾语;指临死

  【相*词】天夺其魄

  【同韵词】肃然危坐、扶善遏过、心如刀锉、大肆挥霍、顺风使舵、张皇失措、挢揉造作、魂惊魄落、不甘寂寞、言有召祸、......

  【成语故事】公元594年,赤狄酆舒执政,杀了国君潞子的夫人(晋景公的姐姐),晋国出兵灭了赤狄,杀了酆舒。晋国派赵同向周天子进献狄国的俘虏,赵同的态度很傲慢,刘康公看后很不高兴,骂道: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

  【成语举例】天夺之魄,自干诛夷。 宋·秦观《进策·边防上》

  天夺之魄成语故事2

  【成语】: 天夺之魄

  【拼音】: tiān duó zhī pò

  【解释】: 魄:魂魄。天夺去了他的魂魄。比喻人离死不远。

  【成语故事】:

  公元前594年,狄人(赤狄)丞相丰舒执政后杀了***君潞子婴儿的夫人,又伤了潞子的眼睛。潞子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因此,晋国在同年夏季出兵攻打赤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灭了赤狄。

  丰舒逃亡卫国,卫国人怕殃及自己,把他缚送晋国,晋景公下令把他杀死。晋国派大夫赵同(赵国国君的先人)去向周朝的天子进献俘虏的狄人。赵同依仗晋国强大,对周天子表现得很不恭敬,很傲慢。周天子的儿子刘康公看了很不高兴,骂道:“不及10年,原叔(即赵同)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意思是说,要不了10年,赵同必定遭到大祸,老天爷已将他的魂魄夺走了。“天夺之魄”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已离死期不远了。

  【注音】sàn mǎ xiū niú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无度,百姓怨声载道。周武王率领大军把商都包围起来,商纣王登上鹿台放火自杀。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让士兵回家从事农业生产,把征用的牛马全部退还,让全国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出处】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书·武成》。武王胜商,渡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

  蔡沈集传引《乐记》。

  【解释】指不兴战事。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战后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归马放牛

  【反义词】穷兵黩武

  【押韵词】众毛攒裘、声气相求、付诸东流、撞破烟楼、公报私雠、嫉贪如仇、缓带轻裘、轩鹤冠猴、以儆效尤、黑貂之裘、......

  【成语举例】虽毁戈铸戟,未拟上皇,散马休牛,载怀偃伯。

  【注音】sǎo nì shū yuán

  【典故】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

  【解释】比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联合式

  【同韵词】黄雀伺蝉、碧瓦朱檐、任人唯贤、太璞不完、口耳相传、扣人心弦、屈尊敬贤、毒手尊拳、鹦鹉能言、缄口无言。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雄辩家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不用手递受物品是礼,那么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救是礼吗?孟子认为是礼。淳于髡又说天下的人都掉进水里,你为什么不去救?孟子回答说应该用道去救,而不是用手去救。

  【成语举例】帝曰:‘子坐父立,礼乎?’对曰:‘嫂溺叔援,权也。’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

  【注音】kòu mǎ ér jiàn

  【出处】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之。太公曰:‘此义人者。’扶而去之。 《史记·伯夷列传》

  【解释】勒住马头进行规劝。形容竭力进行劝谏。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偏正式

  【押韵词】铮铮铁汉、朱弦三叹、一锅面、白圭无玷、抱瓮出灌、阴疑阳战、**泛泛、一夕千念、不择手段、半明半暗、......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伯夷与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孤竹君死后,两人互相推让不愿为王,跑到周文王那里。文王死后,武王要出兵讨伐暴君商纣王,伯夷与叔齐拉着武王的马劝谏他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成语举例】左右众将见夷、齐叩马而谏,军士不得前进。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八回

  1曲高和寡的故事

  战国末年,楚国的顷襄王经常听到有人说宋玉的坏话,于是就把宋玉召来,当面问他:“先生恐怕是有一些行为不够检点的地方吧?不然,为什么各个阶层都有人对你不满呢?”

  聪明的宋玉一听这话,知道大事不好,灾难就要临头了,赶紧伏在地上,诚惶诚恐地说:“是的,大王说的也许都是事实。但我还是请大王能够宽恕我的罪过,容我把话说完。”

  顷襄王答应了宋玉的请求,宋玉就讲了一个故事——

  在先王的时代,有位歌唱家来到楚国的郢(yǐng)都,当他开始演唱通俗歌曲《下里》和《巴人》时,有几千人聚在一起随声和唱;接下来他唱起了民谣《阳阿(ē)》和《薤(xiè)露》,这时能跟着和唱的还有几百人;最后他唱起了高雅歌曲《阳春》和《白雪》,这时还能跟着哼哼的就只剩几十人了;而当这位歌唱家将五音的美妙发挥到了极致,创造出了一种悠扬婉转、令人陶醉的意境时,仍能欣赏和跟唱的就只有几个人了。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它说明歌曲越是高雅深奥,能跟随和唱的人就会越少。

  故事讲完之后,宋玉偷眼看了一下顷襄王的神情,只见他若有所思,频频点头。宋玉心里有底了,于是更是放开胆子,高谈阔论起来——

  所以呀,在鸟类中有凤凰,在鱼类中有大鲲。凤凰振翅高飞,可达九千里云天,那些在篱笆间跳跃的小鷃,又哪里能像凤凰一样知道天高地大呢?大鲲清晨从昆仑山脚出发,中午来到渤海湾的碣石处晒太阳,傍晚又到孟诸湖去歇息,那些只会在小水塘里打滚的小鲵,又怎么能像大鲲这样探测江阔海深呢!其实,岂止是在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大鲲,人类中不也有一些特殊的人物吗?他们美好的思想和行为都超出于一般民众之上,那些凡夫俗子们,又怎么可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

  2曲高和寡的材料

  【注音】qǔ gāo hè guǎ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解释】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讽刺意味

  【近义词】水清无鱼、阳春白雪

  【反义词】道*易从、下里巴人

  【年代】古代

  【例句】通俗读物就应该写通俗些,否则~,看的人就不会多。

  3曲高和寡的点评

  宋玉的这番辩解,终于使顷襄王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并因此而避免了一时的祸患。但是,宋玉这种自命清高、妄自尊大、孤芳自赏、脱离民众的言行,却是不足为训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立足于实际,切不可目中无人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