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

首页 / 散文 / | 2022-12-03 00:00:00 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1

  我爱这种暂时的永久

  ……西长安街。十一点。(钟在什么地方敲。)月和雾,路灯。火车喷着汽,汽笛在天边拉响,在城市之外,又悠又远又安详。汽车缎子似的一曳,一个彩色的半弧,低低地贴着地面,再见,——消失了。三座门一层沉沉的影子,赶不开可是压不住,——一片树叶正在过桥哩。各种声音,柔美,温和,纯熟,依依地显出一片意义。我好像是一个绝域归来的倦客,吃过了又睡过了,第一次观察这个世界,充满清兴的时间,至情的夜。

  (日子真不大好过啊,可是灾难这一会儿似乎放开我们了……)

  一棵树:满含月光的轻雾里,路灯投下一圈一圈的圆光,一个一个 spot,一棵矮树一半溶在光里了。一片一片浅黄的叶子,纤秀,苗条,(槐树么?)疏疏落落,微微飘动,(冬天,可是风多轻柔,)一片一片叶子如蕤水,鲜明极了,空中之色,凭虚而在,卓然的分别于其属冠,而指出枝干的姿势。无比的生动:真实与虚幻相合,真实即虚幻,空气极其清冽,如在湖上,*坦的,远阔的夜啊。晚归的三五成阵的行人都有极好的表情。……

  我热爱舞台生活!(什么东西叫我激动起来了。)我将永远无法让你明白那种生活的魅力啊。那是水里的月,而我毫不犹豫用这两个字说明我的感情:醉心。你去试试看,你只要在里头泡过一阵,你就说不出来有一种瘾。这些你是都可以想象得到的:节奏的感觉,形式的完美的感觉,你亲身担当一个匀称和谐的杰作的一笔,你去证明一种东西。艰难的克服和艰难本身加于你的快感;紧张得要命,跟紧张作伴的镇定,甜美的,真是甜美的啊,那种松弛。创造和被创造,什么是真值得快乐的?——胜利,你体验“形成”,形成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你不能怀疑,虚空的虚空么,好,“咱们台上见!”——你说我说的是戏剧本身,赞美的是演出么?是的,那是该赞美的,凡是弄戏的都有一个当然的信念:一切为了演出。愿我们持有这个信念罢。可是你不是说的是演员?演员有演员的快乐,但是我们今天暂时不提及属于个人部分的东西。整个的。从一个剧本的“来到我们手里”,到拆台,到最后一个戴起帽子,扣好衣服,点起一根烟,从后楼上窗户斜射到又空又大的池座中的阳光中走出来,惆怅又轻松,依依的别意,离开戏园子,这个家,为止。每一个时候你都觉得有所为,清清楚楚地知道你存在的意义。你在一个宏壮的集合之中,像潮水,一起向前;而每个人是一个象征。我唯在戏剧圈子里面见过真正的友谊。在每个人都站在戏剧之中的时候,真是和衷共济,大家都能为别人想,都恳切。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在那种时候看得最清楚,而好多人在弄戏的时候,常与在“外面”不一样。于是坦荡,于是脱俗,于是,快乐了。忙是真忙呀,身体四肢,双手大脑,一齐并用,可喜的是,你觉得你早应当疲倦的时候你还有精力,于是你知道你*常的疲倦都因为烦闷,你看懂疲倦了。烟是个烟,水是杯水,一切那么“是个味儿”,一切姿势都可感,一切姿势都是充分的。……

  (喔,我离开那种生活日子已久了,你看……)

  一直到戏“搬出来”。戏在台上演,在“完全良好”的情形下进行,你听,真静,鸦雀无声!多广大呀,多丰满呀!你直接走到戏剧里面,贴到戏剧顶内在,顶深秘的东西,戏剧的本质了,一朵花在展开,一脉泉在涌动,一缕风在轻轻运送。我爱轻手轻脚的——说不出的小心,轻微,从布景后面纵横复杂的铁架子之间走过,站一站,看一看从前面透过的光,一个花盆或者别的东西印在布景上的影子,默念台上的动作,表情,然后从两句已经永不走样的'戏词之间溜下来。我每天都要走这么一两趟,我的心充满了感情,像春一样的柔软。

  而我爱在杂乱的道具室里休息。爱在下一幕要搬上去的沙发里躺一躺,爱看前一幕撤下来的书架上的书。我爱这些奇异的配合,特殊的秩序,这些因为需要而凑在一起的不同。这些不同时代,不同作风,属于不同社会,不同的人的形形色色,环绕在我身旁,不但不倾轧,不矛盾,而且还会流通起来,形成一场盛宴。我爱这么搬来搬去,这种不定,这种暂时的永久。我爱这种浑然,这种认真其是,这种庄严的做作。我爱在一棵伪装的,钉着许多木条,叶子已经半干,杆子只有半爿的,不伦不类,样子滑稽的树底下坐下来,抽烟,思索。我的思想跟在任何一棵树下没有什么不同。而且,我简直要说,不是任何一棵树下所能有的,那么清醒,那么流动,那么纯净无滓。

  (喔,我需要一棵树。现在,——每一个时候……)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2

  《我的家乡》

  《文游台》

  《观音寺》

  《午门忆旧》

  《一辈古人》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新校舍》

  《泡茶馆》

  《跑警报》

  《自得其乐》

  《自报家门》

  《随遇而安》

  《多年父子成兄弟》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金岳霖先生》

  《老舍先生》

  《国子监》

  《*》

  《水母》

  《城隍·土地·灶王爷》

  《老不闲抄》

  《胡同文化》

  《我是一个*人》

  《故乡的食物》

  《吃食和文学》

  《宋朝人的吃喝》

  《葵·薤》

  《五味》

  《寻常茶话》

  《食豆饮水斋闲笔》

  《韭菜花》

  《花》

  《果园杂记》

  《葡萄月令》

  《翠湖心影》

  《昆明的雨》

  《湘行二记》

  《泰山片石》

  《北京的秋花》

  《林肯的鼻子》

  《美国短简》

  《香港的鸟》

  《谈风格》

  《谈谈风俗画》

  《“揉面”》

  《〈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

  《关于〈受戒〉》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3

  山丹丹

  我在大青山挖到一棵山丹丹。这棵山丹丹的花真多。招待我们的老堡垒户看了看,说:“这棵山丹丹有十三年了。”

  “十三年了?咋知道?”

  “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你看,十三朵。”

  山丹丹记得自己的岁数。

  我本想把这棵山丹丹带回呼和浩特,想了想,找了把铁锹,把老堡垒户的开满了蓝色党参花的土台上刨了个坑,把这棵山丹丹种上了。问老堡垒户:

  “能活?”

  “能活。这东西,皮实。”

  大青山到处是山丹丹,开七朵花、八朵花的,多的是。

  山丹丹开花花又落,

  一年又一年……

  这支流行歌曲的作者未必知道,山丹丹过一年多开一朵花。唱歌的歌星就更不会知道了。

  枸杞

  枸杞到处都有。枸杞头是春天的野菜。采摘枸杞的嫩头,略焯过,切碎,与香干丁同拌,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皆极清香。夏末秋初,开淡紫色小花,谁也不注意。随即结出小小的红色的卵形浆果,即枸杞子。我的家乡叫做狗。

  我在玉渊潭散步,在一个山包下的草丛里看见一对老夫妻弯着腰在找什么。他们一边走,一边搜索。走几步,停一停,弯腰。

  “您二位找什么?”

  “枸杞子。”

  “有吗?”

  老同志把手里一个罐头玻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

  “不少!”

  “不少!”

  他解嘲似的哈哈笑了几声。

  “您慢慢捡着!”

  “慢慢捡着!”

  看样子这对老夫妻是离休干部,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

  他们捡枸杞子干什么?是配药?泡酒?看来都不完全是。真要是需要,可以托熟人从宁夏捎一点或寄一点来。——听口音,老同志是西北人,那边肯定会有熟人。

  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

  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看来,这二位中年时也是很会生活,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他们为人一定很好,很厚道。他们还一定不贪权势,甘于淡泊。夫妻间一定不会为柴米油盐、儿女婚嫁而吵嘴。

  从到甘家口商场的路上,路西,有一家的门头上种了很大的一丛枸杞,秋天结了很多枸杞子,通红通红的,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好看极了。这丛枸杞可以拿到花会上去展览。这家怎么会想起在门头上种一丛枸杞?

  槐花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

  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翻。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外。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南西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礼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一趟新繁。

  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扩展1)

——初夏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

初夏的散文有哪些1

  夏姑娘身着碧绿外衣,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春姑娘难忍酷暑,只好挥挥手离去了。回想过去,自我不曾留恋过夏天,只觉得闷热,无一丝清凉。但今年的夏天似乎有些与众不一样。

  六月末,夏天的气息便愈发浓烈。太阳也狠狠心,照得大地火热热的。但小草、大树却一个劲儿的往上钻,郁郁葱葱的,似乎热量就是力量,或许有个与白云拥抱的梦吧!

  记得这个夏天的早晨,我还沉浸在甜甜的梦里,不知哪来的一阵吵闹声打破了我的美梦,只好揉揉蒙眬的睡眼,伸个懒腰,起来寻找“罪魁祸首”。走到窗前,才恍然大悟,原先是一群鸟儿正在开着音乐会,细细品味,原是一阵天籁之音。打开许久未启的窗户,然后深深呼吸一口清晨的空气,才发觉已许久未出去走走了。

  踏一条小径,闻着夏的气息,不由得感叹一句:多完美的一个早晨啊!蔚蓝的天空上,太阳洒下一缕光辉,向大地扑来了黄金与白银的欢乐,苍翠欲滴的树木散发着清香,是大树喷上了香水吗?我也不明白。大概是乡间田园的空气本就清新吧!听,小鸟又来凑热闹了。奏起了一曲欢乐的交响乐,歌声四处飘荡,在树叶上,在山间,在流水里。哦,又是谁不甘落后,隐居在树间,然后但歌声却那么嘹亮,那么动听,响彻田野。思虑良久,猛然醒悟,是蝉。是谁都难以想象,那么幼小的身躯里竟能爆发出如此响亮的声音。

  这一切的一切,足以让我陶醉,甚至流连忘返。直到走到小径的尽头,才然后知该回家了!

  久别的夏,你初来的脚步实让我留恋往返,难以忘却。好想与你融为一体,从此永不分离。

初夏的散文有哪些2

  四分之三留给夏天,另外四分之一给自我。

  春天一向妒嫉夏天抢走了它的温暖,而将异常纯真的炙热释放。然后夏天堆积了一层层不可溶解的模样,再怎样解冻,也解释不了——为什么是初夏?

  刚告别了一个春,初夏以它浅浅的笑走进深奥的大自然。然后六月的风正暖暖吹过,清晰地表达着浪漫的夏。

  初夏,令人不*惯。为什么转眼间就酷热,而在弹指间又能够得到一丝的清凉——夏雨。初夏的雨,是活泼的,她没有春的含蓄,秋的哀凉,冬的酷寒。她是花季的少女,正活泼地释放着初夏的青春。

  初夏雨,掩盖着完美的热,却仍然扭转不了这初夏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土腥气,流动着一丝丝热流,却在与雨水的交融下,竟使我感到一丝温暖。独行小舟,醉荷旁游荡,是“斜风细雨无须归”的情致。在初夏的雨中奔跑,淋尽了心中的快乐,使不再寂寞。

  初夏的妆,被夏雨淋,使我看到了她的,素颜。

  如果说春天是湿风,秋天是瑟风,冬天是寒风,那么夏天则是一种暖暖的风。我爱夏天的风的味道。

  倚站窗边,偶尔有一阵暖暖的初夏风向我吹来。第一次感觉到这么亲切,挑拨拂动着我的面颊。

  连云都被初夏风吹暖,湖也被封吹暖,心也被风吹暖了。温柔的山风,吹到山峰上,使心也沉在这风中,飞向远处去了罢?

  夏天的颜色总是*于粉红,那是因为荷花总映照着夏天,仿佛天空也被染色。

  初夏时分,不经意地乘上了小舟,泛舟在湖中。

  看到了那些荷花了吧?一片粉红色的,醉在这浓浓的夏中。才是六月,荷花已吐露着一丝丝夏之味。那是夏的信物,沉在夏中的,一抹快乐。

  轻易地,就翻开了夏的第一章。初夏诱人的香味,最后溢出了大自然。

  夏的下一章,会是什么呢?只愿,素描这如斯的,初夏。

初夏的散文有哪些3

  春姑娘迈着轻着轻盈的脚步,越过高山,飞过江河,她无声地离开了我们,初夏便悄悄地来临。初夏,披着一身绿叶儿,在暖风里,在知了不知疲倦的鸣叫中蹦跳着走来了。

  初夏的清晨,太阳像个不安分的孩子早早地起了床。随着报晓的公鸡的第一声啼鸣,人们伸了伸懒腰纷纷起来了。在田野里,嫩绿的小草微微地点着头,叶子上的露珠滚动着,晶莹剔透。草丛中的花儿飘着浓郁的香气。啊,一切都是那么美。

  初夏的中午,骄阳似火,周围的空气热得发烫,仿佛划根火柴就能点着似的。但它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烈日高悬,万里无云,可突然间,“老天爷”却阴沉着脸,毫不留情地砸下雨点。

  初夏的晚上,公园的花草中,萤火虫举着忽明忽暗的“灯笼”,东游游,西逛逛,仿佛在赶路似的去拜访自我的亲朋好友。

  哦,夏天,你虽然性格刚烈,易怒易躁,但在你的阳光雨露中,万物茁壮成长,生机勃勃,风光如画。我爱你,夏天!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扩展2)

——描写春节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

描写春节的散文有哪些1

  俗话说的好:“*文化,博大精神”!确实然后这样的。从*的传统节日里就能够看出那种精神!

  “春节”然后每年都会过的节日,也然后大家喜欢过的节日。因为每年春节大家都会聚集在一齐,热热闹闹的吃上一顿年夜饭。这只然后其中的一部分,晚上还有更好的春节晚会。

  春节也然后有许多*俗的,下方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几种。

  第一种:贴春联。这然后春节必定要做的事。春联由上联、下联、横批三部分组成,对联上、下字数相同,横批均为四个字。如果你的脑袋够丰富,自我也能够创造噢!

  第二种:贴福字。这就然后个十分搞笑的字。一般贴福字都然后正这贴,而许多家都然后倒这贴,据说那里隐藏的意思然后“福倒了(福到了)”就这样,它也然后重要的环节。

  第三种,也然后最重要的一种:吃饺子。这就然后全家人都喜欢的事,光包饺子可不行,还要在饺子里放入特殊的东西,例如:硬币、花生、枣等。每种食材都蕴含不一样的意思,也让家人在吃饺子的时候分享自我的喜悦!

  “春节”的*俗还有好多,我就介绍到那里,期望大家马到成功、心想事成!

描写春节的散文有哪些2

  春节然后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历法,然后靠“观象授时”,然后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然后“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这天的话来说,就然后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然后怎样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方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但然后,天阴雨雾,影响测量,之后,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明白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然后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期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光,建立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状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明白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明白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此刻正然后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之后,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之后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然后为了纪念万年的。

  此刻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描写春节的散文有哪些3

  春节然后*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然后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佛山的春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这句然后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这一天,然后整个春节的高潮。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不仅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然后少不了的。其次,就然后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十二点,人气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然后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一样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然后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然后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佛山,有这么一个俗语行通济,无蔽翳。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们都会拿着行运风车和与生财同音的生菜走通济桥,祈求身体健康、财运亨通。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吃汤圆,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扩展3)

——春节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

春节的散文有哪些1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终于来了,弹去牛年的风尘,我们迎来了虎年的时光,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每家都吹饺子,今年也比例外。在春节期间,还有很多春节的*俗,如“扫尘”“拜年”“蒸年糕”……而过年吃饺子则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在团圆夜,那些大忙人早早放下了手边的工作,一家人欢聚一堂,有的是“春晚迷”有的是“足球迷”另外一些则谈自己的新年愿望,真是其乐融融啊!在这欢乐的气氛里,奶奶脸上洋溢着喜气:“我们来包饺子吧!”话音刚落,大家都举手赞成:“好呀!”

  奶奶和好了面,用手一碰,粘粘的。我洗干净了手,加入了“包饺子”一组。包饺子对于我来说不是很难,基本要领我都掌握了,唯独我的饺子总是“站”不起来。看看奶奶的饺子,利利索索的,个个“神气十足”、“精神饱满”、“挺胸抬头”。再看看我的饺子,软软地倒下了,像个残兵败将,用妈妈的话说,就是一摊“烂泥”。奶奶一个劲儿地用手比划,我却总学不会,便不耐烦地说:“奶奶,你的饺子是个好将军,我的饺子是个残疾的小兵。都残疾了,还能升级为将军吗?”“好,好,就依你。回头下锅煮了,看饺子的体型,一眼就能认出是你包的!”我笑了笑,一脸的迷惑:有什么办法能使我的饺子站起来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都忘记了催促放鞭炮,结果,鞭炮也像“烂泥”一样睡在哪里了。

  盼着,盼着,终于等到了晚上7:30,在尘封了一年未响的炮竹“啪啪”声中,准备吃吃团圆饭,了桌上丰盛的美味让我垂涎三尺:糖醋排骨看上去晶莹剔透,刚买的烤鸭外酥里嫩,肉香扑鼻……我本准备用手去拿一块吃一下,顺便品尝一下自己报的饺子,可是我犹豫了!生怕搞坏了大人多我新一年印象。晚宴开始,我们边看着春晚边吃饭,听王菲唱响《传奇》,看小沈阳的小品《捐款》……再配上美味佳肴,怎不是十分惬意呢?

  夜晚12点,鹅毛大雪,也被人类的喜气所感染,纷纷飘落来迎接虎年,这还真的有一点“瑞雪兆丰年”的韵味呢!在新的一年了,我衷心祝愿大家虎虎生威,生龙活虎…

春节的散文有哪些2

  虽然距离除夕还有好几天,但是街上到处都已经是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我的家也在为春节做着忙碌的准备。

  大家都说每到春节需要把家大扫除一遍,说是把脏东西都赶走,我们家也是一样,今天准备大扫除,把那些脏东西赶走。

  爸爸说是把厨房先好好的清理一遍。我也觉得先清理厨房是最好选择,因为厨房是最脏而且是最难清的,并且先把厨房清理干净了,做起饭菜来也会更加的舒爽,话不多说,现在我们就开始清理厨房了。爸爸拿出先前网购的去渍海绵,一人分了一个,沾了点水,接着爸爸小心翼翼的把电饭锅的电源拔了,抬到一个桌子上,说是这个就交给我了,另外一个电磁炉交给他,其他东西等下*分,我说好。这就开始一个劲的擦啊,擦啊,反复的快速的在一个地方摩擦一开始清理的很快,渐渐地就累了所以擦得越来越慢,胳膊也变得酸痛起来,时不时还要休息一下。而爸爸呢虽然不是那么用力,并且速度也不快,一开始效率看起来不高,但是后面渐渐地就超过我了。我满脸的疑惑,这不科学啊!我问我的爸爸说:“爸,我问一个问题啊。

  ”我爸说:“说”“我之前擦的比你快,为什么现在我擦的反而比你慢呢?”爸爸说:“你比我慢的原因是你先前太着急了,先前是是擦得很快,可是到了后面你就没有力气了,中间还有一段休息的时间,而我呢掌握好节奏,一点点累积起来就比你效率快了。”“原来如此!”接下来的半天里我按照爸爸的节奏和爸爸把家大扫除了一遍。今天我不仅帮助爸爸打扫了卫生,还学会了一种学*和工作的方法。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的《元日》。没错,剩下的半天我和爸爸则去了超市去买了些年货,我们买了些灯笼,买了副对联,买了一些糖,花生,瓜子,甘蔗,饼干,回到家,我们拿着灯笼和对联把家好好的布置一番,为家增添了红红火火的景色。

  经过一天的努力,家里面干净整洁了,我看着丰富的年货,看着干净的家,想起以往我都是看着爸爸弄的,可是现在我也参与了进来,我也为春节付出了,我也体验到了真正的春节。

春节的散文有哪些3

  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把我从睡梦的叫醒,一年一度的除夕又来到了,一大早,爸爸就喜气洋洋地贴上了我写的春联和年画,妈妈则在厨房忙个不停,而我决定上街去转转。

  大街上,欢笑的人们三五成群地涌上街头互相拜年,祝福声声声入耳,到处是五颜六色、喜气洋洋的身影在晃动,像宽广无边的大海,前不见人头、后不见尾。空气中都有股浓浓的烟火气息,街上摆满摊:有卖气球;有卖玩具枪、跳绳;有卖烟花炮竹;还有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每间店铺前都挂着大红灯笼,走进超市,在柔和的灯光下,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年货和小朋友们天真、可爱的笑容融为一体,停下了脚步,这里有我梦寐以求的: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我想等晚上拿到压岁钱,初一我一定来买这摇控飞机。

  超市外面人声鼎沸,鼓声、鞭炮声、人们的欢叫声混成一片。我赶忙出来一看,只见一条金色的龙在震天的鞭炮和欢快的锣鼓声中上下翻腾,龙头跟着龙珠舞动,龙身随着龙头起伏,仿佛在翻滚、在飞腾。舞龙者个个抖擞精神,巨龙在他们手中变换着各种造型,滚龙、串龙、跪龙、高塔盘龙、直躺舞龙,精彩绝伦的技艺赢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

  准每到一处,“龙”都要绕上一圈,摇头摆尾,欢悦跳跃,腾舞翻滚,此外,龙队还会送上一副“扁”,祝福大家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身康体健、财源滚滚等等。

  吃年夜饭了,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

  八点钟到了,我和家人拿着各式各样的烟火,燃发着,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绚丽多彩。

  当新年的钟声敲在十二正时,大街小巷鞭炮齐鸣,夜空星光闪耀,节日的礼花五彩缤纷,祝福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随着不时响起的鞭炮声飞出大街小巷,飘荡在20XX年节日的夜空……。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扩展4)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本周,我读的书是《汪曾祺经典作品》。这本书分为小说和散文两大类。小说有《异秉》、《受戒》、《岁寒三友》、《寂寞和温暖》、《大淖记事》、《七里茶坊》、《职业》、《陈小手》、《安乐居》、《陆判》等。散文有《花园》、《冬天》、《夏天》、《我的家乡》、《北京的秋花》、《草木春秋》、《淡淡秋光》、《翠湖心影》、《泡茶馆》、《昆明的雨》、《观音寺》、《天山行色》、《湘行二记》、《皖南一到》、《泰山片石》……全书共283页。

  这个小说集的第一篇就是《异秉》。由于我忘了看书,全书我也就只看了这一篇。

  《异秉》的主人翁叫王二,很可能是王二小的爷爷。这个“王二小的爷爷”原先是摆一个熏烧摊子的。这个熏烧摊子什么都卖:卤豆腐干,牛肉,蒲包肉,猪头肉,黑瓜子,白瓜子,盐炒豌豆,油炸豌豆,兰花豆,五香花生米,后来还添了时令的“羊糕”,“五香兔肉”……

  可是,经济不景气,周围的摊子都渐渐败落下来,不过,王二的摊子却办的越来越红。接着,王二把他的摊子搬到了一家店铺那里。金银财宝哗哗哗的往王二家里流。

  王二富裕了。他便去听书,但我猜他啥也听不懂。王二还爱赌博,书上说,王二输的时候不多,这表示王二肯定是个大老千,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太会算计了……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王二的“异秉”,先解小手,后解大手……真的是因为“异秉”使他发达的吗?恐怕是因为他的勤劳和精明使他的生意红火起来的吧。而且,价钱公道,有诚信也是他留住“老主顾”的主要原因吧。

  这堆鸡毛蒜皮的小事,作者也给说了出来,可见作者特别啰嗦。可也正是他的写作手法与众不同之处。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间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园》。读了几遍,每次都是一边读一边笑,一边读一边叹,一边读一边摇头——唉,天籁之作啊,我怎么就写不出这样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里呢?掩卷思考,说不清楚好在哪里,反正感觉好像就是在一个静静的冬夜,坐在火炉旁,手捧着一杯热茶;又好像在风和日丽的早晨,行走在小桥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时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体味童趣时,既感到温暖又感到淡淡的忧伤,“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阅读水*,我想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用浑朴自然的文字,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之美,于看似不经心、不刻意之中设传神妙笔,写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并没有多少景物的描写,而是用儿童的眼睛扫描花园。你看,花园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里面充满了影子——伸拔到无穷高的大柱子(儿童的眼里当然是“无穷高”),神堂屋里挂着的鸟笼和“永远眯着眼睛假寐的鸟(儿童的心理!)”。写园子里的草,并不写草如何青如何绿,而写“巴根草”的儿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声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无的水红色、写“我”与草的“游戏”,写被草磨得发光的鞋底、写难闻的“臭芝麻”,一笔带过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苏的红色。写虫,写天牛、蟋蟀、鼻涕虫、蝉、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写虫如何如何,而是写“我”与虫们的故事。写鸟,写冒冒失失飞进花厅里的鸟,写吃偷吃米粉,灶饭,碗儿糕的鸟,写自己养的鸟被猫吃了的“哭”。写花,也并不写花如何美,而是写供花,写掐花,写穿花,甚至写绣球花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以及它们是主人小姑姑,还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

  通篇文章都是儿童纯净的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是儿童纯真的心灵里感受到的美。特别是土蜂的那段描写:“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息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在汪先生的笔下,蠢头蠢脑的土蜂,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那对东张西望的“*视眼”,拖着的肚子,坐在新大门旁边息息吹吹风的神情,酣态可掬的小动物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而那个可爱的小男孩,觉得土蜂在花朵上撅来撅去有点不配而对土蜂的愚弄,则体现了童趣和对花朵、动物、花园、大自然的热爱。

  独到的审美,也是这篇散文特点之一。美在身边,美在本分,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花园》让我感受到的艺术神韵,就在浑朴自然的文字中,在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文人的雅趣和爱好中,在小事的叙述和刻画中。

  文章开头并没有讲花园,而是讲老宅,灰青色、褐色与黑色的老宅,充满了影子的老宅。试想,在这种背景下开放的报春花,深红、纯白、碧蓝、紫红、浅黄等色的报春花,“它不至于被晒得那么多粉”,更何况,还有花园,色彩斑斓,鸟语花香,能不美吗?这是对比的美。讲桂花,是这样写的:“父亲一醒来,一股香气透进帐子,知道桂花开了,他常是坐起来,抽支烟,看着花,很深远的想着甚么”,这是意境的美。写腊梅,“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谁也还没有起来,我常去园里摘一些冰心腊梅的朵子,再掺着鲜红的天竺果,用花丝穿成几柄,清水养在白磁碟子里放在妈(我的第一个继母)和二伯母妆台上,再去上学。我穿花时,服伺我的女佣人小莲子,常拿着掸帚在旁边看,她头上也常戴着我的花”,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和白磁碟子以及穿花时立在身边头上戴着花的小女孩,就是一幅美丽的写意画,这也是色彩的美。最使我感动的是这段十分唯美的描写:

  想起绣球花,必连带想起一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这是一个小姑姑房中东西。

  我真不知道,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绣球花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有什么联系——那是一个旧时女孩闺房的东西啊,这个女孩是作者的小姑姑又是好朋友。爱素雅的白绣球花和白缎子绣花拖鞋的女孩,该是多么圣洁啊。

  当读到“那些绣球花,我差不多看见它们一点一点的开,在我看书作事时,它会无声的落两片在花梨木桌上”、“姑姑已经嫁了,听说日子极不如意。绣球快开花了,昆明渐渐暖起来”时,我的眼泪突然涌上来,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啊。

  这样的小场景,在《花园》中比比皆拾:

  夜宴,点一个纱灯送客,灯光照在花上树上;槐树上看到的佛院,关着的那两扇门,关在门外的一片田园,悠徐单调的钟鼓声,抱柴草打水的小尼姑来抱一捆草,水东东的滴回井里;半夜在园子里抽烟的父亲和我。一幕幕的小场景温馨又有点伤感,这种美,就像清丽澄明的溪水沁入了我的心。

  “绚烂之极归于*淡”。《花园》通篇的笔调是清淡委婉、浑朴自然的。读这些文字,就像在听一个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常,但饶有趣味。即兴偶感,娓娓道来,*淡质朴,如话家常般的自然。每每读到会心处,不觉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这种不事雕琢的风格,恐怕缘于作者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而就是这种看似不经意、看似闲适恬淡中包孕着一种文化、一份厚重。

  另外,我在想,《花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恐怕不仅仅是美好童年的回忆,对家乡亲人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还有更深刻的东西,我说不清楚,但我感受得到,感觉就像《寻找家园》、《融入野地》这样的作品一样,在引领我们寻找一种精神上的东西,是*?精神家园?或许因为我们就是从泥土里走出来的,向往的就是泥土和自然?当然,和那些作品不同的是,汪曾祺的文字是宁静、闲适、恬淡的。

  我想,《花园》带给我的,是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雅趣,让我体味到含蓄、空灵、淡远的艺术风格、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花园》创造的真境界、传达的真感情,引领着我步入精神世界的净土。从这个角度来看,《花园》就是我们不断寻找的精神家园。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暗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是陆放翁的诗,与他广为人知的表达报国雪耻之志的诗歌不同,这首诗给我们看到了一个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闲适的心情有一种不被尘世所染的脱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爱这首诗的,不如说是他喜爱这种心情,这种心情是具有生活气息的,他想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他的带着心情的生活。

  他对生活的感觉,似乎略有逃学孩子的清闲,世界也就这么大:嘴里叼着的微甜的草根、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娇嗔柔和的“卖杨梅——”声、在窗台上悄悄“吸着水”的绣球花,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他真实地、切身地享受这种艺术。

  他是个别样的作家,他与当今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神经几*被络绎不绝的电话摧毁的作家不一样。他的文章、他的书像是被他本人抚摩过千万遍的,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是木头铅笔的味道,而不是机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个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铅笔,面带淡定从容的微笑,他细腻动情的笔触时不时地给自己和我们一个小小的惊喜、小小的感动,为了一小盘带着雨珠的洁白的缅桂花,抑或是为了一条从湖心突然一跃而起的大鱼,还是堂倌颇具京腔的一声“收茶钱——”,它们以滋润人心的方式诠释了“绚烂之极归于*淡”的东方古训。**淡淡才是真,*淡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境界、一种认识,大多数人为了摆脱*庸而奋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经历了暴风雨也见过了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骛远,而是理解*淡、用这种*淡的心境热爱着*淡甚至“*庸”的日常生活。

  其实从他的文章里得以体现的闲适之美正是他经历了人事浮沉后所潜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给我们看到的是那种能令人会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可惜现在人们大多没有精力和心情去关注这些看似琐碎的美,他们大多脚步匆匆,厚重的镜片竟把人们的心与社会、与自然隔离,太多的金属制品竟把人们的心层层包裹,作者在极力让我们感受美的同时,我分明听到一个慈祥的声音在对忙着赶路的世人们说:“孩子们,慢点走,你们看这朵海棠的颜色,像是哪个大家闺秀的胭脂水不小心从指尖滑落,浸进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汪曾祺何许人也?似有耳闻。语文老师推荐的。理由?文风质朴,文笔清淡,值得好作空话、大话的“我”品味。

  借来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文章的确富有生活气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浓。

  ……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搁置了下来。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来汪的散文集,随意翻至了《西山客话》。读着读着,眉头不再紧锁,嘴里也不再抱怨了。完全被朴实文字里所描绘的迷人景致吸引住了——“山前有一片杏树,约有干株。一千棵杏树,都开了花,那可是很壮观了。远望一片浅红的海,如云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弄楼一侧有一棵玉兰。八大处只此一棵,据说是明代所植,高与楼齐,开花时瓣如玉片,蕊似黄鹅,一树光明。” ……

  原来质朴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绘出如此绚烂的画面,原来用我们的双眼可以发现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这样写——“西山多隐士,绝世遗名,只求执守真我。在八大处山庄怡居或小憩,做一个闲人,晨起拾级登山,暮看夕鸟投林,春花秋月,兴衰荣辱,存乎一心,然则‘清冷之状与目谋,营营之声与身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淡泊宁静,心止如泓,非但抛却都市繁嚣陆离,更能忘象见性,俨然小隐于野。”

  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学——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我恍然大悟,沉静的心也似那寂静的夜一般清澈悠远。

  自那以后,我开始乐于读汪老的散文。与老人家一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个吃客,我暗想,坏笑。你看他那不滞于形的文字竟能让人垂涎欲滴。且看《豆腐》一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调。

  汪老用无华的文字回忆着一位位故人,却又那么形象而生动地呈现出富有个性的人物。看他在《赵树理同志二三事》中有这么一段——“赵树理同志担任《说说唱唱》的副主编,不是挂一个名,他每期都亲自看稿,改稿。常常到了快该发稿的日期,还没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经过初、二审的稿子抱到屋里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点的,就丢在一边,弄得满室狼藉。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编辑部发出。他把这种编辑方法叫做‘绝处逢生法’。”

  人物形象,贵在形似又神似。就在这样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欢赵树理先生,也就更喜欢汪曾祺先生了。

  ……

  汪老的散文大多如此风格,以*淡致远见长。

  我想,汪老散文中的味道,浓起来了。

  有人会说,家常文章,不值玩味。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们学*的恰是以下两点:其一,文字不求矫揉造作,文风*易*人,一扫靡艳之风。其二,无论作文,还是做人,都要常葆乐观从容之心态,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话“家常人生”。

  这,就是我眼中的汪曾祺与他的“家常文章”啊。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暗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与陆游广为人知的表达报国雪耻之志的诗歌不同,这首诗给我们看到了一个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闲适的心情有一种不被尘世所染的脱俗。

  汪老喜爱这首诗,不如说是他喜爱这种心境,这种心境是具有生活气息的。“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是汪曾祺用来评价自己的散文的。他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深得自然之馥郁,叙述*淡,含蓄,而节制。

  他对生活的感觉,似乎略有逃学孩子的清闲,世界也就这么大:嘴里叼着的微甜的草根、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娇嗔柔和的“卖杨梅——”声、在窗台上悄悄“吸着水”的绣球花,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他真实地、切身地享受这种艺术。桐城派讲究写文章要有"文气",汪曾祺的文章就是很有"文气"的,"气"很足,抑、扬、顿、挫,全篇文章看似无法,结构散漫,但却有一股"气"相联,"大巧若拙"。再一点就是汪曾祺的语言相当好,看似*淡,韵味很足,并且会留空白。汪曾祺写他的老师沈从文,不去写沈先生如何有才,如何勤奋,而是写沈先生有一腔难懂的湘西方言;写张君秋,就写张君秋的能吃,吃过饭画完妆再来二十个饺子;写金岳霖接受*劝告要接触社会,就坐三轮车在王府井东张西望——这些都是表现人物性格与特点的东西,汪曾祺就是不动声色地抓这些,

  他是个别样的作家,他与当今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神经几*被络绎不绝的电话摧毁的作家不一样。他的文章、他的书像是被他本人抚摩过千万遍的,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是木头铅笔的味道,而不是机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个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铅笔,面带淡定从容的微笑,他细腻动情的笔触时不时地给自己和我们一个小小的惊喜、小小的感动,为了一小盘带着雨珠的洁白的缅桂花,抑或是为了一条从湖心突然一跃而起的大鱼,还是堂倌颇具京腔的一声“收茶钱——”,它们以滋润人心的方式诠释了“绚烂之极归于*淡”的东方古训。**淡淡才是真,*淡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境界、一种认识。在极力让我们感受美的同时,我分明听到一个慈祥的声音在对忙着赶路的世人们说:“孩子们,慢点走,你们看这朵海棠的颜色,像是哪个大家闺秀的胭脂水不小心从指尖滑落,浸进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扩展5)

——春天的诗歌有哪些 (菁华3篇)

  北归的大雁,涂抹了

  残冬的留白,我把洁白的羽毛

  洒向白云,期盼一双

  飞翔的翅膀

  等待一地多彩的花香

  蓄满绿意的白杨,触摸

  蓝天的鼻梁,飞翔的翅膀

  对接大海,在浪花里

  飞出一种渴望

  在春天里寻觅希望

  我用深情的目光,捡拾

  残冬的脚印,把春天的翅膀

  放飞,和春天来一个拥抱

  把色彩抹*,然后

  再画进一个灿烂的意像

  阳光是明媚的,是温煦的

  我撑一把花纸扇,在春光中等你

  等你,等你带来江南的烟雨

  我在春光中等你,将桃红柳绿的

  画面,写进潺潺流淌的'小溪

  将所有的情愫,浇灌绿色的草地

  我在春光中等你

  看蝴蝶恋花,蜜蜂

  与花儿的亲密,还有

  少男少女,兴高采烈的舞姿

  我在春光中等你

  我将自己变成一只风筝

  飞翔在春风蓝天里

  告诉人们一些春天的信息

  我在春光中等你

  拿一把春天的剪刀

  剪断冬天残留的寒意

  可我却剪不断

  那一片花香鸟语

  当春天再来的时候

  春暖花开,世界又重现华彩

  拨开花草的手掌

  有香气袭来

  自然中的水很美

  但这是一片祭奠的大海

  我想起那双,常年含泪的母亲的眼睛

  是否可以已经无泪

  风捎来遥远的悲伤

  坟草相连,在通往天堂的梯子两旁

  只见群山连绵

  孤独的野花也可以,自由生长

  我想不明白,假如死亡可以凄美

  为何也要选择春天

  这个*凡的女孩已经长大

  而且还在*凡地活着

  即使面朝着天才也不会羞愧

  我只想做无名的小草

  站在树下,抬头去仰望春天奇异的花朵

  当春天再来的时候,春暖花开

  美丽的花盏都是

  盛满阳光或者雨水的杯子

  有多少的鱼在海中徜徉

  我想象它们

  迎风逐浪,倾听大海澎湃的涛声

  当春天再来的时候

  春暖花开。我正在行走

  认真工作,热爱生活,也热爱诗歌

  默默地走在你曾经的路上

  看着迷人的风景

  痴痴地出神,可我真的不想

  在春天就谈及死亡

  你知道吗?秋天的落叶

  已回到春天的枝头

  将抑郁的心情

  在枝头绽放,而我

  已学会,把希望的种子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扩展6)

——汪曾祺的美食散文 (菁华3篇)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糒”。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般黄芽菜炒**,是上等菜。*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过去我们那里野鸭子很多。水乡,野鸭子自然多。秋冬之际,天上有时“过”野鸭子,黑乎乎的一大片,在地上可以听到它们鼓翅的声音,呼呼的,好像刮大风。野鸭子是枪打的(野鸭肉里常常有很细的铁砂子,吃时要小心),但打野鸭子的人自己不进城来卖。卖野鸭子有专门的摊子。有时卖鱼的也卖野鸭子,把一个养活鱼的木盆翻过来,野鸭一对一对地摆在盆底,卖野鸭子是不用秤约的,都是一对一对地卖。野鸭子是有一定分量的。依分量大小,有一定的名称,如“对鸭”、“八鸭”。哪一种有多大分量,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卖野鸭子都是带毛的。卖野鸭子的可以代客当场去毛,拔野鸭毛是不能用开水烫的。野鸭子皮薄,一烫,皮就破了。干拔。卖野鸭子的把一只鸭子放入一个麻袋里,一手提鸭,一手拔毛,一会儿就拔净了。——放在麻袋里拔,是防止鸭毛飞散。代客拔毛,不另收费,卖野鸭子的只要那一点鸭毛。——野鸭毛是值钱的。

  野鸭的吃法通常是切块红烧。清炖大概也可以吧,我没有吃过。野鸭子肉的特点是:细、“酥”,不像家鸭每每肉老。野鸭烧咸菜是我们那里的家常菜。里面的咸菜尤其是佐粥的妙品。

  现在我们那里的野鸭子很少了。前几年我回乡一次,偶有,卖得很贵。原因据说是因为县里对各乡水利作了全面综合治理,过去的水荡子、荒滩少了,野鸭子无处栖息。而且,野鸭子过去是吃收割后遗撒在田里的谷粒的,现在收割得很干净,颗粒归仓,野鸭子没有什么可吃的,不来了。

  鹌鹑是网捕的。我们那里吃鹌鹑的人家少,因为这东西只有由乡下的亲戚送来,市面上没有卖的。鹌鹑大都是用五香卤了吃。也有用油炸了的。鹌鹑能斗,但我们那里无斗鹌鹑的风气。

  我看见过猎人打斑鸠。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午饭后,我到学校后面的野地里去玩。野地里有小河,有野蔷薇,有金黄色的茼蒿花,有苍耳(苍耳子有小钩刺,能挂在衣裤上,我们管它叫“万把钩”),有才抽穗的芦荻。在一片树林里,我发现一个猎人。我们那里猎人很少,我从来没有见过猎人,但是我一看见他,就知道:他是一个猎人。这个猎人给我一个非常猛厉的印象。他穿了一身黑,下面却缠了鲜红的绑腿。他很瘦。他的眼睛黑,而冷。他握着枪。他在干什么?树林上面飞过一只斑鸠。他在追逐这只斑鸠。斑鸠分明已经发现猎人了。它想逃脱。斑鸠飞到北面,在树上落一落,猎人一步一步往北走。斑鸠连忙往南面飞,猎人扬头看了一眼,斑鸠落定了,猎人又一步一步往南走,非常冷静。这是一场无声的,然而非常紧张的,坚持的较量。斑鸠来回飞,猎人来回走。我很奇怪,为什么斑鸠不往树林外面飞。这样几个来回,斑鸠慌了神了,它飞得不稳了,歪歪倒倒的,失去了原来均匀的节奏。忽然,砰,——枪声一响,斑鸠应声而落。猎人走过去,拾起斑鸠,看了看,装在猎袋里。他的眼睛很黑,很冷。

  我在小说《异秉》里提到王二的熏烧摊子上,春天,卖一种叫做“鵽”的野味。鵽这种东西我在别处没看见过。“鵽”这个字很多人也不认得。多数字典里不收。《辞海》里倒有这个字,标音为(duo又读zhua)。zhua与我乡读音较*,但我们那里是读入声的,这只有用国际音标才标得出来。即使用国际音标标出,在不知道“短促急收藏”的北方人也是读不出来的。《辞海》“鵽”字条下注云“见鵽鸠”,似以为“鵽”即“鵽鸠”。而在“鵽鸠”条下注云:“鸟名。雉属。即‘沙鸡’。”这就不对了。沙鸡我是见过的,吃过的。内蒙、张家口多出沙鸡。《尔雅释鸟》郭璞注:“出北方沙漠地”,不错。北京冬季偶尔也有卖的。沙鸡嘴短而红,腿也短。我们那里的鵽却是水鸟,嘴长,腿也长。鵽的滋味和沙鸡有天渊之别。沙鸡肉较粗,略有酸味;鵽肉极细,非常香。我一辈子没有吃过比鵽更香的野味。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扩展7)

——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夏天》。

  如此*淡质朴,如话家常的文笔有几人写得如此惬意?惟恐只有汪曾祺能做到了。品读汪曾祺的散文,虽然话语*常,但饶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然后,用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笑了,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爷般呆在架子上。

  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带来的感觉享受。读汪曾祺的散文处处可见这样的文笔,行文中透着淡泊宁静,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写出不同的韵味。

  如自19xx年9月,日军飞机濒临昆明进行空袭,狂轰乱炸,西南*教职员宿舍亦有被炸毁的,造**员伤亡。汪曾祺正在西南*学*,当时师从沈从文,后来写得小说受其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西南*当时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的著名教授和专家学者,如对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颇有研究的陈寅恪,对*哲学史研究卓有贡献的冯友兰,新文*动的重要人物朱子清,以及各有专长的闻一多、钱钟书、沈从文、柳无忌、叶公超、吴晗、钱穆、钱端升、张奚若、费孝通、罗隆基、潘光旦、贺麟、陈岱孙、王力、吴宓、闻家驷等。在很多名人的回忆录中,这段时间是惨淡动荡的。

  今天读完汪曾祺散文,感触颇深。

  一是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例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汉字的独特性和意义,他说*汉字是用来看的,不是说的。许多诗歌一朗诵就没有之前的东西了,所以他反对朗诵诗歌和散文。他主张一字一字的认真扣字眼,沈从文的《边城》不到七万字,但写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样从一个一个的字来看没有什么独特。但当放到一起那种行云流水的洒脱真的很奇妙。他主张刻画人物不应该描写太多,而应该从环境、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和烘托。如何组织文章?他说他是先在头脑里面对整个文章有了轮廓以后才写的。要先有个整体的构思。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时想出来的。

  二是他的散文风格朴素、简练。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师承了沈从文的特点。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说到老师沈从文、老舍他们是怎样练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学渊源深厚,爱好广泛,上小学时,他的祖父就给他教《论语》,写小论文“义”,这就相当不错了,我上小学时,除了会放羊、掏鸟窝之外,文化的东西是绝缘的。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语言。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现在好多人写的文章喜欢辞采华丽,但内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别扭,不真实。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等、融洽。《我的母亲》中对三位母亲的回忆。虽然两位是继母,但却充满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对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对西南*的诸多师友的回忆中,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很纯真,很自然,我觉得做人就应该像他一样。对任何人都很友好,对任何事都很认真。且那种追求自然、朴素的养生之道也值得我学*。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师的一些为人处世,待客之道,修身养性我觉得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要装腔作势。看书就是学*嘛。学文章,学做人,都很重要。

  汪曾祺,*最后一位士大夫,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当代文坛巨匠,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最浪漫的散文集,最值得品味的浪漫作品,最值得回忆的艺术与生活的代表作。能与这本书相遇,更是小女子的荣幸。

  古往今来,描写吃的文章倒是不少见,像老舍的《骆驼祥子》啊,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啊,许多许多,更是将美食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汪曾祺先生的吃却更别具一格。虽*淡,像菜谱一般,却处处流露出人间真情,引来无限遐想。

  我原本就爱好美食,以至于入神般去品味这篇文章,更是受益匪浅啊!内容呢,都是生活中的食物,而汪先生却写的行云流水,妙笔生花。例如在《故乡的食物》一文中,开头引用郑板桥的话:"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听着这句话,有种特亲切的感觉,炒米比较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一般吃泡炒米,是要抓上白糖的',这便是郑板桥话中的含义。

  还有种食物,叫"焦屑",就是用糊锅巴磨成碎末。它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无论是炒米还是焦屑,除了方便,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应急。当时,县境内开了仗,我们用这种食物度过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用一碗炒米,焦屑温暖着彼此的心灵。令我感到敬佩地是,作者在如此乱境之中,依然淡定从容,乐观安静,像文中说的:"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很好玩。"真是乐观啊!也是如此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啊!

  在作者的吃的部分中,用简单的话语,写出了各种美味佳肴,可以称他为美食家了。

  在这本书中,内容有叙事的,有抒情的,有释理的,这些散文文笔细腻,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中又渗透着作者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真可谓一部让我受益匪浅的好书!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扩展8)

——汪曾祺散文初中读后感 (菁华3篇)

  《汪曾祺散文》是我前几年时偶在市集中买到的,记得还是盗版书。当时对汪先生所知甚少(应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应该算得上是一个著名作家。

  闲暇之余,开始是以一种慵懒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读之下竟不能放下。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述说生活小事,而在倾听之中,这种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种无形中的人文和历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看到了曾经的西南*教授们的风采,我们读到了当时人们对于政治、文化的评判,我们如同读一位历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读到了*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学者在艰苦的环境中对思想与学术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种充满人文色彩的笔调,向我们讲述着曾经的往事,向我们传来种种可供学*的精神与思想。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读历史,更如同在向众多先贤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学*为人处世!

  读了汪老的书,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实*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们只是缺乏学*和认知的机会。读了此书再说*无散文大家,也许会是一种笑话!

  汪曾祺之书,不读后悔,读了不遗憾!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曾写过许多文章。《汪曾祺散文》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的美食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

  在他的家乡,有许多特色美食,比如炒米。在冬天,街上会有背着大筛子的人,有时带个助手,他们就是炒米的人。他们只有冬天才炒米,所以每次都要炒很多。炒米用的坛子是固定的,或是烟罐,或是柚子壳。

  吃也有文化。咸菜就是*的文化之一,外国从来没有出现过咸菜。咸菜的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简单,可以用多种原料制成,如萝卜、瓜、莴苣、藕、花生等等。味道也各不相同。吃的文化还有五味。山西人过春节时必不可少的是醋,油盐店甚至可以免费提供一斤陈醋。除了爱吃醋,山西人还爱吃酸菜,东北人哎吃酸菜白肉,福建人爱吃酸笋。无锡人爱吃甜,重庆人爱吃辣,云南人爱吃涮涮辣等。这些都是吃的文化。

  作者也讲述过许多豆类。绿豆就是最重要的豆类之一。冬天喝绿豆汤可以祛暑,而他最大的作用是做粉丝。粉丝的做法有很多,如下汤,做油豆腐线粉。四川的“蚂蚁上树”也有粉丝制成。

  一幢普通的公寓楼中,一张**无奇的桌子旁,他用一沓纸,一支笔,写出了美食的味道和家乡的趣事,他就是——汪曾祺先生。

  在岁月的长河中,取出一个水滴,用放大镜透视,用朴素淡雅的文字勾勒出漫妙华章。通过字里行间,我们宛如坐在一艘小船上,在汪曾祺的长河中,去感受每一朵浪花,去欣赏沿途的美景,去观看落日的余晖。

  当他重回故乡,坐在大运河的船上,回忆家乡的美好,回忆团聚的幸福。“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痕迹,但没变的还是那颗赤子之心,谁曾想到,他对家乡的回忆一就是凭着19岁之前的生活萃取出来的?时隔42年,家乡的美食、人文、风景,都还历历在目。可见,家乡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今年,是这位“老头儿”的诞辰102周年,他虽已离我们而去,但当他归来时,仍会是那少年般的心。

  他用生动幽默的文字讲述一个个生活中的点滴,他用一支笔撰写家乡的社会风貌,他是一位散文大师,一位画家。从外表看,只不过是一位普普通通自己逗自己乐的小老头。但在他的笔下,我们却能够读出世界的阳光和抹不去的乐观。

  他就是汪曾祺,一位开朗、豁达的老人。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扩展9)

——汪曾祺散文(5)份

  汪曾祺的书,用文学少女的话说,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女儿节的茶巾寿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喷喷的白芝麻,栗子。加入这么多配料的醋饭,用稍带甜味的薄薄蛋饼仔细的包裹着。虽然不是最*的作品,却非常亲切、可爱、紧紧揪住胸口,可是读著读著,醋的味道也不断变浓,直到最后变成深切的无常观充塞胸中。

  我觉得汪曾祺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浓。尤其是饮食文化,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不能不让人想起《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烧菜给洪七公吃的那一段。包括他的语言,都是半掺着文言的,读起来反而让人有一种顺化流畅的感觉。羽毛般又轻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脏扑通扑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头的松软康吉鳗、碎栗子的出现。就像是这样的感觉!

  古往今来,上至九龙天子,下至*民百姓,无不向往着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鹤子,隐逸孤山做个隐士。然而,他们却忽略尘世带给人的快乐生活。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中写道:“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长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钦佩,然而对酒当歌,寻山问水,觥筹交错却有着那些所谓的神仙隐士们体会不到的一番乐趣与风情。

  汪曾祺的书,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一个道理。他写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见的小人物,他写的食也是路边小摊上的并不怎么高级的地方小吃,他写的事也是一些常见的鸡毛蒜皮。可人们可从他那看似*淡无味的语言中品出人与人之间的美丽情感。命运在最大的不公*中有时会偶尔留下一丝温暖慰藉的余温,让人对这尘世难舍难弃,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随便出现的,全看你心智够不够来领悟天意。

  儿子与父亲间深切的交流等等,每一样都值得品味。

  用力咬下椎茸瞬间流出的美妙汤汁!

  融化在嘴里的康吉鳗!

  成块的醋饭和栗子的甜味成绝妙的搭配!

  就连缠著蛋皮的葫芦乾也是充满弹性非常好吃呐!

  这或许就是这本书的美妙之处。想到书中人事那些美丽的误会与牵绊,哪怕再僵硬的嘴角,也终会露出一抹微笑。

  我是个不那么喜欢读书的中文系的学生,自然,也就不大喜欢主动去看一些小说、诗歌和文章。但在一次偶然的去图书馆休息的时间里,随手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类书籍。作者是汪曾祺的三个儿女,书名是《老头儿汪曾祺》。

  从这本书里,提到了小时候,大概是三四年级左右的年纪,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是一篇散文。之前虽有听说汪曾祺是个著名的作家,但并没有去看过他的一些作品。而此时突然提到这位作家,使我产生了一些想去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的想法。于是,在这个初衷下,我阅读了他的一些散文,小说作品。

  他是沈从文的弟子。“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特别具有一番与别人不同的韵味。汪曾祺散文给我印象第一深刻的就是他的语言、文字。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语言风格是受到了归有光的极大影响。后来我了解到,归有光的散文最大特点,就是白描,*乎于通篇的白描写作。汪曾祺受其影响,语言中,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淡淡的白话。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然而,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二者得到了某种*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像在《花园》中,他说“没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最深沉的”,“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整篇文章读下来,却使人忍俊不禁,内心*和,恬淡而又不乏感动,如最后他说“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一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一个火星。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极了。”

  汪曾祺曾说,他所追求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他的语言,*淡中出于绚烂,人人看了都能明白,都能看懂。我想。这一点,他跟他的老师沈从文真是像极了。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

  第二个特点,则是汪曾祺的散文中,善于从小处写起,以小见大。他似乎特别擅长于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中取材,寓巧于拙,表达真挚的感情,。正如小时候学过的那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里,“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而在“母亲”去世后,“父亲”“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于是,“父亲”对“母亲”的深沉的眷恋,和感情清晰地展露在我们眼前,让人读了深深为之感动。而“父亲”在一旁给十七岁的“我”瞎出主意写情书的场景,则更是让“父亲”随和,温暖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些都是一些细琐的小事,但由汪曾祺这么一写出来,便显得感情真挚,动人。整篇文章中都是从身边小事写起。虽然*淡,却从点点滴滴中流露出对孩子们的亲*、理解、包容和友善,从父亲愿意放低身段,与儿子称兄道弟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愿意让自己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的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并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们的人。他总是用自己智慧灵巧的双手和热切呵护的爱心,为孩子们营造出神异快乐的童话世界,他给孩子们带来的永远是水晶一样灵动明净的琉璃世界。


  汪曾祺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小的当代作家:他的美学气质、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学史意义得到评论界、创作界的一致肯定。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他的小说《受戒》、《大淖纪事》、《陈小手》都是当代文坛的经典名篇,对于他的小说吸收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京派小说风范评论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他的小说那种淡泊恬淡的田园感受,也让很多读者流连忘返。我个人就非常喜欢他的小说,比如看过《受戒》脑子里经常会浮现小和尚和一个小姑娘坐在穿上的画面,也经常会想到两个天真少年在岸边留下的那一对小脚丫。今天我们就来重点探讨一下他的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数都写得随意感性又兴致盎然,更接*通常意义上的随笔。汪曾祺的作品多是随随便便、任心闲话、兴之所至的的闲话。他自己曾说,散文是一个大类,也说自己实在无法区分散文和随笔,于是将自己作品中稍长的称为散文,短的称为随笔。——《汪曾祺散文随笔集》自序。他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个人经历、天文地理、民情风俗、饮食男女、街头巷议、人生世相、文坛曲艺等等无不可以入文。《文集自序》“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似。”他认为散文是一种见性情,见人品,见功底的文体。

  汪曾祺散文的*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其实“随缘任运”是汪曾祺所有作品体现出来的一种风格。代表的有《随遇而安》、《猴年说命》、《*心静气》、《觅我游踪五十年》、《我的创作生涯》、《自报家门》、《认识到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老年的爱憎》等。他在《随遇而安》中开篇就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的一生就更*淡了。”这是对过去苦难的一种淡泊的心境,接着文章中既无凄楚之词,亦无愤懑之声,倒是写了在下放劳动过程中接触到的民情乐趣。他说“批判是一出荒诞戏剧,每一个上场的人都只是角色。”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清醒。张爱玲曾经说过“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而且也有这样一句名言:“眼因流多泪水而愈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温厚。”

  汪曾祺或许就是达到了这种淡泊的温厚,当然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象征。他在《老年的爱憎》中讲到“通达”,认为这是对世事看得很清楚,很透彻,不太容易着急生气发牢骚的状态。而且他也区分了通达和冷漠、悠闲,他说“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决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事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老干部。”我们阅读感受的确是“淡”的,但同时汪曾祺的血脉又是“不淡”的,汪曾祺的淡泊和通达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个蔼然仁者的风范。正如他形容自己的恩师沈从文的话:“淡泊不是人的品德,而是一种境界”。汪曾祺的随缘任运还表现在他热衷于回忆童年的生活:童年是一个长长的节日,金色童年是所有不幸的成年人的天堂。而且他说:“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作家,童年生活是起决定作用的。”他在回忆自己童年的天真无邪的生活时永远清澈纯美,反映了整个人的生活态度,无论经历什么,都不虚无、不绝望。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如他说:“叫蛐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黏。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我想汪曾祺吸引我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时刻在追求着一种快乐、幸福的生存状态,返朴归真、情趣盎然

  汪曾祺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希望溶奇崛于*淡,纳外来于传统。”散文方面表现在《泰山片石》、《翠湖心影》等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崇高、伟大的*似偏激的情绪。“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汪曾祺坦言“我的感情无非三种:忧伤、欢乐和嘲讽”这与他追求的和谐也是十分合拍的`。三种感情都很温和。他在《我是一个中国人》中谈到,“我是一个中国人,那么就必须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用一句话概括我的思想:“我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的尊重上,汪曾祺这样解释自己的人道主义,即“用充满温情的眼睛看人,发掘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诗意,努力去感觉周围生活的生意盎然,怀着碧绿透明的幽默感”比如他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和《我的祖父祖母》祖父给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讲自己年轻时的一段风流韵事,讲的老泪纵横。“因此我觉得我的祖父是个人”以及他在作品中写到的*民百姓,甚至包括他写的家常小吃。就这样于*淡朴实的生活中写出人生的哲理。

  汪曾祺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有许多民俗文化背景,比如《受戒》里的庙,《大淖记事》里的大淖等,这些环境和人文民俗都构成了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至于他的散文中就更多了,他写了故乡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乡的乡亲,故乡的庙宇,故乡的河湖,故乡的元宵节等节日风俗,故乡的特产,故乡的野菜等等,而且他也写了好多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俗,比如昆明,比如张家口,甚至美国,他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是怎样写出来的》他称自己是“通俗抒情诗人”,他写的清风白水、竹篱茅舍无不带有特定的文化内涵。高中语文有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作者在开头部分总说胡同和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然后分说,先说胡同,说到胡同的取名来源,胡同的大小和数量,胡同功能和环境;再说文化,总说胡同文化的性质,“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接着说明“封闭”的种种具体表现。最后,说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势,“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比如说北京城方正的特点,你看他怎样说,“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作者就这样用日常生活的小事,娓娓道来,生动有趣,语言也是极其的朴素,使你对北京城的特点有了深刻的印象。更为出奇的是,作者在叙事时,带有浓厚的抒情笔调。比如,“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这是直接抒情。“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描写胡同的衰败景象,透露出极其伤感的情绪。文末一句“再见吧,胡同。”,留恋、伤感和无奈之情交织在一起,难以言说。

  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汪曾祺的散文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他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给人们的视觉建立起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的欣赏,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日读到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昆明的雨》,大概是感兴趣于他所描写的也是我正身处其中的城市吧,所以就多读了几遍。

  文章以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的画开篇,视角新颖,不落俗套,以素朴的寥寥数笔便清晰地勾画出了昆明雨季的形象:明亮、丰满、浓绿,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使人气闷。接着作者写昆明雨季中的菌子、杨梅、缅桂花,其中写到“最多,也最便宜的牛肝菌”,提到“格调比牛肝菌高”的青头菌,介绍到“菌中之王”鸡枞“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和“中看不中吃”鸡油菌。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一点都不酸!昆明的缅桂是大树!作者不直接写雨,看似与雨无关,实是与此作衬托,将昆明的雨季立体、现实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我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作为一个外乡人在发现昆明雨季特点时满心的惊奇、欣喜与自豪。篇末作者引用典故,直抒胸臆,深化了意境。“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一整篇看下来,自己只感到赏心悦目,但也有些感慨。即使一些老昆明人的生活*俗,如“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被逐渐淘汰,但例如莲花池、“香得像兰花”的缅桂花等自然景观还是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如果你愿意让你的节奏慢下来,如果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你会发现身边的现实世界很美,而不是经过别人的提醒,哪怕是名家的提醒,自己就是自己的精神导师!不要让自己忙碌的脚步,遮住了双眼,更不要荒芜了自己的内心!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最打动人的是他的语言文风。他的文字质朴简练,却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反而让人感到一种亲切、一种情调,含蓄隽永,极简却有洒脱诗意。他写人的时候,你能感觉到每一个普通人的可爱;他写景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对每一寸山河的热爱;他写美食的时候,你仿佛也能感觉到那舌尖上的快乐。

  他所写的都是他所熟悉的生活――旧时代的高邮小城、西南边城昆明、文化里的故旧师友、西南**的师生等,他所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凡的事物――山丹丹、枸杞、槐花、栗子、马铃薯等。可就是这些普通的事物,在他的笔下,也都变得活波、可爱、生动起来。

  《我的家乡》中有一段描写:“这些大船常有一个舵楼,住着船老板的家眷。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轻,一边扳舵,一边敞开怀奶孩子,态度悠然。舵楼大都伸出一枝竹竿,晾晒着衣裤,风吹着啪啪作响。”看似*铺直叙的白描,却构成了一幅极富动感的风景、风情和风俗画面,栩栩如生。

  正如汪曾祺所说: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质朴的语言,如话家常,读来让人十分放松。在这喧嚣的城市里,沉浸在他所描绘的悠然闲适的场景中,就像阳光明媚的午后,品一茗新茶,听一位老朋友缓缓叙旧般,让人放松。忙碌高压的生活中,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安慰,一种来自文化层次的休息。偶尔停下来,欣赏这个世界的细微之美。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扩展10)

——母亲的散文有哪些范文五份

  世上有一种情最浓厚,那就是亲情;世上有一种爱最温暖,那就是母爱。所以,我的偶像是我亲爱的妈妈。

  妈妈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给予我们不尽的爱。

  五月,春意盎然。空气中飘散着康乃馨的香气——母亲节到来了。在这个值得庆祝的日子里,我该送些什么给妈妈呢?我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好主意:为妈妈洗一次脚。

  心动不如行动,说干就干。我拿起盆子,在水龙头底下接满了温水,然后端去给妈妈洗脚。当妈妈看到这盆水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洗脚开始了,我认真的为妈妈洗脚,突然,我碰到了一个硬硬的皮,再仔细一看,啊!妈妈的脚下长了硬硬的茧,我的心颤抖了一下,鼻子有点酸酸的感觉。

  这时,我又想到了妈妈在生活中忙碌的身影——整理房间时,她忙;去买菜时,她忙;做饭时,她忙;做家务时,她忙。每天,妈妈都在为我们忙碌而操心,我想对妈妈说一声:“妈妈,您辛苦了!”

  我还记得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个故事一直令我难以忘怀。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周豫的人,他十分爱吃鱼。一天,他煮了一锅鳝鱼。煮好后,周豫揭锅一看时,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几条鳝鱼的头和尾都在热水中,只有腹部翘起来,身体形成了个拱桥形。周豫感到十分奇怪,便把这几条鳝鱼的腹部割开一看,原来,这几条鳝鱼把腹部翘起来是为了让鱼卵避免烫伤,从此,周豫不再吃鱼。

  我听完这个故事后,也不为大吃一惊,这条伟大的鱼母亲,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竟让自己置身于烫水中,我想:母爱的力量是巨大的,他就像一股清风,为我们除去炎热;像一把雨伞,为我们挡雨。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旋律又在耳旁边响起,是那么的熟悉。没错,这首歌名就是《世上只有妈妈好》。如今我们没有东西回报妈妈,所以只有好好学*,长大回报妈妈。

  一切都在变,唯有母爱不变。今天是母亲节,我为妈妈洗了一次脚,也送了妈妈一束康乃馨。希望这一束康乃馨永远散发着清香而不凋谢……

  夜渐渐的深了,风渐渐的大了,可是今天的母亲节我却永远记在心中。希望我的偶像——妈妈,永远青春美丽。

  忙碌占有了回家, 意念失去了余晖的光芒。 我站在母亲的身边; 感觉到这场突来的病,夺去母亲昔日的光彩。 让我的心里有了一些酸楚 ,一点淡淡的悲伤占据了我的心房。 以前勤快的母亲显得有点迟钝, 有点慢腾腾的样子。 让我的脚步迟疑在家的门前, 当门外那缕悠风吹痛了脸额。 我深深地感觉到老去的身影飘荡在母亲的脸颊, 让我有了心痛的感觉。

  短暂的日夜; 秋去冬来 。这短暂的季节, 飘落的叶片。 如同母亲那缕苍老的白发, 在脸颊寻觅黝黑的过去。 清新的容颜; 清洗不掉那份苍老。 记忆拉长了日夜, 往事填满了时间。我踏过了一个个失去的季节。 挽留的只是那缕沧桑的容颜, 微微的驼背担过星辰! 高高的嗓门喊破苍穹! 母亲还在梳理她已过的往事。 填补那份已去的苦难。 喊痛了日月, 惊醒了雨露, 踏过了这个初来的冬日; 惊醒不了苍老的身影。。。。

  微微感觉到那份失去的情感, 淡淡地散发。 我多想用我的一生换来母亲年轻的过去。 为那一点清泪, 为那一份伤痛, 为那一份丢失的年华。 就埋在这个枯燥的冬日里。 远方那缕淡淡地清月, 洒落那清冷的月光, 照在光秃的自然 ,也照在我冰冷的情感里。 那种酸酸地味道; 很清; 很冷; 是自然的规律, 还是岁月的无情 。让那一缕白发添就了娘亲的脸额, 划去了几缕细纹。 就把这个季节化作一份苍老。 那是秋风的无情, 扫尽了沧桑的叶片, 毁灭了一生的坎坷。 换来一副苍老的脸额。 命运的安排造就了一生的艰辛。 一生的幸福, 也埋葬了苦难的日夜 。做了永久的回忆, 书写在母亲的思绪里。 在苦闷的时候慢慢地嚼碎; 慢慢地咽下。 不为怨言而生, 只为奉献而活。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母爱, 淡淡地很真; 很纯; 要回味; 更要拥有。。。。。。。。。

  母亲是我一生的朋友 ,在我欢笑时同我分享; 在痛苦时为我份担 。在我远行时为我送暖 ,在我寒冷时为我添衣, 在我受伤时为我煎药 。母亲是我一生最好的知己 ;为我排忧; 为我做好暖暖地心情 。铺就我一生自强的性格, 女孩的*性男孩的性格。 陪我走来一程的快乐! 一程的浪漫; 一程的坦诚; 一程的真诚; 一程的欢心, 一程的诚信。 是母亲的辛苦。 是母亲的教诲 ,是母亲那永远不停的唠叨。 时常挂在在耳边的叫喊, 惊醒了苍穹那可孤独的星辰。

  前方宽阔的田野逐渐暴露在眼前,我一瞬间感到豁然开朗。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半路出现一个佝偻的身影。

  还好,司机的驾驶技术很是娴熟,刹车是踩住了。他正想开窗,责备她几句,可是映入眼帘的----

  这是一个清贫的老妇人。不!准确的说,她是贫困的,身上只穿了一件不合身的衣服,颜色花花绿绿,在阳光里与她的面庞对应下,显得极其刺眼。脸是红彤彤,但那由紫转乌的嘴唇让人十分揪心。

  “阿虎---阿虎……”老妇人似乎巡视着谁,还边走上大巴。一时间,人们没有上去阻拦,只是用手扇去眼前的臭气。

  “你……你个老婆子,怎么又来了?!”只见一个汉子跑了过来,挠挠头,对我们不好意思的并憨厚地笑一笑,“我是这老婆子儿子阿虎的朋友。”

  说到这里,他抽噎了一下,还是说了下去:“阿虎在去年回来的时候,出车祸死了,老婆子接受不了,晕倒醒来后,每每有大巴经过,总要上去找阿虎,跟她说了很多遍,她不听,给大家添麻烦了。”

  说完后,汉子欲要拉老婆子下车,可老婆子紧拉着柱子不放,她哭哭啼啼地说:“不,我儿子昨天还在电话说他要回来的!”

  原本车上的人对这位老妇人感到诧异和恶心,但此时此刻变得鸦雀无声,或是被她的身世所可怜,也或是被她执着的母爱所感动,人们的眼眸都染上了薄薄的水蒸汽。

  司机也离开了位置,搀扶着老妇人下车,尽管她还喊着:“还我的儿子!”

  离这个村庄较远了,我还是模模糊糊听见了老太太的喊叫声,偶然的转头,隐隐约约能发现另一辆的大巴久久伫立着……

  渐渐,我有些累了,闭上双眼,脑海中霎时间出现了母亲的身影。她只能说比刚才的老妇人高一些吧。算是比较娇小的母亲。但这并不代表她的爱比其他母亲少:因为和母亲的小吵,有些气愤,便去了同学家,可正是这两个小时,让家中的母亲着急万分,走了几公里找到我,而我正在谈天说地。

  我的一个“离家出走”便让母亲走了一段漫长的路,何况是那位老妇人儿子的死亡?我感到高兴,因为我还有一个健康的母亲。

  再次想起那个老妇人,她的面孔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仍能感受她那颗等待奇迹出现的心。

  我受单位派遣,去拜会市里一家知名公司的老总。

  与其他企业家不同,老总的办公室既不大气也不古朴,墙面上悬挂的并非是价格不菲的古玩字画,而是一幅幅看上去饱含岁月沧桑的放大了的旧照片。照片的主角是一个穿着朴素的女子,看得出来,老总长得和她很是有几分相似。

  坐在老总的书桌旁,我一眼看到桌上摆放着一个造型十分奇怪的手指模型。

  见过许多“手模”,有整个手掌的,也有一根指头的。然而眼前的这个“手模”却仅仅只有半根小指头。心里充满疑惑,便忍不住问老总。老总的表情有些凝重,向我伸出了自己的右手小指头。我清晰地看到,他的右手小指头仅仅只有半根,和桌上的那个“手模”一模一样。

  用断指做“手模”,里面肯定有不同寻常的故事。老总给我讲的一段感人泪下的往事,证实了我的猜想。

  那时,老总仅仅半岁,还无法体味什么叫母爱。一个阴郁的午后,母亲拥着他在床上午睡。谁也不曾想到,死神的魔爪却悄悄地向他们这对无辜的母子伸了过来。不知什么时候,家中的煤气开始泄漏。当母亲觉察到致命的危险降临身边的时候,她已是四肢无力,思维混沌,完全失去了挽救自己儿子的能力。然而,就在她即将咽气的那一刻,她使出最后的力气拼命朝身旁儿子的小手咬了上去。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就是这最后的一咬,将儿子的一截小指咬了下来,也将儿子从死神的手里夺了回来。儿子的哭声惊动了隔壁房间的父亲,父亲赶过来,救下了儿子,然而母亲因为中毒太深,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墙上的那个伟大女性就是我的母亲,是她生下了我,给了我第一次生命。也正是她,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最后一刻,以无尽的爱,狠命地一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老总说完,眼角早已满是泪痕。

  那一刻,我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交给了感动。我的心里完全能够感知到老总桌上那半根手指“手模”的特殊意义。每当他看到那“手模”的时候,他的心里便会有一股难以名状的强大力量支撑着他去拼争,去奋斗,去成功。毫无疑问,那力量,是他伟大的母亲赐给他的。

  这是个很*常的下午,等到下班,还没有把自己疲劳的身体调整好,就匆忙赶往超市购买家里吃的用的,一般购买完毕就是自己大包小包跟逃难一样朝家里跑,来不及欣赏路边的野花,美女帅哥也恍如透明,为了目标实现,往往,我把自己弄的很不优雅,其实真没和*时有什么区别,一定要找理由,只能说买的东西太多,拎的我胳臂疼,过日子表面看起来很容易,实际需要太多琐碎来支撑。

  累了我站在那里,俩黑摩托车出租悄声停泊在我身边,好象和我比耐性一样等我屈服,然后上去,他们哪里知道我的倔强,这样的试探和挑战对我一点作用都不起,我就那样站在那里,手插在裤子兜里摸着电话,眼睛随便在周围巡视,一切还那样,脏抹布一样的天空,乱糟糟的地面,来来往往没有表情的男人女人,只有那些年轻的情侣,似乎不识人间愁滋味儿,该打情骂俏却不省略,这样的年龄谁都有过。

  忽然一个很知名厂家在母亲节促销的广告在我不经意回眸中映入眼帘,其实不用看也知道那些煽情的话,只要能掏出你口袋的钱,他们能把癞蛤蟆说成美天鹅,我没有看内容,却被母亲两个字狠狠刺痛了,这两个字和父亲两个字都是*时我很回避的,我想让时间把悲痛抹成一缕轻烟,谁知道时间对于我,永远是使深的更深浅的更浅,是的,那两个字让我猛然想起自己母亲了。

  以前有她的时候,这样的黄昏,她一定准备好了我从小就吃惯的热腾腾饭菜,不是看那个跑了很多年依然很准时的烟台座钟,就是催父亲给我打电话,等老远家里的小狗听我脚步声欢快叫起来,她也擦着手跑出门,又疼又怜地问我怎么才回来,然后和我报告做了什么我爱吃的,往往灯下,父亲正坐在桌子边有滋有味儿喝起了小酒,菜却是不动的,简单的几碟家里自制的小咸菜就是他的肴,主菜,等齐了人他才下著。

  前几天也在超市,捱到收银台听见俩小丫头对话,一个说:我要下班了,一个老太太要买黄豆酱找不到,你帮助找找看。另外一个说:你没看我忙?等我忙完再过去伺候她,你走吧,那天买的东西不多,我问明老太太具**置就过去帮她找,她正蹲在地上朝货架子上费力找,年龄应该也开七十了吧,眼神和体力明显不行了,边找边嘟囔,我拿起一个自己常吃的牌子对她说:“阿姨,你是不是找这个?我经常吃,很好吃的。”她看了我一眼,眼前一亮那种惊喜,扶着货架子小心翼翼站起来说:“我姑娘就爱吃酱,这个好吃吗?”她的目光很慈爱,好象我就是她的宝贝姑娘,我很肯定点头后,她说谢谢就去交钱。

  也许她瘦弱衰老的样子太像我母亲了,我急忙交了钱也相跟出门外,在她开自行车的.时候很耐心和她说:“阿姨,这个酱不仅仅可以蘸蒜苗葱啊黄瓜条萝卜条,还可以做鱼或者炒菜时候用,比方做茄子,你还可以用肉末姜丝干辣椒和肉丁炒一起让姑娘带回去吃,还可以做炸酱面,不一定用甜面酱的。”她没有露出半点不耐烦,也没有像别的接受我热心的人一样很狐疑很冷漠的样子,而是十分开心地说:“真的,我回家试一下,我姑娘一定爱吃。”她骑上自行车开始朝家赶,我能想象那个爱娇的姑娘和沉默的父亲正眼巴巴等她回去,我甚至能看到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吃团圆饭的热闹和温煦。这个场景曾经很多次在我生命中出现过,却是哪一次也没有失去后更清晰更令我每想起就心碎神伤,你不会懂。

相关词条