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的教案菁选

首页 / 经典美文 / | 2023-03-08 00:00:00

望海潮的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海潮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望海潮的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他的词的创作成就。

  2.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3.学*本词中铺叙的表现手法。

  二.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对古诗词的了解和积累,初步掌握分析标题,联系作者的生*思想,品味意象,感受揣摩意境的等古诗词的鉴赏方法,通过学*本诗,进一步巩固联想、想像等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四.教学难点:

  学*本词中铺叙的表现手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故事)

  (2.)诗词赏析:

  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鉴赏: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绿柳含烟,画桥流水,门上悬着挡风的竹帘,窗上挂着翠绿的帷幕,还有那高高低低的亭台楼阁,这里大约住着十万户人家。“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彩桥似画。卧波如虹的长桥,掩映在惹雾含烟的杨柳之中,显然,这是城外游览区的景色。那么,城中的居住区又是怎样呢?四个字:“风帘翠幕”。“风帘”,是挡风的帘子。“翠幕”,是翠绿色的帷幕。这是对华美房舍的刻画。词人在这里是惜墨如金。乍看起来,寥寥四字,似乎远不足以反映人民的富裕。其实并非如此,只要细细品嚼就会感到,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容量很大。既然住的是窗挂风帘、门悬帷幕的漂亮房舍,那么,房子主人的殷实富有自然是不言而喻了。而这样的殷实之家如果只是屈指可数的十户八户,那当然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然而却竟有“十万”之多,这就不能不令人惊叹这座人烟稠密的大城市是何等地物阜民康了。“参差”,本指长短不齐,这里形容城中房屋栉比鳞次,高低不一。“十万”是个约数,并非确指。

  B.示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鉴赏: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

  古木参天的绿树环绕着江堤,汹涌的波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奔腾不息的钱塘江绵延无边,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云树”,形容树木茂密,远望如云。“天堑”,原指长江,这里指钱塘江。词人这里描绘的是这样一幅画卷:绿云一般的树木,护绕着巨龙似的江堤;堤外狂波怒涛,飞花溅沫;放眼望去,江海一片,宽阔无边,真不愧为天然的险阻屏障。词人所以要选择钱塘江潮的'镜头,那是因为“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周密《观潮》)。大江之上,一旦潮来,长风鼓浪,波推涛吼,玉城雪岭般的潮水,如千军万马滚滚而来,大有吞天沃日之势。词人写江潮的目的,在于衬托杭州形势的险要,是对首句“形胜”二字的展开,从而使这个“三吴都会”在华美之中而显得壮丽。

  C.示例: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鉴赏: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至此,词人又笔锋回转,从另一角度进一步描写都市的繁华景象。“市列珠玑”,是说市面上陈列着珍珠宝玉,这是写发达的商业。“户盈罗绮”,是指人们穿戴着绫罗绸缎,这是写家庭的富足。“竞豪奢”,是说人们在比赛豪华阔气。一个城市的繁华富有,往往是由多方面表现出来的,而细软之物则最能代表财富。词人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仅仅选取了珠宝、服饰来形容这个城市的豪奢竞逐,这充分显示了词人选材的匠心和剪裁的精工。

  D.示例: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鉴赏: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景色宜人,非常清秀美丽。三秋时节桂花飘香,映日荷花绵延十里,芬芳馥郁,令人陶醉。“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偌大的西湖,一到夏季,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满湖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娇嫩的荷花,如美人出浴。这里,由于词人采用了互相照应、变幻腾挪的手法,从湖写到山,从树写到花,从夏写到秋,因此参差交织,跌宕多姿,把美丽的西湖写得神采飞动,逼真欲现。

  E.示例::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鉴赏: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如果说对西湖景色的描写,词人是凭着视觉的话,那么,接下去对游湖的描绘,则主要是凭着听觉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弄”,吹奏。“菱歌”,采菱少女唱的歌。“泛”,漂浮,荡漾。这里,词人所展现的是这样一幅游湖图:美丽的西湖,日夜都有游人泛舟,白天,悠扬的笛声在晴空里荡漾;晚上,婉转的菱歌在夜空中漂浮;垂钓的老翁笑逐颜开,采莲的姑娘欢歌嬉闹。读到这里,我们如果掩卷品味,凝神遐想,可能会有置身其境之感,被那歌声笛韵所陶醉。词人就是这样眼耳并用,任情挥洒,抓住了最富有表现力的事物,把西湖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诗情画意。

  (五).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世俗失意了一位官员,却造就了一位词坛的传奇。或许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历史记住了柳永,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所以,同学们,利用好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要怨天尤人,当你认为人生的大门已经关闭时,或许早已有一扇窗为你打开。

  写作特点。铺叙:是指用整齐的语句优美的描述详尽的描绘某一对象的手法.例子:

  (1.)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

  (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七).课堂朗读背诵

  六.板书。

  望海潮

  柳永

  1.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史惊叹、

  2.自然景观环境优美、

  3市井面貌经济繁荣赞美

  4.生活图景生活安定羡慕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词。

  八.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成功落实了教学目标123的内容,学生通过课堂朗读,基本成诵,建立了对词的音乐美的基本印象,激发了学*的兴趣,落实了一些疑难语句的理解,课堂教学是有效的.但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方面还显得信心不足,这与诗词赏析实践偏少有关,课后还需创设机会,增加阅读实践,实现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望海潮(东南形胜)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望海潮(东南形胜)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望海潮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4.学*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学*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故事)

  (2)诗词赏析:

  五.写作特点。

  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如《天净沙秋思》中前四句为染,最后一句为点。结合例子来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1)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六.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七.板书。

  望海潮

  柳永

  1.地理位置

  2.历史传统史

  惊叹

  环境优美、经济繁荣、

  3.自然景观

  赞美

  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

  4.市井面貌

  羡慕

  图景

  5.生活图景

  八.作业:背诵这首词。

望海潮的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永的生*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理解这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少年柳永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礼赞的豪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品味柳永词的婉约之美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词人内心情感与外在词风形成的关联。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了解词的知识,柳永生*经历及作品特点,讲析第一首词《望海潮》。

  一、课文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二、赏析《望海潮》:

  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指**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图,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本词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背景:这是一首投赠之作。真宗咸*末年,少年柳永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为了谒见两浙转运史孙何,而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

  内容:词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杭州景象。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

  4、合作探究,赏析词作。

  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词作极力赞扬了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百姓生活之富裕安宁。作者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等方面表现了“钱塘”的繁华。

  上阕: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荣。

  总体介绍:

  “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

  具体铺叙:

  “烟柳画桥,风联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三吴都会。在街巷河桥的美丽环境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东南形胜。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钱塘繁华。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竞”字很好的写出了杭州富民比奢华、斗阔气的情景。

  下阕: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山的美好。“三秋桂子”照应“叠巘”,“十里荷花”照应“重湖”。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百姓的游乐。四季皆美的西湖,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祥和欢乐。(互文见义)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官员的游乐。词作最后直接赞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太*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华奢靡的社会现实。

  5、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霜雪”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字显得比较*板,力度和气势都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一个“弄”字写出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采莲少女快乐穿梭。“嬉嬉”二字将他们的快乐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了出来。好一派歌舞升*,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6、词作表现手法

  点染结合。先总提,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奖等手法,极力铺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二、背景导入: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那么,下面我们来看本词。

  三、整体感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价柳词说:“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气象,形容曲尽”)(看注释理解文意)完成课后第一题

  1、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2、文中景物给你怎样影响和联想?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双峰插云”。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历史著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引导: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3、《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四、问题探究:

  1、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比如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染,展开描写。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3、“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送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之意。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五、小结:同学们,我想这清丽的词句能打开联想、想象的思维空间。下去希望同学们多读,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艺术形象。

  板书:

  望海潮

  柳永

  词的别称:“诗余”、“乐府”、“曲子词”、“长短句”

  柳永:约987—1053年,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人。世称“柳屯田”。

  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地理环境

  历史传统

  《望海潮》自然景观表现古都杭州的繁华和美丽

  市井面貌

  百姓生活

  意思相*即可)

望海潮的教案4

  学*目标:

  1、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究学*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诵读、讨论、分析、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嗅觉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探究艺术特色。

  四、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望海潮》原文和译文

  原文:

  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望海潮》教学反思

  《望海潮》对于我来说,是新课文,是人教版必修四中宋词单元的作品,是柳永歌颂城市繁华富庶的代表作。这首词意象多,情感充沛,共一百零七字,属于长调慢词,难于理解的词句较多,对于学生来讲,鉴赏有一定难度。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感觉这些资料教学内容千篇一律,问题设置极为*常,不能调动学生兴趣,探究的问题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就开始自己设计起来。

  首先是导入,我从柳永入手,精要地讲他名字的由来、作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本词的社会影响及本词诞生的背景,激发了学生学*的浓厚兴趣,再加上我制作的精美课件和当堂现场朗诵,更是让这种学*气氛更加浓郁。

  在讲课期间,我还让学生不断读课文,走进文本,小组合作探究。先从大局入手,宏观把握全篇文章,用原文词语概括杭州的富庶繁华,再结合我们的印象中的杭州,对之有一个总的把握,再分析概括上下片的内容,做到了整体上的心中有数。

  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语言上,分小组起立讨论鉴赏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散文化并说出手法、效果;一个是在写景上,还是分小组起立探讨鉴赏其写景的方法。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享受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小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时候也有的说了,学生更加自信了,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在探究环节,我也引进了小组竞争机制。课前,把学生分好小组,每个小组都给自己组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如“北冥鱼”、“怀瑾”等。我在课前就把这些小组的名字在黑板上写好,到探究的时候,学生开始回答问题,回答对一个加2分,起初是几个人举手,到后来就变成抢答了,场面极为火爆,也让讲台上的我和在场的老师感到震撼。原来,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这样调动。

  整个探究环节用时*30分钟,主要是学生的尽情表达和老师的适时点拨引导,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受到了意象不到的成果。

  在这节课的后8分钟,我做了一个知识迁移拓展,在给我自己班学生讲课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个学*小组完成一篇仿作,题目为《望海潮秦皇岛》,高一2班侯雨奇同学的作品写得最好,我就把它拿到这节课请大家赏析,一个16岁少年的作品,能写出这么有内容的诗词实属不易。全体19班学生对此进行了小组合作赏析,从内容、手法到语言、结构,学生们赏析得很好,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纵观这节课,我觉得自己上得比较成功有如下亮点:

  1、学生有效活动较多,小组合作得很有效率感,讨论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踊跃。

  2、学生读书,教师要求明确具体,极富气势。

  3、教学流程顺畅,教师语言简洁,教师的语言极富鼓励性。

  4、教学设计充分体现课标精神,问题设置让学生有话说,还有一定的约束性,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望海潮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了解作者。

  3.学*诗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道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的常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二、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解说: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柳永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对当时社会效应,我们今天来学*他的《望海潮》和《雨霖铃》这两首词。

  三、背景介绍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朝》词赠之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解说: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正因为如此,就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最后一句便有谄媚的味道。

  四、引入新课

  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

  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展开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商似繁盛的承*气象,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脱俗的美。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铺陈其繁华。

  五、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点

  形胜、繁华(板书)

  (2)请同学说说初读诗歌的感受:

  景——美民——乐官——愉(板书)

  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4.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请大家一起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词中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解说:——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东南沿海,风光美好,曾经是历史上三吴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除了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还有没有其他内容)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解说:——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如果有学生继续说就不启发。如果没有就启发:这是城市景观的美丽,看来已经有同学关注景物的描绘了,还有没有关于自然景物描绘的呢)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

  解说:——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这是对钱塘江的特写。“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解说:——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作者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如果没有人继续回

  答,老师引导:除了杭州这里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强大的侵略欲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解说:——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天香飘万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的是作者无比的喜爱之情。看来杭州这里真的是人间天堂阿,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令人陶醉,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连我们都心驰神往了。)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

  解说:——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作者仿佛被他们的情绪感染,非常快乐)(这一句写出了杭州人民的悠然快乐的生活,我们知道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只有物阜民丰了,人民才会如此快乐悠闲。)(如果学生将示例6和示例7一起说。老师就点评说这是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如果学生以开始就说这两句,教师就借机问: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百姓为什么这么悠闲快乐——应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优雅。那么,他们物质生活的富裕到底在哪里体现出来呢引导学生找前面的写景句或者描绘都市繁华的句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解说:——这写的是地方官的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这是柳永写给曾经的布衣之交现任两浙转运史的孙何的拜谒之作,这显然是恭维之语,但也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可能会有学生说这一句,如果他先在前面说,教师就接着问:是的,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作者)。那么,地方官的活动是以什么为背景或者说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老师:那么哪些地方体现他治理有方呢就引导学生对其他句子的关注。)

  六、总结

  1.教师归纳总结:金主完颜亮是否真因此词之魅力而生南渡入侵之野心,我们不得而知。但柳永笔下的《望海潮》从空间上全景式地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况。

  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请同学们看屏幕来欣赏杭州城的美丽风光。(点幻灯片,放完之后总结)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确得到了强烈的艺术享受。(它不仅打动了孙何,更是打动了千年之后的我们)(稍稍停留几秒钟,再问)

  2.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柳永怎样的情怀

  学生回答:踌躇满志,积极向上,意气风发,激情四射……

  3.教师总结并过渡: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接下来我们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

  【备课资料】

  一、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加以赏析。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二、学*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背诵《望海潮》,讨论: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一)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①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

  “形胜”、“繁华”四字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烟柳”等句作染,

  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

  ②“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二)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钱塘自都市繁华之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自然风光之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古繁华民生安乐之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三、词风豪放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四、总结:(主旨)

  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五、关于柳永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著名的《鹤冲天》: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世间的浮名虚誉,我宁愿不要,不去追逐——我宁愿消闲自在地一边斟着茶水、品着美酒,一边拍着节律低声歌唱。“忍”字,说明诗人是痛彻后的割舍——柳永好象总是落榜嘛,在那个男人要求得一官半职的年代,他也不能免俗吧,肯定心里也想考取功名的。只是,天不遂愿,无法实现仕途抱负。所以,他才会装做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从这个“忍”字可以看出,他还是很受伤的,并不是潇洒到一出娘胎、打小就看透了这一切,愿意在街柳花巷里放浪形骸。因此,他会说,那些虚名我不要,还不如悠闲地品茶喝酒,和美人们唱唱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段绘景文字,不少于100字。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望海潮的教案6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炼字的艺术,体会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审美欣赏

  【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美感】

  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上片】写杭州城的风光优美与经济繁华。

  【下片】写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祥和欢乐的生活画面(形胜、繁华)

  【词的背景与风格简介】

  四、诵读欣赏

  【诵读要求】读出优美的风景,读出优雅的语言,读出审美的激情。

  【诵读指导】节奏鲜明,抑扬顿挫,适度夸张,情感丰富,韵味十足,余味无穷。

  【上片】首句读出惊喜感叹之气。杭州风景词句,要读得婉转清丽,读出惊艳赞叹之情;钱塘江观潮词句,要字字铿锵,读出大潮雷霆万钧之势和观赏者的惊叹之情。“竞豪奢”语气要上扬而有余味。

  【下片】读西湖美景的句子,节奏要深情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要读出对朋友诚挚的褒扬与祝愿之情。

  五、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感受意境、欣赏简析)

  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意象氛围、表现手法或者炼字等任一方面简单说明喜欢的理由。

  六、迁移拓展、比较鉴赏

  善于铺叙,是此词一大特色。作者从不同角度精心选取最典型的景物,一句一景,从时空极力铺排,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的极度繁华。

  试比较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一时、一地、一景的集中描述与细致刻画。写一段文字,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作家的作品,并简单说明理由。

  【文本与资料】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形胜:地理条件优越。三吴:吴兴、吴郡、令稽为三吴。都会:大都市。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其多。怒涛:汹涌的潮水。霜雪:比喻浪花。天堑(qiàn):天然的险阻,指钱塘江。珠玑:泛指珍宝等珍贵商品。盈:充满,言其多。重湖:西湖以白堤为界分外湖、里湖,故称重湖。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清嘉:清秀美丽。嘉,一般作“佳”。三秋:农历九月。羌管:笛子出自羌族,故称羌管,泛指乐器。泛夜:指在夜间飞扬。嬉嬉:欢乐快活。莲娃:采莲姑娘。千骑:形容州郡长宫出行随从众多。高牙:古代将军旗竿用象牙装饰,故称牙旗。这里指大官高扬的.仪仗旗帜。烟霞:山水美景。图:描绘。凤池:凤凰池。原指皇帝禁苑中的池沼,这里泛指朝廷。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望海潮的教案7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了解作者,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品味语言,感知其形象性。

  3.学*诗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难点

  1.这首词的写景特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名句欣赏。

  教学过程

  【导语】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孙何,柳永的老朋友。两浙转运使:转运使,官名。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唐。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金主完颜亮读到柳永的一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差点成了千古罪人。虽然这件事查无实据,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这就是著名的《望海潮》。

  【知识链接】

  1.题解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钱塘江是天下景观。调名当取其意。一百零七字,双调,上阙五*韵,下阙六*韵,一韵到底。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杭州繁荣、壮丽的景象,可谓:承*气象,形容曲尽“。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文体: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派别: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体裁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作者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官至屯田员外郎(隶属工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又称柳七、柳屯田。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柳永中了科举,因他作的《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宋仁宗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因而落榜,柳永后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他通晓乐律,熟悉民间乐曲,是北宋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他继承发展了民间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为宋词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影响深远。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北宋著名流行音乐人)

  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情别绪,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其中有爱恋歌伎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情感交织在一起的作品,如《雨霖铃》《八声甘州》《夜半乐》《临江仙引》等;写都市生活、锦绣河山的作品,如《望海潮》《抛球乐》《内家娇》《早梅芳》《木兰花慢》等;蔑视统治阶级或触犯统治阶级忌讳的作品,如《鹤冲天》《醉蓬莱》等。词集名叫《乐章集》,流传下来的有二百多首。

  3.创作背景

  《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柳永一直不得志,便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提拔。根据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柳永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因身份悬殊,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乃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望海潮》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这首词,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投赠)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词作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投赠之意。

  【诵读】

  节奏: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提示:

  上片开篇“东南”三句有总起夺势之气,朗读时要在“繁华”处升调且停顿,为下文的朗读蓄势。下文从“形胜”“都会”和“繁华”三方面铺叙,朗读时应层层推进,逐一昂扬,至“竞豪奢”达到高潮。

  下片先写西湖美景,优美清新,节奏*和舒缓,要读出心旷神怡之感;再写杭州人民祥和宁静的生活,朗读时语气要舒缓,“有三秋桂子”中的“有”是领字,朗读时要作较长停顿;最后两句是祝愿之辞,朗读时语气要诚恳,“好景”二字声音延长,语调上扬,节奏和缓。

  【预*检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堤沙()天堑()珠玑()罗绮()

  菱歌()钓叟()叠()豪奢()

  【答案】:dīqiànjīqǐlínɡsǒuyǎnshē

  2.写出下列音节后的汉字。

  xiāo()鼓暮ǎi()今xiāo()

  xiāo()条和ǎi()xiāo()遥

  虎xiào()拜yè()xiāo()汉

  【答案】:箫/萧/啸霭/蔼/谒宵/逍/霄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及作用。

  “云”字写堤上之树高而多;“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有色彩,有感觉;“怒”:比拟,形容波涛翻滚的气势。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卷”字有气势,有形象。“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涛翻涌、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逼真,画面壮观。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极言钱塘江之险。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极言杭州之繁华。

  “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极言西湖之美。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②三季,即九月。《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亦指三年。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嬉嬉”二字惟妙惟肖,情态毕现。无论吹羌笛的渔翁,还是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这一画面极富生活情趣,欢洽动人。高牙:高矗之牙旗。牙旗,将军之旌,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这里指**孙何。极言杭州乃重镇。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点明写作目的。

  二.【译文】

  杭州地处东南,形势优越(美好),湖山优美,三吴的都市,钱塘(杭州)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雄壮的钱塘江广阔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遍地飘香,十里的荷花争奇斗艳。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山水烟霞的秀美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三【探究】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地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该地的特征?

  【答案】①杭州;②三吴都会:旧指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都会”,大城市,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所以称为“三吴都会”。钱塘:即杭州。杭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早先春秋时代,它就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设置钱塘县,隋朝改设杭州,五代时吴越国建都于此,发展为东南第一州。③形胜和繁华:“形胜”指地理形势重要、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的地方。“繁华”是指人口众多,商铺林立,罗绮珠玑尽显奢靡。.

  2.在《望海潮》一词中,柳永将精彩的笔墨放在了对哪些景致的描绘上呢?这些景致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①景致:钱塘江潮,都市盛状,西湖美景。②特点:宏伟壮观,富庶繁荣,美丽祥和。

  3.《望海潮》这首词工于铺叙,善用白描,充分体现了柳永慢词的特点,试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案】 柳永长于慢词,《望海潮》可见作者的铺叙技巧。

  (1)上阕,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①“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②“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侧重于刻画“形胜”;③“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

  (2)下阕,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好景”中出现的人。①“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的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然朴实的佳言,是千古迷人的丽句。②“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③“千骑拥高牙”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4.点染,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富有层次、和谐统一的图画。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的评点或总说,“染”即具体描写或分说,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试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

  【答案】(1)上片中“东南”三句是点,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

  (2)下片中“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吟赏烟霞”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描绘。人是景中人,也是景中景。

  5.前面讲到上下片的点染内容,实际上全词的“点”在最后两句,讨论一下为什么这么说。

  【答案】①这两句显现了投赠之意,虽是祝愿之辞,但“好景”已笼括了繁华美景、生活祥和之意。②一“夸”字则点出赞美、歌颂之情,既赞美景又歌颂治理有方,不用“异日”再“图”,词人已将好景图描绘出来了,尤其是百姓富庶、官民和乐的场景,那是统治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试想,几十年后,阅尽人生险滩坎坷,看惯伤情恨别的柳永故地重游,或者柳永晚生二百年,当北宋的繁华落尽,身处南宋偏安一隅境遇下的柳永重游杭州,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6.词的下阕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风貌?

  【答案】①西湖湖山之美:重湖、桂子、荷花。②百姓生活愉悦:羌管、菱歌、嬉嬉。③长官生活休闲:千骑、乘醉、吟赏。④未来前景美好:图将好景。

  7.有人说“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使用了互文的手法,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是“互文”手法,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②“弄”有“玩赏”义,也有“戏耍”义,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欢愉之态尽显;“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歌唱,笛声、歌声似乎随水荡漾,轻盈愉悦之貌全出。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8.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案】①词人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借以赞颂他政绩卓著。②“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点明了“好景”表层意思是指杭州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直接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

  最末两句虽有粉饰升*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9.《望海潮》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描绘了一派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②抒发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之情。10.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望海潮》却给人以豪放之感,原因是什么?

  【答案】①写景之壮伟、场面之宏阔。“怒涛卷霜雪”“千骑拥高牙”。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怒涛卷霜雪;夸张:云树绕堤沙。③数词的使用开阔了意象。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

  【小结】

  这首词上阙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极力描写杭州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赞美了杭州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客观上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景象,主观上含蓄巧妙地颂扬了拜谒对象——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

  【课内训练】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凝噎哽咽揶揄奖掖

  B.罗绮犄角枸杞掎角之势

  C.参差差遣差劲差强人意

  D.豪奢舍弃赊账设身处地

  【答案】C【解析】AyēyèyéyèBqǐjīqǐjǐCcīchāichàchāDshēshěshēsh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无语凝咽通霄达旦暮霭沉沉字字珠矶

  B.星辰寥若辰星良晨美景一年之计在于晨

  C.嬉闹参差罗绮竟豪奢

  D.繁琐要言不烦东南形胜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答案】D【解析】A无语凝噎通宵达旦字字珠玑B寥若晨星良辰美景C竞豪奢。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玑:大小不同的各种珠宝。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图将: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将,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秋:三个秋天。

  D.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烟霞:美丽的自然风景。

  【答案】C【解析】三秋:秋季。

  4.下面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竟无语凝噎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B.此去经年经年:经过一年。

  C.东南形胜形胜:地理形势极佳之处。

  D.羌管弄晴弄:吹奏。

  【答案】B【解析】B项,经年,年复一年。

  5.下列各项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反问)

  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拟人)

  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夸张)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比喻)

  【答案】D【解析】“绿肥红瘦”运用借代手法。

  6.下列诗句所用表现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离别意。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州城声色之盛。

  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答案】C【解析】C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应为细节描写。

  7.《望海潮》一词,下列语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它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B.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例如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写居民住宅的雅致等。

  C.“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但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表现自己对普通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的反感。

  D.下阕前半段专咏西湖,词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后半段总结前文,赞美郡守。

  【答案】C【解析】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并非表现作者的反感。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望海潮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板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金谷,指晋石崇所筑的金谷园。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夹着相对,后称铜驼陌。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笳,即胡笳,古代传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兰苑:美丽的园林,也可指西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梅英”即梅花,“冰澌”意为冰冻融化,“东风”则指春风,点明冬去春来的时间节点。

  B.下片“碍”和“妨”,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也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

  C.“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心中情感,呼应上片“柳下桃蹊”。

  D.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景起情结,今昔交错,虚实交融,含蓄委婉。

  【答案】C【解析】C项与上片“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

  2.这首词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年华逝去的惆怅之情。“东风暗换年华”道出诗人心中又是一年春来到的光阴流逝之感。“絮翻蝶舞柳下桃蹊,乱分春色”,美丽的春色引起诗人“芳思交加”的惆怅之情;②往昔生活的怀旧之情。“金谷俊游”以下几句写的都是旧游时的游乐欢愉之情。③慨叹仕途失意之情。“重来”“兰苑”旧地而“是事堪嗟”,而又“时见栖鸦”和“到天涯”,表明诗人对仕途感慨至深。(每点2分,共6分。)

  【赏析】

  这首词的大意:梅花稀疏,色彩轻淡,冰雪正在消融,春风吹拂暗暗换了年华。想昔日金谷胜游的园景,铜驼街巷的繁华,趁新晴漫步在雨后*沙。总记得曾误追了人家香车,正是柳絮翻飞蝴蝶翩舞,引得春思缭乱。柳荫下桃花小径,乱纷纷将春色送到万户千家。

  西园夜里宴饮,乐工们吹奏起胡笳。高挂的缤纷华灯遮掩了月色,飞驰的车盖碰损了繁花。花园尚未凋残,游子却渐生白发,重来旧地事事感慨嗟叹。暮霭里一面酒旗斜挂。空倚楼纵目远眺,时而看见栖树归鸦。见此情景,我油然而生归隐之心,神思已暗自随着流水奔到天涯。

  《望海潮·梅英疏淡》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这首词先是追怀往昔在汴京时结伴游览名园胜迹的乐趣,接着写此次重来旧地时的颓废情绪,虽然风景不殊,但词人已丧失了当年那种勃勃的兴致。结构上,景起情结,今昔交错,虚实交融,含蓄委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3~4题。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3.试分析“乱洒衰荷”一句中“乱”字妙处。

  【答案】①它写出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色。②还显示了凭阑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4.“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①侧面描写。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其“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鹦鹉念的“言语”实为女子所教。②含蓄地表达了女子对“粉郎”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5.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此时已入素秋,本已气肃天清,却又加此一番秋雨,更是纤埃如雾,尽皆浣去,一澄如洗。

  B.“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当此之际,秋意更深,雨洗暮空,凉风忽至,关河肃杀凋零之气已浓,残阳照着高楼,一片冷落之景象。“紧”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

  C.“是处”两句,由苍莽悲壮转到细致沉思,由俯察而转至仰观,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景象。“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D.“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这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答案】C【解析】应是“由仰观而转至俯察”。

  6.下片中,词人抒发了什么感情?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

  答:

  【答案】情感:抒发了词人的羁旅之悲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抒情方式:词人直抒胸臆,巧妙的是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高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得更为曲折动人。(或对方落笔,或虚实结合)

  【柳永轶事】

  (1)奉旨填词

  史载,柳永作新乐府,为时人传诵;仁宗洞晓音律[80],早年亦颇好其词。但柳永好作艳词,仁宗即位后留意儒雅,对此颇为不满。及进士放榜时,仁宗就引用柳永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黄金榜上》)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宋人严有翼亦载有此事,说有人向仁宗推荐柳永,仁宗回复“且去填词”,并说自此后柳永不得志,遂出入娼馆酒楼,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2)眠花宿柳

  在宋代,歌伎以歌舞表演为生,其表演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她们的生活处境。演出效果取决于演技和所演唱的词,演技靠个人的勤奋练*,而词则靠词人填写。[84]歌伎为了使自己的演唱吸引观众,往往主动向词人乞词,希望不断获得词人的新词作,使自己成为新作的演唱者,以给听众留下全新的印象,同时也希望通过词人在词中对自己的赞赏来提升名气。柳永落第后,频繁地与歌伎交往,教坊乐工和歌伎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常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连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

  歌伎是柳永词的演唱者和主要歌咏对象,存世柳词中涉及歌伎情感方面的约150首,歌伎激发了柳永的创作热情,满足了他的情感追求,促成了他的创作风格,也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

  (3)白衣卿相

  柳永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即暮年及第,又转官落魄,终官不过屯田员外郎。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柳永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以毕生精力作词,并在词中以“白衣卿相”自诩。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但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希望走上一条通达于仕途的道路。柳永是矛盾的,他想做一个文人雅士,却永远摆脱不掉对俗世生活和情爱的眷恋和依赖;而醉里眠花柳的时候,他却又在时时挂念自己的功名。然而,仕途上的不幸,反倒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据传,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无亲人祭奠。歌伎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每年清明节,又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

望海潮的教案8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尝试欣赏

  【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的常识:词牌名、词题、小令、中调、长调、婉约派、豪放派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柳永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被称为北宋婉约派正宗。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望海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配合多媒体图片音乐交互效果,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读出美感——一读体验,二读示范,三读品尝】

  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大意解读准确即可。老师有针对性地适当引导,在语言表述规范上作示范,不作过分硬性的定评】

  【上片】写杭州城的优美风景与繁荣景象。 “形胜”、“繁华”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

  【下片】写西湖景区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官同游同乐的愉悦祥和气氛。(形胜、繁华)

  【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由景到物、由物到人的描写顺序,起承转合的典型结构】

  【背景】

  这是一首投赠词。宋真宗咸*末年,柳永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钱塘(今杭州)赏观钱塘江大潮,游览西湖胜景,想拜访任两浙转运使的好朋友孙何,又很难见到他,于是自创新曲,谱写了这首《望海潮》。让青楼歌伎传唱,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风格】

  对仕途充满憧憬,又是写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投赠词,赞叹杭州胜景与繁华,包含着对朋友政绩的褒扬赞美之意,也表现作者心目中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无论从意象画面气势或氛围来看,都更加接*于豪放词的风格,可以说是柳永词作中较特殊的一首。

  【意象、背景、丰富的情感、豪放的情怀,必须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解读——立足文本,还原历史,情感体验,全面解读】

  四、欣赏诵读

  【四读品味,情感升华】

  【诵读要求】读出优美的风景,读出优雅的语言,读出审美的激情。

  【诵读技巧】节奏鲜明,抑扬顿挫,适度夸张,情感丰富,读出韵味,余味无穷。

  【上片】首句读出惊喜感叹之气,“繁华”处上扬下顿为下文蓄势。读杭州风景的词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要读得婉转清丽,又要读出作者的惊艳赞叹之情,读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等富有意象特征和情感的词,要字字铿锵,读出大潮劈面奔涌而来的雷霆万钧之势,也读出观赏者的惊叹之情。到“竞豪奢”语气要上扬而有余味。

  【下片】读西湖美景的句子,意象清秀亮丽,充满闲情逸致,节奏要深情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要读出对朋友诚挚的褒扬与祝愿之情。

  五、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鼓励学生交流分析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意象氛围、表现手法或者炼字等任一方面简单说明喜欢的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推出代表发言,老师即时互动,注重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解读基本方法的指导,不作理解上的硬性规定。教师可以适当从学生未涉及的典型词句做延伸性的解读,与学生共同分享】

  【上片赏析“云树绕(映、掩)堤沙,怒涛卷(似、如)霜雪,天堑无涯。” 】

  “绕”字写尽绿树婆娑、江堤曲折之美,“怒涛”写巨浪滔天,声势浩大,“霜雪”比喻浪花铺天盖地;“卷”字写浪滔汹涌激荡。全句写尽钱塘潮之声、力、形、;势,惊心动魄。

  【下片赏析“重湖叠巘清嘉(呼应“湖”“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数量词)” 】

  “三秋桂子”照应“叠巘”,写山中桂花之“嘉”。“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之清秀。红花绿叶,桂子金黄,莲子清香。“三秋”,从时间写桂子飘香。“十里”,从空间写荷花满湖。全句不着形色而启人联想,形、色、香具备,把西湖名胜最动人心魄最美的景致概括描述,具有强烈震撼力和联想空间。

  【祥和温馨的生活画面】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互文,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写白天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总括,写百姓温馨游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官员游乐:一是宴酣之乐,二是山水之乐。“千骑”写阵仗之大,“醉”写心中陶醉,“吟赏”写精神愉悦,无一字写情却字字关情。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好景”,字面是杭州的美景,也暗含对其政绩的赞许,友情祝愿的意味更浓厚。

  六、迁移拓展、比较鉴赏

  善于铺叙,是此词一大特色。作者从不同角度精心选取最典型的景物,一句一景,从多维时空极力铺排,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的极度繁华。

  试比较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及本词对“荷花”的描述。写一段文字,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作家的作品,并简单说明理由。

  【资料】望海潮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形胜:地理条件优越。三吴:吴兴、吴郡、令稽为三吴。都会:大都市。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多。怒涛:汹涌的潮水。霜雪:比喻浪花。天堑(qiàn):天然险阻,指钱塘江。珠玑:泛指珍宝等珍贵商品。盈:充满,言其多。重湖: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里湖,故称重湖。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清嘉:清秀美丽。嘉,一般作“佳”。三秋:农历九月。羌管:笛子出自羌族,故称羌管。这里泛指乐器。泛夜:指在夜间飞扬。嬉嬉:欢乐快活的样子。莲娃:采莲的姑娘。千骑:形容州郡长宫出行时随从众多。高牙:古代将军旗竿用象牙装饰,故称牙旗。这里指大官高扬的仪仗旗帜。烟霞:山水美景。图:描绘。凤池:即凤凰池。原指皇帝禁苑中的池沼,这里泛指朝廷。

  【庄静江老师翻译】

  湖堤上柳色如烟,小河上彩桥似画,居屋的窗上悬挂着挡风的帘栊,门前披垂着翠绿的帷幕,错落密集的屋舍足有十万人家。云雾般的绿树掩映着钱塘江曲曲折折的长堤。澎湃激荡的巨潮涌向岸边,卷起了霜雪般的浪花,浩荡的江面一望无际。街市上珍奇物品琳琅满目,家家都穿着绫罗绸缎,争着享受奢华的生活。

  里、外湖与重叠的山岭相映成趣,清秀美丽;有深秋金黄的桂子,十里碧绿的荷花。晴天奏乐起舞,趁夜采菱欢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众多骑兵簇拥着长官,酣醉中欣赏鼓乐欢歌,吟诗观赏如烟霞的风光。他日画上美好的景致,升官回京时好向人夸耀。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

  【教学反思】

  本次是高一年学生首次参与大范围的公开课,学生关注度高,课堂配合默契,实际效果比预想中好。本课围绕学校公开周“以导诱学,彰显个性,提高效率”的主题,教学重点在轻松和谐的互动中较有效地得以落实,学生的学*情绪是高涨的,收获也是明显的。本人教学思想与特色的落实与发挥,以音乐与图片配合诵读的的媒体辅助课件,以诵读涵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不求唯一定论的开放性探究教学方式,得到听课老师们的肯定与认同。但是,这毕竟是一堂带有展示性的公开课,凝结了师生的共同心血,付出了特别的努力,才会有特别的效果与收获。把自己教学思想与风格贯穿于每一堂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每一节语文课都能够做到“爱学、会学、乐学、学有所得”,任重而道远,本人必须继续努力探索实践。

望海潮的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手法和点染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柳永的痴情和对杭州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渲染手法和点染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分析。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蝶恋花

  【导入语】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柳永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死之时,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而葬。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小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词多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之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艺术上,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后来的话本还据此传有名篇《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影响深远。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在当时的社会效应,我们现在来学*他的词。

  【译文】

  我长久地伫立倚靠在高楼上,微风轻细,望尽天边,春愁黯然而生。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又有谁会理解我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放纵一下,追求一醉,面对着美酒应当放声歌唱,但勉强寻欢作乐又没有什么滋味。衣带渐渐宽松了我也最终不会后悔,为了她我忧愁得容颜憔悴是很值得的。

  【词作赏析】

  师:作者一个人长久地站在高楼上做什么?

  生:眺望远方。

  师:他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草色、烟光、残照。

  师:他看到这些景物时,想到了什么?

  生:看到这些景物,他想到自己的忧伤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自己的内心又有谁能够明白呢?因此内心愁闷孤独。

  师:词人登楼远眺,看到春草、烟光、夕阳就感受到了内心的愁闷孤独,说明这首词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生:情景交融。词人将春景与春愁融为一体。

  师:诗人看到这些景物,感受到了自己的愁闷孤独,那么,他怎样把这种孤独排解出去的呢?

  生:打算放纵一下,唱歌喝酒。

  师:他的排解方法有没有起到作用?

  生:没有,“强乐还无味”,勉强寻欢作乐没有什么滋味。

  师:词人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感到愁闷孤独?他怎样看待这种愁闷孤独的?

  生:为了情人,思念情人但却见不到她,得了相思病,因而茶饭不思,胃口不好,造成了营养不良,使得连衣服穿起来都变宽松了。但他并不后悔,因为那个情人太优秀了,太有才了,所以即使因为思念她而变得消瘦也是值得的。

  师:在上阕中,我们只知道作者很愁闷孤独,但并不知道他愁闷孤独的原因,直到现在才明白了,原来他是为了情人。因此,“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在叙事抒情的基础上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写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创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这也是这句话成为佳句和千古名句的原因。

  望海潮

  【导入语】

  柳永写了一首词,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但出师不利,完颜亮在今安徽采石一战中惨败,自己也被手下杀死。

  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柳永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但有一点肯定的是,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现在我们来学*这首词《望海潮》

  【翻译】

  杭州位于东南方地理形势重要的地区,是江吴的都会,自古以来就很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如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汹涌,卷起来的浪花就像霜雪一样,天然的壕沟江河无边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市民家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相过奢华的生活。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重叠的山峰非常秀丽,山上有秋季的桂子,湖中有十里的荷花。晴天丽日,处处都吹奏者音乐,菱舟夜泛,传来一阵阵的歌声,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喜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高高的牙旗,官员乘着酒醉听箫鼓的演奏声,观赏、吟唱烟霞风光。日后要把杭州的美好景色画下来,带回朝廷去好让皇帝夸奖。

  【词作赏析】

  师:“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三句与上阕中后面的内容在结构上构成了什么关系?

  生:总分。

  师:上阕前三句是总写,后面的三部分内容是分写,分别写出了杭州“形胜”、“都会”、“繁华”的特点。那么,哪些语句是扣住“形胜”来写的,哪些语句是扣住“都会”来写的,哪些语句是扣住“繁华”来写的?

  生:“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路桥华美,居室华丽,人口众多。“云树饶堤沙”三句写的是“形胜”,“绕”字写出了树的浓密,“卷”字写出了波涛汹涌的气势,“天堑”说明钱塘江就像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地势险要,“无涯”说明钱塘江无边无际,特别的壮阔,这里的景象显得雄伟壮观,跟柳永一贯的婉约风格不一样,体现出豪放的一面。“市列珠玑”三句写的是“繁华”。

  师:可见,上阕着重写了杭州的繁华,其实,杭州不仅仅繁华,而且还很美。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那么,西湖到底怎么个美法呢?现在我们来看下阕。下阕写景的句子是哪些?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写景的句子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这三句写出了景物的秀丽。

  师:写人的句子是哪些?写了几类人?写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生:写人的句子从“羌笛弄晴”到“吟赏烟霞”,写了两类人,一是老百姓,一是官员。“弄”字写出了潇洒欢快之情,“泛”字写出了轻盈愉悦之态,“嬉嬉”写出了安闲自在的样子,总之,老百姓过着祥和快乐的生活。官员则过着品酒听乐、吟诗赏景的生活。

  师:最后两句写要将好景画下来,拿去给皇帝欣赏。景观美好,实际暗指政绩成就卓越,表达了对官员的祝福。

  【艺术特点】

  1、 铺叙渲染手法的运用。

  师:这首词从表达方式来看,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生:记叙和描写。

  师:在记叙时,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生:作者用了铺叙渲染的手法。这首词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

  漓尽致的描绘,大量选用对偶句,并采取艺术夸张的形式浓墨重彩地写出了城市的繁荣面貌。

  结合。上阕中,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都会”、“形胜”、“繁华”三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下阕中,“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接着的两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分别从山中桂花与水里荷花两方面来些,是染。

  作业布置:预*《下一课内容》。

望海潮的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教学重点)

  3、学*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教学难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学*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通过柳永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知识积累

  1、词的基本常识(见补充资料)

  2、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3、背景介绍

  宋真宗咸*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此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三)整体感知反复诵读

  1、请学生听朗读录音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3 、再读课文

  朗读指导: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在“繁华”处读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4、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四)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1、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并有重点的鉴赏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描述意境、推敲词语、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引导鉴赏),每人也可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交流。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引导赏析

  (1)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天之势。写出浪涛的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摧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诗人笔下的钱塘真是繁华的不得了。

  (2)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我们可以联想到南宋杨万里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飘香的季节。“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面积之广。这一句牵动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这些意象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把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虽是传说柳永犯了个美丽的错误,但也说明柳永把杭州美景写到了极致。

  无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西湖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三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

  (五)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2、试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

  3、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4、这首词的写景有什么特色?(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六)拓展延伸:

  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七)再读课文:

  人说美景如画,然而这般美景恐怕用尽天下丹青也描绘不尽,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望海潮》,走进杭州,去体验那湖光山色,去游览那充满魅力的人间天堂。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望海潮》

  2、用散文化的语句描述《望海潮》中你所喜欢的词句内容。

望海潮的教案11

  【情景导入】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什么样的一首词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信息筛选】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然后说说读后的感受。

  2、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那么作者笔下的杭州究竟是怎样一座城市呢?它有什么特点呢?富庶而又美丽的繁华大都市。人们生活安定和美,一切显得极为和谐。

  3、具体来说,上片和下片各自交代了什么内容?请结合文本本身来简要概括一下。

  明确:上片写杭州美丽的环境和繁荣的经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安定的生活景象。

  (过渡)了解了词大概内容后,请同学们再来朗读课文,跟着作者再次走进当年的杭州。

  【合作探究】

  1、自古杭州皆繁荣,那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它的美丽和繁华的呢?

  明确:“东南形胜”三句从地理条件、悠久历史来说的,“烟柳画桥”六句是从风景美丽和人口众多来说,“市列珠玑”三句是从人们生活的城市的商业发展来看的。这是上片描写的内容。

  2、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详细地分析一下上片。

  解说:“东南形胜”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联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都市户口繁庶。“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怒涛”两句,钱塘江潮的澎湃与浩荡。“天堑”,愿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极写杭州的繁华。市场上商品丰富,商业繁荣,市民家家戴着罗绮。只抓住“珠玑”“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富裕反映出来。最后,再用“竟豪奢”,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富,反映了杭州这个都市繁华和奢侈的一面,让我们在画面式的描写中领略了杭州美好的一面。

  3、上片就杭州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荣和美丽。那么,下片围绕西湖,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请结合词本身来说说。

  明确:“重湖”三句写了西湖与众不同的美丽景色,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如此美丽,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晚上,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说渔翁、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

  4、结尾的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结尾处词人达官贵人到此游乐的场景,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气势。诗人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①问: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驰”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

  ②这样的奉承之辞,有些评论家说,它是完全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它跟本文无关,你认为呢?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不是游离于主题之外,而恰恰相反,它点明了全词的主题和写作目的。因为本身这首词就是作者路经杭州时,写给地方长官的投赠之作。作者想通过它获得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那么必然会对长官进行奉承。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整首词的艺术性。对此,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望海潮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宋词的常识和词人柳永的有关成就贡献,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2、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3、激起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词,提高阅读诗歌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吟咏,体会本次的音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送出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意象意境,理解内容和情感,并对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难点:品读语言,对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盛景,四股令人魂牵梦绕。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的景致。美的画面没得比跳美的神韵,美的音律美不胜收,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刘勇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二、写作背景

  《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旧两浙转运使孙何,写了这首词赠给他。所以,有人说这是投赠之作(在宋代以长调来写景物投赠之作,当以柳永青年时期所写的这一首词为较早),但词中描写景物多于写投赠之意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柳永用铺叙的手法,由都会而重湖,由十万人家而钓叟莲娃,层层展开,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北宋前期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富庶的太*景象。

  三、作者介绍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先世为中古士族河东柳氏,少时学*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题目解说

  “望海潮”,词牌名,一百零七字,双调,上片五*韵,下片六*韵,一韵到底。也有于过片(下片的起句)二字增一韵的。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第二部分: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六、全文分析

  1.《望海潮》是怎样铺叙和赞美杭州的美丽与繁荣的?

  从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指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指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描写的都是杭州美丽的自然景观;“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描写的是杭州的人文景观和经济的繁荣。

  2.如何认识柳永在《望海潮》中对杭州的歌颂?

  这首词是投赠之作,是柳永投赠给孙何的。孙何当时在杭州任两浙转运使。词中“千骑拥高牙”等句,是就孙何而言的。由于是投赠给杭州长官的作品,目的是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不免对当时的杭州进行了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以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但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现象,还是可以看到杭州“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殷实富庶、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

  柳永对杭州的歌颂中也包含着对劳动人民的赞赏。“烟柳画桥”并非天然生就,而是劳动人民利用河山、改造自然的结果。“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是劳动人民用辛勤的双手造就的。柳永对此大加赞赏。

  3.《望海潮》一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写了以下几个方面: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南重地;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看,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风貌看,其建筑、设施极其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看,人民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少都心情愉悦。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美之情。

  4.“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两句词广为流传,请简要赏析其内容

  “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飘香的时节。“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面积之大。“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将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景致概括了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七、中心思想

  这首词运用铺叙的手法着力描写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表现了钱塘(今浙江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种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这首词一方面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另一方面歌颂了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八、写作特点

  ①词风豪放,巧用夸张。

  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苏轼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将大都市的兴盛繁华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工于铺叙,善用白描。

  开头三句,一说地理位置,二说政治地位,三说历史,俯仰古今,总括全局,为下文张目。“烟柳”二句,前写环境,后写居宅,继以“参差”一句总结。接着写江,对“东南形胜”作进步的交代;继而又写市场、人家,对“繁华”作进一步的描写。下片写西湖景象,从环境写到生活,从风景写到人事,最后称颂孙何,在应酬歌颂中不离杭州,呼应开头。全篇以铺叙见长,但又非*铺直叙,尤其是开端、结尾处都以白描为主。

  ③善用点来富有层次感。

  上片中“东南……”是点,点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风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采。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水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九、补充资料

  柳永词的特点

  “柳永的诗词凄婉绵长、充满着儿女之情,他的用词意境脱俗、豪放不羁,他的词音律婉转、*易轻快。他更善于将情景交融,加上他词中的词都非常美,所以一般来说他的整体诗词充满着音乐和旋旎之美。”

  十、总结全文

  这首词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此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布置作业

  有人说《望海潮》这首词描写了都市的繁华景象,拓展了词的题材领域,但作为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有歌功颂德之嫌。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后训练

  作业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萌芽于南朝,宋代到达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別称有: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一般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光辉夺目的巨钻。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D.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陈亮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柳永等。

  2.有关《望海潮》一词,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一开头就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点出杭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所咏主题。

  B.自“烟柳”一句开始,从多个方面描写杭州之美丽与繁华,例如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等。

  C.“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与“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但词人缀以“竞豪奢”一语,表现了自己对普通市民奢侈生活的反感。

  D.下片前半段专咏西湖,从湖山盛景、桂子荷花、昼夜笙歌、湖中人物等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认真聆听了张老师的“数学之美和数学的无处不在”的讲座后,同学们都感到收获很大,学*数学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如果万一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将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C.谣言的破坏力是毋庸置疑的,如不及时扑灭,会使整个群体处于一种恐慌状态,对公众造成的创伤,乃至引起社会的动荡,也不是不可能的。

  D.艺术作品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依存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它是直观的、具体的,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物质存在。

  4.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胜:优越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图:画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对:面对着

  D.都门帐饮无绪绪:头绪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陈亮属于豪放派,柳永属于婉约派。

  2.答案:C

  解析:“词人缀以‘竞豪奢’一语,表现了自己对普通市民奢侈生活的反感”表述有误,词中无反感之意。

  3.答案:D

  解析:A项,成分余,“聆听”含有“认真听”的意思,应删去“认真”。B项,成分赞余,“如果”与“万一”重复应删去“如果”。C项,成分赘余,应删去“对公众造成的创伤”中的“的”。

  4.答案:D

  解析:绪:心情,心思。

望海潮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炼字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 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 官------愉 (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

  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让我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探究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 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 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 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 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2、课后练*第一题。

望海潮的教案14

  南宋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

  1、体会炼字技巧。

  2、学*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

  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据《鹤林玉露》一**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

  1、柳永介绍。【据中国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40首词*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

  2、题目解说。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

  (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注意韵脚)

  ②读对句读。(注意节奏)

  ③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3、教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诵)

  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5、概括主要内容。(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景象。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安静的生活状况。

  (二)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板书:炼字动词数词】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朗读】

  三句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把浪花飞溅的情态写得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朗读】

  前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朗读】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三)描述意境,学*点染艺术。【板书:点染】

  1、解释“点染”。

  词(主要是慢词)中的所谓“点染”,就是说,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相互配合,里互外应,便造成强大的攻势,表现鲜明的情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点染”很像议论文中的总说与分说,“点”是总提,“染”是分说;“点”是中锋突进,“染”是侧翼包抄。光有“点”,无法感动别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具有感情的光彩。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①形胜——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②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③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④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四、思考·领悟

  有人说柳永的《望海潮》是投赠之作。这一词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讨论】【主旨的多元解读】

  意见一词的结尾格调不高,冲淡了这里的诗情画意,难怪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评价柳永“格固不高”。(《教参》的看法)

  意见二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词的结尾写到的一个地方官吏的形象,和词中描写的“钓叟莲娃”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美丽壮观的景象,繁荣富足的生活,不仅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纵使盼望或即将进入中枢的地方官吏也流连忘返。“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不过从侧面衬托了此地湖山的清嘉。曾经住过杭州的人,或是在杭州当官的人,即使高升了,又如何舍得这里的青山秀水美人呢!只好将它画了下来,带进京去,夸示于同僚了。

  五、应用·拓展

  比较阅读柳永《望海潮》与林升《题临安邸》这两首描写杭州的作品,看看它们在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不同。(课堂时间不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望海潮》。

  2、发挥想像,用散文化的语句改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望海潮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导入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四.朗读本诗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五.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试着背诵

  二.学生齐读

  三.解题

  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四.具体分析词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五.艺术特色

  本文是慢词,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同。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六.背诵本词


望海潮的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望海潮的教案菁选(扩展1)

——《望海潮》教案6篇

《望海潮》教案1

  南宋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

  1、体会炼字技巧。

  2、学*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

  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据《鹤林玉露》一*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

  1、柳永介绍。【据*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40首词*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

  2、题目解说。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

  (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注意韵脚)

  ②读对句读。(注意节奏)

  ③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3、教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诵)

  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5、概括主要内容。(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景象。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安静的生活状况。

  (二)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板书:炼字动词数词】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朗读】

  三句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把浪花飞溅的情态写得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朗读】

  前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朗读】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三)描述意境,学*点染艺术。【板书:点染】

  1、解释“点染”。

  词(主要是慢词)中的所谓“点染”,就是说,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相互配合,里互外应,便造成强大的攻势,表现鲜明的情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点染”很像议论文中的总说与分说,“点”是总提,“染”是分说;“点”是中锋突进,“染”是侧翼包抄。光有“点”,无法感动别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具有感情的光彩。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①形胜——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②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③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④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四、思考·领悟

  有人说柳永的《望海潮》是投赠之作。这一词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讨论】【主旨的多元解读】

  意见一词的结尾格调不高,冲淡了这里的诗情画意,难怪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评价柳永“格固不高”。(《教参》的看法)

  意见二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词的结尾写到的一个地方官吏的形象,和词中描写的“钓叟莲娃”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美丽壮观的景象,繁荣富足的生活,不仅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纵使盼望或即将进入中枢的地方官吏也流连忘返。“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不过从侧面衬托了此地湖山的清嘉。曾经住过杭州的人,或是在杭州当官的人,即使高升了,又如何舍得这里的青山秀水美人呢!只好将它画了下来,带进京去,夸示于同僚了。

  五、应用·拓展

  比较阅读柳永《望海潮》与林升《题临安邸》这两首描写杭州的作品,看看它们在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不同。(课堂时间不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望海潮》。

  2、发挥想像,用散文化的语句改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望海潮》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4.学*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学*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故事)

  (2)诗词赏析:

  五.写作特点。

  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如《天净沙秋思》中前四句为染,最后一句为点。结合例子来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1)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六.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七.板书。

  望海潮

  柳永

  1.地理位置

  2.历史传统史

  惊叹

  环境优美、经济繁荣、

  3.自然景观

  赞美

  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

  4.市井面貌

  羡慕

  图景

  5.生活图景

  八.作业:背诵这首词。

《望海潮》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参考书目:

  1、《*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大学出版社

  3、《*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时成绩。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一、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作者生*及创作: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流行的词作家。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出,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对后世词家、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有重要影响。

  柳永的词集《乐章集》流传于世,存词二百余首。这些词作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在柳永之前,并不是没有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但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羁旅行役的词作家。他入仕之前,曾长期漫游;为官之后,又到过很多地方。根据地方志和他的词作,他到过的地方有,汴京,杭州、洛阳、长安……他的词常借用登临水的所见所闻,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落魄、不得志的文人的悲哀和感叹。如《八声甘州》相对于五代多写闺阁闺风的词风,这种表达怀才不遇,失意痛苦的作品可谓境界大开,将传统诗歌言志、缘情的功能移植到了词的领域,这种词作也蕴含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打破了五代词狭小的表现空间。

  一类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宋仁宗统治时期,号称太*盛世,城市经济更是空前繁荣,汴京、杭州、苏州等都是很繁荣的大都市。柳永是个颇具“市民意识”的作家,他热爱这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乐章集》中有不少描写都市繁华的词。《望海潮》(东南形胜)写杭州。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一类描写男女情爱。柳永写了不少反映秦楼楚馆生活和男女之情的词作。其中有放纵的欢娱、俗艳的调笑,也有离别的惆怅、真切的思念。这类作品鱼龙混杂,给他的声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柳永的'这类词作多为文坛上流所不齿,但其中的佳作如《凤栖梧》(伫倚高楼风细细)、《雨霖铃》(寒蝉凄切)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三、背景介绍

  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四、整体感知:

  (1)通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和自由读对本词进行整体感知。

  (2)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老师的讲解了解词的大意。

  (3)同学讨论,老师点拨,分阙赏析:

  1、师:上阙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

  2、师:下阙些什么?

  明确:写杭州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是对地方官员的赞美,暗示这些官员与民同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孙何的直接赞美,也在本词的结句说明投献的用意。

  3、本词的是怎样铺叙和赞美杭州的富庶、魅力?

  明确:从词的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是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表现的都是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参差十万人家”表现的是杭州经济的繁荣。

  4、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5、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

  明确:没有,在歌咏太*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

  五、作业

  1、仿本词写一首胜地胜景的词。

  2、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第三环节:相关文章导读

  在*的诗词创作中,悲秋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创作主题。柳永的词作中也有大量的悲秋之作,除了我们在中学时学过的《雨霖铃》外,本课本中还选了他的另一首非常有名的作品《八声甘州》。另外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晏殊的《蝶恋花》(菊愁烟兰泣露)、马致远的《双调哨遍高祖还乡》等都和秋天有关。这些作品体裁不一样,作品的风格也不一样,同学们可进行对比性阅读,看看它们选取的意象有没有相似之处,看看它们的意境是否一样,作家们用秋天这个时令段通常抒发怎样的情感。

《望海潮》教案4

  南宋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

  1、体会炼字技巧。

  2、学*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

  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据《鹤林玉露》一*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

  1、柳永介绍。【据*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40首词*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

  2、题目解说。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

  (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注意韵脚)

  ②读对句读。(注意节奏)

  ③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3、教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诵)

  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5、概括主要内容。(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景象。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安静的生活状况。

  (二)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板书:炼字动词数词】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朗读】

  三句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把浪花飞溅的情态写得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朗读】

  前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朗读】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三)描述意境,学*点染艺术。【板书:点染】

  1、解释“点染”。

  词(主要是慢词)中的所谓“点染”,就是说,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相互配合,里互外应,便造成强大的攻势,表现鲜明的情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点染”很像议论文中的总说与分说,“点”是总提,“染”是分说;“点”是中锋突进,“染”是侧翼包抄。光有“点”,无法感动别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具有感情的光彩。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①形胜——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②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③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④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四、思考·领悟

  有人说柳永的《望海潮》是投赠之作。这一词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讨论】【主旨的多元解读】

  意见一词的结尾格调不高,冲淡了这里的诗情画意,难怪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评价柳永“格固不高”。(《教参》的看法)

  意见二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词的结尾写到的一个地方官吏的形象,和词中描写的“钓叟莲娃”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美丽壮观的景象,繁荣富足的生活,不仅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纵使盼望或即将进入中枢的地方官吏也流连忘返。“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不过从侧面衬托了此地湖山的清嘉。曾经住过杭州的人,或是在杭州当官的人,即使高升了,又如何舍得这里的青山秀水美人呢!只好将它画了下来,带进京去,夸示于同僚了。

  五、应用·拓展

  比较阅读柳永《望海潮》与林升《题临安邸》这两首描写杭州的作品,看看它们在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不同。(课堂时间不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望海潮》。

  2、发挥想像,用散文化的语句改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望海潮》教案5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1、关于“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3、词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阕)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阕)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长调——(91字以上)

  四叠——四片

  二、创设情景,导入解题

  1、播放杭州风景图,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的一天,当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读完一首赞美杭州的词作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一统天下的愿望更加迫切,隔年便以60万大军南下功宋。而他当时所读到的这首词就是100多年的词人写的《望海潮》。当然,若说是一首词引发了一场战争,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但这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柳永这首词的影响之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望海潮》,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补充介绍: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先在歌伎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三、合作探究,诵读鉴赏

  (一)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1、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能够吸引地方长官孙何的注意,使得柳永能够顺利和故人相见呢?下面我们来听一下视频朗诵,请同学们读准字音,注意断句,感受意境,初步体味作者的情感。

  2、标出注音

  参差(cēncī)天堑(qiàn)珠玑(jī)

  罗绮(qǐ)重(chóng)湖叠巘(yǎn)

  羌管(qiāng)钓叟(sǒu)千骑(jì)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重湖叠巘清嘉:巘,山峰。清嘉,秀丽。

  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4、学生齐读,老师点拨

  注意节奏韵脚,赞颂的情感,情感饱满,重读的有气势,抒情的要舒缓。

  5、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作者笔下的杭州又是怎样的呢?作者的情感怎样?

  生活和*、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安定和谐、国泰民安、官民同乐等等。

  作者面对繁华的杭州,看到美丽的景色后深感欣慰,言语间充满了赞美和愉悦之情。

  (二)二轮诵读,因景明情

  【上片解读】

  1、这首词写的是杭州,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杭州的特征?

  明确:“形胜”和“繁华”。这四个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是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和繁华。

  自古杭州皆繁华,那么作者在上片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的呢?

  明确:东南形胜—— 地理位置重要(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 社会条件优越(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会,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有长期繁盛的历史(这一句也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小结:这三句是全词的总纲,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进行铺叙。

  2、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在上半阕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发挥想象,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明确: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思考:为什么是“烟柳”?

  明确: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的烟云。“烟”字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

  街巷桥边,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挡风的竹帘内,在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掩映着万千人家。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有气势,场面宏大)而且古代评价一个地方是否繁华、政治是否清明、人民生活是否安定,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人口的多少,杭州有万千人家,侧面反映了都市的繁华,人民生活的安定。

  小结:这三句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正所谓“诗中有画”,画就在我们的理解和想象之中,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幅画面。

  3、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江南山温水暖风景秀丽,有着独特的柔美,与北方的刚健雄浑有所不同。但钱塘虽是江南城市,但并不缺少阳刚之气,请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本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征?请用语言描绘一下。

  明确:茂密如云的大树绕着江堤,奔腾的江潮卷起层层浪花,钱塘江就是一处天然的壕沟,一望无际。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怒涛:汹涌的钱塘潮水,可见其澎湃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壕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故描写钱塘江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古人讲究炼字,哪两个字写的好?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绕”树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动静结合,江堤蜿蜒迤逦,树木郁郁苍苍,云遮雾罩,恬静优美。“卷”有气势,涛似连天喷雪来,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钱塘江堤,巨浪翻滚,一时间,碎玉乱琼,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小结:可见柳永也能用豪气。此句的气势不亚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也不下于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些描写主要抓住了景物,这又体现了钱塘的什么特点?

  明确:形胜。作者紧扣“东南形胜”,选择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写出了江堤曲折,江涛浊浪排空,动静结合,气象万千,堪比豪放词风。

  4、赏析:“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水*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翻译:市场上摆放的都是珠宝,家家户户堆满了美丽的绸缎,人们竞相攀比富庶豪华。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家里绫罗绸缎,五光十色,那种华贵,那种富足,令人向往。

  这里的人民到底有多富庶呢?柳永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两个意象——珠玑(珠玉宝石)和罗绮(绫罗绸缎),是财富的象征,这里并不是少数人拥有,而是市列,户盈,家家户户都有,市上到处陈列着珠宝, 家家穿戴都是绫罗绸缎,而且人们竞相夸耀奢侈豪华。柳永只抓住了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和人民的殷富反映了出来。

  小结:上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就杭州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齐读上片。

  【下片解读】

  1、作者觉得还是意犹未尽,未能写尽杭州的盛景。于是在下半阕,他又描写了哪些景物?又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风貌的呢?

  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明确:①“重湖”三句:写西湖与众不同的美景,让人看了如痴如醉;②“羌管”三句:谢了生活在西湖边上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一派祥和温馨;③“千骑”三句:写不仅普通百姓是如此快乐,*们也很受拥抱这样的生活;④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有如此一人间仙境。

  2、赏析西湖湖山之美

  西湖湖山之美作者用了两个字进行概括——清嘉(清秀、秀丽的样子),西湖的“清嘉”首先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重湖”——写西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所以说“清嘉”。

  接着写山上的桂子和水中的荷花。相传金主完颜亮看到此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下攻宋那么它到底美在何处?请同学分析。

  明确:①“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 湖”,写水中荷花;②“三秋”从时间上写桂子飘香,“十里”从空间上写荷花满湖。③桂花开在秋季,清香淡雅,荷花开在夏季,冰清玉洁。全句不着形色而启人联想,形、色、香具备,把西湖最动人心脾、最美的景致概括描述,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联想空间。

  写湖山之美为什么单单选择这两种花呢?

  明确:这两种花是西湖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从白居易《忆江南》中可知赏桂、观潮历来为杭州之胜景美事。

  关于桂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据说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情人的,这美丽的传说更给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极耐人寻味。”这桂花,仿佛是上天格外恩赐,种满西湖。这桂香,似乎并非人间所有,而是天香飘落,洒满杭州。此时,明月朗照,嫦娥起舞,桂香扑鼻,在此情景中,不觉让人也衣袂飘飘,恍若世外仙人了!

  读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杭州夏天可以观荷,秋天可以赏桂,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

  小结:试想,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闭目微嗅,桂香淡雅,沁人心脾;抬眼望去,荷花满湖,亭亭玉立烟,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沉浸其中呢?

  3、赏析百姓生活的愉快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形式上对仗工整,情韵悠扬,而且互文见义。

  “嬉嬉钓叟莲娃”,嬉嬉,愉快的样子。你能联想到什么?

  明确:采莲少女清脆欢快的歌声,垂钓老者微笑时脸上舒展的皱纹。可以说白发垂钓翁,垂钓之余,尚可乘兴奏曲。红颜采莲女,弄莲之时,亦能放声歌唱。歌声和笑语是最能体现幸福感的。一个“嬉嬉”就把市民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百姓游乐图卷。

  4、赏析官员游乐的场景

  这里风景如画,人民生活富足,悠闲安适,管理杭州的官员也沉醉其中,词中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乐,吟诗作画,玩赏山水,是何等乐事!《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话:“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官员是在乐什么?

  明确:自然风光美,百姓安居乐业。

  乘醉听箫鼓——宴酣之乐

  吟赏烟霞——山水之乐

  小结:眼观风景优美,耳听百姓嬉嬉,政治清明,万物和谐,怎能不乐?这三句无一字写情却字字关情,无一字写乐却处处欢乐。

  5、解析写作目的

  词作中有一句话与描写景物无关,但却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关,请找出来。

  明确:“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谁图好景,回京夸谁?

  明确:孙何——投赠之作——祝他早日升官回京。

  好景具体指什么?凭什么这好景值得他拿回朝廷去夸?

  明确:“好景”二字将以上所写的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表面指杭州美景,实指孙何的政绩成就,暗含对其政绩的赞许,“凤池”二字包含了对他的友情祝愿。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

  明确:①赞美杭州的美好景致;②拜谒孙何,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③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得到提拔。

  (三)三轮诵读,概括总结

  1、作者用如椽画笔,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腻入微的描绘出杭州三重美,请大家总结出来。

  明确:第一重美,目之所遇,眼之所见,西湖四时,湖木花树(美在风景);

  第二重美,民俗风情,奢华生活,昼夜笙歌,怡然自得(美在生活);

  第三重美,官员风流雅致,官民同乐,政通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在和谐)。

  2、本词在艺术表现上,善于运用点染和铺陈的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示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游子思乡之情的伤悲。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找出词中那些地方用了点染的方法,那些地方用了铺陈手法。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用点的方法;自然风光之美、都市繁华之美、民生安乐之美用了染的方法,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四、延伸拓展,提升能力

  1、试着以诗词形式描写自己熟悉的胜地胜景,特别是自己的家乡的名胜。

  2、搜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词,写到自己的练笔笔记上。

《望海潮》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了解作者。

  3.学*诗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道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的常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二、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解说: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柳永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对当时社会效应,我们今天来学*他的《望海潮》和《雨霖铃》这两首词。

  三、背景介绍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朝》词赠之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解说: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正因为如此,就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最后一句便有谄媚的味道。

  四、引入新课

  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

  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展开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商似繁盛的承*气象,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脱俗的美。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铺陈其繁华。

  五、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点

  形胜、繁华(板书)

  (2)请同学说说初读诗歌的感受:

  景——美民——乐官——愉(板书)

  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4.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请大家一起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词中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解说:——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东南沿海,风光美好,曾经是历史上三吴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除了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还有没有其他内容)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解说:——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如果有学生继续说就不启发。如果没有就启发:这是城市景观的美丽,看来已经有同学关注景物的描绘了,还有没有关于自然景物描绘的呢)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

  解说:——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这是对钱塘江的特写。“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解说:——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作者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如果没有人继续回

  答,老师引导:除了杭州这里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强大的侵略欲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解说:——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天香飘万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的是作者无比的喜爱之情。看来杭州这里真的是人间天堂阿,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令人陶醉,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连我们都心驰神往了。)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

  解说:——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作者仿佛被他们的情绪感染,非常快乐)(这一句写出了杭州人民的悠然快乐的生活,我们知道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只有物阜民丰了,人民才会如此快乐悠闲。)(如果学生将示例6和示例7一起说。老师就点评说这是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如果学生以开始就说这两句,教师就借机问: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百姓为什么这么悠闲快乐——应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优雅。那么,他们物质生活的富裕到底在哪里体现出来呢引导学生找前面的写景句或者描绘都市繁华的句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解说:——这写的是地方官的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这是柳永写给曾经的布衣之交现任两浙转运史的孙何的拜谒之作,这显然是恭维之语,但也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可能会有学生说这一句,如果他先在前面说,教师就接着问:是的,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作者)。那么,地方官的活动是以什么为背景或者说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老师:那么哪些地方体现他治理有方呢就引导学生对其他句子的关注。)

  六、总结

  1.教师归纳总结:金主完颜亮是否真因此词之魅力而生南渡入侵之野心,我们不得而知。但柳永笔下的《望海潮》从空间上全景式地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况。

  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请同学们看屏幕来欣赏杭州城的美丽风光。(点幻灯片,放完之后总结)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确得到了强烈的艺术享受。(它不仅打动了孙何,更是打动了千年之后的我们)(稍稍停留几秒钟,再问)

  2.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柳永怎样的情怀

  学生回答:踌躇满志,积极向上,意气风发,激情四射……

  3.教师总结并过渡: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接下来我们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

  【备课资料】

  一、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加以赏析。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二、学*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背诵《望海潮》,讨论: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一)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①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

  “形胜”、“繁华”四字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烟柳”等句作染,

  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

  ②“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二)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钱塘自都市繁华之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自然风光之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古繁华民生安乐之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三、词风豪放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四、总结:(主旨)

  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五、关于柳永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著名的《鹤冲天》: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世间的浮名虚誉,我宁愿不要,不去追逐——我宁愿消闲自在地一边斟着茶水、品着美酒,一边拍着节律低声歌唱。“忍”字,说明诗人是痛彻后的割舍——柳永好象总是落榜嘛,在那个男人要求得一官半职的年代,他也不能免俗吧,肯定心里也想考取功名的。只是,天不遂愿,无法实现仕途抱负。所以,他才会装做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从这个“忍”字可以看出,他还是很受伤的,并不是潇洒到一出娘胎、打小就看透了这一切,愿意在街柳花巷里放浪形骸。因此,他会说,那些虚名我不要,还不如悠闲地品茶喝酒,和美人们唱唱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段绘景文字,不少于100字。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望海潮的教案菁选(扩展2)

——望海潮的教案优选【5】份

  望海潮的教案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了解作者,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品味语言,感知其形象性。

  3.学*诗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难点

  1.这首词的写景特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名句欣赏。

  教学过程

  【导语】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孙何,柳永的老朋友。两浙转运使:转运使,官名。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唐。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金主完颜亮读到柳永的一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差点成了千古罪人。虽然这件事查无实据,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这就是著名的《望海潮》。

  【知识链接】

  1.题解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钱塘江是天下景观。调名当取其意。一百零七字,双调,上阙五*韵,下阙六*韵,一韵到底。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杭州繁荣、壮丽的景象,可谓:承*气象,形容曲尽“。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文体: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派别: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体裁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作者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官至屯田员外郎(隶属工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又称柳七、柳屯田。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柳永中了科举,因他作的《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宋仁宗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因而落榜,柳永后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他通晓乐律,熟悉民间乐曲,是北宋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他继承发展了民间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为宋词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影响深远。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北宋著名流行音乐人)

  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情别绪,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其中有爱恋歌伎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情感交织在一起的作品,如《雨霖铃》《八声甘州》《夜半乐》《临江仙引》等;写都市生活、锦绣河山的作品,如《望海潮》《抛球乐》《内家娇》《早梅芳》《木兰花慢》等;蔑视统治阶级或触犯统治阶级忌讳的作品,如《鹤冲天》《醉蓬莱》等。词集名叫《乐章集》,流传下来的有二百多首。

  3.创作背景

  《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柳永一直不得志,便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提拔。根据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柳永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因身份悬殊,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乃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望海潮》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这首词,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投赠)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词作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投赠之意。

  【诵读】

  节奏: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提示:

  上片开篇“东南”三句有总起夺势之气,朗读时要在“繁华”处升调且停顿,为下文的朗读蓄势。下文从“形胜”“都会”和“繁华”三方面铺叙,朗读时应层层推进,逐一昂扬,至“竞豪奢”达到高潮。

  下片先写西湖美景,优美清新,节奏*和舒缓,要读出心旷神怡之感;再写杭州人民祥和宁静的生活,朗读时语气要舒缓,“有三秋桂子”中的“有”是领字,朗读时要作较长停顿;最后两句是祝愿之辞,朗读时语气要诚恳,“好景”二字声音延长,语调上扬,节奏和缓。

  【预*检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堤沙()天堑()珠玑()罗绮()

  菱歌()钓叟()叠()豪奢()

  【答案】:dīqiànjīqǐlínɡsǒuyǎnshē

  2.写出下列音节后的汉字。

  xiāo()鼓暮ǎi()今xiāo()

  xiāo()条和ǎi()xiāo()遥

  虎xiào()拜yè()xiāo()汉

  【答案】:箫/萧/啸霭/蔼/谒宵/逍/霄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及作用。

  “云”字写堤上之树高而多;“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有色彩,有感觉;“怒”:比拟,形容波涛翻滚的气势。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卷”字有气势,有形象。“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涛翻涌、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逼真,画面壮观。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极言钱塘江之险。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极言杭州之繁华。

  “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极言西湖之美。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②三季,即九月。《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亦指三年。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嬉嬉”二字惟妙惟肖,情态毕现。无论吹羌笛的渔翁,还是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这一画面极富生活情趣,欢洽动人。高牙:高矗之牙旗。牙旗,将军之旌,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这里指**孙何。极言杭州乃重镇。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点明写作目的。

  二.【译文】

  杭州地处东南,形势优越(美好),湖山优美,三吴的都市,钱塘(杭州)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雄壮的钱塘江广阔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遍地飘香,十里的荷花争奇斗艳。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山水烟霞的秀美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三【探究】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地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该地的特征?

  【答案】①杭州;②三吴都会:旧指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都会”,大城市,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所以称为“三吴都会”。钱塘:即杭州。杭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早先春秋时代,它就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设置钱塘县,隋朝改设杭州,五代时吴越国建都于此,发展为东南第一州。③形胜和繁华:“形胜”指地理形势重要、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的地方。“繁华”是指人口众多,商铺林立,罗绮珠玑尽显奢靡。.

  2.在《望海潮》一词中,柳永将精彩的笔墨放在了对哪些景致的描绘上呢?这些景致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①景致:钱塘江潮,都市盛状,西湖美景。②特点:宏伟壮观,富庶繁荣,美丽祥和。

  3.《望海潮》这首词工于铺叙,善用白描,充分体现了柳永慢词的特点,试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案】 柳永长于慢词,《望海潮》可见作者的铺叙技巧。

  (1)上阕,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①“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②“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侧重于刻画“形胜”;③“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

  (2)下阕,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好景”中出现的人。①“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的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然朴实的佳言,是千古迷人的丽句。②“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③“千骑拥高牙”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4.点染,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富有层次、和谐统一的图画。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的评点或总说,“染”即具体描写或分说,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试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

  【答案】(1)上片中“东南”三句是点,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

  (2)下片中“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吟赏烟霞”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描绘。人是景中人,也是景中景。

  5.前面讲到上下片的点染内容,实际上全词的“点”在最后两句,讨论一下为什么这么说。

  【答案】①这两句显现了投赠之意,虽是祝愿之辞,但“好景”已笼括了繁华美景、生活祥和之意。②一“夸”字则点出赞美、歌颂之情,既赞美景又歌颂治理有方,不用“异日”再“图”,词人已将好景图描绘出来了,尤其是百姓富庶、官民和乐的场景,那是统治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试想,几十年后,阅尽人生险滩坎坷,看惯伤情恨别的柳永故地重游,或者柳永晚生二百年,当北宋的繁华落尽,身处南宋偏安一隅境遇下的柳永重游杭州,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6.词的下阕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风貌?

  【答案】①西湖湖山之美:重湖、桂子、荷花。②百姓生活愉悦:羌管、菱歌、嬉嬉。③长官生活休闲:千骑、乘醉、吟赏。④未来前景美好:图将好景。

  7.有人说“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使用了互文的手法,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是“互文”手法,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②“弄”有“玩赏”义,也有“戏耍”义,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欢愉之态尽显;“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歌唱,笛声、歌声似乎随水荡漾,轻盈愉悦之貌全出。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8.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案】①词人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借以赞颂他政绩卓著。②“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点明了“好景”表层意思是指杭州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直接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

  最末两句虽有粉饰升*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9.《望海潮》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描绘了一派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②抒发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之情。10.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望海潮》却给人以豪放之感,原因是什么?

  【答案】①写景之壮伟、场面之宏阔。“怒涛卷霜雪”“千骑拥高牙”。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怒涛卷霜雪;夸张:云树绕堤沙。③数词的使用开阔了意象。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

  【小结】

  这首词上阙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极力描写杭州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赞美了杭州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客观上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景象,主观上含蓄巧妙地颂扬了拜谒对象——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

  【课内训练】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凝噎哽咽揶揄奖掖

  B.罗绮犄角枸杞掎角之势

  C.参差差遣差劲差强人意

  D.豪奢舍弃赊账设身处地

  【答案】C【解析】AyēyèyéyèBqǐjīqǐjǐCcīchāichàchāDshēshěshēsh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无语凝咽通霄达旦暮霭沉沉字字珠矶

  B.星辰寥若辰星良晨美景一年之计在于晨

  C.嬉闹参差罗绮竟豪奢

  D.繁琐要言不烦东南形胜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答案】D【解析】A无语凝噎通宵达旦字字珠玑B寥若晨星良辰美景C竞豪奢。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玑:大小不同的各种珠宝。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图将: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将,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秋:三个秋天。

  D.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烟霞:美丽的自然风景。

  【答案】C【解析】三秋:秋季。

  4.下面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竟无语凝噎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B.此去经年经年:经过一年。

  C.东南形胜形胜:地理形势极佳之处。

  D.羌管弄晴弄:吹奏。

  【答案】B【解析】B项,经年,年复一年。

  5.下列各项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反问)

  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拟人)

  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夸张)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比喻)

  【答案】D【解析】“绿肥红瘦”运用借代手法。

  6.下列诗句所用表现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离别意。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州城声色之盛。

  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答案】C【解析】C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应为细节描写。

  7.《望海潮》一词,下列语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它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B.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例如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写居民住宅的雅致等。

  C.“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但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表现自己对普通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的反感。

  D.下阕前半段专咏西湖,词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后半段总结前文,赞美郡守。

  【答案】C【解析】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并非表现作者的反感。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望海潮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板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金谷,指晋石崇所筑的金谷园。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夹着相对,后称铜驼陌。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笳,即胡笳,古代传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兰苑:美丽的园林,也可指西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梅英”即梅花,“冰澌”意为冰冻融化,“东风”则指春风,点明冬去春来的时间节点。

  B.下片“碍”和“妨”,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也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

  C.“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心中情感,呼应上片“柳下桃蹊”。

  D.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景起情结,今昔交错,虚实交融,含蓄委婉。

  【答案】C【解析】C项与上片“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

  2.这首词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年华逝去的惆怅之情。“东风暗换年华”道出诗人心中又是一年春来到的光阴流逝之感。“絮翻蝶舞柳下桃蹊,乱分春色”,美丽的春色引起诗人“芳思交加”的惆怅之情;②往昔生活的怀旧之情。“金谷俊游”以下几句写的都是旧游时的游乐欢愉之情。③慨叹仕途失意之情。“重来”“兰苑”旧地而“是事堪嗟”,而又“时见栖鸦”和“到天涯”,表明诗人对仕途感慨至深。(每点2分,共6分。)

  【赏析】

  这首词的大意:梅花稀疏,色彩轻淡,冰雪正在消融,春风吹拂暗暗换了年华。想昔日金谷胜游的园景,铜驼街巷的繁华,趁新晴漫步在雨后*沙。总记得曾误追了人家香车,正是柳絮翻飞蝴蝶翩舞,引得春思缭乱。柳荫下桃花小径,乱纷纷将春色送到万户千家。

  西园夜里宴饮,乐工们吹奏起胡笳。高挂的缤纷华灯遮掩了月色,飞驰的车盖碰损了繁花。花园尚未凋残,游子却渐生白发,重来旧地事事感慨嗟叹。暮霭里一面酒旗斜挂。空倚楼纵目远眺,时而看见栖树归鸦。见此情景,我油然而生归隐之心,神思已暗自随着流水奔到天涯。

  《望海潮·梅英疏淡》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这首词先是追怀往昔在汴京时结伴游览名园胜迹的乐趣,接着写此次重来旧地时的颓废情绪,虽然风景不殊,但词人已丧失了当年那种勃勃的兴致。结构上,景起情结,今昔交错,虚实交融,含蓄委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3~4题。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3.试分析“乱洒衰荷”一句中“乱”字妙处。

  【答案】①它写出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色。②还显示了凭阑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4.“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①侧面描写。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其“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鹦鹉念的“言语”实为女子所教。②含蓄地表达了女子对“粉郎”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5.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此时已入素秋,本已气肃天清,却又加此一番秋雨,更是纤埃如雾,尽皆浣去,一澄如洗。

  B.“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当此之际,秋意更深,雨洗暮空,凉风忽至,关河肃杀凋零之气已浓,残阳照着高楼,一片冷落之景象。“紧”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

  C.“是处”两句,由苍莽悲壮转到细致沉思,由俯察而转至仰观,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景象。“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D.“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这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答案】C【解析】应是“由仰观而转至俯察”。

  6.下片中,词人抒发了什么感情?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

  答:

  【答案】情感:抒发了词人的羁旅之悲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抒情方式:词人直抒胸臆,巧妙的是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高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得更为曲折动人。(或对方落笔,或虚实结合)

  【柳永轶事】

  (1)奉旨填词

  史载,柳永作新乐府,为时人传诵;仁宗洞晓音律[80],早年亦颇好其词。但柳永好作艳词,仁宗即位后留意儒雅,对此颇为不满。及进士放榜时,仁宗就引用柳永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黄金榜上》)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宋人严有翼亦载有此事,说有人向仁宗推荐柳永,仁宗回复“且去填词”,并说自此后柳永不得志,遂出入娼馆酒楼,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2)眠花宿柳

  在宋代,歌伎以歌舞表演为生,其表演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她们的生活处境。演出效果取决于演技和所演唱的词,演技靠个人的勤奋练*,而词则靠词人填写。[84]歌伎为了使自己的演唱吸引观众,往往主动向词人乞词,希望不断获得词人的新词作,使自己成为新作的演唱者,以给听众留下全新的印象,同时也希望通过词人在词中对自己的赞赏来提升名气。柳永落第后,频繁地与歌伎交往,教坊乐工和歌伎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常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连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

  歌伎是柳永词的演唱者和主要歌咏对象,存世柳词中涉及歌伎情感方面的约150首,歌伎激发了柳永的创作热情,满足了他的情感追求,促成了他的创作风格,也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

  (3)白衣卿相

  柳永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即暮年及第,又转官落魄,终官不过屯田员外郎。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柳永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以毕生精力作词,并在词中以“白衣卿相”自诩。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但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希望走上一条通达于仕途的道路。柳永是矛盾的,他想做一个文人雅士,却永远摆脱不掉对俗世生活和情爱的眷恋和依赖;而醉里眠花柳的时候,他却又在时时挂念自己的功名。然而,仕途上的不幸,反倒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据传,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无亲人祭奠。歌伎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每年清明节,又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

  望海潮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永的生*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理解这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少年柳永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礼赞的豪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品味柳永词的婉约之美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词人内心情感与外在词风形成的关联。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了解词的知识,柳永生*经历及作品特点,讲析第一首词《望海潮》。

  一、课文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二、赏析《望海潮》:

  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指**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图,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本词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背景:这是一首投赠之作。真宗咸*末年,少年柳永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为了谒见两浙转运史孙何,而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

  内容:词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杭州景象。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

  4、合作探究,赏析词作。

  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词作极力赞扬了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百姓生活之富裕安宁。作者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等方面表现了“钱塘”的繁华。

  上阕: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荣。

  总体介绍:

  “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

  具体铺叙:

  “烟柳画桥,风联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三吴都会。在街巷河桥的美丽环境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东南形胜。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钱塘繁华。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竞”字很好的写出了杭州富民比奢华、斗阔气的情景。

  下阕: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山的美好。“三秋桂子”照应“叠巘”,“十里荷花”照应“重湖”。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百姓的游乐。四季皆美的西湖,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祥和欢乐。(互文见义)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官员的游乐。词作最后直接赞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太*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华奢靡的社会现实。

  5、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霜雪”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字显得比较*板,力度和气势都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一个“弄”字写出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采莲少女快乐穿梭。“嬉嬉”二字将他们的快乐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了出来。好一派歌舞升*,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6、词作表现手法

  点染结合。先总提,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奖等手法,极力铺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二、背景导入: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那么,下面我们来看本词。

  三、整体感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价柳词说:“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气象,形容曲尽”)(看注释理解文意)完成课后第一题

  1、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2、文中景物给你怎样影响和联想?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双峰插云”。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历史著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引导: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3、《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四、问题探究:

  1、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比如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染,展开描写。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3、“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送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之意。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五、小结:同学们,我想这清丽的词句能打开联想、想象的思维空间。下去希望同学们多读,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艺术形象。

  板书:

  望海潮

  柳永

  词的别称:“诗余”、“乐府”、“曲子词”、“长短句”

  柳永:约987—1053年,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人。世称“柳屯田”。

  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地理环境

  历史传统

  《望海潮》自然景观表现古都杭州的繁华和美丽

  市井面貌

  百姓生活

  意思相*即可)

  望海潮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炼字的艺术,体会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审美欣赏

  【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美感】

  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上片】写杭州城的风光优美与经济繁华。

  【下片】写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祥和欢乐的生活画面(形胜、繁华)

  【词的背景与风格简介】

  四、诵读欣赏

  【诵读要求】读出优美的风景,读出优雅的语言,读出审美的激情。

  【诵读指导】节奏鲜明,抑扬顿挫,适度夸张,情感丰富,韵味十足,余味无穷。

  【上片】首句读出惊喜感叹之气。杭州风景词句,要读得婉转清丽,读出惊艳赞叹之情;钱塘江观潮词句,要字字铿锵,读出大潮雷霆万钧之势和观赏者的惊叹之情。“竞豪奢”语气要上扬而有余味。

  【下片】读西湖美景的句子,节奏要深情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要读出对朋友诚挚的褒扬与祝愿之情。

  五、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感受意境、欣赏简析)

  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意象氛围、表现手法或者炼字等任一方面简单说明喜欢的理由。

  六、迁移拓展、比较鉴赏

  善于铺叙,是此词一大特色。作者从不同角度精心选取最典型的景物,一句一景,从时空极力铺排,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的极度繁华。

  试比较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一时、一地、一景的集中描述与细致刻画。写一段文字,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作家的作品,并简单说明理由。

  【文本与资料】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形胜:地理条件优越。三吴:吴兴、吴郡、令稽为三吴。都会:大都市。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其多。怒涛:汹涌的潮水。霜雪:比喻浪花。天堑(qiàn):天然的险阻,指钱塘江。珠玑:泛指珍宝等珍贵商品。盈:充满,言其多。重湖:西湖以白堤为界分外湖、里湖,故称重湖。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清嘉:清秀美丽。嘉,一般作“佳”。三秋:农历九月。羌管:笛子出自羌族,故称羌管,泛指乐器。泛夜:指在夜间飞扬。嬉嬉:欢乐快活。莲娃:采莲姑娘。千骑:形容州郡长宫出行随从众多。高牙:古代将军旗竿用象牙装饰,故称牙旗。这里指大官高扬的.仪仗旗帜。烟霞:山水美景。图:描绘。凤池:凤凰池。原指皇帝禁苑中的池沼,这里泛指朝廷。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望海潮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宋词的常识和词人柳永的有关成就贡献,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2、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3、激起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词,提高阅读诗歌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吟咏,体会本次的音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送出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意象意境,理解内容和情感,并对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难点:品读语言,对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盛景,四股令人魂牵梦绕。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的景致。美的画面没得比跳美的神韵,美的音律美不胜收,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刘勇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二、写作背景

  《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旧两浙转运使孙何,写了这首词赠给他。所以,有人说这是投赠之作(在宋代以长调来写景物投赠之作,当以柳永青年时期所写的这一首词为较早),但词中描写景物多于写投赠之意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柳永用铺叙的手法,由都会而重湖,由十万人家而钓叟莲娃,层层展开,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北宋前期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富庶的太*景象。

  三、作者介绍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先世为中古士族河东柳氏,少时学*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题目解说

  “望海潮”,词牌名,一百零七字,双调,上片五*韵,下片六*韵,一韵到底。也有于过片(下片的起句)二字增一韵的。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第二部分: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六、全文分析

  1.《望海潮》是怎样铺叙和赞美杭州的美丽与繁荣的?

  从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指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指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描写的都是杭州美丽的自然景观;“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描写的是杭州的人文景观和经济的繁荣。

  2.如何认识柳永在《望海潮》中对杭州的歌颂?

  这首词是投赠之作,是柳永投赠给孙何的。孙何当时在杭州任两浙转运使。词中“千骑拥高牙”等句,是就孙何而言的。由于是投赠给杭州长官的作品,目的是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不免对当时的杭州进行了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以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但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现象,还是可以看到杭州“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殷实富庶、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

  柳永对杭州的歌颂中也包含着对劳动人民的赞赏。“烟柳画桥”并非天然生就,而是劳动人民利用河山、改造自然的结果。“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是劳动人民用辛勤的双手造就的。柳永对此大加赞赏。

  3.《望海潮》一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写了以下几个方面: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南重地;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看,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风貌看,其建筑、设施极其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看,人民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少都心情愉悦。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美之情。

  4.“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两句词广为流传,请简要赏析其内容

  “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飘香的时节。“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面积之大。“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将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景致概括了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七、中心思想

  这首词运用铺叙的手法着力描写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表现了钱塘(今浙江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种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这首词一方面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另一方面歌颂了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八、写作特点

  ①词风豪放,巧用夸张。

  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苏轼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将大都市的兴盛繁华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工于铺叙,善用白描。

  开头三句,一说地理位置,二说政治地位,三说历史,俯仰古今,总括全局,为下文张目。“烟柳”二句,前写环境,后写居宅,继以“参差”一句总结。接着写江,对“东南形胜”作进步的交代;继而又写市场、人家,对“繁华”作进一步的描写。下片写西湖景象,从环境写到生活,从风景写到人事,最后称颂孙何,在应酬歌颂中不离杭州,呼应开头。全篇以铺叙见长,但又非*铺直叙,尤其是开端、结尾处都以白描为主。

  ③善用点来富有层次感。

  上片中“东南……”是点,点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风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采。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水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九、补充资料

  柳永词的特点

  “柳永的诗词凄婉绵长、充满着儿女之情,他的用词意境脱俗、豪放不羁,他的词音律婉转、*易轻快。他更善于将情景交融,加上他词中的词都非常美,所以一般来说他的整体诗词充满着音乐和旋旎之美。”

  十、总结全文

  这首词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此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布置作业

  有人说《望海潮》这首词描写了都市的繁华景象,拓展了词的题材领域,但作为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有歌功颂德之嫌。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后训练

  作业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萌芽于南朝,宋代到达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別称有: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一般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光辉夺目的巨钻。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D.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陈亮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柳永等。

  2.有关《望海潮》一词,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一开头就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点出杭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所咏主题。

  B.自“烟柳”一句开始,从多个方面描写杭州之美丽与繁华,例如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等。

  C.“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与“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但词人缀以“竞豪奢”一语,表现了自己对普通市民奢侈生活的反感。

  D.下片前半段专咏西湖,从湖山盛景、桂子荷花、昼夜笙歌、湖中人物等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认真聆听了张老师的“数学之美和数学的无处不在”的讲座后,同学们都感到收获很大,学*数学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如果万一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将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C.谣言的破坏力是毋庸置疑的,如不及时扑灭,会使整个群体处于一种恐慌状态,对公众造成的创伤,乃至引起社会的动荡,也不是不可能的。

  D.艺术作品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依存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它是直观的、具体的,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物质存在。

  4.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胜:优越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图:画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对:面对着

  D.都门帐饮无绪绪:头绪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陈亮属于豪放派,柳永属于婉约派。

  2.答案:C

  解析:“词人缀以‘竞豪奢’一语,表现了自己对普通市民奢侈生活的反感”表述有误,词中无反感之意。

  3.答案:D

  解析:A项,成分余,“聆听”含有“认真听”的意思,应删去“认真”。B项,成分赞余,“如果”与“万一”重复应删去“如果”。C项,成分赘余,应删去“对公众造成的创伤”中的“的”。

  4.答案:D

  解析:绪:心情,心思。

  望海潮的教案 5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 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 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 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大学出版社

  3、《中国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 编著 ,五洲传播出版社

  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草稿尚在,请**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时成绩。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一、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作者生*及创作:

  柳永( 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 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 荆湖、吴越。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流行的词作家。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出 ,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对后世词家、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有重要影响。

  柳永的词集《乐章集》流传于世,存词二百余首。这些词作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在柳永之前,并不是没有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但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羁旅行役的词作家。他入仕之前,曾长期漫游;为官之后,又到过很多地方。根据地方志和他的词作,他到过的地方有,汴京,杭州、洛阳、长安……他的词常借用登临水的`所见所闻,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落魄、不得志的文人的悲哀和感叹。如《八声甘州》相对于五代多写闺阁闺风的词风,这种表达怀才不遇,失意痛苦的作品可谓境界大开,将传统诗歌言志、缘情的功能移植到了词的领域,这种词作也蕴含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打破了五代词狭小的表现空间。

  一类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宋仁宗统治时期,号称太*盛世,城市经济更是空前繁荣,汴京、杭州、苏州等都是很繁荣的大都市。柳永是个颇具“市民意识”的作家,他热爱这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乐章集》中有不少描写都市繁华的词。《望海潮》(东南形胜)写杭州。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一类描写男女情爱。柳永写了不少反映秦楼楚馆生活和男女之情的词作。其中有放纵的欢娱、俗艳的调笑,也有离别的惆怅、真切的思念。这类作品鱼龙混杂,给他的声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柳永的这类词作多为文坛上流所不齿,但其中的佳作如《凤栖梧》(伫倚高楼风细细)、《雨霖铃》(寒蝉凄切)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三、背景介绍

  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四、整体感知:

  (1)通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和自由读对本词进行整体感知。

  (2)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老师的讲解了解词的大意。

  (3)同学讨论,老师点拨,分阙赏析:

  1、师:上阙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

  2、师:下阙些什么?

  明确:写杭州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是对地方官员的赞美,暗示这些官员与民同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孙何的直接赞美,也在本词的结句说明投献的用意。

  3、本词的是怎样铺叙和赞美杭州的富庶、魅力?

  明确: 从词的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是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表现的都是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参差十万人家”表现的是杭州经济的繁荣。

  4、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 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5、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

  明确:没有,在歌咏太*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

  五、作业

  1、仿本词写一首胜地胜景的词。

  2、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第三环节:相关导读

  在中国的诗词创作中,悲秋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创作主题。柳永的词作中也有大量的悲秋之作,除了我们在中学时学过的《雨霖铃》外,本课本中还选了他的另一首非常有名的作品《八声甘州》。另外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晏殊的《蝶恋花》(菊愁烟兰泣露)、马致远的《双调哨遍高祖还乡》等都和秋天有关。这些作品体裁不一样,作品的风格也不一样,同学们可进行对比性阅读,看看它们选取的意象有没有相似之处,看看它们的意境是否一样,作家们用秋天这个时令段通常抒发怎样的情感。


望海潮的教案菁选(扩展3)

——《望天门山》教案菁选

《望天门山》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天门山》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预*情况

  预*内容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及作品。

  2、尝试自读 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总结 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借以肯定学生的学*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惯。)

  (一)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中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二、学*古诗

  1、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想象使内容丰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1、理解诗意。

  (1)突破难点:“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 怎样理解?如果想象画面,或描绘时怎样表现这一内容?

  (2)开头两句从诗人自己奇异的感觉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两句写了从**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此时他眼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作者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部分到整体理解古诗内容,弄清楚作者观察方位及顺序。)

  2、结合插图读诗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诗配画,画配诗,诗画结合,直观教学,强化理解和记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快。

  1、有感情诵读。

  2、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尝试介绍几首,谈谈对诗的理解认识等。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学*范围,开阔视野。)

  三,总结本节课学*情况。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话:

  师: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生:想)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画画去看看,去听听吧。

  2、课件出示: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及古诗范读。

  师:你们观看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生:天门山真雄伟啊!

  生:天门山真险峻啊!

  生: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气势磅礴。

  生:李白真不愧被人称为“诗仙”呀!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初悟诗意

  1、大声读古诗

  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的,大家读读李白的简介

  2、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齐读。

  3、再读古诗,看有没有不懂的提出来

  4、请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生:“天门”是什么意思?

  ——天门就是这座山的名字,也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所以叫天门山。

  生:楚江是指长吗?

  ——楚江是指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长江,流经楚国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三、学*古诗,理解诗意。

  1、齐读古诗,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这首诗有磅礴的气势。

  师:你从哪句诗看出来?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

  2、学*第一句诗

  ①指名读

  ②指名说出诗句意思。

  天门山被长江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师:对呀,天门中断楚江开,特别是这个“开“字,让我们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板书:吞吐江河)

  ③指导读出磅礴的感觉。

  师:除了这种汹涌奔腾、气势磅礴之外,你还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它很美丽。

  师:你怎么理解?

  生:我从“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感受到。

  2、学*第四句诗。

  ①齐读第四句诗。

  ②指名说出诗意

  生: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师:从“日边来”感觉这长江水是从——天上来,天从天上来,你们觉得这美丽吗?(板书:江水天来)

  ③指导读出美丽的感觉。

  师:这首诗给人感觉气势不仅磅礴,也很美丽,后人对这首诗作了很高的评价。

  3、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①齐读

  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有远,有浓有淡,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②指名回答

  生:主是“天门中断楚江开”,次是“**青山相对出”

  生:远是“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是“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回青山相对出”。

  师:你们真了不起!这么难的问题都能答出来。我们再接着往下看,“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诗,从 这个“回”字看出了什么?

  4、学*第二句诗

  ①自读诗句,理解“回”字

  生:“回”是指水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里回旋

  ②小黑板出示:天门山及江水流简画图

  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指图)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变得更——急了。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川,水面变宽阔了,水自然就变——缓了,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回旋了。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板书:急流回荡)

  ③指导读出水流湍急的感觉。

  ④指名说诗意。

  生: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这里突然转了一个弯,向北流去。

  师:还有哪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水流得很急这种气势?

  生:**青山相对出。

  5、学*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想想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

  生:我似乎看到了**的青山在互相比高。

  师:这座山比我高,我比这座山高,似乎在比赛,在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让我们感觉到——(板书:雄山对峙)

  ②一二组与三四组同学互相对看,读出对峙的感觉

  师:对于这首诗,后人评价非常高,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这首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师:所谓言尽意不尽,到底什么意没有尽呢?大家来看第二句诗的“碧”字,奔放的长江水多有气势啊,一个“碧”字多小气啊,再说,长江一路卷沙携石从上游奔泻下来,水应该是混黄的,为什么却是“碧”水呢?

  6、理解“碧”字的意思

  提示学生结合课文插生领会

  生:因为山是绿的,树也是绿的,所以倒映在水里也是绿的。

  师:正因 为这样,在诗人眼里到处是绿的,所以叫碧水。

  小结: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指板书)“吞吐江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7、齐读古诗

  四、诗句比较,体会意境。

  师:让我们来读两句李白另外的诗,这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

  1、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学生读

  师:读完后,你似乎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生: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很难过、忧伤的李白。

  ②指名读出忧伤的语气来。

  师:是啊,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酒,很感伤。

  师: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

  2、体会诗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课件出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②齐读

  师:有感伤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感伤呢?主要因为哪个字?

  生:“日”字

  ③理解“日“字

  生:“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温暖,所以感觉“孤帆”不孤了。

  师:对呀,说得真好!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杯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要读得高昂一些,我们在“日边来”这三个字读得重一些,大家一齐把这种感觉得出来。

  ④指导读出高昂的语气

  师: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李白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的诗的生涯里很少见,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地位,让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

  3、齐读全诗

  五、拓读名句,给诗作画。

  师:自古以来,长江以它特有的气势征服了许多诗人,他们为长江而作了许多诗句,现在,老师找出有关名句,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1、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诗句,齐生齐读。

  2、给诗作画

  师:我们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李白写的这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而且一句就是一个画面,请大家拿起笔,把李白看到的景色再现出来吧。

  板书设计:

  望 天 门 山

  李 白

  吞 吐 江 河

  急 流 回 荡

  雄 山 对 峙

  江 水 天 来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 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七、板书设计: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讨论

  作画 背诵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自然成诵。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读中悟情。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1、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3、感受诗人眼中的西湖,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理解诗题

  1、师: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你们猜,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生:是西湖。几千年来,人们用自己心中的笔描绘着西湖的美,出示白居易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林升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就几时休。”人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笔,抒发了内心的情怀。苏轼也是一样,他对西湖爱的格外深沉。今天我们将跟随苏轼的脚步到西湖边去欣赏西湖的美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2、老师写诗题,你来读诗题。学生读诗题,注意要读出停顿。

  师: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生答

  师:是啊,他们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的,后来下起了雨。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来再读诗题。

  二、学*生字,明确节奏

  1、师:同学们看“初”字。“初”是要求我们会写的生字,请你仔细观察我们在写时要注意什么。生答师:左边为什么是衣部旁呢?(带学生从甲骨文造字开始追溯“初”字的来源。)师:了解了左边衣部旁的来源,我们来写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它的字形结构左长右短。师范写学生练*书写,注意书写姿势

  2、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看看这景色到底如何?首先请你借住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评价师:借助停顿符,我们可以把诗读出它的停顿。借助拍子同样也可以。我们拍手试着读一遍,开始。师生共读

  师:停顿符和拍子都是读出停顿的好方法。再找学生读师:你读得可真投入,读诗就要这样,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它的味道。师生合作读(老师一、二句,学生三、四句)(老师一、三句,学生二、四句)

  师:古人在读诗的时候也会有*仄调的不同,让我们把诗吟唱出来。听。(唱诗)看着古诗,想象着你就是苏轼,此刻泛舟湖上,欣赏着眼前的画面,跟着它唱出来。学生唱诗

  三、初识西施,走*西湖

  1、师: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却像什么呢?生:西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他把西湖比成了西子。你知道西子吗?生:她是春秋时期越国有名的美女。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生:书的'注释上写着。

  师:同学们,借助注释来理解古诗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2、对西施,你有了解吗?

  介绍西施,读课件连鱼儿都被她的美貌所吸引,西施美不美?真正的美人略施粉黛,画个淡妆,可以吗?浓妆艳抹,可不可以?这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像西子一样美,所以他才——欲把西湖比西子。

  四、细读诗句,欣赏晴雨西湖

  师:这么美,美在哪里?苏轼提起笔只用下两句诗,就把西湖淡妆浓抹了一番。你来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水光潋滟晴方好。

  (1)“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2)师:让我们一同来猜猜,看着“潋滟”两个字,你觉得它可能跟什么有关?生:跟水有关,因为这两个字都有“三点水”。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出示“水光潋滟”的画面,用上面其中一个词说一说画中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水光潋滟”的意思。


望海潮的教案菁选(扩展4)

——《春望》教案菁选

《春望》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望》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要点】

  1、朗读;

  2、赏析;

  3、探究;

  4、拓展。

  【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

  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中东地区许多国家内部动乱,频发战争,人民苦难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

  (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诗、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地残破,山诗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优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

  六、作业

  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物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课后心得体会]

  本教学的`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根据达成目标和内容的呈现分层次有序地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以读促思,以读促说,以读悟意;在朗读感知读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意象的研读和赏析,结合背景去理解诗歌的深刻意蕴。整个教节环节紧凑有序,教法指导得当,知识内容正确,容量适量,难易适度,板块清晰,能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上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时效高,教风民主,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一、朗读

  师:今天学*《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方法是朗读。

  老师板书:朗读

  下面请两位同学将《春望》和《过零丁洋》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

  1、生甲朗读《春望》;生乙朗读《过零丁洋》

  2、老师评价指点

  3、学生齐读《春望》《过零丁洋》

  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 (板书:吟)

  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你们听老师把《春望》吟读一遍。(老师示范吟读《春望》)

  师:你们看,吟诗和朗读,吟读的味道就是足一点。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春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吟读《春望》)

  师:“深、心、金、簪”是押韵的。

  (学生齐吟《春望》)

  师:评价吟读的'效果,对重点的句子作好指导,然后: 再次吟读《春望》

  师: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揣摩揣摩,自己吟读《过零丁洋》。

  学生自由吟读——老师请一女生吟读《过零丁洋》——老师评价指点吟读——齐声吟读

  二、译读

  老师板书:译读

  师: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两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师:现在咱们再做一个“预备动作”,老师先以《春望》为例进行示范。大家读,老师译,注意听老师对“押韵”的处理。

  (学生吟读一句,老师示范一句)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师:国都已破,山河依旧,那春天的京城呀,满目荒凉,杂草丛深。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感伤时事,鲜花流泪,那清脆的鸟鸣声呀,如泣如诉,闻而惊心。

  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漫天烽火,阳春三月,那漫漫的长道呀,一封家书,片纸万金。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缕缕白发,越搔越短,那稀疏的白发呀,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师:下面你们来译《过零丁洋》。我来读诗,你们译。先来试一下,看看它应该押什么韵。

  (学生依据课文注释译诗)

  师:建议你们翻译的时候,将“星”、“萍”、“丁”、“青”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那么怎样翻译仍保证押韵呢?想一想,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学生讨论——老师吟诗——学生再译)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生:……

  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生: ……

  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生: ……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

  师再范译一下

  师: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大家完成的很好!

  三、背读

  老师板书:背读

  师:老师把这两首律诗放在一起教学,肯定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呢?这两首律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同桌商量一下。然后大家说一说。

  (学生商量、讨论——交流回答 )

  师:你们看,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背诵这两首诗不是很容易了吗?

  (学生齐声背读)

  四、说读

  老师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师:你看“国破山河在”只五个字,我们可以把它说成一个长句子——……这就要有丰富的

  想像。

  师:我现在做一个示范,我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进行这样的“说读”——

  诗人啊,

  你看现在正是流光溢彩的阳春三月,鲜艳的花朵吐露芬芳,清脆的鸟鸣婉转悠长,但如

  今**破家亡,美丽的花儿,令你不禁落泪,无心欣赏;悦耳的鸟鸣,让你心惊,更添

  离别的惆怅!

  师:同学们准备分小组说读《过零丁洋》,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刚才同学们说得……。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板书)

  作业:

  组长组织,同组同学之间说读《春望》,对诗人说话。

  附板书:

  律诗二首

  朗读

  译读

  背读

  说读

  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2、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时要注意体会。

  3、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学*《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2、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考:

  A、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C、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③讨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

  2、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P68练*。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学*《春望》

  1、听录音,自由朗读。

  2、简介背景,知人论世。

  3、指名读,思考:

  哪些词句写出了当时国家兵荒马乱的形势?

  题为“春望”,作者站在长安城头,到底望见了一些什么?

  4、品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妙。

  5、联想、想象:

  本诗最后一句(尾联)让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哪一个动作刻画得十分传神?

  6、通过写所见,诗人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何得知?

  7、背诵。

  三、学*《登飞来峰》

  1、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写作背景。

  2、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3、指名读,思考:

  古人常云:“高处不胜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也常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一个人地位过高或在某方面造诣很深,势必招人排斥,显得与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为这样就心有畏惧,永不出头呢?哪些诗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对待此现象的态度?此诗句又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呢?

  4、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四、学*《论诗》

  1、作者简介。

  2、题解:论诗是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写的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自由读诗,讨论:

  ①赵翼对李杜等人的诗是持什么态度?

  ②赵翼主张什么?

  4、迁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句现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谈诗歌创作了,想想此句以理入诗,发人深思,还可如何理解?

  5、读《论诗》二、四,加深理解。

  6、结合课后练*四,训练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论诗》。

  ①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思考,用诗句填空。

  初读四杰诗文____________,而嘲笑他们诗文轻薄之人______________。

  ②讨论:文学创作(学*)到底应该如何?

  ③齐读,加深理解。

  第三课时

  (*题课)

  一、按要求默写诗句。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运用拟人手法,表达怀念朋友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中总写望中所见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属于心理活动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感时花溅泪”的“时”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与“恨别鸟惊心”的“别”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8、《登飞来峰》一诗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诗》中表明题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单车欲问边城春草木深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

  只缘身在最高层各领风骚数百年轻薄为文哂为休

  三、课后练*二。

  四、简答: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

  2、“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这种艺术手法好在哪里?试举例说明。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练*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次:长途中的暂留,这里指停泊。

  归雁句:传说鸿雁可以传书。此言春天雁群北归,能将我的家书带到洛阳去吗?

  (1)颈联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具体阐释诗句描绘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笼罩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板书设计:

  诗五首

  唐——王维——《使至塞上》——气势充沛,景象宏阔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

  唐——杜甫——《春望》——感时伤别,忧国思亲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清——赵翼——《论诗》——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教材分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七月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头两句诗即直写眼前景物: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却已江山易主,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满目荒芜。三、四句是触景生情:眼望春花却流出离别之泪,久别的苦情使人听到鸟儿叫也心惊。五、六句则以家书久绝的夸张描写,表现了离乱中的思亲之情,写出了“家书抵万金”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最后两句是由上面的一切所引出作者苦痛之状,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感悟诗情,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与爱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会其蕴含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公元756年7月,爱国诗人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好,去投奔肃宗。可是途中被安史之乱的叛军俘虏,带到已经失守的长安,他亲眼目睹了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于第二年的三月写下了《春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春望》这首古诗。

  二、简单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结合预*,初步学*古诗。

1、范读,学生注意字音。

  2、自读,准确流利。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抵 搔 浑 簪

  3、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四、小组合作,疏通诗歌大意

 结合预*、书下注释、相关资料等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诗歌大意。

  (诗歌大意: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

  五、再读诗歌,读出自己的理解。

  六、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诗的意境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而远,由远而*,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二、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

  2、引导学生说说每句都描写了什么?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

  4、深入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6、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板书设计:

春望

  杜 甫

  景 情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忧国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思亲

  浑欲不胜簪

  望岳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春望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而远,又由远而*,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石壕吏》简案第1页共2页◆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石壕吏

  课题

  石壕吏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学*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材分析

  概述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重点

  难点

  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127;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①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127;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127;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127;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④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⑤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⑥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3)指定学生朗读第4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凄情绵绵无尽)。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

  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板书设计

  石壕吏

  目击耳闻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

  苦啼申诉家庭凄惨被逼自请应役

  老妇被捉惨别老翁凄情绵绵无尽

  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教学要求:

  1、了解诗人生*。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望

  细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春望》赏析

  教学过程: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而远,又由远而*,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

  教学后记:学生对诗人生*的了解,对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理解较好。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五:莲文化的魅力

  训练要求:

  1、欣赏莲花,了解莲花。

  2、描画莲花。

  3、写作。

  训练时间:7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2、 在反复朗读中对名句深入理解,品位诗歌的美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明确诗歌诵读要求:

  1、字正腔圆

  2、读出感情

  3、辅以技巧

  二、初读诗歌 感知诗情

  听教师范读,思考你联想到什么?试着描述画面

  三、 再读诗歌 品味诗句

  (一) 走*诗人 走进历史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沉郁顿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这首《春望》写于公元757年的三月。诗人看到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写下了切身感受。

  (二) 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

  从 , 我读到了诗人 。

  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

  例:“国破山河在”中由“破”字想到满地废墟,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

  (三)融情诵读 产生共鸣

  安史起狼烟,

  国破不长安。

  感时泪四溅,

  亲人何日还。

  四、 拓展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 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 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 当堂训练

  1、背诵全诗

  2、当堂默写

  小结:

  赠君一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欣赏不同形态的雨,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揭题,读题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指名说说读古诗有什么要求。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字正腔圆。

  4、默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相同的地方:都是写雨的。不同的地方:①作者、朝代不同(简要介绍作者)

  ②字数、句数不一样(简要介绍五言律诗、七言绝句)

  ③下雨的时间不同(白天、黑夜)

  ④雨不同。

  四、走进《春夜喜雨》,体会杜甫的喜雨

  1、诗人杜甫为什么喜欢这场春雨?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喜欢?

  2、自由读,结合注释思考,讨论。

  3、交流讨论:围绕以下几点

  ①知时节:说明雨下得及时。简介诗人当时情况。(指导读出欣喜之情)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出示朱自清《春》的片断,教师配乐读,体会润字。

  b.同样是表现春雨的轻轻,悄悄,杜甫只用了几个字?(10个)如果让你圈出两个字,你圈哪两个字?(潜、润)(指导用换字的方法体会潜的精妙)

  ③、花重锦官城

  找出描写花的句子。这句里哪个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重、湿、红等)你仿佛看到了(出示图片)体会湿和重。

  4、整合读《春夜喜雨》。

  五、走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会苏轼的醉雨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大雨、急雨)从哪儿体会到的?

  2、交流讨论:

  ①白雨跳珠乱入船

  a.斟酌跳珠

  b.斟酌乱

  ②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仿佛看到了

  (2)(出示黑云翻滚的图片)吟诵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大、急。

  ③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雨来得匆匆,去呢?谁来读?

  (2)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画面吗?(生说,读)

  (3)出示图片引导读,想象,再读。

  3、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雨、景)回读全诗。

  4、简介诗人此时处境。历史上无数诗人在失意或悲伤的时候,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出示其他不同情怀的雨的诗句)指导读。

  5、经历了如此大的挫折,而诗中却不见愁情,这是怎样的陶醉啊!齐读全诗。

  六、整体回读,背诵两首古诗

  七、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

  另外简单介绍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使学生加深对诗歌体裁的认识。

  三 范读

  让学生在听朗读感受诗文的同时解决一些字词的'读音问题。

  四 字词正音

  抵(dǐ)搔(sāo)浑(hún)簪(zān)胜(shēng)

  五 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同时感受诗歌声韵美。

  六 重点字词

  国:国都

  破:沦陷

  城:长安城

  感时:感伤时局

  恨:遗憾、不满意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战乱。

  抵:相当于。

  浑:简直。

  胜:能承受。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七 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说说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小组讨论)

  教师在过程中加以引导,并说说自己的意见。

  八 问题设置

  课文题目是春望,作者望的是什么事物呢?

  引导学生说出每联描写的事物。

  答案:国破、城春、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九 理解课文内容

  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说为主,在说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和感情)

  十 朗读课文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全诗感情,并让学生发现本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十一 名句赏析

  (一)引导学生找出本诗中的名句

  (二)向学生介绍名句赏析小方法

  (三)让学生赏析名句

  十二 概括全诗思想感情

  向学生介绍通过__表达__这个概括中心思想的句式,并让学生用此句式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

  十三 朗读并背诵课文

  十四 默写本诗

  板书

  首联 国破 城春 草木↘

  感时 忧国

  颔联 花 鸟 ↗

  颈联 烽火 家书 ↘

  念家 悲己

  尾联 白头 ↗

  通过___表达___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

  (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

  并美读课文

  六、巩固提升

  见附页

  板书设计

  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物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这节课我们学*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

  1、《春望》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体诗:

  *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声韵。《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

  2、《石壕吏》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学生四人为一组,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力求形式多样,有所创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的情调和韵味。)

  2、欣赏配乐朗诵《春望》《石壕吏》,感受诗的情感。

  3、师生齐读这两首诗。

  4、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

  《春望》赏析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问题引导:《春望》一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春天也业已降临,可是人去楼空,乱草遍地,使人满目凄然。

  颔联:写了花和鸟两种形象,花和鸟是“感”“恨”的主体,那娇艳的花因“感时、伤别”而流泪,那无忧无虑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诗人是“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颈联:写了烽火和家书两个形象。自开春以来,战火持续不断,因而与家人难通音讯,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这时的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啊。

  尾联:写的是诗人苍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国都破败之景,心念远方家人的安危,不觉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已到了“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其伤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

  (二) 品味诗歌,体悟感情

  1、品字

  古诗词中可以说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字字都是诗人心血的结晶”并非夸张之词。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说说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使人满目凄凉。准确地描绘出国都沦陷后惨败荒凉的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两个动词,不仅用字新鲜,而且还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品句

  这首诗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的理由。

  比如:我喜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切心情,这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我喜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是诗人触景生情,或是诗人移情于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达出诗人感时伤别的情怀,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体验情感

  诗言志,古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载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吏》赏析

  1、 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问题引导: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内容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是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尾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不幸:(17-20)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2、 品字品句

  诗歌的语言精练而又有丰富的内涵,再次朗读这首诗,列举你喜欢的用词和句子,并作赏析。

  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一“呼”一“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人的感情。

  “有吏夜捉人”夜字表现出差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

  “老妇出门看”看字表现了老妇的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急应河阳役”急字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人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吃紧。

  “独与老翁别”独字按时老妇人已被抓走,儿媳不得出面, 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凉景象。

  3、 感知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引导: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目睹了一幕凄惨的故事,你体察到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在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一方面,对饱受战乱之苦的劳动人民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官吏的蛮横残暴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唐朝的*乱战争,盼望希望能取得最好的胜利。这正是诗人思想的矛盾所在,也是他一生忧国,心系百姓情怀的再现。

  4、 辨析比较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

  明确:杜甫的诗歌风格发生变化,乐观自信、奋发向上的浪漫主义诗风,逐渐变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5、 课堂练笔,想象改写

  运用想象,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细致刻画出人物 各自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还要补充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学生改写范例: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性命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 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部队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飘荡……

  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

  五、课堂总结

  欣赏三首作品,杜甫获得“诗圣”这个有浓厚道德意味的称号,其原因不言而喻,儒家的人生哲学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却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他的琴弦弹奏出来的总是忧国伤时的深沉音调,忧国伤时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杜甫是伟大的诗人。是真正的诗人。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岱宗( ) 决眦( ) 搔更短( ) 不胜簪( )

  2、填空

  杜甫,字 ,是我国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二、指导学*研讨

  1.学*《望岳》

  1)情境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情况

  4)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 探究赏析《望岳》

  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

  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

  d、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学*《春望》

  1)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2)、 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

  4)、 有人将“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两个字调换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条保护环境的警示语,你能写出这个句子吗?

  5)、 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6)、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三 巩固练*

  1、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拍。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望海潮的教案菁选(扩展5)

——柳永《望海潮》教案范文五份

  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1、关于“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3、词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阕)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阕)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长调——(91字以上)

  四叠——四片

  二、创设情景,导入解题

  1、播放杭州风景图,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的一天,当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读完一首赞美杭州的词作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一统天下的愿望更加迫切,隔年便以60万大军南下功宋。而他当时所读到的这首词就是100多年的词人写的《望海潮》。当然,若说是一首词引发了一场战争,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但这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柳永这首词的影响之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望海潮》,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补充介绍: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先在歌伎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三、合作探究,诵读鉴赏

  (一)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1、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能够吸引地方长官孙何的注意,使得柳永能够顺利和故人相见呢?下面我们来听一下视频朗诵,请同学们读准字音,注意断句,感受意境,初步体味作者的情感。

  2、标出注音

  参差(cēncī)天堑(qiàn)珠玑(jī)

  罗绮(qǐ)重(chóng)湖叠巘(yǎn)

  羌管(qiāng)钓叟(sǒu)千骑(jì)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重湖叠巘清嘉:巘,山峰。清嘉,秀丽。

  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4、学生齐读,老师点拨

  注意节奏韵脚,赞颂的情感,情感饱满,重读的有气势,抒情的要舒缓。

  5、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作者笔下的杭州又是怎样的呢?作者的情感怎样?

  生活和*、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安定和谐、国泰民安、官民同乐等等。

  作者面对繁华的杭州,看到美丽的景色后深感欣慰,言语间充满了赞美和愉悦之情。

  (二)二轮诵读,因景明情

  【上片解读】

  1、这首词写的是杭州,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杭州的特征?

  明确:“形胜”和“繁华”。这四个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是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和繁华。

  自古杭州皆繁华,那么作者在上片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的呢?

  明确:东南形胜—— 地理位置重要(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 社会条件优越(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会,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有长期繁盛的历史(这一句也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小结:这三句是全词的总纲,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进行铺叙。

  2、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在上半阕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发挥想象,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明确: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思考:为什么是“烟柳”?

  明确: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的烟云。“烟”字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

  街巷桥边,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挡风的竹帘内,在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掩映着万千人家。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有气势,场面宏大)而且古代评价一个地方是否繁华、政治是否清明、人民生活是否安定,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人口的多少,杭州有万千人家,侧面反映了都市的繁华,人民生活的安定。

  小结:这三句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正所谓“诗中有画”,画就在我们的理解和想象之中,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幅画面。

  3、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江南山温水暖风景秀丽,有着独特的柔美,与北方的刚健雄浑有所不同。但钱塘虽是江南城市,但并不缺少阳刚之气,请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本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征?请用语言描绘一下。

  明确:茂密如云的大树绕着江堤,奔腾的江潮卷起层层浪花,钱塘江就是一处天然的壕沟,一望无际。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怒涛:汹涌的钱塘潮水,可见其澎湃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壕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故描写钱塘江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古人讲究炼字,哪两个字写的好?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绕”树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动静结合,江堤蜿蜒迤逦,树木郁郁苍苍,云遮雾罩,恬静优美。“卷”有气势,涛似连天喷雪来,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钱塘江堤,巨浪翻滚,一时间,碎玉乱琼,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小结:可见柳永也能用豪气。此句的气势不亚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也不下于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些描写主要抓住了景物,这又体现了钱塘的什么特点?

  明确:形胜。作者紧扣“东南形胜”,选择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写出了江堤曲折,江涛浊浪排空,动静结合,气象万千,堪比豪放词风。

  4、赏析:“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水*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翻译:市场上摆放的都是珠宝,家家户户堆满了美丽的绸缎,人们竞相攀比富庶豪华。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家里绫罗绸缎,五光十色,那种华贵,那种富足,令人向往。

  这里的人民到底有多富庶呢?柳永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两个意象——珠玑(珠玉宝石)和罗绮(绫罗绸缎),是财富的象征,这里并不是少数人拥有,而是市列,户盈,家家户户都有,市上到处陈列着珠宝, 家家穿戴都是绫罗绸缎,而且人们竞相夸耀奢侈豪华。柳永只抓住了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和人民的殷富反映了出来。

  小结:上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就杭州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齐读上片。

  【下片解读】

  1、作者觉得还是意犹未尽,未能写尽杭州的盛景。于是在下半阕,他又描写了哪些景物?又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风貌的呢?

  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明确:

  ①“重湖”三句:写西湖与众不同的美景,让人看了如痴如醉;

  ②“羌管”三句:谢了生活在西湖边上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一派祥和温馨;

  ③“千骑”三句:写不仅普通百姓是如此快乐,**们也很受拥抱这样的生活;

  ④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有如此一人间仙境。

  2、赏析西湖湖山之美

  西湖湖山之美作者用了两个字进行概括——清嘉(清秀、秀丽的样子),西湖的“清嘉”首先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重湖”——写西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所以说“清嘉”。

  接着写山上的桂子和水中的荷花。相传金主完颜亮看到此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下攻宋那么它到底美在何处?请同学分析。

  明确:

  ①“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 湖”,写水中荷花;

  ②“三秋”从时间上写桂子飘香,“十里”从空间上写荷花满湖。

  ③桂花开在秋季,清香淡雅,荷花开在夏季,冰清玉洁。全句不着形色而启人联想,形、色、香具备,把西湖最动人心脾、最美的景致概括描述,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联想空间。

  写湖山之美为什么单单选择这两种花呢?

  明确:这两种花是西湖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从白居易《忆江南》中可知赏桂、观潮历来为杭州之胜景美事。

  关于桂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据说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情人的,这美丽的传说更给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极耐人寻味。”这桂花,仿佛是上天格外恩赐,种满西湖。这桂香,似乎并非人间所有,而是天香飘落,洒满杭州。此时,明月朗照,嫦娥起舞,桂香扑鼻,在此情景中,不觉让人也衣袂飘飘,恍若世外仙人了!

  读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杭州夏天可以观荷,秋天可以赏桂,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

  小结:试想,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闭目微嗅,桂香淡雅,沁人心脾;抬眼望去,荷花满湖,亭亭玉立烟,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沉浸其中呢?

  3、赏析百姓生活的愉快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形式上对仗工整,情韵悠扬,而且互文见义。

  “嬉嬉钓叟莲娃”,嬉嬉,愉快的样子。你能联想到什么?

  明确:采莲少女清脆欢快的歌声,垂钓老者微笑时脸上舒展的皱纹。可以说白发垂钓翁,垂钓之余,尚可乘兴奏曲。红颜采莲女,弄莲之时,亦能放声歌唱。歌声和笑语是最能体现幸福感的。一个“嬉嬉”就把市民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百姓游乐图卷。

  4、赏析官员游乐的场景

  这里风景如画,人民生活富足,悠闲安适,管理杭州的官员也沉醉其中,词中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乐,吟诗作画,玩赏山水,是何等乐事!《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话:“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官员是在乐什么?

  明确:自然风光美,百姓安居乐业。

  乘醉听箫鼓——宴酣之乐

  吟赏烟霞——山水之乐

  小结:眼观风景优美,耳听百姓嬉嬉,政治清明,万物和谐,怎能不乐?这三句无一字写情却字字关情,无一字写乐却处处欢乐。

  5、解析写作目的

  词作中有一句话与描写景物无关,但却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关,请找出来。

  明确:“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谁图好景,回京夸谁?

  明确:孙何——投赠之作——祝他早日升官回京。

  好景具体指什么?凭什么这好景值得他拿回朝廷去夸?

  明确:“好景”二字将以上所写的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表面指杭州美景,实指孙何的政绩成就,暗含对其政绩的赞许,“凤池”二字包含了对他的友情祝愿。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

  明确:

  ①赞美杭州的美好景致;

  ②拜谒孙何,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

  ③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得到提拔。

  (三)三轮诵读,概括总结

  1、作者用如椽画笔,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腻入微的描绘出杭州三重美,请大家总结出来。

  明确:第一重美,目之所遇,眼之所见,西湖四时,湖木花树(美在风景);

  第二重美,民俗风情,奢华生活,昼夜笙歌,怡然自得(美在生活);

  第三重美,官员风流雅致,官民同乐,政通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在和谐)。

  2、本词在艺术表现上,善于运用点染和铺陈的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示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游子思乡之情的伤悲。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找出词中那些地方用了点染的方法,那些地方用了铺陈手法。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用点的方法;自然风光之美、都市繁华之美、民生安乐之美用了染的方法,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四、延伸拓展,提升能力

  1、试着以诗词形式描写自己熟悉的胜地胜景,特别是自己的家乡的名胜。

  2、搜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词,写到自己的练笔笔记上。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1、关于“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3、词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阕)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阕)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长调——(91字以上)

  四叠——四片

  二、创设情景,导入解题

  1、播放杭州风景图,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的一天,当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读完一首赞美杭州的词作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一统天下的愿望更加迫切,隔年便以60万大军南下功宋。而他当时所读到的这首词就是100多年的词人写的《望海潮》。当然,若说是一首词引发了一场战争,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但这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柳永这首词的影响之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望海潮》,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补充介绍: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先在歌伎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三、合作探究,诵读鉴赏

  (一)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1、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能够吸引地方长官孙何的注意,使得柳永能够顺利和故人相见呢?下面我们来听一下视频朗诵,请同学们读准字音,注意断句,感受意境,初步体味作者的情感。

  2、标出注音

  参差(cēncī)天堑(qiàn)珠玑(jī)

  罗绮(qǐ)重(chóng)湖叠巘(yǎn)

  羌管(qiāng)钓叟(sǒu)千骑(jì)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重湖叠巘清嘉:巘,山峰。清嘉,秀丽。

  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4、学生齐读,老师点拨

  注意节奏韵脚,赞颂的情感,情感饱满,重读的有气势,抒情的要舒缓。

  5、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作者笔下的杭州又是怎样的呢?作者的情感怎样?

  生活和*、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安定和谐、国泰民安、官民同乐等等。

  作者面对繁华的杭州,看到美丽的景色后深感欣慰,言语间充满了赞美和愉悦之情。

  (二)二轮诵读,因景明情

  【上片解读】

  1、这首词写的是杭州,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杭州的特征?

  明确:“形胜”和“繁华”。这四个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是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和繁华。

  自古杭州皆繁华,那么作者在上片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的呢?

  明确: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会,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长期繁盛的历史(这一句也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小结:这三句是全词的总纲,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进行铺叙。

  2、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在上半阕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发挥想象,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明确: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思考:为什么是“烟柳”?

  明确: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的烟云。“烟”字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

  街巷桥边,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挡风的竹帘内,在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掩映着万千人家。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有气势,场面宏大)而且古代评价一个地方是否繁华、政治是否清明、人民生活是否安定,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人口的多少,杭州有万千人家,侧面反映了都市的繁华,人民生活的安定。

  小结:这三句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正所谓“诗中有画”,画就在我们的理解和想象之中,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幅画面。

  3、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江南山温水暖风景秀丽,有着独特的柔美,与北方的刚健雄浑有所不同。但钱塘虽是江南城市,但并不缺少阳刚之气,请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本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征?请用语言描绘一下。

  明确:茂密如云的大树绕着江堤,奔腾的江潮卷起层层浪花,钱塘江就是一处天然的壕沟,一望无际。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怒涛:汹涌的钱塘潮水,可见其澎湃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壕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故描写钱塘江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古人讲究炼字,哪两个字写的好?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绕”树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动静结合,江堤蜿蜒迤逦,树木郁郁苍苍,云遮雾罩,恬静优美。“卷”有气势,涛似连天喷雪来,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钱塘江堤,巨浪翻滚,一时间,碎玉乱琼,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小结:可见柳永也能用豪气。此句的气势不亚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也不下于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些描写主要抓住了景物,这又体现了钱塘的什么特点?

  明确:形胜。作者紧扣“东南形胜”,选择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写出了江堤曲折,江涛浊浪排空,动静结合,气象万千,堪比豪放词风。

  4、赏析:“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水*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翻译:市场上摆放的都是珠宝,家家户户堆满了美丽的绸缎,人们竞相攀比富庶豪华。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家里绫罗绸缎,五光十色,那种华贵,那种富足,令人向往。

  这里的人民到底有多富庶呢?柳永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两个意象——珠玑(珠玉宝石)和罗绮(绫罗绸缎),是财富的象征,这里并不是少数人拥有,而是市列,户盈,家家户户都有,市上到处陈列着珠宝,家家穿戴都是绫罗绸缎,而且人们竞相夸耀奢侈豪华。柳永只抓住了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和人民的殷富反映了出来。

  小结:上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就杭州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齐读上片。

  【下片解读】

  1、作者觉得还是意犹未尽,未能写尽杭州的盛景。于是在下半阕,他又描写了哪些景物?又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风貌的呢?

  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明确:①“重湖”三句:写西湖与众不同的美景,让人看了如痴如醉;②“羌管”三句:谢了生活在西湖边上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一派祥和温馨;③“千骑”三句:写不仅普通百姓是如此快乐,**们也很受拥抱这样的生活;④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有如此一人间仙境。

  2、赏析西湖湖山之美

  西湖湖山之美作者用了两个字进行概括——清嘉(清秀、秀丽的样子),西湖的“清嘉”首先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重湖”——写西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所以说“清嘉”。

  接着写山上的桂子和水中的荷花。相传金主完颜亮看到此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下攻宋那么它到底美在何处?请同学分析。

  明确:①“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中荷花;②“三秋”从时间上写桂子飘香,“十里”从空间上写荷花满湖。③桂花开在秋季,清香淡雅,荷花开在夏季,冰清玉洁。全句不着形色而启人联想,形、色、香具备,把西湖最动人心脾、最美的景致概括描述,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联想空间。

  写湖山之美为什么单单选择这两种花呢?

  明确:这两种花是西湖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从白居易《忆江南》中可知赏桂、观潮历来为杭州之胜景美事。

  关于桂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据说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情人的,这美丽的传说更给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极耐人寻味。”这桂花,仿佛是上天格外恩赐,种满西湖。这桂香,似乎并非人间所有,而是天香飘落,洒满杭州。此时,明月朗照,嫦娥起舞,桂香扑鼻,在此情景中,不觉让人也衣袂飘飘,恍若世外仙人了!

  读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杭州夏天可以观荷,秋天可以赏桂,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

  小结:试想,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闭目微嗅,桂香淡雅,沁人心脾;抬眼望去,荷花满湖,亭亭玉立烟,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沉浸其中呢?

  3、赏析百姓生活的愉快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形式上对仗工整,情韵悠扬,而且互文见义。

  “嬉嬉钓叟莲娃”,嬉嬉,愉快的样子。你能联想到什么?

  明确:采莲少女清脆欢快的歌声,垂钓老者微笑时脸上舒展的皱纹。可以说白发垂钓翁,垂钓之余,尚可乘兴奏曲。红颜采莲女,弄莲之时,亦能放声歌唱。歌声和笑语是最能体现幸福感的。一个“嬉嬉”就把市民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百姓游乐图卷。

  4、赏析官员游乐的场景

  这里风景如画,人民生活富足,悠闲安适,管理杭州的官员也沉醉其中,词中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乐,吟诗作画,玩赏山水,是何等乐事!《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话:“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官员是在乐什么?

  明确:自然风光美,百姓安居乐业。

  乘醉听箫鼓——宴酣之乐

  吟赏烟霞——山水之乐

  小结:眼观风景优美,耳听百姓嬉嬉,政治清明,万物和谐,怎能不乐?这三句无一字写情却字字关情,无一字写乐却处处欢乐。

  5、解析写作目的

  词作中有一句话与描写景物无关,但却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关,请找出来。

  明确:“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谁图好景,回京夸谁?

  明确:孙何——投赠之作——祝他早日升官回京。

  好景具体指什么?凭什么这好景值得他拿回朝廷去夸?

  明确:“好景”二字将以上所写的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表面指杭州美景,实指孙何的政绩成就,暗含对其政绩的赞许,“凤池”二字包含了对他的友情祝愿。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

  明确:①赞美杭州的美好景致;②拜谒孙何,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③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得到提拔。

  (三)三轮诵读,概括总结

  1、作者用如椽画笔,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腻入微的描绘出杭州三重美,请大家总结出来。

  明确:第一重美,目之所遇,眼之所见,西湖四时,湖木花树(美在风景);

  第二重美,民俗风情,奢华生活,昼夜笙歌,怡然自得(美在生活);

  第三重美,官员风流雅致,官民同乐,政通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在和谐)。

  2、本词在艺术表现上,善于运用点染和铺陈的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示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游子思乡之情的伤悲。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找出词中那些地方用了点染的方法,那些地方用了铺陈手法。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用点的方法;自然风光之美、都市繁华之美、民生安乐之美用了染的方法,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四、延伸拓展,提升能力

  1、试着以诗词形式描写自己熟悉的胜地胜景,特别是自己的家乡的名胜。

  2、搜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词,写到自己的练笔笔记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教学重点)

  3、学*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教学难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学*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通过柳永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知识积累

  1、词的基本常识(见补充资料)

  2、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3、背景介绍

  宋真宗咸*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此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三)整体感知反复诵读

  1、请学生听朗读录音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3、再读课文

  朗读指导: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在“繁华”处读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4、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四)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1、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并有重点的鉴赏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描述意境、推敲词语、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引导鉴赏),每人也可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交流。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引导赏析

  (1)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天之势。写出浪涛的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摧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诗人笔下的钱塘真是繁华的不得了。

  (2)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我们可以联想到南宋杨万里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飘香的季节。“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面积之广。这一句牵动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这些意象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把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虽是传说柳永犯了个美丽的错误,但也说明柳永把杭州美景写到了极致。

  无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西湖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三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

  (五)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2、试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

  3、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4、这首词的写景有什么特色?(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六)拓展延伸:

  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七)再读课文:

  人说美景如画,然而这般美景恐怕用尽天下丹青也描绘不尽,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望海潮》,走进杭州,去体验那湖光山色,去游览那充满魅力的人间天堂。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望海潮》

  2、用散文化的语句描述《望海潮》中你所喜欢的词句内容。

  【情景导入】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什么样的一首词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信息筛选】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然后说说读后的感受。

  2、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那么作者笔下的杭州究竟是怎样一座城市呢?它有什么特点呢?富庶而又美丽的繁华大都市。人们生活安定和美,一切显得极为和谐。

  3、具体来说,上片和下片各自交代了什么内容?请结合文本本身来简要概括一下。

  明确:上片写杭州美丽的环境和繁荣的经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安定的生活景象。

  (过渡)了解了词大概内容后,请同学们再来朗读课文,跟着作者再次走进当年的杭州。

  【合作探究】

  1、自古杭州皆繁荣,那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它的美丽和繁华的呢?

  明确:“东南形胜”三句从地理条件、悠久历史来说的,“烟柳画桥”六句是从风景美丽和人口众多来说,“市列珠玑”三句是从人们生活的城市的商业发展来看的。这是上片描写的内容。

  2、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详细地分析一下上片。

  解说:“东南形胜”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联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都市户口繁庶。“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怒涛”两句,钱塘江潮的澎湃与浩荡。“天堑”,愿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极写杭州的繁华。市场上商品丰富,商业繁荣,市民家家戴着罗绮。只抓住“珠玑”“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富裕反映出来。最后,再用“竟豪奢”,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富,反映了杭州这个都市繁华和奢侈的一面,让我们在画面式的描写中领略了杭州美好的一面。

  3、上片就杭州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荣和美丽。那么,下片围绕西湖,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请结合词本身来说说。

  明确:“重湖”三句写了西湖与众不同的美丽景色,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如此美丽,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晚上,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说渔翁、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

  4、结尾的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结尾处词人达官贵人到此游乐的场景,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气势。诗人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①问: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驰”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

  ②这样的奉承之辞,有些评论家说,它是完全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它跟本文无关,你认为呢?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不是游离于主题之外,而恰恰相反,它点明了全词的主题和写作目的。因为本身这首词就是作者路经杭州时,写给地方长官的投赠之作。作者想通过它获得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那么必然会对长官进行奉承。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整首词的艺术性。对此,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他的词的创作成就。

  2、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3、学*本词中铺叙的表现手法。

  二、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对古诗词的了解和积累,初步掌握分析标题,联系作者的生*思想,品味意象,感受揣摩意境的等古诗词的鉴赏方法,通过学*本诗,进一步巩固联想、想像等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四、教学难点:

  学*本词中铺叙的表现手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故事)

  (2)诗词赏析:

  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鉴赏: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绿柳含烟,画桥流水,门上悬着挡风的竹帘,窗上挂着翠绿的帷幕,还有那高高低低的亭台楼阁,这里大约住着十万户人家。“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彩桥似画。卧波如虹的长桥,掩映在惹雾含烟的杨柳之中,显然,这是城外游览区的景色。那么,城中的居住区又是怎样呢?四个字:“风帘翠幕”。“风帘”,是挡风的帘子。“翠幕”,是翠绿色的帷幕。这是对华美房舍的刻画。词人在这里是惜墨如金。乍看起来,寥寥四字,似乎远不足以反映人民的富裕。其实并非如此,只要细细品嚼就会感到,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容量很大。既然住的是窗挂风帘、门悬帷幕的漂亮房舍,那么,房子主人的殷实富有自然是不言而喻了。而这样的殷实之家如果只是屈指可数的十户八户,那当然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然而却竟有“十万”之多,这就不能不令人惊叹这座人烟稠密的大城市是何等地物阜民康了。“参差”,本指长短不齐,这里形容城中房屋栉比鳞次,高低不一。“十万”是个约数,并非确指。

  B。示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鉴赏: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

  古木参天的绿树环绕着江堤,汹涌的波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奔腾不息的钱塘江绵延无边,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云树”,形容树木茂密,远望如云。“天堑”,原指长江,这里指钱塘江。词人这里描绘的是这样一幅画卷:绿云一般的树木,护绕着巨龙似的江堤;堤外狂波怒涛,飞花溅沫;放眼望去,江海一片,宽阔无边,真不愧为天然的险阻屏障。词人所以要选择钱塘江潮的镜头,那是因为“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周密《观潮》)。大江之上,一旦潮来,长风鼓浪,波推涛吼,玉城雪岭般的潮水,如千军万马滚滚而来,大有吞天沃日之势。词人写江潮的目的,在于衬托杭州形势的险要,是对首句“形胜”二字的展开,从而使这个“三吴都会”在华美之中而显得壮丽。

  C。示例: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鉴赏: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至此,词人又笔锋回转,从另一角度进一步描写都市的繁华景象。“市列珠玑”,是说市面上陈列着珍珠宝玉,这是写发达的商业。“户盈罗绮”,是指人们穿戴着绫罗绸缎,这是写家庭的富足。“竞豪奢”,是说人们在比赛豪华阔气。一个城市的繁华富有,往往是由多方面表现出来的,而细软之物则最能代表财富。词人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仅仅选取了珠宝、服饰来形容这个城市的豪奢竞逐,这充分显示了词人选材的匠心和剪裁的精工。

  D。示例: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鉴赏: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景色宜人,非常清秀美丽。三秋时节桂花飘香,映日荷花绵延十里,芬芳馥郁,令人陶醉。“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偌大的西湖,一到夏季,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满湖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娇嫩的荷花,如美人出浴。这里,由于词人采用了互相照应、变幻腾挪的手法,从湖写到山,从树写到花,从夏写到秋,因此参差交织,跌宕多姿,把美丽的西湖写得神采飞动,逼真欲现。

  E。示例::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鉴赏: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如果说对西湖景色的描写,词人是凭着视觉的话,那么,接下去对游湖的描绘,则主要是凭着听觉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弄”,吹奏。“菱歌”,采菱少女唱的歌。“泛”,漂浮,荡漾。这里,词人所展现的是这样一幅游湖图:美丽的西湖,日夜都有游人泛舟,白天,悠扬的笛声在晴空里荡漾;晚上,婉转的菱歌在夜空中漂浮;垂钓的老翁笑逐颜开,采莲的姑娘欢歌嬉闹。读到这里,我们如果掩卷品味,凝神遐想,可能会有置身其境之感,被那歌声笛韵所陶醉。词人就是这样眼耳并用,任情挥洒,抓住了最富有表现力的事物,把西湖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诗情画意。

  (五)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世俗失意了一位官员,却造就了一位词坛的传奇。或许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历史记住了柳永,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所以,同学们,利用好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要怨天尤人,当你认为人生的大门已经关闭时,或许早已有一扇窗为你打开。

  写作特点。铺叙:是指用整齐的语句优美的描述详尽的描绘某一对象的手法。例子:


望海潮的教案菁选(扩展6)

——春望的教案实用五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

  (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

  并美读课文

  六、巩固提升

  见附页

  板书设计

  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物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三、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学生讨论)(课件显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课件显示)

  答:写了作者热泪纵横、惊喜万分,归心似箭的心情。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问(课件显示)

  答: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三、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学生讨论)(课件显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课件显示)

  答:写了作者热泪纵横、惊喜万分,归心似箭的心情。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问(课件显示)

  答: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2、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时要注意体会。

  3、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望海潮的教案菁选(扩展7)

——望海潮教学反思合集5篇

  《望海潮》对于我来说,是新课文,是人教版必修四中宋词单元的作品,是柳永歌颂城市繁华富庶的代表作。这首词意象多,情感充沛,共一百零七字,属于长调慢词,难于理解的词句较多,对于学生来讲,鉴赏有一定难度。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感觉这些资料教学内容千篇一律,问题设置极为*常,不能调动学生兴趣,探究的问题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就开始自己设计起来。

  首先是导入,我从柳永入手,精要地讲他名字的由来、作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本词的社会影响及本词诞生的背景,激发了学生学*的浓厚兴趣,再加上我制作的精美课件和当堂现场朗诵,更是让这种学*气氛更加浓郁。

  在讲课期间,我还让学生不断读课文,走进文本,小组合作探究。先从大局入手,宏观把握全篇文章,用原文词语概括杭州的富庶繁华,再结合我们的印象中的杭州,对之有一个总的把握,再分析概括上下片的内容,做到了整体上的心中有数。

  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语言上,分小组起立讨论鉴赏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散文化并说出手法、效果;一个是在写景上,还是分小组起立探讨鉴赏其写景的方法。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享受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小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时候也有的说了,学生更加自信了,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在探究环节,我也引进了小组竞争机制。课前,把学生分好小组,每个小组都给自己组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如“北冥鱼”、“怀瑾”等。我在课前就把这些小组的名字在黑板上写好,到探究的时候,学生开始回答问题,回答对一个加2分,起初是几个人举手,到后来就变成抢答了,场面极为火爆,也让讲台上的我和在场的老师感到震撼。原来,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这样调动。

  整个探究环节用时*30分钟,主要是学生的尽情表达和老师的适时点拨引导,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受到了意象不到的成果。

  在这节课的后8分钟,我做了一个知识迁移拓展,在给我自己班学生讲课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

  《望海潮》是柳永成名之作。据说也是柳永为求见孙何而作。孙何当时为两浙转运使,驻杭州,门禁森严。柳永功名失意,流浪江湖,欲见孙何无门故作此词,让歌伎在宴会上献唱以引起孙何注意。孙何听后即引柳永与宴。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望海潮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的提高累计经验。望海潮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下吧!

  XX年6月29日,上午第三节,在高二楼的一楼阶梯教师,教务处安排我用高一19班的学生上了一节教师开放月中的全校型的优质课竞赛,这节课学生表现积极,教学流程顺畅,引起了较好的反响。魏莹老师回到办公室形容学生的兴奋状态曾形象地描述说“学生跟打了鸡血一样”。的确,19班的孩子们真的很了不起。

  《望海潮》对于我来说,是新课文,是人教版必修四中宋词单元的作品,是柳永歌颂城市繁华富庶的代表作。这首词意象多,情感充沛,共一百零七字,属于长调慢词,难于理解的词句较多,对于学生来讲,鉴赏有一定难度。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感觉这些资料教学内容千篇一律,问题设置极为*常,不能调动学生兴趣,探究的问题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就开始自己设计起来。

  首先是导入,我从柳永入手,精要地讲他名字的由来、作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本词的社会影响及本词诞生的背景,激发了学生学*的浓厚兴趣,再加上我制作的精美课件和当堂现场朗诵,更是让这种学*气氛更加浓郁。

  在讲课期间,我还让学生不断读课文,走进文本,小组合作探究。先从大局入手,宏观把握全篇文章,用原文词语概括杭州的富庶繁华,再结合我们的印象中的'杭州,对之有一个总的把握,再分析概括上下片的内容,做到了整体上的心中有数。

  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语言上,分小组起立讨论鉴赏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散文化并说出手法、效果;一个是在写景上,还是分小组起立探讨鉴赏其写景的方法。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享受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小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时候也有的说了,学生更加自信了,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这是一节公开课,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公开课不需要特殊,将日常课堂里的“说教”去掉,那就是公开课。由于课前的高度重视,压力颇大,一时惴惴不安。此课准备将*一个月,中间不时有老师给予专业指导,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课程结束了,有不足,有收获,在此记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课前准备

  刚刚选择这首词的时候很多老师给予宝贵的意见,说这首词不容易上,因为是柳永前期之作,不能充分反映柳词的特点,建议我另选一首。《望海潮》确实是柳永年轻的作品,在这首词里能够发现他的抱负与理想,而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整日出入于青楼歌馆”的柳七。是什么原因使得柳永后来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我觉得这个应该跟学生说清楚,选择《望海潮》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前后的对比让学生明确柳永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学会分析。备课时,通过上网查看柳永的生*经历,阅读资深人士对柳词的评价从而获取柳永的相关信息,以便在课堂上给学生做出分析,加深对柳永的了解。

  二、课堂教学

  导入课堂的时候运用了图文比较法,即展示一幅图片和一首诗,让学生从中进行比较,从而引入意象的概念,提出鉴赏诗词的方法。接着就进入《望海潮》,找出此词中的意象,概括出其内容。情感可以渗透到内容中间,通过意象的分析使得学生能够自己去慢慢体会其中意味。对于难以理解,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稍作提示。如赏析句子的时候,可以明确要求,写景好的`或者抒情好的,使学生明确要求,能够对症下药。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进行巩固意象的练*,加深意象概念,掌握意象鉴赏的方法。

  三、课后体会

  由于是公开课,学生配合很默契,这是课前没有想得的。鉴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及授课时的感受,发觉自己在理论方面有所欠缺。此次公开课全称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展示课”,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预想的,所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会还你一个惊喜。

  《望海潮》是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柳永所写的一首描绘都市繁华生活的豪放之词,其中钱塘的壮美,西湖的秀美,都市的华美,生活的甜美令人深为赞叹和向往。虽是投赠之作,但不掩彼时应考学子柳永卓绝横溢的才华,兼济天下的胸怀。执教本篇,觉内容虽少,词句不多,但要上得精彩,委实不易。教后发现,得意之处颇少,而未尽意处却多。得失之间,悟得了些道理,这些道理,于大方之家来说是老生常谈,但于我来说,实是一种进步。细作梳理,化为以下三点体悟。

  第一, 教什么,是备一堂好课的关键。

  一本语文教科书,文章众多,体裁各异,特点纷呈,如何教出每一篇章的特色,实为重中之重。《望海潮》这篇文章我反复读了多遍,选择教什么也是几易其稿,最后终定为“赏结构,赏语言,赏情感”三个方面。但现在细想起来,或许改为“赏都市之美,赏语言之美,赏情思之美”更确切。在诗歌史上,写都市的名篇不多,而这首词极力渲染杭州之美,虽有夸张之虞,但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北宋初期社会安定繁荣的景象,虽谈不上有多大史学价值,但作为一窥北宋都市风貌的窗口,定是不错的了。而正因内容决定形式,气势的恢弘�p豪放的词风便鲜明地迥异于这个婉约派词人的其它词作了。

  诗词讲究炼字,而《望海潮》中的名言佳句,无疑应作为炼字的典范来赏析。而一个进京赶考,想着出仕为官�p造福天下的青年柳永,在字里行间所怀的叹慕�p进取之情思,喷薄而出,焉能不顾?解决了教什么的关键问题之后,我想,接下来一定应是好好备学生了。

  第二,备学生,是备一堂好课的基础

  如果仅仅是把课堂建立在教材之上,那么,给学生的感受有可能就是镜中花�p空中阁,或者是一晃而过的豪华跑车。课堂只会显得死气沉沉,而课后学生只会满头雾水,一脸怅惘。如何避免出现这种事倍功半的状况?我认为,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始终做到心中装有学生。如在备《望海潮》之时,要了解学生对宋词流派�p格律等特点有多少认识,以及具备怎样的诗词鉴赏能力水*,要揣摩学生的课堂生成状态,要力争让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快慢转承顺畅自然,要让学生在自主�p合作�p探究中,既有困惑产生的'忧虑,又有困惑得以解决的满意,更有能力提升的喜悦。这样,课堂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学生也有收获了,教学目标自然水到而渠成了。

  第三,有拓展,是备一堂好课的亮点。

  一篇课文,执教时若就课文谈课文,而不能拓展的话,那仅仅是在教教材,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是把教材视为引领学生探索知识殿堂的一扇门,要让学生熟悉这道门,并能尝试着推开这扇门,去看到或获得更新的知识。在培养出的学*兴趣中,能让课堂的学*在课外也得以自主延伸。这针对课文的拓展,可以是知识的拓展,如字词中的同义字�p形*字等,如词的节拍划分的拓展,如词风常识介绍的拓展;也可以是能力训练的拓展,如分析能力�p归纳概括能力�p鉴赏能力�p评价能力等,例如《望海潮》中赏析“卷”字之妙,便可由此赏析其它炼字之妙的诗句。总之,备课教学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深入挖掘,有效拓展,既要体现文本特点,又要超越文本。如真能让学生对课本“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则教学可谓成矣。

  《望海潮》这一课的教学,既让我懂得了自己在教学方面还存在的许多的不足,也让我找到了一个自认为较好的前进方向。教学路漫漫,而教无止境,人说“天才在于勤奋”,我想,我不是“天才”,就更该勤奋。我要努力钻研业务,提升自己能力,让自己真正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望海潮》是柳永成名之作。据说也是柳永为求见孙何而作。孙何当时为两浙转运使,驻杭州,门禁森严。柳永功名失意,流浪江湖,欲见孙何无门故作此词,让歌伎在宴会上献唱以引起孙何注意。孙何听后即引柳永与宴。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望海潮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的提高累计经验。望海潮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下吧!

  XX年6月29日,上午第三节,在高二楼的一楼阶梯教师,教务处安排我用高一19班的学生上了一节教师开放月中的全校型的优质课竞赛,这节课学生表现积极,教学流程顺畅,引起了较好的反响。魏莹老师回到办公室形容学生的兴奋状态曾形象地描述说“学生跟打了鸡血一样”。的确,19班的孩子们真的很了不起。

  《望海潮》对于我来说,是新课文,是人教版必修四中宋词单元的作品,是柳永歌颂城市繁华富庶的代表作。这首词意象多,情感充沛,共一百零七字,属于长调慢词,难于理解的词句较多,对于学生来讲,鉴赏有一定难度。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感觉这些资料教学内容千篇一律,问题设置极为*常,不能调动学生兴趣,探究的问题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就开始自己设计起来。

  首先是导入,我从柳永入手,精要地讲他名字的由来、作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本词的社会影响及本词诞生的背景,激发了学生学*的浓厚兴趣,再加上我制作的精美课件和当堂现场朗诵,更是让这种学*气氛更加浓郁。

  在讲课期间,我还让学生不断读课文,走进文本,小组合作探究。先从大局入手,宏观把握全篇文章,用原文词语概括杭州的'富庶繁华,再结合我们的印象中的杭州,对之有一个总的把握,再分析概括上下片的内容,做到了整体上的心中有数。

  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语言上,分小组起立讨论鉴赏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散文化并说出手法、效果;一个是在写景上,还是分小组起立探讨鉴赏其写景的方法。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享受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小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时候也有的说了,学生更加自信了,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